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藏品管理流程十篇藏品管理流程十篇

藏品管理流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6:57

藏品管理流程篇1

关键词:博物馆藏品数字化信息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3)10-0084-02

我国博物馆早在20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探索,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国内大多数博物馆的数字化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作为博物馆发展基础的藏品管理工作,仍然遵循着旧的管理方法,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博物馆的数字化发展,因此,建立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对于提高博物馆自身的藏品管理工作水平以及促进博物馆的现代化发展,都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

1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背景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始建于1960年,藏品资源丰富,馆藏标本6万余件,是目前中国西部最大、也是全国高校最大的地学类自然博物馆,作为向观众传播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机构,一直致力于为本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服务,同时兼顾社会科普教育工作,先后囊括了从中央到省市各级的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等称号。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最早于1999年开始了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探索工作,建立了校内博物馆网站主页,并于2001年2月开始正式向公众开放;2001年12月,博物馆被教育部选入“现代远程教育网上公共资源建设--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项目,负责该项目中的“成都理工大学恐龙数字博物馆”建设,2002年10月,建成了基于网络的成都理工大学恐龙数字博物馆,实现了馆藏主要恐龙展品以及部分古生物、岩石、矿物、宝玉石等的资源共享;2003年,博物馆着手进行藏品的数字化工作,但是当时仅以eXCeL为平成了部分馆藏品的资料信息录入,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博物馆藏品的数字化工作暂时中断;2009年12月,成都理工大学新博物馆的主体建设竣工,这为开展博物馆藏品的数字化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博物馆藏品的数字化建设被正式提上了工作日程。

2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

2.1前期准备工作

新博物馆库房的硬件设施水平的提升,为开展博物馆藏品数字化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010年3月,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的藏品信息化工作正式启动。尽管博物馆之前已经进行过藏品数字化的探索工作,由于各种原因,原有的部分资料已不能使用,藏品数字化建设工作相当于重头再来。经过前期准备、资料收集、信息整理等工作后,首先进行了原有库房标本的搬迁工作,分批次将馆藏标本搬至新馆库房,为开展藏品信息化工作收集藏品信息的基础资料提供了合适的工作场所。同时,购置了开展馆藏标本数字化所需的服务器、电脑、照相机等办公设备,制定了藏品清理的工作规范及操作流程,博物馆工作人员自行编程设计了用于藏品基础资料录入的数据平台,这为博物馆藏品数字化工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技术支持。

2.2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

博物馆藏品信息化工作启动之后,负责的工作人员通过网络以及实地调研,收集了国内其他博物馆开展信息化工作的情况,并参照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性描述标准》和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著录规范(文物博发[2001]81号),结合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的实际情况与需求,编制了相应的代码文件,编写了博物馆藏品资源共性描述特征,采取层级分类法将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分为指标群、指标集和指标项三个层级,制定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的各项信息指标,建立藏品信息的各种信息表,规范博物馆已有的藏品数字信息,并导入到相应的信息表中,初步完成了成都理工大学藏品数据库的原始构建。在此基础上,依据博物馆标本清理工作的具体情况,建立了成都理工大学标本清理工作的信息平台,藏品管理人员管理平台、博物馆藏品管理平台、博物馆藏品查询统计模块、数据库日志管理模块、藏品管理标识符变动通知模块等工作,形成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的雏形。

2.2.1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组成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主要由藏品基本信息、藏品管理信息、藏品文档与声像资料信息和藏品关联信息等四大指标群组成,每个指标群又分别由相关的指标集和指标项组成。

(1)藏品基本信息指标群。理工大学博物馆属于自然类博物馆,根据博物馆藏品的实际情况,藏品基本信息指标群主要包含有藏品编号、名称、类别、地域、年代、成分、形态、颜色、光泽、等级、藏品的计量、质量等基本信息指标集,根据藏品类别不同,各指标集下面又有具体指标项,各个藏品指标项均制定了相应的代码表或划分标准,比如藏品编号指标集又分为馆藏总号、固定资产编号、分号识别码、藏品分类编号等指标项;藏品名称指标集分为中文名称、外文名称(英文、拉丁文、俄文等)指标项;由于某些形状不规则的藏品,测量位置不同导致计量的差异,因此都有相应的规范等用以指导。

(2)藏品管理信息指标群。主要包括了藏品搜集、入馆、鉴定、定级、存放现状、出库、回库、藏品保护、藏品事故、注销和统计等与藏品管理工作相关的各个信息指标集。例如,藏品搜集指标集就包含了藏品来源方式(收购、征集、采集、捐赠、发掘、制作、拨交、移交、交换、旧藏等)、来源单位或者个人、藏品来源编号、藏品搜集时间、搜集经手人、搜集经过、流传经历等详细指标项;藏品入馆指标集主要包括了藏品入馆时间、入库登记单编号、入藏时间、典藏位置等;对于藏品出库则有出库申请单号、出库时间、出库原因、藏品出库单登记号、提取单位或部门、提取人、实物保管员、出库验交记录等。这些信息指标的完善,非常有利于藏品的出入库、藏品的利用与保护、注销与统计等管理工作,极大地提高了藏品管理水平。

(3)藏品文档与声像资料信息指标群。该指标群主要包含了藏品管理文档、研究论著、声像资料等指标集,例如研究论著就涵括了研究著作名称、类型、研究论著情况、研究论著详细内容。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资源丰富,且世界级、国宝级精品、珍品众多,每件藏品背后都有着它的故事,镇馆之宝“合川马门溪龙”是一件世界级的珍宝,关于它的研究文献及论著资料、新闻报道、声像资料都非常珍贵,将其纳入藏品信息库之后对于藏品信息管理十分重要。

(4)藏品关联信息指标群。藏品关联是指一群藏品组成一个特定的展览。比如说矿物晶系系列标本,矿物标准硬度标本,四大宝石,中国四大名玉,峨眉山二叠纪剖面标本,攀枝花矿床标本,四川晚侏罗纪恐龙动物群标本、云南澄江动物群标本等。该指标群包含了强调藏品的关联性,有利于藏品的系统研究与管理。

2.2.2博物馆藏品信息化管理工作流程

藏品是博物馆发展壮大的物质基础,藏品管理工作是博物馆的基础和核心工作,如何在科学保护和科学管理的前提下,有效地发挥藏品的作用,发挥藏品的研究、展示、教育功能,实现其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现代藏品管理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加强藏品信息化管理工作就尤为重要,需要用严格的管理制度及流程来规范藏品的信息化管理工作。

根据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藏品信息化管理的工作流程(见图1)。例如,进行藏品实物管理时,藏品管理工作的主管领导是馆长、主管副馆长和典藏室主任,系统根据成员管理表规定的权限和ip地址,检查其是否拥有相应的请求权力;对于藏品管理的标识符正常状态是被锁定的,当主管领导审核通过才能打开锁定的标识符,藏品才能进入管理阶段,管理流程是:主管审核----》实物确认----》修改藏品管理标识符----》打印单据----》文档签字备份,包括有当事人、实物管理、典藏主任和馆长或主管副馆长签字----》管理流程结束。对于数据库管理,系统根据成员管理表规定的权限和ip地址,检查其是否拥有藏品数据库的修改和整个数据库的备份等管理工作的权力。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信息化管理工作流程的制定总体遵循以下原则:首先,由下至上的二级领导审核制度,第一级为典藏研究室责任人,第二级为馆长或主管典藏副馆长;其次,上级下级审核制度,典藏研究室责任人典藏管理员审核,馆长或主管副馆长典藏主任的审核;第三,藏品基本信息稳定性,除管理流程的标识符,其基本信息是不能更改,如果发生更改,都要履行相应的管理流程,如报损、出入库、藏品注销等等。

博物馆藏品日常管理主要涉及新增藏品入库、藏品归还入库、藏品出库、藏品鉴定、藏品保护、藏品报损、藏品注销、藏品统计等,因此,博物馆均制定了相应的工作流程(见图2),极大地提高了藏品的管理水平。

3结语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已经初步建成,并已完成了馆藏1.9万余件标本的信息化工作,由于经费短缺以及时间紧张,藏品信息系统还有部分功能尚需继续完善与改进,同时,博物馆庞大的藏品资源还需要继续进行数字化工作,并进一步细化与补充已初步进行信息化管理的藏品。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随着数字化工作的继续推进,博物馆藏品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将逐步走上正轨,藏品的管理水平也将不断提高,更好地服务于博物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华英.近现代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探讨[J].科学时代,2012(1).

[2]朱恪勤.藏品信息管理系统在苏州博物馆的建立[C].全国首届数字(虚拟)科技馆技术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

藏品管理流程篇2

关键词: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模式;第三方冷链物流

我国冷链物流发展时间比较短,无论是技术上还是资本投入上都略显不足,尤其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物流中心地位的凸显,使得冷链物流在整个大物流体系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对于冷链物流体系而言,虽然只是物流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它能有效地连接城乡的消费与生产,能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人民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非常重视冷链体系的建设。我国是农业大国,农副产品及食品的生产和消费量举足轻重,所以大力发展冷链物流意义重大。

所谓冷链物流,泛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冷链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冷链物流过程。由于生鲜食品易腐易变质的特性,产品必须在流通的全过程中持续保持适宜的温度,并迅速周转,因此冷链物流必须使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等所有环节紧密衔接,并配以合适的设备、统一的管理,方能确保生鲜产品的质量。

一、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流程

按照一般冷链物流服务产品的生产过程,可将冷链物流的整个生产过程分解成以下几项活动:原材料获取、冷却、冷藏加工、冷藏运输、冷藏销售和消费,具体如下:

原材料基地、捕捞、种植、进口(采购、物流信息)初加工、屠宰、分割(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成品、深加工(流通加工、储存、运输、物流信息)配送中心(配送、物流信息)批发商、零售商(销售、物流信息)最终消费者

这种简单的流程设置能够非常简洁地表现出冷链物流过程的基本步骤,为冷链物流的流程分析提供了依据。从各个活动流程来看,冷链物流的过程比传统制造业物流的流程要复杂很多,而且每一个流程都还可以继续细分。我们从供应链层面上,按照物流七大要素原则对冷链的各个环节进行分解,并以此为基础讨论存在的问题,希望依托这个流程的分析找到关键问题所在,并提出应对措施。

二、我国冷链物流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约90%肉类、80%水产品及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基本上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环境下运销,仅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损失率就达25%~30%,每年有总值约92.5亿美元的农产品在运输中损失,腐烂损耗的果蔬可满足近2亿人口的基本营养需求,损耗量居世界首位,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由此可见,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亟待发展与完善。现今我国冷链物流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1.流通加工方面的问题

