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创新创业对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十篇创新创业对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十篇

创新创业对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0:44

创新创业对当今社会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就业指导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9-0197-0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现如今知识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激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是创新的载体,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能够与现如今社会的发展相融合。就业指导对大学生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对大学生就业的信息、规划、课程以及招聘会等。由于就业指导模式比较老套,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必须给大学生提供与实际相结合的就业指导。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

(一)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通过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能够有效实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由于当今社会就业压力较大,大学生并不能如愿以偿的解决就业问题,就要做出转变,进行创业。能够在创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才价值,同时也能有效实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

(二)国家发展的需要

通过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也是适应了国家发展的需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建设创新型的国家,首先就要培养大量的创新人才,不仅适应现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具有创新精神,也是创新型国家发展的需要。

(三)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由于社会就业压力较大,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当今社会的焦点,然而实际上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问题。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同时也是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需要,在高等学校中,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进行全方位的改变,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进而能塑造出高素质的人才。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在高等院校中,并没有把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作为教学的目标,也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教育体系中,对创新创业的不重视,进一步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高涨

由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高涨,就不能有效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就业压力较大,大多数大学生都是找不到工作之后才去创业,这种心理对大学生自身就是一种压力,同时也不能发挥出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

(三)社会创新氛围不浓

由于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社会中创新的氛围相对来说不浓厚,大学生没有一定的冒险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对创新创业的不尊重,导致了整个社会创新氛围较低,同时进一步影响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三、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模式探索

(一)打造专业化创新创业的师资力量

在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模式探索中,高校需要打造出一支专业化创新创业的师资力量。不仅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不论是对创新创业课程的讲解,还是对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都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完善创新创业课程

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模式探索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课程。在现有的就业指导模式中,大多数都是对职业的规划、就业的指导相类似的课程,根据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式中,在原有的课程中加以有关创新创业的课程,不仅只是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要注重一定的实践,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能够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课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三)发挥出学生们的积极性

在我国高校教育中,需要对大学生加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能够充分发挥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注重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养成创新创业的精神。不仅只是对课程的教学,而且还需要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通过教师引导大学生自主地去进行创新,能够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对当今社会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文化经济;高职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作者简介:李小红(1972-),女,江西南昌人,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教育。

基金项目: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文化经济背景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策略研究”(编号:2015a008),主持人:李小红。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2-0031-03

回顾高校教育发展历程,高校的职能正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地演变和不断地增强,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在挖掘大学生的创业潜力,强化对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等方面却是增强我国经济水平的必然选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1]。创业教育是一种不断深化的终身教育,在不断提升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基础上,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开创型个性的人才。因此,开展创业教育对高职学生创业素养的有效培养与形成具有重要的前瞻性意义。

一、社会职业化教育与创业发展

在21世纪文化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高校学生创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都聚焦在创新与创业水平上,高校作为一个知识传播和培养人才的聚集地,更应充分认识到知识经济时代下,大学生对社会肩负的责任。为此,高校应与时俱时,以点带面,积极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全面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和推广工作,主动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创业教育早在欧美地区推广时,创业已成为社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有较成熟的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培养、指标评估。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创业教育研讨中就阐明了两个重要方面,即求职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强调必须重视创业能力、冒险精神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及技术、管理、社交的技能等方面的培养,为大学生走出校园,且灵活持续为社会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国创业教育研究相比发达国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清华大学第一个创建了创业研究中心后,才开始在全国进行推广研究,在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主要集中在大学生本身对创业的认识、高校的认识、师资的缺乏、课程设置体系、支持系统等几个方面的研究[2]。这些研究为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优化创业环境,更新教育观念和增加服务意识给出了有益的提示。在创业与就业的关系上,需求高职院校大学生树立超前的创业思想和目标,转变就业观念,从专项求职中创造岗位,增加就业的机会。

二、高职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意义

中共十报告中明确提出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提升创业素质,增强就业稳定性的号召。因此,做好高职大学生的创业素质教育的培养和推广,提高在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对促进大学生成功创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高职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21世纪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预示着创新时代的来临,企业的技术落后、竞争力不强等问题都呼唤着对创造性人才的迫切需求,其中的缺乏人才、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是主要制约因素。因此,创业教育走进高校也成为国际化的趋势,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已成为当今高校大学生创业的一本重要的“护照”。

其次,高职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标。高校的职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完善,而教育体系也同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每年的扩招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将对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产生很大的影响,由此也带来了很多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因此,高校必须转变教育思路和观念,通过开展创业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艰苦创业和勇于开拓的创业精神和理念,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同时不断健全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等,这些都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大方向。

第三,高职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也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之一。创业素质同时也是创业者个人创业前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凝聚创业精神过程,它有助于创业者个人明确创业方向、整合创业思路、提高创业目标的几率。对于高职院校大学毕业生本人来说,就是为了获取更多创业就业机会,因此学校在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同时,更要细心观察注重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因材施教,打消当代大学生坐等依靠的不思进取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本人具备良好的专业竞争能力,从而正确地走上创业之路,去实现个人自身的社会价值。

三、高职大学生创业素质形成与素质拓展

(一)创业基础素质的形成

一般说来,素质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以及经历的生活,是通过社会实践而形成的较稳定的身心品质,它是个人智慧与精神价值观的结晶[3]。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三个方面,创业素质是社会个体从事职业活动所具备的全部素质,从社会生存发展角度看,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应具备身体素质、品德素质、智能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等必要的素质,这些素质构成了一个人的创业素质的整体。从生命发展的角度看,创业素质是维持个体生存发展的思想观念、知识、能力、情态等素质的总和。这两种角度的分析对于了解和分析创业素质都具有较全面的合理性价值。

(二)创业基础素质的培养

高职大学生创业基础素质的培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包含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我们说一个人的健康是指不仅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而且还要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现在社会的激烈竞争,大学生要想在生活、学习、事业上战胜方方面面的压力获得竞争的优势,必须要有好的身体和好的心理作为基础和保障。

