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加工水产品市场分析十篇加工水产品市场分析十篇

加工水产品市场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8:47

加工水产品市场分析篇1

近期,为加强农产品市场预警工作,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与黑龙江、吉林、河南、新疆、河北、湖北、湖南、重庆等8个省(市)农业部门分别就粳稻、大豆、玉米、小麦、棉花、油菜籽、生猪等7个品种签订《农产品市场预警工作部省联动合作备忘录》(以下简称备忘录)。部省两级将共同建立分品种分析师队伍,协同开展市场调研,联合研判市场形势,提出市场调控建议,市场预警信息,不断提升服务政府决策、引导农户生产和稳定市场预期的能力。今后,各省将围绕重点品种,在做好日常市场监测的基础上,就重点农产品产销形势、成本收益、市场变化趋势等开展分析研判。

农业部一直高度重视农产品市场预警工作。2002年初,农业部主动适应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要求,由市场与经济信息司牵头,组织部内有关单位,率先启动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定期对主要农产品的生产、需求、库存、进出口、市场行情和生产成本进行动态监测、分析,实施先兆预警。目前,农业部已经建立了涵盖粮棉油糖猪等18个品种的分析师队伍,打造形成了数据、分析、会商和四大平台,服务宏观决策和指导农业生产经营的功能不断增强。2011年底,为进一步强化农产品市场预警工作机制,提升市场预警水平,农业部正式成立了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重点跟踪、研究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和突发性问题,标志着农业部在履行指导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职责,加大农产品市场预警工作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深入,影响农产品市场运行的因素在增加,农产品市场波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关注,搞好农产品运行分析政策调控工作意义重大、任务繁重。在各地农业主管部门的积极参与下,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运行分析工作稳步推进,预警水平不断提高,决策支持、公共服务和应急监测能力显著增强。下一步农业部有关部门将要紧紧围绕历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对信息统计工作的要求,尽快在经济数据监测统计、农产品市场运行分析、经济运行调控和农产品市场分析服务等四个方面建立保障制度,使其切实为决策提供支持,为生产指导发挥作用。同时,总结并提出当前农业经济运行中的十个热点问题,希望各级信息统计工作方面的专家与工作人员能够共同研究,引起重视。由于农产品市场预警工作涉及面广、环节多,理顺关系、相互协作、加强统筹至关重要。农业部将以此次签订部省联动农产品市场预警工作备忘录为契机,要抓紧建立四项制度,加快完善部省联动预警工作机制,加强分析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开展重点品种市场分析研判,共同提升我国农产品市场预警水平。

加工水产品市场分析篇2

甲酰胺属于脂肪族单酰胺类,外观为无色透明油状液体,具有氨味。它是一种有机化工原料和高沸点极性溶剂,能与水、低级醇类互溶,能

>>“木乃伊”市场前景分析中国牧草市场前景分析南阳玉雕市场前景分析创业板市场前景分析苏州虎丘婚纱市场前景分析中国电梯市场前景分析跨境物流市场前景分析肉用蛇的市场前景分析物流装载安防器械市场前景分析几种新材料的市场前景分析中国网络广告市场前景预测分析平板显示电视技术及其市场前景分析国内车用滤清器市场前景分析血液透析机市场前景分析大型港口机械制造市场前景分析卫星通信地面设备市场前景分析石油管接头市场前景分析液化天然气车用市场前景分析LnG重型商用车的市场前景分析彰武县房地产市场前景分析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科技>甲酰胺市场前景分析甲酰胺市场前景分析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甲酰胺属于脂肪族单酰胺类,外观为无色透明油状液体,具有氨味。它是一种有机化工原料和高沸点极性溶剂,能与水、低级醇类互溶,能溶解多种塑料和纤维以及多种无机盐类,广泛用做溶剂、软化剂和有机合成中间体,在医药、农药、香料、染料、纸张处理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甲酰胺在国外最早工业化是20世纪80年代,起源于日本三菱公司,而在国内起步较晚。早期工业上都以甲酸、甲醇酯化法小规模生产甲酰胺,该工艺落后,消耗大,成本高,且排放含酸污水造成环境污染。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对甲酰胺的合成工艺有了更高的要求,以及低价进口产品的涌入,迫使很多科研院所及学者纷纷投入绿色新合成路线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甲酰胺产品的发展。1生产现状

近十年来,我国甲酰胺的生产发展很快,产能从年产几百吨增加到上万吨,是增长速度较快的一种产品。但由于受质量、环保以及国内应用市场限制,近3年增长速度逐步放慢,国内早期的几套甲酰胺生产小装置陆续被淘汰,仅剩江苏宿迁新亚科技有限公司、山东肥城阿斯德化工有限公司、重庆万利来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汇通甲醇有限公司及浙江建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5家单位生产。其中宿迁新亚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生产企业,占市场份额的50%以上。国内甲酰胺生产单位及规模见表1。2消费结构及区域我国甲酰胺消费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尤以江、浙一带为主。目前国内甲酰胺市场年需求量在5万t左右,主应用于合成医药、农药、染料等,医药、农药合成原料用占80%以上。由于国内甲酰胺质量档次低及应用领域较窄,近年来在农药上又出现了替代品,其用量逐渐减少,香料、染料年用量不到1000t。因下游产品用量的限制,加上国内产量增加,因而进口量逐渐减少,出口量有所增加,近几年向日本和韩国的年出口量达到约1万t。3价格水平目前,国内甲酰胺的市场价格为6500元/t至7000元/t,进口产品相对于国产产品价格高出20%左右。4结语国内甲酰胺的研究开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国外相比仍有一定的距离,尤其是在应用领域的开发上仅限于三氮唑及别嘌醇等,应用领域的狭窄使得目前国内甲酰胺市场近于饱和。国内今后对甲酰胺的需求量的增长程度将主要取决于绿色合成工艺路线的开发以及新应用领域的拓展。

加工水产品市场分析篇3

--------------------------------------------------------------------------------

企业,常常被人称为是有生命的,是由人而非力量来创造并经营的。而步入市场经济的中国已给我们的企业和行为带来了一个观点:企业不是以得到最大利润为唯一存在目的,而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是为了以充分的利润来弥补经济活动所带来的风险的一个营利组织。而要避免风险,除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外,还应灵活地运用经济分析手段,以达到企业的目的。

联合企业作为社会大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在产品的品种上,呈现为多;在产品的数量上,表现为大;在产品的运用使用范围上,体现为广;在产品(或经营)涉及的行业上,又是多层次的、跨行业的生产经营组织。从组织形态上看,一般由母公司(或总公司、总厂)承具法人地位,以下属分公司(或子公司、分厂)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

联合企业在经营上具有灵活性、繁衍性及长效性的特点。灵活性,是指联合企业的产品链中可供市场交换的商品多,随时可依市场的环境组合生产产品的数量及结构或产品转换;繁衍性,是由于联合企业自身的潜力,可依据新技术、替代品及经济上的跨行业,从而进一步发挥“多产”的特色,纵跨多产业,使一产品在联合企业的内部充作各级梯次产品的原料,体现出“联合”优势,以满足社会需求;长效性,由于联合企业的“一条龙”生产经营模态,使联合企业内供产品(或服务)的成本有着“天赋”的优势,能使某些长线或趋于长线的产品的社会需求在市场上仍独具竞争力(在一定的经济区域内),更利于企业效益长现稳定,树立逐渐优秀的社会形象。

财务分析,作为一种企业经营决策的一个组织部分,同时又强调投资经营和财务三种管理的结合,它通过对企业的过去财务善和经营成果进行的一种评价,为企业的财务决策、计划和控制提高广泛的而有实效的帮助,以对未来前景作出正确的使企业能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决策。

联合企业作为财务分析的客体,要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除发挥诸如人、管理机制等作用外,应发挥财务分析的作用,以使企业适应外部社会经济环境和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然而,财务分析在联合企业的生存发展中能起什么作用?

1、分析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促进联合企业的生产组合能从“联合”角度趋于合理科学。

2、分析联合企业中各产业的增长能力,为投资趋向奠定基础。

3、克服短期经济行为,提示联合企业内部的资源优化组合。

4、企业投资组合的历史,将使联合企业走向优化。如投资于相关产业,风险分散而投资收益可达到较大点。

联合企业在生存发展中所遇到的,需通过财务分析来判断解释或解决的问题有很多,而想从中推断未来的期望可能是很难的,只有未来才会受到决策的影--过去的已经过去,再也不能改变了。因而,结合本人的工作体会,财务分析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效应比较明显作用较大的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巨化集团公司作为中国十一家特大型化工企事业之一,有基本化工原料、化学肥料、氟化学品、化学医药、化学原矿、化纤轻纺、建筑材料、有色冶金、化工机械、仪表制造、电力热能等类产品共150余个品种。联合企业发展到今日的规模,应清醒地知道这是企业以前努力的结果,还承负着继往开来的重任。若不了解自己,自己所代表的以及其基本观念、价值、政策和信念,就不能合理地发送自己。要提高经济效益,发挥资产最大效能,除正确地进行投资决策外,还应通过常规不懈的财务分析来对联合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理财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剖析联合企业的财务善和财务成果产生的原因,判断在生产经营中的可能遇到的风险,资产运用中的安全程度和带来的效益水平,指导联合企业中各产品的生产组织、发展趋势,为联合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经济行为的控制提供可靠的依据。

(一)重视联产品及梯次产品的效益能力的比较,为企业的生产、商品结构的优化确立充分的依据。

由于联合企业利用同一原料产品可加工的产品多,在日常的经营安排上,经常遇到的是生产、销售产品的结构的最佳效能问题。在此,以实例来说明财务分析所起到的作用。

巨化集团公司下属一厂一原料产品,可同时加工四个价值各异的产品。有关资料如下(对财务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具体整理资料过程从略):

1、在多年的财务分析运用中,按以下格式了解掌握市场趋势及生产能力,(必要时分析历史上的行情趋势),分解并进行分析:

产品名称市场价市场前景生产能力/年

原料产品2000元16万吨

加工a500元12万吨

加工B1700元11万吨

加工C3000元3.5万吨

加工D1600元2万吨

产品名称耗原料产品单位制造成本剔除原料产品的变动成本

原料产品112501080元/吨

加工a0.24450150元/吨

加工B1.621200300元/吨

加工C1.131650160元/吨

加工D1.13*0.52105050元/吨

3、计算各产品的边际利润,并得出每吨原料产品的边际利润:

产品名称单位边际利润每吨原料产品的边际利润

原料产品920920

加工a3501458=350/0.24

加工B14002258=1400/0.62

加工C28402513=2840/1.13

加工D15502638=1550/1.13*0.52

4、以上装置的生产或深加工能力,受原料装置的生产能力及运行状况的限制,而不可能均满负荷组织生产,在此,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并结合市场行情,来决定如何调整产品生产、销售结构以使生产装置能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发挥最大经济效益。

按以上的对比分析,提出在原料产品生产锭,各深加工产品的生产装置状况良好的前提下,按次序组织深加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产品名称保持原料产品效益边际利润市场变化可能的幅度变动后的边际利润优先次序

深加工a538+50746元4

深加工B1338+1001499元2

深加工C1593-2001416元3

深加工D1718—1718元1

5、每次在市场行情有较大幅度的变化的情况下,保持定期(每季)或不定期的生产、销售结构的调整分析工作,以公司财务的正式建议交计划、生产和经营部门参考组织实施,以使公司各生产装置能达到效益的整体优化。这样,既充分考虑利用有限资源的问题,又使财务分析的重要性得到了检验。使生产部门能抓住重点,职工知道自己如何调节生产结构。

(二)注重产品历史的比价,充分论证风险,为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使企业在市场变化中能提前动作,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提出财务分析依据。

九四年度受“水货”冲击的影响,巨化集团公司下属的一个厂可生产的梯次产品甲产品和乙产品以及副产丙产品,全年均落入亏损的境地。其市场价跌破自上马以来历史最低价,而其生产的主要原料石油苯的采购成本,突然以中国的石油出口增加的“客观理由”而扶摇直上。针对这一情况,乙产品停产大修,巨化集团公司要求公司财务能提出开停两产品的意见。我们按此进行调查分析,并及时地提出了财务分析意见。

1、进行市场行情调查,掌握产品的变化势态,并从产品的市场价变动趋势判断将来的产品市场变动走向,以得出产品的启动或下滑可能。

考虑到甲产品与乙产品的生产关联程度,以及甲产品属化工类的特性,且依全国化工市场于九四年十月全面启动上行的宏观形势判断,得出该厂这只产品应上行的市场趋势结论。但当时甲产品的市价上升明显,乙产品的动销尚不明良朗。因此,我们依据历史上两产品间的比价关系进行了乙产品的市场趋势分析。

年度甲产品乙产品比价(甲/乙)

88年7800元13000元1:1.67

89年9200元13800元1:1.50

90年7800元13100元1:1.68

91年8000元14000元1:1.74

92年7800元12500元1:1.60

93年8100元12960元1:1.60

94年7700元12400元1:1.61

从上可以看出,历史上甲产品与乙产品之间的市场比价,除一九八九年外,基本上两个产品的在1:1.60以上。而进入九五年一月,甲产品与乙产品之间的比价在1:1.37。因此,按九五年的全国预计,乙产品的下洲产品为缺量供应,其原料产品乙产品势必也呈缺量供应或增加进口;另乙产品的主要原料甲产品,因自身使用范围的扩大,全国各生产厂家的生产能力及当产的开车负荷影响,作出趋势判断:

(1)甲产品的价位应基本达到上半年的行情的顶峰状态(按国家通胀压缩要求);

(2)乙产品因由于深加工的关联程度及历史比价,将可能抬高怀甲产品的比价(“水货”及进口的动向应注重),按目前的市场行情,最高合理价位应为20000元(含税)左右。

预计总归为人们的一种期望,但这种期望给我们的效益分析确定了市场基础或者假设的前提。

2、考虑生产装置的能力及成本水平,原料的供应状况,充分论证二种产品的生产方案,消除一些可能的假象,为争取效益,减少风险,得出可靠的依据,使管理层的决策正确、及时,赢得了效益。

(1)甲产品与乙产品副产丙产品的有关资料如下:

产品名称甲产品乙产品丙产品

生产能力(t)可销售量市场时价市场未来估价单位制造成本单位变动成本乙耗甲单耗6300吨2100吨1000012500670061004000吨4000吨130001629014520129401:1.054000*4.518000700900445320

车间固定成本378万330万154万

固定成本总额2040万元按销售额比例摊

(2)根据以上资料,来作出乙产品是否停产的决策分析。

我们依据三个产品的边际利润、净利及市场情况进行以下分析:

①编制边际利润及净利计算表如下:

项目甲产品乙产品丙产品合计

销售收入总额aB变动成本总额边际利润总额aB2100万2625128181913445200万651651762413401260万162057668410448560万元10761703315273728

车间固定成本378380154912

销售毛利aB441984-3569605308906152834

制造成本总额140758088018016

财务报表毛利a      B6931218-6087084598195442745

厂部固定费用20402040

分析利润aB财务报表利润aB-1425794-1496705

注:a:按市场时价为前提。

B:按市场估价为前提。

②从以上直观地看出,在市场时价的情况下,财务报表毛利为544万元,且超常上感到乙产品和丙副产品的合计毛利为-149万元,应该停止生产,而只生产销售甲产品。是否就这样决策?

③从边际利润分析看来,乙产品如果停产,不仅失去了边际利润174万元(乙-356+丙530),而且它原来负担的固定成本也要由甲产品承担,结果会加剧企业的亏损总量。因此,在现有的市场状态下,应维持乙产品的生产。

④结论:

由于当对市场的估价有了体现时,即比价趋向到位,建议提高乙产品的负荷,联系购买商,调整商品存货比重,以取得可能的最佳效益。

⑤实效:进入四月后,市场果然步入争料之中,全厂转亏为盈,订货单大增、奇货可居。财务分析的预见性有了较好的体现。克服了短期经济行为,使资源走向有效、科学、合理。

(三)以效益最大化为原则,合理利用内部转移价格,调整联合企业内部各责任单位间的经济利益。

市场经济中的联合企业与下属厂之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由于均以利润中心为经营单位,需要制订一个内部转移价格,转移价格对于提供产品或劳务的生产厂来说表示一种收入,以补偿成本支出,而对于使用这些产品或劳务的购买部门来说则表示成本。因此,内部转移价格会影响这两个部门的获得水平。防止成本转移带来部门间责任转嫁,可单独进行业绩评价,作为一种价格引导下的部门采取明知决策。每年,巨化集团公司计划、财务部门确定互供物料的数量及价格,使资源优化有所科学。但由于联合企业的中间产品的市场价格大幅度变化时带来的是矛盾,我们在工作中强化了财务分析工作,使双方认可公司的销售结构安排,取得了一些成效,现以例来说明:

巨化集团公司下属甲、乙两厂,甲厂生产的a产品可供乙厂生产B产品,由于甲、乙两厂的成本水平是由公司财务掌握,两厂的经济利益矛盾就会在已确定内部转移价格后产生。

在分析决策中,应力求以联合企业的角度,效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分析工作,不偏不倚以分析数据和市场趋势评价为基础,以更好调节资源,达到优化。

1、甲、乙厂的成本、生产能力如下:

单耗生产能力市场时价内供价市场趋价

a产品2万吨145014001600

B产品4.52500万吨2800028450

2、甲、乙两厂的矛盾观点

甲厂认为提供给乙厂a产品按市场时价已减利56.25万元=11250×(1450-1400),如按趋势价,减利将增加到225万元,提出①提高互供价,②停供a产品,由乙厂自行向市场采购。

3、分析过程

①两产品的边际利润

市价变动成本边际利润制造成本财务毛利

a产品1450720730750700

B产品28000199008100

②吨a产品的利润为8100/4.5=1800元/吨

③a产品深加工为B产品的最高互供价剔除耗a产品的成本的毛利为[28000-(28000-8100-4.5×1400)]/4.5=3200

因此,B产品的吨a产品利润比a产品直接外销的利润高

1800-700=1100元,

而虽然a产品市场已上扬,但仍影响不了产品的创利能力。

4、结论:

为稳定两厂的协作关系,考虑B产品的毛利可能上升450元,450/4.5=100元,将可以调整双方内供价,前提是a产品市场价上升到1550元/吨以上。

通过这些工作,解决了矛盾。

在运用财务分析于实际工作中,深刻体会到,仅仅是财务指标的计算,数据的罗列,并不能说你进行的就是财务分析了,否则,就如同学生计算1+1=?,1:1是何意思一样,因为,财务分析的内含,是要通过众多的财务指标的计算,财务技术的运用,分析出经济运行中的实质,判定是处于发展状态,还是处于被动?我们认为,要做好财务分析工作,使经营者、投资者和债权人有所参考,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注重财务分析主体的观点和目的是我们进行财务分析的关键。经营者、投资者和债权人观察企业的成果或状态总是根据他们的目的、有所选择地去考察企业的财务措施,同时也包括那些无形的价值。因为观点和目的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我们应在财务分析中组织好财务分析主体认为主要的资料,并使这种衡量办法能对他们有帮助。如对企业的经营效益的认可程度是经营者所希望肯定的,经营者因为对企业的效率,当前的和长期的经营利润,在经营过程中有效地调度资金和其他资源都负有责任。投资者或企业的所有者则关心的是他们的投资的资本目前和长期的利润率,反映在不断增长的盈利和投资回报以及企业的风险价值。同时,“别人钱财”的供应人、短期与长期的购买商和贷款银行(机构)都关心稳定的利息偿还情况、企业偿付本金的能力、合理而具体的资产净值作为风险的保护程度。此外,象政府部门、企业的职工和其他社会组织,则将会有另外一些专门性的目标--纳税的可能性,支付工资的能力,完成社会和环境保持的财务力量等。当然,我们进行财务分析不需面面俱到。因为,他们的这些观点不是相互独立的,仅仅是着重有所不同。在实际运用中,应当考虑各种衡量方法的适用性,以满足分析主体的需要。

