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农业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05:01

可持续农业案例篇1

关键词:《2014年农业法案》;农业改革;经验借鉴

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美国是世界著名的农业发达国家,据统计,美国300多万涉农人口凭借极高的农业生产率为美国约3亿人口提供农产品保障。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例,美国农产品加工业高度发达,80%以上的农产品都是经过加工后上市,农产品增值达到5倍以上,美国农产品加工业生产规模大,集约化程度高,产出效率高。美国《2014年农业法案》于2014年2月经奥巴马总统签署并获得美国国会通过和实施,本法案在农业补贴、农业研发、农业保险、农业支持领域扩大、高附加值农产品等领域进行了优化和调整。作为最新一期的农业法案,《2014年农业法案》在后续很长一段时间内对美国农业的发展发挥政策指导的功能。通过分析《2014年农业法案》的特点,结合我国农业发展实际,梳理美国新农业法对我国的启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美国新农法改革及其特点分析

农业立法体系建设,是美国加强农业发展的宏观管理和调控重要政策性工具,2008年,美国国会颁布实施的《2008年食物、自然保护与能源法案》通过并实施,该法案于2012年失效,作为该法案的后续法案,美国《2014年农业法案》,又称为《2014年美国农场法案》于2014年2月经奥巴马总统签署后获得美国国会通过和实施。作为最新一期的农业法案,《2014年农业法案》在后续很长一段时间内对美国农业的发展发挥政策指导的功能。较《2008年食物、自然保护与能源法案》,美国《2014年农业法案》的政策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建立了较为全面的农业支持体系。《2014年农业法案》继续保持了较高强度的农业发展财政支持力度,2014―2023年度,美国联邦政府预算9560亿美元用于农业发展的相关支出,其中食品营养项目预算7560亿美元,农作物保险预算898亿美元,农业自然保护项目预算560亿美元,农业商品化项目预算444亿美元,农业其他支出预算约82亿美元。

2.农业补贴政策方面。《2008年食物、自然保护与能源法案》建立了直接面向农户和农产品的财政补贴机制,该举措在后续实施的过程中收到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强烈反对,认为该政策严重违反了国际贸易公平性原则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共同承诺的反国家补贴的原则。为此,《2014年农业法案》大幅度削减了农业直接补贴项目,但是在间接项目的补贴方面依然维持了较高的强度。

3.进一步强化对农业研发的支持。《2014年农业法案》进一步强化对农业基础性、关键性技术的研发投入,在资助领域方面,新的农业法案不仅支持农业本身的科学研究,也支持环境等因素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以及农业的应对机制等宏观问题研究。美国农业的实践证明了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作用,例如,在科技的驱动下美国玉米曾创下亩产超过1800公斤的记录,而我国玉米的平均亩产量仅为400公斤左右。

4.农业支持领域进一步扩大。《2014年农业法案》在农业保险、农业科研等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的基础上,特别注重农业教育、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例如新农业法案建立了垃圾处理与农业节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业教育项目、农村宽带网络建设项目等项目支持机制,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农业支持领域。

5.加强对高附加值农产品的支持力度。《2014年农业法案》通过建立“高附加值农产品市场开发赠款”计划加强对高附加值农产品的支持力度,实践中,美国始终致力于通过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例如,美国稻米加工企业主要生产精米、预煮米和即食食品,稻壳用作燃料转化能源,米糠主要由专业公司生产米糠油或饲料,又如,美国企业利用骨头副产物加工硫酸软骨素、氨基多糖等预防关节病的高附加值营养保健品都是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典型案例。

6.农业保险的力度和范畴进一步丰富。受制于自然风险的影响,农业生产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为了稳定市场价格、保护农户利益,美国建立了农业保险制度。美国农业保险由巨灾保险与附加保险两部分构成,《2014年农业法案》降低了直接支付、反周期补贴和平均收入选择补贴等项目,提高农业保险资金,预算安排农作物保险预算898亿美元,约占财政预算总数的10%,体现出美对发展农业保险的重视程度。

二、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分析

实践中,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农户受教育程度较低、农业科技发展水平较低、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较低以及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不足等方面:

1.农户受教育程度较低。据统计我国务农人口中超过50岁以上的务农人口约占务农人口总数的50%、超过70%的务农人口仅受过初中教育,这种农户受教育程度的现状不利于农业科技教育、网络化农产品营销等现代化农业发展。

2.农业科技发展水平较低。科技部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2%,远低于以色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96%、日本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约为80%的发展水平,亟需建立以农业企业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

3.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较低。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大量使用化学肥料以及农业机械化作业较低,导致农业生产效率较低、耕地严重破坏,加之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现代农业经济模式缺乏,造成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较低。

4.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不足。我国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主要依托中国农业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开展,农业发展的担保、租赁、基金等多层次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缺乏有效融合,同时,发挥农产品种植和农产品经营风险分散功能的农业保险体系尚未有效建立。

三、美国新农法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借鉴美国《2014年农业法案》的有效做法,结合我国实际,美国2014年新农业法改革对我国提供了以下启示:

1.通过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价值。美国农产品加工业高度发达,80%以上的农产品都是经过加工后上市,农产品增值达到5倍以上,而我国的农产品深加工程度较低,以玉米为例,由于缺乏深加工价值,严重制约了我国玉米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因此,我国应尽快加强提出支持专用原料基地建设,发展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企业的冷链物流的政策措施。

2.建立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机制。我国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及资源浪费现象,资源不足与过度开发等问题。借鉴美国《2014年农业法案》的有效做法,我国有必要尽快建立现代农业低碳化发展的立法体系建设,通过农业化肥使用、开发低碳农业环保材料、发展休闲农业等低碳农业发展方式等农业低碳立法实践建立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美国农业部设立了四大研究中心以及数千个农业推广机构和农业科研机构,共同形成了美国的农业科技体系。我国应构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体系,开展农产品加工关键共性技术装备的研发,加快启动农产品产地加工技术集成基地建设项目,加强农业科研人员培养。

4.构建农业公共物品投入体系。为了纠正农业教育、网络建设、医疗等具有公共物品性质投入的市场无效率和低效率问题,《2014年农业法案》特别重视农业教育、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等领域的支持力度。我国农户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农村互联网建设投入不足,为此,应大力加强农村互联网建设投入、现代网络农民教育、农业公共电子商务平台等农业公共物品投入体系。

5.加强农业保险体系建设。美国在农业保险体系建设方面的实践和经验证明农业保险体系在分散风险、提高农业生产积极性、维护农产品市场稳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我国应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建立健全政府、保险机构、生产经营为主体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长效机制,健全农业保险及再保险体系,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和覆盖面。

参考文献:

[1]徐峰,杜红亮,任洪波,王立学,国外政府创新促进产业转型的经验与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0,16:38-41.

[2]刘星辰,杨振山,从传统农业到低碳农业――国外相关政策分析及启示[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06:674-680.

[3]姜照阳,吴迪,后危机时代:循环生产模式―低碳济环境下企业必然的战略选择[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1,29:169-173.

[4]赵苹,骆毅,世界城市背景下农业信息化建设再思考―从理念、模式以及策略的角度[J].情报杂志,2011,30(12):95-98.

可持续农业案例篇2

农村教师发展的专业引领问题

教师培训是对教师进行专业引领的最直接的形式,但目前农村教师培训的效果并不理想。大多数培训采取集中的讲座形式,这种形式可能会忽视教师的主体地位,使培训沦为说教[1]。从培训内容看,培训重点往往放在理论指导上,告诉教师应该“如何教”,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2]。因此,很多教师在经过培训之后,仍不知应如何专业化发展。有研究者提出大学应对农村教师发展提供支持,即大学专家对农村教师进行指导。但这种指导依然是“蜻蜓点水”的效果,专家离开后教师又回到了培训前的状态,即教师专业发展缺乏可持续性。其原因是教师培训没有给教师发展以足够的外力引导。对教师的培训不是几天能完成的,专家只有在较长时间内全方位持续深入学校,及时指导,给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足够的助推力,才能保证其在脱离支持的状态下,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大学专家群长期驻校,提供专业指导,将为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有效的引领。

大学专家群是以师范院校专家为核心,由专家指导的研究生、青年教师等共同构成的。专家群进驻农村学校,在真实情境中给教师提供发展支持,是以教师需求为导向的,有利于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专家群不仅提供硬件建设环境的支持,更应注重理念与软件资源的支持。教师专业发展其实是一个小系统,要想实现系统在脱离支持的情况下能可持续运作,首先要有足够的外部助推力,并使之转化为系统发展的动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是个“积贫积弱”的局面,这就决定了要给农村教师提供长期的外部动力。

