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各种土壤改良的措施十篇各种土壤改良的措施十篇

各种土壤改良的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6:19

各种土壤改良的措施篇1

关键词:滨海地区;园林绿化;土壤肥力;综合措施

我国滨海地带广泛分布着各种滨海盐碱土,土壤的盐碱化是由于土壤中盐碱离子的大量积累,使土壤中胶体团粒结构被破坏,土粒高度分散,通气透水性能减弱,不利于微生物活动;进而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分解与转化,耕性变差。在防治措施方面,通常认为在滨海盐碱地上综合实施抬地降水、开沟洗盐、增施有机肥、地下隔离、地上覆盖、套种绿肥和营造生态防护林等措施能有效降低土壤盐分含量,增加土壤肥力,提高水土保持量。

本项目以阳江银滩园林绿化项目客良的园林绿化种植土壤为研究对象,以未进行绿化种植土壤为空白对照,研究了综合改良措施后的绿化土壤指标,以揭示滨海地区园林绿化种植土壤对综合生态改良措施的早期响应情况,为滨海盐碱地改良措施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点概况阳江银滩园林绿化项目位于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21°33′~21°40′n、111°47′~112°01′e),常年气温高,降水量充足,但分布极不均匀,易出现季节性盐雾。该地区土壤盐分含量高、沙质土保水保肥力差。

1.2试验设计在试验点选择种植时间超过1年(植物种植完工时间为2011年5月),长势良好树种的花坛作为园林绿化种植土壤的采土点,客土厚度为1~2m之间,花坛种植面积约为300m2,植物种类较为丰富,层次配置率高(图1)。空白对照为同期填土,但尚未进行绿化种植的区域。

1.3综合措施阳江银滩项目在2010年春至2012年12月进行盐碱土土壤改良,采用客土抬高地面降低地下水的方式。客土土壤为黄壤土和红壤土混合,砂砾较多,平均客土厚度为100cm。试验点花坛的园林植物于2011年5月前种植完成,调查时的植被种类如表1。定植以后的管理过程中,进行水分管理,特别是每当台风过后需用淡水洗盐。

1.4样品采集与处理

2012年12月份,在花坛试验点和未种植区域采集表层(0~20cm)土壤样品,3次重复(图2)。土壤样品均为砂壤土,测定的土壤物理性质指标包括:pH值、自然含水量、土壤容重、土壤毛管持水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通气孔隙度。

1.5数据处理用excel的数据分析功能对2个试验的土壤指标数据进行方差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土壤孔隙度等指标指土壤中孔隙占土壤总体积的百分率,土壤容重则是反映土壤的孔隙状况和松紧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试验点花坛的自然含水量、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均显著高于对照(anoVa,p

种植植物后根系的穿插和凋落物的回归,改善了土壤孔隙状况。土壤的自然含水量是反映土壤中水分状况的重要指标,本次试验中花坛的自然含水量显著高于未种植区域。表明经综合措施改良后,由于土壤孔隙的增加,种植土壤的水分状况得到改善。

各种土壤改良的措施篇2

【关键词】:土壤改良措施

中图分类号:S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6-01-01

1.土壤改良的阶段

土壤改良工作一般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逐步实施,以达到有效地改善土壤生产性状和环境条件的目的。土壤改良过程共分两个阶段:

①保土阶段,采取工程或生物措施,使土壤流失量控制在容许流失量范围内。如果土壤流失量得不到控制,土壤改良亦无法进行。对于耕作土壤,首先要进行农田基本建设。

②改土阶段。其目的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改良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改土措施主要是种植豆科绿肥或多施农家肥。当土壤过砂或过黏时,可采用砂黏互掺的办法。。

2.土壤改良的意义

(1)苗木培育周期长,而且是全株利用,土壤养分消耗大,需要通过土壤改良来补充。

(2)育苗活动及土壤天然缺陷产生的土壤养分不足和结构不良,需要通过土壤改良来调节。

(3)树木正常生长所需要的有益生物,苗圃中常缺乏,需要人工添加。

(4)合理施肥可以有效调节土壤肥力,有效促进苗木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3.土壤改良的几点措施

3.1合理使用化肥

根据农作物的目标产量和土壤养分的测定值,确定施肥量、施肥种类、施肥时期等,这样有利于土壤养分的平衡供应,以避免盲目施肥,减少浪费,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化肥应与有机肥合理混用,在肥效上达到互补,提高肥料利用率,改善土壤结构,防止土壤板结;由于微生物肥料具有无污染、提高作物品质、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等优点,应大力推广和施用,从而减少对化肥的需用量;施用长效氮肥和氮抑制剂。长效氮肥由于供氮比较缓慢,不会造成土壤中无机氮素的快速升高,使施氮周期符合作物需肥规律,尤其在蔬菜作物上可大大降低硝酸盐的累积和施用次数,经济效益显著。氮抑制剂是一种可使有效氮缓慢释放的化学品,如氮吡啉、双氢胺等,可显著减少蔬菜中硝酸盐含量,从而改善其品质。

3.2施用土壤调理剂和新型植物生长素

农药在作物体内残留问题,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减少农药用量,首先选择施用免深耕土壤调理剂。该剂是一种生物化学制剂,对作物无毒、无副作用,可打破土壤板结、疏松土壤、提高土壤透气性、促进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土壤肥水渗透力、减少病虫害发生,从而减少农药的用量。在保护地蔬菜生产的中、后期,由于大水漫灌、人工踩踏等原因而发生土壤板结,极不利于根系对水分、营养的吸收。因此,该调理剂尤其适用于保护地蔬菜生产。其次施用一些新型植物生长素来增加作物的抗逆、抗病性能,从而减少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以达到改善作物品质的目的。

