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安全生产的意义和价值十篇安全生产的意义和价值十篇

安全生产的意义和价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34:24

安全生产的意义和价值篇1

[关键词]意识形态安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6)07―0046―04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有机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的兴亡和政权的更迭。上世纪末,苏联主动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结果导致迅速,这是我们必须汲取的深刻教训。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和国家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举措,它在目前西方意识形态不断渗透、国内思想文化意识日趋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形势下,显得异常迫切。因此,为了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必须“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1〕。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重要地位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一科学论断不仅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在联系,也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也是密不可分、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与思想精髓,是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起主导作用的价值理念。其具体表现为: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和灵魂

意识形态是包括思想方式、信仰、情感、意志、价值观念等内容和形式的思想理论体系,价值观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构建,受一定的价值观所支配,并体现着一定的价值观。而核心价值观则是意识形态的核心,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规定和制约着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意识形态总是服务于一定的社会集团或组织,代表其根本利益和要求,具有鲜明的阶级烙印,有着强烈的价值指向性。从根本上说,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区别乃是在于核心价值观的不同。封建主义以森严等级、固有特权为价值特征,资本主义是以金钱至上、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为价值导向的,而社会主义则是以共同富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追求。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本质上是核心价值观的较量。资产阶级近代以来先后发起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宣扬理性、自由、平等、人权,反对封建主义的专制、独裁、等级、特权,在思想意识领域对封建主义展开猛烈进攻,并最后封建统治,夺取政权,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然而,资产阶级极力鼓吹的自由、民主、平等并非为全体社会成员所共享,只是属于少数人的,是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独占的战利品,而广大的劳动群众仍然受到沉重剥削和压迫。平等、自由、民主等口号不过是资产阶级为掩护阶级统治的实质,用来欺骗和迷惑民众的幌子而已。而社会主义追求的是全人类的解放,是要消灭剥削和阶级,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超越,更具有优越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与灵魂,它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世界人类文明成果相衔接,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是在我国国内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的形势下,统一共识、凝聚人心的有力武器,也是在当今世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背景下,抵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和进攻的有力武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

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意识,为社会存在所决定,同时对社会存在起着能动反作用。意识形态具有价值导向性和辩护性,能够促使社会成员认同现存的制度和政策安排,为共同的理想信念而努力奋斗,从而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而核心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的核心和灵魂,发挥着凝聚人心和整合思想的功能。核心价值观是维系人们精神的共同纽带,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选择判断无不受到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和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高度凝练和概括,以极少的观念和范畴揭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精神实质,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和灵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沉淀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理想夙愿,尤其反映了近代百年以来的奋斗目标。它向人们明确了在当代中国应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重大根本问题。历史证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崛起和振兴;只有树立起共同的理想信念,才能促使人们更加坚定不移的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不懈奋斗。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追求。自由、平等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公正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助推器,法治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整个社会树立起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标准有利于形成健康的社会风气,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向人们提供了基本的价值遵循。只有不断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塑造个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形成全体公民崇德向善的追求,国家和民族才有希望和未来。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先进的思想引领和有力的价值支撑。

二、我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现实困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紧迫性

意识形态安全是指特定的“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观念体系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免遭危害,能够维持正常生存和发展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有序和谐的状态”〔2〕(p33),主要包括指导思想的安全、政治信仰的安全、道德秩序的安全、民族精神的安全等内容。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并不仅仅只是思想观念的问题,它涉及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对于任何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而言,维护自己所依赖的意识形态的安全,是关系到自身存亡和发展的根本问题,有着极端的重要性。保障意识形态安全,需要确保主流价值观的安全,即主流价值观在整个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获得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同和广泛践行,成为社会的价值共识。而目前价值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威胁极大,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极具紧迫性。

(一)部分党员干部的消极腐败行为,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抵捂,威胁着国家政党、政权的稳固性

当前,部分党员干部未能把马列主义世界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仅仅将马列主义放在嘴上讲、纸上写,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产生动摇、怀疑甚至否定。而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的中坚力量,他们理想信念的缺失,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动摇,将直接动摇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稳固。同时,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缺失,精神上缺“钙”,导致了他们人生观价值观迷失、道德信条沦丧,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所侵蚀,,祸害群众,严重损害了党的声誉、国家的安全。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员干部在社会中具有引领示范作用,党内的贪腐现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些党内的蛀虫,严重降低了党的执政能力,动摇了党的执政基础,使人民群众降低对党的信任和支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动摇,因而极大地影响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公信度和凝聚力。同志指出:“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到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3〕(p53)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讲,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同我们党在维护特定阶级利益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意识形态把政党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任何政党的产生和存在都有自己的意识形态前提……,政党将意识形态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即意识形态认同是政党获得力量的根本所在”。〔4〕(p235)一个成熟的政党,只有确立符合自我利益、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完美意识形态,才能够团结同志,争取群众,实现党的宗旨。因此,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是关系到我党生死存亡的大事;同时,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国家政权而言也极端重要。它是国家政治安全的精神支柱,在保证社会价值导向、维护国家根本利益、促进社会持续发展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摧毁了一个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就意味着打垮了这个政权,所以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也是关系到国家政权生死存亡的大事。

(二)西方多种社会思潮的涌入和多元价值取向的渗

入,极大地妨碍着人民群众的主流意识形态构建

任何价值观都是一定阶级的价值观,都是一定阶级利益的体现,因而具有鲜明的党性和阶级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一直遭到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不断攻击和诋毁。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升,日益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攻击的目标。他们利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各国间文化交融加剧的契机,凭借优势的科学和经济地位,以输出的商品为载体,以信息网络为工具,进行信息垄断、思想渗透和敌对宣传,大肆传播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特别是,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个体主义、道德相对主义、自然主义、怀疑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涌入国门。与此同时,消费主义、享乐主义、逐利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取向,也渗入我国现实生活,向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观念发起种种冲击。由于上述社会思潮和价值取向有着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和看似客观的历史依据,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和蛊惑性,较容易获取人民群众的认同甚至信任,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主流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使主流意识形态遭遇冲击和弱化,威胁到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

(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日益侵蚀大学生群

体,严重影响着未来接班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

同志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生的生活与成长环境较之以往复杂了许多,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多样化都对学生群体产生着直接而巨大的影响。敌我势力、新旧思想、不同性质的意识形态争夺大学生群体的斗争日益白热化。在国际上,资本主义国家采用各种西化、分化伎俩,对我国的大学生群体进行各种形式的思想和文化渗透;在国内,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逐渐扩大,给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特别是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使得他们在价值主体、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上表现出自我化、实效化、短期化的特点,以致在价值评价标准上出现混乱。一些人在意识形态方面,对于应当坚持什么、反对什么,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等问题,常常分辨不清。还有一些人一方面推崇诚信、敬业等基本道德准则,另一方面却时常是非善恶难分、价值观念模糊;一方面批评社会的不良风气,另一方面却在价值评价上以自我为中心,价值观认知与价值观实践脱节。这种未来接班人在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上的混乱,对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是极其不利的。

三、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在当今新媒体时代,东西方社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其实质是一种话语权或曰文化软实力的争夺,是国际影响力和渗透力的较量。一国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是否强大,决定了其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念的传播广度及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息息相关。“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实质上是核心价值观的争夺”〔6〕(p660),是文化软实力的较量。正是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形态性,才有必要强调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提高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中的感召力、亲和力和说服力,提升国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教育和引导国民成为拥有主流意识形态思想的公民。因此,抓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对意识形态安全之紧迫性的自觉应对,对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负有重要作用。

(一)加强党员干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夯实保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点防线”。

