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基础知识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04:59

微生物基础知识培训篇1

【关键词】生物制药技术课程模块职业能力培养

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必需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能从事生物制品的生产、生物制品检验、生物制品经营等工作岗位,能解决生物制品生产实践、经营中遇到的一般专业问题,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根据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我院高职生物制药专业的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综合实践、拓展课等五个模块。每模块的课程门数、学分、学时比例见表1。

一、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安排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共9门课程,占课程学时比22.1%,占总学分比27.5%,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标准,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思想、文化和身心素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不断获取新知识、新技术信息的能力、使用外语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以满足学生适应社会、独立生存、自我发展、创新超越的需要,同时为专门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知识基础。

二、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包括基础化学、微生物学基础、药事管理与法规、人体结构生理学、实用药理基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现酵技术、天然药物学知识、药物制剂技术共9门课程,占课程学时比29.3%,占总学分比29.0%。专业基础课为后续课程学习所必需,各门课程学习以理论和实训穿行,构建专业所需的化学、医学、药学、生物学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论部分强调以“必需、够用”为度,重视相关技能的培养,技能方面特别要强调规范化操作。

1.基础化学包括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考虑到高中学生的无机、有机化学基础较扎实,授教时侧重应用性较强的分析化学,理论方面总体以“够用”为度,重在培养学生基本的实训操作技能,它是专业技能的基础。实训内容选择从传统的经典的训证为主转向应用性广的综合性实训,在这些实训中使学生掌握常用仪器设备的操作,熟悉基本原理与方法,能正确地记录、收集和处理数据,规范书写实训报告,并对实训结果进行客观分析,重点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和科学、严谨、踏实、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作风。

2.微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现酵技术是既是专业课学习的基础,又是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物学基础中的微生物的形态观察方法、培养基的制备及消毒灭菌方法、微生物的接种分离培养技术、微生物大小、环境中的分布测定技术、药物微生物检验技术、血清学检验技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中的电泳技术、核酸提取技术、酶活测定技术、现酵技术的菌种选育、菌种保藏、培养基的制备、灭菌、发酵过程的控制、发酵液分离、提取和精制等技术等是均为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人体解剖生理学、天然药物学知识、实用药理基础、药物制剂技术、药事管理与法规是涉及医药方面的基础课程,学生通过天然药物的功效、活性成分结构修饰、提取制备、各种制剂制备等实训,完成从原料药到成品药规范生产、规范管理的全过程学习。并采用现代检测分析手段与方法,对原料药与制剂药的质量、在人体内的代谢途径、作用机制、以及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进行科学评价,从而学习如何获得安全有效的药物,使学生对医药有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并为以后从事药学相关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专业课

专业课包括生物药物检验技术、生物制药设备、生物制药工艺、Gmp实务4门课程,占课程学时比8.4%,占总学分比7.2%,是构建专业核心能力最为重要和必要的课程。生物药物检验技术测定各类生化药物的含量、检测其安全性的技术、评价生化药物的质量的方法,生物制药设备中对通用设备和生物制药工艺使用设备的结构、性能、操作方法,生化药物的生产工艺流程的操作技术、生产规范化管理技术都是日后从事专业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是形成综合职业能力的关键。

四、综合实践

包括微生物学技能训练、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能训练、生物药品制剂技术实操训练及Gmp技能训练、生物药物检验技术技能训练、生物制药工艺技能训练、毕业实习与设计共6门课程,占课程学时比32.1%,占总学分比38.5%。此模块突出特点是综合性。通过较复杂的、融合多个知识点或多学科知识的校内综合实训,各种基本操作技能在不同实训项目中多次操作,反复整合,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各门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最后通过在生物制药技术相关的岗位上进行一年的顶岗实习及论文设计,突出对学生科研意识和创新工作能力的综合训练,要求学生从查阅文献、设计和实施方案、写出论文,两年来学习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在此阶段相互碰撞、相互揉合,上升为综合的职业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五、拓展课

包括药学文献检索、生物药品新药开发基础知识、基因工程原理3门课程,占课程学时比3.0%,占总学分比2.9%。培养学生具有不断获取本专业新知识、新技术信息的能力,为学生将来在专业范围的自我发展,提升自身位置及从事高层次研发工作打下基础。

此外学生还可选修药品市场营销、药用植物识别技术、生命的奥秘等课程,以拓展视野,拓宽就业范围。

课程设置体现了“厚基础、重专业技能”的原则,课程结构比较合理。课程设置及结构安排完全是为了达到本专业的培养要求及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开展的,体现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微生物基础知识培训篇2

[关键词]理科高校;啤酒生产实训;教学体系;综合实践能力;考核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6)11-0136-04

一、引言

根据教育部《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定义,生物技术是生物学领域一个新兴的、综合性的本科专业,是以理为主,以工为辅,理工复合型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同时在本标准中,强调了生物技术专业的实践性特点。[1]生物技术是一门承上启下的专业,上接生物科学、下连生物工程,是将基础理论成果转化为具有应用价值的技术和产品的枢纽和桥梁。教育部在《生物技术专业规范》中指出,生物技术专业教育的发展与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密不可分,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具有突出的实践性特点,在该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将生产实践列为综合实践教育课程的首要内容。[2]当前,大多数理科高校的生物技术专业是从生物科学理科专业演变而来的,在教学上沿袭了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思路,使得理科高校开设的生物技术专业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特点,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三方面的不足:(1)相关学科知识的拓展和运用不足,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欠缺;(2)理科高校的学生普遍缺乏项目化的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因为学生实验大多数是个体操作实验,如微生物学、生化等实验均是个体独立操作的实验,学生的岗位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淡薄;(3)传统的单元实验操作相对简单,涉及的危害因素较少或危害面较小,导致在实际生产中,学生安全生产意识淡薄。从而理科高校生物技术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工业化生产对实践人才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3][4][5]此外,由于理科高校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生产实践经验欠缺,大多数生产企业不愿意提供给学生亲自上岗实践的机会,学生到企业的学习主要是以“见习”或“参观”的方式开展,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啤酒生产实训课程》是针对理科高校生物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存在实践性不足这一特点开设的一门新课,涉及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发酵工程与设备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既与生物学、工程学密切相关,又涉及自动控制等理论。笔者之所以选择啤酒作为实训的典型代表,是因为啤酒的生产工艺涵盖了大部分生物制品生产的基本要素,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培养与本校人才定位相吻合的精英人才。本校微生物学教学团队经过多年的努力,建立了完善的微生物学模块化实验教学体系[7][8][9],本实训课程亦是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延伸与拓展,是使理论研究成果走向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该课程由传统的“单元实验”课程转变为工厂化模拟的“实训”课程,可有效克服理科高校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二、啤酒生产实训课程教学内容的构建

(一)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队伍

《啤酒生产实训课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主干课,总学分54课时,共3学分。课程安排在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大三下学期)。学生已修完微生物学、微生物学实验、生物化学和发酵工程等基础课程,掌握了微生物发酵产品生产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该课程的教学形式为:讲授与实践相结合,其教学目标在于:(1)加强学生对微生物学知识的拓展和运用,提升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岗位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3)强化安全生产教育。每批实训班人数为15人左右,每个工段安排1-2个责任人,每学期可容纳60-80人,每个学生跟踪实训全程。教学队伍由5名教师和4名二年级生物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组成。研究生的主要职责是协调实验准备教师开展准备实训工作和担任指导教师的教学助手。

(二)教学设备

啤酒实训共配备一台粉碎机(用于麦芽粉碎)、1只200L糖化锅(用于麦芽糖化)、1只200L糊化锅(用于原料糊化)、1只200L过滤槽(用于麦汁过滤)、1个200L煮沸锅(用于麦汁灭菌)、1只200L回旋沉淀槽(用于去除麦汁中的沉淀)、4个200L锥形发酵罐(用于啤酒前发酵和后发酵)及制冷机(制备冷却水)、蒸汽发生器(制备蒸汽,用于灭菌或消毒)、消毒车(双氧水或氢氧化钠)等。实训用原料麦芽和啤酒花购自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啤酒酵母购自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

