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数学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十篇数学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十篇

数学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3:47

数学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篇1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问艺术

一、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艺术的重要性

数学是一门具有极强的逻辑性、严密性和科学性的学科,且其又有抽象性及枯燥性的特点,使得学生在对日常数学学习中兴趣较为贫乏。同时初中学生又属于情感与理智极不协调的时期,对于其喜欢的事物积极性极高,而不感兴趣的事物则是避而远之。但是由于初中数学长期以来是以传授数学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为主,若学生在基础学习时期尚未能及时调整好心态,对后续升学再造将造成不可预期的后果。随堂提问是日常教学课堂中最常见而又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之一,同时它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有学者曾提出过,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绝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随堂提问的艺术性。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也就是说只要培养了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兴趣,其自会主动地去了解、去探索和去实践。同理可证,如果用极具艺术性的随堂提问来串联整个枯燥无味的初中数学课堂,那便能将静止的学问在无形中变得生动而又活泼,并能将语言艺术之美最大可能的扩大化。生动的比喻、风趣的解释、精妙的点拨,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初中数学教学由抽象转变为具体,从枯燥无味变得津津有味,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初中数学的奥妙,从而迅速喜欢上这门学科,教学质量同样也会随之提升。

二、目前初中数学课堂上提问存在的几大问题

(一)提问的问题形式较为单一且重复提问

初中数学课程教学的主要特点是让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去学习数学知识并了解及掌握数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发现能力及创新能力。但有很多学校的教师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在日常教学课堂上的提问通常是以封闭式提问为主,如“这个是不是这样做的”或“这样解答对不对”,这样虽然可以有利于学生的回答,同时也可以避免耽误课时加快教学进度,但其具有强烈的暗示性,极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内心思考及自由表达的范围,使教学容易趋于个人化。而且,若长期使用封闭式提问进行教学易促使学生在上课时思维变得被动,不愿主动思考问题,从而失去了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意义。

另外有部分教师在日常教学时,习惯性的重复相同的问题及问题的答案,这极易导致教学进度的延缓,大量重要的课堂学习时间流失,课堂教学质量也随之下降。因此教师课堂教学时不能只是做一些简单的重复工作,而是应该在学生回答问题完毕后,有技巧的将其答案加以总结和提炼并以极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二)被提问的学生难易程度不合理且群体偏向性过强

部分教师由于没有及时了解到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在课堂提问时经常发生一些教学失误,如将较难的问题提给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被提出的则是较为简单的问题,久而久之这样极易伤及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同时也会耽误课堂教学的进展速度。教师应以各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认知结构为基点来设计课堂提问,从而方可使各层次的学生思维能力均得到锻炼和提高。

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各有不同,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时常因此耽误教学进度,日积月累的情况下导致教师在教学提问时偏向性越来越强,促使许多成绩较差的学生产生了惰性思想,心想“反正问不到我”便不再主动去思考课堂上的问题。从而使得各学生的学习偏向性越来越强,给后续的升学再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

三、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提问艺术性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的学科,它是数学学习道路上最大的敌人,所以许多人曾因此对数学学习望而却步。但是有心理学家曾指出,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活动正是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其这点心理特征,适时的结合教材进行提问,现将笔者近年来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一)提问的问题形式上采用――开放式问题

据各大学校普遍采用的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显示,其主要是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至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日常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时应多采用开放式问题来进行提问。开放式问题相对而言比较具有谈话技巧,与封闭式问题恰恰相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谈话的趣味性,同时开放式问题基本上等同于问答题,其不能用仅仅一两个词组来回答问题,需学生学会组织语言来进行概括说明,并且其答案也没有唯一性,学生的回答只需合理就行。所以若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提问的问题形式多采用开放式问题的话,其可尽最大可能的提高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二)提问出的问题设计上采用――统筹兼顾

针对学生对初中数学的学习掌握情况各有差异,教师应该以灵活设计随堂提问为主。在教学活动开展前,教师不仅需做好备课工作,更应该提前分析了解班级上所有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力争做到在备教材的同时也将学生备好。按照北师大版数学教材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学习掌握情况,并联系实际生活来设计教案。教师在正式上课时,更需保持一视同仁不偏不倚的原则来对待所有学生,不能有半点倾斜。在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下提出难易适宜的问题,尽最大可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课堂提问的讨论中去,让全体学生均感受到自己已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激发其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及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云飞.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0).

数学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篇2

关键词:初探高中数学教学提问艺术

解决问题是数学的核心,提出问题是关键,提问则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师生交流活动。提问包括了老师向学生提问和学生对未知内容的渴望而提出的疑惑。《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进行;在教师指导或引导下的数学化过程、再创造过程而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营造师生互动环境。

目前课堂提问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随意提问,实效不高。提的问题没有事先预设,没有紧扣重点难点,大多是识记性问题,学生可照本宣读。(2)满堂提问,适得其反。教师原先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学生上课分心,学生上课时过度紧张,时间长了,学生的紧张度消失了,思维停滞了,教师的提问就失去了意义。(3)自问自答,形同虚设。教师提出问题后没有将适当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和质疑,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了限制,形成了“等”和“照抄”的模式。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课堂情况、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学习状态,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这对启发学生的思维、改变老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率有着很大的作用。结合自身在课堂教学时的提问方面有几点感触。

一、课堂提问应有明确的目标

课堂提问要体现出四个基本作用:促进学习、评价学生、检查效果、调控教学。课堂提问应有明确的目的,便于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内容应结合教学目的,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来进行设置。所以,课堂提问忌不分主次轻重,为提问而提问,而要有的放矢,紧紧围绕重点、针对难点、扣住疑点,体现强烈的目标意识和明确的思维方向,避免随意性、盲目性和主观性。如果脱离这一点,往往会导致“问无实质,问多无趣”,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发展。

二、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趣味性

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兴趣是教学的基础,教学本身就是有兴趣的”。因此,导入新课时的提问,其目的是为了创设学习的情境,其要旨在于激发兴趣。如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中,可先讲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读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教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挨个相加呢。那么高斯是用什么方法解得这样快呢?这时学生就会出现惊疑,产生出一种强烈的探究反响,对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产生浓厚的兴趣,解决这个问题的积极性就会高涨,教学效果当然就大不一样。

三、课堂提问要适度

课堂提问要根据思维“最近发展区”原理,选择一个“最佳时机”进行.适度性原则有两方面: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和时间。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否则学生无法冷静有效地思考,反而破坏了课堂结构的严密性和完整性,但也不能没有提问,否则整堂课会毫无生机.另一方面,问题的难易程度要科学适度。没有难度或难度太大的问题,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掌握程度,合理地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在学习过正三棱锥的概念后,可马上提出:“侧棱长相等的棱锥是正棱锥吗?”而不应直接提出“底面是正多边形,侧面都是等腰三角形的棱锥是正棱锥吗?”这样的问题.

