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村公路用地政策十篇农村公路用地政策十篇

农村公路用地政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6:58

农村公路用地政策篇1

关键词: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农村公路,运输需求,财力状况

中图分类号:F81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7-0046-03

引言

近几年,农村公路得到快速发展,截至2011年,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56.40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86.79%。现行体制下农村公路建设所需资金主要来自于县、乡两级财政,中央和省市级财政投入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以补助的形式拨付,具有补质。按照“十一五”期间中央政府投资农村公路的比例,中央政府投资不到1/3。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是中国发展农村经济的长期策略。从中国财力情况看,财政资金大量集中在中央及省一级,县、乡财政困难,农村公路建设规模大,地方政府很难继续承担农村公路建设的投资主体。

2011年4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关于进一步完善投融资政策促进普通公路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2011]22号),提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财力可能,建立以公共财政为基础、各级政府责任清晰、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投融资长效机制,实现普通公路的持续健康发展”的总体要求。农村公路是普通公路的主体,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公共性,这些特性决定农村公路投资主体为政府,资金的拨付方式应通过规范的转移支付进行。而从目前农村公路资金按“凡建即补”方式拨付看,这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转移支付,要实现《若干意见》中提出的总体要求,建立一套规范的农村公路财政资金转移支付方式势在必行。

一、从农村公路的投资主体分析

由于农村公路的基础性、公共性,政府作为农村公路的投资主体在理论界基本达成共识。但应把哪级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在理论界是有争议的。目前主流的观点认为,农村公路属于俱乐部公共产品,应该由各级地方政府承担供给主体的责任。《公路法》第八条规定,县乡两级政府承担县乡级农村公路的建设、维护的主要任务。《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2006]第3号令)第四条具体规定,“农村公路建设应当由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其中,乡道由所在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建设;在当地人民政府的指导下,村道由村民委员会按照村民自愿、民主决策、一事一议的方式组织建设。”

虽然法律和规定已经明确了农村公路的承担主体,但有学者如刘勇、张庆(2007)从分税制改革后财力主要集中于中央和省两级,县乡财政普遍困难的角度,提出中央政府或者省级政府应成为农村公路建设的投资主体。

确定投资主体为哪级政府不能仅仅考虑受益范围,更重要的是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是政府间的职责划分;二是哪一级政府支出更有效;三是政府的财力状况。根据政府间职责划分的原则,中央政府负责稳定政策、再分配政策的实施。地方政府负责受益范围存在于某一区域的地方公共产品的实施。

近几年,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值在拉大,各年份相对值也都超过3倍,成为世界上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同时,中国目前社会经济区域发展差距大,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及不平衡。农村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目前主要的社会问题,是中国的一个全局性问题。只有中央从全局着眼,通过政策的倾斜,才能最终达到财富的均等化。

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其实是一种财富的分配,中国目前二元社会结构扩大化,与前一时期交通基础设施城乡、区域配置不均等有着必然的联系。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于城市及发达地区,这种公共基础设施投入上的差异加剧了中国地区和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农村公路作为基础设施,政府可以以农村公路的投资为契机,改变基础设施的分配格局,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和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农村问题、区域均衡发展问题都是当前中国的一个重要问题,从社会的稳定、再分配的职能,从解决的效率及中国财力分配状况看,都应由中央政府承担农村公路的投资主体(或者主体之一)。如果将中央政府定位为农村公路的投资主体,大量的财政资金将通过转移支付进行,建立规范的农村公路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制度提到日程上来。

二、从大规模的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的投入分析

近几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策略选择。“要想富,先修路”,公路基础设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早已被人们认可。但我们也应看到,农村公路建设项目不但投资巨大,而且占用大量的土地,在农村公路建设面临良好发展机遇的背后,必须进行冷静思考,在土地、资金等条件的约束下,如何合理安排建设序列使农村公路的建设进入可持续发展状态。

全国农村公路的建设始于2003年,从2004年开始,对农村公路的投资逐年增加。表1为2005—2011年国家对农村公路投资状况,从绝对数看,除了2010年,每年农村公路投资都比上年有所增加;从农村公路在公路总投资的比例看,2005—2011年农村公路占总投资的比例平均为22%。说明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公路的投资。

从中央政府投资看,“十一五”期间,中央对农村公路建设投入资金达1978亿元,年均递增30%。“十二五”全国农村公路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90万公里,国家将继续加大投资力度。随着国家公路建设投资转向普通公路(主体为农村公路),各级政府将加大对农村公路的投资力度,而且交通运输部规定2012年后农村公路财政资金将全部通过政府转移支付进行,这急需一套科学规范的农村公路转移支付制度,来指导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的分配和使用。

三、现有农村公路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中国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在地方自筹资金到位的情况下,上级(包括中央、省和市)根据修建农村公路的里程及等级,依据一定的标准采用“凡建即补”的转移支付方式。规范的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应能体现效率与公平原则,中国现行农村公路资金的转移支付未能体现效率与公平原则。从效率角度看,现行农村公路建设决策基本上是行政命令,除了县级农村公路进行可行性评价,乡、村级农村公路基本没有进行可行性评价,也就是说农村公路的建设没有从效率角度去衡量是否建设。从公平角度看,“凡建即补”的投资政策往往造成富裕地区由于修路多而得到的补助也多,相反,贫困地区得到的补助较少,从而出现所谓的“马太效应”。

表2为2010年中国东、中和西部农用地公路密度。从表2可看出,农村公路地区分布极其不平衡,东部地区农用地公路密度是中部地区的1.89倍,是西部地区的4.33倍。虽然近几年农村公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对方便农民出行,改善农村面貌、发展农村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应看到农村公路的发展存在着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这一问题,应该说这与现阶段农村公路财政投资政策有着很大的关系。

自2003年开始的大规模农村公路建设基本任务是通乡通行政村,决策依据主要是政府命令,截至2011年农村公路通村率达到99%以上,第一阶段的通乡通村农村公路建设基本完成。新一阶段的农村公路建设由过去以建设为主向‘巩固、提高、完善’方向转变。新一阶段的农村公路建设不能再仅仅依据行政命令,也要考虑效率。同时,作为基础设施的农村公路,其资源的分配要考虑公平,向均等化方向发展。

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尤其是以均等化为目标的转移支付,是缓解地区间财政能力差异、保证落后地区的公共服务达到基本水准的最重要手段。从农村公路的建设来看,不同的地区财力是不同的,如果按区域的财力进行建设,势必造成富裕地区由于财力充足而建设的多,落后地区由于财力缺乏能投入的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就少,从而造成贫富地区拥有农村公路基础设施的数量差距悬殊。公平的农村公路建设资金转移支付,就是使拥有不同财力的区域,都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有效的农村公路建设中,从而使各区域享有基本相等的农村公路基础设施。

四、规范的农村公路财政资金转移支付的取向分析

规范的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应体现公平与效率原则。中国现行农村公路资金的转移支付未能体现公平与效率原则,从农村公路建设决策看,基本上是行政命令,没有考虑效率;从资金拨付看,“凡建即补”这样一种投资方式,虽然能体现谁投资谁受益,但由于富裕地区资金多,修路也多,得到的补助也多;相反,贫困地区得到的补助少,产生“马太效应”,可见这种资金拨付方式没有考虑公平原则。基于公平与效率原则,农村公路财政转移支付的依据应为区域的运输需求及财力状况。

农村公路用地政策篇2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1号,以下简称中央1号文件)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49号,以下简称国办49号文件),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抓紧研究制订改革实施方案

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级交通、发展改革和财政部门要站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加强协作,按照中央1号文件及国办49号文件的要求,共同做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工作。

省级交通主管部门要在省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负起主要责任,积极推动改革实施工作。省级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要密切配合,积极支持,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今年12月底前,各省(区、市)要研究提出适合本辖区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并报交通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备案。同时,要积极研究提出符合本地实际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制度、技术规范、养护定额、质量评定标准和验收标准等行政、技术管理制度。通过建章立制,不断规范和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

二、精心组织,积极开展示范点创建工作

*年各省(区、市)要视情况分别选择若干个地市(不设地市的选择县或区)作为示范点,建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长效机制的方法和途径,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纳入国家支持范围的相关政策。各地在示范点建设过程中,要在国办49号文件所规定的政策范围内,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公路管养体系,建立稳定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筹集渠道,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切实为建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长效机制提供示范。具体安排如下:

8月底前,要制定完成示范点工作方案,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并将方案报交通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备案。12月底前,集中精力做好示范点的组织和实施工作,并对示范点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针对示范点创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为全面推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工作奠定基础。交通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将联合成立督导组,选择部分重点地区进行跟踪和督查,并对落实情况差的省份予以通报。

三、深入研究,不断完善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政策措施

(一)落实责任,健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系。

各省级交通、发展改革、财政部门在省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要按照国办49号文件的总体要求,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进一步落实县级人民政府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公路管养主体缺位、资金缺乏的突出问题。要充分发挥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积极性,把农村公路管养责任落实到位。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乡镇要积极投入力量,共同做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要在明确责任的基础上,按照科学、高效的原则,建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有关协调、监管、考核机制,不断提高农村公路管理水平。

(二)保障投入,建立长期稳定的资金保障制度。

地方各级交通、发展改革和财政部门要积极做好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的筹措工作。在制定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政策时,要充分体现中央1号文件确定的“逐步把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纳入国家支持范围”的要求,不断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确保农村公路的日常养护和正常使用,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正常化、规范化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一是省、地(市)、县、乡四级地方政府要统筹本级财政预算,安排必要的财政资金,保证农村公路正常养护。随着农村公路里程的增加和地方财力的增长,用于农村公路养护的财政资金要逐步增加。