农产品冷加工的预处理过程良莠不齐。据估计单单食品加工方面,目前全国每年生鲜食品冷加工(慢冻、速冻、冷藏和冷保鲜)量就达到800~1100万吨,占生鲜食品总产量的2%左右。其中冷冻、冷藏食品年生产量约350万吨,年增长率达25%。但在冷加工品种、数量、质量、包装及管理等方面尚存在一些隐患。其一,宏观管理失控致使行业管理混乱,产品质量低下,相关生产、运输、销售等的标准和法规的制定相对滞后。其二,产品质量无章可循,品种单调,重复现象严重。其三,销售条件欠缺。

2.储存方面的问题

有资料表明,目前全国冷库的实际利用率尚不足40%。在冷库建设中还存在一些误区,重视肉类低温冻结冷库的建设,忽视果蔬高温保鲜冷库的建设;重视城市经营性冷库建设,忽视产地加工生产性冷库的建设;重视大中型冷库发展及管理,忽视批发销售小冷库的发展及管理。

3.运输方面的问题

冷藏运输工具的发展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冷藏运输工具比较单一且发展不平衡,冷藏运输能力明显不足。据统计,目前全国每年需调运的易腐货物约4000万吨,由铁路调运的易腐货物量约1000万吨,而用冷藏列车运输的货物只占铁路调运易腐货物总量的25%,这些冷藏列车仅占全国总运营车辆的2%。公路调运易腐货物的规模、数量有限,具备冷藏保温功能的汽车总保有量仅近20000辆(其中冷藏汽车约占15%)。而全国水路运输易腐货物量更是不足,约占每年总需调运量的1%,即40万吨左右,其中全国各型冷藏运输船仅200艘,总容量仅为10万吨。冷藏运输设备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比地面冷藏设施差,作为农产品冷藏运输先导环节的专用冷却站的建设尚处空白。在各种运输方式上,冷藏运输能力也很不协调,各种冷藏运输工具的发展方向、重点以及步骤等缺乏统筹规划,宏观指导和微观支持的机制还没有建立。冷藏农产品运输过程中浪费严重,物流成本占农产品成本比重过大。

4.销售存在的问题

我国冷藏农产品的销售过于集中在超市和大卖场,生产厂商把许多精力和资源投入到了超市和卖场里,导致冷藏农产品在这些超市和卖场里出现了供大于求、流通费用不断增加的局面,但小城镇和农村市场的冷藏设备配置发展却较缓慢,且国产冷柜质量参差不齐,性能不稳定,造成冷链中断;而进口冷柜价格昂贵,令商家望而却步。此外,农产品冷藏柜设备运行服务维护队伍尚未走向专业代、独立化。

5.农产品冷链中的信息化程度较低

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冷链中的信息化建设比较落后,信息设备的配备不够齐全,没有形成健全的信息网络。缺乏准确的信息,往往造成冷链农产品流通的盲目性。我国农产品市场上几乎没有一个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系统,只有提供少部分功能的类似于财务管理软件或者库存管理的软件;在企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的信息化程度差距较大。很多企业还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影响,更不用说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自己企业服务。由于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所以本应形成多边共赢的企业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了解,阻碍了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6.我国完整独立的物流冷链体系尚未形成

从整体物流冷链体系看,我国的物流冷链还未形成体系,无论是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消费内需来看,还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差距都十分明显,而冷链发展的滞后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农产品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还未建立起一套能监控保障农产品生产、包装、储存、运输和销售(即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状况的完整体系,缺乏相关的温度立法,再加上食品卫生法规执行不力等原因,致使农产品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的质量状况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和保障。我国农产品物流供应链被套以“昂贵、易耗食品、无利可图、容易造成食物中毒”的印象,这就给我国农产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造成了不利影响,也使我国消费者对农产品行业缺乏信心和忠诚度。

三、应对措施

1.加强硬件建设

冷链物流系统的硬件规划内容包括厂房规划、储藏设备规划和运输设备规划等。因此,要加大科技开发和投入力度,提出冷藏链硬件发展规划,推进冷藏链设备的完善和提高,在冷冻冷藏方式和技术上要不断革新,加快先进技术引进的步伐,尽快普及应用各种冷藏保鲜新技术。国外冷冻藏物流之所以迅速发展,冷藏运输装备的发展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2.缩短运达期限

随着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发展和冷链运输市场的扩大,冷链运输所需的各式冷藏运输工具逐步增加,欠缺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但是在各个环节的衔接上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这造成了运输中的瓶颈问题,因此需要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并保证各个节点衔接的流畅。冷藏多式联运应积极发展铁路、公路、水路的联合运输网,形成多式联运体系。同时加大对装卸冷藏运输车辆的考核力度,严格冷藏运输车辆的时间考核标准,缩短冷藏运输的运达期限。

3.加强冷链信息建设

加强农产品冷链的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将为冷链有关方面提供准确的市场动态和信息沟通。

(1)售后服务方面的信息沟通,可以为农产品安全核查提供可溯源性的信息支持,并对问题农产品追查到底。

(2)运输方面的信息沟通,可通过引进的先进信息技术,如poS技术、eDi技术和GpS技术等,实现供应链信息一体化。建立有统一标准数据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交换系统,对各种冷藏车的运输进行全面的实时动态监控,简化冷藏车运输的计划、审批手续和空车调配环节,做到上下游企业信息共享。

(3)采购和库存方面的信息沟通,通过计算机系统可对产品与其储架的货位进行实时监控,及时提货和补货,同时可及时了解到产品的保质期、库龄等信息,从而提高冷链物流的作业效率与管理水平。

四、“一体化冷链联盟体系”的建立是完善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必由之路

冷链物流市场是由消费者、企业和政府共同参与和作用的领域。但冷链物流市场又不同于其它的商业领域,冷链物流管理得好坏并不能直接和快速地反映到商品的质量上,具有隐秘性和滞后性。所以,在这种环境下,政府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来限制和监督企业,政府也可以代表行业协会来促进行业内相互监督机制的建立。冷链物流作为物流业务中基础设施、技术含量和操作要求都很高的高端物流,投资成本高,回收期较长。

因此,笔者建议,要建立完整独立的冷链物流体系,首先要建设一个规范的市场,用道德和法律的手段保证冷链物流市场的良性竞争与发展,同时要加强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整体规划与协调。通过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的通力合作,建成一个既符合国内需求又符合国际标准的,由客户、运营商和投资者组成建立的一体化冷链物流联盟体系。

政府在其中可以进行资金扶持,对大城市的冷链物流市场进行整合,建立共同的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实现冷链物流业的共同配送,并由此以点带面,逐步推广至全国,从而推动我国整个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同时,要求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从供应链的产地收购、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直到终端消费的各个环节都处于适当的低温环境之中,配套发展储藏、运输、销售不中断的“冷链化”物流,以向社会开放、市场化经营为指导原则,加速冷库的技术改造、经营管理和全方位服务工作,提高冷库利用率和社会服务面,大力倡导冷藏集装箱运输和按规定温度展示销售产品的新形式。通过规范化、专业化运作,可有效提高物流运作效率、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实现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冯志哲.食品冷藏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藏品管理流程篇3

【关键词】:医药物流冷链物流问题对策

医药冷链物流,是指冷藏冷冻类、易腐类医药产品在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配送、销售等过程,一直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特定的温度范围,以保证医药品质量,同时降低储运损耗,控制时间,节约成本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以冷冻工业学和医药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伴随物流运输行业的发展而兴起的。冷藏药品的储运比较特殊,对温度、湿度、见光度等具有特定要求。疫苗类制品、注射针剂、酊剂、口服药品、外用药品、血液制品等需要低温条件下储运的药品的流通都属于医药冷链物流的范畴。

一、我国医药冷链物流现状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对医药产品的物流要求也逐步提高,尤其是需要低温贮藏的医药冷藏品发展很快,带动了医药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

数据显示,医药冷藏品的销售金额占我国医药流通企业的总销售额中的3%-8%,虽然比重不大,但却有逐步上升的趋势。

二、我国目前医药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行业或国家标准

目前医药品冷链物流的冷库、冷藏车的制冷效率、能耗没有国家标准,导致我国医药品冷链物流低效率,高成本的运作。冷藏车尺寸、托盘尺寸、冷库尺寸缺乏明确的标准,往往影响装卸搬运效率;冷藏药品储运的不规范,有些没有纳入到正规的医药流通管理范围,往往带来了恶果。

(二)医药品冷链物流基础硬件设施落后

我国目前冷藏运力不足。铁路方面,冷藏车仅占总量的2%左右,且大多是陈旧的机械式速冻车皮。公路方面,现代化的冷藏卡车严重不足,我国冷藏保温汽车的占有率极低,仅为货运汽车比例的0.3%,而发达国家中,美国为1%、英国为2.6%。

(三)市场化程度低

第三方医药品冷链物流发展滞后我国医药品的冷链物流配送业务多由供应商和自己完成,市场规模不大,区域性特征较强。医药品冷链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涉及少,缺乏专业化和规模化;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缺乏准确性和及时性,难以形成高效率的冷链物流配送,冷链物流的成本和商品损耗亦高。

(四)医药品冷链物流信息技术落后

由于目前缺乏我国医药品冷链中冷藏专业技术,致使冷链成本居高不下。许多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冷链信息系统,无法实时监控温度,传递信息,实现信息共享。

(五)完整独立的冷链物流体系尚未成形

缺乏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整合,我国大型商业公司几乎都有冷链物流部,有的还成立了专业化公司,但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整体规模不大,比较分散。

三、发展我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针对我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一)完善冷藏药品冷链物流体系

打造一体化服务平台,我国的冷藏药品冷链物流尚未形成体系,因此需要从冷链市场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整合这个关键问题入手建立一个能满足患者、制药企业、药品流通企业一体化的冷链物流模式,建立冷藏药品冷链物流一体化服务平台,整个社会冷藏药品冷链物流业应该联合起来,统一建立药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实现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共同配送,以提高冷链物流作业的效率,降低企业营运成本。

(二)整合资源,大力发展第三方冷藏药品冷链物流

从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市场的需求导向以及企业长期发展来看,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是未来参与冷链物流市场竞争的主体。冷藏药品对物流配送的要求较高,从单个企业来讲要实现多方位、门到门的配送服务是不现实和不经济的,同时企业的产品想要辐射全国,就必须借助于提供完整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使冷冻冷藏产品配送服务更大限度地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解决企业冷冻冷藏物流的发展瓶颈。

(三)制定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国家或行业标准

冷链物流是一个对资金、管理和技术都要求很高的产业,一个国家的冷藏药品冷链保障体系的建设,需要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通力合作。针对冷藏药品冷链物流行业标准严重缺失的现状,我国应尽快制定与国际标准衔接的冷藏药品冷链物流标准,实现从生产到使用的全程监控体系,并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严密监测疫苗等冷藏药品在冷链各环节中的运行状况。

