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营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3:44

城市经营案例篇1

前言:演进社会中的制度设计与实施

制度变迁与乡村非正规制度——来自中国乡村的经验:乡镇企业的财产形成

怎样认识乡镇企业产权——评陈剑波《制度变迁与乡村非正规制度——来自中国乡村的经验:乡镇企业的财产形成》

社会网络与制度演化评陈剑波《制度变迁与乡村非正规制度——来自中国乡村的经验:乡镇企业的财产形成》

资源稀缺性对于制度安排的重要作用——以西北水窖制度的演变为例

对《资源稀缺性对于制度安排的重要作用——以西北水窖制度演变为例》一文的评论

对曹远征、邹蓝《资源稀缺性对于制度安排的重要作用——以西北水窖制度演变为例》一文的评论

国有中小企业市场化改革及政府在改革进程中的角色——以山东诸城国有中小企业改革作为案例

对黄少安、魏建所作《国有中小企业市场化改革及政府在改革进程中的角色——以山东诸城国有中小企业改革作为案例》一文的评论

对黄少安、魏建《国有中小企业市场化改革及政府在改革进程中的角色——以山东诸城国有中小企业改革作为案例》一文的评论

公有制企业改革中控制权的分配——河南注油器厂产权制度改革案例研究

对《公有制企业改革中控制权的分配——河南注油器厂产权制度改革案例研究》一文的评论

对《公有制企业改革中控制权的分配——河南注油器厂产权制度改革案例研究》一文的评论

从业主责任制到现代企业制度——中国水电建设与运营制度变迁

对《从业主责任制到现代企业制度——中国水电建设与运营制度变迁》的评论

对《从业主责任制到现代企业制度——中国水电建设与运营制度变迁》的评论

试析“封闭贷款”

关于《试析“封闭贷款”》的评论

窥探中国国有银行制度的内在矛盾与演进逻辑——评李晓西《试析“封闭贷款”》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前言:民营经济发展与中国制度变迁——兼论知识生产与案例研究

“theDevelopmentofprivateeconomyandtransitionofChina'sinstitutions”——aDiscussiononKnowledgeproductionandCaseStudy

从借红帽子到建立党委——温州民营大企业的成长道路及组织结构之演变

通往寻租之路?——评曹正汉《从借红帽子到建立党委——温州民营大企业的成长道路及组织结构之演变》

对《从借红帽子到建立党委——温州民营大企业的成长道路及组织结构之演变》一文的评论

进入壁垒与民营企业的成长——吉利集团案例研究

转型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进入和成长——评《进入壁垒与民营企业的成长——吉利集团案例研究》一文

对《进入壁垒与民营企业的成长——吉利集团案例研究》一文的评论

传亲属还是聘专家——浙江家族企业接班问题考察

对《传亲戚还是聘专家——浙江家族企业接班问题考察》一文的评论

对《传亲属还是聘专家——浙江家族企业接班问题考察》一文的评论

资本家为何远离资本市场——浙江民企“不愿上市”案例的经济学解释

民营企业家真的不喜欢资本市场吗?——评汪炜《资本家为何远离资本市场——浙江民企“不愿上市”案例的经济学解释》

随机性金融挤兑的合约分析——泰隆城市信用社的案例

对《随机性金融挤兑的合约分析——泰隆城市信用社的案例》一文的评议

特定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对《随机性金融挤兑的合约分析——泰隆城市信用社的案例》一文的评论

对《资本家为何远离资本市场——浙江民企“不愿上市”案例的经济学解释》一文的评论

制度、合约与企业行为——永康民间票据市场研究

城市经营案例篇2

关键词:

培强优势,克服软肋,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经典案例:

■苏州和无锡的“错位发展观”。

核心提示:

有专家分析,两座相邻的城市,一旦接近到城区对接、资源共享的地步,则意味着城市之间的支柱产业需要实现错位发展。错位发展的含义在于充分考虑到自然基础的差异、地理区位的差异、发展阶段的差异和生态条件的差异对于城市格局与结构的影响,扬长避短,敢于取舍,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第十一计博采众长

关键词:

世界经验本土化,外地经验当地化。

经典案例:

■上海在实施每一项重大举措时,总是先向最发达的国际大都市学习。

■无锡、苏州、常州等中心城市在借鉴上海经验时也不是简单地囫囵吞枣,而是趋利避害,在上海这棵大树下创造性地“种好碧螺春”。

核心提示:

领导干部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未来发展,始终保持“学各地所长、补己之短,取全国之经、创本地之新”的良好心态。瞪大眼睛,瞄准最强的,盯住最优的,寻找最佳的,少走弯路,免走错路。有远见的领导人在借鉴外地经验时,注重的不是那些具体的做法,而是这些做法与当时的条件、环境间的内在联系,探其所衷,洞其所以,这样才能用共性的规律打造自己的特色,形成匠心独运的城市风格、地域特色和发展模式。

第十二计合纵连横

关键词:

破除“楚河汉界”,摒弃“诸侯经济”,谋求互联互通,“无缝对接”,多方共赢。

经典案例:

■长三角:“谁能更好地接轨上海,谁就能率先崛起”。

■浙江省:“主动接轨,全面融入,发挥优势,实现共赢”。

■江苏省:“学习上海,依托上海,接轨上海,服务上海”。

核心提示:

城市与城市之间是一种“竞和”关系,谁善于打“区域牌”,谁钟情于“组合拳”,谁致力于“全家福”,谁将分享“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好处。谁习惯于“各自为政”,谁热衷于“独善其身”,谁固守“自拉自唱”,谁将在“百舸争流”中陷于被动。

第十三计产业聚集

关键词:

城市是人口的聚集地,也是产业聚集地。没有产业的隆起,就没有城市的崛起。

经典案例:

■“东莞一塞车,全球电脑业就受阻。”

■“如果昆山it企业感冒,国际it市场就要打喷嚏。”

核心提示:

遵循全球化思考、当地化行动的战略原则,把城市的优势资源集中起来,集中发展特定的企业群、产业群,培育核心竞争能力,并注意适度多元化。城市政府要找好自己的角色定位,把着力点放在提供最适宜产业集群发展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上,制定外企生根、民企升级的政策体系,营造创新氛围,加快市场化进程。

第十四计园区隆起

关键词:

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

经典案例:

■从深圳、浦东的崛起,到天津滨海新区的横空出世,以此为标志,中国经济的“三极鼎立”之势已成定局。代表这三极的是城市,而托起这三极的却是园区。

核心提示:

一座有竞争力的城市不能没有强劲发展的园区。园区经济是城市经济的重要载体。经济园区以一种制度化的安排为纽带,以创新型的政策为保证,能在较短时期内形成鲜明的产业特色及企业、产品特色。其主要功能:吸引外资的密集区、先进制造业的集聚区、科技创新的核心区、体制创新的先行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示范区。

第十五计民营崛起

关键词:

城市发展的源泉在民力,活力在民营,潜力在民资,希望在民间。

经典案例:

■中国民营大本营——温州,从“生存命题”到“发展命题”的跨越。

核心提示:

作为规则制定者、监督者、公共利益维护者,政府要放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市场准入限制,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同时,政府还必须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引导者。一方面,要努力培育市场、创造市场需求,让民间资本有利可图;另一方面,要下大力提高民营企业家素质,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做强做大。

第十六计项目带动

关键词:

一个项目可以救活一个企业,一个重量级项目可以振兴一方经济,一个标志性项目可以改写一座城市的历史。

经典案例:

■曹妃甸项目——迄今为止,国家“十一五”规划的最大项目群。

核心提示:

既要瞄准“顶天立地”的重量级、标志性龙头项目,又要立足现有条件,引进一批“铺天盖地”的“名优特”“短平快”的中小项目;既要通盘考虑市场配套能力、产业配套能力、环境配套能力、人才配套能力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又要重视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园区为载体,以服务为路径的项目生成、引进、推进机制。项目在手,胜券在握,城市竞争力将更加铿锵有力!

