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社会信用体系诚信建设十篇社会信用体系诚信建设十篇

社会信用体系诚信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0:03

社会信用体系诚信建设篇1

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领导小组: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州党委州政府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州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步伐,打造“诚信**”,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人行**州中心支行,于2019年8月19日至9月8日对州直各县市、各成员单位社会信用体制机制建设及责任分工落实情况、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息“双公示”落实情况、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情况、“诚信建设万里行”接力活动等6个方面的工作进行了专项调研。现将专项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州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涵盖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等领域,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领导重视、群众关心、社会关注。近几年来,在州党委、州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县市、各成员单位共同努力下,州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序推进,工作思路更加明确、制度机制更加完善、协同推进更加有力,取得了初步成效。州党委、州人民政府一直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举措,以建设信用制度为核心,以培育信用产业为重点,抓住信用信息记录、信用产品使用和失信行为惩戒等环节,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本次专项调研各县市、各成员单位积极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机制,大部分县市及成员单位已成立领导小组,明确了工作机构、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内部协调机制逐渐实现长效化、制度化、稳定化。

二、专项调研工作开展情况

2019年7月上旬,根据自治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关文件精神,**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人民银行**州中心支行联合制定了《州直“诚信建设万里行接力”活动实施方案》和《专项调研工作方案》,召开调研工作联席会议,对专项调研工作进一步细化和明确。2019年8月19日至9月8日,州发改委、人行**州中心支行组成调研组对53个州直成员单位、各县市及都拉塔口岸管委会开展了实地调研检查。现场听取调研单位的工作介绍,查看相关文件资料,检查“双公示”及信用信息上传政府网站等情况。总体来看,大部分单位对此次专项调研比较重视,进行了认真准备,并围绕打造“诚信**”,加强联合奖惩、加大宣传教育、促进信用信息共享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达到了提高认识、凝聚共识、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推进工作的目的,专项调研工作取得了预期效果。

三、专项调研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领导体制机制及工作机制还没有完全发挥作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更多是停留在文件层面,社会各方面甚至部分领导和成员单位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一、工作进度不一。部分县市及成员单位未按要求成立组织机构,部分县市及成员单位专责工作机构、联络员未明确,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未得到有效落实。

(二)基础工作不扎实,落实不够有力。伊州政发〔2019〕1号文件对各县市及州直成员单位明确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责任清单。但从调研情况来看,部分县市及成员单位基础工作不扎实,落实不够有力。主要表现为:

1.构建信用信息报送清单编制和更新机制工作未得到有效落实。《**州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实施意见》(伊州政发〔2019〕1号)明确要求,各相关部门负责编制、维护本部门政务信用信息数据报送清单,并在有关法律法规做出修订或行政管理职能发生变化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更新本部门信用信息数据报送清单。各县市政府负责编制完成本级政府信用信息数据报送清单。调研中发现,相当部分成员单位和县市未完全履行好职能,信用信息记录不全、主体责任不清、共享公开不及时、推广应用不充分,亟需整改完善。

2.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七天双公示”公开水平不高,落实不规范。按照国家、自治区、自治州关于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公示工作要求,相关信用信息必须七个工作日内在部门和政府网站公示,并及时归集到“信用中国”(新疆)网站。调研中发现,部分成员单位和县市未完全履行好职能,亟需整改完善。

(三)联合奖惩机制不完善,推进力度有待加大。红黑名单制度未有效建立,联合激励惩戒案例未及时报送。伊州政发〔2019〕1号)明确要求,规范信用红黑名单制度,建立激励和惩戒措施清单制度。国家到目前为止,已经下发了38个联合奖惩合作备忘录,涉及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大部分成员单位,州信用办均进行了转发,需要相关单位加以认真贯彻落实。调研中发现,相当部分成员单位和县市未完全履行好职能,缺少工作力度和创新手段,亟需整改完善。

(四)诚信文化氛围不浓厚,宣传力度有待加强。州直还没有形成“诚信**”的舆论文化氛围。缺少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广泛宣传;缺少系统性、规范化、长期性、宽领域的诚信典型评选机制;缺少针对性强、基础性广、受众面大的诚信文化教育体系;亟需弘扬重信践诺的传统美德,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风尚。各县市、各相关单位应加大工作力度,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特点鲜明、主题突出的诚信文化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形成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合力。

四、坚持问题导向狠抓整改落实

下一步,将按照调研通知要求,实行跟踪问效、强化结果运用,将调研结果纳入各成员单位及县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年度绩效考核。请相关成员单位和各县市主动对标、突出问题导向,建章立制、狠抓整改落实。

一要加强领导,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切实加强领导,明确主体责任,将信用体系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每年专题研究两次以上。加大创新性制度建设,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并落实好联络员制度。研究制定信用建设工作考核办法,建立健全考核督导机制,推动重点任务目标落地落实。

二要夯实基础,加快信用平台建设。建议尽快推进州级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推进信用信息共享和应用。年底前开始启动建设覆盖州直社会信用信息的统一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信用**”平台。切实加强州县两级信用平台建设和业务指导,有效发挥信用平台的使用管理,加紧州县两级数据采集、信息归集等工作,提高“双公示”数量和“双公示”公开水平,逐步实现跨部门信用信息的交换共享,实现互联互通。确保平台建设内容全部完成,全部达到标准,功能全部实现。

社会信用体系诚信建设篇2

 

关键词:政府  社会诚信体系  构建作用

     王良在其主编的《社会诚信论》中提出社会诚信体系可分为个人诚信体系、企业诚信体系和政府诚信体系,并指出政府在社会诚信体系中的作用为:“政府是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主要推动者,政府自身的诚信建设则是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或者说是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首要前提。;[1J(p15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极为关键,它不仅影响着本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还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国际认知度,为此,现阶段构建更为完善的社会诚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构建社会诚信体系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义是要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诚信不仅是和谐社会的本义所在,而且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等密切相关。没有诚信,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也无法实现。首先,社会主义诚信体系构建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说,完善的市场经济是以道德为支撑的信用经济,市场化程度越高,客观上对我国社会诚信水平的要求也越高。诚信缺失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必然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其次,社会主义诚信体系构建是建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必要条件。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石。要在全社会进行广泛的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最重要的是建构一个促进道德体系建设的社会诚信体系,即借助完善的诚信体系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同时通过他律的控制层和自律的屏障层共同促进社会道德的健全完善。

   再次,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形成公平、公正的社会氛围,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步,形成一种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有利于我国民主法制的健全完善,为社会秩序的规范、民主政治的建设作坚实的铺垫。由此可见,社会诚信体系的建构是解决社会诚信问题及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

   二、政府在社会诚信体系建构中的职能定位

   社会诚信体系构建既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紧迫的重要任务。结合世界各国政府职能改革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政府必须在社会综合发展方面发挥必要的干预和促进作用。根据我国建构社会诚信体系的紧迫性和新时期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笔者认为目前我国政府在社会诚信体系建构中应发挥以下职能:

社会信用体系诚信建设篇3

    论文摘要: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对于经济建设、道德建设以厦发展先进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立足于振*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的实际.通过对诚信原则厦东北三省社套诚信体系建设具体举措的比较。对东北三省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提出一些设想和建议。

    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举措给东北只省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现代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条件。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的战略部署,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对于东北三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1.1诚信和诚信原则

    诚信,是指诚实信用。诚实,不说谎;信用,说话算数,做事踏实,言而有信,行而有果。诚实信用原则,简称诚信原则,是一个古老的道德原则,在法律上是个古老的民商法原则,而在实践中的应用或适用范围,已远远超过了民商法领域。它原意是指:社会民事经济活动的参加者(当事人),在从事民事活动时,应从善意出发,正当地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杜绝欺诈、说谎、弄虚作假等,以维持当事人之间以及与国家社会利益之间的平衡关系的原则。

    对诚信原则的发展作以考察,可以看到:该原则先是作为道德原则出现在氏族社会,到了阶级社会出现国家与法律时发展为法律基本原则;该原则作为法律基本原则,从只有少数国家采用发展为所有国家逐渐明确肯定该原则;该原则从诉一讼法或民商法的原则发展为其他法律部门甚至宪法原则;该原则从国内法的基本原则发展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诚信原则是法、政治、道德的基本原则,是法律的本质特性,是我们“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石。

