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微生物学的重要性十篇微生物学的重要性十篇

微生物学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7:26

微生物学的重要性篇1

1医学微生物检验和临床沟通的情况

现阶段,临床科室和医院实验室的配合出现一些问题。检验项目完成需要经过很多环节,如开具申请报告单、标本的采集和运送、分析等,涉及的工作人员较多,当环节越多时,出现的问题就会较大,查找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医院实验室和临床科室是平级关系,各科工作较为繁忙,科室间在具体工作沟通方面协调工作做得不到位。科室之间沟通工作不好,对标本采集以及运送等造成影响,检验质量容易出现问题。

2医学微生物检验和临床沟通的作用

提高实验室检验质量,是对患者负责的表现,体现了医院的综合能力。但是,提高实验室检验能力,实验室检测水平、能力是必备的环节,实验室和临床科室加强沟通也非常关键。实验室人员对临床科室的工作进行深入的调查,掌握标本的采取和送检是否会影响到实验结果。此外,如果检验人员缺少临床知识,在进行脑脊液培养为阳性时,没有和临床医生进行及时的沟通,会对检验结果质量造成影响,影响到诊断和治疗,甚至会对生命造成威胁。因此,对于临床患者进行治疗,医学微生物检验室和临床科室加强沟通至关重要。

3医学微生物检验和临床沟通的方法

3.1微生物标本采集:微生物标本采集需要检验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采集标本主要是医护人员进行操作,实验室和临床加强沟通,医护人员了解采集标本的要求以及注意事项,使标本采集达到合格。临床医师需要向检验科室人员说明在标本采集认识方面存在的误区。化脓性分泌物在采集之前,需要采用生理盐水对创面进行冲洗,采取脓汁部位是化脓组织和正常组织的交界处,白细胞释放出溶菌酶,将化脓中心细菌杀死,活菌比较少,检出阳性率比较低,对于此必须引起注意[2]。

3.2微生物标本保存以及运送:对微生物标本进行保存和运送,需要检验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淋病奈瑟菌以及脑膜炎奈瑟菌对寒冷的敏感性较高,在进行标本运送时,需要保温,快速的送检,如若不然,检出率会明显的降低。脑积液标本放在冰箱中,会导致脑膜炎链球菌、嗜血杆菌等的死亡。检验科室人员需要向临床医师解释清楚送检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3解读检验报告:在出具报告以后,需要理解,并应用在临床诊治中,防止滥用抗生素。以血液标本“无菌生长”为例,血液中是否无菌,需要和临床进行沟通,了解采血的规范性,若采血没有出现问题,就需要想到是否存在其他的病原体[3]。呼吸道标本在检出“XXX菌生长”时,若是呼吸道正常的菌群,在进行报告时,需要了解患者的症状以及体征,根据其他的检查,综合分析。

3.4实验室工作者需要定期的到临床第一线沟通:在现代医学中极为注重学科和专业之间的相互配合。实验室工作人员参加到诊断活动中,和临床进行紧密的配合,有助于加强沟通。实验室人员可以学习更多的临床知识,应用临床思维的方法,提升分析、判断检验结果的能力,向临床提供相关的意见。临床工作者和实验室人员进行沟通学习,提出相关的建议,有助于增加检验的准确性。

微生物学的重要性篇2

1、现代临床微生物学中对病原学诊断的基本要求包括:

(1)提供可靠的临床标本;

(2)了解正常的菌群;

(3)结合临床,准确进行实验;

(4)病原学诊断需准确、合理;

(5)微生物实验室应及时报告实验的结婚;

(6)加强对检验项目的质量控制。

现代感染性疾病诊断最重要的一步为采集恰当的标本,从而要求临床医师能够获取代表感染性疾病的标本。细菌进行实验的前提是了解知晓人体的正常菌群。在做微生物实验时,应联合临床,做定性、定位和定量的实验分析,患者的临床诊断以及恰当的临床实验标本由临床医师提供,然后进行全面的讨论分析,从而更加的为患者负责。微生物室应在涂片结果,敏感结果以及最后结果出来时及时与临床医师联系,对病情做有力的报告。现代临床微生物学应对各种检验项目加强质量控制,从而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现代临床微生物学要求参与医院感染疾病的监测、管理和控制。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作用有:加强对病原学诊断、微生物抗药性以及环境、器械的监测;加强医院的消毒与灭菌;对流行病进行试验,并加以控制。

2、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对医院感染的要求有:

(1)加强对医院感染的监测;

(2)临床微生物室参与医院的教育工作;

(3)对消毒隔离加强管理;

(4)对抗菌性药物进行试验,快速准确试验的报告。

临床微生物室对微生物的检验对医院感染的监测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若在临床实验中发现微生物的感染问题,应及时与临床医师联系沟通,及时与控制感染的科室进行必要的联系;一般提醒临床对于病菌的来源,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病菌的传播与扩散;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要经常定期抽调人员去参与医院进行的教育工作,从而更加准确的对微生物菌体做出更准确的判断;正确消毒对微生物菌体的预防和控制非常重要。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工作包括正确的对消毒隔离工作进行指导和监察,并且在特殊情况下,参与对特殊耐药细菌的实验工作并制定消毒隔离的措施。临床微生物室应定期对微生物耐药性的监测结果,这将对临床的救治成功率大有帮助。现代临床微生物学在现代医学中对实际临床中的感染控制工作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临床微生物学要求紧密结合与临床之间的关系,并且还要牢牢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对常规的微生物检验工作要快速进行,判断要准确,并且应即有速度又有质量对实验结果做出报告。临床微生物学要求实验结果与临床尽可能的相符。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要加强对教育培训的宣传,并能对在微生物实验室中实验的结果做出合理准确的解释。现代临床微生物学不仅对于高等院校的学生们,或是对医学工作者的知识更新都是极其有必要的。医院应切实加强医院内感染控制的工作,从而为服务临床做到更好的服务。利用临床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微生物学的理论与技能来进行临床微生物学的检验。临床微生物学需通过检验系统,从中了解各类微生物的特性,快速、有效的做出对病原学的诊断及微生物检验报告,为治疗、诊断措施提供强有力的科学理论依据。为医学感染控制提供病原学诊断是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目的,从而达到减少、避免和控制病原体的效果。微生物实验室工作者应加强对微生物标本的提取工作,然后写出对其的研究报告,为医学临床提供帮助。现代临床微生物学的任务包括:获取标本信息,并且学会妥善保存与保护,提高对微生物的检验率。利用微生物学知识学会多种对微生物检测的方法,从中选出最佳的检测方式,还包括系统鉴定程序,以及对检测中存在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学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水产微生物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aquaticmicrobiologyUndergraduateteachingReformexploration

ZHenGLanlan,LiUBianzhi,GaoChunsheng

(CollegeofanimalScienceandVeterinarymedicine,He'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Zhengzhou,He'nan450002)

abstractaquaticmicrobiologyisamajorresearchtherelationshipbetweenmicrobesandaquaticanimals'professionalcourses,includingtheoreticalteachingandexperimentalteachingintwoparts.thisarticlesummarizessomeoftheteachingprocesstheirfeelingsandexperiences,provideareferencefortheteaching.

