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水资源管理规划十篇水资源管理规划十篇

水资源管理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6:24

水资源管理规划篇1

关键词:水资源;规划;管理;利用

中图分类号:tV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2(c)-0000-00

一、水资源紧缺与污染现状

最近几十年,世界上的很多国家和地区,对于水资源的需求早已超过对于水资源的供应。并且在未来的不久的阶段,这样不平衡的状态会更加普遍。据2009年国际水资源管理研究所给出的报告显示,现今全球有近四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严重缺水的地域。[1]未来的几十年后,会有近10亿在干旱地区居住的人会面临资源匮乏的危机。到那时,现存的水资源无法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由此将会引发更加频繁的政治事件与安全事件。

二、污水利用的限制

以前,污水是不会被直接再利用的。无论是否有规划和管理,污水一般都是会作为地下水或者合川径流的一种补充。随着全球水资源的紧缺,污水的再利用得到了人们的重视。[2]污水作为特殊的水资源与传统水资源的有效补充,能够满足一些类型的用水需求,比如农业、渔业等。其用途的增加,还可以根据水体处理范围与质量控制的可操作性进一步提高。并且,污水如果作为地下水的补充,还可以满足非常多的用户对于地下水的有效补充。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两个事实:一、从水资源总量上来看,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利用的污水总量都是有限的,在大多数国家中,在与农业总的需水量相比较起来,它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二、一般情况,污水最好能够直接利用在污水产生与人口相对集中地区域。因为这样可以减少蒸发和渗漏造成的水资源损失,并且还可以实施较为全面的质量控制。

三、污水利用的水质要求

污水水质的要求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最初的人口集中区的供给、收集污水的系统、人均的耗水量、污水处理的方法与效率等。污水有很多的特性是需要注意的。下面介绍的就是需要注意的特性:

首先,污水的颜色代表着它恶化的程度与藻类植物存在的数量。污水在其腐化的阶段往往是呈现黑色,当有藻类时会呈现绿色,当过量的藻类植物出现的时候会对滴灌产生影响。污水再厌氧阶段会产生非常难闻的气味,如果是靠近居民区就要很注意。如果出现泡沫可能是由于洗涤物质的出现而引起的,这也被认为是环境的一大公害。其次,污水中可能含有固体物质,固体微粒会阻碍灌溉的方式,比如喷灌和滴灌。如果要考虑地下的长期灌溉,那也会影响土地的渗透性。在营养特性上来看,处理之后的污水有大量氮、磷、钾等物质的出现。这些营养物质的浓度会受到处理范围与类型的影响。最后,无说如果含盐量过大是不可以用于灌溉的,如果盐分在土壤中过度集中,那么水分就会被蒸发消耗掉,最后农作物的产量就会开始下降。污水中还可能出现一些金属物质,如果污水中出现金属物质的话,会对土壤的有机物、农作物以及吃掉这些农产品的人产生危害。

四、污水利用的好处

污水再利用可以视为是一种新增的水资源。在水质的考虑上来看,污水可能在使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还是可以对其在一定范围内恰当的使用。针对恰当合理的需水用途,必要严格要求排放较高质量的污水资源。

提供相同质量的水质偏好的水,其费用一般都会比污水要高。不管污水是不是有用,它都是不断产生,更何况处理污水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应该尽最大可能充分利用,这样才有意义。

合理、恰当的对污水进行规划与再利用,可以从环境方面减少很多与卫生相关的危害物质。在发展中国家一般对污水处理后,都发现了很多这样的有害物质。、

现今,水体富营养化比较严重,而污水的再利用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特别是针对类似湖泊这样的,封闭的水体。

五、污水利用的对策

(一)确定污水回收再利用在水资源保护中的地位

以前,人们在寻找水资源的时候,往往是有限的选择利用地下水资源。其次会选择地表水,如果就进没有地表水,那就近距离的进行引水。但是在人们的心理上不会将污水的回收再利用与以上两种水资源平等看待。

(二)污水回收再利用的运营与收费政策

根据常规传统的计算方法,一般情况下城市污水的二级处理费用的处理成本是每平方米水体0.33元。[4]如果视为工业冷却水来处理,就需要再进行补充和处理,按照常规处理方法来看,会比现今自来水的每平方米水体1.5元要低一些这样对工厂来说就更加具有吸引力,其中价格政策的实施会起到鼓励水体回收再利用的作用,这也就说明,城市的污水回收再利用实行的是国家的财政补助政策的。

(三)加强对污水在利用科学与技术的交流

污水的回收与再利用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的技术问题,其中城市的污水处理以及各种类型的工业污水处理再利用的技术问题也很复杂。比如:设备会出现腐蚀、微生物会出现结垢等。[5]为了使技术事故的发生减少,维护污水回收再利用的声誉,一定要深入的开展污水的回收与再利用的实验研究。建立起全国性质的学术团体组织,在相关的专业人员你的带领下,进行全面的交流以及经济政策的分析,积极参与城市之间的水资源规划,充分协调与配合科研任务的实施,对国内外的情报进行充分交流,进而为决策提供有效地参考。

参考文献

[1]邵茂清,曾杰,柴宏祥.水资源规划及其应用[J].山西建筑.2007(28)

[2]热合曼・依米提.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方法[J].科技创新导报.2014(05)

[3]卿太明.水资源规划和管理中污水利用的作用[J].四川水利.1996(06)

水资源管理规划篇2

根据县政府领导班子分工,我协助县长分管国土资源管理、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城市管理、交通运输、供排水、邮政、通信等工作。任职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本人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职责,抓好协助分管部门工作。现将2018年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认识。

一年以来在政治理论学习上不断加强,在各个方面都做到讲政治、顾大局,在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学习贯彻党的精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及来凉视察重要指示精神以及中央纪委一次、二次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认真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活动,自己党性修养有了进一步提高。坚定政治立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意识”,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格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和政治纪律办事,认真学习新《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等党纪法规,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州十项规定、市委市政府八项规定、县委县政府九项规定,自觉接受组织、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带头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做到了不滥用权力,不以权谋私,不违法乱纪。始终坚持以德为先,把以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为内容的“四德”建设放在首位,不断强化自律意识,锤炼党性修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及县委政府关于改进工作作风的相关规定,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深化作风建设。认真履行好主体责任,抓好领导责任、管理责任、教育责任的落实。严格要求各部门抓牢抓实党建工作,定期参加分管部门及联系乡镇“党建月会”及“支部活动”,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头讲“党课”,进一步提高各党支部和党员对党组织的认识,为党的建设贡献力量。

二、2018年分管工作开展情况

(一)持续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工作。

一是加快城乡规划建设。编制《德昌县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德昌县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报省厅审查,启动麻栗镇总规修编工作,螺髻山风景名胜区鹿厂沟景区规划已经省住建厅批复实施。全面启动旧城改造工程,将德州镇10个棚户区(城中村)1407户改造项目纳入德昌县2018—2019年棚改目标任务,并列入全省棚改计划。

二是加快重点项目推进。完成凤凰阁主体工程建设及周边基础设施建设设计方案,并开始外装工作;启动14条城市道路建设项目中(包括供、排水及人行道,不含强、弱电及燃气管道),来佛寺片区3条道路前期场平工作;组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ppp项目第二次招标工作;完成乡村居民聚集点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选址规划和评审工作。

三是协调推进建筑业和房地产健康发展。县境内注册建筑施工企业19家,其中二级5家,三级14家,培育三级升二级8家,二级升一级2家。全县在建楼盘4个,合计住房3109套,完成建筑业产值2.65亿元;成建制输出建筑劳务1130人,州外建筑劳务收入490万元。

四是坚持保障性住房实物分配和租赁补贴发放“全过程公开,全社会公示”制度,保证分配结果公开、公平、公正。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开工土坯危旧房改造项目4073户。

五是深入开展城市管理等工作。常态化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对城区开展以“七乱”为重点的综合治理和执法工作,全面落实“包街制”,加大投入,增强环卫设施承载能力,新增垃圾桶、垃圾转运车等环卫设施,完善乡镇垃圾收转体系,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持续开展违法建设专项治理行动,启动全县“彩钢棚”违建专项拆除行动。

(二)规范国土和矿产资源管理工作。

一是狠抓地灾管理,全县通过16个地灾项目及1个排险项目验收,完成300户地灾搬迁安置及预警牌安装工作。

二是严守耕地红线,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1.34万公顷,高标准农田1.7万亩;入库土地整理项目3个,预计新增耕地2685亩;实施增减挂钩项目15个,预计获取土地周转指标3000余亩。

三是加大土地征收及供应力度,第二轮征地拆迁征收土地1650亩,第一、二共计征收土地2510亩,涉及拆迁1109户,拆迁房屋及附属设施21.15万平方米。成昆复线建设交付红线内用地1854.49亩,临时用地1198.4亩,拆迁房屋332户。完成城区内、外挂牌拍卖及划拨转出让土地,共计397宗,面积817.04亩,土地收益64670万元。

四是强化矿政管理,完成全县23宗采矿权、8宗探矿权统计上报,注销采矿权2宗。生产稀土8500吨(折合5780吨Reo),确定2处地热勘查位置,申报老碾乡、王所乡石墨矿基金项目。

五是加强国土执法监察,全年查处案件15宗,立案12宗,共退还土地119.33亩,没收建(构)筑物2.2055万㎡,没收非法采出萤石矿1357.8吨,收缴罚款245.3278万元;非立案查处整改到位3宗,自行拆除全部违建(构)筑物共223.72㎡。

(三)协调推进交通运输建设工作。

一是大力开展路产路权清理、超载超限治理等行动,提升道路抢险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农村客运“村村通”工程,有序引导农村客运发展。完成全县通村小组道路地图信息采集里程2348.14公里。

二是持续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省道219线德昌段改建工程、G108线50公里示范路建设全面完工;开工建设德南路、德雅路后半段及3个乡镇客运养护站及旅游厕所。启动建设螺髻山旅游公路、哨房梁子垭口至铁炉镇烤烟产业路、黑龙潭至大山旅游公路、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县级公路养护和应急保通中心、香城大道下穿成昆铁路道路改扩建、汪家大桥维修加固等项目前期工作。

三是抓好施工质量和交通安全工作,强化交通运输安全整治和水上安全监管。持续深入推进交通行业政风行风“五大行动”,大力开展交通执行形象提升行动、农村公路惠民行动和政务窗口提质行动。

(四)供排水、邮政、通信等工作稳步推进。

供排水、邮政、通信等工作方面按年初的工作计划安排及责任书要求,狠抓落实,确保工作任务落实到人。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圆满完成年初预定目标。完成县城重点区域地块强弱电杆线迁改4趟,完成迁改方案3趟。

三、从严从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县委、纪委关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反腐败工作部署。认真履行各项职责要求,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与日常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明确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范围,把责任制分解量化到各部门,保证职责落实到人。带头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职责,自觉接受纪检组织的监督检查,把责任追究作为落实责任的关键来抓,使反腐倡廉工作落到实处,明确到人。

水资源管理规划篇3

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部分和重要领域。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国外学者就开始了对人力资源规划问题进行研究,发展至今,理论与方法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已形成了一套专门的理论体系。所谓人力资源规划也叫人力资源计划,是指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通过对企业未来的人力资源的需要和供给状况的分析及估计,对人力资源的获取、配置、使用、保护等各个环节进行职能性策划,以确保组织在需要的时间和需要的岗位上,获得各种必需的人力资源的规划。简单来讲,人力资源规划就是对企业在某个时期内的人员供给和人员需求进行预测,并根据预测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平衡人力资源的供给。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目标就是保证企业拥有足够的、其技能适合未来要求的员工。

