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世界经济形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40:35

目前的世界经济形势篇1

目前的世界经济形势已不复两年前之旧貌。多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金砖四国”等新兴大国,经济形势明显看好,增长势头强劲,国际收支和财政状况也相对较好。相形之下,发达国家经济整体上依然复苏乏力,美国国际收支继续恶化,财政赤字进一步扩大。欧元区国家普遍陷入财政危机,一些国家相继爆发了债务危机。

形势决定任务。各国的实际经济状况和面临的形势不同,所关注的议题势必各异。在世界政治经济议程中,G20成员国间明显出现了分化的倾向,目前主要表现在两条战线上,一是国际贸易领域,二是货币和金融领域。

世贸组织、经合组织和联合国贸发会议日前联合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称,过去几个月来,由于各国在经常账户和汇率方面的争执,保护主义压力明显加剧,世界贸易已受到影响。报告提请G20领导人,应防止各国间因激烈的贸易摩擦而导致全面的“贸易战”。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不久前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建议世界各国考虑用一种新的国际货币体制,或者重新采用金本位制,来取代目前的美元体制。作为世界经济组织最高领导人和美国前高官,佐利克的这项建议出人意料,其真正意图令人难以揣测。但此事也足以说明,目前在国际货币和金融领域,思想和现实都充满了矛盾和冲突。

贸易保护主义一直存在。过去几年,中国遭受的反倾销和反补贴案例持续增多。除此之外,美国还要求中国让人民币升值,减少贸易顺差,将经常项目收支顺差“控制在可持续的水平”。

保护主义的实质是“以邻为壑”,为求自保,把“祸水”引向他国。任何形式的保护主义,都与一国国内政治经济局势息息相关。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经济复苏无力,失业率高居不下,引起民众不满。为减轻国内压力,美国政府试图以“攘外”来“安内”,把责任归咎于他国。美国对中国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属于传统形式的保护主义。这种保护主义简单便利,政治色彩明显,多属小范围的摩擦,通常可以控制,不会轻易导致两国间的贸易战。

贸易保护主义的回潮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密切相关。随着国际分工和相互投资,各国间正在形成一种相互依赖、深层互动的新型关系。世界各国彼此取长补短,势必会出现贸易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本身就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结果,要求完全消除,显然有悖于常理。在目前的国际贸易制度和框架下,对他国产品动辄征收“惩罚性关税”,也往往违反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定,容易招致他国的反制和报复措施。从长远来看,传统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会逐渐退出现代经济。

现代世界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发展更为迅猛,正在取代商品贸易,成为世界各国间第一重要的联系纽带。世界经济之所以由于美国“次贷危机”而深陷困境,难以自拔,原因也正在于此。在金融领域,同样也存在着保护主义。美国日前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滥发纸币,向市场投放大量资金,意在防止本国经济陷入通货紧缩,并期望这些资金进入实际经济部门,起到刺激经济、创造就业及提高消费的作用。但此举却促使美元币值走低,加剧了全球流动性泛滥。各新兴市场国家被迫采取各种手段,遏止国际游资的流入。此外,由于国际市场大宗商品多以美元定价,美元币值走低,使得国际市场上黄金、石油、铜、铅等商品价格急升,加大了各国的通胀压力,也给世界经济复苏增添了新的困难。

目前的世界经济形势篇2

关键词:执政文化;建设;国际

执政文化是政党的灵魂,是政党存在与发展的维系和支撑。由执政党建立、培育和推行的执政文化,是政党统治国家的主流政治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主导,具有其他文化不可替代的功能。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出现了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形势,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全球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等新特点。这是党对新世纪、新阶段、新时期的新形势下,世情产生新的深刻变化背景,所做出的科学总结和总体把握。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给我国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党要适应这样的新形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十七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以增强执政能力,提升党执政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产生新的深刻变化的世情,对执政文化建设提出的崭新要求。

因此,深入分析研究当前面对的国际新形势,把执政文化建设置于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从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最终增强执政能力,提升党执政的核心竞争力,是适应和应对世情的深刻变化,适应和应对当今世界形势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需要,也是加强党自身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

一、面对新时期世情产生的新的深刻变化,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集中体现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社会已经到来,全球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等。

(一)面对日益明显的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

两极格局终结,世界并没有出现多极格局,但是多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了。苏联解体以后,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开始谋求独霸全球的战略,其霸权主义和构建单极世界企图遭到世界各国人民普遍抵制。近年来欧盟一体化整合进程逐渐加速,在政治方面其整合目标是各成员国用一个声音说话,其对世界未来政治走向的影响日益剧增。日本经济在二战后的废墟上破旧立新,由于其不甘于长期屈居在美国的阴影之下,外交战略逐渐由对美国的追随战略转向积极进取外交,以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在休克疗法失败后,俄罗斯采取了务实稳健的经济政策,普京及其继任者重视经济发展,并且强调务实外交,以最大限度维护俄国家利益为总原则,为国家复兴服务,目前其大国地位有所恢复。进入新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经济出现了新发展势头,经济增长速度总体上较快,实力有所增强,是促使世界政治格局由两极向多极转变,维护世界和平和改革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构建新秩序的基本力量。

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是不可逆转的,根本原因在于各个力量都要维护自身的国家与民族利益,而不是转向屈从于他国利益。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最终取决于多种力量的博弈和对比。格局发展的总趋势是多极化,但是多极化格局,并不是自发形成的,它取决于多种力量的分化、组合、博弈、对比。

世界政治格局由二极向一超多强的转换,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苏联解体最主要原因是没有将其执政实践置于科学执政理论指导下,从而丧失了执政地位。这告诫我们,面对世界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必须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从而为党的肌体注入崭新的生机与活力,把执政实践置于科学执政理论指导之下,客观真实地判断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增强党控制全局能力;从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更稳妥、更科学、更坚实有力地完成时代和人民赋予党的历史重任。

(二)面对深入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现实基础,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国际间相互投资的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其积极影响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促使各国经济进行优势互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其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由于经济全球化建立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基础之上,发达国家尽享全球化红利,广大发展中国家饱尝贫穷落后的悲苦。

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使世界政治产生了深刻变化,党执政的政治基础也必然产生相应变化。这对党的执政实践提出了新挑战,表现为:由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超国界机构的干预,国家权力相对缩小;由于超国界机构和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主要载体――跨国公司,在未来政治体系中的巨大影响力和经济实力,使得政府行使国家时,政治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

为了克服上述挑战,更科学有效有利地利用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更谨慎稳妥科学地避免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以增强执政能力,提高党执政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从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从而使党的执政实践活动能够更迅捷科学有效地应对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挑战,使党执政的政治基础更加牢固。

(三)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已经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

发展生产的根本途径是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改善生产管理。而这两者都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提高生产力诸要素素质,才能改善生产管理,优化生产要素组合。科学技术在近代得到全面发展以后,日益呈现出加速化、综合化、社会化和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的特点。

在新科技革命的支撑、生产发展的需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经济竞争的推进等背景下,21世纪必然是知识经济世纪。其主要特征是:知识成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资源,成为了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知识经济伴随着信息社会化、经济全球化时代而到来,它具有全球性竞争与合作的特征。

党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高低,最终要用生产力标准来衡量。这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国际背景下,意味着党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高低,最终要用是否为科技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是否为科技发展扫除了体制机制障碍的标准来衡量。目前,科学技术发展在我国面临以下困境: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产业升级难度较大,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科技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科技上占优势的局面将长期存在。

克服艰难险阻,摆脱上述困境,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以增强执政能力,提高执政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从而更迅捷、更及时、更科学地认清体制机制中的弊端,更有效、更有利、更合理地制定铲除弊端的科学方法和配套措施,更严谨、更稳妥、更科学地执行这些方法和措施,公正、公平、公开地评价这些行动的效率、效果、效能,并且建立畅通高效的结果反馈机制;由前一改革阶段的结果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完善各领域改革间的统筹协调措施以及改革的步骤和方法,更科学合理、有效完善地进行下一阶段改革;从而将我国生产力的最新发展、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与体制机制深刻变革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更有利、更有效、更好地利用科学技术发展最新成果来解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四)面对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想文化,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

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并存是现代文化的取向,这也是整个世界在全球文化发展过程中提出的要求,并且是发展的可能结果。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促进了文化交流与互动,彼此间认知、整合的速度得以大大提高。同时,文化的民族自觉性也在全球化刺激下日益高涨,本土文化在民族感情影响下和全球化形成了强烈互动。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要适应全球化浪潮大趋势,为自身的发展注入新鲜的生命力和活力,不仅要容忍与其他文化共存,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之间的对话,不断地从其他文化汲取所需要的养分,以求壮大自身。这一点对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中国文化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这就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增强执政能力,提升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领导人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并且从中发掘出最本质的,与其他国家和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念,加深和加速本国文化与他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真正融入全球的共同发展,不断学习和借鉴他国文化精华和优点,使得世界范围的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可以为我国所用。从而更好地学习和借鉴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更好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而增强中国的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传播力、辐射力,遏制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的西化图谋;最终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强有力地为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的措施建议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向深层次领域的延伸,世界形势的新深刻变化必然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党的执政文化建设如果不针对这种变化进一步进行加强,就难以更好地指导党的执政实践,难以适应新情况、新任务的要求。党的执政文化建设需要从以下两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首先,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是执政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因此,在新时期世界形势产生新的深刻变化背景下,必须进一步拓宽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的思路和视野。其次,建设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执政人才队伍,是执政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建设学习型政党,是执政文化建设的根本方法。因此,必须按照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总目标要求,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全体党员要不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敢于并且善于学习世界范围内的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而为执政文化建设开创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元中.加强执政文化建设,提高党的执政竞争力[J].传承,2007(6).

2、吴秀,严以振,查英青.科学技术与社会[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3、王晓德,张晓芒.历史与现实―世界文化多元化研究[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4、雷厚礼.中国共产党执政学[m].人民出版社,2007.

5、黄明哲.关于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的思考[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4(1).

