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美丽乡村规划实施方案十篇美丽乡村规划实施方案十篇

美丽乡村规划实施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0:41

美丽乡村规划实施方案篇1

一、指导思想

按照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区委“建设幸福村居,打造美丽乡村”的工作部署,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加快推进村庄规划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农民增收致富;通过规划引导,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引导农民适度集中居住;努力保持城乡空间的不同特点,提倡“乡土、自然、生态”,保护传统文化、地域特色和乡土风情,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生态文明和提升群众幸福感。

二、工作目标

根据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工作安排,2014年,流均镇都梁村、苏嘴镇一心村、顺河镇双墩村等3个村列入2014年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庄。通过一年左右的建设,使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庄的集中居住人口规模不少于300户,在全区逐步建成一批设施配套完善、生态环境优美、产业特色鲜明、社会安定和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三、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按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基本要求,发挥自下而上民主决策制度优势,尊重农民群众主体作用,顺应农民群众改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的新要求,调动农民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积极性,让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惠及广大农民。

二是坚持规划引导,突出地域特色。根据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和乡村传统文化保护需要,科学优化村庄布点。结合资源禀赋、建设基础、产业特点、乡风民俗等,突出地域特色,体现乡村风貌,因地制宜充实完善村庄规划。

三是坚持改革创新,完善制度机制。与深化农村改革相结合,刨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深化农村产权制度、土地使用制度、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供给保障机制改革,促进农村金融改革,完善农业政策性保障制度等。

四是坚持乡镇为主体,统筹协调推进。乡镇人民政府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的责任主体,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要把各种在农村推进的试点、示范活动和试点村庄建设与整治有机结合起来,保证生产与生活条件同步改善,建设与管理同步推进。区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指导,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全面推进该项工作的实施。

四、实施步骤

我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工作从2014年7月开始,到2014年12月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评审申报阶段(2014年7月20日--7月30日)

7月30日前完成动员、示范选择及汇总工作,8月5日前由区住建局、规划分局对照通知要求进行初步审核,并报区政府批准。示范村所在乡镇根据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内容编制详实的示范实施方案,并形成一式五份申报材料,由区住建、财政部门审核后报区政府审批,并于8月9日前报省住建厅、财政厅、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农委申报审批。申报材料包括以下材料:乡镇申请报告;示范村实施方案,包含示范实施范围内的规划方案、整治计划,以及详细的实施项目清单、资金筹措方案、保障措施等;示范村庄申报表、示范村庄的村庄规划现状图和规划图;示范村庄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就示范村庄实施方案所形成的相关决议原件。

(二)全面实施阶段(2014年8月--2014年10月)

经省批准后,组织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工作。①2014年8月,完成前期项目立项、土地、建设规划等手续,以及示范村庄规划内的土建、绿化、给排水、供电、通信等施工图纸的设计、土建施工图审查及相应的预算工作。②2014年9月,完成示范村内土建、绿化、给排水,供电、通信等建设项目招标、施工许可、质量安全监督监理委托及前期“三通一平”工作。③2014年8月-2014年10月,完成示范村内的农房及村委会、卫生室、计生站、文化活动室、幼托所、便民服务中心、农资超市等公共配套设施用房全部工程建设。④2014年9月-2014年10月,完成示范村内的绿化、给排水、供电、通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三)检查验收阶段(2014年10月--12月)

工程实施完成后,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对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和整改。①2014年10月,乡镇自查自验。示范村所在乡镇要组织专门工作班子和技术力量对照建设标准逐项自查自检,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到位。②2014年11月,区组织初验。由区住建局会同财政、国土、规划、环保等相关部门组织初验,初验收合格后,报请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工作领导小组对示范项目进行全面验收,形成验收综合报告,上报省、市建设主管部门,全面做好迎接省住建厅、省财政厅和省农村综改办验收的相关准备工作。③2014年12月,迎接省里验收。由区政府申请省住建厅、财政厅、农村综改办对美丽乡村建设建设示范项目进行全面验收。

五、推进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全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副书记、区长徐子佳任组长,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颜复、副区长彭凯任副组长,区农委、区住建局、财政局、国土分局、规划分局等相关部门和有关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示范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示范工作的协调、指导和督促实施工作。各相关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由主要负责人亲自抓、负总责,同时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认真组织实施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工作,同时要选好配强以村党组织书记为重点的村级领导班子,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在实施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工作中的基础作用,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2、加强部门协作。各有关乡镇和部门要通力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抓好示范工作。乡镇是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工作的责任主体,区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齐心合力做好这项工作。区整治办负责做好示范项目的统筹协调和指导督查工作;区住建局负责做好工程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技术指导工作;区规划分局负责指导示范村庄做好村庄规划编制及技术审查工作;区委农工部负责指导农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区财政局及时筹措和拨付资金,加强建设资金管理;领导小组各其他成员单位要按各自职责做好项目建设和服务工作,将公共服务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向示范村集中倾斜,优先发展配套示范村基础设施,突出加强示范村公共服务,增强示范的凝聚功能。

3、拓宽资金渠道。规范使用省财政安排的美丽乡村建设示范专项资金,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庄按每户1万元标准予以奖补。区、乡(镇)财政安排400万元,用于支持示范村建设。整合现有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专项资金,按照“渠道不乱、权限不变、优势互补、各计其功”的原则,按规定整合各类支农专项资金用于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工作。安排一定比例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支持示范村庄建设。积极探索实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办法,为村庄规划建设示范提供信贷支持。引导和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捐助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示范。鼓励村级组织出资和项目区农民“一事一议”投资投劳进行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4、规范资金管理。严格执行《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对美丽乡村建设示范专项资金,实行区级报账制和直接支付制度;项目资金实行专人管理、专户储存、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切实提高资金管理的透明度。示范设施方案与资金预算要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建设资金预决算要在项目村范围内公示,杜绝发生截留、挪用、转移资金等问题。对虚报项目套取资金,截留、挤占和挪用专项资金的,除追回已拨资金外,还要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要加强对工程项目的绩效评价,引入群众评判机制,征求和尊重受益群众的意见。

美丽乡村规划实施方案篇2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院落型民居;模数化概念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4190

1村落规划设计背景及缘由

2013年年初,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天蓝、地绿、山清、水净”的美丽云南,省级财政安排“美丽乡村”建设资金7亿元,计划建设500个项目,每个项目财政奖补资金补助标准一般不低于100万元,以后逐年增加,计划建设“美丽乡村”500个,以后每年建设1000个以上,逐步建成一批基础设施便利、产业特色明显、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安定和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为此,昆明市呈贡区印发了《呈贡区关于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实施意见》,并以“三清四美三宜”作为“美丽乡村”示范村的目标,争取把“美丽乡村”建成基于城市地缘,突出休闲旅游及主题体验为特色的乡村人居环境,带动山村区域经济发展。

云南财经大学和呈贡区建立校地合作项目的契机也是在全省对村落建设政策的支持和当地政府对村落营建的积极响应之上,使得此项目在政策扶持及智力支持上都具备了先天条件,并得到了当地群众认可。2013年在当地政府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依托云南财经大学科研设计团队的智力支持,以建设“美丽乡村”为主旨,结合呈贡新区的发展态势,云南财经大学对赵家山村进行了民居建筑设计、乡村景观规划和旅游发展策划。科研团队在一年多的设计及实施过程中,不断与呈贡区相关单位、社区相关负责人及村民进行沟通协调,实地走访和现场踏勘,征询不同专业人员(如水利部门、市政、施工等)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商议规划选址,农户民居位置定位,建筑立面及风格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村庄整体规划和具体民居建造方案进行了设计并投入实施。

2村庄现状

赵家山村位于呈贡东部半山区,坐落于呈贡新区大学城旁,隶属于郎家营社区第八居民小组,是典型的山区自然村。东与澄江县交界,南与万溪冲村接壤,西与缪家营村相邻,北与段家营村相连。距呈贡高校片区5公里,距市级行政中心124公里,距昆明主城区35公里,毗邻黄马高速公路。驾车从市区出发至赵家山村仅需1小时(见图1)。

