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1:50

环境规划概念篇1

关键词:我国;城市规划;环保概念;

一、我国城市规划的整体发展趋势

(1)、城市规划逐渐向生活型城市转移,注重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和完善,在大部分城市的规划方案中日益呈现出“重经济、轻环保”的现象。同时,由于我国城市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规划中也多是重视生产型城市的建设,而相对忽略了生活型城市的建设理念。随着城市的日益发展,以及人们对于环境要求的提升,城市规划逐渐向生活型城市转移,已经开始注重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近年来,在我国的城市规划中越来越多的注重城市生活的舒适性和方便性,逐步将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目标。

(2)、通过城市规划,有效促城市的进经济发展

城市经的济发展是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质疑,也是城市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在今后的城市规划工作中,要打破城市规划仅仅是建设规划的概念,而是要使城市规划更加深入地研究城市的经济问题,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对经济空间布局的协调作用,及对不同阶层经济利益的调配能力,有效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3)、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现代城市规划中要坚持以人类居住、生活、工作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标和行动纲领。城市规划的可持续性发展。要严格按照城市的整体情况进行全面的规划,使城市资源的地区分布能保持平衡。城市规划还要有效促进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促进人类的健康与教育、保持区域生物的多样性,以及可持续德使用城市的现有资源。同时,在城市规划中,要重视对地区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并保证后代生活中对于能源的基本需求。还要注重保持城市空气、水、森林和土壤等生态环境的质量。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是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障,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二、我国城市规划中的环保概念的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工作的迅速开展和推行,各大中城市的经济建设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各大中城市在经济建设工作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也逐渐开始重视到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传统的城市规划多是片面追求经济建设,规划项目中以工业区、商业区、高档住宅区为主体,往往忽略了环保概念的应用。而随着城市发展的深入,以及人们对于生活环境和质量要求的日益提升,环保概念已经逐步被应用于现代城市规划中,并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我国城市规划中的环保概念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产业结构方面。我国城市规划中的环保概念的应用,要求部分大中城市在规划重要逐步向“非工业化”的方向发展和过渡,逐步减少和整改城市中对环境危害较大的工矿企业。同时,城市规划中还要制定合理的城市产业结构布局,逐步加强对新兴高技术产业的扶持与监管,利用具体的法律法规促进金融业、批发业、交通、管理、法律等第三产业地位的不断上升,使现代城市产业布局日益向全面化、高新化、科技化的角度高速发展。

(2)、城市空间布局。城市规划中,在空间布局主要呈现两大趋势:一、开发或再开发市区内部用地,以适应第三产业发展的需要;二、开发郊区,乃至周边地区,以疏散市区人口和工业,为市区创造优美好适的环境。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震需求,现代环保概念要求在城市规划中,要不断完善城市中的工厂、商店、住房、交通、电信等人工设施,同时还要不断完善这些人工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和融合。

(3)、生态环境方面。现代城市规划中多以工业发展为主体,片面的强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相对忽略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但是,随着城市经济建设中长期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到了必须治理的关键时刻了。城市规划中的环保概念要求在新型城市建设中,要重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在控制和治理生态环境污染的同时,更要注重为城市居民创造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是我国城市规划中的环保概念应用的重要体现。

(4)、自然资源的使用。现代城市规划环保概念的应用更多的注意对现有能源利用的节约与保护,以及如何有效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等问题。我国城市规划中的环保概念应用的基本原则是:更多的依赖城市中现有的可再生能源、最大范围内减少废物垃圾的排放、扩大物资的回收和再利用,以及尽量避免使用有害物质等。我国城市规划中的环保概念的应用,要以自然资源的使用为根本出发点,并加以全面、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5)、城市交通。现代城市规划中的环保概念要求城市建设中要注重发展高效、低污染的城市立体交通网络,使地铁、轻轨铁路等逐渐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体。城市人口数量巨大,人们出行对于交通工具的要求也较高,既要符合环保的原则,又要保证人们出行的方便和快捷。城市交通是城市主要环境污染源之一,在城市规划中,必须以一定的环境保护措施加以有效地治理,已达到减少城市大气污染的环保目标。

三、我国城市规划中环保概念的科学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强调科学的发展理念和观点。城市规划是地区政府干预城市建设的一种有效手段,主要是通过对城市建设进行综合、全面的部署。积极处理城市建设中面临的各项问题。维持城市的和谐与公平,有效促进城市的科学发展,实现对城市的管理和控制。随着城市规划工作在城市建设工作中地位的日益突出,我国城市规划中环保概念的应用越来越多的注重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并逐步向科学发展的方向发展。

环境规划概念篇2

关键词:城市规划;概念性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概念规划在国外普遍被采用,而我国应用的还不多,大多数国家在进行新区的建设时,更多的采用经济和城市发展的需要,而国家的政策偏重民生和人居。比如巴黎的拉德方斯新城,从政府整体规划的角度出发,目的是将其建设成为最有人性化的国际商务中心。比如马来西亚的新城就是想将生态和智能相结合,建设理想的居住环境。而日本的新宿更是立足城市扩张,通过新区的建设来为东京寻找新的功能和动力。

二.概念规划的内容

(一)在进行城市新区的规划中应该十分重视重点规划区,不同的规划因为各种情况和问题都不相同,表现也不同,但是不论是何种差异,在城市新区总体规划的过程中都会对整个新区的布局以及未来经济城市发展的动力都会做出一些规划,为城市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例如拉德方斯的新城规划,早期着重商务区的开发,然后通过人气来吸引投资,之后对住宅区和娱乐区进行完善。而东京的新宿发展则将重点放在了金融上面,从而形成了CBD中央核心商务区。同样的在我国也有类似的体现,在我国郑州的新城发展中,郑州市将新城的规划分作六个功能区,都是在郑州市发展过程中功能负担过重的领域。

1.在概念规划中包括:对现有地区的既定改造方法,以及在战略思想上结合政策的要求合理的分配资源来达到最佳的方案或者是提供几个较为相适的提案。概念规划用于城市的建设中来,也是基于其在很多方面的优势。

2.概念规划过程中了城市发展的瓶颈,抓住城市发展中的特点加以完善,彻底的改变了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从全局的角度去深化发展,讲究从整体的结构上进行谋划布局。

3.虽然概念规划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这种理念性的规划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思路,不具有论证性,因此在很多规划方面可以存在模糊设置,不需要具体的界定,在合理的情况下,出现一定范围内的偏差是规划允许的。

4.在整套规划思路中,所需要的操作人员很少,就意味着是一件少数人就可以完成高效率的工作。在具体的工作中,分工也是非常的详细,以科学的手段对规划思路和方法进行管理,避免了一些因人为的原因造成的失误。

在城市的规划中,更多的需要的是考虑到使用性,一套规划好的方案随时可能进行修改,而概念规划就具有灵活机动的特性,随时可以进行修改,而且在操作上简单,花去的成本也相对较低,大大的方便了操作人员对新方案的修订整理。

三.概念规划的作用和趋势

(一)概念规划的作用

1.从区域的角度规划城市,大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在很多国家的新城发展中,建设城市新区,更多的是为了解决城市人口问题,但是新区大多成为新的区域城市中心。在城市概念规划的发展中,很多的设计者和规划人员都积极的参与到城市的发展规划中来,这也间接的促进了政府对城市规划问题的深入研究。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不断的针对城市结构是否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这一问题进行研究,这些研究不断促进城市结构的优化,从而形成了区域性的城市规划,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加适合的城市环境,同时也不断的优化城市结构,让城市的发展更加健康,更具可持续性,从而弥补了总体规划过程中对环境的忽视。

2.必须对新区的存在目标和功能定位进行明确

新区的目标和定位对新城未来的发展起到决定作用,例如巴黎的新城在城市化发展聚集的地方始终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的吸收了城乡交错的新的人口,避免了人口大量涌向巴黎的问题。同时新城靠近巴黎,交通十分方便,在空间上与巴黎连城一体。而在发展中,为了避免新城旧城连为一体,伦敦则是通过绿化带的方式来区分和保持距离的。这都是为了城市空间拓展的控制量度,两个区域的控制策略相反,建设区是控制向哪发展,对此,城市的发展框架对于城市发展结构及其与周边城市的协调发展都有瞻前性和战略性的重大意义。概念规划是政府决策城市发展方向的有力控制依据,也是城市发展的最高层面的控制性规划。

3.必须重视新城和旧城平衡发展,合理的确定新城的发展规模

新区规划必须加强注意,基本的目的是要解决旧城的问题而不是加剧旧城中已经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例如东京新宿,这一新区就很好的解决带来城市功能负担过重的压力,将东京的金融、娱乐都顺利的吸引到了新宿,不仅解决了东京的困难,也加速了新宿新城的快速发展。

