首页范文大全小学生保护视力的方法十篇小学生保护视力的方法十篇

小学生保护视力的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25:34

小学生保护视力的方法篇1

关键词:小学生;突发事件;自我保护能力;实施措施

一、提高小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我保护能力的意义

我们在现实世界中,或多或少地面临着突发事件带来的对于财产生命的威胁。而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年龄和见识的限制,可能遭遇许多突发事件的威胁,如果没有一定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就会使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因此,学校和教师要重视提高小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我保护能力,让他们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能够以自己学习到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技能,尽可能地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伤害,保证他们的安全成长。

二、案例教育法的具体实施措施

学校和教师要在安全教育中,运用有效的教育方式,提高安全教育的质量,增加小学生的安全知识,训练他们的自我保护技能。案例教育法在对小学生实施安全教育中有很强的实用性,它能够将现实生活中小学生可能遭遇的突发事件以案例的形式展示给小学生,让他们了解事件的发生原因、过程和结果,进而明确应该如何避免或者减少突发事件对他们的伤害。下面我将从火灾这个突发事件具体案例入手,展示案例教育法的具体实施过程。

首先,教师向学生们展示有关火灾的视频资料,其中包括火灾是如何产生的,人们在面对火灾事故时,分别选择了怎样的逃生方法,其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它们分别导致了什么后果等等。其次,教师通过播放火灾视频,让学生们亲眼目睹火灾事故,了解更多的火灾知识,同时让学生们学会居安思危,模拟自己在面对火灾事故时应该怎样逃生。最后,教师一方面以视频资料警惕学生要重视并熟练掌握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技能。另一方面,通过防火训练和安全用火知识的普及,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用火习惯,预防火灾的发生。

小学生保护视力的方法篇2

一、结合学生实际,创造性处理教材,确立适合本班学生发展的目标。

《定向行走》自1993年被列为学科课程后,让盲生"初步掌握定向行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熟悉和非熟悉环境中安全、有效、自然、独立地行走成为了课程的总目标。然而,视力残疾对个体定向行走有很大的影响。美国盲童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劳温费尔德早在1948年就指出"三限制":即"获得经验的多样性受到限制;行走能力受到限制;与环境打交道的能力受到限制"。这三个限制,都是与定向行走密切相关。如何通过一节一节的课堂教学,实现课程总目标,需要我们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确立适合本班学生发展的目标。

1、教材分析:

《定向行走》课程从概念入手,在盲生感觉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定向训练,在学生掌握了定向方法后,开始进行行走训练。在行走训练中,教材把行走分为了独立、导盲、持盲杖三种方式。独立行走是指不借助任何工具及他人帮助进行独自行走,而"上部保护法"是独立行走的技巧之一。它是指盲生利用前臂在行走过程中保护胸以上的上部分身体,特别是头部。又称为"上肢保护"。下面的图就是表示了上部保护法在教材中的位置。

从上图中还可看出,上部保护法还为"寻拣失落物"奠定基础。

2、学情:

在对教材进行分析以后,我对我班学生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本班有9个学生,3个低视生,6个全盲生,平均年龄10岁。除一个学生后天失明外,其他学生都有着近7年独自行走的经历并已形成了适合自己的独自行走习惯。比如:盲生常在学校或熟悉的环境中独立的行走,当他意识到正在靠近一个物体或障碍物时,他会把手或前臂举到胸前来保护自己,这些习惯中,也体现了自我保护意识。但由于这些习惯没有科学的指导,所以,基本上都有缺陷,不能很好的保护自己。然而,他们没有意识到上肢保护法对他们的重要意义。所以,在学习中主要是模仿、套用,不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不主动把自己的学习引向深入,对学习是"没有问题",不质疑所学内容,缺乏体验、合作、探究、综合的过程,学习的态度是"要我学""我就学"。另一方面,本班学生由于刚跨入中段学习,文字理解理解能力较弱,加之盲生因视力缺陷,造成对动作的理解和模仿存在较大的障碍。

3、对教材的处理:

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在本课中做了一些处理:教材用一句较笼统的语言描述上部保护的动作,所以我首先将上部保护法的动作分解成小步骤。其次,对上部保护动作的语言描述作了修改,降低了文字的难度,采用通俗易懂、形象又准确的语言来描述动作。这样的处理,使得教材更贴近学生、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学习。

4、确立目标:

我根据学习领域目标制订学年教学目标,在确定学年教学目标时既要遵循定向行走固有的知识技能体系,又要符合盲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使教材集概念发展、培训认知、补偿缺陷、适应社会于一体。领会教材的精神,理解每个学习领域和水平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目标设置这样的: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上部保护法的基本方法,发展学生的行走能力;通过情景练习,了解上部保护法的应用时机。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交流和小组学习,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新学习方式的体验中,初步养成学生观察、质疑、探究的心理倾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定向行走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上部保护法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生能主动积极的参与学习。

