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旅游管理的专业类别十篇旅游管理的专业类别十篇

旅游管理的专业类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07:26

旅游管理的专业类别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培养模式

我国旅游业强劲的发展势头、蓬勃的发展活力与巨大的发展潜力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截止到2004年底,我国旅游类高等院校(包括专业旅游院校和只开设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下同)的数量为574所,比2003年增加了80所;2004年旅游类高等院校在校生为274701人,比2003年增加了37.6%。

在旅游教育和旅游人才培养蓬勃发展的同时,我国的旅游教育界和旅游业界多年来一直为“供需错位”问题所困扰,一方面,我国各级各类旅游院校为旅游业培养了大量人才,另一方面,这些人才中的不少人或在择业时转行,或到旅游企业后不久因升迁无望或不能适应企业需要、“眼高手低”等各种原因纷纷离开旅游业。有的饭店人事经理抱怨说,面试时来了三四十人,到店不足3个月仅剩下三四人。如果旅游人才的“供需错位”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不仅会造成教学资源和旅游人才的浪费,而且会影响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影响将我国建成旅游大国宏伟目标的实现。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高等院校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旅游业的发展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因而构建合理的旅游人才模式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下面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旅游人才的培养为例,从五个方面探讨高职院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问题。

专业设置

探讨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有必要首先探讨旅游类院校的专业设置。为方便起见,本文将培养旅游人才的专业称为“旅游相关专业”。

普通高校与旅游相关的本科专业设置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有旅游管理专业、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等两个旅游相关专业。较多的高校设置了旅游管理专业,主要有如下两个特点:(1)专业或专业方向广泛。我国高校与旅游相关的本科专业或专业方向在地理、历史、管理、经济、园林、社会、建筑等院系中皆有分布,这是旅游业高度综合性与强烈关联度的反映。(2)主要培养理论型人才。由于旅游业发展迅猛以及旅游业的高关联度特征,很多传统学科参与到旅游人才的培养中,但各传统学科办学主体难免对旅游业特征与旅游人才培养规律在认识上存在局限性,特别是对旅游相关专业的应用性特征缺乏认识,使得旅游人才的培养脱离实际。在教育部制定《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之前,很多高等职业院校参照本科院校的做法设置旅游相关专业,其人才培养模式自然也受到本科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高职高专旅游相关专业设置教育部2004年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中有12个旅游相关专业,分属三大类、五类(见下表)。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目录中专列了19大类之一的旅游大类,这一方面反映了旅游相关专业应用性与职业性强的特点(因为目录中的专业设置主要考虑了职业岗位群的需要,打破了按学科分类的传统),另一方面反映了对旅游人才需求量大的现实,同时也反映了对高职高专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视。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旅游相关专业设置目前,学校在外国语学院设置了旅游英语和旅游管理两个专业,其主要依据是:(1)符合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旅游市场及其岗位群的需要。多年来,广东省的入境与出境旅游人次等多项旅游指标居全国首位,“珠三角”的高星级酒店、以主题公园为特色的景点开发、旅游社等各方面发展均走在全国的前列,特别是学院所处的广州市和珠海市的入境旅游人次长期以来分别居全国城市旅游第二位、第五位,外资旅游企业数量多,大量需求外语导游、领队、懂外语的旅游营销和管理人才。(2)旅游业涉外性强,旅游人才需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加强外语教学可以体现专业培养特色,增强人才的就业竞争力。(3)珠江三角洲的酒店、旅行社、旅游交通和景区开发的发展程度较高,设置专业口径较宽的旅游管理专业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同时,学院根据各时期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和对人才的需求量选择专业方向,如将酒店管理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较好地坚持了适应性与针对性的统一。

培养目标

类型旅游相关专业是应用性极强的专业,除了研究生教育培养极少数理论研究型人才外,各学历阶段教育的基本培养目标类型均应是应用型人才。高职高专旅游教育理所当然地要培养为地方旅游业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并且多数应属于应用型人才之中的技能型人才类型。

层次旅游相关专业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可按层次划分为低层次服务操作型人才、中高层次操作服务型人才、基层管理人才、中高层管理人才。由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属专科层次,所以,高职院校旅游相关专业的培养层次宜定位于中高层次操作服务型人才、基层与中层管理型人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职专科院校培养的人才层次将逐步下移。当然,随着我国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提升,将来也可能举办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培养层次也会相应提高。

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

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落脚点,其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所在。学院致力于构建符合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

首先,建立职业导向性的课程结构。旅游相关专业的课程由综合素质课、专业技能理论课与专业技能实践课等三大模块组成,三者各有侧重又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塑造学生的职业素质、知识与能力结构,摆脱了普通本科专业传统学科导向型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结构模式。

其次,以职业技能为核心,以应用性、实践性为主旨设计课程与教学内容。如旅游英语专业除了为期半年以上的旅游企业实习外,还单独开设了旅游英语口语训练、旅游英语应用文写作训练、英语导游讲解训练、酒店服务技能、旅行社服务技能、旅游市场调查等技能实践课。专业技能理论课的教学坚持基础理论知识适度、知识面较宽、以应用为目的、加强针对性与实用性等指导思想,如将海泉湾度假城的投资可行性分析及旅游市场开拓策略等作为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营销等课程的教学案例,在讲授旅行社经营与管理、酒店管理等课程时,及时补充“珠三角”地区外资旅游企业的新进展、广东省大型旅游集团的新发展、中国会展旅游的新动向等贴近现实紧跟时代的内容。

再次,将职业证书考试内容纳入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之中。两个旅游相关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已与全国导游资格考试、酒店职业英语考试、中级英语导游考试内容相衔接,学生学完这些课程后,不经培训与过多复习就能顺利通过考试,获得导游资格证书(中文或英语)与酒店职业英语证书,达到领队和中级英语导游的参考水平。

旅游管理的专业类别篇2

大连大学与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southerncrossuniversity)于2003年开始合作开办旅游管理专业“2+2”合作办学模式,现已有大批学生顺利毕业,获得了大连大学和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的毕业证书及学士学位,并有部分学生在澳大利亚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本文以此为例,详细探讨旅游管理专业“2+2”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做法和成效,以进一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一、合作背景

大连大学是一所立足大连、服务辽宁、面向全国,拥有哲、法、经济、教育、文、史、理、工、医、管理10大学科门类的大连市属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大连大学现有24个学院,49个本科专业,35个硕士点,全日制在校学生近15000人。

南十字星大学是澳大利亚公立大学之一,具有颁发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资质。该校的专业设置与就业紧密联系,紧贴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在学科设置的灵活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等方面已成为全澳大利亚的佼佼者,是澳大利亚享有盛誉的高等学府。

二、专业合作思路

旅游管理专业在大连大学与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都是成熟专业,有着良好的专业办学经验和优秀的师资队伍。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是该校很突出的一个专业,隶属于该校的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该学院在澳大利亚利斯莫尔、考夫斯港、黄金海岸、悉尼分别有四个校区,同澳大利亚多家旅游组织和集团公司有着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连续多年获澳大利亚旅游行业教育优异奖。

为了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水平,经有关部门批准,大连大学与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共同开办旅游管理专业合作办学项目。该合作办学项目采用“‘2+2’”办学模式,进入该项目的学生前两年在大连大学学习,后两年到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学习,双方互相承认学分。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成绩合格可分别获得大连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以及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学士学位证书。

旅游管理专业是当今的急需专业,也是合作双方的成熟专业。旅游管理专业“2+2”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较高的语言交际能力,同时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系统地掌握旅游管理基本理论和技能,适应国内及国际市场经济和旅游业发展,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具有现代化英语办公能力、适应现代化管理的综合型、应用型的国际人才。

三、教学模式探讨

我国的旅游业本身起步较晚,相应的旅游管理专业高等教育体系形成也比较晚,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才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我国现有各大高校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中,人才培养目标普遍比较笼统,专业综合性较强,培养方案中体现出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并重培养。在课程教学计划中,公共基础课占用大量学时,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覆盖范围广,针对性不强。

澳大利亚的旅游高等教育是由职业教育发展而来。最初的旅游专业课程出现在职业技术学院,后来随着澳大利亚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专业的高等教育也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澳大利亚高校的旅游专业划分较细,人才培养目标非常具体,不同的专业方向按照专业教学和能力要求开设不同的课程,注重旅游操作能力,实践性强。针对细分的专业方向,各大高校的旅游专业课程设置门类划分很细,突出专业方向性培养。

综合我国旅游管理专业高等教育现状,结合澳大利亚旅游专业高等教育的优势,大连大学旅游管理专业“2+2”模式在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方面,注重外国语言基础教育和旅游专业课程的国际导向。具体的课程设置如下所示。

