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十篇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十篇

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43:22

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篇1

 

一、背景

 

红色文化资源是很多地方旅游资源的重要构成部分,甚至是一些地方旅游资源的主体部分。随着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眼前利益的驱使下,各种旅游经营者急功近利的盲目开发建设活动和游人不当的旅游活动,导致红色文化资源的破坏和退化。然而,现行法律法规中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薄弱,存在诸多缺陷与空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活动和各地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都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立法提出了新要求。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立法,从而促进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才能实现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要切实推进我省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法制建设,就不能只从法律本身做静态评价,而应着眼于法律的创制,从动态角度探讨其存在的问题,从而寻求解决完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的根本方法。从立法学角度看,在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方面,我国现在还没有综合性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基本法,与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散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中。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法律法规较为松散,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具体到贵州而言,目前,贵州省有关红色文化资源方面的专门地方性法律规范还没有,现有的《贵州省文物保护条例》在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方面也缺乏明确的界定及相应措施和条款,法律因素已成为制约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的关键性因素,因此,贵州地方立法机关加大立法力度和步伐,结合贵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实际情况,构建贵州红色文化资源地方性法律保护体系的基本框架,有利于早日形成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体系,为贵州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武器,以实现贵州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的现状

 

贵州是红色文化资源的富集区,共有1465处革命遗址,其中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共268处,占总数的18.3%;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地共767处,占总数的52.4%;革命领导人故居共62处,占总数的4.2%;烈士墓共208处,占总数的14.2%;纪念设施共160处,占总数的10.9%。红色文化资源集中承载着革命老区精神,富含我们党为民宗旨、党性观念和优良作风的正能量。我省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正是革命老区精神的载体,加重保护与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是我省红色传承、绿色发展、打造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的必然要求。因此,发掘、梳理、培育、弘扬、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不断加深对其精神价值、市场价值的认识,不断提升产品的品位,实现其引领社会思潮、弘扬贵州时代精神,促进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具有别的文化类型所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由于多方面原因,我省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一些问题。

 

1.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开发而使得不少红色文化资源遭到破坏。红色文化资源是开展红色旅游的载体和基础,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状况直接影响红色旅游的发展。红色文化资源不同于一般的历史文物,因为就其本身和目前的情况来说,由于它的时代特征不很明显,一般来说本身又没有太多艺术收藏价值,其历史时期不长。而且部分红色文化资源量小、分散,难以点联成线,线联成面,因此有些地方还未引起一些地方政府和当地村民的足够重视,特别是遇到经济发展规划与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发生冲突时,往往只考虑经济利益、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甚至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2.红色文化资源知识产权遭到不同程度的侵占。如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华星酒业有限公司打着为纪念遵义会议,弘扬长征精神的幌子向国家工商总局提出了注册“遵义会议”酒商标,后因遵义市政府向国家工商总局提出了异议,国家工商总局经研究,认为“遵义会议”作为商标注册和使用,违反了商标法规定,具有不良影响,依法驳回已提出注册申请的“遵义会议”商标。商标虽未注册成功,但“遵义会议酒”仍在生产、销售,可见,贵州红色品牌流失日益加剧,经济本已落后的革命老区在发展经济中又遇到了新的挑战,红色文化资源知识产权保护迫在眉睫。

 

3.地理环境因素及红色文化资源自身的原因,影响了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当年留下来的红色文化资源遗迹大多散落于乡间,属于乡村红色文化资源。对这些红色文化资源,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畅,经济文化水平不高,因此革命文物的普查征集工作也会耗费更多人力、物力、财力,这就使得有计划的征集、保护和利用活动难以进行,故散落于乡间的红色文化资源不可避免的有无人管理的现状。由于大多数革命遗址和革命文物遗迹多为木质、布质和纸质,加之年代久远,自然破损情况较为严重。

 

4.对红色文化资源必须进行正常的维护和抢救性修缮,以及利于保护的配套设施建设还有待完善。由于历史原因,在经历无数建设活动和政治运动中,许多具有特殊价值和意义的红色文化资源遭到摧毁或拆迁,能保留至今的仅剩寥寥无几的小部分,这就显得弥足珍贵。所以,对红色文化资源必须进行正常的维护和抢救性修缮,以及利于保护的配套设施建设,等等。不少红色文化资源,如革命纪念地旧址、纪念物等在现代化工程建设中,由于没有很好地规划而导致一些不同程度的损毁,或者是因进行周边环境改造时,无意破坏了原有风貌,造成一些极为不协调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在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维护、修缮、拆迁时,遵循文物保护的原则,制定总体规划,按相关程序申报批准后,方可进行,还必须遵循“整旧如旧”原则,还原历史原貌。这一点,在《文物保护法》第二章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修缮,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报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对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应当报登记的县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批准。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迁移、重建,由取得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的单位承担。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5.红色文化资源的产权不明晰、权责不明确。《文物法》中虽将“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等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对象。显然,这是包括红色文化资源在内的均纳入国家文物保护范围。但遗憾的是《文物法》对红色文化资源没有单独定位,这就造成在文物鉴定、产权划分等方面出现一些疏忽或纰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些被企、事业单位占用或在私人掌握的红色文化资源无人问津,使产权关系混乱,无法归口。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涉及文物的保护,而且牵扯到规划、财政、交通、国土、建设、旅游、文化等方方面面,这必须是在政府的统一指导下,制订翔实可行的计划,明确目标任务。有关部门之间要按照加强沟通、密切合作、明确分工、各司其职的要求制订相应方案,提出具体措施,理顺隶属关系,全面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使红色文化资源在开发的同时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完善,从而将推动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不断向前发展。

 

三、完善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的对策

 

1.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红色文化资源立法理念。要明确红色文化资源对旅游业存在与发展的作用力,但又不仅仅是一种旅游资源,还是一种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必须认真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尤其是正确处理好红色文化资源发展中开发与保护的主次关系问题。

 

2.加快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立法的步伐。首先,在省级层面,要制定具体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条例。制定一部体系完整、结构协调、内容完善的红色文化资源条例是提高我省红色文化资源立法水平的根本措施和现实工作的客观要求,也是历史的必然,更是检验我省红色文化资源立法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其次,各地、州、市地方立法机构要结合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实际,制定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的地方法律规范。

 

3.完善我省红色文化资源立法体制。遵循科学合理的立法手段,建立灵敏的立法反应机制。提高红色文化资源立法技术,加快立法进程,及时疏通立法中的意见分歧。凝聚共识加强立法协调沟通,杜绝各部门、各群体之间的利益纷争。

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篇2

论文摘要:分析了河南省部级旅游资源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讨论了河南省部级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价值、成效和意义。提出了促进河南省部级旅游资源持续发展的若干建议。

一、河南省部级旅游资源综述

部级旅游资源指的是国务院及中央、国家有关部门同意(批准、核定、评定、确定)公布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旅游资源。

河南省现有15种部级旅游资源,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汉族地区道教全国重点宫观、部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其数量共计203处(含一处多种的部级旅游资源)。

上述203处部级旅游资源中,有l7处为一处多种的。如龙门石窟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白马寺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风穴寺及塔林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国家森林公园,中岳庙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汉族地区道教全国重点宫观,殷墟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鸡公山既是部级自然保护区又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红旗渠既是国家水利风景区又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鄂豫皖苏区烈士陵园既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又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嵩山既是国家地质公园又是国家森林公园还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云台山既是国家地质公园又是国家森林公园还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水利风景区。

河南省部级旅游资源以历史文化遗产为主,这类资源的数量最多,影响最大,而这些资源又主要集中在郑州、洛阳、开封等城市,这也是河南省旅游资源的特色和优势所在。一处多种的部级旅游资源,更能够说明此处旅游资源的多重价值和重要性,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应该着重予以宣传,提高其知名度,在旅游市场中树立起“品牌资源”的形象。同时,对于这些多重的部级旅游资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更应该加大投资力度,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旅游产品优势,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体现资源本身的特色,真正把“品牌资源”转化为“品牌旅游产品”。

二、河南省部级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首先,当地政府重视是首要条件。早在1998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就做出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指出,要把旅游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列入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2001年7月26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更是在《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方案》中指出,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及旅游业发展的工作重点是在“十五”期间,集中力量重点开发一条以郑州、开封、洛阳三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核心的黄金旅游线路;在规划建设的四个具有不同地方特色的旅游景区中,有三个是部级旅游资源,即嵩山、伏牛山和太行山。同时,在培育的18个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旅游精品景点中,也有13个是部级旅游资源:龙门石窟、少林寺、白马寺、河南博物院、红旗渠、殷墟、虢国墓、太吴陵、石人山、王屋山、云台山、喳岈山、鸡公山。由此可见,河南省政府在开发利用省内部级旅游资源方面给予了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做出了相应的规划,以发挥其作用和优势,促进旅游业更好的发展。