3.3推广应用可降解农用地膜

自觉清除农田残膜,把收集到的废膜统一进行合理的回收利用,同时减少有毒农膜的购买使用,可用黑色药膜或黑色可降解膜。

3.4采用微灌工程合理灌溉

目前微灌形式有滴灌、渗灌、微喷和涌泉灌4种。在保护地生产中,应根据不同作物选择与之适应的微灌方式。

3.5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

未腐熟或腐熟不够的有机肥,由于碳氮比(C/n)过高,土壤微生物难以分解,作物很难利用,而且新鲜的禽畜粪含盐较高,作物不但不吸收,还容易加剧地下害虫的为害。腐熟的有机肥是一种养分较齐全的肥料,大量施用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具有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作用,有益保护地蔬菜生产。

4.土壤改良的具体方法

4.1酸性土壤改良方法

使用石灰中和酸性,每亩每次施40~50千克石灰,以后每次施用量减少1/2,直至改造为中性或微酸性土壤。施绿肥,增加土中有机质,达到改善土壤酸性的效果。增加灌溉次数(水田可串灌),冲淡酸性对作物的危害。种植耐酸作物,如油菜、水稻、茶、桑、红苕、果树等,边利用边改造。增施碱性肥料,如碳酸氢铵、氨水、石灰氮、钙镁磷肥、磷矿石粉、草木灰等,对提高作物产量有好处。

4.2碱性土壤改良方法

所谓盐碱土也叫盐渍土,是指土壤中含有过量可溶性盐类的土地,包括盐土和碱土两种性质不同的土壤。所谓盐土,主要是指土壤内含有过量水溶性盐分的土壤,多属中性盐,呈碱性反应,pH值在7―8之间。因此,我们应使用酸性肥料,如硫酸铵、硝酸铵、氯化铵、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钾、硫酸钾等,定向中和碱性。种植耐碱作物,如棉花、豆科作物、麻类、地下结实作物、麦类等,边利用边改造。加深耕层,三沟配套,降低水位,逐年洗碱(盐)。多施农家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增强土壤的亲和性能。

4.3黏性土壤改良方法

掺沙质土,改善土壤耕作性。经常清理三沟,增加土壤通透性,协调水、肥、气、热、菌的矛盾。多施有机肥料,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勤中耕松土,加速肥料的分解释放能力,为作物幼苗及时供给有效养分。

4.4沙质土壤改良方法

砂性重的土壤一般表现为过分疏松,漏水漏肥,有机质缺乏,蒸发量大,保温性能低,肥劲短,后期易脱肥。一是大量施用有机肥料。这是改良砂质土壤的最有效方法即把各种厩肥,堆肥在春耕或秋耕时翻入土中,由于有机质的缓冲作用,可以适当多施可溶性化学肥料,尤其是铵态氮肥和磷肥能够保存在土中不流失。二是大量施用河泥、塘泥,这也是改良砂土的好方法。如果每年能每亩施河泥4~10吨。结合耕作,增施有机肥,使肥土相融:由于在日光温室新建过程中富含有机质的表层土大多被取走,故此新建温室首要的问题是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土壤有机质具有提供作物所需要的养分和提高养分的有效性,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增强土壤的保肥性能和缓冲性能的作用。几年后土壤肥力必然能大幅度提高,过度疏松漏水,漏肥的情况将有改善。三是在两季作物间隔的空余季节,种植豆类科蔬菜,间作、轮作,以增加土壤中的腐殖质和氮素肥料。四是对砂层较薄的土壤可以深秋压砂,使底层的粘土与砂土掺合,以降低其砂性。

4.5冷凉土壤改良方法

增施农家肥,改善土壤结构。三沟配套,降低水位,排明水、滤暗渍,经常中耕破板(水田则泥脚薅草),提高土温。.多施磷钾肥(因冷浸田多缺有效磷肥)和暖性肥(如牛马骡粪、渣肥、火粪土、稻草及作物茎叶等),促根壮秆夺高产。水旱轮作(3~5年轮换1次),减少病、虫、草害。

4.6瘦土壤改良方法

种植豆科或绿肥作物,提高土壤含氮量,如红花草子、箭舌豌豆、草木樨、黄花苜蓿、柽麻、蚕豆、油菜等。增施氮素含量高的肥料,如尿素、硝酸铵、硫酸铵、氯化铵等,提高土壤肥力。逐年加深耕层,促进土壤熟化,同时施足农家肥料作底肥,则改造力度更大,效果更好。清除土中的砂砾石块,减少“吊气”死苗,确保密度和稳产。

参考文献:

[1]周家成.关于对苗圃土壤改良的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3.07.

[2]申鸣,方亮.盐碱地不同措施的改良效果及树木存活率比较[J].中国园艺文摘.2013.06.

