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物信息学培养方案十篇生物信息学培养方案十篇

生物信息学培养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9:56

生物信息学培养方案篇1

关键词:物流信息管理;教学改革;高职院校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正以势不可挡的力量渗透到各行各业,物流信息化已成为一种趋势,其建设与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同时,物流人才的信息化水平也成为企业考核员工的主要指标。面对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应用型物流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为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各大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物流信息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核心专业课,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掌握物流信息技术及应用的人才。但是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各行各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当下的需求,因而《物流信息管理》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1《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物流信息管理》是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具备应用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物流人才。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对物流人才信息处理能力的要求尤为突出。但是,当前《物流信息管理》课程的教学尚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1课堂教学方式单一

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目前大多数高校都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主要是老师讲解理论知识,由于该课程融合了物流和计算机的知识,对于计算机能力较薄弱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课程内容抽象难以理解。老师授课过程中教学方式单一化,纯理论化的讲解,缺少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更容易使学生感觉内容枯燥乏味,很难理解知识,失去学习的兴趣。

1.2缺乏案例教学

在物流企业的实际运作中,各种物流数据和单据的传输都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物流各项活动的信息化对于提高物流企业的运作效率极为重要,面对信息化的冲击,高校毕业生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而当前物流信息管理的授课过程中,更多的是在讲解理论知识,缺乏典型实际案例的启发,学生无法理解物流管理中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1.3缺乏社会实践

高职院校开设《物流信息管理》这门课的目的是培养具备信息处理能力的专业物流人才,而目前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理论重于实践的现象,学生对于理论知识掌握的较好,但面对实际操作便无从下手,各大院校虽然开设了实验课,但是实验教学内容简单,主要物流软件的操作练习,学生没有真正的去开发物流系统,实现物流的七大功能,因此,对物流活动的理解欠佳,学生缺乏社会实践,动手能力差,严重影响了物流人才的培养效果。

2《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教学的思考

为了改善当前《物流信息管理》课程的现状,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针对课程存在的诸多问题,本人结合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教学的经验,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尝试。2.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在高校教学中基本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而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往往是有限,为了增加课堂的教学气氛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感受不一样的学习氛围,首先,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每5~6人为一小组,设立一名组长,并制定出任务分工表,选择和物流信息管理相关的知识点或者典型案例,小组成员合作制作ppt;其次,由一名学生作为代表走上讲台向大家讲解ppt,老师则扮演学生的角色听课;然后,老师对各个小组的汇报工作进行整体点评,指出各组的优缺点,指导学生相互学习,鼓励学生做得更好。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2.2加强案例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讲解章节内容的基础上,引用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先进真实的物流信息管理案例,通过案例总结章节内容,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案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进行案例分析课时,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回顾章节主要内容,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熟悉案例,引导并启发学生哪些理论知识可以应用到案例中,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从而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师在选择案例时需要注意选择有代表性、关联知识点较多、联系实际较强的案例,以便让学生了解物流在实际企业中的应用。

2.3构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模式

借助企业实习软件与校园的网络资源,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学生对不同行业、企业物流活动实际流程的了解和认识,以便今后步入社会能够较快的适应工作。院校主要负责制定教学计划,进行理论教学,企业负责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提供实践学习的软硬件环境。学生真正进入生产和管理的实际,了解并掌握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规则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一方面,利用多媒体教学,放映有关物流信息系统、物流设施设备等相关视频,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必须掌握好理论知识,才能在实践中很好的运用,同时增加了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将poS、RFiD手持终端、条码打印机等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亲自试验,学习并掌握应用操作。教师应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各类物流技能大赛,一方面考查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操作计算机及各类物流设施设备的能力。

3结论

本文基于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教学任务的要求,分析了当前物流信息管理课程的教学现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加强案例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构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模式的几点思考,通过教学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也为高职院校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黄颖.《物流信息系统及开发》的教学探索[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4,9(2):236.

[2]周敏.现代企业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34(3):204-205.

生物信息学培养方案篇2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刑警学院的信息安全专业坚持以打击信息网络犯罪为突破口,进行特色的信息安全专业建设情况介绍,来阐明我国信息安全专业建设如果能突出母体专业和所在高校或行业的特点来办学,将会造就出一批具有各自特色的信息安全专业,为我国信息安全专业办出水平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样板案例。

关键词:信息安全专业;特色;办学;中国刑警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前言

中国刑警学院信息安全专业是伴随着全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普及和提高,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压力和挑战的形势下,于2002年2月26日申办成功的,成为继武汉大学后的第二批获批的信息安全专业,也是公安系统第一个具有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院校。2002年7月开始招收学生,目前该专业已招收六届本科生,2006年7月首批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生和二学位学生已经毕业,2007年7月第二届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也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就业率为100%。用人单位无论是网警部门还是刑警部门反馈的信息都表明,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办案能力强,业务全面,上手快。

目前我们的信息安全专业已经发展成以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为主干,以刑侦和法律为两翼的学科专业教育体系。形成了一个专业特色鲜明、教学计划科学合理、教学内容新颖实用、教学科研办案紧密结合,具有相当规模效应的特色专业。2007年被学院推荐为部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这样的结果得益于我们制定了特色鲜明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计划。

2特色的培养目标

专业建设之初,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上,也走过了一段弯路。我们把培养合格的网络警察作为培养目标,而教学计划主要是在武汉大学信息安全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参考普通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而制定的。经过大家的冷静思考,认为搞计算机专业或以密码学为核心课程的信息安全专业,我们和地方院校的相关专业相比没有优势。而且网络警察出口面太窄,目前网络警察主要从地方高校引进计算机和法律专业人才,我们的毕业生从竞争角度也没有优势,这样不利于专业的长远发展。为此,我们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大刑侦平台上,培养掌握计算机犯罪侦查理论与技能,能熟练进行涉计算机案件的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的刑事警察。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中国刑警学院的专业优势,而且学生毕业分配出口广泛,到网警部门他们具有懂刑事办案、懂法律的优势,到刑警部门他们有计算机专业特色,懂得涉计算机案件侦查和取证方法的优势。为所培养的学生受社会欢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教育理念上,我们占据了优势。有了一个科学的培养目标,才会有合理的教学计划。

3特色的教学计划

2004年,计算机犯罪侦查系对信息安全专业全面修订了教学计划。新计划以培养目标为指导,把“宽出口、实战型”作为教学质量控制的标准;把“点线面体”(主干课程是点、其前导后继构成线、主干课程线之间构成面、专业方向之间构成体)作为讨论计划的过程控制,使新教学计划专家组的讨论意见空前的一致。这一教学计划也得到实战部门的好评,他们只听了教学计划就已经开始“订购”两年后的学生了。

该教学计划,把培养学生作为“大学生”、“警察”、“计算机专业人员”、“刑警”和“计算机案件侦查和取证人员”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为模块进行设计。

(1)“大学生”模块

这是教育部规定的所有大学工学本科生必须学习的课程集合。主要包括: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概论、军事理论等课程。

(2)“警察”模块

这是作为警察必须学习的课程。如,公安学概论、擒拿格斗、射击、犯罪心理学、犯罪情报学、公安应用写作、逻辑学等课程。

(3)“计算机专业人员”模块

本着教学性大学培养应用性人才的这一目标,根据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的特点和工作需要,对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进行筛选和调整。如,适当减少原理性课程门数或学时,增加应用性强的课程的设置,特别要强调语言类课程的学习,因为在计算机犯罪案件现场勘查时,如果不知道所遇到的文件类型和基本含义,会极大影响案件侦查的成功,也会丢掉很多线索。在教学计划中,我们先后共开设了C语言程序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可视化程序设计、aSp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Java程序设计等多门语言课程。但在强调语言的同时,也不能放弃能代表计算机专业特点的专业课程,这些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专业功底。如,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等课程。

