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环境与科学管理十篇环境与科学管理十篇

环境与科学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7:42

环境与科学管理篇1

2.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模式浅析孔进,刘连光,郝春红,KongJin,LiuLianguang,HaoChunhong

3.燃煤电厂现代水务管理技术在阜新发电厂应用何世德,天罡,李锐,冯延利,张占梅,周于,HeShide,tianGang,LiRui,FengYanli,ZhangZhanmei,ZhouYu

4.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环境监理探讨钱炜,吴飚,Qianwei,wuBiao

5.浅析县级环境监测站的污染状况及防治措施罗梅兰,Luomeilan

6.潜在危害指数在水环境优先污染物筛选中的改进与应用宋利臣,叶珍,马云,何平平,SongLichen,YeZhen,maYun,Hepingping

7.花卉植物修复铅污染土壤的研究现状及展望邵泽强,李翠兰,张晋京,ShaoZeqiang,LiCuilan,ZhangJinjing

8.矿区河流底质锌解吸规律的研究贝荣塔,余洁,杨云和,姚永胜,BeiRongta,YuJie,YangYunhe,YaoYongsheng

9.奎屯市大气降水的特征分析与评价国青,GuoQing

10.信息动态

11.毒死蜱和咪草烟对土壤微生物呼吸的影响汪芳,王军,wangFang,wangJun

12.三氯苯酚对a2/o工艺污泥产率的影响王涛,叶成全,李伟民,肖海文,罗璟,wangtao,YeChengquan,Liweimin,XiaoHaiwen,LuoJing

13.单一及复合表面活性剂对菌株降解柴油的影响陆泗进,孙宗健,滕彦国,王金生,LuSijin,SunZongjian,tengYanguo,wangJinsheng

14.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提取方法的研究葛利云,邓欢欢,高洪伟,王红武,GeLiyun,Denghuanhuan,GaoHongwei,wangHongwu

15.纳滤膜在地下水除氟中对Cl-/F-的选择性分离王晓伟,刘文君,李德生,马伟芳,wangXiaowei,Liuwenjun,LiDesheng,maweifang

16.城市居民小区双水源中水回用研究初探——以苏州为例徐宇同,李丹,张维佳,XuYutong,LiDan,Zhangweijia

17.合理选择啤酒废水污染治理方案张丹旭,王明印,董延波,ZhangDanxu,wangmingyin,DongYanbo

18.化学沉淀法处理有机胺废水的实验研究张展,周元祥,王婉贞,ZhangZhan,ZhouYuanxiang,wangwanzhen

19.沉淀池的数值模拟吴成娟,wuChengjuan

20.染料化工废水处理技术及其应用韩晓芳,陈春华,HanXiaofang,ChenChunhua

21.地下水原位治理的渗透性反应墙技术朱敬涛,韩志勇,魏相君,韩瑞洪,ZhuJingtao,HanZhiyong,weiXiangjun,HanRuihong

22.改进型Dat-iat工艺处理城市污水混合液最佳回流比的确定凡广生,王伟,FanGuangsheng,wangwei

23.大伙房水库上游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王留锁,胡成,王彤,姜曼,wangLiusuo,HuCheng,wangtong,Jiangman

24.海洋溢油对浮游生物种群的影响王志霞,wangZhixia

25.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安全问题分析付爱红,陈亚宁,李卫红,Fuaihong,ChenYaning,Liweihong

26.滨海新区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程度诊断分析冯海云,何利平,常华,孟伟庆,李洪远,FengHaiyun,HeLiping,ChangHua,mengweiqing,LiHongyuan

27.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分析段颖,陈金涛,DuanYing,ChenJingtao

28.探析循环经济的发展欧晓霞,王崇,孙振,董远,ouXiaoxia,wangChong,SunZhen,DongYuan

29.环境科学与管理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以济南市为例陈静,ChenJing

30.电化学法测定化学需氧量的研究及应用动态于庆凯,朱玉亮,YuQingkai,ZhuYuliang

31.石包城乡榆林河流域放牧活动对沼泽性湿地水环境理化性质影响调查刘惠芳,田昆,杨佼,李隐,LiuHuifang,tianKun,YangJiao,LiYin

32.苏州高新区夜间光环境现状分析姚兴霞,陈亢利,YaoXingxia,ChenKangli

33.大连市酸雨污染特征及原因简析李丹,于庆凯,LiDan,YuQingkai

34.石墨电热消解-重铬酸钾法测定沉积物的有机质韩天玮,吴卓智,吴银笑,Hantianwei,wuZhuozhi,wuYinxiao

35.环境监测实验室标准物质的管理肖启洪,王志新,XiaoQihong,wangZhixin

36.黑龙江省2006-2009年城市声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分析张爱华,Zhangaihua

37.快速溶剂萃取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近海沉积物中的油类谢余寰,甘杰,XieYuhuan,GanJie

38.分光光度法快速测定水中苯酚朱薇,Zhuwei

39.碱性过硫酸钾氧化-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的总磷及其不确定度的评定梁巧玲,吴银笑,吴卓智,LiangQiaoling,wuYinxiao,wuZhuozhi

40.济南市高校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研究邵凤娈,王永贵,王慧,ShaoFengluan,wangYonggui,wangHui

41.低碳经济的环境教育理念马春英,maChunying

42.浅谈在抗生素生产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王慧荣,徐灏龙,wangHuirong,XuHaolong

43.清洁生产审核是提高企业环境管理的有效手段张彦涛,ZhangYantao

44.聊城市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文明意识调查分析与评价研究曹建荣,陈伟,张保华,刘衍君,朱思猛,CaoJianrong,Chenwei,ZhangBaohua,LiuYanjun,ZhuSimeng

45.熵权多目标决策等效数值法在大气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的应用饶清华,林秀珠,RaoQinghua,LinXiuzhu

46.基于webGiS的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研究郭涛,喻怀义,罗家海,游江峰,Guotao,YuHuaiyi,LuoJiahai,YouJiangfeng

47.闽江口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陈祥华,ChenXianghua

48.石化园区规划环评指标体系及评价重点初探——以广东省某石化工业区为例李燕,LiYan

49.灰色聚类法在福建晋江水系水质评价中的应用邓璇,陈庆华,张江山,DengXuan,ChenQinghua,ZhangJiangshan

50.机动车燃油中有机污染物分析与评价研究杨华,王艳丽,李利荣,张永刚,YangHua,wangYanli,LiLirong,ZhangYonggang

1.试谈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舆论引导周连生,梁亮,徐海亭,ZhouLiansheng,LiangLiang,XuHaiting

2.完善中国恶臭环境标准体系的建议王元刚,刘博,wangYuangang,LiuBo

3.浅谈武汉城市圈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问题及法治对策黄宇,李琳,郭明武,HuangYu,LiLin,Guomingwu

4.氯化物排放标准的制定卢桂军,陈振飞,LuGuijun,ChenZhenfei

5.轮叶黑藻去除水体中氮磷能力研究李晶,马云,周浩,潘保原,LiJing,maYun,ZhouHao,panBaoyuan

6.对复配菌群降解焦化废水优化条件的探讨张慧博,李宏罡,尚艳红,ZhangHuibo,LiHonggang,ShangYanhong

7.石材开采与加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分析环境科学与管理陈为旭,林洁,张济宇,Chenweixu,LinJie,ZhangJiyu

8.浅谈自动控制系统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张帆,程勇,ZhaugFan,ChengYong

9.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弃物处理工程模式研究贾春雨,JiaChunyu

10.水环境承载力方法研究罗子云,LuoZiyun

11.松藻矿区煤层气利用对温室气体减排的贡献杨渊,刘登云,YangYuan,LiuDengyun

12.广州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指标体系研究孟小春,牛红义,李志琴,张娅兰,mengXiaochun,niuHongyi,LiZhiqin,ZhangYalan