各种土壤改良的措施篇3

关键词改土培肥;耕地;土壤质地

中图分类号S1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04-0249-01

武汉市蔡甸区耕地总面积48095.37hm2,质量级别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2~5级,面积总和为41415.65hm2,由此可知蔡甸区耕地质量整体中等偏上。从区内各乡镇的分布情况来看,耕地质量较好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地势平坦,灌排水条件好,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耕地质量较差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的障碍层深度较浅,有机质含量偏低,且地块过于破碎,不利于作物耕种。土壤质量好坏是影响农民收入、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只有不断增强土壤肥力才能增加农业产出,提高农产品质量,使农业不断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近年来,武汉市蔡甸区采取多种措施,进行土壤改良,培肥地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其主要措施介绍如下,以为改土培肥、增强土壤地力提供参考。

1应用腐熟剂快速腐解还田秸秆,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从耕地在蔡甸区内各乡镇的分布情况来看,在洪北、玉贤镇、消泗乡等地区的山岗、斜坡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导致碱解氮含量低,从而影响作物的生长。长期以来这些地方普遍种植一些耐旱、田间管理粗放的作物,如棉花、玉米、油菜、芝麻及豆类固氮作物。蔡甸区主要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玉米4933.3hm2,小麦2600.0hm2,水稻1.4万hm2,油菜5666.7hm2,其他3.5万hm2。作物收获后产生了大量作物秸秆。过去农民直接将作物秸秆焚烧还田,秸秆中有效成分变成废气排入空气中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据调查估算,全区秸秆资源量50.1万t,秸秆还田利用率23.5%,用作燃料的占48%,焚烧及废弃的占28.5%,秸秆还田利用率不高。2011年,率先在洪北、玉贤镇、消泗乡等地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安排千亩示范片2个,示范点5个,直接将粉碎秸秆应用腐熟剂快速腐解还田,从而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进行秸秆粉碎应用腐熟剂快速腐解还田的地块与对照相比,土壤有机质增加了0.12~0.97g/kg,速效钾增加了5.38~8.27mg/kg,土壤容重下降幅度为0.02~0.05g/cm3[1-2]。

2大力推广绿肥种植

进行了绿肥种植田间试验,通过田间试验发现,绿肥具有高效培肥效果,绿肥鲜草产量达到22.5t/hm2以上,减少化肥施用量10%,是一种良好的培肥地力的措施。蔡甸区重点示范推广绿肥种植技术,实施地点分布在玉贤、洪北、消泗等3个乡镇21个村,涉及农户5026户,绿肥种植面积近666.67hm2。

3增施农家肥

腐熟的农家肥施入农田后,能够释放出腐殖质,通过腐殖质能够与土粒发生胶结作用的性质,使紧实大块的黏土变得疏松细小,又能使松散的细砂土变得团聚。同时,腐殖质与微生物发生化学反应产生Co2气体达到提高作物光合速率的作用,施用腐熟农家肥能够使土壤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蔡甸区向农民推荐施用腐熟猪牛羊栏粪22.5t/hm2,或人粪尿15.0t/hm2,翻耕播前一次性施入,春耕和秋耕作底肥[3-4]。

4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

传统农业中以农家肥施用为主,化肥施用量很少。现在农民施用化肥量增加,逐渐忽视农家肥的施用,导致土壤结构发生变化,土壤透气性变差,肥力降低,不利于地力培肥。

4.1推广商品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

通过施用商品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增强土壤透气性,能够长效释放有机肥的养分,与无机肥料配施,从而达到有机、无机肥的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4.2科学施用商品有机肥,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

科学施用有机肥料能提高作物的营养品质、食味品质、降低食品硝酸盐含量。有机和无机肥配施与常规施肥相比,可提高小麦、玉米蛋白质含量2.0%~3.5%,蔬菜中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降低,VC含量提高。

4.3施用商品有机肥提高土壤容重,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随着化肥的大量施用和作物收获物的增加,农业废弃物的数量会越来越多。实践证明,农业废弃物作肥料施入土壤是减少环境污染的良好途径。这些废物能与土壤新生的固态有机质结合,能与重金属等发生离子交换、整合,从而降低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活性。

5土壤酸化改良措施

pH值的下降可能有一些非常有害的影响。酸性土壤是线虫和寄生蛔虫的天堂,它们能导致农业生产颗粒无收。pH值过低,可导致铝、锰开始析出并进入地表水,污染水源,产生严重的后果。要对酸化土壤采取适当的改良措施。

5.1种植耐酸作物

种植一些适宜在土壤pH值较低的土壤中生长的作物,如绿豆、红茹、油菜、荞麦、红兰花草子和水稻等,边利用边改造。通过整地、施肥、管理等措施,使土壤活化,加深耕层,调整酸度,适应作物良好生长。

5.2实行水旱轮作

水旱轮作是降低酸性土壤pH值、获得高产的重要措施。研究表明,酸性土壤以2~3年为1个周期,进行水旱轮作,不但能够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而且能够减少病虫草害的发生,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提高单位面积的整体效益。一般轮作田比未轮作田增加效益达20%以上。

5.3适时增施石灰

施用生石灰是生产中常用的改良酸性土壤的重要措施。在生产中,生石灰的施用量一般为第1年施600kg/hm2,第2年施300kg/hm2,第3年施150kg/hm2,直到变为微酸性或中性土壤。

5.4改进栽培技术,防止水土流失

对栽培技术进行改进,栽培中实行播后盖膜,雨后适墒中耕,调整复种方式(如肥―稻―稻改为油―稻―稻或麦―瓜―稻)、选用碱性肥料(如碳铵、磷矿石粉、氨水)等措施,以减少水土流失。

6增强土壤保墒能力

全面推广秋季秸秆还田、土地深松、春天耙耱保墒,施用有机肥料,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做法,改善土壤的蓄水保墒功能,为农业节水灌溉、蓄水、保墒奠定基础。

7做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科学施用肥料

针对农民特殊田块进行个性化服务,同时免费接收农民主动送样测试,及时解决农户大田作物土壤施肥难题。开展技术培训与现场指导,建立农户测土档案,跟踪土壤养分变化。

8参考文献

[1]许晓平,汪有科,冯浩,等.土壤改良剂改土培肥增产效应研究综述[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9):331-334.

[2]秦嘉海,金自学,张智勇,等.苏丹草对黑河流域荒漠化土壤改土培肥效应的研究[J].土壤,2008,40(1):149-151.