    1.2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在国内,近年诚信缺失的现象非常严重,如假证、假币、假票、假药、假酒、假烟、假账、假广告、假新闻、假医生、假警察、假投资、假验资,等等,“假”在社会上几乎无处不在,诚信危机已在社会上广泛蔓延,东北三省近年来诚信缺失的现象亦大有发展之趋势。诚信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生命。信用环境不健全或是恶化已经成为制约东北振兴的一个关键因素,影响着东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对外开放大局,单纯地“打”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加快东北地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刻不容缓,已成当务之急。对此,我们既要面对当前信用缺失的具体原因,如产权不明、市场发育不全、改革不到位、政府行为的不确定与不规范、缺乏信用文化环境、社会信用法制不完善、缺乏失信惩罚机制等,又要从完善社会信用立法、完善信用服务、加强信用文化及信用监管等方面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2东北三省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具体举措比较

    2005年8月,辽宁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辽宁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成立。《意见》提出了辽宁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即到2010年逐步实现“一个保障、两大平台、共大体系”的社会信用体系框架:建立健全信用制度和信用标准及有关法规,提供法规保障;建立信用基础平台,提供服务与应用的技术支撑;建立信用监管平台,提供规范的运行机制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构建政府、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形成全省信用体系基本框架。辽宁信用数据交换中心项目已经得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批准,正实施和建设,它通过构建社会信用体系信息资源框架,建立信用数据库,开发、整合、查询、各种信用信息资源,为全社会信用行业特别是信用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奠定基础。先期完成对信用数据源部门的同业征信,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联合征信。该中心的主要建设任务是“一个平台、三个数据库、一个网站”,即:建立辽宁省信用数据交换平台;政府、各种机构(企业)和个人信用等三类数据库;“信用辽宁”门户网站。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04年启动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吉林省质量诚信企业”自愿申报、年度认定工作正式开展;"12365企业质量诚信信息查询服务系统工程”开始实施。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诚信企业认定是对高质量信誉企业的一种肯定,是对企业加强质量诚信建设的引导、鼓励和监督;也是实现由广大消费者、企业和职能部门共铸质量诚信,打造企业质量诚信品牌的举措。"12365企业质量诚信信息查询服务系统工程”是为客观披露企业质量诚信信息而搭建的权威第三方信息平台,包括“12365语音查询系统”和“12365网络查询系统”。

   2006年3月,黑龙江省开始“诚信龙江”建设,以“商业诚信”和“企业诚信”建设为中心环节,采取曝光严重失信企业、建立企业法人诚信档案等措施,带动诚信建设全面展开。“诚信龙江”建设的目标:力争用五年时间建设较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信用地方立法初见成效,有关配套制度基本形成,社会信用服务行业有较大发展,对信用缺失行为形成有效的社会联防和制约惩戒机制,市场经济秩序明显好转,全省经济发展环境有一个根本性转变。作为起步之年,黑龙江省建立了严重失信企业曝光制度,2006年起将每季度召开一次严重失信典型曝光会,每次至少曝光5个失信典型,并向社会公布,起到警示和震慑作用,促进改善企业信用状况。信息产业厅的企业联合征信平台一期工程已经完成,信息公开披露载体“诚信龙江”网站已投人运行。企业和企业法人代表诚信档案建设规划已完成,进人落实阶段。通过各有关单位联合共建企业和企业法人代表诚信档案,可实现企业信用资源共享,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为各行政监管部门对企业实行有效监管提供服务,为支持保护守信企业、惩戒失信企业提供事实依据,为黑龙江省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创造条件。伴随各行业信息的逐步整合,逐渐形成涵盖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网。

    通过对东北只省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具体举措的介绍,我们不难发现,三省政府都已经认识到了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并着手开展实质性的建设工作,尤以辽宁省的规划与建设更为系统和全面。吉林省虽然起步较早,但是诚信建设内容比较单一,仅针对企业质量,缺乏政府的规划和推动,难以形成体系;黑龙江省起步较晚,诚信建设内容单一,仅针对企业和企业法人代表,虽然提出了初步的建设目标,但欠缺形成诚信体系的可操作性措施。

即使是规划较好的辽宁省,创新体系建设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

    3对东北三省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建议

    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应当包括社会信用制度、社会信用服务系统和社会诚信文化三个层面的建设。

    3.1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总体建议

    (1)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社会信用制度建设是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核心。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加大诚信体系相关制度的建立,围绕个人、企业信用信息的共享,明确规范信用信息的采集、披露、使用,规范信用服务机构的市场准人和运行规则,以及政府部门的公共信息服务和监管,建立健全失信惩戒和守信收益机制,有针对性地制定配套的地方法规体系,为社会

信用体系的确立和完善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2)完善信用服务体系。信用服务体系建设是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关键。要按照完善法规、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方向,规划信用服务行业的建立和发展。要完善信用信息传递和网络披露机制,建立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信用信息资源的网络系统,依法实行信用信息的传递和披露,提供查询服务。要在不侵犯公民隐私权和企业商业秘密的前提下,建立个人、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

    (3)加强信用文化建设。要在传统信用的基础上加快建立现代信用观念,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信用文化,大力普及信用知识,积极开展社会诚信创建活动,为老工业基地振兴营造和谐信任的社会环境。

    (4)加强信用监管。完善的信用监管体制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可靠保障。要建立信用管理机构,一是在已成立的各类行业协会的基础上,成立信用管理协会;二是工商部门作为信用行业的主要监管部门充分发挥其作用。

    3.2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特别建议

    (1)建立企业负责人个人档案数据库

    企业负责人个人档案应包括其在担任该企业负责人时的企业信用基本情况。将企业信用记录同时记载到企业负责人个人名下,企业信用就有了明确的责任人;客观上还有助于形成优胜劣汰的企业家制度。

    (2)建立从事企业信息服务人员数据库

    政府对从事企业信息服务的中介机构监管薄弱,造成虚假信息泛滥,给社会和经济秩序带来很大危害。如果建立了从事企业信息服务人员数据库,一旦发现中介机构从业人员出具虚假信息,即宜布对其不信任,对其以后出具的报告不予认可,从而形成有力约束。

    (3)建立被惩罚人申诉机制

    企业信用管理系统中的企业不良行为警示系统对企业的影响巨大。因此企业违法记录记人企业不良行为警示系统前,应以书面形式通知被记录企业:所有不良信息记录应完全对被记录企业开放,允许其查询、申诉,以及时纠正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差错。

      (4 )建立企业利益平衡机制

    现在守信企业与失信企业利益颠倒,存在失信有利、守信失利的不合理现象。政府部门在处理违法企业时,也是先罚后赔,甚至只罚不赔,守信企业的利益得不到补偿。建立良好的企业信用环境,必须重视和解决企业利益失衡问题。

社会信用体系诚信建设篇4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继续进行,诚信已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前进中的关键要素之一,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良好的社会诚信体系是解决社会诚信问题的有效途径,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仍不完善的情况下,完全由市场运作一时很难奏效,政府在建构中的作用必不可少。而政府在社会诚信体系建构中发挥应有作用的关键在于政府应该首先确定好自己的角色,明确自己的职能定位,一个功能完善的社会诚信体系才能够建立起来。

王良在其主编的《社会诚信论》中提出社会诚信体系可分为个人诚信体系、企业诚信体系和政府诚信体系,并指出政府在社会诚信体系中的作用为:“政府是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主要推动者,政府自身的诚信建设则是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或者说是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首要前提。;[1J(p15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极为关键,它不仅影响着本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还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国际认知度,为此,现阶段构建更为完善的社会诚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构建社会诚信体系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义是要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诚信不仅是和谐社会的本义所在,而且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等密切相关。没有诚信,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也无法实现。首先,社会主义诚信体系构建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说,完善的市场经济是以道德为支撑的信用经济,市场化程度越高,客:请记住我站域名观上对我国社会诚信水平的要求也越高。诚信缺失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必然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其次,社会主义诚信体系构建是建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必要条件。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石。要在全社会进行广泛的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最重要的是建构一个促进道德体系建设的社会诚信体系,即借助完善的诚信体系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同时通过他律的控制层和自律的屏障层共同促进社会道德的健全完善。

