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失业现状分析及就业对策十篇失业现状分析及就业对策十篇

失业现状分析及就业对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6:57

失业现状分析及就业对策篇1

【关键词】失地农民;城市就业;对策

一、失地农民城市就业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失地农民的数量急剧增加。农民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最基本的就业岗位,也就失去了维持家庭生计的主要经济来源,如何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严峻形势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现代农业经济理论认为,每征用一亩土地,将伴随着1.5个农民失业。目前,中国失地农民的总量已经达到4000万-5000万人左右,而且仍以每年约300万人的速度递增。

在失地无业农民中,就业难主要集中在三类群体上:第一类是大龄失地农民,尤其是女35、男40岁以上者。这部分人多以农业生产为主,现在没有了田地,由于年龄、文化、体力、技能等限制,转业十分困难,即便能就近找到一份有收入的工作,也多不稳定;第二类是失地前完全依赖土地为生的纯农民。对于他们来说,失地就意味着失业,大多数人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第三类是生活在远郊和偏远地区的失地农民。相对于分布在城乡结合部或经济发达地区的失地农民,这部分人的就业机会和就业选择性更小,就业意识和择业观念也比较保守,因而失去土地对他们影响更大。

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措施来看,现有的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思路主要集中在补偿和保障上。但是,对失地农民进行补偿和保障只能解决失地农民的最基本生存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问题首先要转变思路,从保障生存转向促进发展。只有给失地农民提供一种发展机会,维护失地农民的发展权才能彻底解决问题。因此,要解决失地农民就业的问题,其关键就是要对失地农民进行就业培训,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这是确保失地农民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失地农民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客观原因分析

首先,失地农民就业责任分担不合理。在占地与解决就业的相互关系上,内在要求是谁占用土地谁就应承担失去土地的农民的就业问题。而现在占用土地的情况是既有国家占地,也有地方占地;既有本村建设占地,也有外来企业占地。其次,失地农民就业政策不完善,城乡统一的市场就业机制尚未形成。目前,失地农民的就业尚未纳入我国现行就业体系,国家对此没有统一的政策和措施。有关失地农民就业方面的政策不仅起步晚、可操作性差,而且缺少针对性的配套政策,更很少有从制度的高度进行设计。

(二)失地农民主观问题分析

1.就业认识不足

相当一部分失地农民仍然认为就业是政府安置的组成部分,总是被动地等待就业安排,缺乏自主择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些农民很少接触正规的职业培训,对培训的效果期望不高,加上缺乏必要的组织纪律观念,培训出勤率普遍偏低。此外,有相当多的农民对就业形势、择业技能知之甚少,对培训项目的选择大多是盲目的,不清楚培训对自身就业的支持有多大,参与的积极性必然就不会高。

2.自身观念陈旧

传统的就业观念和思想对失地农民就业的影响过大。失地农民就业难受传统的就业观念和思想意思的影响较大。不少失地农民就业观念过于陈旧,尤其是一些城市近郊的失地农民因为平时生活闲适、出不了力,很难下决心离开家门走出寻找就业机会。也有部分失地农民认为是国家建设占用的,就业问题得依赖国家解决,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缺乏主动寻找工作的意识。另外部分失地农民对就业岗位、收入要求预期较高,一般不愿意从事苦、脏、累的工种,这就使失地农民就业之路变得狭窄。

3.综合素质不高

由于农民自身素质偏低,没有就业的过硬技术,导致失地农民在城市多元化的就业格局中难以形成竞争优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当前失地农民的职业素质普遍低下,他们大多只能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但是这些工作的数量相对较少,无法满足他们大量的需求。

4.专业技能欠缺

农民自身专业技能难以适应企业用工需求,尤其是工业化程度较高企业的用工需求,这是失地农民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农村职业技能教育缺乏,大部分农村居民没有接受过任何职业技能培训,就业竞争力不强。对于不懂专业技能的失地农民而言,在激烈的市场化竞争中基本无法立足,只能在一些劳动密集性企业、服务性行业从事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

三、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对策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就业制度

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优化就业环境,尤其应强调失地农民就业权的平等性。就业权的平等是劳动者的重要和基本的权利,享受平等的就业权利是劳动者自身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发挥市场在就业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建立城乡劳动力自主择业、平等就业的就业机制。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就业结构,从全体居民的角度设置就业保障体系,这不仅是解决失地农民就业的需要,也是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实现城乡就业一体化的重要内容。

(二)加强对失地农民的技能培训,提高其竞争能力

在失地农民就业的过程中,失地农民缺乏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是导致其难以顺利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鉴于失地农民受教育程度比较低下的现实状况,应该加强对失地农民的技能培训,从而提高其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政府和社会要建立健全合理的人员培训网络,要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和文化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让失地农民真正掌握一门非农职业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建立失地农民就业保障金,用于失地农民职业技术培训费用的补贴,以及对安排失地农民就业工作突出的单位进行奖励,有偿扶持失地农民集体就业、个体经营和资助创业等费用的补贴。另一方面,对失地农民的初始转岗培训,应当免费提供;失地农民的后续职业培训,其费用由政府补贴和失地农民合理分担;逐步把失地农民培训工作纳入城镇失业下岗人员再培训体系。

(三)鼓励失地农民走自主创业之路

失地农民在资金、房屋等各方面条件都具备。可以用拿到的土地补偿款办小型民营企业,以自谋生活出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个体民营企业已经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很多地方已经占到半壁江山。有很多农民是创办民营企业富裕起来的。因此,失地的农民在失地后已经没有回去种田的退路,应该在创办民营企业中冲出一条新的出路。

(四)社会工作中介机构提供服务

目前,很多地方缺乏专业社会工作队伍,可以通过引进和培训等形式引入,也可以通过社会工作的专业机构提供相应的服务。社会工作中介机构是受政府或其他组织委托,来统一筹集社会工作服务的新型社会工作管理和资源供应体系的社会工作人员。可以说,专业社会工作机构更加贴近基层群众。它们往往具有专业化水平高,服务内容稳定,服务活动常规化的优势。因此,在失地农民聚居区,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将社会工作服务介入到失地农民社会适应问题中来,更易于通过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帮助建立失地农民社会适应的规范体系,对于解决失地农民社会适应问题具有更为理想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1]费孝通.认真解决征地农民的就业问题[J].社会,1998(02).

[2]杨雪.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J].理论学刊,2006(01).

[3]刘和平.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J].调研世界,2005(06).