2.大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当今社会人才规模的膨胀,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要走向社会实现就业是必然的事情,但要满足市场环境和满足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必须要具备最基本的公民道德素质。

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社会结构、生存方式和精神价值生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公民的道德素养培养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繁荣经济、维护正常次序、建立理性文明公共环境的道德价值规范基础。与此同时我国人民的社会公共生活要求取向以及社会建设精神文明的公共道德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学习内容。

(三)核心创业素质的培养

高职大学生核心创业素质培养主要包含了三个部分内容:大学生的人生职业规划教育、大学生专业素养与技能培养教育、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这三部分环环相扣,必须要求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指导放到一个更高的层面,辅佐好大学生设计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大学生能更好地、全面地、专业化地掌控自我规划。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实现进入大众化的历史跨越,大学生的创业选择更加复杂化、多样化、职业化,突现以技能的发展方向,因此大学生创业生涯规划等问题更显得重要。大学的专业教育实质是一种职业教育,大学的专业教育就是大学生创业素质专业化的培养过程,也是创业素质向专业素质的提升过程。大学创业素质化主要体现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感上,它是以在基础教育完成后所形成的素质为基础,通过大学阶段进一步的专业教育而实现的,因此在高校的专业的划分、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等,应随社会发展变化而进行改革。此外要细致地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连续的扩大招生随之而来的就是大学生的数量猛增,给就业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已是各高校抓就业的重中之重大事。首先校领导要高度认识到就业的高低是影响学校的生存与学校发展的生命线,第二要建立就业市场体系、就业指导体系、就业信息体系,为大学生及用人单位建立和提供良好的交流和信息服务,同时要通过人才交流中心举办系列招聘会、推荐会提高吸纳人才力度。

(四)创业素质拓展的培养

高职大学生创业素质拓展培养,首先要求大学生了解创业,哈佛商学院的Stevenson、Roberts、Crousbeck三位教授说过“创业是一种被感知的机会所驱动的行为,而不是被现有资源控制的行为”。它有三层内涵即创造前所未有的业绩,创造性的就业和自我就业、自我创办企业,只有创办企业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其次,明确教育指导方向,树立和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情感及个性、拓展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再次,通过创业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不断完善大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建立大学创业实训环境(其中包括成立创业团队、开展创业大赛、建立学校孵化器、企业引进校园等)。同时需要学校与社会加强紧密联系,及时提供政府的优惠政策、各种创业基金扶持、企业支持以及各类创业中心或协会的咨询服务,创建一个能为学生创业提供帮助和服务的支持体系,鼓励和崇尚创业的氛围,使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到创业的大军之中去。

四、职业流变与高校的社会责任

职业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产物,是反映社会方方面面质变的综合体现。而职业变迁更是体现出一个国家的发展与进步的轨迹和程度。在改革开放前人们可以一干终身;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毕业都有用人单位抢;改革开放后出现了找不到工作,甚至被炒鱿鱼的现象;下海、竞聘、裁员、跳槽等一系列现象纷纷出现,使之推动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迁。职业作为专门的技能特长,不是本来就存在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当今文化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很多传统职业销声匿迹,职业转变和调整速度也逐渐加快,职业结构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更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处于不断调整时期,市场机制还不能进行充分合理的资源配置,宏观调控不是很完善,市场风险性大带来的一系列的不确定性,给大学生就业创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概括来看有几个特点:新职业和热门职业的兴起、知识职业得到尊重、职业选择的多元化、职业的时代性特色[4]。

高职院校作为社会组织结构的一份子,它存在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市场环境之中。在坚持院校自身精神和维护历史文化使命的同时,大学必须培养具有高职业素质的专业性技术人才,不断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充分履行其社会责任。当代高校社会责任的体现,不仅仅要求大学树立和发扬传统的求知纯朴性、恪守学术的自由性及个人独立的思想情操、推崇创新意识,负起对传统文化传承和推广的责任;同时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面对市场和个人职业发展的生存需要,积极培养适应社会敢于创新的各类专门技术人才,对社会的经济、科技、政治、文化的发展和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承担重要的责任[5]。当今社会,高职院校同与之相处的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传统学问研究走向经济社会中心,并与社会经济趋于更紧密联系而作用愈来愈大,同时承担起社会问题的对策研究,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前瞻的价值导向作用,因此,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履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当今社会大学生作为劳动力市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自身必然要经过市场环境及人才需求来进行调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教育应该重新审视社会的责任。虽然各类高校不能直接介入社会的政治行为,但大学的独特精神气质,相对于国家、社会、市场来说是独立的个体,对周围环境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现代高等院校作为一个文化组织部分,一直是社会文化的主流先驱,它不是一个名利场所,而是社会的孵化器,学生就是社会的主要建设者[6]。因此,高校不仅要有高深的文化知识和文化修养,还要给社会提供前瞻的创新创业模式,真正成为当今社会的时代风尚引领者。此外,在文化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学还应成为知识创新的加速器和国家建设的人才库,当代大学不能老停留在对知识的存储和传递的功能上,要以历史文化为基础面向未来开拓创新,大学生要积极面对时代的呼唤,去适应市场经济、文化科学以及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担负起科教兴国的重任。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和创业教育是社会职业专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欧美及日本的创业教育的发展情况和经验中得到启示,本文从大学生基础素质、职业素质、核心职业素质、素质拓展等方面分析入手,阐明了高职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及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更是通过对社会的职业流变带来的思考,以及高校教育对大学生担负起社会责任等方面进行研究,进一步明确在校大学毕业生创业的重要使命,同时切实地提出帮助解决和关心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疑难,更好地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创造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新亮.大学生教育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3.

[2]范明.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6.

[3]崔国富.大学生职业素养构成与综合培养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4.

[4]苏益南.高校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模型构建及培养[J].企业经济,2010(1):63-65.