再次,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形成公平、公正的社会氛围,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步,形成一种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有利于我国民主法制的健全完善,为社会秩序的规范、民主政治的建设作坚实的铺垫。由此可见,社会诚信体系的建构是解决社会诚信问题及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

二、政府在社会诚信体系建构中的职能定位

社会诚信体系构建既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紧迫的重要任务。结合世界各国政府职能改革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政府必须在社会综合发展方面发挥必要的干预和促进作用。根据我国建构社会诚信体系的紧迫性和新时期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笔者认为目前我国政府在社会诚信体系建构中应发挥以下职能:

1、健全有效的宏观调控职能。我国的市场经济刚刚起步,社会诚信体系的建构很容易形成一哄而上的混乱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制度供给者的政府就应该从宏观上进行调控,主要应该从法律制度上规范我国目前在建构社会诚信体系方面的窘境。“上海在1999年8月在全国率先进行了个人诚信的试点以来,接着深圳、温州等城市也进行了社会信用建设,但至今我国仍没一部全国统一的规范诚信方面的专门法,如《公平信用报告法》、《企业信用管理法》、《个人信用管理法》、《公平使用信息法》和建构社会诚信体系方面的制度框架,致使我国各地在建构方面的无法可依、无规可循的尴尬现象。?[i]}rzz})所以我国政府在今后的社会诚信体系建构中应尽快制定宏观的发展计划和全国统一的诚信法规,以引领我国社会诚信体系少走弯路,朝着预定的目标稳步前进。

2、提供完善的协调服务职能。为社会诚信体系建构提供服务应是我国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首先政府应加强服务于诚信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社会诚信体系得以存在、运作的根本前提和物质保障。包括建立统一的征信、评级和服务标准;集中力量打造不同层次的信息服务平台;大力推动诚信管理教育,培养诚信服务专门人才。其次,为中介机构及信用服务企业提供协调服务,创设供其发展的良好市场环境,同时因为个人信息大都分布在政府各个职能部门,他们代表了各自不同的利益,因此,不同部门的利益需要政府去协调。最后,政府应加强诚信环境建设,加强诚信宣传和教育,逐步增强全社会懂信用、守信用、用信用的观念和意识,让“诚信守信”成为全体公民的基本行为规则。

3、发挥应有的监督管理职能。监管职能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对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起着保障作用。监管职能的缺失将会使社会诚信体系的建构前功尽弃。不管社会诚信法律制度多么健全,如果得不到执行或执行不到位,也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规范和有序需要政府部门加强领导和监管,尽快形成行政性惩戒机制,政府各个监管部门要采取记录、警告、处罚、取消市场准人、直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等多种监管手段,切实保障社会诚信体系的有效运行,目的是在全社会形成健全的市场和社会监管机制,为最终建立一个以市场规则为基础,制度健全,手段完备,管理有序的社会诚信体系作好铺垫。

三、政府在杜会诚信体系构建中的作用方式

如前所述,我国诚信体系的构建离不开政府在其中发挥正确的职能作用。政府在其中正确作用的发挥将有利于我国社会诚信体系尽早地建立和完善,从而一个和谐诚信的社会才能最终形成。为此,政府可尝试以下方式:

1、完善制度,健全法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2](p333)首先是政府应努力酿造一个有利于诚信体系形成的制度环境。过去20多年中国经济经历了持续的高速增长,出现了空前的经济繁荣。但是,经济繁荣并不必然或自动导致社会公平、社会公正和社会稳定。中国在进入21世纪由开创“经济建设时代”的第一次转型走向开创“制度建设时代”的第二次转型[’〕。我国目前由于诚信制度的缺失,我国社会已形成严重的诚信危机,不仅破坏了经济秩序,也给社会造成了很多不稳定因素。人终究是环境的产物。因此,诚实守信的重建不能完全寄希望于个人的道德自律,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制度、机制和环境的强有力的保障。我国政府在保障诚信体系的制度建设中至少应该在以下制度建设中发挥有效作用:第一,规范市场运行的制度,以形成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第二,作为市场经济基础的信用管理制度,在我国刚刚起步,各项制度还不完善,政府应该尽早成立一个全国范围的信用管理部门,制定符合市场需要的征信制度、信用评估制度以及失信惩罚制度等,以规范各地方政府的诚信体系建设。另外,对民间的行业信用管理也应该以制度加以规范。第三,正确进行政府职能转换,规范行政管理制度。只有在良好的制度环境下,社会诚信才能最终深人到每个人的心中,也就是回归到个人的道德自律。

同时,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制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必然需要法律规范保障其切实可行。我国政府在诚信建设过程中应该尽快起草信用法规和行业信用规范,使我国的社会诚信体系有一套完备的法律体系来支撑,这样就能有效地对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和信用服务行业进行规范管理,使信用管理和服务有法可依。

2、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中个人诚信是基础,企业诚信是重点,政府诚信才是关键闭。在社会转型的当代市场经济时代,在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中,政府诚信的建设意义非常大b政府本身所担负的引导、监督、管理社会信用的职责,决定了它是基本社会信用制度建立和维护的主体。作为社会规则的主要制订者和监督管理者,作为诚信环境最重要的建设和保障力量,政府的许多行为具有强烈的示范效应和引导作用。因此,建立和健全社会诚信体系,首先要从政府做起,行政诚信原则的具体内容应包括行政立法中的诚信原则和具体行政行为中的诚信原则阁。政府要在社会诚信体系中真正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必须要做到:第一,切实转变自己的职能做好职能定位。第二,政府摹用法律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现代社会的信任模式已由传统的人格信任转为现在的制度信任模式,人们更相信制度的规范作用。我国政府也应该用法律制度对政府的行政行为进行规范,使政府的管理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第三,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公共信息信誉与维护公民知情权的高度统一,是提高政府诚信的要件之一,“政府如果想取信于公众,取悦于民,最省事、最少耗费的途径就是开放政府信息,开放公众参与政府政策制定过程渠道。”

3、监管保障,协调共进。社会诚信体系的法律制度无论多么完善,如果缺少了监督管理,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我国在社会诚信体系建构之初,必然少不了政府对各种信用制度的监督管理。

首先是成立全国统一的信用行业管理部门对全国的信用建设进行统一管理;其次是监督保障在诚信过程中,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由于我国诚信系统在个人信息保密法上还没有制定相应的法律,因此,在诚信途径、诚信信息的公开上容易出现违规操作,甚至出现损害诚信者利益的行为,政府在此过程中要监督诚信及公开信息严格按程序进行,切实使隐私权在内的公民的人权得到保障;最后,政府要参与失信惩戒机制的建设与监管,政府应设专门机构监督失信惩戒机制的执行,这样才能使社会诚信的刚性制度保障真正落实,也才能真正达到用社会诚信体系规范人们行为的目标。

4、以人为本,重在教育。着名学者茅于轼说:“道德比法律更重要,最明显的原因是道德每时每刻都在起作用,而法律则很少介入到生活中来。道德是一种鼓励人们向上的积极力量,他促使人们去关心别人;而法律则是对侵犯别人利益行为的消极制裁。..}})}pz,一’b)茅先生的话不是在否定法律的作用,而是在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在全社会开展诚信道德教育非常必要,政府应在公民的道德教育中起引导、设计规划作用。

首先,加强诚信的舆论宣传教育作用。通过诚信教育把现代诚信刚性的制度转化为人们内心的道德信念,达到法律所无法企及的效果。

社会信用体系诚信建设篇5

文田锦尘

怎么认识《规划纲要》的作用和意义

《规划纲要》出台后,各方面给予广泛关注和好评,把它看作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规划纲要》体现了国家意志、承载着社会期盼、顺应了时代要求,其作用和意义体现在四个方面:

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需要。党中央一系列重要会议,包括十六大、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都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2013年,《国务院关于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方案》的任务分工共提出72项任务,其中有9项任务直接涉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占八分之。如何使这些重大部署更好地落实落地,需要有社会信用体系规划这样一个载体来整合,形成合力,加以推进。