各种土壤改良的措施篇4

草地盐碱土的改良,一方面就是把已积累的盐分加以排除;另一方面要防止盐分的进一步积累。要达此目的,必须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综合改良和冶理。

改良盐碱土的措施很多,按其种类来分,有水利措施、农业措施、生物措施和化学改良措施等。

1 水利改良措施

水利改良措施,就是通过水利工程设施来淋洗土壤盐分,降低地下水位,排除高矿化度的地下水,如洪水洗盐、引洪灌溉、蓄淡压碱、排涝等,达到改良盐碱的目的。

排水洗盐:当地下水位高,含盐量大时,采取开沟排水、竖井排水等办法,降低地下水位,消除涝渍,减少地面盐分,在可能和必要条件下,排灌结合更能起到良好的改良效果。

另外,利用降雨或灌溉水的下渗作用,可淋洗和带走土壤表层盐分。在草地盐碱士上,引水漫灌、喷灌、引洪淤灌或围堰蓄淡,都有良好的洗盐压碱作用。在可以打井的地方,特别是当上层水质差而深层水质好时,可利用深井水,起到上灌下排、洗碱排盐的作用。

2 农业改良措施

农业改良措施,就是通过合理的耕作、种植,合理的放牧,增施有机肥料等,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肥力,增加地面覆盖,减少蒸发,以防返盐。

适时耕作,可使耕作层疏松,减少土壤水和地下水蒸发,防止低层盐分向上积累。一般根据群众经验,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春季干旱,蒸发量大,为了保墒防盐,采取浅春耕;夏季伏雨之前进行深中耕,主要作用是破除地表板结,减缓地表径流,多积蓄些雨水,增加土壤下渗水量,以增强淋盐效果;早秋耕是在雨季后进行,土壤盐分因雨淋下降尚未上返,尽早切断毛细管,可抑制盐分上升。

掺沙盖沙:沙有特殊性质,沙的保水性差,毛管上升高度小,吸收性复合体及胶体的含量均低,因此,它不仅能使潜水中的盐分升达地表,而且也易于淋洗。利用这种作用,薄沙压碱或掺沙除碱都具有良好的效果。

增施有机肥料,可补充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加强淋盐作用,减少蒸发,抑制返盐。有机肥料还可阻止土壤密度下降,促进植物养分的吸收,刺激植物生长,提高抗逆性。

3 生物改良措施

生物改良措施,就是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改善土壤通透性。

种植绿肥和牧草:绿肥牧草,有茂密茎叶覆盖地面,可减弱地表水蒸发,抑制土壤返盐;强大根系大量吸水,经叶面蒸腾使地下水位下降,从而有效防止盐分向地表积累。

根茎翻入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绿色体及根茬经微生物分解后,产生各种有机酸,对土壤碱性起一定中和作用。

紫花苜蓿――在新疆地区生长期的叶面蒸腾量为395ma/667m2,约占总耗水量的67%;株间蒸发量为193m3/667m2,约占总耗水量的33%;昼夜平均耗水率为4.3m3/667m2。连续种植紫花苜蓿3年,可降低地下水位0.9m,并大大加大土壤脱盐率。

豆科与禾本科牧草混播,对改善土壤结构和通透性的效果更显著。

各种土壤改良的措施篇5

论文摘要提出重庆市主城区园林土壤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偏碱、养分含量低和物理性质差等,并针对各种问题分别提出相应的化学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管护措施等,以期给园林建设提供参考。

土壤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园林绿化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1],直接影响着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城市生态环境质量[2]。然而,由于园林景观和绿化效果主要是由植物直接来体现的[3],园林植物的质量易受到重视,而对于园林植物的生长基质——土壤的质量则往往考虑较少[4,5]。重庆主城区园林土壤来源复杂,相当数量的土壤存在ph值偏高、养分含量低、容重大、砾石含量高、质地黏重、通气性差等缺陷,直接或间接地带来了苗木成活困难、苗木成活后长势衰弱、后期管护困难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园林绿化又好又快的发展。目前,重庆市正在建设国家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随着大量园林建设的进行,园林土壤的问题越发凸显。如何管理和改良园林土壤质量,为园林植物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从而提高园林绿化建设的质量已显得十分重要。

1重庆主城区园林土壤存在的主要问题

重庆主城区位于四川盆地东部褶皱带的平行岭谷间,城市土壤以紫色砂泥岩风化物上发育的中性和石灰性紫色土为主[6]。园林土壤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土壤,其特性不同于城市的一般土壤或农田土,其主要来自客土,很大一部分是外来土或添加物。重庆主城区内大量的城市建设使园林土壤土源复杂,土体层次紊乱,表土经常被移走或被底土掩埋,土层中常掺入底层僵土或生土,以及大量的砾石和建筑垃圾等;加之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质,使其结构退化,养分缺失,影响了园林植物的生态绿化效果。重庆主城区园林土壤主要存在三大主要问题,即偏碱、养分含量低、物理性质差。

1.1土壤偏碱

重庆主城区大部分园林土壤的酸碱性为中性偏碱,ph值在7.0~8.5,其中还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强碱性土壤(ph值>8.5),对桂花、香樟、雪松、杜鹃、山茶等喜酸性园林植物而言,这样的土壤条件会大大降低其种植成活率,严重影响其生长。

