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岗位实习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43:21

会计岗位实习体会篇1

xxxx银行,既xx银行的字眼,可见我们的业务结算量是国内首屈一指。初入银行,不论是人力部和支行的领导还是培训中心的老师和我们的师兄师姐都反复对我们强调会计业务是很多工作的基础,十分重要,让我们一定认真学习,我们在不住的点头之余对会计的工作充满了好奇与向往。

从现金区走出的我们暗自庆幸不用再每天面对大把的人民币担心自己的小抽屉里钱是多了还是少了。

但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不同的工作岗位也是一样。

自以为在现金去已经混熟的我出来应该没什么大问题,不就是几个不同的交易码嘛,但实际上当我真正接触到这纷繁复杂的业务时,我发蒙了。

茫然……

各种业务的流程、要求、需要的条件远远不是背几个交易码的那么简单,基本上客户随便提一个问题都能难倒我,而我能做的只是说“先生,不好意思,您稍等一下,我去帮您问问”。

茫然是短暂的。因为我周围有支行的领导、综合部在关心着我们,身边的同事在帮助着我们。支行在人员排班紧张的情况下依然尽量安排我们去结算区里观摩学习。综合部整理了好多资料打印好发给我们,使我们在白天观摩后晚上及时复习加深印象。

会计结算的工作很繁忙,又经常因为有临时要发放的贷款而要加班。但身边的同事都是耐心的尽量抽出空闲时间来教我每项业务的流程,风险点和注意事项。渐渐的我也明白了,在结算区虽然没有现金,但是每一笔业务的金额都很大,实际上有着更大的风险,也需要我们更加的细心与耐心。

会计岗位实习体会篇2

关键词:岗证一体工学交替会计专业培养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院校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强调“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助推下,各高职院校也应积极探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定位

(一)多渠道进行专业调查。要了解市场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必须每年进行各种方式、渠道的专业调查。如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本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对用人单位进行走访调查,了解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人才;还要对工商、税务等管理部门进行走访调查。如笔者所在的河北省一所高职院校根据多年来对各方调查了解到,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主要是中小型企业,90%的学生从事的是一般性的会计实务工作。从而明确了该专业的主要就业方向是立足河北,面向环首都经济圈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规模小,会计从业人员少,企业中设置的会计岗位主要是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会计岗位涉及的业务内容并不复杂,但要求毕业生有从业资格,工作能快速上手、独挡一面。

(二)积极听取行业企业一线专家意见。为保证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适应岗位需求,还要经常听取会计行业企业实践专家的意见。首先要定期召开实践专家座谈会,所聘请的专家必须是来自各行业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工商、税务等生产、管理一线部门,实践经验丰富,对企业实际工作所需人才的要求有明确的认识。通过听取他们对人才规格、课程体系、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的意见,从而进一步明确会计专业建设思路,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其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也必须有一线专家参与进来,根据他们对所从事会计工作的描述,对照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标准进行归类整理。确定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掌握该岗位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再次,由会计专业的任课教师结合会计专业学生的招生层次和学习情况,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进一步修订,从而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通过充分结合各方面的意见,河北省某高职院校探索实施了“岗证一体、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会计相关岗位工作过程为基础,以真实的职业环境和业务为载体,按出纳、会计核算等工作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开展教学;在授课的过程中融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整体上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融入模拟实训、顶岗实习,实现工学交替。

二、“岗证一体,工学交替”模式实施现状及其实施难点

(一)“岗证一体”实施情况。“岗证一体”是教学中通过对出纳、会计核算等工作岗位进行分析,确定各个岗位的工作任务,并以这些工作任务为内容开展教学。比如,针对出纳岗位设置了《出纳业务操作》课程,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不仅了解了出纳岗位职责,而且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掌握了该岗位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在授课过程中还融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课程《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将另一门《会计基础》课程融入《基础会计》课程中。为配合学生考证和工作的需要,还将《会计电算化》课程分为两门课程,在两个学期开设。其中《会计电算化基础》在第二学期开设,主要讲解、练习考证所需模块(如表1)。《会计电算化操作》在第四学期开设,主要讲解、练习供应链等工作所需模块;将助理会计师考试课程《初级会计实务》融入《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经济法基础》融入《税收管理》、《出纳业务操作》课程。同时,为了与考证时间相衔接,将《税收管理》课程由第四学期调至第三学期(如表2)。教学中根据考试课程的需要增加相应的内容。岗证一体,使学生明白了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又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就业。

(二)“工学交替”实施情况。工学交替是指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交替进行。在整个课程体系的设计中,突出实践性教学,形成了由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三个层次,手工会计处理和电算化会计处理并行,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内外结合、三层双轨”实践教学体系。

1.校内实训。校内实训包括: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在基础技能训练中,加入小键盘录入、会计数字书写、珠算等方面的训练。在基础会计课程中加入凭证、账簿、报表的会计程序和方法的训练;专业技能训练,是在学习了相关岗位课程内容和岗位职责的基础上,开设“出纳业务操作实训”、“固定资产会计实训”、“应收应付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等专业实训,是对主干学科和主要岗位的分项训练,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相关岗位工作。“综合技能训练”一般安排在第五学期进行,主要体现为对专业的综合训练,包括eRp沙盘对抗训练、会计仿真综合实训(手工账)和会计仿真综合实训(计算机账)(见表3)。在会计仿真综合实训中实行分岗实训,同时并行手工处理和电算化处理。具体做法是:

按内控制度中内部牵制原则,把会计岗位分为会计主管、总账会计、明细账会计和出纳四个岗位,让学生分组扮演其中角色,并定期进行轮换。实训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手工实训。实训资料选取小型企业12月份的典型业务,使学生除掌握分岗实训的基本技能外,还全面完整地实训包括会计核算、年终结转及报表编制等内容;第二阶段,会计电算化实训。让学生将上述手工实训资料,带到会计电算化实训室进行电算化处理,并通过与手工处理方式的对比感悟两种账务处理环境的差别,为今后从事会计和会计电算化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校外实习。在校外实习过程中,会计专业不断探索实施“实习三阶段”校外实践教学模式,即暑期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暑期实习不限岗位、不限地点,既可以由系部统一安排,也可以学生自选单位。主要目的是通过实习增长学生的人际沟通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真正做到教学相长的人材培养途径。顶岗实习是在第二学年暑假引导学生实习收银、收费、出纳、税务等相关会计工作,通过实习及时发现并弥补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全面提高思想素质和专业技能,增强岗位责任感。毕业实习是毕业前的综合实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的能力。完成学生从学习岗位到工作岗位的初步过渡,并为毕业后从事相关行业岗位工作奠定坚实的职业基础。

(三)“岗证一体,工学交替”模式实施难点。一是会计专业学生人数多,而且会计岗位又较特殊,每个单位能够接收实习的学生人数有限,多的有10-20人,少的只有1-2人。人数多客观上造成工学交替实施困难。二是教师知识和能力要求问题。这一模式不仅要求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会计工作岗位职责、技能融合,而且要对实际岗位非常熟悉,这对大部分是从校门到校门的高校教师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三是管理上的问题。因为会计专业学生人数众多,而且每个企业接受实习的学生人数较少,所以校外实习具有“点多面广”的特点,如何更好地对实习进行管理,更好保障校外实习学生的安全成为难题。

三、“岗证一体,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如果高职院校因实习单位少,难以满足学生校外实习的需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