随着昆明主城区不断扩张发展、呈贡新区快速建设,村庄周边高速交通修竣、昆明火车南站施工、大学各高校的入驻、村庄与呈贡主城区道路的打通,使得仅101户的自然村在短时间内变成了紧邻主要城区的村落,其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外来事物的不断冲击,将村民与城市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也促使其村民思维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对当地环境和民居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

赵家山村作为城市周边的“场所”,虽然目前还未产生出应有的市场价值,但在城市高速发展和扩张之下,其乡村经济如何发展自然便成了首要考虑的问题,这也加剧了本课题研究的形成和“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实施的迫切性。

3户型选型及三个方案

31户型选型

根据上文所述和赵家山村的实际情况,我们把“重组当代乡村生活”作为民居营建的根本思路,并以此归纳出赵家山村民居营建的模式为:“主题院落、古树梨园”。在整体发展思路上,首先,以“主题院落”为核心,营建主题院落,建立庭院旅游,开发当地特色餐饮;其次,推出庭院休闲项目,围绕“古树梨园”,在院落内保护古梨树,传承古民俗,发展古园艺。

在设计过程中,首先根据当地政府对村落宅基地面积的控制指标来确定村民住宅面积,其次广泛征求当地村民对民居设计的造价、样式、户型、面积、院落形式等多方面意见和建议。在和村民不断沟通了解的同时,综合考虑村委会和村民的意见及要求,对设计进行多方案比较,形成了适合当地实际政策、居民资金能够承受和符合村落地形的三个单体建筑方案。并将其呈现给当地社区和村民,让村民对其方案提出意见,再不断进行修改,最终经村委会小组召集村民讨论,确定了下文所谈到的三个民居方案:重构院落民居、本土民居再现、“L”形民居。

32三个民居方案

321方案一(重构院落民居模数化的院落建造体系)

此方案由三栋建筑组成,户型面积均相同,设计基底尺寸以8000mm×8000mm为单位,依据当地基本宅基地面积,所设计的宅基地(每户)总占地面积为64o。设计过程中,考虑到赵家山村丰富多变的山地地形,方案在采光、住宿、仓储、观光、休闲等设施上都进行了综合考虑。依据其丰富多变的山地地形,采用了错落建筑及组合式的模数化建造体系,同时,对屋顶形式、家庭内部使用功能、后期发展旅游经营、住宿客房使用需求等方面都在方案中给予了充分体现(见图2)。

322方案二(本土民居再现还原本土民居形态体系)

本土民居建筑形式再现,即还原本土民居建筑形态。昆明及周边地区的民居建筑形式多以云南“一颗印”建筑形式为主,因此本方案户型的设计具有本土建筑形式及空间特点,且不破坏当地原有村落建筑形态及肌理。为此我们依据规划要求及政府对宅基地的面积控制,设计继承和发展了“一颗印”民居的传统风貌,延续云南“一颗印”的家庭空间使用功能,并结合当代农村民居户型要求将当地原有“一颗印”的房间面积、进深开间做了修改,设计出同昆明本土建筑形态相类似的“一颗印”新民居建筑(见图3)。

323方案三(“L”形民居)

“L”形民居构成形式是在村民原有宅基地场地划分不变的情况下形成的建筑形态。在方案推选过程中,参考当地部分村民家庭院落形态,以及村民对未来旅游接待、独户院落的需求和发展,方案运用“L”形及半开敞式的围合状态对农户的住宅形态、农户院落、晒台、廊架进行了设计,释放了院落空间,使其住宅院落较为规整,形成了“L”形建筑形态围合而成的院落形式(见图4)。

4方案一(重构院落民居)的多样特点

41自住与经营

我们以方案一作为村落民居建设的主推方案,在村内进行民居户型方案选择时有意引导村民选择该方案。设计者认为当地的土地政策、地形地貌、城市周边地理位置都使得此方案具有独特的优势,其建筑形态为村民未来进行乡村旅游和旅游接待造了较好的条件。选择此方案对营建以“主题院落”为核心,建立庭院经济,自住和民宿相结合的乡村旅游经济都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由于此方案在一块地内由三栋独立建筑组成,因此村民可以选择其中一栋自住,余下组团内的两栋进行季节性的旅游短租以增加家庭收入;此建筑形式还有利于围绕“古树梨园”为主题,在院落内保护古梨树,传承院落文化;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和旅游管理体系的完善,实施此方案其优势会更加突出;村民还能从中获得更多的收入来源(据村民所述及社区提供的相关资料显示,赵家山村村民年均收入在4000~6000元不等,收入较低);院落经济的形成更有利于吸引外出务工的村民回村就业发展,活跃农村经济市场。同时还必将对整个村落未来的建筑形态及村落肌理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42模数化体系

针对院落型民居的设计特点,笔者从村落自身场地限制出发,重组重构原有昆明本土民居即“一颗印”的建筑体系,将其原有的独栋式封闭院落形式分解为开敞的三栋建筑,并组合成院落,将其中的建筑功能根据8000mm×8000mm的模数体系进行集约化设计,将整个宅基地面积按要求标准设计分解成独立的三栋建筑,每户即每个组团中的三栋建筑依据地形及农民的宅基地面积控制在一个范围之内(见图5),并在其中一栋建筑外加一间储梨仓库,以满足村民在每年梨树结果之后储存呈贡产出的宝珠梨。

43材料及结构

考虑到农民实际的资金承受能力,我们在民居设计时选择了两种体系的营建模式:框架结构和砖混结构(见图6)。此两种结构在建造成本和施工速度上均具有便于施工和快速完成的优点。在方案设计之初也曾考虑应用自制土坯砖的形式对已建好的框架或剩余墙体部分进行填充,但由于场地、人员配给、施工进度等方面的限制而暂时搁置。在设计选择民居外立面颜色及材料时,尽量遵循原有建筑外形色彩(赵家山原有民居建筑外立面大多以土坯砖内填充稻草为主,色彩应用以自然的土坯砖颜色为主),利用土坯砖的模数化形式,将水泥、铁黄粉加上稻草按比例进行混合对民居外墙进行装饰,以期呈现原有建筑的立面质感。同时在对建筑屋顶形式设计上,依然沿用瓦片形成的屋顶结构形式,采取多变的小坡顶组合,让屋顶形式变化多样,使成组团的建筑在屋顶上给人以丰富灵巧的感觉。

5营建过程中的问题及思考

51户型选择及院落型民居的推广难度

三个民居方案在设计之初就已同村民进行过多方沟通,作为设计者而言更希望村民能选择上文所述的方案一。笔者认为此种户型应是赵家山村民目前急需解决并实现的一种建筑形式,也是未来其村落发展及院落经营模式的最优选择。首先,在以“主题院落”为核心的民居建筑基础上,此方案能更好地围绕营建主题院落及开发当地特色餐饮形成院落经营;其次,可以以院落为依托,围绕“古树梨园”,推出院落文化休闲项目。

在实际户型选择中,村民则以选择“L”形户型为最多,另外为本土民居建筑形式(俗称“一颗印”),最后选择的才是我们主推的院落模式化民居。究其原因,笔者在深入听取并分析村干部及村民意见和建议后,发现多数村民对方案一(院落模式化的构建体系)从设计角度和发展前景上也看好,并且认为院落模式化户型对村庄未来发展和支持家庭经济收入方面无疑都是较好的一种民居组合方式。但由于村民对独栋民居住房面积最大化的强烈需求,以及受建造资金、未来预期和建造时间的种种限制,最终放弃了对院落型民居的选择。然而据我们了解,村民其实可以通过当地银行得到政策扶持并获得较优惠的银行贷款来完成三栋院落型民居的建造,即便没有贷款,部分村民还是有经济能力承担此方案的建造费用,其造价也并不比其他两个方案产生较多偏差。