(三)教学内容

1.强化生产实践的安全教育

啤酒生产实训工艺过程如图1所示,分别为:①啤酒从原料到产品的生产线,②高温蒸汽设备线路,③消毒设备线路,④制冷设备线路,⑤动力柜控制线路。此课程涉及粉碎机的使用,高温蒸汽、高压氧气和二氧化碳钢瓶、双氧水和较浓氢氧化钠等消毒试剂的大量使用等,因而安全生产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学生仅在涉及酒精灯、染色时用到二甲苯等易燃、有毒物品。本实训课程模拟工业化啤酒生产过程,使用高温蒸汽进行麦芽的糖化、麦汁的煮沸,学生对高温蒸汽控制不当,可能导致麦汁溢出或人员烫伤;回旋沉淀槽、种子罐、发酵罐及它们之间的连接管道,采用高温水、3%-5%的氢氧化钠或3%的双氧水进行消毒或灭菌。氢氧化钠和双氧水具有一定的强腐蚀性或氧化性,操作时需认真检查各个线路连接是否到位,管道及接口的连接是否有泄漏等。制冷机在工作时注意防锈、防堵等。使用氧气罐时注意防明火。因此,啤酒生产实训必须首选对学生进行安全生产教育,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设备工作原理及使用规范,确保实训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促使学生从“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做起,养成安全文明生产的良好习惯。在正式生产前,以水试车使学生理解各设备的原理及安全注意事项,便于学生在正式进入生产后能有效地将基础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达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目的。安全生产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产品质量安全,本实训课程要求学生依据国家标准进行原料检查及产品质量检测,防止使用发霉原料或不合格原料,规范实训操作以避免染菌,严格控制各类参数,以防因原料不合格、操作不规范或参数控制不稳定而导致产品不合格的问题。总之,安全生产教育对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科研规范具有重要作用。

2.教学内容安排

啤酒生产实训教学体系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实训场地设备卫生、安全、设备简介”;第二部分,“啤酒生产工艺”;第三部分,“啤酒主发酵及参数监测”。各部分又分设3个、6个、8个项目,共计17个项目。与不连续的周次单元实验相比,啤酒生产一旦开车运行,需连续生产约1个月。

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此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操作能力,综合拓展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团队合作、交流、组织协调能力等。此部分内容需要连续3-4天,教师学生全天在岗,从早七点半到晚八点半左右,主要涉及啤酒生产设备及各部件的连接,发酵设备的灭菌与消毒,啤酒生产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原料的准备,麦芽的粉碎、糖化,麦汁的过滤、煮沸和冷却,酿酒酵母种子的培养和进罐。所有过程由学生亲自操作,突出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反哺了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加强了学生对微生物学知识的拓展和运用,培养了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如:在微生物学实验中,没有涉及酵母兼性厌氧发酵、高压蒸汽原位灭菌、发酵罐原位消毒及大型制冷设备的使用;在传统的发酵单元实验中,也很少涉及从原材料到产品、从设备检查到工艺过程控制的理论技术及方法。啤酒生产实训课程模拟工厂化生产,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陷,使学生在典型性案例实践中充分认识到发酵产业化过程中的共性与个性问题,具备初步解决生物技术产业化过程中关键问题的能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拓展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此外还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交流、组织协调能力。笔者认为,团队合作、交流和组织协调能力是学生将来走向社会相当重要的内在素质。理科高校大多数实验课都是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训练,但是对于一项工作或一个产品而言,远非一两个人所能完成,多数情况下需要多人团结协作,通过合作、沟通,营造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来共同完成。本部分内容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第三部分:啤酒主发酵及参数监测设置了8个小项目,如表1所示。此部分内容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综合拓展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进罐后的前发酵和后发酵需每天安排学生进行数据监测与控制,包括温度控制、压力控制、糖度控制,产品质量检测与控制等。学生在实训中,充分体会到一个合格产品的生产,其检测指标和控制手段是多维的。通过对主发酵参数的控制,学生可掌握发酵过程中一些指标的分析操作技能,加深了微生物学知识的拓展和应用,如:酿酒酵母兼性厌氧发酵机理及封罐时机的选择。同时在质量评价中,采用了微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如:酵母质量检查采用了微生物学实验的方法;双乙酰的测定采用了蒸馏法和分光光度法,属于分析化学的方法;酒精度的测定采用了密度法,属于物理学方法。这些方法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拓展和应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3.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岗位责任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每一批次(约15人)即为一个团队合作小组,在指导教师的系统引导下,每个小组明确自己的人员构成、实训目的与内容、团队合作的必要性等问题。本实训课程持续的时间长,特别是前3-4天,工作量大,任务集中,有些操作需要同时控制,如:进罐时需要同时准备好种子液、控制好冷却设备、麦芽汁进罐等操作。针对本实训课程,教师讲授、学生跟踪实训全过程,此外,为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在教学内容上还做了以下安排:(1)实行学生值班制,安排学生定时观察设备运行是否正常,每天检测糖度,观察和记录压力、温度等各种发酵参数的变化。记录实施签名制,指导教师检查学生记录情况并将其作为成绩评定的依据之一,平均每位学生约值班两天。(2)设置岗位制度,对于时间长、较复杂的工段设置两位负责人,分主任和工段长,对于较容易控制的工段仅设置一位工段负责人。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学校使用的动力与蒸汽系统与工厂差别较大,通常采用的是电蒸汽发生器,而工厂实际用的是锅炉或外购蒸汽,且动力与蒸汽的工厂实际操作专业性强(有专门的专业),对生物专业的学生我们未将其设置为主要岗位。啤酒生产实训岗位名称与责任如表2所示,以此实现提高理科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岗位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的目的。(3)实施产品评价,每个合作团队展示自己的成果,包括团队合作过程的实训记录和产品。研究实践表明,实训的团队工作方法比传统教学模式更能锻炼学生的合作、协调、主动学习的能力。通过实训,学生体会到了岗位责任意识、团队协作工作理念,调动了学生学的习积极性。

4.加强啤酒生产实训课程与微生物学、微生物学实验、发酵工程、分析化学等课程的融会贯通

本课程教学体系注重生产实践与相关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充分体现学科交叉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具备较扎实的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实验、发酵工程、分析化学等相关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如:酵母积累乙醇代谢途径、双乙酰还原、酿酒酵母的摇瓶培养到种子罐培养等用到了微生物学及实验的相关知识。培养基的配制在微生物学实验中,采用的是从市面上购买的瓶装试剂,如酵母膏、蛋白胨、牛肉膏等,而本实训采用的主要原料是非主粮作物麦芽(大麦经发芽烘干后),糖化是利用麦芽中所含的酶,α-淀粉酶、β-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麦芽糖酶等将麦芽原料中的不溶性高分子物质,逐步分解为可溶性低分子物质的过程,加强学生对生化基础知识酶的理解。本实训应用了液体深层发酵,而在微生物学实验课中,通常只用到100mL的三角瓶和接种针接种,学生无法建立工业生产规模的发酵概念。发酵工程课程讲到种子扩大培养,但不开设实验,本课程的实践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了生产发酵过程。发酵罐的设计原理,麦芽汁的过滤、旋沉原理等,体现了发酵工程、生化工程下游技术等应用基础理论在本课程中的运用,具有典型的工程应用特色。还对原料及过程的生产成本进行核算,而在其他课程中,缺少成本核算这一环节。如,麦芽在粉碎时需调节合适的辊间距,以使麦芽表皮达到“破而不碎”的要求,以利于麦芽汁的过滤,过滤介质为麦芽表皮,节省了生产成本。产品质量控制采用了微生物学实验、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等分析检测手段,体现了化学与生物学两者的紧密联系,促进了学科交叉。通过啤酒生产实践使学生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知识与应用的融会贯通,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三、建立与啤酒生产实训教学体系相对应的多样化考核体系

啤酒生产实训课程是团队合作课程,考核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注重实训过程考核,即学生在生产实践中的表现。考核项目和内容主要分为专业理论知识评价(20分)、操作过程评价(40分)、实训报告(20分)、团队协作能力评价(20分),评价方法参见表3。专业知识部分主要包含啤酒基础知识、啤酒工艺原理、设备构造及运行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操作过程评价含原料处理、麦汁制备、发酵设备操作、啤酒品评及实训报告等,以及学生操作评价和数据结果评价。团队协作能力评价主要针对工作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本考核体系的目的与教学体系目标一致,突出体现学生的科研素养和科研规范,基本实验操作能力,综合拓展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团队合作、交流、组织协调能力等,从而培养与本校人才定位相应的应用实践型的精英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4(4):3-7.