加强顶层设计,指导全国各地各部门实践的需要。多年来,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各地各部门进行了积极探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制定了一些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但在全国总体上应该如何布局、如何谋划,还有所欠缺。因此,亟需出台个规划,从全局的高度进行更加周密的设计,明确当前和今后个时期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同时给各地各部门以更好的指导。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既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无论是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还是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促进社会和谐,都需要社会信用体系发挥基础支撑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发挥好这两个作用,就需要建立具有良好信用环境的市场,需要打造具有公信力的政府。

解决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诚信缺失问题的需要。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来看,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当前,商业欺诈、制假售假、偷逃骗税、虚报冒领、学术不端等现象屡禁不止,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食品药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人民群众反映强烈。据有关方面统计,每年我国企业因为诚信缺失,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6000亿元。同时,诚信缺失问题也有损我国的国际形象。针对这些问题,《规划纲要》提出了加强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和重点工作任务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切中时弊,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怎么把握《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

《规划纲要》内容非常丰富。概括起来,就是四大领域、三大基础性措施。

四大领域,即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之所以划分为四个领域,主要有三点考虑:一是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四大任务。二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主要涉及四类主体,包括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各类市场主体、各类社会成员,正好对应于四大领域。三是当前诚信缺失问题也集中体现在这四个领域。

在这四个领域中,政务诚信是关键,商务诚信是重点,社会诚信是基础,司法公信是底线和保障。在每个领域内,《规划纲要》都提出了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具体任务,一共是34个方面。

政务诚信建设。政务诚信建设在四大领域诚信建设中占有比较特殊的地位。一方面,国家机关、政府部门是履行公共管理职能、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秩序的关键行为主体,其诚信水平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对其他社会主体诚信建设发挥着重要的表率和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各级政府作为现阶段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推动者,良好的政务诚信水平是履行好信用建设职责的前提保障。为力央推进政务诚信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坚持依法行政、发挥政府诚信建设示范作用、加央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建设、加强公务员诚信管理和教畜等四方面任务。通过把政务履约和守诺服务纳入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完善政务诚信约束和司责机制,建立公务员诚信档案,提升政务行为主体的诚信水平,强化政府公信力。

商务诚信建设。商务诚信是社会成员之间商务关系得以维护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是经济活动得以有序高效开展的基础条件,是维护良好市场秩序的基本规范和道德底线。为深入推进商务诚信建设,《规划纲要》提出了14个方面的任务,覆盖商务诚信建设的各个领域、重要环节和重点对象。商务诚信建设突出强调了对相关市场主体的信用管理,通过加强相关市场主体信用建设,切实改善商务信用环境。

社会诚信建设。社会成员之间只有以诚相待、示人以真,才能促进社会和谐,有利社会发展。为全面推进社会诚信,《规划纲要》提出了10个方面的任务。通过建立信用制度,健全奖罚机制,加强重点人群信用建设,切实规范社会各领域从业人员的信用行为,加快促进形成诚信和谐的社会氛围。

司法公信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只有以司法公信为保障,才能确保公平正义。为大力推进司法公信建设,《规划纲要》提出法院、检察、公共安全领域、司法行政系统公信建设以及司法执法和从业人员信用建设、健全促进司法公信的制度基础等6个方面的任务。通过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促进司法公平、公正、公信。

三大基础性措施主要是:

加强诚信教育与诚信文化建设。这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灵魂工程,是引领社会成员诚信自律、提升社会成员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主要通过弘扬诚信文化、树立诚信典型、开展诚信主题活动和重点行业领域诚信问题专项治理,在全社会形成“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风尚。

加快推进信用信息体系建设和应用。这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形成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的前提。主要通过制定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采集和分类管理标准,建立实施统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建设信用信息系统,完善信用记录,推进行业间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和地区内信用信息整合应用,形成全国范围内的信用信息交换共享机制。按照国务院要求,到2017年,要基本建成集合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社保缴赞、交通违章等信用信息、覆盖全部信用主体的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

完善以奖惩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信用体系运行机制。这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工程,是保障社会信用体系各系统协调运行的制度基础。其中,又以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最为关键。一方面在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中对守信主体实行优先办理、简化程序、“绿色通道”等激励政策;另一方面完善失信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失信行为责任人行业禁入制度,推动形成涵盖行政监管、市场、行业和社会四方面的约束和惩戒,跨部门跨地区的综合性惩戒体系,使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寸步难行。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以推动信用信息共建共享、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开展诚信宣传教育等为重点,以专项工程、创新示范、政策支持、督促考核等为支撑,抓好《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全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怎么做好工程建设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

工程建设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新农村建设、重大水利设施建设、高速铁路建设等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凝聚了广大工程建设企业的智慧和汗水,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等“走出去”战略的大力推进,工程建设还有巨大的空间。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工程建设领域,诚信建设的任务还很重,要靠大家一起努力。这里,我提四点建议。

要强化质量意识。质量就是工程的生命,高质量的工程就是工程建设企业最大的信用。全社会怎么看待一个工程建设企业、怎么看待整个行业,最关键的就是工程质量。因此,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施工企业都要紧紧绷住质量这根弦,多做“良心工程”,争做“精品工程”。

要提高管理能力。工程建设企业项目分布广、业务流程长、分支机构多,如何保证自己在生产经营中做到遵纪守法、遵守合同、兑现承诺,不失信于社会、不失信于人?除了强化诚信意识以外,关键在于提高管理能力。要持续加强员工教育和培训,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信息系统,并切实提高执行力。靠严密的制度和完善的信息系统来管人、管事、管项目,才能不留死角、不留漏洞。

要保持良好信用。信用对工程建设企业而言是生命线,是黄金资产,也是在市场上的通行证。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机制在工程建设领域正在不断形成和完善。比如江苏、浙江、辽宁等地,在工程项目招投标中,引入了“信用分”或信用报告制度。“今天的行为,决定了明天的市场”。如果一个企业信用状况好,招投标就加分,市场机会就多,竞争优势会越来越大。相反,如果信用状况差,则会陷入恶性循环,甚至被市场所驱逐、所淘汰。

要防控信用风险。除了保持自身信用以外,工程建设企业也会面临来自外部失信问题,特别是业内拖欠工程款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企业还要关注合作伙伴的信用状况,防范外界的信用风险。在招标投标、投资决策、市场交易等过程中,可以利用政府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或者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查询客户、供应商的信用记录,防范信用风险,要有化解处置的机制和工具,尽量减少损失。

社会信用体系诚信建设篇6

 

关键词:诚信缺失社会诚信建设 政府作用

进入新的世纪,我国的诚信建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推崇,各企事业单位纷纷将诚信建设列为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个人也越来越注重自己的诚信记录,把“诚实守信”奉为追求的“价值目标”。但诚信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互动的、全而的系统工程,在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中,个人是基础,企业是重点,政府才是关键,政府应在诚信建设的过程中发挥旗帜、导向作用。目前,我国各级政府为推动诚信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从系统和发展的角度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必须积极正视这些问题,科学界定政府作为的方式、范围和程度。

一、我国政府在社会诚信建设中的作用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中,政府的作用也是关乎全局,不可或缺的。但在社会诚信建设中,必须明确规定政府职贡义务,以防缺位,严格限制政府发生作用的范围,以防越位。根据诚信建设的自身规律,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我国政府在诚信建设中应发挥好以下几方而的作用:

(一)示范引导作用。在日常经济社会管理事务中,政府讲诚信,则会给企业和个人树立榜样,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使社会公众“见贤思齐焉”。反之,政府失信,社会主体也极有可能加以效仿,对整个社会的诚信建设产生恶劣的“传递效应”,误导社会的“价值取向”。

(二)规划协调作用。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内容杂,任务重,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所及部门来看,包括银行、工商、税务等;从所涵盖的内容来看,包括个人、企业和政府的诚信建设。因此,要使诚信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用地有条不紊开展,就离不开政府对诚信建设的统一规划,对方方面面的利益协调,对不同行业特点的兼顾,否则,各社会主体就极有可能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而各自为政、重复建设,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地区、行业的割据、垄断。当前各地区、各行业盲目地自成一体、大建数据库就是缺乏规划、协调的恶果。

(三)监管保障作用。社会诚信制度的建立,社会诚信体系的完善并非一个自然而然的嬗变过程,其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会出现或强或弱的利益冲突。要把这些矛盾、冲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仅靠社会公众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教化是远远不够的。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垄断组织应在其中发挥监管保障作用,大力强化诚信行为,坚决惩处诚信缺失,使得诚信建设沿预定的规划、设计顺利、高效开展。

