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创新精神的前提条件十篇创新精神的前提条件十篇

创新精神的前提条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7:25

创新精神的前提条件篇1

关键词:后勤人员;形式任务;艰苦奋斗

一、要着眼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不断赋予艰苦奋斗精神新内涵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提倡艰苦奋斗精神,并不是要大家再回到嚼草根、吃树皮那种生活中去,而是要保持那么一种革命精神、那么一种勤俭作风”。在新形势下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既要发扬优良传统,又要积极顺应时代要求,用发展的观点赋予艰苦奋斗精神新内涵。

树立新的艰苦奋斗观念。一是要澄清“现在环境和条件下不像以前那样艰苦了,也就不需要以前那种奋斗精神了”的模糊认识,要教育后勤人员认识到,发扬艰苦才奋斗精神,是因为党的事业发展所必需、人民安定幸福所必需、也是军队建设所必需,如果淡化或缺失了这种精神,一切理想和目标都要落空。二是要澄清“强调艰苦奋斗应主要是地方,部队在这方面不存在大问题”的模糊认识,教育后勤人员认识到,在世界新军事变革迅猛发展、我军信息化建设基础薄弱的情况下,不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就难以担负起“两化”跨越发展的时代重任。三是要澄清“艰苦奋斗就是勤俭建军、省吃俭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模糊认识,教育后勤人员认识到,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既要提倡吃大苦耐大劳作风,还要在提高效益、创新局面、改善条件上下功夫。

确立新的艰苦奋斗标准。一是要处理好“苦干”与“巧干”的关系,把革命精神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尊重科技、尊重知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稳妥地抓好工作落实。二是要处理好“勤业”与“精业”的关系,把本职岗位当作事业的舞台,干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瞄准前沿,永不懈怠地钻研求索,努力出精品、创一流、破纪录。三是要处理好“求稳”与“思变”的关系,要有强烈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对部队建设中的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要研究新办法,敢闯敢试,不瞻前顾后,不畏首畏尾,做到在新的形势任务面前有新的作为。

二、正视后勤人员在保持艰苦奋斗精神方面的差距,引起高度重视

近年来,通过反复教育,后勤人员在艰苦奋斗、勤俭持家上做得还是比较好的,能自觉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勤俭办事。但是,也应该看到,在实际工作中,讲排场、摆阔气、花钱大手大脚的现象还是存在的,个别时候还是比较突出的。

作计划办事情存在着“大机关大派头”的现象。一些同志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能太小气。所以,平时作计划、开会考虑节俭不够,存在着求大求全、讲究气派的现象。还有些同志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喜欢人为地造声势,开会办事情场面越大越好,档次越高越好,造成很大浪费。这实际上是一个误区。我们办任何一件情况,其目的都是希望把事情办好,取得实际效果。要取得实际效果,靠的是扎扎实实的工作,而并非是摆花架子。事实上,讲排场、摆阔气不但对工作本身无益,而且还会造成很大浪费。

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各种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有些同志认为,部队这么大的摊子,浪费一点也是难免的,就是节约一点也节约不到哪里去,存在着节约不节约无所谓的思想。还有些同志认为,与那些决策失误造成的大浪费比起来,我们这点浪费算什么,不值得一提。所以,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不注意节俭,随手浪费的现象比较普遍。办公用品的浪费也比较严重,只发不管,谁想用多少就用多少。

在工作中安于现状,不思创新,也是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表现。艰苦奋斗是一种顽强拼搏的创业精神。它对我们的要求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就要积极地创造条件。我们有些同志在工作中缺乏这种创业精神,总认为条件不具备,经费不到位,领导没交办,还是等等再说。所以,不思创新,满足现状。对有些工作在缺乏条件的情况下,不是积极创造条件,主动争取,而是一味等领导关照,靠别人支持,要钱要物。还有些同志不重视学习,知识陈旧,对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在新事物面前束手无策,拿不出有效的解决办法,使许多老大难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部队后勤保障工作中有许多新问题需要我们来解决,如果面对这些新问题,不思创新,一味等靠要,就会使部队建设遭受损失。所以说,这种无所作为,不求进取的懒汉思想,也是与艰苦奋斗精神相悖的。转贴于

三、自觉坚持艰苦奋斗精神,不断提高少花钱多办事搞好各项保障的能力

新形势下,后勤人员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不仅有着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也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革命战争时期,艰苦奋斗可以出政治,出战斗力,出红色江山;和平建设时期,艰苦奋斗可以保政治本色,保战斗力,保后勤保障力。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给部队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文化影响乘机而入,同我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剥削阶级的腐朽思想文化影响相结合,使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腐朽生活方式等消极现象有所滋长,很容易对后勤人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产生冲击,只有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才可能防止和抵御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永葆我军后勤的政治本色。

1.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好权用好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不能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说到底是世界观问题。一些党员和干部犯错误,包括用权不公、以权谋私、违法乱纪,同思想上懒惰、不注意世界观改造是密切相关的。世界观是一个根本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容易受到腐朽思想的侵蚀,就容易是非不清,美丑不辨,走到邪路上去。所以,加强思想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后勤领导干部来讲,是一个长期需要认真解决的课题。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来自于刻苦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在改造世界观上下功夫,才能不断提高思想境界,增强道德修养,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时刻牢记党的宗旨,不迷金、不迷色、不图名、不图利,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一要解决在履行职能中“暗箱操作”,拨人情款、发感情物,不送礼不办事、送了礼乱办事等问题。二要解决在对待基层部队利益上,不动真情、不办实事、害怕麻烦、上交矛盾、久拖不决等问题。三要解决在涉及官兵切身利益的热点敏感问题上,处事不公、凭个人好恶、任人唯亲等问题。

2.要周密计划,科学决策。在军事经济工作中,决策是十分重要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决策造成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一般来说,微观的、技术上的失误虽然也会造成重大损失,但它仅仅是具体的、局部的,是可以弥补的;而决策失误具有方向性、宏观性,其损失将是全局性的,且往往是无法弥补的;如果决策失误,技术上的、局部的工作再好也是无大作用的。必须高度重视决策管理,努力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对各级后勤领导和机关来说,要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最主要的是要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充分的科学论证。对重大经费开支的重大项目建设,一定要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反复论证,慎重决策,防止因决策失误造成大的损失。在这方面,各级领导和机关负有更大的责任,务必要加强对领导科学特别是决策科学的学习,增强市场经济条件下驾驭军事经济工作的能力,通过科学决策提高宏观效益,做到少花钱多办事,花小钱办大事。另一方面,对重大项目要坚持党委集体审定。个人的知识面以及所掌握的材料、信息总是有限的,如果随意决策,失误是难免的,所造成的损失将是严重的。

创新精神的前提条件篇2

“五四”精神概括起来就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虽然说,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88年,但是,今天看来,这一精神仍然是我们必须提倡和发扬的。

爱国与进步,是“五四”精神的基础和源泉。虽然“五四”青年打出爱国、进步的旗号,有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社会背景,但是,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爱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任何时候、任何历史条件、任何社会背景下,都不应该忘记,也不能忘记,更不敢忘记。而进步对于一名青年来说,意味着不断进取、永远向上。忘记进步,就意味着落后。今天,虽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的步子很快,。但是,爱国和进步仍然应该成为每一位中国人心中不变的主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应该懂得爱国的意义、进步的作用。切不可国家强大了,社会进步了,就忘记爱国,忘记不断进步了。

