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研究十篇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研究十篇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0:41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研究篇1

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有的放矢,即有明确的复习目标,以目标为核心构建复习教学的内容。案例在复习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可以突出教学的核心,让学生把握重点。所以,初中数学教师需要把握运用案例的意图和方法,切实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提高其数学学习水平。

一、运用案例开展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的意图所在

1.抓典型,突重点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其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的错误往往具有相似性。深究其中原因不难发现,学生彼此之间会相互交流,若是部分学生在某些知识或某个问题上掌握较好,那么就可以在交流中让其他掌握不牢固的学生进一步加深认识。若是大多数学生都掌握不好,那么学生彼此交流也无法起到解惑的作用,进而大多数学生都对这一问题抱有疑惑。所以,通过案例进行复习教学,可以将学生存在的相似性问题,通过典型题例的形式进行讲解。这样可以突出学生尚未掌握的知识重点,有利于复习课教学效果提升。

2.分类别,强理解

复习课教学和正常课本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正常课本教学是依照教学大纲,对课本内容展开细致讲解,速度较慢;而复习课教学主要是针对已经教学过的内容拉通梳理,对学生掌握较好的知识点简单回顾,对学生掌握不好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所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案例为载体展开复习课教学,可以对学生存在疑惑的知识实现分类讲解,增强学生的理解消化效果。在\用案例展开复习课教学时,也需要秉承分类、强化理解这一基本原则,合理有效地引入教学案例。

二、案例在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中的运用措施

1.案例设计

在进行复习课教学时,要引入案例,首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整理汇总,明确学生存在的薄弱环节,以此为基础设计适当的案例展开教学。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环节,我们以学生的日常作业和考试中表现出的问题为主,将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归纳汇总,并按照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分类。例如,规定运算的问题的解决,首先观察新运算是怎样规定的,然后转化成我们熟悉的算式来解决。

比如,表示一种新运算,已知23=2+3+4,72=7+8,35=3+4+5+6+7,按此规则,若n8=68,求n。针对这类题,首先观察“”是怎样定义的,然后将n8=68转化成我们熟悉的算式。通过观察,n8的含义是n8=n+(n+1)+(n+2)+……+(n+7)=68,即8n+28=68,所以,n=5。

2.案例运用

第一,在复习课教学之前引入案例。复习的重点在于对学生尚未完全掌握的知识展开补充教学,所以可以在开始教学前,将设计好的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针对这些案例进行求解。这时学生必然会再次表现出其存在的问题。此时,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对案例展开分析,可以强化学生的理解。例如,用正数、负数表示下列各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①零上19度与零下20度;②高于海平面1432米与低于海平面253米。解决这一类先规定其中的一个量用正数表示,再用负数表示另一个量。复习时我们要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指出关键词和关键数量的关系。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些知识复习讲解之后,学生可能还是存在不清楚的地方。这时教师就可以运用相关的案例进行进一步说明,让学生切实对所讲解的知识产生深刻认识。例如,在“相反数几何意义的运用”的复习时,有:已知点a是数轴上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一个点,它表示的数是有理数a,请在数轴上画出有理数a的相反数的点B。在复习时结合分类讨论思想来讨论,将a按正数、负数、零三种情况分类来讨论,做到了不重复、不遗漏。

第三,在复习课教学完成之后运用案例。在完成复习教学之后,为了检验教学质量,也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相应知识的掌握,教师就可以设置一个案例,让学生对其进行处理。对于应用题的教学和复习一直是我们教师和学生比较头痛的问题,其实我们通过案例举一反三,促进学生对类型题目的理解,强化学生应用题的阅读能力,强化学生阅读理解应用题的技巧,从而突破应用题的难点。

3.案例演变

在日常学习中,学生还存在一种问题,就是对某个题目能够求解,但是在其进行变形之后,就不会解题了。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在知识的迁移和转化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在复习教学时教师要通过案例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转化迁移能力,一题多解,一解多题,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研究篇2

引言

数学思想方法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使其很好地驾驭数学知识,同时能够对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除了让数学的学习变得更加简单之外,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其它学科的学习。因此,如果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不仅可以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大幅提升,还可以使学生将科学的思维方式树立起来,最终将正确的数学观形成。

一、数学结合思想的重要作用

数学本身具有十分复杂抽象的特点,同时还具有符号化以及形式化的特点,所以很多学生并不喜欢数学。再加上数学具有很复杂的逻辑推理,因此使得学生在认知上感到了非常困难。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无法帮助学生将这种困境摆脱掉,仍然对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呆板反复的强调,而不能够对直观图形进行及时的利用从而使同学们更好地对抽象结论产生理解。事实上教材里面包含着很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对这种数形结合进行充分的利用,从而能够更好地将数学的本质揭示出来,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负担得以有效减轻[1]。

二、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中的具体运用

1、以数化形方法的运用

一些数学关系在数学中非常的抽象,导致学生无法将其很好地把握和理解住。而数学图形具有直观和形象的特点,因此可以很好地表现出其中的抽象思维形象。将数量问题转化为图形问题在初中阶段通常包括两种途径,也就是解析几何知识以及平面几何知识。以数化形的方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首先可以采用直观的几何代替抽象的代数语言,因此可以有效地避免出现冗长而复杂的推理或者计算;其次其可以利用直观形象的图形帮助学生对抽象晦涩的代数关系进行理解和阐述,最终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2]。

