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辅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3:15

科学教学辅导篇1

现在一周一般有六个晚自习。平均下来,每门主课可分到一个晚自习,语文课也是这样,一般一周只有一个晚自习。那么这个晚自习的辅导教学该怎么样来安排和开展呢?

首先,我坚持一个基本观点,那就是语文的晚自习就应该专门用来解决语文科的问题,不得用作干别的事,去做其他学科的事情。原因有三:一是各门主课基本上都分有自己的晚自习,没必要相互干扰和挤占。二是每门学科每周只有一晚自习,这对于要认真解决这一周五、六个课时教学内容的问题来说,充其量只能算是足够,而极少有多余。三是语文的晚自习有语文教师到教室辅导,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问语文老师。

第二,语文教师要严格组织,不得完全由学生自主学习。原因也有三点:①大多数学生学习无计划、无条理,不会科学安排学习,特别是初中生,这表现得更明显突出。②大多数学生学习存在盲目性,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方向,找不到学习的任务和存在的问题,自习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③语文科本身比较繁杂,学科系统性不强,这也是学生找不到学习任务的主要原因之一。严格组织就是教给学生预习和复习的一般方法与规程,让学生自己有条理地进行预习和复习。

第三,当学生把复习、预习和完成作业的一般程式和方法养成为一种学习习惯,把握其规律之后,他们会比较充分有效地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去安排自己的晚自习,这时教师可逐步有所放宽对他们的制约,但也不能听之任之,也还需要适时对之进行一段时期的监控,一旦学生有不合理的行为应立即加以控制和纠正。

第四,学生学会安排晚自习,并把己养成自习习惯之后,他们才会对语文学习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时候教师辅导的重心才转移到正轨上来,以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主,真正体现其辅导的本职工作。这时一般以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主,兼以启发诱导学习方法。辅导时得区别对待。对优生的辅导是关键,就是简明扼要地进行学习的方法、途径和措施的指导,一般没必要对其问题作具体细致的解答。对中等生的指导是重点,既要指明学习方法,又要对之提出的问题作具体的解答。对后进生的辅导是难点,应侧重于帮助他们把大问题化为小问题,小问题成为无问题,解答重在问题本身,主要帮助他们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因此,相比之下,花脑力较多的为中等生,费精力最多的是后进生,最用脑筋的当属优等生了。

科学教学辅导篇2

关键词激励理论辅导员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CounselorsworkofCollegeStudents'technology

innovationeducationunderthenewSituation

wanGJia,ZHanGJuan

(Collegeofmechanicalandelectronicengineering,ChinaUniversityofpetroleum,Qingdao,shandong266580)

abstractthispaperanalyzestheimportance,contextandissuesofcollegestudents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activities,clearlytheimportantroleof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ineducationcounselorforcollegestudents.analyzetheincentivetheoryin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ineducation.Concludedthatthecombinationofavarietyofincentivetheoryasthestartingpoint,theactualcharacteristicsofthestudentsfromtheengineeringcolleges,extensivecollege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platform.

Keywordsmotivationtheory;counselor;scientificinnovation

科技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首要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党的十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国际竞争的日趋竞争,在社会的新形势下,高校肩负着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责任和使命。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代高等教育的办学目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①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是学生的领路人,肩负着思想引导、日常服务和管理学生等的多重责任,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从而对新时期高校科技创新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新时期高校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1.1科技创新教育促进当代大学生学以致用,不再“纸上谈兵”

高校的本科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能力教育。大学生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比赛,能够促进大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更好地用于实践当中。大学生有着足够的激情,有着积极探索的热情,众多大学生小时候都曾经有着当“科学家”的梦想,而大学里的科技创新教育,便为这样梦想的实现提供了无限可能。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每年的挑战杯、科技节、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等,都为大学生科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各方面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挥平台。

1.2科技创新教育有效促进高校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

要想创新,必须先将基础打好,学好本专业的知识,掌握基本的业务本领,否则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科技创新活动应基于良好的专业基础、实验技能。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学风,能帮助学生正确地协调和处理好课内学业和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之间的关系,能够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1.3科技创新教育促使当代大学生关心社会,关注民生

当今国际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各国科技的发展。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科技创新教育往往有着引导学生关注新生事物,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创新能力的作用。纵观世界,虽然目前没有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但局部小战乱不断,科技的发展对综合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科技创新教育促使更多的当代大学生能够关心社会发展,关注民生,切实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4科技创新教育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

科技创新活动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等,还包括对大学生意志力的磨练,以及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等,促使大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收获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对其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促进其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高校的科技创新教育始终是社会前进,国家进步的不竭动力。所以,保证高校的科技创新教育的先进性和新鲜感,在一定程度上,对科技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辅导员在以往高校科技创新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2.1辅导员在科技创新教育中常走入“服务”的误区

由于辅导员的工作集管理、服务和教育三者一体,但事务性的工作,往往使辅导员在科技创新教育中,常常只能发挥“服务”的作用。比如科技活动的通知、帮忙联系场地和器械甚至指导教师。然而,很多辅导员都是具有一定知识背景的本科生或硕士生,知识量和理解力均比大学生要更胜一筹,仅仅停留在“服务”性的工作,其实是以一种对有用资源的浪费。

2.2辅导员在科技创新教育中常忽视自身对科技创新的学习和探索

虽然事务性工作常令辅导员的工作陷入只“服务”的误区,但是由于忽视自身对科技创新的学习和探索,从而造成了恶性循环的形成。因此,辅导员自身应该掌握一定的科技创新的知识,诸如科技比赛的规则和流程、某些科技比赛的原理等,从而促进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

2.3辅导员在科技创新教育中没有建立良好的运作机制

现在高校的科技创新教育往往出现参加该类活动的人员范围逐渐集中和固定,而很多高校的激励机制也没有起到应有的影响力。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学校通过认定创新学分并加入总评成绩、相关的保研宽松政策以及设立“突出贡献奖学金”和“科技创新奖学金”等方式激励大学生从事科技创新活动。但是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成果和高额的学习类奖学金评定没有太紧密的关系,并且科技类奖学金数额低,吸引力不大,同时保研政策也不够明确,各学院实际实施情况也各异。总体来说,学校对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认定和升学择业等联系不够紧密,因此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同时某些科技竞赛的“专业化”要求参赛学生配备指导教师,但很多高校没有完善的学校层面的“指导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没有对老师指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工作量的统一的认定标准,大多数老师更多的是根据学院和专业实际,靠责任和兴趣来指导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尚显不够。此外,学校场地和资金支持力度不够,活动开展和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不够等等。

3辅导员在新时期高校科技创新教育中的工作方法途径探析

3.1辅导员在新时期高校科技创新教育工作中的“角色转变”

新形势下,社会各界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和时代赋予的科技创新的厚望,促使辅导员的工作也不能仅仅从“服务”着手,辅导员作为一个全方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在思想上积极引导,其次,自身也要具备一定的科技创新知识,在学生提出疑问时,能够做到良性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坚持科技创新的信心。完成从“服务者”到“参与者”的转变。

3.2辅导员须提高自身对科技创新的理解和探索

高校独特的学术氛围,不仅给学生良好的求知氛围,而且也帮助高校中的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如果能在工作中,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陪伴学生成长,这对工作的开展,和大学生的成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3建立起良好的运作机制

上文曾提出,当今科技创新活动面临的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作为辅导员的工作,应当在自己的权责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实现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成功。如建立一定的激励方法,如设定一定的奖学金、在评优、入党等优秀学生的界定中,能够凸显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并占有一定的比例;成立科技小组,将本已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同学集中起来,鼓励他们在团队中互相合作,勇于挑战和开拓,并号召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小组的活动;在学生中开展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如发明创造类的,奇思妙想的,以及学习软件后的设计类的比赛等等。

3.4做好心理健康辅导

由于科技创新活动往往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很多大学生是开始具有一定的激情,但时间一长,激情慢慢退去,容易出现“打退堂鼓”的想法,这时,作为辅导员老师,应当及时发现问题,并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积极开导他们,鼓励其坚持下去,让其明白成功并非最终目的,过程更重要。积极健康的心理引导,会帮助大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处理并平衡学习和科技创新的关系,并积极解决所面临的各类问题,从而使其更全面地发展。

4激励理论在科技创新教育中的应用

4.1激励理论简介

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常见的激励理论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等。

4.2几种激励理论相结合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应用

针对科技创新活动没有良好的机制这一现状,高校辅导员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应用激励理论。

如上述在奖学金评定、保研、评优、入党等情况时,考虑一定的科技方面的因素,这一措施,即是反映了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惟有学生真正关心的,才能激励刺激到学生积极争取。这也反映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的“顶层”需求,即“自我实现”的需求。而当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同学在活动中努力达到了自我实现的要求,同时,又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求,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氛围。在此基础上,再开展类似科技创新活动时,根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这属于正强化,帮助更多的大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因此,激励理论可以单一应用,也可以多种理论相结合一起应用,在多方面刺激高年级学生,鼓励帮扶并引导低年级学生,帮助其塑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活动氛围。

5结语

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既是对高水平教育工作者的需求,尤其是与学生密切接触的辅导员的作用不容忽视。教育是百年大计,辅导员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更好地发挥辅导员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科学教学辅导篇3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生教风学风建设辅导员班主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院(系)的每个年级都要按适当比例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每个班级都要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鼓励优秀教师兼任班主任工作。”可见国家对于高校学生工作极为重视,并为之制定了相应的要求,《意见》提出:“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班主任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1]辅导员与班主任在高校学风建设中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

1.辅导员与班主任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优势

高校班主任的一般选择具体班级相关学科的业务骨干担任班级的班主任,专业教师担任班级班主任,弥补了专职辅导员在学科业务上的不足。同时能将学生的意见和看法反馈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教学相长,提高教学水平。在就业方面,班主任作为专业老师,对于本专业的前景与就业情况都比较了解,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制订职业规划。引导他们用科学发展观构建、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并促使大学生从入学之初的“我想干什么”的幻想型向“我能干什么”的理想型转变,不断进行自我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2]。

