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设计中的空间概念十篇设计中的空间概念十篇

设计中的空间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0:30

设计中的空间概念篇1

1多中心理论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多中心理论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可以根据不同的建筑类型来进行划分。一般分为商业建筑、办公建筑以及住宅建筑等三种类型。多中心理论的应用从如下几个具体方面进行表现:

(1)商用建筑。为了划分商业建筑与办公建筑的区别,本文将商用建筑定义为直接经营即直面客户的经用商业建筑(如餐厅、室内游乐场、培训机构等)。此类建筑的室内空间主要是针对客户体验而构建的室内空间布局,因此在多空间的布局与功能分布方面主要分为对外面积以及对内面积两个方面,其中对外面积的功能承载要求更高;在室内空间规划的过程中应该从建筑的框架结构设计方面入手,通过合理科学的规划建筑的柱体,在保障了必要的建筑安全合规性的基础上对建筑内部的空间进行合理分布。同时,由于对外面积的功能重要性,我们可以将不同的室内空间中具有同等功能或者类似功能的空间进行合理的整合,如接待部分与客户服务部分,在具体的空间设计方面可以采用一体化设计思想来进行。而在具体的室内装饰设计过程中也应该采用同等规模、风格与规模的室内装饰来进行实现。

(2)办公用建筑。办公建筑与商业建筑有所不同,其功能划分以对内面积为主要,在此类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应该以对内的员工体验为主。因此,在建筑的功能中心的划分过程中可以有更多的多样性选择,如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办公用建筑的室内空间应该包含了办公功能、娱乐功能、生活功能以及服务功能等多个层面。其中办公层面与服务功能层面应该整合成为一个中心,在具体的建筑空间设计过程中则主要表现为带空间带动小空间的方式来进行。另一方面,娱乐功能与生活功能空间应该成为另一个中心,这样的建筑内部空间设计能够使得建筑功能更为明确,同时提高建筑空间的使用率。

(3)住宅建筑。住宅建筑内部的功能相对单一,目前多以客厅为功能中心,即重视日常生活的客户体验。而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应该对其他功能的空间进行有效的区隔。如将住宅建筑内部的空间进行细分,形成以书房、卧室为中心的综合办公区;以客厅、阳台等为核心的室内休闲空间、客厅与厨房为中心的生活保障区域等。这样的建筑设计空间思想能够提高室内的相对面积,进而使得相同面积下的功能承载更为全面。

2多中心理论应用的注意事项

上文讨论了多中心理论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具体应用。而在其具体应用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多中心的构建过程中应该以功能的划分为基础,并在基础的功能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整合,如办公区域与服务区域的空间联合;或者生活保障区域与娱乐区域的空间联合等。(2)多中心建筑结构空间的建设并不是单纯的将室内空间进行细分,而是在建筑空间设计的过程中引入功能建设理论,对后续的室内设计进行有效的规划与指导,进而避免室内面积损失与利用率低下等问题的出现。(3)在实际的多中心构建过程中,不同的空间可以采用不同的空间实现方式来进行。具体的方法选择根据实际的建筑设计要求来进行。但是,在不同的中心空间布局层面应该以功能实现为核心思想进行指导设计。

3总结

设计中的空间概念篇2

概念设计是建筑学学生做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它介于调研和一草设计之间,承上启下,又总揽全局,控制着整个设计进度。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做好概念设计,学生在概念设计的程序方面、在解决概念设计问题方面以及怎么样把握住概念设计的方向方面应做好相应的把控,分步、有针对性的解决各项问题。

关键词:

概念设计;问题;矛盾;解决

1概念设计的定义

顾名思义,概是指概括、粗略,念是指想法、理念,概念就是指粗略的想法或者是概括的理念。概念设计是处于调研与一草设计之间的设计阶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整个方案设计的最初表现形式。

2概念设计的作用

2.1理清思路

在做整个设计之前,学生们进行了大量的基地调研与经典案例分析,头脑里储存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同时也存在很多干扰因素。学生通过做概念设计,把头脑了的素材与信息重新整理,并于实际任务相结合,在模糊中逐渐形成一个粗略的设计理念,这就是概念设计。由此可见,概念设计起到理清思路的作用。

2.2承上启下

概念设计处于一草与调研之间,它上承调研报告下启一草设计,是一个过渡阶段。在建筑学二年级的设计中基本是很少做概念设计的,它最早出现在三年级的设计过程中。因为小设计的构思时间较短,在一草阶段也可以及时修正,而规模较大的设计需要一个把握方向的阶段,这就是概念设计。概念设计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2.3控制整个设计进度

在做概念设计的时候,设计的初步理念得以实现并构筑,但这不是学生的全部工作。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即控制整个设计进度。学生不仅要有整个方案的初步设想,还要把这个设想以后的实现方法、不同阶段达到什么样的深度、解决什么问题以及必要的时间节点安排进行细化的考虑,将这些内容在心中做到相应的规划、分配、以及处理,做到胸有成竹,而不能只有初期概念没有后续发展的计划。

3概念设计的程序

3.1问题的提出

(1)要有一定的社会性与时效性。进行概念设计的时候,主要目的是解决一部分社会矛盾和问题,要根据社会问题来确定以后的概念和解决方法。也就是说,概念设计中的“概念”是解决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解决方法是对概念的补充。问题是整个设计关键,它决定了以后概念的提出和解决方法的体现。因此,问题的提出一定要有社会性,也就是说要有普遍意义,要有共性,而不是针对基地本身个性方面的内容,或者没有仪表性的内容,因此,在问题的提出阶段最好不要体现基地个性方面的问题。只体现建筑创作方面而不体现社会问题的提出方面是不恰当的,也是不客观的。另外,问题要有一定的时效性,也就是说它是正在被讨论或以后极有可能被讨论的问题,类似这种时效性较强的问题。被讨论过的或在现在以至将来极有可能不被关注的社会意义较小的问题,都属于时效性较差的问题。

(2)内容大小合适,并有一定可操作性。学生做设计的时间是有固定课时的,同时,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知识容量也是有限的。因此,在提出问题时,这些问题的范围与落脚点一定要大小合适。太大学生无力完成工作,太小就没有足够的发展与发挥空间。这些问题最好是学生较熟或者容易收集资料并感兴趣的问题,这样才能增强设计的可操作性,增加学生的积极性。

(3)大问题下面的小问题要有严格的逻辑性。一个大社会问题的提出,下面必然会出现一系列与之相匹配的小问题,从逻辑上讲,这些小问题一定要与原来的大问题有必然的大小、主从关系。大问题立意要高些,小问题立意要低些。以大问题为主,小问题为从,小问题应该是从大问题里派生出来的。同时,大问题是一个命题,而小问题才是需要解决的关键,解决了小问题,大问题就不攻自破了。

3.2概念的提出

(1)应与问题相对应。由什么样的问题就有什么样的概念,概念是在策略对问题的解决,它不是具体的建筑形式,是一种理念,这种理念应该与问题是相对应的,是一“问”一“答”的逻辑关系。

(2)副标题与关键词应统领整个原始概念。概念提出之后,要提出与之相应的副标题。副标题应该是对概念更生动的解释,因此它一般会比较有文化气息。关键词是整个概念的主要着眼点与重点,要具有概括性、代表性。副标题与关键词都是对原概念的解释与重点提醒,都要从属于最初的概念。

(3)多个角度去解决各种问题。每个问题都要从策略的层面上更多角度的去解决问题,一个问题要有多个解决方法,而不是一个问题一个方法,这样才能更全面、更立体、更充分的去解决一个问题,才能使人更信服。

(4)概念要有体系感。概念是对问题策略上的解决,因此与问题一样,它也要有像问题一样的逻辑性与体系感,要有主有次,有并列递进或者从属的关系,体系要明确,不能混乱一团。

3.3建筑解决方案的提出

(1)与概念相对应。概念是一种策略与问题的对应关系,建筑解决方案是一种建筑空间的表达方式与概念内容的对应关系。建筑解决方案是用具体的空间形式去解决概念或者是提供策略的一种表现,也是问题的解决落到实处的体现,它的处理手法则是体现在建筑设计手法上。

(2)先解决主要矛盾与主要问题

(3)问题提出的时候有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同样在解决方案的时候也应该有主有次,把精力与设计放在主要矛盾上,不可喧宾夺主或者本末倒置。以上三项中笔者分别提到了解决社会问题与解决建筑问题,他们的的区别是:解决社会问题需要的是概念和理念。而解决建筑问题是要靠建筑空间的营造,而建筑空间的营造则是要看建筑设计手法的使用。与此同时,概念要靠建筑空间的营造去解释,也就是说设计者提出的社会问题要靠概念或理念去解决而不是建筑,概念提出之后才能用建筑空间去解释概念,建筑空间的创作需要设计方法的支持。

