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十篇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十篇

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3:11

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篇1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作物病虫害;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1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432216

1当前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况

受到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全球的气候整体呈现异常态势,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加,气温持续上升,暴雨洪涝灾害严重,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影响。

气温方面。根据《2016年中国气候公报》资料,2016年,全国平均气温较往年偏高0.81℃,其呈现高低温异化,极端气温事件出现频率增加。

降水方面。全国平均降雨量达730mm,较2015年偏多13%,且降雨多为暴雨等极端降水,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

除了气温、降水的变化以外,2016年国内的台风、强对流等气象灾害也呈现多发态势,导致农作物大面积受灾,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

2气候变化与农作物病虫害的关联影响

气温升高、降水异常和极端天气增多等气候变化导致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形成了适宜农作物病虫害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导致病虫害的种群数量、种类和发病时间发生较大的变化,整体呈现爆发态势。

气候变暖导致病虫害的存活时间延长。近些年,气候的持续变暖导致暖冬现象极为明显,给予病虫害适宜的生存空间,延长了病虫害的存活时间,加重了病虫害对越冬农作物的侵染。部分病虫害甚至能够安然渡过寒冷的冬季,在低温环境下保持种群的生存和繁衍,导致其地理上的危害范围不断拓展,危害程度不断加剧。

降水异常导致病虫害的危害性增强。一般来说,降水稀少是有利于大部分害虫的繁衍的,如玉米粘虫等,在干旱高温的环境下能够快速繁殖,形成极为庞大的种群数量,对玉米的生长造成极大的影响;然而,降水增加同样对农作物产生不利影响,连日降雨也会导致农作物病害呈现高发态势,危害性加剧。

气候变化导致病虫害发生变异。在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以生物链的形式存在,当气候发生较大的改变时将促使生物种群发生变异,形成新的病虫害类型,在适应环境的同时,其危害性和危害机理发生相应的变化,导致常规的病虫害防治措施效果降低或失效,造成病虫害的迅速蔓延态势。

3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农作物病虫害的具体预防措施分析

建立高效的农作物病虫害预警机制。农作物病虫害并非突兀发生,其发生和蔓延具有极强的规律性,如温暖干燥的气象环境将导致青椒白粉虱的发病概率大幅增加。所以,应该加强对区域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控,根据农作物的生长特点和环境特征,重点监测农田中可能发生的农作病虫害情况,一旦发现病虫害的爆发征兆,及时采取措施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将病虫害的危害降到最低,保护区域内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积极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工作。针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危害机理,应该从如下方面进行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工作:注重农作物品种的选择,积极培育并选择具有较高病虫害抵抗能力的农作物品种进行种植,从而降低病虫害的危害性;深耕灭茬,改变病虫幼虫的生存环境,提高农作物害虫的死亡率;科学施肥,适当增加氮肥的施肥比例,增强农作物的抗病能力;加强药剂的合理应用,选择合适的药品种类和施药时间,取得最佳的病虫害防治效果;构建生态农业体系,借助生物链理论进行病虫的防治,降低病虫的数量。

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技术支持力度。整体来看,国内农作物病虫害呈现高发、频发态势,危害性不断加剧,相关部门和人员应该引起重视,加强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技术研发力度,形成科学合理的防治体系。加强技术研发和实际应用的联系,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收集农作物病虫害的第一手资料,宣传和推广先进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切实发挥技术的先进性,提高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效率。

4结束语

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气候恶化将进一步加剧,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病几率和危害性将不断加强,这对农业生产是极为不利的。农技科研人员应该加强气候变化与农作物病虫害之间的关系分析,掌握农作物病虫害的变化规律,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实现农作物病虫害的可防可控,将因病虫害发生导致的农业经济损失降到最低,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冯金蓉.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作物病虫害的变化及区域动态预警研究[J].农家致富顾问,2016(04):91-92.

[2]赵敏琦.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作物虫害发生的影响分析[J].文摘版:自然科学,2015(02):108.

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篇2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常见种类;防治措施;分析

中图分类号:S435.11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

1.当前水稻常见的病虫害种类

近年来水稻病虫害对于水稻种植的影响逐渐增加,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给农民和国家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当前在水稻的种植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病虫害需要引起广泛的重视,在今后的水稻种植中需要重视水稻病虫害的主要危害和常见种类,及时发现及时治理确保水稻的质量和产量。水稻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主要有以下种类:

1.1水稻纹枯病

纹枯病主要是由病原真菌引起的,如果不及时治理将会影响水稻的产量和正常生长。水稻纹枯病主要发生在水稻抽穗期或者是孕穗期等等关键时期,主要在高温天气时期比较易发,这对于水稻的生长十分不利。

1.2水稻白叶枯病

水稻白叶枯病对于水稻的危害也是十分严重的,主要是细菌病害,又叫过火风,白叶瘟。发病时水稻的叶尖及边缘初生黄绿色斑点,之后沿叶脉发展成苍白色、黄褐色长条斑,最后变灰白色而枯死。病株易倒伏,稻穗不实率增加。在高温多雨,暴风雨和稻田受到涝害的时候这种病虫害比较容易发生。

1.3水稻条纹叶枯病

水稻条纹叶枯病主要是通过灰飞虱传毒导致的病毒虫害,俗称水稻上的癌症。病株常枯孕穗或穗小畸形不实。拔节后发病在剑叶下部出现黄绿色条纹,各类型稻均不枯心,但抽穗畸形,结实很少。这种病虫害对于水稻的危害比较大,严重影像水稻的产量和质量,给种植水稻的农民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4水稻螟虫

水稻螟虫是主要的水稻虫害种类之一,对于水稻的影响也十分严重。水稻螟虫又称为钻心虫,不仅仅是水稻的主要虫害同时也会影响玉米和小麦的种植。这种虫害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同时这种虫害在治理的过程中需要采用农药治理,以免造成更严重的损失。

1.5稻瘟病

稻瘟病也叫做稻热病,是一种真菌性的病害,在水稻的整个种植过程中都有可能出现,对水稻的各个部位都会产生危害,严重危害着水稻的种植,影响水稻的质量和产量,对水稻种植农民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水稻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水稻最为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由于农民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对于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未能得到比较好的效果,导致水稻病虫害严重影响了水稻的生长和水稻的产量,对水稻种植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今后的水稻种植中应该重视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更好地保障水稻种植的产量和质量,保障农民的效益。