(一)打造高度仿真的校内会计实训室。由于会计专业学生到校外实习存在诸多限制,因此学校应当建立高度仿真的校内实训室,力求做到环境真实、流程真实、业务真实。所谓环境真实,是指实训室的建设要与企业会计工作环境相一致。会计分岗位模拟实训室的布置要按照与企业相关联的各单位的形式进行布置,分别设置企业、工商、银行、税务四个单位。把课堂变成虚拟企业财务部门的办公场所,使用真实的账簿、报表,同时在实训室的墙壁上也张贴与企业相关的管理制度,努力达到企业真实的情境。所谓流程真实,就是在分岗位实训过程中,学生分组扮演出纳、明细账会计、总账会计、会计主管四个角色,根据各个岗位的职责权限对其进行分工、授权和控制,如出纳签发支票后必须找会计主管审核盖章,然后才能到银行取款,一旦流程错误就不予办理。通过这种真实角色的扮演,帮助学生早日了解企业中会计岗位的不同和相应的职责、作用,使其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需要。所谓业务真实就是必须使用高度仿真的原始凭证来进行实践教学。学院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发真正反映企业会计中典型业务的实训教程,通过票据仿真、签章仿真的高仿真业务,使学生熟悉企业真实的原始凭证,实现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的无缝对接。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岗证一体,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既精通会计理论知识,又具备会计的职业能力,还要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因此,教师的组成尤为关键。学校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可以从行业企业一线引进具有中高级会计职称或具备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的兼职教师,担任会计专业的实践指导教师。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现任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可以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专任教师定期或轮流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兼职、培训,以此来提高专任教师的专业技能。总之,高校应努力建立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培养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建立多功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结合学院自身的条件,由学院出场地、出资或学院出场地、若干名专业任课教师出资组建财务咨询公司或会计师事务所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创一种新型全真实践教学模式。公司对外开展各种记账、财税咨询等业务,对内作为学生的实践实训基地。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公司实践,让学生真正参与企业实际会计工作,训练学生的实战经验。公司由专业任课教师负责业务指导。在专任教师的工作安排上需要学院出台政策予以支持,如本学期专任教师在公司上班,就可冲抵课时,不再安排系部的教学工作。这样既解决了学生校外实习的难题,同时也增加了任课教师的实践经验。S

参考文献:

会计岗位实习体会篇3

 

一、中职财务会计课程分岗位教学改革意义

 

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中的财务会计课程一直以来都是核心课程,但是由于过去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再加上财务会计课程专业性强,造成了学生在财务会计课程中学习效率不高的现象,例如学生在课堂上精力不集中,听课不认真等等。这与传统的财务会计课程的授课特点是分不开的。分岗位教学改革就是要让学生能够站在不同的角色上,为学生营造一个较为真实的会计环境,加强学生的技能操作训练,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学生在一个仿真的业务环境中进行实践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细分细化知识点,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知识的有用与价值所在,提高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使其得到综合职业能力的专业训练,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将来就业后快速融合岗位。

 

二、中职财务会计课程分岗位教学改革的实施步骤

 

(一)重构财务会计课程体系

 

对当前财会专业核心课进行整合,例如将《企业财务会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税务会计》这三门课的内容整合后,根据新会计准则进行整编,对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并根据岗位设置进行分岗位教学。为了便于教学实施,可以编撰校本教材。

 

(二)明确分岗位教学内容

 

根据中职财会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结合当前中职财会专业的就业岗位特点以及从业资格考试要求等,并对中职财会专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在对市场需求充分论证后研究中职财会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分岗位设置要求,进行内容的分岗位划分,形成不同的模块。在此,以工业企业会计岗位的经济业务为例,可以划分出7个岗位,具体包括出纳货币资金核算岗位、财产物资核算岗位、职工薪酬成本核算岗位、债权债务结算核算岗位、资本收人利润核算岗位、纳税实务核算岗位、财务会计报告岗位。在中职财会教学中,可以同样划分出7个岗位,并实施分岗位教学。

 

(三)开发系列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的开发可以使中职财会会计课程教学更有针对性,并且能够完全的适合中职财务会计专业学生。首先对财务会计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并以大纲为基础进行校本教材开发。中职财务会计教师在对财会工作岗位进行分析后,划分出教材的典型工作与一般工作,明确各个教学内容的学习情境,并根据各岗位的教学内容进行教材的细化,完成教材的编撰。

 

(四)改革原有学生考评体系

 

中职学校对于学生的评价体系有所改进,例如增加了学生专业工种等级鉴定,但是除此之外评价体系仍然是以普教评价为主。传统的考试制度是通过知识再现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考核教师的教学效果,这种方式下很多学生是通过死记硬背通过考核,这种考评体系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可以说是一种结果性评价,但是对于学习过程却没有太多的考虑。对中职学生进行评价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在考试制度下的考评仅仅看到了学生的学业分类,却没能很好的反映学生的职业技能,可以说是“抓了芝麻丢了西瓜”。

 

在中职财务会计分岗位教学改革中,通过分岗位实施理论与实践教学,同样学生考核也会为两个方面,首先,理论教学上,学生分岗位进行模拟实习,并根据教学产生了大量的会计凭证,教师根据模拟实习要求对产生的凭证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并给予学生理论部分的学习成绩。另外,过程性评价也是分岗位财务会计教学的特点,通过对学生出勤、上课认真态度、小组排名和分组实践中表现的动手和协调能力进行评价,来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能力进行评价,过程性评价的最终成绩由实习小组组长及教师共同确定。

 

三、中职财务会计教学改革校企合作探索

 

中职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所以中职教育一定要与企业结合起来,调动企业积极性,建立起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使中职教育与企业形成联合培养。中职教育改革就是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下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此,中职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采取了分岗位教学模式后,可以选择部分有资质的企业合作,以“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基础学习领域课程+素质拓展领域课程”课程体系为核心、以建设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为关键、以构建实用有效的实践教学条件为基础,加强学生的实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学校与工作岗位间有机融合。

 

通过校企合作,进行分岗位教学,使中职财务会计课程可以有更多的优秀表现,在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上效果更好。首先,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的财会分岗位教学是通过软件来进行企业环境的模拟,学生可以在线进行会计凭证的填制,练习企业的会计业务流程,模拟企业的会计岗位操作,并且通过反复的训练,使学生真正掌握会计专业技能。其次,校企合作的分岗位教学是以考核点为基础元素,使学生边学习边练习,尊重教育学习规律,学习效果加倍。第三,模拟平台为学生的错误操作给出提示,学生能够根据系统标红的相关标记了解自己的不足,并有针对性的重新学习,学习效果更好,同时,也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快速提高。

 

综上所述,中职财务会计的分岗位教学改革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职能能力,使学生在真实的会计环境下进行模拟操作,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就体验到了企业的真实业务,建立校企合作的中职财务会计分岗位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果都有效提高,实现了学生毕业即能快速融入企业岗位的教育目标,使理论教学与实践练习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助力。

会计岗位实习体会篇4

【关键词】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进措施

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问题,一直受到会计教育界的关注。国内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探讨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从我国会计环境与实践的发展,以及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运行等方面看,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研究与实践。

1.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实现共建、共管、双赢

(1)按照会计实践教学的需要,将财务公司引入学校。一般要求该财务公司企业达到40家以上,只需要公司管理及会计师2人,余下的会计工作由学校教师及会计专业学生来承担。每半年可以安排4―5名教师顶岗实习,同时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可以安排40名学生(一个教学班)同时实习。这样,即解决了学校教师和在校学生的顶岗实习,也为企业节省房屋租金、水电费、办公设备、办公经费、人员工资。教师与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容入到日常会计工作中,自觉地接受企业规章制度的约束和管理。对于学生来说,实现企业会计师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与管理。

(2)学校应与所属地区40多家各行各业企业建立校外学生实习基地。主要用于学生毕业顶岗实习。首先学生用两年时间,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中所确定的不到两年半时间(第五学期一般安排10周教学任务)的教学任务。使学生有一年时间到企业进行毕业前的顶岗实习。学校就可以与企业协商签定学生准就业顶岗实习协议。将企业的某一个会计岗位工作交给学校的会计教师与实习学生(准员工)共同承担完成。学生实习的前半年,不给任何薪酬,实习的后半年由企业可以给适当的生活补助。这样,学校教师及学生就得到了到工业、商业服务等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机会,企业也节省了一个会计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上交的五险一金等费用开支。由此使教师及学生的会计顶岗实习走向常态化、规范化。