2.辅导员与班主任在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辅导员与班主任工作职责区分不够明晰。

虽然说很多高校都为自然班配置了班主任,但是就实际情况来看,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仍然不够明晰,区别不明显,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与交叉性。在具体工作中容易有多头管理及工作不协调的问题出现。同时如果二级学院设有相应的协调机制,则往往容易造成班主任与辅导员不能完全形成合力的状况。

2.2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引导”作用欠缺。

所谓身教胜于言教,辅导员及班主任应当成为高校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思想等方面的人生导师,但从高校的实际工作我们发现,班主任身兼数职,不能用大量时间和学生在一起,而专职的辅导员日常学生管理工作过于繁杂、琐碎,所带学生数量较多,难以抽身。高校辅导员与班主任又往往以年轻教师为主,家庭的责任较重,甚至会影响正常的学生工作。

2.3激励机制仍亟待完善。

在高校的具体工作中,如何稳定和建设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重点工作。《意见》明确指出:“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学校要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他们,在政策和待遇方面给予适当倾斜。”但实际中,学生管理工作与学校其他工作相比,仍然存在如部分高校辅导员编制为临时性质,岗位津贴较低,尤其是发展前景不明朗等情况,缺乏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极大地挫伤了高校开展学风建设工作的积极性。

3.高校理工科院系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问卷、走访、网上查阅资料等分别对学习状态、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学生读书状况、学生对学校的教学评价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与建议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理工科院校(系)的学风建设中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

3.1部分理工科生学习兴趣低下。

在对理科学生学习的调查中发现,由于受到社会上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所学专业,过于强调自我意识和个人爱好,导致学习不安心,成绩不理想,甚至出现厌学现象,对周围同学也产生消极影响。据调查,大学一、二年级学生的上述问题最为突出,三、四年级学生在学习兴趣上的问题主要是由于许多学生认为理科知识学习难度大、抽象思维要求高、学起来比较吃力。此外,经过大一大二的学习,高年级中成绩较差的学生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对所学专业的兴趣降到最低点。学习兴趣不高直接影响优良学风的形成。

3.2部分理工科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学习的自我规划不够合理。

有些学生进入大学后想完全把握自己的学习,但自主学习能力较弱。他们一方面片面强调自主学习,轻视课堂学习,另一方面没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二者之间存在矛盾。重视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就是加强对学生进行学风的教育,重视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使他们自觉提升自身素质,这是高校学风建设的内部动因。

3.3部分理工科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部分理科生学习目的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而当下诸如:“读书无用论”、“做得好不如嫁得好”、“知识贬值、社会利益分配不公”、“关系至上论”等社会消极舆论,都在无时无刻地影响、腐蚀学子们单纯的心灵。有的学生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混个证书作敲门砖,有的学生把学习成绩与能否应聘到一个环境舒适、报酬丰厚的工作单位联系起来,还有的学生学习时没有明确的目标,纯粹是为了应付以图“过关”。部分学生的理想脱离现实,没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他们对学习抱有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态度[3],忽视基础知识和理论基础。

4.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在理工科院校学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开展学生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顺利学习和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行为规范管理、学生事务服务引导和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主动和积极学习,从而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营建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如前所分析,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学风建设中处于绝对的主力位置,明确各自分工具有不言而喻的作用。因此在学风建设中,辅导员与班主任应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务必在工作中切实完成教育工作,同时苦练本领,充实自身。而班主任作为专业教师,应该合理分配科研、教学与学生工作的时间,另外加强自身思想政治素养及心理疏导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这样辅导员与班主任才能更好地完成学风建设这一伟大事业。

4.1注重大学生入学和就业的“两端”教育。

通常新生进入大学都会有一段适应期,大学与中学相比在三个方面有很大区别:

4.1.1学校环境由封闭式教学转变为开放式管理。

4.1.2学习上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4.1.3生活上学生由每天走读、父母照顾转变为在校寄宿独立生活[4]。

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环境,实现由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虚度光阴、碌碌无为,则对他本人来说便失去念大学的意义。高校应针对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思想特征和文化背景、家庭背景等,从不同的渠道,以不同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适应性教育、诚信教育、责任教育、团队精神教育、法制校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自强自立教育等,从而引导大学生正确发挥自我意识、正确认识社会现象、重视个人的未来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结合,完成角色转变,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4.2以就业为导向,强化职业规划教育和全过程控制体系。

学生的学风直接影响毕业生的个人素质与就业情况,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又反过来直接冲击学校的学风。在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全过程控制体系下,不断帮助学生修正其目标,加强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竞争能力,让学生意识到只有将自己条件准备充分,定位准确,才能顺利就业、满意就业,从而才能促成蓬勃向上、刻苦学习、求实进取的学风。充分利用学校传媒渠道,以及时向理科生公布就业形势走向,提升理科学生对职业理想教育的思想认识。通过系列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等,引导理科生认真设计大学四年规划,明确奋斗目标和方向,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扎实基础。同时,以加强职业理想教育活动为契机,引导理科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目标,改革陈旧落后的就业教育模式,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选择的新要求。

4.3以典型示范学风,发挥“榜样”的力量。

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要典型和榜样激励和引导。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些学习标兵能通过自己的言行、成绩打动和感染他人,激励其他同学认同和效仿,从而达到扩大和发展优秀生的范围,影响和带动中等生,激励和减少后进生,以推动学风建设[5]。具体从三个方面进行:

4.3.1选好典型。典型来源于日常的学习生活,通过调研走访、座谈交流等形式,搜集掌握最具示范性、最具代表性的典型素材,引发大家思想上的共鸣、内心的认同,进而起到激励和带动作用。

4.3.2宣传好典型。组织优秀典型同学举办报告会,在宣传栏上宣传报道其优秀典型事迹,开设专用QQ群、邮箱、BBS论坛等为优秀学生与广大同学构筑交流平台。让广大同学充分认识到优秀学生的优秀之处,充分发挥优秀典型的榜样作用,从而使广大同学受到鼓舞,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4.3.3发挥好典型。充分发挥优秀典型的模范带头作用,提高他们的责任心,要求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每人联系一名本宿舍内或者本班级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实行“一帮一,一带一工程”,帮助后进生提高学习的兴趣,从而改善本宿舍乃至本班级学习的氛围,从而提高学风建设的成效。

4.4提高服务意识,培养“学习型、服务型”学生干部群体,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学生干部”首先是“学生”,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在学习好的前提下才能当好“干部”,所以我们应该形成制度要求学生干部自己没有补考、挂科、违纪等不良表现,这样才能为大家带好头、服好务。学生干部是大家推荐选或是竞争上岗的,他们素质较高、能力较强、为人诚实、乐于奉献,在各个方面能起模范带头作用,他们的一言一行,在学生中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从工作优势看,他们是学生的一分子,与其他学生朝夕相处,起点相同,身份一致,学生之间放得开,谈得来,心相通,彼此之间能敞开心扉,倾诉真情,老师了解不到的情况,他们能够了解到,老师想不到的事情,他们想得到,辅导员解决不了的思想问题,通过他们可能能够得到圆满解决,所以说一支过硬的学生干部队伍,可以让班级工作如虎添翼,事半功倍。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骨干”、“引领”和“桥梁纽带”作用,促进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

4.5重视大学生的社团工作。

开展适应学生特性的学习活动,同时营造良好的学习和发展氛围。针对一些学生对专业缺乏认识或兴趣、学习动力不足的情况,辅导员要在共青团工作中鼓励并引导学生组建专业型学生社团,建设与专业紧密相关的社团,发挥学生社团在学风建设当中的桥梁作用,为学生提供一个发展兴趣爱好的机会及施展才华的舞台。高校应充分利用学生社团组织和活动,将大学生引导到正确的学习道路上来,提高他们的个人技能,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对学生社团活动所必需的经费给予保证,并在指导老师聘请、社团场地设施等方面为社团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尤其在聘请高水平专业指导教师方面应给予社团大力支持,使社团活动与专业特色紧密结合。学生参与科技文化活动,不仅能够调动激发学习的热情,而且在科研创作中使之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高校学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5.辅导员与班主任在学风建设中的举措

5.1注重理论修养,明确各自分工。

如前所分析,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学风建设中处于绝对的主力位置,因此明确各自分工具有不言而喻的作用。在学风建设中,辅导员与班主任应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务必在工作中切实完成教育工作,同时苦练本领,充实自身。而班主任作为专业教师,应该合理分配科研、教学与学生工作的时间,另外加强自身思想政治素养及心理疏导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这样辅导员与班主任才能更好地完成学风建设这一伟大事业。

5.2教风、科研带育人,建立学风保障。

“教风”即教师的教学作风与教学态度。教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学风的好坏。班主任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精神状态,及时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将“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达到教风与学风共同促进的作用。同时班主任利用自身担任专职教师的优势,可以带领学生参与到科研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校整体学风建设提供支持。

5.3引导学生利用“第二课堂”,促进学风建设。

辅导员和班主任不能仅仅将关注的目光放在正常的教学环节之上,高校的教育目的是多样性的,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各项“第二课堂活动”。辅导员与班主任要充分认识课外教育的重要性,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在充分了解学生兴趣爱好和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其参加适合的课外活动,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第二课堂,是建立优秀学风的重要手段。

总之,良好的学风,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是衡量育人环境的重要标志。建立优良学风,除了辅导员要发挥主力军作用之外,还要高校师生共同努力,把学风建设当做提高办学质量的头等大事,全面推进新时期高等学校学风建设这项具有战略意义的育人工程,为国家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

[2]赵大鹏,高娜.关于当代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6).

[3]吴乐乐,柏杨.高校理科院系学风建设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106-107.

