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十篇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十篇

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07:29

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德育教育;情感意志

德育教育是新课改的灵魂,关系到未来社会发展良性的基础,为有效达到学生的情商智商培养及创新技能的培养,学校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德育动态,努力开展德育教育空间,落实德育教育工作,有效增强工作力度,达到具有时代意义的教育,得以保障创新人才的发展。在新课改中,以九年义务教育制的安排方式,合理设置了分课课程和综合课程的架构,提出了课程内容的全面性,消除学科之间明显的界限性,并强调了要全面覆盖德育教育的渗透性。作为中学语文教育者,把德育思想渗透进语文教学的理念,在对学生进行教材教育的同时,还应根据学生的特性,利用教育心理学合理处理好学生当前的心理问题,指导出正解的人生导向,全面保障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合理发展。现以教学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进教材中的经验,浅谈体会。

一、锻炼坚定的意志

教育者自己就要把教材中的各类人物的优秀品质进行吃透,再把这些优秀品质通过多模式的教学手段渗透到学生的教育中去,让学生学会锻炼意志。比如七年级第九课《我的信念》中描写了玛丽•居里对科学研究坚持不放弃精神;又如《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中描写徐霞客有自己的思想理念,不畏艰险,勇于实践,在祖国的大江南北的游旅中,得到了大量丰富的素材,从而创作了《徐霞客游记》。

二、陶冶积极的情感

人类的情感是突现出人类掌握地球的主宰因素,有良性的情感思维的人,必定会走向人生的成功,中学生的情感思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时期,具备相当大的可塑性,教师应通过材料,以教育的手段来让学生从材料中得到体验和产生共鸣,让其在学习中受到影响。比如课文《生命•生命》中的三个事例就作出了对生命这个问题的探讨:一是对生命的尊重,利用仅有的生命让人生得到真实的意义;二是生命的时间性,无法预料性,让学生懂得抓住时间,发挥人生的意义;三是珍惜时间,无常的命运要学会承担。

三、练就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思想渗透不光是学生受到教育的环节,同时也是学生提高自我教育能力的作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育者应结合教材,把教学中的思想,传达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去进行自我调节。如有效控制情绪,塑造良好性格,增强承受压力的能力等等。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积极开展各种有益的集体活动,开展多模式的教育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加有效的进行互动,让学生和教育者之间产生一种朋友模式发展,并且还能让教育在活动的环节中积极的发现问题所在,并且能很好有效的解决问题。比如,可以针对一部份学生比较突出的不良因素,集中在一起来开展针对性活动,比如“快乐学习,精彩人生”,“梅花香自古寒来”等主题表达作文竞赛,通过各项有竞技性的活动,让学生的自信和学习的主动都得到增强。又比如,可以以学生冷漠自私等心理特点,进行“班级故事”的创作活动,让学生自己在班级中寻找故事,让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以此活动让学生达到热情,友爱,团结,互助,让整个班级有一种团队精神的凝聚力。

五、教学中渗透谦虚上进教育

古代著名思想家韩愈曾经提出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加强阅读教育,是让学生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懂世界,才能更好的融入到当今社会大环境中去,初中学生各方面能力还未完全形成,还不能充分理解文章的真实含义,比如像庄子的《秋水》《两小儿辩日》这类古文,都需要教育者来给予正确的解释和引导,并让学生进行良性的思想扩展,要使学生明白文章的真实表达意图,让学生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只能通过学无止境,为达到人生最高山峰而努力。

六、开辟“三点一线”心理沟通渠道

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篇2

【关键词】道德世界;语文教学;渗透德育;德才兼备

中华民族曾经以优秀的道德文化著称于世,然而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道德文化却黯然失色。传统文明与现代思想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青少年学生的精神家园、道德世界面临着种种危机。语文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应当主动承担起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力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许基于这一原因,2011版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知识与道德孰轻孰重?这个问题的提出并非是多余的。相信大家不会忘记,大学生马加爵向同窗举起的利刃,清华学子刘海洋残酷地倒向无辜的黑熊的硫酸。这一切,犹如一把利刃,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心。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些妙语哲思,让我们明白:孩子的品行完全是从后天获得的。

罗斯福说过,“只教给孩子知识,而不培养其心灵,只能给社会培养一堆麻烦。”

人才的含金量最主要在于他的德性而不是他的才能。人们常说智育抓不好要出次品,而德育抓不好是要出危险品的。人就像一只木桶,道德就是其中的一块木片,只要缺损了这一块木片,桶里的水将会全部流失。

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本所选文章都是极具典范性的,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它融汇了古今中外最优秀的语言文化和经验,涵盖了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我们不仅要学习它的文化内涵,还要学习创造这些文明的大师们洞察事物、思考问题、探求真理、憧憬未来的美好人生经验。

在这种形势下,语文教学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大力地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品格,使其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与艺术性探索

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和兼顾到一些道德和思想品质教育,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然而,语文教学毕竟应该以语文教育为主,我们在教学中要主次分明,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和主体。因此德育教育在渗透中要讲究艺术性和操作方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

