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融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32:12

养老金融的意义篇1

关键词:社会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融合

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视的内容之一,加强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保障人们老有所养的基本途径,以免退休之后生活质量急剧下降。但是,受到信息、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影响,人们的经济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人们的人均寿命在不断延长,这和社会养老金缺失、通货膨胀等问题出现了十分尖锐的矛盾。所以,如何发挥商业养老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意义,并将二者进行融合,是当前有关部门研究的重要内容,这也对推动两种保障制度的共同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社会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

社会养老保险也被称为老年保险,这种保险制度是在国家立法的基础上,以强制的手段征集社会养老保险费,以此构成养老基金,在劳动人员退休之后将之前所缴纳的退休金以支付的形式退还,对劳动人员的基本需求进行保障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养老保险业是社会保障制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商业养老保险的最终目的是收获养老金,属于长期人身险的一种,同时也是年金保险所包含的一种形式,作为社会养老保险的补充,也被称作退休金保险。立足于经济学角度,商业保险其实是以融资的形式分摊意外损害的一种形式,也就是利用保险合同的方式,以营利为基础的一种保险模式,商业养老保险的经营主体是专门的保险企业。在缔约商业保险关系时,是以当事人自愿为前提缔约的合同关系,而投保人则要依照合同的规定,将保险费支付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会在合同的基础上承担因事故或是被保险人死亡、疾病、达到年龄期限等导致的财产损失支付保险金的责任。

2社会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区别

基本性质不同:社会养老保险是以国家为主体强制实施的社会保障措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的劳动人员以及企业务必参与,且社会养老保险不具备盈利性质,主要体现的社会福利性质,既属于公益性事业,同时也是法定保险的一种,在性质上与九年义务教育类似。而商业养老保险则是以商业性为属性的经营活动,参与双方以自愿为前提签订合约,参与的期限完全靠被保险人的意愿决定,属于约定保险的一种,其性质与高等教育类似。保险对象与目的不同:社会养老保险的保险对象为劳动人员,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对劳动人员退休之后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能够满足其基本需求。而商i养老保险的保险对象则是自然人,参与保险的基本目的是为了能够在被保险人出现合同内规定的事故之后,向其进行相应的经济补偿,其中经济补偿主要是保险公司承担。管理制度不同:社会养老保险的直接管理者是中央与地方政府,并由专门的社会养老保险部门进行管理,社会养老保险属于政府行为,并且具备一定的垄断性。而商业养老保险是一种企业行为,有一定的竞争性特点。社会养老保险的承办人只有政府,政府部门通过指定的形式委托给一个部门经办,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政府部门只能将社会养老保险委托给一个部门统一办理,不能同时几个部门共同办理。商业养老保险是保险公司负责经营,是一种国民经济性质的金融体系,商业养老保险负责的只是经济损失的补偿,并不包含补偿之后的社会服务。和社会养老保险不同的是可以多家保险公司共同办理相同的险种,也能够自己设计、经办任一险种。立法范畴不同:社会养老保险由国家制定,并以立法为基础实行,是社会劳动立法的一种,社会养老保险也是国家立法的一种,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质,要求单位与个人必须参与其中,体现了强制性、福利性以及普遍性的特点。而商业保险属于金融性质活动的一种,是经济立法的保险制度。权利和义务不同:社会养老保险中强调的是,劳动人员务必要对社会做出相应的贡献,在履行自己的义务之后,才能获得相应的社会养老保险福利,在此基础上实现义务和权利的对等。而商业养老保险主要是依据投保人缴纳保险金的数量决定日后获得的补偿。保障水平不同:社会养老保险致力于对劳动人员的基本生活提供保障,使社会得以安定,重点在于劳动人员的长期生活保障。确定基本保障水平,不仅要对劳动人员的生产水平、平均消费水平、国家部门对于财政的基本承受能力进行考虑,同时也要随着平均工资以及物价指数改变而改变。但是商业养老保险是一次性的经济补偿,资金的赔付是受被保险人之前投保的金融决定。社会养老保险和商业保险是当今社会保障制度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内容,并且以其不同的侧重点发挥不同的作用,共同为社会和群众提供保障服务。

3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融合几点建议

基于我国国情,建立与其相适应的多支柱养老保险制度,是促进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以及商业保险不断融合的重要途径,重点突出商业养老保险对于社会保障的推动作用,不管是现实需求的角度还是社会发展的角度,都对我国的养老制度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基于社会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的融合,文章主要提出了以下几个观点:(1)从当前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有关部门需要探究适合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融合的全新途径,在结合市场分析的基础上,了解保险市场中对于养老保险各个方面的需求,从而推进我国养老保险行业的不断发展。(2)对两种保险模式进行对比,并归纳出商业养老保险中社会养老保险不具备的优势,分析对我国现行养老保险行业的发展趋势,了解其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加以改进。(3)巩固商业养老保险的稳步发展,以此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市场,从发展形式、养老保险产品的创新、政府部门颁布的政策、保险市场的研发等多方面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从而促进社会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的融合。

结束语

当前阶段,为了实现社会的稳步发展,不断发展、创新养老保险制度是其中最为有效的举措。社会养老制度和商业养老制度共同为我国养老市场的发展贡献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为了更大限度的保障我国居民的生活经济水平,实现二者的融合十分重要。文章中针对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的融合,从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融合的基本内容等几方面入手,提出了几点建议,这也是促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发展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陈韦潮,毛超.“新农保”实施背景下商业保险发展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1(07).

养老金融的意义篇2

试点金融养老,以房养老

近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正式对外公布,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意见的出台,释放出了政府要打破“包办”格局,让社会资本在养老服务市场中“唱大戏”的强烈信号。试点金融养老、以房养老,这种养老模式在国外较为普遍,但在我国才刚刚起步;优惠税收鼓励民间资本“养老”,在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市场的土地、税收、补贴等关键要素上都实现了突破。

构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

西部省份争抢自贸区、金融特区

9月26日至28日,第五届欧亚经济论坛在西安举行,本届论坛以“推进古丝绸之路沿线复兴和新欧亚大陆桥互联互通”为目标。

近年来,处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陕西、甘肃、新疆等省份,一直通过多种形式在拟复兴丝绸之路的战略上大做文章。在日前主席提出与中亚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后,国内涉及丝绸之路省份对该经济带的战略将大大提升,而作为丝路经济带相关的落地载体形式——自贸区、金融特区等,都将成为各省向国家申报试点争抢的对象。

欧亚经济论坛上,西安市提出争取国家先行先试,在西安建立“上合组织自由贸易区”。多位学者分析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国内各省份向西开放的步伐将加速,类似于新疆喀什的特区或将在未来几年成熟之际,向西北多个省份推广试点。

(本刊记者周励)

国务院

加大简政放权

日前,经研究论证,国务院决定,再取消一批评比达标表彰评估项目,共计76项。国务院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做好取消评比达标表彰评估项目的落实和衔接工作,加强后续监管,接受社会监督。要按照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的要求,继续从严从紧加快清理其他评比达标表彰评估项目,做到:没有法律法规依据和党中央、国务院文件规定的,一律不得开展;与政府职能无关、对推动工作没有实际意义的,一律不得进行;已取消的,一律不得变相保留或恢复;已转交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承担的,一律不得使用财政资金和向企业或社会摊派费用。要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不断提高政府管理科学化水平。

诽谤信息被转500次可判刑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公布施行。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5000次以上,或被转发500次以上的,就会被按诽谤罪论处。司法解释列举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七种适用公诉程序的情形:1、引发的;2、引发公共秩序混乱的;3、引发民族、宗教冲突的;4、诽谤多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5、损害国家形象,严重危害国家利益的;6、造成恶劣国际影响的;7、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情形。

浙江义乌金改七条方案出炉

推贸易金融改革先行先试

9月17日,浙江义乌金改专项方案正式对外。《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金融专项方案》共七项主要内容,针对一些重点领域和难点问题“率先探索”和“先行先试”。义乌金改是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配套性改革,重点强调贸易金融创新,内容包括深化个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试点、允许符合条件境外自然人在取得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后开立个人外汇结算账户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意在破解服务贸易在金融方面的制约,推动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

根据国务院要求,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要在健全金融机构体系、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等三个方面承担重要的改革任务。《批复》还明确,义乌市改革涉及的土地、金融等重要事项,须按程序另行报批。

义乌金融改革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加快金融改革创新,积极推动人民币跨境业务、外汇管理和民间资本管理创新,探索贸易金融新模式。努力形成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和便利化贸易金融服务体系,创建规范有序的金融发展环境。力争到2020年,基本形成与义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体制机制,在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发挥重要作用。

个税改革

近日,关于个税改革的话题频繁引发热议,目前工薪阶层个税最高税率为45%,一些企业家却通过合理避税将税率规避到5%,个人所得税制度最大的矛盾是已沦为“工薪所得税”,真正交个人所得税的人大多为工薪阶层,且最高税率要比其他所得税高很多。

点评:目前中国的个人所得税最大的矛盾是已沦为“工薪所得税”,真正交个人所得税的人大多为工薪阶层,真正的富人交税并不多。不少创业板企业的高管都避税,可以通过合法方式减持,将税率减到5%到10%。但工薪阶层月薪超过10万就要收45%的税。对于今后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方向,来关注弱势群体,才能建设和谐社会。