(二)注重把握财务分析指标本身的内含,是进行财务分析的业务素质要求。一个从事财务分析的人员,仅掌握各种财务分析指标的计算,是完全不够的,否则,只需计算机就行了。要能以此财务指标能说明什么问题,有无被掩盖的不合理的一面,哪方面应注意改善的,趋势如何,等等。如杜邦分析体系,它反映的是净值报酬率(权益报酬率),主要解释各项主要指标的变动原因和提示各项比率指标相互关系,由于是根据企业的全部利润和全部资产计算的比率,在联合企业中没有剔除与经营无关的因素,如承担的社会义务方面的资产。在实践中我们如果根据营业利润和营业资产有关各项比率指标去进行分析和判断或下结论,则更能说明问题。

因此,我们在实践中应对一指标的基础数据数据进行调整,如:(1)企业非主营业务的非正常项目(证券买卖、期货交易、外汇交易以及房地产交易项目);(2)经营上已经或将要停止的营业项目;(3)重大事故或法律更改等特别项目的调整;(4)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的变动带来的累积影响或经营期内的财务核算体系改变等因素的调整。财务分析人员要时刻提高业务素质,以更好地服务于企业。

(三)注重财务分析评价标准的确定,在分析判断分析对象的性质或结论时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知道,任何财务分析所使用的数据,就自身的数据而言,仅是代表被分析客体的一种水平或状态,但是好是差,有发展余地还是落入末日,没有一个时期的社会标准的评价给予肯定,财务分析工作就无评价尺度,就更谈不上为企业的经营出谋划策了。当然,评价标准有国际、国内、同行,还有时期的不同。财务分析人员还有拥有这些标准的途径或总结的产生的问题。

(四)财务分析应注重掌握影响生产经营的各种信息,以使财务分析的内容和观点,不成为教条,充分表现出财务分析实用性。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每一个企业都从主观上要求自己的企业欣欣向荣,避免风险,修正经营决策或方针。然而,能影响企业经营并发生作用的因素很多,有大有小,且也有政治、军事、文化、思想、观念调整等,我们不需统统采拮,只要能发现影响的重要因素来进行分析。国家正在投资建设的“信息调整公路”,也就是要从宏观上或环境条件上,为企业提供正常的、通畅的获取信息的途径。在具体分析中,必须掌握三点,一是要以通畅的渠道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准确的信息及其变化趋势,参加各种经营会议,联系计划、质量以及统计等部门,更好地掌握外部市场(包括进出口)、政府的、同行业的等综合信息;二要掌握本企业的财务报表(内外部)及财务制度的执行行为;三要能注意财务分析主体观点及目的的变化。在实际分析工作中,做到且做好信息的掌握,才会使财务分析不流于虚名,准确分析判断企业的财务善才具有可靠的前提。

(五)要以实效性来检验财务分析的质量,积极性加准确性,才能提高财务分析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生命,这一点是财务分析向前发展的关键所在。

要做好财务分析工作,必须清醒地坚持财务分析实事求是的态度,准确地运用分析技术,不失时机地为使用者提供决策或趋向依据。应坚决反对弄虚作假。否则,后果堪忧,是所有有经济头脑的人都已明了的原则。财务分析用什么方法才能对一个可能得到的结果有一个及时而肯定的估价?采用的数据有多大的可靠性,影响后果的可能性有多大,实际判断的准确与否“都将是对财务分析的检验,也是这门分析学科是否有存在必要的一种社会要求。

加工水产品市场分析篇4

【关键词】机械;提高;方法

引言

现代机械的快速发展带动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国家生产力中60%多都需要机械制造产业的发展。根据机械制造产业的发展机械水平,对机械产品市场进行分析,研究市场环境、经济高速技术水平的变化,认识机械制造技术水平,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体制的改革,加强机械制造的发展趋势,实现我国机械产品的品质提高。

一、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特点

1、动态发展特点

机械制造技术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特点,不是一成不变的。机械制造技术需要高新技术产品的设计逐步提高,提高机械产业生产管理的营销效果,对机械领域全程进行优质化管理,提高机械制造技术的更新和优化,确保机械产业生产发展的有效性。

2、新兴技术产业的系统发展

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是面向新兴技术产业的,按照机械制造产业的发展标准,对机械制造产业进行效益分析,逐步提高我国现代机械市场发展的竞争性,实现新兴技术产业系统的综合发展。

3、机械制造体系复杂

机械制造体系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系统存在敏捷的状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系统科学等多种研究都需要配套的系统机械结构制造。通过有效的机械运行机制标准,逐步提高现代机械优化发展水平,改善机械制造的优化发展水平,确保系统体系的运行结构合理化。按照机械制造体系规模,对机械制造的生产标准进行能力分析,从而满足现有的机械制造要求。机械制造的敏感度和适应度都需要复合机械设备的动态使用标准,按照机械制造技术水平进行分配,从机械设计、工艺、售后等服务产品上进行分析,对使用寿命周期的相关内容进行调整,从而有效提高整体系统的控制标准。

4、操控机械的生产标准过程

机械操作标准需要强调生产标准,对机械性能、信息技术标准、自动化设计、新材料使用情况进行综合的调研和分析,确定新技术成本孔氏范围,从机械技术中寻找生产物质流程、能量信息系统等,提高信息生产的标准化操作。

5、市场竞争的统一

机械产品的技术要求相对单一,需要在市场发展中尽快完善机械产品功能的上市和提高,对市场的竞争、售后、管理进行调整,确保机械操作控制的核心目标,对时间、成本、质量等多个要素进行分析判断,提升信息技术的操控范围,确保制造产业与市场其他产业需求标准的分配合理性。

二、机械存在的差距实施技术对策

为了有效改善机械操作标准,需要对我国的制造工艺水平进行分析。我国的机械存在差异性不足,机械原有操作不足,信息量低、市场经营落后,存在不足的竞争问题。面对这种问题,需要加强机械制造的开发和创新,逐步提高机械市场的经营和发展,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对机械制造产业的差距和影响范围进行分析,尽可能的采取有效的适应标准完善相关差距,实现有效策略的管理和控制。

1、人才的管理

机械的操控需要人的管理,而技术的创新仍然需要人才研究。面对现代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体制标准,加强现代经济技术的研究,对经济生产模式进行改良和创新,对科技人才进行市场意识控制管理,逐步培养其具有市场导向的发展方向。对市场产业、信息、效益等多项问题进行研究,加深科技人员的意识培养和管理,逐步完善机械产业的发展水平,拓展科学技术领域,对现代技术发展教育水平进行研究和提升。依照现代工业发展科学技术水平,逐步加强现代科技的实时,提升市场经济服务理念,保证人才的管理有效性。

2、法律法规的建设

依照市场的宏观调控对市场机械建设的法律法规进行调控,改善市场环境的控制标准,对订制的产业科学进行规划,逐步完善法律法规标准,防止出现建设的重复性,尽可能的提高市场竞争发展效果。

3、机械服务的产业的发展

根据机械设备的各项领域操作,对生产厂家的相关利润水平进行调整和控制,逐步完善及系诶固定资产的规格控制,按照机械用户产生操作标准要求,逐步满足个性化生产发展需求。

4、全球化产品的开发

加强全球化机械产业的开发,对操作平台进行拓展,加强社会资源的管理,逐步引进国际有经验的工程师进行操控管理,完善机械工艺标准品质的规划,提升现代机械产品的全球化管理。

5、加强信息要素的管理

依照现代机械信息物质标准,对信息资源进行采集、加工和处理,开工至产品的物质表现,对产业中的相关网络化运营、卫星数据等非现实产业进行调整,逐步改善生产信息化的需求配合。按照我国的发展国情,逐步完善生产运营模式,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模式管理,对现代信息技术水平、技术发展能力范围、可能出现的相关困难进行科学化研究和分析,改善我国现代机械制造的标准模式管理,建立成熟的、具有组织计划标准的工程控制管理。结合现有的城市信息组织,有计划、有方案的合理进行工程管理,完成机械的敏感制造、智能制造和精良制造等技术标准,开发适合我国现展国情的生产模式,改善现代企业的市场发展需求。

6、提升机械制造技术的管理

依照机械制造发展产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对现代信息的管理进行物质、质量、设计、生产、技术操作、现代化信息调整,逐步完善企业的人才培养,加强国际上机械技术水平的准确交流,确保现代机械技术的稳定革新和提升,实现现代机械技术水平的准确发展,为未来我国机械的技术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科技的发展带动社会经济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大批量试用现代机械完成技术施工和管理,依照机械发展的标准,对机械指导的技术水平、设计原理、投入标准和实施发展策略进行调控和分析,改善现代机械指导的研究标准范围,加强现代机械的研究,提升现代机械实施管理水平,从而有效的实现现代机械制造产业的快速进步,实现机械制造技术品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加工水产品市场分析篇5

1.宏观环境分析(peSt)。技术环境分析。我国和混凝土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除了新的添加剂和新的原料调和比例外,在其他方面不存在所谓的技术壁垒,在混凝土生产工艺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标准的生产技术。

2.微观环境分析。下面我们结合五力模型对宏开公司的竞争环境进行简单的分析:成都市竞争环境分析。目前,成都市具有预制混凝土资质的企业达七十余家,主要满足成都市区及周边区县的建设需要。

2.1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从混凝土的构成成本方面,我们了解到本行业产品直接成本主要包括原材料、辅助材料、人工工资、车辆、能耗等。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原材料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总体来说还是较强的。但是在砂石料供应方面宏开公司有自己的砂石料生产企业,可以给自己的混凝土公司供应砂石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自己的优势。

2.2新进入者威胁。混凝土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混凝土生产工艺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标准的生产技术流程,在生产技术上并没有所谓的壁垒。

