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的内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3:47

汉语言文学的内涵篇1

关键词: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异同

引言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②一种语言的隐喻折射了以这种语言为母语的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特征,学习和掌握一种语言的隐喻用法、进行不同语言的隐喻之间的比较就能帮助人们了解和认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使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更加有效。英汉语中都有大量的动物为喻体的词语,它们形象生动,容易让人产生直接的意象效果,进而联想到它们所承载的内在喻义。但是由于历史、地域、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英汉民族有时对同一种动物赋予不同的情感和喻义;而有时为表达同一种情感和喻义采用不同的动物做喻体。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比较:一.英汉语喻义相似的动物词;二.英汉语喻义不同的动物词;三.英语中有喻义汉语里却无的动物词;四.汉语中有喻义英语里却无的动物词。

一、英汉语喻义相似的动物词

动物具有显著特征,英汉民族对这些特性看法相同,且用这些特性来描述或比喻人或物的某些特殊品质及性格。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只要语言的使用者是从动物的基本属性这一角度出发来使用动物名称,其词汇含义大都是相同或相近的,在这一点上,最具说服力的例子莫过于fox与“狐狸”了。

狐狸生性狡诈,故而用于比喻时,大多是“狡猾、奸诈、多疑”的同义词,在这一点上,英语和汉语表现出惊人相似。象asslyasafox,ascunningasafox,aslyoldfox这类英语习语以及“狐狸再狡猾,也要露出尾巴”、“狐狸再狡猾,也逃不过猎人的眼睛”这样的汉语俗语都为人们所熟悉,绝对不会引起跨文化交际方面的障碍。

除了上面的例子外,猴子(monkey)的“灵活”、兔子(hare)的“敏捷”、天鹅(swan)的“优雅”、羔羊(lamb)的“驯良、无辜”、狼(wolf)的“残忍、凶狠”、蜜蜂(bee)的“忙碌”等等都是英、汉两种语言中词汇涵义重合的例证。

二、英汉语喻义不同的动物词

英汉语动物词汇中还存在一些指示意义相近,英汉文化内涵的感彩差异较大的词。这类词的典型代表就是“龙”与“dragon”,这主要是因为汉文化的“龙”与西方的“dragon”都是神秘的动物,在现实中没有具体的形象。其文化内涵负载了浓厚的民族情感和宗教色彩。

在东方的一些主流教义(例如佛教、印度教)中,龙经常代表了美好的、肯定的积极意义。汉文化中,龙代表了力量、权威、吉祥和神秘等复杂的含义。

然而,在一些反生命的宗教(例如撒旦教派)和北欧维京教义中,龙则是是恶魔、撒旦、邪恶的化身,毁灭的恶兆。

语言交际的最终目的是文化上的沟通,而语言交际的最大障碍就是文化误解,如上对比的动物词汇“龙”与“dragon”,在两种文化中的内涵有如此大的差异,倘若缺乏英汉两种文化知识,势必对跨文化交流造成很大的障碍。

三、英语中有喻义汉语里却无的动物词

正是这类词汇应该引起我们特别重视。日常交际中或是阅读翻译时,我们经常会出现理解上的障碍,甚至错误,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对英美国家的文化缺乏了解。

许多中国人很难理解“whiteelephant”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在他们看来,“象”不过是一种身躯庞大、有着大耳朵、大鼻子、尖牙齿的动物,虽则许多人从小就谙熟“曹冲称象”的故事,但“象”不会产生任何联想意义,殊不知“whiteelephant”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却有“笨拙,大而无用的东西”的含义,由此闹出了不该有的笑话,把国产“白象牌”电池,直译成“whiteelephant,”,并在广告中大肆宣扬,贻笑大方。

在英语中还有一些类似的动物词汇,具有联想意义,却为中国人所不能理解。例如:goat(山羊)可用于指“好色之徒,色鬼”;③由beaver(河狸)构成的词组eagerbeaver特指那种“急于做成某事而特别卖力,但有点急躁的人”。另外,chicken与duck除了基本意思“小鸡”“鸭子”外,还分别喻指“胆小、儒弱的人”和“可爱的人或物”,cow(母牛、奶牛)有“粗壮邀遏”的含义。

四、汉语中有喻义英语里却无的动物词

有些动物在汉语语境中有极好的喻义,然而在西方世界却毫无意义。例如:鸳鸯、龟等。

鸳鸯是一种善游泳,飞行力强,栖息在内陆湖泊和溪流,而且雌雄成对生活的一种鸟。汉语中用来成双成对的人或物,如鸳鸯枕、鸳鸯剑、鸳鸯配。

龟在中国文化中有两种象征意义。其一象征长寿,古代的庙宇、宫殿、府第等建筑物前常有石龟,企求万古永存;其二民间人们将其比作外遇者的丈夫,俗称“绿毛龟”,是对人极大的侮辱。

五、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差异的原因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不同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思维方式不同,审美心理不同以及历史渊源不同。

(一)思维方式不同

中国人倾向于形象思维,在日常语言中爱打比方,所以汉语中产生了很多联想意义的词汇。例如“龙”这个动物词语联想到很多相关的词语。而西方人则比较重视逻辑推理。他们在交流中强调语句表述清楚,不拐弯抹角。

(二)审美心理不同

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认为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人们从古代开始就在自然万物中寻找与自身相对应的某种品性。实际上,中国人是把人类自身的某种思想品德投射到自然万物身上,从而使代表动植物的名词也产生了丰富联想意义。比如中国人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性格特点和“牛”这个动物联系在一起,自然也就赋予了动物词汇“牛”独特的文化内涵。

(三)历史渊源不同

④“语言是一个民族历史的反映,它记载着一个民族的发展历史。”中西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造成了语言中某些词汇语义上的差异。比如上面举例中的“龙”和“dragon”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文化内涵的差异正体现了这一点。

六、结语

本文涉及了同一动物词的异同,不同动物词在英汉中的异同。⑤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由于英汉民族文化上的差异,生活环境、经历、价值观和民俗心理的不同,造成动物词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在理解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通过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任何一种语言中的动物词都不仅仅是动物形象的符号代表,文化差异给动物词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意语言,更要注意能力;通过对动物词汇内涵的学习与比较从而增强文化意识,提高语用能力,以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杜新宇.从动物词汇看英汉语言文化的差异[J].民俗研究.2004(3)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3]刘扬.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对比试析[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2,18:57-59.

汉语言文学的内涵篇2

【关键词】隐喻;翻译;认知语言学

引言

在中国传统语言研究中,隐喻被认为是一种语言现象,对隐喻的释义总是停留在语言修饰模式的阶段,汉英双语词典里认为隐喻是比喻的类型之一,可以不用‘好像’‘像’‘如’等比喻词,在本体和喻体之间常用‘是’‘也’‘成’‘就是’等词,把某事物比拟成和它有相似关系的另外一种事物。(《现代汉语词典(汉英双语)》,2002:2295)。美国语言学家matthews(1971)曾把隐喻定义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格,通过它,一个通常被用于某种物体,动作的单词或表达被扩展到另一个物体或动作上(matthews,R.J.1971:413-425)这也是汉英翻译中文化意象缺失和喻体内涵错位的根源之一。隐喻翻译中经常出现与喻体内涵不对应的译文,这促使人们对隐喻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近年来,隐喻的研究有了很大的突破,以Lakoff和Johnson提出的隐喻的新观点构成了西方隐喻研究的核心,使隐喻研究冲破修饰学和文学的传统隐喻理论的局限,成为认知科学的范畴。他们的新观点是:“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还存在于思维和行动,我们平时思维和行动所依据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的。隐喻是语言深层的认知机制,构建了我们的思维,感知和行动的方式”(Lakoff,Johnson,1980:3-4)。

隐喻不再被看做是一种语言的修饰手段,也不单是一种语言现象,它上升为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感知和概念客观世界事物的主要认知活动,在人们认知过程中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这些隐喻的新观点对我们开展隐喻翻译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隐喻认知对汉英隐喻翻译的启发

