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经济建设文化十篇经济建设文化十篇

经济建设文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8:12

经济建设文化篇1

论文摘要:新经济时代具有信息共享、知识爆炸、技术革新等鲜明的特征,日益竞争的新经济环境要求现代企业必须更新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竞争力。文章分析了新经济时代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并针对现代企业如何建立企业文化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的几何膨胀,特别是网络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正在给我们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当地理和空间不再是障碍,当地球越来越象个地球村,我们已全面进人新经济时代。新经济源于美国,但新经济的浪潮已经席卷着全球。

关于新经济的界定,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声音。综合起来,新经济时代主要包涵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以网络发展和信息共享为主的信息时代、以传统的管理和经营模式向新型管理模式转变的革新时代和以知识作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的知识时代。

一、新经济时代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引起了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对企业管理理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企业管理理论逐渐出现了企业管理层次的扁平化,企业组织形式的虚拟化,企业组织结构的非线性化、企业文化多元化等特征。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Schein,1984)。它是反映现代化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新兴的管理理念,是在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基础上逐步演变产生的一种现代管理理论,是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企业文化的目的,就是以精神的、物质的、文化的手段,满足员工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以提高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在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企业只有拥有了自己的文化,才能具有生命力,具有获得生存、发展和壮大的能力以及为全社会服务的基础。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更为丰富

早期的企业文化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企业管理者文化”,其主要功能是为企业管理者服务,从而更好的实现企业管理、实现企业的经济利益。虽然后期企业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同,但是许多企业对企业文化内涵的理解仍比较片面,企业文化往往只是停留在“制服文化”、“墙上文化”、“口号文化”的层次,许多企业在确定企业文化时也只是一味的模仿和追随一些知名企业,企业文化真正起到的作用并不大。

信息共享、技术创新、知识爆炸的新经济时代,使得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新的管理模式要求企业文化必须赋予新的内涵,才可能发挥其推动企业发展的作用。

1.企业文化要具有“包容”性

经济全球化使得资源共享成为可能。传统的企业文化往往是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和规模后,由企业管理者们提炼而成,但是新时代的企业文化要求企业要主动地确定企业文化,并以此引导企业员工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借鉴先进企业的文化精髓并结合其自身的特点,确定既具经典又有新意的“包容性”企业文化。

2.企业文化要具有“学习”性

在新经济时代到来之前,企业已经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因此许多企业会定期为员工开展培训和再教育,以此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发展。但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决定了仅仅靠企业提供的培训和学习机会远远不够,大量的知识需要企业员工们主动地、持续地去吸收消化。因此企业文化要引导企业成为“学习型”团队,引导员工成为“学习型”人才,变企业被动培训为主动学习。

3.企业文化要具有“人本”性

由于早期的企业文化主要服从于企业管理者,它具有典型的“经济”性,并以企业发展速度和获取利润量作为衡量其好坏的标准,这样的企业文化往往会导致员工产生人是“赚钱工具”的想法。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的重要性日显突出,人作为知识的载体,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企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代的企业文化必须正确理解人的重要性,建立起“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才能确定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推动企业更快更好发展。

(二)企业文化的孟要性更为突出

企业文化是西方管理理论在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与“复杂人”假设之后,对组织的管理理论、管理过程与组织长期经营业绩关系的又一次重新审视。企业文化是在企业追求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企业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的某种被大多数员工所接受并且具有传承性和生命力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新经济时代的来临使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除了许多跨国大公司外,众多的中国企业和企业家也开始日益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5年4月公布的对2881位企业经营者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企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优秀的企业文化作支撑已成为大多数企业经营者的共识。

1.先进的企业文化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同类型的竞争企业面临的社会消费环境相同、竞争压力相同,而企业的科技发展力也极易被竞争者仿制甚至升级,可以说信息时代使得企业在外部竞争力相似的情况下必须发展内部驱动力,而先进的企业文化正是提升企业内部竞争力的核心。依靠先进的企业文化,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当企业员工以企业文化作为其个人的价值取向,那么员工便会把企业的发展作为其个人的事业,从而摒弃那些对企业长远发展不利的行为方式,以企业的发展为己任,增强企业的免疫功能,提高企业竞争力。

2.先进的企业文化可以提高现代企业的管理能力

首先,先进的企业文化有助于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新经济时代的来临使得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优秀的人才成为企业争夺的焦点。单纯地以物质金钱作为回报已经难以成为企业吸引人才的硬件,企业要吸引并且留住优秀的人力资本就必须依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企业在用人的同时,要注重对人才知识的更新培训,同时要给其员工以人性化的管理,使得员工对企业产生认同感,从而把其自身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有机融合。其次,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改善其信息沟通、人际关系和管理方法,从而与企业内员工达成和谐共处的氛围、建立良好的客户服务体系、树立健康向上的企业形象。新晨

3.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在知识和技术更新迅速的新经济时代,企业经营范围可能变化、企业员工会更新、企业的物质资源可能枯竭、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可能会离开团队,但是企业文化却是生生不息的,它是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优秀的企业文化体现着一个企业的人格魅力,它不会因为企业经营业务范围或者企业主管的变更而消失,优秀的企业文化会被企业管理者一代一代的继续和发扬,并引导着企业健康成长。企业文化是指引企业长远发展的灯塔,没有优秀文化的企业可以成长,但是要实现企业可持续成长就必须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

二、现代企业如何建立适应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

经济建设文化篇2

建设文化大区与建设经济强区是现代化建设的姊妹篇。同志曾预言,在一个经济建设高潮到来之后,必将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因为文化与经济从来密不可分,所谓文化就是人有目的的活动的结果,即人们在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成果。因此,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一种文化活动,都具有文化的意义。文化与经济是人类所创造的财富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文化是整体,是物质财富、经济财富的总和,经济只是其中之一。生产力越发达,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就越密切。只有发达的经济而没有先进的文化,并非真正的强大;如果只谈经济,不谈文化,经济的发展也难以持久。反之亦然,文化建设忽略了经济这个大前提只是隔靴搔痒。从这个角度说,今后的经济是文化经济。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竞争。从世界范围来看,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而形成的文化经济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亮点,并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从现代社会来看,产品的文化含量和文化附加值的比重迅速增大,文化、艺术成为树立企业形象、打造名牌、构建企业文化及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事实上,在经济活动中注入文化内涵从而带来经济的飚升已不是神话。一个国际品牌的商标价值是其年营业额的数倍就足以说明内涵文化的巨大价值。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社会普遍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实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从而带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今天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绝对属于经济支柱,在日本,娱乐业产值仅次于汽车行业,而美国文化产业的总产值已经占到GDp的25%,全美最富有的公司中,文化企业多达72家。西欧的文化消费则占到了家庭支出的30%左右。中国在文化产业领域几乎处于起步阶段,尽管中国每年保持高速的经济增长,但是以低廉的劳动力和加工成本投入,换来的却不是高额的利润。单以劳动力成本而言,中国仅为美国的1/50,但是商品利润却只有人家的1/2,这样的经济模式不存在长远发展的空间,在市场竞争中,中国虽然能获得一些暂时的经济利益,但最终还是要甘当配角。因此,发展文化经济是为了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打文化牌意在寻求经济发展的新出路。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的新增长理论,知识的增长和运用决定着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他指出,知识可以提高投资的回报,而投资回报反过来又可以增进知识的积累;另外,知识可以通过它的功能效率,在几乎不增加额外投资的情况下反复利用,可以减轻资金短缺对经济增长的压力。因此,经济增长主要不是靠投资和就业来实现,而是靠技术和知识的投入来实现。刘易斯的这一理论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模式。文化经济就是以知识的投入和技术的提高为基础的产业,是文化产品的商品化形式,具有文化和经济的双重性质。文化经济既具有自己物化成果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又内涵精神文明而产生的社会价值,而且它以投入少、回报快、效率高、物质和能量消耗少的特点来带动全社会的生产、消费和其他行业的发展,从而推动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文化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从外延增长方式向内涵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动力,这就是文化经济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发挥独特作用的主要原因。

所谓文化大区,其内涵包括三方面:一是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历史文化遗存,也包括现实的、与人们的精神生活发生密切关联的人才资源、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二是具有强大的文化产业,包括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和以产业化的方式满足社会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强有力的文化辐射力,包括对本民族当代生活的影响力,对于当代社会意识和道德观念的建构功能,对当代审美精神和价值取向的引导作用等。三者之间相互独立、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文化大区建设的不同侧面。所以,文化大区建设是一个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过程,一个不断发掘和涵养文化资源、不断发展和创新文化产业、不断强化和提升文化辐射力的系统工程。

文化资源方面,内蒙古有悠久的民族历史文化和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奇特的自然风光

