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规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1:49

水产养殖规范篇1

关键词:水产养殖;规范;食品安全;产地环境;监控

中图分类号:D912文献标识码:a

现代水产养殖业具有多样化和复杂性的特点,涉及苗种、孵化场养成、饲料生产、药物、疫苗、环境问题与捕捞收获等多个方面。而目前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受生产生活的排污影响,水产养殖环境污染严重;不当使用或滥用肥料、渔用产品、添加剂等,危害了水产品质量,也破坏了养殖生态环境;水产养殖过程中病害严重,养殖水体受到病原体和寄生虫污染;水产品运输、加工、销售过程中使用违规添加剂等。因此,实施良好水产养殖规范,向公众提供优良的卫生系统而减少病原体的污染,最大限度减少危险药物和化学品所引发的风险,确保公众健康和安全,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必要性。

良好水产养殖的操作包含在养殖水产业的每一个步骤中,它们涵盖了孵化、养成、收获、运输和初加工等多个方面。养殖地点的正确选择,对养殖场所污水和污染的控制,对员工洗手、工作服保持洁净和生病时停止工作的控制,捕捞时所有船车、工器具和运输途中防止产品发生污染的控制,产品运输途中暂存或冷藏所用水和冰的控制,在养殖过程中所用到的设施设备构造,包括池塘箱、网、笼、边线、增氧机和维护方面的控制,在孵化场、培育池的现场控制,饲料的控制,药品和化学品使用的控制,以及反映所有投入品使用情况有始有终的记录,通过记录,可以对药品、化学品、饲料、益生菌、维生素包括所使用材料的名称、使用时间、使用原因、停用时间以及使用方式都得到监控。

良好水产养殖规范的运用以及在实践探索方面,笔者亲历、目睹感受最深的是:

一、把好养殖场选点关

笔者所在单位广东省中山食品水产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淡水鱼养殖、加工、出口的企业,从2002年开始,公司领导层高瞻远瞩,意识到原来的淡水养殖基地必将受到工业和轻工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果断作出把位于中山北部小榄镇、古镇镇的水产养殖基地南移到农作物密集型耕作地区坦洲镇,远离工业和轻工业发展的镇区,在产地环境质量上确保了水产品质量最基础的因素,正是实践了良好水产养殖规范中养殖地点的选择必须远离污染源的要求。

二、苗种控制

从2005年多宝鱼中被检测出孔雀石绿残留超标事件曝光后,在全国范围内,食品安全开始备受关注,同年10月,中山市阜沙鸦雀尾水产苗种孵化场在中山检疫检验部门注册备案,接受政府部门监管,笔者单位自有2000多亩水产养殖基地使用上述苗种场苗种,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养殖模式,令8万多亩养殖水面3000多农户养殖户,选购符合上述条件苗种场生产培育的鱼苗苗种,使良好水产养殖操作之苗种得到良好的控制。在对中山部分地区涵盖港口、东升、东凤、坦洲、民众、南朗等六个镇区农户养殖的四大家鱼中孔雀石绿残留的排查监控中,数据显示:2005年第四季度,检样634份中,阳性检出率是11.98%;2006年检样1771份中,阳性检出率是4.57%;2007年检样1033份中,阳性检出率是4.06%;阳性检出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三、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建立

2009年开始,围绕“加强水产品的质量安全,进行科学养鱼,建立了淡水鱼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同时创设应用示范基地,以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应用小区化管理模式,结合养殖专家定期技术指导,使广大养殖户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意识得到增强,与我司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农户中,2009年抽检四大家鱼(草、鳙、鲮、鲫鱼)样品1278份中,孔雀石绿阳性检出率是4.38%,2010年,检样493份中,阳性检出率降到2.63%,2011年检样739份中,阳性检出率降到0.81%。孔雀石绿阳性检出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出现良好势头。中山是出口香港淡水鱼的大户,占据了香港市场的份额达70-80%,中山淡水鱼的质量安全水平的大大提升,使出口香港淡水鱼的合格率提高到99%。

四、加工环节控制

为了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在加工中针对加工环节,设立关键控制点CCp,按照关键控制点的要求,对每个产品的生产流程建立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计划),通过对关键控制点进行控制,落实保证产品质量的具体措施。保证产品符合安全卫生的前提,是建立、维护和实施一个良好的卫生计划,即卫生标准操作规程(SSop),它是企业所有卫生工作过程的指南。

卫生标准操作规范涵盖以下方面:

(1)生产过程中直接接触食品或与食品接触表面(加工设备、工器具)的加工用水和冰的卫生安全,或经过处理使其安全。饮用水系统和非饮用水系统之间没有交叉连结。

(2)与食品接触表面(包括设备、手套、工作服)的清洁度;

(3)防止发生交叉污染;包括选址、流程合理,个人卫生规范,卫生操作得当,原料、成品隔离,生熟分开,人流、物流、水流、气流方向合理等等。

(4)生产加工人员的手、手套、工作服、帽、靴鞋和与食品接触的或与生产设备表面接触的用具的清洗与消毒,厕所设施维护与卫生保持;

(5)防止食品被污染物污染,避免与产品接触的设备表面、食品包装材料等掺入剂、燃料、杀虫剂、洗涤剂、消毒剂、金属碎屑、冷凝剂及其它污染物。

(6)有害化学物质的标记、储存和使用;

(7)雇员的健康与卫生控制,上岗前体检,每年定期体检,以及发现任何有或可能有疾病、传染病、外伤(如烫伤、溃疡)及其它可能对食品及食品接触的各种设备和用具的或包装材料造成污染的人员,不能让他参加直接作业,直到伤口愈合、疾病痊愈为止。

(8)虫害的防止。笔者单位下属的水产品加工厂,从事水产品加工近二十年,工厂不断强化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完善质量保证体系,产品生产管理严格执行水产品HaCCp计划,从原来到成品进行严格的检验,实施从池塘到最终产品出口的全程质量监控,从1996年起,先后获得法国农业部注册、出口欧盟认证、美国FDa的HaCCp认证,取得美国aCC质量认证和取得英国BRC证书,出口数量猛增,企业稳步发展,正是从养殖水产品安全生产方面实践了良好水产养殖规范中的加工环节的控制。

结语

从农场到餐桌,所有的步骤都是一环扣一环的,缺一不可,当中牵连的良好操作规范也是如此,只有每个步骤都严格按管理要求做好,按良好操作规范做好,那么,产品才能保证安全、优质和营养,食品安全的隐患才会离我们越来越远,食品安全系数才会越来越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会在真正意义上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水产养殖规范篇2

关键词中华鳖;标准化养殖;示范推广;工作措施;成效;浙江嘉兴;秀洲区

中图分类号S96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24-0250-02

嘉兴市秀洲区的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历史比较悠久,而中华鳖则是本地区特种水产养殖中的重要品种,截至2016年全区共有生态鳖养殖面积近266.7hm2。在发展中华鳖养殖推广过程中,水产技术推广部门始终坚持以“品质好、质量优”为宗旨,在养殖模式、养殖技术方面不断创新与改进,以健康养殖确保水产品安全的理念示范推广中华鳖标准化养殖技术。技术推广几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主要工作措施

1.1选好示范基地,做好配套设施建设

乘着浙江省现代渔业园区建设的东风,秀洲区遴选油车港镇杨溪生态鳖产业园作为核心示范区。投入资金310万元,建设完成秀洲区杨溪虾鳖主导产业示范区,重点开展中华鳖保种和良种选育,标准化无公害养殖,鳖品牌、营销网络建设,通过利用北部低洼湿地的资源优势,加强基础设施改造,扩大鱼鳖混养、虾鳖套养等生态养殖基地,提高池塘产出效率和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大幅提升。核心区养殖面积40.1hm2,培训中心建设逾950m2、底部增氧设施19套。硬件设施齐全,达到了实施方案中基地硬件设施的要求。

1.2农业投入品实行有效管理

实行“三个统一”,即统一生产标准、统一供应渔药、统一饲料品牌,严把各生产环节质量关,坚持全过程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使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无公害水产品标准要求。一是统一供应用药。秀洲区水产行业协会指导养殖基地制定了渔药的管理制度,按要求养殖的投入购买记录,以掌握每个养殖户和养殖基地的用药品种,使用频度、使用数量。二是统一供应饲料。秀洲区水产行业协会通过对品牌饲料厂家的考察、质量对比,统一供应饲料[1]。三是示范区中华鳖苗种由指定单位提供。