比如:在对平方差公式进行讲解的时候,就可以对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进行充分的利用。通过对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的利用对以下几个多项式进行计算:(2x+1)(2x-1),(m+2)(m-2)。在完成计算之后同时对计算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对其中的规律进行探索。随后再通过对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的利用对(a+b)(a-b)进行计算,最终将平方差公式的内容表示出来,再与几何图形相结合将平方差公式说明,对平方差公式的几何意义进行探索,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平方差公式,见图1。

图1平方差公式的图形示意图

2、以形变数的运用

尽管图形具有直观以及形象的特点,能够很好地表现抽象的思维形象,然而必须要通过对代数的计算进行借助才能够实现定量,尤其是单纯地采用观察的方法对于一些过于简单或者相当复杂的图形进行观察很难得出一些结论或者规律来,这时候就要对“形”的对应形式――“数”进行运用,从而对图形中的隐含条件进行发掘,通过对数量的利用使得图形的问题得以解决,再加上逻辑推理及分析计算,最终将图形问题很好地解决掉[3]。比如在对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进行讲解的时候,教材当中首先对平分角的仪器进行了介绍,然后对此仪器的原理进行探究,从而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能够采用尺规将其中已知角的平分线作出来,随后让学生采用折纸的方式进行动手实践,折叠∠aoB,最后再将一个直角三角形折出来,这时候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对折痕的长度和数量进行观察,最终能够将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得出来,同时还要提供严格的符号证明和推理过程,并且对证明一般命题的步骤进行总结。

3、形数互变的应用

在一些数学问题当中往往不仅仅是简单的“以形变数”或者“以数化形”,需要转化其中的形和数,也就是要有效地结合“以形变数”以及“以数化形”这两种方法[4]。比如在对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函数进行讲解的时候(下图2),其中的平面直角坐标系除了可以将地理位置表示出来之外,还能够将一座桥梁横架在数与形之间,一一对应平面上的点和有序实数对(x,y),从而有效地结合图像和函数,在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之后,就可以对代数的方法进行借用研究几何性质,并且选择几何的方法对代数关系进行表述。

4、在解题中对数形结合的运用

例题:0>b>a,然后对a,-a,b,-b的大小进行比较。

分析:要想把这个问题解决掉,非常简单的一个方法就是将这四个点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学生利用数轴就马上能够将正确的结论得出来,也就是―a>―b>b>a,见图3。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研究篇3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a-0068-01

数学学科的抽象性、系统性、逻辑性、复杂性等特点,让很多学生学习起来都感觉很吃力。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强化数学意识,提升数学能力,教师可以引入案例教学的策略,以案例的具体性、步骤性、思维性等特点,将抽象的知识、规律、方法、思想,应用到具体的数学案例中,以此加强学生的理解、记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应用。

一、引入分析案例,激发创新思维

分析是思维活动的过程,也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思维碰撞的过程。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数学概念、理论、方法与规律,教师可以合理、有效地引入分析案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分析中理清思路,建构较为完善的知识网络,并分析得出更为完善的知识与规律。

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整式》时,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强化数学思维与能力,笔者引入“杨辉三角”这一分析案例,鼓励学生拓展整式的相关知识。结合“杨辉三角”这一案例,学生将杨辉三角的一部分画出来,展开研究与分析,了解到杨辉三角第n行是(a+b)n展开式的系数,n行中的第i个数是斜行i-1中前n-1个数之和,第n行n个数之和为2n-1,还有其他很多规律,并且杨辉三角与斐波拉契数列有很紧密的关系。通过结合多媒体辅助课件,引导学生交流分析,探索数学的奥秘,激发其创新思维。

二、引入研究案例,强化合作交流

研究性和探索性学习方案是数学学习中较常用的两种方式,针对某一课题或知识点,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研究与探索,发现它涉及哪些知识与方法,并查阅资料、理清思路、研究分析和总结归纳,在研究过程中,强化合作交流,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网络。研究性案例的引入,一般需要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研究性课题,与初中数学知识紧密相连,鼓励学生研究理论知识,发现数学规律和方法。

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等腰三角形》相关知识以后,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应用,了解三角形中边与角的相关知识,引入了研究性课题“三角形中边与角的关系”,鼓励学生结合等腰三角形知识,展开研究分析。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动手画图、交流合作,运用辩证性思维方法,结合计算机软件工具,得出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等边对等角相关规律,边与角的对等和不等关系可以互换。

三、引入探索案例,挖掘学生潜力

探索与发现是获得知识、学习方法的关键途径,没有自主探索过程,学生就不可能真正地体验到数学知识的来源与发展,也就不可能真正领悟数学思想与方法,更不可能具备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引入探索案例,鼓励学生运用现有知识与技术,进一步探索分析,运用数学方法与思想来解决数学问题,掌握数学规律,发现数学奥秘。

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多边形及其内角和》相关知识时,为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三角形与多边形相关知识,教师以“多变形内角和探究”为主题,展开问题探索过程。师问:结合面积计算的推导方法,四边形可以分割成2个三角形,梯形可以分割为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那么多边形是否也可以分割呢?由此,学生组成几个小组展开探索分析,动手画图、建模,结合已有知识,了解到多边形可以划分为(n-2)个三角形,由此,学生得出其内角和为180(n-2)度。这样,教师结合探索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分析,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完善了学生的能力。

四、引入实践案例,提升应用能力

为了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与能力,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应用,将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完善各方面的能力。引入实践案例,将数学与生活应用实例相结合,进一步鼓励学生发现知识的奥秘和规律。

如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旋转》时,教师引入实践案例,借助多媒体展示世界上美轮美奂的一些图案,并引导学生欣赏和交流这些图案中图形旋转、中心对称、轴对称的相关运用。之后展开学生自主设计图案的实践活动,以公益图案、奥运会图案、学校标志图案等为主题,展开图案设计的自主实践过程,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研究篇4