这是建设内蒙古民族特色文化大区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主体是以蒙古族的宗教、哲学、文学、政治等要素为基石,以英雄、自由、务实、开拓、顽强等意识倾向为基本精神,与现代文明融合而构成多元化、大众化、生态化和艺术化的草原文化。其中宗教包括萨满教和喇嘛教两部分内容。萨满教是一种原始自然宗教,相信万物有灵,主要崇拜自然、天神和祖先。草原传统文化的生态特征和艺术特征源于这种宗教哲学思想。喇嘛教哲学促进了蒙古族传统哲学体系的形成及佛教化的哲学思想的确立,是蒙古族传统思想史乃至整个传统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少数民族地区中,宗教占有突出的地位。各少数民族的、宗教意识及某些宗教礼仪渗透到各少数民族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和民族心理,形成一系列传统的宗教民族礼仪并经过长期的历史过程变成了民族的风俗习惯。因此,在少数民族中,其宗教感情与民族感情,宗教心理与民族心理,宗教习俗与民族习俗,宗教文化与民族文化,宗教意识与民族意识都相互交织在一起,相互渗透。民族文化大区建设自然不可忽视宗教的影响与作用。其一,民族文化大区的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相互促进的,宗教作为各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重新挖掘、提炼、筛选、弘扬,可以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广大信教群众作为国家的公民,接受着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的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使宗教与社会主义思想不断结合,证明宗教文化的积极因素可以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其二,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充分发挥民族文化丰富多样的独特优势,让文化融入经济,实现文化的产业化。在这些方面,宗教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如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包含有丰富的建筑、绘画、诗歌、舞蹈、音乐等艺术因素,它不仅展示了宗教艺术的风貌和水平,更是人类文化宝库中一份珍贵的遗产,对外界来说,又极具神秘的色彩,无疑是旅游业中人文旅游资源、社会旅游资源的重要部分。宗教节日与民族节日融为一体,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民族风情的节日,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旅游资源的一部分,本身就会带来经济效益,如果在节日活动期间开展物资贸易,充分发挥节日的经贸功能,经济效果会更加显著。

蒙古族游牧文化是草原文化的主体,马文化是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堪称马背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蒙古民族与蒙古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马的兴衰一直与蒙古族的荣辱相伴。尤其是蒙古族骑兵和战车的出现,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许多民族的盛衰荣辱。从而,在人类文明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历史产物――蒙古族马文化,马文化与能征善战的蒙古民族一同被载入了史册。马文化表现为马的精神文化,马的艺术文化,以及渗透于人们的生活中形成马的物质文化。在民间流行着许多以马为名的服饰,如马甲、马褂(始于乾隆,盛于嘉庆,短衣短袖,便于骑射)、马尾帽、马靴、马司吐兰、马蹄袖(清代满族一种礼服袖头样式,流行于全国)。酸马奶是草原人民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天然绿色保健品,亦是招待贵客的一种营养丰富香甜可口的消暑良饮。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开发的宝贵资源。今天返璞归真、崇尚自然已成为消费者追求的时尚,在全球绿色浪潮中,以蔬菜、乳制品、禽蛋、谷物为主的“绿色食品”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并逐渐成为食品行业开发的主流,存在巨大的国际市场潜力。

内蒙古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发源地之一,有丰富的文化遗存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名胜古迹有:五塔寺、大召、小召、乌素图召、美岱召、准格尔召、梅力更召、白塔、五当召和伊斯兰清真寺等寺庙佛塔。五当召与布达拉宫、塔尔寺齐名,为我国喇嘛教的三大名寺,堪称世界东方的一座宗教大学。大召是明清时期内蒙古地区最著名的寺院,经历了四百余年历史,有着丰富的珍贵文物古迹。明清两代的佛像,木雕二龙戏珠,铜铸镀金的各种法器,以及山门上的“九边第一泉”匾额及寺前的玉泉井,还有大殿壁上所绘制的康熙私访“月明楼”巨幅绘画等。内蒙古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区特色。民族音乐文化绚丽多彩,高扬优美的蒙古长短调民歌,轻快刚健的蒙古舞,悠扬深情的马头琴及草原风格的演奏,使蒙古族有“音乐舞蹈民族”之美誉。这些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文化艺术资源是构成内蒙古别具一格、独领的精神文化产品的基本元素,是我们内蒙古打造民族文化产品“特色牌”的掌中宝典。

奇特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及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使我们内蒙古建设文化大区具有先天条件。然而,文化资源的优势不能自动地转换为文化产业和文化辐射力的优势,对文化资源的充分发掘,系统的科学的开发,使之转化为文化商品和文化产业,满足当代社会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建设文化大区的必然要求。此外我区与当代社会人们的精神生活密切相关的人才资源、社会资源,并不具有突出的优势地位。

新时期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文化的竞争

一个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程度是其文化实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只有加大文化产业的建设力度,推动文化经济的发展,才有可能极大地增强地区文化的实力,从而形成文化的强势地位。只有打造出特色文化产品的品牌并拥有较高的市场份额,才算得上是文化大区。我们内蒙古的文化产业刚刚起步,文化产业对全区GDp的贡献尚不足观。当前应该大力发展以知识密集型和高附加值、技术含量高、无污染、可重复开发和不断转换等为特征的文化产业。在发展文化产业的问题上,首先注意两个观念误区。一是把文化产业简单地理解为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二是把发展文化产业简单地理解成把文化事业单位推向市场,实行简单化的“断奶”,并由此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新兴的领域,是以产业化的方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需求。这远远不是开发几处文物旅游景点、几家文化事业单位下海所能涵盖的。比如,面对丰厚的文物资源,缺乏科学利用和有效涵养,只是为了满足文化旅游业需要,很可能是旅游线路延伸到哪里,旅游污染就出现在哪里。这样不仅文化产业难以得到健康长足发展,那些传统的文化资源,如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人文以及自然景观等等,也将不堪重负。做大做强文化产业,重点作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要大力发展文化支柱行业。择优扶强,优先发展优势文化艺术门类、强势文化企业,重点扶持一批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娱、文博、演艺、文化旅游、信息服务、会展等使之发展成为文化产业中的支柱行业,成为拉动消费需求增长的“热点领域”。在此基础上,优化文化资源配置,以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为目标,积极组建文化集团,提升文化事业的整体实力和品位,使文化产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二是加大文化企业改革力度。实行政企分开、管办分开。对经营性文化单位实行企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改革。允许各类企业(包括非公有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投资经营文化产业,通过市场竞争进行优胜劣汰,转换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是大力开拓文化市场。积极培育产品、服务、人才、技术等各类文化市场,促进文化产品和文化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打破地区、部门和行业界限,最大限度地优化文化资源的配置,发展文化流通业。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公平竞争、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秩序。

经济建设文化篇3

一、经营性文化单位的服务管理

经营性文化经营单位的服务管理是一项基础性、常规性工作,开发区辖区面积与其它兄弟乡镇相比较小,但在文化经营单位这一块也可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网吧9家、电影院1家、音像店3家、游戏室2家、溜冰场2家、便民信息站(e城)12家。文化经营单位也是容易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的场所,为此,领导一贯高度重视,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加强对行业的管理和指导。

1、严把证照关,重点打击黑网吧,杜绝无证照经营现象;

2、加大对各种经营文化行业的检查力度,净化市场环境,消除安全隐患;

3、加强排查,准确掌握信息,及时化解突发问题,促平安,保稳定;

4、加强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文化经营单位业主的守法经营意识和安全生产意识。

二、基层基础文化建设的情况

按照区政府对镇级(街道、开发区)书记、主任责任量化考核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开发区对基层文化建设做了大量工作。主要是:

1、加大文化事业建设经费的投入,含基本支出(工资福利)、项目支出(各种文化活动、差旅费、劳务费等)、购置设备(信息

共享工程)、综合文化站建设前期投入共21.4416万元,占开发区20*年财政支出991万元的比率为2.18%;

2、完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现已开放使用;

3、综合文化站建设前期已投入7.5万元,完成了大楼选址、图纸设计、可行性论证、环保项目选址、项目建设规划意见书、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和招投标等工作,预计年底建成投入使用(此事已专函送达文广新局);

4、*村农家书屋在区局的帮助下已建成投入使用,受到群众的好评,拾围村计划在年底建成使用;

5、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去年完成了*村的覆盖,拾围和莲塘面两行政村之前已完成,解决全辖区农民群众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

6、坚持“2131”送电影下乡工程,积极配合农村电影放映;

7、积极开展和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如蓝球比赛、乒乓球比赛、登山活动等等。

三、日常工作存在几个问题:

1、便民信息站、溜冰场的管理定性问题;

经济建设文化篇4

1.意识方面。北部湾地区的经济型酒店由于发展时间还不是很长,因此都属于一些规模小、名气小的酒店,因此这些酒店的文化建设还处在一个无意识的状态。一些经济型酒店认为酒店企业文化的建设是需要依靠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的,酒店文化只是一些高档的星级酒店需要关注的事情,与经济型酒店发展没有关系,因此导致这些酒店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入。还有一些经济型酒店将酒店文化的构建停留在表面,认为文化建设只是对酒店设备设施及装饰进行改造,或是认为酒店建设只是几句口号,没有深入到酒店文化的本质及核心中,因此对酒店文化的认识也不够深刻,从而忽略了酒店文化的建设。

2.实践方面。我国经济型酒店的起步与国外相比,起步时间较慢,而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及发展的时间也不是很长,因此进驻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型酒店发展也相对较慢。一些企业为了加快企业的发展而不断注重及加大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文化的建设,只注重外显文化,即单纯性追求物质文化的构建,因此造成酒店文化比较片面而不能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由于国外经济型酒店的发展模式日益成熟,导致国内一些经济型酒店在企业文化构建中直接采用国外的文化模式,对西方文化盲目模仿、照搬照抄,忽略了自身本土文化的特色,从而导致酒店缺乏民族的传统特色,也导致一些员工缺乏创造性及积极性。另外一些经济型酒店在实践过程中也形成了自身的酒店文化特色,但是酒店却不知将自身的文化特色进行推广,从而使得酒店文化及企业精神落实不到位,导致北部湾经济型酒店在发展过程中缺乏文化特色。