13.黑龙江省环境与健康工作探讨滕志坤,孙平昊,tengZhikun,Sunpinghao

14.三株驯化细菌苯酚降解率的比较研究兰云,韩征,温洪宇,胡斌,高霞莉,LanYun,HanZheng,wenHongyu,HuBin,GaoXiali

15.人工快渗生物滤池深度处理有机农药废水李继,周元祥,崔康平,石国玉,LiJi,ZhouYuanxiang,CuiKangping,ShiGuoyu

16.BH1型混凝脱色剂处理针织印染废水的实验研究司鹏敏,谢经良,李燕京,Sipengmin,XieJingliang,LiYanjing

17.三维电极法对印染废水脱色的实验研究李翠丹,朱勇,莫德清,LiCuidan,ZhuYong,moDeqing

18.活性炭吸附处理洗毛废水的研究薛锐,赵美玲,XueRui,Zhaomeiling

19.生活污水再生回用试验研究王俊,wangJun

20.辐流式二沉池的数值模拟及应用付立静,王军,陈胖胖,FuLijing,wangJun,Chenpangpang

21.加载絮凝沉降技术处理炼油含盐废水研究鲁风芹,隋冰冰,LuFengqin,SuiBingbing

22.正交实验设计在污水厂脱泥中的应用陈峰,ChenFeng

23.室内空气动态净化方法的发展余奇,余刚,郑万兵,张昌,YuQi,YuGang,Zhengwanbing,ZhangChang

24.大豆浸出工艺生产污水处理技术研究王殷龙,赵海洋,wangYinlong,ZhaoHaiyang

25.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土壤中的壬基酚邓琴,翟丽芬,DengQin,ZhaiLifen

26.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汞的方法探讨孙迎涛,赵志梅,姜雪松,SunYingtao,ZhaoZhimei,JiangXuesong

27.二次热解吸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法测定空气中苯系物张晓晖,ZhangXiaohui

28.水污染源废水流量比对监测孙海林,朱媛媛,贺鹏,左航,SunHailin,ZhuYuanyuan,Hepeng,ZuoHang

29.环境监测信息网络建设的探讨孙健,高洪秋,SunJian,GaoHongqiu

30.水和废水中甲醛测定关键问题探析张钧,杨文武,ZhangJun,Yangwenwu

31."总磷"测定中高浓度铁离子干扰的消除庞宏,于海霞,宋利臣,pangHong,YuHaixia,SongLichen

32.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探讨生态需水和生态用水孙江云,SunJiangyun

33.三峡库区次级河流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以重庆市小安溪流域为例赵珂,ZhaoKe

34.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的现状及问题李斯亮,LiSiliang

35.九龙江流域森林生态修复模式建立与评价郑建英,卢春英,张盛钟,ZhengJianying,LuChunying,ZhangShengzhong

36.论黑龙江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王固华,何飞,李刚,wangGuhua,HeFei,LiGang

37.寒地黑土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构建温东亮,潘鸿,wenDongliang,panHong

38.区域经济系统的生态效率评价——以徐州市为例姜萌,仇方道,吴丽萍,Jiangmeng,QiuFangdao,wuLiping

39.环境科学与管理国内外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比较方建德,杨扬,熊丽,FangJiande,YangYang,XiongLi

40.林纸一体化项目原料林基地营林风险分析王慧婷,李莉,刘静,李志宏,wangHuiting,LiLi,LiuJing,LiZhihong

41.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定量评判及实例分析杨峰,孙世群,YangFeng,SunShiqun

42.论环境规划与国民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王娟,wangJuan

43.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的中国"先污染,后治理"问题的研究孙韬,张宏伟,王媛,王晨婉,Suntao,ZhangHongwei,wangYuan,wangChenwan

44.浅谈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途径孙平,赵红梅,王永良,Sunping,ZhaoHongmei,wangYongliang

45.焦化行业环境风险案例分析研究胡香君,李艳萍,孙启宏,乔琦,扈学文,路迈西,HuXiangjun,LiYanping,SunQihong,QiaoQi,HuXuewen,Lumaixi

环境与科学管理篇2

【关键词】学业情绪音乐学习学业成就

一、学业情绪的概念界定及其与音乐学习的关系

学业情绪(academicemotions)的概念于2002年由德国心理学家pekrun等最先提出。①它是指在教学或学习过程中,与学生学业相关的各种情绪体验,这不仅指学生在获悉学业成功或失败后所体验到的各种情绪,同样也包括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绪体验,在日常做作业过程中的情绪体验以及在考试期间的情绪体验等。②

学业情绪与音乐学习的学业成就之间具有重要的关联,其对于音乐学习和训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首先,学业情绪影响音乐学习动机;其次,学业情绪影响音乐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业情绪是提高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中介变量;再次,学业情绪影响音乐学习策略;最后,学业情绪通过多种途径影响着学生音乐学习的学业成就。

此外,不同的学业情绪对音乐学习的影响模式是不同的。积极的学业情绪对音乐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当学生处于愉快等积极情绪状态的时候,会对音乐学习的注意、记忆、判断、推理等认知活动起促进作用,有利于保证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认知活动的顺利开展;而紧张和害怕等消极的学业情绪则会对音乐学习产生阻碍作用,其阻碍元认知活动的进行,并进一步削弱自我调节学习的效率。③这不仅会干扰其音乐学习和记忆能力,并有可能进一步引发生理上的紧张症状,甚至诱发应激反应。而根据脑科学的理论,产生应激反应时个体的生理和精神过程的高度唤起状态。身体对于高度或长期应激的反应是肾上腺释放激素皮质醇,抑制免疫系统,肌肉紧张并影响学习。最终高皮质醇水平会导致绝望或被击溃,而更有害的是长期释放皮质醇会杀死与学习有关的海马神经元,这时学习者的音乐学习记忆能力、创造能力等都将大大降低。

二、学业情绪在音乐学习中的作用和影响

音乐学习不可能在纯粹理性、脱离情绪的环境中进行。因此,了解情绪与音乐认知之间的关系及其神经基础对音乐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因为根据脑科学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结果,情绪因素是影响到认知功能的重要因素,情绪既可以是信息加工的启动状态,也可以是信息加工的背景状态。④这提示广大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情绪与认知二者的统一。但是,以往在音乐教育和音乐心理领域对学业情绪的研究并不多见,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业情绪重视也不够,一些教师甚至在无形之中还挫伤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只有当脑获得适宜的挑战时,它才能以最优的方式学习。而当觉察到威胁时,脑则会变得功能低下。⑤因此,音乐教育者应努力使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获得安全感,为学生提供安全的、健康的、远离威胁的情绪环境。同时,音乐教育者还应鼓励学生主动面对学习过程中的挑战和压力。

对音乐教师而言,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不能无视情绪因素对音乐学习效果的影响,了解情绪与音乐认知之间的关系及其神经基础对音乐教育具有重要作用。通过音乐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演奏技能,建立好的音乐学习习惯,具有探究的音乐学习能力和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并且通过音乐的手段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要保护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情绪,并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发展其积极情绪,预防和排解消极情绪。

三、为音乐学习提供适宜的学业情绪环境的策略

(一)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音乐教师的授课行为与管理方式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情绪

第一,音乐教师应该把情绪研究用于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即除了音乐知识外,音乐教师还应该懂得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发展规律,并根据这种发展规律来决定音乐学习的方法,让音乐学习在安全的、充满成功希望的情感氛围之中进行。

第二,音乐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情绪类型特点对其进行音乐教学。不同情绪类型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音乐教师应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策略,同时,要尊重、理解、鼓励、欣赏和体谅学生,允许学生的情绪表达,并加强对学生的情绪辅导,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第三,音乐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参与制订适合自身发展的、切实可行的音乐教学计划、教学策略及课堂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积极性。

2.音乐教师自身的情绪表现感染着学生的学习情绪

积极情绪的发出者,能使接收者意识到对方的情绪状态是积极的、友好的,这样接收者也会产生积极情绪,并对对方产生一种好感。即一方的积极情绪可以在另一方身上引发积极情绪,而接收者所产生的积极情绪会扩大到最初的发出者身上,而增强其最初的积极情绪。⑥而这种关系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自身的情绪对音乐教学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是除教师知识结构等内部因素以外的影响音乐教学活动的主观因素之一,尤其是在学生学习音乐积极性和自觉性不高的情况下。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互动都是在一定的情绪体验中进行的,音乐教师激发自己相应情绪,以自己的热情、饱满和振作、愉悦的主导情绪状态,去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进而通过师生情绪互感达到良好的情绪气氛,并有意识地运用自身快乐的、饱满的和振奋的主导情绪状态去感染、改变学生的情绪,以产生情绪共鸣,取得以情施教的效果。⑦而这种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一旦形成,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依赖感和亲切感,并促进师生之间的知识传递。