二、我国政府在推动社会诚信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计划经济思维惯性的影响和诚信建设在我国刚刚起步的缘故,政府对自己在诚信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和作为方式等都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和行动上的不力并造成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政府自身诚信缺失现象大量存在。受传统权力思想的影响,很多政府工作人员常常误认为讲诚信只是个人、企业的事情,政府的权力是为社会公众谋福利的,只需着眼于大局和长远,对于局部和个人利益宜倡导“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不必“谨小慎微”,可以不讲诚信。

(二)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的互动关系不明确。“自主经营、自负赢亏”的市场化运作是企业“重合同、守信用”的根本动力和最大约束。然而现实情况是,“政企不分、产权模糊”仍是我国很多企业的重大弊端,市场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也并不健全或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在政府对诚信建设的调控中,各种“缺位”、“越位”现象时有发生。在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的过程中,政府应确实分清“作为”与“不作为”的界限,分清“主体”与“支持”的区别。但我国许多地方政府在调控诚信建设时,就没有把握好上述的界限,没有分清上述的区别,作了许多“不该做也做不好的事”,同时“该做的事”却没有做好。

(四)在信用信息系统的建设中,各级政府和政府职能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危害极大。这一方面造成了信用信息的割据和垄断,增加了一些政府机关索贿的砝码,另一方面也使得大量的信息不能按价值规律自由流动而闲置浪费。

(五)政府对诚信服务机构的监管存在着重“事前审批”,轻“动态管理”的倾向。当前一些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片面地认为,加强对诚信服务机构的监管就是强化对服务机构的“资质认证”和“行政审批”,于是便想方设法增设“准入条件”,千方百计抬高“准入门槛”。与此同时,又对己获准入的机构缺乏必要的检查、考核和淘汰机制的设定。

(六)与社会诚信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框架不完善。如我国的产权制度仍不清晰,企业缺乏追求长远利益的稳定预期,很难始终做到恪守诚信,“奉信誉高于一切”。对于信用信息的管理也缺乏可操作性强、效力适中的法律规章。

(七)我国社会诚信建设的运作机制不完善。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缺乏统一的层次高、专业化水平高的政府诚信服务管理部门,管理多头、分散,政策不一;(2)诚信服务行业标准尚未确立,造成对行业的管理弹性大,可操作性差,行业整体竞争秩序混乱。(3)诚信服务机构人才匮乏,设施落后,很难为社会提供高水平的信用服务,影响了市场主体的信用服务诉求;(4)诚信服务的供给与需求脱节。很多的服务机构缺乏市场意识,缺乏对诚信服务市场的调研,不能敏锐把握市场对诚信产品的需求,导致诚信产品的市场转化率低,影响了其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如何更好地发挥我国政府在社会诚信建设中的作用

(一)以制度创新打造诚信政府。首先,创建和完善社会参与决策的机制。其次,力促信息公开,透明行政。再次,要制约政府权力,规范权力运作机制,促进依法行政。最后,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合法、合理、效能、责任、监督”的原则大力消减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环节,规范审批程序,以杜绝各种借审批机会乱收费、乱设卡的现象。

(二)加强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没有道德约束的诚信体系是不牢固的,没有道德内涵的诚信制度也是没有生命力的。诚信道德教育应是诚信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把诚信教育作为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来抓,同时又要注意把诚信建设工作落实到日常工作中。

社会信用体系诚信建设篇7

建立和完善建筑市场信用体系是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治本举措,也是建筑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保证。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要求,按照“一个指导思想,二者同步推进,三方协调配合,实现四个统一”的基本思路,现就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对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诚信管理,建立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诚信监管保障体制,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为建筑市场监管提供有力的手段。

(二)总体目标:到2010年,基本构建起全国建筑市场诚信信息平台,实现信息互通、互用和互认;建筑市场责任主体(各类企业和执业人员)行为诚信标准更符合建筑市场监管的需要;相关法律法规得到完善,信用体系的建设和运行做到有法可依;建立起有力的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做到守法经营,依法活动;综合信用评价的市场化初步形成。

(三)基本原则:政府启动、市场运作、权威、信息共享。即,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按照守法经营、诚实守信、失信必惩、保障有力的原则,营造良好的建筑市场诚信环境,共同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

二、同步推进政府对市场主体的守法诚信评价和社会中介信用机构开展的综合信用评价

(一)根据建筑市场监管的需要,目前要以政府对市场主体的守法诚信评价为重点。政府对市场主体的守法诚信评价是政府主导,以守法为基础,根据违法违规行为的行政处罚记录,对市场主体进行诚信评价。具体标准由建设部制定,内容包括对市场主体违反各类行政法律规定强制义务的行政处罚记录以及其他不良失信行为记录。具体工作思路是:1.制定标准和评价方法。标准内容以建筑市场有关的法律责任为主要依据进行整理、分类,力求简明、科学,便于理解、记录和应用。对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可有所侧重,如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转包、违法分包、挂靠、招投标弄虚作假、质量安全问题、违反法定基本建设程序等。2.进行采集和评价。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依托现有的建筑市场和工程现场业务监管服务体系,做好信息的采集、管理和工作,推进诚信信息平台的建设;全国地级以上城市要在建立和完善建筑市场监管综合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可向社会开放的建筑市场守法诚信信息平台;在建设部统一组织下,开展区域和城市试点,逐步实现全国联网,提供网络查询,披露诚信情况。

(二)要以政府对市场主体守法诚信评价为前提和基础,积极推进社会中介信用机构开展的综合信用评价。社会中介信用机构的综合评价是市场主导,以守法、守信(主要指经济信用,包括市场交易信用和合同履行信用)、守德(主要指道德、伦理信用)、综合实力(主要包括经营、资本、管理、技术等)为基础进行综合评价。具体评价指标由有关协会指导社会中介信用机构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思路是:1.由建设部指导有关协会根据综合实力和相关条件确定若干家社会中介信用机构,并制定从事建筑市场信用综合评价机构准入和清出的管理办法。2.社会中介机构在有关协会指导下,研究制定标准,建立评价体系,组织开展征信和信用评价,提供和信用信息。3.综合评价中有关建筑市场各方责任主体的优良和不良行为记录等信息要以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平台的记录为基础。

三、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评价机构的作用,推动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的建设

(一)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工作:推动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的建立,包括制订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的总体框架、实施方案等;建立和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通过加大管理资源整合和组织协调力度,建立和完善建筑市场和工程现场联动的业务监管体系,发挥有形建筑市场的资源优势,建立信用信息系统,并向社会公开相关信息;组织制定建筑市场各方责任主体的信用标准;建立失信惩戒机制,依法对建筑市场失信行为进行惩处;对征信和被征信机构参与信用体系建设的行为,如信息采集、信息使用、信用评估等依法实施监管,建立准入和清出机制;推进与工商、金融、商务等有关部门信用信息资源的共享。

(二)行业协会的主要工作:参与信用体系的建设,协助政府部门研究制定信用标准,参与信用征信和评价,负责具体的事务性工作;建立行业内部监督和协调机制,建立以会员单位为基础的自律维权信息平台,加强对信用征信和评估机构的监督;开展建筑市场信用体系专题研究,指导有关信用征信和评价机构研究建筑市场各方责任主体的信用标准模型和评价方法,并适时修改完善;组织有关交流研讨和业务培训,开展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动态监管,努力提高建筑市场信用征信和评价工作的质量。

(三)信用征信和评价机构的主要工作:加强对建筑行业和建筑市场的研究,掌握建筑市场各方责任主体的经营管理运行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建筑市场信用征信和评价的工作建议;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和行业协会的指导下,依法从事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咨询、征信和信用评价等业务;为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及其与全社会信用体系融合提供专业支持,参与构建市场化的信用征信和评价机制。

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要努力实现四个统一

根据建筑市场监管工作的形势和要求,推进政府对市场主体的守法诚信评价是当前工作的重点。为此,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共同努力,使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实现四个统一。

