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7:13

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篇1

关键词:孝文化;老年人体育;服务体系

近年来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使我国老龄化社会提早的到来,根据2010年进行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的人口占我国人口总数的13.26%。并且以每年3%的速度逐年递增,按照这样的速度大概到2015年我国60岁左右的老人将要达到2.21亿,2020年会达到2.43亿。据资料显示,2010年全国6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达到4150万人。所以养老问题成为我国的重点问题,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是个社会发展的大问题。

一、孝文化的精髓

孝道作为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是中国5000年文化大国的文化精髓,是儒家伦理的核心之所在,是几千年来维护家庭关系和谐的道德规范。它有着凝聚民族凝聚力的作用,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孝道中提到的关于对孝顺这一词的内容,自古以来都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从历史发展中我们能够看出,孝文化促进了社会和谐,在人际关系和家庭和谐方面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目前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受利益的趋势导致道德沦丧、信仰缺失、拜金主义盛行,出现了物质富有而精神十分贫穷的局面。想要传承中国文化的孝文化,要吸收精华,避其糟粕。在古代的孝文化中,有“父慈子孝、敬老爱幼、明礼诚信、”等等,其价值不可小觑,这些孝文化为我国的文化增添了新的色彩。在目前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国情下,要积极提倡“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的理念,以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为道德建设的基础,在全国大力倡导孝文化,改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

二、我国目前老年体育的发展现状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并且能够满足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的体育服务体系,是保证老年体育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老年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设与我国的国情和经济实力相关联,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国家经济实力大多数都处于强势,绝大部分都是发达国家或者中等发达国家,这样一比较我国实在是有着相当大的差距,我国是经济水平发展较低的情况下迎来了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这对于我国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这样使我国无法承受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对于老年人的保障福利十分有限,给老年体育的发展带来了冲击,目前我国的老年人体育场地很少,而且设备十分简陋,一些体育机制十分落后,老年人体育体系得不到完善。

在1995年,国家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号召人民进行体育锻炼,并且这种号召在逐年加强,特别是在2006实行的去全民体育健身工程以来,政府加大了设施的范围,随处可见健身器材,但是适和老年人的体育设施确实非常少,老年人并没有享受全民体育健身所带来的益处。大多数老人闲暇时间都是打打牌、窜窜门、或者看看报纸和听收音机,或者去广场扭秧歌等等一系列娱乐活动。而能够让老年人进行体育活动的设施少之又少。

三、孝文化发展下的老年体育健康发展的构建措施

随着时代的发展,孝文化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变化,新时代赋予了孝文化新的时代精神。老年人身体健康就是目前孝文化的标准之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对老年人体育文化的构建,形成新的健康文明积极的生活方式,塑造老人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基于孝文化视阈下老年体育健康发展服务体系可以包括以下几点。

(一)以“孝”为起点树立老年人正确的体育观

孝道是一个家庭和谐的象征,任何一个家庭,如果没有孝道,都必然不会幸福。什么是孝?“孝”的核心是“事亲”意思就是说事事都想着双亲;那么如何孝顺?要注重精神上的孝。就目前的发展来讲,尽“孝”的最好的方式是实现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这也是当代老年人体育发展服务体系的重要责任。

老年人体育意识的形成并不是一时间就能养成的,这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进行认知的过程。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从实际考虑,发扬传统的孝道美德,给老人提供一个健康的学习氛围。子女要积极支持老人学习关于体育健康方面的知识。营造一个有健康体育知识的环境。举办老年人体育健康知识讲座,宣传积极向上的文明健康的体育知识,也可以组织竞赛。总之要不断普及老年人的健康体育知识,比如广播新闻等多媒体进行宣传老年人的健康体育知识。培养老年人的健康意识,树立老年人正确的体育健康观。打消老年人以劳动代替体育的观念,这种观念是不科学的。要把体育健身的活动深入到老年人的思想中。在进行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要把培养老年人的体育意识放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心。以孝文化为起点,不断普及体育文化知识,加强老年人对体育文化的认知,帮老年人树立正确的体育观。

(二)构建社会和家庭相结合的体育发展体系

我国的孝文化具有几千年的历史,这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任何人都应该有感恩之心,要为国家做贡献。同样的国家也要更好的服务于人民,政府要履行国家的职能,这是国家责任感的体现,是社会榜样的体现。目前,老年人的体育公共体系是我国的重点发展领域。要在政府的帮助下,充分发挥老年人体育协会的作用,健全老年人体育服务体系,形成一系列老年人体育服务的办法和措施,定期开展老年人体育活动。政府要进行监督,保障体育服务体系设施的完善。政府要把老年人体育服务的问题列为工作的重心,应该给予高度重视。目前我国资金短缺是目前老年人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应该从政府、社会、个人这三个方面制定资金保障体系,形成“政府拨款,社会资助,个人配合的道路。老人的体育开展工作应该由政府拨款,并且根据国家发展的不同,拨款的数目也不同。政府要动员一些大型企业积极赞助,从而推进老年人体育事业的发展,赞助的企业享受免税政策等等优惠。

老年人体育健康发展的好坏是离家庭的支持和配合分不开的。家庭生活是老是老年人主要的生活方式。如果老年人的体育活动家人不积极进行配合,那么就会形成老年人心理上的焦虑和压力,这种无形的压力会让老人不再想去参加体育活动。所以每个家庭成员都要懂得尊重老人,更要积极参与到建立健全老年人体育活动体系的活动中来。要加强人们尊老爱幼的美德,培养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

(三)建立适合老年人的体育场地

老年人体育场地的建设是开展老年体育活动的首要条件,首先要进行场地的选择,政府对老年体育场地的建设要给与大力支持,能够提供好的健身环境。方便老年人体育活动的开展。要结合老年人的体育喜好和体育健身的特点来建立场地。可以利用闲置的场地,开发老年人健身运动的场所,比如乒乓球室,羽毛球室,健身室等等符合老年人自身特点的健身场地。尽可能给老年人体育活动尽可能提供最大的便利。

四、老年体育健身服务体系理论

(一)老年体育健身服务体系

老年体育健身服务体系分为两个大体系,即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服务体系指的是老年人直接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并且提供优质服务的体系,能够让老年人在进行体育活动中享受到服务。它包含六个小体系:体育器材体系、健身锻炼体系、活动中心体系、提供信息体系;完善体制体系、骨干队伍体系这六个体系。体育保障体系指的是提供体育服务体系保障和支持的体系。它包含法制保障体系,资金安全体系、科技安全体系、管理安全体系、宣传体系、教育培训体系、评估激励体系这七个体系。

(二)为老年体育健身服务提供途径

要以政府为单位的给老年人提供优质的健身场地和健身设施,不能以赚钱为基础,要以服务人民为基础。目前我国通过进行公益体系来完善体育体系的实施,比如全民健身工程、老年人体育工程、雪碳工程等等从而能够更好的为老年人服务。随着我国近年来经济的不断发展,破坏了一直以来的政府垄断条件下的社会公共事业,政府的陋习造成了公共设施的不完善,社会服务损失严重。一些传统的公共服务发展十分单一,其中包括体育公共服务。随着人们经济发展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口的老龄化严重,所以对我国老年人的体育健身活动的建设,是我国发展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政府可以让一些企业和个人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形成一种无形的竞争意识,吸引优秀的企业或者个人进行基础建设以及体育设施建设,改善政府在公共设施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可以在老年体育健康发展服务的体系中为老年人提供公共设施,提供各种优质服务,比如老年健身俱乐部、老年体育组织、老年体育知识讲座等等。这样能够更好的帮助政府对老年体育发展服务事业做出贡献,更好的完善了老年体育健康发展服务体系。

(三)制定发展老年体育的措施

政府部门要颁布一系列政策来发展老年体育,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能够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重视老年人的社会独立,是政府对人民的保障,老年体育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没有行为的规范和准则,所以社会的体育资源并不适合老年体育体系的发展。比如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行动不便,对于老年体育活动场地的建设就应该考虑交通是否便利,是不是紧邻住宅区。可是一些开发商迫于利益驱使,首先考虑经济效益,完全忽略社会的利益。导致很多小区的体育设施不够完善。政府部门理应对这种现象进行强制监管,应该颁布一些条款或者政策进行强制执行,从而规范开发商的行为准则。这样就能够满足老年人对体育设施的要求,更好的进行体育锻炼。