(四)采用先进的冷链物流设备和技术

若想迅速提高我国的冷藏药品冷链物流水平,首先应大规模地改造和更新现有的冷链运输和仓储设备,发展适应小批量、多品种的小编组机冷车,满足市场对多品种、小批量货源运送的需要,同时积极发展机械冷板冷藏车和冷藏集装箱。在冷藏药品冷链物流技术方面,要加大科技开发和投入,在冷冻冷藏方式和技术上要不断进行革新,加快先进技术引进的步伐,“导航星测时与测距全球定位系统+温度监控冷链管理系统”,通过先进的技术,对疫苗、血液制品等的品质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

(五)制定专业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政策

冷藏药品冷链物流是一个跨行业、多部门有机结合的整体,必须协调好从生产、贮藏、运输到销售各个冷藏作业管理。当前,国内冷藏药品冷链物流业尚乏具有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的员工甚至管理人员,要维持行业的正常发展,适应国际冷链物流市场竞争的需要,必须重视培养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藏品管理流程篇4

关键词:冷藏药品;冷链管理;安全

药品就是指应用于疾病的预防、治疗和诊断,同时有目的的去对人体自身的机能进行调整的物质,只要有化学原料药和与之相关的制剂,抗生素、中药材等等,药品具有所有商品的属性,其质量对人体的健康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所以药品的安全和质量问题也就成了人们十分关注的一个要点,特别是冷藏药品,其对环境的要求更加的精细和严格,所以我们一定要对这一问题予以高度的重视。

1、冷链管理的定义

冷链管理退工厂就是指药品流通的整个环节,从生产厂家初上,经过铁路或者是空运的方式到达上也公司,之后再将其运送到医院药库,然后进入库房,最终应用于临床的整个过程的管理工作,为了保证药品自身的质量和疗效,必须要在每一个环节都对冷藏和冷冻的效果进行严格的控制。

2、医院冷藏药品的管理

2.1医院冷藏药品的分类

冷藏的药品大致可以分为几类:①生物制品类(《药典》规定需2~8℃保存)。抗毒素类如破伤风抗毒素注射液等;血液制品如人免疫球蛋白等;生物技术制品如重组人干扰素等;活菌类如双歧四联活菌、酪酸梭菌活菌胶囊等。②超过温度容易导致化学性质不稳定的药物(《药典》规定需2~10℃保存)。抗肿瘤药如鸦胆子油注射液、阿米福汀注射液等;胰岛素类;弹性酶肠溶胶囊等。

2.2医院冷藏药品的采购

在冷链管理的过程中,最为基础的环节就是冷藏药品的采购环节,一般情况下,冷藏药品对环境会提出非常高的要求,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通过正规的途径去购买药品,此外医院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药品的疗效,同时还要尽量节约减少冷链资源的消耗,医院在采购药品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遵循适量多批和控制库存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冷链管理的效率。

2.3药品的验收入库

冷藏药品在被送到药库之后,相关的工作人员必须要对药品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查和验收,医院还应该在运行的过程中在外面设置待验区,验收人员在这一区域的内部完成了冷藏药品的验收工作之后,生物制药在验收之前一定要由供货单位提供国家食品药品部门所办法的合格证,如果其可以充分的满足基本条件,首先要对温度因素进行严格的检验,如果发现了不符的药品,一定要拒绝入库,然后对药品的名称和批准文号以及生产厂家等都要进行严格的检查,验收结束之后,在20分钟之内一定要立即将其放入到冷藏库当中,以便保存。

我院药库有25平方米的冷库,大容量温控转运箱,保证冷藏药品从药库到药房的配送途中的质量安全;各药房配备有专用冰箱,小容量温控转运箱,保证冷藏药品从药房到临床科室的配送途中的质量安全。各版《中国药典》对冷处的规定均为2℃~10℃。但是从1995年版起。对生物制品的贮藏温度严格要求为2℃~8℃,故《中国药典》对冷处的温度规定,不再完全适用于生物制品。而生物制品是“冷处”贮藏药品的主体,因此,我医院在实际工作中将“冷处”的温度范围调整为2℃~8℃,使“冷处”温度范围与生物制品对贮藏温度的要求完全吻合。“冷处”温度范围调整为2℃~8℃后,对于原来需要冷处贮藏的药品不受任何影响,简化了实际操作,便于贮藏保管。

2.4冷藏药品在医院的流通

2.4.1药品在库房的保存

医院在建立冷藏库时在库房的内部按照GpS的要求安装了温度控制和报警系统,如果库房的温度超过了其标准的温度,系统就会报警,这个时候,保管人员就会对其予以有效的处理,但是库房的管理人员一定还要在工作的过程中对库房每一天的温度予以严格的控制和记录,此外还要对库房当中的空调系统进行定期的检修和维护,同时还要在这一过程中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应急预案,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避免意外现象的出现,这样也就可以很好的保证药品自身的质量和水平。

2.4.2药品的发放

对于门诊药房请领的冷藏药品,药库根据需要准备好药品,放入温控箱由专人负责运送到门诊,立即进行核对并将药品放入冰箱。由门诊窗口发放给病人时,对于对温度特别敏感的药品需给以冰块保温并仔细交待患者储存注意事项。病区药房同样方法保存于冰箱,在临床科室需要时将药品装入小的温控箱直接送到各临床科室放入科室冰箱,由护士按需要发给病人服用。

2.5冷藏药品温度的控制

冷藏药品在药库、药房、临床科室保存期,各级管理工作人员每天监测和记录冷库、冰箱、温控转运箱温度,2次/d,而科室质控小组每周质控冷库、冰箱温度一次,保证温度在正常温度范围内。冷库建有自动监测系统,可实现三级(报警前、报警中、报警后)报警管理,建立有对断电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建立药品冷链管理文档备案体系,便于追溯。

2.6冷藏药品的院内运输

冷藏药品的运输,要求根据药品的多少、路途的远近、运输的时间、当时的环境温度,选择大小不同的温控箱及冰排的大小、数量进行包装,由药库运输到各个药房的采取较大的箱子,专人负责运送;由药房运输到各个临床科室的采取小的温控箱,通过药品物流系统直达各个科室的治疗室,立即进入科室的冰箱储藏,保证冷藏药品在院内的质量。

3、加强冷藏药品的冷链管理

目前药品在运输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工作在医药经营企业GSp认证相关条款中虽有要求,但规定不明确,可操作性不强,是一个被忽视的药品质量管理环节,特别是医院内的冷藏药品,因其温度控制要求高,更应重视运输环节的质量管理工作。保证冷藏药品在合适的条件下贮藏,是保证药品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冷链药品在运输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工作,是冷链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包括医院)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药品质量监管行政部门,生产、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应高度重视冷链管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冷链药品运输过程中的质量管理纳入日常监管内容,出台可操作性的文件规范冷链药品的运输工具、明确冷链药品的操作程序和工作标准、做好冷链药品质量管理的工作记录、强化冷链药品质量管理过程的监管。

4、结语

当前,很多医院的冷藏药品冷链环节都有了非常显著的发展和提升,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这一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加以改进,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硬件设施予以改进,此外还要切实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保证药品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加娣,徐宏宇.医院药品冷链管理的探讨[J].中国药房.2011(05)

[2]林小玲,芦雅琳,陈凤琴,赵莺柳,钟秀卿.某院临床护士新药使用认知状况分析及管理对策[J].护理学报.2008(06)

藏品管理流程篇5

目的:进一步建立完善的冷藏药品物流体系。方法:启动质量风险管理流程,应用质量风险管理工具,对冷藏药品物流的采购、收货、验收、储存、出库、运输等核心环节的风险进行系统分析,针对识别出的风险点采取质量控制措施有效降低风险水平。结论:达到新版GSp要求,为最大限度地保证药品质量,满足医疗需求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冷藏药品;药品物流;风险分析;质量控制

abstract:

Summary:objectivetoestablishasoundlogisticssystemofcoldmedicines.methodStartqualityriskmanagementprocessandusequalityriskmanagementtoolstodothesystemanalysisonthecoreareasofpurchase,receiving,inspection,storage,delivery,transportationforcoldmedicines.Qualitycontrolmeasurestakenagainsttheidentifiedriskpointseffectivereducethelevelofrisk.ConclusionReachednewversionofGSprequirements,toensuremaximumqualityofmedicinesandprovidescientificbasistomeettherequirementofmedicaldemand.

Keywords:Coldmedicines;pharmaceuticallogistics;Riskanalysis;Qualitycontrol

【中图分类号】

R2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030-02

冷链是医药物流最显著的特点,具有专业技术强、运营成本大、人员要求高等特点。随着我国医药市场的快速发展,以疫苗、血液制品、生物制品为代表的冷藏药品销售金额不断攀升,迫切需要高品质的现代物流服务。新修订的《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新版GSp)2013年6月份已实施,不仅对硬件提出更高标准,还强化了冷链药品的储存运输管理,并引入“质量风险管理”理念。目前,我国大多药品经营企业尚未通过新版GSp认证,对冷藏药品物流管理的相关规定也未执行到位,因此如何做好药品冷链物流的风险分析和质量控制,是我们急需高度重视并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将就此展开讨论。

1药品冷链物流发展机遇与挑战共存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疫苗消费国,近年来,因流感等疾病和养宠物的流行激发了以疫苗、血液制品等为代表的冷藏药品市场需求激增,拉动了冷链物流业的发展。以疫苗为例,据统计2012年乙肝疫苗接种4.8亿剂次,狂犬病疫苗每年使用量已达1500万人份。2010年10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疫苗供应体系建设规划》,中央财政将投入94亿元资金,用于鼓励重点疫苗品种研发、提高已有epi疫苗的实际接种率,强化疫苗应急生产保障能力、加强生产和物流配送环节监控等方面[1]。

然而我们不可忽视是,2008年5月江西发生博雅免疫球蛋白致6人死亡,2010年3月山西高温疫苗事件使近百名儿童致死致残,2013年12月深圳康泰、北京天坛生物、大连汉信乙肝疫苗疑致17名婴儿死亡。频发的药品质量事件导致了社会各界对药品冷链物流质量管理的质疑和谴责。因此,药品冷链物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2冷藏药品物流流程风险分析及质量控制

2.1质量风险管理流程:质量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回顾等环节,启动质量风险管理流程后按照此顺序周而复始的循环构成质量风险管理的过程[2],具体步骤见下图4-1。

按照风险管理流程,对冷藏药品物流实施经营质量风险管理,通常采用Fmea法进行评估,一般应用流程如下:①失效模式查找;②失效原因分析;③失效影响分析;④失效风险评价,根据严重度S、发生概率p、可检测性D计算出风险优先指数Rpn,确定风险等级;⑤采取针对性控制措施;⑥改进后的风险再评价。

S、p、D值是综合分析企业各种历史数据,查阅相关资料,结合监管部门的意见,制定评价标准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来确定,然后根据具体实际选择适当的Rpn值作为可接受的风险界限。