1、统一的诚信信息平台

完善的诚信信息系统是诚信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建立建筑市场诚信体系的基础性工作,能够确保诚信信息搜集整理及时准确和实现共享。在现有诚信档案系统的基础上,首先要推动南北两大区域诚信信息平台的建设和试点工作;即以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三地为主构建一个统一的长三角地区诚信信息平台,以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青岛、沈阳、大连等地为主构建一个区域性城市间联合诚信信息平台;全国各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以及其他一些基础条件较好的地级城市要在诚信信息平台的建设方面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在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动其他区域诚信信息平台的建设;待条件成熟时,研究逐步将区域间的诚信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以点带面、稳步推进,逐步实现全国联网,构建全国性的建筑市场诚信信息平台,并在建设部“中国工程建设信息网”上设立诚信信息交流、的窗口,逐步实现诚信信息的互通、互用和互认。为此,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协调和整合力度,要在建立和完善建筑市场监管综合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可向社会开放的建筑市场守法诚信信息平台;要求相关业务监管部门把对建筑市场主体违法违规行为的日常处罚决定和不良行为记录及时整理,并按照各自权限通过监管综合信息系统自行上网记录,形成基础性诚信信息,为诚信评价提供信息保障。诚信信息平台的建设要充分发挥现有建筑市场和工程现场业务监管体系的联动作用,并依托有形建筑市场在人员、技术、业务和硬件等方面资源优势,注重提高政府对建筑市场主体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创造诚信得彰、失信必惩的良好市场环境,推进建筑市场诚信建设。

2、统一的诚信评价标准

要根据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实际需要,制定建筑市场责任主体行为诚信标准。针对当前建筑市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依据国家有关建筑市场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本着先易后难、简便易行、科学实用的原则,制定建筑市场各方主体行为的诚信标准。重点评价在建筑市场内从事建筑活动的企业和执业资格人员的诚信行为。要结合日常建设行政监管和执法工作的需要,对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在执行法定建设程序、招投标交易、合同签订履行、业主工程款支付、农民工工资支付、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提出应达到的最基本诚信要求。对建筑市场的执业资格人员(注册建造师等各类注册人员),也要开展诚信行为的评价。诚信标准后,各省可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对诚信标准进行细化,并制定相应的诚信管理办法和失信惩戒办法等。为确保诚信标准的推广和尽快实施,保证实施过程中的公正、公平,同时根据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行业协会或其他相关机构在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可以开展建筑市场各方主体诚信等级的评定工作,并将相关信息在建筑市场诚信信息平台上向全社会。

3、统一的诚信法规体系

建立建筑市场诚信体系要有法律保障,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国家有关诚信法律法规,制定与建筑市场诚信体系相配套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使诚信体系的建设和运行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具体内容包括对诚信信息的采集、整理、应用和,对诚信状况的评价,对征信机构的管理,特别是运用失信惩戒机制对存在失信行为的主体进行适当的惩罚等。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研究力度,有针对性地提出建立和完善诚信法规体系的建议和措施,加快建筑市场诚信法规制度建设,加强对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建设的指导。

社会信用体系诚信建设篇8

   关键词:中国;政府诚信;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010-02

   一、政府诚信建设的重要性

   自古以来,诚信就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维持整个社会价值结构的核心内容。当前,在大力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同时,作为政府应率先垂范,致力于自身的诚信体系建设。打造诚信政府、提升政府公信力,对加强中国特色诚信体系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诚信是社会诚信体系的基础

   政府是社会诚信体系的维护者。信任是政府存在的基石。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我国发展进程中一次重要的会议,部署制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其中,特别是把“加强政务诚信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强调“政府及其部门在社会诚信和信用体系建设中要起示范带头作用,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提高决策透明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不断提升公信力”。因此作为社会管理的责任主体,政府自身的诚信建设对于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具有基础性作用。

   2.政府诚信是依法行政的具体表现

   依法行政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行政法制化与民主化的重要标志,对于维护法律的尊严、构建法治国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依法行政对于行政执法制度与领导方式变革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同时也加强和完善了党的领导。而依法行政,首先就要加强政府诚信的建设、公务员及公务员工作内容都要依照法律的程序进行,并且行政机关的决策也要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

   3.政府诚信是维护公民权利的重要途径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政府的行政权要与公民的公民权对等平衡。而在政府行政的过程中,实现公民的权利的目的,而行政权力则是手段,并且需要行政权力作为保障,才能进一步促进公民权利的有效实现。这就要求我国政府在进行政府诚信建设时要最大程度地实现公民的公民权利,同时这也是对于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实现的一种有效监督。因为只有有效地实现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才会更好地去实现公民的权利。

   4.政府诚信是我国立足国际的基石

   国际地位,一般是指某一国家主体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和该国与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国际力量的对比结构状态。在这个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的年代,如何抓住机遇发展本国的经济实力与科技水平是关键。不可否认政府诚信是相互合作的前提与基础。只有加强政府的诚信建设,才能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道路上扫清困难与障碍,为在国际上长足发展创造优良的环境。

   二、我国政府诚信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因为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普遍存在着失信的现象,进而引发了人们对于诚信建设问题的思考。同样,人们对于政府诚信建设的思考也是从政府行为中的一些失信行为而开始的。

   1.政府诚信建设观念相对滞后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由于各级官僚占据着更为靠近社会中心制度的位置,使得官贵民轻的观念根深蒂固并一直影响着现在许多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尽管我国自古以来始终强调民贵君轻并对行政官员进行了一系列的思想教育,但官本位的思想依然存在。更有一些思想道德意识薄弱的官员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不但没有认真地履行自己应有的责任,反而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抛之脑后,这种行为把我国政府的诚信建设置于危险的境地。

   2.政府决策缺乏科学性与连续性

   政府决策是政府进行行政管理、履行行政职能的基础。政府决策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政府的执政能力。因此,政府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科学的调查研究为依据,没有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没有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没有有效的民主监督,必将产生决策失误,从而为实现社会发展的政府诚信机制就很难得以建立。

社会信用体系诚信建设篇9

关键词:诚信;制度化;个人征信系统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6-0050-03

一、诚信是公民立身之本、社会和谐之基

诚信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优良品质,是公民立身处世之本。诚信,即以真诚之心,行信义之事。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诚信一直被视为每个人道德修养的基本规范。一个人讲诚信,就代表他是一个讲文明、懂礼节的人;讲诚信的人,处处受到欢迎和尊重,不讲诚信的人,则无人与之交往,终至寸步难行、一事无成。正如孔子所告诫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诚信是立国安邦的基石,是社会安定和谐的保障。中华民族向来推崇“诚外无物”,奉行“非诚不立、非信不行”之原则,正所谓“国以诚立心”,国家若没有信誉,则将失信于民,不被民众所拥护。《左传》云:“信,国之宝也”,孔子认为:“民无信不立”,因此,统治者必须“取信于民”才能立稳脚根、长治久安。千百年来,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广为流传,“一诺千金”的佳话不绝于史。诚信也是维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桥梁和基础。人与人之间,若能以诚相待、以信相交、言行一致,则人们和睦相处,社会安宁和谐;反之,则人情冷漠、社会失序,造假、欺诈之风盛行。

诚信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处于转型阶段,在市场经济运行中诚信更是具有了其他道德规范无法比拟的特殊价值。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契约经济,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契约的遵守和执行更需要靠诚信的维系,市场经营者的诚信意识、诚信修为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现代社会,诚信已经成为人们交往、交易的一张重要“名片”,成为一种重要资源,是营商环境的重要方面,也是关乎经济社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要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抓好诚信建设,建立健全与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相匹配的信用制度,才能形成有效的道德约束和制度约束,规范市场秩序、降低交易成本、防范市场风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诚信不仅是传统美德、传统文化的重要因子,更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升华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诚信建设不仅对于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而且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公民个人诚信制度化建设刻不容缓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诚信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以来提出要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国务院还出台了《2014―2020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各地各部门认真学习党中央精神、积极落实国务院部署,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但毋庸讳言,诚信建设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差距,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尚未形成,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整体偏低,诚信缺失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诚信制度化建设亟待完善。