(二)在音乐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积极评价

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评价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应以鼓励、耐心、支持和帮助的态度对待学生。当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出现错误或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注意控制自己的言行,尽量采取最小值的、非惩罚性干预地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纠正。如果最小值的干预没有发生作用或者效果不理想,再逐步增加干预值,如采取剥夺奖励的方式等,以减少其错误行为的出现,促使其自我克服、自我矫正和自我完善。如果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出现错误或遇到困难时,教师一味地采用严厉的批评、轻蔑、挖苦甚至体罚的方式,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挫伤其音乐学习动机和积极性,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导致习得性无助问题的发生。

(三)对学生的期望和要求要适度

教师期望是教师对学生未来可能发展的看法和态度。⑧研究证实,学业情绪与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存在显著的偏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当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过大时,学生的学业情绪反而会降低。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有些音乐教师对学生施以过高或过严的期望和要求,给学生布置大量练习和作业或者安排各种形式的竞争性比赛或考试,造成学生对音乐学习趋向回避、退缩,产生学习焦虑等消极情绪。而音乐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焦虑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其在音乐课上表现得过度警惕、恐惧或不能专心学习。教师只有把学生的焦虑水平控制在中等程度才有利于音乐学习。因此,教师给予学生的学习期望和学习任务的难度要适中,注意教学内容的难度和复杂度,既要能引发学生的音乐学习欲望,使他们经过努力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又不能使其成为学生的思想负担。

结语

总之,有关情绪与音乐学习关系的研究表明,情绪不仅对音乐学习起着明显的动机激发的作用,而且起着组织的作用,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情绪活动对音乐学习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因此,音乐教师们要重视情绪在音乐学习中重要作用,科学地调节和控制学生的情绪,维护学生的情感健康,以促进其音乐学习成功和个性的和谐发展。

(注:本研究得到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音乐能力与语言材料类型对第二语言记忆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4B087)、教育部第44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教育神经科学的前沿研究与教育的革新》、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重点项目《教育神经科学的前沿研究与课堂教学的创新》(项目编号:11ZS46)以及国际合作项目《教育神经科学的前沿研究与国民素质的提升》的资助。)

注释:

①R.pekrun,t.Gortz,w.titz,p.p.Raymond.academicemotionsinstudents’self-regulatedlearningandachievement:aprogramofqualitativeandquantitativeresearch[J].educationalpsychologist,2002,37(2),91~105.

②俞国良,董妍.学业情绪研究及其对学生发展的意义[J].教育研究,2005(10):39-43.

③孙士梅.青少年学业情绪发展特点及其与自我调节学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6.

④胡连新.正性情绪启动效应在本科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4(22):42-43.

⑤R.n.Caine,G.Caine.理解一种基于脑的学习与教学观点[J].高文,译.外国教育资料,1999(2):24-27.

⑥王艳梅.积极情绪对任务转换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6.

环境与科学管理篇3

近年来,环境信息科学(environmentalinformationS。iences,或environmentalinformaties,或enviromatics)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早期单一的工程方向“环境信息化”正在发展成为一门多学科理论交叉、多技术手段集成的新兴学科领域〔。国际环境信息科学学会(internationalSocietyfo;environmentalinformationSeienees,iSeiS)作为这一领域的学术组织,致力于发展信息技术在环境领域的应用,提供环境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多学科交叉,以促进环境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国际交流。国内在环境信息科学的一些主要论题包括环境信息系统、环境遥感、环境模型、环境可视化、环境信息处理等方面都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环境信息化发展迅速,特别是从上至下的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环境信息系统的建设极大地推动了这一工作的进展,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则已成为实现环境信息化的主要途径。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领域的应用,正在从初期的信息管理、环境专题制图发展到Gls与环境模型集成陈、3S技术集成的多媒体环境系统、基于Gls的环境污染扩散模拟基于GiS的环境治理决策支持系统等。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一些主要领域包括大气污染遥感、水环境遥感、固体废弃物遥感监测、城市热岛效应与热环境监测、植被遥感、景观格局遥感监测、海洋环境监测等。环境建模与模拟一直是环境工程研究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各种数学模型、物理模型、统计模型在环境信息科学中得到大量应用,另一方面,基于环境过程机理的计算机模拟模型、元胞自动机(Ca)模型、智能体(agent)模型等也在环境领域受到重视。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是从海量数据库中挖掘和提取对决策分析有用的、先前未知的隐含模式和规则的过程,笔者在1999年即面向环境信息化与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试图将二者结合,提出“环境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并进行了初步研究。可视化是表达和传输环境信息有效的形式,通过三维可视化、三维模拟实现环境现象、过程的真实感表达,能够更加逼真地传输环境信息。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在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应用中受到了研究人员的重视卿。“虚拟地理环境”是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地球科学研究的创新平台,依托这一平台,能够进行环境科学与工程相关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实践、模拟决策等活动。针对环境信息技术集成应用的趋势,聂庆华提出了“数字环境”的概念,数字环境是环境信息化的过程和结果,是三维显示的数字虚拟环境,包括环境信息数字化、环境信息传输网络化、环境分析模型化和环境空间决策的智能化、环境过程和管理可视化。尽管国内目前在环境信息科学各个分支方向的研究非常活跃,但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认识和探讨。本文在分析环境信息科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基于环境信息流和信息分析处理构建了环境信息科学的体系结构,并以煤矿区环境监测治理与管理为例,全面分析了环境信息科学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应用,以期促进环境信息科学研究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2环境信息科学的体系结构及其在煤矿区的应用

2.1环境信息科学的体系结构尽管环境信息科学的概念提出已有近20年的时间,但从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来看,对于环境信息科学的概念、学科体系还缺乏明显的定义。已有的一些环境信息科学研究计划中界定的范畴也不尽相同。因此,从促进环境信息科学研究的视角出发,首先需要对环境信息科学的体系结构进行界定。HuangGH等川提出的环境信息科学的构成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这是当前引用较多的环境信息科学体系结构。,环境信息科学是多学科集成的领域。传感器综合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大尺度地面采样技术成为可能,处理不同特征、尺度和复杂性问题的模型综合成为新的挑战,包括不同模拟、优化、评价模型以及相关信息技术与平台的合并,不同技术输人与输出之间的联接,社会经济因子的量化,以及大尺度集成模型的解算策略。在此基础上,HuangGH等提出基于环境信息科学研究的环境决策支持系统计算机系统,USGS的研究报告’)中,将环境信息科学定义为:环境信息科学是为加强对不同复杂程度的环境现象的理解,并提出新的认识的,集成物理、生物学、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的多学科方法的研发、试验和应用的学科。不同定义都强调环境信息科学的多学科交叉、以信息技术为支持、解决复杂环境问题的特点。Huang等川的观点显然更强调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GpS技术为基础的空间信息技术与环境科学和工程的交叉,而USGS的定义则重点强调了现代计算技术、人工智能等在环境领域的应用,特别是USGS在其未来环境信息科学发展规划中重点强调了计算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基于以上观点以及国内外研究的进展,结合我们的研究实践与认识,以环境信息流和环境信息处理分析为主线,可以构建环境信息科学的体系结构环境信息科学的理论基础来源于面向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需求的多学科理论交叉,技术支持在于面向环境信息流的多技术手段集成,最终通过不同学科领域方法模型的综合,实现环境科学与工程各个阶段、各个过程的目标和任务。因此,需要从多学科理论交叉与多技术手段集成的角度推进环境信息科学研究。

