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业合作社的类型十篇农业合作社的类型十篇

农业合作社的类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1:43

农业合作社的类型篇1

经典案例:广西柳州市某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仇先生问:我们合作社有自己的耕地,这些土地一部分来自于入社的农民,一部分由合作社通过流转得来。合作社的土地,一部分由合作社直接种植经营;一部分由合作社的成员自己种植经营,其中还有成员种植经营的土地仍是自己原来的承包地;还有一部分由合作社对外发租,由合作社成员以外的他人耕种,合作社只收取租金。我想请教杨律师的是,现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有那些类型?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成员以及外来种植户的权利义务关系是怎样的?如何约定好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

“在线律师”:

仇理事长好,通过您的提问,我感觉到您非常希望了解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对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这种法人组织形式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独到见解,故我很想与您交流

交流。

1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经登记机关依法登记,领取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营业执照,取得法人资格。

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从法人成立时产生,到法人终止时消灭。

具备下列条件即成为法人: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农民专业合作社属企业法人,其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全部财产对合作社的债务承担责任。

法律赋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资格,在中国经济格局现实条件下,是对农民参与经济活动的有力帮助和保护。

根据《个体工商户条例》的相关规定,有经营能力的公民,依照个体工商户条例的规定,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从事工商业经营的,即为个体工商户。个体工商户须承担无限责任,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是个体工商户,而是法人组织,根据法律规定,只承担有限责任,这种规定,客观上是对农民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引导。

公司是依照《公司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是法人,农民专业合作社尽管也是法人,但不是公司。

2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成员的权利义务关系

2.1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享有的权利

参加成员大会,并享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按照章程规定对本社实行民主管理。成员大会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权力机构,由全体成员组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每个成员都有权参加成员大会,决定合作社的重大问题,任何人不得限制或剥夺。行使表决权,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全体成员的合作社,成员大会是成员行使权利的机构,作为成员,有权通过出席成员大会并行使表决权,参加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重大事项的决议。理事长、理事、执行监事或者监事会成员,由成员大会从本社成员中选举产生,所有成员都有权选举理事长、理事、执行监事或者监事会成员,也都有资格被选举为理事长、理事、执行监事或者监事会成员。

利用本社提供的服务和生产经营设施。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有权利用本社提供的服务和本社置备的生产经营设施。

法律保护成员参与盈余分配的权利,成员有权按照章程规定或成员大会决议分享盈余。

查阅本社的章程、成员名册、成员大会或者成员代表大会记录、理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财务会计报告和会计账簿。成员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所有者,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事务享有知情权,有权查阅相关资料,特别是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以便监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营。

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大会选举和表决,实行一人一票制,成员各享有一票的基本表决权。出资额或者与本社交易量(额)较大的成员按照章程规定,可以享有附加表决权。合作社的附加表决权总票数,不得超过合作社成员基本表决权总票数的百分之二十。享有附加表决权的成员及其享有的附加表决权数,应当在每次成员大会召开时告知出席会议的成员。当然章程可以限制附加表决权行使的范围。

2.2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承担的义务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为了实现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需要承担义务,这些义务需要全体成员共同承担,以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时履行义务和顺利实现成员的利益。

成员应当严格遵守并执行成员大会、成员代表大会和理事会的决议。成员加入合作社时是否出资以及出资方式、出资额、出资期限,都需要由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章程自己决定,章程规定应向合作社出资的,成员应向合作社出资。按照章程规定与本社进行交易,既是成立合作社的目的,也是成员的一项义务。成员与合作社的交易,可能是交售农产品,也可能是购买生产资料,还可能是有偿利用合作社提供的技术、信息、运输等服务。成员与合作社的交易情况,应当记载在该成员的账户中。

按照章程规定承担亏损。由于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存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可能会出现波动,合作社有盈余时分享盈余是成员的法定权利,合作社亏损时承担亏损也是成员的法定义务。

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要求退社的,应当在财务年度终了的三个月前向理事长或者理事会提出。其中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成员退社,应当在财务年度终了的六个月前提出,章程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退社成员的成员资格自财务年度终了时终止,成员在其资格终止前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订立的合同,应当继续履行,章程另有规定或者与本社另有约定的除外。

成员资格终止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按照章程规定的方式和期限,退还记载在该成员账户内的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对成员资格终止前的可分配盈余,依法向其返还。资格终止的成员应当按照章程规定分摊资格终止前本社的亏损及债务。

3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种植户的关系

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种植户的关系有两类,一类是其本身就是合作社成员,同时也是合作社土地的种植者,该类关系由合作社章程来归约。另一类是非合作社成员,他们通过与合作社签订土地承包合同来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与合作社是普通的合同关系,受《合同法》调整,即由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通过合同来实现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义务关系。

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双方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

双方签订的土地承包经营合同内容由当事人约定,一般包括以下条款: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法。

4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类型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类型其实有很多种,根据分类依据的不一样,可以进行各种划分。以经营领域的不同为依据,可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分为:生产合作社,即从事种植、养殖等生产活动的合作社;流通合作社,即从事农产品经营、运输等业务的合作社;服务合作社,即通过提供劳务、服务等方式,为市场提供农业投入品、植保、耕地、收获、加工等业务的合作社。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发展水平的同向提高,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类型会不断丰富和

发展。

5政府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的关系

国家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国家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力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服务。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有关组织,依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依据各自职责,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给予指导、扶持和服务。

农业合作社的类型篇2

1、基本情况:截止到6月底,全市供销社系统已经组织、领办各类专业合作社168个。其中,04年新办的7个。如县赵户营蔬菜专业社、县的面粉专业社等。涉及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社区服务等多个领域,入社农户373046户,社员股金2384.8万元,带动农户685080户,实现销售收入35334万元,帮助农民增收6043万元。在这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绝大部分专业合作社是以基层供销社为依托兴办的,大部分专业协会是以供销社直属公司为依托兴办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产销连接型。这种类型是以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为依托,从对生产和销售环节服务着手,促进产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延伸产业连,形成主导产品和拳头产品,带动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如县城关供销社兴办的出口蔬菜合作社等。二是中介服务型。这种类型是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一头连接龙头企业,一头连接农村中的种养大户、经营大户和各类经纪人,充分发挥中介服务作用,搞活农产品流通,开拓城乡市场,助农增产增收。如县大陈养鸡协会等。三是生产加工型。围绕推进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组建生产加工型龙头企业,依托加工型龙头企业兴建相关专业合作社,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基本格局,实行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是富裕农村、致富农民的有效方式。如县供销社以烟叶公司为龙头组建的烟叶专业合作社。四是物资服务型。就是依托基层供销社自身优势,通过为农民提供切实有效的物资服务,并通过物资服务,与农民紧紧联在一起组建的专业合作社。主要是农资专业社。

2、取得的主要效果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兴起时间虽然还不长,但却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支柱产业的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对于引导广大农民围绕区域特色调整结构,培育主导产业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县的烟叶种植、县的中药材种植等,都是通过专业合作组织及其所依托的龙头企业引进或者培育起来的,并已发展到一定规模,成为当地的创汇产品,农业支柱产业和农民的重要增收来源,带动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效益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农村专业合作社通过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牵线搭桥,自销代销和自办实体进行农产品加工等方式,把农产生产的农产品有序地引向市场,从而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增强了农民承受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二是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提高了农产品科拉含量。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创办科技示范点(户),示范园,举办培训班,请专家讲课,发技术资料等方式,及时地将农业新技术、新知识传送给当地农民,加快了农技推广速度,提高了农产品科技含量。四是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服务,推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以其自身特有的民办性、合作性和专业性等优势,为会员(社员)提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解决了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统”不起来,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包揽不了、农民单家独户办不了的事,形成了功能较全的服务机制,推动了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五是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增加农民收入,主要有四个途径:一是通过向社员(会员)提供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达到优质高价;二是通过为社员(会员)提供购销信息,生产资料等服务,降低农民进入市场的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三是通过兴办经济实体,从事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业务,将农产品加工或销售增值的部分利润返还给社员(会员);四是利用成员间的辐射和示范效应,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

3、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与系统外兴办的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相比,与前几年自身发展的速度相比,近两年我们建设专业社、龙头企业的步伐相对减缓,全系统呈现出数量减少、功能趋弱、带动能力不强及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分析全系统专业社、龙头企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一是专业社职能定位不明确。截止到目前,从国家到地方,还没有一部《合作社》法。因此,新建的专业合作社在法律地位、组织形式、运作形式等方面都得不到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发展。二是市场风险比较大。由于入社的大部分农民市场风险意识、合作意识淡薄,普遍存在负盈不负亏思想,因此供销社系统兴办的专业社、龙头企业承担着非常大的市场风险,盈利了好办,亏了钱没有谁负担,只有自己从吃饭的腰包里掏,影响了兴办专业社的积极性。三是资金来源无保证。创办专业合作社,尤其是新建龙头企业成本较高,运作费用较大。而我们供销社就这方面来讲,无论从农口还是从商口都争取不到资金扶持。四是运作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市兴办的大多数专业社(专业协会)、龙头企业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欠缺,可以说是普遍现象,有待于今后工作中逐步强化和完善。五是工作思路有约束。

4、明年打算

(一)兴办各类专业社,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发展,逐步规范”的方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不拘一格,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产权为纽带,以社有资产出资或以技术、管理、人才、信息等无形资产参与方式,同广大农民、农村其他经济组织、农产品生产经营大户共同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在乳品、果品、畜牧业、蔬菜、花卉及高效农业等方面开辟合作经济的新领域,大力发展一批流通服务型、技术推广型、综合服务型、农产品加工型等形式多样的新型专业合作社,通过专业社增加农民收入。按照全国总社《农村合作社示范章程》等文件,规范专业社组织建设,培育和建立一批具有示范效应和龙头带动作用的专业合作社,通过典型带动,示范引导等方式,抓好蔬菜、棉花、奶牛饲料加工、农资、农产品购销等30个重点专业合作社,促进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到20__年,全系统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170个,带动当地农户达到总农户的30%。

(二)组建合作组织联合会,统领农村合作经济发展。认真吸纳外地经验,充分利用现有的组织体系,进一步发挥自身的经营、人才和网络优势,引导或联合农民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探索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把供销社打造成为孵化专业合作社,为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20__年前,市社等三分之一的县(市)区社成立起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

(三)创办社区综合服务社,稳定农村基层政权。积极探索在原基层社分社、双代店、庄稼医院、村级综合服务站基础上,通过扩大经营服务范围,规范经营服务标准,增强经营服务功能,改善经营服务设施,将其改造成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社。也可以广泛吸收村委会、农村其他经济组织、农产品经营大户和广大农民出资参与,按照合作制、股份制等形式共同兴办社区综合服务社。20__年前,各县(市)区都要选择有条件的村级综合服务站,建立2-3个试点。社区综合服务社通过为农民社员提供思想教育、科技推广、文体活动、信息服务、医疗卫生、婚丧嫁娶、社会治安、商品流通等多层次、全方位、高标准服务,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使供销社成为农村建设“三个文明”的重要阵地和载体,发挥稳定农村基层政权政治作用。

二、协会建设情况

1、基本情况。截止到6月末,累计组建各类协会58个,其中,上半年新办的2个。其中,经纪人协会3个,农产品协会23个,其他类协会32个;其中,依托市直公司组建的1个,县社或县直公司组建的47个,依托基层供销社组建的10个。入会会员总数7378名,其中,团体会员691名。农产品协会中涉及蔬菜、棉花、中药材、种苗、小杂粮、大枣、食用菌、蜂蜜、养鸡、养猪等10个大类。如县的中药材协会、县的烟叶协会等。一年多的实践证明,协会已经成为供销社稳定农村社会、服务“三农”的重要载体和手段。