(一)目前我国公民个人诚信缺失问题严重,人与人之间出现信任危机

中国自古以来社会结构是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的乡土社会,家庭、家族和邻里组成了中国人最基本的信任结构。这种基于血缘和地缘的信任结构,依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熟悉程度来完成彼此间的交易与交往,因而中国人从传统习俗上对陌生者的信任度就较低。而在计划经济时代,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把国民分为城里人和农村人,阻隔了人口的自由流动;城里人主要依附于本工作单位,农村人主要依附于当地集体组织,“大锅饭”体制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处比较简单。当我们置身于现代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急剧转型,价值观念多元化、利益关系复杂化、人际关系多样化。这种社会关系的急剧变化,致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复杂和微妙,人与人之间因交往和交易活动中结果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从而使人们的自我心理防备意识也随之提高。特别是由于部分社会成员受金钱至上等错误观念的影响,不择手段地攫取社会财富和名誉地位,如商业欺诈、权钱交易、制假售假、偷排污染物、偷逃骗税、学术不端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不时地冲击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再加上一些不时发生的极端案例,如传销活动或其他诈骗活动中“老乡骗老乡、同学骗同学、朋友骗朋友、亲人骗亲人”,严重地撕裂了人与人之间的最珍贵的信任关系。据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相继的《社会心态蓝皮书》(2011年至2014年)显示,近年来我国社会的总体信任指标一直呈下降趋势,有些年份甚至跌破及格线。在对北京、郑州、上海、武汉、广州等多个城市的居民进行访问调查中,发现有七成以上的人不敢相信陌生人,人与人之间出现明显的信任危机。据此有专家分析指出,我国目前已进入社会诚信“断裂带”。

(二)个人信用制度建设滞后,尚未形成完善的个人征信系统

综观国内外经验教训,解决人与人之间信任危机的一大有效举措就是加快推进个人信用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公民个人征信系统。但我国这方面的工作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的,比西方国家晚了150多年,因经验不足、制约因素较多,目前仍存在不少突出问题。首先,在个人诚信资料方面缺乏全面性。目前我国的个人征信系统主要的功能还是记录公民家庭收入与资产、已发生的银行借贷与偿还、信用透支、发生不良信用时所受处罚与诉讼情况等信息,这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其人们交往、交易的实际需求不相适应。比如,在当今社会,仅仅是金融方面的信用情况不足以反映一个公民是否诚信,个人征信系统中至少还要涵盖比如公民个人的税收缴纳、社保缴费、交通违章、个人求职、录用考试、经营消费等行为。其次,个人信用记录信息的准确性存在争议。我国当前个人征信系统中的个人信用信息基本以中国人民银行和其他金融企业的资料数据库为基础。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庞大、社会成员构成复杂,个人信息的更新变化、信息记录技术不发达,他人盗用的非法行为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都易造成信息的不准确性。最后,缺乏统一标准的评估机制和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我国国土辽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科技教育水平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各地评估机构制定的评估指标也存在很大差别,不利于个人征信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具有统一标准的评估机制。与此同时,各部门、各地区、各领域的信用信息还仅限于本系统内部使用,形成信用信息的“壁垒”、“孤岛”。因此,建立起覆盖全社会、公开透明、可查可核的综合性个人征信系统,成为完善我国信用管理体系的迫切需要。

(三)公民个人诚信制度化建设的法律环境尚需进一步完善

我国目前对公民个人诚信作出明确要求的法律法规已初具规模,例如在民法通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道路交通安全法、产品质量法、征信业管理条例、食品安全法以及刑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都对个人信用方面作出具体要求和规定。但从我国个人信用的法制化程度来看,我国对个人信用制度的立法、执法和普法工作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缺陷。一方面,关于失信惩戒的法律机制仍不健全。我国法律有明确规定公民应在社会交易行为中遵循诚实守信的原则,但对待公民失信行为触犯法律底线,要以何种惩罚方式和以何种惩罚力度的制定仍不够全面和严格。且在实际的操作中,相关部门执法不严、监督不周和查处不力现象严重,使得一部分人知法犯法,冷落和忽视个人品行的修养,进而导致道德冷漠。另一方面,与国外个人信用法律体系相比,我国法律目前在个人信贷风险管理、个人信用风险转化以及征信数据开放等方面的规定都存在一定空白。此外,我国在平衡个人征信与个人隐私权方面的法律仍有漏洞。虽然建立个人征信系统必定会向社会公开公民的个人信用记录,但这并不意味着以牺牲公民的隐私权为代价,怎样保护好个人征信中的个人隐私是当前我国法律仍需探索的问题。

三、关于我国公民个人诚信制度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通过多种举措,积极推进我国公民个人诚信制度化建设,完善个人征信系统,建立不愿失信、不能失信、不敢失信的体制机制,用制度力量为诚信建设保驾护航,构建诚实守信的经济社会环境。

(一)加强诚信教育,为公民个人诚信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诚信文化环境

一切制度的平稳运行需要良好的道德文化环境为支撑,加强公民个人诚信制度建设,首先要进行道德教育。培育公民诚信理念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程,“诚信教育与诚信文化建设是引领社会成员诚信自律、提升社会成员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应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把诚信教育贯穿于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精神文明创建的全过程,培育和提升公民诚信意识,遵法守礼。

在全社会加强诚信教育既是对中国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又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党报党刊、通讯社、广播电视,都市类、行业类媒体,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都要利用自身的优势,运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传播手段,深入宣传阐释“诚信”的丰富内涵和基本要求,扩大诚信宣传覆盖面,使诚信价值准则深入人心。要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借助榜样的力量,为个人树立道德标杆,增强自我修养的自觉性。要切实增强诚信教育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特别是要抓好企业主群体和公共服务人员的诚信教育,在生产和工作中自觉恪守诚信规范;要把诚信纳入学校教育,构建各级各类学校有效衔接的诚信教育体系,引导师生以诚立身、诚信做人。通过在社会上营造一种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文化氛围,去逐步解决当今经济社会中出现的一系列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等诚信缺失的问题。

(二)加快征信系统建设,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要加快推进建立公民(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由于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管理者和从业人员也同时具有公民身份,因此,公民个人征信系统起着基础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信用代码制度的建立,意味着我国每个公民今后将拥有一个唯一不变的信用代码。在此基础上,我国将制定全国统一标准的信用信息采集和管理机制,加快建设集合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社保缴费、交通违章等信用信息的统一平台,形成覆盖全部社会主体、所有信用信息类别、全国所有区域的信用信息网络。与此同时,加快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有效消除信用信息“壁垒”和“孤岛”。

要健全和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加强公民个人诚信建设,必须从激励和惩戒两方面双管齐下。通过激励和惩戒两种不同的手段对公民信用行为进行规范,可以使他们时刻警惕法律界限,不敢轻易触碰。建立健全守信激励机制,即对公民诚实守信的行为向全社会表扬嘉奖,进行道德激励,利用政策的导向,进一步刺激诚信者的守信热情,同时为社会树立典范,激发他人投身于诚信实践。而建立健全失信惩戒机制,就是要做到对个人失信行为进行惩戒,即利用个人信用档案,记录个人失信行为,通过媒体网络向全社会失信者的违法行为,将个人失信行为直接与他本人的工作学习、生活消费相挂钩,对失信者给予一定政策上乃至法律上的限制和惩罚。比如,不少地方通过建立诚信“红黑榜”制度,以及有针对性地开展突出问题的专项整治,激励守信、惩戒失信,让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处处受限,推动形成有利于诚信建设的法治环境和政策导向,积极构建不愿失信、不能失信、不敢失信的体制机制,为建设诚信社会、诚信中国奠定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

(三)健全法规制度,营造诚信建设的法治环境

个人诚信建设制度化,最根本的要做到立法先行。现在,我国初步形成了社会信用建设的法律制度框架,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完备法律法规相比,我国的信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还不健全。要积极推动各相关部门和立法机构出台制定与个人征信系统相关联的配套法律,使个人信用信息在采集、整合、共享、查询和保护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建立和完善政策评估及纠偏机制,在出台实施细则和司法解释、出台经济政策和重大改革措施时,要体现诚实守信的价值准则。同时,要深化对公民的普法教育,提升公民的法律素养,增强公民的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此外,在法律执行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严格执法,促进各类管理主体把诚信价值理念贯彻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实践中,保证执法者的公平性和严厉性,用法律的刚性约束增强人们守信的自觉性;要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切实解决监管部门执法难、司法判决执行难等问题,对执法不严、查处不力的部门和责任人依法实行追责问责。通过营造诚信建设的法治环境,使全社会诚信意识、法制意识普遍增强,公民个人失信风险得到有效预防和管控,诚信风尚日益形成,诚信社会制度化建设更有保障。

参考文献:

[1]束景明,王艳华.论个人诚信制度的建构与规则[J].上海大学学报,2005,(12).