其次,旅游企业需要调整好自己的营销策略,打好“古都”、“黄河”、“功夫”、“寻根”、“赏花”的旅游品牌,积极提高服务质量,围绕在部级旅游资源基础上开发起来的拳头产品,针对市场进行不同的产品重组和深层次开发,充分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使旅游资源得以真正有效地利用。其中,旅游线路的设计就是旅游企业进行营销的核心部分,针对河南省部级旅游资源的特点,可以围绕三条主线进行开发,即历史文化遗产线路、宗教文化旅游线路和红色旅游线路。一方面,河南省有8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9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集中在郑州、洛阳、开封、安阳等几座城市及其周边,可以以历史文化遗产游为主题,充分发挥河南作为一个文化遗产大省的资源优势。另一方面。洛阳龙门石窟、白马寺、嵩山少林寺等部级旅游资源,作为以佛教为主题的景区、景点,可使河南省的佛教文化旅游大放异彩。同时,河南省共有5个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和9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中,新县被国家旅游局定为“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重点县,确立了它在武汉、郑州及周边地区客源市场的地位,在北京、郑州、武汉等大中城市组织红色旅游推介活动,先后参加在武汉举行的鄂豫皖红色旅游研讨会和大型推介活动,促成“挺进大别山——鄂豫皖红色之旅首发式”,举办了河南省百万青少年“红色之旅”文化节启动仪式。一系列的推介活动使武汉、郑州主客源市场增长稳定,周边游客络绎不绝。以新县为中心,联合其他有关部级旅游资源进行红色旅游线路的开发,也是一条利用部级旅游资源,实现其效益的途径。

自1995年以来,河南省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积极响应国家旅游局开展的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号召,在当地党委、政府和城市有关部门的共同参与下,按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检查标准(试行)(修76订本)》以及《附加项目检查标准》,投入到创优活动中来,在名城旅游业的发展史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郑州、开封、安阳、濮阳和洛阳经过努力,已先后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由国家旅游局制定,国家技术质量监督局(现为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分别于1999年、2003年的《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是我国在旅游标准化建设方面的一个创举,自1999年以来,河南省部级旅游资源的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积极投入到国家等级旅游区(点)的创建活动中,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据统计,现有34处部级旅游资源已创建成为国家等级的旅游区(点),其中,2a级有8处,即偃师县商代尸乡沟商城遗址、禹县均台均窑遗址、焦作市群英湖风景名胜区、济源市济渎庙、辉县市百泉、新乡县京华园、新乡潞简王陵、鹤壁三兴康乐村。3a级有4处,即洛阳邙山陵墓群、洛阳千唐志斋石刻、花果山国家森林公园、三门峡甘山森林公园。4a级有22处,即洛阳龙门石窟、洛阳白马寺、嵩山地层构造国家地质公园、红旗渠、北宋东京城遗址、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三门峡虢国墓地、云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大丕山摩崖大佛及石刻、石人山风景名胜区、焦作博爱青天河风景名胜区、安阳殷墟、崦岈山国家地质公园、嵩山风景名胜区、濮阳戚城遗址、南阳内乡县衙博物馆、开封铁塔公园、新乡京华园景区、信阳南湾湖风景名胜区、信阳鸡公山风景名胜区、洛阳嵩县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巩义康百万庄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特别是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河南省国家旅游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将越来越多,我们应继续贯彻落实有关政策法规,依法增强大旅游的发展意识,一处多种的部级旅游资源由于分属多个部门,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要协调好各种关系,避免矛盾冲突。

三、促进持续发展的若干建议

第一,要使河南省的部级旅游资源发挥其自身的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其进行有步骤的重点开发,而开发必须在保护的基础上和可行性分析论证的基础上进行,使之与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发展相协调。开发不能以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因为旅游业早就不是人们原以为的“无烟工业”了,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会带来工业排放和工业垃圾,而且旅游者的大量涌入也会给目的地的环境带来不可估量的破坏,因此,寻找开发与保护的平衡点是河南以及所有旅游目的地所要解决的问题。焦作的成功

经验值得借鉴,由于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焦作实现了从“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的转变,2004年,焦作云台山景区黄金周期间的游客人数达到全国第8名,门票收入达到全国第5名,超过了故宫,焦作旅游业异军突起,由此产生的“焦作现象”更是引起了全行业的关注。

第二,尽管河南省8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已经有5座成为了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但是,南阳、商丘、浚县三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仍需要继续努力,争取早日成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另外,河南省虽已有了27处部级旅游区(点),但还有170处尚未创建,这些尚未创建的部级旅游资源应积极努力,争取早日成为部级旅游区(点)。

第三,认真贯彻落实2005年l2月通过评审的《河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在发展中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规划确定的嵩山文化旅游区、南太行山山水生态旅游区、伏牛山休闲度假旅游区、桐柏一大别山红色旅游区、豫东平原文化旅游区。五大旅游区涵盖了多处河南省部级旅游资源,如嵩山风景名胜区、焦作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伏牛山部级自然保护区等。

进一步实施“主打少林、带动中岳、整合资源、同步培育”的品牌带动战略,通过整合培育,中远期逐步打响“至尊中岳”品牌,形成以少林寺为核心的强势旅游产品。加强品牌运作策划、总体规划,整治老景区,开辟新景区。

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篇3

关键词:红色旅游科学发展观

发展红色旅游,是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先进文化和振奋民族精神,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和加快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培育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壮大旅游业支柱产业地位的一项政治、文化、经济和战略性工程。目前,经过地方政府的多年探索,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集中强势的宣传下,红色旅游已经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总结多年来我国红色旅游发展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教训,深入研究和探讨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科学有效地利用红色旅游资源,最大化地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促进红色旅游的健康、持续、快速地发展。

红色旅游应遵循的发展规律

红色旅游承载着多元平衡的发展使命,它既是教育阵地,也是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综合性经济产业;既体现一种政治行为,又体现一种经济行为。有效地发挥红色旅游的各种功能,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来发展。

坚持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发展红色旅游,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突出红色景点革命传统教育的属性。“红色”是红色旅游的内涵、资源、特色、品牌,是红色旅游的突出特质。红色旅游必须考虑资源特色和社会影响,保持红色资源的真实性、思想性、教育性和严肃性,这是由红色旅游发挥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等政治思想教育功能的需要所决定的。因此,发展红色旅游,一要力避轻视历史,红色旅游本身就是历史旅游,要尊重历史、尊重事实。二要力避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中,不要红色精神和红色文化真谛的媚俗文化。三要力避红色旅游景点重复建设和红色产品雷同开发。四要力避不切实际地盲目贪大求全。

坚持旅游经济的发展规律。红色旅游不仅仅是一种宣传教育性的政治活动,从本质上讲,它更是一项旅游活动、一个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因此,和开发其他旅游产品一样,必须牢牢把握旅游经济脉搏,按照旅游经济的规律,始终以市场需求和公众兴趣为导向来开发红色旅游产品。红色旅游消费需求如何满足,直接影响着资源向效益的转化,这是检验和评价红色旅游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标志。为此,应当做好两项工作。一是提升产品化水平。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只有把红色旅游的主题回归到历史文脉的人文精神和地域文化中,才能保证其旅游产品的独特性和生命周期的可持续性。同时,红色旅游产品的生命力在于其吸引性。建好红色景点、红色基地、红色旅游线路的过程,也就是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要培育红色旅游的持久吸引力,就应当在保证思想性的前提下,从创新性、丰富性和整合性加以构建,努力提高其观赏性、趣味性和可参与性,达到寓教于游、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教育目的。二是提高产业化水平。现在,世界各地都在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文化内涵,延长客人居留时间,将旅游产品中的文化内涵挖掘出来,变成可看、可欣赏的产品,并与娱乐休闲、购物、居住等多个要素搭配起来,使客人在愉快的消费中获得享受。因此,应当深度开发红色旅游产品,形成行、游、住、食、购、娱相配套的产业体系,实现红色旅游产品从经营资源向经营文化升级,从追求数量规模向追求质量效益转变。

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观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现在不仅在国际上受到普遍关注,在我国也同样得到高度重视。勿庸置疑,旅游业的存在依托于对环境、资源、生态、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因此旅游业的存在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有着天然的一致性。而以红色历史遗存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资源既是稀缺的、又是不可再生的和不可替代的,对其开发、保护和利用成为旅游业面临的可持续发展课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特殊性决定了发展红色旅游必须抓住三个重点,处理好两个关系,实现五个效益。