2.2环境信息科学在煤矿区综合应用的研究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环境信息科学并不是一门独立存在的新兴学科,而是诸多学科的交叉和集成。不同学科在研究过程中,特别是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资源环境规划与城乡管理、环境影响评价、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等领域都从不同的角度开展着与环境信息科学密切相关的内容,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是促进环境信息科学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换言之,以前进行的研究工作往往是从环境信息科学的开展的相关论题研究,其重点还在于不同学科方向,但已经构成了环境信息科学研究的基础层。为了促进环境信息科学的研究,需要改变从外部到内部的“包围型”研究模式,努力推进从核心到的“拓展型”发展模式,即从环境信息流出发,组织和集成相关学科的研究,特别是在不同学科交叉链接的关键论题上开展深入研究,以便形成适应环境信息科学体系与研究需求的理论方法体系和应用技术系统。煤矿区作为1种以资源开采为驱动力发展起来的特殊地理区域,由于煤炭资源开采(以下仅涉及地下开采矿区)破坏上覆岩层原始应力状态,导致地下水流失、地面塌陷,进而引发土壤污染、水土流失,矿山排研形成的研石山压占大量土地,堆积物导致严重大气污染和土壤损害,甚至引发各种地质灾害。因此,煤炭区是1种典型的由于矿山开采导致的景观破坏、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的复杂区域,煤矿区的环境问题具有明显的复杂性。目前,对于煤矿区生态环境主要的研究视角包括:(l)从煤矿开采损害角度出发研究开采沉陷与地表变形预计、监测与治理;(2)从煤矿区土地资源管理角度出发研究煤矿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生态响应;(3)从煤矿区地质环境角度出发研究矿区地质环境评价与地质灾害预防,(4)从煤矿区水资源环境角度出发研究矿井水害、水污染与水资源调控;(5)从景观格局生态学角度出发研究煤矿区景观格局;(6)从地理环境演变角度出发研究煤矿区地理环境演变与模拟;(7)从遥感与GiS应用角度出发研究矿区资源环境遥感与信息系统;(8)从大气污染角度出发研究煤矿区大气污染评价与控制;(9)从经济学角度出发研究煤矿区环境经济评价;(10)从管理学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研究煤矿区环境规划、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决策;等等。对以上不同视角的研究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多主题、多要素的时空环境信息是其中的关键,任何视角的研究都需要充分的信息和数据的支持、需要环境信息和背景信息的集成、需要计算机信息系统和分析工具的支持、需要环境知识和其它领域知识的交叉和集成。因此,从环境信息科学的角度出发,可以集成现有的研究工作,充分应用相关学科已有研究成果,通过成果整合与集成,在推进环境信息科学研究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实现整合的关键在于不同研究视角之间的关联关系构建、链接边界选择、信息传输反馈、系统相互作用。按照该研究框架,煤矿区环境信息科学的重点在于多学科研究的交叉点,主要包括:(l)基于采矿环境影响机理的模型建立、参数获取;(2)各种环境模型的建立、参数提取与模型验证(面向环境系统分析的环境评价、污染扩散、环境演变模型和面向环境管理决策的规划模型、优化配置、动态演变模型以及环境保护治理与生态重建方案设计);(3)面向环境监测的遥感信息源选择与图像处理、环境信息提取与分析,以及组织、集成与管理多种环境相关信息的数据库设计与建立;(4)环境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下的模型解算与解释、分析结果可视化与应用;(5)集成信息、模型、数据库、系统、知识的环境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构建。(6)资源一环境一人类一计算机系统中的信息流与信息应用。

环境与科学管理篇4

1环境标准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环境管理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就是依据法律和法规进行监督管理。环境的科学管理包括环境立法、环境政策、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监测等方面[1],所有这些都离不开环境标准。因此说,环境标准是实施环境监督管理的核心。

1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法规的有机组成部分

世界上有80多个国家制定了环境标准,其中大多数国家的环境标准同法制性标准[2]。我国的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执法依据。没有环境标准,环境法规将是不完整的,也难以具体执行。

1.2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部门行使管理职能的依据

环境标准是环境监督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各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行使管理职能的主要依据[3]。无论是“三同时”把关,还是定量管理实施新的五项制度,都必须通过环境标准来体现。此外,环境标准也是处理环境事故和环境纠纷的依据之一。

环境标准是制定环境规划的重要依据

环境标准反映了国家的环境政策目标,因而也代表了环境规划所要达到的目标。例如美国《清洁空气法》明确规定,在“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颁布后9个月内,每个州都必须向联邦环境保护局呈交在本州执行和维持该标准的计划。该计划应规定尽速达到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日程表[4]。我国的环境规划目标主要是用标准来表示,环境质量标准就是环境规划总目标的分解并定量化了的产物,是环境规划的定量描述[5]。

由此可见,环境标准在环境管理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环境管理工作中贯彻执行环境标准,对于严格执法,促进环境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提高环境监督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保证环境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也就成为强化环境管理的必要条件。

2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

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由主体结构和支持系统两大部分组成[6]。环境标准的主体结构含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是为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并考虑技术、经济条件,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污染物排放标准是根据环境质量标准,污染治理的技术、经济条件,对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和产生危害的各种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是对污染源进行控制的标准。显然,由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构成的环境标准体系的主体部分是进行环境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而环境质量标准是环境标准体系的核心。

为了制修订和执行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需对有关的采样方法、分析测试方法、管理和治理的技术规范,名词、术语、图式、标志、量纲及导则等作出统一的规定,这就是环境标准的支持系统。支持系统由基础标准、方法标准和标准样品标准组成。

3建立和完善环境标准体系所需要的科学技术支持。

无论是环境标准的主体还是支持系统的建立和完善都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例如,制定环境标准体系的核心环境质量标准的基本原则[7]可以归纳为两点:

首先,要有科学依据棗环境质量基准。环境质量基准反映环境介质中的污染物作用于研究对象,在不同浓度和剂量下引起危害作用种类和程度的最新科研成果。基准按作用对象的不同分为卫生基准(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生态基准(对动植物及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物理基准(对材料、能见度、气候等的影响)。环境质量标准要起防止污染物对人群健康、生态平衡和材料、能见度、气候等的不良影响的作用,必须以环境质量基准为制定的依据。

其次,要坚持先进性与现实性的统一[8]。

污染物排放标准与环境质量标准有密切的联系,即排放标准控制污染源,使其排放出的污染物经过自然净化和稀释扩散进入环境后不致使相应区域的环境质量达不到标准的规定。显然,污染物的稀释扩散规律、环境容量等方面的科研成果都是修订排放标准所需要的科学依据。此外,我国现行排放标准是以浓度控0为主,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克服这种局限性,需要探索和研究其他控制污染物排放的方法,使排放标准与环境质量标准建立起联系。

支持系统各类标准的建立也需要科研提供技术支持。制定基础标准,需要了解国内外有关词汇、术语、图式、标志的习惯与规定;掌握国内外制修订环境标准的原则和导测,建立规范化的制修订环境标准的程序和方法。同样,制定方法标准和标准样品标准,也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开发出稳定、可靠、准确的分析测定方法和环境标准样品。

总之,制修订环境标准的过程是一个多学科协作的科研和决策过程,环境标准体系中各类标准的建立和完善,都需要不同层次的科研成果支持。只有根据制修订环境标准的计划和规划,合理组织安排相应的近、远期标准科研项目,才能使环境标准工作走上科学化轨道.

