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公园景观概念十篇公园景观概念十篇

公园景观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34:30

公园景观概念篇1

关键词:候鸟保护;栖息地;规划设计

abstract:thispaperinnanchangCity,theprotectionofmigratorybirdsinSihuparkasanexample,basedonfullrespectforthesitesituation,throughtheanalysisofcharacteristicsofegretshabitatandecologicalhabitsofcityofheronsandappliedittotheplanningpracticesite,makecomprehensiveparkcityamigratorybirdprotection,publicrecreation.inordertoprovidereferenceforsimilarplanning.

Keywords:themigratorybird;habitat;planninganddesign;

中图分类号:S75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艾溪湖位于鄱阳湖候鸟栖息圈内,场地内具有良好的候鸟栖息地环境。打造一个集湿地恢复、候鸟保护、及休闲游憩为一体的城市综合性公园很有意义。

1项目背景

1.1发展区位

艾溪湖候鸟保护公园位于中国江西省南昌市,因北临艾溪湖而得名。该公园坐落于鄱阳湖候鸟栖息圈内,是亚洲候鸟迁徙路线中的重要节点。鄱阳湖是世界上最大的候鸟越冬栖息地,其他候鸟栖息地以此为中心沿赣江向南延伸。其中,著名的天香园候鸟栖息地就位于艾溪湖候鸟保护公园的范围内,也是该公园的发端之地。

场地位于南昌市东部发展片区,距旧城中心约10公里,其周边城市道路已初成网络。由此可见,区别于一般候鸟栖息地,“城市型”候鸟保护区是场地重要的区位特征。

1.2场地现状分析

由上位绿地系统规划可知,场地是“赣江—艾溪湖—天香园”城市生态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艾溪湖—天香园—青山湖”城市休闲绿带中的重要一环。

规划红线内用地约200公顷,湿地特征明显,其中水域面积占总用地的50%以上,其次为稻田和林地。该场地现状田成方,林成网,塘密布,渠相连,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是场地独特的优势。而水体严重污染,现有水渠淤塞,垃圾遍布成堆等也是场地不容忽视的问题。此外,城市高压线走廊从场地中穿过,用地形态较狭长,并被城市道路分隔等现状条件制约着项目的发展。

2发展定位与远景

2.1发展定位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场地的发展定位非常明确,即一个集湿地恢复、候鸟保护、及休闲游憩为一体的城市综合性公园。

2.2发展远景

城市候鸟保护示范园:打造鄱阳湖区不可或缺的候鸟保护战略点,营造南昌市“城市鸟巢”生态基地。

城市形象名片:营造一派“水清草丰、稻香鱼肥、人欢鸟悦”的优美风光,刻画出一张南昌人引以骄傲的城市生态名片,打造成一张南昌市富有吸引力的城市旅游名片。

都市田园休闲体验区:充分利用农业资源,融合城市休闲元素,营造一个自然、纯朴的人鸟乐园,让久置于城市喧嚣的人们近距离地接触自然,心灵得到慰藉的宁静空间。

3规划策略

3.1生态策略—鹭鸟天堂

天香园候鸟种类多、密度大、与人距离近,是典型的城市型候鸟栖息地。栖息于此的候鸟以受国家保护的鹭鸟最多最珍贵。是鹭鸟重要的夏季繁殖地。因此保护区需提供鹭鸟的夏季营巢地和全年的觅食地。而作为城市型候鸟保护区还必须在栖息地外建立缓冲区,为鹭鸟提供安全隐蔽的栖息环境。

营巢地:鹭鸟营巢地一般选择在近水林区,食物的供给、巢捕食压力和巢址微栖息地适合度是营巢地的选择因素。较大的巢区面积,近似圆形的空间形态,树冠高、树种丰富、郁闭度高的营巢林区有利于鹭鸟的营巢。

觅食地:鹭鸟常在海滨、湖泊、河流、沼泽、水稻田等水域附近觅食。觅食地的选择首先要在鹭鸟的觅食范围内,在哺育期有近距离觅食需求。相对隐蔽的停息地对鹭鸟更具吸引力。研究表明,农业栖息地与非农业栖息地相比更能吸引鹭鸟觅食,特别是稻田具有非常高的生态位重叠。丰富的岛屿和曲折的岸线是提高栖息地质量的关键。

缓冲区:缓冲区是鹭鸟栖息地与城市之间的过渡带,用以隔离人群,降低噪音。本方案规划两个级别的缓冲区。一级缓冲区为视线隔离,防止人的活动对鸟的干扰。二级缓冲区为噪音隔离,防止城市噪音影响鸟类的交流和繁殖。

规划区鹭鸟栖息地类型丰富,但栖息地面临以下三个问题:水质环境恶化,对鹭鸟生命健康受到威胁、面积减少,鹭鸟食物供给短缺、周边人类活动增多,影响鹭鸟栖息和繁殖。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的对策是净化水质、恢复生境以及圈层保护。

净化水质:保证场地内水系贯通,同时在多个水系入水口和雨水径流汇流处设置净化湿地,保证规划区内部水系的水质。

恢复生境:根据鹭鸟生物学特性,从食物丰富度、隐蔽条件、距水域的距离、人类干扰度等方面对栖息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并从中筛选出适宜鹭鸟的六个栖息地斑块和一条迁徙廊道。其中北部栖息地斑块面积最大,栖息地类型最为丰富,受城市影响最小。在此基础上,以最小干预、最低成本的原则布局营巢地和觅食地。因原有天香园营巢地面积有限,未来将被城市包围,故在规划区北部最大的栖息地斑块处新增一处营巢地。

圈层保护:根据对园区鸟类的保护需要可分为鹭鸟保护核心区、鹭鸟保护一级缓冲区、鹭鸟保护二级缓冲区。鹭鸟保护核心区,鹭鸟安静的栖息地,仅限科研及相关管理人员活动;鹭鸟保护一级缓冲区,视线隔离区,是游人观赏鹭鸟的最佳区域,需限制游客量,在缓冲区外边缘设置专门的观鸟设施;鹭鸟保护二级缓冲区,噪音隔离区,是游人活动的主要区域,需要通过植物降低噪音。

3.2文化策略—鱼米之乡

南昌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早在一万年前,便有了种植水稻的历史。如今稻田、鱼塘、水渠及林带等传统的农业文明遗迹在城市中仍然有迹可循。水泽、富产、共栖是场地“鱼米之乡”文化的三大特征。修复场地的水泽基底,激发土地的生产活力,寻求场地中的和谐关系,是深入挖掘场地文化的三个有效途径。

3.3功能策略—人鸟乐园

区别于南昌市其他公园,候鸟无疑是本公园最为突出的特征,因此保护其栖息生境是场地设计的首要目标。我们提出不同的开发策略和控制导则,

通过上述生态、文化和功能三大策略,艾溪湖候鸟保护公园将成为一个生态价值最大化,鱼米文化浓厚,休闲体验丰富的城市公园。

4规划设计

图4规划总平面图图5功能分区图

4.1道路设计

公园道路由三级园路及附属停车场组成。其中一级园路沿公园边缘成环布置,各区之间通过架空或地下方式连接。路宽7—8米,设有自行车道。二级园路宽4-5米,设有自行车道。三级道路以木栈道为主,宽2-3米。公园的人行与车行入口分离设置,其中人行入口与周边用地绿廊相衔接,从而形成连续的区域性慢行系统。

4.2水系设计

保证水源水量的水系统设计,保证水质安全的水净化设计,保证鹭鸟栖息的水位设计,适当调整场地地形,设置多种深水与浅水生境,保证鹭鸟水生食物的生存并便于鹭鸟觅食。

4.3功能与游线

在五大主题区的基础上,公园可分为九个功能块,包括候鸟核心保护区、觅食缓冲区、科普体验区、休闲健身区、鱼米体验区、商务休闲区、花鸟主题区以及游客服务区。由此形成鹭鸟栖息圈、科普研究区、休闲游憩园三类主要景点,以上景点均以慢行交通系统加以串接。