2.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要注重寻求与企业共赢点,建立了优势互补的资源共享机制。将财务、税务公司引入学院,建立校内生产性学生实习基地。该实习基地,即是该公司办公地点,又是会计专业教师及学生的工作实习场所。形成了“1―4―2―4”实践教学模式。

一个平台:学校与财务公司双方合作,共同建立校内实习基地,形成了一个校企共建、共管、双赢的紧密型校内实践教学平台。

四个岗位:引进的财务公司,一般至少设置会计主管、出纳会计、核算会计、纳税会计四个会计岗位。学生轮岗进行会计实际业务实习实训。

双导师:学生实习实训由学校会计专业教师与企业会计师共同指导来完成。

四个真实:学生实习实训依托引进的企业,在真实工作环境、真实业务流程、真实企业资料、真实会计岗位中完成。

3.完善实践教学项目

会计专业在校企深度合作下,遵循学生会计实践的认知规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的实践过程,完善以下实习实训项目:

3.1职业认知实习阶段。我们遵循学生会计实践的认知规律,设置了4个学习项目,需要30课时完成

(1)组织学生参观1―2家现代化生产企业。

(2)组织学生参观校内实训室及其毕业学生的实习作品。

(3)安排一次由会计专业成功人士所做的专题报告。

(4)组织学生到校内“跨专业”实训中心,进行为期一周专业模拟实习体验。

从中体验到了企业会计工作氛围;了解会计工作流程和会计岗位设置及其岗位职责;感受企业真实的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等会计档案资料;分享毕业学生的校内实习实训作品。使学生热爱会计专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知道自己既是一名大学生,又是一名会计职业人。

3.2校内“仿真+真实”实习实训阶段

(1)对于每门会计专业课程,都按照每门课程学生技能培养目标的要求,一改过去通常采用配套习题的课程实训方式,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训练项目。结合会计专业课程的学习,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教学所设计的实训项目,组织学生完成单项能力训练,使学生熟悉某一会计工作任务操作的方式方法。

例如:《纳税实务》课程,设计了9个实训项目。也就是9个主要税种纳税申报表的编制。

(2)会计岗位基础实训、会计信息化基础实训、成本会计实训、商业企业实训等单项会计实习实训课程和企业会计岗位综合实训课程。都按照会计岗位要求设计必要的实习实训项目。例如:企业会计岗位综合实训。采用集中实训的方式,采取“手工会计、电算会计、eRp沙盘演练”三个实训项目,实行出纳会计、核算会计、报税会计、会计主管等会计岗位角色轮换,完成新建模拟公司一个季度财务会计工作。通过“分组轮岗,仿真实训”,使学生了解新建企业相关证照办理的程序及手续制度;熟悉企业会计工作流程;亲身体验企业会计不同角色(岗位)的实际工作,进一步强化手工会计、电算会计以及一般财务管理的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具有企业会计岗位工作能力,为学生毕业顶岗实习奠定了基础。

3.3毕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

(1)毕业顶岗实习。通过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有效安排学生的顶岗实习,通过双导师制,实习企业与学校对实习学生实现共抓、共管。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参加企业会计顶岗实习,使学生直接接触企业的实际会计岗位工作,使学生得到企业实际会计岗位的锻炼以及劳动纪律、职业道德等方面教育,使学校课堂学习与企业会计岗位实际有机结合,为学生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毕业设计。一改变过去让学生只是完成财务会计方面论文的单一模式。让学生结合毕业顶岗实习,进行企业主要会计报表的设计;在此基础上进行有关财务指标的计算;最后对所设计会计报表进行简要分析说明。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该实践教学的实施,使实践教学贯穿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在与之相适应的实习实训环境中,采取手工会计处理能力训练和计算机环境下信息化处理能力训练“双轨”并行方式,使学生职业能力循序渐进的“递进”式发展;体现了全过程、全方位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实现了学校的实践教学与岗位工作的相对接。

4.重构实践教学内容

4.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实践教学内容

首先,以职业岗位从业要求为导向,结合企业会计工作实际,由专任教师与企业会计师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制定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选取教学内容。

其次,实践教学按照理论联系实际和工学结合思想进行设计,突出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第三、将学生初次就业的主要会计岗位,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向,并考虑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来科学、合理选取教学内容。从学生就业实际来看,学生初次就业的主要会计岗位一般是出纳会计、核算会计、报税会计三个岗位。按初次就业岗位要求,应以出纳会计、核算会计、报税会计等会计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根据会计工作过程序化教学内容,构建会计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实践课程体系,将会计专业知识学习与会计专业能力培养统一到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与实习实训中,并按照人才培养的规律通过职业认知、校内“仿真+真实”实训、校外顶岗实习三个阶段的实践教学,完成从初学者到合格会计职业人的培养过程。

4.2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会计业务学习

(1)所有课程实训、单项实训、综合实训,凡是需要到校内实习基地(引进企业)进行实习完成的教学任务,在每一个学期初申报教学计划,由教务管理部门统一安排。

例如:《纳税实务》课程的学习,涉及到主要实习内容,就是实际网上报税业务,学校要根据学生实习需要进行合理安排。使学生在校内实习基地完成企业各税的实际纳税申报工作。

会计岗位实习体会篇5

(一)把握限制因子,合理设置实务技能教学体系

在会计实务技能的生态中,主要的限制因子是能量流和信息流。校内实务技能教学一定会受限于教学条件、课程设置安排、教学单班人数、教师配备情况等等各种限制。在实务技能教学框架构成的过程中,必须不断的分析和调整课程体系和实施方案,排除其作用和影响;同时及时进行反馈调控。

(二)调整耐度高限和低限,确定实务技能教学梯度

会计实务技能的群体生态的耐度调整应从外部条件和内部构成来分析。实务技能教学的数量、规模和速度,都必须在学校实训室容纳量、教师负载力、教学设备、软件条件等的承受范围之内。否则会引起学生和教师对学校安排的不满,进而对该门课程产生厌烦情绪,影响教学。从内部构成来说,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控能力和自律能力较差,需要积极去疏通和引导。因此在实务技能教学梯度的设置上应该充分考虑到教学形式之间的切换、进度安排的快慢速度,学期数和教学周数的确定、梯度间转化的难度和过渡等等。

(三)摆脱“花盆效应”,深化融入职业素养和职业判断培养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如果学生整天被关在教室里,与现实的职场环境脱节,从书本到书本,进行闭式小循环,学生只学会了记得住、背得出、答得出,无法用实务鉴别真伪、理解应用。这种封闭式教育,必然理论脱离实际,教育脱离生产。只有在日常实务技能教学中尽可能做到模拟仿真、与实际工作无缝对接,并通过真实工作的实务环境营造职场氛围,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和良好的职业习惯。同时,在仿真的实务环境中,教师引导学生洞察实务过程、强调过程考察,在讲授的过程中教方法、练思路、丰富完善学生的思考力,开拓进取和创造探索。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挫折教育,也能让学生在出社会之前戒掉“娇”和“骄”的毛病。

(四)配置社会性群聚程度,改革实务技能教学方式

在会计实务技能教学中,必须遵循群聚程度原理。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均需配置合理适度的群聚。学生在学和做的过程都应该以组建群体的形式,身处在群体中进行。一个群体单位在5-8人为宜,每位群体成员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个性、不同的会计职业岗位发挥不同的功能作用。从教师角度来说,实务技能教学配置不同年纪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等的异质结构的教师,可提升实务技能教学的效率效果。根据不同教师的技能优势,在实务技能教学团队中需要配置不同会计岗位的知识技能主讲教师;实务技能操作指导老师;新型软件应用教学指导老师;具有企业实务经验的企业导师等。

