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二氧化碳排放现状十篇二氧化碳排放现状十篇

二氧化碳排放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3:37

二氧化碳排放现状篇1

关键词: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空气污染

中图分类号:p4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c)-0131-02

当今环境问题中的全球变暖和臭氧层损耗导致地球表面紫外线辐射大大增强已经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当人们谈及温室气体时,很多人首先会想到二氧化碳,是的,全球变暖的原因之一是Co2气体的浓度不断增加,但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是其他气体,例如CH4(甲烷)和n2o(一氧化二氮)。在全世界,CH4和n2o占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比例估计分别为14%和9%。

1997年签署的《京都议定书》中规定了除了Co2外的其他五种温室气体,即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及六氟化硫(SF6)。CH4和n2o在大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但是由于人类活动而增加了它们的含量,含氟气体则完全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主要来源于制冷剂和含氟气体在工业中的应用的释放。(见图1)

长期以来,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除甲烷外)的排放多与能源消费有直接关系,是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结果,因此在气候变化的总体战略中需要加入控制这些气体的排放。根据epa(美国环境保护局)的数据,2010年中国排放的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占全球该类气体的比重最高(13.6%),其次是美国(9.84%),然后是印度(8.59%)、巴西(6.12%)、俄罗斯(5.54%)。非Co2温室气体的存续时间长、全球增暖潜势大,对地球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大,中国面临的国际减排压力与日俱增,导致国内环境条件恶化,对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未响。

1中国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中国在上个世纪的重化工发展阶段中,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无论是从排放总量角度,还是从排放增速而言都在迅猛增加,从而跃居世界第一,并远高于其他国家。下表列出了各种温室气体的全球变暖潜能值(Gwp)在大气中相对二氧化碳影响的时间。(见表1)

1.1甲烷的排放现状

甲烷(CH4)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影响气候的温室气体。在过去的150年间,大气中甲烷的浓度增为原来的三倍。生物界中甲烷是由于微生物在厌氧条件下,利用氢还原二氧化碳及利用醋酸盐发酵产生了甲烷,同时自身厌氧分解有机物。目前大气中甲烷浓度的增加主要来源于生物过程的排放,如湿地和稻田、垃圾场、污水处理厂,以及反刍动物和白蚁的消化系统,产生的甲烷占全世界每年排放的6亿吨甲烷的三分之二。

普朗克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即使在完全正常、氧气充足的环境里,植物自身也会产生甲烷并排放到大气中。据德国核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经过试验发现,甲烷也来源于植物和落叶,而且随着温度和日照的增强甲烷的生成量也逐渐增加。另外,植物产生的甲烷是腐烂植物的10~100倍。他们经过估算认为,植物每年产生的甲烷占到世界甲烷生成量的10%~30%。

1.2一氧化二氮的排放现状

一氧化二氮(n2o)在大气中的存留时间长,并可输送到平流层。进入大气平流层中的n2o发生了光化学分解,作为臭氧消耗的主要自然催化剂,导致了臭氧层的损耗。虽然n2o的含量仅约二氧化碳的9%,但其单分子增温潜势却是二氧化碳的310倍,对全球气候的增温效应在未来将越来越显著,n2o浓度的增加,已引起科学家的极大关注。

n2o的增加主要自然源包括海洋、森林和草地土壤,主要是土壤中的微生物通过硝化作用将铵盐转化为硝酸盐和反硝化作用将硝酸盐还原成氮气(n2)或氧化氮(n2o);人为源主要是农业氮肥过度使用,部分氮肥被庄稼所吸收,剩余相当部分的氮素肥料在土壤中的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下变为一氧化二氮释放到空气中,造成了污染。工业源包括硝酸生产过程、己二酸生产过程和己内酰胺生产过程,目前,硝酸生产过程是大气中n2o的重要来源,也是化学工业过程中n2o排放的主要来源。

1.3含氟气体的排放现状

《京都议定书》界定的六种温室气体中含氟气体包括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及六氟化硫(SF6)。

1988年,《nature》首次发表了英国南极考察队关于南极臭氧空洞的报道,我国青藏高原上空也发现了臭氧低值中心。氟利昂在制冷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但当氟利昂进入平流层后受到紫外线辐射发生光解,产生氯原子,这些氯原子迅速与臭氧反应,将其还原为氧,从而加快臭氧的破坏速率,导致紫外线过强,致暖作用明显,因此逐步被淘汰。由于以前产生的大量的废旧冰箱空调,原来密封的氯氟烃(CFCs)释放到空气中,加上氯氟烃的存续时间长,使得平流层臭氧层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完全修复。

氢氟烃(HFCs),虽然其oDp(消耗臭氧潜能值)为零,但在大气中停留时间较长,Gwp较高,大量使用会引起全球气候变暖。HFC-134a分子中含有CF3基团,在大气中解离后易与oH自由基或臭氧反应形成对生态系统危害严重的三氟乙酸。

虽然六氟化硫(SF6)本身对人体无毒、无害,但它却是一种温室效应气体,其单分子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2万倍,根据ipCC提出的诸多温室气体的Gwp指标,六氟化硫的Gwp值最大,500年的Gwp值为32600,且由于六氟化硫高度的化学稳定性,其在大气中存留时间可长达3200年。

由于氟化气体主要是在工业加工过程中排放的,而随着我国汽车工业、新能源工业的兴起,在制造工艺中使用了越来越多的氟化气体,因此,如何有效控制氟化气体排放,减少其逃逸和泄漏,无害化处理末端气体,成为未来我国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的重中之重。

2对策

2.1建立相应的政策法规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有关于温室气体的排放统计制度,在现有的统计标准下还存在很多问题,譬如温室气体种类不明确、覆盖面不全、地域差异等等。为了推进研究工作,我们应建立起统一、科学、规范的统计方法制度,采用合理的数据模型,进行不同区域的划分,进行数据测算等等,建立起完整的一套体系。收集到的温室气体报告可以帮助决策者制定政策、帮助企业改善现排放状况,可以使各个地区根据当地的情况合理制定政策法规。

2.2发挥森林的碳汇能力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持续林业:投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揭示,森林每年能够固定碳率达1.1~1.6Gt。有资料显示,2008年森林碳汇抵消了8.86亿吨的二氧化碳当量温室气体排放,相当于2008年美国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3%(epa,2010)。因此在保证我国18亿亩耕地红线的条件下,在对天然林、湿地、草原保护的同时,要坚持推进退耕还林(草)工程,充分发挥和提高森林、湿地等资源的碳汇能力。

2.3调整农业结构

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出,耕地释放的温室气体超过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传统的深耕细作农业,严重破坏了土壤层对有机碳的固定,导致土壤中的有机碳以二氧化碳形式释放到大气中。因此,国内可以通过减少耕地面积或采取免耕的方法来实现控制碳的排放。而且我国可以发展精准农业,实验表明,通过对农场进行精准农业技术试验,使用了GpS指导施肥的作物产量比传统施肥提高30%,同时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提高了化肥利用率,减小了对环境的污染。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延伸到精量播种,精准灌溉技术等相关领域。

2.4集中发展畜牧业

目前,畜牧业排放的温室气体约占农业的43.9%,主要来源于反刍动物肠道消化、畜牧草场、动物粪尿垃圾,ipCC(2000)认为反刍动物以甲烷的形式损失的能量约占采食总能量的2%~15%。因此提高饲料转化率,降低动物个体甲烷排放量是减少温室气体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应鼓励和支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的建设,转变传统的散养方式,采用舍饲、规模养殖方式,积极引导大型生猪、牛、羊养殖场利用动物粪便生产沼气,发展畜牧业沼气生产。

3结语

每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1989年的主题是“警惕,全球要变暖”,1991年的主题是“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气候的变化确实已经成为了限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受到了各国政府的关注。

尽管这些“非二氧化碳”气体在19世纪以来的全球变暖过程中单独所起的作用较小,但它们的综合影响却是相当巨大的。甲烷、一氧化二氮和含氟气体所产生的净暖化效应大约是二氧化碳暖化效应的2/3,再加上空气污染形成烟雾带来的升温,非二氧化碳气体的暖化效应大体上与二氧化碳相当。

