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感想十篇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感想十篇

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感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7:22

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感想篇1

昔日,全区各村大街小巷清一色凹凸不平的土路砂石路,污水横流,里出外进有高有低的院墙,柴草随意放,脏乱差便是当时大多各村真实写照。

“一免数补”后农民物质生活提高了,不交提留、免了税费,农民腰包鼓了,而村里的公益事业难搞了,“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已成为阻碍农村发展的“绊脚石”。

怎样破解制约农村公益事业,让农村美起来,亮起来。时任郊区区委书记邱士林在两年前率先提出建设秀美郊区和生态文明郊区的“美丽规划”。

如何让蓝图变成现实,区领导带队兵分几路走出机关大院,走进农家小院,唠起了农家嗑,与农民面对面掏心窝子对话――

“俺们的日子越来越好,谁不想在干净敞亮的环境里生活?问题是这个美丽的草图老是你们自作主张给我们画,可往往有时候对俺们老百姓并不实用。”

“有时候当官的提倡什么,我们就反对什么。你们越是摁着我们的手拽着我们干,我们口服心不服,我们的事情应该由我们做主。”

“美丽乡村建设,是给老百姓带来好处的事情,好事也要讲究好的方法,成熟一批建设一批,先难后易,最后就成了。如果不管生熟就往桌子上端,就可能吃夹生饭。”

农户逆耳的建言和建议,让区领导定下调门,政府转变角色唱配角,做好服务,让农民当美丽乡村建设主人。

为了让美丽乡村建设不走样,郊区组织召开建设动员大会,制定下发了《郊区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由区级领导包扶乡镇、区级部门帮建乡村、乡镇干部驻村指导等制度。

针对农民对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着的顾虑,调动农民建设的积极性,组织村干部及村民代表到率先“美丽一步”的村屯参观学习,让农民身临其境地感受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让感受燃起了农民的热情。

郊区选择了一些群众热情高、村屯基础好、村班子能力强的中心村,建设美丽乡村试点。区财政筹集的补助资金不拨付到乡镇及村屯,直接由区里统一组织集中采购沙子、水泥、边沟U型槽、道板砖等建筑材料,并按工程进度统一配送到各村。村内公益项目建设不请工程队,全部由村干部带领村民自己干、自己监督,所有环节都公开透明。区直部门和乡镇干部离开板凳直接驻村,配合两委班子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加强监督管理,防止出现“一言堂”等问题。

夏日,记者顶着烈日带着欣喜和好奇,走村入户感受美丽乡村带来的变化。

绿树环绕的西格木乡草帽村,曾是全区有名的埋汰村。如今整齐的民房排排矗立,栽种的各种树木和花卉,随风摆动,花香沁鼻。

小村一家一景,处处香的自然美让来到这里的人驻足,一幅美丽生态乡村新画卷映入眼帘。

“就像做梦一样……”记者随意进入一户院落,丈余高的葡萄架遮荫处,主人正在采摘自家种的蔬菜,兴奋谈起村里前后变化的感受。

“那时,全村没有一朵花,没有一棵树,村里当中就一条‘水泥’路,两边是蒿草,柴草垃圾满大道。”村民戏谑的话语道出当时草帽村的环境。

“村里过去是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去年5月美丽乡村建设启动后,仅用3个月时间,村里的11条土路变成柏油路,47个小厕所全部拆掉,家家户户门前栽树种花,修建1.6万平方米的休闲广场,560平方米的综合娱乐室,由电影院、图书室和活动室组成,村民足不出村就可看到流行的电影大片。”村支部书记杨明太介绍说。

短短三个月,何以发生翻天地覆的变化?杨明太有着自己的见解:“全村占地面积65垧,底子薄,建设美丽乡村面临很多困难,为了更好地调动村民的参与热情,发挥村级自治组织作用,村里因地制宜制定了一些土政策,对出工出劳积极性高,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主动性强的村民,村里在泥草房改造、协调贷款、机动地发包等方面,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考虑。政策一出立竿见影,农民争着干、比着干、孔鸥伞!

“光清运村里的垃圾就有6万方,用四轮子拉出有三万多车。”

62岁村党支部书记杨明太,找来36名亲戚朋友出义务工,每12人为一班,3班倒了9天,先行修出样板路面1000多延长米。感动的村民都说,“咱要再不干可就对不起老杨这份心了。”在清障拆迁和保证建设质量上,村里的党员干部及亲属全都做到带头走到前头,村村都是规划先行,统一建设标准,都有老党员老干部老村民代表组成的义务质量监督小组,全程监督,未出现一处跑粗路段。

农民想要过上幸福生活的激情,被美丽乡村建设美好愿景点燃了,昔日脏乱差的草帽村一跃成为全区美丽乡村建设速度和质量最先达标的标板村。

记者在走访西格木乡平安村、望江镇东升村和平安乡荣新村、群英村、双兴村,所到之处,一条条水泥路前后通连,一个个农家院落干净整洁,一幢幢民居清雅别致,构成了一幅田园诗般的新农村景象。

开工第一年有25个村跻身“美丽”村,村村大街小巷全硬化,全新修U形槽边沟,全铺设道板砖,新安路灯,新建广场等公益基础设施,共完成硬化道路35.5万平方米、边沟23.6万延长米,铺设道板砖12万平方米,安装路灯400盏,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在抓好全区统一建设的基础上,部分乡镇又自筹资金,发动村民出工出劳建设了11个村屯。区财政以料、以奖约6000万元,却完成了1.2亿元的工程量。

据统计,25个美丽村共出工筹劳12.3万人次,按每日每个标准工150元折算,相当于筹集资金1838.7万元;出车12876台次,按每个车工每天300元折算,相当于筹集资金386.3万元,全区出工出车累计筹资达2225万元,同时节省工程利润和费用3030万元。

“以前我们羡慕城里人,一心往城里跑,村民出行观天气,遇着雨,只有穿上水靴才能对付得了村里的‘水泥路’”。群英村村民曹殿礼不敢相信这短短几个月的工夫群英村变了样。

“路灯安上了,道也平了,环境变美了。现在穿拖鞋都能散步了,以前从村子里走出的村民都要回来。”

“俺自家开个食杂店,年收入2万元左右,政府扶持在自家后园种了4分地红树霉,能收入三四千元,再加上自家承包地,发包给村里的种地大户,啥也不操心,日子过得提滋润的”。曹殿礼老汉感叹地说。

今年又有30个行政村进入“美丽”行列。仅仅二年时间,55个村美丽成“星”,占全区一半行政村。全都是自觉自愿出工出劳,扒障子拆围墙刨旧居无一户有怨言。

平安乡双兴村支部书记陈维中带头拆掉几家亲属占道的院墙,不因一家一户耽误全村建设而成为农民的共识。村民主动拆扒,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在今天成为现实。

另外没搭上“美丽”班车的村,也都纷纷提出申请。

美丽乡村建设,让村民生产生活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的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的文明素质。

同行的区委宣传部干部给记者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几个月前,外地参观取经的到平安村时,一帮“烟民”急三火四下车聚拢在一起过烟瘾,吸完烟后烟蒂随手扔在道路上,村民看后逐个拾起扔到垃圾箱内,让参观者汗颜。村民说,自己建设的,都知道珍惜。

“过去,一到晚上没地方去,要么摸着酒壶不撒手,搂着麻将不下桌,抱膀缩脖东家长李家短扯闲篇。如今,一到晚上都往广场聚,跳舞做操,舒心活体。”双兴村村民孙波兴奋地对记者说。

“生活富裕了,环境美了,出门就看花草树木,去年买了台轿车闲暇时领着媳妇溜达,日子滋润着呢。”

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是由外向内的蜕变。

农民的事农民办,郊区在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中解开了“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难题,将“民”字写大,把主动权交给了农民。

“三分建,七分管。”建好了美丽乡村,后续管理和维护是关键,它的资金从哪里来?郊区招招中的,从土地上要效益,反哺美丽乡村建设后的管理资金不足。经过市场前景论证,引种经济作物红树莓。区里“硬杠”要求每个乡镇的美丽乡村,村集体不低于50亩土地种植红树莓。乡乡想高着,村村想办法。平安乡率先成为首批“样板区”,在双兴村进行300亩土地流转,以夏莓为例第三年达到盛果期,亩产可达1000公斤。按每公斤8元的回收价格计算,亩产值达8000元,扣除成本亩纯收入可达到6000元左右。

平安乡乡长程宇涛介绍说,“用这些收入来补贴乡里的3个美丽乡村建设后期管理和维护的资金的不足,同时也解决乡里的财政支出,成为‘造血’的摇钱树。也更激发没有‘搭’上美丽乡村的农民看到后劲。”