五年消除重污染天气

养老金融的意义篇3

摘要: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导致的社会养老压力加大,养老负担沉重使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面临严峻的挑战,面对这种现状,对"以房养老"这种新型养老模式的研究也变得迫切。以房养老模式是对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补充,它的实施对于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减轻国家和社会的养老负担,拉动国民经济的新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以房养老;国内外实践;利与弊

一、以房养老概述

(一)以房养老的内涵

从广义上来讲,以房养老是指老人利用自己拥有的房产,采用多种形式对其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并最终保障自我养老的^程。究其形式来说,包括出售出租房屋养老、异地集中养老等。从狭义来讲,以房养老是指房屋产权拥有者把自有产权房抵押给金融机构,银行、保险公司在综合借款人年龄、生命期望值、房产现有价值等因素后,一次性发放贷款或一定时间内每月给房主一笔固定的钱,房主继续获得居住权,在其去世后,把房屋出售所得用来偿还贷款本息,升值部分归金融机构所有的自我养老模式。

(二)国内外以房养老模式与实践

新加坡:职总英康私营保险公司ntUCinCome于1997年1月率先推出反住房抵押贷款。之后由于新加坡政府规定反向抵押贷款仅限于私人建造的商品住房,政府组建的房屋不能“倒按揭”等诸多限制导致其“以房养老”市场狭小。

英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在英国一般被称为“房产价值释放机制”或“逆向年金”,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英国推行这种“以房养老”模式,其突出特点是住户将房子抵押给银行所获得的贷款须充当保费用来购买年金。

南京:2005年南京汤山温泉留园老年公寓在全国率先推出“以房换养”的概念,南京成为我国首个公开推行倒按揭性质业务的城市。这种以房养老模式主要针对在南京市区至少拥有一套不小于60平米住宅的60岁以上老人。

北京:2007年10月18日,中大恒基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和北京寿山福海国际养老服务中心共同启动了“养老房屋银行”项目。2007年10月30日,北京幸福人寿保险公司通过保监会审批开业,并推出了反住房抵押贷款等主营业务。

二、我国实行以房养老的益处

(一)刺激消费,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

“以房养老”模式使老年人可以用抵押出售房产等方式获得一定养老金,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得到保障,从而减轻了子女的养老负担和人们的后顾之忧。人们可以将更多的钱用于消费,消费增长进一步拉动了内需,从总体上达到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效果。另外,房屋交易促进金融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间接地拉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二)活跃房地产市场,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

以房养老模式的推行有利于推动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与房屋产权人、养老保障机构之间的合作,促进养老保障产品的丰富与多样化,同时“以房养老”将住房、金融保险抵押和养老保障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金融机构将老年人抵押的房产进行运营并获得一定收益时,就直接活跃了房地产市场和间接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

(三)减轻养老保障压力,解决养老金缺口问题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医疗、住房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养老金缺口问题也日趋严重。实施“以房养老”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就显得十分必要,它使老年人通过抵押出售产权房的方式获得一定的养老金,减轻了国家养老保障体系的养老负担,有效地缓解了养老金缺口问题,为保证老年人的晚年正常生活和解决其医疗问题开拓了多元化的渠道。

(四)减轻子女养老经济负担,形成新的家庭代际关系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近年来我国“四二一”的家庭结构已经成为主流,大量的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经济负担过重。以房养老作为一种“自我养老”模式,可以减轻子女赡养老人的经济负担,老年人将产权房抵押给金融机构的行为导致子女无法继承父母的房屋遗产,培养了其独立自主的生活态度,从而有利于新的更好的家庭代际关系的形成。

(五)有效配置家庭经济资源,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状态

老年人为了保障其晚年生活将住房抵押、出售,使房屋这种不动产变现为流动资金,最终成为养老金的补给来源。这种“以房养老”模式使家庭经济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使老年人有更多财力和精力用于丰富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从而从根本上改善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最终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真正使老年人得以“颐养天年”。

三、我国实行以房养老的弊处

(一)不利于家庭关系的稳定,容易引发代际矛盾

受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子女应该照顾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而老人的所有财产,在其去世后也理应归子女所有。但是“以房养老”的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家庭关系,使老年人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换取一定数额的养老金,在其去世后住宅归金融机构所有。这种情况极容易引发子女对父母的不满,导致家庭矛盾,总体上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以房养老的不确定性使交易双方都承担很大的风险

房屋价格的波动性和人生寿命长短的不确定性是以房养老产品面临两个主要的风险。如果房屋价格上涨,金融机构收获颇丰,但是老年人从金融机构获得的养老金收入将小于抵押产权房之前房屋本身所能获得的收益,这就造成老年人承担一定的价值风险。如果房屋价格下跌,金融机构将面临巨大的贬值风险。而要让房价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保持平稳,一成不变的状态是很难的。

(三)导致抵押贷款融资机构管理和发展的混乱

“以房养老”的推行包括三种模式:公积金管理中心模式,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模式,养老机构模式。但是公积金管理中心没有买卖和租赁房屋的职能,金融机构不能将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并进行“混业经营”,养老机构能否提供与老年人房产价值相符的服务有待考究。这些问题都阻碍着以房养老方式的实施,三家机构中的任何一家实施以房养老都会涉及到国家政策不允许的领域,最终损害老年人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张晓青.以房养老模式在我国的可行性分析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19(11):78-79.

[2]龚睿.倒按揭式以房养老与中国式养老的碰撞[J].科技致富向导,2014(2):263-263.

[3]王新.走出“以房养老”困局之对策[J].现代经济探讨,2014(2):20-22.

[4]金晓彤,崔宏静.亚洲国家“以房养老”模式的经验与借鉴――以日本和新加坡反向住房抵押贷款为例[J].亚太经济,2014(001):11-15.

[5]张建伟.“以房养老”:国际经验与中国策略[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4(1).

[6]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C-2-24老龄事业情况.徐立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398-405.[7]胡耀祺."以房养老"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D][D].复旦大学,2008.

作者简介:

养老金融的意义篇4

一、国外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模式及经验借鉴

(一)智利养老保险基金私有私营模式

智利在养老保险基金私有化改革上做出了示范,对养老保险基金采用了完全积累方式和私营化、资本化的管理使得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不仅将政府从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负担上解放出来,而且也较好地解决了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矛盾。

1.智利养老保险制度及养老保险基金私有私营模式

智利20世纪初期建立了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制度。20世纪中后期,由于人口寿命增加以及老龄化的加速等问题,使得智利养老金给财政带来了非常沉重的负担。智利政府不得不对社会保险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新的养老保险制度不再实行现收现付制,而是采取强制性的个人储蓄,并将养老保险基金交由私营基金管理公司运作。个人可以根据收益率或者其他标准来选择基金公司,政府只承担监管的责任并实行一些政策上的优惠。新制度从1981年开始实行,经过20多年实践的结果表明,智利的养老金改革非常成功,运用市场机制创造出的高效率克服了原有养老保险制度的局限和弊端。其经验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强制储蓄、机构私营、政府监管。由于其成功经验,很多发达国家也纷纷效仿这种智利模式,改革国内的养老保险制度。

在智利,根据新制度的规定,1983年以后就业的人员必须加入新制度,1983年以前就业的人员可在新旧制度中做出选择。每个按新制度参加养老保险的人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养老保险金账户,用来存放员工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保费按月缴纳,费率相当于职工月工资收入的12.3%。新制度更加强调自我积累和自我保障,退休后领取养老金的高低取决于现在缴费的数额。因此,个人的努力程度和养老金的数额之间存在直接的联系。所有参保人员达到法定年龄即可以领取养老金。

2.智利养老保险基金运营模式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由此看出,智利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将养老保险基金交给私营基金公司运营,投资运营的主体不再是政府。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的效益低下,可以借鉴智利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模式,将养老保险基金交给私营基金公司运营,用市场化运作方法和手段提升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收益。由于智利的养老保险基金交由私营基金公司管理,而私营基金公司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且国家对其投资限制相对宽松,因此,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效率更高。这对于我国逐步放开对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限制,进行多元化投资,从而更好地实现分散风险和保值增值的目标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二)新加坡养老保险基金的私有公营模式

新加坡作为以华人为主体的国家,在人口特征、文化传统等方面都与我国有着相似的地方。新加坡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其养老保险制度也相对完善。新加坡的养老保险制度堪称东亚乃至世界范围内养老保险基金成功运行的典范。

1.新加坡养老保险基金私有公营模式

新加坡的养老保险制度采用的是完全累积制,政府通过立法的形式强制在职员工进行储蓄,规定由企业和员工双方缴费,政府只承担税收优惠和政策优惠的义务,企业和员工缴纳的所有公积金款项都存入政府依照中央公积金法令为每位参加者设立的个人账户中,账户中的资金可以用来支付购买房产,也可以投资教育、医疗等其他领域。缴费率则视国家经济状况经常进行调整。改革后,按照中央公积金的投向不同,养老保险基金由两个部门负责管理。新加坡货币管理局主要负责将公积金投向国债和银行存款;新加坡政府投资管理公司负责投向住房和基础建设等方面。新加坡养老保险基金的投向主要倾向于风险较小的资产和项目,既保证了资金的安全性,也能够为国际经济建设提供支持,但投资收益较低,管理成本高。

