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纺织工程专业就业方向十篇纺织工程专业就业方向十篇

纺织工程专业就业方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7:43

纺织工程专业就业方向篇1

纺织工程属于工科门类下的轻纺类,同其他工科类专业一样,纺织工程专业在大一、大二这两学年主要课程为公共课,包括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普通化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目的是为大三开设的专业课打基础。从大三上学期开始,会有一些纺织类专业课程,包括纺纱学、针织学、非织造学等,主要内容是介绍各种棉纺机械的运转原理,纺织材料生产的工艺流程,以及各种织物的织造和结构。在大三下学期的时候,会有不同方向的课程供同学们选择:纺织材料与产品设计、针织与服装、纺织工程与计算机应用、纺织品与贸易、纺织现代技术应用。这五个方向各有特色,例如纺织材料与产品设计一般是打算继续深造同学的首选,因为其理论性较强;纺织现代技术应用等则适用于打算毕业后到纺织企业技术部门工作的同学。不同学校该专业设置的方向有所不同,如果提前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专长做出选择,专攻某一领域,将为以后的就业铺平道路。

纺织工程专业是一个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专业,设有纺织类相关专业的院校在全国就有近70所,包括各本科院校以及专科院校。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东华大学,其前身为中国纺织大学,求学纺织工程专业的学子可根据自己的就业倾向选择纺织技术设计方向、针织与服装方向、纺织品设计方向、纺织品检验与商务方向、纺织国际贸易方向、纺织产业管理与评估方向等6个专业方向;武汉纺织大学,其纺织工程是国家特色专业和省级品牌专业;青岛大学,其纺织工程专业有三方面的特点,分别是纺织新技术、新工艺与纺织质量控制、计算机在纺织上的应用、纺织品贸易与营销。此外,北京服装学院、江南大学、苏州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院校的纺织工程专业也较有特色。

从就业方向看,纺织工程专业就业的方向主要有以下几大方面:第一是考取公务员。招收纺织工程专业的岗位大多是海关检验类,难度很大,考取人数只占少数;第二是到纺织厂技术部门工作,这类工作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要求较高,学生只有在校期间打下扎实基础,才能在工作上有所成就;第三类就是大多数人所选择的,到外贸公司从事与纺织相关的工作。这些工作一般要求英语水平较好,掌握日语、韩语等小语种者优先录用。让很多认为纺织工程是冷门专业的人大跌眼镜的是,纺织工程专业是一个就业率较高的专业,毕业生不一定非要通过考研来使自己脱颖而出,大多数纺织企业只要求大学生本科甚至是专科学历即可。但相应的,刚毕业时毕业生的薪资待遇并不高,在北方的话基本工资在1000-2000之间,例如青岛,能一毕业就拿到2000以上工资的纺织类毕业生只是很少一部分。而南方凭借它经济发展速度快、薪资待遇高的优势很快成为纺织类毕业生的热门之选。我的很多学姐学长毕业后到上海、深圳等地工作,实习期间工资就可达到4000以上。总的来说,纺织工程专业在南方的就业形势明显要比北方好,如果大家在毕业后想继续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可以南方为就业主场去闯荡一番,那里会有一片新的天地在等待着你。

虽然说从名字去认识专业,并不一定能读出所有专业真谛,但真正弄懂了专业名称关键词所指,对专业的理解也就容易得多。从名字看,“非”,不、没有的意思,“织造”,就是纺织的意思。那么综合而得。可以看出来非织造既与传统纺织息息相关。同时又脱离于传统纺织。换个更简单的说法,纺织一般的原料是纱线,而非织造就是。没纱线。的意思。最开始的非织造主要是不织布、无纺布等,注意看都有个布字。而现在是非织造材料,材料的领域要远远大于布了,这个也是非织造飞速发展的结果。

可能如此解释还是会让一些人摸不着头脑,不如我们来看看非织造材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吧!首先是卫生用品,如婴幼儿所用的尿不湿、女生最喜欢的面膜纸、医疗中广泛运用的防护服、口罩等;其次是家居用品,最典型的红地毯、窗帘、桌布、擦拭布(擦车布、高级的镜头布);再次还有农用的塑料布、纺粘布、过滤材料、包装袋等。总而言之,非织造技术具有工艺流程短、工艺灵活多样、生产效率高、原材料范围广、产品品种多和应用领域广等特点。

说起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它具有多学科交叉、学科与工程紧密联系的特点,与高分子材料、电子信息科技相结合,综合了纺织、塑料、造纸、化学、印刷等技术与装备。在大学期间。主要课程包括非织造学、纺织材料学、非织造产品与应用、非织造工程设计、非织造产品质量与检测、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功能纤维及其应用、复合材料、非织造布后整理、国际贸易与实务等。除了坐在教室里的理论学习外,社会实习、微机上机、工程训练、专业课基础实验、非织造产品的材料与结构分析、非织造材料设计与检测、非织造工程及项目实习、非织造生产与装备的认知实习、贸易与营销实习、生产实习等都必不可少。

与纺织工程相比,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显得小众一些,开设的院校并不多,较有特色的有东华大学、天津工业大学、苏州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浙江理工大学、西安工程大学、安徽工程大学、嘉兴学院等。其中,天津工业大学于1989年在国内率先设置了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方向,并在2005年成为国家首批设立该专业的高等院校,根据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设置了两个专业方向:非织造工程与技术和非织造产品设计与应用;浙江理工大学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是浙江省唯一一个培养非织造技术人才的专业,主要学习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现代非织造布生产技术,同时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系统应用能力。

纺织工程专业注重技术,非织造材料与工程则偏重于材料。作为轻纺类的另一分子——服装设计与工程就与设计更紧密相关。有一部非常受欢迎的真人秀节目——《天桥骄子》,参赛者们以巧思妙想和缝纫技术让一块块原本普通的布料,在剪剪裁裁、缝缝补补之间就成为了一件又一件既时尚又新潮的衣服,让观看的人不得不感叹设计化普通为神奇的奇特之处。而这样的巧思与技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子也同样拥有。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具有工程技术与艺术设计相互渗透、服装学与其他工程学科相互交叉的办学特色。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的正是从事服装成衣款式设计、服装样板与工艺技术、服装数字化技术应用、服装材料与功能防护服装开发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与成衣设计人才。但现代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的,又不仅仅是拥有设计才能、躲在设计室工作的艺术家,还必须是了解服装产业经济、服装市场营销、商检和贸易、品牌管理与运作,成为服装行业贸易的实干家。正是由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兼有艺术性和实干性,所以既招收艺术类专业的考生,也招收普通类的考生。招艺术类的侧重艺术设计,招普通类的偏向行业管理,无论是哪一类考生,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学起来要便利一些。

从主要课程来看,也是设计与实干的结合。成衣工艺学、服装材料学、服装人体工程学、立体裁剪、服装款式设计、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图案设计、工业纸型设计、女装结构设计、男装与童装结构设计等课程从整体到不同人群的服装设计入手,传授设计方面的相关知识;而服装生产管理、服装市场营销、服装厂设计、服装市场调查与预测、服装商品企划学等课程则着重培养该专业学子的经营、管理能力。待专业课程学习之后,材料性能与结构实验、款式设计实践与样板技术实习、成衣工艺实习等工程技术环节就将学生从象牙塔引向社会实践,使所学与未来所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如此多方向的课程,有时直让本专业学子吐苦水。

提及开设该专业的院校,东华大学是不能被忽略的,它是全国最早建立的高等院校服装类学科之一,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三级人才培养体系。服装设计与工程学科为国家唯一的高校服装业重点建设学科和部级特色学科,服装设计与工程二级学科一直在全国同类学科中排名第一,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在全国同类专业中排名第一。此外北京服装学院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也不错,该专业在北服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由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习的特点,就业也有明显的区分。一部分人会选择坚守设计师的梦,专注于画结构图或做设计。但由于我国目前服装行业的特点,需要设计人员的较少,因此,大部分人会从事服装贸易的工作,我所在学校该专业80%的同学从事了服装外贸跟单。

随着纺织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纺织机械行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清梳联合机、精梳机和分部传动悬定粗纱机已经接近国际水平,机电一体化的剑杆织机、电脑横机、高速经编机等也实现了产业化。正是在纺织设备更新换代越来越快、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的时代,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也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士。

新型纺织机电技术面向纺织及机电类企业,培养具备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能力和管理能力,从事机电一体化纺织设备及其他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检修、管理等工作的技能型人才。

与大多数专科专业注重产学结合相似,该专业前期先进行工程制图与CaD、机械零件加工、电工电子基础与实践、纺织机械分析与维护、纺织设备电气安装与调试、维修电工实训、pLC与变频器技术应用、机电控制系统调试与检修、纺织设备分析与维护、机电设备管理等课程学习,再组织学生进入相关企业进行实践、实习。

因为该专业具有较强的工程技术特色,因此虽然是针对纺织设备,但在开设院校里,大多将其归于机电系或机械系。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的该专业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是机电系成员之一;山东科技职业学院的该专业属于机械工程系。

纺织品从设计到制作,再到出厂在市场上进行流通,必须要经过专业的检验,上个环节合格才能流入下一个环节。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将检验与贸易两个环节打通,培养具备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纺织品商品检验理论知识、具备纺织品检验技能和进出口谈判技能、掌握纺织品贸易及纺织品质量管理知识、外语水平较高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纺织工程专业就业方向篇2

关键词:纺织职业教育,纺织经济,现代纺织

【分类号】G719.2

纺织业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改变我国纺织业落后的局面,实现由传统纺织向现代纺织转变,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的战略目标,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以科技进步振兴纺织经济,以科技创新,加快我国纺织振兴的步伐。

我校地处苏南的经济重镇――盛泽,工业和第三产业十分发达。纺织业是盛泽的支柱产业,全镇现有纺织企业2300余家,专业纺织商户6000余家,被赞誉为中国“第一布市”和“纺织华尔街”。

目前,盛泽全镇纺织产业人才分布的主要特点是:管理部门人才偏多,基层单位人才偏少;传统技术人才偏多,新产品开发人才偏少;企业管理人才偏多,市场开拓人才偏少;生产型人才偏多,规划、国际贸易、金融、法律等服务型人才偏少;人才结构及分布状况不尽合理。

为了优化中等技术人才的区域创业、人际环境,有效留住中等技术人才资源,政府提出中等技术人才是盛泽镇丝绸纺织产业板块人才的需求重头,一是这批群体相对年轻,有一定的实用技术,是各企业比较青睐的人才;二是这批青年技术群体也在不断寻求最好的创业、人际环境。我校作为盛泽镇唯一的中等专业学校,为社会培养急需的纺织技术人才与高素质的纺织品贸易人才的责任义不容辞。同时,连续多年纺织专业一直是我校一个比较热门的专业,为家长学生的首选。生源充足,市场需求量大,发展前景广阔成了纺织专业最大的优势。