创新创业对当今社会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新思维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生生不息的动力;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呼唤。依靠创新,人类摆脱了愚昧时代,迈进文明时代的门槛;依靠创新,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到今天。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的各项事业要不断进行创新,要创新就需要大量的人才,尤其大学生在这个阶段需要开发思维,有很好的创新能力,才能为国家更好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施科教兴国有着必然的联系,这对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基本能力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对于我国大学生的自主创新现状调查研究表明,大学阶段是人类思维创造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大学生正处于青春的美好时光,思维比较敏捷、想象力比较丰富,拥有着非常大的潜能和理解复杂事物的能力,但是,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被调动起来,本文主要从以下四点谈一下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一、很强大的好奇心,但对创新意识的认识颇少

当代大学生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对新事物的认知和理解能力较强,有优秀的吸收能力,对待事情的逻辑性比高中时代有了显著提高,对一切新事物都有很大的好奇心,想去尝试和研究。但是大学生只局限于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没有持之以恒地去认识事情的发展。只是善于借鉴别人的成果,缺乏创新,没有为事情的解决提出好的点子和办法,不具备解决新的问题的能力,只是受局限于课本和网络知识。

二、创新热情饱满,但没有很好的创新精神

大学生自身通过课堂的学习和课外知识的获取,对事物充满饱满的创新热情。但是由于局限于校园的活动,所以对待社会上的具体事情没有一定的了解和实践,没有一个具体的创新目标。当自己真正去体验社会实践活动时,多了很多的抱怨声音和消极的态度,只会发牢骚、唉声叹气,没有付出具体的行动。有部分大学生已经意识到自身缺乏创新能力,但是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没有了最初的想法和动力,只是一味随波逐流,没有持之以恒的决心。

三、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思维方法

大学生思维敏捷,但是缺少一定的创新思维方法。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创造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和创造力发挥的前提。当今,人们的生活都与创造和创新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学生要想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首先是要有很好的创新思维,积极提高和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想要有很好的创新思维方法,必须具备有一定的逻辑性和理性的思维模式,从各个角度进行创造和开拓自己的想法。对待新事物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认知,要从其他方面拓展自己的认知,要用超出一般人的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

四、创新想法不错,但没有创新的能力

大学生在不断地学习中已对创新有了初步的认识,很希望能够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主动去找老师学习和了解自己的劣势,并努力克服。笔者在高等院校教授《大学生自主创业》课,大部分学生在写企业计划书时都有很好的想法,能够掌握市场的一些现状和问题,对于思维敏捷的大学生来说,有个不错的设想已经跨出了第一步,但是,由于很多条件的局限,后期实施起来困难比较大,学生容易放弃当初的追求和想法,没有一定的能力实践好的创新理念。大学生的创新技能的不足直接导致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无法实现和发展。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影响着大学生创新的想法和自信。

当代大学生没有很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但是他们的创造力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仅仅是大学生的责任,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也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学生要想做出一定的成就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鼓励,更离不开高等教育院校给予的好政策和优异的条件,从而在创新方面取得很大的进步,成为更加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姚裕群.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2]吴莉,段金龙.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的困境及路径选择[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1).

[3]周营军.我国高校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4]徐伟.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J].中国大学生创业,2011(1).

[5]王坤,杨敏,汤福柏.社会创业的含义及主要构成:一个4p框架[J].出国与就业,2010(5).

创新创业对当今社会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创新;新形势;企业;经济管理

一、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途径

(1)创新性在企业经济管理目标及资本结构上的体现。企业适应时代潮流,创新能力无可非议的成为企业战略目标。社会境况瞬息万变,当下,利润已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为获得持续的发展,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基础上,必须对企业经营目标进行适当的改革,利润、人员、技术三辆马车并驾齐驱,共同带动企业腾飞,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能力。资本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资本结构是企业良性发展的必要。而对资本结构进行适应时代的完善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其成为每个企业发展过程的瓶颈。面对发展中资本的重要意义,企业应该立足于自身实际,从实际出发,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勇于创新,大胆采用新型手段改善企业经济管理策略,对本企业资金结构进行符合社会潮流和企业发展的改善。比如,企业在市场经济背景发展下,应时刻关注国家经济政策,利用国家对本行业优惠性资金,对本企业资金进行良性整合,并且从多方面关注资金的来源和动向,积极利用债务不断对本企业资金结构重组、优化。通过对资金有效的整合和改善,对降低企业在社会竞争中的风险度有极为重要的影响。(2)管理理念的创新。管理者管理企业要跟随与时俱进的步伐,管理者管理好了企业,也会使企业处于不败之地,这样也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企业的管理要重视创新,这样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就会加强,在管理上的创新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市场竞争的要求。所谓的管理理念分为危机理念和战略理念。危机理念是指要重视企业的发展阶段,要时刻保持着危机意识,不能掉以轻心。战略意识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制定适合本企业的发展策略,不能盲从,也不能激进。要考虑全面,这样才能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3)知识管理在企业运行中的重要作用。在互联网高速运行的今天,信息的传递日益快捷、方便,知识信息迅速增加,社会进入“知识爆炸”时代。知识改变命运,在当今年代尤甚。知识所蕴藏的巨大社会经济超越了其他一切。同样,知识也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前景,因此,企业要想生存,必须从内而外强化对知识的认识,增强对知识的关注度,并努力学习知识,不断构建符合时展的知识体系。第一,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在现今历史背景下,技术知识早已打破了书本理论的束缚,俨然成为软性商品的代表。在市场的流通中,其潜在的市场价值,是其他商品无可比拟的。知识交易成为企业增收的新一代法宝。第二,世界在互联网的联系下,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各个国家在网络的作用下,联系越来越密切,经济贸易也越加频繁。企业也应充分抓住网络的优势,不断汲取新知识和信息,以提高本企业的竞争力。第三,人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企业应深刻了解员工的信息,对员工的管理因人而异,培养员工的综合素质,挖掘其巨大的潜力。(4)企业内部创新激励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当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较量逐渐倾向于创新能力的对抗。企业要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站稳脚跟,必须全方面的提高创新能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企业必须从人出发,更加注重企业员工创新性的培养。而完善的激励体制正是促使员工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促进员工积极性的基础。在企业运行中,人是企业的核心,因此在企业管理中,要重视员工身心发展,把人放在企业发展的重要位置。企业不仅要保障员工人格健全,更要看到其蕴藏的无限资源。避免克扣和虐待,发扬人文主义精神,从人格出发,关心员工、激励员工,充分挖掘员工的潜能,调动起积极性。当今时代处在社会大发展、大变革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随着人们告别电器时代,信息时代如期而至。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知识成为宝贵的财富。知识的地位不断攀升,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企业经济管理也受到新的挑战。第一,员工作为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必须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建构符合时展的知识体系;第二,企业的高层是掌握企业命脉的中流砥柱,在现今的社会背景下,管理者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另一方面也要时刻关注社会的发展,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从实际出发,不断提高决策能力。只有付诸于这样的努力,员工隐藏的巨大潜力才能被充分挖掘,进而调动其积极性,推动企业发展。

