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物信息学的前景十篇生物信息学的前景十篇

生物信息学的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9:58

生物信息学的前景篇1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B-0016-02

多媒体课件是高效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工具,它集成了多种媒体手段,可以展现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呈现的信息,具有形式多样化和信息海量化的优势,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全面运用。语文课件除了具有多媒体课件以语言符号为重点、以教师授课需要为旨归、全面覆盖课堂教学过程等共性外,还是协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重要工具。所以语文课件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又不能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心理学发现,人脑只能同时加工一定量的信息,因此会对刺激信息进行选择,心理活动会指向和集中于一定的对象,这种指向被称为“注意”。注意是一种认知资源,其容量或能量是有限的。个体为了完整地辨识刺激信息,需要运用有限的认知资源,刺激信息越复杂,需要运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若不同的复杂刺激信息同时呈现,认知资源很快就会消耗殆尽,此时若再有新异的刺激信息出现也不能被加工和处理,即不能够被注意。学生的认知资源也是有限的,在此情况下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多样化和信息海量化就成了双刃剑,它给学生带来信息“大餐”的同时也可能会让学生“消化不良”。因此,恰当处理课件中的文字内容、多媒体要素和师生的语音交流的关系是语文课件创作的关键。总结平时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语文课件的创作应注意内容的详略、内容与背景的差别以及背景要素的编排。

一、注意内容的详略

相对于传统板书,多媒体课件可承载大量文字信息,但也有两个缺点:其一,课件投影屏幕的尺寸是固定的,学生的视觉分辨力有限,单幅幻灯片可呈现的内容也有限。此外,课件投影是虚拟画面,幻灯片不能同时出现在屏幕上,在课堂教学时间固定的情况下,单幅幻灯片的放映时间也是有限的。其二,课件的文字信息是预先备好的、固定的,而教师的语音讲解是即时发生的、灵活的,课件内容与教师的讲解缺少互动,对于教学的灵活性和深刻性有一定的影响。鉴于以上原因,课件文字内容要有详有略。首先,不能照搬课文内容,要对其进行概括,用最少的文字准确表达课文内容,做到框架清晰,使人一目了然。可用词表达的,不用句子;可用句子表达的,不用段落。这样既可减轻学生的视觉负担,也为教师的讲解留有余地,避免照本宣科的尴尬。其次,重点部分可以原文形式出现,但应集中在单张幻灯片内,避免分成多幅幻灯片,以免频繁翻页打断学生的思维。最后,对辅助理解的文字信息加以控制,通过教师简单讲解或学生自行阅读可以获得的信息不必列入课件。

二、注意内容与背景的差异

认知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会将所感知的事物分为“前景”和“背景”。前景是感知的中心和焦点,背景是相对次要的信息或物体。前景最容易、最先被感知,留下的印象也最为深刻。前景和背景的反差越大,前景就越容易凸显。语文课件的文字信息内容是语文教学的载体,应该成为课件中的前景,而课件的版底、伴音、图案、花纹等应该属于背景。要保证学生对课件内容的辨识,需要凸显内容和背景的差异。首先,控制要素的数量,形成差异。要保证内容与背景的差异,首先应控制图形的布局、颜色、形状及密度等技术要素的数量,形成明显的差异,并保证内容在颜色、形状、版式等要素上的高辨识度。笔者的经验是采用“三三制”原则,即整体画面颜色不超过三种、图案加文字不超过三项、文字板块不超过三块、字体和字号也不超过三种。文字在颜色、版面和篇幅上占据主置,背景则需朴素、简练。其次,注意动静的差别。人们对运动的物体会特别注意,运动的物体容易被感知为前景,而静态的物体则易被视为背景。对于运动的物体,人们的注意力往往会集中在其运动状态,而忽略其构成。因此,语文课件一般不宜出现动态图案,除非该图案是特别需要演示的内容;注意选择“动画放映”的方式,保证幻灯片切换和内容变化不能有幅度过大的动作。最后,注意规律和突变。人们的知觉对与周围事物不相似的事物会加以注意,突变的事物容易被感知为前景,而常规的事物被视为背景。在课件画面上,与整体形状、颜色、样式不一致的事物会特别容易吸引注意,例如黑色整体中的红色部分会被认为是重点部分。因此,课件背景应该尽量有规律,避免突变。课件的伴音,如有必要,可以采用语音或音乐作为画面的补充,但应选择连续的、舒缓的声音作为背景音,以免突兀的、变化剧烈的声音干扰学生的注意力,切割、破坏画面的和谐,影响课件效果。有的课件在幻灯片切换或动画效果中设置“咔嚓”声,反而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三、注意背景要素的安排

背景体现了多媒体形式多样的特点,不但影响语文课件的审美效果,也影响学生对文字内容的理解。在课件的制作中,声音、图像和视频等媒体形式要比文字符号占据更多的存储空间;同样,在课件的放映中,这些媒体形式占据的认知资源也要比文字符号多。因此背景要素的安排对语文课件的效果也有重要影响。笔者以为,背景要素不能满幅渲染,以免挤占学生有限的认知资源,而要为文字内容留有空间,即“留白”。传统美学范畴中的“留白”就是为欣赏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人的心理具有将不完整的事物看作整体的能力,人们往往能够调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情感去填充事物的空白,形成对事物的整体理解。作品若过分渲染会减少审美空白和想象空间,影响欣赏者的审美理解。语文课件的创作有必要为文字内容“留白”,这样才能将课文内容之美与视听之美融合起来。因此,背景部分不要满幅渲染。文字是抽象的符号,属于视觉刺激的“空白”,如果图案和花边在局部形成优势,就可以弥补文字的“空白”,让学生形成审美整体。同样,文字是无声的符号,如果课件伴有声音朗读则可能消除这种“空白”,反而不美,因此,课件可减少课文朗读,应为学生自行诵读留有空间。其次,课件背景部分要尽量避免文字内容重叠,不宜挤占文字内容的空间。最后,幻灯片图片和花色不宜频繁更换。文字具有抽象性,因此课件中文字内容再多,也不会挤压学生的想象空间,但图片有较强的视觉刺激,留给学生的“空白”不多,如果过多就会挤压学生的想象空间。而且如果每张图片的放映时间短暂,令人眼花缭乱,学生也很难形成整体的审美意象,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无帮助。

