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计算机职业素养论文十篇计算机职业素养论文十篇

计算机职业素养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7:43

计算机职业素养论文篇1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人文素质

前言

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对学生理论与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以及人文素质的不断提高作为重中之重,也是新时期中职教育中计算机课程的双重任务。本文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的培养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人文素质培养是中职教育中计算机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展视角下中职教育中计算机课程发展的新方向进行研究,希望对推动中职计算机教学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的培养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1.以理论教学奠定计算机教学的根本基础

理论教学是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基础,也是对学生进行根本了解的重要过程。在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探究意识的培养往往是对学生理论基础进行渗透,从而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的激发。使得学生能够通过理论教学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为学生实践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中职计算机教学进行有效开展的有效环节所在,也是对学生问题意识以及自主解决能力进行有效培养的关键。对此可以让学生从理论出发探究实践活动创新过程,从这一方面也能够充分体现中职计算机理论教学中理论教学所存在的重要意义。

2.以实践活动践行问题所在,提高学生自身能力

实践教学是对学生自身操作能力进行有效培养的重要教学步骤,从实践教学中检验理论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并且将理论教学基础进行有效运用,从而使得学生对理论基础进行不断夯实。这是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核心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以实践教学为根本出发点,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实践运用,使得学生对理论教学实践进行创新探索,逐步形成探索意识。这是中职计算机教学所存在的根本价值,也是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效检验的具体方法,在教学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

3.两者相互融合促进学生形成创新意识

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对学生自身创新意识以及创新思维的有效形成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中职教育中计算机课程的双重任务在于学生计算机能力有效培养以及人文素质的有效提高。然而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正是前者不断提高的关键,也是学生自身创新思维以及创新意识进行有效培养的核心。以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促进学生自身能力不断发展,从而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计算机教学对自身的影响作用,同时面对理论以实践教学所存在的不足,能够积极提出自身的意见,并且对其解决方式进行有效探索,推动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高。

二、人文素质培养是中职教育中计算机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学生通过中职教育中计算机课程教学对其自身素质进行有效培养

人文素质是中职教育中较为重要的基础环节,是对学生专业能力进行有效培养的关键。而计算机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有效培养则是将学生自身专业能力不断提高的关键。中职计算机教学重点在于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实践运用能力进行有效培养,进而使得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能够清楚认识到理论知识存在的不足。使得计算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活动能够更好地为学生自身专业发展所服务,以实践活动为基础对学生自身素质进行充分培养,使得学生能够从计算机教学中认识到自身专业能力形成所存在的不足,使其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得到同步提高。

2.突破传统使得中职教育中计算机课程教学与人文教育相融合

中职教育中计算机课程的双重任务主要体现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与人文教育两个方面,通过教学将学生人文素质进行有效培养,从而实现对其自身专业能力以及专业素养更好的提高。这是当即中职教育中计算机课程教学开展的根本目的,也是新时期中职教育所提出的重要教育路线。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从中将人文教育与之相融合,从而达到对学生素质形成全面培养的发展局面。而计算机教学则是将其进一步体现的重要课程之一,这是中职计算机教学突破传统束缚的重要体现,也是中职教育有效性不断提高的重要体现形式。

3.以计算机课程教学为主体,渗透中职人文素质教育

中职教育中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已经成为教育活动开展的核心所在,人文素质注重对学生人文意识的有效培养过程,使得学生从意识上对专业人文素质进行基本培养,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通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使得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感受到自身专业素质的基本现状,激发学生自身的人文情怀,正确认识专业能力培养与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这是中职计算机教学双重任务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计算机课程有效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是计算机教育不断形成发展的关键,而以课程教学内容为主体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所产生的积极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4.以人文素质教育带动中职教育中计算机课程教学发展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体现在学生自身道德意识以及人文观念形成过程,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有效渗透,使得学生对于中职计算机教学的重视程度以及认识方向发生质的转变。从而促使学生参与计算机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不断增加,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过程也会变得更加充分。这是中职教育对于学生教学效率逐步提高的重要表现,也会使得学生自身探索能力以及问题意识得到更好地培养。将学生对自身道德意识以及专业精神的有效梳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时展视角下中职教育中计算机课程发展的新方向

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计算机课程发展,优化人文素质培养方向

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是新时期课程发展的重要方向,以理论文基础对课程自身教学内容进行不断优化,使得课程教学发展方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同时为课程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而实践教学活动对课程的发展进行有效的科学实践,对其理论进行有效的检验,最终实现课程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这是课程教学实现和谐发展的重要依据,从中将人文素质进行有效渗透,使得学生在掌握知识与运用的同时对其人文精神进行有效塑造,为其发展方向保持高度的准确性提供全面支持。这是新时期中职计算机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所在,也是将其双重任务有效完成的关键。

2.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基础,促使计算机教育发展途径逐步拓宽

人文素质教育是中职计算机教学开展的基础,从发展角度而言计算机教学重心在于对其理论知识进行有效运用,进而实现学生对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以此提高学生自身的专业能力。而人文素质教育则是学生能力提高的根本“保障性”因素,人文素质教育在于对学生自身内涵以及社会责任意识的有效培养,突出自身专业能力特点,进而使得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具备较强的责任意识。这是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也是计算机教学有效性不断提高的根本体现,带动发展道路不断拓宽。

3.结合教学实际开展计算机人文教育,实现“双重任务”统一完成

人文素质教育核心在于自身素质以及素养不断提高的过程,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人文渗透,使得学生的社会价值以及人生价值观得到初步形成,引导学生基本道德以及内心发展方向保持高度的正确。通过合理优化教学内容对学生教学效果进行有效提高,使得学生计算机运用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令学生自身人文素养得到广泛培育,实现中职计算机教学“双重任务”的统一完成,教育价值以及教学效果不断地提高。这是当今中职计算机教学发展的新方向,也是学生能力实现全面培养的重要依据。

4.更新传统实现创新,对中职计算机教学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对于传统教学观念进行有效创新,将人文教育与计算机教学相互融合发展,促使学生能力以及自身人文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这是新时期赋予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双重任务,而人文素质的有效培养则需要对其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优化,将其针对性进行不断体现。而教学发展则需要以人文素质教育开展为根本,树立人文教学观念,使得计算机教学对学生能力以及素质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实现计算机传统教学思想逐步走向创新道路。教学过程走科学发展道路,进而让中职计算机教学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结论:

学生自身能力以及人文素质培养过程统一化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中职计算机教育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其双重任务所在。通过对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合带动学生人文素质不断提高与发展的趋势,推动中职计算机教学“全面化”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计算机职业素养论文篇2

【关键词】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中职计算机

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此,许多中职学校从社会需求出发,尝试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一体化”教学模式突出了技能训练,将专业理论知识融入技能训练中,采取直观性和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强调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更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在此,对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提出我的一些想法: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现状