2.2药品冷链物流流程分析:

药品冷链物流遵循着其物流属性,其实施过程是围绕着实现药品的时间与空间效应而展开的起始于市场需求,终止于消费者用药的一系列活动[3]。新版GSp规定,其实施过程主要包括采购、收货、验收、储存、发货、运输等六个核心作业环节,需全程实时进行温度监测来保证药品质量。

3结论

由上可见,采用Fmea法对疫苗物流各环节的质量风险点进行分析,并实施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再评估后,风险级别显著降低,其中最大风险由24降至4,最小风险由4降至2,平均风险由10.7降至4.3。结果充分说明了采用风险管理工具Fmea,对疫苗物流过程进行优化,能有效降低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

不可忽视,质量评审、直调、系统三个步骤在采取风险措施后Rpn为8,还处于中度风险水平,仍需继续采取风险控制措施。这说明风险管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实际运行中风险因子是变化的,需要不断加以改进,才能真正提高药品冷链物流的质量控制水平,保证冷藏药品的经营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师绘敏我国医药冷链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京: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9):398-399

藏品管理流程篇6

【关键词】食品物流冷藏链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F407.82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andCountermeasuresofConstraintsonChineseFoodReeferLogisticsDevelopment

ZhaoFei1wangZhongdong2RanYanzhong2DongShaojie1

(1.CollegeofQuartermastertechnology;2.teachingCenterofBasicCourses,theagriculturalDepartment,JilinUniversity)

abstract:StartingfromanalyzingtheconceptoffoodreeferlogisticsandthecurrentsituationofChinafoodreeferlogistics,thepaperillustratesthecharacteristicsandproblemsexistinginChinafoodreeferlogisticsandputsforwardhowtodevelopChinesefoodreeferlogistics.

Keywords:foodlogistics;coldchain;restrictfactor

食品冷藏物流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在低温条件下的物流,是需要特别的运输工具,需要注意运送过程和时间掌握、运输形态,物流成本所占总成本比例非常高的一种特殊物流形式。

一、我国冷藏物流的现状

我国的冷藏物流行业伴随着冷藏食品行业的发展而发展,总体上来说,我国冷藏物流的现状不容乐观,与发达国家的冷藏物流相比还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就是和国内的其他产品的物流相比,也处于相对滞后的水平,具体问题如下:

1、冷藏物流基础设施严重落后,运输损耗大

铁路方面:在目前全国总共运行的3378万铁路车辆中,冷藏车只占2%左右,不足7000辆,而且绝大多数是陈旧的机械式速冻车皮,规范保温式的保鲜冷藏运输车厢严重缺乏,冷藏运量只占易腐货物运量的25%,不到铁路货运总量的1%。

公路方面:现代化的冷藏汽车也严重不足,2000年我国冷藏保温汽车的拥有量约40000辆,同期美国和日本的冷藏保温汽车的拥有量分别为20万辆和12万辆,我国冷藏保温汽车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为0.3%,在发达国家,美国为1%,英国为2.6%,德国3%。目前,我国易腐食品的装卸大多在露天操作而不在冷库或保温场所操作,80%~90%的水果、蔬菜、禽肉、水产品是用普通卡车运输,在上面盖上一块帆布。冷藏运输率约为10%~20%,而在美国、日本、欧盟,冷藏运输率达到了80%~90%。

冷库的空置率高,冷冻技术落后:我国现在每年冷库的库容在快速增加,但是在一些地区,货源没有随着冷库的增加而增加,冷库空置率增高,储存量只占其库容量的20%~30%。我国目前部分冷库的冷冻技术仍旧保留着老一套的制冷工艺和技术,相当于国外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

2、国产速冻设备质量不高

国内速冻机生产虽有一定基础,但是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存在着体积庞大、笨重、低温性能差、能耗高等问题。如国产1吨/时流态速冻机,尺寸:7.2m×4.5m×3.6m,总体积为116立方米,而国外4吨/时的速冻机体积只有91立方米。主要原因在于国产蒸发器体积庞大,大都采用钢管钢套片或铝管套片,换热效率不高,国外均采用小口径铝黄铜复纹高传热管,其热交换性能要比常规大2.6倍。

3、当前冷冻食品企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经济效益不高

目前全国大约有1000多家冷冻食品生产企业,“产量稳定在千吨以上的为数不多,比较多的是百吨左右的企业,在这些企业中,有相当数量的冷冻食品实际上只是肉联厂、罐头厂、冷饮厂等工厂的一分厂或一个车间,这样的企业规模效益都很差。据调查,目前有进、出口权的冷冻食品企业,规模经济效益还可以。但应当看到,国际市场变幻莫测,竞争激烈。中国加入wto以后,我国市场将面临全方位的开放,从原来单方面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世贸组织成员之间平等的双向开放,不再存在目前现有的政府保护措施;国内的优惠政策等因素,外国企业将全面挑战我国企业,产品的标准化工作及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必将全面与国际接轨。

二、制约我国冷藏食品物流发展的因素

1、冷冻食品生产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可循,质量参差不齐

就目前的现状,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商业系统、轻工系统、外贸系统、水产系统都在各自为政生产冷冻食品,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可遵循,管理处于无序状态,以致冷冻食品的质量参差不齐。另外全国多数冷冻食品生产企业采用原有冷库、冰柜等生产冷冻食品,没有连续化的快速冻结设备,也没有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和卫生规范,以致造成缓慢冻结产品充斥市场,降低了冷冻食品的质量,损害了冷冻食品的声誉。

2、冷藏物流技术急待提高,管理急待加强

我国的冷藏技术有待发展,高损耗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温度控制设施投入。虽然我国近年来在冷藏技术上有了比较大的进步,但是总体上不仅技术和发达的西方国家有差距,而且缺少训练有素的冷藏物流供应链管理和操作人员,许多先进的全程冷藏控温运行管理制度也还在建立中并不能及时使用,导致各个环节上的信息阻塞,易腐制品在运输途中经常发生无谓的延误,进一步加大了风险。

3、第三方物流服务不能到位,发展极其缓慢

虽然冷藏物流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是由于市场专业人员和基础设施的严重滞后,我国的冷藏物流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冷藏物流市场还没有形成规模,区域特征比较明显,缺乏一批有影响力、全国性的第三方冷藏物流公司。

现在国内很少有供应商可以能够保证对整个供应链的温度控制,这就使得国内大多数的冷藏食品的生产厂家也无法把整个冷藏物流业务外包,只能是自营冷藏物流,即使是外包,也是将区域性部分配送和短途冷藏运输外包。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阻碍了我国第三方冷藏物流的发展。现在许多积极进入冷藏食品市场的企业无法在国内销售上得到第三方冷藏物流的支持,结果造成了冷藏食品的区域性过剩,大大挫伤了这些生产商的积极性和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对未来我国发展食品冷藏物流的对策

1、加强我国食品冷藏链的整体规划研究,建立政府、行业组织和相关企业联动机制。

一个国家的食品冷藏链保障体系建设,单靠任何一方都是难以有效推进的,它需要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通力合作。应该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完善技术管理手段和监管措施;政府应当制定食品冷藏链发展的政策环境和鼓励措施,加强行业规划的方向性引导;行业组织应发挥沟通协调作用,制定并落实行业整体规划和行业规范;相关企业应根据市场规则具体运作,合力推动我国食品冷藏链的逐步发展。

2、推动建立多种模式的食品冷藏链体系建设。

目前国际上比较成形的食品冷藏链有两种模式:一是以企业为主体的食品冷藏链体系,这种模式在美国、日本和西欧比较普遍;二是以保证大量食品的一般质量、降低在途损耗的价格与品质模式,这种模式一般为发展中国家采用。根据我国食品冷藏链物流的发展现状,应该推进多种冷藏链模式的发展,一方面依靠农业龙头企业和大型食品企业,发展以核心企业为轴心的食品冷藏链体系,串联供应链上下游,逐步形成覆盖分类食品产业的冷藏链保障体系;另一方面在建设农产品绿色大通道的基础上,建设连接农产品主产区和消费地的食品冷藏链物流主干网络,提高大批量食品物流的安全保障水平。

3、建立食品冷藏链的物流和质量信息系统。

从食品冷藏链现代化和食品安全出发,通过食品冷藏链的物流信息系统为冷藏链有关方面提供准确的市场动态和信息沟通,同时也为食品安全核查提供可溯源性信息支持,对于问题食品可以追查到底。

4、大力发展第三方食品冷藏物流

随着冷藏食品形式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以及人们消费的快速化、个性化和休闲化、绿色化、保健化,使冷藏食品的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比以前更为复杂和充满挑战。然而,由于我国大多数冷藏食品企业实力相对薄弱,资金相对短缺,自营冷藏食品物流的组织弱、规模小,无法适应冷藏食品物流的高技术要求。而现代冷藏食品物流设备专业性强。为了实现冷藏食品物流的信息处理及时、配送流程优化,以及存取拣选自动化、物流管理智能化,冷藏食品物流需要国际先进水平的物流设备,例如专门的冷藏设施,较多的加工容器和设备等,而且现代冷藏食品物流的正常运营也需要较大的投资。因此,应大力发展第三方冷藏食品物流,从而达到优化冷藏食品物流资源配置、降低物流成本、加速商品周转、降低经营风险、提升管理效率、提高运作柔性、精简组织机构、增加质量监管的效果,从而以最经济高效的方式,尽快提升我国的冷藏食品物流服务能力和水平。

作者单位:赵飞,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王中东,吉林大学农学部公共教学中心;冉彦中,吉林大学农学部公共教学中心;董绍捷,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北林.食品保鲜与冷藏链[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2]张振飞,赵鹏,刘泊等.食品物流业与食品物流链[J]中国储运2006,1:85-86.

[3]李正明.食品与现代物流[J]食品与机械2006,7:124-125.