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它以教材为本,教材中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诸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民族自豪感等。在课堂教学中应实施德育与智育的统一,不能离开语文训练去进行德育,更不能让语文训练从属于德育,例如讲读课文,应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了解字、词、句的含义,从而深入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在领会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受到思想教育,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中,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深刻的体会。

这种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渗透,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远远超出了课文语言文字本身。

(二)用课外阅读教学实施德育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篇3

一、开门见山,从时代背景中渗透德育

不管是诗歌、小说,还是游记、散文,都表达了作者所阐述的观点、抒发的情感或说明的某种道理,但这些内容与画家、演员直接用形象表现出来的方式迥然不同,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蕴涵在语言文字之中。一堂语文课,当课题映入学生眼帘之时,作为教师必须简单介绍一下作者生平与作品的时代背景。目前使用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都是古今中外很典型的名家名篇,其内容充分展现了作者的个人魅力,无不打上了他们所处的时代烙印。因此,我们导入新课时,必须紧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真正体现初中语文的育德功能。譬如,在执教茅盾创作于1941年的《白杨礼赞》时,就如此介绍了时代背景:当时处在抗日战争的相持时刻,日本鬼子不择手段的对进行逼迫、诱降,所谓的“国军”不但不抗日,而且冒天下之大不韪――疯狂地向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进犯,制造了震惊世界的“皖南事变”。面对

如此残酷的现实,八路军、新四军团结亿万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战。许多学生陶醉在其中,从而让学生在初步感知抗日军民恰似伟岸的白杨树的基础上,体会到了作者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情感,立志将来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二、注重诵读,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德育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在鉴赏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假如学生能诵读一些文质兼美、声情并茂的佳作,那一定有利于切身体验古今文学作品的音韵美,加深了对作品主旨和思想感情的理解,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譬如,在执教契科夫的《变色龙》时,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善变的语言和神态引得大家哄堂大笑,并轻松的概括出主人公阿谀奉承、见风使舵和媚上欺下的丑恶嘴脸。许多学生深受启迪,立志真诚待人,奉献社会,做一个有教养的现代人。

三、仔细品味,在感悟汉语中渗透德育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汉字造字原理的分析来陶冶爱国情操。譬如,在执教法都德的《最后一课》时,针对文本中“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的描述,就点拨道:“语言是祖国的象征,作者如此的表达充分体现了爱国热情,在文章中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表现主人公的爱国热情。作为一个中国人,你赞同法语是世界上最棒的语言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一致认为汉语才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精确、最明白、最具灵性。此时,笔者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出汉语优秀的佐证。诸如:“自大”加上一点就构成“臭”字――教育青少年谦虚做人;方方正正是汉字的特点,一撇一捺就构成“人”字,表示只有相互支撑,人与人才能和谐相处,这是我们的祖先对华夏子孙寄予的厚望――做一个脚踏实地、正正直直的人。类似的教学案例,进一步让学生明白中华文化的伟大,爱国情操油然而生。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指出:假如一个人不热爱自己祖国语言,那他一定不会热爱自己的祖国。可见,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热爱汉字,热爱中华文化,有利于切实完善新课程教学改革,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四、以生为本,在质疑创新中渗透德育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缺乏自主参与和创新意识,学生的潜能不能很好地被挖掘。新课程改革克服了“注入式”传统教学的弊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作为一线教师,必须深刻认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在教学实践中应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知识向自主探究知识转化,从而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并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譬如,在执教《愚公移山》一课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其中有个男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主人公愚公拖家带口移山是愚蠢的行为,假如把自己的家搬到交通便利的地方岂不更好啊?”大部分学生发出了赞同声。此时,笔者要求学生围绕“移山还是搬家?”进行讨论,在师生互动的前提下,最终得出了如下结论:(1)《愚公移山》一文的体裁属于寓言,作品讴歌了人民战胜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是值得大家发扬光大的;(2)假如作品中的主人公带领全家搬家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理念,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可取的。达成上述共识后,许多学生切身感悟到了作品蕴含的思想美,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

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德育渗透渗透途径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远胜于获得更多的语文知识。那么,应如何在初中阶段加强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这是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在诠释阅读中渗透德育教育

文学作品是道德教育的良好材料,挖掘其中心思想,深究其内涵,这一过程是培养学生道德观念的过程。中心思想既是文章的主旨大意,又是作者写作意图的表现。所以,解释文章的中心思想,成为了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因为这一过程,一是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材料,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二是可以使学生形成深刻的思想感悟,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正是由于以上原因,很多语文老师在讲解课文的中心思想上花费了很多时间,他们常常把语文参考书对文章中心的解释作为唯一答案。还有一些老师,在分析文章中心时,虽然能起到引导的作用,但最终仍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参考书的预设答案中。从而忽视了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的个体差别,忽略了文章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所以,在解释中心思想的过程中,语文老师一方面要重视学生自己的总结和解释,让他们对文章形成自己的理解。另一方面老师不能仅简单地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更要教给他们挖掘作者的真正写作意图的方法。