二、重视学生参与,确立以"学练结合"为主的教学过程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视觉观察与模仿是个体技能习得的主要途径之一。盲生虽然不能通过视觉观察与模仿直接获得定向与行走的知识、技能,但仍然可以通过在定向行走课程中的学习,掌握定向与行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环境中安全、自然、独立、有效的行走,这就需要重视学生的参与,让他们"学练结合",在亲身实践中学会上部保护法。

1、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通过对学生情况分析,我充分利用盲生原有经验,即他们自创的一种上部保护法,创设情景,设疑导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由于盲生手摆放的姿势不准确,结果学生还是常撞到头"这一现象表现出来,并引起他们的思考:为什么会撞到头?怎么才不会撞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愿望,调动他们的内在需求,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2、组织探究,掌握技巧

在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愿望后,我及时组织探究,掌握技巧。我先让学生参与尝试,然后讨论、交流,探索出正确的上部保护法姿势。

3、情景练习,巩固新知

盲生由于视觉受损,感性经验不够丰富,学习中常常有出现死记硬背、脱离现实、不会运用的现象。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我设计了在真实的情景中练习。学生先自己思考、讨论在学校里什么地方可运用上部保护法,老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再选择一个便于开展练习的地方组织大家分组练习。我在课前选择好地点,如果学生没有提出老师预想的地点,我再提出来让学生思考讨论这个地方是否要运用到上部保护法。学生将了解到技巧在情景中分组反复练习。

4、梳理知识,总结评价

学生的练习是否正确,需要教师给予相关指导,

5、课外练习,学以致用

定向行走课注重学以致用。本课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自如的运用上部保护法。才能形成技能,内化到自己的身体素质中,为确保课后练习的顺利实施,我组织学生按寝室分组,互相学习、督促。

在这样一个学学练练的过程中,突出教学重点。

三、重视教育的均等性、差异性,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学中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辅导的关系。盲生的定向行走能力因视觉受损的程度、失明的时间,概念的发展程度、心理调适能力等方面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我在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个盲生,体现教育的均等性、个体性,处理好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指导的关系。在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均有收获的原则指导下,分层施教,个别辅导。依据这个的教学理念,搭配分组,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我适时的以提问的方式点拨能力强的学生,引导他们探究上部保护法;对能力差的学生,通过讲解示范的指导,帮助他们迅速、准确的掌握上部保护法。

四、转变教师的角色,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小学生保护视力的方法篇3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社区护理干预视力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2-0038-02

婴幼儿出生后就有了视力――光觉,即强光刺激下会闭上眼睛,但儿童的视力发育是一个逐渐健全的过程。随着年龄增长,神经系统机能的完善,眼球本身形态不断发育,视力随之完善。一般来说,新生儿期的视力只有成人20%,可以注视和追踪活动目标;1岁时相当于力的0.1~0.2,2岁时相当于0.4,以后每增加1岁,视力大约增加0.2,5岁时视力发育基本完善,应达到1.0。学龄前儿童体检发现视力疾病使其主要的体检疾病,呈现发病率逐渐增加和发病年龄逐年下降的趋势[1]。本研究选择我市学龄前儿童进行研究,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我市幼儿园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年龄分布为3~6岁,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进行分组。分别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例数为150例,两组学龄前儿童在社区护理干预前年龄、性别、视力和年级等比较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对研究涉及的学龄前儿童建立各自档案,对照组有常规的社区服务进行干预,提供正常的视力保健及预防龋齿等社区保健。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专门的社区护理干预治疗,建立专门的社区护理小组,由护理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和体检保健中心人员组成社区护理小组,制定有针对性的社区干预方案,建立档案并进行定期的健康教育,介绍学龄前视力保健的重要性和应注意的事项,采用做游戏和问答的方法进行健康教育,并定期进行健康教育情况评估和完善,结合家长和老师采用上课视教和家庭放教学片的方法进行加强教育。研究方法根据学龄前儿童视力保健的相关宣传资料,尽量选择学龄前儿童可以接受的方法制定宣传资料。两组干预各进行一年为一个周期,干预前后均对儿童的用眼情况和视力下降情况进行分析对比。

1.3统计处理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率表示,统计学方法为卡方检验,检验水准为0.05。

2结果

2.1两组学龄前儿童社区干预护理后用眼情况比较分析

研究人群两组学龄前儿童采用不同的社区护理干预后用眼习惯分析研究显示,干预组在连续读写>15min、看荧光屏>30min和脏手揉眼等不正确用眼方面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在经常洗手、读写采取正确姿势和做眼保健操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学龄前儿童社区护理干预视力后视力下降情况分析

学龄前儿童社区护理干预后视力改变情况分析显示,干预组视力下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成人弱视功能改善之谜既往的研究发现,人类和哺乳动物出生后,视觉系统能够根据视觉环境的刺激调整和改变与生俱有的神经联系和突触结构。这一改变发生的最敏感时期称为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不同种动物的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的高峰和终止时间各不相同.大鼠的高峰期为出生后2~5天,终止时间是出生后40~45天;猫的高峰期为出生后24~36天,终止时间是出生后4个月;猴的高峰期为出生后4~6周,终止时间是出生后1岁;人类的高峰期为出生后至3~4岁,终止时间是出生后7~10岁。学龄前儿童眼保健逐渐成为儿童保健的重点内容,研究显示[2]学龄前儿童,特别是3~6岁是眼睛功能发育和完善的阶段。