第十七计航母引擎

关键词:

企业兴衰决定城市兴衰,成功企业造就卓越城市。

经典案例:

■青岛,与其说是一座品牌城市,不如说是一座企业荟萃的城市,更不如说是一座盛产企业家的城市。

核心提示:

城市竞争是产业之争,产业之争是企业之争。一座不甘落后的城市,就必须精心打造自己的企业航母。而打造自己的企业航母,关键是培养一批领军人物。企业家是一种稀缺资源、战略资源。一座城市拥有的企业家越多,企业家的贡献率越高,城市资本就越雄厚。要牢固树立保护企业家就是保护生产力,培养企业家就是培育增长点的理念,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企业家,像对待衣食父母一样善待企业家。

第十八计腾笼换鸟

关键词:

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改变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腾出空间培育“吃得少、产蛋多、飞得远”的好“鸟”。

经典案例:

■浙江“腾笼换鸟”三方略:“优农业、强工业、兴三产”。

核心提示:

“腾笼换鸟”如同“凤凰涅

、浴火重生”,认识越早,决心越大,代价越小。“腾笼换鸟”需要“一石三鸟”:新体制牵动,新机制驱动,新产业拉动。最重要的是“倒逼机制”。城市的经营管理者是否有“逼迫”感,在于其见识的“早”与“迟”;而“腾笼换鸟”成功与否,在于投资强度、产出密度、效益高度和环保水平是不是有一个显著提升。

城市经营案例篇3

论证专家

应松年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法学部主任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马怀德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法学院院长,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刘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傅士成南开大学教授,法学系主任,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理事

陈端洪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论证议题

天津市客管办的注销决定属于什么性质;客管办的决定是否合法。

论证事实

天津市客管办于2002年1月23日作出《关于注销天津市诚通运输有限公司客运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的行政处理决定书》(客管字[2002]1号,以下简称注销决定),认定诚通公司存在违法收费、违法签订有关合同等6项违法违规行为,依据《天津市客运出租汽车管理条例》(地方性法规)、《天津市客运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年检审核标准和考核办法》(天津市公共客运管理处(1998)客管字第12号)及《城市出租汽车管理办法》(建设部、公安部规章)的有关规定,注销诚通公司的客运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诚通公司提讼,一审法院判决维持被告的注销决定。

论证意见

一、客管办的注销决定属于行政处罚,应受行政处罚法的调整

对一个行为是否构成行政处罚,应当从其实质上去认定,然后才去评价其合法与否。行政处罚法对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采取了法定原则。该法第三条要求:“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依照本法由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并由行政机关依照本法规定的程序实施。”据此,行政机关任何行为,不管使用什么名称,只要是基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前提,并具有惩戒性质的,都在实质上构成行政处罚,应受行政处罚法的调整。该法第二章规定了行政处罚的种类和设定权。这体现了行政处罚法规范政府的行政处罚行为,制止乱设处罚现象的立法精神。它恰恰表明,在该法规定的处罚种类和权限范围以外设定的任何行政处罚,不管使用什么名目,都是不允许的。如果认为在法定的处罚种类和权限范围之外,另设一个名目的处罚,例如将“罚款”说成“罚钱”,就可以规避法律,那将是对行政处罚法定原则的违背。

对于注销行为,应当区别情况具体分析。通常,注销行为是基于原有法律关系已经消灭或者在法律上不能继续,而取消业经登记或获得许可的事项。它并非基于相对人违法的前提,也不具有惩戒性质。本案中,客管办实施的所谓“注销”,是以其认定的诚通公司违法为前提,并具有惩戒性质,以“注销”之名行“吊销”之实,实质上构成行政处罚。客管办提出的注销决定不是行政处罚的主张,与行政处罚法的立法精神和处罚法定原则背道而驰,是完全错误的。

二、《城市出租汽车管理办法》与《天津市客运出租汽车管理条例》有关规定不一致,并抵触行政处罚法;本案应当适用《天津市客运出租汽车管理条例》的规定

作为地方性法规的《天津市客运出租汽车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十四条对注销客运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的条件作了规定:“已经被有关部门吊销营业执照、治安许可证的,市公用事业行政管理机关应当注销客运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和客运出租汽车准运证”。该《条例》仅仅规定客运出租汽车经营单位在被吊销营业执照或治安许可证的情形下,该单位法律人格已经终止或者依法不能继续经营时,才予注销客运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对于吊销客运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的条件,《条例》第二十八条作了规定:“不按规定办理审验手续的,由发证部门责令限期审验,拒不审验的,吊销客运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超出上述《条例》规定的情形,注销、吊销客运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都是违背《条例》的行为。

作为部委规章的《城市出租汽车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第十三条规定,“(客运管理机构对经营者)资格复审不合格的,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仍不合格的,注销其经营资格证书,并提请工商部门吊销其营业执照”。该《管理办法》规定的注销条件,与《天津市客运出租汽车管理条例》的上述规定明显不一致。而且,该《管理办法》是在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情况下,擅自设立了实质上属于吊销许可证的行政处罚,违反了行政处罚法第十二条关于部委规章设定行政处罚权限的规定。该《管理办法》第十三条规定应为无效。

此外,按照(1998)86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建设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规定,城市出租汽车管理职能“下放给地方人民政府”,建设部与交通部“均不再承担此项管理职能”。自此,天津市出租汽车管理职能已归天津市政府。相应地,天津市出租汽车管理,包括其经营许可证管理,只能依据《天津市客运出租汽车管理条例》这一地方性法规;作为部委规章的《城市出租汽车管理办法》,因其部门不再行使相应管理职能而自然失效。

至于《天津市客运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年检审核标准和考核办法》(以下简称《审核标准和考核办法》),作为规章以外的其他规范性文件,有许多内容没有法律依据,不仅突破和违反了《条例》和《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而且与行政处罚法直接抵触。因此,该《审核标准和考核办法》不能作为客管办实施“注销”行为的依据,更不能作为法院审查“注销”行为是否合法的依据。

三、退一步讲,即使依照《城市出租汽车管理办法》的规定,客管办的注销决定也存在明显瑕疵

首先,依据《天津市客运出租汽车管理条例》第四条和第九条的规定,天津市主管客运出租汽车行业的行政主体,应是天津市公用事业行政管理机关及公共客运管理部门,客管办不具备吊销及注销诚通公司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的执法主体资格。

其次,客管办的注销决定所列举的诚通公司违法违规事实所依据的审核标准,如“违法收费”、“违法签订有关合同”,明显超越其法定职权,行使了分别应当由物价、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审判机关行使的职权,并且突破了《管理办法》第八条资质(格)条件的规定。

第三,依据《城市出租汽车管理办法》第十三条规定,客运管理机构对经营者资格复审不合格的,在注销其经营资格证书前,应当“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仍不合格的,才予注销。客管办作出注销决定前,并没有给予“限期整改”的机会,程序上不合法。

城市经营案例篇4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齐鲁银行;风险管理

一、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案例分析――以齐鲁银行金融票据诈骗案为例

发生在齐鲁银行的金融诈骗案是近年来比较典型的由于操作风险管理漏洞给银行造成重大损失的案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很多城市商业银行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该案件发生的原因包括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个方面,内部原因主要是指公司治理结构有缺陷,操作风险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外部原因主要是金融监管还存在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总资产规模与存贷款总量

齐鲁银行年报数据显示,2008―2012年齐鲁银行总资产规模基本呈现增长趋势。其中,2009年和2010年的增长速度达到23.8%和39.8%,是快速增长的两年,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这两年期间,犯罪嫌疑人刘某某揽入多家大型企业的巨额存款,开始大量利用虚假的存款单据进行金融诈骗,使得该行2009年和2010年存款总量和贷款总量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然而受到该案件的影响,齐鲁银行2011年总资产及存贷款总额均比2010年有所下降,到2012年末开始恢复到2010年的水平。

2、贷款管理

案例中犯罪分子采用虚假存单进行质押骗取银行贷款,说明齐鲁银行在贷款风险的衡量和管理上存在一定问题。这里对齐鲁银行2008年到2012年的贷款情况和贷款的客户集中度情况按照贷款五级分类进行分析。

从齐鲁银行五年来的贷款情况来看,与行业平均水平相比较,五年来齐鲁银行不良贷款比率都高于行业平均值,2010年受到该案件的影响,齐鲁银行不良贷款比率高达13.97%,2011年虽有所下降但仍然达到9.56%,到2012年出现大幅下降,达到1.15%,但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0.81%;从不良贷款总额来看,也呈现出相同的趋势。具体分析贷款五级分类可以看出,齐鲁银行次级类、可疑类和损失类贷款金额从2010年开始一直处在较高水平,到2012年开始下降,但是可疑类和损失类贷款总额仍然高于案发前的水平。

从齐鲁银行五年来的贷款客户集中度情况来看,齐鲁银行贷款总额虽然一直在增长,但是偏高的不良贷款比率和总额反映出贷款质量仍然存在问题,此次金融票据诈骗案件的发生也警示齐鲁银行要加强对贷款风险的衡量和管理,在贷款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也要保证贷款的质量。贷款客户集中度指标持续下降,既是对贷款风险管理的肯定,同时也要看到还存在的不足之处,要继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3、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

我国商业银行通过引入境外投资者来降低国有股的比重,改善股权结构。2004年齐鲁银行引入澳洲联邦银行作为投资合作伙伴,当时澳洲联邦银行持有股权比例为20%,是齐鲁银行的第一大股东。而从2009年开始,当地政府开始通过收购其他投资者的股份来增加国家股的持股比例,到2010年国家股占比达到23.54%,已经超过了澳洲联邦银行的持股比例。国家股是有政府部门或财政部门控制的股份,国家股占比过高会弱化公司整体的治理能力。这是因为政府部门没有直接参与企业的决策和管理,而其他中小股东又缺乏实际控制权,使银行内部的治理机制无法达到有效的制衡。