1 中方要求开设的课程

主要指按照国家教育部规定所学的各门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包括英语类课程、计算机类课程、数学类课程、政治理论类课程以及专业基础课程和高级专业课程。基于“2+2”的培养模式,在英语类课程设置方面,不同于国内四年制的旅游管理专业,而是重视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增加英语学时,开设了英语听、说、读、写以及雅思专项培训等大量英语课程,为学生后两年出国学习奠定基础。

2 与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的对接课程

主要指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要求在中国境内为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及部分高级专业课程。这类课程由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指定英文原版教材,提供课程的详细大纲和样本试卷,在大连大学采用双语授课,试卷采用英文出题和作答。按照大连大学与南十字星大学的合作办学协议,旅游管理专业有6门该类对接课程。此类课程集中体现了合作办学的专业特色,引进和吸收了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

3 旅游管理专业“2+2”的具体课程设置

旅游管理专业“2+2”的专业特色是系统学习发达国家旅游管理理论和实务,使学生掌握西方旅游管理前沿理论和实践,能够从事跨文化环境下的国际商务和旅游与饭店管理工作。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结合“2+2”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大连大学旅游管理专业“2+2”模式每学期开设的具体课程如图1所示,图中8个模块分别表示第1学期~第8学期的课程设置,其中第1学期一第4学期的课程在大连大学完成,第5学期~第8学期的课程在南十字星大学完成。

旅游管理的专业类别篇3

 

关键词:旅游管理 SoLo分类理论 职业教育 

2011年3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十一五”教育改革发展及“十二五”教育工作召开新闻会,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会上表示,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5%,到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36%,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如此大量的学生走入社会,各高校当务之急是专业建设,课程优化设计是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需要系统性改革 

旅游管理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各开设院校普遍存在教学设置偏差、教学方法落后的现象。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在旅游企业如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点等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从事接待、服务与基础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要达到此目标,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及合理的知识结构,如具有较广阔的历史、地理、园林、建筑、植物、民俗、宗教等方面的知识素养,以及能够掌握旅游基本理论和旅游业经营管理的基础知识。但以上两方面都需要学生内化后通过一定的实践才能显现出价值来,其隐性存在的特点致使学习效果评价障碍重重。有些学校进行了pBL教学改革或项目化教学改革,这些大胆尝试的目的是打破旧有的知识体系教学设计,将目光转向能力培养,逐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知识传授型教育向能力训练型教育的转变。他们的积极探索意义重大,正确引导了高职旅游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但是,这些教学方法在单独的模块化教学方面优势突出,而在整体教学体系系统性设计方面略显不足。 

二、SoLo分类理论指导下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计 

(一)SoLo分类理论主旨思想 

SoLo是Structureofobservedlearningoutcome的缩写,译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此理论更加注重整个教学的系统设计。它以可观察的学习成果作为为教学和考核对象,将学习成果按性质不同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学习一门新学科时首先获得的分离的、互不相关的教学内容,其加总后形成量变。量变进一步深入之后,质变发生了,所学的内容相互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连贯、一致的整体,此类学习成果为第二类。当学生的思维建立起抽象体系后,就可以解决以前从未遇到的新问题,此类学习成果为第三类。以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为主线,即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表面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因此形成了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由于此分类理论,以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为考核对象,以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学习成果的循序渐进培养为教学设计思路,使专业教学整体设计更具系统性。为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计进行了SoLo分类理论指导下的课程改革尝试。 

(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计思路 

旅游管理的专业类别篇4

【关键词】旅游管理;SoLo分类理论;职业教育

1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需要系统性改革

旅游管理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各开设院校普遍存在教学设置偏差、教学方法落后的现象。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在旅游企业如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点等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从事接待、服务与基础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要达到此目标,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及合理的知识结构,如具有较广阔的历史、地理、园林、建筑、植物、民俗、宗教等方面的知识素养,以及能够掌握旅游基本理论和旅游业经营管理的基础知识。但以上两方面都需要学生内化后通过一定的实践才能显现出价值来,其隐性存在的特点致使学习效果评价障碍重重。有些学校进行了pBL教学改革或项目化教学改革,这些大胆尝试的目的是打破旧有的知识体系教学设计,将目光转向能力培养,逐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知识传授型教育向能力训练型教育的转变。他们的积极探索意义重大,正确引导了高职旅游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但是,这些教学方法在单独的模块化教学方面优势突出,而在整体教学体系系统性设计方面略显不足。

2SoLo分类理论指导下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计

2.1SoLo分类理论主旨思想

SoLo是Structureofobservedlearningoutcome的缩写,译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此理论更加注重整个教学的系统设计。它以可观察的学习成果作为为教学和考核对象,将学习成果按性质不同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学习一门新学科时首先获得的分离的、互不相关的教学内容,其加总后形成量变。量变进一步深入之后,质变发生了,所学的内容相互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连贯、一致的整体,此类学习成果为第二类。当学生的思维建立起抽象体系后,就可以解决以前从未遇到的新问题,此类学习成果为第三类。以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为主线,即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表面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因此形成了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由于此分类理论,以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为考核对象,以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学习成果的循序渐进培养为教学设计思路,使专业教学整体设计更具系统性。为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计进行了SoLo分类理论指导下的课程改革尝试。

2.2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计思路

课程优化设计焦点在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重新构建和组合,包括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两个向量,目的是使教学质量不偏移。为此课程设计步骤分为三步,一是找到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即学什么,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深入的企业调研来完成;二是对学习成果进行类别定义。定义原则为:分离的、互不相关的教学成果定义为第一类学习成果;相互联系的、连贯的、一致的整体教学成果定义为第二类;抽象思维后可以解决以前从未遇到的新问题的教学成果定义为第三类。第三步是根据认知规律调整教学顺序,即怎么学,调整顺序的原则如下: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循序渐进。

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服务面向不同有所区别,但本质上应定位于:具有良好的整体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较高的职业综合技能,在旅游企业如旅行社、旅游景点等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从事接待、服务与基础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合的工作岗位(毕业后3-5年)为:接待经理、外联经理、计调经理、导游经理四个。以上岗位的优秀工作者都将成为企业调研的跟踪对象。

1)接待经理岗位可观察的学习成果(职业能力项)中第一类是客户心理、分析旅游线路、推荐门市销售三部分,第二类是签订旅游合同,第三类是旅游风险规避和;

2)外联经理岗位可观察的学习成果(职业能力项)中第一类是旅游市场调研,第二类是旅游市场开发和客户开发与维护,第三类是旅游产品销售;

3)计调经理岗位可观察的学习成果(职业能力项)中第一类是旅游要素采购,第二类是旅游线路设计和成本核算,第三类是突发事件处理与预防

4)导游经理岗位可观察的学习成果(职业能力项)中第一类是客户档案管理、为游客提供食宿等生活服务、游客个性化服务、迎送服务、景点讲解、商品导购讲解等,第三类是导游培训

2.3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计结果

第一学年以认知实习为主的体验教学。训练包括客户心理分析、旅游线路推荐、门市销售、旅游市场调研、客户档案管理、客户迎送服务、景点讲解等11个一类能力项。通过对旅游企业实地调研,加强学生对就业岗位、工作环境等的感性认识,促成第一类可观察学习成果(即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二学年以生产性实训为主的双轨教学。一部分学生进入旅游教研基地,在接待、外联、计调、导游等岗位熟悉工作程序与工作内容,实现签订旅游合同、旅游市场开发、客户开发与维护、旅游线路设计、成本核算等五项第二类可观察学习成果(即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三学年学生带课题进入企业实习,课题设计全部与第三类能力训练相关,包括旅游风险规避、旅游接待管理、旅游产品销售、突发事件处理与预防、导游培训等五项,实现了第三类可观察学习成果(即职业能力)的培养。

3SoLo法在课程优化设计中的实施难度

3.1应用知识教学尚存差距

高等教育的学习者任务是双重的。第一必须掌握一些认知范畴的知识,如概念、基本技能、事实资料等;第二必须掌握、应用前述认知知识的方法,从而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对按以上课程体系完成教学任务的2008级毕业生进行回访,发现第二部分的能力未能更好的发挥,尚需在以后的研究中找出答案。

3.2课程开发是团队工作

对能力、工作任务分析、可观察教学成果等事项的信度严重影响课程整体设计的水平,参与人员需要精通学科知识并对课程广泛涉猎,需要一支至少是由任课教师、课程理论专家和企业专家组成的队伍来共同完成此项工作。

4结束语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设计,虽然存在瑕疵,仍不影响其优秀教学成果的显现。我们形成了基于SoLo的高职课程体系优化设计的思路,并将其应用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优化设计中,实施此方案的2008级毕业生获得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后续研究我们将深入更多的专业领域,通过优化设计实现课程的精准定位。