失业现状分析及就业对策篇2

【关键词】失业再就业Cox风险回归模型影响因素

一、引言

1992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全面的调整和转轨阶段。经济转型期间,我国的失业问题日益突出。有关数据显示,2006年—2011年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人数累计达922万人,失业人数的平均增长速率为1.63%;登记失业率从2001年的3.6%上升到2011年的4.1%,10年间涨幅达13.89%。失业问题导致了大量的人力资源浪费,同时给社会的稳定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2006年,国家税务总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了《国家税务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有关税收政策具体实施意见的通知》;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草案)》进一步从法律的角度明确了政府在促进再就业中的职责。那么,影响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因素有哪些?显然,这一问题对于有效地应对失业进而扩大就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对中国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在归纳文献的基础上,影响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因素大致可以归为两类。

(1)个人因素。众多经验研究表明,年龄、文化程度、身体状况等个人因素是影响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显著因素;个人的技能水平与再就业概率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此外,个人的人力资本水平也与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概率相关。

(2)社会因素。原工作单位性质是影响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重要因素,研究指出,原工作单位性质是集体国有单位的失业人员,其实现再就业的可能性越低;工作经验是另外一个影响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因素,工作时间与实现再就业可能性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此外,失业前工作原因、获得就业信息次数也是影响再就业概率的重要因素。

2、分析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影响因素的实证方法

分析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影响因素的实证方法主要有三种。

(1)oLS估计。高毅蓉,林玳玳,林原(2012)采用oLS回归对中国再就业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与检验,结果显示失业和职位空缺与再就业正相关,产业就业结构差异与再就业负相关。

(2)Logistic估计。龚文娟,雷俊(2008)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失业者再就业选择的因素可以发现,失业者再就业态度积极,但多数人从事着非正式职业或自雇职业。

(3)Cox风险回归模型。生存分析包括三种方法:非参数分析法、Cox半参数分析法及参数分析法。参数分析法要求对失业持续时间的分布作出假定,非参数分析法和Cox半参数分析法对失业持续时间的分布不作要求,但非参数分析法忽略了样本之间的异质性,因此,大多数研究采用的是Cox半参数分析法。

三、数据描述

本经验分析的数据来源是2011年城乡民生问卷调查,样本数据是包含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筛选出曾经失业过的城镇人员,所获得的样本数据共有484个。总体样本主要的统计特征如下:

从性别结构上看,经历过失业的人员中男性所占比例低于女性所占比例,到调查期截止时,仍处于失业的人员中男性所占的比例为51.9%;从年龄构成上看,失业人员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0-29岁及40-49岁这两个年龄段;从受教育状况上看,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总体比较高,这表明了近几年我国城镇失业出现的新情况,即高学历失业者不断上升,主要原因是高校扩招及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双重因素造成的;失业持续时间表明了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的难易程度,从失业者的失业持续时间上看,江浙沪城镇人员失业的平均持续时间为5.4个月。截止到调查日,仍未找到工作的失业人员为27人,占总失业人口数的5.58%。

以上从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基本方面阐述了失业人员的现状,对照调查问卷的初始设计可以发现,所采用的样本数据在这三方面的差别很小,这说明了本研究的样本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四、Cox风险回归模型及估计结果

1、计量方法及数据的选取

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是生存分析方法中的Cox风险比例模型。本文在现实研究需要和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了可能影响失业状态转变的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其中,个人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健康状况、家庭年收入;社会因素包括原工作单位性质、工作年限、是否收到过就业信息、是否参加过免费就业培训、是否参加过职业技术培训、是否购买商业保险、每月缴纳的保险费、是否领取失业保险金以及现在的住房情况。本文主要采用Stata分析软件中的ststest命令对变量进行对数秩检验,统计分析显示,最后进入Cox风险回归模型的预后因素有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健康状况、家庭年收入、原工作单位性质、工作年限、是否收到就业信息、是否领取失业救助金以及现在的住房情况。

2、Cox风险回归模型

(1)模型的建立。在过去几年中,生存分析的回归模型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实证分析中。其中最常被用到的模型是Cox在1972年提出的Cox风险回归模型。本研究建立如下的Cox风险回归模型:

?姿(t|z)=?姿0(t)exp(?茁'z)=?姿0(t)exp(x1?茁1+x2?茁2+…+xn?茁n)(1)

式(1)中,?姿(t|z)表示在给定Z=z时的风险函数;?姿0(t)表示潜在的风险函数(underlyinghazardfunction);回归变量(即协变量)z'=(z1,…,zp);回归参数?茁'=(?茁1,…,?茁p)。exp?茁jzj表示第j个因素对?姿(t|z)的影响。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姿0(t),则有?姿(t|z)=?姿0(t)exp(■?茁izi),?姿(t|z)/?姿0(t)即称为风险比例。回归系数?茁i反映了在其他自变量不变的情况下,zi改变一个单位所引起的风险比该变量为exp?茁i。

(2)似然函数。在Cox风险回归里,?茁i的估计采用极大似然法。设失业的持续时间t的累积分布函数为F(t)=r(t

(3)实证分析结果。本研究利用Stata软件进行Cox风险回归模型拟合度的检验,na累计风险函数沿45°斜线方向延伸,表明它大致服从风险率为1的指数分布,因此模型的拟合性较好。

由表2的参数估计可以得出,影响失业人员再就业因素中较为显著的个人因素有年龄,社会因素有原工作单位性质、工作年限、是否收到就业信息以及是否领取失业保险金。年龄的风险回归系数负,这表明年龄越大,实现再就业的可能性越小。且年龄越高一个等级,实现再就业的机会是年龄较低一个等级机会的0.55倍。年龄因素是江浙沪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一个重要的阻碍因素。

原工作单位性质变量的回归系数为负数,表明原工作单位性质是非国有集体企业的失业人员,其实现再就业的概率会降低,但降低的幅度并不大。这可能是在经济转型中,国有集体企业失业人员能在市场化经济中更好地进行自我定位,从而与非国有集体企业失业人员在寻找工作积极性上的差异越来越小,甚至超过非国有集体企业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概率。工作年限与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概率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表中,工作年限的回归系数为0.0557,风险比率为1.0573,表明工作年限越长,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的机会会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不大。

是否收到就业信息的回归系数为正,没有收到就业信息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的概率是收到就业信息失业人员的1.42倍,这与劳动经济学的理论相悖。劳经经济学指出,如果劳动力市场的信息越完善,劳动者获得就业信息越充分,求职者与用工者之间的匹配和磨合时间就越短,从而实现再就业的概率越大。而本研究中,没有收到就业信息的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的概率比较大,可能是由于收到就业信息的失业人员降低了去获取其他就业机会的积极性,而本人技能与所获得的就业机会的匹配度不高,从而其实现再就业的概率比较小。

是否领取失业保险金变量的回归系数为0.4525。正号表明,没有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失业人员,其实现再就业的概率是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的1.57倍,这符合劳动经济学中的工作搜寻理论。根据工作搜寻理论,领取失业保险金会降低失业人员寻找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其实现再就业的可能性较低。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传统被认为是影响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重要因素的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等因素对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影响不大。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可能是因为1998年高校扩招之后,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个体间在文化水平上的差异性较小,因此对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的影响不大。在健康状况方面,由于受访者中绝大部分是健康状况较为良好的人,具备成为劳动者所需要的健康素质,因此得到的样本数据具有一定的偏差,从而得到健康状况因素对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影响不大的实证分析结果。

五、结论

为了促进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的和谐发展,政府应当制定完善相关的政策。一是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帮助高龄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高龄城镇失业人员的人力资本损耗较大,他们一旦在劳动力市场上失去工作,实现再就业的难度就增大了。为此,政府应出台一系列促进高龄失业人员就业的优惠政策。二是政府就业服务机构在为失业人员推送就业信息时,应当针对失业人群的特征有选择性地进行分类,从而提高失业人员与就业机会的匹配度,促进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三是要将失业保险金支付转化为对失业人员的工作激励,完善失业保险金的给付机制,使得失业保险金在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能提高他们寻找工作的积极性,促进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参考文献】

[1]熊银凤:长沙市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实证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0.