Keywordsaquaticmicrobiology;teaching;reform

水产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在研究动物微生物学的理论基础上,着重研究微生物与水产养殖环境、水产动物疾病及水产品关系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目的是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利用和改善有益微生物;控制改造和消灭有害微生物;为淡水养殖、水族学及海水养殖服务。水产微生物学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其课程设置与内容对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了水产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为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首要目标,而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微生物也必将在农业的大发展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跟随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脚步,水产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必须要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实践探索。笔者结合近几年在水产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对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思考,形成以下几点想法。

1课堂教学内容的调整

结合水产微生物学教材的实际编写情况,我校水产养殖本科专业目前采用的是2004年出版的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水产微生物学》,教材的编写距离现今已10年整。对于一门生命学科来讲,10年的发展是非常巨大的,有很多新的、前沿性的内容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予以补充。因此,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很多教学内容不能再仅仅局限于课本,而应该更多地和实践、和当前的微生物学研究发展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上课兴趣,挖掘学生中存在的创新点。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存在课程内容较多、学时设置少的矛盾,按照教学日历的授课计划,在绪论第一堂课的讲解中,应以微生物的发展简史为时间主线,将微生物的相关重要事件、经典的实验设计、划时代的人物给同学们一一展现,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水产微生物学的兴趣。此外应突出课本中重点知识讲授,如细菌、真菌、病毒这些重要的微生物,并和实验课紧密结合,努力使学生达到能熟练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①而对于其他种类的微生物进行讲解时可压缩内容。同时,要紧扣水产微生物学的范畴,着重讲述特殊的水产微生物种类,及水产微生物在生产实践中为水产养殖业服务的现状与实例。

2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

随着计算机在大学应用的日益普及,目前的大学授课基本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在讲台上进行操作演示,使水产微生物学这门略显枯燥的课程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生动而形象地展示在学生们面前。如在讲解细菌的二分裂繁殖时,通过动画的设计,使学生既明白了二分裂繁殖的概念,同时也对细菌强大而快速的增殖过程有了深刻而形象的记忆。同时,学院尽量保证小班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此外,可以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手段,利用课余时间制作或者从网上下载水产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操作的视频录像,上传到专门的课程网站中,提前让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了解,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增加实验课的趣味性与可操作性。②在每次课程结束之后,要注重课下与学生的交流,很多学生不好意思当面指出老师教学中的问题或者说出自己在上课过程中的困惑,因此,通过QQ、微信、邮箱等方式收集学生课后的反馈意见,可以及时发现课堂中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或者给学生以及时、恰当的反馈。此外,现在手机进课堂的情况十分普遍与严重,很大程度上干扰了正常的教学活动,为提高学生听课的效果,集中听课注意力,就要加强课堂提问。可以采用两种方式:(1)在每次上课前5分钟,对上次课的内容进行检查回顾,督促学生课下的复习与笔记整理,及时了解学生对已讲述知识点的掌握情况;(2)在课堂中讲授新知识过程中,遇到重点、难点,或者学生注意力分散时,要及时进行提问,使他们能迅速回归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下转第224页)(上接第192页)

3实验教学形式的补充

水产微生物学是分支于微生物学,隶属于生命科学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一门学科,对于实验教学的高要求是致力于提高水产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不二法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河南农业大学的水产微生物学课程针对水产养殖专业大三学生开设,课程设置总学时为48学时,其中实验课为20学时,所占比重较大,也凸显了学校在教学大纲制定过程中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视。在实验课的设计过程中,实验课教学内容应突出实验的连贯性、整体性和综合性,将实验教学内容设计为两大部分:③基础实验与综合实验。基础实验主要包括培养基的配制、高压灭菌消毒、无菌操作、微生物的划线分离、微生物的培养等常规操作技能,是水产微生物学实验的基础操作;综合实验可以设定为未知水样的综合检测,将前期学习的基本实验技术进行综合运用,自行进行试验设计,对未知的试验结果进行判定与分析。实验内容与在安排时间上与课堂理论教学紧密结合,从而有利于学生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迅速应用到实际中去,④进一步巩固课堂理论教学成果,提高学生参与实验课的兴趣,同时增强学生的创新性与动手能力,力争培养合格的水产养殖专业人才。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凸显,人们对微生物的关注也越来越高,微生物知识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网络的普及,学生所处时代的不同,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水产微生物学教学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进行水产微生物学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顺应时展,进行水产微生物学教学的改革与探索,致力于培养实用型、创新型、吃苦耐劳型的专业技术人才,力争为我国水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注释

①谭凤霞,彭本英,罗静波.水产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8):270-272.

②林旭吟,黄瑞,曾瑞娟.水产微生物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21:308,310.

微生物学的重要性篇4

“微课”英文名为micro-lecture,最早由美国依阿华大学附属学校于1960年提出,最初微课是作为学科课程的“补丁”。2008年,美国圣胡安学院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教授正式提出了“微课”概念,即“微课不是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在建构主义理论下孕育生成的为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设计的实际教学内容”。2011年,国内著名的微课实践者与研究者、佛山市教育信息中心的教师胡铁生首次将“微课”概念引入国内。他将微课定义为“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时间较短(15分钟左右)、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他带领中小学教师开发出了超过3000节的优质微课,深受中小学师生的欢迎。随着对微课的不断探索与实践,短短几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进一步推动微课向纵深发展,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切实推动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2012年11月21日,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正式启动了首届高校微课比赛[4]。比赛吸引了1600多所高校参与,参赛选手达12000人次,共有638件作品进入决赛。最终评出特别奖2名,一等奖17名,二等奖68名,三等奖105名。2014年3月,第二届全国高校(高职高专)微课教学比赛拉开了序幕,高职高专组的比赛在2015年1月落下帷幕,高校组还在激烈的进行中。从目前参赛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上来看,较上一届有了明显的提升。

2微课平台

国外主要的两家平台是2009年兴起的可汗学院(Khanacademy)及2011年进入教育行业的teD-eD(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education),他们将微课视频在美国最大的视频网站YoutuBe平台上,通过在线教学的方式为学习者提供免费的高品质教育。可汗学院由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始,是一个非盈利教育组织,通过在线图书馆收藏了3500多部可汗老师的教学视频,向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免费的高品质教育。该项目由萨尔曼·可汗给亲戚的孩子讲授的在线视频课程开始,迅速向周围蔓延,并从家庭走进了学校,甚至正在“翻转课堂”,被认为正打开“未来教育”的曙光。teD指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在英语中的缩写,即技术、娱乐、设计,是美国的一家私有非营利机构,该机构以它组织的teD大会著称。teD诞生于1984年,其发起人是里查德·沃曼。2002年起,克里斯·安德森接管teD,创立了种子基金会(theSaplingFoundation),并营运teD大会。每年3月,teD大会在美国召集众多科学、设计、文学、音乐等领域的杰出人物,分享他们关于技术、社会、人的思考和探索。后整合资源推出大学在线教程网(teD-ed),是teD在教育领域的发展。teD-ed是一种全新的视频学习组织形式,是一个集视频、字幕、交互式问答为一体的开放式课堂视频网站,teD-eD是一个展示教学视频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优秀的教育者和出色的动画师强强联手,打造精致的动画教学视频,拓展“传播有价值的思想”的teD理念到“打造有价值的课程”。teD-eD教学视频分三个模块:Series、Subject和Youtube.Series,且每一个视频都会有相应的视频播放区、视频介绍、作者、课程标题、拓展知识、练习题目、分享、重新编辑等。近几年,国内先后出现了中国微课网、微课网、浙江微课网、第九课堂等微课教学展示网站以及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主办的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网,可见国内以微课教学为主的网站正在兴起。上传作品类型主要有讲授类、探究类、导入类,其次还有合作类、问答类、实验类、练习类、说课类等,从目前国内微课网站建设情况来看,在学习理念、自主学习环境等方面都有待改善。

3普通生物学的性质、内容及教材

“普通生物学”是一门具有通论性质的课程,又称生命科学,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科学的全貌,掌握生物体的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本课程的基础性、通论性和入门性决定了这门课覆盖面较广,涉及生命的化学基础、细胞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进化等多方面知识,几乎涵盖了生物学的各个领域[5]。普通生物学也是一门综合性较高的课程,课程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同时,普通生物学结构较为松散,不易分清重点和难点。部分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抽象枯燥,学生普遍反映很难掌握重要知识点,有些内容知识点高中已学过,造成了部分学生对生物学学习兴趣不高,对课程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因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掌握适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具备应有的专业素质,这些已然成为提高普通生物学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目前,受到广泛认可的在版的普通生物学教材主要有吴相钰、陈守良、葛明德主编的《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三版);顾德兴主编的《普通生物学》;周永红、丁春邦主编的《普通生物学》;张维杰的《生命科学导论(公共课)》、吴庆余的《基础生命科学》、宋思扬主编的《生命科学导论》、高崇明的《生命科学导论》、樊正忠编的《自然科学概论(a)生命科学(理科方向)》等几个版本。各版本在知识结构和内容编排上有所不同。各个院校根据不同专业对象、不同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要求在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中选用了不同的教材。