四、课堂提出问题是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题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虽然课堂提问总是由一个或几个学生来直接回答,但提问的目的却是希望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这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因此,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使问题处于大多数同学知识的最近发展区--使问题的答案成为跳起来可以摘到的苹果,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活动状态。提问固然不能过浅、过易,如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但也不能过深、过难,使回答成为少数学生的专利,甚至只能由教师自问自答,成为教师个人的独角戏,应让大多数同学都可以入手,都可以尝到成功的喜悦。

五、对学生回答问题作积极性评价

数学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篇3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提问问题

提问,是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凡经人脑思考过的东西,都会留下一定的痕迹。提问是教学授课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良好的提问艺术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师生间不断地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中,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应不断探索提问的方式,在数学课堂这样一种特殊背景下的提问艺术,以数学的角度来寻求探索学生素质发展的道路。下面,就对数学课堂提问的认识,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课堂提问的作用

1.激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强烈的求知欲

当学生的思维还没有活跃的时候,一个精心设计的问题能力激发学生思考,在认识上产生冲突,激发求知欲,在思维上处于高度自觉和主动的地位。例如在讲必修4第三章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时,提问学生:cos15°应该如何不用计算器求值呢?学生会发现以前学习过的知识(包括初中的)都无法求出这个数值,从而带着一份急切想知道答案的心态融入到这堂课中。

2.引导课堂教学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恰当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激活学生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能够让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度探索、思想碰撞、人格的升华等等。例如在温州市二模的一道题目:

例:在矩形aBCD中,aB=2,aD=6,e,F分别在aD,BC上,且ae=1,BF=3,沿eF将四边形aBeF折成四边形a’B’eF。

问1:B’在平面eFCD上的射影为H,H可以为eFC的重心吗?

该题的重心并不是在解题的过程,而是在一个知识点的落实,那就是在沿eF翻折的过程中,点B在底面上的射影的与折痕的位置关系。我的提问方式如下:

教师:若我记点B在底面的射影为H,那么射影H的轨迹是什么?

学生:线段(在半圆的基础上,通过几何画板上的演示,可以直观的感受到)

教师:那么这条线段和折痕有什么位置关系?

学生:垂直

教师:和ap垂直的直线有很多?能具体点吗?

学生:过B点和ap垂直。

教师:为什么呢?

如此的提问能让学生抓住细节,并能深入的思考,不仅在知识点上有了突出,并很自然过渡到去证明,最终要改要点得到充分的落实。所以,恰当的提问能让学生在思维上始终处于激情的碰撞中。

3.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控制注意力的问题,是教师工作中最精细的而且研究得很不充分的领域之一。”只有注意力高度集中,才有可能提高在一定学习时间内的有效性,才能更大的把握住成功的机会。注意力的集中已成为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数学课堂上更是如此。设计恰当的问题,能够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达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提问的方式

新课标下的问题设计、提问方式、问题表述,一切都得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传统数学课堂提问设计上的缺点,下面笔者着重介绍两种适合新课标理念的提问方法:

1.层层相扣式的提问

数学逻辑严密性强,层层相扣的问题,能够连接整堂课,甚至整个章节,把零散的知识连接起来。还是这道题目

例:在矩形aBCD中,aB=2,aD=6,e,F分别在aD,BC上,且ae=1,BF=3,沿eF将四边形aBeF折成四边形a’B’eF。

我设置了三个问题:

问题1:在二模问题的背景上进行改变,让aD=6,且探究在翻转的过程中,射影H可以为eFC的重心吗?

问题2:还是在二模的原题上,让aD=6,点m,n分别在线段eD,FC上,若沿直线mn将四边形mnCD向上翻折,使D与B’重合,求线段nC的长。

问题3:把求线段nC的长,改成求二面角B’-nD-e的余弦值。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1,展示点的射影轨迹与折痕垂直这一结论在解题中优越性与重要性。同时也加强学生对它的映像,体会方法的巧妙性。用问题2,来巩固解立体几何的方法:坐标法和几何法。同时感受折纸与数学的联系,揭示翻折问题找不变量的关键的同时提炼方程思想来求未知的量的方法。用问题3来回归热点(求二面角),完善立体几何题型,同时回顾两种方法的解题过程。结合三题来认知解立体几何中翻折问题的本质,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悬念猜想式的提问

悬念猜想的问题,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刺激学生思维,使学生在认识数学的广度和深度有所加强。例如在讲多面体的《欧拉公式》时,通过提问让学生猜想欧拉公式,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学和伟大的数学家。

实践表明,合理巧妙的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只有合理巧妙的课堂提问,才能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与成果。

参考文献:

数学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篇4

关键词:存在问题提问策略提问形式提问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882(2013)03-081-01

如何能使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提问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呢?本文从当前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现状出发,谈谈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技巧的研究。

一、当前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的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提出的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使得学生不会回答。

有的教师提问超出学生知识范围,大而空;这样的问题学生无所适从,只能目瞪口呆,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导致学生思维断层,“跳来跳去够不着”,这样提问毫无意义。

(2)教师的问题表述不清楚,学生不知如何回答。

一个提问,它必须是准确、具体、不产生歧义的。否则,一问下来,学生左右为难,结果时间只能是在沉默中被白白浪费掉。

(3)教师提问的用语不当,学生不愿回答。

(4)学生没有足够时间思考提出的问题,便急于让学生回答。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需要时间来思考问题的,沉默对于学生而言至关重要。而我们通常在讨论中很少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大部分的课堂讨论中,学生只有几秒钟的时间就必须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作出反应。其实对于学生而言,在课堂上认真独立思考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所以在有些时候保持沉默是教师的最佳选择,这对提高学习效果具有很大的作用。

