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9:25

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力篇1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3-0008-1.5

语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己推行十几年,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层而改革的成效有目共睹,譬如说,对话理论、三维目标设计、语文素养、独特体验等术语的提出与运用。这场改革己引起中小学语文教师智能结构的转变,从而给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培养提出更多的要求。与之相协调、相对应的培养中小学语文师资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亦当有所动作。必须围绕课改而调整其课程设置与建设、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培养途径、专业能力培养等等具体而实在的人才培养问题。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培养什么规格的人,如何培养。基于此,探寻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核心能力内涵及其培养策略意义深远。下面结合实践,作些粗浅的讨论。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教师的专业能力可以划分为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和辅助能力。基本能力包括语言能力、交往能力等,是教师完成工作不可缺少的能力,但这不是排他性能力;辅能力是教师为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需要的辅助能力,如利用信息化工作的能力,这些能力能够帮助教师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教师的核心专业能力是与现代学校教师的工作任务和对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具有排他性的能力,即教师的教学规划和课程开发能力。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合格的中小学语文教师。那么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的专业能力自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能力培养方向了。显然,语文教学规划和课程开发能力是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核心能力。这是语文教师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本质性标志。具体地说,就是“善读、能写、会教”。

善读,是指文本读解能力。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能运用语言文字学、文章学、文学、社会学等知识解读文本,善于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作品的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赋予作品的思想情感。能写,即文学创作与应用文体写作能力。掌握较好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能熟练地创作文学作品和教师工作常用应用性文体,做到表意明确、文从字顺。会教,是指语文教学能力,将“善读、能写”的基本功综合运用、转化为教学能力。这里涵盖了教师处理教材能力、选择与整合教学内容能力、教学沟通能力、教学管理能力以及教学评价能力。“善读”是“能写”的基础,“能写”是“善读”的应用。“善读、能写”是“会教”的根基,“会教”是“善读”“能写”的综合运用。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构成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核心能力。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策略

专业核心能力是一个专业存在的灵魂。专业核心能力定位准确,一个专业的培养方向才能明确。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应在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实践训练上下功夫,实现课程教学与实践训练一体化。

(一)构建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

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要以学科知识和教育实践知识(包括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为基础。如何奠定此基础,其主要着力点就在于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而目前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课程孤立、分散、断断续续,内在联系若隐若现,教师教育课程比例微乎其微。且所开设的独立的语言课程与文学课程事实上并不能直接作用于中小学语文教学。当然,这也是导致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佳的重要原因。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紧紧围绕“善读、能写、会教”这一核心能力设置课程,建立课程群,打破传统,跨越学科疆域,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尤其是专业核心能力整合课程,强化课程与培养目标、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限于篇幅,本文仅谈专业核心能力主体课程,其余将另文论述。

对应“善读、能写、会教”这一核心能力开设一门主体课程,实现“主次分工,相互扶持”的课程设置目的。如“善读”层而,开设语言的理解与表达、文本解读课等主体课程,辅之以经典诵读、小学语文课文解析等辅助课程,各类文学类课程、语言类课程等基础支撑课程。这些课程以日常生活语言、中小学语文选文为抓手,以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文本解读方法运用为宗旨,以实践训练为手段,致力于学生的语言读解能力的训练。在“能写”方面,设置写作课为主体课程,应用文写作、网络写作等为辅助课程。借助写博客、写各类文体文章、创作网络文学作品等实践应用途径,解决“写”的难题,贯穿“多写才会写,会写才写得好”的理念,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会教”层面,依托语文教学法课程,细化教师目语、课例观摩与分析、见习与实习、班级管理等课程,通过试讲、微格教学、说课练习、课堂观察师生评议等方式训练学生的教材分析与处理的能力、课题教学及教学评价的能力。

(二)多角度多途径系统化专业核心能力实践训练

课程是提供系统性理论支撑的平台,而课堂之外则是将理论化为实践,形成能力的最佳载体。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能力训练并抓,两手都要硬,两手平衡了,专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也稳固了。教育实践与反思是教师专业核心能力发展的主要途径。教育实践内容包括教学实践训练、班级管理、教育教学见习与实习等。对师范生来说,教育实践是理论学习向教学能力转化的最佳载体,如何设计教育实践就显得极为重要。

建立训练组织机制。第一,成立集群式学习小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提高训练效果、确保培养质量,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合理安排学生投入专业核心能力训练。分组学习无疑是科学的方式。按约10人一组的标准,划分若干学习小组,每组学生采用“集群式”学习方式,组员们在一起讨论文学、研究文本读解、修改习作、互评教学、设计教学方案,既可督促自己学习,也可观测同学学习成效,从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运用学习小组学习,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学习意识。第二,组建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实训指导教师是保障专业核心能力训练顺利进行、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强有力后盾支撑。

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力篇2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写作能力

一、摒弃陈旧观念,改革教学课程

我们国家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特别是写作类课程,基本都是按照“一体两翼”的运作规程,鲜有改动。所谓的“一体两翼”,其中的“一体”就是指写作基础理论;“两翼”则是针对文学写作和实用写作而言。

传统的写作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对一般性文章的写作过程的研究和总结的基础上而来的,随着社会、时代的进步,我们所遵循的“一体两翼”写作教育模式与社会现实需要严重脱节,表现在“一体”完全不能和“两翼”合拍。譬如,基础理论中关于“想象与联想”部分,与当前的应用文章的写作就不合拍;再如“构思”部分,创意型写作与规范型写作要求截然不同,前者必须“奇思妙想”、打破常规、脱离旧思维;而后者则要求“循规蹈矩”、“不逾规矩”;往往出现了基础理论这“一体”根本无法同时与文体写作的“两翼”齐飞的现象出现。

而要改变这一现象,就必须首先从写作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的改革入手,厘清各类文体写作的性质、特点和要求;同时根据文体写作的标准、角度和方法的不同,大体可分为创意型写作和规范型写作两大类型。所谓创意型写作,其特点就是想象大胆新奇,立意出人意料;其目标就是让受众对作品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如,春晚每年都要发掘新潮的“流行语”,其意义就在增加节目的关注度。规范型写作就是对法定的规范文章的写作,属于应用文写作的范畴;规范型写作的教学重点在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文体的掌握没有要求,因为任何规范体式的形成,都源自严谨的逻辑思维。