2.3客户讨价还价能力分析。客户在混凝土供应企业的选择方面是具有很大的选择面的,往往有很多的混凝土生产企业可供选择。所以客户议价能力还是比较强的。

2.4现有竞争者分析。截止2014年底,成都共有商品混凝土企业76家,当然各企业的规模和实力是有差距的,其中年产量100万方以上的10余家,年产量在40-100万方的有30余家,其余都是在40万方以下的。然而年产100万方的企业中华西、宏基、宏开三家企业已经占了市场份额的24%。表3-2以华西、宏基、宏开为例横向优劣对比对比项目四川华西宏基宏开产品质量品质高品质高品质高、环保服务较好优质较好价格适中适中适中经营范围主要从事商品混凝土生产、水泥销售业务专业从事商品混凝土生产主要从事混凝土生产、砂石料生产、干混砂浆生产、销售及设备租赁等业务企业优势隶属于四川华西集团,背景雄厚,与购买商联系密切,与母公司下属基建企业都有战略合作关系。管理团队年轻成立时间早,资格老有自己的供应渠道,有稳定的市场份额。设备专业,服务好有自己的固定客户群,和供货商,自己拥有砂石料生产线,有专门的实验室进行技术研发,合作方四川蜀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背景雄厚,有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企业劣势产品单一近几年品牌优势不明显,公关活动少,科技研发不够管理存在一定问题,缺乏营销策略从以上分析及公司实际我们可以看出,华西商混及宏基混凝土公司基本条件要强于四川宏开,但是宏开的业务范围以及发展前景要优于前两家公司,宏开与四川蜀南合作后,宏开综合实力与竞争对手实力越来越小,在市场推广方面,可利用蜀南公司的平台,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5替代品威胁。目前商品混凝土基本不存在可替代产品,我们在这里不再做分析。

二、宏开公司Stp分析

1.市场细分。由于混凝土行业本身的性质,销售和服务半径一般在不超过15公里,不同的客户群对需求的重点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需要对客户进行细分,选择和寻求更适合的客户群。

1.1区域特点。某个区域的发展情况对市场的特征和市场容量及行业竞争状况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成都作为西部的大城市,无论是在市场竞争和周边市场容量方面,都是相对有优势的。因此公司可继续在成都或周边扩展市场。

1.2区域客户数量。作为混凝土生产企业,我们的客户数量即区域内的建筑施工企业。我们都知道,成都混凝土行业对混凝土实行指导价,而这个指导价是根据不同区域进行制定的,不同区域指导价的差异又是因为在此经济区域内的客户数量及客户购买力影响的。

1.3客户管理水平。混凝土企业的客户大多数为房地产施工企业,城市基础建设企业,交通建设企业等,而这类企业的管理者水平一般与企业的规模有一定关系。管理水平的差异主要还影响客户需求的重点。

1.4客户规模。一般,大规模企业首先关注的是产品的服务和质量以及产品的交付速度,而小规模企业首先关注的是产品的价格。

2.目标市场选择。

2.1区域规模和潜力。公司把天府新区市场作为扩展的目标,区域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房地产、工业和商业设施开发建设已经火热展开,但是由于新区的开发相对于老城区晚,商品混凝土生产和物流企业聚集还较少,部分混凝土站点设置较远,生产能力和物流水平远不能满足需要。

2.2细分市场结构的吸引力。

2.2.1竞争激烈程度。目标市场内现有的建筑施工企业与混凝土供应商比例较大,混凝土供应企业及搅拌站数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竞争环境相对较弱。

2.2.2客户讨价还价能力。由于天府新区如火如荼的建设,区域内现有混凝土企业的数量无法满足整个市场的需要,所以区域内客户讨价还价能力较弱。

2.2.3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成都市大型水泥生产企业有位于都江堰蒲阳镇的拉法基水泥,彭州市的亚东水泥等,成都地区水系丰富,砂、石供应充足。上游企业有较多,除外加剂生产企业外,其他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较弱。

2.2.4符合公司目前的目标和能力。公司目前发展目标为寻找重视服务并且对价格不太敏感的购买商,以及竞争不太激烈的区域市场。从而满足公司做大做强的目标,在新兴市场站稳脚跟从而获得更大利润,支持公司长远发展。

3.市场定位。

3.1企业定位。宏开公司作为成都较大的混凝土生产企业,在行业内部也有了一定的口碑。在一些工程实例中,宏开公司不仅为客户保质保量的提供混凝土,同时还给客户一些浇筑技术及维护工作指导。同时利用企业自身资源为建筑施工企业的验收这方面提供一定的便利。所以我们在这里不只是把公司定义为混凝土生产企业,我们需要的是成为建筑施工企业的专业服务商。

3.2竞争定位。在进入市场初期,选择与原有合作方保持合作,并利用蜀南公司的项目资源优势,与蜀南公司在天府新区的项目进行合作。可以区域指导价平行的价格额外提供优异的服务和运费折扣为前期工作方向。从而逐步占领市场。

3.3产品定位。对于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来说一般将产品定位为混凝土,而混凝土行业把质量当做立足之本。宏开公司除了严把质量关、提高供货速度外,还为施工企业制定专门的浇筑方案的维护保养方案。所以我们的产品还包含混凝土半成品以外的服务。

3.4客户定位。我们可以精益求精选择那些中等规模以上的企业,这类企业往往对价格敏感度较低,相对来说更看重产品质量和服务,更容易接受公司的经营理念。从而为公司带来长期效益。

3.5品牌定位。把自己定位为:高质量,严把质量关,提供高质量产品;高服务,提供个性化服务解决方案;高效率,提高生产效率,规范供货流程提高供货速度;高性价比,保证产品质量和浇筑及时性,提供优化服务,提高满意度。

三、营销策略组合

通过上述对成都市现有商品混凝土市场的分析和宏开公司现状分析,我们发现公司在市场扩展时要选择重视服务,对价格不太敏感的客户群,以及竞争不太激烈的区域市场,结合实际情况,对公司进行新的定位,以满足公司发展需求。为了尽快在新扩展的市场站稳脚跟,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下面我们为企业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组合。

1.产品策略。在混凝土企业的营销活动中,我们不能仅把半成品混凝土作为产品,除此之外附加的配套服务也应归纳进产品当中,这样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产品。

1.1产品质量和性能,从而保障建筑的安全。宏开公司配备专业的混凝土实验室,负责原材料的检测,针对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系统及特殊混凝土的试配、混凝土实验性试验、实际施工中的配合比制定等。有自身实验室的支持,宏开公司可以更好的利用实验室资源,对产品质量进行随时监测,对产品性能进一步提高,从而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1.2交货的及时性和浇筑及保养技术的指导,以保证工程如期交付。公司与三一重工强强联手,车队运输罐车逾两百台,在高强度的生产运输要求下均能保障及时准确的输送。另外公司针对每个客户的需求不同,会增派相应的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跟踪技术指导,以便及时解决浇筑时的技术问题和后期的维护保养。

1.3衍生产品方面。施工企业往往希望在施工完成交付验收时,得到相应的便利。我们可以利用自身的社会关系优势做好附加服务或者说衍生品的维护工作,在验收时给予一定的协助。帮助客户解决一些实际性问题,从而提升顾客满意度,提高购买效率。

1.4提升服务水平,丰富产品种类。扩大品牌的宣传力度,让更多企业知道宏开的产品和特色,加强销售人员的培训,为客户量身定制浇筑方案,快速反应并解决问题。及时安排生产计划和原材料储备,保质保量按时生产。提高车队服务水平,确保按时送达施工现场。除了预拌混凝土外,根据市场实际情况生产一些标准化的建筑结构预铸件做好储备。综上所述,混凝土企业的消费者购买产品除了是看中产品的质量和价格,更期望获得其他附加价值,那么我们在产品体系整合过程中更要注意到附加值的要求。

2.价格策略。

2.1影响价格的因素。影响混凝土定价的主要因素有:生产成本、客户关注方向、区域市场竞争状况等,下面我们逐一分析。

2.1.1生产成本。以生产的产品中需求量最大的C30标号的商品混凝土为例,其每立方配合比为水泥270kg:粉煤灰80kg:砂891kg:石1004kg:外加剂8kg:水175kg。其中水泥占总成本的45%左右,砂石料及外加剂等占30%左右,其他制造成本占25%左右,包括人工工资、车辆维护、品牌推广等。由此可以看出水泥在生产成本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水泥价格的变化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混凝土的价格。所以我们在制定产品价格时要考虑到生产成本的影响因素。

2.1.2客户关注方向。我们在制定价格的同时要事先了解不同类型客户的关注方向,例如大规模客户一般更在意产品的质量、交付及时性、增值服务水平,以减少工期从而获取长远利益,因此在提供高附加值产品的同时适当溢价,这类企业往往是可以接受的;而小规模企业关注的是短期的效益,能以适当的价格拿到合格的产品满足眼前交付需求,就可以满足这类企业。

2.1.3区域市场竞争状况。商品混凝土企业的定价往往还会受区域内部的混凝土生产企业与建设施工企业的比例的影响,我们一般认为不超过1:40是一个对混凝土企业相对有利的值。随着天府新区规划项目的落实,混凝土企业也陆续进入争夺这块市场。由于同级别的混凝土机械设备和生产工艺几乎没有差异,所以我们除了购买先进的生产设备外,更要做到用优质的服务来提高我们企业的竞争力。

2.2定价策略。除了上述三个方面影响宏开公司的定价策略外,我们还应考虑到宏开公司自身对产品的定义,从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灵活的定价策略。

2.2.1青羊区总公司依然采用之前的随行定价策略,并以优质服务为基础,提高品牌影响力,维持原有市场并发掘新客户。

2.2.2天府新区新公司,在进入市场前期,在提供优质产品和附加产品的同时采取与区域指导价平行的定价策略,可以在运输费用上给予一定的优惠,从而既不扰乱市场秩序,又可以获得一定的市场占有率。

3.促销策略。混凝土全年需求量变化与季节变化有一定的关联性,这是受到混凝土企业的客户:建设施工企业,工程进度和所在地区气候影响。所以混凝土生产企业也应该像其他类消费品一样,开展相应的促销策略,提前签订合同,以安排大致的生产。

3.1人员推销。人员推销是混凝土企业拓展业务的主要方面,业务员通过跟客户的洽谈、接触,了解客户的需求,弄清客户诉求从而直接的向客户介绍产品的质量、功能和服务,从而促进产品的销售。另外对混凝土行业来说,拥有一定量的老客户或者固定客户比持续开发新客户更有经济效益。

3.2营业推广。在短时期内刺激销售,营业推广无疑是一个很好的促销方法。宏开公司可以在年终开年会时邀请客户参加,并进行一定的抽奖或者给予不同规模的客户相应的价格折扣,从而维护客户关系。