【参考文献】

旅游管理的专业类别篇5

关键词:旅游业;专利;专利地图

一、问题提出

技术和知识的日新月异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产业界正积极探索将技术应用于旅游业,并取得了一些成果。近十年来,我国与旅游业相关的专利呈现出一定的增长态势。专利作为最先进技术的载体,是衡量旅游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指标。对旅游业专利的剖析,能够揭示旅游业技术应用水平和技术累积的轨迹,为旅游业创新战略的实施提供依据,也有利于旅游业专利的产业化发展。

国内旅游业专利研究视角大多局限于知识产权法,如刘敢生认为由于旅游产品内容的综合性,决定了其知识产权保护方法的多样性,并提出旅游产品创意的不可专利性。叶东蕾以旅游商业方法专利的申请和诉讼案例为根据,提出商务方法将重塑旅游产业链,并呼吁旅游企业抢注商业方法专利。李正华指出由于旅游业相关法律的不完善,使得旅游经营管理中存在较多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和法律漏洞,如旅游业专利的仿冒问题因打假力度不足使得具有专利权的旅游工艺品仿冒较猖狂。本文从技术创新的视角,以专利地图理论为依据和方法,深度挖掘旅游业专利中所蕴含的管理和技术方面的信息。

二、专利地图理论及其分类

专利地图(patentmap)是一种专利分析方法和表现形式,通过对专利文献中包含的技术信息、经济信息、法律信息以系统化的方法搜索、筛选、分类、归纳,将蕴含在专利数据内的大量错综复杂的管理与技术方面的信息和分析结果以各种直观的图表形式反映出来,具有类似地图的指向功能。专利地图可以分析技术分布态势和发展方向,是一种搜集、整理和利用专利信息的工具,对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发明人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研发管理提供关键的信息指示作用。

根据分析的重点与目的,目前专利地图可分为3类:第一类是专利管理地图(managementpm)。主要服务于经营管理,通常包括历年专利动向图、技术生命周期图、专利引用组谱表、国际专利分类(ipC)分析图;第二类是专利技术地图(technicalpm)。主要服务于技术研发,为研发中的回避设计、技术地雷、技术挖洞等战略提供重要信息依据和参考;第三类是专利权利地图(Claimpm)。主要服务于权利范围的界定,将专利权利要求作为主要的分析指标。对于旅游业专利的分析,采取专利管理地图分析,对专利数量、专利发明人、技术生命周期和ipC进行归纳分析。本文根据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数据库所能获取的信息,借助microsoftexcel软件,对旅游业专利分析将采用时间变化趋势分析、技术成熟度分析、ipC分布结构进行分析。

三、旅游业专利地图制作与分析

首先,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数据库为信息源,以“旅游”为关键词,以摘要为检索项进行初次检索,形成初始专利数据库;然后,经过人工筛选去掉不符合主题的数据,最后得到本次专利分析所使用的旅游业专利数据库。统计时间年度为1987年-2007年,统计数据截止日期为2007年12月26日,共检索到277篇专利文献。

1、历年专利数量动向图

(1)旅游业专利申请总量总体上呈增长的趋势,但增长极不平稳

从图1可以看出,旅游业专利申请总量在1987―2000年间增长缓慢,每年增长量不超过lo件,但从2000年后增速明显加快,2002年出现一个增长峰值,之后又出现下降与停滞趋势,2007年再次出现专利申请量激增,当年达到50件。

(2)旅游业专利以实用新型类和发明类为主,外观设计专利数量偏少

从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3个维度可以看出旅游业专利申请与授权的基本格局。由图2可知,1987年至2007年,实用新型总数占专利总数的52.71%,发明专利占到44.04%。从1987年至2001年,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每年总量一直未达到10件;从2002年起,总量均保持在10件以上,但增长缓慢,2007年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申请总量才分别达到25件和24件。外观设计数量较少,仅占专利总数的3.25%,除在2001年和2002年产生2件,1992年、20042007年各产生1件外,其余年份均为零。

(3)非职务申请占3种专利数量的绝大部分,职务申请数量较少,其中旅游企业更少

旅游业专利以非职务发明专利为主,共267件,占申请总量的85.03%;职务申请共47件,仅占申请总量的14.97%。其中,在发明专利申请中,非职务申请114件,职务22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中,非职务申请140件,职务24件;外观设计专利中,非职务申请13件,职务申请仅1件。从2001年起,职务申请与非职务申请的差距以两位数速度逐渐拉大,非职务申请增长迅速,而职务申请增长缓慢(见图3)。职务申请中,企业申请36件,其中仅有两家旅游企业――大理旅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旅游畜力车实用新型专利)和浙江省舟山第一海运公司海山旅行社(旅游纪念用仿石体及其模具实用新型专利);高校申请9件,且多为理工类大学工科专业,尚无旅游管理专业。高校所发明的旅游业专利特点是将先进的技术应用于旅游业,解决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科技化发展等问题,现实应用性较强;政府部门申请2件,分别是钦州市旅游局(与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共同发明远离海岸的深海乐园发明专利)、宁波市滨海区第二轻工业局(盒式纪念品实用新型)。

2、技术生命周期分析

(1)技术生命周期图

创新技术周期大致可以分为技术引入期、技术发展期、技术成熟期和技术衰退期,从旅游业专利技术生命周期图(见图4)可以看出,1987~2000年,处在技术起步期,旅游业领域内专利研究者较少,研究成果较少;从2001年起专利申请数量和申请人数均大幅增长,说明旅游业专利正处于发展期。应加大研发投入,吸引更多力量进入旅游业技术市场,研发产品导向型专利。

(2)技术发展程度计量分析

计量分析专利文献统计参数可以度量技术周期的不同阶段,主要的统计参数如表1。

旅游业专利分析情况表明(见图5),技术生长率ν从1992年~2007年波动较大,1994年达到最大值后连续4年下降,1999年开始缓慢上升,2004年-2006年出现起伏,2007年呈现增长趋势,表现出微弱的生产特性。技术成熟系数α整体上呈上升趋势,1994年达到高峰,1994~1998年略有下降,2005年以后开始增长,表明旅游业专利技术尚未成熟。技术衰老系数卢没有表现出下降趋势,总体上是在起伏中上升,没有体现明显的技术衰老特征。新技术特征系数n的变化规律与α基本相同,表现出一定的新技术特征。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旅游业专利技术仍处于生产时期,与技术生命周期分析结果相同。

3、ipC分类图

旅游业专利在国际专利分类(ipC)中的分布较广,遍及a(生活需要)、B(作业,运输)、C(化学,冶金)、D(纺织,造纸)、e(固定建筑物)、F(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G(物理)、H(电学)8大类。由于旅游业的关联性较强,所涉及产品类目较多,目前还没有统一、规范的行业分类,不利于专利文献的检索和专利情报的搜集和于旅游业研发投入和研发方向的确定。因此对旅游业ipC分类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1)旅游业发明专利ipC分类情况

根据所检索的旅游业专利文献,将旅游业发明专利的ipC分类进行了具体归类。将旅游业划分为旅游产品、旅游设施和设备、旅游服务和旅游管理4类二级指标,其中旅游产品又具体划分为旅游景观、旅游景区、旅游纪念品等9个三级指标。三级指标下面继续进行细分出四级指标,具体的分类情况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旅游业发明专利以旅游产品类专利为主,共49件占全部发明专利的40.16%,分布在a、B、e、G、H类,其中以旅游工艺品类发明专利居多,主要为仿玉石工艺、雕刻工艺、印刷工艺、仿景点工艺相关的专利;科技含量水平较高的虚拟旅游类发明专利以及单环场镜头影像系统无死角无扭曲全景浏览类发明专利数量较少。

旅游服务类发明专利占全部发明专利总量的21.31%,主要分布在e、G、H类,其中导游服务类发明专利居多,包括GpS导游系统、网络信息导游、智能讲解系统、电子音像导游、导游机,主要分在G、H类,技术含量较高。

旅游管理类发明专利占全部发明专利总量的16.39%,主要分布在G、H类,涉及GpS、GiS旅游团队管理、网络管理系统、数字旅游管理系统、旅游门票;旅游编码、旅游信息查询。

旅游设施与设备类发明专利占全部发明专利的11.48%,集中分布在a、B、e、G类,主要是与游乐设施、登山工具旅行或野营装备、旅游索道、游乐船、娱乐宫、风景区标识、语音翻译机、模拟景观装置相关的发明专利。

(2)旅游业发明类和实用新型类专利ipC分类的主要分布情况

旅游业专利ipC分类雷达图(见图6)显示,旅游业发明专利集中分布在G、e、H、B类,其中G类专利最多,共36件,占122件发明类专利总数的29.51%;24件H类专利,占19.67%;23件B类专利,占18.85%。实用新型类专利主要分布在a、B、G、H三大类,其中B类专利最多,共64件,占43.84%,其次是G类专利,占24.66%,15件H类专利,占10.27%。表明旅游业专利的技术主要是物理、机械类,科技水平较高的电子类数量很少。