结束语

我们相信,在未来,艾溪湖候鸟保护公园必将成为中国南部重要的候鸟栖息地;鄱阳湖地区不可多得的城市型鸟类公园;南昌市“人鸟和谐、共栖共生、持续发展”之典范。

致谢:本文得到了耿佳丽、杜宏惠等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邢在秀.潍坊城市绿地、湿地鸟类群落生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2]季婷,张雁云.环境噪音对鸟类鸣声的影响及鸟类的适应对策[J].生态学杂志.2011(04)

[3]张明祥,刘国强,唐小平.湿地恢复的技术与方法研究[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9(03)

[4]栾春凤,林晓.城市湿地公园中的人类游憩行为模式初探[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1)

[5]陆祎玮.城市化对鸟类群落的影响及其鸟类适应性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6]康丹东.基于鸟类栖息地保护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

公园景观概念篇2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植物规划设计

“公园”是一个普遍常用的概念,而现有的城市公园概念宽泛且多义,城市公园应该是一个满足城市居民游憩、观赏、娱乐等多方面需求的公共绿地开放空间,融合城市生态、环境、公益等多方面的功能要求,并随着时代、地域、文化、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变化而变化。

1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1.1 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概念是随着我们对于大自然和周边生活环境认识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完善和更新的。目前来讲,我们所说的景观设计主要包含系统规划和具体空间设计两个环节,其中具体的空间设计则是景观设计的基础和核心。其中系统规划环节指的是大规模、大尺度上景观的把握,包括土地规划、城市设计、控制性规划、场地规划、和环境规划等;具体空间设计的主要要素包括水体、植物、地形、建筑及构筑物、以及公共艺术小品等。其主要设计对象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包括步行街、广场、城市街头绿地、城市滨水地带以及居住区环境等。景观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应用技术,其涉及的范围已经超出常规使用的“景观”的概念和范畴,已经逐步成为人类塑造生活环境的艺术与工程的前提和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学科和设计艺术,广泛地应用于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之中。

1.2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综合景观和景观设计的定义来看,笔者认为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主要包括公园的景观规划和公园的景观具体设计两部分,它是以满足人们的多种现代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或有意识改造的,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以及绿地等围合,由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的,主要采用步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的开放或封闭、融入城市或隔离于城市的公共场所,需要融入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生态及审美价值的景物,并且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的设计。

2 城市公园总体规划

2.1 总体规划的意义

城市公园总体规划的意义:首先要明确该公园在整个城市绿地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服务半径;测定环境容量和游人容量;确定公园内的保护对象和保护措施;其次在通过全面考虑和总体协调后,使公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得到合理的安排,使各部分之间构成有机的联系,能妥善处理好公园与城市绿地系统之间、关系;还需要满足环境保护、文化娱乐、休息游览、园林艺术等各方面的功能要求;合理安排近期与远期的关系,以便保证公园的建设工作按计划顺利进行。

2.2 公园的主题和设计理念

2.2.1 公园主题

城市公园的主题就是指城市公园在城市中的基本角色,也就是城市公园在城市中所表达出内容。城市公园主题的确定,一般是根据公园的整体布局并结合公园的内容决定的。公园所处的地理位置、建设规模、服务对象等,都对公园定位有着密切的联系。若从其服务对象和规模来看,有市级公园、区级公园、社区公园等。从其与城市中心的关系来看,城市公园有中心城区公园、市内公园、郊野公园等。城市公园的主题根据其景观内容又可分为:文化休息公园、纪念公园、历史名园、游乐公园、植物园、风景名胜公园、盆景园等。城市公园主题的确立,与地方的城市总体规划有很大关系,同时也与设计师的理解与创造力有关。

2.2.2 公园的设计理念

城市公园的设计理念,即公园设计的立意和出发点,它是一个公园的文化线索和精神灵魂。它可以是一个人物,一个家园,一种文化,一个地标,还可以是一段历史,一种情感……

要总结出适合当地城市公园的设计理念,首先就需要从公园所在城市的历史文脉作为出发点,挖掘其城市自身的文化内涵。历史文脉是一个城市的形成、变化和演进的印痕和轨迹,是一个城市历史悠久、拥有丰富文化底蕴的象征,它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因此作为一个城市公园,它是一个大众集体生活和休息的平台,应该有责任和义务去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并以一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展现和表达出来,起到一种延续的作用。同时由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更新速度和节奏的加快,其更加回归物质生活,所以,为现代都市人创造一些具有地域景观特色和精神文化内涵的生活环境,显得格外地重要。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到公园,凸显公园的艺术魅力和独特性。寻找失落的城市场所文脉,寻找失落的情趣空间环境,寻找一种既能继承和延续城市历史人文精神。

2.2.3 公园景区景点规划

公园按照规划设计意图,根据游览需要,组成一定范围的各种景观地段,形成各种风景环境和艺术境界,以此划分成不同的景区,成为景色分区。由若干相关联的景物所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并具有审美特征的基本境域单元称为景点。景点是构成园林景观的基本单元。景区则是根据风景资源类型、景观特征或游人观赏需求而划分的一定用地范围,每个景区都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景观空间。一般公园中均由若干个具有内在关联性的景点组成景区,再由多个景区组成公园完整的景观系统。

公园的景观分区要使公园的风景与功能使用要求相配合,达到增强使用功能的效果。景区不一定与功能分区的范围完全一致,有时需要交错布置,常常是一个功能区内包括一个或多个景区,形成一个功能区内有不同的景色(如图1)。

公园景观概念篇3

1引言

以景点为构思线索是当前园林设计中的常见现象。在2003年举办的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竞赛中,各种各样的景点实际上是每个方案的主角。在中外专家评委选出的3个获奖方案中,其景点的营造和描述,显然比落选的方案更加全面和到位[1、2]。因此,通过对景点营造行为的解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中国当前的园林设计思潮。

何谓“景点”?行业标准《园林基本术语标准》(2002年)规定:“景点是由若干相互关联的景物所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并具有审美特征的基本境域单元”[3]。《标准》把“景点”放在“风景名胜区”篇,就是说景点主要存在于风景名胜区。然而,当前几乎所有的园林设计方案中,从公园到庭院,甚至道路,都有“景点”的出现。然而在实践中,景点概念是被普遍使用的,并不局限于风景名胜区。

2景点的形成原因

2.1控制场地空间

景点的形式和概念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园中园”的建设。20世纪70年代末期,广州运用此前宾馆庭园的设计经验,在公园建设中,把公园划分为若干个区域,形成各自独立的小景域,布置各种公共活动的游览点和服务设施。重要的区域,多采用“园中园”式布局,在大园中套有不同内容的小园,从而丰富全园的景致[4]。它与圆明园中的小园林在形式上差不多,即成组的建筑物与叠山理水或天然地貌所构成的幽闭或比较幽闭的空间相结合,形成一个在布局上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体形环境。无论设置墙垣与否,都可以视为一座独立的小型园林,即“园中之园”[5]。显然,这与后来拟定的景点的概念是基本一致的。

虽然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城市公园布局曾受到前苏联文化休息公园理论的影响,以功能来分区,但是到了60年代,却认为分区理论对于我国城市中较大面积的综合公园的初期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对于较小面积的公园就舒展不开,因为没有足够的用地来进行明确的功能分区[4]。而“园中园”的设置比功能分区更适宜场地规划,实际上反映了景点的灵活性。因此,90年代后,虽然园林建设的面积越来越广阔,功能分区理论却并没有被重新明确地应用,景点的设置继续成为设计师控制场地空间的主要手段,技法也由院落式布局拓展到雕塑、构筑物、植物、地形地貌等安置和命名。