科学教学辅导篇4

一、全面领会科学发展观,增强又好又快发展教育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它不仅是我们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战略,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的理论依据和思想指南,也是我们做好具体工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推动各领域改革创新的战略性思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国内外形势,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以及教育使命、任务、目标的认识,进一步把握“怎样办教育,办怎样的教育”等本源性问题,增强干好事业谋求发展的信心和勇气。

大力发展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为根结底是人的发展。是通过人们思维的进步和变革社会能力的增强来实现的,而教育是实现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育在增进知识、培育能力、健全人格、传承文明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教育改变人生,教育使人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核心生产力。实现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首先要提高人科学和谐发展意识和能力,重视教育才能兴国、兴省、兴市。大力发展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范畴,教育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居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地位,只有全社会科学文化素质、道德文明素养全面提高,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始终朝着科学和谐目标发展,才能实现民族复兴。大力发展教育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障和基础。当今时代,国与国之间竞争,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应对环境制约趋紧,金融危机挑战加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转型升级,靠科技支撑,靠人才资源带动,教育事业必须担当社会“发动机、智力库、动力源泉”的使命。

考察我市教育发展现实,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增强发展教育的责任意识和进取意识。**教育的发展轨迹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教育改革充满活力,什么时候就是国民经济蓬勃发展之时;另一方面,越是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的阶段,对教育的要求越高。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一直扮演着改革者、领跑者的角色,汲取着市场经济大潮激扬而起的改革智慧和勇气,**教育一路小跑发展至今。从率先创建教育强市,率先研究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和启动素质教育实验,到在浙中地区率先完整提出“均衡、协调、优质、高效”八字发展策略,开展全国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特色示范市创建,**教育始终奔驰在科学和谐发展轨道。这一阶段特别是“十五”、“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由传统农业县向国际商贸城市转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为加快城乡同步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提升人力资源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城市发展处于转型升级的新阶段,日益雄厚的经济实力基础,日益优厚的教育发展环境、日益提升的百姓对新时期教育的期待,日益深化的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形势,为教育科学发展提出更多的时代性课题。**教育势必要在国际商贸名城建设过程中奋发进取、有所作为。

二、全面总结教育发展成果,增强教育发展的信心与勇气。

近十五年来,**教育围绕“构建国民教育体系,让青少年有书读,让百姓受教育”的核心,深化改革,推进创新,以科学的策略推动了教育资源的大拓展,教育质量的大提高,社会效益的大提升。

以满足青少年有书读,百姓受教育需求的国民教育体系日臻完善。继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率先完成“两基普九”

任务后,我市以高标准普及九年**教育乃至普及十五年教育为目标,不断规划,建设和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启动了三轮教育布局调整,特别是以标准化学校建设为底线,以推进教育现代化为核心的第三轮布局调整,更是全面提升了城郊、镇街和农村山区教育条件。基础教育条件全面优化,“读书难,受教育难”已成为历史。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健康迅速。自1999年适时启动城镇职校搬迁建设以来,我市合理设置职校定位,规划建设布局,发展品牌特色,构建起职业教育规模适当、专业合理、学校发展科学协调的“一强多优”职教格局,几所职校全部布局在城区和中心镇,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富有内涵的教育成果,逐步改变社会“重普教、轻职教”的传统观念,为青少年成长提供了广阔、多样的舞台。学前教育坚持科学的发展道路,不断推进创新和发展。组建了三元教育发展有限公司,以政府主导,事业化运营的方式,保持了学前教育旺盛的生机和活力。学前教育公益性性质不断加强,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拓展。城乡一体、公办民办协调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积极推动“学习型社会”创建,成人教育渗透到市民生活的每一环节,丰富了市民生活,提升了城市品位。回顾历史,可以充满自豪地说,**教育时刻紧跟着时展步伐,应和着城市发展的脉搏,满足着城市提升壮大的需要。

以提升现代教育品质,提高群众满意程度的教育内涵发展卓有成效。以“均衡、协调、优质、高效”八字方针为指针,启动了全国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特色示范市创建工作,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日臻完善,城乡教育二元割裂,差距明显的现状已根本改变。教育发展方式日益科学,素质教育内涵不断得到深化,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农村学校课外艺术活动研究与实践、体育艺术“2+1”活动等不断丰富着学校教育的内涵,一大批学校从构建与城市精神相一致的教育文化中,挖掘品质提升的动力与活力,学校文化建设蔚然成风。**教育正迎来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条件最为优越、发展活力最为充沛、发展势头最快最好的黄金时期。

总结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最重要的是我们贯彻落实了科学发展观。一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充分考虑群众期盼,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教育需求,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致力构建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二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要求,努力推进城乡教育、各类教育均衡发展;三是着眼人的全面发展,深化素质教育实践,为每位受教育者终身长远发展和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竞争能力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这些经验同样是指导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思想武器。

但面对国际商贸名城建设对教育的新需求,面对百姓的新期待,我们工作和事业上还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

(一)教育与经济社会结合还不紧密。面向经济发展办学,面向社会治教的意识还不浓厚。评价教育自身的标准比较单一,较多地偏重在普通教学的升学效果上。特别是职业教育在推动经济转型,提供人才支撑,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研究还不够,计划经济色彩比较浓厚。社会急需的人才培养不出,培养出的人才还不能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很难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教育服务社会能力还不强。

(二)发展还不平衡。显性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在不断得到化解,隐性的学校间差距仍非常突出,“择校热”仍一定程度存在,学校硬件均衡基础上的软件优质、均衡尚未破题。学校文化建设任重道远。

(三)教育结构还不尽完善、合理。学前教育体系还未建成,公民办教育和谐发展的格局没有形成;民办教育发展不够理想。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配合衔接还不尽合理。

(四)模式转化不理想。素质教育主题地位还远未落实,推进素质教育已有好的环境,但“课业负担过重”、“片面强调升学”等实质性问题还未根本触及,推进素质教育的考试评价、质量监测、学校发展制度有待完善。质量提高不快,富有**特色的教育创新发展方式还未形成,教育教学改革还有待深化。

高质量发展**教育,靠老思路、老经验、老办法无疑不行,要求我们必须用新的眼光,新的思维,新的标准来衡量、规划和发展,需要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全面发展理念,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未来的**教育要讲究科学定位。必须站在建设“三中心、两高地”国际商贸名城和宜创宜居的现代化城市的大局来思考,具有立足**、引领浙中、放眼全国的意识和魄力。要坚持解放思想、大胆突破,把教育置于城市发展的远景来前瞻考虑,确定教育发展的方向、规模、结构和特色。**教育未来发展,应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高品位,与国际商贸名城相匹配,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和谐发展。

未来的**教育要强化改革创新。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冲破传

统观念和体制的束缚,克服躺在功劳薄上睡大觉的怠惰思想、消极思维,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成效等方面进行一系列大胆探索。以创新推动教育新转型、新跨越。

未来**教育要追求科学发展。要努力把握教育发展规律,努力适应百姓多方面需求,努力顺应青少年成长规律。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完善教育规模、结构、体制,创新发展模式,充实发展内涵,提高教育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品位。

要时刻从群众利益、需求出发,找思路,找重点,找方向,深化教育改革与发展。

三、放眼未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迎接**教育新一轮跃升。

当前我市教育已到了高位跃升的关键阶段,一方面教育自身的发展要由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教育重点要由侧重“均衡协调”向侧重“优质高效“转变,另一方面,城市发展也要求教育在发展目标、发展方式、内容等方面作出调整和变革。

(一)坚持解放思想,明确发展定位。

最近教育部正着手制定《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并就一些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公开征求意见,总理提出:发展教育,规划先行,要努力使规划的制定的过程成为集思广益、凝聚智慧、科学决策的过程。就**而言,教育“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已过半。在制定“十二五”规划之前,我们要对未来若干年的发展作前瞻思考,以国内教育发展先进水平为参照,以**社会发展水平城市发展特点为基础,理清未来发展的脉络。力争通过三五年努力,由教育基本现展到教育现代化,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各级各类教育均达到较高水平。教育发展总体水平位列全省县市区前茅。0-3岁婴幼儿受教育率实现较大增长,小学、初中入学率、巩固率、残障儿童入学率保持100%,4-6岁幼儿入园率、高中阶段入学率保持99%以上。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和谐发展,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结合更加紧密,教育供给服务能力、人才支持能力、知识贡献能力显著增强,全面建立高标准、高质量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以学习型城市为支撑的终身教育体系。

(二)坚持全面协调,统筹兼顾,实现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表现在教育事业上,一是满足百姓要求教育公平的愿望,统筹城乡教育,推进城乡融合,加快均衡发展。结合市委市政府推进综合城乡配套改革机遇,以完善制度科学、特色鲜明、机会均等、资源共享的教育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为重点,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进同步融合、协调发展。

二是处理好教育体系内部的协调问题。处理好眼前和长远,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处理好结构、规模的关系,推进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稳步优质、高效发展基础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教育。高质量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完善区域高中格局,进一步满足我市城乡百姓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努力培育优质高中资源,认真探索**高中教育发展的方向、途径和特色,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充分发展学前教育。大力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学前教育办学体制,构建城乡一体、公民办教育协调发展的学前教育体系。落实政府责任,追求优质化,体现公益性,努力拓展学前教育资源。在每个镇街建成公办示范性中心幼儿园,城区发展现代化示范性小区幼儿园集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明确学校定位,发展特色专业,实现错位发展,加强职教资源整合,打造实用人才培养高地。稳步发展成人社区教育和社区教育,建设学习型城市。

实现教育统筹兼顾,在开拓教育未来发展空间上,还要我们发展国际性教育。大力拓展国际教育资源,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

(三)坚持以人为本,丰富教育内涵。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理念落实到教育的每一个层面,每一个环节,使教育始终洋溢着人文关怀,充满着文化的气息。