4、内部风险管理机制

风险管理机制的运行应以合理的组织结构为依托,从组织结构的设置来看,齐鲁银行不存在机构设置不合理的问题,那么就要进一步分析风险管理机制运行方面存在的问题。其实本次案件的发生早有预警,普华永道在2010年初出具的齐鲁银行2009年审计报告中称:“贵行部分贷款及承兑汇票业务,由第三方共计48亿元人民币的存款作为质押。我们从独立渠道获取的上述业务借款人2008年度财务数据,显示其营业收入与贷款规模不能匹配,且与贵行信贷业务系统中的信息存在较大不一致。”报告中还提到,审计方注意到由担保人提供的存款质押的合法性也存在疑问。出现这样的结果,作为齐鲁银行的监事会理应查明银行内部风险产生的原因,并及时采取措施来防范风险的进一步扩大。然而,齐鲁银行的做法是由管理层更换了外部审计机构。监事会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从而导致案件最终发生。

5、外部金融监管

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在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的过程中,由于监管体系的不完善,往往把重点放在规模大的国有商业银行上,对于区域性的城市商业银行监管不足。城市商业银行与政府关系紧密,地方金融监管机构难免会受到政府的压力,从而放松了监督管理力度,而且在监管的层面上对于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方面的风险缺乏有效的监督措施。除此之外,本次案件中齐鲁银行2009年的审计报告中就有提到银行第三方存单质押存在问题,但是齐鲁银行却拒绝接受该报告强行更换了会计师事务所。根据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相关规定,负责审计的审计师在发现异常情况或者被审查的银行拒不接受意见时,应该向商业银行上级监管部门报告,本案件被隐瞒到了2013年,可见监管部门确实存在失职。

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经营案例篇5

在国内初期的发展遇到困难后,2006年完成的“无线北京”可行性报告对市政府提出战略性建议。按照建议,北京提出并且实施了“2+1”的无线城市方案。政府组织的崇文区、大兴试点和民间组织的望京科技园试点成为带动国内无线城市发展灯塔。

试点网络建设需要考虑许多综合的因素,包括现有wiFi终端的支持、网络的方便扩展和平滑升级和高质量的网络性能。网络建设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们对于无线城市的信心,在谨慎考虑之后阿德利亚的“城市无线网状网架构方案”开始受到关注。在建设望京无线网状网工程以前,阿德利亚国内也有不少的成功案例。例如,阿德利亚已经建设成功北京上地科技园,成都青羊工业园等园区布网,同时也为东软大连新园区作了布网设计。这些成功经验为阿德利亚打开望京市场提供了筹码。

事实证明,阿德利亚提供的网络建设方案不仅覆盖效果达到预期效果,而且考虑了资源规划和预留,保证了网络进行平滑扩容。

通过各种形式的会议和交流,其他城市借鉴北京无线城市的发展模式逐步推出符合自身发展的无线城市覆盖。目前,国内无线城市的发展开始出现雨后春笋的态势。

据悉,目前国内6大城市建设无线宽带城域网均不是由几大运营商主导,而是由当地政府牵头,通过优惠政策、便利条件授权一家中小运营商投入资金进行建设及维护。

无独有偶,准备在今年底向全城提供免费wiFi服务的巴黎市政府,也遭到了运营商的阻挠。法国电信巴黎市政府,称当局推行的免费wiFi服务计划已经危及到法国电信的切身利益。

运营商在需求市场发展新空间的过程中也盯住无线城市这块蛋糕,不过现阶段“无线城市”的赢利模式不能满足运营商的需求。毕竟,固网的包月费也要百元以上,免费无线网络与目前的有线宽带将形成激烈的竞争。北京邮电大学宋俊德教授指出:“无线城市对于运营商来说,不仅意味着原有用户的丢失,而且无线城市的利润空间非常低,运营商作为一个市场运作机构来说很难在昂贵的网络建设和低利润之间找到立足点。”

城市经营案例篇6

四川省燃气管理条例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燃气管理,保障燃气供应,防止燃气安全事故,保障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安全,维护燃气经营者和用户的合法权益,促进燃气清洁能源发展,根据国务院《城镇燃气管理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四川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四川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燃气规划、建设、管理、经营,以及燃气设施、燃气燃烧器具的经营、使用、维护的相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的生产和进口,城市门站以外的天然气管道输送,燃气作为工业生产原料使用,沼气、秸秆气的生产和使用,不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燃气管理工作应当坚持统筹规划、保障安全、确保供应、规范服务、节能高效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燃气工作的领导,并将发展燃气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五条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燃气管理工作。

市、县级人民政府燃气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燃气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公安、交通运输、城乡规划、安全监管、环境保护、质量技术监督、工商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燃气管理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健全燃气安全监督管理制度,宣传安全知识;鼓励、支持、推广安全、节能、高效、环保的燃气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新材料。

具备条件的城镇区域,应当推进公共汽车、出租车、市政环卫用车等车辆使用压缩天然气或者液化天然气。

第二章规划与建设

第七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燃气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能源规划以及上一级燃气发展规划,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燃气发展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报送上一级人民政府燃气管理部门备案。

管道燃气经营企业应当根据燃气发展规划编制经营区域内的燃气设施建设计划,并将市政燃气设施纳入已规划建设的地下综合管廊。

第八条燃气设施建设项目应当以城乡规划、燃气发展规划及其它相关规划为依据,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实施。

列入城乡规划、燃气发展规划的燃气设施建设用地,未经法定程序批准不得改变土地使用性质及用途。

第九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燃气应急储备制度,组织编制燃气应急预案,保障对燃气应急储备设施建设的投入,采取措施提高燃气应急保障能力。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燃气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燃气供求状况实施监测、预测和预警。

第十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燃气管理部门应当结合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分步骤、有计划的推进乡镇燃气管网建设;燃气经营企业应当依据已划定的燃气经营范围对具备供气条件的农村集中居住点实施管道供气。

县级以上燃气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农村燃气市场的监督管理。

第十一条压缩天然气加气站、液化天然气加注站的建设应当符合城乡规划、燃气发展规划和国家标准以及相关安全规定。

瓶装液化石油气充装、储存站点和销售经营场所的选址、选点应当符合燃气发展规划和国家相关规定。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城乡规划和燃气发展规划办理燃气设施建设项目的城乡规划许可。

第十三条燃气设施建设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并由燃气经营企业依法组织具有资质的单位安装施工,所需费用依照有关工程计价规定确定,由建设单位承担。

燃气设施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标准、规范;设计与采购选用的设备、材料和器具,应当符合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

第十四条燃气设施管网建设工程涉及其它地下基础设施的,建设单位在工程项目开工前,应当向住房和城乡建设等相关部门查询项目施工场址及其毗邻区域地下管线工程档案。

住房和城乡建设等相关部门应当在接到建设单位书面查询申请后,于两个工作日内给予书面答复或者提供资料。

第十五条工程项目施工可能影响燃气设施安全的,建设单位在开工前,应当查明建设工程施工范围内地下燃气管线的相关情况;燃气管理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于两个工作日内提供相关资料。

建设工程施工范围内有地下管线等重要燃气设施的,施工单位应当在开工七日前书面通知燃气经营企业,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应当与燃气经营企业共同制定保护方案,并协商采取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确保燃气设施运行安全。燃气经营企业应当派专业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和查验。

因施工不当造成燃气设施损坏的,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应当立即采取紧急保护措施,及时告知并协助燃气经营企业进行抢险、抢修。

第十六条新建工业和民用建筑需配套建设燃气设施的,其燃气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移交建设档案资料。新建住宅小区、保障性住房配套建设的燃气设施竣工验收时,应当通知燃气管理部门派员参加。

燃气设施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自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六个月内,将相关设施、管线等档案资料报送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存档。

第三章燃气经营许可

第十七条企业从事燃气经营活动应当符合法定条件,依法取得燃气经营许可证。

从事液化石油气经营的企业,向县(市、区)燃气管理部门申请燃气经营许可证。

从事管道燃气、压缩天然气、液化天然气等经营的企业,向市(州)燃气管理部门申请燃气经营许可证。

跨市(州)行政区域从事燃气经营的,向省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燃气经营许可证。

第十八条燃气经营许可证有效期限为五年,经营许可期限届满三十日前,企业应当向原发证机关申请延续行政许可。

第十九条新建管道燃气经营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特许经营制度。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依法确定新建管道燃气特许经营者。企业应当通过参与燃气特许经营公开招标投标取得燃气特许经营权。

燃气特许经营期限应当根据行业特点、所提供公共产品或者服务需求、项目生命周期、投资回收期等综合因素确定,一般不得超过三十年。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对既有管道燃气经营实行特许经营制度。

对既有管道燃气实行特许经营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燃气管理部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根据国家规定组织开展辖区内既有管道燃气经营权的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既有管道燃气经营项目特许经营实施方案。

