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十篇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十篇

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0:47

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篇1

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现状发展趋势

自从托马斯·库克组织了近代历史第一次正式意义上的旅游之后,旅游业的发展便以惊人的速度在全世界内发展壮大。由于旅游业不需要投入大量的能源资本,不会产生大量的工业污染,因此被称为“无烟工业”和“绿色产业”。现代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经济模式的组合要素,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主要内容,极大地刺激了消费,拉动了内需,使经济结构向良性方向发展,因此它成为了各国竞相发展的产业。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产品的开发,乡村旅游是旅游产品开发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也是实现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开发乡村旅游的意义

(一)对旅游企业的意义

我国的旅游业开始于入境接待,随后旅游市场逐步打开,转向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由于起步时间晚、旅游发展模式存在缺陷、缺乏有效的市场规范等原因,我国的旅游市场目前呈现出恶性循环的状况。为了追求客源,低价竞争使旅行社利润越来越低,直接导致了频繁出现的负地接、零地接现象,破坏了我国旅游市场的良性运作,使旅游企业面临着极大的威胁和挑战。乡村旅游是一个新型的旅游模式,对于优化旅行社产业升级和净化旅游市场有着重要意义。

(二)对旅游者的意义

旅游业的发展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也就是要迎合旅游者的需求,寻找符合现代旅游理念的产品。当代的社会发展使大部分都市人处于快节奏、高压力的环境中,旅游成为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一种绝佳方式。但是由于时间上的限制,多数人只能在放假期间进行旅游活动,而这也正是旅游旺季,景区人数呈爆炸性发展趋势,吃住行等方面都很不方便,使旅游失去了原来的乐趣。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极大地满足了现代人最求安静、纯净、返璞归真的心理需求。

(三)对旅游目的地的意义

旅游业的连带性特别强,辐射面非常广泛,旅游业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产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有重要影响。我国现阶段对三农问题极为关注,解决农村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保证,而发展经济则是主要手段。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极大地促进当地住宿业、餐饮业、建筑业、零售业等行业的发展,并且直接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二、我国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现状

我国的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发展时间相对较晚,理论建设还不完善,并且受到整体旅游市场环境的影响,使其在发展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一)旅游基础设施差,服务质量难以提升

能够进行旅游开发的乡村一般位于地理区位偏僻或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方,这些地方由于很少受到现代都市文明点影响而保持了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但是这些同样为旅游业的发展设置了障碍,受区位条件和经济的影响,很难进行先进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使旅游中的吃、住、行等要素受到很大限制。同时由于提供旅游服务的人员大都为当地村民,缺乏现代的服务理念,使对游客的服务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直接导致游客回头率降低和旅游地形象难以提升的现象。

(二)缺乏市场细分,旅游产品结构相对单一

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市场缺乏有效的产品规划机制,使乡村具有的丰富旅游要素不能充分表现出来,致使市场结构相对单一,旅游产品项目数量较少,并且缺乏新意。主要表现在不能针对不同的消费者开展合适的营销活动,只注重景观的设计而忽视了农村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开发,使乡村旅游变成了走马观花式的普通旅游形式。

(三)营销手段落后,管理体系不完善

乡村旅游的发展的还不成熟,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营销手段也相对落后,使旅游产品不能有效地进行推广,严重影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

虽然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但乡村旅游市场的潜在动力非常巨大,市场前景非常广阔。通过产业升级完善市场监管体制,乡村旅游市场必将迎来大的发展机遇期,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全面整合乡村旅游市场营销

整合市场营销的目的是将企业的营销力量进行集中,从而发挥更大的营销效力和影响力。通过对不同的消费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可以为扩大企业品牌效应形成产业整体优势做出重要的贡献。

(二)运用先进技术开发营销渠道

信息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现代市场营销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使传统的营销策略在方法和技术上得以改进,从而更适应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要求。除了运用网络营销方式进行乡村旅游的的推广之外,还应该根据乡村旅游市场的特色开发出多元化的营销模式,例如将农业资源与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在推广农业产品的同时对旅游进行大范围的宣传介绍。此外还应抓住目前国家对农村的大力扶持这一机会,争取资源的有效配置,使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具有更大的政策优势。

(三)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和品牌化

进行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前提是提升乡村旅游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只有这些旅游基础要素的完善才能为市场营销的有效进行提供保证。农村旅游市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产品的单一和服务质量的地下,通过增加对乡村旅游地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加强对服务人员的培训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旅游市场的现状。

参考文献:

[1]尤海涛,马波,陈磊.乡村旅游的本质回归:乡村性的认知与保护[J].中国人口,2012,(09).

[2]高玲.乡村旅游安全控制与处理的科技支撑系统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25).

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篇2

关键词:城乡居民消费旅游消费消费率平均消费倾向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多、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提高以及国家一系列促进政策的出台,国民的旅游消费需求和热情被广泛的调动起来,国内旅游市场日益旺盛。在当前城乡居民消费率偏低,消费倾向阶段性下滑的情况下,国内旅游消费以其强劲的发展态势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被认为是当下刺激消m、缓解内需不足的消费热点。

二、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现状分析

本部分运用消费率和平均消费倾向两项指标,反映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特点。其中消费率是指当年全国城乡居民消费额除以我国支出法GDp数值所占的比重,平均消费倾向是指城乡居民消费除以城乡居民收入所得的比重。

如表1所示,虽然居民整体消费额水平呈不断上涨趋势,但居民的消费率水平却呈现下降趋势,于2011年止跌回升。具体而言,在1994-2000年之间,居民消费率变化比较平稳,整体波动幅度较小。然而,从2001-2010年之间,居民消费率由45.83%下降到35.92%,下降了约10个百分点,其中,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居民消费率下降程度比较明显。2011-2014年,居民消费率呈缓慢上升趋势。分城乡不同类型的居民来看,城镇居民的消费率在1994-2000年之间,呈稳步上升趋势;从2001开始,呈下降趋势,但是下降的幅度并不大,从2001年的31.10%到2010年27.66%,整体下降约4%。从2011年开始,消费率呈回升趋势,到2014年,上升至29.40%。农村居民的消费率在1994-1997年的变化基本保持稳定,其中,在1996年的时候出现小幅度的上升;然而,从1998年直到2014年,农村居民的消费率呈显著性下滑,消费率较城镇居民而言,整体偏低

如图1所示,整体而言,城乡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大致在65%-85%之间浮动。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从1994年以来,除个别年份,如1995、2000、2002年等,略有上升之外,整体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而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的阶段性波动比较明显,1994-1999年间呈快速下降的趋势;2000年出现小幅度上升,2000-2004年之间变化趋势较为稳定;2005年呈明显上升趋势,这与党的“十六大”报告将“增加农村收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的战略定位不谋而合,但在2009年以后,呈现短暂下降的趋势,到2013年,开始大幅回升。

三、我国城乡居民旅游消费现状分析

本部分使用旅游消费率和旅游平均消费倾向这两项指标,来描述我国城乡居民旅游消费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其中旅游消费率是指当年全国城乡居民旅游消费额除以我国支出法GDp数值所占的比重,旅游平均消费倾向是指当期城乡居民旅游消费除以城乡居民收入所得的比重。

如表2所示,旅游人次和旅游消费整体上表现出明显的增长态势。出游人次方面,除2003年以外,其他年份呈直线增长的态势,且平均增长率为10.37%。旅游消费方面,居民总体旅游消费额、城镇居民旅游消费额以及农村居民旅游消费额分别从1994年的1023.5亿元、848.2亿元以及175.3亿元,增长到了2014年的30311.9亿元、24219.8亿元以及6092.1亿元,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9.12%、19.19%和21.60%。在旅游消费率方面呈现一定的波动性和阶段性。整体居民旅游消费率从1994-2002年,呈现稳步上升趋势,2003-2008年呈现小范围波动态势。从2009-2014年,呈直线上升趋势。城镇居民的旅游消费率的波动态势受我国大的消费环境和宏观政策的影响较大,如1998年、2003年、2008年等都出现较为明显的消费率下滑现象,这与当时的经济环境密切相关。农村居民的旅游消费率的起点较低,从1994-1999年呈现显著上升趋势,2000年以后有所回落,但大多数年份保持在0.80%-0.95%之间。

如图2所示,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旅游平均消费倾向整体呈上升趋势。就城镇居民而言,其起伏阶段与外部经济环境密切相关;而农村居民而言,1996-2000年呈现大幅上升趋势,之后则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03年以后与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大致一致。

四、我国城乡居民消费与旅游消费比较

本部分使用我国城乡居民旅游消费占一般消费的比重和消费平均增长率两项指标来进行比较分析。其中,消费平均增长率是指1994-2014年间的年度消费增加值/上一年消费额所得比重的平均值。

如表3所示,整体而言,我国居民的旅游消费部分占居民消费的比重,除了个别年份(如2003年、2008年)受到其他因素影响之外,总体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从1994年的4.77%上升到2014年的12.48%,平均比重为7.62%。城镇居民的旅游消费占居民消费的比重的变化趋势与其整体的变化趋势较为接近,平均比重为7.98%。而农村居民的旅游消费占居民消费比重的趋势呈现浮动式上升,平均比重较城镇居民略低,为7.18%。