2、水电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现状

2.1因循守旧,观念更新慢

水电行业企业大部分经历了事业单位转企业的过程,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采用计划经济的运行模式,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深刻,其人力资源规划管理仍然沿用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思想观念也没有根本的转变,简单地认为人力资源规划就是一种进新员工的计划表。

2.2缺乏创新,制度保障不完善

目前,水电行业企业大都存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效率不高、相关制度没有完善、缺乏实现高效率人力资源管理所必须的制度平台和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工具等问题。很多水电行业企业没有人力资源规划,缺少岗位测评体系、工作绩效测评体系、科学系统的薪酬体系等人力资源管理平台,严重影响人力资源规划的各项目标的实现。一些水电行业企业甚至根本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认为可有可无,导致人力资源规划的相关职能收缩,使人力资源规划形式化、边缘化。

2.3资源匮乏,人才流失严重

目前,水电行业企业技术人才的流动性逐渐加大。虽然说人才流动有利于人才资源配置进一步趋向合理,但是从实际工作上来说,人才的流动使得大部分水电行业企业人才流失严重,企业所需的管理技术人员缺乏,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由于部分水电行业企业对人力资源规划的不够重视,使得相应的人才计划跟不上生产的需要,人才成长滞后,缺乏熟练的技术工人,更缺乏技术骨干。有劳动能力的正式职工逐年递减,造成项目管理人员短缺的局面。

3、加强水电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的建议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需要人力资源的充分保证,水电行业企业也不例外。应当说,加强水电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对于企业的良性发展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运转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水电行业企业要发展,要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首先要改善人力资源规划,因此加强水电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要做到:

(1)加强人力资源的战略地位,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作用,完善企业组织架构,设置专职的人力资源部门,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计划、组织、监督、激励、协调和控制等职能;

(2)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技术以及考评技术。考评技术设计的关键在于标准的确定,要根据水电行业企业自身的特点,设计出适合本行业企业实际的考评指标实施考评。同时,将考评结果与使用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绩效水平,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3)重点向本行业企业中、高层领导灌输现代人力资源意识,使他们明确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性,关系到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和绩效水平,影响到企业整体战略的实现。

(4)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工作,重点加强岗位分析和人才测评工作。通过对人和岗位这两方面的要素都进行全面而彻底的了解,实现企业的员工与岗位的合理匹配或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4、结束语

水资源管理规划篇4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发〔2012〕3号)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市相关规定,紧紧围绕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建立符合我县实际的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着力构建与我县水资源相适应的指标体系、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全面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确保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资源问题,保障饮水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坚持人水和谐,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处理好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协调好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不同区域的关系;坚持改革创新,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改进管理方式和方法;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注重制度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三)主要目标。根据市水务局分配给我县的指标,确定我县2020年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目标。2020年全县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为4.83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为1.46亿立方米(不含地热水资源)、地表水为3.37亿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率为32%,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1;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1%。到2020年,建立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制度,明确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以现有水资源监控系统建设为基础,构建覆盖全县的水资源监控系统,提高水资源监控能力;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制,落实考核制度。到2020年,全面建立和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水资源合理配置格局基本形成,用水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水环境质量和水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地下水超采得到有效控制,经济社会发展用水保障能力大幅度提升。

二、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管理,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

(一)严格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管理。为合理开发、利用、节约与保护水资源,编制县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水资源供求中长期规划,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的协调统一,形成完善的水资源规划体系。实施水工程建设、涉河涉水建设、乡村土地开发等必须符合流域综合规划、防洪规划和水资源综合管理规划,并由县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进行审查。

(二)落实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事前管理,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镇总体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当地水资源条件;在进行工业园区、行业专项规划时,按要求开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办理取水许可,进行审批和核准立项。对未依法完成水资源论证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不得擅自开工;对违反规定的,一律责令停工。加强水资源论证事后监督,实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后评估。

(三)严格实行取用水总量控制制度。根据我县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按行业和区域对用水指标进行分解,优先保障生活,统筹生产和生态用水,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加强用水总量统计,准确客观反映全县行政区内用水总量,为取用水总量控制制度提供技术支撑,全面实行计划用水管理,根据当年来水情况和企业计划产量,定额下达用水计划。

(四)严格实施取水许可制度。严格规范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对取用水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区域,严格控制新增取水,从源头加强建设项目需水管理。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列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淘汰类的,产品不符合省行业用水定额标准或不满足清洁生产相关标准的,在城镇公共供水管网能够满足用水需要却通过自备取水设施取用地下水的,以及地下水严重超采的地区取用地下水的建设项目取水申请,一律不予受理。建立完善取水许可管理台账制度,规范相关文件、表格,理顺许可管理手续程序。

(五)严格实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认真执行黑龙省水资源费征收标准,严格水资源费征收、使用和管理。按照规定的征收范围、对象、标准和程序征收,确保应收尽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减免、缓征或停征水资源费。对故意拖欠、拒缴水资源费的企业依法予以处罚。水资源费主要用于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管理,严格依法查处挤占挪用水资源费的行为。

(六)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实行地水用水总量控制和水位控制,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地下水禁采、限采、压采等地下水保护工作。逐步建立区域和重要水源地地下水取用水总量控制和水位控制双指标监测体系。划定并公布地下水禁采区和限采区。严禁取用地下水发展高耗水产业。规范机井建设审批管理,开展地下水动态监测,限期关闭在城镇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水源井。

(七)加快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针对我县水资源、水工程条件,顺应水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加快实施河流治理和水源地保护等工程,保障城镇生活、工业发展供水需要。

三、加强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一)全面加强节约用水管理。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立健全有利于节约用水的体制机制,加强部门配合协调,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设立节约用水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全县的节水工作。推进节水载体建设、开展节水型社会、节水型城市、公共机构节水单位、节水型企业、节水型灌区创建活动。严格限制高耗水工业项目建设和高耗水服务业发展,引水、调水、取水、供水工程优先考虑节水。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实行阶梯水价制度,发挥价格杠杆对节水的促进作用。

(二)强化用水定额管理。取水审批过程中严格执行省用水定额,按照用水定额核定取水量,对用水大户实行计划用水管理,强化用水监控管理,对纳入取水许可管理的单位和其他用水大户实行计划用水管理。推进计量设施安装工作,使节水考核工作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实行节水“三同时”制度,对违反“三同时”制度的责令停止取用水并限期整改。对各类取用水户定期开展水平衡测试工作,促进取用水户节水水平和用水效率的提高。

(三)加快推进节水技术改造。实行节水器具准入制度,禁止生产和销售不符合节水强制性标准的产品。加大农业节水改造力度,大力发展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针对县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按照国家节能减排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大节水减排力度,加大工业节水技术改造,新建、改建和扩建建设项目应制定节水措施方案与建设项目取水许可申请一并报批。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成,着力降低管网漏失率。发展污水处理回用或雨洪资源等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出台鼓励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的政策,将非常规水源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

四、加强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

(一)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建立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制度,核定水域纳污容量,建立水功能区监测体系和监管制度,开展水功能区水质监测、评价,制定水功能区水质监测方案,落实水功能区水质监测经费。切实加强水污染防控,加大主要污染物减排力度,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加强对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规范入河排污口审批管理程序,加强监察力度,对违规排污入河的,依法惩处。将水功能区监测和达标建设纳入我县政府考核指标体系。

(二)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开展饮用水源地保护和安全达标建设工作。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已设置的排污口由县水务局、环保局责令限期拆除。强化饮用水水源应急管理,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积极立项建设备用水源。加强水土流失治理,防治面源污染,禁止破坏水源涵养林。建立和完善水源地水质水量监测体系,定期公布水源地监测情况。切实加强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区保护和建设,严格落实各项管理措施。

(三)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开展河湖确权划界工作,推进河湖健康评估,开展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开展水生态文明创建活动,积极维持河流合理基流和湖泊、水库以及下水的合理水位,维护河湖生态健康,贯彻落实水生态补偿制度。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将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主要指标纳入我县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县政府依据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年度考核工作方案,对相关责任部门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目标完成情况、制度建设和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各相关责任部门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二)落实水资源管理责任制。加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领导,县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落实和实施监督管理,研究解决全县水资源管理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各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工作。

发改局:负责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社会综合评价体系,在审批和核准项目时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度论证程序,进行审批和核准立项;加强节约用水管理,出台限制高耗水产业发展,遏制农业粗放用水的政策文件,项目备案、核准、审批中,严格依据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禁止高耗水、高污染项目进入我县;负责落实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相关项目的申报、立项工作;结合全县用水状况,开展经济结构调整工作;参与相关规划的编制工作及相关管理制度建设。负责水价改革,适时调整县城自来水水价、农业灌溉水价、再生水水价,逐步建立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的办法,稳步推进阶梯式水价制度。

水务局:负责水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规划的制定;用水指标的分解;取水许可制度的实施;入河排污口的审批和监管;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的审批;水资源费的征收;地下水动态监测;计划用水管理;水资源监控系统建设;水资源管理机构和水政执法队伍建设;计量设施的安装;农业节水工程建设;非常规水开发利用政策的制定;开展水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开展节水宣传;负责承担组织、协调、综合工作。

财政局:建立水资源管理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对水资源管理基础设施、监测控制、管理执法的投入;参与制定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项目年度计划,保障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经费;提高水资源管理经费拨付效率,加强对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的监管,依法开展水资源费使用管理监督检查;负责落实水资源费主要用于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负责落实将水资源管理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及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相关资金的统筹、管理、监督;建立完善水资源管理稳定投入机制,保障资金合理使用。

工信局:合理调整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加强对工业节水的技术指导,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降低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负责推广工业节水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对工业企业积极推广节水技术改造,积极争取国家节水改造资金;负责节水型工业企业创建活动。

住建局:负责进行市政排水管网建设和污水处理厂建设工作,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和回收利用率;负责城镇自来水管网改造工作,降低管网漏损率;负责备用水源建设;负责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建设;负责公共供水管网范围内用水户计量设施的安装;负责对公共供水管网范围内用水户的用水量进行统计;开展城镇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

环保局:负责核定水域纳污容量和企事业单位排污量,制定水功能区水质监测方案并对水功能区水质进行监测;加强对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企事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的监督管理;对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的排污口进行清理;制定饮用水源地突发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对超标排放的企事业单位责令其整改并依法予以查处、征收超标排污费;开展河湖生态环境质量评估,贯彻落实水生态补偿制度;负责监督检查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状况,采取措施切实加强对污水处理设施的监管力度,促使达标排放,改善水环境。

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对生产和销售环节产品节水强制性标准符合性的监督检查,禁止生产和销售不符合节水强制性标准的产品。

文广体局:组织新闻媒体拍摄相关宣传片,利用电视、网络、广播等媒体及文艺节目开展水资源宣传,增强群众的水患意识、节水意识和水资源保护意识;配合做好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宣传工作;配合水务、环保、住建、工信、国土等职能部门,对县内违反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典型事件进行报道、曝光,营造舆论声势,震慑违法行为。

统计局:负责提供全口径工业增加值及经济指标等数据和考核指标数据的测算。

国土局:负责河湖确权划界工作。

法制办:负责审核关于水资源节约、保护及再生水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协调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行政执法,搞好水政执法人员的培训。

编办:负责设立专门节约用水的管理机构,并落实管理人员编制。

各乡镇人民政府:配合各有关职能部门完成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工作;加强辖区内农业用水、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节水宣传及节水技术推广工作;加强对辖区内违法取水、非法排污、水体污染、水环境保护、新建高耗水、高污染水项目的巡查与督查,发现问题及时通报相关职能部门,并配合处理。