二、初中数学课堂提问艺术与策略

1、精心酝酿提问内容

课堂提问,并不是表面上的随堂问答或“满堂问”,而是一种教学目标所决定的有目的有计划的重要的教学手段。课堂提问有其明确的目的:①促进知识理解和掌握、明确隶属关系③促进思维定向,指明思维方向,集中学生注意力;②创设问题情境,点拨启迪、化静为动,促进学生思维活动,发展思维能力;③输出信息并获得信息反馈,调控教学进度,调整教学方法;④落实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教学质量。

2、课堂提问要结合教学环节的特点,把握准课堂提问的类型,不失时机地进行

一般根据提问的目的和作用,有以下五种不同的类型:

(1)组织学生的注意定向、集中和转移的提问。这类提问适用于新课或新教材教学的开始,或演示实验等,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质疑问题,以使学生的听与教师的讲协调一致。如“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一节,通过让学生折三角形、圆以及平行四边形等活动,进行提问:“对折后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吗?完全重合意味着什么?它有什么特点”。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问题的探究之中,在操作和答问中自然地引入轴对称概念。

(2)启发学生掌握知识关键和本质的提问,为推导公式和法则辅衬。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进而熟练掌握法则、定理和公式。如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使,设计如下一系列问题,为证明定理作思想和方法上的准备:

①四边形的内角和是指哪些角的和?内角和等于多少度?是怎样知道的?

②n边形有几个顶点?几个内角?是否可以“转化”为多个三角债的角来求得呢?如何“转化”?

③还可以怎样做?

通过老师的点拨启迪,学生抓住了求证的关键,寻找到解证的方法,同时也明确了“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奠定了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

(3)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归纳、概括的启发性提问。这类提问用于例题讲授、课堂练习、探求新的解题方法、纠编查错等教学环节,以使学生从局部的片面认识发展到完整全面的认识,由机械套用进到深刻理解并熟练。

(4)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练习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自觉并正确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类提问的表现形式是提示、诱导和指导,创设发现情景,减小问题坡度和难度,以利于使学生跨上由知识掌握到应用的新台阶,不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选择恰当的提问形式,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问题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的不同,课堂提问可以使用不同的形式。

⑴直问:对某一简单问题直接发问。其表现形式为“是什么?”,“有什么?”等。

⑵曲问:为突出某一原理,从问题另一侧面入问,寻找契机发问。

⑶反问:针对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糊涂认识和错误症结反问,步步进逼,是学生翻然醒悟,达到化错为正的目的。如针对学生认为“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一定比这个数小”这一错误认识。反问:“1的算术平方根是多少?二者的大小关系如何?”

⑷激问: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学生处于准备状态时,使用激励性的提问,激发学习情绪,促使其进行知识间的类比、转化和迁移,把学生从抑奋状态调动到兴奋状态。比如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首先写出一个系数较大的一员二次方程(如1956x2―1957x+1=0),激问:“老师能即口说出它的两根的和与积,同学们能吗?”

⑸引问: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需要疏导或提示时,在关键处发问,循序渐进地达到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目的。比如问“已学了几种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本题所给的边角关系如何?还应寻求何种边角关系?”等。

数学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篇5

几乎无一例外,最初的有效教学都有一个朴素的追求,就是“如何有效地讲授”。老师首先是“讲师”,是“教书先生”,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一个能够把知识讲清楚的老师,差不多就是一个好老师。为了能够把知识讲清楚,于是就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系列说法。当教师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如何有效地讲授”的时候,“接受学习”与“掌握学习”就成为普遍的学习方式。学生的使命是“上课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课堂教学中大量流行的话语往往是老师一系列善意的询问:“听清楚了没有?”“听明白了没有?”“听懂了吗?”仿佛学习就是一件欣赏和练习“听”的艺术。

有效教学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但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

二、有效提问的方法

要想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有一定的学习方式和技巧。尼普斯坦教授经过长期研究,提出了如下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善问“十字诀”的办法,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学生问答学习;例:即是多举例;比:比较知识和知识间的异同;替:让学生多想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可:可能会怎么样;想:让学生想各种各样的情况;组:把不同的知识组合在一起会如何;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类:是多和学生类推各种可能。

三、有效提问并学会倾听

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会对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学生参与到了教学中,但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不承认学生是可以自主学习的人,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如果用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鼻子走,用只有惟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同一方向迈进,学生就没有了自己,没有了自己的方向。这种满堂问、串讲串问的教学,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是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四、有效激励

有效教师不只是教知识,更是传播人生的信念。有效教师是受学生喜欢的教师,而且因喜欢而信任。而教师能否成为这样的人,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三个品质:热情,期望,可信任感。有效老师是一个热情的教师,一个对学生满怀期望的教师,一个值得信任的教师。

1.热情。两层含义:一是对学生热心,主要通过与学生建立积极的、支持性的关系,这种安全的、轻松的、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环境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二是对自己所教的专业有求知兴趣和求知信仰。具有求知热情的教师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值得去孜孜不倦地追求,并在教学过程中把这种求知和求信仰传达给学生。

2.期望。学生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值。学生会将教师的期望内化为对自己的期望,进而影响自我评价和努力程度。教师的期望可能帮助学生成功,但这只是一种可能,只抱有期望而没有相应的帮助措施并不能有相应的效果。只有把期望学生成功和帮助学生成功结合起来,才能使教师的期望在学生身上实现。

3.可信任感。有效教师总是那些学生感到值得信赖的教师。可信任感有助于创造一种轻松的、安全的心理环境,使学生相信教师能够帮助他们获得成功。教师可通过坦率、诚实的师生交往建立可信任感。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可信任感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教师的学识;二是教师的人格。人格教育是教育的根本理想。

五、做一名有效教师

1.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人类文化传播方式的改变,尤其是书本和网络资源的出现,使学习者由原来的“听讲学习”转向“阅读学习”和“发现学习”成为可能。但这种转向的程度是有限的,教师仍然在充当“供给者”、“提供者”的角色,学生仍然只是“接受者”、“承受者”的角色。只有当教师由原来的“供给者”转向“激励者”,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地亲自去发现学习,成为“发现者”和“建构者”。