如图3所示,居民消费的平均增长率和旅游消费的平均增长率之间存在差距。相比较而言,不同类型的旅游消费平均增长速度皆快于居民一般消费的增长速度。其中,总体方面约高出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方面约高出5个百分点,而农村居民的旅游消费增长率表现最为显著,约高出12个百分点。

五、结论和建议

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篇3

一、立题依据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当今,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和旅游业发达的国家,乡村旅游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所青睐,乡村旅游已成为旅游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越来越热衷乡村旅游活动。它不仅是人们回归自然、放松身心、感受农村生活、体验自然的主要方式之一;而且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城市和乡村经济繁荣与文化融合。因此,2006年国家旅游局将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2007年又将全国旅游宣传主题确定为“中国和谐城乡游”,提出“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的口号,同时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为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总的来说,乡村旅游在空间布局上主要分布于都市郊区、远离客源的景区和老少边穷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各地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对于解决“三农”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也满足了城市居民回归自然和体验传统生活方式的心理需求。而作为旅游城市的都江堰虽然拥有青城山、都江堰、龙池国家森林公园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全市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也日趋完善,但是由于都江堰农村人口众多,占到总人口的71.7%,并且都江堰工业基础薄弱,以至于剩余农村劳动力很难转移,因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带动农民致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乡村旅游的学术研究也应运而生,并各有侧重。国外对乡村旅游的研究相对较早,从早期对乡村旅游的概念及开发策略和乡村旅游与乡村经济发展的关系的研究逐步向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乡村旅游与乡村环境的关系以及社区居民对发展乡村旅游的态度研究等方面转变旅游管理专业论文开题报告旅游管理专业论文开题报告。GaSSon(1992)等人的研究也表明,乡村旅游对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确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学者认为,乡村旅游也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或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作用不大。Fleischer(1997)等以以色列典型的乡村旅游形式—提供住宿和早餐的农庄旅游为例,认为乡村旅游规模很小,旅游季节短,带来的收益较低,对地方经济影响不大。

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早期对乡村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的意义及背景方面。随着乡村旅游发展深入,我国乡村旅游的特点和模式研究一直是个热点问题。并且对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乡村旅游发展战略、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以及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研究。杜江等(1999)从乡村旅游需求和供给、主客互动关系的角度对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12〕;过竹(2000)等在对南丹甘河白裤瑶新村的乡村旅游开发的案例中提出了乡村旅游与地河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的结合以及社区参与是维持当地发展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想选择。

(三)研究目的

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发展前景好,但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基本上还处于初级阶段,理论和实践经验都不足,难免存在产品雷同,整体接待水平低等问题。比如,都江堰乡村旅游多是以农家乐、乡村饭店为主,旅游活动以就餐、钓鱼、采摘和打牌为主,大都停留在“住农家屋、吃农家饭、享农家乐”层面上。震后在都江堰乡村旅游恢复的过程中,需要一系列理论的指导。

二、研究内容

针对乡村旅游对目的地影响的不断复杂化、多元化以及对农村和农民影响的不断加大,本文在国内外对乡村旅游研究的基础上,对乡村旅游的产生、发展现状以及主要的发展模式进行了综合性的分析和总结。主要探讨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探讨和分析乡村旅游的基础概念。本文首先在乡村旅游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乡村旅游的内涵及特点、产生与发展等方面对乡村旅游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界定了乡村旅游的概念。

(2)评述国内外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通过查找资料,对国内外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主要发展模式进行了整体性的分析,由此得出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趋势。

(3)本文的重点内容是对都江堰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研究探讨。主要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分析都江堰乡村旅游的产生与发展现状,走访考察部分乡村,了解乡村旅游对农村地区的影响程度。第二部分通过市场调查及分析,对都江堰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旅游管理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论文

找出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提出建议和措施。以新农村建设思想为指导,提出都江堰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并提出具体的建议和保障措施。

(5)结论。总结和回顾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讨今后的研究趋势和发展前景。

三、论文框架

1、绪论

(1)选题依据

(2)结构框架和研究方法

2、乡村旅游的产生与发展及特点和模式

(1)乡村旅游的内涵、特点

(2)乡村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3)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3、都江堰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分析

(1)都江堰乡村旅游的产生

(2)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①效益分析

②条件分析

(3)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篇4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乡村旅游 可持续发展

一、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关系

旅游经济专家刘峰指出,乡村旅游是一个充满吸引力的朝阳产业。乡村旅游关系到两项艰巨任务:一是农民持续增收,二是生态环境保护。可以说,发展乡村旅游是这两项任务的融合。作为一种新型旅游业态,乡村旅游是以“三农”资源为主要载体的特色旅游,是以农促旅、以旅富农、农旅互动,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的有效形式。龚绍方认为,就河南省乡村旅游状况而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早已成为过去,要把乡村旅游资源推介出去,最重要的是加强宣传推介、包装策划。通过加强对外宣传、打造精品线路,让人们对乡村旅游产生兴趣,凸显河南乡村的民俗文化特色,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推出有特色的文化乡镇。

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而乡村旅游开发对于促进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优化农村景观、实现民主管理等都具有积极意义。发展乡村旅游是新农村建设的最佳契合点和突破口,它将景观资源和农村社区作为一个综合体进行开发建设,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村旅游目的地建设相结合,谋求经济、生态、社会文化效益的最优化。

二、河南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河南乡村旅游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后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5年1月公布的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河南省有12家单位榜上有名,如河南农业高新科技园、许昌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等。

目前,河南省太行山区、伏牛山区以及城市郊区涌现了大量的乡村旅游。如鄢陵花卉、新郑市枣园游、荥阳市的樱桃沟等生态游园。河南省假日办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五一”黄金周,近郊游、乡村游、农家乐游等短线游成为新趋势,占全省游客总量的40%左右,特别是城市周边休闲度假区旅游市场繁荣。但河南省乡村旅游还处在自发开发中,旅游产品单一。首先,乡村旅游活动以“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为主,产品雷同、品位不高,难以满足旅游市场日趋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其次,产品粗糙、深度开发不够。许多乡村旅游产品只是表层开发,缺乏创新设计和文化内涵,品位不高、乡情不浓。再次,河南省乡村旅游产品参与性不足,难于提高旅游者旅游感受。针对以上问题,为了实现旅游强省目标和河南省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满足旅游市场需求,推进全省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有必要对当前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以制定河南乡村旅游开发之方略。

三、新农村建设与河南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

(一)Strength分析

1 资源条件优势

河南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拥有众多的特色山村和生态农业乡村,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历史文化名镇,如郏县的临沣镇、禹州的神重镇、淅川县的荆紫关等。这些村镇以其蕴涵的丰富文化,风格古老而独特的乡村建筑以及传承多年的乡村节庆、农作方式、生活习惯和趣闻传说等,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此外,随着农业科技和现代化的发展,在中原大地上出现了一些高新科技农业示范基地,如郑州黄河农业科技示范园、南阳台湾现代农业示范园、安阳市生态农业示范园等,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增添了新的亮点。

2 区位条件优势

河南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南来北往、东去西行的必经之地,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交通运输十分便利。这增强了旅游业的活力,特别是县乡交通条件的改善增强了乡村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3 客源市场优势

河南省人口众多、密集度大,省内市场前景广阔。河南省有大中城市15个,上千万的城市人口渴望远离城市的喧嚣与紧张。极易产生去乡村旅游的动机。近年来,河南经济发展保持了高于全国水平的增长速度。经初步核算,2006年全省生产总值12,464.09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10.26元,人均消费支出6,685.18元,实际增长9.4%。这些都为以城市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乡村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客源市场。

(二)weakness分析

1 宣传力度不够

乡村旅游项目的活动形式单一,乡土特色不明显,对传统乡村文化的内涵挖掘不够。宣传、营销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外宣传不够。品牌知名度不高。河南省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虽然已经注意到产品开发的参与性,但对其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缺乏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很难对游客产生持久的吸引力。

2 乡村旅游规划欠缺

河南一些农村旅游景点还处于初级开发阶段。旅游欠缺策划及规划,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不尽完善,不能满足游客的高标准需求;乡村旅游景点分散,缺乏整体规划控制。与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不符。河南乡村旅游的发展普遍存在投资与经营规模小、地区分布与组织形式散、项目低水平重复设置、市场竞争秩序乱的局面。

3 旅游产品经营不当

对旅游产品的开发还欠缺完善的管理经验,旅游商品雷同化严重。缺乏深层次开发;产品系列化、深度化不够,缺乏特色和文化品位;旅游销售不成体系,没有横向和纵向的网络体系。

4 政府管理力度不够

相关法规不完善。宏观管理力度不足。以郑州市侯寨乡樱桃沟2006年“五一”举办的樱桃节为例,其旅游接待活动基本上都是由各家各户自主进行,政府没有进行很好的管理,致使出现了价格混乱、交通捅堵等不和谐的现象。

(三)opportunity分析

1 优越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也产生了更高的生活追求。同时,“中部崛起”也为河南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当代的中国城镇居民,深受各种污染的侵袭,十分向往秀美的田园风光,体验自然纯朴的农家生活。同时,由于以前黄金周传统景区和交通设施人满为患,选择花钱不多的短线乡村游成为众人的时尚选择。促进中部崛起。努力形成东中西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河南地处中原,可谓是中部之“中”。因此在中部崛起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0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表示:“国家要从政策、资金、重大建设布局等方面给予支持。”这必将给河南省的旅游产业。包括乡村旅游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2 日趋良好的政策环境