其他相关部门按照职责,配合做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工作。

(三)建立健全水资源监控与统计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加强水资源监控系统建设。逐步完善取用水户监测网络、地下水监测网络、水功能区监测网络建设,监测数据作为考核政府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依据之一。逐步提高水功能区监测覆盖率,2020年实现全县水功能区监测全覆盖和监测常规化。规范水资源管理统计工作,用准确的监测数据和法定的统计数据作为我县政府考核的依据。

水资源管理规划篇5

关键词:中国流域综合管理

水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其形成和运动具有明显的地理特征,它是以流域为单元构成的统一体。流域是具有层次结构和整体功能的复合系统,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换,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以及水量水质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流域水循环不仅构成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基础,生态环境的控制因素,同时也是诸多生态问题的共同症结所在。因此,以流域为单元,对水资源实行综合管理,顺应了水资源的自然运动规律和经济社会特征,可以使流域水资源的整体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目前,由于缺少流域综合管理,中国的江河流域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跨地区的流域性特征。因此,推行流域综合管理势在必行,它是水资源和水环境管理的基本趋势,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是维持河流健康生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迫切需要。

1、中国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现状及其弊端

目前,中国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的特点是多部门、多层次,多元化,即以条条为主,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我国现行的流域管理机构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水利部所属的流域水行政管理机构,为水利部的派出机构,代表水利部行使所在流域的水行政主管职能。第二类是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水利部共同管理的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管理范围与上述水利部直属流域机构相同。

由于中国流域水资源问题的复杂性以及管理体制的约束,流域水资源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尚不能完全满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管理的需求。1.1“多龙管水”的格局仍未根本改变

中国现行水管理体制仍然没有根本改变“多龙治水”、“群龙无首”的局面,目前水资源分地区、分部门的管理体制中,由于权属管理部门与开发利用部门相互关系职责不清,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有机整体被人为分割,形成部门分割、城乡分割、地表水与地下水分割、地区间分割。导致部门之间职能交叉和职能错位的现象并存。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统一管理体制仍未理顺;管水、供水、用水、排水管理体制很不协调;水污染的防治、水资源的保护、水土保持以及防洪减灾、城乡供水、水量和水质的管理体制没有有机结合起来等等,水利、建设、国土资源、环保、市政、规划、农业、卫生等部门均与水有关,各部门往往只从局部利益出发考虑问题,难以对水资源实施统一管理和优化配置、合理利用。严重违背了水资源循环规律,难以按照价值规律,建立统一完整的水价格体系,造成竞争性开发、掠夺式利用、粗放型管理,使用水矛盾突出,水资源浪费、水污染严重,引发许多生态和环境问题。从而导致效益低下、恶性循环,这种现行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利于江河防洪的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指挥;不利于水资源统一调度,统筹解决缺水问题;不利于地表水、地下水统一调蓄,加剧了地下水的过量开发;不利于解决城市缺水问题;不利于统筹解决水污染问题;不利于水资源的综合效益发挥和可持续利用;更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1.2现行流域管理仍存在诸多弊端

现有的流域管理机构职能单一,管理政策法规不健全,管理手段不完善,管理体制不顺、缺乏履行职能所必须的自主管理权、经济实力、制约手段和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有效监测的机制,以及充分的信息沟通渠道,使流域管理机构的地位虚化;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行业管理与统一管理的关系没有理顺,职责权限交叉不清,互相牵制,矛盾重重。流域水行政管理机构和水资源保护机构的并存,水资源的量与质两个方面的管理被人为地分割;流域内大型供水及引水工程分属不同地区和部门管理,尚未形成流域统一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利益相关方参与不足,用水户之间缺乏横向联系,没有形成权威的流域协商决策和协调议事的机制,公众权益得不到保障。目前流域水资源竞相开发、分散管理的问题较为严重,流域机构缺乏强有力的约束机制和管理手段,难以对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行有效的监督管理,不能对全流域水资源实施全方位的统一管理,也没有将水资源的管理纳入到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之中。

2.流域综合管理的基本内涵及主要目标

流域综合管理包括流域环境管理、资源管理、生态管理以及流域经济和社会活动管理等一切涉水事务的统一管理,它是以流域为基本单元,把流域内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视为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统一完整的生态社会经济系统,以水资源管理为核心,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导,以维持江河健康生命为总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流域的各项管理工作,采取行政、法律、经济、科技、宣传教育等综合手段,统筹协调社会、经济、环境和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等各方面的关系,使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以供定需,以水定发展,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认真制定并严格执行流域长远规划,实行统一管理、依法管理、科学管理,规范人类各项活动,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水、土、生物等资源,充分发挥流域的各项功能,最大限度地适应自然经济规律,力争流域综合效益的最大化,维持江河健康生命,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流域社会经济和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确保流域防洪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环境安全、饮水安全、粮食安全。

3.强化流域综合管理的主要对策

3.1建立新型的流域综合管理体制

体制是制度的基础和重要决定因素,而机制则是通过制度来设立与规范的,集中反映体制的功能并受体制的制约。只有立足于体制的变革才是治本之法。事实证明,目前的流域管理体制已远远不适应社会经济形势发展的需求。所有这些都需从体制上进行变革与创新,才能解决流域管理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本世纪初以来,国际水资源管理体制上出现了三种主要的流域管理形式,即流域管理局、流域协调委员会和综合流域机构。其中流域管理局是属于政府的一个机构,直接对中央政府负责,法律授予其高度的自治权,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广泛的权力,其任务大大超出水资源管理的范围。流域协调委员会是河流流经的地区政府和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组织,主要负责流域水资源的综合协调和规划。综合流域机构是目前世界上较为流行的一种模式,其职权既不像流域管理局那样广泛,也不像流域协调委员会那样单一,它具有广泛的水管理职责和控制水污染的职权。

中国的流域综合管理必须依据本国的国情和流域的具体特点,既要健全流域统一管理的机制,又要解决好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的关系,中央统管部门、分管部门、协同管理部门和各级地方管理的关系,使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各方责、权、利明确,经济、行政、法律、科技等多种手段并举,形成中央政府各部门、流域各省市区政府和其他有关方面共同参与的流域管理机构,从体制上保障流域综合管理的实施,充分发挥流域管理机构科学规划决策、有效配置调节和有力控制监督的作用。

构建流域综合管理体制应遵循统一管理、权威高效、协调和谐、公众参与及民主决策、准市场运作、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等基本原则。在借鉴世界先进水管理机构体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现行流域管理体制的弊端,拟从以下三个层面上构建我国新型的流域综合管理体制:

3.1.1在国家层面上,成立国家水务管理指导委员会,全面协调、指导全国的一切涉水事务。

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强化了水利部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职能,水利部的职责涵盖了水资源统一管理、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防洪抗旱、河道管理、水工程管理等方面,但每一项具体事务都涉及到与其他部门的职责协调和交叉,如地下水管理涉及到水利部与国土资源部门的协调,水土保持涉及到与农业、林业等部门的协调,防洪抗旱更是涉及方方面面的协调,河道管理涉及与交通、土地部门的协调,水工程管理涉及到与电力等部门的协调。此外,所有事务都涉及到中央和地方的协调。水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各个部门、方方面面,千头万绪,错综复杂,难免出现诸多矛盾,亟待加强综合管理。因此,建议在现有国家防汛总指挥部的基础上,成立国家水务管理指导委员会,主要由国家发改委、水利、环保、城建、国土资源、交通、农业等相关部委的负责人组成,由国务院主管领导兼任主任,其办事机构设在水利部,统筹协调包括流域综合管理等在内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及开发利用、水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与经济发展等相关重大问题,研究制定大江大河管理的法规、政策、战略与规划等,解决国家、部门和地方在处理重大流域性问题上的冲突。统一负责全国的水资源管理、水环境管理、水生态管理、防洪抗旱等一切涉水事务。

3.1.2在流域层面上,设立流域管理委员会,统一负责协调监督、管理流域内的一切涉水事务

在国家水务管理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各大江河流域分别成立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中央有关部委、流域内各行业的涉水大户和流域机构负责人等方面代表组成的流域管理委员会,它是流域范围内各项涉水事务的统一管理机构,亦即决策层,为非常设机构,其日常办事机构设在现有的流域管理机构,亦即执行层,并接受流域内用水户组织、社会公众等各方面的监督,亦即监督层,形成完善的流域管理决策、执行、监督体系和信息共享反馈机制。流域管理委员会在所管辖的范围内统一负责流域规划、河道管理、防洪抗旱、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水环境保护和水工程管理等,确定流域治理开发治理目标并制定实施流域治理开发的重大方针和政策;研究重大开发治理建设项目;统一管理和协调流域治理开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利益分配及有关事项;负责流域机构内部和外部的协调工作。根据工作需要,可在地方下设一级或二级派出机构,不受地方行政机构的干预,依法监督管理区域机构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排放、治污、工程建设等工作。

3.1.3在地方区域层面上,建立水务一体化的水务局,依法行使本行政区内流域的水管理

流域管理必须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要充分发挥和调动地方的积极性,流域机构不可能也没有那么多的人财物和时间去管理每个行政区域的水务,应该把各行政区域的水管理作为流域管理的组成部分,区域管理应服从流域的统一管理。区域内可由地方管的尽量让地方去管,流域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建立完善水务一体化管理的水务局,以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防洪抗旱、除涝、蓄水、供水、节水、水资源保护、污水处理及其回用、地下水回灌等一切涉水事务,实行统一管理,并依法行使所辖行政区内流域的水管理,涉及上下游、左右岸与毗邻地区有关的水管理工作,由流域机构负责协调和监督管理,必要时也可以设立管理机构。

3.2进一步明确流域管理的主体地位和职责权限

为了加强流域综合管理,必须以法律的形式,确立流域管理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明确流域管理的职权范围:一是规划计划权.即负责制定江河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与计划、水资源保护规划、纳污总量控制计划、水污染防治计划、供水计划等。二是行政审批处罚权。包括取水许可、沿江河设置排污口许可、污物排放许可等,明确划分流域机构与区域管理的管理权限。同时,对违反有关法规并造成损害的给予行政处罚。三是监督检查权.即监督检查流域规划的实施和流域内各行政区域的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等工作.检点工程对江河流域水资源的影响,检查各项制度的实施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四是获取信息权。即流域内各行政区对所辖河段水资源开发利用及排污申报,指定重点工程、重点区域、重点单位定期汇报,根据具体情况要求个别部门和单位进行不定期汇报等。五是监测权。具体负责所辖江河流域的水文、水质监测、水土保持监测及省(市、区)界水质变化情况监测。六是纠纷调解处理权。包括对跨流域的水污染、用水等水事纠纷的调解处理权.国家应通过法律授权和行政授权赋予流域机构以下水行政管理职责:一是流域性立法和执法。二是流域规划的编制和管理。三是统一管理流域水资源环境保护,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水污染防治等。四是流域防洪抗旱管理和防汛抗旱调度管理。五是流域控制性水工程的建设管理,包括水电开发等。六是河道管理。七是流域水土保持管理,包括湿地保护等。八是水利国有资产的运营和监督管理等。3.3加强流域规划管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流域规划是推行流域综合管理的重要依据和基础,流域综合管理机构有权制定流域综合规划和流域专业规划,并应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相协调,兼顾各地区、各行业的需要。流域机构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一编制具有整体性、科学性、综合性、权威性的流域综合规划,针对各流域特点与治理开发现状,在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研究确定流域的治理开发原则、方针和任务,提出流域治理开发目标和总体规划方案。并将原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与水污染防治规划统一合并为流域水资源环境保护规划,同时将原水功能区划和水环境功能区划统一合并为流域水功能综合区划。保证水体的生态用水量,确定水体纳污量,提出水总量控制意见和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对取水和排污者实施许可证管理。经国务院批准的水资源环境保护规划是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的基本依据,各地、各部门必须遵照贯彻执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按照流域规划,制定本地区的水资源环境保护规划实施计划,经流域管理委员会审查后上报国家水务管理指导委员会批准,批准后要严格执行。在制定规划时,要进行水资源综合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价,把水量配置、水环境容量配置作为制定流域规划的基础工作,应将投资政策、技术政策、经济政策贯穿其中,确定流域的生态环境目标,如森林、草场、自然保护区、湿地等基本生态指标,妥善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协调河流的经济功能与生态功能,以可持续的方式开发水利水电资源,并对流域总体规划进行独立、公开的环境影响评价。进一步加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以及决策与管理方面的软科学研究成果在规划制定及其他方面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制定规划的科技含量。并通过立法明确规定和充实流域机构规划类职权的权限范围,与地方政府权责的分工,所制定规划的效力以及制定规划的具体程序等。3.4加强流域水行政许可管理,规范流域管理秩序