目前的世界经济形势篇3

一、世界经济稳定增长

2006年,世界经济已经连续四年保持强劲增长,2007年世界经济总体运行态势依然良好。从多种因素来看,虽然影响2007年世界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变数仍是美国经济和油价的高企,但无论美国经济增长是否减缓,油价波动是否剧烈,世界经济依然保持着适度的增长。虽然国际油价持续上涨对不同的国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总体来看,高位徘徊的油价对全球经济和贸易带来的冲击比预期和想象的要弱。油价上涨是世界各国经济持续发展导致能源需求旺盛的结果,以及与地缘政治相关的地区局势造成的,并非供应不足,同时也体现了全球经济的进一步活跃和繁荣。另外,虽然2007年以来世界经济形势有着诸多不稳定因素,但由于进入了增长的发展时期,特别是受发展中国家经济强劲增长的带动,以及美国、欧洲和日本经济保持温和增长的影响,因此总体走势被多数国际组织和机构看好,各种预测较为乐观。汇集各有关机构的评估,普遍结论是: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将比2006年的增长高峰有所减缓,但仍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经济增速可能在3.4%到4.8%之间。尽管目前各方面的预测只能作为参考,但可以断定,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率的幅度不会有大的出入。与此同时,未来世界经济陷入衰退的可能性也不会太大。

综合联合国贸发会议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将低于2006年的增长率,但可以确定的是:2007年将是世界经济连续五年保持高速增长的一年,世界经济处在一个较快、较长的发展阶段和繁荣时期。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07年9月份的预测,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低于2006年的增长率(联合国贸发会议认定的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率最终为4%),为3.4%。由于美国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尽管美国商务部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2007年第三季度美国经济强劲增长了3.9%,但次级债危机潜在的威胁并未消除,经济增长下滑有可能在今后显现出来),因此联合国贸发会议对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的判断较为谨慎。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同样将低于2006年的增长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终认定的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5.4%),为5.2%,与此前的预测相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尽管2007年以来国际油价持续攀高、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增大,以及美国次级债风波的蔓延和影响,但世界经济总体活力并没有明显减弱,保持着强劲增长态势,由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2007年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较为乐观。联合国贸发会议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世界各主要地区和国家经济形势分别做出评价:联合国贸发会议认为,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仍将是东亚和南亚,其中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率预计将分别为10.5%和8.5%;美国的经济增长率预计将从上年的3.3%减缓到2%;欧盟和日本经济增长水平高于美国,增长率将分别达到2.8%和2.3%;非洲的增长率将达到6%;拉美和西亚的增长虽略有下降,但增长率将接近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2007年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率将达到2.5%,低于上年的2.9%。其中美国的增长率为1.9%,低于上年的2.9%;欧元区增长率为2.5%,低于上年的2.8%(其中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增长率都将低于上年);日本的增长率为2.6%,保持了五年的延续增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增长时期。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率为9.8%,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中国的增长率将达到11.5%;拉美地区的增长率为5%,低于上年的5.5%;中东地区的增长率均为5.9%,高于上年的5.6%;独联体的增长率为7.8%,略高于上年的7.7%;中东欧的增长率为5.8%,低于上年的6.3%;非洲的增长率为5.7%,略高于上年的5.6%。

2007年,在西方世界陷入美国次级贷款危机漩涡的背景下,综合联合国贸发会议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别对2007年世界各主要地区和国家经济体增长的预测看,引领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由于美国经济增长动力减弱,其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和引擎力正逐步下降,而随着亚洲新兴经济体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等国家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它们已经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日渐显现,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断提升(近年来亚洲的经济增长始终保持在全球增长的一半以上),并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美国经济增长下滑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影响。与此同时,欧元区国家和日本经济在拖累全球经济多年后,显然已经摆脱长期低迷阴影的笼罩,对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外,俄罗斯经济的恢复和强劲增长也为全球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拉美和非洲地区经济的连续稳定增长对世界经济的平稳发展,以及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依据权威机构对全球经济的综合评估,目前世界经济形势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契机,同样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与压力,如何应对当前世界经济领域存在的风险,以及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幻莫测带来的冲击,将是未来发展中经济体不可回避的严峻考验。

二、经济安全形势

从2007年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形势看,突出的风险仍然来自金融和能源安全领域,其中包括全球股市、尚未消除的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国际油价上涨带来的冲击,以及金融、能源领域的新风险等一系列问题,它们威胁着全球经济的稳定。当前,金融和能源领域的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和有关国际会议的重要议题。

(一)全球经济失衡

全球经济失衡导致各国间经济往来充满了矛盾和摩擦,构成了全球性经济问题,并加大了全球经济的风险。2007年全球经济失衡进一步恶化,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可能超过9000亿美元,而欧洲、亚洲和石油出口国的顺差相应增加。当前全球经济失衡主要表现为美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过快,而日本、德国以及中国等亚洲主要新兴市场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美国对外净负债超过3万亿美元,相当于其gdp的四分之一,其债权国主要是日本、欧洲国家和中国以及石油出口国。而美国贸易逆差又成为全球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因素。另外,美国内部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美元持续贬值,而美元贬值又加剧了其内部失衡以及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当前美元贬值已成为长期趋势,这使美元地位产生动摇,导致近年来黄金、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升,美元贬值加剧带来的风险在全球不断蔓延。同时,全球经济失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十分突出,国际贸易政策上的纠纷和冲突频繁,这些冲突主要发生在美国和欧洲之间,以及美国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全球经济能在高度失衡的状态下保持增长,部分原因就在于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崛起,这使得全球利率保持低位、美元保持强势、高油价对通胀的影响也被商品价格下降所抵消。然而,经济失衡的根本性矛盾越积越深,其可能引发的无序调整是世界经济稳定和增长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在全球贸易失衡和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受阻的背景下,由此诱发的连锁反应表现为贸易和投资环境恶化,并且对全球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全球经济失衡在世界各国间引发了一系列矛盾和冲突,最为突出的是加剧了贸易摩擦、对世界各国货币政策产生了不确定性的影响、国际收支长期失衡、利率水平在失衡的两极间存在着差异,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资本市场流动性过剩,对金融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同时,由于各国间存在着巨大的贸易差额和息差,以及资本的大规模跨境流动,使得汇率问题成为有关国家争执的焦点,并导致全球范围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全球性经济失衡问题的解决将是一个漫长和艰难的过程。

(二)全球股市的泡沫风险

屡创新高的全球股市也随之积累了大量的泡沫,全球股市多次厄运再现。2007年以来全球股市的繁荣与泡沫现象成为国际金融领域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国股市的一举一动牵动着全球股市的脉络,股市的大幅度波动对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造成2007年初以来全球股市波动的原因,除了近年来国际资本的过度投机外,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股票的泡沫成分在过去的几年逐步增大,风险也在增大,股市的全面回调也在情理之中。近年来,全球股市始终潜伏着隐患,股市承受能力十分脆弱,一有风吹草动,股票行情便急剧变化,股市也骤然风雨飘摇。由于全球股市的波动不仅会影响和蔓延至全球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而且它对整个国际金融领域的影响更为剧烈,特别是货币市场。目前国际货币市场危机隐患无处不在,随时有可能导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发生。有人担心,由于全球金融形势依旧严峻,全球股市的频繁波动使股市风险更加险恶,因此全球股市活跃与繁荣趋势能持续多久,尚难预料。如果全球股市反复振荡,将使全球经济前景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大,国际金融市场也有可能因此风雨飘摇。

全球股市的波动影响所及囊括了全球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其中对整个国际金融领域特别是货币市场的影响更为剧烈。从以往的教训和近年来的国际金融形势看,突出的问题是国家或地区性货币变化牵动着全球股市,货币市场和股票市场双双出现联动性影响和冲击。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潜伏的危机有可能是全球股市动荡风波未息,接踵而来的便是货币市场的大幅波动,而货币市场的波动又反作用于股市,同时随着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必然会卷土重来,这种相互影响和冲击对国际金融市场的破坏性尤为严重。如果这一趋势得不到有效地控制,将有可能导致股市和货币市场轮番动荡的恶性循环,从而诱发全球金融领域的动荡,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世界经济的平稳发展。

(三)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的蔓延

美国2007年夏季爆发的次级贷款危机引发全球范围内的信贷紧缩及金融市场动荡,全球信贷危机及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使金融系统性的风险进一步加大。在次级贷款危机蔓延西方世界的背景下,尽管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形势相对稳定,全球股市异常繁荣和活跃,没有发生全球范围的金融恐慌和灾难,但世界各地区在资本市场繁荣的背后潜伏着不同程度的经济和金融危机隐患,次级贷款危机带来的风险还未全部释放。特别是由于美国次级贷款风波持续蔓延,世界经济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对此,有关国际金融机构和人士多次提出警告,声称下次世界经济危机很有可能从金融领域开始。目前,世界经济不稳定首先来自全球金融体系,美国处于资产“泡沫”破灭的困境,由于房地产下滑造成了金融领域的振荡,不良贷款居高不下,金融体系捉襟见肘,大量无法追回的贷款使多家债权银行陷入资金困境。无独有偶,近年来美国在外资急剧增加的情况下,债务负担更加沉重,使美国资本市场风险日益增大,这对美国金融市场的未来将产生难以预料的影响。另外,一些国家受美国次级贷款危机余波的影响,脆弱的金融体制逐渐显现出来。在国际货币市场上,尽管近年来汇率变动相对稳定和有序,符合改革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基本面。但2007年以来,美元贬值步伐正在加快,特别是美联储连续下调利率的预期已经成为国际外汇市场上驱动美元持续走软的一个主要因素,存在着进一步下跌的风险,一旦出现新一轮的大幅度贬值,将严重动摇投资者对美国资产的信心,出现美元抛售失控的风险,使各国货币抵御国际外汇市场汇率变化带来的冲击压力不断增大。次级贷款危机继续恶化的潜在风险和美元下跌带来的隐患随时有可能引发地区性和局部金融危机,这充分反映了当前国际金融安全状况,同时也将影响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增长。

(四)油价上涨的不良影响

2007年,在中东形势进一步动荡、全球石油需求不断扩大、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持续攀升的背景下,到11月份国际油价一度直逼每桶100美元,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涨幅超过了40%,创造了近年来的最高点。目前油价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缘政治形势动荡带来的影响,如全球反恐形势错综复杂、伊拉克安全形势持续恶化、伊朗核问题解决未果、主要原油出口国国内局势时有动荡等,都对近期国际油价有着直接影响。从目前的石油供给情况看,中东局势动荡和石油供应紧张带来的影响直接关系到石油输出国组织石油生产的后续能力,石油供应状况不稳定将导致油价继续在高位徘徊,油价的浮动范围从2006年的每桶65到70美元提高到90至95美元,甚至将超过95美元,油价的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稳定。虽然目前世界各国对油价上涨的承受能力远比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时期大大加强,但仍有人担心全球经济因油价上涨而陷入严重衰退的噩梦有可能会再次重演,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将承受多重压力。从全球经济发展来看,石油价格上涨将对全球经济的不良影响主要包括:导致全球通货膨胀上扬、抑制资本投资的增加、削弱消费开支的增长、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最终制约全球经济的发展。国际能源机构确定的能源安全定义包含两个因素:一是合理的价格;二是供给充足。从目前的石油安全机制看,世界许多国家由于没有充足的能源储备更容易受到油价上涨的冲击,特别是经济比较脆弱的国家和地区。种种迹象表明,如果国际油价继续维持在每桶90美元以上或无止境地上涨下去,无论是对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都将是严重的打击,能源安全问题进一步凸现。