当今,计算机及计算机的应用正以极快的速度朝着网络化、多功能化、行业化方向发展。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计算机的教育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可以说,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工作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计算机的应用操作、文字处理,已经是一种基本技能。但由于计算机发展速度很快,与之相应的计算机应用教育显得相对滞后,与社会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也造成我们的学生虽然学习了计算机课程,但毕业之后无法熟练应用的局面。因此,随着职业教育的目标的转变,计算机课程及其教学方法也应该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才能使通过中职计算机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上更有竞争力,使中职计算机教育更加蓬勃发展。

二、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可行性

(1)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既懂理论而实际操作也过硬的中职学生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设置都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理论课由理论老师上课,学生上机课由实践指导老师指导,理论课教师只考虑理论上的推演,而实践指导教师则是多以实践经验方面进行教学,没有更好的思考怎样从理论上去解释、推导、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就对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栽培分开,不利于培养既懂理论而实际操作也过硬的中职学生。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技能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是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在同一地点交替进行来完成“训练项目”,其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完成训练任务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先讲解理论后实习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采用先实习后讲解理论或一边讲解理论一边实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关键是要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理论教学用实践去验证,而实践教学则用相应的理论知识去指导、解决。现在的计算机各种软件,特别是winDowS下的各种软件,均以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为主,其操作直观、便捷。这些软件的应用与操作用传统的“板书+讲解”的方式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而应该以:演示+操作+讲解(即边讲边练)的新的授课方法进行讲授。采用讲与练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师使用演示设备向学生讲解,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实践,二者交替进行,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对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分析可知,要成功地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学校必须有相应的教学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如多媒体教室和机房,以及适合一体化教学的课程等。所以,中等职业学校要想通过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来提高计算机课教学质量,事先必须设计出一套合理的方法和步骤,一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首先围绕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合理地整改课程的内容

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那么,课程的目标就是要培养职业能力,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课程设置不能围绕学科,而是要围绕职业能力。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事先把专业课程的理论内容、实习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有机的组合和统筹安排,以学生够用、适用、会用为原则对两方面的内容进行一定删改、编排。在计算机课程中,对于低年级学生,应注重计算机基本概念和基础操作能力的训练,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工具。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应重培养他们的必需能力。学校应根据人才需求特点和学生特点,设置对职业能力培养最有利的课程,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中,提高职业能力。如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不同的计算机软件课程,提高学生能够熟练操作和应用各种专业软件的能力。同时课程内容上与本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项目上“实用”为先。

(2)提高教师的教学储备,培养能适应一体化教学的计算机教师队伍

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实施,需要能适应一体化教学的计算机教师队伍。由于计算机行业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计算机教学内容不断淘汰更新,所以,应注重对教师的教学储备。所谓的教师教学储备,就是根据计算机发展的动态,安排教师学习最新的计算机应用知识,掌握最新的计算机应用软件,以提高教师能力和素质、为满足社会需求作好准备。同时,要求教师理论实践双发展,不但要具有计算机的理论知识,还须具备对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的指导能力。在条件许可时,要求教师必须在计算机上进行备课、出试卷、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并要求每个教师的每一门课程,都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课时,在多媒体教室对学生进行授课。

(3)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过程

计算机职业素养论文篇3

关键词:课程体系;师范性;职前教师素养

地方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直接影响到其专业的招生、学生的培养及毕业生的就业与创业,事关专业的生存与发展。从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来看,课程体系的设置一定要能兼顾知识储备和就业需求两大方面,因此,本文从地方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的课程体系的设置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一、问题提出,课程设置不合理:

1、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滞后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基本是借鉴综合类、理工类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没有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导致课程体系特点突出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学科性,而忽略专业的师范性;而且计算机类课程与教育教学理论课程、教育教学实践课程之间必要的沟通和联系,教育专业的课程安排严重不够。整个专业课程结构主要由公共课、计算机专业领域课加上作为教育专业的《普通话》、《书法》、《教育学》、《心理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教育实习组成,作为教育专业的课程比重不到整个课程提系的10%,这将导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未来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职前教师专业素养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发展。

2、专业体系设置与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联系不够紧密

课程的开设缺乏对学生应试能力方面的培养,如教育理论基础以及根据当前教师、公

务员招考与计算机行业相关的招聘应试必备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就业方向上具有“多向选择”的能力,即可以通过参加教师资格考试以选择教育职业,也可以参加公务员考试或者其它的招聘考试以选择其它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职业。

二、分析不合理原因

1、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培养目标过于宽泛,专业定位不明确

计算机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的课程设计因其培养目标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计算机非师范专业调计算机科学、计算机技术与工程相结合,兼顾硬件、软件和应用。其培养目标为:通过本学习使学生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养成良好的工程素质,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从而培养能够适应计算机科学研究、计算机系统设计和软、硬件开发等多方面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教师,即具有相关自然学科基础知识、计算机科学的系统理论,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与应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够在计算机相关的信息技术教育领域从事课堂教学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并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能够开展教学实践研究;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

2、对学生毕业就业情况未作全面分析

在每年统计学生就业率时,只知道统计学生就业的就业率,而未对学生的就业单位做作

具体的分析,也未对未就业的学生的情况作分析,通常把未就业的原因归就于:公务员招考竞争大、教师招考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名额极少等。

三、改革建议

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的培养目标,本人认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师范类课程、面向社会需求和就业方面的课程。结合地方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形势,提出如下改革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的建议:

1、专业理论与技能:这块应对原有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应大胆舍弃《汇编语言》、《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理论》等重理论、深分析的纯理论型课程,而开设《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计算机引论》、《电脑实用工具软件》、《C语言程序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photoshop教程》、《Flash动画设计》、《多媒体课件制作》、《电子商务》、《面向对像程序设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组网与网络管理技术》《信息系统管理与开发》、《计算机新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等面向社会、以实践操作为主的实战型课程。

2、师范类课程应包括:《普通话》、《书法》、《教育学》、《心理学》、《教育传

播学》、《信息技术教学法》、《教师职业技能》、《信息技术教学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课程,以满足地方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力量的需求,促进信息技术职前教师素养的发展。

3、非专业素质方面的课程应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

《邓小平理论概述》、《法律基础》、《形式与政策》、《思想品德修养与师德》、《公民修养(沟通与礼仪)》、《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美育学》、《文学鉴赏》、《演讲与口才》、《组织与管理》、《个人理财》等课程。使学生思想得到升华、人文素质得到丰富和加强。

4、专业拓展理论与技能:包含当前新兴流行的硬件技术、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网络技术的使用以及计算机教育技术、计算机技术与其它领域的交叉整合。可开设《信息系统管理与开发》、《计算机新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等课程。

研究表明非专业因素对大学生就业有着重要影响。从实际情况看,非专业素质是毕业生就业的“短板”,在考察思想品德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和非专业素质等四种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主要非专业素质基础上,说明大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只有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开展全程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豫颖,信息技术职前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探究 安顺学院学报,2010,(1)

[2]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1)

