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温室气体现状十篇温室气体现状十篇

温室气体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3:50

温室气体现状篇1

【关键词】温室气体;监测;本底浓度

1.引言

温室气体(GreenhouseGases,GHG)是指大气中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成分。《京都议定书》规定限排的6种主要温室气体为Co2、CH4、n2o、HFCs、pFCs和SF6,其时空分布及其变化在地气系统的辐射收支和能量平衡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温室气体监测是研究温室气体浓度变化趋势以及源和汇的构成、性质和强度等的基础,也是大气环境科学的重要课题[1],因此开展温室气体监测工作,对温室气体分布评估和应对气候变化有重要意义。

2.地面监测

地面温室气体监测可分为本底浓度监测和排放监测。国内外建立的Co2、CH4本底监测网台站大多在高山、岛屿和海岸,在城市地区开展高时间分辨率的监测研究相对较少。而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其温室气体浓度数据对于掌握温室气体变化规律,源、汇以及对城市污染模式、气体排放模式的建立和应用都意义匪浅。

2.1温室气体本底浓度监测

上世纪70年代,世界气象组织(wmo)、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环境计划署等联合建立了“大气本底污染监测网”(简称Bapmon),对温室气体、反应性气体等大气本底进行长期的全球性的监测,目前共建成200多个台站,其中基准站近二十个,莫纳罗瓦站(maunaLoa)、巴罗站(Barrow)、南极站(Southpole)等已积累了几十年的实测资料[2—4],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结果。但是,Bapmon的基准站主要集中在大洋海岛上,大陆性基准站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Bapmon资料的广泛应用[4]。

1989年wmo组建全球大气观测网(Gaw),如今是全球最大、功能最全的国际性大气成分监测网络,目前已有60个国家近400多个本底监测站(其中全球基准站24个)加入Gaw网络,开展包括大气中温室气体的200多种要素的长期监测。美国、欧洲和加拿大等国家分别建立了impRoVe、emap、Capmon观测网络,关注诸如温室气体等大气成分的变化。迄今为止,国际社会引用的全球温室气体浓度资料主要来自全球大气观测网(Gaw)。但Gaw的这些站点地理分布很不均匀,发达国家站点较多,亚洲内陆地区站点较为稀缺。

我国在大气成分本底观测方面的起步稍晚,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气象局在北京上甸子、浙江临安和黑龙江龙凤山建立区域大气本底站;1994年建立本底基准观象台(瓦里关基准站),开展的长期多种观测项目,包括利用气相色谱一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法(GC—FiD法)在线观测大气Co2和CH4[5—8],其浓度资料已进入全球同化数据库,应用于wmo温室气体公报和ipCC评估报告。近年来,我国进一步加强温室气体在线监测分析能力建设,包括在我国7个本底站(包括云南、新疆、湖北)初步建成网络化采样系统,每周一次进行台站Flask瓶采样、实验室非色散红外吸收法Co2浓度分析。此外,环保部门和一些科研机构也开展了温室气体观测研究,这将弥补区域观测资料的不足。

2.2温室气体排放监测

国外对温室气体排放监测起步较早,很多地方已经形成了监测网络。2009年12月,芬兰对全国所有省份和大中城市实施网上监测温室气体排放,监测主要涵盖用电、取暖和道路交通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并将数据以动态变化图形的方式在网上公布。2010年2月美国加州政府采购picarro公司制造的温室气体检测装置,精确监测该州范围内温室气体的排放,采集到的数据用于核实能源消费的数值。

国内对于城市污染大气中温室气体的长期变化规律的监测研究相对较少。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大气化学实验室自行研制了一套温室气体自动监测系统,以Hp5890气相色谱仪为分析仪器,对北京地区CH4和Co2浓度日变化将近一年的连续监测[9]。阚瑞峰[10]等利用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tDLaS)对甲烷进行监测,获取了2005年秋季北京城区环境空气中的1min的时间分辨率连续1个月的甲烷气体监测数据。徐亮等[11]自行设计了一套基于长光程开放光路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Lp_FtiR)分析技术的监测系统,于2005年夏季对北京丰台地区进行了监测,获得了连续的Co2和CH4数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从1985年开始,通过瓶采样和带有氢火焰离子检测器(FiD)的气相色谱仪(GC)对北京大气甲烷做每周1次的长期定点监测,并陆续增加了对二氧化碳(1992年)和氧化亚氮(1993年)的监测。

国内已对农田、草原、森林等多种生态系统中土壤—植被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且主要采用静态箱法采样[12]。卢兰[13]利用静态箱法采集土壤排放的CH4气体,然后在实验室内利用改装的气相色谱仪(GC3800,VaRian)进行分析,对三峡库区几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CH4排放通量的原位观测,比较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CH4通量的大小,揭示CH4排放通量的季节变化规律。胡玉琼[14]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内蒙古草原温室气体Co2、CH4、n2o与大气交换的日变化规律。

3.高空监测

温室气体现状篇2

关键词:地下车库;结露;分析原因;危害;防治措施;theanalysisandpreventionforthecondensationphenomenonofbasemeit

abstract:it’stofindthereasonsofcondensationbyanalysingthepresent

Situationofcondensationofundergroundgarageinjiaodongarea.intheligheofdifferentengineerings,wecananalysethefactorsofcondensation,then

prposethemethodsofsolvingquestions.atthesametime,wecanprovideusefulexperienaforsolvingrelevantquestions.

Keywords:undergroundgarage;condensatiom;analysingreasons;haim;preventionmethods

1.工程概况及现状

位于胶东地区某项目,地上十几幢高层住宅,地下整体大底盘单层地下车库,地下车库板顶的绝对标高1.8m,地下车库顶板之上有1.6~2米左右厚覆土.地下水位枯水期绝对标高2.6m,丰水期绝对标高3.1m,地下车库外墙为250厚C30钢筋混凝土参12%Uea,2008年主体竣工,2009~2010年进行内部装饰和设备安装调试,小区的地下车库之上的单体住宅尚未入住,尽管地下车库内设置了机械排烟和送风系统,但均未启动。2010年7、8月份起发现外侧墙面、顶板出现泛潮、结露,局部墙面出现霉点。9月份之后,随气候变化,结露现象渐渐减轻。另外发现(1)地下车库顶板之上有1~2米覆土的项目,车库顶板与防水层之间未做保温层较做过保温层的项目结露现象严重的多(2)地下车库外侧墙防水层保护层采用120厚砖砌体比地下车库外侧墙防水层保护层采用聚苯板兼做保温层结露现象严重的多。

2.结露原因分析:

2.1按《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第4.3.1条:围护结构热桥部位的内表面温度不应低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当内表面温度低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时,就会产生结露现象。

(地下室顶板、外墙)热桥部位的内表面温度=室内计算温度-[(室内计算温度-室外计算温度)/热桥部位的传热阻)]X内表面换热阻室外计算温度查《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附录三附表3.1中围护结构的室外计算温度采用露点:露点是指含有一定量水蒸气(绝对湿度)的空气,当温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时所含的水蒸气就会达到饱和状态(饱和湿度)并开始液化成水,这种现象叫做结露。

2.2在夏季多雨、高温季节,地下车库内的温度高于侧墙内壁、顶棚内表面温度。即侧墙内壁、顶棚内表面温度低于露点温度。室内空气湿度大,水蒸气在侧墙内壁、顶棚内表面形成结露。根据热传导规律,在地下室外侧土壤温度、室内温度以及地下室墙体温度间存在以下关系:(2.2.1)相对湿度(湿空气中水蒸气分压力与相同温度下水的饱和压力之比。):相对湿度是导致建筑物结露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同压力,同一温度,相对湿度高,水蒸气的分压力就大,露点温度就较高,就会使得室内温度与露点温度之间的温差较小。相对湿度越大,表示空气越潮湿;相对湿度越小,表示空气越干燥。室内空气湿度过高,产生结露现象。

(2.2.2)内外温差:如果地下室外墙面不做保温,在夏季闷热天气,由于地下土壤温度低,土壤温度低于墙面温度及室内温度,墙面温度低于室内温度。而结露现象的发生与空气湿度、温度密切相关.结露是内外温差造成的,外墙内表面的温度低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时,以致外墙的内表面就产生结露现象.

(2.2.3)通风量:当高温雨季空气湿度加大,且该时段地下室内空气流通不畅,并且由于地下室地势较低,内部重的空气流向低处而加大了地下室的空气湿度,并且室内长期不见阳光,导致室内空气湿度接近甚至超过饱和状态,而地下室外墙外侧与周围土壤直接接触,且期间温差较大,尤其当室外地下水位偏高,外墙温度偏低,内外温差大,造成的墙壁温度低于水蒸气露点温度。地下室内阴角部位表现更为突(2.2.4)建筑材料固有的特性:混凝土的导热系数较高,因此湿热空气接触到较冷的内墙面时则易形成结露现象.