2.提问方式转变。教师满堂灌不对,满堂问也不好,提问不等于启发教育,不具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提问并不能达到启发学生、调动思维积极性的目的。有些教师一堂课要提70―80个问题,这样学生怎能有时间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要选择重点加以讲解或引导学生探究,而不能一味按学生的提问组织教学。

数学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篇6

关键词:对话艺术;教学效率;语言运用

语言是重要的交流工具,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对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交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上,语言的作用更为重要。老师的教学语言是否生动精彩,师生间的对话配合得是否融洽默契,对一节课的得失成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我市在课改上推行实施的是“以学为主,当堂达标”这一课堂教学模式。它要求学生当堂达标,也就是要求老师提高教学效率,即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更多的知识。为此,我边学习边摸索,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究,对数学课堂的对话进行分析与研究,得出以下体会,在此与大家分享。

数学课相对其他学科略显枯燥,正因为如此,如果老师不能运用生动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会话与交流,那么,数学课堂就会更加单调与枯燥,学生就会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数学课又怎能提高课堂效率呢?

对此,在数学课堂上,首先,老师要放下架子,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其次,老师要精心组织好语言,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生动的教学语言,与学生进行真诚的交流,这样,学生才可能会对数学课产生兴趣。

教学是一种艺术。成功的语文课堂离不开师生间的生动对话,成功的数学课堂同样离不开师生间的生动对话。师生对话可以说是一种艺术创造,在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课堂上,有了生动的师生交流对话,就会使成功的数学课堂锦上添花,形成真正的教学艺术。

一、询问的艺术――亲和的语言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有些问题他们很难自己解决,这时,就需要老师待机进行询问与点拨,显示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老师如果在课堂上这样对学生进行询问:“这道题你也不会?老师刚才讲的时候你干什么了?用不用老师再给你讲一遍?”学生将无法回答,只能报以沉默,不仅因为他们确实不会解决这个问题,还因为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这样,他们与老师的距离拉开了,他们害怕与老师进行交流。反之,老师如果这样说:“你希望老师给你一点儿提示吗?”“你认为这道题中什么地方最难解决,说出来,咱们一起研究,好吗?”如此一来,学生很乐意接受这样的话语,能够在愉快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学习,往往很快就能进入思维轨道,与老师一起思考研究,最终得出结论。通过以上两种语言不难看出,具有亲和力的语言有助于拉近师生距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设问的艺术――“传球”的语言

在数学课堂上,老师既要向发球员一样善于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同时又要像“二传手”一样,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恰当的传递,让学生当“主攻手”,引导他们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时,学生甲:“把长方形的四条边相加,求和,就是长方形的周长。”这时,老师可以运用“传球”语言,把问题交给学生解决,“这种方法是可以的,还有没有别的方法?谁来说一说?”当学生乙,学生丙说出用长与宽的和乘二时,老师再问:“我们来比较一下,用哪种方法更方便解决问题呢?”这样,老师先“发球”,再“传球”,把问题层层深入推进,使学生的思维在连续起来的同时又进行了发散,从而多角度地看问题,多渠道地解决问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反问的艺术――激励的语言

有的学生在课堂上会提出问题,这时,老师要用最快的速度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分类,如果是学生通过思考可以自己解决的,老师便可以反问:“你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呢?说说自己的想法。”如果该生确实解决不了,老师可以问:“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从而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解决。如果全班学生都解决不了,老师要反问:“这个问题怎么能难倒咱们这些聪明的同学呢?来,我们一起解决。”这样,老师适时点拨,学生在老师的激励下,士气受到鼓舞,积极思维,在解决了问题的同时,又带动了学生攻克难题的积极性,有一箭双雕的功效。

其实,数学课堂上的语言艺术不止以上几点,还有许许多多。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方法,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方法,都需要教学语言做载体。一堂优秀的数学课离不开优秀的教学语言。因此,我们要灵活巧妙地运用机智的、具有亲和力的教学语言进行教学,使数学教学课堂充满温馨,充满灵动。只要老师在数学课堂上能够善问善思,机智地运用生动的语言与学生进行对话,那么,数学课堂必然会生动有趣,不再枯燥,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也一定会有所提高。

数学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篇7

一、数学课堂教学“布白艺术”的内涵

“布白”就是留下空白,本是绘画艺术中处理空间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法.正如音乐中的“休止之法”,舞蹈中的“造型”,戏剧中的“静场”,诗文中的“无言之境”,都体现了对“布白艺术”的运用,意在取得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教学中的布白艺术,是指将布白手法运用于教学,并以此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增强教学艺术效果的活动.数学教学“布白艺术”是指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需要,不直接把一些数学学习内容通过讲述、讨论和交流等方式明确告知学生,而是通过言语激发、提问、追问等方式留下“空白”,引发学生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实践与操作、联想与想象、思考与探究,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填补空白,更好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机智的教学策略.

教师有意识地布白,就是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和艺术创作中“虚实相生”的规律,在教学时留有余地,追求启发思维的艺术效果.通过教师所布之“白”,使学生生出“实”来,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以形成无穷的意味,以此突出学生自主的学习过程、使学生享受到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该留着不讲,不讲的东西,就好比学生思维的引爆器,马上使学生在思维中出现问题.”

二、数学课堂教学“布白艺术”的功能

数学家克莱因曾极力提倡:留给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他获得的就不仅仅是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一种数学方法的掌握,而是一个人从整体意义上对数学活动的领悟.数学教学“布白”正是能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提供一个挑战性和支持性的、自由的数学课堂学习环境,它具有以下教育功能。

1.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促进数学知识的建构

在教学中,由于“空白”造成知识的断裂,使学生面对一种不完美,即有“缺陷”或有“空白”的“格式塔”刺激物时,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急于要求改变它们并使之完满的趋向,从而引起进取、追求的“内驱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置暂时性的知识“空白”,能激起学生急于填补、充实“空白”并使之完整、完善的欲望,从而打开学生思考之门,把学生不自觉地带入本课内容学习的特定氛围中去,去体味教师的点拨,唤醒自身潜在的记忆,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问题本质的认识,促进数学知识的建构.