>>基于pGp电子双板环境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分析基于pGp电子双板的物理课堂教学基于电子双板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研究基于微信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研究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及应用研究电子双板在现代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基于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初中物理翻转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应用研究基于moodle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基于DBR的翻转课堂教学应用研究课堂教学视频的拍摄与制作应用研究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研究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基于内容的视频检索技术教学应用研究微视频教学资源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微视频教学资源的应用研究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交互式电子双板的应用案例分析视频案例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发展应用研究基于翻转课堂的《数字摄影》课堂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2]冯亮.陕西省高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个案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3]吴军其,郑懿新,曹芬荣,刘卫青.交互式电子双板的应用案例分析:以《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1):34-38.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研究篇5

关键词:初中生;学习兴趣;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162-02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兴趣。”兴趣的功效之一就是能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兴趣,就成为一种动因、内在力量。所以必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学得主动活泼,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不断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我校是一所偏远山区中学,学生的素质良莠不齐,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较差,良好学习习惯还未养成。具体表现在有些学生学习有困难,看书不懂,答题不会,这样就使毅力欠缺的学生产生了畏难感,怕数学,烦数学。越不想学,成绩就越差,越差就越不想学,导致恶性循环。从而产生了自卑和应付心理,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涂改分数,欺骗教师和家长的行为也时有发生。还有的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不稳定的倾向。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情绪波动大,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上起伏不定。其结果是态度消极,敷衍应付,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还有些学生一般只对结论感兴趣,但对通过观察、推导,找出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他们的共同属性,抽象概括出数学规律、概念等一系列思维过程不重视,不愿参与探讨过程。这种心理防碍了学生知识形成的系统性。同时,没有通过自己努力而获得的结论终究不会形成牢固的知识概念。因而在使用知识时往往会出现“知识断层”现象。加之近年来优秀摘要:著名教育家布卢姆认为,除了百分之一、二的超常儿童和百分之二、三的低常儿童(包括智力、情感、体格等方面有缺陷的儿童)之外,95%以上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学习动机等方面无大的差异。只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并找到帮助每个学生的方法,教师就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期待所有学生掌握所教的内容,最终使得大多数学生达到他们能够到达的发展水平。

关键词:初中生;学习兴趣;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162-02生源不断的外流,在现有基础上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

经过调查,影响山区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成因有:家庭教育缺失和家庭教育不当、经济的大发展和拜金风气大涨、教师自身素质和落后老套的教学方式、学生不爱学习或者不会学习缺失学习原动力如;学习方法不当;克服困难的意志薄弱;存在情感障碍;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学习兴趣;体质、体能差,影响学习;心理素质方面。以上是影响学生兴趣的自身、教师、教材、家庭、社会等五方面因素;培养山区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要培养山区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教师以爱心铺路,教学生树立信心,教师也更新了教育观念;优化课堂教学,实施四步一体教学模式;在知识方面寻根求源,使数学教学生活化;改变教与学的方式,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改变评价机制。在目前的山区中学,学生对学习数学兴趣有所提高,经过研究影响山区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成因,并找出相应的对策,不同程度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课题研究组织分工

组长:杨贵成(校长,负责全面工作)负责人员组织,设备供应,后勤保障,资金支持。

主持人:李芳(教研组长,负责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及课题的具体实施)。

资料员:杨永霞(教育科研处副主任,组织协调各方面工作,负责课题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归档)。

组员:刘冬旭刘丽华付荣侯敏(组织实验前的问卷设计及调查研究,提供相关的研究数据资料,撰写实验报告,并进行阶段性总结)。

三、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经过一年的认真学习、努力实践,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师生的素养得到有效的发展提高,绝大多数教师优化了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不同程度上有了明显的提高。

1.问卷调查报告。结合课题组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拟定了《影响山区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成因与对策的研究调查问卷》,进行了问卷调查。全部问由课题组成员刘丽华主持核查、整理,然后用电脑进行统计,算出各类选项的百分比。数据统计完成后,课题组成员共同对数据进行了汇总,并对汇总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合数据显示和平时对学生的了解,将问卷反映出的信息归纳为三大方面的问题,由课题组成员撰写了调查报告。

2.初步形成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模式。初步形成“四步一体”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兴趣。四步为: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激活动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促成发展;总结练习,整体提高。一体是以“活动”为主体。(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这是教学活动的初级阶段,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内驱力,促使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进而产生强烈探索的欲望。(2)激活动力,自主探索。教师运用多种策略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实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3)合作交流,促成发展。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修正、补充,加深对问题的理解,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个体与群体共同发展。

3.初步形成个案研究报告。前阶段我们的做法是:第一,有意识地收集课堂中有价值的教学案例。第二,定期组织实验教师对收集的案例信息进行分析、反馈,使案例研究逐步上升到理性的高度。第三,强化对典型案例的再研究,将案例所得再回到实践中,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

4.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课题组教师撰写了一些感悟、体会以及论文等,以作为资料保留。主持人李芳撰写的论文《在“案例研究”中成长》在保定市组织的初中数学论文评比中荣获教育教学优秀论文二等奖。付荣、杨永霞、杨贵成、李芳也分别在部级刊物发表数篇论文。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研究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案例;效果

我国在进入21世纪以来就开始了对各阶段教育教学效果进行提升的相关改革,但是教育作为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之一,因此,整体改革的进度就显得很慢,改革的难度也相对较大,再加上我国文化对教育产生的影响,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这就导致初中数学课堂基本上是以教师一人为核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课堂。根本没有生活案例和教学案例的引入,有许多初中生就因此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甚至因此产生厌学情绪,初中数学的教学效果自然就会下降很多。