计算机职业素养论文篇4

关键词:高职;文化课;计算机专业课;衔接;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9-0122-02

1前言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培养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对学生的入学门槛普遍较低,因而,其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入校时文化成绩较低,语、数、外等文化课基础薄弱,因此,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下面简称“高职学生”)普遍对文化课热情度不高,对学习文化知识没有兴趣,同时,学生关注的是学好技术,对文化课缺乏足够的重视,认为文化课可有可无、无足轻重,对他们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完全不用学习,这就出现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上课玩手机、睡觉、讲话、看小说杂志、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诸如此类现象的普遍发生;另外,有关单位在招收员工的时候也只在乎聘用人员的计算机专业技术技能,片面追求技术等级证书而不重视他们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素养;此外,教育部门对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职业技能通过率、就业率有硬性的考核评价评估指标,比如看招生、开设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证书获得、就业率等情况,这样学校也就慢慢使文化课程给计算机专业课程让路,这就导致了文化课教育的艰难。

2文化课对计算机专业课程学习的影响

文化课有时称之为基础课,或者基础学科,基础学科学得好的人,文化素质就高,反之,文化素质也差。文化课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计算机专业课的学习,如英语学不好,将直接影响到计算机专业课的学习,学生很难看懂机器上的一些代码,很难进行简单的计算机程序编写,因此也就很难写出优秀的软件程序;一个数学基础差的学生对计算机专业课中的有些计算就很难完成。

文化素质也影响到后面的深造和可持续发展或者终身教育,基础学科差的学生,无论是自己学习,还是进入高一级的学校学习都没有办法来进行。

由于文化基础课关系到人的文化素养,对素质影响很大,教育部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现代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的教育类型。”[1]“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办好高等职业教育,按照系统培养、全面培养、终身教育的理念,加强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基础文化和体育、艺术课程,加强新技术教育和技能训练,为学生全面成才、持续发展奠定扎实基础。”[2]

提高高职学生的基础文化素质,是关系到培养高素质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文化课与计算机专业课衔接的必要性

3.1文化课的学习是计算机专业课学习的基础

文化课的学习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文化课程的学习是为了学好基础知识,能为计算机专业课程学习提供服务。计算机专业应用领域里很多看似高深的技术在几年后就会被新的技术或工具取代,只有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才可以受用终身。如果没有打下好的文化课基础,大学生们也很难真正理解高深的计算机专业应用技术。

3.2文化课可提升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更新,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有很大一部分在毕业后很快就会被淘汰,人能否适应社会的发展、胜任工作,就要求一个社会人不断更新知识,也就是持续学习。通过学习获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提高自身在社会中的竞争力,不断发掘自身的潜质,不断完善自身,因此,人的一生也是不断学习的一身。人的学习有两种形式,一是自学,另一种是到高一级的学校学习深造,无论进行哪一种学习,没有基础文化知识,都不能完成,只有具备扎实的文化基础,才具有可持续学习的能力,以完成人的可持续发展。“人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指人自身的体力、智力、才能、创造力,以及各种潜能的最大限度的发挥,是指人的内在素质的全面发展。”[3]这也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的素质的持续发展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支撑点”[4]在可持续发展的要素中,陈艳华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人的可持续发展,人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据、出发点和归宿。”[5]同时指出:“人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的内在素质的全面发展,它包括人的德、识、才、学和健康等多方面的内容。”[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报告中指出“虽然一个人正在不断地接受教育,但他越来越不成为对象,而越来越成为主体了。”“每一个人必须终身不断地学习。”并预言说未来社会“最终将走向学习式社会。”[7]

人的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今天的发展是日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农业经济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土地;工业经济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资本;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主要依赖于知识和掌握了大量知识的人才,没有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个人就很难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才。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文化课基础知识是这一切的基础和根本。

3.3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提升人文涵养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拉伯雷认为全面发展应该是指对知识的全面学习、身心的和谐、德智的统一以及知识与实践的结合。[8]马克思认为,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9]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只有计算机专业知识,不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要想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加强文化知识教育,也就是人文教育。所谓的人文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文化基础课学习中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如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是职校德育教育的思想源泉,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深深沃土,只有一个全面认知自我的人,才能真正地热爱生活,真正的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

我们的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同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由此,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专业技能,而且要具备人文涵养,更不用说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了,因此,在文化课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弥补职校的只重计算机专业教学的不足,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提高其人文素质。

4衔接的措施

4.1提高学生对文化课的认识,培养学习兴趣

高职学生对文化课程的学习没有兴趣,主要原因是基础太差,这部分学生在中学学习阶段就被老师划归为“学困生”,对上高中或中职没有认真学习,对学习文化课程基本是放弃的态度,中学毕业后抱着学习一门手艺的态度来到高职学校学习计算机专业,认为学好技术就行了,因而对文化课学习没有兴趣。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学校一方面要使学生正确理解文化教育和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关系,了解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文化教育的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文化知识的学习可以提升个人素质,是学习任何专业技术的基本条件,没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作为前提,专业课的学习就会遇到很多瓶颈;另一方面要求学校采取多种方法、方式,如文化课对计算机专业课影响的讲座、毕业生回学校的报告会、文化课学习延长等措施,来加深提高学生对文化课程的认识,明白基础知识对计算机专业课学习的影响和学好文化课程的责任。

4.2将文化课知识与计算机专业课相关知识有机结合

文化课教师应多了解计算机专业课知识,明确知道那些知识对计算机专业课有用,那些知识对计算机专业课学习帮助不大,了解后,在课程内容安排上要做到对计算机专业课需要的基础知识多传授,不需要的少传授。在讲授时,也可以与计算机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如在英语教学中,将一些词汇与现实生活和计算机专业联系起来,如在学习“power”一词时,将基础词汇意义“权力”、“政权”、“能力”与计算机专业词汇意义“电力”、“电源开关”结合起来学习,这样既比较实用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3强化文化知识的实用性

高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决定着文化课教学的目的和内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在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部分中明确指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办好高等职业教育,按照系统培养、全面培养、终身教育的理念,加强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基础文化和体育、艺术课程,加强新技术教育和技能训练,为学生全面成才、持续发展奠定扎实基础。”[10]这就需要我在高职学生学习阶段,加强基础文化课的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工作能力,在教学的内容安排上要讲究科学,提高实用。如在英语教学的安排上,就需要我们在重视英语学科基础性的同时,给学生传授实用的英文知识,以便让学生毕业后能尽快地适应专业发展的需求,更好地就业和择业,服务地方经济。如给市场营销专业计算机专业方向的学生多传授实用文体知识,给文秘专业计算机专业方向的学生多传授公函写作、计划拟定、表格填写。在教学时一方面介绍此类实用文体的特点、基本格式、如何去写及注意事项等,另一方面结合实例创设教学情境,指导学生完成一些应用文的书写任务,以加深印象,提高其实际运用能力。