[2]龚文娟、雷俊:“生存理性”下的选择:失业者再就业行为影响因素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8(9).

[3]吴碧英、吴晓琪:失业者失业持续期影响因素分析——以长春市失业人员为例[J].税务与经济,2008(1).

[4]熊毅:失业持续期影响因素的Cox模型分析——以重庆市失业人员为例[J].民风,2008(9).

[5]吴晓琪:基于生存分析法的失业持续期影响因素研究[J].江淮论坛,2008(6).

[6]孙婷:中国城镇失业人口再就业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7.

[7]魏立萍:失业再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对厦门市再就业的经验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2007(5).

[8]高毅蓉、林玳玳、林原:我国再就业影响因素和就业结构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2(3).

失业现状分析及就业对策篇3

【关键词】企业财务危机成因对策

一、财务危机的内涵特征

财务危机,是指企业由于经营决策或不可抗拒的客观因素等影响,致使维持自身经营运转的财务资金无法正常持续进行或陷于停滞状态所形成的危害性。通常情况下,企业违约、亏损以及无力支付偿还到期债务或费用等现象可视为财务危机的前期表现,企业创造现金流能力的持续下降,是企业财务关系恶化的集中体现,破产是企业财务危机最为极端的结果。财务危机具有以下特性:

(一)积累性

企业发展中,如果存在长期管理不善,财务规划不科学,造成资本结构不合理、市场促销不利等问题弊端,日积月累后会使企业财务滞涩困窘。财务危机是企业一定时期内各种生产经营与财务活动失误所导致的综合性后果。

(二)突发性

导致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因素多而复杂,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环境,往往会使企业运行受某些意外性因素的影响发生顺势居下的变化,企业从根本上在短期内无法应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变化,体现了财务危机的突发性。

(三)繁杂性

财务危机的形成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结果。特别是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环境、经营过程以及财务活动行为方式均表现出多元化的复杂性。如果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任何环节出现失误,将会影响到企业财务运转。

(四)危害性

财务危机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和损害性,严重威胁着企业自身正常的生存和发展,甚至导致企业破产。财务危机发生后,企业需要通过采取资产重组、资本筹借等系列措施化解危机,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损失。

二、企业财务危机原因分析

(一)市场竞争失败。许多亏损企业由于主营业务陷入困境、主营业务萎缩以致出现亏损的,这些企业为了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往往实行多元化经营。表面上是其注重外延性扩张,但是实际上其主业的发展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力,还不能产生稳定的收入,主业的脆弱性及多元化经营的不成功使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很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逃财务危机的厄运。

(二)内部控制失灵。企业管理不善,财务监控缺失,由此产生的企业账面利润为负数,因资金枯竭而引发财务危机,直至破产。

(三)资产质量不良。企业资产主要由货币资金、应收款项、存货、固定资产等项目组成,资产质量差主要是指企业的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等资产项目质量差,而多数企业引发财务危机的根源与应收账款管理或存货管理失败有关,这些状况严重影响了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四)投资决策失误。由于投资前没有经过严格的可行性论证,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导致投资方案实施后,没有给企业创造效益反而带来不良影响。如果企业发生重大投资失败,其损失是:一方面,公司无法收回投资项目占用的大量资金,给企业带来资金周转困难,很可能导致企业出现财务危机;另一方面,重大投资失败给企业带来的投资亏损,将直接减少企业利润。

(五)举借债务过度。根据财务杠杆效应,当企业总资产收益率小于借款利率时,举债就会加大公司的亏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负面效应。另外,随着负债比率的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也随着增大。由于过度负债,一旦企业信用链条上某一环节出现了故障,就会影响到期债务的支付,就必然会出现财务困境。

三、企业财务危机的对策分析

(一)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经营风险

为了预防企业财务危机的产生,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经营风险。首先应着手于提高管理质量。企业应该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健全管理制度,并且找准产品在市场中的切入点,选择市场需求稳定的产品,保持价格平稳,努力降低成本,谋求利润最大化,提高盈利能力,进而增强竞争力。其次应当合理利用营业杠杆。在企业产品销售稳定增长时期可以通过增加固定资产来获得高额利润;在经济萧条和产品衰退期,必须调整过高的经营杠杆水平,以避免经营风险。同时,企业应致力于新产品的开发,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以使产品能为市场所接受。最后科学利用财务杠杆:在企业经营状况不太好的情况下,企业要通过调整资本结构来削弱财务杠杆的作用,减轻企业利润的激烈波动,最大限度地消除潜在风险。

(二)加强流动资产的管理,增强企业流动资产的流动性

资产的流动性差是引发企业财务危机的导火索,因此企业应加强流动资产的管理,增强企业流动资产的流动性,以防范和控制财务危机的发生。具体要做好以下儿方面的工作:首先应提高流动资产质量,如果流动资产的品质差,流动资产周转慢,则其变现能力就弱,从而引发企业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其次应提高企业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企业资产周转得越快,表明其资金利用效率越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也越好。企业营运能力一般通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及流动资产周转率来表示。因企业总是处于供、产、销这样一个密切相关的经营循环之中,其中销货是关键。只有将存货销售出去,并尽快地收回货款,加速货款结算,企业才能获取更多的利润,以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三)实施资本结构的动态管理,防范负债风险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非常不合理,负债率普遍达70%-80%的程度,同时利息负担过重,大部分企业处于财务危机可能爆发的状况。决定企业资本结构的关键是企业融资决策,企业融资决策需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确定通过什么方式融资;2.向谁融资;3.融资多少;4.偿还期如何安排。这几个方面将决定企业资本结构的是否合理,从而决定企业未来财务状况是否稳定以及未来的财务风险与破产风险。

(四)定期进行企业财务综合分析

财务综合分析主要是运用企业的财务报表,结合企业的业务流程、经营战略、经营环境、管理制度(主要是财务制度),对企业过去的经营战略、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未来前景做出分析,以明确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利弊得失、财务状况及发展趋势。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定期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为企业管理当局提供经营决策上的财务信息支持。