经公开招标投标等合法方式竞争后,既有管道燃气经营企业未获得特许经营权的,当地人民政府燃气管理部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和评估结果,组织特许经营者以购买等方式给予原经营者合理补偿。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政府授权的燃气管理部门应当与管道燃气特许经营企业签订特许经营协议。特许经营协议的内容应当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因特许经营期限届满重新选择特许经营企业的,在同等条件下,原特许经营企业优先获得特许经营权。

第二十二条管道燃气特许经营权发生变更或者终止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燃气管理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燃气供应和服务的持续与稳定。

第二十三条从事瓶装燃气经营的企业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国家规定的充装、装卸、运输等相关技术和安全标准。

瓶装燃气应当实行配送经营,由燃气经营企业直接向燃气用户配送。

个人从事瓶装燃气经营的应当设立公司并取得燃气经营许可,或者加入已取得许可的燃气经营企业,作为该企业的瓶装燃气供应站,并纳入该企业的燃气经营和安全管理体系。

第二十四条境外企业在四川省内从事燃气经营或者参与燃气经营企业并购重组的,应当遵守国家外商投资有关规定。

第四章燃气经营与服务

第二十五条提供燃气气源的企业应当保证气源符合国家标准,并向取得经营许可证的燃气经营企业提供燃气质量检测报告。

第二十六条燃气经营企业供应燃气的成分、压力和热值等应当符合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

燃气经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燃气质量检测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供应的燃气质量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结果报送县级人民政府燃气管理部门。

第二十七条燃气经营企业应当依据国家、行业服务标准,制定向燃气用户提供服务的规程,公布企业服务标准,并履行服务承诺。

管道燃气经营企业因施工、检修等原因需要临时调整供气量或者暂停供气的,应当将作业时间和影响区域提前二十四小时予以公告或者书面通知燃气用户,并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恢复正常供气;因突发事件影响供气的,应当采取紧急措施并及时通知燃气用户。

第二十八条燃气经营企业应当和燃气用户签订供用气合同。

供用气合同应当包括服务标准、费用收取、用气安全、应急维护等内容。燃气经营企业应当依照供用气合同提供服务,并按照燃气计量装置实际计量收取燃气费。

燃气经营企业应当持续、稳定、安全的向燃气用户供应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燃气。

燃气经营企业应当通过书面或者电子信息等方式提醒燃气用户交纳燃气费,并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多种方式为燃气用户交纳燃气费提供便利;燃气用户应当依照供用气合同及时交纳燃气费。

第二十九条燃气用户改变燃气用途、扩大用气范围、更换或者迁移室内燃气设施等行为应当告知燃气经营企业,由燃气经营企业组织实施或者按照供用气合同的约定执行。

燃气经营企业不得强制燃气用户购买其指定的燃气燃烧器具或者强制燃气用户向其指定的销售商购买燃气燃烧器具。

第三十条燃气经营企业应当每两年为燃气用户免费提供至少一次入户安全检查,建立完整的检查档案。燃气经营企业应当在五个工作日前告知燃气用户安全检查的日期,并在约定的时间上门检查。

燃气经营企业对燃气用户的燃气设施进行安全检查、抄表等业务活动时,燃气用户应当予以配合。

第三十一条燃气计量装置应当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对燃气计量装置准确度有异议的,可以要求法定的计量检测机构校核,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十二条燃气计量装置设置在居民住宅内的,燃气计量装置与燃气计量装置前的燃气设施维护、更新费用,由燃气经营企业承担;在燃气计量装置后的燃气设施和燃气燃烧器具维护、更新费用,由燃气用户承担。

燃气计量装置设置在居民住宅公共部位的,燃气管道进户墙外侧(含墙体部分)燃气设施的维护、更新费用,由燃气经营企业承担;燃气管道进户墙内侧的燃气设施和燃气燃烧器具的维护、更新费用,由燃气用户承担。

第三十三条燃气燃烧器具以及安装维修质量应当符合国家和省制定的燃气燃烧器具技术标准、规范。推广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新型燃气燃烧器具和燃气连接管。

第三十四条燃气燃烧器具和燃气连接管的销售者应当对购买者进行安全使用指导,禁止销售和使用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燃气燃烧器具和燃气连接管。

第五章燃气安全

第三十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燃气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燃气经营企业应当根据地方燃气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企业燃气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报送当地人民政府燃气管理部门,并定期组织演练。

第三十六条禁止占压、损害燃气设施,围堵应急抢险公共通道。不得毁损、覆盖、涂改、擅自拆除或者移动燃气设施安全警示标志。

单位和个人发现有可能危及燃气设施和安全警示标志的行为,有权予以劝阻、制止;经劝阻、制止无效的,应当立即告知燃气经营者或者向燃气管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公安机关报告。

第三十七条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安装、拆除、迁移、改造燃气设施。

因工程建设或者改造,确需迁移、改装或者拆除市政公共燃气设施的,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应当与燃气经营企业共同制定改动方案,报经县级人民政府燃气管理部门批准。改动由燃气经营企业组织实施,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三十八条燃气经营企业应当对燃气用户进行安全教育和指导、发放宣传资料,向社会公布抢险抢修电话。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燃气泄漏与事故隐患时,应当立即告知燃气经营企业,或者向燃气管理、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等有关部门和单位报告。

第三十九条燃气经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燃气设施监测和检查等制度,按照国家标准对燃气设施进行巡查、监测、维护、保养、检修、更新。燃气经营企业发现燃气用户违反安全用气规定或者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当及时告知燃气用户并提出书面整改建议。燃气用户应当根据建议及时进行整改;燃气用户拒绝整改的,燃气经营企业应当报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等有关部门处理。

第四十条燃气经营企业应当实行安全生产规范化管理,对企业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

第四十一条发生燃气事故后,燃气经营企业应当启动燃气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组织抢险抢修,并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及其燃气管理部门。

在处理燃气事故紧急情况时,对影响抢险抢修的其他设施,燃气经营企业可以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先行施工,并及时通知产权所有人或者使用人。事后应当由燃气经营企业及时恢复原状,其抢修费用和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由造成燃气事故的责任方承担。

第四十二条瓶装燃气经营企业应当建立燃气用户登记制度,对其供应的气瓶进行定期检验。

推广运用电子信息化手段,实现气瓶充装、检验信息的自动识别和动态监管。

第四十三条压缩天然气、液化天然气经营企业使用燃气储罐、槽罐车、管道、气瓶等特种设备,应当按照特种设备相关标准、规范进行操作。

压缩天然气、液化天然气经营企业在对车辆加气前,应当核验车载气瓶使用登记和检验等相关信息。

第四十四条燃气经营企业经营的新型燃气,应当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公安、质量技术监督、环境保护等部门,组织专家进行鉴定。

新型燃气质量应当达到国家和省规定的产品质量标准和安全标准。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五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行政法规已有处分、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建设单位未在规定时间内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送有关竣工验收资料的,由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补报;逾期不补报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未依法取得燃气经营许可证从事燃气经营活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燃气管理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情节轻微的,处以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以三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第四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三款规定,个人从事瓶装燃气经营的,由工商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查处;本条例实施前已经从事瓶装燃气经营的个体工商户,未成立公司并未获得燃气经营许可证,或者未加入已取得许可的燃气经营企业而继续经营瓶装燃气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燃气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工商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查处。

第四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占压、损害燃气设施,围堵应急抢险公共通道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燃气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对单位处以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处以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毁损、覆盖、涂改、擅自拆除或者移动燃气设施安全警示标志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燃气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恢复原状,可处以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条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他人人身伤害或者财产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五十一条本条例中有关用语的含义为:

(一)燃气,是指生活、生产等使用的天然气(含压缩天然气、液化天然气)、人工煤气、液化石油气和民用页岩气、瓦斯气等其他气体燃料。

(二)瓶装燃气,是指利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钢瓶罐装的燃气。

(三)新型燃气,是指常温常压下除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煤制气、页岩气之外的民用可燃气体。

第五十二条本条例自20xx年1月1日起施行。

四川修订燃气管理条例拟将逾期不交纳燃气费用户纳入个人征信系统在四川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四川省燃气管理条例(修订草案修改稿)》(简称修订草案修改稿)连同审议结果报告被提请审议。修订草案修改稿第二十八条第三款提出:燃气用户应当依照供用气合同及时交纳燃气费,逾期不交纳的按照合同约定承担违约责任,并纳入个人征信系统。

城市经营案例篇7

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在收到省政府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浙江省燃气管理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后,随即将条例草案函送给各设区市人大常委会和省级有关部门,书面征求意见。8月中旬,财经委组织调研组,分赴杭州、嘉兴、台州、丽水等地,采取召开座谈会的形式,分别听取了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及人大代表、燃气经营企业的意见和建议。财经委还就条例草案中的有关问题,与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省工商局等部门交换了看法。在认真分析、汇总和研究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9月7目,财经委召开全体会议,对条例草案进行了审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燃气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能源。随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等燃气的生产和消费规模不断扩大,应用范围日益广泛。西气东输工程实施以来,我省城市更进入了大规模利用天然气的时期,全省燃气事业得到进一步快速发展。截止2005年底,全省燃气普及率达97.99%,其中11个设区城市燃气普及率达98.47%,位居全国第三。