概念规划是运用哲学规划观完成的一种规划,在辩证思维中规划一个城市的发展趋势。它是规划师在较短的时间里从对城市印象的了解、客观分析到产生主观判断,发现城市各层面的问题,提出城市发展的策略和观点的规划,是理想和现实斗争的结果。在实际中,城市概念的规划人员通常是根据建筑的一般性和针对性两个方面对建筑的规划进行研究,从而为城市中政府的定向和选择提供基本的依据。这些研究成果甚至可以成为城市在调整行政和政策的方面的依据。对规划概念的制定不是要将未来的所有事情都提前到现在来进行,而是目前的各种决策可以考虑到未来的发展,防止现在的决策阻碍将来的发展,避免决策的盲目性导致城市规划限制城市发展的情况。

(二)概念规划的特征与优势

1.更具想象空间和创造性思维,更具憧憬、展望性。

2.对结构上、整体上进行筹划,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3.运用模糊辨证法思想,允许存在偏差或误差。

4.便于规划的组织协调和科学分工,可由少数规划人员完成。

5.速度便捷,投资较少,周期较短于及时编写修改,及时修正,及时完成,应用范围广泛。

(三)我国概念规划中面临的众多问题

我国的概念规划出现的相对较晚,概念规划的出现的原因是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概念规划的产生本身就带着很大的现实意义。在我国很多先进的一线城市已经开始对概念规划进行重视和学术研究了,很多大学对于概念研究都举行了很多的研究会议,展开很多课题,引发了对概念规划的大讨论。

概念规划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我国已经取得了很重要的成就,形成了完整的规划体系,但是仍然面临着很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1)城市发展质量问题;(2)社会经济转型背景问题;(3)传统规划模式僵化、内容庞杂问题。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各种行业和领域都十分重视科学发展的概念。进行城市的概念规划是政府对城市建设进行干预的重要手段,最主要的是通过对城市建设过程中各种要素的结合和整合,从而合理的进行城市部署。我国城市规划中环保概念的科学发展,在对城市的各种功能进行规划的同时,还应该对城市中的各种元素进行考虑,将科学的元素应用到规划中。对于已经存在的各种不合理的建筑,需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改造,对于建筑的功能和用途应该进行改造和升级,这是科学发展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城市概念完善的过程。

由于人类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无限度的开采和利用自然资源,现代人类已经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了,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环境保护的概念既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人类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的可行性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赵志庆.徐苏宁.城市规划过程理论探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环境规划概念篇3

关键词:体育文化;户外运动;文献述评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3)01-0056-04

一切科学都是由概念组成的理论体系,而概念又是构成人类思维的“逻辑细胞”,是思维的基本单位。如果概念不明确,就很容易把一些相邻的事物或现象混淆,而无法掌握科学的实质,无法运用科学的规律指导实践。本文拟在总结与反思国内外学者有代表性定义的基础上,揭示”户外运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国内对“户外运动”概念的阐述

1)从运动项目角度的阐述。

从运动项目的角度来界定“户外运动”概念的主要可分为两类:第1类认为“户外运动”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体育活动,持有此观点的有王莉等[1]、陶宇平[2]、夏征农[3]和董立[4]等;第2类认为户外运动是指在自然场地进行的一组集体运动项目群,此观点主要来源于中国登山协会在申请户外运动成为我国正式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时对户外运动所下的定义,持有此观点的有孙班军[5]和董范等[6]6。

第1类的定义将户外运动仅局限在自然条件下开展的,实际上户外运动项目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会逐渐引入到室内的模拟自然环境当中进行,违背了下定义的规则,犯了“定义过窄”的错误;第2类的定义将“户外运动”概念扩大化,使任何在自然场地开展的集体运动项目都可称之为户外运动,也违背了下定义的规则。

2)从教育角度的阐述。

户外运动逐渐进入学校体育课程也引起了教育工作者对户外运动的重视,纷纷从教育的角度来界定“户外运动”的概念。操学诚和吴德祖[7]和李正贤[8]等认为,户外运动是在自然环境中开展的,以户外运动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为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参与户外运动所需的素质为教学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教育活动。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户外运动的教育价值,并将其视为一种教育活动。但仅把户外运动看作一种教育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对于一些人来说户外运动还是一种休闲游憩活动。

3)从休闲游憩角度的阐述。

受国内学术界掀起的休闲游憩研究热潮的影响,部分学者也开始从休闲游憩的角度对户外运动的概念进行研究。如齐震[9]认为:“户外运动是指人在与自然融合的过程中,借助于现代高科技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身心潜能,向自身挑战的娱乐休闲项目。”此定义将户外运动看作是一种娱乐休闲项目,认识到了户外运动是一种休闲游憩活动,但也忽视了户外运动也是一种教育活动。

综合来看,目前对“户外运动”概念的语言形式较为统一,基本上都用词组“户外运动”来表示。但还存在违背下定义的规则和认识片面等不足。针对“户外运动”概念界定出现的这些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第一,“户外运动”词语与其实践发展的矛盾性。不变的“户外运动”词语与不断发展变化的户外运动实践间的矛盾是准确界定“户外运动”概念的主要羁绊。因为户外运动实践从作为“体育活动”发展到“教育活动”和“娱乐休闲项目”,体现了户外运动涵义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但都一直用的是“户外运动”这一不变的词语。第二,户外运动理论基础的薄弱。目前,学术界对户外运动的研究对象、性质、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等问题还未达成共识,而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对“户外运动”概念的界定。第三,由于户外运动本身的复杂性及注重的角度不同,使得“户外运动”概念的界定具有多重观点[10],从而造成人们对“户外运动”概念的不同理解。

2国外对“户外运动”概念的阐述

1)从运动项目角度的阐述。

户外运动是指在户外开展的体育运动[11]。英国素有“户外运动之乡”的美称[12]。苏格兰已在户外运动领域内产生了众多的世界级运动员,并且在自行车、马术、汽车拉力赛、定向运动、滑雪、射箭、皮划艇、帆船、公开水域游泳、登山和滑水等运动项目中获得了世界冠军和诸多奖牌;大量的户外运动参与者,不是为了获得杰出的成就或在比赛中获得成功,而纯粹是为了和友人们在清新的空气中欣赏美景[13]。国外对户外运动的理解较为宽泛,泛指任何在户外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

2)从教育角度的阐述。

国外从教育的角度对户外运动相关概念的研究颇多且较为深刻,但并没有笼统用“户外运动”这一词语来表示户外运动之教育,而是用“户外教育(outdoor education)”这一词语来表示。并且在实践上,国外也将在学校或其它教育机构开展的户外运动称之为户外教育。而和户外教育概念容易混淆的概念还有冒险教育、主题式冒险和户外冒险教育等。

户外教育最为经典和被引用最多的定义就是Donaldson·G·e 和 Donaldson ·L·e[14]于1958年提出的“户外教育就是在户外的教育,有关户外的教育,以及为户外而教育。”这个概念告诉我们户外教育的学习地点、教授主题和教学目的,唯一的缺点就是在理解时会感觉到此概念无所不包。而Ken Gilbertson等[15]5认为:户外教育是一种在户外环境中开展的,强调多感官直接的体验,并综合与自然环境、社区环境和个人环境的接触来实现教和学的方法。持有类似观点的还有Katherine Joy pinch[16]6和arthur owen Sanderson[17]等。从以上定义可知,户外教育是在自然环境中开展的教育活动,并且强调受教育者通过与自然环境的直接接触来实现教育。

冒险教育是指在类似荒野的环境或自然环境中实施的并以身体技能发展而促进人际交流或在户外冒险活动中提高身体技能的一种教育[15]8。持有类似观点的还有Dennis eaton[18]、priest Simon[19]和Chris Hodgson、matt Berry[20]等人。可以看出,冒险教育强调的是通过冒险性的活动来实现教育目的。户外冒险教育是在自然、半人工或荒野环境当中开展的冒险教育[16]7。

主题式冒险是以活动为基础,以体验教育为框架,将原本在野外才能进行的冒险活动,经过主题化的设计,将攀岩、漂流、登山、露营等活动简化或改良成可在学校或一般场地进行的活动课程,只需简单的教具,或甚至不用任何器材都可操作。而且由原来只强调体能活动的取向,转而以培养个人成长与团队共同学习的取向[21]。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户外教育、冒险教育、主题式冒险和户外冒险教育间的联系及区别。根据冒险性可将户外教育划分为冒险教育和其它教育活动;根据开展的场地不同又可将冒险教育划分为主题式冒险和户外冒险教育等。

3)从休闲游憩角度的阐述。

从休闲游憩的角度对户外运动进行界定的概念有“户外游憩”、“冒险游憩”和“户外探索”等。

户外游憩是指在自由时间内自愿参加在自然环境中开展的,且突出人与自然环境有互动关系的游憩活动。持有类似观点的有Sessoms[22]、Driver和Brown[23],ibrahim和Cordes[24],moore和Driver[25]及Ryan plummer[26]等。冒险游憩通常是指非机械性的、与自然环境有互动联系的、包含一定风险和危险因素、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并且受参与者和自然环境影响的一系列户外游憩活动[27]。户外探索是在户外环境中依靠人力(非机械动力)开展的非消耗性游憩活动[28]。持有类似观点的有Ford[29]和Simon等[30]。