(4)“刑警”模块

该模块是学生作为一名刑警应该掌握的基本原理和技能。我们把刑侦的专业主干课程均纳入了该模块。如,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刑事证据学、犯罪现场勘查、刑事案件侦查、预审学、查缉战术、侦查措施、经济犯罪案件侦查、治安案件查处等课程。

(5)“计算机案件侦查和取证人员”模块

该模块主要是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人员所需要的知识。如,信息安全基础、网络安全技术与防范(含密码学)、计算机司法检验学、计算机犯罪案件侦查、计算机恶意代码原理与识别、常见操作系统分析、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法规、信息卡技术与安全等课程。

该教学计划以计算机专业理论和法律应用为基础,以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技术为重点,以刑事案件办理为特色的实用型教学计划。培养既懂得传统刑事案件的办理,又具有涉计算机案件办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4特色的课程建设思路

为把信息安全专业办出刑警学院特色,我们将信息安全专业的课程划分为独有课、特色课和共享课。

(1)独有课就是我们学院有,其他院校没有或非常薄弱的,如“计算机犯罪案件侦查”、“计算机司法检验学”和“计算机恶意代码原理与识别”等课程;

(2)特色课就是其他院校有,我们学院有特点的课程;

(3)共享课就是计算机及法律相关的课程,各院校开设的内容基本类似。

对各类课程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思路。对共享课和特色课中的非特色部分,向重点大学靠拢,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派计算机专业毕业的青年教师到在这些课程方面全国领先的重点大学学习,听一轮课,从中学习和了解他们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理论教材、实验教材、实验设备、实验方式等内容;特色课中的特色

在于我们比地方大学有与公安实战联系密切的优势,比其他公安院校有刑警学院在刑侦和刑技方面的优势。要把握好以公安需要、应用办案为教学出发点,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的总体方向;而独有课是我们专业的拳头,要加大力量,选精兵强将,以老中青结合的方式,划分成课程攻关小组,甚至不惜重金聘请专家来共同搞好。

5特色的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信息安全专业是刚刚兴起的专业,一些教师还没有进入角色,新课多,专业性强,任务量大,因此,提出“以课程建设促学科发展,全体动员,学生参与,加快发展”的课程建设总体思路。

将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划分成课程小组,采取组长负责制,定时间、定任务、定目标。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到重点大学进修加强理论基础,学习教学模式;到公安实战部门锻炼和听专业系的课程,了解公安一线需要,并学习涉计算机案件的办案方法。遇到难点形成科研课题,与各方面的专家共同进行攻关。再将办案方法和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这样就很好地实现了以课程建设促教学、科研和办案的发展,即实现了学科发展的目标。

由于教师数量少,工作任务重,有许多入门操作阶段的工作,以学生参与科研的模式,充分调动在校生特别是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的积极性(在这方面已经在毕业论文和志愿者学生中进行了较成功的尝试)。在学生中成立“信息安全俱乐部”,教师为之提供理论和实战需要方面的指导,并提供适当的上机条件,让他们学会使用现有大量信息安全方面的软件,然后以讲座或交流的方式给全院师生讲解。这样不仅使教师摆脱了大量基础操作软件的调试,也极大地调动和提高了全体警院学生办理涉计算机犯罪案件的意识和能力。

为保证教学质量,所有新开课程上课前,课程组要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共同讨论,提出意见。在信息安全专业正式讲授前如果条件允许要在全院进行讲座或选修课,这样一轮教学过后专业教学就会较为成型。

6特色的实验室建设

根据我院信息安全专业以计算机犯罪侦查、电子物证检验和网络监察与监控为方向的特点,我们建成了全国高校第一个“电子数据取证实验室”和全国公安院校第一个“网络攻防实验室”。

“电子数据取证实验室”采用与公安实战无缝对接的思想,即公安实战单位用什么设备我们就学什么设备。这样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上手快的特点得以保障。这里不仅包括计算机取证专用机、还包括各种取证平台和取证软件。

“网络攻防实验室”重点解决在涉网案件中,网络痕迹的搜索以及网络监控、网络攻防技术演练等需要的实验室条件。该实验室不仅有核心交换机、路由器,还有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无线网络环境。单机上的主机与虚拟机、小组内的成员之间和小组间的攻防演练均可以实现。

这两个特色实验室的建成为专业课教学、为科研和办案提供了物质保证。

7特色的教学科研办案模式

我们在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同时,还进行办案工作。办案工作不仅有教师定期到公安实战部门参与办案执法,还有远程咨询,更有利用现有的电子取证实验室对实战部门送来的案件进行检验的工作。

我们24人的教师队伍中,具有电子物证检验资格的教师就有15人。每年办理案件的鉴定数十起。

通过办案可以了解最新案件动态信息,可以了解案件办理的过程和经验,为专业课教学和科学研究获得了很多实战素材。把这些鲜活的案例引入课堂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更加贴近实战,为办案能力强提供了原理的保障。

生物信息学培养方案篇3

【关键词】信息时代;档案;信息素养

信息只有通过传播才能得到有效利用,档案信息也不例外,在档案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档案工作者充当着传播者的角色。把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的概念引入到档案信息传播中,研究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如何培养档案工作者的信息素养,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传播学、档案学、信息素养等三方面的知识,对档案信息传播中档案工作者的信息素养的内涵及如何培养其信息素养给出了的建议。

1.档案人员在信息时代应具备的信息素养

档案工作者的信息素养,是档案工作者根据自身和外部信息环境发展的要求,自觉接受教育和培训而形成的一种对待信息及信息活动的修养和能力。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档案工作者充当传播者的角色。传播者的素质会对其他各方面因素产生巨大影响。下面从文化素养、信息技能和信息意识三个方面来阐述档案工作人员在档案信息传播中应具备的信息素养。

1.1文化素养

这里的文化素养,是指文化知识、计算机知识和外语知识。档案工作者不仅应具有较高的档案专业知识水平,还要熟悉与档案工作相关的文化与科学技术知识,特别是从事信息开发和编研工作的人员必须以“博才”或“通才”取胜。

首先,在档案信息传播前,档案工作者必须对将要传播的信息有充分认识,确保信息传播符合相关原则和规定,对信息内容进行选择、处理和加工。档案传播人员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其他文化知识。其次,科技的发展决定了网络传播必将成为今后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作为传播者的档案工作者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再次,经济全球化发展环境下产生了不同种语种档案。国际间交流产生大量的外文档案,基于识别利用外文档案信息和增进国际档案工作交流来发展档案工作的目的,档案工作者应提高外语水平。

1.2信息技能

信息技能指档案工作者在从事档案工作实践活动中应具备的对信息搜集、理解、分析、处理的能力。这里的信息技能主要指信息处理能力、用户分析能力和新技术的应用能力。

首先,信息处理能力。由于工作内容的特殊性,档案工作者需要对档案进行一系列处理才能使其形成档案信息资源,为公众提供利用。档案工作者需要具备的信息处理能力主要包括:信息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加工的能力。其次,用户分析能力。不同的受众对档案信息有不同的要求,对不同类型受众的需求进行分析,增强信息传播的专指度,将有效提高档案信息的传播效率。再次,对新技术的应用能力。计算机在档案工作中的普及,要求档案工作者熟悉运用计算机软硬件;在网络传播必将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的环境下,掌握网络应用技术是档案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能力。