一、“生活化案例”的内涵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有人说学习要联系实际,工作要联系实际等之类的话语,这里的“实际”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要详细说的“生活实践”,这些生活实际引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就是生活案例。任何知识的学习最后基本都是为生活服务的,因此,生活实践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终目标,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大部分知识在生活中都有体现,而且更是因为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最终依然要服务于生活实践。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材内容更多的是数学的专业性知识,与生活联系的案例并不是很多。数学对于广大初中生来说,本来就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如果学生没有产生对初中数学的兴趣,那么他们的学习将会面临重大的阻碍。但是,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引入生活案例,用有趣的生活中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去探求有关生活实践的数学知识,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二、“生活案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1.数学源于生活,与生活联系紧密

初中数学涉及的所有内容几乎都与现实生活有关联,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都能够用初中数学的知识解释或解决,因此,两者的关联度相当高。换句话说,初中数学的学习是为了生活而准备的,而相应的,对生活实践问题的处理也能够促进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因此,初中数学教学是离不开对生活案例的运用的。

2.生活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将是教师要注重的问题,尤其对初中数学这样一门专业性较强的科目来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本来就不简单,因此,教师必须巧用生活案例,让学生愿意根据生活案例去接触、学习数学知识,逐渐对初中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学习。

3.将抽象转化为具体的作用

在初中数学知识中,有很多都是相对抽象的知识,这对于身心发展不够完善的初中生来说,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度。可是,如果将这些知识与生活案例结合起来,学生就可以很轻易地理解。比如,学习正负数的时候,初中生在学习之前只有对正数的记忆,根本不知道负数是什么概念,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给学生举例:比如,现实生活中的楼房,楼房有地上的部分,也有地下室,楼高30m,地下室有10m,那么,地上的部分就可以记成+30,而底下的部分就可以记成-10,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相对容易了。

因此,生活案例在数学中的应用非常有效,对提升教学效果具有很大的帮助。

三、巧用生活案例的实践措施分析

1.不断利用生活案例,培养学生的生活化意识

教师想要用生活案例提升数学的教学效果,那就必须让学生认识并认可生活案例的引入,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产生一种随时联想生活案例的意识,简称为“生活化意识”。为了达到这样一个目标,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讲解有关于生活案例的内容,并让学生了解生活案例对数学学习的帮助,学生在明白了何为生活案例之后再教会学生如何利用生活案例进行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培养他们的生活化意识,让学生在教师的日常授课中能够与教师相互配合、相互呼应,共同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

2.生活案例探究化,让学生自主思考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对如何使用生活案例有深入的了解,在引入生活案例的时候教师要研究生活案例与某节课所学知识的关联性,尽量为所要学习的知识配上几个具有探究意义的案例,而不是一目了然的案例,为学生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让他们自主地进行思考,培B他们的自主思考能力,而且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答案的过程才是对学生帮助最大的过程。因此,生活案例的探究化对于巧用生活案例这种教学手段具有重要的意义。

3.教学问题与生活案例相联系,设置有效问题

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除了生活案例的引入,还有一个相对比较重要的教学环节,那就是教师设置教学问题的环节,教学问题的设置直接影响着学生思考的方向,学生的思考能否与所学知识挂钩是教学问题决定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将教学问题与生活案例相联系,而且将教学问题与所学知识相联系,形成三位一体的有机融合,让学生能够全方位的了解所学知识的全部内容,这样才能够从教学基本出发,提升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的教学与生活案例是分不开的,而且生活案例在数学教学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将不断推动数学课堂的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研究篇7

关键词:案例教学;初中生物;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要让学生获得更深刻认知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案例教学法成为初中生物教师新的选择,已经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运用。基于此,本文在此对案例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旨在完善案例教学法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一、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

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设置相应的案例,让学生在交流与讨论中完成案例,并将所学的知识转变为自身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是否在案例教学法中进行充分的交流与讨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初中生物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需要在初中生物案例教学中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

例如,在《传染病》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准备的案例是某某年市区人民传染病的数量,要求学生分析传染病传染的途径和规避措施。在这种背景下,教师需要留给学生20~30分钟进行小组交流与讨论。在此过程中,学生才能根据所学的知识和个人的见解提出个人的观点,才能在激烈的讨论过程中对传染病有更深刻的了解,同时辩证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

二、进行有效的总结与评价

此外,案例教学需要得到教师有效的总结与评价,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表现与收获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对学生进行鼓励。

例如,在植物光合作用教学中,教师准备的案例是植物在不同光照环境下的生长情况,要求学生分析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条件。在学生交流与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讨论的过程进行观察与适当引导。当学生分享自己交流的结果后,教师对学生进行总结与评价。其中,教师发现有的学生提出利用家里的植物进行简单的实验来验证交流的结果。因此,教师需要肯定学生的想法,并鼓励学生进行实践。

总的来说,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它能够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但在目前,案例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起步较晚,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完善案例教学法,促进初中生物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建设。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研究篇8

让几何探究活动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初中几何探究活动的教学策略初探

在建模的过程中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对“建立模型解决问题”一课的设计与思考

初中数学专题复习“横向拓展”教学模式初探

深挖教材提炼方法培养思维——浅谈初中数学中的分类讨论思想

如此的课堂,教师缺失的是什么?——基于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思考

“比例线段(1)”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

联系实际巧设计生成新知见实效——“反比例函数的定义”的教学实录及评析

精心设计情境培养应用意识——“一次函数的应用”教学实录、评析与设计说明

数学过程性目标达成情况的案例分析

例说“导·学·讲·练·评”教学模式的应用——以“二次根式的加减”教学为例

小题讲评大有文章

例谈中考方案设计与决策型问题

《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2年度选题规划

锐意进取勇创佳绩——贺《中国数学教育》2010年度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量双排第一