2.新加坡养老保险基金运营模式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一方面,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采取的是相对集中的管理体制,所以基金的安全性较高。政府只负责相关制度的建立,并不具体负责运营基金,具体运营工作则由中央公积金局指定的专门政府投资公司负责,有利于提高投资效率。新加坡模式有利于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行打破政事合一的管理模式。我国可以考虑建立多级机构,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实行监督与管理相互制约的新型治理结构。但新加坡养老保险基金运营模式也有一些不足,如个人缺乏决策权和自主性,投资运营受政府影响较大,且限制较多,收益率并不是很高。另一方面,新加坡模式在将家庭作为一个整体来考量养老保险基金方面做出了创新,比如建立了子女对父母公积金的最低存款填补制度和家庭保障计划。这对中国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中国历来以孝治天下,将孝顺父母和养老基金结合在一起,无疑是对这一传统美德的最好体现。同时,也能够约束子女对贫困老人的保障,从道德、经济层面上都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三)瑞典养老保险基金的政府主导运营模式

瑞典位于欧洲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是全世界高福利国家之一。瑞典是全世界第一个强制为全体公民实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家。其养老保险制度以高税收、高福利为典型特征。

1.瑞典的养老保险制度

和大多数国家一样,瑞典的养老保险制度以前实行的是现收现付制,规定在瑞典凡是工作年满三年的员工,不管从事什么工作,无论是否本国公民,也不论退休前个人收入状况如何,在65周岁退休之后都有资格领取养老金。为了支付相当高的养老费用,瑞典个人所得税率高达19%。如此高的福利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负担,加之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想要继续维持如此高的福利,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将提高到36%,才能维持现行养老保险制度。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给现阶段的青年人带来巨大负担,瑞典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改革。

瑞典改革后的养老保险金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名义账户和个人账户。名义账户由政府代表个人进行管理,个人账户由养老保险基金局管理。名义账户是政府为每位职工建立的记录工人缴费历史的账户,工人缴纳税率的大约16%将进入名义账户。名义账户的资金虽表面是对个人缴费积累的记录,但这个账户上是没有钱的,名义账户的钱都支付给了现阶段退休的人员。等个人退休后,政府会根据名义账户的缴费记录来支付养老金的数额。个人账户是养老基金的累计部分,大约为工人缴纳税率的2.5%,属于个人资产。这部分资金由政府成立养老保险基金局负责运作和管理,可以进入资本市场进行投资并获得收益。当员工达到退休年龄时,个人账户累积的资金以及投资收益都转换成退休年金,作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充。

2.瑞典养老保险基金运营模式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名义账户制度表面上看是个人在缴费期间资金的积累,但实质上仍然是一种现收现付制,是现收现付制的转换形式,但它又不同于传统的现收现付制度。名义账户虽然名义上是一种累积制度,但实际账户内是没有资金的,只是一种模拟的累计制度。这种模拟的累计制度为现收现付制度向累计制度的转变提供了一种过渡的方法,因为如果直接从现收现付制转变为累计制,新制度之前的职工账户无累计所带来的隐性债务是大部分国家面临的问题。名义账户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将这种转换成本即隐性债务分散到一个年龄跨度很宽的时间段里,使得隐性债务被逐渐消化。

名义账户还具有比较高的透明度,缴费人可以随时查看自己的账户信息,包括自己的缴费情况以及投资收益。而且名义账户中将退休金和现在的缴费数额联系起来,大大提高了参保的积极性和效率。这种由现收现付制向累积制度的创新为政府解决隐性债务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许多国家纷纷效仿,虽然其存在时间尚短,很多问题尚未显现,但综合来看,瑞典名义账户制的改革是相当成功的。

二、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对策建议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急剧增加,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甚至影响到社会稳定。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存在投资范围狭窄、效益低下、空账运转等诸多问题,难以胜任我国的养老问题。因此,改革探索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模式、实现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将成为改善民生、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借鉴智利、新加坡、瑞典等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经验,我国应采取以下措施来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

(一)对不同账户的资金分别运营,提高投资效率

由于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的目的不同,可将两个账户分别进行经营运作,以提高其投资效率。从智利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对个人账户资金可采用市场化进行运作,或者直接交给市场中相应的投资机构进行投资和运营,政府负责监督管理。在运营过程中,应增加投资机构的数量和质量,拓宽投资渠道,使市场达到充分竞争,这不仅能够使个人账户资金的投资提高效率,也能够提高其收益。对于统筹账户的运营,由于统筹账户只起调剂资金余缺的作用,所以首先要保证该账户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其次才应该兼顾收益性。且统筹账户的当期支出较大,导致结余少,可投资资金较少。为了便于管理,实现资金调剂目的,统筹账户可采取政府集中管理的模式。

(二)改革现行管理模式,加强投资监管力度

借鉴国际经验,可以考虑将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多元化,使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督机构、管理机构、托管机构等相互独立,防止利益渗透,实现权力的相互制衡,这有利于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风险防控。个人账户实行市场化投资,可以将其资金运营的选择权交给居民个人选择,由投资管理机构认可的基金投资管理公司来进行管理。统筹账户则应由政府进行集中管理,政府应制定统筹账户管理规则和政策,并充分发挥监管职能。在统筹账户监管过程中,政府强化对基金投资管理公司进行监督管理是核心。我国可以借鉴智利模式,成立储备金体制以及竞争机制,建立一个权力分立,各司其职,互相制约,互相监督的,有制约的透明的分权式管理制度,有效解决政府监管效率问题。

(三)丰富投资渠道,拓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范围

养老保险基金运营一直面临支出增长过快和收益率低下之间的矛盾,且养老保险基金规模大、周期长,容易受到通胀因素影响,其资金保值增值的问题一直较为突出。在2015年8月颁布《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之前,养老保险基金不允许入市,大部分资金投资于银行存款和国债,投资渠道狭窄,在低利率环境下保值增值困难。目前,尽管我国已允许养老保险基金入市,但是目前养老保险基金在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规模小,其投资收益仍然没有明显体现,投资水平有待加强。此外,今后应适时增加养老保险基金对其他渠道和项目的投资,如能源、交通等基础建设项目,虽然投资期限较长,但是收益性较好,风险较低;同时养老保险基金可以适度增加海外投资,投资于境外资本市场,以分散国内金融风险、提高投资收益。

(四)培育健康金融市场,提高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水平

养老保险基金入市的前提是一国具备较为完善的金融市场,特别是发达的资本市场。目前,我国正在逐步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路径也正在逐步完善,但仍存在市场不透明、不效率,信息不对称,投机性过强,投资者专业知识普遍不高等问题。这就使得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于我国资本市场增加了风险,对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机构的投资水平和风险管理水平要求很高。[3]所以,必须加快培育我国健康、发达、高效的金融市场,尤其应提高股票市场的市场化程度,健全交易机制,提高市场效率,为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提供更完善的市场基础。同时,金融机构应加快金融产品的创新发展,以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统一为原则,设计符合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金融产品和资产组合。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机构本身在面对多元化投资趋势时,应该提高自身投资水平,进行风险管理,采取构建资产组合的方式进入资本市场。基金投资机构应选择相关性低的基金投资组合对象,实现分散风险、提高收益的目的。同时可聘请专业团队为公司出具分析报告、帮助公司决策。尤其对我国股市来说,不仅养老保险基金需要高收益的投资产品,股市也需要一笔大额、稳定、长期的资金进行支持,二者应形成良性互动支持资本市场发展。

养老金融的意义篇5

一、我国养老体系现状

受生育政策和生育意愿的影响,我国生育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6.11持续下降至目前的1.64左右,且已持续多年低于2.1的生育更替水平,导致我国老龄人口比例逐年增加,老年抚养比从7.4%升至11.9%。“四二一”家庭的大量出现,使得两位青年人既要负担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的照顾,还要忙于工作照顾小孩,往往力不从心,无法兼顾对老人和孩子的照顾,再加上生活成本的不断提高,给青年人造成很大的压力。2013年老龄人口总量已超过2亿人。在2014年“两会”期间,养老话题受关注度位居前列。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的加剧,养老金亏空渐成公众关注的焦点。根据2014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数据显示,养老基金已亏空1.7万亿元。据专家预测,到2050年我国养老基金亏空将达到60亿。为了解决养老问题,两会期间也提出了推迟退休、推迟领养老保险等相关政策。按照人保部的说法,退休时间改到65岁每年减少基金缺口约200亿元,但是现在养老金亏空1.7万亿,这种方法也解决不了实质问题。以房养老作为拓展老年人退休收入的一种金融创新手段,再次被提及。