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型酒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尽管北部湾经济区有不少经济型酒店在不断地探索酒店文化的建设问题,但是仍有一些企业对酒店文化建设存在一定错误的认识,认为酒店文化是酒店的外观装修或在酒店中摆设一些艺术品,缺乏对酒店文化的真正认识,没有把酒店文化建设当作酒店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酒店文化建设应注意如下几点:

(一)重视文化建设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

北部湾经济区酒店业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队伍迅速壮大,目前除了有一批高档次的豪华酒店正在加紧建设外,还有旅店、餐馆,这些均与酒店业形成竞争,而且竞争激烈。而北部湾经济型酒店要想在这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除在价格及服务上提高竞争力外,还需要拥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只有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支撑,才能保持酒店在市场上的竞争位置。

(二)重视及加强文化建设才能创造酒店特色的需求

酒店是否拥有生命力,关键在于酒店拥有他人难以模仿及超越的特色,这种特色来源于酒店精神、酒店的管理及“以人为本”的服务,而这些元素共同构建了酒店的文化。酒店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壮大,就必须要具有一种精神,不同的酒店精神也不同,可以是酒店的优良传统,也可以是酒店的无形资源,同时也可以是酒店的向心力、凝聚力、感召力。每个酒店都应有其自身的特色,这特色是吸引顾客的重要因素。

(三)重视及加强文化建设是打造酒店形象的需要

当今社会是一个形象与品牌消费的社会,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在社会竞争中的重要支持因素,它不但让企业产生强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良好的企业形象能让企业在同等的水平下更好地脱颖而出。北部湾地区经济型酒店良好形象的塑造离不开酒店文化的建设,因此在酒店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对酒店的功能有清晰的思路,为顾客提供满意周到的服务,从而吸引更多的回头客。

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型酒店企业文化构建措施

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型酒店若要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酒店文化,则需要注重吸收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吸取文化的内容及精髓。在北部湾酒店文化建设中既需要符合传统文化的特色,同时也应能反映时展的特色,因此在推进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型酒店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树立科学独到的价值观

企业文化属于比较抽象的东西,涉及的内容比较丰富,涵盖范围广泛,但归根到底,其核心的内容就是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的价值观对企业文化的构建起到重要的作用。其宗旨体现的是企业的精神及追求,企业的信念体现是企业群体对企业价值观的信奉。目前很多经济型酒店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比较重视经济价值观的建设,而忽略了对酒店文化价值观的建设,对酒店文化建设的概念比较含糊。事实上酒店文化价值观的内容非常丰富,除了包括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服务观、财富观、时间观、人才观、效益观、信誉观外,还需要树立正确的信息观、竞争观、人本观、卓越观等具有时代特色的价值观。通过对这些价值观的建立,让酒店企业的员工能充分认识企业的目标,增加员工对企业的理解,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使企业与同行间、企业与员工间的关系和谐发展,从而推动酒店业向着稳定、健康方向发展。

(二)努力建设具有文化氛围的经济型酒店环境

经济型酒店的环境是经济型酒店文化的象征,同时也是经济型酒店文化的保障。经济型酒店在市场上存在,既要面对生存,同时也要在生存中获得发展,经济型酒店在适应环境的同时,又改造和创造着环境,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因此经济型酒店在适应环境的同时,需要建设好企业内部的环境,经济型酒店环境建设的好坏会对酒店的活力产生影响,没有一个良好的企业环境,经济型酒店本身就失去了活力。在一个消极的环境中,员工的创造性思维无法被调动,导致经济型酒店缺乏创新精神。要想为员工创造一个具有活力的工作环境,则经济型酒店需要对外部环境及内部环境进行建设,其中外部环境包括良好的居住环境、饮食环境、娱乐环境、办公环境,让员工能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进行工作,激发员工的灵感及工作热情;内部环境建设包括对员工的心态进行建设,定期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培训教育,能够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可程度,同时有利于员工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有利于经济型酒店业务的发展。

(三)培育具有文化意识的员工队伍

经济型酒店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发展,必须要有一流的设备设施、提供一流的服务,进行优质化的管理,从而创造一流的企业。实现上述目标必须要依赖一支一流的队伍,建设一流的团队是经济型酒店文化建设的核心所在。员工作为酒店的主体,是酒店物质及精神的创造者。在一些规模较大的经济型酒店中,非常注重团队的建设,但一些成立时间不长的经济型酒店由于酒店内部体制尚不完善,企业经营理念与体制存在一定的偏差,把太多的时间投入到经济的建设中,忽略了员工队伍的建设,在待遇上满足不了员工生活的需求,导致员工工资缺乏积极性。酒店行业是一个注重质量服务的行业,员工缺乏积极性,则会导致酒店服务缺乏热情。经济型酒店要想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则需要让广大酒店员工参与到酒店的日常经营及管理中来,培养员工主人翁的意识,激发员工的责任感,促进员工与酒店间的和谐关系,让酒店员工能与酒店企业同舟共济。

四、结论

经济建设文化篇5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政治文明/建设

经济全球化主要是指生产要素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国际经济联系 变量连续变化而导致的一国市场同国际市场的融合并最终朝着无国界方向转变的一种过 程和改变。经济全球化的发端可追溯到15世纪,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对经济利益最 大限度地追求是经济全球化发生的原始动力。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的分工,则使经济全 球化的发展成为一种事实上的可能,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政治文明进步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资本主义的政治文明给经济全球 化的产生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持。所谓政治文明,指的是人类改造社会的政治成果总和 ,是人类政治活动的进步状态和发展程度的标志。在人类社会的政治文明中,民主、自 由、平等、法治是核心部分。政治文明具有动态性,资本主义的政治文明打破了封建社 会的专制。它把资产阶级所提倡的民主、平等、自由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形成了开放 性的政府,法制化的政府行为,民主化的决策机制,这些都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相藕 合。这种藕合保证了资本主义国家能较好地协调好内部关系,维持国内的稳定与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获取最大利益,使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原始动力得以保持。同时, 这种藕合又使一种能与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趋势相适应的国际政治文明有形成的合理 基础。国际性、区域性的组织大量出现,与此相对应的法律、规范的制定,对参与经济 全球化的各个主体的行为进行制约,对各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这些都使各个主体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获得相对公正、平等的机会,获得共赢的结果趋势。

政治文明的进步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又给政治文明的建设 带来了许多现实课题。

(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既对政治文明建设提出迫切要求,又潜在着许多不利于政治文 明建设的因素

政治文明的建设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起着消弊存利的作用,对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进 行着重新构建。政治文明属于上层建筑领域,它的发展要由经济基础决定。尽管从理论 上看,人类认识的前瞻性有使人们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作出科学预见,从而保证政治文 明建设与经济全球化同步发展的可能。但局限于人们目前对全球化问题的认识程度,局 限于经济全球化的广度、深度不断扩大,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局限于参与主体, 尤其是一些后全球化国家的原有政治经济体制,运行机制强有力的惯性作用,这就导致 了政治文明建设事实上往往滞后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这种政治文明建设的滞后性就成 为许多现实难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出现历史飞跃,进入“全球网络化”时代。这 种变化对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不同文化、意识形态、 价值理念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交融激荡,经济生活的多样化,使得共同意识的约束力 趋弱,个性获得极大发展,人们对社会的认同趋于冷漠。人们之间的异质性增多,依赖 性加强,与社会组织、政府机构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要求一个国家必须努力维系 好并增强人们对本社会的认同,能很好地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这就对一个国家的政治 文明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充满对抗与较量,各种各样的全球性问题凸现出来,这在客观上对 人类社会提出建立一种国际政治文明的需要。各国、各民族在利益上的共同点则为其形 成提供了可能。国际政治文明要求以人类的共同利益为价值取向来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 ,建立适合各个地域、民族和国家共同繁荣发展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努力化解当代 世界上各种尖锐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人类社会的持续与和谐发展,促进经济全球化 在广度上、深度上的不断发展。而各个国家对最大经济利益的无穷追求,导致在经济全 球化过程中,各国对市场、资金、资源的争夺愈演愈烈。这种争夺使一些经济、军事实 力强大的国家加剧了对国际政治权力的争夺,凭借自己占优势的国际政治权力建立符合 自身利益、需要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这一趋势加上政治文明本身所具有的民族性,造 成国际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步履艰难。现在的国际政治文明还是一种较低层次的政治文 明,是一种以资本主义政治文明为主导的国际政治文明。其中存在的极大不合理性使别 国进行政治文明建设的外部驱动力减弱,政治文明建设步伐减缓,甚至造成这些国家政 治动荡、经济畸形发展。

