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房地产舆情管理十篇房地产舆情管理十篇

房地产舆情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2:10

房地产舆情管理篇1

关键词:房地产调控调控政策舆论传导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010-03

一、引言

在一个以商品住宅为主体房地产市场化导向的环境中,自住者和投资者作为需求者,与供给者房地产开发商之间以房地产的价格作为实现各自行为目标的中介。然而对房地产价格的追求,三者的目标有所不同,作为自住者,希望在个人的收入预算限度之内以尽量低廉的价格购买房产;投资者期待房产价格能够持续地走高;而开发商则期待以更高的价格出卖同样成本的房产产品。房地产是一种虚拟资产,房地产这种虚拟资产的特性是其虚拟性介于普通商品和金融资产之间(王千,2006)。房地产虚拟资产的特质,导致其价格变化遵从“心理支撑的价格系统”理论,即当价格预期要上涨时房产需求者数量上升,当房产价格预期下跌时需求者数量骤减。如果放任房地产价格的心理支撑特性,当价格上涨的时候任由其上涨,价格下跌的时候任由其需求萎缩,其危害性已经被多次的世界性和区域性的经济金融危机实践所佐证。因此,合理的房价是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当房价失控时政府就有介入调控的必要。在房地产市场中,由于政府的介入,就形成了政府、需求者和供给者三方的博弈。目前的研究中,有学者利用博弈工具,就加入政府的三方博弈体系建立了供给和需求层面的两大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阐明了政策因素已经并正在决定着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基本走向(杨建荣、孙斌艺,2004)。有学者认为,源于一种双重压力:分税制以后地方事权的比重普遍高于财权带来的压力、地方政府作为中央政府或上级政府的机构的压力,部分地方政府深度介入城市房地产市场(张岑遥,2005)。围绕多方博弈的价格主线,当价格行走至政府改变调控基调的区间内,政府将出台房地产调控的政策。有一点值得关注的是,对于政府的各种调控政策的决策、出台、执行及评估,涵盖政策发挥作用的周期内房地产始终成为博弈相关方及社会民众参与的舆论博弈的热点。政府多次政策的出台及其随后的实践效果表明,博弈下的舆论导向及其结果,往往将成为利益攸关者获取利益及促发政府调整房地产政策的制动力。本文尝试从舆论传导的机理及模式来探讨房地产市场中各个利益攸关者的互动性,以及政府政策因舆论导向性作用而发生改变的压力情况。

二、政府为什么应该调控房地产市场

由于房地产具有的投资和居住的双重特性,放任房地产市场化发展很有可能将产生非理性的房地产市场,当非理性的市场出现的时候,就需要加入政府的有形之手进行必要的调控。

1.房价上涨的基本逻辑。房地产市场发育初期作为需求者的购房者和作为供给者的开发商之间的互动存在相互培育市场的过程。在此阶段,购房者先由少数对新事物反应敏感度高的部分,为能够满足自身的实物性自住性需求试探性地进行购房消费。而开发商则尝试建设能够符合购房者需求的房屋,并围绕房地产开发可能带来的潜在收益进行试探性的房屋产品开发,此时房屋产品为满足购房者实物和自住性需求为主,而定价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随着开发商开发的房屋产品数量上的增加,购房先锋者的示范效应以及在新发展阶段下推动房地产市场发展信贷措施手段的实施,潜在购房者群体观念的逐步转变。因为相对合理的价格及便利的金融信贷措施,降低了购房者购买的门槛,购房者群体从数量上呈现迅速上升的趋势。当购房者增加的速度超过了开发商所能够提供市场的房屋产品的供给速度的时候,基于供不应求,不能够满足每一个有实际需求的购房者的房屋购置需求,房屋价格开始上涨。对于潜在的购房者,在房屋价格逐步上涨的市场中,他们理性的考虑是假定房屋的价格降继续上涨,那么在将来将比目前花费更多的资金才能购买到与当前同样品质的房屋,于是潜在的购房者将大量入市,并基于与潜在购房者相仿的对房价的判断,一部分原本没有购房意愿的民众转而加入到购房者的行列。需求基础的持续扩张,供给的相对有限性,促进的房价的进一步高涨。此时购房者发现,由于房价持续性地上涨,房屋的购买并非只能是满足自身的居住需求,其也能够像股票一样,通过交易和买卖获取价差获利。房屋买卖的获利效应促使房地产的投资属性被急剧放大。投资购房者群体的扩大,推动了房价的高速上涨。当房价进一步持续上涨,并且出现了自住购房者和投资购房者数量对比的倒挂,此时整个房地产市场转变成为以投资和投机为主导的状况,这时房价进入了以资本逐利为主要特征的非理性上涨阶段。

2.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必要性。当房价持续高涨,房地产市场转变成为以投资和投机气氛浓厚的时候,以下几个严峻的问题明显地呈现出来:一是更多的自住型购房者因为房屋价格的高企,被排斥在购房市场之外,从而增加了一批充满负面情绪的社会民众,存在可能威胁社会稳定的因素。二是房屋价格过分地上涨,如果远远超过其现实的价值,那么房屋的市场价值就存在大的泡沫。而历史的经验表明,如果房地产市场存在大泡沫的破灭,将对国家经济产生消极影响,甚至引发经济危机。三是房价的非理性高涨对国家的金融体系将造成巨大的压力,一旦房产价格深度地掉头,将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严重的冲击。四是高涨的房价扭曲了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轨迹,房价的剧烈波动打乱房地产企业经营秩序,如果房价在高涨之后面临深度下调,将导致相当数量的房地产企业面临生死的困境。为能够应对房地产市场自发发展存在的系列消极影响的问题,政府应该出手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干预。

3.政府干预房地产市场的原则及调控的切入条件。政府干预房地产市场,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的政策所秉持的原则应该是着眼于控制房价的过快上涨,维持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发展,预防因为房价过快上涨之后而导致的房价非理性下降,抑制房产购买中的投资和投机性需求,引导房产更多地实现其实物性和居住,保护自住型购房者购买房产的合理需求。从而,政府房地产调控政策制定的条件就应该从以下方面切入:一是房价变动的因素,即当房价处于过快上涨的区间抑或处于快速下降的通道时;二是供给与需求进入比较严重的失衡状态;三是需求,内部自住型需求与投资及投机需求的比例失衡严重;四是作为需求者的购房人及其利益攸关者在购买行为中的诉求声音表达,以及作为供给者的房地产开发商及其利益攸关者诉求声音表达所引致的压力系统。

三、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舆论传导模式

房地产政策的出台,由媒体进行传播,构建了舆论氛围,形成了政府调控政策的媒介传递的模式。围绕政府制定调控政策的条件:房价变动、供给与需求进入比较严重的失衡状态及自住型需求与投资及投机需求的比例严重失衡等,舆论都形成了相应的传导模式。

1.政府调控政策的媒介传达。当房地产市场的状况处在前述调控政策制定的条件一、二、三、四所有条件或至少一个条件满足的时候,政府将着手出台相应的房地产调控政策。调控政策拟定之后,政府将政策文档传达给相关核心的媒体及宣传舆论机构,并着手对所列政策的具体办法进行执行层面措施和方法的储备。核心媒体和宣传舆论机构,依照政府的要求,向受众政府调控政策的文件。随后,出于对政策受众面所引致的对政策解读和评估需求及其本身经济和社会利益诉求的促发,相对核心媒体及宣传舆论机构的周边媒体及舆论宣传机构最初将站在自身能够吸引更多关注的视角对该政策的措施进行强烈的关注。经过核心媒体和宣传机构及周边媒体的最初基于自身利益基础上的宣传和报道,迅速的将政府的调控政策转化成社会广知的舆论中心。强大的舆论被制造出来之后,迅速传达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其中作为核心受众者,即调控政策管辖的对象,在接获信息之后将做好动用自身的力量与政策舆论制造的各方进行战略博弈准备。