1.3初步建立质量安全溯源体系

养殖区域内一直以高标准要求养殖户进行规范化生产,设计养殖日志让其填写,要求记载产前池塘、水体准备以及产中幼鳖稚鳖、饲料、渔药等投入品,而产后的销售则要求有具体销售记录,从而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的记录体系。

1.4建立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技术标准体系

围绕《无公害中华鳖》(DB33/t332―2004)标准,建好标准体系。一是建立养殖生产的管理标准。开展生产都需要良好的、有效的管理体系,加强制度管理。二是形成可行的操作标准。以无公害中华鳖标准内的池塘要求、清塘消毒、投入品管理制度、日常管理、病害防治技术等程序作为操作标准。三是健全技术标准体系。根据水产品安全生产及质量控制措施、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要求、《无公害中华鳖》(DB33/t332―2004)及《渔药物使用准则》《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等相关标准和规范制定了养殖技术规范[2]。四是建立养殖生产的工作标准。制定水质管理计划、水质监控程序、污染预防管理计划、养殖设施保养程序、基地安全生产制度等作为中华鳖养殖的工作标准。五是建立农产品准出制度。要求出售的商品鳖必须由指定委托检测机构检测后符合无公害标准方可出售。

1.5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完善自律和约束机制

规定水产养殖户必须及时认真填写《水产养殖日志》,记录生产过程的生产档案,如养殖面积、苗种来源和放养数量、饲料来源及投喂情况、渔药使用情况、水质和中华鳖生长情况等,对于记录完整规范的养殖户予以奖励。同时,与养殖户签订水产品质量安全协议,定期进行基地健康养殖的检查工作。

1.6定期开展示范产品质量安全自我检测

除了对养殖的水质环境定期进行检测,也定时对产品进行自我检测,开展产品药残抽检。为了保持和提高产品质量,核心基地一直重视无公害中华鳖的产品质量与安全。一是委托省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市农检中心等法定检测机构进行产品质量检测;二是将基地列入政府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检主要基地,至今无论是委托检验还是监督检验均未发生质量事故,综合检测合格率均达到100%。

1.7开展标准化技术的宣传、培训与推广

在养殖区普及标准化知识,增强养殖户的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借助开展“健康生态养殖技术推广”“投入品使用专项检查”“水产品药残抽检”等活动为契机,通过新闻媒体、科普下乡、现场会、宣传资料发放、设立宣传栏信息等多种渠道在中华鳖标准化核心示范区开展多层面的宣传活动,大力宣传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水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在中华鳖标准化示范基地树立标准化养殖技术模式图、质量管理制度等宣传板块,在水产养殖基地营造浓厚的标准化生产氛围[3]。同时加强了渔民的技术培训,从而有效提高示范及辐射区养殖户的养殖生产技术水平、增强其病害防治能力。

2工作成效

2.1效益显著

通过实施中华鳖标准化养殖推广示范,示范区域内的中华鳖产量、产值及经济效益都一定幅度提高。核心示范区实现中华鳖总产量89.74t,总产值987.2万元,产值24.6万元/hm2,总效益336.44万元,效益83970元/hm2,核心基地每年可提供无公害中华鳖89.74t,每年创造渔业产值逾987.2万元,满足了城乡消费者对优质无公害水产品的需求,同时也使广大养殖户找到一种高效的渔业养殖方式,全面提高了中华鳖的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增强了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4]。

2.2农业标准化意识明显提高

在技术推广实施过程中,通过宣教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营造了标准化生产氛围,提高了中华鳖的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使养殖户在实施标准化生产中得到了实惠,对渔业标准化生产和产品质量安全的认识有了明显增强,不仅按标生产的自觉性有明显提高,而且形成了养殖户之间相互监督的良好氛围。

2.3质量安全达标

目前,技术核心示范区内通过中华鳖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证以及有机认证。多次产品抽检合格率为100%,其中“杨溪”牌生态鳖先后获得嘉兴市名牌产品、嘉兴市著名商标、浙江省名牌产品、浙江省渔博会及农博会金奖等殊荣。核心区内有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1家,是秀洲区中华鳖健康养殖的领头雁。

3参考文献

[1]王秀菊.中a鳖无公害养殖技术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7.

[2]法,卜伟绍,黄富友,等.三段式中华鳖生态养殖技术研究与应用[J].浙江农业科学,2012(3):417-420.

水产养殖规范篇3

养殖违法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养殖秩序混乱。养殖规模无序扩张受局部和眼前利益的驱动,不少养殖生产者不经主管部门审批,私自在大水面投肥生产、不使用原良种繁殖,违规使用违禁药物,埋下了严重的生态隐患。二是无公害意识淡薄。滥用渔药现象严重。由于养殖规模的无序扩张和水域生态环境的恶化,水产养殖病害问题日益突出,不少养殖者盲目大量用药甚至使用国家禁用药。长此以往使养殖种类产生抗药性,造成不得不持续加大用药量的恶性循环,导致养殖产品药残超标,质量下降,威胁消费者健康。三是缺乏质量安全观念。忽视水产品防疫检疫。前几年曾出现未经疫病检疫的水产苗种跨省交易而造成疾病传播的问题。四是养殖废水大量排放。水域环境污染加剧。《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指出:“水产养殖废水排放应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水产养殖单位和个人应当配置与养殖水体和生产能力相适应的水处理设施和相应的水质、水生生物检测等基础仪器设备”,但实际上这些条款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带有大量病菌、药残的污水直接排放,对水域滩涂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在一些育苗与养殖场密集区,不经处理的废水大量排放还极易造成疾病的交叉感染。

2加强水产养殖业执法的对策

2.1完善政策法规,加强队伍建设

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夯实依法行政的制度基础。应加快水产养殖立法进程,为养殖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氛围。可以现有的《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兽药管理条例》、《完善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试行方案》、《水产苗种管理办法》、《海域使用管理法》等法规为基础,出台系统的、涵盖面广的、执法主体明确的水产养殖管理法规。另外,对不同部门制定的某些相互冲突的条款,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应加以协调、变通。二要健全管理体制。提高执法能力。首先,要尽快建立专业的水产养殖执法队伍,这是有效落实各项法规政策的重要保证。鉴于目前机构的实际,不一定再另设专门的水产养殖管理机构,可在地方水产技术推广和水产科研等部门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整合,强化政策法规培训,赋予其水产养殖管理职能。也可在现有的渔政执法部门内,加强专业技术培训,配置水产养殖执法必要的装备,增加管理内涵,延伸执法范围,执法重点由管理渔业资源向资源管理和水产养殖管理并重发展。其次,应完善管理制度,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队伍的素质和执法水平。应将水产养殖执法人员纳入或依照公务员管理,落实经费保障,保证水产养殖执法的公正性与客观性。逐步打造一支业务精、反应快、懂政策、作风正的执法队伍,走科学化、规范化、文明化的执法之路,真正起到为水产养殖保驾护航的作用。还要进一步加强水产病害防治、水生动物防疫检疫、渔业环境检测、水产品质量检测等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为水产养殖执法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

2.2突出管理重点,加大执法力度

建议先从以下几方面重点抓起,循序渐进,带动整个水产养殖执法活动的开展。一是整顿养殖秩序。以完善养殖证、苗种生产许可证等制度为突破口,对水产养殖秩序来一次彻底整顿,对违规建设的场,要通过责令其补办相关证件、经济处罚、限期拆除养殖设施直至追究法律责任等处罚手段进行清理,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稳定的养殖秩序。当然,整顿养殖秩序会损害部分养殖者的暂时利益,但维护了广大守法经营者的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换来了养殖秩序的规范和水域滩涂生态环境的改善,将会赢得大多数群众的理解与拥护。二是养殖过程的管理重点是两个方面。首先是养殖投入品的管理,主要是渔药与饲料问题。渔药和渔用饲料的生产与流通环节需多部门联合执法,但在水产养殖过程的使用管理则是渔业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应尽快遏制住养殖生产中滥用药势头,禁止使用变质、过期、添加剂违规的饲料。其次是水产育苗与养殖的废水处理问题。虽然短时间内不可能解决众多养殖单位废水排放不达标问题,但对新建场和示范场应通过经济和制度手段,使其按国家要求设置废水处理设施。