此阶段对眼睛造成的伤害可能为眼结构不可逆性伤害。人类及哺乳动物在出生时尚没有发育完全,其视力系统依照周围的环境刺激进行调整和变化,这些环境的调整和变化对眼神经系统有着深远的影响,学龄前儿童对眼睛的保护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采用社区护理干预对学龄前儿童可有效的就诊学龄前儿童不健康的用眼行为,保持其长期的健康的用眼习惯,有利于学龄前儿童成长过程中对视力的保护。在进行学龄前儿童视力健康教育时应注意方法,多采用做游戏、上课视角和录像播放的方法进行,在必要的情况下应亲自进行指导的示范,指导和配合学龄前儿童对正确用眼的认识,建立良好的用眼习惯,注意在进行宣传教育时应尽量亲切和蔼。对于发现的学龄前儿童用眼不正确的情况应及时的指出并说明注意事项[3\4]。本研究显示采用有针对性专门的社区护理干预可有效的改善学龄前儿童的用眼习惯,有效控制学龄前儿童视力下降,应加强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玲娜,程茜,胡燕,等.学龄前儿童视力发育的危险因素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1志,2001,8(9):239~240.

[2]毛晓晖,Suresight视力筛查仪在烟台市2~5岁儿童屈光不正筛查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前沿,2010,05.

小学生保护视力的方法篇4

全国爱眼日,提高人们对保护眼睛的重视。不良的生活习惯,不少青少年成为近视一员。青少年如何保护视力?职业小编分享青少年保护视力的方法,提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光线需充足

舒适的光线,可以得到良好的视觉信息,光线过强或过暗都会给眼睛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青少年平常看书的书桌应有边灯装置,其目的在于减少反光,以降低对眼睛的伤害。

二、阅读时间

青少年看书写字、看电视、用电脑,几个小时不休息,有的学生甚至到深夜才睡觉,这样不仅影响身体健康,使眼睛负担过重,容易引起调节性(或称功能性)近视,即假性近视。而且还会使眼外肌对眼球壁的巩膜组织产生压力,眼内压增高,眼内组织充血。因此,学生看书学习每隔50分钟休息片刻为宜。

三、坐姿

不要弯腰驼背,或趴在桌上看书,更不能躺在床上,侧着身看书。眼与书本的距离应保持30-35厘米,身体与课桌保持一掌--大约10厘米的距离,书本与课桌的角度要保持在30-45度。如书本水平放在桌面上,看书时就要向前稍低头,这样就容易把书本移近眼睛,加重眼睛负担2-3倍,从而引起颈部肌肉和颈背的疲劳,而不自觉的向前倾斜,长期下去就会导致视力下降。

四、少看电视,少用电脑

尽量减少与对人眼产生辐射的电视、电脑、游戏机等电器设备的接触,因为,显象管辐射出的X射线可大量消耗视网膜中的视紫质,可以使视力明显减退。

电脑最好选用液晶显示器,以减少电磁波对眼睛的伤害。经常玩游戏机的同学更易损坏视力,而且自幼即玩游戏机的低视力同学,配镜连矫正视力都上不去,原因就在于视网膜和黄斑部的功能受到了损害。

五、睡眠要充足,注意用眼卫生

作息时间要有规律,睡眠要充足。睡眠不足会导致眼睛结膜充血、分泌物增多、畏光流泪,眼酸痛等结膜、角膜炎症。应尽量避免风沙、烟尘、紫外线、红外线、化学物品、医药用品等对眼睛的伤害。个人卫生要保持清洁,毛巾、脸盆、手帕等个人物品,要专人专用,尽量不用他人物品,以避免造成交叉感染,引起眼部疾病,导致视力下降。

六、不在行车或走路时看书

有的青少年喜欢边走路边看书,或在行走的车厢里看书,这样对眼睛很不利,因为车厢在晃动,身体在摇晃,眼睛与书本距离无法固定,加上照明条件不好,加重了眼睛的负担,经常如此就有可能引起近视。

七、多做眼保健操,户外运动

做眼保健操是我国中小学校重视眼保健工作的具体体现,通过按摩眼部周围各穴位和肌肉,刺激神经末梢,增加眼部周围组织血液循环,调节眼的新陈代谢,从而达到消除疲劳,增强视力,预防近视的目的。此外,多接触青山绿水等大自然景物,也有利于眼睛的健康。

八、注意饮食

营养摄取要均衡,偏食或过多摄入糖和蛋白质,从而缺乏如锌、钙、铬等微量元素,都不利于视力健康。预防方法是多吃一些蔬菜、水果、肝脏、鱼等食品。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劳逸结合。应在连续学习、看电视等1小时左右到户外远眺10分钟至15分钟,以缓解眼球肌肉的紧张。保持良好的读写姿势。要求头正身直,眼距书一尺,指尖距笔尖两三厘米,如此可减轻眼球肌肉的负担,延缓疲劳。

