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公共建筑景观设计十篇公共建筑景观设计十篇

公共建筑景观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30:56

公共建筑景观设计篇1

摘要:随着对环境认识的深入和演变的发展,中庭为建筑带来了更为丰富多彩的公共活动场所,

将城市的街道空间延伸到了室内。怎样对其进行更好的设计,本分总结归纳并提出了设计策略以及

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方法―构景设计以及结合功能性设计。使公共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

计既能在物质上满足人们需求,又能在精神上给予人们更多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公共建筑;中庭空间;景观设计

1、公共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的概况

中庭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建筑形态,对其定义的研究也非常多元化。根据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的释义,中庭是指在建筑物之内或建筑物之间的有顶的庭院,通常有几个层次,以用作为到达与流通的集中空间(理查•萨克森,1990)。在当今,中庭被理解为建筑内部带有玻璃顶盖的内院,是以一个大型建筑的内部空间为核心,局部空间通高几层或垂直贯穿全部建筑高度的空间,它综合了多种使用功能,引入自然构景要素,是着意创造特色环境和聚集人气的场所。例如酒店、商场、办公大楼经常可以看到各种不同形态的中庭,它既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同时也可作为人们休憩、交往、娱乐、展览等活动的中心场所。

2、公共建筑中庭空间景观设计的相关发展概述

1967年,由建筑师KevinRocher与JohnDinkeloo所完成的福特基金会大楼标志着景观在现代办公建筑中庭空间中开始设计和应用,并带动了建筑中庭空间中以景观为主题的设计发展趋势。福特基金会大楼外表看起来与一般高楼大厦无界,但当人们步入其中则别有洞天:130英尺高的花园隐藏在大楼的玻璃帷幕后,林木成群,还有一池小水潭,更为中庭增添几分空灵,改变了过去办公建筑给人冰冷生硬的印象。人们在高效率办公的压力下,常常可以在这里体会到人、事务、建筑、甚至自然的存在。同时期还有约翰•波特曼设计的亚特兰大海亚特摄政旅馆中,设计有一个22层高的巨大的中庭,其中置有透明的玻璃电梯、水池、自然的植物景观、雕塑、餐厅和商店,使中庭空间具有优美的自然景色、丰富的使用功能。人流的精心组织、动态要素的强化、动感流线的广泛采用、是营造光影的变化和花园般的气氛形成了更加积极的和明快的最佳空间场所。我国现代意义的中庭建筑发展较晚,在80年代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后才开始大范围地建造中庭建筑,如八十年代的广州白天鹅宾馆设计了一个有浓郁岭南风味的中庭。现在,中庭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其造型之多,内部空间之丰富均非昔日可比。

3、公共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原则

3.1生态设计

生态设计是按照自然环境存在的原则,并与自然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对环境的影响最小,能承载一切生命迹象的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形式。生态设计活动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涵义,一是从保护环境角度考虑,减少资源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二是从商业角度考虑,降低成本、减少潜在的责任风险,以提高竞争能力。

3.2以人为本

公共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以人为本,它不仅应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而且应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研究表明在人际关系日益淡漠的今天,公共建筑的中庭空间应该给人们创造一个适宜的交往环境,一个人性化的环境。

3.3尊重城市地域性差异

城市地域性差异是指人类聚居的城市由于历史的演变、环境的差异、自然条件的不同,特别是长期生活方式、习惯的演变而形成地域性差异。公共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应对本土历史文化传统有足够的尊重和传承,结合地域特色将其进行升华和应用,既可以展示城市地域特色,又可为城市历史文化传统的传承做出了贡献。

3.4内与外交融

办公建筑中庭空间自身所具有优秀的中介特性,使得在对其进行景观设计时,不仅需要考虑人与空间的关系,而且需要考虑内(办公建筑中庭空间)与外(城市)交融的关系。因此,在公共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中需要遵循内与外交融的原则,充分发挥空间与景观的优势。

4、公共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方法

4.1构景设计

构景是公共建筑中庭空间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构景是一种人为意识创造自然的过程,其方式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认识、理解和情怀。所以景观设计如何选择合理构景方式至关重要,如几何化形式、追求自然意境与追求自然写实。

4.2结合功能性设计

公共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依照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首先就是要符合空间功能设计的要求,主要有组织良好的交通和创造交往的空间两种功能。

4.3结合形式美设计

美的体验包括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几方面,但是就人感知的信息说来,更多地是偏重于视觉审美。因而赋予自然景物以美的形象就十分重要了。公共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运用植物、水、小品等素材,点、线、面、形状、质感、色彩等造型要素构成美的秩序,就需要注意一些形式美法则运用。如统一与变化、相似与对比、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韵律与节奏等,统一中的变化可以丰富整体空间,使中庭空间更加完美。

公共建筑景观设计篇2

1.1文化性原则

要通过水体景观设计,增加公共建筑空间的文化内涵,通过将山石、树木、花卉与水体的合理搭配,创设出充分文化气息的建筑空间环境,增加建筑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用水体的柔性与静态水体景观及动态水体景观的巧妙结合,构建生态文化的建筑空间,有效提升建筑的文化品位。

1.2安全性原则

在进行公共建筑空间的水体景观设计中,要坚持安全性原则。譬如在进行激光喷泉设计时,要避免激光可能给人的眼睛造成的伤害,故此不能直接射向人流方向。在水体经景观的水下照明设计过程中,要按照规定电压设计,用高度的灯具壳进行保护,并做好接地措施,避免发生触电安全事故。对于游泳池等水体景观,应该对其中的水进行定期净化处理,以免给水体接触的设备和人体造成伤害。

1.3生态性原则

在公共建筑空间的水体景观运用中,必须坚持生态性原则。也就是要充分考虑到水体景观中水生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关系,充分发挥水体景观中生态活性的重要作用。不论水生动植物还是微生物,可以有效确保水质清澈。

1.4可持续原则

在公共建筑空间的水体景观设计中,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通过循环用水设计,使得喷泉、水池、瀑布、壁流等得到水体景观的水进行循环利用。同时,还要巧妙地利用自然降雨、中雨的合理利用,通过水体景观设计,强化人们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2公共建筑空间中水体景观的主要运用形式

2.1静态水体景观

月华之下,静水如镜。静态的水体景观给人一种安然、宁静、祥和的气氛,非常适合人们独处、静思。静态水体景观将周围建筑物、植物等倒映期间,如建筑空间之画,微风轻拂,波光粼粼,荡起圈圈涟漪,与公共建筑中涌动的人潮、嘈杂的人声、匆匆的脚步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是闹中取静的绝妙之处。从静态水体景观来看,可以分为规则式和自然式两种。一是规则式静态水体景观。水体景观应该与整个建筑的风格相符合,因此,规则式水体景观一般多运用于比较规则的公共建筑中。规则式静态水体的规则外形,可以给人温文尔雅、整齐均匀和规则严肃的感觉。这种水体景观要求建筑材料及色彩必须与整体建筑环境相协调。二是自然式静态水体景观。从自然角度入手,创设出各种具有自然形态的山水景观。这种自然式静态水体用植物和柔和水岸曲线搭配,可以营造出自然之美,使用沼泽植物来模糊水体四周外形边界轮廓。将大块岩石和卵石放置在浅水区域或水边,通过水体自由曲线与岸边驳石的配合,形成了虚虚实实、高低错落的景观。在进行水面处理上,要注重聚分结合,大面积的静水面比较辽阔,产生水气弥漫的感觉,而应曲折的水形来解决其空洞松散的缺陷。小面积的静态水体景观则清新小巧,能够以小见大,让方寸之处方显天地之大的美感。针对静态水体景观中水体流动性较差的问题,必须切实保持水体具有足够的清洁度。

2.2动态水体景观

动态之水是活泼灵动的,也是变化多端的,并有一定的声响。从公共建筑空间中的水体景观来看,动态水体景观的运用更多。在室内动态水体景观中,主要有喷泉、水帘、水幕、壁泉、涌流、管流、叠水等形式,这些丰富多彩的动态水体景观形式,使公共建筑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具有魅力。一是喷泉设计。在动态水体景观中,喷泉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水体主要从喷泉的泉口喷射出来,具有很强的可控性和方向感。通过对水流压力、泉口形态及喷射方向的控制,就能出现各种喷泉。在公共建筑空间进行喷泉设置时,必须坚持突出主题,以确保喷泉形式与整体环境相协调。要根据公共建筑的实际来考虑喷泉的形状,如对于娱乐场所、旅馆、饭店、宾馆、展览会场等公共建筑,应该选择以方形和圆形等比较规则形状的水池,水量宜大,水感宜强,要讲究变化的喷水姿态和颜色。例如可以应用程序和电子技术来有效控制喷泉,可以将喷泉分为直线喷泉、抖线喷泉、花样喷泉、变化的喷泉,如香港沙田新城市广场的音乐喷泉,呈椭圆形、面积小,设置在商场中心的底层大厅,顾客在购物的同时还能欣赏水景。二是涌泉设计。涌泉是自然界中最为常见的自然水体,其泉口较小,被植物和山石覆盖。因为涌泉不要较大的水压和建筑空间,可以与周围景物形成自然协调景观,涌泉的跳动如活泼的孩子,给人一种自然烂漫的感觉。如北京崇光SoGo的室内涌泉,从方形水池中溢出来,形成较强的向上推动力,从而使石球体不断转动起来。转动的球体可以让我们感受的球体的存在,这种自然含蓄的方式,形成涌泉水景的独特风格。三是瀑布设计。人们比较亲近自然,对于仿自然的水体景观比较感兴趣。通过山石、植物和瀑布的相互搭配,可以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惊喜之感。在宾馆、酒店等公共建筑内部,可以设置瀑布,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不同的落水。如广州白天鹅宾馆大厅内“故乡水”的瀑布景观,通过“线状”瀑布造成飘然欲动的感觉,给人以赤子回家的感觉。瀑布落水浪花四溅,所以需要修建落水池,并在水池里放入小鱼以供观赏,种植水生植物,从而形成彩色立体画。