2.1做好水稻病虫害的预防工作

水稻病虫害对于水稻的种植影响很大,不仅仅影响水稻的生长同时还会对水稻的产量有所影响,造成农民的经济损失和农业生产的损失。当前水稻病虫害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水稻病虫害的预防工作没有做到位,导致水稻病虫害的出现甚至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在今后的水稻种植过程中农民应该做好相关的水稻病虫害的预防工作尽量减少病虫害造成的损失。一方面水稻种植人员需要有比较强的水稻病虫害预防意识。建立有效地水稻病虫害的预防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水稻病虫害的危害,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地措施制止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确保水稻种植的质量。在水稻种植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应该提高警惕,在水稻病虫害多发时期做好相关的预防工作,尽量减少水稻病虫害的影响。另一方面农民需要采取相关的水稻病虫害的预防措施。作为水稻种植的管理者应该采取有效地措施确保水稻的正常生长,在水稻病虫害多发时期采取有效地预防措施,比如在水稻螟虫即将出现的时候对水稻进行翻耕或灌水及时消灭水稻螟虫生长的有利环境,减少水稻螟虫的危害。另外可以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对水稻进行适当地农药治理,避免一些水稻病虫害的产生,更好地保障水稻的生长环境,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2.2做好水稻病虫害的治理工作

水稻病虫害的治理工作是防治水稻病虫害的关键,因此做好水稻病虫害的治理工作十分重要。随着农业生产环境的变化水稻病虫害的数量和种类都有所增加,这对于水稻病虫害的治理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水稻种植人员需要不断提高水稻病虫害的治理技术更好地确保水稻病虫害的正常生长。对于不同的水稻病虫害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治理,当前水稻病虫害的种类逐渐增加,治理的要求也逐渐提高,针对不同的病虫害应该采用不同的治理方法。首先可以采用物理方法进行病虫害的治理。一些水稻病虫害可以采用物理方式进行治理,这样既可以降低成本同时也可以减少农药的危害,例如水稻螟虫可以采用设置杀虫灯的方式进行治理。其次需要采用药物治理。药物治理是比较常见的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方法,针对不同的水稻病虫害可以采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理,但是药物质量难免会对水稻造成农药残留因此在采用药物治理的过程中需要采用适当地药量。

2.3提高对水稻病虫害的认识

当前水稻病虫害的种类和数量都有所增加,由于农民对水稻病虫害缺少认识影响水稻生长的情况有所增加,导致农民不能及时采取有效地措施对水稻病虫害进行治理。因此在今后的水稻种植过程中需要提高农民对水稻病虫害的认识,可以建立相关的水稻种植指导的网站为农民提供丰富的信息知识,尽量减少水稻病虫害对水稻生长造成的危害。农民了解到水稻病虫害的危害之后可以针对性的采取有效的措施,尽量减少水稻生产的损失。

2.4加强对农民的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指导

水稻病虫害的防治需要采用相关的技术,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水稻的生长。当前农民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还缺少相应的技术,导致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并不稳定。在今后的水稻种植过程中需要加强专家对农民的水稻种植指导,帮助农民更好地进行水稻病虫害的治理,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一方面可以请水稻专家为农民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另一方面可以建立相关的网站或者是为农民提供书籍普及农民的水稻种植技术。当前应该加强专家对农民水稻种植的技术指导,专家可以深入农村为农民进行技术指导,为农民提供新的种植技术或者是病虫害的防治技术,提高水稻的种植技术。当前网络比较流行,可以建立相关的网站进行技术指导或者为农民提供水稻种植的书籍,提高农民的水稻种植技术。

除了以上措施之外,还需要对水稻的选种进行严格的管理,优质的水稻种子可以更好地抵御水稻病虫害的影响,确保水稻种植的质量和产量。农民可以适当地选择抗病的水稻良种,这样不仅仅可以减少水稻的病虫害同时还可以减少防治水稻病虫害的成本,并且水稻的质量和产量还会有所提高。

3.结语

水稻种植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为我国的粮食生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随着水稻种植的普及水稻病虫害的种类和数量也有所增加严重影响水稻种植的质量和产量。水稻种植者应该提高水稻病虫害的预防意识,做好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更好地保障水稻生产。

参考文献

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篇3

关键词:气候;农作物;病虫害

中图分类号:S4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9-0080-1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气候变化及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要挑战。据调查,最近100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了(0.74±0.18)℃,最近50年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增加了1.1℃,明显高于全球同期平均增温速率。我国的农业基础条件相对较差,气候变暖将对农业生产带来重大的影响。本文针对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预防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危害,及早开展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1我国主要病虫害概况

近年来,随着气候的逐渐变暖,农业生态系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作物病虫害大发生的频率逐渐增加,病虫害的种类也随之变化。水稻、小麦、棉花是我国常见的农作物,近几十年其病虫害发生状况如下。

水稻的病虫害在20世纪50年代以螟虫和稻瘟病为主;60年代螟虫的为害逐渐减弱,稻纵卷叶螟为害较重,病害方面以纹枯病为主;70年代稻纵卷叶螟进一步猖撅,螟虫回升,稻飞虱也上升为主要害虫,病害方面以白叶枯病为主;80年代稻飞虱和纹枯病大量发生;自90年代以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纹枯病、稻瘟病成为影响水稻生长的主要病虫害。

小麦的病虫害在20世纪50年代以吸浆虫、粘虫、锈病为主;60年代吸浆虫和锈病得到了有效控制,粘虫出现先减弱后回升的情况;到70年代粘虫的发生频率增加,赤霉病和锈病成为主要病虫害;80年代粘虫的为害势减弱,麦蚜成为重要害虫,赤霉病、锈病、丛矮病成为3大主要病害;90年代以来,吸浆虫、麦蚜、麦红蜘蛛、蝗虫、赤霉病、锈病成为小麦的主要病虫害。

棉花的病虫害在20世纪50年代以棉蚜、红铃虫、黄矮病为主;60年代棉蚜、红铃虫得到控制,黄萎病为害加重;70年代棉铃虫、棉蚜危害加重,黄枯萎病流行;80年代棉铃虫、棉蚜、红铃虫、红蜘蛛4大害虫严重威胁棉花生产;90年代以来,棉铃虫、柿蚜等成为主要虫害。

2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2.1暖冬对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暖冬延长了农作物病虫害在越冬前的发展时间,有利于其繁殖,增加了越冬的病虫害数量,降低越冬死亡率,造成次年病虫害发生加重,并且发生期提前,为害期延长。

2.2气候变暖是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界限、越冬北界北移

由于气候变暖,我国各地10℃积温由北向南逐渐增加,增幅为500-900℃。使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的生存和发育的温度条件变优,扩大其越冬范围。

2.3气候变暖增加了农作物虫害的繁殖代数

虫害的发生需要一定的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气候变暖使各地区的有效积温逐渐增加,这就缩短了各虫态的历期,进而缩短了整个世代的发育历期,繁殖速度加快,繁殖代数增加,对农作物的伤害也随之加重。