4微课在普通生物学的教学中的必要性

4.1普通生物学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其需要微课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普通生物学课程的开设对象逐渐增多,有生物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生物工程、科学教育、制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有变为通识教育课程的趋势,但相比与国外的发展进程显然慢了许多,迫切需要针对非生物专业开设普通生物学课程。既然它是通论性质的课程,因此它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通识性的人才。当下,国内普通生物学教学的学时数一般是64学时,包括实验16学时。那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要讲授课程要求的庞杂知识,光靠课堂教学是难以实现的;另外,越来越多的其它专业学生需要学习普通生物学,现有的教学教师、教学资源等条件很难匹配这样的教学需求,迫切需要一种开放共享式的优质教学资源。微课作为一种网络化的教学手段,教师可将全部课程放至网上,学生可随时随地即点即看、反复观看,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教师在有限的64学时课堂教学中主要解决学生的疑点、重点、难点知识,不必面面俱到,解决了普通生物学有限的讲授时间与无限的课程内容间的矛盾。同时,微课的开放共享,也满足了越来越多其它专业学习者的需求,随着微课在移动通讯端、社交媒体端的开放,学习者感受到的是学习的便捷。另外,微课内容短小精悍,容易提高学习者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微课的这些特征解决了普通生物学课堂教学的诸多不足,也解决了有限的教学条件与无限教学资源间的矛盾。

4.2教学理念的变革需要微课进入普通生物学教学

在开放式学习型、网络资源共享型社会的大环境大趋势下,纵观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国外的高校课程相比于国内的主要特色之一是比较注重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全球网络资源开放,注重实施课程国际化,它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国家人才战略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处于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某一课程开放共享的国际化程度代表的是学校、学科或国家的软实力。因此普通生物学课程也早已不是传统的单一的知识性课程,而是多主题、多角度,兼具科学与人文、社会关怀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微课是网络化普及和信息化技术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普通生物学教学也需要主动适应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的理念,那么二者的结合就变得顺理成章了。因此,一个制作精良的普通生物学优质微课资源就是学校的一张名牌,对扩大学校的影响力、提高知名度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5普通生物学微课制作案例

随着“微博”、“微信”、“微电影”等的相继出现,人类已逐渐进入了“微时代”。随着科学技术信息化和数字化发展,移动通讯、社交媒体、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的理念已进入我们的教学体系。微课教学作为网络教学手段的一种新型模式,以其形式多样、简便易制、针对性强、即点即用的特点在日常教学中备受瞩目,相关的实践和应用也迅速展开。为此,我们就微课在普通生物学教学中应用进行了实践,以探讨其在普通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简述如下。

5.1微课制作方法

一般微课平台对微课的要求是图像清晰稳定、构图合理、声音清楚,时间在5~15分钟左右。微课的制作有摄制型微课、录屏式微课、软件合成式微课、混合式微课等多种制作方法。“录屏式微课”是比较方便快捷、成本低廉、使用普遍的一种制作方法。“录屏式微课”主要以ppt作为讲解载体,所以表现力和可操作性非常强。“录屏式微课”的制作和研究可以说是今后微课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在本案例,我们选择了camtasiastudio8.0录屏软件进行录制,这款软件的好处是它集录制、后期编辑、字幕制作于一体,方便易学。

5.2微课制作流程

选题——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拍摄/录制——后期制作选题一定要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疑难点,这样微课的选题才会有的放矢,及时为学生解惑,也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本案例中,我们选择两个教学内容:动物多样性进化和女性卵巢与子宫的周期性变化。动物多样性进化是普通生物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女性卵巢与子宫的周期性变化是普通生物学中的难言内容之一。微课教学设计是根据微课的教学目标与功能,应用系统方法综合考虑教学中各要素之间及与整体的本质联系,并在设计微课时综合协调它们的关系,以形成时间短、内容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的微课。要录制一节高质量的微课,撰写视频拍摄/录制脚本必不可少。脚本设计要详细,针对知识点、画面要求、解说词等都要做好设计。因此,微课教学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5.3微课教学案例

我们制作的微课课件多是长约15min的短小视频,目标单一、陈述清晰,从而使学生产生“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精确掌握学习目标,加深对课堂所授知识点的理解。案例1:动物多样性进化动物界包含的科、属、种是一个庞大的数目,要记住各科动物的特征并从中找出其进化的方向与动力,须尽量多的借助图片、动画等立体化的教学手段。教科书中对动物描述多为文字,内容繁杂,静态性动物图片,学生理解片面、不直观、缺乏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将授课内容直接、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动物多样性进化”教学中,我们将教学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并分别做成言简意赅的课件:①两侧对称动物;②辐射对称动物;③原口、后口动物;④器官进化(课件中包括器官位置变异的个例);⑤遗传与环境因素对动物进化的影响。实际教学中我们将教学内容分割成几个小的微课,循序渐进讲授。并且,每个课件中的素材采用静态高清图、解剖图及三维动画模型展示,部分动物形态展示通过专业摄影师录制而成,通过不同角度、器官展示动物模型,加强学习效果。通过微课课件,我们不但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基础理论进一步加深,而且能够对动物的分类及特征有了更加立体的感受,还可以针对学生普遍反映的难点进行单独讲解。此外,我们还将微课通过QQ、手机app端或微课平台发给学生,使其能够通过QQ或平台选择听课、测试、提问题、互助等项目,围绕某个复杂的问题畅所欲言,形成良好的师生双向沟通关系,形成“互动式”教学,从而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及效率。案例2:女性卵巢与子宫的周期性变化在“女性卵巢与子宫的周期性变化”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教科书多是以文字描述的形式传授给学生,不能明确直观地表现出女性卵巢与子宫特有的周期性变化,学生经常无法将文字转化为图像进行理解和记忆,导致无法对卵巢、月经、子宫的周期性变化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也不利于社会对女性的关爱。为此,我们将该知识点分解为以下几点并制作成微课:①女性生殖系统与卵巢、子宫的结构(利用3dmaX重构三维立体模型);②卵子的发生与运动(利用Flash重现卵子的产生及运动过程),③子宫的周期性变化(从多角度慢动作动画讲解);④卵巢与子宫的周期性变化调控(利用Flash制作的曲线动态重现FSH、LH等各种生理激素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及其与月经周期的对应关系)。在视频中,尽可能避免文字的简单描述,力求通过三维模型及动画的形式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形象、直观地了解女性卵巢与子宫的周期性变化的整个过程。最终,我们通过将视频在课堂上和网络上进行展示,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加形象、直观、生动的教学,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5.4微课教学效果评价

微生物学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教学对策

一、微生物学实验的特征

微生物学实验讲授的是微生物学研究方面最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并介绍微生物学方面的最新科技成果和技术。当然,在介绍这些新知识、新技术的同时,需要强调他们正在学习的微生物学实验的最基本技术和方法是微生物学以及相关学科取得新进展的基础。基于微生物学理论知识,需重点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学生微生物实验相关的操作技能。因此,加强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微生物学教学方面,微生物学理论详细介绍了微生物的特征、微生物实验所需的设备和结构及其使用原理、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等内容,是微生物实验的理论基础,是微生物实验发展的种子。微生物实验的实施需要一个设备齐全的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是微生物实验成长的土壤,而微生物实验设备是微生物实验发展的营养。因此,微生物学全面的理论知识、宽敞的微生物实验室和先进的实验设备是微生物学实验完成的基础。另外,微生物实验的成功实施还需要专业的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的辅导和指引,需要学校的支持和激励,需要国家政策的重视和鼓励。