专家进驻农村学校,实际上是大学与农村学校的互利合作,这一过程既是大学履行其社会职责、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引领的过程,也是将其研究投入实践检验的过程。长期以来,大学专家和教师埋头于理论研究,逐渐产生了脱离基础教育实际、忽视中小学教师需要的“闭门造车”现象[3]。通过合作,农村教师在实践中学到了新理念和方法,大学专家们也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了教育理论和研究成果。在合作中双方都是学习者,在教学教育实践中相互学习,理论文化和实践文化相互沟通。

研究生参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操作模型

1.研究生作为辅助专家参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专家在大学里肩负着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长期待在农村学校不现实。研究生相对时间较多,他们以辅助专家的身份进入农村学校,使专家的指导得以延续。因此,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作用是必要的。

从研究生自身条件来说,具有作为辅助专家的可能性:师范大学的研究生经历了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有能力协助专家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指导。有些研究生曾参加过教学工作,对教学和科研有一定的经验和体会。当研究生在农村学校遇到难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跟专家联系寻求帮助。同时,研究生深入到农村学校,不仅能使研究成果得到应用和实践检验,容易在实践中找到新课题,而且相对于专家,他们时间较多。这是一个互惠互利的关系,因此,研究生作为辅助专家参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是有现实可能性的,应积极鼓励。

2.研究生作为辅助专家参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操作模型

图1是研究生参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操作模型图,包括制度层、资源层、操作层和目标层。在制度层上,大学和农村学校合作需要制度保障:农村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要以优惠政策鼓励教师主动参与到合作中,并给教师培训必要的支持;同时大学也要以制度的形式给合作以保障。在资源层上,对于研究生的人选,优先考虑的应该是核心专家指导的优秀研究生,一是他们能与专家保持及时联系,二是便于大学的日常管理。至于资源构成,大学里开发的资源很多是针对中小学课堂教学和教师学习的,这些资源应得到充分利用。在操作层上,研究生主要担任辅助和延续专家指导的任务。培训完成后,后续的跟踪与支持也很重要。因为培训后短暂的一段时间,教师往往最有热情将刚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错过了训后短暂的关键期,教师又回到了原来的教学环境中去,或者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为教师培训提供必要的环境支持,那么,再好的培训也只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它的作用。因此,研究生要协助专家做好跟进工作,利用远程协作支持方式(如电子邮件、QQ、mSn等),关注农村教师的现状,为他们提供长期的支持。

研究生作为辅助专家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帮助农村教师提高自身能力

(1)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教师的最主要能力。驻校专家通过听课、评课等方式帮助教师反思教学,提高教学能力。研究生在实践中要以教师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以增强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为核心,强化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管理、教学反思等方面对教师进行指导,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2)校本教研的能力

教育科学研究对教师专业成长有显著作用,由于农村学校自身的特殊性,教师更应搞好校本教研。研究生要和专家一起协助教师组织教研活动,鼓励教师发挥主体作用,帮助教师分析、解决问题,让教师在工作情境和实践中整合各种资源、研究学校教学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提高教研能力,促进专业发展。

2.帮助农村教师建立学习共同体

构建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时展的要求。研究生要帮助农村教师建立和谐、开放的多元化的学习共同体,协助专家开展促进教师发展的活动,保证学习共同体的高效运作。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们对教学经验和遇到的难题进行交流,从不同方面看待教学问题,达到对问题的深入理解,使团队智慧被个人分享。实践证明,课堂诊断是提高教学技能的有效方法,研究生可利用摄像设备将教师的教学过程记录下来,供以专家和优秀教师为首的教师学习共同体集体点评,在点评中共同发展。有的农村学校没有摄录设备,大学要提供必要的设备。研究生还应教会一两名教师拍摄和录制,以便专家群离开学校后教师可以继续这项活动。

虚拟学习环境可以减少教师面对专家和领导的心理压力,还能让不同学校、地区的教师通过网络协作交流,分享知识。研究生要帮助有条件的农村学校建设相应环境,鼓励教师通过教育博客等形式记录、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反思。

3.帮助农村学校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网站

网络平台对促进教师发展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研究生能为农村学校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网站提供技术支持。网站要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主要分为教研管理、资源管理、案例共享和论坛等基本模块,如图2所示。“教研管理”主要呈现教研通知、展示全校教师的教研成果和进度,以及展示优秀的教研案例。“资源管理”模块提供学习、教学资源的上传、下载服务,其中学习资源是供教师自身学习的,教学资源模块实际上是一个包括教案、课件及音视频素材的教学资源库。“案例共享”模块包括教学案例和管理案例,在教学案例中既有优秀案例供教师学习,也有反面案例供教师反思。“论坛”是教师交流教学经验、探讨疑难问题的平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专业发展网站也是一种虚拟学习共同体。

农村教师往往由于观念和技术上的限制不会主动参与,这时研究生就要对教师进行鼓励和技术指导,引导教师转变思想观念。此外,研究生还要帮助丰富和更新资源库、协助专家在论坛上解答教师的疑问。在专家群离开学校后,研究生依然要辅助专家继续这项工作使教师得到长期指导。

在专家群深入农村学校、对教师进行培训的过程中,研究生以辅助专家的身份参与,使专家的指导得到补充。这种外部支持通过教师的教学、教研等活动转换为内部动力,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充分利用研究生的力量来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是有意义的。

注:本文受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国家青年项目“‘农远’工程多层合作教师培训模式实证研究”基金(编号:eCa100365)资助。

参考文献

[1]郭正,赵彬.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培训现状及改善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0,(2):65-67.

可持续农业案例篇3

由于教师个人经历、教学阅历、思维角度等方面存在差异,不同教师编制的学案也存在差异。什么样的地理导学案更适合学生呢?对此,笔者认为简约是地理导学案的构建的重要策略。其遵循的基本原则是“遵循规律,实事求是;删繁就简,化难为易;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结果是使课堂学习目标简捷、任务简明、内容简洁、流程简省、方法简便和手段简练。本文结合实例,谈谈地理导学案的简约构建。

一、课堂学习目标的简约建构

(一)课堂学习目标繁乱主要表现为

1.总体目标过空、过大和具体目标过多、过繁。

2.目标结构混乱,即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之间与三个维度之间互相混淆、过程性目标和终结目标混为一谈。

(二)简捷的地理课堂学习目标建构的基本过程是

1.制定总体目标

依据《地理课程标准》确定三个维度的总体目标。总体目标要求条理分明,结构清晰,融为一体。

2.形成具体目标

在对总体目标进行进一步分解设计的基础上,根据学情实际的需要,通过优化组合确定具体目标。具体目标:一要具体,二要简明,三要精确。以高中地理“区域农业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一课为例,介绍简约策略下的课堂学习目标设计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3.制定总体目标

课堂教学总体目标的制定依据是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首先要研究《课程标准》,确认本节课的内容标准和教学活动建议,即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4.确定分解目标

这一步是根据实际情况所能提供的一切教学条件,特别是为课堂教学提供的一切资源条件,对总体目标进行分解。

(1)了解东北地区的范围、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基本特点。(2)理解东北地区因地制宜组织生产,形成不同特色的农业布局。(3)理解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形成原因及特点。(4)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5)理解东北地区内部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必须还应具备新课程标准“三维”的其他二个维度的要求。(见下表)

二、课堂学习内容和流程的简约建构

课堂学习内容繁难主要表现在繁、难、偏等方面,主要问题包括教学内容的精致化程度不够、结构性不强、要求过高以及难度过大等。

确认简洁的课堂学习内容,要求综合反映出简捷的目标、简明的任务、简便的方法和简练的手段等要求,形成一个稳定的认知结构体系,并依据学情要求将内容具体到每一环节。下面以高中地理“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一节课为例,介绍简约策略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流程的一般设计过程。

(一)确认认知结构体系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及制定好的课堂教学目标,经过优化组合,确定“三基”认知结构体系。

基础知识:区域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区域农业生产布局特点和问题;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基本结构:区域经济发展――自然和社会条件、主导产业和生产优势等布局特点、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因地制宜”的区域可持续发展。

基准主线:东北农业生产条件和特点――东北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一――东北农业发展优势产业方向及可持续发展方法和途径。

(二)确定具体内容

1.依据认知结构体系,建构内容框架

(1)区域农业生产和条件分析方法及内容。

(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布局的特点和问题及解决策略。这里选取的案例有整个东北地区范围内的,也有东北地区有代表性的和典型的地区。

(3)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多种成功案例。

2.在上述框架的基础上,依据学情要求,对内容进行逐一分解,形成具体内容(略)。

一般来说,繁难的课堂学习内容其课堂学习流程必定繁冗,简洁的课堂学习内容其对应的课堂学习流程必然精简。优化组合的课堂学习流程有如下四个特点。

(1)能简单扼要地显示整个课堂活动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如要素比重、时间分配等。(2)能比较简洁地呈现出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部分。(3)能简明地反映出学习过程设计的结构性、逻辑性和层次性。(4)浓缩了的学习过程,层次清楚、一目了然。全部学习内容都必须通过思考完成。