一是全面深化素质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德育贯穿于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渗透在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领域,提高实效性,加强针对性,大力发展

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思维能力。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建立健全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教育质量监控、评估标准和评价机制,完善考试招生制度,积极探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夯实学生成长知识和智慧根基。坚持“健康第一”理念,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升学生体能素质水平,加强艺术教育,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大力完善适应不同个性特长、学生自主发展的评价体系,创造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基于我市我市已经高标准普及十五年教育的背景,探索和创新素质教育推进途径和模式,是未来一个时期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是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养。大力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修养,提高其教育教学的本领。实施“领雁工程”,推进学校校本研修制度,加强教师教育和培训,推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完善教师准入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加强名师培养,不断选拔学科带头人,培养教育家校长。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建立师德的监督机制,奖惩机制,弘扬机制。当前要认真解决百姓反映强烈的超度带生和违规办班问题,按照“以制度管理为基础,学校管理为主,行政监督惩处为辅,教师自律为根本”的原则,加强师德水平建设。加强教育政风行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发展环境,形成开拓创新、奋发进取,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

三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应该看到,先进教育理念以及与城市精神相一致的教育文化是**教育迈向现代化的核心动力。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是我市教育提升品质的迫切需要。鼓励学校从自身资源出发,努力培养核心价值观,发展教育特色,培育教育品牌。让每一所学校充满着文化气息,让每一所学校都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力争培育一批理念新、质量优、品牌亮的优质学校。

(四)深化改革创新,突破发展瓶颈。

解放思想是事业进步的源泉,改革创新是事业成功的根本动力。当前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各级政府有关教育的精神,努力在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内涵发展方面推进创新改革。

一是推进教育优先发展制度创新。健全完善发展教育的政府投入、社会支持相关机制,要努力形成一些制度,在政策上引导各部门、各镇街、社会各方面关心和支持教育。在经费、土地、人员等方面优先供给教育。全面落实法律规定的经费投入“三个增长、两个提高”,形成推动教育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是推进办学体制机制创新。落实政府责任发展公办教育,激发社会力量活力,鼓励、扶持和发展民办教育,形成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优势互补、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打造民办教育名校品牌学校团队。

三是推进教育管理体制创新。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处理好政校关系,扩大学校办学自,实现现代学校管理法制化、民主化、科学化。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统筹教育的行政、业务和资源管理,提高教育效能、效益。

科学教学辅导篇5

【关键词】:高职辅导员;科研能力;思考

1引言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1]在一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职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理论的实践者、探索者,是大学生学习成才的引导者、人生发展的导航者、心理健康的辅导者,同时也是教育科研工作的承担者。已颁布实施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及《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要求高职辅导员着力分析当前的新形势、研究当前的新问题,积极探索新时期学生工作的思路和方法,遵循学生工作的规律,富有成效地做好学生工作。高职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与科研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工作对象的教育及思想转化,管理和服务目标的实现。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近年来不仅为高校辅导员设立专项课题,还举办相关的论坛、一系列的培训班,这些都是战略性的举措,是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战略举措。这些举措既有利于推动我们的理论研究真正成为自己实际工作的坚实基础,同时也切实地在推进着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2]

2提升高职辅导员科研实力的必要性

2.1是实现高职辅导员队伍建设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内在需要

近年来,教育部明确提出辅导员要走“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道路,既为辅导员提供了制度保障,也指明了其长期从事学生工作的方向。“专业化”是建立在专业性的基础上的,没有精专的专业性研究,就没有专业性可言,更不可能实现专家化。辅导员要正确把握学生工作规律,科学理性地开展工作,辅导员必须集中精力加强学习,潜心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方面的研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进行反思,不断提升工作水平,使学生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投身科学研究,是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与标志。因此,高职辅导员培养自身科研能力,注重科学研究,是实现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的内在需要。

2.2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战略举措

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对高职辅导员队伍而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发挥辅导员队伍主体能动性、创造性,科学地开展工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3]《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明确要求:“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工作,各级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等学术研究机构和团体要加强自身建设,发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决策咨询、工作指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第24号令)规定:“辅导员评聘教师职务应坚持工作实绩、科学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相结合的原则”。科研能力是高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能力从根本上影响和制约其对学生工作规律的探索和认识,从而影响实际的工作效果。开展科研工作,能促使高职辅导员更加主动、更加自觉去思考学生工作中出现的诸多新问题,在不断进行科研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素养和能力。

2.3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有力保障

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一手资料,对此进行归纳总结、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可以形成固化的成果,以此进一步指导实践,就能提高工作水平。学生工作蕴藏着客观规律,要正确把握学生工作的规律,科学理性地开展工作,必须科研领先。加强高职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解决辅导员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加强对工作的前瞻性研究,有利于正确把握学生工作规律,科学理性地开展学生工作,扎实有效地做好学生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学生成长环境的差异性、学生个体特点的多样性,学生工作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势。面对外部环境、教育对象和自身工作要求的不断变化,传统的以经验为主导的工作方式已经很难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辅导员队伍只有加强科学研究,探索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规律,将热情和经验提升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以统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感染力、吸引力和实效性。[4]

3制约高职辅导员科研能力的主要因素

3.1科研意识不足

科研意识是影响辅导员科研效果的根本因素,科研资源、科研氛围、激励制度均是为积极的、主动的科研意识所服务的。辅导员具有了积极的科研意识,就具有了科学的眼光、广阔的视野、开放的思想和独特的智慧,也意味着告别平庸。[5]受政策、制度导向的制约,在以往,高校中辅导员岗位常常是个人锻炼、转岗、晋职的跳板,少有教职工对辅导员工作进行生涯规划,辅导员科研意识淡薄。现如今,随着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的增强,一方面由于繁重的日常教育管理管理工作令“事务型”辅导员疲于奔命,辅导员难以投入足够的时间精力从事科研;另一方面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辅导员重视通过经验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后,疏于对经验的转化提升。在缺乏勤学善思的科研意识的情况下,辅导员难以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过渡。

3.2氛围不够浓厚

所谓科研氛围,是指在一个集体中逐步形成的,以科研为主线的,可以被单位成员所感知和认同的气氛或环境,包括硬氛围和软氛围。硬氛围即环境氛围,如空间布局、装饰等;软氛围即人文氛围,如科研人员关系、科研管理模式、科研团队协作程度等。[6]近年来,教育部不断从政策、制度方面给予辅导员支持,但是在辅导员还未能从事务中释放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时,新时期又将辅导员的科研能力要求提升到了相当的高度。辅导员尚未转变观念,一些辅导员尚需提升相应素质,辅导员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由于当前高职辅导员队伍呈现出年轻化,没有明确的科研方向,缺乏科研意识,因此在从事科研过程中,要么带有明显的功利性要么缺乏发展的主动性。同时,由于高职院校的主要功能与作用是,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满足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因此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及其他人文社科软硬实力支撑,直接影响是思想政治教育科研项目来源少,科研项目数少,科研经费少,迫使一些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具备科研能力的辅导员为争取课题,争取经费,放弃思想政治教育科研,转而向其他学科、专业靠近,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科研立项难度增大。

3.3制度有待完善

对于辅导员而言,切实可行的制度,能激发科研行为,调动辅导员从事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促使辅导员努力开展科研工作,并创造科研成果。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由于社会作用功能与发展定位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其科研实力有自身局限性。同时,辅导员自身科研意识尚不强烈。因此,支持、激励辅导员从事科研的制度有待完善。教育部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规定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要“坚持工作实绩、科学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相结合的原则”。借助专业技术职务聘任这一杠杆的作用,辅导员的科研积极性得到了调动,但这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久发展的源动力。可能出现的情况是,辅导员晋升到自己满意的专业技术职务后,便停止了对思想政治工作科研探索的追求,这不利于学生工作的长远发展。

4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思考

4.1强化意识

辅导员应该形成正确、积极的科研意识,并不断强化。辅导员需要坚定信心,随着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不断发展,职称评定以及其他方面会不断得到完善,辅导员工作将会迎来更多的机遇,辅导员要潜心于本职工作的开展,提升自身科研能力。辅导员应该清楚,工作中的许多具体问题,简单套用现成的经验是难以有效解决的,必须实事求是。在实际工作中,针对问题,想方设法予以解决,才有了实际工作的创新;在理论研究中,只有提出问题,并加以分析、解决,才会有理论探索的创新。辅导员应明确自身工作定位,尽快转变“重教育管理、轻学术科研”的思想,在科学合理做好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前提下,投入时间和精力到科研中来。

4.2营造氛围

良好的科研氛围有助于激发辅导员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潜能。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营造科研氛围。首先是学校领导重视,全校教职工积极投入,同时辅导员应树立团队意识、加强团队协作,从而产生级联反应,在科研目标确立、科研任务承担、科研资源分配等方面形成共识。其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科研活动,培养辅导员的科研能力。通过公派外出考察访问、学术交流、参加会议等形式,开阔辅导员的视野,把辅导员队伍培养成一支具有活力、开拓进取的科研力量。再次,搭建辅导员专业培训平台。学校可以逐步完善上岗培训、职业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平台,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将这种培训常态化。

4.3完善制度

有效的制度是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催化剂,高职院校要在政策上、制度上给予支持与鼓励,不断完善辅导员开展科研的制度,保障、激励辅导员参加科研活动。学校可以在以下方面作出探索,一是将辅导员的科研成果作为评定其绩效的重要指标,与其评职称、晋升、评优相挂钩,以分调动其从事科研的积极性,激发其主动性、创造性。二是出台具体措施,鼓励辅导员提高自身的学历层次,对有志于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推荐其攻读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硕士、博士,形成结构合理的梯队,发挥传帮带作用,促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三是根据辅导员的实际工作和成长需要,设立培训与考察专项经费和科研专项经费,支持辅导员参加各类培训,建立定期与市内、国内其他高校交流考察、交换学习制度。

简介:屈海龙,1985.08,男,重庆市大渡口区,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本科学士,思想政治教育及学生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2004.

