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的优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32:11

网络传播的优势篇1

关键词:网络媒介大众传播优势发展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达受众的传播渠道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而且越来越个性化。正如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所揭示的,不同传媒的特性带来了人们接触媒介方式的变化。在这样一个传播媒介和传播科技相融合的时代中,传播的方式呈现出多样化。信息流动的自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信息社会中的受众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具有主动性和参与性,也更富有独立的个性。

今天,网络媒体在中国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形成了较完整的网络新闻传播体系,已经能够和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一样,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并迅速形成社会舆论。《第1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在加速调查的网民中,有82.6%的网民表示,网络是他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首选。其他依次是电视,占总数的64.5%;报纸,占总数的57.9%;杂志,占总数的18.8%;书籍,占总数的18,7%;广播,占总数的14.4%;其他,占总数的6,9%。这样一个排名充分表明,网络媒体在发挥传媒的功能方面已经达到了不输于其他大众传媒途径的程度。可以肯定地说,网络媒体在今天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传媒形态。

这表明,网络媒介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日益凸现,发展迅速,成为不可替代的一部分。本文从网络的崛起、崛起的原因两方面进行分析,最后部分为结论,即网络媒介的优势。

二、网络媒介的崛起

网络的发展与普及经历了几个阶段。而其中之一便包括网络发展成为一种传播媒介,并逐渐为受众所广泛接纳。

1.以微博为例看网络媒介发展的迅速性

从1994年博客面世,到2005年的“博客热”,博客使网络真正做到了深入人心,博得了无数用户的青睐。而如今大火的微博,更是真正使网络实现了大众化,迅速占领市场。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根据相关公开数据,截至2010年1月份,该产品在全球已经拥有7500万注册用户。2009年8月份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

随后,微博本身也成为了新闻发生地。2009年11月21日,针对昆明市螺蛳湾批发市场的群体性事件,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在新浪微博开设了国内第一家政府微博客“微博云南”,并在第一时间对“螺蛳湾”事件作出了简要说明。目前已有一百三十多万人关注了微博云南。“微博云南”开设后,引起社会高度关注。11月23日《人民日报》载文,将“微博云南”称为国内第一家政府微博,并评论说,“现场直播”不一定只在电视上才有,突发事件现场的每个人都可以是“记者”,应对突发事件要“边做边说”,才有主动。

根据事件发生当天每秒钟网友的相关微博的数量,网络上评选出了2011年度twitter微博上的十大热门事件。“碧昂丝在2011mtV音乐录影带颁奖典礼上宣布怀孕”排名第一。根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旗下网站的统计,8月28日这一天,每秒钟有8868条微博在谈论碧昂丝怀孕。

微博作为“个人信息即时共享综合平台”正在深刻改变中国社会,其影响力渗透到了无论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还是日常生活。尽管微博的规模化成长才仅仅两年,但它已经迅速拥有超过两亿的用户,并且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根据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主持的“网络舆情智能化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的监测:在2010年,刚刚成长了不到一年的微博已经在各种传播平台的影响力排位中位列第三。根据相关数据推演,2011年,微博作为一种社会舆论和信息交换的传播平台,影响力排位极有可能升至第二,甚至有可能成为第一。面对微博数量的快速增长,传统的主流媒体也争先登上微博这辆大彩车,南方人物、凤凰卫视等均开通了官方微博。

由此可见,微博的草根性、即时性、便捷性,是它迅速发展并占领市场的主要原因。而这些特性也集中体现了网络媒介的优点。

2.网络文化的形成

关于网络文化,中山大学常晋芳下的定义是,“以网络为载体和媒介,以文化信息为核心,在网络构成的开放的虚拟空间中自由地实现多样文化信息的获取、传播、交流、创造,并影响和改变现实社会中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的文化形式总和”。

在互联网上,人们能够利用各种软件设施进行各种活动,诸如电子邮箱、搜索引擎、资料上传或下载服务、各类信息查询、网上聊天室、新闻网、BBS公告栏、免费个人空间主页、网上游戏、网上炒股、网上购物或商务活动、短信服务、网上教育、网络电话、网上支付、视频会议、多媒体娱乐等。几乎过去的各种社会性、日常性的生活与活动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得以实现。

网络文化以技术为基础,将虚拟与现实相结合,体现了更多的传播自由和平等。在网络交往中,传播主体可以自由地说自己想说的话,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情绪,甚至可以任意选择自己的身份。网络带给人们更为广阔和自由的交往范围,任何人都能找到一个发言的平台,获得一个发言的机会。

三、原因及分析

网络媒介快速发展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网络媒介具有比其他传统媒体更吸引受众的优势,且更好地适应了当前新闻传播发展现状。它能充分满足受众在接受信息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使信息反馈更为便捷。(二)传统媒体意识到其自身的局限性,纷纷登录网络,在网络上开通了自己的传播平台。从最初主流的传统媒体开通博客,到今天的微博,包括报刊电子版,官方网站等等,在某种程度上,传统媒介对网络媒介的利用也大大推动了网络媒介的发展。(三)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网络媒介提供了技术支持。科技的支持,是网络媒介崛起与发展的根本保障。(四)人们思想观念上对新媒体的接受度大大提高。传统媒体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人们习惯于看报看电视。网络媒介最初并没有得到大众的认可和接受。随着90后的成长,对网络的接受和认识逐步提高,更加充分地利用网络所带来的信息便捷,加上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更多的人认识到了网络的优越性。上个世纪末计算机专业热,让人们看到了网络的意义。也带动了更多人对网络的接受和认可。直至今天,几乎大部分人都接受了从网络媒介获得信息。

由此可见,在如今这个新媒体时代,传播媒介自身的优势的到发挥格外重要。美国新媒体专家杰夫·杰维斯(JeffJarvis)认为新的媒体规则是,首先,让人们支配媒体,受众或用户会使用它,否则这种媒体自然要失败;其次,低成本的媒体制作与发行,必然会导致小众,这样媒体成本越低,如果人们参与制作,信息的供应将是无限量的。

四、结论:网络媒介在大众传媒中的优势

有学者认为:“互联网络可以囊括以往传统新闻传媒的一切表现形态和特点,同时具备它们所不具备的特点。”

(一)传播速度迅捷。互联网又被称为“信息高速公路”,表明了其信息传播速度之快。网络传播不受印刷、运输、发行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信息传上网络的瞬间便可以同步地到达用户手中。因此,最近很多大的新闻事件,反应最快的常常是网络媒体。尤其是随着图文直播、音频直播和视频直播的出现,网络新闻的时效性日臻完美。研究表明,利用光纤,每秒钟几乎可以传送万亿比特,也就是说,像一根头发丝那样细的光纤在不到一秒的时间里,可以传送《华尔街日报》创办以来每期报纸的所有内容。网络传播的这种快速性使传播方式与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直接影响了传播信息的实效性。当美国发生“9.11”恐怖事件之时,正是网络传播走在了传播媒介的最前面,最快捷地向世界进行了报道。

(二)内容的海量性。网络传播凭借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及快速传播的优势,使自身的传播容量大大超过了以往的传播媒介。一个9G的硬盘可以储存45亿汉字的信息量。同时,网络媒体可实行全天24小时发稿。人民网、新华网等新闻网站和新浪网、搜狐网等门户网站实行全天候发稿以有十年的时间。网络媒体的每日发稿量(包括条数和篇幅)远远大于传统媒体。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是一个浩瀚的信息数据库。

(三)良好的开放性以及很高的信息共享度。互联网是一个向公众开放的平台。除了商业型以及新闻性网站需要进行审核以及注册才能运行外,很多学术性的以及大量的个人网站的注册基本上是放开的,门槛很低。也正是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平民化,它才真正发展起来,因为它面对的是一个信息的海洋,普通的网络使用者都可以为互联网络提供信息,它承载信息的扩充性是无限的。网络媒体可以依靠这些宝贵的资源,用“超链接”的方式将各方面的信息在允许的范围内收为己用,这种信息共享无疑大大丰富了网络媒体的信息量,信息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大大增强。这是电视媒体无法做到的,随着网络媒体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这种优势体现得也就越明显。

(四)广泛的传播面。“网上无国界”是对互联网的很好概括。与互联网连接的主机都是平等的,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家,只要你知道ip地址或域名,都可以访问任何与互联网相连的计算机,尽管它在地球的另一半。网络媒体这种跨地域性是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五)兼具信息传播的同步性与异步性。网络传播可以进行同步与异步的传播与交流,体现出传播功能上的多样性与灵活性。所谓异步性是相对与同步性来说的,信息的同步传播就是指传播的过程需要传播者与受众同时参与。而网络媒体则脱离了这个限制,信息的者将信息到网络服务器上则完成了他的工作,受众在此后随时可以上网查询该项信息,信息的发送与接受过程不需同时进行,这就是所谓的异步性。此外,网络同时又可以进行如网上直播或网络会议等多种方式的同步信息传播。这样的特点,使网络信息传播可以满足不同传播形式的要求,使传播双方摆脱了时间的局限性,同时可以即时性的参与其中。BBC的新媒体主管阿斯里·海菲尔德(ashleyHighfield)说,现在媒体的发展正趋向于用户点播和用户制作内容。2008年,BBC用户制作内容占网站内容的2%,但是预计会增长到10%-20%。