1.3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就是档案工作者对档案工作信息的敏感程度。首先,保持对经济建设和档案工作信息的高度关注。作为信息资源的开发者、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源头,档案工作者必须时刻关注外界信息,并与当时当地的实际工作相联系,提高对未来信息的预测能力。其次,敏锐地感受社会信息的变化对档案工作的影响。档案工作者及其服务对象都是生活在信息社会中,面对海量信息,档案工作者只有具备强烈的信息意识,才能积极主动地挖掘、搜集、利用各种有用的信息,不断完善档案工作,使档案工作在各方面建设中发挥最大作用。第三,保持高度的信息安全意识。在网络环境下,信息传递存在很大的风险,这就要求档案传播人员需具备一定的网络常识,把风险降到最低。另外,数字化信息的窃取和篡改不易被识别,使信息真伪难辨,一旦信息被人拷贝或篡改,就可能造成巨大损失,所以档案工作者还要注意物理存储系统的安全。

2.培养档案人员信息素养的途径

对于在档案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档案工作者来讲,信息素养的培养主要从档案工作者的时代意识,良好的社会培养环境,档案工作者信息技能培训等方面进行阐述。

2.1档案工作者的时代意识

信息时代的档案工作者除了要增强信息意识外,还要增强现代化意识、市场意识和法律意识。首先,档案信息传播需要档案工作者增强其对信息性的认识程度,提高鉴别水平和处理能力,增强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意识,满足社会各方面对档案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其次,档案工作者要开发档案信息并主动与市场经济接轨,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为市场服务。再次,档案信息传播要求档案工作者努力学习现代化设备的应用技术,促进档案工作的发展跟上时代节拍。第四,档案信息传播要求档案工作者在履行服务职能时要有强烈的依法办事意识,按照党和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档案的开发、开放、公布与利用,正当参与市场竞争。

2.2良好的社会培养环境

档案信息传播离不开社会环境,这里的环境因素主要指国家的财政支持、法律建设、设备的配置情况(硬件和软件环境)。档案工作者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项创新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单位领导下定决心,实施强有力的领导。一要营造先进的思想认识环境。领导者应充分认识做好信息工作和提高档案工作者信息素养的重大意义,大力倡导档案工作者使用电脑和计算机网络,营造浓厚的提高信息素养的氛围。二要创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各级领导应统筹规划,为培养档案工作者信息素养提供必需的物资、器材、场地和技术支持,逐步提高档案部门办公自动化水平。三要完善和落实规章制度。从当前我国档案队伍培训的实践来看,除了继续搞好在职培训、坚持自学制度以外,国家还应建立健全网络使用和管理制度、信息设备更新制度,使档案工作者在不断学习和使用新设备时增强信息素养。

2.3档案工作者的信息技能培训

网络媒体改写了传统的平面媒体一统天下的局面,占据越来越多的传播市场,档案工作者需要借助现代的传播媒介进行有效的档案信息传播。首先,作为传播者的档案工作者在工作中必须掌握必要的软件操作和维护技能,提高办公速度,更好地促进档案信息的传播。其次,网络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可以使档案工作人员及时捕捉社会信息,针对受众需求进行组织,提高传播效率。此外,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电子文件的发展和计算机病毒等知识的培训,都有利于档案工作者正确应用现代技术,在安全与保密的条件下,进行更有效的档案信息传播。

【参考文献】

生物信息学培养方案篇4

   目前我们的信息安全专业已经发展成以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为主干,以刑侦和法律为两翼的学科专业教育体系。形成了一个专业特色鲜明、教学计划科学合理、教学内容新颖实用、教学科研办案紧密结合,具有相当规模效应的特色专业。2007年被学院推荐为部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这样的结果得益于我们制定了特色鲜明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计划。

   1特色的培养目标

   专业建设之初,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上,我们也走过了一段弯路。我们把培养合格的网络警察作为培养目标,而教学计划主要是在武汉大学信息安全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参考普通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而制定的。经过大家的冷静思考我们认为,搞计算机专业我们和普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相比没有优势,做以密码学为核心课程的信息安全专业我们和地方院校信息安全专业相比也没有优势。网络警察出口面太窄,而且目前网络警察主要从地方高校引进计算机和法律专业人才,我们的毕业生从竞争角度也没有优势,这样不利于专业的长远发展。为此,我们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大刑侦平台上,培养掌握计算机犯罪侦查理论与技能,能熟练进行涉计算机案件的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的刑事警察。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中国刑警学院的专业优势,而且学生毕业分配出口广泛,到网警部门他们具有懂刑事办案、懂法律的优势,到刑警部门他们有计算机专业特色,懂涉计算机案件侦查和取证方法的优势。为所培养的学生受社会欢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教育理念上,我们占据了优势。有了一个科学的培养目标,才会有合理的教学计划。

   2特色的教学计划

   2004年,计算机犯罪侦查系对信息安全专业全面修订了教学计划。新计划以培养目标为指导,把“宽出口、实战型”作为教学质量控制的标准;把“点线面体”(主干课程是点、其前导后继构成线、主干课程线之间构成面、专业方向间构成体)作为讨论计划的过程控制,使新教学计划专家组的讨论意见空前的一致。这一教学计划也得到实战部门的好评,他们只听了教学计划就已经开始“订购”两年后的学生了。

   该教学计划,把培养学生作为“大学生”、“警察”、“计算机专业人员”、“刑警”和“计算机案件侦查和取证人员”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为模块进行设计。

   “大学生”模块,这是教育部规定的所有大学工学本科生必须学习的课程集合。主要包括: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概论、军事理论等课程。

   “警察”模块,这是作为警察必须学习的课程。如,公安学概论、擒拿格斗、射击、犯罪心理学、犯罪情报学、公安应用写作、逻辑学等课程。

   “计算机专业人员”模块,本着教学性大学培养应用性人才的这一目标,根据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的特点和工作需要,对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进行筛选和调整。如,适当减少原理性课程门数或学时,增加应用性强的课程的设置,特别要强调语言类课程的学习,因为在计算机犯罪案件现场勘查时,如果不知道所遇到的文件类型和基本含义,会极大影响案件侦查的成功,也会丢掉很多线索。在教学计划中,我们先后共开设了C语言程序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可视化程序设计、aSp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java程序设计等多门语言课程。但在强调语言的同时,也不能放弃能代表计算机专业特点的专业课程,这些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专业功底。如,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等课程。

   “刑警”模块,该模块是学生作为一名刑警应该掌握的基本原理和技能。我们把刑侦的专业主干课程均纳入了该模块。如,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刑事证据学、犯罪现场勘查、刑事案件侦查、预审学、查缉战术、侦查措施、经济犯罪案件侦查、治安案件查处等课程。

   “计算机案件侦查和取证人员”模块,该模块主要是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人员所需要的知识。如,信息安全基础、网络安全技术与防范(含密码学)、计算机司法检验学、计算机犯罪案件侦查、计算机恶意代码原理与识别、常见操作系统分析、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法规、信息卡技术与安全等课程。

   该教学计划以计算机专业理论和法律应用为基础,以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技术为重点,以刑事案件办理为特色的实用型教学计划。培养即懂传统刑事案件的办理,又具有涉计算机案件办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生物信息学培养方案篇5

[关键词]管理类工程素养看板拉动式

[作者简介]江涛涛(1968-),女,安徽合肥人,常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刘辉(1980-),男,湖南新邵人,常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信息管理;张美娟(1980-),女,江苏镇江人,常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管理。(江苏常州213164)