2.3加强养殖产品与苗种出池前的检疫与检测

渔业部门应加强水产养殖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前的质量管理,把好水产品出售前的质量关,防止药残超标、不符合卫生标准的产品进入市场。强化水产苗种管理,尤其是要做好苗种跨区交易和增殖放流前疫病检疫工作。

2.4加强法制宣传,提高养殖生产者素质

水产养殖规范篇4

关键词:海水养殖;健康;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967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0632070

1山东海水养殖业发展现状

我国是世界第一海水产养殖大国,而作为沿海城市的山东地区。海水养殖规模和产量居全国之首,海水健康养殖在我国海洋经济建设进行中也是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基于海岸线长度和海岛数量的地理优势,具有独特的海水健康养殖的资源发展条件。

1.1海水养殖品种的增加和养殖空间的扩大

海水养殖业作为传统海洋产业和渔业基础产业,随着我国海水养殖科技进程速度的加快,充分发挥海岛渔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在传统的养殖等模式的基础上,养殖空间已逐渐开始向外海、深海水域发展,市场经济风险中经受住了种种考验,我国海水健康养殖业从养殖品种、产量、产值、养殖规模等各方面都取得显著的成绩,与此同时,随着海水健康养殖科技进程的加快,在发展各种规模化的养殖方式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大扩大了海产品的增值空间。

1.2海水养殖科技示范项目效果显著

基于海水养殖科技进程,并在国家种子工程实施的前提下,各地区建立了各级名优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和水产原种场,优良新品种的养殖面积占全省水产养殖面积的40%以上。2015年,山东省培育刺参、海带、三疣梭子蟹、贝类、虾类和鱼类等各类水产苗种约6000亿单位。这都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持。

1.3海洋渔业设施建设与发展水平受到重视

绿色、低碳的碳汇渔业发展是构建资源节约、质量安全的设施渔业发展是水产健康养殖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在“中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下,我国开展了相关课题咨询与研究。

2发展海水健康养殖遇到的问题

2.1养殖水域未完成统一规划,养殖结构不合理

如一些地区的海水养殖地点大部分选择在近岸水域的港湾内,这是一种不合理养殖水域布局。根据我国目前滩涂和港湾养殖面积和等深线以内水域养殖资源利用情况分析,一些地区海域污染严重,导致沿岸带开发不合理,在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浅显错误意识下,养殖结构与海洋环境的有机结合并未受到足够重视,忽视了海洋长远生态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个别地区已经出现了养殖种类差异,海产品死亡率高、产品品质下降、病害频发等问题伴随发生。

2.2养殖过程中的病害问题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一些地区因病因学和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研究尚未得到普及,难以进行海水养殖类的重大流行疾病的预测、预报,严重影响各种养殖病害在扇贝、对虾、海参和鱼类的健康养殖进程,这也给海水健康养殖与生产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2.3海水养殖与科技应用水平较低

虽然科技支撑在定海几十年的海水养殖业发展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随着工厂化养殖的快速兴起和养殖面积不断增加,产业需求和未来的发展则发挥的作用明显不足。

3海水健康养殖产业构想的形成与推进

3.1推进海水养殖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制定产业整体规划

为促进海水生物的合理搭配和放养密度,应严格控制投入饵料量,以降低养殖污染对养殖海域环境、生态平衡的影响,同时,应以生态化和工程化养殖为主要养殖模式代替传统粗放型养殖模式,以期达到生态稳定发展与环境平衡维持的目的。

3.2建立离岸岛屿示范基地,发展深海离岸设施渔业养殖模式

在岛屿周围和离岸至40m以上水域范围内,进行深海离岸设施渔业养殖,建立复合养殖系统,扩大海水健康养殖空间,达到海水健康养殖的可持继发展。

3.3对养殖对象实施良种工程培育

为从根本上解决因种质退化而造成抗逆性差、性状退化而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应不断推出养殖新品种,实施对养殖对象良种化、规模化养殖。

3.4对海水养殖疾病进行有效的控制

建立简便、快速、灵活的水质监测方案,建立病原及其他海洋生物体不良信息的快速检测方法,全方位防治海水养殖生物病害,调控生态环境。

4海水健康养殖发展措施与对策

4.1加强海水养殖容量研究

进行全方位、大范围的养殖海区养殖容量和环境容量以及重要养殖品种的负荷力调查与研究,建立海水健康养殖系统生态学研究技术体系和生态养殖综合养殖模式,运用生态平衡、物种共生原理,对养殖生产和完成海水养殖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指导,形成严谨、健康、清洁、健康养殖配套技术,为海水养殖容量研究提供重要数据依据。

4.2加快海洋新品种培育,保护海水健康养殖新品种的品质

根据现有海洋渔业研究基础,应加快应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对海水养殖新品种抗逆培育以及苗种繁育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并建立新品种选育与健康优质苗种的规模培育技术体系,保证水产品健康品质。

4.3健全监管机制,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产品质量就是生命,市场决定出路。产品质量出现问题,也有可能对整个产业带来严重影响。在当前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环境中,任何一个与人们健康有关的微小话题,都会被迅速放大。因此,建立海水健康养殖构想,实现海水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就要突出质量、效益这个中心,把水产品质量放在一切工作首位。全面制定并出台《山东省水产苗种生产管理条例》、《山东省苗种生产发展规划》等规范性文件,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

4.4增加海水健康养殖综合效益,加快产业化进程

渔业产业化是提升渔业经济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因此,在发展渔业产业化过程中,应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快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的过程,并推进海水养殖产业化发展。

4.5建立病害预警预报技术体系

加强技术更新,改进原有渔业病害的预报、预警功能,多方面、大范围开展海水养殖的病害疫苗防治工作,并加强一些药物型、药理的临床试验和研究,实现对病害的严格控制和综合防治,建立、健全病害预警预报技术体系,满足防疫体系的市场化需求。

5结束语

海水养殖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因此,扎实推进定海海水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在抓住发展形势和政策机遇的同时,以高水平的渔业科技做为支撑点,保护人与自然生态和谐,促进渔民的持续增收和新农渔村建设,全面提升现代渔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显良.碳汇渔业与渔业低碳技术展望[J].中国水产,2011(5):8-11.

水产养殖规范篇5

一、自然条件和生物资源综合评价

1、地理特征

区位于东经118°10′—118°33′之间,北和东与宿豫区接壤,南与泗阳、泗洪县毗邻,西于睢宁县相连,南依洪泽湖,北靠骆马湖,大运河、废黄河穿境而过,境内沟渠纵横,水源充足。地处暖温带季风气候地区,年均气温14.1℃,年平均降水量892.3毫米,气候温和、雨量充足,有利于动植物生长和渔业养殖生产。

2、生物资源状况

我区天然饵料生物资源丰富,水域浮游植物有绿藻、硅藻、甲藻、蓝藻、裸藻、黄藻、金藻等种类,易为鱼类消化的硅藻和甲藻占多。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等浮游动物分布广泛。底栖动物常见的有螺蛳、蚬子、水蚯蚓、水丝虫、蜻蜓幼虫、摇蚊幼虫等。鱼类资源也比较丰富,常见的有:鲤鱼、鲫鱼、草鱼、鲢鱼、鳙鱼、鳊、河蟹、虾、黄颡鱼、乌鱼、中华鳖、泥鳅、黄鳝等。

3、水域滩涂资源

我区水资源丰富,境内水域主要为湖泊、池塘、渠道、河流等四大类型,水域总面积23万亩,可养面积12万亩,已开发利用9.36万亩。

二、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

近十年来,我区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水产品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稳步增长。2011全区水产养殖面积达到9.36万亩,池塘4.68万亩,围网养殖2.48万亩,稻田养殖2.21万亩。水产品产量2.82万吨,渔业总产值9.67亿元。

1、取得的成绩

一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水产业发展,始终把水产业当作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亮点产业和富村富民的重要产业来抓,形成了上下整体联动发展水产生产的局面。

二是始终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将调整发展水产业与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相结合,通过兴建水产基地,发展名特优新产品,增强了水产业的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