创新创业对当今社会的重要性篇5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8-0112-02

1引言

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表现出灵活、开放的个性,特点是想象力丰富,具有冒险精神。在当前高速发展的社会,创新人才是被整个社会所需要的,能为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在现阶段大学教育中,对于创新人才培养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这也导致创新人才培养依然任重而道远。本文将分析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

2当今大学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存在的问题

阻碍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教育制度。我国一直采取的是应试教育的模式,这种方式在当今信息化和科技化社会环境中已然显得落后。这种教育模式主要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大学教育教学模式存在弊端从小学一直到高中,甚至大学,我国的教育教学模式存在一个非常大的弊端,即过于注重课本知识的掌握学习,而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大一部分学生从小学起就被灌输了“考试成绩”这个词,因此在学习中也一直按照这个原则,在考试中多拿高分,考进理想的大学[1]。但是这些思想观念太过于陈旧,已然要被这个社会所淘汰。当今社会需要的是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人才,而不需要只会考试的书呆子。但是在现在的大学中还有很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非常欠缺。这一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正是由于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足,才导致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不够强大。

大学教育教学课程设置墨守成规如今,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业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这就要求各行业人才具备关联不同学科知识的能力,以自身专业为核心拓宽研究领域,为社会的繁荣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由此可见,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教育教学课程的设置就应打破书本上死板的规划,教师也不能墨守成规,应以本专业知识内容传授为核心,渗透多学科融合知识,为学生思维的开拓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打开新的思路,让学生意识到创新人才对于整个社会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大学教育教学方法单一创新型人才所需具备的一大特点就是灵活和开放,而单一的教学方法恰恰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挖掘。在实际的大学教育教学环境中,教师往往采取的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2],由教师向学生讲授教学内容,甚至为学生能够通过阶段性考核而故意勾画重点。这种单一落后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教学内容,并一直被要求的是掌握课堂所学知识,记好笔记,回家认真复习,对各种知识点进行机械化记忆,最终使学生逐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意识,也不愿开动脑筋主动去学习与深度挖掘课本外的内容,这样必然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3突破现状,培养创新人才

现阶段的大学教育存在诸多问题,要突破当前的教育模式,创新培养人才的方式,以培养创新人才,并将这些方法进行推广。本文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提出参考意见。

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想成为创新型人才,必然需要具备创新意识,所以大学教育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这一方面的培养[3]。考虑到传统教学模式与当今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矛盾性,本文认为在大学教育教学中应不拘泥于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通过素质教育观念的更新,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进行开放式思考的机会。比如可以提出问题:如何进行市场营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提出不同的意见,而教师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分析学生提出方式的利弊。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不会再受限于标准答案,而是能让自己的思维进行跳跃,结合与同学的讨论,得出各种结果。这便是在整个教学模式上进行的创新,更加注重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达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的。同时,这还需要教师能够自觉地以培养人才为己任,坚持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让学生不断进步,成为这个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大学教育对理论与实践的同等关注创新人才,除了创新能力以外,“人才”两个字也是至关重要的。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实际要求采用项目教学法、引导教学法、分组教学法等多种不同教学方式,既要求大学生做好自身专业知识的?w习,强化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4],又要注重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因此,大学教育应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可以让学生在闲暇之时进行兼职,在前期并不需要很困难的工作,类似于发传单、销售产品的工作即可。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提高大学生沟通交际能力,不仅为大学生未来的求职就业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还能得到一笔收入。这对于大学生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并积极发挥其创新能力具有重要引导作用。

创新课程体系,改善校园整体环境学校除了要对大学生进行培养以外,同样不能忽视校园环境对人才培养的影响。大学教育教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让学生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不断创新的能力。正因如此,大学教育应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现在的大学课程一般以所学专业为基础进行扩展,本文认为大学教育教学课程设置应在遵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思想基础上,在课程安排上采用针对性的方案[5]。如在历史专业课程中,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知识讲解,换言之就是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让学生能将所学的书本知识通过教学的过程转化为实际的能力进行掌握。另外除了本专业的课程学习,还可以适当安排跨专业课程,这可以促进大学生知识水平的提升。这些工作的开展能够改善整体的校园环境,使教育不再受专业知识的制约,从而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创新创业对当今社会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大学校门,接受高等教育。为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在社会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的创新型人才便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等院校面临培养具有时代创新精神、较高层次人才的重任。

一个国家、民族能否获得持久动力,维持长久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人才――青年大学生。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直接决定着国家的未来走向。高校应不断引导学生勇于创新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作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和提高本科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

一、创新型人才的定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创新型人才呢?