(六)自主选择性。对于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不管如何增强互动,受众大部分仍只是以旁观者的姿态在接受信息。并且,信息内容都是由传播者决定的,虽然传播者在传播信息的时候会考虑受众的需求,但是受众仍然只有接不接受的自由,而没有选择内容的自由。而人们在浏览互联网查阅信息时,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去主动的查找信息资料,各取所需。有了互联网,受众成为信息传播的主导者,甚至还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直接回馈给传播者,这是网络媒体最突出的优势所在。

(七)具有多媒体特征的综合信息传播方式。匡文波认为:“所谓多媒体,就是使电脑成为一种可以作用于人的多种感知能力的媒体,它集合了多种媒体表现形式来传送信息。”我们知道,网络媒体是基于inteRnetweB网页技术存在的一种新型媒体。依靠先进的计算机技术,weB网页可以包含文字、图片、声音、影像视频数据等多种信息形式,因此,网络媒体实际上也就是包含了多种媒体形式的综合型媒体。多媒体的表现力将大大超过单一媒体形式。这是网络媒体先天优势。美国传播学家丹尼斯·麦硅尔认为:“真正的‘传播革命’(communicationrevolution)所要求的,不只是讯息传播方式的改变,或者受众注意力在不同媒介之间分布上的变迁,其最直接的驱动力,一如以往,是技术(technology)。”

(八)网络媒体的信息过程简易,运营成本低廉。传播者在互联网络上消息,只需要在与网络相连的服务器上放置相应的计算机代码。传播者传播信息的过程大大简化。这个过程只需要少数的策划编辑人员及网页制作人员,使用一般的计算机就可以完成,无须大量的播出设备和人员。因此,网络媒体的运营成本很低,小而灵活。

 

 

参考文献:

【1】      程洁,张健,网络传播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1)

【2】      田智辉,新媒体传播,中国传媒大学,2008(6)

【3】      常晋芳,网络文化的十大悖论,天津社会科学,2003(2)

【4】      匡文波,网络媒体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5)

网络传播的优势篇2

【关键词】网络传播;正面典型;宣传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网络已逐渐成为信息传播、文化建设,甚至是人们交流交往的主渠道。特别是年轻人,对网络的依存度越来越高。有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网民总量5.91亿,手机网民4.64亿,其中30岁以下的年轻群体数量超过网民总数的一半。但网络是把双刃剑,是让人又爱又恨的东西。爱它推开了一扇窗,让人与世界零距离接触;恨它在打开窗户的同时,放进来的不仅是新鲜空气,还有灰尘和蚊蝇……从网络诈骗到网络金融犯罪,从网络到网络贩毒,从违禁物品的非法交易到谣言、诽谤、小道消息的传播,无不涉及。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勾连,让网上网下互动交叉,给违法犯罪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渠道。更让人不安的是,网上低俗及各种不健康信息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影响和心理暗示,正随着网络影响力的增强而扩大蔓延。有人说:“看一小时网上新闻造成的心理阴郁,需要看一星期的新闻联播才能缓解。”此语虽有调侃意味,但也说明,如果任由网上不健康信息蔓延,势必成为戕害国民精神的毒药。

去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中山一直有大力宣传正面典型,发挥正面典型的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的传统,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特别是2011年中山率先提出“全民修身行动”,好人好事、道德模范不断涌现,“全民修身”成为国内各大媒体关注报道的焦点,不仅得到了中央和省领导的高度肯定,更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认同。中山通过长期实践,在传统媒体上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等方面有许多成功经验。而利用网络进行宣传的思路与传统媒体区别不大,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络自身的独特优势,从而埋没了这一重要平台。下面笔者将结合网络传播的独特优势浅谈如何做好正面典型的网上宣传工作。

一、利用网络媒体覆盖面广、信息传递迅捷、网民参与度高的特点,积极开展正面典型网上宣传教育

中山应充分利用网络无界限的优势大力宣传正面典型,扩大正面典型的影响力。除了中山文明网外,积极有效地利用本地主要网站及各单位、镇区的官方网站大力宣传,进而带动其它网站同样信息,组织论坛发帖广泛讨论,培养良好的舆论场,引导人们学习正面典型。这里要提醒一点,在论坛讨论中一定要明确内容审核制度,落实论坛负责人的责任和义务,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引导健康向上的正确舆论中来。我们可以借用营销中的“触点”理论,即在任何有可能接触目标受众的触点上我们要宣传的信息,让目标受众有最大的可能性接触到这些信息。也就是说,在网络上宣传正面典型,要在网民可能接触的任何合适的地方,尽量让其更多的接触到我们宣传的信息,进而接受我们宣传的信息,学习我们宣传的正面典型,从而达到我们的宣传效果。

二、利用网络媒体的聚焦效应和扩展优势,积极开展网上正面典型人物事迹的宣传

网络的聚焦效应,可以在短时期内引导网民对一个事件给予特别的关注。许多领导怕网络,怕的其实就是这种聚焦效应,如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通过网络聚焦,使得事件处理起来难度倍增。但笔者前文讲到“网络是把双刃剑”,如果这种聚焦效应为我所用,有针对性地策划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事迹,便能通过它扩大社会影响。如将中山好人的故事以微电影、视频等形式在网上播放,让网民更直观地了解好人事迹,向好人学习。通过在网络上先发出自己的声音,再由传统媒体跟进,网上网下形成强大的舆论合力,把正能量扩展放大,传播的更广,效果也更好。

三、利用网络的互动功能丰富正面典型人物的形象宣传

主要门户网站要充分利用自身特点和优势,采取报道链接、故事集纳、语录汇集、照片组合、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生动讲述典型人物的感人事迹,极力展现典型人物的时代风采,并利用网络互动的特点,安排正面典型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使典型宣传更生动、更丰满、更贴近群众。

另外,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夯实典型涌现的深厚民意基础,更容易为群众所认同与接受。一是区分层次类型。在选择典型的时候注重先进性与广泛性的有机统一,精心选择不同层次、类型的正面典型,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中山人民的整体形象。从国家公务员到个体从业者,从耄耋老人到青年学生,从腰缠万贯的企业家到家徒四壁的普通农民。中山近年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覆盖了各行各业和各个阶层,如“公路卫士”莫雪丽、“走访局长”刘伟刚、“爱心妈妈”何银珍、“知心大哥”冯杏文等,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无私奉献,他们各有亮点,不同的群众在了解他们的事迹时更容易找到共鸣。二是立足平民视角表现典型。注重从平常生活中寻找感人故事,从平凡人物身上发现可贵精神,做到亲切质朴自然;以平民的眼光和欣赏习惯来表现正面典型,把典型人物当作群众身边的朋友、普通人,多重视角展现典型的内心世界,颂扬他们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使广大群众增强对正面典型的认同感。三是要善用真情实事宣传典型。要以人为本、以事感人、以情动人,用事实说话、用事例说理,讲述典型人物的普通故事,力避那种“高大全”式的典型和精神生活无欲、家庭生活无情、物质生活无求的非人性化倾向性的典型,做到所选典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体现人性特点、反映群众心声、得到群众认同。

四、利用网络信息传播及时的特点,积极做好突发好人好事的信息

在突发事件面前,网络比传统媒体更具时效优势,能更快捷地将有关信息告诉群众。纵观近年国内一些网络舆情事件,就是因为网络的传播,使得事件无论大小,转瞬传遍全国,乃至世界。特别是微博、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的出现,智能手机的普遍应用,使人们不仅可以随时随地快速了解世界各地的实时信息,还可以自己信息,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有媒体。我们可以善加利用这一点,把主旋律、好声音、正能量通过网络、通过群众自己的手第一时间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扩大影响力,营造良好形象。如开通官方微博或微信,或在政府官微、本地权威媒体官微上开设专栏等形式,设置长期性的主题活动,调动网民参与转发及互动。比如开展“我身边的好人好事”主题活动,引导网民将好人好事的所见所闻第一时间通过手机等电子设备拍下来进行微博并转发给官微,此举不仅能及时收集本地好人好事信息,同时由于是群众自发正能量,所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少了政府或官方的标签,更容易让群众接受和认同。

网络传播的优势篇3

关键词广播电视;应用;深化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6)170-0069-01

1广播电视网络技术的特性

在信息化时代,广播电视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在海量信息的传递和传播效果上追求先进性和全面性,要求广播电视搭建网络系统平台。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运用,可以丰富广播电视传播的有效性和全面性,还能丰富广播电视的功能优势,实现跨时空、跨地区信号传输,也是促使广播电视事业向着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的必然趋势。

广播电视事业推进网络化,还可以实现交互式的信息传播,完善广播电视的节目质量和提升收视率,丰富播出手段,吸引大量受众人群,不断改进传统的播出模式,更利于广播电视事业向着健康的先进的方向发展。

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事业中的推广与应用,并非一劳永逸的工作,因为网络技术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进行变更与优化,而优化的网络技术,能够实现广播电视事业传播的快速化和优质化,还能给各级企事业单位:如学校、企业、政府等提供优质的接入资源。另外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还能保证广播电视节目的传输质量。

2广播电视网络技术创新的意义

2.1海量信息传递的需求

在当前在信息化的时代,广播电视若要适应其发展要求,就要在信息传递和传播效果上可以始终保持先进性和全面性。而广播电视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不仅可以提升广播电视传播的有效性和全面性,还能提高广播电视的功能优势,使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能够适应智能化发展趋势。

2.2使网络电视播出形式丰富多彩

创新广播电视网络技术,在电视节目播出方面,可以有效提升节目的质量和收视率,增加播出手段,替换传统的播出模式,可以更加吸引广大用户,有利于广播电视事业向着健康先进的方向发展。