3.4概念设计的表现

(1)以图纸设计为主,以文字图表为辅:图纸是表达概念的主要手段。

(2)以分析图、模型为主:分析图、模型是在概念的基础上条理有效逻辑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整个设计思想物质的体现。

(3)不能以概念解决概念:要落实到最后一步建筑空间的营造上。

(4)避免意义大于形式:不要有过多的理念,而实际设计操作过少。

(5)避免形式大于意义:不要有过多的建筑形式,要多使用理论支持。

(6)要突出创新点:要把区别于普遍设计的特色体现出来。

4概念设计中学生应当注意的问题

4.1侧重点要明确

在概念的提出阶段,学生最好只提出一个概念,其它的作为补充或深化,最好不要提出过多的理念,以免侧重点不明确,过多过散,发掘不深入。

4.2重点是设计而不是概念

概念设计的表达侧重点是设计,要用设计表达概念,而不是文字说明或者语音。把全部理念融入设计,用图纸着手概念才能最终落到设计上。

4.3重点是问题的解决而不是概念的提出

概念设计是要用理念和建筑形式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学生在做概念设计的时候是去解决问题的,而不是为了概念而提出概念。

4.4重点是设计的总体把握而不是细部的奇思妙想

概念设计阶段要把方案的整个构思以及以后的深入发展和对问题的解决都要有个进度上的把握,要在设计开始的时候制定出总体策划与部署,而不能着眼于某个细节问题纠缠不清。

5如何更好地把握概念设计

5.1应该提出有价值、有创新的社会问题

有价值的社会问题往往更真实有效,思路也比较广、比较深,能为设计开个好头,能够增强设计的现实意义,是设计进行下去的理由。一个有价值的社会问题往往是基于设计者本身对于这个社会,或者说对所设计建筑周边情况进行分析得来的,这种问题一些往往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矛盾,或者满足一些社会生活、自然条件的不足,又或是将社会中美好的事物放大化的呈现。比如说,在一片喧闹的城市或者一片森林中做一个建筑,许多学生都会使用“树木”、“生长”、“自然”、“绿色”等词来作为设计的概念,即所提出的社会问题,之后无论是在外表面上体现出这种概念,还是在空间或者形体上体现都是对社会问题的回应。前者是希望城市中可以多点树木来满足城市自然环境短缺的问题,后者则是想将建筑融于环境,将美好的事物扩大化引入建筑。另外一些,是这个设计者对社会的主观认识,在概念设计中将提出的观念用自己个人观点来填充形成社会问题。例如对于“中学设计”而言,一些学生在做概念设计的时候会把自己对高中的认识、怀念以及不足作为设计理念。例如,一些学生在中学时觉得交流不多,或者是高中时拥有很好的交流空间想将其传承下来,于是以“交流”来作为设计的主题,即提出的社会问题。类似这类社会问题的提出都是有价值的,因为解决了它们能够促进社会发展,以及美化社会,让社会多一点正能量,也是一个设计者,一个建筑设计者做方案应有的出发点。

5.2应该提出有价值、有创新的解决方法

有价值、有创新的办法是设计上的亮点,是设计内容的主要支撑,是对社会问题应对策略和建筑空间形式的有效表达。因此,抓住了好的开头即找到了有价值、值得探讨的社会问题:抓住了内容的主干和着力点即找到了让人为之心动的解决方案,有了这两个“抓住”学生的设计就有了内容,有了深度,不在空洞无物。解决上述提到的社会问题,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进行不同的分析与讨论,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法来进行试验,最终选取一种最为合理,能满足各方面需求的方法。就例如想要处理“庭院”问题,就要对庭院的形式、种类、空间感觉、流线情况、使用条件等问题进行分析、分类、选取、改进,最后去一种与当下相适应的方式来进行概念设计的内容。在找寻解决方法的的时候,要分析以前案例,学习已有的做法、处理方式、同时将这些处理手法与现在所存在的各项问题结合,在其中发展自己的、有创新意识的解决方案,这样才能让记得方案,或者说是概念更加深刻,更能高效的、贴切的、有新意的解决之前所提出的社会问题,推动自己思想,和建筑事业的发展。

作者:王涛王龙柴丹彭郭绍芳单位:河南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参考文献

[1]周凌.从概念到物体--概念设计教学之一[a].国际建筑教育大会[C].2007.

设计中的空间概念篇3

艺术设计的本质在于创造,每个人都有创新意识并有着创新的本能,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设计师,关键在于能不能找到方法,体会到悟性,悟性的培育来自于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设计的过程和结果都是通过人脑思维来实现的,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分管的思维模式是不同的,左半球主管抽象思维,具有语言,分析,计算的能力。右半球主管形象思维,具有直觉、情感、想象、图片鉴别等能力。人的思维过程一般的说,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有机结合的过程。在艺术设计的学习中,要注重形象思维的培养,掌握以形象思维为主导的设计方法。抽象思维着重表现理性的逻辑推理,因此也可称为理性思维。形象思维着重表现感性的形象推敲,也可称为感性思维。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区别在于;理性思维的的分析模式是从点到点,方向极为明确,,目标也十分明显,由此得到的结论具有真理性,答案也只有一个。而感性思维是由一个点到多个点的思考,方向性极不明确,目标也具有多样性,每个目标都有成立的可能,结果十分含混,由此使用感性思维进行艺术创作,其优秀的标准是多元化的。

二、对于设计中的概念与构思

“众所周知,现实世界中的空间是没有形状的。即使在科学上,空间也只是逻辑形式而没有实际形状;只存在空间关系,不存在具体的空间整体。空间本身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无形的东西,它完全是科学思维的抽象”。我们在这所说的室内空间,也是由空间实体要素所组成的界面围合而成的。就如同杯与水的关系,杯体是圆柱形,水是自然被围合成的圆柱体。不同尺度的界面围合会给人不同的心里感受。空间形态的确定,需要根据人的活动尺度,空间的使用类型等因素,以及设计的审美,人的行为心里等要素权衡。室内空间的设计就是空间形态的设计。空间形态是由界面围合而产生的形状,这个空间形态是由实体和虚空两个部分组成。除了地板、顶棚、墙面相对静止不动外,家具、灯具以及各类陈设物包括人都处于相对运动的状态。因此空间的形态是处于时空的流动之中。界面围合的实体是室内空间造型的主体,在技术上表现为装修的概念。界面围合虚空中的物品是室内空间造型的次体,在技术上表现为陈设的概念。然而在人的主观视觉中次体却处于主体的位置。无论是与人的距离,还是形色质的感受都比主体来的强烈。这就好比舞台与演员的关系,从空间的形态出发,舞台背景灯光是主体;而从表演的视觉效果出发,演员则是主体。因此在空间形态设计的一般理念上:界面围合实体的设计要遵循整体统一,简练素洁的原则;界面围合虚空中的物品陈设则因遵循变化多样、醒目突出的原则。

设计中的空间概念篇4

关键词:细节概念细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6-107-02

1引言

建筑装饰设计归根结底是一门实用艺术,它和其他所有艺术门类一样风格多样、流派众多。建筑装饰的研究在宏观的概念设计的同时,必须对细节设计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投入,设计理想的实现和传达需要通过合理的、同时也是充分的细节设计来帮助实现,而没有细节的建筑是“有缺陷的建筑”,细节是人与建筑交流的通道,同时正是细节才会“让人感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工地的中国,大量毫无个性和性格魅力的建筑作品的涌现,时刻在描绘着细节缺失所带来的可怕景象,提醒我们的设计师细节设计的重要性。同时,伴随着人本主义的思潮的深入人心,细节设计势必会在建筑装饰领域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1何为细节

何谓细节?细节是指细小的环节或情节,它是构成艺术整体的基本要素,于细微处折射伟大。所谓“一花一天堂,一土一如来,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生活的一切原本都是由细节构成的,如果一切归于有序,决定成败的必将是微若沙砾的细节,细节的竞争才是最终和最高的竞争层面。