二、在解读文章人物中渗透德育教育

很多文章描写了无数的风云人物。这些人物大多具有高尚的品德,他们思想进步,心灵美好。深刻地挖掘这些人物的思想感情,剖析他们的内心活动,可培养学生对善与恶的分辨能力,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并逐步形成优秀的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例如:《木兰诗》中的木兰不慕名利、坚强勇敢、热爱祖国的崇高品质;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关爱学生、严谨治学、没有民族偏见;还有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坚强不屈的江姐形象,等等。分析这些文章时,要擅长从赏析的角度,使学生受到人物美好心灵的熏陶,从而产生一种美的享受。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还能促使他们以文章中的美好形象为榜样,努力追求心灵的高尚。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的反面人物。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守财奴”葛朗台,但这些反面人物同样也可给人以美的感受。正是作者用辛辣的笔调对他们加以讽刺、嘲笑,在人们的嬉笑怒骂声中激起了读者对他们的厌恶与憎恨。所以我们在课堂阅读过程中,一定不要轻视反面人物形象对学生的影响,通过正反人物形象的对比,可以让学生更加疾恶如仇,从而弃恶扬善,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在情境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语文课堂上尽量引导孩子们进入文章的境界,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运用图画、简笔画、多媒体课件等方法营造课堂氛围,把学生的感觉器官有效激活,进入教材所描写的情景中去,与作者的思想融为一体,从而受到良好的教育。比如,在讲授《我的信念》一文时,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从内心体会居里夫人的无私奉献精神,进而让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并培养学生为目标努力奋斗的精神。如讲授《望庐山瀑布》一诗时,我先让学生闭目想象,假如自己去庐山旅游,真正看到了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从而激起学生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感情。如《望岳》和《三峡》,两篇文章分别描述了泰山的雄壮和三峡的美丽,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得到了美的感受。而且文中也渗透着浓厚的道德教育,即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河山及悠久历史的感情,从而培养了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为自己出生在这个国家而骄傲。

四、在反复诵读中渗透德育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篇5

【关键词】德育;综合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

2011版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慎重思考我们的天职“教书育人”,教书与育人并举、相互兼容。摆脱和改变德育“说起来重要,看起来必要,忙起来不要”的消极被动位置。现在世界管理界有三句名言:人的知识不如人的智力,人的智力不如人的素质,人的素质不如人的德行。因此,加强对初中生的德育教育刻不容缓。它不再是由某门学科或某些教师来完成的,必须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之中去,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承担德育教育的责任,这是我们的共同任务,语文教学更应利用本身优势强化其德育教育的功能。

一、寓德育于文本教学之中

文本是学生掌握知识并形成技能的基石,同时它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的筹码。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以文本的内容为载体,在学生掌握了文本的梗概、中心思想和领悟了作者的情感、学会了此文的写作特点后,教师应及时总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个教育,可以“借题发挥”,抓住文章的“字眼”,紧扣文章的“收尾”等等。一句话,只要我们恰当地开拓和引导并结合现实,就一定能使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升华。如,教学苏教版九年级《成功》一文时,作者以“天资+勤奋+机遇=成功”来论述成功的艰辛和所需的付出。在论述中逐层剖析,列举事例,用事实来证明观点。教师可以以此来教育学生:成功是等不来的,个人知识、修养、技能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勤奋好学方可达到的,必须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二、寓德育教育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之中

2011版的新课标全面吸收十年课改基本经验,坚持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改革方向。主要体现为四个变化三个特色。其中的一个特色就是强化了中国特色,如有机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继承发扬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势,由传统的“双基”发展为“四基”。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四基”的前提下,落实“德育为先”的理念。我们可以在语文教学活动的各种训练中加强德育教育。如针对中学生“害羞心理”重的问题,可以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时开展“演讲”,训练学生说的能力。训练初期,学生按照学号轮流演讲,演讲内容不统一要求,只要是所见所闻,好的、坏的事情都可以说,但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并说出自己对人或事的看法、感受。这样,通过说见闻、谈感受,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当众说话能力、审美能力、辨别美丑和是非的能力。就此拾级而上,由原来的“自由说”过渡到有一定难度和要求的规定内容来写。比如说《你如何看待媒体广告》《小议助人为乐现象》《幸福与苦乐观》和《如果我去动漫城》等等,让他们通过写找到生活中评判是非的标准;同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播放一些影视,如《感动中国的人物评选》、中央电视台的《你幸福吗?》、抗震救灾等等系列片,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使他们懂得了许多人生道理。在这些活动中,我们应当对学生适时地进行点拨和指导,使学生明白其中蕴涵的哲理,使他们的心灵得到洗涤和净化。尤其是“感动中国的人物评选”,要让他们明白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正直的人最起码的品德。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拥有谦虚之德。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所作所为,谈谈发自内心的实在话,让他们彼此之间都受到教育,真正实现学习教育两不误,最终使他们的素质和觉悟也更上一层楼。