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的骨干力量,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抓好党员干部这个重点,发挥好党员干部的引领带动作用。第一,加强理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理论知识,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确立起为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而终身奋斗的目标。第二,增强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和一贯的价值追求,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为人民服务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努力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实践中,努力改造主观世界,形成正确的群众观、政绩观、权力观。第三,强调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党员干部在社会中起着引领示范作用。引导党员干部自觉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群众的榜样和楷模,努力实现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首先应做到,要求群众不能做的,自己首先坚决不做。督促党员干部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反省自身的不足,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道德境界,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当中,落实到实际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最后,形成科学有效的制度机制。制度是强化党员干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保证。要将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情况引入到党员干部考核评价制度、选拔任用制度中,形成有效、有力的制度导向,引导党员干部努力加强德行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自觉防止放纵堕落、贪污腐化的不良倾向。以此夯实保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点防线”。

(二)加强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筑牢保障意识形态安全的“基础防线”。

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和践行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旨。首先,要加强理论宣传和教育,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要能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用浅显易懂的方法、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最大程度增进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了解,进而促使人们自觉自愿接受并认同,主动摒弃错误、不良的价值观,抵制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其次,要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社会舆论导向,旗帜鲜明地向群众宣扬真善美、贬斥假丑恶,弘扬社会正气,传播社会正能量,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引导人们明确是非善恶的价值标准,增强道德责任感。再次,要推动群众广泛参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落地生根必须要落到实践上,形成人人参与、人人践行的良好局面。通过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重要节日纪念活动等多种活动形式,深化群众对核心价值观精神实质的理解和领会,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愿性、自觉性、主动性。以此筑牢保障意识形态安全的“基础防线”。

(三)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建好保障意识形态安全的“纵深防线”。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抓好了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就抓住了中国的未来,有效地延展了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防线的战略纵深。“纵深防线”的构筑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融入高校教学全过程。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向学生系统完整地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让学生深刻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精神、本质,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报纸、横幅、标语和海报等各种形式宣传和阐释社会主义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校园文化之中,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和感染。创造社会实践平台,通过开展各种有益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之于行。要将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形成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入耳、入脑、入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内心的信仰、行动的指南,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远大目标。另一方面,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家长和社会各方面要积极配合与协助学校教育,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和社会风气,使学生在学校里接受正确引导的同时,在家庭和社会中也能获得良好的熏陶。总之,要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促使大学生主动拒绝错误思想观念的诱导,形成健康的身心和高尚的人格,做到胸怀远大理想抱负,立志成长成才,最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中国的社会主义理想才能够最终实现。以此建好保障意识形态安全的“纵深防线”。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有机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的兴亡和政权的更迭。十以来,十分重视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7〕抓好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的关键环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党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加强对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的重大举措。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呼唤核心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其主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做出的选择。坚定不移地抵制错误思潮的腐蚀,坚定不移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是当前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迫在眉睫的重大使命,应当给予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在全国

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8-21,

(01).

〔2〕石云霞.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中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02).

〔3〕.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

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王邦佐.中国政党制度的生态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01).

〔6〕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安全生产的意义和价值篇2

讲文化安全,就不能不讲社会思潮。社会思潮是反映一定历史阶段、一定社会阶层利益要求和政治诉求的思想倾向。随着国内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展,经济成分、利益关系、组织形式、生活方式等日益多样,西方的政治理论、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也伴随而来,致使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诉求相互碰撞、各种力量竞相发声,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当前,国内社会思潮多种多样,性质各异,这里讨论的思潮是指与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相对立的错误思潮。

经过几十年的生成和演化,学术思想界和社会上逐渐形成了一些比较有影响的带有特定的政治倾向性的错误思潮,比如,、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论”、民主、“新闻自由”、公民社会以及儒化思潮、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等,质疑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些错误思潮散布于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各个领域,其思想观点既相对独立、有所侧重,又相互联系、彼此呼应,构成一幅反映当下思想界各种非主流思想众声喧哗的纷乱图谱。

错误思潮的泛滥直接危及国家文化安全。其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冲击和解构人们的文化自信。关于文化自信,讲了三个方面的内涵,即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然而,一段时间以来,这三个方面的文化自信直接受到了上述错误思潮的冲击和侵蚀。

在如何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儒化思潮的冲击不容小觑。儒化思潮又叫文化复古主x思潮,这股思潮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百年历史被证明是失败的,西方思想理论和政治制度在中国也是行不通的,唯一出路就是“尊孔崇儒”,重新确立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一些极端观点还主张“去马归儒”、回归“孔孟道统”,甚至提出确立儒教为国教,要“儒化共产党、儒化中国、儒化社会”。中国共产党对中华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态度和原则是明确的,始终强调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否定的绝对主义态度。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提出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在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方面,主要受到来自思潮的冲击。否定唯物史观,坚持唯心史观,否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历史认识体系。其突出表现:一是“告别革命”论,贬损和否定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史、斗争史,丑化和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史;二是做“翻案文章”,美化中国近代以来反动统治阶级和反动历史人物,颠覆我们党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问题的科学结论;三是以“还原历史真实、揭示秘闻真相”为由,在历史支流中寻找所谓“阴暗面”和“空白点”。比如,借我们党历史上的一些失误和错误而否定党的全部历史,借晚年的错误而否定其一生,大搞“非毛化”“反毛化”,等等。近年来,一些人将“虚无”的矛头对准了民族英雄和革命先烈。比如,有人污蔑和诋毁“狼牙山五壮士”,污蔑和诋毁,以至于这些先烈和英雄的后人不得不通过法律手段来讨回公道。刚刚闭幕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民法总则》规定,“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通过立法捍卫英雄先烈的做法,会有效遏制这股“去史灭国”思潮的蔓延。

在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也受到诸多思潮的冲击,其中以“普世价值论”思潮的冲击为最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思想文化精华,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体,体现了当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政治理念,体现了当代历史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然而,“普世价值论”主张者抹杀不同社会制度下价值观的界限,混淆价值的一般性和具体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将反映资产阶级价值观念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属性的具体价值说成是代表“历史前进方向”和“人类文明主流”的“普世价值”,要求我国“从指导思想上确立普世价值的观念”,不能用“中国特色”拒绝“普世文明”,有的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混同于西方“普世价值观”。可见,“普世价值”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问题,而是一个危及我国文化安全的政治问题。这股思潮影响广泛,社会上对其认同者不少,既需要在学术上进行澄清,也需要从政治上加以揭露。

文化安全的核心是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关乎道路安全,关乎政治安全,关乎政权安全,关乎制度安全。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和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发挥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进行有效维护、对我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进行科学论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提供科学理论指导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意识形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除了前述几种思潮外,还有一些思潮比较集中地攻击党和国家的核心制度。比如,民主集中攻击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道路,否定人民民主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主张多党制、三权分立、司法独立、军队国家化等;新自由主义根本否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集中攻击社会主义公有制,主张“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民主社会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抛弃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等等。

上述种种错误思潮看似分布的领域不同、针对的对象各异,但究其政治实质,它们的指向是相同的,就是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反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反对社会主义道路。如果任其肆意传播,必然动摇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冲击国家文化安全,进而危及我国的政治安全和政权安全。毫无疑问,文化安全属于“不能犯颠覆性错误”的“根本问题”之列。

安全生产的意义和价值篇3

关键词:食品安全价值取向

近年来,随着新闻报道透明度的提升,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食品安全问题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食品安全问题从2005年的个案苏丹红添加剂的使用开始,到现如今的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火腿肠、地沟油、染色馒头、皮鞋制明胶等等层出不穷。中国人的餐桌越来越像化工原料堆填场,真可谓吃不死的中国人。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关系着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经济健康发展、国家安定和社会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中央把食品安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采取了具体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食品安全形势的持续好转,一定范围上遏制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但随着食品产业的高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的食品消费结构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监管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保障食品安全成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也是我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重要职责。