二、我国以房养老可行性分析

“以房养老”就是将房子抵押给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评估后获得一笔款项,由金融机构按月发放给抵押人用于养老直到其身故,被抵押房产处置后用于偿还贷款本息,增值部分还有望归抵押权人所有。这样一种和传统按揭方式相反的"倒按揭"养老模式。以房养老是西方发达国家常见的一种养老模式,最早起源于荷兰,但发展最成熟、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美国。国外学者就住房反抵押贷款已经进行了相关的研究。Burns&widdows(1990)、Hogarth(2004)认为合理的使用和管理房产使其成为一种可产生收入的资产将有益于提升老年人退休后的经济地位并减轻他们对公共财政的依赖度。miceli&Sirmans(1994)指出从理论上来说,反抵押贷款有诸多优点,但在实际的推行中困难重重。阻碍反抵押贷款业务成功推进的原因主要源于该业务中借款者和贷款者各自所需承担的风险。根据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公布的数据,2014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到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高出2013年0.6%,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1%。据推测,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中国自有住房拥有率为89.68%,远超世界60%左右的水平。中国有10%即约1850万老年人有房产没子女,此外,我国有近200万拥有房产的失独老人。这些因素使倒按揭成为解决上述群体养老资金的有效途径。倒按揭是老年人晚年生活得到保障的另一种补充养老方式,虽然“以房养老”的方式不会成为国内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但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选择和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使老年人有额外的固定收入,不再为医药费和生活费发愁,他们可以外出旅游,享受品质更高的晚年生活。

三、以房养老在我国实施的意义

住房反抵押贷款是老年人晚年生活得到保障的另一种补充养老方式,我国实施以房养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分散政府养老保障的压力。倒按揭作为个人自主养老的一种新选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充社会养老的不足,带有明显的补充养老保障性质。

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可以在继续享有住房使用权的情况下将房地产转化为现金收入,成为养老资金的重要来源,使房产具有融资和养老的功能。

对于市场来说,“以房养老”的机构收回住房的使用权,必然会将其出售或者出租,进而会增加“二手房”的供应量。

对于金融机构尤其是保险业发展而言,“以房养老”模式的引入弥补了社会养老保险保障的不足,有益于拓宽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提高其风险管理水平。

四、以房养老在我国遭受的困局

我国已经在广州、北京、上海等全国重点城市试点推出住房逆向抵押贷款政策,但是并没有多少人问津。就我国发展住房反抵押贷款存在的问题,国内不少学者也做了相关的研究。魏玮(2007)和童汇慧(2007)分别对反抵押贷款中出现的道德风险、预期寿命风险进行了研究,认为为了规避风险和提高该业务开展的效果,对反抵押贷款的目标群体应有合理的界定,同时其支付的额度也应适当。彭希哲和胡湛(2011)指出,面对发展迅速、规模巨大的老龄人口带来的挑战,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准备明显不足,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体系未来面临严重的支付危机。陈杰(2013)认为“以房养老”本身的含义很广,仅上海民政局就总结过7种以房养老模式。

我国“以房养老”遭遇的困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申请者的困局,一方面是金融结构面临的困局。申请者受如下因素的干扰:1、我国居民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父母总是希望把房子留给子女,子女防止留下不孝之名,也不希望父母把房子抵押出去。2、由于倒按揭养老模式在发放贷款数额时会受到房价波动,折旧等因素影响,所以金融机构给出的贷款数额,低于市场和人们的预期,致使没有太多人接受倒按揭养老模式。在国外继承房产在内的遗产,需要交纳高额的遗产税,所以子女对父母将房产抵押没有太大的异议。在我国没有类似政策的支持,倒按揭在养老模式方面没有太大优势。另一方面是金融机构有人面临如下的困局:1、我国房子的产权70年,老人把自己的房子抵押出去时往往是房子使用权快用尽之时,即使可以通过缴纳土地出让金让使用权延续,但这种方式往往会增加金融中介的成本。“以房养老”的核心在于如何真正盘活闲置住房,在老人过世时,还面临如何卖出这个闲置住房的问题。随着人口生育率的降低,可能面临一个年轻人继承好几套老人的房产,进而对住房的需求降低,这样金融机构面临着闲置房产出手的风险。2、房价下跌、房子质量、人口寿命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随着近些年楼市价格大涨,专家和民众对房价泡沫的预言,让金融机构对倒按揭贷款存在许多顾虑。金融机构收到房子时质量状况,人口寿命难以准确预测也会对金融机构造成很大的风险。3、我国金融机构实施的分业经营,这也为倒按揭的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涉及银行的房产处置权,而目前银行处置只能通过法院拍卖渠道解决,银行没有这个处置能力。即使实行住房反向抵押保险,本质上也是个反向抵押贷款,而目前保险公司并不具备办理抵押贷款的资质。

五、我国以房养老的政策建议

政府参与,加大宣传力度。以房养老作为一个全新的金融产品和一种市场交易行为,需要社会的宣传和政府的鼓励。政府可以利用社区、电视、报纸、网络等方式对以房养老进行针对性的宣传。帮助大众正确理解以房养老、房产继承等观念。可以通过宣传新加坡的剩余价值养老模式:60岁以上的老人把房子抵押给有政府背景的公益性机构,由后者一次性或分期支付养老金,老人去世时产权由这些机构处理,“剩余价值”(房价减去已支付的养老金总额)交给其继承人,来消除老人不合算的顾虑和子女的“不孝”之嫌。

增加“以房养老”金融机构的数量。可以在政府的监管下,成立专业化的公司对“以房养老”进行市场化运作,走产业化、规模化的道路,取消保险公司和银行混业经营的限制,允许其他金融机构参与这项业务。这将有利于该业务的竞争,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

搭建配套平台,创建良好环境。倒按揭业务涉及许多问题,如房产使用权问题、房产的评估、政策咨询、房产收回、房产变卖和纠纷仲裁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相关部门的配合。当以房养老业务正式推行时,相关的金融机构手握大量的房产,就需要政府建立相关的平台,盘活这些房产的交易。

养老金融的意义篇6

近来美国的政治经济动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美国国会围绕提高债务上限的激烈争吵,让世界各国为美国是否发生债务违约忐忑不安。尽管美国国会在8月2日的最后期限临近时终于达成协议,人们却并未感到宽慰,反而陷入了更大的恐慌。8月4日,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爆发了严重股灾,5日美国标准普尔评级公司下调美债信用等级,更让金融市场雪上加霜,金融动荡蔓延到了世界各国。

2011年美国的经济形势很像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大规模爆发前夕,值得我们高度关注。2011年,全球能源、农产品和原材料价格像2008年一样出现猛涨,一个重要原因是,在美国政府注资救市,华尔街金融机构获得了巨大流动性后,纷纷把货币从即将破灭的各种金融泡沫领域撤出,投入大宗商品期货市场进行炒作,造成物价快速上涨。不同于2008年的是,这次撤资的范围不仅限于房地产泡沫领域,而且还包括股市和公司债券、市政债券和联邦政府债券等市场。2011年,美国经济面临着很多危险因素,可能加剧危机。美国许多州面临着比希腊等欧洲国家更为严重的债务危机,如加利福尼亚、佛罗里达、伊利诺伊、俄亥俄、新泽西等等;美国政府不断膨胀的国债泡沫达到了惊人规模,2011年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高达1.6万亿美元,美国政府维持运转需要筹集3万亿美元资金,而美国一年的国内全部储蓄总额仅为6000亿美元,2011年将会突破国会允许的最高借债比重上限,这意味着美国迟早将像希腊一样陷入债务危机。中国的企业应充分吸取2008年的教训,善于从金融战争的高度识别高盛等金融财团的舆论误导,避免再次蒙受巨大损失。

尽管今年以来美国官方不断公布经济向好的信息,第一季度美国股市也持续高涨并屡创新高,但这只是美国官方为延缓美元衰弱散布的利好消息,美国股市高涨是金融财团为拉高出货制造的陷阱。当前,美国金融垄断财团具有了一定程度的人为操控危机的能力,能够蓄意制造各种经济泡沫,并控制泡沫的引爆过程,这样就能将具有巨大破坏力的危机作为武器,有选择地定向攻击国际对手,以谋求全球霸权利益,掠夺各国广大民众财富,并通过各种途径转嫁危机损失。美国金融财团还操控政府人和媒体制造虚假舆论,以此作为欺骗世界各国民众、牟取暴利的金融战争武器。当然,只要我们不盲目轻信美国官方数据,就能从中看出不少破绽,从而对其舆论误导提出质疑,并发现早期预警迹象。深入分析美国增长、就业、物价等数据可以发现,美国官方统计数据之间存在着种种不协调和漏洞,美国上半年经济增长很可能是负数,美国股市面临着大财团拉高出货后的暴跌危险。当前,美国官方已将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率从1.8%调低到0.4%,也间接暴露出官方公布的就业人数是虚假的,而一些独立民调机构作出的就业大幅度下降的分析更符合实际。美国股市暴跌前夕,大财团持有很高的现金水平,而养老基金、共同基金等机构持有现金水平则跌到历史低点,也反映出大财团已利用官方和媒体制造的乐观舆论成功拉高出货,广大民众持有的共同基金、养老金则被诱骗落入陷阱,在近来股市的暴跌和持续震荡下行中蒙受了惨重损失。

当前,从美国的严重股灾和金融动荡之中,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美国经济并未平稳复苏,这次金融动荡其实就是上次危机的延续和发展。当前西方经济危机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美国官方宣扬的经济复苏也与以往复苏截然不同。复苏其实只是金融财团操控政府制造的危机压抑状态,表现为政府注资救市的规模空前庞大,定向挽救虚拟金融而忽视实体经济,金融财团和富豪利用政府救市大发横财,广大民众却生活艰难、贫富差距扩大。美国还蓄意通过隐蔽经济金融战争转嫁危机,企图将世界各国拖入长期的政治经济动荡中。根据美国国会的调查报告,美国财政部、美联储至少投入了8.5万亿美元救市,这一数字超过了美国参与历次战争费用的总和,包括两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但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结束时,经济状况反而更糟,经济增长几乎停滞,而通货膨胀却日趋严重。美欧国家靠国债泡沫膨胀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只能促使经济危机从“自然发作状态”转变成“人为压抑状态”。最终,利滚利形成的巨大债务泡沫将不可避免地破灭,金融危机或以更加猛烈的形式爆发。