《数学周报(初中版)》征订启事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港中学

例说3B教育理念下的数学概念教学策略——以人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下册“17.1.1反比例函数的意义”教学为例

亲历知识形成过程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中国数学教育》招聘启事

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探索

捕捉意外契机演绎精彩课堂

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探究成效

关于开展数学测试题征集活动的通知

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点体会

精心设计情境凸显数学本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情境设计的思考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个案例——“一次函数”(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评析

例举小正方体个数问题的解答方法

“Δ”法解一类二次非负数和问题

共边直角三角形的构造与应用

2010年浙江省台州市中考动态数学试题赏析与教学启示

2009年江苏省中考试题“空间与图形”部分的研究与评价

一道piSa题引发的对学业考试题的几点思考——以2010年浙江省绍兴市学业考试题为例

例说3B教育理念下的数学概念教学策略——以人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下册“17.1.1反比例函数的意义”教学为例

亲历知识形成过程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中国数学教育》招聘启事

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探索

捕捉意外契机演绎精彩课堂

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探究成效

关于开展数学测试题征集活动的通知

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点体会

精心设计情境凸显数学本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情境设计的思考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个案例——“一次函数”(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评析

例举小正方体个数问题的解答方法

“Δ”法解一类二次非负数和问题

共边直角三角形的构造与应用

2010年浙江省台州市中考动态数学试题赏析与教学启示

2009年江苏省中考试题“空间与图形”部分的研究与评价

一道piSa题引发的对学业考试题的几点思考——以2010年浙江省绍兴市学业考试题为例

从基本概念出发分析一道概率题解法的困惑

关于“解三角形的进一步讨论”的再思考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六个着力点

利用“错题说题”促进学生发展

引导学生课后反思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别让“过程”走“过场”——一次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的反思

课堂精彩源于有效生成

从直观感知到理性思考——有效地认识函数图象间的对称性

例谈数学复习“由厚到薄”的策略

高考立体几何试题的几个创新视角

对2009年高考数学上海卷理科第22题的深入研究

稳定中有新意平和中考能力——2009年高考数学四川卷第18题评析

构建坐标系,探求空间背景下点轨迹——基于2008年高考浙江卷第10题的思考

解以圆锥曲线为背景的数列综合题的六种切入方法

题目虽“小”有“思”则大——对武汉市调研考试中的一道客观题的探究

递推数列通项的九个模型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研究篇9

关键词:外延式发展;高等教育;综合性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381(2013)03-0052-07

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扩招,短短3年时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9年平均9%上升至2002年的15%,主要省份(区/市)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案例大学所在的Y省因位于我国高等教育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较为落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2006年才接近15%。对该省而言,1999―2006年可以看做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初始阶段。

在某种意义上,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一次新的“洗牌”,位于其中的每所院校都面临和经历了何去何从的选择与应对。本文以案例大学1999―2006年的本科教育发展实践为重点,深入剖析其发展路径,以探讨我国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的发展路径选择问题。

一、案例大学的发展概况

案例大学成立于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西部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学校最初为私立大学,20世纪30年代,曾先后改组为省立大学和国立大学;20世纪40年代时,已有文、法、理、工、农、医等学科,到40年代末期,学校已成为当时国内外影响甚大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51―1958年,在中央政府“大学应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院校和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办学方针的指导下,该大学(当时是教育部直属高校)进行了长达8年的院系调整,工学院、医学院、农学院、航空系、林学系、土木工程系、铁道管理系等多个院系被调整到专门学院,或独立建制,组成新的专门学院或学校,母体大学则成为一所以基础学科为主,较为单纯的文理科综合大学。1958年,案例大学被划归地方政府管理,由教育部直属高校变为省属高校;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1997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首批建设的大学之一,也是所在省唯一的一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4年成为省部共建高校。

1999―2006年,案例大学发展迅速。1998年,学校有本科专业39个,学生5658名;专科专业13个,学生2300名;硕士学位点27个,博士学位点5个,研究生约2000名,是一所以本专科教育为主的大学。到2006年,学校已拥有本科专业68个,本科生24123名(含独立学院本科生11035名);拥有硕士学位点150个,博士学位点50个,研究生达到8000余名,成为一所包含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大学。案例大学在此期间曾先后新增3所独立学院(其中一所于2003年停办),母体学校先后新增两个新校区(后通过土地置换为一个校区)。2006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的评估结论。本文将从发展思路、学生规模、学科专业的数量与结构、新专业增添等4个方面详细呈现案例大学在这期间本科教育的发展情况。

二、案例大学大众化初期的本科教育

(一)发展思路

高等教育大众化对案例大学来讲是比较突然的,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政策变化和环境变化,案例大学在匆忙中不断地调整着学校的定位和发展方向,这体现在1999至2003年间,学校几乎每年都会对定位和发展方向给出很不相同的表述。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领导在这段时间对大学定位、发展方向和发展途径的思考是非常密集的。