生物信息学的前景篇2

在教学过程中,反馈的信息表明学生对诗歌理解的障碍较大,综合分析之后得出三点原因:①对诗歌特点认识不足,因而把握不准;②思路不清晰;③综合分析能力不够。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在教学中尝试采取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具体可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一、掌握诗歌特点,挖掘潜在信息。

“文贵隐,诗贵藏”,一首诗歌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容纳大量的形象要素和情感要素,就要通过其外显的信息最大限度地蕴涵深层的潜信息,越是卓越的诗人就越注重其诗歌的内涵。也就是说,越优秀的诗作其内在的潜信息越多且能有机地组合。就诗歌而言,内在信息一般不外两种:形象和情感。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诗歌中所书写的对象也不外是人、事、物、景(形象)、情(情感),但因其语言凝练,内容又高度集中,所以,在字面之外隐藏着大量的人、事、物、景和情,我们称之为潜在信息。

先谈一谈潜在形象信息的捕捉。

潜在形象信息主要包括景物特征和抒情主体(人物)。进行诗歌鉴赏时,景物是我们的必然着眼点,诗人所写的景物作为外在的显信息是我们捕捉潜信息的关键。在鉴赏“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时,我让学生闭起眼睛来大胆想象,之后学生七嘴八舌的说出了想象中有初升的明月、鸣叫的山鸟。我告诉他们这些都是外在的显信息,但透过这些,我们可以捕捉到春山涧溪中倾泻而下的皎洁的月光,想象到在声声鸟鸣中愈发显得寂寥和静穆的山林景象。至此,诗人内心闲静的情感和诗中反衬的艺术手法也就不言而喻了。通过我的引导,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接着我有举出了名句“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请学生自主分析。有学生说:“我透过独坐者坐守空斋的表层信息,捕捉到的是莺声婉转、春水东流、美景在前无人共赏的孤寂之情.”在同学们的一片赞叹声中,我做了点评,并进一步明确:这是抒情主体的形象。古语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诗歌中,外在信息与其潜在信息是统一的,写了什么景物,必然要突出景物特征,而这其中也自然地渗透了抒情主体的形象,所以说捕捉潜信息要从外在景物入手。

再谈一谈情感信息的捕捉。

诗人大多情感丰富,或多愁善感,或激情满怀。诗歌创作在某种角度上是情感的抒写,但诗歌的情感有其隐含的特点,也属潜信息,捕捉潜在情感信息应以其形象信息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这一步骤是以两个问题为主线展开的。问题1:情感缘何而发?抒感的人即形象信息中的主体,那么抒情主体为何会有这种情感呢?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个人因素,而这几类原因往往有交织现象。为了阐明这种现象,我在教学中进行了诗歌的比较式阅读.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到: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抒情主体泪洒衣衫,情不自禁,主要是由于个人的身世遭遇与琵琶女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而白居易《杭州春望》中的抒情主体面对着浩瀚江天、满城柳色、一路梨花,醉也陶然,则属个人因素与自然因素的结合了。问题2:情感由何表现的?诗人往往通过景物表达主观情感,学生们对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较为熟悉,理解起来也容易得多。“大海中的落日/悲壮得像英雄的感叹/一颗星追过去/向遥远的天边。”“落日”被赋予了悲壮的情感,“星”则被赋予了追求人生理想的审美特征,从而表现了诗人追求人生高远目标的渴望。闻一多的《七子之歌》中便是通过一个孩子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爱国情怀。

二、诗歌的意象是外在信息与潜信息的契合点。

诗歌的意象联系着情与景,融合着主观和客观。所以,它是我们经由外在信息捕捉景物特征和抒情主体情感世界等一系列潜信息的必由之路。如果把诗歌将欣赏者与作者造成的隔阂视作一堵墙的话,那么,意象恰似这堵墙上开着的一扇窗,经过它,透出室内点点的灯光,也可以射入读者审美的眼光,这样才能将读者的感受和作者的情感勾连起来,渐渐趋同为一。所以,准确地定位意象,是诗歌欣赏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而教会学生捕捉意象,准确地在意象中剥离情和景,则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完成的任务。

意象在诗歌中表现为一定的景物。因此,准确地把握景物这一外在信息是挖掘其内在意蕴的关键。而“披景入情”的方式即由景物出发,经由契合点----意象,汇集诗歌内部的形象和情感两类潜在信息,进行反馈、感悟、审视,将表层含义和内在意蕴和二为一,将浓缩为数字、数十字、数百字的众多内容充分调动开来,形成一种以诗歌主体为中心的发散性的理解层面,完成读者的欣赏美与作者的表现美渐趋的求同的过程。这种思维方式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过文化的积累和浸润而逐渐形成的。