(四)利用社区更好的为老年体育建设做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一些原来政府参与的事务现在全部交给了社会,导致社会结构的改变。生活体制也由此发生了改变,社区成为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反映的主要场所,许多以前要国家或者政府解决的问题现在都转为由社区进行解决,这种转变使得社区成为老年人的重要活动范围,足以看出社区在老年体育发展中的地位。2000年《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当中曾经说道:组织带有社区性质的文化活动,能够丰富人们的生活。对此,社区要把发展老年人体育为重点,维护老年人的社会保障,给老年人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社会,能让老年人安享晚年,生活愉快。社区应当积极开展组织一系列的社区活动,搞好社区文化。比如组织老年人进行体育锻炼,组织老年人乒乓球大赛,组织老年人的集体登山活动等等一系列的举措。社区的服务对老年人体育服务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所以社区体系的完善国家要给予高度重视,完善了社区体系,才能更好的完善老年人的体育服务体系,才能更好的为老年人服务,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基于孝文化视阈下农村老年体育健康发展服务体系的构建,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新时期下,建立老年体育健康发展体系是国家的责任。积极鼓励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这一重要国情的体现。这对于我国老龄化的趋势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有利于我国进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府要摒弃传统观念,完善老年人的体育健康发展服务体系,要定期进行督察,落实政策,促进老年体育事业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将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发扬光大。同时也要把老年人的体育服务建设放到工作的重心,加大对老年人体育建设的监管,让老人能够更好的生活,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

参考文献

[1]周凯,吴松伟.基于孝文化视阈的农村老年体育健康发展服务体系构建[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3(02).

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篇2

项目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健康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利用社会资源,整合社会力量,大力构建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健康养老福利事业,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提升老年人健康素质的必然要求。文章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为例,分析该院健康养老服务体系现状,提出构建热科院“居家、单位、社区、社会”四结合与七个健康养老服务子体系的思路对策,以提升离退休工作水平,推动该院和谐发展。

关键词: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对策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快,社会用于养老方面的支出大幅增加,老龄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突出,与广大老年人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有利于保障老年人权益,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六个老有”;有利于拉动消费、扩大就业,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013年9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对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提出了明确要求,做出了具体部署。2013年12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这是针对我国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凸显了当前做好健康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作为一个事业单位,如何落实有关政策、利用各方资源,整合社会力量,大力构建老年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健康养老福利事业,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提升事业离退休人员健康素质的必然要求。

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健康养老服务体系现状

1.基本情况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热科院),为农业部直属科研事业单位,创建于1954年,拥有儋州、海口、湛江三个院区,设有14个科研机构,分布在海南、广东“二省六市”。截止2013年底,热科院有离退休人员2776人,占全院职工人数的48%。其中离休干部22人,退休干部689人,副高副处以上人员200人,离退休党员468人。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热科院离退休人员数量亦呈逐年增多趋势,预测到“十三五”末,全院离退休人员将超过3600人,占职工总数的51%左右。全院70岁以上的占老年人口总数50%,80岁以上的占老年人口总数占15%。此外,空巢现象加剧,多数人步入高龄期和高发病期。整个队伍呈现老年基数大、知识较密集、增长速度快、高龄化突出、空巢化加剧、需求多样化、多点但相对集中居住等特征,使得单位保障压力增大,家庭和社会养老负担加重,院区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凸显。如何创新健康养老服务机制,加快构建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各项准备,让离退休人员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晚年生活,是热科院离退休工作面临的重要内容。

2.主要问题

近年来,热科院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在推进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全覆盖,落实生活待遇,实行空巢老年人帮扶服务工作,加强老干活动中心建设,加强社会化服务联络工作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初步建立养老服务体系框架。但在健康养老服务体系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

一是政策支持不足。国家、地方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老龄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但多数还未得到有效落实,导致出台的相关优惠政策在基层得不到很好落实,造成离退休人员过度依赖单位解决养老。二是思想认识不足。部分领导干部在应对老龄化问题上没有深刻的忧患意识,缺少战略意识和全局意识,对当前“三加快”形势,即老年人口增速加快、高龄老人增速加快、空巢化加快未给予足够重视。三是资金投入不足。我院资金来源渠道较为有限,缺乏财政专项资金长效投入机制,现有活动中心场所不足已成为阻碍老龄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所能提供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较低。四是干休所建设滞后。从养老服务来看,与社区养老机构沟通合作不够,现有干休所养老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不够齐全,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亟待提升,特别是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的社会服务尤显不足,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比较突出。五是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匮乏。由于养老服务者队伍专业化不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养老服务队伍的管理化水平和专业化发展。全院专门从事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仅12人,其中专职医护人员仅2人,其余的都是兼职人员,真正从事养老服务的很少,制约了健康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二、构建健康养老服务体系的思路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着力探索构建“居家、单位、社区、社会”四结合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框架,积极推进健康养老制度体系、健康养老保障体系、老年养老服务体系、老年健康服务体系、老年宜居环境体系、老年精神文化体系和老龄工作队伍体系建设,从制度、物质、精神、组织等方面,建立健全与养老服务多元化需求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全面推进“和谐院所”建设目标相结合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让离退休人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三、构建健康养老服务体系的对策

1.打造健康养老制度体系

制定和完善与老龄化发展相适应的健康养老服务制度,打造实用、高效的制度支持体系。一是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撑。围绕“六个老有”工作目标,及时完善养老、医疗、住房和特殊人员人文关怀等各项社会保障,居家养老、合作养老、志愿者服务、社会互助居家养老、福利社会化发展的扶助等方面的操作细则,使服务流程化、规范化、制度化。二是进一步强化资金支撑。要根据单位收支状况和老龄工作实际,建立老龄事业与单位发展相适应的投入增长机制,把老龄事业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加大投入力度。创新投入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投入我院老龄事业。三是进一步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完善老龄事业工作推进机制、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离退休人员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处理机制和权益保护机制,保障离退休人员的生活质量。四是进一步强化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农业部、院网络、简报等信息平台的作用,提高老龄宣传层次,扩大老龄宣传规模,丰富老龄宣传形式,不断增强老龄宣传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感染力,提高宣传效果,营造尊老敬老、养老助老的氛围。

2.进一步完善健康养老保障体系

建成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为基础,以补充医疗保险、困难老人救助为支撑,以计划生育奖励扶助、高龄老人补贴为补充,惠及全体老年人的基本健康养老保障体系。一是提高老年人医疗保健水平。建立离休人员医疗社保统筹、退休人员补充医疗保险,适当扩大老年人特殊病种、大额门诊、住院报销范围,稳步提高老年人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减轻单位负担。二是提高困难老年人社会救助水平。以困难离退休人员为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法律援助的重点对象,结对帮扶困难老人,建立专项基金,加大补助力度。三是提高老年人社会福利水平。结合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开展多样化、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适当扩大慰问范围,提高慰问标准。充分发挥慈善事业在老年保障中的补充作用,借助社会慈善助老年活动项目,帮助改善基层老年活动场所条件。

3.加快健全老年养老服务体系

逐步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单位养老为支撑、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和志愿服务为补充,基本服务与选择服务相结合的一体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一是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结合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趋势,整合单位和社区服务资源和设施,逐步建立以家人、家政服务机构为基础,以单位老干服务机构为支撑,以社区服务机构等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以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志愿者服务为补充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全面提升离退休人员生活服务、日间照料、文化教育等基本养老服务功能。二是合作发展养老服务机构。充分利用儋州院区设施资源,通过合作等方式,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老年公寓、老年康复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提高养老专业水平。三是大力开展老年人心理关爱服务。充分发挥干休所(活动站)功能,加强离退休人员心理健康等科普教育,开展老年人心理关爱服务。设立老年人聊天、心理咨询等服务场所,为离退休人员提供心理疏导服务。重点做好病残、空巢、高龄、临终等离退休人员的心理关爱工作。

