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监测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3:54

慢性病监测的意义篇1

关键词脑钠肽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由于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以及肺泡毛细血管床破坏等,可引起肺动脉高压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易发生右心衰竭。CopD急性发作时,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刺激肺脏合成、分泌Bnp增多。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单纯CopD组(a组):2009年11月~2010年5月收治CopD患者76例,男48例,女28例,年龄74±5岁,入选研究对象全部符合我国2007年CopD诊治指南标准和分级[1],且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提示肺动脉压正常,所有患者均排除左心功能不全、心肌梗死、心房颤动、肝肾功能不全、肿瘤、神经系统疾病、急性肺栓塞、精神病、近2周内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者。

CopD合并肺心病急性加重期(B组):2009年11月~2010年5月收治CopD合并肺心病患者54例,男34例,女20例,年龄74±5岁,纳入标准:①最终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②肺动脉平均压力>30mmHg;③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25mm;④心电图、X线胸片出现肺动脉高压相关异常;⑤同时出现颈静脉怒张、肝大、双下肢水肿等右心功能不全的症状。排除标准:①LVeF<50%;②X线胸片显示心胸比>0.5;③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5mm;④心电图出现左室负荷表现;⑤合并气胸及肺栓塞等疾病。

CopD合并肺心病缓解期(C组),为B组患者治疗后病情好转稳定2周后复查脑钠肽。

方法:①标本留取:所有患者于入院24小时内采静脉血2ml测定Bnp值,Bnp测定采用雅培aXSYm化学发光免疫系统,检测试剂为雅培公司试剂。②观察项目:常规行动脉血气分析、肺功能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包括脑钠素(Bnp)、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0)、肺活量(FVC)、肺总量(tLC)、残气量(RV)、射血分数(eF)、肺毛细血管嵌人压(pCwp)。

统计学方法:测定结果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计量资料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independentSamplestes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率表示,组间比较用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a组、B组及C组的脑钠肽水平20.32±13.23pg/ml,923±201.54pg/ml,209.67±32.24pg/ml,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讨论

本研究表明,CopD合并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Bnp明显高于其他各组,与叶家青[2]结论相同。考虑原因如下:慢性肺心病患者长期慢性缺氧,代偿性红细胞增生,致血容量增多;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厚、扩大,出现室间隔增厚及向左心室移位;使左心室的容积减少,压力和容量负荷增加,左心室分泌脑钠肽增加,可使血浆脑钠肽水平明显升高。而急性加重期由于呼吸衰竭、感染等因素使压力负荷、容量负荷的增加较缓解期更明显。此外,脑钠肽主要在肺循环代谢,而肺心病患者肺毛细血管网严重破坏,对脑钠肽的降解清除能力下降,也是脑钠肽水平升高的机制之一,同时证实了脑钠肽也参与肺心病右心室改变的病理生理过程。

本研究表明,CopD合并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经治疗后,Bnp明显下降,可能因为这部分患者肺功能和组织结构改变较重,对肺动脉压力及右心室负荷的影响程度也相应更大,部分出现明显失代偿,致使Bnp分泌显著增加。Briand等[3]研究认为脑钠肽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的方式抑制心肌纤维化和心肌肥大,提高心肌的舒张功能,最终可以延缓心室肥大的发生和发展,同时具有抑制心肌肥大作用,并推测脑钠肽升高对慢性肺心病患者具有代偿保护作用。

总上所述,肺心病急性发作期高于肺心病患者缓解期及单纯CopD组,提示Bnp参与了肺心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脑钠肽水平变化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情变化、疗效监测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8-17.

2叶家青.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水平及其临床研究意义[J].实用临床医学杂志,2005,9(8):14-16.

3Brianp,ShapiromD,HomgH,eta1.Useofpiasmabrainnatriureticpeptideconcentrationtoaidinthediagnosisofheartfailure.mayoclinproc,2003,78:481.

慢性病监测的意义篇2

【关键词】动态脑电图;病毒性脑炎;监测

病毒性脑炎是常见的中枢系统感染性疾病。研究表明,病毒性脑炎的脑电图改变早于其他检查结果改变的时间。本文观察动态脑电图监测在病毒性脑炎患者中应用意义。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病毒性脑炎患者共80例,所选患者均符合病毒性脑炎诊断标准。上述患者可表现为恶心、呕吐、发热、嗜睡、头痛头晕、抽搐等症状,部分患者可有肢体运动障碍,患者脑膜刺激征阳性,患者从入院到就诊时间最短为3h,最长为4d,上述患者从入院到确诊时间为7~14d。其中脑脊液检查提示细胞数量及蛋白水平表现异常。上述患者中男48例,女32例,最小年龄为1岁,最短年龄为40岁,其中10岁以下患儿共47例。

1.2方法根据所选患者临床症状和相关体征,先对上述患者进行常规脑电图监测,而后给予动态脑电图监测,常规脑电图监测是在16导联下连续实施扫描30~60min,在扫描过程中进行过度换气、闪光、睁眼及闭眼等情形下行诱发实验。动态脑电图监测是在头皮双电机16导联连续扫描持续24h,扫描时间从上午8时开始,并把动态脑电图扫描结果和常规脑电图扫描结果进行比较。

1.3脑电图异常分级标准

①轻度异常脑电图:α节律很不规则或很不稳定,睁眼抑制反应消失或不显。额区或各区出现高幅β波,Q波活动增加,某些部位Q活动占优势,有时各区均见Q波,过度换气后出现高幅Q波。②中度异常脑电图:α节活动频率减慢消失,有明显的不对称。弥散性Q活动占优势,出现阵发性Q波活动,过度换气后,成组或成群地出现高波幅δ波。③重度异常脑电图:弥散性Q及δ活动占优势,在慢波间为高电压δ活动,α节律消失或变慢,出现阵发性δ波,自发或诱发地出现高波幅棘波,尖波或棘慢综合波,出现爆发性抑制活动或平坦活动。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相关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2结果

常规脑电图和动态脑电图对本组患者脑电图异常程度检测结果比较。常规脑电图监测结果:重度异常患者共16例、中度异常18例、轻度异常16例,上述患者中脑电图异常检出率为62.5%;动态脑电图检测结果:重度异常患者共19例、中度异常30例、轻度异常27例,上述患者中脑电图异常检出率为95.0%。动态脑电图的异常检出率高于常规脑电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脑电图检出轻度异常、中度异常所占比例分别高于常规脑电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病毒性脑炎是病毒感染侵及脑实质所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性疾病,由于早期缺乏特异症状和体征,容易在疾病早期误诊而引起误治,影响患者预后。脑电图检查一种常用的电生理检查手段,能够对多种因素所诱发的脑部异常放电进行描记和分析。脑电图检查操作简单,检查过程没有创伤,且重复性强,患者容易接受,所以脑电图检查是脑部损伤性疾病的常用检查手段之一[1]。但是常规脑电图监测由于检查时间短,不能及时有效的观察到脑部短暂爆发的异常放电时刻,而在患者睡眠情况下也无法观察到脑电图的异常改变,容易出现漏诊。动态脑电图能够监测到24h的脑电图改变情况,能够都各种状态下的脑部电生理改变进行监测,降低漏诊发生率,提高诊断正确率[2,3]。

本文结果显示,动态脑电图监测病毒性脑炎时,其重度异常改变所占比例虽然和常规脑电图监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动态脑电图在中度、轻度异常改变的所占比例高于常规脑电图,动态脑电图总的异常检出率高于常规脑电图,所以,动态脑电图监测有助于病毒性脑炎患者的早期诊断,有助于评估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临床监测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映红.脑电图监测在病毒性脑炎诊断及预后的应用价值.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7):116-117.