抓住三个重点。一是科学开发。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的红色旅游不可能长久发展。红色旅游有其特殊性,如何将当年的场景展现在世人面前,而又不破坏生态旅游资源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发展红色旅游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形成精品意识;必须注意适度硬开发,避免对红色旅游资源和周围环境造成无法恢复的破坏。二是永续利用。红色旅游资源是一笔宝贵的社会财富,又是一个可持续开发的产品,应当采取多种措施加以更多地、持久地利用。三是有效保护。发展红色旅游应当牢固树立保护红色旅游资源的意识,为此,要切实加强对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积极开展革命文物的收集整理研究,例如革命纪念馆和遗址维护修缮、革命纪念地环境的整治工作。同时,应当出台相关的规范与制度,使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制度化、规范化。

处理好两个关系。首先是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这是形成循环经济的原则,也是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原则。应当尽快启动红色历史文化遗产工程,努力克服并消除开发、经营和使用的不当行为,在努力促进保护的同时,获得红色旅游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如何开发利用好红色旅游资源,是红色旅游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其核心问题是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实现红色旅游可持续的健康发展。要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必须以有效保护、科学开发和实现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革命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为保护和利用的对象,不应一味强调“保护第一”,而限制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应贪大求洋、将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旧建筑推倒重建;不应重开发利用而轻保护修缮。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是有利于保护传承的。要通过开展红色旅游活动,积累更多的资金用于文物保护,使革命文物的保护与利用实现双向互动,和谐统一,走上自我完善、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实现五个效益。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审视红色旅游资源的早期开发建设,会发现如下不足:普遍缺乏科学规划,对资源和环境的科学保护重视不够,同质性、低水平重复建设较多。这些问题反映出在今后,发展红色旅游不仅要关注数量的扩张,更要注重质量的提高;不仅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更要努力寻求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最佳结合点,实现社会效益、政治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资源效益的五统一。发展红色旅游的实践证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旅游产业发展规律,政府主导,措施得力,红色旅游就能够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红色旅游的统筹协调发展

恶性竞争是红色旅游面临的一大难题。经过近几年的市场整合,目前,红色旅游的协调发展渐成气候。推动红色旅游协调发展,不仅是促进相对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平衡地区差距、建设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而且是寻求新的增长点,实现我国红色旅游新突破的重要途径。

加强区域内红色旅游的协调发展。在区域内发展红色旅游,一方面,为满足旅游者自主化需要,要加强不同旅游形式之间的协调互动,增加丰富性,为旅游者提供完善的菜单式选择模式。另一方面,要借助其它旅游资源,有机整合相关资源,使其成为人文与自然结合的旅游产品形式,实现集聚效应。所以,在红色旅游的开发过程中,既要突出红色主题,又要跳出红色局限,把红色旅游、绿色(自然生态)旅游和古色(历史文化)旅游、蓝色(海洋)旅游、风俗(民俗风情)旅游有机结合统一起来,形成优势互补,打造色彩斑斓的旅游产品组合,满足日益个性化、专业化的旅游市场需求。加强区域间红色旅游的协调发展。不同层次、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红色旅游应当着眼于形成红色旅游大开放战略格局,统筹兼顾区域旅游合作,按照主题明确、区域联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差异开发、优势互补的原则,统一打造红色旅游品牌,扩大红色旅游影响力,共同促进红色旅游的发展,使旅游各种生产要素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上自由、合理流动。加强营销和宣传上的联合、部门企业间以及旅游营销人员的培训、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共同促进红色旅游的发展。

通过红色旅游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践证明,发展红色旅游对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红色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保护和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培育旅游业新的增长点,帮助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山区脱贫致富,实现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发展红色旅游能激发老区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艰苦奋斗、改变落后面貌的勇气和决心。其次,政治优势、资源优势可以转化为经济优势。多数红色旅游资源位于欠发达的革命老区,应当说,红色旅游的亮点就是生态保护的重点、扶贫开发的难点。红色旅游的开展可以使红色旅游真正成为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扶贫工程、富民工程。再次,可有效地扩大就业。开发红色旅游可以带动老区第三产业发展,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而通过发展红色旅游就业的百姓越多,百姓的生态保护和革命文物保护的意识越强。这也是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第四,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红色旅游的兴盛可以改善当地交通、通讯条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可进入性。

总结各地发展红色旅游的实践经验,应当重视三个层面的工作:一要善用优势谋发展。优势就是特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当地红色旅游资源特色,在特色中注入新的活力元素,以特色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路子。二要精益求精谋发展。发展就要有精品意识,要把自身的特色做到最好。这需要在政策和资金上的倾斜以及各级干部群众的齐心协力,共同维护、发展好品牌。三要科学规划谋发展。发展红色旅游不能简单地把红色景点堆积起来,应当进行科学规划。国家对红色旅游的发展已有总体规划,在空间上照顾均衡,突出重点和主题。在时间上囊括了党的代表性历史,有利于在各地发展特色的基础上形成整体发展。当前,特别需要各区域发掘自身潜力,突出自身特点,展示区域独特性,确定符合旅游规律的高起点、高水平的发展方向,以形成具有吸引力、竞争力的产品。

建立发展红色旅游的协调机制。发展红色旅游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当建立起一套高效灵活、富有成效的协调机制。这些机制包括:政府主导机制,将红色旅游准确定位,全面调控红色旅游的发展速度和方向。行业主管机制,实行旅游部门统一管理,相关部门密切协调,形成发展合力。市场运作机制,整合资源,组建旅游集团,鼓励和支持各种经济成分进入旅游业,形成多渠道投入红色旅游的发展格局。发展保障机制,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加大政府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投入。同时,有关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参考文献:

1.谷玉芬.红色旅游成功因素分析.商业经济,2006.2

2.范思立.市场增势强劲“红色旅游”预热2005年旅游市场.中国经济时报,2005-2-21

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篇4

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遵义市地处云贵高原大娄山中段,北部与重庆市相邻,南面与贵阳市连结,有黔渝公路、黔渝铁路贯穿其中,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在14~18℃,有乌江河、赤水河流经境内,旅游区内地貌类型复杂,东部主要分布着广泛的岩溶地貌景区。为了打造遵义市红色旅游,遵义市先后投入3亿元人民币修建了遵义会议陈列馆、四渡赤水纪念馆、娄山关景区、天梯等重大红色旅游工程项目,并对红军烈士陵园进行了整修,从发展红色旅游经济竞争角度出发,遵义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红色为先,全面推进,“三片一线,立体开发,全面拉动”的总体规划思路,即,以“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娄山关大捷”、“突破乌江”等一类红色旅游产品为重点开发对象,全面推进生态旅游、国酒文化旅游、地域文化旅游、茶文化旅游、温泉休闲度假村,乡村旅游发展。“三片”即为遵义会议会址系列,包括红军烈士陵园;娄山关区域及乌江区域。“一线”即为以四渡赤水品牌为载体具有代表性的革命纪念点,立体开发,主要是以红带绿、以红带酒、以红带茶、以红带史为主体的立体开发。

2遵义红色旅游发展的优势

2.1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旅游资源主要以遵义会议会址、红军山烈士墓园及纪念塔、娄山关红军战斗战场、天门洞抗战大后方观光区及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遵义市还有遵义市凤凰山森林公园、赤水河景区、湄江河沿江风景带等自然景观和以海龙屯为代表的历史景观。

2.2气候宜人遵义市虽地势起伏大,地表崎岖,岩溶地貌地形分布广泛,但位于气亚带中的亚热带,属于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东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四季皆适合旅游。

2.3独具特色中共遵义会议的召开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对中国革命的胜利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同时也给遵义市带来了浓厚的红色文化财富,赋予了其独特的文化历史内涵,在发展红色旅游过程中,遵义不仅有独特的红色文化优势,还有独具风格的酒文化(国酒茅台)、茶文化(遵义毛峰、湄潭翠芽)、黔北民风民俗文化、黔北饮食文化、傩戏文化等特色文化,且部分地区民风古朴,原生蕴味浓厚。

2.4国家政策扶持遵义是革命的圣地,遵义会议名扬中外,先后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卫生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名酒城市、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发范例奖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并连续5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连续3次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同时,遵义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等先进单位。

3存在的问题

3.1基础设施不完善由于整个西南地区地势崎岖,地形起势较大,地貌复杂,多喀斯特熔岩地貌,不利于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的规则和建设,再加上经济水平较低,发展缓慢,配套设施、设备跟不上旅游的发展步伐和需要,技术条件落后,不利于与周边及其他发达地区的信息交流,不具有资源共享的条件。虽然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其有所改观,但其交通的落后仍然死制约经济、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因素。