为全面拉动河南省旅游市场,河南省政府出台了一

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全省各地通过各种渠道,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全省范围形成了重视旅游、发展旅游的局面。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决议》、《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和《河南省“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明确将河南省旅游产业作为全省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以促进河南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强省的跨越。

3 新农村建设热潮的掀起

新农村建设热潮的掀起为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环境保障,特别是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成为河南乡村旅游开发面临的重大机遇之一:中部崛起和小康社会建设也为河南乡村旅游提供了好的发展环境:目前回归自然的旅游大趋势也是河南乡村旅游的动力之一;双休日和传统假日的增加为城市游客进行乡村旅游提供了时间保证。

4 国内外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随着国际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和国内乡村旅游不断升温,2006和2007年,国家旅游局分别把旅游年主题定义为“中国乡村游”和“和谐城乡游”,将旅游发展的重点直指农村。

(四)threat分析

1 资源环境破坏

过度的旅游开发和不文明旅游行为对资源的破坏。配套设施的不完备。如有些旅游景点卫生状况不堪入目,一些农家乐附近的简易厕所脏不忍睹,大煞风景。

2 外来文化冲击

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造成极大的冲击,致使地方特色消失,这是造成乡土特色逐渐流失的主要威胁。

3 周边区域对旅游客源市场份额的竞争

目前,区域旅游竞争日益激烈,河南与湖北、河北、山东、山西等中部省份在旅游资源方面相似,客源市场相近,不可避免存在着对旅游客源市场份额的争夺。与这些省份相比,河南旅游业面临缺乏建设与整修资金,缺乏专业人才,旅游产品缺乏特色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解决发展中暴露出的问题,把握时机,和其他省份既竞争又联合,从而将威胁转化为机遇。

4 过度开发降低了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

目前,河南省各地的乡村旅游发展尚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状态。在增加农民收入和缩小城乡差别的同时,还存在无序发展、乡村城镇化,以及破坏地方传统文化等问题。乡村在开展硬件设施建设时,一味追求光鲜和标准化,丢弃了农村原有的风貌和民族特色。其中突出的问题是:将乡村旅游点建设成为一个个小城镇,在规划设计、建筑形式和材料、管理服务等方面简单地学习城市,使得最受游客青睐的乡村风貌、乡情野趣大打折扣,甚至荡然无存。正如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蔡家成博士指出,发展乡村旅游一定要避免乡村“城镇化”。

四、河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swot矩阵

对河南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明确了其发展中的内部优势和劣势,以及外部机会和威胁。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并总结出河南乡村旅游的Swot矩阵(如下表)。

(一)处理好外来文化与乡土文化的关系。保持民俗文化的古朴性、神秘性、原始性以及自然的村庄社区生态环境。

(二)以中部崛起为契机,以新农村建设规划为平台,实现河南乡村旅游业的持续蓬勃发展。

(三)选择正确的发展模式,在新农村建设的主流中彰显河南中原文化旅游业的特色。

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篇5

摘要发展乡村旅游,是贯彻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在评述城步苗族自治县乡村旅游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新农村建设中城步苗族自治县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选择性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建设占有重要地位,乡村旅游作为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实现社会资源和文明成果在城乡之间的共享以及财富的重新分配,逐步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和城乡差别,推动欠开发、欠发达的乡村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人民币;每个黄金周形成约6000万人次规模的乡村旅游市场。2007年国家农业部与旅游局联合推出“百千万工程”,争取“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乡村旅游就业30万人以上,间接就业150万人,每年旅游从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在全国建成具有乡村旅游示范意义的100个县、1000个乡(镇)、10000个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1城步发展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城步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城步)地处湖南省西南边陲,东邻新宁崀山,西连通道侗乡,南抵龙胜、桂林,北通邵阳、长沙。素有“苗疆要区、楚南极边”之称。全县总面积2647km2,总人口26万,其中以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人口14.54万人;农业人口21.1万人,占总人口的81.2%。经济主要靠国家扶贫,人力资源、知识资源和资本资源贫乏。加快城步乡村旅游的开发,对城步建设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

1.1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乡村旅游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产业,以当地拥有的丰富旅游资源为基础,发展乡村旅游业必将成为农村地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由于发展乡村旅游,当地农民很多参与到旅游业的发展之中去,促进了农业结构的变化,减少了农业人口的比例,增加了第三产业的比重,使农村经济结构日趋合理化。发展乡村旅游还可以充分发掘和实现资源的价值,并可通过产业链产生一系列经济增长点,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数据表明,城步参与旅游农业的农民每户的人均年收入由1999年的1568元增长到2006的4658元,其平均收入每年也逐渐上升。实践表明,乡村旅游为农民带来了增收的渠道,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2促进传统文化保护、完善生态环境

发展乡村旅游能在保护、开发利用和传承民族历史文化、自然文化等方面发挥十分独特的作用。随着经济的飞跃发展和交流的日趋活跃,不单是城市,就连乡村、集镇的景观风貌与日常生活也已经出现了同化的趋势。如果社区存在传统乡村景观而吸引游客,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收益又比从事其他经营要多的话,居民就会主动地承担起保护传统乡村景观和文化形态的责任。例如,长安营的大寨侗族文化村,通过以民族文化为主要资源基础发展乡村旅游,正在加快消失的民族建筑、服饰、歌舞、风俗又鲜活地再现了,并焕发出旺盛的生机和活力。此外,良好的乡村自然环境是乡村旅游这一充满活力的经济产业的基础,为了吸引旅游者,村民就要美化乡村的居住环境,爱护树木、花草和动物,因此,乡村旅游还能激活村民整治环境、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乡村生态环境的质量。

1.3增进城乡观念交流、推动农村进步

乡村旅游是城乡之间思想观念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平台,城市居民到乡村旅游寻找失落的清净空间和远去的古典文化,农村农民在提供纯净的空间和演绎古朴的乡土风情的同时,也接受城市居民先进的理念和开放的意识。小农经济几千年封闭保守,发展乡村旅游增加了村民与外界的接触,农民摈弃了沿袭几千年封闭保守的小农经济传统观念,结识了许多新事物,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此外,乡村旅游对文化层次的高要求能够激发当地居民自觉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情,使农民的群体素质不断提高,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2城步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评述

2.1城步乡村旅游发展历程和经营类型

城步素有“苗疆要区、楚南极边”之称。既拥有以苗文化为主的多民族风情,又有两江峡谷和白云湖秀美的自然风光,更有令人神往的南山大草原。1993年,城步县委、县政府就提出了发展旅游业的口号,并相继提出了“旅游搭台、经贸唱戏”,“兴旅游,建基础”的发展思路,大力挖掘旅游资源优势与潜力,使城步乡村旅游从无到有,旅游产品结构初步形成自然与人文相结合,产品开发与资源利用相结合的开发建设格局,少数村民纷纷加入经营者的行列。“九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将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进行开发建设,共投入旅游建设资金1360万元,建成了南山、白云洞、大寨侗族风情村等景区景点;改造了县城——白云湖、江头司——南山两条旅游公路,新修了两江公路、威将公路、南山至岩寨公路;开发了南山皇家马车、桃林苗家乐等旅游产品;在此期间,乡村旅游服务项目日益丰富,服务设施日益完善,服务水平逐渐提高,对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2.2城步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步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遗憾的是旅游开发起步较晚。在开发过程中,由于受资金短缺、技术落后、信息不畅等一系列因素限制,还存在诸多问题。从基础设施建设来看,基础设施落后、景区可进入性差、接待能力较低。城步县目前仅有旅行社1家,星级宾馆2家(二星级),其余18家宾馆和招待所的档次较低。城步县的商场和娱乐场所很少,而且离景点远,不集中。有些景区水电、通讯等“缺胳膊少腿”,如沙角洞银杉区,景区群山环抱,现在还没有通电话,手机通讯属盲区,给游人带来诸多不便。从产品开发来看,旅游产品缺乏特色、知名度低、竞争力不强。目前城步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还停留在旅游景点和景区建设的初级阶段,对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的挖掘只触及皮毛,很多产品都为观光游览型的初级产品,结构单一,开发深度不够,缺乏名牌产品和文化依托。而且仅从服饰、建筑、语言三方面来看,城步县苗侗特色不突出,尤其是服饰汉化明显,汉化程度较高,使竞争力大大减弱。从经营管理来看,由于乡村旅游业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管理培训,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经营理念缺乏、相关业务技能和管理经验能力不足,跟不上市场发展的要求。经营者更乐意在建筑、设施、设备上花钱,而对吸引游客至关重要的一些因素,如地方特色、服务水平与质量等往往重视不够。

3新农村建设中城步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选择

乡村旅游是一种参与性、文化性、趣味性很强的产业,随着旅游者的日趋成熟,乡村旅游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充分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色彩和文化内涵,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旅游者的需求动机。城步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选择,要在深入挖掘城步乡村文化特色和注重环境保护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地区乡村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以城步乡村环境条件为基准,与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紧密结合,发掘并构建个性鲜明的城步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3.1主题农园与农庄发展模式