(2.2.5)形成结露现象的时间段:在新建或刚刚装修过的地下室尤为严重,由于该阶段地下室尚未完全干透,墙体或装修过的砂浆、涂料内的水分水温度上升而逐步挥发出来,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空气的湿度,即增加了结露的诱因,因此更易出现结露。

3.结露现象对建筑物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结露现象会加速建筑物材料的破坏:由于长期处于潮湿的环境中,建筑物内的墙面涂料、吊顶、照明灯具、通风管道等容易发霉、变质。霉菌不仅破坏了建筑物内在材料影响外观效果同样危害着人体健康。

(3.2)加快建筑物中的技术设施和金属物品的锈蚀老化破坏速度。

4.结露问题防治措施:

4.1设计要素: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下室排湿、通风措施,结合混凝土导热系数偏大的现实,可采取地下室外墙利用保温层的隔热作用阻止周围土壤低温不能传递到外墙内表面,从而破坏结露形成的条件,使地下室内环境空气内的水汽不能在外墙内表面凝结为露珠。最终保证地下室的使用功能,

4.2结露收集、疏导:对于功能单一、观感要求不高的地下车库可通过设置排水沟将结露水收集并排放,并沿外墙面附近四周设置截水沟并将其通入集水井内;由于顶面温度变化较墙面变化幅度较大且其影响实际散热效果,因此应根据理论计算的热量与实测散失热量进行比较后决定截排水沟槽。4.3施工要素:在地下室外墙、地面及顶板混凝土施工时应严格按照施工防水抗渗要求进行,切实做好防止室外水体渗漏现象,并可通过增加混凝土内钢筋的保护层厚度来免除水分对钢筋锈蚀;在进行地下室内墙装修时应尽量将表面做成麻面状,并应保证所有的电气、线路等有良好的绝缘和防潮功能,对外露金属部件应做好防锈处理;

温室气体现状篇3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电气自动化的不断加深,使其智能温室有效缓解两者之间的主要矛盾,很大程度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智能温室打破季节、温度、阳光、湿度等多方面外界客观因素,为人们提供生活所需的各种农产品。本篇论文就是针对智能温室的电气工程的设计方面做浅要分析。

【关键词】智能温室电气工程设计与实现

温室与电气自动化技术相结合形成智能温室,既自动化温室。其以计算机控制为核心,结合各类电动化技术分别由遮阳系统控制阳光照射面积和时间,喷滴灌系统控制湿度,风扇系统控制温室温度,移动苗床系统控制栽种面积与密度等多种系统组合。

1智能温室电气工程现状及问题

1.1智能温室的现状

我国处于急速发展的阶段,由于改革开放,我国吸收来自外界很多先进的技术,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经济产业的发展。我国智能温室电气工程利用当代传感器技术、电子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和采集技术等多种电气工程的先进技术共同构建智能温室的各个系统。智能温室的电气工程与农业种植技术相结合现农业产品连续生产并且高产量高品质的目标。

智能温室为农业产品创建良好的生长环境,避免受到季节、温度、湿度等客观条件限制的同时,也避免多种化学污染。随着自动化的不断深化,农业产品的成本不断降低,从而整体提升农业产品的经济效益;当代技术的加入,智能温室通过信息采集系统反应的全面精确的数据信息,加深对智能温室的控制力度和完善其管理体系。

1.2智能温室的问题

我国近几年的智能温室技术主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由于市场的需求,我国对于智能温室的功能正在不断开发和研究中,不断完善智能温室的各项功能。我国目前智能温室存在以下缺点:一是建立温室结构标准体系。现今我国智能温室结构没有明确的国家标准,普遍遵循企业自身制定的标准,其结构往往各个不相同,从而导致农业产品质量、产量没有统一的标准;二是智能温室监控软件的引用。我国目前没有比较适合我国环境的温室监控系统,虽然引进的温室监控软件、设备成本过高,不符合市场经济的盈利原则,还存在不适合我国温室环境和季节气候标准的测定。除此之外,大多数温室监控软件不具备采集温室环境各个因素相互影响之间的信息数据,实际上环境中各个因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的制约的关系,彼此之间呈现动态的变化趋势,其造就的环境因素作用于温室中的农产品,鼓励人们积极开发研究智能温室的各个功效。

2智能温室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智能温室系统的控制系统主要分为气候和营养液监控系统两部分组成。气候监控系统主要是对农作物所处的外界环境进行监控,例如温室中的湿度、温度、Co2含量、光照、风速等多种环境中会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外界因素进行全面的监控,形成动态的数据图,随时将环境控制在对农作物生长最有利的状态;营养液的控制系统主要根据不同农作物所需的夺中国营养元素的含量控制,为农作物创建良好的生长环境,确保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控制系统的构件由五部分组成:

2.1上位机的设计与实现

上机位是以计算机为核心创建完善的监控系统,在计算机屏幕上呈现相关的时间以及对应的测量值和其动态曲线图,还要设计报警系统以及各个环结构件的运行状态,使其管理者随时了解温室中相关数据信息,保持温室的最佳状态。对于温室中出现的故障、关键数据信息、报警系统所传输的数据信息,要定时对其进行储存,并且将其打印成纸质的形式,对其进行存档,防止由于外界因素丢失数据,加强温室的控制力度和便于检修人员对数据信息的调用。设定操作人员的权限,允许其根据农作的不同设定相关参数,并且有权在出现故障时强制停止。

2.2下位机系统

下位机是接受上位机中所显示的数据信息,并且对其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下位机相对于上位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其操作人员同样可以对温室中的相关数据进行监控和调整。下位机通过多种精密科学数据的处理,并且通过传输机构将分析结果传输给上位机,通过复杂程序的设定,对下位机下达相关指令,下位机严格按照指令行运行,实现温室中全面的监控系统。

2.3通信通道的设计

通讯通道的设计是以稳定、便捷为主旨,确保各项功能的有效实施和对温室的控制力度。系统中通信通道采取RS485接口连接,该接口由于双接口、抗干扰功能和传输距离长的优势能够稳定、便捷传输。RS232接口其无论是稳定性、传输距离还是快捷方式都不及RS485,这类非平衡的传输方式适用于pC机之间的链接,因此上位机和下位机之间的通讯方式根据其通信的方式特点选择不同的通信方式,并且实现两种通信方式之间的相互转换,保证信息之间的稳定、便捷的传输效率。

2.4信号采集电路的设计

信号采集电路是根据各种传感器对于温室环境的测量和敏感度所获取的信息数据传输给上位机并对温室实施综合性的监控功能,既实现对于温室环境和营养液的监控功能。为了保证数据信息的精确性和高效性,传感器灵敏程度至关重要,同时其采集电路也要具有很强的抗干扰性和简约的特点,既选择数字型传感器则符合以上要求,经常被使用,同时为了保证各个数据信息之间不相互影响,从而设定为并联电路和各种信息的模拟转换器,保证数据信息的顺利传输。

2.5执行部分的设计

智能温室的电器工程是通过天窗和遮阳帘开、关和角度,的电机来控制温室中农作物的光照面积和程度;通风电机控制其通风状况;加热设备控制温室的温度;喷淋设备控制温室内的湿度;Co2开放阀控制室内Co2的含量;营养液的施放阀和营养液的配方保证营养液的平衡等各项执行部分为农作物创建良好的生长环境,从而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智能温室是提升农业事业的有效手段,其打破季节、时间和环境各项的客观因素,为农作物创建最佳的生长环境。智能温室是由各类电气工程实现对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含量和营养液的释放量和成分配置等功能。其技术的不断完善推动农业事业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丁欣,孙智卿,郭鹏举.基于aRm的智能温室控制系统[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1).

[2]侯建华.智能温室远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基于LpC2132[J].农机化研究,2010(12).

[3]潘刚.温室环境远程智能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微型机与应用,2014(07).

[4]谢彤.基于单片机的温室智能灌溉系统设计与实现[J].安徽农业科学,2013(18).

温室气体现状篇4

1引言

学校建筑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调查研究表明:学生在教室和宿舍的时间占总在校时间的80%[1],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对室内热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高校建筑室内热环境对学生身心健康和学习效率也有较大的影响。

我国学者对高校建筑室内热环境的研究主要采用调查问卷、现场实地测试及数值软件模拟等方面进行研究,其中软件模拟主要是采用DeSt(建筑环境及HVaC系统模拟的软件)、pKpm模拟软件(pK:排架框架设计、pmCaD:平面辅助设计,合称pKpm)和CFD(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对室内的热环境及能耗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室内温度、风速、相对湿度、平均辐射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本文总结了我国高校教学楼及学生宿舍在夏季的室内热环境,并从节能技术和典型项目等方面对近几年学者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了解他们的研究动态,提出了此类研究发展的趋势。

2建筑热舒适性

2.1热舒适性定义及意义

“热舒适”是指人体对热环境的主观热反应。2013年,美国供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协会标准(aSHRaeStandard55-2013)[2]中对热舒适的定义是指对热环境表示满意的意识状态,即人体对自身的热平衡条件和感觉到的环境状况综合获得是否舒适的感觉。Gagge[3]将热舒适定义为,一种对环境既不感到热也不感到冷的舒适状态,即人们在这种状态下会有“中性”的热感觉。Bedford[4]1936年提出热舒适的7级评价指标,这一指标也反映出热舒适和热中性是同义的。1966年aSHRae开始使用7级热感觉指标(表1)。

以往人们在一定的实验环境下,来研究人们对环境的热感觉,这样受试者可以很好的回答对环境冷热感觉的真实感受,也会很方便填写调查问卷。但这种研究方法,不能反应热环境的动态变化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Cabanac[5]认为,将“热舒适”定义为“主观上对热环境满