美国国会激烈争吵、股灾、标准普尔降级引发巨大恐慌后,奥巴马、盖特纳还是沿用以往的老套路挽救信心,坚称美国经济基本面良好而标准普尔降级毫无根据,但这样的态度反而进一步沉重打击了民众信心。美国权威机构的多项民意调查显示,仅有23%的人认为政府政策改善了经济形势,60%的人称受危机冲击仍在被迫缩衣节食,50%的人回答危机导致财务状况显著恶化,40%的人称动用了养老、储蓄账户以维持日常开支,25%的人称受危机冲击被迫向亲友借钱维持生计。2011年2月,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接受《大西洋月刊》专访时坦率承认,今天人们看到的美国社会正日益变得“非常扭曲”,“已经不再是一个整体而是两个基本上分裂的部分,两者之间的差距日趋扩大而且渐行渐远,大银行和高收入的富人们已享受到‘经济复苏’,而实体经济的众多中小企业和相当大一部分劳动力却无法摆脱经济困境,并且仍然在艰难挣扎”。美国《大西洋月刊》的记者费利曼写道:“格林斯潘身为自由主义的坚定信徒,自由市场的显赫捍卫者,资本主义的高级传教士,居然也承认美国不平等的日益严重已成为国家危机,这表明美国社会确实出了非常、非常严重的问题。”

美债争吵暴露美国民主模式弊端

当前美国金融动荡还暴露了其民主模式的深刻危机。标准普尔坦率承认,其降级决定与其说是依据具体数据,不如说是由于美国国会和政府表现的严重无能,致使人们无法相信它们有能力改善美国中期财政状况。美国国会围绕国债上限的争吵表面上激烈,却像蓄意制造烟幕弹一样掩盖了一系列实质性问题:为何美国投入了史无前例的巨额救市资金却效果不佳?究竟是怎样的巨大金融黑洞能吞噬这些规模庞大的救市资金?为何金融财团拒绝披露救市资金的具体用途?为何广大民众无法分享到富豪所享受的“经济复苏”?为何实体经济和就业状况始终无法得到明显改善?当前美欧实行凯恩斯主义刺激政策,却难以走出经济困境,说明二战后美欧出现危机缓和的“黄金时期”并非凯恩斯主义的功劳,而是由于冷战时期社会主义形成了强大的现实压力,迫使西方借鉴马克思主义理论而非凯恩斯主义理论,被迫推行了一系列使金融资本贪婪本性得以收敛的社会改良。当时世界各国盛行的潮流是国有化和金融管制化,这同20世纪80年代美欧盛行的新自由主义思潮截然相反,同美国竭力在全世界推广的私有化和金融自由化截然相反。当年西方的民主模式和某些人崇拜的民主社会主义,根本无法避免发生“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今天也需要世界各国广大民众对西方资本主义施加强大的压力,迫使金融资本收敛贪婪本性,进行深入的政治经济改革,才能挽救这次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和经济危机。主张凯恩斯主义的一位中间派西方著名学者也承认,二战后西方的社会改良成就来自于冷战的生存压力,尽管她怀念瑞典模式所体现的温情脉脉的资本主义,却哀叹压力消失后资本主义不可遏止地向最野蛮的形式堕落。

美国滥发美元挽救金融垄断财团,不仅威胁到美国民众财产,还威胁到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金钱操纵政治的局面正威胁到全世界人民的利益。一位美国著名学者曾指出,金融危机给美国民众养老金造成了数万亿美元损失,由于石油垄断财团操纵美国某些州选举,许多环境保护法案迟迟得不到通过和实施,给当地民众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2010年,美国高盛公司遭到美国证券委员会,揭露出高盛公司在金融创新过程中的大量欺诈行为。尽管大量证据表明金融衍生品存在巨大危害,但美国国会和政府却难以抵挡华尔街数十亿美元的游说贿赂,在明知危害的情况下仍然通过了一系列金融自由化法案。特别是爆发危机后,美国民主模式明显缺乏自我调整和自我纠错的能力,奥巴马表面上抨击金融财团,实际上却任命其人掌管经济。美国金融垄断财团还花费大量金钱资助经济研究,以证明不受政府监管的自由金融市场效率最高。

美国民众将自己的存款、养老金以及购买的各种保险,委托给银行机构、各种基金和保险公司进行管理,但是,这些金融机构以规避风险的名义从事了大量高杠杆投机,结果因失利造成了规模庞大的金融衍生品坏债和有毒资产,进而挟持民众的存款、养老金等财产为人质,逼迫政府注资救市。倘若美欧银行机构、基金和保险公司直接到拉斯维加斯下注,由此产生了数百万亿美元的赌债,人们就会清楚地看出这些金融机构从事的是违法行为,就会要求将这些沦为赌徒的金融高管绳之以法,绝不会同意政府动用纳税人的钱来挽救巨额赌债。但是,由于投机赌注被精巧地伪装成非常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金融资本就以维护民众利益为借口堂而皇之地挟持政府救市,从而轻而易举地获得了成千上万亿美元的巨大收益。美国采取滥发国债和货币的政策挽救规模庞大的银行有毒资产,从而形成了无底的金融黑洞。美国国债泡沫不断膨胀,一次又一次地突破上限,泛滥的货币洪水最终将造成逐步升级的通货膨胀压力,无情地吞没民众拥有的存款、债券、养老金等各种资产,以及中国和世界各国拥有的巨额外汇储备。

美国通过输出误导性政策、通货膨胀和政治动荡,企图将金钱操纵政治的虚伪民主模式扩大到全球范围,这样有利于极少数金融富豪干涉别国内政并操纵政府决策,廉价控制别国经济金融命脉并掠夺各国民众财富。世界各国应当要求美国在经济金融和政治民主领域进行改革,制止超级富豪通过政治献金和游说团体操纵政治,在美元发行等重大决策方面广泛听取各国(包括美国)民众的意见。美国金钱操纵政治和金融财阀控制美元发行的弊端,已诱发了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直接威胁到世界经济稳定和各国民众的财富与生存。

世界各国民众有理由要求,美国政府救市时应严格区分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债权:一种债权是花费真金白银形成的债权,像美国人民拥有的存款、养老金等资产,世界各国拥有的巨额外汇储备和美国政府债券,这些才是美国政府必须优先保障的实实在在的债权;还有一种债权是金融机构投机产生的赌债,如具有高杠杆投机性质的金融衍生品,已高达天文数字的庞大规模而根本无法挽救,挽救这类投机坏债必将导致恶性通货膨胀。美国政府应该立即停止依靠发行货币来挽救银行有毒资产,纠正被克鲁格曼批评为“现金换废纸”的错误救市办法,将实为一堆废纸的金融衍生品赌债彻底冻结、废止,主动拆除高达600多万亿美元的金融衍生品定时炸弹。节省下来的紧缺资金应当用于维护民众的存款、养老金,用于确保世界各国拥有的外汇储备和美元资产的价值,用于推动全球贸易复苏和实体经济摆脱严重衰退,这样美国才能根本避免国债泡沫危机和严重的通货膨胀。否则,美国将不断引发一轮又一轮金融海啸和全球经济衰退,并且最终导致经济崩溃与恶性通货膨胀并存的“崩溃膨胀”灾难,致使美国人民的存款、养老金和持有的基金、债券等资产,以及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和持有的各种美元资产,在恶性通货膨胀中蒙受惨重损失甚至化为乌有。

美国包括中产阶级、实业家在内的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在这一问题上同华尔街金融资本的利益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则存在着广泛的一致,甚至也符合世界各国实体经济领域企业家和财团的利益。奥巴马竞选时尖锐批评华尔街金融财团曾赢得了美国民众的拥护,但是,他上台后却继续任命华尔街精英担任政府要职,也令美国民众深感失望。

美国的民主模式不值得他国效仿

2011年5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接受《大西洋月刊》采访时,将中东国家发生的政治动荡称为“历史潮流”,但她拒绝客观反思美国模式弊端的态度,恰恰违背了金融危机后国际舆论反思美国模式弊端的时代潮流。美国著名学者福山曾在前苏联解体后提出“历史终结论”,但是,他在金融危机暴露美国模式弊端后进行了客观反思。他称:“美国民主没什么可教给中国的,美国的民主曾被广泛效仿,但美国的道德资本在很短时间内消耗殆尽:伊拉克战争,以及军事侵略与民主推广之间的密切联系给民主抹了黑,而华尔街金融危机则打破了市场自我调节的理念。”(英国《金融时报》,2011年1月17日)“客观事实证明,西方自由民主可能并非人类历史进化的终点,……世界需要在多元的基础上实现新的融合。”(《日本中央公论》,2009年9月)