3结束语

公共建筑景观设计篇3

【关键词】办公建筑开放空间无锡透平叶片厂有机融合

一,引文

工业时代,大规模生产经营为获取利润,要求人们集中起来,在机器的帮助下进行批量生产。“集中”、“大规模”不仅是工业生产,也是办公模式的特征。当时的公司文化建立在机械生产哲学上,办公室为管理层提供了一个可以集中监控的场地。而在新经济时代下,公司文化发生很大的转变,专业服务和对外联系成为重要的经济活动,工作管理模式也从监视型、观察型转为成果检验型。市场竞争力必定鼓励更高效的空间利用和高品质的工作环境。这也要求我们不仅仅客观地压缩实体空间的建造量,更重要的是要创建适宜的工作场所。

二,园林式公共开放空间的营造策略

1,城市――区域――建筑

模式因场所而变,因文化而变,因时代而变。它们都是人为的,都是依赖于文化,始终组成了建筑和城市的实体物质。模式这种变化的多样化特点注定模式的研究是一项不断发展的变化过程,它促使模式语言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以适应不同时期人们对绿色办公建筑的需求。在本设计中,设计师首先要充分认知场地周边建筑及环境的特点,从这些环境条件出发来进行设计,建筑的群体布局便不是自我表现的产物,而是在对周边城市环境的细致分析之后,从如何优化区域环境整体的质量这个命题出发而自然得到的一个结果。

2,与周围城市空间环境的有机融合

办公组织结构以及生态问题密切相关,建筑技术的发展决定构造与环境,自然采光和办公组织结构决定了空间设计:隔离或开放在以非正式沟通方式为主的现代办公理念中,办公大楼转变为城市公共办公景观,部分公共景观和私人区景观设计。城市设计的定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知名企业的形象定位为本项目带来如下设计难点:大型企业办公楼的形象标志性;城市设计提出的公共开放空间的要求;企业提出的提升办公品质的要求。因此本设计的总体构思遵循“新概念空间建筑和园林式办公场所”的设计原则,在有限的用地范围内通过多种空间、景观和建筑设计手法的融合、穿插与互为影响,营造了专属于透平叶片厂基地总体设计的“新概念场所”精神,这座建筑与众不同,“新概念场所”的建筑空间也揭示着新思维、新理念、新技术和新工艺对工厂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创作实践

无锡透平叶片有限公司百万等级核电特大叶片制造基地及航空锻件项目技术改造项目(简称无锡叶片)厂址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惠山经济开发区内,西邻惠山大道,北接北环路,南临规划道路,东与白屈港水道相邻,新征土地为园区工业规划用地。厂区周围各类工程管线配套较为齐全(主要包括:供水、排水、雨水、供电、通信等),厂址三面临路,一方接水,且西侧惠山大道为园区主干道,外部交通非常便利,建厂条件良好。

拟建综合楼位于厂区用地的西南角,东临航空锻件深加工厂房(预留),北临叶片生产厂房,南临厂区主入口,西南为主朝向布置,以利于最多的功能房间可得到良好日照,同时也为厂区主要城市景观朝向。车位集中设置在综合楼用地周围和地下。同时在面向厂区规划主入口处留出大面积绿化用地作为入口景观区。综合楼的建筑设计使用功能出发,利用基地东西方向较长的延展面,使建筑面对规划路充分展示,同时也为惠山路提供了最好的景观视角。建筑体量和厚度的控制与内院的设置一并作用,使内部房间达到最优的空间景观效果和自然采光通风。

1,功能组织

一层功能区大体分两个区,一层主入口部分和其东侧部分为对外功能区,西侧为内部办公区。对外功能区包括通高两层的入口大厅、展廊、展示厅、视频室、会见厅、外宾接待厅及相应的辅助功能区。内部办公区主要包括会议室、财务室、领导办公、制造计划部、采购部、技术中心、配套机房、质量管理部、保密室、监控保卫室、市场销售部和辅助功能房间。

二层功能区同样可分两个区,建筑东侧端部区域为公共区、其余部分为办公区。公共区域包括活动室、会议室、视频会议室、会见厅和接待室。办公区包括中小型会议室、领导办公、财务部、采购部、计划部、统计部、技术中心、质量管理部、保密室和市场销售部,还有相应的机房和辅助房间。

三层功能区较复合,建筑东端为大会议室,西端为图书室和档案室,中部包括了行政办公、领导办公、中小会议室、党群部、信息办、人力资源部、发展部、财务部和审计部,还有相应的机房和辅助房间。

各房间沿建筑相态合理布置,通过建筑的内部环廊和空中连廊紧密相连。

2,交通流线

结合功能分区和人员分流原则,确保使用方便,避免人流交叉,在主题的北部南部设有三个办公出入口,主楼垂直交通分别位于平面四个角部,满足各个方向的疏散要求。入口门厅处为主要交通核心。设置两部电梯和一部疏散楼梯。

3,立面设计

建筑立面设计简洁美观,色彩沉稳大方,格调素雅,有文化气息。立面整体突显一种力度感,力求以一种雕塑感的设计手法突显建筑的现代气息。同时利用局部的退进和窗子的韵律变化,丰富建筑立面,使建筑在不失大气的同时又具有趣味感。建筑简洁无多余构件,造型简洁明快,具有强烈的动感效果。

建筑上部墙面采用深灰色金属涂料,下部采用浅灰色干挂石材,几种材料肌理及色彩的变化体现高雅而有节制的现代风格。

建筑入口突出的整体体量,突显了入口的大气感,突出的体量又与内部空间相穿插,使建筑空间与立面有机融合,让人进入后更感建筑的独特魅力所在。

建筑内部以明框玻璃为主,符合内部空间明快宜人的空间要求,内部独立的彩色体量,也是建筑给人留下过目不忘感受的特色之处。

4,景观与建筑的有机融合

建筑体量的特意性,建筑超长的形态和完整的体量保证了相对于城市的完整而大气的立面效果。建筑整体体量与周围厂房相适宜,使整体厂区建筑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避免了以往厂区建筑的风格迥异,体量不协调的问题。“由外向内”地对办公建筑的自身进行调整,使其对现有建筑的关系进行整合弥合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缝隙,优化建筑所处区域内的城市空间,使之呈现出一种整体性,强调特异性的建筑体量与周围环境的完美融合。

公共建筑景观设计篇4

关键词:景观;生态;公共厕所

abstract:publictoiletsinmoderncivilizationinadditiontoitsbasicusefunctions,butalsoinurbanlandscapeandfeaturessuchaslocalcultureplaysaroleofit.astheworldtoiletsummitandotherinternationalconferenceopened,thepeopletoknowthetoiletalsograduallyimproved.thispapermainlydiscussesthemoderncityandlandscapegreenspacedesignandpublictoiletsinthepublictoiletsthefuturetrendofdevelopment.

Keywords:landscape;ecological;publictoilet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景观小品与公厕

景观小品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相对于景观规划而言,景观小品指是区域中的小环境设计。内容涉及到景观构成的全部,包括小环境中的功能建筑、环境设施、花草树木、地域文化等。可以说,景观小品是城市环境规划的局部构成。而公厕位于城市环境中,属于城市公共设施,也是景观小品中的功能建筑,它在满足市民基本功能要求的同时,也和环境中的其它事物组合成景观小品,成为展示区域信息的一个实体,从多个角度反映当地的人文面貌,即公厕是展示城市文明的一个窗口。

2、厕所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厕所的发展史,折射着人类的进步与文明,标志着人的生活观念和环境意识的变革和进步。近年来由于世界厕所峰会(wto)等国际性会议的召开,公共厕所的问题已经从一个难以启齿的话题逐渐发展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对象。人类的聚居、城市的产生和社会的进化,厕所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是人类日常生活的必备设施,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

3、公厕的类型

城市公厕分类,可从建筑形式、建筑结构、建筑等级、空间特征、冲洗方式、管理方式、投资渠道等不同方法进行分类。就按建筑形式分类而言,城市公厕可分为独立式、附建式、移动式三种类型。

独立式公厕由于与其它建筑无直接的关联,因此,常常可以结合其周边的建筑环境,和设置地点的文化环境,设计成具有鲜明个性的建筑小品,丰富公厕设置地点的建筑环境和文化内涵,成为与城市市容相和谐的一个建筑音符。独立式公厕在管理作业方面如抽吸化粪池粪便等,相对比较方便,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适合建设于城市广场、城市绿地、城市主要干道、城市旅游景点附近等地点。