三、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利用榜样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无形的熏陶和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课内课外内容来解决这个问题,可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并且语文教师要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言传身教,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来点化学生,让学生从点滴做起,做一个有崇高道德的人。但是在升学压力面前许多教师只看重了教书而忽视了育人,其实这是本末倒置。如此有知识的人只能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悲剧人物。当今的社会越来越看重人的综合素质,因而国家也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单一的传授知识不是我们需要的教育,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更应该有意识地渗透德育,使德智相长。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肩负着传承中华几千年灿烂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任,因而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把语文教学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大力进行品德教育,抓好德育渗透。

一、注重情感熏陶,渗透育教育

在教育教学中,动之以情,既是晓之以理的继续,更是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基础,因而使受教育者获得真挚情感,这是教育成功的关键,也是提高德育渗透效果的保证。语文课本中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即是一块块的情感天地,充分利用其中的情感因素,通过情感式的教学,利用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深层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但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例如,学习《最后一次讲演》,是要学生理解在白色恐怖下的人们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同时,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进一步激起少年学生积极向上、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情思。学习《春》要激发学生认识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学习朱自清的《背影》,要使学生在充满父子亲情的篇章里,体会人间真情,激发爱亲人、爱生活的情感。总之,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才会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从而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奋斗。

二、利用教材,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教学是德育渗透的主渠道,要利用教材,有针对性地抓住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其进行人生观、世界观、是非观的教育,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形成健全的人格。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从小树立为祖国奋斗终身的远大理想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职责。语文教材中体现爱国主义的素材比比皆是。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写梦赴战场,山河复归;辛弃疾的《破阵子》,写醉里看剑,梦回沙场,都表现的是诗人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第三册现代诗三首中的《母亲》一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对母亲深沉的爱,学生通过学习会受到感染,在学习中自然地激起他们的丰富情感,与作者的感情融合,产生共鸣,这样在学习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深厚的爱国情感以及对父母长辈的深沉的爱。如《一面》一文中,通过描写作者与鲁迅先生的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会面,表现了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高尚品质,而这一内容恰恰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训练的绝好素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会受到影响、得到教育,从而激起他们热爱劳动人民、关心别人的高尚品质。讲授《中国石拱桥》、《核舟记》等课文时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总之,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独特之处,尽量找出教材中与德育内容密切相关的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德育训练。

三、作文训练,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上作文课时,可尽量选取与德育内容相关的东西进行作文写作训练,使学生在写作训练时受到德育熏陶。如写《我的家乡》,学生通过对家乡自然风光等的描写,激起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记一件有意义的事》,可通过助人为乐、帮助别人、关心他人、拾金不昧等典型事例,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风尚。

四、言传身教,渗透德育教育

教之道,德为先。教师不仅要言传知识与道德来教育学生,而且要以自己高尚的道德品格和情操来影响学生。“教育无小事,师长无小节”,青少年学生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加强个人修养,强化为人师表的道德风范。无论在政治思想、工作态度、品行操守,还是生活习惯、言谈举止乃至仪表服饰等方面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也坚决不做。比如,要求学生不喝酒、不吸烟、不打牌,教师首先就应做到。以自己美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准则影响学生,去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五、结合课外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篇7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德育渗透

在教学目标要求上,新课程明确地指出:“教学不只是对学生知识的传播、能力的培养,也应在一定的目标宗旨下对学生进行思想美德的培养,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英语本身的学习价值指向了跨国界的交往,如果学生在学习时没有得到良好的道德修养的培养,可能在将来受到现实的惩罚。基于这个理由,本文就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立足教材的德育渗透

新课程下的英语课本本身就有意识地在内容和形式上融入了德育因子,可以说,初中的英语课本客观上已经承载着大量的德育内容,课本上的一些课文、对话或内容或多或少蕴含着品德方面的引导意义。教师只要在开展教学前对课本进行针对性的德育挖掘,一定会找到课本中所体现出的人文、道德、思想、理念等因素,立足于课本的英语德育渗透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捷径,也是一个坦途。

如,Lesson3welcometoourschool这一课,课文的内容是李明接待来访的加拿大同学杰克的过程,JackisfromCanada,heisavisitingstudentinLiming’sschool,教师在向学生讲授英语词汇、语法的同时,就可以利用这篇课文的内容和对话将德育渗透进教学中。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向李明同学学习如何用文明得体的语言向客人介绍自己的学校,教师可将这个内容拓展为待人接物的文明礼仪教育;二是通过李明的语言引导学生在生活交往中正确使用Z言,像李明一样使用“hello,welcome”等这样的文明用语;三是向学生展示或描述更多的学校生活场景,引发学生爱学校、爱学习、爱集体的思想感情。这样的课程还有很多,如teachersandstudents这一课,可以对学生进行师生情感培养和感恩教育。

二、教师文明行为渗透德育

教师的教学过程高度概括就是四个字“言传身教”,初中学生的模仿意识是相当强的,他们表现出的模仿的因素远远大于“学”的因素。因而,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身教”。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要体现出自身较高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外,还应向学生展示出自己在思想品德、文化修养、心理素质等方面的修为,通过行为仪表所体现出的人格魅力为学生建立一个学习的标杆和范本。