当代认知学研究表明,隐喻是一种感知、评估,解释世界的方式。人们认知隐喻是也是以认知者经验为基础,通过思想深层的认知网络,接通认知者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刘法公,2008)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认知工具,汉英隐喻比较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因为有了思维才有隐喻,才有对隐喻的正确理解,才能展开汉英隐喻对比,完成恰当的汉英隐喻翻译。这些隐喻的新观点引入到汉英隐喻翻译研究中,开拓隐喻译者的翻译思维,促进他们以隐喻认知者经验为基础,调动思想深层认知网络,建立与译入语文化之间的桥梁,从而找到改进汉英隐喻翻译的新方法,提高汉英隐喻的质量。隐喻汉英翻译要求译者运用思维搞清楚原文喻体和译文喻体特征的内涵,通过语义特征的比较建立两者的隐喻关系,而这个隐喻关系也是通过认知者的思维才能完成,在解读原文喻体内涵时候,通过比较对汉英文化意象进行转换而不是抹杀掉原文喻体的特征,因为失去了那些带有深远历史文化内涵的喻体特征,意象也就完全消失,也谈不上隐喻,所以我们在隐喻翻译过程中要保持隐喻特征,尽可能传达源语的文化特色,而且还要弥补文化喻体的缺失,接通汉英隐喻的关联文化内涵,(刘法公,2008)不能逾越译入语文化和译入语读者的可接受限度。

二、汉英隐喻翻译方法

就汉英隐喻而言,两者都蕴含各自的文化意象。隐喻汉英翻译首先不是汉语与英文词语简单对应,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中我们得到了启发,设想既然隐喻的创建理解是认知者的思维过程,那么在进行汉英隐喻翻译时,要想保持原文喻体特征,把原文喻体的寓意与译文喻体的寓意的关联文化接通,译者也必须通过两种文化和语言的思维过程,这样才能译出内涵和原文喻体特征一致的译文,笔者认为具体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一)直译加释义法

隐喻是通过一事物解释另一事物,隐喻汉英翻译核心是汉英文化意象的转换,最理想的隐喻翻译是保留汉语中富含汉语文化特征的隐喻喻体,让英语读者欣赏到汉语隐喻中原汁原味的生动意象,同时又能顺利传递文化内涵,接通英汉关联文化内涵。所以就要直译喻体,再通过增加普通释义词句弥补那些表达不清的意象。

例如:他们做这件事也算是被逼上梁山。有人把它直译为theywereforcedtoclimbupmountLiangtodothiswork.也有人把它意译成theywereforcedtojointheLiangshanmountainrebels.前者会让英语读者产生误解,误以为有人被逼到梁山上去干活,后者虽能够消除误解,但其中的喻体和寓意没有得到体现,文化色彩暗淡。“逼上梁山”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那些对中国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不足的英语读者无法了解的,但是如果采取直译加释义法,翻译成theywerebeforcedontomountLiang---concernedbutdesperateforawayout.其意义马上就豁然开朗了,既能汉那个英文读者分享到汉语的文化意象,又能领会其内涵。

(二)借用法

在隐喻汉英翻译中,译者应该考虑汉语隐喻被翻译成英语后能否被英语为母语的人接受,当源于中的表达方式在译入语中找不到“形同异同”的表达对等表达方式时,可以在保留原文交际意义的基础上,借用译入语中与汉语隐喻的喻体意象基本一致的英语喻体来替换原文中的喻体。

例如:雪上加霜一词的译法。有人将它意译成onedisasterafteranother.汉英大词典上将它译成addtothemisfortunesofamanwhoisalreadymisfortunate.表面看是都传达了这个成语的内涵,实际上,前者给外国读者的寓意仅仅是“接连遭受灾害”,后者让外国读者欣赏到的不过是被剥夺掉文化内涵和隐喻特征的结构散乱的句义,可见文化亏损有多么严重。汉语思维者都能通过“寒上加寒,更加冰冷”这个场景而联想到它的寓意”一再遭受灾害,损害越来越严重。而对于外国读者,特别是英文读者来说,由于英文中没有用:“雪”和“霜”作为喻体来比喻“一再遭受灾害,事态越加严重”的隐喻表达,所以他们是体会不到这些带有深刻历史文化内涵的文化意象,而要弥补这种文化亏损,我们可以借用addfueltotheflame这个隐喻表达,加上situationsgettingworse来翻译“雪上加霜”虽然不完全一致,但是可以通寓达义,让译文读者产生和源语读者同样的感受。

结语

隐喻的翻译过程,是汉英跨文化交际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转换汉英思维的过程。隐喻翻译要求译者深刻理解汉语隐喻,寻找与汉语喻体内涵一致的英语隐喻,从而向英语读者反映原文鲜明的文化意象,传递正确的文化信息。我们不能期望任何翻译方法可以解决隐喻汉英翻译中的所有问题,笔者提供的方法也只能解决一部分汉英隐喻的翻译,希望对隐喻译者可以有所借鉴。

【参考文献】

[1]matthews,R.J.Concerninga“Linguistictheory”ofmetaphor[J].FoundationsofLanguage.1971,Vol(7):413-425.

汉语言文学的内涵篇3

【关键词】颜色词;文化内涵;对外汉语课堂教学

人类的色彩感知用自然语言表达固定下来就是自然语言中的各类色彩词语。汉语颜色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并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文化内涵可谓“丰富多彩”,汉语颜色词反映了汉民族对自然、社会的认知特点;也映射出中国色彩独特的文化意义,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目前来说,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汉语颜色词教学往往仅仅局限于对颜色词的跨文化诠释,而对课堂教学环节中,如何对遇到的颜色词进行系统高效的教学,让学生在掌握词义的基础上,对中国文化也能有一定了解,此方面的研究还是比较欠缺的。所以本文旨在对颜色词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丰富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研究成果,提出了具体可行的针对颜色词教学的技巧和方法。

一、对基本颜色词进行跨文化对比,加深学生对颜色词不同的感知

本篇文章,我们采取李红印的观点,认为汉语基本颜色词有八种,分别是:红、黄、绿、蓝、紫、灰、黑、白。这些颜色词被广泛地应用于汉语语言中。其中,由于人类认知的共性,对于某些颜色有着相同的情感倾向。例如:绿色被在大多数民族中都被认为是生命之色。然而,在更多情况下,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他们又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含义。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些颜色词进行跨文化对比,来加深学生对汉语颜色词的特点的感知。

(一)运用图表法,使学生对基本颜色词的对比一目了然

图表法,使调节和双眼视功能数据的视觉表示简单化,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分析法。我们把图表法运用于对外汉语颜色词的教学中,可以使基本颜色词的主要内涵一目了然,方便学生观察其跨文化对比中颜色词文化内涵的不同。在以下例子中,我们主要列举中西的跨文化内涵对比:

(二)布置作业,让学生“自觉”列举汉语颜色词和母语颜色词的异同,进行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常用方法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汉语和母语的细微差别,准确地习得汉语。特别是汉语颜色词,对于不同国家的学生,文化内涵上差异较大。每种颜色所代表的含义在每种语言中是不同的。在对外汉语教学班级中,学生往往来自不同的国家,教师对各个国家的颜色词都与汉语颜色词进行对比分析也是不现实的,老师本身在进行对比的时候难免会有偏颇和顾忌不到各个国家的不同颜色词文化差异;并且,对比分析不是对外汉语课堂的主要内容,如果在课堂上,对颜色词文化的对比分析讲解过多,活容易让学生感到厌倦、复杂,产生“畏难”心理。

所以,我们采取让学生自觉列举汉语和母语的异同的方法,对颜色词进行对比研究。对比分析应该在老师教给学生汉语之后进行。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等方式,让学生自己自觉对比汉语颜色词和母语之间的差异,这使得他们不仅能够主动探索语言学习的异同,提高语言对比和学习的能力,还能够让他们更加充分地了汉语母语颜色词文化与母语文化方面所存在的差异,增长文化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自己寻找答案,印象也会更加深刻,并且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减轻老师负担。