2.3促使电视事业传播的优质化

广播电视网络技术的创新应用,能够实现广播电视事业传播的优质化,网络技术的更新,能够保证广播电视节目的传输质量,从网络的层面上来说,能够保障节目的运行安全。

3广播电视网络的应用创新

在信息化时代,广播电视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在海量信息的传递和传播效果上追求先进性和全面性,要求广播电视搭建新型网络系统平台。新型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运用,可以丰富广播电视传播的有效性和全面性,还能丰富广播电视的功能优势,实现跨时空、跨地区信号传输,也是促使广播电视事业向着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的必然趋势。

广播电视事业推进网络化,还可以实现交互式的信息传播,完善广播电视的节目质量和提升收视率,丰富播出手段,吸引大量受众人群,不断改进传统的播出模式,更利于广播电视事业向着健康的先进的方向发展。

新型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事业中的推广与应用,并非一劳永逸的工作,因为网络技术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进行变更与优化,而优化的新型网络技术,能够实现广播电视事业传播的快速化和优质化,还能给各级企事业单位:如学校、企业、政府等提供优质的接入资源。另外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还能保证广播电视节目的传输质量,从网络的层面上来说,能够保障节目的运行安全,另外网络技术的推广应用,还可以保障广播电视在传输过程中实现监控的自动化以及普及自动化,智能化和现代化的广播电视网络管理系统的及时更新与维护。

4广播电视网络的技术深化

在广播电视网络系统的整体建设中,首先要考虑到电视网络建设的内容及要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就是技术的先进性、可靠性、性价比、灵活性,以及配套设施的可扩展性等。广播电视网络系统的建设与其他不同,他的数据、音频、影像及成像信息的应用要求需要足够强大的宽带平台的支撑,因此,在整个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中,就要求必须融入最新型的网络技术和最完善的设备以及最新的产品,这样才能符合网络电视的发展要求,确保整个系统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1)在广播电视网络技术中,通过应用新型组网技术可以使网络系统维持在高效、先进的状态。众多周知,广播电视台的网络体统不同与别处的原因,在于视频信息、数据和语音需要有足够的带宽来满足的各自的需求,而各个广播电视台的业务性质决定了各自的需求。采用最新的产品一定要因地制宜,这样才能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2)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广播电视的需要,广播电视网络技术要不断完善和优化。若要达到提升信号传输速度的目的,就要对网络技术整体结构和模式进行提升,这样也能达提高网络客户端音频的直观效果,通过对网络技术整体结构和模式的改进,使数据得到强化,可以完善电视网络的服务质量,使整个服务朝向更好的全面性发展。

3)在广播电视网络的优化与创新的同时,应该依靠整个网络系统的现状,不仅仅是扩大内存及容量,这样是解决不了我国广播电视网络技术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及问题的,这样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无效的措施,所带来的只能是资金投入的很多,却达不到应该有的成效及效果。我们要利用现代化的科技及网络信息技术,例如:数字信息技术,光前通信技术,交互式技术等高科技的现代化技术,在解决时空限制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扩大传播范围,扩充媒介,提升传播效率,客服传统传播模式的劣势及弱点,达到改变传播形式提升整体效益。

4)在创新的同时,要结合当时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利用多种形式和技术相融合,不断扩大网络化,信息化,自动化,全面化等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步完善广播电视网络的不同波段,频段的覆盖程度,达到全面系统性覆盖的效果。现阶段全国范围内的官博电视覆盖率已经达到大幅度的提高,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与融合,未来时代的广播电视网络技术会更加强大,覆盖率也会逐渐增强,最终达到全国,全球,乃至全世界的覆盖,这是一个未来发展的趋势,也是势不可挡的。因此,在创新的同时,也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的同时不断完善与创新,在管理上也要不断的突破。

5结论

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得到不断提升与发展,各个行业飞速发展,这就要求广播电视网络要及时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网络技术与电视技术的结合是网络技术发展必经之路,这样才能确保整个系统能够实现效益最大化,才能符合我国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春雪.浅论广播电视中的数字微波传输技术[J].科技创新导报,2011(11):14.

网络传播的优势篇4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当前新媒体技术逐渐受到国家的重视,基于网络数字化的广播电视技术也成为我国信息传播工作的重要方向。本文先简要分析了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相关概念以及技术的特点及优势,并探讨了w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应用前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数字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快,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在网络数字化的影响下,其原有的发展模式与传播方式都发生相应的变化,使得传统广播电视的效益得到迅猛提升,并且在维护起来也有较大的优势。基于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在当前信息传输中的巨大优势,相信在未来将呈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概述

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核心是互联网科技,在该技术体系中,核心部分是借助互联网构建的网络服务器。具体的组成包括广播电视需要传输的信号,并且信息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联系,形成相应的界面,而用户也可以自主作出选择,用户的选择与服务器的智能化运转相联系,为用户提供定制化的信息服务。通过网络数字化,用户选择与获取信息的时间更快,操作起来也更加简便,用户摆脱了以往需要繁琐操作才能获取信息的落后方式,借助鼠标,通过轻点几下页面就能够进行节目的观看。并且在服务器的管理终端,还有用户喜好的收集与整理功能,通过统计用户平常观看节目的情况,由服务器定期向用户推送节目。在该服务器中,还有供使用者进行视频制作的工具,可以将各个节目的视频进行压缩处理,将其上传到客户端,供用户进行浏览。此外,网络数字化广播台的高度自动化及程序化也是该技术非常突出的特点。

2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特点及优势

(1)信息的共享度高,传输效率快。互联网汇聚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并且通过互联网的信息汇总,将其综合到相应的平台中,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的共享,相比传统广播电视而言,其优势将更加突出。并且利用互联网构建的服务器在信息传输上还具有高效率的特点,达到提高信息传输效率。相关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人员能够使用计算机编辑信息,并且使区域的分工更加明确,并使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质量与传输效率大大提升。(2)提高编辑的效率。传统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人员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视频的剪辑与后期处理。而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上,节目编辑人员只需通过互联网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编辑处理,然后向制作处传输制作完成的节目即可,并且节目可供选择的样式多种多样。这大大提高了广播电视节目的传输容量与传输速度,提高重要信息传输的时效性。在传统广播电视的播出中,图像清晰度与传输效率往往呈反比关系,而借助网络数字化,则能够大大提高电视节目播出的质量,降低节目传输过程中受电磁场、人为操作失误造成的节目质量下降的情况,有效提升用户的观看体验。

3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应用现状及前景

(1)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应用现状。网络数字化与广播电视的融合在十几年前就开始发展,并且在长期的技术磨合中逐渐使该技术步入正轨,受我国网络数字化技术应用刚起步的影响,在信号的传输与发射上有待进一步提升。在技术的应用功能上,包括广播电视视频信号的数字化及音频数字化。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相比传统的广播电视而言,在抗外界干扰能力上较强。而在音频数字化发展上,为了给受众良好的视听享受,数字视频与数字音频的发展速度相一致,为了实现动态视频的展示,声音信号实现数字化,通过音频与图像信号频率取值的一致性,真正达到声画同步。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满足了当前人们对各种信息的需求,为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更大的便利。为了进一步提升与完善广播电视技术,当前需要处理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要解决好网络问题。推广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需要解决好基础的网络问题。网络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潜力是非常巨大的,但是在功能的开发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需要关注的重心是不断改善宽带网络ip,加快网络的建设,提高网络传输速度。在传输材料的选择上,目前广播电视网络专用的线路为光纤网,然而鉴于光纤网建设成本较高,因此为了提高广播电视的播放效率,应降低运行成本,通过网络ip技术与广播电视技术相结合,实现信息传输的高效,并且还为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二,应解决好信息源问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传统广播电视要想追赶时展的脚步,就应形成信息与网络资源互补的局面。在当前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形式下,传统媒体面临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然而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却是新媒体无法媲美的,为了加快两者的发展,应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能够不断拓宽传统媒体的功能,使广播电视行业的业务组成逐渐延展到基本业务、增值业务与拓展业务共存的局面。而基本业务主要是广播电视平常工作的组成部分,拓展业务与增值业务可以通过网络媒体环境进行运营,从而实现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优势,进而使网络数字化技术给广播电视技术的革新与发展带来更大帮助。(2)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应用前景。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数字化必将得到快速的发展,因此势必会带动传统的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从而扩大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根据当前人们对信息的个性化要求,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的传输形式必然会呈现多元化发展的局面,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也会不断的改进节目的制作方式以及节目的编制方法,从提高节目的传输效率与传输质量出发,提升用户的观感。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网络数字化与广播电视也应追赶时展的脚步,不断提升传输水平与传输质量,并且还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开发更加广阔的市场,注重用户市场的引导,结合市场与用户的需求,对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进行改进与优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我国传媒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网络传播的优势篇5

一、网络传播的优势与特征

说起网络传播的优势特征,有人把它比喻为:网络媒体擅长的是多兵种合成作战的“大规模立体战”、“闪电战”,而不是单兵种的“游击战”。网络作为一种新媒体,其优势在于集多特性于一身,其集合优势所显示出的威力远远超出这些特性的简单相加。网络媒体的优势在于前三类媒体特征不同程度的综合。时间上可即时、随时播报,可长期使用,一经上网可随时查阅;空间上,容量无限大,覆盖全球,使全球性信息海洋真正成为现实;媒体与受众的关系上,一改此前媒体受众的被动地位,第一次实现了相互间的平等。而这些,其他三类媒体是目前所不能及的。