加快科技进步、振兴纺织经济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基础方面就是重视和发展纺织职业教育,现代纺织已对传统的纺织职业教育在全方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纺织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我想谈一下我们学校纺织专业职业教育的几点做法。

一、梳理整合传统纺织理论,构建适合中职纺织学科教育新概念

一方面,建立新的纺织理论已成为当前纺织教育理论界亟待解决的课题。随着无梭织机、环保彩色生态棉、各种新型化纤、智能材料、功能性精细陶瓷材料、纺织电子商务、纺织CaD/Cam、纳米技术、微胶囊技术和超声波技术等新科技新产品在生产实践中的不断深入应用,现代纺织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棉麻丝毛时代的纺织概念,而是融入了生物工程、基因工程、化学工程、酶工程、分子物理、电子、机电一体化、美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纺织工业和纺织学科已与多种工业和学科相互交叉、渗透,产生了众多边缘学科和边缘专业;服装也已经走出过去相对封闭的大纺织概念自成体系;而且,纺织品也不再仅起遮寒蔽体的简单作用,还应当舒适美观,时尚个性,同时应具有某些功能,如防水透湿、吸汗透气、抗皱免烫等,可以这样讲,纺织品和纺织加工工艺正向着多功能性、环保性、智能性、装饰性和产业用方面迈进。

世界纺织行业发展很快,从食物蛋白质提取纺织纤维不再是梦想,机器的动作速度呈几倍、几十倍增加已成为现实,新的技术设备在国外广泛使用而我们可能闻所未闻。当新的纺织技术革命已经来临之时,而我们的纺织教育可能仍在沿袭我们传统的纺织知识,如果我们的纺织职业教育还沿袭传统的纺织知识,老师还津津有味的讲授已经陈旧落后的纺织技术和设备,这无疑将是中国纺织的一大悲剧。纺织工业和纺织学科只有吸收和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先进研究成果,进行纺织工业的技术革新,纺织工业才能发生真正意义上的深层次的革命和振兴,转而成为一个高科技产业,顺应知识经济的时代潮流。我们的纺织品既要紧跟时代潮流,又要让纺织品民族文化为世界所认知接受,这种现实背景要求我们对传统的纺织理论加以梳理整合。因此,我校在继承传统纺织职业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寻求纺织中等职业教育新的发展和创新,编写适合纺织专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使用的教材。

二、中职纺织职业教育必须建立新的人才质量观,注重职业素质培养

在当前形势下,评价一名毕业生,不仅要由学校来评价,更要由工作单位及社会评价,要看看他的岗位技术能力、敬业爱岗能力、艰苦创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是否都能真正在工作中体现出来。

讲求待遇、眼高手低和不愿干基础性工作是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这也是企业不愿看到的。所以,新的人才质量观不仅包括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还包括工作后学习和打好基础的能力。

我校纺织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开展了一系列职业素质教育,具体内容有思想道德教育、专业技能教育、身心健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通过学生入学后的军训、入学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课堂的课程形式丰富多彩,如举办“青春风采”演讲比赛、“我爱我的专业”黑板报评比,英语口语比赛、“祖国在我心中”征文比赛、把职业素质教育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计划中开设体育、音乐、公关礼仪、心理健康教育、综合文科等课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通过举办素质教育讲座、优秀青年报告会、企业专家讲座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通过组织参观吴江科技馆、参加全国文明风采大赛等活动及各类征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效果好。

我校纺织专业的学生在实习期间,积极开展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活动,由德育处负责、班主任积极参与,制作了“毕业生跟踪调查表”,重视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专业知识水平教育培养、能力培养效果、身体素质、内在素质等方面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制作了“用人单位反馈信息调查表”,请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从思想政治道德表现、文化素质、职业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评价,反应出毕业生的基本能力和表现,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

三、对从事纺织专业教学的教师队伍不断“充电”,培养“双师型”教师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他们的知识素养、操作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素质能力的高低。所以提高师资水平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特征和重要保证。

纺织业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是和当时被称之为高新技术的科技成果的转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十分必要。我们的教师队伍要不断地“充电”,飞速发展的纺织业要求纺织工作者知识结构要不断更新,电子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科及行业的交叉产生了一些边缘学科及边缘专业,当今时代,如果作为纺织职业教育工作者还不了解什么是纺织电子商务、纺织信息化建设和纺织纳米技术等,怎么教育学生?如果不能经常广泛深入生产实践,没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没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怎么能培养出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又能具有理论知识的人才。

学校重视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和学习型教师队伍建设,为纺织专业教师的成长提供经费保证和时间保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进修和各种考证。学校还要求每位专业教师利用暑假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顶岗实习,以加强对企业实际操作的了解。本专业的专业教师还利用业余时间加强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有教师参加纺织面料设计师培训,通过考试取得纺面料设计师的资格,还有教师参加江苏省纺织服装专业的新课程培训。

四、深化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学院型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当今职业岗位对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要求。实操型人才最受企业欢迎,这我们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相符合的。但现在企业界对学生普遍反映是操作能力不强,这反映了学校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存在问题,必须改进。教学改革仍是学校工作的重点。教学内容必须注意实用性,动态性,科学性,教学方法必须走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要走进企业,要按照适应岗位群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求,确定课程,确定与之配套的教材,要鼓励专业教师编写体现时代特点的教材和讲义,保证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动态性和时效性;要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走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只有做到“教”与“学”一体化,才能培养出合格人才。

针对本地企业对实操型人才的需求,学校先后投入1182.6万元新建了纺织现代实训基地,其中纺织专业的实训设备投入860.3万元,包括纺织准备区、纺织CaD/Cam区、小样试织区、纺织品检测实训室、织物分析室、染整实训室等,建筑面积近14000平米,配备了比较先进的设备和教学软件,建立了能充分满足教学需要、特色鲜明、功能完善、技术先进、方案合理的实习教学基地。设备配置基本做到了先进性、配套性、适用性、经济性的统一,既能满足实践性教学所需,又能满足社会培训的需要,同时还能为校企合作提供基本条件。

校近年来比较注重与企业的联系,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训道路。学校实训基地向各企业开放,努力与企业进行联合,承担一些技术服务、生产经营和科研开发任务,在日益增长的实习实训消耗中努力向经营性、生产性方向发展。学校与吴江市速而特纺织样品织造有限公司、江阴市通源纺机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的“纺织品研发中心”,为纺织企业加工大小样品和开发纺织新品。与慧宇喷织(苏州)有限公司、吴江市华睿纺织有限公司、嘉兴伟润纺织有限公司合作运行的现代纺织技术公共实训基地,使其功能上实现了学生实训、教师培养、员工培训、产品研发、技能竞赛、技能鉴定等基本功能,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了更好的机会。

五、纺织职业教育要培养计算机、外语复合型人才

纺织业正处在由原纱坯布输出为主向高附加值的产品输出为主转变,由粗放型产业向科技密集型产业转变,工业的自动化、计算机应用程度越来越广泛深入,而且人们上网经营、上网交流、上网学习的深入和网上交流的国际化,特别是在加入wto之后,纺织服装贸易的全球化,要求纺织职业教育要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会外语和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我校纺织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培训和考试,取得办公自动化中级和通用英语初级证书。

总之,现代纺织向纺织中等职业教育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从纺织职业教育理论到教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必须进行改革求新。我校的纺织专业在多年的实践中,逐步走出了一条与地方产业特色紧密联系的专业特色发展之路。我们将继续深化改革,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纺织工程专业就业方向篇3

针对《纺织化学》课程体系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安徽工程大学《纺织化学》课程进行改革,变更课程体系,采取开放的教学氛围、互动的教学环节,注重实验教学。实践证明《纺织化学》课程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

高校;纺织化学;课程改革

0引言

纺织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新型纺织材料的不断开发应用,纺织行业向生态化、功能化和清洁化方向发展,各种新技术日益向纺织工业渗透,纺织专业技术人员掌握基本的《纺织化学》基础知识和加工技能,就显得更加迫切[1]。《纺织化学》将有机化学和高分子科学的基础知识与现代纺织技术紧密结合,介绍纺织生产领域应用到的化学问题。纺织专业的学生掌握处理这些化学问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会当代纺织生产所必需掌握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纺织化学》是纺织工程专业必修课程,课程具有内容丰富、知识点多、系统性强、教学要求高和学时少等特点,而不少学生不重视该门课程的学习,因而如何在课堂教学的有限学时内使学生扎实地掌握《纺织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是《纺织化学》任课教师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2]。通过对国内重点高校《纺织化学》课程教学的调研发现,在《纺织化学》课程理论教学中,很多教师虽然进行了适当的教学改革,但均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主、配合实验教学的授课方式,未完全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此,以安徽工程大学纺织工程专业基础课———《纺织化学》的教学改革实践为基础,从《纺织化学》课程的特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来谈一谈《纺织化学》课程体系改革及教学体会。

1课程体系改革

1.1加强基础化学知识的训练

《纺织化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在大三第一学期开设,根据多年的实践教学发现,此时学生大部分基础化学知识模糊或者遗忘。而该课程是以基本化学知识为前提,涉及高分子化学知识,因此在讲授大纲要求的知识点时不得不回顾基础化学,使得教学内容不能按时完成,无法深入讲解知识点,而基础化学知识的讲授又使部分化学知识较扎实的同学认为课程枯燥乏味,甚至失去了对该课程的兴趣。通过调查了解到,大一学生化学基础知识都较熟悉,由于没有开设和化学相关的其他课程,到大二、大三时期部分化学基础知识淡忘。针对这种现象,本校纺织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大二专门开设了《大学化学》这门课程,巩固了学生的基础化学部分,又学习了高分子化学基本知识,到大三再学习《纺织化学》就有了坚实的基础。通过两年的课程体系改革发现,虽然《纺织化学》总课时由原来48缩减为40,但是学生学习效率和课程兴趣明显提高,所有大纲要求的知识点均能按时按质完成。