社会以及政府对食品安全的问题如此重视,但是不良食品事件仍然屡禁不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价值取向的偏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部分市场个体为了片面追逐高额的经济利益,不顾道德和法律的约束,舍弃他人以及集体和国家的利益。马克思曾指出,“社会”或“历史”就是人的价值选择过程及其结果。一个人能否满足自身和社会的需要是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标准。马克思说:“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的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市场中从事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个体是否以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和人生幸福为目标成为影响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环境并不乐观,食品产业基础薄弱,行业链条长,生产企业众多,基础参差不齐;食品生产和经营者诚信缺失,道德观扭曲。温总理在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的讲话指出,“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堵不是食品安全监管的唯一办法,从根本上讲,食品安全监管的重心应该在于生产者和经营者,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不顾法律禁令,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屡禁不止,在依法惩办的基础上,对在利欲轨道上高速前进的他们进行道德降温刻不容缓。价值取向的偏离,道德的沦丧,使我国食品安全工作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2、法律体系的弊端

中国目前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中存在着很多漏洞,为不少问题食品的产生提供了生存的空间。虽然我国目前颁布的涉及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数量多达十几部,但是这些法律条文规定的过于笼统,难以操作,而且这些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严重滞后,许多指标远远低于国际标准,更有许多重要的标准还尚未定出,这就为那些不法厂商企业违法生产超低标准、不符合标准的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机。

3、监管力度的薄弱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和检测体系的不完善,政府规制失灵,且国家处罚力度的薄弱。由于相关部门对食品安全生产的操作监管不力,使得中国食品行业严重违规、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的现象屡禁不止。食品安全监管还缺乏长效机制。从“大头娃娃”到“结石婴儿”,这些轰动性的事件虽然已经将食品安全监管提升到了首要层面,但是至今,食品安全仍然逃不开曝光一起,查处一起的恶性循环,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时下的频繁曝光更让人产生不安。

在食品生产的源头上加强行业自律,树立以人为本科学诚信的价值观。从长远考虑,要从根源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还是必须要加强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的引导,树立社会良好的道德观、诚信观,提高商人价值观和责任感,让商人找回良心,让道德归位。我们应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才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少数生产经营者为了自己一时的眼前利益而置人们的身体健康于不顾,这种价值观是我们必须坚决反对的,应教育生产经营者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度,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克服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以及实用主义。另外,食品销售企业不仅要维护全行业的利益,避免恶性竞争;更要维护消费者的权益,杜绝掺假造假;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诚信水平和食品安全水平。再就是加强政府的食品监管力度。一些直管食品安全的单位领导干部缺乏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置人民生死于不顾。作为领导干部层更应该树立“勤政为民,立党为公”的价值观,时刻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所以,想要树立以人为本、科学的价值观,首先就应该从政府机关人员抓起,加强价值观学习力度。

食品安全事件所暴露的体制问题和道德缺失,也向全社会发出了预警信号。在一个国家的文明框架中,道德与法律唇齿相依,缺一不可。必须做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在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完善现有法律法规所存在的问题,填补在执法过程中出现的法律空白,加大执法力度,使食品安全问题能够有法可依,同时为道德建设提供强而有力的法律保障,同时加强道德建设,只有在全社会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加强公民道德、职业道德、企业道德、社会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诚信守法的良好环境,才能有效构筑牢固的社会文明防线,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5页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人民出版社 2008.

[2] 《价值论》 李德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安全生产的意义和价值篇4

【关键词】意识形态安全西方文化文化渗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发展迅速,尤其是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给一些西方国家带来巨大压力,从近年来在西方世界普遍流行的“中国”、“中国崛起”等词汇便可见一斑。在经济等硬实力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对于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却缺少相应的重视,面对这种情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文化渗透的步伐愈演愈烈,企图通过“和平演变”的温和手段来建立其“文化帝国主义”,妄图在全世界推行其所谓的“普世价值”,实现其世界霸权。西方国家将文化渗透作为一种强有力的、且阻力最小的手段与工具来实现其西化与分化的目的,这已经对我国主流的意识形态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

意识形态的界定。意识形态一词起源于法国,从最初直接讨论意识形态的先驱弗朗西斯·培根和托马斯·霍布斯到直接将其作为术语的创造者安东尼·德斯图·德·特拉西,意识形态一词一直是一个复杂并难以界定的概念。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在制度安排中若要进行规则变动与制度变迁,完全可以由个人来完成,个人认为新的制度安排对自身有利便会接受,并且积极促成这种制度变迁。西方国家正是利用了意识形态刚性原则,通过宣扬其民主、自由、平等的普世价值,企图在我国社会制造各种矛盾,营造不公正的社会氛围,并且给人们一种只有改变现有制度才能获得真正民主、自由、平等的错觉。“成功的反意识形态就是要让人们相信现行的制度是不公正的,缺乏正义和公平。并且,要人们确信只有改变现行制度才会得到一个公正的体制”①。西方国家通过文化渗透使我国民众逐渐接受以西方价值观念来作为评判是非、善恶的道德标准与价值向度,致使我国社会发生意识形态的转轨与制度变迁,借此达到转变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与社会体制,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深层目的。

意识形态安全的含义与内容。“意识形态安全是指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政治意识形态不受侵害,使其稳定存在和健康发展。”②意识形态安全主要包括社会指导思想、理论基础、价值观念、、道德伦理等多个方面,对于国家安全来说至关重要,应给予高度重视。

西方文化渗透的主要方式与手段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将每一个国家都置于全球性空间之中,在全球化过程中,不仅是经济全球化,随之而来的信息全球化、传媒全球化,甚至在政治、文化领域的趋同趋势更加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伴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西方国家更加热衷于文化渗透这一温和手段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侵略与迫害。“文化渗透在本质上是一个没有终结的过程,它只是不断地在形式上有所变化,在程度上有所加深,在范围上有所拓展”③。

鼓吹“普世价值”来实现其“西化”与“分化”的目的。近些年来,西方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凭借其强势的话语霸权不断向社会主义国家鼓吹、兜售“普世价值”。西方国家所宣扬的普世价值带有明显的西方文化烙印,主要包括民主、自由、平等、人权、公正、博爱等西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打着践行“普世价值”的幌子,堂而皇之地干涉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政与外交,主张实现“普遍”意义上的真正民主,即多党执政与全民参与;抨击中国的民主制度,渲染社会不公,宣传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的旋风席卷了我国政治界、学术界以及民众社会等各个领域,营造出一种全世界共同进步、自由发展的氛围;而这种“普世价值”带有鲜明的西方意识形态倾向,以分化为手段,西化为目的,将中国纳入到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政治、文化体系中,企图以“润物细无声”的温和方式来改变社会主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制度。

以经济交往为载体进行隐性文化渗透。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总是结构性的相互影响。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在经济发展领域的优势主导地位,借助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一系列契机加强与中国的经济交往与合作,以经济活动为载体来进行隐性的文化渗透。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进一步参与到世界经济发展中,与世界其他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西方国家一方面将先进的科技与经济发展模式输入到我国,通过技术合作、建立外资企业来实现双赢,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与广阔市场;另一方面,力图将中国置于西方主导的世界市场之中,迫使中国按照“全球规范”进行经济活动,制定不公平的、不利于我国优势产业发展的贸易条例,打压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势头。任何经济活动、科学技术都会暗含一定的价值观念与文化要素,西方国家利用中国对其发达技术的依赖来进行价值观念渗透,植入西方意识形态。