细节对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内容,但无非是我们习以为常视而不见的充斥在我们几乎全部的生活场景中看似可有可无、实则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但正是这些细节往往也是最具人文关怀的部分,于无声处安静从容地展示它的无微不至。日本东京国立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六角鬼丈先生说:“细部设计是解读建筑的基因密码”。细节设计作为概念设计最亲密的孪生姊妹,几乎所有的概念设计最终都要通过细节来加以实施。对于建筑装饰设计来说,生动的细节,是丰富情节、引人入胜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件建筑装饰作品,包括室内设计作品,无论它的空间如何划分,界面如何处理,也无论它的风格、造型、材质、色彩、照明还是陈设和家具,所有这些都是要通过一个个的细节来展现出来,换一句话来说就是:建筑装饰设计实际上是通过细节设计来完成表达的,人们是通过对细节的品味来感知整个空间的装饰效果、触摸设计师的设计灵魂的。事实上,正是细节把建筑区分出来,为了创作一栋不同寻常的建筑,如何将细节组织起来加强整个的概念,是设计中最困难和最具挑战性的工作。好的细节设计,可以使建筑装饰的效果更加完整和统一,同时更加有血有肉。所以要想让我们的建筑装饰的表现具有张力,一定要充分利用细节设计这个手段。

1.2细节设计

细节一词十分容易误导人,让我们觉得细节必须很细小,其实细节可以很大,关键是形成的方式。细节是伴随概念同步生成的,不是挖空心思通过主观臆想捏造出来的。在设计一个概念的同时,我们马上应该对支持和表达这个概念的细部表现进行充分的构思,因为我们需要通过细节的表现把设计理念,或者说是概念,传达给受众。当我们懂得了概念需要细节来实现和润色的这个道理,就再也不会为细节发愁了。建筑装饰也是一样,细节会出现在每一个环节的方方面面,即便是最强调简洁的简约风格甚至是极简主义的装饰作品的实现,也有细节的参与,可以说没有细节就没有建筑装饰的最终表现。

细节包含了建筑空间装饰的方方面面,它可以是一砖一瓦、一花一草,也可以是一个构件、一个造型;可以是一条瘦窗、一扇窄门,也可以是一种质感、一抹色彩;可以是一张地毯、一幅窗帘,也可以是一幅油画或者一盏烛台……细节渗透在建筑空间的每一个角落,只要是能想到的层面都是由细节支撑起来的,甚至是生理感觉和心理暗示层面的。要完整地分析细节的涵概范围完全是不可能的,因此笔者只能就几个跟建筑空间装饰直接关联的层面,尝试简单讨论一下细节设计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1.2.1建筑结构层面

从宏观的角度看,建筑本身就是城市的细节,正是建筑展现了城市的性格。我们感受建筑,首先是对它的气势、形态等大视角粗线条的感悟,这时我们的感觉可以是强烈的,但非常笼统,细致精确的结论一定要借助于对建筑细部的处理来完成,对于建筑的审美满足需要细节的参与和催化,视觉的饕餮需要眼睛对建筑细节的细致抚摸,那么建筑细节的细腻与否,除了反映建筑师的功力,也直接决定建筑最终给人的感觉是否成功。譬如建筑本身细节(如构件等)的装饰作用,每一个建筑细节,都是千锤百炼后的完美呈现,都是经得起深度拷问与品鉴的大成之作,这正是的建筑美学演绎。

1.2.2空间界面层面

“空间”是建筑的主体,所有的建筑装饰都是围绕“空间”这个主体展开的,室内空间是建筑的灵魂,是人与环境的联系,是人类艺术与物质文明的结合;“界面”是围合空间的素材,一切设计理念的完成都是通过各种造型手段和形式要素在“界面”上来实现的。

建筑装饰实际上就是对建筑空间的再创造,那么空间实际上是虚无的,要有界面的围合才存在,单纯地讨论空间是没有意义和“小布尔乔亚”的。所以我们对建筑空间的装饰实际上是对空间界面进行细节设计的过程。

1.2.3色彩与材质层面

色彩与材质是空间界面的皮肤,没有二者的参与,空间界面将无法为我们所感知。色彩与材质的选择有助于塑造建筑空间的性格、使用性质等特性,同时,色彩是室内设计中最为生动、最为活跃的因素。色彩往往给人们留下空间环境的第一印象,色彩最具表现力,通过人们的视觉感受产生的生理、心理和类似物理的效应,形成丰富的联想、深刻的寓意和象征。

1.2.4采光与照明层面

光线决定了我们超过85%的感知世界,很难想象,在没有光线的漆黑不见五指的世界里,美将从何谈起。我们生活在光的世界里,光赋予我们五彩缤纷的知觉世界,我们的绝大部分的审美满足,都仰仗光的存在。我们看到的空间环境,严格地说只是在某种特定的光照下的空间环境,好的照明设计,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情节大师,醉心于呈现视觉上不可思议的神奇。

那么照明设计乃至提供照明的灯具本身的装饰作用,是建筑空间装饰设计必须要高度重视的细节之一,不同形式的照明会左右物体或空间的形象、色调以及它们给人留下的的印象。照明既能营造也能破坏室内环境的气氛。

1.2.5陈设与家具层面

在国内目前的部分装修公司有这样一个独特的名词,叫做“纯装修”,潜台词是只做硬装饰,也就是只对空间界面进行所谓的装饰处理,而对家具、设备、织物、陈设摆设、照明灯具、绿化、日用器皿及艺术品等细节抱着完全不屑一顾的态度,可以想见空间装饰的最终效果是很难达到统一和丰富的理想。

陈设艺术设计部分,主要是对家具、设备、织物、陈设摆设、照明灯具、绿化、日用器皿及艺术品等方面进行设计、处理和权衡,关系到建筑空间设计的整体效果。

3细节和概念的辨证关系

建筑装饰设计的概念和细节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辨证关系。没有概念,细节将是没有事实依据的捏造;没有细节,概念将是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可谓“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随着地产业的蓬勃发展,概念炒作几乎成了开发商的必杀绝技,但这样的概念只能是纸上谈兵,缺少必要的支撑。另一个方面,建筑装饰队伍的不断壮大,势必使得装饰设计从业人员良莠不齐,滥竽充数者大有人在,于是乎一些想当然的设计概念、毫无关联“假细节”大行其道。之所以出现上述两种截然相反的状况,究其根源是因为对细节和概念的辨证关系没有很好的领悟和把握。如此,即使有追求细节尽善尽美的良好愿望,也往往由于功力不够而矫枉过正,以至于画虎不成,反类其犬了。

4小结

细节设计的研究,离不开对建筑空间装饰的概念以及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深入的了解和研讨。有了上面的知识作为理论依据,目标明确了,就能正常有序的发挥各细节的功能,整合所有的造型手段和形式要素,达到最佳的装饰效果。

细节是一个机会,错过了细节,也就错过了通往更高境界的机会。所以,了解这些,也将有助于以理论指导我们今后的创作实践,让我们有可能创造出更具有特色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徐芬兰.高迪的房子[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

[2][美]罗伯特・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3][英]查尔斯・詹克斯.后现代建筑语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设计中的空间概念篇5

关键词:信息架构;图表设计;空间规划;空间认知;环境导视;互联网移动终端交互设计

1环境图形设计的概念及发展

1.1环境图形设计的概念

环境图形设计(eGD)是一门亲源关系复杂的交叉学科,它所涉及的领域包括平面、建筑、室内、景观和工业设计。国际权威机构―――美国环境图形设计师协会(SeGD)将环境图形设计定义为:在建成环境与自然环境中规划、设计指示系统以及其他视觉传达形式并制作成型的职能活动。专业杂志SegdDesign的定义是:环境图形设计与寻路(wayfinding)的视觉层面有关,属于传播识别性和信息塑造场所概念。

从环境图形的定义来看,不难发掘其概念之宽泛、体系之模糊。也不难理解尽管其具有交叉学科的属性,在众多艺术设计专业中这一概念也并不陌生,都曾开设过类似课程,但是课程内容却至今没有较为明晰、稳定和成熟的体系。笔者尝试通过本次课题项目的机会整理概念来源、发展,通过与教学课程结合建立较为合理、饱满的学科体系。

1.2学科的发展

1.2.1建筑指引系统

从19到20世纪,西方建筑与城市开始发展起作为城市公共环境指引系统的环境标识设计。从21世纪初,建筑标识标志设计项目也在此影响下开始在国内发展起来。起初这部分的设计主要由一些平面广告公司和传统标牌制作公司承担,设计任务多是环境指引中差漏补缺性质的零散标牌设计,这些就是最初非正式的环境图形设计项目。此时国内部分高校开始研究环境导视与信息设计、环境心理相关的理论体系,同时由于建筑规模、城市区域规划以及城市信息逐步开放的意识越来越强,此类型的建造项目、改造项目越来越多,规模随之越来越大。建筑指引项目也开始进入建筑设计、环境设计公司,作为其中一种新旧项目的配套业务类型被固定下来。