旅游业发明专利ipC分类主要集中在B44、e04、G06、H04类(见图7)。e04(建筑物)类发明专利最多,主要是与主题公园、旅游景点建筑及旅游设施设备等旅游业相关的发明专利;其次是H04类专利,有23件,其中有10件H04B(传输)类专利,5件H04m(电话通信)类专利,主要与导游信息系统、导游设备、导游方法等有关;有1件H04n(图像通信)类专利,是与全景浏览相关的专利。G06与H04类专利所涉及的先进技术包括信息技术、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语音技术、射频技术、GpS、GiS技术等,这对于提高旅游业技术水平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旅游业实用新型专利ipC分类主要集中在a45、B44、B63、G09、H04类(见图8)。B63类专利最多,27件,占B类实用新型专利的42.19%,主要与旅游设备(游艇、游船、旅游潜艇)有关;G09类共16件,与导游设备(导游器、导游机)相关的专利;15件H类实用新型专利全部属于H04类专利,其中11件属于H04B(传输)类与导游设备(导游机、讲解设备导游系统)相关的专利,这部分专利所涉及的技术包括电技术、数据传输技术、GpS等。a45类专利有14件,是与旅游纪念品、旅游用具相关的实用新型专利;B44类专利13件,与旅游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旅游景观相关。

四、结论

1、我国旅游业专利进入快速增长时期。技术含量增加

从1987-2007年,尽管旅游业专利申请总体上增长不平稳,历年专利申请数量较少,但呈现一定的增长趋势,特别是2000年以来,增长幅度逐年加大。旅游业专利以实用新型为主,近3年来,发明专利增长较快,总量超过了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数量过少,且停滞不前。

2、旅游企业、教研机构申请专利数量少、技术含量低

非职务申请专利占绝大多数,职务申请与非职务申请数量相差悬殊。仅有两家旅游企业各申请了一件实用新型专利,这表现出旅游企业的创新意识不强,发明创造积极性不高,技术水平较低。旅游业发展的环境及粗放式、劳动密集型的增长方式不利于企业的培养以及旅游业技术进步。

3、职务申请中理科高等院校占优势

主要原因是现行的旅游教育模式、经营模式不利于从业人员和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旅游经营与管理较少地关注旅游供给和旅游生产;其次,高校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较差,时间多用于理论学习,缺乏相关的旅游实验室,缺少操作能力的培养。

4、旅游业专利反映了信息时代的大背景

尽管技术含量较高的专利在旅游业专利中的比重较低,但在G06F(电数字处理)和H04(电通信技术)分类中,基本涉及信息技术、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语音技术、射频技术、GpS、GiS技术等相关技术。职务申请中,属于制造业、电子、信息、科技产业的企业占了职务申请数量的绝大多数。与电子信息、网络技术、数字科技相关的公司将本公司所拥有的先进技术应用于旅游业,充实丰富着旅游业专利技术,这些专利技术的转化必将大大推动旅游业技术发展步伐。

5、旅游业发明专利作用显著

针对导游服务中存在的众多问题,与导游服务相关的发明专利数量较为可观,解决了导游服务中存在的讲解、游客走失、旅游团队组织等问题。其中,针对导游讲解问题的导游机、智能讲解系统、网络信息导游、电子音像导游和导游系统等发明专利占发明专利相当大的比例。如果将这些技术应用于景区、景点,无疑会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品牌价值,与此同时,这些技术也对传统的导游服务发起了挑战。

旅游管理的专业类别篇6

【关键词】专业认同;旅游管理;影响因素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6.02.010

一般认为,专业认同是指对所学专业认可与接受,学习者愿意主动学习,并且以积极的态度去学习[1]。就业不尽人意、专业门槛低、专业口碑不佳、专业报考率较低等原因,直接影响了旅游管理的专业认同。甚至在2014年教育部公布最难就业榜上,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也位列其中。

虽然旅游就业形势尴尬,但旅游现实发展却如火如荼。截止2014年年底,中国大陆全年国际旅游收入569亿元,国内旅游收入达3.1万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0.16%、16.3%。2014年旅游接待总人数37.6亿人次,旅游总收入3.3万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0.8%、14.8%。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惠及民生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业逐渐成为新常态下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专业认同是专业凝聚力的象征,是专业健康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大学生是专业认同的研究主体,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旅游管理专业认同,探索专业认同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认同(identity)”一词最开始来自拉丁文idem,最早由佛洛依德提出,是指个体与他人、群体或者被模仿人物在心理上、感情上的趋同过程[2]。wenger从5大维度对“认同”的概念体系进行解读,分别为经历、成员身份、学习经历、多种成员资格的连接、个体所处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之间的关联[3]。国内外学者分别从动态与静态角度对认同进行了解读:从动态角度看,认同被认为是一种认知、态度、情感乃至行为的动态移入过程[4-6];从静态角度看,认同被用来形容主体与自身、被模仿群体中的成员或者周围环境之间在利益、目的、价值取向和认知倾向上同化后的一种状态[7]。国外学者将专业认同纳入职业认同范畴,国内专业认同相关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专业认同的概念[8-10]、影响因素[11-12]、提升对策[13-14]等方面。

旅游学科近年来开始涉及专业认同研究,取得一定成效[15]。孙琨等认为:旅游管理专业认同会影响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通过调研作者发现,旅游管理专业认同水平相对较低,并且存在各年级之间存在差异,作者进一步提出了改进建议[16]。张红霞等认为旅游管理学生专业认同包括: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学习和专业选择4个维度,实习前后专业认同存在差异[17]。当前旅游学科内仍没有形成系统理论的专业认同研究体系,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深度不够,理论研究不足制约了专业发展。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核心影响因素有哪些?作为专业认同的主体,基于大学生视角,如何提升旅游专业认同?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及半结构访谈拟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二、研究设计

(一)问卷设计

在参照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同时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现实,本研究初步设定了34个题目,包含了关于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大部分情况,具体问卷内容详见表2。在问卷设计的基础上,研究针对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现实情况,选择部分学生进行半结构访谈,访谈题目为:您认为应该采取那些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专业认同?

(二)研究方法及调查

本研究设计的问卷一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被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表1);第二部分: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本部分一共设计了34个问题;第三部分:半结构式访谈。第二部分采用李克特五分制量表的方法,以“完全符合―完全不符合”分别对应1~5分评估标度。问卷采用调查手段主要有两种:网上调查与实地调查。网上调查时间为2015.5~2015.10,同时以“滚雪球”的方式让本人的同学、亲属、朋友帮助收集问卷;现场调查主要集中在2015年3~4月,通过同学、亲属、朋友走访各大高校。一共收集到调查问卷500份,其中有效问卷468份,问卷有效率为93.60%。

三、研究过程

(一)信度与效度检验

首先对收集的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这是问卷分析的前提,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研究科学性与可信性,主要利用SpSS16软件完成。信度分析表明,调查问卷的Cronbachα数值为0.822。一般而言,当α≥0.70时属于高信度,0.35≤α

(二)探索性因子分析

通过SpSS16.0对原始问卷进行降维分析。在指标选择上,首先删除任何因子载荷量上都低于0.5的变量X4、X11、X14、X16、X26,对删除后的问卷进行信度与效度分析,发现问卷的Cronbachα数值上升到0.858,Kmo值上升到0.839,删除部分指标后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更好,更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前5个公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5.586%(>85%),基本能够代表原始问卷的大部分信息。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如下表2所示。

(三)验证性因子分析

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问卷中的X5我的个性特征很适合在旅游专业学习与发展;X6我在旅游管理专业学习上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X7我认为学习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发挥我的特长与优势;X8我从来不感觉到旅游管理学习的乏味;X9我觉得旅游管理专业学习过程给我带来了很大的乐趣;X10即使没人监督我也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知识;X25我经常阅读与旅游管理专业有关的书籍或专著;X28我乐于主动钻研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知识难点,这些选项在公因子F1上的因子载荷系数较大,反映了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或者消极行为,因此对公因子F1命名为“投入度”。

X13旅游管理与我的兴趣爱好相冲突,我不感兴趣;X19有机会转专业的话,我会发展的更好;X24我真正想学的不是旅游,旅游专业也不是我自己选的;X27旅游管理专业没意思,让我感觉心情郁闷;X33知道大学不好转专业,但我还在努力,这些选项在公因子F2上的因子载荷系数较大,反映的是对本专业的兴趣以及忠诚度,因此命名为“喜好度”。