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与动力。“五四”青年提出的这一口号,既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一种呐喊,也是对未来信心的一种呼唤,更是向全体青年发出的号令。民主,是一个国家和谐、有序、融洽必备的条件,没有民主的氛围,没有民主的气息,这个国家就没有生机、没有活力;科学,则是一个国家振兴、发展和强盛的不竭动力,一个科学不发展,科学氛围不浓,科学创新不多的国家,是不可能得到真正发展的。民主与科学,贯穿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之路、兴旺之路、振兴之路。

“五四”精神,不仅是“五四”青年智慧和力量的结晶,更是中国青年理想和目标的体现。今天,虽然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五四”精神仍然是广大青年必须牢记和发扬的精神动力,所不同的是,我们在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时,必须注入时代的特点,注入新的内涵。

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就是要不断地加强学习。要充分利用好今天的大好时光和优越条件,学科学,学技术,学管理,学理论,掌握本领,端正思想,规范行为,提高觉悟,为祖国的振兴和繁荣出力加油。

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就是要不断创新。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社会进步的源泉。青年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青年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效果,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十分重要。发扬“五四”精神,必须发扬创新精神,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真正让青年成为创新的主体,成为中国振兴的中坚力量。

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就是要积极参与国家管理。民主是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也是社会和谐的标志之一。青年是国家的生力军,青年的作用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青年不仅要发奋学习、努力工作,更要积极参与到国家的管理之中,献计献策,建言纳谏。

创新精神的前提条件篇3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创造精神/知识经济

【正文】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创造能力的培养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和“三观”教育的重要阵地和渠道,而且在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人类的实践活动是现实的感性的物质活动,是能动的创造性活动。创造性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规定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地包含着对人类创造精神的高度肯定。科学的而非抽象的能动创造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则。

建立在科学实践观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高度肯定了人类的创造精神,而且在培养、塑造、提升创造精神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1.解放思想、激发创造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要引导人们确立实践的权威,自觉地尊重辩证法。马克思指出:“辩证法是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版,第2卷,第112页)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但不把理论当教条。从发展着的社会实践出发,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启创造精神,这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之一。因为,创造精神总是与思想上的解放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要开拓创新,就必须从因循守旧、思想僵化的羁绊下解放出来。邓小平曾尖锐地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3页)从这一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解放思想的思想武器,也是激发创造精神的思想武器。

2.为创造精神的合理发挥提供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合理地解决人与世界、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自由与必然等一系列重大哲学难题,特别是科学地解决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关系问题,不仅实现了哲学发展史上的革命变革,也为人类创造活动的合理有效发挥提供科学的指导。

人类的创造精神体现在各个活动领域,其成果有物质形态的,有精神形态的,也有二者兼具的。当代社会实践的一大特点,是精神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大大增强,观念创造往往成为实践创造的先导,创造活动的自觉性日益凸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其创造活动不受任何条件的制约,可以摆脱客观规律的支配。在物质生产领域,“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版,第1卷,第42页)观念创造,看起来似乎有着更大的自由度,但也要以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为活动舞台,并受精神生产规律的支配。人类作为自觉的创造主体所表明的只是:他不再盲目地受规律的驱使,而能够正确地认识和驾驭规律去实现自己的目的,实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即人的内在尺度与对象尺度的统一。这种统一既是人作为自觉主体的确证,也是人类创造活动合理性所在。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同上,第47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要引导学生从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的层面把握主客体两种尺度及其统一,追求真、善、美,并自觉地将之运用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创造理想世界的活动中。

3.培养创造性思维

思维方式的变革是现代社会生成演化的重要条件。思维方式既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又受精神世界中诸形式特别是哲学的影响。

哲学是精神世界的核心和灵魂。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哲学以其所提供的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统摄着每一个自觉的社会历史主体的精神世界,制约着其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其对时代精神的深刻把握,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的时代性转换,也将人类的思维引向更为宽广的创造性领域,显示了强大的时代价值。

(1)前瞻性。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过去—现在—未来构成一条相互联系、彼此作用的时间链。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通过把握其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创造理想世界提供了指导。

知识生产是人的积极的、面向未来的创造性活动。在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今天,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要造就创造性人才,就必须培养学生自觉确立前瞻性思维。不仅要观照过去,立足于现在,更要放眼于未来,面向未来进行合理的规划、建构,走出一条通向成功的自觉创造之路。

创新精神的前提条件篇4

【关键词】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动手实践

新课程改革后本省中考化学试题特点之一是突出考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体现在对学生初步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分析生活、生产、环保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关化学问题的能力考查,也是当前素质教育对命题导向的必然结果。而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核心。从可能性看,任何一个有智力的人都有创造力,但并非任何一个有智力的人都能发挥出创造力,即不具有现实的创造力。创造能力犹如人的智力中的宝藏,需要进行开采和挖掘。化学是初三的新课,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以适应中考的要求和现代社会的需要?这是我们值得探讨的课题。下面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创设多样情景,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刻意求新的精神,勇于创新,乐于创新,善于创新和不断创新是创新精神的内涵所在。创新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努力使创新成为学生的一种行为习惯,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有责任心的创新人格。

1、明确主体,激励创新精神

学生作为主体,应是知识的探究者;而教师是导航者,应起到点拨、引导、深化的作用,因此,课堂上先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使“主导”与“主体”相互作用得到很好发挥。其次,教学不是知识的机械传输,而是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在教学中,应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而且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应多向交流,这样有利于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励创新精神。

2、激发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可以充分利用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人造仙境、熔化而不滴下来的铝片、雨落红花开等实验,将学生带人无比美妙神奇的化学迷宫,使他们从这些妙不可言的变化中产生学习化学的渴望之情。

3、重化学史,培养创新人格

现代教学论认为:全面的化学教育必须知识与能力并重,既要传授系统的化学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培养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化学史是一部化学科学研究方法和化学指挥的历史,也是一部创造文明的演化史,其中蕴藏着化学家崇尚科学的情感和价值观,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品格修养,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引导学生追寻化学发展的历程,增强学生对化学的亲切感,这无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习兴趣和动力,还能增强学生为人类进步献身科学的责任心和勇于创新的顽强意志。

二、着眼学生会学,培养创造能力

创造力分为两种: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造力;另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前者是指科学家等杰出人物的创造能力,中学学科的创造教育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实现的创造能力,即对个人来说是新颖的、独特的,所以老师要通过创设一定条件、环境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让学生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在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会学和善思,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创造。

1、让学生发现新知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使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例如:讲燃烧条件时,让学生回忆家中生炉火或用土(或浇水)灭火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物质燃烧和熄灭的条件,然后老师演示课本的【实验7-1】,经过比较、概括,学生自己会发现:可燃物燃烧要有空气(或氧气),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这正是燃烧的条件。进一步论证,当燃烧的条件缺一时,可燃物就不能燃烧,这就是灭火的条件。通过一轮的观察生活分析探究总结理论,一个较抽象的概念就得到很好的理解和掌握。

2、让学生学会质疑

我们老师要鼓励学生提问题,大胆质疑,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而有的教师担心学生提不出问题或提出的问题不恰当、个别甚至是荒唐错误而影响讲课的时间。其实学生能否提出问题需教师的启发、引导、示范,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不恰当或错误的一面,但只要提出问题,说明学生是动脑思考过的,而且“提出问题”本身就蕴含着创造思维的火花,更何况学生提的问题不可能都是错的。