[课题项目]本文系常州市科教城课题“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和共享机制研究”(项目编号:K20102004)和常州大学重点教研课题“以石化为背景的文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课题编号:GJY110200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1-0127-02

随着工业化程度的逐步深化和成熟,要求工程领域中的管理人员具有跨部门、跨学科、跨领域的沟通和协调能力。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在管理类学生的培养中,往往重视管理理论的培养,而忽视工程素养的形成。提高管理类学生的工程素养,培养管理和工程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时展的需要。

一、管理类学生工程素养的培养现状及内涵

(一)管理类学生工程素养的培养现状

目前国外很多研究人员都在跟踪研究大学生的工程素养的培养模式:欧洲、北美等教育先进国家都建立了科学的工程教育体系,实行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一体化进程;很多研究人员都在进行以培养优秀工程师为目标的、工科学生工程素养的培养模式研究;管理类学生工程素养的培养模式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工业化进程的高速发展,新领域、新行业会不断出现,来自企业和社会的对管理类学生工程素养的需求也会不断更新。而目前,管理类学生工程素养的培养模式更多情况下是一个模糊的自发形成过程。这种模式下如果操作不当就会导致下列问题:(1)培养目标(包括知识结构、技术培养、专业能力、综合素质)与企业需求和社会需要相脱节,一些院校的培养方案不能与国内外高水平院校保持同步;(2)培养方案不能充分支撑培养目标;(3)培养方案与培养环节设置相脱节;(4)各个培养环节之间相脱节。针对上述问题,研究中将企业生产管理中的“看板管理”相关理论,引入管理类学生工程素养的培养中,形成管理类学生工程素养的“看板拉动式”培养模式。

(二)管理类学生工程素养的内涵

与工科学生以培养工程师为目标的工程素养类比,管理类学生的工程素养要求工程领域知识的深度浅而覆盖面全,能够从全面角度来理解基本的工程知识,能解决一些最基本、最常见的工程问题,能够为实现管理理论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提供工程领域的知识本体。管理类学生的工程素养可以进一步细化,划分为下述五种素质:(1)要具备工程领域的整体工程观,能够从工程领域的全局来考虑管理中的问题;(2)能够与工程人员进行领域知识的交流和沟通,在工程人员之间进行协调和管理的能力;(3)能够理解并掌握企业运营中的关键工程环节;(4)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对工程过程的管理;(5)能够在工程管理过程中具备信息生产与利用能力。

二、管理类学生工程素养的“看板拉动式”培养模式

“看板管理”是丰田生产模式中的重要概念,是为了实现准时生产方式(Jit)而用来控制现场生产流程的工具。这种生产管理方式中的拉式(pull)生产系统可以使信息的流程缩短,其中可以通过看板传递信息(如何物、何时、生产多少数量,以何方式生产、搬运等),来实现上游过程对下游过程的拉动,从而使生产过程中的物料流动顺畅。

在管理类学生工程素养的“看板拉动式”培养模式中包括四级拉动关系:(1)把企业需求和社会需要、国内外高水平院校专业培养趋势、本校的专业特点作为看板来拉动管理类学生工程素养的培养目标的确定;(2)把管理类学生工程素养的培养目标作为看板来拉动面向管理类学生工程素养的培养方案的制订;(3)把面向管理类学生工程素养的培养方案作为看板来拉动面向管理类学生工程素养的培养环节的设立;(4)把上游培养环节作为看板来拉动下游培养环节的确定。

该模式能够以看板为工具通过四级拉动关系,使管理类学生工程素养的培养目标能够准确而敏捷地对外部需求(如企业、社会等)的变化做出反应,并通过层层拉动把这种变化准确而敏捷地传递给下游各个培养环节,确保通过各个培养环节的执行最终能够集成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

三、“看板拉动式”培养模式的构建要点、方法

(一)管理类学生工程素养的“看板拉动式”培养模式构建要点

1.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该模式的理论基础。建立能够动态获取来自企业、社会需求状况的看板机制,从而能够主动掌握需求的动态变化,并由需求的变化拉动后续环节主动敏捷地做出反应。

2.认真分析和挖掘各层级看板的内容,要做到看板对下游环节的有效拉动。如管理类学生工程素养的培养目标可以具体细分为:知识结构、技术能力、专业素养、综合素质,每个管理类专业(如物流、信管、营销等)对于工程素养的培养目标要求各不相同,他们分别对应不同的知识结构、技术能力、专业素养、综合素质,对应的看板所表达的内容就需要进一步分析和挖掘,来获取各自对应的看板信息。

3.深入研究各个培养环节之间的拉动关系。在培养方案中各个培养环节之间存在着拉动关系,如某一项毕业设计课题就需要来自上游培养环节(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等)所学习的知识或技术,后续环节能否顺利完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游环节的执行状况。通过建立各个环节之间的看板拉动关系,就能够以上游环节为看板拉动下游环节的运行,有效避免上游环节需要的知识/技能,在下游环节没有进行培养,就能够实现培养环节与培养环节之间的无缝集成,从而完成总体培养目标。

4.建立学生在看板拉动机制下的自主学习体系。从社会需求和学生未来发展对工程素养的要求来讲,教育系统理论上应该针对每一个学生个体的情况来量身定做完成细分化的培养,但是由于现有教育资源有限,现阶段还无法实现完全细分化的培养模式。在看板拉动培养模式下,学生作为培养目标和载体可以通过对各级看板提供信息的掌握,并结合自身的情况和发展目标,来自主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从而能够有效地弥补当前同专业大批量培养模式下细分化培养的不足。

5.培养教师在看板拉动培养模式下持续完善培养内容的素质。在看板式培养模式下,各个培养环节对于上游看板信息的获取主要由各环节负责教师来完成,教师是本环节看板信息的者,同时也是上游环节看板信息的获取者,教师能否在该模式下持续完善各环节的培养内容,对于整个模式的成功运行至关重要。

(二)看板拉动模式下管理类学生工程素养培养模式的实践方法

看板拉动培养模式下对管理类学生工程素养细分为五个方面的能力,需要分别从五个方面来分别进行培养,从而总体上来提升管理类学生的工程素养。

1.培养具备工程领域的整体工程观和能够从工程领域的全局来考虑管理问题的能力。在看板拉动式培养模式下,可以从社会和企业需求来获取对工程领域整体工程观的要求,以及从工程领域全局来考虑管理问题能力的要求。以此为看板拉动相关培养环节(如产品开发过程管理课程、项目管理课程等)中知识结构的设定和执行,从而实现管理类学生的整体工程观和工程领域全局考虑问题的能力。

2.培养与工程人员之间的交流沟通能力和协调管理能力。在工程领域的管理人员会经常与工程人员进行交流沟通,并且会协调和管理工程人员之间任务的衔接。可以根据企业需求的动态变化,确定管理人员与相关工程人员交流时所需要的知识背景、专业术语,并拉动下游培养环节,有针对性地增加相应的知识点。

3.培养能够理解并掌握企业运营中的关键工程环节的能力。在工程领域的管理中,部分管理人员会专门从事企业运营中的某项关键工程环节(如生产管理、物流管理、仓储管理、产品开发管理等),这就需要理解并掌握这些关键工程环节。可以选择一些管理类专业试点(如物流工程、信息管理等),分析这些专业所需要的关键工程环节中的相关知识和能力,拉动培养方案中课程和其他培养环节的设定,来实现企业岗位对管理类学生关键工程环节的理解和掌握。