对于创新型人才目前学术界有这样的观点: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能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勇于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建设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这种人才,通常富于创造性,具有创造能力,乐于挑战新事物。他们基础理论扎实、科学知识丰富、治学方法严谨,对未知领域勇于探索;同时,具有甘于奉献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素养。

此外,也有学者从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个人品质的方面等给予描述,创新型人才应具有以下几种素质。要有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和乐观精神;有永不满足的求知欲和永无止境的创造欲望;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较强的组织创造才能;同时具备自信、宽容、竞争、合作、坚持、忍耐的个性品质和高尚情感等。

当今社会,创新型人才绝非仅仅只是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创新,还包括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等多个方面。具体来说,创新型人才需要具有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要用创造性,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应具备坚忍不拔的个性,遇到困难不轻言放弃的信念以及能够独立地寻找解决问题办法和方案的能力。除此之外,创新型人才还应有担当,能够经受挫折和失败,无论何时面对何事都能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在创新过程中与不断涌现的困难和挫折做斗争并为之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此外,高校评价学生不应该仅仅以学习成绩作为主要标准,而忽略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现实生活中,作为学生,也不应该只专注于专业知识以及与其有直接关系的基础知识的学习,而不注重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培养,以至于交流、沟通能力不强,知识面狭窄,缺少必要的道德品质修养,考虑问题缺乏深度等。

高校应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并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实际上,这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成长的基础。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仅仅关注知识和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养成。对于创新型人才来说,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而且还需要不断引导自己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积极的人生价值观以及甘于奉献的精神等非智力品格的养成。

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意义

在高校传统的教育过程中,学生往往被看作是单纯的知识接收者,教师才是教育的主体和中心。实际上这种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教育方法,对于有思想、有情感、有需求、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学生的主体性重视不够,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内在潜能的开发,这也限制了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功能的发挥,已经不再满足于社会的发展需要。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的掌握与简单记忆,更注重的是对知识的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即以自身已有的知识认知为基础,通过外部客观环境的影响和自身认知机构的相互作用来构建对知识的新的理解,需要加入自身的创新。这意味着在新的环境下,学生需要从客体成为主体,要主动地去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激发自身的内在潜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增强竞争力,符合当今社会新的发展需要。

三、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引导作用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当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不再仅仅局限于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和思想道德品质等丰富而广泛的内容,更要求大学生可以紧跟时代,具有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所谓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实际上包含多个方面。最重要的是指学生对知识技能的获取和综合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创新,对知识进行更新与完善,发明与创造等。此外,学生应主动地从不同实践和理论的差异中寻找问题,充分拓展思维模式,发现新问题并通过对已有知识,经验,技能等的重组去解决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求变求新的创造思维,促使学生不断运用创造性,发散性的思维方式进行创造,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创业对当今社会的重要性篇7

推动“双创”,总理也是“蛮拼”的。回顾梳理总理的“双创”脚印,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可以读出鲜明的信号和深意。

推动“双创”不遗余力“创”脚印遍及大江南北

“双创”的提出和推动,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支撑。在此之中,总理可谓亲力亲为、不遗余力。

新一届政府2013年3月份成立后,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第一件大事。简政放权成为深化改革的“马前卒”和宏观调控的“当头炮”,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清障搭台”。

“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政府管住、管好它应该管的事。”总理上任伊始,回答采访两会的中外记者提问时如是说。

本届政府成立以来至今,已取消和下放586项行政审批事项,提前完成取消和下放1/3以上审批事项的预定目标。审批的大幅减少,创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既便利了“双创”的推进,更是向全社会释放出鲜明信号―政府要做创业创新者的“后台服务器”。

2014年,多次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创业、创新。

3月26日至28日在辽宁、内蒙古考察时强调,要以体制创新引导科技创新、人才创业,创造更多社会财富。

4月1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延续并完善支持和促进创业就业的税收政策。

8月21日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代表座谈时强调,要为千千万万人创业提供支撑,要让创新血液在全社会自由流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法,逐渐成形:9月10日出席第八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时提出,要在中国大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热潮;形成“人人创新”“万众创新”的新局面。一周后,他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进入2015年,频频现场与“创客”互动,“创客”更是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1月4日,在深圳考察柴火创客空间时提出,要促进生产要素更多向有前景的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集聚,让更多“创客”自由创业、能够成业。

5月7日在中关村创业大街3w咖啡屋与“创客”交流时强调,全社会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众创空间蓬勃兴起,推动各类创新要素融合互动,让一代“创客”的奋斗形象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升级,成为创新中国、智慧经济的重要标识。

10月19日在全国“双创”活动周启动仪式上,罕见打破既定议程即席讲话。他在与“创客”交流时说,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英雄,创业创新者就是今天这个时代的英雄。

应对下行压力,为经济发展打造澎湃新动力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在经济增速“换挡期”力推“双创”,是要为中国经济发展打造新动力、新引擎。

在全国“双创”活动周启动仪式上发表即席讲话时指出,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在发展方式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要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结构性改革激发全社会创造力,打造发展新引擎,今年在世界经济低迷和金融市场动荡的情况下,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长6.9%,就业比较充分,“双创”起了重要支撑作用。

旧的增长动力正在衰减,亟待新的动力尽快担纲。中国经济发展要避免新旧动力“青黄不接”,大力推动“双创”是关键。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推动下,中国的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新经济、新动力加快孕育。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增长将近40%,新产品比如新能源汽车都在翻倍增长;在工业结构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0.4%,比整个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高出4.2个百分点。

“双创”并非一些人所认为的,是小微企业的“专利”。大企业搞“双创”不仅大有空间,而且是在新形势下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从传统家电制造业发展而来的海尔集团,正在经历一场企业扁平化、员工创客化的深刻变革,让企业、员工零距离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迎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听完海尔“双创”介绍后说,“双创”不是小微企业的专利,也是大企业的优势,要主动拥抱“双创”,通过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带来大中小企业生产方式和组织管理模式变革,催生新的工业革命,这不仅将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会推动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业态加快成长。