2、取得的主要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发挥了在农民与政府之间架起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农产品协会通过及时了解农民会员的需要,借助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力量,为会员排忧解难,做了政府做不了,企业做不好,农民做不到的事情,使政府有了政策、方针的“传言人”,使农民有了表达心愿的“代言人”,在政府与农民之间架起了桥梁和纽带。如经纪人协会。二是开辟了供销社为“三农”服务的新途径。长期以来,供销社一直在生产经营环节为农民提供服务,由于供销社自身实力的问题,能够涉及到的领域有限,效果也不是很明显。农产品协会对“三农”服务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对产业内全社会各个涉农资源的整合。也就是说,供销社不一定有很强的经济实力,但如果能够有效地对资源进行整合,具有这种对资源的整合力,就可以借助外力为我所用,更好地为“三农”服务。这就为供销社开辟了一个很宽阔的服务与发展的平台,解决了长期困惑供销社服务无力、服务无门的问题。两年来,供销社创办的农产品协会累计为农民销售农副产品138600万元,实现为农增收9500万元。三是实现了供销社组织体制和经营方式的创新。供销社创办农产品协会,带来的一个突出的效果,就是突破了供销社传统的封闭体制,实现了组织体制的创新。通过吸纳产业内的农产品种植、生产、购销、科研等要素,进入农产品协会当中,使供销社的社会性、开放性不断增强,加快了将供销社办成真正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步伐。同时,也加快了供销社经营方式的创新步伐。农产品协会的性质虽然带有很强的公益性,但它与国际经济社会接轨,以及对各类社会资源的整合力,决定了它在未来农产品市场经营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拥有一批当地主导特色产业的农产品协会,为供销社创新农产品经营方式,尽快形成“协会+龙头企业+农产品基地+农户”的农产品经营模式和网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存在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发挥的作用有限。由于大部分协会依托供销社组建,而供销社自身职能有限。因此,除县烟叶科技协会发挥作用比较全面外。在大部分协会所能发挥的有限作用中,主要还是依托供销社传统业务优势发挥作用。如购销方面、人才方面、信息方面的作用,如中药材协会、的棉花协会等。有一小部分是科技方面的,如种苗协会。也有个别能够做到沟通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作两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如经纪人协会。至于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还明显不够。二是辐射范围很小。大部分协会辐射、服务的范围在一个乡或几个乡的周边,能够真正辐射全县范围的只是少数。三是管理不够规范。在一些县市区供销社,由于协会知识普及不够,协会管理上存在很多漏洞,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协会作用的发挥。也有一些地方存在着把协会与专业社建设混为一谈的现象,甚至比照专业社规章制度套用在协会的管理上。

4、明年规划。

(一)抓住历史机遇,组建各类农产品协会。继续按照“抢滩占位,先发展后规范”思路,围绕传统主营业务,当地特色农业和主导产品,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批发市场及经营服务网络,广泛联合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种企业、组织和个人,在自愿互利前提下,充分发挥供销社组织网络优势,按市场化原则规范发展各类农产品行业协会及其分会,20__年前,供销社牵头兴办协会要基本覆盖区域内、系统内的协会资源,并逐步按单品种、跨区域原则,建设一批实施品牌经营、辐射力强的为农服务协会。市社示范抓好烟叶科技、中药材、棉花、经纪人、大枣协会建设。20__年前,各类协会要逐步实现与系统外同行业和国际协会的对接,不断拓展行业协会发展的空间,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农产品行业协会联合会,为各行业协会提供全方位服务,加强指导和规划,促进农产品行业协会健康、有序发展。

(二)按照市场要求,改造和整合现有行业协会。切实转变现有协会体制和机制,吸引行业内优秀人才到协会中工作。面向社会,开放办会,吸纳社会上同行业各类组织加入到协会中来,增强协会的代表性,加快协会的社会化步伐。强化协会的服务功能,提升协会的价值,充实其自律、协调、服务、维权等职能,把现有协会改造成服务三农、企业和政府的社会性行业中介组织。积极协调协会与政府及会员之间的关系,为协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同时,随着政府机构改革深入,大部分依托政府部门领办的协会要与政府逐步脱钩。作为非政府组织,各级供销社要创造条件,伸展能力,逐步把依托政府部门领办的各类农产品协会承接过来,发挥连接政府与协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使供销社成为各类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公共服务平台。

农业合作社的类型篇3

(一)数据来源本文数据来源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组于2013年6~9月进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情况专项调查。调查问卷分为农户问卷与合作社问卷两部分:农户问卷内容涉及农户基本情况和生产经营情况、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和供给情况、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成员服务情况以及带动非成员情况;合作社问卷包括农村基本情况、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管理、经营和服务情况。项目组在重庆市、四川省、青海省、云南省、海南省、安徽省、山东省、湖北省、吉林省、河南省、浙江省、陕西省、山西省、贵州省、河北省等15省市中随机抽取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村,然后在被调查村中随机抽取1~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共选取合作社82个,并按照3:1的比例对合作社成员和非合作社成员进行随机抽取调研。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400份,覆盖37个区县的83个村镇,回收396份,有效问卷394份,有效率为98.5%。

(二)分析方法国内学者通过问卷调查从农户需求角度研究优先序的方法主要有频数法,即通过对受访农户按照自身意愿迫切程度或者重要程度选出相关选项,然后根据各选项的频数大小进行位次判断[16];均值法,对不同位次选项赋予分值,根据加权总得分来判断序次[17];系统聚类法,孔祥智等[18]认为各选项出现在不同位次上的频数不同,无法进行有效排序,可以运用聚类分析弥补不足,之后孔祥智等[19]采用最优先选项无权重转移进行改进,提高各选项位次不同的排序有效性;崔登峰等[20]认为频数法忽视了农户对各位次的效用有不同评价的现实,依次对所有选项进行排序可能更优于仅选出前三项或前五项,应综合运用几种互补的方法得出相互佐证的、具有共性的优先序,才能更符合农户的真实需求。因此本文综合参考运用最优先项频数法①、加权频数法②和系统聚类分析法③,利用SpSS22.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和聚类分析。

二、实证分析结果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具有广阔而复杂的地域类型,不同区域之间的农户生产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发展程度、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状况存在很大差别,农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优先次序可能存在不同;在农户的家庭经营过程中,家庭收入的高低对于农户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诉求有着较大的区别;在实地调研中,笔者发现,受教育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农户的农业经营活动的前瞻性,对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优先次序选择有着较大影响;合作社作为一种农民自愿性合作组织,相对能提供更为全面农业社会化服务,合作社成员更能够表达出自身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诉求;农户对农业生产活动的经营类型不同,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偏好也可能存在区别,并影响其社会化服务的优先次序。因此,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受教育水平、是否合作社成员、不同经营类型的受访农户的农业社会化优先次序有必要进行深入分析。

(一)全部受访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优先序

本文首先比较了全国受访农户根据本人需求的迫切程度针对以下12项服务类型进行先后次序的排列。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运用SpSS22.0软件计算出各项农业社会化服务在不同位次上出现的频数及加权均值如表1所示。注:本调查要求受访者选择其迫切需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并给出排序,为更真实了解农户偏好,允许农户根据意愿对于部分服务不作选择,因此表格的实际有效频数因统计变量不同而不同,总计可能小于总体有效问卷394份。类似地,表2、表3、表4的有效频数也可能小于394。依据首选项决定法和加权均值法得出全国受访农户最迫切需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优先序,如表2所示。依据首选决定法得出的最迫切需求是农产品销售,其次为种苗提供;而依据加权均值法得出的最迫切的需求为种苗提供,其次为农产品销售。虽然两者得出的结果稍有区别,但是始终位于最优先需求的前两位,且在实地调研中,相当部分农户对其迫切需要的几项社会化服务无法给明确的先后次序,故本文采用聚类分析,以进一步准确了解农户的需求层次和优先序,具体结果见图1。将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数据导入SpSS22.0,选择系统聚类,根据数据之间的距离确定类别,再综合经验分析得出,农户迫切需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可明显聚为六类,结合表2得出如下结论,即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根据其迫切程度可分为六层:第一层种苗提供服务、农产品销售服务;第二层生产资料采购服务、农业技术服务、农业信息服务、生产计划安排服务;第三层生产管理服务;第四层农业金融服务、农业基础设施服务;第五层农产品加工服务、农业机械服务;第六层为个别农户特别提出的其他服务。由表2和图1可知,排在前两位是种苗提供服务和农产品销售服务,这两者的频数和加权均值要远优于后面的其他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因此是农户最为迫切的需求。在生产过程中,良种对与生产效率的提高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且当前受访农户的良种47.33%从合作社采购,这表明了合作社作为良种提供的有效途径依然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对当前农户来说,现代的生产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量,然而其自身局限性使其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及时做出生产决策,农产品销售服务作为走出量大价贱伤农怪圈的重要途径,是农户最迫切的服务需求之一。生产资料采购服务、农业技术服务、农业信息服务、生产计划安排被排在第二层。这四项服务作为农户产前、产中的重要服务内容,对农户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了解市场信息有着重要作用,农民自身局限性导致其无法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对于市场的前景很难有准确的把握,因此更专业和及时的服务必然能为农业增效、农户增收和农村发展提供更大的动力。第三层为生产管理服务,科学合理的生产管理有助于农户提高产量,降低损失。第四层为农业金融和基础设施服务,农业金融获得的难度较大且农户对其认识不足以及保守型生产的限制,国家近年来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较大的支持力度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要求,故处在较后位置。第五层农业机械服务和农产品加工服务,当前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仍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没有能够形成针对农产品加工的产业链。值得关注的是农业机械服务需求较低,调研显示农民选择合作社的农业机械服务比例为31%,其原因是调研农户中一般性农业机械拥有量大,且当前农业机械大户的有偿服务较易获得。第六层为除列出服务内容外的个别其他需求,本文不作深入分析。

(二)不同区域受访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优先序限

1.东部地区。由首选频数和加权均值得出的具有共性的是: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生产计划安排、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农业信息被排在前五位,其中种苗提供排在第一位、农业信息排在第五位;结合聚类分析结果,东部地区农户迫切需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优先序可依次分为六层,第一层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第二层生产计划安排,第三层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农业信息、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第四层农业金融、农业机械,第五层农业基础设施,第六层为其他。

2.中部地区。具有共性的结果是: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生产计划安排都排在前五位;结合聚类分析结果,中部地区农户迫切需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优先序可以划分为七层,第一层种苗提供,第二层农产品销售,第三层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第四层农业信息,第五层生产计划安排、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第六层为农业基础设施、农业金融,第七层为其他。

3.西部地区。数据显示农产品销售、农业技术、种苗提供、农业金融都排在前四位;结合聚类分析结果,西部地区农户迫切需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优先序可依次分为七层,第一层农产品销售,第二层农业技术、种苗提供、农业金融、农业信息、生产资料采购,第三层生产计划安排、农业基础设施,第四层生产管理,第五层农业机械,第六层农产品加工,第七层其他。综合以上对比分析发现,种苗提供和农产品销售是三个区域普遍最迫切的需求,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生产资料采购和农业技术排在前四位,农业机械、农业基础设施和其他排在最后;区别在于东部地区受访农户对生产计划安排服务的需求程度高于生产资料采购和农业技术,对农业金融的需求高于农业机械和农业基础设施;中部地区受访农户相对于东部西部地区对农业金融的需求较低,对生产资料采购较为迫切;西部地区受访农户对农产品销售服务需求要高于种苗提供,农业技术的需求较为迫切,并且相对于中部地区、东部地区急需农业金融服务,农业基础设施服务需求较为靠前,生产资料采购、生产计划安排服务需求则较为靠后。这样的区域需求特征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东部地区农业发展处于较为领先地位,经营者更关注生产规模扩大、科学合理的生产安排;中部地区农业生产经营环境较好,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中等水平,农户以保守经营为主;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金融环境、市场环境较差,农户迫切需要产品销售服务、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来改善其生产经营环境。

(三)不同家庭收入水平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优先序

依据我国2013年统计年鉴,农村家庭平均总收入为42643.80元,本文根据样本分布情况,将受访农户家庭平均收入按照4万以下、4~8万、8万以上划分为三组,不同组受访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状况首选频数及加权均值如表3所示。

1.总收入4万元以下受访农户。共性的结果是: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农业技术、生产资料采购和生产计划安排都排在前五位。结合数据聚类分析结果,家庭总收入4万元以下的受访农户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优先优先次序为:第一层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第二层生产计划安排,第三层农业技术、生产资料采购、农业信息,第四层农业金融,第五层生产管理,第六层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农业基础设施,第七层其他。

2.总收入4~8万元受访农户。共性结果是前五位需求都为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和农业信息,结合聚类分析结果可依次分为六层,第一层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第二层生产资料提供,第三层农业技术、农业信息、生产计划安排,第四层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第五层农业金融、农业基础设施,第六层其他。