(二)政治文明建设面临一个既要加强国家权力又要转移部分国家主权与职能的问题

随着国际行为主体的数量增多和功能强化,其限制或替代了国家权力的发挥;市场力 量的扩张,侵蚀着国家力量的边界,削弱了国家存在的理念基础;个人行动的自主性提 高,对民族国家这个共同体的依赖程度减小。这些都影响甚至削弱国家的权力范围、权 力强度、权力形式以及权力的制度基础和观念,国家权力与职能出现部分转移。同时,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出了加强国家权力的要求。首先是强化各国维护经济安全的职责。 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是和谐与冲突的统一,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伴生着许许多多危及民族 国家经济安全的因素:经济渗透、经济封锁、经济制裁、贸易战、关税战等等。其次, 经济全球化客观要求强化民族国家维护本国社会政治稳定的职能。在相对封闭的社会经 济中,一国政治、经济的稳定主要受国内因素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维护本国 经济、政治稳定的情况得以复杂化。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发生就很好地说明在经济 全球化条件下,如何强化政府维持本国稳定的职能是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科 学技术的进步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核威胁、人们 的一些反社会行为与观念、人的异化等又使社会、政府、人们肩上所负责任空前巨大。 这既要求通过教育的手段来强化人们的责任,同时,也要求制定法律制度,从外部环境 给社会、政府和公民履行这种责任施以约束。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政治文明建设除要解决上述难题外,由于特殊的党情、国 情而更富挑战性。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种先进的政治文明,代表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它 的精髓和核心是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要确立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使人民群众享有 管理社会一切事务的最高权利。因此我国政治文明建设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文明建设 有更高的目标与要求。

上世纪末,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曲折。而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对其内部关系的不 断调整,仍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较大的困难和压力。 表明,传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必须重新认识和选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模式,开拓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文明的发展 道路。同时,我国是一个后全球化的国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着经济全球化。国内 少数人鼓吹西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和平演变”,我们必然面临着既要坚 定不移地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又要防止党的性质、国家的性质发生改变。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 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 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注:江 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第11、50、35、52页。)这种角色的转变,使共产党面临着“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 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注:江泽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 11、50、35、52页。)这便使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一开始便与党的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 ,是否能解决好党的建设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这对我们是一个大的考 验。

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革命加强了社会各主体的联系。人们对党、国家和改革的关注 越来越多,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尤其是对关系切身利益的民主政治建设的高度关注, 使他们参政议政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一些新的社会阶层,随着经济地位的上升,不断提 出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权力要求。而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起步晚,水平 低,因此,民主的供需矛盾不可能一时解决。而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传统思想、文化 的积淀深久,造成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极差。在民主底蕴不深厚,人们的民主要求长期 遭压抑的情况下,在我国教育状况还较落后,人们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的情况下,这种意 识与要求一旦爆发,将会给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带来很大的不可预知性。这对 我党驾驭大局的能力,对国家控制社会的能力提出了严竣挑战。在推进政治文明建设中 ,能否保证党的领导不被削弱,将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能否取得成果的关键。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对政治文明的建设提出诸多挑战,又有利于政治文明 建设的一面。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 和完善,促使我们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政府经济职能转变及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开放的 、多元化发展的世界文化推动了现代民主政治文化的扩展;全球化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十 分广阔的思维空间,所有这些都给我国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和丰富的资源。

(一)应对经济全球化,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

反思人类文明的走向,展现为从线性的、排他的发展观转向系统的、兼容的全球视角 和多元文明关系视角。在今天,社会主义离不开世界文明发展的大道。在当今的“第三 次民主化浪潮”中,全世界范围内正在加速进行文明转换和社会变迁的过程。我国必须 积极寻求发现和把握机遇,以非常宽广的胸襟,实行全方位开放,摆脱把什么问题都问 个姓“社”姓“资”的绝对化的思维方法。人类文明发展的现实实践是对立中有融和, 融和中有创新,创新中有保留。如果在推动民主政治发展和实现社会公正方面犹豫不决 ,执政党就很可能成为人们宣泄心中不满的目标,从而有失去执政党资格的危险。因此 ,我国必须大力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作出我们相应的调整和完善,积极 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在制订法律方面,可以更多地学习、借鉴、吸收甚至移植国外立法 与国际立法的成功经验;在民主政治的原则方面,可以借鉴分权制衡原则、主权在民原 则、平等原则、人权原则;在制度方面,可以借鉴议会开放制度,政务公开制度、普选 制度、公务员制度、舆论监督制度、官员财产经济公开制度等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同 时,我国立法体制的民主化、立法执行的程序化、立法技术的规范化与立法环节,也都 应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逐渐向国际规范靠拢。

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当今的经济全球化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之下,作为世界 政治文明核心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还没有建立这一客观事实,把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稳 妥地向前推进。我国政治文明建设是一个渐进的、适应性变革过程。邓小平指出:“民 主化和现代化一样,也要一步一步地前进”,(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68、25 7页。)“实现民主和法治,同实现四个现代化一样,不能用大跃进的做法”。(注:《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68、257页。)因此不应在形式上追求民主的进展,而应重视 民主的实际成效,不能把群众哄起来搞“大民主”。正如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的 ,要坚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 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和方向,“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 放在第一位”。(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48页。)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模式根 植于这些国家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和社会土壤,照搬西方模式只会导致改革的失败和引 起社会的混乱。

政治文明是一个历史、具体的概念,政治文明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社会主义政 治文明是人类整个文明和世界历史发展的产物,它不可能脱离整个文明和世界历史发展 进程而发展和进步。因此要把我国政治文明的建设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步伐,与国际政 治文明的建设相结合,逐步建立他们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在全球化过程中,资本主义 政治文明强调资本自由化和政治民主化,推行强权政治,根本不可能自动带来世界政治 民主化,推进的只是一个少数人的经济全球化和不人道的反民主化过程。这是一个在资 本主义政治文明内部无法克服的全球历史难题,只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才能担负起在世 界范围内推进和完成世界政治民主化的历史使命。我们参与世界经济政治体系的建立和 发展,特别是参加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国际性和地区性国际组 织。不仅要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要积累国际政治斗争经验,增强 国际政治参与能力,推动世界民主化进程,建立一个公正平等、合理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把由资本主义政治文明主导的国际政治文明发展为以社会主义 政治文明主导的国际政治文明,我们应在这一过程中作出重大贡献。

(二)努力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我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同

首先要使人们对资本主义的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经济全球化给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带 来的利与弊要有全面的把握,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灭我之心要有高度警惕,对社会主 义暂时的挫折要有科学的分析;要使人民在社会发展中得到真正的实惠,从而增强广大 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其次,要通过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来确保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中国出乱子的 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腐败现象滋生,使一部分群众对党和政府丧失了信心。腐败问题的 根本解决还是要靠政治文明建设。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这一遏制腐 败的外部推动力,推动我国政府从无限政府转为有限政府,从神秘政府转向透明政府, 实现政府管理的效率化,政府行为的法治化,政府行为的透明化,政府制度的廉洁化。 促进我国政府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 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注: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 02年版,第11、50、35、52页。)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第一,要加快与国际规则(如 wto)接轨并适应全球竞争的市场经济机制的建设,促进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反不 正当竞争垄断以及地方保护主义,从体制上消除各类租金。第二,与世界银行等长期关 注腐败问题的国际组织开展合作,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研究资源,实现最大范围内的资源 共享,从而不仅提高我国腐败预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而且还能够和国际接轨。第三, 与公众、非政府组织和私营部门甚至跨国公司建立伙伴关系,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的积极 作用。开通电子政务通道,建立公众监督网站、反腐倡廉情况制度、反腐民意测验评价 体系,使公众获得更多的知情权和表达权。

经济建设文化篇6

一、对文化产业建设的理论认识

1、文化产业的概念

文化产业属于精神产业和创意产业范畴,它与其他产业在特质和特征方面都存在不小的差异。具体表现在:文化产业的领域与空间呈现出巨大的包容性;文化产业的消费方式与生产方式呈现出“全球性”和“地方性”差别;文化产业的发展样态呈现出创新性;文化产业的未来形态呈现出风险性;文化产业的传播方式呈现出霸权性。文化产业是精神产品和文化消费,物化产品的核心是其文化内涵;文化产业是批量生产,具有复制性、批量化和标准化的生产特征。与文化事业相比,是企业主体。是企业为主的协作,把艺术家、经纪人、生产商、销售商等不同的参与者连接起来,把文化价值转换为商业价值。若干文化企业构成文化产业,现代文化产业,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幅度大、带动力强、经济效益显著的优点和特点,少污染或无污染。

2、文化产业建设的重要性

(1)文化产业建设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先进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相辅相成、共同促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和消费日益旺盛,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运而生,也是必然趋势;而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将有力地促进人们的思想和观念的转化,反过来又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文化建设重在解放文化生产力,只有以产业为载体,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文化产业建设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基本途径。

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在以市场化手段提供主要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文化产业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基本途径。

(3)文化产业建设是地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在文化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的当今时代,一个国家、一个城市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必须要有可持续发展的文化。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文化逐渐在城市综合实力竞争中处于全局性、战略性的地位。只有尊重和善待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继承传统的遗泽,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才能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形成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格。加强文化产业建设,对激发地方文化创造活力,凸显城市文化特色,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增强城市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3、文化产业建设的作用

(1)文化产业建设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新格局,为现代化建设增加了新的内涵。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文化产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建设的新型形态,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特殊意义。

(2)、文化产业建设有利于促进地域经济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知识经济、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文化与经济日益融合,文化已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已越来越突出。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旅游业、服务业的发展起着极大的带动作用。不但如此,文化产业生产大量的信息产品,还有助于加快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进程,这都为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建设与发展现状分析