具体来说,互联网传播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传播内容的数字化。数字化是互联网传播存在的前提,这一技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传播。由于数字化技术的优势,使网络传播不仅便于复制和传输,而且便于不同信息之间的相互转化,可以在文字、声音和图像之间方便地相互转换。数字化又赋予网络“海量”信息。由于互联网特有的超文本和超链接特征,网络信息不仅量大无穷,而且形式丰富多样,网民不仅在网上可以看到最新的新闻信息,而且还可以搜索相关报道、相关资料乃至相关网站。由于数字化传播的领先优势,时效性成了网络区分于其他媒体无可比拟的特征,特别在一些突发事件的报道中,网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传播速度飞快,信息来源广泛,制作信息便捷。因此,网络传播可以随时新闻,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和连续性事件的报道中,网络可以随时“刷新”信息,在实效性上远远超越传统媒体。同时,由于数字化传播的特点,网络集中具备了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体的综合优势,实现了文字、声音、图片、影像等手段的有机结合。时下流行的“流媒体”技术,更是把广播、电视节目完整地搬上了网络,以“数字流”的方式向受众传输,接收便捷,选择自由度高。这种多媒体技术的传播特点极大地改变了人民接受信息的方式,同时还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面对面的亲身传播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虚拟化个人传播”方式的盛行。

三是传受关系的交互性。交互性是指围绕新闻事件,传媒与受众之间的信息双向沟通和传输,反映着受众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互联网使新闻的传受双方互动交流真正成为了现实。交互性是网络媒体区别与传播媒体最大的优势之一。尼葛洛庞帝曾对网络作过形象的描绘:“数字化会改变大众传播媒体的本质,推(pushing)送比特给人们的过程将改变为允许大家(或他们的电脑)拉(pulling)出想要的比特的过程。这是一个剧烈的变化,因为我们以往的媒体的整个概念是,通过层层过滤之后,把信息和娱乐简化为一套‘要闻’或‘畅销书’,再抛给不同的‘受众’。”②与其他三类媒体相比,匿名化所带来的平等性特征使得交互性在网上大放异彩,在网上凡有BBS(电子公告板)、聊天室、在线游戏等的任何一处,你会发现都是人来人往,不亦乐乎。网上论坛就是发挥网络互动功能、增强网民参与意识、了解社情民意、加强舆论引导的重要手段,也是互联网的独特优势。交互性同样给网络媒体注入了不少的活力,使其在编读往来方面无论是内容和形式都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互联网的强大的互动功能还催生了互动性新闻。在这网上,受众既是新闻的消费者,又是新闻的"制造者"。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参与不仅提高了新闻的社会关注度,而且丰富了新闻的内涵。

二、网络传播加速受众分化

网络传播以其巨大的传播优势,极大地推动着传播方式和媒介形态的变革。其中,网络传播与大众传播的最大差别还在于传受关系上的嬗变。网络传播加速了受众分化和个人传播的发展趋势。

首先,网络的技术优势加速了受众分化,使个人传播成为可能。个人传播要成为可能,必须要有一个能够接近并自由控制的“信息平台”,网络就为受众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网络技术使人们期待已久的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互动不再那么艰难,并以其开放式结构和海量存储能力为各种讯息意见的进入与碰撞提供了包容空间。比如在“博客”虚拟社区中,每个人都可以凭借简单的网络知识注册一个“属于自己的”园地,依据“博客”提供的平台,自由地编辑和自己的信息和作品。

其次,网络对传播最大的改变首先表现在传受关系上的嬗变。对于受众来说,网络技术最大的意义可能在于提高了他们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他们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动的参与者。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媒介技术的进步,受众的分化趋势是难以避免的。影响受众分化的因素很多,主要有社会价值观的日益多元化、受众接受心理以及媒介形态的变革。而网络传播的发展,不仅是媒介形态上的巨大变革,更拨动了受众心理上最敏感的神经。

大众传播是一种点对面的单向的传播活动,即由传播者主导的面向广大的受众的有组织、大规模的定向活动。大众传媒的拥有者和使用者同时又是信息和舆论的控制者,谁掌握了媒介谁就可以控制信息和舆论。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充当“把关人”的角色,把持着信息流动的“窗口”。经过把关人的过滤和筛选,剔除那些被视为不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内容,而将那些已包含着自身价值观念和主观态度的信息传达给受众。

网络传播改变了传播者与传播工具之间的关系,受众与传播者站在了“平等”的位置上。受众上网,犹如进入一个偌大的信息的超级市场,信息不是从传播者那里“推”向接受者,而是由接受者从传播者那里“拉”出来。互联网上的信息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条件如思维方式、兴趣爱好、资料类型等任意分层组织自己的信息,而网上的信息获得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任意选择其中每每一条信息。网络传播是一种典型的个性化的传播方式,既有点对面的传播又有点对点、点对面、多点对多点的传播。网络传播意义上的“受众”,不再是一个只有一种性格的整体(单数),而是无数个个体的相加(复数)。从技术上讲,互联网络无非是将世界范围内属于不同群体和个人的计算机、计算机网络以及外设联结在一起,实现其相互间的通信。网络传播是对所有“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式的解构,在网络这个全人类共同拥有的信息平台上,传播者和受众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互为信息传播的主体。传播者与接受者相互承认、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影响,共同分享着信息和经验。尼葛洛庞帝说,“后信息时代的根本特征是‘真正的个人化’。”“大众传媒将重新定义为发送和接受个人信息的系统。”

这种“真正的个人化”正适应了当前价值观多元化的趋势。社会阶层的变迁,利益主体的分化,加之消费时代受众对传媒的心理期待升值,造就了价值体系的多元化,进而促进受众需求的分化与多元化。传媒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社会政治体系中的一部分,互联网就是这种环境中的一分子,“孜孜不倦”地推动着受众继续分化。由于网络为小范围的受众提供了和获取信息以及“发言”的平台,小众传播逐渐成为可能。

再次,网络传播的交互式的特征赋予受众更多的“自由”权利。在转轨与转型同步的社会整体性变迁过程中,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分化整合、社会各阶层利益格局的调整与平衡、整个社会运行机制由行政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上进行。在这样的环境下,需要有一个“社会减压阀”,为公众提供交流与呼喊的空间。

虽然大众传播理论中也引入了“反馈”的概念,传播者可以根据受传者对传播者发出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来检验传播的效果,并据此来决定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以实现传播的目的。但由于受这种单向线性的传播方式的局限,大众传播的反馈大多是滞后的,缺乏即时性和直接性,传受双方不能很好的沟通和交流。而网络传播是一种双向的交互式的传播,传播者不仅可以在网上面对面地进行传播,而且彼此可以在角色进行互换,传播者可以成为受传者,同样,受传者可以成为传播者,网络传播克服了大众传播单向线性传播的局限,信息在传播者和受众之间自由的双向的流动,实现了传受双方的互动,使信息交流变得更加轻松、方便、快捷、自由,极大地提高了传播的效率。网络传播中的受众是网络传播真正的主体,在网上他们享有与信息者完全相同的权利,这些权利包括:(一)知晓权(therighttoknow),受众有权通过网络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了解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机构等公共权力机构的活动(如利用政府网站对政务进行知情和知察);(二)传播权(therighttocommunicate),受众有权将自己的经验、体会、思想、观点和认识通过网络特有的方式(如BBS、email、个人网站等)表现出来并加以传播;(三)传媒接近权(therightofaccesstomassmedia),这项权利赋予了传媒向公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受众有权通过网络阐述主张,发表言论,开展各种社会文化活动,如参加网络媒介组织的各类讨论。

这种“参与自由”与“互动自由”和正是迎合个人传播的最大吸引力。网络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介的信息准入特权。传统媒介作为庞大的信息机构,人们赋予了它监视环境职能的同时,也赋予了它选择的职能。他们拥有信息准入的特权。符合把关人利益的信息被传播,符合公众利益而与把关人利益相违背的信息则可能被遏止,把关人(媒介)利益超越于公众利益之上。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强势力量可以利用媒介,处于弱势地位的声音难以接近媒介。③版权所有

三、“博客”与个人传播的新发展

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手段,网络中信息的传播同传统的信息传播具有很多共通之处,它们一样切合信息传播的规律。拉斯韦尔所提出的"五个w模式"依然可以适用于网络,只是这五个w要素在因特网传播特性的塑造中已变成了五个w’ever要素(whoever,whenever,wherever,whatever,whomever),也就是说因特网创造了一种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与其他任何人进行任何形式的信息交流的形式④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媒体,其带来的不仅是技术上的进步和传媒形态上的变革,同时还有思想观念上的嬗变。互联网的核心思想是“没有控制的中心”,这种“去中心化”(decenterlization)特点从侧面反映出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媒体呼唤更加开放和自由的传播环境。二是公众渴望得到更多自由与权利,包括“话语权”、“知情权”、“民主参与权”等。网络传播的兴起,在迎合这中思潮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个人传播的发展。2002年8月“博客中国”()网站的开通,标志着以网络为平台的个人传播的飞跃。