该模式具有教育农园、市民农园、租赁农园等多种形态,承载了农旅结合的农事参与、自然教育和创意空间等功能,是兼有观光和教育功能的一种乡村旅游形式。这一模式在世界上具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如美国西部的牧场务农旅游,旅游者放牧可以拿到牛仔一样的工资,以资助旅游费用,不仅解决了农场劳动力缺乏的问题,而且可以就近推销产品。从城步的乡村自然资源看来,城步拥有中国南方最大的高山苔地草原和最大的现代化山地牧场,该景区内还有老山界和高山红哨等具有教育意义的红色旅游资源。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可以建一个上规模的教育牧场,场内可修建展厅、步道,开设牛舍、挤奶室、奶制品加工车间等设施,展示奶制品生产的全过程,供学生和游人参观。这样在教授农业知识的同时,也让游客对他们的农产品有了一定的认可,起到就地宣传促销的作用,并且游客还要交纳一定的学费。这种兼有娱乐和教育培训意义的参与式的乡村旅游形式,集观光、度假、体验、学习科考等各种活动于一体,必然成为乡村旅游未来发展的趋势。

3.2体验生态博物馆发展模式

该模式属于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高级阶段,也是我国未来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趋向。生态博物馆是指将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如民族村寨)建设成为对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搜集、整理、研究、陈列、保管和展览的基地。主要由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生态文化(建筑、歌舞、节庆、习俗等)和当地居民组成。生态博物馆有人有物、有静有动、朴实自然、和谐共生。通过静态的设施展示和动态的生活展示满足城市旅游者猎奇的心理,并将之与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强调村寨在旅游中的整体性开发和有机成长。体验生态博物馆既具备传统博物馆对典章文物保存、整理、研究及陈列展览的功能,更具备对文化生态社区环境、建筑、歌舞、节庆、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动态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实施整体保护,并在保护中实现有序开发的作用。城步的长安营大寨侗族风情村聚居着2800多名侗族乡亲,这里完整地保留着侗族人民原始、古朴、奇特的民族风情。村民住的全是一色的吊脚楼房;寨中有鼓楼、风雨桥,村民有自己的服饰、语言、节日、风俗,他们还时兴集体舞、对山歌、喝油茶。风雨桥旁边还有88棵古杉树,迄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湖南杉树王”也巍然屹立在这群古杉中。因此,城步长安营大寨侗族风情村的开发应着重发掘乡村遗产,发展为体验生态博物馆模式,在变与不变之中不断丰富其内涵,拓展其空间。

3.3乡村民俗体验与主题文化村落发展模式

该模式具有承载古村落、新文化村落、新经济村落等,不同阶段乡村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物化与意化相统一过程的认知和体验功能。为了满足都市人回归自然的潜在需求,该模式通过旅游策划、设计和组织管理,加上旅游者自身的体验,使都市人的潜意识现实化,有助于他们实现“回归自然”。城步有着丰富的民俗资源,涉及内容广泛,有特色民居四合院、八角楼、苗家吊角楼;有民俗风情庆古坛、苗家“烫”新郎、踏花山、踩鼓舞;有民间手工艺刺绣、手编、蜡染、苗乡油茶;特别是城步的傩文化和丰富的傩面具,为其他地方所不能比及。城步民俗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与自然生态的完美结合,无论是在桃林、边溪,还是在大寨、南山,均能见到绿树、蓝天、清流、人家的优美画面。因此,城步县桃林苗族文化村、两江峡谷森林公园的设计要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保持乡村环境的真实性,营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圈层,向体验旅游和民俗文化的结合方向发展。在目前国内旅游市场正从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体验旅游发展的大趋势下,该模式具有很好的市场开发前景。

城步乡村旅游的发展要以农业资源优势为启动点,注重旅游和农业两大产业的有机结合及其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使之最终形成独具风格和特色的整体化、系统化优势产业,从而达到发展生产力,保持生态平衡,促进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目的。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紧密结合是城步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城步乡村旅游只有沿着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方向前进,才有希望把城步建设成湖南省乃至全国著名的乡村旅游胜地。

参考文献

1邵琪伟.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J].求是,200……全(1)

2邹统钎.乡村旅游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与政策取向[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篇6

[关键词]中心城市;乡村旅游;开发策略

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社会经济活动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并发挥枢纽作用的城市。按其影响范围大小,分为全国性、区域性和地方性等不同等级。

乡村旅游开发是中心城市旅游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行政区划的中心城市一般都存在城市与农村并存的二元结构,许多中心城市都涵盖了大面积的城郊地区,不少中心城市的城郊面积甚至大大超过了中心城市主城区。从地域上看,中心城市的城市郊区是城市地域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假日经济的启动,旅游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专线旅游不断减少,短线旅游和城市周边旅游日益增加。在这种背景下,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迅速发展起来。本文以地方性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开发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地方性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地方性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开发策略。

一、地方性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特征

(一)资源特征

1 圈层分布。地方性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资源呈现出圈层状的特征。一般由近郊非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中郊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和远郊生态型乡村旅游资源带3个圈层组成。(1)近郊非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近郊为紧邻城市市区的城乡结合部,既有城市设施和城市景观的延伸,也有交错分布的农村田园,呈半乡村景观。这个区域的乡村农业生产资源大多是以时令果蔬、花卉、苗木和药材等经济作物和农副产品加工为特色,这些经济作物的物产以及形成这些物产的条件和生产过程所具有的景观环境,构成了以经济物产资源为主的、城乡气息交融的非典型乡村旅游资源。(2)中郊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离城市稍远的“中郊”以乡村田园的农耕风貌为特色,以农民生产劳作和生活场景为主,形成优美的乡村田园农耕景观。田园风光结合乡村聚落、乡村民俗和人文风貌,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乡村生活的独特魅力。中郊乡村所具有的农耕文化和生活方式,通常是乡村旅游发展中开发利用最普遍的资源,也是最典型的乡村旅游资源。(3)远郊生态型乡村旅游资源带。在这一区域中,乡村旅游资源与大面积的山林、河和湖等自然资源相结合,并与颇具特色的乡村社区生活方式构成乡村旅游资源。远郊生态型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是乡村性和生态性互相交织。

2 同一圈层的乡村旅游资源差异不明显,呈现同质化的趋势。由于中心城市涵盖的城郊,在同一圈层中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十分相似,乡村旅游资源的生成条件大体一致,乡村旅游资源类型大致相同,本身没有太大的差异,呈现出外部相似的宏观特征和资源同质化的趋势。

(二)市场特征

中心城市既是旅游客源地又是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客源主要来自中心城市主城区的本地居民以及外地中心城市来的游客。

1 本地居民客源市场。中心城市基础设施较好,通常与城郊地区有通达的公路和便捷的班车往来,游客乘车方便,旅途时间短,城市居民周末出游具有便利的条件。中心城市的本地居民客源覆盖面很广,既包含城市里先富起来的一小部分高消费人群,也包含普通工薪阶层、离退休职工和学生等,尤以后者为众。旅游方式以散客和家庭式出游为主,团队旅游较少。旅游时间以一日游为主,过夜游客较少,其中假日客源最多,无明显淡旺季。由于距离近和交通方便,属大众化消费,重游率较高。

2 外地游客客源市场。外地游客是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的潜在市场。中心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地,外地客源市场充足。同时,许多中心城市还是优秀旅游城市,每年有数以百千万计的外地客源。中心城市的光环效应会辐射到城郊的乡村旅游,中心城市巨大的客源优势也会影响城郊的乡村旅游,并由此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一般情况下,早期吸引外地游客的是少数典型的乡村旅游地,随着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的不断开发,中心城市的溢出效应愈渐明显,中心城市逐步成为城郊乡村旅游游客的中转站和疏散地。

(三)产品特征

与其它旅游产品相比,乡村旅游产品的主要特征是其所具有的乡村性和复合性。从乡村性特征来看,当前一部分乡村旅游产生于城市近郊,展示的是现代农村、农业的风貌,如农业高科技园游览等,但乡村旅游的主流产品仍然是具有原生态的乡村旅游产品。实践证明,成功的乡村旅游产品总是充满着浓厚的乡村性。从复合性特征来看,乡村旅游产品实现了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农业资源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化。它将农事活动、自然风光、科技示范、休闲娱乐和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生态、生产和生活相结合,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优势互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合社会效益三统一,是现代旅游业和农业实现双赢、共同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从产品开发的角度来看,一般旅游产品开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乡村旅游走的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和“示范点”示范相结合的道路。自2001年推荐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候选点以来,各地都很注意示范点的建设,许多地方性中心城市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也都设有乡村旅游“示范点”。

由于各种原因,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产品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同质化倾向。由于乡村旅游是资源依托型的旅游产品,乡村旅游资源的同质化必然会影响乡村旅游产品的同质化,加上乡村旅游产品多为初级产品和服务,乡村旅游同质化相对比较严重,表现为产品定位模糊,有雷同趋向;活动内容简单,项目互相模仿;主题形象不鲜明,缺少营销策划;缺乏创新性的经营理念等。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的原因除了资源同质化、产品初级化以外,还与乡村旅游的开发道路有关。在资源同质、文化同源和地理位置邻近的背景下,首个开发成功的乡村旅游产品,在示范中树立起了榜样,但也有一些地方盲目仿效和跟风,乡村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现象由此加剧。