慢性病监测的意义篇3

【关键词】克山病;心电描记术;放射摄影术;病情调查

崇礼县是张家口市克山病历史重病区之一,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急型克山病流行,给病区群众造成极大伤害。通过开展综合防治,病情得以控制并达到国家规定的控制标准。近二十多年来,从未对克山病区的病情开展过详细的病情调查,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县当前克山病病情现状,于2008年8月进行了克山病病情抽样调查,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方法,在全县克山病历史病区随机抽取一个乡,在抽到的乡中随机抽取1~3个村作为病情调查地点(保证调查点常住人口600人以上)。经抽样确定石窑子乡坝顶村、西纳岭村和杨树沟村为本次病情调查点。

1.2监测点基本情况崇礼县石窑子乡坝顶村、西纳岭村和杨树沟村是克山病历史重病区,3个村共有常住人口681人,其中3~14岁儿童99人,20~45岁育龄女性85人。主要农作物有玉米、莜麦、土豆等,自给自足。坝顶村东北偏北、11.3km,海拔1720m,历年平均降水量450mm。西纳岭村东北偏北、3.6km、海拔1510m,历年平均降水量300mm左右。杨树沟村东偏南、7.1km,海拔1630m,历年平均降水量350mm左右。

1.3调查方法及诊断标准调查点3个村全部常住人口为调查对象,建立花名册。对受检者进行病史询问、临床体检和描记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对克山患者及疑似患者拍摄2m后前位x线胸片测定心胸比率。依据《克山病诊断标准》(gb17021?1997)[1]对检出的患者进行诊断。

1.4统计学分析计算95%可信区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克山病病情调查点应检诊681人,本次调查实际检诊501人,检诊率为73.57%。本次克山病病情调查未发现急型、亚急型克山患者。共检出潜在型和慢型克山病37例,克山病总检出率为7.39%,95%可信区间为5.1%~9.68%。其中检出潜在型克山病33例,检出率为6.59%,95%可信区间为4.42%~8.76%,检出慢型克山病4例,慢型克山病检出率为0.8%,95%可信区间为0.02%~1.58%,见表1。本次调查检出其他心脏病患者14例,其中高血压心脏病8例,肺心病4例,冠心病2例。表1克山病病情调查点检出率例(%)

2.2调查点检诊人群及克山病患者心电图异常改变情况501人中描记心电图493份,检出异常心电图66份,人群异常心电图检出率为13.4%,与2005年河北省克山病监测点的(14.34%)比较[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64,p>0.05)。在检出的37例潜在型、慢型克山患者中,35例心电图异常,心电异常改变共40项,在心电异常改变项中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45.0%)最多,st?t改变(17.5%),左前分支阻滞(12.5%)较多见,与河北省其他克山病病区县历年监测结果基本相似。见表2。表22008年崇礼县克山病病情调查点心电图检测结果

2.3克山患者x线心胸比率检出情况在检出的37例潜在型、慢型克山患者中,其中16例行x线胸片检查,心胸比率测定显示:正常8例,轻度增大5例,显著增大3例,见表3。克山患者中心胸比率异常检出率为50%,与2005年河北省克山病监测点的(52.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4,p>0.05)。

3讨论

2008年崇礼县克山病病情调查结果显示,调查点无急型、亚急型克山病发生。共检出潜在型、慢型克山病37例,总检出率为7.39%,其中潜在型克山病检出率为6.59%,慢型克山病检出表32008年崇礼县克山病调查点克山患者x线心胸比率检出情况例率为0.8%。分别与2005年河北省克山病监测点的克山病总检出率(4.59%)、潜在型克山病检出率(3.19%)、慢型克山病检出率(1.4%)进行比较,克山病总检出率和慢型克山病检出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为3.475和0.827,p>0.05)。潜在型克山病检出率低于2005年河北省克山病监测点的潜在型克山病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6.201)。表明崇礼县克山患者检出率与河北省历年克山病监测点检出率基本相同,但崇礼县检出的克山患者中潜在型克山病患者明显较多,慢型克山病患者较少,病情相对较轻。调查结果显示3~14岁儿童和20~45岁育龄女性重点人群中未检出克山患者,在检出的37例潜、慢型克山患者中,年龄最小的40岁,其中50岁以上34例,占患者总数的91.9%。心电图检测显示,克山患者心电异常改变项中完右占45%。数据表明崇礼县克山病病情稳定。

崇礼县克山病病区分布于石窑子、四台嘴、狮子沟和清三营4个乡,病区乡受威胁人口(农业人口)29464人。其中石窑子乡是崇礼县克山病历史重病区。虽然崇礼县克山病病情稳定,但本次病情调查中仍检出许多潜、慢型克山患者,心电图检测发现克山患者心电异常改变中st?t改变(17.5%)、频发室早(5%),这些患者的病情不稳定,在致病因素和各种诱发因素作用下,病情容易进展恶化。病情调查结果表明在病区中还存在不少的潜、慢型克山病患者。研究资料表明,加强对潜在型、慢型克山病患者的治疗和管理,能够阻止潜在型克山病进展为慢型克山病的病程,亦能改善慢型克山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存质量,延长其生存时间[3,4]。因此,加强克山病区的病情监测和对潜在型、慢型克山患者的管理和治疗是今后克山病防治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gb17021?1997,克山病诊断标准.

2马东瑞,贾丽辉,马景,等.2005年河北省张北县克山病病情监测报告.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6,25:421?423.

慢性病监测的意义篇4

[关键词]糖尿病;血糖监测;血糖;血压;血脂

[中图分类号]R5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7)06(b)-0112-04

theroleofbloodglucosemonitoringindiabetesmellitusmanagementofShanghairuralcommunity

ZenGYuanyuanZHUChaoyuXiaoYuanyuanGaoQinggeXULiweiLi

Departmentofendocrinologyandmetabolism,the6thpeople'sHospitalaffiliatedtoShanghaiJiaotongUniversity,Shanghai200233,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theeffectofhospital-communityintegratedmanagementandbloodglucosemonitoringinthemanagementofpatientswithdiabetesmellitus.methodsFivehundredandforty-onepatientswithdiabetesmellituscomingfromoneShanghairuralcommunityfromapril2014toapril2015wereappliedwithhospital-communityintegratedstrengtheningmanagementandbloodglucosemonitoringforoneyear,andtheindexesofbloodglucose,bloodpressure,bloodlipidwererecorded,theclinicalandlaboratorydatabeforeandaftermanagementwascollectedandtakenstatisticalanalysis.Resultsaftermanagementforoneyear,theglycosylatedhemoglobin,fastingblood-glucose,two-hourpostprandialplasmaglucose,insulinresistanceindex,systolicbloodpressure,diastolicbloodpressure,triacylglycerol,low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in,waistlineofpatientswithdiabetesmellituswerealldecreasedcomparedwiththosebeforemanagement,thedifferences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aftermanagement,thegoodcontrolratesofglycosylatedhemoglobin,bloodpressure,bloodlipidwereallincreasedcomparedwiththosebeforemanagement,whichincreasedfrom63.40%,9.98%,50.46%to72.27%,22.18%,58.96%respectively,thedifferences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aftermanagement,thegoodcontrolratesofsingle,two,threeindexesofglycosylatedhemoglobin,bloodpressure,bloodlipidwereallincreasedcomparedwiththosebeforemanagement,thedifferences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increasingthefrequencyofbloodglucosemonitoringforpatientswithdiabetesmellituscanhaveapositiveimpactonthegoodcontrolratesofbloodglucose,bloodpressure,bloodlipidofpatients.Bloodglucosemonitoringisagoodmanagementmeasureforcontrollingthebloodglucose,strengtheningthebloodglucosemonitoringisaneffectivemethodofchronicdiseasesmanagementofdiabetesmellitus,whichisimportantforthemanagementofpatientswithdiabetesmellitusinShanghairuralcommunity.