3.2规划不合理在长期的开发过程中,其旅游资源及项目都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规划和开发体系,呈现出分散布局,引力不足,不具备由中心向的扩散优势,开发秩序较为混乱,没有形成有序开发的综合体系,综合效益不明显。

3.3红色文化内涵不足,主题不够突出由于本地区旅游资源较为分散,文化特色较为单一,往往跟风其他省区的发展模式,重复建设。主题不具有自己的特色,不具有市场竞争力,比较效益低,缺乏对红色文化的充分挖掘和潜力的发挥,同时还缺乏对其他文化与红色文化的链接与创新。

3.4开发与保护的失调,古风古貌破坏严重由于旅游业是一门综合性生产业,具有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其经营者往往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获得高额收益。同时一些旅游景观古风古貌已遭到严重破坏。例如,遵义会议会址的免费开放,虽然一方面对开展爱国教育有重大意义,但随着其不同层次旅游的增多,这种红色文化的地位便无形中受到了贬值,大多数人并未理解红色文化的真正意义而到会址随便看看,并不十分珍惜其旅游文化,同时还造成旅游资源的破坏,而使得一些红色旅游资源失去原有的古风古貌和意义。

3.5宣传力度不够,品牌不突出红色旅游产品宣传不力,方式单一,网页更新慢,设计质量低,视觉效果差,信息资源不充分,不能让旅游者充分了解所需要的相关信息。此外,品牌效应不突出,不具有市场竞争力。

4对策与建议

4.1加快经济发展,完善基础设施由于贵州位于西部地区,整个经济状况相对落后,而遵义作为贵州的第2大城市,虽然近年来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红色旅游的总体发展却不容乐观,与其他省区还存在较大差距,一个地区的经济状况将直接决定该地区的旅游发展进程和水平,列如大部分投资商都比较偏向于向经济、环境等各方面条件比较好的地方进行投资,从吸引投资方面来说,经济水平的落后也削弱了外界向本地区的投资力度。

4.2合理规划,优化组合针对红色旅游景点分散、景点多、线路较长、线路设计不连贯等不利因素,必须重视合理规划,优化组合。合理规划不仅只指旅游区旅游资源的的合理规划与布局,还包括旅游区旅游资源与旅游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例如,旅游资源与交通线路、酒店、旅店、车站、飞机场等基础设施的连接。优化组合也不仅仅只表现为区内红色旅游资源的优化组合,还表现在旅游区与旅游区之间的优化组合。例如市区内的旅游区之间、市区内旅游区与周边的旅游区之间、该市区旅游区与其他省市区旅游区之间等的优化组合。

4.3加大开放力度,实现与周边旅游城市的对接例如实现重庆市和贵阳市的两个城市的对接,发挥遵义市作为贵阳市与重庆市之间的枢纽效益,依托重庆市广大的市场,发挥贵阳作为省会的带动作用,充分利用其长处和优势,实现经济由中心向沿线的辐射和扩散效应,发挥其两大增长的作用,在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加大其开放力度,与周边地区实现全方位的资源信息交流,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4.4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政府应对本地区相关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引起了高度重视,特别是旅游业对一个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将不可容忽视,政府应大力支持以遵义会议会址为代表的遵义红色旅游的发展。

4.5加大投资,优化投资环境一个地区,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旅游的开发,都必须要有资金作为保障,资金的充足度直接影响着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此外一个好的投资环境才有利于旅游业及其相关旅游业的发展。红色旅游作为一门新兴的旅游产业,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投资政策不完善,投资环境不良好,投资力度不到位,遵义与其他旅游城市相比,投资环境不容乐观,在经济发展、交通规划、基础设施等方面都不具有比较优势,外界向本地区的投资力度相对较弱。

4.6增加科技投入培养高层次的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增加科技投入可能带来相关环境的改变,有利于科学化管理体系和运作体系的形成。一个产品服务质量的提高,仍然需要高素质和高层次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因为旅游业本身就是一门服务性行业,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也比较高。其次,科技投入不仅表现在管理服务上,还表现在对设施设备的投入,现在旅游景区娱乐设施多样,娱乐方式丰富多彩,刺激性强,这正是很多旅游者出游的一大需求。

5保护措施

5.1合理开发,有效保护旅游资源是有限的,人们在开发的同时不能只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其次,旅游资源具有稀缺性,如果开发不合理,将会对旅游资源造成巨大的浪费和损失,所以,在开发的同时,应坚持合理开发,适可而止的原则,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旅游与经济、社会、资源、人口的关系,实现旅游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篇5

革命历史博物馆作为保存我国革命历史文化资源的主要载体之一,在新时期更应当做好对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以发挥弘扬与传承先进文化思想、引领社会精神潮流以及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本文以重庆“红岩联线”为例,就互联网+背景下,如何加强革命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策略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

互联网+;革命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

革命历史文化是我国新民主革命时期,在党的领导下通过长期不懈的革命斗争所创造的具有特色的先进文化,也是为了国家富强、民族独立、人民幸福所进行的不懈奋斗而留下的历史文化结晶。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文明的华美篇章,同样也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源泉。作为革命历史文化资源重要载体之一的历史博物馆,如何在新时期更好地在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如何在新经济建设中产生更积极的影响?如何在人民群众中具有更持久、更强大的吸引力?这就需要革命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通过不断创新与锐意进取,积极吸收与容纳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与思想,从而实现革命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一、互联网与革命历史文化资源结合的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我们日常生产、生活方式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2015年12月16日到18日,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我国浙江乌镇举行,主席在大会开幕式上明确指出了:“在十三五时期,我国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让互联网更好地惠及人民,造福人民。”从中也能看出我国政府对大力发展互联网技术、发展“互联网+”模式的支持与决心[1]。近年来受西方国家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的复苏艰难曲折,我国经济也面临着一定的下行压力。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坚持以创新来驱动发展,以“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各行各业的经济转型与发展创新。而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发展创新也更应如此,我们应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通过积极采用“互联网+革命历史博物馆”这一新型的发展模式,使革命历史博物馆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让革命历史文化资源更加富有吸引力与感染力,以推动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二、互联网与革命历史文化资源结合的意义

(一)有助于更好地宣传革命历史文化重庆作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陪都,是一个革命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如歌乐山革命纪念馆、渣滓洞、白公馆、红岩革命纪念馆等,共有约百余处革命历史文物保护单位,然而现今大多存在着保护欠缺、开发利用不足、分散偏远、观众稀少等问题。而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将部分革命历史文物资料进行数字化的转换,这样一方面使纸质的文献资料更妥善保存,保证了这些重要历史文献内容的完整性与原始性;另一方面,通过数字化的转换以后,这些革命历史文化资源也可以更好地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载体,进行更广范围、更加深层次的传播与交流,让更多受众了解红岩文化,认识红岩精神,这都有助于革命历史文化资源的更好传播与宣传[2]。

(二)有利于促进红色旅游产业的繁荣红色旅游活动作为一种寓教于乐的旅游形式,它既能让旅游者观看景区,了解我国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增长革命历史文化知识,又能对广大游客起到爱国主义教育与革命传统的教育。因此,红色旅游业的开发,一直备受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重庆红色旅游资源也非常丰富,其旅游资源体系包括了红岩文化、抗战文化、陪都文化等多种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在重庆红色旅游产业中,积极融入与吸纳互联网技术,一方面有助于将这些分散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形成系列化的红色旅游文化;另一方面,则有利于丰富重庆革命历史文化产品的内涵,如游客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浏览和观看相关文化资源视频,可以对旅游线路进行更自主化、个性化的选择等等。这都有助于更好地挖掘出重庆红色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促进红色旅游产业的进一步繁荣。

三、互联网背景下革命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具体策略

(一)利用互联网技术,以实现对革命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革命历史文化资源的良好保护,是革命历史博物馆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也是实现对红色旅游市场开发与拓展的基本前提。为此,应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将珍贵的文献资料、文物进行数字化的转换,以确保其保存的完好性与原始性。以笔者所在单位———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简称“红岩联线”)的文化资源保护工作为例,近年来“红岩联线”每年都将60%的旅游收入,投入到革命文化资源的保护与继续开发利用上:一是对旧有的文物、遗址进行了妥善的维护与修缮工作;二是加强了文物资料的全方位收集与整理。而博物馆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方面,一方面积极将革命历史文物资料进行数字化转换,使得珍贵的文献、文物得以更妥善的保存;另一方面,在原有图片、实物和资料的基础上,大量引进了数字化的声像素材,从而极大丰富了原有馆藏的内容与形式[3]。