流域机构代表国家享有法定的水权,水权的统一管理是流域机构按有关法律法规及授权履行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法定职责,是保障流域规划的实施,调整水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有效保护流域和采取经济、行政、法律措施的重要依据。水权的管理包括水的所有权管理和水的使用权管理。流域机构负责落实国家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和政策,统一管理、许可和审批区域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各级地方政府涉水部门和其他用水户向流域机构申请水权,根据流域机构许可,负责本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服务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论是干流支流、上中下游、地方都应坚决服从流域机构代表国家行使的水权统一管理。

流域机构应将实施取水许可的审批制度作为流域水行政审批职权中的核心工作,做好流域范围内较公平合理的水量分配,并强化流域范围内取水许可的统一管理工作,实现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把节约用水、计划用水和水资源环境保护放在突出的位置。同时,通过建立水权交易市场,探索流域水权的分配、转让以及水市场的运行机制、操作规则等,调节水资源配置和需求之间的矛盾,以及水资源使用权和排污权的配置。并建立科学的水价形成机制,根据水资源供求关系,制定合理的动态水价,充分利用经济杠杆,建立用户节约用水、效率用水的激励机制和效率水价制度。采用季节价、累进价、基本水费制等。提高水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另外,鉴于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的相辅相成和紧密联系性,建议改变我国取水许可和排污许可分离发放的制度,改由水资源管理部门统一发放,以有利于流域水质和水生态环境的统一管理,新水法明确规定水工程建设必须符合流域综合规划,并建立了流域管理机构对水工程建设的审查并签署意见的制度。流域机构要加强对流域内水工程建设的统一管理和调度,严格实行水资源论证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尽量避免水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加强河道管理,及时划定河道管理范围,坚决查处违章建筑和违法案件,加大河道清障力度,建立清障长效机制,给洪水以空间,保证河道行洪顺畅。

3.5建立完善法规政策制度体系,依法加强统一管理目前,我国与流域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环境保护法》、《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渔业法》、《河道管理条例》、《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取水许可证制度实施办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已授予各大流域机构流域水资源管理、水资源保护、防洪管理、河道管理、水土保持、水利工程管理等权限,特别是新水法规定了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流域管理机构及其水政监督检查人员执法权利和义务,强化了法律责任,对违法行为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行政处罚的种类和幅度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这些规定,对流域水资源的治理、开发实施、统一监督管理,以及水行政监督执法提供了法律依据。但这些法规主要集中于水法规授权,还不尽全面:一是规定的流域管理涉及的内容不全面。二是各项法规规定的管理体制存在较大差别。三是法规规定的流域管理制度不健全。四是法规间缺乏协调性。因此应建立健全法规政策制度体系,认真修订完善现有与流域综合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减少其相互间的矛盾。为了适应新形势,加强水资源、水环境的统一管理,建议将《水污染防治法》修改合并到《水法》之中,且制定颁布《江河流域管理法》、《湿地保护法》等,并对跨国流域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尽快制定相应法规和政策,为流域综合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使我国的各江河流域都在法制的规范下进行有效管理,保证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同时,进一步明确水行政监督执法的主体地位、权限、责任和程序,建立水资源保护制度和行政执法监督管理体系,赋予流域机构法定的监管手段,同时强化违法的法律责任,以有效地开展行政执法和监督工作,维护良好的流域管理秩序。国家应制定适当的环境技术政策,积极探索运用税收、财政、信贷等经济杠杆,以取水管理为突破口,加强对江河源头区、城市排污口、水源区的水资源保护及对水污染事故调查处理等工作。建立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加强对流域水质水量的统一监测,同时,要细化与量化法律责任,强化取水许可中对水质管理的行政执法。同时,要建立并完善江河流域管理的各项制度,一是江河流域的监督管理制度.即目标责任制度、现场检查制度、奖励制度、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的协作制度.二是江河流域的规划计划制度.即综合规划制度、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等专业规划制度.三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制度.即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水资源保护基金制度、纳污总量控制制度、取水许可制度、供水分配制度、河道管理制度、航道利用的水资源保护制度、渔业资源开发的保护制度、水土保持制度.四是江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制度.即污染防治许可制度、排污申报制度、排污收费制度、限期治理制度、重大水污染事故申报与应急措施制度、船舶污染源控制制度、开发利用项目污染控制制度.五是法律责任制度.具体包括:纳污总量控制制度、取水许可制度、供水分配制度、水利工程的水资源保护制度、行政法律责任制度、民事法律责任制度、刑事法律责任制度.3.6加强科学管理,全面提升流域管理现代化水平加强流域管理,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要积极引进培养各方面的人才,建立合理的人才结构和人才管理机制,打造技术实力雄厚、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队伍,大力进行科学创新、技术开发及推广,集中多学科进行科技联合攻关,研究解决流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和流域开发利用的科学论证评价工作。广泛应用“3S”技术、决策支持技术、废水处理技术、生态恢复技术等现代技术,建立流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人工智能决策系统,加快“数字流域”和“模型流域”建设,大力发展生态节水,注重流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供用水计量和统计工作。以环保、水利为主体,联合城建、农业、林业等有关部门建立统一的水资源与水环境监测网络系统,要特别加强流域内省际边界和各行政区域的地表水、地下水以及水体的动态监测工作,并应与水环境的承载能力、污水排放指标相联系,与水域使用功能区划、水域的纳污能力、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相联系,为实施流域水资源实时调度和应对水污染事故创造条件。并运用系统动力学、地理信息系统等方法适时反馈调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建设流域信息化平台,推行信息共享制度和信息制度,实现各部门和各地区管理信息的互联互通,及时、准确和全面地向全社会各种信息,接受公众的监督,并建立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以适应现代流域综合管理的需要。加强流域环境影响综合评估制度。全流域的经济、社会、环境政策都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估。流域内各行政区域在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开发过程中,也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环境影响评估应由项目层次扩展到全流域层次,从具体项目层次扩展到立法、政策层次;评估内容应增设对生态和人体健康方面的要求。在流域环境现状评估的基础上,根据流域环境总体规划,确定流域环境容量和流域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量,优化选择最佳的污染控制方案。同时,也要加强公众参与,可以举行听证会的形式来对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进行论证,充分发挥流域内公众和社会团体的积极性。3.7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加强协调监督

流域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而我国现状是流域分处于不同的行政区划之内,所以要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行政区域管理服从流域管理的制度,建立流域内跨区域的信息通报和协商机制。流域管理机构在所管辖的范围内行使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等部门授予的水资源环境管理和监督职责,加强对流域水资源自然属性的管理,保证生态用水,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维持河流健康生命。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环境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加强对水资源社会属性的管理,建设好节水型社会,统筹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流域范围内的区域规划和专业规划都要服从流域规划,流域内所有行业的水事活动都应当服从流域管理。要按照“国家统一分配水量,流量断面控制,省(自治区)负责用水配水,重要取水口和骨干水库统一调度”和“排污总量国家确定、污染源治理省(自治区)负责、入河排污口与省际断面水质统一监管、超量排污补偿”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划分流域与区域管理的事权,加强水量水质的统一管理。流域机构重点抓好流域内带全局性、涉及省际间以及地方难以办到的事,并为流域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做好服务。在加强流域管理的同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和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作用。在流域管理机构的直管河段,地方政府仍然有明确的相关职责,即配合流域机构管理的职责。同时要在流域统一管理的大框架内,充分发挥各部门专业管理的优势,协调处理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职能,做到科学分工,互相支持,形成各部门信息互通、利益共享、协商合作、责权利明确的综合管理机制。各用水户要以流域的水利用为媒介建立利益共同体,加强相互之间的横向关系,从共同体中遴选代表参与流域管理的决策,反映自己的意见与愿望,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流域管理机构、政府、各部门、各用水户之间要建立相互监督机制,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对流域管理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相互监督。要统筹协调、正确处理各种纠纷,对流域内涉及流域资源分配和利用的纠纷,应本着公平、合理、互让的原则,在民主的基础上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流域管理委员会进行调处。调处不成的,由流域管理委员会提出解决方案,报国家水务管理指导委员会裁决。流域管理机构内部各执行机构间具体权责纠纷,应本着互谅互让、团结协作的原则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流域管理管理委员会进行裁决。流域管理机构与其他部门、机构间的纠纷,应由双方本着平等、公平、合理的原则进行协商,协商不成的,报共同的上级部门解决或通过法律程序解决。

3.8进一步完善投融资机制,为流域综合管理提供投资保障

流域的开发治理涉及到水资源的利用、环境生态保护及国民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多方面,国家和各级政府应对进行一定的投入,并在财政、金融、信贷、税收、投入等各个方面给予扶持。但鉴于国家的财力状况,完全依靠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投入既不可能,也不现实。因此,应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充分动员和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入,更多的采取经济办法,特别是更多的运用各种市场手段,如合理的水价、水使用权交易、水资源费征收及使用补偿机制等,为流域综合管理提供有力的投资保障。

3.9加强流域水危机管理,维持河流健康生命

水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随着水环境系统受到人类活动的日益严重的影响,水危机日益显现,流域的危机管理包括洪水危机管理、枯水危机管理、水环境危机管理和水生态危机管理。目前我国流域管理机构在洪水危机管理和枯水危机管理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但是还不够广泛,而在水环境危机管理和水生态危机管理方面几乎没有开展工作。作为流域管理机构,要当好河流代言人,要制定完善各种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机制,提高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预测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并且加强日常的风险管理工作,把危机事件所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流域危机管理不仅是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事,还应当把危机管理变成全社会的活动,加强社会管理。要从维护河流健康、水资源安全、饮水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粮食安全、国家安全、人民生命安全的高度出发,建立健全水资源环境安全的法律制度和保障系统,及时进行资源环境风险识别、评价、预报、预防、控制、消除,保护人类在生产、生活与健康等方面不受水土流失、水环境污染和破坏等影响,使危机管理制度化、法制化、政策化,确保流域水安全,维持河流健康生命,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文成:关于江河流域管理立法几个问题的思考

2、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政水资源局:试论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体制。

水资源管理规划篇6

关键词:城市水务市场化改革

我国城市水务市场化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从目前看确实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如对水务公益性与经营性领域界定不清,部分地区存在把政府责任也推给市场的“泛市场化现象”;合理的水价机制尚未形成,水价改革不到位;政府职能界定不清,监管力度不够;政府缺乏城市水务市场化改革的宏观规划和配套政策等等。对此,本文提出如下对策措施:

建立有利于水务市场健康发展的公共管理体制和市场运行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城市水务局既是市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也是供水、排水、污水处理与回用的行业主管部门,其主要职责是:统一法规、统一规划、统一调配、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确定水价、统一分配水权、统一监管、统一市场准入。具体为:

1.制定水务行业的法规与行业政策,制定水务行业技术标准并监督实施。致力于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编制水务发展战略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并组织实施。要在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编制城市水资源配置规划、供水水源规划、供水规划、排水规划、污水处理与回用规划、城市水生态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

3.统一管理水资源,包括空中水、地表水、地下水,统一配置和调度水资源;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

4.进行水权初始配置,建立水市场。

5.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本评估体系,协助价格主管部门制定供水、污水处理等价格政策。

6.负责水务企业经营资质的审核认证以及特许经营权的发放与收回;严格市场准入制度,规范水务企业的经营行为,保障公众用水的合法权益和水务市场各投资主体的合法权益。

7.监管水务企业服务质量,监察水量、水质、水压、水价等主要指标,查处违法行为。监督水务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进一步推进供水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监督有力、激励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改革使水务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对于水务企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可以接受政府委托,起草技术标准,进行行业调研,组织技术交流和培训等;同时可以接受企业委托,进行项目评估与咨询,提出企业管理咨询报告,提供各种信息与技术等。

在界定政府与企业职责时,要特别注意将政府资产所有权与公共管理权相分离,建立起所有权、经营权、监管权相互制约的城市水务发展模式。上海市成立了水务资产经营发展公司,承担着水务国有资产的管理,为新建项目融资,剥离了水务局原承担的国有资产管理职责,分离了管理权与所有权;武汉市由市城市投资公司管理水务国有资产,只赋予水务局公共管理权。随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将行使国有资产出资人和监管人的职能,在新形势下,水务管理的模式也需要进行先期研究。

完善水务政策,深化城市水务投融资机制改革

1.区分公益性项目与经营性项目,确定不同的投资机制与运营模式。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应该承担起建设、运行维护以及更新改造的责任,主要目标是建立稳定的投资来源和可持续的运营模式,逐步建立起政府投资、企业化运行的新路。对于城市供水等经营性项目,资金来源应该市场化,主要应通过非财政渠道筹集,走市场化开发、社会化投资、企业化管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污水处理由于不以营利为目的,且受制于污水处理费偏低,产业化程度不高,但随着污水处理费征收范围的扩大和标准的提高,也要解决多元化投入和产业化发展问题,起码要建立国家投入、依靠污水处理收费可持续运行的机制。

2.划分事权,形成分级投入机制。城市水务基础设施建设由于资金需求巨大,单靠市级财政投入远远不够。因此,应适当划分事权,市级政府主要负责全局性的重点水务工程,如水源工程、骨干管网工程、防洪工程、河网整治工程等。区域性的水务工程,则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由受益地区和部门投资,分级管理,逐步形成市、区、镇分级投入机制。

3.运用政策手段,加大利用信贷资金力度。为了鼓励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城市水务行业,国家采用政策手段,如贷款贴息、长期开发性低息贷款等,使银行信贷资金向城市水源工程、供排水管网工程、污水处理厂等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稳定投资回报的经营性项目倾斜。

4.拓宽筹资渠道,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直接融资。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有利于提高企业筹资能力,优化企业资本债务结构,在发行股票融资之外,应该大力发展水务企业债券,尤其对于没有改制的国有水务企业,债券应该成为银行贷款之外的一个新的筹资渠道。在美国、德国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供排水管网、污水处理厂等水务基础设施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的市政债券、水务债券或污水公共机构债券等形式筹集建设资金,我国现行政策不允许地方政府发债,应该积极研究通过市政或水务收益债券融资。地方水务等市政设施建设可以通过收益债券融资。

5.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增加水务投资。我国城市水务市场化所依托的中国市场经济体系,其资源以及功能分属多元主体和多个层次,因此产权制度改革、产权多元化是社会资本和海外资本进入城市水务行业的桥梁,成为解决城市水务行业投资不足的主要手段。同时只有多元持股,才能真正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有力地约束企业内部成本,提高效率。加强政府对水务市场的监管力度

城市水务企业的公益性和自然垄断性要求企业承担普遍服务的义务、连续服务的义务、接受监督的义务等,并且只能在经营中获取合理利润。政府主管部门必须履行对城市水务企业的监管责任,并且与一般竞争性领域比较,这种监管应该更为严格。如监管服务质量、监管价格、监管水安全、监管企业对国有资产的运营和管理等。

在水权配置和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开放水务市场

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基础性、垄断性和外部经济性,对流域与区域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政府必须牢牢控制水资源的分配权、调度权、资产处置权和收益权。为明晰水权,把水资源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落到实处,通过水市场上水权的有偿转让解决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中对水资源的需求问题,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水权初始配置,建立水市场是必须采用的有效手段。

城市是一个集中的用水系统。城市范围内的水资源不能满足城市用水要求,必须在流域或区域内进行水资源统一规划和配置。政府制定流域或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水资源配置方案和相应的工程措施,在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的水资源配置方案和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水行政主管部门编制《城市供水水源规划》《城市供水规划》《城市排水规划》《城市水生态建设规划》《城市水系综合整治规划》《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规划》《城市中水回用规划》等专业规划,提出今后水务工程建设总体布局和分步实施方案,并在此指导下,区分公益性项目与经营性项目,推进水工程建设、运营、维护的市场化,使水务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改革水价机制,推进水务产业化、市场化进程

根据市场规律的要求,政府要综合考虑供水企业制水成本、居民承受能力和物价指数,建立合理的城市供水水价形成机制和水价调整机制,对居民用水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对非居民用水使用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以及超计划超定额加价方法。同时加大污水处理费的征收管理力度,尽快开征城市污水处理费;已经开征污水处理费的城市,要把污水处理费的征收标准尽快提高到保本微利的水平。

构建水务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政策环境,配套改革措施

1.确立规范的城市水务市场准入与退出规则。确立规范的城市水务市场准入与退出规则,有利于经营者发挥自身优势,达到合理的利润回报。城市水务市场的准入规则,应对投资者的投资实力、技术水平、管理机制、管理人才有明确的规定。城市水务市场的退出规则,应分为强制退出和自愿退出。强制退出是对不能实现政府监管最低要求的投资者实行惩罚性处理措施。自愿退出是对因经营不善或其他原因不愿经营的投资者,予以解除经营合同。

2.建立并完善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特许经营的形式是由政府授权考核合格的企业在特定的时间,做特定项目的经营建设,而企业向政府递交承诺书,承诺在建设经营期的义务。建设部已于2004年3月出台了《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各地也将陆续出台地方性的特许经营管理办法或条例。

3.建立水价调整与听证程序,建立产品与服务价格审核程序。价格听证制度在我国已初步形成,水价调整日趋规范化。2001年7月,原国家计委出台了《政府价格听证暂行办法》,使水价听证有了法律依据。鉴于水务行业的垄断性,政府必须负责企业产品与服务价格的审核,同时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产品与服务价格审核程序。

4.建立政策性损害的利益补偿机制。政府作为社会公众利益的代表,应承担由于政策性原因造成的水务企业的部分损失,并依法建立相应的利益补偿机制。

5.统一内外资进入城市水务行业的待遇和政策。我国对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政策上的不统一,不利于国内水务企业的发展。外资企业净资产回报率高达15%以上,而政府给予国内企业的净资产利润率仅为7%~8%;在水价制定上,国内企业的水价调整需经过严格的审批,并需由社会各界代表参加的听证会一致通过,而政府给外商承诺的回报或水价却不需通过听证会而由政府直接确定。

6.统筹考虑职工安置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在产权制度改革中,必须妥善处理好职工安置问题,以维护社会稳定。同时要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和公众利益。

整合水务产业结构,培育跨区域的大型水务集团

水资源管理规划篇7

我国十分重视水资源论证工作。近10a来,基本构建了涵盖水资源论证资质申请和审批、论证报告书编制与审查、论证市场管理、规划水资源论证试点、违规行为处理等全过程监督和对审查机关、评审专家、资质单位、从业人员全方位管理的水资源论证制度体系。2002年3月24日,水利部和国家计委联合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水利部、国家计委令第15号),确立了我国的水资源论证制度。同年8月29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修订通过了《水法》,明确规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布局的水资源论证要求。2003年2月21日水利部了《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管理办法(试行)》(水利部令第17号),为保证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的质量提供了管理依据。同年7月16日水利部印发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审查工作管理规定(试行)》(水资源[2003]311号),规范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审查行为。2005年5月12日水利部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试行)》(SL/Z322—2005),进一步规范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编制工作。2006年2月21日国务院了《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60号),进一步确立了水资源论证制度的法律地位。同年2月23日水利部组织完成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收费暂行办法》(内部征求意见稿),虽未正式印发,但为规范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的收费行为和秩序奠定了基础。2010年11月29日水利部印发了《关于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试点工作的通知》(水资源[2010]483号),并附《规划水资源论证技术要求(试行)》,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规划水资源论证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2011年2月17日水利部了《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SL525—2011),为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编制和审查工作提供重要的技术依据。

2水资源论证制度实施成效显著

水资源论证制度实施近10a来,初步建立了水资源论证制度和技术框架体系,逐步提高了水资源论证队伍的能力和水平,不断促进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较好地保障了建设项目的合理取水、科学用水、有效节水和达标排水,极大地减少了公众利益、取用水户和他人的合法权益之间的水事纠纷,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与和谐,充分地保证了取水许可的科学审批,日益得到社会各行各业的广泛认同,全面提升了水资源管理工作的社会地位,已成为水资源管理的重要制度和协调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与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重要手段。目前,水资源论证范围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取水许可范畴。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生态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各类区域的水资源配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已在水资源论证工作中愈来愈得到重视;非常规水源(包括污水处理回用、厂际串联用水、矿坑排水、微咸水、雨水和海水等)也成为一些水资源紧缺地区新增建设项目用水优先考虑和利用的水源;一些地区结合本地实际,对规模以上由城市自来水等供水工程直接供水的工业项目,通过用水合理性分析等论证工作,填补了取水许可难以规范,但对区域水资源供需影响较大的项目用水管理空白。同时,水资源论证为限制高耗水、高污染建设项目的上马,合理调整流域或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促进经济与水资源利用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也推动了一些地区水权转换的实施,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促进了人水和谐、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3水资源论证制度现存主要问题

水资源论证工作从初步探索、逐步过渡到规范管理,已经形成了较好的工作氛围,社会认知程度和影响力愈来愈大,有力地提升了水资源管理工作的社会地位。但这毕竟是一项新制度、新工作,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逐步加以解决。

3.1体系尚不完备《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仅针对“直接取用水资源的建设项目”,而《水法》二十三条规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应当与当地水资源条件和防洪要求相适应,并进行科学论证。”显然,目前对《水法》规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水资源论证工作”并未作出具体的管理规定,规划水资源论证尚未全面启动和纳入管理范畴,还处于研究、探索阶段,难以适应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需要,导致当前的水资源论证工作仅对单个项目取水的可靠性、用水的合理性、节水的针对性、退水可行性进行论证,出现了同一区域单个项目水资源论证合理,而多个项目累积影响突出的现象,影响到流域或区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生态环境。分行业(如火电、化工、造纸、冶金、纺织、印染、食品等高耗水行业)的水资源论证导则尚未制定出台。