2.4气候变暖对农作物害虫迁飞的影响

气候变暖使农作物害虫向北迁入期提早,向南迁回去推迟,延长农作物受害时间,伤害加重。

3对策建议

3.1加强病虫监测,健全预警系统

病虫害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暴发病虫害之前都需要一个量的积累过程。因此,可以通过建立预警系统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预测预报工作,实施病虫监测,准确掌握其发生动态,同时建立病虫害数据库,对病虫害进行趋势分析,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

3.2开展综合防治,减轻危害损失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以农业措施为基础,药剂防治为关键。

3.2.1农业防治措施选择抗(耐)病虫害能力强的作物和品种;耕翻灭茬,提高害虫(越冬)死亡率;及时清除田边杂草,注意田园卫生,清除田边周围杂草营造不利于病虫害生存的环境;合理施肥,适当控制氮肥用量,增强植株抗病性,减少病害的发生。

3.2.2药剂防治选准用药时期和药品种类,提高防治效果;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保证农产品的质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3加强组织发动,确保技术到位

各部门要把农作物病虫防治工作与水灾、台风等自然灾害一样重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黑板报等途径,宣传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信息与防治技术。技术人员要深入田间,为农民进行讲解,使农民真正掌握防治技术,提高防治效率。

4小结

气候变暖将会更有利于某些病虫害的发生流行,使一些原来属于次要种群的害虫有加重危害的趋势,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病虫害防控机制,对病虫害的发生进行预测预报,从整体上研究与设计集约持续农业结构,加强长期和超长期预测,尽可能预见农田有害生物生态系统的演化趋势,就可以及时进行调控,变成灾因素为防治因素,就能遏制病虫灾害的发展势头。

参考文献

[1]白慧,梁平,杨胜忠.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趋势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09(5).

[2]任国玉,郭军,徐铭志,等.近五十年中国大陆近地面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J].气象学报,2005,63(6):942-956.

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篇4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推广对策

[中图分类号]S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7)05-0099-01

靖边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和粮食生产大县。而近年来,由于粮食连作和农户分散生产管理,农作物病虫害呈多发、频发趋势。其中小麦白粉病、麦蚜、玉米螟等多发病虫害危害呈现逐渐加重的趋势。农业病虫害已成为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解决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难问题,靖边县立足实际,对农业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能力建设作出统一规划部署,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以“提高防效、减少用药、降低成本、保障生产”为目标,创新机制,规范管理,提高装备水平,提升机械化、专业化统防统治水平,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服务体系支撑。

1当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1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时机把握不好

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应该在病虫害大规模发生之间进行,但是在实际防治过程中,绝大部分农民群众无法科学把握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最佳防治时机,往往都是在病虫害大面积爆发之后才开始防治,这样不仅增加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难度,增加人力和资金成本,而且防治效果也难以提升,因此,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要求把握好防治实际,根据农作物种植经验和农作物生长规律采取适当措施,做到提前预防,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消灭在萌芽时期。

1.2防治技术比较落后

农民群众由于受教育水平较低,对农作物病虫害科学防治意识较差,在进行具体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不注重使用科学的防治技术,几乎都是采用传统的化学农药防治手段开展防治,防治方法简单,技术落后。农民群众在使用化学农药防治过程中存在过量用药、重复用药现象,随意加大用药量的现象,这样不仅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到农产品的品质,导致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1.3农作物病虫害种类逐年增多

农作物病虫害发声常常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通常情况时有多种因素共同制约而导致发病。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气候环境法发声改变,农业生产污染日益严重,给农作物病虫害发声提供了条件。在具体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群众随意增加用药量,导致农作物病虫害耐药性增加,当继续使用同一种药物防治过程中,就导致防治效果越来越差,病虫害发生逐年加重。同时由于化肥使用不科学,导致土壤板结严重,耕作层变浅,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农作物出苗后长势弱小,抵抗病虫害的能力不足,逐渐的也会导致农作物病虫害呈现加重发展趋势。

2农作物病x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对策

2.1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要将“大力推进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在更大规模、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深入推进。为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靖边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成立由分管副局长为组长、县植保植检站站长为副组长、县植保植检站和各乡镇农技站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各乡镇农技站负责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区域、实施面积确认等工作,县植保植检站负责农药调配工作。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推动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计划顺利实施。

2.2推进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融合

充分发挥统防统治效果好、效率高的优势,以农民开展统防统治。县植保植检站积极为政策实施主体提供病虫情报、农资信息服务工作,切实做好病虫害抗药性监测,加强高效低毒农药推荐、科学用药,轮换用药综合防控等技术指导,并加强对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防治效果。同时,加强农药管。加强农药发放过程监管,要派专人对农药发放进行抽查,确保防治工作和技术措施落到实处。相关人员要抱着对统防区高度负责的态度,要跟踪记录好该服务区的统防统治工作的相关情况并登记造册存档。

2.3对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规律进行深度研究

为了更好实现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靠科学有效的预测预报,需要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实践为基础,对地区农作物病虫害发病趋势和流行特点进行科学有效的探究,并以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规律为基础,对一个地区的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时间和规模进行科学预测,帮助农民群众提前防治。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以多年的实践数据为基础,对地区连续多年来的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时间和流行规律的进行总结分析,以试验为基础,对地区农作物主要病虫害进行跟踪记录,通过对农作物病虫害发育程度进行科学认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高效防治,确保农作物健康成长,切实提升农产品品质。

2.4加强农技人员体系建设

通过农技推广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高效的开展。通过加强农技人员体系建设,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人才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针对现阶段农民群众科学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意识差,防治效果不佳的问题,在进行农机人员体系建设过程中,要重视其培训教育,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教育,提升从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相关人员的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科学认识,能够针对可能出现农作物病虫害的区域制定一个科学有效的防治计划,从而帮助农民群众更加科学合理的开展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将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更好的在农民群体中推广应用,改变过去防治难度大,效果差的问题。

参考文献

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篇5

关键词:生物农药特点实用技术环境污染

生物农药是一种利用活性生物体或是代谢产物,有针对性地在农业生产中应用,以此来实现病虫害防治目的。生物农药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被广泛应用在农业病虫害防治中,相较于以往的高毒副农药而言,病虫害防治效果更为突出,还能够有效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在当前农业生产阶段中,病虫害防治工作多数选择喷洒农药进行治理,而生物农药作为一种行之有效消灭病虫害的药剂,想要充分发挥生物农药作用,就需要充分考虑到生物农药使用的影响因素,科学合理地使用生物农药,明确生物农药使用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有序开展病虫害治理工作。