(二)利用互联网技术,以加强对文化需求的掌握近年来,国内外旅游市场竞争激烈。面对这种现状,如果一个旅游单位只是固步自封,而不了解旅游市场的动态与变化,不了解旅游者的文化需求,将不可能取得发展与进步。因此,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技术以把握市场动态、了解游客的文化需求,将是旅游业得以健康发展的根本。以“红岩联线”为例,该博物馆非常重视对游客文化需求及市场动态的掌握,在每年都会举行一些游客问卷调查活动,如黄金周“庆国庆”开门纳谏听真言活动、“11.27烈士殉难日”问卷调查活动等等,这些调查一方面加强了对游客来源、出游方式、年龄层、性别以及旅游喜好的了解,另一方面获得了不少好的建议。经过多年的发展,“红岩联线”成为了整个重庆旅游产业的品牌项目,对弘扬红岩精神、塑造红岩品牌、推动重庆区域的经济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然,随着红色旅游市场的迅速发展,仅仅依靠现场调查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还需要通过互联网技术开展广泛的问卷调查,建立相应的数据库资源,以实现对游客数据的详细统计与分析,更好把握市场动态。例如,自2007年以来,“红岩联线”就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相继建立了旅游市场数据库、游客数据库,并通过派设专人、网络收集等多种方式对旅游市场中的数据进行收集、统计与持续跟踪调查,以详细把握市场动态以及游客的喜好和文化需求,并适时对博物馆展示的内容与形式进行调查,从而有效保证了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的与时俱进,保证了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得以更好地开发与利用。

(三)利用互联网技术,以扩大“红岩联线”影响力,更好地弘扬红岩精神“红岩联线”要在这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首要的一点就是要扩大自身的影响力,通过不断挖掘红岩文化中的深刻内涵,从而让更多的游客知道与了解“红岩联线”旅游的特色,了解红岩文化,认识红岩精神,这都有助于革命历史文化资源更好地开发与利用。为此,“红岩联线”非常重视品牌网站的经营与建设。网站作为与游客互动交流的平台,它不仅可以介绍“红岩联线”中红色之旅特色、红岩历史掌故,还可以在线播放富含红岩文化的历史影音,这不仅有助于游客加深对红岩文化了解,也有助于更好地传承与弘扬红岩精神[4]。同时,在“红岩联线”网站的建设中,始终以“打造全国知名的爱国主义教育网站”为建设与发展目标。目前,网站中的教育与宣传内容丰富,新闻报道的速度也更新极快,并具有旅游导读性、史料权威性与资料可读性等多方面的特点。其中,旅游导读性是指“红岩联线”网站,能给游客以红色旅游的正确导向,通过观网站而看历史、观网站而游红岩;而史料权威性则是指网站中所提供的红岩掌故资料、爱国主义资料,都具备很强的真实性、准确性与权威性;资料可读性则是网站中还辅有部分通俗、大众的影音资料、文物资料,方便广大游客和受众的观看和阅览。另外,除“红岩联线”品牌网站的建设与发展之外,“红岩联线”还积极通过与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如乐视网、优酷网、阿里影业等)合作,推出红岩系列的影视片,使更多受众了解红岩文化,认识红岩精神,以更好地打造“红岩联线”这一红色旅游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吴明.重庆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9.

[2]丁凤英,王正强,等.传承红色文化弘扬核心价值•红色文化传承与弘扬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武汉:武汉出版社,2013.

[3]陈澍.重庆文化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2.

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篇6

【摘要】鄂豫边区的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目前边区红色旅游资源的发展还存在着诸如行政区域划分过于明显、合作主体倚重于政府导致的合作优势难以发挥、发展水平低下等缺陷。因此,加强区域合作,实现红色旅游资源的科学发展显得非常必要。

【关键词】鄂豫边区红色旅游区域合作科学发展

鄂豫边区被称为将军的摇篮,红军的故乡,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堪称绿色生态海洋。鄂豫边区指的是以传统的“大别山区”为核心的邻近区域,主要包括河南的信阳市和湖北的孝感市、黄冈市,是历史悠久的革命老区。如何加强区域合作,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促进该区域红色旅游科学发展,是促进该地区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鄂豫边区红色旅游资源的再认识

所谓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开展红色旅游,必须以红色旅游资源为基础。与全国其它红色旅游地区比较,鄂豫边区红色旅游资源具有系列特征。

1、革命历史的厚重性。从辛亥革命开始这里就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遗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里是著名的“黄麻起义”策源地,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创建地,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战略基地,大别山红旗不倒中心地等等,为该地区遗留下了极其丰富的革命遗迹,进而形成红色旅游资源体系。大量的革命遗存,折射出革命历史深深的厚重性。

2、红色资源的聚集性。大别山区红色旅游资源数量众多,分布相对集中,具有明显的聚集性。以新县为例,仅遗迹、遗址类革命文物就达90余处,革命纪念地365处。该县有部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3处等。中国十二个大将军县,这里有四处,湖北红安61人、湖北大悟37人、河南新县35人、湖北麻城26人。此处诞生了两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500多名中国人民将军。湖北红安被元帅题词概括为:“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这在中国绝无仅有。

3、红色旅游资源的文化性。产生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歌、民舞、民间曲艺、民间文学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以红安县为例,该县仅民歌就有《送郎当红军》、《董必武回故乡》等200多首;还有民舞如《天足舞》、《大刀舞》、《绣山情》等40多个;有鼓书《王秀松大义灭亲》、快板剧《张南一豪气冲天》等曲艺节目20多曲。商城县的《八月桂花遍地开》成为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这种以坚定的革命信念、顽强的战斗作风、高尚的思想品质、无私的奉献精神为核心的文化,成为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

4、革命事迹的可歌性。当革命处于高潮时,边区人民拥军参军,出现了父送子、妻送夫、兄送弟、姐携妹参加红军的动人情景;当革命处于低潮时,边区人民的革命信念毫不动摇,前赴后继,百折不挠。敌人洗劫后,边区许多城乡成为废墟。当年发动黄麻起义的七里区成了“无人区”,紫云区成了“死人区”。在这里,为了革命的胜利,仅黄安人民就奉献了14万生命,登记在册的烈士就有22552名。许世友,这位新中国最具传奇色彩的将军,七次参加敢死队,十二次负伤,从战士变成了将军。

5、红色旅游资源的伴生性。这里是大别山脉的中心区,从未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开发和矿山开发,保存着完好的生态资源、森林资源、山地资源和众多的自然景观资源。灿若繁星的历史名人巨匠,留存了以佛教祖庭、东坡赤壁为代表的文化遗产和大量珍贵的历史景观,此外还有历史上的乡风民俗,如红军鞋、芒鞋、绣花鞋垫、竹簰等等,都是宝贵的文化资源。红色资源伴随着绿色生态资源,革命战争遗存伴随着多彩的历史文化资源,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伴随着淳厚的乡风民俗资源,又构成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的另一大特色。

二、区域合作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鄂豫边区红色旅游资源如此丰厚,具有其他地区无法取代的特色,但在全国大力倡导红色旅游的今天,这里的旅游产业发展依然缓慢,究其原因,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行政区划切断了红色旅游资源优势。鄂豫边区红色旅游资源是在长期革命战争环境中,依托大别山区而形成的,本来是一个完整的资源体系。在现行旅游管理体制下,完整的旅游资源被条块划分,行政隶属关系各异,带来发展思路的分歧,致使边区原本系统完整的红色旅游资源被人为的条块分割,缺乏统一规划和对资源的有效整合,区域协同发展不够,无法以市场为主导进行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区域旅游资源优势得不到体现。另外,以地方利益为前提的政策导向使雷同的旅游项目在区域内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相似的纪念馆、纪念塔几乎县县都有,甚至某些乡镇也建,不仅造成旅游资源和建设资源的极度浪费,也使区域旅游产品难以形成竞争合力。

2、跨区域大型旅游企业主体严重缺失。政府是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要主体。没有政府的介入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合作就会失去必要的基础和条件。2008年的国内旅游交流会上,湖北、河南、安徽三省联合打造的“魅力鄂豫皖,红色大别山”旅游产品集体向公众进行展示,但是只有政府倡导而没有旅游企业参与,区域合作难以深入持久,旅游产业也难以快速发展。旅游企业是旅游经济运行的主体,也是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旅游企业是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提供者,更是发展旅游产业的中坚力量。鄂豫边区旅游发展中,政府应着力扶持和培育旅游企业,特别是跨区域的大型旅游企业,积极鼓励参与区域旅游合作。而目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旅游企业被边缘化,角色定位模糊,特别是缺乏跨区域的大型旅游企业参与区域合作。旅游市场主体的缺失,往往导致区域合作流于形式。