与“大众传播”相比,“个人传播”是个全新的概念。它是指在网络传播背景下,个人凭借一定的网络知识,自主掌握一个属于个人的“媒体”,自主接收和传播各种信息的一种传播方式。它与大众传播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传播者角色的变化:大众传播是一个小群体对一个大群体的传播,个人传播是单独的个人掌控一个媒体,既可对个体也可对群体的传播;大众传播中有着层层的“关口”与控制,而在个人传播中,传播者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又是自由的信息传播者。以“博客”为例,稍懂网络知识的人便可轻易地注册一个完全属于的“博客”,然后,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与价值趋向往上面粘贴内容,个人可以随心所欲地编辑、更新所传播的内容,这种特殊的传播形态甚至稀释了“把关人”和“编辑”的作用。

网络传播的优势篇6

互联网信息化、便捷化的特点为网络新闻带来许多区别于电视新闻的优势和特色,同时也为电视新闻带来了挑战和威胁,其中包括传播方式的挑战、传播速度的挑战以及个性化服务的挑战等等。

(一)传播方式的挑战

互联网的信息化和传播速度决定了网络新闻传播的实时性和快捷性[2]。电视新闻还是局限于传统的采、编、播框架之中,传播速度有待提升,与电视新闻的新闻制作流程相比,网络新闻的制作流程更简单、传播更便捷。在网络时代和自媒体普及的时代,人人都有可能成为新闻的者,从而实现了新闻随时随地的传播。这种多样化的传播方式,是对传统的电视媒体的一大突破和挑战,为电视新闻带来了威胁。

(二)受众影响力的挑战

中国人口基数大,同时也是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网络的普及和人们对网络的依赖为网络新闻的滋生和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现今人们看电视的时间越来越少,例如上班族,往往只能通过早晨以及傍晚的间隙进行电视新闻的收看,其余的时间还是与网络资源的接触比较多[3]。这样一来,网络新闻的受众不断增多,往往会削弱电视新闻的受众群体。

(三)个性化服务的挑战

在网络新闻出现之前,电视媒介一直是新闻制作与播报中的优势媒介,声画合一的传播方式和快捷的传播速率赋予了电视媒介的优势地位。但是自从网络新闻衍生和发展之后,网络新闻的个性化服务为电视新闻带来了挑战和冲击。首先,网络新闻的订阅为受众的自主选择带来了便捷;其次,自媒体的普及使全民记者时代到来,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者。

二、电视新闻应对网络新闻挑战的策略

在网络新闻带来的冲击下,电视新闻只有发挥电视媒介这一传统媒介的权威优势,才能更好地应对网络新闻带来的挑战,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依靠权威优势,提升策划能力

电视新闻不论是资历还是权威性,相比还不够成熟的网络新闻来说都要高得多,在新闻制作方面,电视新闻还是存在着一定的权威性和话语权。电视新闻的制作首先要善于抓住这一优势,对于新闻策划更加严谨和完善。例如,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虽然网络新闻在时效性上比电视新闻强,可以率先爆料以博取受众,但是就新闻的权威性和可信性来讲,电视新闻还是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电视新闻制作人可以在就地取材、剪辑后,将事件制作成专题或者连续报道,保证新闻的质量和后续性。

(二)与网络舆论互动,提升灵活性

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和快捷化为网民提供了表达意见和看法的空间。在网上,网民可以战队新闻实践畅所欲言,发表对于事件的看法或者意见与建议。在网络新闻后,网民的意见和看法往往能形成网络舆论,是民意的代表。对于这一现象,电视新闻制作要善于抓住受众心理,在电视新闻的制作中实现与网民的互动。例如,将网民在网上发表的意见显示于电视荧幕之上,在对此意见进行总结和讨论等,营造电视新闻与网民意见的良好氛围。(三)实现电视新闻网络化,拓展传播渠道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只有紧跟发展潮流,充分利用媒介优势,才能不被竞争激烈的新闻市场淘汰。现今电视媒介创办网站以及微博认证号、微信公众号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电视新闻及时拓展传播渠道,实现电视新闻的网络化,是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从而又保证自身竞争力的方式之一[5]。例如,现在中央电视台在微博上开通“央视新闻”这一微博认证号就是很好的例子,讲电视新闻实时在网上进行滚动播出,即保证了自身的权威地位,又竞争了受众市场。

三、结束语

网络传播的优势篇7

关键词网络媒体;特点;电视新闻传播;影响;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4)128-0004-02

网络新闻是指通过互联网络和传播新闻的新闻形式。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日渐成熟,作为新兴媒体已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网络媒体的新闻传播,不仅可同传统媒体一样传播新闻信息,而且正以其多样化的报道手段,得到越来越多受众欢迎。这就使得电视新闻传播这一传统模式受到一定的冲击,采取何种有效措施才能吸引观众,使电视这个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中发挥出应有作用,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1网络媒体在新闻传播中具备的独特优势

近年来,随着网络这一新型媒体的发展,网络新闻模式迅速发展,给传统媒体途径的新闻传播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其具备一些与传统媒体相较更为独特的优势:

1)网络媒体途径的新闻传播内容更加丰富,且凸显出受众自我选择特性。网络媒体的新闻传播通常是以庞大的互联网络为背景资料库,与新闻相关的链接信息能够帮读者迅速地建立起对新闻事件的感性认识。海量的网络新闻信息,也能充分满足受众对新闻内容自主选择的需求,能够极大地满足目标受众的需求,实现新闻信息的高效传播。

2)网络媒体途径的新闻传播时效性也更强。由于网络媒体新闻传播具备速度较快的特点,加之网络信息来源范围更广,新闻信息的制作和也更为简便,有着随时随地接收和新闻信息的能力,所以实效性较传统媒体更强一些。

3)网络媒体途径的新闻传播具有更强的互动性。网络媒体的新闻信息传播往往具有共享性、流动性和自由性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媒体新闻传播,使得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间的界线进一步被淡化,每一个体均拥有了话语权,新闻信息在网络媒体中进行传播时,“传播者”和“接受者”间渐呈交替互动态势。

4)网络媒体途径的新闻传播实用性更高,检索也更简便。网络新闻传播通常不会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特别是基于互联网络十分强大的信息存储能力,新闻受众可通过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或是专业的新闻网站,在任意时间浏览和获取所需的新闻资讯,充分满足受众对需求信息的及时掌握和了解,所以其实用性更为强大。

2网络媒体和电视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具体差异

分析

在新闻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可以发现,网络媒体和电视媒体这两个途径,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是存在较大差异的,这主要体现在:

从新闻信息传播者角度分析,网络媒体新闻传播者大众化特征明显,融合了互联网络视听一体化和互动化等优势的网络新闻信息越来越受到普通网民的关注。而且,因为网络媒体所特有的互动性特征,很多网民本身便成为新闻信息者,特别是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媒体的发展,网络新闻信息传播逐渐步入了自媒体时代。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普通民众接受或新闻信息,让新闻事件相关信息得到极大的补充和完善。然而,其同时也可能会给网络新闻传播带来一些问题,最常见的是因新闻信息传播监管不足,导致的新闻信息真实性严重不足,进而误导受众对新闻事件或信息的正确认知问题。而电视作为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对传播者约束和监管是十分严格的,新闻信息要经电视平台,通常需经过严格审查。基于以上认知,与网络媒体新闻信息相较,电视媒体的新闻信息公信力更强。此外,由于电视新闻信息要结合视听两方面内容,采访制作和播发的速度与网络途径相较要慢一些。而且专业电视媒体工作人员与庞大的网络使用者数量根本不具可比性,虽然公信力和权威性更强,新闻信息的数量要远低于网络新闻信息。

从新闻信息的接受者角度分析,网络媒体新闻覆盖性更强,且具全天候的特点,信息一旦,网民可于之后任意时间浏览,随着手机等移动媒体的发展,普通民众更是可随时随地的接收所需新闻信息。当然,从受众数量来说,电视受众始终排在各类媒体的前列,网民数量增长虽然较快,但数量上依然赶不上电视用户,所以新闻信息感知的广泛度也就不如电视媒体。分析两类媒体的受众可以发现,网民以年轻人为多,儿童及老年网络用户较少,而电视媒体则老少皆宜,电视新闻传播在这一层面上是占据优势的。

3网络媒体新闻传播对电视新闻传播的影响及应对措施探讨

3.1网络媒体新闻传播对电视新闻传播的影响分析

首先,网络媒体新闻传播途径的发展,使电视新闻传播受到了冲击。广播电视在现代新闻信息的传播中已不再是唯一的主要途径了,网络媒体的发展为新闻信息传播提供可以信赖的多种传播途径,给人们了解新闻信息提供了更多选择。互联网新闻信息的及时性与普及性,极大地提升了新闻信息传播速度,使信息接收人群进一步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电视新闻信息的传播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其次,电视媒体的新闻信息传播服务受到冲击。互联网尚未得到普及前,作为最有效的新闻传播媒体,电视在传统新闻传播媒体中优势十分明显。其以声色结合方式,给观众提供接受新闻信息的主要途径,传播方式也为人们所广泛接受。然而,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网络媒体为受众提供了包括文字、音频、图片、视频等更多新闻传播方式,更易为受众接受。特别是网络新闻信息互动性更强,使很多年表人对网络新闻信息的更加偏好。

再次,电视新闻信息传播途径的影响力受到冲击。网络技术发展,推动了网络、手机等新媒介的进步。与传统媒介不同,新媒介优势体现在可与新闻受众间形成互动。特别是一些重大新闻事件发生后,互动的优势就会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如,突发某一新闻事件后,有网友第一时间在网上新闻信息,之后就有网友发贴回复,新闻信息内容在反复回贴过程中逐步得到确认,新闻受众对新闻内容了解也会更加深刻,这使得人们更乐于从网络途径了解新闻信息。