4各层次环境标准科研工作的目标

4.1环境标准科研的层次及其内涵

随着技术经济的发展控制污染物排放的方法得到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要求标准保护的对象增加,保护的程度增加。

根据环境标准工作的上述特点和我国环境标准体系的实际情况,可以将标准科研工作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4.1.1环境标准制修订技术导则研究

研究制修订环境标准的技术导则实质上就是研究制修订环境标准的标准(或技术规范),这一层次的科研工作归属于软科学研究,其主要目的是要确保标准的制修订程序和方法的科学与合理,从而使制修订出的环境标准满足当时的科学性、先进性和现实性要求。

此外,有关环境标准制修订的一系列管理办法或规定也属于一层次。

4.1.2环境基准研究

环境基准研究属自然科学范畴,是制修订环境标准的基础和科学依据。环境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首先需要在大量科学研究基础上确定污染物的环境质量基准,而后遵循经济合理与技术可行两大原则以基准为科学依据制定环境质量标准,并以环境质量标准为目标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准研究在环境标准工作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美国极重视环境基准的研究工作,其审查和修订环境质量标准的费用中90%以上用于支持围绕标准的环境质量基准研究。1978财政年度到1986财政年度,环保局用于大气环境质量基准研究项目的经费达3.20亿美元[7]。而每确定一项水质基准也耗资约10万美元[8]。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同时,还加强了基准研究的组织工作,针对标淮制修订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确定研究需要,制定下阶段研究计划,统一设计,统一方法,开展系统研究。美国的环境质量基准正是由于随研究进展而不断修订,才得以保持其先进性,并对世界各国有着深刻的影响。除美国外,前苏联、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环境质量基准也有相当影响。

4.1.3环境标准制修订的决策论研究

以环境质量基准为科学依据来制定环境质量标准乃至污染物排放标准要考虑经济、技术等许多因素。同时,卫生基准、生态基准和物理基准所存在的不确定性、污染物环境浓度及其分布的不确定性,标准保护对象和保护程度的选择,都会影响最后的标准值。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规范化、定量化处理,可以降低环境基准转化为环境标准的决策过程中的随意性,增强科学性。其中有一系列的技术方法和决策方法要研究。

美国在制修订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和确定致癌物水质基准时采用了风险评价的技术。风险评价通过对意义不够明确的“健康影响阈值”“风险”“安全余地”等概念采用精确的技术性定义,确定了需要保护的对象、相应的阈值以及污染物最大浓度的概率分布特征,然后运用统计处理估算出达到标准时污染物浓度超过健康影响阈值的风险(概率),从而对标准的安全性作出定量评价。标准制定者可据此选择适当的标准值,以保证标准的科学性。

对技术、经济和社会影响的评价,美国采用管理影响分析方法来完成。管理影响分析内容包括对达到标准所需费用的估算,对各类工业和社区的经济影响分析,以及达到标准可带来的效益分析。

我国在从基准转化为标准的过程中,较少使用定量化方法,因此科学性和现实可行性不强。

4.2我国环境标准科研的目标

分析上述三个层次的环境标准科研工作,可以看出其中既有关于环境过程的基础性科学研究,也有直接为标准服务的软科学研究;既有必须在近期内解决的方法论研究,也有需要按标准制修订计划逐步安排的应用性研究。因此,应当根据标准工作的特点,考虑近期和远期目标,科学合理地制订标准科研计划,从而使科研能为标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首先,必须重视有关标准工作的软科学研究。除了上文论及的技术导则研究和决策论研究之外,还应当研究标准实施和监督管理的机制。其目的就是使环境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科学化、规范化,使标准实施更为有效。

其次,重视国外先进环境基准的收集、验证和等效采用,完善基准研究方法。我国限于经济实力,难以系统全面地开展环境基准研究。现有基准研究零星分散,未能将有限资金集中使用,投入产出效益不高。参考和借鉴国外环境基准研究成果,通过科学验证确定我国等效采用的值域,对于健全充实我国的环境基准不仅需要,也是切实可行的。

第三,有计划积极地进行有关环境标准体系支持系统的科研,这也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不断地开发能适应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要求的标准样品、标准测定分析方法,同样是标准科研不可忽视的内容。

5结语

由环境标准工作对标准科研的需求以及标准研究的层次和内涵分析可以看出,环境科研为环境管理服务有着较为广泛的含义。

此外,科研工作有其自身的周期性特征,环境管理所需要的技术支持系统必须超前研究才能形成。因此,适当地、有计划地安排基础性科研项目和技术开发项目,对于提高科研为环境管理服务的水平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陈西平等.谈谈我国的环境标准工作《中国环境科学》1981(6),1一1。

[2]叶汝求加强环境标准工作为实现2000年环境保护总目际而努力。《环境科技与标准年报1991》,28-33,国家环境保护局科技标准司,1992。

[3]r.w.芬德利,d.a.法贝尔著,程正康译,美国环境法简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6,53-104。

[4]国家环保局标准处。环境标准体系。《环境科技与标准年报1991》,国家环境保护局科技标准司,1992,119-130。

[5]汪云岗等,国内外环境质量标准制定和修订程序和方法研究。国家环保局科技发展计划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编号:9110315),1991。

[6]朱根逸。环境质量标准总论,90-95,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86。

环境与科学管理篇5

[关键词]生态系统;环境管理;关系

中图分类号:U28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1-0354-01

环境问题是人们在社会发展中一直遇到的问题,人们为了解决环境问题采取了很多的措施,但是却不能从本质上解决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不是一个区域的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难题。气候变暖、水资源减少等问题破坏了生态系统,给生态系统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为了改善生态环境,保证生态系统健康,需要对环境进行管理。而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下,环境管理的措施要从整体的系统出发,使生态系统更加健康。

一、生态系统健康的理论基础

生态系统健康最为关心的是生态系统功能紊乱的辨识、诊断方案、有效指标的设计及健康评价体系,生态系统健康学另一关心的问题是生态系统功能的幅值,组织结构的负荷能力,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和生态系统的扩散能力,从这一点上讲它又是多门学科的交叉科学。生态系统健康学的理论基础强调人类科学、医学、预防医学与环境科学、生物学、生态学的理论交叉。生态系统健康的目的是为人类提供健康的生存环境、为人类提供健康的食品,从这一点上可见,生态系统健康学必须依据人类科学、医学、预防医学和环境科学、生物学、生态学的理论为基础。生态系统健康同时也要关心社会的持续发展、关心人类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和经济生态系统的协调性、耦合性,因此,社会科学、经济科学方面的理论也是生态系统健康的理论基础生态系统健康学的有关问题,必须综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健康科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知识才能得到解决。可见,生态系统健康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科学的实践。

二、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体系

评价生态系统健康首先要选用能够表征生态系统主要特征的参数;其次要对这些特征进行归类区分,分析各个特征的生态健康的意义;再次是对这些特征因子进行度量,确定每个特征因子在生态系统健康中的权重系数,每类特征因子在生态系统健康中的比重;最后确定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方法,建立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体系。针对不同区域范围的生态系统、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其特征因子、特征因子的权重、各类特征因子的比重及评价指标体系是不一样的,它要依据生态系统的组织结构、演变规律、服务目标、经营目的的不同而不同。

三、生态系统健康与环境管理

社会在不断的变化,在环境管理中也要与社会的发展形势一致,寻找新的管理方式,保证环境管理有效。而生态系统健康就是新的管理方式中的一种。如果生态系统是健康的,这就意味着,我国的生态系统在社会的发展中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以健康的生态促进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生态系统健康与环境管理的关系如图1显示,具体的表现如下:

1、在环境管理中最基础的环节就是生态系统健康,怎样才能保证生态系统的健康就要从生态系统的本身出发,对于生态系统中的规律以及结构都要十分的清楚,同时也要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健康一般具有两种功能,一种的直接功能;另外一种是潜在功能,而判断生态系统是否健康,要看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发挥的程度如何。查看生态功能发挥的效果就是环境管理所要开展的工作。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下,有许多的子系统,而环境管理要求生态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的内部能够和谐,从而保证环境管理的有效性。

2、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活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就会带来一些环境问题,给人类的生活和发展都造成严重的影响。而面对环境问题开展的环境管理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保证人类的生态系统健康。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联系密切,如果生态系统健康,可以为人类经济的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也能好保证社会的稳定。而环境管理也是为了维持社会稳定,因此从作用上看,生态系统健康与环境管理是和谐统一的。

3、人们都很清楚生态系统的作用,但是怎么样才能使生态系统发挥最佳的功能是需要人们去思考的问题。如图1可知,从总体上看,生态系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而每一个环节中又包括几个小的环节。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生态系统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的支持,另一方面,又为环境管理提供有效的管理措施。技术和管理相结合,才能使环境管理的效果达到最佳,因此,要保证生态系统健康也要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考虑,生态系统健康促进环境管理发展,而环境的管理又保证了生态系统健康,因此在采取促使进行环境管理的时候,要以技术和管理为主,保证生态系统健康,从而使生态系统的功能得到合理的发挥。