1.2土壤养分含量低

重庆主城区园林工程进行填埋建植的土壤主要有建筑过程中挖掘出地下未充分熟化养分贫瘠的土壤、混合了建筑垃圾的施工剩土、山地土壤,其土壤有机质含量及氮、磷含量都普遍偏低。据调查,重庆市街约55%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约40%的土壤有效氮含量偏低,约60%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偏低,速效钾含量中等[7]。这样的养分含量水平容易导致植株恢复缓慢、生长受阻。加之对园林绿地养分的补给往往不能使其土壤肥力达到平衡,土壤肥力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制约了城市绿地生产力的提高。

1.3土壤物理性质差

重庆主城区地形以丘陵为主,地形起伏大、水土流失特别严重,土层侵蚀和堆积作用频繁[6],加上广泛分布的紫红色砂岩和页岩夹杂在土层中,在建筑施工时极易致使大量的岩石侵入栽植土壤中,一些栽植土壤还含有大量建筑碎石、砖块、水泥、石灰等建筑垃圾。未清除这些侵入体就地栽植,特别是栽植大树,容易导致泥团外露、苗木泥团周围形成空洞、水分和养分流失、新生根系生长困难等,最终将导致苗木死亡。重庆主城区园林土壤的容重偏高,由于施工压轧、行人践踏、硬化铺装等人为活动,土壤的结构被严重破坏,有的土壤容重高达1.60~1.80mg/m3[7]。特别是大量行道树的根系被挤压在硬化路面下有限的土壤中,直接造成土壤水气循环受阻等不利条件,使得根系发育受阻,树木生长困难,对直根系的乔木类园林植物危害尤其严重。

2土壤改良措施

2.1偏碱土壤的改良措施

2.1.1化学措施。①离子中和。改良偏碱土壤的常用措施,对于大面积的偏碱土壤改良较适合。主要是通过强酸根离子将土壤中的碱性离子中和,达到降低土壤碱性的目的,如施用硫磺、硫酸亚铁、柠檬酸等。在实际应用时,要确定用量的大小,一般应通过测定土壤的总碱度再计算出相对精确的用量,也可以根据中和试验筛选出相对合适的用量。②施有机肥。有机肥料含有许多腐殖酸等酸性物质,可中和土壤中的碱性物质,防止土壤板结,促进土壤形成团粒结构;它还具有很强的螯合能力,能交换土壤团粒上的致碱离子。不仅能降低土壤酸碱性,还能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肥力。

2.1.2工程措施。①穴土置换。局部土壤的改良措施之一,对于栽植树木的偏碱土壤改良较适合。在开挖需要种植喜酸性园林植物的栽植坑时,适量放大树坑,栽植前,在树坑中填入原本酸性的或者经过化学改良好的偏碱栽植土,使植物根部周围的小范围内的土壤酸碱性得到改善,以维持树木生命力,待树木生根发芽后其对碱性危害的抗性增强。②挖沟排水。土壤中的致碱物质主要是水溶性盐或碱性物质,地表水能溶解表层土壤中的致碱物质,再通过挖沟排水,把含有致碱物质的土壤深层水排出,达到有效降低致碱物质含量从而降低土壤碱性的目的。同时,应控制好排水沟的密度和深度,可以对排水沟进行加盖和装饰,这样既能防止意外发生,又能提高景观质量。

2.1.3生物措施。①栽植耐碱园林植物。一些园林植物本身具有一定的耐碱能力,如海桐、木槿、柽柳、石榴、栾树、椰树、仙人掌、康乃馨等。这些园林植物都能在ph值7.5~8.5的碱性土壤中生长发育。对于ph值8.5以上的强碱性土壤,因为其高碱性对土壤水肥平衡和园林植物生理代谢的强烈影响,对这些耐碱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也会产生危害,应该先改良再栽植。②栽植绿肥植物。一些绿肥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吸收土壤碱性物质,同时又能在其根部分泌酸性物质以及其根瘤腐化后能在土壤中残留酸性物质。因此,栽植绿肥植物能达到降低土壤酸碱性的目的,可以用作碱性土壤生物改良的绿肥植物有麦草、黑麦草、燕麦、绿豆、苜蓿等。对于新建设的单位、公园、小区等绿地,可以利用这种方法进行改良。

2.2养分不足土壤的改良措施

2.2.1有机肥料培肥。有机肥料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能协调土壤中的水、肥、气状况,促进微生物的活动,从而保证植物生长的养分需求。常见的有机肥有泥炭、油饼、鸡粪、菌包等。在新建绿地过程中,对于土壤养分不足的绿地,首先要施入足够的有机肥,具体做法是,栽植乔木前把有机肥和栽植土混合后填于树坑底部;栽植灌木或地被植物前在表土上均匀地撒上一层有机肥,再翻耕于土壤中。对现有绿地也应追施有机肥,补充土壤的养分库。具体做法是,乔木绿地可以转孔施肥,灌木或地被植物绿地可以沟施或撒施。

2.2.2化学肥料培肥。施用化学肥料是目前绿地补充土壤养分的最主要手段,但是由于化肥养分的单一性,长期施用将造成土壤养分的不平衡,特别是不科学的施用方法将引起土壤板结,恶化土壤环境,影响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测土配方施肥是解决施用化肥造成土壤养分失衡的有效途径。一种方法是测土施肥:先化验土壤,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再根据植物的需肥规律,计算出一个经济合理的施肥量,这是最科学、准确的施肥方法。另一种方法是配方施肥,配方肥是根据不同植物的需肥特性配制化学肥料配方,根据植物种类和生长状况选用适合的配方,这种方法虽没有考虑土壤的状况,但也算相对合理[8]。

2.2.3商品化复合改良剂培肥。与常见的有机和无机肥料相比,商品化复合土壤改良剂具有更快速的改良效果,其主要成分有矿质养分、有益活性微生物、生长激素等,其作用机理为促进土壤养分转化,降低土壤中有害物质的活性,促进土壤生态系统恢复。在园林建设中,利用商品化复合土壤改良剂,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改良土壤的效果,提高绿地的绿化质量。