4.培养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工程过程管理的能力。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运营管理的发展趋势,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企业业务流程的分析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而目标运营环节中的管理人员是对业务流程最熟悉的人员,如果他们拥有了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工程过程管理的能力,就能够实现信息技术对管理流程的支撑和提升,实现两者的完美结合。可以抓住社会和企业对管理类学生信息技术的要求,拉动相关培养环节的设定,实现培养环节对信息技术提升工程过程管理能力的支撑。

5.培养在工程管理过程中具备信息生产与利用的能力。在工程管理中具有信息生产与利用的能力,才能够从以经验为主的管理转化为以信息为主经验辅助的管理方式,从粗放的定性管理向精益的定量管理转化。可以跟踪企业对管理类学生信息生产与利用能力的要求,拉动相关信息理论类课程的设置,培养管理类学生在管理中生产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和习惯。

四、结束语

针对我国工业化程度的逐步深化和成熟的现状,分析了工程领域中的管理人员具有跨部门、跨学科、跨领域的沟通和协调能力的需求。针对我国高校在管理类学生的培养中,往往重视管理理论的培养,而忽视工程素养的形成的现状,总结和分析了我国管理类学生工程素养的培养现状及其内涵,提出了现有培养模式中存在的四大问题,并在培养模式的构建中引入了看板理论,形成了管理类学生工程素养的“看板拉动式”培养模式,并给出了该培养模式的构建要点和实践方法。该模式有效填补了我国管理类学生工程素养的培养理论,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模式下的四大问题,以看板拉动的形式快速、便捷地把上游需求传递到下游培养过程中,实现了培养模式的动态进化,强化了学生培养环节对社会需求的敏捷反应。

[参考文献]

[1]李正,林凤.欧洲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现状及改革趋势[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4).

[2]刘义伦,刘铁雄.在改革工程教育中力促校企深度融合[J].中国高等教育,2011(3).

生物信息学培养方案篇6

1、移动改变物流:智能移动终端的广泛使用,商务信息的随时传递,不仅是人与人的互通,还是信息与信息的互通,其毛细血管属性、去中心化属性将颠覆传统的物流结构。

2、it技术从辅助走向核心,成为物流企业最重要的软实力、发动机,将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深刻改变企业的组织、流程、互联互通和服务方式,而大数据经过了几年的积累已经具备初步的应用价值。

3、电子商务将各种形态的物流企业融合,从相对单一的功能性物流走向综合性物流。市场的发展趋势奠定了未来高校专业发展建设的方向,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物流管理人才势在必行。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早在2009年就开设物流管理专业(高职),经过6年的探索和教学建设,总结了一套与学院特色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电子商务”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物流管理专业现已经成为学院的特色品牌专业。

一物流管理专业综合性、系统性教学的重要性

1.1综合性、系统性教学的意义

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其中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的基础。理论教学在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辅以实践教学的内容,并给予技术指导。纵观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关于现代科学技术应用的内容比例已经大幅度提升,如电子商务与物联网技术、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操作、仓储管理操作与运输管理软件操作等,所以学院把优势专业的实操内容融合到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教学活动中,把教学重点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强化和拓展,让教学过程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操作性。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加强重点学科的建设与教学体系推广,把物流管理专业枯燥的专业理论知识变得现实、逼真化,可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有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训练学生的物流系统电子信息方面的操作能力,从而提升学习的整体效果。

1.2特色化专业建设的目的

在高校开展物流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建设有自己特色物流管理专业变得极为重要,强强联合的专业共建,综合化学科体系的建设是各个高校的首要任务。作为应用型、实操型的专业,物流管理专业涉及的应用层面较为广泛,培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则更需要以扎实的综合实践教学为基础条件。

1.3综合性、特色化教学的表现特征

现今状况是我国高校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均设计有一定比例的综合实践教学环节,但是课程的不统一,师资的不平衡,教学方案缺乏系统性,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去甚远。具体来说,物流管理专业综合性、特色化教学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深学生对物流的认识

由于物流活动环节多、范围广,所涉面中的专业概念多且枯燥,整体内容也比较抽象,关于计算机软件操作内容犹如纸上谈兵,多元化内容无法关联成一个整体。现代信息化处理的引入,借助电子商务与信息化平台,学生了解了最贴近生活的物流内容;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操作,把所有实体化的物流内容变成最直观的数据信息;仓储与运输管理软件操作,把实际工作岗位的内容课堂化,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其对理论教学中相关概念、理论的理解。

(2)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性运用

现代信息化技术在物流管理专业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科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把计算机信息管理、电子商务的专业特点添加到物流管理当中去,强强联合的专业建设就转变为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全新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拥有省级重点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总结出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无论数据分析、编写程序、信息化处理、软件操作等都有独到的经验。物理管理中信息处理、管理软件操作是与计算机信息管理最紧密相关的,发挥其专业特色,把独创的教学模式融入物理管理教学体系中,开创特色化专业教学模式。

(3)培养“双技术型”物流人才

“双技术型”人才培养是市场需求状况提出的新型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这类人才不仅能担当物流专业性设备操作的一线岗位工作,还能游刃有余的进行物流信息处理和数据分析的电子信息操作,起到技术支持的作用。“双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扩大了传统意义上就业的概念,工作岗位的不可或缺性尤为突出,在对于性别要求高的行业缓解男女比例的就业压力,实现社会公平性。人尽其才的发展趋势,对于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乃至经济社会发展作用重大。

二特色专业建设的相关性课程

2.1特色专业建设原则

根据专业特点、学科发展趋势及市场需求,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建设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综合教学体系时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

物流管理活动是动态的管理过程,是众多因素的综合体,如要把计算机操作能力贯穿于整个物流管理教学活动,就必须把实操项目分散到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如:数据库管理内容添加到仓储管理教学中;运输软件操作内容放到实验室教学中;让学生把统计学中的知识应用到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中;建立与电子信息处理相对应的实验室中心;维护并开发课堂以外的教学实践基地等。

(2)物流设备与计算机操作相结合的原则

物流设备的使用具有很强的实操性,现代科技的加入使得操作设备与计算机实现一体化:RFiD终端与计算机库存管理软件的结合、电子信息展牌(电子标签)与仓储管理软件的结合、配单信息与运输管理软件的结合等。如果只是单一理论课程的知识讲解,在具体操作时就会乱作一团,所以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开设物流设备使用的课程时都会关联性的开设计算机软件实操课程,且学习的课堂就是设备使用场地。

(3)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体现在教师类型的“双师型”上,物流管理是理论加实践的综合性学科,从物流方案的设计到最终的实施需要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要对物流活动有一个整体的把控。相对难度高的专业综合性教师尤为难得,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特聘省内专家为专业指导,把教师教学内容分为专业知识理论课与实践操作实训课两类。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化理论教学模式,让教学场地变为“教室--计算机实训室--物流与供应链设备实训室--企业实训基地”这一新型综合布局,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开创属于自身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

(4)协调性原则

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改变统,把原本学生毕业后去参加社会实践的计划放在每个学年教学任务计划中,使用的是“专业理论--信息化实训--社会实践--信息化实训--社会实践”的综合协调性教学原则,把特色化的计算机操作实训作为教学重点,务必让学生在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模式中锻炼自身的就业技能。

2.2特色专业建设相关性课程教学方案

(1)基础理论课程

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物流管理专业隶属于经济管理系,学院在大力建设学科体系时已经把学院特色融入到各个专业中,在开展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之前就已经安排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及VF数据库等相关知识,经过2年的系统化学习,计算机操作内容贯彻始终。