4、生态系统健康程度是环境管理中的主要生态问题。生态系统健康与否,主要体现在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活力、恢复力、扩散力等特征上。功能紊乱、结构退化的生态系统必定造成恢复力弱、负荷能力小的结果。如衡量土地生态系统不健康的特征有:侵蚀量大、肥力丧失、水文反常、某些物种非经常性的数量爆发或莫名其妙的局域性灭绝、农林产品产量减少和质量退化等,这些特征的出现或其中某些特征的出现均反映出土地生态系统功能的紊乱,即不健康的标志。这些现象也称生态系统危困综合症。这些问题同样也是环境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它直接制约着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5、优化的环境管理是生态系统健康的社会保障

优化的环境管理和生态系统健康是分不开的,二者缺一均不能实现,优化的环境管理为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生境,提供了社会保障。生态系统健康是优化环境管理的目的。二者作用于区域复合生态系统,促使区域复合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生态系统健康是探讨区域生态系统和环境因子的作用机制,探讨区域生态系统内部因子间的作用规律,环境管理是保障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二者存在复杂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四、结束语

由上述可知,可以清楚的知道生态系统健康与环境管理的关系。人们进行环境管理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保证生态系统健康,而生态系统健康又包括很多方面,尽管生态系统健康涉及的环节多,但是在生态系统健康中,任何一个环节都要渗透环境管理。生态系统健康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结构,环境管理中要以整体的生态系统健康为管理的核心,从而提高环境管理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陈颖.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2]李莹.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4

环境与科学管理篇6

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自1980年成立以来,在市环保局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先后完成了基本设施建设、机构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任务,使科研、发展与建设同步推进。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和21世纪初期,奠定了市规模较大、学科较全、科研成果较多,为市环境保护事业提供科技支持最为有力的地区级综合性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机构的地位。

20多年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的科研机构已发展为9个研究所、中心和实验室,即大气环境研究所、水环境研究所、生态环境研究所、环境规划研究所、环境评价所、环境工程所、固体废物管理中心、科技信息中心、综合实验室。科研能力及部分实验仪器设备能够基本满足社会的空气、水、生态环境及固废污染控制、环境管理、环保技术与产品开发等研究的需求。同时形成了一支在省内外环保科技领域具有较大影响的科技人才队伍,研究成果多项获国家、四川省、市科技进步奖,并为市出台的环境保护规章与规范性文件,以及专项规划等的制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经过多年特别是近几年的努力,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在队伍建设上有了长足发展。现有科研与辅助人员近100人,其中教授级高工4人,高工12人,研究人员中多名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年龄结构逐渐合理,专业配置逐步完善。在以科研工作为中心的前提下,各项工作得以稳步推进。

二、牢记历史责任,正视工作不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是我国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而在建设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问题。党的“十六大”为我国环境科技发展指明了目标,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我们要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贯彻落实“五个统筹”、“五个坚持”,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保障。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努力实现“建设中国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的“三最”战略目标中,作为环保科技工作者,我们对解决环境问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负有重大的责任。我们将以循环经济理念作为相关重点科研方向,为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环境科学技术支持。我们始终认为,经济发展不能破坏环境和人的健康,削弱社会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们社会发展的长远大计。因此,我院把坚持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统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形成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作为科技工作重要的指导思想。我们始终以保护环境为已任,以科学技术为先导,全面提升科技能力,努力实现单一管理型研究方式向以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部署和中心工作的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环境问题的认识、管理、决策的创新型研究方式的转变,以提高政府在环保科学决策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发生重大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跟踪上,建立相关机制,开展相关问题的研究与判断,提出对策和解决方法。在开发和推广生态工业与循环经济产业链接技术上,引导资源高效利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市经济发展正处在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环保任务十分艰巨和繁重。对照新形势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和我们肩负的历史重任,我们认为在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差距和不足,应从多方面加以解决。一是人才建设,需要培养更多影响力较大的学科带头人;二是学科发展,需要对最新动向掌握更及时更全面;三是实验室建设,需要加大力度,购置更多的先进仪器设备;四是体制和机制建设,需要进一步调整,以适应形势;五是科研经费,需要稳定投入渠道。

三、坚持大胆改革,促进科技创新

2004年,我院按照市的统一部署,在实行人事制度改革的同时,紧紧围绕以科技发展为中心,对院体制、运行机制及科技创新等进行了大胆改革,并在实施中不断调整和完善,运行情况良好,达到了预期效果,实现了在改革中稳步推进,在推进中不断发展。一是在整体发展上,迈向规模化。2004年将原科研所改为科研院,扩大了规模,提高了层次,为科技工作上台阶提供了更好的条件;2005年经批准,市固体废物管理中心成立并在我院挂牌,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有利于市固体废物污染控制的研究处理和规范管理。二是在体制建立上,实行“一院两制”。针对财政拨款的严重不足和院发展需要,将院部门分类别设置,即设科研专门部门,属非营利性部门,使科研力量相对集中,保持了一支精干高效的研究队伍,保证为政府环保决策、环境管理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和从事公益性研究任务的完成,研究中的保障经费由院提供;设科技服务部门,实行半企业和市场化管理;设行政后勤部门,主要为科研工作做协调管理服务。三是在制度创新上,突出实效性。建立了《科研课题管理办法》、《科技人员技术考核标准》、《科技人员业务考核办法》、《质量管理手册》、《绩效考核办法》,以及逐步建立以聘用制为基础、竞争为核心的用人制度和符合现代管理需求的分配制度等。四是在人才建设上,实行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积极派送人员到国内外培训、学习。近年来,共培训人员200多人次,投入经费近100万元,并广泛引进社会高层次人才。五是在学术交流上,努力营造科研氛围。院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内部学术交流,还经常与大专院校、兄弟科研院所进行广泛交流。

四、加强基础研究,增强服务能力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环境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领导和职工深刻认识到要能很好地为市政府环境管理提供高质量、高层次的技术支持,必须洞晓国内外环境管理科学发展动态,掌握相关基础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才能提供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实用性的服务。为此,我院非常注重选择市环境管理,特别是市在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集中优势科研力量攻关。近年来,组织申报和承担了市及所属区、市、县一系列重点科研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近年来,市在建设发展中实施了一系列的重大战略举措,如走在全国前列的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实行“项目年”、创“实现工业新跨越,增创服务新优势,开拓现代农业新局面”等,使得战略实施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既要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要求必须在两者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也就是要找到环境的承载力,才能保证发展是健康和可持续的。对此,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承担并完成了大量的市环境管理的规章、规范性文件、专项规划和管理办法等编写工作,主要有:“市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规划”、“市有机食品发展规划”、“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市重点小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沱江、岷江段污染防治规划”、“市十一五生活垃圾处理规划”、“市水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市固体废弃物管理办法”,以及辖区内区、市、县的相关课题等,不少课题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为政府管理提供了很好的服务和技术支持。

“市大气质量现状调查和污染控制对策研究”,该课题对市的工业布局、电力行业、机动车、扬尘等污染源提出切实可行的控制对策,研究成果整体水平居国内前列,其中大气颗粒物理化特征分析、污染源解析和大气污染控制对策等研究达到国际同类研究工作的水平。

“市危险废物现状调查及污染控制对策研究”课题,对市危险废物的产生量、贮存量、处理能力及情况等摸清了底数,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和措施,研究成果达国内先进水平。

“市中心城区水环境管理及决策支持仿真服务系统”研究项目,是我院利用航天仿真技术在城市环境治理与仿真科技的结合方面开创了成功先例,该研究成果在系统性、综合性和创新性方面均在国内同类研究处于领先水平,将为市政府进行水环境治理提供动态的、科学的、定量的决策支持与咨询服务。

近年来,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国际上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也是我国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方面。“市府南河(城区段)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研究”课题,对建设城市水生生态环境,拓展城区水域环境的多种功能,以及提高城区水域的景观、休闲和娱乐等其他功能,进一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建成生态城市打下了良好基础。超级秘书网

“袋装食用菌固体废料再利用的示范研究”课题,取得了解决农村面源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达到了资源再利用的目的,同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实现了很好的环保价值和经济价值。