2.诱发学生深入思考,展现真实的思维过程

“教学布白”的过程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容易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改变教师独霸“三尺讲台”现象,展现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巧用“布白艺术”,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空.学生有了充分的时空自由,才有可能针对数学问题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他们的思维过程才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展现.同时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思维中可能存在的缺陷,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剖析错因,理顺学生思维通道.

3.调整课堂教学节奏,形成张弛有度的课堂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因此也要讲究节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分寸地运用“布白艺术”,调节教学节奏的张弛,开合有度,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气氛,从而带领学生进入教学意境.适度的教学“布白”,可以使学生激烈活动的思维趋于安静,从而有效地调节大脑、减少疲劳,避免产生走神现象.

三、数学课堂教学“布白艺术”的策略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唯有艺术地利用“布白艺术”,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个性.根据数学教学“布白”前“蓄势”的特征及“布白艺术”的教育功能的不同,笔者提出以下几种有效的“布白艺术”策略.

1.布白于课堂导入时——引人入胜

导入是一堂课的“序曲”,也是一堂课成功的重要基石.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应依据数学教材内容,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通过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知识和经验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情境,把“布白”巧妙地运用到导入中来,设置悬念.教师可故意露出困惑、惊讶的表情,致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如在“等比数列的概念”的教学中,导入时可以通过类比“等差数列”进行布白,留下一定时间让学生自由思考.由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及其性质,类比猜想等比数列的相关内容,尽管学生所得结论不一定完整,但是学生类比探究的兴趣盎然.新颖别致的布白导入必然会先声夺人,引起学生的特别注意,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使课堂教学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如:“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教学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悬念进行导入布白,“建筑工地上,泥瓦匠正在砌墙.为了保证墙面与地面的垂直,用一根吊着铅锤的绳来看看细绳与墙面是否吻合.如此,能保证墙面与地面的垂直吗?泥瓦匠或许不知道其中的奥秘,你能找到理论依据吗?”这种导入布白,就会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绪也和教师的讲课交融在一起,使所学知识溶解于学生思维的潮水之中.

2.布白于讲解关键处——欲擒故纵

在讲到重点或难点知识时,故意保留某些内容不讲,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法.因为此时学生正处于杂乱无序的思维中,唯有历经静思,才能顿悟,这样也便于师生对话和思维交流,增强课堂互动.在讲到关键处时,作适时、适当的停顿,可起到“吊学生胃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强烈求知欲的作用.这种“含而不露、开而不达”的布白,便于学生静静地思考,理清思路,探究规律,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在讲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应用时,可设计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运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需要几个条件?(2)我们还学过哪些求最值的方法?此处布白,通过学生思考、讨论、体悟,明白运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易错点,构建起求最值的知识网络.

3.布白于课堂提问时——蓄意停顿

“学而不思则罔.”思维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过程.有的教师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思维过程,问题一提出,就马上要求发言,结果学生经常回答不到点子上,有时也只是展示其思维的肤浅.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思考的时间.这样势必造成少数思维敏捷的优秀生尽情挥洒,大多数学生在“隔岸观火”.事实上,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不排斥“静”,留一点空白,让学生静心思考,有时,一段冷场往往绽放智慧的火花.因此,提问后布白的意图不仅是为学生回答提供时间,还要给学生以补充或改正答案的时间,以不打断学生思路为宜.每次提问后教师都应有意识地适当停顿,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以达到调动全体学生思维的目的.学生答完问题后,再稍停数秒,进行“布白”,往往可以引出该生或他人更完整、更准确的补充.教师要有足够留白的决心,因为此时的“冷场”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如讨论完函数f(x)=ax+(a>0,b>0)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等性质后,教师提问:“若改变a,b条件,例如(1)a>0,b

4.布白于质疑问难时——存疑激思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悱”其实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的一种短暂的心理上的空白.教师可精心地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使课堂教学呈现一触即发之势,引导学生进入“愤”、“悱”的状态,并引而不发,使学生形成心理空白,以提高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在疑难处布白,让学生的思维向更广阔、更自由的境地流动.此时,学生由沉浸在特定氛围,转为回忆、思考、联想、类比、发散,从而加深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和规律的把握.如:求函数f(x)=的周期.不少学生会由倍角公式得出f(x)==tan2x,则周期t=.可设疑:f(0)=f()吗?学生处于质疑状态,此时可以“盘马弯弓”,引而不发,启发学生再思索.经过短暂的探究,学生会从f(x)=与f(x)=tan2x定义域的变化规律或者它们的图象出发来加以判断.这种存疑布白,使学生在释疑中真正领会定义域对周期的制约作用.

5.布白于认知冲突时——画龙点睛

当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目前面临的数学问题发生冲突时,往往会产生许多“空白”,从而引起学生们的惊奇,并引起他们的关注和探索,因而在心理上产生了填补这些“空白”的强烈欲望.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和把握学生的这种心理因素,适当布白,使学生在认知冲突中产生对问题的探求欲望,而且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在“几何概型”教学中,用“剪绳子”的问题来引发认知冲突:取一条长为3米的绳子,拉直后,从中剪断分为两段,这两段的长都不小于1米的可能性是多大?这时学生发现剪点的无限性,不能用古典概型的知识来求解,此问题不属于古典概型,引起了学生认知水平的强烈冲突.此处布白,可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尝试新的解决办法,为探索新知(几何概型)铺路搭桥.学生的思维在经历着惊异、怀疑、思索、争论后,形成了解决方案:当剪点落在线段三等分的中间一段时,所求事件发生.由于绳子上各点被剪断是等可能的,且中间一段的长度等于绳子长度的,故所求事件的概率为.由此导出几何概型新概念.通过在认知水平冲突处布白,诱导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使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几何概型的理解,而且开阔活跃了思维,同时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6.布白于课堂结课时——巧留余韵

数学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篇8

【关键词】新媒体;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艺术实践活动;现实问题

【基金项目】我校广播电视艺术学被列为“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学科”。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广播电视艺术学重点支撑专业,本文属于其相关研究。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担负着培养传媒人才的重任,是使广播电视事业不断繁荣昌盛的根本保证。现行的专业教育模式诞生于传统媒体时代,在新媒体时代既要保持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经典经验和方法,同时,如何适应新媒体语境更新教育理念、调整教学策略,成为当今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中亟待思考的难点问题。