3、旅游产品单一,合作范围狭窄。红色旅游应与绿色自然风光旅游、特色农业旅游以及民俗风情旅游等多种资源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开发,而鄂豫边区的一些地区,对革命历史文化潜力挖掘不够,表现方法陈旧,缺乏震撼力和感染力,片面理解了“红色”概念,过分突出了政治色彩,未能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融人红色旅游中,无法激起游客的兴趣。并且景点内容和表现形式雷同,导致恶性竞争。纪念碑、烈士雕像、伟人故居等这些具有红色旅游特征的景点,缺乏与之相配套的文化、休闲、体验、娱乐等设施及产品。因此,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产品单一,合作范围狭窄,更谈不上深度区域合作。

4、政出多门,缺乏统一规划。虽然鄂豫边区的当地政府早就提出要进行联合开发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但是合作管理水平低下,管理混乱。在一个行政范围内,有的红色旅游资源属民政部门管,有的则划归文化部门,有的旅游资源又划归旅游部门来管理,缺乏部门间的协调与合作。再加上统一完整的红色旅游资源经行政区划纵向分割,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这样一来,如何开发鄂豫边区红色旅游资源,既缺乏统一规划,又没有进行资源的统一管理与利用,更无法对外加强宣传力度,形成红色旅游品牌。一些曾对中国革命产生过重要影响的遗址(遗迹)至今世人知之甚少,比如位于信阳罗山县境内的著名革命历史纪念地“何家冲”,甚至连一部分本地人都不知道,更谈不上吸引外地游客。

5、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展示手段单一落后。大别山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其自身具备深厚的文化内涵,但缺乏深层次的挖掘与开发,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娱乐性、感染力、体验性不强。革命遗址、旧址、纪念馆大多以静态展示为主,展示内容雷同,展示方式单调、僵硬,多为文字加图片的平面介绍,枯噪乏味,不符合现代审美观念和旅游者的消费取向。“一张桌子一条凳,两块床板一盏灯,游客进门就转身”的尴尬现象屡见不鲜。而且,更缺乏对区域内山林景观、人文景观和革命文化、民俗风情等资源深度开发,旅游者在游览这类景区(点)时均以参观为主,缺少参与性的活动。因此,游客在此类景点的停留时间一般不长。

-

三、实现鄂豫边区红色旅游资源科学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1、以红带绿,以绿促红,进行整体科学规划。边区红色旅游要实现区域旅游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先进行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边区各地方政府、各部门之间应加强区域间和部门间的合作,组织专家学者在广泛调研基础上,结合边区红色旅游的特性和规律,全面制定出区域整体规划方案。集中建设,大力发展,策划具有震撼力、吸引力的项目,突出鄂豫边区红色旅游的鲜明特色,打造统一的红色旅游精品。本文认为,以“风云大别山红绿总相宜”作为大别山红色旅游的整体形象定位是合乎实际的。要推行以红带绿,以绿促红的旅游开发策略,以“红”感召市场,以“绿”拓展市场,以体验型休闲度假引领市场,以文化助推旅游市场。

2、整合多种旅游资源,加强资源深度开发。本来鄂豫边区旅游资源极其丰厚,红色旅游资源自身厚重、聚集,特别是伴随生态资源、森林资源、山地资源和众多的革命文化资源、民俗民风资源,是一座旅游资源宝库。多种旅游资源的整合就是要求在进行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时,充分利用区域内各种资源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深度开发。这不仅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需要,也是红色旅游特点所要求的。这是因为红色旅游的游客群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市场范围相对狭小,在相同的条件下,一般游客是不会把红色旅游作为首选目的地的。而且红色旅游带有显著的政治色彩,客源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把红色旅游资源和其它旅游资源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开发,既可以避免资源浪费,又可以增强红色旅游景区的吸引力,实现旅游规模效应。在进行多种旅游资源的整合时,要与边区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走红色与绿色、教育与休闲、民俗与乡风、生态与人文、互动与体验等多种形式的结合。

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篇7

关键词:野生;木本观赏植物;雷公山

中图分类号:Q949.9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7.07.048

1自然环境概况

雷公山部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地跨雷山、榕江、剑河、台江4县之间。地理位置,东经108度5分~108度24分,北纬26度15分~26度32分,总面积47300公顷。雷公山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高地,地势高耸,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2178.8米,最低海拔650米,相对高差>1500米。地貌类型以剥蚀侵蚀高中山和中山为主。雷公山属中亚热带季风山地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山麓为14℃~16℃,山顶9.2℃,年降水量1300~1600毫米之间[1]。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其蕴藏着丰富的植物资源。

2木本观赏植物的种类

根据现代园林建设用途,雷公山木本观赏植物目前有421种[2-7]。按观赏种类:常绿乔木79种,落叶乔木158种,常绿灌木150种,落叶灌木34种;按观赏类型:观形类有107种,观叶类有98种,观花类有115种,观果类有43种,树桩盆景类有58种。

3木本观赏植物的类型

3.1观形类

这类植物要求树形美观,叶色浓郁,有107种。主要有铁坚杉、柔毛油杉、黄杉、杉木、秃杉、金叶秃杉、柏木、福建柏、翠柏、三尖杉、粗榧、红豆杉、南方红豆杉、穗花衫等。

3.2观叶类

要求叶片有条状披针形、裂叶形、扇形单数羽状复叶和针形等,有98种。例如中华石楠、光叶石楠、枫香、尖萼厚皮香、青榨槭、红翅槭、花榈木、交让木、异叶榕、变叶榕、华桑等。

3.3观花类

花有钟状、长圆状卵形和矩圆形等,有黄、红、白等颜色,有115种。主要有武当木兰、凹叶厚朴、黄心夜合、阔瓣含笑、乐东拟单性木莲、紫花含笑、金叶含笑、长柄含笑、李、石斑木、中华绣线菊、山茉莉、香港四照花、桃叶杜鹃、大白杜鹃、大钟杜鹃、映山红、长蕊杜鹃、四川杜鹃、异形玉叶金花、香果树等。

3.4观果类

果实为圆形、椭圆形和四棱形等,有58种。主要有大花枇杷、枇杷、石灰花楸、湖北花楸、桃叶珊瑚、猴欢喜、湖北山楂、合轴荚迷、板栗、薯豆、青钱柳、红豆杉、穗花衫等。

3.5树桩盆景类

植物要求适应强、根系浅、耐干旱和瘠薄,叶细质厚、耐剪、萌芽力强、寿命长,花艳果美、病虫害少,有38种。主要有银杏、长苞铁杉、红豆杉、野蔷薇、垂珠花、野茉莉、南方六道木、黄杨、白瑞香、水青冈、虎皮楠、红皮树、雷公鹅耳枥等。

4保护和合理利用木本观赏植物资源的建议

雷公山自1982年建立自然保护区以来,在野生木本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上已作了长足性的探索,与有关科研院所对一些珍稀的观赏植物进行了研究,尤其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秃杉作了长期的研究和培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雷公山的一些木本观赏植物资源具有食用和药用等多种综合利用价值,致使这些木本观赏植物遭受到一定程度的乱挖滥采,资源浪费十分严重。今后,应加强社区群众对野生木本观赏植物资源认识的宣传教育和严格执行国家林业法律、法规,将由被动保护转变为主动保护,形成自觉自愿的行动,促使区内的木本观赏植物资源朝着良性方向发展和持续的合理利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结合本区实际,提出如下开发利用建议:

开展木本观赏植物资源的本底调查,进一步摸清家底,了解木本观赏植物资源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做到科学、合理、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开发利用。

根据本区的水、热、土等自然优越条件,充分发挥保护区的木本观赏植物资源的优势,建立培育基地和交易市场,大力开发拳头产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当地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贡献。

保护好本区各种木本观赏植物的物种基因资源,重点对一些珍稀、濒危、观赏性大、经济价值高,同时又具有药用、食用等多种价值的木本观赏植物资源进行研究和管理,以保护物种的完整性。

参考文献

[1]周政贤,姚茂森.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

[2]熊济华.观赏树木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3]董保华.花卉及观赏树木名称[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4]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m].第1册-第5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72-1976.

[5]朱富寿.贵州主要野生木本观赏植物资源[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02):37-40.

[6]金炳武,金明植,郑明善,朴惠善.长白山东北坡野生木本观赏植物资源[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2(01):27-30.