3.总收入8万元以上受访农户。具有共性的结果是前三位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生产计划安排与后两位农业机械和其他相同。结合聚类分析谱系图,可以顺次划分为六层:第一层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第二层生产计划安排、农业技术、农业信息、生产资料采购,第三层生产管理,第四层农业金融、农业基础设施,第五层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第六层其他。由以上对比分析可知,不同收入水平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优先序差别较小,前六位需求内容与全国整体状况相同,后六位需求优先次序稍有区别;通过三个收入水平层次的优先序和均值大小来看,受访农户的收入水平越高,对于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的需求迫切程度越高,对农业机械的需求迫切程度越低,三者对于农业技术的需求程度较为接近。中低收入受访农户对于生产资料采购的需求更为迫切,收入较高的农户则更关注生产计划的安排。根据调研数据,受访农户收入水平与其经营规模存在紧密联系,收入较高的农户一般拥有较大的经营规模,其对于优秀品种的选择、产品销售有着更迫切的要求,更多的关注合理的生产计划安排,这也印证了上述结论。

(四)是否合作社成员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优先序

1.合作社成员。对比首选频数和均值,具有共性的结果是前六位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包括农产品销售、种苗提供、农业技术、生产资料采购、农业信息和生产计划安排相同,结合聚类分析结果可以依次划分为六层:第一层农产品销售、种苗采购,第二层农业技术、生产资料采购、农业信息、生产计划安排,第三层农业金融、农业基础设施,第四层生产管理,第五层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第六层为其他。2.非合作社成员。该部分受访农户的首选项和均值优先序存在较大区别,依据首选项决定法得出非合作社成员受访农户最迫切需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优先序存在区别:依据首选决定法得出的最迫切需求是生产计划安排服务,其次为种苗提供服务;而依据加权均值得出的最迫切的需求为种苗提供,其次为农产品销售。本文参考实际调研状况综合两种结果结合聚类分析,依次划分为六层:第一层种苗提供、生产计划安排,第二层农产品销售、农业技术,第三层生产资料采购,第四层生产管理、农业信息、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第五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金融,第六层其他。根据以上结果,合作社成员和非合作社成员的受访农户对于农产品销售和种苗提供都有着迫切的需求,而对比发现,合作社成员对于农产品销售、农业信息、农业金融的需求相对于非合作社成员更为迫切,这体现了合作社成员受访农户对于农业生产经营更注重发展前景;非合作社成员农户对于生产计划安排需求尤其迫切,这是由其自身生产盲目性和承担风险能力较弱所决定。

(五)不同教育水平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优先序

1.小学以下。根据首选项和加权均值得出,具有共性的是前四位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相同,包括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农业技术、生产资料采购。综合聚类分析结果,依次划分为七层:第一层种苗提供,第二层农产品销售、农业技术与生产资料采购,第三层生产计划安排、农业信息、生产管理,第四层农业金融,第五层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第六层农业基础设施,第七层为其他。2.初中水平。依据首选项和均值优先序共性的结果是农产品销售、生产计划安排、种苗提供、农业信息、农业技术都在前五位,差异在于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资料采购的位次。考虑实际调研的解释误差,本文倾向于加权均值的结果,综合聚类分析划分为六层:第一层农产品销售,第二层生产计划安排、种苗提供、农业信息、农业技术、生产资料采购,第三层生产管理,第四层农业金融、农业基础设施,第五层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第六层其他。3.高中以上。该部分的共同部分是第一位和后四位相同,第一位为农产品销售,后四位为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其他。综合聚类分析结果,可以依次划分为六层:第一层农产品销售,第二层种苗提供、农业技术、农业信息,第三层生产计划安排、农业金融,第四层生产资料采购,第五层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机械,第六层其他。根据以上数据,农产品销售和种苗提供在每个教育水平的受访农户处在最靠前位置,而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农业基础设施和其他在三者中都是处在需求紧迫程度较低的水平。此外,从教育水平来看,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农户,对于农产品销售、生产计划安排与农业金融的需求迫切程度越高,受教育水平越低的农户对于生产资料采购、种苗提供的需求越高。这说明农户受教育水平对于其农业生产的计划性有着积极的影响。

(六)不同经营类型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优先序

1.自给自足型。共性结果为前三位的最迫切的需要次序为农产品销售>农业信息>种苗提供。综合聚类分析,依次划分为七层:第一层农产品销售、农业信息、种苗提供,第二层为农业技术,第三层生产资料采购、农业金融、生产计划安排、农业机械,第四层生产管理,第五层农业基础设施,第六层农产品加工,第七层其他。

2.追求利润型。共性结果是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和生产计划安排都处在前五位。结合聚类分析结果,依次划分为四层:第一层为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第二层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生产计划安排、农业信息、生产管理,第三层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农业金融、农业基础设施,第四层为其他。

3.劳苦规避型。对比两种方法的分析结果,该部分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优先次序具有共同特征的是前五位相同,包括农产品销售、生产资料采购、种苗提供、农业技术、生产计划安排。另后六位排序相同:农业信息>生产管理>农业金融>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机械>其他。由聚类分析,依次划分为六层:第一层农产品销售,第二层种苗提供、农业技术、农业信息,第三层生产资料采购、生产计划安排、生产管理,第四层农产品加工,第五层农业金融、农业机械,第六层农业基础设施、其他。

4.风险规避型。综合两种方法,结合聚类分析结果,可以依次分为六层:第一层种苗提供、生产计划安排、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农产品销售、农业信息,第二层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第三层农业金融,第四层农业机械,第五层农业基础设施,第六层其他。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四种类型受访农户对于种苗提供和农产品销售依然有着共同的最迫切需求。自给自足型农户对于农业信息的需求程度较为迫切,追求利润型农户占受访农户的59%,此部分农户对于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有着相对更为迫切的需求。劳苦规避型农户的农产品加工的需求相对较高,风险规避型农户对于农产品销售需求程度相对较低,而对于生产计划安排有着较为迫切的需求。这些结果与其自身的农户特征是相吻合的。三、研究结论及建议本文综合运用最优先项频数法、加权均值法和系统聚类分析,对全国15省份农户实地调研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状况,并对农户迫切需求的社会化服务项目排序,从而反映出农户的真实需求,为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社会化服务供给效率提供参考。从研究结果来看,全国范围内的需求优先次序为:第一层种苗提供服务、农产品销售服务;第二层生产资料采购服务、农业技术服务、农业信息服务、生产计划安排服务;第三层生产管理服务;第四层农业金融服务、农业基础设施服务;第五层农产品加工服务、农业机械服务;第六层为个别农户特别提出的其他服务。这要求在建设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要根据农户需求迫切为农户提供相应的服务内容,关注新品种的引进,为农产品销售提供多种途径,从而提高服务供给效率。不同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得出的共性结论是种苗提供和农产品销售是当前农户需求最迫切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其次是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农业信息和生产计划安排服务,最后四位的是农业基础设施服务、农产品加工服务、农业机械服务和其它,这与全国农户的优先序一致。而针对不同群组受访农户各自的特点,应采取相应措施为其提供有针对性有侧重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在区域层面,对于东部地区农户应注重提供生产计划安排服务,对中部地区农户更应提供生产资料采购服务,对于基本公共服务较差的西部地区农户,更应注重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农业金融服务提供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收入层面,应更多的对高收入农户群体提供生产计划安排服务,对中低收入农户提供生产资料采购服务;在合作社层面,相对于普通农户,应有侧重的对合作社成员农户提供更多的农业信息和农业金融服务;在受教育水平层面,应对教育水平在高中以上的农户进行生产计划安排指导和提供详细的农业金融信息,对教育水平在中学以下的农户应加强对产前的生产资料采购指导;在经营类型层面,应为自给自足型农户提供与其自身密切相关的农业信息,对于追求利润型农户应更多的提供种苗和增加农产品销售的销售渠道,对于劳苦规避型农户应引导其对农产品进行进一步加工和提供农业机械服务,对于风险规避型农户应引导其合理安排生产计划。

农业合作社的类型篇4

合作社是新西兰农业的基本发展方式。目前,在新西兰的农牧林渔等行业,合作社是最基本的经营形式。合作社一般由当地农牧民自愿组成,农牧民作为股东,选举产生公司董事会,董事会聘用总经理,总经理聘用各部门经理,各部门经理负责合作社的日常经营管理事务。这就是新西兰典型的合作社经营形式。对于乳业合作社的公司来说,公司的职能,就是收集牧场的鲜奶并加工成各种乳制品,最终实现盈利,从而给合作社奶农支付供奶的费用和红利。位于新西兰畜牧业基地汉密尔顿的塔图瓦公司是这个国家历史最悠久的乳业合作社。早在100多年前,塔图瓦公司成立的时候,新西兰畜牧业还比较落后,个体牧民养殖牛羊数量都不大,市场竞争无序。为了加强市场秩序的管理,让奶农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共享信息和养殖技术,牧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合作社的成立和经营,很好地促进了新西兰畜牧业的发展,如今仅塔图瓦一家合作社的奶制品,就在全球市场中占有一定的份额。2001年以来,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新西兰政府建立了奶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方塔拉公司,进一步减少奶制品生产流通环节,降低国内运营成本;同时保留个别小合作社,避免市场垄断。

新西兰农业合作社的类型多种多样。根据农业合作社的类型、功能与特点来划分,目前新西兰农业合作社主要有4类:其一是生产合作社。为农场主所拥有,合作社按合同从农场主手中收购农产品。这类合作社主要存在于种植业、奶制品、渔业等行业。其二是市场合作社。为农场主所拥有,一般存在于水果、蔬菜营销行业,主要从事分类、分级、包装、运输和销售等工作。其三是供销合作社。一般存在于产品的流通环节,专门与买主和加工商谈判,以帮助农场主获得更好的产品销售价格,并从中获得流通利润。其四是服务合作社。主要从事农业服务,为生产者提供各类信息、咨询服务以及对农业人员提供信贷、保险、住房服务等。

新西兰农业合作社有以下几个特点:

合作社业务领域较大,服务范围宽广,专业化程度高。合作社是代表社员参与市场竞争进而为社员谋福利的企业组织,同时是政府与农民及其合作组织的沟通桥梁。

合作社横向合作强,形成规模化经营。从分散化、小型化向集约化、大型化和集团化经营发展,从单一经济向多元化新型合作经济发展,是新西兰合作社应对市场竞争的普遍发展趋势。以奶业龙头企业方塔拉集团为例,该公司是世界第四业公司,年营业额达到68亿美元,产值占新西兰乳品业的96%,它同时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奶制品外销公司。方塔拉成立仅4年,但目前方塔拉已是全国性的合作社,其股东是全国94%的奶农,拥有近400万头奶牛,其管理方式灵活,运营成本低,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能力。

农业合作社的类型篇5

【关键词】农业经营组织创新产业集群农业经营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1.42【文献标识码】a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农业的发展迫切需要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突出问题,党的十会议针对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提出了要建立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提出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同时,进一步指出,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就河北省农业经营组织来说,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但是在各种农业组织原生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河北省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形成集约化、专业化和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经营组织体系将是未来河北省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关键。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理论探讨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理论剖析。所谓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指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顺应农业农村发展形势的变化,通过自发形成或政府引导,形成的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生产主体及其关系的总和,是各种利益关系下的传统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总称①。从中可以看到,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需要解决两大问题:

一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问题,即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现代农业的践行者与推动者,需明确的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仅包括各类农产品的生产主体,还包括为农产品生产提供生产资料和技术服务的农资部门、农产品统一包装、统一储运的加工部门及负责销售流通的销售部门等经营主体。各类经营主体的培育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核心和关键。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专业化、社会化程度将直接影响到现代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与组织化程度,影响到农业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价值形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共同构成了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其作用和功能已经从农产品生产扩展到技术服务、统一包装、储运加工、销售流通等各领域。

二是各生产经营主体间的相互关系。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不仅需要培育多元化的经营主体,还需要考虑各经营主体间的稳定性、凝聚力和吸引力,而这些则取决于各组织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即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另一个关键就是要完善各主体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各经营主体保持良好的分工与合作,实现农业产业链条的衔接和农业功能范围的拓展。