三、沿着思维的逻辑穿越诗歌的时空。

生物信息学的前景篇3

[关键词]“互联网+”;物流金融;金融创新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9102

2015年3月,总理提出“互联网+”这一跨时代概念,社会各行各业对“互联网+”的内涵进行了延伸。“互联网+”时代背景是指把互联网带进物流金融领域,是互联网和金融产业互相融合的演变过程,也是未来金融领域发展的主流趋势之一。

1当前物流金融存在的不足

11重复质押问题

当前我国物流金融存在着重复质押的问题。目前我国对质押的动产没有统一的登记记录,银行之间的质押数据互不共享,一些企业就利用这个缺陷,把某一项质押产品在不同的金融机构进行二次或者多次质押,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社会动产质押的风险。

12被动盈利问题

物流企业存在被动盈利的问题。物流金融业务操作环节非常复杂,涉及金融领域中的专业知识。而我国当前的物流企业在规模、资金、人才方面都存在着许多不足,因此在开展物流金融业务时,并不是在主动的位置,而是处于被动的位置,只是作为监管方存在,并且在代收款中也只是赚取了手续费的盈利,获得最终的盈利很少,处于被动的盈利状态。

13银行和企业间信息化沟通低的问题

银行和企业间存在着信息沟通比较低的问题。在物流金融业务中,借款方的金融机构和监管方的物流企业一般都需要对质押物的信息进行沟通交流,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完整信息系统。可是,这两个单位之间最主要的还是通过人工进行沟通,并没有完全实现信息系统自动化对接,因此,监管的效率就比较低,信息化水平也同样低下。

2“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物流金融创新的特点

21结算电子化

如今的社会生活中,第三方支付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根据数据统计显示,我国2015年网络购物用户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逐渐提升,其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38万亿元,较2014年增长362G,是2011年的21倍,并且仍然保持稳定的增长水平。物流企业在进行物流配送的过程中,直接接触了买卖双方,为他们提供了代收款和垫付款等物流结算服务,而第三方支付方式更具安全性、快捷性等特点,已经慢慢取代了传统的支付方式,为此物流结算呈现了结算电子化的特点。

22质押物虚拟化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虚拟化的电子现金、电子支票、电子银行卡、电子钱包等不同形式的电子货币已经慢慢融入到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支付方式。同样,物流金融中的仓库单据、应收货款、应付账款等质押单据都由纸张变为虚拟化和电子化,物流企业只用对信息系统进行确认和监管,节省了很多不必要的环节,并且确认质押变得更高,监管的成本也更低、更安全。物流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也更加具体透明。质押物虚拟化更加安全可靠,同时也拓展了物流金融的业务。

23服务平台多样化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促进了网络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融合,了由银行等机构为主的传统金融服务。当前的物流企业在储存、运输、配送等环节中直接连接着交易双方,因此积累了一定的客户资源、信息资源等优势,物流企业可以利用这些资源的优势来开展物流金融的增值业务,促进物流金融的发展。我国的物流业只在某一个环节中具有优势,未能建立统一的物流平台,因此,物流金融具有服务平台多样化的特点。

3“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物流金融创新的风险防范

31考察贷款的企业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物流金融创新的风险防范,首先需要全面考察贷款的企业,充分地分析贷款企业所处的行业,规避高风险行业。其次准确地评估贷款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信用度,全面掌握贷款企业的资源信息。并利用互网络平台优势,详细地了解贷款企业的历史信用资料,以此避免与信用度低的企业合作。

在全面考察贷款企业的同时,也要关注质押物的信息,因为这关系到贷款企业在未来是否愿意还贷。因此,需要注重质押物的评估,从而选择正确的质押物。那么如何正确地评估和选择质押物呢?首先,应该确认质押物的合法性,贷款企业必须向银行提供物流企业、互联网平台等相关机构确认的货权凭证,辨别货权凭证的真实性,并能够明确货物作为质押物的合法性;其次,银行可以依据易变现、可控制、可计量这三个原则来选取合适的质押物,并且这个质押物最好便于保管且流动性好;最后,银行应该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优势,对质押物历史和现阶段价值进行合理的评估和调查,以确认质押物的实际价值,并设定一定的价格波动警戒线,动态调整贷款企业的保证金,从而防范贷款企业质押物市场价值波动过大。

32加强业务运营管理

信息的传递对于物流金融业务的运营管理来说非常重要,因此,必须做好互联网平台、物流企业、会员企业之间的沟通工作。在开展物流金融业务工作的时候,才能及时传递信息,防范因为信息的不对称而造成的损失。其具体操作表现为:第一,物流企业必须严格按照各方签订的合作协议要求对货物进行监管,使各方的权利义务得到明确分配;第二,贷款企业在货物提货和换货时,必须出示银行的相关指令,尤其是在换货的时候,贷款企业必须提供货物数量、质量品质等信息证明,并把相关的信息传递回银行;第三,为了避免在质押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必须要求贷款企业对其进行投保,分散质押过程中面临的风险。

33银行要不断完善信息平台,规范业务流程

银行要不断完善信息平台,规范业务流程,以此来防范“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物流金融创新的风险。首先,银行需要完善自身的信息系统,并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统计分析物流金融业务中的物流企业数据,优化自身的信息管理平台,从而满足贷款业务的要求,降低贷款业务中的风险。在改善自身信息平台的同时,银行也应该选择专业的物流企业来作为合作伙伴,以此减少监管货物过程中的风险。目前,物流金融行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业务模式也各有不同,这造成了操作过于烦琐,从而不能有效地防治银行贷款的风险。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实际情况,规范物流金融业务操作流程,统一合同范本,以此来降低操作问题带来的风险。

4结论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数据能够为物流金融企业带来更为科学的监测和防范,使物流企业能够创新物流金融模式,并有效地防范创新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风险。

参考文献:

[1]邹裔忠,邓焱竺“互联网+”时代物流金融的新特点和新模式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0(1).