2 质量参差不齐。相比较而言,乡村旅游发展时间较短,乡村旅游所依托的旅游地一般地处经济欠发达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加上乡村一般缺乏发展旅游所需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旅游服务的质量。乡村旅游点大多面临着开发和保护不力、管理和服务水平落后等诸多问题。但是也有一些乡村旅游点,尤其是政府扶植的示范点发展迅速,在短时间内就开发了成效显著的旅游产品。例如,2009年厦

门市市、区两级政府投入了1200万元建设乡村旅游示范点,致力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环境综合治理、人员培训及宣传促销等。乡村旅游示范点五峰村于2009年6月28日正式启动,截至2010年2月,共接待游客9.2万人次,总收入达2000多万元,农民的直接收入达270多万元,同比增长480%,带动了五峰村周边劳动力107人就业,远远走在了同类旅游产品的前面。

3 空间分布以点状、轴带状不连续分布。许多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点,尤其是小规模的“农家乐”大多是自发形成的。它们在空间上以点状分布为特征,散落于各处。若有聚集,则大多与资源的自然禀赋有关,或者与交通线路相联系,在这种状况下,乡村旅游地就呈轴带状不连续分布,乡村旅游活动大多数以—地游或—线游(尤其是—地游)为主。

三、地方性中心城市乡村旅游开发和发展策略

(一)打造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充分利用各圈层资源的不同特色打造不同的乡村旅游产品,而对同一圈层的同质化旅游资源则要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错位开发,使各产品之间、各产品线之间存在横向或纵向的互补关系,而非同质关系。打造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首先要以科学的市场分析、资源调查以及合理的产品定位为基础,对开发地和开发项目进行开发适宜性评价,排除掉不适宜开发的项目。为了避免开发者盲目逐利或跟风开发某一种产品,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进行引导,如对有特色的产品提供优惠政策和专业支持渠道等。此外,制定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根据地域分布特点的不同,对乡村旅游的类型、结构和规模进行统一合理布局力避乡村旅游“一窝蜂”发展。在旅游产品和项目的设计开发中,要充分考虑客源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分别向不同的客源市场推出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顾客价值和顾客满意度、忠诚度,总体上提高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二)构建环城游憩带

乡村旅游点主要分布在城郊,与其它景点一起环城形成不规则的游憩带,环城游憩带的形成与建设已经引起国内外许多中心城市的关注,但对大多数地方性中心城市而言,环城游憩带尚处于发展初期。

环城游憩带的建设可以将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开发置于整个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背景上统筹考虑,使乡村旅游产品更好地与主城区目标客源市场的需求对接,在充分满足目标客源市场需求的同时,合理分工协作,打造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使各个乡村旅游点充分发挥乡村旅游效用,分享乡村旅游带来的效益。

构建环城游憩带首先要将环城游憩带的规划纳入到城市旅游发展规划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环城游憩带的规划和建设。通过环城游憩带的规划,以项目和资金两个手段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在统筹考虑的基础上确定开发重点,并在资金、土地、配套设施建设、宣传促销和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给予扶持。在此基础上,依据区域开发理论,优化乡村旅游的空间结构,实行“以重点景点为依托的据点式开发和以点穿线的开发相结合”,即以具有一定发展条件的重点旅游点为基础,建设和开发形成中心城市环城游憩带的旅游经济增长点,然后逐级扩散,开发次一级旅游区域,最终形成环城游憩带空间结构优化的点轴系统。

环城游憩带的构建在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同时,对城乡旅游一体化和提高区域中心城市的旅游综合竞争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通过环城游憩带的构建,不但可以满足中心城市居民及中心城市游客的旅游需求,而且还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轻城市中心旅游热点的环境压力。二是环城游游憩带的构建可以与城市旅游相辅相成,提升中心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三是环城游憩带上的各个片区根据自身资源的特点,区分不同的细分市场,进行差异化定位,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形成差异化的旅游产品,可以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市的旅游产品体系。

(三)推行乡村旅游标准化

标准化的思想是对基础标准、硬件设施、功能布局、安全卫生、生态保护和服务质量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既可以维护乡村旅游者的利益,也可以规范乡村旅游经营者的行为,还可以有效解决乡村旅游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2004年,上海市率先了《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而后不少省市也相继出台有关规范,对经营“农家乐”和发展乡村旅游等提出明确的经营管理和服务质量要求,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在实践中有力地推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2007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商务部《农家乐经营服务规范》,更是促使乡村旅游的管理深度得到有效拓展。但从总体上看,乡村旅游标准的针对性、体系化还必须加强,而且标准的颁布多用于衡量,指导作用尚未得到很好的发挥。

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要执行和参照执行各种乡村旅游的标准和规范,并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要求和实施方案。制定新标准前应进行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并且要提高标准的可操作性,在实践检验中不断修订完善。

做好乡村旅游标准化的实施与推行。大力加强对乡村社区的标准化宣传教育,发挥乡村旅游标准化先发地区和优秀经营户的示范效应,对乡村旅游标准化实施动态管理,大力推动优秀旅游乡村的发展,注重乡村社区的参与,加强参与人员的培训与管理等。通过乡村旅游标准化的实施,不断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质量。

(四)发挥中心城市主导功能城乡统筹发展

地方性中心城市在区域旅游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主导作用。地方性中心城市往往既是区域旅游目的地,又是区域旅游客源地和旅游集散地,它承担着区域旅游经济的组织和协调活动。因此,应发挥中心城市主导功能,城乡统筹发展乡村旅游。

1 城乡旅游产品互补。市场需求多样化是当前旅游发展的一种趋势。旅游地为满足市场需求,必须开发出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城乡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导致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旅游产品各具特色,要在乡村旅游产品差异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划、打造城乡互补的区域旅游产品体系,满足不同类旅游者的需求和同类旅游者的不同层次需求。

2 城乡客源市场的互补与共享。城市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一级客源市场为中心城市居民,二级客源市场可以是来自中心城市旅游的分流客源。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部分农村居民利用农闲时节,到邻近的中心城市旅游,构成城市旅游客源。鉴于此,要发挥中心城市的主导作用,促进城乡旅游市场的共同繁荣。另外,从大区域来看,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同属中心城市旅游,可以构成一个整体。因此,应进行整体营销,进行统一的形象定位,共同开发中心城市以外的客源市场。

3 共享中心城市的旅游业资源。在城乡统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可通过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发展理念,统筹区域规划,整合资源,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环境综合治理、人员培训及宣传促销等,以促使乡村旅游的发展共享中心城市的旅游业资源,最终实现城乡旅游共同发展,提升整个区域的旅游发展水平。

注释:

①葛全胜、吴殿延《西部旅游开发战略的初步探讨》,载于《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81期第21至28页。

[参考文献]

[1]何景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125-128

[2]孟明浩,顾晓艳,近年来国内关于城郊旅游开发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2,(6):71-75

[3]王林,喻考鹏,城市化进程中的城郊旅游研究u]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6):113-116

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篇7

一、乡村旅游新解读

(一)定义及特征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客源市场,满足旅游者的观光、休闲、度假、娱乐、购物、学习等多种需求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乡村旅游的本质特征是乡村性

乡村性是乡村旅游产品区别于其他旅游产品的根本特征,乡村文化、乡村环境所蕴含的乡村气息是乡村旅游产品的核心吸引力。

2.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在城市,且具有区域性特征

乡村旅游对城镇居民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且这种吸引力一般产生于乡村所处的周边城市。

3.乡村旅游资源的丰富性

从乡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以及农村环境都可以被挖掘、被开发形成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产品。

4.乡村旅游具有较高的重游率

乡村旅游逐渐成为城市居民日常休闲放松的一种重要方式,旅游者一年中需要多次造访乡村旅游点,寻找不一样的休闲体验。

(二)发展现状及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乡村旅游获得了快速发展。据2007年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讲话中提到“全国已建成的两万多个旅游景区(点),一半以上分布在农村地区”。2004年和2005年,由国家旅游局倡导,共创建评定了359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10年和2011年,由国家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共同组织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创建工作。截至目前,共评定推出70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200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乡村旅游也面临一些问题。总体来看,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旅游产业规模小、发展特色不足、体验性活动少、文化品位不高、教育功能缺失、服务质量较低、品牌定位趋同、乡村城市化等问题。

(三)发展趋势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趋势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特色化

越来越多的乡村旅游点开始追求基于地域特征的特色化开发经营,在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更多地注意融入乡土文化,甚至是创意文化的元素。

2.规范化

从国家到地方,都在积极推进乡村旅游的规范化经营管理。从2004年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创建到2010年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的创建,以及各地星级农家乐的评定等等,都体现出国家和地方对乡村旅游规范化发展的重视。

3.规模化

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开始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开发当中,改变和影响着原本分散、弱小的乡村旅游企业和组织的发展。

4.品牌化

旅游品牌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受到重视,从开发创意到产品设计,再到市场营销的过程中都始终保持着对旅游品牌的关注。

二、乡村旅游开发提升策略

(一)理念优化

乡村旅游开发的理念至关重要,很多景区(点)开发理念落后,旅游产品、服务等不符合游客需求或难以满足游客需求,导致景区游客稀少,旅游发展达不到理想的状态。乡村旅游开发的理念包括很多方面,这里重点就以下三方面进行探讨。