4.4控制好难易程度,循序渐进

在文化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必须控制好难易程度,循序渐进。高职学生基础差,这是普遍现象,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一是要分析学情,摸清学生的文化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设定一个学科教学的最低目标,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此基础上系统的进行能力训练和提升,不能将对普通高中生的能力要求套用为对高职学生的要求,让多数学生必须达到的一个水平高度,即让基础差的学生在学科上先达到一个层面的提高,然后再制定下一个较高的目标,运用克拉申的教学理论来安排教学内容。

课程教材必须适合学生发展和计算机专业特长,必须有一部分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计算机专业和日常生活相关联。从教育体系上说,文化学科课是其他学科的基础,而且高职学生与普高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即将走入社会,更需要加强素质教育,通过文化课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政治素养和培养健全的人格素养,充实和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为计算机专业教学给予更好的支撑和服务,培养学生能更好地从事计算机专业工作的能力,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

5结论

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即目标是实用化,是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出一批具有大学知识,而又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但文化基础课对深入学习和运用计算机专业技能知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关系到一个社会人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如何搞好基础课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积极性,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将基础文化课和计算机专业课教学衔接起来,提高文化课知识的实用性,最终提升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和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2014.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2014.

[3]刘世明.论人的可持续发展[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

[4]刘世明.论人的可持续发展[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

[5]陈艳华.论人的可持续发展[J].东岳论丛,2005(3):195.

[6]陈艳华.论人的可持续发展[J].东岳论丛,2005(3):195.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23.

[8]郭倩.论终身学习与人的全面发展[D].2010:11.

计算机职业素养论文篇5

【关键词】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课程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48-01

实践能力的培养指的是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这是学生走入社会必须具备的一项技能,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和人才质量都不断的提升,实践能力成为衡量人才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职业高中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开展方面需要结合市场发展需求,制定科学的培养模式,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

一、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

职业高中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与社会需求相比,存在不同程度的落后现象,因为很多课程的设置仍然以通过考试和理论教学为主,因而忽略了实践课程的完善,所以实践教学的内容无法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受到影响。

2.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职业高中的师资力量十分有限,尤其是缺乏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实践项目经验的实践型教师,很多教师都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基础,但是在实践能力教学方面却相对较为薄弱,所以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计算机专业课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3.实践教学内容分散

从职业高中当前的计算机专业实践课程设置来看,内容相对较为分散,课程之间缺乏连贯性,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也往往是针对自己承担的教学内容,并没有对相关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梳理和整合,所以导致实践课程的知识点分散,这也直接影响了计算机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

4.忽略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职业高中的学生在学习思维和习惯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薄弱之处,而这与他们日常学习中习惯被动接受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计算机专业课程实践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迫不及待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却忽略了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培养,造成很多学生的思维懒惰,不愿主动思考,没有养成创新的意识。

二、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原则

1.岗位需求为基础

计算机专业技能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技能判断的一个重要标准,所以职业高中在开展计算机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需要以市场发展和岗位需求为出发点,结合计算机岗位对人才知识与能力的需求制定相应的培养模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以就业为导向

计算机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要遵循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原则,充分体现课程设置的职业性,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课程的设置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才能体现专业课程的实用性。

3.以创新为出发点

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关系到他们未来发展的重要素质,所以计算机专业课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要着重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课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

1.以岗位职业技能需求为出发点对实践课程进行规划

职业高中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所以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方面,必须要以职业技能需求为出发点,打破传统的知识本位的教育观念,确定全新的能力本位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实践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另外,还要根据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制定相应的能力要素,将所有能力要素进行系统组合,可以促进实践教学内容的完善。

2.引入企业化项目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计算机专业课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充足的实践素材,在校企合作的发展目标下,职业高中可以在实践课程中引入企业化项目,将其融入到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可以参与到项目开发到实践的全过程,因为企业化项目相比教材中的内容往往具有更强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所以学生通过参与企业化项目可以更好的运用自身的理论知识,从而增强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3.专业实验资源的优化配置

实践课程的有效开展需要完善的实验体系作为保障,但是职业高中自身在实验资源的资金投入方面十分有限,所以要对现有的实验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对设备进行定期更新与维护,同时也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开发校外实验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大的实验环境。一方面,对职业高中现有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实训室等相关的教室进行调整,使其可以满足实践课程教学需要;另一方面,则要加强计算机教师的专业技能培养,通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升,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好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技能的提升。

4.专业技能实训平台的建设与完善

实训平台的建设与完善可以为计算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更大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完成相应的实训任务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职业高中当前开设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中,关于实训项目的收集与整理方面的内容占据比例较大,而如何将这些内容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还需要通过实训平台的建设。在技能实训平台中可以为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实训任务,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有效结合,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在实践中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课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计算机专业课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制定相应的培养模式,从而提高计算机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谈如何提高职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J].考试周刊,2014,95.110-111

[2]端木艳秋.浅谈如何提高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J].科教文汇,2007,05S,145

计算机职业素养论文篇6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建设市场需求

一、问题提出

当前,我国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出现了一种自相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是市场上计算机类人才需求的缺口很大,另一方面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就业形势却呈现出下滑的趋势,具体体现在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同时导致招生困难。究其原因,有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但主要是中职学校计算机类专业培养的学生特色不突出,学生存在着“不软不硬、不上不下”、“博而不精、适应期长”等缺陷,具体表现在:

(1)培养的人才和市场需要脱节

目前,一些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在专业设置、专业课程的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上,呈现出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及手段相对滞后等现象,造成了教育和市场需求的脱节,导致学生就业后工作适应能力差,通过自学或重新培训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

(2)发展后劲不足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普遍存在岗位层次低、发展后劲不足的现象。目前,一些中职学校的培养手段相对落后,毕业生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远远不能适应各行各业对计算机专业多方位、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近几年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表明,中职生进入用人单位后,能够独挡一面的极少,多数只能担当基础性或维护性工作。

二、现象分析

从当前市场需求来看,伴随着数码设备走入普通家庭,大众对视频处理、媒体编辑的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 随着我国加入wto,企业更加注重对外宣传、塑造企业文化,对多媒体制作人才需求也在增加。同时伴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资源的共享,各类企业都在建立自己的信息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广泛开展计算机应用。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电子政务、企业电子商务、物流信息化,使网络应用人才供不应求……由此可见当前计算机人才不是不需要,而是严重紧缺。

三、解决措施

(一)合理定位培养目标,构建专业技能教学体系。

1.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不同于电子、机械专业,既不是工厂的流水线,也不是批量生产的车间,其岗位技能具有较强的行业相关性。因而,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也不能是同规格的“批量生产”,必须面向职业岗位进行多层次、多元化的培养。