3.2法律效力不高当前水资源论证管理的主要依据是水利部和原国家计委联合的部门规章,只对水行政、发展改革主管部门系统具有较强的法律约束力,法律效力对延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较弱。针对这项较为复杂并影响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工作,在执行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很多问题。例如,部分地区对水资源论证制度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把握不力,造成了水资源论证审批、建设项目审批等把关不严;部分项目应开展水资源论证,仍然游离于制度管理之外,尤其是跨流域调水、水库、水电站等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开展较少;一些项目业主和地方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法律意识淡薄,未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管理规定等。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水资源论证制度的法律效力不高,缺乏强制的法律约束,导致执行力度不够,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威慑力不强。

3.3处罚力度不够在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编制、审查和资质管理、监督管理等方面,目前仍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主要是未能及时查处或查处力度不够。例如,一些地方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受行政干预的影响比较严重;有些水资源论证报告书重视取水、忽视退水,重视用水、忽视节水,重视生产用水、忽视生态用水,甚至避重就轻,尤其是对水质论证、水资源保护、相关利益方影响等分析不够,未提出有效的补救、补偿措施和合理化建议;一些有资质单位出借资质证书,转包或变相转包所承担的论证业务,在报告书编制中弄虚作假、质量参差不齐,未按规定接受实地检查、日常考核或在抽查及考核中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等;少数审查机关未按时组织报告书审查,越权、侵权审查,报告书审查工作流于形式、把关不严,压制不同评审专家观点和意见,索取、接受申请人的财物或其他好处等。

4尽快研究出台《水资源论证管理条例》

4.1服从上位法(1)《水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了“跨流域调水,应当进行全面规划和科学论证”和第二十三条规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应当与当地水资源条件和防洪要求相适应,并进行科学论证。”亟待研究出台的《水资源论证管理条例》,应总结借鉴《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实施以来的成功经验,并在其基础上增加跨流域调水和规划水资源论证等具体规定和要求,与《水法》相配套和衔接。(2)亟待研究出台的《水资源论证管理条例》应与《行政处罚法》等相关的上位法内容相符,克服《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第十三条关于“取消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的不足,因其实际是行政机关对已颁布行政许可的撤销,超过了《行政处罚法》第十二条规定的部门规章设定行政处罚种类的权限,构成了对上位法的违反。(3)《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的施行,替代了《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国务院令第119号),简化了行政许可程序,取消了取水许可预申请的规定。亟待研究出台的《水资源论证管理条例》应取消《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中关于取水许可预申请的规定,以便与现行的国务院令第460号相符。

4.2与后的水利部规章相协调《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水利部、国家计委令第15号)与《取水许可管理办法》(水利部令第34号)立法主体和法律效力位阶相同,但两者对“取水量较少且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的建设项目,申请人可不编制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同一管理事项的规定有明显差别,前者明确不需要编制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情形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规定,后者却明确由水利部规定,显然《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不适宜的规定已丧失法律效力,在亟待研究出台的《水资源论证管理条例》中应注重与水利部后的《取水许可管理办法》相协调。同时,结合强县扩权实际,增加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报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水资源论证丙级资质单位,其业务范围仅编制水资源论证报告表,优质、高效服务于基层取水量较少且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的建设项目。

4.3借鉴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经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经历了逐步修改、发展、完善的过程,其发展历程对于水资源论证制度有许多可借鉴之处。1998年11月29日国务院颁布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从行政法规层次规范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2002年10月28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通过了《环境影响评价法》,标志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我国正式建立。2006年2月22日国家环保总局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为公众参与环评提供了管理依据。2009年8月12日国务院颁布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为加强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提供了法律依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确立以来,除环保部门颁布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外,1982年8月23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通过的《海洋环境保护法》第六条、第九条和第十条,1984年5月11日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5次会议通过的《水污染防治法》第十三条和第四十七条,1987年9月5日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通过的《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十条和第四十一条,1988年11月8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4次会议通过的《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十二条,1999年12月25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修订通过的《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二十八条、第四十三条、第四十七条和第八十条,2000年4月29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修订通过的《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十一条和第四十七条,2002年8月29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修订通过的《水法》第三十四条,2008年2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2次会议修订通过的《水污染防治法》第十七条和第十八条,同年8月29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4次会议通过的《循环经济促进法》第十二条,都明确要求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由此可见,近几十年来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历程不仅与日益严重的环境形势有关,更与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对环保部门的配合和支持密切相关。为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提高环境影响评价专业技术人员素质,确保环境影响评价质量,2004年2月人事部、国家环保总局决定在全国环境影响评价行业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对环境影响评价及其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

4.4《水资源论证管理条例》框架建议亟待研究出台的《水资源论证管理条例》应包括总则、规划水资源论证、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管理、报告书审查备案与抽查考核、监督管理、法律责任和附则等内容。(1)“总则”中应明确水资源论证的目的、依据、定义、适用范围、基本原则、经费来源及其管理、管理体制与责任、对未履行水资源论证的举报和优秀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及其资质单位设定奖励标准等内容。(2)“规划水资源论证”部分主要有论证对象、技术依据、论证内容、编制主体、编制方法和程序、质量控制、公众参与等内容。(3)“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部分主要有论证范围、形式要求、技术依据、论证内容、编制主体、编制方法和程序、编制时间、质量控制、与规划的衔接、公众参与、一票否决等内容。(4)“资质管理”部分主要有管理主体、资质分级、资质申请、从业人员要求、资质审批与公示、日常考评、激励机制等内容。(5)“报告书审查备案与抽查考核”部分主要有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审查范围、审查权限、审查形式、审查要求、审查内容、审查责任、备案与抽查方式、考核时间、考核内容、考核要求、考核公示、考核奖惩等内容。(6)“监督管理”部分主要有监督主体、监督形式、审批机关监督管理、资质单位监督管理、评审专家的监督管理、从业人员监督管理以及论证跟踪管理、论证后评估等内容。(7)“法律责任”部分主要有资质认定责任、建设单位责任、资质单位责任、从业人员责任、评审专家责任、审批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责任等内容。(8)“附则”中主要有专业名词解释、授权性规定、实施细则、实施时间等内容。

水资源管理规划篇8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调研报告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有的放矢地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我局根据市局[]号文关于开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调研活动的通知,进行了专题研究,制定了调研提纲,紧密结合水利工作实际,在全县水利系统开展了一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调研活动,现简单汇报如下:

一、水资源现状、特点及开发利用和管理情况

⒈水资源现状

我县水资源总量万立米,其中外来客水万立米,本地资源万立米,本地资源中,河川径流量万立米,地下水资源量万立米,重复计算量万立米。

沁水县水资源可利用量万立米,其中地表水可利用量万立米,地下水可利用量万立米,重复可利用量万米。本县水资源可利用系数为。

按本地资源计算:我县人均水资源量立米,占全国人均水量立米的,是全省人均立米的倍是晋城人均立米的倍。

⒉水资源特点

()水资源属本省水资源相对富水区。

本县水资源人均水资源量是全省人均水资源量的倍,因此,可以说,本县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属山西省相对富水区。

()水资源年际丰枯悬殊,具有连续丰水,连续干旱特点。

据沁河张峰断面年径流量分析,年最大来水量为(年)亿立米,最小来水量为(年)亿立米,丰枯比为。

-,三年时间,全县连年丰水,三年来水量分别为亿立米,亿立米,亿立米;-三年来水量分别为亿立米、亿立米、亿立米。

水资源这一特点反映了沁水水资源开发利用必须在主要河流修建骨干性蓄水工程。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据我县个站点资料分析,我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毫米,但由于我县地面辽阔,降水量与地形有关,且多年平均的降水量集中在汛期。按时间分布说,春季(-月)占,夏季(-月)占,秋夏(-月)占,冬季(-月)占;降水量按时段来说呈逐渐减少趋势:~年,降水量为毫米;~年,降水量为毫米;~年,降水量为毫米;~年,降水量为毫米;~年,降水量为毫米。按空间分布说,是城西降水量较多,城东降水量较少:中村河流域降水量为毫米,土沃河降水量为毫米;县城降水量为毫米,油房降水量为毫米,端氏降水量为毫米。

()水资源基本没有污染。

在全省各条河流严重污染的现今社会,只有沁水这块宝地水资源没有污染,沁水县十大河流,基本上没有一条河流受到污染。

()采矿影响水资源。

由于大量采矿,大量排放矿坑小,致使地面水资源下降,造成许多小泉小水断流干枯,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用水,为构建和谐社会带来了诸多不便。

⒊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情况

××年,我县水资源开发利用总取水量为万立米,按取水用途分类,城市生活万立米,工业万立米,农业万立米,其中农村人畜饮水万立米;按水源分类,河川径流万立米,其中河水万立米,地下水万立米,其中岩溶水万立米。全县污水排放量万立米,矿坑水排水量万立米。

我县共发放取水许可证本,其中工业本,农业本,城镇生活本,其它本。

我县工业用水管理和城市生活用水全部实施装表计量管理,年初用水单位申报用水计划,水资源管理办公室下达用水指标,每月月底水资办管理人员下去实地抄水表,核实水量,征收水资源费,年底按实际用水量考核用水单位,节奖超罚,超用水者,按累进到加价征收水资源费。我县今年前半年征收水资源费万元。

我县水政监察大队按照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水许可管理办法、水资源管理条例等国家法律、法规严格执法,有法必依,依法必严,违法必究,今年-月份查处水事违法案件立案起,查处起。

二、各类工程建设情况及对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主要作用和发挥的显著效益

⒈工程建设情况

目前为止,我县共建设各类水工程处,其中:水库座;塘坝个,蓄水量万立米;按泉截流处,水浇地亩;人字闸处,库容万立米,水浇地亩;自流渠条,渠边长千米,效益亩;喷灌工程处,效益亩;水轮泵站处,效益亩。机电灌站处,效益亩;机电井处,有效面积亩;我县共有工业自备水源处,可供水量万立米

⒉水工程对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主要作用和发挥的显著效益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是工业的血液”,水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水是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甚至有人提出:水是生命之源。不论社会怎样发展,有水才有人类,没水人类就无法生存。无论是远古时代,还是现今社会,水历来是人类生存的首要条件。

三、水资源管理及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方面,存在人与建设和谐社会不相适应的主要问题

⒈水资源供需矛盾初步显露

年前,沁水水资源丰富,可满足任何一家经济集团在沁水大量用水,十年前,要在沁水上项目,开始提出:水资源能否满足用水要求。今天,要在沁水上项目,首先必须提出水资源论证。

由于一些企业不按规定水资源管理方案执行,已初步显露了水资源不足的现象。

⒉水资源遭到破坏

沁水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由于缺乏统一规划,不按科学发展观办事,在水源补偿条件及水资源分布结构没有查清的情况下,盲目兴建工程,造成水源搬家及水资源破坏,使可利用发生了变化。

()泉水出现明显减少的趋势,有的甚至已经枯竭。

如沁水中村白华涧河泉,世纪年代泉水流水枯水期为立米秒,年代为立米秒,现在为立米秒。

再如沁水世纪年代小泉水处,现在断流干枯在三分之一以上。

()中、深层承压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

年,端氏中子深层为常观孔,井水从孔中自由出流,年,水不出流,年水位下降地面米以下,现在又下降至地面米以下。

武安常观孔,鹿底常观孔水位连续下降,一些地区由于水位下降造成了人畜饮水困难等等。

()采煤破坏水资源,恶化水环境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沁水煤炭资源分布较广,开采强度大、煤矿排水漏水和污水水质,是沁水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不可掉以轻心。