附建式公厕是指公厕的建筑结构与其它主建筑物结构同属于一个整体,公厕建筑只是附属于主体建筑而建设的一部分。公厕可以与主体建筑分门出入,与主体建筑使用人员的出入互不相干,如公厕附属于居民住宅楼底层,公厕入口与居民楼入口相分离。也可以与主体建筑同一门进出,如公厕附建于商场、酒店建筑等,则可通过主体建筑的门厅、通道等,组织人流进入公厕,为公众提供方便服务。

移动式公厕,是指公厕建筑可以重复且较为方便地整体移动到需要设置的地点,为公众提供如厕服务的设施。由于一些地点受地形条件等限制,又没有商场等建筑可以附建公厕,公众如厕问题一直得不到很好解决,迫切需要占地面积较小、机动性较强的公厕为公众提供服务。一些大型的室外文娱活动、体育赛事正显增加趋势,这些活动短时间内人流大量集中,过后又恢复如常,也亟需能应付时段性需求的公厕设施。移动式公厕占地面积小,一般为5-10平方左右,机动性较强,可以重复使用,较少了因拆迁而造成浪费现象发生,非常适合受地形条件限制和时段需求场所使用。

4、公厕设计的特征

4.1.人性化空间设计

从男女生理特点出发,因男性和女性在使用厕所的时间上有所不同。所以在设计公厕时,首先要考虑是两者的空间大小,即蹲位的数量。以前外出游玩时,在景区、高速公路服务站、商场等地方经常可以看到男厕所空空,而女厕所却排起着“长龙”。经过长时间的考证,公厕的男女蹲位比例在1:1.5~2是比较符合现在人们的使用习惯的。

考虑到老、弱、病、残、孕妇等特殊人群的使用要求。出现了“第三类”厕所,如无障碍专用厕所,里面设置有辅助残疾人使用马桶和洗手盆的扶手,挂钩等;母婴室,里面有设置给婴儿换尿布的操作台等。日本还发明了一种超智能厕所,里面装有电子秤和各种医疗检验设备,短短的几分钟内,可以对你进行一次体检,可为在人性设计上的另类之作了。

随着生活水平日益的提高,公厕人性化的设计,更体现在人们使用公厕时的感受。包括室外指示牌、地面材料、无障碍坡道、室内外墙面的颜色及触感、门把手、座便器或蹲位尺度、水龙头的样式、水温、室内照明、室内高度与装饰等,把对人性的关爱具体到每一个细节。

4.2整体化景观设计

公厕属于城市景观的一部分,也是城市景观设施,设计中要考虑内外空间与环境景观样式的整体化。公厕在公共空间除了有使用功能外,还有造景的功能。从景观设计角度看,厕所位于某一小区域中,可以借助古典造园技术与传统文脉发生呼应,同样古典造园手法也已经被现代景观设计广泛吸纳,成为现代景观小品的重要构成手法,如石块的堆叠、梅、兰、竹、菊等植物的运用等,借助这些符号性元素,让厕所建筑小品成为局部景观的亮点,有统领小区域景色的功能,还可以借助主次对比来引导、暗示其功能作用。

例如深圳湾滨海公园,它东起滨海红树林生态公园,西至蛇口海上世界。长长的滨海栈道贯穿整个公园。深圳湾是具有海湾与河口的双重生态特征,咸淡水汇合,是淡水生物和海洋生物的混杂水域。这片水域还有大面积红树林和滩涂,构成了天然的湿地系统。在这个背景下,公园里景观建筑的设计就如同点缀其中宝石。而公厕又是景观建筑中必不可少的一类。从周边场地环境开始考虑,建筑的样式、材料、颜色,逐渐的确定下来。最后是和周边景观、植物的配合。通过一系列的设计,使之成为局部景观的亮点,统领周边景色。

我国古代遗留了大量古城、古建筑群,在发展旅游和解决当地居民生活问题时,需要完善古环境中的卫生设计。公厕建筑小品应该尊重当地建筑面原貌,以谦和的姿态把时代信息和地域文化融入其中,让厕所这一历史物体成为展示地方文化的小品性景观建筑。如北京、西安等地多次举办了古城里的公厕设计比赛,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古建筑小品与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

公共建筑景观设计篇5

【关键词】景观建筑学;发展;探析

1、景观建筑学的设计理念

景观建筑学是一个包括了很多学科的综合性的学科。景观建筑学提倡的是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通过景观建筑师的设计完美的集合在一起。将人与环境结合在一起,从而能够设计出一种天人相处融洽的关系,是景观建筑学主要的设计理念。并且,景观建筑师都是秉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来设计的。

1.1秉着尊重历史文化的发展,建筑师的设计理念要考虑在当地人文环境下的设计方式。譬如,我国的少数名族每个都有各自不同的风俗,也有各自不同的信仰,所以景观建筑师在对于少数名族人群的设计时就不得不考虑这些个问题了。人们对于日常居住的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在他们认为居住环境越好就代表该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就为高,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因此,景观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且在对于如何将环境和人们联系起来的方面,景观建筑学是目前唯一一个具有相关知识的学科。所以,随着人们对于环境,文化的越来越重视,景观建筑学的地位也越来越高。

1.2在设计建筑物的时候,不管是景观建筑学还是其他建筑学方面都会首先考虑该设计是否具有可持续的发展,是否符合生态学的观念。并且建筑师在设计的时候也都会保留原来地区所本来就存在的景物,同时设计师也将该地区原有的生态环境与其所做的设计进行统一化,以达到相互和谐的效果。最好的设计就是跟随自然的脚步,将自然与设计物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换句话说,将可持续发展进行到底,将本地的自然环境最大化的利用起来等一系类的方法都是设计师在进行景观建筑设计时候需要做到的事情。景观建筑学主要是以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的设计理念。其主要倡导的是用自然社会中原本就存在的事物,而不是单单凭借人工建造的事物来渲染建筑物。

不管是在景观建筑学还是在其他方面,多数都是倡导以人为本这个概念。就目前社会,人类是占有主导地位的。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主要是要考虑到人们对于这个设计的认可度和人们是否能感到舒适。有些设计尽管外观设计很美,灵感也十分的不错,但是如果违背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就算再好看的事物最后都无法在社会中立足。再者,如果一个美丽的事物将其放在了不属于它的地方,那么到头来,不管是那边的环境还是那边的人们都接受不了该事物的存在,最后其命运也不过是放置一旁或者被拆除。从上我们能够看出,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将生态与人文结合在一起,光有好的事物是不行的。要将好的设计和地方特色及地方景观结合起来,这样就算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了。

2、景观建筑学的发展

景观建筑学是一种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它不仅加强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联系,也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建筑本身的特性。

2.1景观建筑学在今后的发展中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十分的重大。如今,随着人类不断地过分开采和规划,自然环境已经支离破碎,自然的资源也都面临着耗尽的危险。因此,人类开始对资源的重复利用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重视,这就为景观建筑学指引了一条新道路。其中不乏有很多著名的设计师已经开始将这一理念运用到实际中去了。他们大胆创新的思维方式在现实生活中也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和反响。

2.2景观建筑学在各个地区的发展。每个地区都有每个地区的特色,每个地区的自身环境也都是有差别的。景观建筑学在每个地区中的发展主要是在保持原有地区特色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合理的进行相应的开发工作。以达到该地区在自然及生态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条件下,该地区的经济能够得到提升。同样,这样的旧址改造的例子也有很多,并且成功的例子也有很多。而且多数的设计师都是利用该旧址所能够创造的利益,将其改造成更加符合当代社会的一个建筑,也能为社会创造美好的景观。

2.3景观建筑学对人们居住区的影响。其实在景观建筑学的理念下追求的是中人与自然朴实无华的相互协调的一种理念。但是,当今社会人们过于追求外在给人的一种奢华的感觉,却忽略了景观建筑学真正的含义。这种被扭曲的景观建筑学带给人们的不再是一种温馨,舒适的感觉,而是一种人类社会心理的阴暗面。因此,在我国居民区成功建造并且完美的例子并没有很多。但是,在国外这种例子却比比皆是,其中“水景住宅”这一成功的小区完美的诠释了化废为宝的理念。其将设计师所要体现的观念都很好的展现出来了,将古树,人们与建筑很好的融合在一起,给人们一种温馨的感觉。

2.4景观建筑学在城市公共建筑中的发展。一个城市的公共建筑可以体现出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因此,我国在对于城市公共建筑的建设上具有严格的要求。城市公共建筑要求全方位的联系,不管是在人文,城市绿化以及交通方面。一个良好的城市公共建筑能够让人们对于该城市的印象深刻。

2.5景观建筑学在垂直景观中的发展。目前,一些大城市的人口不断增加,原有建筑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垂直城市设计这一理念就被提出来了。因此,更多的摩天大楼被建造出来了,而且到目前为止,高层建筑在城市中到处都是。而且对于高层建筑的设计更是五花八门。这些设计都对景观建筑学的以后发展趋势奠定了基础。

3、总结

目前,景观建筑学拥有一个快速发展趋势,对于人才的渴求也越来越明显。但是其中也不乏有很多外表美观但是缺乏实质性东西的设计。因此,我们能够看出,景观经济学不光光是美丽的化身,它是要在美的基础上给予实质上的肯定。那些缺乏实质的设计也让我们明白了现今景观建筑学真正价值的缺少。景观建筑设计师应该将这一学科的灵魂,即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辉煌.小议当代景观建筑学的设计之路[J].山西建筑,2010,1,20(03).