二、会计实务技能教学体系框架分析

(一)专业基础技能

会计实务的专业基础技能主要包括点钞捆钞验钞、会计规范书写、小键盘输入、凭证整理装订、工商注册登记、银行开户、税务登记、办公自动化、办公设备使用等。这些基础技能可通过会计基础训练专用周、出纳岗位实务、计算机基础、会计文员等课程来实现。以上课程应在低年级开设,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或者实训的方式。通过以上课程培养学生的基本功和基本职业素养。

(二)核心岗位技能

出纳岗位、基础会计岗位实、薪酬会计岗位、资金会计岗位、存货与采购会计岗位、长期资产会计岗位、成本会计岗位、纳税会计岗位、电算化岗位、预算岗位、管理会计岗位等岗位技能。这些核心岗位技能均按照分岗来设置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方式进行。通过以上课程培养学生各个会计岗位的实务核心技能,能从事绝大多数企业和单位的各类会计岗位工作,与实际会计工作分工和岗位技能无缝对接。

(三)综合拓展技能

综合实训、现场实习、顶岗实习、讲座及竞赛、金融会计岗位实务、行业会计比较、审计及内部控制岗位实务。除了制造业型企业的日常岗位技能外,商业、银行、金融保险、旅游服务等行业会计实务也需有所掌握;预算、管理、审计、内控岗位实务均为目前会计发展的方向,学生在财务会计掌握的基础上必须有所涉猎。综合实训—现场实习—顶岗实习是会计模拟仿真综合实习的三段式,第四学期在会计综合实训室进行模拟仿真实训、第五学期在校内小微企业会计服务中心进行实账实习,第六学期在实习单位进行顶岗实习。让学生走出校园能直接胜任企业的岗位工作安排。讲座及竞赛丰富第二课堂,开拓学生的知识面,以赛促学。

三、教学体系的质量保障

(一)权威指导与群体动力相结合,提高实务技能教学效果

群体动力是群体各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通过群体动力的合力,才能达到更高的教学效果,学生最终的技能掌握才能更有效。学生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依慕、合作、共生、竞争、寄生、领袖关系。若在优秀的群体中,当群体中少数行动相异时,多数人的同一行动会形成无形的压力,促使其不断进步。群体通过团队协作,分工合力,最终才能完成本公司的财务系统工作,每位成员都处于共生的集体中,良好的氛围使成员之间互助和互惠,共同提高。在共生的过程中通过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议能力,学会坚持和妥协,学会沟通和协商。同时,在合作中进行相互促进、彼此获益的良性竞争,从而提升整个群体的表现。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权威关系。教师过分强调自己的权威进行管教,学生会养成服从权威的习惯和心理倾向,不会自我思考和思维,更不用谈创新和开拓了。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教师可多利用权威,让学生少走弯路,但随着学生实务技能和认知水平的提高,教师合理使用自己的权威性,可使学生逐步做到从盲目服从到自觉服从,从消极到主动。自然形成自己作为培养主体的地位,自发进行自我开发。

(二)强化边缘效应,扩展实务技能培养的时空限制

会计岗位实习体会篇6

关键词:岗位人;职业能力;教学方法;改革

《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学习会计其他专业课程的先行课程。可见,该课程的学习效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后续会计课程。因此,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会计人才服务是该课程改革目标。

一、《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体系理论化

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甚至是本科院校,《基础会计》的课程内容体系一般是按照会计核算方法之间的关系来选取和序化的,一般包括:总论;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会计等式与复式记账;主要经济业务事项账务处理;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账务处理程序;财产清查;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档案等内容。这样的内容体系,过分强调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过于理论化。容易造成理论教学脱离职业岗位的实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与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不相吻合。[1]

2、实践教学理论化

早先《基础会计》的教学以理论的讲授来完成,缺乏实践环节。后来随着课程的改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有所改进,增加了实践环节,但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以叙述性的文字描述经济业务,举例分析说明原理,使学生对会计缺乏直观的认识和判断。讲到“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实务部分会给学生展示实物,但更多的是讲述概念、分类和填制要求,而具体的操作则以会计分录代替记账凭证的填制,用t型账户的登记来代替账簿的登记,以给定的账簿数据的计算来代替报表项目的编制。这种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理论化的模式与当前人才培养的目标不相吻合。

3、实践环节与岗位任务脱节

几乎每个中职或高职院校在完成《基础会计》理论知识的讲授后,都单独安排一两周的《基础会计实训》,实训中学生通常根据指导老师已描述好的经济业务,依葫芦画瓢似的来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而在实际工作中,根本就不存在现成的已描述好的经济业务让会计人员来编制会计分录,会计人员拿到的是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原始单据,然后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来判断企业发生的业务是什么?需不需要进行会计处理?所以即使学生顺利完成了该课程的实训任务,到了工作单位,仍然不知道如何处理会计业务。

二、以“岗位人”为导向改革《基础会计》课程

“岗位人”是指将学生置于一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中,赋予学生的角色。在会计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岗位人”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赋予学生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于教师而言,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完成岗位任务的技能,同时还要对学生在完成岗位任务中所表现出来的素质(如认真细心、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等)进行积极引导。

1、课程改革的理念

课程的改革应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理念,并结合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以“职业人、岗位人、创业人为核心,岗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集“岗位能力培养、基础知识学习、职业证书培训”于一体。将岗位能力的培养与基础知识的学习相结合,理论以实用、够用为限,重在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同时基础知识的学习要考虑学生从业资格考证的要求,让学生能够顺利拿到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让学生在未来就业时就具备从事会计工作的资格和能力,实现学习与就业无缝对接,最终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服务。

2、课程标准的改革

课程标准的改革要与职业标准衔接。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需要对会计工作流程中涉及的基本岗位:出纳、制单、记账、总账和会计主管等岗位的基础工作进行调研和分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对原有的《基础会计》教学大纲进行调整,重新确定本课程的课程标准,让学生在入学后从了解会计工作岗位入手,让学生以“岗位人”的身份来学习,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会计是什么?会计的基础工作是什么?如何完成自己的岗位工作任务?”同时要根据会计工作实践中具体岗位任务的要求和教学实践,对课程标准进行修改和完善。

3、课程名称的改革

《基础会计》这门课程在中职和高校的会计专业中都有开设,《会计基础》、《会计学》、《会计原理》、《会计学原理》等都是该课程的名称,这些课程名称体现该课程在整个会计课程体系中的基础作用和地位,但过于理论化。当前会计人才的培养注重学生技能的训练,所以有必要将原来单纯的理论课程《基础会计》与实践课程《基础会计实训》进行整合,让学生在操作中以“岗位人”的身份来完成岗位任务,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点,这样该课程的名称可以调整为《会计职业基础与技能》,既能体现该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又能体现该课程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最终为会计人才的培养服务。

4、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

该课程是学生入学后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会计工作的基本流程,能够完成基础岗位的基本工作任务,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从业资格的考试奠定技能和理论基础。

根据会计工作的基本过程,围绕“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和职业知识”的教学,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选取并序化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形成了以“初识会计、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账务处理程序、会计档案”七个项目组成的课程内容体系。将会计原理和会计方法等融于会计岗位的具体任务中。

课程的内容体系大体上分为三个环节:入门环节,帮助学生了解并认识会计,激发学生学习该专业和该课程的热情,带学生入门,为此安排了“初识会计”项目;专项学习环节:带学生学习并完成会计工作流程中具体的岗位任务,为此安排了“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项目;综合训练环节: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某一企业一个月发生的会计业务,为此安排了“账务处理程序和会计档案”项目。