失业现状分析及就业对策篇4

【关键词】煤炭企业应收账款管理

在相对激烈的现代化市场经济竞争中,赊销已经逐渐作为一种促销手段应用到了企业销售工作中,有利于扩大企业销售量,在吸引顾客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专业化角度出发,应收帐款主要是指企业由于外赊销商品或者是提供劳务等原因,必须要对购货方或者是接受劳务企业所收取的相关款项。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前提下,应收帐款的数额也得到明显增多,逐渐成为流动资产关键组成部分之一,所以,企业必须要强化应收帐款管理,从根本上提升煤炭企业经济效益。

一、应收账款对煤炭企业财务的影响

(一)对企业成本造成影响

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进一步扩大销售,最终形成相应的应收帐款,从而使销售以及收款行为之间出现一个结算时间,销售企业必须要垫支一部分资金或者是花费一定费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应收帐款成本。通常情况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本:第一,应收帐款机会成本,具体来说就是企业为了完成促销,必须要采用赊销这种销售政策,从某种程度上讲也预示着这笔成本不能够及时收回,而且还应该在一定时间之内为顾客垫付相当数量资金[1]。由于这笔资金已经投放到了规定的应收帐款上,从而丧失了其他盈利机会,往往就会出现应收帐款成本,通常是根据有价证券利率来制定的;第二,应收帐款管理成本,主要是指企业需要对应收帐款实施管理,在此基础上引发的费用支出,包括客户资信调查费用、帐户保管费用、信息收集费用以及收帐费用等;第三,应收帐款坏帐损失成本,应收帐款的最大风险在于可能会出现的坏账,进而造成坏帐损失成本,所出现的坏账是难以回收的货款。

(二)对企业利润造成影响

企业会计核算的销售收入一般情况下是将权责发生制作为基础性原则的。从专业化角度出发,权责发生制主要指企业的收入费用明确应该将收入以及m用的实际情况作为计量标准,所有当期实现的收入与已经发生或者是应负担费用,不管相关款项是否收付,都必须要将其作为当期收入以及费用进行处理。从赊销方式上来看,尽管当期款项还不能够收到,然而销售收入却已经完全发生了,并且确认了入帐,这种情况下就会让企业获得帐面利润,进一步提高企业自身的获利能力[2]。与此同时,应收帐款受到多种原因还有可能不能够收回来,最终形成坏帐损失,最终造成帐面利润虚增。所以说,若是企业应收帐款数量较大,则可能会夸大企业实际利润。

二、煤炭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措施

(一)加强对销售客户人员的资信管理

从专业化角度出发,实质上每个一个企业都会面对两种类型销售客户,一种是资信状况相对较好的客户,而另一种则是资信状况相对较差的客户,通常情况下,前者客户很少出现坏帐报失,催讨货款费用同样也就不会发生,然而后者则非常容易出现坏帐,随之而来的就是要进行大量催讨帐款,形成大量后续费用。所以,销售客户具体资信状况以及企业应收帐款成本之间是息息相关的,企业在加强应收帐款管理的时候,必须要在第一时间之内就销售客户资信进行详细调查,对客户信息资料实施统计收集,然后再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系统化分析,最终就客户信用状况评估判断,得出客户守信程度以及偿债能力。此外,企业还可以根据实际经营情况与客户资信状况,促进科学化信用政策的有效制定。

(二)制定科学化的信用政策

企业为达到扩大销售目的,应该尽可能地减少应收帐款成本,从而降低应收帐款对于资金周转的影响程度,制定出合理化的信用政策。具体来说,信用政策主要包括现金折扣、信用标准以及信用期限等。而信用标准一般是指企业结合实际运行情况、市场发展状况与客户资信等方面的因素在综合考虑的前提下制定出来的,企业需要向赊销客户大量提供相关的商业信用标准,一般情况下需要借助坏帐损失率来代表;信用期限则是指煤炭企业应该给予赊销客户一定的付款时间;所谓的现金折扣主要是指赊销客户需要给予提前付款的那些客户一定的优惠,实际工作过程中,企业应该实现现金折扣、信用标准以及信用期限三者的有机结合,综合评价不同因素改变对于实际销售收入与相关应收帐款成本的大力影响,最终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高效化信用政策[3]。

(三)实现收账措施的合理化

通常情况下,应收帐款有一部分是可以按时收回的,然而还是有一小部分企业应收帐款始终处在呆滞状态之下,而且在收回管理上也相对较难,所以,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采用有效化的收帐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坏帐损失,大力维护企业利益。此外,相关工作人员还应该确保客户间信誉的良好化。在企业应收帐管理工作中,第一,应在法律基础上开展,从而使企业以及客户都能够受到法律的制约以及保护;第二,工作人员需要结合客户具体情况,对客户拖欠原因实施系统化分析;第三,结合应收帐款实施拖欠期长短情况,实施具体化分析研究,结合不同情况进行帐款催收,从而保证企业应收帐款可以及时收回,增强企业经济利益。

(四)强化日常监督管理

在应收帐款管理中,不仅要建立起科学化的信用政策,保持最佳化应收帐款水平,还必须要就应收帐款发生之后的状况实施严格监督管理,从而保证应收帐款可以在第一时间之内按时收回,与此同时企业应该把应收帐款管理成本以及可能会出现的坏帐损失减少到最小。从某种程度上讲,应收帐款在管理工作上往往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手段加强应收帐款管理,可以相对快速的提供大量应收帐款信息,促进企业工作效率大大提升[4]。此外,运用计算机技术开展应收帐款监督管理,可以为相关管理人员提供大量客户动态化的赊销总额、帐龄以及资信状况综合分析报告资料,保证企业可以在短时间内制定出科学化的收帐措施与政策,随时掌握客户具体资料信息,提升监督管理水平。

三、结语

总而言之,应收帐款管理的目的,就是求得利润最大化。应收帐款是企业的一项资金垫支,占用企业的资金。然而,这种占用又会扩大销售额,给企业带来盈利。因此,只有在应收帐款所带来的销售盈利超过所增加的成本时,才应当实施应收帐款赊销。

参考文献

[1]徐圣洁.煤炭企业应收帐款风险防范对策经验研究――以神华能源为例[J].新经济,2015,(20):91-92.

[2]王轶男.浅析邮政企业应收帐款的管理[J].科技创业家,2013,(12):193-194.