由此看来,加强对村民进行各方案优势的宣传引导,让他们深入了解设计的特点、看到建成后的实惠、前瞻乡村美好的未来是极其重要的。

52营建过程中对施工等各方面的控制难度

由于方案设计和施工图绘制是由不同设计团队完成的,加之在施工图绘制过程中方案与施工图的深化人员没能及时对图纸进行协调和对接,导致施工图和已确定下来的方案出入较大,施工图纸深度不够。还有的农民在方案和施工图尚未确定,设计人员仍处在沟通过程之中,就迫不及待地比照未修改完善的施工图进行了施工,并在民居建造过程中自主定夺做出修改设计方案的点子。

村民为了节约建房费用,理所应当地会在建造成本上做文章,如简化外墙表皮材料的配比、部分结构等。原本对几个方案的外立面及结构本身定义了多种实施方案,但在具体施工过程中由于失于控制和村民对自住房的原始需求,使得方案履行和房屋建造都遇到了一些困难。在问题出现时本来应在设计人员、村民、社区共同协商并形成书面修改意见后再进行施工,可村民为了能尽快封顶入住,仍然加快了自住房的建设速度。尽管设计人员修改了施工图纸,也对民居修改方案进行了图纸核对,但为时已晚。因此不难看出,在施工过程中指定专业人员加强对设计方案履行及建房施工质量进行监督和指导是必不可少的。

53提升村民发展观念和加强政策引导

主要反映在建筑改造提升过程当中,设计方和当地政府没能在项目设计之初及时制定相关与赵家山村整体规划和建筑风貌相配套的行政法规及设计指导手册(如《丽江古城环境风貌保护整治手册》)或制定法律法规来引导和规范村民建房,为将来保护村容村貌和引入旅游发展体系提供政策支持和指引。赵家山村的乡村改造属于边摸索边建设,建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各类问题,虽在村民自治和不成文的村规约束下,大部分问题得以基本解决,但总比不上用严肃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和约束效率高、效果好。

由此得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地方政府、设计方、乡镇组织等有关方面首先应共同研究制定严格的建设实施规则或法规导则来指导和规范村民的建设。从规划设计和拆除旧屋伊始就应将其法规导则通过当地政府、村民小组发放并宣传给每位需要建房的村民,让其认识到村落风貌完整,建筑协调统一,村容环境与建筑规划和谐的重要性,对其进行整体控制,以避免出现村民在发展村落旅游时过度地私搭乱建房屋和混乱经营。做到规划有依据,设计有细节,同时让其具有法律效力,保护乡村聚落形态完整,民居建筑和谐统一。

6结论

赵家山村美丽乡村建设仅是我国众多城市周边自然村落建设的一个案例,它不但具有改善乡村整体风貌和本土居民生活条件的积极方面,同时也反映出以上所提到的各类实际问题,这些问题也是目前许多乡村改造提升中所遇到的,怎么去解决它是摆在当下政府、设计单位、高校科研团队、村委会组织和当地村民的共同课题。它既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地方法律法规规范乡村营建,同时也需要设计团队之间相互协调,以便从整体和细节上提升村落风貌及旅游管理经营。笔者相信,在社区、村小组,村民共同维护村落营建及合理开展旅游经营的基础上,我国的“美丽乡村”建设一定会走上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郑向群,陈明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框架与模式设计[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5(2)

美丽乡村规划实施方案篇3

一、总体目标

以“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为目标,从20XX年起分级分步推进中心村建设,到20XX年,实现村庄布点规划保留的全市中心村建设全覆盖,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幸福生活美丽家园,到20XX年底80%以上布点中心村达到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其中60%达到省级中心村要求,40%达到市县自主建设中心村要求)。20XX年起,对有旅游发展潜力的村,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打造成3a至4a景区。

二、工作任务

从20XX年开始,利用三年时间,采取分级分类分步建设的办法,对我市103个中心村,分省级、市级、县级、乡级,按不同内容和标准建设,到20XX年底实现四级中心村建设全覆盖,到20XX年对未达标的中心村进行提升,力争80%以上中心村达到建设要求。

1.省级中心村31个。20xx-20XX年已建成18个,结合乡村旅游进行建设,结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建设。20XX年建设6个,20XX年建设7个。

2.市级中心村19个。20XX年建设6个,20XX年建设6个,20XX年建设7个。

3.县级中心村25个。20XX年建设7个,20XX年建设9个,20XX年建设9个。

4.乡级中心村27个。20XX年建设8个,20XX年建设9个,20XX年建设11个。

三、建设内容和标准

1.省级中心村。严格按省定内容和标准进行建设。

2.市级中心村。按照低于省级中心村标准进行建设。

3.县级中心村。重点对村庄进行“三清四改五化一推”(“三清”:清垃圾、清河道、清沟渠;“四改”:改水、改厕、改路、改圈;“五化”: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一推”:推广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具体内容和标准见附件1)

4.乡级中心村。重点进行村庄整治、庭院整治、环境整治、卫生整治。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三年全覆盖工作领导组,市长为组长,市委副书记为常务副组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和市委常委、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市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组负责三年全覆盖工作,确保三年完成各级各类中心村建设任务。各乡镇、街道也要成立相应组织,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根据三年全覆盖实施方案,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年度实施方案,明确建设内容,确保按年度完成建设任务。美丽乡村建设领导组要构建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和考核机制,各乡镇、街道要抓好组织协调、资金整合和督查指导,推动此项工作有效开展。

2.加大资金投入。健全“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共建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省级中心村旅游发展型按250万元/村,社区功能型按200万元/村进行奖补,市、县、乡级中心村分别按30万元、20万元、10万元标准进行奖补。在财政预算安排时,市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按照5%以上的比例增长。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和社会资本参与度,引导民营资本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形成规模化效益。

3.加大项目整合。建立涉农项目整合县级“一把手”负责制,编制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资金整合总体规划,完善协调机制,规范整合程序,确保涉农项目资金更多地投入到各级中心村建设。乡镇和村在自身财力许可范围内,增加投入,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引导其投工投劳,开展力所能及的筹资工作。重点整合旅游资源,逐步做到美丽乡村建设向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发展转变,在美丽乡村建设产出上做文章。文旅部门要加强指导,特别要加强家庭农场、农家乐、公厕、停车坪等建设的指导,按照旅游标准进行建设。

美丽乡村规划实施方案篇4

一、总体目标

以“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为目标,从2015年起分级分步推进中心村建设,到2017年,实现村庄布点规划保留的全市中心村建设全覆盖,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幸福生活美丽家园,到2018年底80%以上布点中心村达到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其中60%达到省级中心村要求,40%达到市县自主建设中心村要求)。2016年起,对有旅游发展潜力的村,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打造成3a至4a景区。

二、工作任务

从2015年开始,利用三年时间,采取分级分类分步建设的办法,对我市103个中心村,分省级、市级、县级、乡级,按不同内容和标准建设,到2017年底实现四级中心村建设全覆盖,到2018年对未达标的中心村进行提升,力争80%以上中心村达到建设要求。

1.省级中心村31个。2013-2015年已建成18个,结合乡村旅游进行建设,结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建设。2016年建设6个,2017年建设7个。

2.市级中心村19个。2015年建设6个,2016年建设6个,2017年建设7个。

3.县级中心村25个。2015年建设7个,2016年建设9个,2017年建设9个。

4.乡级中心村27个。2015年建设8个,2016年建设9个,2017年建设11个。

三、建设内容和标准

1.省级中心村。严格按省定内容和标准进行建设。

2.市级中心村。按照低于省级中心村标准进行建设。

3.县级中心村。重点对村庄进行“三清四改五化一推”(“三清”:清垃圾、清河道、清沟渠;“四改”:改水、改厕、改路、改圈;“五化”: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一推”:推广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具体内容和标准见附件1)