二是要统筹公路建设和养护资金,确保公路养路费总收入在扣除征收成本、交警费用和水利建设基金后用于公路养护的资金比例不低于80%。交通、财政部门要加强管理和监督,结合当地实际,逐步落实汽车养路费用于农村公路养护的投资部分,集中用于农村公路的养护工程。要加强农村拖拉机、摩托车养路费的征收和使用管理,所收资金原则上全部用于农村公路养护。

三是要充分利用“一事一议”政策,采取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引导沿线村民投工投劳养护农村公路。同时积极鼓励包括受益企事业单位在内的社会捐赠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养护。

省级交通主管部门要在农村公路普查的基础上,根据统一的统计标准与口径,确定本辖区需要列入养护范围的农村公路里程,建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数据库。同时会同有关部门对本辖区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成本进行全面测算,并以此为基础合理确定养护资金投入标准。

(三)健全机制,提高管理养护资金的使用效率。

地方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和公路管理机构要合理配置干线和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技术、人员、设备等资源,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避免机构重复设置和人员膨胀,不得利用改革之机新增人员。要努力降低公路养护管理资金中人员经费的支出比例。农村公路日常养护工作,可以通过竞争方式承包给公路沿线的村民,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鼓励通过竞争方式,将油路挖补和水泥路修补等小型养护工程捆绑承包给专业化养护队伍,实行合同管理、计量支付。鼓励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大、中修工程捆绑招标,面向社会公开择优选定具备资质条件的公路养护公司,充分发挥专业管理、施工、监理队伍在农村公路养护工作中的作用。

(四)分级负责,加大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力度。

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和交通主管部门应认真履行职责,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适合本省情况的农村公路路政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农村公路路政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落实工作职责,明确工作机制,保障农村公路的完好、安全和畅通。乡村道路的路政管理工作可以结合养护管理工作,采取委托管理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乡镇政府、村委会和沿线村民保护公路的积极性。

(五)切实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监管。

各省级财政、交通、发展改革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研究制定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管理办法,完善资金管理和监督制度,确保专款专用。同时,应按照有关规定,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定期对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县级交通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完善资金申请、拨付、使用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制度,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安全,并接受财政部门的监管。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范围的,按照国库集中支付的有关规定办理。

农村公路用地政策篇3

农村公路是支撑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我国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甚至是一些地区唯一的运输通道。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和前提。2003年,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交通部决定加快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步伐,实行乡乡通公路、村村通公路,一批又一批的“通达工程”、“通畅工程”建设如雨后春笋,全国上下掀起了农村公路建设的高潮。

我县农村公路在近几年建设中成绩辉煌,但相对经济发达地区,总体上仍趋于落后,建管养问题不少,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公路的总量不足,等级较低,通达率低,通达问题没有根本解决,部分老少边穷地区交通条件还相当落后;二是农村公路质量不高,通畅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有的地方断头路多年没有修通,有的公路缺桥少涵、常年失修,有的公路晴通雨阻,抗灾能力非常低;三是农村公路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养护,建管养不能协调一致,存在重建设轻管养、重省县道轻乡村道的倾向,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互相推诿、谁都不管的局面更加严重。因此,如何改善农村公路建管养现状成为我们以后交通工作的新课题。下面,结合以往收集的一些经验和见闻,谈谈加强农村公路建管养的几点看法:

(一)政府重视,各方参与,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爱民工程”实施

对于农村公路建设,各级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要从“三个代表”的高度,统一思想,抓住机遇,加强建设的紧迫感。针对该工作,政府可以分成五大方面展开:

一是制定政策:将农村公路建设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出台优惠政策和实施办法,对资金筹措、民工建勤、征拆工作等问题制定详实具体的措施。

二是宣传发动:召开动员大会,形成“政府管、社会办、交通组织干”的发展氛围,宣布“两先两优”原则,即“先易后难、先通后畅”和“积极性高的优先,利用效益高的优先”,加快村级公路建设和资源路开发。

三是典型带动:树立一个典型,锻炼一批干部,带动一方群众,形成当地全民皆参与的局面,并将此修路热浪推广到周边乡村,尝到了“路便于行”甜头的农民群众修路热情更高。

四是搭建班子:委托地方交通部门牵头,各条公路搭建一个专班,加强工程建设的领导和指导。

五是加强后盾:每一年度市、县(区)、乡(镇)政府都要逐级签订农村公路发展责任状,以保障项目的落实,并敦促各级计划、经贸、农业、国土资源、水利、财政、税务、环保、供电、电信、广电、建设等部门把农村公路建设当作“爱民工程”来关怀,按照各自的职能积极支持和配合农村建设工作,做好农村公路建设的强有力的后盾。

(二)力争立项,多方筹资,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

纳入计划、争取资金,是农村公路建设的前提。国家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资重在引导,关键要充分调动各县(市)地方政府和社会的积极性。但是,制约这方面工作的瓶颈仍是配套资金,一些地方政府财政资金不宽裕,有的甚至短缺,由此带来了公路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与农村和农民群众需求旺盛的矛盾。尤其是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和贫困山区,地方财力严重薄弱,基本无力弥补配套资金缺口,如果不开动脑筋,就只能眼巴巴地望着中央和省级财政的投入。在县(市)财政自我造血功能不足的情况下,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只能采用“交通力争项目资金,政府、社会、群众合力投入建设”的模式:

1、政府果断决策,采取“城市支援农村,机关支援基层,干部支援农民”的方式,号召全县(市)干部职工为农村公路建设捐款捐物。

2、各县(市)要集中一部分小机养路费、分成的客货运附加费、以工代赈资金和其它扶贫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建设。

3、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许可范围内,在不新增债务包袱的前提下,可以采用“六个一点”的办法筹集农村公路建设资金:①交通部门争取一点:政策规定,通达工程每公里补助5万元(贫困县6万元),通畅工程每公里补助10万元(贫困县12万元),工程竣工并经交通部门验收合格后,由交通局争取补助到位。②地方财政补充一点:地方政府对农村公路建设给予一定的补贴,其补贴标准可据县财政收入情况按每公里制定补贴政策,原则上不封顶,即修多长按政策补贴多少。③乡镇村自筹一点:在群众自愿的原则下,用好用活一事一议政策,用民主方法筹集资金,同时还可变卖闲置资产帮筹资金。④社会捐资一点:可发动“四有”(即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力、社会上有影响、对家乡有感情)人士对家乡公路建设进行赞助,也可采取立“功德碑”的形式,发动农民群众捐资。⑤部门帮扶一点:利用省市扶贫对口单位、县扶贫牵头单位、扶贫后盾单位以及扶贫工作队帮扶修建农村公路。⑥项目资金列一点:在扶贫资金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其它基础建设项目等与农村公路相关联项目资金中列一部分用于农村公路建设。

4、充分开发、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矿产品资源、农副产品资源、畜牧业资源,借此机遇动员投资商参入农村公路建设。

5、利用地理优势,采用拍卖开发沿线土地、冠以“路名权”等多种形式筹集建设资金。

6、结合当地的地质地形条件,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选择路线方案和技术指标,以利用旧路资源为主,节约用地、降低造价。对人口较少,交通量小的地方多搞一些砂石路,先通后畅,避免脱离实际的高标准、高指标,不搞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7、在群众自愿的前提下,动员群众投工投劳;如果本地有合格的砂石等材料,组织群众就地开采,以节约建设成本。

8、首先集中部分资金作为公路建设启动资金,把干线修好,提高车辆的通行能力,改善地方投资环境;再变卖闲置资产,多渠道筹措再建设资金,用“筹资

修路

再筹资

再修路”的办法来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㈢精心施工,保证质量,把农村公路作为“示范工程”建设

1、大力推行“七个一”的工作方法,即实行一条农村公路一名县级领导、一名交通局班子成员、一名乡镇主要领导、一名技术顾问、一个筹资和建设专班、一块质量公示牌的工作方法,做到建一条农村公路,在人民群众中树一块丰碑。

2、建立工程建设、廉政建设双合同制,确保在农村公路建设中,做到“工程优质、干部优秀”。

3、加强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从公路管理部门抽调工程技术人员派驻各工地,对工程所用的材料、各工艺流程现场监督检查,及时纠正质量问题,不留后患。

4、督促施工队伍做好自检,做到确保路面施工质量的“三个到位”(路槽处治的深度、土质、碾压),“确保五度”(宽度、厚度、平整度、拱度、密实度)及“严把六关”(备料、配比、拌和、摊铺、碾压、养生)的工作要求。

5、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的财务管理,执行国债资金专款专用的原则,专人管理,单独核算,同时积极争取地方配套资金的到位。

㈣以建促养,规范养护,全面提升农村公路等级

公路建设是发展,公路养护也是发展。在大力建设农村公路的同时,必须坚持建养并重的养护方针,力抓公路常年养护和日常养护,逐步改变农村公路坑连坑、路难行的现象,公路的路面状况才会有大幅提高。否则,就会出现“一年修、二年丢、三年后变大水沟”的情况,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作用,由此也将降低老百姓修路的积极性。

现阶段,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机制没有形成、养护资金严重不足、建设管理责任不明确、缺乏熟练的养护技术、失养挂养现象严重等因素都是农村公路损坏严重、急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目前这种环境下,我建议最宜采用的养护管理模式:

1、“谁受益,谁养护”。农村公路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地方,应实行乡道由乡政府负责、村道由村委会负责的制度,通过突击养护、日常养护、抓示范路等多种方法,充分调动乡镇、村组和广大农户养护的积极性。

2、大力推行“农村公路民养化”。对农村公路实行分段招标,分村组、分户承包,定额养护,以每年每公里200~500元的承包养护、委托养护形式进行管养,确保减少养护成本,增大社会效益。