注意视力保护。最好在每学期初、末各检查视力一次,发现问题及时到医院就诊。需要配戴眼镜时,最好先经散瞳验光后再选择条件好、信誉高的单位,根据医生处方进行制作。要购买到符合生理要求的合格眼镜,绝不能贪图便宜、省事。另外,多做眼保健操对保护视力有良好的作用。

平衡膳食,积极锻炼身体,提高抗病力。

小学生保护视力的方法篇5

关键词:教育管理;合法权利;保护措施

引言

学校是学生的重要学习和生活场所,而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特殊的法律关系,一方面,学生处于学校和老师的管理和领导之中,学生在校期间,对于学生的一部分监护权由学生的法定监护人转移到学校,另一方面,学生与学校、老师之间是平等的民事主体关系[1]。而在当前的中小学中,学校和老师往往过分重视其与学生的管理和领导关系,忽视了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造成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出现侵犯学生合法权利的现象。

一、中小学教育管理中侵犯学生权利的具体表现

中小学期间的学生均处于青春叛逆期,由于其相较于成年人而言自我约束能力和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学校和老师往往对其采取各类粗暴严厉的管理手段进行教育,而这些手段中,大多数均是不合法的,有的甚至严重侵犯到学生的基本合法权利,具体表现如下:

1.1侵犯学生的人格权

中小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可能会有做错事情的时候。例如,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因为不会做而被老师训斥为“傻瓜”“笨蛋”等带有侮辱性的词语,更有甚者采用犀利挖苦的言语来羞辱学生,无疑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也会极大地降低学生的社会评价,侵犯了学生的名誉权。这些现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常常出现,而老师教育学生,并非必须要通过次种严重侵犯学生权利的方式进行教育,相反可以通过积极的正面鼓励和引导使学生更好地改正错误,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

1.2侵犯学生的健康权

正如前项所述,在学生做错事情以后,老师不仅会进行言语的训斥,有些老师会采用体罚或者变相体罚的方式来惩罚学生,甚至使用暴力手段,对学生进行拳打脚踢等严重侵犯学生身体健康权的行为,不仅给学生造成心理阴影,更对其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损害[2]。正如前项所述,学生的错误可以通过积极正面的方法积极引导其改正,而不必须要通过这种暴力方式甚至侵犯其权利的违法行为来教育学生。

1.3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

《宪法》第46条明确规定了公民享有最基本的受教育权,这也证明了这一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然而在中小学中,老师常常以各种借口让学生离开教室,有的老师更因为自己没有能力管理好班级秩序而无顾停课,严重侵犯了学生们的受教育权。

1.4侵犯学生的隐私权

当前,为了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学生安排各种各样的考试,而当前的中小学的考试,已经不再是单纯地检验自我学习知识是否扎实的标准,而是各位学生相互比较的标尺。对于一些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在学校公布成绩以后,都十分羞愧,同学和老师都会对他的评价有所降低,严重侵犯了学生的个人隐私。

二、学生权利被侵犯现象出现的原因

在中小学中,学生权利被侵犯的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主要归结为一下四个方面。第一,在我国传统的文化教育中,老师对学生的管理以及学生对老师的服从都是理所当然的,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这也为当前学生权利被严重侵犯、学生自己无法保护自己的现象的出现埋下了隐患。第二,当前在中小学的教师队伍中,部分老师的个人素养极其低下,法律意识十分薄弱,认为对学生的管理是自己教学的职责,往往忽视了自己的义务,忽视了对学生个人基本权利的保护[3]。第三,当前的中小学教育中,学校和老师的教育观念普遍落后,学校和老师认为在校期间对学生的管理是一种特权,忽视学生的综合发展,面对学生犯错,采用简单粗暴的手段进行管理,造成学生权利被侵犯的现象的发生。第四,我国当前关于教育侵权的法律规定不健全,相关的立法含糊不清,义务教育监管机关监督力度较弱,造成学校和老师滥用管理权利,侵犯学生的合法权利。

三、保障学生合法权利的对策

当前,中小学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严重侵犯学生的合法权利的现象屡见不鲜,针对产生该现象的原因,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在规范学校教育管理秩序的同时,给予学生必要的保护,维护其合法权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1提高老师的个人素质

学校老师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常常对学生进行人格羞辱,严重侵犯学生的人格权,而且在教育过程中,采用体罚或者变相体罚等方式惩罚学生,严重侵犯学生的身体健康权,给其心理和身体都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因此,必须提高老师的个人素质,加强对老师的教育,促进老师采用合理的方法管理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权,保护学生的各项合法权利不被侵犯。

3.2增强老师的法律意识

老师是培养民族未来的神圣职业,当前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政策,因此,必须将其引入教育行业,提倡“依法治教”。学校应积极主动地鼓励和引导老师学法知法,增强老师的法律意识,提升老师的法律素养,让老师在法律的指导下更好地进行管理和教育,在保障教学管理秩序有效进行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权利。