1生物农药特点

就生物农药来看,主要可以将其分为3种:动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和微生物源农药,其中动物源农药是指动物和代谢产物,最为典型的是赤眼蜂、食虫瓢虫、草蛉以及虫类的代谢产物和毒素等;植物源农药是指植物本身和代谢产物,包括苦参碱、烟碱、大蒜素和基因激活素等等;微生物源农药,微生物活体和代谢产物,包括白僵菌、核型多角体病毒以及线虫等[1]。

生物农药较之传统农药而言,具有十分突出的特点,相较于人畜而言更加安全,多数的生物农药毒副作用较小,所以很少会对使用者产生毒副作用,环境安全;传统的杀虫剂多数是神经毒素,而生物农药作用机理则是多种多样的,种类繁多,在自然界中,对病虫害有控制作用的动植物以及微生物都可以作为生物农药的研究对象;生物农药容易分解,在消灭病虫害问题的同时,可以降低对农产品的污染,提升农药质量安全,避免人们食用带有大量农药残留的食物,更加放心、安全;病毒类或者引诱剂农药防治对象较为单一,病虫害问题防治选择性较强,只对防治的病虫害问题起到作用,对于其他的花、鸟、鱼并不会产生影响,很容易被分解和稀释,回归到大自然;生物农药不容易产生抗药性,在针对病虫害防治工作中,治标又治本,一般情况下不会产生抗药性,防治效果更为突出;生物农药开发利用途径较多,可以通过人工繁育或者引种的方式,将天敌昆虫引入到病虫害防治区域,也可以通过生物工程和基因转化来开发更加高效的生物农药;相较于传统的高毒副农药而言,生物农药研发费用更低,对于环境的污染更小,一个化学农药进入市场前需要耗资8000万美元,而生物农药则是将近200万美元,在科研成果登记费用方面同样要低于化学农药,低成本,高效益[2]。

2生物农药的使用技术

2.1根据防治对象选择生物农药品种

就当前农业发展现状来看,所使用的生物农药种类较为繁多,其中主要包括杀菌剂、杀虫剂和微生物代谢产物、抗生素杀虫剂等等,这些生物农药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生物农药并非是简单地利用药剂来杀虫,更不是所有的病虫害均可以有效防治,需要有针对性进行选择,结合病虫害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生物农药,确保病虫害防治效果。如果生物农药选择不合理,将直接影响到病虫害防治效果,甚至可能造成错过最佳的病虫害防治时机。由此不难看出,应科学合理选购生物农药,在实际种植过程中根据不同种类病虫害选择农药,确保治理成效满足实际要求[3]。

2.2根据防治对象选择用药时间

在病虫害防治中,生物农药是否能够发挥原本功效,一个关键性因素在于生物农药用药时间的选择。用药期间需要根据病虫害发育期和生长进度来选择生物农药品种,病虫害不同发病期对于生物药剂的敏感程度存在明显差异,诸如在病虫防治工作中,由于幼虫自身的抗药能力较弱,最好是在害虫幼虫期间施药,充分发挥生物农药的作用,尽可能提升病虫害防治成效,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4]。

2.3根据防治对象适量用药

在病虫害防治中,生物农药的用量选择尤为关键,需要根据商品上的介绍来使用,控制好药品的使用量,不能随意地减少或者增加,任何一种情况都可能对病虫害防治效果产生影响,需要予以高度重视。

2.4根据防治对象选择正确的施用方法

随着生物农药在病虫害防治中的广泛应用,生物农药品种和生物农药剂型种类也在逐渐增加,在实际应用中,应该充分了解和掌握生物农药的特性,根据防治对象的特性、气候条件和农作物长势等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生物剂型,更为灵活地施用药物,确保生物农药施用效果[5]。

2.5均匀施药

生物农药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自身属于触杀,传导作用不突出,所以在施药中需要充分结合防治对象特性均匀给药,采用常量喷雾方式,尽可能让农作物的叶片两面均能接触到农药。在粉剂施用中应该尽可能地选择在田间早晚时期,农作物上露水较大,可以帮助农作物吸收药粉,提高生物农药使用成效。更为重要的是,在大风天停止喷药,主要是由于风力作用下很容易影响到农作物叶片上的药物附着和吸收,防治药物浪费,提升防治成效。

2.6与化学农药混合使用

生物农药在施用中,应该选择针对性更强的生物农药,为了提升防治成效,可以将其同化学农药混合使用,进一步扩大防治成效,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将生物农药和阿维菌素低毒副作用的化学农药混合使用,防治效果更为突出,药物见效更快,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2.7安全使用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在施用中,由于自身特性并不会对人畜身体产生毒副影响,但是如果生物农药用量和用法不当,同样会对人畜身体健康产生影响,严重情况下可能出现中毒现象。故此,在生物农药使用中,应该提高药物施用安全性重视程度,严格遵循生物农药施用标准和要求,在保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成效的同时,尽可能降低生物农药带来的毒副作用。此外,更为重要的是,生物农药的保管工作同样尤为重要,生物农药的药效发挥最佳温度在25℃~30℃之间,所以,做好农药的保管工作,有助于生物农药药效发挥,提升防治效果。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应用生物农药,需要注意的是,根据防治对象选择正确的生物农药用量和用法,相较于传统的化学农药而言,能够有效降低对环境的污染,获得更为突出的防治成效,值得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孙峰梅,郭长波,高学清,等.园林生物农药及其使用技术浅谈[J].江西植保,2012,30(1):44-48.

[2]韩新才,黄志农.生物农药科学使用技术[J].农药科学与管理,2014,27(4):36-37.

[3]郝东川,梁彪,谭德龙,等.生物农药的使用技术及注意事项[J].农业与技术,2015,35(14):10.

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篇6

气象和农作物为病原体和害虫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必要环境和物质条件。原生物的繁殖、传播、侵染和害虫的分布、活动、繁殖、蔓延、危害等都与气象因素密切相关。它们的一切生长发育、繁衍和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温度、水份、光照等气象环境因素。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气象条件往往成为决定病虫害发生流行的关键因素。http://因此,做好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的气象条件研究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作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可知,影响农业病虫害的气象因素可分为大尺度气象背景和小尺度气象因素,其中大尺度如,如大气环流,海温,厄尔诺现象等因素,小尺度因素主要有温度,湿度,光照,风等,本文主要介绍一下,小尺度的气象因素对农业病虫害的影响。

1影响农业病虫害发生的条件

病虫害一年四季构成生活循环,尤其是在作物生长的中前期,也是病虫害发生的高峰期。从全国大部分地方来看,每年4月,病虫害开始大范围出现。我们通常把病虫害分为三个时期:发生的始期、盛期和末期。4月份在全国尤其是华北地区处于发生的始期。