2.2追求文化意境

文化意境一直作为民族特色影响着中国当代园林的建设。而且,这时期对传统园林建筑继承的很重要的一点是被认为有“文学意味”,即主景建筑一般都赋有题目,或以诗词、楹联、匾额等提出造景立意[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景点的名称或景题受到普遍的肯定。《中国优秀园林设计集》(一)的“综论”认为:“这批园林新作中,有不少匠心独运的点景题名,画龙点睛,颇具深意。如深圳东湖宾馆园林的’思源’题刻,唤起游子思乡报国之情;鹃园的’醉红坡’、’映红渡’、’踯躅廊’、’沁芳涧’等,语意双关,渲染了红花遍园的热烈气氛[6]。

2.3获取经济收益

景点的建设与经济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它是设施集中的区域,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支持,也是集中的观光游览区,能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在探索园林行业如何面对市场经济发展时,国家也曾经鼓励景点“积极开展多姿多彩的各类活动”,获取经济收入[7]。

简言之,景点的功效在各种类型的绿地中都得到了灵活的应用。如在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园区的园林设计[8]和2003年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竞赛方案[2]。

3不良的后果

3.1片面强调景物的形式美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园林形式美学的多样与统一、调和与对比、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韵律与节奏等[9~11],是园林界研究的热点。这些概念基本上源于西方的古典主义美学领域,中国古代匠人在造园时是否遵循这些原则,值得怀疑和探讨,而且它也不一定就是新园林的主要发展方向。可是,由于它和景点的“诗情画意”联系在一起,在当代园林的理论和实践中,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准则和必然的结果。

上述现象反映了景点的审美特征实质上被主要放在视觉上,即作为被“看”而存在,而非主体与客体的全方位的相互交融。所以,观光的方式成为景点设置的最强大的动力。理论界也重点研究看与被看的问题,如景物观赏点的“合适视距”理论等。其他领域如地质、气象、生态、经济、社会、生活、生理、心理、体验、参与等,则很少被涉及。

3.2以个人主观来制造景物

中国古代园林的“景”一般是在游者亲身感受过程中被“点”出来的,就像红楼梦的大观园,是先有环境后有命名。可是,在中国当代园林中,主动制造景点和意境的意识已经成为主流。很多设计师在谈论设计由来时,总是说到希望营造某种意境或境界,如“一园红艳醉坡坨”、“访花蝶径”、“小洲林中有人家”、“秋霞”等[6]。景物与景题的先后关系被颠倒过来,于是景观不再产生于对场地与文脉的艰苦探寻和挖掘,而是产生于诗文或作者的主观。由此,景点脱离了物象,成为“具有审美特征的基本境域单元”。而且,当它与“传统风格、民族特色”等概念结合为一体时,就成为了一种符号,一种标签。转贴于 4问题与讨论

园林界对景点设置的观念认可,令人深思。问题是复杂的,可引发的讨论也是多元的。

其一,过度重视文学在园林中的应用,过于强调“诗情画意”。需要承认,我们的先辈的确是重诗画的,尤其是园林的建造者和主要欣赏者——士大夫阶层,但是,当代的园林设计师是否还具备如此的教育背景和修养,且有能力再现古典的诗画情趣呢?普通民众是否在游园中只是通过背诵唐诗宋词来获得审美愉悦呢?

应该承认,现代许多年轻的设计师在古典文化方面的修养是严重不足的。例如在北京护城河内侧绿化带设计方案中,有一个景点叫做“杨柳东岸”,据说源于柳永的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殊不知站在东岸向西看,是看不到残月的。又如广州大学城星海音乐学院校园设计中,有一景“知鱼池”,据作者的解说文本,是取“知鱼”是“知遇”的谐音,谬误何其大也!

打开一本我国自编的园林设计教科书,绝大部分内容是构图法则、造景手法、意境题词之类[12],而在国外教科书中占据主要内容的景观产生过程(自然和社会)、景观感受心理、人类行为规律、地理和技术影响等等,几乎完全阙如。长此以往,对我国园林教育影响的后果是可以预知的。

其二,意境是景点设置的主要目标,可它总是被当代设计师的词语所构筑。如前所述,设计师们总是在设计之前关心意境问题,而且基本都是通过诗文来寻找。但是,《园冶》中却没有这样的词语,开篇《兴造论》即是:“……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13]”所以,意境本是文学语言,用文学谈论园林,最终还是体验文学的情趣而非园林。

其三,如果只是借用文学、绘画和雕塑来充实园林景观,那么,是否需要承认它们只是与园林有横向联系的艺术门类?实际上,很多学者都认为即使它们在园林中能够锦上添花,但其与园林还是有区别的,正如建筑与室内家具、摆设的区别一样。所以,需要追问园林的基本问题,即它因何而存在?园林是空间艺术,它作为一个容器,承载了多种物质设施和精神元素。但设计师是否能够意识到它们并非园林的核心,或者说,每种艺术(学科)门类总有自己的界限,比如散文、诗歌更适于表达个人瞬时的游园感悟,而非设计师预先设定的不变的景题。这对于我们重新评价中国古代园林在清朝中后期的成就以及指导中国当代园林的发展方向,无疑有着重要的警示作用。

其四,如果景点设置是设计师的基本技法,那么问题会更加棘手。为什么我们必须用景点来控制空间,从最初的小至1hm2的园中园,到现在的大至1135hm2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虽然,350余hm2的圆明三园中的建筑群以及能成景的个体建筑物有一百多处,但是,它在150多年来,经过多次扩建,所谓的“四十景”也是后来题署的,它们不是造园者最原初的手段。应该思考尺度的变化是否导致工作方法的差异。小比例尺只是设计,大比例尺只能是规划。如果我们承认规划与设计的工作内容和方法的区别,那么,土地区划固然存在,但是景点的设置并非必然。在规划层面,如何合理利用土地和相关资源、能源,协调各种社会关系是主要问题,而非审美层面的营造。即使在设计层面,设计师关心的首要问题也不应是审美、教育、文化等,而是在合理使用场地的基础上,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的体验要求。

5结语

景点的概念实际上是在中国当代园林中形成和被发展的。如果想对此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应该对新中国的园林发展史作全面深入的研究,尤其要关心园林观念的生成和演变。否则,我们在迷失中,是无法对一些被扭曲的现象进行辨析和批判的。当专家评委、设计师和公众都以某种集体无意识的观念来评判、设计和欣赏园林时,我们就失去了寻找正确的园林设计方向的可能性。

笔者对景点营造的考察,是试图对现在园林界的一些主流观念提出质疑,也是抛砖引玉,希望引发更多对园林设计思想的讨论,共同促进中国当代园林的健康发展。[参考文献]

[1]张婷.记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案的征集评选过程[J].中国园林,2004,20(2):29.

[2]易道公司,等.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与中心区景观设计方案简介[J].中国园林,2004,20(2):1-28.

[3]园林基本术语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李敏.中国现代公园——发展与评价[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5]周维权.人间天上诸景备移天缩地在君怀——圆明园的兴建及其造园艺术新探[a].宗白华,等.中国园林艺术概观[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

[6]刘少宗.中国优秀园林设计集(一)(第二版)[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7]马松.深化门票价格改革健全价格协调体制[J].中国园林,1994,10(3):16-18.

[8]中国园区[J].中国园林,2000,16(增刊——世博园大观):22-107.