2.房价快速变动中的舆论传导。假设房价处于过快上涨的通道,政府出台的调控政策将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此时,作为依靠房价迅速上涨获益的投资及投机性需求的购房者在接受政府控制房价的调控措施信息之后,除了首先谨慎地处理手中的房产之外,他们往往将在其利益攸关者的帮助和支持下,制造一定的舆论反馈。他们将通过与之距离较近的媒体或通过微博等新型舆论平台,发出由于调控造成该类需求者所将遭受到的令人怜悯的状况及对同类人群在历次调控中已经有过的令人怜悯的案例的声音,博取社会受众的关注和同情,形成一定强度的舆论影响。同样,对于在房价快速上涨中获取超额利润的开发商,面对政府对房价的控制措施,预期将面临由于房价企稳和上升幅度下降所导致的收益增长率减缓。因此,开发商在接收到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的信息之后,将采取多种方式在舆论上争取主动来维护自身的利益,比如请知名且有一定影响力的学者,在媒体上有利于开发商群体的言论,通过行业协会在媒体上表达政府调控政策预期给行业带来的伤害,或者试图向社会和政府论证,在当前开发商在房价上涨中的合理利益诉求及其得利的正当性,以期形成一定的舆论压力以应对政府的房价调控政策。对房价过快上涨情况下所采取的政策调控中,调控政策所管辖的对象:投资、投机需求者和房地产开发商通过制造舆论的方式对政府调控政策进行反馈,同时媒体也倾向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诉求将对这些有利于投资、投机者及开发商的舆论声音进行传播,从而形成一股具有力量的舆论影响以应对政府的调控政策。考虑到相关利益主体的一定程度的合理性诉求和调控措施产生的刚性而导致的舆论压力,政府在舆情收集的过程中,将有可能重新对调控政策进行再调整。

3.供给与需求严重的失衡状态中的舆论传导。假设供需状况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下的房地产市场,政府的政策路径从需求方面看是要抑制需求,主要抑制不合理的过度需求,从供给方面上将鼓励开发商增加房屋产品的供应量。对于需求的抑制,从自住购房者的角度看,由于该类需求者对房产的需求往往属于刚性的需求,并且该类人群的数量巨大,对于该类需求的抑制,虽然该类人群以个体而言比较分散且相对弱势,也一般较少通过主动向相关媒体曝光自身的问题制造舆论焦点,但由于刚性需求引致的该类人群的购房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对于过于剧烈的调控政策,可能引发该类人群的不满情绪,从而从其群体的整体上的负面观念形成中制造出具有冲击力的舆论内容,造成对调控政策进行修正的压力。从投资和投机者的角度分析,抑制需求将损害其投资获利的利益。由于该类需求者所掌握的资源和控制的话语权远远大于前述自住购房者,他们将利用当遇到房价进入过快上涨通道时相近的舆论发动渠道,增加自身诉求声音的强度,而制造带有压力倾向的舆论内容,并以此试图影响调控政策的新走向。从供给角度考察,政府鼓励开发商增加房产的供应量,对开发商本身是一个比较正面的调控措施。在该类调控措施出台以后,开发商从自身利益出发,期望能够从政府的鼓励当中获取更多的利益,同样选择诉诸媒体的炒作,就其加大房产供应存在的短板和困难为切入点以在社会上形成广泛的讨论,制造舆论压力,由此以期促使在调控措施中获取政府更加优惠的让利。

4.自住型需求与投资及投机型需求的比例严重失衡中的舆论传导。当投资及投机需求旺盛的情况下,房地产市场的投资、投机氛围浓厚,从实践角度分析,政府调整自住与投资和投机需求比例失衡的手段,目前比较有效的是限购政策。但是限购政策在抑制投资投机需求的时候,强化了户籍的作用,抑制了城市外来人员刚性自住型购房需求。限购政策的出台与执行,中间也掺杂了利益攸关者舆论博弈的压力。利益攸关者与媒体各自站在自身利益的角度进行互动和结合,倾向于对限购所带来的问题及负面影响进行策划和宣传,例如连续性地发表关于户籍政策的强化将对国家发展所起到的副作用,限购措施对市场经济原则的违背等等的言论和观点,并请相关的学者专家就限购措施的带来诸种问题进行评论,以期通过舆论的制造及舆论对调控政策的反馈来影响限购措施执行的刚性。从实践的角度看,利益攸关者的种种舆论制造,也曾对刚性的限购政策起到了局部松化的作用,比如,数个地方政府曾经因为包括舆论压力内的各种原因,尝试性地调整限购政策。

四、舆论传导对调控政策的影响

通过上文对房地产政策中的舆论传导的分析,可以看出舆论对于政府出台政策和对政策的调整有相当的施加压力的作用,本节将分三个方面分析舆论传导对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

1.经过舆论的传导及其反馈行为,有助于政府调控政策的完善。政府出台的政策虽然经调研和考察,但是未经市场和社会检验,对于政策的适用度和社会的接受度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当把政府政策抛向社会和市场以后,经过舆论传导的发酵,利益攸关各方将对政府所提出的调控政策做多方的博弈。博弈的过程是利益攸关各方在自身利益维护基础上的互动。舆论传导为利益攸关的各方与政府就调控政策的调整空间进行互动性的探讨。经过多方舆论的传导与反馈,政府能够收集到来自利益攸关者对政策反应的程度与方式,为调控政策针对性的增强及执行性的到位提供检讨性的参照。

2.舆论传导也可能破坏了调控政策出台的初衷。政府出台调控政策基于政府制定调控政策的原则,利益攸关各方对政策的解读和反馈基于他们各自的利益,利益攸关各方与政府的立场和原则并非一致,经过舆论传导和反馈所达成新的调控政策,有可能在尽可能地满足了利益攸关各方的诉求后,与政府调控的原则及其要达到的调控出发目标有所背离,当这样的背离产生的主导因素是利益攸关者基于本身利益所作的强大的舆论压力所导致的时候,调控政策执行将在现实环境中遭遇相当程度的消长,使政策的效果倾向于偏离政策的有效区间,有可能成为一份空头支票式的文件。进而削弱了政府对市场调控能力,助长房地产市场自发发展蕴含的风险。

3.舆论的传导机制形成了新的政府与民间互动和博弈的平台。舆论的传导和反馈,为利益攸关各方发出各自的声音与诉求提供了平台,各方的舆论压力而导致政府对政策及其执行的相应调整,从客观上建立了政府与利益攸关者各方既是博弈又是互动的平台。舆论传导及其反馈所建立的博弈和互动平台,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利益攸关者各方的利益诉求,并为政府更为有效的政策制定提供了便利。

五、结论

政府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出台、执行与调整是政府与房地产市场自住型购房者、投资及投机型购房者、房地产开发商和利益攸关者博弈和互动的过程。在博弈和互动中,舆论的传导和反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政府促发制定调控政策的各种条件中,利益攸关者基于自身的利益诉求,通过舆论制造,制造出具有一定分量的舆论压力并经过舆论传导之后,这种压力能够影响到政府对房地产调控政策执行和调整的决策部署。政府基于追求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等目标,面对一定的舆论压力,倾向于倾听舆论所来自的社会个层面的各种声音,以此能够对调控的政策本身或其执行的力度作一定幅度的调整,从而也可以看出,舆论的传导强化了政府进行政策调整的决心。综上所述,总体而言,舆论传导对调控政策的影响主要有三方面:它有可能有助于政府调控政策的完善,也可能破坏了调控政策出台的初衷,形成了新的政府与民间互动和博弈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杨建荣,孙斌艺.政策因素与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路径:政府、开发商、消费者三方博弈分析[J].财经研究,2004(4):130-139.

2.王千.房地产的虚拟性与宏观经济稳定[J].中国工业经济,2006(12):13-20.

3.张岑遥.城市房地产价格中的地方政府因素:成因、机制和效应[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10):65-69.

4.易宪容.中国住房市场的公共政策研究[J].管理世界,2009(10):62-71+87.

5.袁志刚,樊潇彦.房地产市场理性泡沫分析[J].经济研究,2003(3):34-43.

6.彭方平,方齐云.房地产开发商与地方政府的博弈分析[J].价值工程,2003(5):10-12.