2.2室内热舒适性的影响因素

关于室内热环境参数对热舒适的影响,许多学者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1962年,macpherson[7]定义了影响热舒适感觉的6个因素:空气温度、空气流速、相对湿度、平均辐射温度、新陈代谢率和衣服热阻。在这6个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可控制环境参数的人工实验室和稳态条件下能量平衡的热舒适模型研究,Fanger[8]建立了热舒适方程,在搜集了1396名美国与丹麦受测对象的热感觉表决票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一个较为客观的度量热感觉的尺度指标―预期平均评价指标pmV(predictedmeanVote),以反映对同一环境绝大多数人的冷热感觉。

建筑物室内热环境参数,如空气温度、空气流速、相对湿度、平均辐射温度等对热舒适均有影响,我们不仅要考虑单一参数对热舒适的影响,同时要针对不同参数的相互组合来讨论人体热舒适。实验测试可以发现各个影响因素是相互关联的,其中人体的新陈代谢、穿衣热阻因个体的差异而显得不同,实验测试起来差别较大,相对研究的比较少,其余四个因素的研究相对比较多。例如,当室内风速小于0.05m/s时,室内风速对热舒适几乎没有影响,空气相当于静止,人们会感到稍微不舒服;当风速达到0.2m/s时,人们可接受的热舒适区相当于降低1.1℃,此时人们也不会产生吹风感,反而觉得很舒适。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室内空气流动速度较小,应控制在0.2m/s左右[9]。

2.3热舒适性的评价指标

在长期的研究中,由于不同学者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因而迄今为止提出的热舒适指标非常多,总的来说,大概有:预测平均投票值pmV、等效温度teq(equivalenttemperature)、新有效温度et(neweffectivetemperature)、标准有效温度Set(Standardeffectivetemperature)、主观温度tsub(Subjectivetemperature)、作用温度ot(operativetemperature)等。这些指标由于建立时,出发点的不同以及不同的有关变量,造成它们各自相应的作用和适用范围,不过在环境偏离舒适条件不远的范围内,它们的评价结果或者说指标值是比较接近的,但如果超出此范围,特别是在高温高湿区,不同指标的结果有较大的差别,有些指标甚至不能用。在这些指标中,只有pmV指标和Set指标综合考虑了影响人体热舒适的6个因素,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高校建筑室内热环境的研究

3.1高校教学楼

近些年,重庆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湖南大学等学者对学校教学楼室内热环境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大学教室的主要使用者是18~28岁左右的青年,这个年龄段学生身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比较强,这是学者通过调查问卷及实地测试结果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表明学生对温度、湿度、风速的可接受热舒适区范围比较广,比理论计算的数值范围要大一些。

2005年,重庆大学的罗明智[10]等学者以重庆地区高校的教学楼为研究对象,利用问卷调查和现场测试的方法,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描述了夏季教室内热环境的状况,实测得到学生中性温度(中性温度是一个人感觉最舒适的环境温度,在这个环境温度中,人们皮肤的蒸发、散热量最低,整个新陈代谢率也处于最低状态)为27.7℃,比预测中性温度高0.3℃,教室内的舒适区为et(新有效温度)25.5~29.8℃,并分析了风速对人体热感觉的影响,认为高温的教室环境中,学生对风速的忍受极限相应增加,增加室内风速成为他们改善室内热环境的有效手段之一。

2010年,闫丙宏[11]等学者对天津某高校主教学楼室内热环境状况进行研究。首先,收集了180份问卷用以调查参与者在教室内的热感觉。然后以现场测试数据为基础,利用DeSt软件对全年教室内的温度变化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夏季,教学楼一楼阴面教室室内温度较阳面教室室内温度低1.5~2℃,室内热环境较好,现场测试结果与模拟结果基本一致。

2012年,清华大学的曹彬[12]通过对北京某高校教学楼和办公楼进行测试,分别测试其室内空气温度、平均辐射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等环境参数,并加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受试者个人主观热感觉,建立了人体热感觉与室内操作温度的对应关系。作者将受试者所在地以长江为界分为北方和南方,对其实测热感觉投票值tSV与室内操作温度(综合考虑了空气温度和平均辐射温度对人体热感觉的影响而得出的合成温度)分别进行线性回归所得方程如下所示:

由此得出,北方人实测中性温度(受试者的实际热感觉投票值tSV=0的温度)为26.87℃略高于南方人实测中性温度;由于tSV值随操作温度变化直线的斜率表示受试者对温度的敏感程度,可得出北方人对温度的敏感程度高于南方人。

为了更明确体现操作温度或新有效温度et对人体热感觉的影响,本文现将国内部分高校建筑现场研究的操作温度与实际热感觉投票值tSV进行线性回归,所得方程如表2所示。其中tSV值随操作温度或新有效温度et的变化直线的斜率表示受试者对温度的敏感程度。通过对比分析得出,我国由北向南地区受试者对温度的敏感程度依次降低,而实测中性温度则依次增加。

3.2高校学生公寓

学生公寓因其室内人员密度较大,人员年龄结构比较单一,与一般的居住建筑有一定的差别。据统计,学生宿舍占高校建筑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大约为15%~21%,学生在校期间,宿舍生活的时间占总时间的40%\[17\]。

我国地域辽阔,可以分为5个大的建筑气候区:严寒地区、寒冷地区、温和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及夏热冬暖地区。对于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和夏热冬冷地区的高校建筑室内热舒适性研究的比较多,而对于夏热冬暖、温和地区的高校建筑室内热舒适性研究的还相对较少。

哈尔滨属于严寒地区,西安属于寒冷地区,重庆、成都、上海属于夏热冬冷地区,对比可以发现:在严寒地区,夏季室外气温昼夜变化较大,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小,屋内较凉爽,出现高温情况较少,昼夜温差比较大,人们着装较其它地区厚,学生对宿舍的热环境相对比较满意\[18\];在寒冷地区,夏季的室外气温比较高,而且太阳辐射比较强,90%以上学生对宿舍的热环境感到不满意,宿舍内需要进行安装吊扇、外窗户需加外遮阳挡板来改善室内热环境\[19\];在夏热冬冷地区,夏季这些地区不但室外温度高而且各区域的空气相对湿度也比较大,因此其高校公寓建筑的室内热环境比较恶劣,需安装空调系统进行调节室内热环境\[20\]。

2006年,同济大学夏博、刘加平院士\[19,21\]等学者,以西安某高校学生宿舍为研究对象,针对宿舍内的夏季热环境状况,利用问卷调查和现场测试的方法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描述了公寓室内热环境状况。结果表明,学生宿舍内热环境处于aSHRae给定的舒适区之外,80%以上的学生对室内热环境表示不满,明显感到夏季的炎热,建筑不能很好发挥其隔热的功能;并提出了可通过改善室外微气候、采用被动式的建筑手段和改进管理方法等方面改善室内热环境。

2009年,重庆大学王琳\[22\]通过对重庆地区高校学生宿舍调查和测试,对学生宿舍室内热环境进行了主观评价与客观分析;然后结合调查结果,利用DeSth软件模拟了不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和通风换气次数下室内的热环境参数,结合有效实感温度at值(ambienttemperature)的舒适度模型所确定热舒适评价标准,其模型是根据人体热平衡原理和我国人体特点所建立的,模型中at值包含了四个影响人体热舒适的参数,分别是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和平均辐射温度。

通过理论计算的数据,可回归求得偏热、偏冷环境下的at值简化公式:

atr,h=-1.481+0.916ta+0.949pa(ta>21℃)

8.152+0.665ta-0.645pa(ta≤21℃)

其中,ta为室内空气温度(℃),pa为空气中的水蒸气分压力(kpa)。at值不受地区的限制,适用于全国各地。利用at公式计算上海、武汉、北京的at值并与我国目前应用的地方人体舒适度统计模型计算结果相比较,可以确定出at值的舒适度区间:at28时为高温不适,15≤at≤28时为舒适区。

作者同时对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外窗遮阳系数及通风换气次数等因素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分别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到了不同建筑形式、不同使用特征和不同位置学生宿舍室内冷、热不舒适时数和全年任意时刻室内的最佳通风换气次数。其中调查结果表明:夏季60%以上的学生可接受的温度范围为24~32℃,可接受的湿度范围为50%~90%,学生对湿度的敏感程度低于温度;模拟评价结果显示:单元型宿舍(如图1)不同朝向室内的热不舒适时数大小为:南向热不舒适时数最少,北向比南向高37~120h,西向比南向高79~152h,东向比西向高5~36h。

2013年,东华大学张宁波\[20\]等学者,以上海高校居住建筑为例,对我国的夏热冬冷地区室内热舒适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自然通风条件下学生宿舍室内热环境进行了连续7d实测,分析了不同朝向宿舍室内热环境特征。结果表明:夏季在自然通风条件下,尽管夜间室内热环境略好于昼间,但温度均高于26℃;由于室内通风状况良好,房间内热湿环境仍处于多数学生可以接受的

图1单元式学生宿舍标准层平面

范围内,室内空气品质较好;另外,太阳辐射对房间内温度分布有重要影响,南向房间平均温度高于北向房间约0.8℃,昼间两者最大温差达2.6℃。

2015年,东北林业大学的程卫红\[18\]等对哈尔滨地区夏季自然通风下高校学生宿舍人体热舒适进行了研究,问卷调查分析统计:90%左右的学生对所处环境下的热湿感觉表示满意,99%学生对调查时所处环境下的吹风感表示可以接受。测试结果分析表明:在哈尔滨市夏季自然通风学生宿舍内,学生的热中性温度为23.2℃,热期望温度约25.2℃。