藏品管理流程篇7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医药冷链物流;差异比较;经验借鉴

医药冷链物流是指,为满足人们治疗疾病而进行的一项冷藏药品运输系统工程。在整个医药冷链物流过程中,需确保药品在各个链条环节的冷藏效果。2017年3月16-17日,中国第六届药品冷链物流峰会在杭州召开。本次药品冷链物流峰会围绕当前最新的政策法规、药品质量标准、冷链新技术等热点议题,多方位展开了深度交流与探讨。然而,现阶段我国医药冷链物流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基础设施、冷链质量控制标准等方面存在较多不足,尚未形成完整的医药冷链物流体系。相较而言,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是医药冷链物流发展的典范,已形成了较完善的医药冷链物流体系。因此,比较中外医药冷链物流发展的差异,有助于推进我国医药冷链物流的现代化发展。

一、国外医药冷链物流发展的经验分析

(一)医药冷链物流标准化程度高

目前,国际组织与部分发达国家已出台了相对成熟的医药冷链物流标准指南。例如wHo世界卫生组织出台了《theBloodColdChain》,并在血站组织指南中制定了极为严格的血液温度界限。该指南中规定全血和红细胞必须储藏在2-8℃,血小板必须在22℃下,新鲜冰冻血浆必须在-20℃以下保存,以保证血液成分制品的活性与安全性。美国联合血液中心对血液成分制品冷链运输的温度控制、制冷剂品种、运血箱规格也有严格规定,并明令冷链物流各环节都要配备详细的追踪表单。对于超过冷链控制范围的血液,联合血液中心将进行严格的召回处理。同时,美国冷链协会也了《冷链质量标准》,涵盖了冷藏药品包装、温度控制、冷链设施配备标准等内容,用以准确测试医药冷藏、冷链包装、医药冷链运输的标准性,为美国医药冷链运输的标准认证提供了基础。加拿大卫生健康安全部也颁布了《温控药品储存运输指南(0067号)》,并由加拿大社会各界人士监督其执行力。在医药冷链物流认证方面,加拿大以医药规范Gap、医药生产规范Gmp等标准制度为执行基准,严格控制医药冷链物流标准。在严格的医药冷链物流标准把控下,加拿大冷藏运输率高达90%,医药冷链物流安全系数极高。

(二)交通运输网络发达,医药冷链物流运输通道便利

国外政府积极打通冷链物流通道,为医药冷链物流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运输环境。例如加拿大建立了多式联运交通体系,铁路、海运、航空、公路等各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形成了综合型的冷链物流交通网络。同时,加拿大建立了西海岸运输走廓、东海岸运输走廊与南北运输走廓三大冷链运输走廊,覆盖了大西洋、亚太地区国家与美国的冷链海运业务。形成了沿美加边境、贯穿东西,畅通发达的铁路运输通道与高速公路运输网络,为加拿大医药冷链物流的跨国贸易提供了极大的交通便利。美国的交通运输网络也极为发达,美国区域铁路与公路交通网络由长岛、延伸至纽约州、新泽西州和康涅狄格州,是世界上最大的交通网络之一。同时,美国的州际高速公路系统全长68,500km,可实现1000km范围内医药物品冷链物流的24小时及时送达。在铁路冷链物流运输中,美国采用火车温控集装箱,用于48个州之间医药的即时运载。美国的“快运走廊”与“冰冷快线”冷藏快运通道,为东西海岸的医药冷链运输提供了无缝衔接,极大提高了医药冷链运输速度,且运输成本比公路低5%-15%。此外,美国铁路运行通常以始发直达车的单元列车运行方式为主,运输时间易于把控,准时率通常在95%以上。依托于便捷的运输网络系统,美国医药冷链物流得以迅速发展。

(三)医药冷链物流技术成熟,物联网技术应用广泛

国外医药冷链物流的技术发展水平较成熟,各发达国家普遍拥有现代化的医药冷链物流技术。在医药冷链物流运输方面,美国、英国、日本物联网技术应用率高。美国应用RFiD、GpS配备温度控制系统,通过自动控温与温度监控实时监控医药温度,保持医药冷藏运输温度在2-8℃范围内,保障疫苗、生物制剂等医药在冷链运输过程中的温度监控。同时,美国拥有世界最先进的“三段式”冷藏运输车,可同时满足三种不同冷藏医药品的温度需求。英国C.R.england冷服务运输公司,也拥有电子数据交换、卫星定位系统、远程控制平台等先进辅助技术,并为每辆冷链车配备了冷链GpS定位、网络跟踪设备和网络账单功能,可实时追踪每辆冷链车辆的运输信息,做到有据可查,保证医药冷链运输过程的质量安全。日本也拥有最先进的条形码技术与温度传感器技术,可实时监控医药冷链物流服务质量。同时,日本还引入车载地图系统,为医药冷链配送车辆规划物流配送路线,极大减少物流在途消耗时间,医药冷链物流配送效率较高。

(四)医药企业市场集中度高,医药冷链物流管理体系健全

国外医药企业市场集中度高,相关管理体系完善健全。以美国为例,美国的医药冷链物流,通常以大型的药品批发企业、制药企业为衔接枢纽,医药制品需集中到大型药品的冷链物流中心,再进行最终的冷链配送。这种高度集中的冷链物流模式,充分利用规模效应,避免了市场中多而杂的小额订单,市场集中度较高。同时,美国通常会通过无线冷链监控平台,实时监管、逆向追溯医药冷链物流的整个过程。此外,美国所有州需严格按照FDa药品冷链物流的标准条例,要求医药产品必须储存在7℃以下(包含7℃),克服了美国所有州监管脱节、责任界定困难。日本医药冷链物流服务区域集中性也较强,大部分冷链运输医药产品进货需直接面向制造商,因此日本医药冷链收发周期有较强的可控性。并且,日本医药冷链物流市场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区域型的低温药品不允许进行全国范围的运营,因此日本几乎很少进口医药品,整个医药冷链物流市场的安全指数高。

二、中外医药冷链物流发展存在的差异比较

(一)医药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差异

当前,中外医药冷链物流技术建设存在较大差异。美国、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的医药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已较为成熟,物流设备的应用趋于自动化、智能化。美国医药冷链物流体系中,无线通信设备、温度传感器等先进物流设备的应用已较为广泛。worldCourier、nagel、Fedex、UpS、DHL、allergan等国际医药冷链物流领军企业,均建有综合性的药品冷库,并配置先进的医药产品冷藏箱,采用现代化药品封装、温度电子监控等技术。相较而言,我国医药冷链物流物流技术水平较低,物流基础设施较为滞后。从交通运输层面而言,我国铁路冷藏车多为机械式速冻车皮,严重缺乏对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且数量较少,仅占冷藏车总量的2%左右。并且,我国冷藏保温汽车占比是货运汽车占比的0.3%,而该比例在英国和美国已分别达到2.6%和1%。从技术层面而言,我国部分医药物流企业在进货和出货时,仍采用人工对温度进行测定和记录,无法实现全过程温度测定。并且,RFiD技术与GpS技术在我国医药冷链物流企业中的应用尚未普遍。

(二)医药冷链物流成本存在差异

中外医药冷链物流成本存在明显差异,且我国医药冷链物流成本整体偏高。据相关公开数据整理显示,我国医药冷链物流成本占销售总成本的12%,是美国的4倍。并且,我国平均流通费用率高达12.56%,而销售利润率却仅为0.6%,与美国3%的医药流通费用率和2.4%的销售利润率相比,相差甚远。另有医药业内专家指出,与普通运输的成本相比,冷链运输的成本高出80%左右,但冷链物流的利润仅为20%左右。同时,我国医药冷链物流中的设施建设费用、电费、检测费等均处于较高水平。例如,2016年3月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中,九州通天津医药公司的技术指出,建立一个冷链仓库至少需要100万元以上的资金投入,相较于普通仓库400元/平方米的造价,配备保温系统的冷库则需要3000元/平方米以上的造价。并且,为了保持仓库温度的均匀性,需要花费高额的电费,1万平方米的冷库至少需要20万元/月的电费。加之每年的检测费用,即150平米以下的仓库检测费为8000元,冷藏箱验证费用为1200元/个。再如,2017年3月中国水运报新闻消息显示,苏州点通冷藏物流有限公司商务总监指出,医药冷链物流的投入成本远远高于传统物流业。在冷链物流硬件设施方面,一辆包括车厢、冷机和底盘且符合标准的冷藏车费用为50万元以上;冷链物流的温度控制系统、配套运作管理系统等,至少也需要几十万元的支出。由此可见,我国医药冷链物流成本较高,制约着医药产业的整体发展。

(三)医药冷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存在差异

医药冷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包含仓储管理、运输管理、药品质量可追溯、全程温控等系统。当前,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已拥有较为完善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医药冷链物流体系的信息化程度较高。美国依托大数据技术、自动识别射频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和远程控制技术等,建立运输路线和车货匹配信息平台,不断优化医药冷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加拿大充分应用全球定位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依据统一标准,构建了医药冷链物流信息交换、管理系统,现已在预冷、仓储、运输和销售各环节实现了全程温控和实时监控。同时,加拿大采用的自动化冷库技术,可有效利用贮藏技术的自动化和HDDS高密度动力存储,预防医药产品发生质变。然而,我国医药冷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程度较低,缺乏对冷藏运输及配送过程的监控,信息化水平整体较为滞后。2016年第五届中国医药冷链物流峰会上,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秘书长指出,山东疫苗事件充分反映出我国冷藏药品配送过程中存在信息管理漏洞,导致药监部门无法利用现有信息管理系统对药品冷链物流进行全程监控。可见,我国医药冷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仍不完善,无法全程跟踪、追溯和预警药品冷链物流信息。此外,在医药冷链所有环节中,药品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到零售商等均采取独立管理方式,环节与环节之间缺乏组织协调和资源共享,导致医药冷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内部存在数据与信息缺失。

(四)医药冷链物流监管体系存在差异

中外医药冷链物流监管体系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监管体系较落后、操作性不高。国外发达国家构建了完善的医药冷链物流监管体系,具有规范化、透明化的特点。例如,美国ableFreight公司实行高资质的医药检验,FDa监测要求美国药品供应链生产商不仅需承担药品质量问题,同时还需承担药品冷链运输中的管理职责。美国药品在出厂时,需立即使用冷链物流温控监管技术,生产商需监督药品在冷链物流过程中不断链。相较而言,我国医药冷链物流监管体系尚未完善。目前,针对企业擅自降低医药冷链标准以及其他违法行为,现有相关法律法规的处罚规定不够明晰,无法起到震慑作用,导致医药冷链物流行业频繁出现“断链”现象,药品安全无法得到保障。例如,在2016年3月的山东疫苗事件中,由于疫苗在冷链运输和配送环节的监管缺失,致使未经冷藏的疫苗通过非法渠道流向24个省市,非法涉案高达5.7亿元。此外,我国药品生产、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中的冷链标准缺乏统一性,且不同省市对规范中t药冷链规定的理解存在差异,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监管工作的难度。

三、推动我国医药冷链物流发展的对策

(一)健全医药冷链物流相关标准,加大医药冷链物流监管力度

完善的医药冷链物流行业标准,是促进医药冷链物流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政府部门应加强与冷链物流行业组织和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制定与完善运输、存储、配送等环节的相关标准,为医药冷链全过程监管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同时,依据国际相关冷链物流标准,不断更新医药冷链物流的建设、运作和管理规范,明确药品运输、储存和配送管理要求,严格监督相关管理部门在药品流通全过程的具体工作。不断完善医药冷链物流监管系统与应急救援系统,加强对专业化冷链物流设施的监督,逐步规范冷链物流服务体系,推进医药冷链物流的标准化建设。此外,政府相关部门应不断修改和完善疫苗存储与运输管理规范,为疫苗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以及储运过程的实际操作提供依据。