1.充分了解城市游客进行乡村旅游的动机

旅游动机是一个人外出旅游的主观条件,包括旅游者身体、文化、社会交往、地位和声望等方面的动机。一般认为城市游客进行乡村旅游具有五个方面的动机,即追求新的生活方式、释放工作压力、渴望获得宁静、愉悦心灵和挑战自我。这里再概括提出四个追求,即“求新”、“求异”、“求特”、“求健康”。城市游客进行乡村旅游追求的是一种新的旅游体验方式;追求一种区别于城市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化体验;追求能够引起其强烈兴趣的特殊人和事件;追求获得身体和心灵的一种健康状态。明确了解城市游客的旅游动机,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旅游产品,提供相应的服务,从而保证乡村旅游开发的成功。

2.要转换思维,从城市游客的角度想问题

准确把握城市游客对乡村旅游体验的价值诉求,提供满足城市游客旅游期望的产品和服务。一般来讲,城市游客希望在旅游活动过程中获得舒适、方便和卫生的旅游体验,这包括舒适的用餐环境、住宿条件、方便的交通条件、旅游信息获取和干净现代的卫生设施。另外,城市游客对于旅游参与活动体验的期望还可将其概括为“不劳而获”、“有惊无险”和“一波三折”三个方面。“不劳而获”,在这里不是贬义词,而是指一般游客都希望体验具有趣味性的、不需要耗费太多精力就可以有所收获的乡村参与性活动,比如水果采摘、蔬菜种植等。在这类活动中要根据城市游客的体力情况设置参与方式,不宜设置劳动强度高、耗费体力大的活动。“有惊无险”是指游客期望旅游活动过程中能有意外的发现和惊喜,且这种情况是处于安全可控的范围内。“一波三折”是指在旅游活动过程中要有丰富的参与体验,在项目设计中要将简单的过程复杂化,设计跌宕起伏的情节。

3.概念第一,要做有概念的景区

概念不仅仅是一个创意,更是一个主题,是一个景区发展的灵魂。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注意对景区(点)进行概念包装,以好的概念设计整合乡村旅游资源,打造有概念、有内涵的景区。例如,北京市怀柔区雁栖镇水岸山吧度假村,以北京年轻白领为目标对象,依托雁栖镇的山水林木,设计自然性和时尚性于一体的山吧,山上木屋称为氧吧;餐厅叫餐吧;嬉水的水池叫水吧;游乐的秋千叫荡吧,用时尚的理念包装纯朴的天然景观获得了成功。

(二)产品优化

现阶段,很多乡村旅游景区面临旅游产品老化、粗糙,难以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需求,在旅游市场竞争中逐渐趋于劣势。这就需要对旅游产品进行优化设计。

1.发掘旅游过程中不被人重视的小元素

一般认为,旅游产品是旅游经营者提供给旅游者购买的完整的旅游经历,它包含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要素。很多乡村旅游开发者也根据这六大要素进行乡村旅游产品的打造,其实这其中还有一些元素可以被开发,而且能开发成很好的产品。比如“教育”或者说“学习”,学习教育同样是乡村旅游开发中应当重视的一个方面。人渴望获得知识、对于未知世界总是充满好奇。广大乡村地区有很多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大自然课堂远比学校课本上学到的东西要多和真实。因此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游客,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群体、学生市场,开发相应的课外实习基地、大自然趣味室等户外参与性学习型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在教育学习型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方面,台湾很多农业园区做得比较好,并且成立了台湾生态教育农园协会。

另外,对于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景区,应该对旅游参与流程中七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学”的重要性进行再认识、再构造。例如,对于一个主要经营乡村餐饮的景区,要把“吃”的元素做足,做出特色,做成吸引游客的核心元素。

2.创新产品设计,对旅游产品进行不断地深化和提升

乡村旅游产品的类型一般有观光游览型、休闲娱乐型、参与体验型和复合型等。当前,多数旅游产品停留在自然田园观光、农家餐饮等方面,体验性、参与性活动项目少。对旅游产品进行深化和提升需要不断融入新思路,逐步提升和完善旅游产品参与内容。

例如,当前各地涌现出的市民农场乡村旅游产品,走市民认种菜地、农民代种蔬菜的模式,旅游参与内容包括游客亲自到菜地进行种植、采摘等劳动体验和农家餐饮两大方面。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设置全球眼视频监控系统,为城市游客提供网上参与活动,可实时关注蔬菜的生长情况,吸引游客对项目的持续关注,增加重游率。再进一步设计可以构建一个交换平台,实现不同游客之间的物物交换,进一步增加游客的参与兴趣等。

3.锦上添花,创意助力旅游产品变革

有一些乡村旅游景区(点)在经历自然环境打造、乡土文化挖掘之后,开始关注创意文化元素,从创意策划到特色景观建设,再到创意旅游纪念品设计,乡村旅游开发的全过程都在或多或少地融入创意设计的元素。

例如,台湾南投县溪头妖怪村的旅游开发中就充分发挥了创意文化的作用。原来仅仅依靠卖土特产品的景区商业点依靠创意化的设计和包装,用妖怪的主题包装策划整个商业街,形成了一个台湾中部旅游目的地热点。其发展经验可以概括为一个主题创意盘活了一个商业街,带动了一个旅游景区,成长为一个旅游热点。

(三)营销优化

旅游营销是乡村旅游发展当中的重要一环。很多景区在开发之时面临客源不足的问题。有效扩大客源市场规模,需要对旅游营销进行优化和提升。

1.形象制胜,打造旅游形象,形成旅游品牌

形象识别是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的一个重要因素,具有良好旅游形象的景区可以获得游客的更多关注,对游客产生更强的吸引力。例如,浙江省衢州市七里乡在农家乐开发营销中就通过策划、选聘旅游形象大使活动,成功进行了一次旅游公关营销活动,在衢州市农家乐旅游市场上树立了鲜明的形象。

2.因地制宜,优化营销渠道,抓住重点媒介

乡村旅游营销过程中,要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符合实际情况的营销方式和渠道。在乡村旅游营销过程中应充分重视电视广告、网络和口碑营销等的作用。一般来讲,乡村旅游营销也具有区域性的特征,乡村旅游企业或联合组织要重点在本地区和邻近地区城市电视媒体(包括旅游频道)上刊登旅游广告,这样较为经济和有效。旅游网络营销选择要根据企业规模大小确定,较小的乡村旅游点可依靠村集体或者乡镇集体组织在本地旅游官方网站或者全国乡村旅游网站进行捆绑营销;有实力的大型乡村旅游景区可进行本企业旅游官方网站的建设。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要重视游客的口碑效应,多争取回头客。

3.借鸡生蛋,与景区、高校及演艺团体等单位进行合作

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篇8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科学规划;创意农业服务

abstract:withChina'srapideconomicdevelopment,China'sagriculturehasenteredanewstageofdevelopment,theconditionsofruralareashaveundergoneprofoundchanges.anewtypeoftourismisbooming,"nongjiale"tourism.thisisakindofagriculturalproduction,rurallandscape,productofthelocalcultureandthemoderntourism,leisureandentertainmentcombinationmodelbetweenagricultureandtourism,isauniqueformofruraltourisminchina.thispaperhasemergedthroughtheinvestigationandstudyof"nongjiale"tourismandrelateddiscussion,analysisofruraltourism,"nongjiale"andrurallandscapeplanning,whichbroadlydefines"thedefinitionandconnotationofnongjiale",namelythegeneralized"nongjiale"tourismreferstoalltheruraltourismactivityoccurredintheruralthelandscapeenvironmentofthevariousformsofagriculturalproductionandrurallifehappensor.thispaperanalysestherelationshipbetweenruraltourism,leisureagricultureandruraltourism"nongjiale";analysisthereasonofnongjialerise,andputsforwardsome"nongjiale"tourismissues.

Keywords:leisureagriculture;ruraltourism;scientificplanning;CreativeagricultureService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近年来,随着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产业规模日益壮大,我国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业态类型也在不断的多元化,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便蓬勃发展起来---“农家乐”乡村旅游。这是一种将农业生产,农村自然景观,乡土文化与现代旅游度假、休闲娱乐相结合的新型农业与旅游业交叉的产物,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形式。已从农民自发发展逐步向规划引导转变,经济规模已从原来的零星分布,分散式经营转变为集群分布,集约式经营。目前全国共有8。5万个村庄开展乡村旅游。全国乡村旅游经营户超过了170万家,从也人员2600万人。而其中农家乐约150万家。根据调查统计,我国约有70%的旅游资源分布在农村以及中西部地区。而西安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四大古都之首,是中华文明的发扬地。依托西安市已有的区位优势,同时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这些都为农家乐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面对日益增多的农家乐等小型田园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从中找到了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而这些正是农村与城市的区别,农村最重要的特色也即是他的本色就是绿色生态的乡土文化魅力,所以在对农家乐的规划上应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主旨。树立科学发展观,结合地形因地制宜,依山就势。

当今的农家乐具有鲜明的特点:1投资较少规模设施简易;2成本低廉价格适中;3客源不稳随着节日季节有明显的波动提供的服务相对简单;4发展较为迅速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无论是城市开发,还是旅游串连,都要做到统一规划,整体营销,所带动的,并不仅是一个行业的经济收益,还能带动一个产业链、甚至一个城市综合经济体的升华。