[Keywords]Diabetesmellitus;Bloodglucosemonitoring;Bloodglucose;Bloodpressure;Bloodlipid

糖尿病是一种以血中葡萄糖水平长期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目前已成为世界性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对人类的身体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危害。糖尿病患者的人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不断增加。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diabetesfederation,iDF)的研究报告显示,全世界糖尿病患者的人数预计到2025年将增长至3.80亿[1]。2010年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糖尿病的第二大国[2]。由以上情况分析可知: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糖尿病的医疗开支和致残的主要因素是多器官系统并发症。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费用和护理费用给个人与家庭带来了无法预估的经济负担[3]。研究表明,糖尿病严重损害着人类的身心健康,是仅次于肿瘤、心血管疾病的第三大慢性“杀手”[4-6]。对于糖尿病的治疗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如何作好糖尿病患者的管理已是全世界重要的医疗难题[7]。因此,加强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与管理迫在眉睫。糖尿病的患病率与患者的经济负担虽然在不断增高,但是糖尿病的发现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依然很低[8-9]。众所周知,糖尿病是一种可预防可治疗的疾病,提高人类对糖尿病的认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对于糖尿病患者的预后大有裨益。iDF提出治疗糖尿病的五种方案:医学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血糖监测、药物治疗以及糖尿病教育[10],其中教育是先导,饮食是基础,运动是策略,药物是根本,监测是保障,从五个方面全方位地对糖尿病进行综合治疗管理,五者缺一不可[11]。从继妍等[12]在2011年的研究中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规律地进行血糖监测者只有34.31%。这说明在糖尿病患者的慢病管理中血糖监测方面有不足之处,而血糖监测在糖尿病的治疗中起主导作用,也是糖尿病患者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够指导患者科学合理用药,调整生活方式,及时了解病情的变化。因此为了探讨在农村郊区糖尿病患者管理中血糖监测的重要性,本研究对2014年上海市某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医院-社区一体化强化管理,收集糖尿病患者的基本特征资料、生化检验数据,分析血糖监测对糖尿病患者相关指标的影响。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4年4月对上海市农村泥城社区内40岁以上的3200个居民进行糖尿病筛查,筛选出863例糖尿病患者,按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并自愿参与研究的人员541例入组,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发放问卷,收集所有人的基本特征资料。其中男276例,平均年龄(58.31±4.16)岁;女265例,平均年龄(61.21±5.17)岁;病程(11.05±4.81)年。纳入标准:符合1999年wHo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以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mmol/L为准):糖尿病症状加随机血糖≥11.1mmol/L或空腹血糖(FpG)≥7.0mmol/L或葡萄糖负荷后2h血糖≥11.1mmol/L。排除标准:并发症极其严重的患者;接收能力太差、不能配合调查、不能顺利完成研究的患者。达标要求:参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版》推荐的控制目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

1.2方法

2014年4月~2015年4月对上海市农村泥城社区内541例糖尿病患者进行1年的管理,包括:①建立糖尿病患者疾病档案,内容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收入、用药情况等;②为每位患者建立血糖监测卡,在社区服务站每月1次测定血糖;③每月1次的糖尿病相关知识强化教育,向患者传授糖尿病的一般知识、饮食指导、合理运动、低血糖发生时的处理、如何改变不良的行为生活方式,对糖尿病患者家属进行教育等;④上级医院专家每月2次下社区门诊为患者调整血糖。收集患者管理前后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包括一般资料、血糖、血脂、血压等,并作统计分析处理。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541例糖尿病患者均完成了管理的全部过程,资料完整。对患者进行管理前后对照,发现管理1年后FpG、2hpBG、Hba1c、Homa-iR、SBp、DBp、tG、LDL-C、wC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管理前后tC、HDL-C、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管理后的Hba1c、血压、血脂达标率均较管理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管理后Hba1c、血压、血脂的单项、双项、三项达标率均较管理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项均不达标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3讨论

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水平和延长寿命是治疗糖尿病的长期目标[13]。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高且逐渐呈现年轻化,对其管理和治疗不容小觑。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剧增与其血糖控制y以达标的矛盾成为了亟待解决的医学难题,且研究表明,血糖的达标率对糖尿病的并发症具有重要的影响[14]。目前,糖尿病患病人数不断增加,且增长速率较快,这给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统计分析显示,美国每年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治疗上的费用约为6.12亿美元[15]。2010年国际糖尿病联盟和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统计分析表明,我国在糖尿病方面的医疗支出为1242亿~2226亿元,占总卫生费用的9.4%~16.9%[16]。糖尿病具有以下特点:病因较复杂,发病隐匿,血糖控制达标较难等,故糖尿病的管理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作。本病是慢性长期疾病,极其容易受饮食、行为的影响,且患者日常生活的自觉行为和血糖监测对于疾病的控制有着非同一般的作用[17]。糖尿病患者的低达标率已经成为全世界的突出问题,无论是欧美国家还是我国,其管理的现状都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考验。刘丽梅等[18]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中84.9%单项达标,20.6%的患者Hba1c、血压、血脂两项达标,4.0%的患者三项达标,三项均不达标患者有35.7%。美国的一项关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其控制现状的研究显示,Hba1c、血压和胆固醇等指标达到目标控制水平的患者仅有7.3%[19-20]。澳大利亚的一项关于3286例患者的调查显示,47.9%的患者Hba1c>7%,73.8%的患者的血压控制未达到目标水平[21]。由此可见2型糖尿病患者的达标率仍需提高。

本研究发现:通过对上海某社区541例糖尿病患者实行1年的管理后,患者Hba1c、血压、血脂的达标率分别从63.40%、9.98%、50.46%提高到72.27%、22.18%、58.96%,这与医院-社区一体化强化管理密不可分。在慢性病防治中,目前世界公共卫生领域研究的热点是要以社区居民为核心,这也是我国政府所倡导的医疗卫生服务方向[22]。糖尿病“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是将患者需求作为第一向导,将大型综合医院的技术优势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便捷优势充分合理地结合在一起,此项举措符合卫生资源分配的客观需求,缓解了三甲医院人满为患的压力,同时弥补了社区专业化诊疗严重缺乏的不足。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的基本模式主要是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医院、糖尿病患者三者通过疾病控制中心建立起关系,并建立规范的糖尿病诊治流程,进而提高糖尿病的治疗与控制水平[23-24]。同时表明医院-社区一体化糖尿病管理模式符合我国医疗卫生的现状,科学合理地控制了慢性病的发展,并且三项指标的综合达标率也由3.32%提高到6.09%,表明对糖尿病患者的管理中要形成以综合管理为核心的慢性病管理模式。