二、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1.传统教学的限制

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中,老师在讲完试验目的、原理和方法等内容后,并将实验操作过程很详细的写在黑板上,学生仅仅是按照老师给予的实验方法和步骤按部就班的操作。现在仍有很多教师继续采取这种教学模式,学生缺少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以及准备预计材料的主体地位,直接扼杀了学生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时的限制

由于各项实验课时安排有限,两节课的实验时间不能完成一整套的试验内容,往往只能让学生动手做一些入门的最基本的实验和操作,扼杀了学生的自己动手能力和学习机会。而且,实验项目的时间设置常常是按照常规教学大纲的要求机械设定,实验项目之间缺乏连贯性,脱节严重。

3.学生素质的限制

大部分学生缺乏实验科学性的意识,课上不认真听老师提到的实验重点,实验过程中不注意实验细节,不重视注意事项,不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对象的变化,不正确对待并处理实验数据,导致实验屡次失败却不寻找失败原因。这种实验态度严重影响到了学生对实验科学性的理解,甚至会养成这种不认真、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此外,微生物学实验缺少专业老师和比较好的培训机制,个别实验操作得不到巩固,理论知识不能得到实践,且组织学生参加微生物实验相关的竞赛活动也比较少,学生的学习兴趣弱。

三、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对策

1.钻研授课艺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是传统意义上传道、授业、解惑的承担者,还应该探索有效的教学新方法、新形式,努力成为开发学生智力的艺术家,把抽象难懂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经由艺术化、形象化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达到对知识的全面理解、融会贯通。首先,备课要讲究艺术性。微生物作为医学基础课,教师需要就不同的专业,对授课内容进行精心巧妙的构思,专心组织编排、艺术加工,设计出多种容易使学生接受的方式。尤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列出重点、难点,做到因材施教。其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方面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把抽象难理解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还要正确地运用表情、神态、眼神、微笑等肢体语言,边讲边演示,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观察和思考。比如,在讲破伤风梭菌引起的疾病时,典型特征就是角弓反张,头向上仰呈观星状,两条胳膊和腿分别向后弯曲,肚子向前鼓。整个人看起来特别像反写的大写字母“C”。老师边讲边演示这个动作,学生看到后哄然大笑。这种把所讲的内容和日常生活相结合,以生动的比喻、适当的幽默,把语言形式的生动性和讲课内容的条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会大大增加课堂教学的艺术感染力,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获得原本难以理解的知识,更是教学艺术的一种表现。

2.增进师生情感,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始终伴随着人的情感、意志等活动。在知识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学生除了接受知识、发展认知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外,还接受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具有感彩,时时刻刻存在着情感交流。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影响学生的认知学习,还影响着学生的感情发展和情操的陶冶。除此之外,教学具有像文学艺术一样的感染力,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此所谓“以情感人”,也就是教学中的情感性会使学生在特设意境中产生一种亲切感。教师对学生不要讽刺、挖苦,更不要体罚;要爱学生,多表扬、多鼓励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与尊重,会促使学生萌发一种不学好微生物就对不起老师辛勤教育的情感,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与自觉性。教师的爱,尤其在差生身上会起到格外显著的效应。这节课充满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激发了学习情感,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加强教学创新和教学方式改革

为了适应学科发展迅速的需要,突破传统微生物学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式教学,不仅需要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内容,加强各学科内容之间的相互融合,并改变实验教学处于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使实验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和技能培养的平台。还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调动教师自身的积极性,及时收集反馈信息,保证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可行性,改善对教学效果的考察和评估等,坚决杜绝弄虚作假和抄袭。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设高素质的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授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验技能,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开放、创新性理论和实验教学方面,主动调整教学设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促使人才的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微生物学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教学教学方法

1998年教育部将发酵工程、生物化工、生物制药、化学工程等专业统一命名为生物工程专业。截止到2015年,全国有309所高校开设生物工程专业,遍布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微生物课程作为生物工程专业必修的基础课之一,涉及面非常广、发展迅速,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学科。但是由于各高校生物工程开设的基础及定位的不同,微生物课程讲授的内容、侧重点及实验量都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本文主要侧重对我校发酵工程方向的生物工程专业中微生物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初探。

一、课程的定位

在建生物工程专业之前,我校首先跟多所开设生物工程的院校进行走访,包括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燕山大学,同时结合我院已有的基础,最终将我院的生物工程专业定位为工科专业,同时侧重点是发酵工程方向。因此微生物学是生物工程的专业基础课,开设理论学时和实验学时及实习实训课程,明确微生物在发酵工程领域的重要地位,从而在理论上和实际操作及实践上夯实学生的基础,使他们对工业微生物有明确的认识。在明确考核方式的同时,明确学生学习该课程的任务、程度。

二、专业建设目标

2015年4月16日,河北省教育厅官方网站正式公布我校为省内首批应用型本科试点高校。我校明确提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标。结合我校应用型大学的定位,同时结合我院已有的酿酒工程专业,因此将我院的生物工程专业定位为应用型工科专业。确立我院的生物工程专业的建设目标为:依托河北省重点学科酿酒工程专业、依托我校重点学科发酵工程专业,面向酒类酿造、生物医药、粮油深加工产业,培养具有工业微生物基本知识,掌握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过程及工程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该领域从事生产、管理、微生物资源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三、教材的选用

教材是联系学生和老师的桥梁,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现在微生物课面临教学时数少、学生知识体系不同、实验动手能力不强的实际情况,因此更应该重视教材的选择。目前国内出版的微生物教材较多,但真正适合工科院校发酵方向的不多。经过多重比较,最终选用周德庆先生编写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为理论授课教材,其中微生物的共性,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真核和原核生物有些细胞器的功能参考沈萍教授编写的《微生物学》)、病毒、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培养基,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共七章需要重点讲解。

在实验实践教材选用上,我们选用杜连祥教授主编的,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微生物学实验技术》为实验教材,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操作的基本技能,掌握培养基配置的基本原理,掌握常见工业微生物的细胞特性,熟练掌握如何从自然界中分离筛选微生物,熟练掌握工业微生物的复壮方法,掌握微生物保存方法,从而使学生明确微生物培养在生物工程领域的重要地位,同时要求学生明确微生物培养条件对微生物产物的影响。

四、改革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一)首先注重绪论的讲解,激发学生的兴趣。

绪论在教科书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既讲述了历代微生物学者的研究过程和成果,又展望了现代微生物学的发展方向和作用。学生通过绪论的学习,可以对微生物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掌握微生物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绪论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任务,同时了解微生物的发展前沿。

(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方法运用得当,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穿插课堂对比法、启迪法、研讨法、角色转化法、故事法等新的教学手段。例如我们在讲解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时,就可以采用对比法,对比两种生物的主要差别。还有讲解不同的真核生物时,可以采用比较法,比较几种真核生物的菌落形态、培养条件等。

(三)加强微课、慕课建设,为学生搭建研讨的平台。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单纯地听,课后学生自觉复习,但是随着手机、电脑的普及,学生课堂兴趣逐渐被手机吸引。上课不听讲,玩手机成为普遍现象,有的学校上课时,由班委将同学手机统一收齐,下课再发还的办法,但是效果也不好,同时给班委带来负担。那么如何使学生很好地收心,同时又可以利用手机这个工具呢?那就是加强微课、慕课建设,使学生短时间可以集中注意力。同时,还应注意微课慕课平台建设,使学生带着任务预习复习所学内容,这样更有助于学习效果的增强。同时在增强实验室硬件建设的同时,搭建虚拟实验室平台,可以达到如同学生亲自做实验的效果。

(四)学习与实践结合,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

生物工程专业是工科专业,微生物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微生物要实现自身的价值,必须走工业化的道路。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工程、更好地掌握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必须让学生走进工厂、真正参与实际生产,在实际生产中理解、巩固所学知识。我们结合现有的资源,开辟多家实习基地,在学生实习时都配备实习教师,现场讲解实际生产中用到的知识,让学生在工作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总之,高校教育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微生物是生物工程中最关键的一门课程,是生物工程的核心,因此必须借助现有的资源上好这门课,使学生领略生物工程的精髓。

参考文献:

[1]薛林贵,等.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理论教学改革的探讨[J].微生物学通报,2006,33(3).