[2]沈壮海.辅导员如何做科研.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2012(28):99-102.

[3]张艳红,李继伟,武喜涛.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高职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培养.成人教育[J].2011(9):93-94.

[4]柏路.关于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思考.思想教育研究.[J].2012(10):78-81.

科学教学辅导篇6

论文关键词:辅导员工作;科学化;原则;实现

高职院校辅导员是高校师资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工作的成效与我们国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第三条规定“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那么,高职院校辅导员在组织、实施、指导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应该怎样科学化呢?本文拟从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本质和应坚持的原则入手,就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制约因素进行探讨,并对如何实现问题提出建议。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本质

要探究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本质问题,就先来理解“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这个概念。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主要是负责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我们都知道,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都是专业的学科,都是需要经过系统学习才能掌握的技术科学,都有专门的研究对象和自身的发展规律。我认为,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就是指高校辅导员在负责组织、实施、指导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中,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思维严谨地研究问题,自觉地运用教育和管理的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和开展工作,并不断总结出其自身工作规律的过程。

从以上关于“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辅导员工作就要求必须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运用科学方法组织、实施、指导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过程,是动态的发展过程。我们对辅导员工作的认识必须符合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实际,开展辅导员工作必须遵循工作主体、过程、对象、环境等自身发展的规律。所以,我认为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本质就是主观符合客观,主观能动反映客观、改造客观的过程。

二、实现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必须坚持的原则

实现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是高校学生工作的要求和目标。我认为,高校辅导员在组织、实施、指导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过程必须坚持求真务实、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循序渐进、尊重个性、规范有序的原则。

求真务实。求真务实原则也可以理解为坚持客观性原则,就是不断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并在规律性认识的指导实践。坚持求真务实,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要求。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要求的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辅导员组织、实施、指导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前提就是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基本情况,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规律开展工作。

以人为本。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同时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人与发展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辅导员组织、实施、指导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就必须坚持“以生为本”原则,面向全体学生,把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即人的全面发展,指人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和谐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条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辅导员工作必须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循序渐进。事物的存在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而任何事物都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循序渐进原则要求辅导员工作的开展需按照一定的时间和步骤逐渐深入并推进。人的身心是不断发展的,生理和心理都经历一个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情况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所以,做好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过程。

尊重个性。事物的发展是多样的、特别的。尊重个性也就是尊重多样性,尊重特殊性。个性是实现的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其主体在个人身上体现出的独特性。在市场经济和信息社会条件下,人的个性发展更加凸现。坚持尊重个性原则就要求辅导员工作必须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个性差异,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潜能的发掘,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有区别地开展。

规范有序。规范有序是指凡是有人群的地方,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一定的规矩和标准,按照一定的规律生活和活动。“无规矩,不成方圆”。完善的规章制度是有效开展工作的基本依据。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虽然细小繁杂,但是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教育性,而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周期性。所以,做好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必须科学制定学生工作的规章制度,保证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实现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坚持求真务实、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循序渐进、尊重个性、规范有序的原则,实际上就是尊重规律,主观符合客观,主观能动反映客观、改造客观的要求和体现。

三、影响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因素

在高职院校中,辅导员处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链的末端,是连接学校与学生的中间人,有人形象地把辅导员的角色说是“兵头将尾”,其工作具有明显的基层性、服从性和执行性的特点。高职院校辅导员实现工作科学化明显受到各种现实因素的制约,主要有下面几方面:

第一,社会因素。社会是个大系统,学校和个人是小系统,大系统影响制约着小系统运行和变化。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条件的作用和各种因素的影响。辅导员实现工作科学化也同样与社会大背景紧密相关。整个社会在追求物质的丰富,提高人的生活水平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在追求感官享受的过程中遗忘了生命的价值,丧失了生存的意义,人逐步异化为追逐金钱、物质和权利的经济动物。整社会重视追求物质、只拼效率、浮躁拜金的风气也折射到大学校园里来。还有,社会的诚信缺失严重,弄虚作假风气盛行。辅导员就是在这样的大社会背景下开展工作的,而这样的社会背景明显不利于工作思维、工作决策、工作程序的科学化。

第二,学校因素。学校是辅导员直接的工作单位、管理单位、生活单位,学校的办学理念、传统习惯和校园文化对辅导员工作的影响最直接和最明显。辅导员工作的理念和思路、模式和方法都受学校的制约。辅导员工作的成效,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难像教学可以凭课时、科研可以凭论文一样去量化,很难有突出的代表性成果。所以,一些高职院校领导并不是特别重视辅导员的工作,觉得重视了也难以出成绩,而把注意力集中在科研等影响学校排名的方面。甚至有些高职院校办学目的主要在于追求经济效益,那么更是不会重视辅导员工作了。如果学校都不重视的话,那么就难以实现辅导员工作科学化了。

第三,家庭因素。我们发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绝大部分辅导员工作几年后就争取从辅导员岗位转向教学或者其它行政岗位,而高职院校基本每年都要重新招聘辅导员。这种现象的背后应该说有种种的原因,但我觉得家庭因素起着很重要的影响作用。大部分刚参加工作的辅导员都没有成家,没有太多的家庭负担,所以还能把大量的时间用在繁杂琐碎而且工作时间毫无规律的辅导员工作上。但是大部分已经成家的辅导员因为家庭的因素则很难再像成家前一样不分昼夜地工作,所以选择了转岗。家庭的因素明显制约了辅导员工作的“量”,也更影响着工作的“质”,当然也影响科学化了。

第四,工作因素。我这里想分析的是辅导员工作的内容问题,也就是辅导员工作本身的特点。按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我们知道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者双重身份,具体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由于辅导员处于学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最基层,所以学校大大小小与学生有关的教育管理问题都通过辅导员直接去落实。这样,辅导员的工作内容非常繁杂,工作量非常大,工作时间非常长且不规律。他们经常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很难有空闲的时间和安静的心情去整理工作的思路,研究如何提高工作质量、科学工作的问题。

第五,个人因素。按照教育部门的文件,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是教师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但是,就辅导员本身而言,他们是否就认同辅导员的“教师和管理者”身份呢?或许有部分是这样的,但是相当一部分的辅导员认为自己更像“办事员”、“勤杂工”、“保姆”的角色。实际上,辅导员由于大多数年轻资历浅,没有话语权,在同事心目中位置并不高。辅导员工作任务繁重,待遇低下,地位不高,这些都造成他们对自身工作的认可度也不高,很多人根本就没有把辅导员当成可以长期从事的工作岗位,而是把辅导员工作当成进入高校工作的临时岗位。部分辅导员的“过度”思想也就决定了他们不会长期把注意力集中在本职岗位上,不会研究辅导员工作如何科学化的问题。

四、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实现

在实践中,实现工作的科学化是每位辅导员不懈追求的目标。要做好辅导员工作,实现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

第一,树立科学的工作指导思想。思想就是旗帜,就是方向。指导思想的科学与否关系着工作的成败和效率。现在我们国家并没有开设辅导员专业,但是辅导员专业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科学,有自身的运行和发展规律。所以,辅导员工作不仅有很强的政治性,而且也是具有一定专业性和科学性的工作,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才能出成效,出成果。刚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了我们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辅导员也必须在工作中坚持和贯彻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才能实现科学化。

第二,加强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学习。辅导员工作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依托的科学,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才能掌握。辅导员在工作中必须以专业化促科学化。目前,辅导员队伍中有部分人员的专业基础既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是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与学生工作相关的专业。我认为原来专业基础与学生工作不相关的辅导员必须自学补齐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不断加强专业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专业出身与工作性质相符合的辅导员也同样必须不断加强专业的学习,掌握新的科学理论,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同时,作为高职院校以及相关的主管部门应该为辅导员的进修和培训创造条件,提高辅导员工作的各种能力和技术水平。

第三,运用科学方法开展辅导员工作。科学方法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遵循或运用的全部正确方法。工作中运用科学的方法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辅导员工作具有基层性、繁杂性、教育性、服务性等特点,保质高效地完成工作就离不开运用科学的方法。我们很多专家学者对辅导员工作的方法做了大量的研究,例如总结了理论教育、实践教育、比较教育、典型教育、自我教育、感染教育、预防教育、心理咨询等等多种教育法,为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提供了方法论前提。辅导员身处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有大量的体验感悟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要善于总结经验方法,提升到方法论的高度并指导实践。

第四,完善科学的工作检验评估机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辅导员工作是否科学、是否有效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那么高职院校必须制定相应的辅导员工作检验评估机制,定期检查辅导员的工作开展情况,确保工作的科学高效有序开展。当然,检验辅导员工作的评估体系必须充分把握其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既有质的评估也有量的评估,既有静的评估也有动的评估,评估的标准和要求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确保评估体系的科学性。根据评估的结果,辅导员必须针对不足的地方改变不合实际的观念,加强学习,调整工作的方法,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科学教学辅导篇7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因此,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近年来,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党和国家的要求相比,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其中新建本科院校的差距更大一些。为了进一步增强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本文从基本概念入手,在分析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一、基本概念

1.新建本科院校的界定。

本文所指的新建本科院校,是指自1999年以来,为了配合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战略转变,同时为了满足师范教育由三级师范向两级师范转变的需求,国家大力调整高校的布局结构,通过合并升本、独立升本、完全新建等方式,以地级城市为主,新建的一批本科院校。截至2010年8月,全国共批准设置的新建本科院校265所(不含独立学院),新建本科院校的数量占全国普通本科院校数量(2010年具有招生资格的全国普通本科院校数为792所)的33%,可谓三分天下有其一。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保证。它关系到“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包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内涵。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实效”的意思是“实际的效果”,确切地讲,就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取得的实际效果。而实际效果的取得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与实践活动的目标进行比较所达到的真实、有效的程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内涵是指,按照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要求,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青年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活动结果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相比,所达到的真实、有效的程度。