在糖尿病患者的管理中,血糖监测的作用不容忽视,它将有助于为患者确定和调整糖治疗方案,规范患者的生活方式。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保障,其有利于判断糖尿病的病情变化,更有利于及时掌握血糖控制的实时情况。血糖监测的结果能够具体地反映糖尿病的治疗效果,且具有时效性、准确性[25]。《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建议血糖控制欠佳的患者每天监测血糖的次数至少为4~7次,这将有助于控制病情,并提高控制水平[26]。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对于正处于药物调整阶段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的作用显而易见,其比药物治疗更有意义。大量研究已经表明血糖监测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确实有效[27-29]。血糖监测可以帮助患者调整饮食,了解日常活动的意义,掌握药物治疗的效果,甚至可以作为一种教育手段[30]。据本课题组的调查,农村的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试纸、血糖监测仪等价格较贵,大多数患者不能较好地自我监测血糖,依赖于社区医院。因此对参与本项目的人群,免费提供每月1次的血糖测定。在糖尿病患者的管理中,应加强血糖监测相关知识的教育,开展社区服务站血糖测定的工作,增加门诊或电话随访次数,督促患者进行血糖监测,使血糖监测成为糖尿病患者的自觉行动,并让患者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自我血糖管理模式。

综上所述,医院-社区一体化糖尿病管理模式符合我国医疗卫生的现状,且行之有效,值得推广。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患者综合管理的保障,其可以准确地反映患者的病情控制状况,有利于糖尿病的指导治疗,且有利于患者的个体化教育。在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饮食控制和加强锻炼意义深远,同时血糖检测可以为其病情评估提供科学依据。糖尿病患者治疗管理中仍有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的工作,并积极进行随访。

[参考文献]

[1]internationalDiabetesFederation.Diabetesatlas(thirdedition)[R].2007.

[2]薛柏余,朱国宁,崔伯艳,等.高龄糖尿病患者泌尿外科围术期血糖监测管理及术后护理[J].护理杂志,2010,27(4):282-284.

[3]王鑫蕾,崔世维,顾云娟,等.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情况与控制现状的相关性分析[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36(4):264-266.

[4]朱美英.社区-医院-体化糖尿病管理模式的效果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0,26(6):460-462.

[5]王晨秀,霍亚南,王卫庆,等.社区中老年人群糖尿病患病现状调查以及治疗、达标状况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10):1786-1789.

[6]张桂荣.对糖尿病患者实施自我管理健康教育的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5(23):112.

[7]高志娟,马翠霞.糖尿病慢性病管理门诊运作模式探讨[J].现代医院,2011,7(11):153-154.

[8]王天歌.中国成人糖尿病流行与控制现状及危险因素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4.

[9]站义强,余金明.北京居民糖尿病患病率及相关知识行为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1):19-21.

[10]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70-780.

[11]王爱民,徐向进,张玲,等.一体化教育管理模式在糖尿病治疗教育管理中心的实施效果[J].护理s志,2011,28(12):47-49.

[12]从继叮邢秋玲,赵岳.2型糖尿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自护行为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7):704-706.

[1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1[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

[14]刘婷,王惠连.2型糖尿病病人血糖达标率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2,26(27):2497-2499.

[15]ashcroftFm,Rorsmanp.Diabetesmellitusandtheβcell:thelasttenyears[J].Cell,2012,148(6):1160-1171.

[16]许樟荣.综合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是降低糖尿病死亡率和医疗费用的关键[J].药品评价,2012,9(1):32-34.

[17]沈伟珍,武桂英,赵新平,等.社区全科团队对糖尿病综合防治管理的组织与实施[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8,24(12):800-803.

[18]刘丽梅,李蓬秋,张学军,等.272例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压、血脂达标情况调查分析[J].四川医学,2013,34(1):172-173.

[19]SharonHS,JudithFC,CatherineCC.poorcontrolofriskfactorsforvasculardiseaseamongadultswithpreviouslydiagnoseddiabetes[J].Jama,2004,291(3):335-342.

[20]michaelmw,ellenm,alanmZ,etal.Differencesincontrolofcardiovasculardiseaseanddiabetesbyrace,ethnicity,andeducation:U.S.trendsfrom1999to2006andeffectsofmedicarecoverage[J].annintmed,2009,150(5):505-515.

[21]wanQ,HarrismF,JayasingheUw,etal.Qualityofdiabetescareandcoronaryheartdiseaseabsoluteriskinpatientswithtype2Dminaustraliangeneralpractice[J].QualSafHealthCare,2006,15(2):131-135.

[22]millsRD,SchwartzF,ShubrookJH.evaluationofdiabetesmanagementinaruralcommunityhospital[J].endocrpract,2008,14(1):50-55.

[23]马晓静,孙庆毅,包玉倩,等.糖尿病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初步探索[J].上海医学,2010,33(7):685-686.

[24]秦清华.糖尿病医院社区-体化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教育,2013,29(7):636-637,640.

[25]《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编写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78-79.

[26]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

[27]HelgesonVS,Honcharuke,BeckerD,etal.afocusonbloodglucosemonitoring:relationtoglycemiccontrolanddeterminantsoffrequency[J].pediatricDiabetes,2011,12(1):25-30.

[28]BarnardKD,YoungaJ,waughnR.Selfmonitoringofbloodglucose-asurveyofdiabetesUKmemberswithtype2diabeteswhouseSmBG[J].BmCResnotes,2010,3:318.

[29]金琰.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频率的初步探讨[J].中外医疗,2013(32):193-195.

慢性病监测的意义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湖南省第六工程有限公司建设医院2011年3月到2013年3月收治的75例CHF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病程≥0.5年;③临床诊断为CHF;④排除心力衰竭Ⅰ级,患有甲亢、胃肠道出血、其他器官系统有严重疾病等患者。其中,男性51例,女性24例,年龄34~81岁,平均(62.3±1.52)岁。按照患者的心力衰竭程度分为3组:a组25例(Ⅱ级)、B组31例(Ⅲ级)、C组19例(Ⅳ级)。另选42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17例,年龄32~83岁,平均(63.5±1.63)岁。4组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的对比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血常规和血生化指标检查,分析CHF病情程度与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之间的关系、RDw与心力衰竭预后的关系。

1.3心功能等级标准

Ⅰ级:体征不明显,在日常生活中偶发呼吸困难、心悸和乏力;Ⅱ级:经常感到不适,日常生活中可见呼吸困难、心悸和乏力;Ⅲ级:在活动中可见呼吸困难、心悸,在体力活动中感觉明显不适;Ⅳ级:经常感到呼吸困难、心悸和乏力,不能进行正常的体力活动。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采用t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4组研究对象

RDw情况比较a、B、C3组患者的RDw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患者心力衰竭的程度越高,RDw也越高,3组患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CHF患者中RDw正常与增高患者病死率情况比较

在本组75例CHF患者中,RDw增高者的病死率显著高于RDw正常者(p<0.05)。

3讨论

慢性病监测的意义篇6

【关键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B型脑钠肽;D-二聚体

ClinicalSignificanceofBtypenatriureticpeptideandD-dimerinpatientswithChronicpulmonaryHeartDiseaseDetection/GUoChun-xia.//medicalinnovationofChina,2013,10(35):001-003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B-typenatriureticpeptide(Bnp)andD-dimer(D-dimer)levelsinpatientswithchronicpulmonaryheartdisease(CpHD)andanalyzeitsclinicalsignificance.method:plasmaD-dimercontentbynephelometryandB-typenatriureticpeptidelevelsbyimmunofluorescenceassayweredetectedinpatientswithsimple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chronicpulmonaryheartdisease(CpHD)inacuteexacerbationandremissionrespectively,pHvalue,pao2andpaCo2weredeterminedbybloodgasanalyzer.DifferencesofthecontentofBnp,theD-dimerlevelsandarterialbloodgasanalysiswereobservedandcomparedamongthegroups.Result:plasmaD-dimercontentinpatientswithchronicpulmonaryheartdiseaseinacuteexacerbationandremissionwere(2.74±0.87)μg/L,(2.09±0.77)μg/Lrespectively,theywere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inpatientswithsimple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1.67±0.65)μg/L],there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differences(p