4、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本课程各环节的教学应分别采用适宜的方法:会计入门阶段,采用讨论交流,观看动画视频以及让学生利用节假日时间到企业参观等方法,让学生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的,真正进入该课程的学习;在专项学习过程中,通过任务引导、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教学做一体等教学方法;在综合训练阶段,通过仿真的实训环境让学生进行综合实训,教师进行现场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以岗位人的身份实施并完成相应的岗位任务,集教学做于一体。以“日记账的登记”为任务来说明一次课的教学:(1)任务引领,布置任务――通过网中网的动画视频播放出纳到银行提取现金的业务,展示原始凭证,提出工作任务;(2)组建团队,安排岗位――让两个学生组成一组,一人担任出纳,另一人担任制单会计;(3)任务实施,模拟操作――由出纳根据前面所学的内容填写现金支票,由制单会计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填制记账凭证,并将记账凭证交给出纳审核,出纳在老师的指导下登记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4)课堂训练,现场指导――出纳和制单会计转换角色,将上述任务换位再操作一遍,接着指导老师给出新任务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的知识来操作,教师进行现场指导。(5)归纳总结,提炼理论――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难点和注意事项进行归纳总结,提炼本次课的理论知识点。这样的教学能活跃课堂的氛围,更能提升学生岗位职业能力。

5、课程考核体系的改革

该课程的考核要打破过去以期末书面考试来确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局面,建立“以实践能力评价为核心,加大过程考核力度”的多元化考核体系,具体应表现在“四个结合”上:专项技能考核与综合技能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职业能力考核与职业素养考核相结合;技能考核与理论考核相结合。以“岗位人”为导向的课程考核体系改革力求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更好地体现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

三、《基础会计》课程改革的保障措施

1、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有过硬的会计业务处理能力,这样才能保证专业课程的教学。为此,一方面要积极引进或聘用有一定会计理论基础、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人员来校任教;另一方面要安排会计教师下企业进行实习和挂职锻炼,在某个企业的会计专业岗位上做个“岗位人”,接受实际会计业务训练,向经验丰富的会计人员学习,检验并提高自己的实践水平和专业技能。[2]

2、加强校内实训设施的配备

以“岗位人”为主导改革该课程,除了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还要加强校内实训设施的配备,给学生创设仿真的工作环境。所以在原有的手工实训室和电算化实训室的基础上,加大硬件投入力度,如购置eRp沙盘、网中网教学软件等。可以通过eRp沙盘模拟实战和网中网平台的动画视频,让学生了解企业发生的业务及具体岗位的工作任务,将学生置于工作环境中来学习。

3、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途径

该课程的改革要积极与企业合作,可以聘请会计专家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取、校本教材的编写等,使该课程的改革不至于闭门造车,要始终与会计工作岗位实际需要相衔接。(作者单位: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会计岗位实习体会篇7

[关键词]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岗位情景化探索实践

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运用企业财务会计软件、eRp技能等方面的专业能力,熏陶和养成学生职业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综合能力和拓展能力,是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前的一门职业主修核心课程,也是一门专业技术课程。为使学生能适应企业会计岗位对电算技能的需求,满足学生在会计工作岗位的“适岗”能力要求,实现与工作岗位的对接,我们在进行课程建设时以会计工作岗位的“电算技能”为主线串联,通过对会计电算化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后对应设置电算化岗位业务,确定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并构建学习情境。本文仅就《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岗位情景化”的探索与实践进行论述。

一、“以终为始”的课程设计理念及“岗位情景化”模式的形成

我院的《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以终为始”开发和建设的。也就是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本课程后最终应具备的会计岗位电算技能这个课程目标即“终点”为起点,立足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强调对应会计岗位电算化技能的可组性和可选性,给课程内容留有调整与发展的余地,为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性创造条件。

在教学上,基于由岗位情境构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按照学习过程中学生认知的心理顺序,我们把《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行动领域划分为主流财务软件应用和eRp财务系统实施两大行动领域,对应于这两大行动领域确定相应的学习领域,设计对应的学习情境。从所划分的两大行动领域角度看,它们教学的内涵与外延都是有区别的。前者――主流财务软件应用行动领域以凭证为起点,即根据原始凭证输入到,然后再由系统生成记账凭证,操作流程和手工财务管理的过程几乎是完全一致的,侧重于财务软件操作与应用;后者――eRp财务系统实施行动领域,由于eRp财务系统的制造与供应链部分能够完全集成,其管理的起点是业务而不是凭证。也就是说,企业每一项业务活动的发生都会同时更新财务中相应的数据(业务影响财务);当企业收到客户的销售订单时,企业可否接受订单受到财务系统的控制主要是通过财务子系统对客户的资信情况进行分析,资信好的接受订单,否则拒绝订单(财务控制业务)。因此,《会计电算化》教学不能仅局限于学会主流财务软件的操作,还应懂得eRp财务系统的实施。于是,针对不同行动领域在会计电算化方式下以会计岗位电算技能设置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岗位情景化”模式应“景”而生。

二、“岗位情景化”模式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岗位情景化”模式是指在会计电算化方式下,按会计岗位电算技能主线分设电算化会计岗位,并以各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流程组织教学的模式。“岗位情景化”模式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基于会计电算化方式下工作过程的情境教学方式

在信息化环境下,依据《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设置电算化会计岗位,包括会计主管、总账会计、出纳、会计核算各岗(职工薪酬、往来核算、存货核算、固定资产核算)等,对电算化会计岗位进行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按建账――系统初始化――制单――记账――报表管理――电子报税――eRp财务管理流程确定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为应用“岗位情景化”教学奠定基础。

以“存货核算”岗位进销存业务为例,说明岗位情境教学运行情况。

第一,购销存系统岗位应用情境设计

(1)商品购销业务资料准备

(2)购销业务发生集成企业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操作说明

(3)在完成初始化设置的基础上制单生成凭证并记账

第二,在购销存情境下按“多项目串行”模式教学

“多项目串行”模式是根据课程目标将选取的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模块项目,对每一模块项目再设计n个由浅入深的项目(n≥2),在多个项目的反复操作过程中,经过多次循环,达到熟练掌握会计电算技能的教学模式。例如,商品采购业务可细分为若干项目,具体内容见图。

2.情景讲演法教学――以存货岗位采购业务情景剧为例

采购业务情景剧是在虚拟企业发生的采购业务特定情景下,以采购单据传递为主线,模拟企业从下采购订单到商品入库的过程,运用情景讲演法让学生(学习小组)进行情景表演,使学生对商品购销业务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同时,在特定的情景模拟环境中,领会基于电算化方式下各岗位之间的业务关联关系,体验企业各主要环节及部门的业务流程、会计票据的传递与会计业务处理的关系,对实际工作的业务有一个较为深刻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对实际会计业务的理解与处理能力。

运用岗位情景剧进行教学应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业务发生时各有关岗位人员填写所产生的业务单据,并按电算化方式进行电算处理。二是了解有关合同、支票、入库单、出库单、增值税专项发票、普通发票等票据的填写与传递关系。这种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以团队协作方式进行的情景讲演法,让学生模拟实际工作情境表演各自角色所应当承担的工作任务,将发生业务所产生的票据传递关系“活起来”,弥补了基于会计电算化方式下工作过程的情境教学方式中对各岗位之间的业务关联关系理解不深的情况。

3.基于eRp环境下“角色扮演”实训

在教学中建立虚拟企业,按企业会计电算化岗位实际工作流程设计整个实践教学项目内容,模拟企业财务部岗位工作情景,形成课堂理论与实训一体化的教学环境,在基于eRp环境下运用金蝶K/3eRp财务软件以“角色扮演”法通过分岗、轮岗、联岗综合模拟实训,每个学生按照岗位分工在企业中担任一定角色,并定期进行岗位角色轮换,循环进行,同时依据虚拟企业的日常账务处理完毕所产生的涉税数据再进行电子报税,使学生了解不同岗位的全部操作流程,实训也相对具有较强的仿真性。这种基于eRp环境下“角色扮演”实训,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到企业岗位交接程序和内部控制管理,大大地增强了实训的实战性,也使学生对企业经营运作全局观有切身体会。