1、以赣榆县为例,分析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建设现状

赣榆县地处苏鲁交界,属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一词最早提出时,一度时间很多人不甚理解,认识上有偏差,有的人片面认为文化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不可能与经济有直接联系;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和90代中期提出了“补文企业”和“以文养文”的说法,在认识上进了一大步,但文化产业这一新兴产业仍不被人认同,直到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有关文化产业符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并大力提倡时,才使人认识到文化产业是处于和社会文化事业相互交叉而又独立的形态,使人们对文化产业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从文化产业发展历程上看,实现了阶段性的转变,走过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很长时间以来,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和工作人员一直有政府财政投入资金包揽供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少单位创办的公司企业应运而生,一批“能人”的出现,带动了文化企业的一时兴旺。但好景不长,由于管理者缺乏市场经营素质,经受不住市场竞争,一个个败下阵来;到20世纪后期,文化产业写入中共中央文件,以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身份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积极营造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氛围,大兴文化设施建设,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这是大兴创新“文化产业”起步阶段;从文化产业规模上看,实现了新的跨越,走从小到大滚动发展的产业化道路。近几年来,全县紧紧抓住深入改革和落实文化经济政策的机遇,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挖掘人才和闲置资产资源,改革人员分配制度,面向市场重新开发,演出业、文化娱乐业、文博业、电影发行放映业、广播电视广告、旅游业、培训业、信息产业等文化产业得到了一定发展,同时,紧紧围绕文化做文章,把演出、创作、辅导、培训、展览、图书销售、音像销售、娱乐、印刷、广告、旅游等产业与市场接轨,按产业模式运作,并向农村、企业、学校、机关延伸,变社会需要为文化产业效益,使文化资源变为有形资产,走出了一条从小到大不断壮大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子;目前,全县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与苏南地区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但从文化产业经营上看,实现了从单一到多元化的过渡,呈现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文化产业的发展,为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积蓄了后劲。

目前,赣榆县共有文化产业实体436家,从业人员5204人,其中文化系统280家,从业人员1010人,固定资产总量达到4458万元。文化娱乐业空前繁荣,全县共有娱乐场所37家,从业人员180余人,固定资产总值1000多万元,年经营收入260万元。2006年,印刷业达56家,从业人员340多人,年经营收入2490万元;音像业42家,从业人员56人,年经营收入48万元;县属院团积极采取多种形式的合作,走到经营服务第一线,每年县剧团下乡演出由原来的50余场增加到150余场,观众达30余万人,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县电影公司运用市场经济手段给文化产业注入活力,在电影放映逐年滑坡的情况下,保住主业,发展产业。积极举办“爱教影片进校园”、爱国主义影片回顾展等,放映优秀国产片,每年放映影片5064场;县影剧院不断培育演出市场,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提高演出档次,2006年接待大型演出团体19个,演出场次76场,接待观众10万余人次,经营收入80余万元;广播电视服务、电视广告及有线电视网络从业人员208人,2006年经营性收入达1281万元。民办培训机构8个,从业人员50余人,年培训收费55万元;广告业、文化用品业、工艺品业、信息中介业2005年数量达277家,从业人员达2299人;目前就文化部门来讲,全县文化产业收入突破6600万元,并逐年有所增长。2006年固定资产4400多万元。县演艺中心积极拓宽演出市场,2006年剧团演出收入48万元;影剧院营业性演出每年达80万元以上;2005年以来,网吧业发展迅猛,由当初的38家发展到75家,从业人数达222人,固定资产总值1092万元,年经营收入740余万元;图书发行59家,销售收入2900多万元,软件销售2家,年娱乐税48万元,返还文化部门17多万元;信息网络服务超常发展,“十五”期间固定电话投资达1.25亿元,移动公司固定资产达7680万元;旅游产业地位明显确立,全县形成了东西南北中的发展格局,海州湾旅游度假区、抗日山风景区、罗阳垂钓中心、厉庄谢湖有机茶观光基地等规模景区奠定了旅游业的发展基础,2006年全县接待旅游人数近百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4亿元;目前,全县有旅行社1家,旅游企业6家,全国农业示范点3家,开发的紫菜、粉丝、茶叶、板栗、狗肉等旅游风味产品40余种。文化产业收入都有较大的增长势头,从数字上分析,文化产业经营收入具有逐年递增的良好趋势。

2、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历史的发展观来看,我国文化市场的建立、发育和文化产业的发生、发展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相应的文化产业机制和文化发展规模。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多年以来,文化事业和与经济相对应的文化产业发展则相对滞后。首先表现为理论研究的滞后,造成对文化产业已成为当代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的地位认识不足,没有从根本上转变“事业型”的传统思路和行政机制;造成对文化与经济的长远协调发展认识不足,没有看到文化滞后对今后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导致了理论界、领导决策层、产业界对文化产业认识的模糊,导致了在处理文化市场机制发展中的文化产品的商品性与非商品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市场运作方式与精神文明建设、市场规律与文化艺术自身规律,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等矛盾时,缺乏科学的理论支撑和有效的解决办法。

目前,文化产业发展高潮的兴起与理论研究的落后已形成了落差,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机制落后于发展现实需要的状况日益突出。这是2月27日由社科文献出版社的《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中,在分析我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现状时得出的结论。报告指出,文化产业是一个特别依赖于人力资源的现代知识产业,但是我国文化产业的相关研究极为落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机制远远落后于现实需要。

近20年来,文化产业相关理论在国际学术界已成为新的热点,并日益显示出当代学术研究的多学科交叉和综合的特点,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独特品格,在政策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但这一发展趋势迄今为止尚未在我国理论学术研究界产生应有的反响,经济学家们由于研究文化产业机会成本过高而无暇顾及,文化学家则局限于文本研究的学科传统而难以进行规范的产业分析,传媒学对于文化产业的核心领域的研究比较专业,但是仍然有视野狭窄的问题。虽然,近年来,有关部门举办了大量的与“文化产业”有关的论坛,但它们大多具有浓重的“造势”色彩;所撰写的大量专著和论文,又往往呈现出内容的贫乏。这导致地方党委、政府对文化产业理论上思想认识的不足,至今还有地方领导认为文化产业是文化主管部门的事,影响了地方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决策、领导、引导上的偏差。另外,长期以来,由于国办社会文化的优势,改革力度不够,基层文化单位思想不解放,紧迫感不强,造成了对发展文化产业思想认识不高,事业单位机制形成的惰性,一直困扰着文化产业的发展,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一度无所适从。

三、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建设的发展对策和保障措施。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政府的经济部门要在中长期计划和短期年度计划中作为硬性指标来编制,并提出具体要求。一是有利于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可以从社会和经济两个不同角度指导文化工作。二是有利于增强对各职能部门、主管部门的约束力,能够促使其真正从经济角度来看待文化产业。三是有利于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的思想统一,使人们认识到,文化消费应该作为消费支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关注。

2、加强理论研究,以理论指导实践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认为,中国发展文化产业既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要求,也是自身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学习和了解国外文化产业的理论,又不能完全照搬现成的理论模式,而要形成我们自己的文化产业理论。文化产业研究应该有一个更加冷静与专业化的面貌,他建议少搞一些大而无用的会议和论坛,多从事一点实实在在的研究和探讨;少做些一般性议论,多进行一些实证性的案例研究。地方政府也可以在理论研究方面做一些有益的探讨。

3、落实、完善文化产业政策

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规范化。地方政府应尽快制定完善相应的文化经济政策,如文化发展的项目政策、投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技术政策、公共文化消费政策、市场准入政策等,以规范文化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和各类文化企业的经营行为。积极引导合法经营,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合法经营者的权益。

4、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近些年来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还不能完全适应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地方政府要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运行机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体制与机制上的保证;要改革对文化领域的管理方式,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基本职能。

一是要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革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体系。通过经济政策影响文化产业的布局、结构和发展方向;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充分发挥产业导向作用;通过建立文化产业行业协会,增强行业自律。二是改革文化产业投资体制,落实完善文化产业投资政策。三是积极扶持和支持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积极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改造,积极稳妥地促进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创新转制,使其真正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同时动员社会力量实施多种所有制成份共同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构筑国办、民办一体的“文化产业方阵”。

5、优化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环境,增强产业实力

文化产业发展应以政府规划为指导,以市场调控为基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在拓展市场的过程中,不断优化配置特色文化资源,形成优势产业群体,使文化产业获得快速、稳步、健康的发展。地方政府要要直接投资建设一批重点文化工程和地区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健全完善社会文化活动网络;要推动和组织一些重大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项目,主动参与经济、文化竞争与循环,借助外力发展自己。

6、拓宽投融资渠道,形成多元的文化投入机制

应尽快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以市场融资为主力的文化投入机制,鼓励、支持、引导、开创多元资本进入各类文化企业,要大力吸引域外投资机构,进一步完善投资服务体系。

7、打造响亮的名牌文化

要选准重点和切入点,打造一批能够产生品牌效应的知名文化产品和知名文化企业。一是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中的支柱产业。改变结构雷同的状况,大力组织特色经营,实行品牌战略,发展一批具有个性、特色的名牌娱乐项目;二是鼓励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协作,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提高文化品位和规模效益;三是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科技进步,造就一批文化产业管理人才。锻炼和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创作、生产和经营人才。彻底改变“文不理财,士不经商”的传统理念,要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提高科技含量,形成具有规模的股份制、集团化企业,创造自己品牌,加速文化产业两个转变的步伐。