【Keywords】Chronicpulmonaryheartdisease;B-typenatriureticpeptide;D-dimer

First-author’saddress:theFirstpeople’sHospitalofShangqiuCity,Shangqiu4761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35.001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pHD)是由肺组织、肺动脉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的肺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扩张、肥大,伴或不伴右心衰竭的心脏病。此病呈缓慢进行性发展,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多在40岁以上发病,并伴着年龄的增大而增高[1]。近年来,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加和人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改变,CpHD发病率逐年增高,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CpHD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延缓病理性改变进展和降低病死率至关重要。B型脑钠肽(Bnp)是在心室容积扩张和压力负荷增加时,主要由左心室分泌的心脏神经内分泌激素,具有扩张血管、利钠、利尿、降低肺循环及周围循环的血管张力,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及抗利尿激素等作用,已成为诊断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判断预后的重要血清学依据[2]。D-二聚体(D-dimer)是在急性肺栓塞初筛中的重要化验室指标,但同时有报道表明在慢阻肺、肺心病及呼吸衰竭患者中血浆中的D-二聚体水平会升高[3-6]。本研究通过对CpHD患者急性加重期和临床缓解期患者B型脑钠肽(Bnp)和D-二聚体(D-dimer)的水平进行检测,探讨其对CpHD患者的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09年10月-2011年10月呼吸科56例诊断为CopD住院患者为单纯性CopD组,其中男35例,女21例,平均(73±5)岁,诊断均符合我国2007年CopD诊断指南标准和分级[7]。CpHD急性加重组患者37例,其中男24例,女13例,平均(67±6)岁。临床缓解组32例,其中男22例,女10例,平均(65±7)岁,诊断均符合《全国第二次肺心病专业会议》(1977年,大连市)诊断标准[8],所有患者均排除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及血栓性疾病,且无高血压、肿瘤,原发性心、脑、肝、肾及内分泌疾病,入院前1周内未服用利尿剂、强心剂和血管活性药物。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Bnp采用干式快速免疫荧光法,用triage诊断仪定量测定,仪器和试剂美国博适(Biosite)公司提供。用免疫荧光法在日本SystemCa1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上进行D-二聚体的检测,试剂为原装配套试剂。动脉血气分析用美国aVL-omniV型血气分析仪测定pH值、动脉血氧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

2结果

CpHD患者急性加重期和缓解期Bnp、D-dimer含量均高于单纯性Cop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pHD)是指慢性肺胸疾病或肺血管慢性病变,逐渐引起肺动脉高压,进而造成右心室肥大,最后发生心力衰竭的一类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常见病、多发病。患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随年龄增长而患病率增高。寒冷地区、高原地区、农村患病率高。据流行病学调查,在我国肺心病的发病率较高,人群中的平均患病率为0.48%,尤以东北和西南地区较多,在各种器质性心脏病中,已由第2位上升到首位[9]。因此,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对延缓病理性改变进展和降低病死率至关重要。

Bnp是1988年由日本的su-doh等从猪脑中分离纯化的一种利钠肽,具有强大的利钠、利尿、扩血管、降低血压、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及抗利尿激素等作用的作用[10]。Bnp由32个氨基酸组成,主要由左、右心室肌分泌在左、右心室压力与容量负荷增加时,血浆Bnp水平可迅速升高,不仅是左心衰竭的敏感指标,也是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功能不全的敏感指标之一[10]。本研究显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急性加重期的Bnp水平高于临床缓解期患者和单纯性CopD患者,且与paCo2呈正相关,与pao2呈负相关,提示Bnp参加了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可以作为评价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这与国内相关报道一致[11-12]。对各组动脉血全分析显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组paCo2显著高于其他两组,提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paCo2的升高可以促进Bnp的合成和分泌,pao2显著低于其他两组,有学者证实了缺氧能刺激血浆Bnp的合成和分泌;另外,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由于肺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并且长期慢性缺氧,致使长期Co2潴留,代偿性红细胞增生,致使血容量增多,使心室压力增大分泌Bnp,而急性加重期由于呼吸衰竭、感染等因素,使压力负荷,容量负荷的增加较缓解期更明显。另外,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肺毛细血管网严重破坏,而Bnp主要在在肺循环代谢,因此,肺脏对Bnp的清除能力下降,也是Bnp水平升高的机制之一。因此,动态监测Bnp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D-dimer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Ⅲ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它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正常人血浆中此种降解产物含量甚微,伴有微血栓形成许多疾病都可导致D-dimer增高;因此,D-dimer水平升高是继发性纤溶亢进的特有指标,是临床上用于证实体内是否存在继发纤溶的一种特异性指标[1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由于长期反复的炎症,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等的刺激和损伤,导致血管内皮受损和组织因子释放,激活凝血系统,形成高凝血症和纤溶亢进[14]。因此,肺心病患者尸检结果发现,肺动脉血栓的发病率约为90%,均是继发于血液高凝状态,而非脱落血栓栓塞,即自身动脉血栓形成,其结果导致继发纤溶亢进[15]。本研究显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D-dimer水平显著高于单纯性CopD组和临床缓解组,说明D-dimer增高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病例生理改变的结果,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

综上所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浆Bnp、D-dimer含量均高于临床缓解组和单纯性CopD组,提示Bnp和D-dimer增高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病理生理改变的结果,联合检测Bnp、D-dimer水平变化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病情变化、疗效监测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德志,王艳春.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中药静脉治疗[J].中国医药指南,2011,22(1):8.

[2]BergerR,Huelsmanm,StreckerK,etal.B-typenatriureticpeptidepredictssuddendeathinpatientswithchronicheartfailure[J].Circulation,2002,105(20):2392-2397.

[3]李春辉,刘剑立,何瑞.肺栓塞的诊断与治疗进展[J].沈阳部队医药,2007,20(2):131.

[4]胡云建,陶凤荣,王厚东,等.D-二聚体测定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2002,25(2):95.

[5]李冰.D-二聚体在肺栓塞初筛诊断中的意义[J].中国实用医学,2008,3(23):124-125.

[6]郝迅涛.D-二聚体对肺栓塞与慢阻肺、肺心病急性发作期鉴别的临床价值[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8,12(3):85-86.

[7]姚婉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8]1977年全国第二次肺心病专业会议.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诊断标准[J].山西医药杂志,1982,11(1):35-39.

[9]李国玲,李威.Bnp在肺源性心脏病并心力衰竭患者中临床应用价值的探讨[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7,30(2):53-54.

[10]邵燕儿.血浆B型脑钠肽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治疗的监测意义[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12):107-108.

[11]pruszczykp.n-terminalpro-brainnatriureticpeptideasanindicatorofrightventriculardysfunction[J].JCardFail,2005,11(5):S65-S69.

[12]戴金权,杨志明.脑利钠肽浓度在老年危重病患者心功能评价中的意义[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20):3533.

[13]勇春明,毛拥军,王晓青,等.脑钠肽对老年肺心病患者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价的临床意义[J].山东医药,2008,48(25):20-21.

[14]刘超峰.D-二聚体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心病患者中表达的临床意义[J].当代医药,2012,18(21):43-44.