[9]赵春林.园林美学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10]李征.园林设计[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

[1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公园景观概念篇4

海洋以其博大的胸怀、壮观的景色给人类带来诱惑和渴望。人们对拥有海景居住环境有着强烈的欲望。现代工业文明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人们厌倦了都市的摩天大楼和车马喧哗,渴望返朴归真,于是大海成了人们的好去处。深圳位于南海边,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海景概念自然被地产商利用得淋漓尽致。

让你看海直到永远——海滨广场

华侨城顶级全海景花园——锦綉花园

21世纪智慧型海景豪宅——汇景豪苑

海景无限优美,居家赏心悦目——锦隆花园

深圳维多利亚式全海景高层豪宅——京光海景花园

醉人的海韵情怀,尊贵的欧陆风情——御海湾山庄

纯正欧美海岸度假景观,坐拥欧美海滨别墅,俯瞰大海超然人生——金海滩

度假别墅

宽广花园环境,无限开阔海景——金海湾花园

轻柔海风,宁静家园——碧海天

二、绿色健康概念

21世纪是绿色的世界,生命源于绿色,也必将走向自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不仅仅满足温饱的需求,还要追求一种绿色健康生活。这是一种时尚的表现,阳光翠鸣,绿意盎然,仿佛不懂得

享受大自然的绿色便不是过着健康的生活。

大自然里的温馨家园——半岛苑

21世纪健康家园——汇锦名园

澳洲山庄,给您长寿20年——澳洲山庄

健康就在家门口——广州奥林匹克花园

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还有一片红树林——爱琴居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城康桥花园

市中心超规模度假式园林社区——云顶翠峰

都市里的田园度假村——中海怡翠山庄赛乐园

观山听雨翠雅居,明月无声入梦来——翠雅居

做个山里人,身体更健康——雍翠豪园

三、智能生态概念

科技在发展,社会在进步,21世纪是智能化的时代。仿佛一夜之间,因特网变得无处不在。生意场上,谁能领先一步,谁就能赢得商机无限。“呼机、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一种快捷便利的竞争社会。试想,静坐家中,一杯清茗,轻轻一点,即刻与世界沟通。宽频上网,远程抄表,网上教育,闭路监控„„让你足不出户,一切尽享安然轻松。

21世纪智能化生态家园——翠海花园

时空花园,天地中央——中央花园

都市人的生态家园——广地花园

21世纪生活概念空间;

如诗如画的居住理想,现正优雅开放——丽江花园

10兆宽频,自由自在全在线,华强北智能商住公寓——阁林网苑

四、地铁概念

地铁是一个城市最高效的交通工具,它是一个城市高度发达的标志,也是一个城市经济实力的象征。地铁的修建,能将城市土地的利用率大幅度提高,能够加速城区的建设,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缩短城郊的距离,减弱城郊的差异性。地铁沿线将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强度最大的地段。一般地铁的线路规划,总是将交通枢纽和城市黄金地带联系起来,诸多商业金融区、政治文化区和大型社区串联成紧密的黄金商业线。

地铁网络时代,繁华都市生活;

地铁通到家门口——彩福大厦

东门真正地铁上盖大商场;势作东门平价铺王——新XX年广场

地铁上盖往来如风——富怡雅居

地铁—畅通无阻大干线——天安高尔夫海景花园

未来人流、物流、经济流汇棸之地,地铁上盖升值在即——保利城花园

五、质量品质概念

“百年大计,质量为本”,产品取胜市场的最根本是源于它内在的品质。对于房地产行业,不管是漂亮的楼盘外装,还是强大的广告宣传,软件背后是硬件,最重要的质素是楼盘建筑质量好,这是购房者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发展商最基本的市场行为。无论是知名发展商自我标榜的品牌效应,还是与中建三局、建厂局等国字号超强施工企业的捆绑营销,无非就是告诉客户楼盘的质量信得过,给客户以信心,值得购买。

享受源于品质,艺术尽在生活——艺术心殿

延续传奇品质,再创精品典范——鸿湾半岛

以艺术打造外型,以品质建构内涵;拥有品质便是一种高贵——天健名苑再创深圳高尚家居典范——百仕达花园

给你一个五星级的家——碧桂园

超前三十年的美丽家园——创世纪滨海花园

价值、超值,值得你去追捧——共和世家

保利品质,恒久魅力——保利花园

六、公园概念

都市的上班一族每日都在钢筋大厦的牢笼里忙碌,梦想都市中有一块宁静的居处是大多数人的渴求。公园是公共的社会活动空间,是都市人休闲的好去处。放眼绿色生机,满目郁郁葱葱。傍晚时分,与亲密伴侣携手相约,或花前低语,或林中小憩;周未午后,携爱子或踢球嬉戏,或放飞风筝,怎不让人涌起家的温馨和甜蜜。

坐享中心区28万平米绿色生态家园——城市绿洲花园

独占市中心区首席绿色特区皇岗公园——云顶翠峰

家住中山公园旁,连空气都甜——中山颐景

给你一个带公园的家——宝珠花园

三大公园环抱的家——桃源居

公园里的住宅典范——共和世家

七、艺术教育概念

有人预言:21世纪是教育年。人类进步需要不断创新,不断汲取知识。教育提升人的素养,艺术提升人的内涵。从最初的扫除文盲到现在的本科、硕士文凭;从山村小学到名牌高校,我们要受到更高的教育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一切从小孩抓起,这是父母对孩子的责任,也是社会对一辈人的要求。敏锐的发展商早已意识到这一点,于是开发楼盘大打文化教育牌。众所周知,在商场经营中,女人和小孩的钱是最好赚的,看起来,在房地产营销中,动动女人尤其是小孩的主意也是很有效的。

“豪”的概念全新演绎,“生活艺术”活现眼前——东海花园(第二期)活到老,学到老入住星海名城,就读北大附中(幼儿园、小学、中学),享受中国一流名校教育——星海名城

深圳国际幼儿园、高级小学、高级中学、深圳外国语小学等名校林立,成就品牌教育——翠海花园

滨海音乐家园——浪琴屿花园

享受源于品质,艺术尽在生活——艺术心殿

孩子好,才是真的好——长安、长泰花园

八、中心区概念

都市中心,世外桃源——天安高尔夫花园

中心区旁最大型绿色滨海社区——金海丽名居

市中心首席绿色家园——云顶翠峰

小的、好的,也要中心区的——彩天名苑

推开中银的窗户,放眼中心区的未来——中银大厦

公园景观概念篇5

【关键词】花园式办公楼;景观设计;措施

前言:都市办公族是从事脑力劳动的人群,窗外优美的景观环境将成为工作之外的视觉休息点,优美的环境将会起到振奋精神、减轻疲劳的作用。运用景观规划与设计,形成一种与生态规律、审美标准、民族文化特点的多样化相符的实用功能方式,而且景观设计能够保护以及调节部分范围中的生态,改变局部环境气候状况。根据办公园区的商业特点,在办公区与休闲区之间创造鲜明的景观形象,打造丰富的视觉焦点,可以为办公族带来身心的愉悦。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让很多办公群体对空间环境的认识和要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特别是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办公时间不断增加,对现代办公空间环境的设计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因此办公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

1景观设计措施

1.1概念

设计概念对于办公楼景观项目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概念的确定决定了项目的定位及方向,设计概念需要从设计阶段一直贯穿于整个项目施工完成,所以参与项目的专业人员都需要了解到景观设计概念的意图,这样才能最好的落实,实现最初的设计概念,并且另所有接触项目的人们都能非常直接的感受到。

1.2主题

景观设计的主题是根据项目所处区域、项目性质、定位、建筑主题等相关因素分析深入了解之后,由景观提出的景观区域的并且适合整个项目的景观特色主题,主题的来源可能是延续建筑的总体风格,也可以是项目所处区域的文化主题的提炼,景观主题的确定对于景观形式、景观空间定位及布局都起到控制性作用,所有景观元素,景观语言都与景观主题相契合,并且融于建筑,使整个项目凸显出鲜明的主题特色,并与环境融合统一。

1.3目标

办公区景观的设计目标应该明确,首先应该是提供人性化的办公环境,提供舒适的绿色空间;其次是建立起办公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联系,空间之间的联系应该是多元的;第三是跟随国际趋势,打造生态节能的环保型景观办公园区。

1.4设计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设计以人为本,我们需要从人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根据办公区的特点进行设计,包括人们的活动时间、人车流线、动静活动区域的区分、人性尺度空间的互动以及人体工程学的运用等。