三是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强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有效地提高了养殖业的技术水平、水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2、存在的问题

一是渔业基础设施老化,生产条件亟需改善。渔业投入不足,导致全区部分精养鱼池和塘堰无法及时得到改造,养鱼附属设施的涵闸、泵站、道路、沟渠、水电设施等无法及时配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养殖产量和效益的提高。

二是渔业养殖结构不甚合理。尽管经过多年调整,渔业养殖结构有了较大改善,但名特优品种养殖仍然缺乏规模、批量与档次,养殖区域特色不强。

三、水域滩涂养殖规划

1、指导思想:以贯彻执行新《渔业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鼓励发展水产养殖的方针政策为契机,以加强对养殖业的有效管理和保障养殖者的合法权益为宗旨,根据我区实际,对养殖水域、滩涂进行科学规划,为合理开发利用养殖水域、滩涂资源,提高养殖水域利用率,有效保护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加快完善和推进养殖管理制度,促进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2、基本原则:在编制养殖规划过程中,要与我区中心城市建设主体目标相一致,成子湖区水域滩涂按照省海洋与渔业局编制的《省洪泽湖渔业养殖规划(2011——2020)》执行。

具体遵循五个基本原则:一是尊重历史,照顾现实的原则。对已经养殖的水域滩涂纳入规划,实行“大稳定、小调整”的战略。二是一次规划、分步到位的原则。将适于养殖的水域滩涂确定为养殖使用功能,本着“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先粗后细、先易后难”的原则,在养殖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养殖布局规划。三是开发与保护结合的原则。根据资源分布状况将水资源丰富的滩涂确定为养殖发展重点水域,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开发,以开发促保护。妥善处理水产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关系,使养殖水域发挥最佳效益。四是规划与调整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规划对水域功能的定位作用。同时,将规划与调整结合起来,通过规划的实施,对不符合区域规划及养殖密度较大的养殖场所进行调整。五是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原则。根据规划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技术等条件和特点及外部条件的影响,因地制宜地进行养殖布局,体现区域特点。

3、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区水产养殖水面发展到10万亩(包括洋河新城)。养殖水域滩涂的类型有池塘、稻田和围网养殖等水域。规划池塘养殖区面积5.32万亩(原有土地改建为养殖鱼塘的可作为临时养殖用地),稻田养殖面积2.21万亩为临时用地。围网养殖不在编制内。

4、区域布局规划:本着推动优势水产品和特色水产品向优势产业区集中,努力构建渔业优势区和优势产业带的思路,重点做好成子湖、大运河及古黄河沿线三块文章。

(1)、成子湖区:集中在中扬镇,面积为48580亩。

区现代渔业产业园:位于中扬镇林柴场,规划面积5000亩园区核心区面积3600亩,主要养殖螃蟹、小龙虾等。园区建成后,将集苗种繁育、饲料供给、特色水产品养殖、水产品加工、湖区休闲垂钓、餐饮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

中扬镇现代渔业精品园:位于中扬镇中圩一圩区,规划面积2200亩,以推进渔业现代化为目标,以现代经营形式组织建设,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物质装备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显著的现代渔业示范区。

现代渔业示范基地:

①西圩现代渔业示范基地位于中扬镇西圩养殖区,规划面积2200亩,生产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科技含量先进。体现区域特色,以发展草鱼、河蟹的大宗优势水产品为主。

②中扬镇245省道现代渔业示范基地位于中扬镇245省道唐莫与南张圩接壤处,规划面积1000亩,建成以特种水产品苗种繁育、养殖和产品展示为一体的高标准的设施渔业基地。

(2)、大运河沿线带:包括洋北、郑楼等乡镇。其中规划面积分别为:洋北3250亩、郑楼2120亩。

现代渔业示范基地:

①洋北鑫灏生态农业园,位于洋北镇蔡和村大运河沿线南侧,规划面积300亩,生态养殖以优质河蟹为主。

②洋北泥鳅生态养殖基地,位于洋北镇罗庄村大运河沿线南侧,规划面积350亩,以泥鳅主养和莲藕生态套养的养殖模式。

③郑楼镇水产养殖场,位于郑楼镇郑楼和古城居委会大运河沿线南侧的浏湖底,规划面积330亩,以抗病毒草鱼及河蟹养殖为主的生态养殖特色。

(3)古黄河沿线带:包括南蔡乡、双庄、洋河新城及仓集镇,其中规划面积分别为:南蔡3320亩、双庄2850亩、洋河新城3000亩、仓集1430亩。养殖品种为常规水产品和泥鳅、甲鱼等特种水产品。

现代渔业示范基地:区逸园养殖场,位于南蔡乡苏圩村,规划面积300亩,以黄颡鱼、黄金鲫养殖为主,垂钓休闲为特色示范基地。

(四)、其它地区:包括耿车、埠子、龙河、罗圩、陈集、屠园等乡镇,其中规划面积分别为:耿车980亩、埠子2380亩、龙河1210亩、罗圩1950亩、陈集820亩、屠园2480亩。鱼塘多为村边取土坑改建,部分为低洼地改造而成,养殖品种主要为常规水产品和泥鳅等。

现代渔业示范基地:区龙盛水产养殖场位于埠子镇陈集村,规划面积300亩,突出泥鳅生态养殖特色。

四、实施和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完善水产服务体系。进一步重视和关注水产业,把它当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增加一定的经费投入,完善相关的设施设备,为开展工作提供良好的条件。在服务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上,实行建立健全公益机构和扶持发展民间协会相结合、人才引进和培育本土人才相结合,使机构和人员尽快适应水产业不断发展的新形势。

2、建立基地、强化水产行业管理。创建一批现代渔业示范基地建立水质环境监测、病害防控、水产苗种管理及水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使水产行业管理逐步实现规范化。

3、搞好渔业基础建设。鼓励、支持利用低洼田、非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稻、莲田等开挖鱼池发展名特优水产养殖。与此同时,对现有精养鱼池进行“三改”:即浅水改深水、死水改活水、漏水改保水。利用冬春农闲季节,每年对鱼池进行清淤,增加养殖水体空间;有条件的地方进行池埂护坡;改造、完善排灌设施,逐步达到排灌自如,增强水产养殖的发展后劲。

水产养殖规范篇6

生猪标准化养殖是养猪业发展的一种先进模式,主要特点是通过生产规范化、品种良种化、养殖设施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从而达到养猪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推广生猪标准化养殖是我国“十二五”期间发展养猪业的重要抓手,也是我县畜牧产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农村后院养殖模式淡出,规模养殖蓬勃发展,标准化养殖是规范发展现代养猪业的必然选择

三十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说过:中国农村的改革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包产到户,解决吃饭问题,第二步是规模经营,实现共同致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农民后院养殖模式规模http://收集整理小、收入少,效益差,已经悄然退出,取而代之的是规模经营。据统计,2011年我县生猪饲养户为114604户,出栏生猪91.2万头,其中年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2004户,出栏猪60.38万头,占全县生猪总数的66.19%。规模养殖取代农户散养后,在疾病防控、环境保护、效益保证、食品安全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对行业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创新技术、推行标准化养殖是行业管理的重要抓手,也是解决规模经营出现新问题的必然要求。

1.推行标准化养殖是做好疾病防控的要求

规模养殖一般采取集约化经营,工厂化管理,饲养封闭,运动减少,生猪抗病力下降,同时品种换代,流通活跃,又为疫病跨区传播提供了机会,原有的猪瘟、仔猪副伤寒等老病没有消灭,而高致病性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细小病毒病、伪狂犬病等新病又不断传播。疫病流行摧垮了许多养殖场,也造成了畜产品市场的几度起伏。如2005年四川省资阳市发生人猪共患链球菌病,造成南方广大区域的猪肉消费恐慌,致使生猪大量压栏,猪价直线下降50%左右(我县毛猪价由每公斤9~10元降至4.5~5.2元),大批猪场亏本,被迫破产。2007年的生猪高热病等疫情造成了牲猪的大量死亡,导致了市场供应减少,价格上扬。疾病障碍是制约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防控规模养殖场疾病必须革新传统防疫模式,全面防控,推行新的防疫制度。