(2)实践课程

学院安排的校外实训课程主要是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内容,操作物流设备与设施,包括仓储管理中常见的运输设备和软件操作,如络捷斯特和中诺思等。物流系统软件操作是管理内容的关键,对于计算机操作的要求更高。eRp模拟实训软件、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成本预算等都是对于信息化处理能力的考验。学生通过校内、外基地实训等教学手段加深了对相应原理的理解。目前我院已与陕西省物流协会、中通快递西安分部、西北建材物流中心等多家物流企业建立了培养新型信息化物流人才的关系;在校内开展物流信息管理设计大赛、小组方案实施等形式多样的教学辅助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校园生活内容。

三建立特色专业教学体系的保障机制

为了进一步落实特色化专业建设,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一系列综合性教学保障机制。

3.1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现行的教师团队出现的怪现象:懂理论的不懂实践、懂操作的不懂物流、懂计算机的不懂设备使用。为了跳出这种怪圈,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势在必行,关键在于教师的不断学习。为了适应教学需要而增加个人技能是教学体系和专业特色化建设的核心。

3.2加强对计算机实训室软硬件设备的投入

在现有计算机实训室的基础上,充实相关实验设备,加大对实验室软硬件设备的投入。购买了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等物流软件,提高实验开课率。学院加大硬件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校内物流与供应链实训室,引进先进物流设备及设施,把书本上的内容展现在学生眼前,课堂实践就是操作。模拟实际工作岗位,根据学生个人情况安排岗位操作,提出物流设计方案,实体化软件操作,撰写方案报告,增加学生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为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建立了学院—院系—学生的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1、学院层面,将综合实训教学质量检查纳入到日常的教学检查中;每学期有计划地对计算机实训课程及校内实训课程进行考核;2、院系层面,每学期通过下达教学任务,开展期中检查和召开年度教学工作总结会,对实践教学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对下一步工作进行规划;3、学生层面,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全面听取学生对教学质量的反馈意见;要求学生对校内、外实训进行总结并整理反馈意见。

四结语

生物信息学培养方案篇7

在学习中,经过机械工程训练教学可以让学生灵活的应用专业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工程问题,倘若在把竞赛训练模式应用到教学中去,这就更有力的帮助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感觉,将创新设计转变为创新成果,从而将大学生的创新潜质激发出来。整个教学过程,都是有目的的在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质疑能力以及信息能力,最后达成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

(1)信息能力的培养信息能力通常指的是采用先进的信息检索工具与科学有效的信息检索方法,在收获信息以后对信息实施识别、选择、加工、应用、管理与创新的能力。信息能力包含:收获信息的能力,研究与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科学应用信息的能力,沟通交流信息的能力,正确管理信息的能力等。比如,让学生参与机械工程训练竞赛,最开始会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渠道来知晓竞赛的主题,竞赛的规矩以及竞赛的地点时间等信息。之后,根据收获的信息进行研究分析,从而理解与消化,对于不够明白的地方要向有关的部门及老师进行询问。最后的步骤就是将这些信息实施科学有效的归类,进而为参与大赛所设计的方案提供相关的指引。在现实的机械工程训练教学课堂中,学生在设计和制作机械工程训练物品以前,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从信息能力方面来培养学生。比如,利用工程训练任务书,大概的说一下产品的相关技术要求,其他的让大学生应用网络或者图书馆等渠道,来获取与之相关的资料与信息,从而准备好之后的环节,包括制定设计方案、描绘产品图纸,编排加工工艺与检测最后的实物等。

(2)质疑能力的培养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许多的创新思想就是来源于对传统的质疑,提出疑问通常比解决实际问题更为关键,解决实际问题,仅仅体现的是技术能力,而提出新的疑问及新的可能性,往往需要丰富的创新能力。在机械工程训练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质疑能力,需要先将机械工程训练的教学内容准备好,而准备教学内容必须要展现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思想,要将机械工程训练课程的基础特点充分结合起来,让机械工程训练课程的内容即离开传统内容,又要让实践教学的内容向着展现当代系统工程、现代管理、物联网信息、数字化电子技术及现代化的先进机械的实践教学方式转变,展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这样大学生可以更好地发现新的问题,甚至是更具有前瞻性的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需要给予肯定,这样学生才可以大胆的想象,大胆的质疑,才可以将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出来。

(3)思维能力的培养针对实际机械工程相关问题实施综合能力教学是大学生在机械工程训练进程中的重要内容。这就要组织大学生从感性思维到理性的抽象概括,并从具体的感性表象转为抽象的理性思考,然后进行综合能力的教学,将机械工程的知识系统化,从而将若干知识联系起来,展开从观察到思考这一精密的思维过程。这就证明了实施综合能力教学对于大学生发射思维能力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有推动作用的。与此同时,也可以有效地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联系,创新思维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思维方式,其是由多种思维组合而成的复合体。此外,在机械工程训练教学的课堂中,教师需要要求学生把机械工程训练中遭遇的问题,对相关问题因素的研究分析,解答问题的方案以及产品设计以后的改进措施等都写出思维的报告,从而提出新的创意,虽然这仅仅是要求学生记录下来,但相应的也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促进的作用。

(4)实践能力的培养机械工程训练作为机械工程实践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在全国教学进程中,自始至终都将技能培训与方法训练、生产与教学、实践与理论、动手与动脑这些密切且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老师在教学中可以布置一个作业,这个作业的题目仅仅对产品的尺寸及相应的功能做一些简单的要求,而大学生则依照竞赛训练的方式,经过提出想法、收集信息、制定方案、加工制造、实际测试等相应的机械工程实践活动来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教师还能够将机械工程训练中心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为学生提供必备的技术点评与硬件设施,组织安排学生参与一些设计制造或发明创造类的比赛,以此来发掘学生的热情与潜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意识,从而增强学生对于创新的信心。

2结束语

生物信息学培养方案篇8

【关键词】智慧物流;物流管理;教学改革

1智慧物流时代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分析

为提升智慧物流配送水平、营造开放共赢的物流发展环境,2016年7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互联网+”高效物流实施意见》文件,提出构建物流信息互联共享体系、引导物流活动数据化、加强物流信息标准化、推动物流数据开放化、促进物流信息平台协同化等要求[1]。智慧物流时代,先进信息技术将在物流领域广泛应用,基于互联网的物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将成为物流业发展的新动力。智慧物流时代对物流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表现为:①首先必须掌握企业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企业物流业务流程与企业资源组织方式,掌握物流信息管理、仓储管理、配送优化、实时监测、通报预警、应急处置等环节的处理方法;②能有效利用互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手段重塑企业智慧物流业务流程、创新企业资源组织方式,采用信息技术精准对接供应商、分销商、合作商、配送车辆、配送网点、配送客户等各环节信息,并建立深度感知智能仓储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存、取、管全程智能化;③具备建设智慧供应链管理服务体系的能力,能有效构建适应“互联网+”大规模定制的智能集成式物流模式,同时也能为具有小批量、多品类、快速交货和连续补货等需求特征的企业提供全程无缝衔接的一体化物流服务方案。