3、充分利用交通公路部门人才资源,提高农村公路养护技术含量。利用本地退休、退养的公路管理部门养护人员或在行业改革中被清算的曾经长期在公路养护岗位工作的协议工,通过引导,让之继续到农村发挥技术优势,再找岗位,解决农村养护技术力量问题。

4、也可推行家庭道班承包养护形式。这一做法主要特点体现在“八个一”上:①乡镇有一个好的管理机制,确定专人抓;②有一户农民家庭劳力富足的人家承包;③有一份明确双方责权利的合同书;④承包户必须有一台小型机动车;⑤有一块堆放砂石的场地;做到每公里备料不少于10吨;⑥承包户必须有1万元左右的资金或年收入;⑦发动全村每年组织一次以上的季节性养护;⑧政府每年准备一笔资金以奖代补。

5、联系公路管理部门,义务协助做好农村公路养护人员的培训工作。

6、加快低劣质量的农村公路的改建计划进程,早日使砂石路面甚至无路面状况提升为水泥(沥青)路面,以此降低农村公路养护成本。

7、注重治理农村公路水毁。将水毁治理作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标本兼治,确保汛期道路畅通。治标是指每年在迅期前后投入专项资金,成立抢修专班,进行专项养护,重点疏通桥涵、水沟,并在第一时间迅速进行水毁抢修。治本则是对水毁易发路段积极申报,彻底改造,根除水毁隐患。

8、建立农村公路养护基金。养护基金必须相对稳定,基金来源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渠道:①养路费中安排一部分;②手拖费中安排一部分;③省、市、县财政预算收入和农业税收入中安排一部分;④用于公安和水利部门的补助资金可否考虑收回用于养路;⑤企业或社会捐助。

㈤管养结合、保持监督,加大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力度

农村公路用地政策篇4

一是领导靠前指挥。省、市农村公路建设工作会议后,区委、区政府及时召开全区农村公路建设工作动员会,分析形势,宣传政策,部署任务。同时成立了__区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路网办),统一领导、协调、督办全区县际及农村公路建设。针对农村公路建设在推进、攻坚等不同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先后召开了两次现场会议,通报进度,研究工作措施,明确工作要求,对推进全区县际及农村公路建设顺利实施起到了重要作用。各乡、镇、办、场也相应成立了领导指挥机构和工作专班,使我区农村公路建设工作形成了一个主管领导挂帅,部门配合,上下协调,齐抓共管的坚实组织体系。为确保目标任务的顺利实施,区政府采取了签订责任状、动员会上表硬态等形式,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奖惩条款,实行公开监督,形成了各方配合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的责任机制。区四大家领导全员上阵,靠前指挥。区委书记袁善谋、区长胡超文等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农村公路建设现场,检查和指导工作,参与交通决策,为农村公路建设排忧解难,撑腰壮胆。区人大、区政协常委也先后对农村公路进行视察,专题听取农村公路建设工作报告,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二是政策重点倾斜。区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路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征地拆迁和路基工程施工实行乡镇属地负责制,通村油路路面由当地政府组织施工完成的,每公里奖励10万元;公路建设涉及到公安、土管、工商、劳动、水利、环保等职能部门的各种收费一律全免,各种税收实行先征后返的办法用于公路建设;乡、镇、办、场财政收入中用于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和通过“一事一议”收取的用于公路养建的资金,必须全额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强化交通事业的公益性地位,对按预算外资金管理办法管理的各项交通资金免征调控基金,用于公路建设。各乡镇也根据各自的实际,积极制订了相应的保障措施和优惠政策。浮山办事处对在规划范围内已启动的通村公路,每公里补助4000元。这些政策的出台和启动,使乡镇政府和农民修路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你追我赶的农村公路建设热潮在全区各乡镇全面展开。

三是宣传全面到位。干部群众蕴藏着巨大的修路热情,关键在于要引导好、调动好、组织好、保护好

。我们借助省、市路网建设的强劲东风,大张旗鼓进行宣传,做到以村组为主要阵地,以报纸、广播、电视、标语、横幅为主要手段,以省、市、区农村公路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和有关的政策为主要内容,全面展开宣传攻势,使全区干部群众形成了“交通好、流通活、群众富”的共识,激发了干部群众建设公路的热情。为了修路,有的拆除世代居住的房屋;有的让出赖以生存的田地;有的慷慨解囊,捐款捐物;有的奔赴工地,义务投工投劳。四是协调督办有力。公路建设千头万绪,为使各方步调一致,区委、区政府成立了协调督办专班,并从区委办、区政府各抽调一名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副主任专门负责路网建设的协调督办工作。区政府办副主任邓仁杰同志常驻公路建设现场,在征拆迁、“三杆”迁移、房屋主青苗补偿等问题上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减轻了交通部门的外部压力,确保了工程的顺利进展。

2、精心组织,相互配合,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亲民工程”落实。农村公路建设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资金投入大,仅靠交通部门一家难以顺利实施。为此,我们积极发挥乡镇和部门的力量,形成合力。

一是充分发挥乡镇的主动性,履行职责,争当主角。各乡、镇、办、场作为农村公路建设的主体,克服困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当地农民打通致富道。各乡、镇、办、场党政一把手不仅把农村公路建设拿在手上亲自抓,而且做到现场指挥、现场督办。贺胜桥镇党委、政府为解决14个村近2万群众出行难问题,积极主动地跑上级交通部门、联系施工单位,通过“镇政府出一点,交通部门补助一点,在外工作人员赞助一点,区财政支持一点”的方式,筹措资金230万元,奋战两个多月,完成了全长15.6公里的贺袁公路改造,成为我区最长的一条通村等级油路。

二是全面调动部门的积极性,顾全大局,各司其职。各相关部门围绕农村公路建设的目标,以大局为重,各尽其职,各尽其责,紧密配合,通力合作打总体战。交通公路部门作为全区农村公路建设的组织者,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精心组织施工,全力筹措资金,义无反顾地战斗在第一线,为农村公路建设取得阶段性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计划部门积极制定全区路网建设总体规划,项目报批;财政部门负责落实建设投资和资金监督;广播、电力、通讯等部门积极配合,组织专班,及时搬迁“三杆”;土地、城建、工商等职能部门改进服务方式,在公路建设占压面积拆迁、还建、土地征用等方面实行现场办公,做到优先照顾,特事特办;公安部门抽调精干力量,打击工程施工中出现的强装强卸、强买强卖等违法行为,整治工程沿线治安环境;水利、环保、林业、税务等部门也积极予以配合,为公路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多轮驱动,多方筹资,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示范工程”建设。20__年农村公路建设明确实行的是奖励补助政策。在上级政策补助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区委、区政府坚持“不搞强行摊派,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原则,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一切有生力量,多方并举,多轮驱动,广筹建设资金,形成了“政府牵头、社会参与、多方支持”的交通建设多元投资渠道。

一是狠抓项目,积极向上“拱”资金。我区把农村公路项目建设作为交通建设的龙头,大力争取公路建设项目进入国家建设的笼子。为了交通项目建设,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经常带领计划局、交通局的同志上北京,跑武汉,争取国家以工代赈、国债资金投资和省、市补助资金。目前,已有3.97亿元投资项目已成功获省交通厅批准立项,另有1.76亿元投资项目预计可争取省交通厅立项,为我区“十一五”期间交通建设储备了充足的项目。

二是深挖潜力,各级向内“抠”资金。区委、区政府把交通建设作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政府工程来抓,千方百计加大对交通的投入,加快路网建设步伐。区财政在十分吃紧的状态仍勒紧裤带挤出资金用于公路建养。同时通过采取将乡村公路建设与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相结合,与农村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实行工程捆绑,同步规划,资金集中使用,一同建设,一步到位。各乡镇政府也积极投资,上半年全区各乡镇投入通村公路建设资金累计达130万元,其中贺胜桥镇政府一次性投入28万元建设贺滨公路。

三是广泛动员,引导社会“捐”资金。充分利用海外关系和__籍在外任职的领导、在外经商的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士,请求他们支持,为家乡公路建设捐资,同时发动全区干部职工勇跃捐款。桂花镇花园村在外经商人员何文中一次性捐款21万元资助家乡修路。大幕乡下岭村四组居民周有森是原市肉联厂一位退休职工,听说自己家门口的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要改建成油路,主动捐出了自己的退休金15586元。今年,全区企业老板和知名人士捐款达350万元,沿线群众和在外打工村民捐款达650万元,区直有关单位驻点乡镇对口扶贫助资40万元。

4、强化管理,建养结合,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长效工程”管理。保证公路路网建设的质量,发挥其效益,是公路路网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我们着重抓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推行“五制”管理。严格推行“五制”管理,即项目法人制、合同管理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廉政建设制。对全区公路建设超过30万元的项目均实行招投标,杜绝暗箱操作,坚决制止在公路建设中出现腐败工程。同时明确项目法人,严格合同管理,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监理单位对公路建设进行监理,确保公路建设质量,并且对每个工程项目预留10的工程款,实行质量保证金制度,工程竣工验收后拨付,如验收不合格的,待返工修复合格后拨付。

二是强化质量督查。我们把高等级公路建设的质量意识和管理理念引进到农村公路建设中来,积极推行规范化、

机械化施工。建立区路网办抽查、公路段巡查、施工单位自查、监理单位跟踪检查、村民义务督查五级质量管理保证体系。同时我们引入了新闻监督、纪检监督、群众监督等社会监督机制,让质量保证体系贯穿于农村公路建设的全过程。为进一步搞好工程监测验收,区交通局还投入40多万元购买了先进的检测设备,提高了工程验收检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由于有严格的监督体系,我区目前已完工的公路建设项目合格率达98,优良率达85以上。三是强化技术指导。采取集中授课和现场示范等形式,组织各乡镇相关人员、村干部、质量监督员以及施工单位技术员100余人进行了技术培训和实践操作培训,提高了参建人员的工程建设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水平。