利用现代媒介手段进行文化渗透。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应用的广泛普及,大众传媒的影响日渐深远。西方国家以互联网为主要工具,同时广泛利用电视、广播等媒介来宣传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以此来动摇我国传统文化根基、冲击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民众信仰缺失甚至产生信仰危机。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广播电台—“美国之音”,它是美国政府直接控制的对外广播机构,目前,“美国之音”用53种语言在世界各地进行广播,主要有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汉语、阿拉伯语为主要播音语言,每周播音达1300多小时,在全世界估计有1.2亿听众之多④。从这些数字可以明显地看出美国对外进行文化传播与渗透的广度和深度。

近年来,美国利用其在互联网方面的优势,使其成为了文化渗透的主要平台与工具。通过互联网各种新闻、信息向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宣扬其自由、民主价值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其文化产品(如电影、电视剧、书籍、广告等)的输出对社会主义国家公开的或者隐蔽的推销其政治制度、价值理念、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美国对全球电影、电视、录像业的控制甚至超过了它对飞机制造业的控制。”⑤发展中国家的民众、尤其是青年一代受其影响颇深,许多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向度等在悄然发生变化,原有的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受到了冲击,严重影响了民众的民族认同感。欧美大片充斥着各国的各大影院,并且受到了强烈的追捧,好莱坞、迪斯尼、梦工厂的各大影片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在给人们带来视听享受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将西方的价值理念、意识形态、生活方式渗透给国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消费主义等各种价值理念在广大民众之中传播开来,这种文化渗透影响到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注重对精英群体的文化渗透。精英群体作为社会中较有影响力的一部分群体,成为西方国家进行文化渗透的主要目标。精英文化领域中的文化渗透,是指文化强势国家在国际间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学术讲座、国际会议、学术赞助、教育文化交流等途径,把自己的政治理论、意识形态输入到对象国,影响该国的知识分子,使这些国家的知识精英接受和传播西方的文化精神,改变对象国的知识传统,最终实现文化渗透和文化冲击的目的⑥。

精英群体较多存在于各个行业与领域中的管理与领导阶层,甚至在政府机关之中,因此,美国从很早就“重视”对这部分人进行文化渗透,以求实现其文化霸权、建立文化帝国主义的目的。这一点从东欧中就可见一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企图动摇其社会主义制度。东欧剧变虽然发生于各个国家内部的革命与瓦解,但大多数都是领导阶层内部的斗争,而这些反对继续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党派多数有西方国家的支持,受西方所谓自由主义、民主制度的影响,而这些群体正是社会中的精英阶层。

另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借由一些理论体系、思想潮流来影响社会主义国家的知识分子群体,如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终结论、新制度经济学等理论,进一步实现对各国精英群体的文化渗透,并借由精英群体自身的特质来将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理念渗透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领域现状

转型时期我国民众出现信仰危机。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轨时期,面对政治、经济等领域出现的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与关注,但对文化层面、意识形态领域等软实力方面仍缺乏重视。虽然我国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指导性地位,但仍有部分人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持质疑态度。自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确立为指导思想以来,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被奉为圭臬,成为人们坚定不移的信仰。但在改革开放之后,一部分人将马克思主义进行魔化,使一部分人在意识形态领域产生迷茫甚至缺失。而且,伴随改革开放而来的各种西方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充斥于社会各个领域之中,甚至侵蚀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认同感,致使民众产生信仰危机。

社会思想意识多样性与冲突性。伴随西方文化渗透而来的各种价值理念,如个人英雄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等观念深入社会,尤其是青年一代的生活之中。然而西方社会所提倡的各种意识形态、价值理念与我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中所提倡的核心价值观具有明显的冲突与对立,当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相碰撞;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相冲突;享乐主义与勤俭节约的美德相背离时,大众在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了迷茫与空虚,无所适从。甚至还有一部分人全盘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念,盲目崇洋,这将会对意识形态安全、甚至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为在这种情势下西方国家很容易趁虚而入,来达到其“西化”“分化”的目的。

广大民众对于意识形态安全缺乏认知与重视。我国社会的主体是农民,其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对于政治安全、国防安全可能较为熟识,但对于意识形态这一名词可能大多数农民都未曾听闻,因此,较易受到影响。尤其是近年来农村的“宗教热”有卷土重来、愈演愈烈之势,而这些宗教多数都是外来宗教、甚至是一些异教与,西方国家较易利用这一途径来对农民群众进行思想教化,实现其对意识形态领域控制的目的。

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从出生就受到西方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影响,在年青一代中有一部分人盲目崇洋、甚至全盘接受西方文化,认为只要是西方的就是先进的。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较深,向往西方世界的生活。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缺少应有的认同与归属感,对于意识形态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缺少认知与重视。

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解决路径

以美国马首是瞻的西方国家对我国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渗透手段来实现其“和平演变”目的,以实现其世界霸权的“雄才伟略”。这对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已经构成严重威胁,甚至关乎国家的安危、领土的完整。因此,面对西方国家文化渗透的猛烈攻势,进行必要的还击,提出可行的“反渗透”策略与路径刻不容缓。

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性地位。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立党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与旗帜。要始终坚定不移的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使其成为民众的信仰对象。在坚定其指导地位的同时,要与时俱进,将马克思主义与具体世情、国情、民情相结合,结合全球一体化的契机,吸收其他国家文化中的精华为我所用,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维护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安全有重要作用,是我国应对西方文化渗透、全球一体化的有利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之中既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建设发展中的指导性地位,同时提倡树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及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内容,有利于帮助民众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人生观与世界观,促进社会民众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与认同,使其内化成为自身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可广泛利用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联网的传播作用,在社会中营造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植入、内化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

弘扬传统文化合理内核,宣传我国社会意识形态。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与传承,在历尽铅华后其精华应被大力弘扬。应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帮助广大民众重塑价值信仰、坚定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建立平等、公平的交流平台,借助网络、电视、广播等传媒向世界其他国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积极开展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如中国文化年等活动;逐步树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精神文化品牌,继续在世界各地广泛建立孔子学院,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让世界更好的认识中国、了解中国。

提高民众对于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视。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国家的存亡,因此要提高民众对于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视。加强民众的国防安全教育,努力提高全民素质。面对西方文化的渗透时,广大民众要提高警惕,并且增强甄别能力,吸收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文化、价值理念,规避不合理的、不合时宜的理念与意识形态,为维护国家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分别为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袁庆明:《新制度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第316~331页。

②戚水贞:“加入wto与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世纪桥》,2003年第2期,第35页。

③武卉昕:“20世纪美国的文化渗透与苏联剧变”,《西伯利亚研究》,2010年第10期,第80~81页。

④端木义万:《美国传媒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00~101页。

⑤[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第37页。

安全生产的意义和价值篇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浅析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助于推动全社会巩固发展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凝聚起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一面精神旗帜。党的十七大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地位和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渗透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筹和支配地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思想保障,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为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提供了保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也有助于促进企业的和谐与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给企业注入鲜活的血液,保障企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魅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挖掘我国文化的有益价值,有利于我们的文化保持民族性、时代性、先进性,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和企业的全面发展。

我国企业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危机与挑战

在全球化时代,任何民族都不可能不接受外来文化影响,在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和人们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多元化的情况下,我国企业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危机与挑战。

一、西方的文化霸权对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靠极遥远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在强调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的时代,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于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不得不接受这样一种评判机制和发展逻辑,这就给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企业的发展带来冲击与挑战。“文明的冲突”带给西方人的是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带给东方人的却是家园集体沦陷的真实体验。???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西方一些学者把全球化理解为资本主义化,美国化,他们声称:“美国要利用高科技的有利地位,变全球化为美国化。”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技术、资本和人力都相对缺乏竞争力,当西方国家逐步进入知识经济、信息社会时代时,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处于弱势地位。思想文化的传播历来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具有深厚的政治经济背景的,它不仅具有政治经济的动因,还要借助于政治经济的途径来发展经济和促进企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是西方政治思潮传播的载体,借助于经济全球化大潮,西方政治思潮顺势而下,影响我国企业的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西方国家的文化霸权损害我国企业中的核心价值体系,每个企业都应该建立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和自己的企业文化,使得员工形成企业凝聚力,形成集体主义,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不搞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决定着企业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团结、引领企业员工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西方政治思潮中所宣扬的一些价值观与我国所倡导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相悖的,这势必会影响企业员工的企业荣誉感和认同感。