综上所述,在实现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重要要求,清醒地认识并解决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主旋律与多样化的统一,坚持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将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引上健康发展之路。

附:参考文献

1、《“十一五”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实施纲要与建设标准应用手册》,科技文化出版社,2007年10月

2、国家统计局《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分类》,新华网,

3、博鳌亚洲论坛2005国际文化产业会议:国家经济新闻出版副处长刘冰洁发言材料,新浪财经:

4、2006年1月,北京大学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中国文化产业论坛网,

5、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文化蓝皮书《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中国网

6、王琳《文化产业的发展与预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

7、林拓等主编《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2003-200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4月

8、丹增《文化产业发展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

9、张晓明等《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人民网

10、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安全》,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

11、张胜冰《从远古文明中走来》,中华书局,2007年版)

12、张胜冰、徐向昱、马树华《世界文化产业概要》,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胡惠林《文化产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4、《寻找文化产业的中国论说》,企业文化网

经济建设文化篇7

关键词:影响新经济企业文化

一、企业文化的影响

我国许多企业家都存在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互不相关的错觉,有些企业家抱着“理想主义”甚至“空想主义”的心态去建设企业文化,而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民营企业自身开展的、对职工进行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职工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的思想教育是培养“四有”职工,提高民营企业综合效益所以民营企业文化可以定义为:民营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民营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逐渐形成并共有的一套观念、信念、价值观、行为规范及制度安排等,它主要是指民营企业内部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在国内,企业文化的建设越来越被重视。正如海尔人认为:海尔的扩张主要是企业文化的扩张收购一个企业、派出一个总经理、一个会计师,更重要的是实施一套海尔的企业文化。建立起“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才能确定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推动企业更快更好发展。而各级管理者必须注意和认识到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要遵循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根据联合兼并企业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其次,双方都应注意克服排斥对方的自大心理加强相互的了解与交流相互吸纳对方文化的精华,发展成为经过融合后更为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间的竞争除去人才与科技的竞争以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谁最先发现消费空档并以良好的形象占据消费之心,谁就能领先占据市场而获得超额利润并不断扩大企业经营效益。

所谓现代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组织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业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我们在构建企业文化既要分析国内环境,又要分析国际环境把企业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打造我国现代企业的强势文化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经济发展,在实际操作中必须与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相结合、与企业命运相结合才会使两者真的具有生命力,只有占据生产经营的制高点才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和员工各方面待遇的提高,才会成为民营企业首要解决和紧迫的问题。因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契合必须致力于人的素质能力建设,最大限度地增强企业的人力资源建设和强化人力资本。国

二、企业文化的新经济

近年来,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念发展了重要变化。根据约翰•科特的观点,企业文化的创新模式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企业高层领导是这个过程的发起者和倡导者也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在企业文化创新中使得资源共享可能传统企业文化往往是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和规模后由企业管理者们提炼而成但是新时代企业文化;许多跨国大公司外众多企业和企业家也开始日益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据企业家调查系统2005年4月公布对2881位企业经营者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企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优秀企业文化作支撑已大多数企业经营者共识;企业管理难度增大传统“以人管人”管理制度难以保证企业各项工作有效开展因此在知识型和学习型现代企业中必须企业制度文化建设建立完善信息处理系统、决策系统和人事管理制度使企业管理者可以及时掌握内外部有效信息;多企业会定期为员工开展培训和再教诲,以此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发展但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只靠企业提供的培训和进修时机远远不敷,并引导着企业健康成长企业文化是指点引导企业久远发展的灯塔,没有优异文化的企业可以成长是需要实现企业可连续成长就必须成立良好的企业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企业文化逐步深化,企业文化的作用更加突出。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是要立足新起点、审视新需求、分析新课题、缔造新文化、开辟新境界,使企业文化建设从根本上推进企业的发展以企业深化改革发展的既定目标为参照提炼具有现实性和超前性的企业价值理念长期发展的战略性用作来倡导贯彻和实践的,进而塑造出适应市场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所需要较强竞争力以新的价值观为核心的经营文化、管理文化、人本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不是自觉产生的,而是企业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从国内外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来看都是在企业的发展中培养了越来越多的“共生英雄”“生死与共”的价值观来实现“人企合一”的境界,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作用,重视各级治理人员领导艺术公司的经营业绩远远胜于那些没有这些企业文化特征的公司深刻理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的理念和“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游戏规则。从这种融合多元文化、合作文化和共享文化的集合,使企业能够突破看似有限的市场空间和社会结构来实现优势互补的资源重组,做到“双赢”乃至“多赢”。中国企业家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首要主体来肩负着企业文化在落后的土地上重新构建的重任也是一个成功企业文化能够对企业的发展产生有利的影响。

三、企业文化的建设

创新企业文化是企业品牌延伸、精神升华、形象提升、效率提高、效益增长的保障。一个企业如果不建立共有的创新价值观,缺乏更新和再生能力就不可能随机应变必然在市场中遭到淘汰,企业真想赢得市场就必须在创造消费者新的需求下下功夫,特别是应该在创造新的企业价值观即创造消费文化上下功夫。然而,当新经济增长模式尚未形成时、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到极致的时候,金融危机的爆发重新把各国推到了选择的路口、来互补性合作、还是选择摆脱、重新回到企业文化建设上。我们研究许多百年企业之所以存在的原因,非常重要的一条是企业文化像基因一样置入到企业当中去。21世纪是一个不断学习创新的知识经济时代,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拥有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企业文化学的奠基人劳伦斯.米勒说过,未来将是全球竞争的时代,这种时代能成功的公司将是采用新企业文化和新文化营销策略的公司使每个成功企业必须具有的理念,它在市场大潮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是企业治理的重要部分、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结束语

一个完善的企业文化的形成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过程,如惠普公司经过将近大半个世纪才形成独特的企业精神和文化,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分析、归纳、进一步提炼定格企业形象直接与企业的兴衰、优劣相联系,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有机结合构成了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省略

参考文献:

[1]梁小民.西方经济学必读书手册[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6

[2]杰克・韦尔奇.杰克・韦尔奇自传[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经济建设文化篇8

[论文摘要]着眼我国基层文化信息网络服务建设现状,分析文化信息网络服务的存在问题,探讨解决存在问题的相应对策。

1文化信息网络服务的产生背景和重要意义

    所谓文化信息网络服务,是利用计算机、通过互联网、通讯、多媒体、卫星宽带传输和光盘等现代信息技术,将各种文化信息资源传送到全国各地,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的共建共享。其服务宗旨是以先进文化占领基层文化阵地,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丰富、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高整体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其服务内容涉及图书、文博、电影、文学、艺术、戏剧等领域。

    当前,全国各地广泛开展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即文化信息网络服务工程),是由国家财政部、文化部组织实施,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直接领导、公共图书馆承担的文化建设重点工程。它既是一项文化创新工程,又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惠及千家万户的一项民心工程,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它主要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等高科技手段,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各类型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通过覆盖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大部分地(市)、县、乡镇(社区)的文化资源网络传输系统,把数字化文化信息送往城乡群众身边,从而实现优秀文化信息在全国范围共建共享,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通过网络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公众享用的文化工程。它开辟了一个不受地域和时空限制的崭新的文化传播渠道,对于及时、准确地把文化信息传播到全国每个角落,开创文化信息服务的新局面,把文化建设推上新的发展台阶,必将起到重大作用。实施“共享工程”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实施“科教兴国”和“以德治国”战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2002年国家“共享工程”的网络平台、资源建设、用户等技术研制开发完成、投人使用,并开通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国家数字文化网);2003年广东省建立省级分中心网络“广东数字文化网”,集成了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艺术馆、网上美术馆、网上影剧院等大批文化信息资源,并开发成功“联合参考咨询网”,实现远程文献检索和传递。

2基层文化信息网络服务建设的现状

    随着“共享工程”在全国的广泛实施,各级文化部门必须抓住这一新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中发挥主体骨干作用。这里,仅以肇庆市为例分析基层文化信息网络服务的现状。

    肇庆市“共享工程”建设起步较晚,究其历史原因之一在于一直未设市级图书馆。2003年该市文化部门根据“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东省实施方案”制订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一一肇庆市实施方案”。可是实施情况并不理想,和周边市差距较大,至2004年底仅建成端州、四会、高要、德庆等四个县级基层中心和德城镇一个镇级信息点;2005年建立的广宁、怀集、封开等三个县级基层中心的设施尚未完善;一直未能建立市级分中心。2005年6月随着该市图书馆正式成立,市图书馆马上投人到“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肇庆市级分中心”的筹建中。同年10月25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肇庆市级分中心”在肇庆市图书馆筹建处所在地—蠢庐举行隆重的启动仪式,同时正式开放肇庆市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开通肇庆市图书馆网站。该馆在机构成立之初,作为合作馆加人到由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维护的全球性“联合参考咨询网”,并积极从事网上解答咨询服务工作。

    按照肇庆市实施“共享工程”的计划,2006年市文化部门应落实“肇庆市数字文化网”的建设,整合肇庆市图书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粤剧团、歌舞团等单位、团体的文化信息数字资源,包括影视资讯,将最具肇庆市地方特色的端砚文化、裹蒸棕文化、竹文化、旅游文化等等文化信息资源数字化,并提供网上服务。