2我国高校当前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现状与主要问题

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是企业物流管理人才的重要来源之一。几十年来,我国许多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效果比较好,为企业提供了许多高层次的物流管理人才。与此同时,还存在如下一些主要问题:①师资力量来源过于单一。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较,由于我国物流教育发展相对比较晚,许多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老师大都从国际贸易、信息、管理与经济专业转变过来,不太了解物流行业,难以提供真实的物流教学案例与最新的物流操作方法[2]。而且,由于高校引进师资时,非常注重学历,许多引进的博士师资都是刚刚从高校毕业,直接到高校工作,没有在物流企业工作的经历,没有实际操作经验,仅仅具有相关理论,难以保障课堂教学质量。②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不够吻合。绝大多数高校都是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环节。有一些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没有凸显地方特色。许多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趋同,难以满足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多样化需要。③缺乏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尽管许多高校建立了一些实训实验室,但与物流实践操作还存在一定距离。有一些高校与物流企业合作设立了物流实训基地,但大多仅仅只提供观摩功能,不能让学生真正参与物流操作。使得许多大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实践能力薄弱。

3智慧物流时代我国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实现路径

智慧物流时代,企业需要复合型的高素质“智慧+应用”型物流人才,物流人才培养面临更大的挑战。智慧物流人才首先需要掌握企业物流管理的基本方法,还要掌握智能物流流程设计、大数据分析、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与自动化控制方法,更要具备创新创业能力。为有效培养智慧物流人才,我国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合理制定符合智慧物流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智慧物流发展现状,预测智慧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趋势,归纳物流企业对智慧物流人才的职业素养与技能要求,据此制定智慧物流环境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构建智慧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与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购置相关物流教学设备设施与仿真软件、申报智慧物流创新计划训练项目[3]。②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优化物流管理教学团队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与来源结构。邀请国内外物流学科的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或培训,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如高级物流师等。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物流行业、企业高管来校兼任教师,让他们真正下课堂,传授物流实际操作与项目管理方法。将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通过挂职、下企业锻炼等形式,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也可以与物流企业共同合作进行科研攻关、项目合作,一起解决物流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有效提高高校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研能力[4]。③搭建信息化数字化智慧物流协同教学平台。采用校企合作方法,将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企业岗位标准和职业标准相互参照,将专业能力标准与专业素质模块相对照,搭建高校智慧教学资源数据库、企业实习基地资源数据库与社会培训资源数据库。采用情境化数字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为目标,实现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企业实践操作、职业资格证书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④落实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毕业实践、顶岗实习等方式让学生切实参与现代物流环节的基本流程,了解物流企业不同岗位的操作方法与职责。让学生学习物流相关软件与设施设备的操作方法,提高学生的物流设备与信息系统操作能力。将毕业论文与物流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采用物流理论结合实际情况,设计解决方案,提高学生设计物流方案的综合能力[5]。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互联网+”高效物流实施意见》的通知[Z].发改经贸〔2016〕1647号,2016.

[2]李健.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及教学模式的分析及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2):248.

[3]吴影辉.智慧物流环境下高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研究思路[J].价值工程,2018(5):161-163.

生物信息学培养方案篇9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生培养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国家每年研究生招生规模和数量都在不断增加,为国家培养大量专业人才,为科学与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尽管在研究生培养数量上增长明显,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却仍有不尽人意之处,在某些领域仍存在着质量下降的问题,值得人们重视与思考。

一、西方国家培养研究生的模式呈多样化趋势

近年来,随着欧美等发达国家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因此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所有大学都在考虑采用跨学科学习计划,如英、法等国在研究生课程中也开设了交叉学科的研究课程。对他们而言,交叉学科研究是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科间知识的整合与交叉是当代医学科学的进步体现。虽然各国家研究生培养目标与模式各异,但研究生作为创新型人才的主要资源,其创新能力培养越来越受到各国家高校的重视,教育界的学者也纷纷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二、严把生源质量关,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

为尽快提升研究生教学质量,我们结合自身特点采取了一些针对性的有力措施。首先,严格把好生源入口,提高生源质量。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有教学科研工作经验的人才并加以重点培养。其次,为拓宽专业知识面,及时增设跨学科新兴交叉课程,使研究生不仅掌握本专业知识,也加深了对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从而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三、优化知识结构,构建创新实践型教学模式

在系统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梳理基础上,生物信息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现代生物医药高新技术发展,推动生物医学与计算科学和信息科学的融合交叉,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并具有较高科技开发能力。生物信息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高素质复合型与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各方面素质能力要求既相互统一,又各有所长。(1)生物信息学方向:了解生物医学大数据发展方向,掌握高通量分子生物技术原理和数据分析方法,具备一定的重大疾病机制分析、疾病风险标志物识别等生物信息学应用能力并胜任生物医学研究和产业开发工作。(2)生物医学软件工程方向:了解生物医学软件工程社会需求和产业进展,具备独立或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生物医学软件和应用平台开发的基本技能和专业能力,胜任新型生物医药软件和平台研究、开发工作。(3)药物基因组信息学方向:了解大数据时代的新型药物开发和药物应用规律,重点增强网络药理学分析、药物靶标识别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技能,胜任计算机辅助新药开发、药物作用机制的工程分析等工作。(四)生物医学仪器开发方向:了解现代生物医学仪器产业发展,掌握电子学、生物医学和工程科学的交叉融合知识,胜任面向生物医药仪器设备开发、维护,及新型健康工程产业工作。

四、提升导师综合能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是培养生物信息学专业研究生的有力保障,“有好的导师人才,才有好的教育”,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研究生课程建设改革的相关文件精神和要求,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制定培养研究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计划,不断优化研究生实践创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完善导师遴选制度改善导师队伍的结构,建立和完善导师培训制度;进一步提升导师自身道德品质、文化修养,努力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知识完备、结构合理的导师队伍。

导师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关键因素之一,我们始终坚持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建设一流大学的目标为抓手,通过高峰论坛、学术交流和国外学者来校访谈讲座等形式,进一步为导师创造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使导师能够吸取各种学术营养,博采众长,不断更新知识,拓宽专业领域,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制定适合本专业特点的研究生培养目标与培训计划,调整和完善创新性研究生培养方案势在必行。

五、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全面优化研究生培养模式

在当前形势下,开展生物信息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多管齐下,在持续推进研究生基础知识能力提升的情况下,着重解决与高新技术衔接能力培养方面的关键问题。

1.强化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知识技能与社会需求衔接性调研,推进研究生教育各环节中的创新技能和产业技术的引入。选择一批实力较强的科研单位作为生物信息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合作单位和产业实践基地,以此将企业资源引入到校园环境之中,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2.积极深入企业、科技研发一线,了解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知识、技能的需求,将符合社会需要的知识技能纳入到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推进研究生导师与社会单位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或课题申报,提升转化潜力,推进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与专业教育的全面融合。

3.根据生物医药高新技术领域发展现状和人才需求情况制定培养方案。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基本知识模块组成,重视基础、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基础上,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与高新技术产业紧密衔接的综合素质能力。

4.拓展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对综合性、交叉性以及新兴学科知识的选择范围,前沿性内容为研究生的个性发展和思维拓展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思维能力,强化实践能力为目标,突出实践性、应用性,使其具有先进的医学理念、严谨的科研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标与模式,应根据“创新经验的传授创新技能的训练创新实践的开展”的理念与思路,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独立思考和知难而进能力、坚实理论基础和实践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科研作风,坚忍不拔的学术精神,适应新形式发展与需求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我们对生物信息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探讨与我国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主旋律相吻合,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效用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进一步优化研究生培养模式与方案,为生物信息学专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为学校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吴俊端.医学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 

[2]甄良康,君英爽.建构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 

[3]秦发兰.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化培养的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12. 