[2]兰时乐,等.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9;18.

微生物学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教学;微粒观;化学微观思维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9–0021–04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基本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1]。这充分体现了在分子等微粒的基础上研究物质既是化学学科研究和学习的基本方法,也是与其他学科的根本区别。运用这种研究方法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学生真正从化学的角度认识物质世界,才可能正确地认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厘清化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区别与联系,进而建构严谨、科学的化学知识系统,发展完善的化学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为此,教师在“元素化合物”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挖掘具体知识的深刻内涵,确定有关教学内容中蕴含着哪些可以帮助学生更加透彻地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微粒观,从而确定学生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来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思维方式,增进学生对化学学科特征和本质规律的认识。

1初中课程标准中化学微观知识与元素化合物教学内容的分析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把初中化学微观知识安排为一个主题“物质构成的奥秘”,包括“化学物质的多样性”、“微粒构成物质”、“认识化学元素”和“物质组成的表示”,共4个二级主题。这些内容是学生学会在分子等微粒的水平上研究元素化合物的基础,有助于学生用微粒观念和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去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初中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主要被安排在“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个主题中,包括“我们周围的空气”、“水与常见的溶液”、“金属与金属矿物”和“生活中的常见化合物”共4个二级主题。这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与物质的微粒性密切相关,引导学生在分子等微粒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归纳和推理等思维方法进行学习和研究,能更加深刻地认识不同化学物质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促进学生深刻理解化学微观知识。

2立足微粒认识的初中元素化合物教学实践

初中阶段,学生对微粒的认识要求包括: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物质的性质就不同;化学变化的实质只是原子之间的重新组合,在这过程中原子是不变的。这些认识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提升,具有超越事实的迁移价值,能促进学生从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但是,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化学微观知识水平处于启蒙阶段。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始,先建构起微粒观和对微粒产生一定的认识,然后再应用这些观念去分析和解决问题[2],使学生逐步增强抽象思维,形成微观思维,以及在微粒认识上研究物质的思维习惯。

2.1引导学生认识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的联系,初步建立化学微粒观

首先,以典型的生活现象(如“花香四溢”)、化学史实(如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科学技术成就(如“原子操纵”技术)和探究实验等等,让学生认识到物质确实是由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初步建立起原子和分子的概念;然后,在一些具体的实例上,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跟其构成微粒的联系。如通过对水蒸发和过氧化氢分解这两个过程的物质变化类型、有关物质的化学性质改变情况,以及构成物质的分子进行直观的对比分析(如表1),引导学生把物质化学性质的改变归因于其构成分子的改变,从而建立起分子的概念,并形成“物质的性质主要是由物质的结构决定”的观念。最后,借助一些简单的微粒模型,例如让学生以氧原子和氢原子的模型组合成水分子的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模拟水分子分裂成氧原子和氢原子,氧原子和氢原子重新组合成氧分子和氢分子的过程,让学生感悟、体验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能再分的过程,初步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使学生在微粒的水平上认识物质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初步建立化学微粒观。

2.2引导学生了解利用微粒观研究物质的方法,形成化学微观思维

初中生建立了必备的化学微观知识后,还需要经过在微粒观的指导下,通过理论的演绎分析和事实的实验验证去分析问题,才能逐渐形成化学微观思维和在微粒水平上研究物质的学习方法。教学的过程如图1所示:

例如有关碳单质的教学。我们要引导学生明确不同碳单质物理性质的差异性。可以先提出这样的问题: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它们的性质是否会存在差异呢?接着,启发学生根据“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收集这些碳单质结构的有关信息,驱动学生比较这些碳单质的结构,得出“它们的结构不同,性质就可能存在差异”的预测;最后,从结构出发去探究各种碳单质的性质,获得“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是由于它们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因此它们的性质存在着明显差异”的结论。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碳单质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学生已经知道了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而导致不同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存在差异,往往就容易产生不同碳单质的化学性质也不相同的错误认识。因此,教师就有必要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碳单质在结构上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它们的化学性质主要由碳元素决定,因此不同碳单质的化学性质是相似的。进一步,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从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来推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最后,就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碳单质的各种化学性质。这样,学生就开始从物质的结构上去分析物质的性质,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物质的切入点。

又如Co2和Co的教学。教材明确指出:“1个二氧化碳(Co2)分子比1个一氧化碳(Co)分子多1个氧原子,这就使得它们的性质有很大不同”[3]。为了让学生体验这种差异,笔者先展示二氧化碳灭火器和煤气标签,让学生体验Co2的不可燃和不助燃的性质,以及认识Co的可燃性。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比较碳单质、Co2和Co的结构异同的基础上思考:如何使Co转化为Co2?学生根据Co分子比Co2分子少了一个氧原子,想到它再与一个氧原子结合就能形成Co2分子。那么什么物质可以提供氧原子给Co分子呢?学生通过回忆碳的化学性质就想到o2和Cuo,从而推测出Co能分别与o2和Cuo反应,体现出可燃性和还原性;同样,将Co2转化为Co,就需要夺取Co2中的一个氧原子。学生能想到用碳单质去夺取。基于以上的引导和分析,学生再通过实验对物质性质进行验证。通过对碳和碳的氧化物的性质与转化的预测,就可以学会从得失氧原子的角度研究物质的还原性和氧化性的方法,理解碳和碳的氧化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体验从微粒变化基础上研究物质性质的微观思维方法。

2.3引导学生运用微粒观理解物质的性质,形成化学知识系统

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化学微粒应该成为解释和预测宏观物质变化的工具。学生通过比较不同物质的构成,找出各类物质在结构上的共同点,借助化学微观思维进行认知迁移,可以快速弄清各类物质的联系与区别,提高学习的效率。这个过程如图2所示:

3立足微粒认识的元素化合物教学策略

立足微粒认识的元素化合物教学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把微粒观念转化成分析和解释宏观物质的思维方法。所采取的教学策略要有利于学生把微粒观与元素化合物知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增强学生的理解力。

3.1深入挖掘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微观内涵

教材上呈现的往往是具体的知识,而有关的包含基本观念的过程和方法常常是内隐的。只有先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特别是新旧知识的联系)进行深入分析,充分挖掘其中隐含的微观内涵,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引领学生立足微粒认识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

在思想方法层面要挖掘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性质与变化的微观思维方式,使之转变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例如,在学习物质的性质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挖掘物质结构与其性质的联系,认识“结构决定性质”的研究方法。在事实认识层面要挖掘对具体微粒的认识,引导学生从个别物质的性质出发总结出该类物质的性质[4],再提炼为构成这类物质的特征微粒或结构的性质,从而提高学生对有关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和变化现象的认识和有关科学探究的预测能力。比如,从CuSo4、CuCl2等溶液的颜色提炼出含有Cu2+的水溶液一般是蓝色的,以及从FeSo4、FeCl2等溶液的颜色提炼出含有Fe2+的水溶液一般是浅绿色的等等,使学生在进行金属的置换反应时能推测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时液体由蓝色变浅绿色。