对于一名教师来说,上好一节课,只要弄清三个基本问题即可。一是“教什么”;二是“怎么教”;三是“为什么这么教”。解决问题要简明扼要,不需繁杂,课堂教学追求本真,崇尚简约。

可持续农业案例篇4

会议指出,校舍安全直接关系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关系社会和谐稳定。会议决定正式启动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从今年起,用3年时间,对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七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区、洪涝灾害易发地区、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的各级各类城乡中小学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进行抗震加固、迁移避险,提高综合防灾能力,使学校校舍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并符合其他防灾避险安全要求;其他地区按抗震加固、综合防灾要求,集中重建整体出现险情的危房、改造加固局部出现险情的校舍,消除安全隐患。资金安排实行省级统筹,市县负责,中央财政补助。2009年中央新增专项资金80亿元,重点支持中西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及其他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校舍安全工程。会议要求各地切实加大对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投入,列入财政预算,确保资金及时到位,防止学校出现新的债务。要在对校舍全面排查鉴定的基础上,科学制定规划和方案,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要严格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建立健全所有中小学校、所有校舍的安全档案。会议强调,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要实行全过程社会监督,技术标准、实施方案、工程进展和实施结果等向社会公布,所有项目公开招投标,建设和验收接受新闻媒体和社会监督,确保将学校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

会议指出,2008年是国务院外派监事会制度建立10周年。监事会围绕国有资产监管中心任务,加强对中央企业的监督检查。总的看,中央企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会计信息质量明显提高,重大资产损失大幅减少,改革改制稳步推进,主业竞争力显著增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领导班子总体胜任。在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成绩来之不易。同时也要看到,中央企业还存在一些影响持续发展和涉及国有资产安全的问题:部分企业效益增长基础不稳固,存在一定财务风险,部分企业集团管控能力有待加强,少数企业违法违规问题时有发生。会议要求,中央企业要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克服各种困难,认真落实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深化企业改革,推进结构调整,加强自主创新,努力提高竞争力,更好地发挥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会议强调,外派监事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行之有效的国有企业监督制度。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形成保障当期监督有效运行的制度体系,推进监事会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将国有资本权益和国有资产安全,以及出资人关注的重要事项作为监督重点;在应对金融危机别要强化企业风险预警,加大督促整改力度,提高监督质量和效率。

会议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自1989年施行以来,对于保守国家秘密、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信息化的发展以及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应用,有必要对现行保密法进行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修订草案)》增加了针对信息系统的保密措施,加强了机关、单位和人员的保密管理,完善了国家秘密确定、变更和解除制度,明确了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强化了保密法律责任。会议决定,该修订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会议指出,为规范民用机场建设和管理,保障民用机场安全和有序运营,维护有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有必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制定民用机场管理条例。会议决定,《民用机场管理条例(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公布施行。

・・・・・・>>>

4月8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内四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

会议指出,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也是当前扩大内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巨大成就,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但必须清醒地认识,随着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粮食增产制约因素增多,利用国际市场调剂国内粮食余缺空间有限,我国粮食安全依然面临严峻挑战。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建立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着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的《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1000亿斤以上,比现有产能增加1000亿斤;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亿亩,基本农田面积15.6亿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5.8亿亩以上,粮食单产水平达到700斤。为此,要科学确定粮食增产技术路线,重点从改造中低产田、选育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复种指数、推广重大技术措施、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加大病虫害防控等6个方面挖掘粮食增产潜力。要发挥比较优势,完善粮食生产区域布局。增强粮食主产区产粮大县商品粮调出能力,提升非主产区产粮大县的区域自给能力,适度开发粮食生产后备资源,提高其他地区粮食生产水平,重视节水灌溉和生态保护。要完善政策,增加政府投资,调动金融机构、农业企业和农民增加粮食生产投入的积极性。会议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强指导协调,认真抓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强化监督检查,确保实现新增粮食生产能力目标。

会议指出,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于推动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贸关系发展,规避汇率风险,改善贸易条件,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议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东莞4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会议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尽快有关管理办法,统一规范人民币贸易结算业务活动,稳步推进试点工作。

・・・・・・>>>

4月15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一季度经济形势,研究部署下一阶段经济工作。

会议指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已初见成效,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形势比预料的好。投资增速加快,消费较快增长,国内需求稳步提高;工业生产逐步企稳,农业形势总体稳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金融市场平稳运行;城镇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提高;社会信心提振,市场预期改善。这表明,中央关于今年经济工作的方针和部署是完全正确的,去年下半年以来出台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是及时、有力、有效的,各地区、各部门贯彻中央的决策和部署是得力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内外部环境还十分严峻。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还在加深,主要是:外部需求持续萎缩,出口下降幅度较大;一些行业产能过剩,工业增长回升乏力,经济效益继续下滑,民间投资意愿偏低,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财政收入下降,就业压力很大。我们既要看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坚定做好各项工作的信心;又要充分估计面临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决不能盲目乐观,掉以轻心;宁可把困难和风险看得重一些,把应对危机的时间估计得长一些,把政策举措准备得充分一些,扎实工作,毫不松懈,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

会议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认真落实扩大投资的各项政策措施。抓紧推进前两批已下达项目投资建设,立即下达第三批中央投资。做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工作,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尽快修订政府投资项目核准目录,出台鼓励民间投资的措施。继续开展中央投资项目建设全过程监督检查。研究制定稳定和扩大利用外资政策。(二)着力扩大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进一步完善“家电下乡”政策。积极扩大文化、旅游、信息等服务性消费,稳定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清理各领域特别是公共事业领域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规定和收费。(三)千方百计稳定外贸进出口。清理限制出口的政策。充分利用外贸发展基金和信贷等手段,加大对高新技术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支持。加大出口信贷支持力度。适当增加重要能源、短缺原材料、关键技术和先进设备进口。支持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四)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抓好农作物田间管理,保障农资供应和价格平稳。启动实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强农产品市场调控。支持农产品加工。(五)加快推动重点产业调整振兴。抓紧出台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配套实施方案。尽快下达新增中央投资中“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抓紧出台鼓励兼并重组特别是跨地区兼并重组的政策措施。清理废止部分地方和企业在招标中设定的歧视国内产品的不合理规定。完善落实支持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相关政策,在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制药、信息通讯、现代服务等方面培育新的增长点。(六)深入细致抓好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尽快制定完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配套文件。强化对农民工转移就业的公共服务,强化对零就业家庭、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切实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检查督促地方做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工作。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危房改造的建设力度。(七)继续做好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工作。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市场资金供求。优化信贷投向,使资金真正落实到支持实体经济运行上,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支持。探索多种形式的中小企业债券融资方式。加快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进一步强化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八)努力做好财政增收节支工作。加强税收征管和稽查,切实做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严格控制一切不必要的开支。

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密切跟踪分析形势,特别要加强对关系经济全局的重大问题以及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的深入分析,正确把握宏观经济的走势。根据经济运行情况和政策实施效果,不断完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加快制定已出台政策的实施细则,做好各项政策之间的衔接。要加强储备性政策的研究,做好预案,以有效应对经济形势的新变化。要全面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紧密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各项政策落到实处,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

4月22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审议并原则通过《管理条例(草案)》。

会议指出,近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形势良好,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负面影响逐步显现。国际市场主要农产品需求萎缩、价格回落,部分农产品出口受阻,加上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内需减弱,使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较大,农业生产效益下滑,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困难加大。

会议强调,必须进一步采取针对性更强、更有力的举措,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要按照远近结合、内外统筹、区别对待的原则,加强市场调控,扩内需、促出口、稳价格,推动农业生产调结构、上水平、增后劲,通过保就业、重民生、促增收,维护农村稳定。

会议要求,当前要重点采取以下八项措施:一是抓好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抓好春耕生产,做好化肥等农资供应保障工作。及时足额落实各项补贴资金,兑现到户。启动实施马铃薯原种补贴,中央财政对马铃薯原种生产给予每亩补贴100元。继续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用于农业生产能力建设。二是促进畜牧业稳定发展。中央安排30亿元建设投资,支持生猪和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加强动物疫病防控。适时启动调控措施,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扩大奶粉收储规模,将原料奶收购贷款贴息政策延长至2009年12月底。三是做好大宗农产品收储。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将临时存储大豆收购截止期延长至6月底,继续在主产区对油菜籽按略高于市场价格实行国家临时收储,做好棉花收储预案。加强大宗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从今年起安排中央补助投资建设资金,实施农户科学储粮专项,为主产区农户改善储粮条件。四是支持农产品加工和龙头企业发展。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技术进步。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现有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基金)向农产品加工企业倾斜。由财政给予适当贴息补助,鼓励纺织加工骨干企业增加厂丝储存。完善政策,提高玉米深加工企业开工率。五是促进农产品流通发展。对农产品流通环节收费进行专项清理,推进在全国范围内免收整车合法装载鲜活农产品的车辆通行费。加快培育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和农产品经纪人。六是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调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七是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农民工就业。研究制定对中小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扶持政策,加强农民工再就业技能培训。发挥政府投资项目对农民工就业的吸纳、引导作用,对自主创业的农民工给予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八是加强农村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今年新增中央投资中,安排650亿元用于农村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把支持农民建房、改善居住条件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扩大农村消费的重要着力点。