产业集群―农业经营组织创新新视角。纵观众多学者在农业经营组织创新上的研究,无论是从分工协作理论提出构建不同形式的经营组织,还是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角度提出要建立和发展龙头企业,其研究重点大都放在对组织个体的研究,而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理论分析中可以看到,任何一类组织的产生和功能都有其特定的功能性和层次性,其服务的群体也各有侧重,要有效解决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遇到的各种问题,必须将具有不同功能的组织相互交叉、相互联系,因此,农业经营组织体系及各组织之间协调互动机制的研究,将是未来农业经营组织创新研究的一个方向。

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产业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某一地理空间上的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集群内包括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的供应商、生产者、购买者、金融服务机构等,这些不同的企业形成了专业化的分工,集群内不同组织根据自身的特点,专门从事某一价值链环节的专业化经营,实现价值增值和集群内部最优价值链分工,从而有效地降低了交易成本,扩大了本地市场的规模,也使各种组织之间的关系紧密相连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主体,在面对外部环境的挑战和机遇时表现出更大的弹性。在农业产业化组织创新中重视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通过支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和农业产业化产业区,促进农业产业化组织协同发展和网络发展,培育区域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竞争优势,将是在各种农业组织创新原生模式的基础上深化农业产业化组织创新的路径之一②。

河北省农业经营组织现状分析

河北省农业经营主体呈现多元化,集群规模初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河北省农业经营组织类型按组织形式划分,包括专业协会、合作社、联合社及联合会等,其功能已涵盖统一提供信息、生产资料和技术服务―实行标准化生产、储运包装―品牌销售。据河北省中小企业局统计,产业集群已成为推动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其中农产品加工业是多数县域经济的传统产业,随着深加工技术、层次和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实现了从种植到餐桌,从玉米到医药,从饲料到肉食加工的一条龙产业链③。按照领办人来划分,河北省农业经营组织的表现形式有:

“公司+农户”,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发展农民合作组织。这是河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最主要的一种组织方式,对家庭经营基础之上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和土地的供给相对来说比较充足,而包括技术、资金、管理和营销渠道等则相对稀缺,这种组织功能的不对等性,使得农户在与公司的谈判和交易中,单家独户的农民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公司+农户”的合作组织难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分配机制④。在这种情况下,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就是进行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核心的组织形式的创新,于是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目前来看,加强规范,逐步实现独立自主、自我发展的农民自我组织,形成“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模式,将是河北省农业经营体系构建进行组织创新的一个关键环节。

涉农部门,供销社兴办专业合作社。涉农部门主要包括农技推广部门、七站八所和基层供销社,其中就供销合作社来讲,其作为党和政府与农民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在引导农民有组织地进入市场,解决农民买难卖难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提高、联结城乡市场,促进城乡物资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到2012年底,河北省供销合作社新型基层社总数达到1853个,新型基层社的社员中,农民专业合作社6961个,农民社员105万户,辐射带动农民425万户。供销社与农民重新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在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发展、开展综合服务活动、推动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⑤。

依托能人,农民自我发展专业合作组织。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涌现出一大批在种养殖业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能人,他们利用自己掌握的各种社会关系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在发起和创办各种类型的农村合作组织方面发挥了核心示范与带动作用,“农村能人+合作组织”成为联结生产与市场、企业与农户的又一种组织模式。由于能人的数量不同,专业合作组织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依托个别能人来兴办合作组织;另一种是多个能人联合投资入股来兴办股份合作组织⑥。

龙头经营组织快速发展,其辐射带动作用有待提高。按照“培植龙头、壮大基地、带动农户”的思路,河北省全省各地积极以乳品、肉类、粮油、果品、蔬菜五大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抓好一批经营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核心竞争力。截止2012年底,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经营组织从业人员达43.76万人,带动农户全省合计1053.1998万户,实现净利润2934000万元,出口创汇188490万美元。从产品辐射范围看,2012年产品辐射全省的龙头经营组织达414个,跨省区的有1073个,产品辐射国外的有175个⑦。尽管龙头经营组织在强化企业管理,密切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纽带之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然而从整体竞争力上看,河北省大多数龙头企业以简单加工为主,其对农业生产的带动和市场保障能力不足,导致产业链延伸不够,直接影响了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和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⑧。

各经营主体间合同违约率较高,利益联结机制脆弱。单个农户生产规模小、掌握市场信息少、经济实力薄弱、无法独自承担风险的弱势,是推动农民走向合作化经营道路的重要原因,然而从博弈论的角度看,农民合作组织的稳定性、凝聚力和吸引力还取决于合作各方的利益联结机制。从上述几种合作组织模式看,目前河北省农民合作中无论是“公司+农户”,还是乡村干部、能人带动自发组建的合作组织,其参与者之间更多的是“订单”或“合同”关系,这种关系中公司和农户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合同各方为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违约的现象居高不下⑨。为此,提高合作组织各方违约的成本、积极探索新型合作关系,提升合作组织的稳定性和凝聚力也是农村合作组织创新的一个关键方面。

产业集群下河北省农业经营组织创新框架

产业集群是各要素作用力的耦合,从网络关系构成看,包括两大部分:集群内部的企业网络和外部支撑机构组成的网络。其中外部支撑机构包括支撑集群发展的基础设施环境、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及科研环境等。内部机构则包括:一是构成农业产业链分工的各类型农业组织,涉及农资供应商―农户或农合组织―核心企业―农产品批发商或超市等,它们通过产业价值链、竞争合作或其他内部联结模式结成纵横交错的空间立体网络。另一部分就是相关机构,主要包括技术中介机构、金融机构、人才培训机构及物流机构等。因此,产业集群视角下河北省农业经营组织创新的途径包括:

政府及政府政策是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催化剂和保障。从形成机制看产业集群可分为市场主导型产业集群和政府主导型产业集群,在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在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在产业集群形成阶段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引导农业产业布局趋于合理化。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改善基础设施、环境等状况,加速包括知识、土地等资源要素在产业区的流动,促进产业集群的自我创新和发展。同时政府在打造市场诚信、维护区域品牌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由于各地农业产业化发展呈现出不均衡的特点,要真正实现农业产业集群带动各地农业、农村走向产业化、工业化的道路,政府及政府政策的引导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积极培育多种经营主体,实现农业产业组织纵向一体化。目前实现农业产业组织纵向一体化的方式按龙头企业和参与者的不同,有以“公司+基地+农户”为典型形态的龙头企业带动型、以“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为典型形态的中介组织带动型、以生产者与专业市场经营组织间通过合同形成较稳定的购销关系为典型形态的专业市场带动型以及农业综合企业、各级农业服务体系或科研教育等事业单位以契约关系为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所形成的其他类型等⑩,对于河北省农业经营组织的创新来说,可以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培育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组织合作模式,以获取纵向一体化带来的市场规模扩大、交易成本降低等优势。

积极培育农业合作组织,做强做大农业产业链条各节点,实现农村产业组织横向一体化。小规模分散经营是对我国传统农业的一个概括,在集群模式下进行农业经营组织的创新,实现农业产业链条的垂直分工,迫切需要提升农业产业链条各节点的竞争力,即构成农业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企业做强做大,形成产业集群的有力支撑。具体到河北省农业经营组织体系来说就是:一要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增强其对当地农业的带动作用。二是要通过各种形式增强分散农户在集群中讨价还价的能力。可以通过成立联合组织,如合作社方式共同协调原料供应、产品销售加工等。当然也可以通过跨村、乡成立产业园区增强分散小农户的市场地位,有效实现农业产业组织的横向联合,增强集群的竞争力。

积极培育社会服务机构,为农业产业组织创新营造良好软环境。一是为产业链各节点提供信息、知识、技术等资源的技术服务部门,如为农业协会、技术服务站等。二是为完成从农资供应商―农户或农合组织―核心企业―农产品批发商或超市等的一系列活动而需要的物流部门,这不仅包括运输企业,更重要的是能够实现农产品价值增值的流通加工、分拣、仓储等,从而实现农产品的时间价值、空间价值和流通价值。三是为各种组织提供人力资源保障的各种培训机构,随着产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各种组织所需的劳动力资源需要有专业的技能,因此一些具有针对当地特定产业的培训机构在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是为各组织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部门,这对中小企业做强做大解决融资难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需要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经营主体,包括为农产品生产提供生产资料和技术服务的农资部门、农产品统一生产、储运包装等加工部门及销售流通等各类生产主体,同时还需要各类经营主体间专业化的分工和良好的合作,实现农业产业链条的衔接和农业功能范围的拓展。产业集群作为某一产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同一产业链上不同企业的集合,其内在的集群模式不仅能够扩大市场规模、降低交易成本,而且能够提升分散小农户的整体竞争力,有效实现农业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对于河北省来说,从种植到餐桌,从玉米到医药,从饲料到肉食加工的一条龙产业链的形成,产业集群已成为推动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通过支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促进农业产业化组织协同发展和网络发展,将是在各种农业组织创新原生模式的基础上深化农业产业化组织创新的路径之一。

(作者单位: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本文系2014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030226)

【注释】

①赵海:“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涵义及其构建”,《中国乡村发现》,2013年第1期。

②姜长云:“农业产业化组织创新的路径与逻辑”,《产业经济》,2013年第8期。

③⑥河北省统计局:《河北农村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年。

④⑦⑤唐代清:“河北省农民组织化现状和对策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⑧王振涛,刘颖:“强龙头、抓联结、调结构、促增收―‘十一五’以来河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监测分析”,《统计与管理》,2011年第5期。

⑨王爱群,夏英:“基于博弈理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合同违约率问题分析”,《中国经贸导刊》,2007年第15期。

农业合作社的类型篇6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入股;发展模式;山东栖霞

中图分类号F3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19-0277-03

abstractFarmerspecializedcooperativeisakindofefficientwayintheprocessofdeveopingthemodernagriculture.exploringtheadvantagesofcooperatives,andestablishingtheoperationalsystemhelpsavoidtherisks,thusincreasetheprofits.thepaperusedthewayslikedividingthequestionnairesandinterviewingtherelatedpersons,comparedthreetypicaltypesoffarmerspecializedcooperativesinmanagingandcarryingeffect,suggestedthattypesof″enterprise-supported″and″Villagecommittee-leaded″wouldbethemainmodesinthefuturedevelopment.

Keywordsfarmer′sprofessionalcooperatives;poolingofland;developementtype;ShandongQixia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凡是受市场经济支配的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都是一种重要的制度安排。从国外研究来看,早期的合作社学派是以美国Sapiro和nourse这2个人物为代表的,他们研究了合作社内部协调机制问题,以及合作社在市场竞争和提高社会效率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Boyle[1]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农民合作社在促进农产品市场化绩效方面有着明显的提升作用。JosBijman[2]研究了内部组织结构、战略、外部政策环境对欧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的影响。CynthiaGiagnocavo等[3]研究了合作社发展成功或失败的因素,通过新内生性方法分析合作社的活动,并从路径依赖理论、动态生命周期理论的视角解释了结构、战略、再生性对合作社的生存能力的影响。

国内研究上,黄祖辉等[4]从农业产业化的角度,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营产品的产品特性、成员拥有的资源状况、社长的企业家才能以及政府的资金扶持对合作社服务功能的实现程度有显著影响。韩国明、李伟珍[5]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依据旧制度、环境和行动主体3个变量维度,分析了村庄内专业经营户自主成立的合作社与村组织领办合作社2种农民合作社生成路径选择的原因和影响。李燕萍、涂乙冬等[6]构建了以市场调节资源(市场拉力)与政府宏观调控(政府推力)的二维度模型,指出了适应我国国情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2条路径,由“双低驱动型”向“市场驱动型”转化最终达到“双高驱动型”或者是由“双低驱动型”向“政府驱动型”最终达到“双高驱动型”。杨凌[7]对比分析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总体情况,提出构建由政府力量为主引领、内外动力系统推动的“欠发达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模式”。吴晨[8]采用比较分析法综合分析6种模式的农民合作社效率及相关问题,认为以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型的合作社效率最高,其次为供销社型的合作社,而效率最低的为模式不明晰的合作社。

栖霞市位于山东省东北部,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暖温带季风型半湿润气候,适宜苹果的栽植。改革开放以来,栖霞大力发展苹果产业,果园面积达到6.7万hm2,年产苹果200万t,成为支柱产业。栖霞市953个行政村几乎村村种植苹果,部分村年产苹果超过1000t,得天独厚的苹果生产条件,良好的种植氛围为果农联合起来搞合作社创造了基本条件。