特别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实践教学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的核心内容,是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主要渠道。然而,在重学轻术的文科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不少高校的实践教学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法,将实训时空局限于课堂上、教室内,将实践环节定位于课堂实践教学方面,忽略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综合提升,忽视了课堂以外艺术实践教学的开展与延伸。诚然,课堂实践教学固然重要,但脱离真实媒体环境的仿真演播场景的模拟,无法满足真实岗位的实际需求,因此,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艺术实践教学研究迫在眉睫。

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艺术实践教学概说

(一)新媒体背景下艺术实践教学研究背景

新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事业正面临着新一轮的机遇和挑战。媒介融合下的广播电视事业对传媒人才的素质与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新媒体语境特点,在实践教学中应渗透一些调整和改革,最大幅度的完成“播、说、诵、演”的能力训练要求,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专业技能。

艺术实践教学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课堂实践教学所不能替代的实际功能。艺术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以演带练、以赛促学”,使学生能够尽快提升专业素养,尽快适应媒体融合背景下工作岗位的综合性实践需求。实践证明,艺术实践活动已成为检验播音专业实践教学成果的重要途径之一,切合媒体融合背景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于实践教学改革和专业人才的培养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研究意义。

(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艺术实践教学概说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艺术实践教学,是指围绕专业领域在课堂之外进行的、以提升学生“播、说、诵、演”的专业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所有艺术实践教学过程。艺术实践教学主要依赖于课堂外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主要指以竞赛或展演的方式进行,在过程中考查学生解决实际运用能力的实践教学活动。包括各级各类的比赛(比如朗诵比赛、演讲比赛、配音比赛、主持人比赛等)、展演活动(比如各种社会性的演出、礼仪性活动主持、讲演、表演等)等。

二、新媒体背景下艺术实践教学现实问题分析

现如今,大多数高校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已经认识到艺术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由于艺术实践教学属于课堂以外实践教学的延伸拓展部分,多数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还是侧重于课堂实践环节方面,对于艺术实践教学缺乏足够的投入与重视,缺乏具体的拓展方法与培养途径。在艺术实践教学的探索过程中,遇到诸多现实问题的困惑。

(一)偏重课堂实践教学的开展

课堂实践教学,即在课堂这一特定空间中开展实践内容的教学,主要体现为实践课程的教学,实践课程主要指教学计划中设置的实训内容的小课课程、技能实践性质的专业课程。

课堂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中占有一定比重,客观上改变了“重学轻术”的传统教育观念,弥补了大多数课堂理论教学脱离实际运用的弊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实践课程,主要在课堂这一特定空间中讲授与实践运用相关的原理、技巧、方法等,通过模拟现实场景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比如四门主干课程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播音主持创作基础、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与主持以及相对应的四门专业实训小课,还有文艺作品演播、即兴口语表达、表演基础、电视摄像与编辑、综艺娱乐主持、文化礼仪主持等课程。

尽管课堂实践教学对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课堂实践教学无法与真正的专业实践相结合的矛盾也日益突出。课堂实践教学在课堂中总是模拟现场,课上课下不能形成良好互动,亦无法将学生带到真实的现实场景中。探索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应只满足于课堂实践教学环节的完成,更应注重把专业技巧运用到各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教学活动中。艺术实践教学具有课堂实践教学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和作用,是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增强艺术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建立课上课下结合、校内校外结合立体交叉的实践技能训练体系,注重艺术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改革中的特色推动与拓展,实现实践课程与专业实践的高度契合。

(二)与课堂实践教学沟通、反馈较少

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实践教学中,课堂内的实践教学与课堂外的艺术实践教学应该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课堂实践教学是必要的基础保障,艺术实践教学是重要的实战延伸。

艺术实践教学活动有着特殊的创新教育功能,突破了以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育模式,有着鲜明的特色:首先,组织模式多样,有的是学校自行组织的各级各类的艺术实践活动,有的是学校作为单位外出参与的艺术实践活动,有的是学生自行参加的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其次,活动类别多样,有的是竞赛活动,有的是舞台展演。竞赛活动中有的是朗诵比赛,有的是演讲比赛,有的是配音比赛,有的是主持人比赛……舞台展演中有的是朗诵展演,有的是话剧展演,有的是主持展演,有的是播报展演……

事实上,艺术实践教学与相关专业实践课程渗透较少,艺术实践教学与课堂实践课程的教学几乎分道而行。

1、艺术实践教学缺乏阶段性追踪与反馈

由于对艺术实践教学活动本身缺乏必要的申报备案机制与跟踪监管机制,课堂实践课程老师并不能真正了解艺术实践教学活动的具体情况,对于过程性表现一无所知,很难通过各种艺术实践教学活动的反馈作用于课堂实践课程的教学。

2、艺术实践教学缺乏针对性总结和训练

艺术实践教学活动带有较强的竞争机制,太看重结果,忽略对过程性表现的总结与评价,不会落实到具体的支撑课程教学中,针对出现的每一个相关问题去总结、练习与提升。

3、艺术实践教学不能结合相关支撑课程针对性开展

实践教学应突出阶段性训练,根据每个阶段不同的训练内容,结合相关支撑课程设置艺术实践活动内容,进行阶段性评比,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战水平,带动实践的参与热情。但事实上,支撑课程普遍缺少实践运用,不能与艺术实践教学活动互动沟通。

4、课堂实践课程太倾向于书本训练体系

课堂实践课程的教材具有比较完备的训练体系,每一章节内容都有典型的讲解材料和训练材料,尽管这些材料越来越缺失新鲜感与时代感,但依旧是教师讲授和学生练习的重要支撑材料。而对于艺术实践教学活动的总结和概括太少,并没有给课堂实践教学带来一定的推动与促进。

(三)与真正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不成正比

媒介融合背景下,需要具备综合素质的语言传播专业人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是整体性、综合性的培养,这就使得教学要从以往单一的业务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复合的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将传统的以对口型专业能力培养转变为更注重适应性的职业能力提升。

