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污染治理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32:09

河道污染治理方案篇1

[关键词]水生态;水环境;保护;综合治理;规划方案;黑里河

河道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有较多的河道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成为黑臭水体,严重影响到生态环境的建设[1-3]。为了改善这一现象,有较多的地区采取了河道生态治理措施,恢复河道生态环境,提高河道生态环境承载力,为宜居生态环境打造提供条件[4-7]。河道水生态治理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前期的规划方案对后期治理工程的实施效果影响巨大,因此,在工程实施前,做好规划布局、方案设计是十分必要的[8-10]。

1流域概况

黑里河流域内山林茂盛,是赤峰市南部含沙量少的地区,打虎石水库平均水深7.5m,pH值7.6,碱度2.78me/L,硬度3.02me/L,化学耗氧量6.02mg/L,浮游植物生物量1.12mg/L,浮游动物生物量0.60mg/L,水量充沛,Do(溶氧)十分丰富。河水水质肥沃,适于各种鱼类的生长,据相关资料调查,黑里河鱼类有1目2科10种。黑里河现状入河污染源包括点源、面源和内源,其中,点污染源主要为矿产企业和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面污染源主要为农村生活、农业面源及分散式畜禽养殖污染;内源污染主要来源为河道底泥释放。黑里河沿岸生态环境总体较好,河道下游受农业种植、历史河道采砂、农民耕种等挤占影响,滨岸湿地生态空间不足。应加强黑里河生态治理,修复水生态环境,保障河湖健康。

2规划目标及总体布局

通过黑里河水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形成流域水质稳定达标、水生态系统健康平衡、河道稳定通畅、沿岸风貌优美的生态安全格局。到2025年,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污染防治成效显著,重点段沿河景观基础及服务设施建设完备。完成乡镇污水、垃圾的集中处理,重点污染源建成在线监控系统。到2035年,黑里河生活垃圾全部实现分类、农村面源污染得到系统治理,河道防洪体系全面构成,生态环境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功能显著增强,“北疆亮丽风景线”整体建成。生态环境更加美好,经济发展更具活力。结合黑里河区域现状及发展条件,水生态保护综合治理采取进行各有侧重的水生态修复布局规划,划分为黑里河生态系统保护区、生态功能修复区及生态资源开发区。

3专项规划方案

3.1水环境保护治理规划

1)污染源预测及污染物入河量控制方案规划年主要污染源为点源、面源和内源,点源污染主要来源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工业企业废水排放口,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为农村生活、农田径流和畜禽养殖,根据不同规划水平年社会经济指标,基于基准年污染物治理技术水平,开展规划年污染源预测。依据水功能区划分成果,以水功能区为控制单元,计算不同水平年污染物入河量及纳污能力,根据污染物入河量和纳污能力计算成果,结合限排控制原则,确定黑里河污染物入河量控制方案。2)点源治理工程规划规划立足于排水系统现状,充分利用乡镇现有的污水处理设施及相应的排水管道系统,结合乡镇总体规划,完善污水管网和末端收集管网建设,并针对现状管网存在的问题,进行建设和改造。规划在右北平镇头道营子村和黑里河镇四道沟村建设污水处理厂2座,采用雨污分流制,敷设污水截流管道12km,截流至新建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由实施单位进行统一设计和建设。3)面源治理工程规划黑里河流域内河流两侧500m多为平缓地形,对两侧500m范围内自然村进行重点治理。结合地形地貌特征,在村庄附近建设稳定塘,对出水进行处理。经统计,此次规划建设稳定塘58个。4)水质保护规划在黑里河沿线村屯、耕地段修建物理隔离防护工程,防止生活垃圾进入黑里河,有效保护河流生态环境,在天然沟道等地留野生动物迁移通道。物理隔离防护采用框架围栏形式,此次规划修建框架围栏55km。生态恢复与建设工程在规划近期开展,在打虎石水库周边裸地、坡耕地退耕处开展水源涵养林、护养林建设工程,在有条件的区域开展水生植物、前置库建设工程。

3.2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

通过加强水生态系统的自适应、自组织、自调节等功能,充分发挥水体自净能力、污染截留消纳能力,使得水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或遏制退化的功能增强。规划以建设生态湿地、生态河道及水生生物群落恢复为重点的建设工程,改善河道水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健康河流生态系统。1)生态湿地生态湿地的营造和保护以滨水湿地为主,功能主要为净化水质,兼顾水生生物栖息地和水景观。采取滨水植物带仿自然模式,利用植物、微生物的过滤合成及生物吸收等净化作用,进一步提升河流水质,湿地建设同时满足景观、居民休闲、生物栖息等功能需要,河道型生态湿地布置如图1所示。黑里河受农业围垦、滩涂开发、乡镇建设等挤占影响,滨岸湿地生态空间大幅萎缩,失去了原有净化水质能力,规划兼顾水生生物栖息地和水景观的功能,在黑里河因地制宜利用滩地宽阔岸段或荒地建设滨水湿地,用于提升河流水质,截留和削减来水中污染物,构建湿地植物均采用当地优势种或广布种,如芦苇、香蒲等,滩地型生态湿地如图2所示。2)生态河道规划生态河道建设工程通过“以结构换空间”的生态修复技术来弥补江河自然河道的缺失,包括生态驳岸建设、滨水缓冲带建设、生物栖息地恢复。为保护黑里河流域渔业资源,构建水生生态系统健康食物网,在河道水生植物缺失带、富营养化河段、藻类大量繁殖等水生态系统失衡河段实施水生生物群落恢复工程。沿河心至岸边依次布置浮叶植物区、沉水植物区、挺水植物区;其中,浮叶植物选择睡莲、荷花等,沉水植物选择狐尾藻、黑藻等,挺水植物选择风车草、芦苇、香蒲等;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地底栖和鱼类优势种,合理配置放养数量。3)防洪工程生态化改造在河流域周边用地高差较大、河道狭窄、滨水腹地较小的区域,采用垂直型护岸,并设置直立挡墙,墙顶设亲水平台,布置滨水植物及景观绿化植物,形成滨水种植区和微地形种植区,可布置慢行步道,既可节省河道占地面积,降低开挖量,减少征地拆迁量,又可一定程度上保证河道的生态性、亲水性,因此适用于用地紧张的城区河段。

4结语

河道污染治理方案篇2

关键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污染防治;实践;成效

中图分类号:tV68;X820.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683(2013)05018405

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其中,东线工程是在现有京杭大运河及其平行河道基础上延伸和扩挖的,与沿线河流平交,并利用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作调蓄。工程除供水外,还兼顾防洪、排涝和航运等多种功能。东线工程作为南水北调“四横三纵”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02年12月27日率先开工建设。从工程规划论证到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沿线水质及治污工作备受关注。本文旨在对东线十年治污工作进行梳理,总结治污经验,以期对其他重点流域治污工作提供借鉴。

1东线工程沿线水污染状况

由于位处我国东部淮河流域下游江苏的里下河地区和山东的沂沭泗流域,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该区域集中出现,并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东线治污既是全国水污染防治的缩影,又有明显的局域特征;既有流域治污的特点,又有线型工程保护的要求;既包括河流的治理,又涉及湖泊和湿地的保护。治理东线沿线污染,实现输水干线“清水廊道”目标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成功的关键。

根据《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规划》[1],2000年规划水平年,东线一期工程江苏、山东两省化学需氧量(CoD)入河总量343万t,氨氮入河总量28万t,分别超出要求CoD、氨氮入河控制量63万t和053万t的44倍和43倍;黄河以南36个控制断面中,仅1个断面水质达到规划目标要求,达标率3%,有3个断面水质为Ⅳ类,其他32个断面水质均为V类或劣V类,骆马湖以南段水质优于骆马湖以北,山东段全线水质总体为V类或劣V类。入南四湖各控制断面水质均严重超标,主要指标超标倍数在10~150倍。

按照规划要求,东线一期工程通水前,全线CoD入河量须削减280万t,削减率82%;氨氮入河量削减23万t,削减率81%;黄河以南36个控制断面中,有31个断面水质要达到iii类,5个断面水质达到iV类。这些污染必须“就地消化”,而且治污完成后干线还将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廊道。

2东线治污工作的实践探索

在参考“九五”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经验基础上,东线治污伊始就在治污思路、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防控体系等方面做了很多创新设计和探讨,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南水北调东线实际的治污道路。

2.1应用控制单元规划理论,制定实施方案

控制单元是在流域治污规划制定中,根据水环境控制目标及污染分析,在综合考虑水域特征、行政区划、污染源分布等特点,将污染源所在区域及受纳水域划定为特定控制区域,建立污染源与水质控制目标的输入响应关系。流域治污规划可以以控制单元为基础,完成流域和区域总量控制和污染负荷的分配,以实现水质目标可达性和总量控制[23]。

以往控制单元的理念更多停留在规划编制层面上,规划执行层面则多侧重于具体项目的实施,常出现流域级规划、区域级方案及项目实施的脱节,实施过程中不能充分体现规划制定的思想,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东线治污规划实施之初(“十五”期间),在总结、吸收、借鉴国内外流域治理的经验基础上,率先在全国确定了以控制单元为基础的重点流域治污规划实施的总体方向,并在国务院批转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规划实施意见》(国函[2003]104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中将其确定为治污工作的基本思路,予以明确,并一以贯之。以控制单元为基础,制定治污实施方案是对规划执行的细化、补充和延伸,是水质、总量目标的再分配过程,是对具体项目、投资、责任的细化和落实,属分区域的详规。

根据东线治污规划,国家有关部门组织江苏、山东两省分别制定了41个控制单元实施方案(其中江苏14个,山东27个),对规划确定的治污项目进行了优化、调整,增加了船舶污染防治项目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项目,调整了部分截污导流项目和工业水污染治理项目,共安排了工业结构调整、工业综合治理、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流域综合治理和截污导流等5大类项目426项,总投资153亿元[45]。

通过实施方案,将“以支流保干流,以区域目标实现、保干线清水廊道”的规划指导思想,落实到具体控制单元,将国内流域治污规划中首次采用的流域综合整治及截污导流等系统工程项目,融入控制单元治污体系内;将“治理、截污、导流、回用、整治”一体化的规划治污措施,细化对应到具体的实施方案,并率先将水域纳污容量的核定和污染物总量减排进行了有效对接;同时,将“水质、总量、项目、资金、责任”五位一体的治污管理目标,对应到责任辖区和责任单位,通过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等形式,实现治污责、权、利的统一,开创了重点流域治污的新模式。

“十一五”期间,东线治污以控制单元实施方案为抓手,全面推动规划措施落实,2010年实施方案确定的426项治污项目全部开工,并完成404项,完成率948%;淮河流域控制片CoD实际入河量为531万t,氨氮实际入河量043万t,分别较“十五”末的2005年削减了706%和778%,基本达到控制目标要求;黄河以南实测的35个控制断面中,有26个断面水质达到规划治理目标,达标率为743%,治污初见成效。

“十二五”初期,针对江苏复新河等3个水质不稳定达标控制单元,山东洸府河等9个不稳定达标和不达标控制单元,又组织江苏、山东两省对各控制单元水质目标、容量总量、项目配置进行研究,制定并实施了控制单元补充实施方案[69],采取针对性的“一河一策”措施,深化达标治理。

2.2建立健全体制规制保障治污措施的落实

2.2.1建立协调、有效的治污管理体制

治污工作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充分发挥协调职责,变“九龙分治”为“九龙共治”,建立了“职责清晰、责权一致、考核完备、监督有力”的东线治污管理体制。

(1)理清治污职责。东线治污规划批准后,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实施意见》,确定指导思想,明确部门分工,确定目标责任,理清投资渠道,并与江苏、山东两省签订责任书,落实治污目标责任。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南水北调办统筹协调下,打破行业壁垒,围绕治污目标,发挥各自行业和专业优势,通力协作,合力治污。江苏、山东两省分别建立了“政府领导、部门负责、环保监管、企业治理、舆论监督、公众参与”和“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负责、环保监管、部门配合、公众参与、舆论监督”的“大治污、大环保”工作格局。

(2)实现责权一致。项目资金落实是规划实施的重要环节。《实施意见》规定,除截污导流项目投资纳入东线一期主体工程外,其他治污项目资金由南水北调工程基金、银行贷款和企业自筹等多渠道筹集。为加快项目实施、简化审批程序,2006年国务院对东线治污资金管理方式进行了调整,明确江苏、山东两省征收的用于治污的南水北调工程基金,不再上缴中央,由两省包干使用。2007年国家有关部门对截污导流工程审批方式进行调整,权利下放,资金定补,进一步落实了项目、资金、水质“三包干”,实现了责权的统一。