房地产舆情管理篇2

引领网络2.0时代地产公共新篇章

作为专业的网络公关人士,李翊深刻体会到网络社会化的深刻变化。“中国目前有3亿多网民,而网络作为人们当下获取信息的第一渠道无疑成为社会互动交流的最大平台,”李翊指出,“目前网络已经从信息、资源共享、搜索资料,上升到互动交流、社区共享、口碑传播的2.0时代,正是基于网络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才促使网络公关,特别是地产网络公关的诞生。”

李翊表示,房产作为区域性很强,又是人们一生中投入资产最大的一种商品,其购买的过程绝不会像购买其他生活品那样简单。人们会经过一个多方收集信息、比较、了解更多来自公众口碑的声音来帮助自己判断、选择,产生购买行为,属于典型的复杂决策产品。因为网络的出现,购房行为也发生了变化,不管房源信息是从何种途径获得的,购房人最后基本都会通过网络去主动搜索房产项目相关信息,到房产社区论坛与他人交流项目信息,综合了解和考量项目的社会化舆论状况,由此来判断项目的客观性价比。在此背景下,口碑推动销售显现出重要的作用,而BBs则是口碑营销最大的阵地。网络公关的作用就是管理、优化好购买者在购买过程中的每个环节的舆论口碑,营造良好的房产项目购买舆论环境。

为此,由国内最大的地产公关服务商之~立德仁和国内最大的网络整合营销服务商之一,以及国内最大的网络公关创新科技研发机构沃华传媒共同投资设立的太立沃华网络公关顾问机构,将国际、国内各领域成熟、规范、专业的网络公关营销模式延展至地产领域,并结合地产行业的实际需求自主研发相关用于地产营销的创新服务和技术产品,其目的就是给地产开发商提供良好的地产网络公关解决方案服务。

国内首家地产网络公关机构

打造2009全新产品线

作为国内首家专注于地产网络公关解决方案服务的太立沃华,在2009年推出了全新的网络公共产品线。据李翊介绍,太立沃华的产品线包括品牌服务类――品牌传播、品牌推广、品牌口碑管理、品牌危机公关,以及营销推广类――口碑营销推广、epR互动营销推广、活动营销推广、事件营销推广、圈子营销推广、节点营销推广等两大类,以满足地产开发商对于房地产项目网络营销的全方位需求。

房地产舆情管理篇3

[关键词]商品房;经济适用房;产品组合

[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6-0047-02

伴随着我国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的增强,目前该市场环境呈现出明显的紧缩态势。这一态势不仅表现在商品房售卖受阻,还表现在经济适用房售卖被廉租房所抑制。在此背景下,作为笔者所在的某基建管理单位,其如何在新形势下来提升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的销售业绩,便成为本部门急需解决的课题。正因如此,笔者以“商品房与经济适用房的产品组合的构建”为题,便成了应有之义。

根据市场营销学理论可知,两种商品若要构成产品组合,则需要二者具备不同的效用。考察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的效用发现,二者在使用价值方面具有同一性,而在政府的民生扶持上却存在着明显不同,即前者完全在于商业目的,需要满足经济效益目标;而后者则属于公益性目的,体现了政府对其社会效益目标的实现。

由此可见,本文在构建商品房与经济适用房的产品组合时,将从“民生扶持”的角度来理解。

1目前房地产市场营销面临的挑战

无论是商品房还是经济适用房,二者所具有的价格特征决定了其属于奢侈品类型。由该类型商品的价格量占消费者收入总量的比重极大,因此此类商品的需求弹性较大,即ed>1。在此经济特征下,房地产市场营销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1.1价格因素方面的挑战

ed>1意味着,消费者对房地产商品的价格敏感度很高,当房产价格发生变动时,消费者购买量的变化幅度大于价格变动速度。具体到房地产市场营销可得:若商品房价格和经济适用房的价格逐渐低于消费者的心理预期,理论上消费者群体会增加商品的购买数量;反之亦然。然而,正因为房地产商品属于奢侈品,因此消费者普遍存在着“买涨不买跌”的心态。目前消费者所呈现出的观望情绪,就直接来源于这种心态。因此,“加速购买和观望”这两种经济行为同时存在的条件下,就增大了房地产商品营销的难度。从而,也为产品组合的构建带来了挑战。

1.2政策因素方面的挑战

不管是商品房还是经济适用房都关系到民生问题,这就使政府所出台的一系列关乎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备受消费者关注。其中,针对商品房领域的政策成为了关注的重点(对于经济适用房来说,由于在近年来出现的区位不理想、户型不合理、配套设施不全等尴尬现象,已导致诸多消费者将目光聚焦到了商品房领域)。这样一来,各地针对当地的房地产政策,必然影响到该市场营销的功能效果。即使在遵循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标相统一的产品组合,在客观的政策安排下也往往会成为基建管理单位的“一相情愿”。

1.3舆论因素方面的挑战

基价管理单位在构建商品房与经济适用房的产品组合时,如何让组合所包含的政府目标被消费者所理解并接受,这是目前面临的挑战之一。诸多地方政府在划拨土地给开发商时,往往提出了必须按一定比例修建经济适用房的刚性条件。其中的用意这里不再详述,然而能否让消费者根据自身收入状况分类进行房产购置,则完全在于其自身的消费偏好与社会环境使然。这里的社会环境主要是指“舆论环境”,而舆论主要指向政府针对商品房和经济适应房不同的政策安排。

可见,唯有在应对挑战的同时来构建产品组合,才具有可操作性。这也为下文“内在要求”的探讨提供了前提。

2当前房地产市场营销的内在要求

不可否认,各地由于经济发展状况不同;房地产政策安排不同,以及消费者购买力不同,其对于房地产市场营销的内在要求也呈现出诸多差异性。然而,面对以上三方面的挑战则几乎是统一的。

2.1谨慎进行产品组合的价格调整

针对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作为整体的价格因素挑战,上文已进行了阐述。就该挑战而言,谨慎进行产品组合的价格调整则显而易见。不过,笔者这里所强调的“内在要求”主要指向:商品房与经济适用房之间的价格调整。需要强调的是,产品组合中品项之间不应形成竞争关系,而须成为互补关联性。这就意味着,在同一地区的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在搭售中,应严格设计之间的价格匹配度。

2.2政策安排应与产品组合相配套

以基建管理单位为主体来开展房产营销,本身就体现为政府行为。在目前房地产市场的萎靡状态下,如何有效提升房产商品的销售业绩,不仅是基建管理单位的经济目标,更是其的社会目标。而社会目标则在于,满足民生和金融稳定等诸多方面。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应给予产品组合配套的政策安排。不难理解,适度、常态的政策安排能给予消费者一种稳定的预期,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他们的观望情绪。那么,政策安排的具体设计,下文将从一般性层面给予阐述。

2.3舆论引导须与产品组合相适应

消费者所释放的舆论环境不仅能给房产营销以契机,也能给之以危机。因此,作为基建管理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应及时通过信息平台洞察相关舆论走向,并借助该平台给予及时的引导。这样一来,便在政策安排的配合下,使得舆论环境与产品组合的构建相适应。从而,增大了房产商品的市场公信度。

不难看出,以下在具体的产品组合设计中,应贯彻以上的内在要求。

3商品房与经济适用房的效用分析

3.1商品房的效用分析

商品房作为住房货币化的产物,本身是对房改的延续。因此,其在售卖功能上主要针对那些具有刚性住房需求的消费者;当然,不排除部分的投资性消费者。考察这些消费者的生活与工作特征,体现为:工作强度较大、空闲时间较少;并且,家庭结构以三口之家为主,孩子的年龄普遍不大。为此,该类型消费者对于商品房的购买偏好,除了受到房价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区位和配套设施等因素的影响。

3.2经济适用房的效用分析

众所周知,经济适用房属于政策性住房。该类型房产尽管房价相对较低,但在购买权利和房产转卖的规定上,远比商品房苛刻。因此,这样的政策安排实则已经分流了消费者群体。具体考察购买经济适用房的消费者,他们的生活与工作特征与商品房购买者有明显区别,从整体上看他们大都工作不稳定,并伴有一定的健康问题;而且,他们的年龄大都处于中年阶段,其子女或在读书或已参加工作。为此,在经济适用房的营销策略上,就应突出该房产外部环境的清新与出门方便性。

3.3二者差异性的提炼

二者存在政策上的差异性,因而不能简单地以互补性特征出现。这也就意味着,二者之间不可能构成竞争关系,也难以使消费者通过“二选一”的方式来获得购买权利。因此,二者差异性的提炼着重在于,针对二者分别针对的目标消费者,客观地阐述各自的优势。其产品组合实则在于,借助经济适用房的销售,来推动商品房的销售。关于这一点,笔者须在这里加以强调。