3.3广告。混凝土企业可以在行业内部的建材、工业用品等报纸、杂志上在一定的区域内宣传企业自身优势和产品,从而在一定范围内提升企业知名度,提升销量。在广告的制作和宣传方面,宏开公司可以利用合作方四川蜀南公司的蜀夏公司在高速公路广告运营业务方面的优势,迅速的开展广告宣传。

3.4公共关系。公共关系是促进和建立良好公众关系的方式之一。混凝土企业与建设施工企业的紧密性非常强,既然我们的目标是做建设施工企业的专业服务商,那么我们在天府新区的公司完全可以利用各种形式的关系网路,比如:宏开公司原有的合作商、蜀南公司在天府新区的合作项目、上下游产业关系以及蜀南公司的一些政府关系来展开销售活动。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赞助或支援一些福利机构来提升企业的知名度,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以达到长时期的营销推广效用。

4.渠道策略。商品混凝土的性质决定了产品只能采用直接式销售,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客户实际情况、规模、需求量等考虑是否需要在几个或某个施工企业周边建立流动站,进行就近供货。

四、结语

加工水产品市场分析篇6

一、当前价格形势严峻性分析

今年以来,由于部分农产品供求紧张、劳动力要素成本上升及全球性货币供给过度等因素影响,国内物价上涨快速,通胀预期增强,全年物价上涨的压力不容忽视。首先,成本推动型价格上涨压力不断增大。我国是铁矿石、原油等初级产品进口大国,近年来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上涨直接推动国内原材料价格、加工工业品价格以及生活资料价格上涨;第二,过度投资对物价的拉动作用逐渐显现。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为稳定经济发展,国家出台“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各地政府亦纷纷出台相关投资刺激政策,我国投资快速增长。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Cpi历史数据分析,两者之间呈高度相关关系,Cpi涨幅一般滞后固定资产投资1-2年,前期的高投资可以认为是本轮物价上涨的一大诱因;第三,高货币存量加大通胀压力。历史经验表明,过多货币最终会导致通货膨胀,2000年我国m2与GDp的比值为1.36,而2010年则升至1.82,货币供应速度远大于GDp增长速度,过多的流动性必将加大通胀压力。另外,不法经营者散布涨价信息、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游资囤积居奇操纵相关商品价格等行为,也会造成部分商品尤其是食品价格的异常波动。

从内蒙古自治区情况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继续上涨,生产资料价格调整压力较大,尤其是在流动性充裕、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未来以食品类、住房类及个人用品类主导的价格上涨短期内难以根除,全年物价形势不容乐观。2012年上半年,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4%,总体消费价格水平高于上年同期。一是价格上涨的波及面有所扩大。类价格指数呈现出七涨一降的态势,上升的有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七类指数。食品价格涨幅为7.8%,其中鲜菜、肉禽及其制品、水产品价格涨幅较大,分别为20.2%、12.8%和11.2%。交通和通信价格指数有所下降。二是食品类价格不断上升。从涨跌构成上看,食品价格上涨是推动我区基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因素。在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灾害性天气影响以及成品油价格上涨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全国主要食品价格出现普遍上涨,进而传递推升我区食品价格上涨。三是工业品价格上涨,通胀压力增大。去年以来,国际原油、贵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出现持续上涨,并通过各种方式向国内市场传导。受国际市场影响,国内工业生产用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价格维持高位运行,同时,水、电、气等成本提升,价格上调压力增大。四是受国家政策影响,粮食、住房和资源型产品价格整体上移。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政府控制节能减排的改革力度加大,国内资源性商品价格上涨将成为一种趋势。

二、内蒙古价格监测预警工作现状

为做好价格监管工作,提高政府价格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一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都将价格监测分析预警作为建立价格调控长效机制的基础工作来抓。近年来,自治区不断建设和完善价格监测体系。一方面,强化监测网络建设。目前全区已建立起覆盖各个盟市的26个较大监测点和包头、乌海、呼伦贝尔、莫力达瓦等几个直报点,涵盖8大类500多个品种的监测网络。另一方面,努力提升价格监测预警水平。通过组织会议、培训和召开专题讲座等形式,不断提升价格监测人员的业务能力,自治区价格监测预警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在近两年粮食、蔬菜等价格轮番波动中迅速反应、及时预警,为自治区党委和各级政府采取调控措施提供了及时、有效的信息;价格监测预警工作逐步科学化、规范化。2008年至今,内蒙古自治区物价局等物价管理相关单位共向国家部门报送监测分析数据数万条,向自治区党委、政府报送监测和预警报告1300多期。其中,围绕价格总水平的分析预测,猪肉、蔬菜等分析研究报告,都为政府实施价格调控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三、加强内蒙古价格监测预警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价格监测预警网络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价格监测规定》要求,理顺价格监测机构,进一步扩大价格监测网点布局,支持价格监测工作的基础建设,保证经费落实,构建起功能齐全、操作便捷、共享性强的价格信息监测平台,实现地区与地区、地区与中央之间的价格信息便捷交流。

(二)进一步完善价格信息数据库

经济发展具有一定规律性,市场价格变化也往往伴随着经济变化而呈现一定规律性。拥有客观准确的历史数据是开展价格监测预警分析工作的基础要求,而且对较长周期的监测数据进行观察分析,能够综合归纳出一些特殊年份对价格规律的干扰,正确分析价格变化趋势,确保监测预警信息的科学准确。因此,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完善价格信息数据库建设,广泛地储备相关信息资源,对于提高我区价格监测预警分析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三)强化监测资源整合

加强价格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在及时规范、调整、更新价格监测品种和监测站点管理的基础上,深化以价格监测站点报告、市场巡查报告、部门协作联动、价格举报机制等各个渠道、多层面相结合的价格波动警情预报机制。细化分析预测、监测预警、技术支撑等专项工作要求,提高对价格警情的快速反应能力。

(四)加强市场价格监测

通过对全区市场价格总水平及重要商品价格变化情况监测,跟踪分析了解监控商品的供需状况和价格变动的主要原因,加强对市场价格形成因素、涨跌因素、翘尾因素影响分析及与周边城市价格水平的比较分析,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提出运用价格杠杆实施调控的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五)坚持部门系统联动

加工水产品市场分析篇7

Swot是一种战略分析方法,通过对被分析对象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加以综合评估与分析得出结论,通过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来清晰地确定被分析对象的资源优势和缺陷,了解对象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从而在战略与战术两个层面加以调整方法、资源以保障被分析对象的实行以达到所要实现的目标。

Swot分析有其形成的基础。按照企业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应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和“可能做的”之间的有机组合。Swot分析,就是将公司的内部分析与产业竞争环境的外部分析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结构化的平衡系统分析体系。与其他的分析方法相比较,Swot分析从一开始就具有显著的结构化和系统性的特征。

二、化工销售面临的机遇

1.宏观经济方面。在2011年经济平稳回落基础上,预计2012年经济增速将继续回落,主要由于市场需求增速继续降低。在出口方面,由于世界经济增长低迷,欧债危机对世界经济的潜在威胁较大,世界经济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加,这些对我国出口将形成较大不利影响。

2.区域经济方面。海西区规划为福建地区经济发展创造了重大机遇;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实施对华南地区尤其是广西、云南的经济发展有积极影响;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为华南地区尤其是华南欠发达地区提供了发展机遇。

3.化工行业方面。国内尤其是华南区内总体新增产能不多,但化工市场需求稳步增长;外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取消,以及鼓励民营资本发展新36条的出台,有助于增强华南区内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下游化工企业的竞争力,提供加快发展的机遇;2011年区内统销加资源量预计增加产能68万吨,尤其福橡装置投产,改善区内资源结构,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总部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来进料加工业务,同时内外贸顺利整合,一体化运作能力增强,为我们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争取两种资源,拓展新的市场空间提供了良好机遇。

三、化工销售面对的挑战

1.宏观经济方面。尽管国内经济保持平稳发展,但投资减速、出口减速、节能减排、通胀引发的货币政策紧缩等不利因素将会使国内经济增速有所放缓,预计略低于2011年水平。

2.区域经济方面。出口环境没有根本性好转,对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华南地区经济影响较大;珠三角地区劳动力及土地成本持续上升,对下游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不利;未来国内加息预期将对民营企业的融资造成困难,影响下游企业开工率。

3.化工行业方面。未来美元持续贬值,原油成本居高,化工上游产业掠夺下游利润,影响下游开工积极性,可能出现化工替代品,挤占化工市场份额;东盟、台湾化工产品关税降低,以及中东地区产能持续释放,成本竞争力强,对国内尤其华南化工市场形成冲击;竞争对手在华南沿海地区化工项目的陆续获批将弱化未来公司的区域资源优势。

四、企业自身存在的优势

1.企业文化特色鲜明,学习型组织建设提高了公司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能力和团队凝聚力,拥有较出色的销售队伍,具备较强的开拓市场、服务客户能力;

2.与生产企业关系融洽,产销衔接紧密,共同开发市场,基本实现“以销定产、以产定供、以产促销”;

3.茂名石化、福建炼化近年新增产品顺利投放市场,产品成熟,服务到位,得到市场充分认可,区域市场份额大幅增加,引领市场能力得以增强;

4.网点布局基本成形,覆盖了主要市场区域,市场网络和销售渠道保持稳定;

5.物流体系建设率先起步,过程优化、成本控制在区域公司中保持领先水平。化工销售第一个物流园区项目—汕头物流园区即将投用,区位优势明显。

五、企业自身存在的劣势

1.区内资源少,且资源地均不在市场中心。进口资源尤其是来进料加工所占比例较高;

2.产品结构差,产品牌号相对单一,高附加值、拳头产品较少;

3.客户结构不够优化,生产型大户较少,以中小客户为主,客户市场炒作心理严重,相对欠稳定;

4.区内消费结构偏差,主要集中在低端产业;

5.市场研究能力尤其对进口产品的研究能力还较弱,自主获取优质资源的能力不足;

6.流程效率不高,如产品订单效率偏低,客户计划管理流程偏长等,优化流程的需求十分迫切。

六、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分析调研,提高市场把握能力

1.密切关注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及时了解、掌握国家和华南地区各项经济政策变化,分析财政金融政策对地区支柱产业的影响,跟踪国民经济各项重点指标以及重点行业的发展,分析预测经济形势。重点关注广东省双转移政策、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东盟自贸区的实施以及非油化工发展对化工产业的影响程度,定期召开市场形势分析会。