3.3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对于中小学学生权利被侵犯现象的发生,要想进行有效治理,必须加大立法和执法力度,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更好地保护学生的基本合法权利。在法律的保障下,学校和老师的行为将被法律法规进行严格监督,从而有效地杜绝该类现象的发生。

3.4树立新的教育观

由于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大力强调老师对学生的绝对引导,学生对老师的绝对服从,造成了一些素质低下的老师滥用管理权利,利用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弱的特点,严重侵犯学生的权利。因此,要想充分保障学生的权利,学校和老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采用鼓励引导的方式教育学生,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更好地保障学生的权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当前中小学教育管理中侵犯学生权利现象的分析和探讨,结合我国的教育现状,深入分析了产生该现象的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保障学生权利的对策,在维护学校正常的管理秩序的前提下,进一步规范学校和老师的行为,给予学生必要的保护,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加强“依法治教”,实现教育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海风.中小学学生权利保护的对策[J].江苏教育.2013,5(12):95-96.

小学生保护视力的方法篇6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213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李学军,本科学历,公主岭市农村水利管理总站,工程师,研究方向:农田水利

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工程设备设施老化

我国各地的经济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别,多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都是上个世纪兴建的,限于当时的经济情况,工程建设水平低,而且多数工程都运行多年,加上管护的不到位,很多工程设备与设施都存在年久失修及老化的问题,甚至部分工程出现坍塌、淤积或是荒废的现象,多数工程设备都带病运行,已经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农业生产的需要。

1.2管理维护服务机制不完善

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基本上都是由国家主导建设,建成后由地方政府及受益人来共同维护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完善管护的机制,往往存在权责不明晰的情况,导致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建成后却被忽视的现象出现,很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运行和管护都由乡(镇)水管站代管,但水管站无论在人力、财力还是权力上,都相对较弱,难以高水平完成管护任务,工程设施更换不及时、人为损坏、丢失的情况时常发生。

1.3水利工程运行与管理经费不足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运行和管理都需要一定的费用,这些费用基本都来自国家和地方财政补贴,农村地方经济情况不一样,经济相对较好的地方基本能保证补贴资金到位,对农田水利工程的维护管理工作能有效展开,但有很多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本身补贴资金就少,而且还常常会被其他项目占用或挪用,导致农田水利工程的管护资金短缺,一方面是建设过程中导致工程质量下降;另一方面导致后期的管护工作难以顺利开展,管护不到位,一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损坏、寿命缩短,甚至荒废。

1.4群众缺乏参与意识

水利工程事业是影响到国计民生的大事,特别对于稳定粮食产量,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加上政府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重大型轻小型的观念,对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群众不能在思想上重视,对于工程的管护也没有一定的意识,不但不保护,有的甚至还为了个人私利,对工程设施设备进行毁坏、偷窃,使工程难以发挥作用。

1.5管理维修人员技术水平不高

资金短缺、重视程度不够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中重要的问题。另外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的现象也是客观存在的,基层水利管理队伍,多数维修人员都不是专业人员,技术水平低,工作能力不强,工作态度和意识落后等情况普遍存在,导致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营和管护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护的对策

2.1提高水利工程管护责任意识

水利主管部门要加大水法、水情的宣传,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等媒介手段,加大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全民对水的重视,使群众都能从内心感受到水的重要性,从而重视水利,重视农田水利建设,自觉参与到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中来,形成自觉保护意识,共同做好农田水利工程的管护工作,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2.2加大水利资金投入力度

要加大小型农田水利管护资金的投入力度,政府应建立水利工程管护专项资金,保证按时到位,不得为其他项目占用或挪作他用。同时要建立多元的水利资金筹措渠道,保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资金的充足,这样才能保证农田水利工程的管护质量,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充足的经费供给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和管护的重要保障,国家要保证经费补助,地方可以通过征收水费、承包经营权等方式,利用水利工程筹备维修费用。

2.3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建管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受益的是工程周边的群众,所以管护上离不群众的参与和支持。要通过宣传、讲解,做细致的工作,使群众都能参与到管护中来,从思想上认识到农田水利工程对自身的意义,感受农田水利工程给自己带来的好处,这样群众就会把水利工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主动承担起维护的责任。要广泛发动群众,提高群众参与意识,实现全民参与,开展水法教育,让群众知法、懂法、守法,提高群众综合素质,减少对工程的破坏行为。

2.4加强农村水利人才培训

农田水利人才是工程管护的主体,工程的管护质量直接取决于管护人员的专业水平,所以要建设一支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农田水利工程管护队伍。一方面加强内部人才的培训,通过培训学习,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同时要加强教育,不断提高员工责任心、业务水平与综合素质,提升员工的工作绩效;另一方面要从外部引进一些优秀的技术人才,特别一些大专院校的人才,将他们充实到农田水利工程管护队伍中来,提高整体的管护水平。