4.加快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逐步建立以院区医务室、社区卫生机构为基础、定点医疗医院为支撑提供优质医疗服务,有效提高老同志的生命质量,促进健康老龄化,是热科院做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一环。一是搭建医疗服务平台。分别在海口、湛江和儋州医务室和卫生院,配备专业医务人员,提供规范的医疗服务。各院区干休所定期邀请离退休资深老医师坐堂巡诊、召开保健专题讲座,为离退休人员解决疑难杂症,传授保健知识。二是建立离休干部就医绿色通道,与定点医院签订住院医疗定点协议,切实保障离退休干部的医疗待遇。三是各单位定期开展离退休人员的身体健康检查活动,建立健康档案,提高离退休人员的身体健康意识。四是开展健康知识上门服务。主要对重点服务对象和空巢老人身体健康实施动态管理,定期进行上门随访和检查,安排医护人员送药巡诊,提高离退休人员的疾病预防知识。

5.逐步优化老年宜居环境体系

以创建“老年宜居院区”和争创“敬老文明号”活动为契机,加强离退休人员居住环境、人际环境、院区环境建设,构建全面和谐的安养环境。一是加快老年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考虑离退休人员的需求,把老年基础设施建设纳入院基本建设发展规划。通过新建和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加强院区“离退休人员生活圈”配套设施建设。利用园区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开辟老年人文化和运动健身场所。二是加快推进方便老年人出行无障碍环境建设。加强对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与老年人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居住区、道路、公共建筑和活动场所无障碍改造。三是加快构建全面和谐的人际环境。弘扬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尚,提高离退休人员生活生命质量。树立和表彰敬老爱老模范,开展“老人帮扶进社区”等活动,构建和谐互助的院区邻里关系。

6.逐步丰富老年精神文化体系

坚持以单位为主导,加强老年文体设施建设,培育老年文体队伍,发展老年教育,构建充满活力、参与广泛的老年精神文化,进一步提升离退休人员生活水平。一是增加老年文体项目。整合资源,增加离退休人员文体设施项目,加强老年文体设施的管理,提高使用效益。引导离退休人员就近参加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二是加强老年文体组织建设。引导和支持离退休人员建立老年文体协会等老年文体组织建设,把老年文体活动纳入群众性文体活动的重要内容,组织引导老年人开展有益身心健康、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老同志积极参与其中,丰富生活,感受快乐。三是加强老年教育工作。把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建立老年大学(学校)、老年课堂等多层次、多形式的老年教育网络,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教育活动,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四是鼓励引导离退休人员发挥余热。坚持自愿和量力、社会需求和个人志趣相结合的原则,鼓励老年人发挥特长,老有所为,引导老专家力所能及地参与到海南省、热科院组织的科技服务三农工作中。

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篇3

构建以家庭照料和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以综合医院老年病科为衔接,以专业老年病医院为核心,专业化管理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使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重,下移,重点前移,逐步平衡城、乡老年的健康服务需求和质量,使城乡社区老人都能够获得就近、便捷、周到的健康服务,不断满足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而不病、病而不残、残而不废。

建立和完善北京老年医院,综合医院老年病科、区县老年病专科医院包括:康复院、护理院、临终关怀院和社区中心等,共同组成北京市老年医疗专业服务体系。形成急症救治、疾病康复、长期照料、临终关怀、慢病防控、居家照料等医疗保健一条龙服务。形成老年病科、老年病专业医院、社区中心和家庭照料的良性互动健康服务模式。

1,北京老年医院向综合化发展,起到老年病科研教学的排头兵作用负责老年人的急重症救治、老年综合征、多病共存、多脏器功能损害、需要长期通气支持和急重症后期康复病人的全面治疗和护理:负责老年病临床治疗和康复研究:并负责老年医护人员临床培训和继续教育。

2,综合医院的老年病科主要负责老年人的急症救治。

3.区、县级老年病医院专业特色定位在老年病急性后期恢复、神经和精神康复、长期照料、老年精神病、舒缓治疗和临终关怀等专业方面发展。建立由医生、护士、康复师、营养师、临床药师、心理医生和社会工作者参与的多学科团队,对社区卫生和家庭医疗保健进行指导,对家庭照料病人进行综合评估和干预。

4,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是体系建设的基础,负责老年病的健康促进、预防保健、慢病康复和家庭照料。社区全科医生加强老年病教育,开展家庭出诊、老年健康档案建立、老年评估和家庭照料等服务。

体系建设的具体工作 开展老年病培训。加强对老年病学科重视

老年病专科医生不同于全科医生和普通内科医生。老年病医生要具有内科医生以外的老年学、精神心理学、社会行为学、伦理学、环境学和道德法律等方面知识。老年病医生关注的是老人而非仅仅疾病,为了保存病人的高品质生活和延长健康期望寿命,要具有综合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认可老年病学科的地位,成立和发展老年病专业。在教学上分步骤开展全科医生和内科医生的老年病继续教育,老年病学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科研上要整合各级科研机构,加强协作。

整合机构,规范就医流程。提高老年医疗水平要研究和制定家庭、社区、护理院、康复院、临终关怀院、老年医院、综合医院老年病科等各级老年医疗服务机构的软硬件标准,包括生活起居条件、无障碍设施、家庭和社区康复标准、人员设备配备、诊疗规范、服务模式、就诊流程和统一出入院的标准,使老年医疗服务进入一种规范化管理状态。提高老年医疗水平,开展多学科诊疗模式、社会心理干预、长期照料、照料标准化(benchmarks)、个案管理、老年急重症监护(aceu)、老年神经和心肺康复、疼痛管理、睡眠管理、舒缓治疗和防止跌倒的研究和探索。

据美国医疗保险公司调查显示,在社区进行初诊评估,规范转诊到相应的怠医院、急性后期医院、老年康复医院、护理院或者临终关怀院,从而病情好转的患者比随意选择医院就诊的患者感到满意,费用低且残疾率或死亡率明显低于后者。以此规范双向转诊,形成老年病专科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间的一体化合作模式。使综合医院腾出床位,集中精力致力于疑难杂症的治疗;专科医院发挥费用低廉、专业化操作水平的优势;而社区卫生机构在预防保健,健康档案建立与评估,急性后期康复和家庭照料中发挥作用。这种方式适合老人,而且医疗资源的整合会使群众得到更加经济、便捷、连续的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

建立老年健康评估标准

老年健康综合评估是一个多学科的诊断过程,通过确定老年病人在心理、社会、环境、医学和功能等方面状况以达到诊断、治疗和长期随访制定综合计划的目的。由于老年人患病具有衰老、脏器功能降低、免疫功能低下、代谢平衡被破坏、智能障碍和肢体活动障碍等病理生理特点,造成临床症状不典型、没有特异性表现、隐伏性发作、易漏诊。同时,老年人常出现的抑郁症、营养不良、慢性肝肾功能障碍、骨质疏松、肢体活动受限、大小便失禁和褥疮等合并症也导致治疗难度加大。所以老年病的治疗不仅是痊愈的概念,而应是尽可能地保护和恢复机体的功能,提高生存质量。要开展老年人全面的综合评估,如:现病史和既往疾病史;体格检查;营养状况;精神健康方面:智能、行为、情感的评估;功能状态方面:日常生活能力、行为和社会活动功能状态,有无行走困难和跌倒等;社会和经济状况:家庭和收入状况;居住环境:可得到的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服务项目等。老年医学综合评估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结果;提高功能和生活质量:选择最佳的生活场所和最佳的保健环境:减少不需要的服务使用;安排长期照料管理。

建立老年数据管理中心

建立老年健康档案与诊疗信息动态管理系统,使老年健康卡实现一卡通服务,开展预约挂号和网上咨询。对北京各个老年病医院和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立的健康档案或诊疗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对老年人就诊过程和检查治疗状况全程监控,掌握各种数据资料,从而节约医疗资源,降低医疗费用。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篇4

智慧养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养老领域的一场革命,也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用技术的方法替代人力,延伸和改变人的生活角度,成为我们在这个领域当中的一场革新。

养老产业是一个大市场

中国已经初步构建了以居家为基础、社会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宜养相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康复护理、医疗保健、文体休闲等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

民政部部长李立国提出,中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极具活力和前途,到2020年中国每千名老年人养老机构存位数将达到35至于40张,养老服务设施将覆盖所有城市社区90%以上乡镇和60%以上农村社区。养老服务就业岗位将超过850万个,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生活照料和护理服务的潜在市场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人民币,养老服务业增加值在服务业中的比重将显著提升。