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削弱

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必然在思想意识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已经得到彻底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任重而道远。西方文化的强势传播,形成了人们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和对马克思主义的漠视。因而,一些员工产生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疑惑,而且也没有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生活方式等日益多样化,引起了员工在思想意识领域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受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很多员工很难认识到不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造成的危害。

我国文化领域表现出了复杂性和多样性,除了居于主流地位的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之外还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意识形态,尤其是消极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意识还普遍存在,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这些思想意识会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造成消极影响,也会对企业员工的正确价值观造成影响。

三、企业员工价值取向多元化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

企业员工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存在,现实利益的诱惑与驱使,使得他们社会价值观念和主流意识形态不可避免的产生冲突。“功利与公正实际上是社会价值(利益生产)与价值(利益)分配之间关系的反面表述。”?4?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作为现实生活中人们利益多元化的反映,必然反过来加剧这种利益的多元化,并引发利益冲突,从而导致严重的道德滑坡现象,造成企业难以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当前企业员工价值观念冲突错综复杂,它们相互交融,碰撞,各种非正义的社会价值观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形成严峻挑战。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员工物质文化水平的提升,物质需求欲望也被极大地激发出来。在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消极的价值取向影响下,集体主义淡化,责任感丧失,对企业奉献精神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

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措施

“在全球化时代,思考维护中国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的战略,首先是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文化交流与合作,大胆吸收世界文化包括西方文化的精华,发展中国文化;同时,弘扬中国文化的优秀成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导;还要加强国家综合国力建设,提高中国文化的竞争力,通过国家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增强来抵制美国的文化霸权主义;我们还应积极推动建立国家间文化平等交流、互动合作的机制,增强世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将中国优秀文化推向世界,从而更好地维护中国的文化安全。”

一、推进企业文化产业的发展

当今世界,各文化大国对文化产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文化的强弱已成为危及企业正确发展的重要因素。面对日益激烈的企业间竞争,我国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个企业文化中的战略地位,制定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战略,增强企业文化实力,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以更好地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所以,我们要保护优秀企业文化,调整企业的产业结构,实施企业的产业创新。

二、加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建设

一个企业凝聚力的强弱与该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和集体意识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如果一个企业的整体凝聚力较强,职工对企业文化及企业精神有较强的认同,则该企业的主流价值是正确的、安全的,反之,如果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涣散,则该企业的正常运转就会孕育危机。因此,加强企业的凝聚力建设对促进企业的发展和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强大的凝聚力既是一种炽热的对企业的情感,又是一种自觉的意识和冷静的理性思考。它使企业的每个员工对自己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有深刻的认识和崇高的责任感,会增强他们的主人公意识。

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在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相互激荡、意识形态领域错综复杂的新形势下,我们更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坚持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这就需要我们增强企业文化亲和力、感召力、创造力及竞争力,为我国企业的稳定发展发挥指导作用。

安全生产的意义和价值篇6

徐晶晶(1993―),女,汉族,云南保山人,玉溪师范学院2011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研究专长:对外汉语教学。

(1.大学思政部拉萨850000;2.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云南玉溪653100)

摘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主题之一,文章基于现实粗略分析了核心价值观的提出背景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现实意义

自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的通知以来,全社会上下积极开展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活动,现已取得喜人成效。那么,什么是核心价值观?它有何现实意义?笔者试为大家浅析。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同志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在向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大表大会做《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中指出:“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平、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此后,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了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并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做了明确部署和要求。推动了全国范围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的新高潮。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背景和现实意义

我党成立伊始,就高度重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工作,并常抓不懈。如今,热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厚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一)提出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带领全国人民在改革春风中,在社会主义大道上披荆斩棘、大踏步前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经济文明的辉煌建设成就。如今,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在世界事务中的话语权与影响力与日俱增,作为负责任的世界强国,作为多极世界中重要一极,作为全球经济新增长极―金砖国家中的引擎,在国际政治舞台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角色。伴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更高层次、更高程度、更宽领域的全方位改革开放持续推进,中国和世界进一步紧密拥抱在了一起。但是,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带来西方先进科技的同时也夹杂了西方世界的价值观社会思潮,不断冲击着我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多元文化思潮的泛起一定程度危及到我国的社会意识形态安全,于是,应着时代和人民的呼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

(二)现实意义

1、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道德理论和实践建设的根本需求。如上分析,随着我国的持续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不断寻求着高层次的精神文明。与此同时,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越来越增加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压力,对社会道德发展建设的理论要求愈加迫切。于是,在时代和人民需求的呼声中,在社会发展的需求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就应运而生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辅相成,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它是社会道德建设、国家和人民需求的生动再现。

2、核心价值观是引领社会思潮的根本依据。面对着经济全球化这把“双刃剑”,面对着日益广阔的开放世界,面对着外来文化的持续进入,面对着多元文化的交织碰撞、多元社会思潮的滋生蔓延,我们该如何应对?全盘接受还是全盘否定?积极引导还是任由发展?根本解决措施便是构建起中华民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为总依据和总前提,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多方努力,多管齐下,在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中建立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防线,在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中处理思潮分歧,在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中引领社会多元思潮朝向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方向前进,有效、自然化解外来思潮的负面影响,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培养和建立社会主义价值准则,不断推动我国意识形态发展研究和教育人民,不断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稳步前进。

3、核心价值观是抵制社会消极主义产生的根本方法。随着世界经济逐日实现一体化,政治和文化的一体化风险也跟随增加。资本主义世界里的个人主义、自私自利、唯我主义、拜金主义、结党营私、投机倒把、贪婪奢靡、短斤少两、铺张浪费等消极文化,不良作风逐步渗入我国文化市场。一些人开始拜倒在“糖衣炮弹”下,利欲熏心,大肆追求各种奢靡生活,变得自私贪婪、腐败堕落,不断做出有害于人民、有害于社会、有害于国家的事情。如:“大头娃娃”;“皮鞋果冻”等不良社会事件。给国家、社会、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秩序,阻碍了社会机构的正常运转。对此,我们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武装人民、教育人民,在全社会上下形成“文明之风”,营造起“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的社会风气和氛围,让一切消极主义文化成分没有滋生的土壤和生长的空间。

4、核心价值观是抗衡西方价值观的根本保证。西方世界政治理念、文化观念的入侵,甚至是别有用心的敌对主义者的“西化、分化”图谋,使得我国意识形态国家安全形势严峻。对此,除了经济、外交、政治手段的运用,我们更要以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筑起我国全社会的价值观念长城,以此为基点和后盾,通过加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全体公民上下的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自觉维护国家和集体利益,自觉服从国家安排,自觉抵制西方文化渗透,自觉克服西方文化诱惑,自觉坚定政治立场,坚决同任何形式分裂主义言行作斗争的社会正气,以凌厉之势扫除一切西方社会价值理念扰乱。

深刻领会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精确把握核心价值观的实质,自觉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为伟大“中国梦”的实现添砖加瓦、贡献一己之力。

安全生产的意义和价值篇7

[关键词]国家安全国家安全战略文化安全

当今,全球化浪潮使得国家安全问题越来越多地从传统的军事领域,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其中,文化安全在国家战略和国家利益中的地位与作用愈发显得重要。