[2]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技术专业规范[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1):3-10.

[3]安登第,曾献春,张瑞,等.发酵工程课程的立体化教学探索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14(7):1443-1447.

[4]贾彩凤,常忠义,叶希韵,等.发酵工程实验的改革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9(3):453-457.

[5]许波,唐湘华,王重力,等.深化发酵工程实验教学改革适应基础教育新课改[J].微生物学通报,2009(5):758-761.

[6]何伟,徐旭士.微生物模块化实验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117.

[7]袁生,徐旭士,戴传超,等.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2(2):138-140.

微生物基础知识培训篇3

【关键词】微生物学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242-02

现代生物技术是21世纪高新技术革命的核心内容,因此21世纪被誉为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而微生物学已贯穿整个生命科学领域,是生命科学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之一,是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理论及其实验课程的基础。因此,如何培养适应新世纪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和服务型人才,成为该课程所面临的重要的现实问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的需要,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微生物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通过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以及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将改革的方式成功的运用到教学中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为培养优秀的服务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1.模块化、项目化教学

1.1选用合适教材

教材是连接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桥梁,是丰富知识理论的载体,一本合适的教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学的质量,激发学生求知学习的欲望。因此,选择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合理性的教材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目前,国内关于微生物教学方面的教材版本繁多,侧重点各有不同。我院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以及经过大量的社会考察调研活动,并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最终选定李丹丹等在中国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医药高等职业教育药学类规划教材《微生物学基础》(第二版),该教材集必备知识、实用讲义、实训预习、实训报告、实训评价为一体,内容新颖,重难点突出,适合我院生物技术专业理论教学的要求。

1.2模块化、项目化教学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微生物学是贯穿整个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学科,与其他课程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因此,如何避免与其他课程的重复,同时又可为后续知识学习提供良好的衔接变得尤为重要。我们以系统性、基础性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以新进展、新技术和实用性为主体,将内容设计上安排了五大教学模块:预备知识、镜检技术、消毒灭菌技术、微生物培养技术、岗位应用。五大模块的设计呈逐步深入式,侧重于对技术的掌握,基础知识的运用,为培养技术型人才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具体将五大模块划分为17个项目,包括概述微生物、显微镜观察各类微生物形态、染色制片技术、化学消毒剂、杀菌剂和防腐剂、物理消毒灭菌技术、微生物的营养、微生物的人工培养与技术、Gmp中微生物控制岗位、菌种岗位、微生物鉴定岗位、Qa中的菌检岗位、微生物发酵生产岗位、药物体外抗菌岗位、无菌产品生产岗位、免疫制品的生产和质量控制岗位、血清学检测岗位等。这些模块化、项目化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专项人才,使学生可以有侧重点的针对医药企业岗位的需求,对于知识的掌握和了解得到有效的保障。实践证明,我们为江苏恒瑞医药有限公司以及扬子江药业集团培养了大批一线抗生素药物的生产员工以及微生物鉴定岗位和Qa菌检岗位的人才,为我们不断采用和深化教学内容提供强大的保障。

2.科学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2.1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各学校硬件及软件设施的逐渐完善,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当代高等院校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授课教师通过查阅大量的教学资料将书本上的知识以多种丰富的形式向学生传输知识的一种有效地的途径,其优势在于可节省大量板书时间,在有限时间内向学生介绍大量知识;同时,多媒体教学能够体现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特点,将微观的、描述性的、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化、形象化。在微生物的课程教学中,可以将人类肉眼无法直接可见的微生物世界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展示给学生;利用教学视频,使学生能够轻松掌握接种、纯种分离等实验步骤,为后续实验打下基础。这些方式可以有效地将微观世界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一些抽象微观的结构具体化,复杂生理活动简单化,生动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对学过的知识形成整体认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此外,多媒体课件可反复回放教学内容,起到加深、巩固、再学习的目的,也可以通过在制作课件时设置超链接对前后彼此联系的内容进行链接,对一些案例事件和视频进行超链接,加深对知识的掌握以及调动学习的热情。这一优势在“抗生素发酵”这章内容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通过多媒体教学将复杂的抗生素发酵以网络途径彼此连接,使学生了解抗生素发酵的过程,链接微生物的代谢途径,掌握每条代谢途径线路的特点及在生产实际中应用,从而为发酵工程在医药企业的实际应用奠定基础。

微生物基础知识培训篇4

关键词:“微培训”;背景;内涵;意义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2-0062-03

一、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的不断深入以及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步伐不断提速,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对培训模式改革创新的呼声也不断提高。一种新型培训模式――“微培训”,以其鲜明的模式特征和在一定范域应用实践取得的成效,引起了学界的关注。笔者试从“微培训”的缘起背景、基本内涵和实践意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为促进学界对该模式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二、“微培训”的缘起背景

分析“微培训”产生的背景,首先要对“微格教学”“微型学习”“微型课程”有个基本认识,才能够全面把握“微培训”的历史发展性。

20世纪60年代,美国兴起了教育改革运动。斯坦福大学的德瓦埃特・爱伦(Dwightallen)等人在对“角色扮演”教学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摄录像设备录制受训者的教学行为并分析评价,以期让受训者在短期内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后来逐步完善形成了“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也称“微型教学”),并被推广应用到师资培训和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去。

“微型学习”(microlearning)是知识经济社会环境(微型内容、媒介生态微型化交融的环境)下学习媒介生态变化的产物。“微型学习这一概念于2004年提出”[1],奥地利学习研究专家马丁・林德纳(martinLindner)将“微型学习”表述为一种指向存在于新媒介生态系统中,基于微型内容和微型媒介的新型学习。[2]这一提法不仅得到学习者的广泛认可,也在社会相关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微型课程”简称“微课程”,“在国外,早已有了‘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概念,它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的。”“戴维・彭罗斯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KnowledgeBurst)”,“因为这样的微课程让学生有了更大的自和拥有感,微课程的开放性及后续补充与开发的潜力也为教学应用带来了巨大的灵活性。”[3]由于“微课程”具备满足现代社会学习者个性化需求的独特优势,受到广大学习者的认可和好评。

随着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尤其是智能手机时代的app广泛应用,加之app+微博+微信等技术手段的深度融合,一种新型自主培训学习模式――“微培训”(microtraining)应运而生。“微培训”在继承了“微格教学”“微型学习”“微型课程”的“微”的实效基础上,充分借助app、微博、微信、QQ等新型媒介,使自身更具社会化和移动性。“微培训”因其更能适应现代社会学习者的需求而被应用于各类培训中去。

可见,从“微格教学”到“微型学习”,再到“微课程”和“微培训”,“微”字当头,步步发展,既体现了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体现了人类对知识学习的不懈追求。

三、“微培训”的基本内涵

1.概念

从“微培训”产生的背景来看,“微培训”在我国属于一个新事物,国内关于“微培训”概念研究较少,笔者整理了相关文献资料,其中,汪志广认为:“微培训是指在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借助新媒体(e-mail、QQ、飞信、飞鸽、微博、微信等),以学员微讲座、微论坛、现场体验、活动观摩、快乐聊吧等形式,建构学员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新型培训方式;它是微目标、微时间、微活动、微内容、微规模、形式灵活多样的培训,是由培训教师引领并参与活动,由学员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培训的一种新型辅培训形式。”[4]严以华认为:“‘微培训’就是用短、平、快的方式开展培训,节省时间,提高实效。”[5]张志兵认为:“对于微培训,现在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其进行理解:微知识微表达,即对于一些细节性的知识要把握好讲解的时间,简单地一带而过;小故事讲解大道理;重视细节处理,即对学生的一些不良实验习惯或者学习方法耐心地提点,讲清楚道理,然后鼓励他们改正;小语录成规矩,即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一两句简单明了的话语对如何学习,或者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行提及,突出语句的短小精悍,并且富有哲理。”[6]牛麟认为:“微培训以学习者为核心,以‘微’为主要表现形式,构建微环境,传播‘微知识’‘微技能’,能利用网络方便地进行交流互动,实现全新的混合式学习模式。”[7]从上述“微培训”概念来看,“微培训”是在网络环境状态下进行的,是一种微型化的培训形式、教学方式、学习模式,在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场域下应用性较强,由此,我们可以简要定义“微培训”:“微培训”是基于网络环境状态下的微型化培训模式。当然,“微培训”具有动态性特质,其概念也会不断变化发展。