3.2突出运用化学微粒观念学习和研究物质的方法

微粒观的构建意义在于当学生面对一个具体物质时,能对构成该物质的微粒进行分析,并根据这些微粒的特点及其与其他微粒的相互作用预测该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进行生成性学习。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从微观的视角分析和解释物质的宏观变化,把对物质宏观变化的观察与微观结构的想象紧密结合起来,深刻理解和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规律[5]。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物质构成的异同进行物质的分类,从构成物质的微粒特点去推测物质的性质和相关变化现象,形成运用化学微粒观念以及对相关化学微粒的认识去学习和研究物质的思路。

例如,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以na2Co3、CaCo3和naHCo3为例来介绍碳酸盐的化学性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物质构成的角度去分析,na2Co3、naHCo3和CaCo3一样都是含有碳酸根离子的碳酸盐,因此,都能像CaCo3那样与稀盐酸反应。进而引导学生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分析这些物质的反应实质是碳酸根离子与氢离子的结合生成H2o和Co2。

进一步学习复分解反应规律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书写化学方程式理解初中阶段学习的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就是几种常见离子之间的组合。这样,当学生再学习其他元素化合物,如铵盐等离子化合物时,就能自觉运用对有关微粒的认识进行学习:既然铵盐含有铵根离子,就可能会与碱类物质发生反应而生成H2o和nH3。

学生一旦形成了运用化学微粒观念去学习和研究物质的方法和思路,就能促进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理解。即使以后把有关的具体知识遗忘了,运用这种方法和思路,也能使知识很快就重现出来。

3.3注重运用实验进行验证

立足微粒认识的化学教学应该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从微粒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探讨该类物质的结构特点,进而通过对比、迁移去认识其他同类物质的性质。但是形成的新认识是否正确,需要通过实验探究来验证。

例如,学习碱的化学性质时,学生根据naoH和Ca(oH)2在分类上都属于碱、在构成上都含有oH-离子的特点,推测naoH也能像Ca(oH)2那样与Co2反应[6]。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设计实验探究naoH与Co2的反应。通过对naoH能与Co2反应的预测和验证,学生不仅学会运用微粒观研究物质的性质,还强化了对运用微粒观研究物质的有效性的体验,使学生获得并相信从微粒角度研究和学习物质是科学可靠的方法,从而在往后的学习中自觉运用起来。此外,结合化学实验,运用科学探究模式组织立足微粒认识的教学,能让学生的理论分析和实践认识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思维过程更加严密。

3.4善用问题驱动微粒层次的思考

初中生的微观知识还在形成当中,应该要以问题引领和驱动学生从微粒的角度出发研究物质。可以设计聚焦于微粒层面的问题,启发学生在微粒认识的水平上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让学生在运用微粒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对具体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关于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教学内容的核心,即酸中的H+和碱中的oH-结合生成H2o。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1)酸(如HCl)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什么离子呢?

(2)碱(如naoH)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什么离子呢?

(3)如果把酸(如HCl)和碱(如naoH)加入同一试管中,它们解离出来的离子能结合成什么微粒呢?

这三个问题体现了从微粒的变化过程来研究物质的变化,引导学生学习从微粒层面分析问题的方法。学生在回忆HCl和naoH的构成的基础上,通过对微粒(离子)的重新组合,得出中和反应的本质是:H++oH-=H2o,这样,学生就能比较容易理解其他的酸与碱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了。通过对这样的问题的思考,学生会意识到物质的性质与其构成的微粒密切相关,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从微观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掌握从微粒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

立足微粒认识的化学教学是以“观念建构”来促进“知识建构”。把微粒观用作指导教与学的方法,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另辟蹊径,使学生避开纷繁芜杂的表象,从本质上更加清晰地认识各种物质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各种化学规律,从而构建更加科学、深刻的化学知识系统。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从微观角度去研究化学知识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正是学习高中化学知识(如离子反应、有机物的性质等等)的重要方法,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学习,是做好初中与高中的衔接的有效方法。总的来说,立足微粒认识的化学教学,能使学生把观念转化为行动,在物质构成的奥秘中体验化学知识的妙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7.

[2][4]陈彦玲.基于化学基本观念建构的元素化合物教学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11):15~18.

[3]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微生物学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abstractaccordingtotheproblemsof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intraditionalexperimentteachingandsocialneeds,asetofreformshadbeenexploredandpracticed,whichincludedconstruction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knowledgesystem,concerningreality,usingadvancedtechnology,comprehensiveexperimentsandflexibleformsofexamination,inordertoimprovestudents’interest,researchcapacityandinnovativeability.

Keywords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experimentalteaching;reform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作为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实验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而高速发展的前沿研究领域。其基本原理、研究技术已渗透到所有分支学科,是推动微生物技术发展和解决环境工程问题不可或缺的力量。实验课程是联系理论和实践的纽带,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在以往的实验课教学体系运行下,学生只能做一些类似“标准答案”的验证性实验,兴趣不高,缺乏思考。如何利用有限的的学时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和前沿进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环境微生物学的知识体系,并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21世纪综合型人才培养的关键。近年来,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本课题组以周群英、王士芬主编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3版)为主要教材(包含理论和实验课),并参考黄秀莉、辛明秀主编的《微生物学实验》和王兰主编的《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方法与技术》等多种实验课教材,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尝试,力求构建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课程新体系,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1-4]。

1环境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开设环境工程专业以来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实验课教学体系参照生物科学专业的微生物学实验,增加了部分与环境工程相关的内容。首先,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不能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如细菌芽孢染色实验,利用细菌芽孢壁厚和细胞质浓厚而不易着色的特点,采用着色力强的染色剂和用加热等手段促使芽孢着色,并利用复染的方法对比原细菌菌体和芽孢,这只是简单的验证了理论知识,类似的实验还包括革兰氏染色、荚膜染色等。其次,各实验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整个学期实验课结束以后,特别是毕业论文时,学生往往记不住以前做过的实验名称、药品和操作步骤,更不用说应用整体思维去思考。

实验课程的教学方法是按照设定的教学计划,由实验教师帮助学生完成很大一部分准备工作,学生在课堂上则只须花费很少的时间,按照教师讲解以及实验手册上的步骤和注意事项进行操作。学生一般是到了教室才关注实验的内容,对实验原理、研究背景和其他相关知识知之甚少。在整个实验进行过程中,学生被动听课和操作,几乎没有时间去思考该实验过程的来龙去脉。因此,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让学生学到一定的实验技能,巩固部分理论知识,但容易造成学生对实验原理理解不透彻,实验操作按部就班,对实验一知半解。

实验结束后大多数学生往往书写几近统一的实验报告,有的学生不忠实于真实的实验结果,无论实验成功还是失败都不太注重原因的分析。实验的考核也仅凭一纸实验报告。因此,容易忽略对学生真实的实验能力包括整体思维、实验态度、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的考核。

由此可见,这种教学方法难以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在课时逐渐减少,知识不断更新,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和生物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如何巧妙的安排实验课程,以提高学生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开放性思维,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笔者基于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对当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课改革进行了一些探讨,以期达到提高实验课教学效果的目的。

2环境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新举措

2.1优化实验内容,构建环境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知识体系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涵盖的实验内容丰富,大纲要求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由于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和其他的课程存在交叉重叠,有的内容和其他的课程有所重复,所以必须在内容的选择上有所取舍[5]。微生物学的基础操作,能验证一些重要的理论知识,所以要让学生牢固掌握这方面的技能,包括培养基的制备、微生物的接种、培养和保存、微生物的染色实验和微生物的观察实验。还要让学生明白,这些技能服务于所有实验,贯穿于整个实验体系。综合性实验包括环境微生物生态学的实验方法和技术、环境微生物的监测与评价、污染物的微生物处理技术和方法,比如环境因素对环境微生物生长和死亡的影响、富营养化湖泊中微生物的多样性的监测、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等。在这些综合性试验中,学生能够不断强化微生物的基础知识,融会贯通,加深对学科前沿发展状况的了解,培养科研意识,并开拓视野。