发掘13亿人的智慧力量,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

力推“双创”,不仅仅是应对当下经济下行压力的权宜之计。通过“双创”挖掘中国人力资源这一最大“宝藏”,不仅可以让有能力的人通过自身奋斗获得上升通道,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而且能够使中国经济发展最终转向依靠创新驱动,经济结构迈向中高端。

“做自己的Ceo!”―创客们的心声,不仅蕴含着经济发展的澎湃动力,更是昭示着通过努力改变自身命运的美好未来。

“我们推动‘双创’,就是要让更多的人富起来,让更多的人实现人生价值。这有助于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也会让更多的年轻人,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孩子有更多的上升通道。”今年3月15日在两会记者会上回答提问时说。

人,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是经济发展的依托。中国经济过去的发展,长期以来过于依赖自然资源。如今,资源约束瓶颈突出,挖掘人力资源这个中国最大的“宝藏”时不我待。

中国有9亿劳动力,数亿受过教育、职业训练的人才,不仅勤劳,而且智慧。通过“双创”,最大限度发挥中国人力资源作用,其实就是中国当前最大的结构调整。

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正在重塑,新的科技革命浪潮席卷全球,各国都在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中国面临着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竞争的双重挤压,加快中国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在这一过程中,“双创”肩负着重大使命。

“只要把亿万中国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都调动起来、激发出来,创新的力量就会无穷大。‘双创’的蓬勃发展,会倒逼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形成传统行业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浪潮,带动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3D打印等新技术发展,加快‘中国制造’智能转型进程,推动建设制造业强国。”今年8月23日主持国务院专题讲座,讨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与3D打印等问题时说。

创新创业对当今社会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内涵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b)-0184-01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目标任务,这为未来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要“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同年4月26日,“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在河南驻马店举行,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上在论坛上发言时指出,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设置标准,积极推进高校设置制度改革,为建立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创造条件,今后,除少数一开始就定位于研究型大学的高校外,新设本科学校和更名大学都要明确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办学定位。这标志着我国的高校教育已经开始转型,更加注重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这种转化更多的是对人才素质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大学生处在从求知到创业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非常关键,因此,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显得日益重要和迫切。

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创新人才教育。高校的创新教育是国际间竟争愈来愈激烈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创新型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创新教育相对于传统教育而言,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和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是以创新为先导的教学模式的改变,是高校在教学思想、方法、内容、评价体系、教育体制等方面的创新[1-4]。

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个人。是除了职业教育、学术教育之外的教育。高校的创业教育是把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思维、创业意识、创业技能作为目标,培养他们各种创业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富有创业精神、创业意识,改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具备成为企业家的能力[5]。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让它成为大学生的自身素质,让其在未来的道路上成为一个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而不是求职者。

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以创新为基础支撑创业,创业又反作用于创新并促进创新发展。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教育机制,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为他们创业奠定良好基础的新型教育模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核心是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综合素质[6-7]。

2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校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2.1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

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的教育培养模式。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是创新的重要源头之一,不仅能够传承、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并且还能在新技术、新知识、新文化方面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8]。提高和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是推动创新型社会建设的体现,也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9]。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当今时代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时展需求。通过高校进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向国家建设输送具有良好素质的新世纪人才,朝着建设创新强国的方向迈进[10]。

2.2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需求

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因为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等原因,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难度日益增加。国家和学校都在努力寻找解决就业问题的办法,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促进高校的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创业成功后,还可以为市场提供更多的求职岗位,更好地缓解市场的就业压力,一定程度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4结语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更能提高创业能力,缓解当今就业难的社会压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是素质教育实施和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明确教育目标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培养,为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江雁,徐本磊.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思考[J].科教文汇,2014(1):217-218.

[2]江玮[,李文,江丽琴,等.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广场,2013(11):252-256.

[3]王恩德.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相结合的教学资源开发研究[J].科教文汇,2012(28):42.

[4]鲁保富.论教育现代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143-147.

[5]刘锦英.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机制探讨[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27(11):95-98.

[6]叶仕通,万智萍,任志健.“质训研用”一体化模式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索[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36(2):36-40.

[7]相雷.关于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J].就业指导,2014(8):90-93.

[8]才忠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J].教育理论研究,2012(30):168-169.

创新创业对当今社会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教学改革;网络营销;双创;互联网+

“双创”即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简称,是李克强总理于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首次倡导提出的概念。在当前新常态下,“双创”是解决我国经济放缓带来的就业压力,激发大众创业热情,推进产业升级调整,促进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2015年3月,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会上,李克强总理又提出了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并倡导将“互联网+”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加以鼓励实施。同年,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及实践教学脱节等问题,从而将高等学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纳入国家战略层面[1]。毫无疑问,大学作为社会建设人才的培养基地,承载着为“双创”和“互联网+”输送各型各类人才的使命。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市场营销专业或电子商务专业领域的《网络营销》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网络营销课程本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且与时俱进的课程,但当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尚有诸多方面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故而必须立足于当前时代需要,对传统的网络营销教学进行改革。

1、双创背景下传统网络营销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对网络营销教学认识不深,重视不够

当前形势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新常态下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和必然选择。而当今的全球化经济和互联网时代,国务院制定“互联网+”计划不仅是我国产业升级发展的战略需要,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手段及突破口。“互联网+”的实施必须要有大量具备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技术及互联网经营技能的人才作为保障,而大量具备上述条件的互联网人才供给只有大学才能堪当重任[2]。此外,在当今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时代,企业的主要经营矛盾主要体现为产销矛盾,有真才实学的网络营销人员成为企业最为紧缺的人才资源之一。因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的双创背景下的网络营销教学改革思考文/张贵祥实施计划赋予了大学内网络营销课程教学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如果不能从时展所需以及企业现实需要的角度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网络营销教学的重要性,便难以积极主动地思考网络营销教学的改进和变革。遗憾的是,在国内大多数大学里,网络营销在市场营销或电子商务专业领域的重要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网络营销教学也没有受到师生们应有的充分重视,具体表现为受重视程度低、课程的学分分值低、课时少、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资源分配少等方面。由于教师和学生对网络营销课程认识不深,重视不够,故而教与学的认真程度、教学改革的动力等都远远不够,其教学效率与效果自然难以取得满意的结果。