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篇8

[关键词]江西;开发内容;发展模式;

[作者简介]张慧(1993―),女,华东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红色文化。(江西南昌030013)

一、红色旅游需要开发的内容

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以政治内容为宣传主题[1],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去思考。反应到现实中,主要是从静态与动态两个方面去做。静态方面就是为满足旅游业的发展所需要的基本条件,营造一个良好的旅游氛围,建设一系列配套的旅游设施,保证游客对旅游接待条件的满意和放心。从动态角度看,要想在竞争过程中保证绝对的优势,就必须在变与不变中不断的寻求平衡和改进。

(一)挖掘旅游资源潜力

在我国的很多地区,尤其是革命老区,都承载着厚重的革命历史。这些处于潜在状态的旅游资源,由于缺少成为一个旅游景点的基础条件和必要保证而未能融入旅游大军之中。所以如何开发这些潜在旅游资源,使其在新时期有新面貌,各地政府需要认真考虑。例如对于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可以挖掘其特色,并加以建设和宣传,打造成一个具其特色景点;而对于已经开发的景点,分析其与现代旅游景点条件的差距,在此基础上做好文章。待开发的旅游资源就像一座巨大的金山银山,我们必须深度开发并实现其价值。

(二)保证交通便利通畅

旅游的效益取决于游客的多少,而交通的通畅程度又会影响游客的数量,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段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旅游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传统的旅游就好比“苦行游”,主要是为了参观景点。而现代旅游不仅需要特色景点,而且需要景点交通安全、便捷。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仅仅是我国居民的旅游意识加强了,许多国外友人也不断来中国旅游,所以便捷的交通对于旅游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完善基础和配套设施

基础设施是旅游的基础,配套设施是旅游条件的进一步完善,旨在服务于广大游客,为游客提供更加安心、舒适和便捷的生活条件,直接为旅游服务提供的旅游饭店、旅游商场、游乐场所等均可称为旅游配套设施[2]。要将当地的旅游资源不断开发,就需要不断建设和完善基础设施。在此基础上再考虑配套设施的完善建设。

旅游资源地需要不断适应旅游市场的发展变化,随着时代的进步,消费者对旅游的需要也不断变化,所以旅游地需要不断学习以满足旅游者的需要。

二、江西省红色旅游发展模式

江西作为中国“红色旅游”之都,在其红色旅游发展问题上,应从战略角度出发,制定面向未来,发展红色旅游的整w计划,逐步实现红色旅游样榜目标。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种发展模式建议。

(一)政府主导的区域联动发展模式

红色旅游的发展,跟政府有很大的关系,应该利用政府这只有形的“手”进行宏观调控,应率先发展红色旅游,制定一个长远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计划,有节奏有方向的带动经济发展。根据对江西省实际情况的分析,掌握其优势,充分发挥政府的能动作用,整体规划,尽快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二)市场导向下的多色互动发展模式

政府和市场不可分割,不仅需要政府这只有形的“手”,还需要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可以说,市场影响并决定着旅游的持续发展,市场能够综合利用多种旅游资源,将旅游资源相结合,形成一个多彩的发展模式,可以说,井冈山成功的关键在于红绿彩结合的旅游开发模式[3],利用“红色”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带动“绿色”的发展,加强对“白色”污染的治理,也就是带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加强与其他资源的有机结合,从而促进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三)适当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环境承载着一切,包括旅游业。人的活动离不开社会环境,环境的好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好的环境带动发展,破坏的环境阻碍进步,说过“我们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环境承载着这个世界上的所有资源,所以保护环境刻不容缓。红色旅游资源也不例外,并且红色旅游具有一维性,是不可再生资源,更加需要保护,保护与发展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要时刻不忘强化保护意识,赏罚并重,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统筹规划下著名品牌的发展模式

在旅游活动中,由于旅游资源是有限的,不可复制的,不能直接出售给旅游者,只有通过转化成旅游产品才能出售,实现他的价值,在转化的过程中,要体现创新的精神,要注重产品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在旅游过程中的总体时间里要抓住拳头景区,做好品牌定位,同质性产品与异质性产品――思考如何在同质品牌中追求异质品牌,时代特征与社会潮流――随着红色旅游接待规模的不断扩大,旅游产业形成规模效益后,逐渐出现了规模经济,旅游产品的开发需要不断创新,紧跟时代潮流。

三、江西省红色旅游发展模式对策

(一)加强各级政府主导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能够满足不同类型旅游者丰富的旅游需求,在工作闲暇时期,需要更多的内心享受。旅游行为成为一种时尚,旅游文化成为人们的消费大餐,为了使游客旅途愉快,各个方面都需要考虑,力图打造最美好的旅途环境。同时,还必须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革命文物保护能力[4]。我国的红色旅游目前处于幼儿时期,发展还不成熟,更加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协调发展。此外,红色旅游还具有资金密集型的特征,只有政府出面从宏观上合理调配资金,才能避免投资不均衡,发挥出资本运营的最大经济效应。

(二)强化人才方面培养

人才的培养对于作为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行业的旅游业来说至关重要。一个完善的旅游景点,其在人才团队建设方面必然是完善的,比如从景区综合管理、营销宣传、人力资源、后勤保障、安全、导游等各个方面,都需要专业的人才,旅游者对一个景区的评价是综合的、多方面、多角度的。其中景区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就是其中一方面,而且还占据很大的比重。可以说每一名工作人员都是景区的一张名片。一个景区未来发展的潜力大小,不光取决去景区硬实力――景区建设和风景,还取决于软实力――景区人员的综合素质。因而,强化人才培养,提供优质服务应该是每一个旅游景点所必须的共识。

(三)创新特色专题产品

不同的地点都有其不同的旅游文化特点,在开发旅游景点的同时,更应该挖掘其内在文化。将当地的特色精炼成一种体现其灵魂的旅游产品,改变单一的脸谱式的陈列模式[5],专题产品的开发需要长期不断的思考和总结,最终将旅游^程中的方方面面进行整合处理,提炼成旅游产品。红色旅游有其独特之处,我们应该挖掘具有特色的专题产品,红色旅游的主要特点就是“红色”,很多游客都想重温革命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辉煌历史。感受先辈们光荣的奋斗史,所以要充分的突出亮点很重要。旅游产品的开发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复制过程,更是红色旅游传承、延续和创新的过程,一件优美的旅游产品应该突出民族的、地区的文化特点,只有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大力开发具有红色旅游区特色的旅游产品,旅游者才会消费这些旅游产品[6]。比如重温秋收起义的场景等,让每一个红色旅游的景点都有自己的特色产品,从而使江西省的红色旅游独树一帜。

(四)创造数字化江西旅游

如今,是一个信息化的世界,整个地球就是一个地球村,信息传播速度之快是人们不可想象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媒体的出现,这些有利于红色旅游的发展。按照江西省的具体情况,搭建一个信息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这一优势,随时更新红色旅游的动态,将这个信息平台作为全省信息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与开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深度和广度,创新红色旅游发展模式,实事求是创新路[7],比如搭建旅游电子商务等信息服务平台的功能,逐步完善江西省红色旅游发展。

四、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红色旅游开发的内容,为红色旅游发展模式和目标提出了新的思路,根据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红色旅游资源的历史性决定了它的不可复制性,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保护意识应该贯穿整个项目,寻求与自然,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相结合。应该认真学结国内旅游规划和开发理论的成果和经验,制定新品质的红色旅游计划和特色的旅游产品,以优秀的旅游发展模式为市场获得国际市场竞争力,更好的发展红色旅游。

[参考文献]

[1]戴欣欣.井冈山红色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2]付美蓉.体验经济背景下红色旅游发展模式探讨[J].江西社会科学,2005,(9).

[3]叶俊.比较视角下大别山(黄冈)红色旅游发展模式研究――基于井冈山红色旅游发展模式的比较[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3,(5).

[4]龙婷,龚云.南昌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及新模式构建[J].企业经济,2012,(9).

[5]巴佳慧,周春林,王少峰.嘉兴南湖红色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特区经济,2009,(4).