农村公路用地政策篇5

2002年下半年,我们组织有关人员对全市农村公路建管养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通过调查发现,我市农村公路在总体上仍十分落后,建养管问题不少,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村公路的总量不足,等级较低,通达问题没有根本解决,部分老少边穷地区交通条件还相当落后。

二是农村公路质量不高,畅通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有的地方断头路多年没有修通,有的公路缺桥少涵,常年失修。有的公路晴通雨阻,抗灾通力非常低。

三是农村公路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养护,建养管不能协调一致,存在重建设轻管养的倾向。针对我市农村公路工作存在的问题,通过全面分析,查找根源,我们决定把加快农村公路作为当前交通工作的重点,努力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公路的落后面貌。《安徽省农村公路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实施,也为我们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2003年,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相关部门的全力配合下,全市农村公路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建设高潮,国债项目、通达工程、通村油路工程“三箭齐发”,农村公路“三六一机制”工作、家庭承包养护全面展开,呈现出农村公路建养管齐头并进的发展势态。当年累计完成投资1.78亿元,同比增长178%。到2004年4月底,全市180个乡镇全部实行通油路,2264个行政村实现晴雨通车。农村公路好路率同比增长6个百分点,荣获全省第三名。

在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过程中,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后,我们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怎么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工作指导思想,坚持用发展的眼光思考问题,用发展的思路求证问题,用发展的手段解决问题。

今天的座谈会,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很好地交流学习的机会,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滁州市农村公路建管养工作方面的情况。

一、统一思想,抓住机遇,增强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十五”后三年,国家和省将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为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滁州市政府高度重视,要求各级政府和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统一思想,抓住机遇,进一步增强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切实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一件大事、实事来抓,并作为任期内应实现的主要目标任务来完成。每一个年度市、县(市区)、乡(镇)政府都要逐级签订加快农村公路发展的责任状。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充分发挥管理职能,强化行业指导,提供技术服务,培训人员。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切实负起责任,抓好各项目标的落实。各级计划、经贸、农业、国土资源、水利、财政、税务、环保、供电、电信、广播、城建等部门也高度重视,并按照各自的职能积极支持和配合农村公路建设工作。认真研究,积极争取出台一切有利于农村公路发展的政策。

二、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明确农村公路建设目标。

“十五”后三年,我们结合国家和省对我市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计划的安排,以及滁州市的实际,规划提出改建农村油路1000公里。重点修好“三路”:即农村出口路、经济路、通村路。在全面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砂石路的基础上,切实抓好乡镇与乡镇、县与县之间,以及出省出市的断头线、循环线和一些对经济发展有较大影响的连接线。实施“油路、水泥路进村”工程,修通100个行政村的油路、水泥路。加强农村公路的全面养护管理工作,建立完善四级农村公路管养体制。同时要求各县(市区)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农村公路发展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三、争取政策,组织资金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

落实建设资金,是农村公路建设的前提。国家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资重在引导,关键要充分调动各县(市)地方政府和社会的积极性。我们针对配套资金的政策制定容易落实难的问题,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保证资金落实到位。2002年至2003年滁州市政府连续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农村公路建设的意见》,各县(市)也出台相应优惠政策,给予农村公路建设以来前所未有的政策鼓励。从近两年全市配套建设资金的落实情况看,各县市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挥出各自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做好建设资金配套工作。天长市政府规定沿途乡镇内每公里自筹4万元,另外,市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作为农村公路建设配套资金。今年在通达、国债资金均未到位的情况下,该市除从财政安排200万元外,政府贴息贷款100万元,从其它方面筹资200万元,确保在建项目顺利施工。全椒县广泛发动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做好项目的前期工作,县政府明确表态,地方配套资金一分不少,需地方政府协调的事一律也不推。至今,全椒县地方配套资金已到位300万元;凤阳县政府用财政周转金调拨水泥12000吨,另外县政府还用政府门面房抵押贷款,筹措资金。定远县政府在《农村公路国债和通达工程建设协调会议纪要》中明确规定,沿线乡镇的路基土石方、伐树、取土用水及征地拆迁等属地方配套工程,由乡镇承担外,公路建设项目所经乡镇,按行政区为界,每公里上缴县交通局2万元公路建设统筹款,作为涵洞、桥梁及路面施工程配套资金。来安县为解决地方配套资金作出决定:凡吃财政饭的人员,每年每人捐款250元。

落实配套资金不是喊口号、表决心就能解决的事,必须要有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各地绝不能在要项目时满口承诺落实配套,项目批准后却一再拖延,不予兑现。当前落实配套资金已成为农村公路建设的重中之重,没有配套,农村公路建设将无从谈起。我们要在全面落实配套资金的基础上,千方百计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除了省里按规定补助的一部分资金外,各县(市)要集中一部分小机养路费、分成的客货运附加费、以工代赈资金和其它扶贫资金用于县乡公路建设。另外还可根据当地实际,寻求政府的政策支持,广开资金筹措渠道,摸索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把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真正落实到位。

四、规范操作,保证质量,建设优质高效的农村公路。

近年来,大规模的农村公路建设,是我国公路交通建设史上史无前例的宏伟工程,直接涉及几亿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抓好工程质量,不仅是公路事业自身发展的要求,还是一个十分严肃的政治问题。

农村公路技术标准不一定很高,但质量要求决不能降低。我们要针对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小分散、涉及面广,执行层面经验不多的特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技术优势,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特别是通村公路建设的监督管理和技术指导工作,要将高等级公路建设的质量意识和管理理念逐步延伸到农村公路建设中来,积极推行规范化、机械化施工。严格执行“四制”规定,结合实际,推行适宜的工程监理制度,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监督机制,认真落实质量终身制,严格工程验收。对发现的质量问题,采取坚决措施,该整改的必须整改,该返工的必须返工,确保工程质量,让农民兄弟走上优质的“放心路”。

五、依靠政府,发动群众,引导并保护好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要想富,先修路”对于广大农民兄弟而言,绝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他们更愿意将之变为可实施的行动。近年来大规模的修建农村公路,各级政府有计划、有秩序地落实“一事一议”政策,农民对政府的可信度在增加,农民自愿修路的意识在增强。各级政府是修建农村公路的组织者,而农民则是支持修路营造良好环境的建设者,广大农民群众蕴藏着巨大的修路热情,关键在于引导好、调动好、组织好、保护好。在这方面,定远县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经验,定远县是个贫困县,农村公路建设相对滞后,近两年来,他们领导重视,抢抓机遇,广泛宣传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重要性和致富奔小康的关系,激发广大干部群众修路的积极性,取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该县严桥乡郝刘村地处偏僻,交通闭塞,过去全村无一条出行路。2003年我市实施通村油路工程,村里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主动找到交通部门了解情况,当得知通村油路工程每公里补助4-6万元,需地方配套4万元,如果配套资金能到位的话就可立项时,村班子马上召开全村群众代表大会,向大家征求意见,群众们听了以后纷纷表示只要是真修路再多的钱也愿意拿,仅用两天的时间就筹措了所需的12万元配套资金,使得该项工程得以顺利开工建设。2003年10月26日一条宽3.5米,长3公里的村级油路正式建成通车,多少代人的梦想和期盼得以实现,村民们由衷地感叹,这是一条致福路,更是一条党和政府为民修的幸福路、连心路。

六、加强管理,努力探索,走可持续发展的建设之路。

农村公路“三分建设,七分养护”这已成为业内人士的普遍共识。省厅领导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十分重视,把完善养护管理体制作为当前交通工作的重要课题来研究。从目前的情况看,农村公路建成后,管养机制与养护资金问题还非常突出,农村公路重建设轻管养的现象还相当严重,许多地方的农村公路在建成后因缺乏有效的管养而受到损坏,严重影响了农村公路的正常使用。近年来,我们大力宣传,提高认识牢固树立“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摆正建设与养护管理的位置,克服重建轻养的思想倾向,要求建设与养护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首先,积极推行改革和完善符合市场运作规律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落实各级政府的责任,签订养护工作质量保证责任状,把责任落实到人。天长市每年年初都要召开养护管理工作专门会议,制定全面的养护工作计划,实行养护管理承包责任制,平均每年投入养护经费150万元,由于有了资金保证,而且有非常健全的养护管理体制和完善的养护管理办法,天长市农村公路好路率指标年年稳步提高,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市养护质量第一名;其次,进一步落实“三六一机制”。建立健全专业养护和群众养护相结合,常年养护与季节性养护、流动养护相结合的制度,积极推行和完善多种形式的养护承包责任制,提高农村公路养护水平。明光市率先推行家庭道班承包养护形式,采用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责、权、利,使农民家庭承包养护农村公路的做法日臻完善。这一做法主要特点体现在“六个一”上:

一是乡镇有一个好的管养机制,镇党委对公路的管养比较重视,确定专人抓;

二是有一户农民家庭劳力富足的人家承包;

三是有一份明确双方责权利的合同书;

四是承包户必须有一台小型机动车;

五是有一块堆放砂石的场地,做到每公里备料不少于10吨;

六是承包户必须有1万元左右的资金或年收入。明光的这一做法受到了社会各界和领导的高度关注,中国交通报、中央电视台二套节目专门做了报到。

全椒县政府高度重视,交通组织实施,群众积极参与,管养效果明显。受到社会各界和群众的称赞。全椒县做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五个有”。