慢性病监测的意义篇7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二聚体临床应用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276

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过程中,因其不同时期及溶栓前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存在变化,该变化对临床诊断和指导溶栓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资料与方法

2006年1月~2011年1月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为DVt的患者及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伴大隐静脉曲张(CVi)患者(术前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深静脉通畅,排除DVt)各40例。40例DVt患者入院时均经连续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其中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龄61±16岁;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2例,右下肢肢深静脉血栓形成8例。按病程长短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期为发病在15天以内27例,慢性期为发病15天以上13例。40例同期来诊的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伴大隐静脉曲张患者为对照组,术前作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深静脉通畅,排除DVt,其中男29例,女11例;平均年龄58±19岁;术前常规检查排除心、脑血管及血液方面有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疾患。所有患者检测前l周内均未应用抗凝和(或)溶栓药物。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检测方法:采用免疫测定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参考范围:血浆D-二聚体含量正常值0~300μg/L;两组均采用专用D-二聚体试剂盒。

统计学处理:结果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两组数据进行组间配对t检验。

结果

DVt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698±300μg/L,对照组243±100μg/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Vt组急性和慢性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分别为965±350μg/L和458±111μg/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讨论

近年来,彩色多普勒超声逐渐成为诊断DVt的首选方法,其无创和可重复检查的特点,诊断符合率可达80%~97%[1]。然而其属影像学诊断,不能确定在血栓存在的情况下机体是否处于纤溶过程中。通过定期监测血浆D-二聚体含量,则可了解体内有无DVt及纤溶亢进。血栓形成时纤溶系统被激活生成纤溶酶,纤溶酶可降解交联的纤维蛋白,降解后逐渐产生许多碎片,最易被监测到的降解产物之一就是血浆D-二聚体。血浆D-二聚体作为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降解产物,其含量水平的升高反映机体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利用免疫测定法检测D-二聚体,对血栓栓塞性疾病具有重要的早期诊断价值,并能够反映疾病的发展变化、严重程度,判断疗效及预后,对于监测血栓形成过程或抗凝、溶栓疗效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本组免疫测定法检测结果显示,血浆D-二聚体含量在DVt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急性期的DVt组也明显高于慢性期的DVt组。若血浆D-二聚体含量高于300μg/L,即可考虑体内有血栓形成,并说明机体处于血栓形成和纤溶过程。此时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慢性期都应进行抗凝和溶栓治疗[2]。若血浆D-二聚体含量低于300μg/L,则基本可排除体内血栓形成,但此时不能排除陈旧性血栓存在的可能。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对急性DVt的诊断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对慢性期仍有新血栓正在形成的患者同样有高度的敏感性,且可据D-二聚体含量高低变化监测和指导抗凝和溶栓治疗[3]。在诊断DVt过程中,联合采用D-二聚体和临床表现作为首要的筛选指标,可简化整个诊疗程序,不失为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这样不仅提高了诊断效率,而且降低了诊断费用,也较血管造影等方法更安全、快速。

总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检测血浆D-二聚体含量对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大志,李世忠,郝茵,等.D一二聚体检测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临床麻醉学杂志,2008,2(2):138.

慢性病监测的意义篇8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血浆B型利钠肽;变化;监测

[中图分类号]R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3)04(b)-0091-02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本院心内科2010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血浆B型利钠肽(Bnp)的变化及其监测意义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心内科2010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其中,男性56例,女性24例,年龄62~89岁,平均(74.55±10.67)岁。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的诊断标准。依据nYHa心功能分级,有23例患者为Ⅱ级,18例患者为Ⅲ级,39例患者为Ⅳ级;在基础疾病方面,有33例患者为高血压,25例患者为冠心病,9例患者为扩张型心肌病,13例患者为风湿性心脏病。所有患者在入院前2周均没有接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治疗,也没有既往甲状腺疾病、肝炎史,没有用过胺碘酮等会对甲状腺功能造成影响的药物,将其作为观察组,另选30名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入院后给予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患者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测定。清晨让两组患者空腹,取其静脉血,然后运用酶联免疫法(eLiSa)对各组患者的血浆Bnp水平进行监测[1]。

1.3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用t检验均数比较,用方差(x±s)分析组间比较,用相关回归分析对不同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浆Bnp水平和心功能分级的关系及各心功能组治疗前后血浆Bnp水平比较

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各心功能不全血浆Bnp水平明显偏高,二者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和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浆Bnp水平较低,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1。

2.2血浆Bnp水平和超声心动图参数的关系比较

和LVeDD在55mm以上的患者相比,LVeDD在55mm以下的患者的血浆Bnp水平明显较低,二者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和LVeF在40%以上的患者相比,LVeF在40%以下的患者的血浆Bnp水平明显较大,二者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如果LVeDD增加,LVeF减低,患者的心功能下降,那么患者的血浆Bnp水平就会升高,血浆Bnp水平和LVeDD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而和LVeF呈负相关关系。具体情况见表2。

2.3不同病因造成的同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浆Bnp水平比较

在血浆Bnp水平方面,冠心病患者最高,心律失常患者最低,其他患者居中,这说明随着心力衰竭程度越重,血浆Bnp水平越高。具体情况见表3。

3讨论

心力衰竭的发生和进展受到神经体液系统过度激活的深刻影响,在急性期,它能够代偿心力衰竭时的血流动力学障碍,但是如果过度激活持续了较长时间,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就会受其不良影响发生改变,这样会进一步减退患者的心脏功能[2]。

血浆B型利钠肽(Bnp)的主要作用是利尿、扩张外周血管、即按托anS与RaS系统活性等,因此可以把Bnp当做RaS的天然对抗系统[3]。本研究中,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各心功能不全血浆Bnp水平明显偏高,二者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随着心力衰竭程度越重,血浆Bnp水平越高,这就说明血浆Bnp水平和心功能分级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有不稳定的tatttat序列存在于Bnp的核酸序列中,其信使Rna具有较快的转换速度,在极短的时间内便能合成Bnp,在心室的容量和压力负荷中直接、成比例地反映出来。筛选心力衰竭的一个重要的极为有价值的指标就是血浆Bnp水平[4]。Cowie等医学学者发现,在心力衰竭的诊断方面,如果血浆Bnp水平在76pg/mL以上,那么就可以达到97%的敏感性和84%的特异性[5-6]。由于Bnp有一个重要的生理作用就是对抗angⅡ,这说明如果Bnp升高,就有可能对将患者心力衰竭时RaS系统过度激活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行一定程度的削弱。

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了3个月的随访,发现患者的血浆Bnp水平得到了显著的降低,但是心脏超声指标并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和心功能没有得到有效改善的患者相比,心功能改善的患者的血浆Bnp水平下降幅度将大,这说明了和心脏超声指标相比,血浆Bnp水平具有更高的敏感性[7-8]。由于Bnp能够被快速合成和释放,能够对心脏功能进行及时有效的反映,检测速度快,并且便捷有效,因此可以作为对慢性心力衰竭进行评定的一个重要指标。

综上所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型利钠肽水平升高是患者早期心功能受损的敏感指标,对快速诊断和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及迅速判断心衰严重程度有极为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任节,段宝祥,毛建华,等.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血脑钠肤水平与心功能的关系[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8,13(5):421.

[2]许明正,陈聪,周学禄,等.B型脑钠肽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诊断价值[J].江苏大学学报,2008,14(5):404-405.

[3]王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脑钠素浓度变化的临床价值[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9,8(4):35-38.