(3)完善考核机制。在国家层面,建立了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监察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和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等组成的东线治污考核机制。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会同有关部委分阶段对东线治污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报国务院。“十二五”期间,又将东线治污年度考核纳入国家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考核体系。在地方层面,根据治污要求,两省分别与沿线14个地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将治污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和干部考核体系,实行“河长制”、“断面长制”,“约谈问责制”、“区域限批制”,“水质达标抵押金制”、“区域水环境质量补偿金制度”等。

(4)建立常态化的监督检查机制。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对治污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实行“每月一调度、每季一协商,半年一检查”,及时掌控治污进度。两省分管领导亲自带队摸查暗访,有关部门定期督查、通报治污进展,监察部门对行政效能进行监察,组织部门对干部绩效进行考核,媒体对治理效果进行监督,常态化的监督检查机制为治污措施的有效落实提供了保证。

2.2.2健全治污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

江苏、山东两省结合治污实际,不断完善地方法规和标准体系,从淘汰落后产能、提高排放标准,提升准入门槛、推进清洁生产,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实施水系生态建设,推广退耕还湿、建设环湖湿地,规范湖区养殖、加强航运管理等多个方面,为全面治污提供了有力的法规和政策保障。

在管理设计上,将污染物排放标准转换为环境质量标准,实现了流域水污染控制管理的创新。山东省于2006年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了分时段、分区域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性流域水环境质量标准,其中CoD排放标准最于当年国家行业标准6倍多,氨氮排放标准最于国家行业标准7倍,此举取消了行业污染排放“特权”。同年,山东省出台《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区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将“治、用、保”策略上升为法规层面进行规范。2013年起,执行更加严格的水环境质量修订标准,将重点保护区CoD、氨氮排放浓度限值分别调整为50mg/L、5mgL,一般保护区分别调整为60mg/L、10mg/L,将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进行了有效对接。“政策指导、法规约束、标准引领”,提升了治污减排的内生动力。

2.3运用价格杠杆和市场机制撬动环保市场

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是东线治污工作的重头,投资占规划治污总投资的61%[1]。实现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得起、可运转、能达标的关键在于建立良好的投资运营机制。

按照“污染者付费、治污者受益”原则,两省率先启动城镇污水处理机制的改革,运用价格杠杆和市场机制,逐步建立开发、竞争、有序的环保市场。“十五”期间沿线县市污水处理费分别调到06~08元/t,“十一五”期间提高到08~10元/t,“十二五”全面达到10~12元/t,有效解决了污水处理厂运行费用和配套管网建设资金问题。同时,实行企业化改革,推行Bot、tot、合资合作等方式建设和运营城市污水处理厂,逐步实现污水处理的投资多元化、运营企业化和管理规范化。

2.4探索建立全方位污染防控体系

根据东线工程特点和沿线污染特征,东线工程逐步构建和完善了点、线、面,内、外源,全方位、立体化的“全防全控”的污染防控体系。

2.4.1点源污染防控

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以工业结构调整、工业综合治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以容量控制和浓度控制为约束,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实施工业治理“再提高”工程,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推广中水再生利用。

针对沿线造纸、发酵、印染3个行业CoD排放量占工业企业的80%以上,结构性污染问题十分突出的特点,“十五”期间山东省率先关闭沿线5万t以下造纸企业草浆生产线和所有5000t以下酒精生产线,“十一五”期间共淘汰造纸产能90多万t,酒精产能21万多t,印染产能近2亿m。通过产业调整和升级,2010年山东全省纸制品总产量为2002年的25倍,利税增加了37倍,而造纸行业CoD排放量却同比减少了62%,吨纸废水排放量同比下降了416%,较《全国“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确定的“淘汰单条产能小于34万t的非木浆生产线”提前了8~10a,山东造纸行业走上了良性发展快车道。江苏省也于2008年底前,淘汰沿线所有草(棉)浆化学制浆、年产5万t以下废纸造纸、年加工80万张(折牛皮标张)以下的制革、年产1万t以下的酒精和淀粉生产线,并通过提高化工行业准入门槛,实施搬企入园,加强园区内工业废水处理和循环利用。沿线通过环境质量标准倒逼机制,有力的推动企业污染治理水平的“再提高”。

2012年,江苏省沿线共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44座,日处理能力达208万t;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113座,日处理能力2565万t,建制镇设施覆盖率达到73%。山东省共建成污水处理厂90座,日处理能力达430万t,其中达到1级a处理标准的占50%,中水日回用能力达979万t,回用率达到20%以上。2012年东线沿线已建成的城镇污水处理能力较2002年提高了10倍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87%,提前完成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到2015年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70%,城镇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15%以上”的目标。

2.4.2线源污染防控

防控的指导思想是以发展绿色航运为指导,岸、船结合,综合防控。结合京杭运河船型标准化示范工程,沿线淘汰水泥船04万艘,拆改挂桨机船24万艘;建成岸上废油水和垃圾处理(置)设施69座;全面清理取缔沿线小码头和小堆场,将港口、码头逐步退出输水干线,实施集约化、环保型建设,仅济宁市在梁济运河沿线清理、拆除小码头34个。同时规定,航行于京杭运河段的船舶,须送交油废水和生活垃圾,严禁中等毒性及以上的危险化学品运输,并在船舶上强制性加装生活废水处理装置,试点油改气(LnG燃料)混合动力船舶,航运污染防控工作进一步加强。

2.4.3面源污染防控

主要是以调水源头和沿线调蓄湖库为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实施退耕还湿,建设生态屏障。江苏省将调水源头的江都取水口划为饮用水源保护区,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引江河道与湿地保护、生态林网与生态廊道、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系统等建设,建成生态防护林667hm2,并在输水沿线地区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100多万hm2,化肥使用量较2000年减少了15%以上。山东省以南四湖、东平湖区域为重点,实施“两减三保”(减少农药、减少化肥,保产量、保质量、保环境),推行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并在重点排污口下游、支流入干流处、河流入湖口,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实施规模化退耕还湿,建设沿河环湖大生态带,削减面源污染,增加环境容量,改善生态环境。2012年底,山东省已在沿线建成人工湿地面积9733hm2,修复自然湿地面积10867hm2。

2.4.4内源污染防控

以水生态文明建设和河湖休养生息为目标,提升河湖生态功能,恢复受损河湖生态健康。江苏省结合运河城市环境治理,实施城区河道清淤和河岸水系的综合整治,运河城区段已初步形成了具有生态、绿化、美化功能的绿色通道和景观隔离带。山东省清理取缔和改造南四湖、东平湖投饵性围网、网箱约2067万hm2,建立净水型增殖水域约7万hm2,实现渔业休养生息;同时,利用季节性河道和闲置洼地,建设21项中水截蓄导用工程,对经治理达标排放的中水进行截、蓄、导、用,在保证调水期中水不进入或少进入输水干线同时,逐步恢复河道生态功能,年可利用中水21亿m3,消化CoD449万t,氨氮3121t,有效改善农灌面积达13万hm2。

2.4.5水环境安全防控

建设功能保护区。按照清水廊道要求,沿线关闭清理了输水干线所有排污口,明确今后输水干线不得新设排污口的要求。山东省还在沿线划定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省际徐州市在辖区重点控制断面设立水质达标保护区,实施分区保护。

建设环境监控体系。在重点治污控制工程安装在线视频控制系统,在重点污染企业、污水处理厂出水口设置生物指示池,安装水质自动监测装置,委托第三方管理,实行县、市、省三级联网监控。山东省还在部分区域重点排污企业试点安装电子闸门、总量控制iC电子卡,对企业排污进行浓度、总量控制管理;在南四湖主要入湖河流断面的水质自动监测系统上,加装特征污染物和重金属自动在线监测。目前,东线黄河以南实有监测的35个控制断面,已安装3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其中22个断面提升为国控断面,初步实现了东线治污控制断面水质监测系统的网格化。

构建环境安全防控体系。围绕预防、预警和应急3个环节,两省已在制定和完善东线环境安全应急预案,通过建立风险评估、隐患排查、事故预警和应急处置等工作机制,建设应急事故池、排污口拦截闸、应急拦截坝等应急设置,确保事故状态上,污水不出辖区、不入输水干线,构建环境安全防控、环境监督预警和突发应急管理体系。

3东线十年治污的成效分析

经十年努力,东线治污规划及实施方案确定的426个治污项目均已建成投运,实际完成投资174亿元,投资完成率为113%,规划确定的“治理、截污、导流、回用、整治”一体化的治污措施全面落实。因此,在沿线经济十年保持两位数高增长的情况下,进入输水干渠污染物入河总量持续减少,2012年主要污染物CoD和氨氮入河总量比规划的2000年减少了85%以上,超过规划要求削减80%以上的任务目标,减排效果显著。据两省监测,自2012年11月枯水期起,东线沿线各控制断面水质均已达到规划目标要求,并保持稳定,输水干线达到Ⅲ类水标准。治污重点山东省黄河以南22个控制断面,水质指标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浓度较规划实施前分别下降了746%和918%;通过治污和生态修复,南四湖已恢复水生高等植物68种、鱼类52种,物种恢复率分别为92%和67%;栖息鸟类达200多种,其中包括白枕鹤、大天鹅等国家珍禽;绝迹多年、对水质敏感的小银鱼、毛刀鱼、鳜鱼等再现湖中,白马河还发现了素有“水中熊猫”之称的桃花水母。昔日鱼虾绝迹、“一湖酱油”的南四湖又重现了昔日生机和活力,总体生态质量恢复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水平[1012]。

4总结

(1)东线治污以控制单元为基础,实施点、线、面,内、外源,“全防全控”的污染防控体系,变过去单纯污染源控制为结合恢复生态健康和生态功能的水环境控制模式,实现了规划确定治理目标,成为流域治污的范例。

(2)经十年治污,山东探索出了一套“治、用、保”并举的治污体系,在实践中践行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其中,“治”是指通过结构调整、清洁生产、末端治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安全防控等在内的全过程污染控制,落实生态监管措施,使流域内所有排污单位达到常见鱼类稳定生存再排向环境的治污水平;“用”是指因地制宜地建设中水截、蓄、导、用设施,加大再生水回用,减少废水排放,最大限度地实现行政辖区再生水资源循环利用;“保”是指依托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和退耕还湿,建设环湖沿河大生态带,打造生态屏障。

(3)作为议事办事机构,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发挥“穿针引线”职责,将调水工程建设与治污环保工作有机结合,调动和发挥了各职能部门作用,实现了以工程建设促治污、以治污成效保工程运行的目标。

(4)通过制定标准、法规,激活市场机制,东线治污将政府“看得见的手”和市场“看不见的手”有效结合,调动了沿线治污的积极性,驱动治污减排整体进程,为其他重点流域治污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国环境规划院,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等.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规划[R].2001.

[2]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所.总量控制技术手册[K].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

[3]郭怀成,尚金城,张天柱.环境规划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江苏省环境保护局.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江苏段控制单元治污方案[R].2005.

[5]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东省环境保护局.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控制单元治污方案[R].2005.

[6]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江苏省环境保护厅.南水北调东线复新河单元沙庄桥断面达标方案(20102015)[R].2011.

[7]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江苏省环境保护厅.南水北调京杭运河邳州段张楼断面水质达标方案(20102015)[R].2010.

[8]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江苏省环境保护厅.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干线高邮市北澄子河三垛西大桥断面达标方案(20102015)[R].2010.

[9]山东省环境保护厅.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山东段水质达标补充实施方案[R].2012.

[10]山东省环境保护厅.南四湖生态环境保护试点总体实施方案(20112015)[R].2012.