养老金融的意义篇7

金融如何注入供应链,并在调整与优化“1+n”资金与信用结构、畅顺支付结算、促进链条贸易等方面作出更积极的作为?深发展再领风气之先。该行产品管理部总经理金晓龙说,“2008年中,我们开始实施这一项目,2009年我们首先与江淮汽车试点开展,目前具体使用的企业累计已经超过1000家。”

江淮汽车财务部洪礼悦部长向记者介绍说,“上下游企业在深发展有多少授信额度、还有多少库存、销量流转如何等。在网络平台上清晰罗列,这样我们采购、排产、销售就有底。”

深发展称,对接之后,供应链企业即可在线下订单、签合约(包括贸易合约和授信合同)、选择融资与否、在线出账、支付结算和还款。而经销商、供应商通过线上贸易,获得银行信用支持;物流企业可最大限度发挥协同效应;银行可实时跟踪和监控整个供应链的商流、资金流、物流,及时掌握整条供应链的运转情况。

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在线实现

在核心企业主导的“供应链协同电子商务平台+线上供应链金融系统”之上,中小企业享有的金融便利更加具有变革意义。

首先,供应链企业交易信息、押品信息、监管信息、额度信息在线上供应链金融平台“一切清晰可见”,更易融资。

其次,核心企业“有组织”的融资安排,中小企业融资更快、成本更低。银行得以引入核心企业作为风险控制的重要变量之后,风险控制就更有把握了。

最后,享有真正的在线融资。上下游中小企业在取得深发展授信额度并签署相关线上化合同、协议、开通企业网银线上供应链金融服务后,可通过网上银行或银企直联实现在线自助融资申请、在线保证金转入、在线提前还贷申清、在线质押申请、在线赎货申请等融资服务。

深发展的“线上供应链金融”有显著的创新点。以融资业务为例:

多方协同 其他银行线上融资基本是银行内部的独立操作系统,无法与供应链上多方实现对接和交互深发展“线上供应链金融”与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物流企业等实现系统对接和数据交互,审,批过程直接线上进行。

服务全面 其他银行线上融资系统业务侧重于保理业务、应收账款融资等比较单一的融资模式。深发展线开创了供应链上下游及终端消费全链条服务模式。

协同经营深发展线上供应链金融的运作贴合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融资审批时间可缩短到不到一小时,赎货(还款)审批时间最短几分钟即可办结。

保险建议

从介绍的情况看,储先生和太太目前只有上海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元商业保险,出于“防患于未然”的考虑,他们有授保商业保险的愿望。

首先,两人最担心的想必是未来罹惠疾病的风险,但55岁的储先生和52岁的太太很可能无法投保。即便现在有的健康险产品投保年龄范围已经放宽不少,但以两人目前年龄计算,费率较高,需要较多的保费预算,产品性价比也就相应降低了。

其次,若储先生和太太希望规避意外伤害、意外医疗类风险,可以选择市场上专门针对老年人推出的、特别包含骨折保障责任的意外险产品,如泰康、中意、光大永明等公司都有该类产品,而上海市场上还有新华人寿与市老龄委合作推出的“银发无忧”产品。

养老也是储先生和太太担心的问题,不过,年过半百的两人并不适合投保养老保险。这主要是因为对于这个年龄的投保人来说,养老保险的费率较高,而以这个家庭目前的情况看,一次性花十几万元、几十万元购买收益率较低的养老险产品并不合适。

老年护理类产品,对这个年龄的储先生夫妇而言也已经有些太晚了。

如此一来,夫妻俩不如自行建立一个“养老+老年医疗账户”,及早筹划,以便应付将来的风险。比如,可以从现有金融资产中匀出10万元,来作为这个账户的初始投入。今后需要这方面的支出时,可以专款专用,不必成为一项突发的破坏性支出。

此外,我们还要提醒储先生和太太,不妨考虑为儿子投保一些商业保险。

从表面看,儿子可以获得一定的保障,未来生活能够更加无忧,而更深层的意义则是对父母的一种保障,毕竟当储先生和太太年迈之时,儿子是他们最大的依靠。28岁的小储可以在意外险、重疾险方面进行投保。

养老金融的意义篇8

 

关键词: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以房养老;障碍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不断显现,养老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在现有养老保障制度和体系背景下,迫切需要寻求新的方法来应对社会老龄化现象。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作为发达国家解决老年人以房养老的重要金融工具,逐渐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对此从理论和实践角度进行探讨,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及其社会效应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是指已经拥有房屋产权的一定年龄的老年人将房屋产权抵押给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并从金融机构获得借款,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年龄、预计寿命、房屋现值、未来增值、折损情况及借款人去世时或彻底搬出抵押房屋时房产的价值进行综合评估后,按其房屋的评估价值减去预期折损和预期利息,并按老人的预期寿命计算,将其房屋的价值化整为零,分摊到预期寿命年限中去,按月或年支付给借款人,一直延续到借款人去世。反向抵押贷款使借款人终生可以提前支用房屋的销售款,在获得现金的同时继续享有房屋的居住权并负责维护。当借款人去世,相应的金融机构就获得抵押房的产权并将其销售、出租或拍卖,所得用来偿还贷款本息,并享有房产升值的部分。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最早起源于荷兰,发展最成熟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美国。作为一种成熟的融资途径,其在增加养老途径、弥补社会保障资金不足、改善老年人经济状况和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促进社会整体效用提高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其社会效用主要体现在两点:  

首先,老年人通过参与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得到的年金,可以提高其生活水平。对老年人的资产组成理论研究表明,大部分老年人以养老金为生,住房是老年人重要的可用来增加消费的资产,通过采用年金式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可增加老年人收入。同时,通过住房资产的释放,可帮助老年人筹措长期护理费用。对低收入家庭来说,通过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可使每月收入提高一定幅度,在降低社会贫困率发生等方面有不可小视的社会功能。  

其次,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在增加金融机构业务收入的同时,还可增加二手房上市量,对调节房价起积极作用。对贷款机构而言,虽然可能面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但与其他贷款业务平均利润率相比,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业务具有较高的利润率。作为一种新兴金融产品,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是金融机构中间业务扩大的表现,可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种类似于买房即积蓄的养老方式,除了拉动内需,还会使房地产市场的买卖趋于投资化而非投机需求。  

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伴随人口老龄化已成不争的事实,未富先老开始成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大障碍,加之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养老问题的严峻性日益凸显。从中国大多数老年人的生活现状来看,仅依靠现行养老保障制度和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应对老龄化趋势,解决老年人“房产富人,现金穷人”现象及其养老问题,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无疑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二、中国实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面临的障碍  

近几年,理论界对中国实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探讨较多,但基本停留在理论研究和借鉴上。需要关注的则是实际操作中所面临种种障碍。  

1.土地制度不明确,缺少国家政策支持。从反向抵押贷款的特征来看,具备房屋抵押贷款资格的老人必须具有房屋的完整产权(包括土地的所有权)。中国现行法律制度使所有住宅所有者从本质上讲都无法拥有绝对产权,即在拥有房屋所有权的同时无法拥有土地所有权,只拥有有限期限的土地使用权,即居住用地使用权限最高期限为七十年。据《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土地使用权的续期必须重新批准,重新缴纳土地出让金,否则土地使用权及其附属物,都将被政府无偿收回。这意味着反向抵押贷款的基础资产不复存在,住房反向抵押贷款难以有效实施。  

2.市场风险复杂且缺少规避工具。作为全新的混合性金融产品,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运作风险相当复杂。包括:(1)房地产价格风险,即住房在最后出售时,其总价格低于贷款本息总额,贷款机构就可能面临损失。(2)利率风险,由于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期限较长,信用关系存续期间,利率发生变化会加大贷款的机会成本,使抵押机构的信贷资金遭受损失。(3)流动性和变现性风险,房地产变现能力差,占用资金多,容易使抵押贷款机构资金陷入困境,甚至引起破产。  

中国现行的金融环境缺少风险分散机制,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风险完全高度集中于提供商,不利于调动金融机构经营该业务的主动性。反向抵押贷款发展最为成功的美国,也是在规避市场风险的法律法规及金融工具出现后,才获得长足发展的。  

3.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孝”为百善之先,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义务,国家将其明确列入法律条例。相应的是国人“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的意识观念,导致老人一辈子辛苦积攒,一心想为子女留下房产。这种传统的代际财富观念使得老人尽管需要养老资金却不愿意将房产进行反向抵押,导致对新兴金融产品的潜在需求无法发展为现实的有效需求。  

4.经营主体复杂难定。银行因其资金雄厚,成为反向抵押贷款经营主体的可能性最大。但中国银行并未大范围推出此业务,原因在于:(1)该业务要求银行主动经营房产,以往国内银行处置房产都是被动的,都是处理的抵债房等不良资产,主动买卖房产动力不大且不是其长项。(2)传统房贷风险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小,反按揭贷款则相反,回报周期过长且市场波动大,银行涉足此领域没有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保险公司、特别是寿险公司在寿险产品的开发和推行上有丰富的经验,但在中国禁止金融混业经营的管理体制下,保险公司不能直接投资房地产业务,也不可能具备金融信贷功能。社会保障机构无论从业务到经验,虽具有相当的资金实力,仍不具有贷款发放、房屋评估与销售等业务职能。

三、中国现存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模式及其发展  

中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变异形式及实施模式有:  