二、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存在的问题

1.辅导员人数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压力大。

新建本科院校多是由老的专科学校通过独立升本、合并升本等方式发展起来的,学校升本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增设本科专业,扩招在校学生;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经费相对紧张,主要来源于外部的财政拨款和学生的学费收入。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多和办学经费的相对紧张,使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在辅导员人数配备上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师生比为1∶200的要求,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的师生比甚至达到1∶350以上。辅导员人数不足,相对来说工作量就大。辅导员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处理学生事务性工作上,相对来说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就不足,这必然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事务性工作过多,也影响了辅导员自身的学习提高,面对思想政治领域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就很难有效地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教育引导学生,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2.辅导员队伍年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不足。

如上所述,新建本科院校因为学生人数增多,需要扩充辅导员队伍,扩充办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校内岗位调剂,二是对外公开招聘。由于辅导员岗位比较辛苦,待遇一般,因此校内岗位调剂的结果一般是从辅导员队伍中出去的多进来的少;对外公开招聘辅导员,一般院校都要求,应聘者的年龄在30岁以下。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辅导员队伍年轻,有精力充沛、工作热情高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工作经验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以辅导员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为例,年轻辅导员多借助飞信、QQ、电话、短信等方式与学生沟通,而据调查显示,大学生更希望与辅导员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真诚、亲切的氛围更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3.辅导员知识结构不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不深入。

据调查显示,新建本科院校以理工科院校居多,而理工科院校辅导员的知识结构又以理工科专业为主。理工科出身的辅导员,自身的专业知识比较厚实,在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知识相对比较缺乏,基本没有系统学过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而辅导员的教育对象是一群思维比较活跃、思想比较开放、叛逆意识较强的大学生,面对这个特殊群体,理工科背景出身的辅导员在做一般性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时,还可以胜任,但是在给学生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由于缺少相关知识,有时就很难把工作做深、做透、做细,从而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4.辅导员思想认识不到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不全面。

新建本科院校成立时间不长,社会认可度不高,品牌效应尚未形成,因此,一些新建本科院校把主要精力都用在突出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增强科研实力上,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这对辅导员的思想认识产生很大的影响。有的辅导员认为,学校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科研上,辅导员就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学风建设上,至于学生的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可有可无。还有的辅导员认为,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情,一方面需要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效果很难在短时间内反映出来,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兴趣不高。辅导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识不到位,工作就必然缺乏主动性,进而就会影响工作的全面开展。

5.辅导员工作方式方法不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不明显。

目前,一些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不新,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的互动性不强。一些辅导员因为理论水平不高、知识面不广等原因,在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单向的灌输多,互动的交流少,很难就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发表真知灼见,使学生感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苍白无力。二是教育的载体不新。随着网络的普及,一些传统的教育载体失去了吸引力,网络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因此,抢占网络阵地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一些辅导员因为思想不够端正,怕吃苦、怕麻烦,在教育载体的创新上做得不够,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

三、增强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1.选好配强辅导队伍。

选好配强辅导员队伍,是增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基本条件。首先是辅导员队伍的人数。要根据教育部关于辅导员配备的要求,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另外,新建本科院校生源质量相对较差,辅导员的工作量相对较大,可以在教育部规定的基础上,增设部分兼职辅导员,以保证辅导员有更多的时间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次是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在招聘辅导员时,应优先考虑有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背景的应聘者。另外,应聘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也是考核的重点,俗话说“打铁先要自身硬”,没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是很难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的。

2.建立健全培训制度。

如上所述,新建本科院校的辅导员队伍比较年轻,工作经验相对不足,而且知识结构也不太合理,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专业出身的辅导员较少,因此,建立健全培训制度,对于增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辅导员的培训,要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培训的内容,要以提高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有关业务能力为主,而且要保证一定的学时,避免走过场;二是培训的方式,以教育部举办的全国辅导员骨干示范培训为龙头,以辅导员培训和研究基地举办的培训为重点,以本校举办的培训为主体,与学习考察、学位进修、理论研究、研讨交流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三是培训的手段要不断创新,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创建辅导员在线学习平台,实现优秀网络资源共享。

3.提高思想政治认识。

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指出,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有八个方面,这八个方面的工作职责可以简单概括为三句话,即学生思想政治的引导者、学生教育管理的执行者、学生健康发展的指导者。其中,学生思想政治的引导者是辅导员工作的首要任务。因此,辅导员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错误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有可无,也不能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不明显,而放弃这项工作。高等学校不仅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而且要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因此,辅导员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4.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要坚持全面教育和个性化指导相结合,通过全面教育,提高学生整体的思想政治素质;通过个性化指导,促进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要坚持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通过开展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通过开展实践教育,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民情和社情,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尽快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要善于利用网络平台,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去吸引学生的眼球,充分利用网络的及时性、互动性、开放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就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及时排疑解惑,对学生的切身利益问题及时提供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玉丰.中国新建本科院校的兴起、困境与出路[J].高等教育研究,2011,(1).

科学教学辅导篇8

【关键词】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学科建设

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高校要建立一支符合《规定》要求的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势在必行[1]。而以学科建设为依托,是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快速、持续、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文化的多样化以及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演变,学生工作的对象――大学生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大学生们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如时代感增强,责任意识弱;认同感强,实践能力弱;参与意识强,辨别能力弱;主体意识强,集体观念弱;个性特征强,承受能力弱等等,使得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的他们更需要科学的引导和教育,规范化的管理以及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再加上学习、生活、就业环境的巨大变化,学生工作也就从传统单一思想政治教育向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指导、心理健康、日常事务管理等多个领域快速扩展,并不断增添新的内容。辅导员队伍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传统的以管理学生日常生活为主的“保姆型”或重管理、轻教育的“管理员型”的工作理念、思路和方法已经不能符合新的需求[2],辅导员不仅仅是管理者,更应该是教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才的导师。要真正地成为导师,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应该从日常机械、繁杂、琐碎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中脱离出来,进行系统的学习、研究和素质提升。要实现这样的目的,一般性的学习、培训难以实现,除了通过实施班主任、班导生制度以及学生管理网络化、制度化的推进,使辅导员摆脱日常事务性工作之外,还必须进行全面、系统的专业化建设。

其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是促进辅导员队伍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目前辅导员队伍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定位不明确。既不属于专业教师,也不属于管理人员,给大家造成地位低、待遇差、前途渺茫的感觉,这极大的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质量和发展,尽管在招聘时有众多的人员投简历应聘,但真正把辅导员当成事业来做的人很少。当前通过一系列制度把辅导员剥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于教师和管理队伍之外的新群体,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不能提高辅导员的地位,反而让辅导员更加边缘化、特殊化。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并为辅导员队伍提供合适的发展方向,只能创设条件让辅导员队伍真正成为教师队伍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让辅导员队伍真正成为有名有实的教师,就必须让辅导员真正成为“能研究、能教学、能思考、能创新、能实践”的“专业化人才”,因此,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势在必行。

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关键

浏览各高校辅导员招聘要求,各高校都希望招到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人才,强调基本素质和能力,但很少明确规定专业要求,有专业要求也一般集中在大类上如工科、理科等。于是就出现了部分学生政治辅导员还能坚持在原专业上发展,部分辅导员选择了偏离原专业的新的研究方向,大部分辅导员彻底脱离学术研究,成为从事单纯日常管理的行政人员。这对学生工作以及辅导员自身发展都造成非常严重的危害。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心理学、管理学相关学科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没有辅导员的参与,甚至很少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直接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工作失去了理论支撑。两方面的原因使得我们所提倡的“创新型”、“研究型”的辅导员队伍建设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形成这种局面的最根本原因是辅导员队伍没有找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关键――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

学科建设的关键是方向、基地和队伍,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同样要与这三个方面紧密结合起来。

首先要把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与学科的研究方向紧密结合起来,明确、丰富相关学科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教育部目前围绕学生成长成才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尤其是在拓展与之相关的学科领域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如教育部设立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以及围绕该项目展开的系列课题,都对与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相关的学科领域拓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认真分析《规定》中的相关阐述以及辅导员具体工作实际,辅导员的主要职责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等四个方面,从学科的角度来看,可以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行政管理等几个方向。在目前没有明确研究方向的情况下,可以根据辅导员队伍工作的需要和特点,进行顶层设计和规划[3],通过在学科上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方向的建设力度,明确提出相关学科研究方向,构建出符合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新的学科方向;高校可以针对工作实际,凝练更多新的方向,并根据自身学科建设实际,进行适当的交叉融合,形成新的学科研究领域,并通过招收该方向、领域的研究生,以保障辅导员队伍的来源。

其次要把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融入到学科基地建设中。基地是学科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平台,它可以为学科发展提供良好的实验、研究环境和条件。目前思想政治等相关学科基地的研究与大学生成长没有太多关系,这是一种缺陷,要弥补这种缺陷就必须把辅导员队伍建设融入到学科基地建设中,才能使之真正找到实实在在的平台,从而得到实质性的推进。在明确的学科方向之后,我们希望教育部层面能够针对辅导员队伍建设进行学科基地建设的宏观布局,尝试基础、重大基地的建设,选择有相当学科实力的高校进行试点,从而带动全国的学科基地建设,把辅导员队伍建设真正融入到学科基地的建设中。在高校层面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模式进行尝试:(1)根据学校发展实际,依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管理类学科,建立若干个学生工作相关的“研究中心”;(2)拓展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管理类学科的研究方向,组建若干与学生工作内容相关的“学术团队”。将辅导员按照专业、兴趣、特长划分到各个“研究中心”和“学术团队”中去,将“研究中心”和“学术团队”作为全校辅导员开展学术研究、交流和实验的大平台,建立健全相应组织、制度、计划考核等管理机制,使辅导员们将研究与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真正使辅导员成长为专业化的人才。在队伍的组成上,不仅要有辅导员,还要有相关学科的专职研究人员、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以及部分学生;不仅需要思想政治学科的研究人员,还应该根据发展需要,引进哲学、管理学、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其他专业的人员,这样可以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交叉、融合,产生新的研究方向,促进新的学科方向的形成和发展。在融入机制上,我们可以通过在学科点申报、项目参与、成果验收等方面对辅导员参与的人数和发挥的作用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规定,来保证辅导员能够实实在在的参与其中,并与专职研究队伍紧密结合,形成更大的合力。