可以看出,户外游憩除了强调在自然环境中开展外,更加强调的是参与者与大自然间的互动关系。所以任何发生在室外的与大自然(自然环境)有互动关系的游憩活动均属于户外游憩的范畴。因此说户外游憩的范畴最大,而冒险游憩和户外探索都属于其中的一部分。冒险游憩和户外探索两者间互有交叉但并不等同,而是并列的关系。冒险游憩侧重于含有风险或危险因素的游憩活动,而户外探索侧重于依靠人力开展的游憩活动。

3“户外运动”概念的厘定

3.1“户外运动”概念的界定

户外运动的范畴很广,涉及到体育、教育和休闲游憩等领域,因此将“体育活动”、“教育活动”、“游憩”和“娱乐休闲项目”等作为户外运动的邻近属概念显得过于偏窄。户外运动不仅能以集体形式开展,也能以个人形式开展,所以将“集体运动项目群”作为户外运动概念邻近属概念也不确切。本文认为与户外运动最为贴切的邻近属概念应该是“人体活动”,即由人的四肢和躯干等肌肉群收缩所调控的身体活动,以此可以把户外摄影和野外观赏等带有微量手动操作的活动排除在外。

通过对国内外户外运动相关概念的分析和研究得知,户外运动主要是在自然环境或模拟自然环境中进行的,并且强调人与自然环境或模拟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另外,户外运动是一种人类创造的文化活动,不是以创造物质财富为目的的体力劳动,要和生产劳动区分开来。所以户外运动概念的种差就有3个,其一是“以自然环境或模拟自然环境为主要活动场地”,其二是“与自然环境或模拟自然环境有互动关系”,其三是“非生产性”。从这3大种差出发,就能把户外运动这种人的身体活动与其它的人体活动区分开来。将“户外运动”概念的临近属概念和种差整合起来,于是可定义如下:“户外运动是以自然环境或模拟自然环境为主要活动场地,并与其有互动关系的非生产性人体活动”。

3.2“户外运动”概念外延的划分

划分是由划分的母项、划分的子项和划分的标准组成。划分后的母项和子项属于属种关系,子项必须具有母项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划分时也必须遵守下列的划分规则:(1)划分后子项的外延和母项的外延必须相等,否则会犯“多出子项”或“划分不全”的逻辑错误;(2)划分后的子项之间必须互相排斥,否则会犯“子项相容”的逻辑错误;(3)每次划分都必须按照同一个标准进行,否则会犯“划分标准不统一”的逻辑错误。

目前国内关于户外运动分类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是董范等[6]8将户外运动分为空中项目、陆地项目、自然水域项目和综合项目;另一是孟刚等[31]将户外运动划分为水上户外运动、空中户外运动和陆地户外运动。董范等人的分类犯了“子项相容”的逻辑错误,因为以户外越野挑战赛为代表的“综合项目”开展的场地不仅需要空中,还需要陆地和自然水域,所以就出现了“综合项目”中包含空中项目、陆地项目和自然水域项目的问题;孟刚等人的分类犯了“划分不全”的逻辑错误,因为将以野外拓展和户外越野挑战赛为代表的综合型户外运动项目排除在外,与现实情况不符。现在就出现了以活动场地为划分标准的划分方法不能够解决所有户外运动项目的归属问题,所以本文认为以活动场地为划分标准的划分方法不适于当前户外运动的分类。

以人们从事户外运动的目的作为划分标准较为稳妥。人们从事户外运动也都有着鲜明的目的性,为了休闲游憩,或是为获得教育,根据各自目的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户外运动项目或活动方式。因此,按照以“从事户外运动的目的”为划分标准是有根据和有必要的。再用一种统合的思维方式将上文从不同角度描述“户外运动”概念外延的语词整合起来,可将“户外运动”概念的外延分别命名为户外游憩、户外教育和户外竞技运动等:(1)户外游憩是个体在闲暇时间内通过自愿参与而实现休闲娱乐、调节身心和发展兴趣爱好等目的的户外运动。(2)户外教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实现增强体质、传授在户外进行休闲游憩和身体锻炼的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能力等目的的户外运动。(3)户外竞技运动是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户外运动。

另外,在区分某项运动项目是否是户外运动时,不仅要看运动项目的本身,还要看从事此项运动项目的目的。因为运动项目本身并不是划分的依据,并且还存在不同的划分标准下,即便是同一运动项目也可以有不同分类。以“冲浪”为例,并不能简单将“冲浪”划为“极限体育”或者“户外运动”,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划分。若参与冲浪主要是为了挑战人体的极限能力,那么可将之归为“极限运动”;若参与冲浪是为了休闲娱乐,可将之归为“户外运动”。

参考文献:

[1] 王莉,何世权,张慧峰,等. 对北京市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9):1159-1161.

[2] 陶宇平. 户外运动与拓展训练教程[m].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2.

[3] 夏征农. 大辞海·体育卷[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23.

[4] 董立. 大学生户外运动[m].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7.

[5] 孙班军. 山地户外运动[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2.

[6] 董范,国伟,董利. 户外运动学[m].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9.

[7] 操学诚,吴德祖. 户外运动与青少年全面发展[J]. 中国青年研究,2006(6):25-27.

[8] 李正贤. 高校户外拓展训练课程安全问题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08(10):98-100.

[9] 齐震. 休闲视角下的户外运动[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27(2):44-46.

[10] 孙永生. 户外运动[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1.

[11] princeton University. outdoor sport[eB/oL]. http:///outdoor+sport,2011-06-11.

[12] Deborah a wuest,Charles a Bucher. Foundations of physical education,exercise science,and sport[m]. 14th ed. Boston: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inc,2003:184.

[13] the national agency for Sport. outdoor there:a sportscotland policy statement on sport and physical recreation in the outdoors[m]. edinburgh:Sports Communication Group Ltd.,2008:13.

[14] Donaldson G e,Donaldson L e. outdoor education: a definition[J]. Journal of Health,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1958,29(17):17-63.

[15] Ken Gilbertson. outdoor education: methods and strategies [m]. Champaign:Human Kinetics,2006.

[16] Katherine Joy pinch. the nature and operation of the gender system in an australian outdoor education program for adolescents[D].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2005.

[17] arthur owen Sanderson. Bridges and barriers to offering outdoor education to grade 4-7 students in schools[D]. Vancouver: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2005:15.

[18] Dennis eaton.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learning in outdoor education[D]. 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1998:11.

[19] priest S. the semantics of adventure programming [G]//J C miles,S priest. adventure programming. State College,pa:Venture,1999:111-114.

[20] Chris Hodgson,matt Berry. adventure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m]. new York:Routledge,2011:1.

[21] prouty D. project adventure:a brief history [G]//miles J,priest S. adventure education. State College,pa:Venture publishing inc,1990:93-101.

[22] Sessoms H D. Leisure services[m]. 6th ed. nJ:prentice Hall,1975:237.

[23] Driver B L,Brown p J. Contributions of behavioral scientists to recre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G]//Human behavior and the environment. new York:plenum publishing,1983:309.

[24] ibrahim H,Cordes K a. outdoor recreation[m]. Boston: wCB mcGraw-Hill,1993:13.

[25] moore R L,Driver B L. introduction to outdoor recreation [m]. pa:Venture publishing inc,2005:11-12.

[26] Ryan plummer. outdoor recreation:an introduction[m]. London: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2009:18.

[27] alan ewert. a review of adventure recreation: concepts,history,trends and issues[G]//an outdoor renaissanc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n outdoor recreation. 4th.north Carolina:mississippi university,1990:63-64.

[28] Dick prouty. adventure education:theory and applications[m]. Champaign:Human Kinetics,2007:232.

[29] Ford p. outdoor education: definition and philosophy[C]//eRiC clearinghouse on rural education and small schools. eRiC information analysis products,1986:7.