(2)地域性原则根据基地所处区域,研究其气候因素、周边环境、当地的人文历史等,尊重场地,尊重文化。

(3)风格统一原则景观设计风格需要与建筑规划及周边环境和谐统一,这是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

(4)生态节能原则绿化率是最直接的体现,同样的景观设计应该注意区域内的小气候,注重生态性,并且植物配置方面应该选取本土植物,节水植物等,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设计应该融入景观,与建筑的中水回收系统连接的场地灌溉与排水系统也是需要注重的。

1.5规划布局

景观空间布局应该遵从建筑规划总体思路,延续规划空间及形式,根据建筑围合空间形态,建筑及景观功能分区,交通流线等规划布局相应的景观空间,景观空间应区分主次,并确定建设投入比例。

1.6植物配置

绿化作为环境的重要元素,就像一个美丽的风景画挂在窗外,创造一种轻松的办公氛围。植物配置首先应该从延续规划入手,理解景观空间布局,提出绿化配置框架。其次是骨干植物的品种配置方案,根据绿化框架及总体建筑及景观形式及主要材料色彩,提出相应的植物品种建议,形成整体的绿色空间层次配比概念;同时结合景观重点空间,节点空间,配置特色的景观造型植物,作为软景的视觉焦点。

2工程实例:

上海枫林路医药研究大厦二期景观设计(设计开始时间:2014.4;设计面积:约14000o;设计阶段:方案-施工图):该项目坐落于上海市徐汇区西南侧,南临上海电气工业学校徐汇校区,东临徐汇新湖云庭,西临4号线东安路地铁站。基地内已建成一栋L型具有artDeco装饰艺术风格的办公楼,楼前广场区域景观是我和团队进行设计的范围。如何把徐汇区具有的百年历史人文气质以及徐汇目前发展所形成的科技创新氛围融入到我的设计中是我在方案阶段一直思考的问题。这里景观的设计要延续建筑artDeco的风格,L型的建筑规划为整个地块留出一块完整的景观空间。这块空间既是城市空间与办公空间的分隔,又将整个项目与城市空间相联系。同时,景观空间更需要与整个建筑形成呼应。我提出了用绿化对应建筑的形式,布局一个对称的L型空间围合,形成看似围合独立,但又视线通透的景观空间。空间的主要组成元素有:围合的乔木树阵、大草坪、中心人防构架、中心镜面水景。我们将绿化区域抬高,设计了一排矮墙,矮墙材料的选用与建筑贴面保持aaaa一致,灯箱则用了竖向排列的铁艺进行装饰艺术造型。我的设计也要与时俱进,重点突出创新意识。在广场中央设计了一镜面水景,水景一端与地库入口连接,地库入口上方建一片树叶造型的人防构架,取“一叶一菩提”的禅意,希望给在这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的人们带来一丝宁静惬意的感受。我认为,这一重点景致设计既体现了这个构架的功能性,又平衡融合了整栋建筑装饰艺术的复杂繁重,而树叶的叶脉横条造型又呼应了artDeco元素。施工图阶段为配合建筑、结构专业设计师的工作,以及更好的表达我的设计,我还组织了团队自行推敲搭建了树叶造型顶棚的模型,

得到业主及建筑、施工团队的一致认可。在地库顶存在覆土少、荷载低的情况下,我设计将景观绿地抬高,下部增加轻质材料,既满足绿化种植需求,又保证了建筑的荷载要求。

3结语

传统的办公空间DD城市CBD等办公写字楼,已带来了一些明显的社会问题,如交通堵塞、人口高密度、办公族“亚健康”等,而花园式办公园区是一种低密度、高品质、个性化的商务办公模式,其必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亲睐。而景观设计必须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地域性原则”、“风格统一原则”、“生态节能原则”四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打造真正花园式的、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绿色办公空间。

参考文献:

公园景观概念篇6

关键词:郊野公园;生物多样性;开放空间;景观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42.9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2.046

analysisoftheDevelopmentSituationandCountermeasureofCountryparks

ZHanGLi-nan1,LiYi2

(1.BeijinginstituteofLandscapeGardening,Beijing100102,China;2.BeijingShanshuixinyuanLandscapeDesigninstituteLimitedCompany,Beijing100107,China)

abstract:toexploredthepromotionofcountermeasuresin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processofcountryparks,thehistoricalbackgroundanddevelopmentprofileofthecountryparksathomeandabroadwereelaboratedinthispaper.andtheconstructionofBeijingcountryparksinrecentyearswasalsoelaborated.weproposedsomeproblemsofbuildingcountryparksinaphasedprocess,tomakecleardesignprinciplesandcharacter.

Keywords:countrypark;biodiversity;openspace;landscapeplanninganddising

1郊野公园现状与背景分析

1.1概念

郊野公园建设在中国起步较晚,目前尚无统一、明确定义,通常理解狭义的郊野公园是指位于城市近、远郊,具有良好自然生态环境自然景观资源的区域,经过规划和建设实施,可为人们提供郊外休闲、游憩、自然科普教育等活动的公共性开放空间。广义是指城市绿化圈、绿带、农田、郊野森林等。

1.2起源与发展

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的构想,他建议用一圈绿带把城市地区圈住,不再向外发展,这就是最早的田园城市理论,他的“田园城市论”日后成为影响全球城市化进程的指导性思想。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城市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为了保护乡村的特殊地位和环境质量,保护郊外的敏感区域,20世纪中叶在西方一些国家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他们崇尚“回归自然”,开始广泛推行郊野公园建设。郊野公园在欧洲及英联邦国家比较流行,英国是世界上发展郊野公园最早的国家,历经了3个阶段的发展,形成了较为成熟和完善的建设与管理体系。目前,英国在全国拥有350个以上的郊野公园。

1.3国内概况

国内学者将城市开发空间的发展按其空间价值取向变化划分为4个阶段,即关注美学价值的探索阶段、结合城市绿化的形成阶段、进入城市环境保护的发展阶段及多元价值观并存的成熟阶段。

早在建国初期,钱学森先生就提出了“山水城市”这一概念,这是中外文化的有机结合“园林城市”理论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城镇建设进一步加快而提出。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生态园林城市”这一概念提出,体现了人类对自然、和谐、生态的诉求。近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人与生物圈计划”过程中提出“大地园林化”,指出“园林在当代不仅仅是传统上公园的概念,在区域城市化的今天,它应向宏观尺度,向大地景观、郊野景观及人类学领域拓展。”

香港郊野公园建设是国内成功典范。特区政府于1976年颁布了《郊野公园条例》,为发展郊野公园提供了法律依据。1977年开始实施郊野公园建设,至今已有郊野公园23个,3处林地、山地保护区和1个自然保护区。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的扩张和城市化地区的扩大,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生活方式的变化,郊野公园概念在中国逐步引入并开始实施。在深圳、广州、上海,北京等城市都已开展相关模式的开发与探索,2007年北京启动了“绿化隔离带地区”郊野公园环建设,2009年全市开放34处绿化隔离地区郊野公园。

郊野公园的建设已不仅仅停留在绿色屏障功能概念上。随着近郊“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原有“以林为主”的生态格局已经不能满足地区生态景观建设的需求,除了承载生态功能之外,还需承担景观休闲,为市民提供多样化休憩场所的职能,不仅要符合城市空间发展与建设的需求及提升局部地区景观环境建设需求,还要满足市民身心需求。

2郊野公园设计原则与思路

虽然有国外完善的郊野公园建设理论体系可供借鉴,也有许多国内的成功案例可供参考,但对于设计者而言,要清楚认识到:我们定义的郊野公园与国外的郊野公园本质存在较大差异,严格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郊野公园。就中国而言,不同城市间的地域、文化、气候等差异颇大,不可一概而论。尤其是北京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设计者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差异性,进而明确设计思路,要在强调保护自然与生态的前提下,结合地区特色挖掘个性空间,充分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和提升人文需求的作用。场地开发建设中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基地原有自然景观元素的改变。植被、水体、建筑、设施等强调与原有场地环境的融合。突出地方特色、本土人文气息,创造有吸引力的独特形象,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思路。而从北京大格局角度出发,规划先行,是公园整体建设,形成郊野公园板块化的基本保障。