(二)充分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医药冷链物流智能化

医药冷链物流企业应充分发挥物联网技术的优势,不断研发和引进现代化信息技术,推进医药冷链物流全程一体化和无缝化。在药品冷藏温控设备方面,物流企业可将多温控制技术运用到冷藏车上,设置涵盖冷冻、冷藏、常温的不同温度控制区域。将不同药品放置在与其温度要求相符的区域内,进行同车运输,提高药品运输满载效率。另外,在软件设备方面,医药冷链物流企业应将RFiD、GpS、无线通讯、温度传感等技术应用于物流全过程,注重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逐渐形成智能化、自动化医药冷链物流中心。在冷链物流系统方面,物流企业可融合药品冷链仓储管理系统、ptL电子标签辅助拣货系统、无线射频拣货、低碳磁悬浮节能环保空调、全自动堆垛、实时监控、二维码识读等应用,构建智能医药冷链物流系统,在医药产品运输、仓储、配送等全过程实现智能化。

(三)建立t药冷链物流信息跟踪体系,推进冷链物流管理信息化

我国医药企业应及时收集统一标准数据,构建包含物流信息管理、电子交换等系统的医药冷链物流信息跟踪体系。通过对各种冷藏车与冷库,以及库存产品的保质期和库龄进行全方位动态监控,推进医药产品冷链物流管理信息化。医药物流企业应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全面收集医药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所有信息。并结合条形码与射频识别技术,对各环节的相关信息进行追溯。针对冷链物流过程中药品出现的问题,利用信息跟踪体进行分析和评估,进而做好及时召回有安全问题的医药产品。同时,利用药品集中采购平台的信息资源,逐步形成全国药品信息平台,及时医药产品的流通、价格、质量、规格等信息,实现医药信息共享。并发挥社会监督优势,实时跟踪和监控医药冷链物流信息,提高医药物流信息化管理水平。

(四)大力发展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提升物流专业化程度

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能够充分响应市场需求,为医药企业提供专业化物流服务,提高医药冷链物流效率。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大对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其积极开展医药冷链物流业务。在药品冷库建设、冷藏保温设施购置等方面,可为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提供相应的政策补助,例如低息贷款、减免税等,激励其在医药冷链物流领域的发展,增强医药冷链物流的专业化程度。同时,采取政企合作方式,充分利用和整合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的物流资源,加快物流设施和运输网络建设,拓展物流服务功能,逐步健全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服务网络。此外,政府可通过聘请专家的方式,加强对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的业务培训指导。并添加指标考评项目,对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的培训状况进行等级考评。以此提高其物流专业化程度,确保医药冷链物流的有序发展。

(五)加强医药冷链物基础设施建设,为冷链物流发展提供保障

目前,我国冷藏保鲜车、冷链物流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医药冷链物流的持续发展。因此,我国应逐步加强医药冷链硬件设施的建设,为医药冷链物流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在低温冷库建设方面,医药冷链物流企业应大力建设高效、先进的环保冷冻库,并根据冷藏产品对温、湿度需求的差异性,进行分期更新。政府可建立辅助投入机制,减轻冷链物流企业基础设备建设的资金压力。在冷藏运输工具方面,物流企业应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冷藏运输工具的开发与生产,提高运输工具的实载率,从而实现医药专业化冷链运输。同时,我国可应当发展小编组冷藏车,以适应少量、多品种医药品的冷藏运输要求。此外,应加紧建设医药冷链物流的专用应急通道,以便在突发医疗事件中,为灾后医药冷链运输或器官移植等紧急医疗需求,提供迅速的医药冷链物流服务。

参考文献:

[1]师绘敏.我国医药冷链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9):398.

[2]高贵侠,李学工.我国医药冷链物流发展问题分析及建议[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3(10):150-152.

[3]肖颖,胡雨璐,郭焯庭,苏丹燕,马子宗.我国医药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4):1-2.

[4]陆华,李莹.信息技术促进医药冷链物流发展的政策研究[J].物流技术,2016(8):28-32.

藏品管理流程篇8

一、中加两国粮食概况分析(一)粮种差异加拿大粮食大多产自西部草原区,此区有38.4万平方千米的农田,约有11万农民,每个农场平均4人、约150o公顷土地。过去10年粮食年均总产量为6800万吨,其中小麦约2500万吨;年出口量为2700万吨,小麦约为2000万吨。加拿大的主要粮食品种是小麦,还有少部分菜籽、豌豆、扁豆及其它农作物。小麦也是主要出口粮种。由于加拿大在小麦的种植及流通过程中的管理相当严格,所以质量稳定、均匀,利于管理和储藏。小麦种类共有7种,无论从外观还是食用品质均有很大差别,为小麦采取分种储藏提供了依据。分种储藏不仅粮质均匀稳定利于储藏,而且可为用户提供不同要求的小麦,提高加工品的加工和食用品质。中国储备粮种有4种:小麦、大豆、水稻、玉米。品种繁多,质量不均,且普遍质量较差,大大降低了粮食的储藏稳定性,给粮食的储藏带来很多问题。(二)生产组织差异加拿大粮食的生产是由大规模机械化的农场来完成的,每户农民的种植面积约有1500公顷,品种单一,质量均匀,运往中转站后可实现分种储存。中国粮食生产主要靠一家一户的农民完成,个别地区平均每个农民的土地还不足667平方米,这就造成了品种繁多,难以进行单种储藏,整仓粮食品种混杂,质量不一,储藏稳定性差,也难以为用户提供满足各种加工品质的原粮。(三)质量差异加拿大的小麦质量世界闻名,这得益于完善的小麦质量监控体系,从小麦品种管理入手,直到港口的出口质量都有着非常严格、近似于法律的质量控制制度,每道流通环节均由国家小麦质量控制权威部门――加拿大谷物委员会派出检查员到场抽样检查,实施全面质量控制。中国粮食流通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多为感官检查,缺乏快速准确的仪器设备,科学性差,不利于粮食的质量控制。(四)流通差异加拿大全国总仓容约6000万吨。粮食收获后,农场一般只作短暂的储存和处理后(清理、干燥、通风等)便就近交到粮食转运站,中转站一般经火车运输至终点站(港口)即可出口。粮食的储藏时间很少超过半年(在农场可能会达到8个月至1年),避免了粮食在储藏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如陈化、生虫、发热、结露等,使储藏工作变得较为简单。加拿大西部共有粮食转运站1041个,主要由9家公司经营。总仓容为640万吨,平均储存能力为6000吨,许多转运站的储存能力超过2.5万吨。转运站的仓型几乎全是筒仓,大部分为钢混筒仓,也有一些金属仓。加拿大的草原生产区谷物几乎都是由铁路运到港口,粮食铁路运输公司有2家,即太平洋铁路和国家铁路。加拿大有14个粮食终点站,总仓容为240万吨,其中5个在温哥华,储藏量为92.9万吨;1个在鲁伯特太子港,储存量为21万吨;1个在邱吉尔港,储存量为14万吨;剩余7个均在雷洲湾,储存量为130万吨。终点站的仓型几乎全是滑模钢混立筒仓。中国粮食储存期较长,一般为3-5年,再加上近几年顺价销售困难,所以粮食流通更慢,储存期更长,随之而来的是陈化、生虫、发热、结露等各种损失。(五)气候差异加拿大地处北半球,纬度较高,有8个月的冬季,无霜期约90天,所以气温较低,在8月份收麦时,粮温经通风后可降至-20℃,粮食的安全储藏基本无问题,害虫也是以防为主,很少熏蒸。中国幅员辽阔,南北纬度相差很大,气候很不相同,大多数地区夏季温度高,时间长,为粮食的安全储藏带来困难。(六)管理体制差异加拿大的粮食流通快,管理严格,特别是流通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既有标准,又有快速实用的检测仪器,也有技术权威部门,实行全国统一管理,有力地保证了储粮的质量,减少了产后损失。中国粮食仓储企业较多,隶属关系复杂,管理分散,虽有国家制定的粮食质量标准,但执行的情况较差,既无实用仪器,也无权威部门,所以质量标准形同虚设。二、加拿大粮食储藏技术简介(一)粮食生产及流通特点加拿大粮食生产及流通的管理从种子注册开始,小麦种子必须是政府注册的合法品种,农民在下种前要及时填写报单向加拿大小麦局报告种植品种及播种面积。加拿大谷物委员会谷物研究实验采用单粒小麦醇溶蛋白的电泳法可对小麦种子进行纯种鉴定,以确保品种的纯度。收粮时主要做好小麦的定等及分级储藏工作。定等一般是在中转库进行,入仓前每车均采用自动取样,然后按国家质量标准及谷委会制作的标准样品定等,并按蛋白质含量分仓储存。如农民对定等有异议,可要求谷委会重新定等直至法庭仲裁。农场粮库储藏期间,根据粮情及气候条件等进行的自然通风、机械通风及倒仓处理将粮温降至于-20℃,出仓时过筛清除冻死的害虫。粮食害虫控制主要是以预防为主,少用杀虫剂。中转库还可对高水分粮食进行烘干降水处理。中转库出仓及直接出口时要抽样检验,确保粮食的品质符合登记标准,同时谷委会的检查员要在场监督检验。终点库的粮食出仓一般均为出口销售,对粮食质量的管理更加严格。终点库一般为火车来粮,火车地坑卸粮后提升取样(每1000吨取一次样)进行初步的定等与化验,称重清理后再取样化验定等,小麦符合质量标准方可装船,否则需再进行清理,装船前进行第3次取样,其中一部分由加谷委的检测员进行定等检验,另一部分样品送温尼伯加谷委会复检并保存。每批粮食的品质信息均输入终点库计算机,最终该批粮食的品质报告单连同样品要在全国各地加谷委设立的办事处的样品库中保存半年以上。如果一船粮食来自几个中转库,则各库样品应分别保存。加谷委在各终点库的检测员只负责提供品质定等的数据,而出口粮食的最终品质检验报告则由加谷委提出。农民、中转库、终点库及用户如对粮食流通过程中的品质检验或定等有异议,可在15天内向加谷委申请复检,对复检的结果不满意可向法庭。(二)主要粮食储藏技术1、“四散”技术加拿大粮食已完全实现“四散”流通,这不仅利于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而且节约了很多费用。农场至中转站的运输多采用挂车汽车,载重量大者40吨,小者3-5吨,上部装载,下部卸载。从中转站到终点站大部分采用火车运输,有时火车也可直接从南边输出到美国。加拿大运输谷物的火车车皮大约有25000节,其中大部分为封闭式漏斗车皮,载重为90吨。一列火车100节,每节车皮内有4个仓,上部装载,下部卸载。另外加拿大的粮食运输也采用集装箱,汽车集装箱运输约占5%,出口轮船也有集装箱运输,集装箱的装载量为20吨左右。2、通风技术的应用加拿大的粮食通风技术在农场的小型金属筒仓中应用相当普遍,几乎每个仓均安装了通风系统。风机多采用的是小型轴流风机,也有小型离心风机,通风量为2-4L/s。通风系统多采用全孔板仓底通风系统,也有采用中央风管系统。冬季可将粮食温度降至-20℃左右,起到降温、降水、防止水分转移和冷冻杀虫等作用。3、仓型农场多为小型金属筒仓,直径为8-16米,有锥底和平底2种。多采用螺旋输送机进仓,自流出仓或螺旋扫仓机出仓,仓内配备有通风装置,仓容为250-300吨。中转站、终点站一般为立筒仓,筒仓直径为8米左右,高约40米,多为钢混结构,也有金属结构,单仓容量3000-5000吨。4、防虫防霉由于储存期短,气温、粮温低,所以防虫防霉也较简单,主要通过降温降水,使入仓水分降至14%以下。害虫治理提倡包括卫生措施的综合技术。硅藻土已注册开始使用,使用浓度为100ml/mm3,并要使用CGC的推荐产品,其费用相当于使用马拉松。在极个别情况下生虫,也用C02杀虫,浓度为60%,20℃一周可达到良好的杀虫效果,也有用pH3和C02混合熏蒸的。冷冻杀虫较常用,-15℃可杀死印度谷蛾。防霉主要是干燥法,粮食水分为16%-18%时可考虑用热风干燥,水分小于15%时采用通风干燥。粮食的防虫防霉主要在农场储藏时进行。5、粮食质量控制及安全加拿大粮食质量体系完善,管理严格。粮食安全检测严格,按国家卫生部标准对粮食中的诸多不安全因素进行检测。常规检测包括:农药残留(田间农药、产后农药、除草剂、拌种等200多种农药)、真菌毒素、重金属痕量分析、放射性测定等。测定主要采用气相色谱、高压液相色谱及质谱仪等先进大型仪器。6、粮食干燥粮食干燥通常在中转站进行。大多数中转站均配有大型粮食干燥设备,每年需进行干燥的粮食比例约为20%。干燥形式有:就仓环境空气干燥、就仓热空气干燥和干燥机干燥。7、临时储藏加拿大也有少量露天临时储藏的粮食。(三)加拿大粮食储藏技术的研究加拿大农业部共有19个谷物研究机构,目前很多课题的研究属于世界领先水平。主要研究方向有:1、作物育种培育优良的谷物品种及纯种鉴定。2、储粮生态研究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研究储粮生态,主要将粮食、害虫、微生物、仓结构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进行全面研究,涉及到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的技术。3、害虫检测技术摄像机与计算机测虫、漏斗诱陷及性引诱激素的使用、声音探测、温度探测。4、计算机模型及专家系统温湿度模型、昆虫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计算机模拟粮仓、各类专家系统。5、不同食品对原料的品质要求面包、通心粉、馒头、面条等。三、中国粮食储藏技术(一)温控控制储粮温度是绿色储粮技术,应用广泛。包括高温储藏:主要用于新收小麦的热密闭储藏,可达到高温杀虫及促进后熟的作用;低温储藏:有自然低温、机械通风低温、空调低温、谷冷机低温、地下低温等多种方法。(二)气控通过控制粮堆中的气体成分而达到安全储藏的储粮技术。常用的有:自然密闭缺氧储藏、充n2、充C02等。(三)水控即粮食干燥。中国的高水分粮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和长江以南地区。有机械通风降水和干燥机干燥2种方法。(四)熏蒸熏蒸杀虫是一种应用较普遍的储藏技术。熏蒸主要采用常规施药、环流熏蒸等方法。(五)粮情监测目前只能实现计算机粮温监测,其它粮情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试验,如:湿度、虫害、气体成分等粮情的计算机监测及通风、熏蒸、谷冷的自动控制均在研究之中。(六)新仓新技术“四项新技术”――机械通风、谷物冷却、环流熏蒸、计算机粮情检测。(七)储藏技术发展趋势粮仓性能多样化、仓储作业机械化、粮食流通“四散”化、储藏技术综合化、粮食储藏智能化――五化。四、中加粮食储藏技术的差异分析(一)加拿大粮食储藏技术的突出优点粮食质量好、管理严、流通达到了“四散”,流通快、机械化程度高是加拿大粮食储藏技术的主要优点。(二)中国粮食储藏技术的优点及不足优点:粮食储藏技术先进,制度完善,管理细致。不足:“四散”比例小(散运率约20%),机械化程度低,储藏期太长,仓房条件差,各种品质检化验仪器设备缺乏。(三)加拿大粮食储藏技术的启发与建议(1)中国应逐步完善粮食流通体制,加强粮食的流通管理,加快“四散”化进程;(2)粮食储藏要逐步实现分级、分种储藏;(3)应在中国建立粮食质量控制的体制及机构,制定统一的质量标准,建立集中的权力机构,统一培训质量检查员,统一指定及校验质量检测的仪器设备;(4)粮食的品种要相对集中,并加强品种管理,建立严格的品种注册审批制度。