1.2网络营销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

网络营销本质上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学科,而且跟其它学科不同的是,网络营销的课程教学存在着只有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才能更加深刻理解有关网络营销原理和知识的特点。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网络营销被当作一般的公共课程予以施教,即教师通常只注重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这就既导致大量学生学习了网络营销课程后对网络营销知识和原理缺乏深入理解和认识,也缺乏网络营销的动手实战能力,不能胜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需要,更不能切切实实为企业创造价值,因此加剧了网络营销人才供给矛盾,并形成了人才供给悖论: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可用的网络营销人才,而另一方面大量学过网络营销课程的学生找不到相应的工作。由此可见,网络营销课程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学好网络营销以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具有显著局限性。

1.3教师自身的局限性

网络营销既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必然要求教师除了具备相关理论水平外,还必须具有较为丰富的实战经验。然而现在的高校网络营销教师大多是硕士或博士一毕业就进入高校教书,绝大多数没有在企业从事过网络营销相关的工作经历,更谈不上实践经验的运用。在这种状况下,老师在课堂上就只能“纸上谈兵”地教给学生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学生学到的也就只能是一些书面知识和原理。即使有些老师重视网络营销课程教学的案例模拟分析,但缺乏真实的实践操作环境,仅凭案例分析教学也不能使学生具备实实在在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因此,教师自身实践经历和经验的局限性,也是束缚学生学好网络营销课程以及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重要方面。

1.4现有的考评机制不合理

现有的网络营销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考核往往是平时课堂表现、考勤加上期末考试或考查,而对教师的考评依据则主要是所教班级学生的期末总成绩。这种考评机制在当今的“双创”背景下,对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情况具有极大不合理性。因为这种考核方式于学生而言只能考核到学生所掌握到的网络营销相关原理和知识程度,而对教师而言只能考查到所教理论知识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网络营销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则无从考核。而对网络营销这一门课程的特点而言,仅具有相关理论原理知识是远远达不到当今时代“双创”要求的。故而以上考核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考评也必然具有偏差。对于网络营销这一门实践运用课程而言,这种考评方式注重了形式而缺乏内涵,不仅容易导致教师只关心课堂的理论教学,也容易打击到部分教师开展实践教学和课外辅导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2、双创背景下网络营销教学改革的建议

2.1深化认识、加强重视

广大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必须首先认识到当今互联网时代,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及“互联网+”的新形势下,网络营销教学于企业的实际需要以及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所未有的重大意义,才能自觉强化网络营销教学的使命感,加强对网络营销教学的重视,并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和理解到学习网络营销的重要性,使学生强化学习动力。其次,广大教师和学生应该通过调研,从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出发,深化对网络营销课程的认识,以便重新矫正网络营销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改进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拟定培养网络营销人才的标准等,着力培养既具有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动手能力的网络营销实用性人才。总而言之,只有认识到网络营销教学于当今时代背景下的重要性,重视网络营销在学科发展中的地位,才能谈得上改革其教学目标、方法和手段等方面。

2.2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

对于网络营销这一门以实践性和实用性为其显著特征的课程而言,如果教师自身缺乏网络营销实践和实战方面的经验,可以肯定的是其本身也会缺乏对网络营销相关知识和原理的深切感悟和理解,当然更不可能很好地培育学生将相关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故而也不可能满足当下的“双创”要求和“互联网+”人才培养的需要。因而,有关网络营销课程的教改,笔者认为首先应该从网络营销教师自身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开始,从立足于丰富网络营销教师的实践经验以及提升网络营销教师自身的网络营销实战能力开始。为此,学校应该出面对接企业资源,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要求和安排网络营销教师定期不定期到企业学习或兼职,直接参与企业的网络营销实战活动,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提供一定的项目经费让教师带领着学生直接去开展网络营销的创新创业实战活动。这些措施的目的旨在提升网络营销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网络营销的教学效率和效果。

2.3施行“学中干”和“干中学”的教学模式

网络营销既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则在教学中实践就是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故而创新理论中的“学中干”和“干中学”的螺旋式创新能力培育原理也非常适用于网络营销的课程教学[3]。即要求学生一边学习网络营销相关理论知识,一边开展网络营销的实践或实战活动。例如,可以倡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开设网店进行运营,也可以由学校出面与社会企业进行对接,由老师带领学生与企业的网络营销活动进行无缝对接,直接参与企业的网络营销实战活动,甚而承接或外包企业的网络营销项目,等等;与此同时,学校也应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学生的创新创业。通过施行“学中干”和“干中学”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在学习中将所学知识原理运用于网络营销实践实战中,使学生在实践实战的过程中加强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实践实战的基础上获得新的感悟和启示,深化网络营销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切实改进网络营销教学效果。

2.4改革现有的教学考评机制

要改进网络营销的教学目标、方法和手段,必先改革网络营销现存的考评机制[4]。如上所述,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企业的网络营销实践经验,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网络营销创新创业或承接企业的网络营销项目等措施是丰富教师教学经验、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方法;而开展学生“学中干”和“干中学”的实践教学模式更是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必要措施。要施行这样的教学手段,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必然以建立新的考评机制作为保障。例如,对学生考核而言,大幅降低期末考试或考查的分值权重,并相应增加学生平时实践实战能力考核项目,并使得实践实战分值的权重与期末考试或考查的权重相当甚至更高,同时对学生自行开展网络营销方面的创新创业,或在企业实习期间对企业的网络营销做出一定贡献,或参与承接企业网络营销任务并有出色表现的给予特殊考核奖励,等等;而对教师的考核而言,在大幅降低传统那种以学生的期末考试或考查成绩作为教学效果考核指标的权重的基础上,将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网络营销部门兼职或平时带领学生参与企业的网络营销实践,指导学生从事网络营销方面的创新创业等方面增列为教学考核内容,并大幅提升这些考核内容的分值权重。