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要注意以身作则,首先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要注重着装和仪态,作为教师,一般不提倡穿过于个性化、时尚化的服装,不然会对学生的审美价值取向产生不正确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规范得体,处处体现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所应表现出的优雅和气质。比如,上课开始向学生行鞠躬礼,让学生发言时做出五指并拢的标准有请的手势(而不是用一个食指指向学生),下课了要向学生表示感谢等等,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特别注意的。

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渗透还应体现在思想内涵上,如“尊重”的品质,在交往中教师应体现出对交往对象的尊重和礼貌,尤其是对学生,要体现出真诚的尊重,用心关心、爱护、宽容、理解学生,与他们平等相处,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尊重”所带来的愉悦感,将这种品质潜移默化地植入学生心中。

三、英语文明用语渗透德育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收集一些英语中的文明用语,供学生学习、使用。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增加词汇量,另一方面用这些文明用语所包含的礼仪意识,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逐渐让学生养成文明交往的好习惯。

在英语中,许多在日常对话中经常使用的词汇能体现出文明礼貌的意念。如,从牙牙学语开始,家长就教孩子们说的“thankyou(谢谢)”这个词。到了初中阶段,教师可对这个词进行拓展教学,一边教学,一边就让学生接受了品德教育。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这个词在不同场合的用法,如:当有人对你表示赞许时,我们应该表现出谦受的态度,使用“thankyou”心领对方的赞扬;当有人送给你礼品时,应表现出喜悦的态度,用“thankyou”表示真诚的谢意……

这样的日常文明用语还有不少,只要教师用心,可以整理出很多,然后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如i’msorry对不起,excuseme打扰一下,thanksalot多谢,whatcanidoforyou我能帮你做什么吗?Couldihave...我是否可以……?Gladtohelp乐意效劳等等。这些文明用语,学生是很愿意学的,在课下他们会游戏般地有意应用这些词汇与同学交往,无意间就培养了文明用语的习惯。

总之,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如果学生只具有高效学习文化知识的技能,而没有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只能算教育的“半成品”,这样的教育结果不是新课改理念追求的,也不是社会需要的。在教学中教学生学会做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秉承一颗恒心,坚持不懈,才能取得理想的结果。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德育是指教育者在思想、道德、政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其内心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并将这种道德标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上。初中正是青少年的心理断乳期,也是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候,此时如对其适当进行思想品德等方面的教育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对于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而初中语文教学中恰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教材中的作品都是专家精挑细选的经典,其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人生哲理、政治信仰、道德情操等都是德育因素的体现。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德育的渗透非常重要。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通过优秀的作品感染学生,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新标准将德育渗透作为一项新的教学要求,纠正了以往过分强调分数、只重视智育的错误观念,在兼顾智育的同时投入更多的德育,让学生在人格品质、道德修养等方面得到发展和健全,为日后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对物质追求的同时,却严重忽略了对精神层面的呵护,道德底线严重下滑,不良的道德观念正在侵蚀着人们。初中生又处于身心发育、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缺少社会经验,思想单纯,是非辨别能力差,容易受到不良道德观念的影响,对他们的成长非常不利。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作品蕴含着优秀的思想,比如朱自清的《背影》饱含一个儿子对父亲的深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孝心。又如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则教育学生不要爱慕虚荣、弄虚作假。在教学中,语文教师通过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理解文字背后表达的深意,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修为,让他们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行。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

个性是指一个人各种心理特征综合后的整个精神面貌,包括了理想、意志、兴趣、性格、情感等。一般情况下,人在成年后个性会逐步稳定下来,也即通俗说法"定性"了,但正值青少年时期的初中生,个性极为不稳定,可塑性非常强,一个积极健康的个性对初中生在今后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决定了他们一生的命运。好的引导将培养出良好的个性,而不善于作引导或是放任态度甚至是反方向的引导,都会导致学生终生遗憾。当今社会,竞争非常激烈,而每个学生的能力和机遇等千差万别,难免会在人生旅途中遭遇挫折甚至失败,此时积极健康的个性心理则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注意对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优秀作品众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引导学生对作品人物个性方面的思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比如何为的《音乐巨人贝多芬》重点表现了贝多芬对苦难命运的顽强斗争,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贝多芬的伟大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些优秀品质是如何帮助他成为世界级的音乐巨匠。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建立在对祖国正确的认识的基础上,个体或集体对她持有的一种支持、积极的态度,是人们对祖国人民、文化、山河、民族等的深厚情感,是一个国家发展、民族兴旺的动力之源。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集中体现在爱国主义上,也是我国历来文学作品常用的主题之一,因此初中语文教学永远离不开对学生爱国主义的熏陶。利用初中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珍惜光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自己、祖国和人民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目前,爱国主义主要体现在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拥护、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热爱,自觉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尊严等方面。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深入把握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作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的过程中不自觉地爱上祖国的传统文化、语言文字、历史哲学。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初中语文教师对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越来越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甚至有的教师已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体系。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也是值得肯定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尚待解决。