2.3物理性质差土壤的改良措施

2.3.1工程措施。①清除砾石和建筑垃圾。对于有大量的岩石、砖块、水泥、石灰等侵入体的栽植土壤,必须清除这些危害因素,最好对要栽植植物的表层土进行翻耕,在翻耕的过程中去除。②防止压实。在绿地平土和栽植植物时,采用人工驳运和回填,尽可能地减少机械作业,防止压实土壤。对建好的绿地进行防护,防止人为的践踏。③开沟排水。开沟排水能防止植物根部积水,缓解水气矛盾。一般来说,排水沟应略低于园林植物根系深度,以保证园林植物根系周围地下水的排出。应根据土壤情况和对园林景观的影响确定间距大小。④利用有机覆盖物。有机覆盖物是目前国外城市地表覆盖中比较盛行的一类覆盖物质,主要有废弃的树皮、核鳞、树叶、松针、木片、草叶等植物材料。有机覆盖物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能减轻环境胁迫对植物生长造成的不利影响,还具有防尘、装饰的功能。⑤采用透气透水材料。采用加放人工透气管的方法改善乔木根部透气性。具体做法是,将塑料管用无纺布包裹两头,空档处填满珍珠岩,放置于树木根部,管长以从园林植物根部至地表为宜,人为地在土壤中营造出透气空间,从而改善园林植物根部的透气性。

2.3.2管护措施。翻松培肥,通过翻松土壤打破板结层,增加土壤的通透性,使土壤容重变小,孔隙度增加,好气性微生物活动增强,养分得到释放。在翻松土壤的过程中,可以往土壤中掺入泥炭、树皮、树叶、珍珠岩等,增加土壤中的孔隙,使土壤的容重降低,从而改善通气状况。

3结语

园林土壤的重要作用决定了对其改良的工作是个重要的过程,而其特殊性质又决定了对其改良又是个长期的过程。在园林绿化建设中,通过多种改良措施为园林植物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条件,对园林植物在种植后成活和恢复生长能发挥巨大的作用,是提高园林绿化质量的根本基础。同时,与具体的改良措施相比,园林土壤的质量管理也非常重要,通过建立科学的园林土壤准入体系、珍惜保护土壤表层土、建立适合园林绿化的栽植和养护规范、控制土壤污染等手段,能有效地促进园林土壤的改良和保护,是提高园林绿化质量的有力保障。

4参考文献

[1]张菊芳,方海兰,项建光,等.加强园林土壤质量管理确保上海园林绿化建设质量水平[j].上海标准化,2002(6):53-54.

各种土壤改良的措施篇6

关键词:有机肥;改良土壤;有机肥

中图分类号:S963.91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5.05.054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过去农田的养分投入主要靠有机肥,有机肥对农业增产增收起了关键作用,然而,有机肥不足,土壤中各类养分比例失调,致使土壤结构遭受破坏,土壤保水、保肥、透气性能减弱,微生物的正常区系被打乱,地力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的品质。“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要使农业持续增产,并保持土壤肥力不衰退,合理施肥,需要大力提倡和发展有机肥料以均衡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含量使作物生长发育得到充足养分,从而提高作物产量,获得经济效益。

1对土壤肥力的认识

土壤是农业的基础,土壤肥力是土壤的核心,为植物生长提供水、肥、气、热等,事实上,肥沃的土壤除了具备足够的营养外还要有一系列良好的土壤性质,土壤肥力是土壤在气候周期变化影响下,土层中水、肥、气、热动态能自动协调植物生理营养要求的能力。

随着作物产量的提高,都必然从地里带走各种养分,要使农业持续增产,并要保持土壤肥力不衰退,就应不断地向地里补充各种养分,这样才能防止土壤肥力衰竭,保持土壤的肥力。

解决作物需肥与供肥的矛盾,投入与产出、用地与养地的关系,是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品质,也是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

2有机肥的效果

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改善作物品质,叶菜类蔬菜施用有机肥,降低了硝酸盐含量,蔬菜品质、果实着色指数明显提高。

有机肥还含有丰富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有机质可形成腐殖质,除直接供给作物养分外,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有机酸能增加钙、镁、磷肥等肥料的溶解度,提高其肥效。

3有机肥对土壤的影响

施肥的目的是培育土壤,活化土壤中的性状,改善土壤结构,并加速土壤有机质的循环,在平衡的状态下,经常保持活性。土壤肥力也就在有机物不断施入分解中得到提高。

改善土壤结构,施用有机肥,一能增加土壤养分,二能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因为有机肥在土壤中微生物可稳定团粒结构,改善粘土的坚实板结和沙土的跑水漏肥等不良性状,从而提高土壤肥力。

改善土壤的水热状况,有机肥中丰富的有机质有着吸水和保水的能力,比热较大,导热性小,土壤温度变化慢,在农业生产中常利用这一特点。可以提高土壤的缓冲能力,长期施用土壤不至于过分偏酸或偏碱。

4不同土壤施用有机肥

4.1砂土

砂土是肥力较低的一种土壤。其有机质和各种养分含量均较低,由于砂土中的粘粒含量少、砂性大、粗粒多、土质松散,肥水易流失,其潜在养分含量低,保肥能力差,养分易流失,但有良好的通透性能。供肥好,施肥后见效快,肥劲猛但短,没后劲,因此应大量增施有机肥、土杂肥、秸秆还田,培肥地力,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增强保肥能力。