三、重视动手实践,优化创造能力

化学实验是形成化学概念、原理和认识化学规律的基础,是获取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留出充足的参与时间,让学生进行自身的实践活动。

1、学生参与演示实验

课堂演示实验,以往是教师做学生看,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老师的做法。教学中,演示实验应尽可能变为学生自己做,其他同学观察、评论,教师指导评讲。另外,演示实验要留有“空白”、“开发区”,让学生去发现去创新,锻炼他们的创造实践能力。例如:“二氧化碳的实验制法”,可只提供药品、仪器,让学生自行设计二氧化碳的发生、收集并检验的装置,让学生亲自操作。这样,有利于发挥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温室下盐的溶解度测定”,经过老师引导,可初步得出测定室温下Kno3的溶解度必须解决:(1)保持室温;(2)测100克H2o最多能溶解多少克Kno3晶体。本实验操作设计,关键是提出“怎样测得100克H2o最多能溶解Kno3多少克?”的方案。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仅对溶解度的概念理解更为深刻、操作技能得到训练,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总之,在化学课中进行创造教育,是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化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只要我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开展教学活动,加强对创造教育论的学习、研究与实践,就一定能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就一定会培养出许许多多的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创新精神的前提条件篇5

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党的十八大明确“建设文化强国”,再到党的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 许多社会学家在总结人类历史时,说人类的每一次跨越总是文化的跨越,国与国之间的较量最终是文化的较量。强调:“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 为何如此重视文化自信?我们提出“文化自信”的底气何在?又如何要践行“文化自信”?

一、文化自信与中华文化软实力

(一)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和影响力

1、  文化软实力的概念

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实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书记说它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报告指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指引。

2、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力

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的最好诠释。什么元素和符号最“中国”?其实不用说外国人,就连我们自己脱口而出的也往往是长城、武术、中医、京剧等等。而它们的共性,就是“古老”。这些老祖宗留下的瑰宝,勾勒出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源远流长,构成了世界熟知的那个“传统范儿”的中国。然而在不知不觉中,中国的“创新秀”正迎头赶上,打造着中国新的国际印象。如果说文化符号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名片,那么这张“名片”上的内容显然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国家发展的日新月异、国家实力的持续跃升,它也会不断增添新的内容。既传承热情大气、踏实肯干的做事方式,又富有标新立异、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不断更新的中国形象已经成为我们国家重要的软实力。书写了千年的中国故事,如今正翻开新的一页。让中国的名片更闪亮,既需要吸引八方客来亲眼看看,更需要我们自己主动走出去。面对愈发多样的文化元素,中国人只有更加主动地讲好自己的故事,才能展现中华文化风采,中国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氛围。这正是文化的力量。

(二)文化自信,这也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题中之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同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相融合、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昨天、今天和明天,历史、现实和未来一脉相承。中国的未来决不是西化,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不是发展阶段的差异,其重要原因在于文化基因的不同。人不自信,谁人信之?中华优秀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目标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要从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对党的事业、国家命运、民族前途满怀信心。

为新时代开启新征程,高度重视文化自信,这也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题中之义。

二、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自信,是继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之后,中国极为重视的第四个自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在看来,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三个“更”,凸显了“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的地位。让中国人“自信”的“文化”,至少包括这样几个层面:

(一)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从5000年绵延不断的悠久历史中走来,创造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孕育出世界上唯一没有断流的中华文明。“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的爱国情操,“天下大同”的人类情怀,“修齐治平”的心性修养,“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民惟邦本”的政治理念,“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和合”的美好理想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和道德理念。这些思想、精神、追求和理念历久而弥新,在不断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展现出巨大的文化光辉,焕发出强大的文化生命力,是中华民族最独特的性格气节、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最根本的文化基因,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正因为有着如此强大的文化基因,中华民族能够在世界文化激荡和世界民族先进之林中充满坚定的文化自信。

(二)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革命文化是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为实现革命理想不懈奋斗历程的文化写照,它联系中国共产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对于共产党人而言,中国革命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和清醒剂,是最好的教科书。当代共产党人只有从革命文化中重温历史、感悟初心、接受洗礼,才能真正明白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清醒认识我们党与生俱来的精神特质和政治本色。只有用具有丰厚历史底蕴和精神内涵的革命文化熏陶思想、滋养心灵,使红色基因融入党员干部的精神血脉,才能使当代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变得深沉而执着,精神品格变得高尚而坚毅。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不容动摇,精神家园不能迷失,红色基因不可变异。革命文化构成中国共产党独特的精神传统和精神标识,是中国共产党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的精神支柱,也是当前广大共产党员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不可或缺的精神养料。这种体现无产阶级政党独特精神气质、代表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精神标识的特殊材料,对于挺立当代共产党人精神脊梁而言,其作用不容忽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政治信念、市场意识、社会理念、公民伦理和人本精神等层面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与价值,是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最佳支撑。我们在面对各种文化价值的冲击和社会思潮的碰撞时,能够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坚持为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提供经验借鉴,打破“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的西方话语偏见,发出和传播我们自己的价值理念,为人类文明作出我们的独特贡献。正是这种科学的文化方向,我们才能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充满文化自信。

(三)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的文化。这一条说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孕育、产生、发展的客观历史条件。任何一种文化的孕育、产生、发展都离不开一定时间、空间所提供的客观条件,有什么样的社会和时代的客观条件,就会孕育、产生什么样的文化。具体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而言,它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什么人主观臆想就能创造出来的,而是基于当代中国的具体文化和各方面实际,结合当今时代的各方面客观条件,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孕育、产生、发展起来的,顺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先进文化。如果脱离了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当今时代的具体条件,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不会孕育、产生。即使基于这样的实际和条件孕育、产生后,如果再次脱离实际和条件,那它也不会持续发展下去,而只能是走向衰败和没落。

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说“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和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方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和‘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对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与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条件。”

(一)多元文化发展

费孝通先生,用了非常精炼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四句话来概括“文化自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珍爱、热爱自己的文化,认识到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同时也要认识到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在这样一种互相尊重的情况下,最终达到天下大同的境界。

海北藏族自治州古为羌族居地,数千年前,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留下了西王母文化、昆仑文化等文化瑰宝。是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接合部,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由来已久。这里生活着藏族、回族、蒙古族、撒拉族、土族等27个少数民族。藏、蒙、回、撒拉、土族五个世居少数民族在海北创造了属于自身的独特文化,又呈现出和谐共处,彼此交融的文化特征,作为海北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而存在。长期以来,各族人民在海北这片热土上共同生产生活,厚重的历史文化、多民族的传统文化、宗教文化以及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在这里汇聚融合,形成了多民族、多文化的汇聚地,成为镶嵌在青藏高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海北藏族自治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对于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或许海北州各族人民群众根本就不需要用“高大上”的语言来评说,在他们的心中,不论怎么创怎么建,就是希望各族人民群众都能像一家人一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就是希望大家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幸福,日子越过越好。“像一家人”就是共一个家园,“过好日子”就是同一个梦想。