(五)美元汇率下跌带来的风险

2007年,国际货币市场有五个值得关注的特点

1.国际货币市场发生了深刻变化,美国依然是影响国际货币市场的主要因素,是国际市场汇率变化的核心因素。

一年来,美元汇率走势始终在下跌通道,其中美元兑欧元、英镑和加拿大元以及人民币等货币的汇率跌至近年来的最低点(仅相对日元有所升值)。美元汇率的波动一方面表现为市场投机性因素的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导致国际外汇市场中积累的金融风险更加突出。

2.2007年下半年以来,美国公布的就业、房屋销售数据、消费信心指数等重要经济指标比较疲软,表明次级贷款危机有蔓延和加深的迹象,美国经济下滑的风险进一步加大。

为了化解次级债危机带来的金融风险,保证美国经济平稳运行,2007年9月和10月美联储连续两次降息,虽然降息有助于美国规避经济衰退的风险,但受其影响打压了美元汇率,导致世界各国货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大。

3.美元汇率下跌导致黄金等贵金属价格呈现上涨之势。

2007年,受美元汇率与利率变化和全球经济环境中通货膨胀上扬,以及一些国家增持黄金储备和需求增加的影响,再加上投机因素,推动了国际期货市场上黄金等贵金属价格振荡走高(到11月黄金价格突破了800美元的关口)。黄金在拥有巨大投资空间的同时也暗藏着不可忽视的风险。

4.美元汇率下跌因素强化了国际油价的上涨趋势。

目前的世界经济形势篇4

[论文摘要]冷战的结束终结了存在多年的两极格局,从此世界格局加速走向多极化。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之间的联系不断加深,二者已然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深层关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进入了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快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对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人们通过追溯世界经济的历史,直接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经历亚洲金融危机,对其所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的认识不断深化。而对于世界多极化,人们的认识还停留在某个表面,往往把世界多极化趋势与世界多极格局混为一谈,其实现阶段所说的世界多极化并不是指世界多极格局已经形成,而是指世界格局发展的方向和趋势。虽然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需要经历相当长的一个阶段,但是却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冷战结束之后,美国凭借其唯一超级大国的超强实力四面出击、到处干预,企图建立起一超独霸的单极世界。世人摄于美国的超强实力和胡作非为,许多人悲观地认为当今世界就是美国霸权领导下的单极格局。事实上,世界多极化趋势明显,并且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多极化进程加速进行。这从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到近年的朝核、伊核问题可以清楚看到,科战、伊战时期世界各大国对于美国的单边主义无可奈何,近年的朝核、伊核问题却迫使美国不得不寻求大国合作,回归多边主义。那么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这两者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如果有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一、全球化与多极化的内涵

经济全球化是指由于某些基本力量的推动,世界各国经济活动突破地缘政治的某些范畴,跨越国界,使相互间的经济联系日渐加强,相互融合的一种历史趋势和过程。经济全球化是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发展进一步加深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的国际关系与之相统一的新的发展阶段,表现为在全球市场范围内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带动新的国际分工,资本在投资国之间大规模流动,各国政府降低人为壁垒进一步开放本国市场,世界贸易组织主导贸易自由化趋势,国际金融市场把各国金融活动一体化和自由化。这是全球资源从相对集中走向分散化的历史过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这些要素中居于绝对优势地位。世界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均衡化将更为突出。因此,国家要获取的经济权力再也不是由少数强国可以起决定性作用的权力,而是一种多元化的权力和相互制约日益加深的权力。多极化则是对两极格局或单极格局的否定,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客观要求。多极化是一种客观现象,是任何国际势力也阻挡不了的。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需求,其必然导致联合国作用的增强。应该看到多极化趋势是矛盾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客观反映,矛盾发展不平衡规律要求当代大国综合实力对比必然由不平衡走向新的相对平衡。

二、全球化与多极化之间的辩证关系

当今时代,全球化方兴未艾,多极化也在加速发展,两者之间不是不相干的过程。笔者认为,二者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联系。在这种关系中,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主要的方面,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则是次要的方面。一方面,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多极化的发展,多极化的发展反过来又推进了全球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全球化中出现的问题又会影响到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1.美国想要借全球化为其单极霸权服务,结果世界各国却借全球化发展壮大进而抵制美国霸权促进了多极化的发展。美国在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和支配的地位,它在资金、技术和管理方面都拥有绝对优势。世界贸易组织及其前身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主要国际经济机构也是被它操纵的,国际经济方面的“游戏规则”是由它们制定的。毫无疑问,美国要利用这些优势为自己利益服务,要谋求通过经济全球化来加强和扩大经济霸权,推动建立美国统治下的单极世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所建立的旧国际经济秩序是劫贫济富的秩序,往往把只适合某一群甚至某一个发达国家利益的做法视为普遍规律而强加于全世界。例如,现行的国际规则片面强调商品和资金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打破国家壁垒,而对同为生产要素的技术和劳动力的跨国界自由流动则听任发达国家设置各种障碍,显然这是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其结果是在相当大的范围里造成了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马太现象”。但是物极必反,事物常常走向自己的反面。发展中国家卷入经济全球化的程度越深,就越发感觉到保障自身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的必要性。冷战以后的发展中国家就已普遍认识到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目标,并且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为这一目标服务。东亚国家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们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机遇迅速发展,脱颖而出,形成了所谓的“新兴工业经济体”。由于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它们不断坚持自己的利益,不再屈服于美国的压力,再加上欧美之间和美国内部的分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活动中的发言权增加了。这一趋势是有利于多极化而不利于单极化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势只会加强不会减弱,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主要大国也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在力量对比上进一步缩短了与美国的差距。

2.世界各国通过区域经济联合或经济区域化方式壮大了自身实力,促进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据有关资料,目前全世界各种区域性、次区域性集团化组织已达110个,其中1/3是90年代之后成立的。西欧区域内的贸易已占欧盟各国对外贸易的七成。北美地区、亚洲地区、中东地区及前苏联地区的区内贸易在其外贸总额中的比重亦有上升之势。据估算,近年全球区域内部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比重已达一半左右。可以认为,区域经济联合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或者环节。在经济全球化大潮冲击之下,许多国家和地区感到难以独力支撑,难于依靠单干应付新的挑战,因而希望通过加强区域合作作为依托提高自己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从而在日趋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建立起自己的比较优势,以便更好地趋利避害。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会不断上升。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以地区为联盟的国家集团在区域协调合作中、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的作用正日益得到发挥。如今没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世界上许多问题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东南亚联盟所发挥的作用就很说明问题。东盟各国过去几乎全面依附美国。现在形势大变,东盟由原来一个松散的政治合作组织发展成为东南亚地区唯一在政治、经济和安全三方面全面合作的强大联盟,其独立自主性显著加强,国际地位迅速提高。各大国更加重视它的作用。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果,一方面,推动了区域内各国经济的发展与联合;另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同性,也就是说,削弱了占有优势地位的国家在经济领域强制推行单极秩序的能力。近来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东亚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发展成型,可以预见,建立在中日韩三国加快联合的基础上东亚一体化必然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3.全球化的发展缩小了各国间的经济、科技差距,有利于促进各国的发展和平衡综合国力的对比,推进多极化的形成。与经济全球化相伴而来的高科技的发展,有助于缩小各国间的经济差距,有利于落后国家的加速发展。据世贸组织相关统计,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国用了58年才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高一倍,美国则用了47年,德国用了43年,日本用了34年。但1966年后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各个新兴工业体为达成这一目标所用的时间皆大为缩短,韩国用了11年,智利用了10年,中国仅用了6年。并且这些时间间隔还在随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而在继续缩小。占世界人口1/3的10个发展中国家在1980-1995年间人均收入翻了一番。另据世行一份收集了80个国家过去40年的数据的研究报告,显示开放促进了经济增长,穷人的收入随着经济的总体发展而同步增长。在全球生产总值中,发展中国家所占的比重已从1960年占13.4%上升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23%。发展中国家通过自身的发展成为多极化世界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虽然目前美国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占有很大优势,但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美国经济“一枝独秀”的局面正在迅速改变。最近一些权威经济机构纷纷预测美国的gdp占世界经济gdp的比重已经达到顶点,下一步将盛极而衰,预计10年后,即2015年,美国经济占世界gdp的比重将由28.5%降至24.8%,有的预计甚至更低。目前亚、欧、美在gdp上三分天下。现在的欧盟所以还没有成为世界真正的一极,原因主要已不在经济而在政治与军事。日本经济已经走出低谷,俄罗斯经济也恢复了增长并初步建立起了以能源和军事工业为核心的新工业体系。全球化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各主要力量的分散化和均衡化。基辛格、布热津斯基、亨廷顿等美国著名战略家均已预测美国的唯一超级大国地位只能持续15至25年时间。随着美国超级大国实力的相对衰落和影响力相对下降,美、欧、日、中、俄“五大力量中心”的综合国力对比大致趋于相对均衡化,形成一系列相互影响、相互牵制的力量结构、从而构成未来世界多极格局的基础。

4.由于世界主要国家的利益诉求,多极化的发展又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展开。一般而言,能成为多极化中的一极的国家除了本身实力强大之外,也都是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和较大程度的受益者。即使是发展程度比较滞后的国家也会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随着国家利益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拓展而要求不仅“引进来”还要“走出去”,这又会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和印度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新世纪以前两国都偏重引进外资,待到经济实力加强之后又都不约而同的强化了在世界各地的投资,在能源及原材料领域尤其如此。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全球化和多极化是互相促进的。很难想象一个置身于全球化过程之外的闭关自守的国家能够成为多极化中的一极。因此,多极化的主体国家往往也是国际经济贸易大国,它们互为贸易伙伴。例如,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中国逐渐成了“世界工厂”,其进出口贸易总额在世界各国的位次也由1990年的第九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三位。全球化愈发展,它们之间经济上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程度就会愈加深,因而在保持地区和全球安全和稳定上的共同利益也会扩大。

[参考文献]

〔1〕孙建设.多极化、全球化多样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3).

〔2〕马小军.当代世界多极化与国际社会新秩序〔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2).

〔3〕吴嘉蓉.世界多极化是21世纪国际关系发展的大趋势〔j〕.社会科学研究,2002,(1).