二、树立“大视野观”,开辟多样化课堂

传统观念中的写作课,被限定在课堂教学的范畴中,只是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这是有失偏颇的。

“大视野观”认为,应当将写作教学上升到独立的课程,放在课堂、校园、社会这个大范围中进行,达到拓展写作教学的广度和深度的目的。因为课堂、校园不仅可以作为学生写作的“舞台”,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更是学生写作的不竭源泉。

我们知道,汉语言文学专业各门课程都和写作息息相关,相辅相成;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一种必要的历练和提升。我们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将写作意识贯穿于学生各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提升学生写作逻辑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同时,在布置学生课后作业时也要将写作因素渗透其中,从而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古人所谓“学而时习之”,此之谓也。另外,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必要手段,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效途径来实现这一目的。

三、依托网络媒体平台,创新写作训练模式

作为最基础性的写作类课程,其本身就极具很强的实践性,这是人所共知的,即便是传统写作类课程的教学设计,对于写作实践与训练也是特别重视的。

但我们知道,写作,特别是汉语言专学生业的写作能力的提高以及对写作技巧的掌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循序渐进,是不可能一撮而就的,特别是现在学生们的古典文学知识的先天“缺乏”,要靠课堂理论的听讲及课后的有限练习就要达到熟练运用古汉语则无异于痴人说梦,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但是,在新环境下成长的一代学生,虽然对传统教学模式有着难以弥补的先天缺陷,但对互联网的运用却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的优势,这样后者就可以弥补前者的缺陷。因此,在硬件设施具备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开展网上写作实践,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手段;同时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热情。网络写作平台的有效利用,不仅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更是学生尝试写作的新型平台。

首先,网络较之传统媒体,具有的独特的先天优势;一方面,网络传播的优越性与便捷性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欲望,而且网络平台作为一个自由而无限制的虚拟空间,它在信息传递途径上,信息传播的时间和容量上都是自由的,可以最大程度地释放学生的写作能量,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拓展;另一方面,网络传播以及新媒体传播的方式,模糊了信息者和受众的关系,也就是说网上写作者与读者可以互相转变,地位都是平等的,相比传统教学模式中作业只能由老师批改,学生自己则很少获得相互间的评判、交流的状况;网络平台无疑与教学相长的教育规律相吻合,这对于有着强烈个性化色彩和互动性要求的青年学生而言,这种互动平台就越发显得弥足珍贵。

四、制定“四学年制”教学计划,完善长效机制

针对写作类课程的基础性地位的重要性,并结合到网络新媒体的独特传播性质,特别是现在学生对于接受互联网络知识的先天性优势这几个特点综合来看,传统的写作教学课程的革新势在必行:即通过写作类课程力度的加大,采取“课堂写作教学和课外写作实践”双管齐下的方针,达到快速、有效提升汉语言专业人才写作质量的目的;具体办法就是将写作教学训练与课外实践贯穿于“四年制”教学的始终。

第一学年为基础阶段。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和写作理论并夯实学生文字功底,培养基本的写作能力;第二学年为写作技能掌握阶段,主要是通过专项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类文体写作要求及不同文体的特征、风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文体学习与写作训练;第三学年为提高阶段,主要是对学生写作技巧以及文字驾驭综合能力,进行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表达能力;第四学年为写作应用检验阶段,主要是通过学生应用文体与毕业论文的写作对其写作综合能力进行检测。

五、结语

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力篇3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写作能力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2-0045-02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高等院校设置最多、历史最悠久的专业之一,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该专业还有就业面广、社会需求量大的特征,就业面包括教育、传媒、出版、文秘和行政管理等行业,这些行业对从业者的基础要求就是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虽然在写作时电脑代替了传统的笔杆,但写作能力却不是电脑所能替代的,在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是重要的教学环节。

1写作能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写作能力在社会上的客观需求非常广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专业定位的需求,我国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本原理和汉语言基础知识并具有相邻学科的有关知识,了解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具有较强的文学分析、鉴赏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可以阅读和检索古典文献,还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培养目标中明确规定学生要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这不仅与社会对汉语言文学实际需求相关,也与该专业在人们心理上的定位相关,提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耍笔杆子”的。这种心理在国际上都是相同的。因此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

第二点,写作能力是现实生存的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走上社会主要从事语文教学、新闻传媒和出版,以及文秘等工作,这些工作都与写作能力有关,除此之外,目前各级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选拔考试都需要应考者具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连一些大型企业在招考时也注重应聘者的文字表达能力,最简单的就是要有一份个人简历,而写作能力较强者在介绍自己时就显得游刃有余,给单位留下较好的第一印象。因此,写作能力常常决定学生的就业能力。

第三点体现在长远发展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就业是否顺利只是开端,在就业之后,工作性质离不开写作,像工作总结、文案策划几乎任何单位都需要,至于新闻、司法类那就更重要。

2提高写作能力的途径

我国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对于写作的训练目前所占比例还有待提高,传统的课程设置上只有“写作教程”一项,其他的课程都是以增加文学修养为主,这样的设置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提高。

2.1课程设置的改革

针对我国目前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关于写作能力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应当要从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

我国目前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写作方面的课程包括基础写作和应用文写作两部分,以写作基础理论为体,以文学写作和实用写作为翼,称作“一体两翼”。在教学安排上是先学习写作基础理论,然后进行文体写作教学,包括新闻、文学和评论类的写作,最后开始学习应用文写作,包括公务文书、事务文书和学术论文的写作。由于作为“体”的写作基础理论是对文章的写作方式进行提炼和总结而来,而文学写作讲究创意,公文写作要求规范,因而这种“体”和“翼”难于协调,因此要进行改革。

汉语言文学专业除了写作课程要求写作之外,其他的课程都是以提高文学修养为主,像“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和“文学概论”,这些课程与写作没直接关系,这样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影响。

关于写作教学的分类,目前这种写作分类显然有不科学的地方,应当根据写作的内容分为创作型和应用型两大类,那些有感而发不拘于形式的的文体可称为创意型,像新闻、文学类、评论类,公文和学术论文因为有固定的格式才可以纳入到实用型。

由于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循序渐进,因此要改变目前这种学一学期理论再写一学期的做法,应该在大学四年中,每一学期都要安排写作,从大一开始,先安排实用型的应用文写作,然后再根据学习内容安排新闻类、文学类这些具有创意性的文体,最后再学习写学术论文。这样不间断地写作,比在一个时期集中写作效果好。