[2]季岚.景观建筑学发展趋势的思考[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8,5,28(05).

[3]刘滨谊.走进当代景观建筑学[J].时代建筑,1997,9,18(03).

[4]孙丽平.浅谈景观建筑学[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1,30(132).

公共建筑景观设计篇6

【关键词】景观行政中心开放性

1.行政中心建筑变化历程

1.1.我国行政办公建筑演变

古往今来,行政办公建筑是建筑中延续性最久的类型之一,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建筑类型之一。行政办公建筑是政治权力机构与建筑的结合体,时代赋予其不同于普通建筑的政治意义,也使其得到更多地关注。改革开放后,我国行政办公建筑的建设进入一个新的时期,随之而来的是“行政新区”的开发与建设。行政办公建筑在城市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应该承担的精神和情感的任务也愈发重要。因此行政中心办公区被称为城市“跳动的心脏”,在城市结构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

1.2.行政机构改革深化,政治观念的变革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行政机构改革是构建政治文明以及政治体制改革中一个重要环节。中国行政改革的方向就是由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正当性,优化公共服务的质量,改革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政府的职能和机构逐渐从“权力型政府”向“服务性政府”转变,民主与开放日益成为中国社会进步的两大社会主流。

行政办公建筑及景观被注入了“经济、务实、高效、廉明”的时代功能要求,同时也被赋予了“城市象征”以及“城市文化载体”的精神要求。公共环境的人气和公共活动的容纳度直接体现城市民主的包容能力。富有生机活力,尺度宜人,富有亲和力,和谐感的行政办公建筑公共环境,成为城市表达民主文明的重要城市语言。

2.现有行政中心景观设计部分问题

2.1.城市规划设计

我国大部分行政广场位于行政建筑南向主入口,大尺度布景式的简单陈设,缺乏人流组织,缺乏各种公共服务设施及休闲项目,又有些地方为了方便管理,采取禁止市民进入市政广场的做法。因此,行政广场只是一种权力象征空间,没有发挥它“城市客厅”作用。

2.2.行政中心景观规划与设计

2.2.1缺乏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营造

自然生态环境是城市环境的重要构成因素。中国现阶段大规模的建设,尤其行政新区的规划和建设,挖山填湖,浪费人力物力,只追求人工环境的塑造,对原始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

2.2.2缺乏人文关怀和地域文化内涵

景观环境设计首先要考虑使用的人,考虑到人的尺度、体量,对人本身以及对文化的尊重。超大尺度的城市广场的功能和合理使用,健康人和残疾人的不同需求等问题都关系到我们的城市设计是否具备人性化的特点。但是,在中国当代行政办公景观设计中,很少人考虑到这些实际问题,也很少人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城市公共环境建设有很多遗弃了我们传统文化的精华,盲目追寻欧美的形式主义设计而忽视人们的行为要求。庄严稳重的政府形象成为所有行政办公建筑追求的目标,对称式构图成为达成它的唯一手法,雷同的建筑语言无视真正的民主诉求,无视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2.2.3缺乏民主特征的表达

现阶段行政中心建筑与环境通过强烈的轴线、对称关系、大尺度的空间组合,暗合了权力美学,缺乏亲和力。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体制的改革,政府逐渐从“权力型政府”转变为“服务性政府”,尤其公共环境更应该增强其开放性和亲和力,更多体现出“文化载体,城市象征”的精神意义。

2.2.4公共环境功能空间单一,没有人气

在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很多城市曾经出现为了一味追求行政建筑的庄严、肃穆,而在行政大楼前设计出大而空的广场的做法。结果就是,大型集会的空间是够用了,但是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节点,作为市民活动的中心,失去了应有的亲和力与活力。因此,在行政广场的设计中,应该有意识的将其功能多样化,从而吸引各个年龄层次的市民,产生多种多样的活动,使广场真正成为富有魅力的城市公共环境空间。

3.行政中心景观设计理念

3.1.整体性与有机性

3.1.1.与城市整合

行政中心景观是城市总体环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应站在城市规划的高度考虑景观的设计,使“城市一建筑一环境一环境设施”整体架构协调统一,同时作好过渡和衔接。

3.1.2.与整个行政办公区的整合

作为行政办公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景观要符合整体设计的要求和思路,在造型、色彩、材质等方面做到和谐统一,保持自身的完整性与整体性,强调不同层面,不同区域环境设计的统一性,将各种环境层次合理组织好。

3.1.3.自身系统结构的整体性

行政中心景观内部结构在功能、空间、实体活动与生态环境等各方面保持着动态平衡,各种要素相互作用,要素间依据不同的结构方式形成不同的秩序,表现出不同性质的环境特征,优秀的景观设计需要有机地将自然、建筑、空间、园林、交通、文化和活动融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环境。

3.2.公共性与开放性

3.2.1.设计过程的开放性和公共参与性

当代行政中心景观历经社会和政治、经济环境的转变和行政价值观的变革,强调公众的参与性,行政办公建筑本身和公众活动同等重要,互为主体,形成双向互动的关系。景观是具有社会性的,而社会是人们之间的关系形成的,在同一个环境空间中,只有各种人发挥积极的参与功能,才使交往有发生的可能性,以简单层次交流为起点,以随参与者的意愿发展到其他层次。

3.2.2.设计内容多元化与包容性

行政中心景观的多元化和包容性不仅仅体现在功能组成的复合化和空间行为的多样性方面,也意味着行政中心景观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整体环境中与城市其他功能的交融。

3.2.3.景观资源的共享性原则

景观承载着体现文明民主和人文关怀的重任,公共性是景观毋庸质疑的必然属性。然而由于政治需要,行政办公建筑往往自成系统,形成独立区域。另一方面,国内大部分行政中心景观尚未从纪念特征中成功转型,还不能创造出富有生机、尺度宜人,有亲和力、和谐感的城市景观,这也成为阻碍市民共享环境资源的一个因素。

3.3.生态性和地域性原则

3.3.1.生态性原则

体现生态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注重生态性设计以及注重景观设施生态性设计。景观的生态性设计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遵循生态规律。具体到行政中心景观来说,应从城市生态环境的整体出发,引入自然、再现自然,使人们在有限的空间中,体会到无限自然带来的自由和愉悦,为市民活动创造宜人的空间环境。而景观设施的生态性设计就是要充分考虑各种材料、结构、工艺、以及设施废弃后的处理等问题,做到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3.3.2.地域特色

行政中心景观的地域性设计应该在保留本地区文化精髓的前提下,充实和发展地域文化,用现代的建筑语言表达地方文化的神韵。地域特色有两种,其一是社会文化,其二是自然特色。社会文化首先应突出的是地方社会特色,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行政中心景观尤其广场建设应继承当地本身的优秀历史文脉,适应地方民俗文化,强调地方艺术特色,增强城市凝聚力和活动吸引力。行政中心景观还应突出地方自然环境特色。尽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艺术手法和材料,体现地方山水园林特色,多利用地形和原有的植物,创造富于地域特色的景观。

3.4.人性化原则

景观设计和人们的需求完美结合是设计中最为理想的境界。人们进入行政办公区尤其市政广场是为了休闲、运动和交流,因此行政中心景观氛围不仅要体现政府的严谨和理性,更要充满生活气息,富有人情味。从符合人的生理、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关注人的行为要求三个方面充分体现人性化原则。

3.5复合化设计原则

3.5.1功能复合化

功能的多样化使城市空间更具有活力,具有包容多种活动的可能性,兼具人群汇聚,商业、文化、交通等多种用途的城市景观,将更有吸引力。多种功能的混合不仅可以导致多种活动的产生以及多种社会阶层的混合,而且也为创作丰富、多样化的生活提供条件。

3.5.2景观空间复合化

作为一个行政中心景观设计,需要将各类景观空间从功能、美学等多角度进行综合整合,创造一个复合的景观空间。在一个成功的设计中需要将动、静、高、低、闭、合等多种形态及功能的空间有机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行政办公景观空间。

4.设计实例介绍----以崇明新城行政文化活动中心环境设计为例

4.1项目地理位置

崇明城桥新城,是上海十一个重点建设城镇之一,它将成为未来崇明县的文化行政办公的中心,是生态崇明的重要门户。

本项目位于崇明新城核心地区南北向中央景观水轴的东侧,横向与隔岸的崇明大剧院遥相呼应,纵向与河滨绿地、景观水轴相统一。东侧为城市主要干道江帆路,南侧隔城市主干道崇明大道,遥望老效河拓宽成的东湖,西侧紧临老效河拓宽而成的西湖,北侧为城市次干道翠竹路,隔路为由音乐厅、美术馆等建筑组成的文化办公建筑群。基地占地面积约22万平方,绿化面积约18.1万平方。

4.2设计理念

创造“绿色的和谐办公空间”,以和谐为本,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型办公氛围,为公众提供高品质的环境,同时创造一个庄重、民主、开放的文化行政中心的形象。体现赋城市以活力,还自然以生态的人文设计理念。