环境规划概念篇4

关键词:园林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设计

创建“园林城市”要求城市生态环境、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改善和提高。“园林城市”建设是一个宠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先行制定科学有效的规划设计。

一、创建“园林城市”需要切实有效的规划理论和方法

现行城市规划理论、方法在指导“园林城市”创建中具有局限性。

(一)“园林城市”建设规划非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所能替代。

首先,当前城市总体规划对绿化环境研究局限在绿化用地系统,易忽视其它用地绿化环境。我国城市园林绿地相关指标均远低于世界有关组织推荐的合理指标。鉴于我国城市用地紧张,城市内增避大片绿地是不可行的,为创建“园林城市”而占用郊区耕地的作法也得不偿失。因此,必须挖掘城市绿化空间潜力和提高绿地综合效益。其次,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对城市绿地作为居民主要游憩空间功能的认识不足。城区绿地的主要功能是调解城市生态环境和作为居民接触自然的游憩空间功能。我国绝大部分城市由于人口稠密,单纯生态意义的绿地几乎没有。防护绿地在现实中常常成为附近大量居民散步游憩区。

(二)园林绿化、城市规划、环境工程等专业应加强相互渗透、协调。城市空间规划时常出现以下现象:(1)绿化规划设计缺乏艺术文化特色和供居民游憩利用价值的植被空间;(2)囿于场地铺装图案、雕塑小品造型和建筑立面装饰设计,而缺乏环境保护规划缺少对空间机能和绿化调节效益的考虑。

(三)现有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对城市居民室外休闲生活内容、规律和活动空间的研究不够。当前,人们发展已改变原有单纯的“家庭——工作单位”式空间流动模式,并热切于走出居室、走向充满绿色和阳光的大自然——游憩、娱乐、运动和交流。加强对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相互影响机制的了解,加强对社会休闲生活与社会文化建设相互影响机制的认识,城市由物质文明观念向生态环境、精神文明观念转变的人文主义思想。

(四)城市生态理论指导城市建设的可操作性较弱。城市(市区)是物质、能量、信息交流最活跃和最开放的空间系统,人类现有的知识水平难以对其进行定量的研究把握(例如美国“第二生物圈”试验失败的结果,表明人类对生态的认识还很肤浅)

综上所述,城市环境综合建设需要探索和运用具有操作性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园林绿化、城市环境卫生、居民活动、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各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二、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概念的建立

我们认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是以绿色植被为特征,要求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阳光充沛、人与自和谐相处的人工自然环境,是城市居民进行室外游憩、交往和交通集散的城市空间系统。它具有以下涵义:

(1)可持续发展观念:“绿色”作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词、被国内外普遍认可,相对于“森林”、“田园”等提法,确切地表明了现代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理念。

(2)是城市工业、商业、基础设施、交通、仓储等城市设施集中的用地空间以外的开放型用地空间。

(3)人文主义思想;绿色空间系统包括绿化、自然环境和空间内人群行为的双重意义。

(4)整体环境观念:对城市环境各种要素(物质、形式、精神)的整体综合研究。

a.物质要素——植物、阳光、空气、水、设施、人;

b.形式特征——形状、大小、规模、质量、功能;

c.精神风貌——艺术、气质、文化意韵。

(5)系统观念:相对于现行城市绿地规划理论中的“点、线、面”用地概念,针对城市空间不断立体竖向发展的态势,提出“点型、带型、场型”空间概念。并将各种类型空间作为有机联系的大系统,综合运作规划学、园林学、环境学、建筑学、生态学、行为学、社会学、美学、工程技术等学科理论知识,对城市空间进行系统研究和规划设计。

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和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与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环保环卫规划、风貌特色规划、城市设计构成互补关系。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列规划和环境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保环卫、人群行为、艺术特色、景观风貌等研究。其规划内容包括以下八个方面主要内容:

(一)制定城市绿色空间系统建设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城市空间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环境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特色风貌等目标。借助“3s”等新技术,在定性基础上逐步高度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二)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与预测。对城市居民和外来旅游者,进行调研和趋势预测:

(1)价值观、心理需求、文化取向;

(2)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等);

(3)人群在城市绿色空间系统中流动、集散、停留时间等规律;

(4)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三)绿色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空间进行调整,形成“点型、带型、场型空间”相结合的空间系统。绿色空间包括;公共绿地、城市滨水地带、运动场、游乐园、城市广场、主要街道、大型建筑庭院、居住区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等。规划要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做出定性、定量规划。

(四)绿色空间功能规划。绿色空间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散、停留、展示、分隔、交通)、和人通、文化艺术表述等各项功能。规划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认定。

(五)绿色空间系统特色风貌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控制下充分考虑绿色主要空间进行艺术风格、文化主题等方面规划。

(六)绿化规划对“点、带、场”空间进行全面的绿化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绿视率、郁闭度、叶面积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植被特征加以规划定。

环境规划概念篇5

1水环境容量概念

在20世纪30年代,比利时数学家p.e.Forest提出了环境容量的概念,70年代,日本科学家首先提出了“水环境容量”的概念,此外,美国环境保护局提出了“最大日负荷总量”(tmDL)和“最大年负荷总量”(tmYL)的概念[2]。我国从70年代末期开始进行水环境容量的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成熟的水环境容量概念和计算方法。狭义的水环境容量概念即为水环境的纳污能力,在2002年《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中规定了水环境容量的概念:水体功能在不受破坏的条件下,水体接纳污染物的最大数量[3]。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地表水资源保护补充技术细则》中,对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概念作了明确规定:对确定的水功能区,在满足水域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按给定的水功能区水质目标值、设计水量、排污口位置及排污方式,功能区水体所能容纳的最大污染物量[4]。水环境容量具体可分为3个部分:存储容量、输移容量和自净容量[5]。其中,自净容量一般是水环境容量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特征是无害化的转化过程,也是可不断再生的量,因此,是水环境容量中应该着重加以开发利用的一种资源,以保证“广义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我国水环境容量研究发展回顾

我国的水环境容量研究始于70年代末期,虽然在水环境容量研究方面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到90年代,对水环境容量的研究方法已经有了较大发展,形成了丰富和完善的水环境容量理论及研究方法。根据实践论的观点,任何一种理论体系的成熟和应用,都是通过反复的实践和验证,然后再提升为新的理论的。其研究应用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由于对水环境容量的认识不同,经过我国专家学者的不断研究实践,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6]。

2.1起步阶段(70年代末~80年代初)

我国在70年代末引入“水环境容量”概念后,研究工作者在一些环境质量评价项目中通过探讨水污染自净规律、建立水质模型、制定水质排放标准,从不同角度应用了水环境容量的概念。

2.2探索研究阶段(“六五”、“七五”期间,1981~1990年)

在“六五”和“七五”期间,水环境容量研究被国家列为科技攻关课题,着重在不同角度研究了水环境容量的概念和影响因素,采用稳态和准动态模型,简单解析解法,在对沱江有机物、湘江重金属、深圳河有机物的水环境容量研究三大课题带动下,将研究范围扩展到大江大河、湖泊、河口及河网化地区,提出了污染物容量、目标、行业总量控制等水环境管理概念,先后在若干重点城市和地区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水环境功能区划和排污许可证试点工作;并总结大量水环境污染总量控制实用化、系列化的计算方法,出版了一系列如《水环境容量综合手册》[7]、《水环境容量开发与利用》[8]、《总量控制技术手册》[9]等专著。

2.3初步应用阶段(“八五”期间,1991~1995年)

“八五”期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组织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并将已有的实用化、系列化的计算方法应用到全国一些重点城市和地区城市综合整治规划、水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以及水环境功能区划的编制,促进了水环境容量应用研究的发展,标志着政府参与到水环境容量总量控制工作中来。

2.4全面应用阶段(“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间,1996年至今)

“九五”期间,我国了《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国家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修改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流域水污染物总量控制”被列为“十五”科技攻关课题,为污染物总量控制和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九五”期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正式被列为环境保护考核目标;nH3-n也在“十五”期间被列入总量控制目标。为进一步保护现状水质,国家先后组织编写“三河三湖”(淮河、海河、辽河和太湖、巢湖、滇池)的“九五”、“十五”水污染防治规划;在2003年完成了全国水环境功能区划汇总工作,在此基础上,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决定开展全国地表水环境容量核定工作[10];“十一五”期间,全国水环境管理开始从目标总量控制向容量总量控制的转变,并在2006年首次制定了《水域水环境容量计算规程》。至此,我国水环境容量理论及应用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为我国科学管理水资源提供了理论基础。

3我国城市河流水环境容量研究现状

我国水环境容量研究多为2003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决定开展全国地表水环境容量核定工作而进行的流域水环境容量研究,而城市河流段水环境容量研究进行较少。城市河流段是河流主要接纳污水河段,这一区段水环境容量研究直接影响到城市的规划和发展。

3.1城市河流区段水环境容量计算

水环境容量的计算模型,前期多采用简单的水质模型,近年来采用二维水质模型计算。柳林安等对拉萨河拉萨市河段水环境容量进行了计算,得出现有污染源排放情况下,拉萨河拉萨城区段还存在较大的水环境容量[11]。胡锋平等利用二维水质模型测算赣江南昌段水环境容量,并确定了主要污染源[12]。李宏明等按一维水质模型,计算出淮河蚌埠段景观娱乐用水区的水环境容量及污染物削减量[13]。叶桂忠等对漓江桂林市区段不同计算条件下影响水环境容量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水环境容量计算结果进行了讨论[14]。赵红梅等对松花江佳木斯段水环境容量采用二维水质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并提出了水环境容量总量控制初步方案[15]。

3.2不同水质模型下水环境容量计算比较

对于大型河流城市段,水面宽阔,流速较慢,采用一维水质模型和二维水质模型得到的水环境容量结果差异较大。马欢等分别应用河流一维及二维对流扩散水质模型,计算了松花江哈尔滨江段CoD及nH3-n的理想水环境容量,结果表明,一维计算比二维计算水环境容量结果大了很多[16]。廖文根等对三峡水库建成后重庆主城区等3个重要区域168.8和175.0m库区水位线下,采用一维和二维模型计算水环境容量做比较,发现一维计算结果在水库建成后水环境容量变大,二维计算结果变小,且一维计算结果在168.8和175.0m库区水位线下分别是二维计算结果的8.6和12.6倍[17]。