4.乡级中心村。重点进行村庄整治、庭院整治、环境整治、卫生整治。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三年全覆盖工作领导组,市长为组长,市委副书记为常务副组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和市委常委、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市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组负责三年全覆盖工作,确保三年完成各级各类中心村建设任务。各乡镇、街道也要成立相应组织,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根据三年全覆盖实施方案,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年度实施方案,明确建设内容,确保按年度完成建设任务。美丽乡村建设领导组要构建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和考核机制,各乡镇、街道要抓好组织协调、资金整合和督查指导,推动此项工作有效开展。

2.加大资金投入。健全“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共建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省级中心村旅游发展型按250万元/村,社区功能型按200万元/村进行奖补,市、县、乡级中心村分别按30万元、20万元、10万元标准进行奖补。在财政预算安排时,市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按照5%以上的比例增长。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和社会资本参与度,引导民营资本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形成规模化效益。

3.加大项目整合。建立涉农项目整合县级“一把手”负责制,编制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资金整合总体规划,完善协调机制,规范整合程序,确保涉农项目资金更多地投入到各级中心村建设。乡镇和村在自身财力许可范围内,增加投入,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引导其投工投劳,开展力所能及的筹资工作。重点整合旅游资源,逐步做到美丽乡村建设向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发展转变,在美丽乡村建设产出上做文章。文旅部门要加强指导,特别要加强家庭农场、农家乐、公厕、停车坪等建设的指导,按照旅游标准进行建设。

美丽乡村规划实施方案篇5

【关键词】美丽乡村;思考;乡村发展

一、美丽乡村的背景和内涵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党的十报告更全面的诠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描绘了建设美丽中国的蓝图。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是凝聚了生活美、社会美、环境美、时代美、百姓美的生态和谐之美,而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在农村的体现和实施就是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的内涵概括起来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二是产业发展、农民富裕、特色鲜明、社会和谐;三是人文素质提高,文明道德风尚。

二、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

自2013年初,渭南市委市政府发出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渭南的号召后,渭南市下辖各县(市)积极响应,认真贯彻党的十“美丽中国”的目标和中央一号文件“美丽乡村”的要求,制定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各县(市)乡村环境面貌发生巨大改变,其中大荔县在推进美丽乡村工作中走在全市的前列,建设成果丰硕。总结起来,有四条经验值得借鉴:

1.政府引导与村民意愿相结合

政府引导是稳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同时在建设过程中,还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形成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和自下而上的积极参与,确保了美丽乡村建设顺利实施。一方面县委、县政府制定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要求、工作计划和工作制度,建立健全美丽乡村建设组织和奖惩制度,实行县级部门包联、镇政府组织实施等制度,另一方面采取广泛而深入的宣传,做好美丽乡村建设舆论引导工作,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感受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和实惠,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实效。

2.村庄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大荔县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坚持统筹村庄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原则,在建设规划编制过程中,一是立足村庄特色,结合村庄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产业发展,探索不同类型村庄建设美丽乡村的途径,对村庄建设与发展实施差异化指导。二是在村庄建设规划中,通过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综合整治田、水、路、林,为村庄的发展和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三是以农业发展为基础,进行村庄产业规划。一产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特色农业;二产结合一产,发展生态食品和绿色产品加工业;三产围绕一产和二产,发展与旅游、商贸相关的配套设施和基础设施。

3.乡村发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大荔县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现代科技来推进乡村的发展。一是运用新材料提升民宅品质。采用新型墙体材料和防水材料,提高住宅护结构的保温、防水性能;实施农村改厕,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建设冲水式公厕或者双瓮式厕所。二是利用新能源改善生活环境。利用植物秸秆、人类、畜类粪便等原料制造沼气,安装太阳能路灯,推广家庭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推广太阳能建筑等。三是应用新技术提高农业发展水平。积极开展新型日光温室、自动卷帘机、平衡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的示范推广,为设施果蔬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4.集中整治与长效机制相结合

大荔县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实行县域全覆盖的环境设施集中大整治,村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一是镇驻地成立环卫队,配备10-20人的保洁员,负责镇区街道、镇辖区主干道卫生保洁,确保当地环境卫生。二是建立系统垃圾处理模式,实行“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并对有害垃圾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三是建立多元资金投入机制,包括财政资金、整合项目资金、群众自筹资金、社会捐助资金、部门联保资金等。四是制定严格的督查考核制度,将美丽乡村建设列入全县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干部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月检查通报、季讲评评比、年考核奖惩。

三、渭南市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和措施

渭南市其他县(市)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要大力借鉴和推广大荔县美丽乡村建设成功的案例,坚持政府引导与村民意愿、村庄建设与产业发展、乡村发展与现代科技、集中整治与长效机制相结合,同时提出以下几个建议指导渭南市美丽乡村建设。

(一)因地制宜,差异化建设美丽乡村

根据各县(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村庄产业发展、交通区位、资源禀赋等,充分利用和挖掘村庄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科学确定各县(市)美丽乡村建设目标、重点、方法和标准。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防止生搬硬套和“一刀切”。

(二)产业先行,推进产业链顺畅发展

美丽乡村的建设,必须注重农民生活方式、居住方式与生产方式变化的一致性。一是加快建设农业产业链的信息化,在农业相关的各个产业链组织建立农产品信息管理系统,如运输业通过建立农产品信息链管理系统,可以实现根据网络数据来提前安排和组织运输,实现运输业和农业的互利共赢。二是加大力度发展农业产业链物流,农产品特点是量大、点多、面广、作业独立,因此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节约物流成本就要减少存货量、加速流转,将生产、储存、运输、装卸、再加工、流动、销售等活动连为一体。

(三)分类对待,营造不同特色

美丽乡村在建设模式和风貌营造上也需要分类对待,按照交通区位、产业类型不同,不同类型营造不同的特色。一是贴近城镇的乡村,在建设风貌上应尽可能与小城镇建设统一起来,建筑形态以多层为主,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按照城市社区标准建设,并与周边已有设施协调共享,统筹考虑,避免重复,注重营造公共交流空间,尽可能保留原有乡土文化。二是位于农业片区、旅游景区的村庄,要考虑乡村特色,保持乡村风貌,建筑以低层为主,完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避免照搬城市居住区的建设模式。

参考文献:

美丽乡村规划实施方案篇6

1、当好参谋,精心谋划。一是千方百计拿方案。按照省、市第五轮“三万”活动要求,起草并多次修改了以“村村通”为主,“村村绿、村村美”为辅的“1+2”惠万民活动总体方案。根据总方案,分别与区交通运输局、区林业局、区住建局、区水利局、区综治办、区文明办联合制定了《__x区第五轮三万活动村村通客车实施方案》、《__x区2015年“三万”活动乡村绿化实施意见》、《__x区2015年创建美丽家园、清洁乡村活动实施方案》、《__x区推进农村塘堰整治和小型水利设施管护机制改革的实施方案》、《__x区在“三万”活动中全面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一五一十”工程实施方案》和《__x区推进农村网格化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形成了“1+6”活动方案。二是全力以赴抓筹备。年前年后,全体干部职工全身心投入到全区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筹备工作之中,认真撰写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主持词、主题报告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组织上报2014年“农村工作先进单位”、“统筹城乡发展暨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工作先进工作者”等名单,搞好受表彰人员一票否决审核工作,确保三月上旬全区农业农村工全会议顺利召开。三是绞尽脑汁抓谋划。为抓好全区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区工作,正月初十,牵头组织各乡(镇、办、场)和区直有关部门负责人进行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区调研;腊月底和正月初,3个专班下到乡镇进行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区调研,起草了《__x区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区实施方案》,正月十二报区委常委会讨论,后又多次修改,形成了《__x区美丽村湾示范片区建设有关意见》和《__x区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区(点)实施方案》。