2.特征

关于“微培训”的特征,汪志广认为,“培训活动微型化、培训管理自主化、培训效果持久化”。[4]严以华认为,“主题精练,目标明确;时间短,每次培训时间大约为5~10分钟;针对性强,能解决困扰教师们的普遍性问题;内容新,操作性强”。[5]张志兵认为,“小、准、精、常和专”。[6]

结合我们对“微培训”的简要定义,我们可将“微培训”的特征概括如下:

(1)培训环境微型化。“微培训”是在微型网络环境下开展的,这是相对于面授培训而言的,这种微型网络环境具有充分的人性化和自主性,这对学习者自主培训学习的自律性提出了较高要求。

(2)培训形式微型化。“微培训”的形式是微型化的,可以借助QQ、微信、微博等多种现代网络传播媒介进行学习研讨和交流互动,而媒介选择的多样性可以锻炼学习者的发散性思维。

(3)培训内容微型化。“微培训”内容讲求“精简”且“美妙”,来自于教育实践的精华内容,既能激发学习者喜爱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学有所动,又可以让学习者体验到培训学习的乐趣,学有所获,达到学乐交融的境界。

(4)培训目标是促进学习者发展。“微培训”的目标十分明确,就是通过满足学习者的培训学习需求和情感需求,来促进学习者发展,培训目标贯穿于“微培训”始终,打破时空局限,具有显著的发展性,这也是“微培训”的一个鲜明特征。同时,“微培训”在培训时间设置上更具有灵活性,学习者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来培训学习。

四、开展“微培训”的实践意义

任何一种培训模式都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的,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得到检验和改变。“微培训”是建立在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理论基础上的,是教育改革发展实践的产物,是适应和满足现代社会学习者需求的一种新型培训模式,对于推动我国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模式改革创新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1.为转变学习者的培训思维提供了可能

微型化是“微培训”最显著的特征,这有效克服了目前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存在的培训内容繁多、培训时间有限、自主选择性较弱、“被培训”等弊端,真正做到“以学习者为中心”。“微培训”让学习者在遵循“信息输入-信息存储-信息提取-信息加工-信息输出”的信息获取一般过程条件下,对自我进行反思,形成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的培训思维品质,这种思维品质在“培训启动-培训实施-培训结束”三个阶段中通过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和阶段性学习成果得以体现,“灌输式”的培训思维也将逐渐消除,主动学习、有效学习、持续学习的学习理念也会在“微培训”中得到强化和落实。

2.改进完善了原有的培训模式

当前我国实施的“国培计划”“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校长国培计划”等部级培训项目所应用的培训模式,主要有面授培训、网络培训、面授+网络三种,三种培训模式各有利弊。就面授培训而言,尽管面授培训可以实现近距离的直观接触,交流研讨互动性较强,培训者的体验感较好,但是,也存在诸如培训费用高、影响正常教学工作、存在交通安全隐患、实施效果不理想等突出问题。“微培训”不仅克服了面授培训的突出问题,而且创新发展了网络培训的优势,强化发挥其微型化优势,并在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如江苏省高邮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校长培训、福建省厦门市中小学教师培训等都应用“微培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微培训项目丰富,涉及电脑基础、办公软件使用、课件制作、电子白板交互操作等,使广大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得到普遍提升,并能熟练使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8]“中小学校长在微培训中逐渐养成科研意识和培训习惯,将研究纳入微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将培训作为推进工作的重要手段,从而加速实现由‘经验型’校长向‘研究型’、‘专家型’校长的转变。”[4]

“微培训”除了被应用于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以外,还被推广应用于企业培训中。如有人探讨了“微培训”应用于企业培训的问题,“由于‘微培训’时间和方式灵活,内容针对性强,可作为集中式培训的有效补充,对提升企业培训质量必然会发挥重要作用。”[9]“微培训完全顺应了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特点,迎合了员工学习习惯的改变,随着社会化媒体软件功能的不断开发和技术升级,微培训必将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完善空间”。[10]可见,“微培训”在企业培训中也是大有作为的。

五、结束语

深刻认识“微培训”缘起背景、基本内涵与实践意义是进行“微培训”研究的前提。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增强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针对性、精选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强化培训自主性、营造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等问题也是学界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将“微培训”这种新型培训模式应用于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过程中,不断改进完善,有助于促进教育培训模式改革,提高培训质量。

参考文献:

[1]theoHug,martinLindner,petera.Bruck.microlearning:emergingConcepts,practicesandtechnologiesaftere-Learning-proceedingsofmicrolearning2005[m].innsbruck:innsbruckUniversitypress,2005.8.

[2]martinLindner,petera.Bruck.micromdiaandCorporateLearning:proceedingsofthe3rdinternationalmicrolearning2007Conference[m].innsbruck:innsbruckUniversitypress,2007.8.

[3]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

[4]汪志广.在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开展微培训的研究[J].中小学校长,2013(5):4-5.

[5]严以华.用“微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6):16.

[6]张志兵.加强“微培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教书育人,2014(1):33.

[7]牛麟.微培训下的中小学教师混合培训模式[J].成人教育,2014(8):89-90.

[8]肖东等.高邮:微培训给力教师专业成长[n].江苏教育报,2013-05-15001.

微生物基础知识培训篇5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教育;微信平台

近日,我校入选福建省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省政府对我校的支持力度加大。随着学校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我院实验室建设规模和水平均上一层次。实验室承担的科技攻关项目日增,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也面临更大挑战[1-3]。据统计实验室安全事故90%以上都是由于人为主观原因引发的[4],因此,如何开展科学有效的实验室安全教育[4,5],保证实验室正常有序的顺利运行,保障师生的安全健康,已引起高校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成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重要课题。微信于2011年推出后,在大学生中普及的程度非常高,不少高校开始利用微信进行教育和管理工作。重庆科技学院孙宝光等[6]认为使用微信平台构建大学物理实验考核系统,开展移动互联学习,是保障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质量的理想选择。北方工业大学郑丰[7]探讨了基于微信的高校实验室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陕西师范大学李永丰等[8]探讨了“微信+二维码”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模式。长治学院靳力鼎等[9]研究了微信公众平台环境下的高校实验室消防教育。鉴此,我院构想建设实验室安全教育微信平台,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实验安全和环保的重要性,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奠定基础。

1实验室安全教育现状

1.1安全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各高校几乎都存在重教学科研,轻安全管理等安全意识淡薄的思想弊病。高校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问题并不直观突出,“看着没事,出事了才有事”,所以实验室安全工作被忽视,对安全管理工作敷衍了事[10]。不正确的安全观念和态度导致了一些图省事的违章操作,比如对“三废”未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对他人人身健康和房屋基础设施都造成重大损伤。

1.2安全教育体系不全

我国的国民安全素质教育有待加强。我国历来对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少生命安全的人文关怀,大家对安全意识培养不重视[4]。由于中小学阶段学生安全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不够完善,安全演练的开展条件缺失,大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依然没有树立安全意识。此外,缺乏科学的实验室安全知识教学体系。本科阶段大部分是学生边做实验老师边强调实验要领,安全知识直观性差、普及率低且教育效果不佳。随着实验室开放需求的增加,各种实验安全隐患日益凸现,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安全稳定[10]。到了研究生阶段,实验室安全知识还需要一些专业知识的补充,仅靠贫乏的内容和单一的形式,无法让学生从安全教育中真正获得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1]。

1.3安全文化氛围缺失

目前高校教师的评价体系都是针对教学与科研成果,未涉及实验室安全文化的建设。实际上实验室安全文化素养是实验室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内容之一,高校教师应努力提高职业安全素养,对人文环境多一份责任感,不局限于关心论文和成果[10]。这也有助于推进教学科研工作方法改革,促进研究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将知识转化为文化,包含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安全文化,直接关系到生命或生活[11]。而实验室安全文化氛围的培育一直被忽略,一般校园文化活动仅限于学生科技创新或学生会常规活动等。营造实验室安全文化氛围,培养在校生的安全观念,将会推进整个社会的安定稳定。