(一)初中语文教师存在的问题

语文教师对于德育的认识不够,角色定位产生偏差。初中语文教材具有非常丰富的德育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美好品德的追求认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格品质,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因此,教师在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社会和学校对分数过分的追逐等因素,导致了很多初中语文教师通常将自己简单地定位于知识的教授者和考试的训练者,他们往往认为德育是班主任的事,是思想政治老师的事,忽视了德育的重要性,将大量精力和时间花在语文知识的传递和题海训练上,浪费了语文教材中丰富的德育资源。

脱离学生实际,教师设定的德育目标过于理想。作为德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德育目标是对受教育者将来的思想道德、人格品质以及政治水平的一种预设。这种预设对德育的内容、形式等起着决定性作用,也是德育是否走向成功的关键。但由于学校往往与社会联系不大,环境相对单纯,教师对于如何将社会生活与学生的德育相结合还处于比较迷茫的状态,因此德育目标往往被理想化。语文教师通常不了解初中学生的个体需求、性格特征,希望他们听话跟从,一味强调树立远大的理想,从而让学生与社会彻底脱节,也让学生认为德育只是形式,没有实际用处,难以真正接受。这种过高的德育目标最后将变成空喊的口号,德育内容难以融入学生的心里,甚至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最终导致德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社会现实对德育产生负面影响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在对物质追求的同时却忽略了对精神的呵护,因此社会上产生了很多扭曲的价值观、人生观,比如拜金主义、见利忘义、诚信的缺失等。作为社会人,初中生与社会有着广泛的接触,他们的个性非常不稳定,个性单纯,缺乏分析和判断能力,极易受到外界的负面影响。当他们看到拜金主义者、见利忘义者却受到追捧,过着安逸的生活,从而对语文课堂上接受的正面教育产生怀疑,教师给学生都是美好的东西,然而现实社会让他们看到了社会的丑陋面,此时,他们往往认为教师说的纯属说教,没有现实意义。长此以往,学生会更加肯定那些扭曲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不良思想。同时,由于网络的普及,进一步放大了社会不良思想对德育的负面影响。初中生可以利用网络拓展视野,加强学习,但网络上也充斥着各种扭曲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更进一步侵蚀着初中生单纯的心灵,甚至还有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严重影响自身的健康成长,这又给学校的德育增添了一个难题。

(三)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局限性

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基础,伴随人的一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前,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已经不仅仅影响到学生,甚至影响了很多父母。作为家长的父母,有意无意的就将这些不良思想灌输给了孩子。有的家长对孩子娇惯,尽量满足他们的物质要求,认为只有给孩子富足的生活才不会在社会上吃亏;有的家长一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只要孩子学习好,哪怕天上的月亮都可以摘下来,完全把培养孩子优良的品德抛之脑后,让孩子有才无德;有的家长教育孩子一定不能吃亏,即使自己的孩子不对,也要为他撑腰……这些家长本身带有的拜金主义、贪图享乐、见利忘义的思想,言传身教给了孩子,而作为学生,尤其是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成的初中生产生了非常大的疑惑,老师和父母教授的东西居然南辕北辙,这也无形中给了教师在德育渗透方面很多压力。

三、加强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方法

(一)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语文教师必须理解语文教学与德育的重要联系,充分认识到德育对于初中生的重要性,树立德育渗透意识。"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学生德育的引导者,初中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才能起到模范的作用,才能在思想和行为上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教师应在思想、品德以及政治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树立积极向上的正面思想、培养优秀品德,由衷地热爱祖国和人民,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让学生在课内课外都能感受教师的正能量。其次,教师应努力专研教材作品,提高教学能力,真正吃透教材,找到作品与德育的契合点。第三,德育对象是初中学生,教师必须对初中生非常了解,才能从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德育渗透。初中生具有普遍的特点,大多处于12至16岁之间,从身体上来看,正处于第二性征出现的阶段,对自身及周围的人和物都会产生巨大的好奇;从心理来看,初中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还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分析和辨别能力都还很弱,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此外,教师还需要了解社会的变化和所处的环境,将德育与现实相结合,与时俱进地对初中生进行德育的渗透,才能起到真正的效果。比如社会上出现的有关道德方面的热点问题,语文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对其进行正面引导,让他们明白真善美,避免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最后,语文教师还应与家长作好充分的沟通,比如利用家长会,将德育的重要性向家长传达,并争取他们的配合。

(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课堂是将教师、教材和学生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地方,这也是利用教材中的作品进行德育渗透的绝佳时机,因此,语文教师应在教学的同时不失时机地进行德育引导。