3结语

小学生保护视力的方法篇7

【摘要】大学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问题是在改革前进中遇到的新问题,是社会稳步发展中的新课题,它的圆满解决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改革、协调与配合。

一、大学生就业权的内容及保护大学生就业权的意义

1.大学生就业权的内容。对大学生就业权益进行有效地保护,就必须明确其内容与内涵。《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等权利。对于大学生而言,作为就业的一个重要主体,其就业权益具有自己的特点。2.加强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的重要意义。加强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至少具有以下重要意义:2.1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的重要保证。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国家最为宝贵的人才资源,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大学生的就业权益能否受到重视,能否得到充分有效地保护,将决定着他们能否顺利地实现就业,能否最大程度的发挥出聪明才智和创造力。这不但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切身利益和成长成才,而且事关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于小康社会的早日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2重视并保护大学生就业权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必然要求。劳动就业权是社会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是劳动者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任何国家、社会和政府都把就业问题作为最重要的社会问题来对待,将保护劳动者权益、促进就业、减少失业作为施政纲领的重要内容。3.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高校毕业生就业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是全社会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它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以来,毕业生就业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处于平等地位,以“双向选择”为核心的就业模式得到确认。

二、大学生平等就业权保护

一流信息监控拦截系统

一流信息监控拦截系统提醒您:很抱歉,由于您提交的内容中或访问的内容中含有系统不允许的关键词或者您的ip受到了访问限制,本次操作无效,系统已记录您的ip及您提交的所有数据。请注意,不要提交任何违反国家规定的内容!本次拦截的相关信息为:大法侵害大学生平等就业权的非法行为“合法化”;这些都纵容并助长了用人单位的就业歧视行为。

三、加强大学生平等就业权保护的建议:

1.修订现有不合理法律规范。建议增加《宪法》的权利保障条款,将平等就业权入宪,增补《劳动法》中的禁止就业歧视条款,把第12条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而受歧视”改为“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年龄、容貌、宗教信仰、社会出身等而受歧视”;制定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针对各种就业歧视行为规定具体处罚措施,提供最完善的救济方式;加强对含有就业歧视的违宪、违法的法规、规章和文件的清理,必要时,全国人大可启动违宪审查机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建立相应的权利保障及争议处理机构,如成立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处理有关平等就业权的纠纷。2.制定《大学生就业促进法》。制定《大学生就业促进法》,创设更多就业机会,引导大学生理性就业,促进大学生就业,从制度上解决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内在与外在原因,调整与改革一切不合理的制度如户籍管理制度等,消除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最大的体制性障碍,保障大学生平等的就业机会与权利。3.强化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执行。对于劳动者来讲,无救济即无权利,当他们受到就业歧视时,没有相应的法律救济途径,就意味他们平等就业的基本权利无法保障。所以在加强和完善平等就业权保护立法的同时,还必须加强相关法律的执行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4.加强法律教育,提高大学生维权意识和能力。在新形势下,加强对在校大学生就业权益的教育,增进对国家劳动就业政策、劳动法律法规的学习,增强大学生的法律维权意识,提高他们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得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王道红.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对策

[a].加强教育科学研究促进高教创新.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文集

[C].2004.

[2]杨雪,郎治军,张旭.论平等就业权的法律保护

[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6(5).

[3]周伟.中国的劳动就业歧视:法律与现实

[m].法律出版社,2006.

小学生保护视力的方法篇8

1引言

1973年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召开,环保工作开始受到关注,环境教育逐渐展开。1980年5月,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与有关部门共同制定了《环境教育发展规划》;1995年国家环保局制定了《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1996年,国家环保局、、国家教委颁布了《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领》(1996-2010)。国家出台的这一系列相关政策为我国环境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行动指南。1989年,我国环境保护领域内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制定完成,其中第五条对环境教育做出了指导性的规定:“国家鼓励环境保护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保护科学技术水平,普及环境保护的科学知识。”随后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在基本法的统领下也都对环境教育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全国范围内的环境教育制度建设,无论是环境政策还是相关法律,都主要是从原则性的角度进行号召,对于由谁来承担环境教育的义务、义务不履行后的责任谁来买单、如何开展工作等诸如此类的具体问题鲜有明确规定。2012年1月1日,我国环境教育领域第一部地方性法规《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教育条例》(以下简称《宁夏条例》)正式实施;2012年11月1日《天津市环境教育条例》(以下简称《天津条例》)也开始接受实践的检验,全国各地在环境教育制度的构建上进行了很多立法探索,具体规定了环境教育各个环节的运行以及参与部门的职责,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但是,地方性法规在适用范围上存在的天然局限性,使其无法填补我国环境教育制度立法上的缺失。对此,新修订的《环保法》做出了重要的弥补:总则部分第九条规定了环境教育义务主体,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以及新闻媒体在环境教育中的角色,为我国环境教育立法指明了总体方向,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多年来环境教育制度在基本法上规定不明、指导性不强的缺陷,新《环保法》对环境教育制度做出概括性、指导性的规定,为将来环境教育专门立法奠定了法律基础,对环境教育法制完善具有重大意义。