3.2在网络媒体冲击下,电视媒体应采取的应对措施探讨

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电视新闻信息传播优势、劣势都是显而易见的,应采取何种措施,才能扬长避短,吸引受众,发挥应有作用,有效传播新闻信息呢?实践表明,可采取如下应对措施:

首先,重视电视评论,加强新闻信息的深度报道。数字技术使得人们面对庞大的新闻信息,网络上的新闻信息虽然数量较多,但多呈碎片化、简单化,这样的信息虽然也能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基本需求,却难以满足受众全面、深入了解新闻信息的内在要求。而这正是电视媒体新闻信息传播的长项。所以,面对网络媒体新闻信息的冲击,电视媒体新闻传播中应着眼于此,重视电视评论,加强新闻信息深度报道,提升自身竞争力。例如,央视的《道德与法制》、《今日说法》等栏目,就是通过对新闻事件的准确评析和深度解读,让观众了解新闻信息的同时,获得相应的法律知识。这无疑是网络媒体新闻信息传播所不能替代的,是电视媒体新闻传播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的,这绝不仅是为了提升电视新闻传播的竞争力,更是信息爆炸时代,让电视受众了解新闻的深度信息,并从新闻当中接受教育的现实需求。

其次,尽量采用形式更加多样的形式进行新闻报道。由于网络新闻传播形式的多种多样,或是简短的文字,或是声形并现的视频,或是仅依靠图片来说明某一新闻事件。若电视新闻传播依然沿袭相对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语言字正腔圆、表情严肃认真,而且语调的感情色彩又不够浓郁的话,电视新闻的传播过程必然是平淡如水的,这种毫无悬念的新闻传播模式已经失去了竞争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原来的电视新闻观众流失到网络媒体受众中去。

全新的形势,要求电视媒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要多采用形式多种的播报方法,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听感受,这样才能使自身竞争力不断提升。例如,更多地采用现场直播的新闻传播形式,因为这样的新闻播发形式能够让观众感同身受,使观众能与新闻的现场紧密接触。还要让电视新闻主持人发挥出更好的作用,即以主持人特点为依据来确定节目风格。若是知名度非常高的节目主持人,且其特点鲜明,水平较高,其主持的新闻节目就可以按主持人风格确定基调,以使新闻节目和主持风格联系更加紧密,节目会显得更为流畅自然。要知道,新闻节目注重突出主持人风格,通常能够产生较好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此外,新闻节目也可适当地采用脱口秀或是方言等形式进行,当然,这种形式更多地是应用于地方台民生类新闻节目传播之中,能够让观众倍感亲切。

再次,电视新闻传播也应借力媒体融合,不断增强节目的互动性。电视新闻具有较高权威性不可否认,但新媒体注定会给电视新闻带来冲击,只有与网络媒体进行适度融合,使网络媒体优势为我所用,增强互动性,才能提高电视新闻传播的知名度现影响力。例如,可通过微博等网络方式与受众展开互动,加强与受众的沟通。

4结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途径不断拓宽,电视新闻受到一定冲击不可避免。电视媒体只有把握自身优势及特点,不断提升电视新闻传播的竞争力,增强电视新闻传播的生命力,才能促进电视媒体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网络传播的优势篇8

关键词网络;数字化;广播;技术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6)156-0095-01

目前,广播电视传媒已经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数字电视的诞生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感官以及视听需要。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出现,为推动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

传统电视信息和图片的传输通过模拟信号来完成,这种方法容易受外界信号干扰,无法保证播放质量。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广泛的应用,电视信号传输借助该技术将传统的信号传输转变成数字信号,有效地避免了外界因素的干扰,从而保证了信号传输质量,同时,网络数字化技术在传递数字信息的过程中还能产生其他方面的特效,如立体式声音,画面清晰等,因此,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运用网络数字化技术传播广播电视信息,可以提高广播电视的收视率,为广播电视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2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应用优势

在广播电视编程中应用网络数字化技术,可以简化远程编辑流程,使编辑工作变得更为容易,在具体操作中,相关操作人员可以将事先需要的编辑信息从网上下载下来,然后通过编辑体系对其进行再加工,完成之后传输到编辑处,如此,远程编辑就完成了。但受一些技术使用范围的限制,远程编辑技术还不够完善,为了更好地完成此项工作,相关技术人员需要对广播电视技术进行深入地研究,以突破远程编辑技术的应用缺陷,从而提升网络数字技术的应用效果。

2.2实现了资源共享

在广播电视进入到网络数字化时代的同时,广播电视信息也实现了资源共享,为提升传播效率创造了条件。广播电视与网络共通,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简化了制作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在信息资源达到高度共享的装态下,方便了相关信息活动的进行。同时,在制作过程中,很多活动还可以按照自身所属的部分进行空间划分,从而提高节目制作的质量。

3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特点及优势

3.1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特点

3.1.1趋向数字化发展

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广播电视技术由传统技术模式向现代技术模式转变,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出现打破了常规数字传导程序,为提高广播电视节目质量创造了条件。网络数字化技术在信息传输以及输出质量上都显示出了一定的优势,这主要是因为数字化技术对于外界的信号干扰不会做出敏感反应,能够有效抵御外界干扰,因此,能够保证电视节目观看质量,为更好地服务广大观众创造了条件。

3.1.2趋向网络化方向发展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无论是手机通讯还是导航系统,都因网络技术的出现而得到了良好的应用。在广播电视技术中借助网络技术优势,可以实现广播电视传播的快速性和稳定性。以网络技术为载体,可以提高广播电视的收视范围,同时实现资源的多元化共享,为促进信息交流,丰富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有力支撑。

3.2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优势

3.2.1实现了资源的高效获取和应用

在广播电视信息传输中运用网络数字技术可以获取最新的网络信息,通过数据传导将消息通过电视播报传导出去,提高了信息传播效率,同时也实现了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从而保证了信息的最大利用效率。

3.2.2优化配置资源

传统电视广播技术依靠信号进行信息传输,信息的传输很大程度上受信号因素的制约,从而影响信息传导。数字化技术是将信息以数字的形式传播,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上述问题的出现,通过网络技术获取信息内容之后,对信息内容进行技术处理,获取有效的信息资源,从而保证广播电视节目质量。

网络传播的优势篇9

【关键词】网络视频;三网融合;多屏合一;客户端;用户体验

一、网络视频新媒体的传播优势

自1987年中国人第一次接触互联网,尤其是近几年以来,互联网在中国正以迅猛的速度发展,并对当今中国人的生活产生着难以估量的重大影响。越来越多的网民放弃了传统的报刊杂志、广播电视,转而投向网络来满足自身获取信息和学习、娱乐等需求。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一直维持稳定扩大的态势,从2007年底的1.61亿逐步增长至2011年底的3.25亿,平均每年增长4000万人左右。与整体网民的涨势相比,网络视频用户的增速并没有超过网民增速,网络视频使用率从2007年开始持续走低。而在2011年,网络视频使用率出现拐点,视频用户占网民比例由上年底的62.1%提升至63.4%。网络视频作为一种崭新的媒体形式,相对于传统的媒体而言具有明显的传播优势,概括而言有以下几点:

(一)大容量、多元化

我们日常接触的计算机互联网就像是海量的信息库,而且由于采用了数字压缩技术,使得互联网可以比传统的有线电视网容纳更多的视频节目。网络视频的内容并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由专业机构制作发行的电影、电视剧、电视节目等,更加包括了由草根网民自行制作的视频作品,同时,网络视频同时具有对有线电视台节目的直播功能,可以将电视上正在播出的节目实时同步到互联网上,并且可以根据网民的网速以及个人需求等调整清晰度和画面大小,这也使得其视频文件来源以及观看体验更加多元化,网民对于网络视频节目的选择更加广泛。对于传统的电视频道而言,由于本身的频道定位和播出时间、信号覆盖范围等多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在同时把多种类型的节目同时展现给观众。而网络视频可以通过超链接的形式把不同类型的多个视频节目放在一起,供网民选择。如新浪网视频网页就可以同时数十条视频新闻,并且可以通过搜索的方式查找较长时间以前的视频新闻,随时方便网民点击收看。而网络视频在进行传播时,所属的网页同时还能提供大量的节目信息以及文字图片新闻和广告等信息,这种多元化多载体的体验也是传统电视无法同时满足的。

(二)双向互动、分享

随着社交网络在众多网民日常的网络活动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几乎所有的视频网站都具有了一键分享的功能,以优酷网为例,在视频播放节目的下方有一键分享的图标,通过和各大社交网站的联合,网民可以将在优酷网上看到的精彩视频一键分享至QQ空间、新浪微博、人人网、腾讯微博等社交网络,通过加载自己的评论和观点与自己的“好友圈”进行分享和传播,并且在视频播放节目的下方除了“大家都在看”精彩视频的推荐外还有大块的评论区域,网民可以通过登录优酷网发帖评论的形式参与到与其他网民的互动当中,使得自己的观影感受可以得到分享,在观看视频的同时也可以在其他网民的评论中获得更多的信息。由于优酷、土豆等视频网站的大量视频作品是由草根网民制作并的,视频制作者在将作品后,也可以在网络上看到网民观看后的即时反应和感想,对于日后的视频制作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这使得网络视频取材范围日益扩大和制作水平也不断提高。