会议指出,我国自1987年开始发行以来,发行规模稳步扩大,对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加强管理,规范发展,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参与者的合法权益,有必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管理条例》。《管理条例(草案)》对管理体制、发行和销售、开奖兑奖和资金管理以及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等作了明确规定。会议决定,该条例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公布施行。

・・・・・・>>>

4月29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决定调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审议并原则通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草案)》。

会议指出,去年以来,我国先后启动一些酝酿多年的改革,对提振市场信心和扩大内需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必须把应对危机作为深化改革的契机,加大改革力度,既立足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又着眼长远可持续发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切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进一步推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会议确定了今年重点推进的改革任务。一是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继续削减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激发市场投资活力。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渠道。二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优化所有制结构,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三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四是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节能减排的体制机制,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五是推进服务业体制改革,放宽市场准入,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六是加快就业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加快推进医药卫生、教育、文化、社会保障、住房等民生领域改革,改善居民支出预期和消费意愿。七是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八是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九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备、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十是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构建互利共赢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沟通协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措施,认真督促落实,确保顺利完成今年改革发展的各项任务和“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调动社会和企业的投资积极性,扩大投资需求,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会议决定,对现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进行调整,降低城市轨道交通、煤炭、机场、港口、沿海及内河航运、铁路、公路、商品住房、邮政、信息产业、钾肥等项目资本金比例,同时适当提高属于“两高一资”的电石、铁合金、烧碱、焦炭、黄磷项目以及电解铝、玉米深加工项目的资本金比例。会议要求,金融机构要认真评估项目,在提供信贷支持和服务的同时,切实防范金融风险。

可持续农业案例篇5

一、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

(一)强化种植业产品专项整治。以蔬菜生产违规使用高毒农药问题为重点,强化农药登记审批和市场执法监管,加强农药使用技术指导,严防超范围、超剂量使用。要大力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推广专业化统防统治。加快推进《农药管理条例》及相关配套规范的修订实施。要联合有关监管部门依法查处农药生产经营中的违法添加行为,坚决取缔无证无照生产农药的“黑窝点”。

(二)坚持不懈抓好畜牧业产品专项整治。继续以“瘦肉精”等非法添加为重点,会同公安、工信、食药等部门,从禁用物质的研制、生产、流通、销售、使用等环节入手,各个击破,实施全链条查禁和监管,严防向牛、羊等养殖领域扩散和蔓延。启动兽用抗菌药和饲料安全隐患的摸底排查和专项整治,强化兽药安全性评价,加大兽药和饲料生产经营环节的执法监管力度。继续深入开展奶站整治,严厉打击在生鲜乳中添加违禁物质的各类违法行为,坚决取缔非法收购站点。

(三)进一步深化渔业产品专项整治。继续以硝基呋喃等违禁药物使用和孔雀石绿等非法添加为重点,采取强有力的监管措施,从水产育苗环节监管入手,督促水产养殖企业严格标准化生产和健康养殖,依法、科学使用水产用兽药及加药饲料,建立规范的养殖销售档案。集中强化用药执法检查,认真清缴禁用药物,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建立严格的产地检查和准出制度。加快改进养殖技术,调整养殖密度,完善渔用药物饲料使用管理规范,探索推广鱼病统防统治。

(四)深入推进农资监管和打假。在春耕、“三夏”、秋冬种等关键农时季节,集中力量开展种子、农药、肥料、饲料、兽药等重要农资专项打假和执法监管活动。重点加强对农资批发市场、专业市场、集散地和经营门店的执法监管和农资物流配送的监控,从源头消除监管盲区和死角。抓紧建立假劣农资涉案线索移送和区域联查、跨区协查机制,强化大案要案查处曝光力度,以高压严打态势震慑违法犯罪分子。

二、全面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督

(五)启动监管示范县创建活动。抓紧制定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积极争取相关扶持政策,从“菜篮子”产品主产县入手,通过试点示范,不断扩大规模和范围,以此推动监管责任的落实和监管能力的提升,从生产源头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各地可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先行试点,分批创建,通过自查和考核评定,切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依法落实监管职责,确保监管制度和措施的持续贯彻执行。

(六)探索推行产地准出管理。加快制定《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证明管理办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规范》,统一农产品产地质量安全合格证明和追溯模式,依托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积极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管理。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平台,探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追溯管理试点,逐步实现农产品“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责任可界定”。

(七)不断强化检验监测。进一步明确和细化部省两级例行监测的重点范围。部级例行监测要以保障大中城市消费安全为目标,稳定基本的参数和品种,将大中城市消费的主要食用农产品全部纳入监测范围。省级例行监测主要以“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为重点,确保“菜篮子”主产县和主要食用农产品生产基地全部纳入省级监测范围。要抓紧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办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速测技术认定管理办法》,依法规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行为。

(八)积极推动“检打联动”。县级以上农业部门要依法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执法监督检查,充分发挥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和质检机构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对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进行监督抽查。进一步健全“检打联动”机制,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要按照规定程序和要求及时将检测结果告知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发现涉嫌违法行为的,农业综合执法机构要及时收集证据,依法查处。对执法查处过程中涉及其他监管部门职责的,要及时通报和移交,形成齐抓共管的监管格局。

三、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

(九)加快标准制修订进程。依法加快农兽药残留标准清理步伐,尽快转化一批国际食品法典标准,加快制定一批农产品生产管理和执法监督急需的质量安全标准和规范。省级农业部门要配套制定一批确保农产品生产规范和产品质量安全的技术规程。地县两级农业部门要及时将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集成转化为符合当地生产实际的简明操作手册和明白纸,要让农民看得懂、好使用。积极推动国际食品法典和技术法规的官方评议工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提升我国在国际标准规则制定方面的话语权。

可持续农业案例篇6

区委政府十分关心和重视档案工作,为进一步深入贯彻省、市档案工作会议精神,总结5年来的档案工作,安排部署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表彰档案战线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决定召开这次全区档案工作暨先进表彰会,旨在推进全区档案事业的科学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区委政府的工作大局,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于和谐*建设。根据会议安排,我对20*年全区档案工作进行总结,对2009年工作提出意见。在此,我代表*区档案局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档案工作的各级各部门和广大档案工作者表示衷心感谢!向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

一、创新思路,攻坚克难,全面完成档案工作目标任务

20*年全区档案工作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帮助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全面超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推进全区档案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致力科学发展,档案馆建设取得新成效

档案资源建设是档案工作服务于科学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区档案馆在晋升三星级档案馆基础上,继续以加强档案资源体系建设为重点,一是认真开展档案收集、征集、接收工作,接收了农村土地经营权证补换发档案、吾来易地扶贫搬迁档案及党委、政府、纪委、财政等机关到期应进馆档案9016卷2513件,进一步丰富了馆藏,改善了馆藏结构,同时加大了对民间珍贵档案的收集力度,收集到一批爱国华侨梁金山先生的珍贵资料,弥补了我馆名人档案的空白;二是加大馆藏档案、资料的规范化整理和重点档案抢救力度,按标准整理馆藏各乡镇档案15364卷、资料8699册,修裱重点档案4000页,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部分濒危档案寿命;三是切实做好档案信息利用工作。为确保档案信息既全面又安全的为社会各界提供利用,进一步严格档案查借阅手续,建立专用查档介绍信,做到手续不全不提供,有效杜绝失漏泄密现象,全年提供档案利用582人次1923卷36件,为资政决策、工作查考、解决纠纷特别是林权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经营确权换证起到积极作用。

(二)着力协调发展,机关工作水平全面提高

20*年是档案工作“六项工程”验收的关键时期,为确保档案六项工程建设不走形式、不走过场取得实效,档案部门加强指导力度,各单位继续按照《*区档案工作六项工程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千方百计克服人财物等困难,坚持标准不放松,在管理体制、设施设备、业务建设、开发利用、信息化建设上下工夫,全面推进机关档案管理,去年又有14个机关、8个乡镇、21个村委会社区实现了星级管理,目前全区共54个机关、4个事业、18个乡镇、38个村社区综合档案室通过星级验收,分别占总数的96.4%,80%,100%,13%,顺利完成了各项工程建设的目标任务。20*年10月在市政府对各县区“七项工程”建设实施情况专项检查中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标志着我区档案工作管理水平跃上了新台阶。