3.3水环境容量计算不确定分析

在水环境容量计算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参数,比如降解系数、扩散系数、流速等。李如忠等在考虑参量取值可信度的基础上,运用未确知数学中有关盲数理论对不确定性信息下河流纳污能力计算问题进行了探讨[18]。朱小娟等运用未确知数学理论,对未确知信息下的水库水环境容量进行计算,由水库水环境容量的计算公式,依据未确知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未确知数学的期望公式,求得水库水环境容量的期望值[19]。毛晓文从纳污能力计算中动态因子的不确定性研究出发,得出水环境管理要求的不确定性,设计水量、综合降解系数、水质计算浓度取值的不确定性是影响水体纳污能力量化结果可靠性的主要因素[20]。

3.4水环境容量计算条件分析

马巍等研究了在不同主导风场和常年主导风向下,风速变化对太湖各主要湖湾纳污能力的影响[21]。王英伟等运用灵敏度与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了松花江哈尔滨段二维水质模型中参数的敏感性[22]。

4城市河流水环境容量研究面临的问题及展望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容之一,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中国21世纪议程》[23]的主要内容。鉴于我国当前水资源所面临的严重形势,可利用水资源短缺,水环境容量理论体系的研究对解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有着重要意义,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然而,现阶段水环境容量理论的研究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1)我国北方特别是东北地区,例如松花江哈尔滨段每年存在150多天的冰封期,冰封期内,由于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消减作用减弱,影响机理复杂,水体中污染物的运移消减规律研究尚不明确。因此,研究冰封期河流污染物削减作用机理,对解决冰封期城市河流水环境容量计算具有重要意义。

(2)目前,由于经济条件、技术力量、资料等方面条件的限制,我国进行的全国地表水环境容量核定工作—般是采用较为简单的模型进行纳污能力的评价。然而,湖库计算零维化,大型河流一维化会导致水环境容量夸大,同样,如果选用较复杂的水质模型,不仅使计算复杂,而且可能导致水环境容量浪费。在计算水环境容量时,选取适当的水质模型,对得到合理的水环境容量至关重要,规范化我国水环境容量计算模型显得尤为重要。

(3)由于水文系统的不确定性,水环境容量计算中同样存在许多未确定参数,现阶段的水环境容量未确定性研究仍然不够成熟,而且如何动态评估水环境容量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借助可变模糊数学理论、盲数理论等,将不确定信息进一步量化,使水环境容量计算中非确定性参数量化方法进一步系统化。

(4)在大多数水环境容量计算中,多采用CoD和nH3-n作为评价因子,但对于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的现状,有必要在宽阔城市河流区段增加tn和tp作为评价因子。

(5)城市河流水质模拟需要参数较多,许多模型参数难以正确应用。水环境容量模型参数的率定大多基于经验公式计算,和现状条件脱离,比如CoD降解系数,不同河流不同地区取值肯定不同,如何在研究河段应用正确的参数是保证获得合理的水环境容量的关键。因此,总结我国污染物排放现状时,对模型参数进行数值分析计算,对参数进行率定,有助于水环境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和稳定性。

环境规划概念篇6

1 城市形态相关理论回顾

1.1 城市历史研究

西方著名城市研究学者培根(Baken,1976)、吉尔德恩(Giedion,1971)、科斯托夫(Kostof,1991)、芒福德(mumford,1961)、拉姆森(Ramussen,1969)和斯乔伯格(Sjoberg,1960)等对传统城市研究作出了主要贡献。他们的著作除了详尽的描述了西方城市历史形态演变过程之外,亦讨论了引起其变化的原因。如斯乔伯格在《工业化之前的城市》(1960)中叙述到:“城市和文明不可分离,随着城市的出现与发展,人类最终出离了原初的状态。城市的发展同时又使人可以建造更加复杂的能满足不同生活方式需求的物质环境,人们从而相信,可以有更多的生存方式。正如许多学者所认为,城市是人类历史上继农业生产之后的第二个意义重大的创造。”传统中国城市同样吸引了广泛的研究(董鉴泓,1982;贺业锯,1985;Sit,1995;wu;1993;Xu,2000)。两种城市形态思想影响了传统中国的城市格局,第一是《周礼》(西周)的最后一章“考工记”,其中所强调的“围合城墙”、“南北轴线”、“宫城居中”和“对称布局”反映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中国传统的伦理与哲学思想。第二是《管子》(周和西汉),这部古典地理著作倡导自然的哲学,人类的居住环境应和自然环境相协调,在城市建设中,人们可以利用环境条件达到理想的居住目的。“理性”和“自然”的原则反映在《周礼》和《管子》中,互相补充构成了独特的中国传统城市形态理论,并且影响了古代城市的主要特征。这些思想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中占有显著的位置。尽管上述城市历史理论著作较少直接提及传统经验对现代城市建设的意义,但是它们已经并将会继续对现代学术及实践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1.2 市镇规划分析(townplananalysis)

古典市镇规划分析起源于欧洲中部,以德国的斯卢特(Schlter,1899)为代表的“形态基因”研究(morphogenesis)是其最早的理论基础。“形态基因”在康泽恩(m.R.G.Conzen,1960)的著作中被进一步发展,通过分析欧洲中世纪城镇,规划设计元素被划分为街道和由他们构成的交通网络;用地单元(plots)和由它们集合成的街区;以及建筑物及其平面安排。依靠创立并运用以下概念方法:“规划单元”(planunit)、“形态周期”(environmentalperiod)、“形态区域”(environmentalregions)、“形态框架”(morphologicalframe)、“地块循环”(plotredevelopmentcycles)和“城镇边缘带”(fringebelts),康泽恩的研究在英国形成了康泽恩学派。在上述的概念方法中,“城镇边缘带”的影响最为广泛,这一概念指城镇边缘由混合用地构成的动态带型区域,其存在是城镇历史发展的普遍现象,对这一“不稳定”区域的研究有助于对城镇发展演变的理解,并进一步为规划管理提供建议。康泽恩对城市形态研究的贡献可概括为五点:

(1)建立了基本的市镇规划分析体系;

(2)第一次在英文地理文献中使用完全的过程演变的方法;

(3)确立以独立的基本地块为研究单位;

(4)使用详细的地图配合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的研究方法;

(5)发展了城镇景观的概念(whitehand,1987)。1980年代初成立于英国伯明翰大学地理系的城市形态研究组(UrbanmorphololgyResearchGroup),继承和发展了康泽恩的思想,是目前这一领域最为活跃的学术组织之一。近年来,他们的影响已逐渐由欧谷凯 城市形态的理论洲扩展到了整个西方的城市研究学术领域。尽管市镇规划分析研究发展出许多分支,例如对建立城市“规划控制”和“发展管理”原则的应用,但它对旧城保护实践的意义依然最为重要。(详见:bham.ac.uk/geography/umrg/umrg.html)。

1.3 城市功能结构理论(theoriesofurbanfunctionalstructure)

形成于美国的形态理论有两个主要分支:第一是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被称作文化形态研究的伯克利学派,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居聚落而非城市;第二是形成于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芝加哥学派,这一学派运用折衷社会经济学理论强调城市用地分析。在社会学家伯吉斯(Burgess,1925)创立了同心圆理论的基础上,霍伊特(Hoyt,1939)发展出扇形区理论,哈里斯(Harris,1925)和尤曼(Ullman,1945)发展出多核心城市理论。20世纪50、60年代以后,他们及其追随者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城市功能结构理论作为城市形态研究的一部分是因为它关注城市用地,而规划和建筑设计仅被视为城市用地的载体。另外,相对于解释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分布的城市功能结构理论,克里斯托尔(Christall)的“中心地理论”(centralplacetheory)分析了城市之间的空间及规模关系。城市功能结构理论反映了从社会经济学角度研究城市用地发展关系的城市形态方法。

1.4 政治经济学的方法(politicaleconomyanalysis)

政治经济学的概念在这里广义的包括宏观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的方法。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在建筑环境(builtenvironment)与商品生产过程之间建立了联系。这一领域的代表学者哈维(Harvey,1985)分析了城市景观形成与变化和资本主义发展动力之间的矛盾关系,再此基础之上建立了“资本循环”(capitalcircuits)理论,他指出城市景观变化过程中蕴涵了资本置换的事方法实。鲍尔(Ball,1986)推进了这一思想,发展出“建筑供给结构”(structureofbuildingprovision)模型,他讨论了建筑生产过程中的相关社会元素,其中包括发展商、规划管理和服务对象的动力作用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更进一步,诺克斯(Knox,1991)在研究中指出“建筑供给结构”包括更为广泛的范围,通过对美国城市景观的分析,诺克斯证明了社会文化因素与经济因素同等重要并影响着城市环境的形成过程。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强调建筑环境产生和变化与社会生产与再生产过程密切相关,在这一过程中资本是主要作用因素,同时城市发展的组织形式及相关社会机构所起的作用亦是研究的焦点。