2安全教育微信平台的应用优势与内容设置

2.1安全教育微信平台的应用优势

传统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内容,包括在实验室通道或室内悬挂实验室安全守则等,内容相对枯燥,学习交流形式单一,难以调动师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实验室安全教育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传播,其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微信使用率高,方便快捷。微信平台下载注册简单,使用没有限制,信息传送及时。其次,微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平台管理者可以发送文字、图片、视频等,也可利用通信功能进行交流讨论,激发师生学习兴趣,培养安全意识[12]。

2.2安全教育微信平台的内容设置

为了让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实验室安全知识,促进实验室安全工作长效机制的建立,安全教育微信平台可设置实验室安全资格准入、仪器设备数字化培训、事故应急预案的虚拟培训等知识模块。

2.2.1实验室安全资格准入设置

我院实验室内使用的化学品繁多,实验条件包含高温高压等,实验室安全资格准入制度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基础性和根本性制度。通过实验室安全资格准入模块的设置,强化师生安全责任意识,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包括安全教育及考试系统。安全教育材料分为实验室安全基础知识、化学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辐射安全、生物安全、激光安全和实验室废弃物的安全管理等。另一部分是与专业对应的考试软件,考试结束后自动进行评分,取得实验室安全准入合格证书后方可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熟悉且乐于接受网络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以此方式开展的实验室安全教育效果显著[12,13]。

2.2.2仪器设备数字化培训设置

截止2017年,我院仪器设备总值达4500万元,其中超过30万的仪器设备有24台,将近1500万元。大型仪器设备的操作培训也是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考虑到本科生对大型仪器设备操作不熟练易造成仪器损坏,部分仪器设备学生仅是进行有限的简单操作,对大型仪器设备的培训未达到实践教学目的,为此我们在拟建的安全教育微信平台中设置仪器设备数字化培训模块,兼顾仪器设备的安全操作和人才培养的双重需要[14]。仪器设备数字化培训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分为视频操作、模拟操作和在线分析等。在视频操作中详细展示各仪器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视频结束会弹出相关问题。操作人员作答后才能进入虚拟仿真环节,仿真环节如果操作失误会出现模拟故障现场,故障处理完毕才能恢复操作,直到进入在线分析阶段,最后是实验讨论环节。整个过程类似于游戏中的过关,大大调动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为实际的设备操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加深了学习者对设备原理和操作过程的理解。

2.2.3事故应急预案的虚拟培训设置

实验室安全事故包括实验室化学品泄漏、实验室化学品火灾爆炸、触电事故和突发性停水停电事故等。传统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宣传手段是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文字介绍,广大师生对安全事故无法仿真体验,知识技能在实际运用中无法得心应手。虚拟培训不受时空限制,避免潜在危险,调动训练积极性,提高培训效率。利用基于实验室安全事故虚拟系统的三维可视化功能和虚拟操作如交互功能,并配以一定的声、光效果,使受训者身临其境。在场景和体验设置中通过多场景自由选择,自由行动辅助以心理引导,一直到受训者逃离事故现场危险区域,并向虚拟老师报道,完成整个体验,得到全面事故应急技能训练[15-17]。

3结论

实验室是教学科研的重要场地,实验室的安全教育是其高效安全运行的保障。充分发挥实验室安全教育微信平台使用便利、互动性高和扩展性强的特点,强化广大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提高安全技能,是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管理方针的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贾贤龙.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现状分析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2):193-195.

[2]耿明华,孙尔康,应安明,等.高度重视严格管理做好实验室安全工作[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5):278-282.

[3]武晓峰,闻星火.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分析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81-87.

[4]周利刚.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模式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8):238-240.

[5]贾小娟,史鑫,董君枫,等.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实践探索与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9):196-198.

[6]孙宝光,张启义,谭仁兵.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物理实验考核系统构建与使用[J].物理实验,2016,36(5):22-24.

[7]郑丰.基于微信的高校实验室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教育教学论坛,2016(9):238-239.

[8]李永丰,魏春玲,钱召强.生物类专业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的认知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29(6):668-672.

[9]靳力鼎,王玉婷.微信公众平台环境下的高校实验室消防教育研究[J].长治学院学报,2016,33(2):34-35.

[10]李丁,曹沛,王萍,等.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3):274-277.

[11]牛焕双,张润杰,刘滨.以安全文化建设促进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9):199-205.

[12]郭万喜,高惠玲,唐岚,等.高校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3):198-200.

[13]袁哲,,徐飞.高校实验室安全准入模式的探索[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6,35(2):71-75.

[14]刘艳,李帅,周毓麟,等.网络环境下大型仪器设备培训数字化资源建设浅谈[J].教育教学论坛,2015,50:7-8.

[15]杜宝江,查亮,林灵.消防安全教育虚拟火灾逃生体验舱系统的设计[J].系统仿真学报,2017,29(2):453-461.

[16]朱红青,秦晓峰,杨成轶,等.煤与瓦斯突出事故虚拟仿真系统[J].煤矿安全,2014(6):89-91.

微生物基础知识培训篇6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8-0122-02

1.分析学科的特点,紧跟时代节奏

分析和了解本学科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到生物医学领域,推动了生物医学的飞速发展。这些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扩充了实验诊断的项目,出现了新的治疗方法,使之在原来经典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提高,覆盖面越来越广泛,医学微生物学在医学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和突出。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医学工作者,是我们医学教育工作者应深思的问题。进入90年代,分子生物学技术,限制性内切酶、Dna杂交、测序和扩增技术等许多简便、快速、灵敏和特异的新手段的应用,使某些原来不能培养或培养需很长时间和特殊条件的微生物所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的基因诊断成为可能[1]。20世纪末出现了许多新病原体及其引起的新的传染病。人们对新传染病的认识和准备不足,缺乏有效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措施,同时因为人群无免疫力,疾病来势凶,传播快、途径多、范围广,所以往往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如0157出血性肠炎、疯牛病、0139霍乱、爱滋病、埃博拉出血热、新型肝炎病毒、埃立克体和肺炎衣原体感染、莱姆病、肠病毒71、手足口病及新世纪出现的非典型肺炎等新传染病均在世界不同的地区和范围内造成巨大的损失和影响。

2.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启发学生将基础理论同临床实践联系起来,开启学生的思维,促使其主动思维,同时提高课堂活跃程度,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2]。

2.1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过去旧观念认为,只要记忆力好就能学好医学。其实,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学生,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应具备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医学生将来面对的病人情况往往很复杂,许多病因常会被表面症状掩盖。这就要求有很强的逻辑性思维能力,才能正确判断和处理问题。学思结合是思维训练的主要规律,因此,我们根据本学科特点,结合致病性微生物与临床疾病的密切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在讲授致病性细菌各论和病毒时,有计划地开展几次讨论课。讨论的方式有随堂讨论和布置讨论两种,随堂讨论是在课堂教学结束前,由教师出讨论主题,学生随即讨论,然后教师汇总讨论结果并加以总结。

2.2病案教学法

医学生的毕业志向绝大多数是从事临床工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时刻对其临床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同时教学上尽量理论联系临床实际。这种方法既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避免基础课讲授的枯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以及临床思维的培养,增强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其综合素质[3]。比如:当讲授“病毒”一课时,用“2004年7月在尼泊尔爆发的a型流感(H3n2)”事件引入。再提出流感病毒的生物学性状,传播方式,是否会在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等问题。通过这个病例和几个相关的问题使同学们对流行性感冒病毒有更深刻的认识和记忆。又如:讲授“杜氏利曼原虫”时,先给学生介绍本国近期蔓延的一种因利曼原虫所致的黑热病病例,然后提出利什曼原虫的形态特点是什么,生活史怎样,如何致病,如何诊断和防治等问题。

2.3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病原生物学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讲“正常菌群”一节内容时,可有针对性提出问题:“医生常常强调避免感染,为何我们还有食用带有细菌的酸奶?”问题提出后让同学们自由讨论寻找答案,融会贯通。掌握知识点。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同时还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