一、中国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

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不同文化类型之间的相互交流、冲突、渗透及融合,构成了生机勃勃的国际文化发展图景,但是,在不同文化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也有个别奉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西方国家为了达到经济和政治上的目的,不断推行“文化殖民”政策,形成了日益严重的“文化帝国主义”倾向。它们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传播本国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以损害本土文化为手段,图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新的方式延续和强化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对全世界的控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由于在文化、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等诸多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分歧,自然而然地成为某些霸权主义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文化颠覆的主要目标之一。这就决定了中国在新世纪必然面临来自外部的严峻的文化安全挑战和威胁,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和“文明冲突论”,为西方文化扩张寻求理论依据,恶化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外部环境。

1992年9月15日《亚洲研究》上刊登了罗斯芒罗的文章《正在觉醒的龙——在亚洲真正的威胁来自中国》,该文从政治到经济、从军事到外交等等方面,论述了中国对亚洲和平与利益所构成的“威胁”,并以此警告美国防范这个远隔重洋的“充满活力、热气腾腾的国家”,由此成为“中国威胁论”的肇端。1993年美国哈佛大学亨廷顿教授提出“文明冲突论”与之遥相呼应。他认为在后冷战时代的新世界中,冲突的根源主要将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和经济的,作为儒教文明主要代表的中国是西方最大的威胁之一。在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的背后,深深隐藏着的是美国妄图建立文化霸权的“传教士”心态,以及恶化中国文化安全外部环境,达到遏制中国的企图。

2.凭借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优势,运用各种手段向中国推销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妄图通过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最终达到对中国的“和平演变”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利用一切手段进行全方位的文化渗透。西方一些理论家指出,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不同意识形态国家进行文化渗透是最有力的进攻。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西方利用一切手段大力宣扬西方的一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近似强制的方式加强文化渗透和文化输出。推行以“西方中心主义”为基础的各种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宣扬西方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用似是而非的“人权”、“自由”、“民主”、“平等”概念,否定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现实地实现真正属于人民的人权、自由、民主、平等的努力。目的就是要搞乱我们的思想,破坏我们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消解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西方反华势力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等文化产品的输出,公开或隐蔽地推销其社会政治理论、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并充分利用其网络优势,通过网络这只无形的手,以网络所特有的穿透力突破传统的国家概念和框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传统的语言交流规则和动作方式。

西方文化的扩张和渗透,对我国的文化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和威胁。中华民族的特性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情结已经有弱化的状况和趋势,一些人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和人生目标,甚至崇拜西方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发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扭曲错位。这将导致中华民族的文化混乱,使传统文化、道德准则受到强烈冲击。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必须学会积极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应对措施。

二、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选择权是其文化主权的象征,也是文化安全的核心。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固守原有的意识形态,必然被时代所淘汰。丧失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国家的主权就会受到威胁。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结合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并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胜利。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面向未来、正确应对全球化的指导思想。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意识形态,不断增强其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各国的文化产业壁垒不断被打破。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外国的文化资本和文化产品越来越多的涌向中国,西方国家凭借其经济实力和文化传播上的优势,不断的向我国输入大量的精神文化产品、社会政治理念、价值观念等等。我们要保护好我国的文化市场,抵御外来文化的消极影响,特别是消除腐朽文化的侵蚀,就必须大力发展我们的文化产业,并通过文化市场将文化产品最大限度的推向民众,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于炳贵,郝良华.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研究.

[2]李际均.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国家安全思考.中国军事科学.

安全生产的意义和价值篇8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安全;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973(2013)01-0072-04

ChallengesandCountermeasuresundertheBackgroundofGlobalization

ofCulturalSecurityinChina

ZHoUJian-hua,CHenGjian-kang,wanGGuo-cheng

(Xi’anaeronauticalUniversity,Xi’an710077,China)

abstract:intheeraofglobalization,withtheChineseandthewesterndevelopedcountriesfrequentlycommunicatingcultures,thedevelopmentideasofChina'smarketeconomycausenegativeeffectsonourwayoflife.thereexistseriousculturalsecurityissues,facingthechallenges.onlyfromourculturaldevelopmentofnationalstrategicperspective,takingcomprehensivemeasures,canweeffectivelyresisttheinternationalhostileforces,culturepenetrationtomaintaintheculturalsecurityofourcountry.

Keywords:globalization;culturalsecurity;culturalpenetration

当今世界,全球化已成为时展的潮流。伴随着全球化的时代浪潮,文化安全已上升到关系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文化安全主要是指一种文化不被其他文化取代或同化,保持自身的独特性、独立性、完整性并不断传承和发展的状态”。[1]它与一个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环境安全、信息安全等共同构成一个国家的综合安全。在全球化背景下,伴随着资本、信息、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和信息全球化中的先发优势,大肆对中国进行文化扩张和渗透,极力推销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同时,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给国人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态势,使得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受到严重冲击。在此背景下,我国的文化安全面临严峻挑战,文化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一、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文化安全既面临着来自国际上文化霸权主义极力渗透的外部挑战,也面临着文化产业发展落后、竞争力不强等诸多因素的内部困扰,文化安全现状堪忧。

(一)意识形态面临严峻挑战

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是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形式和理论体系,它是由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目前,随着剧变、冷战结束,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斗争并没有“终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将“和平演变”的矛头直接指向中国,加紧对中国实施“西化”和“分化”,它们综合利用媒体网络、文化贸易、学术交流、电影电视等各种手段传播西方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通过大规模文化渗透极力美化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宣扬民主、自由、人权等“普世价值”,鼓吹“多元化”、“议会制”、“淡化意识形态”,诋毁和批判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妄图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转而走资本主义道路。目前,思想文化领域已经成为西方国家颠覆和控制我国、实现自身战略意图的重要工具,已经成为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较量的主要战场。

(二)民族传统文化面临极大弱化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思想灵魂和精神家园,它不仅积淀一个民族和国家过去的全部文化创造和文明成果,而且蕴含它走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基因。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异彩纷呈、独具特色的灿烂文化,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大潮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之下,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拷问。民族传统文化的境遇令人担忧,许多民族传统文化正面临消亡的危险。目前,放眼四周,美国消费主义价值观正在青年人当中不断蔓延,人们片面追求高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环顾左右,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被“美化”、“韩化”,他们沉迷于看好莱坞大片,韩国电视剧,热衷于过情人节、圣诞节、愚人节等西方的洋节日,而涵括极为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意蕴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正在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日益被边缘化。“在我们年轻人身上更多的是‘全球味’的元素,是麦当劳的薯条、汉堡包,是可口可乐,是耐克的飞人标志,是nBa的比赛规则,是公平、自由、个性……是比尔·盖茨的视窗,是好莱坞,是埃菲尔的铁塔凌云,是贝克汉姆,是mtV的狂放”。[2]194而他们“熟悉电脑打字,却写不好中国汉字;会上网聊天打游戏,写出的作文却错字连篇;考上大学,却很少看过中国古典名著,对四书五经、唐诗宋词、楚辞汉赋和诸子百家等文化典籍更是鲜有涉猎,国学典籍阅读对他们来说几近空白”。[2]195在西方文化的大肆冲击下,国人对民族文化的心理认同正在被极大弱化,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因子正遭受严重的集体失忆,民族传统文化正面临消亡的危险。

(三)主流价值观念受到巨大冲击

目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部分国人的价值观已经处于迷茫和无序状态。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给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带来的严重冲击,旧的主宰人们精神定向和行为取向的价值标准已经逐渐被打破,而新的价值标准又还没有建立起来。一些社会群体出现诚信缺失、信仰迷茫,是非、善恶、美丑的荣辱界限被模糊甚至颠倒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日渐膨胀,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大肆盛行,极端消费主义不断蔓延。部分人“在价值取向上,重现实功利、轻理想信念;重报酬实惠、轻奉献与责任;重个性绝对自由、轻纪律规范约束”。[3]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艰苦奋斗等主流价值观受到质疑和冲击,在文艺界也出现了“讥讽主流价值、颠覆传统道德、戏谑民族英雄的论调”。[4]目前,主流价值观念弱化所导致的价值认同危机,已经成为损害中华民族凝聚力、危害国家文化安全的深层次隐患。