2.1以人为本,环境优先

将现有的绿化隔离带改建郊野公园项目的启动,带动了北京城市周边郊野公园的迅速发展,为了保障城市环境建设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专家提出了“以人为本,环境优先,坚持系统性”的原则。郊野公园的建设首要目的是保护现有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充分发挥其在城市环境改善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其次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但当需求与环境保护相冲突时,应以环境保护为第一要务,因为好的环境是任何其它生活需求的最根本保障。

2.2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相结合

应将郊野公园规划建设视为一个动态的建设体系,具有前瞻性。合理科学规划,严格实施,加强保护,不可过于将人为的造景应用于其中,否则难以保证其最初北京大生态保护的基本功能。规划建设应成为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坚持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保护生物多样性,发展并完善公园整体服务休闲功能,寻找到二者相结合的最佳平衡点,实现整套系统的持续连贯性。

2.3突出特色,功能互补

北京郊野公园建设是以绿化隔离带为依托,而最初的绿化隔离带建设,均选址在高压走廊、发射塔、铁路沿线、坟地等无法进行开发建设的地块上。在原有限制条件较多的前提下,要完善每个节点设计,体现公园所在地域景观特征,形成各自景观特色,就要从详实调查,总结差异互补入手。

2.4因地制宜,合理配置

在尽可能保持植物本土化,保留原生树种前提下,根据景观设计的要求,适当调整植物种类配置,根据土壤立地条件,选择乡土树种,适应性强的品种,对乔冠草数量进行合理配比,形成复层群落结构,满足景观设计营造的需要的同时实现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持生态环境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3郊野公园存在问题与对策

3.1郊野公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1缺乏政策引导中国郊野公园建设起步晚,但发展较快,现阶段缺乏完善法律体系和管理制度。由于郊野公园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建设过程中关于土地的开发利用,自然生态的保护,后期的经营与管理等没有详细的规范可供参考,为公园的建设和后期管理带来不便因素,为城市化进程带来负面影响。

3.1.2缺乏科学、系统规划规划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开发强度控制、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公共设施规划等,郊野公园建设过程中缺乏合理布局,加之没有完善的建设和管理体系,使得实际建设过程中过于强调保留现状或改造过度的现象均不同程度出现。

3.1.3设计思路与设计手法的单一现代城市园林一方面在不断大面积消灭自然,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克隆”自然。设计手法过于简单,没有体现出多样性的自然本质,抑或过度强调构图形式,忽视郊野公园本身景观特性及功能性。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民意识形态的改变,设计思路也应随之转变,由简单提供观赏休憩场所,向真正体现大自然之美、维护区域生态平衡、保持可持续发展转变。

3.1.4资源配置不合理就北京郊野公园建设现状分析不难看出,从生态功能的角度看,原有绿化隔离带植被虽然数量较多,但品种相对单一,植物搭配不合理,生态稳定性差,植物长势弱。从景观功能角度分析,有一定的绿化基础,可作为大背景使用。但可用作景观营造的空间有限,难以形成“图底关系”。从满足人文功能的角度分析,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没有将地区文化融入其中。

3.2对策

3.2.1完善制度,政策引导参考国内外先进完善的制度和法规,结合本地区特色,将公园建设与经营综合考虑,尽快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完善规划、建设、管理机制,推动北京生态建设的动态发展,使其正规有效,合理可持续发展。例如:允许由公园实施主体牵头,联合环保组织、教育机构、环境艺术等社会团体(甚至采取给一些知名企业冠名方式)对公园局部区域进行认建认养。以缓解由于政府资金投入不足而导致公园层次不高的问题。

3.2.2合理布局,统筹规划在规划郊野公园布局中,除应具有“承载自然生态、景观园林、游憩空间”等共性外,更应依据公园所在区域的不同人文、环境特点,突出各自特色,避免低级重复建设。

3.2.3明确目标,适度原则郊野公园应有长远规划目标,预留发展空间,又应有短期建设目标――以城市发展方向和市民需求为出发点,满足运行安全,便利的基本要求。重点在保护、提高和完善的目标上。采取最经济、最快捷、最具可操作性(多保留,少建设,建设、改造、保留相结合)的办法分期实施。清楚认识到其动态发展的过程,管控结合,即加强科学管理的同时避免过度开发,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

3.2.4合理进行资源配置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一方面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摒弃了大量原有乡土树种,引进许多外来物种,必然导致生物多样性严重缺失,郊野公园恰恰是保持城市生物多样性最好的形式之一。在建设过程中要维护好它的自然性,发挥其生态功能,科学控制植物种类、数量和比例,保证其生态稳定性,才能在最少投入情况下,持续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惠,李常华.郊野公园发展的模式与策略选择[J].中国园林,2009(3):79-82.

[2]张公保,刘俊娟.郊野公园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作用[J].山西农业科学,2008(4):72-73.

[3]朱祥明,孙琴.英国郊野公园的特点和设计要则[J].中国园林,2009,25(6):1-5.

[4]郑培廷.浅谈城市园林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1):122,124.

[5]李,秦柯.西方城市公园发展史[J].山西农业科学,2008(10):86-88.

[6]张雪飞,刘晓惠.城市边缘区开放空间保护模式与策略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12):72-76.

[7]邢浩.浅谈园林设计的以人为本思想[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1(S1):36-37.

公园景观概念篇7

【关键词】城市公园色彩景观景观意境

一、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色彩设计的概念

(一)城市公园的定义。城市公园不仅影响着市民的生活质量,还具有美化城市、调节城市小环境、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维系城市生态平衡和防灾减灾等多种生态效应。高质量的公园,形象鲜明、功能多样,往往能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也是城市文明和繁荣的标志。作为城市的主要公共开放空间,公园建设不仅是休闲传统的延续,更是城市文化的体现,它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风格和精神气质,也反映着一个城市市民的心态、追求和品位。因此,城市公园既是群众游览休憩的场所,也是文化传播的空间;既是向群众进行精神文明教育、科学知识普及的园地,也是政府促进社会和谐、培育城市文化的重要资源。

(二)色彩景观的概念。英国色彩规划专家兰卡斯特提出了色彩景观的概念,即关注色彩作为城市景观中的重要组成要素,从宏观的、景观的角度进行系统的研究,通过对环境中色彩因子的控制性规划和设计,来表现地域化、个性化的城市景观。色彩“在很大程度上汇聚成一种国家的文化的特征:色彩是一个丰富而又生动的主题,它是一种符号,一种形式,一种象征,也是一种文化。”

二、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色彩设计的作用

(一)物质景观的构成。植物是城市公园景观要素的重要构成,是园林景观中色彩的物质载体。城市公园园林要素的色彩主要分为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两大类。植物就是城市园林要素中重要的自然要素,其色彩虽不可更改,但造园者可巧妙地利用它们,通过合理的配置,使植物要素能充分的发挥在城市公园或者其他园林绿地的景观功能。

(二)景观意境的提升。植物景观的色彩同样由于游客个体的感知不同,而由客观的物质颜色上升到心理颜色。植物色彩在心理上的物理效应象魔法一样地用来创造心理空间,表现内心情绪,反映思想感情。正是由于不同色彩有着各异的作用,植物色彩成功的被利用为城市公园景观的景观意境提升。如在宽阔草坪、厂场地上的开朗空间,用大色块、浓色调、多色对比处理的花从、花坛来烘托明快、畅朗的环境气氛;在山谷林间、崎岖小路的闭合空间,用小色块、淡色调、类似色处理的花境来表现幽深等等,利用植物色彩产生的不同心理感觉,提升景观的精神意境。