一是有领导重视。每年县政府都要召开两次专门会议布置检查农村公路工作,主要领导亲自抓。

二是有规划实施。结合农村集镇建设、农田、水利、林网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三是有管养机制。县里有农村公路领导小组,局里有农村公路管理办公室,乡镇有农村公路管理站,行政村有农民道班,机制完善、责权利到人。

四是有措施监管。县里明确规定县交通局、地方公路站是农村公路监督管理的主体,每年负责对农村公路进行两次全面的检查评比,并拨出专款进行奖励。

五是有资金保证。除省厅每公里补助500元外,县里每年拿100万元用于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全县通过“一事一议”政策。每年筹集资金200万用于农村公路的建养管。以上这些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模式和做法、有效地改善了当地农村公路的路况,也大大地激发了农民参与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热情。第三利用农闲发动群众整修公路,努力提高农村公路路况质量。各地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大胆探索,敢于实践,勇于创新,主动听取群众意见,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健全长效、稳定的养护管理机制,开创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新局面。

以上是我市在探索农村公路建管养方面一点做法。借此座谈会机会,下面,我来简单谈谈农村公路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目的有二。

一是向省里领导作个反映,

二是和与会代表共同探讨。

一、资金到位不能及时,影响工程有效开展。

目前,从全市的资金到位情况看:国债资金投资计划。32867万元,到位7558万元,到位率约为23%;省通达项目投资计划22220万元,到位7518万元,资金到位率为34%;部通达项目投资计划15024.4万元,到位1857万元,资金到位率约为12.4%。加之地方配套资金相对困难以及工程施工中,材料价格上涨,施工资金短缺的矛盾日突出,严重影响工程进度。

二、农村公路资金严重匮乏,影响农村公路可持续发展。

一些地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制没有形成,主要是养护。管理经费没有来源,导致养护管理工作跟不上建设发展速度。如果说要地方政府从财政安排农村公路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建管养,困难非常大。我们滁州市8个县市区,大都是吃饭财政,有的县连发工资都困难,在叫他们从财政安排农村公路建设专项资金,也是不可能的。而现实的问题是,农村公路如果不能搞好养护管理,则可能会出现“一年修、二年丢、三年后变成大水沟”的情况,发挥不了其应有作用。老百姓得不到实惠,修路的积极性也会被挫伤。这是各级政府、交通部门和广大农民群众最担忧、也是最不愿意看到的。

三、路政管理相对薄弱,农村公路管理缺乏长效有力的监督。

近年来,各县(市)站都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加强了对路政工作管理,但不容忽视的是路政工作出现了新的难度与问题,具体表现在滞后性、薄弱性和间断性。由于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工作受到很多复杂因素制约,所以路政执法工作显得非常被动,不利于维护农村公路的路产路权,这样势必影响农村公路的长远发展。

农村公路用地政策篇6

关键词:农村公路;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新农村公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在农村公路建设中,地方政府和设计者不能因地制宜。在农村公路建设中,设计者的设计理念往往不能因地制宜,追求农村公路建设的“高标准”比较普遍。这样农村公路建设成本居高不下,浪费了有限的建设资金,使有限的农村财力很难承受。其实,农村公路的作用主要是运输农产品,农民在乡村范围内首先需要的不是快捷,而是方便,不应都追求高标准。

(2)农村公路总体技术水平不高。农村公路总体技术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农村公路建设投入不足,公路建设等级低下,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经济实力决定对公路的投入;另一方面,抗灾能力弱,农村公路大多数为民办公助、群众投工投劳的成果,资金投入不足,涵挡等配套设施差,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

(3)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资金严重不足。目前,农村公路的造价每公里大约为25~30万元,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来源主要由省补助、交通费投入、财政配套、村集体经济支出、发动农民自愿筹集等渠道组成。然而,对于一些欠发达的山区城市,地方财政都是“吃饭财政”,村集体经济还很薄弱,社会各方捐资有限,交通费征收也很有限。这就导致了一方面农村公路建设总量不足,通达深度不够;另一方面在公路建成后,由于资金不足,缺乏养护,超重车辆的行驶,导致路面破坏严重,功能失效。农村公路由于缺乏正常的养护资金来源,290万km农村公路中,能够得到正常养护的仅占总里程的30%。

(4)农村公路建设管理责任不明确,管理跟不上。

作为政府履行公路交通管理职能的部门,对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和养护工作的指导意见不够明确,服务的主动性不够强。在农村公路工作的规划、建设、管理和养护等方面没有明确表明专业立场,特别是在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没能用明确的指导意见去统一各级政府和交通部门的思想,行业的专业化、权威化和服务化地位没有得到强化,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责也没能得到充分体现。同时,管理机制没有使“省给补助、地方自筹”的农村公路工作体制得到更有效地运行,使农村公路工作中的主导者、引导方式不够明确,没有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反而形成了“先进吃亏,后进受益”的状况。

(5)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制不健全、不规范。各级政府和交通部门对农村公路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重建轻养的观念严重。致使农村公路养护政策不完善、乡村道路养护管理机制不健全、不规范,失养现象很普遍,路政管理触及不到村道,因此,这类公路损坏严重,造成财力浪费。在农村公路大规模建设后,农村公路的长效养护机制和路

政管理急需研究落实。

(6)农村公路安全条件差。“村村通公路”的实现,使广大农村形成了密集的公路网,对发展农村经济起到了支柱作用。但农村公路宽度不够,质量欠佳,有的年久失修,通行能力差,极易出现安全问题。大部分农村公路没有交通标志、标线,缺乏相应的安全防护设施,存在较大的交通事故隐患。

二、发展农村公路的对策

(一)真诚面对,重新认识。农村公路的发展取决于农村经济的实力,更取决于综合国力。中国农村幅员广阔,对公路的需求才刚刚开始。彻底改变广大农村的公路面貌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公路建设不仅需要前期投入,更需要后期养护;随着农村公路的延伸,养护费用的负担在加重。如果急于求成,势必造成公路建设期投资不足,后期养护脱节。如果急于求成,很可能会带来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建设任务愈加艰巨、复杂,愈能体现社会责任的重大,应该真诚面对。

(二)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作用,实现资金多元化。地方政府是农村公路的建设责任主体,应该是农村公路建设的组织者和资金的主要提供者,要把农村公路建设列入地方政府的工作职责范围,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应在全社会的范围内按照“受益有偿,量力而行”的原则广泛筹集公路建设资金。以财政资金和养路费资金为主渠道,积极引进资金,搞共同开发。以畅通的农村公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以发达的农村经济支撑农村公路的建设和养护,实现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

(三)发展农村公路是全社会的长远大事。首先,真正意义上的改善农村公路状况,应该对农村进行长远的规划。根据农村的实际经济状况,制定20年甚至30年的“集体农庄”规划,让农民在20-30年的农宅建设周期里逐步实现集中居住,并向空中发展。一方面提高农村住宅的土地容积率,节约土地资源,把节约的土地用于恢复耕种,提高人均拥有耕地面积;另一方面,通过集中居住,减少农村公路的到达点,在保证畅通、方便的前提下,降低农村公路密度,减少农村公路建设投入和后期养护费用。同时又可以把降低公路密度而节约的土地用于耕种,进一步扩大耕地面积。其次,必须认识到公路建设会带来环境污染,合理的农村规划不仅能节约大量的土地和公路建设投资,更重要的是在获得同样的公路畅通能力的前提下,减少公路给环境带来的破坏。

(四)转变观念,实事求是。到2004年底,我国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经达到3.43万公里,高居世界第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随着国家高速公路网络的进一步形成,省与省之间,省与地级市之间,甚至地级市与县城之间都将有快速、便捷的高速公路连接。原有的“国道”和“省道”一部分将被国家高速公路网络代替;一部分将发挥农村公路的作用,或者作为国家高速公路网的备用。对发挥农村公路作用的那部分“国道”和“省道”可以降低设计标准和建设投入,将节约的资金用于农村公路新建,增加乡村的通车里程。

参考文献:

1、李盛霖.全面推进新时期农村公路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新贡献[J]交通标准化,2006(4).

农村公路用地政策篇7

【论文摘要】本文从公共产品本质特征入手,着重阐明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农村公共产品则是指农村地区农业、农村和农民生产与生活所需要的具有一定非排他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的产品或服务,如义务教育、道路、科技服务等等。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认真分析、研究和解决。

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

1、供给严重不足

(1)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目前全国有261个乡镇、5.4万个村不通公路;在全国104.3万公里的砂石土路面中,农村公路就有92.3万公里,占88.5%。很多地方农村公路睛通雨阻,路况差,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困难,基本生存条件无法保障。同时,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失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减弱。过度砍伐和不合理的开采建设导致水土流失,引发了许多泥石流、洪涝灾害、农田被毁等问题。

(2)公共卫生事业停滞不前。目前农村人均卫生事业费12元,仅为城市人均卫生事业费的27.6%。www.133229.Com这种状况使得农村基本医疗条件严重落后,机构凋零,设备陈旧,卫技人员短缺而且素质偏差,服务水平低下,乡、村两级卫生保健网几乎处于瓦解状态,公共卫生和各项预防保健工作难以落实。特别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群体,过高的医疗费用,远远超出了他们的经济承受力,不少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已成为突出的问题。

(3)农村义务教育现状不容乐观。虽然近几年来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以来,中央和省市加大了投入,但仍然只占很小比重。尽管在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试行“一费制”,使当地农民的教育负担有所减轻,但目前基础教育费用较高,农民仍然难以承受。此外,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令人担忧不少中小学的骨干教师或离开教学岗位,或流向城市,教育质量下降。这种情况在欠发达地区表现特别突出。