X12在以后工作选择中,我愿意从事与旅游专业对口的工作;X15我愿意向别人介绍旅游管理专业的知识和相关信息;X17我从内心已经非常主动地接受了旅游管理专业;X18我们旅游专业的发展前景很好;X31我愿意在旅游管理专业上发展我未来的事业;X32旅游管理专业学习对我以后的发展很重要,能帮我实现理想;X34我喜欢旅游管理专业,并渴望在专业上学到很多知识,这些指标反映了从旅游专业学习中所获得的提升和发展前景,因此命名为“美誉度”。

X20我觉得自己比较适合学习旅游管理专业;X21学习旅游专业,我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规划;X22我对旅游管理专业学习及专业相关实践活动具有很大的热情;X23我常有意识地将旅游管理所学知识及技能运用于生活中;X29我具备旅游管理专业所需的专业思维和专业素养,X30旅游管理专业为我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能实现自我价值,这些指标在公因子F4上的因子载荷系数较大,反应了学生们自身学习与专业的匹配程度,因此命名为“匹配度”。

X1我了解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X2我认为旅游管理专业有很大社会价值,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X3我了解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渊源,这些指标在公因子F5上得分较大,反映了学生们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知程度,因此命名为“认知度”。

(四)专业认同分布规律

1.总体现状和各因分值规律。从指标维度看,得分均值最大为X33,表明学生不认同“我知道大学不好转专业,但我还在努力”;得分均值最小的是X2,学生们比较认同“我认为旅游管理专业有很大的社会价值,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从公因子维度看,公因子F2得分最大,喜好度对专业认同的影响较大,是影响专业认同的最主要因素;公因子F5得分最小,认知度对专业认同度的影响较小。大学生在专业选择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由于年龄较小,往往凭自己主观评价旅游管理专业,不能很好的从深层次认知度视角评价专业。

2.性别差异。从性别维度看,不同男女同学在各公因子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男同学在5大公因子上的得分均值分别为:2.760、3.765、2.176、2.615、2.212;女同学在5大公因子上的得分分别为:2.849、3.750、2.077、2.514、1.986。除投入度之外,男同学在其他公因子上的得分均大于女同学。男同学对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相对较高。

3.年级差异。从年级维度看,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各公因子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总体上大一最高,大四最低。大一学生刚进入学校,对未来充满未知,对旅游管理专业充满希望与期待,专业认同相对较高;大四学生经过四年的大学生活,总体上对旅游管理专业有较为理性的认识,同时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一系列挫折,导致了学生们专业认同普遍较低。

4.学校类别差异。学校类别对旅游管理专业认同各公因子影响不显著,但从总体均值来看,985/211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认同小于普通公办高等院校,普通公办高等院校小于民办院校。旅游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过分强调实用主义在民办院校基本适应教学要求,但在注重理论基础研究与学科纵深发展的本科院校,过分强调实用主义不一定有利于专业认同的提升。

5.专业选择意愿差异。从专业选择意愿维度看,自主选择、父母意愿以及专业调剂等要素在不同公因子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自主选择旅游专业的同学在5大公因子上的得分分别为:2.741、3.883、2.089、2.577、2.149;听从父母等重要他人意见选择旅游专业同学在5大公因子上的得分分别为:3.292、3.000、2.286、2.833、2.111;专业调剂的同学在5大公因子上的得分分别为:2.920、3.418、2.338、2.389、2.000。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大部分心智发育尚未成熟,选择专业时较多受到父母等重要他人意见的影响,这种现象对于专业投入度与匹配度有较大的正向影响。自主选择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在喜好度与认知度上得分较高。专业调剂的同学,在美誉度方面得分较高。

四、专业认同提升对策

本研究主要基于学生视角,通过半结构访谈,归纳总结他们眼中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提升对策。通过归纳整理,主要涉及到学校、教学方面以及学生自身,统计分析结果如下图1所示。

图1半结构访谈结果归纳统计

(一)学校方面

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提升,学校方面主要责任包括:①多组织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②学校提供机会让学生继续深造;③设置合理的专业课程顺序;④学校积极引导,增加专业宣传;⑤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改善专业认知;⑥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启航工程等课程,落实到实处。其中认为“多组织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提升专业认同的学生,占到总数的15.21%,认为实践有利于提升专业认同的学生较多。

学科专业认同涉及范围较广,仅仅依靠学生与教师的努力远远不够,需要学校甚至整个社会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从学校的平台营造良好的氛围,是旅游管理专业认同提升的外部动力。在调查中一个学生认为:“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对所有专业都知之甚少,或者从长辈和社会上了解到相对片面的知识,因此加强对旅游专业的宣传,让我们了解最新旅游动态与发展前途,让大学生充分了解专业现状,让我们形成自己想法而不是别人的看法,我认为学校应该努力创造这样的氛围。”

(二)教学方面

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提升,教学方面应该注重兴趣培养、提倡积极引导,加快实践对接:①通过案例教学帮助学生获得真正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②增加课堂趣味性,寓教于乐;③课堂教学中增加旅游业发展前景的相关信息;④课堂教学内容应该多样化,利用多种教学设备;⑤增加对学生的专业关怀;⑥高年级学生积极引导,深造学生给大家上课。其中,认为“增加课堂趣味性,寓教于乐”;“增加对学生的专业关怀”有利于提升专业认同的学生分别占到总数的9.13%、8.21%。

教学是提升专业认同的核心,在调查中一个学生认为:“我觉得老师应该用多样化的方式来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多介绍专业益处,多让学生参加一些与该专业有关的实践活动,从实践中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可以邀请一些在专业方面有研究的人来为学生讲解,让学生了解旅游管理专业,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专业认同。”

(三)学生方面

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提升,学生自己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几点;①多看书,提高自己旅游专业素养与兴趣;②多实践,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在社会上的需求;③填报志愿时应该小心谨慎。其中回答“多看书,提高自己旅游专业素养与兴趣”与“多实践,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在社会上的需求”的人数分别占到总数的6.39%、12.38%,大学生普遍认为实践意义大于课本理论。此外,学生们也认识到班风建设的重要性,一个学生认为“我从来没觉得旅游管理专业不好,但也确实激不起兴趣,没有班级学习氛围,没有朝气蓬勃的气息。我觉得班风建设尤为重要,班干带头作用十分重要。我真心希望旅游管理越来越好!”

虽然大学生大部分心智发育尚未成熟,但他们却是专业认同提升的主体,他们的意见最有发言权。在教育产业化的宏观背景下,他们的回答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也反映出学生的心声。当前旅游管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实用主义”盛行,实用主义是否有利于专业认同提升尚有争论[20]。就业率成为评价专业的唯一标准,这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学生竞争意识具有一定的正面意义。如果专业发展仅仅靠就业率来衡量,那么大学尤其是高水平大学和一般职业技术院校基本没有区别。“实用主义”在专业教学中是必须的,但因该有所侧重,高职高专类旅游院校需要强调实用主义,但过度的实用主义在本科院校,尤其是985/211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盛行实用主义,应该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失范。

五、结论与讨论

专业认同是专业凝聚力的象征,旅游管理专业认同是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旅游管理专业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问卷调查与半结构访谈,借助因子分析法总结归纳旅游管理专业认同五大维度,结合半结构访谈提出旅游管理专业认同提升措施。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

1.旅游管理专业认同影响因素主要分为“投入度”、“喜好度”、“美誉度”、“匹配度”、“认知度”5方面,喜好度是影响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最主要因素,认知度对旅游管理专业认同影响较小。

2.旅游管理专业认同具有不同的分布规律。男同学对旅游管理专业认同高于女同学;大一新生专业认同普遍高于其他年级,大四学生专业认同普遍低于其他年级;985/211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认同小于普通公办高等院校,普通公办高等院校小于民办院校;专业选择受父母等重要他人意见影响者,专业投入度与匹配度较高,自主选择专业的大学生,在喜好度与认知度上得分较高,专业调剂的同学,在美誉度方面得分较高。

3.基于半结构访谈,提出提升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具体措施。旅游管理专业认同提升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者共同协作,增加专业的实践环节、增强课堂趣味性、增加对学生的专业关怀、开拓学生视野与提供深造机会等途径是提升专业认同的主要措施。

4.在实践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实用主义在旅游管理教学中究竟扮演怎样的角色,这是未来继续深入研究的重点之一。本研究对象主要为旅游管理本科,其他学历旅游管理专业认同是否如此,仍需进一步研究。未来还可以深化以下主题研究:社会实践对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认同对学生就业影响等等。

参考文献

[1]王顶明,刘永存.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07,(8):18-22.

[2]车文博.佛洛伊德主义原理选辑[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374-375.

[3]wengerR.Communitiesofpractice:Learning,meaningandidentity[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8:149-150.

[4]twiseltonS.theroleofteacheridentitiesinlearningtoteachprimaryliteracy[J].educationalReview,2004,56(2):157-164.