三、构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制度体系

明确的方向、高水平的基地和高素质的队伍,为新的思想政治学科发展壮大提供了保障。有了学科的支撑,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就有了主线。我们可以围绕学科建设,构建出辅导员队伍的选拔、培养、评价机制。

在辅导员的选聘上,我们除了要考虑思想政治素质、业务能力、道德品质等因素外,还应从学生工作的需要出发,充分考虑其学科背景、专业素养以及研究能力,重点从研究生和优秀本科毕业生中遴选出优秀人才加入到辅导员队伍中。在选聘机构成员的组成上,不仅要有具体用人单位相关负责人、学校选聘小组工作人员,还应邀请各学科的专家以及学术机构的负责人参加。在选聘模式上,坚持合理流动与相对稳定相结合,尤其是保证专职辅导员队伍的相对稳定性。

在辅导员的培养上,建议采取辅导员业务培训与学术培养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元化的培训模式,首先要建立系统化的辅导员培训体系,将日常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培训内容涵盖辅导员工作的方方面面;其次应建立各级辅导员培训体系,辅导员既要参加校级培训,结合专业特点又可参加特点更鲜明的院级培训;再次,高校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建立和完善辅导员包括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参与项目研究,教授相应的课程,参加学术实践的制度;最后,培训项目应由高校提供菜单式的培训选择,既有必修科目又有选修科目,使辅导员能自主根据个人的工作需要、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项目,从而更积极主动的完成好培训。

在辅导员的考核与激励上,我们要根据辅导员岗位的特点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以学科建设为依托的辅导员队伍的考核应该包括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两方面,并坚持定量与定性结合,提供一定的自由空间,过分量化和细化会损害辅导员的创造性和自主性。我们还应该建立辅导员奖励制度,并纳入学校整体奖励分配体系之中,强调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刘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2012.

科学教学辅导篇9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对策

课题组为详细了解我省高校辅导员队伍当前状况,对我省部分高校辅导员队伍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采用座谈、问卷、电子邮件等方式,对辅导员的专业、学历、职称评定等情况进行了详细统计和分析。

1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

(一)高校辅导员可以评聘职称、享受与教师同等待遇

从2014年起,将高校辅导员纳入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范围,在综合评委会中单独设立学科小组,对辅导员申报材料进行评审,按照相关文件要求,专职辅导员可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要求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

(二)专业背景复杂多样化

调研结果发现,辅导员队伍中大部分辅导员并不是思想政治类专业,很多高校选任了跟自己学院或系部专业相关的人来担任辅导员,也有部分高校为了解决自己学校本科生或研究生就业,接收本校本科生或研究生担任辅导员。

(三)学历要求越来越高

我省省属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中主要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地方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中少部分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大部分都是本科学历,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中大部分都是本科学历,也有部分专科学历。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在招聘辅导员时对学历要求越来越高,省属高校辅导员要求是硕士研究生,地方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要求至少是本科以上。

(四)职称结构偏低

高校辅导员中高级职称的几乎没有,中级职称的不到3成,初级职称的不到3成,还有部分大专学历的辅导员和没有编制的辅导员没有去评职称。《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文件中明确规定高校"结合各高校实际,制定辅导员评聘教师职务的具体条件,突出其从事学生工作的特点",然而部分高校将辅导员评职称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评职称放在了一起同等对待,忽视了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辅导员工作繁忙,在老师上课的时候要在办公室处理事务,老师下课了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给学生开会、组织活动、处理学生事务等工作,占用了辅导员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如果辅导员还要花更多时间去搞科研,那么势必会降低学生工作的质量。而调研发现如果辅导员晋升了高级职称,那么肯定会转成教师岗,不再担任辅导员,这样也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稳定。

(五)高校辅导员队伍不稳定

调研发现专职辅导员担任10年以上的几乎没有,5年以上的占3-4成,绝大部分入职在4年以下。在辅导员队伍中部分辅导员转入行政岗位或教学岗位,部分辅导员考入公务员或离职,反映出高校辅导员队伍不够稳定。辅导员工资相对较低,特别是没有入编的辅导员属于临时工,工资就更低,与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不成正比。辅导员普遍反映工作压力大、责任重,工资低,没有激励措施,职务得不到提升,只要有其他更好的岗位就立刻转岗,使得辅导员队伍没有梯度,大大影响了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

(六)辅导员工作职责不明确

部分高校辅导员职责不明确,与班主任职责界限不清晰,部分高校出现了学生事务都是辅导员做,班主任不管;也有的高校出现了学生事务工作都是班主任做,辅导员不管;还有的高校出现了辅导员不管,班主任也不管,最后就是无人管的境地。辅导员日常考核受到系部(院系)和学工处的双重管理,而职称评聘和工资待遇又是人事处管理,存在考核机制、激励机制、晋升机制实际操作性不强,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与专业化。

2高校辅导员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职责不明确、定位模糊、数量不足、专业技能差、经验缺乏、知识结构不合理、思想不稳定等问题。故此,高校急需解决这一重要现实问题,大力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走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辅导员队伍工作不到位

在日常工作中,每个辅导员要管理200多个学生,处理学生相关事务繁多,辅导员个人精力和能力有限,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教育、就业与创业指导,特别是很多辅导员非科班出生,对辅导员工作不熟悉,不专业,效果不好。同时辅导员工资待遇差、地位低下、晋升不快等问题,很多人把辅导员岗位当做临时过渡工作,不认为是稳定的职业,大大影响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二)辅导员队伍不稳定、经验缺乏

目前很多高校辅导员队伍都是引进刚毕业的大学生担任辅导员,队伍呈现年轻化,工作经验不足,特别是很多辅导员在辅导员岗位上工作二三年刚有点经验就要转岗或离岗,高校又要找一批新辅导员来充实辅导员队伍,很多新任辅导员又缺乏经验,形成恶性循环,这样大大导致了辅导员队伍不稳定,不利于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三)辅导员队伍职业认同度低

当前辅导员队伍主要是很多不能从事教学的人来担任辅导员,能从事教学的都担任任课教师了。故此高校整体对辅导员职业认同度较低,严重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自信心、荣誉感和自豪感,从而影响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影响辅导员进取的动力。

(四)辅导员队伍知识结构不合理、技能有待提高

当前辅导员队伍来自各类专业,有教育类的、非教育类的,知识结构较单一,反映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程度相对偏低。高校辅导员要求辅导员队伍具有较好的思政政治素质,具有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具备较扎实的思政政治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灵活运用,更好地做好辅导员工作。同时高校辅导员队伍还要加强交流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亲和力等技能。

(五)高校辅导员队伍总体投入较低

辅导员队伍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高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相对较少,辅导员收入与普通教师收入差距太大。部分高校辅导员队伍没有进行中期、长期规划,在辅导员队伍选拔、培训、发展规划、制度等方面还要进一步完善,对辅导员考核、激励、惩罚等机制也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六)辅导员职责不清晰

在部分高校中,辅导员工作岗位职责模糊、不清晰,特别是配备了班主任后,班主任与辅导员职责界限要进一步明确,要召开全校辅导员与班主任大会,对班主任和辅导员职责进行明确分工。

3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对策

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是我国高校发展的需要。职业化就是辅导员队伍能够长期稳定的从事辅导员工作,把辅导员当成自己从事的职业,全力以赴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业化就是把辅导员培养成学生思政教育、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学生教育管理等方面的专家。

(一)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重视程度

高校的教学、科研固然重要,但是学生工作亦非常重要,没有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旦学生出事那就会严重影响学校的声誉。很多高校在招聘辅导员队伍时没有进行严格考核,不是那么公正公平,最后导致招聘的辅导员队伍质量不高。同时部分高校辅导员队伍数量不足,要严格按照200:1来进行标配,新招聘或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员要进行严格培训才能上岗,后期还要有针对性的培训教育。

(二)完善辅导员的选拔与培养机制,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水平

高校要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选拔聘任工作,建立严格的辅导员选拔机制。对辅导员的选拔招聘要从严、公正公平,尽量招聘综合素质高、思政专业类相关专业的人才,对学历要有最低限制,要重点考核辅导员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不要随便招聘人员上岗。高校要进一步完善辅导员培训体系,完善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个性化的培训制度,要对辅导员队伍工作进行思考和规划,对辅导员要进行岗前培训、专题培训、日常工作培训、外出进修、挂职锻炼等相结合,不断提升辅导员的整体能力水平,让辅导员队伍不断职业化、专业化。

(三)建立辅导员队伍的考核评价机制

高校应该建立起辅导员考核评价标准和科学评价体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通过学生评价、辅导员相互评价、系部或学院领导评价、学生家长评价及辅导员自我评价等方式来进行考评。高校要把考核结果与辅导员工资待遇、评优评先、职称评定、干部提拔、临时工转正等挂钩,对考核优秀的辅导员予以全校表彰并重奖,优先安排外出学习进修,对考核不合格的辅导员予以辞退或调离岗位,进一步优化高校辅导员队伍。