(4)社会保障徘徊不前。农村社会保障仍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尽管各级政府采取各种各样的社会保障、救济制度等措施,如农村低保、五保户供养、教育救助、优抚安置等,但目前农村低保和医疗保险发展很不平衡,仅在一些地方起步,只占很小一部分的农村人口,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相对较低,远远解决不了农村现有的贫困状况。

(5)文化设施缺乏。文化科技“三下乡”活动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其真正作用,民间文化在低谷徘徊,广大农民精神生活十分贫乏。

(6)农村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几乎处于瘫痪状态。农业技术支持服务和推广应用的资金投入不足,推广体系不够完善,严重制约着推广力度。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借机构改革将推广服务部门推向市场,甚至撤销推广服务部门,造成人员离岗或流失;另一方面,基层推广队伍中整体知识水平低,现代农业新技术的熟悉程度和操作能力较差,影响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转化,无法适应当前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需要。

2、结构失调

研究表明,部分公共产品的过剩供给,不能真正解决农民需求。一方面,农民急需的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大型的水利灌溉设施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产品如教育、医疗保障及农村的环境保护等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政府供给层面却又存在无效供给过剩,一些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时忽略了农民的需求偏好,通过摊派、收费等方式向农民提供效率不高的、重复性的公共产品,热衷于投资见效快、周期短的公共项目,造成农村公共产品无效供给膨胀。农民真正需要的公共服务提供不足,而不需要政府提供的服务却存在供给过剩,这样使本来有限的公共产品投入得不到合理的利用,使得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能真正实现帮助农民发挥生产、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目的,使公共产品供给偏离需求,结构失衡、效率低下。

3、农民承担的农村公共产品成本过重

在我国现有情况下提供农村公共产品,无疑需要注入大量的资金,否则,新农村的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而在以往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上,农民既要承担制度内公共产品供给成本,也要承担制度外公共产品供给成本,特别是由于缺乏约束,他们承担的制度外公共产品成本增长过快。无论是税费改革前的“三提五统”,还是税费改革后的“一事一议”,都是农民对公共产品的成本负担。让农民承担过多的公共产品提供成本,无疑会使其产生“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顾虑。

二、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对策

1、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公共产品供给

加快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须从根本上改变非均衡的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坚持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导向,改变重城市轻农村的发展政策,向城乡提供均衡的公共产品。

(1)遵循统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城乡公共产品的供给上,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待遇。政府应尽量为城乡居民提供大致相当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及公用设施,缩小城乡在公共产品供给上的巨大差距,逐步化解城乡在公共产品供给上的二元格局,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

(2)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财政投入力度。基于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严重短缺的现实,政府应把公共资源的分配重点放在农村,把更多的公共资源投向农村地区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其一,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一方面,在国家财政教育支出中,要扶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国家对非义务教育的投入要适当收缩,将调整出的财政资金用于增加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另一方面,要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强化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农村义务教育的力度,让中央和省级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承担主要责任。其二,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为农业的生产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当前对农业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向可集中于支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通讯和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等等。其三,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农村社会保障、农村科技等的投入力度,同时逐步拓宽财政体系支持的公共产品范围,将农村的优抚安置、民兵训练、计划生育等公共产品的提供,纳入公共财政体系之中。

(3)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财政保障制度。当前地方、基层政府尤其是处于行政体系最底端的乡镇政府财政能力减弱,财政状况恶化。在税源不足而造成缺口较大的情况下,根本无力提供农村公共产品。为此,一是要科学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使财权与事权平衡一致,并根据公共产品的层次性和地域性等特点,明确界定各级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责和义务范围。由此,根据各级政府承担的公共产品责任范围不同,确定与之相适应的财权。二是进一步调整和理顺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改变长期实行“收入上移、支出下移”的不合理制度,朝着“收入下移、支出上移”的方向改变,从根本上解决地方基层政府财力紧缺和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三是深化农村基层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应进一步改进现行的税收返还、定额补助和专项拨款等形式的转移支付方法,建立从上到下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国家财政对于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2、构建多中心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

一是政府供给主体。对于关系到国家总体利益的农村公共产品,如基础教育、环境保护等,应该由中央和省级政府来无偿提供;地方政府主要负责提供那些与本地区的农业、农村和农民相关的公共产品,国家应赋予地方政府适当的财权;同时,国家应本着公平的原则,这样既为地方政府提供资金保障,又能不挫伤他们提供公共产品的积极性。

二是农村社区供给主体。对村级范围内的公共产品供给,如村内的道路、沟渠建设等,应主要由农民集资方式或村集体经济提供。为推动农村社区主体对公共产品的提供,各级政府首先应该在村集体自筹的基础上,进行鼓励性的资金补贴,调动村集体供给积极性;其次应明确村集体供给的公共产品的产权归属,防止各级政府借机乱收费,从而加重农民负担;再次各级政府应制订鼓励农村社会区提供公共产品的政策条例。

三是私人或企业供给主体。农村公共产品包括许多准公共产品,因而我们可以按照市场的原则,积极引进私人或企业的投资来提供农村公共产品。首先,各级政府应制订一些鼓励企业或私人出资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政策,如税收优惠政策,赋予冠名权等,吸引私人或企业来参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其次政府应维护私人或企业供给主体的既得利益,不得损害他们的权益。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吸引私人或企业投资参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提高他们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积极性。

四是农村公共产品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当供给主体多元化后,用来供给公共产品的资金来源也相应地多元化了。目前我国公共产品的主要筹资渠道就包括了政府的财政资金、经济组织渠道、社会渠道、国外渠道、私人渠道、市场渠道。

实现筹资渠道多元化的过程中,筹资方式也出现了多样化。从理论和实践和角度来讲,筹资方式有以下几种:首先是行政方式。主要指政府通过财政预算渠道为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资金。其次是市场方式。其主要是指依靠市场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和有偿使用原则,通过市场向社会筹资金的一种方式。最后是援助方式。包括社会与社区、社会对个人和群体、地区与地区之间带有帮助和救济性性质的资金投入方式。

五是推行多中心的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首先,坚持和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政府决策机制。政府作为公共部门,是以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非追求个人的私利,他们所决策组织的公共产品基本上是农民所急需的,而且不会因为提供的产品没有利益可图而不提供,这样有利于维护农村居民的利益。因而,我们实行多中心的供给决策机制,就要坚持农村公共产品提供中政府决策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在关系农村发展大局的基础农田水利设施等公共产品的决策中不断完善其决策程序,真正体现和维护农民和利益。其次,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建立公共产品供给的农民需求表达机制,使多数农民的需求偏好得以表达。具体做法可在村民委员会制度和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上,使农民的意见得到充分反映,并由全体农民或农民代表对本社区的公益事业进行表决。尤其是由乡村组织的道路建设、水电基础设施、技术指导等区域性公共产品,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产、生活,应定期召开村民大会,如实反映农村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伯龙等着:当代中国农村公共政策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2]赵国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城乡协调发展江西社会科学2004、3

[3]王小宁: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与创新中国行政管理2005、7

农村公路用地政策篇8

【关键词】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区域经济;影响

一、引言

通过各地区发展经验可知,交通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同样农村公路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在致富路上我们悟出了许多道理,其中最为显著的是:“要致富、先修路,富不富、先看路”。可见农村公路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加强农村公路管理,改善交通运输环境,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商品流通铺平道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二、我国农村公路发展现状及重要意义

农村公路建设作为农村地区长远发展的基石,能够促进农村的经济、人文发展,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提高人们生活水平、过上富裕生活。一个国家的公路网建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拥有一个完善的公路网络系统,不仅便于人们的生活、生产、区域间物质流通和人文交流,而且还能拉动区域泾济快速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公路建设不仅有了量的提升,也有了质的飞跃。从浙江省2008-2015年公路里程统计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公路发展概况,2008年末浙江省县乡道44836公里,专用道714公里,村道48178公里;全省通达率为98.03%。2015年末浙江省县乡道48760公里,专用道669公里。村道57901公里;全省通达率为99.72%。从2008-2015年县乡道增加3924公路,增长0.87%;村道增加9724公里,增长2.1%,通达率提升了1.69%。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农村公路通达率逐年在提高,农村公路网建设迅猛增长,体现出近几来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公路建设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反应出我国农村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

国家对农村经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不断投入,在基础设施公路建设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近几来对公路网的整体规划和布局,对重要区域的部分农村公路通过改建直接提升为国省道,对较重要的区域重建了部分新的县道、乡道公路,大大改善了农村的通行情况,也缓解了部分区域交通的压力。为了贯彻中央“村村通公路”的决策,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公路的建设,尤其是村道建设,这8年来村道的增长尤为迅速,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虽然农村公路网建设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由于我国农村面积大,山高地远,比如西部几个省份仍有较多的村庄未能通达公路,主要靠得是肩挑步行,严重阻碍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人们依然生活在贪穷之中。也有部分区域虽然通了农村公路,但由于受资金、地理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农村公路仍为机耕路或砾石路,路面状况较差,危险系数较大,通行能力低,严重阻碍当地的农业、工业及旅游业等发展,从而制约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可见,农村公路的建设对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极为重要。农村公路不仅是干线公路集疏运的基础网络,也是其他运输方式集疏运的基础网络,是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各级政府至力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城乡协调、结构合理、质量稳固、功能完善的公路网络和运输服务体系,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三、农村公路建设对农村区域经济的影响

农村公路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石。农村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促进区域经济政策制定,加大区域内资源开发和利用,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促进农村区域经济政策的合理制定,加快农村公路网建设

农村公路作为连接区域经济、物质流通的重要渠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决策和政策的制定有着决定性的影响。(1)农村经济做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直接拉动和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公路建设的投资具有乘积效应,交通建设的投入必然会带动周边农业、工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2)农村公路的建设和发展,有助于农村商业化、产业化的交通区位优势;促进和加快区域经济政策下的城镇化进程。因此,重视农村公路建设,可以加快农村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加快贫困落后地区的脱贫致富。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有效地促进城乡区域间的交流,Ф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促进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速农村经济发展