在充分肯定燃气对优化我省能源结构、改善城乡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虽然我省燃气事业发展迅速,但燃气企业经营行为不规范、市场秩序混乱、服务质量不高、安全隐患严重等问题也日益凸现,并且越来越对燃气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燃气是易燃、易爆、有毒的物品,涉及到千家万户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加强对燃气行业的管理规范,确保安全生产与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同时,随着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的实施,对燃气行业的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对燃气企业的资质审批已被取消,相应的措施又没有及时制定,对燃气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应对措施也不多,致使政府有关部门对燃气市场的监管几乎处于真空状态,形势比较严峻。在调研中,各地普遍反映,抓紧制定一部符合我省实际的燃气地方性法规十分必要,对于依法加强燃气管理,规范燃气市场秩序,保障燃气企业和燃气用户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财经委认为,省政府提请的条例草案,遵循了安全生产法、消防法、建筑法等上位法关于燃气的有关规定,借鉴了外省燃气地方性法规的经验,吸收了多年来我省在规范燃气市场秩序、促进燃气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做法经验,内容基本可行。同时,财经委对下列问题提出意见建议。

一、关于燃气工程规划和建设问题

条例草案分别对燃气发展规划、燃气工程建设作了规定。在调研中,各地普遍认为,这些规定过于原则,可操作性不够。鉴于规划与建设对于燃气事业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又涉及到多个主管部门,建议将规划和建设单独设立一章,细化管道燃气专项规划和瓶装燃气供应点设置规划的有关规定,并增加明确以下内容:1、在城市新区开发、旧区改造工程中,按照燃气专业规划必须建设的管道燃气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验收。2、燃气工程的设计文件,应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有关部门和技术专家进行审查。3、燃气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工程监理及重要设备、材料的采购应当依法实行招标。4、燃气工程竣工后,应将其安全等设施报经有关部门验收。5、对在安全保护范围内可能危害燃气设施安全的行为作出禁止性规定。

二、关于燃气行业从业人员的规范管理问题

在调研中,各地反映,目前燃气市场秩序之所以比较混乱,很重要的原因是瓶装燃气经营企业对送气工等人员的管理不到位。这类人员大多是临时雇用人员,没有劳务合同关系,缺乏专业培训,业务素质较低,在进行送气、安装等活动中,工作不规范,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较弱。有的送气工甚至还非法从事灌装液化气、倒卖液化气瓶等活动。建议在条例草案中增加一款,明确瓶装燃气经营企业应加强对从业人员和临时雇用人员的管理培训工作,并承担相应的监管责任。

三、关于燃气压力容器等燃气设施的监管主体问题

条例草案分别对气瓶标准、燃气设施定期检测、燃气充装量及粘贴合格标志等作出规定。在“法律责任”一章中,条例草案对违反上述规定设定了处罚条款,并明确执法部门为燃气主管部门。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气瓶安全监察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燃气压力容器及其安全附件属于特种设备的范畴,应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液化气钢瓶、燃气设施等开展安全监督。对于燃气计量器具,《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也明确了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监管。因此,建议对条例草案进行修改,明确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依法进行监管和处罚。

四、关于管道燃气特许经营问题

条例草案对申请管道燃气特许经营权应具备的条件、特许经营协议内容等作了规定。财经委认为,该项行政许可事项属于《行政许可法》规定的“公共资源配置”、“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业的市场准入”,“需要赋予特定权利的事项”。考虑到燃气的危险性、对公共利益的重大影响和燃气经营权资源的有限性,设定该项行政许可是必要的。但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全省很多城市的管道燃气经营企业,都未能像条例草案规定的那样,以招投标的方式取得特许经营权。这些企业在前期已投入了大量的建设资金,生产经营也已步入了正常轨道。有的企业与政府签订的经营期限还比较长。对于这类企业,如果也规定必须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取得特许经营权,势必对当前各地的燃气市场带来一定的影响。为了既维护现有燃气企业合法权益,又促进燃气市场合理有序竞争,建议进一步细化条例草案的有关内容,对已取得经营权的管道燃气企业按照所列条件予以审核过渡,符合条件的,授予燃气特许经营权;原经营合同(协议)有不符合国家或省有关规定的条款的,通过协商等方式,在作必要的调整和修改后,再授予燃气特许经营权;不符合条件的,不授予燃气特许经营权,由此造成其财产损失的,根据《行政许可法》的有关规定,明确依法予以补偿。此外,各地认为,条例草案关于终止特许经营协议的条款过于原则,建议进一步细化。

五、关于瓶装燃气经营许可问题

瓶装燃气目前仍是我省城乡居民使用燃气的重要方式。从调查中了解到,我省瓶装燃气经营企业和供应站点近年来数量增长较快,但受经济利益驱动等因素影响,企业违规经营、站点随意设置等现象也比较严重,安全隐患较多。对此,各地各部门普遍要求加强监管,确保瓶装燃气供应和使用安全。《安全生产法》第三十二条规定:“生产、经营、运输、储存、使用危险物品或者处置废弃危险物品的,由有关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审批并实施监督管理”。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后,《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第111项又明确保留“城市新建燃气企业审批”。因此,财经委认为,条例草案对瓶装燃气经营设立行政许可制度,并明确设立瓶装燃气经营企业和供应站点应具备的条件,是合适的。在调研中,各地各部门还提出,目前燃气经营企业、供应站、分销点等设立差异较大,而条例草案只对设立瓶装燃气经营企业和供应站点的条件作了较原则的规定,建议对瓶装燃气经营企业、瓶装燃气供应站及销售点的设立分别作出明确细致的规定。此外,建议增加燃气企业有重大事项变更,应向有关部门办理变更手续,并报燃气主管部门备案的规定。

六、需要增加与细化的内容

一是根据《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应参与应急预案的制定及演练。建议增加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应急预案、定期开展演练的有关规定。

二是由于燃气安全涉及到燃气器具、安装维修等多个方面,而条例草案对这些内容规定过于简单,建议对燃气器具市场秩序规范、安装维修企业经营行为等作出具体规定。

三是增加对瓶装燃气运输、燃气机动车加气站设立与管理及宾馆、饭店、食堂等因自身生产、生活的需要设置燃气瓶组的规定。

四是建议在总则中增加发挥行业协会自律作用的条款。

七、关于法律责任问题

城市经营案例篇8

天河鸿城主要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通信网络设备和通信网络服务,公司在售通信网络设备主要为基站天线及其配套的遥控部件和网络优化仪表。

财务数据显示,2013-2014年,天河鸿城的预收款项分别为5719.85万元和8988.22万元;同期,盛路通信(002446.SZ)的预收款项金额分别仅为94.11万元和295.67万元。不仅如此,2013-2014年,天河鸿城的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余额均为零元,显得颇为诡异。

重组草案中,天河鸿城表示,公司将基站天线产品的生产委托给外部合作厂家,以向主要供应商采购产品的方式,采购基站天线等通信网络设备。不事生产,却能在业务往来中掌控局面,天河鸿城的交易对手引人关注。根据重组草案,2013年、2014年及2015年1-6月,天河鸿城的前五名客户均为中国联通下属分公司。

此外,天河鸿城存货金额增长迅速,存货价值比同行高出不少,令人费解。

财务数据异于同行

9月14日晚,宜通世纪重大资产重组方案,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相结合的方式,购买物联投资、汇智投资、万景控股持有的天河鸿城合计100%股权;同时,公司拟向不超过5名特定对象发行股份,募集不超过10亿元。

截至2015年6月30日,天河鸿城全部股东权益的评估价值约为10.02亿元,增值额约为9.44亿元,增值率为1623.39%。经协商,交易双方同意标的资产的交易价格为10亿元。其中,宜通世纪拟以27.45元/股发行1821.49万股支付50%对价,另外50%以现金支付。

重组草案中,宜通世纪表示,天河鸿城的产品业务板块优势明显,业绩突出,收购天河鸿城,可极大提高上市公司通信网络产品竞争力,迅速增厚上市公司产品业务利润基础,提高上市公司经营抗风险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天河鸿城是由胡伟、胡勇兄弟于1997年4月设立。为赴香港上市,2011年12月5日,胡伟、胡勇将其所持天河鸿城全部股权转让予万景控股,当时万景控股登记股东为具有香港永久居留权的郑小虎。双方约定,由郑小虎代胡伟持有万景控股46.88%股权,代胡勇持有万景控股39.80%的股权。