1.5 环境行为研究(environmentalbehaviorstudies)

乔尔(Gehl,2000),林奇(Lynch,1958),拉波波特(Rapoport,1990)和赖特(whyte,1980)等的研究建立了人类行为与物质环境关系的理论,他们的探索包括人类如何感知特定的环境并且产生行为反应,进而如何在设计实践中利用这些规律。在这些研究中客观科学的方法代替了旧的个人直观的行为研究传统,他们的理论著作改变了现代规划与设计的教育和工作方法。在林奇的一系列研究中,“心智地图”(mentalmaps)的方法被用来反映个人对环境的感知,通过使用“节点”、“路径”、“地标”和“区域”作为基本元素来分析环境心理趋向。他同时使用“可识别性”来描述环境特质,好的建筑环境使居民感觉舒适,亲切。林奇强调好的城市形态还应包括:活力与多样性(包括生物与生态)、交通易达性(开放空间、社会服务及工作)、控制(接近人体的空间体量)、感觉(可识别性)、灵活性和社会平等一系列要素。拉波波特(Rapoport,1990)、洛赞诺(Lozano,1990)和特兰塞克(trancik,1986)讨论了人对特定建筑环境的行为反应,分析了现代城市问题多出于“逆城市”和“逆人”的作用力。基于这个观点,他们建议城市发展演变应与当地生活方式及文化需求相适应,强调设计应与环境相协调,即“环境行为”的方法。

1.6 建筑学的方法(architecturalapproaches)

在大量的形态理论研究中,由建筑师与城市设计师发展出的一系列方法对理解城市形态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其中最为突出的包括类型学(typologicalstudies)与文脉研究(contextualstudies)。类型学起源于意大利与法国,意大利建筑师玛拉托利(maratori)、坎尼吉亚(Canniggia)和罗赛(Rossi)奠定了类型学的基础。根据罗赛(Rossi,1982)的解释,类型是普遍的,它存在于所有的建筑学领域,类型同样是一个文化因素,从而使它可以在建筑与城市分析中被广泛使用。由于类型学关注于建筑和开敞空间的类型分类,解释城市形态并建议未来发展方向。类型学的方法在欧洲建筑设计及城市景观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文脉研究着重于对物质环境的自然和人文特色的分析,其目的是在不同的地域条件下创造有意义的环境空间。文脉研究在艾普亚德(appleyard,1981)、卡勒恩(Cullen,1961)、克雷尔(Krier,1984)、罗(Rowe,1978)和赛尼特(Sennett,1990)著作中被广泛讨论。其中最有影响的概念是卡勒恩的“市镇景观”(townscape),这一概念的建立基于两点假设,一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感觉规律可以被认知,二是这些规律可以被应用于组织市镇景观元素,从而反过来影响人的感受。通过分析“系列视线”(serialvision)、“场所”(place)和“内容”(content)。卡勒恩指出,英国1950、1960年代的“创造崭新、现代和完美”的大规模城市更新建设和富有多样性特质的城市肌理(包括颜色、质感、规模和个性)相比较,后一种更有价值和值得倡导。这一思想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快速发展的现实同样有深刻的启发作用。

1.7 空间形态研究(spacemorphologystudies)

这一理论认为城市由基本空间元素组成,它们构成了不同的开放与围合空间和各种交通走廊等,空间形态研究从不同规模层次分析城市的基础几何元素,其目的是试图描述和定量化这些基本元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空间形态研究起源于1950年代由马奇和马丁(march,martin,1972)在英国剑桥大学创立的“城市形态与用地研究中心”。随后各种不同概念被发展用以定义和描述建筑和居住聚落(Steadman,1983:mitchell,1990),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空间语法”(spacesyntax,详见:spacesyntax.com),这一概念可以被定义为描述、解释和定量建筑或聚落空间结构的技术方法。这一方法不仅强调分析空间集合的几何特性,更重要的是蕴涵其间的社会与人类学意义(Hillier,1983)。以上讨论的城市形态理论提供了广泛的方法来剖析城市物质环境,尽管它们有重合之处,但根据所侧重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的不同,相关的理论概括起来可以被分为三类:一是“形态分析”(environmentalanalysis),包括城市历史研究、市镇规划分析,建筑学的方法和空间形态研究。“形态分析”依靠从二维到三维的城市地图、规划与建筑设计和城市实体研究,其目的是解释城市现象和剖析其中隐含的规划管理、建筑师、业主和各种相关专业人员在城市形态变化中的作用及责任。二是环境行为研究(environmentalbehaviorstudies),它关注于人的主观意愿和人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过程包括实地观察、问卷调查及相关人员的访问;三是“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它关注政治与经济因素和相关的社会组织在“城市过程”(urbanprocess)中的作用,定量的方法在这里是主要的分析工具。

2 城市形态与城市规划及城市设计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起源于建筑师与社会学家寻找理想的城市形态以医治“城市病”的乌托邦和物质形象的思想。在过去的20多年中,西方城市发展的实践要求规划师更多的关注于“政策规划”、“发展影响评估”、“发展管理”、“社会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师的职责似乎完全脱离了物质环境。然而,物质环境在规划学科中,无论过去与现在都依然占有重要的位置。正如霍治(Hodge,1998)指出:“大量的规划工作依然围绕着两个中心,一是计划新建项目对现状环境影响的评估,二是组成物质环境的不同功能和活动部分的空间协调。”城市形态研究的价值在于它在城市动态变化的过程中适当安排新的结构元素的能力,如“形态分析”已成为提高城市“发展管理”和“设计控制”等规划实践的重要工具,评价规划工作的优劣在某种意义上是指得到规划许可的城市发展的结果。基于这一观点,城市形态的方法对辅助与充实规划实践有重要意义。“可持续发展”和“城市交通”研究是当前西方规划学科的热点课题,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与城市形态的关系日益得到重视。具体的规划概念如密集式城市发展(compactcity或neotraditionaldevelopment)和交通需求管理(transportationDemandmanagement)要求创造较高建筑密度,混合用地,发展步行和公交系统和一系列新的设计原则。作为物质参照的城市形态是“可持续发展”及“城市交通”等规划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完善和理性的城市形态研究应得到充分的重视。城市形态研究的意义同时存在于它与城市设计的关系,尽管城市设计概念自出现到现在的30多年来,还未形成一个全面共识的定义,但是,城市设计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在实践层面上的认识,可以描述为是由建筑学、城市规划和景观建筑学参与的,给予环境以特定形式的活动。其中的活动指利用现有条件,创造新的结构元素,用于提高缺乏统一与整体性的城市环境(Schurch,1999)。城市形态的目标是理解城市结构形成过程与文化、社会经济及政治的作用力的关系,城市形态与城市设计的同构关系,不仅表现在文字描述上,同时反映在设计实践中,所以系统的城市形态研究可用于加强和整合城市设计的理论基础。

3 城市形态的方法与理论研究框架

根据诺克斯(Knox,1994)的“城市化过程”(urbanizationasaprocess)理论,城市化由一系列相互作用的社会、经济、人口、政治、文化、生产技术和环境变化过程所推动。城市化的直接结果是越来越多的人口居住于日益扩大的城镇区域内,同时,城市化还导致了其它的一些结谷凯 城市形态的理论果,如城市体系、城市用地、社会结构、建筑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特定的社会系统,如政府政策、法律体系、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关注到变化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作出一系列的反应继而影响初始的动力因素,这一过程最终形成了一个动态变化的循环体系。诺克斯的分析利用广义的政治经济学作为“城市化过程”理论的基础。作为城市化的一个结果,城市形态的变化明确的反映了城市化过程。基于以上讨论,“城市形态作为城市化的结果”(urbanformasanoutcomeofurbanization)这一模型,使物质的城市形态,抽象的政治经济因素和城市规划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从而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并可以被广泛应用的方法来分析城市形态变化的动力及过程机制。在这一模型中“形态分析”与“环境行为研究”的概念与方法被强调作为主要的物质环境分析工具。形态分析关注于和城市相关的客观物质、图形及文字资料,环境行为研究强调城市居民和专业及行政管理人员的主观意愿的调查分析,方法它们互相补充,从不同的视角检视研究对象,从而使城市形态的研究更为理性与客观(图1)。复杂性(complexity)与不确定性(uncertainty)理论在这一研究框架中被同时强调。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是西方社会科学中新兴的边缘学科,其主要思想是分析和探索各种系统表现出的混乱、非连续性和难于控制的主要原因,其中的复杂性是主要因素。事物所具有的复杂特性挑战了研究分析与规划决策过程。充分认识到复杂性这一因素并不能使工作过程变得容易,但它可以使决策者有充分的准备,从而应对由复杂性产生的不确定性。对于不确定性的清晰认识可以帮助寻找适合的分析方法。克里斯坦森(Christensen,1985)在研究中指出,解决问题的过程取决于目标与方法的不确定程度,当人们对目标和如何达到这一目标的方法形成共识,确定性较高,分析与决策过程可以依赖科学与理性的步骤去完成;当人们同意目标的方向,但不知如何达到它,分析与决策是一个学习过程;当人们不确定要达到的目的,但有许多可选择的方法,分析与决策成为一个讨论过程;最后,如果人们同时不能对目标与方法达成共识,分析与决策成为在混乱中寻找秩序的过程。认识到不同类型的不确定性,可以对问题的特性作出判断,从而找出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概括而言,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渗透于整个城市发展过程中,它们应成为形态研究框架的一部分。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由传统的单一计划经济为主体转型为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存在。其中的转型性经济因素(transitionaleconomy)、缺乏稳定性的发展政策和领导主观意愿构成了分析决策过程的复杂性因素。在相对有限的可借鉴经验的条件下,缺乏明确的目标与工作方法往往同时成为城市发展规划中的问题,对不确定性的充分认识对提高中国城市研究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4 结语