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感想篇2

公务员考试网权威2016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集三维之力建美丽乡村,更多2016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相关信息请访问公务员考试网。广大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农民的参与,并且农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新的渴望,因此各地政府应让美丽乡村建设提上日程,对农村环境“洗脸”、农民素质“洗礼”、农业产业“洗牌”,促进乡村文明程度的提高,让农民切身感受到了美丽乡村建设所带来的实惠,当好美丽乡村的践行者和建设成果的维护者。

注重融入机制建设,实施农村环境“洗脸”,打造宜居乡村。干净整洁的卫生条件是美丽乡村必备条件,以硬化、绿化、净化、美化、亮化“五化”为重点,开展乡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整治三堆和卫生死角,治理乱堆乱搭乱建等影响村容村貌行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如果没有一个长效的机制,必然陷入“治理—反弹—再治理—再反弹”的怪圈,建设美丽乡村必然要求村庄环境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轨道。为此,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确保每个自然村都有最基本环保设施,提高农村垃圾收集率;建立村庄环境卫生巡查和评比制度,加强工作督查和通报并严格奖惩,要求村民管好自家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并为村级保洁员提供工资保障,建立健全村级保洁员各项规章制度。

注重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文化内涵建设,实施素质“洗礼”,打造美德乡村。美丽乡村建设,追求的不仅是农村居住环境的优化,更主要是塑造美的心灵,建设农民精神家园。应将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贯穿美丽乡村建设的一条红线,教育宣传引导农民理解、接受核心价值观,并不断转化成为自觉追求和行动。善于发现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精心打造“最美品牌”,大力实施“四德工程”,突出典型引领,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评选活动。层层开展四德典型评选,善行义举四德榜建设,实现了村居和学校全覆盖,营造了“学好人、做好人”的良好风尚,加强“新农村新生活”培训,向善向美的强大正能量,让美德在人人心里落地生根。美丽乡村不要千人一面,还要通过内涵建设来体现本地的特色,努力打造出品牌和特色。结合各乡村地理区位、民风民俗等,充分挖掘特色人文元素,进行个性化塑造,保留了传统民俗活动的生活土壤,陶冶了人们的情操,使美丽乡村真正让人流连忘返。

注重融入乡村特色产业建设,实施农业产业“洗牌”,打造生态乡村。美丽乡村建设不只是外在美,更要美在发展上,经济指数要有循序渐进的变化,这才是美丽乡村建设的落脚点和归宿。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多渠道推动农民增收,消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力。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果品深加工企业,发展旅游服务业提高农民的从业人数。果品业、加工业、旅游服务业等乡村特色产业的兴起,既培育了农民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又为美丽乡村建设积累了丰厚资金,注入可持续发展的血液。

建设美丽乡村承载着很多人的梦想,特别是对那些保留美好乡村记忆的人更是有着不同寻常的寄托,为让梦想早一步照进现实,应整合资源和力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全民创建,开展“美丽乡村”帮扶共建工作,全力打造“最美乡村”,让更多农民真正养成美的德行、得到美的享受、过上美的生活,用无数的美丽乡村共筑美丽中国。

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感想篇3

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农村生产现代化、生活富裕化、环境生态化及个体文明化的转型过程。从农民安居及环境整治方面着手,全面改善农村环境,整合各类资源,形成特色乡村文化,改善农村居民生活品质,提高整体生活质量,增强幸福感,构建和谐乡村文化。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工程,这需要政府出面,相关职能部门尽心尽力,以科学合理的规划为准则,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保障,真正为百姓谋福。

(一)改善基础设施

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完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对村庄的危房旧房进行重新修建。对整个村庄的住房进行统一规划布局。不断完善村中的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网络等基本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人能过上方便舒适的生活。通过统一的规划,打造一个设施完善、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新农村,让农民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过上企盼已久的社会主义新生活。

(二)维护日常生活环境

美丽乡村建设使得基础设施得以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得以提高,但随之而来的后续问题需要跟进。从治脏、治差、治乱着手,重视村容村貌的改观,逐步改善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全面解决生活垃圾、废臁⑽廴镜任侍獾拇理,完善覆盖全村的卫生服务体系。生活垃圾需要有合理的处理回收,设置垃圾中转站,每家每户有固定的垃圾桶,村里有垃圾收集站,最后能将回收的垃圾送达固定的垃圾处理场,确保乡村环境卫生。对于生活污水有完善的排污系统,对农村的简易茅厕进行整改,修建配套的公共厕所。对于广告路牌实行统一管理,严禁乱涂乱画。

(三)培育乡村文化

为了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构建和谐社会,形成乡村文明新风尚,在充分保护古村落、古建筑、古树民木和民俗文化的前提下,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定期开展群众生活访谈活动,了解大家对于新农村生活的评议与建议,引导农民改变旧观念,追求科学、健康、文明的现代新生活。利用通俗易懂的绘画,简单的语言文字制作宣传口号、标语,让农民感受到新农村生活的新气象。

(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

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对农产品的最大热捧。各种采摘园、农家乐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因此,应充分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田园风光、乡村文化,发展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将传统的农耕生活逐渐引向具有较高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创收就业、增加收入的乡村旅游业方向发展,打造新型的农家乐、渔家乐、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等生态旅游业,欢迎四面八方游客,共同体验新农村生活。

二、美丽乡村建设对老年人健康长寿的重要作用

美丽乡村建设提高了当地村民的生活质量,尤其是对老年人的健康长寿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基础设施改善,为老年人强身健体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新农村建设前,农村老年人的消遣方式则是做点农活、家务,聊聊家常等。新农村的建设,各项体育设施的安放,文化广场的建立,更多的老年人思想开始转变,一起聊天、结伴游玩,开始通过散步、打太极拳、广场舞等休闲方式锻炼身体,共享新的生活方式。

(二)农村自然环境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

在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老年人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竞争的节奏、频率、紧张度、作息时间与活动空间,老年人越来越不适应污染的环境,在农村,乡村生活节奏慢,车少、人少、树多,空气质量好,噪音少,睡觉受外界干扰小,生活悠闲,睡眠质量高,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

(三)乡村文化传播,有利于增强老年人精神满足感

老年人平时在家干点农活,做做家务,闲时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聊聊家常。美丽乡村建设,为老年人提供了很多强身健体的设施设备,他们开始融入这种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新鲜的信息和生活方式。他们每天早上起来,散散步,做做健身操,在体育健身器材的辅助下锻炼身体;中午晒晒太阳、在老年活动中心打打牌、下下棋;到了晚上一起跳广场舞。渐渐地带动身边绝大多数老年人愿意或主动加入其中,共享新的生活方式。美丽乡村建设关注老年人晚年生活,建有老人专有活动中心。老年文化中心开设各种老年特长班,让有特长的老年人发挥一技之长、继续发挥余热,将当地的一些民俗文化,传统技艺传授给年轻一辈,不仅可以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而且可以增强老年人的精神满足感,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充实。让其他老人也能在晚年充分挖掘自己的兴趣爱好,让自己的晚年生活活得有滋味、活得有价值。

(四)原生态食品,增强老年人体制

在农村,吃的是原生态食品,喝的是纯天然泉水,吃得干净,喝得放心,不用担心食品污染问题;在农村,可以力所能及的自己种菜、养鸡、养鸭、种水果等,不仅可以陶冶情操、亲近自然、节约生活成本,而且还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五)乡村旅游,为城市老年人提供了一个休闲养老的场所

现代人非常注重养生保健,尤其是城市老年人,在养老保障体制的完善下,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在逐步提升,自身知识和思想观念逐步改变。城市的喧嚣和环境的污染,让城市老年人想要寻找一处能休养生息的去处,近郊的乡村为其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场所。美丽乡村建设,使得农村已经拥有便利的生活设施,同时少去城市的嘈杂,拥有良好的环境,将休闲和养老相结合,为城市老人带来了较大的福利享受。城市老年人急需亲近大自然,回归田园,找一个环境优良、空气清新、生活舒适的地方养老,享受晚年生活。

三、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

美丽乡村建设在建设试点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会出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与村民之间的沟通不到位,急功近利,重视眼前利益,缺少长远规划等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

(一)政府监督,合理规划

美丽乡村建设政策性较强,涉及到的工作面广,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明确工作职责,具有高度的责任心,相互监督,共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应该提前做好规划,科学建设。针对农村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提出合理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方案,多角度、多方面考虑问题,为民造福。

(二)因地制宜,建设与保护并存

乡村的自然环境、植被作物、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民居建筑等均是乡村的传统资源。正是这些传统资源的存在,才使得乡村具备了区别于城市的形态和文化,拥有了自身独立的价值。因此,美丽乡村建设应该遵从保护传统资源,留存祖先的成果、服务于当下、造福于后代。因此,为了保护乡村传统资源,必须审慎、科学,根据农村地区所处地理位置、发展水平及文化背景各不相同,因地制宜,合理建设。对于富有传统文化的地区,因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古朴的民风民俗本身极具特色,在建设中应做到保留其特色,综合考虑当地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在保护和传承文化的同时,坚持走多样化的道路,实现乡村文化稳固而广泛的传播。