2.2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和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缩小理论和实际的差距,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关注现实和改善环境问题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在课程中通过白色污染、水体污染、大气污染、重金属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和能源危机等现实社会环境问题的讲解,让学生意识到专业的重要性和肩负的责任;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污染环境的微生物,比如学校食堂厨余中的微生物类群,酸奶里的微生物种类,发生霉变的食物中主要的微生物种类,腐败水果蔬菜中微生物种类,校园人工湖的微生态系统,教室和医院微生物菌群等,使知识融入到生活中,让生活中的现象点燃学生学习和探索知识的激情。

2.3关注前沿科技,培养学生对尖端技术的操作能力

随着物理、化学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大大推动了生物科技的发展,新成就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在微观方面,生物学已经从细胞水平进入到分子水平去探索生命的本质。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的生物技术促进了环境保护、农业、生态学和医学等各个领域的迅猛发展。在当代环境科学领域,DGGe和RFLp等技术已经成为研究环境中不可培养微生物有力的手段。可将一个班的同学分成4~6个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各组同学独立设计,应用pCR-DGGe的方法研究污染河流不同河段的微生物区系,使学生接触前沿科学技术,并应用到解决环境问题中,能进一步把握微生物技术在环境工程领域发展的方向。这样的安排不仅使学生能掌握一些尖端技术的操作方法,也能增加学生的信息量,开拓学生的眼界,增加学习的兴趣。

2.4开设综合性实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目的还在于学生能够利用自己掌握的基本实验技术,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和课题独立自主地进行分析和研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比如在综合实验阶段,本课题组开设极具环保和经济价值的“蟋蟀虫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和生长特性研究”综合性实验,学生试图通过学习的微生物分离鉴定技术去认识和研究这种真菌,从而为生物农药的开发奠定基础。这就使得学生在课后多做功课,查阅文献,展开调查研究,制定并提交实验方案。上课时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提出小组实验方案。教师可以使用提问的方法检查学生的方案,纠正错误。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而且能够让学生变成自主的研究型学习。通过学生查阅文献,在相互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除了提高文化知识,还能促进团队合作,促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另外,这种互动也能促进教师更加积极的备课。因而形成一种师生共同进步的良性循环。

2.5灵活制定考核机制,做好实验现场指导

实验课程的分数比重应该增大到30%,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而不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实验过程中,进行现场指导,当场考核,不仅要看实验报告,更要依据出勤、现场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综合考核。比如除指导教师外,应有专门实验人员发放实验器材,进行出勤登记并纳入考核,占实验课成绩的10%。从制度上引起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实验过程中,规范的操作和可靠的结果是考核的重点,各占实验课成绩的30%。对于实验报告,占实验课成绩的30%。应要求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比如哪些操作步骤没有做好,或者在实验过程中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如何避免等,从而让学生养成一个善于分析问题和总结问题的好习惯。对于实验报告中的结果,要实事求是,严格杜绝相互抄袭现象。

在实验指导现场,对态度认真、操作规范的学生及时表扬,并号召其他学生观摩或欣赏,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有些操作较为繁琐的实验,个别学生总是失误,会产生厌烦心理,比如芽孢染色,要加以启发性的引导,帮助其顺利完成实验。由于学生经验不足,实验过程难免会有失误,实验结果有时不尽相同甚至会大相径庭。在这种情况下,不要急于批评学生,而要分析问题,找到原因。比如做细菌接种练习,一个班上总有1~2个学生平板上什么都没有长出来,这时候要鼓励学生勇于承认实验失误,还要让其回忆,实验失败是由于没有划线还是接了菌种以后再在火焰上灼烧而将微生物烧死。这样学生有深刻的印象,以后的操作也就不容易出现类似错误。有时候学生的失误,可能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这时候更要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拓展思维。

3实施改革后取得的效果与思考

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使学生做实验更加主动和用心,大大减少了盲目操作的现象,提高了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严谨、钻研、科学的学风。在新的课程改革实施后,95%以上的学生认为微生物学和生活联系非常紧密。部分本科生已经参与到一些教师的科学研究中去,有的学生还能够设计完整的实验进程,或通过合作完成一些小型课题。同时,实验课程改革也对实验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使教师不断学习新的实验课程管理理念,不断开发新的研究课题,同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发展同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探索,以取得更好的成效。

4参考文献

[1]解秋菊,张春云,闫培生.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9(1):54-56.

[2]辜运富,陈强,张小平,等.强化基础,拓展应用,构建农业院校学课程新体系[J].微生物学通报,2009,36(11):1772-1776.

[3]刘桂香,李冬霞.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课教学改革的研究及实践[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9(6):123-124.

微生物学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中职物理;微课教学;改革探讨

中职物理微课教学这种新型的教学手段,指的是中职物理教师在遵循当下教育教学的标准,通过视频短片的方式向中职学生展示物理教学中的某个知识点,将物理教学中的知识点通俗易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实现了中职物理教学中有效教学资源的结合利用,让学生更容易获取到物理知识。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中职物理微课教学教学重点明确,中职物理微课教学一般都是针对中职物理教学中的某一个重要的知识点,针对性强,内容丰富,语言精练,使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点有更好地认识;其次,中职物理微课教学具有一定的娱乐性,能够让学生寓教于乐,充分提高学习积极性;最后,中职物理微课教学还能很好的帮助中职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帮助中职学生更好完成物理学习。

一、理论视域下的中职物理微课的教学意义

1、更好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微课这种通过视频短片来实现物理教学的新型模式,使得物理学习变得生动形象,还能让学生参与到微课的设计和制作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物理教学并不枯燥乏味,有效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热情,达到了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目的。通过微课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专注在物理学习上,减少教室和教师这些外界环境的困扰,保留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优点之外还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效率。这些微课课件在课堂之下也有充分的利用,学生可以自行的进行微课课件的拷贝,这就实现了学生在课余之外也能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复观看微课课件,使得微课教学具有对学生很强的针对性,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占到主导位置。

2、更好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强化性

微课教学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教学,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上都需要教师慎重思考和构建。在教学目标上,教师要清楚了解微课教学要讲解的知识点,教师需要有清晰的思维对所要教学的物理知识点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总结出关键知识点;在教学设计上,微课教学一般教学时间都比较短,这就需要教师在充分了解了物理知识点的基础上对自己语言进行精简练习,重点突出,同时,进行有效的微课课件的设计和制作,也能提高教师的自我学习,中职物理教师可以相互交流不同物理知识点的微课设计,各自在物理教学上都能得到发展,当然还能通过和学生交流能更加了解学生喜欢什么模式的微课教学,哪些物理知识比较难理解,这些都能帮助中职物理教师提高自身微课课件的制作,最终实现中职物理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二、理论视域下的中职物理微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校对中职物理微课教学的重视不够

中职物理微课教学模式在中职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带动学生学习热情还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然而在实际的中职物理教学中,学校或者教师对微课教学的观念还没有很深刻,导致在教学中忽视了微课教学,尤其是在当下的中职教育中,中职学校的学校性质和其他学校不太相同,更关注的是学生技能学习,导致中职物理教学课时在不断减少,物理教学这门学科成为冷门学科,中职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学习物理知识,中职物理教学质量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2、学生在中职物理微课教学中基础薄弱

中职学校的学生主要都是一些中考成绩比较弱的群体,这些学生普遍都存在学习基础差的问题,因为成绩不好和基础差的原因导致没有学习的自信心,对物理知识的吸收就更是难上加难,同时现阶段下我国大部分中职物理教学都还是停留在课堂教学上,没有足够的设备和精力支撑物理微课教学模式的发展,不能更直观的展现物理知识点,使得本来就比较枯燥繁琐的物理学习更加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还极大的阻碍了中职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对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对中职物理微课教学的改革探究应成为中职教育者的首要任务。