在学习“古代文学”“现代文学”这些课程的同时,不能光学习,可以边学习边进行文学评论之类的写作,这样在提高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写作能力。

2.2利用网络平台提高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的提高与个人兴趣有极大的关系,为兴趣而写和为完成任务而写效果是不一样的。在目前,由于网络的普及,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和过去相比都有明显的改善,网络上的新闻也不完全是记者采写的,人人都能成为记者和编辑,过去文学爱好者的作品发表非常困难,而现在文学爱好者不仅自己可以开博客,还有各种文学网站可以发表小说、诗歌和散文,这些对于提高写作能力都有帮助,可以鼓励学生开博客,这样既可以阅读别人的作品并进行评论,自己的文章也可以让别人欣赏。通过欣赏别人的博客、评论别人的博客、时常更新自己的博客,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也能增加写作兴趣。

2.3功夫在诗外

古人常说的“功夫在诗外”,指的是善于积累、善于观察生活,这样写起来才形象生动。写诗如此,所有的写作都如此。

提高写作能力,除了要多练之外,更要多积累,这种积累包括文学修养的积累和生活的积累。

文学修养的积累就是要多读书,不仅要读中外名著,还要读一些名著的评论文章,这样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名著的优点。除了名著之外,对于各种文学体裁的作品都要涉观察生活不仅要观察人,还要观察大自然,包括各种动物植物以及生活环境,这样写作起来才有东西可写,避免闭门造车,写一些无病的作品来贻笑大方。

3结语

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水平,主要还是先提高写作兴趣,再通过大量阅读,这样写作起来才有话可说,仅仅学会写作方法还是不够的,因此提高文学素养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尹丽云.大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J].大家,2011(19).

[2]孔繁英.谈写作中的读者意识[J].现代交际,2011(04).

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力篇4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育观念;创新思维

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悠久的历史,一直以来都受到众多学生的广泛青睐。在当前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中,教育事业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也对汉语文文学专业的发展前途带来了较大的冲击。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以培养学生的知识性及文学才能为主,但在从当前汉语文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从该专业毕业的学生多从事语文教育工作、编辑、文秘及行政等项工作,这些工作对于写作都具有较高的要求。这也需要汉语文文学专业需要对课程体系及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和改进,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全面、综合型的专业人才,使其能够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更好的适应。

一、汉语言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滞后

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理念较为传统,在这种理念影响下,该专业的学生思维具有较强的定势性,心理模式和行为模式具有较强的相似性,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中,普遍满足于教材自身现成的名篇赏析,学生知识内面狭窄,学习被动,教学质量普遍不高。而且汉语言文学专业结构和知识体系体系也与社会的发展存在脱节的情况,没有根据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存在知识老化、陈旧等问题,从而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不高。

(二)考核机制不完善

目前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由于课程考核机制不完善,存在着一些缺陷和漏洞,从而导致一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自身研究深度不够,但却能够顺利通过考核成并毕业。特别是很大一部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中,在每个学年的期末考试时中,往往更重视对汉语言文学相关概念和文学常识的考核,对不重视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不重视,这也导致学生往往更为关注最后的考核结果,而自己文学素质却得不到提高。

(三)学生认同感不高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很多时候采取的还是教师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一些知识点只能被动的接受,整个教学过程枯燥、乏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部分学生甚至出现厌学逃课的情况。由于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缺乏认同感,从而导致教学效果较差,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加快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的策略

(一)调整汉语言课程结构

汉语文文学专业的发展需要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紧跟时展的步伐,做到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好文学审美能力、文学写作能力及语言交际能力的专业型人才。因此,需要加快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教学规律的转变,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改时,不断丰富对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丰富,确保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充分的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的优势突出出来,引起学生的共鸣,得到学生的认可,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热情。

(二)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教师一直趋于主导地位,整个课堂上就只能听着老师在讲台前面进行滔滔不绝的演讲,授课老师沉浸在那一段古代、现代的文学作品中,可是但却没有对学生造成任何影响。所以想要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需要改进对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各抒己见,对于文学作品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讲解,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教师通过对学生提问一让学生分析一让学生自主讨论一让学生回答这一教学课堂模式,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还能会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感染能力。

(三)对调整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现在汉语言的传播速度很广,学习汉语言的人也越来越多,想要汉语真正走向世界,应用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调整教学内容是十分必要的。要运用新的历史知识、价值观进行文学解读。调整后的教学内容,使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涉及到的文学、写作以及语言等相关课程在相互联系中更有主要的侧重点。对于当代人员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地对其进行专业的培养,这样可以保证新时期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

(四)改变教育观念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想要形成办学特色就必须改变教育观念。我们都明白事物的实用价值是决定它发展的关键因素,很多学生对汉语言专业的概念都较为模糊,主要原因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观念不强、专业混乱。所以为了保证汉语言专业在社会上的立足点,我们必须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去转变,通过对学生的能力教育,提升办学品位形成办学特色,加强对学生兴趣方面的教育培养,使汉语言专业人才更符合能力型人才的要求。

(五)汉语言文学专业要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涵盖知识面较广的专业,有较强的文化特征,这就要求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老师,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教师首先在思想上要勇于开拓创新,有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在授课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使学生习惯思考、喜欢思考,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抛砖引玉,激励学生发现探究意识,让学生积极发表个人言论,在专业课上真正拥有自信,更有学习的动力。

(六)充分利用网络在线资源

当前我国处于互联网环境下,互联网成为我们人们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互联肉网不仅拥有海量的资源,而且承载着最新的资讯和动态。通过互联网能够查询到汉语言专业的全新信息。因此,在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中,可以充分的利用互联网资源,使其成为重要的教学辅助工某些人具,从而改变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变。在互联网模式下进行阅读,这不仅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且能够通过阅读获得成熟的技巧和博大的精神文化,并进而一步形成一种最科学的思维方式,采用积极的方式来对感悟生活,品味艺术的审美情趣,从而更好的地提高学生的文学涵养,培养其良好的文学才情。

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力篇5

一、影响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问题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流失的个人因素