2.推行标准化养殖是实现生态环保的要求

原有散养模式可实现“猪多肥多粮多”的良性循环,实行规模经营后,粪便集中排放,污水直流江河,化学药物的大量使用,造成了养殖密集区江河水资源、空气资源、耕地生态等的不同程度污染。如木子排楼冲数十亩稻田灌溉水源被养殖场污染后,有机质含量提高,出现了“只长苗、不结谷”的先喜后忧局面,羊角塘镇养猪较多,几条溪流被污染,农民反映“农田打农药用水都很难找了”。

3.推行标准化养殖是确保食品安全的要求

一方面,农户散养退出后,推行标准化养殖是稳定社会生产总规模,保障市场供给总量,从数量上保证食品安全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规范疾病防治、饲养管理、投入品监管及病死畜、废弃物处理是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必然要求。

4.推行标准化养殖是提高养殖效益的要求

与传统模式下利用野草剩饭“养猪过年、养鸡换盐”的效益观不同,现代规模养殖投入大,成本高,饲养依赖商品原料,追求的是资本增值,获取更多利润,但是市场价格的起伏、大小疾病的发生、管理措施、技术措施的疏忽都可能造成养殖业主收入的损失或投入的浪费。推行标准化养殖,是规避风险、提高养殖效益的最佳选择。

二、按现代规模养殖要求,创新技术,不断更新标准化养殖的技术内涵

标准化养殖作为现代畜牧业生产的一种模式,随着生产和科技的发展,这一模式也必将得到发展,技术内涵也会不断更新。就现阶段我县养殖水平而言,标准化养殖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推进:

1.结合社会经济发展与生猪养殖发展的要求,合理选址,科学布局,建设现代化养殖场

一是贯彻《安化县畜禽养殖区域划分方案》,养猪场不能建在城镇和农村集中居住区、水源区、旅游区、自然资源保护区等禁养区,同时限养区不要新建猪场;二是养殖场选址要求在水、电、路“三通”,同时距离生活饮用水源、居民区和主要交通干线、其他生猪养殖场及屠宰场、交易场有一定距离;三是场址要求地势高燥,有符合养殖需要的面积;四是场内布局科学,生产区与生活办公区分离,栏舍建筑符合不同阶段生猪生理要求,相互间连接便于生产流程管理,同时有配套的隔离区、粪便堆集处理区、生猪装卸台等;五是场内交通便利,净道、污道分离,保持适当空地等。

2.结合发展与环保的要求,科学处理粪污、废弃物

规模养猪场粪污要做到干湿分离,干粪要有固定的堆放处理场所,最好有农牧结合方式处理的大型贮粪池或有机肥料厂,污水要经沼气池、氧化池或发酵池处理后达标排放;病死猪要经无害化处理;场内垃圾及各种废弃物集中存放,场区卫生状况良好。

3.结合生产与消费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品种

世界生猪品种资源丰富,杂交利用技术也十分先进,不同品种或杂交组合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生产能力、产品用途、投入产出比不同,同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对生猪产品的喜好也不同。我们组织生产时要根据本地自然条件和人们生活习惯等选择合适品种。如生猪饲养可选择瘦肉多、饲料转化率高的(长×大)x杜三元杂交组合,也可选择繁殖率高、肉质好的苏太猪与大约克猪或长白猪的杂交组合。

4.结合生猪生理规律与减少劳动力强度要求,推广现代养殖设施

湖南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不同季节气候差别较大,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劳动力开始短缺,劳动工资正在上涨,减少劳动强度是养殖场降低成本的重要措施。因此现代养殖设施成为了标准化养殖的重要内容,猪场推行孕妊母

转贴于

猪限位栏,分娩保育高脚产床、保育床,供料给水自动化设施,冷风机、湿帘一风机降温系统,冬季生猪粪便为燃料的火道保温系统、电热保温系统、沼气供热系统等都将被广泛使用。

5.结合动物生产与人类健康的要求,推行科学防疫技术

“人医治人,兽医治人类”,动物防疫工作不仅要保障生猪生产安全,更要以人类健康安全为目标,在控制人畜共患病,控制药物残留,控制不利人类健康的添加物残留等等都是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的技术管理工作重点。一方面养殖场要完善防疫隔离墙、消毒池、消毒室等防疫隔离设施,另一方面要科学制定防疫制度、免疫程序、投入品管理制度、病死猪处理制度等防疫制度并严格执行,确保养殖安全和食品安全、人类健康安全。

6.健全制度经常监管,做到管理标准化

养殖场要建立健全生产管理,投入品管理,卫生防疫、病死畜处理等各项制度,并建立生产台帐,完善各项记录,做到管理有专人负责,员工经常培训学习,行业法规落实到位,技术管理到人到位。

三、集中力量、多措并举、全面推广普及标准化养殖技术,努力提高我县养猪整体水平

由于领导重视,措施得力,我县标准化养殖在全市乃至全省都处于领先位置,2010年创建了湘辰养殖场,洪霖养殖场2个部级示范场,去年创建的辉华牧业苏太猪一级扩繁场已被定为省级示范场。这三个http://收集整理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充分展示了现阶段我县畜牧业的发展水平,温控、净污分离及生产管理等技术已达国内先进水平。但是,我县生猪标准化养殖整体水平还很低,尤其是一些中小规模养殖场设备简陋,管理粗放;养殖场的设施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养殖档案等软件管理明显滞后;一些养殖场只注重生产经营,而不研究粪污处理等环保技术等等。为提高我县生猪养殖科技水平,今后一段时间必须重点抓好标准化养殖技术推广。

1.结合项目建设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

标准化养殖能带来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也需要一定的投入,今后要结合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创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菜篮子工程建设及移民开发、扶贫产业开发等项目建设,科学规划设计,改造一批规模养殖场,促进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水平的提高。

2.开展技术培训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

标准化养殖作为一种新型养殖模式,畜牧、科技部门要组织专家,总结技术,编印文字资料、录制影像资料,结合阳光工程培训、劳动技能培训等培训平台,系统培训推广,让更多生产者掌握、运用这一技术。

3.利用服务体系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

一方面畜牧、动防体系要指导各规模养殖户科学规划,健全制度,严格管理,应用好标准化养殖技术;另一方面要指导辉华牧业、鹏辉牧业、芙蓉牧业等龙头企业作好示范引领,完善售后服务,辐射带动一批养殖户进行标准化养殖;同时要引进唐人神、大北农等高水平产业龙头企业与我县养殖户合作,通过企业服务网络指导建设一批高水平中小规模标准化养殖场。

水产养殖规范篇7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提高标准化技术水平、提升畜产品质量为重点,坚持退川上山、集聚发展、集约经营、产业融合、高效安全的发展方向,以规模化带动标准化,以标准化提升规模化,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开展,通过政策扶持、宣传引导、技术服务、示范带动,突出抓好规范化建场、标准化生产、无害化处理,促进我市现代畜牧业更好更快发展。

二、创建目标

创建部级标准化示范场3个(生猪、蛋鸡、奶牛各1个),创建市级一类、二类、三类标准化示范场10个。通过示范带动,到2015年,全市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占规模养殖场的比重达70%以上,实现“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畜产品质量安全化”的“五化”目标,畜禽养殖废弃物基本实现达标排放或资源化利用,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

三、创建内容

(一)创建原则

坚持四个结合:规模化与标准化相结合,硬件与软件建设相结合,创建典型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阶段性创建与长效监管相结合。

(二)基本条件

1、必备条件:

①规模养殖场生产经营活动必须遵守《畜牧法》、《动物防疫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土地使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与区域内土地使用规划,场址选择不得位于《畜牧法》明令禁止的区域。

②具备养殖场备案登记手续,养殖档案完整。

③具有市畜牧局颁发的《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两年内无重大疫病发生记录,且无非法添加物使用记录。

④种畜禽场还须具备《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

商品畜禽养殖场必须同时具备①②③,种畜禽场必须同时具备以上所有条件。

2、规模条件:

①生猪:能繁母猪存栏130头以上,育肥猪年出栏2000头以上(含2000头)。

②肉鸡:年出栏量不低于10万只,单栋饲养量不低于5000只。

③蛋鸡:产蛋鸡养殖规模(笼位)在1万只以上。

④奶牛:存栏奶牛200头以上,配套挤奶站有《生鲜乳收购许可证》,运送生鲜乳车辆有《生鲜乳准运证明》。

(三)创建范围

1、全市达到上述创建基本条件的畜禽养殖场都可自愿参加创建活动。

2、必须参加创建活动的畜禽养殖场:

①享受国家、省政策扶持项目养殖场。

②享受去年市农业结构调整项目场中年出栏2000头以上的养猪场和年出栏50万只的肉鸡场。

(四)示范创建内容

1、畜禽良种化。种猪选用长白、大白、杜洛克等原种猪,二元母猪选用长大(大长)二元杂交母猪;奶牛选用荷斯坦高产奶牛;蛋鸡选用海兰、罗曼等品种;肉鸡选用艾维茵、爱拔益加等品种。所有种畜禽需从国家正规的种畜禽场引进,有完整的引种证明、动物防疫合格证明和系谱档案。

2、养殖设施化。养殖场选址布局科学合理,畜禽场生活区、生产区、引种观察区、无害化处理区分开。其中:生活区与生产区有明显的隔离措施;引种观察区建在生产区外,远离粪污无害化处理区;无害化处理区与生产区相隔50米以上,病死畜禽填埋井处于生产区下风向,相隔100米以上。畜禽圈舍、饲养和环境控制等生产设施设备满足标准化生产需要。

3、生产规范化。制定并实施科学规范的畜禽饲养管理规程,配备与饲养规模相适应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严格遵守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使用有关规定,生产过程中实行信息化动态管理。有完整的饲料使用记录、免疫记录、发病、诊疗、死亡记录、生产记录、防疫消毒记录,奶牛场还应有完整的繁殖记录和奶站各项指标检测记录,种畜禽场有引种、繁育和种畜禽销售记录。

4、防疫制度化。防疫设施完善,养殖场有明显的防疫隔离带、生活区门口有消毒池、生产区入口有更衣消毒室等,防疫制度健全,有疫情监测报告,对病死畜禽实施无害化处理,无害化处理记录完整。

5、粪污无害化。畜禽粪污处理方法得当,沼气池、三级沉淀池、干粪堆积发酵池等粪污处理设施齐全,处理能力与养殖规模配套且运转正常,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或达到相关排放标准。

6、环境优美化。畜禽场周围、圈舍之间及空闲地栽种多行速生杨,生活区和办公区进行园林式绿化,场区所有道路及圈舍地面水泥硬化;养殖生产用具摆放整齐,场区保持清洁卫生,实现养殖场净化;畜舍屋顶造型及颜色美观大方、整齐统一,水泥粉刷,防水涂料喷涂,实现养殖场建筑美化。

(五)示范创建要求

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要与市畜禽养殖场亮点活动打造同步进行,参与创建的养殖场要按照市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创建细则进行改造,既要满足省畜禽养殖场标准化验收标准,又要满足市畜禽养殖场亮点打造的标准,实现布局合理化、设施完备化、环境清洁化、场区美化,提升规模场的标准化水平,示范带动我市畜牧业标准化不断提高。

四、活动步骤

(一)今年6月初,举行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启动仪式。

(二)今年6月7日~6月12日,组织各镇畜牧专干、创建场区负责人、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三)今年6月13日~9月15日,各创建场根据创建要求对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对管理措施进行规范;市畜牧局创建专家小组巡回进行督导。

(四)今年9月16日~10月30日,实施验收挂牌,对示范创建活动进行总结、宣传,把成功做法和经验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机制。

五、保障措施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一是成立市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有*。二是成立市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专家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有*。领导小组、专家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均设在畜牧科,杨红先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工作的落实。

(二)加大投入,政策扶持。农业部授牌的养殖场,优先享受国家、省养殖奖补项目资金扶持,同时,在今年市农业结构调整奖补资金中列出专项用于奖补今年创建达标的部级、市级标准化示范场,对带动作用较强的示范场,加大各项畜牧政策扶持的力度和资金奖补的数量。

水产养殖规范篇8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预计2011年,全县可出栏生猪98万头,同比增长6.5%;出栏家禽4000万只,同比增长37.1%;存栏生猪50万头,同比增长14.8%;存栏家禽1000万只,同比增长17.5%;存栏奶牛2.2万头,同比增长29.4%;实现肉类总产15万吨、蛋类总产5万吨、奶类总产6.2万吨、水产品产量5.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5%、16.2%、77%和6.3%。截至目前,全县未发生一起畜禽批量死亡病例,也未发生一起畜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在历次农业部和省、市畜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检中,我县畜水产品合格率均达100%。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规模养殖实现新跨跃。2011年以来,全县共新增各类规模养殖小区(场)120个,其中建成标准化养鸡小区16个,在建发酵床养猪场、地方猪保种场近20家等。完成11家特色水产品基地初验,并接受市级验收。鑫顺、联盟双玉、森科等3家企业通过省级标准化规模畜禽养殖示范场(小区)验收。东瑞公司还接受省级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验收;截至目前,全县共发展各类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大户5000多个,规模养殖比重达80%以上。全县共拥有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资子公司6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家,并且还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农产品品牌。

(二)养殖业投资取得新成绩。今年以来,我县共争取中央、省、市财政资金近4000万元,并连续三年被省财政厅、省农委纳入国家肉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示范县,2011年获得中央财政扶持资金500万元。首次被农业部列为国家生猪良补项目实施县,获得中央财政扶持资金140万元。新建奶牛场以及引进良种奶牛获得省市财政奖补资金近1800万元。继续执行存栏能繁母猪补贴政策,可争取省级以上财政资金近350万元。

为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县畜牧、财政等有关部门还联合出台了《县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使用实施方案》和《县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现代养殖业开发。据测算:截至目前,全县共投入养殖业建设资金2亿多元,财政投入与带动社会投入比达到1:13,显示出我县养殖业蓬勃发展的又一新亮点。

(三)渔业产业结构得到新优化

今年我县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发展迅速,新建特色水产品生产基地18家,直接投入8000万元以上。河蟹池塘养殖快速发展,石塘镇王铁居委会600亩种草移螺养蟹模式试点成功;网箱黄鳝养殖面积达29万平方米,新增9万平方米,形成了以张集乡为核心的网箱养鳝产业基地,辐射响导、陈集、古城、八斗、石塘、店埠、撮镇、长临河等九个乡镇,财政奖补资金对于拉动渔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杠杆作用凸现。县长临渔场、管湾渔场实施了省2011年扶持“菜篮子”产品(水产)生产项目,管湾水产养殖场名列第五批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省市级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工作全面开展。县内有部级水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个、省级水产养殖龙头企业1个、市级水产养殖龙头企业9个、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个、省级渔业标准化生态养殖示范区1个、市级标准化水产养殖示范区6个、市级水产良种场2家、市级农(渔)业科技示范园3家,省级农(渔)家乐示范点1个,市级二星级农家乐示范点4个、各类休闲渔业基地20多处。鳜鱼、黄鳝、龙虾、优质商品鱼四大产业带(基地)初步形成。

(四)招商引资迈出新步伐。目前我县已与温氏集团商定,在梁园、八斗等4个乡镇投资约5亿元人民币,建成集科研、饲料加工、种猪繁育为一体的公司+养殖场养猪新模式。项目建成后,可年出栏商品猪40万头。安泰公司正在建设部级种公猪站项目,项目建成后,可覆盖全省并可销往周边地区。年创税收约2000万元的上海大江集团正式投产,投资1.2亿元的上海天伟新型材料已与循环经济园正式签订协议。另外,通威、湘大、新希望、大北农集团在我县投资建设的饲料加工项目现正发挥效益,形成了全省最大的饲料产业集群,年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吨以上,有力地带动了基地规模扩张,极大地提高了畜禽产业的集成度和发展层次,全县家禽、生猪、奶牛、渔业产业化水平已跃居全省前列。