二氧化碳排放现状篇2

上海的产业结构、城市结构、消费结构,需要进行以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相对脱钩为特征的绿色转型,需要大力发展循环型和服务型的产业体系,建设紧凑型和生态型的城市空间,倡导功能型和公共型的消费模式。上海发展正在进入新的时期。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为上海未来的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提供了发展方向。基于国内外发展低碳经济与建设低碳城市的趋势与背景,这里从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的内涵、上海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的现状、到2020年上海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选择、上海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行动领域以及应该采取的政策措施等方面,对上海发展低碳经济和建设低碳城市提出一些看法。一、低碳经济的内涵、要求与行动领域低碳经济正在成为理论研究与政策讨论的热点领域,从中国建设低碳经济与上海建设低碳城市的国情与背景出发,参照国际上的低碳城市联盟等系统性的研究资料,可以指出低碳经济的下列内涵与要求。(1)低碳经济的内涵要义。低碳经济是指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趋于脱钩的经济,其目标有两个,一是保持经济增长,二是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因此,低碳经济既不是有经济、无低碳的传统的褐色经济,也不是有低碳、无经济的纯粹的污染治理。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可以用单位二氧化碳排放的经济产出即碳生产率水平进行衡量。因此,低碳经济的实质是碳生产率的竞争,这被认为是信息技术长波以来的一次新的经济长波。碳生产率的水平越高,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城市的低碳竞争力就越高。(2)低碳经济的两类脱钩。低碳经济所要求的脱钩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绝对脱钩,即二氧化碳排放随经济增长表现为负增长。这是发达国家当前需要采纳的低碳经济方案。另一种是二氧化碳排放仍然是正增长,但是排放的速率低于经济增长或低于不采取政策措施的所谓基准情景(BaU),这是相对脱钩的低碳经济。一般可以用单位GDp的二氧化碳强度进行衡量。由于发展阶段的差异,上海当前建设低碳城市,重点是要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进程中,降低单位GDp的二氧化碳强度,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碳排放的相对脱钩。(3)低碳经济的行动领域。从能源在经济过程中的输入、转化和污染物输出的全过程来看,低碳经济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在经济过程的进口环节,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非碳的可再生能源或者水能、核能等替代煤、石油、天然气等传统的碳基能源,从能源结构上减少二氧化碳。二是在经济过程的转化环节,提高工业、交通、建筑三大耗能领域内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基能源的消耗,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三是在经济过程的输出环节,通过保护森林和发展绿色空间吸收二氧化碳,提高碳汇以及发展碳捕捉能力。(4)低碳经济的当前重点。值得注意的是,按照著名的卡亚等式,二氧化碳排放取决于人口数量、人均GDp、单位GDp的能源强度、单位能源的二氧化碳强度等的变化。无论世界还是中国,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着可再生能源的比重难以决定性地替代传统能源的状况,这被称为是当前的能源转换鸿沟。因此,当前实施低碳经济的重点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提高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依赖所谓高碳能源的低碳化使用,实行能源领域的效率革命。二、上海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现状与问题过去10年来,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建设加强,特别是“十一五”规划以来以“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协同控制,城市环境问题与全球环境问题协同解决”为导向的节能减排,为上海建设低碳城市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条件。但是要充分地向低碳城市转型,仍然面临着重大的挑战。(1)排放的强度与规模。过去5年来上海单位经济产值的能耗不断降低,2009年,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较2005年下降17%,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较2005年

二氧化碳排放现状篇3

摘要:本文详细论述了二氧化碳的产生及其危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为削减和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提供对策。

关键词:二氧化碳的产生危害控制

二氧化碳的产生

(1)凡是有机物(包括动植物)在分解、发酵、腐烂、变质的过程中都可释放出Co2。

(2)石油、石蜡、煤炭、天然气燃烧过程中,也要释放出Co2。

(3)石油、煤炭在生产化工产品过程中,也会释放出Co2。

(4)所有粪便、腐植酸在发酵,熟化的过程中也能释放出Co2。

(5)所有动物在呼吸过程中,都要吸氧气吐出Co2。

(6)所有绿色植物都吸收Co2释放出氧气,进行光会作用。Co2气体,就是这样,在自然生态平衡中,进行无声无息的循环。

Co2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气体,每时每刻都存在于空气中,供绿色植物自由自在地进行着呼吸(光合作用)。为人类创造着财富。

二氧化碳的危害

大气温室效应是指大气物质对近地气层的增温作用,其增温原理即随着大气中Co2等增温物质的增多,使得能够更多地阻挡地面和近地气层向宇宙空间的长波辐射能量支出,从而使地球气候变暖。其可能的积极作用是使部分干旱区雨量增多,高纬度农业区热量状况改善,但更主要的是负面影响,就是亚热带和温带的旱、涝灾害发生频繁,以及冰山熔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三角洲被淹没。因此,减少大气增温物质的排放量是人类刻不容缓的义务。

温室效应是怎么来的?我们能做什么?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人类活动和大自然还排放其他温室气体,它们是:氯氟烃(CFC〕、甲烷、低空臭氧、和氮氧化物气体、地球上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陆地上的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

二氧化碳的防治对策

(1)全面禁用氟氯碳化物

实际上全球正在朝此方向推动努力,是以此案最具实现可能性。倘若此案能够实现,对于二五年为止的地球温暖化,根据估计可以发挥3%左右的抑制效果。

(2)保护森林的对策方案

今日以热带雨林为生的全球森林,正在遭到人为持续不断的急剧破坏。有效的因应对策,便是赶快停止这种毫无节制的森林破坏,另一方面实施大规模的造林工作,努力促进森林再生。目前由于森林破坏而被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根据估计每年约在1~2gt.碳量左右。倘若各国认真推动节制砍伐与森林再生计划,到了二五年,可能会使整个生物圈每年吸收相当于0.7gt.碳量的二氧化碳。具结果得以降低7%左右的温室效应。

(3)汽车使用燃料状况的改善

日本汽车在此方面已获技术提升,大幅改善昔日那种耗油状况。但在美国等地,或许是因油藏丰富,对于省油设计方面,至今未见有何明显改善迹象,仍旧维持过度耗油的状况。因此,该地区生产的汽车在改善燃油设计方面,具有充分发挥的余地。由于此项努力所导致的化石燃料消费削减,估计到了二五年,可使温室效应降低5%左右。

(4)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

是要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今日人类生活,到处都在大量使用能源,其中尤以住宅和办公室的冷暖气设备为最。因此,对于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方面,仍然具有大幅改善余地,这对二五年为止的地球温暖化,预计可以达到8%左右的抑制效果。

(5)对石化燃料的生产与消费,依比例课税

如此一来,或许可以促使生产厂商及消费者在使用能源时有所警惕,避免作出无谓的浪费。而其税金收入,则可用于森林保护和替代能源的开发方面。任何化石燃料一经燃烧,就会排放出二氧化碳来。惟其排放量会因化石燃料种类而有不同。由于天然瓦斯的主要成分为甲烷,故其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煤碳、石油为低。同样是要产生一千卡的热量,煤碳必须排放相当于0.098公克碳量的二氧化碳;这在石油则为0.085公克;若是换成天然瓦斯只需排放0.056公克即可。

(6)鼓励使用天然瓦斯作为当前的主要能源

因为天然瓦斯较少排放二氧化碳。最近日本都市也都普遍改用天然瓦斯取代液化瓦斯,此案则是希望更进一步推广这种运动。惟其抑制温暖化的效果并不太大,顶多只有1%的程度左右。

(7)汽机车的排气限制

由于汽机车的排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与一氧化碳,因此希望减少其排放量。这种作法虽然无法达到直接削减二氧化碳的目的,但却能够产生抑制臭氧和甲烷等其他温室效应气体的效果。预计将对二五年为止的温暖化,分担2%左右的抑制效果。

(8)鼓励使用太阳能

譬如推动所谓「阳光计划之类。这方面的努力能使化石燃料用量相对减少,因此对于降低温室效应具备直接效果。不过,就算积极推动此项方案,对于二五年为止的温暖化,只具4%左右的抑制效果。其效果似乎未如人们的期待。

(9)开发替代能源

利用生物能源(Biomassenergy)作为新的干净能源。亦即利用植物经由光合作用制造出来的有机物充当燃料,藉以取代石油等既有的高污染性能源。

(10)二氧化碳的掩埋。

据科学家最近称,为了解决全球变暖,拯救地球。人们不得不把大量的二氧化碳直接注入地下。所以在未来50-60年之间将二氧化碳埋入地下的方式可能会作为一种减少温室效应的最有力的措施而被采用。

(11)二氧化碳合成可降解塑料

我国科学家经过两年的难苦研究,今天在这项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使用已开发的催化剂的催化效率超过世界最高水平的两倍,纳米技术的应用使每克催化剂能够催化合成140-180克塑料,每吨塑料所用的催化剂成本仅200元左右。且制成的新塑料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达43%。成本为0.9万元/吨,是目前市场同类产品的价格的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不久前,中国科学院专家组对这个项目进行了验收。认为该项目实现了高效催化二氧化碳制备可降解塑料,成本低,可年产3000吨以上,已具备实现工业化的条件。

结语

二氧化碳的研究已成为当今科学界的热点,各国均投入大量资金、人力、物力。我国将在今后五年内投入7000万元用于研究生态对二氧化碳的作用,为破解全球关注的“二氧化碳失踪之谜”和“全球变暧之谜”作出贡献。人类不但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而且还有义务保护自然。

参考文献:

[1]罗夏.将二氧化碳“埋”在地下.科学时报,2002年9月.