经调查,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流失存在个人因素。而个人因素中包括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年龄、地域情况、学历情况、工作时长情况及家庭现状等方面的内容。个人因素在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流失问题上占的比例相对较大,可以被定义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流失的重点因素。下面就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流失问题的个人因素进行探讨。第一,年龄情况。年龄相对较小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更为倾向于流动性大,因为心中抱负远大,想要趁着年轻多闯、多拼,从而存在流动频繁,不能安于现状的状态。也因为其心未真正定下来,而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状态及需求较为安定,因此年轻人可能存在不能安分的状态。因此,年轻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流动性较大。第二,工作时长情况。汉语言文学专业专业性要求高,因此工作时长较长的专业人才更能轻松掌握,并且拥有自己独有的工作状态及规划,来合理安排自身工作,并对其高校及自身岗位的忠诚度较高。而工作时长较短的专业人才,内心容易焦躁,因此流动的可能性增加。第三,家庭现状及地域情况。对高校汉语言专业文化人才而言,地域问题较为重要,如果不是本地人,而在本地高校工作,那么其流动性较大。但如果在本地建立家庭,那么其工作流动基本趋于稳定。因此,家庭现状及地域情况,对高校汉语言专业文化人才流失而言,也是一个较为关键的因素。

(二)高校的影响因素

1.管理理念存在偏差。

首先,高校在对汉语言专业人才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其管理理念存在偏差,不仅没有明确、全面的发展体系,而且因为其整体的教学环境趋于传统,缺乏创新精神,对年轻、工作时长较短的汉语言专业人才的重视度及认可度较低,这对该类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忠诚度的建立极为不利,从而造成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流动性加大。其次,高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资金资助力度有待加大。但就目前的各高校的情况看,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资金供给相较于其他专业而言明显偏低。

2.薪酬体系存在不合理的情况,福利薪酬缺乏弹性。

对年轻教师来说,最主要的是要解决住房问题,但因为年轻教师刚出来工作,没有太多资金可以用来购房,单位的福利房又有年龄限制,必须在单位工作多少年才能享受福利房待遇。

3.培训体系不合理。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仅在入职时接受过培训,入职以后就很少有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训。因为高校汉语言专业文化人才体系,如果不能适时进行一些专业培训,那么高校汉语言专业文化人才将会出现懈怠状态,从而造成高校汉语言专业文化人才流动性大等问题。因此,高校汉语言专业文化人才的培训系统健全、培训状态加强等建议都需要重视。这样不能及时发现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某些弱点以及不适应岗位要求,没有针对其弱点进行培训,就可能会造成高校汉语言专业文化人才在工作中容易焦躁,从而抗拒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并且,部分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也不清晰。

二、高校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改变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对福利的传统看法

福利制度的形象勾勒在高校的发展中日渐清晰,但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福利的看法与认知仍旧停留在过去的传统观念中。如今的福利种类繁多,涉及的范围也更广阔,所以就更应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对福利的熟悉与了解。因为高校在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福利的制定与设计中,都会结合当代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高校组织文化及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类别等相关信息。在这种程度上,制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福利制度就会更加适应高校专业人才之间的内部运作。如果能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福利认知,改变对过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福利制度的传统观念,那么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也会在潜意识中改变,为高校的运营奠定扎实的组织基础。

(二)及时更新福利信息,增加对福利制度设置的发言权

高校受到运营成本的局限,不能像企业一般大打福利牌,来稳定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脚步。更不可能扩大福利效益来加强高校自身的竞争力。因此,对高校来说,合适的福利比丰厚的福利更重要。只有循序渐进地提高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福利沟通,不断进行福利的微型上升,一来可以缓和高校成本有限的尴尬局面,二来可以让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更加充分地认识到福利的价值。

(三)开展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心态管理的具体做法

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力篇6

关键词:省属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思考

我国作为文化强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文化历史,文化课程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我国文化底蕴的重要支撑,尤其是对高校汉语言专业人才的培养,作为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举措,逐渐受到国家的重视,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制定要合理的计划,将培养成实用型、一专多能型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培训原则,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提供有效服务。

1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背景

汉语言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出现后较早设立并繁荣的一门专业课程,汉语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通过文学培养知识面较宽的专门人才,为各行各业输送优秀的人才,汉语言专业人才毕业后分布在各行业和领域,为行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汉语言专业由于其教学知识设计的广泛性,曾一度成为各高校争相设立的专业,在当时就业前景非常广。但是,随着21世纪的到来,汉语言专业因为泛而不专的原因,导致其逐渐变为冷门专业,而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汉语言培养人才的目标和能力需求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在的行业已经不仅仅是具有审美能力、写作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的单一型人才所能适应的,行业逐渐偏向于实用性,对汉语言人才的培养方案就应作出相应的改革。

2省属高校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注重理论而不重实践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汉语言专业由于其偏理论方面的学习,已经逐渐受到报考人员的冷落。究其原因仍然是高校在培养汉语言专业人才时,由于一直以来坚持理论教育大于实践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越来越弱,面临着逐渐被社会边缘化的严峻形势。

2.2课程设置不合理

汉语言文学专业,目前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4年学制的本科专业,一种是2年学制的专升本专业,由于本科设立时间短、基础缺失,汉语言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学校的专业课程太多,使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保证,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不足,很多高校的汉语言课程的主修课程被文学赏析和文学写作占据,学生的自身能力只是停留在理论层次。

2.3教学方法传统无创新

汉语言文学的发展结合时代在不断进步,在汉语言教学中应结合当今社会的普遍情况实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然而,很多高校的汉语言专业教育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教育水平,课堂教学按照传统的汉语言赏析和汉语言文化写作只是单纯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与当今实用性人才需求理念相去甚远,使得汉语言专业整体就业率低,就业水平不高。

3对省属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几点建议

3.1开展汉语言拓展课程

汉语言拓展课程是指在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专业发展方向和最新经济发展趋势开展相应的拓展课程,主要分为三大模块:

3.1.1考研深造类课程。

这类课程主要根据汉语言专业的文学和语言两大模块来设置,在课程设置上提供汉语言词汇研究、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修辞学研究等语言课程;在文学课程设置上开设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化赏析、唐宋诗词赏析、明清小说研究等文学课程。

3.1.2教师教育类课程。

汉语言专业人才的就业方向较多的选择教师行业,在教师教育类拓展课程,开设教师素质教育、语文教育思想研究、文学解读、经典文学理解与赏析、教师礼仪、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演讲与口才等教育类课程,使学生未来从事教师行业时自身素质得到提高,努力拓展教育知识水平,力求培养多方面知识技能的教师人才。