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岗位情景化”进行教学,根据专业岗位的要求,将课堂设定为某一个或几个职业场所,要求参与的学生假定为该场所相关岗位的工作人员,投入到该角色当中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完全在职业情境中体验角色任务;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将自己作为编导或评委,与相关职业岗位人员面对面,或咨询,或交流,从而使课堂与实际工作岗位融为一体,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三、“岗位情景化”模式的创新点与教学效果

我院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与建设过程中运用“岗位情景化”模式教学,旨在追求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彻底打破原有课程学科体系,充分满足会计电算化专门人才培养的需要,其创新点主要有以下两点:

1.虚实结合的教学情境创设

《会计电算化》课程依赖于财务软件开展教学,无论是作流程和手工财务管理的过程几乎是完全一致的财务软件操作与应用,还是能够完全集成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eRp财务系统,学生学习的重点都在财务软件的操作与应用上,容易忽视所使用的财务软件相关模块之间的业务关联关系,在这一角度上教学处于务虚状态;而在教学中岗位情况化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尤其是“情景剧”和“角色扮演”法的教学方式,由务虚转化为务实的直观表现形式,虚实结合的教学情境创设使课程教学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相应会计职业岗位电算技能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形成“教―学―做―项目”嵌套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将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学的全过程。

2.岗位情景化模式实现课程与岗位零距离对接

《会计电算化》按照会计岗位电算技能及其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要求设置和构建学习模块,每一岗位确定的项目任务均按会计电算化账务处理流程为主线组织教学,以主流财务软件应用为核心技能,有针对性地学习财务管理软件中财务链中的主要内容,掌握其主要功能和操作方法。在做中学和学中做中不断地学习各个岗位的财务管理软件应用的知识要点,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能够全面了解财务管理软件处理会计业务的原理和方法,又满足了各个岗位熟练使用财务管理软件的处理会计业务和利用财务管理软件进行会计管理的需要,有效地实现课程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岗位情景化”的探索与实践学生的感受是最直接的教学效果检验。下面是会电0833班的韦秋去的体会实录:通过模拟现实生活中一般企业的采购业务流程处理,加深我们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际工作内在联系的深刻认识,熟悉一般企业的账务处理流程,同时增强了手工账务处理和会计电算化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使我们能够在毕业后较快的适应会计岗位的工作需要,较好的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轨。

3.对会计教学应用“岗位情景化”模式的思考

从现实的立场看,在会计教学中应用“岗位情景化”进行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财务会计资料属于商业机密,学生到企业见习或实习都因此而受到限制,因此,学生基本没有直接参与工作的机会,而社会对会计毕业生的会计职业要求却并不会因此而降低,相反,社会对会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岗位情景化”教学能够使课堂与实际工作岗位融为一体,完全在职业情境中体验角色任务,提前感受工作岗位的结构和流程,为以后从事会计工作预先准备。

从职业教育的角度看,由于职业教育的多变量性导致所面临的要解决的问题具有不一致性、不确定、不稳定和独特性的特点,只有情境化,才能运用直觉、类比、隐喻而非普遍规律来处理学习的个性化需求状态。情境的创建应具有两个目的:一是要让学习者明确将学习的是什么;二是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为了达到目的这两个目的,应该使主题与学习者过去的经验相关,与学习者未来的目标相关,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且看起来有趣,因为急切需要解决而紧迫,因为学习者将进行角色扮演或者有一些产出而获得满足感。

在会计教学层面,会计课程教学大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便进行会计教学方法改革,学生缺乏实际的工作场景和情节,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会计教学中应用“岗位情景化”创设会计业务情景,按照会计业务工作流程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教与学和师生互动的市场仿真情景,产生一种行为理论的假设,从而形成有助于师生互动,特别是学生主动参加学习的情景。在这种情景中,学生通过一家公司的购销存基本业务和会计核算业务行为模式,进而形成自然的、符合现实社会经济活动要求的行为方式、智力活动方式和职业行为能力,从而高质量地达到会计实践课程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胥东升•交互性情景教学法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高职学报》,2004.8

会计岗位实习体会篇8

“工作岗位教学法”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分析假设的既定环境下的工作岗位,在相应岗位职责需求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工作岗位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工作岗位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岗位”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身处逼真或仿真的岗位环境中,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就业为导向,以工作岗位为核心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二、现行财务会计教学方法的弊端

在教学中要协调知与不知的矛盾,但常常会发现许多学生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回顾以往,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老师过多强调理论部分的灌输教育而忽视了行为的引导,岗位技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差。《财务会计》现行教学方法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一)从课程教学内容来看

现有的《财务会计》课程所用教材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会计要素具体项目展开,以会计报表的编制为终结,详细阐述了企业的供、产、销及利润分配环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由于财务会计课程的重要性,导致教材编写基本上是内容面面俱到,条条框框的规定较多,重点不突出。加之我国的会计核算与国际接轨,准则的频繁修订、出台,造成了《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改和补充,影响了教学内容的稳定性、连续性、系统性,增加了教学难度。许多教师习惯于按教材的内容组织教学,偏重于核算细节。由于许多学校的财务会计课时安排为64课时,导致老师讲完核算之后已经没有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讨论,从而学生的专业分析能力得不到锻炼。学生每节课都忙于单调枯燥的业务核算,看不到会计学习的乐趣,从而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较沉闷压抑。

(二)从教学方法上看

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的“填鸭式教学”。主要的教学方法还是讲述法,黑板上的一段文字或是老师口里的一段描述就是一笔业务,学生在这段文字中或教师的描述中去想象这是一笔什么样的业务,然后照葫芦画瓢地编制会计分录。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按部就班地讲授课本知识,不厌其烦将每一个问题进行解释,分析。而学生只是听或做笔记,没有很多的自我思维时间,造成思维僵化,很多学生只知固定的题型怎么解答,更换了一种方式或补充了某些条件就不知如何下笔。更不谈在实际工作中,对千变万化社会环境的适应及对会计事项的职业判断。由于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产生互动性,课堂气氛不活跃,造成老师上课吃力,学生听课乏味的现象,甚至造成恶性循环。虽然现在有许多上会计课的老师用多媒体课件上课,将一些原始凭证和业务流程以较为生动的方式播放出来给学生看,让学生观摩,活跃了课堂气氛,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教学的实战性;但“纸上得来终觉浅”,学生没有真正的进行原始凭证填制,没有真正的业务流程体验,虽然在课堂上、考试时会写分录,但一到实际工作岗位上仍然是满脸茫然,捉襟见肘。

(三)从实训教学过程中

各大院校基本上都开展了《财务会计综合实训》课程,但仅仅局限于毕业前期,时间短,且实训内容还是以课本教材流程为主,手工记账为主,不全面,且相关的实训耗材也比较匮乏,缺乏与实务的紧密结合。《财务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走上社会,马上就会接受实践的检验。理论知识再扎实,若无法在实践中操作,也不是合格的“产品”。

三、《财务会计》工作岗位教学方法

鉴于传统的《财务会计》教学方法暴露的诸多缺点,现在各大院校都在探讨新型的更适应社会要求的教学方法。专业的学习通俗的讲无非是学习一门谋生的手段,掌握一门手艺,所以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是能不能做,做的好不好,能不能适应岗位的要求,不再是口头功夫,纸上谈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是新一代人考核的标准。兵法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了解未来岗位的需求并为之去努力,学生的就业前景才能一片光明。