[2]唐友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物流金融创新研究[J].品牌,2015(8):64

生物信息学的前景篇4

关键词:物联网发展问题

1.物联网的定义、起源及背景

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是通过射频识别(RiRD)、红外感应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等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的概念于1999年由麻省理工学院auto-iD实验室提出,同年,麻省理工学院的Gershenfeldnell教授撰写了“whenthingsStarttothink”一书,以这些为标志开始了物联网的发展。

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2006年3月,欧盟召开会议“FromRFiDtotheinternetofthings”,对物联网做了进一步的描述,并于2009年制定物联网研究策略的路线图。

2010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利用物联网技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物联网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柱之一。

2.物联网的原理和应用前景

2.1物联网的原理

物联网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通过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巨大网络(图1)。物联网的基础是互联网,在整个网络中,物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其实质是利用射频自动识别(RFiD)技术,通过互联网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物联网运行过程分为三步:

(1)对物体属性进行标识,属性包括静态和动态的属性,静态属性可以直接存储在标签中,动态属性需要先由传感器实时探测;

(2)需要识别设备完成对物体属性的读取,并将信息转换为适合网络传输的数据格式;

(3)将物体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信息处理中心,由处理中心完成物体通信的相关计算。

2.2物联网的应用前景

“物联网”概念的问世,打破了之前的传统思维。在“物联网”时代,将无关联物体整合为统一的基础设施,在此意义上,基础设施更像是一块新的工地,所有运转就在它上面进行,其中包括经济管理、生产运行、社会管理乃至个人生活。

物联网迅速普及的可能性有多大,尚难以轻言判定。但肯定的是,在国家大力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的大背景下,物联网会是更多行业信息化过程中一个比较现实的突破口。在一些先行的案例中看的出,有些物联网的梦想已经部分实现了。所以,物联网的发展就像互联网早期的形态局域网一样,虽然发挥的空间作用有限,但远大前景已不容置疑。

3.基本属性及特征

物联网是互联网向物理世界的延伸和拓展,互联网可以作为传输物联网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物联网的相关属性包括集中、内容、收集、计算、通信以及场景的连通性。这些属性表现的是人们与物体之间或者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无缝连接,上述属性之间关系如图2所示。

根据物联网组成部分的特性、作用以及包含关系,其特征如下:

3.1基本功能特征

物体可以是实体或虚拟物体;它具有标识,可以通过标识自动识别它们;物体与物体或人们的信息是私密的、安全的;物体使用协议与其它基础设施进行通信。

3.2物体通用特征(高于基本功能特征)

物体使用“服务”作为与其它物体联系的接口;在资源、服务、可选择的感知对象方面与其它物体竞争。

3.3社会特征

物体与其它物体以及人们进行通信;能够相互协作创建组或网络,能够初始化交互。

3.4自治特征

物体很多任务能够自动完成;能够协商、理解和适应其所在的环境,或者从其它物体处学习;能基于其推理能力做出判断,能够选择性地演进和传播信息。

3.5自我复制和控制特征

物体能够创建、管理和毁灭其它物体。

综上所述,物联网以互联网为平台,将传感器节点、射频标签等具有感知功能的信息网络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互联互通。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4.带来的问题

物联网的产生与发展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产生一些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4.1安全问题:企业商业机密、国家机密是否不被泄漏。

4.2隐私问题:追踪和定位某个特定用户或物品,从而获得相关的隐私信息,势必会使个人的隐私问题受到侵犯。

4.3商业模式:物联网商用模式有待完善。

4.4物联网的政策和法规:需要国家制定出适合这个行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保证行业的正常发展。

4.5技术标准的统一与协调:是否能形成统一技术标准及管理机制,这是物联网马上就要面对问题。

4.6应用的开发:物联网的价值不是一个可传感的网络,而是必须各个行业参与进来进行应用,必须根据行业的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有价值的开发。

5.结束语

物联网是一场新时代的科技革命。物联网深受国内外各界关注,在各行各业中前景不可估量,我国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随着物联网的逐步应用,众多行业运作模式和人类生活方式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物联网大规模的推广普及还处于初步阶段,但不难想象,物联网时代将要到来。

参考文献:

[1]崔莉、鞠海玲、苗勇.传感器网络研究进展[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5.

[2]沈苏彬、范曲立、宗平.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与相关技术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9.

[3]刘云浩.从普适计算、CpS到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的视界[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9.

[4]沈苏彬、范曲立、宗平.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与相关技术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9.

[5]孙其博、刘杰、黎葬、范春晓、孙娟娟.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

[6]刘强,崔莉,陈海明.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应用[J].计算机科学.2010.

[7]王朗.玲物联网经济学产生的背景、研究对象和特点[J].理论探讨,2011.