4商品房与经济适用房的产品组合设计

4.1建立同一品牌下的共识

一般而言,当地消费者在购买房产时存在着品牌意识,即该房产是由哪家房地产商开发的;同时,房地产商的品牌建立,往往又是通过商品房来实现的,因此,在产品组合时首先就要强调经济适用房的品牌效应。这才能使得低收入家庭,能借助自身在房地产市场已经获得的品牌信息,来预测该房产的购买价值。需要明白,对于房产商品来说其对于低收入家庭的需求弹性更大。

4.2在同一品牌下突出二者的优势

上文已经指出:因政策性使然,二者不会出现相互竞争的态势。然而,如何使二者联系在一起,减少各自的营销成本;则需要在同一品牌下突出二者的优势。关于这一点,需要基建管理单位在售房大厅的布置上给予考虑。这里须把握一个原则,即应使消费者认识到二者属于房产商共同开发的项目;而不能出现“商品房为主、经济适用房为辅”的理解。

4.3产品组合中的价格调整

产品组合中的价格调整,主要针对商品房销售而言的。根据目前走势在不影响合理利润的前提下,调整商品房的价格。与此同时,在销售经济适用房的过程中,向消费者突出商品房的优势。从而,期望分流部分的消费者。

不可否认,商品房与经济适用房的产品组合还是一个新鲜事物。笔者在学识有限的情况下,仅根据自身的工作实践和思考,就该问题做了一定的讨论。此文,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5结论

由市场营销学理论可知,两种商品若要构成产品组合,则需要二者具备不同的效用。考察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的效用发现,二者在使用价值方面具有同一性,而在政府的民生扶持上却存在着明显不同。二者产品组合,应植根于目前的房地产市场大环境之中。为此,在产品组合的目标导向上,规定为:借助经济适用房的售卖来推动商品房的销售;并通过商品房开放商的品牌,支撑经济适用房的售卖。而目前的重点在于,提升商品房的销售业绩。具体包括:建立同一品牌下的共识;在同一品牌下突出二者的优势;产品组合中的价格调整。

参考文献:

[1]王梅芳.关于房产营销的行为技巧探讨[J].广东科技,2011(8).

房地产舆情管理篇4

一、网络舆情的基本情况

市房管局、建设局乱收费。市镇很多居民反映,在镇,地处广场办房产证就要建设工程许可证,而就在旁边的新世纪广场等的房子办房产证却不要,很多居民的房子早在2006年前后就建了,只是由于开发商的原因一直没办理土地证,导致拖到现在才来办房产证。当问到房管局的工作人员为什么广场办房产证就要建设工程许可证,而就在旁边的新世纪广场等的房子办房产证却不要时,工作人员说这是房管局作出的决定,而不是省、市作出的决定。难道一个小小的地方政府部门也能随便作出这样一个乱收费的决定,老百姓非常不满。还有,房子早就建好了,为什么建设规划局还要老百姓出钱去找设计院画设计图纸才肯办证,这不是欺诈搜刮百姓吗?说彻底就是要收钱。期望你们帮帮忙,曝光揭露这些罪恶的行径,为老百姓解除痛苦。

二、案件的原由及人的主要诉求

区镇很多居民反映,在镇,地处广场办房产证就要建设工程许可证,而就在旁边的新世纪广场等的房子办房产证却不要,询问原因。

三、调查处理情况

参加调查处理的人员:市场管理所;

调查处理时间:2014年6月13日星期五上午;

答复人:

1、镇广场,是2004年市规划局成立后,由政府统一规划,镇圩镇规划建设拆迁按置区,所有房屋建筑都应按规划要求有严格的规划设计。房管局依据《房屋登记办法》,该区域的房屋办理所有权证登记应提供以下手续:1.申请人身份证明、结婚证明、户口薄;2.个人建房用地申请表;3.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正本,附总平面布置图;4.国有土地使用证,涉及土地转让源的提供土地变更登记表;5.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附用地红线图;6.私人建房400平方米以上或建筑层数三层以上规模的,应提供施工许可和质(安)监手续;8.登记申请书;9.房屋测绘报告;10、其他必要材料。

2、镇广场旁边的新世纪广场;是由2004年市规划局成立前政府开发市场建设的区域,政府对该区域只做了用地规划没做工程建筑规划也就没有办理工程规划许可证,该区域办理房屋所有权登记无法提供工程规划许可证。房管局依据《房屋登记办法》,尊重历史事实主体,故对该区域办理房屋所有权登记就没有收验工程规划许可证。

四、目前人的动态

没有联系方式,无法沟通。

房地产舆情管理篇5

网络舆情分析师:

做起来不容易

适合专业:计算机技术与运用、信息技术等

职位解读:如果说网络舆论是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温度计”和“晴雨表”,那么舆情分析师就是“气象员”和“预报员”。他们专职从事互联网信息监测、舆情态势分析、舆论环境研究、网络危机处理等工作,为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提供舆情监测、危机预警、公关咨询等服务。也就是说,面对网络上的海量信息,舆情分析师将利用专业知识和工具进行检测分析,为服务对象处理舆论危机、维护社会声誉提供决策参考。

职业前景:国内网络舆情监测与研究机构在2008年开始大量出现,舆情分析师也开始成为一门新兴职业。过去,许多政府机关和企业习惯于依靠战役式、被动式的“临时工作小组”应对舆情危机。现在,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和企业开始设立专门的舆情部门,或邀请专业舆情分析师加入危机应对团体。因此,行业内部人士坚信,只要互联网存在并发展,网络舆情分析师的社会价值就会越发彰显,职业前景也会更加广阔。

职业要求:参加培训并考试合格者可以获得人社部颁发的CettiC证书――网络舆情分析师职业培训合格证。该证书可作为从事此行业的凭证。

要想成为一名好的舆情分析师不容易。舆情分析是脑力活,更是体力活,因为对分析师来说,每天加班加点浏览成百上千个网页是家常便饭。此外,舆情分析师还要紧跟新媒体的发展,通常要求比一般人更熟悉网络新工具和即时通讯领域,能够熟练地使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和软件。

厨政管理师:

“新食代”的新选择

适合专业:厨师、厨房管理等

职位解读:厨政管理师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知识,对餐饮经营中的生产环节进行合理规划设计,建立高效、科学的组织结构,并管理厨房的人员。本职业共设三个等级,分别为助理厨政管理师(四级)、厨政管理师(三级)和高级厨政管理师(二级)。

职业前景:当生活达到一定水准,人们开始讲究饮食安全、卫生和健康,对后厨的管理也要求科学、规范和专业。近几年,后厨管理工作越来越复杂,分工越来越细,需要专业人员对其进行管理。在内地,中型以上的饭店,厨政管理人员月收入一般在4,000元以上,高级饭店里优秀的厨政管理人员月薪过万元。

职业要求:饭店的发展关键在厨房,厨房的核心是厨政管理师。厨政管理师是餐饮企业的技术人才,相当重要,要求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计算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营销能力、协调与合作能力等。拥有厨政管理师资格的人很容易找工作。一名合格的厨政管理师可能是一名优秀的厨师,而一名优秀的厨师不一定能成为优秀的厨政管理师。

芳香保健师:

守护健康与美的魔术师

适合专业:美容、市场营销等

职位解读:芳香保健师是在对顾客进行正确诊断后,有针对性地运用纯天然的芳香植物精油进行调油,通过嗅吸、薰香、泡澡或按摩等方式来为顾客进行保健,是通过国家劳动部门核准的职业技师。本职业共设初级芳香保健师、中级芳香保健师、高级芳香保健师、芳香保健技师、高级芳香保健技师等五个等级。

职业前景:在国外,芳香保健师的收入和地位比医生高;在国内,其月收入与工作经验有关,一般为2,000~10,000元。此外,目前美容市场上从事芳香保健工作的人,大部分是持有美容师从业资格证书,真正持有芳香保健师从业资格证书的凤毛麟角。可以说,市场对芳香保健师需求量不断增加,而人才市场内仍难觅芳香保健师的“芳踪”。