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篇9

遵义市红色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市场导向原则是旅游产业发展与文化产业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经济的发展促进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旅游产业与红色文化产业应该不断创新以适应这一需求变化形势。遵循市场导向原则,要求两大产业在生产产品、制定规划时要注重对市场的调研,把握市场需求特征、市场变化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结合两大产业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实际情况,在产业发展中做好客源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产品研发、营销宣传等相关内容,促进两大产业又好又快的健康发展。

2创新性原则。创新性原则要求遵义市政府以及各部门要时刻谨记在两大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以创新的观念来观察新的变化,要大胆探索,找到两大产业互动发展的契合点,发挥创意,研发出两大产业都适合的产品。由于市场环境、消费习惯、消费需求的不断变化,要以创新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将旧产品再包装,提档升级,形成新一代的文化旅游产品。

3优势主导原则。要实现两大产业的互动发展,必须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优势,借助红色文化资源的市场影响力,整合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文化产品和旅游项目,结合遵义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两大产业互动发展的初期主要做大“遵义会议纪念体系”这一具有明显发展优势的项目,接着再不断扩大旅游企业的经营规模,形成规模经济,引进文化产业资本打造优势品牌,走品牌化、集团化的道路。

4效益统一原则。坚持效益统一原则是在两大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实现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在重视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文化效益的前提下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坚持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从根本上保证不偏离两大产业互动发展的总体方向,不能为了单纯的追求经济效益,而破坏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要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在保护文化遗址的前提下进行旅游开发,各企业要以保护资源为己任,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不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要对游客进行正确的引导,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取得进步。

遵义市红色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模式构建

旅游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而文化产业被喻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他们都是涉及了多个行业的综合性产业,两大产业的互动发展关键在于从组织、运行、控制三个方面构建一个互动发展模式。组织环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以政府为主导力量,通过旅游企业与文化企业的协作,社区居民的参与和消费者的推动来推进两大产业的互动发展。运行环节是要在两大产业内部创造出具有复合型特征的产品,既适应文化市场的需求,又能够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通过塑造产品品牌,利用品牌优势拓宽市场,各企业连同协作,利用多元化的组织方式来扩大企业规模。然而,控制环节是指在两大产业互动过程中合理的进行制度安排,正确的执行各种政策以及及时高效的处理各种危机等。根据遵义市红色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具体情况,构建以遵义市政府主导,以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为先导,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以红色旅游“品牌内涵的整理—品牌产品的整合—品牌产业的联动”为开发次序的“遵义模式”。

1成立两大产业互动发展的协调机构。旅游产业与红色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涉及到当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消费者、社区居民等多个利益主体。纵观全国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在总体上,我国缺乏统一的互动发展协调标准,只是部分地区成立了旅游与文化联动发展的协调机构,并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因此,应该成立一个强有力的协调机构来协调各部门发挥相关职能、均衡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实现两大产业的互动发展。建议该机构由中共遵义市委、市政府牵头,由遵义文化局、遵义旅游局派出专人负责,当地居民参与,组建管理班子,成立红色文化建设、红色旅游管理办公室。

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篇10

1播州区红色资源案例基本情况

遵义市于2010年3月正式启动了对革命遗址普查工作,播州区(原遵义县)革命遗址普查办对全区31个镇(乡)进行了革命遗址普查,全区共有革命遗址94处,其中全国革命遗址79处,贵州省革命遗址10处,其他革命遗址5处。94处中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个,未定保护级别的87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个,未定级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92个。损坏3个②。

2运用红色资源案例创新干部培训模式基本做法

(一)以规划为引领,打造红色文化精神高地

1.科学编制规划苟坝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

2013年6月起,播州区按照“红色苟坝・醉美田园・最浓乡愁”的发展定位,邀请重庆浩鉴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承担编制了《苟坝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区总体规划》《苟坝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区建设性发展规划》。

2.融入红色文化元素,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带

2014年7月,邀请浙江大学专家团队因地制宜,结合区情及文化特色,规划打造集旅游观光、度假休闲为一体的“三区三带”首批升级示范带工程,丰富“最美田园”的内涵。“三区”即“乡忆之城郊绿苑:龙坑镇梳池―八里―民主片区;乡忆之红色转折:枫香镇土坝―花茂―苟坝片区;乡忆之新春花韵:三岔镇罗衙―红光村―柏香台片区”。“三带”即城郊观光、红色文化、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带。全境域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最美田园。

(二)唱响红色经典,做强产业示范,创建干部教育实践基地

(1)经典“1935・苟坝记忆”

(1)基本情况。现保存完好的革命历史遗迹:苟坝会议会址(新房子)、、旧居(长五间)等。修建和完善了苟坝会议陈列馆(于2014年10月26日正式开馆)、9500o的纪念广场、小道、红军食堂等,全方位展现“1935・苟坝记忆”。

红色苟坝已成为醉美遵义红色经典一复合型红色旅游精品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培训基地,已被中央组织部定为党的教育培训基地、省委组织部党务干部培训基地、市委党校培训协作单位,区委组织部干部培训理想信念教育基地。

(2)教学意义。苟坝会议――精神永驻。

苟坝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完善,其红色意义在于中共中央最终采纳了同志的正确主张,成立了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指挥军事行动的三人领导小组,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同志在党和军队的领导地位。

教学特色。敢于担当、坚持真理的红色经典与绿水青山、最美田园的生态文化、灿烂悠远、神秘多姿的民族民间文化共同组成了创新区的文化特色。

2.把产业示范带建成党员干部向生产实践学习的生动课堂

(1)基本情况。一是梳池-八里-民主片区城郊观光带。二是土坝-花茂-苟坝片区红色文化带。三是罗衙-台湾村-柏香台片区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带。

(2)教学意义。一是让大家进一步开阔视野,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学习借鉴别人的优势和经验,进而找准自己的定位。二是看新、看实、看成效,看项目,听介绍,用一个个成功发展的鲜活实例,不断改变着人们的认知、不断激发着干部们的思维。三是激励思考,把学习到的先进经验,转变为助推本地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跨域发展的动力引擎。

教学特色。“三区三带”实现了农旅文融合,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以点、线、面结合,把景点扩成景区,把景区串成线路,把线路做成品牌。

3挖掘红色资源案例进行干部教育的启示

(一)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够

播州区现有94处文化资源之中,有2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仍受重要保护,其中苟坝会议会址已得到开发建设利用,但大量的红色文化资源还保持低水平状态,旧貌未换新颜。建议:

挖掘历史遗址进行规划建设,培育特色和亮点

茶山关红军抢渡乌江战斗遗址长征文化是一道靓丽的红色风景,战斗遗址已修缮完好,周边有大量的荒地和历史文化可利用,具备扩大基础设施建议的条件。建议:加大投入,规划进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山地特色村寨,并力争成为干部教育重要基地。刀靶水阻击战在210国道线上,与乌江镇老君关村相联。建议:结合“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抓住历史情结,规划建成一个综合型的“刀靶烈士陵园”。同时,还可充分利用“醉美乌江,百里画廊”发展的带动效应作用,使“刀靶烈士陵园”成为红色文化对外宣传和党员干部受教育的主要阵地和载体,使之成为遵义红色链条上重要的一环。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红色文化资源的知名度

播州区打造了醉美遵义红色经典“1935・苟坝记忆”,发挥了红色遵义红色苟坝的特色和闪光点。但红色革命遗址中还存在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的问题。要充分利用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媒体以及各种培训加大宣传,特别是要利用现代最强大的宣传媒介互联网进行推介,提高红色革命遗址的知名度。

(二)苟坝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区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1.编制人员亟需到位。2015年7月,经市编委会批复,设立了中共遵义苟坝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工作委员会,明确了工作职责,核定行政编制8名,9月核定事业编制数9人,但人员未落实到位,抽调干部流动性大,建议:保证核定编制数,及时安排人员到岗到位,明确其主要职责,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为提高干部培训效果提供智力支撑。

2.管理机制亟需健全。苟坝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工作委员会机构已确定为副县级行政事业单位,但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满足不了高标准建设苟坝红色文化教育培训基地的需要。建议:根据机构设置,配备高素质管理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健全干部管理机制,适应新形势下大规模干部培训的需要。

3.有软件无硬件,基础设施滞后。由于基地又是景区,其承载力还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建议:第一,进一步完善核心区基础设施,提升食宿管理能力。第二,实行功能分区打造,适应全景域旅游发展需要。

4“三区四带”示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1.红色文化资源内涵挖掘不够。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地域文化特别是红色文化资源内涵挖掘不够,文化特色不明显。建议: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内涵,结合各地的特色,展示文化特色。

2.农业基础设施需要加强。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加上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多元化格局还没有建成,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建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现有水利设施的作用,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园区建设和发展的困境。

3.财政投入机制不明确。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投入机制不完善。建议:充分利用国家扶贫开发资金的政策,明确区、镇(村)级项目建设投入资金。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对地方发展的支持力度牵引作用,提高“田园城市,乡愁播州”建设覆盖面。

4.示范园区融资渠道不畅。部分农业示范园区政府前期投入,并对基础设施进行完善,但带动作用不够明显。建议:激活社会资本或农民个人财产资金,增加农业园区建设的资金渠道。

总之,干部培训要结合播州区特色文化挖掘新潜力,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开辟新途径,结合发展方式寻求新突破,以培训促发展获得新成效,在培训形式上迈出新步伐,积极适应新的发展定位,适应改变新常态,走出培训新路子,让党员干部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更加有力的发展举措,奋力推进四化建设,打造“田园城市,乡愁播州”,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