在城市化过程理论的体系内,形态分析与环境行为研究被强调作为主要城市形态分析工具。其中的形态分析,虽然包括广泛的方法与技术,但对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设计方案的分析是其基本要求。不可否认,规划设计方案只是整个规划过程的一部分,完整有效的规划依赖于管理、控制和实施等各个环节,但规划设计方案记录了社会价值观念、人们的主观意愿和环境管理方法。没有作为形态基础的规划设计方案,大规模的规划是无法实现的。好的城市形态决不是仅仅基于美学原则的标准,它更依赖于活动其间的人的感受与评价。得到人们欣赏并积极评估的城市环境是真正有价值并应得到广泛的倡导与维护。基于环境行为研究发展出的一系列方法包括问卷调查、相关人员的访问和实地观察,这些工作过程不仅重视专业和行政管理人员的意见,其中更关注普通居民及流动人口的意向,通过数据记录与分析,最终将其反馈到规划设计、政策制定及具体管理行为中。197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城市化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了一系列巨大的经济与社会结构的重构。同世界其它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形态的变化,从动力机制到实体环境都显示出不同的特点,其复杂性与多样性对城市形态的理论研究具有特殊的价值。虽然国内阶段性的城市形态研究已不断出现,然而系统与全面的分析,尤其是方法论的研究还有待提高。本文关于这一课题的思考,目的在于希望从大量的相关文献中理出一个简单与明晰的脉络,并适用于实际案例的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孙良辉,鄢泽兵。解读城市形态的三个分支理论——读《GoodCityForm》有感[J].山西建筑,2004,(18)。

[2]欧阳勇锋,张延龙,蒋颖。关于城市形态模式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4,(5)。

[3]段进。城市形态研究与空间战略规划[J].城市规划,2003,(2)。

环境规划概念篇7

从策划师所担负的职责角度考虑的话,我们认为至少有六个方面的职能。

1.医生的职能

就好像医生为了对症下药,选择最佳医疗方法,必须对患者进行仔细检查,通过对各种诊断结果、化验报告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得出正确的诊断结论。

房地产策划师或咨询顾问受房地产开发商委托,对所开发的项目进行详细的诊断分析,在了解了项目所在地的区域规划、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周边房地产业竞争状况、区域人文地理环境、生活习性等信息后,针对“建什么”?“怎么建”?“卖给谁”?等要素,提出项目的概念设计定位,画出概念规划图。而住宅对居住者的健康有很大关系,房地产策划师或咨询顾问既要从市场有效需求角度,还要从居住者健康与舒适的角度,恰当地为项目进行人性化的定位。

2.法律顾问职能

为了规范房地产市场,国家和地方政府颁布了各种与房地产建设有关的法律制度和法规条文,还有一些仅靠法律法规解决不了的问题,如项目对周边居住环境的影响(施工噪音、阳光遮盖等),土地、国际政治风云、国家对外关系以及国内经济发展、或类似奥运、wto、西部开发等对房地产开发的影响情况、甚至城市规划、区域建筑物高度、道路宽度限制……等,必须以法律法规为准绳或合理避规、或进行调解、或遵照执行。而这些房地产开发商并不完全掌握。

3.财务专家职能

房地产开发商拥有资金,但房地产策划师或咨询顾问可以告诉你如何更有效的运用资金,房地产策划师或咨询顾问是站在开发商的立场上,为开发商的项目进行全程策划,并要保证项目在未来畅销,其目的是就是要在同样的资金投入情况下,获取最大的投资收益。其手段主要不是通过降低成本,而是通过资金的合理分配——将资金投在能使项目增值的创意设计上。

4.导演的职能

房地产策划师或咨询顾问是房地产开发商与设计单位、施工单位、销售公司、广告商、物业管理公司的桥梁和纽带,其职责就是通过上述企业的协调配合,将项目的概念定位演绎成功。

5.船长的职能

认为房地产策划师或咨询顾问的工作只是出主意的人也有很多,实际上,当项目的概念定位成为设计图、施工图后,其重要工作就是在现场进行监理,如果把设计图看作海图的话,就是要严格按照海图航线航行,局部变动必须征的船长同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项目概念定位准确实施。

6.环境问题专家

环境规划概念篇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2002102

1相关概念界定

1.1生态旅游

从生态旅游概念被提出,距今已经有31年了,就目前其概念界定还是模糊。国际生态旅游学会提出生态旅游是游客有意识的到目的地旅游,实现了解当地文化、自然等知识,这种旅游活动除了尽可能维持当地生态系统、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对当地自然游憩环境负有责任之外,还肩负着使当地经济繁荣、使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提升,同时尊重并维护当地居民群体的传统文化使其保持完整性。这个定义在传统定义上增加了居民收益内容,而当地居民是旅游规划中不可或缺的考虑对象,本文也采取此定义。

1.2生态旅游规划

生态旅游规划作为旅游规划的分支之一,以生态旅游资源为依托,运用旅游规划的原理和方法,它要求从整体出发对生态旅游活动空间进行合理布局,是生态旅游目的地进行旅游开发、建设的法律依据,是生态旅游区社会、经济、环境效应和谐的指挥官。

2国内研究进展

相比较国外,我国的生态旅游规规划起步较晚,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兴起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国于1994年成立了“中国生态旅游协会”(Ceta),紧接着1995年与1996年分别在云南西双版纳和湖北武汉召开了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后又有1999年被国家旅游局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这时生态旅游正式成为了被广泛倡导的一种旅游形式。

2.1生态旅游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生态旅游规划具有协调性,即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决定了生态旅游规划必须以生态原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为指导思想,而规划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旅游资源的保护,影响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规划是否合理,决定了旅游业能否可持续发展。刘玉安(2006)以典型生态旅游区石河子为研究对象,认为实现当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突出旅游特色、营造良好的交通等服务环境、旅游宣传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保护游客利益。

2.2生态旅游规划原则、理论与方法研究

旅游规划中要遵循市场导向、资源依托、法律监督、宏微观相结合等原则,生态旅游规划除了要遵守这些一般原则外,还要充分考虑生态旅游本身的特点,遵循保护先行与适度开发原则、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原真性原则、各方利益共享原则、环境教育原则。国内学者对生态旅游规划原则的研究大体差不多。康宏成(2010)对生态旅游规划的原则也进行了总结,认为要遵循适度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原则、保护性原则、自然与文化的原汁原味原则、各方参与原则、服务设施生态化原则、环境教育原则。

生态旅游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生态旅游规划除了一般旅游规划基本理论外还有众多符合其自身发展规律的理论来指导,其中可持续发展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生态伦理学理论、生态美学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是最为重要的。申利(2004)阐明景观生态学是生态旅游规划的主要理论之一,分析了在景观生态学指导下旅游规划的过程,肯定了规划结合自然环境的旅游规划的景观生态学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科学技术方法被运用到生态旅游规划中,典型的如GiS(地理信息系统)因具有强大的图形数据采集、空间数据可视化和空间分析功能,为生态旅游规划中提高工作效率与其科学性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在生态旅游规划中受到广泛的应用。刘芳(2009)认为GiS的应用必将给生态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旅游市场分析、开发空间规划以及当地环境保护监测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薛达元(2014)采用GiS对黔西南地区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分析黔西南州旅游资源特征,规划该州生态旅游发展方向和特色。

2.3生态旅游规划实证研究

生态旅游规划的实证研究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对自然保护区、乡村旅游地区、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区的规划研究方面。刘佳静(2008)以福建莱溪岩风景名胜区为例,将生态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贯彻到风景游赏规划的实践中。王志臣(2012)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面临的管理体制不顺、自然资源和自然景观遭到破坏、布局不平衡、缺少规划等问题,并就宏观层面国家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及对单个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建设规划的编制进行了探讨。张念萍(2014)概述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几个基本类型,并分析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乡村生态旅游规划设计内容和发展战略。刘晓明等(2013)对新农村建设、农村生态旅游规划的基本概念进行了阐述,对新农村生态旅游规划的内容、原则作了归纳和总结,同时讨论了新农村生态旅游规划的要点。此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有学者对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旅游规划进行了研究,李吉来(2013)认为在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生态环境的建设很重要,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做到既尊重当地生态环境,又提高城市与乡村生活品质。魏文波从文化与生态结合的视角出发,以生态学旅游理念为基础,以民俗文化旅游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民俗文化生态旅游的概念。吴妍(2008)认为民族旅游规划要充分体现民族性和现代性,要以保护为前提,在此前提下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同时注重民族旅游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