3.3改善高校建筑室内热环境的措施

通过对学校建筑室内热环境的研究,并结合学者对建筑节能改造技术的研究,总结出学校建筑室内热环境改善的主要措施如下\[23,24\]。

(1)对建筑围护结构进行改造:外墙和屋面的保温;确定合理的窗墙比,控制建筑物开窗面积;对外窗增设遮阳措施;尽量使用平开式外窗,其优点是开启面积大、通风、保温、抗渗性能良好。

(2)对建筑布局进行改造:合理的建筑布局使建筑形成穿堂风和利用楼梯间的烟囱效应,促进建筑内自然通风。

(3)对建筑外部环境进行改造: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合理规划布置建筑物;尽量增加建筑物外的绿化面积,改善建筑物的微环境。

(4)在建筑物的屋顶种上绿色植物,建成绿色屋顶,植物对于太阳辐射有很好的吸收效果,可以防止顶层房屋室内的温度过高。

4国内外高校典型节能建筑项目

高校作为教学、生活及科研的大型综合体,也是主要的能源单位之一。调查发现,目前全国校园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8%\[25\],高校建筑能耗占学校总能耗的24%左右,并且通过调查夏热冬冷地区的13所高校的平均能耗发现,其平均能耗为全国人均能耗的2倍左右,其中最高的达到4倍之多,可见高校建筑能耗存在较大的节能潜力\[26,27\]。

我国高校建筑节能主要有4个方面,分别是建筑围护结构保温、建筑室内用电设备节能、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和建筑管理措施节能。部分高校在校园建筑和改造项目中采用了多种节能相关技术,其中,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文远楼和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分别根据其建筑节能方面的研究成果,建设了校园节能示范性建筑,表3列出了其代表性建筑采用的建筑节能技术[28~32]。从表3中可见,这3个高校的示范性节能建筑都综合采用了多项节能技术,包含了建筑形式及围护结构、室内环境控制、能源系统、测量和控制系统等多方面的优化技术。

5结语

(1)我国高校建筑夏季热环境普遍集中在对温度、湿度、平均辐射温度、空气流速的影响,而缺少了对服装热阻及人体的新陈代谢率影响的研究,而国外学者对这个两个方面的影响已经开始研究。

(2)对于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和夏热冬冷地区的高校建筑夏季室内热舒适性研究的比较多,而对于夏热冬暖、温和地区的高校建筑夏季室内热舒适性研究的还相对较少,可进一步对这两个气候区的高校建筑进行研究,进而总结出适用于高校建筑的热舒适性标准。

温室气体现状篇5

一、二氧化碳气肥的高效施用

1.施用二氧化碳气肥应重视环境条件和施用量温室内栽培的蔬菜不同,其对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要求也不同,多数蔬菜二氧化碳的补偿浓度是80~100毫克/千克,饱和浓度是1000~1600毫克/千克(因蔬菜种类不同而不同)。温室内温度高于蔬菜最适温度1~2℃时最适宜施用二氧化碳气肥。经济补偿温室内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当外界光照较强、气温较高时,可适当通风换气,利用好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如光照强度在适宜的幅度内,适量补施二氧碳气肥,能大大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温室内光照较弱时,即使提高二氧化碳浓度,也不能加强光合作用。温室内补施二氧化碳气肥后,可明显促进植株和根系生长,根系的吸收能力会大大增强,若此时土壤供水不足,叶片会萎蔫,光合作用反而会下降,所以,设施内增施二氧化碳气肥的同时要保持土壤适宜的持水量。瓜果类蔬菜苗期不要施用二氧化碳气肥,宜在定植缓苗后进行,以利于促进花芽分化,抑制营养生长。甜瓜、番茄等二氧化碳气肥适施期为开花后10~20天,黄瓜在开花后7~15天。除瓜果类外,其他蔬菜苗期施用二氧化碳气肥可促进苗粗、苗壮,提高成活率和早期产量等。上午温室内气温达到15℃时,半小时后适合施用二氧化碳气肥;若温室内温度超过15℃,施用二氧化碳气肥前,密闭的温室最好先开小窗通风半小时,后关闭通风窗,每天施用2~3小时。二氧化碳气肥的施用时间和持续天数要根据不同蔬菜、温室、温度等灵活进行,黄瓜可在定植后4~5天开始施用,一般连用30~35天。二氧化碳气肥的施用量也要根据不同蔬菜确定,一般蔬菜的适宜浓度应维持在1000毫克/千克左右,黄瓜为800~1000毫克/千克,番茄为1000~1500毫克/千克。

2.二氧化碳气肥的施用方法

①化学反应生成法。每亩温室内均匀放置35~40个瓷盆、瓦罐、塑料盆等非金属容器,内垫铺塑料薄膜。容器放置要高于蔬菜生长点20厘米,以利于二氧化碳下沉扩散到叶面上,方便吸收利用。每个容器内倒入其容积1/3的36%稀硫酸溶液,每天将1350克碳酸氢铵均匀加入35~40个容器内,每亩温室内可产生二氧化碳1000毫克/千克。加1次稀硫酸,够加3天碳酸氢铵用。如容器内加入碳酸氢铵不出现白烟或冒泡,表明稀硫酸已反应用完,应将生成物硫酸铵水按照1∶100的比例加水当作追肥等用掉,然后再重新加入稀硫酸。如无可适用的稀硫酸溶液,可用98%工业硫酸铵稀释,硫酸铵与水的稀释比例为1∶3。硫酸稀释前要手戴胶皮手套,脚穿长筒胶鞋,身系胶布围裙进行周到安全保护,穿戴好以后将浓硫酸慢慢倒入水中搅拌均匀,千万不可将水倒入浓硫酸中,以防激溅烧伤人体。

②钢瓶二氧化碳施用法。钢瓶中的二氧化碳经加压变成了液体,出气压强为1~1.2千克/厘米2,每个温室或塑料薄膜大棚每天放气7~12分钟即可。

③通过施用厩肥等有机肥产生。此法方便、实用、经济,通过在温室内适量增施有机肥缓慢分解释放二氧化碳气体。研究表明,1吨有机肥腐烂分解可释放出1.5吨二氧化碳。

④施用固气颗粒肥。这种二氧化碳肥便于施用,方法简单,施用时将肥料施于地表土中1~2厘米,每亩40~50千克,二氧化碳会缓慢释放出来,持效期可达40~60天。

二、施用注意事项

1.燃烧煤等补充二氧化碳可能产生危害燃烧产生的气体成分复杂,内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等,温室内空气浓度只要达到0.2毫克/千克并持续3~4天,有的蔬菜就会出现中毒症状;浓度达到1毫克/千克,持续4~5小时,敏感蔬菜会出现中毒症状;浓度达到10毫克/千克,大多数蔬菜会中毒受害:故不要轻易使用燃煤等补充二氧化碳。蔬菜受二氧化碳为害后,先在叶缘和叶脉间出现斑点,接着不断失绿,受害轻的仅叶背出现斑点,受害重的整片叶如水浸状,渐渐褪绿枯萎。蔬菜不同,二氧化碳中毒后斑点的颜色也不尽相同,番茄、黄瓜、辣椒等叶面斑点为白色,茄子为褐色。

2.肥水供应要适当增施二氧化碳气肥后,温室蔬菜生长加快,光合作用明显加强,营养消耗增大,因此应适时、适量增供肥、水,否则增产、增收效果将难以显现。

温室气体现状篇6

臭氧防治植物病害的两面性

臭氧对植物生长具有保护与破坏两重性。其中,臭氧浓度与作用时间是决定臭氧两重性趋向的关键因素。

国内外研究的差别

国外有关臭氧对植物生长产生的影响及危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臭氧的危害方面,许多报告集中在光化学烟雾对露天作物的危害方面,特别是no2和汽车排放的有机烃化合物在阳光照射下产生的臭氧、过氧酰基硝酸酯(pan)等光化学氧化剂,这些氧化剂的浓度达到0.2×10-6以上时,作物就会受害。少量报告谈及纯净臭氧对作物的危害,并确定臭氧浓度达到0.12×10-6以上时,作物即开始表现出受害症状。而对低浓度臭氧的作用几乎没有研究,特别是在臭氧防治温室植物病害方面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总的来说,将臭氧归为作物污染物和危害物是国外的一般性结论,在温室植物生产中没有应用。

国内将臭氧用于防治植物病害的研究最早始于1987年刘滨疆进行的高电压电离的空气对蔬菜病窖的预防效率的研究,随后得出了臭氧浓度长期保持在0.005×10-6~0.08×10-6之间可有效预防病害的发生与发展而不会产生危害的明确结论。

在臭氧与植物生长之间的关系研究方面,国内与国外的差别就在于侧重点不同。国内的研究集中在设施环境中单独释放臭氧的防病效果和安全性方面,国外则集中在高浓度臭氧、过氧酰基硝酸酯(pan)等光化学氧化剂对植物生长的危害方面。