河道污染治理方案篇3

虞政办发〔2014〕151号

有关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直有关部门和单位:

为切实加快东进闸排涝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面提升和改善东进闸排涝河水环境质量,按照《上虞区“河长制”管理实施方案》(区委办〔2014〕2号)文件精神,结合东进闸排涝河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实施范围

东进闸排涝河,起点驿亭西陡门至终点新东进闸,全长21.8公里。其中驿亭镇约0.6公里,小越镇约4.5公里,谢塘镇约3.9公里,百官街道约2.0公里,盖北镇约2.2公里,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约8.6公里。

二、目标任务

通过全面落实东进闸排涝河“河长制”管理,加强东进闸排涝河水环境综合治理,东进闸排涝河主干河道两侧各200米和沿支流上溯500米河道两侧各200米范围内达到无杂物漂浮、无违章设置、无护岸坍塌,无污水直排、无污泥淤积“五无”目标,努力营造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东进闸排涝河新环境。

三、职责分工

东进闸排涝河“河长制”实施按照属地管理、部门配合的原则进行,具体实施单位为驿亭镇、小越镇、谢塘镇、百官街道、盖北镇、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区科技局为联系部门,区农办、水利局、环保局、农林渔牧局、财政局、国土局、建设局、交通运输局、城管执法局、水务集团等部门为成员单位,政协办、党校、法院、检察院、人武部、建设局、规划局、交通运输局、商务局、文广局、广电总台、审计局、安监局、城管执法局、服务业发展局、围垦局、港务局、城改局、公积金中心、国土局、供电局、联通公司、民生银行、人保公司等为分段联系单位。

各成员单位具体职责如下:

⒈驿亭镇、小越镇、谢塘镇、百官街道、盖北镇、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6个乡镇(街道、开发区)作为东进闸排涝河水环境治理的责任主体,要对本区域东进闸排涝河水环境质量负总责,负责做好辖区内东进闸排涝河主干河道和支流的垃圾、杂草、漂浮物的清除和拦截;负责东进闸排涝河主干河道两侧各200米和沿支流上溯500米河道两侧各200米范围内的各类污染源、违章建筑(含污染源)、排污口的整治工作和东进闸排涝河主河道两侧200米和沿支流上溯500米河道两侧各200米范围内以及河岸内滩涂陆域的日常保洁和沉船打捞工作。

⒉区科技局为工作联系部门,负责上情下达、信息收集报送等联系工作;按照总体工作目标和要求,根据实施单位上报计划,负责东进闸排涝河“河长制”实施方案细化、任务分解落实,开展督促考核。

⒊区农办负责农村生活污染排放管网建设,加快东进闸排涝河沿线村庄生活污水纳管;负责指导监督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按照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加强沿线农村环境整体建设。

⒋区环保局负责东进闸排涝河沿线污染防治的统一监督指导;负责水质监测的设点和定期检测工作;做好污染源治理计划的编制,着重抓好工业污染治理;严厉查处各类环保违法行为。

⒌区农林渔牧局负责牵头指导有关乡镇(街道)开展东进闸排涝河主干河道两侧各200米和沿支流上溯500米河道两侧各200米范围内的农业面源和水产养殖污染治理以及做好渔簖的管理工作,指导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政策制订;负责原国营农场水面保洁工作。

⒍区水利局负责牵头指导有关乡镇(街道)开展东进闸排涝河主干河道两侧各200米和沿支流上溯500米河道两侧各200米范围内的河道违章搭建清理、河道清淤整治和配合有关部门及乡镇水面保洁等工作;负责水体置换工作。

7.区交通运输局根据自身职责配合开展东进闸排涝河水环境综合治理。

8.区财政局根据自身职责配合开展东进闸排涝河水环境综合治理。

9.区城管执法局根据自身职责配合开展东进闸排涝河水环境综合治理。

10.区国土局根据自身职责配合开展东进闸排涝河水环境综合治理。

11.水务集团配合建设局、各有关乡镇(街道)开展东进闸排涝河水环境治理中的截污工程建设。

区级其他有关部门单位,根据《上虞区“河长制”管理实施方案》(区委办〔2014〕2号)文件精神,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联动,共同推动“河长制”工作落实。分段联系部门要加强日常联系支持,确保东进闸排涝河治理工作绩效。

四、内容及措施

⒈加强对工业污染源执法监管。认真执行建设项目环保审批,严把水污染项目落户。持续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对重污染行业产业转型升级进行量化考核、综合排序和分行业排序,对排名靠后的企业依法实施排污权指标削减和限期整治等综合措施,倒逼转型升级。组织开展各类环保专项行动。依法采取高额罚款、追缴超标排污费、停产整改、媒体曝光、人员拘留等严厉措施,不断加大对东进闸排涝河沿线水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及时清除沿线排污口。

⒉加快工业污水收集处理。加快驿亭镇、小越镇、谢塘镇、百官街道、盖北镇、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切实提高污水纳管率。

⒊清理整治沿线畜禽养殖和水面养殖场所。限期清理关停东进闸排涝河主河道两岸100米畜禽养殖禁养区内畜禽和水面养殖场所,整治限养区内主河道两侧200米及支流纵深500米两侧200米范围内的畜禽和水面养殖场所。限养区内存栏2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实行全面治理,配套农牧循环处理设施,实行生态养殖;存栏200头以下的生猪养殖场应结合“三改一拆”专项整治逐步实施关停。

⒋加快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加快百官街道、驿亭镇、小越镇、谢塘镇、盖北镇等集镇污水管网建设,加强“六小行业”污水整治,努力提高集镇污水收集处理率。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有序推进村级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对农村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

⒌全面清理、整治东进闸排涝河两侧河道环境。全面清理、整治东进闸排涝河主河道两侧各200米支流河道上溯500米两侧200米各类违章建筑、沿河瓜棚、非法渔业养殖设施、垃圾集中收集点、厕所,及时清理河面打捞上来的垃圾堆放点。

⒍切实加强河道保洁管理。进一步健全东进闸排涝河河道长效保洁机制,东进闸排涝河水域范围和主河道两侧200米范围内的日常保洁由区域所在乡镇(街道、开发区)具体负责。区财政按年度考核得分情况,“以奖代补”的形式进行补助,具体补助标准为3000元/公里·每年,不足部分由乡镇(街道、开发区)配套〔东进闸排涝河各乡镇街道保洁长度汇总表见附件3〕。

7.确保河道安全畅通排涝。按计划加强东进闸排涝河河道清淤常态化管理,实施河道沉船打捞、鱼簖、鱼网(鱼箔)、船屋整治任务,保障河道排涝顺畅。

8.加强东进闸排涝河水体水质监测。在东进闸排涝河沿线各乡镇、街道设立固定监测点,加强水质监测,掌握水质动态变化情况,力求断面水质逐年好转。

五、时间安排

⒈调查摸底阶段(1月6日——4月24日)。完成东进闸排涝河主干河道两侧各200米和沿支流上溯500米河道两侧各200米范围内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分布状况和沿河河道环境情况的调查。

2.动员部署阶段(2月1日——2月15日)。召开动员大会,启动整治工作方案。

⒊综合整治阶段(4月25日以后)。根据《东进闸排涝河“河长制”管理一河一策实施方案》,按照责任和分工要求,逐年开展东进闸排涝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按计划完成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治理和沿河河道环境整治。

六、工作要求

⒈加强领导,形成合力。成立以胡文炜常委为组长,各相关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东进闸排涝河“河长制”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科技局,陈荣荣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逐年列出整治计划,按期推进实施。各成员单位要加强沟通、支持和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促进“河长制”管理工作顺利推进。

⒉严格执法,营造氛围。要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查处各类环境污染违法行为,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巩固河道综合整治成果,减少边治理边污染的现象。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各种媒体和宣传平台开展东进闸排涝河“河长制”工作宣传,增强全体群众保护水环境的意识,使人民群众真正了解并参与支持东进闸排涝河整治工作,形成良好氛围。

⒊规范制度,强化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东进闸排涝河辖区“河长制”实施工作进行考核,对工作进展、整治措施落实情况及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明查、暗访等形式强化督查,定期通报,督促落实,并建立起“河长制”联席会议制度。各单位要落实目标责任制,逐级抓好落实,并将工作开展情况于每月底上报领导小组办公室。考核结果与“以奖代补”资金和干部实绩挂钩,并作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对东进闸排涝河“河长制”工作成绩突出、成效明显的单位及“河长”给予奖励。对考核不合格、整改不力的单位及“河长”,实行“一票否决”取消评优评先资格。

附件:1.东进闸排涝河“河长制”管理实施工作责任分解表

2.东进闸排涝河各乡镇(街道、开发区)段污染源数量明细表

3.东进闸排涝河各乡镇(街道、开发区)保洁河道长度汇总表

4.东进闸排涝河2014年—2016年水环境治理工作计划表

5.东进闸排涝河水环境治理2014年度工作任务表

河道污染治理方案篇4

通过分析浙江省农村河道存在的环境问题,指出浙江省农村河道环境治理的基本原则,并提出浙江省农村河道环境的治理方案,以实现“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农村河道治理目标。

[关键词]

农村河道;环境治理;治理方案

农村河道是指途经农村区域、以及分布在农村周围的湖泊、河流或者池塘等对农村的生产、生活有直接影响的区域。按照传统的专业划分,绝大多数的农村河道属于中小河流,分属六级以下的河道,县一级以下的乡镇级河道可以统称为农村河道。农村河道具有农业灌溉、蓄水泄洪等重要的基础,对于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然而目前我国农村河道的环境治理现状不容乐观。上世纪70、80年代那一条条河畅鱼清、清澈见底的农村河道经过20多年的破坏逐渐退化成了杂草丛生、垃圾堆积的“臭水河”,如果农村河道环境治理仍未有较大改善,将会持续影响农村的人居环境,对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美丽乡村建设会造成不利的影响。浙江,一个因水而兴、因水而富的地方。2014年,浙江大地吹响“五水共治”的集结号,全省开始了新一轮保护和改善水环境的攻坚战。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不断推进,浙江省农村河道的生态环境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据调查,目前浙江省农村河道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脏、乱、差”问题,无疑成为影响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制约因素,成为构建“两美”浙江的桎梏。全省河道总长6万余km,其中县、乡、镇级的河道总长度56568km,占全省总长的92%,仍有三成左右的农村河道属于iV-劣V类水。浙江省农村河道治理工作始于2003年“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当时提出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农村道路等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2011年,浙江省颁布和出台了《浙江省河道管理条例》和《浙江省农村河道综合整治项目建设管理办法(试行)》,以行政法规的形式督促农村河道的环境治理。2014年起,浙江省相继开展了“五水共治”、“十百千万治水大行动”、“一河一策”等治理行动,加快浙江省农村河道的环境治理。因此在现阶段,通过全面改善浙江农村河道生态环境,改善农民兄弟人居环境,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再现江南水乡之美,重塑田园人居之美,成就农民生活之美。

1浙江省农村河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淤塞严重,河道萎缩

受到河道自身受自然原因沉积的淤泥以及畜禽养殖业、工业污染和乡镇建设开发活动等人为原因的影响,浙江省的多数农村河道沟塘淤泥堆积、阻塞严重,有些河道甚至淤泥堆积的厚度达到河深的一半及以上,例如浙江温州乐清市河流淤泥堆积严重,2015年1月23日乐清市乐成镇城东街道春园路沿河路段就因清淤抽干河水,发生道路坍塌。据专家估计目前全省还有2500余个湖泊未清淤,总淤积量为1.1亿m3,平均淤积深度约为0.8m。部分河道局部区域崩岸现象严重,由于未能及时清理,崩塌物大量堆积在河道中,超出了河道自身的清淤能力,大大加重了河道淤泥的阻塞;部分乡镇地区出现城建活动“强占”河道的情况,造成部分农村河道末端处被建筑物强行封堵或者填埋;除此之外,加上违章建筑物、向河道无节制倾倒生活垃圾、人为设置障碍物堵塞、侵占农村河道的现象屡禁不止,使得农村河道的断面不断地萎缩变窄,导致河道淤泥堆积严重,水流不畅、行洪、泄洪能力骤降,无形之中增加了洪水灾害的隐患。

1.2水体污染,生态退化

受到工业产业升级的影响,部分污染型企业纷纷迁往城郊,造成部分农村区域的河道受到工业废水的影响,除此之外大量工业污水也是农村河道主要污染源。浙江省大部分农村污水收集系统相对滞后,缺乏足够的治污资金,基础设施不完善,截污纳管设备、污水处理系统升级滞后。同时,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农村生活污水是河道污染的“罪魁祸首”之一,浙江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长期处于匮乏状态,处理水平相对滞后,运行维护也难以全面到位,现有的截污纳管、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备无法满足农村需求,造成农村生活污水污染河道;加上农村生活垃圾尚未形成系统的收集处理体系,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在河道周边的现象时常发生;农业生产别是畜禽养殖长期以来缺少相关养殖控制规划,不合理分布的养殖业加剧农村河道污染,此外废弃的农药包装袋在雨水的帮助下流入河道,这些农业面源污染使得农村河道的污染物总量已经远远超出河流自身的自净能力。浙江省地处平原,地势低洼平坦,水体的流动性不强,河道受到污染之后仅靠自身难以恢复,污染只会愈积愈多,农村河道的富营养化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河道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直接影响沿岸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降低农村人居生活环境质量。例如浙江省苍南县鳌江,在未进行河道环境治理之前,江水污染严重,臭气扑鼻,江边滩涂上基本没有生物。