4.3设计目标

4.3.1生态崇明―――“水、绿”生态性城市环境的营造依据基地两面环水,南向新城公园的自然环境条件,确定空间主轴及结构骨架,改善生态景观品质,使建筑空间、水、绿化有机结合,体现崇明生态之城的城市定位。4.3.2文化崇明―――强调城市空间的营造与历史文化延续力求体现崇明传统与当代文化精神韵味,注重历史文化的延续,使历史文化得以提升。4.3.3活力崇明―――充满活力的城市形象的营造多元化的功能复合赋予城市以活力,城市公共领域开放空间与使用功能的有机结合使之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生活载体。4.3.4魅力崇明―――个性化城市空间形态意向的强化通过地标、节点、轴线、区域等城市意象要素的精心组织,塑造丰富生动、特色鲜明的城市整体空间景观序列,强化城市空间形态个性特征。

4.4总体布局与功能

总体采用了左右对称式布局。中轴景观区与基地南侧的新城公园入口形成对位关系,政府行政办公区位于中轴景观区西侧,公共事务区位于东侧。利用行政文化中心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将其与市民广场、新城公园共同形成新区综合中心,为城市增添了强大活力。

在功能上,体现了“集中、开放、和谐”的设计原则。以功能的集中提高工作效率,形式的集中有利于增强政府的核心形象,以开放的城市界面提升中心对外的辐射力。这不仅保证了城市肌理的延续,更体现了政府执政的透明性和公正性,增加了对民众的亲和力与凝聚力。通过礼仪广场――中轴景观区――东西两侧办公组团内院的起承转合,各部门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共同营造和谐氛围,增强凝聚力。

4.5空间布局

整个园区分为中轴景观区、行政办公景观区、公共事务景观区、滨水生态区

4.5.1中轴景观区

位于基地正中的中轴景观区连接南、北两大主入口,是西侧行政办公区与东侧公共事务区的过渡空间,南入口广场面宽与铺地与隔崇明大道相望的新城公园入口广场一致,两个入口广场与已经广场化铺装的崇明大道一起形成整体的、开放性的广场空间。与大面宽入口广场对位的双桥将双主干道自然、流畅的引入园区,内部营造一个个集聚交流、休憩及交通的多功能空间,倡导善意、亲近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绿色开放空间。

4.5.2行政办公景观区

位于基地西侧的行政办公区利用具有现代感的几何图形及直线的有机组合、极强序列感的水上景观灯柱及涌泉,充分体现政府机关庄重、大气、快速、高效率的办公氛围。大尺度的“镜池”寓意政府“明镜高悬,公正廉明”,建筑组团犹如平卧在水面之上,从姿态上融入了环境,简洁的形式是对周边建筑形式的一种回应,精致的工艺是对重要场所氛围的诠释。正对礼仪接待厅的迎宾林荫道跨镜池中心而过,空间尺度上与区域组团建筑呈现黄金分割比例,林荫道延伸到到河滨,以升旗台收尾。整体空间格调简约大气、庄重宁静,景观细节精致典雅。组团内笔直简练的步道,将县委、县政府、人大政协连接起来。内部庭院以乌桕、红枫、竹子、白砂、石雕为主体,营造静谧的幽篁深林,蕴涵远离俗尘、心净土净的禅意。

4.5.3公共事务景观区

公共事务区南广场布置了大面积的铺装与休闲设施,是汇集人气的场所,与行政办公区前广场形成鲜明的动静对比。会议中心南面以斜坡式极具雕塑感的草坪,在视觉上保持与建筑风格的协调性,同时强调俯视时立体美效果。会议中心南向通道与规划展示馆西侧通道交汇形成围合的可供休憩的林荫广场,广场南侧绿地中理性简练的条状灌木丛与精美的小绿地空间相依相伴,平行于主体建筑,大乔木、开花植物、色叶植物点缀其中,呈现四季分明的效果。在证照中心、会议中心、规划展示馆组团内部以便捷小尺度的交通流线、生态的密林塑造亲和的氛围、舒适怡人的空间感受。

4.5.4滨水生态区

东南侧滨水生态区通过多层次的植被、丰富的地形、多样的驳岸形式,最少化的小品、设施、铺装,大尺度丰富的植物景观空间来展现城市风貌,同时创造一个自然、生态、适合人活动的亲切空间,使之成为崇明大道风光带全线中极具魅力的一段。

4.6道路交通系统

车行:基地分别在北面设置两个出入口并在园区内部形成环形车道,通过环形车道分支的道路网辐射至各大楼,并形成了各自的入口空间,在有效缓解各大楼出入口对基地内部交通压力的同时,也强调了行政办公区、公共事务区之间的互不干扰。

人行:基地南侧为开放式入口广场,由双桥引入基地内,平时基本不考虑车辆通行,入口广场与南侧的崇明大道、新城公园连为一体。环绕整个基地的车道两侧布置人行道,与建筑组团内部的人行空间将各大楼自然而有效地联接在一起,在增加办公效率的同时体现了人文关怀。基地滨水及东侧林地空间设置了散步道,行人可自由穿行,充分体现现代行政文化中心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停车:集中停车场位于基地的北面,利用地形的高差和浓密的绿化带,减小车辆对景观和办公楼的影响。充分利用基地形状,在留出大量绿地的同时根据各楼出入口位置布局地面停车,缓解了大量集中停车带来的不便性和景观上的压力。

4.7种植设计

4.7.1绿化设计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乡土性植物及适地性植物的运用,适量选用长期驯化实验性的外来树种

2)考虑植被景观的后续演化;

3)建立区域环境特色树种

4)植物规格大小选择须从整体协调性考虑,强调植株完整形态,弱化干径大小。

4.7.2设计手法:1)“点”精致优美。根据活动空间及空间特性,在建筑组团南侧院落空间点植、孤植姿态优美的适地树种,如银杏、香樟、广玉兰等观赏树木,迎合空间特色,烘托气氛,加强景观的观赏性和参与性。

2)“线”系统有序。各组团间主要应用不同遮荫乔木以线性有序组织成景,同时还采用庭院的主调树种悬铃木向两侧及广场公园延伸使用,将各组团有机地联系起来。由此而形成线性绿色遮荫廊道,构成整个基地的空气走廊,形成了系统有序的组合空间。

3)“面”自然开阔。在基地北侧以生态风景林的手法,形成高中低组合的密闭林带;东侧种植防护景观绿带,形成宏伟高大的乔木群落,秋季形成壮观的“金色”景观;在西侧及南侧的河滨公园形成鲜明的疏林、树石、色叶树丛草地等视线开合的休闲观赏空间,使人们来到绿地里有投入自然怀抱、远离建筑的感受。

4.7.3植物品种选用:

背景林品种有女贞、水杉、加拿大杨、榔榆、重阳木、桂花篱、珊瑚树等;庭院绿化有合欢、红枫、金镶玉竹、罗汉松、木本绣球、红花酢浆草、金边阔叶麦冬等;行道树包括香樟、榉树、马褂木、悬铃木、广玉兰;特色花境包括杜鹃、红叶石楠、大吴风草、金娃娃萱草、粉花绣线菊、白花醉鱼草等;主题绿化有大香樟、榉树、白玉兰、紫玉兰、美国红枫、南天竺、紫叶美人蕉、八宝景天、黄金菊、细叶芒等;中轴绿化有朴树、垂丝海棠、桂花、红花美女樱等;滨河绿化包括湿地松、合欢、垂柳、墨西哥落羽杉、乌桕、樱花、黄馨、木芙蓉、大花溲疏、矮蒲苇、细叶芒、花叶蔓长春、香蒲、水葱、再力花、梭鱼草、千屈菜、花叶芦竹等;休闲景观有银杏、雪松、无患子、杨梅、北美枫香、刚竹、碧桃、花石榴、紫荆、紫薇、腊梅、青枫、结香、六月雪、粉花绣线菊、紫穗狼尾草、花叶玉簪等。

4.8生态景观技术

通过节能规划最大限度的降低能源消耗,充分体现了崇明生态之城的理念4.8.1生态技术

1)太阳能照明:应用于路灯、草坪灯,获得直观节能作用。2)低噪声沥青路面:采用了高粘度沥青原料铺设,路面可显著降低车行噪声。3)屋顶绿化:保护建筑顶部,延长屋顶建材使用寿命,保温隔热,节约能源。4)透水路面:利用透水混凝土等硬质景观道路可有效渗透雨水,减少路面积水。5)生态停车场:利用植草板、整形灌木、分支点较高的乔木,给停车提供绿荫,尽显绿色,充分体现出生态化和人性化。

4.8.2生态水环境系统

1)人工湿地:利用有一定长宽比和底面坡度的洼地上用土壤和填料(如砾石等)混合组成填料床,使污水在床体的填料缝隙中流动或在床体表面流动,并在床体表面种植具有性能好、成活率高,抗水性强,生长周期长,美观及具有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如芦苇,蒲草等)形成一个独特的动植物生态体系。

2)雨水利用系统:利用透水路面、屋顶蓄水等措施供雨水径流流过时下渗。超过渗透能力的雨水则进入。人工湿地,作为水景或继续下渗。

3)中水利用:选用优质排水(包括盥洗排水等)通过生物接触氧化法工艺及一级人工湿地水质进化技术处理后用于绿化浇灌、道路喷洒;经过二级人工湿地处理后用于人工湖补水等。

4)利用喷灌、微灌、低流量灌溉系统高效用水,减少浪费,合理利用水资源。

公共建筑景观设计篇7

关键词:城市发展建筑小品设计原则探讨

一、背景

1.城市美化发展的需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及人们对城市环境的高标准要求,一轮新的城市美化运动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而城市建筑小品作为现代城市的装饰品,在增添城市活力、展示城市风采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以线条、色彩、质地、造型的多变,与城市的建筑、街道、公园相映成趣,构成美的姿态、美的图画。