臭氧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危害

在自然界中,白昼晴天的臭氧浓度约在0.001×10-6左右,而雷雨天的臭氧浓度约在0.001×10~0.08×10-6之间,甚至更高,但持续时间短。紫外线较多的高山地区,标高3000m处的臭氧浓度可达o.03×10-6~0.04×10-6,且持续时间每天达5~6h,这种浓度的臭氧能导致植物高度降低、茎变粗。在大气层28km的地方,也就是常说的臭氧层,臭氧浓度可达11×10-6,这种高空臭氧层对生物有益,它阻挡了太阳辐射中的过多紫外线,保护地表生物。自然界中,自然发生的臭氧可将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的数量抑制在一定范围内,进而使作物病害发生率维持在一定水平上。但是,在温室中,由于保温覆盖材料的影响,空气接受的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减少,臭氧浓度远低于室外。另一方面,高温高温环境中的高热水汽也剧烈地消耗着臭氧,更会使臭氧浓度低于0.001×10-6,因此,在设施环境中的植物病害发生率会很高,这同阴天、高湿闷热的露地环境中的植物病害高发的原因相同。一般来讲,当臭氧浓度低于0.05×10-6且作用时间小于30min时,臭氧对大多数植物的生长均有保护作用。

臭氧对植物生长的危害

植物受臭氧损害的程度主要取决于臭氧浓度及作用时间。臭氧浓度一般在大于0.05×10-6且作用时间超过1h以上,大多数的植物就会产生可视与不可视的危害。在臭氧浓度的持续时间相同的条件下,由于植物生理、生态、环境及栽培条件不同,其受害程度也有很大差异。既使同一植物品种,在不同生育期内,在一天的不同时间内,其对臭氧的敏感程度都有明显变化,甚至同一个体的不同叶片,对臭氧的感受也有明显差异。另外,在实际的温室栽培条件下,臭氧在光的作用下,会同no2、nH3及农药中挥发的有机气体相作用形成“复合危害”的气团,在复合危害的条件下,植物的受害程度就会出现新的变化,呈现相柔、相克或相加的种种关系。也就是说,温室内空气越污浊,投放的高浓度臭氧同污浊的空气成分相作用,既有可能为植物提供新的营养物质,也有可能迅速危害植物。

特别是浓度达到0.15×10-6以上的高浓度臭氧,对农作物造成的可视危害症状与So2的危害症状基本相同,如绿色消褪、叶色变红、叶表面灰白、出现白色的荞麦皮状的小斑点、暗褐色的点状斑、不规则的大范围坏死。臭氧对植物的危害还有一些是不可视的,例如生理机能降低、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形成早期老化,致使产量降低等。

臭氧防治温室病害的机理

无论是可视的还是不可视的危害,臭氧的危害都是由气孔开始的。臭氧侵入的速度受气孔开度的支配,臭氧危害植物的机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臭氧进入叶肉时,气孔及叶肉组织就增大对臭氧扩散的阻抗作用,这同时也阻抗了Co2的进入和扩散。②臭氧本身有破坏叶绿体的作用,并阻碍光合反应中的部分电子传递系统。③破坏叶肉组织,臭氧主要是破坏叶肉的栅状组织细胞。④臭氧损害细胞的透性,使细胞液大量渗出,部分植物还有乙烯逸出,使植物自身早期老化等。总之,臭氧的危害是阻碍和破坏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理机能、使植物的干物质产量降低。因此,用于温室病害防治的臭氧浓度一定要控制在0.06×10-6以内,且作用时间要短于30min。

环境中,温度、湿度、空气成分等因素对臭氧杀菌效果都有显著影响。温度愈高,杀菌效果愈差。棚温在30℃以上的白天,臭氧灭菌几乎无效,夜晚、阴天使用效果好。湿度的影响要复杂的多,高湿有光照的防治效果较高湿无光照的效果羞。用于温室植物病害防治且又不危害植物生长的臭氧浓度为0.05×10-6,使用时间应在20~30min。

臭氧损伤的可恢复性与臭氧免疫

较低浓度的臭氧初次使用造成的叶片损伤并不影响后期的生长,损伤后生出的叶片对此浓度的臭氧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之后的臭氧使用就可有效地预防植物的几乎所有气传病害。植物对臭氧的这种反应相当于动物注射疫苗后产生的抗病力或免疫力相似。

臭氧气体的促进生长作用

臭氧气体对植株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机理来源于以空气作为原料的臭氧气体含有大量的氮氧化气体nox,该气体与水汽结合成为植物可以迅速吸收的氮肥,长期施用臭氧可显著提高植物的生长速度。

应用及结论

目前,国内主要使用的是3DC~660a型温室病害臭氧防治器。它采用高频高压、臭氧管、风送管道的臭氧发生与输送方式进行温室植物病害的臭氧预防。

使用效果

温室病害臭氧防治器用于667m2的臭氧浓度可维持在0.002×10-6~0.05×10-6之间,功耗为60w,工作方式为每周开机3~8次,每次工作时间15~25min,每周工作次数依病害发生情况来定。保护的温室种植品种有黄瓜、甜瓜、礼品西瓜、彩椒、茄子、莴苣、百合、月季、洋桔梗等,防治病害包括所有气传和少部分土传病害,平均综合防效达到78%以上。

在近5年的实验观察中,黄瓜灰霉病、霜霉病等气传病害的防效为90%~100%的温室数占到试验总数的67%,疫病、蔓枯病等土传病害的防效在73%~100%之间的温室数占总温室数的34%。对茄子灰霉病的防效在94%~100%之间的温室数占总温室数的74%,对茄子黄萎病的防效在90%~100%之间的温室数占总温室数的37%。对月季白粉病的预防效率超过87%。

对叶菜类蔬菜具有显著的促生长作用。芹菜、苘蒿的产量可提高14%以上。

温室气体现状篇7

1计算模型、方法与计算状态

1.1计算模型与网格图1给出了本文计算的超声速燃烧室模型,in-jector1为氢气喷射位置;injector2为乙烯喷射位置。本文针对该模型,对氢、乙烯超声速燃烧室分别进行了三维、二维燃烧流场数值模拟,计算网格为结构化网格,网格在壁面、燃料喷孔、突扩台阶、凹槽处进行局部加密。为了便于划分三维模型网格,将圆形燃料喷孔处理成等面积方孔。

1.2计算方法及边界条件计算中控制方程采用可压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程及组分方程,对流通量选取aUSm分裂格式,粘性通量计算采用基于Gauss定理的中心格式,湍流模型选取Realizablek-ε模型。化学反应模型分别采用文献[6]中的H2/o2体系七组分八步有限速率反应模型和文献[7]中的C2H4/o2体系六组分三步有限速率反应模型;计算中考虑工质变比热的影响。进口边界:给定来流总压、静压、总温及工质组分;出口边界:核心区为超声速流动,对原始变量采用一阶精度外推,出口背压设定为一个大气压;壁面边界:采用无滑移、绝热、完全非催化及零压力梯度壁面条件;喷孔出口边界:所有喷孔均取音速喷射条件,给定总温、总压、静压及工质组分。

1.3计算状态说明基于实验状态参数,完成了模拟飞行马赫数4.0条件下纯净空气和各种污染空气来流下氢、乙烯燃料超声速燃烧室数值计算。各计算状态的燃烧室进口来流状态参数如表1所示。对于氢燃料,计算了当量油气比Φ=0.42时H2o和Co2污染组分对氢燃料超声速燃烧燃烧室性能的影响;对于乙烯燃料,计算了当量油气比Φ=0.57条件下H2o和Co2污染组分对乙烯燃料超声速燃烧燃烧室性能的影响。其中污染水平并不局限于ma=4条件,考察的H2o污染水平有7.5%、17.5%,Co2污染水平为7.5%,均为摩尔百分比。

2结果分析与讨论

2.1针对氢燃料的计算结果与分析图2a)和图2b)分别给出了计算得到的纯净空气和含H2o污染空气来流下燃烧室壁面压力分布对比,图中给出了相应的试验测量值。总体而言,计算得到的壁面压力与试验值比较接近,两者反映的不同H2o污染水平对燃烧室壁面压力影响的趋势是一致的,计算结果能较好地分辨出H2o污染组分对氢燃料燃烧室性能的影响。从图中可见,计算得到的壁压值与试验值均是在纯净空气下最高,含7.5%H2o污染空气下次之,而含17.5%H2o污染空气下最低,说明H2o污染组分对燃烧诱导压升具有抑制作用;对于上壁面的压力爬升段(X/L<0.4),相对于纯净空气来流,试验得到的含7.5%H2o、17.5%H2o污染来流燃烧诱导压升大约分别下降9%和24%,显示出H2o污染组分对燃烧的非线性抑制影响。图3a)和图3b)分别给出了计算得到的纯净空气和含H2o/Co2污染空气来流下燃烧室壁面压力分布对比,图中给出了相应的试验测量值。总体而言,计算得到的壁面压力与试验值比较接近,两者反映出的不同H2o、Co2及其组合污染对氢燃料燃烧室壁面压力影响的趋势是一致的,计算结果能较好地分辨出H2o、Co2污染组分对燃烧室性能的影响。从图中可见,相对与纯净空气来流状态,添加H2o、Co2污染组分及其组合会引起燃烧室壁压不同程度下降,反映出H2o、Co2污染组分对燃烧诱导压升具有抑制作用。