[5]Floresma,ChristopherD.Contextswhichshapeandreshapenewteachers’identities:amulti-perspectivestudy[J].teachingandteachereducation,2006,22(2):219-232.

[6]蒋永福,吴可,岳长玲,等.东西方哲学大辞典[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297-298.

[7]maclurem.arguingforyourself:identityasanorganizingprincipleinteachers’jobsandlives[J].BritisheducationalResearchJournal,1993,19(4):311-322.

[8]olesen,SailingH.professionalidentityaslearningprogressesinlifehistories[J].theJournalofworkplaceLearning,2001,13(7):290-298.

[9]杨晶.高师学生教师专业认同状况调查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8,(8):47-49.

[10]李慧敏,胡成功,刘浩.法学类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报告[J].中国电力教育,2008,(125):23-24.

[11]SwickertmL.perceptionsregardingtheprofessionalidentityofcounseloreducationdoctoralgraduatesinprivatepractice:aqualitativestudy[J].CounseloreducationandSupervision,1997,36(4):332-340.

[12]胡志海,黄和林.大学生人格类型与专业认同间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6,29(6):1498-1501.

[13]杨荣益,高矗群,李h丹.本科生专业认同度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科教文汇,2015,(304):165-166.

[14]王长义,郝振萍,金潇潇.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专业认同度[J].科教文汇,2014,(275):16-18.

[15]董倩.旅游管理学生专业认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6]孙琨,张雪雁.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度比较分析及其提升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3,(12):308-310.

[17]张红霞,陶玉国,孙天胜.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前后专业认同的对比研究[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5,(3):74-77.

[18]荣泰生.amoS与研究方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79-82.

[19]林杰斌,林川雄,刘明德,等.SpSS统计建模与应用实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494-530.

[20]张沁洁.过度实用主义降低学生专业认同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3-11(B5).

ResearchofinfluencingFactorsandpromotionStrategyofprofessionalidentityofCollagetourismmanagement

FanGYelin;LiJinglong;wanGDandan

(SchoolofBusiness,anhuiUniversity,Hefei230601,China)

旅游管理的专业类别篇7

1.旅游人才需求总量增加在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这一国家战略实施背景下,吉林省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企业数量持续增加,截至2011年12月底吉林省共有五星级酒店7家,四星级酒店43家,三星级酒店87家,二星级酒店80家;全省共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125家,其中5a级3家,4a级18家,3a级41家,2a级38家,1a级25家。产业规模的壮大和企业数量的增加都亟需优秀的人力资源作为有效支撑。吉林省2010年度旅游(城乡)新增就业约4万人。2012年,吉林省积极实现“新增旅游就业5万人”的发展目标。因此,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背景下,旅游产业的发展对旅游人才在总量上的需求呈现不断增加的特点。

2.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增多随着旅游产业规模的壮大,旅游新业态不断涌现,如自驾旅游的兴起、主题酒店、精品酒店的创新发展,森林旅游、湿地旅游、滑雪旅游等项目内容的丰富,致使旅游业发展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如旅游信息管理人才、旅游电子商务人才、大型会展活动管理服务人才、旅游研究人才等。但目前吉林省旅游研究人才相对缺乏,尤其缺乏旅游研究的带头人,特别是旅游新兴学科、旅游新业态研究方面的带头人。

3.中高层职业经理人紧缺对于企业来说,其成败的关键更多取决于管理和人才,而具备现代管理理念,从业经验丰富,同时具有较强的组织、策划、管理和营销能力的职业经理人的作用尤为凸显。随着旅游产业加速发展,吉林省旅游企业数量不断增多,各类旅游及酒店管理集团紧抓吉林省旅游业加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商机,纷纷在吉林省投资各类旅游、酒店项目。如世界著名酒店管理集团——喜达屋酒店与度假村国际集团,2012年在吉林省新建开业三家五星级酒店,分别为长春净月益田喜来登酒店、长白山喜来登度假酒店、长白山威斯汀度假酒店。各类旅游企业数量的增加导致中高层职业经理人呈现紧缺状态,具体包括高层管理者、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市场营销、旅游娱乐管理、旅游规划、旅游景区管理、旅游物业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尤其紧缺的是具有国际水平,对国际旅游市场比较敏感的高级旅游经营管理人才。

4“.双语型”人才需求量膨胀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这一国家战略旨在将长吉图区域建设成为我国沿边开发开放的重要区域、面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和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平台。随着中外国际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具备良好英语、日语、韩国语等沟通能力、熟悉国际通行规则的人才成为业内人才需求的一大热点。2009年吉林省共接待海外旅游者68.05万人次,同比增长10.24%;旅游外汇收入2.43亿美元,同比增长15.08%;2010年吉林省共接待入境旅游者82.01万人次,同比增长20.50%;旅游外汇收入3.05亿美元,同比增长25.51%;2011年吉林省共接待海外旅游者99.32万人次,同比增长21.11%;旅游外汇收入3.85亿美元,同比增长26.35%。•48•同比增长26.35%。表2吉林省2008—2011年度入境旅游经济增长指标年份接待海外旅游者(万人次)同比增加幅度(%)旅游外汇收入(亿美元)同比增加幅度(%)200820092010201161.7368.0582.0199.3213.5610.2420.5021.112.112.433.053.8517.9215.0825.5126.35数据来源:根据国家旅游局官方网站)整理。

5.专业化服务岗位人才需求突出吉林省将旅游业发展目标定位为“吉林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旅游行业700多万直接从业人员中,有80%集中在旅游生产、经营、服务的第一线,是实用性最强、技能性、操作性要求最高,面对旅游者接触面最广、最直接的人才队伍,他们的服务质量和技能直接反映着旅游行业的整体水平。目前,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技能岗位正日益涌现,主要需求的是服务于旅游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如饭店一线服务人员、中西餐厨师、导游员等。要将吉林省旅游业建设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需要继续加大力度,建设一支熟练掌握服务技能,具有良好文化修养、文明礼貌、敬业爱岗的服务技能人才队伍。

二、吉林省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吉林省的旅游高等教育发展至今可以说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吉林省的旅游教育为旅游企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为解决旅游业快速发展而造成的人才短缺问题作出了贡献。但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出台、随着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再加之《吉林省旅游业“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吉林省旅游业进入了加速发展期。在这一过程中,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呈现出滞后于产业发展的状态,人才培养在对接旅游市场需求时难以满足旅游产业高速发展对旅游人才的多层次需求。

1.人才培养总量无法满足旅游市场人才需求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这一国家战略实施背景下,吉林省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企业数量持续增长,旅游人才需求总量也随之增加。但目前吉林省重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却呈现萎缩趋势。吉林省设置旅游专业的大专院校共有28家,有重点院校、一般院校和民办院校,呈现出多层次办学的特点。但近年来东北师范大学和吉林大学等重点院校所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规模均呈现明显的萎缩趋势。吉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创办于2001年,学生人数一直保持在30人左右,但2009年起正式停止招生;东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于2002年开始招生,每届学生人数在30—50人左右,但近两年招生人数不足25人。

2.培养目标模糊培养目标是教育者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即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吉林省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都详细描述了各自的培养目标,但仔细分析发现许多本、专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具有较强的相似性,导致本专科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是目前旅游市场产生供需错位问题的主要原因。

3.人才培养趋于同质化由于吉林省各层次旅游院校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以致于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等针对性较差。各院校旅游课程体系结构一般分为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任选课四类,即使课程设置有一定差距,但名称和内容大同小异。开设的课程缺乏对旅游人才市场需求的调研,针对性差,最终导致各层次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趋于同质化。

4.旅游专业人才从业比例不高,人才流失严重旅游企业作为服务业,其人才的流失率远远高于其他行业。一般行业正常的人员流失在5%—10%左右,而旅游企业人员的流失率高达20%以上。[4]人才培养同质化的直接后果便是各层次院校培养的学生就业方向无差异,这无形中加重了就业的压力,并造成了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同时,吉林省旅游业相比其他省份不够发达、知名景区及高星级酒店数量相对较少、缺乏著名的旅游酒店企业、省内旅游专业的就业网络并不健全等一些客观因素造成了学生定向就业难的问题。此外,以本科生和研究生表现最为突出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偏差等心理原因也会影响到就业率和就业稳定,其中以旅游管理本科层次专业人才的流失率最高。