职业要求:成为一名合格的芳香保健师,不仅需要一纸资格证书,更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比如需要学习掌握人体解剖学、中医美容学知识,为顾客做身体理疗,包括水疗、石疗、蜡疗、敷疗操作,刮痧、拔罐、疗效音乐和光电疗操作等,还要对各种精油的特性了然于心。另外,由于这一行要带给顾客健康和美的享受,也要求芳香保健师的性格柔和,能够让顾客身心得到充分放松。

室内环境治理师:

污染的裁判员

适合专业: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生物技术及应用、环境保护等

职位解读:室内环境治理员是指从事民用建筑物及飞机、汽车、船等内部空间环境简易检测、污染评估和治理等工作的人员。从事的工作主要包括:选择测点,实施简易检测;分析检测数据和污染源,判断污染程度,撰写室内环境状况评估报告;制订或审查治理方案、施工方案;操作工具设备,使用药剂、材料进行治理施工;定期检查、保养设备工具。

职业前景:如今,很多装修两年内的居民楼、写字楼室内环境污染指数都严重超标。被联合国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物质的甲醛、苯、二甲苯等,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持续提高和室内环境质量标准的不断完善,我国室内环境治理市场将继续保持上升态势,该职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房地产舆情管理篇6

与过去的政策相比,新政拓宽了高层次人才范围,放宽了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入户年龄,其中颇受关注的内容是针对没有自有房产者,可在租赁房子或者用人单位安排住房的所在地落户。

相关舆情传播跌宕起伏

我们发现,与此相关的舆情酝酿充分,传播态势跌宕起伏。

这个话题的关注度高,是因为城市化进程中,户籍成为改革发展的掣肘,也成为特大城市的“特权”,任何涉及户籍政策的调整都会引来轩然大波。

从2010年实施的“积分入户”到2014年3月的“1+3”文件,广州为招揽人才而作出的努力有目共睹。但之前相关政策时并未引起大规模传播。相较而言,在沉寂半年后“重启”人才入户政策,反而激起了舆论的关注。

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6月17日至6月23日,围绕该话题的传播态势此起彼伏,新闻量和微博量高低错落,不相上下。

总体来看,媒体的传播态势较为平缓,呈现“前稳──中高──后起”的状态,传播高峰出现在6月20日和6月23日;相比而言,自媒体的传播走势显得尖锐,呈现“m”形状,6月18日峰值达到最高。随后,虽在中期和后期略有凸起,但整体传播处于下滑态势。

户籍引才是双赢吗

对于广州出台的这项政策,舆论声音有赞扬也有保留。部分舆论肯定了人才入户政策的价值所在,但也有舆论指出,相关政策需要从全局角度注重各类人才的平衡引进。

有媒体表示,广州此举不仅能给劳动者带来实惠,还能给城市注入活力,这展现了广州市的包容与开放胸怀。也有舆论直言不讳地指出,虽说这样做是城市需求,但也要避免学历歧视。作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不可能只需要“高精尖”人才,还需要大量一线工人,需要环卫保洁等,从事艰苦、特殊的工作。入户条件不要成为一道高不可攀的壁垒。

对楼市影响大不大

房地产舆情管理篇7

【关键词】舆论监督;采访权;反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国当前舆论监督的环境越来越宽松,监督的范围也在逐步扩大。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虽然不具有强制性,但这种监督以公开曝光为主要形式,传播快,范围广,影响大,有很强的威慑力和广泛的警示作用。但是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舆论监督也不例外,它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种种问题。

一、采访权得不到保障,舆论监督将成为纸上谈兵

例如,在最近发生的河南漯河违法建别墅事件中,记者在采访时遭到当地房管局副局长持枪殴打。这一事件被网友拍摄下来发到网上,各大论坛和微博疯狂转载,网帖称:“记者前去采访漯河违章别墅群,结果被漯河市召陵区房管局副局长牛豪用枪顶头狂殴威胁”。事件一经传播,引发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犯罪嫌疑人也被警方刑事拘留。

近年来,记者针对违法违纪的现象进行采访时,经常会遭受谩骂,殴打,阻挠,跟踪。根源在于被采访者想要维护当地和部门形象,掩盖其存在的问题。殊不知,纸是包不住火的,有时候“堵”不如“疏”。但是此次采访竟然遭到持枪殴打,情节严重程度完全超乎人们的想象。我国法律明确禁止官员在职经商,经过调查发现,犯罪嫌疑人即涉事官员就是别墅项目的股东,可见是知法犯法。其次,国家明文禁止别墅开发,而房管局副局长牛豪却可以参加别墅开发,并且在没有任何审批手续下照常开发。记者的采访触动了官员的利益,引发了持枪殴打恶性事件的发生。

从这一事件我们深刻地发现,记者的采访权如果没有法律保障,记者的生命将得不到维护,负面新闻的报道将举步维艰,舆论监督将会成为一纸空谈。

二、新闻在舆论监督时容易找个噱头就跟风

黄穗,前国家羽毛球世界冠军,现已退役,并就任湖南省体育局副主任。他三年没有上班,近日竟代表澳大利亚队参加国际羽联澳大利亚黄金大奖赛。

近日,无论是央视的《新闻1+1》、《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还是各大门户、论坛等网络上的声音,关于黄穗事件的评论连篇累牍。随后出现“消失说”,“空饷说”以及黄穗本人的“我要揭开谎言”,让本来一件很普通的新闻变得扑朔迷离。我们要正确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功能,而不是这种找个噱头就跟风的做法。出现这种问题,应该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对事件进行渲染,炒作。究其根源,就是认为黄穗是中国的奥运冠军,理应为中国效劳,无论她现在的工作(湖南省体育局副主任)是否能发挥其专长,都应该留下来,不该为外国人效力。其实中国的海外兵团很多,如果黄穗在澳大利亚能发展当地的羽毛球运动,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三、反舆论监督现象广泛存在

新闻有舆论监督,自然就会有反舆论监督。反舆论监督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反舆论监督的主要表现有不接受采访,政府利用行政干预,通过各种渠道说情,打官司等。记者在采写舆论监督方面的新闻时,经常会受到阻挠、干预、跟踪,即使将稿子写出来也会遇到不能发的情况。一些地方和部门打着“有损形象”,“影响稳定”的幌子,坚决抵制媒体的采访报道。

反舆论监督者常用的手段有封锁消息,不提供真实情况。例如1998年春节期间,山西省朔州市发生假酒中毒事件,造成20多人死亡。记者在得到消息后,立即前往出事地点进行采访,当时山西省委宣传部一位副部长在朔州坐镇,要求不管是中央还是本省媒体,未经宣传部门允许,一律不许报道。

用金钱收买新闻记者。此举在新闻采访中屡屡出现,甚至还形成一种风气。众所周知山西矿难事故频发,好多记者都会去采访报道,有些人就通过金钱来封住记者的嘴,让记者不报道,不发稿。

通过上层路线将稿件“枪毙”。有些稿件在特殊时期涉及到一些敏感内容,即便稿件经过千辛万苦写出来,也会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发。

无中生有,编造事实,诋毁记者名誉,对记者报道的稿件反咬一口,诬告记者的报道“严重失实”或者无中生有。

在信息化的今天,人人都是记者,想要掩盖事实是很难的。那些试图隐瞒事实的人,他们并没有从心里将广大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更多看重的是自己的职务、名誉和利益。以上反舆论的手段根本经不起推敲,只会暴露更多的问题。媒体应敢于应对反舆论监督。新闻工作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进行舆论监督时,遵守职业道德,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写稿件时注意词语的运用,明确法律界限,避免新闻官司。严于律己,坚决抵制有偿新闻,虚假新闻,要行得正,坐得端,正确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利。

四、新闻舆论监督中经常会发生级别限制权利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新闻单位执行的方针是:四级办报办电视办广播。由于各家新闻单位隶属于各级党政部门领导和管理,机构本身也具有行政级别的区别。各家新闻单位基本上是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新闻单位既不可能监督自己的上级党政部门,也不可能跨越地区实施舆论监督,即使对下一级权力部门进行监督,在现实的执行中也会大打折扣。一些较小的、涉及利益范围不大的事件,媒体拥有较大的自主批评的权利;但在一些重大事件发生时,媒体的批评和报道,都需要党政机构对媒体的授权,媒体不能自主作为。具体表现为:

1、新闻舆论监督低级别官员容易,监督高官难。低级别官员关系网相对较少,而高官涉及的关系复杂,监督难以实现。

2、新闻舆论监督小事容易,监督复杂问题难。新闻舆论监督邻里关系,民生问题小菜一碟。如果监督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时就会很难,甚至是雷声大、雨点小。

3、新闻舆论监督异地容易,监督本地难。看新闻时经常发现本地的重大事件刊登在异地的报纸上,而本地的媒体则集体失语。这是由于各级党政机构对媒体垂直领导或媒体挂靠的形式进行领导,党政权力的条块分割,不同级别和部门的领导机构,不能管到不是他们领导和挂靠的媒体。于是,媒体在发挥其舆论监督能量的时候,便发明了所谓“异地监督”。但是这种现象容易导致新的矛盾的产生。

针对这种级别限制权利的问题,应该制止权利压制监督,为新闻舆论监督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①颜海燕,《新闻舆论监督的双重困境》[J].《青年记者》,2010(7)

②郝俊红、赵砚,《当前新闻舆论监督面临的困境》[J].《新闻采编》,2008(3):12

③秦广艳,《如何应对反舆论监督》[J].《记者摇篮》,2006(10):46-47

房地产舆情管理篇8

关键词:微传播;高校新闻舆论宣传;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202-02

在2016年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做了重要讲话,他强调,做好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要求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要尊重规律,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党的新闻舆论宣传工作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他提出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指明了媒体融合与创新的发展路径。而在此之前的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在2014年人民日报发表的署名文章《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中也强调新媒体的特c是“微传播”,指出微传播的内容具有高速、跨平台流动的特点,使得用户不管在何时何地都能够及时的获取各类信息。他要求新闻媒体工作者要着重在“微”字上下工夫,要多创作各类短小精干,新鲜活泼,具有很强吸引力的各类文章,从而在当今的新闻传播工作中抢占先机。由此可见,微传播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新闻舆论宣传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在今天,人们每时每刻都从手机的微博、微信等app上获取大量的碎片化的信息,并与周围的同事朋友们进行分享,传统媒体在当今越来越不能适应时展需要。为了应对这个问题,中央组织部、宣传部以及教育部在2013年时就联合印发了针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在这个意见中,中央明确表明要充分利用校园网、微博、手机报等各类新兴的网络新媒体,去占领高校的网络思政宣传的阵地,指明了高校思政工作在网络思政工作的方向。由此可见,在新媒体时代,切实加强新闻宣传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现如今,高校的毕业生面临着诸如心理健康、就业难等问题,学校的思政宣传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局面。特别是当今高校校园因网络新媒体引发的针对学校、社会、时事等各类问题的频发,对高校师生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通过学校的新闻舆论宣传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就显得特别重要和迫切。由此可见,研究“微传播”语境下高校新闻舆论宣传工作实现路径对于强化高校舆论宣传、提升高校应对网络舆论的应急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作为人才成长的重要基地,高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社会重任。在“微传播”语境下,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样化,大学生思想又具可塑性、易变性、创新性等特点,对新事物的兴趣和接受能力更强,高校新闻宣传部只有抢占这一新型的宣传阵地,借助微媒体这一新兴的媒介传播方式,把握传播特点,不断的改变传统的新闻宣传思路,不断的创新传播方式,才能增强宣传工作的有效性,承载起引导和传承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的重任,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空间。本文主要从微传播平台的构建、打造高校新闻生产的“中央厨房”、应用新型图文编辑技术丰富新闻舆论宣传呈现形式等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构建以“三微一端”为代表的高校“微传播”平台

微信公众平台作为腾讯在2012年针对企业、媒体、明星等团体用户推出的一项微信用户订阅服务,以其操作便捷性、人际交流高时效性、内容推送丰富性及消息推送的精确性受到广大用户的喜爱,一经推出便得到了大学生群体的高度认可和推崇。经过近4年的运营发展,各高校纷纷加入这一阵营,逐步打造了涵盖校级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院级以及各类学生社团等多层次的微信公众平台,高度契合了校内不同大学生群体的信息需求。特别是在如今,微信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获取各类信息、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运营好这一举足轻重的新媒体宣传阵地,是切实做好高校新闻舆论宣传工作的必然要求。

微博早于微信,虽然受到微信很大冲击,但是因其相对于微信来说其具有扩散传播的爆发性、现场及时性、发贴次数无限制性以及与粉丝互动活跃灵活性等方面的优势,经过短暂滑落之后目前与微信形成互补态势,成为在校大学生手机必备的应用软件之一,也是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第二交往空间”。与微信公众平台信息量小、时效性相对滞后相比,微博已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的重要集中地和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晴雨表”,许多关于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最早就是从微博上开始扩撒并发酵。因此,紧紧抓住微博这一“微传播”的重要载体,建立新闻舆论宣传应急管理机制,第一时间发现舆情,进行及时有效的正面舆论引导,是高校新闻舆论宣传工作的重要方面。“微视频”作为近一两年新崛起的“微传播”形式,现已在大学生校园生活中迅速普及。如雨后春笋涌现的大量微视频网站也为微视频的传播搭建了一个方便、快捷的信息交流互动平台,因其进入门槛低,从使普通大学生也能参与到拍摄、制作视频过程中,并和其他地域的网友一起分享。近年来高校中不断兴起的微电影制作大赛也为大学生们制作传播微视频提供了一个官方平台,特别是腾讯视频、新浪微博的“秒拍”等各类视频传播载体的普及化,加速了微视频作为微传播主要方式的崛起。在视频制作应用软件和视频拍摄工具日益普及的今天,手机摄像成为人人具备的视频拍摄工具。特别是对于熟练掌握视频制作操作技能的当代大学生来说,主动参与制作体现其思想内容、原创的微视频,日益成为大学生群体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原创微视频的引导,发挥其短、快、大众性的特点,使之成为高校新闻舆论宣传工作的新渠道、新载体。手机app校园客户端是在数字化校园的不断推进、智能手机在校园的广泛普及、互联网的联网覆盖以及app的不断多样化下应运而生的。通过构建校园app手机客户端可以利用学生对智能手机的依赖性,将手机作为学校事务公告和新闻舆论宣传的平台,将更多有用的资讯传递给学生,使得学校随时随地掌握学校发生的各类新鲜资讯,不断丰富在校大学生的网络文化生活,强化数字校园对学校师生的影响力。

二、打造高校新闻舆论宣传生产的“中央厨房”

在微传播语境下,如何准确、快速地提供校园新闻资讯,开展及时有效的舆论宣传,使校园媒体所传播的内容既像传统资讯那样有深度和内涵,又能够像网络新媒体那样高速传播,是摆在高校新闻宣传部门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打造高校新闻舆论宣传生产的“中央厨房”,推动高校新闻生产方式适应微传播时代的变革,发挥校园各类媒介的协作效应,把同样的校园新闻宣传信息包装成为适合不同微媒体、展示的产品,使其“一物多用”,确保新闻舆论宣传内容在不同维度的准确及时发声。第一,建立校园全媒体中心,提供统一技术平台支撑。在校园内整合微信、微博、校报、电台、校园网等各类线上、线下传播媒介,为校园各类新闻舆论资讯的编发提供统一的技术支撑平台,使校@舆论宣传产品以不同方式呈现在师生面前。第二,建立校园新闻资讯统一采编制。在校内成立大编辑部,集中整合高校宣传部新闻宣传专职人员、院(处)通讯员、学生记者等校内人力资源和采编力量,创新采编流程,对校园新闻资讯原材料进行多层级、多层次的撰写编发,从而实现一次采集,多形态生产,多时段展示、多介质传播的新闻采编机制。第三,建立校园新闻多元呈现模式。通过前期新闻采编的各种原生态新闻素材,在校园内加工生成校园网页、微信、微博、报纸、app客户端等多元化新闻舆论宣传载体介质,向校园师生进行推送,从而实现校园新闻生产的集约化和多样化。校园新闻舆论宣传“中央厨房”的建立,使其具备了校园信息汇总、处理、加工和生成等方面的功能,具有业务平台、技术包装平台、推送平台的作用,实现了校园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线上和线下的联动融合。