二氧化碳排放现状篇4

关键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低碳城市建设、碳排放弹性系数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过去几年,中国经济发展主要体现传统粗放型、以高投入及高消耗为标志的发展模式,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即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0%~50%,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指示。随着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的开展,越来越多省级、市级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的战略目标。低碳城市是指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趋于脱钩的城市发展模式[1],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二氧化碳排放随经济增长表现为负增长的绝对脱钩发展模式,另一种是二氧化碳排放仍是正增长,但排放的速率低于经济增长的相对脱钩模式。规划环评中如何界定规划方案可以促进低碳战略目标的实现,将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

目前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多集中在低碳对策方面[2]。郑少露等学者[3-5]也提出基于低碳理念的指标体系的构建,综合评价规划的环境合理性。以碳排放量及排放强度为分析对象、以分析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的脱钩程度[1]为评价终点的研究较少。本文探讨量化碳排放量等低碳指标,多角度分析规划发展路径低碳建设效果的方法。

1、低碳城市发展评价技术路线

以经济基础和现状节能技术水平为依据,通过仔细分析相关规划中的宏观调控政策和建设方案,明确低碳建设的潜力和空间,设定不同发展情景。通过资料收集与分析,确定各级能耗效率指标计算能源消耗量(标煤量),结合能源现状消耗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方案,计算各情景的各种能源实际消耗量。以发改委公布的Co2与能源转换系数预测Co2排放量,计算碳排放强度、碳排放弹性系数等指标,判断规划低碳城市建设目标的可达性。

图1低碳城市发展评价技术路线

2、研究方法及评价指标

2.1分析方法

统计分析:通过统计年鉴、能源统计数据等资料,确定现能源统计单元的能源利用效率,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各行业)、第三产业以及生活消费的能耗效率,配合实地调研进行横向对比分析以及趋势分析,识别能耗高的原因及节能潜力,确定规划期末的节能目标。

情景分析:解析各规划拟实施的重大项目及政策,采用主成因分析法识别可低碳发展的主要路径,利用情景分析法设定惯性发展情景(即基准情景)、低碳建设单一路径发展情景(节能减排情景、产业结构调整情景、能源结构调整情景)以及低碳综合发展情景下的各项分析指标。

2.2计算方法

能源消费总量的预测模型:;其中和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为一产和三产的能源消耗强度;为第二产业各行业的工业总产值;为各行业能源消耗强度;为行业数;为人口数;为人均民用耗能值。

能源转化方法:;其中为不同类型能源使用量,系数为不同类型能源碳排放强度,为能源种类数。

碳排放弹性系数法:运用弹性系数作为低碳城市的评价指标基于脱钩理论基础上的现实应用[1]。碳排放弹性系数=1时为当前惯性发展,低碳建设效果为0;碳排放弹性系数=0时为绝对脱钩情景;碳排放弹性系数大于0小于1时为相对脱钩情景,数值越小脱钩程度越大,说明低碳建设效果越好。

2.3评价指标选择

根据评价方法,使用如下指标进行预测(见表1)。各能源Co2排放强度见表2。

表1低碳城市发展评价指标列表

表2各能源二氧化碳排放系数

3、应用案例

本研究对象为某地级市“十二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该市目前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正从工业化初期逐步进入以原材料工业为重心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并伴随加工装配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协调发展。该阶段对资源、环境更大量的消耗可能会使得环境制约趋于明显。

在这样的一个发展阶段,“十二五”规划提出建设低碳发展示范城市的战略目标,着力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全力推动低碳产业发展,积极推广节能建筑,加快构建低碳交通网络,并设定了2015年碳生产力、人均碳排放以及非化石能源占比等低碳指标的预期目标值。本文以解析经济发展特点及规划拟建方案为基础,运用所建技术路线评价“十二五”期末各情景下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脱钩程度,判定规划目标的可达性及规划合理性。

3.1能源消费及碳排放现状分析

该市2010年万元GDp能耗1.017吨标煤,比2009年全国能耗平均水平高0.111吨标煤,是同期北京市能耗水平的2倍。解析能源消费结构可知化石能源消费仍据主导地位,占总能耗的73%。工业能耗强度为0.795吨标煤/万元工业总产值,是全国的2倍。高能耗行业集中在采选、石油化工、冶金、建材以及电力行业,占整个工业能源消耗的95%左右。节能降耗的工作重点应关注以上五个行业。

采用能源转化方法计算各部门及各行业的Co2排放量(见图2和图3)可知,该市80%的二氧化碳来源于第二产业,其中主要排放大户为建材、化工、冶金、采选及农副食品加工行业。

图2各部门二氧化碳排放占比图3各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万吨)

3.2低碳控制情景分析

情景一为惯性发展情景,以“十二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拟定的经济人口发展指标为依据,假设能源消耗强度保持不变。情景二通过统计分析近10年各部门能源消耗强度变化趋势以及对比分析周边地区、国内各部门能耗水平,结合“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方案,确定规划期末可达到的能耗强度下降目标。情景三以经济基础现状以及能耗强度分析为依据,结合“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和“十二五”低碳经济发展规划,适当控制高能耗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能耗强度不变。情景四以“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和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工作方案为依据,明确规划期末清洁能源使用及替代方案。情景五综合以上变化因素,全方位采取低碳措施,确定低碳建设的综合发展情景指标。

表3各情景能源消耗情况及Co2排放量

根据设定的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和各情景的能耗强度值,通过能源消费总量的预测模型以及各部门能源消费结构,估算能源消费总量以及各类能源的需求量。乘以表2排放系数预测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详见表3。规划按各拟发展情景实施后,二氧化碳排放量均较现状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若按照情景一的惯性模式发展能耗量增长43%,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增加近一倍。若按照情景五的低碳建设综合发展模式,则能耗量增加18%,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幅度也减少至19%。

3.3低碳建设战略目标可达性分析

3.3.1规划指标分析

“十二五”低碳经济发展规划设定了规划期末碳生产力、人均碳排放量以及非化石能源占比指标的目标值(表4)。情景五各项指标均可达到规划目标值,说明低碳发展示范城市的战略目标可以实现,但需同时开展包括节能减排、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等低碳建设措施。按照情景一、情景二、情景三、情景四的模式发展,均不能满足指标要求。

3.3.2碳排放弹性系数分析

情景一碳排放弹性系数约为1,这与基准情景就是按照现状惯性发展的结论吻合。情景二、情景三碳排放弹性系数小于1且大于0.5,说明分别采取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措施,二氧化碳排放速率略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形成轻度脱钩模式。这符合当地经济从工业化初期进入中期阶段的发展特点。经济基础薄弱且依靠原材料设定产业发展方向,决定了该地区产业结构本身调整力度不大,节能减排空间有限。情景四和情景五碳排放弹性系数小于0.5,说明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规划方案在低碳建设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以弹性系数法来判断低碳城市建设方案的效果更具准确性和可比性。

表4各情景下低碳建设指标值

3.4评价结果

通过规划指标值法和碳排放弹性系数法分析可知,“十二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提出的“打造低碳示范城市”的战略目标可行,但以较慢的能源增长和较低的碳排放实现经济高速增长是一大严峻挑战,仅注重单一低碳路径的建设较难实现规划目标。构建完整的低碳发展体系是实现目标的有力保障,其中建立低碳能源体系,加快推进水力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利用以及太阳能产业发展,将起到最关键的作用。

4、结论

目前规划环评中的低碳评价工作处于新兴领域,尚无成熟的方法体系,多数规划环评也未开展评价。本文以某市“十二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为例,运用所建方法分析低碳建设战略目标的可行性,分析层次清晰且可操作性强,评价结果符合实际经济和社会发展特点。该技术路线和方法可行有效。

参考文献:

[1]陈飞.低碳城市发展与对策措施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李奇勇.战略环评中的福建低碳经济对策研究[J].能源与环境.2010.3:9-10.

[3]郑少露等.基于低碳循环经济的规划环评指标体系的探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33(6):199-204.

二氧化碳排放现状篇5

二氧化碳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已成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前召开的以“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控制技术及关键问题”为主题的第279次香山科学会议上,来自能源、化工、环境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就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技术路线与战略进行了研讨。n二氧化碳减排难点研究表明,二氧化碳来源于人类对煤、天然气和石油等化石能源的过渡开发与利用,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越来越依赖于化石能源。人类向大气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和其他气体,其中大约60%的温室效应是由二氧化碳产生的。会议执行主席、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徐建中院士在题为《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若干科学问题》的报告中说,随着人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越来越大,二氧化碳减排成为人类必须解决的、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二氧化碳排放源分布广泛,涉及到工业、交通、建筑、农业和管理等各个领域,由于各二氧化碳排放源不同,很难用单一的方法分离回收。传统分离和回收二氧化碳的技术主要有吸收法、吸附法、膜分离法和深冷法等。但不论采用哪种二氧化碳分离方法,分离过程的能耗都很高,这不仅意味着额外增加了单位发电量或产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而且大幅降低了能源系统效率。如吸附法中包含了一个解吸过程,需要依靠压力或温度的改变将二氧化碳与吸附剂分离,压力变化或温度变化不可避免地带来大量的能量损失。而膜分离技术的难点在于受到膜材料的限制,导致膜成本较高,致使该方法目前不能大规模推广使用。二氧化碳被分离后,需要存储起来,才能达到与大气隔离的目的。由于二氧化碳量巨大,每年达百亿吨,如此大量的二氧化碳安全存储,也是二氧化碳减排的难点之一。2003年,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约为237亿吨,对如此大量的二氧化碳进行捕获和封存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会议执行主席、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费维杨院士说,二氧化碳的储存技术主要有深海储存等多种形式,但目前许多研究工作才刚刚开始,二氧化碳的储存技术有可能产生的一些新问题尚有待深入研究。n减排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徐建中说,由于二氧化碳排放的范围广、涉及的领域多,问题复杂,并不是靠一两个方法就可以得到解决,在对二氧化碳减排途径进行研究时需要关注的几个关键科学问题有:一是化石能源高效利用新方法和新机理研究,要打破传统化石能源利用模式,开拓化石能源利用的新方法和新机理,以进一步提高能源转化与利用效率、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二是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互补利用的方法和机理研究,将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利用结合起来,通过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互补,不但可以克服可再生能源不连续的缺点,还可以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三是生物固碳方面的研究,我国林地覆盖面积和生物量相对较低,研究造林、林地恢复、丰产林管理、采伐管理、森林防火和病虫害控制等方面的科学问题,将有助于森林固碳量,减少碳排放。将二氧化碳从固定排放源排放的尾气或其他气体中分离并存储,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方法。但现有的二氧化碳分离技术在把二氧化碳分离出来后将消耗大量的能量,研究新型二氧化碳分离方法,降低二氧化碳分离能耗是减少固定排放源二氧化碳排放量所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方法创新、系统整合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方法及机理等都有待进行深入的研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徐华清介绍说,到202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目标设想为: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显著成效,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不断增强,气候变化相关的科技与研究水平取得新的进展,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明显提高,气候变化领域的机构和体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家将大力推进技术开发和推广利用力度,加强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和利用的技术研究,加强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能源工业可持续发展,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中国二氧化碳减排之路徐建中认为,针对我国能源利用现状,目前我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可以有多种途径,如提高能源转化与利