2环境教育义务主体2.1各级人民政府

2.1.1《环保法》修订前地方性法规为各级人民政府所

设置的环境教育义务《宁夏条例》[1]和《天津条例》[2]在国家环境教育职责的落实上都采取了自上而下的三级模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环境教育工作中处于规划统筹的地位,从总体上组织实施环境教育工作,并将环境教育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环境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环境教育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监督、检查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教育工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环境教育实施中的日常工作。除此之外,财政、教育、人力社保、司法行政、文化广播影视等部门配合做好环境教育相关工作。

2.1.2新《环保法》中政府环境教育职责的变化

根据新《环保法》第九条第一款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普及工作,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国家机关在环境教育工作中承担的职责上有两处变化。

(1)政府环境教育职责的承担主体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扩展到了“各级”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需要承担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教育职责。近年来,农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农村环境教育的进展不容乐观,村民环境保护意识十分薄弱。新《环保法》中多款条文涉及农业农村环境保护问题,第三十三条第二款中提及:“县级、乡级人民政府应当提高农村环境保护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状况与城市存在着较大差别,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农村环境教育与宣传工作十分必要[3]。乡镇政府承担相应的环境教育的政府职责,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将对农村环境教育制度的建设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2)各级人民政府在总体规划部署环境教育工作以外,也承担着宣传和普及环境保护、鼓励其他主体的职责。已经出台的环境教育地方性法规调整下形成的环境教育工作需要三个部门自上而下地配合运转,政府主要负责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框架下规划环境教育事项,具体的环境教育工作规划由专门成立的环境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或环境教育委员会组织,而实际工作的落实则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这样的设计层次分明、分工明确,但在运行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机构冗杂、效率低下、相互扯皮的现象。新《环保法》将环境教育具体职责的承担一定程度上升到政府层面,提高了环境教育工作的地位,加大了政府对环境教育的投入力度,便于协调财政、教育、文化等部门的工作,对我国的环境教育工作的开展大有裨益。

2014年10月绿色科技第10期

陈康嘉:浅析新《环保法》第九条规定下的环境教育义务主体环境及保护

2.2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

2.2.1《环保法》修订前地方性法规关于学校教育的

规定《宁夏条例》第三章专章规定了学校环境教育,内容包括:幼儿园、中小学校到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技术学校环境教育的形式、目标等;校长作为学校负责人的责任,以及环境保护、教育、科技等主管部门、行政机关、企业、社区、环境保护社会组织、教育督导机构等的义务,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校环境教育体系。《天津条例》中首次规定了不同教育机构应当安排的最低环境教育课时,具有强制性,对于学校环境教育起到了保障作用。此外,两部地方性法规也都规定了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

2.2.2新《环保法》中的学校教育

新《环保法》第九条第二款:“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作为环境保护领域的基本法,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环境教育中职责的明确体现出学校在公民环境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肯定了近年来地方性法规对学校环境教育制度的构建所作出的尝试。环境教育的立法目的在于借助法律的规范性作用建立一种长久有效的环境教育制度使人们转变发展观念,将自己作为生态环境中的一员,提高对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的理解和追求,有效地参与到环境法制的建设中,在有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承载力,为创造更平等的、可持续的未来而努力[4]。在现代环境观的价值要求下,生态圈的保护放在首位,经济发展放在第二位,人类行动必须有严格的生态标准作指导。然而,这些基本思想还远远未被人们普遍接受[5]。“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自然界消化废物的能力无限”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大到治国之道、工业发展、农业模式,小到日常生活习惯都深受其影响。想要从根源上调整日常习惯思维,唤醒人类的生态伦理良知,学校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的内容有助于学生获取环境科学知识,养成环境保护意识。就现实情况来说,由于立法与实践的欠缺,我国目前的环境教育还主要集中在学校教育上,因此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环境教育的实施方面的义务十分必要,新《环保法》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职责的规定,为学校环境教育制度的建设和实施提供了法律基础。

2.3新闻媒体

2.3.1《环保法》修订前新闻媒体在环境教育中的角色

作为学校教育的延续,社会教育是环境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对公民的环境意识起着固定和强化的作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国家一些记者对公害事件真相的报导,拉开了世界范围内环境保护的序幕。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欧洲、日本的各路媒体,以环境专题片、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竞相参与环境报道,使得环保问题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普遍关注。根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一项调查显示,美国公民的环境意识70%来自于电视。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环保电视节目逐渐兴起,2001年,由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和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共同完成的“中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结果显示:公众接受环保信息的渠道79%来源于广播电视[6]。《宁夏条例》和《天津条例》都十分重视新闻媒体在环境教育中的媒介作用,不仅规定了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主管部门应当做好环境教育社会宣传和环境文化知识的普及、推广工作,而且具体规定了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在环境教育中应当采取的方式包括:开设经常性环境教育栏目、节目;开展公益性环境教育宣传活动等。此外,《天津条例》在设计环境教育的方式途径时提出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开展环境教育公益宣传,明确了新闻媒体在环境教育制度中的地位。