[8]李虹.物联网――生产力的变革[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省略.省略/video/

生物信息学的前景篇5

关键词:石林;信息获取;方法

中图分类号:F59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1-0140-02

0引言

云南石林地质公园地处滇中高原腹地,距省会昆明市70余km,总占地面积400km2,主要地质遗迹类型为岩溶地质地貌,具有最为多样的石林喀斯特形态[1]。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岩溶地貌,同样石林在世界各地也有很多,而且各地的石林形态不尽相同,而在云南石林景区集成了世界各地的石林形态,在这里各种石林形态都有,具有很高的价值。

1石林景区所包含的几种信息

1.1石林的形态特征石林景区有许多不同的石柱,例如:剑状石柱、塔状石柱、柱状石柱、蘑菇状石柱等,另外还有许多各种象形石,例如阿诗玛、十八相送等。

1.2石林表面的微观现象进一步走近石林,会看到在石柱表面有很多微观的溶蚀形态。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岩面、覆盖岩面、构造控制的溶痕、残余型溶痕。表面的溶蚀形态有30种以上[2]。

1.3石林表面的生物活动在石柱表面还有很多的微生物,例如蓝藻,这些微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也会对石柱产生溶蚀作用。

1.4石林形成演化信息石林岩溶发育的地层主要是下二叠统的栖霞组与茅口组[3]。岩石成分主要为灰岩和白云质灰岩等可溶性岩石,在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中由于地壳的抬升以及雨水对岩石的不断溶蚀,经过上万年的时间,才形成如今高大的石柱。各种各样的石柱就是由于构造节理对其切割不同,有的节理比较密集,角度比较大,再经过后期土壤以及雨水的溶蚀,就会形成剑状石柱、尖峰状石柱,如果节理比较稀疏,且切割角度不大,经过后期的溶蚀,就会形成柱状石柱、塔状石柱。石柱表面的颜色受岩性以及生物的影响较大,如果是质纯的灰岩经过风化剥蚀后表面呈现灰白色,如果是白云质灰岩经过风化剥蚀后表面呈灰黑色,在岩石表面经常会生活一些微生物,比如蓝藻,它们附生在岩石表面,尤其是下过雨之后,吸水膨胀,岩石表面呈现黑色。

岩石表面那些微观的溶蚀痕迹,有的是土壤溶蚀的,有的是露出地表后雨水溶蚀的,还有一些是微生物对岩石表面的溶蚀,像各种石柱表面的纵向溶蚀痕迹,都是雨水顺着石柱表面往下流的过程中对其溶蚀产生的溶痕,那些横向的溶蚀痕迹,是石柱还没露出地表的部分,在土壤的溶蚀作用下,凹进石柱里进行溶蚀的结果。在一些表面比较平坦的岩石表面经过雨水的溶蚀就会形成溶盘,而一些微观的溶蚀痕迹是微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通过吸收营养成分以及分泌物对岩石表面溶蚀所形成的。

2信息获取的主要方法

目前信息获取的技术有很多,综合起来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二维信息获取技术,另一类是三维信息获取技术。

2.1二维信息获取技术近年在国内众多旅游景区,二维信息获取的工作都有进行。现在我们常用的方法就是摄影技术,对石林景区各景点进行拍照,从而获得其光学信息,比较常用的是使用数码相机对石林景区直接拍照。

2.2三维信息获取技术近年在国内一些著名景点,如敦煌莫高窟、北京故宫等,都采用三维信息获取技术,三维信息获取技术又有很多种。

2.2.1测量的方法运用测量的方法可以使我们直接获得被测物体的几何数据,然后我们再通过三维建模技术,就可以形成物体的三维模型。测量的方法适用于记录对精度和细度要求不高的大型的物体,对于比较小的物体或细节,测量的方法达不到相应的精度,因此不适用于小的物体。

2.2.2近景摄影测量技术近景摄影测量是摄影测量学一门非常重要的分支科学,它一般不直接接触物体,而是通过摄影的方法,运用摄影测量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来获取目标物的二维或三维坐标[4]。它具有不直接接触物体、精度高、容量大、工作量小、表示精细、产品形式多样等特点。

2.2.3三维扫描仪技术三维扫描仪在目前很多的领域都有应用,像敦煌莫高窟在保护崖画等方面就用到了这项技术,该技术的优点是扫描速度快而且精度非常高,可以直接扫描物体,通过扫描可以得到物体表面的三维数据,缺点是价格比较贵,并且缺少纹理信息。

3石林景区信息的获取

3.1石林景区宏观地质地貌特征信息的获取石林景区总体上属于岩溶地质地貌,对于这种宏观的地质地貌特征信息的获取,不需要很高的精度,测量的方法就可以满足。这种方法可以从大的方面把握石林发育与地表地下水的关系,石林发育的阶段性和继承性特征,还可以从宏观上看出各个景点石柱形态的不同,以及构造节理的分布特征和对石林形成的影响,也能够展现石林地区的植被。

3.2石柱形态、颜色信息的获取通过上面的介绍知道石柱的形态有很多,表面的颜色也有灰白色、灰黑色等各种颜色,这些信息主要是给游客视觉上的感受,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采用数码相机对其拍照,如何才能得到好的效果,受很多因素条件的影响:一是拍摄人的拍摄技术的影响;二是光线的因素;三是拍摄方向的因素。另外也可以采用录像的方法对其进行录像,给人视觉感官的刺激会更强烈。对于石柱的形态特征以及颜色,可以采用近景摄影测量的方法对其从各个角度各个高度进行有规律的连续拍摄,获得各个不同方向的照片,然后通过计算机的软件对其进行拼接和后处理,可以得到石柱的三维立体几何模型,这样游客在未到石林之前就可以体会到石林的真实感,更容易吸引游客前去旅游。