1.扩招,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1999年之前,案例大学的发展较为平稳,该大学1998年所做的发展计划是预定在2000年前后将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由当时的5658人发展到7500人。而1999年,中央突然决定进行高等教育扩招,省级政府要求该大学当年就扩招600人,次年再扩招800人。实际上,1999年当年该校就被动扩招870人(增幅为54%),在校生数当年就达到了7118人,与1998年所计划的2000年在校生规模仅相差382人。面对新的形势,案例大学对学校的发展计划做出了相应调整,“为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扩大招生规模的需要,预计‘十五’期间使在校生规模扩大到10000人”,并提出进一步的发展思路:“取消专科,稳定本科,适度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在停止招收专科学生的当年即增设3个职业技术教育类本科专业,并成立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按照一般本科(二本批次)模式招收高职本科学生。

2.积极增设本科专业,“重建综合性大学”。2000年,案例大学在专业发展规划中提出“为主动适应西部大开发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满足扩大招生规模的要求,积极增设本科专业”。同时,时任校长提出“重建综合性大学”的思路,该思路在此后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当年,学校申请增设12个专业,其中7个获批增设;所申请的专业包括美术学和音乐学2个艺术类专业,交通工程和城市规划2个工科类专业以及社会体育(教育学类)和药学(药学类)专业,这些专业均是案例大学原有学校分类属性之外的专业2000年案例大学所在的Y省省政府核定案例大学增设专业的门类为哲学、经济学、法学(公安学类除外)、文学(艺术类除外)、历史学、理学和管理学7个学科门类。。

3.增设应用性专业、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专业。2001年,案例大学做出“适当增设新专业,尤其是当地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性专业,增设交叉学科、新兴学科专业”的发展规划。为此,学校申请增设广告学、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商务、教育技术学等应用性专业,申请增设风险管理与精算、灾害学、景观建筑设计等目录外专业。从数据看,2001年学校申请增设19个本科专业,2002年申请增设14个专业,2003年申请增设20个专业,3年内共申请增设53个专业,19个获批。至此,案例大学本科专业数达到78个,较之1999年的47个增长了66%,其中包括目录外专业12个。

4.稳定本科,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努力建设研究型大学。2003年以后,案例大学先后确立了“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教学型大学”发展,由“教学研究型大学”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发展的目标定位,遂确立了稳定本科,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学校的发展重心逐渐转移到研究生教育方面。2005年,案例大学撤销10个本科专业。与此同时,研究生教育获得极大发展:到2006年,学校有硕士学位点150个,博士学位点50个,研究生8000余人,较之2000年分别增长了4.6倍、9倍和3倍。

(二)学生规模

较之1998年,案例大学及其二级学院1999―2005年间的本科招生人数和在校生规模急剧扩张,其年度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变化情况见表1。

上表显示,1999年和2000年,案例大学招生规模急剧扩大,年招生增长比例分别为54%和29%,到2001年大学本部(不含二级学院)的规模已大致相当于1998年的两倍,即经过3年的扩招,案例大学的学生规模翻了一番,学校从一所本科生不到6000人的大学发展为“万人”大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案例大学的跨越式发展更为显著地表现在二级学院方面。此间,二级学院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飞跃式发展。2000年,案例大学举办第一所二级学院,招生规模仅为465人;2003年,3所二级学院的学生人数已达6434人,超过案例大学1998年的学生规模;2005年,二级学院(此时称“独立学院”)的规模已超过万人,接近当时案例大学本部的学生人数。

(三)学科专业的数量与结构

学科专业是大学的基本学术单元,是大学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学科专业发展既包括学科点和专业个数的增加、学科专业结构的变化,也包括重点学科、重点专业等学科专业建设成果。本研究主要考察案例大学本科专业的数量与结构的变化。

1.专业数量急剧增长与骤然减少。1999―2004年,案例大学在6年里增设39个本科专业,使学校的专业设置数量发展到78个,翻了一番,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数量;2005年,学校撤销10个专业,专业数量骤然下降而后稳定下来,其间学校的专业数变化情况如图1,但是从总量看,到2006年,学校的本科专业设置数量较1998年已增长28个,规模扩张显著。

2.本科专业的学科门类扩张。在“重建综合性大学”的思路指导下,案例大学增设专业时追求学科齐全,新专业在9个学科门类“全面开花”,本科专业的学科门类扩张迅速,图2是其1998年和2005年的学科结构对照表。

图2显示,经过7年的发展,案例大学的学科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一,增加了教育学类(含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新增艺术类、公安学类专业,学科结构更加多元化。其二,各学科门类的比例有较大变化。2000年,理学、管理学、文学3类专业占案例大学全部专业的70%;2004年,工学和管理学专业所占比例提高明显(工科类专业所占比例达到16%,高于文学类专业所占比例),理学、管理学、工学、文学成为案例大学最主要的学科。

(四)新专业的学科基础及其发展态势

作为一种学术组织,挖掘潜力、提升学术水平、彰显学术成果是大学基业长青的根本所在。学校要实现学术立校就需要既注重办学条件、组织机构等学科外制度的建设,又要注重学科内制度的建设,推进本科专业和学位点在学科范式、课程体系、学科优势与特色以及学术带头人和学术梯队培养等方面取得实质性发展。具体到专业设置上,大学在增设专业时应充分考虑到原有的学科基础和学术潜力,专业增设后应不断提升其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就本科专业而言,获准增设使专业发展在建制层面取得了合法性,但这仅仅是专业发展的起点。新增设的本科专业要继承和传递本学科的思想传统、理论体系与研究范式,培养出“科班”的专业人才,必须有清晰明确的专业定位与发展目标,其课程体系应逻辑关系明确,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课程教学内容应该符合学科范式要求,且知识的宽度、深度和难度得当[1],这些学科内制度的建设需要长期的积累才能完成。