1.2.2场所营造

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西方,随着建筑表皮材料与技术手段不断更新,环境图形设计也逐渐超越起初独立与环境的方向指引与识别标牌单体,开始与整体环境空间融合,创造本身即极具个性化和场所感的空间图形。1984年,设计师苏斯曼(DeborahSussman)为洛杉矶奥运会设计了彩色的大型场地图形,成功示范了以图形为主体视觉特征创造三维空间、塑造场所感的设计尝试。

自此,新艺术运动之后运用图形塑造空间形式的装饰风格再次兴盛起来。环境图形结合材质、灯光、建筑构件甚至空间错觉,将场所特征结合导视特征对环境进行分区、标注、引导。“环境图形”这一概念也更加饱满,图形设计师开始加入到空间设计的团队中,形成了真正意义的跨界合作。

1.2.3数字媒体交互设计

21世纪后互联网技术以及移动终端产品逐渐大面积普及,西方城市中的重要公共性建筑与环境均引入了网络导航系统。包括机场、火车站等主要交通枢纽建筑;包括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等大型公共场馆成为数字媒体导航系统的主要对象。对于大型空间中如何快速、实时的进行空间认知与识别通过新的载体形成新的工具。

环境图形在实体空间的基础上进一步向虚拟平台拓展,图形元素完成了从平面向空间的扩展之后再如何创造性的回到平面?这也成为了图形设计师、环境设计师、交互媒体设计师共同参与的课题。

2教学案例

2.1国外环境图形设计教育

据相关院校网站上的课程资料显示,目前西方开设环境图形设计课程的院校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在环境设计专业下与建筑、景观、室内并列开设,共同构成空间设计完整的知识体系。比如,奥蒂斯艺术设计学院(otisart&DesignCollege)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中就有“室内/环境图形”这样一门综合的交叉学科工作室课程。其二是在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开设环境图形设计选修课或高级图形设计(advancedGraphicDesign)课程,结合实际设计项目的设计理论、观念技巧及设计方法论的应用,属于专业特色课程。

2.2国际机构、培训及国际大赛

环境图形国际权威机构―――SeGD的全称是SocietyForenvironmentalGrapicDesign(环境图形设计协会),是一个非盈利性的国际教育组织,主要为在环境图形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和工业设计等领域的设计师们提供资源,致力于环境图形设计的推进。SeGD协会有一千多名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成员,他们都是在环境标识设计、展台设计、主题环境设计等方面非常优秀的设计师。

从1998年开始,SeGD每年都会举办环境图形设计大赛,并评选出SeGD大奖,评选出的优秀设计作品会春季召开的成员会议上宣布,作品也将在随后的展览中展出。SeGD大奖是该领域唯一的国际级设计奖,也是传达设计届的5大赛事之一。从2013年开始,该奖正式在中国区进行推广。

SeGD在1990年美国残疾人法案(aDa)之前20余年就已经开始关注和指导环境图形与建筑传达在无障碍方面的设计。法案之后,SeGD协同aDa以此为主题开展了无数关于无障碍方面的workshop培训课程。除此之外,SeGD还有许多以交通枢纽建筑导向、品牌商业建筑场所感图形环境等为主题开展专题workshop培训课程。

2.3国内环境图形设计教育

目前为止,国内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中,大部分将环境图形归属于视觉传达、平面设计专业下较高年级的实验性课程―――导视设计。比如广州美院的《导向设计》既是面向视觉传达专业3年级的实验性必修课程。课程中以空间环境为背景,讲解图形的公共信息传达机能及导向标识系统的建立模式,形成对公共环境图形设计的认识和导向标识的方法。教学内容中包含城市景观、城市结构、信息传达以及人体工学标准。

相比平面设计专业,环境设计系统教育中所强调的环境认知、空间序列等基本设计理念对于导入环境图形识别非常有力。但是,环境图形设计在国内艺术院校归属环境设计专业下的情况却实属少见。这也直接导致从事空间设计的室内设计师、建筑设计师缺少图形与环境结合增强使用者对空间理解的观念,使得许多空间存在导视设计条件先天不足的情况。

从环境图形的学科性质不难看出其包含平面图形、空间设计、环境心理以及人机工程等各方面内容的交叉学科特征,非常适合跨专业公共选修或工作室课程。然而目前来说,在这方面有所尝试的国内高等院校几乎没有。

3《环境信息设计》教学实例

笔者在同济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阶段已开展关于环境导视方面的研究,主要关注国内外学术著作以及实际项目操作中环境导视的概念与方法,并撰写《寻路行为与导视设计》硕士论文。从事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环境设计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之后,在学校和专业开明的课程设置中,有幸在环境设计专业中取得《环境信息设计》的课程教学机会。同样面对没有相关教学先例的情况下,经过近5年不断探索,课程体系逐渐合理化,教学成果也逐渐现现。

3.1课程介绍

环境信息设计课程自开课以来已有五年时间,就课程内容的探讨和设定也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课程是面对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室内与景观专业二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共48学时,3学分,为期两个多月。

开课之初即设定课程将信息论作为课程的基础方法论之一。初期阶段,如同国内大部分类似课程一样,主要关注环境导视的规划与设计。但环境设计学生在图形设计能力上的先天不足让课程成效甚微。在近期的改革中,把课程分为三段,第一阶段引入运用信息设计与图表设计方法对设计概念进行策划的思维方式;第二阶段进入环境导视的规划与设计;第三阶段加入信息媒体和载体,将互联网手机终端app交互设计与环境导视中的图形设计配合。这一改革将信息设计不仅仅作为图形表现的方法,更增强了信息化的逻辑思维对设计前期、中期相对严谨的控制,甚至将信息技术直接引入设计成果中。在课程之后同学们的其他项目实践运用中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

3.2课程特点

考虑到信息学、交互媒体设计、图形设计等交叉专业理论与技能的教学,在有限的课时中结合课程阶段加入了多次图书管理学、信息交互设计、环境导视设计等行业专家的讲座,在课程后期甚至通过网络平台与交互设计师在网络会议平台上边体验边指导。课程让多个不曾有交往的学科和企业集合在一起,学校图书管理团队、思科中国网讯交互设计团队、腾讯CDC用户体验与交互设计中心团队、现代设计集团环境图形所、复旦尚科交互设计机构因为环境信息课程聚集在一起,形成真正的跨学科指导专家组。

3.3课程在过程中的关注

3.3.1信息组织、用户研究与图表设计

信息学(台湾称资讯学),又称信息科学、资讯科学,旧称情报学,主要是指以信息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机及其程序设计等技术为研究工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问,是以扩展人类的信息功能为主要目标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对于艺术设计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来说,这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但是我们也能在信息学中“信息架构”概念的英文“informationarchitect”中看到它与空间设计之间有趣的关联。探究两者不难发现,其中“信息组织”的方法在空间设计前期策划、空间序列与组织方法中隐约可见。

信息组织方法中的“分类法、聚类法、主题法、标签法、本体法”结合用户研究中典型的“卡片分类法”的操作形式将空间规划中的各个功能区域根据的形式、事件、情境、时间、用户等等形成各种发散性的策划方案。一个设计项目中看似没有关联的众多条件,经过这样的整理归纳,设计角度、方案概念层出不穷,通过概念拼图帮助理清项目条件和设计思路。

这一阶段另外引入的是平面设计中已有些发展的“图表设计”(diagrams)概念。延承自数据统计的统计图形学(statisticalgraphics)在1970年代首次被提出,在美国也常被称为文档设计(documentdesign)。这种通过视觉图形将大量复杂的数据信息快速清晰的表达方法目前已经深入国内不少艺术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类似“信息设计”课程。这种手法对于环境设计前期策划与概念构思阶段大量“无特征”数据的概念整理和表达甚至更为实际有效,但类似的教学训练却少有看见。课程教学实践证明,优秀的设计方案和清晰明确的概念整理和表达关系密切。3.3.2寻路、空间认知与空间规划

根据经典著作林奇的《城市意象》中对城市空间认知的归纳―――区域、边界、路径、节点、标志物,结合passini《wayfindinginarchitecture》中对建筑空间认知的归纳―――分区、通道、节点、标志物,基本能够了解人们对空间认知从点到线到面的学习过程。passini的专著中还提出寻路动线的概念,也就是在执行到达目标场所的任务前,人们需要制定预先的行动计划。计划中寻找目标地的过程恰恰是空间认知过程的倒序―――从面到线到点。

能够通过清晰的寻路(事件―――路径模型)分析产生空间导视信息标注的重要前提是空间规划层次清晰、动线明确。这一先天条件的优劣对导视设计成败的重大影响越来越被认识到。换句话说,空间规划只有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使用习惯才能成为一个高效的环境。因此不论建筑内部、户外环境还是城市区域的设计者都必需了解这一过程,明确的区分区域、醒目的标志物、综合信息中心的节点、流畅清晰的路径、内外一致的边界形式,同时了解事件―――路径模型,这些是第二阶段课程的重点。根据空间认知特征及寻路模型理清空间层次、序列关系,最终产生合理的界面形式。