二氧化碳排放现状篇6

关键词:外资引进二氧化碳排放低碳经济

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6-050-02

随着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物质财富不断积聚,能源消耗和温室效应逐渐引起全球高度关注。经济的高增长带来高碳排放的发展模式,对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低碳经济”一词最早由英国在2003年提出,英国前首相布莱尔于当年发表了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Dti2003),宣布到2050年英国的能源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至此各国纷纷追求“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活模式。中国作为世界能耗大国,发展低碳经济,对实行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大意义。

根据世界银行2008年发表的《世界发展指标》,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远远高于排名第三的俄罗斯联邦,略微低于美国,但是从1990年-2004年二氧化碳年均增长率来看,我国4.8%的年均增长率要远远高于美国的-0.2%,同时也要高于排放总量前五位的其他各国。我国1970年-1990年的二氧化碳年均增长率仅0.2%,远远低于1990年-2004年的增长率4.8%,这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断增加,经济的发展已经威胁到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趋势不断加强,截至2007年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3.2万家,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630亿美元(《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从总体上看,吸收外商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高度相关,并且成为推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因此研究外资的引进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对我国走低碳经济之路至关重要。

一、外资对二氧化碳排放量影响的理论分析

Grossman-Krueger(1991)在对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分析和研究中首先提出了FDi对环境的影响机制和效应: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显然外资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也包含在对环境的影响之中,因此这三种效应同样适用于本文。

1.规模效应。是指由于引进外资导致的经济规模变化而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引进外资通常可以扩大原有企业的规模或者是建立新的企业,从而增加产出并从中获利,但同时随着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能源消耗也会不断增加,假如技术水平仍然保持不变,且节能减排意识没有建立,则外资的增加必然导致对环境的破坏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会随之而增加。从这个角度来看,外资带来的规模效应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利的。但同时外资带来的资金会促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伴随居民收入的增加,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会提高,而环境质量是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会要求法律的完善来保护环境、改善生活质量。

2.技术效应。外资引进的同时也会带来新技术和节能减排、绿色生产的管理理念,这对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无疑会给他们带来更好的示范效果,从而降低生产对环境的破坏。但是技术效应也有可能带来不利影响。如果在贸易自由化条件下,产品的生产被转移到环境规制较松的发展中国家,而这些国家的生产技术低于发达国家同类产品的生产技术,则对环境保护产生负面影响。

3.结构效应。因外资的引进造成产业结构改变,高污染产业的比重上升或下降,因而对环境产生影响,即结构效应。当外资流入是为了进入具有低门槛环境保护标准的国家时,Copeland和taylor(2003)将这种行为称之为污染庇护假说,即当两个国家的环境保护标准不同时,污染密集型产业将向环境法规相对宽松的国家转移。当外资企业将生产的产品大量出口到国外而把污染留在国内时,就产生了不利于外资流入国的效应。

二、我国外资流入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实证分析

为了探讨外资流入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笔者利用1997年-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做回归分析。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数据来源于theUS.energyinformationadministration和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所得,人均GDp和人均外商经济固定资产投资额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所得。模型:Co2=C+β1GDp+β2Fi+ε,其中C为常数项,ε为残差项,Co2表示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GDp表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Fi表示人均外商经济固定资产投资额。回归结果如下:

由表2可知:Co2=0.168433+0.000221GDp+0.147932Fi,可绝系数R2=0.993346,调整后的可绝系数达到0.991683,表明模型的整体拟合程度很好。从t检验来看,GDp和Fi均大于5%显著性水平下自由度为11-1-1=9的临界值t0.025(9)=2.262。从F检验来看,F=597.1694>F0.05(2,8)=4.46,表明模型的线性关系在9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成立。从GDp前的系数来看,随着人均GDp的增加,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从Fi前的系数来看,随着人均外商经济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增加,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会增加。

根据日前中科院公布的一份首次按行业估算的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名单,其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居于首位,占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0.10%。该名单显示,分列“贡献排行榜”2~5位的产业及其排放量占比分别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5.7%;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7.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6.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6%。根据国家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总量比例排名前五位的行业均属于第二产业,除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外,其余四个行业均属于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7-2007),制造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一直占外商对我国投资比例的一半以上,2001年-2005年投资于这两个行业之和占外商实际投资总额的比例一度高达70%以上。因此对于外资的流入主要积聚于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现象,我们不得不怀疑其进入动机除了追求利润之外,还有追求污染庇护所的原因存在。

自2001年以来,从绝对数来看,外商投资企业货物出口总额逐年增加,从相对数来看,虽然2007年占全国比例有所减少,但是仍然高达50%以上。我国出口货物主要是工业制成品,其生产必然会带来能源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外商投资企业大量出口也使我国承担了不必要的环境成本。

三、结论和建议

根据以上研究,围绕外资引进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可以得出外资的引进一定程度上给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规模效应看,外资规模的扩大带来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随着人均GDp的增加,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也随之增加,这说明外资给我国带来的经济收入并没有带来环境的改善,反而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随之增加。同时,居民收入的增加也并未使其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从技术效应看,用人均外商经济固定资产投资额反映外资的资本装备程度,从而衡量外资的技术水平,通过上述模型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到,随着人均外商经济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增加,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会增加,外资流入并未给我国带来先进的二氧化碳减排技术;从结构效应看,外资过度集中于二氧化碳排放严重的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加剧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生产,却将一半以上的货物出口到国外,这意味着消费该产品的国家在本国不需支付环境成本,而是将污染转移到了我国,从而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环境成本。

外资加剧了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使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之路并未因外资的引进而更加平坦,那么如何处理外资流入对我国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的冲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针对外资引进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带来的不良影响,我们可以通过一定途径改善目前不容乐观的现状:

1.一定程度上限制外资流入总规模。在1990年后引进的外资中,除了个别年份外,其他年份的两缺口数值均为负值,体现了该时期引进外资的非缺口型特征,这种外资所体现的引资背景是我国国内资金闲置和外汇盈余状态的并存。因此一定程度上利用内资取代外资,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促进我国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不仅可以减少外资对能源的消耗,而且可以避免外资将生产出来的产品运往国外,从而使我国承担巨大环境成本的现象发生。

2.引导外资产业投向。我国对外资的进入领域日渐放松,有些地方政府更是为了业绩而盲目引进外资,造成大量的重复引入、破坏环境的现象,这就需要国家改变对地方政府原有的业绩考核制度,提高外资利用效率,积极利用优惠的外资政策引导外资向第三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以提高税收等方式限制外资过度投向二氧化碳污染严重的制造业。

3.限制外资企业在二氧化碳排放严重的产业的产品出口量。外商在我国投资二氧化碳污染严重的产业,却将一半以上的产品销往国外,将巨大的环境成本留给我国承担,因此我国政府必须采取诸如提高相应产品出口税的措施来直接限制这些产品的出口,从而间接减少外商对这些产业的投资。

4.完善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我国目前虽然已经建立起了环境保护的法律框架,但是仍然存在着法律漏洞以及执法不严的情况。为了避免污染庇护假说的存在,我们不能为了暂时的经济利益而忽略长远的环境利益,如果不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其后果远远不是外资带来的利益所能抵补的。

参考文献:

1.郭印,王敏洁.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改革与战略,2009(10)

2.商务部研究院.中国吸收外资30年[m].中国商务出版社,2008

3.张彦博,郭亚军.FDi的环境效应与我国引进外资的环境保护政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4)

4.张连众,朱坦,李慕菡,张伯伟.贸易自由化对我国环境污染的影响分析[J].南方经济研究,2003(3)

5.高敏雪,何静,刘晓静.中国外资经济发展现状报告――就基于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的截面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6.YanYunfeng,YangLaik.Co2emissionsembodiedinChina-U.S.trade[J].ChineseJourna1ofpopu1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09Vol7no.3.