藏品管理流程篇9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我国冷藏物流的现状,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铁路冷藏运输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提出了改进我国铁路冷藏运输的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铁路冷藏物流Swot对策

铁路发展冷藏物流所面临的外部机会(o-opportunity)

铁路冷藏业的市场扩大,经营环境更为宽松、开放。国际经济格局的改变使经济方面的有利因素对扩大铁路冷藏业的市场效应进一步放大。近年来GDp持续快速增长,决定了我国未来的冷藏运输市场将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市场,我国铁路冷藏业面临着很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在世贸规则下,铁路冷藏运输企业可以获得更为宽松、开放的市场经营环境。为实现开放冷藏运输市场的承诺,我国政府必须转变对铁路的传统管理体制,推动铁路政企分开,对铁路运输企业实行公开、透明、公正的管理;必须建立一套透明、开放的管理铁路冷藏运输的法律法规,明确市场准入制度、监管制度等,为铁路市场中的各种经济主体提供良好和平等的竞争环境。国内外双重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促使铁路冷藏运输确立新的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加快市场化的改革进程,运用市场机制实现商业化经营。

国际环境更加有利。铁路冷藏物流业具有经济收益稳定、潜在商业利润大、投资风险小等特点,而且我国铁路是全球最大的铁路市场,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和良好的市场前景,所有这些都对外商投资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外商直接投资的冷藏运输企业进入我国铁路运输市场,加速了我国铁路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促进我国铁路冷藏运输向第三方物流转化,铁路冷藏物流市场对外开放的大门,随着外资的引进,不仅解决了铁路企业发展中资金不足的问题,还有利于铁路企业实施股权多元化,加快现代公司治理机制的构建。

铁路货物运输企业积极参与国内竞争。以美国铁路货物运输业为例,其一级铁路货运公司虽然跨度很大,但仍然有两家以上的一级货运公司;而且美国同一地区内存在几家铁路货运公司竞争,各货运公司自成体系又相互重叠,相互之间开放通路,因而企业面临着铁路内部和外部的充分竞争压力。反观我国铁路运输企业,作为“双低”行业,仅有其他运输方式的竞争,还不足以对其构成充分有效的竞争压力。当外部资本和经济主体进入铁路运输市场,铁路内部竞争的格局也将随之形成,并迫使我国铁路运输企业不断完善自己,苦练内功,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降低运营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核心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

铁路发展冷藏物流所面临的外部威胁(t-threat)

竞争形势更加复杂。国外同类企业进驻我国冷藏运输物流市场有了政策环境,对我国铁路冷藏运输构成了新的竞争威胁。

外资如果进入冷藏运输盈利水平高、市场潜力大的业务领域,占据新的增长点,由于技术相差悬殊,给我国铁路冷藏运输企业带来威胁。我国铁路冷藏运输在这个专业领域起步较晚,技术相对落后;发达国家广泛采用机冷式等多种冷藏集装箱,使易腐货物的冷藏运输率达到100%,质量完好率接近100%。目前我国铁路冷藏运输的公益性和经营性业务还混在一起,存在客观上的不利因素,可能面临总体盈利水平下降甚至增加亏损的风险。

管理有待提高。外商进入我国铁路冷藏领域后,对既有铁路冷藏运输经营管理会带来新的考验。我国铁路冷藏运输一直采取集中统一调度指挥方式,外资企业的出现会挤占现有运输能力,并在铁路冷藏运输组织、安全管理、设备运用等方面产生一段适应过程,可能产生新的安全隐患,影响正常的运输秩序。

人才匮乏的局面更加严竣。外资企业进入我国铁路冷藏运输市场后,会运用各种手段如高薪待遇、出国培训等争夺本来就流失严重的高素质铁路专业技术、经营管理人才及熟练技术工人,从而导致我国铁路冷藏运输人才更加匮乏。

铁路发展冷藏物流所面临的内部优势(S-strength)

设备方面。据铁道部门预计,2006~2015年,我国易腐食品的年运量将从7500万吨增加到13000万吨,而我国目前现有铁路冷藏车约1万辆,其中一半左右为机械式冷藏车。有为机械冷藏车服务的机保段5个,冷藏运输装备总固定资产40多亿元。此外,还有冷藏运输工具专业制造、维修厂2个及制冷设备制造厂1个。因此,我国铁路冷藏运输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在运输市场中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冷藏运输市场空间巨大。目前我国易腐货物省际调运量高达2.1亿吨以上,约占全社会货运量的1.6%,但有相当部分的品种或因其自身的性质或因其生产与运输季节等原因或制成部分加工品而不需要使用冷藏运输。另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实际形成的易腐冷藏货物省际调拨量仅为5000余万吨,这说明由于运输条件与能力等原因的制约,使得约50%的易腐冷藏货物未能外运。由此铁路冷藏运输的发展空间都十分巨大。

市场对冷藏运输有持续的需求。对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分析可知,近年来我国居民除对个别品种(如花卉类及速冻调理食品类)的消费有所增长外,对各类主要易腐食品的人均消费已基本稳定但仍有继续增长的趋势。2010年,我国主要易腐食品的消费总量为2.6亿吨以上,而产量(初级产品)则为9亿吨。目前我国农产品的加工比例较低,从发达国家的发展趋势来看,农业总产值与食品工业总产值之比一般在100:100到100:300(我国仅为100:38)。此外,在居民食品消费支出中,发达国家制成品占80%(我国不足40%)。由于冷藏、冷冻加工食品的增加,冷藏运输需求量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铁路发展冷藏物流所面临的内部劣势(w-weakness)