3.3.3互联网交互技术

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上的app运用越来越普及,国内外各大城市的机场、火车站等交通枢纽建筑甚至城市旅游区等相继推出了自己的数字导航系统,数字导航与空间导航的虚拟与现实将成为一个新的结合点。同样基于信息架构技术的建筑规划与互联网app程序设计在这里很容易相互对接。

通过思科网讯的技术支持,引入以用户为中心的UCD(UserCenteredDesign)设计流程―――确定人物与情境、确定需求、解决方案、评估设计。同时引入程序设计流程中线框图表到界面形式的概念。这些流程与方法与空间导视规划与设计流程如出一辙,也验证了两种设计类型来自同一根源的事实,也让环境图形设计在空间与虚拟平台通过这一课程对接顺利。

4总结与更多尝试

环境图形设计对应的课程名称从开始的“界面设计”到“环境图形设计”到近来的“环境信息设计”。变化的过程并非盲目,而是越来越清晰于空间规划与图形的关系以及新技术载体对空间图形的转换。课程中最大的遗憾是不能将课程性质定位跨专业合作课程,虽然通过课程设置避免了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图形能力的缺陷,但是对于完整课题来说仍是很大的不足。

课程内容在不断丰富的同时,关于“环境图形设计”的探讨却又产生了新的理解。新的技术对环境图形的影响仅仅只是载体的变化么?或许新技术在图形的成形和成型上都能产生空前的影响。正如当下参数化设计以及分形技术对图形语言、空间形式语言甚至空间概念设计思维方式的影响令人刮目相看。这是否会是环境图形设计的新方向,笔者也正在这个领域中与相关的专家和设计师共同探索,希望在“现代技术下环境图形设计”的题目下继续有更进一步的研究成果和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petraSchmidt,Birkhauser.patternsinDesign,artandarchitecture[m].2007.

[2]Space&environmentalGraphicsYasuhikotaguchi[m].株式会社六耀社,2010.

[3]莫洛根.信息架构学:21世纪的专业[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岳小莉,曹存根.信息设计和知识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5]斯宾塞.卡片分类:可用类别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6]赫什伯格.建筑策划与前期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7]黄维达.寻路行为与导视系统设计[D].同济大学硕士论文,2005.

[8]markSmiciklas.thepowerofinfographics[m].

[9]JasonLankow.inforgraphics,thepowerofvisualstorytelling[m].

[10]新图表设计,国际知名设计公司的新方案[m].李鸿杰,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11]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12]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平,何晓军,译.华夏出版社,2001.

[13]Romedipassini.wayfindinginarchitecture[m].1992.

[14]隆格.城市导视,城市公共指引系统[m].王婧,译.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15]UCDChina.UCD火花集2,有效的互联网产品设计[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16]徐卫国.数字建构[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设计中的空间概念篇6

 

【关键词】科学概念;有效提问;科学课堂

 

科学概念是科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事物与现象的本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计符合学习规律和学生学习心理的多样化教学活动,尽可能地启迪学生思维,增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认识与理解水平,避免对科学概念的机械记忆。但是,已有的研究表明,科学概念教学的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不断出现各种“绊脚石”,如前概念的“冥顽不灵”致使其转变为科学新概念过程僵化,学生对科学概念的认识不能达到较高水平,理解浮于表面等问题。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概念系统的建构。

 

一、立足学生,突破前概念

建构主义认为科学概念的学习是将前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的一个过程。科学概念的建构是对前概念重新塑造的过程,在科学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除了要考虑概念的塑造模型———前概念是需要大改还是只是小修,更应该考虑到学生本身的认知和探究能力,引导学生找准着手点,帮助学生克服顽固点。如三年级上册《我看到了什么》一课,作为学生接触科学的第一节课,比起知识的传授,能否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显得更为重要,而一个连问题都听不懂的科目学生会感兴趣吗?因此低年级段的提问设计重在让学生听得懂,有的答。本课在讨论观察方法环节时若直接提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去观察,以三年级学生对观察的理解,最多的答案就会是用眼睛看,而无法将学生引入到对观察方法的讨论。在充分考虑学生认知能力的基础,对问题加以改进,则会有不同的效果:师:我们来到大树下,怎样才能看得更多,看得更清楚?生:凑近看、用大镜看。师:我想知道这两棵树哪棵比较粗,你的眼睛可以帮我吗?准确吗?生:不准确,可以量一量。师:我还想知道树的气味,树皮是怎样?可以怎么做?如此逐步让学生明白科学观察并不局限于看,引导学生用不同感官不同方法进行观察,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

 

二、提问精准,促进概念生成

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要紧紧围绕科学概念的建构展开,便于有效引导学生展开思维,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然而,我们经常会看到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提问存在盲目性,导致学生不知从何角度回答。因此课堂提问应具有针对性,让学生有问可思,有问可答,有问可究,在教学中,我们更应该换位思考,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能否回答?这样,我们的提问才更具操作性,避免隔靴搔痒。《蜗牛》是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的第2课,有位老师是这样提出问题的:对蜗牛你想研究什么?生:蜗牛的颜色、蜗牛的壳有什么用,哪里的蜗牛多……在这个例子中,老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在接下来的观察探究解决问题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没有在提问明确学生观察的重点,导致问题的答案五花八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不能得到较好的培养和发展。若在探究活动前结合生活实际,以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类比提问:你的身体上有什么部位,它能帮你做什么?在学生讨论之后,引入本课的观察对象:我们生活中的吃穿住行都离不开我们的身体,那你想知道蜗牛是怎样生活的吗?你最想观察蜗牛生活的哪个方面呢?这样的问题设计结合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将思考重心放在蜗牛的身体构造和生活习性上,并明确观察活动的侧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三、设计巧妙,注重概念层次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一个巧妙地提问可以作为一把钥匙,激发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使其在学习时产生强烈的热情与积极性,步入知识的殿堂;也可以化作一根细线,将天马行空的思维牵引在一起,像空中摇曳的风筝有线可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建构科学概念。在《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的教学中,一位教师手拿一个空杯子,问学生:“这是一个空杯子吗?”学生很难回答:是生活中的“空”的标准,还是要说“杯子里有空气”?另一位老师在设计此课教学时,采取了不同的方法。这位老师讲了一个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乌鸦喝水》,并随着故事情节逐步提问:师:乌鸦发现一个装了一半水的瓶子,你能用新学的词语“占据空间”来描述瓶内的情况吗?生:水占据瓶子一半的空间。师:乌鸦将小石头扔到瓶子里,水升高了,你能再描述一下吗?生1:石头占据瓶子下半部的空间。生2:水占据瓶子上半部的空间。生3:石头把水赶到上面,占据水原来的空间。师:是的,空间是有限的,想要占据别人的空间,只能把他赶走了乌鸦喝完了水飞走了,瓶子上面空了,还留下了什么?????生:空气。师:空气把水赶走了,那空气占据空间吗?本课通过故事情节巧妙地将问题联系在一起,循循善诱,逐步递进,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在对故事中的科学现象行描述的过程中产生疑问,从而引发学生思考。科学研究表明,学生在互动交流、质疑、有效追问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建构科学概念,而且能够长时间储存于大脑中,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总是“多问”,而是要“巧问”、“善问”,走出自由和热闹的误区,围绕科学概念的建构过程,认真设计好课堂提问的问题,尽可能做到问点准确、问度适宜、问面普遍、问机得当、问法灵活,从而使科学课堂教学更有效,让探究活动更精彩,让概念建构更轻松。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喻伯军主编.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设计中的空间概念篇7

关键词:概念规划;城市规划;规划设计运用

一、前言

概念性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在整体上、结构上提出概要性谋划的方案,能够使规划成为纲领性、战略性文件。概念性规划是一种超空间、超时空、超地域不受约束的一种规划,它是针对城市总体规划僵硬体系而应对的一种规划。它具有哲学意义,同时它又涵盖了城市规划学、地理学、美学、艺术学、建筑学、景观学、人类心理学等多门学科。所以它的力量庞大、内容丰富,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

概念设计通常不需要精准运算、精确分析,反而主要通过联想、组合、意志、归纳等方法进行思考。同时将设计者的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上升到专业设计领域,再通过宏观调控来进行控制。

我国90年代概念设计才渐渐兴起,现在在国外已经比较常见,英国把概念性规划叫做结构规划,波兰把概念性规划叫做城市与区域规划,美国、新加坡叫做概念性规划。我国城市规划学术界把概念性规划分为两种:一种是概念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另一种是概念设计独立于城市规划体系,指导着总体规划或者是总体规划前期研究概念规划。