(四)文化交流呈现巨大逆差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令国人十分尴尬的则是中国文化产业的持续低迷。据有关资料披露,目前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入超”严重,呈现巨大“逆差”,文化产品的出口不仅数量小,而且种类简单,在国际市场上难以形成竞争优势。以图书和出版物为例,2008年,我国图书、报纸、期刊类出口3487.25万美元,进口却达到24061.4万美元;音像制品及电子出版物出口为101.32万美元,进口为4556.81万美元;版权方面,出口2455种,进口16969种,逆差14514种。[5]2010年全国共输出出版物版权5691种,引进出版物版权16602种,版权贸易逆差在“十一五”末仍达到2.9:1。[6]文化交流总体上的“逆差”,使外国人不能从文化传播中了解当代中国,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大打折扣;我国文化产业的持续低迷,与中国作为一个政治与经济大国的国际地位形成极大反差。

(五)文化传播和信息处于明显劣势

互联网的诞生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创造,它的出现使得信息的形成、传播、互动跨越时空和地域疆界的限制,使得一个国家对民众的政治信仰、价值观念已难以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引导。目前,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少数发达国家语言、思想和文化为核心的全球传播体系。据统计,“目前全球80%以上的网上信息和95%以上的服务信息由美国提供,在国际互联网的信息流量中,超过2/3来自美国,而我国在整个互联网的信息输入流量中仅占0.1%,输出流量只占0.05%”;[7]“在全球所有网站中,78%的网站是英文网站,96%的电子商务是英文网站,70%的网站位于美国”;[7]在当今全球新闻信息中,80%的新闻仍由美联社、路透社和法新社传播。由于掌控互联网及其他媒体,大量带有美国烙印符号的新闻、影视、广告、网络游戏等,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时刻影响着我国网络受众群体特别是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而逐步屏蔽其原有的价值观念,不断地去适应网络媒体所倡导的各种文化理念。目前中国网民人数已达5亿,是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西方发达国家凭借互联网等媒体的文化渗透影响力,加强对中国的宣传攻势,这是一种更隐秘、更巧妙、而且不易被识破的隐性文化渗透。这种在文化传播和信息上存在的西强我弱态势,短期内还难以改变。

(六)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极度虚弱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各国都竞相把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抢占国际文化市场的重要法宝。目前,国际上美、日、英等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都超过15%,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相比之下,我国文化产业不仅规模小、质量档次不高、结构不合理、集约化程度不高,而且文化产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特色文化品牌不突出,造成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很差。据《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分析,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的平均值为0.5,美国的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数为0.87,位居15个测评国家首位,而中国的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数为0.22,排名15位,明显处于弱势地位。[8]26

二、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主要对策

在全球化背景下,只有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国家战略高度出发,采取全方位的应对措施,才能有效抵御国际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强力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

(一)强化文化安全意识,增强文化发展紧迫感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维护国家文化安全,首先要从战略高度确立科学的国家安全观,强化国家文化安全意识。应当看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在信息全球化中的先发优势和科学技术的有力支撑,对我国实施大规模的文化渗透和扩张的做法,短期内不会改变。面对西方的文化霸权,在文化领域有效地实施“反入侵”和“反渗透”,任重而道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安全已经成为维护国家整体利益的一个重要方面,要从国家政治独立、民族存亡的高度树立文化安全意识,提高维护文化安全的自觉性。只有具备了文化安全的危机和忧患意识,才能树立文化的保护、发展和创新意识,才能增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紧迫感,采取切实措施提升我国文化的软实力。

(二)加强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

1.加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牢牢铸就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居于统领和支配地位。在我国融入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和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伴随着当今中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客观现实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强势文化渗透,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兴国之魂,才能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夯实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道德基础,为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判断是非曲直、确定价值取向、进行行为选择提供根本准则;才能对充满差异和多样性思想价值观念中不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消极因素产生强大的抑制作用、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巩固我国文化安全的意识形态基础。

2.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中华文化竞争力。文化产业承载着一个国家的文化理念、文化价值和文化诉求,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将有利于激发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在全球化背景下,为应对当今世界越来越激烈的文化竞争,我们必须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为我国文化安全提供基础保障。因此,构建健全的文化产业体系,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对民族优秀文化和遗产文化的保护,打造文化特色品牌,尽快用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占领国内和国际市场,大力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和影响力,从而为应对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全面入侵,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积极推进文化创新,满足大众文化需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文化发展的本质特征和现实要求。“人类文化发展历史表明,对于民族文化最有效的保护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对民族文化最有效的继承就是不断创新,创新才有生命力”。[9]9在文化竞争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决定文化是否具有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所以,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顺应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大胆进行文化创新,创作出更多的符合时代精神,积极健康向上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使人们自觉抵制西方落后文化和腐朽思想的侵蚀,进而保障我国的文化安全。

(三)健全文化传播体系,增强先进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不仅需要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作为基础支撑,同时也需要完善的文化传播体系提供平台保障。特别是随着文化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对文化传播体系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健全文化传播体系。具体来说,就是不仅要创新文化传播途径、拓展文化传播渠道,而且要拓宽文化传播的覆盖面,在全国范围内促进先进文化资源共享,在世界范围内加强先进文化的不断输出,加快我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只有通过完善的文化传播体系把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民族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才能扩大我国先进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顺应文化全球化的进程,自觉应对西方文化霸权的强力挑战。

(四)构筑科学合理的国家文化安全管理体系

所谓构筑科学合理的国家文化安全管理体系,就是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以及其他文化安全管理手段,识别和督查即将跨入国门的西方文化产品。对符合我国文化利益和有助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表示认同和接受;对不符合甚至严重侵害我国文化利益、对民族文化产业带来严重危害的,则坚决予以拒斥。具体包括建立科学的国家文化安全预警系统、完善文化领域的法律法规、建立文化安全应急决策机制等。应当看到,西方国家和我国在文化领域的“渗透”与“反渗透”、“入侵”与“反入侵”的斗争是长期的,为了有效防止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的入侵,维护和保障我国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必须构筑科学合理的国家文化安全管理体系。当然,构筑文化安全管理体系,并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而是始终坚持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特别是文化利益出发,根据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实行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适度准入,其最终目的仍然是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和发展我国的国家利益。

(五)增强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国家硬实力

众所周知,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它的存在和发展始终受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是由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一切思想观念变革和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当一个社会的生产力遭到破坏、社会发展停滞、民不聊生时,最容易产生社会丑恶现象,出现意识形态的混乱,发生指导思想的动摇”。[10]所以,“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本身就是最大的政治”。[10]只有把经济搞上去,“硬实力”增强了,文化这种“软实力”才有充分坚实的基础和稳固的根基,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所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用发展的方法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各种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成功实践得出的一条基本经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建设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应对西方文化渗透、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安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序,劳承玉.如何维护国家文化安全[n].人民日报,2011-11-15.

[2]涂成林,史啸虎.国家软实力与文化安全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3]张志辉.略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9):60.

[4]邵秉仁.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确保国家文化安全[n].文艺报,2006-12-05.

[5]沈晓晴.我国文化贸易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J].中国市场,2010,(13):64.

[6]大力提升我国新闻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力[eB/oL].(2011-12-23)[2012-12-15].http:///2011-12/23/content_235069.htm.