7.章轲.首份行业碳排量名单曝光.中科院建议“抓重点”[n].第一财经日报,2010.2

8.卢汉林.国际投资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二氧化碳排放现状篇7

[关键词]网上购物低碳经济二氧化碳

网上购物低碳经济

通过网上购物的形式,购买方可以待在家里或是在办公场所就可以实现浏览商品、下订单、从而进行的网络交易,可以避免因为乘坐交通工具或是自身驱车前往所产生的能源消耗,从而降低碳排放。

我们设定的研究模型如下,购买者与所购买的商品所在的商场有5公里远的距离。购买者可以选择驱车前往,也可以选择足不出户,通过电子商务的形式,登陆该商城的网上商城,进行购买。

有以下几种情况进行研究:

第一种情况,购买方从事的是网络虚拟商品的购买,比如电影光盘或是数码软件,在这种情况下,上购买方与商场交易后,商品的物流环节完全可以在通过互联网络进行传递,因而就省掉了传统的物流环节。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购买者选择驱车前往进行购买,购买后,携带商品返回家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消耗的能源计算如下

按照私家车100公里耗油8升计算,则1公里耗油0.08升,因此驱车前往并返回会耗油0.08升×10=0.8升

所排出的二氧化碳的量,按照碳足迹计算公式计算如下

二氧化碳排放量=油耗升数×0.785=0.8×0.785kg=0.628kg

如果按照每天一次购物计算的话,则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0.628kg×365=229.22kg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选择网上购物的话,根据计算,通过互联网每完成一次网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约为0.2克,主要由电能消耗所产生。

因此,如果如果按照每天一次购物计算的话,则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0.2g×365=72g=0.072kg

在这种情形下,选择网络购物的话,每年所减少的碳排放是229.22kg-0.072kg=229.148kg

第二种情况,情境1:购买者a从事的是实体商品的购买,在这种购买的情形下,需要有实体物流的参与,实现商品的最终的送达。如果该购买者选择电子商务的形式购买该商品,商品最终的送达是由该商场提供的,则由于购买商品所产生的物流送达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主要是交通工具所产生的汽油消耗。

这与购买者驱车前往购买并返回的能源消耗是相同的,差别只是将交通工具由私家车换成了配送车,因此在一个购买者的情形下,网络购物与传统购物,在交通工具的碳排放量上是基本一致的。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采用电子商务的购物模式,物流车辆在配送过程中一般不会空车行驶的,通常会配送过程中同时会给多个购买者进行配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进行分析如下:

第二种情况,情境2:购买者a和购买者B从事的是实体商品的购买,在这种购买的情形下,需要有实体物流的参与,实现商品的最终的送达。如果该购买者选择电子商务的形式购买该商品,商品最终的送达是由该商场提供的,则由于购买商品所产生的物流送达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主要是交通工具所产生的汽油消耗。

按照设计的模型,配送车会将商品沿着路径进行配送,送达给购买者a和购买者B,然后原路返回,在这种情形下,能源的消耗计算如下:

由商场出发送给购买者a:

按照配送车100公里耗油8升计算,则1公里耗油0.08升,因此配送车前往会耗油0.08升×5=0.4升

所排出的二氧化碳的量,按照碳足迹计算公式,计算如下

二氧化碳排放量=油耗升数×0.785=0.4×0.785kg=0.314kg

再由购买者a处送达给购买者B,同样是5公里,因此配送车前往会耗油0.08升×5=0.4升

所排出的二氧化碳的量,按照碳足迹计算公式,计算如下

二氧化碳排放量=油耗升数×0.785=0.4×0.785kg=0.314kg

最后,配送车由购买者B处按照原路返回商场,全程是10公里,因此按照配送车100公里耗油8升计算,则1公里耗油0.08升,因此配送车返回会耗油0.08升×10=0.8升

所排出的二氧化碳的量,按照碳足迹计算公式,计算如下

二氧化碳排放量=油耗升数×0.785=0.8×0.785kg=0.628kg

完成配送总共的碳排放是0.314kg+0.314kg+o.628kg=1.256kg

如果购买者a和购买者B从事的是实体商品的购买,不选择电子商务的形式,而是选择自己驱车前往商场进行购买,则产生的碳排放计算如下:

按照私家车100公里耗油8升计算,则1公里耗油0.08升,因此驱车前往并返回会耗油0.08升×10=0.8升

所排出的二氧化碳的量,按照碳足迹计算公式,计算如下

二氧化碳排放量=油耗升数×0.785=0.8×0.785kg=0.628kg

按照私家车100公里耗油8升计算,则1公里耗油0.08升,因此驱车前往并返回会耗油0.08升×20=1.6升

所排出的二氧化碳的量,按照碳足迹计算公式,计算如下

二氧化碳排放量=油耗升数×0.785=1.6×0.785kg=1.256kg

购买者a和购买者B一共产生的碳排放是0.628kg+1.256kg=1.884kg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采用电子商务的形式要比传统购物形式每次减排碳排放1.884kg-1.256kg=0.628kg

二氧化碳排放现状篇8

关键词二氧化碳排放;区域差异;影响因素;面板数据模型

中图分类号X2/F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0)05-0022-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5.005

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已经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气候变暖除了自然因素外,更大程度是人类活动造成的,特别是源于化石燃料的使用导致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1]。二氧化碳是一种最主要的温室气体,因此实现二氧化碳的减排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中之重。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的人口规模、经济水平、技术水平、能源结构等都有所不同,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到二氧化碳的排放。目前国内外有部分学者对二氧化碳排放问题进行了研究。York利用StiRpat模型研究了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人口之间的关系[2];Cole发现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人均收入之间符合库兹涅茨曲线[3],而杜婷婷等人却认为两者之间是“n”型曲线关系[4];wu等利用LmDi方法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研究了中国1980-2002年碳排放的变化[5];徐国泉等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svisia分解法,定量分析了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变化对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影响[6];Coondoo还从Granger因果关系的角度分析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发现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因果关系[7]。上述文献集中于探讨整个国家的碳排放,缺乏对不同区域碳排放的测算和比较,因此本文利用1995-2007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人口、经济和技术对不同区域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1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区域划分和比较

1.1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测算方法

根据2007年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1],温室气体增加的主要来源是化石燃料燃烧(化石燃料燃烧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在2004年占世界总排放将近95.3%)。因此本文根据各省份历年能源消费量数据来进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测算。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口径,将最终能源消费种类划分为9类(煤炭、汽油、柴油、天然气、煤油、燃料油、原油、电力和焦炭)。在计算各省二氧化碳排放量时采用9类能源消费总量乘以各自的碳排放系数η,如式(1)所示:

Cit=∑(eijt•ηj)(1)

其中Cit为i省第t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eijt为i省第t年第j种能源消费量;ηj为第j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由于原始统计时各种能源的消费均为实物统计量,测算碳排放时必须转换为标准统计量,2008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给出具体换算方法为:煤炭为0.7143kg标煤/kg、焦炭为0.9714kg标煤/kg、原油和燃料油为1.4286kg标煤/kg、汽油和煤油为1.4714kg标煤/kg、柴油为1.4571kg标煤/kg、天然气为13.300t标煤/万m3、电力为1.229t标煤/万kwh。由式(1)可知,能源碳排放系数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影响很大。本文借鉴徐国泉的研究结果,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分别为:煤炭为0.7476t碳/t标准煤、汽油为0.5532t碳/t标准煤、柴油为0.5913t碳/t标准煤、天然气为0.4479t碳/t标准煤、煤油为0.3416t碳/t标准煤、燃料油为0.6176t碳/t标准煤、原油为0.5854t碳/t标准煤、电力为2.2132t碳/t标准煤、焦炭为0.1128t碳/t标准煤[6]。利用式(1),可以测算出我国各省1995-2007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

1.2二氧化碳排放的区域划分

我国各省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相差较大,碳排放量比较大的主要包括那些人口较多、资源丰富和经济发达的省份。表1按照1995-2007年各省的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出了我国30个省份1995年、2007年及1995-2007年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变化。对表1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目前我国的东中西部区域的划分标准不适合对各省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区域分析。如东部地区海南省1995-2007年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712万t,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其他省份;中部地区的山西省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12452万t)明显高于中部地区其他省份;西部地区的四川省也较西部其他省份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要高。从表1可以看出,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基本能够反映各省近年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变化。本文按照1995-2007年各省份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大小重新划分二氧化碳排放区域,具体如下:①低排放区域,指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小于4000万t的省份,包括海南、青海、宁夏、重庆、广西、江西、天津、甘肃、福建、云南、北京和新疆共12个省份;②中排放区域,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介于4000万t和8000万t之间的省份,包括陕西、吉林、贵州、湖南、安徽、四川、内蒙古、上海、湖北和黑龙江共10个省份;③高排放区域,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高于8000万t的省份,包括浙江、河南、江苏、河北、辽宁、山西、广东和山东共8个省份。因缺乏数据未纳入本文分析范围。

1.3二氧化碳排放的区域比较

按照上述划分区域的方法,表2给出了1995-2007年我国低排放、中排放和高排放区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的变化状况。

由表2可知:①三个区域的碳排放总量均逐年增加,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其增速均呈阶段性特征,1995-2002年增长较为平缓,而2003-2007年增速较快。从总体增长速度看,低排放、中排放和高排放区域的碳排放量年平均

李国志等: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5期表1中国30省份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104t碳)

tab.1Carbondioxideemissionsof30provincesinChina

省份provincein1995in2007平均值average海南*246.821480.82712.10青海*549.561614.97900.89宁夏*929.083683.651896.90重庆*1916.633964.962784.52广西*2011.245095.182874.13江西*2438.384901.603001.01天津*2486.364859.143324.05甘肃*2774.215566.433643.21福建*2025.147076.153733.92云南*2278.506758.453777.07北京*3069.945125.293790.54新疆*2608.916215.373834.47陕西**2997.188084.924396.97吉林**3934.786906.244720.97贵州**2787.507963.114779.59湖南**4558.899213.545307.51安徽**3902.158137.735355.58四川**5120.629864.836229.33内蒙古**3071.2814149.676288.83上海**4608.878895.506477.17湖北**4922.3810370.156639.63黑龙江**6090.559558.087022.58浙江***4392.9416267.458475.19河南***6522.4719011.1410130.97江苏***7993.9622320.4112143.02河北***8404.4220862.1512155.88辽宁***9689.3318260.3012439.42山西***9394.2519932.7212452.03广东***7170.5421883.6012482.75山东***9172.5229725.7715008.57注:*,**,***分别表示属于低、中、高排放区域。平均值为1995-2007年共13年的平均碳排放量。