二、概念性规划原则与城市规划设计

概念设计的原则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过度片面强调某一原则会脱离实际。在具体设计中应该根据城市条件来综合考虑、重点把握、统筹规划。更不能为了原则让设计思路受限,应该平衡原则之间的关系,把每一个原则都充分发挥出来。

1、前瞻性原则

跟总体规划相比它更注重城市的长远效益和整体效益,所以它通常从城市规划的长远计划出发,以发展的眼光去考察对象。它在设计的时候充分挖掘环境条件和经济条件的竞争潜力,综合多种因素形成设计纲要和设计框架,对未来有一定的描述和整体认识。

2、整体性原则

概念设计不是规划设计的某一领域或者某一方面,不会做出详细的规划设计,而是在把设计的主导方向和各学科内容结合在一起,提升至一个综合纲要。它提供的全局性的发展政策和设想。

3、包容性原则

以系统论为知道,包含了规划大纲阶段的很多工作内容,对与用地相关的问题做通盘研究,继而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供设计意向。

4、主导性原则

概念设计在城市规划中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主导型原则。它能够把整个设计看做一个整体,从整体的高度探析设计的主要矛盾,同时提出解决办法。它注重的是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所以能够对规划做全局性把握,进而对空间、经济、环境等规划作出指导。

5、可操作性原则

概念设计不应该是纸上谈兵,而是要落实到实处。在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城市开发现状、开发技术、经济情况、环境因子等多方面的实际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还要对施工条件和施工环境做预估,使方案更加简便。

三、概念性特点在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1、具有空间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概念规划是思维反映客观事物的一种基本形式,通常会对规划主题哟整体性和指导性意识。具有宏观观念的思维方式能够不受具体事项的束缚,从而产生思想上和思维上的飞跃和突破。同时它从人的角度出发,这种方法得出的结论常常概念清晰、定性争取,在规划过程中能够提出让人们比较直观接受的理念。

2、能够抓住重点,从繁杂的规划设计中提出主要矛盾

开发概念是概念性设计的内容之一,在土地的开发过程中概念设计常常能够抓住开发条件和开发能力的重点。比如黑龙江伊春某景区是以现代旅游产品作为核心竞争力,所以在现有的旅游设施基础上进行主题设计。而森林山地是景区的主要特色,在设计的过程中对设施和服务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和分析,借鉴森林山地旅游区开发案例打造经典特色。同时平衡景区和生态之间的关系,依山建城、依山建景,最大限度降低规划对环境的破坏,对地势的改造。抓住重点,解决主要矛盾是概念规划的特点,规划方案既要表达传统地方文化特色,又要迎合现在城建要求,最终采取相互协调和相互融合的办法。

3、避免微观规划上的精细,用模糊辩证预估整体效果

模糊规划即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定,只需设定个目标满意区间的边界值,决策者在决策时不需要给出各个设计目标的具体权重,通过偏好函数和决策型选出最优方案。这种概念性规划很充分地展示了决策者的想法。

4、有科学的分工和合理的组织协调

概念规划强调轻重缓急,具有全局性思维,在交通系统规划、建筑空间布局、绿地景观规划布局、工程管线规划、经济技术指标等都能设计全面、科学布局。

而且是按照客观事物的发展来进行规划,所以在组织分工时常常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2)速度快、方式灵活、工作效率高、应用广泛

因为较少受到具体实施条件的束缚,并不追求体系的完整,所以概念规划的方式多种多样,并且灵活多变。这种思维方法应用于规划的各个环节中。

6、规划具有特殊性、唯一性

概念设计通常不会依靠设计者的经验,它是通过抓住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提出创造性的思维模式。所以它具有特殊性和唯一性。

比如台湾的平潭就是运用的概念性规划。因为平潭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色彩,所以传统的规划建设不太适应,必须创立新的模式来突出海峡幸福宜居岛的特色。平潭是两岸之间产业、城市、文化之间的交流之地,不仅使打造台湾特,还建立了良好的生态洗系统,配备了完善的工业、物流配套设施。平潭这种不可复制的规划设计说明了概念规划的特殊性、唯一性。

7、具有可持续发展观念

《澳门城市概念性规划》是澳门未来十年的发展策划,这份长远计划书充分说明了概念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一定的周期内对方案策略或者具体措施根据具体发展形势做一些调整以便更好地应对多变的世界局势。

总结

概念性城市规划设计,目前在城市建设中还是一个新的视角,它在城市的整体开发、区域建设中的重要性已日渐明确。它的前瞻性、战略性、统筹性的规划思想及设计原则是下一阶段规划设计的依据及出发点。

城市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单独靠技术性理论和经验进行设计缺乏整个城市规划的高度视角。中国讲究天人合一,在城市规划中也一样,在符合城市经济增长的同时符合生态系统和人文系统的规律与要求。概念规划对未来的建设意图和建设策略有预期和引导作用上,所以在未来城市规划中注重概念规划的作用,把概念规划的优势充分利用起来为城市建设提供方向性、战略性的宏观方法。

参考文献:

[1]毕晓平,浅谈概念设计[J]安徽建筑,2003(2).

设计中的空间概念篇8

这是《汽车商业评论》与宝马新能源汽车品牌i设计师JacobBenoit探讨的话题。我们从和他的谈话还引发了另一个话题:汽车设计师是在设计一件工业作品,还是创造一个生物,并且赋予它一个能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

JacobBenoit认为,宝马i8Spyder正在进行尝试。

《汽车商业评论》:空气动力学对设计之美的影响有多大?在设计中如何看待这种妥协?

JacobBenoit:我做一个比喻,在设计的时候,从空气动力学的角度来讲,并不是设计师一个人在完成,而是和风一起来完成车辆整体外观的设计,可以说是大自然的规律帮助我们设计了车辆。大自然想怎样使车辆在行驶中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我们就将这个车设计成什么样,正如我们希望i8Spyder的设计更能体现自然的规律。

另外,设计的一般原则是形式要服从于功能,但是对于宝马品牌来讲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情感上的表达,也就是在功能性设计上必须加入情感化设计和美学设计,但是它们之间并不存在冲突,相反这些不同的诉求反而会带来新的机遇,让我们寻求新的突破,创造更新的设计语言。

因而i品牌在强调低碳排放和空气动力学的重点特性之下,再用设计语言进行其他表达。

你谈到了大自然,这种宽泛的概念怎么捕捉、应用?

你知道机械感吗,比如有些车型的表面会有很多生硬的冲压痕迹,弯折的很明显,或是形成一些尖角,在视觉上造成强烈的机械感。

在开发i的时候,我们会做很多小比例的模型,甚至用卡纸做一些局部细节概念的演示,来体验大自然甚至迎风招展的感觉,然后我们再进一步去考虑体验,形成最终的设计概念。

所以,我们的想法是,让i的车身呈现一种流线型的效果,好像是空气流过车身表面,尽量避免机械生硬的弯折,而是流畅的。

那么非自然的碳纤维和电池的使用,对于i的设计语言产生了哪些影响?

我想强调两个概念,机遇和轻盈。

新材料的出现为汽车设计带来新的机遇,i3概念车使用了LifeDrive模块化设计,所有电池和驱动系统都集成在底盘下面,而不是像现在的内燃机汽车,用很大的空间装载各种设备,这样i3概念车可以获得更多车内空间。同时,这辆概念车在外观设计上变得紧凑,因此车辆在城市中占用的资源就非常少。一多一少,i用自己的方式寻找一种和谐的存在。

什么是轻盈?如何轻盈?观察一下i的门柱设计和外形中的一些设计,正在传达轻盈行驶的理念。而大量轻量化材质碳纤维的使用,也在辅助这种理念的成形。

那么怎么设计出“环保”的感觉?