(二)打造精神高地,笃行文化自觉

创新精神的前提条件篇6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非常赞成“敢为人先追求卓越”作为武汉城市精神。他认为,只有具备并保持“敢为人先”这一精神状态,一个城市或一个人才有可能真正把一件事情做好,做出最好的水平和成绩。武汉人曾经很长一段时间,似乎缺少一点做事的“精品意识”,做事或做企业往往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将“追求卓越”作为武汉城市精神的一部分,正好可以起到号召、提示等作用。城市精神的提出,落脚点应是通过这一精神的宣传和号召,积极推动武汉人精神品质的不断改善与前进,做出一件又一件好事大事,推动民生事业发展,进一步提升市民幸福指数。

著名作家熊召政认为,“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凝聚人心,具有很强的号召力。“敢为人先”体现的是武汉及武汉人做事的一种决心,一种先行一步、敢闯敢试的姿态,“追求卓越”是做事的一种态度,是一种不把事情做到极致不罢休的不懈追求。关键要将这一精神,化作每一个市民的文化自觉,落实到实实在在的生活和工作中去,增强武汉市民的文化自觉和自强,进而推动各方面事业的大发展。

新世纪新形势下,我国公立医院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医院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是每一个公立医院管理者必须深入思考的课题。“观念一新,遍地黄金”。解放思想的目的就是要解放人,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各项工作全面发展。医院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就必须从那些陈旧观念和错误认识的禁锢中转变到符合实际需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上来,积极创新。要坚持“破”与“立”相结合,进一步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公立医院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建设上都有了较快发展。宽敞明亮的门诊楼和住院病房,使病人就诊或住院环境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科学研究等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医疗急救水平不断提高;固定资产逐年增加,职工住房、福利有了一定改善。然而,与发达国家和先进医院相比,还存在巨大差距,我们的发展还不够快。这主要是我们受各种落后观念干扰,错失了发展机会。机会来了,我们有些同志还、一味的观望,过于求稳,不敢迈开步子前行。我们必须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必须从因循守旧、闭关落后的思想中挣脱出来,必须克服僵化保守、井底之蛙的心态,要勇于解放思想,冲破桎梏和条条框框。

敢为人先首先要转变思维方式、发展方式、治理方式、领导方式,树立立足医院看医院、跳出医院看医院、站在全国看医院、放眼全球看医院的意识,着力破解工作机制不活、体制不新、创新方法不多、效能意识不强的难题,努力营造宽松、和谐、高效的医院发展环境;着力破解医院服务能力与人民群众医疗需求不相适应的难题,加大医院建设力度,科学增加医疗资源总量,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医疗卫生需求。敢为人先不仅仅是胆子大的蛮干,而是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医院实际出发,深化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敢为人先就是要打破旧的条条框框,改革“以药补医”机制和干部人事制度,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医院是一个高技术、高风险的知识密集型实体,要全面加强硬件和软件建设,为医患创造和谐的就医条件,作为现代医院的管理者,就应当顺应发展潮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革新医院体制机制。从而实现医院科学发展。

创新精神的前提条件篇7

【关键词】科学精神 科技活动 科学创新

人才是科技发展的根本,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形式下,宣传科学精神、培育科学精神、弘扬科学精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科学精神的内涵

科学精神是贯穿于科学之中的内驱力和灵魂,离开科学精神,任何精神产品的创造、精神生产的进行、科学体制的建立、科学方法的形成、科学思想的发展等都是不可想象的。所谓科学精神就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所具备的意识和态度,是科学工作者所应有的信念、意志、气质、品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总和。与科学知识相比,科学精神处于更高的层面。科学精神是促进科学活动的精神动力,是科学活动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无论是西方近代的文艺复兴,还是中国现代的,都充分展示了这种可贵精神的巨大作用。

1 探索求知的精神

科学活动是基于客观自然规律,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的精神活动。科学产生的前提是对科学应有的理性精神。但仅有此是远远不够的。在世界可知的基础上要勇于求知,只有对世界充满好奇并想探索其真谛的人才能有所发现和创造。好奇心是科学的源泉,是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人们进入了科学的大门,当人们由此开始探索,并试图把握世界、理解自然时,科学就开始了它的历程。

2 怀疑和批判的精神

科学需要怀疑,而信仰中不能包容怀疑,如果产生怀疑,信仰就开始动摇了。同时,没有批判,勤奋学习只能造就学问家。而不是思想家或能做出独特创见的科学家,只有怀疑和批判,才能发展和创新。从科学发展的历史看,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超越,爱因斯坦对牛顿的超越,无不以怀疑和批判为先导。科学探索的疆域总是伸向未知,因而科学的前进总要超越现有的理论,失去了怀疑和批判,科学就失去了创新的生命力。

3 勇于创新的精神

勇于创新精神是“敢说前人没有说过的话,敢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r敢创前人没有开创的新事业”的大无畏的胆略和气魄。勇于创新精神还是一种才能、见识。它要求必须具有创造性思维和较强的从经验、事实、材料中提炼出思想的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品格、胆魄与才识齐备。品格是基础,没有开拓创新的品格,就很难产生创新的欲念,即便偶尔产生,也会因缺乏动力支持而昙花一现;有胆魄而无才识,轻则不能成事,重则陷于蛮干而遭受重创;有才识而无胆魄,往往是明知某件事干了大有好处却就是不敢干,结果眼睁睁看着才不及己者屡获成功,自己却事败困迫而懊丧不已。当然,如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死守教条,品格、胆魄与才识皆无,那更会一事无成。

二、当代高校学生科学精神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文化水平的社会责任,是具有较高科学研究及实际运用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有很强烈的爱国热情和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而且不断追求完善的人生和高尚的人格。但由于受我国基础教育目标影响,导致了“教师中心论”和“教材中心论”的诞生,形成了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体系。例如学生作业或实验。教师甚至片面的要求正确答案,不鼓励学生“前思”和提出不同的看法等。这些问题不仅对大学生更好地、深入学习知识和掌握知识不利,而且扼杀了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目前的一些大学生评价机制和教学体制,在无形中也束缚了大学生科技进步的思路,很难使大学生突破传统观念,提出新观念,发现新现象,倡导新思路。大学生重视科学技术,肯定科学技术价值的时候,多半是强调作为实用、应用技术的技术科学,而不是指能给技术发展带来后劲的基础科学。受大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也是科学精神少,而“科技”精神多。这种强调应用科学的研究和开发的科学。是一种片面科学,不仅对大学生素质的培养不利,对其今后在专业领域内深层次的探索,也非常不利。由于高校教学体制、教育模式的关系,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比较重视,也必然使大学生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巩固上。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在“考证热”中对岗位技能证书的执著多了一些急功近利的盲目。少了对科学文化本身的追求与热忱,有弄虚作假等行为。因此迫切要求高校加强素质教育,用科学精神去充实大学生的心灵。

三、在科技活动中培养科学精神

科技活动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实践过程。具有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其任务是探索未知。开发创造力一定要有好奇心这种心理因素,为此,要注意培养大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促使好奇心逐步由不切实际到切合实际,由对事物外部的好奇发展到对事物内部的好奇,由对表面现象的好奇到本质规律的好奇,不断提高好奇心的水平,这对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是非常有益的。同时,还应在科技活动中唤醒学生的创新精神,如果说求实精神深刻反映了人们对客观规律的探索与尊重,那么创新精神则充分体现了人类特有的主观能动性。科学精神倡导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鼓励人们在尊重事实和规律的前提下,敢于“标新立异”。科学精神的本质要求是开拓创新。