采煤是沁水的支柱产业,对沁水经济的腾飞起着重要作用。但采煤破坏了活、中、深层地下水源来的补给,径流和排泄规律,破坏了水文下垫石条件,破坏了地表水产汇流规律,破坏了水资源的水绩,引起了一系列水资源的环境问题,如地下水含水层的疏干,地表水系的断流而造成供水设施报废,农村居民生活用水、牲畜饮水思想观念、水质污染等。采煤形式地下采空间,使地下水向该空间汇入,形成以煤矿为中凹地下水降落漏斗。因长期排泄矿坑水,疏干了煤系地层以上的地不止。随着矿坑向纵深发展,漏斗范围越来越大,造成水井干枯、地面下陷,地表径流减少甚至枯竭。如永安煤矿、南凹煤矿及中村煤矿。

⒊供水工程不足,不能适应和谐社会的发展

由于水利资金不足,急需上马的水工程不能兴建,就是已被省厅立项审查批准的水工程也只能束之高阁,致使水资源不能及时满足和谐社会的发展的要求。

⒋现有水源工程老化失修,供水能力没有发挥出来,供水能力逐年下降

现有的山泽水库、蒲峈水库、龙门水库三座小型水库,不仅设计标准低,工程质量差,而且已有龙门水库已经淤平,没有了库容,一些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一些水井工程干枯淘汰。由于地下水位下降,水源发生变化,不仅使大批中浅层井干枯报废,而且危及工业自备水井的产量和自来水厂的供水。

一些供水工程,由于设计问题,造成供水水质不符合国家用水标准。

四、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探索和实践治水新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可持续水利事业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作为水资源管理工作者,在水资源管理和水资源规划时,要把水资源同各级各部门紧密联系,形成主体开发,创造经济效益,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主线,不断加强对水的客观规律的认识,探索治水新理念,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从传统水利向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可持续水利事业发展。

在这方面,我县在发展水利工程建设,提高城市防洪减灾能力的同时,把防洪治水工程与城市景观、环境建设相结合,服务于城市建设的发展。这是我局坚持科学发展观,探索科学治水的一个新理念。

第二个新理念:防洪工程建设要从以建设防洪工程体系为主的战略转变为在防洪工程体系的基础上,建成全县的防洪减负体系,要学会“宽容”水。

第三个新理念:要成立以水务局为主体的供水体系,在全县设立供水网点,形成全县供水网络,保证和谐社会的用水和谐。

第四个新理念:水资源管理的创新。水资源管理的核心是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水资源优化配置,在宏观上,要统筹规划,统一调度,在流域和区域内、流域和区域之间合理分配,实现有限水资源效能最大化;要统筹规划,综合治理,除害兴利结合,防洪抗旱并举,开源节流并重,综合解决“水多、水少、水脏”的问题;要统筹规划,妥善处理好生产和生活、经济与生态、城市与农村、开发与保护等关系,有利于协调发展。水资源优化配置,在微观上,一方面要优化水工程的运行管理,挖掘和发挥综合效能;另一方面要建立取用水综合管理和监督体系,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虽然,已经建立起水资源管理的基本制度,但总体上仍然处于水资源管理的粗放阶段,质和量的管理都粗放,质与量未能实行统一管理。水资源管理是水行政管理的中心,水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都要围绕水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包括减少水灾负面影响)。汪恕诚部长提出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正是从这个层面上阐述的。水资源管理创新,从“两个统一”着手,一是理顺涉水部门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在此基础上,界定清晰而合理分工职责;二是理顺水行政主管部门内部之间的关系,围绕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建立管理体系和相互协调工作机制。

第五个新理念:水工程管理的创新。国务院已经对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提出了改革的指导意见。根据国务院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精神,我县在水利工程管理创新上要重点解决好个问题:①要调整水利投资结构,增加水利工程管理经费所占的比重。水利工程越建越多,管理经费需求越来越大。因而不仅要增加水利工程建设资金,还要增加水利工程管理资金。努力争取公共财政承担起社会公益性为主的水利工程维护运行管理经费;②要调整管理结构,改变重水库堤防轻河道管理的状况。河道是水利的基础工程。可是长期以来大部分河道没有纳入水利工程管理的范畴,游离于水利工程管理之外。全省水政监察队伍建立以来,进行了河道执法巡查,但河道执法不能代替河道管理,这两者是不能等同的。浙江各级越来越认识到河道管理的重要性,部分县市正在着手建立河道长效管理制度。要进一步提高对河道管理的认识,研究河道管理规范化,建立河道管理有效机制,全省都要象管理公路一样来管理河道,象管理街道一样来管理河道;③要调整管理体制,引入市场机制,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效率。新建水利工程原则上要推行现代物业管理的办法,从根本上改变养队伍管工程这种效率低下、负担沉重的体制,精干队伍,提高管理专业化,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

五、如何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资源状况,确定经济布局和发展规模,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建立与我县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

我县水资源属山西省相对富水区,特别是张峰水库建成运行之后,将改善我县生态环境,并将大大增加可利用水量,我们要利用我县相对富水这一水资源优势,建立良好的供水环境。建立与我县经济布局、发展规模、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相适应的水资源承载能力。

六、如何开拓我县水资源潜力,进一步加快新水源工程和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建立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水利工程体系,提高水资源综合保障和调控能力,为我县引进外资外企提供良好的水利环境

我县水资源相对富裕,但由于时空分布不均,如果不修建蓄水工程,水资源将大部分白白流走,为了建立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水利工程体系,提高水资源综合保障和调控能力,为我县引进外资外企提供良好的水利环境,必须进一步加快新水源工程和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

⒈建立骨干性拦蓄水工程。

在十条河流上修起-个小水库,拦蓄洪水,改善生态环境,保证各河流常年有水,并且枯水流量不小于各河流平均流量的,修建小水库时要按科学发展观办事,尽量和旅游、供水、发展经济结合起来,把水库修建成人水和谐的水库。

⒉充分利用矿坑水。

矿坑水是从地下抽出的良好地下水资源。按吨煤排水立米计算我县采矿排水应在万立米以上,如果能把这一水量充分利用,相当于修建了一个日产万立米水的供水公司。

⒊厉行节约用水。

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工业、节水型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树立爱惜水,珍惜水的新理念。

七、如何探索和建立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全面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有效保护水资源、大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⒈建立人水和谐的水权机构

要全面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有效保护水资源,大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根据我县水利近几年的经验,必须改革现行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即:一是区域管理上的“城乡分割”;二是在功能管理上的“部门分割”;三是管理上的“政出多门”。如在我局没有改为水务局以前,是水利局,主管农业用水和农村人畜饮水两项,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生产生活用水基本不管,对水资源管理极不方便,自从水利局改为水务局以后,城市供水归水务部门管理,工业用水归水务部门审批,一切跟水有关系的业务全由水务局管理,这对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防治为主,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构建和谐社会的人水和谐水权在管理上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⒉设立专门供水机构

要全面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有效保护水资源,大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水务局不仅要把握好水资源管理的审批权,还应该在供水上大做文章,水务水务,实际上是应该务水,应该服务于水,和谐于水,坚持以水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水的全面发展。以水为本,是和谐社会的以水为本,就是水务部门以水为主体,以水为本位,以水为基础,以水为前提,以水为动力,以水为目的,即一切以水为中心,一切为了水。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水利人,哪里有农业,哪里就有水,哪里有工业,哪里就有水,哪里有商业,哪里就有水,哪里需要水,哪里就有水,让水成为社会呼之即来,来之能用的和谐水资源格局,让水为人民造福,让水成为和谐社会欢迎,喜爱的和谐水。这样,水务局有必要成立一个管水、供水,专门机构,专门负责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为主,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协调好生活、生产经营和生态环境用水。

八、如何统筹城乡和区域水利发展,促进城乡和区域水利协调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的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以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城乡和区域水利以展促进城乡和区域水利协调发展,就是要用科学的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调整规划计划的基本思路,确定规划计划工作的基本原则,分析规划计划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⒈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水利规划计划工作的思路调整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是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内涵,全面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据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规划计划工作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以水利规划和前期工作为基础,以稳定投资规模为前提,以确保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粮食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为重点,以强化投资计划和规划管理为手段,以改革体制和创新机制为动力,充分发挥水利规划计划工作的基础作用,加快水利的改革与发展,夯实水利基础,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⒉以科学发展观把握水利规划计划的工作原则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水利规划计划工作中要注意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着力解决好与人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水利问题。水利规划计划工作不仅关系到水利事业的发展,也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在规划编制、项目审批、投资安排、工程建设、协调监督等方面,重视调查研究,注意倾听和尊重基层和当地群众的意见,妥善解决出现的问题,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实际要求出发,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水利发展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新时期治水思路的本质特征,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对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减轻自然灾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水利规划计划工作中,要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多方论证,慎重决策。妥善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审慎分析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综合兼顾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水资源安全供给保障体系和水环境安全保障体系,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坚持水利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不断提升水利基础设施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努力拓宽水利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和领域。在水利规划计划工作中,要统筹考虑各地区、各行业对水利发展的实际需求,使水利发展的目标、速度、规模、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要根据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环境状况,合理配置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布局、结构和规模提出合理建议,促进水利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还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通过工程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和科技的手段,不断提高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充分发挥水利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满足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水资源管理规划篇9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水资源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

在本市境内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水资源,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水资源属国家所有。

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水塘、水库中的水,属于集体所有。

依法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四条水资源管理必须贯彻统一规划、合理开发、综合利用、有效保护、节约用水、讲求效益的原则,以发挥,最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第五条市、县(市)水利部门是同级人民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辖区内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保护工作。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直接负责咸阳市城市规划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工作。秦都、渭城两区水利部门是两区人民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咸阳市城市规划区外区辖范围内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

咸阳市城市规划区由城区、渭河南规划区、机场规划区、渭河电厂规划区、西南部水源地保护区、沣河东部水源地保护区、东郊水源地保护区、五陵原规划保护区组成,面积三百平方公里。

第六条市人民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下设“咸阳市水政水资源管理办公室”、“咸阳市水政监察支队”一套机构,两个牌子。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有关水法律、法规,负责水行政执法工作,对违反水法规行为进行处罚、裁决,负责全市水行政复议和市级应诉、理赔;

(二)会同有关部门统一进行水资源调查、评价、组织编制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综合规划;

(三)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制定水的长期供求计划,负责制定水量分配、调度方案,审定有关部门水资源开发利用专业规划;

(四)统筹城乡水资源,对水资源进行统一调配和协调,处理水事纠纷,依法对水事活动进行监督检查,查处地区水事违法案件;

(五)负责全市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的实施与监督管理,负责咸阳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取水许可的审批发证和水资源费的征收,并按有关规定收取县区市应上缴的水资源费;

(六)负责水资源保护工作,协同环保部门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七)归口管理全市节约用水工作,负责对咸阳市城市规划区内各取水单位下达用水计划,编制咸阳市城市规划区各取水单位用水规划;

(八)负责全市水政监察大队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检查;配合同级公安、司法机关查处水事治安和刑事案件。

(九)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履行的其他职责。

第七条县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下设“水政水资源管理办公室”和“水政监察大队”一套机构两个牌子,属事业性质,财政全额拨款。其具体职责,参照前款规定。

第八条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协同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水资源管理工作。城建部门负责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环保部门负责对水体污染进行调查、监督和评价,对水污染防治措施进行监督管理。

县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同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分工,协同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有关的水资源管理工作。

第九条开发利用水资源必须进行综合科学考查和调查评价。水资源的综合科学考查和调查评价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进行。

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必须经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定后,方可作为编制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依据。