(一)工作岗位教学法的初步设想

工作岗位是指在企业、事业或政府机构里工作人员所处的职位,每一个工作岗位都有相应的职责要求。其体现出的是对任职者相应的专业知识及其他各方面素质的要求。面临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就业压力,如何才能在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是每一个毕业生的梦想。而对于企业,能够招聘到“上岗快,能力强;用得上,靠得住”的人才也是梦寐以求的事情。对于《财务会计》课程我们打破传统的章节顺序,以工作岗位为主,以岗位需求为前提,将相关知识进行大“串烧”,重点考虑会计知识与岗位的“相关性”。

1.确认工作岗位

让学生了解将来就业的大体方向,明确会计的相关岗位以及岗位之间的层级关系。会计岗位按其性质可分为高级会计岗位群、中级会计岗位群、初级会计岗位群和会计相关岗位群。(1)高级会计岗位群:包括大中型企业,地(市)级以上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总会计师、会计主管、审计主管、财务分析、资讯等岗位;地(市)以上政府机关及大中型事业单位的会计、审计主管、财务分析、资讯等岗位;其它大型经济组织的会计、审计主管等。(2)中级会计岗位群:包括大中型企事业单位、银行及其它大中型经济组织的一般会计核算及审计岗位;小型企事业单位及其它小型经济组织的会计、审计主管;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一般会计核算、审计岗位及信贷、计划或营销部门的相关管理岗位等。(3)初级会计岗位群:各企事业、银行单位的出纳,微机录入等岗位,小型企业及其它小型经济组织的一般会计核算岗位等。(4)会计相关岗位群:如企业总经理,分厂,分公司经理,计划、营销、投资、开发等综合管理部门主管,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证券、投资、资讯等部门业务岗位及其它各类经济组织需具备会计知识和能力的相关岗位。上述四类会计岗位群,除去会计相关岗位群之外,高级会计岗位群需要人数较少,且对学历层次要求标准最高,一般应为本科生或硕士、博士学位人才;中级会计岗位群、中级会计岗位群对学历要求标准不高,一般具备专科、中专或技校毕业程度即可;相对需要人数最多,应是高职高专会计技术教育培养的首选方向。

2.做好个人未来就业规划,确定岗位需求

每一个工作岗位都有各自的岗位职责与知识素求,在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好后,根据岗位对相关专业知识的要求,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

3.理论串烧,实训操作

“工作岗位教学法”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在学生已有《基础会计》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对财务会计相关的理论知识加以简单贯穿,教师不仅仅再是知识的呈现者,而应该更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学生的看法,洞察学生想法的由来,然后辅以岗位仿真模拟实训,创建逼真的现实环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

4.效果评价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由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传统灌输式教学的主体,而是学习活动的主持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团队合作以及独立工作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二)工作岗位教学法举例

会计岗位是一个阶梯型的,没有说哪一个学生一毕业就能一蹴而就走上管理岗位,所以大部分毕业生出入社会都是从最基础的出纳、基础核算会计做起。下面以出纳岗位为例,探讨一下“工作岗位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1.出纳岗位的知识素求

(1)办理现金收付和银行结算业务(2)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3)保管库存现金和各种有价证券(4)保管有关印章、空白收据和空白支票

2.根据岗位职责,确定相关知识要求

(1)现金的管理规定(2)银行账户的管理规定,票据的相关知识(3)会计凭证传递的流程

3.确定实训仿真模拟课程

(1)支票的填写,各种票据的办理业务(2)银行账户的设立与注销(3)银行存取款业务(4)登记账簿(5)出纳与核算会计的关联

4.分组实训,角色扮演

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小组内成员模拟现行中企业的各个角色,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5.教师作出最终的评价

会计岗位实习体会篇9

(一)构建意义基于“岗课证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学业评价体系,无论对用人单位还是毕业生均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构建学业评价体系,将“岗”、“课”、“证”、“赛”深度融合,毕业证与会计从业资格证双证考核,职业资格考试及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并重,促使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实现学校教育与会计岗位的“无缝对接”。其次,构建毕业生学业评价体系,有利于用人单位全面了解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合理评价毕业生学业水平,有利于毕业生在应聘求职时能更好的展示自己的所学与专长,也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会计专业人才,还可为企业加强岗前培训和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提供便利,为毕业生就业减轻压力。(二)构建原则1.针对性原则。即“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本位”,结合课程考核、职业资格和技能竞赛,针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职业性、前沿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进行构建。2.可行性原则。基于国内外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经验,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学业评价体系研究成果,充分考虑会计专业的独特性和研究数据的可得性,构建评价体系。3.市场性原则。构建学业评价体系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业水平,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市场就业能力。因此需以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三)构建方法基于“岗课证赛”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在建立总目标层的基础上,选择岗位能力、课程考核、职业资格、技能竞赛为四大分指标层,并根据不同分指标层的特点,细分成17个基础指标层,最后针对每一基础指标层的指标,明确规定具体评分标准,分别赋值。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学业评价体系的构建及指标分析

(一)评价体系构建表1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学业评价体系遵循构建原则,运用合理的构建方法,以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构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学业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二)指标分析1.“岗”的指标。“岗”的指标分校内仿真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两大模块。(1)校内仿真实训。会计基本技能实训指标主要包括对会计岗位工作任务内容、流程、环境和工具等的认知实训,会计基本操作技能实训和会计规范训练等。若综合评价为优秀,则赋予分值为6分。分岗位单项实训指标主要包括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财务管理岗位和会计监督岗位。其中,出纳岗位主要进行出纳业务操作、会计职业认知等;会计核算岗位重点考核学生对于成本计算、会计业务核算、纳税申报与纳税筹划等知识的掌握情况;财务管理岗位主要考察学生企业财务管理能力和会计信息化的运用能力;会计监督岗位重点对审计知识进行实训。通过四个岗位的实训,综合评价为优秀的可以得到6分。会计综合实训指标主要包括手工操作和计算机操作两个模块,主要考察学生的日常业务处理、期末业务处理和会计报表的编制及生成,综合评价成绩也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与不及格四档,并分别赋值。(2)校外顶岗实习。在校外顶岗实习指标中,“用人单位意见反馈”可通过毕业生实习情况调查表的方式予以考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可由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完成质量予以评分。2.“课”的指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两个学年)奖学金获得情况,综合分析毕业生学业水平。因在分值的赋予上,除了表1中所列评分标准,对于连续两年一等奖学金获得者或同时获得两项以上(包括两项)奖学金的学生,其分值可在原定基础上再加2分。3.“证”的指标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除了要进行必要的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的学习,通过各类资格证考试成绩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学业水平。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必须取得的资格证如大学英语B级证和省级计算机一级证,另外,高职院校鼓励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证和Cet-4/Cet-6等的考试,这也是毕业生应聘求职时提升自身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对于不同“证”的指标,分别赋予4~8分。4.“赛”的指标高职院校在实施实践教学项目过程中,通过参与或开展各类专业项目比赛,如会计技能大赛、会计知识竞答、eRp竞赛、数字书写比赛、会计分录比赛等,以其取得的成绩,分别赋值。如上述比赛参加多项,有的获奖有的未获奖,可以累加(最高不超过10分)。

三、结语

会计岗位实习体会篇10

【关键词】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对口就业;工作模式

exploreandpracticeofthetrinityworkingpatternofpostpracticeGraduationproject

andJobSuitedemployment

ZHanGXiangYoUwen-mingZHoUYi-jun

(YangzhoupolytechnicCollege,YangzhouJiangsu225012,China)

【abstract】postpracticeandgraduationprojectaretheimportantpartoftheprofessionalteachingplan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Jobsuitedemploymentisanimportantemployabilityindex.itestablishedthetrinityworkingpatternofpostpractice,graduationprojectandjobsuitedemployment.Firstly,weshouldgivetop-leveldesignandbuildsystemicoperatingmechanismonpostpractice.Secondly,increasethestrengthofreformineducationandteaching,supportgraduationprojectwhichcomesfromenterprise.thirdly,setupstandardprocessofpostpractice,encouragestudentstostayandworkinpostpracticecompany.Schools,enterprisesandstudentsarealsoobtainedbenefitsforeachother.