(四)完善辅导员的激励措施,稳定辅导员队伍

辅导员工作难度大、事情繁杂、耗费时间多,导致科研成果相对较少,评聘职称不占优势,收入较低,没有相应激励措施,导致辅导员队伍不够稳定。高校应当采取激励措施,对做得好的辅导员给予重奖,对辅导员的付出给予肯定,对辅导员队伍生活、工作、感情等方面给予关心和帮助。辅导员工作时间长、精力投入多,高校可以增加辅导员的工资待遇,增加岗位津贴,对辅导员周末及晚上加班提供交通补贴和加班补贴,对辅导员辛苦的付出与努力给予肯定和支持,对辅导员生活要多给予关心、帮助和支持。

(五)进一步明确辅导员和班主任职责及角色定位

让辅导员和班主任找准角色定位,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辅导员具有教师、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其主要职责有思想教育、督促检查、组织协调、服务协助等。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主要责任人,其只要职责有思想教育、学习引导、班级管理、心理疏导、活动组织、生活服务等。

(六)积极搭建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平台

高校要积极搭建辅导员职业发展平台,提高辅导员的地位和积极性,使辅导员队伍建设朝着职业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高校要为辅导员队伍发展创造条件,对辅导员队伍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一是鼓励辅导员去评聘职称;二是鼓励辅导员积极参与校、省、国家的思政类课题,提高科研能力,进而更好的促进辅导员相关工作;三是进一步加大力度对优秀辅导员的宣传和表彰,使得辅导员队伍享受更多的荣誉感、成就感、自信感;四是辅导员队伍与高校党政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打通,优秀辅导员可以升格为党政管理干部,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积极性。

(七)设立辅导员专业,提供专业人才保障

在部分高校试点设立辅导员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深层次研究学习辅导员相关知识与技能,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提供人才保障。

总之,高校要提高辅导员队伍的地位,进一步稳定辅导员队伍,才能使高校辅导员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职业成就感,从而使高校学生政治辅导员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职业化、专业化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发展趋势,只有坚持职业与专业一体化的发展思路,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陈勇.高校辅导员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发展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

科学教学辅导篇10

一、辅修和双学位的概述

辅修和双学位教育是一项新生事物,还处在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阶段。所谓辅修,就是由高等学校自行组织,学生在学习主修专业的同时,以自愿选课方式修读其他专业的课程,并依据修读的辅修学分申请获得相应的辅修证书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而双学位则是高等学校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或适当延长),学习本专业的同时,学习了另一学科专业的学位课程,达到要求后可同时获得另外一个学科的学士学位。双学位不仅存在于本科,而且逐渐出现在硕士、博士层次。

实施辅修和双学位本科教育的目的在于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挖掘学习潜力,在校期间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拓宽知识面,成为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辅修和双学位本科教育中遇到的问题

事实证明,辅修和双学位模式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笔者对某学院2005、2006、2007级修读辅修和双学位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发放70份调查问卷,收回50份有效问卷。从50份有效问卷来看,90%的同学认为,通过辅修或双学位的学习,知识面拓宽了,眼界开阔了,促进了本专业的学习,而且学会了如何合理安排时间。

但是通过调查,笔者也看到辅修和双学位本科教育还存在亟待完善的地方:一是院系对辅修和双学位这种教学模式宣传力度不够,尤其是开设辅修和双学位的院系对其所开设的专业缺乏深入地宣传和介绍。导致学生选择专业和课程时,不知所措,盲目从众。宣传不够,从侧面反映出院系对辅修和双学位本科教育重视不够。重视不够必将导致对辅修和双学位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缺乏改革和完善,从而违背了辅修和双学位本科教育的初衷。二是学生所在院系和开设辅修、双学位的院系对修读辅修、双学位的同学缺乏指导。辅修、双学位的开设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和提高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但是由于学生缺乏指导(报名前和学习过程中的指导),有的学生选择专业随大流,修读后才发现没有兴趣,于是中途放弃。有的学生虽选择了自己喜爱的专业,但由于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又缺乏指导,学习起来很困难,最后也放弃。数据显示:2005、2006、2007级三个年级中放弃辅修、双学位学习的总人数已达19人,占最初修读辅修、双学位总人数(70人)的27%。三是教学管理不完善。表现在:各种教学通知不及时,缺乏必要的教学质量监督,不重视对教学过程的管理等。

三、辅修和双学位教育的实施建议

(一)加大辅修和双学位的宣传力度

1.网站宣传

院系应充分发挥网络的宣传功能,在网站上开辟辅修和双学位版块。宣传辅修和双学位定义、特点、发展潜力,介绍报读辅修、双学位的申请资格、流程、学分计算。另外,开设辅修和双学位的院系还应在网站上公布其所开设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修读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招生人数、教学计划、所设课程、教材选用、师资配备、考核方法等信息。院系不妨尝试建立互动空间,收集学生对辅修和双学位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改进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院系网站的宣传作用,有助于学生快速地了解辅修和双学位的各种信息,加深对辅修和双学位的认识和了解,有助于辅修和双学位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2.专业讲座

在辅修和双学位报名前期,开设辅修和双学位的院系组织各专业教授开设几次专业讲座,介绍专业特点、优势、现状、发展前景及就业情况等。通过专业讲座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所开设的专业,从而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并且自己喜欢的专业,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讲座的时间安排一般提前一周分别在学校、院系网站上公布。

(二)加强学生报名前和学习中的指导

在辅修和双学位本科教育中,指导很关键。而科学化指导更是实施辅修专业和双学位教育的有效机制,减少学生修读的盲目性,有效预防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后感到不适应,中途放弃的现象出现。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期限内合理调整和安排学习,为今后的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和科研活动等奠定基础。

1.报名前指导

为了宣传辅修和双学位的教育理念以及申报、修读要求等,在辅修和双学位报名之前,各院系有必要召开包括主管本科教学院长、本科生、辅导员及负责双学位和辅修教学管理工作的教务员等在内的双学位和辅修指导大会。召开指导大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双学位和辅修的有关管理规定、修读要求和修读过程中将要遇到的困难等情况,有一个清醒地认识和了解,以便更好地规划自己今后的学业。

学生所在院系的班主任,应注意加强对班上准备修读辅修专业和双学位学生的指导。首先要对他们预警,告知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比如:将面临休息和娱乐时间减少、功课重、要经历诸多的考试等等。提醒学生根据自己的主修专业和兴趣确定是否有修读辅修和双学位的必要。第二,班主任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双学位专业。并适当引导学生科学组合两个专业,既要避免跨度太大,造成学艺不精;又要避免交叉太小,拓宽不够。还要引导学生考虑修读的专业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有利,能进一步增强就业竞争力。

2.学习过程中的指导

开设辅修和双学位的院系应配备班主任或辅导员。班主任或辅导员要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时刻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是为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避免急功近利,对辅修或双学位的学习采取应付的态度。班主任或辅导员应关注学生修读辅修或双学位的学习情况,经常与学生所在学院保持联系,了解其主修专业的学习情况。要设法解决学生学习上遇到的困难,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心境。指导学生处理好主修与辅修或双学位学习的关系,处理好攻读辅修专业或双学位和考研等学习的关系。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主修专业为主,不断调整辅修专业或双学位的学习计划,以便顺利完成辅修专业或双学位的学习。

担任辅修和双学位的授课老师也应多抽时间对修读辅修专业和双学位的同学进行指导。尤其对那些专业基础课程知识薄弱的同学,授课老师应多加关注。比如:给学生推荐专业相关的参考书和课件,耐心解答同学的提问、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等。理想的双学位专业教育应该是与主修专业教育相结合,形成融合的、一体的知识体系,而不是孤立的、分散的知识点。因此授课教师从这个角度出发指导学生,才能真正达到学科间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因此,教师有效、适当地指导可以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增加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辅修、双学位本科教育的价值也就达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

(三)加强辅修、双学位本科教育的教学管理

1.利用QQ群,有效进行辅修和双学位日常教学管理

由于修读辅修和双学位的学生分别来自不同院系,具有分散、不易召集的特点,而辅修和双学位教学和管理上有许多信息需要及时通知学生,这时QQ群就起到了非同小可的作用。利用QQ群各种信息,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的特点。因此教务员利用QQ群即时各种通知和教学信息,能确保各种教学管理信息及时传播,大大提高了日常教学管理的工作效率。

2.利用QQ群,搭建师生沟通的桥梁

腾讯公司的群空间服务,提供了论坛、相册、共享文件等多种交流方式。有效地利用这些交流方式,能较好地解决学生课后找老师困难的现象,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就能及时得到老师的解答。同时也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更好地服务于辅修和双学位的教学工作。

3.加强辅修和双学位教学质量监督和过程管理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参与者,教师的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辅修和双学位的教学效果,制约着学生的知识能力的提高,制约着学生对学科间知识的融会贯通。而学生作为受教育的对象,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反馈意见又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的影响。为此,开设辅修和双学位的院系应不定期组织修读辅修和双学位的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授课态度、授课方法、授课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从而促进教师责任心的加强,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建立院系领导、同行听课制度,全方位保证辅修和双学位的教学质量。

除此之外,还应加强辅修和双学位教学过程的管理,如严格检查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任务的安排落实情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过程监督,严肃课堂纪律和考场纪律,加强学生考勤等。只有保证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的工作落实到位,辅修和双学位本科教育的质量才能真正地提高,才能真正达到实施辅修和双学位本科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新庄,倪师军,郭科.双学位本科生培养:理念、模式与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8(12):27-30.

[2]叶双,曾志新.多渠道共享教学资源――辅修及双学位模式案例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12):30-33.

[3]王红玲.我国高校第二专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69-70.

[4]施美华,瞿斌.高校第二专业教学管理工作探索[J].纺织教育,2008(3):19-22.

[5]朱秀娟.高校第二专业教育的反思与探索[J].高教与经济,2008(3):56-60.

[6]丁善耘.对我国高校第二专业现状的思考[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62-164.

[7]刘华东,郝志杰.双学位培养工作的回顾与思考[J].石油教育(双月刊),2004(4):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