1.3治理停滞,管理薄弱

农村河道环境治理工作停滞,河道日常管理维护工作薄弱,几乎是我国所有的农村河道面临的共同难题,大多数的农村河道缺乏系统、科学的环境治理规划,虽然目前浙江省已有的水利规划和乡镇规划涵盖了一部分关于农村河道治理的内容,但远远无法满足“五水共治”、“两美”浙江所要求的目标,关于农村河道治理的行政规章和文件还需要进一步的细化和落实。治理资金的缺乏也是农村河道治理的一大薄弱环节,资金投入力度不够直接降低了村民对于农村河道治理的积极性和热情,使得农村河道治理工作停滞不前。同时,农村河道管理和养护的责任主体在基层,致使部分区域管理养护机制不够健全,管理责任、管护制度无法真正的落到实处,偶尔会产生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才不得不集中管护的现象,一旦检查行动结束又恢复到管护不到位的尴尬局面。上述状况凸显了农村河道治理缺乏监督制约机制,政府监管缺位问题依然存在,问责机制尚未构建。

2浙江省农村河道环境治理的基本原则

浙江省农村河道数量、长度占全省总河道的数量较大,实现农村河道环境治理、管理的科学化、常态化是实现“五水共治”的重要任务。因此在实施全省农村河道环境治理的过程中,要做到“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特殊情况区别对待,从多层级多角度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综合治理,在治理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三项基本原则。

2.1因地制宜原则

浙江省农村河道环境治理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河流流域的地理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等情况,制定整治方案。关于重点的污水处置方案,针对平原地形的农村河道主要以截污纳管的方式处理,流经山区地形的农村河道以分散式处理为主。对于符合截污纳管条件的农村河道,应实行应纳尽纳;对于地处山区,地势复杂,河道窄小,污水收集比较困难的河道,建议以分散式收集、处理,此外对于不具备截污纳管条件的河道,应当增强河道基础设施建设,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指导,积极发动街道、村委会治理农村河道。

2.2问题导向原则

农村河道环境污染是工业、农业、生活污水等多方污染源综合的结果,必须要以“问题导向”为原则,有针对性地集中处理农村河道沿岸的污染源。成立专门的农村河道污染整治小组,对于河流沿岸的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应将重点放在企业污水超标排放以及居民生活污水乱排行为的整治上,应科学规划,加强引配水工程建设,建立健全河道长效保洁管理机制。

2.3统筹协调原则

浙江省农村河道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包括农业、工业、水利基础设施等方面。每一条农村河道的规划设计都要考虑该河流防洪、灌溉、生态等多方面的因素,结合“五水共治”、美丽乡村建设目标,由河道所在地“五水共治”指挥部牵头,各相关单位联动,做到统筹规划。同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责任主体是乡镇和村委会、村民,在“河长”以及河道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协调分工,共同治理好农村河道。

3浙江省农村河道环境的治理方案

根据“五水共治”和“两美”浙江的要求,浙江省开始新一轮的农村河道环境治理,从污染源初步排查结果来看,农业、工业以及生活污水是浙江省农村河道的主要污染源。因此,浙江省农村河道治理的重点主要放在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业污水治理及生活污水的截污纳管和河道的长效保洁机制建设等方面。

3.1清淤疏浚

清淤疏浚工程是农村河道治理的一个基本措施。对于河道内长期积累的淤泥、垃圾、矿石等进行清除,疏通河道,扩大河流的横截面,加快水流的流通速度,恢复河流行洪排泄能力,以此来降低洪水引发的安全隐患,改善水质。在具体实施中,要做好详细的规划设计,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精确计算出清淤后横断面标准以及河底标高和河道宽度,避免清淤抽干河水导致道路坍塌等情况,同时对于清理出来的淤泥、垃圾要做好善后处理,避免二次污染。

3.2污水处理

一方面加快农村河道沿线生活污水的治理,建立覆盖全区域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工程,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率,杜绝农村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河道所在地的“五水共治”工作指挥部牵头,由相关部门进行农村污水处理规划设计并组织实施。对于农村河道流经平原、具备截污纳管条件的自然村,应当全面完成污水的截污纳管,完成生活污水的收集和治理;对于河道周边不具备截污纳管条件的自然村,污水处理方式应以分散式为主收集。另一方面,关于农村河道工业污水的收集治理,应全面排查紧邻河道的工业企业是否存在乱排、超标排放污水的情况,环境监管部门应当加强沿河企业的环境执法监管,对违法排放的行为予以严厉查处;此外,对于紧邻河道、无生产废水,只排放生活污水的工业企业也不能忽视,有关部门应当排查企业是否存在雨污不分流情况,督促沿河企业及时完成生活污水的截污纳管,实现自行处理达标排放,对于污水无法实现截污纳管且自行处理后仍无法达标,责令在法定期限内搬迁或依法予以关停。

3.3农业面源污染整治

实行沿河流域畜禽养殖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严格遵守禁养区、限养区制度。相关责任部门排查农村河道沿线有无畜禽养殖场,禁止沿河两侧距河岸沿线1km内从事规模化养殖,严禁畜禽养殖产生的废水直接排入农村河道,关停相关中小规模的畜禽养殖场,将禁养区的畜禽数量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限养区内对中等规模的畜禽养殖场进行技术升级和标准化改造,对畜禽粪便进行处理利用。对污染农村河道水质的废弃农药包装物,应当构建废弃农药包装物的回收处置机制,由“五水共治”指挥部统筹,相关责任部门设立专项资金,开展废弃农药包装物的每季度回收工作,并建立相关监管体系,确保有效回收处置率达到80%以上,实现100%的无害化处理。

3.4河道保洁长效机制

进一步改善和保护农村河道的水生态环境,必须结合实际,按照“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总体要求,全面落实河道保洁长效管理机制。农村河道长效保洁的目标为“河面无垃圾、河中无障碍、河岸无垃圾”。成立河道长效保洁工作领导小组,任命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河长”,领导小组及“河长”对农村河道负责,对保洁工作进行监督和不定期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到位。配置专职河道保洁员,负责区域河道内每日卫生保洁工作,配备必要的保洁工具,需对河面的杂草、漂浮物进行清理,确保每日保洁、巡查到位。建立农村河道保洁工作资料档案,做到每次检查均有记录。此外,在河道两侧设置河道管理保洁公告牌,内容包括河道基本资料、保洁人员、“河长”、监督电话等相关信息。

作者:徐夕峰单位:浙江农林大学

[参考文献]

[1]姜谋余,龚淼.我国农村河道整治的现状及问题[J].水资源保护,2015(01):41-47.

[2]黄根法,翁建伟.探讨农村河道生态环境建设——浙江遂昌县河道“四位一体”管理模式[J].科技资讯,2012(15):134.

[3]卢卫,应聪慧.浙江省农村河道水环境评价及水利保护对策[J].人民长江,2009(15):16-17,38,105.

河道污染治理方案篇5

【关键词】同里古镇;污染源调查;水动力-水质模型;分散性入河负荷;生态河道;水动力调控;生物过滤;

Suzhoutonglitownriverwaterqualityimprovement

andmaintenanceoftechnicalsolutions

XuGuo-zhong1,ChenXi-qing1,HuangChen2,DingYong-wei2,JiaHai-feng3,DingYi3

(1.Suzhoumunicipalwaterauthority,Suzhou215011;

2.DrainagemanagementofficeSuzhouCity,Suzhou215004;

3CollegeofenvironmentalSciences,tsinghuaUniversity,Beijing100084)

【abstract】asa"secondfive"waterdemonstrationprojectsofspecialtopicsofSuzhou,Suzhou,tonglitownriverwaterqualityimprovementandmaintenanceprogram,thefirstoftonglitownconductedasystematicsurveyofpollutionsources,andasabasisfortheestablishmentofwaterpower-waterqualitymodel.accordingtotonglitownwaterstatusandwaterpollutionloadanalysis,themodelforeachalternativescenarioanalysisresultsofwaterenvironmentimprovementintheoverallprogram,willbeheldindispersedintotheriverpollutioncontrol,ecologicalriverdesign,riverwater,powercontrolandwaterqualitytechnicalmeasurestomaintainsuchareas.tonglitownseeksaradicalimprovementofthewaterenvironmentsituation,andtothehistorictownofriverwaterenvironmentimprovementandprovidethebasistomakeademonstration.

【Keywords】tonglitown;pollutioninvestigation;hydrodynamic-waterqualitymodel;dispersedintotheriverload;ecologicalriver;hydrodynamicregulation;biologicalfiltration;

1.项目背景

同里古镇地处吴江市东北部,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小镇,曾获“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全国环境优美镇”,“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等多项荣誉。同里古镇的经济以旅游业及其配套的服务业为主,高峰期大量游客的涌入对区域水环境的压力很大。

同里古镇保护区面积约1km2,水域约为26000m2,水岸线约4400m,河道最窄处约为5m,最宽处约22m,基本为垂直硬质驳岸。地势平缓坡降不明显,水流平缓,水动力学条件差。古镇区水系流向基本以“从西向东、从北到南”为主流线,受闸坝调控以及风向影响,有时表观上河道表面水流呈现反向流。古镇区水系主要以京杭大运河为补水源头,经古镇河道流入下游同里湖和南星湖,水系平面示意见图1,整个水系有一个入口,七个出口,每天由人工巡视,根据河道感官性状,按需开闸,由进水泵站从外部运河调水。

京杭运河吴江段水质属劣V类,主要超标因子是nH3-n、tp和tn,且运河通航致使补水浊度指标明显升高,感观效果不佳。由于外部补水水质不佳、河道水动力学条件差及古镇区域居民生活和旅游业带来的污染负荷过重等原因,致使古镇水环境质量恶化,严重影响了水乡古镇的品牌形象。因此,苏州市水利(水务)局利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十二五”苏州课题实施的契机,依托同里古镇河道水质改善和维持工程的建设,在调查古镇河道污染源构成和特征的基础上,拟重点研究分散性入河污染源的控制、水系的生态调度和调控、河道典型污染物的快速去除及水质持久维持技术等,通过技术集成和示范工程的建立,一方面改善古镇水环境,为古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形成古镇河道水质修复与调控技术体系,为类似地区的改造和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2.古镇污染源调查情况

污染源的调查是治理水环境的基础,同里古镇的污染源主要有居民生活污染、旅游污染、干湿沉降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等。

居民生活污染主要分为两类,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污染。生活污水的污染负荷与人均产污量和污水的收集处理率有关,生活垃圾的污染主要与垃圾的清运率、清运周期及降雨有关。在生活污水污染负荷的计算中,根据古镇居民住宅空间格局(如图2所示)及与其相关的污水管道建设情况(如黑水、灰水的各自不同走向,雨污分流状况等),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文献总结等方式,估算人均产污量及其入河率,进而计算出对河道的污染负荷量。

图1同里古镇区水系及主要流向图

图2住宅格局形式

旅游污染,主要是指餐馆,旅店以及部分休闲娱乐场所所产生的污染等。根据对餐馆和旅店一年用水量的分析和汇总,确定餐馆和旅店的平均排水量,并根据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确定旅游高峰和淡季的游客人数,上座率,入住率等,再结合污水管网的收集状况,估算得到旅游污染负荷的时空分布情况。

大气干湿沉降污染是指区域内的降尘和降雨携带的入河污染物。同里古镇降尘负荷按《太湖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的系数计算,其中降尘总氮污染负荷为180kg/(a·km2),总磷污染负荷为14kg/(a·km2)。降雨污染负荷与雨水中平均的污染物浓度及降雨量有关,在本项目中借鉴有关调研资料估算降雨中污染物浓度CoD=20mg/L、tn=3mg/L、tp=0.05mg/L。

同里古镇的农田很少,在本项目中可忽略不计。其它污染主要指农贸市场的污水和污水漏排;农贸市场污染主要包括鲜鱼、鲜肉的现场清洗加工,地面清扫及冲洗产生的污水等;污水漏排主要指污水管道在收集输送过程中的漏失等。