4.2粘土

土壤质地粘重,对养分的吸附固定能力强,具有较强的保肥保水能力,但通透性能差、肥效较慢施用有机肥必须充分沤制腐熟,粘土的有机质含量高,保肥性强,养分不易流失,粘土土壤土性冷,有机质分解慢,所以应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提高其肥效。

4.3壤土

适宜农业生产的土壤,通透性、保蓄性强、土壤养分含量适宜各类农作物生长,一般可按作物需求合理施用,培肥地力,更好地发挥有机肥的增产效应。

4.4盐碱土

盐碱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肥力低、理化性状差,施用有机肥增加土壤中有机质,有利于团粒结构形成,改良盐碱地透气、透水和养分状况,有机质分解产生有机酸能综合盐碱。

5培肥地力途径和管理措施

增加有机肥源,将秸秆、根茬翻压归还给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的结构性,为微生物提供丰富的碳,保持土壤有机质水平,平衡土壤肥力。

深耕改土是增加活土层厚度、改善土壤性能的良好措施,深耕配合增施有机肥,不仅增厚肥沃的活土层,不但增强了土壤通透性,蓄水、保水的能力也随之增强。

各种土壤改良的措施篇7

1自然地理环境

1.1地理位置

广西海岸带地区,东起北海市合浦县山口镇,西至防城港市东兴市东兴镇,海岸线曲折而多港湾,海岸线全长为1083km,位于东经108°0′~109°53′,北纬21°22′~21°50′。若以海岸线向内陆延伸10km计算,则广西海岸带大陆部分的土壤面积3402.1km2,高潮线至低潮线间的潮滩土壤面积为867km2,涠洲岛的陆地面积为24.59km2,斜阳岛面积为1.81km2。据此,则广西海岸带和海涂的土壤总面积为4295.5km2。

1.2气候概况

广西海岸带地处热带北缘,而且全海岸带各地均处于同一纬度范围(21°22′~21°50′)内,各地气温基本相同,年平均气温22~23℃,大于或等于10℃年积温为8000~8200℃,12月至翌年2月冬季的月均温为13~15℃,极端最低温为2℃,终年无霜,但每年仍受0.3~1.0次寒潮影响。海岸带境内年日照时数,最高的涠洲岛为2260h,最低的防城港市东兴市东兴镇为1600h。广西海岸带的降雨量相当充沛,陆地部分年降雨量均在1600mm以上,西部因十万大山存在,地势高,迎风坡降雨较多,这一带降雨量达到2800mm以上。由于降雨集中在每年的5—8月,易受旱涝灾害。

2广西海岸带典型土壤现状及改良措施

广西海岸带的典型土壤主要是砖红壤、酸性盐渍水稻土及潜育性水稻土等土类,普遍具有瘦、沙、咸、酸等特点。广西沿海地区降水多集中在每年的5—8月,加上水利设施建设不完善,季节性干旱严重,土壤肥力低,是广西的低产地区。兹选取广西海岸带分布最广泛的3种土壤作一介绍。

2.1砖红壤

上述广西海岸带的自然地理基本情况,基本上决定了广西海岸带土壤形成的特点。在年均温22~23℃、≥10℃年积温8000~8200℃的高温条件下,年降雨量1600~2800mm的多雨环境下,土壤形成必然出现铁、铝高度的富集,而钙、镁、钾大量的迁移淋溶,这是形成砖红壤的必然条件。在广西海岸带各类型土壤中,砖红壤的面积共有2093.8km2,占海岸带土壤面积的48.75%。现以占广西海岸带砖红壤总面积55%的砂页岩母质砖红壤为例。砂页岩母质砖红壤总面积约1150km2,广泛分布于防城港市、钦州市,北海市下属的合浦县的丘陵区,且多为志留、泥盆纪的砂页岩,剖面结构见表1。现以钦州市钦南区康熙岭镇板坪村的典型剖面为例:GpS显示该剖面位于东经108°29′59.56″,北纬21°55′33.64″,海拔19.3m,剖面设于丘坡中下部,植被主要是马尾松、铁芒箕、油茶、油桐等,总覆盖度约为87%,成土母质为砂页岩风化物。

从表2可以看出,土壤有机质含量为0.77%~4.07%,全氮为0.047%~0.120%,全磷为0.035%~0.051%,全钾为0.474%~0.904%,土壤肥力状况就砖红壤而言属于较高类型。该类型砖红壤的理化性质和机械组成还是较好的,但是由于上层薄且较多岩石碎屑,不易保土保肥,易受干旱。在土壤利用上,除了植树造林外,还可以考虑在一些缓坡开垦种植菠萝或是优质牧草,以利于养殖业的发展。改良砖红壤的主要措施是克服干旱贫瘠的障碍因素,防止水土流失。目前的情况是,砖红壤处在低平部分早已开垦为水田,余下的多是缺水台地及低丘陵。因此,改良砖红壤首先要发展水利,解决季节性干旱问题,其次要改良砖红壤酸、瘦的不良土性,应以生物改良为主,即保护植被、发展绿肥和合理轮作等;再次要防止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不仅在丘陵地带出现,而且在平原和台地地区也很严重,可采取植树造林等生物措施和必要的工程措施。砖红壤十分适宜种植水果、橡胶、剑麻、香料及林副产品。