生物信息学培养方案篇10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传播者的信息素养对档案信息传播效果的影响,总结了档案工作者信息素养的构成,分析了国内档案工作者信息素养的现状,提出了提高档案工作者信息素养的方法。

信息只有通过传播才能得到有效利用,档案信息也不例外,在档案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档案工作者充当着传播者的角色。把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的概念引入到档案信息传播中,研究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如何培养档案工作者的信息素养,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传播学、档案学、信息素养等三方面的知识,对档案信息传播中档案工作者的信息素养的内涵及如何培养其信息素养给出了的建议。

一、在档案信息传播中引入信息素养的原因

1947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Zurkowski)率先提出了信息素养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信息素养的研究逐步深入。目前,对信息素养的认识主要包括:对信息真伪进行准确鉴别、区别对待的能力;对信息的有效检索、评价和使用的能力;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批判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等。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传播方式、传播效果、受众选择等都发生着改变,而信息传播者的信息素养更直接地影响着信息传播的效果。表现在档案信息传播方面,档案工作者的信息素养成为影响档案信息传播效果的重要一环,原因如下:

首先,档案信息开放性增强。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民的知情权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档案信息的开发更多地关注现实和大众需求,以此来增强对利用者的吸引力。在开发和选题的过程中,档案工作者要有信息意识,应具备对信息真伪进行准确鉴别、区别对待的能力。

其次,档案信息传播形式的改变。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使档案信息的传播形式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原有档案信息的编辑速度不能适应高速的信息传播和应用速度,这就需要档案工作者具备在新的传媒技术条件下对信息的有效检索、评价、使用和传播的能力。

第三,档案信息传播手段的变化。现代传播手段给档案信息传播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网络黑客技术、病毒、木马等安全隐患一直困扰着现代人。档案工作者必须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在传播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自身的保密工作,更要注意避免不经意地丢失信息造成信息遗漏。

第四,档案信息传播客体需求的增加。随着受众的档案意识和信息意识的增强,利用档案信息的用户不再局限于专业人员和政务系统工作人员,因此信息传播内容要具备广泛性与实用性。同时,由于各方面专业人员对信息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信息传播的针对性要求档案工作人员提高信息传播内容的专业性与研究性,满足用户需要。

二、档案工作者在档案信息传播中应具备的信息素养

档案工作者的信息素养,是档案工作者根据自身和外部信息环境发展的要求,自觉接受教育和培训而形成的一种对待信息及信息活动的修养和能力。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档案工作者充当传播者的角色。传播者的素质会对其他各方面因素产生巨大影响。下面从文化素养、信息技能和信息意识三个方面来阐述档案工作人员在档案信息传播中应具备的信息素养。

1.文化素养

这里的文化素养,是指文化知识、计算机知识和外语知识。档案工作者不仅应具有较高的档案专业知识水平,还要熟悉与档案工作相关的文化与科学技术知识,特别是从事信息开发和编研工作的人员必须以“博才”或“通才”取胜。

首先,在档案信息传播前,档案工作者必须对将要传播的信息有充分认识,确保信息传播符合相关原则和规定,对信息内容进行选择、处理和加工。档案传播人员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其他文化知识。其次,科技的发展决定了网络传播必将成为今后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作为传播者的档案工作者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再次,经济全球化发展环境下产生了不同种语种档案。国际间交流产生大量的外文档案,基于识别利用外文档案信息和增进国际档案工作交流来发展档案工作的目的,档案工作者应提高外语水平。

2.1言息技能

信息技能指档案工作者在从事档案工作实践活动中应具备的对信息搜集、理解、分析、处理的能力。这里的信息技能主要指信息处理能力、用户分析能力和新技术的应用能力。

首先,信息处理能力。由于工作内容的特殊性,档案工作者需要对档案进行一系列处理才能使其形成档案信息资源,为公众提供利用。档案工作者需要具备的信息处理能力主要包括:信息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加工的能力。其次,用户分析能力。不同的受众对档案信息有不同的要求,对不同类型受众的需求进行分析,增强信息传播的专指度,将有效提高档案信息的传播效率。再次,对新技术的应用能力。计算机在档案工作中的普及,要求档案工作者熟悉运用计算机软硬件;在网络传播必将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的环境下,掌握网络应用技术是档案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能力。

3.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就是档案工作者对档案工作信息的敏感程度。

首先,保持对经济建设和档案工作信息的高度关注。作为信息资源的开发者、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源头,档案工作者必须时刻关注外界信息,并与当时当地的实际工作相联系,提高对未来信息的预测能力。

其次,敏锐地感受社会信息的变化对档案工作的影响。档案工作者及其服务对象都是生活在信息社会中,面对海量信息,档案工作者只有具备强烈的信息意识,才能积极主动地挖掘、搜集、利用各种有用的信息,不断完善档案工作,使档案工作在各方面建设中发挥最大作用。

第三,保持高度的信息安全意识。在网络环境下,信息传递存在很大的风险,这就要求档案传播人员需具备一定的网络常识,把风险降到最低。另外,数字化信息的窃取和篡改不易被识别,使信息真伪难辨,一旦信息被人拷贝或篡改,就可能造成巨大损失,所以档案工作者还要注意物理存储系统的安全。

三、如何培养档案工作者在档案信息传播中的信息素养

对于在档案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档案工作者来讲,信息素养的培养主要从档案工作者的时代意识,良好的社会培养环境,档案工作者信息技能培训,高校文化素养教育培训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1.档案工作者的时代意识

信息时代的档案工作者除了要增强信息意识外,还要增强现代化意识、市场意识和法律意识。首先,档案信息传播需要档案工作者增强其对信息性的认识程度,提高鉴别水平和处理能力,增强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意识,满足社会各方面对档案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其次,档案工作者要开发档案信息并主动与市场经济接轨,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为市场服务。再次,档案信息传播要求档案工作者努力学习现代化设备的应用技术,促进档案工作的发展跟上时代节拍。第四,档案信息传播要求档案工作者在履行服务职能时要有强烈的依法办事意识,按照党和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档案的开发、开放、公布与利用,正当参与市场竞争。

2.良好的社会培养环境

档案信息传播离不开社会环境,这里的环境因素主要指国家的财政支持、法律建设、设备的配置情况(硬件和软件环境)。

档案工作者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项创新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单位领导下定决心,实施强有力的领导。一要营造先进的思想认识环境。领导者应充分认识做好信息工作和提高档案工作者信息素养的重大意义,大力倡导档案工作者使用电脑和计算机网络,营造浓厚的提高信息素养的氛围。二要创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各级领导应统筹规划,为培养档案工作者信息素养提供必需的物资、器材、场地和技术支持,逐步提高档案部门办公自动化水平。三要完善和落实规章制度。从当前我国档案队伍培训的实践来看,除了继续搞好在职培训、坚持自学制度以外,国家还应建立健全网络使用和管理制度、信息设备更新制度,使档案工作者在不断学习和使用新设备时增强信息素养。

3.档案工作者的信息技能培训

网络媒体改写了传统的平面媒体一统天下的局面,占据越来越多的传播市场,档案工作者需要借助现代的传播媒介进行有效的档案信息传播。

首先,作为传播者的档案工作者在工作中必须掌握必要的软件操作和维护技能,提高办公速度,更好地促进档案信息的传播。其次,网络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可以使档案工作人员及时捕捉社会信息,针对受众需求进行组织,提高传播效率。此外,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电子文件的发展和计算机病毒等知识的培训,都有利于档案工作者正确应用现代技术,在安全与保密的条件下,进行更有效的档案信息传播。

4.高校文化素养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