食品安全。目前,在易腐食品的铁路运输中卫生情况堪忧。一方面冷藏车的清洗作业简单,不能满足卫生要求;另一方面大部分易腐货物是用普通的棚敞车采用“土冰保”的形式进行运输,所使用的车辆、附属隔热材料(如塑料薄膜、棉絮、稻草等)和车内(或包装内)降温用冰的卫生情况均不能符合要求;此外,目前铁路运输规章对运输中的卫生要求也非常笼统,没有可操作性,因而导致食品受到严重污染,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如按国际标准,其运输的易腐食品很难满足安全要求。

运输技术。优良的运输质量取决于严格的温度立法和温度与湿度的控制,取决于各种保鲜方法的综合应用。在我国铁路冷藏运输中,缺乏应用其它保鲜措施的经验和技术要求与技术指导,导致近年来我国铁路易腐货物运量严重下滑,而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易腐食品100%采取冷藏保鲜运输,其运输质量的完好率达95%

冷藏运输工具。在现有的冷藏运输工具中,机械冷藏车的性能较好,但由于规章中对温度的要求相对过低(运输温度定得过高),以及乘务人员操作不当或责任心不强,运输质量很难得到保证。当前,我国外贸运输的主要方式是集装箱远洋运输,其中易腐食品则是使用冷藏集装箱运输。但我国铁路一直未能正式开展冷藏集装箱运输业务,仅在个别线路上进行过试运,不能适应大规模进出口冷藏集装箱的转运和联运,使冷藏集装箱只能经由公路汽车进行转运,大大增加了运输成本,削弱了出口食品的竞争力。

铁路发展冷藏物流的对策

理顺管理体制,改进管理方式。首先,建立科学的内部经济核算及收入分配机制。目前,铁路冷藏业务由中铁特货公司负责,是一个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能力的法人实体,它必须而且能够从市场直接取得收入。但因为铁路运输涉及工务、电务、车务、机务等方面,不可避免地与许多铁路部门、站段发生经济关系,所以铁路冷藏运输公司内部及公司与其他铁路单位之间的清算,既是冷藏运输公司为从市场直接取得收入不可绕过的一个环节,也是铁路冷藏运输公司内部进行科学的经济核算及利润分配所必需的前提。其次,尽快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法律法规。加入wto后,为了适应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必须围绕市场,根据国际贸易的规则建立和完善相关法规,特别要清理和修订不符合wto规则的政策法规,以规避风险、保障铁路冷藏运输乃至整个铁路运输业的健康发展。凡是有国际标准的(如iSo9000认证标准,易腐货物运输的atp协议),要参照其进行修订和执行;如果正在制订某些国际标准,则应积极参与和实施。第三,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发达国家在大规模使用冷藏箱的同时,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冷藏运输实施全过程控制。我国铁路也应当利用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所提供的资源,对各种冷藏车的运用进行全面的动态监控,真正做到对冷藏货物运输优先组织;简化冷藏运输的计划审批手续和空车调配环节,针对市场需求推出定点、定线、定车次、定时、定价的鲜活易腐货物的“五定班列”,建立“绿色通道”;还应根据铁路运输的业务流程,利用铁路综合运营管理信息系统,积极建立与公路、水路以及海关、、堆场等相关部门配套的、有统一标准数据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数据交换系统。

提高服务水平,改进服务策略。一是缩短冷藏运输的到达期限。冷藏运输的运到期限是确保冷藏运输质量的关键所在。运到期限过长,极易发生货损事故。铁路的冷藏运量逐年流向其它运输方式,多数情况是由于铁路运到期限难以保证而造成的。因此,加大对装卸冷藏运输车辆的停时、中时的考核力度,严格冷藏运输车辆在途时间的考核标准都不失为加大对冷藏运输管理的力度。同时,运输指挥及机、工、电、辆各部门都要提高对铁路货物运输合同的严肃性、责任性、效益性的认识,认真履行职责。二是构建铁路冷藏运输营销网络。为了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提高车辆的利用率,可在北京、上海、武汉、成都、昆明、广州、乌鲁木齐、呼和浩特等全国重点物流节点城市建设铁路冷藏物流基地,并以此为基础开拓物流业务,构建铁路冷藏运输营销网络,开展网络化运输,减少回空,提高冷藏车的运用率。在建设上述铁路冷藏物流基地的基础上,可形成覆盖周边800~1000km范围的区域配送中心;各铁路冷藏物流基地间距离均在1100~4600km,可充分发挥铁路在中长距离运输中的优势,在各大区域间形成铁路干线冷藏运输网络,并将铁路干线运输和汽车区域配送优化组合,可以基本形成覆盖全国的冷藏物流服务网络。三是建设与经营冷藏物流中心。建设铁路冷藏物流中心关键是要把握好冷库仓储、配送等配套功能的设计与经营管理。建设或改建高标准的新型现代化冷库成为当务之急。

冷藏工具的选择。国外冷藏运输之所以迅速发展,冷藏运输装备的发展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针对当前易腐货物运输趋势,我国铁路应积极发展适应小批量、多品种的单节和具有单辆与多辆连挂运用技术条件的小编组机冷车,满足市场对多品种小批量货源运送的需要,同时应积极发展机械冷板冷藏车,还应借鉴国外经验,积极发展冷藏集装箱,冷藏集装箱改变了易腐货物依靠冷藏车的状况,单独供电制冷,可以使用集装箱平车和敞车装运,既有冷藏车的制冷作用,又有集装箱的灵活、安全,便于实现计算机管理、多种运输方式交接等特点,是冷藏运输的发展方向。

加强冷藏物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作为国内首要的冷藏运输方式,铁路冷藏物流具有相当的社会效应,必须在安全保障领域起到良好的作用。物流过程是可能导致食品品质恶化的主要环节之一,需要通过对冷藏物流作业过程的规范与监控来保障冷藏食品食用安全。铁路冷藏部门应该对货源严格把关,严格冷藏食品运输安全保障系统、冷藏食品包装安全保障系统等,切实保证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谢如鹤,罗荣武.加入wto后铁路冷藏运输的发展对策[J].中国铁路,2003(10)

2.白辉辉.wto规则下中国铁路货物运输业发展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5

藏品管理流程篇10

【关键词】冷链物流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一、冷链物流概述

冷链物流(ColdChainLogistics)泛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冷链物流适用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初级农产品、加工食品、特殊商品如药品等领域。

冷链物流遵循“3t原则”即:储藏与流通的时间(time)、温度(temperature)和产品耐藏性(tolerance)。该原则指明了冷藏食品对不同产品品种和不同品质要求都有相应控制和储藏时间的经济指标,决定了冷链物流的四大特点:投资大、运营成本高、技术含量高和监控困难。

二、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各项食品安全卫生政策的推出,我国冷链物流有了飞速发展。冷链物流产品已经稳步走进了食品制造业、食品商贸业。目前我国汽车保温车辆大约有3万辆,冷库2万多个,铁路冷藏车约7000辆,政府先后投资数亿元修建了100多座气调贮藏库,总面积约为800万平方米,基本上形成了全国范围流通网络。目前我国冷链物流迈入了快速发展新时期,大体上形成低温食品多样化、冷链温度多层化、流通渠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物流业具有跨行业、跨产业性质的服务功能,受市场需求的引导大。但是由于冷链物流技术高成本和管理上的复杂性,导致其滞后于市场需求速度。然而如何使冷链物流能力和水平紧跟市场发展需求,主要取决于对市场作出的客观估计和预测。据统计,在我国城市超级市场销售额中,冷冻冷藏商品占到20%-25%,而西方国家则约为35%。

三、我国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一)冷链物流越来越复杂。

虽然冷产品产量在不断提高,但随着人们对冷产品种类及特种需求的增加,使得其从原产地到消费者的距离变得越来越长、产品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广,产品流通渠道也越来越复杂。

(二)冷链物流标准不完善。

冷链物流比常温物流建设投资大得多。易腐食品要求冷链各个环节有很高的组织协调性,各个环节都必须有统一规范的标准引导,而所有这些都对冷链物流标准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三)冷链物流运输成本高。

冷链装备和冷藏设施不足,老设备陈旧,购置新设备成本高,且分布和发展不协调,又不能为易腐食品流通提供冷藏保障。我国冷链物流技术需要提高,有效的控温设施投入不够,冷藏物流链操作和管理人员急缺,全程冷藏控温运行制度尚未完善。

(四)第三方冷链物流发展滞后。

目前我国第三方冷链尚未形成体系,还未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从冷产品包装、储存到运输的第三方物流体系。目前大部分冷链物流企业提供的主要是冷藏、冷冻等单一服务。由于第三方企业难以保证对整个流通环节温度的控制,使得多数企业只能自行经营,而其自身在物流领域技术的欠缺导致冷产品成本居高不下。

四、冷链物流的发展建议

(一)建立整套冷链物流体系。

建立从初级产品生产到最终产品零售的跨行业、多部门的冷链物流体系,最终形成从农场到餐桌包括冷链物流全过程的食品安全控制与管理。

(二)加大政府监督,创造良好的营运环境。

相关国家标准、法律法规将能够规范冷链物流产品的健康、有序发展。政府应该在冷链物流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包装、运输、储存、标签、食品添加剂、品质等级和污染物等方面给出具体的标准和规定。同时,有必要出台相关冷链物流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政策。此外,在专业认证度和市场准入度上也应严格要求。

(三)加大政府投入。

冷链物流市场需求庞大,但我国冷藏运输设施和冷库资源一直紧缺,政府有必要应需采取相关措施,如建立部级自动化冷藏库、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投资冷藏集装箱,建设国家范围铁路冷链运输网络,以融资租赁的形式缓解第三方物流企业高额成本推动冷链物流业整体发展。

(四)发展、实现科技创新。

发展科技,加快我国冷藏设备的更新研发,达到食品合理成本低温运输,形成不同冷链产品各自质量标准。实现科技创新,就需要将研发成果推广到商品领域,形成规模,被广大企业认同、接受。

(五)加速技术改造,使企业冷链物流系统透明化。

冷链物流对产品的全过程低温保存有着严格的要求。从食品采购、加工、存储、运输、进驻商场到销售全过程都应当保持在适当的环境中,而目前企业自身的低温运输系统及低温储存系统并不符合这个要求。因此,在现有条件下,食品从产地到消费者手中的全过程低温管理条件亟需改善,即加速现有设备的技术改造。由于技术改造需要更高的成本,进行技术改造的前提是市场处于充分竞争的透明状态,因此,政府可建立低温物流的透明化管理平台,以便接受群众监督。

(六)提高行业标准,完善行业法规,加强行业协会规范管理。

我国冷链物流的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国家标准并未得到彻底的贯彻和落实,执法监督力度不够。因此,要想规范冷链物流,需要从根本上加快完善法规建设步伐,提高执行力度,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层层监督,从而规范冷链物流业市场。

冷链物流的行业协会应当发挥对行业从业人员的自律管理作用。提高政策宣传力度,加强对违规操作人员的惩罚,同时为冷链物流的发展提供技术建议和政策优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