开设应用写作、秘书学、行政法学等课程,这类课程适合汉语言专业学生以后从事文员和公务员;开设新闻采访与写作、文学编辑、新闻学等课程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后从事媒体、记者、文案类工作。

3.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汉语言专业在培养专业人才时,要注重人才实践能力的开发,结合理论进行相应的实践,在实践教学课程的开设中,分基础性实践、专业性实践和综合性实践三个实践类别,主要实践课程包括文学采风、学年论文、文化资源调查、非线性编辑、报刊排版、教师教育、新闻采写和文书档案管理等具体实践课程,并且针对学生实践情况进行综合考查。

3.3以“问题”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

学生一到高年级,提问的主动性就会降低,很少主动向教师提问,即便有问题也是自己到图书馆或者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得到模糊的答案,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提问的积极性,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相应的课程知识讲解,才能使学生得到进步。

3.4加强实践,重视学生实习过程

汉语言学生一直以“高理论低实践”的状态而被用人单位诟病,要改变这种认知,就应该强调学生实习的重要性,在汉语言学生毕业前,高校应该设立相应的实习考核毕业检验过程,只有通过对实习的评价结合学生表现予以毕业。学生可以通过在初高中课堂、新闻媒体、企业文化部门等进行就业实习,提高汉语言知识的实际应用,提升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

4结语

省属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是学生适应社会的重要举措,对人才的培养要从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围绕如何提升学生应用能力核心,构建就业目标明确、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培养出实用型、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翟瑞青.关于构建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5(04).

[2]沈昌明.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

[3]陈灵强,徐凯,王欣.地方性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状分析及转型策略[J].台州学院学报,2013(02).

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力篇7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师范生;就业;实践能力

一、引言

在当今时代迅速发展的大趋势下,各国联系日益紧密,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也在推动各国之间的不断交流,而语言在各国的应用和发展也就越发重要。近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和软实力不断增强,而作为一个大国,想要继续发展下去一定不能像以往一样自大封闭,而是更主动的接触学习外部的东西。时代的发展推动了外语的传播和发展,其应用范围在不断的扩张,中国更快向外发展的要求也就导致了近些年出现的“外语狂潮”,国内人民对于外语的推崇甚至超过了母语—汉语。虽然我们对于外语的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对于母语的冷落甚至遗忘却是不可忽视的,也是绝对不被允许的。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国家开展了一系列措施,以提升人民群众对于母语的重视程度和学习意识,其中各省市的高考改革方案的逐步推进是最为明显的变化,也是效果最为显著的。那么作为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面对这样的情况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对自己进行培养,去响应国家号召,将自己打造成一个适合新时展的高质量人才,实现自己的人生和社会价值呢?本文就如何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就业实践能力做出了一些简要的概述。

《师说》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就是传授知识解答学生疑惑的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也就担负着传授知识,教育学生,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使命。汉语言是中国五千年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础,对于中华文化发展的作用也就显而易见。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越来越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而中国国力也越来越强,对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在此种大环境之下,国际上出现了“汉语热”,正巧和国内的“外语狂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于在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来说,他们是未来的语文教师,应该在大学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思想品质,但是也不能局限于象牙塔之中,更应该做到的是走出自己的一方天地,去到实际中了解当前汉语言文学的现状,以便更好的开始自己的工作,融入社会。具体来讲就是要从自身所处的实际作为切入点,调查社会现状,并根据社会现状对自己的社会就业实践能力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和提高,从而为树立学生和身边人对汉语言的重视意识贡献出自己的微薄力量,以发挥出汉语言文学的潜在的积极作用。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的社会现状

一般来说,社会民众对于汉语言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语言能力有高低之分。普遍来讲大家对于汉语言的认知停留在一个比较浅的层面,认为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就是单纯的对于简单口语的掌握和对浅近文字的学习,但是对于更为高深的汉语言知识却没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正因为社会民众对于汉语言理解的太过片面化,所以对于汉语言的认知也就不够深刻,也就导致了对于汉语言的使用存在很大的问题的后果。很多人对于汉语言的应用存在不标准的不规范的现象,比如一些字词的读音不够准确,用词用字存在错别字现象,习惯性使用不符合汉语言规范的网络用语,借用成语谐音改造成语等现象。同时,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来说,他们对于汉语言文学的观念相较于之前也发生了改变,一味的注重汉语言表面的华丽知识的讲授,却忽略了最原始最基本的知识的传授,变得过于功利化,以致于掩盖了汉语言文学内部最根本的魅力和影响力。另外,在现代社会,中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张与世界各国合作交流共同发展,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崛起,而西方的一些思想也就随之涌进中国国门,不断冲击着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这也使得一部分人崇洋的心理得以壮大。而以上这些情况使得外国人对于汉语言文学的研究热情远远超过了国内的民众,严重影响了汉语言文学在国内的纵深发展,也使得国人不能更好的更进一步的了解和学习汉语言文学。