影响农业病虫害发生主要有四个条件。第一是气象、气候条件,包括温度、相对湿度、光照和降雨等常见气象要素;第二是可以提供病虫害营养的农作物,其生长发育阶段和状态是比较重要的;第三是天敌的制约作用,包括天敌的数量以及对病虫害控制作用的大小;第四是人类采取的管理方法,例如是不是进行病虫害的防治,是不是喷洒了农药等。

气象、气候条件与农业病虫害的关系最直接。昆虫是变温动物,随着温度升高,昆虫的体温也高,体内的新陈代谢和生理生化反应速度加快,对昆虫的生长发育起加速作用,但是如果温度特别高,对昆虫的发育和繁殖又有抑制作用,甚至有致死作用。因此天气、气候对病虫害的影响,主要考虑的是天气条件是否超出病虫害适宜生长发育繁殖的气象、气候条件范围。

2影响农业病虫害的因素

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与光照,湿度,降水和风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分别叙述这些气象因素对农作物的影响。

2.1光照

光照对农作物病虫害有着极大的影响。光照对农作物的影响可以根据光的强度和光照的时间的长短进行分类。首先光的强度可影响害虫的活动和行为。例如苍蝇类在白天活动,而夜蛾科成虫则是在傍晚或夜间活动;还有紫外线可以促进小麦白粉病闭囊壳的产生,从而减轻小麦的病菌危害。其次就是光照时间的长短可以影响害虫的发育。举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例子:蚜虫。当光照充足、光照时间长时就胎生无翅蚜;而当光照时间短时,则生有翅蚜,并迁飞.

2.2温度

病原物和害虫的生长发育都有一定的合适温度。如害虫是常温动物。它的体温取决于周围的环境温度。因此它的新陈代谢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由周围温度所决定。害虫的繁殖、生长、分布范围等都受温度的制约,都有一定的适血范围。在这个范围内的温度称为有效温区。例如温带地区的害虫,其有效温区一般为8~40℃.在这个温度范围内,害虫生长好、生命旺盛。寿命长,后代多,否则繁殖停滞,发育迟缓,甚至死亡。另外,温度也决定病虫害的地理分布。再如,小麦秆锈菌的夏孢子萌发侵入要求的最适温为18~22℃.稻瘟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为25~28℃等。其中温度还包括土壤温度。一般包括土壤水分和地下水等,它对病虫害的发生有重要作用。通过实践观察,地下水位与赤霉病有密切的关系。如果地下水位升高。植株的赤霉病发病率就会相应增加,使作物损失严重。所以如果想要减少麦类赤霉病的发生与危害,就要科学及时地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土壤水分。

2.3湿度和降水

任何生物的正常生理活动都需要适度的水分,需要合适的湿度环境。如果水分不平衡。生物体的生理机能就会受到影响.病原物和病虫害在所有的活动期都需要适宜的湿度,如小麦赤霉病就是典型的“气象型”病害,在小麦开花期大雾能加重赤霉病流行,雨量、雨日与赤霉病流行相关密切,相对湿度是决定赤霉病流行程度的关键因子湿度对赤霉病菌的生长发育、传播及病害发生都有很大的影响。降水可直接影响害虫的生命活动。北方冬季积雪对土中或土面越冬害虫起着保温作用;大雨和暴雨对小型害虫及卵(如蚜虫、叶蝉卵等)有冲杀作用。在阴雨天,湿度大时,有利于黏虫和麦圆蜘蛛的发生.而在干旱年份棉蚜和麦长腿蜘蛛危害严重。

2.4风

大风能造成伤口,为病菌侵染创造条件。害虫常在无风或微风晴朗的天气飞行,如东亚飞蝗在3.3m/s风速下逆风飞行;风速超过3.4m/s时,即改为顺风飞行。黏虫、稻纵卷叶螟、褐稽虱等,有长距离迁飞习性。晚秋随偏北气流由北向南回迁,与季风进退基本一致。并常随锋面天气系统移动。另外,气象因素也影响到农药的药效和对植物的药害,影响农药对周围环境的污染状况,只有我们合理利用合适的气象条件,掌握科学合理的施药技术.才能对病虫害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同时可防止药物流失。以上研究表明。中小尺度气象要素的共同作用,对病虫害在中短期内的发生流行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3结束语

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篇7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常见种类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4)07-0042-02

一、前言

千百年来,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百姓都以水稻为主要粮食产品,水稻产量的高低严重的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随着水稻面积的加大,水稻的病虫害对于水稻的产量的影响也在加大,给种植户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损失,也对我国农业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因此要重点防治水稻的病虫害,贵州省三都是中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三都地区属单季稻稻作区,稻瘟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是三都地区的主要病虫害,本文以三都地区为例,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提出了一些措施。

二、当前水稻常见的病虫害种类

水稻的病虫害病主要有以下四种,其中稻瘟病螟虫、稻飞虱是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的主要水稻病虫害。

1.稻飞虱:是水稻生产上的首要害虫,以吸取稻从基部汁液为主,稻飞虱唾液中分泌有毒物质,吸食水稻的养分还会因分泌的有毒物质引起稻株变黑,整株死亡,导致水稻减产或者是绝收,危害极大。

2.水稻螟虫

水稻螟虫是贵州三都地区的主要虫害病,以幼虫为主危害水稻。初孵幼虫造成水稻枯鞘。2龄以后幼虫会造成枯心苗、死孕穗、白穗等病害。造成水稻的空穗和瘪粒、空粒现象增多。受过螟虫危害的水稻容易发生倒伏现象,对此种虫害一定要加强农药的使用,以免造成水稻质量和产量的更大损失。

3.稻瘟病

稻瘟病是一种真菌引起的病害,此病以水稻的各个部位都会产生危害,而且水稻生长的全程都可能会出现,严重危害着水稻的生长,减少了水稻产量。

4.水稻纹枯病

水稻抽穗期或者是孕穗期的关键时期,如果天气高温少雨,就会发生真菌感染,产生水稻纹枯病,这个在抽穗、孕穗期水稻做病对水稻的生长是非常不利的,会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主要表现为水稻的穗小畸形不实,发病后在剑叶下部出现黄绿色条纹,各类型稻均都没有枯心,但抽穗畸形,结实很少。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传毒导致的病毒虫害,也被称为水稻上的癌症。水稻染上此病就会减少产量,也会影响水稻的质量,给种植户带来损失。

5.水稻白叶枯病

在连续高温多雨或者是连续多雨产生涝灾的时候,由于水大产生细,这时候水稻容易得白叶枯病,表现为初期是水稻的叶尖及边缘初生黄绿色斑点,然后沿叶脉发展成苍白色、黄褐色长条斑,严重的最后变灰白色,整株水稻枯死。患病的水稻容易倒伏,稻穗不实,减少产量。