首先应重视开场白的设计。一个好的开场白往往对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它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为整个作品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但开场白的设计并非易事,不能凭教师的想象或单方面的理解去构思,而应综合作品的内涵、体裁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比如在教授《背影》时,可以这样开始:很多事成为习惯后,大家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了,就不懂得去珍惜。每天早上,父母为我们准备早饭时辛劳的背影,为了家庭过上更好的生活,父母匆匆上班的身影,晚上回家后又忙着张罗晚饭的疲惫身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是否发现他们的背慢慢驼下了一些?你是否发现他们离去的脚步不再那么矫健了呢?我们是否应该去珍惜和他们在一起的每一天?带着感恩的心去爱他们,避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呢?那我们来看看朱自清是怎样去感受这份父爱,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这样的开头,贴近学生的生活,调动了学生内心热爱和孝敬父母的情感,同时又揭示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

其次,在背景资料的介绍中联系德育。作品反映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作者作为社会的人,总是与他所生活的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要真正读透语文教材中作品所传递的思想品德、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作者的良好心态等,就必须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比如的《沁园春・雪》上阕展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娇,下阕则触景生情,抒发了其宽阔的胸怀和伟大的抱负,如果仅是简单地这样介绍,则无法在教学时更好的进行德育渗透,因此在分析作品前应简单地介绍一下背景知识,让学生知道这样漂亮大气的一首词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战火纷飞的年代,率领红军长征部队,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千辛万苦到达了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在准备奔赴抗日前线前所作的。通过背景的介绍,学生就会明白作者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创作的,而此时作者的乐观态度、开阔胸襟、远大理想立即呈现在学生脑海里。这样便将德育悄无声息地渗透到语文教学的课堂中。

(三)积极利用课堂外活动

课外活动能激起学生的强烈兴趣,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更容易接受新的东西。与德育有关的课外活动有很多,常用的包括朗诵比赛、作文竞赛、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课外书籍等。

语文教师可以经常播放有关朗诵的录音给学生听,尤其是配乐朗诵,先让他们尝试模仿。经过一段时间的"练耳"后,再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引导他们在比赛前对作品进行反复朗诵,在这个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去领悟隐含在作品中的内涵,体会其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比赛结束后,要及时加以点评,感情拿捏到位的地方,尤其是与德育有联系的内容,一定要重点表扬。

作文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德育的渗透非常重要。作文是学生内心的真实写照,通过作文语文教师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的思想水平,便于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工作。比如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可以透过其作文察觉,立即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和帮助,引导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教师在组织作文竞赛时,要选择与德育紧紧相关的话题,比如要培养感恩的心,感恩亲朋好友、感恩老师家乡,可以选择重阳节关爱老人、家乡的变化、同桌的他(她)等等主题;要培养学生坚强勇敢的心态,让他们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勇敢地面对,可以选择"自信"的话题。

利用优秀的课外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优秀的课外书籍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还能告诉学生真善美,有利于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但是在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书籍,对于判断能力较弱的初中生,教师必须加以引导,除了推介经典名著外,还可以推介一些好的杂志,比如《少年文艺》、《青年文摘》、《读者》等,同时要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适当的时间还可以进行优秀读书笔记的评选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全面提高初中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成绩,还能让他们在一个健康的氛围中成长,身心受益。

参考文献:

[1]雷燕: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0年8月。

[2]谢立祥: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现代阅读,2011年5月。

[3]房丽娜:试论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教育科学,2013年第2期。

[4]宋爱梅:试谈初中语文教学与德育的相互渗透[J],现代阅读,2012年10月。

[5]周光林:创新中学语文古文教学德育渗透的实践性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6]黄洁: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现状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陈海娴: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篇9

一、结合初中教材的特点,挖掘德育素材,寓德于教。

英语教材是德育的载体,其中不少对话、日常用语、阅读文章都具有丰富的德育修养知识,教师用这样的教材实施教学,在传授英语知识、培养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自然也就渗透了人文性、思想性的教育。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教材内容的德育价值,完成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大任务。另外,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找到并确定教材中训练的内容和思想教育内容的结合点,以防止德育空泛化。

新编中学英语教科书是一套内容丰富、色彩鲜艳、设计精美的系列教材,以话题为纲,注重能力培养:学会学习学会求知,课文所渗及的题材比较广泛,有的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的是人类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具有时代感、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启发性和创造性。如学校、家庭、动物、购物、时间,文具和饮食等,这些教学内容都渗透了德育因素,教师应努力挖掘这些教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在教学中渗透人际关系、思想品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在思想上也得到良好的熏陶,树立正确的思想和培养良好的品德。

二、引导学生领略英语这门全球通用语的魅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英语除了语音语调优美,还有各种场合的礼貌用语、富有情感的爱国歌曲和具时代感的范文,都具有情感的感染作用,启迪人和教育人的作用,以及对人际关系的指导作用。

通过事例所展示的社会人生的画卷,启迪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在学习、欣赏中领悟到某种生活的哲理。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发掘其深层的内涵与现实意义,给学生以深深的启示。8aanimalsindanger一文中讲的是中国国宝大熊猫以及许多珍稀动物濒临灭绝的现状,自然过渡到大熊猫的保护上来,文中给出了一系列措施:建立和扩建大熊猫自然保护区,鼓励当地农民离开自然保护区等等。教学中我结合ChinaDaily中的有关因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全球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以及提倡收集废电池,提倡不用塑料袋、塑料餐具,热衷于绿色食品以及北京等地区近几年沙尘暴频发等相关报道。让学生展开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发动学生保护珍稀动植物,开展“爱我中华,做个地球的小卫士”的活动。