目前的世界经济形势篇5

关键词:和平 发展 时代 主题 含义 关系 因素 论断

和平与发展能够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并不是偶然的,它们是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归根结底,可以从含义、关系、因素、论断四个方面来表明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是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

一、含义

(一)“时代主题”含义

“时代”既是一个有丰富内涵的概念,也是一个可以为古今中外广泛使用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诠释,在这里所讲的时代是指能够综合反映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一个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的概念。“主题”是指可以公开化的主要问题,它是每个历史时代的主要的口号,能够左右每个历史时代的主要的声音,综合反映每个历史时代的最实际的主要的呼声。每个历史时代都有它的时代主题,时代主题是历史时代的核心内容,是由每个历史时代的世界各种基本矛盾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它们处在世界各种矛盾的中心和焦点并关系到世界的前途和命运。

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是跨越几个世纪乃是几十个世纪的历史发展过程,因此,随着每个历史时代的世界形势的演变,每个历史时代将出现以不同时代主题为内涵的发展过程。因此,正确的把握每个历史时代的时代主题,是每个历史时代的世界各国政府,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和政策的前提和基础。正确的认识每个历史时代的时代主题,是每个历史时代的世界各国人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二)“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含义

和平与发展两大战略性主题就是在当今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最突出的基本矛盾以及根本主题,是当今世界各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以及根本主题。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并非说和平与发展已经是充分的现实。和平需要维护、发展要靠争取,和平有个质量问题、发展有个程度问题;因此,它们都是摆在当今世界各国人民面前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二、关系

和平与发展能够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这与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是分不开的。和平与发展能够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它们之间主要存在两个方面关系。

首先,和平与发展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和平是发展的前提以及保证,经济发展必须要有和平的当今世界的环境;和平也离不开发展,经济的发展以及当今世界各国经济的密切联系是维护当今世界和平的最深厚的基础。其次,和平与发展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当今世界和平是促进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共同发展则是保持当今世界和平的重要的基础;要发展就必须创造和平的当今世界的环境,只有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共同发展才能够促进和平的当今世界的环境的实现。

三、因素

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时代主题逐渐由战争与革命变化为和平与发展。这是由战后世界形势的变化所引起的,主要体现四个方面因素。

(一)经济和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经济和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力争更快的发展经济和科技。两极格局瓦解之后,大国军事对抗下降,而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却上升,因此,为了在全球性的竞争中取得更为有利的立足点和制高点,发展经济和科技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各国一个新的共同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

(二)核武器的出现

核武器的出现,使战争的手段已经很难于达到战争的目的。因此,这在客观上成为自发约束大规模战争尤其是新的世界大战爆发的因素。

冷战结束之后,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俄美两国关系日趋缓和,国际军备控制领域出现了一些积极的进展:世界无核区范围不断扩大了。1997年6月国际原子能机构通过了旨在加强保障和监督有效性的议定书。

(三)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兴起

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大大的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即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的职能,增强了其应付危机和困难的能力。再加上资产阶级实行了某些改良措施,从而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趋于相对缓和。

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导致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而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化,集团化的进程正在加速发展。欧洲联盟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北美的自由贸易区最终得以形成。亚太经济合作进入具体实施阶段,世界贸易组织宣告成立。当今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相互影响。所有的这一切发展,必将对当今世界形势和未来世界形势产生重大影响。

(四)当今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今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冷战时期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当今世界虽然仍不太平,但是当今世界形势仍然继续朝缓和的方向发展。纵观战后五十多年来世界形势的变化,战后世界和平力量增长的速度远远高于战争力量增长的速度;尽管包括政治、经济、科技、国防、文化、社会在内的综合

性国际竞争空前激烈,但是世界性大战没有再发生,局部战争和冲突的数量已经呈现下降趋势,战后世界形势趋于相对缓和。战后世界各国人民都要求和平而反对战争,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阻止战争爆发的重要因素。

20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经历了冷战对峙的磨难。当今世界各国人民都不愿看到世界上任何国家和地区再发生新的热战、冷战、动乱、冲突,都不愿看到南北之间发展的差距以及贫富的鸿沟再扩大下去。当今世界各国人民应该从中看到希望,即综合性国际竞争导致国家之间相互依存关系日趋增强,逐渐使“双赢”局面成为普遍的现象,而“零和”游戏则越来越被证明是得不偿失的。更进一步来看,和平的希望还在于,主导当今世界形势的大国关系基本上是平稳的,各主要战略力量之间主动的战争诉求几乎为零。与此同时,中小国家的力量在上升,作为一个整体,发展中国家对当今世界政治和经济事务的影响力在增强。因此,这些因素都形成了和平力量对战争力量的总体制约。

综合以上四个方面因素,可以看出: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时代主题逐渐由战争与革命变化为和平与发展。

四、论断

(一)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的论断

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当今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的时代主题开始悄悄兴起。在中国共产党内部,邓小平最早发现了时代主题变化。

在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敏锐的把握时代主题变化并逐渐形成“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的新的论断。1984年5月,邓小平在会见当时任巴西总统菲格雷多时指出(“现在世界上问题很多,有两个比较突出。一是和平问题。现在有核武器,一旦发生战争,核武器就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要争取和平就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二是南北问题。这个问题在目前十分突出。发达国家越来越富,相对的是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南北问题不解决,就会对世界经济发展带来障碍。”)在这里面,邓小平在实际上已经形成“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的思想。1984年10月,邓小平又明确指出(“国际上有两大问题非常突出,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南北问题。还有其他许多问题,但都不像这两个问题关系全局,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意义。”)1985年3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商工会议所访华团时正式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的新的论断。同时,他又明确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是和平问题,一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这是邓小平在深刻观察和认真分析了当今世界形势变化之后,最终才作出的重要论断。因此,它宣告了一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新时代的来临。

(二)江泽民关于“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的论断

江泽民全面的把握当今世界形势变化,明确的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的论断,他提出了几个重要论断,从而揭示了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变化。江泽民明确指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重要论断,在此基础上他将当今世界形势进一步的概括为“人民要和平,国家要稳定,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同时。江泽民又明确指出(“走向缓和是当前国际形势的主流,世界和平机遇继续扩大。”)江泽民的这些重要论断揭示了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变化,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和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的基础。

目前的世界经济形势篇6

1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1.1世界经济止跌回升.增速缓慢随着各国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的落实,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世界主要经济实体的消费和投资逐渐升温,世界经济开始从衰退走向复苏。2009年初,世界经济并未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美国一季度GDp环比增长年率下降6.4%;日本GDp也因净出口和投资大幅萎缩,欧元区GDp更是大幅萎缩9.6%。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2009年第一季度全球贸易额下降了40%。二季度美国、日本、新兴经济体经济开始回升,韩国经济触底反弹,国际贸易降幅收窄,但仍高达两位数。进入三季度后,美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回升明显,多数欧盟国家也出现复苏,印度、巴西等国回升势头也较强劲。在金砖四国中,俄罗斯相对较弱,但其5月份和6月份的工业生产指数均实现了正增长。世界经济基本上被确认见底回升。

中国经济在2009年上半年仍保持较高增长,第三季度增长率超过8%。中国香港、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地区经济均有所企稳并出现回暖迹象。虽然目前金融危机最强劲的势头已经过去,世界经济已经停止了自由落体式的下跌开始有所回升,但是我们却不能对其做出过于乐观的估计。金融危机导致居民财富缩水,储蓄率大幅上升,消费需求严重下降;同时由于缺乏新的盈利机会,加之目前全球普遍产能过剩,新的投资需求短期内很难大幅回升。因此,虽然经济开始回暖,但是其复苏的过程也是缓慢而曲折的。imF估计,未来四年之内,全球经济增速将略高于4.7%,低于危机前几年的平均水平。目前全球经济逐步回稳但仍旧脆弱。

目前的世界经济形势篇7

(一)2003年的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投资的增长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首先,石油价格的走势殊难预料。一场可能爆发的旨在萨达姆的战争给世界石油市场注入了新的不确定因素。目前的油价上涨只是序幕,未来油价上涨的幅度取决于战争进程、海湾石油设施在战争中遭破坏的程度以及国家市场原油供应的短缺量。一旦战争长期化,油价将可能出现不可遏制的飚升。而持续上升的石油价格若达到每桶45或50美元的水平,就将导致世界经济的增长下降0.9到1.2个百分点。石油问题依然是2003年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不确定因素。一旦战争爆发,油价飞涨,世界经济增长很有可能二度陷入衰退。

其次,全球性通货紧缩对世界经济的复苏已构成严重制约。一段时期以来,不仅日本的通货紧缩问题在持续了10年之后又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而且美国、德国等国家也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迹象。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率2001年约为2.2%,但扣除能源因素后仅有1.5%,未来几年全球通货膨胀率可望创下1%的新低;亚洲除日本外,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也已陷入通货紧缩。目前通货紧缩正在向全球蔓延,是2003年全球经济面临的又一大风险。

第三,从国际贸易方面看,复苏的进程举步维艰。2001年世界贸易量从2000年增长11%的高峰迅速跌落为下降1.5%,商品贸易额下降4.5%。世界商品贸易量下降是自1982年以来第一次,服务贸易下降则是1983年以来第一次。而且,这是一次全面衰退,除了化学品出口增长近2%外,其他各大类商品均呈下降。除了转型经济体进出口增长外,西欧、亚洲、北美和南美这四大贸易区进出口均呈下降。据统计,2002年世界商品出口额继续下降4%,全年世界贸易量增长1%,贸易额仅增长2%。

第四,从国际投资方面看,形势也不容乐观。2001年以来国际资本流动特别是直接投资陷入了低潮。据统计,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从2000年的近1.3万亿美元降到2001年的7350亿美元,下降51%,2002年再下降27%,仅为5340亿美元。其中跨国购并出现大幅降温,随着新经济泡沫的破灭,跨国购并从2000年的近1万亿美元降到2001年的近5千亿美元,减少近一半。由于过去的跨国购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其后果尚需时间来消化,所以近期还难以走出低谷。同时,it业的跨国投资也出现急剧下降,表明伴随it产业的调整,其对外投资活动已大幅收缩。初步预计,2003年的国际资本流动仍可能呈现徘徊不前的局面。

(二)2002年我国出口增长超常,对2003年的增长已构成基数压力。2002年第一季度全国出口月均216亿美元,打破了历史上头一季度月出口低于200亿的纪录。2002年第二季度月均出口258亿美元,比2001年同期的出口规模扩大近40亿美元,比2000年同期的出口规模又扩大近50亿美元,再次刷新历史纪录。2002年7月至11月,月均出口306亿美元,不仅与2001年同比扩大了73亿美元,与2000年同比扩大了80亿美元,而且把我国对外贸易奋力推上了月出口300亿美元的新台阶。但是,由于出口增长率是一个相对值,增长多少与基数大小密切相关,2002年出口基数的突然放大,客观上给2003年出口增长率预设了很大的技术性难关。