创新创业对当今社会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职业指导;课程;目标;任务;原则;

一、职业指导课的具体目标与任务

1.根据问卷调查统计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学校、专业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职校不同阶段的情况和基本要求,了解所学专业在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认识本专业相对应的职业群及相关职业群的素质要求,从而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端正学习态度,巩固专业思想,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综合职业素质。

2.以调查、测试及在生活中发现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个人的兴趣、能力、性格等,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不断完善自己;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增强其主动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选择今后升学和就业的大方向,主动自己。

3.对学生进行礼仪、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对学生进行创业指导,使学生明确创业的意义,了解创业基本素质要求,培养创业能力,掌握创业和途径,在步入社会后真正成为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业绩的一代新人。

4.培养学生毕业时能根据社会需要与个体特点,正确选择职业的能力。在国家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掌握求职就业的方法和技巧,学会推销自己,最终实现就业。

5.及时向毕业生提供人才需求信息,开展职业咨询、心理辅导,并向社会推荐学生就业。同时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他们就业情况和职业适应情况,从而适时、适度地调整学校课程设置和学科内容,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效益的目的。

在职业指导课程构建过程中,需在不同阶段,以不同的课程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落实和实现以上目标与任务。

二、职业指导课程构建的原则

1.实用性原则。课程内容的实用,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和兴趣点。主要是指适合学生需要,满足学生要求,解决学生实际等。做到既有的分析,又有思想的教育;既有实验操作,又有现实例证。课程体系要避免面面俱到,无所不包,也要避免只注重某几个,或某一阶段的指导内容。要注意充分发挥职业指导课程独特的教育作用。

2.针对性原则。课程内容的针对性,是实用性的进一步深化。它是专指职校学生这一层,针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理想、做人、创业、求职和就业等问题,并根据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

3.阶段性原则。内容体系的阶段性、层次性,是逐步完成职业指导目标与任务的客观要求。这主要是指课程如何设置,具体指在每个年级实施的主要内容、完成的主要任务、解决的主要问题。要求根据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进程,不同时期的需要和困惑,分别进行指导,不能笼统集中在某一阶段完成指导内容。

4.系统性原则。内容体系的系统性,是学生得到全面指导的重要保证。它主要指职业指导课程的完整、有序,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它不仅要求每个年级的指导内容要合理、自成一体,而且要求各年级指导内容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

三、职业指导课程构建的体系

1.一年级“择业指导”内容及。一年级学生从普通中学进入职校,是人生又一次重大转折。此时,大多数学生对职校感到无以适从,不知如何,不知如何走好三年职校之路。虽已选定了专业,但并不一定了解它、热爱它。对于所学专业相对应职业群的素质要求,更是一片茫然。因此,职业指导应从学生一进校就抓起。在构建“择业指导”课内容体系时,应首先采取对学生、家长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的方式。找到学生“”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由专业级组(部)和职业指导专职教师分别进行指导。一年级“择业指导”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应放在“学生所学专业今后就业情况以及所学专业在中的地位和作用”上,重点应放在“未来社会和职业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全面认识自己和社会”等问题上。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方向,巩固专业思想,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职业观,不断提高自己适应未来社会和职业发展要求的能力和素质,做好职业准备。这样才能为今后创业、就业教育打下基础。“择业指导”课的主要内容有,认识专业,热爱专业;认识职业,寻找职业;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社会,适应社会。

2.二年级“创业指导”内容及分析。“创业”是开创新的事业,为社会创造财富,为个人开辟新的生活道路的社会活动,它不仅有利于社会,有益于人民,而且还有利于劳动者本身的发展与完善。把“创业”作为职业指导课程的内容,是发展的要求,是学生在激烈市场经济大潮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经之路。一方面,创业给学生一种全新的就业思路,提供了广阔的成才天地;另一方面,社会和市场已不可能再给学生一个现成、舒服的职业,学生要靠自己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谋取职业,谁愿创、敢创、会创,谁就有出路。然而,由于当前我们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磨炼的机会较少,不愿、不敢、也不会去创业,对今后就业,更多的是想得到父母、亲戚、学校的帮助,严重缺乏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据调查统计,职校学生缺乏创业意识的占62.9%,不知道今后如何创业的占91%。因此,在二年级进行创业教育十分必要。重点应放在学生创业意识的树立、创业品质的培养、创业知识的学习、创业能力的形成上。“创业指导”课的主要内容,应以“创业”教育为中心,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礼仪教育、人际关系教育、挫折教育。创业教育包括创业的意义、创业的基本素质要求、创业的心理障碍及克服、创业的和途径、创办小型的基本条件和步骤等。

3.三年级“就业指导”内容及分析。职业指导课程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学生就业,这是当前社会和学校面临的十分紧迫的任务。现实劳动就业制度实行的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既给学生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和广阔的就业渠道,同时也给学校、家庭和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就业指导中必须正视这一现实。学生要实现就业,除了要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择业观,懂得求职就业的有关知识和技巧。因此,“就业指导”课主要内容应以就业为目标,以求职知识和技巧为手段,以调整就业心态为主线,使学生充分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转变落后的就业观念,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主动与被动等关系,掌握求职就业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巧、自谋职业的方法和途径,在摸清当地经济特点和就业市场情况下,根据自己的实际作出职业决策,尽快地适应社会,转变角色,找到自己的职业位置等。

职业学校职业指导课程的构建,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需要全体教师、家长、有关部门和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完成。

[]

[1]马建富.职业指导[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陈绍奇,叶梓效.毕业生就业指导[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