二、充分利用颜色词的构词特点,使学生构建起颜色词的语义网络

每种语言的词汇都处于一个网络中,不是单一的个体,各个词汇中都通过这个网络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复杂的语言系统。颜色词也是如此,除了颜色词本身的知识体系之外,还有很多与颜色词意义相关或形似的词语形成一个更为复杂的颜色词语义网络。例如:颜色词中单音节成词语素数量不多,大多为基本颜色词,如:红、蓝、白、黑、灰、紫等,但是这些颜色词的构词能力极强,都能独立成词或与其他语素成词,构成汉语颜色词的主体。汉语颜色词的数量丰富,存在着丰富的引申义。如在讲解“红”这个词的时候,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汉语颜色词的构词特点,让学生在识记“红”的基本表示颜色的意义以外,扩充词汇“红色、红润(形容人的脸色好)、红人(象征受人宠信)、红运(象征顺利)、红军(象征革命)、还有指纯利润的红利、分红等。让学生在习得基本颜色词的同时,记住更多的词语,构建词汇的语义网络,帮助学生记忆。

三、进行颜色词文化背景的导入,扩充学生汉语文化知识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文化背景的导入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汉语词汇、句法的意义,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汉语词汇的表面意思,更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让学生认识到词汇之所以蕴含某种特定文化内涵的原因或是产生这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心理原因。

例如:汉语颜色词的文化内涵与中国的阴阳五行学说息息相关。中国五行分金、木、水、火、土;西、东、北、南、中。与之相对应,所对应的汉语颜色词分别是:白、黑、青、红、黄。如图:

例如:位于正中,代表五行中的土,中国古代是传统农耕社会,对土地极其崇拜,认为是万物之源,土地为黄色,即为尊色。中国位于北半球,越往南,气候越热,所以火位于南方,与之相对应,红色也代表了温暖的回归,所以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贴红色的春联,挂红色的灯笼等。

四、进行文化表演实践、影视观赏或图片欣赏,引起学生学习颜色词文化的学习兴趣

汉语言文学的内涵篇4

关键词:汉语新词内涵差异翻译策略译语读者

一、引言

随着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和语言接触不断深入,汉语新词犹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其该阶段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一些带有西方色彩的鲜活字眼,如:“粉丝”(fans)、“卡拉oK”、“pK”、“迷你(mini-)”,都已纷纷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在一些新闻媒体中也会发现像“山寨”、“恶搞”、“走光”和“火爆登场”这样的新鲜字眼。有学者直接指出:“汉语新词的翻译是一项费力不讨好的活儿。”[1]汉语新词生动形象、内涵丰富,反映了中国独特的语言文化和社会风貌。对其进行汉英翻译时,如果不结合具体语境并深究内涵,就很难准确表达出此类词汇的实际意义。

二、汉语新词的来源

早期研究新词的吕叔湘、陈原先生曾指出:“新词既包括不久之前产生,其含义、色彩和表现形式都给人们以新颖感的那种词语,又包括旧有词语的新义项、新用法。”[2]翻译学者蔡富有、郭龙生提出:“新词,又称新词语、新造词,系为指称新事物、新形象和表达新概念等而创造出来的词语。它是个相对具有发展性的概念。”[3]由此可以看出,汉语新词主要来源于新造词和旧词新义。新造词主要是利用汉语中现有的语言素材和规则,表达汉语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和新概念,而旧词新义主要指的是汉语中有些词语仍然具有原来的含义并保留原来的书写形式,但在不同的语境下产生了一些新的含义和用法。如:“山寨”一词,原意是代表那些占山为王的势力范围,现在泛指一切模仿、复制、抄袭的假冒产品(knockoff)。

三、翻译方法

(一)明确内涵意义

翻译活动就其本质而言,不仅是一种语际转换活动,更是一种社会活动。任何深入的翻译研究都必须考虑语言外的因素,尤其是社会文化因素对意义解读的深层影响[4]。汉语新词下同一词汇在不同语境中有着不同的特定意义,故在汉语新词的英译中,不能仅仅根据字面意义将其译出,而应更多地明确其内涵意义。据统计,西方文字之间的对等词达90%,故西方翻译家提出了翻译对等理论,而中英两种语言的对等词只有40%左右,故西方的翻译对等理论不可能解决英汉互译中的大部分问题。如:“形象工程”,指的是某些领导干部利用手中权力而搞出的劳民伤财、标榜政绩的工程,其内涵意义就是指那些华而不实的工程,故译为“vanityprojects”。若根据其字面意义译为“imageprojects”,是很难向目的语读者传达出此词的语义内涵的。汉语新词中,字面意义和内涵意义相去甚远的情况不胜枚举,应用译语读者能够接受的表达方式进行翻译。如:

三角债:chaindebts

灰色收入:incomefrommoonlighting

拳头产品:knockoutproducts

白色污染:plasticpollution

打白条:issueanioU

驴友:economicaltraveller

开涮:makeanastyjoke

(二)突新显异

汉语新词大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诙谐幽默、时尚个性,同时承载丰富的文化内涵。准确、有效地将这些新词翻译成英语,有助于译语读者最大限度地感受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变化,让他们更好、更快地了解中国。作为跨越语言文化传播者的译者,其不仅要将新词的内涵意义传达给译语读者,还要尽可能将源语文化中的异质成分传递出去,力求在译文中“突新显异”。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种策略实现:

1.回译

汉语中的很多新词都来自英语的外来词。对于这类词汇,不必拘泥于具体的语言符号,可以采用回译的方式。如:

脱口秀:talkshow

克隆:clone

咖喱:curry

比基尼:bikini

马拉松:marathon

沙发:sofa

2.音译

随着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加强,文化的趋同性和对文化差异性的认可成为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自信传播中国文化。任何一门语言都是在借用其他语言的基础上发展的,采用音译的方式,可以使得译语借用汉语词汇而得到丰富。对于网络新词“土豪”一词的英译一直备受人们关注,牛津大学出版社双语词典项目经理朱莉・克里曼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tuhao’的影响力持续,它很有可能出现在我们2014年的更新名单之中。”也就是“tuhao”一词很有可能以单词的形式获得《牛津英语词典》的正式认可。由此“山寨”、“八卦”等词完全可以音译为“shanzhai”和“bagua”。

3.移译

移译是指借用译语文化中已有的表达方式转译汉语中富有文化内涵的新词。“恶搞”一词的内涵意义是指“通过对公开发表的作品进行加工处理,以达到某种滑稽、搞笑、幽默的喜剧效果”,故译为“makeagood-naturedfunof”似乎也可以。英语中“spoof”一词的解释是:“somethingsuchasanarticleortVprogramthatseemstobeaboutaseriousmatterbutisactuallyajoke.”其内涵意义恰好与“恶搞”一词“嘲弄的模仿”的内涵意义不谋而合,故可借用。

4.拼缀造词

拼缀造词是指取舍原有两词的首部或尾部而重新拼成一个新词的构词方法。用拼缀造词的方法翻译汉语中的一些新词,会潜移默化地被大多数译语读者接受。颇具的代表性的一个例子是“中国宇航员”的英译“taikonaut”,其就是由“太空”一词的发音“taikong”和宇航员“astronaut”拼缀构成的。关于“偷菜”和“笑而不语”,就有译者将其译为“vegeteal”(vegetable+steal)和“smilence”(smile+silence)。同样“撞车自杀”、“心理战”、“欧亚”和“美观实用性”,完全可以试着译为“autocide”(automobile+suicide),“psywar”(psychology+warfare),“eurasia”(europe+asia)和“beautility”(beauty+utility)。“呆萌”指的是那些看起来傻乎乎、有点纯情可爱的人或小动物,完全具备“呆傻”(dorky)和“可爱”(adorable)两种特征,故此词的英译“adorkable”一出现,立刻受到翻译爱好者的一致好评。

四、结语

汉语新词蕴涵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反映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价值观等各方面的发展变化。在翻译过程中,只有将这些新词的内涵意义传达出来,才不会给译语读者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才能使译语读者更加快捷准确地了解我国社会各领域的发展变化。同时,在确保译语读者没有理解障碍的前提下,在译语中保留汉语新词的“新”和“异”,能让译语读者体验到鲜活的文化个性和语言魅力。

参考文献:

[1]杨全红.汉英新词翻译:一项费力难讨好的活儿[J].中国翻译,2003(9):70-73.