失业现状分析及就业对策篇5

【关键词】企业财务财务危机

一、观点

第一种观点:“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的系统。”这一观点强调了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风险控制功能,风险控制虽然是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但其功能远不止这一项,因而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二种观点:“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以企业财务信息数据为基础,以财务指标体系为中心,通过对财务指标的综合分析、预测,及时反映企业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的变化,并对企业各环节发生或将可能发生的经营风险发出预警信号,为管理当局提供决策依据的监控系统。”这一观点在风险控制的基础上侧重提出了对财务指标进行分析的预警方法。但指标分析只是财务预警分析方法中的一种,而分析方法也只是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一部分,这个系统还应包括组织机制的建立及其它分析方法,因此此种观点也有其局限性。第三种观点:“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就是通过对企业财务数据及相关经营资料的分析,利用及时的财务数据和相应的数据化管理方式,将企业所面临的危险情况预先告知企业经营者和其他利益关系人,并分析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原因和企业财务运营体系隐藏的问题,以提早做好防范措施的财务分析系统。”这个观点比较全面地涵盖了财务预警系统。

二、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作用和功能

(1)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作用:预知财务危机的征兆。当可能危害企业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出现时,财务预警系统能预先发出警告,提醒企业经营者提早做准备或采取对策,以减少财务损失。预防财务危机发生或控制其进一步扩大。当财务危机征兆出现时,有限的财务预警系统不仅能预知并报告,还能及时寻找导致企业财务状况恶化的原因,使经营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以便制定有效措施对症下药,防止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避免严重的财务危机真正发生。避免类似财务危机再次发生。有效的财务预警系统不仅能及时回避现有的财务危机,而且能通过系统详细地记录其发生的原因、解决措施、处理结果,并及时提出改进建议,弥补企业现有财务管理及经营中的缺陷,完善财务预警系统,从而既提供未来类似的前车之鉴,又能从根本上消除隐患。毕竟只要企业吸取教训,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失败依旧是成功之母。

(2)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功能:信息收集功能。财务预警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搜集信息的过程,它通过搜集企业经营相关的产业政策、市场竞争状况、企业本身的各类财务和经营状况信息,据此进行分析比较,开展预警。信息搜集也是一个贯穿于财务预警始终的活动。监测功能。监测即跟踪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将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同企业预定的目标、计划、标准进行对比,对企业营运状况做出预测,找出偏差,进行核算、考核,从中发现产生偏差的原因或存在的问题。预报功能。当危害企业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出现之时,可以提出警告,提醒企业经营者早日寻求对策,避免潜在的风险演变成现实的损失,起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作用。诊断功能。诊断是财务预警体系的重要功能之一,它根据跟踪、监测的结果对比分析,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技术、企业诊断技术队企业经营之优劣做出判断,找出企业运行中的弊端及其症结所在。治疗功能。财务预警系统通过监测、诊断,判断企业存在的弊病,找出症结后,能帮助经营者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制定有限措施,更正企业经营中的偏差或过失,防止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使企业恢复到正常运转的轨道上。健身功能。通过预警分析,企业能系统而详细地记录财务危机发生的缘由、处理经过、平息波动和解除危机的各项措施,以及处理反馈与改进建议。作为未来类似情况的前车之鉴,还可以将企业纠正偏差与过失的一些经验、教训转化成企业管理活动的规范,以免重犯同样或类似的错误,不断增强企业的免疫能力。

三、财务危机预警方法

失业现状分析及就业对策篇6

>>试论失地农民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和解决措施关于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政策建议解决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的对策思考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探讨关于失地农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关于失地农民问题的研究失地农民的补偿问题浅析合川: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等失地农民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农村工业化中“失地农民”问题的解决之道关于如何解决失地农民社保问题的思考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刻不容缓论解决失地农民生存与发展问题的对策失地农民的现状、原因及途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失地农民再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土地补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7.中国土地管理法[DB/oL].http://.cn/chinese/law/647616.htm.

8.徐新方,郭邦春,骆娟.失地农民问题的原因分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6).

9.李爱杰.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路径分析及探讨.潍坊学院学报,2010(10).

10.杜曦.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困境与出路[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25).

11.许文苑,刘新库,张妮.城郊结合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探析[Z].

12.宋兵兵.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探讨[J].科技资讯,2010(24).

失业现状分析及就业对策篇7

关键词:就业风险控制;农民集中居住;问卷调查;长沙

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5-0108-02

引言

近年来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越来越重视,中央先后下发了八个“一号文件”来解决农村问题。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十一五”、“十二五”规划都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同时,城市用地需求与18亿亩耕地保护的矛盾不断深化,要求我们必须节约、集约利用每一分土地。在此背景下,农民集中居住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在大城市周边迅速开展起来。实行农民集中居住一方面可以改善农村居住环境,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同时又可节约大量土地。然而,通过各地的实践和学者的研究,不难发现,实行农民集中居住大都会遇到同样地问题——集中居住后农民的就业问题。集中居住后,农民的就业呈现怎样的状况、如何控制农民就业风险关系到集中居住政策的实施和社会的稳定。

目前国内学者关于农民集中居住的相关研究已有很多。如余建华等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阐述了农村居民对集中居住区建设的意愿[2]。张金明等通过对江都市80户农户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农民集中居住的意愿和影响因素[3]。孟焕民等就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中的规划选址、社区规模、建设标准等十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破解之道提出了看法[4]。杨继瑞等以四川省为例总结了农民集中居住的几种具体模式和推进农民适度集中居住的相关制度安排[5]。王志炜等通过设定时间段假设、运用图形和数据对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总体经济性进行论证,分析大城市周边的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6]。叶祥凤通过调查取得了大量第一手数据,分析了农民集中居住区社会保障的特点和成因,并提出解决对策。孙亚兰等分析了农民集中居住区绿化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7]。叶祥凤、廖功磊以某市a区300户以上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劳动力就业调查为基础,分析其就业结构及成因,并结合实际提出对策建议[8]。纵观国内相关文献可知,目前国内关于农民集中居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民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集中居住区建设中存在问题和对策的概括性分析、农民集中居住的模式研究、农民集中居住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等。关于集中居住后就业问题,目前只有就业结构及其成因的分析或者是从整体上提出存在的就业问题,本文基于长沙市周边某县农民集中居住的970份调查问卷,对农民集中居住后就业状况做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控制农民集中居住后就业风险的政策措施,以期能给相应政策的实施以意见和建议。

一、调查问卷情况及结果分析

1.调查问卷情况。此次调查于2011年7月11—19日针对长沙市周边某县所有乡镇部分农民展开。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70份。问卷对象包括不同的年龄层次、职业、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和居住状态(集中居住和分散居住)。