(三)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将愈演愈烈。世界经济贸易史一再告诉我们,每当世界经济陷入不景气的时候,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就要盛行。我国是世界上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的最大受害国,九十年代以来,世界上平均每6至7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案件中,就有一起是针对中国产品的。2003年由于通货紧缩将在全球呈蔓延之势,所以运用反倾销和保障措施实施贸易保护的做法也必将会更加频繁,不仅发达国家将会对我国强化使用,有些发展中国家也可能会对我国陆续采用反倾销和保障措施手段。除反倾销、保障措施外,技术壁垒、检验检疫、知识产权等也正在成为其他wto成员实施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目前,我国几乎大多数种类的出口产品都面临着主要由发达国家在贸易技术壁垒方面设置的限制。不难预见,2003年和今后一个时期,贸易技术壁垒将成为阻碍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头号非关税壁垒手段,特别是一些国家可能会继续以保护人类健康为由而行贸易保护之实,通过强化对我国产品的歧视性检验检疫,达到限制从中国进口产品的目的。

二、经过努力,2003年实现外贸出口的稳定增长也是有很大可能的

(一)世界经济总体上正在蓄势回升。2003年韩国的经济增长率已达到6%。俄罗斯在经济体制转型的进程中前三季度也实现了4%的增长,居民收入增长率高于预测,达到7%以上,目前俄罗斯国际收支平衡情况良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不景气的形势下,中、韩、俄三国的经济增长有望对世界经济的复苏发挥出积极的作用。美国经济近来出现了即将回暖的迹象,人们的消费热情在提高,制造行业的订单和股市也开始显示出止跌回升态势。2002年11月份美国消费者信心已从9年来的低点开始反弹,个人支出增长又开始超过个人收入增长,由于消费者支出占美国整个经济活动的三分之二,因此它的复苏是经济回暖的重要保证。2002年10月份美国耐用品订单出现从7月以来的首次回升,其中通信设备订单增长65.2%。尽管美国经济的强劲复苏还需要企业投资持续增长来支撑,甚至还会一波三折,但只要美国经济2003年能够实现2.5%左右的增长,就不会给世界经济的复苏造成拖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3年全球经济有望增长3.7%,比2002年高出0.9个百分点。

(二)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2003年的出口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取得了显著成效,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结构正在形成,尤其是信息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2002年前10个月月出口贸易额达725亿美元,比2001年同期增长40%,比全国其他产品出口增幅高出近一倍。展望2003年,在强有力的产业基础支撑下,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等高新技术产品将会继续保持目前良好的增长势头,在外贸出口增长中进一步发挥出积极的拉动作用。

(三)2003年我国在利用外资和加工贸易扩大出口方面仍然拥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经济全球化时代,外商投资企业和加工贸易对一个国家的出口增长至关重要。从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方面来看,“九五”期间全国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对全国出口增量的贡献度为47%。2001年贡献度高达81.7%。2002年前11个月,全国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达1528.97亿美元,比2001年同期增长26.6%,高于全国同期出口增幅5个百分点,对全国出口增量的贡献度达61.8%。目前跨国公司对生产基地、营运中心的要求更加挑剔,但只要一个国家的投资环境符合其要求,就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在过去的20多年里,我国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与包括巴西、墨西哥、菲律宾、泰国、印度在内的其他转轨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在宏观经济运行与政治稳定性、全球市场一体化以及基础设施方面相对出色,廉价劳动力充裕,技术工程师及技术工人素质高工工资低,这些已经并将继续成为我国吸引外资的比较优势。2003年这些有利因素将会继续发挥出促进出口的作用。其次,从加工贸易方面来看,“九五”期间的贡献度为65.6%,2001年贡献度达58%,2002年前11个月,这一贡献度仍达56%。2003年台资企业有望在扩大祖国大陆it产品加工贸易出口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2002年台湾信息硬件产品制造业转移至大陆的比例预计达到46.9%,高于2001年的36.9%,2003年这一比重有可能进一步上升到60%,所转移的产值将突破300亿美元。其中,从台湾移到大陆制造的笔记本电脑,从产值看2001年仅占5.2%,2002年预计达40%,2003年将达到60%。加工贸易目前这种良好发展势头有可能延缓到2003年,这无疑也是促进2003年出口的一个积极因素。

(四)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仍有很大潜力和空间。美、日、欧等传统市场,是我国出口市场的重中之重。2003年我国可通过开拓内陆市场、加强双方中小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自有品牌进入对方营销主渠道、推动我国更多产品进入国际跨国采购和连锁经营体系等方式扩大对美、日、欧的出口,力争2003年出口市场份额有所增长。独联体以及中东、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是我国扩大出口的希望所在。2003年我国可通过进一步加强中俄之间的银行合作、规范民营贸易秩序、提高赴俄参展办展水平、提高中俄边境地区经贸合作水平、完善中俄经贸合作网站等方式,进一步推动对俄出口。在这里,需要着重分析的是韩国市场,韩国自1993年至今,一直对我国保持贸易顺差,近三年来贸易差额平均高达107亿美元。2002年前10个月已出现贸易差额102亿美元,比2001年同期增长10%。韩国现有外汇储备1170亿美元,2000年人均GDp就已达9,763美元,居民消费水平高,市场容量大。据笔者估算,如若对韩国市场开拓成功,我国每年出口可增加80亿左右,比2001年我国对俄罗斯和印度的出口额总和还要大,目前,世界经济萧条而韩国经济一片繁荣。据有关方面预测,2003年韩国经济的增长势头有望保持下去,我国对韩国的出口大有潜力可挖。

目前的世界经济形势篇8

关键词:世界经济;经济增长;经济不平衡;流动性过剩

中图分类号:F1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0-0001-03

一、2007年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但经济增长速度会略低于2006年

2007年已经过半。世界经济形势的增长状况同2006年的大多数预测基本相符。最出乎意料的恐怕还是中国,同大多数预测相反,2007年中国经济的增长势头不仅没有放缓而且还有加速的趋势。到5月份为止,中国经济增长的年率已经超过11%。

关于世界经济增长前景,imF、oeCD、英国《经济学家》杂志都作了预测。关于发达国家和地区,imF的预测结果是:2007年,美国、日本、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分别是2.9%、2.1%、2.0%;oeCD的预测结果是:2007年,美国、日本、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分别是2.4%、2.0%、2.2%;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的预测结果是:美国、日本、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2.0%、2.3%、2.6%。关于发展中国家,imF预测结果是:2007年,中国、印度、巴西、南非、俄罗斯的经济增长率分别是10.0%、7.3%、4.0%、4.0%、6.5%;《经济学家》杂志预测结果是:2007年,中国、印度、巴西、南非、俄罗斯的经济增长率分别是10.3%、8.1%、3.9%、4.8%、6.7%。结合上述预测,笔者对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形势做一些分析。

美国2007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低于2006年,但到目前为止并未发生人们早先担心的一系列问题,如房地产泡沫崩溃造成经济增长速度显著下降等。为了制止美国经济由于it泡沫的崩溃而陷入衰退,2001年起美联储连续12次降息,联邦基金利息率由6%下降到1%。低利息率政策大大推动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房价上涨是增加家庭支出的一大因素。2001年以来的低利息率和各种金融创新,推动美国房价迅速攀升。居民通过用低息新按揭代替高息旧按揭,从按揭贷款中释放出大量现金用于消费开支。当利息率上升、房屋价格下跌后,居民消费开支可能大幅度减少。因而房地产价格的下跌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降。一些经济学家甚至宣称美国房地产泡沫即将破灭,世界经济将随之进入通货收缩。到目前为止,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并未发生,美国房地产市场仍可能会实现软着陆。不过,美国的次级房贷市场还是出现严重问题。总的来说,美国经济中的一系列不平衡、不稳定因素并未消除,许多矛盾的爆发只不过是进一步拖延了。

欧元区经济是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2006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达到2.6%,在三大经济体中增速最快。2007年,欧元区经济仍然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到目前为止,欧元区的经济增长年率3%。自2005年12月以来,欧洲中央银行已经升息8次(每次0.25个百分点)。对于实行盯住通货膨胀率政策的欧洲中央银行来说,控制通货膨胀始终是它所关注的唯一目标。由于通货膨胀的压力依然存在,欧洲中央银行可能会在年内再次调高利息率。根据欧元区经济的现状和欧洲央行的政策取向,一些机构推测,欧元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会维持在2.6%左右。欧元币值仍可能上升。

日本经济在2005年开始强劲复苏。2006年前三个季度日本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慢,分别是3.3%、1.0%和2.0%。但日本经济总体形势依然看好。2007年到目前为止,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为2.6%。应该说,日本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当强劲的经济增长期,投资和出口的增长势头都很强劲。但日本经济复苏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牺牲工资阶层利益获得的。日本过去的许多社会保障体系受到严重削弱,就业形势并不很好,工人工资不断下降。由于对通货收缩的担心(日本物价指数的增长速度依然在0上下徘徊),日本中央银行仍然推行超低利息率政策。

2006年上半年的全球金融市场动荡曾一度威胁到部分发展中大国的经济,但最终并未酿成金融危机。随着国际石油价格的下降及原材料价格周期可能出现的转折,多数发展中国家会因此而受益,但俄罗斯、巴西、南非会因此而受损。2007年,中国经济继续保持了高速增长,其他主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将能保持较好势头。

二、对全球经济不平衡、全球流动性过剩等问题的看法

2006年,经济学家对世界经济的关注主要是全球经济的不平衡和由此导致的美元贬值对世界经济可能造成的冲击。这一年,美国经常项目逆差为8640亿美元左右。经常项目逆差对GDp比大致为6.5%,美国净外债对GDp比大致将达到50%左右。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迹象显示美国将能够明显降低其经常项目逆差对GDp比,换言之,美国净外债对GDp比还将会继续大幅度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持当前的全球国际收支格局。为了吸引其他国家继续为美国经常项目逆差融资,美国必须提高利息率。而利息率的提高将对美国经济的增长造成不利影响。如果美国不提高利息率,其他国家就可能减少甚至停止为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融资。而流入美国资金的减少(即对美元资产需求的减少)必将导致美元贬值。到目前为止,美元的实际汇率已经贬值了23%。美元之所以没有像有些经济学家所担心的那样急剧贬值,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和房地产泡沫的发展,美联储自2004年后17次提高利息率。联邦基金利息率由2003年6月的1%上升到目前的5.25%。其次,由于内需不足,日本、中国、东亚新兴经济体继续保持了对美国的大量贸易顺差。近几年来,由于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上升,石油输出国的大量石油美元找不到更好的投资场所又回流到美国。最近两年,石油输出国成为美国的最大顺差提供国。2007年市场对美国利息率的走势十分关注。当美国经济统计数字显示美国经济增长势头减慢时,市场纷纷预测美联储将会降息,反之就预测美联储将会升息,美元汇率将随之发生变化。目前,大部分分析家认为,美联储维持利息率不变或升息的可能性较大。到目前为止,美元并未发生戏剧性变化。