[2]陈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40-42.

[3]蔡富有,郭龙生.语言文字学常用词典[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4]贾文波.汉英时文翻译教程[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

汉语言文学的内涵篇5

汉语语言经历了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和演变,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语言。也其经历了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变革与发展。21世纪的中国,其在世界上,无论是经济还是其他发展都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汉语更是广泛应用,被世界所认可。但是汉语言文学在新背景下的发展还要面临许多的问题,如何使汉语言发展形成产业化和国际化,成为了汉语言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汉语言文学之追求

汉语言文学在漫长的中华文明中,以具有了特有的形式、风格特征。和世界文学一样 ,都是通过文字,把人类的思想感情表述、升华、再创造的过程,使人类的思想空间得到了扩展。在对文学的追求上,是没有界限的。与其他文学相比,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是最早、最漫长、最全面的。汉语文学的追求只是在形式上与其他文学有差别,但在主题和本质上还是相同的。其所追求的同样也是:真、善、美。

1.对真的本文由

收集整理追求

真就是真实、不做假,真实的反应社会、人的内心世界。文学是人内心诉求的外在表现和最纯真的强烈追求。文学在本质上要的就是真,文学追求真实,不管文学还是客观的人,文学作品的主题 ,还是正面的主人公 ,表现出来的都是一种本真。对于真,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理解 :

(1)客观的真。客观的真,是指作家在完成自己的文学作品时,在创作阶段,一般都是以客观生活为基础的。客观的真是文学作品环境的真,在文学作品中,要对客观环境、客观人物的境遇进行如实的描写。

(2)内在的真。指的是在文学作品中将人物的心理真实的叙述、描写出来。作家在写作时,务求的就是真实,无论人物的心理是对是错,是否符合逻辑,都要真实的叙述、描写出来。内在的真,就是文学作品人物内心的真。

2.对善的追求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有善就有恶,善恶有分,人的品质是在后天养成。而在文学作品中,就要将它直观的、真实的表现出来。无论是哪部文学作品,在其描写中都有善.对善的歌颂、渴求都描绘的淋漓尽致。恶,在文学作品中有时候起到了衬托作用,例如:《巴黎圣母院》中,敲钟人的善就是由副教主的恶来衬托的。 善恶不是永远同存的,要根据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来定,那就是善,用善来言善。例如:沈从文的《边城》全是善者,纵然结局不好,却把善发挥的淋漓尽致。在所有文学作品中,有全描写善,不会存在全描写恶的,因为恶不能独立成材,只有善可以。

3.对美的追求

追求美,是文学最外在的表现,美既是文学,文学既是美。文学在对美的追求不仅表现在形式上,还表现在本质上。对于文学的形式,要多种多样的,多层面的。如诗歌形式的美表现在整体押韵上,而散文形式的美则表现在散乱无序上。文学作品在本质上追求美,其主题也美的。例如哈姆雷特,虽是悲壮之美,但主体也是美的。

二、汉语言文学追求与人的涵养的关联

人的涵养指的是内在气质,和外在行为的表现,涵养有着不同性质和不同的表现。无论各式各样的修养,在总的要求上,就是向真、善、美方向发展。这正好和文学的追求一样,文学的追求,客观上来说,也就本质上人的涵养的追求。

1.对人涵养的指导

可以说,涵养是一个人后天的修为,需要模仿其它物质形态。文学,能够对人的模仿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可通过现实行为去进行涵养的模仿,或者是通过虚拟的行为方式去进行。在现实行为方式之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瑕疵。但是,世上没有圣人存在,“圣人”不过是一个较客观的名字,说到底依然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表现。以此为基础,在模仿的行为方式中,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或大或小的行为偏差。汉语言文学,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世界文学代表,是长达五千年的文明结晶。对此我们要看重其对涵养的作用,使其与涵养结合在一起。

2.对人涵养的修正作用

对汉语言文学的追求,能够最大程度地去修正一个人的涵养,形色各样的人的涵养,不仅存在好的方面,也存在不好的地方。文学能够加固好的方面的存在,对不好的地方进行修正和改善。文学内在的规律性,能够产生一定的感染力,为人类的思考提供至理环境,以供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对于情知理的思考,这一课题较久远,在较高层次上,能够对其进行合情合理的该说,以此为基础,将不好之处加以修正。

汉语言文学的内涵篇6

关键词:文化差异;词汇教学;词汇体系

在一些人眼里,学习英语的主要目标就是克服交流中的语言障碍,他们所忽略的是文化障碍。而文化障碍比起语言障碍来说,是跨文化交流中更难逾越的一种障碍。在学习英语的群体当中,有人认为掌握了单词、词组、短语的意义及读写,同时掌握一些基本的语法规则,知道如何把单词、词组及短语连接起来就学得差不多了。其实不然,如果我们只是把单词按字面意义来理解,而不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在实际运用中是很容易闹出笑话的。英汉语言中词汇的文化意义同异并存,这种差异包括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等与民族文化有关的意义。英汉词汇的文化意义差异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文化意义截然不同

有些词的字面意义和内在涵义是有极大反差的,字面意义就是基本的或明显的意义,而内在涵义是词的隐含或附加意义。所以,学英语不仅要掌握词的字面意义,还要知道词的涵义,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错误。例如:“政治家”一词在中文中是绝对的褒义词汇,一些学生可能会译为“politician”,殊不知,这个词在美国英语中往往有很强烈的贬义色彩,为“政客”之意,它是指为谋取个人私利而搞政治、耍手腕的人。美国第35任总统肯尼迪在一次演讲中说过这样一段话:“mothersmaystillwanttheirfavoritesonstogrowuptobepresident,but...theydonotwantthemtobecomepoliticiansintheprocess.”(母亲们也许仍然希望她们宠爱的儿子长大后能成为总统,但……她们并不想让他们在成为总统的这一过程中当上政客。)此段话中politician一词就是明显的贬义词。汉语中的“政治家”一词在英语中习惯用statesman一词,statesman是指国内国际事务中的领导者,是为了公益而不带狭隘派性的政治家。再如:中文喜欢用含有动物的生动词语来作形象比喻,“瘦得像猴”英语为“asthinasashadow”“望子成龙”英语为“longtoseeone’ssonsucceedinlife”,这两个英文短语中并没有出现任何有关的动物;而“穷得像乞丐”与“水中捞月”这两个词的英译却有动物出现,分别译为“aspoorasachurchmouse”和“fishingintheair”。关于英汉习俗差异,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语言的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arealucky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doghashisday.(每个人都有得意之时。)olddogwillnotlearnnew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

2.文化意义基本相同

虽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中英两种语言的文化意义不同,但这两种语言群体在对某些事物现象的认识上大同小异。例如:“tom,DickandHarry”,这三个是极为普通的人名,就像中文的“张三、李四、王五”那样,所以不能直接译成“汤姆、迪克和哈里”了,而是泛指“每一个人、普通人、张三、李四”等。再如:anoldfox(老狐狸)和中文的“老狐狸”都有“老奸巨滑”“诡计多端”的文化内涵;wolf(狼)和中文的“狼”也具有相同的文化意义,都可表示“残忍凶暴”“贪婪成性”。但有一些表达法涵义相似,字面意义不同,如:

(1)thegrassisalwaysgreenerontheothersideofthefence.这山望着那山高。

(2)nothingventured,nothinggaine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3)that’sapieceofcake.那是小菜一碟。

3.英汉语对应词中,一种语言有文化意义,而另一种则没有太大的文化意义

例如:在没有了解到JohnHancock一词的文化涵义之前,人们一定会认为它只是一个普通的人名“约翰・汉考克”,然而,它还有另一层涵义,即“亲笔签名”。此涵义引申自JohnHancock,因其在美国《独立宣言》上的签名而引人注目,所以由此引申而来。同样,“松”和“鹤”在中国文化中分别象征着“傲然骨气”和“长寿延年”,而英语中的“pine”(松)和“crane”(鹤)却没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差异的知识,让语言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之外,还要密切关注英语词汇的新变化。现代生活日新月异,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新生事物也不断涌现,这些都促进了语言本身的发展变化,随之而来的新词汇、新的表达法让人耳目一新,这些新词汇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个国家文化的侧面反映,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密切关注,跟上时代的步伐,使学生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真正领会到词的涵义,并能运用所学到的词汇进行交际,才能真正达到词汇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汉语言文学的内涵篇7