中国养老服务业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政策和制度不完善,服务和产品水平不高,市场培育和规范缺少经验,科技创新和应用比较薄弱。养老服务增加值不高,迫切需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以改进和提高。

业内人士认为,养老服务业是增长潜力巨大的产业。他预测到2020年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大概是2.43亿,2025年会超过3亿。从家庭结构看主要是呈现倒三角形的模式,传统依靠儿女养老模式是支撑不起来的。这就意味着社会化服务需求会大量释放,养老服务产业未来增长可能是指数级增长。

在不久前召开的信息社会50人论坛年会上,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左美云给出了一个数据,目前,中国上网的老年人有1200万人。统计数据表明,上网人数的2%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就是说,老年人触网、上网已经成为重要现象,但从产业的角度观察,老年人适合的信息化产品、应用发展不足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左美云认为,智慧养老离不开信息化,离不开移动互联网的技术来实现。通过技术能够实现养老服务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但信息产业应加大创新力度,以更丰富的产品和应用来为老年用户服务。

在现有的老年人信息技术与应用中,有很多网站重点提供老年人的生活信息,有的搭建了报警系统、信息化老年人公寓、信息化社区,还有不少社区在建设虚拟养老院,这些都是瞄准老年人生理需求提供信息服务。在安全需求方面,有不少机构也开始搭建老年人的健康追踪系统、开展远程医疗等等。在养老政策信息方面,也有很多相关的网站。但总体而言,企业关注得比较多的还是生理和安全需求。对老年人情感需求方面的信息服务相对较弱,比如亲友活动的信息、公益社交等等。最缺乏的是满足老年人自我尊重的需求。比如老年人的身体自我评价、精神自我评价,这方面还非常薄弱。老年痴呆症前期是有症状的,如果有提供评价的信息服务软件,子女就可以通过父辈的一些行为进行预判。

智慧养老的平台式创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指出,养老产业创新主要集中在商业模式创新。其创新集中于三个领域。第一,平台经济企业的重要性。平台经济有一个一揽子服务,下线的一些具体服务可能由各个企业来做,直接面向老年客户。这种服务平台可以通过各种信息化的手段建起来。第二,需考虑ppp模式的具体实现,即公私合营,国内叫政府和企业合作伙伴关系。养老产业和社区、基层政权能够合作建立起这种模式非常关键。第三,考虑个性化服务,特别是个性化医疗问题。另外信息技术应用在提升养老服务业效率方面很重要,使老年人获得服务的便利性大幅度提高。目前劳动力成本提高的压力较大,行业也面临着用工难,靠技术提升服务的品质、降低成本,就变得非常重要。

冯飞主张,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老年养老应作为其重要的环节,即智慧养老服务。智慧城市的七大构成中,其中有一个叫智慧生活,养老服务应该归入其中。

5月4日至6日,由中国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有媒体报道,在青岛百灵智慧养老平台展会的现场,只要发送了入住申请,老年人的所有信息就会发送到院长、医务室、护理员,然后多个部门在网上对老人进行入住评估,评估过后就可以发消息给护理人员接待,还包括以后的护理记录、探访记录康复训练、请假、用药等,都可在这个平台的指挥下完成。比如老人用的智能腕表还可以检测老人心跳,脉搏,体温,位置等信息;控制中心则实时显示老人状态,心跳、脉搏、血压、体温、位置信息;异常报警则对老人离床、心跳异常、血压异常、位置脱离管理区等进行报警。老年人还可以在家利用便携的自助健康管理设备使老人足不出户完成血压、血糖、心电、血氧等健康指标的检测,对老人进行康复训练计划的监督和跟踪,为康复数据分析提供有效反馈。

子女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查看老人从入住评估,到老人离院的所有状态,甚至“衣、食、住、行、学”等所有在院信息。医护人员、后勤管理人员等配备移动终端,及时响应会员的服务请求和上级指派的任务。服务终端可以接收所属服务范围内的服务请求,在服务完成后通过指纹仪对每一次服务提供有效记录。

“有了这个平台后,老人或者家属虽然不在养老院也进行登记注册,同样享受养老院的服务。”现场工作人员对媒体谈到,护理人员可以到家里进行护理,床位分散到每个家庭中,通过智能养老平台进行管理。

“其实这个养老平台就是解决的如何为老年人提供标准化的服务,把不同的资源进行整合。”目前,青岛百灵跟青岛福彩四方老年公寓已经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第一步,青岛百灵对养老院进行智能化的改造,比如:打造网络、信息化平台,提供医疗、监护、定位、点餐等服务,下一步将跟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家政公司、卫生机构进行整合,为老人居家养老提供服务。

物联网下的智慧养老构想

到明年6月,南京市物联网“智慧养老”项目将在鼓楼区覆盖5000户,让老人充分享受物联网带来的便捷和舒适。

据介绍,物联网“智慧养老”项目就是利用物联网技术,通过各类传感器告知家人,使老人的日常生活处于远程监控状态。比如,老人在家中摔倒,地面的安全传感器就会立即通知此前协议约定的医护人员和老人亲属;如果正在煮的东西长时间无人问津,那么,装在厨房里的传感器会发出警报,提醒健忘的老人;如果万一老人已经外出,也没有关系,传感器发出警报一段时间还是无人响应的话,这时煤气便会自动关闭。

“智慧养老”不仅将时刻保护老人的安全,还能全方位监测老人的健康状况。比如,借助手腕式血压计、手表式GpS定位仪等,随时随地监测老人的身体状况。

目前,物联网“智慧养老”项目在南京鼓楼区还只是在社会福利院和两个试点小区推开,300位老人从中受益。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郑世宝撰文提出,智慧养老是基于远程老人健康监护服务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系统,它依托先进的物联网信息化技术和社会化的专业养老服务团队,以社区为单位,为居家老人提供像托老院式的全天候健康与生活的监护服务。

智慧养老,是将传统的机构养老搬在了网上,用上了物联网时代的特征,即将远程医疗、健康监护和生活监护资源从固定的时空范围内释放出来,让老人触手可及。智慧养老的核心是空中养老网和社区服务站。

他详细解释道,智慧养老的服务体系通过空中医院网、空中养老网将传统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养老机构的养老服务资源通过城市光网相连,实现医疗资源、养老服务资源的集中、整合及共享,提供远程的、虚拟的健康与养老服务。进一步,空中医院网、空中养老网基于三网融合网和泛在无线网连接到社区养老服务站或移动养老健康服务车等小型医疗健康、养老护理服务机构,将医疗资源转接分发到公众社区。通过社区的上门服务,打造30分钟车程应急服务和10分钟步行上门服务。最后以家庭为单位,通过数字家庭物联网,实现家庭健康监护(如家庭医疗床、便携式健康监护仪和可穿戴监护服)与社区养老服务站的对接,达到全天候实时健康管理和疾病诊疗的目的。

另外,社区养老服务站作为离老人最近的服务机构,可以在有需要的时候或是紧急情况下提供快速上门服务。这种实体服务作为健康物联网所提供的虚拟服务的补充,使得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备,形成一种"日常健康管理的虚拟服务"与"应急快速上门的实体服务"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健康物联网可以将传统实体医疗资源从特定的时空内取出来,进行虚拟化处理,分享到公众的身边,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如影随形,无处不在。它将在突发疾病时的应急响应和日常生活中的慢病管理两方面起到关键作用,与传统的实体医院相辅相成,共同打造以个人为中心的全生命周期健康质量管理。

居家养老系统功能主要包括关爱老人电视电话系统、穿戴式健康监测服、睡眠健康保健床垫、家庭远程诊疗床、防摔倒报警器、防盗窃监控报警系统、煤气电气设备使用安全报警等等。这些系统都通过家庭物联网络和家庭网关与社会网络相连。

其中,根据老人生理特点设计的关爱电视电话系统,是一种老人智能电视系统,是居家老人的基本配置。该系统,以宽带网络电视为平台,配备无线耳麦、遥控鼠标、屏上摄像头和平板网络电视机,支持老人喜爱的电视节目、音乐节目推送、延时播放,支持老人友好操作界面(声控或盲摸)的电视电话和上网等功能。移动监护终端,作为老人随身穿戴的移动电话,采用耳麦接听,图像式拨号,还可具有无线定位、一键式报警等特殊监护服务功能。家庭远程医疗监护床是支持居家老人远程医疗和远程监护服务的最重要措施。