2、职业岗位能力及技能教学体系的确定

反思我们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 明显落后于职业岗位的技能发展需要。据此提出了进行专业建设的新思路:社会调查岗位群专业模块课程设置,即根据中职生就业的岗位群,设置相应的专业模块,逐步使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二)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结构上要打破传统的按照技术学科进行教材编写的模式,开发和推广与计算机技术发展、应用密切联系的综合性和案例性课程的教材。对不同专业方向所需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各种应用软件课程进行取舍,注重社会实效性和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1.中职计算机专业“行业化和方向化课程设置”思想的提出

计算机行业很需要有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行业化”的一大特征是专门化,课程设置有单一的目标,有相对集中的科目,学习目标相对要高、精、专、深,所培养的人才是 “专才”而不是“通才”。

我国计算机职业教育著名品牌北大青鸟apteCH 针对中职学校教育特点,开发了适合中职学校学生学习的计算机职业培训课程,启蒙星教育,它充分运用“以项目为导向”的先进职业教育方法,课程的学习紧密围绕 “项目”开展,并且项目的设计和选择注意与企业实际需求相结合,着重传授学生实际工作中所需的技术知识、操作技能,使学生了解工作的相关流程,能够让学生走出校门就顺利进入职场。这类课程已在国内一些中职学校试行,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就这个意义上说,“课程设置方向化”势在必行。

2.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合理设置

“通”和“专”是辩证的,“素质化”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的潜力。除了政治、语文、数学、英语、职业道德等文化课外,“素质化”还应包括“专业修养”课程的内容,比如“网络广告设计”专业,其课程还应包括素描、色彩、书法、广告设计、标志设计、音乐基础、摄影艺术等。这些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学生形成“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本专业必备的“艺术素质”,加设“专业修养课”是培养学生成才的首要环节。

“素质化”课程旨在积累深厚根基,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模块化”课程旨在“专才教育”,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模块。每个模块均有“素质课程(包含文化课和专业修养课)”、“项目实践课程”和“就业培训课程”三部分组成,它是培养学生成才的必要基石。

(三)努力提高计算机教师的专业素质,精心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

“名师出高徒”,计算机教师的专业能力决定着教学质量,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在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中,应注重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较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

随着信息技术与应用的发展,没有谁能把计算机专业所有的内容都掌握住,计算机专业技能逐步细化,计算机专业课程也随之逐步细化。由此,让专业老师根据自身特长选择专业发展方向就显得十分重要,这对教师自身而言是教学专业生命的延续,对学校专业而言是教师专业质量增值的途经。

(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计算机知识之博大精深,应用领域之广,技术发展之快以及带有不可预知性和随机性问题出现的特点,将使计算机专业人员要不断地接受着新的挑战。而中职学生的自学能力一般都很薄弱,当走向社会遇到新的问题时,没有了教师的指导,学生只能自己去解决。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讲授课程时,避免填鸭式教学,教师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让学生逐渐形成良性的学习习惯。同时教师也应当对学生正确定位,不可过高或过低地评价学生。

参考文献:

[1]郑颖.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探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8):178 - 179.

[2]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教职成〔2005〕1号

[3]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 号

[4]黄胜利.计算机教学与“高原现象”[J].河南教育,2007(3)_

[5]潘静,祁利平.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7(11).

[6]师功锋.北大青鸟apteCH“aCCp启蒙星”全新的计算机中职教育课程模式和课程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9).

计算机职业素养论文篇7

论文摘要:本文从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和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出发,以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为指导思想,以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为主线,对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模式的改革进行研究,从而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提高中职学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的目标。

一、引言

进人21世纪,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可以胜任并具备培养潜力在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人才已成为国家培养国际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仍然有多数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师讲解、演示,然后学生模仿”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意识,教学方式不适合学科课程特点等问题,使得大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缺乏足够的兴趣和重视。特别对于计算机这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以及知识更新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和变化,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变成了应试教育,缺乏适应就业岗位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所以,深化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必须首先从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和教材特色改革人手。

二、深化计算机教材特色改革,突出中职学校特色

教材不但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依据,还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渠道,更是考核教学成效的重要依据。因此,中职学校教材改革必须突出它的职业性、实践性、适应性、科学性和先进性。中职学校计算机教材建设应与当前中职学校教育改革相适应,应该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相适应,与中职学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对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相适应,将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软件和新技术,以及学生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反映到新教材中。

教材特色改革必须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就业上岗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心,以技能训练为特色的指导思想。理论叙述体系要反映学生的认识规律,从最基本的概念和知识出发,对于实际使用频率高的知识模块最好采用完整的案例人手引人知识和理论,使学生带着实际问题,从模块整体知识考虑,将问题用模块的局部知识逐层分解处理,以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以提高职业技能为目标,深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在中职学校教育中,应以“培养实践能力”为指导思想,坚持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施性教学计划,在参照教育部各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针对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计算机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需求,建立较为完整、科学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经过不断实践与探索,我们认为,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在以素质培养、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三结合”的课程结构模式下,走以“精理论、多实践、重能力、求创新”的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培养模式。只有按照这种培养模式进行教与学,才能够使我们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适应多元、多变的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适应社会对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人才的需要,促进中职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21世纪社会是信息的社会,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已成为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所以,在计算机教学和教材中必须从学生运用信息工具、主动获取信息、善于处理信息、利用信息进行学习和信息的创新能力等方面加强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毕业后对就业岗位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注重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为了使中职学校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十分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里所说的“能力”除包括计算机软件的操作能力外,还包括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理论教学和教材建设应特别注意用系统工程的观点统率具体的计算机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同时能开阔眼界,从方法论的角度有所收获,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实训中,除加强每个模块的课堂实践环节外,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精心设置大量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课后练习和课后实训课题,使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交替进行,提高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的整合度,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和创新的空间,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以及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五、学历教育与资格证书教育并重

计算机职业素养论文篇8

论文摘要:语文学科在高职教育中的基础地位毋庸置疑,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以高职语文教学为核心,通过将语文教学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相融合,以学生的语言文字智能为基准,多角度协调学生数理逻辑、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等智能的发展,从而使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得到发展。

身处21世纪,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引起教育界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紧随信息化步伐,在不同学科的教学改革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一个多元化、网络化的校园教学平台愈加清晰地出现在高职教育的视域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利用信息技术搭建高职语文的教学模式成为崭新的课题,笔者做了相关探索,构建高职语文教学与计算机基础教学双向整合的教学模式。

一、高等职业教育中语文课程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大量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既是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总体目标,也是基本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教学等都要以此为指导。

语文在高职教育体系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应强调培养学生在职业环境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即工作能力或辅助工作能力的培养教育。高职语文应当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进行实践教学方面的探索。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基础上,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进行专项综合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语文能力,通过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高职计算机基础是各个专业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门必修课,其教学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职业岗位需要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与考试形式等方面,都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应用为主的教学理念,培养和提高学生计算机技术的实操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