(三)循序渐进,整体推进

美丽乡村建设旨在提高当地人们的生活文化水平,推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在发展传统农业生产的同时,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发展农村服务业,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在获得经济利益、改善民生的过程中,重视环境的保护,加强新农村管理,推进农村社会稳步、可持续发展。

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感想篇4

关键词:美丽乡村文化;问题;对策

文化是事业发展的根本性、持久性要素,具有无可替代的特殊功能。实现美丽乡村升级版目标,必须将文化建设纳入其建设全过程,紧紧抓住“文化”这个深层次因素,实现文化建设上的突破。在当前各地建设实践中,“美丽乡村理念融入并成为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还存在很大不足,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只有当文化的拥有者真正认识到了其文化的价值,才有可能对文化遗产做到切实有效的保护。因此说,乡村何以美丽的灵魂,恰在于是否能够形成‘文化自觉’。”文化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应是一项战略工程。只有将美丽乡村作为一种文化内化到乡村居民心里,构建美丽乡村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形成美丽乡村的文化自觉和集体人格,才能实现美丽乡村的永续发展。

一、美丽乡村文化的内涵

美丽乡村文化是以乡村自然生态文化和乡土文化为主要内容,基于乡村自然环境和乡村居民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及思维方式的总和。作为文化形态的一种,美丽乡村文化具有文化的基本属性和发展规律,同时又有着自身明显的文化特质,是对工业化、城市化的文化反思的产物。

美丽乡村文化具有传统性、开放性和地域性。它既是“天人合一”等中国传统自然观和乡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明显的传统性和地域性,又合理吸收和融合城市文化、工i文化和意识形态文化等文化形态,共同构成一个复合型文化体系,具有开放性。从长远来看,随着乡村自然生态、人居环境等方面的不断改善,乡村对社会的吸引力会不断增加,城市“移居”乡村人口数量势必不断增加。

二、当前美丽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

认知理念有待转变提升。一是对于乡村文化与生态建设的“短视”。文化建设时间长,短期内很难见到实效。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地方政府更关注修路架桥、亭台楼榭等“立竿见影”的物质层面建设,对于文化建设积极性不高。二是乡村文化过度开发。部分地方将文化建设项目外包给企业,无中生有胡编乱凑的“创造”一些历史人物故事和形象,无视文化和生态的属性特征,野蛮开发、过度开发,使得传统乡土文化商业气息过于浓厚,文化缺乏生命力。三是是对西方文化和城市文化的盲目追捧。在乡村建筑风格上,跟风模仿西方建筑风格,在文化内容上热“移植”城市文化。

历史包袱有待消解。1.美丽乡村文化的环境载体建设仍待加强。在长期的工业化、城市化建设过程侵占、破坏了大量的农田林地,造成了部分农村地区严重的土地、水资源污染问题。由于政策的延续性,农村地区仍然分散地存在大量小型加工厂、家庭作坊、养殖场等污染源。2.农村地区历史文化建筑毁损严重。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法律保护、资金支持、居民改善生活条件的需求和城市扩张,农村地区古建筑倒塌、被拆除的不在少数,濒危的历史建筑绝大部分也位于农村地区。3.文化主题“空心化”问题突出。人是文化传承的关键因素。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的现实仍然迫使大量农民离开农村进程务工,而这些外出务工人员几乎是农村中青年的全部。中青年是农村传统文化消费,传承的中坚力量和主流群体,这直接导致了农村社会文化的空心化。4.村庄大量消失。目前村庄撤并、集中上存在过度化倾向十分明显,有的区县提出了“全域城市化”。村庄持续性的大量消失,势必造成美丽乡村“见景不见人”,“乡愁”无处安放。5.部分乡村早期规划设计不够合理。早期的乡村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对乡村的地方文化和环境特征考虑,未能有效地保护和继承农村景观固有的传统风貌,导致富有乡村文化特色和田园风光的乡村景观遭到了严重破坏。

“反文化”现象抬头。表现为:1.、色情等低俗文化抬头。一些本地村民与外地不法分子相勾结,利用农村治安管理相对薄弱、风险小、房租低的特点,进行“设点”。这些行为不仅容易诱发一些家庭问题,也往往与涉黑组织、高利贷行为紧密相连,严重毒害了乡村的社会风气。而那些日常的“小赌”则更为普遍。一些基层文化管理部门将文化场所出租“创收”,任由“民间演出团体”借“文艺表演”之名,靠一些博得人气敛财,有的甚至长达数年之久。2.非法宗教活动有所抬头。近年来,乡村地区宗教活动具有如下特点:信教群众数量越来越多,商业化建庙建庵比较兴盛,非法宗教场所比例较高。宗教商业化气息浓厚。一些合法的宗教场所成了旅游景点。一些宗教有着严格的集体生活,使教徒感受到了集体归属感,占领了乡村文化“空心化”后的空白。

建设不平衡现象明显。1.城乡不平衡。相对于城市文化来说,农村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基础、人员素养、活动经费、服务数量和质量等方面都明显落后,文化活力较低。2.村与村差异较大。各地在进行“美丽乡村”试点选取的时候,往往选取一些本来各方面建设基础较好的乡村。这些村庄在文化建设上本就超出了全市乡村文化的平均水平,获得“历史文化名村”称号后,又获得大量的文化社会资源。而一些欠发达地区的村庄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少,根本没有资金用于文化活动支出。3.群体不平衡。根据专业机构连续几年的调查,乡村地区不同群体对于文化活动的满意度上,老年群体的满意度最高,中年群体次之,青年群体的满意度最低。这也从侧面验证了青年不愿留守乡村的原因。4.建设与管理不平衡。在现有的申报体制、考察评估体制下重项目申报、轻项目管理,重资金投入、轻制度建设的现象还比较普遍,缺少管理、多头管理问题比较突出。

三、推进美丽乡村文化的对策建议

转变基层政府认知理念。政府掌握着大量的政策资源、文化资源、财政资源和社会资源,其认知理念如何,从根本上决定着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成效与成败。在美丽乡村如火如荼推进的现实情境下,政府理应确立关于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如下理念,一是“文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工程。美丽乡村在本质上是一种观念、价值、精神;只有真正形成一种文化,成为乡村居民乃至整个社会“内化于心”的价值观念,才能实现建设上的根本保证;二是生态价值高于经济利益。真正确立“生态环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的事业”的理念,“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乡村经济的一时发展;三是文化建设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美丽乡村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事业,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连续努力,需要数届政府持续不断的坚持,不可能一蹴而就。

加强乡村群体文化“自建”能力培育。一是进一步增强农民的文化创造力。立足农村,从农民的生产生活出发,充分发挥民间文化和乡土文化人才的才能与智慧,既要创造出农民喜闻乐见而又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村文化,又要把“送文化”与“种文化”更有效地结合起来,将农民从文化建设的局外人到局内人的目标,从被动地参与者到主动地创造者的转变;二是培育乡贤群体。鼓励退休老教师、老干部等知识群体“告老还乡”,成为美丽乡村文化建设一支新增的乡贤力量。发挥新乡贤在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生态保护上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村规民约、敦风化俗、家风家训建设和乡村治理,引领农村社会新风尚;三是加强农村地区文化教育工作。文化的现代化说到底是人的现代化,美丽乡村文化的提升从根本上决定于乡村主体的文化素养。为此,必须进一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千方百计提升农村教育水平。同时,要大力加强对农民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集体意识、文化意识教育。

加强美丽乡村文化体制机制建设。完善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相关制度,适时制定“美丽乡村文化建设规划”。构建美丽乡村文化发展战略,实现稳定发展、持续建设。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推动党政部门与其所属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一步理顺关系。进一步统筹城乡、村村文化建设,实现均衡发展,加大对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扶持力度,推进“三农”出版物出版发行、广播电视涉农节目制作和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创作。大力开展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实现农村、城市社^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加大对那些经济条件差、文化基础薄弱乡村的倾斜,实现村村适度平衡,共同繁荣。

加强美丽乡村文化理论研究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一是继续加强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工作,积极开展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工作,开展田野调查,深入挖掘乡村地区历史文化遗产和内涵;二是加强美丽乡村相关技术人才培养。美丽乡村文化的传承和文化产业的开发,需要大量的乡村规划与设计、古建筑恢复与保护、民间艺术传承、乡村文化创意等方面的技术人员和传承人员。可以通过在有条件的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培养一批直接面向美丽乡村建设、扎根乡村的实用型中、高等职业技术人才。