以西安灞桥区“黄邓村”农家乐为例

旅游市场定位:核心市场是西安市及周边专项市场是白领市场,家庭自驾游市场

旅游产品定位:主要以休闲度假为主

总体创意思路:突破旅游空间,创新多元化休闲体系

黄邓村的规划思路:主要从空间的突破为基础,从新的视角理解农家乐,开发多种休闲娱乐方式,农产与休闲并存的生产区,同时拥有渊源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

规划理念:立足宏观全局,以文化为先导,激活乡村旅游资源,综合发展产业链,实现从‘传统农业乡镇’到‘主题旅游小镇’的转型

黄邓村“农家乐”位于灞河右岸的灞桥镇西北、分布在白鹿塬北坡,灞河之畔。景色十分优美,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自然景观。春天果树开花繁茂,夏天秋天果树成熟结果,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尤其进入夏天以来,每个月都有新鲜的水果成熟。黄邓村围绕果蔬产业,通过多种主题活动,不断激活并深挖人文、生态为主题的农家乐休闲旅游,在展现区域特色的基础上,也树立了黄邓村特有的品牌,更有力带动了周边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借助樱桃产业不断拉动区域农家乐休闲游市场持续向好发展。

目前,西安市休闲方式呈现出这样几个发展趋势:其一,中高端休闲方式更为大众接受。其二,休闲方式更加时尚化多元化,注重精神休闲方式的影响力增加。其三,休闲时间更加的广泛化和日常化,不局限于周末和假期。

存在的问题:大范围内,粗放式开发多,高层次精品少;区域范围内,品种单一,趋同化。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科学规划。农家乐只是满足市民对农村的好奇,还不能充分满足休闲的需求。低层次开发的实际效益不足以激发供给主体——农民及企业的积极性1)农家乐的特色越来越淡,农家乐的味道越来越大众化,搞的有点像餐馆或招待所,缺乏创新意识;2)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经营者的眼光有待放长远,卫生状况比较差,没有品牌意识;3)缺乏有力的统一管理,本地区形成恶性竞争,没有差异化经营;4)片区农家乐还没真正形成气候,缺乏整体包装和推广,象酒店式管理那样能有农家乐专业管理公司对其进行品牌包装和宣传;5)缺乏对客户体验的调查,总体来说客户满意度一般,没有持续性营销方法和长远吸引回头客;

然而注重对乡村资源的深刻了解,民俗文化及生态科技的探索研究,以及国家农村与城乡统筹政策及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以现代服务业理念打造最具开发价值与市场竞争力的休闲农业产品,充分发挥休闲旅游的引擎与产业整合作用,提升产业价值,带动区域产业升级与城市化大发展。

形成关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俗文化、生态科技、民居建筑、创意农业景观等诸多方面导向下发展新农村建设、古镇古村、郊野生态休闲、农业生态园、农庄度假村等。

发展创意农业服务要在规划设计上打破单一的规划模式,在规划设计上可以采用按照区域生态区规划、生态农业示范园、农业产业园、休闲农业修改性详细规划,同时多元化的开发景观资源,例如农业景观、景区景观、休闲农庄景观、乡村旅游景观、广场景观高尔夫球场景观、园林景观等。

农家乐的景观规划要从细节着手,作到画龙点睛,重点突出体现地域性特着的文化符号,具体到实践当中,应该针对具体的区域,先刻画出地域文化的主脉络,通过进一步的概念化,归纳出成系统性的文化符号再将这些符号演绎到具体建筑与景观改造的工作当中。

参考文献:

[1]卢小琴.荆州桃花村农家乐旅游开发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7)

[2]刘晓华.陕西省延安市“农家乐”旅游发展研究[J].JournalofLandscapeResearch.2009(07)

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篇9

关键词:新疆;乡村旅游;文旅结合

中国的乡村旅游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1978年后逐渐兴起,1990年之后,随着人均收入增加,消费观念的改变以及黄金周等休假制度和各种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实施,为乡村旅游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乡村旅游呈现较快发展趋势。2010―2020年被誉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十年“黄金期”,各省区市需抓住这个黄金期,促进当地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新疆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新疆乡村旅游与国内相比发展相对滞后,自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由于大部分景区尚未规划开发,交通不便、食宿条件等限制因素成为旅游发展的瓶颈,景点还呈现原始状态,游客较少,处于缓慢发展阶段。

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国内旅游形势欣欣向荣,尤其是两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背景下,新疆经济获得长足发展,各种福利保障制度日趋完善,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居民人均收入增速较快,物质生活得以较大改善,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以及景点统一规划开发,交通等基础设施不断建设,食宿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居民的出行愿望被极大地调动起来,通过旅游等方式来提高精神需求的愿望日益增加,以乡村旅游为主题的旅游市场呈现活跃态势。

新疆乡村旅游主要以借助自然风光、传统民族建筑、节庆民俗等为主要内容的观光旅游,以自身投入感受的体验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生态餐饮旅游四种类型为主。

但从总体来看,新疆乡村旅游仍然处于发展的“幼儿期”,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与旅游实践错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较多。为了更好地促进新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当前乡村旅游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全面分析,以寻求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二、新疆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随着乡村旅游的逐步发展,其不仅在中国旅游业的组成结构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新疆也成为热门。随着乡村旅游深入发展,未能统一规划、盲目开发、规模差异旅游产品单一、服务不到位等问题日益凸显,归纳总结起来,新疆旅游乡村旅游主要面临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

(一)经营理念低俗化

作为旅游经营者,其提供的旅游产品、服务与游客心理预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注重眼前利益,经营理念低俗化现象严重,未能凸显乡村旅游的乡村性和区域性特征,未能对新疆的民族文化进行深入挖掘与剖析以满足不同年龄段游客的精神需求。

(二)旅游产品形式单一

新疆乡村旅游系列产品基本上大同小异,种类少、无特色,品位低。通过对新疆乡村旅游产品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乡村旅游产品仍然以观自然风光、感受农家乐趣为主,以打牌、吃农家饭等活动为主,游客在整个乡村旅游活动中的参与性不强[1]。

(三)缺乏整体规划

近年来,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对于新疆城乡二元结构的改变产生了较大影响,各地政府从中尝到甜头,争先恐后发展起乡村旅游,导致新疆乡村生态旅游缺乏整体规划,出现遍地开花、良莠不齐等现状。由于资金缺乏,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论证、细致规划就进入开发实施阶段,量大质低,许多地区乡村旅游开发存在无序性。此外,由于乡村旅游的概念模糊,只看到眼前利益,忽视长久利益,在开发过程中过度加入人工因素,导致农村城镇化显著,使农村的自然风光等旅游资源遭到破坏,极大地影响到了乡村旅游资源本色。

(四)旅游人才短缺

新疆地处中国西北偏远地区,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与国内其他地方相比滞后性较明显,当地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以当地农民为主,文化水平、学历层次较低,旅游相关的管理人员严重不足,没有形成旅游人才培养梯队;同时,已从事乡村旅游的人员并未进行系统和全面培训。人才不足及较低的素质与快速发展的乡村旅游业不相匹配,业已成为其发展的瓶颈[2]。

三、新疆乡村旅游开发对策

(一)提高经营理念,挖掘文化本性

作为乡村旅游经营者,应以传统特色文化为依托,摒弃低俗经营理念,将目光放长远,摒弃将眼前利益扩大化倾向,坚持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是一种文化含量大的旅游资源,新疆的乡村除了充满诱惑的自然旅游资源外,更多的和最能吸引旅游者的则是淳朴的、神秘的人文旅游资源,如民俗文化、文化遗迹等。乡村旅游是保护原始生态和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正是由于人们意识到环境恶化将使人类失去栖息地,文化一体化才成为城里人青睐、追求的新方向。新疆的乡村旅游不能只停留在现在的表象繁荣上,必须走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道路,挖掘拓展新疆民族文化中丰富的内涵,乡村旅游才能持久而兴旺地发展下去。

(二)充分利用资源,实现旅游产品的多样化

国内各地都在发展各种形式的旅游业,竞争非常激烈,新疆乡村旅游必须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通过旅游产品的设计,按照一定的规则,配置旅游资源,把旅游服务加入其中,并以一定的主题、内容、形式和价格表示出来,才能真正吸引游客的眼球。另外,创新是发展旅游产品的必由之路,其目的是引领新的旅游消费需求。新疆的乡村旅游发展了这么多年,能让人提起来的旅游产品还只是以吃农家菜、住农家炕、观田园风光等“杜氏度假村”,已经无法适应多变的旅游需求,必须寻找能代表新疆乡村旅游的新亮点。这就需要我们在旅游主题、旅游内容、旅游形式上进行充分设计,多创新。

新疆有大量的原始自然风景区,作为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者,要把握新疆居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户外旅游探险需求不断扩大的机遇,将乡村旅游与探险旅游相结合,将其打造成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探险旅游景区;设置可以带动户外用品销售及餐饮等新兴项目,提升景区的软硬件设施,为集体游客和“驴友”提供优秀的旅游服务。

(三)促进乡村旅游产品多元化

新疆乡村游将重点发展特色农业生态、乡村生态、山区生态、林业生态、湖区生态产品。同时,挖掘各地州地方特色的戏剧、绘画、民间歌舞、杂技、曲艺等少数民族地区民间艺术,通过提升开发出乡村游的文化精品。

(四)积极培养及培训乡村旅游人才

以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旅游培训学院为依托,不断创新其人才培育模式,积极推动新疆旅游教育发展。不断供应旅游人才,全面提升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深入开展“农家乐”旅游经营者和服务人员的培训。对“农家乐”旅游经营者重在经营理念和管理技巧的培训,对“农家乐”服务人员重在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标准化程序化服务方面培训,促进乡村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的升级转换[3]。

参考文献:

[1]黄春.我国乡村农业旅游与文化发展融合问题分析[J].魅力中国,2014,(13):15-16.