关键词: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翻译策略

一、引言

语言是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社会特征。词汇是语言的最基本的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culturalconnotation),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直接反映着文化的差异。正如邓炎昌&刘润清(1989)所言:“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

人类生活与动物息息相关。英语和汉语语言中都有大量有关动物的习语和谚语。由于受历史、习俗、价值观念、等诸方面文化因素的影响,英汉两种语言赋予动物词汇各自特定的文化内涵,社会所赋予的引申义、隐喻义、借代义、联想义、象征义等感彩和含义可能会相同或相似,也可能会完全不同。因此,要使得英语学习活动,特别是英汉动物词汇的翻译顺利进行,就必须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紧密结合起来。本文将从动物词汇

文化内涵的隐喻角度出发,分析英汉文化的差异,并探讨相应的动物词汇的英汉翻译策略。

二、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对比

人类在与动物的长久交往中很自然地根据某一种动物的特征,赋予其某种喻义,用来比喻人或事物。本体是指动物词汇的字面意义或基本意义,喻义就是指比喻意义。英汉文化的差异可以从动物词汇的本体和喻义对比中反映出来。

1.本体相同,喻义相似。

动物作为人类的朋友,与人类共同在地球上生存。世界上有很多动物为人类生活所常见,各民族对这些动物表象认识相同,加之人类思维所具有的共性,因此,英汉两种语言中不乏动物本体与喻义非常一致的例子。

例如汉语中的“猪”和英语中的(pig)字面意义都是指一种头大、眼睛小、耳朵大、腿短、身体肥的哺乳动物。在汉语中常有“肥得像头猪”来形容人肥胖;英语中也有“asfataspig”之说。“猪”和“pig”在这两种语言还喻指“懒惰、贪婪”,汉语常说“像头懒猪”,英语也用“Heisapig.”来表示相同的喻义。“狐狸”一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喻义都有“精明,狡猾,多疑”的联想,汉语里“狐媚、狐狸精、狐狸尾巴”等词多带贬义,英语中的fox也表示“诡计多端”之义,如“He’sawilyfox.”(他是个诡计多端的老狐狸)。wolf(狼)本性贪婪、凶残,专吃弱小动物,且又伤人害畜,因此在英汉文化中,它臭名昭著,象征着为人所切齿痛恨的坏东西。源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的“awolfinsheep’sclothing”和汉语的“披着羊的狼”均指表面友善、温驯、实则凶残的伪君子。所以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相似的表达方式ascruelasawolf(像狼一样凶残)。此外,“狼”在英语中还可指追逐、玩弄女性的之徒,这与汉语的“色狼”不谋而合。

此外,在两种文化中用相同的动物名称喻人,并具有相同的比喻意义的动物词还有:bear(熊)粗笨的人,bitch(母狗)坏女人、,ass(驴)愚钝、固执的人,dove(鸽)主张和平的人,scorpion(蝎子)心肠狠毒的人,jackal(豺)贪婪卑鄙的人,deer(鹿)胆小温驯的人,rat(鼠)令人讨厌之人,monkey(猴子)顽皮淘气的人,等等。

2.本体相同,喻义不同。

有些动物词在英汉语言中的指示意义相同,但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人们对其赋予了不同的情感和喻义,因此,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例如在英汉语言中狗的基本意义是一致的,都表示家养的,有四条腿,可帮人看家护院的一种动物,但其文化内涵意义却差异甚大。狗在英语中大多数场合是褒义词,可用来形容值得同情信赖的人,如helpadogoverastill(助人度过难关),luckydog(幸运儿),anolddog(老手),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很显然,这些说法反映了英国人的文化心理,他们视狗为可爱的同伴、人类最好的朋友。但在汉语中,关于狗的文化源远流长,且都是贬义。如:“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势”、“狼心狗肺”、“走狗”等。可以看出,狗在英汉文化中除了个别词,其喻义基本不同。

又如,在英语文化中的owl(猫头鹰)是一种聪明、机智的鸟,因而带有“精明、智慧”等文化内涵,是智慧、博学的象征,aswiseasanowl就是佐证。英国一首民间童谣是这样描述的:“awiseoldowllivedinanoak.themorehesaw,thelesshespoke.thelesshespoke,themoreheheard.whycan’tweallbelikethatwiseoldbird?”英语文化中猫头鹰的这种喻义在汉文化里是不存在的,猫头鹰常常被认为是一种不祥之物,民间有忌读“夜猫子(指猫头鹰)进宅,凶事自来”,其喻义指的就是猫头鹰会带来厄运。

3.本体不同,喻义相似。

由于英汉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英汉民族对客观事物认知角度的不同,英汉语言中某些不同的动物词被赋予了相似的喻义或文化内涵。

较为常见的有“狮子(lion)”和“老虎(tiger)”的对比。虎在汉语中喻勇猛威武,还可喻露凶相。从关于虎的词语可以看出,如:“虎背熊腰、虎将、虎劲、虎踞龙盘、虎口、虎视眈眈”等。在汉语文化中,“虎”是百兽之王,王者象征。而在英语文化中,狮子则是人们心中的王者象征,狮子被认为是百兽之王,英国人以狮子作为国家的象征,英王理查德一世(theBritishLion)由于骁勇过人而被称为“theLion-Heart”。因此lion可用指“名人”,如thelion’sheart可以译成勇敢的心,thelion’sden即是汉语中的“龙潭虎穴”,anassinlion’sskin即指“狐假虎威”。

又如,“兔子”在英语中喻胆小鬼,如astimidasahare(胆小如兔),汉语则说“胆小如鼠”,因为“鼠”在汉文化是胆小的象征。

所有这些习语都是本体不同,喻义相同,用不同的动物词表达相同的意义,展示了文化的差异性和相通性。

4.本体相同,喻义缺失。

由于英汉文化传统的差异,一些动物词汇在一种语言文化里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意象,而在另一种语言文化中却不具备等值的文化内涵。也就是说,文化的非等效性使得英汉语中的某些动物词只在英语或汉语中具备独特的文化意象,这就形成了文化喻义空缺的现象。

如英语中goat(山羊)常被描绘成魔鬼的化身,及好色、的典型。albatross(信天翁)喻指“athingthatcausesproblemsorpreventsyoufromdoingsth.”。cock(公鸡)在英语中有头头和风标的意思,习语和汉语不相同,如:cockaneyeatsth.(侧耳倾听;凝神细看)。lobster(龙虾)可喻指红外套英国兵,和脸色红的人,还可指蠢货、易受骗上当的人。汉语中有喻义英语中没有喻义的动物词:鸳鸯(mandarinduck)喻指夫妻,如“棒打鸳鸯”,还可指成双成对的事物,如“鸳鸯火锅”。还如鹗(osprey)在汉语中可喻有才能的人,而英语中无喻义。

对于英汉语中动物词汇喻义的缺失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领会中西动物文化的不同。翻译工作者在处理这类词的喻义时,更要注意其独特性。

三、动物词汇的英汉翻译策略

翻译的目的是要把源语的全部信息输入译语,同时取得最大限度的等值效果。著名翻译理论家ellgenea.nida提出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equivalence)或“动态对等”(dynamicequivalence),其中心要旨是指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三个方面,其中,隐含意义是最重要的。

具体到英汉动物词汇的翻译上,就是要以民族文化为依据,在不导致误解、不影响读者理解的前提之下,注意传达不同动物在母语民族中的文化含义,准确体现它们在译语民族中的形象。下面具体谈谈动物词汇英汉翻译的处理策略。

1.直译法。

直译法是指在符合译文语言规范化的基础上,在不引起错误的联想或误解的基础上,保留原文的比喻形象及民族色彩。人类具有大体相同的生理条件,人类为生存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及生活活动的客体基本相同,因此人类的思维有共性,文化之间也有许多共性的认识,人们对于某些动物及其文化内涵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感受。因此,对于这类英语动物名词的翻译,可以采用直译法。如:

asfatasapig(肥得像猪一样)

asgentleasalamb(温和得像羊羔一样)

asproudaspeacock(骄傲得像孔雀一样)

asslowasasnail(像蜗牛一样慢)

ashappyasalark(像百灵鸟一样快乐)

oneswallowdoesnotmakeaspring.(孤燕不成春。)