做好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相关配套工作。文化是环境的产物。“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诸生态层面不是各自单线影响文化生成,而是通过组成生态综合体,共同提供文化发展的基础,决定文化的大略格局和走向”。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离不开乡村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同步推进。要继续加强农村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绿色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继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广大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以实际行动带动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乡村政治文明建设。坚持把加强村级民主管理作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举措,积极推动村级民主管理创新,建立美丽乡村建设听证制度,做到美丽乡村建设的事情群众提、群众议、群众监督,村级民主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推动乡村组织文化建设。推动乡村规划、乡村文化建设“多规融合”,实现乡村土地利用、环境保护、文化保护、林地保护、水资源、文化旅游、社会事业等各项规划的衔接,确保乡村各项规划参数一致,以实现乡村空间布局的优化。

参考文献: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感想篇5

关键词:生态文明视野;美丽乡村;新农村

在党的十上,曾经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中国应该建设美丽中国,这也成为了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早在一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就提到过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的决策。也曾经发表过相关的论述,实际上美丽乡村对人进行对于美丽中国建设,有这根筋性的作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将生态文明等做大前提。

一、美丽乡村的内涵

对于美丽乡村建设活动而言,生态文明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为接下来的建设活动提供扎实的基础和保障。正因如此,建设美丽乡村,推进乡村建设的发展需要以生态文明为前提。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并不是一句空谈,他需要地方政府真正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日常的农村建设工作中来,是整个农村呈现出生产水平得到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改善,村容状况变得更加整洁,浴场,管理工作更加的民主。总的来说,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中国的美丽乡村,其最重要的价值和目标就是提高城乡发展的水平,使其趋向于一体化,减少城市和乡村在发展上存在的区别,切实提高农村村民的生活水平,建成小康社会。实际上,美丽乡村建设中实现在中国推进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微缩,政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际上就是,请对农村经济政治情况文化生活社会管理,提高整体的建设水平,他对于农村的精神建设有着非常重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使农村的环境变得更加的和谐,社会风气变得更加的美好,人文氛围变得更加的积极向上,社会秩序更加严谨。笔者认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和依据是生态文明,其本身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是科学进步与科学发展的要求,它能够反映出自然生态环境的要求,改善居民的生存居住环境,是居民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幸福感得到进一步的保障,社会治安秩序得到逐步的改善。美丽乡村应该将生态文明当做自己的发展基础,提高其整体的创新水平,加快京津冀的发展转型,对于美丽乡村的建设都是非常必要的。美丽乡村需要利用生态文明的观念来帮助其完善自然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提高农村的整体建设水平。地方政府应该真正为村民打造良好的居住生存环境,使其生活变得更加舒适。利用这样的活动,政府能够创造更加宜居的农村生活环境,是农村的外在美经验和整体素质形成的内在美实现统一。

二、基于生态文明观念进行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

1、生态文明意识有限

根据国家环保部在今年2月20号公布的国内第一份《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报告》中显示,国内老百姓在生态文明上存在着以下情况,先整体对于持票人向所有的较高的认同感,但是对于生态文明的相关知识的知晓度却非常有限,在日常生活中并不会注意生态文明行为。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公众对于生态文明的观念实际上有很大程度来源于政府行为,换句话说,它对政府有着较强的依赖性。这在大多数的地方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很多干部和群众实际上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并没有产生非常正确的清醒认识,他们在生活中并没有办法真正做到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的发展要求,用实际行动保护环境。

2、规划水平不足

对于美丽乡村建设活动而言,其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规划,很多地方政府进行的小组规划并不符合科学规律,规划内容非常的肤浅,难以满足实际的发展需要,设计内容不够深化。此外还有一些农村项目存在着整合不到位的情况,其过分追求实际条件情况,在工作中只重视量力而为,并未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农村发展建设进行良性的思考和改进,建设内容存在着非常大的不科学性,这也严重影响了国内“美丽乡村”的建设水平。

3、资金整合力度有限

对于国内大部分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而言,其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资金整合力度有限。推进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实际上是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的,但是有些地方的地方财政投入比较有限,这无疑增加项目资金整合的难度。同时,由于农民的本身收入水平有限,他们并没有很多的资金积累,这也增加了农村建设项目的资金难度,这就促使一些示范点建设水平非常有限,与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和具体的建设标准存在着较大的距离。还有一些城市的美丽乡村建设资金,实际上是来自于项目资金整合,但是由于相关部门在工作上不够积极,项目本身存在着叠加的情况,资金的筹措难度就变得越来越大。此外,资金筹措渠道过分单一实际上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资金上的问题,常常会导致整个项目计划几乎难以落到实处,加长了建设的整个周期。

三、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对策

1、以生态文明为依托

地方政府应该坚定建立以下几点观念,首先,政府应该建立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环境发展情况,真正将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落到实处。其次,地方政府应该对农村生存环境进行必要的整治,真正为村民建立良好的居住环境。同时,相关政府部门应该提高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使每一个村民真正建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同时,地方政府应该发展农村的生态经济,为经济发展寻找新的增长点。最后地方政府应该帮助农村建立良性的,积极向上的生态文化氛围,这对于农村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政府还应该积极学习省内外其他地区的先进建设模式以及建设经验。比如浙江省的仙居县在美丽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提出了“三生融合”的新型发展模式,这对于推进农村建设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其具体内容如下,首先是进行绿色发展,为农村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真正将生态文明的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其次,相关部门还应该坚持全民参与,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为村民创造良好的农村生活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坚定信念,踏实的逐步完成各项工作。

2、充分发挥统筹规划的导向性作用

地方政府应该提高对日常规划的重视程度,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内容: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该从全局着眼,尊重考虑到城乡一体化的实际需要,建设绿色环保的新型社会,提高农村的生活水平。其次,地方政府相关人员应该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农村的具体情况提供具体的工作安排,帮助他们提高建设的效率和建设的效果,这对于稳定农村的建设有着根本性的作用。尤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地方相关部门应该重视群众的感觉和意见,参考他们的实际需要和要求要求进行日常规划,提高建设的效果,使日常对话具有明显的针对性,真正通过工程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的便利。

3、以产业培育为支撑

地方政府应该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实际农业生产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农业生产服务,帮助当地农业生产建立品牌,使农民群众具备良好的品牌意识,发展生态文明,绿色环保的农业形式。而且,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真正重视各种经营主体的实际情况,从行业类型和规模入手,考虑到它的实际功能,帮助农民建立有特色,有针对性的农业庄园,真正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提高农业生产的附加值,进而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最后,地方政府应该充分利用农村本身具备的良好的自然景观,通过田园风光或者山水资源以及地方民族特色等,帮助当地政府发展积极向上的,充满竞争实力的旅游服务,加快形成以景点为带头,骨干景点为支撑的特色旅游形式。

四、小结

农业生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他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基础性的作用,注视美丽乡村建设对于加快美丽中国建设的进度也同样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曾多次强调,生态兴的本质就是文明兴,而生态的衰亡就意味着文明的衰亡。根据党的相关会议要求,地方政府应该建立创新意识,真正树立起良好的生态观念,完善自己的日常生产制度,提供良好的良性的发展机制。如新世纪的现代社会更加需要我们运用生态文明的观念推进自己的日常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将农村建设成良好的,积极向上的美丽乡村,这对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中国农村建设的整体情况而言,都是必须尝试的一个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王旭烽,任重.美丽乡村建设的深生态内涵———以安吉县报福镇为范例[J].浙江学刊.2013(01):236.

[2]王喆.美丽乡村建设的中国梦[J].今日中国论坛.2013,(07):30.

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感想篇6

关键词:长沙市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模式研究与对策

1.相关背景与概念界定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致力于探索解决的重大课题,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社会的发展不同步、结构不协调一直阻碍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所以在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有其艰巨性、复杂性和特殊性。在201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建设好“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建设是利用农村现有的农业设施与条件、农业生产与经营方式、农村人文资源及农村自然资源,通过合理的布局规划,提升农村环境品质、发展农村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美丽乡村建设能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发展现代化与特色化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改变传统农业的经营模式,实现城市与农村的互动发展。

为促进城乡小康同步、城乡社会保障及公共服务一体化,2016年长沙市委“一号文件”确定为《中共长沙市委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实现农村基本现代化的意见》,并指出要用三年时间,在长沙建设1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100个美丽乡村特色村,力争美丽乡村覆盖率达到80%,初步实现布局美、产业美、环境美、生活美、风尚美的“五美”乡村格局。

2.长沙市美丽乡村建设的Swot分析

Swot是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内部优势(strengths)与劣势(weaknesses),以及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与威胁(threats),是衡量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条件,长沙市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前景、困难与模式等都应该考虑到这几个方面。

2.1优势分析。

长沙市的周边乡村地处城乡接合部,处于“30分钟城市休闲圈”内,依靠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与人文环境优势培育了比较完善的农业产业基础;长沙市高等院校和科研技术单位众多,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了平台;部级新区―湘江新区的建设对发展长沙城郊农业示范区和扩展乡村产业功能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2.2劣势分析。