2、多措并举,开好活动。组织全区96家单位112支工作队和省公安厅、市直单位29家工作团共500余名工作队员开展了以“村村通”为、“村村绿、村村美”为辅的“1+2”惠万民活动第五轮“三万”活动,改造农村公路428.6公里,大修县道120公里,加宽路基158公里,路肩培土278公里,清理边沟237公里,增设错车台518处,新建和修复候车亭150个,绿化道路992.6公里,新增客运线路9条,延伸客运线路6条,全区行政村通客车率达到100%;创建绿色示范乡村49个,绿化重点村41个,栽植苗木65万株,折算造林面积0.9万亩;整治塘堰307口,清理沟渠79.6千米;启动桂花镇明星等8处垃圾中转站建设,下放村(社区)代办服务事项130多项,完成了51个村、4个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一五一十”工程建设任务。

3、扶持企业,做优服务。一是积极申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今年已申报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8家,使全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0家(省级9家,市级31家)。二是给予政策资金扶持,投入55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扶持茶叶、油茶、蔬菜、莲子等生产基地和特色加工企业及合作社10家。三是安排农产品“四个一批”调度资金6700万元,涉及企业18家。第二季度农产品加工园区规模以上企业个数达到50家,比去年同期增长8家,预计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73亿元,同比增长20%。四是宣传推荐和服务引导。积极配合咸宁电视台搞好湖北坤元第五季农业特色基地“咸宁七彩农业__x篇”拍摄任务,组织柏庄茶业和丰源莲子参加全国电子商务暨江西新余研讨会,组织16家企业参加2015年度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高管培训班。

4、统筹协调,推进建设。全面启动“一镇两片四景八点”美丽村湾示范片区建设

。横沟桥镇新农村建设整镇推进示范镇建设共锁定29个自然村湾综合整治项目,已由桂乡园林设计公司完成规划设计,亭垴村老屋施、袁铺村李家垅余家湾、付桥村太子高何家自然湾的综合整治项目已完成审计预算、招标程序,率先开始施工。古塘—广东畈、贺胜—双溪美丽村湾产业示范片区规划正在编制,建设项目已锁定,部分项目已开始实施。幕阜山生态文化旅游风景区、刘家桥景区、笔峰塔景区、沈鸿宾故居部级文物保护区和官埠、马桥、大幕、奶牛场8个新农村示范点正在请北京工业大学、武汉城市规划设计院、武汉地质大学等有资质的专业公司进行规划设计。一是“三农”保险政策推动难度不小。主要原因是农民对农业保险认识不足,保险意识淡薄,主动投保积极性不高,农业保险只能依靠政府行政力量推动,每年如此,特别是区、乡镇两级政府的组织推动和村级组织的具体落实,仅靠我们经办公司单方面无法落实到位。

二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我区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够注重质量的提高,忽视了品牌效应,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的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生产格局没有真正形成。

三是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不大。虽然目前我区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周边县市比不算少,但科技含量高、效益好、规模大的企业太少,一方面需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实力,另一方面要加大资金、人才、政策等方面投入,进行技改升级。

1、加强农业抗灾减灾预案,保证农业增产增收。上半年,我区持续低温阴雨天气异常,后期洪涝干旱的可能性增大,因此要做好充分的抗灾减灾准备,为农业稳产增收作好准备。

2、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要切实加强__x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项目,吸引企业投资,带动我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真正形成一批具有__x特色的商品和品牌。

美丽乡村规划实施方案篇7

【关键词】乡村建设;实践模式;经验

总的来说,美丽乡村建设体现的是生态与经济、富民与美丽的统一,它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本文试图从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实践过程和经验总结等方面对其进行探讨。

一、美丽乡村建设对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1.必要性

(1)世界农业发展至今,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在市场逐利中无法与二、三产业展开竞争。要实现农业发展、农民致富的目标,一方面必须走高效、集约的农业产业化道路;另一方面,要拓展和深挖当地村镇的资源要素禀赋,并引导可用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在此过程中,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就是在于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实践,即通过内源的、创造性的、对农业弱质本性的改变,求得新的解决之道。在这一结构体系,农民可以不离开自己的故土,而利用农村独有的优势条件,整合农村的发展资源,并享受现代的文明成果。

(2)统筹城乡发展不仅包含了城乡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均等化,也蕴含了制度建设、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丰富的内容。而美丽乡村建设是将新的农村发展理念、综合性的发展思路放在聚光灯下,整合了包括农业生产经营、农村土地管理、农民人居生活、农村环境保护、农村科教文卫事业等在内的农村全方位发展举措,这更加明晰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整体质量的提升,最终亦能有助于在农村实现“学有所教、老有所养、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的目标。

(3)浙江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环境承载压力大,人均耕地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长期以来,乡镇企业和农村劳动力为浙江经济的崛起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面临经济结构转型的要求,如果仍按部就班地搞农村建设,不调整农业发展思路,从长远来看,就会容易丧失自身的发展优势和机遇。新的时期要搞好城乡统筹发展,就必须在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改造农村环境结构,搞活农村经济,积极探索符合浙江实际的绿色发展之路。这与美丽乡村的内涵是完全一致的。

2.可行性

(1)中央提出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明确目标,但没有统一的做法要求,这为各地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提供了机遇。每个地方都有自己不同的区位优势、地缘优势、产业优势、历史文化优势,这就给各个乡村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带来了空间。农业资源可以转化为农业资本,农村的生态环境和文化渊源同样可以转化为资本。历史经验证明,如果一味依赖工业,农村难以维系健康持续的发展;相反,如果农村利用好自身资源禀赋,向开发高效农业与生态经营倾斜,这样往往能够实现农村发展的良性循环,进而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走出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

(2)浙江省人均GDp已突破1万美元,低基尼系数和健全的城乡保障制度使得浙江省的人类发展指数达到0.846,已接近发达国家标准。在二、三产业相对发达的情况下,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是历史必然选择。而且,浙江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与问题并行存在:一方面,农村与社会的资金积累已经到位,足以为更高阶段、更成熟的乡村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面临环境污染、发展低效、后劲不足等等的问题,农村发展更需要从内核层面找寻质的突破。所以,美丽乡村建设是适应于浙江发展阶段定位的现实选择。

二、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若干模式分析

浙江在经历了村庄环境整治以后,以安吉县为典型率先公布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战略计划,并提出“规划、村容、创收、乡风”的四美要求。当前,各地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因地制宜地摸索出了一套适合本地发展的工作经验,形成了以下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模式:

1.安吉模式

安吉县隶属浙江湖州市,位于浙江西北部,改革开放后,初期的发展依靠了一批污染企业,以致环境问题突出,被国务院列为太湖水污染治理的重点区域。美丽乡村建设计划启动以后,安吉尝试把全县作为一个大农村整体来进行布局规划,并按不同特点将所辖的行政村分为工业村、农业村,景观村、休闲村,在每个村设置一处景点,并形成了长效管理机制。从“安吉模式”的实践来看,有以下经验值得借鉴:

(1)坚持生产先行,实现“创业增收美”。农产品精加工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杆。安吉的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提高农业产品的综合利用,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扩容和效益提升。安吉从当地传统优势农业的发展视角出发,力图深挖“竹子、白茶、蚕桑”的农业产业化经济潜力,完善从生产到加工再到收购的产业链,同时借助县域经济整体品牌的优势,将这些零散的农业资源整合成高效的农业资本,从而谋取在市场推广环节的定价主动权以提高利润,实现农业生产上的跨越发展。

(2)坚持生态同步战略,率先提出生态产业化工作思路。由于区域内植被覆盖率高,且早期的粗放型发展被及时遏止,故县域内的空气、水土等均是优良等级,这就为提升农村品质和开发生态资源铺就了平台。环境治理和保护本身就匹配于美丽乡村建设的主题,在建设过程中,安吉力争使大部分村的生态指标都达到优秀,这不仅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同时如养生疗养、农家乐旅游等绿色GDp项目也得以顺利开展,生态产业化的道路已经初见成效。