Hewhoridesatigerisafraidtodismount.(骑虎难下。)

Hethathathbeenbittenbyaserpentisaafraidofrope.(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这样的翻译既有利于英汉文化的交流,又能丰富译文语言。

2.意译法。

由于文化差异的影响,当译者在翻译时无法保留源语的字面意义,而不得不舍弃原意,以求译文与原文内容相符、语用功能相近时,就应采用意译法,以符合译语读者的思维方式、审美心理和表达习惯。意译法不拘泥于原文形式或脱离原文形象,重点在于正确表达原文的内容,通常译其比喻意义及语法意义。如:

haveabeeinone’sbonnet(胡思乱想)

assickasacat/dog(病得很重,直想呕吐)

thelion’sshare(最大的部分,绝大部分)

fishingintheair(水底捞月)

Youarealuckydog.(你是个幸运儿。)

采用意义法,虽然译文会失掉一定的民族文化成分,但它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从而能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把握原文的思想内涵,避免读者因不解其意而产生茫然之感,好的意译可使译文神形兼备,使两种文化水融。

3.借译法。

英语和汉语均为历史悠久的语言,都有丰富的关于动物的词语,但是由于英汉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一种语言中用某一动物来表达的形象,而在另一种语言中要用另外的动物形象来表达。这样就需要用借译的方法。如:

blacksheepofthefamily(害群之马)

acatonhotbricks(热锅上的蚂蚁)

adrawnrat(落汤鸡)

likeaducktowater(如鱼得水)

astimidasahare(胆小如鼠)

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

thedangeriscertainlyalioninthepath;youcangoaheadorturnback.whichwillyoudo?(危险当然是拦路虎,你可以往前走,也可以退回来,你准备怎么办?)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借译法的好处是既考虑了语言的民族特色和语言结构,又反映了译语的文化背景和表达习惯,给读者一种生动感和亲切感,更加通俗易懂。

四、结语

综上所述,英汉动物词汇的隐喻文化内涵有相同,也有差异,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因此在动物词汇英汉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深刻领会英语中的文化内涵,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使其文化内涵最大限度地体现在译语中。这样才能使动物词语的翻译既有特色,又不失原词的文化内涵,从而达到准确传递文化信息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莉莉.英语中动物词的转义用法及翻译[J].外国语学报,1998,(1).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188.

[3]廖光蓉.英汉文化动物词对比[J].外国语,2000,(9).

汉语言文学的内涵篇8

【关键词】动物名称文化内涵翻译

一、引言

动物名称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出现的频率很高,由于思维方式、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等的不同,许多动物的名称,除了代表动物本身外,它还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而中外文化的相通性和差异性,使得某些动物的文化内涵不一定相同。研究表明,不同动物的形象所附带的文化信息,它们在中外民族文化中所具有的共同文化内涵以及存在的差异的表现类型有:文化内涵基本对应、文化内涵部分对应、文化内涵不对应。笔者将就上述的中外文化内涵相通性及差异性所表现的几种类型举例说明对于那些隐含一定文化背景知识和附有一定文化色彩的表示动物名称的词,使其既能够准确传达文化信息,又能够符合中国传统的文化概念和生活习惯。

二、英汉动物名称文化内涵基本对应

动物千姿百态、特征突出,常被用来描述有关人或物的某种品质、性格,使表达鲜明,形象生动。但是由于世界文化的相通性,不同国家的人民对某些属性往往有共同的认识,从而对一些动物名称产生相似的联想,并产生国俗同义现象,使得一个民族对某一事物命名的文化内涵基本对应。反映在动物名称中,除了极少数神话动物名称词外,其余的动物名称词都是对自然界客观存在(或曾经存在)的动物的指称。各国在传统上对大数动物或喜爱或讨厌或害怕的态度是完全一致的,这导致许多动物名称词在不同文化(包括中西文化)中具有基本一致的褒贬倾向,具有同样的文化内涵。试看下面例句:

1.thefoxlivebytheirwitsandrelyonfrand.(-J.H.Hallowell)(译文:这些狡猾的家伙靠耍小聪明和欺诈过日子。)

2.He’sasslyasafox.He’sfoxy.You’vegotwatchhim.(译文:他滑得像个狐狸。他很狡猾。对他你可要当心点儿。)

3.狡猾的老狐狸-aslyoldfox

4.狼吞-wolfdown

5.狼贪-greedyasawolf

在英汉语中“fox”(狐狸)“wolf”(狼)除了表示动物本身外,其文化内涵均来自人们对它们的贬斥倾向,象征着残忍、贪婪,使人联想起人类中那些凶狠贪婪之辈。上面的例句及译文就很好地反映了英汉语中这两种动物所附有的文化信息,并且具有一定的修辞色彩,反映了人们对“fox”(狐狸)“wolf”(狼)的厌恶、憎恨的贬斥倾向。

三、英汉动物名称文化内涵部分对应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eugenenide)认为世界上的语言和文化有着惊人的相似,但也存在差异,并说明相似之处占90%,不似之处占10%。由此可见,人类的共性是不言而喻的,除了对动物名称由于共同的心理倾向产生完全相同的褒贬心理而具有相似的文化内涵之外,有时又由于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包括风俗习惯、地理环境、社会历史、等方面的不同,使得同一动物名称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唤起不同的形象,从而形成在中英文里指称意义相同而喻体不同的情况。试看下面诸例(谚语或成语):

1.eatlikeahorse

2.drinklikeafish

3.worklikeahorse

4.asstrongasahorse

5.talkhorse

6.youcanleadahorsetowater,butyoucan’tmakeitdrink

其准确译文为:

1.像牛一样大吃大喝

2.牛饮

3.像牛一样勤奋

4.力大如牛

5.吹牛

6.老牛不喝水,不能强按头

四、英汉动物名称文化内涵完全不对应

文化内涵完全不对应有:文化内涵冲突和文化空缺。

4.1文化内涵冲突

尽管大多数英汉动物名称词具有基本对应或部分对应的文化内涵,有着相近的文化褒贬倾向或产生了相似的联想意义和象征意义。但同一种动物在不同民族中也有不同的情感反应,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人类虽然有相同的喜、怒、哀、乐等等相同的情感反应,但表达的方式是异彩纷呈的。对同一种动物的不同形象感,这一点反应了不同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别。这就决定了,仍有一定数量的动物名称词由于两个民族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角度、习惯及情感倾向等的差异,而使得它们对某一动物概念所赋予的文化内涵刚好相反,因此而形成文化内涵冲突。遇到这种情况,通过文化探源进行文化内涵对比是尤为重要的。例如:鸟类中的喜鹊在中西文化中的文化内涵大相径庭。在中国人的眼中,“喜鹊”是一种能带来好运的鸟,它的叫声能带来喜讯,如“今朝闻鹊喜,家信必有归”,“破颜看鹊喜,拭泪听猿啼”,“鹊声喳喳宁有知,家人听鹊占归期”。而且鹊声是天气晴好的先兆,如“鹊声喧日出”,“晴色从喜鹊知”。喜鹊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代表吉祥的例子,举不胜举。但是在英语中,magpie(喜鹊)往往表示一个人饶舌、爱搬弄是非。如Sheisamagpieofawoman(她是一个饶舌的女人。)Shekeptmutteringlikeamagpie.她像喜鹊一样吵吵闹闹。可见英语国家人们对喜鹊叫声的反感。此外,magpie还比喻混杂、杂乱。

4.2文化空缺

4.2.1文化原形空缺

文化原形空缺是指由于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其神话传说中的某些动物及文化内涵在另一个文化中没有类似的事物来对应,即在一种文化中,提到某种动物时,往往可以联想到某些特征,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却不具有任何形象感,这就形成了文化内涵呈零对应。