全球流动性过剩成为2007年的突出现象。自2002年以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类型资产(股票、房地产、贵金属、艺术品和石油、铜、铝等各类商品)的价格都在暴涨。在历史上,资产泡沫一般只出现在个别类型的资产上。所有资产的价格集体暴涨的事情是史无前例的。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的超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由于当今国际货币体系以美元为中心,以美元为最主要储备货币,美钞流动性泛滥,导致资产价格的暴涨。而后者又通过财富效应导致美国居民消费的增加。居民消费的增加意味着居民储蓄率的下降,而储蓄、投资缺口的扩大成为美国经常项目逆差不断增加的根本原因。有经济学家指出,在一个资产价格驱动的经济中,经济增长取决于信贷的增长。信贷的扩张速度必须不断提高,才能维持资产价格的增长。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一旦信贷的扩张速度减慢,资产价格就会暴跌,从而把实际经济拖入衰退。日本的超低利息率政策使日元在全球流窜,为世界流动性泛滥火上加油。中国在世界流动性泛滥中所扮演的角色较为独特:一方面,中国通过其廉价商品的出口.抵消了世界性流动泛滥本来可能导致的通货膨胀,但却背上了输出通货收缩的恶名;另一方面,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保持出口竞争能力,中国人民银行不得不不断干预外汇市场,释放流动性。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国内流动性的增加是世界性流动性泛滥的结果。世界性流动性泛滥同中国国内流动性泛滥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2007年,世界经济中的又一个重要变化是美国债券长期利息率的上升。长期以来,美国债券的收益率曲线呈现平坦化的现象。按经济学的常理,债券的期限越长,其收益率应该越高,长期债券收益率与短期债券收益率大致相当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许多经济学家试图用全球流动性过剩,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大量购买美国债券来解释这种现象。但是,2007年6月,美国长期债券的价格显著下跌,收益率明显上涨。这种现象可能包含两重含义:全球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已经上升,廉价货币的时代已经结束。债券市场对资本市场的其他部分,特别是股票市场的影响,以及对实际经济的影响值得密切关注。

三、2007年世界经济中其他值得关注的问题

全球通货膨胀形势值得关注。在过去十几年中,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中印等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有效抑制了成本推起型通货膨胀的发展。世界经济得以在低通货膨胀的条件下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伴随全球化的进程,全球范围内的收入分配都出现了不利于劳动而有利于资本的变化。例如,1999年到2005年的统计数字显示,发达国家制造业工人的工资增长速度缓慢,日本制造业工人工资下降了7.3%,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工人的工资增长速度也比较缓慢。但是,目前的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全球范围可能会出现工资增长的趋势。中国劳动成本的上升和人民币的升值,有可能会使全球国民收入分配出现向着有利于劳动而不利于资本方向的趋势。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物价水平上涨的速度可能加快,低通胀的时期可能结束。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将可能会有所减缓。

2007年日元对美元的持续贬值也是世界经济中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现象。日本对美国保持了大量的贸易顺差,日元理应对美元升值。但是由于日本继续保持低利息率政策,大量国际金融机构(包括日本本国的金融机构)借入日元购买外国金融资产,进行套利交易(carrytrade)。例如,国际金融机构购买新西兰、澳大利亚、欧洲和美国资产,从而导致日元对这些国家货币的贬值。而投资者为实现利润,出售其他国家资产,购回日元偿还日元贷款,引起日元的升值。2007年第一季度,由于预期日本银行会调高利息率,许多投资者进行套利交易的反向操作,日元一度出现升值趋势。但是,由于日元资产和其他国家资产之间的利差不断扩大,而日本银行坚持低利息率政策(日本的基准利息率始终保持在0.5%的超低水平),市场对日本银行升息的预期消失,日元的套利交易再次趋热,致使日元进一步贬值。到2007年6月中旬,日元对美元的汇率为4年半以来的最低点,对英镑、韩元创10年来的最低纪录,而对欧元的汇率则创下历史最低纪录。许多分析家认为,在不出现意外冲击的条件下,日元会继续对欧元和英镑等货币贬值。在美国房地产不出大问题的情况下,日元对美元也会继续贬值。日元的持续贬值值得我国关注。在纠正世界贸易不平衡的过程中,美国不断对我国施压,美国国会的一些议员一直在试图把“操纵汇率”的帽子戴到我国的头上,但对日元的贬值却保持低凋。这固然反映了美国某些人的双重标准,另一方面,这也是因为自2004年以来,日本银行停止了对外汇市场的直接干预,而采用了维持低利息率,促使资金外流,以压低日元汇率的间接干预办法。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同日元套利交易密切相关。套利交易导致日元贬值,同时又造成东亚国家资产泡沫的形成和发展。套利交易使东亚国家实物经济与虚拟经济日益脱节,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爆发。日元套利交易对世界经济将会产生何种影响,值得密切关注。

在经过数年的暴涨之后,石油价格暂时趋于稳定。但是,无人能够准确预测石油价格的短期变动趋势。世界经济的增长、资本市场的发展、伊朗核问题、伊拉克战争、中东冲突、沙特和委内瑞拉等国的国内政治局势、全球气候变化等等都会对石油价格造成重要冲击。如何保障我国石油安全将始终是我们必须关注的战略问题。

尽管还有争议,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引起世界公众的关注。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将会带上越来越多的政治色彩。尽管发展中国家拒绝承担西方发达国家试图强加在他们头上的各种义务是完全合理的,但是,我们必须认真实现“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减排目标,积极参与全球范围内的各种合作。

总之,2007年世界经济形势基本是良好的,但世界经济中的种种不平衡、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并且还有所发展。努力利用好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中有利因素的同时,我们必须做好准备,以应对世界经济不平衡发生等重大调整对我国经济造成的的冲击,特别是世界金融、货币市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冲击。

theworldeconomicSituationandtheConcerningproblems

YUYong-ding

(worldeconomicandpoliticalinstitute,ChinaacademyofSocialScience,Beijing100836,China)

目前的世界经济形势篇9

关键词:国际经济形势;重要因素;政策选择

中图分类号:F113

现就国际经济界关注的四个主要问题作以分析,探究这些重要经济因素对2013年世界经济走势的影响。

一、欧洲债务危机形势问题和经济走势

欧洲的债务危机发展到今天是过去多年欧洲经济问题累积的结果,它的确是结构性的问题。2012年以来,欧盟、欧洲中央银行、国际货币基金都下了很大的气力来缓和欧洲的债务危机的态势。应该说在2012年8月份欧洲中央银行做出不限量的对欧洲国家债权市场进行干预、以确保欧元的统一性以后,欧洲债务危机的态势有所缓和,但是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众所周知,解决欧洲债务危机的实质问题是欧洲的银行和政府去杠杆化的问题。那么,去杠杆化的资金量有多少呢?2万亿欧元。

我们总结国际社会历次应对债务危机的手段,无外乎四种形式:一是债务国必须实行紧缩的经济政策,这必然要付出经济结构调整的惨痛代价。二是要有国际间的援助,欧洲几个重债国,首先要由欧元区其他国家、特别是德国提供援助,所以援助有,并且有国际货币基金的援助。三是发行货币,稀释债务,但是欧元区17个国家受到统一欧元债务的影响,怎么做?确实是对欧元的挑战。四是债务的重组,实际上就是把债务减免了。

应该说欧元区过去三年间应对债务危机过程中,迄今为止把这四种方法都使用了,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体现在欧洲资本市场趋于稳定。但是欧洲经济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原来预期2013年中期欧元区乃至整个欧盟要恢复经济正增长,但是目前看2013年欧元仍旧处于负增长态势。这说明欧元区在2013年要继续与衰退作斗争,直接的后果是欧洲的人民为结构调整付出重大的代价,生活水平下降。

紧缩只能是经济政策组合中的一种选择,绝不能作为整体的经济政策,最近意大利的选举就是一个证明。意大利在过去一年的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做出了重大的努力,但代价就是经济的衰退。在这种情况下,目前意大利的选举结果让意大利人民也看到了新政府所面临的严重困难。在没有一个统一的坚强的政府的领导下,一个国家是很难应对危机的。

所以,我们应该非常清晰的判断对宏观经济形势的走势,在政策选择方面要极其审慎。

我们如何看欧洲,目前看欧洲资本市场的稳定,如果欧洲央、欧元区和国际货币基金坚持目前的政策,能够承受短期的痛苦下继续推进经济结构的改革,这将有助于市场的稳定。但是这将有经济下滑的风险,过长时间的持续是任何经济体的人民都无法承受的。所以,发展有质量的增长,对任何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关于跨大西洋和跨太平洋的贸易谈判

在美国启动了跨太平洋地区自由贸易区谈判的大背景下,2013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他的“国情咨文”中宣布启动跨大西洋地区的自由贸易区谈判。这标志着世界经济的两个最主要的发达经济体,计划达成一个新的自由贸易协定。这对世界经济的整体走势影响几何?

美国启动跨太平洋贸易谈判的意图从最开始就表达得很清楚:美国需要建立高标准的以规则为指导的跨太平洋的自由贸易区。而启动此次谈判的背景就是在wto多哈谈判极为艰苦的情况下,他们坚持要走区域发展和自由贸易区的道路,而且是要有一套全新的高标准来推进自由贸易区的谈判,谈判原计划在2013年底结束。在目前的情况下,美国又启动了跨大西洋的谈判,跨大西洋谈判和跨太平洋谈判的共同点就是要推进高标准的新的全球贸易规则的制定。美国和欧洲之间的贸易壁垒或者关税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或者是很低的。他们之间要解决的问题是在贸易制度和规则方面的差异,无疑跨大西洋的谈判更侧重在规则上。

在这两个分别以2013年和2014年作为谈判结束期的谈判启动的前提下,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无疑用此主导新的世界贸易规则的制定和新的世界贸易格局的形成,这对于我们至关重要,必须要密切关注。美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如布鲁金斯学院的尼古拉斯·拉迪教授明确指出,美国在启动tBp谈判的时候没有要求中国参加是错误的。我们通过中美经济对话,在副总理的直接关注之下,美方承诺要及时向中方通报关于tBp谈判有关信息,大家可以看到关于中美对话联合声明都有承诺,我们确实在交换意见,而且保持经常交换意见。关键是美国、中国、欧盟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在形成新的世界贸易规则的过程中应该是有一个密切的政策协调。我们希望这种协调与政策的沟通能够在尊重相互利益、寻求互利共盈的大前提下继续加以推进。与此同时,作为世界贸易多边机构wto和多哈谈判,世界各国特别是主要经济体应该付出努力,加以推进。

三、气候变化问题的影响因子

在当前新的形势下,作为世界最主要的两个经济体,美国和中国各自在形成新的国内共识,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气候变化问题,又同环境治理问题直接相关,这个走势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中国经济和世界整体经济的影响如何?