(三)景观文化的构成。植物色彩能强烈的表达出植物造景的寓意,寄情于景,触景生情。同时,植物色彩突出园林景观的整体风格,表达出园林景观的不同文化。如在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中的松柏常青,象征革命先烈精神永驻;春花洁白的白玉兰,象征烈士们纯洁品德和高尚情操;枫叶如丹、茶花似血启示后人珍惜烈士鲜血换来的幸福。又如江南园林植物色彩与园林建筑的搭配,体现出不燥不火崇尚自然,清雅而疏朗的儒家中庸思想和江南人孺雅的风格。

三、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色彩设计的理论基础

(一)色彩心理学。色彩在客观上是对人们的一种刺激和象征;在主观上又是一种反应与行为。色彩心理透过视觉开始,从知觉、感情而到记忆、思想、意志、象征等,其反应与变化是极为复杂的。色彩的应用,很重视这种因果关系,即由对色彩的经验积累而变成对色彩的心理规范。

色彩给人强烈的空间感,由于光波进入人眼后,人眼对不同光刺激进行不同的调节、因此,色彩给人以比实际距离前进或后退,比实际大小膨胀感或缩小的感觉,形成强烈的空间感;色彩还给人冷暖感,最暖的色为橙色,橙为暖极,最冷的色为蓝色,称为冷极。橙、红、黄为暖色,蓝、蓝绿、蓝紫为冷色。

除此之外色彩还给人轻重感、软硬感、兴奋、忧沉寂等情感[58]。

在城市公园植物色彩设计中,利用色彩的心理及生理感知影响,根据色彩整体和谐、以人为本、体现地域特色的设计原则,将植物色彩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美学功能,进行合理的色彩配置所形成的景观。

(二)色彩系统理论。色彩学是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综合产物,它的涵盖面很广,本研究则主要建立在色彩语言系统理论之上,现有的色彩语言系统繁多,包括munsell、Cie、nCS等。本文所使用的色彩语言系统为瑞典的nCS色彩语言系统,该系统被研究环境色彩的学者们广泛使用[60]。

(三)景观美学。景观美学是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从观赏者和观赏景观的审美关系出发,主要研究内容有:景观的审美构成和审美特征,景观审美的心理结构和特征,以及景观审美关系形成和发展及其在审美意境中的积淀,并包括景观开发、保护、利用和管理的美学原则。景观美学涉及到景观、观赏者和景观审美意境三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

(四)植物群落学。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色彩设计,首先,充分利用植物材料本身的色彩美,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是人们对植物景观的期望。其次,应尊重植物本身对立地生态环境的要求及其群落特征,这是植物生长良好的前提,也是植物造景的基础,同时也是植物发挥生态效益的基础。因此,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色彩设计应遵循色彩心理学、景观美学、植物群落学、色彩系统理论等基础理论;以功能性、和谐对比、文化意境及因地制宜为设计原则。

参考文献:

[1]艾定增,金笠铭,王安民.景观园林新论[m].北京:中国建筑业出版社,1995.

[2]高润清.园林树木学[m].气象出版社,2001.

公园景观概念篇8

一、旅游景区产品营销的理论概述

(一)旅游景区产品的相关理论

1.旅游景区的定义

旅游景区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旅游景区指旅游区,2003年2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表国家标准的《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其中对旅游区(点)的定义为:具有参观游览、休闲度假、康乐健身的功能,具有相应旅游服务设施并提供相应服务的独立管理区。包括有风景区、文博馆、寺庙观堂、旅游度假区、自然保护区、主题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游乐园、动物园,植物园及工业、农业、经贸、科教、军事、体育、文化艺术等各类旅游区(点)。而狭义的旅游景区是指旅游区中的旅游风景名胜区。

对旅游景区的定义尚没有一个普遍被接受的论述。国外的有英国国家旅游局的定义:旅游景区(点)必须是一个长久性的旅游目的地,其存在的主要目的是向公众开放并让公众得到消遣的机会,做感兴趣的事情,或受到教育,而不仅仅是用于购物、体育运动、观看电影或表演。景区(点)能够吸引一日游游客和旅游者,其进入无需预订。游览地点不仅应该能够吸引旅游者、一日游者,而且对当地居民具有吸引力。

国内学者禹贡和胡丽芳则认为旅游景区(点)是由具有某种或多种价值,能够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度假的自然景物、人文景观以及能够满足游客需要的旅游设施构成的,具有明确具体的空间界线的多元环境空间和经营实体,这一实体可以通过对游客进出的管理和提供相关服务,达到盈利或保护该环境空间的目的。从上述各种观点看,多数学者是从广义的角度对旅游景区的概念进行描述,因此我们采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标准。

2.旅游景区的类型

从全国范围来看,旅游景区目前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是自然类旅游景区,以名山、大川、名湖和海洋为代表;第二类是人文类旅游景区,以人类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留下的遗迹、遗址为代表,如北京的故宫、颐和园、八达岭等;第三类是主题公园类旅游景区,是人类现代科学技术和劳动的结晶,如深圳华侨城的几个主题公园;第四类是社会类的旅游景区点,它区别于传统的旅游景区的概念,但它是传统概念的发展和延伸,如工业旅游、观光农业旅游、科教旅游、军事旅游景区等。

3.旅游景区产品的概念和特征

旅游景区(点)产品的一般概念:旅游景区(点)产品是一种服务产品,服务产品实质是有形制品和无形服务的组合,旅游景区(点)产品是借助一定的资源、设施而向旅游者提供的有形产品和服务的总和。旅游景区产品实质上是指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或销售点以货币形式向旅游经营者购买的一次旅游活动所消费的全部产品和服务。

旅游景区产品的特征如下:功能上的审美与愉悦性,它体现了旅游景区产品的使用价值;空间上的不可转移性,部分旅游景区产品的无形性决定它的交换过程是游客带着倾向到旅游目的地进行交换和消费;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即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而游客只有到生产地点才能享受到产品和服务;时间上的不可储存性,旅游景区产品的时间性和供给刚性让旅游景区产品不能等到明天来卖;所有权的不可转让性,游客购买的不是其所有权,只是使用权,顾客在旅游活动中是购买和参与一种活动,享受这种体验活动带来的心理满足。

(二)营销和创新的内涵

市场营销是指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旨在满足消费需要、实现企业目标的商务活动过程。营销最初的目的是通过营销活动来刺激消费者购买产品和服务,让消费者获得高度的满意,吸引顾客的到来。菲利普·科特勒(2003)对营销的界定为:从社会角度看,营销是个体和组织通过生产、供应以及与他人自由交换有价值的商品和服务来取得他们所需之物的社会过程。

创新则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和企业发展进步的基石,尤其是国际化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创新精神在任何地方都显得必不可少。而“创新”这个概念最早是被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在20世纪30年代引入管理学的,他认为创新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创新是创造者借助于技术上的发明与发现,通过对生产要素和生产技术进行新变革,并使变革取得商业上成功的一切活动,它具有规律性、主观能动性、风险性、连续性、阶跃性、新颖性的基本特征。

而营销创新也是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营销创新是指营销主体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合营销要素,建立起市场竞争力更强的市场营销系统,从而推出新产品、开辟新市场的综合活动与过程。

二、旅游景区产品营销的现状

(一)营销意识淡薄

旅游景区大多属于国家所有和投资的垄断性国有资产,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我国景区管理机构的市场意识不强。尤其是在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管理理念显得保守陈旧,不懂得和不屑于运用现代的管理理念和工具。即使进行了一定形式的培训和政策指导,仍然缺乏对旅游景区产品营销的重视,没有看到营销工作对旅游景区发展的关键作用。

(二)产品结构单一

现代成熟的营销理念是以顾客需求为中心,而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增加和休闲度假时间的增多,游客的需求也变得复杂多样,这客观上要求旅游景区对自己的产品进行深入的开发更新和深度营销,从而为游客创造更多的价值。但就目前情况来看,仍有不少景区的产品结构还是过去的老面孔,景区产品结构单一,没有任何新的创造和改进,依旧停留在满足游客观光、食宿、照相留念等基本的需求上。