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势必会占用一些农村的集体用地,目前长沙市的城郊乡村在城规上已划入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指标申请存在一定的难度;部分基础设施和景观区的建设需要租赁农民的土地,或引导农民参与产业项目的运营,统一农民的思想较困难。

2.3机会分析。

政府重视乡村建设与农业发展,在政策上给予倾斜、保障和支持,相关文件的出台为美丽乡村建设带来了重大的政策利好;“互联网+”的新思维、新模式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了新路径、新方法;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为美丽乡村走向市场提供了契机。

2.4威胁分析。

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开展美丽乡村的动因,长沙周边的农村地区都在积极探索适合该地区的美丽乡村新模式,很多地区农村资源丰富,发展模式比较成熟,在撬动市场方面竞争激烈,对后发地区也是个威胁。所以美丽乡村建设不能重复建设、重复发展,只有特色建设、特色发展才能持久。此外,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何招揽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3.长沙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模式

长沙市目前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途径是发展城郊休闲农业,且模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观光农园模式、民俗风情旅游模式、连片开发模式、产业带动模式等。

3.1观光农园模式。

随着长沙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常年生活在高楼林立、拥挤喧嚣、空气污染、景观呆板的城市中,城市居民离幽美舒适的自然越来越远,加之生活节奏紧张,社会竞争激烈,使得城市生活缺乏生趣、充满压抑。许多人想返璞归真,到安静、优美、洁净、开阔的环境中感悟大自然、放松身心、考察生态、增长阅历、提高生活质量的强烈愿望。与此对应,长沙城郊的许多单纯的农业种植区,由单一的生产功能区逐渐转变为具有观光和休闲功能的农业综合园区,如长沙县的浔龙河、锡福村等。

3.2民俗风情旅游模式。

民俗风情旅游模式是以当地的风土人情、特色民俗文化为载体,突出特色,以农耕文化展示、民间技艺展示、节庆活动展示等为休闲旅游活动,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望城的新康戏乡、浏阳永安的华山屋场就是民俗风情旅游乡村的代表。

3.3连片开发模式。

以政府投入为主,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对道路、水、电、卫生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完善,带动农民连片开发美丽乡村,引导农户根据市场的需求,结合当地的自然优势、人文优势和特色民俗兴建休闲娱乐设施,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度假、娱乐、体验等需求的服务场所。望城区的千龙湖在连片开发模式上值得借鉴。

3.4产业带动模式。

地方的美丽乡村建设实际是一个区域品牌化的过程,通过美丽乡村这个平台,吸引城市消费群体来乡村旅游、体验和消费,从而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望城茶亭的武庄花海,游客来参观时需支付100元的门票,而游客在离开时还可以带走价值100元钱的当地特色农产品。这一模式的应用一方面催生了当地餐饮与住宿产业的兴起,另一方面促进了农产品种植与深加工的发展,在提高农业经济附加值的同时打开了销售渠道。

4.长沙市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4.1缺规划,少特色。

大多缺乏整体规划,布局不够合理,很多地方的美丽乡村建设就是种些花草、建些栅栏、修些木屋等,再辅以一些采摘园、垂钓池等休闲场所,特色不够鲜明,设施配套不齐,没有形成产业带动作用,没有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在市场定位方面,没有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所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无法实现游客和农民的多赢局面。

4.2缺管理,少人才。

不少村庄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当中,都会对外进行招商引资,而政策也往往向开发商倾斜,由于缺乏相关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从而导致一系列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浪费资源的无序开发和粗放开发。

由于农村的年轻劳动力往往在外务工,农村留守劳力普遍呈老龄化、女性化特征,缺乏开拓的能力,从而阻碍美丽乡村建设的效率和质量。同时由于缺乏专业的设计与指导,美丽乡村建设必须解决开发、经营、管理和公关礼仪等方面的人才短缺问题。

4.3缺科技,少效益。

长沙城郊的美丽乡村建设科技含量普遍不高,农业科普开发明显不够,停留在传统低层次开发层面上,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单一,农作物成熟期过于集中,造成经营忙闲不均、产业服务链过短、游客停留时间不长、乡村综合效益降低。

4.4失农味,少组织。

不少乡村在开发建设上过分依赖非自然技术手段,致使城市化和人工痕迹明显,脱离“农”字,“趣”味不足,失去特色。挖掘和组织农业文化内涵不够,是乡村缺失文化底蕴的根本原因。此外,在建设时盲目跟随的现象比较普遍,同质化的内容难以满足游客的多元化消费需求,也很难达到休闲、娱乐和体验的多重功效。

5.长沙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5.1统筹规划,科学定位。

要根据具体区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产业发展的布局与特点,因地制宜地做好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和定位。美丽乡村建设要以“乡村旅游目的地与产村相融示范村”为打造对象,在外部形象上要形成“绿水青山”的现代农村宜居环境,在内部功能上要以“绿水青山”为基础打造产业集聚发展、特色发展的“金山银山”。

在具体建设的功能铺排上,鉴于长沙城郊同质项目的激烈竞争,要对项目进行差异化的定位。要结合市场的需求在功能布局上体现休闲性、娱乐性、科普性和互动性,通过建设特色园区、特色展示区与长沙市的旅游景区实现连线联网,将建设美丽乡村与发展旅游项目结合起来,纳入长沙市的整体旅游系统通盘设计与规划。

5.2挖掘文化,盘活资源。

美丽乡村的内涵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旅游是人们在完成社会劳动后对文化创造、文化欣赏的一种心理诉求与行为方式,所以在构建产村相融示范村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文化重塑这个基本脉络,挖掘并盘活文化资源。要收集在吃、住、节日、庆典等方面的特色文化,以特色化、场景化、艺术化的方式表达出来。要梳理乡村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标识物系统打造。

挖掘乡村文化,盘活文化资源要求以生态、和谐为特点,遵循就地取材和就地造景的原则,突出农耕文化与文明,实现生态美、艺术美和功能性的统一。乡村旅游的本质是交流,是人与景观的交流,是人与文化的交流,要增强参与性,增加乡村游乐活动的文化动感,引入新鲜的、互动的、动态的文化因素,赋予更多的新奇性与趣味性。

5.3加强创新,树立品牌。

美丽乡村建设是农村环境建设和农业经济建设的有机结合,因此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工作就是把现代农业生产工作搞好。要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文化优势综合发展高科技农业,建设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乡村。要通过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从而拉动整个乡村的新农村建设。创新是美丽乡村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要通过创造性地开展农业生产,探索出一条利用第一产业优势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带动农民增产增收。

产业发展是船,品牌树立是帆,美丽乡村建设只有结合市场需求打造具有辨识度的特色园区,并践行一套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才能塑造品牌、辐射市场。在打造品质乡村、美丽乡村、文化乡村、特色乡村的同时要注重宣传与推广,善于挖掘和打造亮点,勤于策划和营造节点,精于传播和传递价值点。

5.4培养人才,激发活力。

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多层次、多元化地培养年轻农业骨干是至关重要的。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拓宽视野,采取综合措施多管齐下。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要设立专项基金用来培养骨干、提高农民的劳动素质、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等。要通过宣传引导、资金融通、政策优惠等,使本来是农家出身但在农业以外行业就业的优秀人员重返农业,并吸引非农家出身的人加入从事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行列。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要举办形式多样的农业科普知识及技术讲座等,形成热爱创新、关心发展、理解产业、支持建设的良好风气,注重培养一批既懂农业技术又会经营管理更善于搞好销售流通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建设的需要。

5.5完善制度,合理分配。

经营美丽乡村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在市场化运作的基础上,可以组建村集体经济组织或相关农业协会,通过制订章程来规范行业行为,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流程化来完善内部经营机制。同时定期开展业务培训,相互交流经验,促进各经营主体之间的互助协作常态化。要发挥制度的硬性控制和软性引导作用,促进各个业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扩大产业规模、不断吸纳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

美丽乡村建设不管是哪类经营模式,对农户的尊重和持续带动是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素,因此公平的分配机制至关重要,应体现在规划、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中。不能把当地农民当成美丽乡村建设的廉价劳动力,而把利益主体倾向于开发企业或个体业主,不能形成“外来者赚大头、当地农民赚零头”的局面。一定要注意农民的利益,切实把农业经济发展、农村环境建设和农民收入提高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参考文献:

[1]牛君仪.都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与对策[J].生态经济,2014(1):124-127.

[2]刘海波,李少游.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乡村旅游的集约可持续发展之路[J].生态经济,2013(4):138-141.

[3]彭秋纯.依托城区山水优势发展城郊休闲旅游[J].湖南经济,2011(12):58-59.

[4]刘军.湖南省农业资源利用综合评价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96.

[5]兰海颖.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研究―以益阳市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15-16.

[6]徐晓莉.休闲农业开发的理论与实证:文化资源的挖掘与表达[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6:6.