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实践教学一直沿袭着传统的实践课程模式,即大课理论与小课实训的结合模式,也就是说偏重于课堂实践课程的授课方式。这种授课方式太依赖于书本训练体系,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缺乏个性化培养,更加注重技术性,不能有效的将技术、学术、能力融为一体。实践教学中,忽视了艺术实践教学的开展与规范,忽略了职业定位与真实体验的训练,弱化了职业素质、社会经验和应变能力的培养。

(四)缺乏具体的拓展方法与培养途径

目前,大多数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还是侧重于课堂实践环节方面,对于具体的拓展方法与培养途径各个高校均自成一体、各有一套。相反,对于艺术实践教学活动的训练体系普遍欠缺。拓展方法与培养途径的制定是保证艺术实践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它落实于各个方面,主要包括组织、培训、监督、评价等各个环节的制定。大多数高校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艺术实践教学作为办学理念加以探讨,议题主要集中在师资培养、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鲜有探讨艺术实践教学活动的具体拓展方法与途径的论述。

(五)缺乏必要的组织、监管、评价机制

艺术实践教学活动是在课堂之外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对其规范管理表现出极大的局限性和开放性。此外,受制于内容、形式、场所、环节等诸多复杂性因素的影响,艺术实践教学活动自由灵活程度太大,更多的表现为学生的自主,学校缺乏有力的机制保障。比如组织单位不明确、规章制度不健全、监管力度不到位、激励制度不完善、培训辅导不充分、统筹宣传不得力、组织分工不平衡等。

总之,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艺术实践教学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使我们对艺术实践教学的健康开展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与提高。艺术实践教学的开展不应仅停留于表面,应顺应新媒体时代的媒体传播特点,一方面,大力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善于围绕新变化、新形势积极推进艺术实践教学改革;另一方面,应使实践教学向艺术实践教学环节倾斜,按照实践岗位需求开展艺术实践教学,制定具体的拓展方法与培养途径,真正提升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最后,应将艺术实践教学与就业紧密结合,积极引导学生就业向新媒体领域倾斜,比如现在的网络主持等职业已成为学生就业的新去向,善于根据社会现实、传媒需求特点以及艺术实践教学需求调整就业方向,缓解学生就业压力,使其能够应对各种就业环境和就业岗位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章蔚中,张兴旺,王颖.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8(4):62-64.

[2]叶辉,程备久,胡文友,等.高等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高等农业教育,2005(10):40-42.

[3]王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艺术实践活动评价方案研究[J].大舞台,2015(10).

数学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篇9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软件开发;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6-3862-03

abstract:thispaperanalyzedthecurrentsituationandmainproblemsofteachingpracticeonsoftwaredevelopmentcourseswhichbelongedtothedigitalmediatechnologyspecialty.Someofthesecourseshadmanyproblems,suchastheircontentswereolder,practicaltrainingwasweaker,theoreticalknowledgewasdivorcedfrompracticalaspectsandtheoreticalknowledgeandsocialneedshadlargedistance.accordingtotheseproblems,thispaperdiscussedthenewteachingmethodsofsoftwaredevelopmentcoursesofdigitalmediatechnologyspecialty.

Keywords:Digitalmediatechnology;Softwaredevelopment;educationalreform

1概述

新媒体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等新兴技术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媒体形式。在国外,随着互联网、移动电话的普及和wbe2.0、3G技术的推进,新媒体已经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的又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手段。同时,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也为以“艺工结合”为指导思想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提供了大量新内容和新素材[1-4]。

目前,国内外很多大学都设置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这些高校根据自己的学科特色来组织教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呈现出了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总体而言,国际数字媒体人才培养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以计算机图形、图像学科为基础的教育。(2)以创意艺术为目的的教育。(3)以实用工具为主的制作培训教育。在国内,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高校已经非常多,既包括了传统的传媒类、艺术类大学,也包括了一些综合性大学和职业院校,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山东大学等是其中的代表。由于各个高校的科研基础不同、人才培养定位各异,因此其侧重点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是,无论是何种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软件开发类课程始终在这些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面向新媒体时代的机遇和挑战,以“艺工交融”为特色,进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软件开发类课程的课堂教学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5-8]。

2现状及存在问题

就一般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而言,软件开发类课程群既包括了《程序设计i》、《程序设计ii》、《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面向对象技术与C++》等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涵盖了《脚本编程技术》、《Java与对象分布技术》、《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计算机动画编程技术》、《计算机游戏程序设计》等与实际应用结合紧密的课程。总体而言,该类课程具有三个重要特点:第一,实践性强,学生必须通过大量的上机练习或项目实践来掌握课程的教学内容;第二,注重课堂教学环节,教师的课堂教学决定了学生的编程思维和价值取向;第三,前瞻性强,课堂教学内容及其效果直接决定了若干年后学生的就业。但是,在先前的教学研究实践中我们发现,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环节中,软件开发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照搬传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相关的专业课程。这些课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动手编程能力,但是没有充分考虑到新媒体时代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的特点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艺工结合”的专业特色[9,10]。

基于前期的课堂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当前“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软件开发类课程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第一,课堂教学内容较陈旧,与新媒体时代对人才的需求结合不紧密。新媒体时代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等新技术为基础和特征,也需要大量掌握相关知识的人才。但现有软件开发类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大多沿用传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内容较为陈旧。虽然在课堂教学内容方面,也曾经面向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作过一些有针对性的改进,但是这些工作尚没有结合新媒体进行研究与实践。

第二,课堂教学环节中“艺”、“工”结合尚不紧密。前期工作中,我们已经在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初步做到了“艺工结合”,但是尚有不足之处:“艺”与“工”只是师资、教学内容等方面的简单组合,这两者尚未达到全方位自然交融的状态;实际教学环节中也经常出现“工”不能服务于“艺”、“艺”不能合理表达“工”的尴尬局面。

第三,课堂教学手段缺乏新意,新媒体特色不显著。在前期工作中,我们虽然对“艺工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但这些工作大多基于传统媒体,尚不能结合新媒体来进行艺工结合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另一方面,现有的课堂教学方法大多基于教师的“填鸭式”灌输,教学效果不理想。

综上可知,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以此为背景,以“艺工交融”为特色,对该专业的软件开发类课程进行课堂教学研究与改革,无论对于培养满足新媒体时代需求的优秀人才,还是扩大本专业在国内的知名度,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3探索与尝试