三、应用各类新型图文编辑技术丰富新闻舆论宣传的呈现形式

在微传播语境下,大学生对以微博、微信、微视频、app客户端等新媒体所传播内容的形式提出了更高和多样化的需求,不仅要求内容具有可读性,还要求阅读的界面和呈现的形式要更有视觉冲击、生动有趣,这就要求微传播媒介的制作者们要运用各类多媒体技术对校园资讯进行加工处理。但是目前,高校现有的新闻舆论宣传体系制作技术严重滞后,造成了新闻舆论宣传传播制作主体与新媒体环境之间尴尬的“鸿沟”。但是大学生们经过来自社会制作精良的各类丰富多彩资讯的冲击,不会再被动接受长篇大论式的文字阅读,只有通过各类丰富的图文编辑技术转化的更具个性化、动态化、博人眼球的新闻宣传报道才会吸引人,并引导大学生们耐心地阅读并对所阅读的内容进行转载传播。因此,如何在校内建立一支具有运用各类图文编辑特长的图文、视频制作队伍,熟练运用如秀米、H5等各类新媒体编辑技术和软件,从而使高校新闻舆论宣传工作更加丰富多彩,更加贴近学生的审美需求,迎合当下的微传播时代,是高校新闻舆论宣传工作所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

“微传播”是当今时代所兴起的全新传播方式,对高校师生的思想理念、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个人心理等都会产生极大的冲击和影响。因此,每个高校都要充分重视在“微传播”语境下新闻舆论宣传的作用,不断占领网络思政宣传的阵地,不断探索开展校园新闻舆论引导的新路径,不断提升高校宣传部门在网络舆论新闻宣传的工具优势,使高校师生不断提升思想道德意思,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高校师生不断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隋t.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新闻宣传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5(4).

〔2〕成晓丽.微时代微传播的特征及影响[J].青年记者,2012(6).

〔3〕林群.理性面对传播的“微时代”[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3).

〔4〕杨善顺.微传播时代的来临与传统媒体的利用[J].传媒,2009(8).

房地产舆情管理篇9

(一)网络舆论的突发性挑战廉政政策决策的渐进性

廉政政策决策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它是廉政决策主体围绕政策方案的达成,相互之间所作的讨价还价、谈判与妥协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涉及众多的利益主体,众多的人员,所以常常要面临“众口难调”的尴尬,因为每一个参加者都寻求得到最大的收获,并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一旦决策失误,其负面影响和破坏力极强,损失无法估量,因此也就决定了廉政政策决策是一个渐进性的、非常慎重的过程。而网络舆论则全然不同,其往往具有突发性和迅速性。尤其是关于官员腐败的舆论,更是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例如,安徽庐江“艳照门”事件,照片主角直指庐江县委书记和副县长,一经报道就成了各大网站的热点,出现了大量跟帖和评论。虽然最后经调查是一起彻底的乌龙事件,但是庐江官方在应对突发的网络舆论时处理不够慎重,几次前后不一的回应,不仅引起了网民的“习惯性质疑”,还加剧了网民的猜测,有的认为背后还有官场内斗、贪腐事件,即便在揪出照片真实人物后网民们还认为是官方使出了“丢卒保车”策略。可见,网络彰显出其巨大的舆论聚集功能,往往让决策者们措手不及。

(二)网络舆论的主动性挑战廉政政策决策主体的公信力

廉政政策决策属于精英决策,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具有廉政决策权力的是决策者,对廉政决策权力有影响力的人是决策参与者,由决策者和决策参与者共同构成决策主体”,决策主体掌握着决策的主动权,及时发现问题进而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或者在问题暴露出来之后主动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网络舆论的出现对廉政政策决策的这种主动权和主动性提出了挑战。网络事件往往是经过网民的热切关注之后才进入决策者们的视野中的,要么条件反射式的立即辟谣否认,要么迫于舆论压力才做出回应,无论哪种都不是网民满意的结果。这样一种被动的补救性的措施给政府形象及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例如,昆明“艳照门”事件,事件一经传播立即得到官方的关注,但是在“艳照主人公是否是发改委官员”的问题上,昆明官方多次改口。昆明发改委就艳照当事人问题经历了“否认—承认—再否认—再承认”的过程,可谓上演了一场“变脸”绝活。尽管最终以“犯罪嫌疑人被控制”与“艳照当事人被调查”告终,但是同时政府的公信力也丧失殆尽。接连不断的官员丑闻事件的揭露,虽然惩罚了一部分问题官员,但也同时让作为廉政政策决策主体的其他官员的威信大打折扣。

(三)网络舆论的非理性化挑战廉政政策决策的理性化

廉政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特别是反腐倡廉部门为制约公共权力拥有者、治理腐败现象,经由政治过程而制定的实现廉洁政治的行为准则和行动方向及其过程,它是一系列反腐倡廉的战略、策略、法令、决定、条例、计划、措施、方案等的总称”。作为反腐倡廉的战略策略,实现廉洁政治的行为准则,必然要求廉政政策的决策具有高度的理性化和科学化,以保证制定出来的廉政政策的正确性。但是网络舆论则不同,一份来自台湾地区的研究表明,不同人在使用网络进行政治参与时怀有不同的动机,其使用目的可以分为五类:获知信息、沟通、展示自我、娱乐和宣泄[5]。这些都带有主观色彩,都具有感性和情绪化的特点。由于网络传递信息在形式上是个人选择的结果,网络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信息,将信息“拉”过来享用,这使得原有的“公共关系到群体”发展为“公共关系到个人”,这是公共关系发展的进步,可是从群体到个人的发展也为非理性化和情绪化创造了条件。这种非理性化和情绪化容易导致虚假舆论的泛滥,破坏网络舆论环境,给廉政政策决策带来困难。

二、网络舆论对廉政政策决策的积极影响

(一)网络舆论降低廉政政策决策风险

廉政政策的科学决策与决策所面临的体制密切相关,当代中国实行的公共决策体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党在决策体制中处于核心的领导地位,政府在决策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决策体制中权力分配结构上集权色彩较为浓厚。我国的廉政政策许多都是党内出台的一系列规章条例,是党在执政过程中推进廉政建设的经验总结。在这些政策的出台过程中,由于政策对象的特殊性以及党的决策体制的特点,使得人民群众在廉政政策决策中所能起的作用非常有限,由此加大了廉政政策的决策风险,可能导致部分政策因脱离群众而难以得到社会公众的信服和支持。尤其是部分领导人多年来形成的“拍脑袋决策”和“一言堂”的不良作风,更是加剧了民众对这种“革自己命”的廉政政策的不信任感。网络时代的来临,电子政务的实施,网络舆论的形成,使得廉政政策决策主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收集到决策所需的信息。“互联网上的信息从到被用户终端获取几乎可以做到同步,而且对于信息者的技术要求很低,与此同时渠道广泛,信息流转速度快”。鼓励、支持网络舆论参与、介入廉政政策决策活动,或者说在廉政政策决策中充分尊重、考量网络舆论,既是密切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更是党和政府政治自信、提高民众信任度的直接表现,同时还将有效避免廉政政策决策中的“独断”,从而降低廉政政策的决策风险,防止廉政政策决策错误的发生。

(二)网络舆论提高廉政政策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科学和民主决策是“我国现代行政体制改革及社会主义现代民主发展的一项基本任务和长期准则,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科学决策是指决策不仅要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更要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符合科学的决策程序。民主决策是指要让每个公民都能平等地参与决策活动,管理社会事务。通常认为,民主决策又包括两个方面的民主:一是决策内容的民主,即决策应当采纳群众的意见,反映民意;二是决策程序的民主,即决策过程应当公开透明,按正确的程序进行决策,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信息和民意是公共决策的基础,是实现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的保证,科学的决策需要有充分的真实客观信息作依据,充分的信息必须反映广泛的民意,如果不能获得足够真实客观的信息,决策者将难以作出正确的决策。在传统的廉政政策决策活动中,决策层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单一,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有可能失真,所以很难掌握相对全面的信息,严重影响着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的实现。而“网络舆论是人类文明新开辟的处女地,是一片肥沃的土壤,在这里能够生长出公平、公正、民主和进步”。政府的重视、网络的开放、上网的便捷,实现了对普通民众话语权限的解放,网络舆论成为社会民意的一个重要反映,同时也成为廉政政策决策必须充分尊重的民意基础。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舆论极大地提高了廉政政策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三)网络舆论监督廉政政策决策主体