[4]任明,柳茵,刘维军,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利钠肽、内皮素-1水平与心功能状态的关系[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19(16):3023-3026.

[5]张七一,宋文宣,曲彦.心血管病合理用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9-30.

[6]吴小盈.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型利钠肽的测定及治疗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5,14(6):58-59.

[7]鲍然,宋树伟.定量检测神经末端脑钠肽与老年心力衰竭的相关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10):23-25.

慢性病监测的意义篇9

[关键词]脑电图监测;病毒性脑炎;诊断;预后

[中图分类号]R51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1)27-106-02

applicationValueofeeGmonitoringintheDiagnosisandprognosisofViralencephalitis

YanGYinghong

eCGLaboratoryofpeople'sHospitalofFenghuaCityinZhejiangprovince,Fenghua3155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applicationvalueofeeGmonitoringinthediagnosisandprognosisofviralencephalitis.methodsall78casewithviralencephalitisclinicallydiagnosedandwithcompleteclinicaldataweretaken24hambulatoryeeG(aeeG)monitoring,andcomparedwiththeconventionaleeG(ReeG)group.ResultsabnormalityrateofReeG(51.28%)andthedetectionrateofepilepticdischarge(25.00%)weresignificantlylowerthanaeeG(89.74%,68.57%),thedifferences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1).aeeGmonitoring8caseswerenormalanddidnotoccursequelaeanddeath,eeGabnormaldegreeandprognosiswereroughlyparallel.theepilepticdischargeoccurredin15caseswhenawake,33casesoccurredduringsleepofthe48patients,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1).ConclusionComparedwithReeG,aeeGonabnormaleeGmonitoringinviralencephalitisismoresensitiveandmoreaccurateonprognosis,hasahighconsistencyinclinicalconditionandprognosisandhasahighervalue.injudgingtheseverityofdiseaseandassesstheprognosis.

[Keywords]eeGmonitoring;Viralencephalitis;Diagnosis;prognosis

病毒性脑炎是临床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毒种类多,临床表现复杂,病情轻重不一,由于目前并无特异性病原学诊断方法,早期鉴别诊断非常困难,尤其以精神异常为首发症状时,易被误诊而延误治疗,导致死亡或神经系统后遗症[1]。尽管脑电图(eeG)并非特异性诊断指标,但其改变早于脑脊液、mRi和头颅Ct的变化,对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价值已得到大量研究充分验证[2,3]。但关于动态脑电图(aeeG)监测的报道仍然较少。为探讨aeeG监测在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应用价值,我院对临床资料完整并经临床确诊的78例病毒性脑炎患者进行24haeeG监测,并与常规脑电图检查(ReeG)进行对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6月~2010年6月收治的病毒性脑炎患者78例,均根据病史、体征、脑脊液、头部Ct和/或mRi诊断,并排除结核性脑膜炎及化脓性脑膜炎。其中男40例,女38例;年龄6个月~52岁,其中婴儿(<1岁)5例,幼儿(1~2岁)6例,学龄前儿童(3~6岁)22例,学龄儿童(7~12岁)12例,少年(13~17岁)10例,成人(≥18岁)23例;起病至就诊时间2h~3d,其中24h内就诊31例,1~3d就诊47例;伴有发热51例,头疼45例,嗜睡36例,呕吐48例,抽搐10例,意识障碍9例,偏瘫3例,脑膜刺激征阳性42例,病理反射阳性26例。外周血象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47例,分类淋巴细胞增高,细胞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脑脊液检查60例,异常24例,主要是蛋白及细胞总数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脑脊液离心涂片检查未发现致病菌,脑脊液培养阴性;头颅Ct检查50例,异常15例;mRi检查48例,异常25例。

1.2方法

采用秦皇岛康泰医学系统有限公司生产的CmS4000动态脑电监护仪,按照国际10~20系统安置头皮银电极,采用双极16导联描记,描记时间24h。采用盘状电极,涂以电极膏,用火棉胶吹干固定。首先在医生监视下行ReeG描记30min,根据患者年龄、合作程度行睁闭眼反应、闪光诱发及3min过度换气诱发试验,以作自身对照。之后进行24haeeG监测,时间为第1天的上午8时至第2天上午8时。记录24h后,在回放系统实时重放分析清醒、睡眠期及诱发试验的脑电图,并选择无干扰及异常的脑电波形打印。在首次检查14~80d内再次复查aeeG。ReeG和aeeG诊断均参照黄远桂编著的《临床脑电图手册》[4],分为4级:正常、轻度异常、中度异常及重度异常。

1.3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ReeG和aeeG脑电图异常率比较

ReeG异常率为51.28%(40/78),其中痫样放电10例(25.00%),非特异性异常30例(75%);aeeG异常率为89.74%(70/78),其中痫样放电48例(68.57%),非特异性异常22例(31.43%)。ReeG脑电图异常率和痫样放电检出率均明显低于aee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7.75、39.63,p<0.01)。见表1。

表1ReeG和aeeG脑电图异常率比较

方法例数正常轻度异常中度异常重度异常异常率(%)

ReeG78381024651.28

aeeG78824361089.74a

注:a与Ree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ReeG和aeeG脑电图异常程度与预后的关系

aeeG脑电图正常8例未发生后遗症和死亡,脑电图的异常程度与预后大致平行;而ReeG脑电图正常38例发生后遗症3例。见表2。

表2ReeG和aeeG脑电图异常程度与预后的关系[n(%)]

异常程度方法例数后遗症死亡

正常ReeG/aeeG38/83(7.89)/00/0

轻度异常ReeG/aeeG10/241(10.00)/00/0

中度异常ReeG/aeeG24/361(4.17)/3(8.33)2(8.34)/0

重度异常ReeG/aeeG6/102(33.33)/4(40.0)2(33.33)/4(40.00)

2.3aeeG监测表现

①痫样放电出现时间:aeeG监测48例痫样放电病例中,清醒时出现15例(31.25%),睡眠中出现33例(6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0,p<0.01)。②死亡患者表现:3例双前部导联高幅δ波双枕低电压,1例高幅棘慢波间断电静息逐渐延长,最后全部导联电静息临床死亡。③存活者表现:双侧弥漫高幅δ波49例,睡眠生理波消失44例(临床症状较重,预后好转者复查仍显示θ波背景节律),睡眠波存在5例(临床症状较重3例,复查转为正常,临床治愈)。阵发δ波5例,存在睡眠生理波(复查3例显示正常,临床治愈)。局灶δ波2例(左额、中央、顶1例;双额、颞1例),存在睡眠生理波。双侧弥漫高幅θ波18例,存在睡眠生理波。

3讨论

临床上由于病毒性疾病病原学检查的特殊困难性,病毒性脑炎的诊断至今尚无特异性指标,往往需要依靠辅助检查。eeG属神经细胞电生理检查,任何原因导致的脑神经元群异常放电均可引起eeG异常,能灵敏反映大脑功能的障碍程度,是一种较为准确和客观的预测脑损伤的指标[5];同时,eeG是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重复性强,易被患者接受。因此,eeG在病毒性脑炎的鉴别诊断和预后评估中具有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但临床许多医生发现并不是每一次检查脑电图都会异常,尤其是检查以精神症状为主的脑部疾病时,阳性率甚至低于50%[6]。本文资料显示,ReeG检查脑电图异常率为51.28%。这是因为病毒性脑炎异常脑电波信号(阵发性慢波、痫样放电)的发放并不是持续的,而是阵发性的,呈非连续性的短暂爆发形式出现[7]。而由于ReeG描记时间较短,很难捕捉到这种发作期的脑电图改变特别是睡眠生理波的变化,而这种改变恰恰是病毒性脑炎早期诊断、判断预后的重要依据。