三、培养就业实践能力以推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前进

作为一个汉语言文学的师范生,更作为中华儿女,其身上的重大使命就是就是要弘扬、发展汉语言文学。而近些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逐渐严峻,许多大学生出现了就业困难的问题,同时当前社会对于应用型的专业性人才需求量很大,面对这种形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一定要抓住机会,在大学中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寒暑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自身的社会实践和工作能力,不断提高自身水平,以推进汉语言文学的前进和发展。第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一定要以本专业知识为根本,立足于本专业的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是最直接、最全面、最仔细的一部分人,他们的研究内容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逐渐形成发展的语言文化。这部分人不仅要比一般人学的更为精深,培养自己的文学修养、鉴赏能力以及较强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要了解汉语言文学学科在新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的了解关注、研究这些新变化,更要不断吸收和本专业相关的新的研究发展成果,从而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而作为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更应该担负起自己的使命。对于上述的要求不仅要做到,还要努力做得更好,因为除了上述要求,师范生更是肩负着教育新一代的使命,所以一定要精益求精,更应该立足于本专业的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丰富自身教学方式方法,转变自身陈腐的落后的教学理念,融入新的研究成果以推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同时,如果想要真正发挥出自己所学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也就必须要求师范生真正热爱自己的所学,要有更为真挚的情感,去学习汉语言文学,丰富自身所学,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实践和工作中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所学,传授更多的知识。除此之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要从平时就注重自己的所学,不仅要学的多,更要学的精准,在对于汉语言的日常应用中,一定要注重准确性,对于发音、用字、用词一定要十分严谨细致,尤其对于一些容易出错的字词,更要注意做好一个良好的示范,以自身的行为对身边的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改变,带动周围的人转变对于汉语言文学的观念,逐渐推动并实现汉语言文学的前进和发展。对于一名还没有毕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还有大量的时间可以去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学生应该把握住机会,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技能,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对于汉语言文学更高的热爱程度,为未来自身的发展和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第二,要创新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教育和工作观念。当今时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一些新式的快餐文化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因此,汉语言文学也受到了时代的冲击。另外,汉语言文学自身所有的一般固定性使得汉语言文学的自身更新速度是极为缓慢的,这是十分不利于汉语言文学的自身发展的。如果汉语言文学的一些自身特点不能跟随时代潮流进行创新和发展,那将会使汉语言文化的魅力被掩盖,无法发挥出自身的积极作用。所以对于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来说,想要为自己的未来做好一个铺垫,那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教师所教授的知识时,不仅要积极的进行学习跟上老师的思路,更要学会有意识的对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行一个创新性的研究和应用,在有把握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使得知识更加融合贯通,以达到将所学的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真正变为自己的能力的效果。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不管在毕业后是否从事教育事业,都要记得自己的使命。作为一个学习汉语言的学生,面临就业,要记得自己的身份,要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利用自己学习的知识,要学会通过自己的所作所为去散播汉语言的知识,发挥汉语言文学的魅力,弘扬中华传统的语言文化,并用它去感染身边的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改变更多的人。而对于希望从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的师范生来说,就更要以一个高水平来要求自己时刻注意自身的所作所为。这类人应该不断的创新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改变自身老旧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学会引导学生,给学生学习汉语言的热情和兴趣,使得学生们真正热爱这一门艺术和学问,体会到汉语言文学的魅力与积极影响,使他们自觉的按照汉语言的规范去应用汉语言知识,从而潜移默化的带动身边更多人对于汉语言的学习和重视,逐渐改变目前社会中对于汉语言文学的错误认识和应用,使得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更为规范,发挥出更大的魅力,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而这一切的基础都在于在读的汉语言文学的师范生。肩负着如此光荣和伟大的使命,更应该从现在开始,立足于实际情况,从自身做起,转变教学观念,创新学习手段和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水平。第三,引导自身适应社会要求,逐步培养就业实践能力。我们学习任何一个专业知识和思想观念都是为了走入社会,进行工作,但是我们进入社会一定就需要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那么就一定要学好汉语言。对于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更是实现好发展好汉语言文学育人引导作用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在读的师范生想要更好的融入社会,走上更好的工作岗位,就一定要有意识的在大学学习中逐步培养自己的就业实践能力,既要积极的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状,摸透研究清楚当今时代所需的汉语言文学人才的实际和具体要求,剖析明白当今时代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的培养重点与目标,在就读期间就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按照时代大环境和发展趋势与条件来有意识的对自己进行培养和提高,以便于将自己培养成一个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但是,在进行自我提高的过程和以后的工作中也不可以随波逐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应该牢记初心,坚持住对于汉语言文学的那份出自于本心的热爱和执着,自内而外的去表达自己的所学,尽可能多的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语言文化。这就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一定要用心去感受,去学习如何应用自己的所学,也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一定要做好所学和实际的结合,柔和地将知识和生活进行揉合,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播,在适应社会之后,以自己的行动去影响他人,将汉语言的精髓更多的表现展示出来,进一步对汉语言文学进行发展和弘扬,展示汉语言的魅力,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学习汉语言文学,重视和喜爱汉语言文学。

结束语:

经过我们上述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知道,当前社会的发展的实际使得汉语言文学所处的现状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而汉语言文学所应该发挥出的引导教育的作用也被大打折扣,实在是十分遗憾,但是我们不能让这种遗憾延续下去,我们应该行动起来让这种遗憾转变成汉语言文学的魅力。在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起到的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们不仅是继承传统汉语言文学的重要部分,也是创新、传播和发展汉语言文学的重要力量,承担着巨大而重要的历史作用。面对这种社会现状,作为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更要承担起自身的责任,通过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来推动当今时局的变化,不负人民和祖国的期望,将汉语言文化重新发展壮大。对此,笔者的观点就是师范生应该首先做好在校期间的工作,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水准,在课余时间多进行社会实践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和就业能力,以便于更好的走上工作岗位。在工作后也更应该多考虑如何做到知识与实际的结合,创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技能,进一步以自己的努力为推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任志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培养[J].教育评论,2012(03).

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力篇8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相对而言较为弱势的一个专业。由于其本身而言,人文社科性太强,没有工科专业的实用性,没有如医学建筑学专业那样的清晰地职业定位,也没有如财经政法专业那样强的针对性,最终,导致其在应用性上存在着一定的薄弱环节。

汉语言,事实上是一种人文性非常强的学科,在历史的演变的过程中,汉语言文学,传承和发扬着汉语和中国文化的作用,使得中国的精神财富得以保留下来,体现着中国文化的精髓。

那么,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更多的是要将汉语言文学的精神传承下去,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到汉语言文学的作用以及汉语言文学对社会的巨大影响。从这个层面上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内容,更多的是对人类文化的一种认识,这个专业的学生,承受的,更多的是社会的一种责任,一种将文化传承下去的责任和意识。

因而,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要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首当其冲的没,就是要明确自己专业的重要性,明确自己专业对社会产生的影响,重要的,不是如何去创造个人的经济效益,而是创造社会意义层面上经济的效益。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方面的素养,要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专业对于社会的现实意义。社会是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就业上面临着很大的压力,那么,只有提高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才能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够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价值。

2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

那么,在以上的大背景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面临的巨大压力之下,如何呢能够有效地提高汉语言文学在社会化进程中的应用性,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真正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呢?接下来,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提出一些的有效地建议和对策,希望读者能够从中受到启发。

2.1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的能力

社会是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然而,老一套的学习思想和观念深深扎根在学生的心里,学生一味的被压迫者进行学习,他们只是在被动的接受着知识的传达,而并未了解到学习的真谛。在学习的过程中,最常见的,就是上课的时候,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记,学生抄,学生从来没有去想过要真正的自主的去学习。在推行素质化教育的今天,我们不得不反思,传统的教育方式给我们带来了根深蒂固的伤害,我们要突破传统教育给我们带来的束缚,要让素质化教育得以实现。那么,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其专业的就业面是相当广泛的,当然,真是由于这种广泛的就业面,使得学生学的知识非常的宽泛,知识学得不够精,那么,创新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上显得非常的重要。