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篇5

【关键词】健康管理;产业组织;运营模式

1.引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意识越来越强,社会老龄化的到来老年人所占的人口比例会越来越大,人们需要从专业的机构了解基础的医疗保健知识,健康的生活等。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和康复理疗正成为一种新的消费需求,全国每年有近亿人进行体检,市场规模在100亿左右,并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市场潜力巨大。然而当前医疗机构工作主要是疾病治疗,而疾病预防、早期干预、后期康复以及健康促进等方面工作做的较少,越来越多的机构也意识到健康体检、康复理疗等健康管理极大需求。

2.健康管理组织的发展

健康管理组织最早出现在美国,1929年美国洛杉矶水利局成立了最早的健康维护组织。近30年,健康管理在美国的发展日益完善,如今有7700万的美国人在近650个健康管理组织中享受着医疗服务,9000万的美国人成为ppo计划的享用者。德国将保险保障、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整合在一个平台下,通过收购医疗服务、疾病管理、居家护理服务和老年公寓等服务机构,搭建、整合统一的服务平台,形成多元盈利渠道。英国采用的是nHS系统,该系统分为三层管理等级,第一层为社区基础医疗系统,第二层为地区医院,第三层为教学医院。在我国,健康管理发展较晚,专门的健康管理机构始于2001年,此后,健康管理行业在学术交流、服务提供、风险管理和经营合作等方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探索性实践。

3.健康管理的概念、主体和客体

健康管理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状态以及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简单的来说,健康管理是一种对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健康管理工作内容包括采集信息,评估危险因素,进行健康咨询与指导,制定健康促进计划,进行健康维护等。健康管理的主体除了专业的医疗卫生机构外,还包括专业的体检中心、高端养老机构等健康管理机构。健康管理的客体包括急性病患者、慢性病患者、亚健康人群,同时也包括健康人群。健康管理可适用于所有人群。

4.健康管理需求分析

(1)居民收入的增加。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稳步增长,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72元,同比名义增长8.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0%。根据目前25个省(区、市)公布的数据,上海、北京、江苏、福建、广东、天津、山东这7个地区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上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达到了14153元;北京排第二为13503元;江苏位列第三为11516元。居民收入的增长为居民健康投资提供了经济保障。

(2)健康理念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人们对健康需求不断提高,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理念已逐渐被人们接受,合理健康投资,主动追求健康,定期健康体检,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3)人口老龄化。2014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已突破2亿,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4.1亿。老龄化人口的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患病率连年上升,且越来越呈年轻化,健康管理需求日益增长。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指导,从而控制患病风险,不仅可以提高生活质量而且可以降低医疗费用。

5.健康管理产业组织运营模式研究

通过对国内健康产业组织的运营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的健康管理产业组织运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1)以体检中心为基础的健康管理模式

健康管理公司直接提供的健康管理服务,通过建立独立的体检中心,向居民提供以体检为基础的健康管理服务。主要包括:①以个人健康调查为前提,健康评估报告和体检数据为基础,针对个体的体质特点,制定相应的个人健康管理计划,并且用专家回访、短信等方式提醒客户依照计划进行自我保健和健康管理;②在客户生病时,根据客户提供的初步病情,告知注意事项,提前预约专家就诊,开辟绿色就医通道;客户就医回家后,代送报告和医药,及时了解恢复状况,并安排医师与客户沟通;③通过与保险公司合作,提供多种补充医疗保险产品,满足不同层次需求。

(2)保险公司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作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社区居民购买了健康保险产品后,健康保险公司作为其人向社区卫生服栈构购买健康管理服务,委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购买者信息,并提供长期有效的健康管理服务。保险公司与客户签订服务协议,为客户指定医生和公司服务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保险公司服务专业联合为客户进行健康体检,收集健康信息并进行健康评估,为客户建立健康档案,提供营养膳食、运动健身等健康管理计划,根据系统中防控路径单的要求和提示,定期对客户进行随访、健康教育、短信提醒、电话提醒客户按时到医院进行随检和配药。

(3)医疗器械it公司提供的健康云管理服务模式

医疗器械it公司通过网络技术和专业的远程监护设备,依托合作医院的知名医疗专家与专业健康顾问团队,建立开放式的健康管理服务平台,为个人与家庭提供科学、系统、全方位的健康管理与服务。具体包括健康检查、健康档案、慢性病健康促进、健康维护方案、家庭健康远程监护、健康顾问、医疗专家、门诊预约、住院预约、手术预约、特需医疗等一系列的健康管理服务,把专业的健康管理与服务带进家庭,改变过去传统的有病才就医的服务模式。一些it公司都开发了数字化医疗服务平台,有的把家庭用的终端监测仪,比如血糖仪、血压仪等与网络进行连接,系统自动传输检测数据到中央数据库,公司关注的不仅仅是个人数据值的变化和异常,更关注一组数据的状态和变化,从而了解人群的健康状况和发展趋势,并及时反馈给管理对象,帮助管理对象改善健康行为,维持健康状态。

6.结束语

随着我国全民健康管理工程的推进、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以及期望寿命的延长,健康管理需求将会不断增加,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健康管理产业组织运营模式,创新健康管理机制,才能为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篇6

作为“健康中国”战略体系中的关键领域,养老产业面临服务项目单一,缺乏专业、细致及个性化医疗保健服务等问题。为促进养老服务智慧化,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探索养老产业新模式、引领养老发展新方向,强化信息化建设意义重大。

如何切实把握养老服务信息化总需求,解决慢病管理、保健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关系,提升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的数字化服务水平,正是2015全国养老服务业信息化大会求解的核心命题。

养老产业需顶层设计

养老产业服务是内核,信息化是工具。当前养老服务信息化有三大模式:一是高效整合线上营销、支付服务,高效分配线下专业多元化资源的养老服务o2o模式;二是基于互联网,由年轻人支付老人护理费用的亲情互助平台模式;三是专业护理与移动医疗相结合,高效高质的医养结合模式。

“发展养老服务信息化,要避免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信息孤岛现象。”全国老龄办华龄中心华龄健康365办公室主任沈林在发言中指出,养老信息化需要顶层设计,基层落地,必须协同一致,形成跨行业、跨部门的思维方式,通过养老机构或社区养老服务企业,以信息化手段集中全国优质养老服务资源,最终辐射至老人家中。

“依托it技术构建的华龄健康365一库一平台,正在为构建养老健康服务生态圈而努力。”沈林表示,一库旨在建立全国老年动态电子健康信息数据库,一个平台是指建设全国养老服务智能管理平台。对老年人而言,这意味着他们都将拥有属于自己的动态长生命周期电子健康档案,拥有私人慢病管理专家;对医生而言,每位医生都有专属的移动健康服务平台与服务工具,相当于每个医生都是“院长”,可服务老年群体。“我们奉行专属、互联、分享服务宗旨,希望在老人家庭、社区、机构、医院、医生、政府间搭建一个互联互通、以服务和社交为基础的平台,实现全国优质医疗资源的互联共享。”沈林表示。

云平台为打破地域限制、实现区域互联提供了技术支撑,也成为实现远程医疗的核心载体。“目前,我们协同远程医学平台解决方案已在浙江、安徽、湖北等地成熟应用。云的方式有助于快速形成全国性会诊集群,并可在传统专网会诊室基础上做叠加,增加应诊方部署。未来,我们还将考虑通过健康云电视的方式来实现平台会诊,并将其延伸至社区和家庭。”上海鑫方讯通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国华表示。

实现区域医疗资源互联互通,推动医养结合模式创新,云应用已经触及并改变了传统医疗服务模式,为养老服务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实践蓝本。集成数据与服务

“在服务好老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和延伸数据应用可产生更大效益。”沈林以山东省东营市社区养老服务为例谈到,养老服务信息化的目的是能够“治未病”(即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疾病发生发展),通过个体数据的采集、分析实现面向老人的健康管理,减少老人非必要性就诊,推进分级诊疗。