社会信用体系诚信建设篇10

[论文摘要]诚信问题是一个永恒的研究课题。20世纪9o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市场化转型过程中企业不诚信问题愈演愈烈,企业诚信问题己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本文从加强企业内部诚信制度建设、强化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法规约束机制建设以及发挥政府在诚信体系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几个方面对我国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进行了探讨。

诚信一般认为是社会道德意义上的范畴。它强调社会成员在为人处事及进行社会交往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为准则践约守诺以取得他人的信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被赋予了特有的经济内涵。诚信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没有诚信市场机制不可能有效运行诚信缺失必然导致市场的无序l陛从而使市场经济难以健康发展。

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阶段企业诚信缺失现象还相当严重假冒劣伪产品大量充斥市场;企业偷税、漏税、骗汇和走私活动屡禁不止;商业欺诈、企业逃废债务现象相当严重;企业财务失真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普遍;工程建设领域招投标弄虚作假、工程质量低劣的问题十分突出等等。因此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现实的企业诚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且紧迫。

一、加强企业内部诚信建设

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加强企业这一市场主体的诚信和信用建设对建设全国信用体系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是建设企业信用体系的根本。大力培养企业经营者的信用素质。

1要制定企业的诚信准则。诚信准则是表明一个企业的基本价值观和它希望员工遵守的诚信规则的正式文件它具体说明企业想做和期望大家做的事情并且可以成为判断企业政策和行动及个人行为的基准。诚信准则是建立企业诚信文化的不可或缺重要条件之一。

2开展企业诚信培训。企业诚信首先表现出来是企业每个员工的诚信。企业诚信培训是企业内部诚信建设的基础。在培训中应向员工说明企业诚信是世界企业管理发展的趋势许多优秀企业发展的经验表明企业诚信对员工、企业、社会都带来的好处。企业诚信培训要以企业诚信准则为依据。培训方法可以提出各种选择方案诱导被教育者去选择积极的方法使员工感到态度的转变是自己的选择而不是被迫做出的改变。诚信教育方式越生动形象越容易影响被教育者。因此企业诚信教育除了课堂教育外,还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

3.树立‘’诚信第一、品格第一“的理念。所谓品格是指在一个人生命过程中建立稳定和特殊的品质使他无论在什么环境中都有同样的反应。而好品格是一个人无论在任何场合都按最高要求的行为标准做正确做事情的内在动机。一些企业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品格产生诚信一诚信产生合作一合作中产生沟通形成团队一团队创造品质和利润。

4.建立企业诚信制度。企业诚信建设根本在于企业内部的诚信制度建设。以加强企业诚信道德建设来规范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企业必须把诚信当作资本来经营牢固树立诚信道德理念在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客户管理、营销管理,资金管理、税务管理、公共关系等环节严把信用关在市场中树立良好的企业诚信形象。

二、强化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1国外社会诚信制度建设的经验。西方发达国家的诚信体系大体有以下三种成熟的模式:第一市场化模式。这种模式以美国、英国为代表。征信企业或公司可依法自由经营信用调查和信用管理业务政府促进信用管理相关立法的出台强制有关部门及社会有关方面将征信数据以商业化或义务形式贡献出来向社会开放第二中央信贷登记模式。这种模式以欧洲大陆一些国家如德国、法国、比利时等国为代表。这种体系是以中央银行建立的银行信贷登记为主体的征信管理体系。信贷登记系统的内容包括企业信贷信息和个人消费信贷信息。其特点是信用信息服务机构是中央银行的一个部门银行依法向信用信息局提供相关信用信息;第三政府经营模式。指由中央政府直接出资组建征信公司,并对其进行直接控制管理。中央政府利用行政权力,强制性地让局部主体把数据贡献出来迅速组建覆盖全国的信用信息数据库。

2建立完善的社会征信系统企业诚信必须建立在全社会诚信的基础上没有社会诚信制度的为前提和保障企业诚信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全国统一的征信体系。信用管理体系是诚信秩序的制度保障它包括个人与企业信用管理体系资信评估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等内容。针对我国体制转轨的现实,应该有效发挥政府的作用、由政府牵头成立专门机构负责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与协调分别建立个人与企业两套征信系统。我国企业征信制度的发展还很不完善还未能发挥应有的功能当务之急要加快建设企业征信的专门信用制度,包括对信用记录的征集、调查、评估、储存、检索等信用业务活动的组织及信用机构的设置加以规范以确保信用活动的正常进行要尽快规范税务、工商、海关、司法、银行等与公共信用记录有关的政府部门与企业的行为必须要求这些部门依法向社会信用机构和公众提供信用信息并制定可操作的信用服务规则和处罚规则。

3.加强社会舆论对企业诚信的监督。在市场经济的今天社会舆论对企业诚信的监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舆论会给企业的诚信建设造成强大的社会压力从而推动企业诚信体系的建设。新闻媒体要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既宣传正面的执法行为和典型人物树立正气又坚决曝光违法行为震慑企业不诚信违法犯罪行为形成全社会的打击市场违法犯罪行为的良好氛围。

三、完善法律法规监督约束机制的建设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同时也是法制经济。没有法律法规制度的保障企业诚信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来保障企业诚信建设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1加强诚信相关的立法工作。在现有的有关企业行为法律法规中,存在不完善、不具体、不配套现象导致在打击企业市场违法行为中难以起到应有的成效。例如对制假售假违法行为,现有法律法规存在调整范围偏窄、处罚偏轻,执法手段不够,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反不正当竞争法》存在不好认定、适用较难,未能赋予监督检查部门以必要的强制权力等问题:《专利法》与《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之间存在法律冲突致使一些违法者恶意利用外观设计专利援引《专利法》对抗《商标法》所赋予的商标专用权和《反不正当竞争法》所保护的知名企业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演使执法中遇到适用法律法规的困难。再者经济发展中涌现出的一些新的领域的违法行为尚待加强立法予以规范。如电子商务中如何防止欺诈如何处理网上虚假广告、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这些问题均须予以立法加强规范。

2.加强诚信执法监管力度。各职能部门要把”严格执法一放在首要位置,要充分认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大现实意义对违法犯罪分子决不手软坚决依法查处。要积极履行职责实现监管到位、处罚到位对违法犯罪者,要将其责任追究到位该给予行政处罚的决不姑息迁就要一查到底;该追究刑事责任的行政执法机关应坚决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不能以罚代法。对执法违法、、询私枉法的执法人员要坚决查处特别是对充当违法犯罪分子保护伞、为其充当内线、通风报信者要坚决查处。各职能部门要充分履行职责,加强相互协调、配合,形成执法合力。对企业不诚信等违法行为始终处于法律高压态势使法律形成应有的威慑力,确保企业在市场行为中守法诚信经营。

四、发挥政府诚信制度建设的关键作用

诚信建设,政府的责任最大。政府部门严格有效的执法行为是构成一个社会诚信的重要基础。政府既是社会信用体系和制度的制定者和组织者也是信用关系的监督者和协调者政府在诚信秩序建设中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1.转变政府职能、打造诚信政府是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的关键。诚信政府应是负贵任的、言而有信的政府。在政策或重大公共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论证,认真执行保证其可行性和延续性取信于民不随意变更一旦决策和执行中造成重大失误政府及其组成人员必须勇于承担相应的责任。

2.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中政府必须构建成服务型的政府。按照执政党的宗旨人民政府必须是在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和公平对待不同类型的企业和不同阶层的公民的利益。努力提高政府部门服务质量和效率自觉高效地为社会大众服务。

3.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中政府必须是依法行政的政府。政府应依法行政尊重产权和各产权主体的地位给予企业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依法行政政府还应严于律己、勇于纠错。政府公务员要严于律己遵纪守法明礼诚信自觉维护政府的诚信形象进而为企业诚信作到表率作用引领社会和企业自觉以诚信为生存发展之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