(三)终端多样性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智能终端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视频的收看也更加不局限于个人电脑,掌上电脑、手机等也发展为网络视频的接收终端。网民相对于传统电视媒体的观众而言对于在视频接收方面由于接收终端的多样性而具有了更多的选择性。如凤凰网、土豆网等视频网站相继推出手机版网页和智能手机客户端,使得网民在传统的个人电脑以外有了更加方便快捷的选择,可以随时随地接收视频信息,观看、分享网络视频,在ipad等平板电脑出现后,各大视频网站更是纷纷推出

ipad等平板电脑视频客户端,从而更加丰富了网民的客户端选择,也使得网络视频的收看和分享几乎没有死角,可以做到随时随地的收看,而这样的终端多样性是传统电视媒体做不到的。

(四)可储存、更廉价

传统电视媒体的观众常常会面临这样的困然,非常喜爱的电视剧或者电视节目却因播出时间与个人时间安排的不合而经常被错过。网络视频以视频文件的形式出现在互联网上,这就使得网络视频相对于传统电视媒体有了另一大优势和新特性,即可储存性。传统电视媒体的电视节目往往只播出一次,有时候应观众的要求会进行重播,但是受其节目播出时间的限制,观众往往只能观看一次,而对于其中错过的精彩部分很难再有重看的机会。另一个不得不提的优势则是价格方面,在数字电视普及的现状下,传统电视媒体观众不得不购买专用的数字电视解码器以收看节目,而对于自己喜爱的付费频道则还需要进行购买才可以观看,这些费用相加远远超过了使用互联网的费用,而网络视频往往可采用免费的方式收看,而需要付费的部分,如刚上映的新电影或高清的视频资源,其价格也比较低廉。

二、“三网融合”时代传统电视媒体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传统媒体在面对网络视频这一新媒体时暴露了自身

的众多不足之处,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1.传统电视媒体传播具有强制性,即观众的选择性较小。不难发现在某一重大事件发生的时候,电视媒介上很容易出现铺天盖地的报道和节目,而其他关注度较小的时间和活动则得不到有效地报道,由于传统电视媒介是依时间的线性传播,因此观众的自主选择性比起其他媒体更小。

2.与传统的纸质媒体相比,电视媒体具有视听兼备,有完善的介绍、演示功能,内容详细易懂,偏向感性,容易被观众理解;信息传播快,覆盖广,容量大等优势。但是在网络视频这一新媒体的面前,传统电视媒体无论在信息的数量还是获取信息的速度和自由度方面都面临了严峻的挑战。

对于同时收看网络视频和电视的“双屏用户”来说,网络成为收看热播电视剧的重要渠道。偏好通过互联网收看热播电视剧的用户看重网络视频时间安排自由、广告较少等因素。

3.电视媒体有可能沦为背景媒介、辅助媒体,也有不少学者认为电视媒体正在发展为一种伴随媒体。大多数网民并不局限于在电视媒体上获得信息和娱乐生活,在信息量更大更丰富的网络媒体面前,电视媒体更多的起到了伴随作用,电视媒体的内容已经越来越少的被观众注意到,更有不少人在回到家后打开电视并不是为了获取信息而仅仅是一种习惯。

4.网络视频媒体的出现同时将每个网民个体都变成了具有传播、接收功能的自媒体,而不再是传统的单纯受众,网民可以在视频网站上进行转发和评论,并且通过网络视频网站和社交网络的联合,在自己的“朋友圈”中进行传播,从而对所转发的信息进行再加工而成为传播者。这也意味着传统的电视媒体渐渐失去了其作为信息传播中“把关人”的重要地位。

(二)尽管面临众多挑战,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传统电视媒体有着其本来的优势

1.资源优势。虽然网络视频作品文件有着多种来源,其中包括具有重要影响的草根网民的爆料,可以为其挖掘不少新奇的新闻爆点,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传统的电视媒体作为已经发展成熟的产业集团,在信息来源方面有着其天然的优势,其重大的社会影响和凭借昂贵的广告费用获得的巨额资本使得在对于重大事件的报道和转播上,电视媒体相对于网络视频有着巨大的资源优势。例如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节目,每期都邀请知名甚至国际巨星到节目当中,强大的资源优势也保证了其收视率,而同样的效果在网络视频网站上则不容易达到。

2.采编团队的专业性。由于传统的电视媒体已经是具有相当规模发展比较完善的产业,传统电视媒体的从业人员相对新兴的网络视频网站更加专业化和规范化,在新闻要点的把握和处理上更加成熟和妥当,在电影、电视剧的宣传造势中更能够利用强大的资源优势获得更好的效果。

3.固定的收视人群,年龄较大的受众不愿改变习惯。网络视频网站作为新兴的互联网的产物,对于广大网民而言非常方便快捷,但是对于不常接触网络的以中老年人为代表的非网民来说就显得比较陌生,相对于网络视频,这部分观众更愿意选择传统电视媒体来获取信息或者休闲娱乐。另外不可忽视的是,“看电视”是几乎每家每户都在保持的一个习惯,并且这样的收视习惯在未来很长的时间内并不会改变。目前大部分符合广大观众口味的电视剧和电视节目依然选择在电视媒体上首播再在网络视频网站上,这也使得传统电视媒体拥有固定的收视人群。并且受显示器和手机客户端屏幕较小等限制,很多用户依然更看重电视所带来的良好的视觉体验。

4.广泛的普及性及操作的便捷性。传统电视媒体的利用现有的有线电视网或数字电视网进行传播,目前已经在我国广泛覆盖,电视的普及率达到了85.88%。并且一次安装后便可长期使用,由于其广泛的普及和操作的便捷,广大观众对于电视媒体的依赖依然保持着。并且以电视为中心的“客厅文化”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并且,从居民收看电视的比例远高于网络视频收看比例。除了19~24岁人群,其他年龄段人群电视使用比例均较高。其中19~24岁用户收看网络视频的比例达到70.7%,略微高于电视。这也意味着电视将发挥其本来优势,长期活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三)“三网融合”的趋势同时也给传统电视媒体带来了重大的转折机遇

在“三网融合”的发展背景下,传统电视媒体将结合其原有的优势及新技术支持,在网络终端及手机等智能终端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传媒技术的融合让传统电视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一方面,传统技术的融合让电视这种传统媒介的内容能通过不同媒介渠道覆盖带更广泛的人群,在内容为王的多屏合一时代将更突显电视业在媒介产业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电视也将因融合新传播技术的特征而变得海量化、个性化、社交化、互动化。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媒介渠道变革中,不管是已经先行一步还是蓄势而动的电视媒体及相关合作方都必须制定更为有效的传播运行策略去应对,才能在未来市场发展中取得先机。”

网络视频中的网络直播电视,可以把包括中央电视台、省级卫视和专业频道、市级电视台等传统电视频道的节目实时传输到网上,可以有效扩大这些电视台的受众群体。尤其是对于没有上星的电视台来说,网络直播电视在方便网民收看的同时,也无疑让这些电视台提高了的自身影响力。

三、视频媒体行业“多屏合一”趋势

多屏合一,即通过统一的互联网内容传输平台,为以pC机为终端、以手机为终端和以电视机为终端的用户提供丰富的资讯内容。

随着国家的支持,国家推出三网融合的策略,另外视频编解码提高、传输技术提高以及目前基础网络带宽的提高,现在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多屏合一的发展契机,也就是说在统一平台下可以非常好的向pC用户、移动终端用户以及tV用户提供统一、交互的网络视频服务。

目前视频媒体行业正面临着不可阻挡的“多屏合一”趋势。目前以pC机为终端、以手机为终端和传统的以电视为终端合一,通过统一的互联网传输平台向用户提供丰富的信息咨询和娱乐功能。以pptV为例,相继推出了pC机客户端、ipad、an

-droidpad等平板电脑客户端以及苹果、安卓、winphone等手机客户端,同时与黑龙江卫视、海南卫视等多家省级卫视和专业频道、市级电视台合作,在pptV的pC客户端上同步直播电视节目,在手机客户端暂时不能做到直播电视节目,分为“热播电影”“同步剧场”“新番动漫”等部分,对于电视上热播的影视剧等可以做到与pC客户端同步观看,正在逐步实现多屏合一。pptV广告的一大亮点即“永久免费”,结合多样便捷的客户端,“多屏合一”这一发展趋势无疑给用户带来了更加便捷廉价的体验。

同时,尽管网络视频有着种种优势,但是传统电视媒介的电视终端在画质、音质等用户体验上依然是网络视频所不能替代的,所以依然有大部分用户更看重电视所带来的良好的用户体验。

由于版权问题一直是钳制视频网站发展的一大问题,目前各大主流视频网站纷纷投入巨资购买电视剧版权,力图实现正版化和高清化。但是投入巨资购买正版剧集并不一定能带来与之相应的广告收入,较之广电企业在内容方面本来具有的巨大优势而言,视频网站在正版剧集、节目等内容方面谋求发展并不是明智之举。

随着苹果、安卓、塞班winphone等智能手机终端、以及

ipad的平板电脑的发展,我们已然进入了“智能终端泛化”的时代,依靠单一的硬件进行视频信息传播已经难以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要,用户真正需要的是随时随地获取视频信息,以及同时开启多块屏幕的便捷体验。

在众多现实条件的限制和制约以及发展机遇的促成之下,“多屏合一”成为了视频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视频网站通过与广电企业、电信企业的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在保持其本身发展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实现产业发展融合、实现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网络传播的优势篇10