(三)奋力解放思想,档案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20*年结合全区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积极组织档案职工紧紧围绕创新服务开展讨论,集思广益,为档案事业发展建言献策,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服务民生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一是为全区新农村建设服务。积极与新农办协调,在新农办的支持下,结合新农村试点建设,采用在金鸡乡搞试点、开现场会等形式推进新农村家庭档案建设,共建9个新农村试点档案17*户2585盒,使农户家庭中重要证件、珍贵材料等得到集中有效的管理为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民主管理、乡风文明”起到积极作用。二是为林改工作服务。全力配合区林改办做好林改档案工作,针对林改工作的特点和实际,认真组织各阶段培训,并组成林改档案督察组深入各乡镇、村检查林改档案资料,确保齐全完整,为老百姓存史留证。三是为农村土地经营权证补换发服务。积极做好农村土地经营权补换发证档案整理移交工作,认真开展调研,确定工作方案,组织专业培训,统一标准、规范业务、实地指导,历经半年艰苦奋战,4102卷档案顺利接收进馆。四是强力推动农户家庭建档。以“档案六项工程”建设为契机,以“整乡推进”为抓手,深入瓦房乡19个行政村对村级档案实行规范整理的同时帮助其近5000农户建立起家庭档案,深受广大农户好评。

(四)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档案现代化管理又有新进展

为全面提高档案对社会的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档案馆局域网建设,加强馆藏档案目录数据库建立共建目录数据166146条,建立馆藏档案全文数据库41152页,进一步推进了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速度,为档案资源共享、向全社会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努力法制建设,依法治档能力明显增强

档案部门始终将认真组织学习、深入宣传贯彻《档案法》、《云南省档案条例》摆到重要议事日程,组织档案干部学习档案法律法规特别是新修定的《云南省档案条例》,做到人手一册,借《云南省档案条例》实施一周年之机,发放宣传资料、悬挂宣传标语、制发手机短信,进一步提高了社会档案法制意识。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和行政执法人员培养,争取开展档案行政执检查,推动全区依法治档进程。

20*年,在全体档案人员的辛勤努力下,全区档案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推进档案事业持续发展,但档案工作距离科学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工作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部分单位档案经费投入不足,开展档案工作所必须的设施设备特别是电脑、扫描仪等或老化或欠缺,阻碍了工作的发展;二是办公条件紧张,区档案馆已经饱和、部分单位无专门档案室,无法依法接收、收集应进馆(室)档案,影响了档案资源整合和共享;三是档案人员流动性大,导致档案工作缺乏连续性,影响了档案工作持续快速发展。这些困难和问题有待于在下一步工作中解决。

二、解放思想,真抓实干,推进全区档案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2009年是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各项事业发展都存在着诸多困难的一年,也是各级各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重要一年,档案部门将继续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上级档案业务部门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两个体系”建设,提升档案工作为科学发展服务的能力,加快档案事业自身科学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迎难再战,全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以“两个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强民生档案资源建设

“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是国家档案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新形式对档案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我们要把建设“两个体系”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抓手,结合我区档案工作实际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对民生档案资源监管。要在做好常规档案管理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准确把握构建和谐社会对档案工作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对档案工作的新期待,把那些与改善民生、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所有关系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档案通通纳入民生档案工作的视野,列入归档和进馆范围,纳入档案资源体系,科学整合民生档案资源,保证该类档案应归尽归,齐全完整,抓牢抓实民生档案工作的基础;二是加强农业农村档案建设。继续推进村委会、社区星级档案室建设,健全完善村级档案管理体制,形成有人管有人做的工作格局。加强档案基础设施建设,让档案有装处有房住,确保档案安全存放。建立档案工作制度,严格依法按时归档案,严格档案整理标准,杜绝档案材料乱堆乱放,随意损毁现象,确保反映基层建设的一手原始资料齐全完整;三是加强家庭建档工作。认真总结瓦渡、瓦房整乡推进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让更多人们了解家庭档案的意义和作用,充分发挥家庭档案在解决山林土地纠纷、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构建和谐村庄的重要作用,争取各乡镇、有关部门的支持,发挥社区、村(居)委会基层组织作用,为有建档需要和建档条件的家庭提供建档指导,积极推进家庭建档,使这件利国利民、造福人民群众的好事成为广大百姓的自觉自愿,把档案服务工作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四是创新利用服务方式和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帮助人民群众了解与己有关档案的可查阅范围、查阅方法、查阅地点及时间等,加快建立和完善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为人民群众利用档案提供更多的方便。

(二)以强化服务为宗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一是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根据区委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安排部署,档案部门要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制定方案、研究工作办法、加强指导,将档案贯穿于新农村建设过程,各乡镇档案人员要提前介入,及时将新农村建设各种资料收集整理与乡镇其它档案一起保管、一起利用。

二是服务于林改工作。要把林改档案工作当作服务于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配合各级林改办,在去年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措施,按照《关于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完成乡镇、村、组林改档案资料收集、整理、移交工作,为全区林改顺利验收扎实工作。

三是服务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要进一步转换观念,克服档案传统方式,转变档案工作后时性为现在进行时,利用档案工作“手脚长”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特点,变事后管理为事前参与,及时介入辖区内各项经济建设和重大活动、重点项目、重大事件、国有和非公企业,切实抓好婚姻户籍、医疗保险、房产土地痕迹管理,把档案管理贯穿于整个工作过程,使档案信息既及时、齐全、有现实价值,又有效的围绕党委、政府大局服务。

四是服务于阳光政府建设。档案部门要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关于在国家档案馆建立政府信息公开查阅场所的规定和云南省建立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的要求,抓住时机积极争取在区档案馆建立“*区政府公开信息查询中心”,充分发挥档案部门在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体制,推进政府工作透明度,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各档案人员要主动配合做好本地、本部门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三)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抓好各项业务工作

抓好信息化建设。要把做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服务方式的战略举措来抓,贯彻落实国家档案局有关方针政策,在档案数目录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实施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档案馆要完成馆藏95%的文件目录和5万页全文数据库建立,各综合档案室要从今年起开始全文数据库建立工作。进一步加强档案网站建设与应用以及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化服务、探索电子文件管理等工作,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抓好档案馆建设。根据省档案局开展市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测评工作的有关要求,创造条件,积极准备,以评估和测评为动力,加强基础业务建设,完成对馆藏乡镇3800卷不规范档案系统整理,开展5千页重点档案抢救和政府全宗档案开放、短期档案的鉴定销毁、珍贵档案资料的收集、征集工作,继续做好现行公开文件收集和利用。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及上级业务门的支持将档案馆新建纳入计划,改善全区档案安全保管条件。

抓好机关档案工作。各机关综合档案室分管领导要重视和关心档案工作,经常过问,将档案工作纳入本门工作计划与其它工作一起安排、一起部署,保障开展工作所需经费,进一步改善设施设备,确保档案工作稳步推进。各档案人员要主动向分管领导汇报工作,根据档案工作总体要求,进一步巩固星级建设成果,认真做好年度归档,扎实推进信息化建设,开展全文数字化工作。

抓好档案安全工作。安全保管是档案工作重中之重,全区档案工作存在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或无专人管理、或无专用库房、或无专门设施设备。去年汶川大地震给予了我们许多警示,如何加强档案安全保管确保国家宝贵资源不受损失,是我们每一个档案工作者不能回避的首要责任。今年档案馆、各综合档案室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并认真执行档案安全管理规章制度,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设备、实行库房专人管理,要结合实际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提高档案工作抗击各种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紧急情况的能力,对所能设想到的各种突发事件到来时怎样抢救、保护档案做好准备,以便紧急情况发生时按预案办事,加强必须的安全保管设备设施建设,从制度上、人员上、基础建设上确保档案安全。

抓好队伍建设。有一支稳定、务实、能力强、作风正的队伍,是确保档案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根据区档案馆人员难流动和综合档案室人员流动大的特点,一是认真组织档案局馆职工开展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提高全体职工政治思想素质、扎实工作作风、推动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能力;二是加强档案工作宣传,争取各级各部门支持保证专兼职档案人员相对稳定,加强各种方式的档案业务培训,使档案人员及时掌握档案业务知识、专业技术,提高工作水平,保障档案工作连续性。

(四)以法制建设做保障,推进依法治档进程

可持续农业案例篇7

“中国农业正以其巨大的潜在发展空间,不断吸引着国内外各种资本力量”,农业部总经济师张玉香曾在中国农业投融资洽谈会上如是说。张玉香分析指出,“十二五”转型时期,中国政府将更加注重解决粮食持续增产乏力、水利设施落后等难题,为潜在农业投资者提供巨大商机。