四、推进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开展的措施

1 加强制度建设,改革管理体制

组织领导、工作机制、经费来源、表彰奖励、成果转让及指导老师的表彰等是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保障。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使科技活动有章可循。在此基础上,加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工作,把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年度工作考核目标体系,并与奖学金评定、优秀学生选拔等评比活动挂钩,从而调动主体积极性。

2 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硬件条件

硬件条件是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物质保证。学院结合学科专业特点,购置必要的研究设备。建立向学生开放的电子商务实验室;通过加强管理,分类建立教学实验中心,在保证正常教学的同时,向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放。建立接纳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机制。

3 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激励机制

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学院制定相关政策促进科技创新活动的健康发展。学院资助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和专利申请。成果归项目组成员和学院共有;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导师制,把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作为教师评比的一个指标。每年对结题项目进行盘点,表彰奖励优秀项目组成员、指导教师、管理教师,推荐优秀项目成果,申报各级各类奖励,授予获奖基金项目主持人“大学生科技创新先进个人”、“大学生科技创新标兵”等荣誉称号。

4 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保障机制

首先,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大学生创新活动开展的前提条件;其次,制定完善的政策和制度是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保证。尤其要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经费和硬件投入;再次,要建立一支事业心强、业务水平高、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队伍,这是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推动力,教师对活动的指导是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高起点、上水平的关键因素;最后,在学院的精心组织下,在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的熏陶下,在学生骨干分子的带动下,学生必定会摆正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主次关系,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做到学习和实践兼顾,相互促进,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层次和水平。

5 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

构建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功的关键。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有三个部分组成。包括项目组成员、指导教师和管理教师。学校从制度上规定基金项目组成员必须要有合理的专业背景和年级结构,鼓励科研项目多、经费充足的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参与基金项目指导,充分发挥团委、辅导员和学生接触多、关系密切的特点,要求其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日常咨询、督促和引导。

6 设置专职科技辅导员岗位

创新精神的前提条件篇8

艰苦创业敢于争先

──龙山区呼唤站前精神及其思考

区委办综合科

呼唤是一种难以抑制的渴望和期盼,也是一种反思之后的警醒。纵观龙山的发展历程,对照站前街新班子一百余天的艰苦创业史,我们为其迎接挑战唱大风的如云豪气而叫好、而深思。心难平终会有千呼万唤,呼唤迎难而上、克难制胜、艰苦创业、敢于争先的站前精神是龙山区目前最响亮的号角、战鼓,是龙山区久违了的区魂、区神,是龙山区日益坚挺的支柱、脊梁,是龙山区苦苦寻觅的最鲜艳的旗帜、标杆。

面对困难,人们往往有两种选择:或是害怕困难,束手无策,畏缩不前,退让躲避;或是迎难而上,克难制胜,艰苦创业,敢于争先。站前街道之所以在短短一百余天里,旧貌换新颜,各项工作有声有色,就是因为其在困难面前选择了后者,即,迎难而上,克难制胜,艰苦创业,敢于争先。

一、有条件要干好,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好,敢叫旧貌换新颜

站前街道原办公用房因给企业担保,被法院执行拍卖后,需租用原属自己、现是别人的房屋办公。而且原办公地点偏僻,环境不好,不仅影响正常办公,更影响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和地位,也给区财政增加了负担。改善办公条件,重塑街道形象,是摆在站前街新任领导班子面前的一道难题。街道经济困难,买房买不起,盖房盖不起。怎么办?“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好,因为我们是党和政府的干部”,这是全街干部一致的响亮回答。

从3月初开始,全街干部调动一切关系跑新办公场所。3月中旬,张武主任靠同学关系,硬是把别人已交了定金的房屋争取过来,并且每月比原定租金少交500元。这处房屋位于一粮库东侧临街的有利位置,是一个面积为108平方米的筒子房,为适用于办公,需将房子重新间壁成4个办公室并简单装修,改造工程量很大。没钱没物怎么办?就是要象干自己家的事一样跑钱、跑物、跑关系,能省就省,能要就要,能借就借。街道在区领导的协调下,借了部分资金。李遇姝书记抓住人大活动日的机会,在区人大领导的协调下,从山湾乡要来1万块砖,从七一村要来5个门……人少怎么办?全街上下一齐参战,人人出力,就连干部家属也来参加劳动。没有办公桌椅怎么办?李遇姝书记顶着压力,找到市委王书记,以其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打动了领导,为街道争取来12套办公桌椅。

经过17天宵衣旰食、戮力同心的埋头苦干,4月4日街道办事处面貌焕然一新。这价值20000多元的工程仅花了3000元。办公条件改善了,费用开支比以前减少了,仅电费和供热费两项每年就可节省开支近4000元。街道在群众心中的地位大大提升,树立了干事成事的好形象。更重要的是凝聚了合力,提升了人气,焕发了精神。全街干部群众感慨的说:“面对困难,不能愁,不能怕,愁死不算烈士,害怕不是办法,人穷不能志短。没条件要创造条件,想出办法,解决问题,战胜困难”。

二、厚着脸皮跑关系,薄着脸皮干工作,有标必夺,有旗必争,敢于争先

突出“五跑”促经济发展。站前街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立足“五跑”,巧抓机遇,见缝插针,靠真情感商,靠诚信招商,靠服务安商。西安区人常某与张武主任是朋友,原准备在西安区办企业,获悉此事后,张主任反复做其工作,最终说服他到龙山投资。街道帮其选定了理想厂址,跑完了工商、税务等全部手续,华生包装有限责任公司顺利落户龙山。该企业主营项目是绿色环保包装制品,总投资200万元,4月末正式投产,预计年缴税金10万元。上半年,全街工业产值完成401万元,销售收入完成401万元,工业增加值完成100万元,产销率为100%。

统筹兼顾抓各项事业。狠抓卫生管理,清理历年积存垃圾,自办保洁,常态运行。站前街辖区与农村接壤,山沟山坡多,平房区面积大,卫生死角多,管理难度大,大量垃圾积存。为此,街道结合卫生城创建工作,动员全街群众,打响了“治脏行动”战役。街道和社区干部带领群众组成突击队,先后组织三次大规模义务清运垃圾劳动,共参加群众1000多人次,同外派单位一道共清运历年积存垃圾3000多吨,比计划数多清理200多吨,既净化了社区的卫生环境,又强化了居民的卫生意识。同时,建立常态运行的卫生保洁服务体系,在居民区开设垃圾点36个,雇用保洁员10名,机动清运车5辆,聘请义务卫生监督员10名,督促居民定点倾倒垃圾,做到了随时清运,不积不存,群众满意;创新计划生育管理,实行常住人口、流动人口、下岗职工分色制卡的管理方式,建立人口管理动态监控网络。今年6月17日,“全市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现场会”在站前街道召开,市领导徐增力、罗俊卿等同志对站前街的计生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并要求在全市推广站前街的先进做法;加强辖区内党员的教育和管理,调动驻街单位参与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积极性,开创街道社区党建新局面。被市委组织部定为“党建精品试点单位”,荣获“市先进基层党委”光荣称号;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各社区设立了健身房、活动中心,成立了秧歌队、太极拳队、羽毛球队、乒乓球队,创办了“文明市民学校”,聘请专业人员讲授党史、社会公德、法律法规等知识,举办了两次社区书画展,提高了居民的整体素质。抗“非典”、司法、民政、低保、再就业等各项工作也都协调发展,全面提高。