3.3石柱表面微观溶蚀痕迹的获取对石柱表面一些微观的溶蚀形态的获取,可以采用数码相机对其近距离的拍照,可以获得溶蚀形态的图片信息,这样只能获得相对比较大的溶蚀形态,而且精度不高,对于更细小的溶蚀形态,用三维扫描技术进行扫描,不但精度高,而且可以得到石柱表面微观溶蚀痕迹的三维数据,再附上颜色信息,可以得到表面溶蚀形态的具有色彩的三维立体模型。

3.4以上几方面形成原因的获取这些信息在游客观光旅游过程中只靠视觉感官是无法获取的,如何让游客在获得视觉感受外,又能获得关于石林的地质科学信息呢,首先通过以上方法获得石林景区的图片,通过这些图片可以让游客在未游览石林之前对石林有种视觉上的体验,通过近景摄影测量获得各种图片经过图片的拼接和后处理可以做成视频文件,再通过搜集相关文献资料把石林形成演化的各种地质信息以文本形式展现出来,这样把图片、视频、文本综合起来展现给游客不但能让游客体会石林的壮观美,还能让游客在游览过程学到关于石林形成的地质知识。综合以上石林景区所包含的信息以及信息获取的几种方法,绘出表1。

4结语

石林景区以其众多美丽的岩溶地质地貌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去观光游览,作为游客,在游览过程中,需要获得的信息有很多,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石林景区的信息,石林整体的地质地貌特征,各种石柱的形态特征,石柱表面微观溶蚀痕迹特征,形成以上几种特征的原因,除此之外,本文主要介绍了目前获取信息的几种方法,包括测量的方法、近景摄影测量、三维扫描仪技术。对于这几种信息,如何用合理的有效的方法去获取,以期达到更好地效果,从而能够使游客在游览石林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身心感受和地质科学知识。

参考文献:

[1]董文渊,赫尚丽,赵敏燕等.云南石林地质公园环境解译系统构建研究[J].湖南林业科技,2007,34(2):9-12.

[2]李玉辉.中国云南石林岩溶形态类型与特征[J].中国岩溶,2002,21(3):162-172.

生物信息学的前景篇6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物理教学整合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现代教育理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提高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internet网与校园网的开通为中小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中小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当前,如何有效地把信息技术和物理学科进行整合,把信息技术中的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高中物理课程中,是我们高中物理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谈谈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作用。

一、运用信息技术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作为显示工具,可以节省大量板书时间,把更多时间用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重点知识、关键词等内容,同时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从而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我们的教学过程,推动新课程改革。物理课教材中拥有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教学生动性不高。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下载相关的知识图片、案例视频,为物理课的开展增添了不少内容,使物理课上的有声有色,选取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讯息,采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出来,以有效增强教学信息容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认识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立志报效祖国,如我用多媒体演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的巨大成就,以图文并貌的方式激发学生。

二、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学者布鲁姆指出:“浓厚的兴趣能弥补智力的不足,持久的兴趣会导致发明创造”。一般来说,中学生的好奇心强,喜欢探索自然的奥秘,他们的兴趣广泛而强烈。大部分普通学校的物理教学设施、仪器相对匮乏,还不可能完全对学生开放。因此,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采集信息、加工信息、消化信息,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讲到《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人造卫星》这一节内容时,由于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了解很肤浅,但这方面的知识对学生又很有吸引力。因此,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上网收集有关知识。如:宇宙的起源、行星卫星的运行轨道、各种人造卫星的功能及运行特点等内容,分配给各个小组去收集,在课堂上让各小组汇报各自的成果。小组之间进行探讨、互相补充,开拓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再如:讲到超导体时,课前分配各组学生上网了解当今超导体研究的进程以及应用前景。课上进行交流汇报,这些都是传统课堂教学所难以达到的。运用信息技术就实现了从教学生“知识”到教学生“学”的转变。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发现、合作探究的过程。

三、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物理教学离不开现实的物理情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物理情景学生难以见到。如果单凭现有的教材和老师的口授,学生仍然觉得枯燥抽象,学习兴趣不高。但如果能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造生动直观的物理情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同时课堂效率也明显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利用视频展示身边的物理情境。课堂教学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条件制约,许多身边生动的物理现象、实验无法在课堂内完成,可以借助视频录像事先进行剪辑,效果就非常好。如:在教学《自由落体运动》这一节时,在介绍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后,我们也可以播一段老师自己事先从某一高楼扔下两个轻重不同的保龄球的录像。学生看后就很有亲切感、真实感。再利用录像的慢放和定格功能,可以清晰展示两球下落的全过程,学习的效果就好多了。或者直接到网上去下载这样的视频资料,也能取得好效果。

2.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复杂物理过程。应用多媒体课件展现物理过程,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生动的实际情景,可以把复杂的物理过程(多种因素均在变化)暴露无遗,让学生通过观察、联想和想象去理解动态的物理过程,形象地建立起相应的过程图景。如:在教学《回旋加速器》这一节时,教材中仅仅以文字和插图形式来描述它的工作原理,因为是静态的,很抽象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但如果把它制成flash课件进行情境的创设,在这个情境中,学生可以观察到周期性变化的电场与粒子运动之间的时间对应关系。教师只要提出为什么要有这种对应关系,就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可以真正建立起粒子旋转与交变电场“同步”的概念。