三、水稻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1.加强水稻病虫害的预防工作

做好水稻的虫害预防工作,防止虫害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有效的防止病虫,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措施,能够控制住病虫害,减少对水稻的危害,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2.对水稻病虫害的治理

水稻的病虫在不同的时期就会有不同的虫害和病害发生,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来治理,对一些水稻病虫害可以采用物理方式进行治理,这样既可以降低成本同时也可以减少农药的危害,例如水稻螟虫可以采用设置杀虫灯的方式进行治理。药物治理是比较常见的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方法,针对不同的水稻病虫害可以采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理,

但是用农药的同时会有部分农药残留在水稻中,所以在用药物的时候要控制好农药的量,要尽量减少对水稻的残留还要起到对病虫害的治理作用。

2.1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种植水稻地要连片,做到沟渠配套,加强肥水管理,施足底肥,田间要做到通风透光,降低温度。化学防治可采用:方法一、亩用20%氯虫苯甲酢胺(康宽)加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50克兑水50公斤喷雾。方法二、亩用40%毒死乳油70毫升加25%甲氰菊酯30克兑水50公斤喷雾。方法三、亩用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8-10克加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50-60克兑水50公斤喷雾。方法四、亩用1.8%阿维菌素乳油45毫升加25%吡蚜酮25克兑水50公斤喷雾。方法五、亩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叶酸盐5.7%乳油60毫升加50%烯腚虫胺45克加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5克兑水50公斤喷雾。

2.2水稻白叶枯病防治

主要要注意田间的管理以及发病前期的防治。在发病初期就可以连续用药,主要使用的防治药物可使用每亩用20%叶青双(川化-018)可湿性粉剂125克或25%叶枯灵可湿性粉剂300克或12%施稻灵悬浮剂30毫升或10%氯霉素可湿性粉剂70克等对水75千克喷雾。力求早期治理病变。

2.3稻瘟病防治

合理的做好田间的管理和水稻的施肥及农药的喷洒。有以下几种药物可以供选择:(任选一种)富士一号100克,70%甲基托布津100克,25%多菌灵250克,25%多菌灵250克加硫胶悬剂250克。

2.4水稻纹枯病防治

对于纹枯病的防治方法,5%井冈霉素水剂或20%粉剂对水喷雾或泼浇、或制成毒土撒施在稻基部;也可用20%稻脚青可湿性粉剂、25%粉锈宁(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农抗120水剂喷雾。在病害流行的时期可以多用几次药最好是2-3次。

3.提高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意识和防治技术

要加强对农民灌输病虫害的防治意识,农业站可以建立相关的水稻种植指导的网站和提供相应的书藉为农民提供丰富的信息知识,帮助农民提高病虫害防治的技术,农业专家也要研制新的防治技术。选用优质水稻种子也是防治病虫害的有力措施。优质的水稻种子对病虫害有很强的抵御力,会提高水稻的产量。

四、结束语

水稻种植的产量影响着我国的粮食生产,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食生产的产量足量才能保证人们的正常生活水平,所以无论是水稻的种植户还是农业技术人员,都要做好水稻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农业技术人员要帮助农户提高对病虫害的防治意识,提高防治病虫的技术,争取更好更有效的扼杀病虫害,提高我国的水稻产量和种植面积,以保证人民有足够的粮食产品。要不断的研究新的防治技术,为水稻的增产、增收做好保障工作,提高种植户的经济效益,促进种植户的种植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蒋春艳.陈淮川.水稻重大病虫害主推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20):28-33

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篇8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防治;问题

农业种植的生产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然而,由于我国近些年部分水稻主要种植地区出现病虫害的现象,从而给水稻的生产质量带来巨大的影响,尤其是稻曲病、二化螟、稻瘟病等病虫害,给我国水稻种植带来很大的损失。水稻种植期间,一旦发生病虫害,不仅对水稻生产量会进行大大的降低,还会对农民的收入带来影响,更对我国社会经济带来滞后的影响。可以说,水稻能否高产,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病虫害的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我国水稻生产质量。

一、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力度较弱。大多数的农户在进行水稻种植期间,只会观察水稻的表面来判断是否出现病虫害,如果没有发现,就不会采取相关的预防措施,这无疑会给水稻造成隐患问题。另外,大多数的农户对于水稻病虫害的相关的专业知识了解的不多,所以,即使已经发现水稻出现了病虫害,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更由于很多人不重视防治工作,这样的行为只会导致病虫害对水稻大面积的影响,一旦病虫害进行大量的繁殖,这对于水稻来说存在巨大的隐患。而且由于季节性等因素,会成为病虫害滋生的温床,尤其是稻曲病很容易在环境便利的条件下大量的繁殖。

2.用药方法不合理。由于很多农户对水稻防护方法的相关知识不了解,所以在对水稻进行病虫害的防治时,多采用化学农药,很多农户为了少花钱,在进行农药的购买时,会买较为便宜的农药,由于这些农药不是新产品,其药效已经大不如前。更有甚者在进行农药配比时,没有对相关的说明书及作用等内容进行详细的阅读,对农药的使用量上过量的增加,而且操作时间上的不合理,从而让水稻对农药产生抗药性。另外,在农户对水稻进行病虫害的防治时,为了保险起见,会对农药进行大量的滥用,这无疑给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

3.防治不专业。在对水稻病虫害进行防治期间,防治不专业主要表现在:一是设备不先进。大部分群众防治病虫以手动喷雾器、电动喷雾器为主,而且跑冒滴漏现象严重,工作压力小,影响了防治效果,而且容易发生农药中毒事故;二是用水量普遍不足。防治病虫害,一般要求前期亩兑水量为30kg,后期亩兑水量为45kg,飞虱大暴发时亩兑水量增加至60kg。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群众嫌麻烦,亩兑水量一般为15-22.5kg,即喷雾器1-1.5桶水,把亩用药量全部加进去,在操作期间也不够规范,不能正确地二次稀释农药;三是防治时间不准,很多群众不根据病虫情报结合苗情进行防治,不管早熟、迟熟品种还是早抽穗晚抽穗都是统一时间打药;大部分群众打药次数普遍偏少,一季打1-2次药,打了破口药就不打齐穗药,从而降低了水稻病虫防治工作效果,经常导致穗颈瘟发生流行,稻飞虱暴发危害,病虫暴发后又进行补打,而这时防治效果往往较差,而且已经造成了损失。四是专业化防治程度较低。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近几年刚刚起步,群众认识有一个过程,加上专业防治组织购买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和植保无人机前期须投入大量的费用,因担心购买高效植保机械后,签不到服务合同,导致专业防治组织之间发展不平衡,开展服务参差不齐,统防统治面积比例小。然而,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和植保无人机因其防治效率高,防治效果好,省工省药,正在被广大专业防治组织和群众所接受。