二、高职语文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融合的理论基础——多元智能理论

高职语文与计算机基础课程都是各个专业的必修基础课,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在信息化社会应用计算机的素质,是文化教育、基础教育。无论是语文还是计算机基础的学习,都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多重思维训练的过程,涉及多种智能的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他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多元化的智能:语言文字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存在智能等。他认为每个人虽然拥有多种智能,但各种智能的发展程度和组合情况各不相同,且个体之间、个体内部的智能也存在差异;人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发展和加强其智能;各种智能之间绝非各自独立,而是相互作用,通过组合发挥作用。多元智能理论对于高职语文教学的改革,即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融合有许多有益的启示。

1、学生通过语言的学习,获得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语文课程与学生的语言文字智能息息相关。祖国的语言文字伴随每个人终身,语文的学习是开展其他学科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借助语言这一工具进行思维训练,表达思想,语文的基础作用毋庸置疑。

2、学生某一智能的发展需要其他智能的协同,教师应当使用多样化的手段,设计学科之间的知识与能力的迁移,从而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协同发展。语文教师可以结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以语言文字智能为基准,进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迁移,以带动其他智能的发展。

3、语文课程通过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融合,多方面协调学生的智能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在这一过程中以深刻的思想、精彩的内容和丰富的情感,使学生陶冶情操,体验和感悟生命的价值。因此,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不容忽视。

三、高职语文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融合的设计思想

在信息化的环境中,任何一个学科不可能单打独斗,都会与相关学科产生或多或少的联系,这正说明人的多元智能并不是孤立发展的,需要与其他智能相互结合发挥作用,以强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的发展。在高职语文教学中,以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为主训练语言文字智能,通过综合活动的设计,借助计算机技术为多元智能的训练拓展空间。

在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时,以语文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核心,嵌入计算机基础课程对学生的计算机技术的要求,使学生在进行语文课程理解感悟的同时将计算机基础的技术应用进来,以文学欣赏、应用文写作为主,应用计算机技术为辅,从而更有效、更牢固的掌握计算机基础的知识,如office办公软件的操作。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明确一个人只有专业技能是不够的,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素养,才能将专业技能应用到更有用、更广阔的地方;运用自己的计算机能力将语文学习的成果沉淀稳固下来,使之内化为自己的内涵修养。在这样一个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学生既获得了语文的审美教育,也增强了计算机实际操作的训练;学生不仅要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学生不仅知识广博,有技术专长,而且还要情趣高雅,从而进行多元智能的协调发展。

四、教学示例

教学内容:个人简历

教学目标:学生理解、掌握个人简历的结构和写法;学生能够利用woRD文档的文字编辑功能制作电子版个人简历。

教学条件及设施:多媒体教学软件;机房等

学情分析: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具备一定的应用文写作的常识,在学习求职信、调查报告等应用文的基础上,能够阅读理解“个人简历”的相关内容,能够借助范文设计个人简历框架。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但动手操作技能存在较大的差异。

设计思想:在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上,使学生的语言表达内容和能力通过计算机的实际应用展现出来,引导学生使用office办公套件完成一般文案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对自己的成长历程有一个反思,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确定今后的努力方向,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计算机操作水平等综合文化素质。

智能目标:

语言文字智能:学会使用简历中的关键词语,如个人简介、教育经历、求职意向等;撰写个人简历的具体内容;运用口头语言向同学解说自己的简历。

数理逻辑智能:能够正确地组织自己的信息,形成个人简历的基本框架,突出重点内容。

视觉空间智能:利用教学软件为学生讲解简历的格式与写法;演示简历制作中文字编辑的技巧。学生在电脑上制作电子版个人简历时,训练眼手协调能力,增强文档的视觉美观度,以显示自己制作的独到之处。

身体运动智能:学生当众讲解简历时的体态语言。

人际交往智能:能够与老师、本小组同学共同合作讨论。

自我认知智能:对自己的成长历程进行反思,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教学过程摘要:

1.教师在学生应用文写作的学习基础上,向学生简要讲解个人简历的相关理论知识,重点讲解个人简历的结构和写法,学生能够结合范文分析简历的各个组成要素,教师要指导学生举一反三,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情况进行简历主要内容和结构的设计。

2.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情况,以自愿结合为原则,促使学生结成学习小组。每个同学根据教师的讲解,先各自在电脑中运用woRD文档编辑个人简历,要体现简历的格式特点,运用简洁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实际情况,要符合求职面试的语境。

3.小组内部交流简历作品,提出修改意见,每组推选出一份优秀简历进行展览。教师组织学生代表当众讲解自己的简历,小组之间交流写作经验,要体现写作的思路。介绍woRD文档编辑的技巧,如能使用word工具栏或菜单命令正确设置段落左、右缩进及首行格式;能使用word工具栏或菜单命令正确设置行及段落(前、后)间距等。注意表情、肢体语言的合理运用。

4.教师评价学生的简历和讲解,并视具体情况补充学生没有涉及的东西;点拨学生正确认知自身的成长历程,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总结简历制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如结构、语言表达、文字编辑技巧等;

5.学生根据同学和教师的示范、总结,在电脑上修改完善自己的简历,然后提交作业。

6.教师批阅评价学生的简历作业,及时反馈给学生。

7.拓展活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小组同学进行面试的情景训练,将求职信、简历等求职文案运用到虚拟的语言情境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明确求职面试的相关要求。

教学小结:

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的操作技巧。教学过程始终以语文的写作能力为主,woRD文档的编辑能力为辅,前者是后者的内容、对象,后者是前者得以有效呈现的平台。在以语言文字智能为主的多元智能的训练中,达到语文教学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融合。

五、结语

高职语文教学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融合更多的是在实践环节中的探索,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两者的融合在一种文化层面上意味着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基础教学融入语文课程,多渠道、多空间培养学生的智能学习方式,既能有效地实现语文课程目标,又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即信息素养,从而达到双赢的目标,提升学生对生命质量的体验。通过融合,在达成语文课程目标的同时使学生将计算机技术作为一种文化素养积淀下来;通过融合,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自然行为,内化为学生的情感、态度、生命体验的一部分,成为信息社会开展学习活动的自然表现。

因此,在语文教学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融合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有意识、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自觉利用当下的信息资源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开展智能学习,促进自身信息素养的文化内化。这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既要对本学科有厚重的感悟,又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并要以较高的信息技术水平实现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整合,同时也要注意自身信息素养的文化内化。

参考文献

[1]蒋丽清,薛辉.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以文化变革为视角[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

[2]坎贝尔.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

计算机职业素养论文篇9

关键词:就业;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5-0084-02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改革力度加大,以及考虑到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提出了中职计算机中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正亟待工作岗位中具有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正是因为这样的社会需求定向了中职计算机的教学目标。计算机教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计算机在社会各行各业的应用十分广泛。中职计算机想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来让学生更好地达到社会需求就要采取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也只有以就业为导向,才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学以致用的解决中职学生就业困难的处境。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就必须得到相关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1阐述就业导向重要性