近年来,随着“三农”政策的落实和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相关法律的实施,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也在产业政策、财政上给予了支持,农民对苹果种植带来的经济增长的需求日益增大。然而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多,使得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数量大幅下降,对需要人力投入的苹果产业带来不小冲击。果农通过联合起来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形式,实现资源共享、成本集约,提高经济收益。

1调查方法

截至2014年底,国内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超过100万家,仅栖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多达1000余家,是当地经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了解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状况,掌握其运营模式、管理机制、效果及农户对不同合作社的需求、满意程度,2015年7月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课题组就相关问题到栖霞市进行了实地调研。发放调查问卷,并对相关合作社负责人、社员就合作社运行机制、管理效率进行了访谈。在栖霞市内共计发放230份问卷,排除未加入情况,获得有效样本数据164份。本文将对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从多个角度比较现存合作社的发展模式,提出未来合作社发展的方向。

2结果与分析

2.1农户入社分布

采访调查中可以看到,栖霞市目前主要存在3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形式:农户自主建立型、企业带动型及村党委组织支持型。

“农户自主建立”型是最符合国家扶持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栖霞市分布最广。合作社完全由农户自主领导、经营,实现自负盈亏。由于农户的能力有限,资金来源不足导致不少合作社处在“空壳”状态;企业带动型合作社是由企业牵头创立,依附于企业的发展,是一种最能够在技术、资金上给予农户支持的合作社类型,但对社员的要求过于强制,农户参与度较低。村党委组织支持型合作社由村党委组织建立,主要干部深入到农户中,与农户联系紧密,实现一条龙服务、管理,是新发展起来的一种合作社类型。栖霞市农户加入合作社的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数据显示,加入企业带动型合作社有52人,占31.7%;加入农户自主建立型的合作社有79人,占48.2%;加入村党委组织推荐的合作社有33人,占20.1%。在数量上,农户自主建立的合作社是现存合作社主流,其次是企业带动型合作社。

在对农户的走访中了解到,农户自主建立型的合作社很少在农户中进行宣传,但农户加入此种类型的合作社反而有较大比例。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虽然现在农户自主建立的合作社数量较多,然而大多都是“空壳”合作社,即只挂名、不讨论、不分红、不营业。村党委组织支持的合作社虽然备受村民喜爱,但由于能发挥起带头作用、有担当的村党委书记毕竟是少数,再加上合作社所需土地仅集中在小部分,直接受益的村民数量并不大。简单地说,就是农户自主建立型合作社数量虽多却鲜有人问津,而村党委组织支持型合作社则加入难度很大。

2.2农户入社方式

农户入社方式多样,既有通过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入社,以入股的股数进行分红,获取收益;也有土地租赁的方式,每年定期收取定额的租金,土地完全交由合作社经营;少量农户以交付资金入社,成为社员。此外,不少合作社在入社方面并无要求,入社门槛较低。具体的情况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农户自主建立型和企业带动型合作社中,对农户加入合作社在条件上,基本无特别要求,占调查人数的88.6%、84.7%;加入的农户绝大多数并未付成本,仅有少部分是以土地入股和土地租赁的形式进驻。这种模式下形成的契约关系较弱,低门槛的入社条件使不少社员一人同时加入多个合作社。

在村党委组织支持型合作社中,土地入股占到54.5%,少部分以土地租赁形式加入。此种关系下,农户分红的多寡按照入股股数衡量,使其能真正享受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带来的优惠,是一种入社的新形势,应予以推广。

2.3合作社经营业务

合作社的经营方式多样,经营范围较广。目前主要的经营业务有“卖化肥农药”“统一销售”和“一条龙服务”3种。“卖化肥农药”在生产上给予农户优惠;“统一销售”在销售上给予农户支持,提供销售渠道;“一条龙服务”是最能体现农户的利益与合作社相关的方式,在多个方面对农户提供帮助。具体的情况如表3所示。

调查数据显示,在农户自主建立型模式的合作社中,以“卖化肥农药”为主营业务,占调查比例的59.49%;这反映“农户自主建立”型模式的合作社有变为化肥农药的销售商的趋势,也间接造成了农户对此种类型合作社的信任度降低。

在企业带动型模式的合作社中,“卖化肥农药”“统一销售”和“一条龙服务”为主营业务的合作社的比例相差不大,分别占调查比例的35.29%、31.37%、33.33%。这反映“企业带动”型模式的合作社的业务分布比较均匀,这与企业规模有一定关系,规模越大的企业,经营范围较广,对合作社的运营也更加多样化。

在村党委组织支持型模式的合作社中,“一条龙服务”为主营业务的合作社的比例达到72.7%。这与社员方式多数以“土地入股”不无关系,入股的土地由合作社统一进行管理,减轻农户的负担,从种植到收获按照相同的标准,更容易实现低成本、风险。

2.4合作社管理

从对合作社的负责人采访中了解到,合作社对农户的管理主要通过会议的形式,告知社员合作社的文件条例,及经营状况;社员在会议上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求,促进了合作社的良性发展。不少合作社在重大方针的决定上考虑社员的建议,合作社的利益与农户息息相关。下面从不同类型合作社每年开会次数以及决策的方式来比较其管理方式的不同。

2.4.11年内开会次数的对比。如表4所示,在农户自主建立型合作社中,社员大会1年开会次数主要集中在4次以下,占调查比例的88.6%;1年内未开过社员大会的高达8.9%。在企业带动型合作社中,社员大会1年开会次数主要也集中在4次以下;1年内开会4次以上为11.5%;有2.0%不开社员大会。而在村党委组织支持型合作社中,社员大会1年开会次数为5~6次的为69.7%,3~4次的占18.2%;反映了合作社与农户联系紧密,尊重民意。

综上而言,村党委组织支持型合作社在开会方面较为主动,其他2种类型合作社开会次数少,但总体上没有1年内开会次数超过7次,反映当地合作社在联系民意方面较差,农户参与探讨问题的积极性不高。

2.4.2合作社重大方针决定方式对比。如表5所示,农户自主建立型合作社中近5成农户并不知道合作社重大事项如何决定,由社员投票大会决定的仅有27.8%。

企业带动型合作社重大方针主要由负责人决,占调查比例的57.7%;社员投票大会决定的次之,占25.0%。村党委组织支持型合作社重大方针主要由社员投票决定,占调查比例的60.6%;由负责人决定的占21.2%,与前2种类型相比,社员意见重视程度明显提高。农户参与度随之提高。

综上而论,合作社在面对重大方针问题决策时,仍由负责人来掌握,农民被动的接受,农户在参与合作社问题讨论制定及决策上处于劣势地位。

2.5合作社与社员的关系

合作社与社员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合作社与社员的联系程度,合作社规定的落实情况以及农户对合作社要求的完成情况。具体的情况如表6所示。

调查数据显示,在农户自主建立型合作社中,各有27.8%的农户表示合作社与社员联系紧密或较紧密;34.2%的农户表示没有统一要求。农户自主建立型合作社管理相对松散,需要进一步规范。

村党委组织支持型合作社63.6%的农户表示合作社与社员关系紧密;没有出现松散的管理情况。在企业带动型合作社中也没有出现松散情况,说明这2类合作社在农户中凝聚力较强,农户信任度高。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从以上的分析中看出,农户自主建立型合作社,经营方式较为单一、管理松散、入社门槛低、规范性差、“空壳”合作社的数量日益增多。企业带动型合作社的业绩与企业密切相关,经营方式多样,农户利益有一定保证,但农户参与度低,少数企业对合作社进行垄断。村党委组织支持型合作社以一条龙服务为主,土地入股的方式把合作社与农户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农户中信赖度较高,农户参与性强,是有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3.2建议

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提出至今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但与国家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达成仍有一定差距,通过上述的分析,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3.2.1发挥带头人作用,转变专业合作社发展新思路。“火车开得快,要靠车头带”。作为“弱者”的小农通过联合来维护其自身利益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初衷,然而,实践中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依赖于农村基层组织、龙头企业等少数处于相对“强势”地位的非小农群体。传统的农户自主建立型合作社发展出现停滞。相比之下村党委组织支持型和企业带动型合作社有更完善的运行机制和更好的发展前景。因此,可以重点支持发展村党委组织支持型和企业带动型的合作社模式。

村党委组织支持型充分发挥村委干部在村民中的影响力,宣传并号召村民加入专业合作社,深入农民中,以为农民致富为主要目标,从种植到销售进行严格管理,包括对树苗进行筛选、引进新品种,修建水利设施、开渠灌溉,同时和收购商建立友好联系,实现专营专供,提高订单的数量和质量,增强农民信心,只有保证的生产和销售,才能真让农民相信利益的存在。

企业带动型合作社依赖于公司的品牌影响力,借助其强大的经济势力和持久的盈利经营,在农民中树立起良好形象。企业应当定期下乡,向农民宣传专业合作社的优势,鼓励农民加入,由于农民往往存在眼前利益为上的心理,因而企业可以适当发展短、平、块的附属经营项目,使农民看到企业的经营模式有利可循。同时,企业应保持和农户的紧密关系,在召开社员大会时,广泛听取农民意见,在农民中选出代表,严格履行合作社相关条例的要求。只有做到合作社反映民意,才能为农民谋利益。

3.2.2分类型发展专业合作社,规范合作社运营管理。尽管村党委组织支持型与企业带动型2种合作社是理想的发展模式,但“农户自主建立”型合作社基数大,较长时间内仍将存在,合理指导农户自主管理,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合作社的运营进行规范,注销以其他名义建立的合作社、“空壳”合作社。要求合作社严格执行每年必须提供的技术指导的次数与范围;同时对合作社的管理进行量化,规定每年合作社必须达到的开会次数、农户出席人数、投票权的比例等,真正回归到合作社创立的初衷,使农民真正受益于合作社。

3.2.3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强化人才培养与激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模式可以多样,但参与的主体是农民,当下不少地区的农民仍然思想保守,只顾眼前利益,缺乏尝试新鲜事物的勇气和毅力,导致不少合作社难以维继。因此,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人才培训工作,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制定培训手册、开展专题培训等途径进行广泛宣传教育,提高社员的认识水平;鼓励青年回乡,学习合作社经营方式及相应政策,团结并带领农民经营好合作社。最后,加强对合作社牵头人的经营理念、组织管理方式、企业家精神等的培训,以提高合作社的管理水平和发展潜力。

4参考文献

[1]BoYLeGe.theeconomicefficiencyofirishDairymarketingCooperat-ives.agribusiness,2004,20(2):143-153.

[2]JoSBiJman.Farmers′CooperativesintheeU:policies,Strategies,andorganization[J].annalsofpublicandCooperativeeconomics,2014,85(4):497-508.

[3]GiaGnoCaVoC,GeReZS.pathstoCooperativeSurvival:Structure,StrategyandRegenerationofFruitandVegetablesCooperativesinalmeríaandValencia,Spain[J].annalsofpublicandCooperativeecono-mics,2014,85(4):617-639.

[4]黄祖辉,高钰玲.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功能的实现程度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农村经济,2012(7):4-16.

[5]韩国明,李伟珍.村庄公共产品供给框架下农民合作社的生成路径分析: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J].农村经济,2012(1):107-111.

[6]李燕萍,涂乙冬.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研究:一个二维度整合模型[J].理论月刊,2009(5):172-175.

农业合作社的类型篇7

关键词:传统聚落;社会结构;变迁转型;空间更新

abstract:thesocialstructureofvernacularsettlementisbasedonproductionandlifemode,reflectsfeaturesofsocialtype,andcomposesthesettlement’sphysicalspace.withthetransformationofsociety,thechangeofsocialstructurewillleadtotherestructureofsettlementspace.therestructureincludesinternalspaceconstructionandregionalspatialdistributionofsettlements.