(3)坚持发展“乡村人文美”的战略,内促外延,以文化践行美丽。中华文明,浩浩汤汤纳千派,安吉凭借底蕴深厚的文化,立足于文化消费的历史性和民族性,通过不断挖掘与传承,一方面培育村民对于本村文化的认同感;另一方面,以文化吸引外来的消费。安吉经过几年的发展,已涌现出了书画村、畲族文化村、生态屋、山民博物馆等各具魅力的文化景观和文化现象,[2]有力推进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

2.桐庐模式

桐庐县位于杭州西南部,境内多为低山丘陵,经济发展水平位于全省中游水平。近年来,该县按照全域景区化和村美民富的新要求,以普惠为基础,精品为引领,分层分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了城乡统筹示范区、美丽乡村先导区、现代农村样板区、综合改革示范区。从“桐庐模式”的实践来看,有以下经验值得借鉴:

(1)从源头和细节上做好农村环境的治理工作,为美丽乡村建设打好地基。具体来看,桐庐着力于农村住房改造、清洁桐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项目,涌现出了清莲环溪、画中芦茨等一批“美丽乡村”。同时,桐庐按照城乡环境一体化的要求,完善“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置”的垃圾一体化处置模式,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置。此外,县城实现了污水处理厂、乡镇污水处理厂(站)、行政村、农家乐和所有景区的污水治理工程全覆盖,县、乡、村三级联动的生活污水处理体系实现常态运行。

(2)以“全域景区”概念规划全县。该县率先提出了全域景区化的美丽乡村建设新理念,即依托桐庐独特的山水自然资源和人文禀赋,以景区的理念规划整个桐庐,以景点的要求建设每个镇村。桐庐全域按照“县城―中心镇―特色镇―中心村―特色村”的空间结构体系。

(3)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一方面,该县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原则,积极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业;另一方面,根据“宜游则游”的原则,该县精心了设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积极营造色彩农业景观带,通过农村节庆和品牌营销相结合,推动农家乐、季节性度假养老产业快速发展。增强农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

(4)把美丽乡村建设与村民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相结合。桐庐在大部分的行政村都设置了村级老年大学,为老年人免费提供教学课程,满足农村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许多村庄鼓励农村选出若干当地有表率作用的道德模范和生产模范,以培育优良的乡风。此外,村两委还定期组织村民开展结对帮扶志愿活动。诸如此类的美丽村民的实践项目,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前期规划与后期保护乏力

规划在新农村建设中居于龙头地位,改善和整治环境是美丽乡村的建设的第一步,而保护是使前期成果得以维系的重要环节。然而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重建设、轻规划轻保护的问题,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规划滞后,规划与参与审定的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深入调研,造成规划偏离实际。二是上级在检查工作中对实施方案提出不同意见,影响了实施进度。三是由于村级经济薄弱和责权不明晰等原因,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保护效率很低。村中的公共设施(如绿地、乡村道路)常常出现有人建设、有人使用,却没有人管理的情况。

2.重外表、轻产业的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地区搞建设急于求成。一些村庄枉顾规划方案,仅着眼于村庄设施的改善,把修广场、建祠堂、粉刷房屋立面作为主要工作,这显然过于肤浅。像这样重外表、轻产业的美丽乡村建设方式根本无法提升当地的发展水平,更不能完成农村自我“造血”的目标,这显然违背了美丽农村建设的初衷。

3.多政府投入、少民间参与的问题

建设美丽乡村,需要大量要素资源的投入,单凭政府的力量无法完成如此庞杂的建设工程。我们发现许多村庄由于大额的前期投入而导致了数百万甚至数千万的资金缺口。面对如此大的资金缺口,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广泛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去很有必要。但实际上,广大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都没有被调动起来。

4.文化建设流于表面的问题

乡村的外在美主要体现在山美、水美、田美、房屋美等方面,但外在美的创造与维护却要靠农民素质的提升和乡风文明的进步,这实际上是乡村的另一种美――内在美。[3]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美丽乡村的文化建设许多只停留在表面层次,很多村庄的历史文化挖掘多流于书面形式,所谓的“乡风民俗”更多的是存在于材料和文件之中。另一方面,村两委对于美丽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一定程度的忽视,农民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往往被置于边缘位置。

四、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个全面的、综合的、统领新农村建设工作全局的系统工程,其政策要求严、利益关系多、推进标准高。因此,在建设推进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各方面的问题。

1.美丽乡村建设要实现与城乡统筹发展相对接,须重视规划和保护的基础性、统领性作用

县域内的美丽乡村建设要在全局性上做到全域规划理念,统筹精品点、精品线和精品区块布局;建设规划也要突出差异性,因地制宜,彰显地域特色和个性之美,避免千村一面。规划者要深入调研,避免走过场,撑场面的形式主义,努力把握好各类规划的定位和深度;美丽乡村建设的阶段性成果的维护,必须被视作与开发同样重要的地位。

2.推进城乡统筹任务的完成,根本在于创收富民

所以美丽乡村建设在环境、外表提升的同时,要从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实事入手,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在建设过程中,要着力把各村所具备的生态环境、乡土文化的优势转化为发展的显势,树立经营村庄的理念,坚持开发与经营并重,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新型产业培育坚持结合起来。

3.建设美丽乡村,政府主要职责是组织和引导,真正的主体应是农民

如果仅靠政府的投入、靠几个大小项目来出成果,那就明显忽视了农民的主体性地位,也会影响建设的效果。事实上,农民有效参与可以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人力和软件的保障。因此,把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动权交到农民手中,确保农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引导农民利用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机制等平台,达到投工投劳、出资出智共建美好家园的目的,并实现自我管理的意义很大。

美丽乡村建设还应充分利用社会的力量参与建设,广泛动员和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其中。如桐庐县桐君街道君山村首创“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的家园自己管”,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君山模式”,在全县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另外,可在各类民间组织经过评估申请后,由政府向购买服务项目,此举将有利于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社会发育相辅相成,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有机结合。

4.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中,都是一体两面的重要内容

任何一个乡村的人文内涵只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深厚,要提升农民的个人精神面貌与文化层次,最便利的资源就是村庄资源。对于美丽乡村的人文资源利用,首先应突出抓好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工作,大到民宅祠堂,小到一草一木,都要加以修缮保护。第二步就是深入挖掘、整理、总结乡村的人文典故、地域风情、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遗产,以各种形式加以编存。在此基础上着手深化推进农村人文资源的开发,对村内进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对外进行积旅游宣传。

总的来说,美丽乡村建设既是一项大战略,也是具体的农村发展实施规划,只有动员各方面力量,转变固有的发展理念,在统筹城乡的发展道路上我们才能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中共杭州市委.中共杭州市政府:加大统筹城乡力度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政策望,2012年第3期

[2]柯福艳,张社梅,徐红玳.生态立县背景下山区跨越式新农村建设路径研究――以安吉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例.生态经济,2011年第5期

[3].文化视域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美丽乡村规划实施方案篇8

全面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

 

近年来,**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有效推动城乡一体融合发展。先后建成各种类型美丽乡村28个,万村整洁村34个,全县71.8%的农户住上了小康房。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做法

(一)规划先行,统筹推进。合理编制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根据不同特点,将全县所有村庄区分为城郊融合村、景区景点村、中心社区村、一般整治村、整合撤并村等5种类型。投入820万元,一次性编制完成了9个镇的总体规划和119个村庄整治规划。注重“多规合一”,将美丽乡村规划和其他各类规划有效衔接,使生产、生活、商贸服务等各功能区科学布局、协调配套。坚持“边远村向中心村集中、周边村向集镇集中、城郊村向县城集中”和“宜平房则平房、宜楼房则楼房”原则,有效促进了有限公共资源重点配置。