环境规划概念篇9

【关键词】生态城市;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的发展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在城市出现初期,城市就一直担当这国家政治文化活动的这一重任。现代城市的发展要比以往更为复杂,现代城市发展面临着,城市拥堵、交通阻塞以及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必定会影响城市正常运转,因此规划生态城市,是现代人一直追寻的问题。

一、生态城市概念分析

目前对生态城市的概念并不是很系统,但是基本可以从这几方面对生态城市进行概述即:生态哲学角度、生态系统学角度、生态社会学角度等进行分析。生态哲学角度对生态城市的概述是,生态城市就是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人和自然达到一定的水平。而生态系统学则是要求生态城市采取有利于自然价值的方式,来创造社会文化。从生态学角度来看生态城市,需要将城市的政治、文化、教育、法律等方面实现生态系统化。

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涉及面分析

生态城市是将建设生态环境为目标,生态城市要涉及到社会、经济和自然等方面,这三点的要在结合生态学的原理方法上,应用科学系统的手段对人工生态系统的各种关系进行辨别设计,提出设计最佳化方案。

生态城市设计和以往城市设计不同,原有的城市规划设计最要强调对城市物质空间以及城市建筑进行规划。而生态城市规划要涉及到对城市区域内的水资源、空气以及土壤等保护工作,生态城市规划还要涉及到城市环境污染、土地退化以及水资源的涵养等方面,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一定要将可持续性发展等观点应用到生态城市规划上,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一定要做好城市生态规则、城市总体经济规划等工作,要保持这些工作相互渗透紧密结合。在对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时在掌控设计方法时还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更符合现代经济的发展。

生态城市要重视低碳发展模式,低碳发展模式是在全球气候变化等基础上提出来的,低碳设计理念必须要体现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上。低碳设计理念就是强调城市发展中要降低城市运行中碳的排放量,例如,选择环保性能较好的建筑材料,以实现构建建筑物的目的。低碳理念还重视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要将一些先进的建筑材料应用到城市规划上,要让“生态城市”和“环保低碳”形成密切的联系,要将低碳理念应用到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让低碳设计理念成为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方法中的一部分。

三、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生态成城市和现代城市相比,在本质上存在一定的区别,因此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要遵循生态城市的原则,才能构建出和谐的生态城市。

1、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和谐性

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主要体现在人和自然、人和人以及人和人工环境的和谐性。生态城市规划要寻找出一种可以实现良性循环发展的设计方法。要时刻遵循设计的和谐性。

2、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高效性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高效性主要体现在,要让城市实现“低耗能、高循环”的运转机制,科学高效的应用好各种城市资源。例如,城市绿地的应用,要保证城市绿地和城市建筑和谐的融入到一起。要体现建筑的和谐性。还有对城市公园灌溉系统进行改进,让灌溉系统实现充分利用自然降水的目的。要不断的对生产力进行创造,让能力实现分级利用。

3、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可持续性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可持续性,主要是城市在可持续思想的指导下,对时间空间以及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要让城市设计既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能满足后代人的需求。不能只顾及到现代人的利益,采用“掠夺”的方式去促进城市的发展。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中有很多城市的环境质量不断下降,据统计2014年,我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形式严峻,环境达标的城市仅有4.1%。面对这样的情况,设计好生态城市规划方式很重要。生态环境可持续化发展,需要人们应用科学的方式来完成,如将一些污染严重的工厂搬迁到城市的边缘,并且在工厂的周围种满树,为城市的可持续化发展准备一个健康良好的发展环境。

4、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区域性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区域性,主要是将生态城市作为一个城乡统一体来看。生态城市要建立在区域平衡的基础上的,并且城市之间需要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平衡协调的基础上实现生态城市。城市之间要相互协调,就应该实现城市之间相互制约,例如,和周围城市建立起较为协调的关系,不能将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两个城市交界处,这样即影响自身城市的发展,由不利于城市环境和谐。所以说生态城市要建立在区域平衡的基础上。

5、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整体性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整体性要求,城市不仅要紧抓城市经济发展,而且还要兼顾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整体经济效益。经济发展是改善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一个城市要是没有足够的资金是不可能完成城市建设的,但是盲目的追求城市经济,只会导致城市发展出现更多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生态整体性规划设计,需要对城市的发展方向进行规划,找到城市发展亮点,例如,劳动密集型城市就应该发挥这样的优点,要在劳动密集产业的基础上引进新兴产业。完善城市经济发展结构。

结束语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要将建设生态城市作为发展目标,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要在城市规划、生态环境以及生态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可续续发展战略方针和城市自身发展状况,将生态城市规划和谐性、高效性、可持续性、区域性以及整体性原则应用到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以实现协调政治经济环境发展的目标。让生态城市规划成为解决现代城市面临的人口压力、经济、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的重要手段,帮助城市实现可持续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宇驰.生态城市规划及其方法研究――以厦门为例[D].北京化工大学,2004.

[2]李浩.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工作改进研究[D].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2.

[3]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1997,06:17-20.

环境规划概念篇10

关键词:环境生态设计城市环境艺术设计郑东新区

一、环境的含义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场所,也是向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自然资源的供应基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明确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其中,“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就是环境的科学而又概括的定义。它有两层含义: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所说的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毁灭。同时,环境又不是泛指人类周围的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客观事物整体。比如,银河系,我们并不把它包括在环境这个概念中。所以,环境保护所指的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作用于人类并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界事物。

(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这个概念也在发展.如现阶段没有把月球视为人类的生存环境,但是随着宇宙航行和空间科学的发展,月球将有可能会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组成部分。

二、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破坏和污染所引起的。如:火山活动,地震,风暴,海啸等产生的自然灾害,因环境中元素自然分布不均引起的地方病,以及自然界中放射物质产生的放射病等。

另一类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超过了环境容量的容许极限,使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超越了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这些都属于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多指人为因素造成的。当前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于是人们呼吁“只有一个地球”,“文明人一旦毁坏了他们的生存环境,他们将被迫迁移或衰亡”,强烈要求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环境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伴生产物。具体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人口增加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

2.伴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

3.人类在开发建设活动中造成的生态破坏的不良变化;

4.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如军事活动,旅游活动等,造成的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破坏,珍稀物种的灭绝以及海洋等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三、环境治理和保护

在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方面,郑州市这几年下了很大的工夫。对于母亲河的治理就已经略见成效。2007年5月,总书记亲临黄河视察工作,黄河市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一定要把她治理好,一定要把环境治理好。

以前,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的破坏,黄河两岸的环境一度非常恶化,绿城经常在开春的时节会经受一次又一次沙尘暴的洗礼,而我们的母亲河也在很多河段出现了断流的现象。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在人们日益追求生活环境优化的今天,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激化了。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已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我国也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正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设计领域的一种战术回应,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也因此从观念转变到理论建构乃至设计,创作的方法技巧等方面都必将得到重大的发展。此间,“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美学”及“生态建筑”等新概念应运而生,冠以“生态”的各种词汇频频出现在各行各业的文本中,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实现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绝非易事。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卫,人群特色及景观风貌等研究内容。

1.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平衡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及特色风貌等指标,在定性的基础上逐步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2.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其中包括价值观念,心理需求,文化取向;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层次等等);人群在城市空间系统中的流动,集散和停留时间等规律;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3.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的生态绿色空间进行调整,空间规划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及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形成“点,带,场”相结合的空间系统。这些空间包括有:城市广场,主要步行街道,城市滨水地带,公共绿地,居住小区绿地,大型建筑庭院及市郊农产品绿地等。

4.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会,展示,分隔,交通……),人流及文化艺术表达等各项功能。规划同时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的认定。

5.城市特色风貌的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的控制下,充分考虑环境主要空间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主题等方面的规划。

6.绿化规划对空间进行全面的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郁闭度及叶面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值等特征加以规定。

7.局部空间环境规划。对城市“绿色空间”的人口容量进行测算,制定生态环境目标(空气,湿度,土壤,灰尘,噪音及风等)和环境保护治理的措施。

8.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的关系。城区与郊区绿地系统的协调关系,区域空间调节关系,休闲人口流动的关系等等。

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的开发和建设现今已经即将完工,首先从设计和规划上来说就是与国际接轨的,世界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对整个新区的建设做了一个全面而又详尽的规划和设计,无论是从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城市特色风貌的规划、绿化规划对空间进行全面的指标控制、局部空间环境规划、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的关系等等这些入手,都是将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很好的融合到了一起,很好的解决了当地环境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在某些问题上的矛盾。

很好的解决环境问题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美化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吴良镛,面向21世纪的建筑学[Z],国际建筑师协会“北京”(讲稿),北京,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