以私募(pe)和风投(VC)为代表的资本力量成规模进入农业始于2009年,随后便持续升温。农业成为投资的朝阳产业,成为不少投资者的共识。据清科研究中心近日报告显示,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农业各细分领域发展迅速,吸引了包括产业资本、社会资本在内各类机构的积极投资。2006-2012年,中国农业领域已经披露的投资案例累计达到287起,其中涉及投资金额38.87亿美元。2012年较2011年投资案例数大幅增加,投资案例数量的增幅创下历年之最;投资金额也大幅增长到14.81亿美元的峰值,涨幅超过5亿美元。可用于投资的总额增大,加上政策继续向农业倾斜,使得更多的投资金额愿意进入农业领域,也极大地提升了对农业领域的参与意愿。

然而,在巨大的投资价值背后,农业投资所面临的风险同样不可小觑。

首先是政策层面的风险,农业投资最大的难点是土地问题,无论是农民还是企业,都不能拥有土地产权而只拥有土地使用权,而土地使用权流转政策目前还未放开,因此对于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而言是一个很大的障碍。此外是农产品价格方面,农业企业并不能完全掌握定价权,政策走向对企业收入影响较大。

其次是自然风险,包括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两个层面,前者如水资源减少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减产风险,后者如冰冻天气对自然作物生长的影响等。自然风险基本上难以预测,其化解主要依靠技术创新及产业链控制带来的风险转移。

再者是市场风险,主要是指市场价格波动以及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交易风险,由于我国农业产业相对分散,市场议价能力普遍不强,因此,终端市场价格波动为企业经营带来更多不确定性。此外,食品安全问题也是市场风险的一种,由于公众对该问题的关心,食品安全问题极有可能对企业品牌及经营造成重大打击。

最后是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风险。由于农业企业普遍缺乏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在财务、制度管理等方面不够规范,这对企业扩张以及最终登陆资本市场都构成一定障碍。此外,目前农业企业普遍采用的“公司+农户”或者“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也有可能因天气、政策等原因面临大规模违约风险。

可持续农业案例篇8

关键词: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案例库

一、高职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课程案例库的建设意义

我国是人口大国,农业是立国之本,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需要大量懂经营、会管理、知农事,能够进行农业生产的产前预测与计划、产中组织、协调与控制、产后营销的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的从业人员。《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课程是高职涉农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熟悉农业生产经营流程,能够合理地运用和整合人力、物力、财力、地力等农业生产要素资源,能够进行农业生产项目的综合管理,为毕业走向农业企业生产经营一线奠定良好基础。良好的目标需要准确的方法保驾护航,只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顺利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高职教育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主要的目标,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法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所谓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中心,以典型案例为教学材料,以学生对教学案例进行阅读、分析和讨论等活动为教学主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收集资料能力、表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最早出现于美国哈佛商学院,是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之一,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各级各类企业管理人才的教育与培训中。作为企业管理课程的一个分支,《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课程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入到农业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真实情境中,分析并处理各种现实问题,通过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学生可以将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逐步学会农业生产的产前策划、产中管理和产后营销的方法和技能,训练实践应用能力,拉近了课堂与企业的距离,为毕业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开展案例教学需要有完善的课程案例库资源作为基础和保障。近年来,随着案例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的普及,企业管理相关课程的案例库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通过查找比较与分析可以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课程方面的案例库资源非常有限,即使有也大多使用其他行业的案例,未能突出农业企业的行业特色,案例的数量和质量远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有些案例存在难度较大,不适宜高职院校的学生层次和认知特点等问题。因此开发一个取材于涉农类行业和企业,适宜于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特点,数量够用、质量可靠,能够广泛推广使用的《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案例库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按照农业企业产前策划、产中管理与产后营销管理流程特点选辑与优化课程教学案例资源,可以为实现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课程教学目标提供有利支撑。二是案例教学将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实践过程与问题分析内化进课堂,提高学生农业企业管理问题分析能力,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案例库受益面广,可以为广大社会学员提供课程学习的参考资料,服务于“三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与自我提升提供帮助,促进现代农业劳动力知识能力水平的提升。

二、案例库的建设目标与思路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案例库的建设以案例选材具有针对性易于建立、内容丰富具有实用性便于推广,师生易用具有操作性便于互动为目的,借鉴农业生产经营的流程化理念和要素使用的复合化理念来构架案例资源,通过系统化的顶层设计和现代化计算机技术的支撑,建设高水平的案例库。

(一)建设目标

一是分阶段建成前沿集成、内容丰富的复合交叉式课程案例库。二是形成内容完善、实用性强、便于使用查阅的案例集和网络共享平台。三是创新案例库建设更新维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手段。

(二)建设思路

广义农业包涵农、林、牧、副、渔五种产业形式,涉及企业类型多、数目广,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工作,才能形成系统性、逻辑性、实用性较强的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案例库。1.符合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一线从业人员专业技能的培养需求依据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流程整合案例资源,按照产前策划、产中管理、产后营销三大流程设计三大案例系统,进一步衍生出创业计划、企业设立、战略与成本、生产与质量、营销与服务、品牌与文化六大模块案例集,将农业生产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管理案例集作为支撑库贯穿到每个流程中,形成复合交叉式案例库(简称“三大系统、六大模块、一个支撑”),如图1所示。采用复合案例库辅助教学,可对学生农业生产的过程管理和要素管理两大专业技能进行充分训练。2.集国家、行业、企业前沿资料于一体,确保案例库建设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管理类课程利用案例进行教学,意义在于通过真实的企业经营情境的模拟,学生参与解决实际问题,课堂以学生为中心,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对接行业、企业与岗位真实工作过程的案例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案例库的开发与建设需要大量企业与行业一线素材,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开发模式,营建基础案例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借鉴共享资源,最大化地完善案例库。3.通过pDCa循环管理程序引导出动态发展、阶梯式上升的案例库建设路径“计划—实施—检查—改进”的pDCa循环程序是管理学界公认的一套科学工作程序,被广泛地应用在各种管理活动中。pDCa四个过程不是仅运行一次,而是周而复始向前推动工作登上新的台阶。依据pDCa工作程序开展案例库的建设,需要准确理解pDCa的含义,明确四个阶段的工作任务,正确实施每一阶段,不断向前推进案例库进程,从方法上保障工作的有序进行。

(三)建设路线

案例库的建设路线经历调查研究、总体规划与设计、素材制作、实践应用、反馈调整等五大阶段。

1.调查研究阶段

针对专业学生、创业农民、社会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及学习内容展开调研,了解学生、农民和社会学习者的知识需求,明确案例对应的知识点和案例选取原则。

2.总体规划设计阶段

基于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流程的学习,以及简单、易懂、够用的总体思路,对案例库的基本架构、选取原则、表现形式、系统性与关联性等方面进行规划与设计。

3.素材制作阶段

依据建设方案,通过校企合作、行校联合等途径开展案例素材的开发制作。按照筛选案例素材、进行写作构思、撰写案例初稿、进行修改完善等步骤完成案例内容的编制;再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案例内容的表现形式进行加工,形成种类丰富的案例素材。

4.实践应用阶段

根据学生、农户、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者等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按农业生产流程和农业要素利用两大方面整合案例素材,形成“教学案例库”和“三农服务库”两大案例库,在教学和社会服务中加以应用。

5.反馈调整阶段

案例库的建设坚持边建边用,共建共享,持续更新的原则,根据师生、农户、社会用户等反馈的信息,对案例内容进行及时调整,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案例内容进行定期更新。

三、阶段性建设成果

一是依据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课程标准,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际要求,针对专业学生、创业农民、社会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及学习需要,制订案例库建设的调研提纲、完成调研活动并撰写调研报告。二是制订案例库开发设计方案和案例撰写标准,形成案例资源建设指导手册和模板。三是完成案例素材的选择和案例内容的编制,初步形成涵盖“三大系统、六大模块和一个支撑”的教学案例集,并在教学中加以应用和完善。

四、案例库的应用前景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案例库建成后,将极大地解决涉农专业管理类教学案例不足的问题,为促进课程教学水平、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提供有力保证;同时,也可以为广大社会学员提供学习参考资料,为服务“三农”、建立新型农业与农村人才队伍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徐拥军,宋扬.管理案例库建设的“4S”模式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2).