2.增强获取第一手市场信息能力。加大与咨询公司、行业协会、专业网站的交流、合作,并通过细化考核管理,发挥客户经理走访市场、反馈信息的作用,及时获取第一手市场信息。

3.开展专题市场调研。每半年组织一次专题市场调研,充分发挥地处市场前沿的经营部、代表处的作用,采用深入走访、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分步完成区域内重点市场的市场结构、产品结构、客户结构、消费结构、渠道结构以及竞争对手经营模式、来进料加工市场、化工期货市场、金融性贸易行情等情况调研,形成高质量的市场调研报告。

(二)细化营销运作,增强市场竞争力

(1)大力拓展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积极开发客户需求,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区内统销资源尽量在本区内消化,保持价格优势,并减少跨区物流成本。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统销优势,对华南区域有较大需求而区内没有生产装置的产品,加大调入量,满足区内不同客户的差异化需求。

(2)消化区内增量,引导市场需求。今年川维30万吨/年VaC、10万吨/年pVa等项目建成投产,要积极衔接客户,落实渠道流向,并尽早开展预销售,确保新增产品顺利投放市场;密切跟进下游客户在环氧乙烷、纯苯下游装置的投资建设进度,对将投产的项目,提早介入,保障资源,做好服务。

(3)推进与国内大客户合作,提高资源获取能力。利用渠道优势,进一步深化与国内外供应商的战略合作,努力获取优质稳定的外采资源,抓住市场机会开展自营业务,增创经济效益,提高市场份额。在运作方式上,可采取以销定购和自营等模式,对优势品种,可采用存货自营和期货交易等方式。

(4)开展国际贸易,全力顶替进口。发挥内外贸一体化优势,根据国内市场变化,通过适时扩大(或收紧)产品进出口量来调节和占领国内市场;积极配合香港公司完成树脂产品对越南的出口业务,为抢占东南亚市场积累经验;在总结前期来进料加工业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大茂名来进料加工,并把来进料加工业务向广石化和海南炼化推广,确保总部每月3200吨来进料加工计划顺利完成。

(5)探索多种销售模式,扩大市场影响力。一是做大零售,在总结汕头地区零售业务试点基础上,逐步在珠三角地区推广,为区域小客户提供便利,并树为公司终端服务和价格信息的窗口;二是做大合约,鼓励多采用长约交易,推行合约价格,减少现货交易,培育长期稳定的客户群,扩大市场影响力;三是按照总部统一部署,推广网上竞价销售,探索开展期、现货套保业务,并利用时间差和地理位置差开展换货业务。

(三)深化产销研结合,共同应对市场挑战

1.细化衔接,提高产销协同力度。坚持产销衔接的制度化和日常化,继续扩大产销双方信息交换,在有效衔接基础上,引导企业多产差别化、品质好、效益高的产品,提高单位产品利润率,并引导企业重视仓储设施建设,合理安排库存,共担市场风险。协同企业加大排产计划执行的刚性,提高入库计划均衡度,增强计划管理能力。

2.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力争开发一个成熟一个。与企业共同制定2011年新产品开发方案,并成立产销研开发团队,细化开发计划,形成“月度检查、半年总结”的例会制度,有效推进工作。与企业和科研单位共同做好新产品的市场推广工作,赢得市场认可,形成规模生产和销售。

3.发挥产销研力量,提高技术服务能力。技术服务是产品销售的重要部分,要强化与企业、科研单位的协同合作,特别要进一步发挥好华南技术服务站的作用,共同走访客户,挖掘课题,开展联合技术攻关,为客户解决产品后加工运用问题,不断提升客户满意度和信赖感。

(四)细化客户关系管理,提升服务水平

1.强化与客户沟通。编制客户走访计划,并落实好各个层面的客户走访,积极解决问题、不断增进理解。同时,尝试与核心客户建立信息双向交流机制,在签订保密协议的基础上,进行商业信息交换。

2.优化内部流程。借助网络技术,对销售业务全过程特别是客户服务环节,进行分段分析,找出影响效率的节点,改进提高。重点要改进订单管理流程,提升效率,不断提高上午开单率;加强业务支持,使客户经理从开单工作中解脱出来,专注于市场开发和客户服务;优化产品配送流程和方式,不断改进物流服务,兑现服务承诺,提高发运准确率和配送及时率;进一步优化商机响应、纠纷处理快速反应机制,商机响应及时率100%,商务纠纷及时处结率100%。

3.强化客户管理。要下功夫摸清区内所有客户详细状况,确定战略客户、合作客户,形成以直销为主,经销与相结合的合理客户群。

4.开展客户满意度调查。做细做优客户满意度调查方案,使调查手段、方向、对象、关注点、分析方法以及结果运用多角化,通过调查真实客观地发现问题,通过改进措施,实实在在为客户解决问题,促进服务水平的提升。

(五)完善市场网络,深化网点运作

1.推进网点建设,完善网点布局

在调研基础上,探讨在福州等主要战略地设立网点的可行性,编制下一步网点建设方案。加快昆明代表处的发展建设,尽快注册为经营部,增强西南区域市场辐射能力。

2.明晰条块职责,优化网点运行

(1)细分条块职责。在化销分公司统一的网点运行和管理方案出台后,结合华南区域特点,制定网点运行管理细则,进一步细分条块职责,实现营销与销售相对分离,优化业务流程,提高运营效率,并对网点下放一定权限,适度提高“块”的经营管理自主性,更好地适应三级管理体制要求。

(2)优化网点资源投放。在研究分析网点的市场定位及市场结构、客户结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区域市场,制定区域市场发展规划和资源投放计划,细致核算物流费用,推行区域定价,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力争物流成本最低。

(3)建立考核淘汰机制。充分发挥考核的杠杆作用,对网点要结合工作实际,分解工作任务,下达销量、利润、直销率等业务指标,严格考核兑现,任务不达标的,网点负责人转岗处理。对客户经理,继续加大价格建议权、客户选择权、资源平衡权的下放力度,合理量化个人业务指标,制定工作标准、服务标准和行为标准,奖优罚劣,收入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对业绩不达标的,转岗、待岗处理,促进责权利的对等统一。

参考文献:

加工水产品市场分析篇8

关键词:水泥企业;成本控制

一、水泥行业特点分析

(一)水泥企业数量多,且平均规模小

水泥是我国经济建设重要的原材料,水泥工业也是我国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水泥市场企业众多,规模不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无序竞争。

(二)局部地区产能过剩,供求矛盾明显

我国水泥产量约占世界水泥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尽管水泥消费量巨大,但是仍然存在产能过剩。由于水泥具有运输半径短的特质,再加上某些区域产业布局不合理,或者某一时期投资力度过大,很容易造成产能过剩。水泥市场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日益显著,更加剧了市场竞争。

(三)外资进入,加剧了市场竞争

近几年随着外资进入我国水泥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占领了部分市场。在一些市场集中度相对较高的区域,国内企业进行了一系列兼并和重组,形成了规模效益,在竞争相对不太激烈的区域,通过树立自己的品牌,取得品牌效应,占领市场。由于国外资金进入市场的同时,也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带入我国,必然会冲击我国的水泥市场,造成市场的动荡。

(四)水泥市场以价格竞争为主

水泥行业产品趋向同质化,企业很难进行技术创新赚取超额利润,加上上游煤、油、电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下游施工单位对产品价格的挤压,更缩小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在我国水泥市场上,优质水泥数量较少,质量中等或者下等的水泥占据大部分市场,因而价格竞争成了水泥市场的主要竞争手段。

鉴于水泥行业存在以上特点,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就必须进行成本控制。

二、水泥企业成本控制面临的问题

(一)产品成本控制问题

一般说来,水泥产品成本主要由人工费、材料费和机械费三部分组成。人工费主要是指企业职工工资,企业计提工资总额可以依据一些经济技术指标来完成,例如百元产值含量工资所占比例。水泥企业应当在兼顾企业和员工利益的前提下,使得员工资总额的增长低于净产值的增长,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有些水泥企业百元产值含量工资占比过高,是因为大量外聘临时工,技术专家等,提高了总体工资水平。还有一些水泥企业人浮于事,或者某些低工资的工作岗位却聘用高工资员工。

材料费主要是指在生产水泥的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辅助材料等发生的费用。材料费用在水泥产品成本中通常占50%左右,所以材料成本控制是水泥产品成本控制的关键所在。企业材料费控制不好多是由于采购管理不力所致。有些企业在采购过程中存在如下一些问题:没有合理和详尽的采购计划,随意采购;在采购前不做市场调查,不充分了解价格信息;不了解材料标准,购买不合格材料,导致采购成本增加;采购人员和供应商串通,提高采购价格。在材料管理方面,疏于保管,导致损坏和丢失,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材料费用。

(二)投资决策过程中的成本控制问题

在有些情况下,一个项目的成功与否与企业的生存息息相关,而投资决策是项目开发中最关键的阶段。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是项目策划书和投资评估报告,如果没有详尽客观的项目策划书和投资评估报告,投资决策通常不尽如人意。投资评估报告应当重点考虑竞标成本、土地成本、原材料成本、运输费用、市场调控等因素。水泥企业在投资成本控制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项目投资决策通常由公司最高决策层决定;忽视了专业投资分析人员的作用,因此也忽略了市场调研、产品市场定位、产品策划、风险评价等一系列环节。

从企业总体运营的角度分析,企业往往关心产品研发、生产能力的提高,忽视了投资决策过程中成本的控制,公司的投资发展部门形同虚设。

(三)资金成本控制问题

水泥企业大部分面临严重的财务成本管理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财务管理不规范,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货币资金管理混乱,债权债务确认和结算不及时,收入成本核算口径不一致;如果企业是集团公司,很有可能存在集团总部不能有效监控子公司资金流向问题,企业内部现金流难以预测和控制,导致资金利用率低,资金浪费,融资成本过高,增加了财务风险;管理会计更新不及时,传统的管理会计不能及时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运营能力,导致财务管理水品落后。