增速分别为7.62%、6.86%和8.57%,说明低排放、中排放区域的差异性在逐渐缩小,而高排放区域与低排放、中排放区域之间的差异呈不断扩大趋势。②不同区域的碳排放总量差异比较明显,其中低排放区域碳排放比重约为20%左右,中排放区域比重为30%左右,而高排放区域虽然只有8个省份,碳排放比重却高达50%左右,且呈现上

表21995-2007年3个区域二氧化碳排放的差异性

tab.2Carbondioxideemissionsdifferencesofthreeregionsfrom1995to2007

年份

Year碳排放总量(104t碳)

totalcarbondioxideemissions低排放区域

lowemissionrigions中排放区域

midemissionrigions高排放区域

highemissionrigions变异系数

CV人均碳排放量(t碳/人)

percapitacarbondioxideemissions低排放区域

lowemissionrigions中排放区域

midemissionrigions高排放区域

highemissionrigions变异系数

CV19952333541994627400.4620.8690.9701.2630.19819962462443823649990.4540.9081.0031.2990.19119972511844906657120.4490.9181.0151.3020.18519982551344140660720.4490.9230.9901.3000.18819992636543869677040.4510.9460.9781.3220.19320002786745560735680.4700.9881.0271.3780.19020012933447874792470.4841.0291.0521.5090.22620023428151226864970.4651.1911.1221.6380.21320033587859497979920.4861.2361.2951.8450.230200440794675221160130.5101.3941.4632.1600.253200545596760041368840.5391.5771.7072.5060.261200650501842761523480.5421.7291.8912.7660.262200756342931441682640.5391.9092.0873.0290.257注:变异系数由作者计算而来,计算公式为CV=S/e(S和e分别表示标准差和均值)。

升趋势。③不同区域的碳排放总量差异呈不断扩大趋势。在研究时序内,碳排放总量变异系数逐渐增加,1995年为0.462,而2007年为0.539。④从人均碳排放量来看,三个区域的差异性也是非常明显的,高排放区域远远高于低、中排放区域,且这种差异性也是呈逐年扩大趋势,变异系数由1995年的0.198增加到2007年的0.257。

2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2.1模型构建

目前,有部分文献利用“i=pat”方程来分析环境变化的决定因素[8],该方程将环境影响(i)与人口规模(p)、人均财富(a)和对环境毁坏的技术水平(t)联系起来。但是,该模型存在一些局限性,即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是等比例的。为了克服该模型的不足,本文利用StiRpat模型来分析人口、经济和技术对二氧化碳排放的非比例影响,即i=apbactd。在进行计量分析时,模型将采用对数形式,这样既可以降低异方差,还可以直接获得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弹性,具体如下:

lnit=lna+blnpt+clnat+dlntt(2)

其中t表示年份。为了考察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将式(2)中的lna分解为lna和(lna)2两项。另外考虑到二氧化碳的排放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特征(即二氧化碳的排放惯性,本期排放量与上一期排放量有关),进一步在上述模型中加入因变量的滞后项作为解释变量,最终得到如下动态模型:lnit=lna+hlnit-1+blnpt+c1lnat+c2(lnat)2+dlntt(3)

根据模型中h的大小可以判断二氧化碳排放惯性的强弱,如果h较大,则表示本期二氧化碳排放与上一期排放量关系密切,即碳排放惯性较强。另外,根据模型中c1与c2的符号,可以判断出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几种典型关系:①c1>0且c2=0,表示伴随经济增长,二氧化碳排放急剧增加;②c10且c2

2.2方法和数据根据Friedl的观点,各因素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不仅具有时间维度特征,同时也具有截面维度特征,即二氧化碳排放不仅与同一区域人口、经济和技术有关,而且与不同区域间的影响因素也有一定关系[9]。因此,结合时序和截面信息的面板数据更能反映出人口、经济和技术对二氧化碳排放的综合影响。

采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首先需要判断采用常截距模型还是变截距模型。本文使用协方差分析方法对此进行检验,构造F统计量进行面板模型的判定。F统计量具体公式如下:

F=[(SSer-SSeu)/(n-1)]/[SSeu/(nt-n-k)](4)

其中,SSer和SSeu分别表示有约束模型(常截距模型)和无约束模型(变截距模型)的残差平方和。在给定的显著性水平a下,如果F

本文所使用的变量分别说明如下:

二氧化碳排放量(i):为了和其它文献保持一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单位转变为以碳为单位,其转换率为单位碳等于3.667单位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该指标一般用来反映环境的变化,单位为万吨碳。

人口规模(p):用各省的总人口数表示,单位为万人。

人均财富(a):用各省的人均GDp表示,用来衡量各省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准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单位为元(1978年价格)。

技术水平(t):用能源强度表示。能源强度即单位GDp产出的能源消费,能源强度越低,表示经济活动的能源效率越高,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对越少,单位为吨标准煤/万元。该指标一般用来反映技术水平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

所使用的原始数据中,各省人口规模和GDp总量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能源消费量来源于历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其他数据经测算而来。

2.3结果与分析根据研究方法中所述,首先对面板数据模型的设定形式进行判断,F检验和Hausman检验结果见表3。

检验结果显示,各区域和全国整体的数据均比较适合固定效应模型。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将因变量的滞后项作为解释变量纳入到回归方程中,可能会出现解释变量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动态Gmm方法来消除解释变量内生性的影响。根据设定的模型形式,利用eViewS6.0,得到回归结果见表4。

从总体来看,四个面板模型的R2都比较接近1,F值也较大,Dw值显示随机误差项不存在自相关,所有的系数均通过了t检验,说明四个面板模型均拟合较好。

估计结果显示,人口、经济和技术对不同区域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是不一样的:①就人口弹性而言,中排放区域的弹性系数为负,而低排放区域、高排放区域和全国整体弹性系数均为正。笔者以为这可以解释如下:人口对环境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人口增长对资源产生了压力,增加了能源消费导致环境恶化,另一方面人口增长会促进技术改革,这样就会减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所以有的区域人口对环境正面影响超过负面影响,回归系数表现为负,有的区域则刚好相反。其实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也存在双向性,只不过所有区域的负面效应均超过了正面效应,所以系数均表现为正。②就经济弹性而言,在四个模型中,经济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弹性系数均是三个弹性系数中最大的,说明我国目前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经济增长是非常敏感的,经济增长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这是符合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③就技术弹性而言,四个模型的弹性系数均为正,说明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二氧化碳排放的快速增长。另外低排放区域技术弹性系数明显高于中排放、高排放区域和全国平均值,说明低排放区域能源利用效率相对较高,同时中排放区域能源效率也明显高于高排放区域。

根据表4中c1和c2的回归系数可以发现,我国的二

表3面板数据模型设定形式检验结果

tab.3paneldatamodelformtestresults

项目

itemFtestresultsHausmantestresultsF值Fvalue临界值thresholdlimitvalue结论condusionX2值X2valuep值pvalue结论condusion低排放区域3.092.44变截距模型29.090.000***固定效应模型中排放区域27.242.75变截距模型38.920.000***固定效应模型高排放区域12.753.28变截距模型59.550.000***固定效应模型全国整体4.751.66变截距模型108.790.000***固定效应模型注:F检验中临界值为5%显著性水平;Hausman检验中***表示在1%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原假设为随机效应模型)。

表4面板数据模型估计结果

tab.4paneldatamodelestimationresults

系数

Coefficient低排放区域

Lowemissionrigions中排放区域

midemissionrigions高排放区域

Highemissionrigions全国整体

totalcountrya-16.547

(-5.312***)-8.378

(-3.852***)-14.047

(-4.149***)-12.501

(-5.505***)h0.374

(5.011***)0.427

(7.907***)0.504

(6.754***)0.341

(7.089***)b0.638

(8.194***)-0.371

(-1.654*)0.649

(2.722***)0.672

(3.813***)c11.946

(3.330***)2.179

(6.024***)1.679

(2.769***)1.125

(3.995***)c2-0.067

(-2.271**)-0.087

(-4.338***)-0.068

(-2.031**)-0.025

(-1.655*)d0.592

(6.499***)0.472

(10.914***)0.406

(4.927***)0.535

(8.480***)调整后R20.9710.9950.9860.980F值964.031491.39595.02536.50Dw值2.2022.0801.6232.172注:括号中数据为相应系数的t检验结果;*、**和***分别表示在10%、5%和1%显著性水平下通过t检验。