除个体数据服务外,通过对区域老年群体健康信息及健康服务的数据挖掘,能够为政府调配医疗资源提供支撑,同时也可为保险公司推出更专业化的保险产品服务提供数据支撑。

无论是老人健康档案信息,还是电子病历信息,医疗数据要真正可用,规范、采集的难度较大。

“医疗数据标准化,意味着在一个地区要实行统一版本,即iCD-10(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iCD-10onofDiseases,国际疾病分类)编码应用。”厦门市卫计委副主任孙卫指出,“目前国内iCD-10汉化版有两个。区域医疗互联互通首先要明确同一版本,其次各医院对iDC-10进行扩展时也要采取统一标准,确保信息可以共享,这是区域医疗大数据应用的前提。”

“数据采集也很关键。”以厦门为例,来自医疗机构、保健机构及其他健康相关机构三个渠道的医疗卫生系统数据将以科学、规范、标准化的形式计入厦门市民电子健康档案。“但这份健康档案并非健康大数据,加上延伸到健康领域之外的消费、生活、出行、社交等行为数据,才构成一个完整的区域健康大数据。”孙卫说,“区域大数据的采集就像一棵大树,从根系采集,首先要考虑其安全性、包容性、广泛性,还要支持异构系统,还要在数据的粒度和广度间做出平衡。我们采集数据的颗粒越细就限制我们的广度,广了以后可能就做不到那么细。”

养老服务亟待指标量化

患者做抽血化验等检查,可在社区医疗机构抽血,然后通过第三方物流把标本送到医院化验室,医院再通过电脑把化验报告传回社区,这样患者不出社区就能拿到化验单。通过厦门区域卫生医疗信息化平台,老年人在社区可看病就诊,而且慢性病患者在全市就诊情况可跟踪管理,为养老机构展开更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提供了可能。

“但养老医疗服务的评价体系目前仍未形成,这是养老服务发展面临的第一问题。”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袁克虹教授指出,“这种评价必须是能够打破既有利益链,能够公正公平的医疗服务评价体系。”

目前养老机构服务标准参差不齐,尤其线上服务方面尚无统一标准。“改进养老机构服务框架、服务水平,建立服务标准,是推进养老服务发展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袁克虹表示。

此外,养老服务线上支付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如何与养老保险更好地融合对接,这也有赖于金融机构与政府部门合力推进解决。

我国正处人口老龄化阶段,“未富先老”、慢性疾病患病率迅速上升、疾病经济负担严重、医疗费用急剧上涨。在这一严峻形势下,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局面,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探索养老服务新模式,需要形成解决养老问题的顶层思路,也需要政府、机构、企业以信息化为支点,共同整合资源、协作创新。

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篇7

《行动计划》在介绍总体思路时提到: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提质增效支撑作用,丰富产品供给,创新服务模式,坚持政企联动、开放融合,促进F有医疗、健康、养老资源优化配置和使用效率提升,满足家庭和个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通过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其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建立100个以上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基地,培育100家以上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行业领军企业,打造一批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品牌。健康管理、居家养老等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基本普及,智慧健康养老服务质量效率显著提升。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环境不断完善,制定50项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标准,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行动计划》还列出了推动关键技术产品研发;推广智慧健康养老服务(见表一、表二);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智慧健康养老标准体系;加强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和网络安全保障五大重点任务。

同时还对人们普遍关心的智慧健康养老产品给出了较为详细的重点发展方向。

健康管理类可穿戴设备。重点发展健康手环、健康腕表、可穿戴监护设备等,对血压、血糖、血氧、心电等生理参数和健康状态信息进行实时、连续监测,实现在线即时管理和预警。

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重点发展用于家庭、家庭医生、社区医疗机构的集成式、分立式智能健康监测应用工具包,便于个人、医护人员和机构在家庭和移动场景中实时监测各项生理指标,并能借助在线管理系统实现远程健康管理等功能。

自助式健康检测设备。重点发展用于社区机构、公共场所的自助式智能健康检测设备,便于用户在不同社区、机构中随时、随地、自助地完成基础健康状态检测,提升用户自我健康管理的能力水平。

智能养老监护设备。重点发展用于家庭养老及机构养老的智能轮椅、监护床等智能监测、康复、看护设备,开发预防老年痴呆症患者走失的高精度室内外定位终端,实现自主自助的养老功能,提高用户自主养老、自主管理的能力,提升社会和家庭养老资源的使用效率。

家庭服务机器人。重点发展满足个人和家庭家居作业、情感陪护、娱乐休闲、残障辅助、安防监控等需求的智能服务型机器人,提供轻松愉快、舒适便利、健康安全的现代家庭生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慢性病管理。重点发展病情监测、档案管理、个性化评估、趋势分析、诊疗建议、异常预警、紧急救助、康复服务等。

居家健康养老。重点发展健康体检、居家环境监测、远程看护、亲情关怀、健康干预、健康评估反馈等。

个性化健康管理。重点发展信息采集、健康计划、健康教育、健康跟踪、病情诊断、风险筛查、健康信息查询等。

互联网健康咨询。依托互联网平台,发展在线咨询、预约挂号、诊前指导、诊后跟踪等。

生活照护。基于互联网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家政配餐代买等智慧便民服务和关怀照料等养老互助服务。

养老机构信息化服务。重点发展机构内老年人的无线定位求助、跌倒监测、夜间监测、老人行为智能分析、老年痴呆症患者防走失、视频智能联动、门禁系统联动、移动定位、消费娱乐等。

此外,工信部还提出,将基本普及健康管理、居家养老等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突破低功耗、微型化智能传感等核心关键技术,推进健康状态实时分析、健康大数据趋势分析等智能分析技术的发展,丰富智能健康养老服务产品供给等。并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平台,建设统一规范、互联互通的健康养老信息共享系统,并加强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和网络安全保障。

可以看出,结合当前我国的国情以及养老形式,政策上鼓励通过转型创新,建立养老产业的新模式。同时鼓励利用现代化的医疗、设备手段促进新的养老产业链的升级。逐渐形成示范基地,树立行业及服务标准。养老作为一项朝阳产业,在几年前就已经收到关注,但市场效果却一般。从近几年对政策的观察可以发现,我国已经将智慧养老列为新的未来产业来发展了。

养老的产业化虽然早在10年前就已经被提出,但却并没有得到市场以及社会资源的关注,也没有得到实质意义上的认可,产业发展也未得到突破。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发展以及养老问题的日益突出,通过产业及市场解决社会问题,逐渐重新得到了重视。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正在扶持智慧养老产业。并连续多年在政策上予以支持。

2016年3月,国家工信部、发改委和财政部三部委印发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该规划就推进重大标志性产品率先突破任务中,已经提出重点发展面向老人照护需求,具有智能感知识别、自主移动等能力,与用户进行交流,辅助老人进行家务劳动,提供多样性的护理服务智能护理机器人。

2016年4月,工信部、国家卫计委和民政部三部门联合召开“信息技术和健康养老融合发展论坛”,明确提出要加强对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的推广,做大做强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并了《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白皮书》。

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

2015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计生委、民政部等九部委《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各地探索基于互联网的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提高服务的便捷性和针对性”。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与社区、居家养老结合。到2020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明显提升。2015年11月23日国务院《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要求强化养老、健康等领域关键标准制修订,完善养老服务。2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生活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指出,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为重点,完善服务设施,加强服务规范,提升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水平,鼓励养老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创新发展。

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篇8

根据中国人口学家最新研究预计,到2050年,中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3.6|,占总人口比重的1/4,人口老龄化将面临新一轮的危机。为顺应可持续发展目标和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生态养老成为了当下养老新趋势。然而,国内外众多的理论研究均较为宏观,对生态养老社区的社区功能有所提及但不深入,并且在对社区功能结构进行设计划分时常缺乏理论依据指导。

生态养老可行性分析

市场需求增高。针对城市老年人,保守估计他们的退休金、劳动收入、赡养费等在2000年就达4000亿元人民币,仅退休金而言,2020年能达到28150亿元人民币,2030年将达到73000亿元人民币。据测算,我国养老服务市场需求约6000亿元人民币,但是市场实际供给不足1000亿元人民币。尤其在我国中东部城市,老年人基本生活和生命安全得到保障后,越来越趋向对精神娱乐和自我升华的实现,因此,创新健康养老模式拥有巨大发展潜力。

可持续发展要求。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生态养老是典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它结合了养老与生态两大社会热点,以绿色环保生态环境建设与维护为基础,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集养老与商业为一体,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经济发展。