三、理论视域下的中职物理微课教学改进措施

1、加强对中职物理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

教师作为在中职物理教学的主体之一,首先要树立自身对微课教学的正确认识。中职物理教学作为一门专业知识比较强的学科,需要教师建立一个对中职物理微课教学的整体规划,完善物理微课教学体系,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资源,避免发生现有物理教学的浪费。微课教学主要是通过视频的方式展示,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熟悉程度来安排微课教学的重点,合理安排好物理教学的时间,将一些不易在实验室展现出来的知识点通过制作微课课件来吸引学生学习,并通过对比某一知识点的学习来寻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同时,中职物理教师之间也应该多加强交流和学习,将教师制作的优秀微课课件再全校进行展示,中职学校也应该定期的对教师进行培训和考核,组织教师参加课堂观摩等活动,为中职物理教学质量提高提供有力的帮助。

2、加强对中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中职学生作为物理教学中的只要受众群体,应该将自身地位提高至课堂的主导位置。中职物理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参与到微课课件的讨论和制作中,甚至可以让学生来当主讲人,讲解自己制作的微课课件,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度。在课堂之外构建一个互帮互助的学习平台也是不错的策略,学生可以通过这样的一个学习平台在发现问题的时候及时向教师或是同学寻求帮助,不仅可以实现教师帮助学生也可以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帮,让学生在帮助其他人的时候也能发现自身学习的不足,发挥自身最大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了班级学生的共同进步。同时紧跟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视频不单单只是中职物理微课教学模式的唯一方式,还应该结合时代,不断开发出新的顺应发展的教学模式,为中职物理教学提供完善的指导和练习,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对物理知识的认识,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

四、结语

总而言之,微课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绝对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和中职物理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我国当代中职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在教学中对微课教学的应用,摒弃掉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和思想,为中职物理教学更好的发展提供更多有效的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童红明.构建理论下的中职物理微课教学模式探析[J].才智,2015,16:229.

微生物学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微生物学;教改;课程体系;专业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123-02

党的十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发展迅速,涉及面广,创造价值大,影响力广泛的学科之一,它既是生命科学理论研究的核心,又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对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教学内容多,知识点散乱;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实验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创造和开拓能力的培养。为了适应新时期全面发展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质量,对《微生物学》教改和课程体系优化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微生物学》课程体系的优化

(一)理论教学

我们结合当前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和工科高等院校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制定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新方案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计划的特点,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优化理论教学体系,合理取舍精简教学内容,避免各学科相关内容的交叉重复。同时,借鉴其他高等院校的先进教改理念,对生物工程专业的教学重点放在微生物生理代谢、生长调控、遗传变异等内容,侧重于微生物在发酵、食品等行业的应用;对制药工程专业的教学重点放在微生物遗传和传染免疫等内容,侧重于微生物在生物药品行业的生产和应用。将课程系统化和模块化并重,结合专业,突出重点,秉持有传统讲前沿的渐进教学模式,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高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实践教学

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改变过去的培养方案中《微生物学》理论课时较多而实验课时少的不足,除了常规的如细菌、放线菌和霉菌观察及革兰氏染色等验证性基础实验,增设了土壤微生物分离纯化、水大肠菌群测数、酸奶和豆豉等食品制作以及柠檬酸和土霉素的中试发酵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这些实验中,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过程的操作到最后的实验成果展示及总结,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验平台的建设方面,2013年起购置的青霉素发酵工艺仿真软件和啤酒生产工艺仿真软件增加了学生上机模拟的实训环节,不断完善从理论到实践过渡的实验教学模式。

(三)教材建设

近年来出版的微生物学教材版本较多,内容和风格特点迥异,结合我校办学特点、专业背景和学生的基础等情况,选用具有系统、完整微生物学科知识体系和能反映当代微生物领域最新成就的优秀教材。生物工程专业选用了黄秀梨编写的《微生物学》和沈萍编写的《微生物学》作为主要参考教材。制药工程专业选用了周德庆编写的《微生物学教程》和岑沛霖编写的《工业微生物学》作为主要参考教材。同时吸收国外著名教材上的内容及微生物教学网络资源中的前沿性知识和科研新进展等资料,经过整理归纳和创新改进,以此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

二、《微生物学》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优化

(一)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手段在微生物教学中的不断应用,极大地丰富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而且越来越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多媒体教学技术通过电脑将丰富的影像资料引入到教程,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整理优化后的教学内容,经过创新改进,形成了完整、丰富、生动的多媒体素材。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把优真和环环相扣的多种图像、文本和数据展现给学生,实现了抽象微观微生物世界与直观、形象和生动形式的转化。根据本专业的特点,教师制作了精彩而内容丰富的课件,使整个课题气氛更加活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进了《微生物学》课程体系的改革和优化,提高了整体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多种教学方式的融合

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以多媒体课件为基础,融入启发式、讨论式、自学式、目标任务式等先进教学方法,建立多媒体授课教师提问学生问题讨论教师小结布置作业的教学模式,实现了精讲精练、自学与辅导答疑的有机结合。课堂讲授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实物演示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要领和提纲清晰,阐释重点、难点和疑点,培养学生会学习的能力。有些教学内容,如证明基因突变非对应性的三个证明实验,我们安排学生自学并自己做ppt,并专门预留课堂时间,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反映同学对该问题的理解情况,再由教师点评和总结,以理解难点问题、强化知识点。通过这种参与、互动式的教学模式,积极营造出民主平等、自由开放的氛围,将教学的中心由以教师为主转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生成为学的主体,在自主学习中逐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

(三)实验教学模式探索

微生物学实验是微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我们采用三级模块化实验教学模式,包括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块,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块,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块。

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块,主要包括显微镜检技术、微生物染色技术、微生物培养基制备和无菌操作技术等,此部分主要结合理论教学,强化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探讨实验失败的因素和总结实验成功的关键。

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块,主要包括微生物的接种、分离、纯化、培养和保藏技术等。该模块中主要学习培养、分离微生物并分析实验结果等内容,先对学生进行讲座式的辅导,然后由4-6名同学组成实验小组单独完成一个综合性实验。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单个实验技能,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据分析与整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根据综合性实验内容要求和实验条件的许可,我们设立了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纯化土壤微生物、拮抗微生物的筛选和鉴定、抗生素的微生物发酵和提取等。

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块,该部分主要是为了拓宽学生视野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利用学校现有条件并结合学科相关专业教师的科研方向,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独立完成实验。这些开放性的实验项目由学生自主选题或者指导教师结合自身的科研项目拟定,如:中草药活性成分的提取及抗菌活性、植物病害拮抗菌的分离、筛选及抗菌活性检测、柠檬酸高产菌株的诱变育种、利用菊粉发酵生产燃料乙醇等。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性想法,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

(四)创新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课程成绩包括考试成绩(50%)、实验成绩(30%)、平时成绩(20%)。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学80学时,理论50学时,实验课单独设课30学时,制药工程专业微生物学60学时,理论36学时,实验24学时。针对不同班级采用了不同的考核方式。微生物学实验课的考核成绩由验证性实验模块和综合性实验模块的实验成绩(占80%)与设计性实验成绩(占20%)组成。上述考核模式,除了保证理论教学,更加侧重学生实验课的学习,以适应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这些实践活动显著的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这就对学校以后在实验硬件条件和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结语

通过上述的教学改革,我们探索出具有特色的《微生物学》实践型教学模式,满足了工科院校人才培养需要,体现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时代特征。实践证明,我们进行的《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切实可行的。课程体系更合理,教学内容和手段更丰富,考核机制更全面。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应了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使学生更快的适应以后的生产和科研工作。

参考文献:

[1]张亚平,胡,熊杰,等.新时期《微生物学》教改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研究[J].世纪桥,2008,(5):122-123.

[2]唐丽杰,魏颖,王立群.Cai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恰当运用[J].东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07,5(4):57-59.

[3]胡建华.大学教学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9,(9):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