气候变化问题对美国来说,特别是对美国奥巴马总统来说,他在第一任期中确实有过重大的挫折。我个人认为从奥巴马本人从一开始十分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但是由于美国国内的政治,特别是美国不同利益集团的制约,使得奥巴马在第一任期内,如果谈气候变化就意味着政治自杀。但是现在两个因素改变了这种局面:一是奥巴马第二任期中得到美国人民的授权;二是美国液化天然能源供给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使得奥巴马能够有信心在他的“国情咨文”中宣布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他第二任期的首要任务和目标之一,这是一个重大变化,对美国是重大的变化,这也是对世界的信息。

我们要关注美国在气候变化政策方面的会议,关注美国天然气革命带来的资本流动的变化,以及直接投资、特别是重化工业和以重化工业相关联的机械制造业流向的变化,很可能这些重化工业和与之相连的基建加工业会出现比较大规模的回流美国,因为它追逐的是成本。美国液化天然气的突破,使得液化天然气价格在美国出现了急剧下跌。这种情况对加工业、重化工业等产生重大的影响,这又同奥巴马总统号召的基建加工产业回归美国相关联。所以在政策面上,我们应该关注这一点,更重要的是其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治理的影响。

从中国亲身的经验看,我们对气候变化应该有准确的政策上的把握,不能把单纯气候变化作为温室气体的变化,它同污染物是相联系的。北京和全国地区出现的大规模雾霾天气已经证明了:气候变化影响到了大气环流的变化,大气环流的变化又直接导致污染物累积,污染物累积又反映在气候变化上,它们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所以我们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有大局观念,必须全球考虑,必须坚持党的“十”提出的“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们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完成。

四、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影响

自2008年9月以后,发达经济体推出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包括现在日本安倍政府推出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种政策的溢出效应到底有对全球经济、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起什么样的影响?在它极度向国际资本市场注入流动性、对国际资本市场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造成流动性泛滥冲击的外溢性影响情况下,我们同时要警惕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在达到了基本预期目标以后,突然中止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所产生的外溢性影响。

在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破产后,美联储推出了第一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而且数量是1.272万亿美元,应该说第一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在特殊形势下稳定金融市场、避免系统性的市场崩溃发生了积极的作用。这在国际社会是有共识的,争论点就是它的第二轮变化宽松的货币政策6000亿美元的推出,这恰恰是在2010年11月份G20首尔峰会之前推出的。当时全球金融市场形势是缓和,而且经济出现复苏,在这种状态下美方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就造成了国际社会非常大的争论,核心点就是外溢效应,这种钱流向新兴市场国家,造成对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冲击,所以引起了很大的争论。到了美国后来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及实施的所谓扭转操作,大家都是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对这个非常熟悉,就是卖长买短对债权周期进行调节,扭转操作。市场参与者对扭转参与方面基本上是肯定的。到了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以及扭转操作到期以后,美方又推出了新的政策,有人说是第四轮量化宽松政策,有的说是加强版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第四轮或者加强版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每个月购买45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这种情况下,其外溢效应如何?坦率来讲,有不同意见,有正面评价的,也有负面激烈批评的,这有待经济学家今后做出全面的历史评价,但是我们要警惕美联储的动向。

美联储在推出第四轮或者加强版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时候明确提出了它的政策目标,就是美国的失业率以6.5%为一个基准线,同时把美国的利率水平2%~2.5%作为警戒线,这就是很明确的信号,以这个目标来调节本国的货币政策。任何一个国家,特别是美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它很明确,即货币政策当然是针对其国内经济,同时考虑货币政策的外溢性,就是国际影响。这种情况下,G20的成员实际上是警惕的,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一方面是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继续实施,甚至日本也加入进来,其对世界经济、对新兴市场外溢性到底这种冲击度有多大?更为警觉的是,我们要认识到,这些国家一旦出于国内经济目标调整这种政策,对新兴市场国家怎么样?

坦率来言,对新兴市场国家货币管理者来说,控制货币的升值要比控制货币的贬值相对要容易。为什么?手里有资源,控制贬值手里必须有外汇。所以,反复要求我们做事要向最好的方向努力,同时要有最坏的准备,这就是中央要求我们底线思维,这确实是保证我们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政策思路。我们要有全面的考虑,要密切关注国际形势的变化。当然我们最重要就是坚定不移的贯彻“十”确定的方针,坚定不移的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工作指导方针方面,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攻坚克难,有国内的改革,也有对国际形势的准确的认识把握,按照中央的要求建立底线思维,争取我们最好目标,保证中国的经济能够按照“十”的要求和规划蓝图在2020年要比2010年人均国民收入和国家的经济总规模都翻一番。

综上,在研判2013年世界经济走势时我们应该认真考虑以上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光耀.复苏停滞是最主要风险[J].英才,2012,(1).

[2]朱光耀.世界经济形势挑战中国[J].中外管理,2012,(12).

目前的世界经济形势篇10

在诸多不利因素打击下,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慢于预期,并且正在遭遇一系列新挑战。展望2012年,世界经济总体形势仍将严峻复杂。发达国家经济复苏态势尚不稳固,欧洲债务危机影响日益加深,这都给世界经济前景增添了不确定性。世界经济何去何从,将取决于发达国家能否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全球经济不断增加的下行风险。

一、2011年世界经济发展特点

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复苏道路曲折。2010年和2011年世界经济既经历了因复苏步伐加速所带来的欣喜,也因为复苏势头放缓有可能再次陷入衰退而忧心忡忡。2011年,世界经济总体走势经历了一个由较快增长到明显减速的变化。5月以前,世界经济延续上年底的较强走势,显示出可持续复苏的态势。进入6月和7月后,世界经济的坏消息接连不断:欧洲债务危机深化,发达国家经济基本面数据再现疲态,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明显走弱,市场避险情绪不断高涨,国际金融市场剧烈震荡,全球经济可能重新陷入衰退的警告声不绝于耳。目前世界经济前景比2011年年中时明显黯淡了许多。

2011年世界经济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世界经济复苏延续“南高北低”的双速格局

2011年再次让发达国家备感失望,发达国家经济整体增长疲弱,拖累了全球经济复苏步伐。国际金融危机中,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相比历史水平大幅萎缩。在随后的经济复苏中,多数发达国家步伐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疲软,财政赤字和债务大幅上升。2011年发达国家经济受到诸多重大不利因素打击,从自然灾害的影响到政府预算,从银行信贷到债务危机,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导致经济复苏依然脆弱,经济增长维持低速。

2011年美国经济虽未脱离正轨,但复苏乏力,复苏速度之慢前所未有。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持续低迷的房地产市场、不断膨胀的财政赤字和巨额债务等因素综合在一起,对美国经济复苏构成非常大的政策难题。3月日本遭遇了大地震、海啸和核泄漏灾难,日本经济复苏进程逆转。随着震后消费的复苏以及产品供应链的恢复,日本的内需和外需均有所增长,但在欧债危机加深、日元保持强势及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灾后的日本在面对种种经济困境时显得无能为力。2011年欧洲债务危机蔓延速度和恶化程度远超预期,不仅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威胁,而且影响了欧洲经济增长。许多欧元区国家被迫启动严格的紧缩计划,以规范国家财政。由于财政开支急剧减少,部分欧元区国家经济重新陷入衰退。

2011年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继续主导全球经济复苏。国际金融危机加速了全球经济增长重心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进程。在经济复苏中,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领先于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引擎。2011年,受发达国家经济减速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在高位放缓,但总体仍保持较强劲的增长态势,整体经济增长率依然快于发达国家。在2011年,新兴经济体面临着通胀上升和经济增速回落的双重压力,为应对通货膨胀和信贷增长过快,许多国家采取了宏观经济政策调控,致使经济增长放缓。2011年全球经济增长的绝大部分将来自新兴经济体。

2011年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增长最为强劲,该地区正在更多地注重内需驱动型增长。中国的强劲经济增长对全球贸易和商品价格的反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投资银行野村证券的数据表明,2011年中国贡献了全球经济增长的40%。2011年,北非、中东的许多国家经历了政治动荡,经济增长明显下滑。随着大宗商品价格震荡下跌,2011年拉丁美洲的巴西和墨西哥经济也在减速。俄罗斯经济在2011年保持了较好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将恢复到危机前最好水平,同时俄罗斯在年底正式获准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新成员,迎来对外经贸合作和自身经济发展的新起点。2011年非洲经济在逆境中保持高速增长,但该地区仍极易受到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论文网]

(二)国际贸易增速明显回落

由于全球经济活动放缓,2011年世界贸易增长速度回落。世界贸易组织在2011年9月预测,将2011年全球货物贸易增长率的预估值由4月的6.5%下调至5.8%。若这一预测成为现实,表明2011年世界贸易增长率将低于1990-2008年6%的长期年均增长水平。2011年世界贸易增长低于预期是由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北非中东地区局势动荡对全球石油供应构成威胁,日本大地震使全球供应链突然中断等,这些突发事件以及一些短期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和抑制了各国的经济活动,影响了世界贸易走势。更重要的是,全球经济增长再次减速严重影响了各国的进出动,使世界贸易失去持续增长的势头,重新出现下滑。2011年世界贸易增长放缓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使国内消费难以有较强劲的反弹,并抑制了收入增长,减弱了进口需求。久拖不决的欧洲债务危机使欧洲各国经济活动日趋疲弱,影响了欧洲及全球贸易增长。

延续2010年的持续涨势,2011年前几个月世界初级产品价格继续大幅攀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编制的初级产品价格指数在2011年4月达到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点。而随着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大,投资者的情绪转向消极,对国际商品价格形成压制,导致世界初级产品价格自5月以来呈现震荡下跌态势。截至2011年11月,imf的初级商品价格指数比上年同期上涨13.1%,比2011年4月的高点下降11.3%。未来欧债危机形势的演变、全球流动性释放的状况、世界经济发展的走向,以及美元汇率的波动将是影响国际商品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在不同时间段产生的影响不同,将牵引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行情及波动趋势。

(三)外国直接投资缓慢复苏

国际金融危机后,受全球产能过剩、国际市场需求不稳以及新的投资热点尚未形成等因素的制约,全球跨国投资复苏步伐总体上滞后于世界经济和世界贸易。不过,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市场需求恢复、企业资金紧张有所缓解,跨国投资也在逐步复苏。联合国贸发会议组织(unctad)的报告显示,201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流人量小幅回升5%,达到1.24万亿美元,仍然比危机前的均值低15%,比2007年时的最高值减少了近37%。2010年,发展中和转型经济体作为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地和对外投资来源地的重要性都进一步增强,而且这些经济体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首次达到全球总流量的半数以上,同时这些经济体的对外直

接投资额也达到历史最高值。相形之下,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依旧在下滑。

2011年,受发达经济体债务危机、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新兴市场通胀压力上升等因素的影响,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规模增速将有所放缓。unctad初步估计,2011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将恢复至危机前水平,上