相对于含7.5%H2o污染空气来流状态,含7.5%Co2污染空气来流下的燃烧室壁面压力更低,说明在本文研究条件下Co2污染组分对燃烧室性能的影响更为显著,在相同H2o污染水平条件下继续添加Co2污染组分会使壁面压力进一步下降,这与试验结果反映的趋势是一致的。对于上壁面的压力爬升段(X/L<0.4),相对于纯净空气来流,试验得到的含7.5%H2o、含7.5%Co2污染来流燃烧诱导压升大约分别下降9%和23%。图4和图5分别给出了计算得到的五种工况条件下一维质量加权的总温和燃烧效率沿流向分布的对比图。从图4中可以看到,纯净空气来流下的总温和温升最大,而含7.5%Co2、7.5%H2o、17.5%H2o、7.5%H2o+7.5%Co2污染空气来流下的总温和温升依次降低。从图5中可以看到,纯净空气来流下的燃烧效率最高,而含7.5%H2o、7.5%Co2、17.5%H2o、7.5%H2o+7.5%Co2污染空气来流下的燃烧效率依次降低。

可见,来流试验空气中存在H2o和Co2污染组分降低了燃烧温升和燃烧效率,从热力学角度来看,相对于n2、H2o和Co2的比热容相对较高,因此在相同释热量情况下降低了燃烧温升,进而降低了燃烧诱导压升;而Co2组分的摩尔比热容要比H2o的要大,因此在相同污染水平下Co2污染组分造成的燃烧温升下降、燃烧效率下降更大。计算结果显示,相对于纯净空气来流,含7.5%H2o、7.5%Co2、17.5%H2o、7.5%H2o+7.5%Co2污染空气来流下的燃烧效率依次降低6.8%、9.7%、11.9%、13.2%。图6给出了计算得到的五种工况下一维质量加权马赫数沿流向的分布曲线。可见,纯净空气来流条件下马赫数最小,在隔离段出口出现亚音速区域燃烧室处于亚声速燃烧模态,说明燃烧释热引起的热壅塞较为强烈,这与纯净空气来流条件下燃烧效率最高是相对应的;而在含7.5%H2o、7.5%Co217.5%H2o、7.5%H2o+7.5%Co2污染空气来流下燃烧室沿程马赫数呈依次增大趋势,燃烧室处于超声速燃烧模态。

因此,H2o和Co2污染组分的存在会改变燃烧室的工作模态。总体而言,相对于纯净空气来流,含H2o、Co的污染空气来流降低了氢燃料超声速燃烧室性能表现在总温升、燃烧效率等参数的下降。2.2针对乙烯燃料的计算结果与分析图7a)和图7b)分别给出了计算得到的纯净空气和含H2o/Co2污染空气来流下燃烧室壁面压力分布对比,图中给出了相应的试验测量值。总体而言,计算得到的壁面压力与试验值比较接近,两者反映的不同污染水平对燃烧室上、下壁压影响的趋势是一致的,计算结果能较好的分辨出不同污染水平对乙烯燃料燃烧室流场的影响。壁面压力第一、三个测点分别为隔离段进、出口处,从图7a)中可以看到,三个状态下的乙烯燃烧诱导压力均有显著升高并且向上游传播进入隔离段内一定距离,壁面压力计算值与试验测量值均是在纯净空气下最高,含7.5%H2o污染空气下次之,而含7.5%H2o+7.5%Co2污染空气下最低,可见添加H2o、H2o+Co2对乙烯燃料超音速燃烧室的燃烧诱导压升同样具有一致作用,这与氢燃料时是一致的。对于上壁面压力爬升段(X/L<0.40),相对于纯净空气来流,试验测得的含7.5%H2o和含7.5%H2o+7.5%Co2污染来流的燃烧室壁面压力大约分别下降6.47%和7.81%,可见在污染组分H2o的基础上继续添加污染组分Co2,会引起壁压的继续下降。图8和图9分别给出了计算得到的三种工况条件下一维质量加权的总温和燃烧效率沿流向方向各截面分布对比。从图8、图9中可以看到,纯净空气来流下的总温升和燃烧效率最大,7.5%H2o、7.5%H2o+7.5%Co2污染空气来流下的总温升和燃烧效率依次降低。

可见,来流试验空气中污染组分H2o和Co2的存在降低了燃烧总温升和燃烧效率,从热力学角度来看,相对于n2、H2o和Co2的摩尔比热容相对较高,因此在相同释热量情况下降低了燃烧温升,进而降低了燃烧诱导压升,反映在壁面压力的下降。计算结果显示,相对于纯净空气来流,7.5%H2o、7.5%H2o+7.5%Co2污染空气来流下燃烧室出口燃烧效率依次降低10.2%、21.8%。图7乙烯燃料燃烧室上下壁面压强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对比H2o是重要的燃烧化学反应生成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化学反应的进程,二种工况下乙烯燃料燃烧生成的H2o质量分数沿流向各截面上的分布对比曲线。从图10中可以看到,在7.5%H2o污染来流下,继续加入污染组分7.5%Co2后,乙烯燃烧生成的Ho质量减少。这是因为Co2具有较大的摩尔比热容和摩尔质量,使得燃烧室内温升降低,燃烧效率降低,燃烧室内压力降低,可能使得乙烯在高温高压下的裂解反应程度削弱,最终使得燃烧室内生成的Ho质量减少。图11给出了计算得到的三种工况下(纯净空气、含7.5%H2o、含7.5%H2o+7.5%Co2)一维质量加权的马赫数沿流向各截面上的分布对比曲线。可见,纯净空气来流条件下马赫数最小,7.5%H2o、7.5%H2o+7.5%Co2污染空气来流下的马赫数依次增大。由于燃烧释热引起的热壅塞,三种工况下隔离段出口马赫数均下降至接近于音速,并在燃烧区出现亚音速区域,燃烧室处于亚声速燃烧模态。总体而言,相对于纯净空气来流,含H2o、Co2的污染空气来流降低了乙烯燃料超声速燃烧室性能,表现在总温升、燃烧效率等参数的下降。

温室气体现状篇8

然而,作为发起国之一的美国,在总统布什在2001年第一个任期上任伊始就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理由是议定书对美国经济发展带来过重负担。

布什还对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温室效应表示怀疑。澳大利亚则没有签署。在签署国中,即使状况较好的日本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也有一定困难。

全球各地的环境保护主义者计划16日举行活动,在庆祝《京都议定书》生效的同时提出抗议。不少地方的抗议者都将矛头指向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四分之一的美国。

作为《京都议定书》诞生地的日本京都届时也有集会抗议活动,其中一名发言者是肯尼亚环境和自然资源部副部长旺加里·马塔伊。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细田博之15日告诉执政盟友新公明党议员,日本可以“勉强实现目标”。日本经济产业部说,日本30个产业部门中有11个有可能无法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但日本的环保状况优于其他大多数工业化国家。

生效时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时间是北京时间16日下午1时。

目标要求:全球工业化国家到2012年将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在1990年排放总量的基础上削减5.2%,每个国家的具体目标由各国根据现状决定。

“协作”方式:一、难以完成削减任务的国家,可以花钱从超额完成任务的国家买进超出的额度;

二、以“净排放量”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即从本国实际排放量中扣除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量;

温室气体现状篇9

摘要:冷冻室蒸发器采用多层换热片的复合立体结构,在S型制冷盘管壁外侧固定套装翅片,增加冷冻室顶部和低部两个高温区制冷量。将冷冻室按1:1划分出变温室,通过其中温度传感器控制双稳态电磁阀通断实现制冷剂回路切换,将变温室按冷冻、软冷冻、冷藏使用,也可关闭。通过横、竖盘管混排结构的丝管式冷凝器设计,借助制冷系统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负荷匹配及其与毛细管制冷剂流量匹配,通过防凝露管走向及位置设计、蒸发器管道位置及走向布置和回气换热器设计,研制的BCD-186CHS直冷电冰箱最大负荷日耗电0.39度,在变温室为节能状态时耗电在0.35度以下,最低达0.31度。

关键词:热工学优化设计理论分析直冷电冰箱制冷系统

1前言

电冰箱发展速度很快,我国电冰箱的产量由1991年的470万台增加到2001年的1349万台,平均年增长11.1%[1]。而电冰箱的耗电量占家用电器总耗电量的32%[2],所以,节能降耗和环保是电冰箱研发工作的重要课题,而蒸发器和冷凝器的传热能力、软冷冻及变温技术优化设计则是关键因素。

2蒸发器的优化设计

研制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减小冷藏、冷冻两蒸发器的面积比差值,在总面积一定情况下,尽量加大冷藏室蒸发器的面积,采用大内径蒸发管、增加蒸发管长度及双管并行排列结构等,保证在低温或高温环境下有最佳的开停比,从而保证在一定环境温度下耗电最少。第二,设计高效蒸发器。冷冻室蒸发器是由从上到下依次排列多个换热层片和连接所有换热层片的连接管组成的复合立体式结构[3],换热层片由多个并列S型制冷盘管构成,且在其盘管壁外侧固定套装翅片,大大增加了制冷盘管与空气间接触面积,如图1示。该蒸发器在不改变电冰箱结构情况下,大幅度增加冷冻室蒸发面积,增加冷冻室顶部和低部两个高温区制冷量,使其快速达到规定要求,缩短压缩机工作时间,大幅降低能耗。冷藏室采用导热粘接胶膜将压扁铜管紧紧粘在传热铝板上,并通过高粘合双面胶粘贴在冷藏室内胆上,增强传热效果。第三,合理安排蒸发器位置和制冷剂走向。据箱内自然对流情况,制冷剂流向采用逆流式换热,毛细管和回气管采用较长的并行锡焊或热塑工艺等,以提高换热效果。第四,通过理论计算和试验相结合方法,合理匹配蒸发器与冷凝器的传热面积,努力减小冰箱工作系数,避免过低蒸发压力和过高冷凝压力,达节能目的。