传统文化思想差异也必然要反映到文化内涵空缺上。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在1840年以前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基本构架而杂以释、道思想的混合物。英国可算是西方历史悠久的国家之一,基督教文化与西方哲学是英国文化的主体。由于这种差异而产生动物名称词的文化空缺最明显地表现在汉语词“龙”与英语词“dragon”上。例如:在华夏文化中,“龙”是汉民族颇为熟悉的而有好感的。它是一个褒义词,具有丰富的国俗语义。在汉语中“龙”是皇帝之称,杰出人物之喻,蕴含“权威、力量、才华、吉祥”等褒扬的国俗语义,然而在英美国家,人们则会听龙(dragon)色变,它常用来指“凶暴”的人。由于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所以英语还有“[圣]海怪(指鲸、鲨鱼、鳄、海蟒等)”,词组theolddragon意为“魔王”。笔者认为,相对于汉语来说,“dragon”是一种文化原形缺失。在英语中,dragon的形象是一条拖着长尾、满身长鳞,口中喷火,有双翼的巨大蜥蜴。(胡文仲,1995)而汉语中的龙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它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和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就形讲,“dragon”和“龙”的区别就已经很大了。

4.2.2文化内涵空缺

有些现实生活中的动物,其名称在一个民族文化中具有很强的文化色彩,而在另一个民族文化中除了表示具体名称外,就不再有别的文化内涵,从而形成文化内涵空缺。

中国人相信龟和鹤有千年之寿,所以“龟”和“鹤”在中国文化中为"长寿"的象征。有“松鹤延年”之贺画,又有“突出、杰出”的形象感,如“鹤立鸡群”。在古代和现代汉语中均有“如龟鹤之遐寿,故效其道引以增年”,“指间蜉蚴辈,宁知龟鹤年”,“长寿乌龟"等等说法。古书《淮南子・说林训》也有”鹤寿千岁,以极其游"。

“龟”与“鹤”的文化内涵是tortoise(龟)与crane(鹤)所不具有的,因为西方人对tortoise和crane的认识是表面的、肤浅的,tortoise比喻动作迟缓,crane的特征只是脖子长(在英语中),"鹤"与"起重机"同为一词。

五、英汉动物词句的翻译策略

关于翻译标准,中外翻译理论家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在中国有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在美国有著名翻译理论家ellgenea.nida提出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equivalence)等。这些主张是互为补充、不断完善,其中心要旨都是译文忠实、通顺。在翻译方法上要以原文化为依据,在不导致误解,不影响读者理解的前提之下,尽可能保持原语中的形象。

六、结语

在翻译动物习语时我们应该应对此加以系统的对比分析,充分考虑英汉两国的文化历史差异,采用最恰当的翻译方法使原语中的文化信息最大限度地体现在译语中.这样才能传递原语文化、丰富译语文化,才能达到翻译的目的,尽最大可能减少翻译的损失,确保交际的顺利进行。值得注意的是在翻译时切不可望文生义,一定要准确理解把握动物词语隐含的联想意义、比喻意义、象征意义,弄清褒贬之分。正如王佐良教授所说的:"翻译工作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只有这样,才能不仅做到语言意义上的等值,而且做到真正文化意义上的等值。

[1]《中国翻译》[J].1998(1、2).

[2]杨琳.《语言与文化探幽》[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邓炎昌,刘润青.《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197.

[4]朱文俊.《现代英语语言与文化研究》[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5]李瑞华.《英汉语言对比研究》[J].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3.

[6]蒋磊.英汉习语的文化关照与对比[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7]汪涛.实用英汉互译技巧[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8]陈宏薇,李亚丹.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53.

汉语言文学的内涵篇9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构素,词汇的不同文化内涵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尤为突出,涉及面也最为广泛。

“文化错误常常比语言错误更严重,因为前者容易造成外国人与中国人之间感情上的不愉快。”所以,英语教学特别是词汇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跨文化交际,准确理解和把握其含义,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意识的培养,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1.相同指示意义的同一词汇在英汉语言中具有相同的文化内涵

在英汉两种文化中,蜜蜂和bee在内涵上很相似:我们常说“他整天埋头苦干,像只勤劳的小蜜蜂”;而英语中也有asbusyasabee这类用法。又如,“black”(黑色)在中西方文化中常代表不好的人或事物:“blacklist”(黑名单),“blackmark”(污点),“blackmarket”(黑市)等。

2.相同指示意义的同一词汇在英汉语言中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些词汇的指称对象一致,但文化内涵截然相反,在汉语中,人们用猫头鹰象征不祥之兆,如“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而英语中的猫头鹰则是智慧之鸟。至于骡子,在汉语中,“寿命长,体力大”是它的特征;而英语中骡子是“顽固(stubborn)”的代名词。

3.相同指示意义的同一词汇在英汉语言中既有相同也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中,“red”(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letterdays”(充满喜庆的节假日、纪念日),在中国,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如“redarmy”(红军),“redpower”(红色政权)等。但是红色在英语中还会使人们联想起愤怒、暴力、警告、不和,如seered(大发脾气),withredhands(染有血迹),redbudget(赤字),redalert(紧急警报)等。

4.不同指示意义的词汇在英汉语言中具有相似的文化内涵

汉语中的牛与英语中的horse都是勤劳肯干的象征。中国人喜欢把那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人比喻为具有老黄牛精神,鲁迅先生也曾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而英语中则用worklikeahorse表示“像牛一样勤劳、苦干。”同样,汉语中的力大如牛,用英语表达就成了asstrongasahorse。

又如,英语文化中lion的许多用法都对应虎:asboldasalion对应勇猛如虎;tobeardthelion对应虎口拔牙,老虎屁股摸不得;thelion’sskin对应狐假虎威。

5.相同指示意义的同一词汇只在英汉一种语言中具有文化内涵

RLado在LinguisticsacrossCultures(1957)《跨文化语言学》一书中指出:“我们把生活经验变成语言,并给语言加上意义,是受了文化的约束和影响的,而各种语言则由于文化的不同而互为区别。有的语义存在于一种语言中,但在另一种语言中却不存在。”如许多中国人很难理解whiteelephant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笨拙,大而无用的东西”,因为英语中的这种象征意义是汉语中不曾有的。又如,英语goat(山羊)可用于指“好色之徒,色鬼”。另外,英语daffodil(黄水仙)是春天、欢乐的象征。然而,汉语里的“黄水仙”仅仅是一种花而已。

从以上各例可见,词汇空缺现象是民族文化特性在语言中的表现,这在跨文化交际中,会不同程度地引起迷惑或误解。词汇教学中,正是这类词汇应该引起我们特别重视。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这就要求广大英语教师要正确认识到跨文化交际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并落实到最基本的词汇教学上。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无论是教与学,都应以提高自己对文化的敏感性、排除文化因素对语言词汇理解的干扰为重点。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转贴于

1.必须不断提高教育者自身的文化素养

跨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作为一名外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熟悉英语词汇的内涵和外延及其跨文化含义,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因为只有教师本人具备较强的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较高的英汉文化修养,并将其融入日常的词汇教学中,才能适应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要求。

2.词汇教学中应指导学生不断提高跨文化意识

首先,要树立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在词汇教学中,应在传授语音、语法等语言知识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文化内涵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如:教词汇professional时,告诉学生Heisaprofessional和Sheisaprofessional可能会引起天壤之别的联想意义:Heisperhapsaboxer.和Sheislikelyaprostitute.