(五)动物防疫实现新突破。严格按照“六统一、五不漏”的防控工作要求,突出抓好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口蹄疫、猪瘟等强制免疫工作,切实做到应免尽免、不留空档、不留死角、不留隐患。强化基层防疫员技能培训,把疫苗的有效、规范使用纳入乡镇和村级动物防疫员动物防疫工作绩效考核,并与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劳务报酬挂钩。加强实验室硬件设施配置。我县已腾出一座建筑面积达240㎡的独立办公楼作为兽医实验室用房,目前接样室、档案室、洗涤消毒室、病原室、血清学检测室、无菌室等六个功能区建设已全面完成,并正式投入使用。积极开展血清学检测,运用检测结果,指导科学防控。全县共随机抽取畜禽血样1000余份,全县禽流感、口蹄疫防疫率100%,抗体检测合格率80%以上。以村为单位免疫档案和规模养殖场饲养档案建档率达100%。先后多次接受国务院食品安全督查组、农业部、省、市动物防疫专项监督检查,受到有关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截至目前,全县未发生一起畜禽批量死亡病例,也未发生一起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六)畜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现新成效。切实加大动物饲养、屠宰及动物产品生产、贮藏等10大环节的全程监管力度,不断巩固和完善禽流感政企、技企和官方兽医监管联系制度,对全县存栏家畜100头以上或家禽500只以上的养殖企业全部落实了安全监管责任人。积极开展打击违法添加非饲料添加剂、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物和滥用兽药的专项行动。截至目前,全县共发放张贴《“瘦肉精”专项整治告知书》等宣传材料6800余份,共出动执法车辆102台次,执法人员360人次,检查生猪养殖场(户)1512户次,检查生猪定点屠宰场52家,检查生猪屠宰企业2家,检查饲料加工作坊75户,检查兽药经营企业150户次,检测尿样1088份,抽取饲料样336份,经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主要采用“盐酸克伦特罗”和“莱克多巴胺”两种试剂条筛选检测)。并且还代表省接受了国家督导组对我县“瘦肉精”专项整治工作的督查指导,受到了国家督导组的充分肯定。在历次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查中,我县是全市唯一抽检合格率均达100%的县。

三、2012年工作安排

(一)工作目标

2012年,全县出栏生猪100万头、家禽4200万只同比分别增长20%、5%;存栏生猪53万头、家禽1100万只、奶牛26000头,同比分别增长6%、10%、18%;实现肉类总产15.6万吨、蛋类总产5.3万吨、奶类总产7.2万吨、水产品产量5.3万吨,同比分别增长4%、6%、16%、4%;新增规模养殖场150个,规模养殖比重达83%以上。

(二)重要任务

1、推进良种繁育建设:改扩建瘦肉型猪原种场1个,全县新增瘦肉型原种猪供种能力5000头以上。配合农业部良种项目实施,新建定远黑猪保种场1个,存栏基础母猪150头以上,公猪10头以上。新建种公猪站1个。改扩建祖代种猪扩繁场5家,年提供父母代种猪5万头以上。通过引进、扩繁和选育,建成良种奶牛繁育基地1个,实现高产奶牛核心群2万头以上。围绕渔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需要,重点建设龙虾、河蟹、黄鳝、鳜鱼、泥鳅等名优水产苗种生产基地,提升水产苗种综合生产能力。新建、扩建龙虾、河蟹、网箱黄鳝等特色水产品养殖基地30个,要建一个,成一个,通过市级验收一个。

2、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肉禽产业项目建设:建成标准化肉禽场10家,建筑面积达45000平方米以上。

3、推进畜水产品加工体系建设:以万润公司等肉类加工厂为基础,全面提升屠宰行业的工艺、设备和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提高深加工能力和产品档次。改扩建规模肉禽加工企业1家,引进肉禽产品加工生产线,研发或引进肉禽冰鲜产品、分割产品、熟食深加工工艺,全面提高肉禽深加工能力。以现代牧业()有限公司为基础,建成以巴氏奶、常温奶为主,奶饮料和保健乳制品为辅助的加工体系。

4、加强畜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围绕“养殖、屠宰、流通、经营和外来报验”五大关键环节,不断加强全程质量一体化监管和系统化管理,不断提高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5、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按照“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方针,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控制重大动物疫病、保障公共卫生安全为目标,以建立和完善兽医行政、执法、技术支持体系为依托,以加强兽医法制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重大动物疫情的预警预报、快速反应、控制扑灭和动物防疫检疫监督管理能力,建立起与养殖业发展相适应的动物防疫体系,基本实现动物防疫的信息化、规范化、法制化和现代化。

(三)主要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在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市局统一部署,按照专项方案的具体安排,坚定产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群众安全消费目标不动摇,保持高昂的精神状态、危中求进的劲头不懈怠,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抓紧推进。以真抓创业绩、以实干求发展,确保全县疫情稳定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全年目标任务顺利实现,不断开创畜牧水产事业新局面。

2、强化政策落实。认真落实国家和省生猪调出大县、水产大县、畜牧业保险、畜牧良种补贴、免费强制免疫、税收优惠、用地用水等一揽子优惠扶持政策,广泛宣传,积极争取,严格程序,规范操作,最大限度发挥政策引导、扶持作用,努力使企业和场户在发展养殖生产中增收受益,使养殖业经济在更长时期实现更快速度、更高水平的发展。

3、强化目标管理。以推进动物防检监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为载体,对养殖业生产、动物防疫、畜产品安全监管等各项工作进行目标化责任管理,完善设置科学、目标明确、运行有效的目标考核评价体系,不断规范行业管理。细化和分解年度工作任务,建立专项工作的系统化、责任化推进、执行和落实机制。加大对畜牧中心中心、监督分所乡镇的考核奖惩力度,加强对重点工作、重点项目的效能监察和跟踪问效,不断推动行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4、突出三个“统筹”。立足我县养殖业发展实际,从战略上调整养殖业生产力布局,构建可持续发展框架。

一是统筹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主动实施“有进有退”战略。调整我县养殖业生产力布局,打破“小而全、大而全、遍地开花”的发展格局。按照全县养殖业总体规划要求,科学划定禁养区和非禁养区,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城镇居民区和近郊区,有步骤地退出养殖环节;重点发展畜禽水产品加工、出口和饲料、生物技术等资金密集型产业。加快渔业传统养殖品种生产,突出发展良种产业和休闲渔业。重点提升我县生猪、家禽、山羊、奶牛、2814渔业产业区的产品档次,从而达到我县养殖业总量稳步增长,区域协调发展。

二是统筹养殖业与动物疫病防治的协调发展,积极实施“退户入区”战略,适应农村城市化和现代防疫的需要。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建设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带领农民利用土地实行资源入股,突破土地对养殖小区发展的制约,与大型龙头企业建立工厂化、标准化养殖基地和养殖小区,走养殖小区化、小区标准化的路子,“防养并举”,从养殖源头抓好动物疫病的防控。

三是统筹养殖业与其他产业间的协调发展,大力实施“粮(秸秆)变肉(奶)”战略和畜牧环保战略。把发展养殖业与种植业、农村能源、林业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农牧结合、林牧结合、生态环保、立体开发”等类型养殖小区,着力提高养殖业的综合发展能力,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为治理养殖业发展环境,防治动物疫病奠定基础。切实做到种、养、加、销四个协调发展。

5、加强良种改进。坚持“引进、选育、保护、开发并举”的方针,进一步加大畜禽水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力度,重点抓好生猪、家禽、肉羊、水产四大良种工程,突出发展父母代繁育场和特色、优势品种。着力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骨干养殖产品生产,不断完善对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促进产业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

水产养殖规范篇9

关键词:示范基地建设地方经济发展政府职能科技培训

青口镇位于海州湾畔,是国务院首批沿海开放镇、全国文明先进镇、省社会发展综合试验区。全镇行政区域84平方公里,辖48个行政社区,总人口18.1万,境内拥有11.6公里长海岸线,10米等深浅海域10万亩,建有1万亩梭子蟹、800亩贝类、800亩淡水、3000亩紫菜、2万亩潮间带贝类及4万亩浅海域贝类六大养殖基地,是连云港市“海淡水养殖之乡”。我镇坚持以科学发展为先导,以创新跨越发展为主题,以创建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为抓手,积极实施“科教兴镇”战略,大力推进“教育富农工程”,有效促进地方经济又快又好发展,2011年全镇实现GDp16.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350元。