2015年6月,郑小虎将其代持的86.68%股权转让予胡伟、胡勇控制的合伙企业物联投资、汇智投资,而胡伟、胡勇分别持有物联投资、汇智投资54.08%和45.92%的股权。也就是说,此次收购的大部分现金和股份都流向了胡氏兄弟。

在重组草案中,天河鸿城将盛路通信作为可比上市公司,然而天河鸿城的营收规模与之差距明显。

2013年和2014年,天河鸿城的营业收入分别为0.9亿元和0.85亿元,而盛路通信分别为3.19亿元和5.26亿元。

另外,拟上市公司通宇通讯(a14291.SZ)同样从事基站天线生产、销售业务。

招股说明书显示,2013-2014年,通宇通讯实现的营业收入金额分别为6.09亿元和15.01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2013-2014年,天河鸿城的应收票据以及应收账款余额均为零元,这在上市公司中极为罕见。

2013-2014年,盛路通信的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2.28亿元和3.3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1.47%和63.88%;同期,通宇通讯的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2.7亿元和4.4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4.33%和29.67%。

而更为值得一提的是,工商资料显示,天河鸿城成立于1997年4月,公司经营时间超过17年。

此外,与盛路通信和通宇通讯相比,天河鸿城的预收款项同样蹊跷。

2013年、2014年及2015年1-6月,天河鸿城的预收款项分别为5719.85万元、8988.22万元和15666.33万元。

财务数据显示,2013年和2014年,盛路通信的预收款项分别为94.11万元和295.67万元,通宇通讯分别为141.3万元和325.63万元,远远低于天河鸿城。

中国联通“催肥”业绩

商品销售概不赊欠,预收款项远超同行企业,天河鸿城对下游客户的议价能力可见一斑。

重组草案显示,2013年和2014年,天河鸿城基站天线产品的销售价格分别为2728.13元/副和2664.66元/副。

根据招股说明书,2013年和2014年,通宇通讯基站天线产品的销售单价分别为1930.6元/套和1962.22元/套。天河鸿城基站天线产品的销售价格高出通宇通讯至少35个百分点。

但令人较为疑惑的是,与通宇通讯相比,天河鸿城在固定资产、研发费用、专利著作等方面,都明显略逊一筹。

截至2014年末,天河鸿城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约为104.02万元。其中,运输设备账面价值约为47.9万元、电子及其他设备账面价值约为51.54万元。

根据通宇通讯招股说明书,截至2014年末,通宇通讯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约为13556.09万元。其中,机器设备账面价值约为6433.99万元、电子及其他设备账面价值约为925.4万元。

重组草案显示,截至重组报告书签署日2015年9月14日,天河鸿城共拥有9项未发表软件著作权,但未披露已经持有的专利数量。

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2015年5月26日,通宇通讯共拥有82项专利,其中包括25项发明专利、41项实用新型以及16项外观设计。同时,公司还拥有11项软件著作权。

另外,财务数据显示,2012-2014年,通宇通讯的研发费用金额分别为3751.29万元、4243.05万元和6298.91万元。重组草案中,天河鸿城未列出研发费用支出。

2013年,天河鸿城的采购总额仅为0.21亿元。其中,公司对大富科技(300134.SZ)的采购金额为0.19亿元,占主营业务采购总额的92.42%。

根据重组草案,天河鸿城的营业收入大部分来自于中国联通。2013年、2014年和2015年1-6月,天河鸿城的前五名客户均为中国联通下属分公司,包括广东分公司、广西分公司、山东分公司、福建分公司和河南分公司。

数据统计显示,2013年,天河鸿城对前五名客户的销售金额合计6199.35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84.94%。

2014年,上述五家分公司向天河鸿城合计采购产品6051.67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81.73%。

存货畸高

近年来天河鸿城的存货金额增长迅速,存货占比远超同行。

根据重组草案,2013年,天河鸿城的存货账面价值仅为0.56亿元,占流动资产的68.67%;2014年猛增至1.45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58.93%。占流动资产的比例上升至74.93%。截至2015年6月30日,天河鸿城的存货账面价值已增至2.08亿元,占比70.29%。

审计报告显示,天河鸿城的存货仅包括发出商品和库存商品两类。2013年、2014年和2015年1-6月,天河鸿城发出商品的账面价值分别为0.42亿元、1.36亿元和1.99亿元,占同期存货账面价值的比重分别为76.43%、94.01%和95.52%。财务数据显示,2013-2014年,通宇通讯的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1.8亿元和2.66亿元,占流动资产的比例为33.24%和23.11%;同期同期,盛路通信的存货占流动资产比例分别为10.73%和15.24%。

另外,通常情况下,存货账面价值与库存商品数量会保持同向变化。即使库存商品已发出,在未满足收入确认条件之前,发出商品同样需计入期末存货。

但令人较为疑惑的是,2013年、2014年和2015年1-6月,天河鸿城的库存产品数量呈逐年下滑之势。

城市经营案例篇9

根据万方发展的公告,此次重大资产重组涉及总金额约30亿元。而万方发展目前的总市值仅为14.36亿元。

今年以来,有不少涉房企业了再融资预案,但其融资投向均为非房产业。

此外,这一定增方案,因万方发展的涉房“身份”引起市场的关注,被认为打开了地产再融资的想象空间。

5月17日,在万方发展的引领下,地产股整体大涨。其中,万方发展涨停开盘,中房股份、北辰实业、阳光城涨停,铁岭新城、香江控股、中粮地产等涨幅超过5%。

万方方案

已停牌两月有余的万方发展于5月16日晚公布了定增方案;此次拟装入的资产全部为土地一级整理业务。

万方发展的公告称:2013年4月23日,万方发展分别与万方源、新星景天、华夏新保、北京万和签署了《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协议》,其中万方源为万方发展的控股股东。万方发展拟向万方源发行股份购买其持有的万方盛宏95%股权、秦皇岛鼎骏90%股权、张家口宏础100%股权、义林义乌77.89%股权、延边龙润51%股权;拟向新星景天发行股份购买其持有的义林义乌19.23%股权;拟向华夏新保发行股份购买其持有的延边龙润39%股权;拟向北京万和发行股份购买其持有的延边龙润10%股权。截至2013年3月31日,标的公司全部股东权益预估值约为249859万元,根据股权比例计算的标的资产的预估值合计约为240,137万元。

同时,公司拟向不超过10名其他特定投资者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总额不超过本次交易总金额的25%。照此计算,公司配套融资的规模约为6亿元,故本次重大资产重组涉及总金额约30亿元。

按照5月17日收盘后股价计算,万方发展的总市值仅14.36亿元,而其融资规模却达到30亿元,融资额为目前市值的2倍。

本次重大资产重组事项,万方发展编制了《万方城镇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暨关联交易并配套融资预案》,该重组预案已经万方发展第六届董事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

价格方面:万方发展向四名交易对象发行股份的发行价格按不低于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股票交易均价为原则,确定为3.93元/股(已除权除息);公司向其他不超过10名特定投资者募集配套资金的发行价格按不低于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价的90%为原则,确定发行底价为3.54元/股(已除权除息)。

受此利好影响,5月17日开盘后,万方发展以涨停开盘。在万方发展的引领下,地产股整体飘红。其中,万方发展涨停开盘,中房股份、北辰实业、阳光城涨停,铁岭新城、香江控股、中粮地产等涨幅超过5%。

不过对于万方发展的定增方案,业内人士表示通过有一定的难度。

一位曾数次操作过定向增的人士称“:董事会通过预案不等于证监会支持,尤其是它这个涉及到重大资产重组委员会和发行审核委员会两个委员会,方案本身的复杂程度和审批难度就大。另外,万方发展此次预案,包含了购买资产和融资,近年来别说地产业,其他行业这样做的也少之又少,过会难度较大。”

再融资放开疑问

万方发展的定增预案一公布就引起了市场的种种猜测。有观点据此认为地产再融资可能开始放松,政策审核的方向出现变动的可能。

这样的猜测还有其他的依据可以佐证。此前有媒体报道称:之前涉房企业不能发行公司债,而今年部分公司已开始发行公司债。

今年以来,有不少涉房企业了再融资预案,但其融资投向均为非房产业。

例如1月30日,道博股份拟向大股东新星汉宜等公司发行股份及配套融资购买盘江民爆的股权,3月19日,中茵股份预案拟定增1.09亿股,发展公司黄金采选和连锁医院零售两大新业务。

最近的房企涉及再融资的企业为宏润建设。5月15日,宏润建设公告,公司拟定向发行不超过9500万股,募集不超过4亿元的资金,投资Bt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

不过,这些涉房企业的定增方案,目前均未接受证监会审核,结果如何不得而知。

不过对于上述观点,业内人士并不认同。

一位投行人士认为:“万方发展的方案并不是2010年以来的第一家,期间也有其他企业做过,铁岭新城就是一例。”