2.建筑小品的尴尬现状

在城市建设热潮的全面兴起之际,城市建筑小品在城市中的应用也遇到了极其尴尬的现状,主要表现在:

(1)建筑小品缺乏总体的规划和统筹考虑。

(2)单体设计呈现形式雷同、模式化的特征,缺乏特色。

(3)缺少细部处理和对人的心理、行为的研究。

(4)缺乏对地域文化的考虑,没有将规划设计融入到当地的文化底蕴中。综上所述,对城市建筑小品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提出城市建筑小品的分类及设计原则是十分必要且迫在眉睫的。

二、城市建筑小品的分类

建筑小品是供人们休息、装饰、照明、展示的小型建筑设施,一般没有内部空间,体量小巧,造型别致,富有特色,并讲究适得其所。从城市建筑小品的应用角度分析,可分为城市街区中的建筑小品、城市开放空间中的建筑小品、城市居住区中的建筑小品、城市园林中的建筑小品。

1.城市街区中的建筑小品

街区是城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强的线性公共空间,具有提供公共活动空间和设施以及交通通行功能,同时,还是人们对城市认知的重要景观元素的构成。因此,城市街区中的建筑小品主要由公共服务类和景观观赏类构成,公共服务类的建筑小品包括座椅、电话亭、垃圾桶等,应有简单的使用功能,能够满足人们休息、观赏、交流等需求;景观观赏类包括小雕塑、造景灯箱等,其具有的优美造型,使其自身就是视觉焦点,是景观的构图中心。

2.城市开放空间中的建筑小品

城市开放空间是提供市民交往、聚会、活动的空间,也是城市中相对宽敞、自由的聚散地。因此,城市开放空间中的建筑小品,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不仅应考虑满足一些基本的公共服务功能,同时还应满足人们多样化的行为需求,同时,应凸显建筑小品的个性特征,创造与开放空间主题相呼应的特色设计作品。

3.城市居住区中的建筑小品

居住区是城市社会生活的局部和缩影,它和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居住区中的建筑小品是居住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成为衡量一个居住区品质高低的重要方面。居住区内的建筑小品包含的范围很广,主要可分为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公共休息设施和公共管理设施。居住区内的建筑小品以其丰富多彩的功能,轻巧美观的造型,在住区环境中起着点缀空间、活跃景色、烘托气氛、加深意境的作用。

4.城市园林中的建筑小品

园林中的建筑小品一般是在园林工程中被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造型新颖别致、供人休闲和提供园林管理服务的设施。园林中的建筑小品应具有更强的艺术性和景观性,作为一种艺术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园林建筑小品在有限的空间内,经过独出心裁的提炼,成为赏心悦目、喜闻乐见的景观。

三、城市建筑小品的设计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城市建筑小品的核心价值就是以人为本的原则,它是为人们提供各种活动和服务的物质载体。例如,在普通座椅附近应留出可供停放轮椅的位置,这样就便于老人和残疾人与他人进行日常交流,从而进一步体现出城市建筑小品的共享性。

2.注重功能的原则

城市建筑小品主要具有使用和装饰两种功能,因此,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应结合不同的功能要求,体现出建筑小品的功能属性。保证其具有一定的艺术美,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例如,在园林景观中的亭台等,在设计中要表现一定的中国园林文化内涵,成为园林景观中的点睛之笔。

3.和谐统一的原则

城市建筑小品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城市之间是相互呼应,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建筑小品与城市环境的和谐统一也是其设计的重要原则。

(1)城市建筑小品的材料、色彩、造型等基本构成元素应与环境协调一致,例如,在公园等大型城市公共空间中,建筑小品应以体现生态性为设计出发点,多采用木质、原色等具有自然属性的材质和色彩。

(2)城市建筑小品在空间构成上应与城市环境相统一。应以一种构成元素为主导,连同从属元素,组成具有秩序性的景观序列,将个体的建筑小品纳入到整体系统中,通过导向、分隔、序列、轴点等设计手法,寻求与环境的相互联系,在与环境结合的同时,使环境品质得到升华。

(3)城市建筑小品应在艺术品质和文化内涵上与周围环境属性相统一。城市建筑小品的设计应根据所在城市、所在住区的地域内涵,在尊重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使建筑小品的气质、韵味以及表现意图与周围环境相统一,突出文化品位。

参考文献:

[1]陈宇英.城市绿化常用建筑小品简介[J].河南林业,2001(3):26-27.

[2]孟刚,李岚,李瑞冬,等.城市公园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5-13.

[3]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20-35.

公共建筑景观设计篇8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园区;景观设计;影响因素;设计要点

1.引言

高技术产业园区不但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城市空间环境景观营建方面也有着深远影响。它们大多依托大中城市设立,地处城市边缘,既依赖于城市完善的服务设施,又有较好的区域绿色环境,这里高技术人才集聚,智力密集型产业集中,创新能力强大,生态环境良好。[1]在规划建设上,高技术产业园区要求有便利的交通、良好的工作环境、优良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以及符合高技术发展的空间创造等。[2]基于此,它的景观设计必然有别于城市一般区域的景观设计。

2.高技术产业园区的景观设计影响因素

2.1所依托城市的本底特色

每个城市都有其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在城市长期发展实践中形成的城市格局与肌理、建筑形式和风格,加上当地居民的素质、所从事的各项活动以及城市的社会经济水平构成了一个城市的景观设计本底特色,决定了景观设计的地域性特点,这是景观特色形成的重要手段和方法。[3]城市高科技产业园区的景观设计必须兼顾城市本身,与所依托城市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空间结构、城市定位、社会经济、未来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2.2园区总体定位与功能布局

不同的高技术产业园区具有不同的定位和经济实力,在创新能力、文化氛围、建筑风格等方面都存在不同,这些基调对园区景观设计的影响是巨大的。园区的景观设计必须以其总体定位为出发点,对文化基质和经济基础加以分析,从而处理物质环境和进行空间与景观设计。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一般由生产、研发、教育、居住以及公共服务等五大功能构成,各功能要素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呈现功能混合布局的特点,使功能组合达到有机、自然、高效的最优组合状态。园区景观设计要考虑功能分区来进行具体布置,使其既要各具特色,又多样统一,布置丰富多彩。[4]

2.3居住工作者的特点

高技术产业是研发投入高,研发人员比重大的产业,年轻、受过高等教育的技术人员构成了从业人员的主体。这些从业人员面临着不断创新、保持竞争、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这样的工作特点对具体的环境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景观环境要有助于缓解从业人员疲劳和压力,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生活的质量。[5]要吸引和留住高技术人才并使之愉快的生活、工作,除了具备现代化的办公条件、便捷的信息交流、奋发创新的工作氛围、适于居住的生活氛围外,营造良好的园区景观,创造自然、生态、宜人的整体环境也是重要条件。

2.4园区不同功能空间的特点

生产空间以厂房为主,造型相似、形式单调,室外空间组织简单,久而久之会使工作者容易疲劳,影响工作效率。因此,应增加活跃元素,丰富建筑形式、变化建筑色彩、美化室外环境,产生刺激,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研发工作枯燥而艰苦,需要有优美、宜人的环境来缓解压力,松弛神经,激发创造力。办公空间是从事创造性工作的场所,对于自主和交流的要求都很高,在进行空间环境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交流与协作。居住空间则应多样化,注重多层次、趣味性等特点,增强归属感、识别性,提供高档次、高质量的休闲娱乐空间,以满足高学历、高收入的年轻人对居住环境舒适、宜人且能够展现个性的要求。[2]

3.高技术产业园区的景观设计要点

3.1因地制宜、保护生态

作为高技术活动承载体的高技术产业园区应亲和山水,在景观设计中应遵循自然式、乡土化、保护性的原则,借助当地自然环境,突出地方特色。要将园林景观建设与当地景观基底相结合,最大限度保持原生植物群落、维持原生地形,充分利用既有自然地形创造出丰富多变的空间形象。要多了解园区文化,挖掘出园区文化特色,将景观建设与弘扬园区文化、彰显园区现代文明相结合,把高技术产业园区真正建设成体现差异,体现特色,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园区。

3.2合理的园区布局结构

园区总体布局应力求做到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相统一,有效地保护好自然山水、生态环境,在产业功能布局中,突出体现人本精神,方便高效为先。[1]由于高技术产业一般无污染,并且其从业者的工作生活又有多层次的需要,使得生产生活混合布局成为可能,呈现出功能混合的特性,形成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有机体,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空间连续性,形成动态平衡的城市空间体系,进而塑造出协调有序、多样丰富的城市景观。

3.3网络化的园区绿地系统

绿地系统规划需要综合考虑与自然环境的结合,与整体绿化空间的衔接,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化系统。一方面结合园区范围内较大的河湖水系、山体坡地集中布置成片的“面”状绿地,保护自然环境,提升园区形象;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小游园、边角地、庭院,以及道路、市政设施走廊绿化,形成“点、线”状绿地,丰富城市环境景观。绿化环境设计中,尽可能地维持原生地形,力求做到富有文化内涵、人工与自然相结合,乔木、灌木、花卉、草坪相结合,不同季相、不同花期的植物相结合,追求立体式园林,实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