我国有广阔的农村土地资源,怎样因地制宜地使用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呢?土地的使用价值受地理位置、使用属性、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影响,最直接的表现是基础设施交通的便利程度直接影响着土地价格的高低、使用范围和产出的效益。从交通设施与土地之间的关系来看,交通与土地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农村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会带动公路沿线的土地利用,支撑经济的发展。

3.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加快农村特色经济发展

农村公路建设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直以来农村主要以原始农业生产为主的第一产业结构,也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随着人们生活需求的提高,这种仅靠天吃饭,靠人辛勤劳作,效率低下,收入甚微的产业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现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

农村公路建设必然推动产业升级和空间布局优化。公路交通快速便捷,缩短了人流、物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能够促进形成区域性的规模经济,同时也带动服务业、旅游业、特色农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农村公路的建设能够促进市场稳定发展,促进了区域的协调发展。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有利于打通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运输通道,直接拉动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融合,改善投资环境,带动经济发展。最终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的收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四、农村公路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与对策

农村公路是公路交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干线公路与农村之间的主要通道,是农村发展经济、提升效益的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农村公路建设和管养中面临着许多主客观的因素影响,制约了农村公路、农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影响:农村公路范围广、里程长。中国地大山多,山高地远,很多农村座落于高山偏远处,给建设投入及管养维护带来困难。(2)历史、政策因素影响: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农村问题”,但由于观念、历史、地域和发展阶段等多重影响,农村的基础设施仍然存在着区域不平衡和薄弱点。制约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公路建设,规模大、投资多、生产周期长,因此需要一系列完善的政策支持,才能发挥出农村公路的建设所带来的经济效益。(3)资金因素影响:资金是建设的基础,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底子薄,资金来源困难,方法方式单一,主要由政府投资建设,造成了很多地区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和养护资金匮乏。(4)农村的文化及思想意识影响:广大农村人们群众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思想比较保守和局限,为公共事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够积极,设及到个人的土地或山林等利益时,设置众多障碍,甚至不配合、不出让等等,也造成建设成本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之一。(5)公路经常性管养和管理不到位:由于养护资金短缺、工作环境差、管养人员缺乏、超载严重等等造成管养不当,严重影响了公路的公路路面技术状态和通行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建设。

为改善经济基础相对较薄弱地区的公路现状,在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需要保证农村公路里程与质量的关系,在公路里程扩张的同时保证公路质量,提高有效公路里程,充分发挥农村公路的经济带动作用,积极探索融资渠道、解决资金困难问题、发挥政府资金引领作用。其次,做好建设资金与养护资金的合理分配,保C农村公路“建的起、养得起”,明确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责任,防止建设过程问题给养护环节增加难度。最后,加强管理,整顿秩序,治超治乱等,实现文明交通、和谐交通,维护农村公路的实际效用,实现农村公路有效经济利益,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结语

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公路建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农村公路建设不仅能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促进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还能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同时,便捷的农村公路网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和出行带有便利,能促进区域间的物资流动和人文交流,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所以,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促进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戴莹,浅析农村公路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J],经济论坛,2014.6.

[2]孙萌萌,农村公路建设对农村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J],技术与市场专题研究,2017.3.24.

农村公路用地政策篇9

关键词:农村公路建设、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引言

该公路主线长27.84km,沿线经过3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和10个建制村。据统计,在公路项目中,包含农村公路改造31km,其中县道14km,乡道17km;新建农村公路56km,其中乡道8km,村道48km。自2005年初至2007年底,沿线县、乡政府改造和新建了农村公路97km,其中县道27km,乡道33km,村级道路37km。

二、目前农村公路面临的问题

从农村公路的建设情况看,地方政府自主建设的农村公路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建设管理机构不健全

农村公路主要包括县道、乡道和村道。长期以来,县交通局主要负责县道建设和管理,县公路管理所则负责县道施工和养护。而乡道由镇政府直接管理并组织施工,村级道路由村委会进行改造和新建,镇政府给予经费补助和考核,结果是政府直接管理的工程质量较差,问题较多。乡、村道路建成以后,政府也未成立专门的公路养护和路政管理机构,修好的公路无人管养,影响了农村公路建设可持续发展。如果成立项目法人专门负责对建设工程进行全面、系统管理,不仅能提升工程整体质量,还会对施工安全、造价管理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2缺乏合理的公路建设规划

农村公路曾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没有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也没有列入国家基本建设范围,公路部门只是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地编报区域性公路建设规划。因受建设资金和体制的制约,这些规划很难实施,出现过按“长官意志”办事,搞“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的现象。对公路的设计走向、通达要求和技术等级没有经过科学、系统的论证,造成公路建设质量不高和重复建设,影响了农村公路网络的系统布局和通达性,违背了科学精神和自然规律,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为减少征地和拆迁,减小工程量,现有的农村公路改造只有在老路基础上进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3建设资金不足

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筹集主要来自政府投资和地方集资。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某些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有限,投入到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依靠农民自身投工投劳或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筹资也非常有限。资金短缺成为了制约农村公路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2.4质量管理和安全控制不严

多数农村公路未采取招投标方式确定设计和施工单位,设计单位水平不高,个体户承包施工的现象普遍。市交通质监分站尚未对农村公路实施质量和安全监管,县交通局或镇政府直接参与工程监督,监督工作经常流于形式,且项目法人和监理缺失,个别领导意志决定了施工的状态,个体老板为追求经济效益,对建设工程未采取有效的质量管理和安全保证措施,施工和项目管理混乱,导致局部工程质量不稳定,部分项目存在质量和安全隐患。

2.5公路养护机制不健全

农村公路建成通车以后,管养机制与养护资金问题非常突出,农村公路“重建设轻管养”的现象相当严重,养护工作停留在表面,有些公路还无人养护,导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采取多种办法修建起来的一批农村公路,因缺乏有效的管养而受到损坏,严重影响了农村公路的正常使用和使用寿命。

三、改进措施与建议

农村公路建设管理的好与差,决定了它的进一步发展和投资效益。政府部门应切实加强农村公路的建设管理,让农村公路建设成果惠及千家万户,真正成为农民兄弟的致富路,政府有作为的德政工程。

1)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权利和义务,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我省已经成立了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和建设办公室,各市州、县也应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按照建设项目管理要求,农村公路建设应确立项目法人,负责具体执行农村公路建设的招标、施工管理和竣工验收等工作。县道可按照50km以上规模为单位,成立项目法人;乡道和村道根据工程量大小,可按照一个或一个以上乡镇为单位,成立项目法人,让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公路养护职责范围为:县道由县公路管理所负责养护管理,乡村道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养护管理,县公路管理所提供技术支持。真正做到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各司其职。可考虑扩大路政大队的工作范围,县级路政大队派专人常驻乡政府,切实担负起乡、村道路路政管理,维护好农村公路的路产路权,对超重超载车辆依法打击。对农村公路建设实行目标考核制度,严格兑现目标管理责任书的要求。对优秀的建设管理团队和个人,进行物质奖励,并推广他们的先进做法,提升我省农村公路整体建设管理水平。

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确保农村公路有序协调发展。农村公路应根据国省干道公路网规划,按照县、乡、村道的顺序,本着县道与国省道、乡道与县道、村道与乡道规划相互协调的原则,合理布局,纵横结合,做到近期目标和远景规划相统一;应着眼经济建设的大局,优先考虑当地农业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农村调整产业结构,为农民致富奔小康创造条件;应遵循先干线后支线的原则,在实现“大动脉”畅通的情况下,逐步丰富“毛细血管”,避免出现“断头路”、“卡脖子路”以及干线公路施工时支线受损的现象。

3)依靠政策,拓宽农村公路融资渠道,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核心是政策,关键是资金。落实建设资金,是农村公路建设的前提。地方政府应完善农村公路筹资政策,加大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充分调动和发挥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性,落实配套资金。建立完善以国家和省市扶持、县乡镇主体投资、社会和市场化融资、国省道和农村公路捆绑贷款、企业和个人捐款、农民群众按照“一事一议”原则积极投工投劳相结合的多种筹资体制,从根本上保证农村公路建设和管养所需资金。国家和省财政补助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时,应综合考虑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工程建设难易程度,对于经济发展落后或地形复杂、施工难度大的地方,在资金补助政策上予以倾斜,以促进农村公路同步发展。尽管农村公路具有较强的社会公益性,但同样可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直接或间接筹集建设资金。一是从沿线土地增值和服务业增收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农村公路建养;二是通过拍卖道路冠名权筹措部分资金;三是进一步挖掘公路沿线的广告效益,做好资金筹集文章。在吸纳民间资本融入农村公路建养事业时,对投资的企业和个人,可给予省重点工程相关优惠政策,所投入的资金可以直接抵扣税收。通过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更多投资者。

4)规范建设程序,做好竣工验收工作。农村公路竣工验收可参照交通部现行《公路工程竣工验收办法》和省交通厅相关规定进行。验收前,施工单位应完成竣工资料和竣工图编制,经监理和项目法人验收合格后保存。验收工作由项目建设单位牵头,质监、设计、监理、施工和沿线村民代表参加,对照设计图和技术规范,结合内业资料,对设计、监理和施工质量进行现场检测、评分,只有被验收为合格的工程才能投入使用。对部分存在质量缺陷的工程,须在质量保证期限内修复并通过验收。