在站前街道会议室的壁画上有这样二十个字:爱我龙山、长我志气、强我素质、奋我工作、兴我站前。这正是站前街道迎难而上、克难制胜、艰苦创业、敢于争先的精神写照。

三、关于站前精神的几点思考

经济发展,事业前进,必然要面对诸多困难。发展的过程,前进的过程,就是迎难而上、克难制胜、艰苦创业、敢于争先的过程。这正是站前精神的具体体现、本质反映和丰富内涵,其核心是艰苦创业。从理论上讲,站前精神是一种创业文化。在实践中正是我们龙山区区情所急需的一种精神、一种创业文化。尤其在当前贯彻总书记“两个务必”指示中显得尤为及时、尤为重要。站前精神导向鲜明、内容深远、富于创造。学习站前精神应该把握什么?树立站前精神应该注重什么?实践站前精神应该做些什么?这是全区干部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把站前精神体现在具体工作中,应做到“五不五要”。

一不等待观望,要雷厉风行抓落实。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抢前争先,加速“五跑”,一切工作都要往前赶。特别是跑资金、跑项目的工作,要抓住我市发展接续产业的大好机遇,突出一个“快”字,快一拍、抢一步,务求实效。

二不生搬硬套,要活学活用求创新。学习别人不能搞“一律化”和“一刀切”,切忌生搬硬套。要结合各自的职能和实际,科学判断,把握大局,创造性地做好本职工作。看准的事,就要大胆的干,大胆的闯,在实践的磨炼中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三不虎头蛇尾,要有始有终干工作。立足“五跑”、再兴龙山是加快龙山发展的战术性措施和现实选择,必须要一抓到底,持之以恒,有始有终,不变调,不离谱,不见实效,不抓出头不罢休,不达目的不罢休。

四不见硬就回,要攻坚破难办实事。全区干部必须要有攻坚破难的意识和本领。在精神上藐视困难,不把困难当回事,坚定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在实践中正视困难,趋利避害,调动有利因素,创造有利条件,战胜困难,解决问题。要坚韧不拔,锲而不舍,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直到最终攻克困难。

创新精神的前提条件篇9

企业家精神不仅是企业家人文素养的一种体现,也是促进企业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更是实现企业基业长青的一种无形资源。而创业精神则是企业家精神的一种重要表现,无数实践证明正是企业家创业精神的推动才促进了浙江民营经济的腾飞。本文首先对浙江民营企业家精神进行了相关概念的研究,然后通过对浙江民营企业发展现状的描述,探究民营企业家创业精神衰退的原因,最后提出培育企业家创业精神的相关对策建议,旨在促进浙江民营企业的更好更快发展。

【关键词】

浙江民营;企业家创业精神;重塑

0引言

特定的社会环境往往会影响企业家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培育了企业家精神。浙江自然资源匮乏,区位优势不明显,基础设施不完善,工业基础薄弱,因而不具备发展大型国有企业的条件。在此情况下,数量众多的中小民营企业成为推动浙江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民营经济高度发达的杭州、宁波、温州、绍兴等地,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家,而这些民营企业家大多是农民出身,他们白手起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残酷的市场竞争,才有了今日企业的辉煌。在仰慕这些优秀民营企业家的同时,我们不难发现他们身上具备这样一些特点:勤俭节约、朴实无华、文化水平低、吃苦精神强烈、锲而不舍、开拓进取,他们看起来很普通,但却拥有常人无法比拟的胆量和心智。正是这样一种“草根精神”才让“浙商”的名号响彻世界,也成为了浙江特色的民营企业家精神内涵。

浙江作为我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省份,数量巨大且充满活力的民营企业为浙江经济的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全国各地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浙江民营企业的发展速度减缓,活力不足,企业家精神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流失,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浙江民营企业家创业热情的降低和创新精神的衰退。随着浙江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不少浙商开始将投资重心转至沿海发达地区以及内地一些成本优势明显的地区,形成了一些浙商群体,在当地市场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在浙江省内的一些地方,我们往往会发现这样一些现象,原本一些创业成功的浙江商人并没有让自己的子女继续坚守企业,而是让他们纷纷考取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等“铁饭碗”,企业家的创业精神或坚持实业兴国的精神没有传承下去;还有一些优秀的民营企业家他们在企业发展壮大后,并没有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固步自封、贻误商机,无法突破中小企业的发展瓶颈;而在小商品市场高度发达的义乌,一些本来具备创业条件的当地人,没有充分利用自己的土地、信息、市场和交通等优势资源,而是做起了“包租婆”,甘心靠出租房屋来获取收益。这些现象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一些优秀民营企业家的创业精神没能延续下去?为什么一些企业家没有让自己的子女继续做企业?为什么在创业优势明显的地方,本身具备创业条件的人没有选择创办企业?

1相关文献综述

企业家精神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尤其是民营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然而浙江民营企业家中的冒险与创业精神连续几年在全国排名呈下降趋势,在新的竞争形势下,如何顺利实现民营企业的“二次创业”,成为摆在民企发展道路上的难关。刘红燃在对浙江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方面的表现进行调查研究后得出,浙江民营企业家创业精神缺失,创业成功后的不少创一代不思进取,自以为是,企业的持续创新意识与能力的丧失,再加上仕途的观念影响了企业家的价值取向,使得民营企业的发展明显后劲不足。

改革开放后浙江的民营经济飞速发展,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对于浙江民营经济取得的辉煌成绩,钱方明在与江苏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后,得出了浙江民营经济腾飞的诸多原因。浙江民营企业充分把握了改革开放初期传统产业飞速发展的有利时机,众多具有经商意识的浙江民众投入商海,凭借自己的努力,创办了数量众多的中小民营企业,使得浙江经济的发展有相对丰富的企业家资源作为依托;浙江块状经济的特色形成了许多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这为浙江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信息、技术、成本和品牌等方面优势;除此之外浙江民营企业家精神在其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浙江民营企业家大多出身社会底层,他们身上最朴实无华的奋斗精神,敢于吃苦和挑战,给浙江经济的腾飞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今日的浙商精神已发生了较大变化,曹旭华和党怀清着重研究了新浙商对旧浙商的传承与发展,归纳总结了新浙商对旧浙商的传承主要表现为文化继承、草根民商属性、企业家精神和产业发展特征。在企业家精神的传承方面主要表现在旧浙商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敢于创新、勇于冒险,而新浙商群体正是继承和发扬了这种神话,在中国当代经济舞台上演绎了一幕幕商业神话。

2浙江民营企业家创业精神衰退原因探析

一些成功的优秀民营企业家,他们在第一次创业成功之后,往往会面临着许多艰难的抉择,比如民营企业的发展道路,究竟是快速发展还是稳扎稳打;而对于企业未来的继承发展问题上,是让企业家的子女继续坚守企业,还是让他们走上公务员或者是事业单位等。通过对这些情况的调查研究,我们得出了浙江民营企业家创业精神衰退的几点原因:

2.1创业心态发生变化

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中国沿海地区的一些省份率先富裕起来。在浙江,一些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现状,敢于吃苦、大胆创新,在商海中摸爬滚打,历经起伏的民营企业家涌现出来。他们投资办厂,“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历尽辛苦。然而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原本一些具有进取精神的民营企业家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一些人安于现状,持续创新的意识与能力逐渐减退,不思进取;还有一些企业家在后代是否坚持创业的取向上发生了巨大转变,他们用商而优则仕观念影响下一代对事业的选择,导致优秀的企业家精神不断流失,另一方面也助长了一些“富二代”过着锦衣玉食,飞扬跋扈的不良现象。

2.2企业转型遇到困难

浙江经济的腾飞,离不开改革开放初期传统产业的飞速发展,借着改革的春风,在体制约束较小的情况下,浙江商人能够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敢打敢拼的创业热情,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创立了一大批的国内乃至世界知名的民营企业,如万向、吉利、奥康等。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国内市场渐至饱和疲软的压力下,传统产业的利润空间不断压缩,一些依托传统行业发展的民营企业发展受到了影响,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成为了广大中小企业的必然选择。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给浙江民营企业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这意味着民营企业要摒弃之前的一切,在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调整,以此来适应市场的潮流,这无疑给先天优势不足的民营企业带来了巨大挑战。

2.3环境巨变带来挑战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再加上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市场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内市场环境的变化震荡给广大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尤其是随着国内房地产泡沫危机的出现,导致浙江中小民营企业资金链断裂,不少民营企业倒闭破产,许多企业家纷纷跑路,浙江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遇到了“寒冬”。与此同时随着我国与世界市场接轨的日益深化,浙江的一些民营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在世界各地都留下了浙商的身影,但是在欧债危机和美国的次贷危机的影响下,不少民营企业的发展也举步维艰,许多企业家面临着重重压力。市场环境的动荡变化,使得许多怀揣大志的企业家纷纷望而却步,导致企业家精神一点点流失。

2.4浙商群体优势渐失

浙商历史悠久,为中国商业的繁荣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改革开放初期,浙商群体迅速涌现,他们敢为人先,大胆创新,促进了浙江民营经济的繁荣,也带动了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然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江苏、广东等地的企业家也大量涌现,再加上早期的晋商、徽商等,浙商群体的比较优势不再明显,在一些市场业务上的话语权逐渐减弱,这对习惯了全国各地到处走的浙江商人来说增加了他们创业乃至开办企业的难度。

3重塑浙江民营企业家创业精神的对策建议

企业家创业精神是拉动民营经济增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民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民营企业家所作出的贡献和牺牲,离不开民营企业家创新创业精神强有力的支持。要想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大力扶持中小民营企业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对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尤其是鼓励民营企业家创业精神的不断升温。培育浙江民营企业家的创业精神,需要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3.1保持危机感和紧迫感

可以说,浙江早期民营企业的成功,正是广大优秀的民营企业家,怀揣紧迫感和危机感,在资金短缺、技术落后、资源匮乏的困难条件下,一点一滴积累起自己的血汗,才创办起了自己的企业。因而浙江民营企业家精神的培育,首先要在企业家的经营理念上进行引导,让他们重拾创业初期的那份危机感和紧迫感,让他们以实业兴邦为己任。同时给予民营企业政策上的扶持,对优秀企业的潜力业务给予资金上的大力资助,解决民营企业持续创新和发展壮大的后顾之忧。市场体制的改革继续深化,需要对一些产业的不合理进入壁垒予以消除,对于新兴产业鼓励民营企业进入。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优秀企业家的带动,因而我们要努力创造培育民营企业家创业精神的良好社会环境。

3.2采用灵活的创新形式

为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浙江民营企业一定要坚持企业的创新精神,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水平。民营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助于使民营企业始终保持发展活力。民营企业没有国有企业雄厚的资金实力,因而只有不断的创新才可以寻找新的出路。民营企业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创新形式,对资金实力较充沛,技术力量较强的民企来说,可以采取自主研发的创新形式,提供富有含金量的产品和服务;而对于资金、技术条件一般的企业,可以实行企业间的联合创新,实现资源互补,利益共享;中小企业也可以为大企业的工程项目提供配套服务,通过专业化的形式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民营企业要充分发挥自己经营方式灵活的特点,通过创新能力的提升,培育优秀的企业家精神。

3.3把握转型升级的契机

企业家的转型是企业转型的前提条件,而企业家的转型最主要的就在于要做到企业家创业精神的与时俱进。浙江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都处在传统产业内,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国内市场渐至饱和疲软的压力下,传统产业的利润空间不断压缩,一些依托传统行业的民营企业发展受到了巨大影响,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成为了广大中小企业的必然选择。民营企业家要充分把握企业转型升级的有利契机,寻找可以给企业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的蓝海。在转型升级的大环境下,重塑企业家创业精神为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注入活力为中小企业的未来发展铺设道路。

3.4充分利用集群的优势

浙江民营企业数量巨大,分布相对集中,因而形成了众多的产业集群,如温州的鞋业、永康的门业、义乌的电子商务等等,这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产业集群高度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协作,弥补了中小民营企业自身的信息、资金和技术等资源的不足,实现了企业间的互动联合。民营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产业集群的区位优势,节约成本,形成品牌等的集聚优势,带动中小民营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同时产业集群下的企业在竞争上具备了一定的成本优势、价格优势和品牌优势,这些都为先天条件不足的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5全面提升企业家素养

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人文素养的一种体现,涵盖了实践精神、认知精神、探索精神和创新创业精神,全面提升企业家素养,有助于促进企业家精神的升华。浙江民营企业被全国各地所学习效仿的关键就在于学习民营企业家的经营理念和价值取向,这也是浙江民营企业家精神最为人称道的地方。浙江民营企业家在成功创办企业,实现个人志向的同时,积极为社会创造财富,增加福利,一些优秀的民营企业家秉承实业兴邦的理念,充分发扬认知和探索精神,敏锐把握市场商机,大胆创业,实现了企业家精神的升华。

4总结

通过对浙江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现状的归纳分析,我们得出了浙江民营企业出于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家的创新创业精神不断缺失,民营企业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束缚。对于如何重塑浙江民营企业家精神,我们从保持进取心态、运用灵活创新、把握转型契机、发挥集群优势和提升自身素养五大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旨在重塑浙江民营企业的创新创业精神,使浙江民营经济再创辉煌。

【参考文献】

[1]高波,张志鹏.城市文化扩展与企业家精神形成[J].南京社会科学,2004(9):27~34.

[2]曹旭华,党怀清.新浙商对旧浙商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浙江学刊,2011(5):208~213.

[3]罗卫东.企业家创新精神与浙江经济发展[J].浙江社会科学,2000(2)13~15.

[4]徐建平,王重鸣.创业精神的区域文化特征:基于浙江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12)141~145.

[5]汪岩娇.关于企业家精神的思考[J].浙江社会科学.2014(3):157~162.

[6]钱方明.江苏、浙江两省外贸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J].地方经贸,2014(10):38~52.

[7]马力.论重塑中国企业精神[J].青海社会科学,2004(2):15~18.

[8]乐国林,毛淑珍.企业家精神地域差异与区域民营经济增长[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7):43~51.

[9]刘红燃.论“二次创业”中民营企业家精神重塑.[J].云梦学刊,2008(9):77~79.