3.4优美的道路交通环境

园区道路联接建筑群及景观节点,成为整个园区形态环境的骨架,是构成园区整体形象的主要因素。[6]园区道路设计除了满足行人行车安全畅通、地下管线布局、消防、避灾等要求外,还应着力创造特征明显,环境优美的道路交通景观。在路网规划上,推行“细而密”的路网体系,缩小道路宽度、提高路网密度,建立分级系统,形成安全、快捷、舒适的交通环境。在道路线型方面,直线与曲线结合使用,既容易与标志建筑形成对景,又利于道路沿线形成变化的景观。园区内还应形成完善的步行系统,与绿地系统相互融合,与商业设施和主要建筑的公共空间相贯通,建立起各个建筑间及建筑与绿地、广场之间的联系。在步行道设计上,可结合不同地段的主题功能与标志建筑,确定不同的母题,沿街建筑、开敞空间、绿化、硬地、小品等被整合在一个完整的母题内,形成特色鲜明、丰富多样的步道景观。

3.5良好的公共空间环境

公共空间作为园区景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设旨在创造一个供园区人员交流、休憩的场所,一个展示园区形象的舞台,其品质的提高对整体空间环境质量的提升和形象的改善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公共空间环境景观设计中,一是要体现时代感和地域性:在景观创作元素、素材、表现风格、造型、技法、材料等方面要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品位,并对特定地域及其文化给予足够关注,体现地方特征,展示地域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二是要强调亲和力与和谐性:从立意、尺度、要素、材料、色彩等方面强调公共空间的亲和力,注重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强调景观要素与环境的和谐性,创造一种和谐完美的人文环境;三是要体现公共空间景观形式的多样性,运用建筑、雕塑、绘画、地景、影像、LeD、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创造丰富多样的公共空间环境。

3.6丰富的建筑空间形态

建筑空间形态是城市景观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建筑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高技术产业园区的“硬件”环境。[2]建筑空间形态的塑造,要从建筑体量、建筑形式、群体组合等方面综合考虑。在建筑体量方面,要考虑建筑高度和面宽对开敞空间尺度感的影响,并合理组织建筑群体的高度关系,提供错落有致的天际轮廓线,创造良好视觉效果。在建筑形式和风格方面,应体现现代、简洁、高技术的时代特征,并承载起文化传承的使命,表现出一定的地域特征。在群体组合方面,通过灵活的组合形式构成有层次、有节奏的空间序列,形成各具特色的场所环境。具体来说,富有特色的大型公共建筑其本身就是一处现代景观,应从园区整体形象考虑,通过优美的建筑造型、高技派的建筑风格、高品质的建筑环境,打造地标建筑,提升园区吸引力;工业厂房应从厂房群体布局、工艺流程等方面考虑,并精心设计绿化、创作有特色的造型、配置不同的色彩,提升员工舒适度;居住建筑应注重社区环境的塑造、空间的识别性的树立,同时精心设计居住区内的绿化环境、人们的交往场所等。

3.7富有个性的色彩系统

城市色彩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因素,在某种情况下,它比空间实体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和营造景观特色。高技术产业园区色彩体系的建立首先应与城市文化、地方文化相融合,进而塑造富有个性的色彩环境。应避免出现工业区色调过冷或者商业区过于热烈等偏差过大的现象,避免杂乱无章的园区色彩造成视觉负担,甚至成为色彩污染。具体而言,在商业区使用倾向于醒目鲜艳、富于刺激的色彩,以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目的;娱乐空间倾向于活泼、鲜明、富于朝气并能调动乐观情绪的色彩;商务办公区倾向于含蓄的色彩;居住区倾向于温暖、明亮、柔和的色彩;工业区倾向于平和色彩,但应考虑适当采用亮色以活跃气氛等。[2]

3.8精致的环境小品设施

城市环境小品设施的主要功能是美化城市环境、陶冶情操、增加空间的艺术水平,“点缀”城市环境景观。[7]在高技术产业园区中,环境小品设施的设计更能体现环境品质,彰显园区特色。[2]在城市环境小品设施的设计中,要综合考虑它们的比例尺度、色彩、主次关系以及形象的连续性,形成系统,在变化中求得统一。可以将小品设施的多种实用功能复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多种可能方式。还可将园区、企业的一些有特色内容,如历史元素、特色产品、卓越人物、精神象征等抽象为小品,既反映了历史文化特色,又展示了园区和企业形象,既增强开发区凝聚力,又提升了员工自豪感和归属感。

4.结论

高技术产业园受所托城市本底特色、园区定位、居住工作者、不同功能空间的影响,景观设计有别于城市一般区域的景观设计,在设计中应注意因地制宜,通过合理的园区布局结构、网络化的绿地系统、优美的道路交通环境、良好的公共空间环境、丰富的建筑空间形态、个性的色彩系统、精致的环境小品设施等要点来提高园区环境景观水平,提升园区整体形象。

参考文献:

[1]叶岱夫,杨志英.论高科技产业园区的园林景观设计[J].武汉科技学报,2005(2):18-20.

[2]娄延辉.大城市边缘型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城市设计初探一以西安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段汉明.城市美学与景观设计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56-260.

公共建筑景观设计篇9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传统文化

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为了更好地完善城市功能,优化空间环境以及营造城市特色,同时,也能有效节约空间资源、拓展城市空间、营造城市氛围。目前,很多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都结合了传统的地方文化特色,使得这些公共空间起到了宣传城市和美化城市的作用。城市轨道交通实际上起源于发达国家,由于人口的膨胀和车辆的增加,使得交通日益堵塞,轨道交通有效改善了公共交通,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西方发达国家,例如,英国、德国都在城市轨道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方面做过很多研究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德国学者劳赫•于尔根(RauchJUrgen)的《轨道交通站建筑环境设计》一书,详细论述了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发展历程、建设方法,并且归纳总结了这些建筑设计的优缺点,为其它国家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

1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

对于轨道交通公共空间而言,建筑空间的类型和功能十分重要,要综合考虑建筑设计,解决大量人流通过和疏散的问题,同时,还要考虑地下空间的综合功能,比如,商业、娱乐及其它附属功能。

1.1不同空间的环境艺术设计

最主要的是要考虑环境设计因素,增加公共空间的美感,提高建筑设计的魅力。公共空间的环境艺术设计可以从建筑功能入手,例如,商业空间的环境设计艺术就是为了增加商业需求,为人们消费提供便利,同时,优化地块的利用率,提升空间环境的品质和美感,为城市公共空间增添魅力。其次,休闲娱乐空间的环境设计较为复杂,要充分考虑广场、游艺厅及影剧院的外部装饰设计,既要具有时代感,还要融入传统文化艺术,体现城市的文化特色。一些会展空间是体现传统文化的最佳空间,不仅具有社会影响力,还能增强区域文化感和城市的文化地标感。就交通空间而言,轨道交通的出入口、走廊、过道墙面、地面及屋顶,设计一些具有传统文化的图案、广告及海报等,使得这些公共空间更具有现代和传统文化之间的交融感。

1.2软质景观设计艺术

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软质景观包括水景和绿植。绿色植物的造型风格、种植方式、植物品种选择以及水景的设计等。我国的山水园林世界上独一无二,对自然的崇尚和对植物的喜爱,使得人们在城市化进程中可以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体会植物景观带给人们的无限遐想和空间美感。我国传统的植物景观设计一直是和环境艺术相结合,简洁明了的艺术风格,通过植物的造型及空间感传达语言,让观赏者感受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环境艺术的魅力。

1.3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人们的生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环境设计不仅要讲究美感,在结合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还要讲究以人为本的设计,使人们在路途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装饰中融入传统元素,以现代化的设计形式呈现出来,可以采用中国传统的各色刺绣、雕刻、镂空、纹样及印染艺术,色彩方面也选择了大红、褐黄或者纯黑等传统色彩。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传统装饰文化元素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而且加入了现代元素,使得公共空间的环境雅致大气,现代而又古典。另外,轨道交通公共空间中设计一些植物景观,可以增加空间的自然艺术感和美感,让人们不仅享受到植物景观的美观,还能享受到植物景观背后所蕴含的语言艺术和文化之感。目前,很多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环境艺术设计,从植物景观,尤其是从造型和形式的表现力来看,普遍借鉴了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加上现代化元素的融入,呈现了多元化和自由化的发展趋势。

2结语

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不仅是为了空间的利用和美感的增加,同时也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满足人们交往与使用的心理与行为需求。因此,在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可以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享受路途中的环境设计艺术。

参考文献

1[日]黑川纪章.新共生思想[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童林旭.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李兆友.轨道交通与城市[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9

4许懋彦.城市再开发中城市综合体与车站枢纽一体化开发的实践[J].建筑创作,2013(Z6)

公共建筑景观设计篇10

 

一、项目概述1、区位分析

青州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东接风筝都潍坊,西临工矿重镇淄博和化工基地齐鲁石化公司,南依邻果之乡沂蒙,北傍洋口渔盐海区和胜利油田。总面积1569平方公里,胶济铁路和羊临铁路、济青高速公路和长深高速公路在境内交叉贯通,309国道、胶王路等穿境而过,被列为山东半岛城市群副中心城市。