资料显示,2009年8月20日,铁岭新城的前身,中汇药业公告称:中汇医药将其全部资产和负债出售给怡和集团,并向铁岭经营公司、京润蓝筹、罗德安、付驹和三助嘉禾非公开发行股份购买上述各方共同持有的铁岭财京100%股权,该股权以评估基准日的评估结果2578294569.05元(已经铁岭市财政局备案)为基础,作价25.78亿元。上市公司此次非公开发行股份价格为10.23元/股,新增股份数量为252003908股。

2011年7月,中汇医药重大资产出售以及向特定对象公开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方案获得证监会并购重组委有条件审核通过。2012年1月,中汇医药更名铁岭新城。

上述投行人士表示:铁岭新城的方案通过前后,你看到地产有再融资吗?因此,仅靠万方发展的案例不能判断房地产行业再融资已经出现松动。”

此外,铁岭新城和此次定增的万方发展的主营业务基本相同,二者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房屋开发建设和销售公司。

早在4月份,万方发展就公告称,经营范围变更为:城市道路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及投资;给排水及管网建设及投资;城市燃气及管网投资;城市服务项目的建设及投资;城市旧城改造;城市开发建设和基础设施其他项目的建设及投资;项目投资及投资的项目管理。

而铁岭新城从事的业务也是土地整理。资料显示。2012年,铁岭新城土地一级开发营业收入137422万元,营业利润100278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为98.41%。

上述投行人士称:“虽然土地整理也归与大地产行业,但若进行细分,它属于一级开发,而我们常说的房屋开发、建设和销售属于二级开发。因此,土地整理和房产开发,绝对不是一回事。因此无论是万方发展还是铁岭新城,都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地产概念。”

万方发展的系列公告亦对上述说法有所印证。

该公司原名万方地产3月5日起停牌筹划重大资产重组,3月12日向中国上市公司协会递交了行业类别变更申请,自4月1日起公司所属行业变更为“批发业”,简称亦变更为万方发展,似有意与房地产业务撇清关系。

城市经营案例篇10

〔关键词〕大数据;城市管理;应用;典型案例;开发运营模式;启示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9.028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6)09-0168-05

〔abstract〕itisageneraltendencytoimprovethelevelofurbanmanagementbybigdata.atpresent,thereweremanysuccessfulcases.throughin-depthanalysisoftypicalcasesabroad,itcouldbeconcluded:1)Bigdatawasmainlyusedinpublicfacilitiesmanagement,transportationmanagement,securitymanagement,disasterwarningandotherfields;2)thereweremainlythreekindsofbigdataapplicationmodes,namelygovernmentdevelopmentandoperation,enterprisedevelopmentandoperation,enterprisedevelopmentandgovernmentoperation.theurbanmanagementofbigdataapplicationsexistedmanyproblemsinChina,includingseriousdatafragmentation,inadequatepublicdatasharing,highdataacquisitioncost,technologygap,etc.Bigdataapplicationstimingshouldbedefinite,andadoptflexibleandvarieddevelopmentoperationmodes,implementthestrategyofopengovernmentdata,supportthedevelopmentoftheindustryinnovationandencouragecitizenstoparticipatein.

〔Keywords〕bigdata;urbanmanagement;application;typicalcase;developmentandoperationmodes;enlightenment

进入大数据时代,城市管理给大数据提供了极佳的用武之地。首先,城市拥有庞大的人口总量、较高的人口密度、完善的基础设施,其日常运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数据。第二,基于大数据的解决方案一般造价不菲,城市规模越大,越能使其实现规模效益。第三,我国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城市病”,解决“城市病”传统的技术手段已难以为继。大数据能有效缓解这些“城市病”,这给城市管理应用大数据提供了内在动力。

城市管理大数据应用也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国内外现有研究文献主要关注以下内容:(1)城市管理大数据应用的价值及意义。指出现代城市及其管理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应充分利用大数据实现城市服务智能化、城市应急快速化和城市监测实时化,提高城市管理水平[1-2]。(2)城市管理大数据应用的技术研发。针对交通、环保等具体领域,有不少文献提出了大数据应用的解决方案及思路[3-4]。(3)大数据对城市规划的影响。指出应该关注大数据在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制定、质量评价、规模预测及用地布局等方面的革新作用[5]。

现有研究文献尚没有对国际上城市管理大数据应用进行系统梳理。我国已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病普遍存在,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迫在眉睫。应充分借鉴国外的成功案例,加快大数据应用。因此,本文将对国际上城市管理大数据应用领域及运营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并分析其对我国的启示。

1国外案例分析

大数据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农业、交通运输业、现代商业、政府管理等方面,其在促进经济发展、管理模式变革的同时,也成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工具。城市管理是一个巨大的大数据应用市场[6],应用大数据成为全球主要城市发展共识,出现了大量成功案例,有代表性的如表1所示:

11城市管理大数据应用领域分析

由表1可知,国际上在公共设施管理、交通管理、治安管理、灾害预警等众多领域都有应用大数据技术的成功案例。在不同的领域应用大数据技术,应用价值、数据来源、技术手段等方面各有其特点。

111公共设施管理

该领域大数据技术主要应用于水电管网管理,有利于公共设施的运行维护和资源节能减排[8]。其数据来源主要通过传感器、计量设备等搜集的海量数据,数据类型多样,以非结构化数据为主。进行对数据的运算分析,实现对公共设施的实时监控、危机排查及快速响应。

112交通管理

该领域大数据技术主要应用于公共交通管理,有利于预测市民出行规律,指导公交线路的设计、调整车辆密度等。其数据来源主要为对公交地铁刷卡、停车收费站、信号灯、交通视频摄像头等信息的收集。利用收集的历史数据进行预测,实现对交通调度系统的指挥控制,及时梳理拥堵,有效缓解城市交通负担。

113治安管理

该领域大数据技术主要应用于犯罪行为管理,有利于犯罪信息的监控与实时分析、犯罪模式分析与犯罪趋势预测。其数据来源主要为视频摄像头、社交网站、移动基站的通讯记录以及以往案件中犯罪嫌疑人的信息等,数据类型多样,以视频、图像数据为主。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研判分析,不少城市成功实现了对犯罪案件迅速调查、准确侦破,并起到降低犯罪率的效果。

114灾害预警

该领域大数据技术主要应用于消防隐患排查和社会舆情监控等方面,有利于生命财产保护和社会治安维稳。其数据来源于政府掌握的基本信息、对社交网站中关键词的定位监控、卫星对某区域的定位观察和回顾往期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数据类型多样,以非结构化数据为主。进行对数据的运算分析,实现对隐患的精准预警,社会舆情的实时监控及快速响应。

12城市管理大数据应用开发运营模式分析

城市管理大数据应用包括两个重要环节:开发和运营。按开发方和运营方的主体不同可以分为4类:Ⅰ是政府同时作为大数据应用的开发方和运营方;Ⅱ是由政府作为开发方,企业作为运营方;Ⅲ是企业作为开发方,政府作为运营方;Ⅳ是企业同时作为开发方和运营方。此外,第三部门也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将来有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目前尚无第三部门参与的成功案例,在此不作分析。表2大数据应用开发运营模式分类

运营方政府企业开发方政府ⅠⅡ企业ⅢⅣ

Ⅰ类开发运营模式,是由政府同时作为大数据应用的开发方和运营方。在城市管理中,此类模式通常应用于与政府强力部门职责紧密相连的领域,如公共设施管理、治安管理等。该类模式的突出优点在于政府对其具有较强的控制力。基础数据安全等级较高的领域,也适合采用该模式。

Ⅱ类开发运营模式,是由政府作为大数据应用的开发方,企业作为运营方。在城市管理中,此模式比较少见,原因在于:一方面政府并不擅长大数据应用的开发;另一方面,数据资源具有可复制性、非竞争性、产权模糊性等特性[9],企业的逐利冲动使得该模式存在较大道德风险。

Ⅲ类开发运营模式,是由企业作为大数据应用的开发方,政府作为运营方。在城市管理中,此模式采用较多,原因在于企业具有更专业、更高效的大数据应用开发人员。由政府提供数据源并提出需求,企业按需开发[10],能降低研发的时间和人力成本,提升精确度。但数据安全隐患也不可忽视。

Ⅳ类开发模式,是由企业同时作为大数据应用的开发方和运营方。在城市管理中,此模式也比较常见,尤其在电力、燃气、供水等公用事业领域。企业有自己的数据收集渠道,具备数据基础[11];大数据应用可以节约成本、增加收益,企业也有足够的应用动力。该模式存在隐私保护方面的隐患。此外,企业前期需要大量投入,可能由于费用不足而中断。从国外经验来看,不少企业在系统研发及运营早期阶段,都有政府给予的补贴[12]。而且在敏感数据获取方面,也需要政府的协助。