2.4理论结合实践

病原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从微生物与寄生虫的形态特征,致病机制到检查方法,都与实验密不可分。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应用能力和独立性。实验技能训练不仅是基本功的训练,也是科学素质的训练,必须从严抓起。在实验教学中,应把学生实验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的训练放在首位。如光学显微镜油镜的使用与保护、细菌形态玻片标本的观察、细菌涂片的制作、革兰染色法与抗酸染色法操作、培养基的制备、细菌的培养与鉴定技术、消毒与灭菌、玻片凝集反应、试管凝集反应等。

2.5应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及网络资源

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幻灯、胶片投影、多媒体课件、模型、标本及黑板画图等,形象而直观地讲解知识、突出重点,做到声图并行,令抽象的医学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变得具体化、形象化,这对语言交流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尤为重要。对病原生物学教学来说,传统的黑板教学模式延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主要是语言描述、板书加上挂图,其中挂图的展示基本就算是直观教学了。但毕竟挂图的数量、色彩和变换的速度是极其有限的,缺少声音和动画,不能和电子图片以及多媒体演示相提并论。随着电脑技术的普及,现代教育进入了多媒体时代,教学方式发生了变革,计算机辅助教学成为当今教育科学及教学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4]。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微生物教学中,使教学效果前所未有的提高。首先,多媒体技术使直观教学成为可能。现实世界可以在课堂上生动再现,其效果胜过任何语言的描述。其次,多媒体技术增大课堂的信息量,可以大大提高信息密度和提高讲课效率。课堂中学生可以观看多幅图片,阅读多篇教学材料,这个数量可以是传统教学的几倍。

3.分析与思考

病原生物学属于形态学范畴,就其学科特点而言,内容繁杂,逻辑性较差,相对枯燥,学生普遍反映医学微生物学比较枯燥繁琐,不易记忆,在学习上深感困难。教学实践证明,通过上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可以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利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注意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和培养,教会学生学习病原生物学的方法,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或其他适当的教学方法使讲授的内容为学生所接受。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面对许多新问题的出现,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及方法,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的特点和对教学培养对象,选择最为有效的方法和手段,通过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优化组合,考试形式的合理化,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和创新能力提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新型的卫生人才。

参考文献:

[1]段朝晖,梁伟南.新时期检验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作用[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5):670-671.

[2]李泽生,冼利青,张艳髓.“问题为基础”教育模式毕业生特征与优势分析[J].医学教育,2002,4(6):3l-34.

微生物基础知识培训篇7

关键词: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9-117-002

微生物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生物科学中理论性、技术性、应用性都很强的基础学科之一。微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许多重大理论问题的突破,为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微生物学实验是微生物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2],对印证和巩固微生物学理论知识,以及研究与应用微生物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随着生物科学的不断发展,如何进一步通过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掌握实验方法与实验技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微生物学实验教学重要的研究课题。对这一问题,许多高校都展开了探索和实践,如林雁冰[3]等研究构建了一种创新型微生物实验教学体系,黄族豪[4]等对生物科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探索与实践。近年来,我们针对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对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为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一、修订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整合实验内容,构建实验教学模式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程中,由教育部和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的一所省州共建、以省为主的本科层次的民族师范院校。新建的地方院校,经费困难,用钱的地方很多,实验设备短缺而陈旧落后,由于微生物实验受仪器设备和实验学时等条件的限制,拟订的实验教学大纲开设的实验项目数偏少,仅有8个实验(只有1个综合性实验,其余都是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单一,相当学生学习消极,培养学生的实验方法和技能单调、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学院的投入增加,实验室建设有了长足发展,实验设备仪器得到添置,实验条件有所改善。为了加强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和创新能力,我们根据微

生物学科的特点,结合我院的实际和多年的教学实践,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教学理念,夯实学生基础,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修订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新的微生物学课程实验大纲将原来的实验内容由8个实验调整为10个(其中5个验证性实验,3个综合性试验,2个设计性实验),实验学时由原来的24学时增加至48学时(其中2个综合性实验与1个设计性实验,每个实验时,其余为3个学时,共计48学时)。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微生物学知识的逻辑关系,将上述微生物实验的内容整合为三个模块,即基础性微生物学实验模块、综合性微生物学实验模块、创新性微生物学实验模块,构建形成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模式。该模式体现了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客观规律的教学框架,它具有目的明确、内容具体、结构稳定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在实施过程中注意三个模块的实验内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使学生能系统掌握微生物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基础性实验模块实验内容的整合

1.教学目标

通过开设5个实验,使学生印证和巩固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包括临时装片制作技术、微生物形态观察技术、微生物转管培养技术、微生物实验无菌操作技术),环境消毒的方法,体会无菌操作的重要性,牢固树立无菌概念;培养学生独立使用实验仪器开展实验的能力,为进一步开展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奠定良好的基础。

2.主要内容

将微生物在实验室环境和人体表面分布,微生物的形态识别,细菌特殊构造的观察,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的形态和区别,显微镜、细胞计数器、测微尺等仪器使用,培养基制备、无菌操作技术、微生物染色观察技术等知识整合为5个实验。即:(1)培养基制备、灭菌及环境消毒;(2)实验室环境、人体表面微生物的检查及无菌技术;(3)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制片及简单染色观察;(4)细菌革兰氏染色、芽孢、荚膜、鞭毛染色;(5)微生物大小测定、显微镜直接计数技术和悬滴观察。每个实验3学时。原来的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大纲对这部分实验内容安排了7个实验(每个实验3学时),但还不包括细菌芽孢、荚膜、鞭毛染色和微生物大小测定等实验内容。经过上述整合,不仅丰富了实验内容,还对学生的实验技术和操作技能进行多方位的训练,为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实验顺序上,按前一个实验作为下一个实验的基础或准备进行安排,使实验体系紧凑,逻辑相连。如培养基的制备实验的结果,就为实验室环境、人体表面微生物的检查及无菌技术实验做好了培养基的准备,节约耗材,提高实验的效率。

3.教学方法与效果

该模块的教学方法利用黑板板书和多媒体,教师用边示范操作边介绍的方法进行教学。对微生物形态观察的实验内容为学生制作示范镜显示观察结果。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观察各实验台学生操作情况,并及时纠正不规范的操作。实验报告按传统的格式完成。实验准备和预备实验由指导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学生以实验台为单位轮流安排)。经过该模块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反映良好,对他们实验能力的提高帮助很大。

三、综合性实验模块实验内容整合

1.教学目标

综合性实验的教学目标是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将微生物各单项基础实验技术整合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实验技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主要内容

将基础性实验模块的实验内容有机整合,把微生物的分离、培养、鉴定、生理生化、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的影响等知识整合为3个综合实验。即:(1)imViC试验;(2)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及初步鉴定;(3)大型真菌菌种分离、质量鉴定。其中第1个实验为3学时,剩余的的2个实验各为时。该部分实验在强化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把实验内容与生产实际和科学研究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为微生物实验技术广泛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学方法与效果

综合性实验的教学主要以学生为主,将单项基础性实验根据实验目的进行有机组合,集成微生物实验方法和技术,形成对微生物研究和应用的综合技术。如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及初步鉴定综合性实验,将培养基的配制、灭菌、分离、鉴定、转管培养、菌种保藏等技术进行整合,形成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及初步鉴定整套实验方法和技术。教师在实验前提前布置实验题目,交待实验目的和要求,学生独立拟定实验方法和步骤,实验前由教师检查实验方案合理后,学生独立实施。实验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方法是否规范,并及时指正。实验准备以实验台为单位,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实验报告以小论文的格式完成。学生对这种应用性较强的模块学习积极性较高,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知识掌握程度也牢固。

四、设计性实验模块

1.教学目标

该模块以人才培养与社会对人才需求有机接轨为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开展设计性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主要内容

该模块是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教学、科研、生产等各领域)从事微生物和相关领域工作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也是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对人才需求实现无缝结合的重要环节。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生活与生产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结合学生特点作为实验内容,开展具有本院微生物学科特色的设计性实验。即(1)当地饮用水源水中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的检测(时);(2)牛乳的巴氏消毒、细菌学检查、酸乳的制作及质量检测(3学时)。