面向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发展现状,结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从多方面进行了教学尝试。以“艺工结合”为指导思想,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从以下三方面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软件开发课程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

3.1面向应用示例的课堂教学环节研究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软件开发类课程既包含了《程序设计i》、《程序设计ii》、《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面向对象技术与C++》等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涵盖了《脚本编程技术》、《Java与对象分布技术》、《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计算机动画编程技术》、《计算机游戏程序设计》等与实际应用结合紧密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和抽象公式的推导,而没有与实际应用环节联系起来。因此,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会感觉到知识的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同时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感到茫然、不知所学知识的实际意义,最终失去学习的兴趣。针对此问题,我们进行面向应用示例的理论知识课堂教学研究。该项工作的核心是以工程实践为出发点,结合教学团队丰富的工程开发经验,精心构造与教学知识点联系紧密的应用示例。我们可通过结合当前教学改革研究的最新成果,引导学生的计算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2移动计算与智能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内容新探索

移动计算是新媒体时代的新特点,智能计算是当今信息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这两方面也是新媒体时代最具实践性、前沿性的内容。我们可紧密结合这两大主题来制定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融入新的实践内容,这也是传统的软件开发类课程不曾涉及的地方。以此为出发点,我们将移动计算与智能技术相结合,对知识点进行重新梳理,展开相应的教学内容探索,并将之应用于课堂教学实际。

3.3基于认知心理学的“艺工交融”课堂教学新模式

“艺工结合”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重要特色。作为计算机艺术的重要载体,多媒体信息有其自身的特点。我们引入认识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从心理认知的角度对教师授课、教学内容等课堂教学环节进行“艺工交融”。

4关键问题

课堂教学环节涉及多个方面。为实现上述的研究目标和教学方法,我们重点研究了以下关键问题:

4.1以新媒体为载体,各相关课程知识脉络的深入梳理

以新媒体为载体,将移动计算和智能计算引入课堂教学,在对已有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理,最终凝炼出各门课程简明清晰的知识脉络图,为教学提供必要的知识概要和发散学习脉络图。

4.2典型应用示例的搜集和构造

典型应用示例的构造是一个关键问题。应用示例既不能太复杂,又要能够有效的覆盖各课程的教学知识点,还要有实践价值。这就需要对应用示例进行精心的构造,需要各门课程的教师相互沟通和交流,并在学生的反馈信息指导下进行不断修改。

4.3从心理认知的角度,进行“艺工交融”课堂教学的实践

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最新研究成果,仔细的寻求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点,实现课堂教学的“艺工交融”,精心构造课堂教学过程。

5结束语

课堂教学是专业教学的一个核心环节。该文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软件开发类课程作为研究对象,以课堂教学环节为切入点,基于新媒体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分析目前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中相关课程的教学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部分课程内容较陈旧、实践环节较薄弱、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相脱节以及课堂知识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以培养优秀师资为手段,探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软件开发类课程的课堂教学新方法,从而达到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艺工交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关阳.数字媒体的教学研究与体验设计[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2):87-88.

[2]周茂丽,李蓉.以实验为中心,理论为辅助的数字媒体教学――对工科学生开展“数字媒体与数字艺术”课程的探索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8(10):32-33.

[3]杨潮.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探索数字媒体教学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7(22):60-61.

[4]贾振.适应数字媒体专业的教学理念探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12):158-159.

[5]黄成云.数字媒体技术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6]王贞子.数字媒体专业教学初探[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1):147-150.

[7]尹义龙.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实践体系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8(15):23-27.

[8]易凌云.我国数字媒体专业本科核心课程体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数学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篇10

目前,我市在课改上推行实施的是“以学为主,当堂达标”这一课堂教学模式。它要求学生当堂达标,也就是要求老师提高教学效率,即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更多的知识。为此,我边学习边摸索,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究,对数学课堂的对话进行分析与研究,得出以下体会,在此与大家分享。

数学课相对其他学科略显枯燥,正因为如此,如果老师不能运用生动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会话与交流,那么,数学课堂就会更加单调与枯燥,学生就会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数学课又怎能提高课堂效率呢?

对此,在数学课堂上,首先,老师要放下架子,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其次,老师要精心组织好语言,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生动的教学语言,与学生进行真诚的交流,这样,学生才可能会对数学课产生兴趣。

教学是一种艺术。成功的语文课堂离不开师生间的生动对话,成功的数学课堂同样离不开师生间的生动对话。师生对话可以说是一种艺术创造,在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课堂上,有了生动的师生交流对话,就会使成功的数学课堂锦上添花,形成真正的教学艺术。

一、询问的艺术――亲和的语言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有些问题他们很难自己解决,这时,就需要老师待机进行询问与点拨,显示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老师如果在课堂上这样对学生进行询问:“这道题你也不会?老师刚才讲的时候你干什么了?用不用老师再给你讲一遍?”学生将无法回答,只能报以沉默,不仅因为他们确实不会解决这个问题,还因为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这样,他们与老师的距离拉开了,他们害怕与老师进行交流。反之,老师如果这样说:“你希望老师给你一点儿提示吗?”“你认为这道题中什么地方最难解决,说出来,咱们一起研究,好吗?”如此一来,学生很乐意接受这样的话语,能够在愉快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学习,往往很快就能进入思维轨道,与老师一起思考研究,最终得出结论。通过以上两种语言不难看出,具有亲和力的语言有助于拉近师生距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设问的艺术――“传球”的语言

在数学课堂上,老师既要向发球员一样善于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同时又要像“二传手”一样,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恰当的传递,让学生当“主攻手”,引导他们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时,学生甲:“把长方形的四条边相加,求和,就是长方形的周长。”这时,老师可以运用“传球”语言,把问题交给学生解决,“这种方法是可以的,还有没有别的方法?谁来说一说?”当学生乙,学生丙说出用长与宽的和乘二时,老师再问:“我们来比较一下,用哪种方法更方便解决问题呢?”这样,老师先“发球”,再“传球”,把问题层层深入推进,使学生的思维在连续起来的同时又进行了发散,从而多角度地看问题,多渠道地解决问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反问的艺术――激励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