1.1改善目前中职计算机的就业困难出尽处境

随着当代社会的科技不断发展和创新,我国对于各行各业人才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尤其对计算机综合型人才的需求量,对计算机专业人才提出更专业技术要求【1】。由于很多中职计算机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计算机市场的需求,毕业生并不能找到相应的计算机专业工作,而企业则又招聘不到符合职位需求的技术人员,这样就陷入了一种用工荒的局面,导致目前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并不乐观。计算机教学和社会市场的不匹配导致出现这种情况,那么就要以就业为导向作为中职计算机的教学模式,使得中职计算机人才获得社会肯定,适应社会发展。

1.2对中职计算机教育资源合理配置

促使学生顺应社会发展要求,提高学生就业率是中职教育的最终目标,但专业学生在接受传统中职计算机的教学模式之后并不能满足当下社会对计算机专业的需求,导致无法从事对口专业的技术性工作,在这样的形态之下就会极大打消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学校的教育资源配置。通过在教学中结合市场与社会需求进行针对性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来促进中职计算机教学完善各种教学资源配置,确保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够顺应社会需求顺利就业,以此来提高学校面对社会的就业率。

2分析就业导向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2.1专业技术强、综合素质高的教育团队

在当前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大多数老师并未具备教学所要求的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以及自身较高的综合素质这些特点,极大地影响了中职计算机的就业率,也无法满足社会对于计算机专业技术的需求。那么创建一个专业技术强、综合素质高的教育团队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地学习并且深造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以便及时随着社会发展更新补充专业知识;中职学校通过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鼓励教师多去参与社会实践,使得教师亲身参与了解社会市场需求;老师还可以通过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让经验充足技术性强的专家对老师进行专业培训,以此来提高老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传输于学生,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2.2优化中职计算机设置

通过对中职计算机设置进行优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并且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在当前社会形态下的就业竞争力。中职计算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计算机技能,但是由于现下中职院校的种种原因限制,导致中职计算机教学的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那么在对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就应该判断每个专业的价值进而据其理解进行规律性分类,以提高与市场接轨率为目标,明确专业所存在的优势,来对计算机专业进行优化分配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2.3强化实践,提升专业技术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与社会计算机市场需求接轨,必须加强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专业实践。学校通过为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实践场地来鼓励学生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多次积极地实践,从而达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结合【2】。由于当代社会信息发展较快,计算机软件一直在不停地更新换代,学校也应该实时更新计算机教学设备,完善专业知识教学,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提供优质学习环境加强专业技术性。以及学校通过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与企业对口进行短期培训课程,来促使学生发现自身不足之处,从而得到改正,做到学生职业技术能力最大限度地提升。

3中职计算机当下教学现状

3.1中职学校学生

由于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录取成绩没有很高要求,录入的学生情况基本都属于成绩不理想的情r,这类学生都呈现受环境影响较大,喜欢接受新鲜事物,但是缺乏分析能力,基础性较差,动力不足导致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影响计算机教学教师对于知识的传输,从而增加了就业难度。

3.2教学现状

中职计算机教学应以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了避免中职学生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而无法就业,在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实践能力,从而使得中职学生的计算机操作实践能力得以增强,让企业感受到中职学生在计算机操作上的技术性,促使学生就业。在当前计算机教学中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绝大多数学校都由于投入设备不充足,没有给计算机学生创造实践操作的机会,学生的具体操作能力并不能在具体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探索;另有部分学校由于实践培训方法制定的不够合理适用从而导致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不足;计算机是一门与时俱进顺应社会时展的专业技术,对教师缺乏相应培训,缺少了与新知识进行接触,对知识的缺乏也就造成了中职学校教学水平质量难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急速低下。

3.3课程设置偏离就业导向

在对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中,绝大部分教师采用的都是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的教学模式,对课程设置较为单一,学生对计算机理论知识掌握较多,但是对于计算机的实践操作能力相对不足。由此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没有突出已就业为导向,教学过程中的专业实践化也没有系统的管理,缺少相应的技能实践培训,导致了与社会需求脱节,缺乏实践操作能力不能满足于企业需求。

4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员需求加大,如何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是当前中职学校教学的首要问题,通过对在中职学校教学模式和技能训练过程中已就业为导向的教w模式的探索,钻研出一条适合中职学校教学与技能培训的教学新模式,来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就业率。

4.1以就业为导向

中职教学模式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制度飞速发展和不断完善过程中,正面临以就业为导向顺应社会需求的教学模式【3】。中职学校教育模式改革应以设置专业课程,开展实践技能培训以及就业辅导方面的,以及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等因素,从社会需求出发,切合社会需求培养出与企业对口的技术性人才。通过中职学校根据社会现状职位需求制定出一套符合市场情况的系列教学方案,帮助学生找好自己的职业定位,真正的在就业阶段选择适应现实情况。在学校对社会需求情况进行深入了解时,可以参考相关网络报道,教师也可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展开市场调研,真正了解到市场需要的是什么,进而有针对性的将知识传输给学生,以及进行相应的教学模式改革,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将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4.2注重培养学生技能

社会企业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具针对选择性,需要素质技术全面性人才,对学生一技之长的教学培养也很重要,通过在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培养中,在理论知识基础良好掌握,注重技术的传授和操作,适当减少枯燥长篇的理论知识传输,通过实践操作做到与理论知识有效结合。以及对课后学生课程的检查巩固,通过对学生专业技能得阶段性考察,在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知识前提下,多次进行实践操作,加强操作熟练灵敏度,通过在实践训练,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教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给予其自我发挥的空间,培养其创新性,最终实现对学生技能创新的有效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动手能力,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点进行必要引导及重点技能培养,从而达到技术与能力全面综合发展。

4.3提高教师素养水平

教育过程最不能离开的就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课程的传输与引导,这就对中职学校老师的专业技能和整体素养有了一定的标准。在对中职老师进行挑选过程中,要做到坚持标准并且尽心尽力,在上岗后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对教师进行指导和教学培训,从而做到提高教师整体素养水平的要求标准。通过上文提到老师与企业之间进行有效沟通,详细了解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增加学生实习的宝贵机会,此后对教学课程设置进行针对性的实践训练,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帮助,将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落实。

5结束语

计算机在近年来社会信息飞速发展的现状下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目前我国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模式还较为单一,想要促进教学发展,提升学生的就业率,使其与也需求对口,就必须做出相应教学模式改革。那么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的相结合,让学生在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育中快速成长,从而满足计算机市场对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吴庆松.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探讨[J].才智,2011(29):280.