一、强化政府职能,采取市场化运作,保证示范基地健康发展。

为了发挥青口镇地处沿海的区位优势,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上规模、得效益,推动农村科学技术的研发、推广、应用,促进全镇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创建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势在必行。党委政府于2001年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相关事宜,成立由镇长、财政、渔技、成教校、科技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领导小组,先后多次下发创建示范基地的政策文件,切实解决了示范基地创建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由于政府牵头,各部门协调,使基地建设良性发展。万亩梭子蟹基地是青口镇于2001年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建成,依据政府负责规划、群众自愿投资、吸引外来资金、村里组织开发的方法组织实施,通过配套好基础设施建设等优惠政策,调动群众投资积极性,建成了303个养殖池塘共1万亩连片养殖基地。目前基地已被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批准为无公害生产基地,生产的梭子蟹、对虾、贝类产品被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青口牌”梭子蟹被评为江苏名牌产品。养殖过程中通过投放优质苗种,提高梭子蟹成活率,降低养殖风险,缩短上市时间,走出梭子蟹轮捕轮放创高效的新路子,同时采取蟹、虾、贝多品种健康综合养殖模式,在同一池塘中实现效益多赢化。一般情况下梭子蟹平均体重达3至5两,最大体重8两以上起捕销售,远销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亩均捕获梭子蟹96公斤,对虾30公斤,文蛤50公斤或杂色蛤100公斤或缢蛏50公斤,亩均销售收入达到8000元,获纯利3800元。

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为增加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养殖生产的经济效益,在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连云港市赣榆质量技术监督局、赣榆县海洋与渔业局通力合作,充分利用本镇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围绕优质水产品的生产,从标准制定、技术培训、示范应用等方面入手,形成了适合同类地区优质虾、蟹生产的技术操作规程,并在全县推广,于2007年青口镇承担了国家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项目——“梭子蟹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年限为3年,建设规模1000亩,于2007年经专家组考核后批准实施。

项目主要推行水产健康养殖方式,养殖模式为蟹、虾、贝混养,项目实施期间注重以下几点。

1.组织科技培训,提高示范户养殖技术水平。聘请专家学者,讲授健康养殖技术,每年举办6~10期培训班,对示范户进行全面的技术培训。

2.保证产地环境符合要求,用水符合nY5052的规定。

3.水产种苗来源于市级水产良种繁育场,生产过程达到江苏省地方标准——《对虾、梭子蟹混养技术规程》。建立生产档案并做好记录,严格管理,确保水产品符合标准。

4.生产过程中饲料、渔药等投入品按规定的标准施用,杜绝使用违禁药物。

5.“青口牌”梭子蟹已获江苏省名牌产品,梭子蟹上市产品标有青口牌商标,有利于扩大市场占有份额,获得更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率。

2007年健康养殖示范场已进行了7个塘口——400亩梭子蟹池塘健康养殖。亩均捕获梭子蟹98公斤,对虾35公斤,贝类50公斤,亩均产值8000元,获纯利3800元。2008年项目建设按计划继续扩大养殖规模,进行12个塘口——610亩梭子蟹健康养殖,养殖品种长势良好,产量、产值均高于去年10%。2009年示范区养殖规模将达到1000亩。

二、重视科技培训,发挥基地示范功能,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梭子蟹健康养殖项目的实施有效地辐射带动了周边地区养殖业发展,对当前农渔业增效、农渔民增收及发展海洋与渔业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镇党委、政府与时俱进,积极实施“5112”教育富民工程,为确保农科教示范基地项目的顺利实施,成立了示范基地项目实施领导小组,以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为平台,统筹协调农业、科技、教育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参与实施新品种、新知识、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推进富民工程。

2.有力组织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对高效农业的认识,提高示范户养殖技术水平。聘请专家学者讲授健康养殖技术。每年举办4~5期培训班,每期培训人数在200~500人不等,成人教育中心校组织技术人员编印了示范基地专用培训教材,对示范户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技术培训。基地技术人员在养殖期内还亲自到现场指导答疑,每年养殖期过后,都要组织他们总结经验,交流看法,以吸取教训有利后来。

3.充分发挥示范基地作用,为农民培训新知识,推进新技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做给农民看”。采取现场参观,技术人员讲解,专家答疑的方式,把基地的建设做法、经验直接传授给农民,使他们有最直观、便捷的感受,同时产生想干、快干、大干的欲望。

“带着农民干”。在规范标准、养殖品种和操作要求前提下,基地技术人员深入各户各塘口现场指导,保障养殖户对技术的充分运用。在品种更新、市场调节等环节,及时更新、调整,真正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使农民做有目标、干有方向,大大提高积极性。

“围着农民‘赚’”。充分发挥镇专设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站的作用,不断传播新知识、新信息,一切围绕为农民多赚钱的目标,全心全力提供技术支持和信息服务。

4.从抓渔业标准化、健康化入手,制定梭子蟹养殖技术操作规程,严格规定种苗、饲料、渔药等投入按规定标准施用,杜绝使用违禁药物,使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提高。2008年养殖户平均亩销售收入8500元,亩效益3900元,较上年递增10%以上。同时,由于该项目的建设有效改善、修复了养殖环境,生产过程中无“三废”污染,从而保证了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收到了较好的社会和生态效益。

通过建立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推广农业科技致富项目,加快实现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联合攻关的技术创新体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了我镇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收到了可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水产养殖规范篇10

今年,我们将围绕"两扩、两调、两增"目标进一步大力发展水产业。"两扩"即扩大水产养殖面积,实现全县水产养殖面积17.5万亩,其中发展稻田养殖小龙虾面积3万亩;扩大名优鱼养殖面积,力争名优鱼养殖面积达到13万亩,其中发展鲴鱼、小龙虾养殖面积3.4万亩。"两调"即调整品种结构,大力发展小龙虾和鲴鱼养殖;调整养殖模式,推行虾稻连作和池塘养殖鲴鱼及网箱养殖鲴鱼模式。"两增"即实现产量大幅增和水产养殖效益增。在具体工作上:

一、大力抓好鲴鱼和小龙虾生产。结合市、县要求,我们今年创办鲴鱼养殖示范点10个,示范面积达到4000亩,小龙虾养殖示范点15个,示范面积3万亩,力争生产鲴鱼2000吨、小龙虾3000吨;通过总结推广,到明年鲴鱼养殖面积达到2万亩,网箱1000口,虾稻连作4.5万亩,产鲴鱼4000吨,小龙虾4500吨;年鲴鱼养殖面积3万亩,网箱3500口,面积10万平方米,虾稻连作养殖面积达到5万亩,产鲴鱼6000吨,小龙虾5000-6000吨。

二.大力抓好渔业基地改造。继续搞好"三改一建",开发和改造低产水面和荒废水面建成精养水面。丘陵地区结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建扩建池塘,同时改造中小型水库,山区乡镇重点新建具有抗旱和养殖功能的小型水库。建设精养池和鱼塘5000亩,结合长江水产开发带建设建成连片水产基地,加快无公害水产品基地建设,力争2-4年基本实现湖泊、水库和连片精养池获得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主要养殖品种获得无公害水产品认证,力争注册2-4水产品商标。

三、大力抓好水产板块建设。充分利用我县的水产养殖资源优势、品牌优势和水产品市场行情回暖的有利时机,抓好招商引资,大力发展优势水产品规模养殖,提高水产整体效益。结合水产板块建设,突出名优水产品养殖,按照稳定鲫鱼养殖,扩大河蟹养殖,开发淡水珍珠养殖,加快发展小龙虾、鲴鱼生产的思路,集中抓好"大闸蟹"的规模养殖,以为核心区,辐射沿江的、、的湖泊精养池的鱼混养,形成"大闸蟹"的主产区,力争到"期末养殖规模达到6万亩,产量达到300万斤,产值达1亿元。

四、大力抓好渔业科技服务。以提高养殖产量和效益,渔农增收致富为目的,以养殖经营大户为主要对象,以培育养殖能手、经营能人和乡村科技人员为重点,着力抓好水产技术培训,从根本上提高广大渔农的科技文化素质,着力培养一批养殖实用人才。大力推广符合我县渔业生产实际的渔业实用技术,通过培训、讲座、典型引导、现场指导等方式和途径,培训8000人次,努力提高渔农的养殖技术水平。积极引进和推广养殖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模式,推广新的应用技术1-2项,新的养殖品种2-3个,新养殖模式1-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