【Keywords】postpractice;Graduationproject;Jobsuitedemployment;workingpattern

岗实习,是指职业院校按照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根据制定的教学计划安排,组织在校学生到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岗位进行的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旨在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在专业对口或相近的工作岗位上,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顺利就业,已经成为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如何将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和对口就业进行有效地组织、衔接和融合,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重视顶岗实习顶层设计,打造顶岗实习的综合运行机制

1.1成立顶岗实习(就业)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由院系领导和毕业班班主任组成,全面负责学院顶岗实习工作的组织、实施、管理和考核工作。学院与企业合作制订顶岗实习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建立顶岗实习质量监督机制,对顶岗实习的全过程进行监督评价。学院选派认真负责、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担任顶岗实习班级的班主任,顶岗实习人数较多的单位还安排辅导员担任副班主任,明确顶岗实习期间的工作任务和职责要求,与企业联系人全面对接,对本班的顶岗实习全程进行跟踪管理与服务。

1.2制定顶岗实习课程标准,制订质量评价指标

校企双方共同为顶岗实习学生的工作和学习情况考核,考核分两部分:一是,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工作考核,占总成绩的60%;二是,学校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报告进行评价,占总成绩的40%。经过校企双方的双重考核,成绩合格者可以根据学校的有关制度获得相应学分,并获得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签发的《学生顶岗实习企业工作经历记录(证明)》。通过校企双方严格的顶岗实习双重考核体系的评价,使学生更加重视顶岗实习各个实践和教学环节的学习,不断提高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有效提升了顶岗实习质量和成效。

1.3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与顶岗实习对接机制

校企共建产教联盟和教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学院与行业知名企业共同全面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制订顶岗实习工作计划,共同负责学生顶岗实习的组织、协调和管理。不断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共同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创新了冠名班、订单班和定向班等多种形式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按照互利互惠、协同育人、对口就业相结合的原则共同开展顶岗实习工作。学院将顶岗实习与评优评奖和年终考核挂钩,全体教师都有义务帮助学生落实顶岗实习单位。

2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毕业设计真题实做学以致用

2.1实施“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和“双化”教学改革

学院紧紧抓住装备制造业大规模发展的良好机遇,以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江苏省品牌专业为龙头,着力打造了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重点专业,成功建立了品牌优势明显、专业特色鲜明的江苏省重点专业群。目前学院已与省内外三十余家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成立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产教联盟。学院坚持实施“课堂工场化、工场课堂化”的“双化”教学改革,与企业合作申报科研项目、开发实验实训项目,让教师和学生和参与产品研发和制造。真正实现了“专业对接企业、团队对接项目、学生对接岗位”的“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最终使学院、企业和学生三方受益。

2.2顶岗实习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来源于企业生产实践

学院要求顶岗实习同学的毕业设计课题内容,原则上来源于顶岗实习单位工作实际。学院遴选专业骨干教师担任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同时根据各顶岗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聘请实习单位的工程师、项目经理和技师等为兼职指导教师,或者从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中选派专家担任兼职指导教师。当某一单位顶岗实习学生较多时,除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远程交流外,还定期或不定期的安排专业教师上门进行指导。顶岗实习学生能够在完成企业生产任务的同时,又坚持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就将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2.3毕业设计(论文)真题实做,学生能学以致用

学院鼓励顶岗实习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真题实做,可针对实际工作岗位的生产过程,进行工艺方案与工艺装备设计,学生通过毕业设计能够学以致用。课题主要类型有:1)工艺与工艺装备设计类;2)设备的维修及故障诊断方案;3)关键零件及产品的制造质量检测及控制方法研究;4)CaD/Cam在顶岗实习单位的实际应用;5)产品的技术革新;6)模具、夹具、刀具的设计与制造;7)pLC及设备自动化改造;8)调研报告类。对于参加生产管理、仓库管理、产品营销、售后服务等类型工作的顶岗实习学生,可撰写相关实习内容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要求应体现调研的具体目的、对象、内容、分析、结论、预测、建议和措施等内容。调研报告应有实际数据支撑并尽可能做到图文并茂,篇幅不少于3万字,其中调研报告类的课题比例小于10%。

3规范顶岗实习工作流程,校企合作共促对口就业

3.1顶岗实习流程公开透明,学生和企业双向自由选择

学院在每年的10月1日之前,积极联系企事业单位,当年的顶岗实习双选指南,同时开设就业指导讲座,指导学生将顶岗实习与对口就业相结合。10月―11月为集中性顶岗实习双向选择时间,学院每年都会联系数十余家企业到学校开展顶岗实习双选面会,学生自愿报名参加,事前通过顶岗实习双选指南知道了单位的具体情况,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选择企业。企业在初步确定了面试名单之后,也会邀请学生到单位来参观交流,这样学生能够了解顶岗实习单位真实情况、岗位工作要求和未来职业发展愿景,企业也能从中挑选到合适的顶岗实习生,顶岗实习结束后,学生与企业签约的比例较高。

3.2顶岗实习协议合法规范,学生对职业岗位认同感强

学生和企业完成双向选择后,根据企业提供的录用名单,学院组织企业和实习学生三方共同签订顶岗实习协议书,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明确三方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同时要求学生将顶岗实习的单位和具体岗位告之家庭。学院根据各单位情况和各专业培养方案要求,明确顶岗实习的目的、任务和要求,每年编写顶岗实习手册发给实习单位联系人和每位顶岗实习学生,将顶岗实习课程标准、顶岗实习培训计划,毕业设计课题、程序材料、时间分配、实习岗位、考核要求和就业派遣等工作编入其中。校企双方力促顶岗实习学生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进行工作、学习和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职业岗位的认同感。一般在顶岗实习协议结束前1个月左右,实习单位就会找工作表现较好的顶岗实习学生主动签约。

3.3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和产教融合深度,实现高质量对口就业

为了促进顶岗实习转化为对口就业,学院从源头做起,与知名企业长期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共建实验实训室和顶岗实习(就业)基地,很多企业将最新的生产设备放在学校供学生使用,有些企业还派有兼职教师在学院上专业课,学生在校内教学中就对这些企业的人员和设备非常了解,到企业实习后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岗位。学院推荐优秀学生在大一和大二时就到合作企业参加认识实习和跟岗实习,鼓励学生将顶岗实习与定向就业结合,积极帮助特殊困难学生落实顶岗实习岗位。学院还与知名企业签订了奖学金协议,企业设立了专项奖学金,鼓励实习生实习期结束后留在企业发展,从而完成从顶岗实习生到企业员工的无缝对接,实现了高质量的对口就业。

4结语

从2009年学院开始实施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和对口就业三位一体工作模式,七年的实践证明,受到了省内外知名企业的热烈欢迎,长期与学院合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学生能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较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有了明显提升,获得了真实的职业体验,锻炼了工程素养,有效促进了从顶岗实习学生向企业准员工的身份转变,基本上能无缝对接上岗,实现了毕业生高质量、高层次对口就业。据近3年的统计,有45%的毕业生是通过该工作模式签订了就业协议,学院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连续七年保持在98%以上,为产教联盟的企业输送了大量的新鲜力量,毕业生与地方企业签约人数超过毕业生总人数的40%,不少毕业生经过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和对口就业三位一体工作模式的岗位锻炼,已成为企业的业务骨干和拔尖人才。

【参考文献】

[1]游文明,张翔,周军,姚海滨.高职教育“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1):39-40.

[2]姚海滨,张翔,张承阳.基于理实一体化的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双证融通”课程方案的开发及实践[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5(3):5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