创新精神的前提条件篇10

同志们:

歇马税务所在局党组和当地党政的领导下,严格按照同志提出的“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的要求,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创建区级最佳文明单位,高标准、严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辖区内的税收秩序进入了良性的互动局面,全所的“文明”建设也取得了丰硕成果,走在了北碚国税系统的前列。歇马所是一个有着辉煌历史的税务所,国、地税分设10年来,歇马所年年被区局评为文明税务所,95年——98年被重庆市国税局、共青团重庆市委命名为“青年文明号”,近几年被北碚区委、区府命名为“文明单位”,2002年被区爱卫会评为“卫生单位”,现在我所创建区级“最佳文明单位”的工作已到了最后冲刺的阶段,能否顺利创建为区级“最佳文明单位”,我们在这个关键时期认真做好各项创建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下面我就如何有组织、有计划、分步骤地搞好我所近期的创建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渗透在整个物质文明建设中,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人们树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道德、主人翁的思想,集体主义思想和组织纪律观念,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等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思想方面和道德方面是无产阶级的先进性、革命性的集中体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高度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主要特征之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优越性在思想文化生活方面的表现。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努力改善全体公民的素质,树立科学发展观,落实“五个统筹”,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使整个社会的面貌焕然一新。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是短期的权宜措施,而是需要几代人坚持不懈地为其奋斗的战略任务。因此,我们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第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统一整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它的正确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是互为条件、协调发展。第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使我们中华民族以高度文明的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任务的完成,需要靠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共同努力、艰苦奋斗才能完成。第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为共产主义社会准备思想条件。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它要为过渡到共产主义准备条件。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必须具备两个必要的条件,一个是社会财富极大丰富,具备了可以实现“按需分配”的物质条件。二是人们的思想觉悟极大提高,不仅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并且同这种关系的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这两个条件的实现需要的时间更长,任务更艰巨。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仍然比较落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还严重存在,因此,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同时,国际垄断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战略,意识形态领域是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斗争的重要领域。这也决定了我们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二、创建区级“最佳文明单位”,促进国税工作的全面完成。

“最佳文明单位”是体现两个文明建设成果的综合性的最高荣誉称号。我所要紧紧围绕国税各项工作任务,努力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税收业务技能,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着力塑造学习型团队,培养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的群体意识,增强全所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把我所建成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标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先进单位。促进国税系统创建文明行业和群众性创建活动的普遍展开,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夯实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基础。我们在创建工作中要注意强化几种意识。第一,强化目标意识。根据我所的实标,我们把创建区级“最佳文明单位”作为我所现阶段的奋斗目标。我所目前虽然是区级“文明单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工作的结束,仅仅表明我所在创建活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是向深层次创建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因为我们距理想的“文明单位”的差距还是相当大的,要把我所真正建成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又有高度精神文明的“文明单位”,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艰苦的努力,也可以说是没有止境的。因此,我们只有把目标意识作为创建区级“最佳文明单位”的一个重要起步,每前进一步都向下一个奋斗目标努力,才能使创建活动有方向,有动力。第二,强化创建意识。“最佳文明单位”的创建活动,不仅是我们所领导要高度重视并起到示范带头作用,把“最佳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作为统领各项工作的有效载体,带领全所职工将“最佳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广泛地开展起来,而且要求全所每一位职工都要积极参与到我所创建区级“最佳文明单位”的活动中来,不断提高创建质量和本单位文明程度,从而夯实“最佳文明单位”建设的基础,使我所的创建工作扎实深入,富有成效,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第三,强化竞争意识。要在全所职工中树立起竞争意识,增强参与创建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所内形成“比、学、赶、帮、超”的竞争氛围,培育先进典型,促进创建活动的蓬勃开展。第四,强化管理意识。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保证创建活动常抓不懈,逐步实现规范化、科学化。对创建活动中的原始资料分类整理,使创建档案资料具有较强的系统性、连续性、实效性和科学性。

(一)把开展创建活动,落实到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去。一是要加强学习,强化理论武装,大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二是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与时俱进,振奋精神,不断增强责任意识,机遇意识和大局意识。三是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使本所领导班子真正成为团结、务实、廉洁、高效的指挥集体。四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五是要进一步增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把开展创建活动,落实到加强当前国税工作中去。一是要做好新时期国税工作,就是要坚持“法治、文明、公平、效率”的新时期治税思想。二是要继续贯彻“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的工作方针,坚持以组织收入为中心,认真落实管理员制度,大力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征管质量。三是要坚持依法征税,抓好组织收入工作,确保超额完成全年税收任务,为北碚区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物质基础保障。四是要在“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上下功夫,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育人、兴税、树形”这一目标做文章。五是要争取当地党政对税收征管工作的支持,正确处理组织收入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与地方党政的关系,正确处理依法治税与发展经济的关系,正确处理规范管理与文明服务的关系。

(三)把开展创建活动,落实到加强干部队伍中去。一是要深入开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教育活动,使全所职工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执政、行政能力,坚定信念,扎实工作,真抓实干,在已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不懈努力。二是要继续抓好邓小平理论的学习,抓好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和教育,抓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学习,进一步提高每一个职工的政治思想素质、理论水平和道德水平。三是继续开展树机关干部形象的学教活动,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为西部大开发献计献策。四是要狠抓职工队伍业务素质培训,从税收政策业务、计算机应用、工作制度等,以“六基”为抓手,以税源管理为重点,严格奖惩制度。五是积极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努力推动基层的全面建设深入发展。六是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为税收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七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积极推进反腐败斗争工作,真正做到思想上有明显提高,政治上有明显进步,作风上有明显转变,纪律上有明显增强,铸就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的高素质国税职工队伍。

版权所有

三、坚决贯彻落实区精神文明办的工作部署,认真组织实施创建活动

为了抓好我所的创建工作,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和完成,按照文明办和区国税局的安排部署,有计划、有步骤地搞好我所近期的创建工作,结合我所实际,强调以下几点。

(一)目标和要求

力争在2004年把我所创建为区级“最佳文明单位”。在精神文明方面,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巩固工作和学习教育成果,在全所职工中树立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加强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税务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国税职工队伍。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要充分认识到组织收入,完成全年收入任务的重要意义。全所职工要坚定信心,团结一致,再接再厉,努力拼搏,遵照“总结、完善、巩固、提高”的指示,继续贯彻“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工作方针,做到依法治税,从严治队,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开创我所工作新局面。

(二)健全机构,加强领导

为了切实搞好创建工作,我所成立以李琦同志任组长,杨艺,胡勇刚,赵杰同志为成员的创建领导小组。工、青、妇齐抓共管,协作配合,全所同志共同参与,形成一个上下联动的创建氛围。

(三)方法和步骤

1、在10月中旬以前重新修改完善我所创建区级“最佳文明单位”的规划。

2、进一步健全各项各种规章制度和考核办法,严格考核。

3、在10月底以前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集中开展一次警示教育,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教育全体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提倡艰苦奋斗,讲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做“四有”新人,增强公仆意识。

4、在10月底以前,制作好有关创建活动的展示牌,营造一个创建区级“最佳文明单位”的氛围。

5、在10月底前,组织全体党员同志和入党积极分子到条件艰苦的生产第一线看望和慰问生产工人,接受再教育。

6、在10月12日看望资助贫困失学儿童。

7、在11月份,组织全所同志参观烈士墓革命烈士纪念馆。

8、在10月份建立荣誉榜,更新学习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