养老金融的意义篇9

论文摘要:由于经济转执、人口老龄化等,使得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着很多问题。就中国的国情而言,通过建立单一的养老保险制度来解决人们的养老问题走不现实的,必须要建立起多层次、多类型的养老保险体系,而补充养老保险就是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公共养老体系主要由三大支柱组成:第一支柱是由国家依法强制建立,通过税收或缴费筹资的,现收现付确定给付的,广覆盖(全体就业人员或全体公民)、低水平江资的15%—25%)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第二支柱是国家依法强制推行,依靠企业和个人缴费筹资,通过个人账户管理的,养老金待遇与缴费挂钩的(工资的40%—50%,完全积累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第三支柱是个人自愿购买的、商业性的养老保险,用以改善老年人的生活。在这三个支柱中,政府承诺的基本养老保险一般来说是低标准的,仅从字面我们就不难发现“基本”两字已经明确圈定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原则和出发点;而第二、第三支柱的水平则视经济增长和个人收人水平而定。从目前国家改革养老保险制度的重点和趋势来看,均是以企业为载体来推动和发展第二支柱的养老保险制度。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作为解决国家财政负担过重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国际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一个趋势是力求使国家、企业、家庭和个人在解决保障任务方面互相配合,尤其加强个人对风险防范的责任。

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我国已经进人了老龄化社会。目前,中国城镇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了我国总人口的10%以上,老龄化速度快,老年人口多,预计本世纪30年代,将迎来老龄化的高峰时期。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就要我国政府不断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基金筹集模式,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以此来实现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取得的成绩

为了顺利渡过我国迅猛到来的人口老龄化高峰,我国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不断的调整与改革,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在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和维护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确立了统帐结合的养老保险基本模式,统一了全国养老保险基本制度。1997年我国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统一了全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提出了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适用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基本模式。根据文件精神,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已经逐步建立起了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基本制度。

(二)养老保险的瞿盖范围不断扩大。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最初只覆盖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及其职工。1999年,中国把基本养老保险的筱盖范围扩大到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可以规定将城镇个体工商户纳人基本养老保险。2002年,中国把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扩大到城镇灵活就业人员。2003年,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5506万人,其中参保职工11646万人参考。

(三)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中央提出“两个确保”方针,近年来,全国企业离退休人员净增加朋多万人,共发放基本养老金12230亿元。

(四)初步形成了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新格局。在人口老龄化加速、退休人员不断增多的背景下,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越来越大。为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中国政府通过多种渠道筹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1、实行企业和职工共同缴费;2、增加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助。2003年,各级财政补助基本养老保险基金544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474亿元;3、建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2000年,中国政府决定建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2003年底已积累资金1300多亿元。国家、单位、个人三方分担的机制初步形成。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的现行养老保险制度还存在着很多的同题。

二、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统帐结合的模式存在着制度设计上的缺陷。从理论上看,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半基金制有利于应付中国人口老龄化危机,逐渐分散旧制度到新制度的转轨成本,逐步地实现由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到个人养老保险制度的转变。但是在实践中,新的养老保险模式却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在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的建立过程中,国家、企业和个人有着不同的权利和义务。如果把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的资金界限模糊地结合在一个框架中,在缺乏养老保险法律对个人帐户保护机制的情况下,个人帐户财产很容易被挪用来弥补社会统筹基金的支付不足。事实上近几年政府确实透支了个人帐户资金用以支付当期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这样一来,职工个人帐户就没有形成真正的积累,制度设计时确定的要在老龄化高峰到来前积累部分基金的初衷没有实现。

(二)基本养老保险费率、替代率高,转轨成本过高。目前,全国各类企业都按职工工资总额的20%左右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个人缴纳本人工资的8%;个人全部缴费和企业缴费的3%计人职工个人帐户,这在世界也属于高的缴费率。同时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为80%左右,而国外的替代率大多在40%左右。较高的替代率使养老保险基金的社会统筹压力增大,同时也使得职工养老缺乏风险意识,降低了个人自我保障的主观能动性,使得老龄化趋势下社会赌养问题的矛盾突出。我国养老保险的隐性债务已经累计高达1990亿。川隐性债务的长期存在使得“部分积累”模式的养老保险制度从一开始就先天不足,由于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结合在一起,最终造成个人帐户空帐运行,基金积累有名无实,资金缺口越来越大。

(三)退休人员增长较快,社会统筹基金人不敷出,个人帐户空帐运行严重。在1999年2月中国进人了老龄化社会后,养老保险体系就面临着巨大的支付压力。按照法定退休年龄推算,统筹基金在未来25年间将出现收不抵支的情况,年均717亿元,总缺口1.8万亿,但按照实际退休年龄推算,赤字运行年限将延长到28年,年平均1030亿,总缺口扩大至2.88万亿元。由于养老保险基金的不足,于是统筹基金向个人帐户透支,个人帐户成为空帐。因而统帐结合沦为统帐结合,混帐管理,空帐运行的境地。

(四)个人帐户基金的管理不适应保值、增值的要求。现阶段个人帐户的基金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形成巨大的规模。如何对个人帐户基金进行投资就成为了一个大问题。个人帐户资金原本可以通过适当的组织形式进人资本市场,得到理想的投资回报,实现保值增值,但在目前的中国的资本市场上,这一要求却难以实现。目前我国养老基金的运营主要是存银行和买国债,这种方式很难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率。

由此可见,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还不完善,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制度的可持续性发展。鉴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建立单一的国家社会保险制度来解决所有老年人的养老保险问题是不可能的,必须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养老保险体系,补充养老保险必将成为这一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培育和发展我国城镇补充养老保险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它是健全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

三、培育和发展我国城镇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就其理论意义而言,它实现了社会保障中国家与个人的合作,体现了社会保障中公平与效率的辩证统一。在社会保障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贝弗里奇报告中就社会保障计划的建立上提出了三条指导性原则,其中第三条指出:“社会保障需要国家和个人的合作。国家的责任就是保障服务的提供和资金的筹集,但在尽职尽责的同时,国家不应扼杀对个人的激励机制,应该给个人参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机会并赋予他们一定的责任。在确保国家提供最低保障水平时,应该给个人留一些空间,使其有积极性参加自愿保险,以为自己和家人提供更高的保障水平。”由此可见发展补充养老保险是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制度性需要。

同时培育和发展我国城镇补充养老保险,在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过程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现实意义

1,积极发展补充养老保险,是完善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降低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保障职工退休后待遇水平的重要举措

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方向。基本养老保险是国家强制施行的,体现了社会公平和互助互济的原则,主要目的是保证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需求。当前,我国面临着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口基数庞大、人口老龄化速度快的三重压力,基本养老保险的待遇水平一定要逐步地、有计划地降下来,否则,就会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一点在历次出台的文件中都反复进行了强调。从目前已经实施的统一制度的设计上来看,其养老金的平均目标替代率为58.5%,收人高的职工替代率还要低二些。

但是,消费水平是有刚性的,上去了就很难降下来。降低基本保险的替代率的同时,必须保证基本养老金绝对额不降低且应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这就要求我们从两个方面进行这项工作:一是相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和在职职工收人增涨速度,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增长速度要适当放慢,在发展的过程中调整养老金与工资的相对关系;二是要实现养老金内部结构上的转变,把一部分由基本养老保险提供的待遇转移到补充养老保险中来。据测算.在西方工业化国家,维持退休前生活水平的养老全大约相当于退休前土资水平的70%左右(替代率)。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工资收人用于食品的比例(恩格尔系数)要比西方发达国家武,因此,要想退休后的养老金能够维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其替代率应要高一些,大约80%左右。如果将国家基本养老保险降至40%左右,那么替代率中的缺口,就要通过补充养老保险(解决20%)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解决20%)来弥补。补充养老保险最主要的作用和功能就体现在这里。

国际上,与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三个层次”相似的国家有美国,它的养老保险体系也是由“三根支柱”构成的,即社会保障计划、私人养老金计划和个人储蓄退休帐户。在1988年,它的私人养老金积累的资产已达16000亿美元,是公共养老金积累的三倍;从退休人员的待遇结构上看,私人养老金占了主要部分,公共养老金则比重较小,个人储蓄养老金微乎其微。改革进行到现在,我国的养老金种类仍然比较单一。对于绝大多数退休人员而言,国家提供的基本养老金几乎是唯一的生活费用来源。要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况,就要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同时,要加大宜传力度,切实转变企业和职工的观念,使职工明白,基本保险只保基本生活,要想生活得更好,就要依靠企业补充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2、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企业补充保险有利于密切企业与职工的关系,增强企业的凝聚力,稳定职工队伍

如特殊工作岗位(如有毒有害等)人员的特定补充养老保险;获得各类荣誉称号人员的特定补充养老保险;企业科技人员和工人技师的特定补充养老保险等。通过建立这些特殊人员群体的补充养老保险,可以留住和奖励他们。在美国、日本等国家,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已经成为企业人才竞争,吸引优秀员工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需要大量的人才的支撑,企业通过补充养老保险的建立为人才提供优厚的福利待遇,解决养老等后顾之忧,有利于企业稳定队伍,提高企业竞争力。

3、从国民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完全积累式的补充养老保险可以积蓄大量资金,减轻未来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