本项目位于青州市的中部,本项目用地南侧为旗城路,西侧为海军路。用地呈南北走向,项目地势整体为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整体用地南北向高差将近1米。

2、现状分析

项目用地坐落于青州新第二中学附近,项目北侧为旭景园,南侧为尧王.香山丽墅与洋溪花林。道路南为旗城路;周边地势平坦,植被良好。良好的生态绿化环境和浓郁的文化气息,有利于高品质生态住区的打造。同时,这也将有助于吸引的周边高端客户群体。规划面积共计约3.15公顷,具体位置及用地范围见现状图。

3、土地使用性质:商业、居住用地

4、土地使用强度

(1)、容积率:≤1.4

(2)、建筑密度:≤30%

(3)、绿地率:≥35%

5、规划控制要求

(1)、道路等级及道路红线(绿线)宽度:

旗城路为城市主干道,道路红线宽度为40米

      海军路为城市次干道,其道路红线宽度为25米

(2)建筑红线:退让旗城路道路红线距离不小于10米;

                   退让海军路道路红线距离不小于7米;

(3)、建筑层数:多层

(4)、交通出入口方位:旗城路、海军路

(5)、配建停车场(位):建筑方案应充分考虑汽车的停放问题,停车位(库)设计应按照《山东省建设项目配建停车泊位设置标准》执行,为提高居住区居住品质,保证相应的绿化面积,设计应充分考虑利用地下空间。居住区内居民汽车停车率不应小于100%,且地下停车位占总停车位比率不宜小于80%。

二、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16版)

3、《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

4、《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

5、《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7、《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763-2012

8、《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2015 

9、《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2014

10、业主提供之现状地形图、用地红线图、设计任务书等相关资料

11、业主历次相关会议的会议纪要

12、国家、省市有关规范、政策、法规等

三、设计指导思想1、以人本原则,规划的初始出发点为“人的需要”,同时顺应自然,力争使人、自然、技术、管理能有效地溶为一体。

2、合理有效原则,在顺应区域整体环境要求的基础上,综合各方因素,提出一个整体结构清晰、环境关系良好、实施行之有效的规划方案,在保证使用的安全、舒适的基础上,满足工程的可行性和经济性要求。

3、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环境及用地的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合理安排建筑布局,营造宜居、舒适、美观的住区环境。

四、规划设计理念充分理解和把握用地的环境特征,立足长远,确立了打造“以人为本,环境和谐,整体性与均好性俱佳的景园式、人性化高品位社区”的规划设计理念,

1、因地制宜,打造以人为本、环境和谐的社区空间

规划的总体布局,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融入外部环境、精心营造内部社区空间的开发宗旨。根据项目的坡地建筑特征,通过大小组团的有机结合,形成景观错落有序、生活安逸舒适,景观-建筑融为一体的和谐共生的居住形态。尊重人的居住安静、平和的心境需求,交通组织做到人车分流,以创造符合现代行为特征的人居环境。

2、合理布局,打造整体均好的社区景园环境

合理进行建筑布局,在通过建筑布局形成较大面积中轴景观空间的同时,也保证了住户景观的均好性。住宅组团之间均由公共绿廊相隔,使建筑可以掩映在绿化之中,从而更好地融入整体自然环境。以缓坡植被、阶梯铺装等景观手法构筑出开阖有致的公共绿廊空间,这样的公共空间不仅创造了独特的“场所感”,而且提升了社区的价值。除了保障住区景观环境资源的均好性之外,设计还充分考虑住区物理环境的均好,使每个家庭都能获得良好的日照、采光、通风、隔声和朝向,创造出温馨、舒适、具有亲和力的居住环境。

3、精细化设计,打造具有标志性的外部空间形象

充分考量地形坡度、周边道路、朝向、周边现有建筑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建筑的空间布局和整体环境相协调,突出地域性城市语言;以精细化的设计,创造出个性鲜明且富有时代特征的城市整体空间形象,同时也兼顾项目开发的可操作性要求。

五、整体规划设计1、规划结构

项目用地依照用地地势走向进行规划布局,建筑顺地势、景观而为。由于周边自然环境良好,如何充分尊重环境、融入环境就成为规划布局的主要任务。设计通过减少土方量、减小对地形破坏度的基础上,实现了小区的人车分流,进一步实现与周边自然山势的良好融合。

整个项目建筑类型延续南侧洋溪花林的风格及特色,为6层的多层住宅,小区配套服务用房与西南侧的香山丽墅做到资源共享,住宅产品根据景观、朝向、标高等因素进行合理布局,形成围而不合、形态丰富的外部空间格局。既实现了开发建设的合理性,也对环境整体形象的提升做出了贡献。在住宅户型的布局上,充分考虑户型设计的合理性、实用性,关注目标群体的居住需求特点。

2、功能结构布局

地块用地均较为方整,采用“一轴、多点”的总体结构。

“一轴”即小区中间入口对应贯穿的景观绿地轴线,可引领住户进入。“多点”即住宅单体通过结合场地标高,交通组织,日照间距等控制,形成相对独立的组团;分区相对独立,其外部空间尺度与建筑高度相协调。

3、交通组织

在地块西侧海军路开设有主机动车出入口,在南侧旗城路开设次出入口,作为疏散和消防使用。住区设置环形消防车道,同时地下出入口均在小区车型道路上设置,做到人车分流。

住区交通环道宽6米,积极营造具有生活氛围的步行道路系统,以方便居民出行为基本原则,形成整体、安全、便捷、舒适的景观化的路网结构。

停车系统:多层住宅1.3个/户配置。

停车方式:采用集中式地下车库。

5、景观规划

秉承规划设计理念,在绿化景观空间的组织上表现出充分尊重环境、精心营造社区的设计理念,以公共绿廊、路面铺装等景观要素所形成的绿楔来联系各个小组团空间,使得景观视线开阔且延伸,在保障住户景观均好性的同时,形成精致大气、亲和宜居的居住氛围。

 

在景观空间的构成上,强调公共绿廊与地形相适应,使得整体住区通风顺畅、风速适宜。同时,主要景观带与区内步行系统密切结合,有助于把普通的静态绿地提升为步移景异、景随境迁的动态绿色系统。通过公共绿廊和组团绿化节点、以及组团间绿化节点的多层次绿化空间组合,打造了组团庭院、休闲区域等景观节点,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充分考虑每个区域的合理划分和有机联系,与景观核心、主轴共同形成了完整的景观体系。

景观结构顺应规划整体结构,形成“二轴、多点”的格局。“一轴”即住宅区主入口和中心景观形成的景观主轴线,这既是社区的景观廊道,可将各个组团空间有机联系起来。“多点”即利用各组团的组团空间和宅间绿地,打造了组团中心庭院、休闲区域、运功区域等景观节点,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充分考虑每个区域的合理划分和有机联系,与景观核心、主次轴共同形成了完整的景观体系。

6、竖向设计

地块南北向长约150米,东西宽约200米。整体地势较为平坦,通过院内找坡的形式进行设计。

区内竖向设计按照契合地形、减少开挖、避免陡坡道路的原则进行组织。将各集中地下车库标高适当上台,减少与道路的高差,从而达到减少土方开挖量的目的;为满足机动车停放需要,本次设计采用集中式地下车库做法。

7、日照和退界

本项目周边退界满足规划要求,住宅间距均满足要求,对北侧建筑满足日照退界要求。 

六、建筑单体设计1、建筑风格

本项目采用具有传统建筑符号的简欧建筑风格。整体造型端庄典雅、

精致高贵,外立面色彩基调为黄色,体现稳重大气的尊贵气质。外立面材

质采用文化石贴面及浅黄、黄色真石漆饰面相间的方式。通过建筑材料的使用,建筑空间的丰富组合,使得项目整体形象中既保持了传统建筑的典雅神韵,又充分体现了时展的特征。

2、建筑立面

住宅采用坡屋面造型,通过局部涂料线脚的穿插,形成整体的联系。深色、浅色系材料色彩的组合,共同形成典雅隽永的形象特征,有助于体现整个社区的高品质居住氛围。

3、空间可识别性

不同类型建筑的组团式布局,有助于形成清晰明了的空间可识别性,也有利于形成居住者的领域感和归属感。加之通过景观轴线、景观节点的主题化营造,更进一步加强了各类建筑的独特的视觉吸引力。

4、户型设计

户型设计凸显人性化的设计原则,各面积段户型配比切合市场实际需求,其在住区中的位置布局也充分考虑了不同档次户型对生活品质、环境品质的要求。

户型包括舒适三居和舒适四居为主。各款户型均强调自然通风、采光的生态概念和合理使用的空间尺度。套型设计充分考虑了现代生活的需求、生活起居、公共空间与卧室间功能分区明确,厨卫用房集中,明厨明卫,面积合理,配置齐全,户内各功能空间布置紧凑且流线顺畅,动静分明。

七、经济技术指标项目总体技术指标

序号

项目

数量

单位

1

总用地面积

31761.8

2

总建筑面积

64291.62

3

地上建筑面积

44290.77

其中

住宅建筑面积

43963.82

社区服务用房及其他

326.95

4

地下建筑面积

20000.85

其中

地下储藏室

6038.62

地下车库

13962.23

5

容积率

1.394

6

建筑密度

23.85

%

7

绿地率

35.18

%

8

规划总户数

238

9

规划总人数(3.2人/户)

762

10

机动车停车数(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