从设计语言上,i概念车采用了黑色和银色交接的分层设计方式,从颜色、结构、流线的外观设计传达了车辆高效、轻量化的理念。从视觉上给人非常的动感、轻盈,以及油耗很低的感觉。

最后就是材料,我们使用碳纤维材料有机物做成的车身,是可以循环使用的,并不是很冰冷的金属,这种材料更环保。

最后谈一个你设计中的细节吧,比如它的来源和你的落实。

设计中的空间概念篇9

关键词概念车发展设计科技文化

科技创业

pioneeRinGwitHSCienCe&teCHnoLoGYmontHLY

进入21世纪,为了引领和表现新世纪未来汽车的发展走势,不少国际汽车公司接二连三的在全球各大车展中推出自己的概念车和新型汽车。然而有一个现象必须引起我们关注:作为一个汽车大国,中国却少有汽车企业推出自己开发设计的概念车。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汽车设计理念和方法的缺乏以及对概念车研发的不够重视。可以说,一个没有自主设计和自主开发能力的汽车产业,很难说是一个完整的汽车产业。因而我们必须加大对汽车设计的研究与投入,确立一种积极正确的汽车设计的理念,广泛开展概念汽车的设计。

1“概念车”的定义

所谓“概念车”就是尚未开始进入市场的一种设计独特且具有一定超前意识的新车型。其主要特点就是:它必须是能给人以思考、能引导新观念的汽车。一般在它刚设计出时,人们的审美观念、消费能力甚至于汽车制造工业的水平还难以承受。一般它会以它前卫的外形设计、创新材料的大胆运用、更完美的性能、全新的汽车室内设计等预示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

世界一些大汽车公司每年都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设计自己的概念车,并在一些大型汽车博览会上展示。可以说,随着概念车的不断推出,不久的将来就可能会出现具有今天某些概念车的某些特征或功能的汽车。但不一定每一辆概念车都会最终演变为量产车进入市场,大多数的概念车最终只能是个“概念”为人们讨论、研究而已。

2概念车在现实中的意义

2.1概念车反映汽车产品设计开发的发展趋势

2.1.1表现最高科学水平和最成熟技术的概念车

在历届的国际汽车大展之中,各大汽车公司和推出许多概念汽车,这些概念车除去造型优美之外,还更多的融入了大量现代的高新技术及手段,概念汽车的推出成为汽车公司引以自豪的理念,概念汽车的研究与开发往往都伴随着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使用,带有一定的前瞻性,预示着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和开端,因为这个原因,汽车公司对概念汽车的开发都投入极大的人力和物力,以其显示汽车公司的强大发展势头。

各种高科技的应用,使得汽车慢慢地演变为信息、通信、娱乐中心并可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计算机功能及互联网的全方位介入,车载信息,娱乐设备,高级导航设备,实时交通信息功能日趋普及,这些高新技术必然要求汽车设计师们建立起一种超越时空的新的价值体系,各种新技术的出现为汽车设计赋予了更为广阔自由的空间。汽车的功能也进一步扩展,在概念汽车的开发中,汽车逐渐由冰冷的机器变成人类交流的信息平台,如有的概念车有自己表达感情的方式,具备有喜、怒、哀、乐等表情,这些都使得概念汽车高高地超越于量产汽车,成为一个新的时代的象征。概念汽车的设计对汽车产品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它代表了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基本思路,是汽车公司设计水平和科技水平的象征。

2.1.2人类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的最大满足———汽车工程中的人机工程学

人机工程学是20世纪50年代初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其目的在于研究、解决工程技术设计与人体之间的关系。而汽车车身设计中的人体工程学,则是要以人(驾驶员、乘客)为中心,从人体的生理、心理和人体的运动出发,研究车身设计时,在布置和设备等方面,如何适应人的需要,创造出一个操纵方便、安全可靠、美观舒适的驾驶环境和乘坐环境,即设计一个最佳的人—车—环境系统。

汽车设计中的人机分析首先需要对人体各部尺寸进行测量、统计和分析,在进行室内布置设计时以此为依据,确定车内的有效空间,以及各部件、总成(座椅、仪表板、方向盘等)的布置位置和尺寸关系。通过对人体生理结构的研究,使座椅设计充分符合人体乘坐舒适性要求。根据对人体的操纵范围和操纵力的测定,确定各操纵装置的布置位置和作用力大小,使人体操纵时自然、迅速、准确、轻便,以降低操纵疲劳程度。通过对人眼的视觉特性、视野效果的研究、试验、校核驾驶员的信息系统,以保证驾驶员能获得正确的驾驶信息。根据人体的运动特点,研究汽车碰撞时对人体的合理保护,正确地确定安全带的铰接点位置和对人体的约束力,研究振动时对乘坐舒适性的影响,研究乘客上下车的方便性,以确定车门的开口部位和尺寸。根据人体的生理要求,合理地确定和布置空调系统。研究人的心理特性和要求,设计一个舒适、美观、轻松的乘坐环境。

2.1.3虚拟产品开发技术的运用

目前,越来越多的汽车设计公司及制造公司开始使用虚拟产品开发技术,采用三维3D技术虚拟实境开发概念车。欧宝汽车即采用3D虚拟实境技术设计开发概念车。设计人员可以亲身体验飘浮在空中的虚拟影像汽车设计和制造,节省了可观的开发费用,并计划推广到其在北美的14座装配厂去。英国的劳斯莱斯、法国雷诺、德国奥迪,以及意大利、瑞典等汽车厂都在积极进行这种虚拟设计、制造。

过去汽车研究开发中心要开发新车或是改型,都是先用油泥塑造车身实物模型,修改极为耗时。现在汽车的研发,尤其是概念车的开发越来越追求最短的开发时间。如果现在引进虚拟产品开发技术,只要在电脑中输入数据,建构出车型数字模型,在实验室中,即可呈现出一辆理想中的汽车影像,工程师们只要戴上目镜,就可看得一清二楚,就有如一辆真的汽车在眼前,经过各位设计工程师的讨论修改后,很快就可设计出理想的新款汽车。定型后,既可利用电脑中的数据,外包试制零部件和试装新车,实现组装零误差,而且开发时效比过去快多了。2.1.4概念车向绿色环保型发展的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已累计生产约15亿辆汽车,据专家估计,2010年全球的汽车产量将达到7500万辆。人们在感叹汽车工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认识到汽车污染给人类自身带来的危害,于是各国纷纷制定有关汽车的环保措施和法规,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于是汽车环保设计这一汽车设计新概念被摆到了突出重要的位置上。

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改进发动机配置,包括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二次空气喷射、热反应器、废气再循环系统、催化净化装置、曲轴箱通风系统、燃油蒸发控制系统。

发展代用燃料,开发研究新的环保能源,包括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快速充电蓄电池、混合动力、氢燃料。

在汽车制造过程中使用绿色材料、绿色包装、绿色制造工艺以及绿色设备与装备。

绿色汽车的回收再制造。

2.2概念车预示道路交通中人类行为方式的演变

2.2.1概念车预示了未来道路交通方式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汽车的发展,汽车的地位也在慢慢地变化,如今汽车在人们心目中成为一种符号、一种财富的象征和一种地位的体现,然而汽车作为一种道路交通方式的本质却被人们忽略。概念车设计正是基于汽车本质的一种具有预见性的创新设计。在概念车的设计中通过对人类日常生活方式、人类于道路交通中的使用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预测和分析,设想解决未来道路交通方式中的人与物之间的不和谐因素。当今科技强劲而高速的发展使得交通工具具备了极为广泛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不断地在新车中应用。当前世界许多大的汽车公司已经意识到今后汽车发展最大的障碍已经不再是技术上的限制了,而是设计师思维的限制了。

现在各大车展中出现的概念车一般为两种:一种是以现有的最新技术已经可以实现的概念车另外一种是那些提出了某些创新但还处于技术方案研究阶段的概念车。比如能表达自己感情的车,能够随意更换车壳的汽车,能够方便地更改驾驶方式的汽车,能够在水中游的水陆两用车,能够飞的太空汽车,能够变色的汽车。像由丰田和索尼共同研制的“poD”车,就能通过车前灯、后视镜、尾部天线以及座椅向车主表达自己的“感情”。像德国大众旗下西亚特公司在美国国际车展上推出的多功能概念车“Sal?鄄sa”,就有运动型、舒适型和城市型3种驾驶方式可供你选择。

2.2.2概念车表现各国文化的差异

美国作为世界汽车工业的领头羊,在概念车的制造上都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因为各种文化在美国交融、碰撞,因此其概念车更多地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又引起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商业国家,商业设计及实用主义盛行,因此其设计是建立在深厚的美学伦理之上而又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与美国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概念车。日本作为世界产量第二的汽车大国,其概念车务实多与想象,技术胜于艺术,更关注解决技术问题,可以说这是日本概念车的设计前提,每一种车型都是为解决一种技术问题而开发的。而日本车造型保持小巧、简洁、经济的风格特征以及和谐的人机关系处理均体现出了日本人作为东方人思维的细腻和折衷解决问题的处事方法。

美国把设计看作商业行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日本把设计看作加速产品淘汰的一个工具,德国把设计看作社会文化的基础,而法国则把设计看作设计师表现的舞台。所以从各个国家的概念车设计风格的不同,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国度的不同设计理念、以及其不同的设计文化背景。