1.2根据专业方向选择授课内容

《纺织化学》涵盖与纺织品加工有关的化学过程,如纺织助剂、粘合剂、纺织浆料化学和纤维的初加工化学等。本校纺织专业设有纺织工程方向、针织方向和非织造方向,各方向开设的《纺织化学》课程的地位不同,教授内容及侧重点有所区别。如纺织工程方向和针织方向,《纺织化学》为专业基础课,前期开设《大学化学》,课堂讲授以纺织浆料化学和纤维初加工为主,要适当加入麻纤维改性及毛纤维功能整理等内容;而对非织造工程专业,《纺织化学》为专业选修课,因前期开设了《纤维化学与物理》,课程讲授要以纺织助剂、粘合剂和纤维初加工中的化学处理为主,因此《纺织化学》课程的设置及讲授要灵活安排。

1.3强调学科思想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和学科思想,利用学科思想去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纺织化学》知识点多,相互之间没有紧密的关联,初学者很容易混淆,且考核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故很大程度上消弱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结构-性能-应用”是《纺织化学》的核心思想,授课老师在第一堂课引导学生掌握学科思想,并在之后每一知识点讲解时,着重分析学科思想的具体应用。比如化学纤维种类多、性能差异大,讲授该部分内容时,就可以从化学纤维单元结构、基团入手,先分析基本的化学结构特点,再由此推出基本物理和化学性能,继而判断该纤维构成面料的性能特点,最后确定使用领域。利用好学科思想,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繁多的授课内容,并领悟整个课程的知识体系。

2教学方法改革

2.1创设开放的教学氛围

由于国内大学师生比例的限制,很多课程均以教师为主导的大班授课方式进行,属于封闭式教学,这种以教师为主的“说教型“教学方式缺乏与学生的互动,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在《纺织化学》授课过程中,根据内容和课时的安排,邀请本地企业有一定经验的管理者、工程师或技工做专题演讲,有的演讲人从事纺织行业,他们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经验,并对如何正确看待专业课在以后工作中的重要性等各种问题进行讲解,为学生从各个方面答疑解惑,这种讲演虽然表面看起来和本课程关联不大,但通过这些生动的真人真事在给学生带来创意与启迪的同时,给予他们在人生理想方面的激励。有些同学通过和演讲人的课后交流,解开了对所学专业的思想症结,这种开放的教学方式、活跃的教学氛围受到学生的欢迎。

2.2互动的课堂教学环节

《纺织化学》涉及理论部分内容的讲授,一般以教师板书配合多媒体方式进行,但是由于《纺织化学》理论部分内容较多,课堂讲授中,学生认知差、效果不理想,因此理论部分采取启发互动教学方式。教师先简单介绍知识点,然后提出问题,学生以3~4人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提出讨论结果,教师再根据小组讨论结果进行分析和讲解。带着问题去思考和听讲的方式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为透彻。适当转换课堂角色,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式。对于纺织生产中涉及到的化学技术问题采取学生讲授的方式进行,一般学生讲授的内容需提前一周布置,学生以5人为一组,将知识点分成若干模块,每一组讲授一个模块。该组可以选派代表讲解,也可以每一组员分别讲解,其他组员补充,讲解形式多样,可以是板书、多媒体或视频,也可以课堂讨论,根据内容自由选择。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讨论及讲授中去,才能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主角的课堂气氛活跃、思维开阔,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及课外查阅资料的能力。比如为了讲述麻纤维整理,学生要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相关企业网站信息,了解到市面上各种麻织物的名称和相应的整理工序,增加了对《纺织化学》课程的兴趣。

2.3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安徽工程大学纺织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而《纺织化学》是一门和实际生产紧密联系的课程。以往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比如48课时只有8课时的实验课,实验课由于场地和设备的限制,有些实验课变成了演示课或观摩课,部分同学甚至不清楚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更不用说实验原理及方法。课程改革后总课时降为40课时,实验课课时增加到了18,有些实验内容根据教学要求采取现场教学的方式进行。实验课借用其他院系的场地和仪器设备,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动手操作。《纺织化学》涉及的实验有羊毛洗涤、苎麻脱胶、苎麻整理、洗涤剂的配制和绢纺原料精炼等,每次实验前都要求学生就相关内容进行设计。比如羊毛洗涤有很多种方法,以5人为一小组,通过查资料确定一种洗涤方法,设计出详细的方案及配方,每一小组在课堂上对其配方进行讲解,其余同学提问,在同学及老师的帮助下最后完善设计方案。根据设定的实验方案安排实验教学,对不同组方案的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分析,使学生更深入理解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并学会应用所学的原理,就相应的实验设计内容布置学生撰写成小论文,代替原来的传统的实验报告形式,避免了学生相互抄袭、报告内容雷同的弊端,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其撰写科技论文的基础。

2.4灵活的考核方式

课业成绩采取灵活的考核方式,除课程结束后的试卷考核外,课堂讨论、小组授课、实验设计和操作以及论文撰写等也是课业成绩重要的一部分,另外还要考虑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表现的活跃度。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当某一章节内容结束,为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安排课堂小测试,通过测试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结语

3.1现代纺织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优良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纺织化学》课程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因此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3]。通过教学改革,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

3.2改变课程体系,营造开放的教学氛围、采取互动的教学环节,注重实验教学,实践证明《纺织化学》课程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专业课学习兴趣,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提高了文献查阅、整理及团队协作能力。

3.3研讨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开拓学生的思维、提升了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为以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闫红芹储长流单位:安徽工程大学纺织服装学院

参考文献

[1]郑成辉.本科高校中《纺织化学》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高教论坛,2010(2):61-64.

纺织工程专业就业方向篇4

关键词:纺织;工科;创就业能力;提升

2009年是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高峰年,又恰逢国际金融危机,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纺织专业作为传统工科专业虽然也遭遇着寒流,但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2009届毕业生截止2009年6月底,签约率已达85%,加上灵活就业率,毕业生就业率能达到95%以上。究其原因是,我们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以提高毕业生核心竞争力为根本,积极构建毕业生就业工作长效机制,不断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确保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

一、深刻领会创业能力、就业能力的涵义。创新教育理念

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就业能力是一种能满足职业要求的综合能力,它包括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社会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决策能力等。

创业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其形成和发展是和创业实践活动紧密相连的,是一种能够顺利实现创业目标的特殊性、综合性和创造性能力。创业能力有三种不同的类型,它们从低到高依次是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及综合性能力。

创业不是一个新鲜名词,创业本身就是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对传统教育和就业模式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培养大学生创就业能力,必须实现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战略转变,即必须注重人的学习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工作转换能力、差异性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建设。

二、以提升创就业能力为核心,构建新型纺织专业课程教育模式

1 纵向延伸,深化专业知识结构

纺织工业是集原料、生产、经营、销售、出口等整个生产流通程序于一体的大系统,是技术与资金密集、技术与艺术紧密结合、市场与文化紧密结合、国际依存度极高、需要众多学科支撑、与社会其他行业相互交叉融合渗透、高度开放、高度综合的大行业,堪称当代社会各行业中内涵最丰富、最具特色的行业之一。因而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应从广义的纺织学科出发,实行纵向延伸,现代的纺织学已经不是简单的棉麻丝毛时代的概念,而是融入了心理学、生理学、美学、生物学、化学、电子学、机械学及电子计算机的多学科交叉的大纺织学,所以要求对人才的培养必须拓宽专业知识面,合理设置、调整专业,深化专业知识结构,强调综合化、基础化和工程化的整合。

2 横向拓宽,以先进科技改造纺织专业

从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看,专业口径过窄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技术竞争的激烈与更新速度的加快,必然使职业转移频繁。横向拓宽,即提倡学生跨系科选修,攻读双学位,培养复合型人才,增强人才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是对当今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对纺织专业的学生来说,横向拓宽的目的是以其他学科技术来更好地改造与发展丝绸事业,融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为一体,利用综合性大学优势,开设国际贸易、管理工程、国际经济法等选修课程,走纺织与服装结合、纺织与化工结合、纺织与生物技术结合、纺织与计算机结合、纺织与贸易结合的道路。除传统专业课外,还应根据当前国内外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增加一些诸如工业经济分析、市场预测、产品方向介绍等,以适应市场激烈竞争、飞速发展的需要。

3 加强基础,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融通和迁移能力

加强基础,可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融通和迁移能力。纺织产品的用途,目前从传统的服装、家用纺织品向工业、农业、医疗卫生、安全防护、航空航天、土木工程、交通水利、军事等各个领域迅速扩展,如用于医疗上的人造血管、烧伤创面保护膜,特种工业上的宇航用品、降落伞,日用化工中的丝素胶,保健医药用品中的冬虫夏草等。要向更广、更深的领域开发,就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知识的融通、迁移能力。基础知识中,外语很重要,丝绸是外贸产品,贸易往来频繁。计算机和电子技术也是必须掌握的,以计算机为主体的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全方位渗透到纺织服装生产经营的各个领域,应用到从市场信息、产品花型、色彩、织物结构设计、纺纱、织造、染整到服装设计、生产以及管理、销售和服务等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4 加强校企合作教育,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实践中能自如地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知识的转化与升华。实践能力培养除了在实验室、校工程训练中心中加强技能的训练外,更多地要靠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去锻炼。纺织是工科类专业,更需实践环节的教学,因此应重视校企合作办学,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让学生了解国内国外最新技术、动态、产品和先进的织造设备等,让学生带着生产中碰到的实际问题或科研课题进行学习,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缩短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的差距,使之更好地为专业教学服务。

5 创就业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

依托学校管理机构和实验室建设等方式来实现,使其具备以下条件:(1)有学生实践教学要求的硬件设施,如向学生开放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等。(2)有符合创业教育实践教学要求的相关软件资源,如模似创业的材料,案例教学的庞大资源库和开发建设网络系统等。(3)有完备的实践活动管理制度。(4)有规范的实践活动运作流程。(5)有相应的创业基金,为学生创业和进行创业教育提供资金扶持。(6)开展全真环境下的创业教育。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学生亲历亲为,参加创业实践,项目确立前的市场调查,然后确立项目,写出商业计划书,向学校递交申请,学校组织有企业运作经验的老师进行评估、批准后,学生就按工商、税务管理规定办理注册登记,领取执照,所有程序全部自己去完成。

6 关注科技进步趋势,探求纺织领域未来

高校应该引领社会科技发展的潮流,作为大学生必须关注科技进步趋势,掌握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例如,高科技纤维新材料成为引导国际纺织品发展的新潮流。新型纺织纤维、高性能的特种纤维、智能纤维以及高科技的各类功能性面料层出不穷,改善了纺织产品的性能,扩大了纺织产品的应用领域,特别是绿色环保纤维已成为新世纪纺织产业发展的方向。机电一体化的纺机技术快速发展,智能化高速、高产、高效的新型纺纱(丝)、织造、染整和服装设备大大提高了纺织生产能力和纺织的产品性能水平。在高新技术和理论迅速发展的今天,我