三、长吉图战略背景下吉林省旅游高等教育改革创新途径

1.明确区分各层次院校培养目标目前,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力是旅游本科教育及旅游专科教育,而旅游本科院校又区分为重点本科、一般本科及民办本科三个层次。不同层次院校的生源质量存在较大差别,办学的硬件及软件条件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上须各有侧重,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研究型、应用型、职业技能型三个层次,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各层次人才,从而避免人才培养的同质化。重点本科层次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即一方面侧重于培养硕士、博士等研究型人才,另一方面侧重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人才,如旅游规划、项目策划、政策制定等专业人才;一般本科及部分民办本科层次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即侧重于培养具有现代管理理论、具备一线经营管理能力的应用性人才;专科层次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即侧重于培养具有一线工作能力、能够直接上岗的操作型、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的细化与特色化,必将更加适应地方旅游产业和旅游行业发展对专门人才的需求。

2.理论课程设置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重点本科层次院校课程设置应突出理论性、研究型课程的设置,如旅游研究方法、旅游文献检索、旅游学原理、西方经济学等类型课程;一般本科及民办本科层次院校课程设置应突出现代管理理论、应用型课程的设置,如旅行社经营管理实务、饭店前厅服务与管理、饭店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管理等课程的设置;专科层次院校课程设置应突出操作型、技能型课程的设置,如餐饮服务实务、客房服务实务等内容。通过课程体系设计,有效保障各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通过课程设置的差异化避免人才培养的同质化。

旅游管理的专业类别篇8

[关键词]实验教学旅游管理专业改革创新本科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8-0133-03

广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需要相应的中高级旅游专业管理人才和大量的一线旅游服务人员,日益增长的专业人才需求成为广西旅游管理教育发展的推动力。随着近几年广西旅游教育规模的迅猛扩张,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的一些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一方面旅游行业匮乏高素质旅游人才,而另一方面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多半不能符合行业需求。广西高校旅游实验教学的缺失和落后应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虽然各大高校也日渐重视各类实验室的建设,但目前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广西高校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尚处于摸索阶段。

一、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辨析

从目前众多的文献资料中看,很多人对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认知模糊,甚至将二者混为一谈。实验教学是指在校内进行的,主要包括课堂实验教学和实验室教学,也包括校内、校外景观的现场导游模拟教学,是为具体课程教学设计的,能使学生巩固和深入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从广义上讲,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除了实验教学,实践教学还包括社会调查和专业实习等。实验教学与其他形式的校外实践教学的主要区别在于场地、情境、内容及产生的效果等方面(详见表1)。社会调查包括对旅游行业运行情况的了解、旅游资源的考察、旅游问卷调查等内容;专业实习是学校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如旅行社和景区等旅游企业接受培训和顶岗工作,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和专业素养。

本科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很快地适应旅游行业发展的需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产生的效果是有所区别的。学生在校外实习过程中,旅游企业一般只安排学生在一个部门的一线服务岗位实习,如酒店前台接待、客房服务员、餐饮服务员、导游等,这样学生既不能熟悉多部门岗位工作,也难以接触到管理岗位;而实验教学则鼓励学生大胆设计,不用担心实验失败导致什么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实验教学对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校内实验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多种实践教学形式的综合运用,对培养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专业素养和活学活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广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验教学现存问题剖析

(一)实验教学尚无“名分”

广西大多数高校的教学计划中,除了物理、化学等偏理科性质的专业中明确写有实验课及课时外,偏文科类专业的各类课程基本上没有实验课的教学计划。教师就是想上实验课感觉也不够名正言顺,更缺少可供参考的实验教材,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自行进行实验教学计划,这样的实验教学显得很不规范。同一门课,不同学校、不同老师上课,其实验内容差别很大。此外,还普遍存在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验教学在专业课中的比重偏低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受传统教学影响,二是高校领导和教师对实验教学的重视不够。

(二)实验教学硬件不“硬”

实验室建设相对来说做得比较好的是部分高职高专、中专学校,如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茶艺/酒吧休闲会所实验室、室内高尔夫练习馆、景区规划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旅游企业模拟运营实验室等。广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实验室建设是这几年才开始的,过去几乎为空白。有些高校如广西大学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室,是跟其他专业实验室混用的。桂林理工大学建有旅游规划与景观设计实验室、导游模拟虚拟仿真实训室、旅游管理案例实验室、民族旅游实验室、酒店服务与管理模拟操作实验室等5个实验室。广西师范大学设有导游模拟训练实验室、绘图室和旅游规划实验室等实验室。广西民族大学设有茶艺室、礼仪实训室。纵观各大高校的实验室建设,普遍存在设施不完善、利用率不高等问题。

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很强,实验教学涉及很多方面,需要的实验室种类也较繁杂,而经费和场地则是高校建设旅游实验室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缺少资金投入,实验教学仪器和设备落后,实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由于场地的问题,实验室的数量和规模都受到限制。

(三)实验教学软件过“软”

广西高校目前比较欠缺“双师型”教师,缺乏师资方面的“软实力”。要想上好旅游管理实验课程,教师除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实际的行业工作经验。广西高校旅游管理教师部分是从外专业转入的,部分是一毕业就从事旅游教学工作,多数缺乏行业实践经验。教师队伍偏理论型、学术型,这主要是高校在人才引进时过于看重高学历、高职称,把具有丰富行业经验但没有高学历的人才拒之门外。而像旅游管理这类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高校师资队伍结构过于单一,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

(四)实验教学定位“朦胧”

目前广西各大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定位模糊、不成体系。实验多侧重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缺少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很难激发出来。高校在建立实验室之初就应考虑到大学本科与高职高专院校实验教学的定位差异。如果本科酒店管理实验课只注重专业技能的操作如铺床、摆台、餐巾折花等,而对酒店营销策划等一些复杂的、深奥的问题缺乏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得不到锻炼和培养的。多数高校的实验项目没有形成多类型、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这对培养学生综合的管理能力是非常不利的。

三、广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思路建议

针对上述广西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验教学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根据教育部“推进高校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的要求,广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验教学应该加强建设和加大改革力度,并在借鉴区内外其他高校经验基础上有所创新。

(一)加强实验室硬件设施建设

实验场地和设备是开展实验教学的基础,高校应多方筹集经费,增加实验室场地和及时更新设备。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验室应至少要有基础性实验室和综合性实验室。基础性实验室主要通过模拟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工作场景,对学生形体、导游接待服务、中西式铺床、前厅接待等进行训练,使学生在校内初步掌握旅游基本技术操作规范和操作要领,培养旅游管理人才所需的基本文化素养和基础技能应用。综合性实验室主要通过旅游项目研究如旅游线路设计、菜单设计、营销策划、会展策划、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旅游创业设计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鉴于资金短缺,实验室的建设可以分步进行,先建立使用率高的综合性实验室,在此基础上继续建设和完善。要引进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技术,实施虚拟实验教学,实现实验课程的远程教学。

(二)加强实验教学的比重和设置

通过对已毕业学生和在校生的抽样调查,发现学生对实验教学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根据学生的建议和自身教学实际,建议教师根据课程的需要提高实验课的比重。可以设计礼仪实训、饭店前台接待模拟、客房服务程序演练、宴会设计、导游实训等实验内容;可以设置各种突发事件、特定情境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常规的案例分析和让学生以情境模拟的方式来完成专业课中需要注意的一些具体问题和操作流程,以增强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三)增强师资的软实力

考虑到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在招聘专业教师时应放低对学历的限制,给予编制。在不能改变现有教师聘任的条件和要求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直接对在校的旅游管理教师进行培训。可以让教师到旅游企业如各大星级酒店、旅行社或旅游景区兼职、挂职,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服务标准,从而提高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水平,不断更新和完善实验教学内容,以适应旅游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要加快实验课程的发展,最快的方法就是从校外聘请实验指导教师,定期给学生上课。可以邀请旅游行业资深人士或国内其他院校有经验的同行到学校来进行示范教学和教学交流。

(四)尝试课堂、校园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在现有实验设施设备相对缺乏和有限的情况下,在课堂上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模拟教学的实验教学方法。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和对特定角色模拟来教学,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如酒店管理课从前厅接待、客人入住、客人用餐及一些突发状况都可以分配角色,让学生扮演和模拟。礼仪课中的形体训练可以在学校操场或礼堂中进行,导游课可以把学生拉到校园或校外附近景点,让学生分组做导游与游客的角色模拟训练。

(五)加强与周边其他院校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各个高校的旅游实验室建设都各有特色,但由于建设之初,受资金、场地等方面的限制,也都有不完善的地方。建议由广西教育厅牵头,组织广西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各大院校就如何加强实验教学进行座谈和经验交流,组织区内实验教学丰富的高校教师编写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区内各大高校、高职高专院校应加强联系和合作,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提高实验室的使用率。具体措施有校际学生互换学习模式、租用实验场地、聘请外校实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实验教学等。

四、结语

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补充和深化理论教学的内容,是其他教学环节无法取代的。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对于专业必备的素质和技能的培养应该贯穿整个大学教育阶段。必须明确实验教学的重要地位,改革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加强和完善实验教学。改革时要定好位,把握好校内实验教学在本科和专科学生中的差别,使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毕业后在市场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张补宏,徐施.基于旅游管理专业素质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23):99-101.