2.问卷结果分析。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实行农民集中居住后,农民的就业状况怎样?农民就业存在哪些风险?本文基于问卷调查对其进行深入分析。(1)集中居住后农民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如果实行农民集中居住,您认为最突出的困难是”这一项,集中居住的对象选择“再就业困难”的比分散居住的对象选择“再就业困难”的高出了6.8个百分点。在“如果实行农民集中居住,您认为最关键的配套政策是”这一项,集中居住的对象选择“就业培训安置政策”的比分散居住的对象选择“就业培训安置政策”的高出3.3个百分点。说明,集中居住后,农民对就业问题更加重视,就业形式更加严峻。(2)集中居住后农业从业人数多且失业率较高,生活困难。调查数据说明实行农民集中居住后,仍然有27.9%的人从事传统形式的农业生产,这部分人虽然现在没有失业,但是远离田地,农业经营成本必然提高,再加集中居住后,平时的日常开支因为蔬菜等需要购买必然增加,使其生活更加艰辛。有15.1%的人在家中主要承担家务劳动,这部分人中除去部分60岁以上人口都是目前的失业人口,失业率较高。其生活来源依靠家中其他成员提供或者搬迁补偿款,生活无后续保障。集中居住后,由于失业以及相当部分的隐性失业使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有51.1%的农民家庭年收入在3万以下,生活困难甚至难以为继。(3)集中居住后各年龄段就业差异大,“40、50”就业困难。将调查问卷按被调查对象的年龄分为40岁以下和40~60岁两个年龄阶段进行统计,从中可以看出年龄在40岁以下的人群中从事非农职业的占63.6%,从事农业的占17.6%;而40~60岁之间的人群从事非农职业的占53.4%,从事农业的占33.1%,说明各个年龄阶段的就业差异较大。集中居住后依然有相当部分居民从事农业生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很难找到其他稳定的职业。40~60岁人群中有33.1%的从事农业生产,且有高达14.4%的人口处于失业状态,说明“40、50”人群就业困难。(4)集中居住后女性就业更为困难。此次调查,按性别统计“您在家中主要承担”这一项,男性选择“务工”的占34.5%、务农的占32.3%、“家务”的占5.6%、“非农自主经营”的占21.6%、其他的占6%。女性选择“务工”的占19.5%、务农的占21.4%、“家务”的占28.9%、“非农自主经营”的占28.9%、其他的占1.3%。女性中“务工”的比例低于男性15个百分点,“家务”的比例高于男性23.3个百分点,说明集中居住后女性的失业率高,就业更为困难。

失业现状分析及就业对策篇8

一、企业财务风险与预警机制概述

1、企业财务风险

财务是企业的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目前,学术界对于什么是风险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解释风险含义。随着风险理论研究的深入,被普遍接受的风险的定义是指在特定的时期内,人们对对象系统未来行为的决策及客观条件的不确定性而引起的可能后果与预期目标发生多种负偏离的综合,它也可以表述为某种不利事件或损失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函数,即:

R=f(p,C)

式中:R―风险;

p―不利事件或损失发生的概率;

C―该事件或损失发生的后果。

2、企业财务预警机制

财务预警是指对企业财务危机的预测,而财务危机是由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所引发的。因此,全面认识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和准确界定财务危机是进行财务预警系统研究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企业财务预警管理理论作为对现有管理理论的扩展,是一门专门揭示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逆境现象、管理波动、管理失误的本质特征、成因机理和发生规律,研究如何构建企业管理系统的防错、纠错机制及建立避防失误、扭转逆境的管理系统的基本理论。它将企业内的各种逆境现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活动过程来考察,在分析了逆境与危机现象的形成机理与内在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早期预报与预控的原理与方法,建立了用于监测、评价、预报企业逆境现象与危机现象的预警指标体系,并设计了企业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组织管理、决策事务管理、技术管理等的具体预警模式和方法。

二、企业财务风险与预警机制分析

1、财务风险的分析

财务风险存在于整个财务活动中,具有客观性、不确定性、损失性、收益性等特征。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表现在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并且不为人们的意志所改变。我们只能通过某种技术或方法控制、降低财务风险,却不能完全避免、消除财务风险的存在。企业财务活动存在着两种可能结果,即实现预期目标和没有实现预期目标,这就意味着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表现在财务风险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即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期内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财务风险的损失性表现在财务风险会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及获利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使企业蒙受损失。财务风险的收益性表现在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如果处理得当,不仅能有效地避免财务损失的发生,还能取得较高的财务收益。

依据风险分析的一般过程,企业财务风险分析的工作流程是:首先对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因素进行综合辨识,然后在特定分析方法基础上拟定一个基本风险标准,并以此来估计和评价企业的财务风险。在大量的企业财务风险研究成果中,研究人员充分利用各种经济、统计、会计和数学工具,在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结合探讨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各种形式的财务风险分析方法,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财务风险主观分析方法和财务风险客观分析方法,前者主要依赖于企业主观因素,而后者主要依赖于企业客观因素。

2、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分析

(1)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性质。财务预警系统属于微观经济预警范畴,事实上它是一种风险控制机制,它集预测与警示、排警于一身。首先要预测财务危机及可能的风险,然后将其以特别的方式警示利益相关者,并提出具体的建议帮助他们规避风险。

该系统作为经营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子系统,为企业改进经营决策、有效配置资源提供了可靠依据。财务预警系统具有参照性、预测性、预防性和灵敏性四个特性。

财务预警系统可以依据企业财务运行特点和相关规律等,从大量的财务指标中,筛选出能及时准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变化的指标系列,运用财务管理原理和数量分析方法,测算出反映企业财务运行状态的指标和指标体系,使其成为我们判断和认识企业财务运行规律的参照指标和指标体系。企业财务运行各影响因素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关系,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财务运行状态的发展趋势和变化,预测和推导与此密切相关的各因素的发展变化。

尤其是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出现不良征兆时,可以及早寻求对策,以减少财务损失。一旦企业财务预警系统中相关指标贴近安全警戒线,便可以及时寻找导致财务运行恶化的原因,以化解财务危机。由于企业财务体系中各因素之间密切相依,存在互动关系,某一因素的变动,会在另一因素上敏锐地反映出来,从而提供相关预警信息。财务预警系统的上述特性,使其可在企业运行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动态调控,将企业财务中不良因素解决在萌芽之中。

(2)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功能。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可以对企业经营活动中的特定事件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先报警。因此,它可以对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在合适的时点上报警,使决策者提前作出相应的对策。建立切实可行、高效运行的财务预警系统,是企业良性发展的需要。一个完整的财务预警系统应包括预警机制的建立、指标体系的构成、预警方法的使用和防警排警的措施等四个方面内容。

财务风险预警可以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特定事件进行预测,根据各种财务指标的实际状况与企业制定的标准进行比照,如果发现企业的实际财务指标与预定标准不一致,就会发出警报,使管理者针对这些偏差作出决策。管理者还可以根据对企业经营中的预警结果,发现财务指标的偏差所在,并通过分析找到影响这些指标的根本原因,有的放矢地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处理。先找到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的根本因素,再提出改进企业经营管理的正确方案和措施。通过财务风险预警分析,企业就能够系统而敏锐地发现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通过改进企业经营管理有效地避免和防范财务危机的发生,并在以后的经营中防止类似不利影响因素的再度发生,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持续进行。