们应提出丝绸仿真学、纺织材料科学、丝绸系统工程、丝绸宏观经济理论等新思想,使之创造性地应用到丝绸领域中来。这也要求高校教师主动适应现代科技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作好相关知识的积累,使自己的知识结构符合现代知识经济的要求。

三、提升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采集、优化和应用的能力

1 就业信息的采集渠道

毕业生除从高校就业服务组织、各地人才交流中心、职业介绍中心、报纸和期刊、互联网、电子工作库和在线服务获取就业信息外,还可从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人脉关系网和其他一些非同寻常的方法中获取就业信息。

传统的工作信息来源多数学生都掌握,而一些偶发的、非同寻常的方法却会带来一份惊喜的工作。如接待一次突然到访,一份信件,一个学习项目,一本小册子,一本电话黄页,一次家教,一场业余演出等等都会给学生带来一份更有选择性的工作。

2 就业信息的分析、优化和应用

原始信息材料必须经过审核来确保它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毕业生可通过调查、实地考察核实、文献资料查证、电话邮件确认、主管机构判断等手段进行就业信息审核并进行筛选使之可利用。其次,选择就业信息要善于开拓,许多就业信息的价值往往不是直观的,必须经过使用者深入思考,加以引证才能发现。

政府建立“公共就业服务中心”信息库,使聘求双方信息更通畅。由政府人事、劳动等部门建立起全市用人、用工、大学毕业生信息库,为用人单位、毕业生、学校三方搭建信息交流沟通平台。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存在“公共就业服务中心”信息库,大学毕业生的个人信息也存入该中心,所有信息免费对所有招聘者和求职者开放,不仅聘求双方可在“公共就业服务中心”各取所需,教育部门也可从中获取信息,调整办学思路,优化专业设置,使培养的人才适应产业发展需求。

四、发挥社会心理环境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

1 社会期待心理对提升大学生创就业能力的影响

大学生跨进校门,教师、家长、亲戚、朋友都以期待的心理期望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取得优异成绩。这种社会期待心理对大学生来说无疑形成一种谋高薪、求好职的巨大推动力,为实现目标努力奋斗,从而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同和肯定,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2 社会竞争心理对提升大学生创就业能力的影响

学校评奖、推优、推免、推干等系列竞争机制形成了一个有利于推动学生进步的心理环境,从而加强了学生自身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在发展、变化的时代面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是落伍的心理表现,在优胜劣汰的学习竞争中会被能者所取代,应将压力变动力,在竞争心理环境的驱使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条件,为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而坚持不懈地努力。

3 社会习惯心理对提升大学生创就业能力的影响

社会习惯心理是历史上长期沿袭下来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约定俗成的社会行为规范的一种心理反映,它以有形或无形的方式,对大学生提高能力的行为活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长期以来,大学生一直被冠以天之骄子的美称,就业时总有一种“精英”心态,但现实形势告诉我们:大学生应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参与竞争,大学生和农民工竞争同一岗位将不再是一个神话。大学生不能被习惯心理中消极的因素禁锢自己的头脑,束缚手脚,而是要化害为利,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审时度势,未雨绸缪,使自己在就业竞争中保持优势。

五、注重专业宣传报导,提高招生知名度,提高生源质量

虽然纺织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毕业生报酬都不错,但很多人尤其是高中毕业生及家长并没有对纺织专业抱以足够的信心,对其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所以我们要注重提高纺织专业在媒体中的报道率,扩大专业知名度,提高生源质量,稳定学生专业思想,从而提高纺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其在就业中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纺织工程专业就业方向篇5

1目前纺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专业教学认识不到位在平时常会听到这样的争论,有些人认为目前绍兴纺织业的发展关键是提高纺织品艺术创意,工艺技术无关紧要,但也有一些人认为工艺技术才是企业的生命线.其实这两者在对纺织认识上都存在片面性,把纺织中紧密结合的艺术和技术所体现的价值分离开来.这种认识发生在教育之中说明了教育与社会所需之间的脱节,也体现出纺织教育的片面性和接受教育的人才所学知识与市场的脱节性.正如一位企业家所说,学校应该设立相关市场的科目,以市场为着力点进行课程设计.当然,这位企业家的说法有点偏激,因为中国纺织业发展离不开这二十多年来纺织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对纺织行业的推动,当然也无可否认,纺织教育确实也存在一些问题,好的艺术设计需要好的技术来实现它的创意和品质,同样,精致的技术一旦没有了它的艺术支撑,也不会产生很高的附加值.设计艺术是产品的核心,艺术必须与技术达到完美结合才能创造更高的价值.

1.2课程体系不够合理目前我们纺织类院校纺织专业一般都设有纺织品设计模块课程学习,但目前该模块的学习内容更多地注重纺织品结构、材料、工艺设计等方面知识,而缺乏形象思维和艺术审美能力的学习,学生毕业后从事的纺织品设计主要指材料、纺织品组织结构和工艺等方面设计,因此设计开发的纺织品无论是在织物外观风格、结构特色还是在花型、花色等方面,都与国外发达水平有较大差距,更谈不上与绍兴文化特色的融合.在实际工作中从事纺织品设计的学生必须要有对美感的把握和艺术创意设计能力,但在目前的纺织专业课程设置上很少有艺术类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由于在教育中过于偏重学生工艺设计与产品结构设计的教育,导致这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较好,艺术思维能力欠缺,限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2].而纺织品设计本质就是一种创造,因此,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同时应加强艺术思维的训练,突破常规的思维模式,从思维方法上养成创新的习惯,并贯彻于具体的设计实践中,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构思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受企业和市场的欢迎.

1.3复合型师资人才比较缺乏由于受到传统纺织教学的影响与制约.在师资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出身于传统工科纺织,大部分还是以单一专业背景的专门人才,传统纺织教学模式局限了个体思维的扩展和综合素养的提高.而且有部分从事纺织教学的教师,还是从学生到教师,从理论到理论,很少跨出学校的大门,“闭门造车”、“就事论事”,课程内容各管各讲,缺少市场和实践的锻炼,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当然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需求.

2纺织专业“艺术+工程+设计”的教学改革实践

冲破传统的纺织教学模式,与艺术学科相关知识交叉渗透,围绕突出“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形成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立足地方经济产业需求,发展“工程+设计+艺术”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特色,通过近几年教学和探索,具体实践措施如下:

2.1调整课程体系、加强学科交叉渗透,体现“艺工结合”的办学特色.纺织教育一般为四年,学生入学时以理工科招生为主,没有艺术基础,要想让这样的学生毕业后既有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又有实际的纺织品设计开发能力,关键是实现学科本身发展的综合化以及课程设置的综合化,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对于纺织课程体系改革,首先要打破传统不同学科间的封闭,加强学科课程之间的逻辑和结构关系,在专业上互相衔接,绍兴是国务院公布的我国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结合地方产业背景和绍兴文化特色,融合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宏观规划,建立注重发展“创新思维“加“实践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我们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除开设纺织材料学、纺织品结构设计、纺纱学、织造学、纺织工艺设计、织物后加工等课程外,同时还加强了艺术类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在专业基础课中开设了色彩、素描、图案、纹样设计、造型基础、电脑美术、绍兴文化历史等课程,以加强学生理性思维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眼光及动手绘制表达能力.在专业模块课程设置上则进一步强化了纺织品设计类课程,如面料花样设计、纺织品造型设计等课程,强化了学生对织物纹样、色彩搭配、美学欣赏能力.同时在专业基础中弱化与纺织品设计关联度不大的课程.如《工程设计制图》、《电工与电子学》、《纺织机械原理》等课程,由必修课改为任选课,供有兴趣的学生学习.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在强调“工程”的同时加强“艺术”意识表现,使培养的学生不仅掌握了对纺织品纤维、染色、纺织产品造型设计等知识,而且具有较强的图案花纹设计能力,将纺织品组织结构设计、色彩设计、面料花型图案设计等与绍兴文化特色充分结合起来,并根据市场需求设计出符合潮流和时尚的纺织面料,对传统产业的文化内涵和内在品质的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将纺织面料由“中国制造”转换为“中国创造”,真正实现“艺术+工程+设计”相结合的专业特色.

2.2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要实现知识、能力复合,不是简单地在课程设置上体现艺工课程的共存即可,我们修改了教学大纲,实现了“艺术创意”与“结构工艺技术”内容的真正有机融合,完成学科知识的真正交叉融合.在课程教学上,全面启动“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模式,逐步推行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方法.例如纺织品设计课程,针对企业对面料的质感风格要求,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设计灵感构思,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优势,分组的教学方法、贴近市场的企业导师方式,在不同学科导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团队为单位进行项目设计训练,帮助企业进行系列产品的设计开发,由于不同学科的导师组合,推动了不同学科相关专业之间、专业内部各方向之间的相互开放渗透、优势互补,使学生的实践创新设计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通过与企业合作,使研发产品直接与企业实际接轨,实现实战式、接地气式的,企业能直接使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2.3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建立艺工结合的实践环境.整合知识结构,建立跨学科专业的实验教学、学科竞赛、毕业设计等实践中心,建立了色彩、素描、摄影、纺织材料结构性能测试中心、纺织数字化CaD设计中心、纺织产品设计中心、面料花型设计中心、纺织品开发中心、时尚创新设计中心、数字艺术设计中心等实践环境,这些艺工结合相互有机融合的实践环境保证了学生成为合格设计师和工程师的多角度训练.在实践环节设置上除了常规的各类实习和课程设计外,还增加了市场和企业调研、纹样调研、纺织品设计开发实训、面料设计师考证要求等实践环节,同时还积极利用绍兴产业发展优势,与当地20多家公司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关系.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设立校企合作项目制式的设计工作室,组建由不同教师\不同学生\不同学科成员组成的实践团队,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互通、实验室和工作室兼用的实践模式.

2.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随着知识领域的多元化和不断更新,对于纺织学科的教师,艺工结合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和技术审美,首先还应提高教师的眼光和综合素养,要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水平和实践能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的各种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不同学科教师的组合式授课方法,另外通过邀请企业人才进课堂活动,邀请设计师、企业家来课堂讲课,把他们的最新市场动态、流行趋势、切身体会和宝贵经验传授给学生,利用校内外联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进行原创性面料设计开发训练,提高了学生全方位的创新设计思维能力、综合技术应用能力.