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感想篇7

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我认为建设美丽乡村始终都离不开文化。

文化是生态宜居的守护者。说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看的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的青山绿水是我们耐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遵循自然法则而生存。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生态文明观,让人们懂得“仁民爱物”,发自内心崇尚自然,珍惜环境,才能从根本上守护住我们的青山绿水。

“乡愁”对于乡村来说是对乡土文脉和故土文化的记忆。乡愁可能是一棵长在村头的古树,可能是一间破旧的祠堂,可能是一出家乡的戏曲,还可能只是一位儿时的玩伴。这就需要加强对遗址遗迹、民风民俗、田野文物的开发保护,传承乡村文脉,让村民在精神上有归属感。让更多乡贤回到故土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建设美丽乡村。

文化是产业兴旺的金钥匙。乡村产业无论是农业还是第三产业,都需要注入文化内涵,否则就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我们甘南是藏王故里,临潭是拔河之乡。众所周知藏区幅员辽阔,有着无尽的草山资源。牛羊满山的情景是人们心底对藏区最深的了解,随着甘南州在全省率先实施环境卫生革命战略以来,这里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了。今后我们本地的土特产将成为纯天然无污染的代名词,我们卖的就不仅仅特产而是健康和文化。

谈到乡村振兴就会想到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的持续蓬勃发展,更要注重挖掘文化内涵。一个地方的历史积淀、气候环境、风土人情、饮食起居,风俗习惯等等构成了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而这种文化带给人们的是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精神体验。譬如,有人喜欢“大漠孤烟直”的苍凉,有人喜欢“海上生明月”的意境。我们要做的就是深入挖掘本地的藏区文化,让每一个来甘南旅游的客人感受到这片土地与众不同的魅力。

文化是乡风文明的约束力。“仁义礼智信、诚孝检勤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在党的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在乡村振兴中,如果我们充分发掘乡规民约、族谱家训这些道德资源,发挥身边榜样的力量。让向善向美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引领道德、淳化民风,那么“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邻里和睦”等等都会成为村民发自内心的尊崇。

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保障村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乡村文体活动质量,让广大村民在丰富的文化体验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

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感想篇8

关键词:休闲农业;美丽乡村;协同发展;厦门市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7)10-0017-04

1引言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依靠乡村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发展休闲观光、创意产业和农耕体验的休闲农业产业,农村的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是当下农村发展的必经之路,而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可以成为休闲农业产业的依托,两者都具有可持续性发展优势,能够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当下,对于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的分析研究,基本上都是将这两者分开研究。到目前为止,休闲农业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美丽乡村的研究成果尚少,但仍然缺乏对二者之间的协同发展研究,缺乏系统的、科学的实际分析,尤其是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的具体对策方面的研究。在休闲农业快速开发、美丽乡村建设的社会背景条件下,对二者之间的协同发展对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两者之间的互动发展对策,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可为研究区及有关地域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结构升级转型提供科学根据与决策参考。

2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协同发展机理

2.1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的协同关系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两个系统内部之间存在着相关性,两者之间相互作用与相互依赖。两个系统作为个体存在都具有各自的优势,两者的协同关系是一种优势的互补关系。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基础,休闲农业保证发展。贝塔朗菲作,对系统观基本思想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从研究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组合的整体,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即“1+1>2”[1]。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就是两个有机组合整体,两者的协同就能达到“1+1>2”的效果。

2.2美丽乡村建设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条件

2.2.1环境方面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工作是处理农村突显的环境问题,其中有自然生态环境的控制和人文居住环境的改善。绿色生态环境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出发点,也是开发休闲农业的核心,它保证了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旧乡村改造,对村庄的道路、房屋和公共用地进行换面升级,有助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化和居住环境健康化。

2.2.2物质方面美丽乡村中对农村道路美化、建筑包装和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能为休闲农业产业提供一个坚实的依靠。乡村自身具有的特色农产品、田园景观与农业本身等资源,是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载体。美丽乡村建设将实现产业的融合,使乡村产业链升级,产业结构更加牢固,使之成为休闲农业的助力,推动休闲农业产业快速发展。

2.2.3文化方面美丽乡村虽然是旧农村改造,但要保留核心的文化内涵,显示乡村的文化魅力。休闲农业正需要这种魅力,提升产业的内涵,让游客体会农耕文明。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开发,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了,对非温饱支配投入增加,提高了村民的素质,乡村文明得到提升,可为休闲农业的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休闲农业产业的良性发展。

2.3休闲农业开发促进美丽乡村发展

2.3.1经济方面美丽乡村的发展不仅是实现环境美,更重要的是让村民获得收益。休闲农业作为农业产业,具备了传统农业产业所没有的优势,更加符合市场需求。通过对农村、农业资源加以合理利用,进一步优化和升级农业的产业结构,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链并加以延伸。同时,可推动农村商业及其他服务业的发展,能有效地带动附近农民的就业和创业,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农民增收,进一步强农村的经济综合实力,促进美丽乡村的永续发展。

2.3.2规划方面休闲农业的开发规划遵循科学、可持续的原则,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美丽乡村的乡村改造过程中,遗留的旧建筑与荒地,休闲农业能够科学地对其进行规划与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休闲农业的规划布局增添了农村景观中的创意点,整体上使农村景观更加协调,在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对于安全、娱乐和服务等休闲产业方面配套设施建设,使美丽乡村基础系统更加完善。

2.3.3人文方面休闲农业促进乡村村民与游客之间的沟通互动,休闲农业的受众来自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在参与农业休闲娱乐活动的过程中与村民接触交流,有助于提升村民眼界,也能够提高农民的语言表达和待人处事的能力。休闲农业运用乡村文化开展活动,有助于传统农业化的继承与创新。

3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3.1研究区域概况厦门是沿海经济开发特区,近年来经济和社会呈现稳定发展态势。厦门的行政区域划分6大区域,思明区、湖里区、集美区、海沧区、同安区和翔安区(各区基本概况详见表1)。

3.1.1区位交通发展状况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离不开区位交通条件。公路建设方面,厦门市推动全市一体化发展,完善海沧、集美、同安、翔安四大区域基础交通设备建设,逐渐形成了以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和城市快速道路为核心,经过县乡、镇道路漫延成交通体系网。铁路建设方面,厦门市完成对铁路基本资金投资10.12亿元,健全铁路系统。航空运输方面,共有42家航空公司在厦门机场营运,境内外通航城市达到,总共开通航运线境内168条,境外33条。公共交通方面,增加了21条公共交通汽车线,升级改进了60条问题问题线路。全市共有出租汽车相关公司14家,在线营业的计程车5962辆,包括电召计程车200台,出租车行业更加稳定发展。

3.1.2旅游业发展状况厦门市的旅游业具有强大的游客市场,而休闲农业的发展跟厦门的旅游市场是息息相关的,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如交通旅馆业等,从而增加相关产业的收入[3]。所以厦门旅游市场能够为休闲农业发展带来充足的机会,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客源基础。(厦门市旅游发展状况的相关数据详见表2)

3.1.3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发展状况厦门市休闲农业从20世o80年代兴起,从“看”到“体验”的转变,使得休闲农业制度化与科学化。当前厦门市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都处于蓬勃发展的状态,根据厦门市统计局2016年厦门特区经济年鉴数据显示,全市共有休闲农业项目130个,其中24家休闲农业产业被评为市级示范点,年接待游客总数达到450万人次,收入金额达到4.5亿元。目前设有9个全国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6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3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镇和5个乡村获得中国美丽乡村称号。

3.2数据来源本文对区域概况研究的数据来源于对福建省农业厅、厦门市政府、厦门统计局、厦门市旅游局。福建省农业厅的网站数据进行分类整理。

4厦门市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调查分析

厦门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政府针对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政策出台,厦门市的休闲农业项目与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数量逐渐上升。但是由于投资人与乡村带头人对项目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仍处于探索阶段。为了研究厦门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以休闲农业产业与美丽乡村建设点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对厦门市80家休闲农业项目和60个美丽乡村进行调查,涉及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协同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总共发放问卷140份,回收问卷135份,其中有效问卷132份,有效率为97.78%,根据对问卷数据的整理进行研究。

4.1协同现状分析以问卷对象作为参考数据,美丽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时间的不同,导致93.42%的休闲农业产业与美丽乡村建设没有协同关系。随着厦门市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落实,一批批的乡村开始投入建设,建设重点主要是落在乡村道路、环境卫生和基础设施配备上,并且由于农村发展意识上的缺乏,根据问卷调查显示87.5%美丽乡村建设村没有发展休闲农业。

4.2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

4.2.1发展水平不一由于休闲农业发展的时间较长。据调查结果显示,89.47%的休闲农产业业基础设施已经基本完善,剩余10.63%的休闲农业的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也初步完成,所以基础资金成本已经投入,美丽乡村为休闲农业节省成本的优势荡然无存。可见,发展水平的差距导致了两者的互助作用的天平倾斜,影响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协同发展。