第十条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在水资源调查评价的基础上,按流域或区域制定统一规划。经批准的规划是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基本依据。规划的修改,必须经原批准机关核准。

第十一条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首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统筹兼顾农业、工业和其它用水。在水源不足的地区,应当限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差、耗水量大的单位用水。

第十二条开发利用水资源,要讲求环境效益。在条件许可的地方,应充分开发利用地表水。开采地下水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保持采补平衡。深层地下水应限量开采。在己经超采和地面发生沉降的地区,不准继续加大开来量,不准再凿深井,并应采取人工回灌等补源措施,保持生态平衡。

第十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引水、蓄水、提水、排水,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不得影响行洪和堤防安全。

第十四条新建、改建、扩建的水资源利用工程及其他建设项目,如影响原用水户的合法效益所造成的损失,由新建、改建、扩建单位采取补救措施或者予以补偿。

第十五条市、县市区的水长期供求计划,由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据上一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制定的水长期供求计划和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报同级人民政府计划主管部门审批。

第十六条凡直接从地下或河流取水的,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制度实施统一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下列少量取水可不申请取水许可证:

(一)非企业管理,为家庭生活、畜禽饮用等取水的;

(二)用人力、畜力或其他办法取水,月取水量不超过50立方米的;

(三)为农业灌溉单项取水工程,年取地表水不超过5000立方米的;

第十七条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需要取水或者增加取水量的,建设单位在报送设计任务书时,应当附有审批取水申请的机关的书面意见。

第十八条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规划对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按下列权限审批:

(一)地表水取水口设计流量1-3立方米砂的农业取水,日取水量1-2万立方米的工业与城镇生活取水;地下水日取水量0.5-1万立方米,咸阳市城市规划区内地表、地下取水,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发证和管理;

(二)开采地下水,井深在五百米(含五百米)以下、三门组顶板以上,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发证和管理;

(三)开来已探明的地热水、矿泉水的,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先办理取水许可证,确定开采限量。办理取水许可证时,只能收取工本费。

(四)跨行政区域的取水,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发证和管理;在咸阳市城市规划区周边外500米内取水,应征得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五)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管理权限限额以下的取水,由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发证和管理。

第十九条取水许可证实行年检制度。年检内容按省水行政主管部门规定执行,年捡费用由被检单位承担。

取水单位和个人必须按批准的使用目的和条件取水,取水许可证不得转让。连续停止取水满一年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核查后,撤销共取水许可权,收回取水许可证。经发证机关核准同意保留的除外。

第二十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用户的用水量进行限制或调整:

(一)自然原因使水源供水能力减少;

(二)社会总的用水量增加;

(三)地下水严重超采或者因开采地下水发生环境地质问题;

(四)用户的产品、产量或工艺发生变化;

(五)其它特殊情况。

第二十一条在干旱缺水季节,当人民生活用水量严重不足时,水行政主管部门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可在其管辖区域内,临时限制、暂停其它取水;或临时调用国家所有的水工程的水。

第二十二条对直接从地下或者河流取水的单位或个人征收水资源费。农村农、林、牧等灌溉用水缓征水资源费。地表水、地下水水资源费征费标准按市政府有关规定执行。水力发电取水的水资源费按发电量计征。

市自来水公司取水工程的水资源费,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征收。

第二十三条水资源费实行分级留成统一管理,各级分成比例按有关规定执行。

水资源费作为水资源管理的专项资金,全部用于下列支出,不足部分由同级财政给予补贴。

(一)水资源的监测、调查、研究、评价、规划;

(二)城市公用水源建设;

(三)水资源保护及地下水补源回灌;

(四)节约用水技术的宣传、推广及节水工程项目补助;

(五)水资源管理工作人员培训;

(六)水资源管理设备、装备购置;

(七)水资源智理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的奖励。

第二十四条取水单位必须安装量水设施,无量水设施的,接工程设计取水量或设备铭牌取水能力计征水资源费。

取水单位必须实行计划用水,在计划用水量内按规定逐月缴纳水资源费。逾期不缴者,按日征收千分之三的滞纳金。连续三个月不缴纳水资源费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有权限制或停止其取水,并加倍征收水资源费及滞纳金。

超计划取水者,其超出部分按累进制办法收费,即:超计划取水量在20%以内的(含20%),其超出部分按规定征收标准增加一倍计征;在20-40%的(含40%),共超出部分按规定征收标准增加二倍计征;在40-50%的,其超出部分按规定征收标准增加三倍计征,井责令其停止取水。企业或个人超计划取水,增纳的水资源费从税后留利中支付,不得推入生产成本。

第二十五条开发利用水资源中发生的水事纠纷,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水利部《水行政处罚实施办法》有关条款进行处理。

第二十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主管部门在处理水事纠纷时,有权采取临时处置措施,当事人各方必须服从。

第二十七条一切用水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水资源的责任,并有权对破坏和污染水质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直接受害者,有权要求致害者排除危害和赔偿损失。

第二十八条严禁向河流、渠道、水库、水塘内倾倒弃土、石、废渣、尾矿、垃圾等妨碍行洪、输水的物体和造成水体污染的物质。

在河道设置或者扩大排污口,排污单位在向环境保护部门申请之前,应当事先征得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在水库、渠道设置或者扩大排污口,必须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九条在开发利用水资源或进行勘探、采矿、兴建地下工程及其它活动时,不得污染和破坏水资源。对己造成水污染和破坏的,要采取治理或保护措施,使其尽快恢复良好状态,所需费用由责任单位或责任人负担。

第三十条对水资源有污染的新建、扩建、改建工程项目,必须和水污染防治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第三十一条凡履行过审批手续的各类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设施和按有关规定建立的保护区、旅游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许侵占和破坏。

在水工程保护范围内,禁止爆破、打井、采石、取土等危害水工程安全的活动。

第三十二条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环保、地质、卫生等有关部门认真做好水质监测和地下水动态观测工作。

水行政主管部门有权追究水污染源并配合有关部门提出治理意见。被检查单位应当提供有关资料,予以配合。

第三十三条在下列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一)在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工作中成绩显著的;

(二)对科学用水、节约用水有重大贡献的;

(三)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科学研究方面有重大创新和发明的;

(四)为维护本办法而同违法行为进行斗争表现突出的。

第三十四条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授权的本政监察机构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赔偿损失和采取补救措施,可以并处警告、罚款、查封取水设施、撤销取水许可证等行政处罚;对有关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一)擅自修建水工程取水的;

(二)非法转让水资源开发、使用权的;

(三)违反取水条件或擅自改变用水目的的;

(四)严重超采地下水,不服从水行政主管部门限量开采决定的;

(五)不按规定安装量水设施和缴纳水资源费的;

(六)侵犯他人取水权或用非法手段获得取水权的;

(七)以暴力或威胁方式,阻碍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执行公务的;

(八)在水事纠纷发生和解决过程中,单方面改变水的现状的。

第三十五条对违反本办法的责任单位或责任人进行罚款处理时,罚款数额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水行政处罚实施办法》执行。

第三十六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六十日内,向同级人民政府或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复认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当事人也可以在收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认或者不向人民法院义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七条水行政主管部门以及水资源管理工作人员、水政监察人员,、、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水资源管理规划篇10

给水工程规划要从注重城市规划转变为注重城乡整体规划。《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已经全面由注重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转变为注重城乡整体规划、建设、管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年—2020年)》明确要求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强化城乡基础设施连接,推动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共建共享;给水工程规划研究和服务的范围要涵盖工业和农业,生活、生产和生态,城市、乡镇和村庄,广大的城乡居民点和广阔的生态涵养、保育区,要矫正舍农村保城市、舍农业保工业、舍生态保生产、舍质保量的传统路径,牢固树立与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城乡给水均好性的一体化发展理念,探索给水工程规划在城乡整体发展和水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下的生活、生产、生态协调用水的科学路径。

2给水工程规划的区域视野

给水工程规划要有破除行政管理边界的区域视野。2013年岁末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把城市群作为我国城镇化宏观布局的主体形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年—2020年)》更明确要求,破除行政壁垒,建立城市群管理协调模式,建立城市群成本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给水工程作为城市群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阶段就要有破除行政管理边界的区域视野,以城市群为主要平台,统筹安排水源、预测水量、布局设施和污水资源化的优化配置,特别是在城镇密集区(含各类园区)、城镇联绵区、城镇一体化建设区更具备经济可行性和水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必要性。

3给水工程规划的水资源流域统筹

给水工程规划必须严格落实水资源的流域统筹管理制度。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各项活动需要在流域内实行统一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给水工程规划中确定水源取水时,应按照需水管理的理念,根据流域水资源的自然循环规律和水资源的总量,以整个流域的经济、社会和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平衡为要求,合理确定规划服务对象的取水量,不能以满足规划服务对象的用水需求为己任,更不能以满足城市用水需求为唯一目的。而是按照区域水资源调度应当服从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的原则,自觉地、主动地从全流域的利益、从流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开发、利用规划服务区域内的水资源。既不允许顾此失彼,更不允许以邻为壑,需要统筹兼顾各行政区域、各部门之间的用水需求,保证流域生态系统的优化平衡,全面考虑流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充分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和综合效益。

4给水工程规划对空间布局的约束

4.1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约束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是现阶段对水资源的认知水平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支撑下,以保障水资源流域、水生态系统安全和水文循环不被破坏为基本要求,按照流域多元化利益格局优化平衡后统一规划确定的总控制目标,通过节水和优化配置后,规划服务区域从水资源的最大取水量和向水环境的最大排污量等控制指标,所能承载的具有较高品质的社会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的能力。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将对城镇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人口规模和城镇功能定位产生正相关的影响,对用地规划的空间布局产生约束,而且将随着水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具有双重利害性。水资源承载力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我国北方地区率先得到应用,90年代后期开始得到较深入的研究,并在城市规划实践中逐步获得重视,其中,2011年,北京市提出“因水制宜、量水而行”,将水资源承载量作为支撑城市发展和人口规模的重要决定性因素。

4.2涉及饮用水水源的禁建、限建区约束2006年,建设部公布了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新《办法》规定城市总体规划和中心城市规划中都要明确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2010年,住建部公布了《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要求在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中明确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并按照保护资源、生态环境和优化省域城乡空间布局的要求,将空间开发管制要求、实现空间管制的措施、重要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作为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给水工程规划从流域、区域、城市三个层级的需要,以满足保护、防治和水生态指标提升,保障饮用水水质安全和水生态系统格局的连续性、完整性和安全性为基本原则,将科学判别和划定的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下水源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纳入禁止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对城市和区域对建设用地的选择进行干预,对用地规划的空间布局进行约束。

4.3城市蓝线、黄线约束城市黄线,是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包括取水工程设施(取水点、取水构筑物及一级泵站)和水处理工程设施(污水资源化回用)等城市供水设施。城市蓝线,是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包括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大型市政通道控制带等城市给水工程相关内容。城市规划在划定城市蓝线、黄线时须统筹考虑城市供水系统和水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协调性、安全性和功能性,并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有机更新之需留足发展用地。蓝线、黄线的范围可扩大至区域或流域,将长输管线及附属配套构筑物纳入。

5给水工程规划的其他实践

给水工程规划要结合规划目标的具体情况给定节水的目标、节水路径和实施办法,以贯彻节水优先的理念;给水工程规划要研究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求下,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的内在变化规律,为开源提供科学依据;给水工程规划在进行量的研究的同时,必须重视水质标准的提高和水质的安全保障措施;给水工程规划要落实智慧水城市、智慧水城乡、智慧水生态的建设,以先进工程技术的应用为支撑,全面促进水生态文明的建设。

6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