2.5充分利用地方产业优势进一步凝练人才培养特色本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特色发展需求,强化“艺术工学化、工程艺术化、艺工结合”的培养理念,利用绍兴产业优势,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校企合作办学,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室,通过不同学科导师组合,参与学生指导,而且团队中除了纺织工程专业学生之外,还有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等专业的学生共同参加协作,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帮助企业进行系列产品的设计开发,完成从面料创新设计—服装设计—作品动态展示整个过程的表现全套设计项目,设计作品得到纺织服装企业专家的一致赞赏和采纳应用,通过学生的毕业设计和面料设计大赛直接与企业合作,使研发产品直接与企业实际接轨,并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通过导师带学生为企业服务的形式,为本专业在校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与就业平台.

3结束语

纺织工程专业就业方向篇6

在纺织产业升级转型背景下,通过对纺织行业协会、区域纺织企业进行调查问卷统计、调查分析,全面了解区域纺织企业升级转型特点,分析企业对复合型技能人才需求的特点,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区域纺织经济发展的要求,确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合理设置和调整纺织类专业及其方向,探索纺织类专业“工商融和”复合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建设[6]。

2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实施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途径。在纺织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中,需依据纺织行业的产品设计、生产、管理、营销等一线的实际需求,合理设置和建设“工商融和”的课程体系,并建立相应的课程标准[7]。如对于纺织品跟单岗位,根据“必需、够用、适度”的原则设置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外,还应开设纺织品跟单、纺织商务实训、报关知识与商检等相关课程。

3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职能的实施者、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是建设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核心和关键。为了优化师资队伍,积极鼓励教师继续深造,鼓励教师跨专业学习,考取商科的硕士、博士学位,提高自身素养和专业能力;积极鼓励教师在访问工程挂职锻炼期间,注重学习纺织企业的生产管理、工艺管理以及企业文化,提升自身的“工商融和”素养;鼓励纺织类专业教师在师资培训时,考取商贸类专业的双师技能证书;积极引进具有“工”“商”科学历背景的教师,这些鼓励措施,将为实践基于“工商融和”的纺织类专业复合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提供相应的保障[8]。

4校企合作与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院校应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工商融和”的育人氛围,积极利用参加校内外实训项目实践活动以及企业生产一线的顶岗实习,在努力提高纺织专业知识外,积极学习“商”科类专业技能,并达到“工”“商”复合型技能的融会贯通。与企业合作共建工学结合的生产实训基地,形成“工学结合”、“工商融和”相结合的办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职业资格认证,鼓励学生参加报关、报检、贸易跟单员等资格证书考试,全面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适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工商融和”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5校园文化建设

学院应以培养人才为根本,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结合我院“二院”建设,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验区,创建具有我院特色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职业素质的人才训练基地;积极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注重工商文化融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借助校园文化氛围,注重学生品行、能力和知识三方面的培养,加强和提高学生的“工商融和”的综合素质[9]。

6结语

纺织工程专业就业方向篇7

专业的itmaaSia+Cltme2010

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的1,160家纺机企业如约汇聚在“2010年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ltma亚洲展会”这一2010年全球纺织业界最大的盛会。展会使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的9个室内展厅,展览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在此次展览会上,国内参展企业以630多家参展企业的数量和超过3万平方米的净面积独占鳌头,再次彰显了中国纺机制造能力的快速提高和发展。德国企业的参展净面积超过了5,400平方米,暂居欧洲各纺机协会的首位,其次是意大利,净面积达4,000平方米;瑞士净面积也将近3,000平方米。此外日本纺机企业的参展净面积也超过了3,000平方米。严格的准入制度

根据展会规定,参展商必须具备纺织机械及相关设备的生产、销售或研发这三个环节中的两样功能,才有资格报名参展,这一规定排除了单纯的贸易商和公司以及二手设备买卖;此外,展会规定所有参展企业必须以实物展出,并且不能将展位完全封闭。这些准入条件在确保参展商的质量和品质的同时,还保证了展会成为一个开放的技术、信息交流平台。

在国内各纺机制造企业携带各自最新的纺机技术亮相该展览会的同时,来自欧洲纺织机械制造商委员会各会员国及日本和其他海外地区的纺织机械制造企业也将云集上海展示其贴近中国及亚洲市场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欧洲纺织机械制造商委员会由比利时、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瑞典、瑞士和英国等九个国家的纺机协会组成。这些国家的纺织机械制造工艺水平基本代表了世界的先进水平和发展方向。

按工艺流程布展

按产品工艺流程安排展台位置一直是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的特色之一。此次展会,在展品方面,纺纱工艺区的展示净面积约占2万平方米,印染及后整理区约为1.2万平方米,针织机械区超过了1万平方米,织造准备和织造区也接近1万平米。

值得关注的是,众多企业将在本届展会上推出一大批节能降耗、节水减污等各种适应绿色环保要求的创新工艺技术和革新产品,这将是本届展会的亮点也是重要的看点之一。

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公司、欧洲纺织机械制造商委员会联合主办的“2010年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ltma亚洲展会(itmaaSia+Citme2010)”将于6月22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开幕,这一2010年全球业内最大的盛会为纺织业界提供了一个纺机设备最新科技进步与发展的展示平台。

在世界范围内组织专业观众

为将展览会打造成为一个高水平的国际化专业展览会,使之真正成为一个纺织机械制造企业与纺织业界专业人士共同交流的平台,针对海内外专业买家的组织工作也已从今年年初就开始全面启动,并取得初步成效。

除了在全球各主要专业媒体上展会消息,投放大量宣传广告外,主办单位已同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越南、印尼、土耳其等重要纺织生产国以及国内的专业协会和一些中介组织达成一致,这些专业协会及中介组织在当地启动专业买家的组织推介活动。在今年春节前,有专人分别在印度的ahmedabad、Surat、mumbai、Coimbatore、triupur、erode、madurai、panipat、Ludhi81qa、amntsar及Bhilwara等纺织生产重点地区开展路演活动,举办了11场宣讲会,邀请了当地纺织业界人士特别是生产企业业主参加。参会人员纷纷表示一定要到场参观,亲身领略~下本年度全球纺织业内这一最大的盛会。通过此次路演活动,预计参加2010年展会的印度专业观众将超过2,000人。

“2008年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的5天展期,共接待来自97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内外专业观众9万多人次,预计前来参观2010年展会的海内外观众有望超过10万人次。

专业的展会服务

细致的现场管理

为给展商和客户营造一个交流与互动的良好环境和商务洽谈平台,并减少非专业观众的入场,2010年展会借鉴了2008年的经验,继续采取观众购票入场参观的措施。

通过这一措施的实施,2008年展会秩序井然,展会现场充满了专业气息,这一措施也得到了参展企业和观众的高度认可。2010年展会将继续采取观众购票入场参观的措施。

观众入场券分两种:5日通票和单日票,现场购买的价格分别为100元及50元人民币。

为减少观众现场排队的时间,提高参观效率,启用了观众网上预登录系统,需要入场券的观众可以登录展会网站(www.省略)预购。为方便观众网上预购,主办单位还开通了网上信用卡支付、银行汇款、邮局汇款、指定地点(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六号中国国际展览中心综合服务楼一层信息部)现金或支票支付等多种方式,同时还首次采用了“自助打印入场券(print@home)”功能,在成功注册后,按照提示,登录者可自行打印入场券。持有效打印的入场券即可在现场直接入场参观。2010年6月10日前在网上购买入场券还可以享受现场票价6折的优惠,即5日通票60元人民币,单日票30元人民币。

在2008年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期间,由于观众踊跃,原有固定登录区域面积有限,曾出现登录大厅短暂拥堵的现象。为了避免拥堵现象的再次发生,在本次展会现场,除利用展馆现有的南登录大厅外,主办单位还将特别在原北登录厅w5馆内搭建近2仟平米的登录大厅,该登录大厅距离上海地铁7号线花木路站2号出口仅30米之遥,将为观众参观本展会带来极大的便利。

优质的展商服务

“2010年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在2008年展会的成功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全面吸收itma展会的规则和经验,同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加以完善。比如2010年联合展把2008年联合展上给展商免费提供的15项服务扩大到18项,除了参展设备抵达展馆后的免费运输及就位,展出设备水、电的免费使用等,另外增加了免除展馆的展台施工管理费,为每个展台提供免费的展台标示,免费提供展会海报等,这为降低企业参展成本、

联合创造亚洲地区最高规格展会

“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ltma亚洲展会(itmaaSia+CLtme2010)”已成为亚洲地区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专业水平最高、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展览会,是全球纺织机械制造企业展现自我形象提升品质以及全球纺织机械用户选购设备、探讨未来技术发展的重要平台。2010年的展会是继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Citme)与itma亚洲展览会(itmaaSia)于2008年首次联合并取得巨大成功之后的二度联袂。

见证国内纺机业发展历程的Cltme

自1988年开始,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至今已经成功地举办了十二届。屈指算来已经过了22年,真有些“弹指一挥间”的感觉。回顾历届所举办的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她不仅是一个市场贸易平台,更是为广大国内外企业建了一个很好的技术信息交流的平台,她见证纺机行业的发展历程,同时也为促进中国纺织行业的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逐步成长的Cltme

从1988年到2006年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北京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成功举办了十届,其发展历程从小到大,影响力逐步扩大。

第一届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上,参加展出的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厂商共582家,参展展品有510台套,展出面积达3万平方米。中国纺机企业第一次以中国馆的形式独立参展,展出面积为1700平方米。参展厂商60多家,展示纺机设备100多台,其中主机设备有16台。

展会开始初期,虽然国内展商数量及展出面积每一届都有相当的增加,但是展会的参展商仍然是以海外企业的展出面积及展商数量是一支独大,占据了展会的主导地位,中国馆也在逐年扩大,这种情况一直到1998年。从2000年开始,国内企业无论是展出的面积还是参展企业的数量都开始有了突破性的改变,展出面积均超过了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参展企业数量接近展商总数的三分之一。至此,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他已经成为国际上排名第三的大型国际性的展会。

在2004年和2006年所举办的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上,连续两届国内企业的参展数量和展出面积均超过海外展上。在2004年第九届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上,又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0多家参展商参展。总展出面积达到6.5万平方米。中国企业的展出规模创历史新高,展出面积达到了31000平方米,共有601家厂商参展,展出纺织机械实物共有500多台套。在2006年第十届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有来自世界2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100家参展商参展。总展出面积达到6.5万平方米。中国国内企业参展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展出面积达到了34200平方米,共有623家厂商参展,展出纺织机械实物600多台套。展会不仅规模大,而且产品水平也不断提高。