表1给出了同里古镇污染源调查的主要污染物CoD,tn和tp的负荷量调查成果。从中可以看出生活污水的污染负荷及污水漏排的污染负荷最大,是未来水环境治理方案中需要重点考虑的方面。

表1不同类型污染源负荷量

污染源类型CoD/t·a-1tn/t·a-1tp/t·a-1

生活污水污染负荷34.072.270.17

生活垃圾污染负荷2.070.10.04

旅游污染负荷19.760.890.06

干湿沉降负荷8.561.270.02

农贸市场污染负荷2.250.170.02

污水漏排负荷65.704.380.33

合计(含污水漏排)132.419.080.64

合计(不含污水漏排)66.714.700.31

3.古镇水系水动力-水质模型的建立

在对同里古镇的污染源及水系水质、水动力调研的基础上,为了更加深入研究古镇水环境改善的技术方案,采用eFDC和waSp模型构建了古镇水系的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在模型建立过程中考虑的污染源主要是点源,同时考虑温度,风速,太阳辐射,降水量和蒸发量等条件,以水位和BoD5,nH4+-n,tp分别作为水动力和水质的验证指标进行模型验证,总体模拟结果良好。

利用验证后的模型对同里古镇水环境改善工程的两套初步设计方案进行了分析。方案一是在同里古镇区水系5个出水口分别设置5个集水井,用泵将水提升至位于进水泵站附近的水处理设施进行净化,净化后的水排出至三桥景点附近进入古镇水系,考虑到同里古镇河道水网由于表面蒸发和渗漏而损耗的水量,为了维持水网的正常水位,需要从其上游的“苏州吴江大运河水网”每天调入适当的水量进行补充。由于损耗有限,拟在原有大运河泵站内设置两台小泵(一用一备),将少量补充水提升入净化池一并处理。方案二是仅在在饮马桥和升船机闸两处附近建立两个取水措施,其余和方案一同。具体如图3,图4所示。

图3方案一工程示意图

图4方案二工程示意图

模型的模拟结果,为两套不同方案在水动力调控、生物过滤方案等各项技术方案的选择和优化提供依据。

4.水环境改善技术方案

4.1总体技术方案

根据对同里古镇水系现状及水体污染负荷分析,水环境改善的思路将围绕分散性入河污染的控制、生态河道设计、河道水动力调控及水质维持技术措施等方面展开。

4.2分散性入河污染负荷控制方案

分散性入河污染负荷的控制从工程和管理两个方面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完善居民生活污水收集系统,在空间位置特别狭窄的地区,考虑采用真空负压排水系统等特殊的收集系统;第二,调整和完善沿街餐饮、旅店污水管道收集系统,减少管道堵塞和满溢;第三,将农贸市场及其周围雨水排放纳入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第四,加强污水管道建设质量及养护质量的管理,提高垃圾的清运率、缩短清运周期。

4.3生态河道方案

根据对同里古镇河道的实地调研,同里古镇的河道断面可分为自然(近自然)河道和人工渠化河道。其中,主镇区的主要河道为人工硬质驳岸,人工渠化作用明显。仅外河运河的少部分河段保留着自然河道的形态结构。河道的人工渠化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河流形态的多样性,如对自然河流进行的裁弯取直改变了河流蜿蜒型的基本形态,急流、缓流相间的格局消失;对河流横断面上的几何规则化也改变了深潭、浅滩交错的形态,而导致水域生物群落多样性下降,影响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

考虑到研究区河道可供建设的场地非常有限,且需充分保证河道的景观作用等。考虑在部分河段的原有护堤上设置垂直型的生态护坡,河道内设置人工鱼礁。研究网格式生态护坡,利用陶粒、碎砖石、混凝土制作的复合砌块材料形成网格,在网格中栽植植物,形成网格与植物综合护坡系统,既能起到护坡作用,同时能恢复生态并具有一定的景观作用。人工鱼礁是为鱼类及甲壳类生物提供栖息及庇护场所,帮助恢复河道水生生态。同时人工鱼礁也结合种植水生植物,形成植物-软体动物-鱼生态系统,发挥对污染物的吸收和转化作用。

4.4水动力调控方案

同里古镇区河道断面流速普遍偏低,内河各断面流速基本在0.01m/s左右。为了维持河流系统健康和满足河流系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古镇水系水体交换,提高河道自净能力,使古镇水系动起来,做到水活,以期达到水美、水清、水优,必须考虑生态环境用水的需求。

水动力调控设计方案的选择上,根据前文“古镇水动力-水质模型”一章中对两套初步设计方案的情景分析,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对于水动力改善状况,以6月1日的模拟结果为例,比较现状条件、方案一和方案二的各断面流速分布情况,如下图5所示。

图5现状条件、方案一和方案二

情景下流速分布情况

由上图可知,相对于现状,经过方案一和方案二改造后,同里古镇区水系的整体流速明显下降,且均小于0.02m/s,滞留现象严重。

通过进水泵站的水泵运行功率核算同里古镇区水系的流速,如表2所示。其中,现状流速根据进水泵站处水泵的功率计算得到。计算方法如下:

水泵功率为95kw,扬程为3.04m,转速为5.85r/min,效率为65%。根据公式:

其中,p——功率,w

H——水泵扬程,m

Q——流量,m3/s

n1,n2——电机和水泵效率

得到流量Q为:

由于水泵每天工作约4h,平均到一天24h,故流量为:

根据现状流量,以及方案一,方案二的总流量,测量得到的现状、方案一和方案二的入流口断面面积,可以计算得到现状,方案一和方案二的入流口流速计算值。具体如表2所示:

表2现状条件下、方案一和方案二下入流口流量及流速计算值

现状方案一方案二

流量t/d29387.7650005000

流量m3/s0.3401360.057870.05787

断面面积m216.78.889.91

流速m/s0.0203670.0065170.00584

注:现状,方案一和方案二的入流口分别为进水泵站,蒋家桥和吉利桥

由表2的计算结果可知,模型对于流速的模拟结果在数量级上接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单独比较方案一和方案二情景下整个水系的流动状态,如图6所示:

图6方案一、方案二情景下流速分布情况

由图6可知,方案一情景下对于整个水系的流动状态较为有利,整体流动状态较好,流速为0的滞留区域较少。通过计算可得,方案一情景下水系的平均流速为0.068cm/s,方案二情景下水系的平均流速为0.094cm/s,因此,方案二情景下对流速的提升有利。

对于水质改善状况,方案二情景下的水质改善效果均要高于方案一情景下的水质改善效果。综合考虑上述因素,选用方案二为最终方案。

4.5生物过滤方案

生物过滤作为水质改善和维持的主要技术措施,采用多级生物滤池技术方案。该技术在“土壤净化法”长期实践经验基础上,采用天然材料和废弃材料,采用具有自净功能的“不饱和炭”、“脱氮材料”和“除磷材料”等多种介质的填料,组成复合填料床。通过特殊的曝气系统在填料床中形成好氧缺氧和厌氧交替的环境,达到脱氮、除磷和过滤的多重目的。

对前文所述两套不同设计方案进行情景模拟,选取nH4+-n和tp为指标,具体结果如下图7~8所示。

图7方案一、方案二及现状nH4+-n浓度比较

图8方案一、方案二及现状tp浓度比较

由上述图中可知,对于同里古镇水系的主要超标污染物nH4+-n和tp,方案二对于其去除效果要好于方案一,因此,对于生物过滤工程的构筑物选址,采用方案二的设计,即在饮马桥和升船机闸两处分别设置集水井抽水,并在进水泵站附近的空地设置生物过滤的主体净化设施,设施规模为5000t/d。

生物过滤方案与河道水动力调控方案结合,逐步提升河道水质,提高河道水体的自净功能,回复水体的生态功能。预计工程投入运行一年后,古镇核心区河道氨氮、BoD5、溶解氧主要水质指标时空

分布上90%达到iV类,透明度提高50cm以上,彻底消除黑臭及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5.效果预测及评估

同里古镇河道水质改善工程建成后,古镇区水网将形成独立于大运河的内循环水系。通过水动力调控、生态河道的构建和生物过滤对水质的深度处理,可以有效地提高同里古镇河道的水环境质量,保持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本项目作为国家水专项“十二五”苏州课题的示范工程之一,在未来的工作中,将结合工程建设和运行进行同步的测试和评估,积累设计、建设和运行经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技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产业密集型城镇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项目,课题编号:2011ZX07301-003。

河道污染治理方案篇6

1、地理位置、社会经济状况等基本情况

根据通榆河水污染防治规划,我市宝应县、高邮市、江都区属于通榆河流域,位于流域西南侧汇水区,夹于江淮之间,京杭运河纵贯南北,新通扬运河、通扬运河、北澄子河等横穿东西,境内地势平坦,高邮湖、邵伯湖、宝应湖等河湖交织,其中江都引江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江都区南郊,拥有东南亚最大的引排能力,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

江都区位于东经119°27′03″—119°54′23″、北纬32°17′51″—32°48′00″,地处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南濒长江,与扬中市隔江相望,西傍市郊区、邗江区,北与高邮市、兴化市接壤,东与姜堰市、泰州市毗连。全区南北最长处55.75千米,东西最宽处42.76千米。总面积1332.54平方千米,总人口为106.93万人。

高邮市位于东经119°13′—119°50′、北纬32°38′—33°05′,东邻兴化,南连江都、邗江、仪征,西接天长(安徽)、金湖,北界宝应,全市总面积1963平方公里,其中水面788平方公里,人口约83万,辖11个镇,2个区,1个回族乡,1个街道办。

宝应县位于东经119°07′43″—119°42′51″、北纬33°02′46″—33°24′55″,是市的“北大门”。北与淮安市紧邻,东与建湖县及兴化市交界,南与高邮市接壤,西与金湖县、洪泽县隔湖相望。全县总面积1468平方公里,总人口90.72万人。

2、主要河流情况

江都区主要有14条河流,其中通扬运河33.5千米,新通扬运河28.5千米,盐邵河48.6千米,三阳河26千米,高水河15.26千米,芒稻河11千米,长江11千米,夹江12千米,大运河16千米,红旗河15.8千米,野田河28.37千米,白塔河18.2千米,卤汀河9.8千米,小涵河16千米。

高邮市辖区内主要河道有:江苏第三大湖——高邮湖,通航二级标准的京杭大运河,五级标准的盐河、北澄子河及里下河高邮地区的其它骨干河道,纵横穿行于城区内部的琵琶河、马饮塘河、大赛河、护城河、承志河、元钩子河、头闸干渠、东墩六支渠、长生河、玉带河、东门大沟、支农河、老横泾河等近二十条河流,其中,北澄子河最高水位3.45m,最低水位0.28m,常水位1.60m;京杭运河高邮段全长43公里,1984年拓浚为二级航道标准,平均水位6.0米左右;高邮湖属平原浅水型淡水湖泊,淮河入江水道穿湖而过,水域总面积780平方千米(水位在8.5米以上),在高邮境内水域面积为420.84平方千米,占湖总水面的55.32%。

宝应境内河湖众多,水网密布,全县水系以京杭大运河为界,分属两个水系。西部属高宝湖水系,东部属里下河区射阳湖水系。高宝湖水系主要指白马湖、宝应湖及高邮湖一部分,射阳湖水系在境内汇水面积达1190.49平方千米,主要河流有大溪河、宝射河、向阳河、潼河等。其中京杭大运河(宝应段)全长40.75千米,宝射河全长38.36千米。

3、考核断面情况

我市列入通榆河水污染防治规划考核断面共有3个,分别为江都区新通扬运河胜利桥断面、高邮市三阳河车汉大桥断面、宝应县宝射河望直电厂断面。根据2014年监测数据,新通扬运河胜利桥断面、高邮市三阳河车汉大桥断面水质各项指标均值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宝射河望直电厂断面符合地表水Ⅳ类水质标准。

4、饮用水保护情况

江都区、高邮市、宝应县共有县级以上集中式水源地5个,分别为高水河水源地、归江河道水源地、江都三江营水源地、里运河高邮城区港邮一、二水厂饮用水水源地、里运河宝应城区饮用水水源地,均为河流型饮用水源地,且水源地均位于长江和里运河,水质现状为Ⅲ类以上。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对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24小时自动监测和视频监控,执行日查日报制度,完善饮用水源地突发环境应急预案,加大监察和监测频次,确保供水安全。