[2]王云才,许春霞,郭焕成,等.论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趋势[J].干旱区地理,2005,28(6):862-868.

[3]许兴斌,焦黎,王宁霞,等.新疆旅游人力资源现状及其开发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1,(23):92-93.

Studyonthe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softheruraltourisminXinjiang

wanGning-xia1,2

(1.Communistyouthleagueschool,XinjiangUygurautonomousRegion,Urumqi830002,China;

2.YouthpoliticalCollege,XinjiangnormalUniversity,Urumqi830002,China)

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篇10

关键词:乡村旅游;产业集群;中国;理论概述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8-0264-02

引言

20世纪中后期,旅游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或行业的依存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起重要作用的龙头产业和核心产业,并且在它的周围也集聚了一大批相关产业或行业。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1.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指相互关联的企业、专业供应商、服务机构、与产业相关的公司及社会团体(大学、贸易机构等)在特定区域内,既竞争又合作所形成的地理集中。产业集群并非全新的学说,新古典经济学家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曾对这种现象做出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如阿尔弗雷德·马歇尔、阿尔弗雷德·韦伯等。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论文数量逐渐增多,甚至在美国出现了研究产业集群的热潮,一些负有盛名的经济学家对产业集群的理论产生浓厚的兴趣,大量研究成果由此产生,如波特等。

2.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产业集群是指由旅游要素企业、关联企业以及辅助企业和相关机构,围绕优势旅游资源或区位条件优越的旅游目的地而形成的空间地域集聚体,它是旅游产业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集群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旅游产业集群是一种现象,是旅游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的结果,是大量与旅游者的旅游行为联系密切的行业或企业以及相关的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并由此形成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优势的一种现象。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旅游产业集群是一种区域旅游发展战略,能够促进区域旅游内聚力的提升和区际旅游产业的和谐共生。

3.乡村旅游产业集群。乡村旅游产业集群是旅游企业和旅游相关企业从乡村文化和乡村资源的特色出发,为满足旅游者体验乡村性的文化、景观和乡村生活的需求而相互结网互动,创新旅游服务的乡村旅游产业链的集群。乡村旅游产业集群最早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钱津研究员在对中国产业集群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后提出的。对乡村旅游来说,主要由独特的乡村文化和景观、充足的体验乡村生活的旅游市场需求、配套完善的旅游相关支撑产业、产业链上的企业为满足旅游者体验乡村生活的旅游需求而相互结网和互动、当地政府的积极扶持以及发展乡村旅游的机遇等导致产业集群。

二、当前研究内容

1.旅游产业集群。国外学者对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和竞争优势,集群中就业和劳动力分配,旅游产业集群中的企业网络和社会资本,旅游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竞争和合作等几个方面。

通过对国外学者的研究分析可以得知:(1)在旅游业发达,旅游发展历史较长的地区的确出现了明显的旅游产业集群现象,用集群理论对这种现象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将有利于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和旅游经济的持续增长;(2)国外学者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旅游产业集群的企业间联系、社会资本等方面,对旅游产业集群企业竞合机制、旅游产业集群形成机制和演变以及集群空间结构等方面的研究较为缺乏。

龙勤在《建立云南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簇群的意义与构想》一文中,将波特的集群理论应用到生态旅游的发展中,这是现今所能见到的关于旅游产业集群方面最早的研究;有的学者的针对“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研究分析。如刘恒江在《上海旅游产业簇群研究》中,对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上海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认为旅游产业集群能有效提高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态势日趋激烈,这就要求各地实施旅游企业集群战略,以有效提升区域旅游业的竞争优势,实现旅游目的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的学者重点分析旅游产业集群的集聚机理和细部架构,如尹贻梅和刘志高在2003年中国地理学会年会的发言提纲《旅游企业集群:提升目的地竞争力新的战略模式》中提出,将企业集群战略引入到旅游目的地发展中来,认为这是一种提升目的地竞争力的新的战略模式,并给出了旅游企业集群的定义、分析了旅游企业的优势、讨论了旅游企业集群的构成并提出了发展旅游企业集群的战略;有的学者从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带动作用角度分析旅游产业集群现象。如郭荣朝在《物流业与旅游业互动研究》中,阐述了物流业与旅游业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提出了整合对策;有的学者还从创新的角度来对旅游产业集群加以了分析。如麻学锋在其题为《旅游业产业集聚的创新研究》一文中,着重分析了中国旅游产业集群的现状,旅游产业的集聚对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现时意义,并且提出了旅游产业集群的创新措施。

总的来讲,国内对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界定旅游产业集群并辩证其存在性、研究其形成条件和集聚机制、阐释其形成机制和构成、分析其结构类型和竞争优势等。研究的特点表现为着重于集群理论在旅游产业的应用和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框架的初步构建,在研究方法上相对而言比较单一,还没有形成明显的学科角度。

2.乡村旅游产业集群。钱津认为产业集群将在服务领域遍地开花,由工业产业集群和商贸产业集群向服务业产业集群发展是必然趋势,将乡村旅游的发展提升到产业集群化的高度,使乡村旅游的发展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也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形式平台和更好的产业规范保障。乡村旅游只有向产业化的方向发展才会获得根本出路,而走向这一条道路,必然会形成新型的产业集群。

乡村旅游产业集群要想更好地发展应注意以下四方面的基本点:一是政府主导,形成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就是在某一个县、市内开发出十几个甚至是上百个村寨成为乡村旅游点,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不仅应在形成乡村旅游产业集群中发挥主导作用,而且在日后的运营当中也应该起到统领作用;二是品牌同质,产业集群不是进行差异化生产,而是追求同质产品生产的集中;三是度假旅游,乡村旅游形成产业群,必须是乡村能够赚到较多的钱,即有好的收益,要达到这一点,只能是创造条件发展度假型乡村旅游;四是规模适当,太小了形不成产业的号召力和市场的吸引力,也不能超越市场需求去盲目发展。

杨伟容在《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一文中,根据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理论与方法,构建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的理论体系,分析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以武汉黄山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刘冬认为随着上海都市乡村旅游产业链逐渐完善,产业集群模型初步形成。作者顺应上海都市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从产业集群的角度分析上海都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上海都市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策略,从微观的角度提出上海都市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措施。

冯静在《贵州旅游产业的集群发展组织模式研究》一文中认为,以产业集群的组织模式来实现贵州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是提高贵州旅游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

结论

国内对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开始于近几年,目前研究成果集中在旅游产业集群的基础研究上面,如旅游产业集群的界定、形成条件和聚集机制、旅游产业集群的结构、类型和竞争优势等,仅有少量的研究涉及集群发展空间布局模式及培育途径、旅游产业集群的系统架构、旅游产业集群的演进、集群内产业间和企业问关系、集群内部竞合机制等方面,对乡村旅游集群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而且研究方法单一,缺乏定量研究。再者,由于旅游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较为滞后,政府对于旅游产业集群的关注度不够,支持力度不足。

参考文献:

[1]Saranordin.tourismClustering&innovation-pathstoeconomicGrowth&Development[eB/oL].http://etour.se.2006-12-21.

[2]patriceBraun.CreatingValuetotourismproductsthroughtourismnetworkandClusters:UncoveringDestinationValueChains[eB/oL].http:///dataoecd/27/3/6886079.pdf,2007-12-21.

[3]麻学锋,吕白羽.武陵山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9):6-8.

[4]杨竹青.重庆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初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5):79-81.

[5]杨伟容.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6]冯卫红,苗长虹.国内外关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综述[J].人文地理,2007,(5):16-21.

[7]龙勘.建立云南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簇群的意义与构想[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2,(4):43-46.

[8]刘恒江.上海旅游产业簇群研究[J].上海经济,2003,(5):25-26.

[9]尹贻梅,刘志高.旅游企业集群:提升目的地竞争力新的战略模式[Z].2003年中国地理年会发言提纲.

[10]郭荣朝.物流业与旅游业互动研究[J].物流技术,2004,(10):37-38.

[11]麻学锋.旅游业产业集聚的创新研究[J].市场论坛,2004,(8):62-63.

[12]钱津.乡村旅游的建设和发展[J].中国纵横,2005,(12).

[13]钱津.贵州乡村旅游发展战略及其反贫困意义[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4,(5).

[14]钱津.产业集群与乡村旅游发展[J].广州大学学报,2007,(4).

[15]里白.乡村旅游形成产业群化走势探索[J].经济师,2007,(8):6-7.

[16]]冯静,邹显强.贵州旅游产业的集群发展组织模式研究[J].北方经贸,2009,(5):153-156.

[17]蒲姝.以乡村旅游价值要素为基础的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探索[J].商业时代,2010,(22):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