“市沙河上游小区域污水治理方案研究”课题,主要针对沙河上游的区域内不能进入排污管网的污水,提出了小型污水处理技术推荐方案,该方案对实施市沙河综合整治工程重大项目中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此外,研究成果还有:“市危害废物现状调查及污染控制对策研究”、“市机动车大气污染健康影响评价研究”、“新型高效絮凝剂的开发研究”、“秸杆综合利用有机肥种植蘑菇”、“市循环经济发展对策研究”、“市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调查及保护对策研究”等。

环境与科学管理篇7

关键词: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内容;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2)10-0032-02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环境规划与管理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核心。中国是在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环境污染较严重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使本来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在这样的形势下,努力增强我国高校环境类专业学生的环境规划与管理能力显得十分迫切。“环境规划与管理”是教育部“环境工程专业规范”中规定的环境工程专业8门核心课程之一,也是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两个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是环境科学与管理学、系统学、规划学、预测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计算机技术应用等相结合的产物[1]。因此,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教师应当结合自身的课程体系适当调整学习内容。另外,现有的课程教学往往忽略实验实践教学环节,难以达到提高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的目标。同时,环境规划与管理能力的提高,也是环境规划与管理已成为环境类专业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使学生比较全面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教学问题。

一、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

针对教学学时有限的情况,适应目前环境科学发展及人才培养需求,应该全面整合教学内容,突出本课程相关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课程内容应当全面、新颖、科学、实用。注重与相关课程的区别与联系,重点考虑如何提高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环境污染防治的发展战略、规划、建设项目及其他开发活动的实施行为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防治的对策与好的措施[2]。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内容相当丰富,涵盖了“环境规划学”、“环境管理学”、“环境质量评价”等相关课程的内容,涉及政策、法规、制度、标准以及管理体系、技术方法等相关知识,内容繁多[3]。面对文理结合的教学内容,只有把枯燥无味的理论讲生动,把方法案例讲透彻,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授课内容上应当根据课程体系相关的开设情况与专业自身的特点补充或删减。“环境规划学”与“环境管理学”中各自的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特别是管理学中的基础理论,应当结合“环境规划学”所涉及内容来讲授,比如,环境系统论、环境经济学理论、环境承载力、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等。在大气、水环境规划中,预测方法与“环境质量评价”中污染物的浓度预测重复,应当结合课程体系,原则上不讲,但是应当注意到,特别是大气预测模型,自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颁布后,污染物浓度的预测已经可以用计算机进行估算模式或进一步预测模式实现。但作为系统知识的学习,大气质量预测模型中最基础的箱式模型和高斯扩散模型应当结合实例讲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实现与“环境质量评价”的互补。

另外,由于各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类专业组建的学科基础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讲课内容有较大的差别,在讲授时,应当考虑自身的专业特点选择性地重点讲解,比如,农业院校应当注重农业环境规划与管理、土地资源规划与管理、生态保护规划的讲解。

二、注重学生环境数学分析能力的提高

随着应用数学的日渐完善和在环境领域的发展应用,多种定量规划、优化法得以出现,例如,投入产出模型、动态预测决策法、数学规划法、人工网络神经系统等,这些方法无不与数学分析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大多数环境保护工作者而言,具备一定的数学分析能力,是他们科学地采集分析环境数据,揭示数据隐含的规律,进行预测、优化决策所必需的能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复杂的数学分析问题越来越多,这对环保工作者环境数学分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与环境数学分析结合得非常紧密的课程,特别是环境规划中的预测、优化、决策部分,需要用到环境数学分析的相关理论与知识,应当利用环境类专业学生数学基础较好的优势,结合实例提高他们的环境数学分析能力,要让他们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同时还能提高他们对本门课程的兴趣。目前一些教材或专著介绍的技术方法很多,由于篇幅、内容的限制,要么缺乏相关求解的方法介绍,要么只有模型求解的数值方法和解析方法,甚至只有模型框架,对于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的同学来说缺乏完全理解这些方法的数学基础,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比如,时间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层次分析、灰色系统预测、环境模糊聚类、模糊综合评判等,需要结合实例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规划数学模型的掌握。由于大部分系统模型属于技术与方法支持一章,如果放在一起灌输给学生,可能不利于他们对这些数学模型、分析方法的掌握,所以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可以把这些模型放在其他章节后面,作为案例来讲授,特别是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章节,可以把学生从枯燥无味的理论讲授带到他们更感兴趣的案例应用中来。

三、适当开设实验,注重学生综合技能的提高

环境规划与管理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的方方面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简单的技术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环境规划与管理的要求,为了适应区域环境符合系统时变、高阶、复杂的特点,现代系统工程方法、计算机技术、“3S”技术逐渐在现代环境规划与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计算机水平的提高,环境规划与管理中定量计算的要求增高,计算难度增大,数据量增多,采用传统的数学计算已经不能满足科学计算和绘图的需要。因此,计算机的操作与应用在环境规划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借此提升自己的综合技能或者用于毕业设计、数学建模。在教学中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的上机实验或者计算机操作演示,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在预测、优化、决策中,比如前面提到的相关数学模型,相应的计算已经可以通过DpS软件进行计算,对于具有一定编程基础的同学鼓励他们自学matlab软件来实现模拟、预测和优化。另外,在“环境规划与管理”技术方法与支持中,环境仿真系统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系统动力学软件如Vensim,也是学生应当学习和了解的软件。

环境规划图件在任何一个实际的规划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掌握一定的绘图能力,对学生而言也是一项重要的技能。autoCaD和photoshop软件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另外,随着“3S”技术在环境规划与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需要利用erdas和arcGiS软件对规划区域卫星影像进行解译和绘制专题图。

通过实验课的开设,使学生熟悉掌握软件的使用,巩固环境数学分析能力,掌握绘图技能,突出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四、注重案例教学,并与毕业设计相结合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案例教学可以把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理论与应用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和实证精神,培养学生发现、提高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一些案例教学实践表明,经典教学案例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4]。环境规划与管理也是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一个重要的方面,同时与以后部分学生工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密切相关,因此,注重案例教学,并与毕业论文设计结合,对学生有很好的启发。

案例教学的内容可以将现有的最新科研成果,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热点环境问题的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也可以来自于多年来学生毕业设计中较为优秀的成果。在环境管理的案例教学中,可以从城市的定量考核入手,让学生掌握如何用相关数据来对一个城市进行量化打分;环境规划的案例分析较多,可以先从单个要素的规划角度出发,让学生掌握某一要素规划的内容、步骤及编制要点,再从区域整体规划的角度指导学生,以便进行毕业设计,从而培养他们进行环境规划的实际能力。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提高学生查阅文献及收集数据的能力,教师从资料收集的途径、方法及数据的处理进行指导,让他们明确规划目标,拟定规划方案,最后按照相应的技术规范和设计要求进行报告或者论文的撰写。比如,告诉同学们,他们可以从环境年鉴中收集数据,可以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中华人民共和国环保部、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网、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等相关网站收集相应信息和资料。通过系统全面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将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并且处于一个快速的发展时期,新的理论观点不断被提出,新的研究技术和方法不断得到应用。一些有益的方法总结如下:(1)把握人才培养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2)通过环境规划中数学模型讲解,进一步提高学生环境应用数学的分析能力;(3)适当开设课程实验,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案例教学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突出课程的实践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上是四川农业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初步探索和小结,由于环境规划与管理学涉及领域广泛及作者的水平有限,希望得到广大专家、老师的赐教与帮助,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肖新,段晶晶,徐均.互动式教学模式在环境规划与管理

课程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9,(3).

[2]张承中.环境规划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3]周震峰,马东,陈翔.“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教学改革与实

践[C]//全国高等农林院校环境工程专业规范建设研

讨会,南京:2009.