3文化信息网络服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3.1信息网络的发展对文化信息网络服务的影响及对策

    信息网络作为信息传输与交换赖以实现的通道,成为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自我国开始大规模建设信息网络以来,“三金”工程的实施,各地信息港的建设,为我国市信息网络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在信息网络建设和为经济建设服务中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缺乏规划、重建轻用、重硬轻软、经营管理不善、为经济服务意识不强等,严重阻碍着信息网络发展和服务经济建设。以信息网络发展为依托的文化信息网络的发展,也必然受到制约。因此,对存在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提出解决的对策,促进发展信息网络,进而发展文化信息网络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促进作用。在充分认识了解地方社会发展水平和现实社会需求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各行业部门、企业逐年上网比例,并将它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再根据现有需要及资金情况,制定网络发展规划,彻底改变各自为政的网络低水平重复建设局面,使网络建设进人健康、高效的发展轨道。

    (2)促进信息网络应用的普及,制定一套具体、有效的优惠政策,促进信息网络应用的普及。由于信息网络对社会资源的巨大发挥和节约,因此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优惠政策,包括鼓励更多的信息产业公司从事部门(行业)、企业信息的电子化,为企业网络建设与应用争取低息贷款和降低税收等,促进信息网络普及化,是信息网络发展的首要因素。

    (3)明确市场定位,形成产业化规模。根据各自优势和特点,选择适合的市场定位和市场切人点,逐步形成产业化、规模化,把市场做大,把服务引向深人。

    市场定位是否准确是信息网络发展的关键,只有选准市场目标,才能制定自己的市场计划。分析当前的信息需求市场,最需要信息、最消费得起信息、最能把信息转化为生产力的是企业。而目前大规模地开发个人信息增值市场明显条件尚不成熟,仍需大力培养。当确立企业为服务对象后如何提供服务呢?传统的服务手段比较单调,仅仅是网页制作、域名登记管理、展示产品,做些表面化的企业宣传。有必要完全可以改变传统的信息服务手段,在思想意识上帮助企业认识到信息化、网络化对生产经营带来的巨大变革,比如,在为企业包括政府部门进行管理系统改造时,必须使之了解不仅是信息装备、信息技术的提高,更重要的是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企业的经营机制、企业面临的国际人才竞争环境、国内信息渠道均已发生了变化,如何适应这种变化,就需要信息商多下功夫,在信息增值开发初期,要使企业、社会认同网络给经济生活带来的巨大进步,与各企业、部门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针对他们的需要开发实用的信息资源。

    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城市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差异,而在信息时代这种差异将更集中体现在对信息掌握的数量和运用能力上。不平衡的存在必然导致强烈的信息需求,进而形成强大的信息流,而信息网络的作用就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加速信息流的流动,使信息流的流向、流速更加明朗化,最后带动物流、货币流,比特的流动带动原子的流动,最终在流动中使比特升值。

    (4)信息资源深加工。原子世界中的信息源是支持比特世界中网络发展的最主要支柱,只有保持稳定、可靠、准确、持续、合法、及时地得到信息,才能使信息网络的网上创造得以实现,否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比如,肇庆市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山清水秀的旅游景点、历史悠久的端砚文化、丰富多彩的风俗民情等都是信息建设的宝贵源泉。信息资源加工,尤其要将经济类信息资源建设放在重要地位,加强各类经济信息的采集和加工。目前国内众多网站都开辟不少电子报,但大多数只是把报刊内容搬到网络上,仅仅起着资料汇编的作用,并未把网络的特点充分表现出来,逻辑网络上的报刊,本质上是对现实媒体的一种补充和发展,电子报刊绝不应当是传统报刊的重复,而应发挥电子报刊自身优势,多侧面、多角度、多视角地全面反映整个事件或人物的动态发展过程。一句话,体现传统媒体无法及时做到、无法伪吵子的作用,是对传统媒体的深人补充。

   (5)加强信息人才培养。开发信息人才市场,信息网络发展需要四个层次的人才:负有组织责任的领导人或管理人员、信息网络技术的专业人员、信息网络经营人员、经济和社会活动中应用信息网络的广大用户,这四种人才对信息网络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这支队伍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着信息网络服务发展的水平,是信息网络服务发展和应用的关键,广大用户则是影响信息网络广度或普及程度的因素,再高水平的信息网络服务,如果没有广大用户,也只能局限在很小范围内。如果不能造就出一个庞大的用户群,信息网络就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6)增强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完善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手段。随着信息网络的应用走出科研机构、走出校门,企业已逐步开始利用网络。为了更好地让网络为经济建设服务,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企业应用网络的意识,加强网络为经济服务的方式、手段,增强企业适应信息网络时代经营模式的能力和信心,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7)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肇庆市电子商务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同等城市的水平,根据国际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和该市的实际情况,目前在国内基于消费者的电子购物条件还不成熟,该市电子商务的发展应以建立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间的电子商务专用网络为切人点,以示范工程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3.2图书馆建设对文化信息网络服务的影响及对策

3.2.1图书馆在“共享工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启动是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机遇。“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肇庆市级分中心”的成立为承担建设工作的肇庆市图书馆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肇庆市图书馆在上级文化部门的直接指导下,将在“共享工程肇庆市级分中心”建设中发挥主体作用。

    电子阅览室、图书馆网站等是“共享工程”的服务平台,刚起步的肇庆市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拥有阅览坐席18个,从2005年10月1日起试开放,日平均接待读者30多人次,至11月底共接待读者1800多人次;肇庆市图书馆网站由2005年9月23日开通至11月底,总访问量3948人次,日均访问量60人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从事网上解答咨询服务工作中,该馆坚定不移地坚持以应用和服务为中心,依托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联合参考咨询网”平台,为读者提供了“一站式”参考咨询服务,即:读者在网上免费获得答案的同时,可以得到原文提供服务,平均解答时间为1小时,快的在几分钟内即可提供答案和文献。在短短4个月内解答网上读者咨询7958条,为读者提供可网上全文阅读的文献24000多篇,十分满意率为18.78%,满意率68.91 % 。“联合参考咨询网”自动按十分满意率和解答数量排榜,在现有全国33个各级成员馆中肇庆市图书馆均排在第五名。

    肇庆市图书馆由2005年3月建制,专业人员、设施均严重短缺。但其实践证明,刚起步的市级图书馆更应从数字化建设和信息网络服务人手,特别是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能以最快速度,最低成本、最便于操作的方式为广大读者提供网上文献和知识信息服务,大大节省读者查阅文献的时间,极大地延伸图书馆的情报服务职能,大大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从而获得了更加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近,肇庆市委领导要求查找关于“文化产业”的最新参考资料,市图书馆作为合作馆通过网络直接进人省馆的数据库搜索,搜索到1998年以来的相关文献4000多篇,最后全文提供了160多篇2005年“文化产业”主题的期刊论文,连市领导都感到意外:如此庞大的数字文献、如此快捷的获取方式,为领导决策提供了极大方便。可以说,图书馆从事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通过广范宣传,扩大影响,可以为机关、企业、科研机构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支持;也是图书馆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3.2.2基层公共图书馆实施建设“共享工程”的工作重点

    当前,各地正在大搞文化建设,但在机遇与挑战面前,仍存在许多不足,在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一是经费不足。共享工程作为一项文化创新工程,由于科技含量比较高,需要一定的经费投人;二是地方政府与主管部门对实施共享工程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三是基层网点建设发展缓慢,制约服务效益的发挥;四是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五是宣传力度不够。在今后工作中如何面对与解决这些问题,不但需要各级政府、主管部门高度重视,还需要承担者图书馆人的创新观念与动力,以应用和服务为中心,抓住机遇,切切实实地干好工作,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优势,“有为有位”,争取社会各界重视与支持,以信息网络服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1)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制定具有本地特色的计划方案。必须对本地文化资源状况、各单位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资源现状、计算机网络连接状况、各种文化设施、专业技术人材等做好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方案;还应争取将计划方案纳人当地政府制定的社会发展计划,列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切实抓紧抓好;必须主动积极争取当地财政的支持,拨专款以应项目建设之需。必须遵循总体规则、分期实施、逐步推广的方针,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成效,踏踏实实完成既定任务。

    (2)培训专业人才,做好技术保障。现代高新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为共享工程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为了使共享工程既达到较高的技术水平,又能做到操作方便、利于用户使用,必须通过培训、招聘等方法,广揽技术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以运用一流的技术搞好技术保障。

    (3)坚持标准规范,提高技术含量。共享工程采用现代先进技术,技术含量高,其实施涉及各级各类文化单位,覆盖地域广,各地各单位条件参差不齐。图书馆实行标准化、规范化时间较长,具有良好基础,必须在共享工程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遵循国家中心制定的统一技术标准和规范,提高项目的技术含量。

     (4)勇于创新,在做好公益服务的同时,积极探索进入市场运作的有效途径。作为公益性文化创新项目,共享工程必须坚持以公益性服务为主的原则,制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在此基础上,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积极面向市场,探索进人市场运作的新思维、新方法,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为工程的滚动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例如,寻求和网络经营商等相关产业的合作,让共享工程的优秀文化资源进人网吧,这样,既充实网吧的健康内容,又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5)主动协调,加强纵向和横向联合,扩大基层中心服务阵地。目前,网络和各行各业计算机应用十分普及。根据这一特点,可以主动协调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和政府部门,搞好纵向、横向联合,发展基层中心用户,使文化信息资源在各个行业迅速推广和使用。