随着医学技术和医学工程的进步,aeeG监测的应用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aeeG监测时间更长,能记录到患者各种自然生活状态下的脑电活动,尤其是包括了痫样放电明显多于清醒时的自然睡眠状态,捕捉异常的脑电活动机会增大,提高了阵发性慢波及痫样放电的检出率,弥补了ReeG监测时间短的缺陷。本文研究结果显示,aeeG脑电图异常率和痫样放电检出率均明显高于Ree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这表明,相比ReeG,aeeG在病毒性脑炎的辅助诊断方面更敏感。而分析两种方法脑电图异常程度与预后的关系,aeeG脑电图正常8例未发生后遗症和死亡,aeeG脑电图异常程度与预后大致平行,而ReeG脑电图正常38例发生后遗症3例,一致性较差。这表明,在病毒性脑炎的预后评估准确性方面,aeeG优于ReeG。

本研究还观察到,睡眠生理波不清楚占59.5%,提示睡眠节律紊乱是病毒性脑炎患者脑电图的重要特点。郭阳等[8]报道睡眠生理波不清楚常提示临床症状较重,恢复较慢,而睡眠波存在者即使临床症状较重,经及时治疗,病情亦可逆转。本研究支持这一观点。另外,本组死亡4例中有3例双前部导联高幅δ波双枕低电压,仅1例高幅棘慢波间断电静息,最后全部导联电静息临床死亡。与郑东等[9]的报道相符。这提示,依据aeeG能早期准确预测病毒性脑炎患者死亡。此外,本组aeeG监测均表现为θ波或δ波活动,病情轻者以θ波为主,重者出现δ波增多或局限性慢活动,且随病情好转亦随之恢复正常。因此,无论何种年龄,若aeeG出现弥漫性高中幅θ波或δ波,应高度怀疑病毒性脑炎,对表现为低波幅慢波活动者或δ波者,应进行积极治疗,以减少后遗症或死亡的发生。

综上所述,相比ReeG,aeeG监测病毒性脑炎脑电图异常更敏感,预后评估更准确,与临床病情、预后有很高的一致性,对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及评估预后有较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陈英石.病毒性脑炎伴精神行为异常51例临床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9,26(4):638-639.

[2]马烨,张晓琴.脑电图、头颅Ct改变在小儿病毒性脑炎诊断及预后中的评价[J].陕西医学杂志,2009,38(7):902-903.

[3]姚盛钧,覃辉明.动态脑电监护在病毒性脑炎中的临床价值[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2(16):64-65.

[4]黄远佳,吴声伶,粟秀初.临床脑电图学[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269.

[5]黄友卫.脑电图在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及预后评估[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11):92-93.

[6]秦效彩,韩金燕.168例癫痫患儿动态脑电图及常规脑电图监测分析[J].山东医药,2008,48(23):37-40.

[7]HamonJuandemJt,Camarapa.trypamosomiasia:Determinationofgroupsofpatientsfromclinicalandelectroephalographicdata[J].neurophysiolClin,1995,25(4):196-197.

[8]郭阳,张辉,庄凤英,等.动态脑电图和磁共振成像在病毒性脑炎中的应用[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2,31(4):35-36.

慢性病监测的意义篇10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胆碱酯酶肝纤维化

本研究通过检测各型慢性乙肝(CHB)和乙肝后肝硬化(LC)患者Che、透明质酸酶(Ha)、人Ⅲ型前胶原(HpCⅢ)及Ⅳ型胶原(ⅣC)水平,旨在探讨这些检测指标在CHB病变过程中的意义,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此疾病提供科学依据,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研究观察对象为2006年3月~2008年7月,收入景德镇第二人民医院感染科以及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CHB和LC患者320例,其中男202例,女118例,平均年龄(41.8±14.6)岁。病理诊断分型,按照2001年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交流会议修订的标准划分,其中CHB233例(轻度92例、中度75例、重度66例),LC患者87例(按Childpugh分级,a级38例、B级26例、C级23例)。所有病例为乙肝两对半“大三阳”或“小三阳”,无合并甲、丙、丁、戊型等其他病毒性肝炎,无酒精性、药物性、自身免疫性或代谢性肝病;正常对照组选自某机关体检正常的健康者50例,男32例,女18例,平均年龄(39.2±12.3)岁。

1.2方法患者入院后第2d空腹抽静脉血2ml,正常对照组空腹抽静脉血2ml,所有标本以4000r/min离心10min后吸取血清备用。Che于2h内用贝克曼CX5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所用的试剂盒由上海科华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提供。Ha、HpCⅢ、iVC用贝克曼LG200全自动化学发光仪测定,试剂盒由北方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操作方法按说明书进行并做质量控制。

1.3统计学方法用SppS12.0统计软件包处理,实验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q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

2结果

2.1CHB组及对照组血清Che、Ha、HpCⅢ、ⅣC结果各组CHB患者血清Che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Ha、HpCⅢ、ⅣC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慢性乙肝病患者血清Che水平的变化与Ha、HpCⅢ、ⅣC呈显著负相关。

2.2CHB及LC患者Che、Ha、HpCⅢ、ⅣC的变化趋势各组CHB患者血清Che与Ha、ⅣC、HpCⅢ,随病情加重异常率呈显著性变化趋势。各级LC患者血清Che水平逐级降低,Ha、ⅣC、HpCⅢ水平逐级升高,随病情加重呈显著性变化趋势。

3讨论

血清胆碱酯酶主要是pche,aChe含量甚微。血清Che由肝实质细胞合成并迅速释放入血液中,肝实质细胞损害时,此酶合成减少,酶活力下降,其下降程度与病变程度呈正相关,与肝脏损害程度呈正相关。血清胆碱酯酶可反映肝脏的合成和储备能力,长期的血清Che下降提示肝病恶质变。

Ha主要由肝脏内皮细胞摄取分解,少量小分子由肾小球滤过。Ha可作为进行性肝损伤的一种特征性的生化指标,对各型CHB患者肝脏纤维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监测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Ha含量的持续观察,更能反映肝纤维化病变的程度。HpCⅢ增加是反映肝脏纤维化的另一个重要指标。血清中HpCⅢ增高,可直接反映肝脏纤维化的活动性。ⅣC是基膜网状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肝细胞内合成后,直接以前胶原形式参与肝细胞间质的构成,血清ⅣC浓度与肝细胞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

研究结果显示,CHB患者随着临床病变的进展,血清Che水平逐渐降低,血清Ha、HpCⅢ、ⅣC水平逐渐升高,Che与Ha、ⅣC、HpCⅢ呈负相关。故血清Che水平降低和Ha、ⅣC、HpCⅢ水平升高,都反映肝脏损害的加重程度。CHB患者肝细胞变性坏死,肝功能受损,间质炎症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正常肝细胞数量减少,肝细胞合成Che减少,血清Che水平降低和Ha、ⅣC、HpCⅢ水平升高。由于肝细胞具有很强代偿功能,常规肝功能检查难于诊断早期肝脏纤维化,而肝活检又是创伤性检查,患者痛苦难于接受,更不可能对其病程进行动态观察。因此,临床对CHB患者进行Che与Ha、HpCⅢ、ⅣC组合检测,对肝脏实质损伤的诊断,CHB预后及隐匿性肝脏纤维化进展的监测有十分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