3.运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实验教学。高中物理课堂中有很多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由于受到常规实验仪器、实验材料等条件的限制,实验效果不如人意。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一些重要的在目前条件下难以完成的实验,弥补常规实验的不足,提高实验的演示效果。如《电磁振荡》这一节,要很好地理解“电磁振荡”这个物理现象及其规律,仅仅做好实验或利用挂图是不够的。学生对LC电路中振荡电流的产生过程,电压和电流的大小、方向的变化规律往往感到难以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在做好电磁振荡演示实验的前提下,运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地模拟显示电容器中电场线、电压,线圈中磁场线、自感电动势及电路中电流的同步协调的动态变化情况,再辅以电流、电压、自感电动势周期性变化的图像,清楚地反映了电磁振荡中电流、自感电动势、电压三者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LC电磁振荡规律,同时也揭示了该物理过程中各物理量的辨证关系。这些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动静结合的物理过程,同学们在头脑中形成了清晰、形象、连贯、动态的LC电磁振荡的物理图景,有效地建立概念、掌握规律,并培养了科学思想,了解了学科研究的方法。

四、运用信息技术快速处理实验数据

生物信息学的前景篇7

【导语】面对目标,信心百倍,人生能有几次搏?面对成绩,心胸豁达,条条大陆通罗马。给自己一个恰如其分的自信。

参加2017年江西景德镇高中会考的考生可点击进入《江西景德镇高中会考报名网站:景德镇市教育网》进行江西景德镇高中会考报名。

点击进入>>>景德镇高中会考报名网站:景德镇市教育网

报名方式:

江西景德镇高中会考网上报名时考生直接通过互联网登录《景德镇市教育网》网站,江西景德镇高中会考报名平台(jdzedu.gov.cn/)进行报名。

(一)报名点学校

1.审定考生报名资格;

2.指导考生了解网上报名有关说明,在报名系统中进行报名操作;

3.通过系统打印考生报名信息,由考生签字确认;

4.指导报名信息有误考生在网上进行更正重新打印报名信息签字确认。

(二)市、县(市、区)教育考试机构

1.核查报名点学校的报名信息;

2.在系统中设置考点并指定考生参考地点。

会考时间及科目:

生物信息学的前景篇8

社会文化理论以Schatzki(2002)的场所本体论为理论基础,说明信息素养是一种社会文化信息实践,该理论认为使具有信息素养及推进信息素养的实践过程的构建将取决于:实践理解(知道如何进行信息检索等操作)、规则(指出事情做法以及重点的明确规定)和目的性成分(与任务相关首要的目标、应对状态和情感)等[3]。信息素养应被视为存在于其他实践过程中的一种实践,分析单元不应为信息技术,而是发展信息技术场所的社会文化渊源。社会文化理论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场所本体论与实践论。 

1.1理论概述 

1.1.1场所本体论(Siteontology) 

本体论是人对于世界现实的认知。场所本体论主要观点认为:社会生活是在一定场所(背景或社会领域)中形成的,实践与安排在其中相互交织、存在演进。背景是由社会生活的空间性、暂时性和目的性特征组成的,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演变与其所产生的背景相联系;社会生活的中心要素是有组织的人类集体活动,而非个人及其思想状态,社会生活由人的活动安排组成,通过行为与目的性统一,这一统一正是实践的特征。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信息是“能引发变化的任何变化”[3],这种变化可以是思想的、社会的或物质的,也可以是三者的组合。如果信息要引发变化,必须从社会生活背景的视角来理解它。知识不是独立于社会领域之外的,而是被实践(包括信息实践)带入特定社会场所,揭示文化和物质的本质关系,即Barad认为的“知识总是出自某处的一种看法”[3]。 

1.1.2实践(practice)理论 

场所本体论哲学兴趣在于了解社会生活是如何在实践中产生和演进的。实践不是个人产物,而被视为场所产物。信息素养作为一种分散性实践,是某些更广的综合性实践中与信息相关的活动的集合,分散于如学习、教学或办公等一些综合实践中。信息素养实践以其他实践的表现方式被场所中的社会、历史、政治和经济特征所形成,所以不同环境中作为分散性实践的信息素养的表现方式是不同的。 

实践理论强调:知识具有相关性,因而需要通过对话、实践或者特定的工具,来构建与获取;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政治的轨迹,形成在时间、空间和背景中;对实践的理解不仅仅要关注内化过程,更要理解具体行为表现的经验性本质[4]。 

1.2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应用 

社会文化理论要求人们考虑背景因素,理解信息素养及其相关活动是如何产生的;使人们探索,发现、理解支持这些活动的安排;使人们对实践安排展开更加广阔的探索,理解它对信息的促进或限制作用。随着关注点从个人转向集体,场所本体论和实践理论有助于发现新的方式,以研究人群、信息与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是如何被促进或抑制的。 

社会文化理论体现了构建主义理论思路,描述学习被嵌入到社会活动中以及发生在一个学习者与其他人物、物体和事件进行互动的合作环境中。社会文化理论应用于信息素养的教育,注重在信息素养教学阶段的合作与协商,教学内容的语境化及信息的相互作用。Liwang(2011)将社会文化理论应用于auckland大学四年制本科的信息素养教学模式构建,主要是通过教学前的问卷、访谈,信息素养教学实施与评价阶段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来实现的[4]。 