环境与科学管理篇8

关键词创新;环境监测;环境管理;支撑

中图分类号X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2)072-0228-01

环境保护工作是全面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是科学发展的具体体现。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是环境保护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作,是环境管理的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系统调查研究手段,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代表值的测定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为环境管理和环境建设提供依据的一项系统性工作。它既为了解环境质量状况、环境质量评价提供基础资料,又为相关的管理部门制定管理措施,建立及执行各项环保法规、条例提供客观的科学的数据支持;同时,还为环境管理个决策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为环境执法提供技术监督,任何环境决策都离不开环境监测基础数据的支持,每一项环境管理措施的优劣成败都要依靠环境监测来验证。《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强调了环境监测的法律属性,在环境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所以说,环境监测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事业,对于摸清环境状况,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满足广大公众的环境之情权,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1创新环境监测工作思路

2011年是“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落实“十二五”环保规划,必须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新观念,创新环境监测工作思想。科学发展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新时期,大力发展环境监测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适应和满足环境保护工作需要为工作方针,一切从环境管理出发,实现三个说得清,即努力说清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说清污染源排放情况、说清潜在的环境风险,着力提升“说得清”和“测的准”能力,为环境管理提供全面、及时、准确、有效地环境监测报告,整整做好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撑。

2创新环境监测工作领域

2.1以污染减排为重点,说清环境污染现状

环境监测体系是污染物总量减排的三大支撑体系之一。通过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才能实现对减排工作成效的客观评价,对各项减排措施的科学验证。科学的减排指标体系必须依靠监测手段来度量,科学的减排考核体系必须依靠监测数据来支撑。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将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列为约束性指标,减排幅度是8%-10%。环境监测必须服务于污染减排工作的大局,围绕这个目标,必须把污染防治作为重中之重,加强对重点污染源排放总量的监督性监测,确保完成“十二五”污染减排目标任务。监测部门通过多年的污染源监督监测,对企业的生产工艺和生产周期有所了解,对污染物排放数据的波动比较敏感,应及时跟踪重点监管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变化情况,为减排任务顺利开展提供数据依据。

另外作为技术支持单位,监测部门积极参与污染源普查和环境统计等污染源管理工作,利用普查和统计数据配合总量减排工作,全面分析评价区域主要污染物排污总量,全面掌握污染物排放状况和设施情况,建立污染源档案,使环境管理部门及时调度和动态管理,摸清减排工作进展,评定减排考核业绩,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2.2强化环境质量综合分析,说清环境质量变化的成因

环保部周生贤部长在第六届环境与发展中国(国际)论坛上表示“十二五”污染减排将从环境质量改善等三方面入手把污染减排与改善环境质量紧密结合起来,探索建立减排目标着眼环境质量、减排任务立足环境质量、减排考核依据环境质量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环境质量受社会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政府有义务将环境质量状况如实告知与众,其手段就是充分利用和发挥环境监测的功能。监测数据只是监测部门的初步“产品”,还没有进行深加工,这些数据是孤立的、离散的,通过对大量的数据和信息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筛选,获取尽可能全面的、完整的、有规律的成果资料,监测部门能够系统地总结过去一段时期内区域环境质量变化状况,并以环境质量日报、周期、月报、季报及年报等形式上报主管部门。为切实满足广大群众对环境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监测部门应强化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和数据实情解读,努力使环境质量信息贴近老百姓的感受,本着创新思维的理念、跳出思维定式,学会换位思考,提高分析成果的针对性;尝试逆向分析,提升信息的流畅性;学会流变思维,提高综合分析的科学性;强化对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的判读,对数据出现明显异常或明显变化的,及时分析原因,提交异常报告或预警信息报告;加强对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选取,要用系统的环境数据说变化、以真实的质量数据说风险,让管理部门在成绩面前找差距,在环境质量现实面前谋对策,为环境管理与综合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

2.3围绕环境安全,说清潜在的环境风险

环境污染事故大都具有突发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危害的严重性和影响的长期性等特点。在当前环境事故频发的形势下,必须大力加强环境应急与预警监测,准确把握环境安全隐患所在,牢牢控制应对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主动权。为此监测部门应提升环境应急监测手段,做好应急监测能力的储备,加强实战演练,在次基础上,高度重视区域环境安全,紧紧盯住特定区域的特定污染源,科学设计监测的项目、范围、频次,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合理调整,做到重点风险重点防范,使环境监测与环境风险源监控实现无缝链接。确保一旦发生污染事故能够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开展监测,为事故处置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哨兵”“耳目”,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保护工作最为重要的基础性和前沿性工作。在新的时期,应紧紧围绕环境管理的各项工作中心,不断提高监测部门为环境管理服务的水平,要做到数据准确、代表性强,方法科学、传输及时,利用自身技术专长,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及时跟踪污染源污染物排放的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和及时响应各类环境突发事件,不断拓宽思路,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推进环境监测转性为探索环保新道路提供技术支撑中国环境监测[J].2009,25(6):1-2

[2]马晓晓,方土等.我国环境监测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环境科技,2010,23

(2):132-134.

环境与科学管理篇9

2、法学: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工作、思想政治教育。

3、教育学:教育技术学。

4、文学:汉语言文学、英语、广告学。

5、理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应用化学、化学生物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态学。

6、工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包装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水利工程、木材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生态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建筑学、风景园林、生物工程。

7、农学:农学、园艺、植物保护、植物科学与技术、种子科学与工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茶学、烟草、应用生物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动植物检疫、林学、园林、水产养殖学、草业科学。

8、医学:药学、药物制剂、中草药栽培与鉴定。

9、管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土地资源管理、电子商务、旅游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

环境与科学管理篇10

1.做好环境工程保护的宣传工作

由于人们对自然过度索取和破坏造成日益严重的雾霾天气和温室效应[2]。现如今我国城市中的垃圾污染愈来愈严重,各种建筑工业垃圾和开采矿物所产生的废弃物未经处理便随意投放,这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的生态环境。对于环境工程的管理研究便额外的重要,对环境进行全方位的科学的管理,建立完善合理的管理体系,对我国的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生态环境的构建也有很大的帮助。本文对市场发展检测的体系进行了研究,发现了我国在环境工程的管理中的检测方面体系不够完善,环境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各个部门之间几乎没有交流信息的机会,不能够发挥出环境检测的作用。近年来,人才的储备相比于之前的匮乏知识时代下,改善了很多,对于环境检测工作的任务,需要专业人才才可胜任。但在环境工程管理的过程中,缺乏专业性的技术人才,人员严重不足,使得许多本应该做的管理事项没有落实,导致环境工程的整体质量下降。在环境工程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对于专业的管理人才的选用,使最为关键的,并且能有效的开展环境保护措施活动,完成任务。对于环境工程管理的过程,需要踏实的将内容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在综合性方面去对城市的建设体系进行分析,科学合理的将管理目标制定出来,以此保证在环境工程管理中发挥的效果。

2.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恶化的问题越来越受更多人的关注,人民意识到了环境的重要性,尽管如此,许多人们还是缺乏啊保护环境的意识,缺乏环境意识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实践意识的不足需要将环境保护的宣传与引导进一步的加强。市场经济环境下,环境工程管理多存在着环境监测系统不够健全,我国在对环境保护问题进行大局观的策划时,需要全体环境保护部门参与决策,将管理的措施细致到边边角角,加强注重环境的保护意识。在进行环境工程管理的过程中,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工程管理规定,积极的使各个部门交流起来,使得信息达到了共享,以此能够更好的完成工作,完成目标。环境工程的管理进去需要领导者去时刻注意,时刻关心人们群众的想法,得到人民群众的配合以及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

3.健全环境工程管理规定

环境工程管理质量的提高夙瑶所有人的努力,保护环境,美化环境,使环境尽可能的减少被污染的机会,加大对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加强环境工程管理,全面开展环境工程管理活动,健全环境管理制度,在法律法规的制定上需要具有大局观。环境工程管理涉猎的问题众多,因此必须要完善各种工程管理对策,在目前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分析,结合实际现状,使环境工程管理规定更加健全。在环境工程的管理中,对于管理制度的设定,需要从管理的机制出发,政府的有关部门需要大力配合,进行环境管理机构的优化,制定出优化方案,全方位引入环境管理先进技术。奠定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基础,完善环境综合管理的效果。各部门要各司其职,不断配合,从而更好地完成各项目标,解决不同的问题。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