5)坚持建养并重,建立农村公路养护长效机制。俗话说:三分建,七分养,公路养护更为重要。农村公路养护受到资金和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基本上处于被动状态,有些地方甚至停滞不养,严重影响了公路的使用寿命。为此,地方政府应牢固树立“建养并重”的思想,建立农村公路养护的长效机制,确保公路畅通完好。一是建立有稳定资金来源的养护基金,由省、市每年投入和县、乡政府筹措一定比例的资金积累滚动使用;二是建立行之有效的养护运行机制,坚持农村公路自修自管、民办公助和民工建勤相结合的方针,形成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专群结合,以地方政府为主的养护管理模式;三是积极改革和完善符合市场运作规律的农村公路养护运行机制,实行管养分离,推进养护市场化。可以在农民承包养护的政策上给予优惠,发挥农民自己建设自己养护的积极性。

6)正确处理好农村公路建设与农村公路站场建设和运输发展的关系。公路建设是手段,发展运输是目的。建设农村公路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农民百姓的出行和运输问题,使农民兄弟从泥泞中走出来。要按照“路站运一体化”原则,根据公路状况和客、货运需求,完善农村公路运输网络,建立完善的运营机制,做好农村客、货运组织管理工作,使农村公路建设成果造福农民。在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应兼顾乡村客运站点设施建设,建设一批经济实用、规模适中、使用方便的简易站点,逐步提高农村班车的通达率和覆盖面。

农村公路用地政策篇10

【关键词】一事一议忻府区财政政策

2008年,针对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和“两工”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中出现的新状况,新问题,国务院选择黑龙江、河北、云南三省开展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2009年国务院决定将试点扩大到14个省,2009年山西省有11个试点,忻州市忻府区于2010年开展了这项工作。此项政策旨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兴办农村公益事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但在多年的执行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弊端和不合理之处,有待解决。

一、忻府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实施现状

忻府区是忻州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同时也是忻州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全区辖20个乡镇,共有394个行政村,总人口53万,其中农业人口33.8万,无煤、无矿,是典型的农业大区。2010年被确定为山西省31个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县之一。

忻府区从2010年开始至2013年共实施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程761项,建成小型水利、人畜饮水工程508个,初步解决了旱涝保收、山区吃水难的问题,建成村内道路硬化项目41个,桥涵9个、村内环卫设施49个、村容美化亮化44个、村内新能源设施14个、村级公共活动场所26个,其他公益设施70个,使全区农村34万农民直接受益。忻府区的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工作尽管起步晚,但是行动快,效果明显,将全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和乡村民主政治建设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些项目村使得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从最初浇地难、吃水难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后,现在忻府区80%的项目村,正在整治农村脏、乱、差的村容村貌问题,努力改善农村环境,争取建成更多美丽乡村。如2013年董村利用一事一议资金整治了镇中心一条街的下水横流、卫生差的问题。西楼村2013年把全村的下水、自来水全部改造。太延村利用泉水,在村内建成一个让村民休闲、娱乐、观景的养鱼池和灌溉蓄水池,规模还很大。近几年农村出现了公共厕所、垃圾池、文化活动场所、马路两旁绿树成阴,村内村外整洁、卫生的好现象。表1是其2010年―2013年项目资金来源统计。

从资金来源表可看出“一事一议”项目资金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中央、省、市、县通过一事一议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拨入的财政奖补资金;村民自筹资金与以劳折资资金;社会捐助及其他资金;村积累资金。

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的社会效应

(1)有利于构建民主议事新机制。一事一议构建了“政府资助、农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新机制,填补了村级公益事业供给缺位的空白。村民积极参与,有的出力,有的出钱,有的村干部还自掏腰包,垫钱做事,使得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促进了农村民主政治的建设,村民自己的事大家议、大家定、大家建、大家管,使村民逐步养成参与民主议事的习惯。

(2)拉动了农村投资和消费。2010年到2013年四年忻府区农村村民共投资1.1亿(财政奖补资金3319万)用于建设一事一议公益事业,消耗水泥、钢材、砂石料、石灰、沥青、砖大约6千万元,有效的扩大了农村内需,较好的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促进忻府区的经济发展,同时,实现了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渠道,提升了农村消费水平。

(3)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搭建了政府服务三农的新平台。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从政府集资收钱不办事到增加投入主动为民干事,政府服务农村的职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为下一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造了条件,开辟了新道路,搭建了新平台,从源头上堵住了“三乱”行为发生,创新了财政服务模式,拉近了政府与农民的距离。

三、忻府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案例分析

(一)关城村人畜饮水一事一议工程

豆罗镇关城村位于忻府区南17.5公里处,全村共有耕地面积4000亩,共772户,现有居民2200余人,劳动力1200人,年人均收入4580元。该村坡高路陡,水源短缺,只有六十年代的两眼深井,勉强供村民生活用水。该村南北高低差距大,导致1000余人无生活用水,村民面临因缺水而无法生存的危机。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无任何经济收入,水利设备落后,资金十分困难。针对此问题讨论后村集体自筹资金12.6万元,筹劳折资11.6万元,财政奖补6万元,共投资30.2万元,新建蓄水池一座解决村民饮用水问题。蓄水池建成后,彻底解决了该村近1000余人无生活饮水的问题,使该村各行各业发展有了新突破,村民们从整天无水缺水的困境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上。

(二)樊野村电力设施一事一议工程

忻府区长征街办事处樊野村位于忻州城东,是典型的城中村。常住人口1.2万余人,其中农户2597户,人口6461人,全村耕地面积3350亩,年人均收入6156元。近年来,随着政府在农村各项惠农政策的不断深入,村民对种植农产品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村内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陈旧老化,给村民的增产收入带来了影响,故村民强烈要求加强水电设施的投入。一事一议惠民工程总投资51.33万元,其中财政奖补16万元,筹资酬劳35.33万元。该工程的建设彻底解决了该村多年来的两大难点、焦点问题。一是彻底解决了因电力不足,三眼深井只能交替浇地的问题,有力的保障了500余亩菜地依时按季浇水,每亩可增收800―1000元;二是改造进城照明线路两段1000余米,安装路灯203盏,为进城务工的农民指明了致富路、平安路。

(三)前播明村文化产业公益项目一事一议工程

忻府区播明镇前播明村位于忻州市城北10公里处,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全村共有农业人口2095人,743户,耕地面积3423亩,年人均收入6000元。该村还是播明镇政府所在地。党的第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为了更好的贯彻这一精神,繁荣农村文化生活,故修建了文化广场,硬化面积2400平方米。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共投入60.27万元,其中村积累30万元、村民筹劳折资8.45万元、整合资金17.32万元、财政奖补4.5万元。项目建成后,每天有村民在广场上跳舞、锻炼,在繁荣农村文化的同时,拉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1)公共服务设施缺乏及解决对策。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普遍落后,需求矛盾突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依然简陋,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还处于初期,大部分地方农村生活垃圾还是乱扔乱放,70%的村庄没有公共卫生厕所,50%的村不同程度存在饮水不安全的问题,农村卫生室,幼儿园,洗澡堂等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匮乏。因此建议,在今后的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中,应多考虑一些关乎村民民生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2)项目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及解决对策。项目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不利于长远发展,许多乡村由于需求迫切,眼界和境界有限,缺乏统一规划,缺乏详细的工程规划,盲目求大求快,造成后续资金不足,形成了半拉子工程,项目建设质量也低,这些极易造成农民对政府公共工程的不信任,使农民筹资筹劳的积极性降低,不利于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工作的长远发展,所以建议各行政村应及时召开村民大会,集思广益,提出一个长远规划,每年按这个长远规划不断努力,一点一点的向着宏伟大计奋斗。

(3)项目融资难及解决对策。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核心就是让村民自觉自愿筹资酬劳、政府支持、村民共同参与,但是忻府区村民筹资酬劳逐年减少,尤其是筹资更少,从前面的项目资金来源表可以看出,2013年忻府区农民只筹到29万资金,这种现象不仅影响建设公益事业的步伐,而且也影响农村干群关系,说明部分村干部没有把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宣传到位,未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因此建议,干部群众都要加强学习有关政策,并加大对一事一议政策的宣传力度。

(4)财政资金流失及解决对策。在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实施过程中,发现财政、水利、农业、农发办、交通、电力等各部门在支农惠农中虽各发挥其职能,却未能达到统一协调,资金在下放过程中都是各自下放,无形中让基层钻了一些空子,一个工程重复申报,例如打一眼井,在水利部门申报后也在财政部门申报一事一议奖补资金。由此,各政府部门要相互协调,最好成立协调资金小组,从源头上堵住类似财政资金的流失。

(5)项目资金分散及解决对策。一事一议资金有限,面对忻府区394个行政村的广大需求,如果每年近1仟万资金分散在300多个行政村中,每个村所得到的奖补资金就很少。资金少办不成大事,哪个村也变化不大,有损于村民的积极性。2012年山西省增加下拨一个省级一事一议项目奖补资金100万,2013年增加下拨两个省级一事一议项目奖补资金共200万,忻府区将这三个省级资金分别下拨给三个行政村。这三个村一个修了一条标准公路,一个是山区农村面貌发展了根本改变,村里修建了澡堂、马路等,还有一个利用这项资金开发温泉水,引水入户,使村民采暖、洗澡等全部用上温泉水,极大的改善了村民的生活品质。而这两年的省级示范点也反映了一事一议奖补资金集中使用的效果很好,能真正起到示范作用。建议省、市、区三级政府都可以以这种形式试行,更好的激励和鼓励农民建设自己的家园。

参考文献:

[1]梁苗.低调的壮举――全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工作综述[J].农村工作,2012,(2).

[2]胡静林.加快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转型升级推动美丽乡村建设[J].中国财政,2013,(13).

[3]李成威.公共产品理论与“一事一议”制度[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