计算机职业素养论文篇10

关键词:高职教育;多元智能;语文;计算机;教学融合

身处21世纪,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引起教育界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紧随信息化步伐,在不同学科的教学改革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一个多元化、网络化的校园教学平台愈加清晰地出现在高职教育的视域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利用信息技术搭建高职语文的教学模式成为崭新的课题,笔者做了相关探索,构建高职语文教学与计算机基础教学双向整合的教学模式。

一 高等职业教育中语文课程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大量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既是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总体目标,也是基本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教学等都要以此为指导。

语文在高职教育体系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应强调培养学生在职业环境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即工作能力或辅助工作能力的培养教育。高职语文应当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进行实践教学方面的探索。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基础上,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进行专项综合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语文能力,通过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高职计算机基础是各个专业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门必修课,其教学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职业岗位需要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与考试形式等方面,都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应用为主的教学理念,培养和提高学生计算机技术的实操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

二 高职语文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融合的理论基础——多元智能理论

高职语文与计算机基础课程都是各个专业的必修基础课,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在信息化社会应用计算机的素质,是文化教育、基础教育。无论是语文还是计算机基础的学习,都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多重思维训练的过程,涉及多种智能的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他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多元化的智能:语言文字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存在智能等。他认为每个人虽然拥有多种智能,但各种智能的发展程度和组合情况各不相同,且个体之间、个体内部的智能也存在差异;人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发展和加强其智能;各种智能之间绝非各自独立,而是相互作用,通过组合发挥作用。多元智能理论对于高职语文教学的改革,即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融合有许多有益的启示。

     1、学生通过语言的学习,获得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语文课程与学生的语言文字智能息息相关。祖国的语言文字伴随每个人终身,语文的学习是开展其他学科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借助语言这一工具进行思维训练,表达思想,语文的基础作用毋庸置疑。

     2、学生某一智能的发展需要其他智能的协同,教师应当使用多样化的手段,设计学科之间的知识与能力的迁移,从而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协同发展。语文教师可以结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以语言文字智能为基准,进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迁移,以带动其他智能的发展。

     3、语文课程通过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融合,多方面协调学生的智能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在这一过程中以深刻的思想、精彩的内容和丰富的情感,使学生陶冶情操,体验和感悟生命的价值。因此,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不容忽视。

三 高职语文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融合的设计思想

在信息化的环境中,任何一个学科不可能单打独斗,都会与相关学科产生或多或少的联系,这正说明人的多元智能并不是孤立发展的,需要与其他智能相互结合发挥作用,以强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的发展。在高职语文教学中,以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为主训练语言文字智能,通过综合活动的设计,借助计算机技术为多元智能的训练拓展空间。

在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时,以语文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核心,嵌入计算机基础课程对学生的计算机技术的要求,使学生在进行语文课程理解感悟的同时将计算机基础的技术应用进来,以文学欣赏、应用文写作为主,应用计算机技术为辅,从而更有效、更牢固的掌握计算机基础的知识,如office办公软件的操作。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明确一个人只有专业技能是不够的,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素养,才能将专业技能应用到更有用、更广阔的地方;运用自己的计算机能力将语文学习的成果沉淀稳固下来,使之内化为自己的内涵修养。在这样一个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学生既获得了语文的审美教育,也增强了计算机实际操作的训练;学生不仅要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学生不仅知识广博,有技术专长,而且还要情趣高雅,从而进行多元智能的协调发展。

四 教学示例

教学内容:个人简历

教学目标:学生理解、掌握个人简历的结构和写法;学生能够利用woRD文档的文字编辑功能制作电子版个人简历。

教学条件及设施:多媒体教学软件;机房等

学情分析: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具备一定的应用文写作的常识,在学习求职信、调查报告等应用文的基础上,能够阅读理解“个人简历”的相关内容,能够借助范文设计个人简历框架。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但动手操作技能存在较大的差异。

设计思想:在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上,使学生的语言表达内容和能力通过计算机的实际应用展现出来,引导学生使用office办公套件完成一般文案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对自己的成长历程有一个反思,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确定今后的努力方向,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计算机操作水平等综合文化素质。

智能目标:

语言文字智能:学会使用简历中的关键词语,如个人简介、教育经历、求职意向等;撰写个人简历的具体内容;运用口头语言向同学解说自己的简历。

数理逻辑智能:能够正确地组织自己的信息,形成个人简历的基本框架,突出重点内容。

视觉空间智能:利用教学软件为学生讲解简历的格式与写法;演示简历制作中文字编辑的技巧。学生在电脑上制作电子版个人简历时,训练眼手协调能力,增强文档的视觉美观度,以显示自己制作的独到之处。

身体运动智能:学生当众讲解简历时的体态语言。

人际交往智能:能够与老师、本小组同学共同合作讨论。

自我认知智能:对自己的成长历程进行反思,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教学过程摘要:

1教师在学生应用文写作的学习基础上,向学生简要讲解个人简历的相关理论知识,重点讲解个人简历的结构和写法,学生能够结合范文分析简历的各个组成要素,教师要指导学生举一反三,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情况进行简历主要内容和结构的设计。

2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情况,以自愿结合为原则,促使学生结成学习小组。每个同学根据教师的讲解,先各自在电脑中运用woRD文档编辑个人简历,要体现简历的格式特点,运用简洁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实际情况,要符合求职面试的语境。

3小组内部交流简历作品,提出修改意见,每组推选出一份优秀简历进行

展览。教师组织学生代表当众讲解自己的简历,小组之间交流写作经验,要体现写作的思路。介绍woRD文档编辑的技巧,如能使用word工具栏或菜单命令正确设置段落左、右缩进及首行格式;能使用word工具栏或菜单命令正确设置行及段落(前、后)间距等。注意表情、肢体语言的合理运用。

4教师评价学生的简历和讲解,并视具体情况补充学生没有涉及的东西;点拨学生正确认知自身的成长历程,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总结简历制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如结构、语言表达、文字编辑技巧等;

5学生根据同学和教师的示范、总结,在电脑上修改完善自己的简历,然后提交作业。

6教师批阅评价学生的简历作业,及时反馈给学生。

7拓展活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小组同学进行面试的情景训练,将求职信、简历等求职文案运用到虚拟的语言情境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明确求职面试的相关要求。

教学小结:

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的操作技巧。教学过程始终以语文的写作能力为主,woRD文档的编辑能力为辅,前者是后者的内容、对象,后者是前者得以有效呈现的平台。在以语言文字智能为主的多元智能的训练中,达到语文教学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融合。

五 结语

高职语文教学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融合更多的是在实践环节中的探索,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两者的融合在一种文化层面上意味着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基础教学融入语文课程,多渠道、多空间培养学生的智能学习方式,既能有效地实现语文课程目标,又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即信息素养,从而达到双赢的目标,提升学生对生命质量的体验。通过融合,在达成语文课程目标的同时使学生将计算机技术作为一种文化素养积淀下来;通过融合,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自然行为,内化为学生的情感、态度、生命体验的一部分,成为信息社会开展学习活动的自然表现。

因此,在语文教学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融合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有意识、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自觉利用当下的信息资源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开展智能学习,促进自身信息素养的文化内化。这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既要对本学科有厚重的感悟,又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并要以较高的信息技术水平实现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整合,同时也要注意自身信息素养的文化内化。

参考文献:

     [1]蒋丽清,薛辉.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以文化变革为视角[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

     [2]坎贝尔.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