产业政策支持。2013年,国务院对中国养老服务体系进行了顶层设计,《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国家战略。2016年的《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多次提及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目前,政府致力于做好养老服务体系顶层规划,通过一系列财政、土地、金融、人才保障等政策促进养老服务市场化发展、推动老年产业多元和繁荣。

场所性健康促进策略理论回顾

场所性健康促进策略被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为促进健康和提升福利的最佳途径,国外学者对场所性健康促进策略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和总结,他们认为场所性健康促进策略下的社会系统由人、文化、组织结构、规范、价值组成,

将该策略运用到养老社区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养老与周围物质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搭建一个文明、健康、生态的场所,让老年人继续参与到社会生活、工作、娱乐中,而不是将他们隔离于社会之外。奈尔・哈里斯等人从论证的角度说明了养老服务中运用场所性健康促进策略确实能够给老年人创造更多福利,减小老年慢性病的患病概率。

总结而言,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双重健康。养老背景下的场所性健康促进策略强调,充分关注生态环境,以可持续发展角度构建养老生态框架,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生活服务,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注重老年人的社会权利,让老年人与周围的社会要素紧密联系,拒绝“视老人为负担”的观念,给予老人充分的自与价值升华的机会。

场所性健康促进策略下的生态养老社区功能构建

本节将以场所性健康促进策略理论为指导,探讨生态养老社区的社区功能。此外,通过在生态环境良好的乡镇建设生态养老基地,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当地农民就业问题,提高当地农民收入,达到城乡养老资源共享效果,进一步实现福利辐射。

维护优质生态资源。生态养老依托于所在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开发商要贯彻科学环保的设计理念,采用低碳环保的新材料和新能源,安装节能、节水设备;项目投入运行后,应做好自然景观实时维护,开展再生水和垃圾分类等环保工程,社区商店经营商也需要秉承低碳环保的经营理念。同时,生态养老社区需求做好健康环保生活习惯的宣传,甚至可以采取奖励机制,让社区居民自觉加入到低碳生活。

提供多样化可配置的养老服务。生态养老产业模式集“衣、食、住、行、学、养”于一身。在此生态系统中,老年人应得到多样化服务。值得强调养老服务应发展为可配置的,可配置的养老服务依赖于老人大数据的组织与分析,针对其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可支配收入水平、个人偏好等,为老年人制定个性化、可配置的养老服务,将生态养老服务普及到不同收入、不同偏好的老年人群。李斌等人提到要通过了解不同身心机能的老年人的生活特征与潜在需求,为他们提供差异性、小集体式居住条件。

打造“一站式”医养结合服务。“一站式”医养融合服务囊括病前健康管理、病中便捷就医、病后康复护理健康养老三大重要阶段。以常州市锦园生态养老中心为例,该养老中心与大型医院合作联办,为老年住户提供了包括智能健康监控、定期体检、便捷就医、医保报账、康复照料、调理养生等一系列一体化的“一站式”医养服务,让老年人放心养老。

提供老人自给自足与再工作的机会。实践表明,越来越多老年人倾向于精神世界的追求,他们希望发挥余热,提升价值。生态养老社区是一个完全的老年社会系统,社区应提供给老人自给自足和再次工作的机会,让老人能充分参与到社会活动中,体会到自己的生命价值,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目前,大多生态养老基地能提供老人亲自种植、培育、采摘果蔬鲜花的机会,但却很少意识到老人再工作对养老系统的促进作用。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意愿,科学合理地为老人设置不同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方式,让老人发挥他们丰富的工作和生活经验。

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篇9

智能居家养老平台

近年来,“智能居家养老”作为一种能有效缓解养老压力的新型养老模式再度被社会各界关注。随着老龄机构和政府机构的提倡和扶持,智能居家养老在武汉悄然兴起。

武汉市某退休教师陈奶奶今年70岁,她的老伴多年前就已经去世了,孩子工作较忙只能周末的时候回来住,平时的时候她就自己独居。孩子们很孝顺,每天都打电话回来问寒问暖,这让她很窝心。有的时候怕孩子担心,她在家里磕着碰着了都不和孩子们说。自从侨亚智能居家养老中心在武汉百步亭社区开始试行智能居家养老模式后,她的养老观念和养老生活都发生了改变。孩子们能够随时掌握她的健康动态和出行安全,她也不必担心自己在家里突然发生意外时无人知晓。据了解,类似陈奶奶这种适合智能居家养老的老人为数较多。老年人需要的养老其实是全方位的,而不仅仅只是生活上的一个体现。

据了解,针对众多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在健康、安全、快乐、生活四大方面的需求,武汉“智能居家养老”利用互联网与物联网集成技术,采用多项世界领先的无线通讯技术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手段,通过数字化医疗设备、智能定位通讯手表、移动通信网络、呼叫中心、健康服务管理中心及亲情关爱和生活助理网络平台等,构成的一套集健康服务、安全管理、快乐支持和生活助理于一体的整体解决方案。

武汉智能居家养老平台包含健康服务系统,安全管理系统,快乐支持系统和生活助理系统等几个主要子系统。用户使用数字化医疗传感设备采集生理数据,利用智能家庭健康网关将数据传输到数据中心,服务中心医疗人员对传输数据进行分析,定期提供保健、饮食、运动、心理等方面的健康管理方案,并协助用户实施健康改善计划。该系统包括会员及健康档案管理子系统、数据采集子系统、数据传输子系统、数据存储子系统、数据分析子系统、健康服务管理子系统等。

在遇到紧急状况时,老人可通过智能定位通讯手表进行呼救,侨亚服务中心客服人员在对用户进行询问、定位后通知相关机构和人员实施救助。该系统包括统一通信接口子系统、呼叫中心子系统,GiS(地理位置)子系统等。

“智能居家养老”系统通过亲情关爱服务让老人尽享天伦之乐,通过在线影音、SnS社区游戏等娱乐服务让老人笑口常开,通过“爱爸妈网站”的新闻平台、博客圈子等,让老人即使足不出户,也能读万卷书。此外,只要在生活遇到了麻烦,都可以登录“生活服务信息平台”进行查询和留言,或直接通过智能手表或拨打电话热线与侨亚服务中心取得联系,中心都将针对老人的问题及时给予解答。

据侨亚智能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智能居家养老”是一种“最适合中国人”的养老模式,它的本质还是居家养老,继承了以血缘为基础的亲情养老,它的智能表现在它能够很好的利用物联网技术,结合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法,让老年人能够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最好的老年服务。

改变传统养老的弊端

目前,武汉市约有95%的老人在家养老。一般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分为生活照料、医疗康复和心理疏导三个方面。其中医疗方面的服务需求所占的比重最大,对老人们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疾病越来越多,抵抗力越来越差,而医疗机构存在着严重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多数老人宁愿选择待在家里拖延病情,所以社区应多注重这方面的服务,让老人们确实享受到实在的服务。

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篇10

一、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在创建健康社区中巩固小康成果

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六个方面内容,都是以惠及全体人民,给人民群众带来利益实惠为基础的,人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才能真正体会到幸福与和谐的含义。创建健康社区,让人民群众感受健康与幸福,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为什么在新农村建设中,强调建设健康社区,理由有几点:

一是巩固小康社会成果的必然要求。当前,影响人民群众和谐的因素很多,但贫穷是带来社会不和谐的最大根源。目前,我们苏南地区在工业化的历程中,gdp增长速度都普遍较高,可以说已经超过了小康社会水平。但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人民普遍小康的环境中,依然有许多家庭处在贫穷状态。据笔者了解,引起家庭的贫穷因素有很多,但疾病带来的贫穷却是主要因素,改革以来,不少村合作医疗制度名存实亡,使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提高缓慢甚至下降。同时,由于原生态人居环境的破坏,群众发病率大为提高。靠传统的一根银针、一幅草药,一只药箱,已经无助解决群众的看病难问题。“小病顶,大病拖”成了少部分农民的理性选择,“不怕穷,就怕病”成了部分农民的典型写照,几乎有一半以上的家庭,因家庭成员患病,从富返贫,住着楼房,过着艰难的生活。“贫”与“病”的相随,不仅使部分农民失去了维持基本生活和再生产的基础,而且也正在抵消着政府扶贫减贫的努力。gdp的增长与部份家庭因病返贫的“逆反”现象,成了建设新农村建设不和谐的因素。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政府也采取了医疗机构改革与医药费调价等宏观调控措施,各地也采取了合作医疗改革等举措,但这些都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通过新型社区建设,让群众“无病得到保健,小病不出社区,大病不离镇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健。