三、水泥企业成本控制需遵循的原则

(一)成本效益原则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企业的任何一项工作都应该以经济效益为前提,进行成本控制也应当遵循这一前提。企业进行成本控制需要耗费一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要保证这些耗费不能超过所带来的的经济效益。因此水泥企业进行成本控制过程中,应当选择关键关节,抓重点因素,不能面面俱到,对所有的成本项目进行详细的规划和考核。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

水泥企业进行成本控制时,可以借鉴别的企业的方法和经验,但不能生搬硬套。每个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管理风格、发展阶段不尽相同,应当根据自己企业的特点,制定适用于自己企业的成本控制制度和措施。同样,对于企业的各个项目,预期投资回报率、项目进展程度、项目实施时间等各不相同,因此对于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制度和方法也应该区别对待。

(三)人人参与原则

企业的任何一项活动都是通过人来完成的,成本控制同样需要企业员工的参与,而且需要每个员工的积极参与。让员工充分了解企业的现状和政策,根据自己的岗位提出成本控制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让他们成为成本控制的参与者,企业全体员工通力合作,才能有效的控制成本。

(四)高层领导推动原则

要在企业落实成本控制会遇到来自各方面各阶层的阻碍,因此需要企业领导制定政策,从政策层面领导全体员工实施,并做出考核。领导在推动成本控制时,需要有坚定的信心和决心,并且应当将公司的意愿传达给企业员工。

四、水泥企业成本控制的措施

(一)产品成本控制具体措施

1.制定产品成本控制标准。产品成本控制首先应当设定成本控制的目标和标准,在成本控制的过程中,将实际产生的耗费与标准进行比较,对差异进行分析,找出差异的真正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降低成本。在制定成本标准时可以将产品成本依据每一道生产工艺进行分解,制定出每个工序的成本控制标准,比如所需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人工、折旧等。

2.加强物料使用的管理。在制定了产品成本控制的标准之后,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对于物料的使用和消耗也应当有相应的管理和控制,完善物料领用制度,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加强物料的盘存管理,减少浪费,这也是降低成本的途径之一。

3.完善工资管理。由于工资是构成产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工资发放的多少直接影响产品成本的高低。可以加强工资管理,使工资发放与成本控制直接挂钩。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冗余的工作人员,缩短低效率的劳动时间,控制工资水平。

4.健全物料采购制度。建立完善的物料采购制度,规范企业的采购活动,杜绝采购人员的不良行为。采购制度应当包含物料采购流程、采购申请、物料的报价等。同时应当加强供应商的筛选和管理,对于企业的供应商应当备案。重视与上游供应商的合作,争取互惠互利,利益共享。

(二)决策成本控制具体措施

1.公司投资决策主要由公司投资发展部负责和财务部门负责,需要进行市场调研,投资项目成本分析,投资者关系分析,制定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从各个方面规避风险。

2.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工程技术部应当负责项目管理,包括工程的组织,规划,管理,反馈,监管等,确保项目积极有效地推进。

3.重视投资分析人才的培养和运用,加强对投资前的成本分析;重视与投资者之间的交流,以便获得比较有效的投资方向和途径;促进投资发展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如财务部,工程部,项目部,技术部等的沟通,确保项目工程能有效推进。

(三)资金成本控制具体措施

1.建立并实施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争取将公司的各项指标纳入到预算中,从源头确保成本能受到控制。

2.对于资金的使用,也应当集中管理,控制资金拨付进度,从而控制现金资金流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加强与银行的合作,争取银行资金的支持,这样可以扩大企业的投资规模,减少公司现金流的不利影响。

(四)建立成本控制体系

1.成本考核方法多种多样,但是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如所在行业,企业发展阶段,成本核算方法等,来制定适合本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在具体的考核过程中,目标成本控制以及详尽的考核方法应当由财务部门负责。不仅要考核各项生产指标,每个部门也应当设定考核指标,考核各个部门的目标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

2.在企业内部,如果信息透明,沟通有效,无疑会大大节省企业运作与管理的时间成本。相反,如果信息不透明,沟通不畅,将会对企业成本控制形成挑战。

3.应当对成本控制过程中的实际数据与目标进行详尽的差异分析,找出发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差异产生的原因可能是认为的,也有可能是制定了不合理的目标,或者是核算过程中的问题。当出现差异时,应当找出真正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尽快采取行动。

4.对于成本考核的结果,应当做到奖惩分明并且予以落实。考核要求应当详尽且具有可操作性,考核过程应当实事求是,客观准确。企业应当规定明确的奖惩办法,引导员工积极参与企业成本控制,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参考文献:

[1]李连华.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链接与互动[J].会计研究,2005(02).

[2]吴小兵.论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基本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1(01).

[3]安同宝.对标准成本差异的分析与应用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11(07).

加工水产品市场分析篇9

农产品深加工、食品工业是农业和工业、商业的连接点,也是农业生产价值的再延续,是实现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飞跃的重要环节,在整体产业链上它们之间存在着上、下游的关系,属于“原料生产”和“产品加工”的关系,都是满足和丰富城乡居民生活的重要产业。

在国际自由贸易的体制下,很早就开始按照食品产业体系或者农业产业体系来分析并推动其发展。在这个大的产业链条中包括了种植业、养殖业、饲料工业、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饮料业)、餐饮服务业,另外还有零售业、进出口贸易以及其它相关产业,如食品机械、商品包装、食品添加剂和教育、科研、检测等,由此组成了一个十分庞大的“大食品产业体系”。

加入wto之后,中国需要跳出“农业”、“食品工业”和“流通业”相互分离的传统产业思维模式,促进农业、食品加工和流通的相互协调以寻求最佳产业效益,中国具有巨大的消费市场需求,它是农业和食品加工的市场导向,也是农业和食品加工业科研发展方向;同样,有了农业的保障,食品工业才有规范和放心的原材料供应,消费市场才有安全规范的产品。只有从“大食品产业体系”整体出发,进行产业规划、扶持和发展,中国才会逐步形成大农业、大食品、大流通、国内和国际大市场的崭新格局。

农业、食品业和零售业应该分属于一、二、三产业,其中第三产业正在成为现代社会发达国家经济的主导,2l世纪的人类正在步向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业必将占据主导地位。随着近年二、三产业的发展,经济逐步形成了一个复杂的产业系统,各产业之间相互结合、渗透为一个有机体。在这种产业关联下,要解决任何层面的产业发展,必须以整个产业经济系统为背景进行,要解决农业发展问题,必须在以二、三产业为主导的条件下去拓展思路;要满足中国市场的生鲜食品消费需求,也要以中国农业和食品加工业的现状为立足点考虑发展对策,孤立地去探讨产业发展都是行不通的。

从零售端的超市生鲜经营来看,生鲜经营的业绩固然受到内部管理体系和规范的影响很大,但产业发展的制约作用也十分明显,例如:水果、蔬菜、肉禽和水产品的标准化问题;生鲜食品安全性问题、食品加工相关辅料生产的产业化问题等,正是由于这些影响使得目前超市生鲜经营具有特殊的复杂性。这使我们开始认识到,超市生鲜经营的发展是不可能脱离于大的食品产业体系而独立存在和运作的,就现状而论,在这种产业关联之中既存在困难,也同样蕴含着巨大的市场发展机会。二、生鲜供应链与产业联动新模式

鉴于中国农业小生产面对国际化大市场的矛盾现状,目前的突破模式定位于:“公司+农户”的基本结构,希望农产品加工企业和食品工业企业发挥龙头作用和市场拉动作用,它们被认为最有希望取得整条产业链上核心企业的地位,原因之一是因为它们有品牌和市场;原因之二是发展农产品和食品深加工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关键。食品加工业成为农业产、供、销一体化的主导部门和引路行业,没有食品加工业就没有农业产品的商品化。

但是目前国际产业结构变化中一些新的发展动向使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农业最终出路还在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而“公司+农户”的只能是因应中国农业现状的过渡模式,最终模式将是“农业-工业-零售业”的结构,而直接面对消费者的零售业在“农业-工业-零售业”发展互动中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主导作用。

1、消费者正在成为市场的主导。

据安永咨询公司有关调查发现,随着零售业中食品经营规模的扩大(作为当今超市最主要的经营对象,食品一般都占超市营业额的30%一40%以上),未来市场中消费者的影响力将越来越大,超市生鲜食品经营方式的变化能够反映这种变化。

在5o年代的美国超市,主要的服务手段是适当延长营业时间,努力提供尽可能多的食物品种,以此方便消费者购买食品。但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光有上述服务已远远不够,于是超市开始在熟食加工上做了改进,向顾客售卖加工好的生鲜制成品,以此得到顾客的响应。但之后由于消费者反映这类食品不够新鲜,而且口感不好,促使超市又推出了适应消费者自身口味特点的加工半成品。顾客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加工程度的半成品,以便节省顾客的加工准备和制作时间,同时顾客也可以经过简单加工施展厨艺,最大限度地保持食品的新鲜感和个性。

由此可见,顾客的消费习惯对超市食品、生鲜品的经营方式和制作方式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国的食品经营和超市生鲜经营模式也在这种影响之下,并因消费需求而发生着改变。

2、生鲜食品市场上零售品牌的价值日趋突出。

在大食品产业体系中,由于食品与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无论是农业生产、食品加工和零售流通,对于任何一个产业环节来说,建立和维护与消费者之间的互信关系将成为保持企业长期不衰的关键之一;而另一方面,顾客也在不断用自己的钱包来给各个企业品牌投票和打分,消费者正是以其不可预知的力量和消费支出支撑着一个个有市场号召力的品牌。

在这个产业链条上,零售企业由于其占有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天然优势,灵活的角色转换,使得零售品牌正在成为这种互信关系的集中体现。零售企业一方面调整商品经营范围,选择适宜的开店位置,信息和数据共享等,来为食品生产企业提供更为有效销售渠道;另一方面又极力争取顾客的信任,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为顾客有效消费和有价值消费的“代言人”,这种角色调整使得零售品牌对消费和生产两端的影响力逐步延伸和增加,并逐步影响着消费者餐桌的未来。