Keywords:vernacularsettlement;socialstructure;transform;re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C912.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3)-03-65(3)

社会结构与空间建造有着直接的对应关联,即人群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决定了产生何种人群社会的合作方式,且生产方式作为基础深刻地影响着生活方式中的重要部分——聚居类型,进而深刻地影响着聚落所呈现出来的空间形态。我国的传统聚落成就于农耕社会,自给自足的农业耕作方式所产生的社会关系普遍地影响着传统聚落的建造方式和形态。

1传统聚落中社会结构成因特征

我国的传统聚落在基础分类上可分为两大类:即乡村聚落和城镇聚落。乡村聚落以人群的定居和集聚方式划分,可分为血缘型、族缘型和地缘型等几类;城镇聚落以功能作用来划分,可分为商品转运型、流通服务型、管理及军事型等几类。尽管传统乡村聚落与传统城镇聚落存在着类型上的差异,且各自又有着不同的类型划分,但从总体社会类型上考量,由于均成就于农耕社会的大背景,传统的乡村和城镇聚落深受农耕社会结构的影响,从而表现出大类同小差异的聚落中人群社会结构形态。

1.1乡村聚落的社会结构成因特征

我国传统乡村聚落中的人群社会从本聚落层面上看多为差序结构,这种差序结构在血缘型和族缘型聚落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即乡村聚落中的身份等级差异和辈份等级差异。但在农耕社会中,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且耕作效率相似的生产方式,导致了人群的集聚以内向封闭且单一化的家庭形态为基础,这种匀质化人群集聚在以地缘型聚落中体现得最为直接。正是由于农耕社会人们在生产方式上的同类和相似,在区域层面上看人群的分布呈现出匀质化的状态,在血缘型和族缘型传统乡村聚落中人群的差序结构也是建立在总体匀质基础上的微差特征。

1.2城镇聚落的社会结构成因特征

我国传统城镇聚落除军事型之外,其它几种类型城镇中人群集聚的成因多与商业农产品的转运和服务于农业生产的手工业紧密关联,相较乡村聚落而言城镇中人群的社会生产合作关系要多样一些。农耕社会中农业生产的效率较低,作为商品流通的农产品在总体上数量不大,对作为手工业产品的农业器具需求量也不大,导致城镇人口相较农业从业人口在数量规模上要小很多,占10%左右。从区域层面上看,由于城镇人们赖以生活的资源与农业生产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受制于交通运输和地理环境等条件,城镇作为农业的市场中心腹地较小,因此从事商品流通和手工业的人口较少,呈现出在人群空间分布和从业人口规模上的匀质化状态。从城镇聚落集聚层面上看,人群之间社会合作的关系并非非常紧密且规模不大,城镇人群社会结构上更多地是呈现出从业类型上的差异。

2传统聚落社会结构在当代的变迁

中国尽管由于地域辽阔且资源基础的不同,导致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的差异,但当代社会形态发生的改变均已深刻地影响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使得人群的社会结构更是较之于以往的农耕社会结构发生着根本的改变。无论各地的社会经济水平是处在工业社会的哪个阶段,开放协作的生产生活方式都逐渐替代了农耕社会内向封闭的生产生活方式,并进而改变了人群的社会结构形态,即由农耕社会匀质基础上的单一化序列差异结构让渡予当代社会的多元化序列协作结构。

2.1乡村聚落中社会结构的变化

随着农业机械的采用、种业的发展、化肥的使用以及大棚等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使用,除了少数受地理环境制约的地区外,当代的农业生产效率普遍有了很大的提升,并且将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推向其他非农产业。当代的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之前农耕社会自给自足的生产状态被彻底打破,人群之间在农业生产上的协作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乡村中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外地或本地的城镇从事二产、三产,传统乡村聚落中人们生产方式和从业结构的改变,不仅改变了原先封闭单一的生活方式,更为深刻地改变了原先身份或辈份等级的差序结构,建立起开放平等和协作的人群社会结构。

2.2城镇聚落中社会结构的变化

自1978年以后中国的城镇化进入了正常的发展轨道,到2012年已达52%,全国城镇人口在三十多年间以平均每年接近一个百分点的速率增长,人口规模的高速增长不仅改变了城镇的规模和面貌,而且深刻地改变了原有传统城镇中人群的社会结构。我国当代绝大多数的城镇是在原有传统城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传统的城镇聚落多数成为当代城镇中的一个区域,或历史文化名城或历史文化街区或是历史街区,并且在当代城镇功能、产业等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都较之前有极大质变的环境中,原先传统城镇聚落中的农产品转运和手工业等经济功能已经消失,从而导致原先集聚人群社会结构的彻底改变。原有传统聚落中人群之间以从业类型为主线的小规模合作关系被更大规模跨从业类型的合作关系所取代,人群原先在经济地位和从业等级上的差异也为平等协作的社会关系所取代,社会结构趋向于平等与匀质。

3传统聚落的空间更新

聚落空间作为人们生产生活和集聚等社会活动的载体,在其空间格局形态和空间肌理上体现出聚落人群之间的社会结构关系,即社会结构关系在物质空间上的投影。农耕社会中人群的社会结构关系投射在集聚的空间建造上,形成了传统聚落外部的区域空间分布特征和内部的功能空间建造特征,随着当代社会形态的改变和人群社会结构的改变,传统聚落内外部的空间也必然发生改变。对应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聚落类型和不同的产业功能等,立足当代社会发展目标基础,传统聚落空间更新呈现出不同的方式。

3.1乡村聚落的空间更新

基于农耕社会低效率的生产方式、有限的耕作面积和劳作半径,传统的乡村聚落在区域地表上的分布密集且较为匀质,特别是在平原地区显现得尤为典型。这种源于农耕社会的传统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状况,使得耕地资源破碎并阻碍了现代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规模化,导致农业生产的效率无法提升。我国总体的农业人口耕地规模不到3亩/人,如果以家庭为单位开展农业生产,则耕地资源远远达不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随着城镇化进程的高速发展,传统乡村聚落中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单就传统的农业大省安徽省而言,其村庄中外出务工人口平均达40%,村庄中日常聚居人口多为老弱,乡村聚落的空心化和空巢化现象严重,更加剧了农业生产效率的低下。以最为量大面广的农业生产型村庄来看,从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的角度开展区域村庄空间布局的调整,推动耕地资源的规模化集中是顺应当代社会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然。即传统乡村聚落外部空间更新的主要措施是对其进行迁并整合,以利于高效的规模化和机械化农业生产的开展。

农耕社会传统乡村聚落的营建源于从事农业生产人群集聚定居的需求,其建造的目标主要是满足自给自足的家庭居住生活空间所需,涉及部分生产性空间营造和日常生活服务设施的空间营造。随着乡村中社会结构形态的改变、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致使传统乡村聚落中家族结构和社区结构瓦解,在聚落空间中起到核心作用的不再是祠堂,而是公共生产生活的服务设施。仍就最为量大面广的农业生产型村庄来看,村庄内的公共服务设施也较传统乡村聚落中只满足本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基本需求,向满足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多样化需求方向拓展建设,向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价值提升方向拓展建设。即传统乡村聚落内部空间更新的主要措施是拓展生活功能的公共空间营造、增加生产服务功能的空间营造。

3.2城镇聚落的空间更新

传统城镇聚落在农耕社会中是一个可以自足的建成空间,即可以满足于从事商品汇集或服务业辐射的经济需求,也可以满足从业人群的集聚居住需求。而在当代社会,城镇产业经济发展的多样、人口规模的增长、空间建设的扩张和交通条件的改变等,使得原先由从业环境所集聚起来的城镇人群社会结构关系发生了重大改变,导致在当代城镇发展建设中传统城镇聚落不再是一个自足的建成空间。传统城镇聚落空间更新的动力多来自于外部发展环境的推动,即当代城镇发展战略对传统聚落空间的建设定位与建设投入,诸如城镇的文化发展战略或旅游业发展战略等方面的建设需求。在当代城镇发展建设中,传统城镇聚落往往是作为城镇建设的发端标志而具备了特定的文化价值,传统聚落的空间格局往往是作为资源而具备了旅游的价值,其对城镇建设的价值所在则成为空间更新的方向。

就传统城镇聚落层面空间营造而言,由于农耕社会中手工业生活和生产用品的服务范围有限,使得商业和手工业作坊通常规模不大,多是在传统民居规模和型制基础上作调整,其建筑物内部多是职住混合功能的空间,而呈现出自足封闭的状态。传统城镇聚落作为农耕社会的区域服务中心,由于所提供商品种类不多导致人流和货流的规模有限,据此而建设起来的街巷空间也相对狭小,加之农耕社会内向封闭的意识,使得城镇聚落中公共交往空间缺乏。这样的空间与当代城镇的发展以及人们的行为方式不相适应,因此根据城镇总体发展的定位对其进行更新改造以适应当代人群的使用需求则成为必然。如改造传统城镇聚落的内部空间以实现空间功能的置换,将原先集聚人群的职住混合转换成职住分离以适应当代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将传统城镇聚落的街巷空间由封闭调整成开敞以适应当代人群多样化交流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范霄鹏,杜晓秋.传统聚落中的社会结构与空间结构[J].中国名城,2012,(3):63-67.

[2]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

[3]崔晓黎.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社会结构调整[J].理论视野,2007,(2):23-25.

[4]陆学艺.构建和谐社会与社会结构的调整[J].江苏社会科学,2005,(6):1-5.

农业合作社的类型篇8

一、各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行了有益实践和探索。据初步统计,全省总体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8000个左右,到2015年,完成35%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到2020年,完成80%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目前,各市、县(市、区)已开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2300个,500个左右基本建设成型,达到了设施齐全、服务完善、环境优美、制度健全的标准。已入住农民111.2万人,腾出建设用地22.78万亩。各地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政策引导。从调研情况看,各市县制定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召开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会,通过交流经验、完善措施,加快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滑县出台了《村庄合并奖励办法》,通过召开村两委会、村民代表会、听证会等会议广泛征求意见,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新乡市先后出台49项优惠政策,鼓励引导群众到社区建房入住,目前正在探索创新社区住房建设和旧宅拆迁利益补偿机制,盘活农村土地资产,节约土地所得到的收益返还农民,让农民自主建房尽可能少拿钱,调动群众积极性。

(二)尊重群众意愿。各地始终坚持把保障农民权益放在首要位置,充分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决策权,严禁违背群众意愿搞强拆强建。新乡市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全程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村庄重建、迁建、合并、农民建房方案等,均须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2/3以上的成员同意后才能施行,50%以上农户签订同意协议后方启动建设,并让群众代表参与监督工程建设全过程。在社区建设模式选择上,针对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类型的新型农村社区,探索形成了农民自建、集体统建、招商建设、社会援建等建设模式,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高。

(三)科学编制规划。目前,《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标准》基本编写完毕,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重要的实施标准。各地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新乡市将全市3571个行政村规划整合为1050个新型农村社区,形成了“城中村改造型、旧村完善型、村庄合并型、服务共享型、整体搬迁型”五种建设模式。安阳市将城市规划理念引入乡村建设,着眼于推进土地利用、城乡发展、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四规合一”,优化了产业发展和新型农村社区布局。

(四)加大资金支持。在破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难题方面,各地进行了积极尝试,多渠道筹措整合资金,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一是加大政府投入。新乡市从2009年开始,市县财政每年安排4.9亿元专项资金,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滑县从2010年起,设立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奖代补资金,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淇县设立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引导资金,县财政按照1∶1的比例,对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给予奖补。二是强化资金整合。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统一规划、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平台,多层面多渠道整合项目资金,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2009年以来,新乡市共整合各类涉农资金2.3亿元,投入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淇县今年以来整合资金2000多万元,用于社区配套服务项目建设。滑县整合中央、省财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小学危房改造、环境综合治理等各类资金1.4亿元,用于锦和新城社区建设。三是创新金融借贷。新乡市采取3―5户联保、公职人员担保、质押担保等形式,帮助群众协调3―5万元的建房贷款,并争取国家农总行在该市开展新居民建设贷款试点,对建房农户发放贷款1.1亿元。

(五)加强市场运作。各地注重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探索建立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投入、上下联动的运作机制。一是积极搭建融资平台。新乡市通过组建强农投资有限公司,向农发行融资中长期政策性贷款19.74亿元,支持全市119个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淇县建立了政府控股的经投、城投、润淇、新城等4个投融资公司,目前已争取到国开行、农发行社区建设项目资金8亿多元,保障了社区建设顺利开展。二是综合运用土地、信贷和规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房地产开发、工程设计、土建施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淇县阳光社区通过Bt开发模式,引进房地产企业投资建设社区,政府根据社区建设验收情况,分阶段给开发商土地补偿。浚县王庄镇在中鹤新城建设中,充分利用企业优势,将企业发展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统筹规划,借助中鹤集团的经济实力,由中鹤集团提供资金支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三是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捐资捐物、投工投劳,参与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乡市通过组建农村公益基金管理中心,接受社会捐赠资金2.8亿元,鼓励和支持企业家等社会力量以捐资和垫资等形式积极参与社区建设。辉县市孟电集团捐资1.3亿元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南李庄社区),全村351户1200多位村民不用花自己的一分钱,入住社区内近300平方米的住房,由村民变成了社区居民。