然而,实际的情况是,案例大学在增设专业时较少考虑已有学科发展的实际需要,而是为了追求学科齐全化或获得学科发展空间积极增设目录外或者学校分类属性之外的专业。学校新增设的39个专业中,具备学科基础的仅有15个文科、理科及其相应的管理类专业,这些专业可依托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但是,新增设的工学类、公安学类、艺术类、教育学类的24个专业则缺乏必要的学科基础。

从发展来看,截至2006年,案例大学1999―2004年新增设的39个本科专业总体上都不太理想。在案例大学2005年开展的新办专业校内评估中,专家指出,“新办专业普遍存在着7个方面的共性问题:第一,新办专业的师资队伍数量和质量难以较好地满足教学的需要;第二,专业建设组织不落实,专业负责人不明确;第三,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第四,新办专业的图书资料匮乏;第五,专业定位模糊,导致专业办学思想模糊,没有凸显自身优势和特色;第六,有的专业归属的院、系不明确;第七,教学计划在设计和执行上均存在问题”参见2005年案例大学评估办《专家组对新专业的评估意见》。。2005年学校所撤销的10个专业中,9个专业即为此间新增设的专业,学校撤销这9个专业的原因就在于“专业办学条件以及历年招生中第一志愿报考率、毕业生就业率、学生分流选择专业情况(不理想)”摘自案例大学2005年向教育部递交的专业撤销报告。。从学科方面看,环境科学、材料物理、城市规划等理科和工科类专业发展良好,禁毒学、文化产业管理、美术学等目录外或者学校学科类型外的专业发展不力。

三、案例大学1999―2006年的发展路径及其选择机制

(一)外延式的发展路径

外延式发展与内涵式发展是组织发展的主要路径。大学的外延式发展主要表现在学生规模、办学形式、校内管理体制、投资体制的变化和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等可见性和现实性的特征上;内涵式发展则表现为办学理念、学术氛围、学术诚信、学术水平及学校潜力挖掘等传统(遗传)性和养成性的特征[2]。

从发展思路看,案例大学的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在1999―2006年是模糊和摇摆的。例如,学校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由重点发展转为逐步放任,同样,学校对一些专业的态度由积极争取改为迅速撤销。从学生规模和学科专业的数量与结构两个方面的发展脉络和变化情况看,案例大学此间外延发展迅猛。1999―2001年,校本部的学生规模3年内翻了一番,学校从一所本科生不到6000人的大学发展为“万人”大学;从本科专业的数量和结构看,为“重建综合性大学”,学校片面强调学科门类齐全化,大量增设专业。在设置新专业的过程中,学校并未充分挖掘学术潜力,甚至不遵循学术发展规律,盲目增设一些不具备学科基础的专业,部分新专业发展不力也说明其学术水平和教学成果不理想。1999―2006年间案例大学在规模扩展、办学形式变化等方面发展显著;相反,办学理念、学术水平与学术成果、学校潜力挖掘等传统(遗传)性和养成性特征不足。可以说,案例大学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选择了外延式的发展路径,扩大招生规模、增设专业和举办二级学院是其实现外延式发展的主要形式。

(二)选择机制

结合1999―2006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对案例大学的发展思路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案例大学的外延式发展路径是政府力量等外部因素和学校自身扩张冲动等内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外部力量的影响更大。

1.促使案例大学选择外延式发展路径的外部力量。首先是政府推动的高校扩招。1999年,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为340万。当年6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规模……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到2010年,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现在的百分之九提高到百分之十五左右”。此后3年,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仅仅用了4年的时间,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就从9%达到了2002年的15%,提前8年完成了2010年的预定目标。可以说,这段时间,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呈现出“跃进式”。这种“跃进式”的发展是案例大学采取外延式发展路径,实现超常规发展速度的重要背景。

其次是本科专业增设政策的宽松化。为适应整个高等教育大扩招的形势,国家原本严格的本科专业设置政策也在扩招中逐渐放松。一方面,专业目录的约束力逐渐降低。2001年,教育部有关官员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专业目录是引导性的,不具有规范功能”[3]。中央教育行政部门在2001年制定的《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5号)中指出“高等学校可根据《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外设置社会发展急需、已具备培养条件的本科专业。在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前提下,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二级专业类设置相关专业,鼓励跨学科设置专业、按二级类设置专业和组织教学,鼓励高校积极进行跨学科设置本科专业的实验试点,深化专业设置、学籍管理制度改革”。案例大学把该政策视为“占领学科制高点”的好机会。2001年后,案例大学共申报目录外专业17个,其中12个获批,获批比例为71%。

另一方面,高校设置本科专业的类型限制和数量控制减弱。1998年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将高校分为10类,即综合、理工、农林、医药、师范、外语、财经、政法、体育和艺术院校,要求高等学校按其分类属性设置专业,“以形成优势和特色,学校分类属性以外的专业不得超过30%”。1999年,修订后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则放松了限制,“(高校)根据需要有可能也可适量设置学校分类属性以外的专业”。扩招期间,高校年度增设专业的数量限制(不超过3个)也减弱,甚至被一度取消。1999―2004年,案例大学共增设39个本科专业,增长比例为100%,6年内增设的专业数量达到40年(1958―1998年)积累的总量。其中14个为学校分类属性以外的专业,使本科专业涵盖了9个学科门类,学校从一所较为单纯的文理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发展为一所包括文、理、工、体育、艺术、政法、外语、财经多种学科类型的“综合性大学”。

同样,案例大学通过“二级学院”化解扩招任务的做法也与各级政府对该办学形式的允许和鼓励密不可分。可见,来自政府的外部力量对案例大学选择外延式发展路径有着全面而深入的影响。