可持续农业案例篇9

我国也积极开展了转基因抗虫棉研究。1991年“棉花抗虫基因工程研究”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重点课题,主要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承担了此课题,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努力,成果显著,育成了转Bt(苏云金芽孢杆菌伴胞晶体蛋白)基因和转Cpti(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的抗虫棉,并申请了相关专利:“编码杀虫蛋白质的融合基因和表达载体及其应用”(ZL951195638,以下简称专利i),主要涉及转Bt基因的抗虫棉;“两种编码杀虫蛋白质基因和双价融合表达载体及其应用”(ZL981028853,以下简称专利2),主要涉及转Bt基因和Cpti基因的抗虫棉。鉴于这两项技术成果产业价值巨大,应用前景广泛,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积极开展了这两项专利技术在生产中的转化运用,希望能使转基因抗虫棉尽早投入商品化生产。但在这两项专利技术的产业化过程中波折横生,引发了多项专利纠纷和诉讼,凸显出我国专利技术转化和运用的市场体系还有待完善的现状,也反映出目前产学研结合这种专利产业化模式还有待成熟。

我国转基因抗虫棉专利技术的产业化

首先介绍这两项专利转化运用的过程和各个参与方(参见图1)。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作为技术研发方,承担国家科研项目开发形成了专利技术,具有强大的研发实力。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作为科研单位,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市场主体,在专利技术的市场推广应用上需要寻求产业资本的合作。因此在1998年,这两项专利的专利权人以专利技术入股,与产业投资者共同成立了深圳创世纪转基因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世纪公司),由该公司负责专利技术的市场推广应用,并将专利1直接转让给该公司。2000年专利权人又将专利2以排他实施许可的方式许可给该公司使用,并签订了《Bt+Cpti双价杀虫基因发明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约定:①专利2的使用费总金额为460万元人民币,创世纪公司分十年支付给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专利使用费;②在合同规定范围内,创世纪公司有将专利排他实施许可权部分许可给第三方实施的权利。由此创世纪公司作为专利1的专利权人和专利2的排他实施许可权人积极开展专利技术的产业化推广。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相比国外品种具有适应性强、抗病性好、棉铃大优势的国产转基因抗虫棉专利技术逐渐获得了国内市场的认可。创世纪公司与国内多家种业公司开展合作,由创世纪公司作为专利许可方,将专利许可给多家种业公司,由各种业公司实施专利技术培育获得转基因抗虫棉种子并对外销售。由此实现了将科研单位的技术优势和产业资本的资本优势结合,形成了转基因抗虫棉的产学研联盟,使得我国转基因抗虫棉专利技术的产业化顺利进行。

相关专利诉讼

作为转基因抗虫棉产学研联盟的核心枢纽,创世纪公司只是一家专业的技术输出公司,由于市场环境不成熟,该公司在对外进行专利许可的过程中,遭遇了多次违约,转基因抗虫棉专利技术也在市场中遭遇了多家公司的侵权,由此产生了多起专利实施许可合同诉讼和专利侵权诉讼,其中典型诉讼案例如下。

案例一:创世纪公司、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科技贸易公司(以下简称中棉所科技贸易公司)与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之间的专利实施许可合同诉讼。2000年,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将专利2以排他实施许可方式许可给创世纪公司,并约定创世纪公司有将专利排他实施许可权部分许可给第三方实施的权利。2004年,创世纪公司作为专利许可方将专利1和专利2以普通实施许可的方式许可给中棉所科技贸易公司使用,该合同签订后一段时间内,双方均按约履行。但由于对支付专利使用费的时间期限存在分歧,中棉所科技贸易公司向创世纪公司交纳年度使用费10万元后未付余款,为此创世纪公司提讼。

形成纠纷后,中棉所科技贸易公司声称从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获悉创世纪公司未按约向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交纳专利实施许可费,而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已发函要求解除与创世纪公司签订的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的情况,为尽量规避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与创世纪公司解除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的行为给自己带来的现实风险,中棉所科技贸易公司直接与专利研发方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于2005年签订了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约定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将专利2以普通实施许可方式许可给中棉所科技贸易公司使用,并要求解除与创世纪公司之间的专利实施许可合同。

创世纪公司则认为,其与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之间签订的涉及专利2的专利实施许可合同至今也没有被解除,仍然在履行,创世纪公司有权许可他人实施该专利。创世纪公司在与中棉所科技贸易公司合同履行过程中,没有任何违约行为,中棉所科技贸易公司要求解除合同没有法律和事实依据。

最终法院判决:中棉所科技贸易公司从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获悉该所已发函要求解除与创世纪公司签订的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的情况,并无相应的证据予以支持,不能证明创世纪公司与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签订的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已经解除,说明创世纪公司一直享有专利2的排他实施许可权利,创世纪公司不存在表示或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的行为,故中棉所科技贸易公司请求法院解除其与创世纪公司所订立的专利实施许可合同没有依据。

案例二:创世纪公司与江苏神农大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神农大丰公司)之间的专利实施许可合同诉讼。2005年,创世纪公司和江苏神农大丰公司订立了一份专利实施许可合同,许可江苏神农大丰公司在其生产、经营的“南农6号”棉花种子上实施专利2,同时对专利使用费及违约责任等权利义务作了约定。合同订立后,江苏神农大丰公司依约向创世纪公司支付了2005~2006年度专利使用费25万元。后江苏神农大丰公司以市场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为由未再向创世纪公司支付专利使用费。据此,创世纪公司提讼,请求判令被告江苏神农大丰公司立即支付尚欠的专利使用费人民币105万元并就未付款

按日向原告创世纪公司支付万分之五的逾期付款滞纳金。

经一审调解,创世纪公司许可江苏神农大丰公司在其生产、经营的“南农6号”棉花种子上实施专利l直至该专利权终止,江苏神农大丰公司就使用上述专利向创世纪公司再支付人民币35万元。

其他案例:创世纪公司与多家种业公司之间的专利侵权诉讼。创世纪公司诉被告公安乐丰种业有限公司、荆州丰乐种业有限公司、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被告北京中科思壮农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被告安徽徽商农家福有限公司等种业公司侵犯其专利权。这些专利侵权诉讼均因双方达成和解而被撤诉。

专利诉讼对各方的影响和启示

1.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在转基因抗虫棉产业链中是作为专利技术研发方,其主要工作是进行科学研究,而且必须根据产业需求不断地深入持续研究,比如第一代转Bt基因抗虫棉推出后,杀虫活性单一,靶昆虫易产生抗性,需要继续研发降低昆虫耐受性的新型抗虫棉。而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确实也一直致力于抗虫棉的深入研究,并形成了专利2以及后续一系列专利技术。由于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要保证技术研发的可持续性,并保持在技术上的领先优势,使得其必须专注于研发工作,而把技术的产业化交给企业来运作。

选择企业合作伙伴以及双方的合作形式,对于研发方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来说极为重要。在专利的产业化过程中,专利1被直接转让给创世纪公司。专利1是整个转基因抗虫棉的基础性专利,之后的专利2以及后续的各项专利技术都是基于专利l而产生的系列专利,也就是说如果要实施专利2以及后续的专利技术都会涉及专利1,专利1被转让给创世纪公司,就意味着后续的专利2和其他专利技术也必须选择与创世纪公司合作推广,否则将受到专利1的制约。所以说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与创世纪公司的合作一定要是长期的、稳定的、双方互利共赢的。而从案例一的情况来看,显然对于专利2的实施许可双方存在分歧,尽管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已经将专利2排他许可给创世纪公司,但是由于双方对专利使用费的支付存在分歧,在没有明确解除双方排他实施许可合同的情况下,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又将专利2普通许可给其他人使用,这样的行为违背了之前的契约。而且当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和创世纪公司都在市场上进行普通许可时,就体现不出专利权的独占实施优势,会形成买方市场,被许可方对于专利的使用费有议价能力,使得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和创世纪公司都不能获得合理的专利使用费,并最终导致这种产学研联盟破裂。所以作为技术研发方,一旦将专利转让或排他许可给企业,就不应再参与市场中的普通许可,以确保市场的有序运作。在产学研联盟内部形成长期的、稳定的、双方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需要双方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同体,比如通过合作研发、技术共有或者相互参股等形式,并且恪守契约精神,明确约定违约责任。

2.创世纪公司

作为转基因抗虫棉专利技术产业化运作的核心,创世纪公司一开始只作转基因棉花的专利许可,本身并不生产种子产品,没有自己的研发团队,公司的收入都来自专利许可费,专利使用费每年约二百多万元,这不足以支撑公司的运营和可持续发展。而且由于市场环境不成熟,专利技术经许可给其他种业公司之后,被许可方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摸索就可以掌握运用专利技术自主生产转基因抗虫棉种子,并获得可育后代,往往不想再持续支付专利使用费。因此创世纪公司为确保专利许可的顺利运转,需要付出高昂的维权成本。

这种完全依赖研发方提供技术而本身只作专利许可的运营模式,使得创世纪公司难以为继,成立五年累计亏损一千多万元。经历多年亏损和多次诉讼之后,创世纪公司积极转变业务,从单纯靠收取专利许可费的技术输出公司转变成一家农业生物技术公司,自己介入种业生产并销售棉花种子,投入两千多万元成立自己的研发团队,每年持续投入销售额的5%作为研发经费,希望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不再单纯地依赖外部研发方。创世纪公司的这种改革,凸显出现有产学研联盟的缺陷,即作为独立双方的资本与技术的结合效率比较低,将技术研发和技术产业化放在同一个主体内进行才能产生更高效的资源配置,像著名农业生物技术公司如美国孟山都公司、德国拜耳公司、瑞士先正达公司等都同时拥有强大的研发团队和销售网络。创世纪公司正希望往这样的方向转变,成为一家以自主研发为主,外部合作研发为辅,自主生产为主,对外许可为辅的农业生物技术公司。