3 冷凝器优化设计

在优化冷凝器设计中除合理增大冷凝面积外,还应充分考虑以下几点:

3.1 设计横、竖盘管混排结构冷凝器:在冷凝器内为制冷剂气液两相状态,分析冷凝器中制冷剂流态变化和内、外部换热条件,横排管冷凝器的换热系数比竖排管冷凝器增加3倍以上,为加强流体扰动,破坏流动边界层,采用横、竖盘管相结合走向的冷凝器将会提高冷凝器换热效果,同时也可降低制冷剂流动噪声。

3.2 丝管式冷凝器代替百叶窗式冷凝器:在其它条件不变情况下,丝管式冷凝器传热性能好,对应的制冷循环效率提高,能耗减小。

3.3 改内藏式冷凝器为外挂式:外挂式冷凝器散热条件比内藏式冷凝器好得多,对降低冷凝温度和过冷温度十分有利,可有效节能降耗。

3.4 防凝露管节能设计:从压缩机排气管至干燥过滤器出口整个高压区域皆为冷凝器负荷对应区域,包括制冷剂蒸汽的冷却、冷凝及再冷(过冷)三个过程,对应设备包括付冷凝器、主冷凝器及门边防露管。由于排气温度的不同,采用不同制冷剂时管路布置也不相同。项目研制中采用制冷剂R600a,由于采用R600a使压缩机排气温度降低,约55℃左右,故将压缩机排出的高压气体先进门边防露管,再进主、副冷凝器,这样即使条件变化,门边防露管末端对应温度也高于最高环境温度,既可保证加热门框、提高防露效果,同时,在管路布置时尽量使防露管远离箱体内腔,又可减小热量向箱内传递,实现节能之目的,系统图如图2示。

4 软冷冻及变温技术设计

过高的环境温度或过低的箱内温度对电冰箱的能耗均有直接影响。环境温度过高,冷凝器散热受到影响,而冰箱内温度过低,一方面增加传热温差,另一方面需较低的蒸发温度从而降低制冷系统循环效率,甚至延长压缩机开机时间,造成能耗上升。过低的、不必要的冷冻室温度设计会加剧冰箱能耗上升。为满足消费者需要,又使冰箱降耗节能,软冷冻及变温设计就显得十分重要。

目前,传统冰箱的两个温区,R室5℃,F室为-18℃,而且F室相对较大。将F室划分两区域,其一温度仍保持-18℃,其二温度为-10℃。F室内冻结物很难在短时间内用刀进行切削处理,在食用前必须解冻,此举一耗费时间,二造成营养成分流失。将F室分离出一个-10℃温区,既可使鱼、肉等食品在-7~-10℃低温下冻结,又能达到短时间内用刀进行切削处理的目的,同时,据使用冰箱需要,也可将此温区温度设定为R室温度5℃或F室温度-18℃,甚至关闭。此即所谓软冷冻及变温技术。

图2为软冷冻及变温技术设计制冷系统示意图[4]。从图中可以看出制冷剂经压缩机压缩,在冷凝器中冷凝后流经干燥过滤器和毛细管,系统分为两个支路。支路一:制冷剂经变温室蒸发器、冷冻室蒸发器、冷藏室蒸发器、贮液器和回气换热器后回到压缩机形成循环回路。支路二:制冷剂经双稳态电磁阀1、冷冻室蒸发器、冷藏室蒸发器、贮液器和回气换热器后回到压缩机形成循环回路。

在结构设计中,电冰箱由上而下分为冷冻室、变温室和冷藏室(变温室由冷冻室按1:1分割形成),各间室都有相对独立的蒸发器。变温室蒸发器设计时较大,满足变温室作为三星冷冻室的匹配。而该间室作为其他功能间室(如冷藏、软冷冻等)使用时,可以通过设在变温室的温度传感器将温度信号送至电冰箱的控制装置中,控制装置据温度设定值对双稳态电磁阀的通路进行切换实现。当电冰箱启动运行时,电磁阀1、2处于通电状态,系统按照支路二形成的循环回路运行,同时变温室的温度传感器检测变温室的温度。变温室温度若在变温室的设定温度范围内,系统按照支路二形成的循环回路继续运行。若检测到温度高于变温室设定值上限,电冰箱的控制装置使双稳态电磁阀1处于断电状态,而双稳态电磁阀2仍通电,系统按照支路一形成的循环回路运行,直到温度传感器感应到温度低于变温室的温度设定值下限时,双稳态电磁阀1执行通电操作,而双稳态电磁阀2断电,系统又按支路二循环回路运行。此时冷冻室和冷藏室温度继续下降,直到冷藏室温度达到标准后,压缩机停机,系统如此往复循环。这种设计,控制压缩机启停的是冷藏室温度,而变温室温度的设定及变化仅控制双稳态电磁阀的通断,以切换制冷剂流向,并不直接控制压缩机的运行,故可较好解决双路循环系统存在的频繁开、停机现象,既使压缩机及其附件寿命延长,又减少启动功率,耗电量也随之降低。

,根据产品的气候类型(项目研制中设计为亚热带型)确定冷冻室、冷藏室的热负荷匹配关系。在产品设计和样机试验中,反复调节系统回路各有关参数,使冷冻、冷藏室之间以及蒸发器与冷凝器之间,压缩机排气量与蒸发器蒸发能力之间以及毛细管节流与蒸发温度之间达到最佳的节能匹配关系。表2是调整过程必须控制的系统关键状态点和相应的调整措施[5]。

5.1.2 在设计冰箱系统时,工作时间系数的选配非常重要。压缩机工作时间太短,启动频繁,则因启动功率大,会带来能耗的升高;如果工作时间太长,压缩机总是工作在较低蒸发温度状态,则压缩机工作效率太低,能耗也将上升。在选配压缩机时,应满足冰箱最大热负荷要求,在满足负荷要求下尽可能选用较小型号的压缩机。项目研制中选用高效压缩机,功率90w,经测定,冰箱工作时间系数适当,能耗较少,见表1。

5.1.3 制冷系统的优化匹配也包括制冷系统中制冷剂量的匹配,制冷剂量偏多或偏少都会影响制冷系统制冷效果,造成耗电增加。因此,系统的性能在其结构决定后,还必须对它的制冷剂量进行匹配试验。项目研制中采取与普通电冰箱不同的充注量试验,同时使用高精度充注系统确保最佳充注量,使系统在高效下进行工作,达到节能降耗目的。

5.1.4 改进节流系统,正确选择毛细管长度和管径以确定最佳毛细管流量是重要问题,与蒸发器的优化匹配、与冷凝器的优化匹配是紧密相关的。若毛细管长度较长或管径较小,节流时产生较大的压差,制冷剂流量小,蒸发温度低,压缩机排气量小,使制冷系统制冷能力减小。在设计中最初的理论计算往往只具指导意义,必须经多次试验调试才能确定。项目在调试过程中,将制冷系统各主要部件的主要状态参数点处分布感温电偶,在压缩机高、低压端安装压力表,通过各种工况的试验曲线及试验数据,借助压焓图,寻找优化制冷循环工况,确定最佳的流量和充注量。

5.2 制冷系统管路走向节能设计

5.2.1 防凝露管节能设计,文中3.4已介绍。

5.2.2 回气换热器节能设计。采用环保型制冷剂如R600a、R134a等与R12一样,在系统中设置回气换热器,采用回热循环是提高制冷系数和单位容积制冷量的有效措施。

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换热效率进行了强化:(1)毛细管与回气管中的制冷剂采用逆流换热;(2)毛细管和回气管采用并行锡焊(或热塑工艺)的方式;(3)尽可能增加毛细管与回气管的锡焊长度使之最终换热效率达到98%,这样可明显提高系统制冷量。

5.2.3 两大换热设备(蒸发器和冷凝器)中制冷剂管道的合理布置。两大换热设备换热能力的提高对提高系统制冷量,降低能耗十分重要,而换热能力的提高与其中制冷剂管道的合理布置紧密相关。项目研制中,冷藏室蒸发器双排并行盘管紧贴于内胆之上,冷冻室蒸发器采用分层立体结构。冷凝器设计为横、竖盘管混排结构,并采用外挂式。通过这些措施,大大增强了蒸发器与冷凝器的换热能力,经实测,电冰箱最大负荷时日耗电仅0.39度,而在节能状态下耗电在0.35度以下。

5.2.4 在制冷系统管路走向节能设计中注意降低冰箱噪声,保证冰箱在节能的同时将噪声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6 结语

通过改进换热器结构,采用多层排列的复合立体式蒸发器设计,改单一的竖排管排列为横、竖混合排列的丝管式外挂冷凝器,借助于电冰箱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及毛细管的优化匹配,并且借助于制冷剂管路走向节能设计等措施,通过变温控制技术的优化设计,研制的BCD-186CHS直冷电冰箱最大负荷时日耗电0.39度,而在节能状态下耗电在0.35度以下,最低达0.31度。与同样大小固定冷冻室容积的直冷电冰箱相比,项目研制的电冰箱,既满足消费者对温区的多方需求,又显著节能降耗。