专业协会承担组织工作

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自1990年开始承担展会中国馆的组织工作以来,努力做好展会的推广及宣传工作,向纺机企业推介展会的目的和作用,让企业逐步认识展会在产品市场推广和技术交流等方面的重要性,促使其积极参加展会。国内企业的参展面积、企业数量是逐年增长,而且展品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在经历“97亚洲金融危机”纺织机械行业效益低下以及全行业亏损情况下,国内企业参展的积极性仍然高涨。1998年和2000年国内企业的展出面积分别突破1万平方米和1.5万平方米。在做好展会的宣传推广工作的同时,纺机协会还努力加强组织管理工作。转变发展的观念,以服务观众为基本理念,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自1996年纺机展开始编制《展会的参展指南》,使得展览中的用电、水、气以及展品就位运输等各项服务规范化、系统化。为企业顺利展出提供方便,使展会的服务更加规范化。

联手海外知名纺机展ltmaaSla

2008年7月27日~31日,走过20多年历程的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携手itma亚洲展,以国际顶级纺机展会的新面貌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为海内外的业界人士奉献了一场规模最大、专业性最强、技术水平最高的纺机设备展演。从此也标志着一个全新的亚洲纺机展会时代的到来。

整合纺机展览会的契机

2005年上海新国际展览中心的建成,为国内大型展会集中展示创造了条件。为了规范展览工作,最大限度的保护企业和参观者的利益,促使展会工作的有序发展,对内整合、对外联合,不仅是形势发展的要求,也代表纺机企业的利益和观众的心声。

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与有关方面协商,提高展会的办展质量,对纺织机械展会进行整合。经过与欧洲纺机制造商委员会协商,于2006年4月达成一致,将其所拥有的在新加坡已经举办两届的“itmaaSia展览会”与我们的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从2008年开始在上海新国际展览中心联合举办,展会命名为“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itmaaSia+CitmF2008)”,以后每两年举办一次。

当这一重大决策定下后,在第十届中国国际纺机展开幕之际,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发来贺信庆祝2008年Citme与itma亚洲展览会合并,贺信说:“纺织工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也是中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之一。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自1988年创办至今已举办十届,为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为促进中外纺织业界的交流合作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与欧洲纺织机械制造商协会将自2008年起在上海合作举办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这是世界最大的纺织服装产业中心的纺机展会和世界最先进的纺织机械设备制造中心的纺机展会之间的强强联合,必将进一步促进中国纺织业与欧洲纺织业的互补合作,共同推动世界纺织业的繁荣和进步。希望你们创新办展理念,加强国际间行业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合作办展水平,在中国创立更为知名的国际展会品牌,为中外业界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联合实现“共赢”

由欧洲纺织机械制造商委员会从1951年开始举办的itma展览会由欧洲纺织机械制造商委员会举办.被誉为世界纺机业界的“奥林匹克”,全球最先进的纺机技术从这里走向世界。itmaaSia展览会由欧洲纺织机械制造商委员会于2001年启动,选址在新加坡举办。由于欧洲纺织机械制造商委员会由欧洲九个国家的纺织机械制造商协会比利时、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瑞典、瑞士及英国等组成,这些协会会员企业生产的纺织机械设备基本上代表了业界的最高水平,一经在新加坡举办就引起了业界的关注。

itma展览会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积累了一整套较科学的规范和规程,有一定的影响力。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其成就和影响力也是巨大的。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与欧洲纺织机械制造商委员会的联合展出,为我国纺织机械展览会走出境外,进入国际市场,与国际接轨,展会实现“共赢”、“共享”开创了历史新的一页。

联合展会成为全球业界关注的焦点

实践证明展会的整合和联合是正确的、成功的。2008年联合展会的举办,让世人瞩目,这次2008年的联合展会,得到了全球纺织机械厂商的空前支持。来自德国、瑞士、意大利、比利时、英国、法国、西班牙、荷兰、俄罗斯、捷克、瑞典、美国、日本、韩国、印度、土耳其和东道主中国、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等32个国家和地区的1368家厂商,展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纺织机械产品、纺织机械专用基础件和自己的专用技术。这次展览会得到了全球纺织工业企业、纺织科研院所和纺织大专院校等单位的空前欣赏。来自世界97个国家和地区的8万多名业内人士,其中包括2万多名境外同仁都亲临现场参观了这次空前的纺织机械展览盛会。

纺织工程专业就业方向篇8

据统计,美国从1960年到1973年在由静电引起的火灾爆炸中仅装油事故就有166起;日本的静电火灾每年约发生100起,其中人体带电所酿成的火灾约占据20%。众所周知,静电产生的火花和易燃易爆气体、液体、粉尘等物质接触后,所产生的安全隐患相当严重,因此防静电防护服在火药、化工、医药、石油、矿山、煤炭等行业中,不仅承担着个人安全防护,还保障着国家及企业的财产安全。

作为拥有7亿产业工人的中国职业装市场,目前还没有一个专业的防静电防护纺织品研发中心。在此背景下,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授权浙江蓝天海纺织服饰科技有限公司组建中国产业用防静电纺织品研发中心,该中心的成立必将有助于中国防静电纺织品技术的提升和应用,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

深度调整期中全力发展产业用纺织品

中国产业用防静电纺织品研讨会暨中国产业用防静电纺织品研发中心授牌仪式于2013年12月17日在湖州举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杨纪朝、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出席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湖州市领导、职业装协会、防护服协会以及各相关检测机构及上下游企业代表。承办企业浙江蓝天海纺织服饰科技有限公司同与会嘉宾共同探讨如何通过有品质保障的防静电纺织品及防护服,实现“将安全、健康、舒适献给勤劳智慧的产业工人”的目标。

十及三中全会明确表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重要的调整周期。纺织工业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经过改革三十年的高速发展,纺织产业也如“十二五”规划中预计的那样,率先进入深度调整期。

高勇表示,在这个调整期里,服装和家纺的发展将会放缓,这种低速发展还将持续。而在这个阶段,服装和家纺将更多体现产业升级,舒适健康时尚的要求。而产业用纺织品,则是在十二五期间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在今后若干年中,仍然将以比较高的增长率增长。去年产业用纺织品纤维消耗量超过1000万吨,达到全行业用量22%。

“技术纺织品及产业用纺织品是我们全力发展的方向。”高勇这样说。

而防静电纺织品技术已经发展多年,很多行业都在应用,在发达国家日常服装也已经开始选用防静电纺织品。我国的技术发展很快,很多行业也开始了应用,但是仍不平衡,在石油化工、电子电器行业应用较多,煤炭等工业领域应用则并不普及。因此,在拥有相对成熟技术的条件下,防静电纺织品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等待开拓。

高勇认为,在这个过程里,有如蓝天海这样的企业愿意承载基础研发任务,对行业发展非常有益。

产业用纺织品在过去十年中发展迅速,这种发展主要基于国内消费,更多依托于市场的内生动力推动行业发展。也就是说,是国民经济发展推动着产业用纺织品的迅速发展。

由于雾霾在全国范围内的重度蔓延,为对抗pm2.5危害,催生了过滤分离用纺织品的发展。针对目前每年1000万吨的工业粉尘,由火力发电等问题造成的空气污染,现阶段,行业正在采用电带联合除尘的方式,下一步即将推进静电除尘。通过过滤带这样的纺织品渠道进行超细粉尘的过滤及防护。

因此李陵申认为,防静电纺织品对整个行业以及关注生命安全都具有重大意义。

他分析,对于产业用纺织品来说,向上游,需要与化纤产业结合;向下游,则要向终端制品发展,形成垂直整合,研发整合整个产业链。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新纤维推动了防护面料的纤维化,集多种防护于一体的面料功能成为一种趋势,更加舒适安全健康成为未来发展的走向。蓝天海的发展具备价值链高端整合趋势,非常值得借鉴。

安全来自专业

“安全来自专业。”

浙江蓝天海纺织服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明青这样说。

据相关专家介绍,去年曾经有过因防静电服不合格造成工人操作过程中发性爆炸的重大安全事件。陈明青分析,不合格的面料经过时间的推移,纤维导电性衰减,防静电功能下降,这是值得警醒和反思的。为此,蓝翔推出了高性能高稳定的防静电面料,在这种面料中,特别采用了耐光性较强的涤纶性导电纤维,以增强耐用性稳定性。

在没有专业防静电纺织品研发中心的背景下,通过半年时间的准备,产业用防静电纺织品研发中心这个平台得以建立。陈明青说:“这不仅仅是为企业,更多的是下一步怎样服务于行业,以最快的速度研发产品,将我们研发的产品为产业工人在作业中起到切实的防护作用。”

自1995年浙江蓝天海纺织服饰科技有限公司第一次接触抗静电面料开始,现已经历了接触、了解、研究和专注等四个阶段。在这漫长的时间里面对许多充满诱惑的商机,围绕是否继续专业专注防静电面料,企业迷茫过、动摇过。但蓝天海最终还是决定专注于防静电安全防护面料的研发工作,在全体蓝天海人的共同努力下,企业连续十年成为国内最大最具专业的防静电安全防护面料供应商,同时也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同。

在此次研讨会上,蓝天海同时推出“蓝翔”牌新一代耐光性明显优于锦纶(尼龙)纤维的涤纶基导电纤维面料、散热降温面料等新型多功能防静电安全防护面料。

特别参加会议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为防静电纺织品提出了几点建议:作为防静电制造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向多功能纺织品发展。要在安全的基础上将健康舒适时尚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成为长期发展的方向。中国的各种生产成本已经进入国际最高区间,已经不可能再生产低档产品,要生产高端产品,则必须注意多功能制造。

纺织工程专业就业方向篇9

摘要:

为了提升纺织行业的竞争力,介绍纺织产业的基本形势,认为在国际、国内双重压力下中国纺织品产业走“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的道路,开发新材料、创新技术、设备、工艺,生产高性能、新功能、特殊环境专用、精美精致、性能优异产品;并对纺织新纤维材料的应用、纺织新工艺技术及新设备的应用、新产品开发与应用、纺织器材及专件的创新和发展进行了论述。指出:我国纺织工业的用工成本从国际中场上来看仍然占有一定的优势,但这一优势正在丧失之中;在这种情况下,要振兴我国的纺织工业,从出路来看一方面要开发新品种,表现新面貌,使产品具备新功能;另一方面要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设备,纺织企业智能化、数字化、工作大量发展,电子器件的要求数量大增,也是纺织器材和纺织专件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纺织产业;新材料;新工艺;产品开发;应用;纺织器材;专件;创新;发展