三、企业财务预警的方法

企业财务预警的方法可分为黑色预警方法、红色预警方法、黄色预警方法、绿色预警方法和白色预警方法,每种方法中都包含了一套基本完整的预警程序。

黑色预警方法:依靠考察某一有代表性指标的时间序列变化规律,即循环波动特性来进行预警。黄色预警方法:是一种由因到果的分析。利用反映警情的一些指标的指数来进行预警,需要对指标进行综合,经常用到合成指数和扩散指数两种形式,把一系列反映警情的指标与警情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统计处理,然后根据计算得到的分数预测警情程度,在统计预警方式的基础上对预警进行进一步分析。红色预警方法:其特点是重视定性分析。红色预警方法经常用于一些复杂的预警。主要内容是对影响警情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然后进行不同时期的对比研究,最后结合预测者的直觉、经验及其它有关专家学者的估计进行预警。绿色预警方法:同黑色预警方法相似。白色预警方法:在基本掌握原因条件下用计量技术进行预测。

四、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运作

1、预警系统的目的性

预测与警示只是手段,排警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才是目的。企业财务预警系统若要有效运作,就必须要有正确、实时且合乎企业需要的各种管理资讯系统,提供实时而完整的经营结果数据,供经营者及各部门负责人以实际经营状况数据体系,来与财务指标数据相比较。经营者应早日依数据所代表的经营内涵作进一步分析判断,找出问题,用最恰当的办法将之解决,及时防止财务恶化。当有超出或低于指标数据的情形发生时,就表示企业财务状况将有不健全的症状出现。

2、几个预警系统的制定方案

(1)在财务危机分析清楚后,要立即制定相应的预控、转化措施,尽可能减少财务危机带来的损失。为此我们可以设立企业预警部实行预警管理,将财务预警组织作为企业预警部的一个分支。将财务预警的职能和其他方面预警的职能全部交给一个单独的预警部来执行,有利于对企业经营状况的总体把握。

(2)在财务部门中设立财务预警分析员的工作岗位。这种模式对财务预警分析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有了专门的分析员,财务预警工作可由财务部门直接开展,因而可以获得更全面、更可靠的财务信息作为预警分析的依据。

(3)由企业的某些除财务部以外的职能部门(如审计部门,安全部门)承担财务预警工作。这种模式有利于将财务预警与企业的内部审计或安全管理结合起来,并能保证预警工作的独立性和结论的客观性、公正性。

(4)财务预警系统要在实践工作中实现理论上的功能,需要建立起计算机信息系统。由于计算机的自动性,它还可以为企业财务预警管理提供“标杆”的作用。

(5)企业可以在面临不正常的经营波动和财务危机的状态下设置临时性的机构,如财务危机处理小组、财务预警咨询小组、领导小组等,其成员由临时从主要职能部门中抽调的负责人或有能力的人组成,因为这些管理人员对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原因及过程非常了解。

3、达到的预警效果

良好的财务预警分析系统,能够有效预知企业可能发生的财务危机,预先防范财务危机的发生。可以在对大量资料系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抓住每一个相关的经营波动或财务危机征兆。这个信息系统还应能提供及时完整的经营资料和数据,使经营者及各部门负责人能以实际经营状况的数据体系,与财务指标数据相比较。还要配备专门的人员实施信息收集、处理、贮存及反馈的职能,并为预警系统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失业现状分析及就业对策篇9

要想了解宏观经济,就需要知道哪些指标是可以衡量宏观经济的。首先是国内生产总值,这个指标被全球很多国家所采用,主要是由于他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的国力。在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需要核算消费总数、个人投资额度、政府的支出额以及国家的净出口额四个方面,并将这四个方面相加,得出的结果,其结果如果为正数,表示目前国家的经济状况是处于发展的,这个方面包括人们的收入、消费能力都在增加,如果为负数,表示目前的经济状况不太理想,由此国家需要采用相关政策来加强重视。其次消费物价指数,通过这个指数可以了解到一个国家各个不同地区的价格情况,物价水平的高低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购买能力的大小又影响了商品的生产商、经销商以及投资者的利益,因此国家需要了解这一指标的数据,为制足相关政策提供一足的参考价值。最后是失业率,失业率与物价和经济发展状况是存在一足关联的,如果一个国家的失业率较高,意味着通货膨胀率低,从而说明了物价水平低,反之,如果失业率高,则表示经济不景气。

二、宏观经济的主要分析方法

(1)通过数据收集并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一般而言是收集衡量指标的数据,在收集和统计完数据后可以采取三种方式进行分析,一是以物价水平的变化为依据,进行前后数据结果的年度、季度和月度对比;二是通过经济增长速度快慢来进行年度、季度以及月度的分析;三是各个因素的权重进行对比,看哪个因子能占据影响数据结果的重要比例,从而研究数据结果的结构变化。

(2)通过经济预测的方式进行分析。经济预测一般是在理论基础上,依靠众多专家的讨论和调查进行预测;通过数据收集进行先后时间对比分析,并剔除其中的客观因素,从而能减少一足的误差;另外就是采取建立模型的方式进行预测,这种方式进行预测的结果较为客观和准确。

三、宏观经济的主要宏观政策分析

国家根据宏观经济的主要衡量指标,收集相关数据后进行数据分析,最后根据结果来制足改善经济现状的政策,其主要是依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调节国家的需求和供给。国家的财政政策是通过增加或是减少购买和支出能力,调整个人、企业或个体等方面的纳税比例来制足财政政策,调整政策状况。比如当经济不景气时,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支付,政府就要出面购买,反之,在经济发展比较快速的时候,政府就要减少购买力度。对于支付能力同样是在经济不景气时,通过对丧失劳动能力或是退伍军人发放补助,或是对特足的农产品给予一足的补助,来增加政府的支出,反之,减少补助比例或是延长补助时间。货币政策是为了实现国家既足的宏观经济目标服务的,通过调节利率、发行货币的总量等措施来进行控制和调节市场经济,比如出现通货膨胀现象时,可以采用制足货币的发行量来调节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当需求不足时就可以增加货币的发行量来平衡经济。由于货币政策中含有更改利率的部分,因此也能通过利率来保证物价的稳足。此外还能吸引人们合理地将多余的资金用来投资或是储蓄,从而使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

四、结语

失业现状分析及就业对策篇10

(上海农工商房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200000)

摘 要:各种财务风险的存在可能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阻碍企业价值创造、使企业遭受损失,甚至破产倒闭。有效的财务预警能及时监测企业的财务风险,在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前,管理层就能清醒地意识到可能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并争取足够的时间来分析、规避、转移或者降低风险,使企业免于危机。因此如何高效地发挥财务预警的功能,对企业财务风险实时监测,及时预告、分析和揭示财务危机,建立一套高效率的、敏感度高的、可操作性强的财务预警管理系统是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的迫切需要,也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任务。本文分析了财务预警的意义和功能,针对当前财务预警管理的现状及缺陷,提出了完善企业财务预警管理的建议和举措。