升至1.4万亿到1.6万亿美元,2012年有望进一步增至1.7万亿美元,并于2013年接近2007年时的1.9万亿美元最高值。但同时unctad也提醒,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商业环境仍然具有许多不确定性。全球经济治理的不可预测性,可能蔓延的债务危机,一些发达国家财政和金融部门的失衡,以及通货膨胀上升和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出现过热的迹象等危险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外国直接投资的恢复。

二、世界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步履蹒跚,一方面还没有脱离艰难复苏的轨道,另一方面复苏的基础也十分脆弱,而且还在遭遇一系列新挑战。世界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欧洲债务危机可能激化,银行金融系统尚脆弱,高失业率和紧缩政策导致需求疲弱,更多的企业因消费疲软减少库存,一些发达国家的政治僵局及机构效率低下造成决策机制瘫痪,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压力增强等。如果这些因素进一步恶化,将阻碍世界经济的复苏。

(一)欧债危机风险难以消除

欧洲债务危机是欧元区、欧盟乃至世界经济面临的最为紧迫的风险。欧洲问题国家债务规模史无前例,而且债务危机尚在持续发酵,市场信心极其脆弱,引发金融市场持续震荡。由于各成员国经济联系紧密、债务链相互交织,因此危机加深并拖累银行系统和实体经济的可能性在不断上升。随着部分国家债务陆续进入偿还高峰期,如果不能及时出台有效的救助措施,一旦欧洲银行业风险集中爆发,将对世界经济及国际金融体系产生重大冲击。2011年以来,欧洲领导人已采取多项措施应对危机的蔓延,如加强欧洲金融稳定安排(efsf)的作用,由欧洲央行出面购买债券,实施欧元区深度整合计划等。但欧债危机风险远未消除,短期内明显缓解的可能性很小。欧债危机还要持续多久,还会恶化到什么程度,最终会是怎样的结局,目前难下定论。

若从根本上解决欧债危机,涉及改革欧洲治理方式的问题。欧洲国家解决债务危机,不仅仅是救助和财政紧缩的问题,深层次问题是欧元区内在体制的缺陷,需要改革欧元区内在的运行机制,包括建立统一的财政政策、完善公共援助稳定机制,以及建立严格的财政约束机制等。在2011年12月的欧盟峰会上,欧盟国家就加强财政纪律同意缔结政府间条约,即《财政契约》,同时决定提前至2012年7月启动欧洲稳定机制(esm)稳定欧洲金融形势。峰会所取得的成果标志着欧债危机真正开始治本,是欧盟一体化的新进展。当然,欧洲要建立更强的财政秩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短期内很可能还将遭遇更多的市场动荡。因此,在应对欧债危机过程中,欧洲领导人必须发挥领导作用,提高欧元区管理和危机处理的效率,让人们相信它有能力、也必将解决自身的危机;同时要采取更有力的行动,让欧元区保持完整,以稳定投资者信心,重建投资者对欧元区公共财政的信心。

(二)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依然不足

从目前情况看,世界经济复苏的动力比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有所增强,但总体呈现政策支撑效应减弱、传统增长动力仍较疲弱、新增长动力尚未形成的格局。在许多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居高不下,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消费投资需求疲弱,以技术创新为代表的新增长点尚未形成。为应对债务风险,减少财政开支、增加税收以及家庭和企业的偿债努力都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经济增长。而发展中国家相对强劲的经济增长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世界经济减速的影响,新兴经济体则面临通胀上升和经济增速回落的双重压力。总之,发达经济体要从金融危机中完全恢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新兴经济体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自我持续型增长也存在着不确定性。

目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陷入政策上的两难境地。对发达国家而言,财政金融政策空间已十分有限,为应对债务问题而采取的财政紧缩政策会削弱经济增长动力。鉴于经济复苏依旧脆弱且失业率高企,发达国家在进一步采取紧缩政策时必须非常谨慎,要处理好经济复苏和应对债务危机的关系,在刺激经济复苏和防止政策不可持续之间寻求平衡。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一方面需要严防外部环境趋紧的冲击,另一方面仍应强化经济结构调整以实现可持续增长目标。同时要注意的是,国际金融危机阴霾不散,正影响着相关国家的社会稳定。一些国家通胀、失业、社保等问题和两极分化加剧相互叠加,导致政局不稳、社会矛盾冲突加剧,各种风险触发点增多,都可能对世界经济产生难以预料的冲击。

当前,世界经济尚未从金融危机的重创中完全康复,各国当务之急仍然是促进经济增长。要使世界经济重获动力,重要的是加强国际协调、保持金融稳定、在紧缩与增长之间寻求平衡。这需要采取强有力的经济政策措施,恢复和重振市场信心,制止并扭转经济下滑趋势。在世界经济的众多困难和矛盾中,美国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经济增速下滑和企业新增就业岗位不足,为此应着力促进增长和就业;欧元区应致力于支持金融部门和解决债务危机,阻止债务危机风险外溢;日本主要是加强灾后重建。这是发达国家对全球经济复苏所能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

(三)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压力增大

世界经济需要较长期的调整才能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而与危机相伴而生的贸易保护倾向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扭转。特别是世界经济贸易增速再次下滑,使一些国家维持自由贸易的意愿降低,诱使它们寻求更多的贸易保护。首先,发达国家经济低速增长,国内消费和投资疲弱,需要通过国外需求的增加来弥补国内需求的低迷,为此各国都在强化出口支持政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其次,经济低迷、失业率走高、财政紧缩、贸易失衡、汇率问题等将继续成为一些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借口。在实施以出口促就业的同时,限制海外竞争成为政策制定者可以选择使用的重要政策之一。第三,部分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放缓与选举政治周期叠加,为转嫁危机和转移国内矛盾,经贸问题政治化倾向明显,可能采取更多的保护本国产业的措施,以满足国内各种利益团体的保护主义诉求。凡此种种,都增加了人们对贸易保护的担忧。

如果各国都加大采取贸易限制措施的力度,无疑将恶化全球经济和贸易发展的环境。为了确保贸易能够继续推进全球经济复苏,各国政策制定者应对全球保护主义保持高度警惕,坚决抵制

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在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过程中,需要各国加强合作、重建信心、维持贸易开放性,推动贸易成为支持全球经济增长的最有效方式,推动世界经济重返快速复苏轨道。为此,要积极维护开放的国际贸易环境,继续发挥wto贸易措施监督机制的预警和监督作用,防止成员国的贸易政策立场发生进一步扭曲。

三、2012年世界经济展望

国际金融危机已历时三年多,其深层次影响还在不断显露,旧疾未愈,又添新伤,更加凸显了世界经济复苏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欧洲债务危机的解决并非在朝夕之间,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将经历一个较长的低迷期,预计世界经济在今后几年只能维持低速增长且时有波动。

(一)2012年世界经济有望延续复苏态势,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

从发展态势看,欧洲债务危机仍有可能深化,甚至拖累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复苏,但只要相关国家携手有效应对,世界经济仍有望维持低速增长态势

。迄今为止,国际经济组织和主要研究机构纷纷下调对2012年世界经济前景的预测,认为2012年世界经济增速不会高于2011年。联合国2011年12月《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指出,受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疲弱、欧元区债务危机、财政紧缩措施以及各国应对危机的政策缺乏协调等因素影响,世界经济在未来两年将继续减速,甚至有可能再度衰退。联合国预计,2012年世界经济增速将从2011年的2.8%下滑至2.6%,更低于2010年的4%。

(二)美国经济有望实现温和复苏

2011年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信用评级遭降,国会两党谈判缠斗不休。但近期美国重要经济数据向好,显示经济呈现缓慢扩张势头。2012年,欧洲经济衰退和美国国内财政紧缩或将对美国经济构成冲击。欧洲在贸易和金融方面与美国有着紧密联系,欧洲经济衰退及欧债危机的后续影响是影响美国经济的重要因素。欧债危机加深使银行更加惜贷,这可能需要美联储向市场多提供流动性。另外,2012年美国将迎来总统大选,经济和就业议题对美国总统奥巴马争取连任至关重要。奥巴马政府正千方百计地提振经济增长,在短期内也将注重财政政策扩张对经济复苏的有利作用,避免快速的财政紧缩。为刺激美国就业和经济复苏,美联储选择了继续维持宽松政策,已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零至0.25%的水平至少到2013年中期不变。2012年美国经济预料能够实现温和增长,通胀率维持在低水平。美联储预测,2011年美国经济增速将在1.6%至1.7%之间,2012年美国经济增速将在2.5%至2.9%之间。

(三)欧洲继续深陷债务危机的泥潭

2011年欧洲债务危机撼动了全球金融市场。迫于应对危机,各成员国不得不紧缩财政,这既制约了经济复苏,又不可避免地影响社保、养老等福利支出,削弱了投资者信心和消费者支出意愿,引发社会动荡,令经济增长陷于停滞。2012年欧债危机的局面还将延续,其形势如何演变需要密切关注。欧盟峰会推出的各项新举措能否奏效尚待观察,近期欧元区成员被下调信用评级的压力犹在。经济增长前景暗淡和债务危机加剧降低了人们对欧元区经济增长的预期。欧洲央行预计,2012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将只有0.3%。联合国报告称,2012年欧洲经济增长仍将十分低迷,多数国家经济处于萎缩边缘,而债务问题深重的欧元区边缘国家则可能陷入较长时间的经济衰退。2011年11月和12月,欧洲央行已连续两月下调利率,并推出一系列应急措施来支持财政系统,凸现其对欧元区经济前景的忧虑。如何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整顿财政之间寻求平衡,考验着欧盟领导人的政治智慧。从目前看,2012年欧洲经济前景不容乐观,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欧元区经济衰退将加剧债务和银行融资市场的压力,对世界其他地区产生连锁效应,拖累世界经济放缓增长。

(四)日本经济面临着“内忧外患”

随着大地震造成的供应链中断约束的逐渐消除,以及灾后重建的逐步推进,日本经济正逐渐呈现好转迹象。2012年,灾后重建带来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释放,有望对日本经济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日本经济有望逐步缓慢复苏。但日本经济面临着来自内、外部的诸多挑战。从国内看,电力供应紧张、震后重建预算缺乏财源、超宽松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等将制约其经济增长。为促进灾后重建,日本政府在2011年已通过多个补充预算案,规模接近20万亿日元,但面对财政状况之窘迫,如何筹集重建资金是个问题。从国外看,日元持续走强、欧洲债务危机加深及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都对日本的出口依赖型经济增长构成威胁。为降低日元升值对经济的负面影响,防止产业空心化,进一步拉动内需,日本政府出台了“日元升值综合经济对策”方案,还数次采取市场干预措施,但全球避险情绪持续高涨,资金加速流向日元的势头持续,目前日元对美元汇率仍在高位运行。日本央行最新预测,2011年度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将为0.3%,2012年度将增长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