1纺织产业的基本形势

纺织产业是中国传统的重要支柱产业,在“衣、住、行、用”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重要的民生产业。近年来,纺织产业就业人数2200万人,间接就业(天然纤维种植、加工;化学纤维原料;加工、经营、管理贸易、运输、销售、出口、检验、认证等)人员1亿人。同时,纺织产业也是国际贸易体系中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近30年来,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总额中,中国贸易都占1/3以上。特别是近30年来,纺织产业除服装用纺织品、家用纺织品外,新发展的产业用纺织品创新发展,也是新兴材料产业的重要组成内容。近年中国纺织纤维加工量达到全球纺织纤维加工总量9000万t的52%,是世界纺织加工生产第一大国。全球纺织纤维加工量还要迅猛发展。联合国随着全球人口暴增,将从现在70亿人增加到2050年100亿人,预测到2050年,全球纺织纤维加工总量将达到2.53亿t。其中,服装用纺织品4150万t,占16.4%(4.32kg/(人•a));家用纺织品4100万t,占16.2%(4.27kg/(人•a));产业用纺织品17050万t,占67.4%(17.76kg/(人•a))。纺织产业尚有巨大发展空间。但是纺织产业也面临新常态下国际势力两面打压。第一方面:世界经济正在发展中的第三世界国家,依靠劳动力成本、能源成本、运输流通成本、环境治理成本以及低档纺织产品生产技术要求不高、容易掌握和研发成本低等优势,占领了低端纺织品的市场。2012年,印度出口到中国的29.5tex棉纱,加进口关税的售价是17800元/t,但2012—2013年度中国国储棉收购价19800元/t,2013—2014年度中国国储棉收购价20400元/t。剥夺了中国低档纯棉纱的生产环境。第二方面经济发达的原纺织大国(美、英、德、法、意等)40年前因劳动力成本高于第三世界国家将纺织生产向外转移,继续“去工业化”,特别是1983—2002年,纺织生产能力大幅下降。但是2013年开始推出“再工业化”,包括发展纺织产业。2013年,美国增加纺纱锭101万锭。并从6月开始向中国出口37tex纯棉纱,加进口关税,市售17200元/t。在这种双重挤压下,中国的低档纺织品的生产空间已被剥夺。中国纺织品产业只能走“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的道路,开发新材料、创新技术、设备、工艺,生产高性能、新功能、特殊环境专用、精美精致、性能优异产品。

2纺织新纤维材料

2.1产业用纺织品的新型高性能纤维

近40年来,国际上新纤维材料不断涌现。中国40年前,开始在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研发中对新纤维材料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在这些要求推动下,在中央主持和管理下,一系列新纤维材料不断涌现。支持了科技、军工、国防的发展。这里举几个例子。如:a)高强度、超高强度,高模量、超高模量;b)耐高温、阻燃、极限氧指数高、软化温度高、热分解温度高;c)密度小、质量轻;d)高绝缘、耐击穿电压高;e)耐化学腐蚀性强;f)低温不脆;g)导电。首先是有机化学纤维的芳香族、聚酰胺纤维:对位芳纶(芳纶1414)、间位芳纶(芳纶1313)、聚对亚苯基苯并二噁唑纤维、聚间亚苯基苯并二咪唑纤维、无机纤维中玻璃纤维、碳纤维、玄武岩纤维,主要性能与钢材的比较见表1。航天、航空、汽车、火箭、火车、导弹早期结构及壳体用金属材料制造,但因为强度有限,原材料更由于密度高、重量大、耗能高、燃料量有限,一次通行距离有限。改用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结构件及壳体强度高、模量高、材料用量减少、密度又低、重量大减、故速度可提升、耗能减。同样,燃料贮量行程可延长,而且飞机抗飞鸟撞击损坏下降。特别是导弹喷火口喉管,大飞机刹车盘等采用碳纤维三维成形体为增强体,其中空隙的基质用无定形碳的碳/碳复合材料,导弹喷火喉口,在1600℃燃气喷射摩擦下不被烧蚀。碳/碳复合材料的大飞机刹车盘,数十吨,百吨重量的大飞机着陆时,降速至300km/h着陆,18s~19s刹停,如此大的动能靠刹车盘摩擦力刹停,动能全变成热能,升温到千度以上,一般再好的材料,一次刹车,刹车盘将全部烧蚀毁尽,但用碳/碳复合材料刹车盘可以用数十次。新型纤维材料为棉纺织生产,混纺、交织,产生高性能、新功能、适应市场需求打开转型升级的大门。

2.2服装、家用纺织品的新功能纤维

天然纤维中木棉纤维有浮海救生和驱螨虫的功能;汉麻有抑菌的功能,亚麻、黄麻、汉麻有导湿、快干功能。绵羊毛、山羊绒等毛纤维有保暖功能等。化学纤维采用异形截面形成纵向沟槽产生导湿快干功能;截面多孔产生保暖功能。扁平截面或三角形截面产生丝光功能等。化学纤维纺丝中提高大分子聚合度、取向度和结晶度形成高强度、高模量性能。纺丝过程中增加“加弹工序”产生高卷曲、高弹性恢复功能;纺丝中增加部分工序可产生高收缩功能等等。化学纤维纺丝时采用添加剂、复合纺丝的方法,形成新功能纤维。包括抗菌、防臭、防静电、防紫外、防透视、防蚊等功能。以及产生远红外辐射、释放香味、释放负氧离子、升温保暖、降温凉爽,以及导电、导磁、原液着色、及电场变色、温度变色等功能。化学纤维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可以生产直径亚纳米及纳米级的超细纤维在空气过滤,人造器官中有重要用途。化学短纤维和化学纤维长丝为棉纺织生产提供了基础性能、功能的材料。

3纺织新工艺技术及新设备

纺纱已形成系列纺纱系统,在传统的环锭纺纱,转杯纺纱,喷气涡流纺纱基础上,形成了广泛系列,包括,集聚纺纱、赛络纺纱、赛络丝纺纱、缆形纺纱、柔顺纺纱、低扭距纺纱、嵌入式复合纺纱、尘笼纺纱、平行纺纱等许多技术系统。这里多种纺纱技术提供了长丝和短纤维须条混纺加工的技术。织造也从普通有梭织机步入无梭织机领域,包括喷气织造、喷水织造、剑杆织造、以及多臂织造、万针提花织造、宽幅织造、超宽幅织造(幅宽16m以上)三轴向织造多层三维立体织造等。针织技术也形成纬编、经编、平型、圆型、宽幅单向衬纬、多向衬纬、单向衬经、多向衬经及同时衬经衬纬等,以及多针床三维立体成形技术,包括防弹头盔增强体一次成形。编结技术也形成系统三维立体一次成形的大型专用系统,包括导弹头罩增强基材的一次成形织造。染色技术覆盖了轧染、浸染、冷轧堆染、喷染、涂染、超声染、及超临界液体二氧化碳无水染色技术等,形成少水、节能、减排、无污水排放的许多新技术。印花技术也覆盖平网印花、园网印花、喷墨印花、电子控制喷墨印花技术系统。服装设计生产也有原来的手工加工总结了各种自动化技术,电子计算机设计刻板及一次三维立体成形无缝服装的技术。在这些系统基础上,纺织机械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的水平也有了巨大进步。一年来,中国已建成了4座5万t的棉纺自动化示范工厂,每万锭每日三班用人有原来的365人降到30人以下。筒子纱染色也建成了大型示范工厂和推广使用。t恤衫、羊绒衫生产实现个体用户订货量体生产一次成形系统。这些进步使中国纺织产业步向世界强国的方阵。

4新产品开发与应用

服装生产和家用纺织品生产,在新常态下,适应市场“多品种、小批量、快交货”的要求,重点生产高性能,多种新功能,适应特殊人群,特殊环境需求,精密、精美、精致、精湛、高品质性能的产品。用多种色纱线形成的色织产品已成为大量主体,不少企业,出口的衬衫,每批480种不同颜色和花型,并开始适应个体订货需求。产业用纺织品,近年来首先面对航空、航天、军工、国防的特殊要求,中国已有企业承接空中客车公司生产飞机多部件生产和分部装配任务。中国导弹在长征3号、4号基础上,已完成5号的总装。人造卫星、飞船、航天舱的系列部件以及太阳能电池板的折叠展开装置都已形成常规化生产。大飞机、铁路动车、汽车的轻量化改造已形成系列研发生产系统。碳纤维增强1000kV2000a西电东输电缆已经投产。碳纤维增强的万针提花针织布机的提花针和多针床针织机的提花梭也已批量使用。发电厂、热力厂、水泥厂、垃圾焚烧场的高温尾气过滤的袋式除尘系统已经比较成熟。在国内大量使用,并正在配合高温尾气脱硫、脱硝、免除二噁英已技术结合。公路、铁路路基增强也广泛使用,并为青藏铁路提供了海拔5000m高寒地段冻土不会熔化,保持在-3℃以下的稳定性。纺织产业,正为祖国制造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5纺织器材及专件的创新和发展

纺织工程专业就业方向篇10

第105届广交会第三期今日开幕。根据官方数据,本次广交会出口成交额为262.3亿美元,比上一届减少53.2亿美元,减幅为16.9%;共有209个国家和地区的165436位境外采购商到会,与上一届相比减少9126人,下降5.2%。其中,纺织服装成交32,3亿美元,减少11,7%(服装及衣着附件成交下降15,2%,纺织品成交下降7.9%),跌幅比平均跌幅小5.2个百分点。

轻纺类产品出口回落幅度明显小于机电等产品,专家分析原因可能是两个方面:一是这些产品是我国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二是这些产品的收入弹性较小,欧美经济调整对其影响相对较小,同时,由于收入下降,有一些消费者转向消费这些物美价廉的商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经济下滑对这些产品需求的不利影响。此次广交会上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已越来越感受到非关税壁垒所带来的压力。欧美日客户以环保、人权等借口的验厂、认证频繁,此外,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市场的信用风险正在急增。有专家预测,2009年我国出口全年下降将维持在15%左右,4季度前后可能会有明显好转。

此次展会详细报道见《中国纺织》2009年第6期“展会”栏目。

武汉科技学院时装周开幕

武汉科技学院2009年时装周今日拉开帷幕。时装周首场展演作品来自该校服装学院2009届研究生、服装设计班的学生,共计有65个系列236套服装展出。14日,作为这次时装周的压轴大戏――优秀毕业生作品展“角色・变奏”服装秀,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其中一些作品融入了经济危机、环保等元素,颇显时尚前卫。一套“口罩时装”,旨在表现“与污染空气隔离。城市才能美丽”。