[2]马洁,陈平平.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验教学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5):116-118.

[3]耿杰利,方文华.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的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5):162-163.

[4]李星明,程绍文.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验项目整合研究[J].旅游管理研究,2013(5):31-33.

旅游管理的专业类别篇9

关键词:课程体系;旅游管理;体验视角

引言: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地提高,并推动了一系列服务行业的发展,其中旅游最是显著。随之而来的便是旅游的相关行业,于是也就有了专门的旅游教育。其中有了专业的系统教育,对旅游业的发展是推动不小,但是,在发展的同时,我们不可否认,因为起步晚,缺乏经验的它同样存在不足。伴随着对旅游的不断研究,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旅游消费者真正追求的是体验感,而并非局限于走走停停,拍拍美景,所以旅游专业的教育应该从体验出发,从而对课程设计内容不断创新。

一、目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所存在的不足

每一门课程的设计都应该体现出科学合理性,我国现在的旅游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则是课程体系的设计问题。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是目前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课程设计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设计面“大而全、小而全”。这样的设计表现为内容大量重复出现在许多课程上,这也是众多师生无法迅速适应的原因。其中最明显的是基本理论管理的重复,因为它在最初的理论课上设计了经济、管理以及旅游的相关课程,但又在讲授旅游学类的时候涵盖相当多的法学、文化、经济、地理等平行级的基本知识,造成了课程“大而全”的局面。另外,在大的旅游管理专业下分三个方向,即旅游景点管理、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这三个小的方面又表现出相互交叉的小而全的特点。因为某一类有相应的管理、营销,而这三类的管理与营销必然有很多重复性。综合来看,这种“大而全”和“小而全”的课程设计十分不科学,也浪费了师生不少时间与精力。

(二)设置的课程与旅游管理教育所期望培养的人才目标并不和拍,所需与所应联系不够紧密。因为许多学校在设计课程的时候要兼顾经济利益、教师、和学校教学设备,根本没有从教学目标出发去设计课程,更多的考虑利益,所以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不值一提。还有些院校为了丰富学校的专业面,跟风开设旅游专业,课程大多设置一些理论课,或者设置一些与旅游的市场需求和经济不相关的地理、文学、历史课程。这种设计导致了课程散乱,没有整体与系统可言的严重后果,更别提能培养出好的人才了。

(三)课程教学顺序与正常学习巩固顺序相违背。一般一个专业的课程都遵循“先修学,后继学”的顺序,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习新知识,并不断温习旧知识,从而学习顺畅。但如果违反了这种顺序,不仅会使教学体系不合理不完整,还会使学生对于新知识根本无法迅速理解吸收,也不能更好的回顾之前所学。

二、针对目前所存在的不足所提出的相应解决措施

所有课程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明确的培养目标。明确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目标的前提是对这项目标有一个全面理解。高等院校的任务是要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需要的有创新精神和时代特征的人才和有文化、有纪律、有理想、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所以应该坚持科学的人才培养原则。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旅游管理教育的培养专业必定要遵循我国总的教育培养目标。培养旅游事业所需的各类人才,能够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教学和科研部门工作,为旅游相关的企业单位服务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培养的最终目标。

(一)调整课程体系。课程设计是教学工作的中心。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靠课程设置,,而且优秀的课程体系是该项课程建设的有力保证,同时也是丰富学生知识结构与实际能力的最佳方法。因为从教学计划的角度来看,某一专业或学科发展的问题其实就是课程问题,而且这个问题还与办学效益、教学质量密切相关。在设置课程时既要注意到岗位职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要兼顾学科的要求,特别是在设计专业课程的时候,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原则,使学生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兼具。某一类的体系课程应包括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三个层次。如果以大学通用的必修选修来分类的话,前面的为旅游管理基础必修,后面的则是针对不同的方向的不同选择。

(二)强化旅游管理教学师资力量。教学的主题是老师,所以师资力量的强弱与教学内容的改革密切相关。所以设计优秀课程体系的一项十分关键的任务则是加强师资队伍的力量建设,有效提高师资整体水平。

首先,要加大力度培养专业教师。国外旅游教育的成功经验证明,一个优秀的旅游专业老师要兼备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而当前我国的旅游教育专业老师主要是两类,一类是之前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其他专业的老师,另一类是前者的学生。虽然后者较前者接受了更新的知识,但是他们共同特点就是实践经验的缺乏。

其次,旅游院校应该创造机会使青年旅游老师到旅游企业单位实习、兼职、交流学习旅游管理实践经验。让他们定期不定期的接触旅游实践事业,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任聘一些旅游企事业单位的人为学校的兼职教师,或邀请他们到学校与老师和学生进行交流,使学校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不脱节。

最后,要改革传统的教育方法,转变教学观念。旅游专业教师应该依据教学大纲,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会学生不断思考、理论联系实际,摒弃原来传统的填鸭说教式教育方式。

三、总结:

由上可知,,虽然当前我国的旅游管理教育中仍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与缺陷,但目标和其主体方向明确,相信在日后的发展中,只要应用科学,不断完善,设置优秀的课程体系,坚持致力于培养优秀旅游管理人才,将教育与实践结合起来,必然会使我国旅游管理教育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永琴;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2010(05)

[2]许春晓;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探索[J]2011(10)

旅游管理的专业类别篇10

关键词:财经类高校旅游管理思路和方法

一、旅游管理专业在财经类高校中的培养现状

1、财经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现状

2012年高中毕业生可以报考旅游专业学校全国共有2236所,高校全国共有1097所,其中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数量有482所,以高校办学性质为标准,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仅有61所,在东北的吉林省、辽宁省和黑龙江省中财经类学校开办旅游管理专业共计8所,如在吉林省内的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普通本科高校共计15所,除独立办学和民营办学外的财经类学校仅有吉林财经大学和吉林工商学院两所,因此以吉林省为例,在财经大学的教学环境特点下研究开拓财经类高校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新思路、新方法是有助于旅游人才的发展的。

2、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财经类高校中的培养目标定位

我国的旅游产业在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逐步被重视,而培养高等旅游人才的培养定位的更加明确和细致,根据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借鉴国外人才培养的经验,基本上将旅游行业人才培养定位于四个层次,即中等职业层次和专科层次分别定位于培养服务型人才和服务管理型人才;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定位于培养经营管理型和理论研究、战略管理人才。

以东北三省的东北财经大学、吉林财经大学、大连财经学院、黑龙江财经学院四所财经高校为例,从他们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目标上可以归纳出部分情况。这四所财经类高校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目标都定位在“在专业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和实际操作及企业管理工作、或在旅游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国内其他部分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财经高校的培养目标也是不一样的,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定位是培养能从事经营管理及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西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定位是培养具有高管理素质的行业领导者为目标;山东财经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定位是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云南财经大学的两个专业方向定位是具有良好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具备一定的专业管理理论知识和熟练职业技能,能够在一线工作进行组织和现场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财经类高校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与问题

1、财经类高校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

国内的财经类高校主要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高校的支柱学科,因此在此学科范围内各高校的学科建设都较成熟,无论在教学硬件设备、师资力量、研究成果等等其他方面都是实力较强的,因此依托财经类高校的经济学科教学以及管理学科教学,在财经类高校中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具有管理和经济学知识的学生是极为有利的,同时财经类学校经济和管理类的校友较多,各行各业都有,因此针对这些行业进行的实践教学或者实习,都将对学生提前适应专业环境或者岗位有很大帮助,财经类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根据市场实际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让其具备“经济和管理并重、知识结构合理、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管理技能型”特点。

2、财经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财经类高校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也并不是百分百的都占据各方面优势,20世纪80年代初国际旅游和入境游的增加使得很多语言学校开设旅游专业或相近专业,原因就是外语能力在旅游中的地位提高,经过近30多年的发展,国际游、国内游等大幅度的提高,加之国内旅游经济的比重迅速在第三产业中崛起,因此要求旅游管理人才的能力又不断的变化提高,以外语为基础,具备一定的管理和市场营销能力,同时经济素质、综合规划素质等等方面都成为了衡量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一定标准,所以财经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也存在着部分问题。

第一,部分高校专业定位不明,学生目标不准。第二,部分专业方向设置不当,学生知识结构弱化。第三,部分财经类高校课程体系不完整,学生实践能力弱。第四,财经类高校师资队伍缺乏,科学研究水平低下。

三、财经类高校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新思路和方法

1、财经类高校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以适应时展需求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

2、依托财经类高校优势为基础,加强知识复合,注重实践磨练

3、开展校企合作与校内知识融合,拓展学生全新能力和素质的有效方式

4、注重师资专业水平,合理布局课程结构,建立崭新立体式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