二、落实规划的相关工作举措

(一)强化组织领导。结合《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干线高邮市北澄子河三垛西大桥断面达标方案》和《淮河“十二五”水污染防治规划》,下发了《市贯彻落实<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4-2015)>实施方案的通知》(扬府办发〔2014〕4号),对规划的水污染防治目标进一步细化分解,成立了领导小组,并与各县(市、区)政府领导签订了目标责任状,层层抓落实,定期每季度督查一次工程进展,不定期由市政府组织抽查,协调解决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大力推进各项水污染防治工程。

(二)强化源头控制。项目审批严格执行各级环境行政管理规定,做到“四不准、十不批”。对建设项目严格实行分类管理,分级审批,对凡不属国家产业鼓励发展类的项目,坚持准入门槛,不增加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杜绝“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项目的落户。

(三)强化工程建设。一是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工程建设。高邮投资1亿多元建设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宝应县投资9000万元扩建仙荷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同时结合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的建设,对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进行深度处理提标改造。目前江都区、高邮市、宝应县共建有日处理能力万吨以上设施5座,日处理能力达16.25万吨。二是实现乡镇污水处理厂全覆盖。为加快我市乡镇污水管网建设,市政府专门研究出台了乡镇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资金补助政策,并督促各地出台相应政策,安排专项资金对乡镇给予奖补。高邮市出台了《关于加强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管理的通知》,对新建污水管网按8万元/公里给予奖补,统一招标配备CoD、氨氮和流量在线监控装置,投入1.2亿元(除海潮、湖西污水处理厂外),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厂17座,形成日处理能力2万吨。江都区郭村镇工业园区新建500吨/日污水处理设施并投入运行,小纪、丁伙、邵伯等镇污水处理厂新建污水管网21.5公里,邵伯、武坚、郭村等10个乡镇完成37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5个村庄污水接管污水处理厂项目,建成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装置260套,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1920吨/日。三是实现乡镇垃圾清运全覆盖。江都区、高邮市、宝应县47个乡镇均建设了垃圾中转站,并按要求配备了垃圾压缩机和清运车,建立了1000-1500人左右的保洁队伍,“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机制得到有效运转。四是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江都区郭村镇、樊川镇、丁沟镇分别对界沟河、老三阳河、丁泰河进行了综合整治,河流水质状况有了明显好转。高邮市实施碧水工程,加大农村河道整治力度,2014年来共完成疏浚整治农村河道502条、755.5公里、811.9万方。同时,结合实施北澄子河断面水质达标方案,采取以清淤、疏浚、驳岸为主的水环境整治工程,实施北澄子河支流干流河道整治。宝应县完成了三支排河、中沟河、窑河、城市河河道的清淤、生态修复、活水闸门改造等工程。

(四)强化环境监管。一是全力构建环境科学监管体系。累计投入3800万元,建成环境监控中心和环境自动监测监控平台。对全市8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自动监测站、10个大气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6个功能区噪声自动监测站、93家重点污染源、4家固体废弃物处理厂、20家使用放射源单位和8家机动车尾气检测站进行实时视频或在线数据监控。二是全面排除环境风险隐患。持续加大针对重点开发园区、重点流域和化工、电镀、重金属等重点企业的执法监管力度,加强对重大节假日、重大活动以及中高考、夏秋两季等环境敏感时期的督查巡查,对敏感地区、敏感企业实行严密监控、加密监测、严防死守。2014年先后出动3000余人次,现场检查1000余厂次,夜间检查100余厂次。三是突出抓好群众饮水安全。依法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源地保护范围,对饮用水源地范围内的各类污染源全面清理整顿,先后搬迁、取缔、整治饮用水源保护区及上游的污染企业、砂石码头、造船厂、垃圾填埋场等环境隐患81个,竖立标志牌100多块。四是突出整治化工污染和重金属污染。通过关停淘汰、限期治理、挂牌督办等手段,开展集中整治和专项治理,督促全市676家化工石化等风险企业建立风险源基本台帐,完善事故池、围堰等应急设施。对188家重点化工企业进行全面达标整治,相继关停153家小型化工企业。对48家铅蓄电池生产企业开展专项整治。五是突出解决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通过“12369”24小时环保热线、办好“12345”市长热线和“寄语市长”等栏目,建立畅通有序的民意表达渠道。建立办理回访制、领导带案下访制、首问负责制等监督机制,采取联合办案、圆桌对话等多种方式,认真处理好每一件环境和投诉。2014年全市受理各类环境5286件,办结率、反馈率保持100%,满意率达90%以上。

三、规划指标完成情况(91.07分)

(一)环境质量情况(40分)

江都区、高邮市、宝应县考核断面水质目标分别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Ⅲ类、Ⅳ类。2014年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表1中21项监测因子按月进行监测,全年共监测12次。根据监测数据,新通扬运河胜利桥断面有1次超标,水质达标率为91.7%,超标因子为溶解氧和高锰酸盐指数,主要原因是该河道是双向河流,7月受上、下游水的影响,采样时采集到的可能是里下河地区的客水;宝应县宝射河望直电厂断面和高邮市三阳河车汉大桥断面均12次达标,达标率100%。根据考核规定,3个断面水质达标率均超过考核目标85%的要求,自测分30分。

2014年我市已实行区域供水全覆盖,对全市乡镇以上所有集中式饮用水源每月开展一次64项指标人工分析,每年开展一次109项指标全分析,集中式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始终保持100%,自测分10分。

(二)工程项目完成情况(31.72分)

我市列入《通榆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4-2015年)》的工程项目共有29个,其中饮用水源保护工程2个、城镇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处置项目21个、面源污染治理项目3个、船舶污染治理示范工程3个。目前已有19个工程项目建成投运,3个项目调试,3个项目在建,1个项目处于前期,3个尚未启动,项目完成比率达65.5%。根据考核办法,得分31.72分。

(三)污染防治情况(9.35分)

1、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率

江都区、高邮市、宝应县2014年工业废水总排放量分别为1301万吨、1457.9890万吨、1220.51万吨,集中处理量分别为643万吨、1040.5752万吨、120.58万吨,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率为45.3%。

2、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江都区、高邮市、宝应县2014年生活污水产生量分别为4727万吨、2665.792万吨、1179.9062万吨,处理量分别为2406.6万吨、2048.9835万吨、879.8802万吨,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62.2%。

3、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江都区、高邮市、宝应县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分别为8.49万吨、12.7201万吨、8.6万吨,均得到有效处理,处理率为100%。

4、生活垃圾集中收运率

江都区、高邮市、宝应县生活垃圾产生量分别为28.348万吨、16.1111万吨、12.955万吨,收集转运量分别为28.348万吨、16.0433万吨、12.44万吨,集中收运率为99%。

5、重点排污单位废水达标排放率

近年来,我市持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对重点排污单位全面实现远程监控,重点排污单位废水达标排放率为99.3%。

(四)日常检查情况(10分)

苏中督查中心2014年对我市重点污染源监督检查情况和重点工程抽查情况结果良好,自测分为10分。

四、目前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对照《规划》制定的目标任务,我市通榆河水污染防治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通榆河规划部分工程项目内容与其它规划项目有冲突。有些项目与《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干线高邮市北澄子河三垛西大桥断面达标方案》及《淮河“十二五”水污染防治规划》项目名称一致,但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不一致,且要求更高,而我市已按《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干线高邮市北澄子河三垛西大桥断面达标方案》及《淮河“十二五”水污染防治规划》要求组织实施,部分甚至已完工,再实施的难度较大。二是工业废水集中处置率不高。我市江都区、高邮市、宝应县等地乡镇企业众多,布局不合理,环境基础设施薄弱,近年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工业集中区、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企业退城进园等措施,工业废水集中处理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距离67%的考核标准尚有较大差距,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快。三是污水厂中水回用工程完成难度大。江都区清源污水厂、宝应县仙荷污水处理厂目前均处于未启动阶段,完成难度很大。一方面我市为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区域内河湖众多,中水回用的出路难以解决,社会效益不是很大;另一方面,中水回用工程需要一定运行成本,若没有相应的政策资金补助,工程运行难以为继,通过地方财政长期补贴十分困难。此外,中水回用现在也仅限于污水厂内部,用于浇灌绿化和清洗格栅,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不够。四是自来水公司应急处理能力建设较难实施。宝应县粤海水务有限公司和高邮港邮供水公司增加深度处理工艺尽管未实施,但已具备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包括“提高前加氯量、增投粉末活性炭、增投高锰酸钾、加大管网末梢水的排放”等措施,当原水水质受到污染,通过采取这些应急处理措施,水质可以得到有效保障,而进一步实施深度处理工程投资较大。

下一步我市将紧紧围绕规划,对照不足之处,进一步靠实工作措施,突出工作重点,加大督查力度,有序推进工程的建设,确保如期完成各项工程项目,改善我市水环境质量。

1、着力推进重点工程。一是着力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重点推进高邮市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宝应县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等重点工程项目,优化工业布局,加强结构调整,加快企业退城进园步伐,提高工业排水集中处置率。二是加强调研,科学制定中水回用工程方案。研究解决中水回用的出路问题,通过价格机制、市场机制推动中水回用工程的实施。三是组织调研论证,对规划中确实难以完成的项目尽快研究替代方案,并推进实施。

河道污染治理方案篇7

一、水质现状

区位于无锡市西南部,紧依主城区,南濒太湖,东临苏州,西接宜兴,下辖1镇9街道,总面积608.58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约343.96平方公里,拥有603条大小河道及五里湖、梅梁湖、贡湖等水域,太湖湖岸、河道总长分别为82.35公里和541.2公里,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区全境都在太湖流域一级保护区内。通过对小溪港、梁溪河、直湖港等3条河流相关断面(分别为小溪港桥、鸿桥和湖山桥断面)进行监测,目前,小溪港水质为Ⅳ类,梁溪河、直湖港为劣Ⅴ类,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等(详见附件1)。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产业结构调整仍需加强。2008年,区三产结构为0.6:54.8:44.6,工业化已发展到较高水平,但第三产业发展仍显滞后;部分区域仍存在工业企业与居住区混杂情况。

(二)农村环境治理仍需加强。农业集约化水平虽有所提高(耕地平均化肥施用量为246公斤/公顷),但农业生产方式仍未改变;农业面源、农村生活污水等治理工作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村污染负荷。

(三)污水集中处理仍需加强。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率仍然不高,部分自然村仍然缺乏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工艺重CoD控制、轻氮磷治理,氮磷超标现象仍较普遍;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污泥资源化利用和安全处置能力仍然不强,部分尾水排放口设置不够合理。

(四)河道综合治理仍需加强。由于直湖港等入湖河道上游来水水质为劣Ⅴ类,加上区地处平原,河道水流缓慢,水生态系统又遭严重破坏,导致水体净污能力削弱,水环境容量减少,面临持续恶化的威胁。

(五)环境监测预警仍需加强。环境在线监测、监控设施覆盖率偏低,自动监测平台、站点不足,农业环境定位监测体系不完善,环境信息化管理能力较弱,造成环境监管水平不高,应急预警能力不强。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务院《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和省政府《省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方案》要求,以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污水集中治理为主要手段,高标准实施工、农业和生活污染源控制,削减进入太湖的污染物总量,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要求,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年度目标

根据《省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实施方案》的要求,确定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和总磷(tp)数据作为河道水质控制指标,监测断面为小溪港、梁溪河、直湖港等3条河流相关断面(分别是小溪港桥、鸿桥和湖山桥断面)。

至2009年底,太湖湖体水质、河道总体水质均由劣V类提高到V类。小溪港、梁溪河、直湖港等3条河流化学需氧量达到Ⅲ类,氨氮达到ii类,总磷达到iV类(详见附件2)。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饮用水源保护。从实施水源地保护和建设工程入手,开展环境治理,实施生态清淤,加强监测预警和环境执法监管。制定水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加强供水危机防范和蓝藻暴发应急事件处置工作;增加水体监测断面和频次,预警信息;健全蓝藻打捞机制,配备专业、高效打捞船只,对所捞蓝藻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二次污染。

(二)强化太湖一级保护区管理。在禁止建设区域,取缔所有种养殖业,搬迁全部村庄和工业企业,搬迁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公共设施,全面封堵排污口,严格控制各类建设活动,限期改造、拆除、迁移风景区内污染环境或排污不达标的现状建(构)筑物;在限制建设区域,实施绿色种植,限制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年底前取缔传统畜禽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搬迁所有非规划保留村庄,限期实现接管截污;在控制建设区域,建设农业生态良性循环示范区,加快推进农居集中,实现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