生物信息学的前景篇9

信息技术,以其无与伦比的优势与语文学科整合着,那么,信息技术怎样与作文教学相整合,才能彰显其优势呢?本人从多年的教学实践得出经验,认为要彰显信息技术在作文教学中的优势,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信息技术软件有生动的图、文、声、像拨动孩子们的心弦,令学生入情入景,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调动起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并扩大训练容量,达到教师善教乐教、学生善学乐学,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活跃思维、发展智力、巩固写作能力的效果。教学时,教师可根据作文要求运用信息技术,把平时不能看到的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也可将某一特定的情景缓慢播放、定格、放大、重复,以生动的图、文、声、像拨动孩子们的心弦,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结合信息技术,以电脑媒介为手段,输入文稿,掌握文章的排版技能,学习网络技术,登陆相关网站论坛,注册用户,发送文章,从而使更多的人能够浏览到自己的文章,充分体味到作文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快乐作文,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作文教学,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延伸功能,它可以使作文课堂教学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大大增强教学的功能,大大提高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世界的能力,实现具体与抽象、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提供情景、画面、材料,指导学生进行立体观察、多向思维,帮助他们弄清任务与人物、事件之间的关系,弄清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关系。信息技术化对视觉的冲击,它的震憾力,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深处,使学生触景生情,从而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与此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符合情理的想象和联想,使他们由静到动,由内向外,由人物的外貌、神情、动作想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由眼前想过去,想将来,由此事物想到彼事物。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在大量的资料面前及逼真的情境面前,学生必然有话可说。

三、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收集写作素材,蓄积写作灵感

计算机互联网的强大信息量为学生展现了大量的信息素材,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更广泛的天地,学生学得更多、更快。除了加强生活实践,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图文、声像资料,引发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实践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引导学生把网上阅读到的优美词句、精彩段落“粘贴”到自己的“写作素材库”;另一方面,引导他们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见闻感受也记入“写作素材库”,并定期将“粘贴”的素材和生活素材进行分类、选择、整理,同学间再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学生通过鼠标轻点,大千世界尽在眼前。写景可点击“自然风光”,叙事可点击“时事新闻”,写动物可搜索“动物世界”……

四、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作文评改效率

生物信息学的前景篇10

【摘要】本文结信息技术在物理课堂中的具体应用,做出了相关分析探讨,以期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物理课堂;应用探讨

随着新课标的改革,信息技术在物理课堂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当今物理课堂里的信息技术将以往的多媒体技术有机整合在一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一、信息技术在物理课堂中的作用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技术能将文字、图片和声音有机结合在一起,化抽象为形象,颠覆了传统教学中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带给学生形象生动的教学环境,刺激学生的不同感官,提高了思维能力,拓展了空间概念,减轻了学生的认知难度,帮助学生从抽象思维过渡到形象思维,很好地掌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多媒体教学能声情并茂,使课堂生动活泼,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今教学环境下,信息技术有其独特的优势,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质量。

(二)拓展学习内容

物理学是一门比较难教又难学的课程,课时较少内容较多,物理教学必须解决现实问题,将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整合后,不仅节约了教师的教授时间,也帮助学生拓展和提高了学习的内容,通过调动学生网上学习、做题、讨论等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

(三)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含有大量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将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整合后,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充分发挥学生利用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在掌握信息技术的同时,学习接受和批评的能力,具备融入信息社会的能力。只有具备了必要的信息知识,才能利用信息不断充实自己。在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进行整合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一)创设声情并茂的物理情境

根据构建理论可知,创设合理的情景能使问题顺利解决。现代信息技术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化为形象的物理画面,降低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知难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量的问卷调查表明,物理习题难做不是因为物理公式不熟,而是无法将习题在脑海中转化成完整的物理情景,不能弄清物理物理过程。例如,在电流的学习中,基本概念介绍了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学生不明白电荷怎么移动,多媒体将电荷做成了动画,如同水流定向移动,学生一看就能弄懂。在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作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方向及磁场的方向有关系,将三个物理量通过多媒体动态展示出来,很容易建立空间的立体关系,突破教学难点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感悟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

物理学除了教授物理知识以外,还要传播科学思想,教会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方法。在物理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物理学家科学探究的经历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感悟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创新精神,例如通过对爱迪生寻找灯丝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斗志,学习坚持不懈的探究精神。在学习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时,通过课件向学生再现法拉第非凡想象力的几个情景。

情景一:法拉第坐在实验室正在思考电能生磁,那么磁也一定能生电,如何生电?百思不得其解,不断地在绕线圈,变换位置和运动方式。法拉第发现电流计摆动的一瞬间,眼睛里散发出明亮的光芒,转而手舞足蹈兴奋不已。

情景二:牛顿坐在苹果树下看书,苹果掉下来砸中了脑袋,牛顿就想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是什么隐形的力把它拽下来的?

这些场景能够让学生切实感悟物理研究过程,感受科学方法,培养求知精神,并且也可以快速过渡到教学内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重力中去。

(三)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物理概念和物理过程抽象较难理解,物理教师用不同的方法口头讲述也依然很难将知识讲得透彻明白。利用演示实验,可以有效地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形象的问题,有时由于具体条件的限制,演示实验做得不到位,导致演示效果观察度差,为物理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物理教学带来了良好的辅助工具,如实物投影仪(能支持图形放大缩小)、录像机、高速摄像机及多媒体课件,它们将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后利用投影、视频、图像、声音、动画的形式将物理画面生动地展示出来,将枯燥、抽象的概念直接展示在学生面前。所呈现的内容生动,极具表现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的深度融合为教育改革带来创新的基础支持,为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

三、结语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时代要求学生能将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这样的背景下,新时代的物理教学必须跨越传统教学的障碍,寻求新的教学方法。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完美地应用到物理教学中,使物理的教学中教师易教、学生易学,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了物理教学在近代史上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乔亚艳.浅谈信息技术与职中物理教学的整合[J].价值工,2014,1(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