武汉科技学院年轻设计师将服装功能与艺术创造完美结合,既满足了服装的市场需求,又表达了设计师的个性追求。

展演的作品无论是男装、女装还是童装,大部分都选择日常休闲装的设计,贴近实用性。金融危机下,设计师依靠天才想象变废为宝并开始注重服饰形象的整体搭配。

作为中国服装名校,武汉科技学院服装学院充分考虑学校的工科背景,特别是结合纺织专业的优势,提出了“大服装”的理念,即以艺术、工程与美学为学科支撑,把服装看成是一个“集艺术与科学、技术于一身”,“融历史、文化与民俗为一体”的大系统,全面实施“艺工贸相结合、面向社会、开放式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

阿迪达斯宣布“瘦身”

世界第二大体育用品制造商阿迪达斯今日2009年第一季度财报表示,为应对经济危机,公司撤销在欧洲和亚太区域总部、关闭部分分店,重整批发业务,以达到每年节省1.3亿美元的目标,并计划全球裁员约1000人。

不过,有内部人士认为,“对中国暂时没有影响”。据悉,阿迪达斯公司第一季度净利润较去年同期下降了97%,仅为500万欧元,远低于市场此前预计的9700万欧元。同时,阿迪达斯全球首席执行官赫伯特・海纳表示,奥运会效应并不具有可持续性,今年来自亚洲的需求也大幅下降,由于中国和日本市场需求不振,阿迪达斯的销量减少了6%。

同样,受消费需求大幅度下滑的影响,阿迪达斯一直视为竞争对手的耐克,也于不久前宣布削减产量。此前,耐克中国表示,耐克计划关闭其在华唯一拥有的太仓工厂,转移至亚洲其他地区。对中国的三家鞋厂和在越南的一家鞋厂已停止下单。

200亿技改资金启动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今年中央将以贷款贴息为主的方式,安排200亿技术改造专项资金。项目实施后预计可直接带动全社会投资4600亿元。符合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项目将成为技术改造资金支持的重点。会议要求,将根据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支持钢铁、有色金属、石化、轻工、纺织、食品等行业加快研发共性关键技术。此外,依托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推进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提高基础配套件和基础工艺水平。我国去年四季度确定两年投资4万亿的政府投资计划,在本轮经济刺激计划的前两批中央投资中,主要以集中投放为主,2008年第四季度新增中央投资1040亿,今年一季度,新增中央投资达到1300亿。第三轮中央投资将为700亿。中央投资的审批权力逐渐下放到各省,加大了地方权力。今年4月起实行了新的项目审批制度,工业项目最终由省级政府批复,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只负责项目的初步筛查工作。申报项目的重点工作逐步转移到相应的省级部门当中。这一举措的政策影响参见《中国纺织》2009年第6期“淮滨点评”栏目。

全国茧丝绸行业分析产销形势

中国丝绸协会今日在广西桂林市召开了全国茧丝绸行业产销形势分析座谈会。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不断恶化,金融风暴不断向实体经济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我国茧丝绸企业生产经营受到了严重冲击,负面影响程度在逐渐加大。第二季度,全国蚕茧产量同比将会出现较大幅度下降,蚕茧和生丝价格仍会延续低位运行,主销市场消费需求低迷,丝绸产品生产和出口双降风险加大,企业产品库存势必增加;企业仍将面临产品价格下降、成本上升、订单减少、资金短缺等实际困难;企业开工不足,盈利水平降低,行业经济效益大幅下滑风险仍存。茧丝绸行业经营环境亟待改善,行业景气状况不佳,需要引起各级政府部门和市场各方加以高度关注,但随着国内经济逐渐企稳回升,国际经济恶化状况得到逐步改善,二季度茧丝绸行业下滑趋势可望得到基本控制。不过,中国茧丝绸产业具有的竞争优势并没有丧失,特别是经过近两年来的调整,目前茧丝原料供需已基本平衡,加上国内外对丝绸产品消费需求相对稳定,从目前形势来看,下半年茧丝绸行业蕴藏着回暖因素。

另:“2009年产业用纤维技术与市场论坛”今日在无锡举行。中国产业用纺织品协会理事长朱民儒为与会者作《涤纶工业丝在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中的应用前景分析》。

棉纺织总工交流技术

由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主办的“2009中国棉纺织总工程师论坛”今日在杭州召开。行业协会领导、国内著名专家及棉纺企业技术管理人员等500余名代表参加了此次论坛。总工论坛作为棉纺行业内最重要的技术交流活动之一,围绕着市场理念、纺纱技术、劳动用工、赢利方式等热点展开话题。棉纺企业重视减少用工、降低成本,无锡一棉将企业行之有效的“老车间和新车间进行区分,进行优化性减员”向与会者进行了介绍。企业技术人员最关心前沿技术如何转化为产品,来自武汉科技学院的徐卫林教授及香港理工大学的陶肖明教授对嵌入式纺纱技术及低扭矩环锭单纱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解析。在创新赢利方式的交流中,山东德源纺织有限公司介绍了企业进行产品开发的经验,该企业将开发重点放在品种组合上,成为多纤维混纺生产的典型代表。中国棉纺织总工程师论坛已经举办过两届,均获得成功,受到企业技术管理人员的认可。

另:由中国家用纺织品协会、中国贸易促进会纺织行业分会、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联盟和华孚城隍庙共同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中部(合肥)家用纺织品博览

会今日开幕。

节能减排示范企业签约

5月9日,2009年纺织行业节能减排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主办,由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太原新凯纺织印染有限公司协办。会议对3家通过了项目审查的企业――安徽华茂集团公司、浙江美欣达印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富润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表彰。此外,协会选定了海宁经编产业园区、太原新凯纺织印染有限公司作为第一批试点示范企业,并进行了协会与示范企业的签约仪式,杨东辉副会长与企业代表进行了节能减排示范企业签约。

此次会议详细报道参见《中国纺织》2009年第6期“视点”栏目。

纺织行业环境保护标准制定工作会议召开

“纺织行业环境保护标准制定工作会议”今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北京服装学院、东华大学等6所纺织类院校以及浙江华峰氨纶等12家典型骨干企业共计31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产业部副主任黄承平就行业开展节能减排标准工作的目的意义作了讲话,产业部副处长程皓对2009年产业部承接国家各部委节能减排标准及课题情况作了介绍,并针对近几年纺织行业环境保护标准的制修订编制工作进展情况以及环保标准制修订工作程序和书写格式向代表们进行了情况汇报。

《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公布

国务院今日《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这份近7000字的规划是2009―2011年我国装备制造业综合性应对措施的行动方案。规划强调要结合实施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粗细联、细络联、高速织造设备,非织造成套设备、专用织造成套设备,高效、连续、短流程染整设备等为重点,推进纺织机械自主化。 《规划》明确了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的目标,即产业实现平稳增长;市场份额逐步扩大,国产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稳定在70%左右;重大装备研制取得突破,百万千瓦级核电设备、新能源-发电设备、高速动车组、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等一批重大装备实现自主化;基础配套水平提高;组织结构优化升级;增长方式明显转变。为实现这些目标和相关任务,《规划》拟定了十项政策措施,包括发挥增值税转型政策的作用,加强投资项目的设备采购管理,鼓励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加大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投资力度,支持装备产品出口,调整税收优惠政策,推进企业兼并重组,落实节能产品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建立产业信息披露制度,支持产品检验检测和认证机构建设。

另: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规划司组织由中国工程院姚穆院士担任组长,工程院院士季国标等八位专家组成的评估组对《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期评估报告》进行了咨询和评估。

第九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闭幕

由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纺织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北京纺织服装工程学会、北京服装学院、服装材料研发与评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生物源纤维制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工业大学“改性与功能纤维”天津重点实验室、北京铜牛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阻燃学会等共同主办,苏州南华纺织整理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九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在江苏盛泽落幕。会议从不同侧面、不同领域探讨了功能性纺织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及完善相关标准应该采取的措施。与会代表重点围绕纳米技术、高科技纤维、纺织染整及后整理技术、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其中高新技术纤维、产业用纺织品节能环保、差别化和功能化高档纺织品、清洁生产和资源再利用等内容受到企业代表的广泛关注。

中日产业领导人会晤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今日会见日本纤维产业联盟会长下村彬一。双方着重探讨了金融危机下传统纺织产业如何创新以适应未来新形势新要求,并对中日纺织业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杜钰洲在会谈中表示,此次金融危机对世界影响巨大而深远,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的价值取向,也必然会促进行业发展的转变。但无论如何,变化的只是物质形态,而人们在衣食住行玩等方面的消费不会萎缩,人们对衣着、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的消费也不会减少,特别是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有很大潜力。产业的生命力不仅是技术与生产,还包括文化。生产不仅局限于一个国家,要向跨国生产转变,技术要创新,要适应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需要。中日两国纺织业合作历史悠久,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两国业界合作更加广泛,目前两国产业相互依存越来越深入,中日合作已经进入新层次。下村彬一对杜钰洲会长的观点表示赞同,并表示日本市场的服装大多来自中国,中国纺织业对日本的重要性不会改变,日本纤维产业联盟将加强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合作,共同度过危机,创造新的市场机会和新的业务机会。

纺机器材专业委员会提出加快新技术产业化步伐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第六届纺机器材专业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今日在陕西宝鸡召开。会议代表就当前形势下如何提高纺机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今年以来,纺织工业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逐渐增多,经济效益下滑的势头有所缓解。然而纺机行业由于各种产品类别不同,有些行业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有些行业仍不见回暖迹象。不过,随着国内各项扩大内需政策的出台,内需市场有望保持稳定增长。对行业增长的贡献力将会进一步增强。在纺织机械中,棉纺设备订货有所增加,另外,随着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加大,用于这些领域的革基布、玻璃纤维面料等需求也不断增长,相关的设备,如双轴向、多轴向经编机和各类无纺设备的销售从去年到现在一直逆势而上。

另:“2009中国(张家港)氨纶及氨纶纱产业链技术与市场论坛”于今日在江苏省张家港国贸酒店召开。

全国纺织服装院校研讨研究生培养模式

由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协会主办的“第五届全国纺织院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讨会”今日在武汉科技学院隆重举行。主要内容是研讨在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大背景下,纺织院校研究生培养模式和产学研机制的未来发展,来自东华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18所纺织服装院校的40余位代表参加此次会议。与会专家学者们分组进行了专题讨论。一方面,研究会客观地指出了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存在的重论文答辩和就业工作,而培养模式单一、僵化,与社会实际需要脱节的错误倾向;另一方面,学者们也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如行业协会要加强对纺织服装院校的专业指导、纺织服装院校要积极探索具有行业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