关键词:财务预警现状管理建议和举措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0-0184-02

收稿日期:2015-03-20

作者简介:董琳(1977-)女,上海人,中级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引言

财务风险是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难以预料和无法控制的因素,财务状况产生不确定性,导致企业在一定范围和时间所取得的财务成果和预期的经营目标偏差,从而形成使企业蒙受重大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财务预警就是利用数据化管理方法,借助对企业财务数据以及非财务资料的分析,及时发现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隐藏的问题,揭示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危机,并预先通知企业的管理层或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而分析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原因以及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所隐藏的问题,以便提前进行防范,尽早的采取对策和措施,预防危机发生,使风险降低到最小化的一种财务分析的系统。加强企业财务预警管理对于帮助企业管理层科学决策、加强企业的风险防控、降低企业损失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财务预警理论及其意义

(一)财务预警理论

所谓企业财务预警,即财务失败预警,是指借助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会计资料,利用财会、统计、金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理论,采用比率分析、比较分析、因素分析及多种分析方法,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财务活动等进行分析预测,以发现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潜在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并在危机发生之前向企业经营者发出警告,督促企业管理者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潜在的风险演变成损失,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而且,作为企业经营预警系统的重要子系统,也可为企业纠正经营方向、改进经营决策和有效配置资源提供可靠依据。

(二)财务预警的意义

进行财务预警分析,建立企业财务预警模型已成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有效地财务预警可以当可能危害企业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出现时,预先发出警告,提醒企业经营者早做准备或者采取对策以减少财务损失;有效地财务预警也可以在财务危机征兆出现时,预告并及时寻找导致企业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的原因,使经营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制定有效措施,阻止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避免严重的财务危机真正爆发;有效的财务预警系统还可以及时回避现存的财务危机,通过系统详细地记录其发生缘由、解决措施、处理结果,并及时提出改进建议,弥补企业现有财务管理及经营中的漏洞或缺陷,完善财务失败预警系统,从而既提供未来类似情况的前车之鉴,更能从根本上消除隐患。总之,建立财务预警系统、强化财务管理、避免财务失败和破产,对企业具有重要意义。

二、企业财务预警管理现状

目前企业财务预警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相对滞后,存在很多尚待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影响了财务预警的效果,因此对于财务预警管理的研究是很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风险管理的水平与经济的发展进程不相匹配

风险管理的基础薄弱,跟不上变化多端的经济环境的要求。大多数企业缺乏风险管理体系,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人员不专业、管理基础不完。另外,风险管理缺乏对市场和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和应变能力,反映滞后,财务预警管理完全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不能发挥较好的预测作用。

(二)财务预警意识淡薄

部分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企业管理层缺乏风险管理的知识和敏锐的判断力,忽视甚至阻挠财务预警管理建设,只顾眼前利益,不能彻底理解财务预警的内涵和意义,对产生的财务风险丧失应有的控制力。由于对财务风险的预警意识的薄弱,绝大部分企业未建立与其发展相适应的财务预警管理体系,更无从谈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

(三)财务预警方法、标准、指标不适应发展,决策缺乏科学性

多数的财务预警管理只是照搬国外的预警理论,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机械地将财务数据代入现有的预警模型,根据结果简单地得出结论,忽略了经济环境、准则变化的影响,这样检测出的预警结果的准确性还是有待考证的。而采用的标准也相对单一,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所有的问题,没有区别行业、区别企业灵活选取相适应的指标。但是实际上,行业特征、企业特点不同,财务危机的影响因素也不会相同,同样的指标所揭示的信息也不会相同,预警效果的差异就会很大。另外,在指标的选取上仅仅靠定量化的财务指标,忽视非财务指标和现金流量指标,无法全面、综合的揭示企业暗藏的风险。依据这样的预警信息所作出的决策缺乏了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反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四)财务预警灵敏性差、时效性差且缺乏动态监测。

财务预警的指标多数依赖财务报表数据,而这些财务数据往往不能实时敏感的反应财务状况的危险程度,也没有对应风险进行分析。也就是说预警信息就反映了一个结果,对风险产生的过程和原因,没有充分、深刻的研究,即使诊断出企业的隐患,也不利于及时提出应对的防范措施。并且,财务报表数据通常在当期结束才会公布,很多企业更是采用年报的数据进行分析,时间上非常滞后,就预警而言早已失去了时效性,根本没有发挥预报风险的功效。再有,仅在一个时点做预警分析,这只是一种静态分析,而要真正发挥有效的警示作用,应该进行动态分析,即长期、动态地进行监测。

三、加强财务预警管理的建议和举措

准确的财务预警能指导财务决策,使之更加科学化,能让企业按期收回投资,获得预期甚至更大的收益。对现阶段财务预警管理存在很多不足的情况,以知识和理论为依托,结合行业特征和企业特点,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建立相符合的财务预警管理系统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一)建立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财务预警管理体系

借鉴国外成熟的财务预警理论,结合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特点,加强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财务预警管理管理体系。企业也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构建、发展相匹配的财务预警管理系统,合理设置部门,配备专业人才。

(二)强化财务预警意识,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

强化财务预警意识,建立具备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财务团队,是财务预警管理有效运行的前提。在企业内部,应全面强化预警观念,使预警管理意识根深蒂固,提高防范意识。特别是企业的管理层和财务人员更要有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警惕,对发现的问题充分重视、分析原因、合理建议,并将财务预警与风险责任相结合,设立考核评估机制,奖惩分明。同时,形成各部门的联动,将财务预警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部流程和环节。

(三)设立恰当的财务预警指标,建立有效的财务预警模型

结合企业实际、行业状况、外部环境等,采用科学的方法,建立顺应企业要求的切实有效的预警模型,并在实际运行中定期对其有效性和精确性进行评价,检验系统的理论基础,不断进行修正和更新,使其适应经济环境发展变化的要求,保持高度的有效性。恰当的选取财务定量指标,把体现企业债务风险、投资风险、运营质量及现金流风险、盈利能力、发展潜力的指标植入财务软件系统,进行实时计算、实时分析、实时监测。注重引入现金流量指标,密切关注企业的资金流问题。同时,引入非财务指标,如企业战略、营销策略、信用等定性指标。定量分析往往灵活性比较差,而定性分析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调整,也无需完整的数据资料,凭借的是丰富的经验和非财务因素,有时反而比较可靠和有效。总之,定量与定性结合分析,完整的反应公司的各个维度,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判断。

(四)加强财务预警系统动态监测,强化系统运维

在日常工作中,应提高财务与预警系统的动态功能,加强系统运维。注重对过程和原因的监测和分析,动静结合,及时更新数据,调整指标和临界值,修正预警系统,确保预警系统不断的健全和完善,提高预警准确性。同时,建立健全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控制度,确保财务预警系统运行的环境结构合理、程序恰当、职责分明。

结束语

构建一套完整有效的企业财务预警管理体系,从财务业绩、成长能力、企业战略等多个维度,实时监测,让财务预警真正的成为企业运行的“雷达”,发挥有效的作用,最终提高企业经营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魏新源,企业财务预警及管理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3年12期.

[2]黄苏华,浅议企业财务预警管理系统的构建[J],《现代商业》,2013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