2我国城市应用大数据存在的难题

社会各界都已经意识到大数据的战略价值,为推动城市管理的智慧化,很多城市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2012-2014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分3批共确定277个城市(区、县、镇)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这些城市也在积极探索城市管理的大数据应用,如广州市设立了大数据管理局,有一项重要职能即为统筹协调城市管理智能化视频系统建设,推进视频资源整合共享和综合应用。如宁波推出了“宁波通”,融合了交警、城管、气象等多个部门、几十个业务系统的交通信息,涵盖城市的交通设施、交通工具以及所有交通事件,为出行者提供全面、实时的信息。尽管不乏成功案例,我国城市应用大数据存在很多障碍。

21数据条块分割严重

大数据决定智慧城市是否真正“智慧”,如何“清洗”海量数据并为城市系统的运行管理决策提供支撑,是智慧城市建设关键[13]。城市管理的“数据化”是大数据技术引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不同省份、不同部门,甚至同一省份不同委办局之间数据集类型差异较大,数据集格式不统一。数据在不同行政层级集中,且数据的管理缺乏统一的标准,致使无论数据格式、数据结构、采集指标都存在差异。只有数据集类型和格式统一,才有利于数据的收集、整合、分析和处理的自动化。

22数据公开共享不够

城市管理中的大数据作为公共数据资源,除了数据,应做到对内共享,对外公开。一方面,政府内部数据共享不畅。出于不同方面的考虑,很多部门将数据视为部门资产,不愿意与其他部门共享。另一方面,数据公开处于起步阶段。有些部门数据公开的力度不够,无法为大数据应用开发者提供足够的有效数据;还有一些部门虽然有对外公开数据的意愿,但是由于未能详实掌握往期数据,使得这些部门在数据公开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

23数据获取成本太高

一方面经济成本较高。目前我国大数据应用开发与运营的发展尚不成熟,数据的开放程度很低,城市管理大数据应用的开发者需要花费大量支出用于购买数据,此外开发者能否为开放数据创造出附加值,开发的应用是否符合商业预期等都存在许多不确定性[14]。另一方面时间成本较高。在很多领域,大数据的获取需要长时间的跟踪收集,不但需要数据的广度更需要数据的跨度,由此提高了数据获取的时间成本。

24技术水平存在差距

在大数据技术研发方面,国内企业与谷歌、iBm[15]、亚马逊等国际巨擘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缺乏高端的数据科学家,不能有效利用现有的数据资源,为当前国家治理中的重大问题开发出解决方案。尤其是匿名、化名处理方式,对于其隐私风险评估技术尚在探索之中,相关技术标准各国也尚在研究之中,在监管等方面存在技术障碍[16]。

3启示

城市管理大数据的应用既需要政府部门的体制机制实现突破,又需要产业界的技术创新,还需要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三者缺一不可,应齐头并进。而在此过程中,政府应起主导作用。

31明确大数据应用领域的时序

尽管国外在城市管理很多领域的大数据应用都取得了成功,还是应该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谨慎选择近、中、远期有可能应用大数据的领域。近期,在公共设施、交通领域,大中城市都具备应用大数据的基础条件;中期,在灾害预警领域可以应用大数据技术;治安管理领域需要使用大量的个人隐私信息,如个人基本信息、违法记录、流动及社交情况等,而且这些数据分散在很多部门,无论是公众还是政府内部都会有阻力,应从长计议。

32采用灵活多样的开发运营模式

应根据各领域的特点,确定大数据应用适宜采用的开发运营模式。我国的公共设施基本由国企运营,可以采用模式Ⅳ。在研发及早期运营阶段,政府可以给予财政补贴,激励其进行技术创新,并实现盈利。交通管理方面,可以采用模式Ⅲ,采购企业成熟技术开发系统,政府进行运营维护。治安管理、经济管理方面,应采用模式Ⅰ,因为相关基础数据涉及社会稳定、隐私保护、经济发展,不宜让营利性的企业介入。灾害预警方面,可以根据城市具体情况,在模式Ⅰ和Ⅲ之间进行选择。

33实施政府数据开放战略

政府公共数据资源的开放既是民众的诉求,也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在能源、交通、医疗、农业等传统行业内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而政府公共数据的开放程度也成为影响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世界各国逐渐重视公共数据的开放共享,将公共数据资源视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17]。发达国家普遍认识到公共数据本身具有的商业价值及其对整个社会产生的外部效应,以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开放数据运动的开展。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应当着眼于公众需求,对于公众迫切需要的、再利用值高的如交通、环境、农业等公共数据率先开放,采取合理手段鼓励公众参与交流,解决条件式共享的尴尬,探索建立公共数据为民生服务的长效机制[18]。引导社会资本对公共数据增值开发,鼓励公众自由运用和开发数据产品,形成大众创新应用公共数据的局面。

34支持产业创新发展

一是开展城市管理应用开发竞赛,以此鼓励企业及个人创新,开发出适合本市的应用程序。二是支持企业研发,针对城市精细化管理大数据应用相关项目,通过财政资金加大研发支持力度[19]。三是补贴企业运营,对于本地化初创企业正在运营的有利于城市管理的系统或者应用,对其正的外部性进行评估,给予后补贴,鼓励其发展。

35鼓励市民参与

城市管理中大数据应用归根结底是对市民的行为和城市运行中的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并得出可行性方案,为将城市建设得更美好做出决策[20]。市民是城市管理的参与者和利益相关者,缺少市民的参与,城市管理大数据应用这个“巧妇”是难为无米之炊的。实际上,只有让城市进程更加透明化、参与度更高[21],我们才能最终将之践行。一方面通过各种媒体加大对城市管理相关大数据应用的传播[22],使市民都有所了解。另一方面,加大对市民的培训,使市民都能熟练操作和应用。

4结语

我国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人口的快速涌入,使得城市管理复杂程度激增。大数据应用既能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又能提高市民满意度、政府公信力,还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新的增长点。尤其是在中国人口众多、市情复杂的城市应用成功的解决方案,必然能向国外推广,产生国际影响力。当前,中国城市管理大数据应用的主要障碍是体制机制,应加强在数据开放、数据安全、市民参与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石晓冬.大数据时代的城乡规划与智慧城市[J].城市规划,2014,(3):48-52.

[2]宋刚,张楠,朱慧.城市管理复杂性与基于大数据的应对策略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4,(8):95-102.

[3]明仲,王强.大数据助力智慧城市科学治理[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36-37.

[4]DebnathashimKumar,ChinHoongChor,Haquemdmazharul等.amethodologicalframeworkforbenchmarkingsmarttransportcities[J].Cities.2014,37:47-56.

[5]Kogannatalia,LeeKyoungJun.exploratoryResearchontheSuccessFactorsandChallengesofSmartCityprojects[J].asiapacificJournalofinformationSystems.2014,24(2):141-189.

[6]michaelBatty.Bigdata,smartcitiesandcityplanning[J].DialoguesinHumanGeography,2013,3(3):274-279.

[7]安晖.美国大数据维稳镜鉴[J].人民论坛,2014,8(4):61-63.

[8]BattistaGabriele,evangelistiLuca,GuattariClaudia等.Buildingsenergyefficiency:interventionsanalysisunderaSmartCitiesapproach[J].Sustainability,2014,6(8):4694-4705.

[9]wangZhong.BigData:KeyFactorofproductionininformationage[J].ContemporaryarisaneconomyResearch,2013,(2):52-60.

[10]CrivelloSilvia.Urbanpolicymobilities:theCaseofturinasaSmartCity[J].europeanplanningStudies,2015,23(5):909-921.

[11]LeeJungHoon,HancockmargueriteGong,Humei-Chih.towardsaneffectiveframeworkforbuildingsmartcities:LessonsfromSeoulandSanFrancisco[J].technologicalForecastingandSocialChange,2014,89:80-99.

[12]KitchinRob.thereal-timecity?Bigdataandsmarturbanism[J].GeoJournal.2014,79(1):1-14.

[13]赵鹏军,李铠.大数据方法对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作用的理论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2014,(10):25-30.

[14]芮绍炜.百度大数据的应用分析[J].企业管理,2015,(2);114-116.

[15]paroutisSotirios,Bennettmark,HeracleousLoizos.astrategicviewonsmartcitytechnology:thecaseofiBmSmarterCitiesduringarecession[J].technologicalForecastingandSocialChange.2014,89:262-272.

[16]musolesimirco.BigmobileDatamining:Goodorevil?[J].ieeeinternetComputing,2014,18(1):78-81.

[17]李德仁,姚远,邵振峰.智慧城市中的大数据[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4,(6):631-640.

[18]Battymichael.Smartcities,bigdata[J].environmentandplanningB-planning&Design,2012,39(2):191-193.

[19]茅明睿.大数据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来自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思考与实践[J].国际城市规划,2014,(6):51-57.

[20]marsal-Llacunamaria-Lluisa,Colomer-LlinasJoan,melendez-FrigolaJoaquim.LessonsinurbanmonitoringtakenfromsustainableandlivablecitiestobetteraddresstheSmartCitiesinitiative[J].technologicalForecastingandSocialChange,2015,90:61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