(六)强化产业支撑。各地以产业为基、就业为本,通过发展产业集聚区、农民创业园、发展现代农业等途径,积极培育社区产业支撑,促进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舞钢市通过引导社区依托自身优势培育支柱产业,增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可持续性,形成了新型现代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商贸流通主导型、旅游服务主导型的支撑产业。辉县市南李庄社区利用节约的70亩土地,建设农贸市场,群众入市经营,人均增收5000元。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上呈现出好的趋势和态势。但资源要素在农业与非农产业、城市与农村之间的配置仍不合理,城乡利益协调等机制仍不完善,资金、土地等问题仍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瓶颈。

(一)建设资金匮乏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关键问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繁重,投资巨大,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据测算,建成一个人口为5000人左右的新型农村社区,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就需投入2000万元左右。目前,全省各地已开工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共2300多个,从资金需求上看,存在着巨大缺口,主要表现在“五难”:一是启动资金筹集难。多数县、乡财政比较困难,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支持引导有限。同时,很多农村缺少有力的产业支撑,集体经济薄弱,群众收入不高,所需资金仅靠地方投入和村集体自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项目资金整合难。据了解,目前直接涉农的有24个部门,各类涉农项目资金80多项。在现行项目资金管理体制下,投资渠道不同,资金申报程序、批复时间不统一,需建立和完善涉农项目资金整合体制和机制。三是金融贷款难。目前,各金融部门缺乏农村信贷产品,农村贷款门槛高,农民缺乏有效抵押物进行贷款。同时,城镇建设中的信贷需求不符合金融部门的贷款选择,尤其是城镇建设起步阶段,存在着选择承贷单位难、担保难、还款来源受限等不利因素,使金融部门很难满足城镇建设中的信贷需求。四是“以地生财”难。由于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区的集体建设用地转为国有建设用地手续报批难,商业化运作规模受限,土地投放市场不足,“以地生财”融资平台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同时,土地净收益补助要么政策规定不明,要么须等到土地招拍挂之后才能支付,不能适时支用,土地补偿滞后,资金利用困难。五是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难。新型农村社区属社会公益性事业,其项目回报小、周期长。由于宣传不到位、对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的扶持和优惠措施不够等问题,不易于形成有利的社会氛围。社区建设多部门管理,程序复杂、协调难、遗留问题多,社会资本收益的制度成本投入大、机会成本高、边际效益低,难以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二)建设用地难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核心问题。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尤其是搬迁新建的社区,所需土地大部分要占用耕地。在国家严格的土地政策面前,建设用地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最大难题之一。国家虽然有“增减挂钩”土地周转指标,但由于“增减挂钩”项目审批时间长、指标少,远不能满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需求。同时,拆旧还耕工作难度大,进度慢,使“增减挂钩”政策难以适时充分发挥作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整理置换出来的土地指标,目前仅限在县(市)内交易,没有发挥土地指标的最大效益,影响群众拆迁的积极性。

(三)规划滞后、政策不配套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长远问题。一些地方对规划的重要性认识和重视不够,影响了社区规划编制工作。乡镇规划的管理,点多线长,缺乏专业技术人员,致使一些农村社区规划的起点和标准不高,与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各项公益事业建设和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没有很好衔接,缺乏前瞻性、整体性、层次性。有关村庄拆并、搬迁、整治、扩建等涉及转换用地指标的政策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标准、实施办法、补助标准,以及城市规划区内农村建设用地的规定不配套、不完善,在具体工作中无所遵循,操作困难。涉及办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有关规划、用地、施工许可等相关审批手续环节多、周期长、收费高,加大了工作难度。农民户籍、房屋产权、资产要素流动、养老、低保、就业等方面的改革滞后,农村居民难以完全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待遇。

三、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财政政策思考

财政支持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坚持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积极稳妥、量力而行、统筹资金、集中支持、创新方式、强化监管”的原则,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强化资金统筹整合,突出支持重点,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导向功能和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吸引带动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投入,共同支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多元就业、生活环境改善、公共服务健全,加快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增强新型农村社区的战略基点作用。

(一)加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一是积极争取中央支持。以国家实施中原经济区战略为契机,争取中央加大对我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力度,支持地方破解城乡二元体制难题。二是集中安排各类财政资金。统筹安排财政资金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各市县财政部门要结合实际,统筹安排土地出让金等各类预算财力,结合当地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明确支持方向和重点,增加财政对社区供排水、垃圾污水处理、道路、供电、供气、生态等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提升社区硬件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社区的软件建设,逐步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就业、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的投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统筹使用各类建设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为资金整合平台,打破行业、部门界限,形成协调配合、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有效统筹相关项目资金,集中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统筹相关涉农资金,集中用于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社区配套服务能力;统筹各类城镇建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中心城镇周边社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统筹各类涉企专项资金,集中用于支持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发展,强化新型农村社区产业支撑。同时,要明确扶持标准,规范资金管理。

(二)突出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点内容。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根据确定的阶段性和年度建设重点任务,按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不同模式和类型,因地制宜地制定财政资金投入方向和支持重点。一是支持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各级财政应支持当地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增强规划的引导作用。按照“全域规划”的理念,突出城乡规划统筹,加快城镇基础设施网络和服务功能向农村延伸,推动人口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产业向集聚区集中、耕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充分考虑资源配置、历史沿革和村民生活习惯等因素,科学规划空间布局,合理确定社区规模,注重完善社区功能,确保规划的前瞻性、合理性和统筹性。要加强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城镇规划与乡村规划、长期规划与近期规划的有机衔接,因地制宜地规划农村新型社区项目,对于规划之间产生冲突的要及时进行调整,坚持“统筹联动”,进一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如新农村社区规划要与“百千万”工程建设规划、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规划、全省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紧密结合,充分考虑施工用地、管网铺设、用电等因素。要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杜绝乱占地、乱建房现象,切实做到“不在没有规划的地方建房屋,不建没有经过设计的房屋”。二是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各级财政要统筹整合新农村建设、农村住房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土地整理、整村推进、异地搬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村镇规划、村镇绿化、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农村沼气建设、电力入户、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资金和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所涉及的各方面扶持资金,重点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集中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资金、校舍安全工程资金、农村教育布局调整资金等,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新型农村社区学前教育资源,引导、鼓励利用闲置校舍改扩建幼儿园、增设附属幼儿园,扶持民办学前教育发展,加强幼儿师资队伍建设,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加强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对社区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村级基层服务点的宽带接入、运行维护及开展文化宣传讲座等有关活动给予补助,支持农家书屋更新书报、举办读书活动等,并对社区的文艺演出、电影放映、体育活动给予补助;继续深入实施“舞台艺术送农民”工程,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的多样文化需求。统筹乡镇卫生院建设、村卫生室建设等资金,支持开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治安、医疗卫生、人口计生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推动政府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统筹使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农产品流通项目建设、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等资金,鼓励和引导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百货供应、餐饮服务、农资供应、农机维修、邮政通讯、金融保险等服务项目,建立和完善市场化服务体系。四是强化产业支撑。统筹整合农业产业化发展、旅游产业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等资金,支持培育特色经济,发展龙头企业。统筹使用“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资金,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引导和推动周边社区的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通过土地有序流转,加快土地规模经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人口集聚,实现产业与人口的有机融合,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持久动力和发展空间。

(三)创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投融资机制。一是创新政府投融资体系与运作机制。通过以奖代补、财政补助、财政贴息等财政激励政策,鼓励银行类金融机构加强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合作和支持。以市县级投融资平台为主,对现有投融资平台重组、合并。发挥省级投融资平台优势,通过统贷统还方式,帮助市县解决新型社区建设资金缺口大、分散融资成本高的难题。推动市、县通过整合资源、盘活存量、收储土地、引入民间资本等方式,重点培育综合实力较强的城司,壮大平台资本实力,增加其信用等级,持续提升融资能力。继续支持地方综合运用Bt、Bot、土地开发+Bt、打捆成片式开发、资源置换式开发、委托贷款、社团贷款、间歇资金质押贷款等多种模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综合开发;逐步扩大农村“五权”担保抵押贷款试点,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二是创新鼓励金融资金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参与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年度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增长幅度超过一定比例,且贷款质量符合规定条件的县域金融机构,对余额超增的部分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进一步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的意见》,制定相关财税优惠政策,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来豫设立区域性管理总部、区域中心、后台服务机构和分支机构。建立财政性资金存放与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挂钩机制,促进银行金融机构加大对河南的信贷投放力度。三是创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吸引社会资金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的建设资金筹措格局。通过土地、税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实现开发企业和农民的共建共赢。对民营企业或个人积极投入资金用于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建设的,予以鼓励表彰。注重激发企业家回报社会、回报家乡的无私奉献精神,通过荣誉表彰等方式,鼓励更多的企业和企业家投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提高社会共同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

农业合作社的类型篇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将农村合作社发展列入重要内容。农村合作社是现阶段组织农民生产、推动农村经济大发展的最好途径。农村合作社不仅能顺利解决我国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同时为农民提供了更加优质与精细化的服务,是农业经济大发展,农村经济全面腾飞的必然选择。阐述农村合作社建设对农业经济大发展的优势,并探索出推动农村合作社建设的可行性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合作社;农业经济;大发展;优势;策略

我国农村合作社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建国初期的,到后来的家庭联产承包,再到如今的现代农业合作社,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洋溢着朝气蓬勃,但又隐藏着危机与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低级的农业合作组织逐渐被更高级的其他形式所取代,现阶段,现代农业合作社的应运而生为农业经济的发展腾飞提供了可能性,同时也彰显着必然性[1]。农村合作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其在促进农民增收、确保农村稳定以及腾飞农村经济等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1农村合作社之于农业经济大发展的优势

1.1合作社具有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天然优势

农村合作社为了农村、服务农村的特点使其成为农民喜闻乐见一种经济发展组织形式,它获得农民认可,极大调动农民经营生产的积极性,迎合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发展规律,能真正推动农村经济大发展[2]。农村合作社是基于农村特色资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这种天然独特的资源优势奠定了农村经济大发展的基础,且给予合作社农民更多的自由话语权,在无形中提升了农村经济的活跃度,改善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效果。

1.2推动了农村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增高

农村合作社的建立,促使了农业生产、经营、加工与销售的一体化,实现了产、加、销的有机链接。这不仅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强化资源整合与利益互补,也能解决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的深层次问题,循序渐进地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1.3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推动经济发展

合作社是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有力载体,其为农产品质量保驾护航。建立农村合作社可将农村闲散农户集结起来进行统一组织生产,统一的经营生产标准、统一的经营操作流程、统一标准的农资供应,为打造农村优质品牌,推动农村绿色生产,确保农产品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这极大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3]。近年来,随着农村合作社的广泛普及,农产品具有越来越高的市场竞争力,这对农村经济大发展无疑具有推动作用。

1.4实现农民稳定收入、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农村合作社的建立有效解决了农村部分分散农户农产品的市场销售问题,这也是推动农业增产增收,实现农民稳定收入的重要途径。农村合作社中的购销大户具有较强的市场敏锐性和稳定宽广的供销渠道,便于引导合作社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改善经营策略,秉承“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生产原则,推动经济效益的提升。农民的稳定收入是农村经济大发展的重要标志,农民加入农村合作社后,人均收入将实现大幅增长。

2建设农村合作社,推动农业经济大发展的策略

2.1加大对农村合作社发展的资金支持

融资难是目前农村合作社建设与发展中面临的棘手问题,纵然合作社具有发展农村经济的独特优势,但缺乏资金保障的农村合作社将失去生命力。鉴于此,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合作社发展的资金支持,可做到以下几点:政府可基于合作社发展建立专项基金,这些专项基金将有力推动合作社的建设与发展;同时,各级政府也应定期进行财政拨款以支持农村合作社发展,或在贷款方面给予特殊优惠;对于合作社建设项目申报与申请资金支持应适当放宽条件,给予倾斜,为其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建立资金扶持相关制度。如农村合作社发展的贷款条件与贷款手续办理适当放松,如建立健全完善的金融担保制度。