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经济发展初期,二氧化碳排放量伴随经济快速增长而急剧增加,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经济进一步增长将有利于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根据公式lna*=-c1/(2c2),可以求出四个模型中倒“U”型曲线的拐点分别为14.52,12.52,12.35和22.50,即低、中、高排放区域的人均GDp要分别达到193.5万元、26.3万元和22.2万元,这是需要经过一个非常漫长的时期的。而全国整体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要达到拐点,其人均GDp要高达55亿元,这是不可想象的。另外,四个模型中h的回归系数均为正,说明我国各区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现象,其中全国整体的路径依赖效应最明显,低排放、中排放、高排放区域的路径依赖效应逐渐减弱。需要指出的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滞后项系数的大小不仅反映了空气质量路径依赖的程度大小,而且反映了当期的经济发展对未来环境质量的影响。根据表4的估计结果不难看出,当期经济增长至少对未来2-3年的空气质量将产生影响,其中全国整体为2.93年(1/0.341),低排放区域为2.67年(1/0.374),中排放区域为2.34年(1/0.427),高排放区域为1.99年(1/0.504)。这也告诉我们,虽然从短期来看环境恶化的负面影响可能并不显著,但我们却要为其付出长期的、沉重的代价,并且这种代价对整个国家来说比单个区域要更大。

3结论与建议

根据上述,我国低排放、中排放和高排放三个不同区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差异非常明显且逐步扩大,这主要是由不同区域经济增长和资源消耗不同所引起的。其中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存在典型的库兹涅茨曲线关系,即随着经济发展,空气质量呈现先恶化后改善的趋势,但是在很长的时期内都难以达到转折点。另外,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还呈现出较强的排放惯性,当期的经济增长会对未来几年的空气质量产生影响。

面对我国严峻的碳排放问题,及由此引起的气候变暖和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二氧化碳减排刻不容缓。2007年9月,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首次提出中国要“发展低碳经济”。结合本文上述内容,我们认为要发展低碳经济,我国需要在能源效率、能源体系低碳化、低碳技术创新和社会价值观念等领域开展工作。

第一,提高能效和减少能耗。面对能源供应趋紧的现状,整个社会迫切需要在保障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减少对能源的需求,进而减少对能源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化石燃料的依赖。提高能源效率和节约能源涵盖了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尤其作为重点用能部门的工业、建筑和交通部门更是迫切需要提高能效的领域,通过改善燃油经济性、减少对小汽车的过度依赖、提高建筑能效和电厂能效等措施,能够实现节能增效的低碳发展目标。

第二,发展低碳能源并减少排放。降低能源中的碳含量和碳排放,主要涉及控制传统的化石燃料开发利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以及通过以相对低碳的天然气来代替高碳的煤炭作为能源,通过捕集各种化石燃料电厂以及氢能电厂和合成燃料电厂中的碳并加以地质封存,能够改善现有能源体系下的环境负外部性。此外,能源“低碳化”还包括开发利用新能源、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非常规能源,以更为“低碳”甚至“零碳”的能源体系来补充并一定程度上替代传统能源体系。

第三,建立和完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走低碳发展道路,技术创新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要求我国政府和企业各司其职,不断促进生产和消费各个领域高能效、低排放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不断促进节约能源、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碳汇等领域的产业化发展。同时,我国应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参与制定行业的能效和碳强度的标准、标杆,开展自愿或强制性标杆管理。

第四,推行低碳价值理念。低碳发展模式还要求改变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理念和价值观念,引导实现全面的低碳转型。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理念从单纯依赖资源和环境的外延型粗放型增长,转向更多依赖技术创新、制度构建和人力资本投入的科学发展理念。要求全社会建立更加可持续的价值观念,不能因对资源和环境过度索取而使其遭受严重破坏,要建立符合中国环境资源特征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编辑:田红)参考文献(References)[1]ipCC.ClimateChange2007:theFourthassessmentReportoftheintergov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m].england: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7.

[2]YorkR,Rosaea,Dietat.StiRpat,ipatandimpaCt:analytictoolsforUnpackingtheDrivingForcesofenvironmentalimpacts[J].ecologicaleconomics,2003,(3):351-365.

[3]Colema,Development,trade,andtheenvironment:HowRobustistheenvironmentalKunzetsCuvre[J].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economics,2003,(8):557-580.

[4]杜婷婷,毛锋,罗锐.中国经济增长与Co2排放演化探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2):94-99.[Dutingting,maoFeng,LuoRui.theanalysisBetweenChinaseconomicGrowthandtheevolutionoftheCarbonemission[J].China's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07,17(2):94-99.]

[5]wuL,KanekoS,matsuokaS.DynamicsofenergyrelatedCo2emissionsinChinaDuring1980to2002:theRelativeimportanceofenergySupplysideandDemandsideeffects[J].enegrypolicy,2006,(18):3549-3572.

[6]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6):158-161.[XuGuoquan,Liuzeyuan,JiangZhaohua.FactorsDecompositionmodelandempiricalanalysisontheCarbonemissionofChina:1995-2004[J].China’s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06,16(6):158-161.]

[7]CoondooD,DindaS.CausalityBetweenincomeandemission:aCountryGroupspecificeconometricanalysis[J].ecologicaleconomics,2002,(40):351-367.

[8]ehrlichpR.Knowledgeandtheenvironment[J].ecologicaleconomics,1999,(30):267-284.

[9]FriedlBm,Getzner.DeterminantsofCo2emissionsinaSmallopeneconomy[J].ecologicaleconomics,2003,(45):133-148.

[10]Hardi,Kaddour.testingforStationarityinHeterogeneouspanelData[J].econometricJournal,2000,(3):148-161.

RegionalDifferenceandinfluenceFactorsofChina’sCarbonDioxideemissions

LiGuozhi1,2LiZongzhi1

(1.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nanjingUniversityofaeronauticsandastronautics,nanjingJiangsu210016,China;2.BusinessSchool,JiangxiagricultureUniversity,nanchangJiangxi330013,China)

二氧化碳排放现状篇9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对策建议

引言2003年2月,英国工贸部了《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在序言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所谓“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二氧化碳排放为基础的绿色经济,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其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要求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鼓励低碳发展的国际国内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其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一、云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现况

作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国内一些省市已经积极行动起来。云南省,发展低碳经济优势突出,潜力巨大,因此,其发展低碳经济的进展状况受到了国家和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1.云南省支柱产业低碳经济发展状况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低碳产业的支撑。

按照低碳产业概念,烟草产业、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旅游产业是低碳产业,电力产业中水电也是低碳产业,云南五大支柱产业中有三个半属于低碳产业范畴。矿产业也在积极寻求向低碳经济的转型。

(1)烟草产业

烟草业是一个环境污染相对较小的行业,但基于国家和省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烟草业自身的改良也在不断进行之中。抽烟产生的有害物质有4000余种,其中包括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尼古丁,焦油等,那么如何降低卷烟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含量就成为烟草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燃烧一支香烟,最终进入空气的一氧化碳约为90mg,二氧化碳约为135mg。05年我国销售香烟19328亿支,因此,由于吸烟进入空气的一氧化碳约为17.4万吨,二氧化碳约为26.1万吨。一氧化碳进入空气最终会转化为二氧化碳,也就是说每年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为43.5万吨。新品云烟“如意”是云南红云集团成立后回馈消费者的第一份厚礼,其在烟标上首次印有环保标志,根据国家局有关规定标注:烟气一氧化碳量13mg。以此类推,如果我国销售的香烟都为“如意”,那么,云南省将为全国每年减少37.2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2)电力产业

云南省煤层气资源约4240亿立方米,抽采1亿立方米用于发电,可实现节能量9.5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21.375万吨的二氧化碳;“十一五”期间,示范完成电机系统节能改造示范工程1600项,其中完成600台高效节能电机替代落后低效电机,600台套风机、水泵低压变频改造,50台套高压电机变频调速改造。目标是年节能14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31.5万吨二氧化碳;燃煤工业锅炉节能改造工程,计划年节能22万吨标准煤。云南省电力产业40%靠火力发电,如果采用节能改造工程,将年减少49.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3)矿产业

云南地质结构复杂,金属矿和非金属矿都十分丰富,是中国有色金属重要生产基地,因此,也是治理二氧化碳排放的重点单位。矿产的冶炼过程是产生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与电力产业一样,矿产业同样采用了燃煤工业锅炉节能改造工程,将减少49.5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余热余压利用工程,例如:1)钢铁行业:完成昆钢控股有限公司余热发电示范项目,年新增发电量11.4亿千瓦时,折合14万吨标准煤。2)水泥行业:完成云南瑞安建材48兆瓦新型干法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示范项目,推动昆钢嘉华、红塔滇西水泥利用纯低温余热发电。全省50%新型干法水泥窑实现装机发电,年新增发电量8.14亿千瓦时,折合l0万吨标准煤。3)焦化行业:在焦炭主要生产地曲靖示范完成两个焦炉煤气发电项目。回收60%焦炉煤气发电9亿千瓦时,折合11.061万吨标准煤。4)黄磷行业:在有条件的黄磷生产企业示范完成两个黄磷炉尾气发电项目。5)推广蒸汽冷凝水回收利用、蒸汽蓄热器项目,实现每小时回收100吨蒸汽冷凝水,年节约能源1.44万吨标准煤。每年共可减少至少82.12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2.林业的低碳经济发展状况,即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的开展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

,是指发达国家间和发展中国家开展减少源的排放和增强汇的清除项目,产生的减排单位可以出让和买卖。简单来说就是发达国家从中国的清洁能源类项目中购买二氧化碳减排量,抵冲发达国家的减排义务。现阶段可计入cdm减排项目的林业活动限于造林与再造林,即林业cdm固碳项目。