二是居民健康水平提高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居民需求多样化,人们不再满足于温饱问题的解决,更希望提高健康质量,提升幸福指数。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一些农村居民特别是老年群众,从事农业为主的体力劳动日益减少,强度日前减轻,而生活水平提高后,营养摄入过度,高血压、糖尿病等富贵病也随之而生,特别是老年群体,失去土地上的劳动后,渴望有一个有益身体身心健康的环境。近年来,大量新市民融入地方,纳入社区管理。我们塘桥镇新市民已超过本地居民,达到10多万人,也给健康环境和原有的医疗资源带来了压力。所有这些,要求建设有益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的健康功能型社区。

三是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医疗卫生存在“重医疗,轻预防;重城市‘轻农村;重大型医院,轻社区卫生”的倾响,健康资源配置极不合理。因此,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近年来,我市各地在建设和谐社区中,以创建健康社区为抓手,城乡统筹,医疗服务全面纳入社区化理念,有效地巩固了小康水平。实践证明,社区卫生服务是一种贴近群众、方便群众,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新型卫生服务,符合我国农村实情,适应农民群众需要,是建设基本健康保障制度的基础。实现健康的目标,离不开扩大城镇医疗服务,但同样需要最基层的社区服务。在建设和谐社区中,让人民群众得在共享社区资源中,得到健康的教育,健康的环境,健康的服务,健康的设施,是最廉价、最有效的健康举措。

二、建立完善保障体系,在打造平台中提升服务水平

创建健康社区,是构建和谐社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市场经济中,产生诸多不和谐稳定的因素,其深层次原因实际上都是利益失衡造成的,这种利益失衡,从健康保障方面看,突出表现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同城市健康保障方面巨大差别的不公平现象。为此,建立社区健康服务体系,成了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使命。近年来,我市在新农村建设中,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工作,在完善市镇医疗机构设施、推行农村、城镇合作医疗保险基础上,把健康保障体系向农村社区延伸,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建设了比较完善社区服务互动体系。

一是全力创建健康人居环境。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把人民群众发动起来,开展卫生创建工作,是营造健康环境的有效途径。早在20__年,我镇已实现了村村创建省级卫生村的目标,有7个村创建城为省级生态村,全镇全面实现了农村改水、改厕目标,韩山、巨桥、牛桥、蒋家、南胡同等小区,还实现了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同时,我镇还通过创建健康社区、绿色生态社区、全国环境优美镇、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以及实施大气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等行动,全面改善了社区居民的健康环境。环境洁美了,从源头上有效地减少疾病发生的机源。

二是营造城市化的健康设施。在城乡二元分割的时期,乡镇卫生设施普遍较差,群众有了大病,往往要进城市医院。在新农村建设中,我镇下决心缩小这种差距,于20__年建成投投资1亿元,高15层的现代化医院,并列为市第三人民医院。同时,为指导社区健康服务,我镇投资450多万元,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了镇卫生管理服务中心,对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站、疾病预防控制、合作医疗管理中心、卫生监督执法等部门进行科

学整合,资源共享,为创建健康社区建立了高效的指导、服务与协调平台。三是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质量。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有部电影叫《春苗》,描写了农村"赤脚医生"肩背药箱,走乡入户服务患病群众的真情故事。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各类公立与私立医疗机构在竞争中的脱颖而出,传统的乡村合作医疗制度受到了挑战与冲击,看病难成了群众议论的热点。以社区建设为基础,重构农村合作医疗型的健康服务机构,成了我镇和各地努力的方向。近年来,我镇通过镇村二级投资,对全镇22只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部达到市a级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原来设施较差的牛桥社区,投资100多万元,建设了具有江南园林式建筑风格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全市村级堪称一流。为展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新风采,我镇在全镇社区卫生服务站硬件全面升级的基础上,全力提升内涵服务质量,确保20__年市级示范服务站、先进服务站超过55%和90%。按照市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要求,我镇全面配置服务站服务设施和器械及健身、康复设施。

四是推行医社联动的举措。伴随着农村社区化进程,社区卫生事业有了新的进步,医社联动成为提升社区服务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在建设新农村中,我镇以建设城市型的市第三人民医院为龙头,把医院服务向农村社区延伸,建立镇医院、镇卫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相互捆绑、联动式工作机制。市第三人民医院全力支援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每星期派出一名骨干型医生,分批定点深入各社区,对社区医生科学诊断、处方书写、合理用药、预防保健等方面巡回指导,以整体提高社区卫生业务水平与服务质量。同时,社区卫生服务站也分期分批派出社区医生,深入镇医院进修培训,以期把医院服务管理经验带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各社区还组织市、镇医院医务人员,经常深入社区,为群众义务把脉问诊,开展把摊服务。互动式的服务,得到了群众的肯定。

五是建立多元化的救助保障体系。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及大病风险报销制度,是政府救助与社会自救相融合的保障机制,成为农民群众解决看病贵的主要途径。近年来,我镇在为患病群众结报医药费每年都达到上千万元,并建立起了参加合作医疗人员"ic卡"结报手续,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医疗报销,构成了农民与城镇相近的医疗报销制度。除了传统的合作医疗外,政府、社区与群众共同参与,建立互的服务救助体系,同样是化解看病贵的有效举措。要发动社区企业共同参与,特别是建立企业职业病社区防治机制,要通过政策引导,激励社会力量从事农村贫困人口的健康保障事业,采取党员、干部与大病户“一帮一、多帮一”结对子的方式,建立民间性的帮困体系。可喜的是,随着社会爱心行动的深入,这样的体系正在建立起来。

三、培育健康理念,在普及教育中提升健康水平。

人民的健康,家庭的健康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让人民群众都形成到想健康、讲健康的理念,开展科学健康普及教育,提升社区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增长群众预防疾病、抗衡疾病的基本能力,这些是实现人人健康的有效良举。这样的举措,成本低,效果好。为此,近年来,我镇依托托社区卫生服务阵地,以“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为推动力,着力培育社区居民的健康理念,把创建健康社区作为建设和谐社区的品牌。

一是宣传引导健康。发动居民参与健康行动,在参与中感受创建健康社区的内涵,着力培育健康理念,这是创建健康社区的关键。为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健康服务体系,积极探索服务的长效机制,围绕创建“健康进社区”、“创建健康型小区”,“健康型家庭”等主题活动,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社区宣传,韩山等社区都把设置了健康科普宣传橱窗,发放了健康创建倡议书、健康知识读本,真正做到健康创建宣传深入人心,让居民知晓健康知识,并采取定期组织健康大课堂讲座及丰富多彩文化活动等形式,注重培育居民的精神健康、心理健康、身体健康、行为健康,创造“人人要健康,处处为健康”的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工作理念,使健康成为社区居民生活中的基本运行准则,是建设和谐社区的需要。我镇在开展“健康读本进社区活动”中,以花园村为典型,推动面上宣传工作的开展。长期以来花园村十分注重卫生与健康,早在七十年代,花园村就成为全县卫生典范。近年来,花园村发扬历史光荣传统,着力打造“生态型”、“健康型”社区,把整治卫生在环境与健康宣传有机结合起来,村里利用画廊宣传栏、印发资料、开展上门说教和社区文化等形式,推动“健康进社区”工作开展。在花园村的影响、示范下,我镇健康社区宣传工作形成了良好的氛围。健康进社区、健康进家庭成了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道风景。

二是档案引导健康。20__年5月13日,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来到我镇韩山社区卫生服务站,看到这里环境洁净,服务周到,建立起社区居民健康档案,高兴地说:"这种医疗关怀的做法好,让百姓享受到了城乡一体建设和农村社区建设带来的好处实实在在",当时,韩山社区卫生服务站还是全镇的样板,如今,这样的家庭健康档案典型已遍及塘桥乡村。我镇还把本镇企业退休人员1400人健康档案纳入社区化管理,对70周岁以上、地方户籍的、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老人进行免费体检,全镇共8500人左右,这些健康档案全部进入社区管理,通过档案,为每个老人制订社区化的治病方案,达到减轻医疗成本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