其次,通过阶段性专题介绍或活动,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各国文化差异。专题可分为颜色用法差异、动物寓意的差异等,专题活动可以是小品演出、看原版电影等。运用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可拉近学生与跨文化交际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语言氛围中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另外,可以通过比较,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如在教到ChristmasDay时,将圣诞节与春节作比较,鼓励学生找出他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再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些不同之处,特别是对“SantaClause,Christmastrees,stocking”的历史渊源的理解;在教授礼物时,就将中国人与西方人接受礼物的不同方式提供给学生等。总之,背景知识的增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而且还能加深对所学词汇的了解。

3.词汇教学中应注意将文化内涵词汇进行分析归纳,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汉语言文学的内涵篇10

[关键词]词汇教学文化内涵导入

一、词汇教学的地位与现状

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D.a.wilkins曾说:“没有语法,不能表达很多东西;没有词汇,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词汇教学是外语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完成。

wallence指出,词汇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使学习者认识一个单词,而且使他们能够把这个词与某物体或概念相联系,同时可以正确地使用它,读写它,掌握它与其他词的适当搭配,以及使用的场合、隐涵义和联想义等。这里的隐涵义和联想义指的是词汇的社会和文化涵义。然而传统的词汇教学仅仅停留在单词本身的字面意义上,而对于词汇使用的语境及词汇与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或是因自身缺少了解,知识面不够广博,或是以为文化知识与考试没多大关系,因此往往一带而过,甚至干脆置之一旁。这种做法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很多学生虽然脑袋中也装满了单词和短语,可是要使用时却搜索不到所需的词汇或词汇使用不恰当、不得体、不符合语言习惯。故诸如把“力大如牛”(asstrongasahorse)译成asstrongasacow,把highschool(中学)翻译成“高等学校”这样的错误常出现。美国外语教学专家温斯顿布瑞姆拜克(winstonBrembeck)在谈到只教语言不讲文化的恶果时说:“采取只知其语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养流利大傻瓜的最好方法。”因此,在词汇教学中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注重社会和文化内涵的输入,使学习者真正掌握和确切使用词汇,达到良好的交际目的。

二、词汇的文化内涵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深深植根于语言。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在长期的使用中积累了大量本民族的文化内涵,许多词汇都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如果对目的语文化缺乏了解及母语文化的负迁移,往往会造成理解上或用词上的错误,甚至导致交际上的失败。社会状况、宗教信仰、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诸多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产生的词汇的内涵意义,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深刻理解词汇意义,正确使用词汇有很大的帮助。在词汇教学中导入词汇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与汉语字面意义不相对应的英语词汇

英语中有些词在汉语中是没有与其字面意义相对应或契合的词,造成词汇空缺现象。这些词语有的源于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同,有的源于社会生活的不同。还有些词语则源于宗教、神话、风格习惯等的不同。如hippie(或hippy)一词,汉语中没有与其相对应的词,它是美国社会特有的产物。汉语把其音译为“嬉皮士”,很多时候都会造成误解,因为那些青年并不都是“嬉皮笑脸”的人,尽管他们行为古怪,蓄长发,身穿奇装异服,吸毒颓废等,但还是有不少人对待社会问题很严肃。又如美国的revivalmeeting是什么样的活动,中国人往往一无所知,除非亲自到现场看过这种宗教气氛极浓、歇斯底里般的信仰复兴集会。

2.与汉语字面意义“貌合神离”的英语词汇

英语与汉语中的有些词汇看起来在概念意义似乎相对应,但它们在指称的范围,表达的程度和隐含的褒贬等方面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如英语的drugstore与汉语的“药店”并不同,在英美国家drugstore除了出售药品,还兼营杂货及便餐。intellectual一词与汉语中的“知识分子”也有所不同,它比“知识分子”包含的词义要窄,只指大学教授等和在学术上与大学教授具有同等地位或取得相当学术成就的人。如在美国英语中,restroom是剧院、大商店等大建筑物中的一间房子,里面有厕所与盥洗设备等,是浴室、厕所的委婉说法,与汉语中的“休息室”并不同。汉语中的“休息室”译为英语应为lounge或looby。

英语词汇“peasant”与汉语词汇“农民”,其所体现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有不同的涵义。英语中的peasant是贬义,《美国传统词典》给peasant下定义:“乡下人、庄稼人、乡巴佬”,“教养不好的人、粗鲁的人”。《新编纬氏大学词典》:“一般指未受过教育的、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在汉语中,“农民”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无论在革命斗争中或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都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丝毫无贬义。在谈起中国农村时,在华的讲英语的外国人对一些中国人使用peasant一词都会觉得莫名其妙,从而会引起交际上的误解,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这些词汇的文化内涵。

3.具有文化背景的习语

习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词组、短语或短句,是语言中的精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往往能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社会观点和态度。英国四面环海,沿海多风,海产丰富。所以,在英语中与海有关的习语俯拾即是,如aseaoftroubles(无穷的麻烦);atsea(不知所措);tosinkorswim(好歹;不论成败);toclearthedecks(准备战斗)等。从这些例子中可窥知“海”在英国这个岛国中的重要性,但在译成汉语时都不见了“海”字的踪影。我国虽然也临海,而且海岸线很长,但航海业一直处于落后状态,相反,土地却至关重要,从历代农民起义到新中国的土地改革,无不与土地息息相关,所以汉语中有许多与“土”有关的习语,如“土生土长”(locallybornandbred)、“挥金如土”(spendmoneylikewater)等,只不过英译时大都失去了“土地”一词的字面含义。

英语中有aswiseasanowl(像猫头鹰一样聪明)这样的说法,表明讲英语的人把猫头鹰看作是智慧的象征。然而,中国人对猫头鹰的看法却不同,有些人迷信,怕看到猫头鹰或听到它的叫声;以为碰上它就要倒霉。汉语中的“夜猫子进宅”意味着这家厄运将至,夜猫子就是猫头鹰。类似这样会引起人们不同联想的习语还有很多,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伊索寓言》和希腊罗马神话,如sourgrape(聊以自慰),separatethesheepfromthegoats(明辨好坏),meetone’swaterloo(一败涂地),pandora’s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appleofdiscord(争端起因,祸根)等。如果不了解这些习语的文化背景知识,很有可能理解或翻译错误,令人啼笑皆非。

三、导入词汇文化内涵的方法

词汇文化内涵的导入应从效果出发,“导入”不是“灌入”、“填入”。“灌输式”“填鸭式”教学会导致“消化不良”。方法直接影响学生掌握词汇的效果,目前多数外语教材都会在容易引起学生理解上困难的词汇在课文后加以注释,这样不仅可以方便教师备课,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除了这种注解法外,教师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还可以根据不同词汇的情况采取其它一些方法。

1.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如果词汇的文化内涵是欧美等国家特有的,可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采用图片展示、讲故事介绍词源、叙述情景、分析语素义以及影视介绍等方法来导入。

2.在导入与汉语字面意义“貌合神离”的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时,可用比较法。导入过程可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和讨论等方式来实现,尽量使学生发挥母语文化的正迁移作用,减少文化负迁移的影响,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本民族文化本质的了解。另一方面,又要不断输入目的语文化的正确信息,让学生多了解外族文化,使他们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

3.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向学生展示代表或反映英美文化的典型词,如“饮食文化、数字文化、色彩文化”等方面,引导学生自觉而能动地体会其文化。

4.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交际语境,给学生布置作业和测试,让学生在实践中接触和体会英美文化,找出他们在词汇运用上容易犯的文化错误,有针对性地加以纠正,并适时导入文化知识,这样的效果往往是事半功倍。

四、导入词汇文化内涵的原则

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既要顺应词汇教学的要求,又要体现文化导入的意义,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适度性。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内涵导入并非重视文化而不重视语言,要把握好尺度,分清主次,应该是以语言为主,文化为辅,不可喧宾夺主,牵强附会。

2.实用性。文化内涵导入对于跨文化交际实用价值大的文化点应着重考虑,此外还要注重与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的一些文化点。授课时要力求讲得更清楚,让学生结合语言交际实践多操练,学会学以致用。

3.阶段性。语言教学是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文化内涵导入亦应如此,要考虑到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循序渐进,逐步加深导入文化的难度,使学生可以掌握好并能保持学生的新鲜感和学习学趣。

4.科学性。词汇文化内涵导入要避免主观随意,以偏概全,应尽可能做到准确、全面、客观。文化导入要与语言教学结合自然,不要机械呆板。

五、结束语

词汇作为语言三大要素之一,负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英语词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拼写、读音、字面意义等表面层次上,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文化内涵的导入,使学生真正领会到词汇的涵义,能正确运用所学到的词汇,这才真正达到词汇教学的目的。此外,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导入文化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打开眼界、开拓思路,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敏感性和领悟力,使其具备一种新的文化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刘莉娜.浅析词汇的文化内涵与词汇教学.宿州学院学报,2006,(6):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