2.2强化领导,完善农村合作社组织管理

农村合作社发展尚处于探索阶段,需要党和国家强有力的领导。因此,农村合作社发展应高度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合作社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建议,在党和国家的领导和指引下实现健康、和谐与稳定发展。首先,各农村应根据本地经济发展实况建立合作社。设立专门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制定工作任务,并及时解决农村合作社发展中出现的一切问题,推动合作社工作有序进行。其次,应完善农村合作社组织管理,高效处理合作管理问题。要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社行政管理机构作用,为合作社发展给予引导与支持;要强化社员代表大会制度建设,通过制度的力量规范组织管理,实现优质发展。最后,强化合作社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全面推动农村合作社发展。

2.3农村合作社应多途径强化自身建设

国家的领导、政策的支持是促进农村合作社发展的外在因素,要想通过发展农村合作社推动农村经济大发展,单靠外力是不行的。因此,农村合作社应多途径强化自身建设,为农村经济腾飞贡献力量。主要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合作社人员队伍。人才是支撑合作社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无论是合作社的管理层面,还是生产经营、实践操作层面,都需要具有娴熟工作经验与高超工作技能人才来支撑。特别是管理层面,专业管理知识、实践管理技能及综合文化素质必可不缺。因此,要全面提升合作社人员综合素质。第二,合作社应实行科学规范化管理,不断拓展经营与服务领域,以优质的管理与服务占领市场,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2.4基于农村发展实况兴办多类型合作社

农村合作社类型繁多,一切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合作社类型都可拿来使用。不同省份、不同地域的农村应不拘泥于单一合作社建设,要善于基于自身发展实况兴办多类型合作社。首先,可建立综合合作社。其次,可建立专业合作社,如购买供应合作社、营销合作社、供销服务合作社是其主要类型,多形式的专业合作社为农村经济专业化发展提供便利条件。最后,可以建立服务性合作社。这种类型的合作社主要有信贷合作社、医疗保险合作社、住房合作社等,可有效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十分必要。

3结语

农村合作社基于农业经济大发展具有巨大的优势,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社优势对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建设好、发展好、利用好农村合作社,将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推动农业经济大发展。建设农村合作社符合当下农村经济发展规律,迎合了农民的主观诉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将来势必会以崭新的姿态引领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整体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秦愚.中国农业合作社股份合作化发展道路的反思[J].农业经济问题,2013(6):19-29,110.

[2]徐庆,张乐乐.新中国农村合作社发展的两条路线探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12):15-17.

农业合作社的类型篇10

一、**区经济主体现状

**区现有各类经济主体6406户。其中,内资企业362户,外资企业5户,私营公司258户,独资企业256户,合伙企业50户,个体工商户5475户。2005年底各类经济主体为5732户。其中,内资企业401户,外资企业4户,私营公司206,独资企业208户,合伙企业38户,个体工商户4875户。各类经济主体虽然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规模上都呈大幅度的上升趋势,但与全市其它县市区相比,主要存在二个方面的弱点。一是农村经济组织总量少,农村在家庭联产承包体制下,一家一户作坊式的经营方式仍然是主要的农业生产模式;二是由于**区地处郊区,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部分流向城市,封闭式的小农经济留不住人,各类经济主体呈现小而弱的特点。

二、发挥登记职能培育农村市场主体

作为市场主体准入管理部门,工商部门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大有作为。**工商分局在培育农村新型市场主体方面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

1、大力发展“执照农民”支持优势产业,促进“一村一品”特色农业的形成。

近年来**区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种、养殖业大户,但由于**区经济总量不大,结构不够合理,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市场化、组织化程度较低等诸多不利因素限制了农村经济特别是种养殖户、专业户的扩大和发展。如何培育市场主体、发挥农村新优势,是一个亟待破解的新课题。首先,分局组织工商所登记人员深入辖区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掌握基本情况。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引导、支持农村大力发展“热照农民”。第二,加强行政指导,引导农民选择申办适合自己的市场主体形式。积极培育农村新型市场主体,并引导其向纵深层次发展。近两年,全区共登记涉农各类企业36个,执照农民289户。第三,主动服务,促进农村招商引资。对农村招商引资项目,实行最优惠的政策扶持,登记发照时免收注册登记费,只收工本费。通过积极主动地为业主创造条件,使其成长为农村市场经济主体的主力军。“滁州市正和牧业综合养殖场”是沙河镇政府招商引资企业,投入资金200多万元,一期工程主要经营以牛为主的家禽综合养殖,二期工程准备深层次向禽肉食品加工行业发展。其经营地址为原沙河水泥厂的拍卖中标土地,土地使用证一时办不下来,为了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经请示局长,登记股室采取变通措施,以拍卖成交确认书为场地使用依据,先行为该户办理了登记注册,工商所并进行了一系列跟踪服务,投资人非常感激,地方政府相当满意。类似情况还有“远丰牧业生态养殖场”等5户企业,都是在注册登记股室及辖区工商所的大力引导、扶持下0年新增的企业。在**工商分局的大力扶持下,**区执照农民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新突破,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种植和养殖业发展的生力军。越来越多的农户从传统的常规种植业向新型的高效农业经济迈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农业正在逐步形成,建立了以腰铺的蔬菜,汪郢的水产品,沙河、腰铺、章广的禽类养殖,施集的茶叶、贡菊,乌衣、黄圩、花山的苗木花卉,沙河的盆景,皇甫的板栗,大柳的花生等为特色的农产品基地,有效地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2、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创新农村经济组织。

农民家庭经营的小农经济与社会主义大市场难以对接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因素,也是近年来农村兴起合作社经济热潮的根本原因。**工商分局因势利导,大力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200年8月12号,**工商分局解放思想,为农民宇乐兵等人颁发了**区第一份企业名称为“滁州市**区绿园蔬菜经济合作社”的合伙企业营业执照,核准的经营范围为“蔬菜种植、销售”。以这个合伙企业为核心,吸收39户农民入社,形成规模优势,并采用新技术,组织标准化生产,产出的无公害农产品很受消费者欢迎。0年他们种植优良新品种超甜玉米400多亩,产品打入南京苏果、华联两大超市,每月供货15000-2000公斤,先后供货8万多公斤,卖价比市场平均每斤高出0.3元以上,一季就增收4万多元。这个农业合作社还种植多种蔬菜,并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申请了“美中之玉”、“尔兵”农产品注册商标,为发展品牌打下基础,并获得国家10万元财政扶持,改善了生产经营条件。如今,这个农业合作社办得红红火火,成为当地一个农民联手闯市场的成功典型。在典型的推动下,**区的专业合作社正在蓬勃兴起。200年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中,各级领导、广大农民申办合作社的热情更加高涨,**分局顺应农民需求,深入调研,加强指导,成熟一个,办理一个,先后受理批准了“腰铺志成禽业”、“施集茶叶”、“李集禾盛优质稻米”、“沙河西瓜嫁接育苗”、“张卜郢红薯”、“城郊联盟养蜂”、“花山蛋鸡养殖”等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滁州市**区志成禽业经济合作社”是以“滁州市志成食品有限公司”为依托、典型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集产、供、销为一体。该户发挥了强大的带动和辐射功效,吸收社员近500户,切实带活了一方经济,为使合作社做大做强,区个私协和注册登记牵头,还成立了一家以合作社为依托的行业协会。

3、发展农村经纪人,搞活农村商品流通。

农村经纪人是一部分农民从农村种植业、养殖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为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中介服务的新型市场主体。他们外连市场和龙头企业,内接农户,并通过签订合同订单等形式,让千家万户按市场需求生产。通过农村经纪人在农户与市场间铺路搭桥,穿针引线的中介作用,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从而把农户引入市场,带领农民有目的地调整产业结构,有计划地组织生产,达到“调整有路,心中有数,产后无忧,实现增收”的目的。

**区施集乡明章村是草坪种植专业村,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曾出现草坪种植容易销售难,想买个好价钱更是难上难的现象,农民一度萌发废草坪种庄稼的念头。**工商分局立足职能,积极培育、发展、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并在规范、登记上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对其加以引导,发挥他们在提升产品质量、提高产品档次、带动农户实现产业互动上的作用。施集草坪经纪人张克满长期从事草坪、花卉苗木的种植与营销,他在南京成立了一家经营草坪的公司,为了拉动地方经济,利用地域优势,带领村民一起致富,在施集乡明张村建立了上百亩的优良草坪种植基地,大大促进了当地草坪产业的发展。正是像张克满这样的农村经纪人,彻底改变了明章村草坪种植户的生活,他们跑市场、谈项目,草坪销售遍及全国各地,促成了该村草坪种植销售的良性特循环。目前,全区约有200人的经纪人队伍活跃在全国各地,为搞活市场流通,推动特色农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4、培育农村行业协会,帮助农民提高产品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各种行业协会是农民走向市场过程中,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的有效形式,是克服农户各自为战,防止恶性竞争的有效途径。**注册登记部门在大力发展执照农民的同时,还积极配合个私协会,发挥职能优势,整合信息资源,引导他们组织成立农村行业协会,来规范农村市场交易秩序。

**区乌衣、黄圩等乡镇是花卉苗木的集中产区,近年来,在大户的带动下,全区苗木花卉发展到2532户、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年产各类苗木几百万株。但由于农户市场信息不灵,生产能力强,销售能力却很弱。市场行情波动时,外地来一个客商,众多农户一涌而上,竞相降价推销,形成恶性竞争。200年春季苗木销售旺季时,由于恶性竞争,苗木销售的价格只相当于成本,无利可赚。

面对市场混乱的现象,农民着急,政府着急。在**工商分局的规范引导和组织下,苗农依法成立了“**区苗木花卉行业协会”,并聘请区个私协会秘书长兼任苗木花卉行业协会秘书长。苗木集中产区的乌衣工商所腾出一间办公室供协会开展活动。分局还通过协会引导苗农开展行业自律,通过举办培训班等方式,让苗农交流苗木生产技术、上市场经济课,帮助苗农对订单合同进行审查把关。协会还定期苗木花卉的价格、需求等方面的信息。由于协会的作用,有力地规范了市场交易秩序,使苗农由混乱的恶性竞争为规范有序的联手进入市场,此举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一致好评,广大苗农也把行业协会当做了自己的娘家。

在个私协会牵头、注册登记配合、分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区还成立了蔬菜协会、草坪协会、茶叶协会等等。这些协会的成立,对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做好农村专业合作社登记工作的几点思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经十届人大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并于明年7月1日实施。这部专业法是确立农民合作社主体地位的一部重要法律,也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服务农村新领域,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工作的根本依据。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是当前农村面临的新课题,全力服务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近两年来,我们做了一些登记试点,但这只是名称中含有“合作社”字样的企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社。不过,在实践中我们积累了一定有益的经验,为以后合作社的登记工作奠定了基础。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登记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1、合作方式多样性。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社的发展存在三个特点:一是发起人身份多样化。有农民种养业大户、农村经纪人、农产品加工企业、畜牧兽医站、农机站等发起的,还有村支部发起的。二是组织形式多样化。既有“资合”的,也有“人合”的;经营领域上既有以直接参与市场竞争为主要目的“经营型”的合作组织,也有以单纯提供技术指导与服务“服务型”的专业技术协会。三是合作内容多样化。有传统农业的种植,也有蔬菜、水果、苗木花卉等经济作物种植,还有畜禽饲养、水产品养殖等等。

2、资金来源多源性。由于农民经济合作社在成立时资金来源多元化,往往是社员集中一块,村里拿一块,上边给一块,也有企业、基层农技推广部门以某种形式参与一块。这样,在企业登记时导致经济性质难以界定。

3、组织形式多样性。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未出台前,由于缺乏统一法律规定,各地在实际操作中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不同的主体类型予以登记,客观上造成了合作社组织法律地位上的不统一,不利于合作社的发展。

下一步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方面我们准备抓紧落实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为明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实施做好准备:

1、认真学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法律特征、组织机构、治理原则,对即将出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办法》也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