【关键词】微时代;网络口碑传播;模式;效应

随着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网络口碑传播模式逐渐突破了传统的口碑传播模式的局限,以其信息来源及时性、准确性、共享性等优势获得人们普遍认同和喜爱。良好的口碑效应不仅有益于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赢得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支持,而且有益于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一种潜在的价值评价体系和标准,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影响口碑效应传播的产生条件、基本特征、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期为以后相关的研究提供价值性的参考。

一、网络口碑的产生条件

随着科技的发展日异月新,开拓了全新的web2.0时代,众多以网络为媒介或载体的信息共享平台应运而生,网络的传播活动日益繁荣,网络信息共享平台具有众多优点,例如微博,一般用户只需申请和注册一个微博帐户,设置自己的相关信息,通过关注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群体或个人,通过转发、点赞、评论等方式实现用户之间信息的共享和交流,具有强大的应用优势。网络信息共享平台进入门槛低、信息来源广泛、开放性强,它强调人人平等、重在参与的共享原则,鼓励人们创新和制造新的创意,突破了地域、时间、语言、国籍的局限,实现了信息的极大交流。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通过网上购物、网络产品和服务评价对产品的购买力和影响力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比如一般会员在淘宝购物时,由于对欲购产品的了解不是很全面、深入,所以在决定是否要购买之前,首先,会先浏览产品的用户评价,通过浏览其他购买者对产品的评价记录,再做出购买的决定,因此网络口碑对于产品的购买力具有直接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总而言之,正是由于网络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为人们创造了良好的信息网络交流平台,之后通过用户之间的双向或多向信息传播途径,使网络口碑传播产生超强的口碑效应。

二、网络口碑的主要特征

网络口碑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实现消费者之间信息的交流和传播,这种信息主要针对于某些特定种类的产品,关于它的价值品牌、厂商来源等相关信息的互动交流,它与传统的口碑传播模式不同,不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主要是借助于互联网这个媒介和平台达到交流的目的。同时,网络口碑的高效双向交流、传播成本低、信息反馈迅速等优点与传统口碑传播模式大体一致,即网络口碑是对传统口碑的继承和发展,有利于更好的实现信息的传播与共享。

三、网络口碑传播的主要特点

1、传播范围广、速度快、效率高

随着互联网在广大人民生活中的日益普及,网络逐渐已经成为众多网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已经逐渐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交往方式、娱乐以及购物消费的方式,以其强大的生命力逐渐渗透到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影响巨大而深远。不同于传统的口碑传播模式,网络口碑传播在传播范围、传播速度和效率等方面显示出卓越的优势和特性,通过网络平台的建立,网民之间突破口、耳传播模式的局限,经过对其他网民信息的浏览、分享、转载和复制,使信息高速呈辐射状传播到虚拟空间的各个领域、网民的身上,传播的速度和效率是其他传播方式望尘莫及的。

2、传播渠道多、互动性强、参与性高

不同于传统的口碑传播模式,网络口碑传播模式传播渠道多、网民之间互动性强、参与性高,使信息在短时间内实现高效的传播与交流,与传统的口碑传播模式相比,它突破地域和时间的局限,不分人种、不分国籍、不分年龄、不分性别,只要参与,都可以进行信息的共享与交流,而且,由于网络平台的辐射范围广,信息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同时,又因为网络的平台是一个透明、公开的信息交流平台,因此信息就具有较强的准确性和真实性。除此之外,如博客、维基、BBS等,由于参与网络交流的网民来自于不同的区域和领域,信息的传播渠道广泛,针对一件产品或问题每个网民都可以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或建议,实现信息与情感的交流,促使信息的传播与交流。

3、传播信息载体多、时空延展性强

网络口碑传播除了在传播途径方面比传统口碑传播模式多之外,在传播信息的载体方面也比传统口碑传播所用的报纸、广告、电视、电影、海报等信息载体先进、优越。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口碑的传播不再单纯依赖电视、广告等进行产品信息的宣传和深化,它突破了声音和语言传播的局限,通过博客日志、微博视频、动画等多种载体进行信息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其多以生动形象的图片、发人深省的视频、真实感动的音频、真切含蓄的文字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这些对于网络口碑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使网络口碑的传播与表达形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除此之外,网络口碑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展性都大大超越了传统模式,传统的口碑传播模式要求传播者与信息接收者必须实现时间和空间上的同步,使其在最大程度上促进信息的传播,增强人们对产品的好感与好评度,然而,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制约,有些具有价值的产品信息很难得到完全的传播与保留,极大地阻碍了产品的宣传与推广。网络口碑传播模式在这一点上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用户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查询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网络的价值信息都会以各种形式被不同的人保留,通过信息的共享和交流,使得信息的传播不再受地域限制、时间限制、空间限制。

4、传播信息覆盖率高、效果可测性强、真实性高

网络口碑传播方式可以实现既定产品信息的高区域、高人群的覆盖率,参与的目标人群数目增多,所涉及的人群范围就愈益广泛和普遍,使信息实现全面地覆盖和交流。除此之外,由于网络平台是一个人人参与、人人发言的透明、公开的信息交流平台,因此,无形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监督机制就对于网民的言行形成一种有效的约束,使得那些缺乏可靠性、真实性的虚假信息不攻自破,提高了信息的真实度,有利于形成一种良好的网络环境和氛围。

四、微时代网络口碑传播的主要载体及特征

1、传播结构呈网状式,弱关系的传播占有优势

首先,微博的用户之间主要互相关注建立良好的关系纽带,再通过分享、复制和转载互相之间对自己有价值或有意义的信息,每个人都有自己关注的群体或个人,每个人也有自己的粉丝,这里所谓粉丝就是关注自己的陌生人或熟悉人,将这种互相关注扩大到更深、更广的领域就形成了一个广泛的交流网,这就是微博传播的基本形成原理。其次,微博在社交属性范围内,与其他的网络载体一样,基本都遵循着“六度分隔理论”和“拖扑关系”,“六度分隔理论”是由哈佛大学的著名心理学教授米尔格拉姆提出的,它通俗来讲就是,在这个世界上,不论哪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六个人的引导认识对方。而“拓扑关系”主要是指元素之间,相互空间上的连接邻接关系,即便没有具体的位置,这两者的结合就叫做社交网络。社交网络的构建使网络信息的交流实现高效的交流和共享。最后,在微博这个网络口碑的传播圈内,由于强关系群体朋友圈之间的信息相似度、重复率都比较高,因此弱关系在信息传播圈的发展优势比较强,再者由于用户一般都是以自身的价值需求和生活需要为主进行信息的共享与交流,侧重于选择和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因而,这种主要以信息为传播桥梁而建立起来的信息网络对于口碑的传播具有较大的利用价值,这个问题在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的力量》一文中有明确的阐述。

2、“信息搬运工”地位日益凸显

由“六度分隔理论”和“拓扑关系”可知,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通过多种渠道、方式的传播,实现信息有效的传播与交流。微博信息的传播中,用户之间通过互相关注,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交流,它突破了“两级传播”的局限,网络信息搬运工通过对信息的传播及转载,将信息有效地传播给其他人,其他人再通过信息的搬运和转载实现信息的再次传播,周而复始,将微博信息实现广泛的交流和传播,起到扩大产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作用。同时,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信息搬运工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观、立足点对信息进行合理的评价,通过对信息的分级传播,在粉丝群范围的群体传播,使得微博信息转发和运营的成本有效地降低。

3、转发机制具有较强优越性及偶断性

如今,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广大人民的注意力资源也成为商业竞相争夺的目标。当前网络上的信息来源广泛、信息量大而丰富,微博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侧重于传播自身的实体体验,用户在信息的转发方面一般都是自愿自发行为,只要是对人们的生活具有实用价值的信息就能得到用户普遍的转发和评论,且每一次信息的转发和评论都有无限的可能性。一般情况下,用户如果觉得信息对自己生活有价值,比如一些热点新闻、生活常识、交通常识、交际方面等知识,只要用户本身觉得这些知识对自己生活有用,有想要让更多人知道这个消息的欲望,就会立即转发此条信息,比如汶川地震时期,微博对于地震救灾相关信息的传播具有强大的作用,它不仅激发了全国上下、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热情和意志,而且以其高效、快速、及时的信息传播特点,促使救灾工作顺利的进行和开展。然而,如若用户认为此口碑信息没有再传播的价值和意义,就不再对此信息进行转发和复制,使得信息的传播过程具有偶断性。因此在微博口碑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为了促使产品信息实现有效的传播和交流,达到信息传播的目的,提高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确保产品信息的定位符合大众的需求,立足于广大人民的生活和自身需求,使其产生良好的口碑效应。

五、结语

综上所述,微时代下网络口碑的传播模式相对于传统的口碑模式具有强大的发展优势和潜力。通过微博口碑传播实现商品及产品信息的多渠道、多层次、高效、快速的交流,作为企业本身想要在信息时代谋得发展,就要积极挖掘如微博等众多信息载体的运用潜力,构建自己的品牌特色,重视网络口碑的传播力量,结合传统口碑传播的优势,最终实现良好的口碑效应。

【参考文献】

[1]段鹏.传播效果研究:起源、发展与应用[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2]冯婷.网络口碑传播模式的透视及重构[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43).

[3]刘霄.微博的传播学特征与经济学思考[J].新闻传播,2010(06).

[4]吴敏.基于微博的媒体营销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