(二)健全机制,整体联动。着力加强组织领导,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探索形成了县级领导联点、帮扶单位包点、镇村合力建点的工作机制。建立完善了资金投入、长效管护、督查考核等制度,全县每年整合投入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达到1亿元以上,县级财政每年都要专项预算环境整治经费,每个镇也要有相应的配套资金。目前,全县基本实现了“片区有垃圾填埋场、镇镇有垃圾转运车、村村有管理组织、社社有垃圾转运斗和保洁员队伍”的“五有”目标。

(三)助农增收,夯实基础。注重强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成面积1.8万亩的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281个中小型农牧循环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达到897个,产业龙头带动蔬菜、玉米制种、番茄、肉牛、肉羊等主导产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引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以完善的产业体系促进农民增收,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有力推动了水、路、房、渠、电、网、医、养、学等基础条件综合改善。

(四)综合施策,全面提升。专门研究制定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梯次建设五年规划,先后部署落实了“四改六清六治”、“百村整洁”、“五化覆盖”等行动,确保镇镇有任务、村村有行动、年年有变化。在抓好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我们高度重视农民素质提升,先后累计培训农民14.3万人(次),力促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变。通过深入开展“文明村镇”、“五星文明户”创评等活动,有效促进了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提升。

二、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全县以新农村“四化”示范村和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生态建设、环境卫生整治、持续推进柴草清理,农村人居环境逐步改善。建成“千村美丽”示范村6个,市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7个,“万村整洁”村29个,建成新农村“四化”示范村30个,带动全县建成100户以上农民集中居住小区19个、133栋、4434户。

(一)注重谋划逐步推进,规划意识不断增强。全县已编制完成9个镇、119个村的村庄规划,实现了乡镇及村庄建设规划的基本覆盖。尤其是近年在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过程中,在贯彻“三集中”原则的同时,按照城市社区服务功能的要求进行基础设施规划配套,建设档次和水平不断提升。

(二)统分结合建设新居,居住条件不断改善。把整村整社推进、建设农村社区、农村危旧房改造、鼓励农民进城购房结合起来,强化对示范点的政策扶持和危困对象补助政策落实,农民群众居住条件大幅改善。新建小康住宅8713户;其中:建农民公寓楼165栋5598户,连片20户以上平房小康住宅示范点9个228户,连片20户以上二层田园式住宅示范点3个80户。累计农村小康住宅达到25022户,占全县总农户的71.8%。

(三)立足实际积极探索,示范效应不断显现。按照“三集中”和宜楼房则楼房、宜平房则平房的原则,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建成了怡馨嘉苑、新城家园、六三嘉苑等一批农村新型社区,探索建设了西滩村、暖泉村等一批整村整社推进型的农村平房新建模式,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项目支撑群众参与,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把项目支持、单位帮扶、村级自筹、“一事一议”有机结合,整合各类建设项目,全面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全县各部门(单位)共向示范镇(村)集中安排水、电、路及文教卫生等惠农项目180多项、整合各类资金达5.25亿元。新(翻)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达到110个;建成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5个,新建并完善配套小区广场12个3.5万平方米,完成道路建设230公里,渠道衬砌120公里,架设路灯928盏,使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五)环境治理持续推进,农村面貌不断改观。按照全县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通过“三清”、“三改”、环境卫生评比等活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配套完善农民集中居住区的社区服务中心、文化健身广场、卫生室、农家书屋、农民培训中心、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采取项目支持、单位帮扶、群众自筹等方式,先后投入资金5447.8万元,指导帮助示范村积极开展住宅门面维修及粉刷、硬化通村社道路、衬砌渠道、架设路灯、农电网改造、村庄绿化美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建设,农村群众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观。

(六)施行单位部门帮扶,助推美丽乡村建设。采取县级领导联系乡镇、部门帮扶美丽乡村示范村的方法。由县上四大班子领导牵头、其他领导积极参与,每个示范村选择5个部门(单位)进行全方位联系帮扶。各联系帮扶部门(单位)先后为示范村联系协调道路建设、渠道衬砌、打井架电、美化绿化、阵地建设等建设项目50多项,直接帮钱帮物(折合现金)400多万元,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七)加强督促检查,做好协调指导。县委农办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在示范村建设中采取每月上报进度、每季度开展实地督查、半年进行观摩检查、不定期通报等办法,狠抓示范村各项建设任务的落实。县上分管领导和农办相关领导经常深入各示范村现场指导、掌握进度、协调解决问题,推动“千村美丽”示范村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同时,督促协调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各尽所能共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确保各项任务全面完成。

三、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一)全域规划重点打造。以科学规划统筹美丽乡村建设。科学规划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前提,规划不仅仅要重视点的打造,还要同步推进线和面的提升,规划的应该是一条线、一个面而不单单是一个点,形成点线面结合的靓丽风景。首先,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要全面涵盖在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以及产业发展规划的规划体系,实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思路规划化,规划项目化,项目资金化。其次,规划是重点打造而不是全面开花,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科学研判村庄的自然环境、基础条件、所处区位等多方面因素,有重点的选择一批自然条件优越、自身特色明显、交通相对便利、区位相对较优的村进行重点打造,而不是全面开花。

(二)文化增色提升内涵。文化是一个地方最能够打动人心、嵌入记忆的符号。美丽乡村建设要把地域文化作为提升内涵的灵魂,不遗余力的进行精准定位、深入挖掘。在民居保护和文化展示中要突出原真性,实现差异性,即在民居的外部改造上严格按照地方风格和特色进行打造,同时在内部装修上融合现代生活方式,做到简约而不简陋,乡土而不老土,纯朴而不落后,实现传统风貌与现代设施有机统一。做强了文旅创意综合体,既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又丰富乡村旅游内涵。

(三)政府引导全员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线长面广,政府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发挥好引导作用,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各种手段,高质量的做好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配强配好村两委班子,打好里子,铺好底子。同时始终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观点,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民心工程、民生工程来打造,让农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看到效果、得到实惠,从而调动其参与建设管理的积极性。项目实施主管部门共同对支农项目申报立项、实施、考核验收、资金拨付全面审核把关,使各类建设项目和资金优先安排给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镇村。在推进农民创业增收上,构建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创业带就业工作机制,帮助农民创业就业、致富增收,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可喜景象。着力加强基层基础,不断完善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一体化、服务均等化水平要明显提高。大力开展生态人居建设行动、生态环境提升行动、生态经济推进行动、生态文化培育行动,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护农民权益,赢得农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实现稳定发展、和谐发展、健康发展。

美丽乡村规划实施方案篇9

根据安顺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安顺市创建宜居乡村县(区)交叉检查方案》的通知,关岭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关岭自治县创建宜居乡村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及**乌镇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镇创建宜居乡村推进乡村振兴行动交叉检查工作方案》的通知的文件精神。我村认真组织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创建工作,严格按照“四清两改四严禁”要求,以垃圾、污水、厕所为主攻方向,扎实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和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助推“美丽宜居乡村”创建,现就我村创建宜居乡村工作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二、工作措施

(一)严格落实四清两改四严禁要求。根据镇工作部署和相关文件精神,村支两委召开会议,对创建宜居乡村工作作安排部署,实行包保网格责任制,将工作落实到人,确保每项工作落实到位,按时完成。

(二)开展创建宜居乡村工作。根据村民代表大会成立村民理事会和制定村规民约,并且开展乡村振兴文明示范户评选。各网格员入户走访加大宣传四清相关政策要求,发动广大村民群众自觉、主动实施,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清理村内沟塘、清理畜禽养殖粪便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清理室内屋外环境卫生。引导村民改变农村房屋装饰外貌,改变村民不良习惯。开展群众会议宣传严禁秸秆乱烧乱焚和严禁垃圾乱烧。排查私搭乱建和乱战耕地,建立台账,动态监测。