4.2.2政府引导缺失近年来,厦门政府出台《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建设美丽厦门要“共同缔造”等相关政策,有利于推动休闲农业的开发和美丽乡村的建设。但是市场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并不意味着地方政府调控能力的弱化,而是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4]。美丽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在市场资源上趋于相近状态,而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的特征,完全依靠市场对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进行资源配置是具有隐患的。厦门市政府机关对于美丽乡村建设和休闲农业开发的政策是分成两个方向进行开展的,缺少两者有机结合的政策。据调查,100%的美丽乡村建设都是有政府主导开发建设,31.58%的休闲农业产业获得政府的资金奖励,两者的安排是独立进行的,显示出政府引导作用的不足之处。

4.2.3利益分配困难在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可利用的资源有: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交通资源、市场资源、人力资源、政府资源。在动力机制中,“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是适合开发休闲农业和建设美丽乡村的。在这种模式中,涉及了3个利益分配主体,导致利益分配不均等现象;80.36%的村民的意向是参与休闲农业的经营,从而获得更高的收入;两者之间存在着利益分配的矛盾,所以专业合作社的职能作用就至关重要,需要为两者搭建好沟通的桥梁,达到利益分配的平衡。

4.2.4发展意识不足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的发展的重要核心是抓住市场机遇,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和规划建设具有有效性、决定性和执行性。相比之下,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规划要考虑到村民意见因素,在这过程中,可能影响发展的速度,阻碍建设的进行。81.58%的休闲农业产业担心村民意识影响到产业发展,村民的发展意识目前来看相对欠缺,具有保守和传统的特征,可能导致错过市场机遇。

5厦门市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的对策

5.1以协同为主旨,提高两者发展的协同水平首先,以休闲农业开发与美丽乡村建设协同发展为主旨,加强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联动作用,解除两者相互限制的问题。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加强两者合作与协同发展,统一管理产业区域内的资源、市场、文化、技术和人才,为强化两者的产业交流与合作提供支持和服务。其次,以休闲农业产业为核心,充分发挥休闲农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将相关产业有机联系起来,建立美丽乡村与休闲农业产业链。再者,将美丽乡村的资源与休闲农业的产品进行合理搭配与创新项目,创造具有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特色的产品、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旅游需求,共同制定可持续性的生产标准、服务制度、营销手段等。依靠这样的基础核心,建设规模大、服务佳的产业模式,发挥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的综合性优势,通过驱动因素的协同,实现整体产业的功能与核心竞争力的加强。

5.2以政策为导向,注重对政策的引导和落实政府政策支持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重要契机,也为休闲农业开发建立基础条件。休闲农业发展前期依托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基础设施,减少相关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政府要增加针对两者结合的政策进行完善服务,加强引导作用。在政府针对美丽乡村建设和休闲农业提出措施和奖励时,产业主和带头人也需要对实时政策的关注和了解,掌握第一手信息与机会,积极主动与政府沟通参与政策的实施。在政策的施行阶段,针对相关政府工作,做到完成时间短、完成质量高的工作水平,与相关部门协调关系,针对部门功能提出需求,双方进行工作对接,思想交流互动,使政府的政策得到有序开展和实际的成果。

5.3以合作社为支点,促进利益分配的平衡建立合作社,成为产业业主与村民之间的桥梁,在两者协同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5]。合作社由产业业主代表和农民代表组成,合作社采用透明式经营,保证双方利益合理分配。合作社利用现有资源,合理的保留、升级、改造等方式使资源利用最大化,形成特有的市场竞争力,打造出特色品牌。在产业引进方面,合作社应具有合理的管理模式,产业跟据实际情况,合理与科学的规划而引入,减少发展过程中产业混乱,恶性竞争的问题。企业投资由合作社审核接收,安排人员管理和经营。创建一条线的管理服务体系,切实解决了收费乱象,利益分配问题。

5.4以人为核心,加强宣传和提升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在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人才队伍的带动、管理和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驱动力。因为参与休闲农业产业的农民的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有一定的要求,所以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一是注重本地人才的挖掘和培养,两者协同发展意识的宣传,依靠对当地熟悉了解的优势,更快投入工作和解决问题。二要引入相关职业的专业人才和高校人才,强化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学科科学性,完善人才队伍的结构体系。三是创新激励奖惩机制,调动在职人员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切实改善在职人员的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引导在职人员牢固树立服务第一的观念、提高专业意识和敬业精神,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感。总之,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应急于求成,要稳步推进,保证人才队伍的有序性、科学性和整体性。

参考文献

[1]路德维希・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与应用[m].林康义,魏宏森,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34-35.

[2]杜学峰.上海发展休闲农业的实践与思考[J].上海农村经济,2015,(04):20-23.

[3]钱厉芳.现代旅游业的开发与管理探究[J].金融经济,2011,(06):14-15.

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感想篇9

“前几年,通往家家户户的路泥泞不堪,生活垃圾也随地乱扔乱放。”谈起往事,今年五十出头的水城县米箩乡倮么村村民张昌龙不禁感慨万千。自从村里开展美丽乡村的创建行动,“村里的水泥路现在都直接修到了我家的门前大院,开车甭提有多方便。”张昌龙笑着说。

“不仅仅是在米箩乡倮么村,其他村寨的村容村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水城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陈顺华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创建美丽乡村,目标就是要让农民也能过上和城市社区居民一样幸福的生活。”

“猕猴桃”铺就致富路

位于水城县猴场乡东南部的布依山寨――补那村,过去一直以种植玉米和水稻为主。由于大部分耕地地处喀斯特陡坡地,粮食作物产量低,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进入新世纪后,村支部找到了破解这一困境的“宝贝”――猕猴桃。猕猴桃适宜喀斯特陡坡地种植,还能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

据水城县猴场乡补那村村支书罗毅介绍,2000年猴场乡开始引进红阳品种猕猴桃进行种植,经过几年努力成功注册“黔宏牌”猕猴桃产品商标,并先后荣获“2007年中国果品苗木展销会金奖”、“2008年北京奥运会指定果品”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指定有机果品”等多项殊荣,在国内外具备一定的知名度,为打造产业与承接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

小小猕猴桃撬动乡村产业大发展。2010年,猴场乡正式启动猕猴桃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同年,通过招商引资,长丰绿色生态实业有限公司进驻补那村。村民王树勋以前常年在外打工,一年四季辛辛苦苦忙碌到头只能挣到三万多块钱,还难得回几次家。2010年,看好家乡的发展潜力,他毅然选择回家发展。王树勋在长丰公司做起了管理工作,并开始自学种植猕猴桃的技术。如今,在他的十多亩地里,猕猴桃已经开始挂果。聊到栽种猕猴桃对自己生活的改变,他说:“在家种植猕猴桃不仅能兼顾家庭,而且还能发家致富,现在一年就能挣十多万元。如果今年猕猴桃的收成好,预计收入会更多。”去年,王树勋家盖起了宽敞的三层楼房,展望未来,他正在筹备开张属于自家的农家乐。

富在农家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终极目标之一,增收致富是人民群众普遍性的共性诉求。而产业在引领村民致富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作用。抢抓时机,补那村积极推动猕猴桃产业的发展。园区猕猴桃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由2010年的4000余亩增长至目前的6800余亩,投资金额近7000万元。

在补那乃至整个猴场乡,产业园区普遍采用“公司+基地+农民”的经营模式。即在具体操作上,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农户将土地集中流转给公司经营,以此实现生产要素的联动与整合。“为充分保障农户的切身利益,我们还制定实施了‘581’的土地流转金支付模式。”罗毅介绍说,在前5年每年付给农民每亩500元的流转金,后5年每年付给农民每亩800元的流转金,10年以后每年付给农民每亩1000元的流转金。并且经营公司作出承诺:在水果的盛产阶段,每年将会让利10%的收入给村民,同时每年支付给村集体每亩20元的土地流转管理费。

产业的发展,土地的流转给广大村民带来了真正的经济效益。“以前从事农业种植,每亩只能挣400多元,一年全部所得也只有3000多元。现在,实行土地流转之后,除每年可收取的土地流转金之外,还可以在园区企业打工,一个月就能够收入3000多元。”张昌龙激动地说。

2013年,猴场乡在“广交会”上一举签下2000吨的销售订单。这更加带动了村民参与园区发展的积极性,他们参与美丽乡村创建行动的热情空前高涨。“没有产业,就没有农民的创收和致富。”罗毅的话道出了村民的心声。