3.教学方法与效果

设计性实验由教师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在实验前提出实验题目和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指导教师检查合理后,学生独立进行实验。实验过程教师观察学生操作,指导学生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验准备以实验台为单位,仍然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实验报告以小论文的格式完成。该模块内容结合社会生活与生产实际,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主动性强,能有效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五、实验成绩考核

实验成绩由学生制订的实验方案(30%)、完成的实验报告(30%)和实验技能(40%)构成。实验方案和实验报告按统一的基本要求作为评分的标准,由指导教师评阅给出成绩。技能考核以大型真菌组织分离制作菌种作为技能考核单元,从培养基配制和灭菌、接种环境消毒、组织分离方法、无菌操作等方面综合检查学生对微生物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以成功分离无污染的菌种为判定标准,记载考核成绩。指导教师对实验报告评阅在下一个实验前批改发给学生,并在下一个实验前对前一个实验进行小结,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以利于学生及时改进。

六、小结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从2009年开始在我院生物科学专业2007级两个班的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中摸索,在生物科学专业2008级职业师资班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逐步完善,经过对生物科学专业2009级两个班学生的教学实践检验,得到学生的认可。不管是哪个年级,在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结束后,相当部分的学生向指导教师提出申请,要求教师指导他们进行微生物学方向的研究性学习,有些同学在毕业论文选题时选择微生物学领域的内容。由此微生物学课程教师常常因要求的学生过多而超过学院规定教师指导学生的任务。学生通过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学习训练,成果显著,有的发表了研究论文,有的考取硕士研究生。实践证明,通过以上对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建立的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模式,符合我院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特点,使学生认识到了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重要性,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微生物学实验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适应将来工作或进一步深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基金项目:贵州省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黔教高发[2012]426号;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微生物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院政发[2011]04号;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项目,院教发{2011}5号。

参考文献:

[1]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4

[2]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1

微生物基础知识培训篇8

【关键词】中职学校;生物;实践;教学方法

中等职业学校要确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因此,中职学校的各科教学都要根据社会用人要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生物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呢?

一、理论联系实际

生物学是与生产、生活、社会现象密切相关的,中职校生物教学要注意与生活实际联系,加强应用和实践环节,以此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这可在教学中创设一些相对新颖的情境来实现。通过真实、全面地模拟和再现生产生活的实际场景、科学研究的过程、科学上的重大发现、高科技成果等把生物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增强生物问题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生活中有很多具有较强的启发性、代表性以及应用性的生物现象,让生物现象进入课堂,教师要多观察生活,处处留心,注意收集和整理与生物知识相关的素材,将实际现象转化为生物问题。在转化过程中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尽可能选择身边为绝大多数学生所熟悉的事例,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二是不能过易或过难,过易则缺乏探索性,过难会使学生望而却步,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三是所需的知识与能力应与目前的中职学校生物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相适应。

二、强化实验实训教学

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在教学中更应注重学生的实验实训,要让学生在实验实训中学习,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强化实验实训教学,既能加强对理论教学的理解,也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验实训的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实验时间的先后顺序和内容的衔接,适当减少基础性、验证性的实验,增加综合性、实用性的实验内容,使实验保持知识和技能的连贯性,通过实验确实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生物学科实验多,若按照实验指导进行,对于当代中职生来说,缺乏成功感的刺激。生物实验教学一直以来都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往往是在教师演示后,学生照着教师的思路演练一遍,从而造成学生成为单纯的观看者或者学一步做一步。此过程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学生的心理活动基本上处于被动状态,观察、创新能力受到限制,探究问题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有的生物实验完全可以改成学生研究的课题,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在上实验课时,不要简单地照本宣科,而是应提出研究的目标,让学生组成课题小组去设计,尽量做到与众不同,让学生从实验的材料、实验方法、实验效果等角度下手,达到相应的目标。例如,学了《动物微生物》,学生将来就业的可能岗位是:动物疫病诊断、检疫、检测技术等实训室技术岗位。要求学生通过实训形成如下动手能力:研究微生物与畜禽的关系,并利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知识和技能来诊断、防治畜禽的疾病与人畜共患,让学生具备畜牧兽医行业专门人才所必需的畜禽疾病诊断、检测、预防等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专门技术能力。为此要求开展如下实训:实验实训一,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及细菌形态观察方法;实验实训二,动物微生物检验中常用玻璃器皿的准备;实验实训三,细菌标本片的制备及染色方法;实验实训四,常用培养基的制备;实验实训五,细菌的分离培养及培养性状的观察技术;实验实训六,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纸片法)技术;实验实训七,外界环境微生物测定技术;实验实训八,实验动物接种技术;实验实训九,病毒鸡胚接种技术;实验实训十,鸡新城疫病毒的红细胞(血)凝集与凝集抑制试验(微量法)操作技术;实验实训十一,真菌的检验技术;实验实训十二,凝集试验;实验实训十三,琼脂扩散试验技术。

三、开展社会实践调查

开展社会实践调查与撰写调查报告旨在培养学生接触社会、从社会中直接获取资料和数据的能力。在生物教学中不能忽略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活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不断探索为步骤的一种学习方法。通过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独立解决问题和预见未知的能力,引导学生对提出的课题进行分析、讨论、综合、并得出结论。

微生物基础知识培训篇9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对听力这种语言技能的教学目标描述为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谈话并能抓住要点,能识别语段中的重要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能听懂正常语速听力材料中对人和物的描写、情节发展和结果,能听懂熟悉话题的内容、识别不同语气所表达的不同态度。其实这些都是听力微技能的体现。

二、听力微技能

所谓“微技能”,实际上就是人潜在的微妙的心理认知能力,它支配人的行动和思维,包括语言学习。听力微观技能即听力理解方面的具体技能技巧。听力理解微技能,其中主要的微技能包括辨音、获取主要信息、预测能力、猜词悟意的能力等。听力微技能决定听力理解。仅靠听力练习本身并不能达到提高听力理解能力的目的,其整体水平的提高,必须以微技能的培养训练为基础,循序渐进地推进。研究表明,注重听力微技能的培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能够较好地提高听力理解的能力。因此,在提高听力的过程中,应注重微技能的训练培养。

三、听力微技能的培养

1.听力基本功的培养。听和说两项技能是分不开的。正确的语音有助于听力的顺利进行。首先,学生要掌握语音基础知识,尤其是轻重音、鼻音、舌音等难掌握的知识。其次,学生要经常听、练音标教学录音,反复模仿其发音技巧,找出其发音规律;并进行大声阅读,所谓熟能生巧。学生在将这些知识内化为己有之后,把它们用于单词的拼写背诵和对文章的朗读中,以加强对语音的快速掌握,然后再反作用于听。

2.听力技巧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

要想让学生认真听,首先他们必须对听的内容感兴趣。在听力教学中,我也发现,只有使学生对所学的听力材料产生兴趣,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学生有了学习的积极性,才会主动参与到听力训练中,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最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语言学家、心理学家的研究也表明,文化背景知识在听力训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见,在做听力练习前,适当介绍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会更加有助于学生对听力材料的理解。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会先进行相关背景知识导入或采用brainstorm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预测一下本节课听力的内容。

(2)培养有选择性倾听与记忆技能

由于听力训练的目的是要尽力抓住主要内容,因此,我并不要求学生把每个词、每句话都听懂。我们即便是在听完一段母语之后,也不一定能完整地把它复述下来,因此抓细枝末节并不是关键所在,只要我们能领会大意即可。

我先让学生在预测的基础上听一遍语篇,并把听的结果和预测的内容对比,有何偏差,分析原因何在。然后,我逐段播放,让学生记一些关键词,并培养学生速记的一些技巧,尽可能避免听力题型的弊端——不可复查性。

(3)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分析推理这一微技能,在阅读理解中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难点,也就是语篇中没有,需要学生根据上下文推断。把它放到听力中,就更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了。近年来,还添加了根据说话者的语气语调、说话的态度等非语言信息加以分析推理,来确定谈话发生的地点和说话者之间的关系的题目,从而提高判断和理解说话者隐含信息的能力。