汉语言文学上的创新,是指的对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思维方面的创新,从整体上打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束缚,使学生能够不受专业的限制,加深对某一方面专业知识的了解,从而对今后的工作学习予以指导。例如,对于新闻、文秘等等人文社科类的专业,都是从汉语言文学专业中衍化出来的一个分支,那么,如果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中的新闻类的知识相对感兴趣,就可以选择新闻方面的知识,进行着重的研究和学习,这样,使自己在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得以深化的学习,不仅仅有利于学生今后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学习,与此同时,学生也能从中收获更多,不是泛泛的去学习,而是在一个相对较小的领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这种学习方法,不失为为汉语言学习的学习方法的创新。

方法上的创新固然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思维上的创新。古话有云:“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这句话,虽然很多人都会讲,但有多少人真正明白其中的内涵呢?在学习上的创新,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创新的内容,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有自我创新的意识,使学生能够真正用一种创新的思维去想问题,这样,学生在今后遇到问题时才不会素手无策,才能真正明晰创新意识对解决问题所带来的好处。

2.2强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实用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我们都知道,其包括的主要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课程内容之庞大,使学生都望而生畏。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能够改善这种情况呢?

在汉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加大对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的精简力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能够得以强化,核心的内容能够得以展示出来,并且,应当避免学科之间的交叉,要能够很明确的展示出学科的特色知识要点,这样,是学生在学习上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力篇9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的竞争日趋激烈,纵观以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特征的激烈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创新能力的竞争。在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的大趋势下,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特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主要学习汉语言文学和秘书学的基本理论,课程安排以强化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注重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并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特点如下:

1.1传统文学底蕴深厚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专业,中文学专业在传统专业中是最具底蕴的一个专业学科,也是现代大学专业体系中最为固定的专业之一,其学科自身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新时期汉语言文学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经历了从复兴、繁荣、理性和回归四个阶段。

1.2教学内容较为固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积淀相当深厚,它是一股强大的因循守旧的保守势力,目前所用的教材、考试方法、授课方式等,仍然将人才培养模式中主体内容限定在知识点的传授上。长期的发展和变革使得这门学科在教学体制和教学内容上相对而言也比较固定,缺乏将文化资源与现代高新技术及市场需求完美结合起来的创新性人才。

1.3创新能力培养较少汉语言文学教育主要注重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培育下,创新性能力的培养比较少。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要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知识,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使他们用所学知识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考,促进其全面自由的发展。

2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的意义

当代社会的创新人才,是立足于现实而又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搞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设置和教学改革,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树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新概念是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开发与有效利用。重视思想上学者传统知识的错误观念影响,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形成一个全方面的、多层次的新型教育观,走最终以质量取胜,以创意取胜的道路,以适应经济时展的需要。其次,确立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性能力的目标是学用结合,偏重实际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践锻炼。在现代素质教育新的时代背景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的目的。再次,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展的必然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个传统的品牌专业,其研究对象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每时每刻都可能出现新的语言现象,新的语用方法,这些新的语言现象都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反映,与社会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3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3.1改善教学内容,培养良好的文学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基本素养,文学审美能力侧重于人才人文素质的培养,也是他们今后事业发展最重要的人文基础,承担审美能力培养的学科主要是文学史、文学理论、美学等课程。文学审美能力包括文学美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高级文秘的审美能力应放在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想象能力上。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适当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和生动的语言形象,运用具有审美价值的技能和方法进行富有独创性、针对性并且能够收到理想效果的方法学习,从而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审美能力。

3.2优化教学环节,培养良好的语言交流能力对秘书而言,沟通的主动性和高效性为其立足之根本,高级秘书的沟通能力则有着更高的要求,然后,从现实情况来看,秘书沟通技巧的培养尚未得到足够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中要求的语言交流能力切合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要求,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则主要依靠古今汉语、语言学、逻辑学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秘书职业素养。从优化教学环节来看,学生在新颖别致的教学设计中更容易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进而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容本身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和创造精神。

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力篇10

【关键词】高等教育;影视语言文学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

abstract:thispaperarguesthatthefilmlanguageandliteratureeducationtoanecessarypartoftheprofessionaleducation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teachingcontentsystemconstructionandemployment-orientedexplorethenecessityofdecencycurriculum.thestatusofthefilmlanguageandliteratureeducation,accordingtoHenanCollege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theHenanHigherfilmliteratureeducationspecificinitiativesincludedintheeducationsystem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

Keywords:Highereducation;Filmandtelevisionlanguageliteratureeducation;Chineselanguagestudyspecialty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等教育的传统专业,河南省高校开设次专业相当普遍。但目前都面临着比较严重的存在招生难、就业难的困境。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众多,比如就业市场供过于求、专业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等。而此专业未能紧跟现代语言文学发展及需求现状,尤其是未能及时将现代社会急需的影视文学教育纳入其教育体系中,应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所以本文重点将从必要性、体系建构、教学和实习实践环节研究、现状调研和具体举措五个方面完成以就业为导向的河南省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影视语言文学教育体系建构。

一、河南省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下构建影视语言文学教育的必要性

当今文学的生产和传播事实上已变为以影视文学作品为主。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影、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介发展迅猛,影视艺术具有的生动直观、快速便捷、浅显易懂的优势,使得影视语言文学成为汉语言文学的主流形式,传统的书面语言文学已经退居次要和边缘。在这种形势下,传统汉语言文学教育以书面语言文学教育至少落后于当下汉语言文学发展二三十年。这种落后的现状就造成了该专业学生知识体系不完备,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存在明显缺陷,使得他们对影视语言文学缺乏应有的赏析、创作和科研能力。这种局限性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

以笔者所在的郑州财经政法大学成功学院为例,该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共毕业2007级、2008级两届毕业生,这些毕业生除很少一部分从事专业无关的工作外,绝大部分还在从事专业对口的本行工作。他们的工作去向主要是学校、培训机构、企事业单位、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网站、电台、电视台、传媒公司等,工作岗位一般为教师、秘书、记者、编辑、编导等,根据工作内容可分为教育类、文秘类、宣传类、编辑类、传媒类。根据毕业生反馈的信息来看,影视语言文学相关理论和技能的缺乏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和从业,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教育类的工作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教育类就业主要集中在担任中小学语文教师,目前多省中小学教育的新课改都明确提出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加强对影视文学的教育,由于毕业生的知识结构缺陷,面对中小学生日常大量接触的影视作品,在从事语文教育中基本上没有无法给以相应的知识讲授和引导。