由国家林业局与保护国际(ci)和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合作,按照有关国际规则设计和操作程序,正在云南和四川,结合森林植被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行林业碳汇试点示范项目。该项目计划发展森林多重效益,包括生物多样性、碳汇、及社区发展。目前已开展的工作:一是筛选出了玉龙、隆阳、腾冲、双江4个县市区为森林多重效益项目(fccb)优先发展县;二是召开了fccb信息系统建设项目专家咨询会及设计报告会;三是成立了碳汇信息管理中心,通过招标的形式确定由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院及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共同完成信息系统的开发。

二、促进云南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云南省拥有丰富的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能,这些资源使得云南能源结构的转变成为可能;秀美的自然风光及浓厚的民族风情,为低碳经济的代表——旅游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云南排碳少(工业化程度不高),吸碳多(森林资源丰富)的经济特点,大大降低了发展低碳经济所付出的成本。

那么,云南应该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帮助各个产业,很好地发展低碳经济呢?1.烟草产业随着人类环保及保健意识的增强,烟草业不可避免地面临衰退,云南省的烟草业已经发展到顶峰,在未来的低碳竞争中并不占优势,对于贮备了大量资金却不知如何使用的云南烟草业,我认为应该在以下方面进行改革:一是拿出一部分资金投资其他具有低碳竞争力的产业,如旅游业,生物质能产业,实现共赢;二是积极研发烟草的其他用途,加快实现产业升级换代。

烟草蛋白具有食用价值。烟叶富含蛋白质,烤烟烟叶在10%左右,晒烟和白肋烟可高达20%。一些研究结果表明,植物叶蛋白尤以烟草叶片中可溶性蛋白(fi)含量高,fi蛋白中的各种必需氨基酸含量不仅均高于世界粮农组织(fao)制定的蛋白制品中必需氨基酸含量标准,而且其中的酪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和亮氨酸都超过该标准1倍左右,比一些主要粮食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蛋白质中的必需氨基酸含量都高。而且烟草再生能力强,一年可多次收获,烟叶产量高,利用鲜烟叶提取蛋白,其亩产量可超过大豆。

烟草具有药用价值。烟草中所含的泛琨10是目前治疗心肌梗塞等心脏病的特效药物。从烟叶中提取的烟碱具有使精神兴奋和镇静两方面的温和作用。最近的医学研究又发现,烟碱可以缓解托瑞特综合症,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氏综合症、溃疡性结肠炎和注意力缺乏症;而且烟碱制成农药可防治农作物害虫,剩余物质可用作饲料和肥料。

2.以食品为重点的生物开发产业

生物产业是以再生性生物资源为主要原料,市场需求规模巨大,能源需求较少,污染性低,具备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双重特征,是创造绿色gdp的“领航产业”。

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借助低碳经济的契机进一步发展壮大。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国际国内资金的支持。世界银行,各大投资性银行以及国内银行都对低碳融资采取着非常积极地态度;二是大力发展乙醇燃料。云南省

主要采用木薯、甘薯等非粮作物生产燃料乙醇,而且现有的生产企业并未占用耕地,所以云南的发展前景看好。三是引进先进技术,发展以可再生植物资源为原料的产品。

3.以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为特点的旅游业旅游业同样是典型的低碳经济产业,随着人类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竞争压力的不断扩大,对精神愉悦的追求将成为势不可挡的潮流。我们要做的是,借助低碳之风,进一步壮大生态特色旅游。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拆除景区违规建筑,恢复生态原貌,积极推进生态饭店、生态旅馆的建设,提供以绿色食品为主的饮食和采用节能设备的住宿;二是积极开发新的景点,在创意上结合环保,策略上注意与其他景点的斜街,规划时充分考虑当地经济、人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承载力。

4.其他非支柱产业应如何应对低碳的挑战除了以上支柱产业,其他产业也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减排二氧化碳同样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政府应鼓励非支柱产业的兼并与合作,发展产业集群。这些产业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发展壮大,很难在践行低碳的过程中得到政府及国际社会的支持,在技术引进及结构转型中将遇到无法逾越的难关,根本谈不上

发展低碳经济。与此同时,在生产过程中推行低碳方式,培养职工低碳意识,开发企业低碳精神。

5.直接的经济利益

以上都是间接通过节能减排来实现经济发展。低碳经济能否形成一个产业,其是否能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至关重要。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使我们看到了契机,它可以直接带来资金的收入,完全可以发展壮大为一个产业。

三、小结

发展低碳经济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是一致的,不仅能够促进解决国内的能源和环境问题,而且有利于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有利于从整体上提升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胡宗洋.低碳经济与中国发展[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1).

[2]何燕.昆明低碳经济情景分析[j].科学环境导刊,2009(1).

[3]王雪娜.我国能源类碳源排放量估算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

二氧化碳排放现状篇10

【关键词】二氧化碳;科学视野;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新课标指出: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帮助学生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治理环境,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逐步学会从化学的角度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

本文以二氧化碳一节内容的学习为例,在讲授完毕本节内容后,教师可以设置问题或布置任务:如果二氧化碳过度排放,将对人类产生什么危害呢?人类又将如何应对呢?由此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然后老师可以依据调研情况向学生说明:空气中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导致地表温度上升、冰川溶化、海平面上升、给人类带来灾难。尽管目前还无法科学计量,但确有迹象表明Co2所引起的气候变化是很显著的。控制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已引起全世界科学家的重视,在努力寻找转化的方法,以保护环境。那么如何做到Co2的减排、封存和利用呢。在此可以向学生讲授当今二氧化碳处理利用的现状,以达到拓展学生科学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环保意识的目的。

1.生物技术

利用光合作用吸收储存二氧化碳,是控制二氧化碳最直接、副作用最小的方法。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植树造林,也是最廉价的解决方案。树木在生长的过程中从空气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以木材的形式存储碳。据估计,全世界森林中总共存储着近1万亿吨碳。然而,利用植物光合作用降低二氧化碳的效率很低,因为需要大量的土地来植树或农作物。据计算,要平衡目前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值,人们必须每年种植相当于整个印度国土那么大面积的森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但生物吸收二氧化碳的方法并非穷途末路,研究发现海洋生物吸收二氧化碳的潜力巨大。日本科学家已经筛选出几种能在高浓度二氧化碳下繁殖的海藻并计划在太平洋海岸进行繁殖,以吸收附近工业区排出的二氧化碳。美国一些研究人员以加州巨藻为载体,繁殖一种可吸收二氧化碳的钙质海藻,形成碳酸钙沉入海底,腾出的巨藻表面可供继续繁殖。

2.能源革新

二氧化碳的排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为获得能量而进行的矿物燃料燃烧,因此改革能源形式或能量来源称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一个突破口,这也符合污染控制的原则,从源头上控制二氧化碳的生产。

(1)燃料脱碳:即以含碳量较低的燃料(如石油和天然气)或无碳燃料(如氢气)取代含碳量较高的燃料(如煤),使得每单位能耗量的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20世纪80年代美国化工界就提出将煤、生物体等不清洁燃料与氢气反应生成甲烷、一氧化碳、氢以及固态焦炭等,再将甲烷高温分解成氢,一氧化碳以及固体炭黑,然后氢与一氧化碳合成甲醇,未反应的氢与一氧化碳作为原料循环使用。

(2)燃料电池:即以电化学氧化产生电力,直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燃烧效率达到40%-60%(与之相比火力发电的效率仅为30%左右),大幅节约了初级能源,避免了大量污染。重要的是,燃料电池是以氢为燃料的,燃烧产物是水,既解决了能源产生和输送,又避免了环境污染。

3.二氧化碳的收集

二氧化碳的人为排放源主要有汽车、工厂等。然而在众多汽车上安装收集二氧化碳的设备不现实,目前把收集二氧化碳的工作重点放在了以燃烧矿物燃料为主的发电厂上,这些发电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约占全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4。在吸收塔中二氧化碳与醇胺接触发生反应,释放出浓缩的二氧化碳,并还原成化学吸收剂。另外,比较理想的办法是将收集到的二氧化碳输送到地下或海洋深处埋藏起来。石油开采行业中有些油田为了增加留在地层孔隙中难以开采的石油产量,向地下注入压缩二氧化碳,以增大地下压力,增强原油流动性,提高原油的采收率。目前,美国每年有近百个油田为提高原油产量向地下注入500万吨左右的二氧化碳。尽管封闭的地质结构是人们最理想的二氧化碳储存之处,但是一些科学家指出,深海才是未来温室气体最大的潜在储存库。海洋表面每天都要吸收2000万吨的二氧化碳。据估计,以海水溶解方式总共储有46万亿吨二氧化碳,但其容量还要大很多。因此即使人类向海洋加入两倍前工业时代大气浓度的二氧化碳,海洋的碳含量的变化也不超过2%。而且,通过自然过程,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早晚也会转移到海洋中。

4.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

二氧化碳作为新的碳源,开发绿色合成工艺已引起普遍关注。综合利用二氧化碳并使之转化为附加值较高的化工产品,不仅为碳一化工提供了廉价易得的原料,开辟了一条极为重要的非石油原料化学工业路线,而且在减轻全球温室效应方面也具有重要的生态与社会意义。随着人们对二氧化碳性质的深入了解,以及化工原料的改革,二氧化碳作为一种潜在的碳资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应用领域将得到有效开发。

【参考文献】

[1]赵成美.二氧化碳的性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0(5):27-28

[2]GarolaHanisch.二氧化碳储存的来龙去脉[J].环境科技动态,1998,2:9-12

[3]周欢怀,艾宇.二氧化碳减排与可持续发展[J].杭州化工,2005,32(2):15-18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