经济建设文化篇9

建设学习文化。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加强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大力发展责任、诚信、创新、和谐的企业文化,激发企业文化创造活力。一是加强职工书屋建设,为职工学习知识丰富文化生活创造条件。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活动,大力倡导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团队学习,推动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加速推进职工书屋建设,全市基层工会60%建有职工书屋;二是开展职工“读书节”活动,每年都向基层工会印发有关通知,要求职工利用空闲时间读一本好书,去年有86个单位开展读书活动,所读书籍均由单位提供。市总工会每年都要拨付一定的资金为基层职工书屋购买各种书籍;三是加强职工职业技能和文化技能的教育培训。加快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完善校企合作,以工会职工学校为主、以社区、企业等相关单位为辅的培训阵地纷纷建设起来,为加快培养适应老工业基地产业优化升级、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和肇东市各项经济建设需要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提供了良好平台;四是开展“学做”和“创争”活动。在企业职工中选树推荐铁人式职工,并对他们的事迹进行了广泛宣传。培养、挖掘、选树、推广一批学习型企业、知识型职工典型,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表彰,不断扩大学习型企业创建工作的影响力和覆盖面,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建设创新文化。围绕企业转型升级、节能减排、打造自主品牌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以“工人先锋号”活动为统领,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开展劳动竞赛、提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技术攻关、发明创造等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引导广大职工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上争当主力军。每年“五一”期间,我们都向全市广大劳动者发放“为肇东经济发展建功立业”为内容的倡议书,号召组织动员全市广大劳动者积极投身到肇东经济发展建设中来。按照省总和绥化市总的部署,肇东市总工会积极行动,扎实开展了竞赛活动。结合实际,印发了《肇东市重点项目建设劳动竞赛活动实施方案》,制定了相关措施,活动中有专人负责,深入到重点企业抓落实,亲临指导督促这项活动,黑龙江长海油有限公司、黑龙江宝迪肉类食品有限公司、肇东市伊利乳业有限公司、大庄园肉业公司、黑龙江省宏盛建筑有限公司等都相继开展了以“六比六创”为主要内容的竞赛活动,中粮公司开展了班组与班组,车间与车间的指标、质量等竞赛。2014年围绕肇东市委“构筑十大产业,发展十大民生”这一发展战略,又制定了《肇东市职工技能竞赛活动实施方案》,并向市委做了汇报,市委领导非常重视和支持。《方案》下发后,全市各级工会组织积极响应,纷纷行动,根据行业特点先后举办了职工各类技能比赛。市总工会经过周密谋划和安排,组织举办了全市职工焊接大赛。

建设人本文化。紧紧围绕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深化和创新厂务公开、校务公开、院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制度,保障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各企业工会主动作为,积极参与企业制定和实施涉及职工利益的改革政策和举措。通过充分发扬民主,认真解答职工提案,吸纳职工有关企业改革发展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经济发展。以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为载体,以建立和实施劳动合同制度、工资集体协商合同制度、职代会制度为重点,以加强三方机制、自身建设为基础,充分发挥三方机制的合力优势,促进企业劳动关系朝着规范有序、公正合理、共利共赢、和谐稳定的方向发展,让职工切实享受到企业发展成果,实现企业发展和职工利益双赢。

建设关爱文化。以肇东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为龙头,各企业、各乡镇、各社区纷纷建立了困难职工帮扶站点,形成了帮扶工作网络化,全方位、多层面开展生活救助、大病救助、金秋助学等送温暖工作,增强职工抵御生活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企业凝聚力和职工归属感。我们在开展好常规帮扶救助活动的同时,每年都要推出一些新的项目,竭力解决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实际问题,组织开展了女职工安康保险、农民工权益的维护、突发困难救助、慈善救助、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心连心”结对帮扶和“双联、双包、双进”等工作。在“双联、双包、双进”活动中,全市工会组织为社区、为企业、为村屯添置图书1万册、体育器材36件,改善图书阅览室和文体活动场所1500平方米,为开展全民读书和健身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还筹资100万元,为宋站镇铁西村修建进城公路5公里,助推了铁西村民与现代城镇的融合。

经济建设文化篇10

21世纪的经济发展已经步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它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之相对应,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也有不同的特征和规律。

一、21世纪经济的主要特征决定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人们把21世纪的称为知识经济或新经济时代,新经济最突出的特征是知识替代劳动力和土地这些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经济生活中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在新经济时代,人们注重对知识的运用,依靠知识创造价值;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成败的关键在于拥有某种技术,而不是传统经济条件下由资金规模和劳动力数量决定企业的竞争力;在新经济运行中,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由于新经济条件下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经济运行的节奏日益加快,资本管理及决策系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给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接受教育将是人们谋生的基本手段。由于新经济以知识作为资本的主要形态,所以要求作人们必须终身学习,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其次,资源配置的范围日益扩大。由于各种高新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交流的渠道更加通畅,范围更加广泛,速度更加快捷,使得资金、人员和专业技术这些资源辐射的范围更加广泛,交流更加频繁,各种有效资源将更大范围内进行合理配置。

最后,社会变革的速度将会加快。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工作压力和思想压力越来越大。

二、新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企业文化通常是由企业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等方面构成的。1、企业的精神文化企业的精神文化是用以指导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行为规范、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是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它是广大职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并经过有意识的总结、提炼而确立的。它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独特而鲜明的经营思想,反映着企业的信念和追求,比如宁波雅戈尔集团的“装点人生,服务社会”,大连燃料总公司的“燃烧自己,温暖他人”,既有行业特点,又有独具的文化底蕴。企业精神是一个企业最宝贵的财富,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比技术、资金和设备这些生产要素重要得多。2、企业制度文化企业的制度文化是由企业的制度体系、组织形态和管理模式构成的外在文化,它包括企业的各种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它是把企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结合的中坚和桥梁。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合理的制度必然会促进正确的经营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形成;而正确的经营观念和价值观念又会促进制度的正确贯彻,使职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说,企业的制度和规范影响着企业文化发展的总趋势,会促使企业文化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3、企业行为文化企业行为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蕴含的行为准则。它包括企业在经营、生产、交往活动和群体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它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折射。企业行为中又包括企业家的行为和企业员工的行为。企业家是经营决策的主体,企业家的行为集中体现了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员工是生产活动的主体,他们的群体行为体现着企业整体的精神风貌和文明的程度。4、企业物质文化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其显著的特点是以物质为载体,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外部表现形式。优秀的企业文化是通过重视产品的开发、服务的质量、产品的信誉和企业生产环境、生活环境、文化设施等物质现象来体现的。

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文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1、强调团结协作与团队精神。新经济条件下,企业内部分工比较细致,任何自我价值的实现都依赖于彼此之间的相互协作,都依赖于企业的发展。如果缺乏团队精神,企业就不可能高效发展,也就不会有企业中每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2、承认个人能力的不同和收入差异。每个人的能力水平不同是客观事实,正因为人们之间存在能力上的差距,所以才有不同分工。这种能力的不同而导致的分工不同直接表现为收入的差异,投资者获得资本收益,管理者和技术人员获得知识收益,普通职工获得劳动收益,这一点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3、企业在分配中更注重贡献。进入市场经济以后,绝大多数企业都提出了“工效挂钩,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彻底打破了大锅饭式的平均分配,分配中更加注重个人对企业的贡献,人们对于公平观念的理解正在逐步发生变化。

三、建设适合新经济条件的企业文化

知识经济正在改变工业社会企业文化的基础,在新的条件下,必须调整和建立新的企业文化以适应现代经济的要求。 1、新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注意学习氛围的培养。

20世纪末最成功的企业是学习型组织。在学习的过程中,使每个人的能力得到加强,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实力。现代企业组织形式向扁平化的方向发展,其核心目的是为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这对个人及企业的知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也要求企业和职工不断学习,在新经济条件下,只有比你的竞争对手更快地掌握新技术,才能保持的企业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因此,新经济条件下最成功的企业仍然会是学习型组织,但是要注意学习过程中的个人努力和企业发展协调一致,协调良好会使企业产生一股强大的发展动力,推动企业迅猛发展;否则各行其事,反而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2、新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中要注重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直接与企业的兴衰、优劣相联系,企业的知名度与信誉度有机结合构成了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良好的知名度与信誉度是企业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如果声誉卓著,企业就能招揽到更多的优秀人才和顾客,能吸引到更多的投资,能得到周围的支持和帮助。新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更为激烈,企业要脱颖而出,形象非常重要,它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综合实力的体现。今后,企业竞争除了人才与技术的竞争以外,还要以良好的形象占据消费者的心,谁就能占据市场,谁就能不断扩大经营效益,获得更大的发展。

3、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将更重视以人为本的思想。

传统企业的本质特征是以物为中心,以全面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忽视人的因素,在管理上着迷于铁的纪律和绝对服从,劳资之间变成了纯粹的雇佣关系。21世纪,企业的竞争是人才与科技的竞争,所以企业文化绝对不是片面的发掘职工体力,更重要的是发掘职工的智力资源,更注重于人的因素,要将培育进步的企业文化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为企业管理的主导环节,要把精力投向人,大力加强“人”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