参考文献

1方言.电冰箱市场需求的大趋势.家用电器科技,2002,(7):34~35

2 www.clasponline.org/download/General/2001/211/the-SL-Guidebook.pdf

3 河南新飞电器有限公司.电冰箱的蒸发器.中国,实用新型,200420010921.8.2004年5月31日

温室气体现状篇10

关键词:垂直绿化;病害;影响因素;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tV985.12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7731(2013)19-71-02

近年来,城市绿化水平已成为衡量城市文明及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垂直绿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绿化形式,具有占地少、见效快、绿化效率高的特点,极大地解决了城市绿化面积不断缩减和人们对环境要求不断提高的难题,在未来的城市绿化中显得尤为重要[1]。同时,垂直绿化植物病害的威胁也越来越严重。笔直对垂直绿化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总结了垂直绿化植物病害防治的对策。

1植物病害发生因素的分析

植物病害(plantdisease)是指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受到生物因子或(和)非生物因子的影响,使植物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干扰或破坏,在生理上和形态上表现出异常,这种偏离了正常状态的植物就发生了病害。引起植物病害的因素有很多方面,按其性质不同可分为:病原生物因素、不良环境条件等。植物病害的发生需要病原物、寄主和环境条件(温度、光照、水分和湿度等)的协同作用,这一利害关系被称作病害三角。由此可见,环境条件本身不仅可以引起非传染性病害,同时又是传染性病害的重要诱因[1]。因此,改善环境条件是控制植物病害发生的关键环节,掌握和控制植物生长的环境极为重要。同时,植物对水、肥、光等条件的需求也不相同,在规模化生产和统一管理的情况下,植物病害不易控制。植物由病原物侵染的病害主要有:炭疽病、叶斑病、褐斑病、轮斑病、软腐病、茎腐病、白绢病[2]、叶枯病等。此外,影响植物病害的因素还有农药喷洒、营养状况和空气质量。笔者从环境条件的影响入手,对深圳证券交易所垂直绿化模块植物生产环境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室内环境进行综合分析,探讨植物病害发生的环境影响因素。

1.1温度与光照温度对植物生理活动有很大的影响。每种植物的生长发育都有它自己的最适温度,超出其适应范围,就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大多数室内植物适合在25~30℃范围内生长。垂直绿化模块的生产主要在温室内进行。由于温室内置有水帘、风扇等通风和降温设施,温室内的温度变化随季节的变化不大,棚内的温度在6~8月份时通常维持在30℃左右,晚上的最低温度为26℃左右,这一温度条件适合绿化模块的生产。而深圳证券交易所室内的温度为33.7℃,室外的温度为36.1℃。该温度过高,不利于植物正常生长和后期养护,容易造成植物多种病害发生。

光照也是影响花卉生长的重要因素,光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光照强度、光照时数等方面。在诸多设施气象要素中,光照条件对设施花卉生产的影响是处于首要位置的[3]。垂直绿化植物模块生产的温室内的光照主要以透过薄膜的自然光为主。晴天的光照日变化为2240~7090lx,阴雨天的最低光照在4~109lx,最高光照强度在4500lx。深圳证券交易所室内的光照为300~600lx,室外的光照条件为22000~45000lx。室内光照的持续时间随场所不同变化很大,在采光良好的室内也只能维持3~4h的散射光源。由于光照不足,植物往往会出现徒长、黄化、组织脆弱等现象,进而导致病原物的侵染。因此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室内,光照不足是植物病害发生的关键问题。要维持植物的健康生长,需要在人工光照条件下维持12~16h。为解决这一难题,在项目开始前,研发人员通过对深交所代表性植物豆瓣绿、紫锦草、彩叶草、吊竹梅、鸢尾、铁兰、银边草、金地黄、红掌和蚌兰等进行补光模拟实验,找到了补光所需的最佳光照强度、光照时数和补光灯的角度等技术指标,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2水分和湿度在水分长期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植物除了形成过多的机械组织外,同时其生长也受到限制。在干旱严重的情况下,植物常常发生叶片变色、萎蔫,叶缘焦枯等症状,同时植物更容易受到病原物的侵害。而水分供应过多会导致基质含水量过大,根的呼吸受阻,造成根部变色或腐烂,地上部出现叶片变黄、落叶等症状。由于垂直绿化模块所用的基质具有合理的保水和透气性,再加上大棚内适宜的光照和温度条件,使得模块植物很少发生水分供应不足或过量造成的病害。深交所所有的模块都有专门配备的滴管系统,并通过实验精确掌握了室内、室外和不同植物的最佳供水时间和供水量,这就大大降低了水分对病虫害的影响。

温室内的空气湿度对温室植物的蒸腾、光合、病害发生及生理失调具有显著影响。空气湿度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光合作用,更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大多数真菌孢子的萌发、菌丝的发育都需要较高湿度。垂直绿化温室内的空气湿度一般由基质水分的蒸发、喷雾补充水分和植物体内水分的蒸腾形成的。在夜间,垂直绿化温室几乎处于密闭状态,设施内的空间小,气流比较稳定,温室内水蒸汽经常接近或者达到饱和状态(据测定温室内6~9月份晚上的平均湿度大约在90%以上),外界气温低,会引起室内空气骤冷而形成雾。到了白天,在棚外气温和太阳辐射的共同作用下,棚内温度迅速升高,结雾消散,空气湿度下降,大约在70%左右。垂直绿化温室内的湿度整体来说不利植物的生长。此外,塑料薄膜上露水滴落到叶面上以及由于根压使植物体内的水分从叶片水孔排出溢液(吐水现象)也会造成作物沾湿,这是室内植物易发生病害的重要原因。

1.3引起植物病害的其他因素分析

1.3.1空气质量空气质量对植物病害的产生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对植物病害有影响的空气质量因素主要包括环境污染状况和空气流通两方面。空气流通差造成空气中o2浓度过高或Co2浓度过低,不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另一方面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如o3、So2、HF、no、no2、CH2CH2等含量过高均可引起植物的非正常生长。由于垂直绿化模块中植物生长的密度远高于平面绿化,再加上其生长方式的改变,因此垂直绿化对空气质量的要求更高,在实际操作中,如果空气质量达不到标准,极易对模块中的植物产生影响。

1.3.2营养状况植物营养状况与侵染性病害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对模块植物施肥过多,同样会造成植物产生病害。如土壤中过量的钠盐,特别是氯化钠、硫酸钠和碳酸钠,往往会导致植物碱伤害,表现出褪绿、矮化、叶焦枯和萎蔫等症状[3];施钾肥过多,导致缺镁症状,叶脉之间失绿,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增加镁往往也不能缓解症状[4]。

1.3.3农药喷洒对植物过量使用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等同样会造成植物病害的产生,如叶基部出现坏死斑点、条纹、失绿、黄化、畸形、落叶等。

2垂直绿化植物病害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2.1改善垂直绿化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首先,利用环境因素(温度、光照等)对某些病的影响以控制病害的发生。即通过改进温室内和深交所室内温度控制装置、安装补光灯等措施,创造有利于垂直绿化植物生存的环境,直接、间接地消除或抑制病害的发生及危害。其次,植物病害的发生和危害与植物的生长势有很大关系。通过合理施肥和灌水,使用有机肥料要充分腐熟,以减少侵染源;使用无机肥料,要注意各元素间的平衡,促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性。对长势差的植株应及时修剪,除去染病部分,这样可以减少病害的来源。

2.2加强养护和管理由于垂直绿化植物生长方式的特殊性,后期的养护和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过密的种植会造成通风透光性差,使植物易患病害,因此要及时进行修剪,促进空气流通和光合作用;发现黄叶时,要根据其产生原因(由于过干还是过湿引起的),做出相应的对策(剪除黄叶还是补上新苗)。除此之外,还要对垂直绿化中的滴管和模块做相应的检查,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2.3化学防治化学防治只在必需应急时进行[3]。在药物的选择方面,尽可能地选用具有选择性、低毒、对环境污染小的药剂,少用或不用广谱性的化学农药,在使用技术方面要加强改进,尤其是化学农药,要提高其利用率,保证生存环境的空气质量。在用药时间的选择方面,由于病害在发病初期或病菌孢子萌发侵入植物阶段是它生活史中最薄弱的环节,对药剂比较敏感,抗药能力最弱,所以这个时期用药效果最好[5]。

总之,温度、光照、水分、湿度、空气质量、营养状况和农药喷洒等与病原物的侵染性病害之间有着密切关系。非侵染性病害使植物整体抗病能力下降,而利于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同样,植物受到病原物的侵染后,对于其他非侵染性的病害抵抗能力也会下降。两者是相互关联的。所以对于植物生长的各个方面,只有调整到植物生长的最适环境,才能有效降低甚至消除垂直绿化植物病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宋亚辉.城市园林垂直绿化的重要性与养护技术[J].科技传播,2010(9):69.

[2]黎八保.温室花卉病害综合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8(23):166-167.

[3]王丽,王玲玲,刘晓娇,等.几种杀菌剂对吊兰白绢病的防治效果[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37-138.

[4]刘先竹.花卉温室气象要素动态效应分析[J].河南农业,2006(5):46.

[5]宋姗姗,隆小华,刘玲,等.钠钾比对盐胁迫下盛花期长春花离子分布和光合作用的影响[J].土壤学报,2011,48(4):883-887.

[6]刘大会,杨特武,朱端卫,等.不同钾肥用量对福田河白菊产量和质量的影响[J].中草药,2007,38(1):1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