2.3.2新《环保法》对新闻媒体义务的扩展――舆论监

小学生保护视力的方法篇9

规模较大的就有**眼镜店、**眼镜店。

眼镜店生意火爆的同时,也在告诫我们,我们学生的视力问题已非常严重。据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报告,我们小学生近视发生率为22.7%,更令人吃惊的是,有份调查报告称,国内因高度近视致盲者已达30万人。不仅如此,近视人群还呈急剧低龄化趋势。

调查方法:

调查法

调查一~六年级的所有同学。(1)采用“SLD-Ⅱ型”标准对数视力表,视力箱内为30瓦日光灯2支。凡双眼视力低于5.0者为视力不良。(2)以不良眼数占受检眼数的百分比为视力不良率。统计学方法采用χ2及等级相关性检验。

调查结果:

(1)视力不良情况共调查1200人,受检眼数2400只,视力不良眼数为355只,视力不良率为14.78%,其中男生视力不良为90只,占男生受检眼数794只的11.32%,女生视力不良76,占女生受检眼数的18.80%。女高于男,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162.60,p<0.01)。

(2)视力不良与学习阶段的关系从统计结果看,视力不良率随学习阶段的升高而上升,且有如下几个高峰阶段:小学一年级学生为10.78%;五、六年级分别为10.86%和10.54%。

(3)城乡小学性别比较城镇男生视力不良率为10.31%,女生为14.41%,女高于男(χ2=12.43,p<0.01);而农村男为3.92%,女为2.41%,男高于女(χ2=4.4,p<0.01)。

视力不良与学习阶段的关系本次调查表明,视力不良的发生可能与各学习阶段有密切关系。其视力不良率随学龄的升高呈上升趋势(经等级相关检验,rs=0.888,p<0.01,说明学龄与视力不良率存在正相关),并且出现几个高峰阶段,其程度一般为高学段重于低学段。这可能与学段高的学生学习时间延长,其负担过重有关。其中:小学一年级为一个高峰,视力不良率为10.78%,可能与这一阶段的学生眼球发育尚未完善有关,因此,视力不良可能主要是由眼球处于远视状态造成的。

城乡学生对比由于视力不良与学龄成正相关。城镇学生用眼时间过长,户外活动较少有关。虽然城镇学生学习环境、生活营养状况相对优越于农村,但是,不健康的用眼习惯却相对严重,其形成除与他们的学习负担过重有关外,还与电视机、游戏机、电脑在家庭中的普及,长时间的近距离用眼视力疲劳程度加重有关。

视力不良与性别的关系通过对不同地区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的比较,除农村小学外,均为女生显著高于男生。为什么农村小学男生却高于女生呢?究其原因可能有两点:(1)农村重男轻女思想仍较严重,女孩学习时间相对较男孩少,眼肌疲劳也较轻。(2)农村女孩入学年龄相对较男孩偏大,眼球发育较其完善。

调查报告结论和建议:

小学生保护视力的方法篇10

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锻炼小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在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了要进一步加强环境教学的相关要求,与此同时在选取课文的时候也进行了适当的改革,很多文章都涉及到了环境教学的内容,大大拓展了小学生的视野。十中提出要将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进行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断的提高小学生的环保意识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的牺牲环境来谋取社会更大的进步。环境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就是要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而小学语文教学开展环境教育的目标就是能够让小学生的环境思想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互协调适应,逐渐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自身和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逐渐形成环保意识,以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念来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可以说是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开展教学承担的一个重要任务。

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教育工作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组织性,它可以对人们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让人们对事物进行合理的理解、准确的计算、科学的认知等。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可以说是整个工作的引领者,肩负着知识传授者的重要职责。

(1)拓展教师的视野范围,深化环境教育。在经过大量的现状分析之后,我国在进行环境教育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教师的视野成为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由于教师本身并不具备广阔的自然环境视野,无法将自然环境和社会科学进行有效的结合,所起到的引导作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所以,为了改善环境教育的现状,进一步深化环境教育,就应该努力拓展教师的自然视野。

(2)培养教师的环境意识,能够做到言传身教。近几年来环境问题成为了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严峻考验,随着沙尘暴、海啸等自然灾害的侵袭,人们开始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每一个社会人都应该承担起保护环境这一重任。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对他们产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教师和家长。培养小学生环保意识的前提就是教师能够有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对学生产生影响。

环境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当中进行渗透所采用的教学方法

(1)尽可能多的在课堂上涉及环境教育内容。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对学生产生影响,只有在潜移默化中才可以促进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为学生讲述一些关于环境保护的故事,让学生们体会到阳光、绿草等客观环境的魅力所在,让学生们逐渐将环境保护观念当作是一个理所当然的事情,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作用。

(2)在写作训练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在进行写作训练的时候,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有关于自然环境、保护环境等方面的写作任务,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然环境、体验环境对人类的意义,并将那些立意新颖、具有一定环境保护意识的作品拿出来让学生们品读,并适当的给予写作者一些表扬,提高学生在培养环境意识方面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