3结束语

未来汽车设计的发展必然随着汽车技术的进步而日新月异,众多设计师的艺术风格也会更广泛更强烈地体现在汽车设计之中,而给予人们更加广泛的选择。高科技下,个性鲜明、更加人性化的汽车将是21世纪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因为它符合人类对文化、个性的追求和需要。因此,加大对概念汽车的设计的重视和投入,将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张洪欣.汽车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设计中的空间概念篇10

当前我国住宅市场的主要矛盾是有效供给的矛盾——一方面大量的商品房空置,另一方面老百姓急需的住房又买不到。究其原因,除了国家宏观政策因素外,主要是开发商营销观念的缺乏和营销战略的失误。从集团购买走向个人购买,不仅仅是购房对象的改变,更标志着房地产营销的真正来临。

一、住宅开发的市场导向

一般发展商的住宅开发流程是:先找块地,然后设计,最后再去找市场,努力推销出去。也就是说等产品差不多设计出来以后,再去找消费人群,显然剩下的就只有推销了。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营销策略的重点不是需求界定和产品设计,而是销售策略和谈判技巧,这也是目前一些策划者津津乐道的地方。将营销起始于销售,那么销售出问题是意料中的事。由于房地产产品特殊的地域性,其产品概念和目标顾客几乎从确定地块的那一刻起就已基本限定,因此发现需求应先于寻找地块,产品定位应先于规划设计。正确的住宅开发流程应是:市场调研分析发现市场机会和需求寻找条件适宜的地块项目调研与产品定位规划、户型、环境、物管、形象等设计顾客沟通与设计校正施工、宣传、销售等。在这个过程中,建立顾客、设计、销售、施工四方的互动关系是一个项目成功的保证。对大型项目来说,更有必要建立滚动开发机制。

由于专业分工的原因,在住宅开发的组织体系中,各方常常是各自为政、目标不一的:发展商是销售导向,设计方是技术导向,而建筑商是成本导向;同时,管设计的不管建房,管建房的不管卖房,管卖房的既不管设计又不管建房。此外,在发展商内部,各部门之间也常常以职能为导向,缺乏协同。在这种情况下,“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为中心”就是一句空话。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曾说,企业的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创造顾客,它不是个别部门、个别人员的任务,而是所有部门、所有人员的任务。并不是说企业的所有人员都要去做推销,而是企业的每个部门和员工都要懂得我们的顾客是谁,他们有什么要求;都要找到自己的工作与顾客之间的联系,通过不同的工作为顾客创造价值;企业的目标和衡量各部门工作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顾客满意。反言之,如果一个部门找不到与顾客的联系,或不能为顾客创造价值,那么这个部门有无必要存在就值得怀疑。只有每个部门和员工都掌握和理解了顾客的需求,才能正确地开展工作。

对住宅开发企业来讲,由于每次生产的产品都不一样,即非标准化产品,同时参与的各方又是互相独立的,因此切实建立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组织体系,严格按照顾客的要求配置资源和整合工作,就显得至关重要,这也是有效开展住宅营销的首要前提。以笔者的经验看,建立一个由各方(含物业管理)组成的项目开发委员会和拟就一份各方都理解的项目营销概念书是很有帮助的。此外,建立上下环节间明确的顾客需求目标交接也是十分必要的。总之,不管采用什么做法,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参与的各方主体和企业的各个部门能够真正按照目标顾客的需求开展工作,这也许才是我们所理解的市场导向。

二、住宅营销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从“把房子卖出去”到“使房子能卖出去”,不仅仅是字眼的改变,更是营销理念和营销重点的不同。前者的起点是产品,而后者的起点是需求;前者的重点是销售推广,后者的重点是调研设计。因此,使房子能卖出去,关键在于前期的需求把握和产品设计。

把握需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花大力气、不做深入的调研、不培养敏锐的眼光,就难以抓准。更重要的是,对需求的理解不能局限于现实的需求,而应更多地着眼于潜在的需求。住宅产品由于其固有的开发周期,在设计时面对的市场往往是一两年甚至几年后的市场,这就要求开发商具有相当的预见性,不能等住宅建好后才发现市场变了样。将眼前市场视为目标市场,是导致大量住宅滞销的重要原因,也是今年还好销的房子为什么到了下一年就不好销的主要原因。业内一些人士谈论北京“现代城”的成功,以为是概念的成功、包装的成功,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市场把握的成功、产品设计的成功。另一个例子是万科物业,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基本只做自己熟悉的特定市场——中高层白领人士,因为万科对这部分人群的生活、思想,理解和把握得是最到位的,因此才能做出最适合他们的产品。从这个意义上讲,住宅营销和设计人员应深入到消费者的生活中去,做生活的观察者和研究者。不理解生活,就无法理解顾客对住宅的需求。不在市场研究和产品设计上下功夫,幻想通过时髦的概念和花巧的包装就能使楼盘畅销,那么在大道上就走错了方向。如此说并非否认住宅概念和包装的必要性,恰恰相反,概念和包装本身就是住宅产品内容的一部分,只不过它是被决定部分,是辅助的部分,而不能本末倒置。

市场调研是一项艰苦细致的长期积累的工作,正因如此,才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如果说营销上有什么秘诀,或许这就是秘诀。以我国住宅营销的现状,无论怎么强调其重要性,都不算为过。可以说,今后房地产公司之间的竞争主要是调研水平的竞争。对任何企业而言,有两项研究功能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是技术研究,另一个则是市场研究,而我们常常是强调了技术研究,忽略了市场研究,因此才会出现许多空置的产品。从营销角度而言,基于市场研究上的成功,将使我们由偶然成功走向必然成功。

同时,对市场需求的把握不能仅仅停留于定性的认识上,而应尽可能地量化。有一些指标在住宅产品设计前是必须要弄清楚的,如目标顾客中的各个子群体有多少人数、占多大比例、各自能够承受的住房和物管的价格(单价和总价)是多少、需求的面积(总体面积和各功能面积)是多少,还有户型、楼层、容积率、绿化率、各配套设施面积、付款方式、购房时间等都要对应量化。当然,住宅调研的内容尚不止这些。可以想象,在对这些基本数据都不清楚的情况下就设计开工,无异于是一场。

将住宅营销的关键因素归为需求界定和产品设计,不仅源于我国住宅市场有效供给不足的现状,也是因为它首先是一个营销战略问题。由于住宅需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产品的难以更改性和差异性,产品设计往往成为营销的决定性环节,因此开发商应把主要的精力和策略的重点放在产品策划和设计上,没有优良的设计方案,就绝不轻易开发建设。须知质量是设计出来的,而不是检查出来的。此外,在设计中,不能只从地块的最大价值出发,也应从顾客的最大价值出发,有机协调两者。将顾客价值放在第一位,企业价值放在第二位,是营销的应有之义。

三、住宅产品的概念到底是什么如何理解住宅产品的内涵和意义,是一个开发理念问题,也是一个战略决策问题。如果只见房屋,不见需求,那么势必会犯“营销近视症”。产品是企业所生产的东西,而价值是顾客所购买的东西。随着时代的发展,住宅的功能和内涵在不断的丰富,其价值也在相应地变化。现代住宅不仅是人们饮食起居的场所,也是人们交往休闲的场所,甚至将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的主要场所。它不仅承担了家庭功能,也承担了社会功能。因此,对当今住宅应以全新的视角和动态的眼光来看待,而不能用传统的标准来衡量。曾有策划人将房地产诠释为“生活方式”,作为一种定位无可厚非,但若视为本质则远远不够——与其说是一种生活方式,还不如说是一种居住文明。此外,由于新材料新科技的使用、高层建筑的兴建、交通条件的发展以及居住观念的改变等,也对传统基于土地稀缺性和级差地租理论的房产投资功能提出了挑战,即住宅的保值和增值功能在逐步淡化。这与目前许多开发商以投资作为开发的理念和销售的卖点显然是不相吻合的。在人类面向新社会、新文明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住宅产品做更深入的认识。

首先,我们从空间层次来理解住宅概念。住宅就其产品形态来讲,本质是为人们提供一个空间,既包括了有形空间,也包括了无形空间(网络社会);既包括了私有空间,也包括了公共空间;既包括了物质生活空间,也包括了精神生活空间。空间状态如何,影响人们的使用质量。从有形空间看,住宅包括了五个层次的概念:一是地域的概念,如某个城市;二是区域的概念,如城郊、商业区、文化区等;三是社区的概念,如某个住宅小区;四是内区的概念,如福苑、雅苑,水景区等;最后才是房体的概念,如面积、户型、朝向、楼层等。对促销定位来说,首先要确定销售的是哪一个层次的住宅。随着人们需求水平的提高,创造无形空间和精神生活空间在住宅开发中越来越重要,如对网络社会定位,对精神生活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