(三)恶性竞争加剧

旅游景区产品本身的不可移动性决定它需要庞大而有效的渠道来支撑,旅行社便充当了这个重要的角色。但是我国的旅行社起点比较低,大大小小的旅行社不计其数,呈现出“散、弱、小、差”的特点。为了在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它们纷纷投入恶性循环的价格竞争。大的旅行社可以通过大规模采购旅游线路来压缩成本,而小型的旅行社是通过降低服务质量和标准来降低成本,这既给整个行业带来不利影响,也让游客抱怨和不满。同时面对同样的旅游线路,游客看到差距不小的多个价位,也给游客选择带来一定的误区,对旅游景区的印象感知造成不良影响。

公园景观概念篇9

中国风景名胜区,相当于国外的国家公园。国家公园源自美国,始于西部大开发时期,被称为“可能是美国对世界文明最大的贡献”。当年美国面对“文明与进步”对生态环境的摧残,基于“保护一小部分珍贵的荒地,为熊、蝴蝶、野生花朵和古老森林留下原始的生长空间”,于1872年由政府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国家公园体现出了人类对工业又明的反思。那些环境运动的先驱们,超越了人本主义,他们的视野拓展到了人与自然界、人与地之间的伦理关系思考,从而引发了由工业又明迈向生态文明时代的国际运动――国家公园运动。

国家公园的理念与精神,表达着人类心灵深处的真实需要,并通过国家公园体制得以具体实现。130多年来国家公园运动轰轰烈烈,波及全世界。从美国一个国家发展到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单一的国家公园概念产生出“国家公园体系”、“世界遗产”、“生物圈保护”等相关概念。国家公园与保护区的数目超过30000个,总面积占地球表面近9%,相当于中国与印度国土面积之和。

国家公园坚守“保护与利用”的原则,为世界保存完整的生态体系,发挥着科学、教育、旅游的功能、是“人类心灵的庇护所”,被誉为“国家最美的形象”、国家的骄傲和象征。

公园景观概念篇10

关键词:艺术景观;景观雕塑;设计

景观雕塑一直是艺术景观设计的重点内容,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艺术景观设计中的景观雕塑作为艺术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更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现代的景观园林设计中,艺术景观雕塑设计,更是成为了凸显园林艺术氛围,烘托园林整体气氛的重点,受到艺术景观设计工作者的喜爱和重视。

1艺术景观设计中的景观雕塑概述

1.1景观设计的概念

景观设计是人们在认识自然的同时,通过艺术处理对园林景观的优化和再造。现代的景观设计不仅要考虑其应用价值,还要符合生态学与美学原理。通过景观设计对周围环境要素的虚拟改造,能够使人造的园林与周围环境融合在一起,提高建筑园林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度,从而提高建筑和园林的舒适性、艺术价值和实用性。现代的景观设计包含景观雕塑设计、居住区规划、城市公园设计、城市广场、步行街设计、游泳和休闲地设计、国家公园设计等内容。

1.2景观雕塑设计概念

景观雕塑设计时艺术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很多著名的园林其艺术表现都离不开景观雕塑的设计。景观雕塑作为能够影响整个艺术景观设计的核心内容,更是成为很多艺术景观的设计主题,并成为区域的标志性建筑。景观雕塑设计虽然是为艺术景观设计服务的,但由于景观雕塑卓越的表现力,以及在艺术景观中较强烈的视觉冲击,很容易成为区域环境的标志和象征的载体。因此,景观雕塑的设计不仅是艺术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还极大的促进了艺术景观设计的发展。

1.3景观雕塑的发展

景观雕塑是从远古社会的祭祀活动中发展而来的,在远古社会,景观雕塑作为一个部落的象征,具有一定的宗教含义。这种景观雕塑的雏形更多的是为了表达某些精神上的意义,并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文化表现元素。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现代的景观雕塑已经超越了宗教、皇权、神权等精神上的表达意义,更多的深入到各个领域,并成为现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如今景观雕塑不仅是彰显区域文化的重要元素,很多优秀的景观雕塑还成为了区域文化的代表,极大的促进了现代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现如今,景观雕塑对现代园林和建筑设计的影响越来越大,每一座新修的公园、广场、绿地都会采用景观雕塑来凸显期文化内涵,表达设计主题。景观雕塑设计的自由性和多样性,决定着景观雕塑具有极佳的文化表现力,诸如广州的五羊石像、厦门白鹭洲的白露女神雕塑等,均传到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情感,引领着人们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些城市的底蕴,并成为城市的象征。

2现代艺术景观雕塑设计

2.1符合当地的文化和自然环境

景观雕塑是静态的艺术,其材质和质感决定着景观雕塑必须和周围的人文、艺术环境相融合,才能获得生命。在进行园林景观雕塑设计时,首先要创造一个健康的空间气候,保证景观雕塑能够和周围的风、绿植、建筑、地貌相呼应,并具有一定的文化表现力。为了避免景观雕塑设计给人以突兀的感觉,设计时一定要减少外来特殊物质的引入,避免对原有生态和文化系统的破坏,并符合当地的气候和地域特点。除此之外,还要考虑雕塑的外形受光照的影响,做好对太阳直射光线的控制。

2.2景观雕塑基座的设计

景观雕塑的基座是雕塑与环境直接联系的基础部分,也是保证景观雕塑稳定性的重要结构。优秀的景观雕塑设计,不仅其雕塑主体会具有突出的艺术和文化表现力,其基座一定也能够和雕塑、和自然环境相融合,并帮助雕塑与自然环境做好沟通。重视景观雕塑基座的设计,不仅能够增添景观雕塑的艺术表现效果,还能够提升景观雕塑与环境的和谐度,提升整个景观雕塑的艺术性。景观雕塑的基座设计包含碑式、坐式、台式和平式四种,这四种样式都各有特点,适用于表现不同文化内涵的景观雕塑。其中碑式多表达纪念意义,而雕塑仅仅起到点题或装饰的作用。坐式则以古希腊、古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表现手法为主,是古典风格雕塑常用的基座样式。台式所表现的效果更加亲人,多用于主题雕塑的基座。平式则显得比较自由,多用于广场、草坪或水面上,能够实现雕塑与环境更加完美的融合。

2.3景观雕塑的情景创造

景观雕塑不仅能够美化环境、丰富生活,还能够承载一定的人文和历史意义,因此现代城市景观雕塑设计更多的以彰显文化主题着眼,具有标识、引导、分割与点缀的作用。现代的景观雕塑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其韵律、节奏、对称、形体、点线面、体量、色彩等,并注意景观雕塑的情景创造。利用景观雕塑的这些抽象因素,能够表现出具体的精神感悟,因此,在景观雕塑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怎样把各种公共因素转化成为富有感染力的艺术语言符号是我们艺术创作的关键。把公共性的种种因素分别加以分析研究,根据它的外在显示的特点概括、提炼成为具有精神品位的城市视觉识别形象,从而形成景观的主题。

2.4景观雕塑的创造性思维

景观雕塑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载体,在设计时一定要采用创造性思维,因此,单纯的模仿是无法使景观雕塑具备艺术价值的。创造性思维设计的景观雕塑,其题材、形式、体量都是为了表现某一主题或精神含义设计的,因而具有独特性,通过景观雕塑的设计与环境的辉映,能够赋予景观雕塑生命活力。因此,景观雕塑首先要有视觉冲击力,并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这就要求设计师能够站在文化的高度,处理与创作有关的问题。综上所述,艺术景观设计中的景观雕塑,是艺术景观设计中的重点内容之一。要完成优秀的艺术景观雕塑设计,必须赋予景观雕塑文化内涵,做好基座设计,并重视情景创造,注重雕塑设计的原创性,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更加优秀的景观雕塑设计。

作者:常志坚单位: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