介入育种行业,创世纪公司面临巨大挑战。目前我国棉花种业前五家企业的市场份额总额不超过30%,市场发展空间是比较大的,但是整个行业起步晚,区域性非常强,自然障碍大,棉花品种的地区局限性较大,而且生产周期长,亲本培育需要一年,杂交种培育又需要一年,形成有效销售再需要一年,一个品种运作上市需要三年,所以企业难以快速扩张。另外,棉花品种的自主研发投入很大,但是容易获得育种,因此销售种子都是一次收费,持续盈利性较弱。也正因为如此,种业一直是政府重点扶持的行业,多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农业并重点关注种业。希望创世纪公司能抓住行业发展契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3.生产方

江苏神农大丰公司和中棉所科技贸易公司都是转基因抗虫棉产业链中具有代表性的生产方和销售方。从案例二来看,创世纪公司与江苏神农大丰公司作为原被告,双方的诉讼标的金额差异巨大。创世纪公司要求按合同交付专利使用费,每年的专利使用费约25万元,可以估算出至专利2的20年保护期限届满,专利使用费总额至少为250万元。在正常履约一年之后,江苏神农大丰公司以市场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为由拒付使用费,显然,经过一年市场实践,其发现所述专利并未如想象中那样带来巨大经济效益或者自身已经掌握该专利技术可以自主生产种子,因此拒付专利使用费。如果是前一种原因,可知江苏神农大丰公司在签订专利实施许可合同之前并没有对专利的价值作充分的市场调查,没有对专利的市场前景作合理估值,所以才会明显溢价估值专利权,以致专利使用费过高,与所产生的市场经济效益明显不符,导致许可合同难以为继。

可持续农业案例篇10

一、因地制宜思想

因:依据;制:制定;宜:适当的措施。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存在差异,人类的生产活动也有差异。人们在进行工农业生产活动,进行城镇规划时,必须根据各地实际,因地制宜地进行生产活动或城镇规划,才能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要树立因地制宜的思想,学会根据区域差异分析区域发展方向,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例1】(2014年高考江苏地理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节选)

材料一大庆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陆上油田和重要的石化基地,截止2008年大庆油田已经开采出可采储量的75%,近年来大庆重点发展了石化深加工、电子信息、机械及仪表、仪器生产等产业。表3是大庆市近年主要经济和产业指标值。

材料二玉门是我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2009年被列为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多年的石油开采造成大气、水和土壤的严重污染,老城区人口从13万锐减至3万。近年来玉门重点发展了新能源产业。

(5)在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方面,大庆和玉门采取了各具特色的举措,据此谈谈对“因地制宜”思想的认识。

解析:在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方面,大庆市位于我国东部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联系密切;玉门市地处内陆,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和太阳能资源。因此可以得出“因地”是指根据地理位置、资源、交通等区位条件,“制宜”是指采取合适的有发展前途的对策和措施。虽然同是资源型城市,但所处地理位置不一样,条件也有较大的差异。

答案:“因地”是指根据条件,“制宜”是指应采取合适的对策和措施,同是资源型城市,所处地理位置不一样,条件有差异,应采用适合各自情况的产业转型政策。

二、数形结合思想

数形结合是一种数学思想,其实也是一种地理思想。各种各样的地理图表可谓“形”,五花八门的地理数据则为“数”,数与形是相互联系的。高考地理试题中的很多图表材料就是数形结合思想的呈现。借助直观的“形”来理解抽象的“数”,运用“数”的细致来刻画“形”的特征,这种把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结合起来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就是数形结合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就是把地理试题中的地理数据的运算、数量关系等与地理图表结合起来,从而使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完美的统一起来。它是地理试题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解决地理问题时常用的方法。

【例2】(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i)图3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图3,完成5~6题。

5.图4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点的是()

a.①B.②C.③D.④

6.该国人口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

a.1910―1930年B.1930―1950年C.1950―1970年D.1970―1990年

解析:本题题干图中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而问题图示的信息却是该国1910―2010年人口增长特点。初看以为就是读图分析题,实际则是人口计算和读图分析结合题,这就是典型的人口隐性计算试题。由于很多考生不能将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与该国总人口数联系起来,以致做题时不知所措。本题就是典型的“数是形的抽象概括,形是数的直观表现”的数形结合题,所以要用数形结合思想来分析解答此题。第5题,据图可知,该国人口总数=移民人数÷移民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从而可计算出该国1910年及以后每20年的人口总数。将计算出来的数据和图形对应,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点的是①图,故该题选a。第6题,人口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①图中人口总数曲线斜率最大的阶段,故本题选C。

答案:5.a6.C

三、区位理论思想

区位理论在人文地理内容中处于核心地位,学会运用区位理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学习地理的重要目标。近年来,高考中有关区位问题的题目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主要包括农业区位、工业区位、城市区位、交通区位、商业区位等。这类题目考查的是比较、分析、评价地理事物和现象,并尝试创造性地解释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区位因素一般包括自然因素(一般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源、植被、土壤、资源等方面来分析)和社会经济因素(一般从历史条件、人口、工农业、城市、交通、市场、政策、科技等方面来分析);二是影响某事物的区位因素包括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答题时要注意题目中的要求,按规定作答。

【例3】(2014年高考安徽文综卷)根据材料和图1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很多中药材生长习性独特,有的喜阴,有地喜光,有的喜湿,有的耐寒,有的耐旱,有的耐盐碱……甘肃生地理位置独特,是全国中药材资源大省,素有“天然药库”、“千年药乡”之称。近年来,依托中药材,甘肃制药、药膳食品、日化用品等工业蓬勃发展。(节选)

(2)分析甘肃省种植中药材的区位优势。

解析:本题考查农业区位分析,应该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大方面分析其优势。自然方面,系到甘肃省地理位置的过渡性特点和题干中中药材生长条件的灵活性,可以得出甘肃省地形多样、气候类型多样,有利于中药材的多样化种植。社会经济方面,可从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政策和历史经验等逐一分析,以确保答案的完整性。

答案:自然地理环境具有过渡性、多样性特点,适合多种中药材生长,中药材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劳动力充足;产品质量好,中药材用途扩大,市场需求增加;地处西北交通要道;中药材加工技术进步;政府政策引导,推动中药材种植。

四、系统思想

系统是指由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一些部分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因此系统思想可以理解为,用整体、全局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办事情。系统思想是自然地理的重要思想。自然地理要素(气候、水文、地貌、土壤和生物等)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自然地理系统。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的改变,即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人类活动改变自然环境某一要素时,也会引起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的改变。因此,我们必须运用系统论思想来认识和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并以此指导生产、生活实践。

【例4】(2014高考江苏地理卷)索特拉岛曾经与非洲的索马里半岛相连,岛上有许多奇特的动植物,图7是索特拉岛位置图。读图回答13~14题。

13.某年七月,一艘油轮在该岛以东附近海域泄漏大量原油,油污带可能漂向()

a.印度西海岸B.澳大利亚西海岸

C.非洲东海岸D.越南东海岸

14.岛上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反映了该岛的气候特征是()

a.温暖湿润B.温和干燥C.高温多雨D.高温干燥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整体性,彰显了自然地理环境的系统思想。第13题,北印度洋中的洋流为季风洋流,7月份北印度洋海域盛行西南季风,在西南风吹拂下,海水自西向东流,油污带会随着洋流向东漂流,到达印度西海岸海域,故答案选a。第14题,岛上许多植物有瓶状颈、多刺、硬叶等特点,是长期适应环境进化的结果,该岛生存大量这种植物,反映了该岛气候干旱、炎热干燥,故答案选D。

答案:13.a14.D

五、可持续发展思想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指从全局的角度来思考人类社会、经济、生态等问题,坚持以生态可持续为基础、以经济可持续为条件、以社会可持续为目标,最终促使社会共同进步、持续性发展并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的思想。倡导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新课标地理贯彻的主导思想和核心价值观。

【例5】(2014年高考福建文综卷)图13示意我国某省地理环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21世纪海洋经济、网络经济的背景下,打造具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对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材料二都市农业位于城市内部和周边地区,是农业、科教、观光相结合,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近年来,该省北部涌现出许多都市农业园区。

(4)近年来在p地区形成“淘宝村”,主要利用进口木材加工木制品,并通过“淘宝网店”进行销售。人们对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是否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争论,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并为其提供论据。

观点a: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观点B: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其中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最终的目的。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回答本题应注重这三个方面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