(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按照城市现代化要求,淘汰污染企业、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现代产业,实现产业与环境和谐相容。发挥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作用,积极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促进高新技术加工向自主制造和创造转变,引领区域产业升级。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要求,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必要手段,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依法推进,不断提高产业资源集约化程度。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功能性载体、特色街区和现代市场群建设,努力建成长三角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创意研发设计中心、旅游度假休闲中心、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形成苏锡常都市圈的服务业高地。立足服务都市生产和生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现代高效农业,建设优质稻米、精细蔬菜、特种经济林果等基地,加速形成特色农业产业区。

(四)加强点源污染治理。加快工业污水治理步伐,2009年底实现开发区(工业集中区)污水管网全覆盖,2010年工业废水集中深度处理率(除有毒有害废水外)达到100%。在产业准入、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质量技术监督、土地审批、节能降耗、工商登记、人员资质、综合效益等方面进行全面排查,确定“三高两低”、“两高一资”企业整治名单,继续开展治理整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污染物排放不能稳定达标的、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核定指标的、使用有毒有害原材料的、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全面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在重点污染源企业排污口和所有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口安装自动监控装置,实行实时监控、动态管理。全面实行重点污染源监管责任制,将监管责任落实到人,同时加强现场监督检查,严肃处理违法排污企业。

(五)加强生活污染治理。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建设和截污接管,提高污水处理能力,2009年完成污水管网建设100公里以上,2010年底前基本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生活污水全接管,马山、胡埭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对具备接管条件的村庄,抓紧推进污水收集管网的延伸覆盖;对规划保留村庄,有序实施农村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对近期暂不拆迁的分散村庄,积极探索有效的污水净化处理技术,使农村生活污水基本得到有效处理。加快垃圾收运和处理设施建设,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六)加强面源污染治理。强化种植业污染控制,抓紧实施农田氮磷拦截生态工程、河道生态修复区建设,建立健全农田污染综合控制体系,努力消除农田余水污染物。强化禽畜养殖业污染控制,对保留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生态化”要求,提高污染治理技术水平,重构养殖业发展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建立健全适宜农村的面源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有效提高村(居)民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意识,强化生态文化理念,进一步增强面源污染控制合力。

(七)控制及削减内源污染。积极推进生态清淤,完成梅梁湖月亮湾区域生态清淤试验段工程,加强平原河网内河道生态清淤,疏浚小河道和断头浜,恢复河道过水断面,确保防洪、灌溉、航运需求。积极消除有害生物体,组建专业蓝藻打捞队伍,合理配置蓝藻打捞、运输设备,每年6~10月在渔港喇叭口、十八湾、闾江口、千波桥等水域(涉及面积约30平方公里)组织开展蓝藻打捞,及时清除藻类残体、水生植物残体和多余浮游植物。

(八)积极推进资源化利用工程。加强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投入,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在开展湖体、河道清淤的同时,全面推广底泥资源化利用工程并开展效果评估,避免二次污染。按照省统一规划布点,积极实施蓝藻巡查—打捞—运输—处置—资源利用一体化工程,建设水藻分离装置,利用藻泥进行沼气发电、有机肥生产、水解氨基酸等资源化利用,逐步提高太湖岸线的蓝藻打捞、处理和利用能力。对人工种养的水葫芦和其它湿地水生植物进行资源化利用,进行商品有机肥生产、还田利用、饲料制作、沼气发电等技术研究和应用,实现水生植物吸附氮磷等养分的资源化利用。建设以畜禽粪便为原料的商品有机肥生产示范工程,逐步加大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规模。

(九)调水改善河道水质。为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在全面控制外源污染物的基础上,在不妨碍防洪排涝的前提下,常年持续、适量从太湖调水入区域河网;在枯水年份或季节,结合补水进行调水;在汛期,结合防洪排涝,把水质较好的洪水作为水资源进行调水。

(十)增强水体自净能力。有序推进环太湖湖滨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重点实施太湖湖滨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和亮河湾、小湾里湖滨、马山湖滨、贡湖湾等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

(十一)完善环境执法监管体系。建立藻类和“湖泛”监测和预警系统,在藻类和“湖泛”高发期,对梅梁湖、梅梁湖周边水域及入湖河道水质加密监测,了解水质状况,掌握水体藻类生长变化情况及“湖泛”内在条件,及时预警信息。明确有关部门职责,加强水环境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制订执法监督、报告通报等制度,完善水环境执法体系;对限期治理企业和重要水域,加强执法检查,加大违法案件查处、督办力度,提高执法成效。

五、重点项目

根据国家和省、市关于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的统一部署,结合区域实际,按照突出重点、提高效率的原则,有序实施重点工程项目,具体包括点源污染治理、城镇污水及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生态修复、河网综合整治、监测预警等六大类36项工程项目(详见附件3)。

六、组织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太湖水污染防治专门机构,全面履行协调、监管、服务职能,将具体目标、任务、进度落实到各个部门、单位,落实到具体项目,组织推进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编制完善太湖水重大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切实加强太湖蓝藻大面积暴发的防控和重大污染事件的应急工作。建立健全主要入湖河流“双河长制”制度,明确河长职责和任务,对境内主要入湖河流实施综合治理,做到“规划、项目、资金、责任”四落实。建立健全控源截污、排水管理、生活垃圾机械化收运等工作推进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有力开展。

河道污染治理方案篇8

2014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战略思想,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以治水为突破口倒逼经济转型升级”决策部署,以“河长制”为抓手,把“清三河”工作摆在重中之重,大力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业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六大水环境综合治理攻坚行动。经过努力,我县水环境特别是几条群众反响强烈的黑臭河明显好转,河道水质显著改善。县域水环境质量达标率达100%,溪出境断面自2014年的8月份以来已连续37个月保持在Ⅱ类水水平以上;2014-2016年我县连续三年获得省交接断面水质考核优秀等级;2015年我县已成功创建省“清三河”达标县;首创的河道“病历卡”及手绘水情图从去年底开始连续被省“五水共治、三改一拆”成果展、中国水利博物馆、省档案馆展出,并上了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

一、构建工作体系,协同推进责任落实

一是建立健全河长队伍。2014年1月,我县制定出台了《县“河长制”实施方案》,全面构建层级清晰、责任明确、推进有力的“河长制”组织领导体系。位县级领导以身作则,主动担任跨乡镇、水情复杂、治理难度大的河道河长,乡镇领导和村支部书记担任辖区内的河道(段)长,全县条(段)总长987公里的河道实现“河长”全覆盖。为充分发挥河长职责,在河长队伍建设方面,我县实行动态管理方式。根据水环境治理要求与任务,适时调整和充实河长组织体系。我县已先后两次进行调整,提升了、等5条河道河长等级,河长改由县领导担任,乡镇级河长也在领导干部流动到位后,第一时间进行了更新调整。设置双总河长,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全县总河长,乡镇(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本辖区总河长,对本区域内的河长制工作负总责。目前,我县共设置双总河长名,县、乡、村三级河长名,其中,县级河长名、乡镇(街道)级河长名、村级河长名。健全县、乡、村三级河长体系,并延伸至沟、渠、塘等小微水体,全面落实“一沟一长、一渠一长、一池塘一长”。

二是严格落实河长职责。出台《县县级河长工作制度》,进一步明确县级河长的指导、协调、监督、检查等职能,在河道显要位置竖立县、乡、村级“河长公示牌”块,公开各级河长名单、河长职责、治理目标及监督举报电话,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确保河长“管、治、保”职责履行到位。制定出台《县全面深化河长制工作方案(2017-2020年)》,河长职责进一步拓展,除了履行巡河、协调、监督、检查等职责外,还需承担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管等6方面主要任务。全面建立完善组织机构,设置河长制办公室,与县治水办合署办公,明确河长制成员单位及职责,统筹协调全县河长制工作。各乡镇(街道)均设立乡级河长制办公室或落实人员负责河长制工作,全县形成完整的组织运行体系。以县级河长为重点,严格落实河长包河治水责任。制定“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和河道年度工作计划,每条河道做到河长职责、治理目标、工作举措“三明确”。细化各级河长工作职责,完善河道“病历卡”和“河道手绘水情图”,对河道水情时时跟踪,实行动态化管理。

三是坚持全程徒步巡河。以县级河长为重点,严格落实河长包河治水责任。各县级河长带领相关乡镇(街道)、牵头单位人员全程徒步巡河,深入一线排查河道问题,对河道情况、污染现状及河道两岸500米范围内的农业养殖、企业排污等情况进行全面摸排。手绘河道水情图,把脉河道“病情”。创新建立河道“病历卡”,开出治水良方,对河道“病情”时时跟踪,实行动态化管理。对巡河发现的问题,及时落实责任单位限期整改。三年来,各级河长巡河累计行程万余公里,发现河道问题余个,并积极落实整改,有力推进了水环境改善。

四是建立健全河道警长。成立“河道警长制”工作领导小组,位公安局领导、所队负责人和辖区民警,对全县河道进行分级认领,担任县、乡、村级“河道警长”。以“预防稳控”为支撑点,做好项目开工风险评估,及时排除涉水纠纷和阻碍施工隐患,依法从重从快,铁腕整治偷排漏排工业污水等涉水犯罪行为,为河长开展工作提供坚实执法保障。

二、坚持水岸同治,全力推进岸上污染源治理

一是开展剿灭劣Ⅴ类水攻坚战。围绕“6月底前全面剿灭劣Ⅴ类水”目标,深入一线,对小微水体开展拉网式排查。制定《县全境剿灭劣Ⅴ类水行动方案》,全面落实工作目标、具体任务、应对措施和保障来源。召开剿灭劣Ⅴ类水誓师大会,逐一交办“五张清单”,并向27个单位授旗,确保扛旗出征、战则必胜。制定剿灭劣Ⅴ类水作战图,实行挂图作战。紧扣“截、治、清、修”四个环节,开展截污纳管、河道清淤、工业整治、农业农村面源治理、排放口整治、生态配水与修复“六大工程”,统筹推进水体综合治理。截至目前,全县需整治的个小微水体已全部完成整治,并顺利通过市级现场验收。

二是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我县共有个行政村,除去城中村,共有个建制村。按照“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原则,积极探索创新,总结出了一套山区村庄、历史文化村落生活污水治理的方法模式,有效破解了项目落地难、资金保障压力大等难题,保证了项目顺利推进。2014-2016年,完成个建制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基本实现全县所有建制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从县直机关单位抽调10余名干部组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小组,负责全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政策制定、组织协调、项目规划、考核监督等工作;选派名机关干部到项目村担任农村治水第一书记,全程负责群众发动、项目实施等工作。制定出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办法(试行)》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第三方运维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建立县级政府为责任主体、乡镇为管理主体、村级组织为落实主体、农户为受益主体、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为主体的“五位一体”运维管理体系,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长效稳定运行。目前建成的治污设施已移交第三方运行,总体效果良好。

三是开展工业污水治理。全市首推工业企业清单化管理,根据企业排污总量大小、环境管理级别、环境安全危害程度、环境管理自律行为等对全县家排污重点企业实行分类严格监管,按“轻重有别、分类监管”原则,每一家企业的监管等级、巡查频次、监督人员做到“三到位”,消除监管盲区,确保防范工作主动有力。严格执行产业负面清单,以治污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推进企业生态循环化改造力度。三年多来,我县累计关停淘汰企业家,整治提升“低小散”企业家,先后完成不锈钢企业酸洗场地整治家、重污染高耗能行业企业整治家,“两场一池”规范化改造家,10万吨以上企业水平衡测试家,有效提升了工业污染防治水平。

四是铁腕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按照农牧结合、生态循环要求,引导养殖“上山入园”,安排财政资金余万元,关停拆除河道两岸500米范围内对水环境构成威胁的生猪养殖场家,完成非禁养区内的家规模养殖场整治提升。今年,全力推进散养生猪专项整治工作,截止目前,全县需整治的个散养点已全部完成。推进农药化肥统防统治工作,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万亩,实现化肥减量吨、农药减量吨。抓住“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试点县”的有利契机,加快实施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废弃农药包装物有偿回收项目。投资万元,建设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回收利用畜禽粪便,年回收利用达万吨。