3、食品制造商与零售商之间产业一体化的联动作用将得到强化。

在产业结合不断深入的过程中,食品产销之间产业一体化和联动作用会进一步强化,跨国食品生产企业为了以多种方式更快捷、方便地向世界各地市场销售其商品和服务,也在国际市场上不断调整经营策略,一方面通过农业生产组合的方式来强化对生产原料资源的控制,以便强化食品产供销一体化程度和市场快速反应能力;另一方面与产业链下游的零售企业密切合作,及时有效地把握未来消费需求的动向。

为了通过多种途径寻求变化以迎合消费者的口味,食品加工产业内,大众快速消费品生产企业会在不断整合并购中争取扩大规模优势;而全球知名零售品牌将通过深入的消费需求分析引导整个食品产业链的发展走向,从而逐步取得食品开发和生产的主导地位。

相对于国际市场的大食品产业体系的发展格局而言,中国的农业、食品加工和流通业虽然发展较快,但起步较低,相互之间存在着制约作用,因此在产业链中消费的引导和拉动作用还未得到充分认识与体现,所以直面消费者的零售业在“农业-工业-零售业”的产业互动形式在中国还没有成为现实。入世后,随着中国进一步融入国际市场,国际企业的进入将促使中国的农业、食品加工业和零售商业地共同发展,新型产业联动形式将会逐步显现出来。三、产业联动带来的机会与挑战

在大的食品产业体系发展中,相互关联的产业链各个环节都将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1、消费需求分析和把握将成为产业联动的制高点

根据产业竞争理论权威波特(michaele.porter)的“钻石模型理论”,任何产业的发展除了需要具备人才资源、原料资源、资金及技术资源等基本要素,以及支援性、关联性产业联动,政府政策引导带动之外,最重要的、决定产业后续发展的条件就是“消费者需求”。消费者需求将决定产业走向,而产业界相应的创新发展和快速成长又会反过来刺激消费者需求的提高,由此形成良性发展循环,产业才会有可持续性的发展空间。

中国的食品销售市场是开放程度最高的,无论是食品工业还是零售业,食品市场消费需求分析技术和把握能力都是市场竞争首要的制高点,随后才有可能通过食品产业链的协调运作,成为整个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发挥其市场主导作用。

就零售业而言,由于其直面生鲜食品的最终消费者,因此拥有极大的便利条件直接观察顾客的消费行为、采集消费数据和实证性分析,只是面对中国庞大而复杂的食品消费市场,国内零售企业在这方面的分析工作显得十分薄弱;而随着外资的进入,一些国际零售企业正在加大中国消费市场分析的投入,从起步阶段就开始有针对性地进行区域性消费数据积累和分析,这一动向可以从近年来外资零售集团的人员招聘职位描述中清晰地反映出来。作为零售企业,它们对于食品产业链上游环节的影响力正在逐步渗透和发挥。

当国内连锁超市大举进行“跑马圈地”式的规模扩张之时,对消费需求分析这个制高点的争夺已悄然展开,这反映了另外一个更深层面上的竞争。

2、生鲜经营产业化的市场潜力

经过多年发展,发达国家的生鲜经营产业化和标准化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例如:在面包制作中,针对不同类型的产品普遍使用加工程度较高的预拌粉(将该面包产品所需的各种主辅料和添加剂预先在面粉厂按照标准配方混合配制),到加工现场只需加入标准水量即可生产制作;使用标准的调味辅料(预先将相应口味的配料和调料定型制作出标准工业包装的辅料)制作各种口味的熟食制品,在超市加工现场只要按照指定方式和标准配比将主辅料配合使用,就可以加工出口味统一的标准化产品。

这说明超市生鲜加工中所使用的原材辅料本身的加工程度和标准化水平的提高,可以大大降低超市现场加工的复杂程度、现场管理难度和员工工作量,因此超市生鲜经营在这方面的需求和市场潜力十分明显,它为生鲜供应链相关各方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但基本前提是需要与生鲜供应链相关食品工业相互沟通,同步协调发展。相信随着中国加入wto,在国际企业的带动下,生鲜经营产业化水平会有明显改观。

3、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产业细分化和专业化

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会极大地促进产业分工越来越细分化,使产业链各环节所担负工作越来越明晰,强调专业化。

初期超市生鲜经营在外资零售企业的示范作用下,多以单店运作的大卖场展开,因此生鲜现场加工规模较大,形成了复杂的前店后场经营形式,多种自制产品加工和销售混合为一体,以此寻求活化卖场气氛的效果,殊不知这种生鲜经营的现场加工混合体在生鲜原料和产品标准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生鲜经营的现场管理复杂性和难度放大,例如:由于肉类加工产业化程度偏低和消费方式影响,使得鲜肉在超市现场分割难以避免,越俎代庖的零售企业一旦进入肉类加工环节,其结果可想而知,因为超市的现场分割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达到规范的大型屠宰加工企业的专业化水平,所以超市在原料及加工作业标准化、现场加工管理和成本核算等问题自始至终困扰着零售企业的生鲜经营。随着连锁店铺的增加,生鲜加工的多店管控难度也在倍增之中。

粗放经营之下,许多企业的生鲜经营达不到预期效果,投入产出比失衡,生鲜经营的利润空间难以支撑连锁企业生鲜经营的再投入,因而国内连锁超市出现生鲜经营后续投入不足,产品开发后继乏力,处于进退维谷的“高原缺氧区”。

加工水产品市场分析篇10

(一)安徽农产品出口规模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是安徽省农业出口贸易稳定增长的时期,农业出口额以年均18.8%的速度递增,规模较小但出口贸易总量稳步上升。据统计,安徽省农产品出口在1992年仅为1.69亿美元,到了2008年出口额突破5亿美元,2011年达到8.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23.8%,创历史新高。

(二)安徽农产品出口结构

农产品出口结构较为单一,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出口比例大。20世纪80年代,安徽省出口产品多为粮食及畜产品,种类较少。90年代后,出口品种种类有所增加,但仍以初级产品为主,加工程度低,规模小。农产品种类主要有蔬菜,茶叶,蜂蜜,粮食,水海产品、冻鸡等,这些都是未经加工的初级产品,一直占安徽省农产品总出口的35%以上,而加工的农产品出口一直偏低。近几年安徽出口最多的主要是蔬菜、水果和茶叶,占总出口的30%左右,但蔬菜出口逐年降低,茶叶出口涨幅最大。

二、安徽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

(一)指标分析

1、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mS)是指一国(或地区)某类产品的出口总额占世界该类产品的出口总额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

式中,为i国(地区)某类产品在t时期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为i国(地区)某类产品在t时期的出口额,为世界某类产品在t时期的出口总额。2006年至2010年,安徽省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为0.040、0.038、0.038、0.043、0.051,虽然有一定程度的上升,但相对于农产品出口大省的mS指数,安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与山东、广东等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据统计,在2011年,安徽省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在全国省份中只占到第17位。

2、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指某一产业的净出口额与其进出口总额之比。用公式表示为:

式中,为i产品的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为i产品的出口额,为i产品的进口额。若,说明该国(地区)这类产品具有贸易竞争优势,且数值越大,优势越大;若,说明该国(地区)这类产品不具有贸易竞争优势。

从2006年到2011年,安徽农产品的tC指数分别为0.250、0.052、0.136、0.102、0.100,-0.021,可以看出,指数一直处于不稳定的下降趋势,但到2010年,指数仍大于0。在整个过程中,虽然在2008年的时候有所上升,但在之后几年继续保持的下降的趋势,在2011年tC指数降至最低谷-0.021。这意味着安徽农产业在2011年之前一直保持竞争优势,但是竞争优势在不断的减小,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逐步降低,直到2011年,tC指数小于0,开始缺乏国际竞争力。

3、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一国(地区)某类产品出口占其商品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类产品出口占世界商品出口总值的份额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式中,为i国(地区)j类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为i国(地区)j类产品的出口额,为i国(地区)商品出口总额;为世界j类产品的出口额,为世界商品出口总额。若,说明i国(地区)在j类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若,说明i国(地区)j类产品不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

2006-2010年安徽农产品的RCa指数分别为0.706、0.604、0.541、0.606、0.622,长期小于1,说明安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不具有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在2004年到2008年,RCa指呈现逐年下降,从2004年的0.815降到了2008年的0.541,说明安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在不断下降。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世界各个国家都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但对中国农业的影响相对较小,这使得安徽农产品的RCa指数略有回升。2009年和2010年的RCa数值表明安徽农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上升吃力,安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仍处于较低水平。

(二)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安徽农产品出口额不断增长,出口规模不断扩展,但是在2008年及2008年之前国际市场占有率徘徊不前,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在逐年下降,说明安徽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在不断下降。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和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历年都有很大的波动,但是在整体上看,它们都有较大的下滑。在2011年,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已很微小,而贸易竞争优势甚至开始小于0,表现出竞争劣势,说明安徽农产品竞争力不断减弱,急待提高。

三、提升安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一)确立以低成本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比较优势和地区资源优势战略

安徽的水产品、畜产品和加工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在国际市场分工和竞争中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故应加大农产品加工的投入,重点发展脱水蔬菜、油炸山芋、砀山酥梨、瘦肉型猪、肉用黄牛、蟹虾仁、茶叶等有发展潜力产品的深度加工,整体提高安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调整农产品出口结构,发展出口农产品精深加工

以国际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发挥安徽省劳动力资源优势,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出口,发展出口导向型农产品生产和深加工基地,尤其是要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发展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实现禽肉出口由生向熟转变、冷冻制品向保鲜品转变,引导企业发展调理食品、健康食品和方便食品,化解国外技术壁垒。

(三)制定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综合性政策,启动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跨越发展行动

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选择一批经营水平好、经济效益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依托农产品加工、物流等各类农业园区,选建一批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推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经营,提升产品研发、精深加工技术水平和装备能力。

参考文献:

[1]程国强.中国农产品出口:竞争优势与关键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2005(5).

[2]屈小博,霍学喜.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与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3).

[3]吴杨.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评价及实证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1).

[4]范琛.江西省农产品竞争力现状及提升对策分析[J].农业经济,2008(10).

[5]赵春明.农产品竞争力分析框架初探[J].生产力研究,2009(1).

[6]苏李.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实证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10(8).

[7]邓启明,朱冬平,董秀云,熊德平.地理标志保护、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基于浙闽两省的调查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1(9).

[8]李二敏.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竞争力研究[J].经济纵横,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