对文秘类、宣传类、编辑类工作来说,由于这类工作目前经常性的涉及到摄影、摄像、图片影像类相关文字稿本的策划撰写与编辑,毕业生虽长于书面文字工作,但由于对影视语言的陌生而在工作中捉襟见肘。

对传媒类工作来说,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影响最严重的。目前传媒行业发展迅速,人才需求量极大,在这种社会需求之下,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的相关性使得大量的该专业毕业生投身于传媒行业。然而众多的电视台、电影厂、剧团、传媒公司等要求从业者除了有较好的语言文学素养外,更要具备影视策划、创作和制作能力,有较高的影视文学欣赏水平,对当下影视剧和各种影视节目的发现现状和前景能够较准确地判断,能够撰写剧本、节目台本、主持词等,以及具备一定的影视策划和编导能力。显然,毕业生的由于传统汉语言文学教育导致的影视语言文学素养的缺乏成为该行业职业发展的难以攻克的瓶颈。

所以,为了更好的结合当下语言文学发展趋势,更好地拓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渠道,应将影视文学教育纳入河南省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中。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影视语言文学教育的教学内容体系建构及课程设置

根据相关行业需要,将影视语言文学教育纳入到汉语言文学教育体系中,应当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使学生除了可获得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知识技能外,还能系统掌握影视文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了解影视理论和创作的发展动态,有较强的剧本创作能力、文艺编导能力及较强的影视评论能力。所以,必须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增加影视艺术概论、影视文学、影视语言、影视写作等必要课程。

将影视文学教育纳入到汉语言文学教育体系之中,应当是有机的纳入,在内容和课程设置上与现有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形成符合专业规律的严密体系。现有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等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有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三个层次,一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的课程由各高校根据专业方向和专业特色自由安排。

在这一课程设置体系里,我们认为,应当把影视艺术概论的地位定为专业基础课,讲授影视艺术理论知识、影视艺术特性、影视艺术发展简史、影视艺术类型、影视艺术鉴赏与评论等关于影视艺术的基本理论,在所有的影视相关课程之前开设,打好理论基础。这样,影视艺术概论与美学、文艺理论等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就构成了有机的理论体系。

在影视艺术概论之后,还应陆续开设视听语言、影视文学、影视写作等三门专业课。其中,视听语言讲授画面造型语言、镜头、剪辑、蒙太奇、声画关系等影视视听语言的基本理论,培养该专业学生对视听艺术最基础的认知、创作和制作能力,这门课可以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形构成有机的语言体系。之后开设影视文学课程,讲授影视文学的基本特征、类别、历史、制作、评论等,与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世界文学等文学课构成有机的文学体系。之后再开设影视写作课程,讲授影视剧本写作、影视改编、电视综艺节目文案、专题节目文案等各类应用影视文本的写作,与基础写作、应用文写作构成有机的写作体系。

在以上四门影视基础课和专业课之外,还应多开影视相关选修课,如摄影、摄像、影视作品赏析、影视理论专题研究、影视制作等,拓宽学生影视视野,增加学生的影视理论素养与技能。

当然除了在课程设置上影视课程要到位外,应配备专门影视实验室,使学生学习影视相关技能,并且按照影视方面能力培养规律在相应学期设置实践环节和实习环节。这样教学与实习联动,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具备影视相应能力。

三、河南省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关于影视语言文学教育现状的调研

通过对河南省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关于影视语言文学教育的现状的调查,发现情况是非常不理想的。

(1)目前河南省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体系设置情况。基本上相关高校还是沿用传统的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和实践实习安排,一二十年来如一日,说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不为过,严重落后于的时代和社会。

(2)开设影视相关课程的情况。查阅了数十所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计划,关于影视的课程基本没有。有大概不到百分之五的高校如河南科技大学、周口师范学院等开设了影视文学、影视编辑与策划等关于影视的课程,都只有一门或两门。每门课时量很少,只开一学期每周二课时;地位极低,都是选修课。就作者所查到的高校没有将影视课作为主干课、必修课的。甚至有的高校文学院同时开设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其汉语言文学专业也并无影视课程,如平顶山学院。

这说明相关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影视语言文学的教育并不重视,甚至认为毫无必要。

(3)开设影视语言文学教育相关课程的高校的相关实验室及实践实习安排情况。据调查目前只有许昌学院、洛阳师范学院等几家高校有影视实验室,实习基地里有几家电视台,其他相关高校没有影视实验室,实习基地也以传统的学校、企事业机关单位为主,不涉及电视台。而这有影视实验室的高校,也主要是因为该校文学院同时设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等传媒专业,其实验室事实上是为这些专业而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未必能实际使用到。所以总体情况是:影视实验室与影视实践实习安排俱无。

(4)目前河南省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影视语言文学课程师资情况。相关高校的师资构成几乎还是传统的汉语言文学各分支专业的硕士、博士、讲师、副教授、教授,往往一个文学院没有一个电影学、广播电视学、戏剧影视文学等专业科班出身的教师。影视相关专业出身的教师更倾向于到传媒院系任职,因为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无人重视,地位很边缘,也无法形成像样的教学和科研团队。

从调查的结果汇总来看,将影视语言文学教育纳入到河南省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体系中任重而道远,我们亟需转变观念,从各个方面大力推进。

五、河南省高校将影视文学教育纳入汉语言文学教育体系的具体举措

(1)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相应的专业规划和标准、要求,确定影视语言文学教育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地位。

(2)组织相关领域专家编撰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影视语言文学相关课程的教材。

(3)重新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流程,将将影视文学教育课程科学地纳入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流程中。

(4)制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影视语言文学相关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践大纲、实纲等。

(5)加大河南省高校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高校的影视教育人才引进力度,并同时加强对现有传统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师的影视语言文学教育培训,包括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培训。

项目简介: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全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课题立项项目《以就业为导向的河南省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影视语言文学教育体系建构》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YB2012201。

ConstructionofhighereducationinHenanprovince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taketheemploymentastheguidancesystemofthefilmlanguageandliterature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