三、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文中的内涵美

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人际交往面狭窄,疏离倾向严重,社会适应能力差,很需要在教育中弥补这一欠缺。英语除了语音语调优美,还有各种场合的礼貌用语、富有情感的爱国歌曲和具时代感的范文,都具有情感的感染作用、启迪人和教育人的作用,以及人际关系户的指导作用。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发掘其包容的深层的内涵与现实意义,给学生以深深的启示。如学说:“excuseme.i′msorry.thanksalot.mayido…?whatcanidoforyou?Couldihave…?itdoesn’tmatter.Gladtohelp.”等交际用语(即礼貌用语),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自觉摒弃了日常生活中不文明的语言,提高了自身的语言修养个人交往的水平和能力。通过语言美的教育,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净化了他们的心灵,增加了交往的信心和勇气,使他们的日常用语趋向规范和得体。

四、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工作的注意点

1.渗透德育必须做到计划性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必须根据初中英语学科的具体特点认真钻研教材,发掘蕴含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绝不能脱离课本,或画蛇添足,或空洞说教,努力把理想、信念、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等各方面教育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德育渗透。对于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应有意识地按教材内容向学生渗透热爱学习、尊敬教师、团结同学等一些比较具体化的德育内容。

2.渗透德育要注意实用性

初中英语教学进行德育渗透,只有联系实际,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才能做到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不断纠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和做法。有一次笔者走进教室,虽是晴天,但室内日光灯却开着,必是清晨早读后未关掉。笔者就用初中英语说:教室很亮,你们认为我应该继续让灯开着呢,还是把它们关掉?笔者在黑板上写了tosavetheenergy(节约能量)几个词,并用初中英语补充说:我们应该尽量节约能量。有时我们需要电使我们的教室明亮,但不是今天。短短的几句话,虽花费了一分钟时间,却是一次结合实际的思想教育。

3.渗透德育要注意艺术性

教师可以采用积极的心理暗示,使它化作一股巨大的动力,使学生把暗示转变为自身需要,不断鞭策自己。教育过程中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只有心心相印、情感交融的教育,才会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德育要激起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在德育中有无穷的力量。

4.渗透德育要注意针对性

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篇10

关键词:英语教学;德育因素;渗透

       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教学中如果没有进行德育渗透,那它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德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英语课程标准》也指出:“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进行德育渗透是每位教师,也是英语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以下是笔者通过阅读资料、查阅文献,并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进行德育渗透后的一点体会: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1.德育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当今新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重视和加强青少年的品德教育。我国在中小学各学科的新课程标准中,均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培养能力,还要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影响和熏陶,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各种年龄的人都需要德育,尤其是处在发育时期的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启发诱导,培养出高尚的道德人格。德育教育应当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应当通过多渠道的方式来影响人的兴趣、情操与品性。德育最有效的途径是启发诱导、潜移默化,而不是单纯的说教。德育应当渗透到各课程之中,与各科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发挥作用。这是学生道德人格成长最自然有效的途径之一。

       2.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的紧迫性

       近些年来,在我国一些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的人格扭曲、道德沦丧现象,向全社会敲响了警钟。从浙江金华的中学生徐力杀母,到中央音乐学院的大学生陈果自焚,从北京的14岁男孩残忍地杀害同学的妹妹到江苏徐州的违纪学生疯狂砍杀校长的四位亲人,到盐城中学初三(11)班学生因班主任批评而跳楼身亡……,面对这些令人心痛、令人震惊的事件,作为肩负着“教书育人”重大责任的教师,确实应该真正地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真正地行动起来,扭转应试教育的局面,回到重视素质教育、以德育为先的新课程轨道上来。

       3.英语教育肩负着德育的重任

       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有特殊的作用,因为英语不仅是门学科,更是一门语言,是信息的载体。学生在学英语的同时,接受了由之带来的相关信息。英语教材中一定包含、渗透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我们英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认真挖掘,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仔细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提示的哲理,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去思考,增长学生知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以促进学生道德发展和教育为己任,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

       (一)创造和谐的德育环境

       英语课堂要进行德育渗透,必须首先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德育环境。应满足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需要,应使课堂生活充满爱、尊重与信任,处处洋溢着诚实、宽容、谨慎、自律、助人、同情心、合作、勇气和一系列民主价值。教师要变静态的书本知识为解决多变的实际生活中道德问题的能力。如见面时说“Goodmorning”,打扰别人时说“excuseme”,别人向你致谢时应说“You’re welcome”,使学生在接受新语言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美的熏陶,激发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道德思维。课堂上,我们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民主、轻松的氛围。教师是朋友,是道德认识环境的创设者,同时亦是道德楷模,是道德导师,是施爱者。我们要笑对每个学生,对学生所犯的语言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从多元的角度去评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心理的变化,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参与的欲望和行为,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