四、总结

微生物基础知识培训篇10

一、培养内容

这里主要以100人为一个教学班的60天短期培训为例,将其培训内容浅析如下:

阶段模块培养内容备注

创业思想、意识的培养第一模块把握国家政策,加强宣传引导,解放思想,提高认识鼓励农民全方位创业从国家政策分析、从行为心理学理论、从个人成功角度、从创业必备“五心”的角度、从成功经验的角度来分析解决好“想不想创业”问题

创业基础知识第二模块掌握创业基础知识,练好内功,为成功创业打下坚实基础创业基础知识包括基础法律知识,谈判技术,计算机使用技术,网络操作技术等等

创业实务知识培训第三模块创业环境

评估分析市场环境;社会环境;法律环境

资源环境;自身条件;成败因素

创业条件准备人员组织、筹集资金、制度建设、时间、地点、内容、方式等

企业申办项目启动、工商行政登记、依法纳税及日常管理

开业技能准备成本核算,人员分配,管理制度,利润分配,财务监督、合同样本、税务知识等专业技能

创业生存知识生产、销售、服务、风险及对策

创业实训撰写创业计划书

农业、农村适用的专业技术第四模块适用于农村、农民创业的技术实体设施园艺技术、规模种植技术、规模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等等

创业实训和个性化辅导第五模块跟踪服务个性辅导、共性辅导、

说明:凡具有创业意向和具备创业基本条件的对象,才可以参加创业实务知识培训。该模块在内容结构上主要体现以探索创业――准备创业――开始创业――管理创业――评估创业――总结创业的过程,探索创业是创业基本要素的评估分析,通过学习使学员了解创业的基本条件,提高自身素质和对创业的认识,做好创业的心理准备。并经过学员自评和专家评估,进一步指导学员分析和完善创业条件,以提高开业率。

四、考试方式

创业实务知识培训结束后,培训机构自行组织考试,但学员必须参加统一组织的创业计划书的制定、分析、评审,由培养单位组织考核方案。

五、培训要求

1.实用性创业培训要围绕创办微小型企业所必备的实务知识和技能展开教学,培训内容应遵循实用性原则,侧重于创业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避免以学科体系为主的纯理论性教学方式。

2.实践性创业培训要注意教学的实践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转化为创业的能力,指导学员能有效运用创业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创办企业的实际操作,使学员能真正学有所得。

3.针对性创业培训的授课教师要掌握学员的基本情况,针对学员的创业实际需求进行培训。突出重点,采用通俗易懂、由浅入深,科学准确的教学方法,多结合创业实例,注重案例教学,使学员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得到更大的收获和提高。

4.灵活性创业培训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包括专题讲座、咨询答疑、等不同的培训手段,不仅有利于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获得更好的培训效果。

六、实务操作

创业培训要以市场需求为基础,以知识转化为能力为目标,使学员能将学到的知识技能,用以促进企业的创办和生存。

创业培训(第三模块,实务知识)教学大纲

这里仅仅就创业培训第三模块的实务知识部分教学大纲的设计作为附件,提供参考。

(一)创业实务知识培训68课时

第三模块:创业实务知识培训68课时

第一单元创业基本要素评估分析6课时

一、单元教学目标

使学员了解创业的基本条件和创业者应具备的素质,了解创业失败的原因和成功创业应遵循的原则,提高对创业的认识,做好创业的心理准备和自我评估。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

第一节创业环境及评估(2课时)主要内容包括:创业环境(Swot分析法),案例讲述

第二节创业者自身素质要求(2课时)主要内容包括:创业的动机,创业行为对创业者可能带来的双重效应,创业者的素质要求及自我评估。

第三节创业失败的原因和成功创业要遵循的原则(2课时)主要内容包括:创业失败的主要原因及预防,成功创业要遵循的原则。

三、单元教学重点

创业的基本条件、创业者应具备的素质。难点:创业者自我评估

四、课外作业

学员自我评估,专家评估指导

第二单元创业条件分析和准备8课时

一、单元教学目标

明确创业计划书的意义和内容,构思和撰写创业计划。本单元第二节“撰写创业计划书”的教学应贯穿于实务知识培训的全过程,在具体安排上可以分几次进行。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

第一节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4课时)选择创业项目的依据,确定创业项目的方法(包括市场调查和项目可行性分析等),项目的市场定位,微小型企业的经营方式选择。

第二节启动资金准备(2课时)启动资金预测,适合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制定银行能接受的融资计划,学会简单的现金流量预测,贷款的风险因素。

第三节经营场地选择(2课时)经营场地选择的一般条件及其关系,商圈特性,营业方式的选择,经营场地的调查与选择,场地租赁时要注意的问题。

三、单元教学重点

确定创业项目的方法;难点:创业项目的市场调查,项目可行性分析,选择经营场地和筹集创业资金

四、课外作业

进行市场调研,初步构思和撰写创业计划书

第三单元开业申办手续6课时

一、单元教学目标

使学员了解适合微小型企业运作的法定组织形式的概念和法律特征,掌握不同组织形式的设立条件和程序,根据创业者的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企业组织形式,并准备进行开业申办。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

第一节适合微小型企业的组织形式(3课时):1、个体工商户2、个人独资企业

3、合伙企业4、有限责任合同5、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

第二节企业申办(3课时):1、个体工商户的设立条件及程序2、个人独资企业的设立条件及程序3、合伙企业的设立条件及程序4、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条件及程序5、非正规劳动组织的设立条件及程序。

三、单元教学重点

适合微小型企业的组织形式的法律特征及其区别。

难点:适合微小型企业的各种组织形式的设立条件及程序。

四、课外作业

准备企业申办的各种文本。

第四单元开业技能准备与创业生存知识22课时

一、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教学可以结合第五单元“创业生存阶段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的相关内容进行,也可以分别进行教学。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

第一节客户服务(2课时)1.客户分析2.客户服务

第二节员工聘用(2课时)1.员工挑选2.使用管理3.防止人才流失

第三节财务管理(6课时)1.规范记账方法2.成本控制3.现金管理4.税务

第四节营销推广(6课时)1.营销基本知识2.营销技巧3.营销整合4.营销案例分析

第五节物资采购(2课时)1.制定采购计划2.物资管理

第六节质量控制(2课时)1.质量控制要求2.质量控制标准

三、单元教学重点

客户细分、客户沟通技巧和提高客户满意度的方法,微小型企业岗位设置、员工招聘和管理,成本控制和利润测算,营销的4p概念和营销策划,物资采购及管理,产品服务质量控制的标准和要求。难点:成本控制和利润测算,营销技巧(4p)和如何进行营销计划,质量控制的标准和手段。

四、课外作业

编制一份微小型企业的营销计划,制订一份拟创办企业的岗位设置、人员配备和管理制度。

第五单元创业生存阶段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4课时

一、单元教学目标

第一节创业者对生存问题的认识:1.创业的首要问题是生存2.创业者面对生存与困难的态度3.微小型企业生存比发展更重要。

第二节创业生存阶段的常见问题:1.财务方面常见问题2.管理方面常见问题3.销售方面常见问题4.人员管理及其他方面的问题。

第三节常见问题的解决办法:1.财务问题的解决办法2.管理问题的解决办法3.销售问题的解决办法。

第四节应该注意的问题:1.浮躁是创业的大忌2.诚信是经营之本3.提高危机意识,加强危机管理4.正确认识人才政策与合法经营的重要性。

附加内容: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等。

二、单元教学重点

创业生存阶段的常见问题和解决办法。

合同法、劳动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内容

难点:相关经营法规的知识要点

第六单元创业实训22课时

一、单元教学目标

使学员了解创业实训的意义和作用,明确创业实训的目标和内容,积极参加创业实训,不断积累创业的实践经验,提高经营管理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

第一节创业实训的意义:1.参加创业实训的理由2.参加创业实训的目的。

第二节创业实训基地的选择和创业实训的内容:1.创业实训基地的选择2.创业实训和岗位实习的区别3.创业实训计划4.创业实训的内容5.创业实训工作用表。

三、单元教学重点

创业实训的意义,创业实训和内容,难点:创业实训基地的选择和创业实训的内容。

四、课外作业

熟悉创业实训工作用表,撰写创业计划书地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