观念转变对接市场

在水城走村串寨,明显感受到人们对创建美丽乡村的迫切与期望。

家住米箩乡倮么村马鞍寨的村民张德勇,现在经营着一家名为“源莱”的农家乐餐馆。钢板组合的板房让他的家在一片布依族风格的建筑中显得独特。“8年前,这里还是一个特别贫穷落后的地方。遇到下雨天,土质的路面瞬间成为浆糊一般的泥巴路,使人寸步难行。”张德勇说,“这几年,新农村的建设及美丽乡村行动的开展,使本地生活环境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水泥路串到了各家各户,路边也增设了垃圾桶和太阳能路灯,村庄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家乡发生的改变牵动着他的心。张德勇前几年曾到过浙江、广东打工,多年的闯荡开阔了他的视野。近年来,随着本地农业产业园区的发展,结合自身古村落的文化资源优势,开发农业观光旅游,倮么村马鞍寨越来越吸引世人的目光。游客的大量涌入让他看到了潜藏的商机。

经过精心的筹备,2013年9月,张德勇的“源莱”农家乐正式开业。紧随家乡发展的脚步,开业一年,张家的纯收入就达4万多元。“等积蓄够了,我准备在政府批准的土地上盖一栋新楼。到那时,生意估计会越来越好。”展望未来,张德勇一脸的憧憬。

米箩乡副乡长刘勰对记者说:“创建美丽乡村,就要在引导群众自愿参与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让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相结合。在产业发展中不断解放劳动力,并积极培育农民的市场意识。”对此,参加工作20多年的陈顺华也有一番自己的理解:“政府在创建美丽乡村的行动中要充分发挥作用,向群众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积极鼓励、扶持农户自主创业。但最关键的还是要帮助广大村民转变思想观念,做到与市场的对接。”如今,村民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致富的机会也随之而来。

文化聚力精神和谐

作为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关系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文化的塑造,也是水城县美丽乡村创建的重要内容。

“对村寨,要根据其民族历史文化进行特色的打造。”谈到美丽乡村的文化打造时,陈顺华坦言要尊重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积极保护古村落。在补那村,经过充分的调研,在尊重布依族民族文化风情的基础上,确定了青瓦、雕花窗、粉黄色墙面、各种风情的壁画和字帖的建筑风格。

水城县注重村庄布局规划,充分保护和利用古民居、古祠堂、古树、古庙宇等古遗迹,传承保护历史文化。“下一步,补那将发挥自身优势,打造集民族生态休闲、农业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布依文化园’。”罗毅对前景充满信心。

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感想篇10

据了解,“中国美丽乡村快乐行”是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走进乡村,送技下乡,带动农技推广服务,促进农民增产增收;送戏下乡,带动乡村文化建设,促进农村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增加了一个新亮点――“艺术下乡”,一批优秀的画家走进中国的美丽乡村,用画笔勾勒出乡村的美丽景色。记者在活动现场采访了油画画家胡金刚和青年国画画家黄娜,言语中记者感受到他们对本次活动的高涨热情和对美丽乡村的倾心向往。

艺术下乡,画家走进美丽乡村

淡定、儒雅是画家胡金刚给记者的第一印象。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作为“美丽乡村”系列活动重要的策划者、组织者,他活跃在美丽乡村快乐行的活动现场,亲自给百姓发书,处理着每一个繁琐的细节。他还作为评审参与了农业部“美丽乡村”的前期评选,从人均收入水平、人文、生态等特色的角度评选出全国1100个美丽村庄,在筹备阶段,又负责参与了“美丽乡村”的会徽设计。

胡金刚虽是农业出版社装帧设计中心主任,然而他的另一个重要身份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国家机关美协理事、农业部书画协会会员。喜欢印象派画风的胡金刚,在工作之余,常常拿起画笔创作“美丽乡村”绘画作品,在他的画册里有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墙头、金黄灿烂的坝上金秋、朦胧诗意的江南烟雨、恬静的凤凰古镇吊脚楼......共完成了《丽江古城》、《绿色江南》、《水乡晨曲》等30余幅。根据不同类型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特点以及民俗文化传承差异,目前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创建出了十大模式,为了更好地展现每个模式的特点,胡金刚仅用了25天时间就画出了这十大模式,用画笔真实记录了这些风格各异、景色秀丽的美丽乡村。

因为心怀乡村情结,胡金刚跟“美丽乡村快乐行”活动结缘,从去年开始,他就以画家的身份全程参与了这个活动,走过了全国15个风情各异的村庄,包括黑龙江密山、辽宁、福建、江西、湖南等地,各地“美丽乡村”尽收眼底,整洁卫生的村容村貌、秀美安静的人居环境、健康文明的群众风气,这些美景都积攒成为胡金刚创作的素材和灵感。一切艺术源于生活,美丽乡村激发了胡金刚的创作热情,他告诉记者,通过这个活动深切地感受到北方和南方的不同美丽之处,然后将这些感受都融入到自己的绘画中,包括景色、人物等元素,让美丽乡村的美体现在方方面面。

在胡金刚看来,画家眼中的美丽乡村和摄影师、诗人眼中的都不一样,虽然素材相同,但是画家可以自主取舍,提取精华,留下美的东西,舍弃不好的东西,让画中的天更蓝、水更清,最主要的是画家带有一种主观感受,绘画时融入个人情感,最后所展现出来的美丽乡村要比亲眼看到的更美,这就是画家的意义所在了。此外,胡金刚很早就热心于村庄的生态保护,曾经参加过生态家园的建设,并且为农民生产过大量装帧精美的科技类图书,如《沼气用户安全手册》、《生态家园科普连环画册》等等。

“我认为画家也应该成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用自己的画笔去传播村庄的生态之美”,胡金刚说。

画好美丽乡村是一份责任

在文艺汇演开始之前,农业部组织了一场“送科技下乡”的咨询活动,现场热闹非凡。人群中,一个靓丽的身影走进了记者的视野,只见她一身米色裙装,头发挽在后面,看上去优雅、大方,此时正忙着给农民发书,可身上那股高雅的气质依然无法掩盖。她就是国家高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协会会员黄娜。黄娜作为今年“艺术下乡”的一员,也参与到本次活动中。

据了解,受家庭环境影响,黄娜自幼便随其父黄云先生学习国画,广泛涉猎山水、花鸟、人物等领域,她认为,山水更符合自己的性格。与胡金刚不同,黄娜主攻国画,她笔下的美丽乡村里既有浓墨渲染的山水风光,也有留白写意的村边小屋,大气磅礴和空灵飘渺兼具。

采访时黄娜说:“在这次美丽乡村快乐行的活动中,我深切体会到乡村之美,看到碧水荡漾、桃李芳菲、杨柳轻拂的乡村风光,特别希望用自己的画笔勾勒出中国美丽乡村的力与美、动与静,让更多的人领略到远山如黛、小村如画的美景,尤其是希望城市中的人们通过她的画看到优美的田园风光。”

那么一幅画如何能展示出乡村的美呢?黄娜告诉记者,画家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发现美,除了拥有艺术天分之外,还要有敏锐的视觉发现力。大多数人看美丽乡村主要看村庄建设等比较直观的东西,而画家却是通过一个点、一个面展现出来。此次被邀请参加活动,黄娜特别高兴,她激动地说:“在我眼里,中国的每一个地方都是美的,而且在我的画里面会变得更美”。我想,这就是画家眼中的美丽乡村吧。

美丽乡村是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一个华美篇章。黄娜表示,画好美丽乡村是画家的一份荣幸,更是一份责任。她希望通过自己的画笔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此次活动中来,展现出乡村的生活之美、生态之美、发展之美,并传播快乐,在都市人们与乡村之间架起一座传播的桥梁。对于自己的画风,黄娜坦言,很多人看了她的画之后会以为她是一位老者,的确,她的作品中展现出的那种豁达和苍劲,使记者无法和眼前这位优雅、年轻的女子联系在一起。黄娜说,这和她的经历、阅历息息相关,因为她平时接触都是一些老先生,每当创作时,自己都能秉持一种心平气和的心态,因而作品中少了一些浮华和躁动,留下一份宁静之美。

乡村的宁静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绿绿的树和淡淡的青草香。身在车水马龙的城市中,我们却常常遗忘这最单纯的美好,此时,记者和黄娜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悠闲地聊着她的画,或许,这就乡村的独特魅力。

中西融合,让艺术“接地气”

6月7日,榆垡镇烈日炎炎下的文化广场上一片欢声笑语,2000多个群众来到现场观看本山传媒带来的公益“大篷车”文艺演出。当天,赵本山也来到了榆垡镇文化活动广场,跟著名歌唱家谭晶一起为观众献上深情款款的合唱。本山大叔不减当年激情,一曲万马奔腾的二胡独奏游走在碧蓝的天幕下,漂亮的广场上喷泉水花四溅,映射出一道道彩虹。来自东北黑土地上的二人转演出不愧是最“接地气”的表演,在演员通俗而俏皮的表演中,农民观众开怀大笑,掌声阵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