[7]赵子林.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文化安全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8):71.

[8]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安全生产的意义和价值篇9

“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重要概念,主要有四个基本特征:一是历史性,社会意识是对一定社会经济的具体的、历史的反映,并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二是系统性,社会意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和宗教等思想和观念形态的总和;三是阶级性,社会意识反映了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或集团的利益和价值取向,并为其服务;四是相对独立性,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相对独立性是以它对经济基础的依赖性为前提的。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国家统治地位的思想观念体系不受威胁、免遭危害,能够维持正常生存和发展的一种相对稳定,和谐有序的状态。

二、大数据背景下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

(一)西方国家宣称“普世价值”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

大数据时代,西方发达国家长期宣扬和推行“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的“普世价值”以争夺意识形态的话语主导权,其所宣扬的普世价值观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其实质是要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消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我国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下提倡的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的价值观有本质的区别。凡此种种,破坏了我们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二)西方国家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

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实质上是政治、经济全球化的最美妙的工具”。他们通过数据传播极力美化西方的人权观念以及三权分立、议会民主和多党轮流制度等政治思想,诱使我国向西方民主制度演变才能解决改革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形成了严峻挑战。特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表明照搬“西方三权分立制度和多党制”必将影响社会稳定,引发动荡和分裂。面对西方意识形态的“西化”和“分化”,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正经受着严峻考验,一定要把意识形态安全摆在重要战略位置。

(三)西方国家鼓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及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影响意识形态安全

大数据时代,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以及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充斥在互联网等现代媒体空间,威胁着意识形态安全。当前,需要特别警惕实用主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在这些社会思潮中历史虚无主义者妄图通过否定革命来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诋毁党的领袖人物。新自由主义者,其政治目的企图用资本主义制度“规制”世界,用资本主义制度代替社会主义制度。历史和事实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我们必须高度警惕,坚决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意识形态的鸦片。

三、大数据背景下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体系的战略路径

(一)经济保障:发展经济筑牢意识形态安全的基础

大数据时代,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大众消费文化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推行“文化跟着贸易走”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以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为核心,通过“软包装、硬内核”削弱我国主流文化和价值体系所具有的凝聚力和号召力。2016年4月19日在京召开网络安全座谈会中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要有新动力,要通过互联网带动技术流、资金流、物资流,减少对国外市场产品的依赖。马克思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当前,我们党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综合国力,人们才会认同我们党的意识形态,承认并拥护党的合法性和正当地位,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合法性。

(二)政治保障:确保政治稳定保障意识形态安全

大数据时代,作为信息传播手段的大众传媒,从一开始就相应地具有政治功能。“互联网与其说是一种信息技术,不如说是一种社会转型的推进器。”西方国家利用网络优势,垄断、妨碍其他国家对信息的谋取和运用,渗透并传播自己的政治观念和政治思想,以谋求自己的政治利益。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互联网的发展,一方面,我国政府应利用多样化网络、舆论平台,采用“一对一”“一对多”的问政手段;另一方面,要为民众参与政治,表达政治意愿提供新的平台,实现由“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的转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充分发挥政治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颠覆少数西方国家利用网络优势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的意识形态渗透,保证党的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

(三)文化保障:传播社会主义文化增强意识形态安全的软实力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大数据时代,我国正处于大众文化大发展的时代,一方面,要把主流意识形态与大众传播媒体和文化媒体联系起来,通过网络建立“红色论坛”,“红色革命阵地”,把传统文化实现从政治说教向寓教于乐,从政治文化向娱乐文化转变;另一方面,努力践行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是主流意识形态和先进文化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本质体现,决定和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在当下,必须利用新媒体制作生动直观的德育软件强化和拓展主流意识形态在日常宣传报道的话语空间和方式,唱响“主旋律”,发挥其引领和整合作用。

(四)法律保障:加强网络立法净化意识形态安全的空间

大数据时代,网络为人们表达思想、参政议政,提供了更快捷的社交平台。但这种表达也可能产生两面性,即除了合法表达外,有可能产生一些诽谤、侮辱、煽动性言论。一方面,应遵循公民权力与义务相统一、相平衡的原则。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权,防止权利的滥用和无限扩大;另一方面,公民也要自觉遵守网络法律法规,净化网络空间环境。另外,网络平台中的管理人员要加大对网络违法的监控力度,妥善处理数据采集和个人隐私安全,防止一些不法之徒利用网络制造,散播虚假言论,守护好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四、结语

安全生产的意义和价值篇10

延安时期构建共产党人核心价值体系的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建设了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领导集体,为构建共产党人核心价值体系奠定了领导基础。在中共早期,直到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党的领导人基本上由苏联和共产国际所决定。从遵义会议开始,在党面临生死存亡考验的危急关头,形成了一种开放竞争的最高领导人推选机制。当时的开放竞争,直白地说就是,谁能够把党从生死线上救出来,谁就可以担任最高领导人。在成为党的最高领导人之前,党内也曾有两个比较有竞争力的领导人参与竞争,一个是,一个是王明。虽然曾领导实力雄厚的红四方面军,但由于其没有能力提出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不能服众而失败。王明虽然有苏联和共产国际一定程度的支持,也熟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一度曾显示了很强的竞争力,但因其政治路线错误也最终落败。党所领导的运动,通过研究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左”倾路线错误以及第二次国共合作中的右倾路线错误,否定了王明另外提出抗战时期政治路线的企图,巩固了以为代表的党中央提出的政治路线的权威;通过反对教条主义,剥夺了王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头衔,确立了思想的指导思想地位;通过反对宗派主义,解决了王明以及等人的人事问题,使的领导地位得以确立和巩固;通过反对经验主义,解决了另一些不利于党的团结统一的问题,使全党在的旗帜下团结起来。由于代表正确路线的主导了全党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使得这项工作顺利推进,并且取得了极大成功。

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由谁主导是至关重要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说过小资产阶级出身的人总是顽强地要求人们按照他们的面貌改造党;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也曾说过,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要按照自己的面貌改造世界。如果像、王明那样的人主导了党的建设,不仅党的面貌会完全不同,中国共产党是否还能够存在都是不堪设想的。

第二,提出并有效执行了正确的政治路线,为构建共产党人核心价值体系奠定了政治基础。以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之所以能够成为构建共产党人核心价值体系的领导基础,关键在于所主导的政治路线符合实际,并在以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下,这条政治路线迅速带来了共产党的转败为胜和发展壮大。

如所周知,“左”倾冒险主义反对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道路,推行“城市中心论”,要求红军去占领城市。1934年1月的六届五中全会政治决议案提出,在军事上要形成百万钢铁红军,御敌于国门之外;在土地问题上,实行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在统一战线方面,提出中间派是最危险的敌人。他们打着“反右倾”的旗号,实行宗派主义,对不同意他们错误主张的党内同志进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就是这样一条政治路线,使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几乎全盘丧失,逼使红军走上了长征之路。以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面对抗日战争爆发的新形势,通过瓦窑堡会议、洛川会议、六届六中全会等会议,正确地分析了形势,制定了党的全面抗战路线,规定了党的新阶段的任务,为实现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进行了全面的战略规划,推动了各项工作迅速发展。

事实上,没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及其有效执行,就不能带来党的事业的发展,也就很难形成党的领导机关应有的领导能力和凝聚力,共产党人核心价值体系就不可能建成。之所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能够在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形成巨大的影响力,吸引全中国各地的爱国青年乃至世界各地的支持者奔赴延安,吸引世界许多国家官方和民间的支持和援助,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下创造了伟大革命业绩(根据地不断扩大、军队不断增加、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意义日益凸显、陕甘宁边区及其他根据地的有效治理等等)是关键和根本。政治上的巨大成功,是共产党人核心价值体系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