2.案例大学选择外延式发展路径的内在动因。从案例大学1999年以来的发展思路看,“提升办学层次”和“拓展学科发展空间”是其选择外延式发展路径的内在动因。

首先是提升办学层次。1999―2006年,案例大学的办学层次从本专科为主提升为本科研究生教育为主。1998年,该校是一所以本专科教育为主的大学,本专科学生合计有7958人,而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只有约2000人。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后,学校提出“取消专科,稳定本科”的发展思路。2003年后,该校先后确立了由“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教学型大学”发展,由“教学研究型大学”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发展的目标定位,遂确立了稳定本科,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原则。到2005年已有硕士学位点150个,博士学位点50个,研究生8000余人(较之2000年分别增长了4.6倍、9倍和3倍)。

其次是拓展学科发展空间。本科专业、硕士学位点和博士学位点是大学招生以及开展教学与科研活动的基本单元,专业和学位点越多意味着拥有越多的招生资格和教学与科研领域。案例大学在1999―2006年积极扩张专业和学位点就是出于拓展学科发展空间的考虑,无论是积极增设目录外本科专业,还是大力发展学位点,均为了“占领学科发展的‘山头’”参见案例大学1999―2006年某校领导在专业增设校内评审会议上的讲话。。

(三)“外生型”发展路径选择

作为一所省属的重点综合性大学,案例大学在发展中除受到中央政府相关教育政策的影响外,还直接受制于省级政府的意志和要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初期,案例大学作为省内的最高学府,肩负着扩大招生规模,满足省内高等教育需求的重任。在这些年间,案例大学既面临着规模扩大的压力,但同时也面临着由此而来的外部环境提供的发展机遇。可以说,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与机遇主导着案例大学这些年的发展,这也使得案例大学的发展路径带有很强的“外生性”。但另一方面,对案例大学而言,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也并不完全都是被动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初期,案例大学利用国家对专业增设的控制弱化的机会,也大大地拓展了学科的发展空间,提升了办学的层次。

四、结论与讨论

案例大学作为省属的一所重点综合性大学,其发展路径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从前面的描述与分析中看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案例大学选择了外延式的发展路径,本科生规模在4年内翻了一番,学科专业的数量在6年内翻了一番,学科专业门类实现齐全化。这种外延式的发展路径带有很强的“外生性”,受到政府等外部力量的影响较大。相对来看,案例大学在本科专业的设置上对学科基础、已有学科发展的需要以及对挖掘学术潜力,促进学科实质性发展的考虑来说尚不充分。这样的情况在其他省属综合性大学中也是存在的。这些相似“症状”归根结底则来自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同构性。

参考文献

[1]王菊.我国大学本科专业学科建制变迁的过程、原因及其影响[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2(1):6071.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研究篇10

学生方面:一、学习负担过重加上数学被认为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二、学生每天需上七节课,不管从生理还是心理都会产生疲惫感。三、初中生具有好奇心理。因此,学生需要活泼生动的课堂;需要教师用导入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需要教师巧妙地设计导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入学习准备状态。只有这样,教师精心设计导入,以新颖有趣的导入触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探索心理,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这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数学课堂。因此,初中数学课堂需要有特色的导入。如何设计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成为我们一线教师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大家普遍认为,在新的教学内容开始时,吸引学生的注意是很重要的;求知欲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导入要构建学习目标,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全神贯注地有意义地开展学习;导入要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顺利地导入新课。即与学生进行自由交谈,师生彼此互相了解,由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话题,带他们走入课堂的任何内容来进行导课,让他们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既建立友好关系,又自然而然地学习本节课的新知识,进行发散思维。并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吸引学生们的注意,从而有效地进行课堂活动。促使他们进入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从而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并顺理成章的导入新课。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著名学者加涅根把完整的教学过程划分为9个阶段:引起注意、告知目标、原有知识、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引出作业、提供反馈、评估作业和促进保持与迁移。引起注意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因素。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如果个体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信息未加注意,那么,这些信息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遗忘。知识教学的基本目的是要使学生将知识存入长时记忆;因为只有存入长时记忆的知识,学生才能用它来学习新知识或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开始时,即课堂导入时,必须要考虑:怎样才能引起学生对学业的注意。再者审美要求中审美心理由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多种心理要素组成。在审美感知中,视知觉和听知觉是两种最主要的感知。审美感知具有敏锐的选择性、整体性特点;审美感知中已有某种情感、想象和理解的参与,其中情感的作用最为明显。

审美心理的特点启示教师课堂导入的设计应遵循新颖性、愉悦性、直观性、审美性等原则。

转贴于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查阅、收集与本研究课题有关的国内外学者专著、论文和资料。通过图书馆查阅、学术期刊网、天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上网搜索等方式查找有关导入设计及相关的文章,了解前人或他们已经做的研究工作,明确研究课题的科学价值,找准突破口,取得更新、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2﹚内容分析法:大量收集初中数学课堂典型导入案例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3﹚教育实验法:将精心设计的导入案例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

﹙4﹚问卷调查法:调查实施课堂导入对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程度,学生对课堂导入的满意程度等情况。

﹙5﹚访谈调查法:通过与学生面对面直接交谈方式收集资料。了解导入设计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的效果以及他们的看法与意见。

四、主要研究内容

1.初中数学典型课堂导入案例的分析

(1)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功能激发学习动机的功能;促进智能发展的功能;激发兴趣的功能;承上启下、温故知新的功能;调剂学习情绪的功能;发挥美感的功能。

(2)初中数学课导入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