三、主要成效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村在乡村振兴、宜居乡村建设方面取了阶段性的成效,但是距市、县的要求仍有很大的差距,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环境卫生标准还不够高。根据当地民族习惯,环境卫生整治效果不明显。二是群众主体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通过加强宣传,大部分群众参与清洁乡村积极性有所提高,但是有部分群众卫生意识还不够强。三是乡村建设规划水平有待提高。我村规划建设相对滞后,民族文化特色不够突出。四是长效机制有待建立健全。由于我村的项目资金很少,土地资源少,产业发展规模不大,建设资金不足。宜居乡村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由于村基础设施落后,村集体经济落后,现有资金较难满足宜居乡村建设需求。目前建设成效不明显,距离美丽宜居乡村的目标仍需进一步加强。

五、下步工作

(一)是全力推进宜居乡村建设。把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当做一项政治任务抓紧抓好,根据政策文件,细化工作方案,压实每一项工作。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让村民关注宜居乡村建设,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引导村民群众主动投入到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来,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主人翁”的作用。同时,认真总结好做法、好经验,形成长效管护机制,让更多村民从中受益。

(三)是加大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宜居乡村建设离不开产业发展。根据我村的实际情况,目前申报150亩生姜种植,150亩辣椒种植,300-500亩蜂糖李种植。

(四)创新乡村振兴工作思路,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一是继续完善领导干部包组包户,制订服务管理制度。二是建立健全驻村工作队激励办法和管理机制。三是加强和创新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继续完善保洁、监管等长效机制。四是继续深入群众开展宣传动员,充分释放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和创造力。五是大力组织资金保障,继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等资金筹备,有效发挥对口单位帮扶作用,引导社会力量积极投身乡村建设活动中。

汇报完毕!

美丽乡村规划实施方案篇10

关键词:城乡规划;管理;监督;审查

1城乡规划管理和监督的现状

1.1缺乏公众的监督

现阶段,我国在城乡规划方面真正的决策权掌握在领导手中,规划设计师以及公众只是负责具体的执行工作。在一些中小城市,此种现象更加普遍。领导对城乡规划拥有很大的决策权力,社会上缺乏公众和舆论监督的制度,整体的城乡规划由领导决定,缺乏监督的机制,对规划领导不能形成约束,很容易出现腐败现象。

1.2管理的制约机制不健全

近几年来,城乡建设规划的管理工作力度有所加强,城乡违法建设的数量有所降低,体现出了监督检查管理的科学性,群众的法治意识得到提高。与此同时,单独工程项目违法的现象有所凸显。

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施工方没有根据规划许可,直接施工,部分施工方更改工程布局,为达到验收的目的,会在工程竣工之前提交申请变更许可的方案,建筑的实际情况符合实际的规划许可,避免处罚。规划部门缺少有效的制约机制,导致规划管理存在漏洞。因此,城乡规划行政管理人员必须建立相应的监督制度,对规划审批进行记录,建立群众监督的制度,便于城乡规划的有序开展。

1.3规划管理的机构难以统一

结合我国的规划管理行政机构职能,市级、区级以及县级都有相应的管理机构。规划局所属的部门存在差异,行政级别不同,职责范围以及管理权限存在很大的差别。规划主管部门名称较多,群众容易混淆,当出现问题时,不知道该找哪一个主管部门,工作的效率较低。

2城乡规划管理和监督的措施

2.1城乡规划管理的原则

例:浙江省杭州市环溪村是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在进行规划管理时,主要是坚持了以下的原则:

第一,坚持城乡统筹,在制定城乡规划时,应当注意到县、镇、乡村发展的情况,结合城乡的特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进行规划时,根据环溪村的实际情况,了解群众最为急切的事情,站在长期发展的立场,注重实效性。

第二,突出重点发展。环溪村主要是以种莲文化为主,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突出“村容整洁环境美”,着重实施了“生活污水处理”、“生态河道改造”、“生态人居提升”、“生态文化传承”四大工程,倾力打造“生态环溪”,使之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村容村貌整洁、宜居生活幸福的美丽村庄。

第三,政府作为主导,农民作为主体。需要充分的结合省、市及镇村党委,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环溪村群众的努力下,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促进环溪村的建设。

第四,统筹规划,科学的制定实施方案。环溪村在相关单位的部署下,2009年的重点在于制定规划,确定实施方案;2010—2011年,重点在于全面的推进规划;2012—2013年根据规划提升精品亮点。

2.2城乡规划管理和监督的措施

2.2.1强化法律意识

城乡建设的规划主要是在特定的阶段内为城乡的发展以及建设提供指导,是政府进行决策的基础,是对城乡建设以及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提出明确的要求,当城乡规划经过法定程序批准之后,为城乡的建设以及规划管理提供依据,没有经过法定的程序不能进行修改。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规划经过频繁的变更,不按照规划进行办事的事情常有发生。政府需要加强立法工作,将规划报告制度、监督管理、责任追究等制度上升为法规,监督规划的审批、实施等,保持规划的严肃性以及权威性。

根据节约发展的原则,能够根据国家的用地标准严格的进行审批,合理的进行村庄布局规划,根据城市的基本情况,建设相应的公共设施,将农村的生存和生活条件改善,建设和谐的城乡环境。

2.2.2实行民主决策

规划行政部门需要对规划工作强化组织、领导工作,根据政务公开以及民主的原则,使组织能够发挥规划编制的职能。和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管理程序需要在网上及时的公布,在政府的网站以及规划主管部门的网站上需要建设专栏,加强宣传,使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以及参与权得到充分的保证。借助于报纸、网络等渠道,向社会公布城市建设的规划,增加城乡规划的透明度以及公开性,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专家组,对规划加强评审和论证,重要的项目或者是地段,需要审查设计方案,为城乡的建设规划提供支持。站在城市发展的角度,明确区域范围的地位、作用,明确城市的优势、劣势,将区域内的城乡发展实现一体化。环溪村在进行规划建设时,充分的发挥村庄座落在天子源与青源溪双溪交汇处优点,根据现有的基础,为环溪村的发展积极的创造条件,采取有力的措施,以村庄整治建设为抓手,着力于改善人居环境,完善服务设施,提升文明程度,先后获得了浙江省“千镇万村种文化”先进村、杭州市“国内最清洁城市”示范点和新农村建设标兵村等荣誉称号。2011年被列为杭州市首批美丽乡村精品村创建对象,2013年成为全国人居环境现场会示范点。

2.2.3加强社会监督、行政监督

首先是要实现公示内容以及公示程序的规范化。明确社会监督以及进行投诉的方式。发挥规划编制、规划监察以及规划审批的职能,扩大监督的覆盖范围。

其次,丰富公示的形式以及载体。根据公开的内容,合理的选择公开的方式,便于群众加强监督和理解。第一,对网站、报纸、公示大厅以及公示牌进行规划;第二,采用问卷调查以及广场咨询的形式。召开规划报告会以及座谈会,进行公示;第三,采用咨询、听证、论证以及评审等方法,对于公众最为关注的社区、规划方案等进行展示;第四,根据咨询委员会、专家组以及规划协会等机构进行公示。

最后,强化公示的互动以及沟通。在公示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公众的参与性,对于群众提出的问题,及时的作出回应。建立渠道。公布监督的电话、邮箱等,引导市民积极的参与。及时的整理公众提出的意见,并进行研究,落实责任人制度。

2.2.4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

环溪村在进行规划建设时,尊重民众的意愿,充分发挥民众的积极作用。对于和农民利益相关的问题,进行认真的研究,并加强专家论证的环节,将此作为建设的重点,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因此,在进行城乡规划时,不能忽略民众的重要作用,发挥民众的智慧,提高规划的质量。

3结语

对于城市的建设而言,优质的规划是前提,制定正确的发展规划,并进行监督管理,使得城乡规划发挥综合调控的作用,对专项的规划进行协调,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俊国.试论提高城乡规划管理的有效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电子版),2012(7)

[2]梁俊斌.城乡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探讨[J].建材发展导向,2011(9)

[3]乔兴亚.城乡建设规划管理漫谈[J].山西建筑,20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