补充养老保险把大量的即期消费转化为储蓄资金,还能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发育,支援国家经济建设。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结构不合理,存在着直接融资比例过低、间接融资比例过大,短期资金被长期使用、资产负债不匹配等间题。而补充养老保险的周期长,资金量大,来源稳定,是金融体系中重要的融资渠道,可以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大量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有利于促进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善金融市场的资产负侦结构。同时,养老保险公司是资本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必将为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发展补充养老保险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补充养老保险大多实行市场化运作方式,市场经济实际上是一种风险经济,市场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同时也要独立承担各种风险。同样,处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个人也需要通过社会化的方式来解决养老方面的风险。如果养老等方面的风险解决不好,每个人都在担优自己未来的生活保障,当前的消费需求就会受到抑制。商业养老保险是一种市场化、社会化的养老风险管理机制,通过这种机制,能够更有效地解决家庭养老风险,减少人们的不安全感,有效刺激家庭消费,促进经济发展,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消费和投资的平衡增长。

养老金融的意义篇10

关键词: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以房养老;障碍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不断显现,养老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在现有养老保障制度和体系背景下,迫切需要寻求新的方法来应对社会老龄化现象。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作为发达国家解决老年人以房养老的重要金融工具,逐渐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对此从理论和实践角度进行探讨,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及其社会效应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是指已经拥有房屋产权的一定年龄的老年人将房屋产权抵押给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并从金融机构获得借款,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年龄、预计寿命、房屋现值、未来增值、折损情况及借款人去世时或彻底搬出抵押房屋时房产的价值进行综合评估后,按其房屋的评估价值减去预期折损和预期利息,并按老人的预期寿命计算,将其房屋的价值化整为零,分摊到预期寿命年限中去,按月或年支付给借款人,一直延续到借款人去世。反向抵押贷款使借款人终生可以提前支用房屋的销售款,在获得现金的同时继续享有房屋的居住权并负责维护。当借款人去世,相应的金融机构就获得抵押房的产权并将其销售、出租或拍卖,所得用来偿还贷款本息,并享有房产升值的部分。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最早起源于荷兰,发展最成熟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美国。作为一种成熟的融资途径,其在增加养老途径、弥补社会保障资金不足、改善老年人经济状况和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促进社会整体效用提高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其社会效用主要体现在两点:

首先,老年人通过参与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得到的年金,可以提高其生活水平。对老年人的资产组成理论研究表明,大部分老年人以养老金为生,住房是老年人重要的可用来增加消费的资产,通过采用年金式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可增加老年人收入。同时,通过住房资产的释放,可帮助老年人筹措长期护理费用。对低收入家庭来说,通过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可使每月收入提高一定幅度,在降低社会贫困率发生等方面有不可小视的社会功能。

其次,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在增加金融机构业务收入的同时,还可增加二手房上市量,对调节房价起积极作用。对贷款机构而言,虽然可能面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但与其他贷款业务平均利润率相比,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业务具有较高的利润率。作为一种新兴金融产品,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是金融机构中间业务扩大的表现,可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种类似于买房即积蓄的养老方式,除了拉动内需,还会使房地产市场的买卖趋于投资化而非投机需求。

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伴随人口老龄化已成不争的事实,未富先老开始成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大障碍,加之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养老问题的严峻性日益凸显。从中国大多数老年人的生活现状来看,仅依靠现行养老保障制度和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应对老龄化趋势,解决老年人“房产富人,现金穷人”现象及其养老问题,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无疑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二、中国实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面临的障碍

近几年,理论界对中国实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探讨较多,但基本停留在理论研究和借鉴上。需要关注的则是实际操作中所面临种种障碍。

1.土地制度不明确,缺少国家政策支持。从反向抵押贷款的特征来看,具备房屋抵押贷款资格的老人必须具有房屋的完整产权(包括土地的所有权)。中国现行法律制度使所有住宅所有者从本质上讲都无法拥有绝对产权,即在拥有房屋所有权的同时无法拥有土地所有权,只拥有有限期限的土地使用权,即居住用地使用权限最高期限为七十年。据《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土地使用权的续期必须重新批准,重新缴纳土地出让金,否则土地使用权及其附属物,都将被政府无偿收回。这意味着反向抵押贷款的基础资产不复存在,住房反向抵押贷款难以有效实施。

2.市场风险复杂且缺少规避工具。作为全新的混合性金融产品,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运作风险相当复杂。包括:(1)房地产价格风险,即住房在最后出售时,其总价格低于贷款本息总额,贷款机构就可能面临损失。(2)利率风险,由于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期限较长,信用关系存续期间,利率发生变化会加大贷款的机会成本,使抵押机构的信贷资金遭受损失。(3)流动性和变现性风险,房地产变现能力差,占用资金多,容易使抵押贷款机构资金陷入困境,甚至引起破产。

中国现行的金融环境缺少风险分散机制,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风险完全高度集中于提供商,不利于调动金融机构经营该业务的主动性。反向抵押贷款发展最为成功的美国,也是在规避市场风险的法律法规及金融工具出现后,才获得长足发展的。

3.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孝”为百善之先,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义务,国家将其明确列入法律条例。相应的是国人“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的意识观念,导致老人一辈子辛苦积攒,一心想为子女留下房产。这种传统的代际财富观念使得老人尽管需要养老资金却不愿意将房产进行反向抵押,导致对新兴金融产品的潜在需求无法发展为现实的有效需求。

4.经营主体复杂难定。银行因其资金雄厚,成为反向抵押贷款经营主体的可能性最大。但中国银行并未大范围推出此业务,原因在于:(1)该业务要求银行主动经营房产,以往国内银行处置房产都是被动的,都是处理的抵债房等不良资产,主动买卖房产动力不大且不是其长项。(2)传统房贷风险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小,反按揭贷款则相反,回报周期过长且市场波动大,银行涉足此领域没有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保险公司、特别是寿险公司在寿险产品的开发和推行上有丰富的经验,但在中国禁止金融混业经营的管理体制下,保险公司不能直接投资房地产业务,也不可能具备金融信贷功能。社会保障机构无论从业务到经验,虽具有相当的资金实力,仍不具有贷款发放、房屋评估与销售等业务职能。

三、中国现存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模式及其发展

中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变异形式及实施模式有:

1.南京模式(养老院养老)。凡拥有南京市产权房60平方米以上,年满60岁以上孤残老人,自愿将其房产抵押,经公证后入住老年公寓,终身免交一切费用,房屋产权将在被养老人逝世之后归养老院所有。属于“到按揭”的雏形,历时两年实践已经夭折。

2.上海模式(以房自助养老)。实施机构是公积金管理中心,65岁以上老人将自己的房产卖给公积金中心,再进行反租,租期双方约定,租金与市场价等同。老人可按租期将租金一次性付给公积金中心,其他费用归公积金中心交付。此模式利用房价与租金的差价将老人资产盘活,但要求以产权先过户为前提,且房屋升值部分完全归公积金中心所有,使老人心存疑虑。

3.北京模式(养老房屋银行)。这是由北京市某养老机构和中大恒基房地产经纪合作建立。60岁以上的老人将自己的房子交给“房屋银行”,用租金供自己住养老院。此属商业运作多方得利,但存在诸多问题,如能否保证养老院服务质量、老人房屋被租赁是否放心、租赁纠纷如何解决等。

上述模式可看做中国实施反向抵押贷款在实践中的雏形及发展中的探索。由于实践中面临种种不确定因素的困扰,各种模式存在较大的制度和机制缺陷。同时,理论探讨多于实际操作,在缺乏相应政策法规和观念引导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反向住房抵押贷款应有的社会效应还难以发挥、或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

四、结论和对策建议

尽管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对于健全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多渠道筹集养老资金,盘活二手房市场以及拉动内需等有着积极的意义,但目前的市场供给和需求都很有限,短期内开展和实施以现有制度和政策环境来看,可行性值得怀疑。但从长远来看,其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为此,应积极创造有利于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首先,发挥政府的主导力量,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实施创造条件。比如,调整相关法律法规,吸引保险资金和保险机构进入;通过开征遗产税改变中国老年人养老的传统观念,增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吸引力;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贴息、费用税前列支等各种政策支持,增加经济收入较低老年人参与的积极性等。纵观发达国家的经验不难看出,在一国开展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萌芽时期,政府的主导力量不容忽视。

其次,加强对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业务的宣传力度,引导人们改变现有的个人消费方式和理财方式。相信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老龄化危机的到来,传统的伦理观念会逐渐发生改变,反向抵押贷款市场将逐步成熟。这当然需要在一些比较开放的大城市开办此项业务,通过示范效应吸引更多的老年人前来参加。

最后,着眼长远,从战略高度认识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必要性,将其纳入中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通过健全对借款人的利益保障机制、明确界定经营主体以及寿险业务的示范作用逐步过渡,同时,为使金融机构的资产可以实现有效流动,减弱其流动性风险,可对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进行资产债券化运作,使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支持。

总之,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在中国的开展前景广阔,目前需要的是政策环境的创造和对人们观念的引导。

参考文献

[1]范子文.中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组织模式与运行机制探析[J].经济界,2007,(2).

[2]范子文.以房养老——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国际经验与中国的现实选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55-73.

[3]柴效武.反向抵押贷款在中国开办的迫切性与可行性的评析[J].城市,2008,(1):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