二、水稻病虫害防治对策

1.病虫防治信息宣传。防治水稻病虫害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影响农民的生产效益,所以,要对水稻病虫害防治体系进行宣传。对防治体系实施宣传不仅能为病虫害防治工作提供有效途径,还能提升防治工作的实施水平。利用电视、标语、墙报、培训、技术资料、病虫情报、手机短信等多种方式宣传病虫防治信息,如防治对象、防治时间和防治方法。在圩镇、交通要道和人口密集处设立病虫信息宣传栏。病虫防治时期,植保技术人员下沉到村组对农民进行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指导群众科学病虫防治,现场解决病虫防治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高病虫防治水平。

2.综合防治。利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进行防治,可以减轻或推迟病虫的发生,减少防治次数,减少农药用量。稻田耕沤灭螟降低螟虫基数,浸种消毒降低稻瘟病和恶苗病的发生风险,稻鸭共育减轻病虫的发生。利用二化螟、稻飞虱等害虫趋光性进行灯光诱杀,虫害看到光后会靠近,然后被杀死。还可以使用测报灯,对害虫的发生进行预测,提高测报的准确性,做到预报准确,及时,群众及时用药,科学用药,提高防治效果。对于生物防治,利用虫害的天敌来控制病虫害的繁殖数量以及繁殖速度,该方法虽然不能起到一定的根除作用,但不会污染环境,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大力推广生物农药,生物农药具有安全、高效、无污染等优点,可以确保环境安全,提高大米品质和效益。对于化学防治方法,在做好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等的基础上,病虫发生时再辅以化学防治,做到混合用药,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农药,一次用药,多种病虫综合防治,减少用药次数,减轻劳动强度,提高防治效果和防治效益,减少农药用量,提高稻米品质,提升种粮效益。

3.专业防治。专业化防治具有防治效果好,防治效率高。应该大力扶持专业防治组织的发展,鼓励专业防治组织购买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和植保无人机进行作业,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确保专业化防治健康有序发展。政府可以进行一定的资金支持,并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推广引导,推动专业化防治工作的开展。同时,政府还要增加相关的政策扶持,激发农户的工作积极性。其次,政府需要创建专业化的实施团队,提高团队的的整体实力,不仅要对其宣传与指导,还需要在市场上加强竞争与防治。最后,专业组织的形成要从自身做起,并对相关人员实施的业务进行培训,不仅要促进操作手段的规范性,还需要利用先进的设备,保证服务工作的优质化。

三、结语

水稻病虫害是影响产量最为重要的因素,对当前防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加大政府投入,进行政策扶持引导,鼓励专业防治组织的发展,提高群众的科学防治意识,利用多种手段控制病x危害,不断提高病虫害防治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农药用量,提高产量和品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效益,才是病虫防治的最佳出路和良策。

参考文献:

[1]刘晓飞.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防治对策[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5(12).

[2]邹前锋,杨晓晖,彭杨,成连香,吴述云,胡柏森.浅谈如何提高水稻病虫害防治效果的技术措施[J].农业与技术.2016(18).

[3]韦孔林.水稻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6(14).

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篇9

关键词:“一喷三防”;施药时间;病虫害;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S435.12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6.19.040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种植面积对我国农业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而受环境、气候等因素影响,小麦容易受到吸浆虫、蚜虫、赤霉病等病虫害,因此提高小麦产量最重要的工作便是防治病虫害,应做好“一喷三防”工作,控制小麦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小麦千粒重。本文对“一喷三防”的定义、成效以及防治效果进行了分析,以期进一步提升小麦的质量与产量。

1“一喷三防”的定义

“一喷三防”指的是在小麦生长后期对叶面喷洒叶面肥、植物生长调节剂、杀虫剂等混合调配液,一次施药达到防病虫、防干热风、防早衰的目的,保证小麦增粒增重、丰产增收。在不同的地区,小麦抽穗之后遭受的病虫害有所不同,“一喷三防”的防治对象也就定义为不同种类。例如河北省“一喷三防”的防治对象定义为防虫、防病、防早衰,而陕西省为防虫、防病、防热干风,这主要是由于各地区不同的气候环境而导致防治对象有所不同。“一喷三防”措施在各地广大农村受到了积极的推广实施,其效果也已被农户认可。在小麦孕穗抽穗时期,进行“一喷三防”来防治小麦后期的病虫害,是一项保证小麦高产的必要措施,而小麦生长在不同时期实施“一喷三防”的效果也明显不同。

2“一喷三防”的成效

2.1防治小麦病虫害和赤霉病

在小麦的生长时期实施“一喷三防”,通过喷洒农药来有效的控制病虫害和赤霉病的发生,根据操作准则对小麦叶面采取防治措施,不仅提升了农民在防治赤霉病中的积极性,还提高了防治次数和面积。

2.2推动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

“一喷三防”技术通过发放药剂;对小麦赤霉病技术做了很好的宣传普及,使农民能够及时的了解到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掌握防治病虫害的正确方法,在小麦病虫害时期可以自主合理、适期的用药,不断提高农民在农作物药物防治方面的技能。政府部门利用组织优势,积极地开展防治病虫害工作,促进了农业技术的宣传普及,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2.3减轻农民经济负担

农民的补贴基金相对较少,而在病虫害防治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实施“一喷三防”项目可以采取统一的采购药剂方式,降低药剂的购买成本,也就相应的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3“一喷三防”施药时间对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3.1不同的施药时间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实施“一喷三防”技术在不同的施药时期对小麦病虫害防治会有不同的效果。通过实验表明,以小麦的条锈病为例,喷药的时间越早产生的防治效果就会越好,喷药越晚效果越差。应在小麦抽穗之前就进行喷药,这样会产生较好的防治效果,小麦条锈病主要受气候的影响,会循环性的发生,早期的喷药可以抑制之前的病株情况,也能够有效地阻止产生新病株。防治小麦赤霉病需要喷药时间和小麦花期符合,在小麦抽穗之前喷洒防治效果较差,应在小麦处于旺盛花期时进行喷药,相对于后期喷药,旺盛花期的喷药会产生较好的防治效果。对于小麦吸浆虫的防治,喷药时间则需要和小麦抽穗期相符合,小麦在抽穗20%~70%时喷药会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这是由于小麦吸浆虫在生长和繁殖时间会有选择性,成虫出现正是小麦抽穗扬花期,之后将大量的卵产在初抽穗麦株的里面和侧片上,在这时期进行喷药可以有效的保证小麦的生长。对于小麦蚜虫的防治,喷药时间需要晚一些,蚜虫的生长和繁殖速度较快,高温下进行一次喷药并不能完全解决蚜虫危害,因此在小麦抽穗之前进行的喷药可以控制小麦前期生长出现的蚜虫,而在小麦生长后期蚜虫也会有大量的繁殖,需要进行不断的喷药,才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3.2不同施药时间对小麦产量的保证