五是加快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以全面提升我县截污纳管水平为目标,我县加大城市污水收集提升力度,先后启动松古平原供水污水一体化工程、县城污水整治提升、南城污水收集系统工程、江滨污水主干管等一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地下污水管网建设部分,三年多来,我县累计投资近亿元,超过了历年管网建设投资的总和。今年,新增城市污水管网公里,建设雨水管网公里,清淤排水管网公里,有力地推进了县城的雨污分流和截污纳管工作。

三、突出规范管理,提升水环境保护能力

一是坚持全民治水。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户外广告的宣传媒介,全方位,多角度宣传“五水共治”,动员全社会参与治水工作。全县共成立支水环境保护志愿者小分队,志愿者总人数达到余人,参与志愿者活动共计余人次。今年,开展“全民清洁日·剿灭劣Ⅴ类”活动,余名干部群众参与,日清河道、沟渠公里,垃圾余吨。全县上下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全民治水良好氛围。

河道污染治理方案篇9

【关键词】生态水利;河道治理;应用

1.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原则

1.1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一个地区的生境空间异质性越高,就意味着创造了多样的小生境,能够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反之,如果非生物环境变得单调,生物群落多样性必然会下降,生物群落的性质、密度和比例等都会发生变化,造成生态系统某种程度的退化。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治河工程的建设,造成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及河流非连续化,使河流生境在不同程度上单一化,引起河流生态系统的不同程度退化。生态水利工程的目标是恢复或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但是并不意味着主要靠人工直接种植岸边植被或者引进鱼类、鸟类和其他生物物种,生态水利工程的重点应该是尽可能提高河流形态的异质性,使其符合自然河流的地貌学原理,为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恢复创造条件。

1.2景观尺度及整体性原则

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和管理应该在大景观尺度、长期的和保持可持续性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在小尺度、短时期和零星局部的范围内进行。在大景观尺度上开展的河流生态修复效率要高。小范围的生态修复不但效率低,而且成功率也低。整体性是指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掌握生态系统各个要素间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综合的系统方法,而不是仅仅考虑河道水文系统的修复问题,也不仅仅是修复单一动物或修复河岸植被。

2.河道治理

2.1河道治理方案

下面就以拉古河为例。拉古闸以下河道渐进入平原,采用的是以堤防为主的规划方案。由于河道右岸地形低于左岸,大多数断面的设计水位要高出地面1m以上,平均高0.53~1.30m,最高达到3.44m,宜修筑堤防。但在该河段中,左岸中华寺北桥以上地势渐高,岸边保护范围渐窄,尤其是中华寺北桥到八家子沟,正是王滨沟上下游大弯道塌岸十分严重的地方,规划采用护岸方案。拉古闸以上基本上采用护岸方案,河道两岸多为山地,岸边较高,除个别断面外,大多数断面的岸边高程都在设计水位以上,平均高17~43cm,最大高差为4.32m,无需修堤,主要是要解决岸滩的稳定问题。该河段保护的土地和村庄主要分布在右岸沿河一带,左岸只有小甸村至松岗堡河口2.6km的河段上分布有村庄,其余7.3km左右河段岸边在山根下或接近山根,不需要布置任何工程,规划为无工程河段。

2.2设计流量和设计水位

整治洪水河槽的设计流量,需根据保护地区的重要性,选取相当其防洪标准的洪水流量,其相应的水位即为设计水位;整治中水河槽的设计流量可采用造床流量或平滩流量,其相应的水位即为设计水位;整治枯水河槽的设计水位可根据通航等级或其他整治要求,采用不同保证率的最低水位,其相应的流量即设计流量。

2.3规划实施建议

拉古河河道治理工程本着先下游后上游、先重点后一般、先消险后达标的原则,先治理城市段再治理农村段,干支流同步分段、分区依次治理,堤防整修完成后再进行堤防标准化建设。具体规划如下:李石开发区规划治理拉古河抚顺开发区范围内左右岸堤防共长18.82km,护岸长18.08km。抚顺县实施规划为治理拉古闸下游抚顺县范围内,左右岸堤防共长15.0km,护岸长15.7km;治理拉古闸至浅沟水库段,左右岸护岸长11.95km;对于右岸拉古闸以上、左岸中华寺北桥以上的护岸工程,一定要根据水流和塌岸的实际情况、以及投资的可能,本着先出险先安排,不出险暂不安排的原则,分清轻重缓急逐步实施。沈阳市实施规划为治理拉古河岸堤防共长1.58km,护岸长4.7km。

3.目前治理水污染的主要技术方法

3.1配水、调水方法

配水、调水对某一城市、区域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方法,见效快,成本底,但是配水、调水不是真正解决污染水体的方法,只是将污染水体从某一区域转移到另一区域,是上游向下游的转移。如果大家都采用此方法,可以说是污染水体的循环,是一种“恶性循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于水源的关系,这种方法不一定适应“断头浜”的治理。

3.2spr污水净化技术

spr污水处理系统首先采用化学方法使溶解状态的污染物从真溶液状态下析出,形成具有固相界面的胶粒或微小悬浮颗粒,再选用高效经济的吸附剂将有机污染物、色度等从污水中分离出来,然后采用微观物理吸附法将污水中的各种胶粒和悬浮颗粒凝聚成大块密实的絮体,依靠旋流和过滤水力学等流体力学原理,在自行设计的spr高浊度污水净化器内使絮体与水快速分离。清水经过罐体内自我形成的致密的悬浮泥层过滤之后,达到三级处理的水准,可实现出水回用。污泥则在浓缩室内高度浓缩,定期靠压力排出。由于污泥含水率低,且脱水性能良好,可以直接送入机械脱水装置,经脱水之后的污泥饼可用来制造人行道地砖,免除了二次污染

4.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4.1构建水生植被

种植沉水植物菹草、黑藻、伊乐藻、金鱼藻、苦草等和浮叶植物睡莲,以吸收和转化水和底泥中的氮、磷、钾等营养物,降低水体n、p、k及必需微量元素的含量与周转速率,抑制浮游植物生长;为多种多样的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提高水体生物多样性;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为水体供氧。

4.2构建水生动物种群

适当提高鲢、螺、鲫的种群数量,以消费浮游生物(特别是浮游植物)、有机碎屑、腐碎、巨大的微生物生物量,以及摇蚊和水蚯蚓等底栖动物,维护生态平衡,净化水体。

4.3种植水生花卉

作为城市河道,从景观的角度出发,在主要景点、桥的两侧,栽种了优质睡莲(选用玛珊姑娘、洛桑、日出、佛琴娜莉斯、大白睡莲等品种),加之原有的10多丛白睡莲,美化了水面。

5.结束语

生态河道的设计需要各方面因素的配合,设计者要拓宽思路,结合生态学、工程学、水利学的知识,相互补充,才能形成一套有效的设计方法。河道的生态化治理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要通过设计、施工、养护等一系列措施模拟一个生物生长的适宜环境,为各类水生、陆生和两栖类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提供栖息、繁衍和避难的场所,并且,除采取工程和植被措施外,还必须有选择的放养水生动物及微生物,恢复生物的多样性,重建生物系统的生态链。

【参考文献】

[1]周立霞,阮国余,赵迎旗.总沐河王庄闸下游河道治理方案探讨[j].治淮,2008(12):14-15.

[2]闫建兵.太原市晋源区风峪河河道治理方案比选[j].山西水利,2009,25(5):38-39.

[3]李国元.阳泉市河道治理方案的比较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13(5):119-120.

河道污染治理方案篇10

关键词:污水截流;雨污风流;实施总结

南通市濠河及红庙子河(以下简称两河)地处老城区中心,2001年前随着排污量的逐年增长,虽经引排置换水体,污染仍严重,因此市政府将两河污水截流工程列为城市建设项目,经过2002年度、2003年度、2004年度、2005年度、2006年度、2007年截流污水整治至今已接近五年年,总投资约6000万元,实施污水管道D300-500约41000米,目前两河的水质已有明显的改善,达到国家五类水质标准。濠河水质变得更清,红庙子河水质由以前的黑色变为目前的淡青色,两河富营养化的趋势由上升变为逐年下降,BoD、CoD浓度大大减少,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现就污水截流工程的建设实施谈几点体会总结:

一、污水截流工程建设的最基本前提条件是搞好调查摸底

成立有设计单位人员参加的调查摸底小组,分类调查摸清各污染源点。根据排入两河的管道排出口向上游调查,同时对与两河相连的支河水系进行调查,按被调查的对象的性质分为以下几类:

(1)成片住宅新村(分合流和分流);

(2)各类企事业单位、学校(分合流和分流):

(3)旧城中待开发的平房区。

(4)有污水排入的支河河道

二、优化确定污水截流工程截污方案

根据调查的污染源情况,设计单位设计方案,根据污染源的特点确定不同的方案:

(1)分流的成片住宅新村,从污水管道最下游就近接入城市污水管网;

(2)合流的成片住宅新村,从化粪池开始实施污水管道接入城市污水管网,将化粪池与原合流管截断封堵;隔断后的合流管作为雨水管道使用,做到雨污彻底分流。

(3)各类企事业单位、学校(分合流和分流),对已分流的对象各类企事业单位、学校从污水管道最下游就近接入城市污水管网;对未分流的对象各类企事业单位、学校,督促各单位先内部分流,分流的污水管道终端再接入城市污水管网;

(4)旧城中待开发的平房区,由于污染源点多、零碎、杂乱,基本无实施管位暂保持现状,待开发;

(5)对与两河相连的支河水系采取以下方案:(1)方案一:晴天受污染的支河水通过管道流入城市管网,暴雨时直排两河。此方案优点工程造价小,维护费运行费用较小;缺点支河的水质长期受污染,暴雨时由于溢流坝的存在支河流量减少有可能导致支河上游受淹,城市管网的污水有可能倒灌入支河及两河;(2)方案二:正常情况下间断性通过强排方法将受污染的支河水排入城市管网,同时通过自流措施将两河水引入支河,保持支河水经常更换,此方案优点:支河水水质接近两河水质,支河水系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改善,缺点工程造价较大维护费运行费用较大。

三、组织专家讨论,推荐施工方案,项目确定

设计方案完成后组织专家对各支线项目设计方案进行讨论,结合讨论意见再对方案进行调整,编制投资估算,根据每年度计划投入资金安排项目,待项目计划批准后进行施工图设计,设计施工方案应根据客观条件确定采取明挖施工或者非开挖施工(顶管)。然后根据建设程序由建设单位组织实施。

四、精心组织实施,核查截污效果

整个濠河及红庙子河周边污水截流工程根据先完善城市污水管网,再进行污水截流的指导思想进行,将各个污染源逐个接入城市管网。为尽快体现成效,先着重对排污量大的进行截流整治,后对排污量小的进行整治。在施工工艺上以开挖明铺为主,顶管为辅。在对管网进行完善的同时,并对市区泵站进行改造,污水处理厂进行改扩建,以适应管网排污量增长的要求。

具体实施工程中,发现新的污染源点,及时接入城市管网。

在整个截污工程项目实施,先对实施项目进行核查验收,确认截污成功完成后,再次核查原污水排出口是否有污水排出,如有则再次调查,进行下一轮截污,直至无污水排出。

两河截污整治,经过几年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仍未能彻底解决,仍有少量污水排入两河中。如新村居民将洗涤水排入建筑雨水管道系统中,沿街饮食小店将污水排入或倒入雨水管道系统中,最终仍然排入两河水体中;旧城中待开发的平房区的污水未能纳入城市污水管网。这些有待后期进一步实施。

五、总之污水截流工程是一项有利于水环境改善的民生工程,但在实施中注意一下几点:

1.调查应仔细,分析原有系统的管网布置,制定可行的截污管道改造方案。

2.污染源的调查摸底工作要求仔细,不能遗漏。

3.管道管材尽量采用重量轻、高强、抗腐蚀,施工安装简便,做到快速施工,不干扰或少干扰交通,减少地下管线迁移,降低工程造价,有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

4.污水提升泵站的流量,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量与进入污水管网的污水流量相适应。

5.如污染源较多,多数实施管道位于交通繁忙的主次干道上、较窄的后街小巷和小区道路上,实际施工可分批实施、分阶段施工。开工一个,尽快竣工,尽量减少对居民的交通出行。

6.建议重视建设后的管理。1).污水管网系统投入使用后,不定期养护疏通。2).道路管网形成后,沿街店面、商铺的污水应接入污水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