由于权力和信息的不对等,在传统媒介时期,决策主体总是处于强势的一方,即便出现民众痛恨的各种腐败行为,大部分人也只是敢怒不敢言,又或者是因为缺乏有效的渠道,即使敢言也申诉无门,好不容易申诉成功还存在遭遇打击报复之危险。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外部监督乏力,决策主体容易出现权力滥用和腐化行为,不利于廉政政策的制定。网络的特点之一就是公众能毫无顾虑地自由发言,在网上获取的信息是海量而又迅捷的,其速度比起政府的信息搜集毫不逊色甚至更加快捷。互联网是一个参与性的信息网络,网民不但是一个观众,同时他(她)也是导演和演员。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由于自身面临困境,被社会的腐败问题困扰才去反馈信息,才去尝试寻求建立更加有效的廉政政策的途径,而是只要发现了腐败问题,就会主动去进行审视和评价,开始积极主动地构建良好的廉政政策体系。网络舆论和网络举报直接给公共权力部门造成巨大压力,迫使决策者迅速做出回应,并且要公正决策,不徇私情,否则将面临一波比一波更严厉的舆论拷问。网络舆论很好地监督着我国的公共权力机关,廉政政策决策者及时地做出符合广大网民意愿的正确决策,再也不敢像以往那样官官相护,怠慢百姓。所以,网络舆论作为一种新型的监督形式,有效地监督着廉政政策决策主体的决策行为。

(四)网络舆论增强廉政政策决策的合法性

合法性是廉政政策的生命。美国著名政治学者李普塞特将合法性定义为“政治系统使人们产生和坚持现成政治制度是社会的最适宜制度之信仰的能力”,一项政策具有合法性是得到公众认同并自觉贯彻执行的前提和基础。一般认为,代表有关群体的利益要求和愿望的程度,是一项政策合法性的最主要来源。网络舆论是网民利益要求和愿望的一种表达方式,决策主体尊重网络舆论,是对网民参政议政权利的认同和肯定。自网络诞生以来,我国政府对待网络的态度已发生了根本改变,改“堵”为“疏”。从最初的“一味隐瞒”到现在的“主动公开”,尤其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班子在廉政建设方面,充分利用网络手段,主动问计于民,开通官方举报网站,鼓励网民积极参与、建言献策。这是对网民正当权利要求的满足,这样制定出来的决策能最有效地维护公众的利益,能获得公民对政策心悦诚服的认可和支持,能有效地增强廉政政策决策的合法性。因为“在现代社会,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必须对民意作出一定的回应,否则就难以取得民众的认同,并进而在民众中失去合法性,而网络公共舆论又恰恰是当下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民意”。在廉政政策决策中,越尊重网络舆论,也就越能反映社情民意,进而越容易得到社会公众对廉政政策的认同,自然也就越有利于提高廉政政策决策的合法性。

三、网络舆论对廉政政策决策的消极影响

(一)网络舆论的极端从众化增加廉政政策决策的难度

社会心理学家欧文•贾尼斯指出,决策者在危机期间容易出现从众综合征,也就是说,与群体保持一致的愿望,压倒了理由充分的慎重思考,于是产生失败的政策。其实,网民在发表言论、看法的时候也容易出现这种从众化现象,大多数人总有一种惯性思维模型,习惯于站在多数人的一方去看待问题,总认为多数人支持的就是对的或是有理的,这样带有太多的感性色彩而忽略了自身的理性思考。这就容易使得网络舆论被扭曲,偏离原意,抑或是可能因极端强化某种观点而变得偏激,以偏概全,造成民意失真。廉政政策的决策者和执行者是否有能力甄别这些信息,以及如何回复这些信息来源,都成了信息时代政策反馈所面临的棘手问题。决策者要保证廉政政策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就必须对这些海量的甚至是不理性的网络舆论进行甄别,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常常由于技术的有限性和网络的难控性,导致这种甄别极为困难,从而增加了廉政政策决策的难度。

(二)网络舆论的情绪化损害廉政政策决策的合理性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网络舆论表达的井喷,也造成了网络社会的无序化。在网络表达和使用过程中容易体现出道德的缺失和客观性的偏移,常常出现随便对人进行“人肉搜索”现象,这不仅侵害了公民的隐私权,而且还会对公民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尽管对“表哥”进行“人肉搜索”是一个成功的反腐案例,揭露腐败行为本身是正义的,被揭露的腐败内容是客观的、真实存在的,对罪犯进行法律惩罚也是必要的,但是这种方式毕竟是不道德的,具有非程序正义的特点。网络反腐作为一种新的反腐渠道值得肯定,但“人肉搜索”并不是我们应该倡导的合理合法的方式。此外,随着收入差距拉大、就业形势严峻等一些社会问题引起弱势群体的被剥夺感和心理失衡的加剧,一些网民把众多对社会不满的情绪注入网络这样一个自由的平台里,把网络当成情绪发泄的“垃圾场”,随意谩骂,仇官仇富等。一旦遇到官员、、性丑闻等,网民们经常是火上浇油,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愤怒淋漓尽致地在网上宣泄,网络舆论有时迅速升级成网络冷暴力,形成“伪民意”。决策主体如果在这种民意基础上做出有关廉政政策的决策,这种决策的合理性显然要大打折扣,甚至使得有些廉政政策的决策不具有合理性。

(三)网络舆论的虚假性降低廉政政策决策的效率

房地产舆情管理篇10

每天上下班经过京通快速辅路,等红灯时,总会涌上来一群人往车里塞小广告,这几乎成了街头一景。这些小广告中,除了代开发票,办假证外,大多是印刷精美的楼盘广告。

“某某城,某某花园,某某广场盛大开盘,距离CBD仅30分钟,坐拥城市豪宅……”等等,不一而足。

开发商自降身价,不惜与办假证卖假发票者为伍,用小广告招徕客户的理由,不外乎节省成本。在房地产整体调控政策不变,房地产行业竞争愈发激烈的大背景下,一些小开发商如此选择,确实有他的现实考量。

但大公司是不这么做的。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房地产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已从质量竞争、价格竞争阶段过渡到了品牌竞争阶段。品牌竞争已成为企业占领市场,提高利润率的重要手段。房地产企业的营销手段也从单一的价格营销、人员促销、广告营销等传统方式,向品牌营销转变。

“房地产已经经历了二三十年的快速增长期,优秀的开发商对于产品本身的打造能力基本不会有大的差别。开发商就好像大厨,前十位大厨的炒菜本事谁也不会比谁差,未来考验这几位大厨价值的,不是能够做什么样的菜,而在于谁能够更快创造出满足客户潜在需求的菜品出来,这是影响未来竞争格局的关键。”世茂集团副总裁蔡雪梅就曾对媒体这样表述。

蔡雪梅说的其实就是品牌建设。只有通过品牌营销,才能增加房地产商品的无形价值,提高企业资金的回报率,并在与资本市场的结合中赢得优势。试想一下,如果没有王石和潘石屹的品牌效应,万科和SoHo今天的市场地位会怎样?

但观察当下行业现状,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不仅在规模和实力上还很落后,在创造品牌,实施品牌营销战略方面的理念更是与时代要求差距巨大。如何创建品牌,实施品牌战略,是房地产企业自我提升必须解决的问题。这方面,世茂的品牌经倒是值得一说。

世茂集团的品牌推广部在2012年3月份才成立,当时因为市场外部环境恶化、项目价格调整等,引发多地业主群诉事件,舆论风险集中爆发,多地出现质量诚信问题引发的品牌危机。

在此背景下,世茂品牌建设抓住了两个关键点:一是建立并完善工作系统,首先确保企业的舆论生态环境安全、湿润、良好;再一个是主动相关信息,让外界在了解企业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口碑。有了这两点作为支撑,再在各区域实现品牌落地,推动当地营销,并反过来加强品牌的影响力,这就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形成了品牌建设的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