不同时间的喷药会对小麦的产量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小麦抽穗20%与70%时喷药具有良好的保产效果,在小麦扬花末期喷药保产效果很差。小麦在生长后期会受到病虫害影响,特别是受吸浆虫、蚜虫、条锈病、赤霉病影响较大。小麦蚜虫属于常见的害虫,在高温天气下会带来严重的危害,吸浆虫、条锈病、赤霉病所带来的影响具有偶然性,受天气影响也较小。因此为保证小麦的产量最重要的是需要控制小麦蚜虫的危害,在小麦抽穗之前需要喷药防范,实施有效的喷药措施,在前期、后期都需要重视实施喷药,以保证小麦的产量。

4结语

“一喷三防”技术的实施需要结合科学的喷药时间,针对不同的病虫害采取合理的喷药措施和规划。同时“一喷三防”不仅需要区分病虫害的种类进行防范,还需要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因素、病虫害发生程度来进行有效的防治。尤其对于小麦蚜虫越来越严重的发生情况,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因地制宜的实施“一喷三防”,从而提升小麦的质量和产量。

参考文献

[1]耿军,李兴惠,袁新柱.论小麦“一喷三防”与农民增收[J].陕西农业科学,2011,(05).

[2]文家富,王刚云,陈光华,郑小惠.商洛市小麦条锈病10年来发生特点与综合控制措施[J].陕西农业科学,2011,(06).

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篇10

【关键词】植物保护科学技术;战略发展研究;国家生物安全

0.前言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粮食的稳定收益对国家发展,人民的生产生活起到重要的作用,病虫害是影响作物产量的因素之一。我国国土面积大,生态条件多样,耕作方式变化,易造成病虫害频发。我国植保技术在农业现代化的新发展形势下,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因此需要做出发展战略的规划和实施。

1.我国植物保护面临的威胁

病虫害在我国发生率高于其它发达国家,据统计,在我国常见的病虫害高达1600多种,其中可造成严重危害的100多种。病虫害的不断发生,降低了农产品的质量。

1.1气候的异常改变

近些年来,全球气候的变化越来越突出,极端气候,导致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次数增加,例如稻瘟病和小麦赤霉病的流行加重,小麦条锈病菌源区向高海拔地区发展,稻纵卷叶螟的迁飞路径发生变化等,这些情况的发生加大了农作物植物保护工作的难度系数。与此同时,农业耕作栽培方式也随之改变,也影响了病虫害原因的发生规律,使很多次要害虫成为祸害农作物生长的主要害虫,加重了病虫害的蔓延,为病虫害的监测防控工作创造了新的威胁。

1.2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人们对生活水平要求的不断提升,消费理念也发生了改变,人们更加注重食品质量。届时,国际农产品大量的进入各国市场,造成许多国家改变了农产品准入制度,规定了农药残留指标,使得我国农产品对外出口出现问题。因此,日常的植物保护工作更要控制好病虫害,在保证农作物产量的基础上提升农产品的质量,今后的植物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耕地资源锐减给粮食增产造成的阻力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耕地资源也在减少,使得高密度种植技术应运而生。此种技术的大范围推广,虽保障了粮食产量,可是提高了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风险,防控难度也将会越来越大。

1.4国外植物疫情

改革开放以来,国外的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相应的加大了植物疫情的传入风险。近十年来,我国发现的外来新病虫害数量较多,严重威胁我国农作物生态安全,致使农产品质量下降,农产品安全不达标,影响我国农产品的对外出口。然而,国内、外农产品贸易数量将会持续上升,植物保护工作将接受严峻的考验。

1.5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

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业的生产方式发生率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方式变为为现阶段的规模化生产方式,农业生产趋向规范化。在当今社会,我国农村每年大量的青壮年外出打工,生产能力较弱的家庭成员承担起生产的任务,接受新技术的能力低,而且植保防控措施的技术性较强,因此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在增加。

2.我国植物保护工作发展策略

2.1推崇低碳农业低碳

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做好病虫害防治、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等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等手段,实现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高碳汇的农业生产方式。低碳农业使粗放型农业向精细型农业过度,实现农业的规范化和现代化。培养适应低碳农业的品种;推进施肥新技术的实施,提升化肥利用率;实施绿色耕作,发展生态农业,使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2实施大规模农业种植

目前,我国多数的农业种植是以户为单位,单独进行生产,种植集中度低,技术简单,农业机械化、产业化进程难以实施。且部分家庭人员外出务工,使得大量土地处于粗放式生产,甚至荒废,使得土地资源浪费。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绿色植保,将有利于管理农户以及集中指导,提升农业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从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此种劳作方式可以减少劳动时间,提高防治效果,保证产量,降低损失;降防治成本;便于管理,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的积极性。

2.3绿色植保技术

我国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是为增强我国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确保农业的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绿色无污染,生态农业势头强劲。植物保护工作也应顺应时代的要求,改变工作方式,发展绿色植保。绿色植保技术,是一类对环境和作物无毒副作用且符合绿色食品生产要求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例如使用杀虫灯、防虫网等设施进行作物虫害防控,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提倡绿色植保技术,一方面要杜绝高残留农药的使用,推广使用低毒、高效、环境友好型的化学农药和生物制药。在耕作过程中,要杜绝大面积使用同一品种的农作物,一旦病虫侵害,局面将难以控制,损失惨重。因此,工作者可以种植抗虫性不同的水稻品种,种植时应使用稻田养鸭、养鱼技术,消除水稻虫害,同时粪便还能肥沃田,减少了农药的使用。

2.4有害生物的生态防治

病虫害防控工作,在我国为了控制某种有害生物持续发生而采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此种做法虽杀死了虫害,减缓了农作物的受病虫害的破坏,可是却影响了生态平衡、环境的恶化,化学农药的持续使用提高了耐药性,严重破坏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以病害防控作为整体,应用无害化防控技术成为最先进的想法。将有害生物防治视为一个整体,和整个农田生态系统有机结合,进行有害生物的管理、有害生物的生态治理和有害生物的不间断管理是我国特色的治理的战略与举措,在提升我国有害生物防控的创新能力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意义。

3.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们需要保证粮食的高产量,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提升可以加强和改善植物保护工作的进程。国家理应加大植物保护的工作力度,加强和优化各项植保措施,国外的先进技术的学习,提升病虫害的防控水平。作为植保工作者,需要认识到植物保护工作的关键性,加强做好植保工作的使命和责任的培养,使得国家的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漆雁斌,陈卫洪.低碳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J].农村经济,2010(2):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