2.2酸性盐渍水稻土

沿海岸带洪水的侵袭及海潮的顶托对于三角洲地带及沿海较低地方的含盐(氯化物盐类)土壤的发生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海边,原有的潮滩红树林经砍伐毁坏之后,再经当地居民围海造田,筑堤防止海潮涌入,再经过一段时间的雨水或引用内陆淡水洗去土壤中部分盐(氯化物)后才用于种植水稻,其剖面结构见表3。但是,由于原来残留于土中的红树林残余有机体含有较多的硫(红树有机体含硫量为0.33%~0.77%),致使这些残余有机体中的硫在腐烂分解后析出大量的二价硫,这些含硫物质在土中累积和氧化,便成为具有强酸性的硫酸。该类土壤广泛分布于沿海围田和三角洲地带,在广西海岸带中酸性盐渍水稻土的面积共有266.7km2。现以防城港市防城区茅岭乡大陶村的典型坡面为例:GpS显示该地位于东经108°28′37.45″,北纬21°49′22.47″,海拔0.7m。

从表4可以看出,典型酸性盐渍水稻土土壤pH值小于7,呈酸性;有机质为2.21%~5.69%,较高;全氮含量为0.064%~0.099%;全磷含量为0.018%~0.036%;全钾含量为0.64%~0.98%。酸性盐渍水稻土由于晒田或在秋冬季节,田间常出现“黄硝”,主要是硫化物盐类在缺水干旱时土壤中的盐分随毛细管水上升,此时土壤含盐量(氯化物)达到0.1%~0.3%。改良酸性盐渍水稻土的主要措施建议采用以水制酸、以磷消酸、施肥改良、耕作改良、轮作改良等一整套综合措施。一是广泛开辟水源、修建排水灌溉系统,采用排、压、洗并重方法以水制酸。二是增施磷肥,以磷消酸,利用磷酸根消除土中活性铁、铝的毒害,降低土壤酸度,并提供有效磷。三是施用有机肥,以提高土壤的缓冲性能,减少咸酸危害,并适量施用石灰以中和酸性,改变土壤的理化性状。四是合理耕作,可以加厚耕作层或精耕细作,以降低咸酸物质的含量。五是合理轮作,选用耐酸耐咸的水稻品种,可提高作物抗咸酸能力。

2.3潜育性水稻土

各种土壤改良的措施篇8

关键词耕地;地力评价;成因;改良措施;江苏泰州;姜堰区

中图分类号S158;S1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4)15-0260-02

FertilityevaluationofFarmlandandSoilimprovementUsingmeasuresofJiangyanDistrictintaizhouCity

wanGYan-rongmiaoChenXUai-xia

(JiangyanDistrictagriculturaltechnologypromotionCenteroftaizhouCityinJiangsuprovince,taizhouJiangsu225500)

abstractinordertograspthefarmlandproductivityandthedistributionofeachlevelcultivatedlandofJiangyanDistrictintaizhouCity,the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forlowandmediumgradesoilimprovementusingwereputforward.Underthesupportofcountyterritoryresources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accordingtoJiangyanDistrictfarmlandproductivityevaluationindexsystemandmethod,thefarmlandproductionpotentialweredivided,thewholedistrictfarmlandproductivityweredividedinto4grades.throughthefertilityevaluationofthefarmland,themiddle-and-low-yieldingfieldsdistributionarea,areaandobstaclefactorswereconcluded,andonthisbasisthesoilimprovementmeasureswereputforward,tofurtherimprovethefarmlandproductivity,improveagriculturalproductivityofJiangyanDistrict.

Keywordscultivatedland;evaluationofsoilfertility;causeofformation;improvementmeasures;taizhouJiangsu;JiangyanDistrict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有限的农业耕地资源不断被占用,而开发边际土地的余地已十分有限,未来耕地的形势将更趋严峻[1]。这种状况已直接影响到粮食的安全问题,而保障未来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是提高耕地质量和增强耕地生产能力[2]。目前随着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采取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对耕地生产潜力进行划分,充分了解本地区的耕地质量等级,为人们客观地进行决策、提高耕地质量和增强耕地生产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笔者将以泰州市姜堰区为例,探讨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并以此为基础对低产田以及土壤改良提出建议,以提升姜堰区农业生产竞争力。

1姜堰区耕地土壤概况

姜堰区位于长江下游,江淮之间,全区耕地面积4.87万hm2。由于成土母质、水文地质、植被、气候、耕作等因素的差异,境内形成了以新通扬运河(东西向)为界的南、北2个不同农区,新通扬运河以南的地区为高砂土农区,土壤有机质及其他养分含量较低,土种以高砂土为主;新通扬运河以北的地区为里下河农区,土壤有机质及其他养分含量较高,土种以小粉浆土和勤泥土为主。

2姜堰区耕地地力评价

2.1姜堰区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

针对影响姜堰区耕地地力的主要因素,结合姜堰区土壤和农业生产等实际情况,按照《全国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所列气象条件、养分状况、理化性状、剖面性状、立地条件、土壤管理等6个方面64项指标要求[3],由江苏省土肥站、扬州大学及姜堰区农技推广中心的15位专家,在充分考虑到区域特征、数据资料等多方面情况下,经过反复的商讨和反馈,采用特尔斐法从全国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选择了五大类、13个指标作为耕地地力评价的依据,形成了适合姜堰区的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表1)。

2.2各指标权重计算

对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准则层和指标层权重进行赋值,并通过建立层次模型结构和判断矩阵,得到各个因子的权重。然后通过将各准则层和对应的指标层权重系数相乘,可计算得出每个评价指标对耕地地力的组合权重,如表2所示。

2.3耕地地力等级划分

对单个评价因子进行定量化的评价,对定性数据采用特尔斐法直接评定出相应的隶属度,对定量数据采用特尔斐法与隶属函数法结合的评定方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隶属函数,将各评价因子的值代入隶属函数,计算相应的隶属度。用加法模型计算每个评价单元的综合地力指数,并根据指数变化规律,运用累积曲线法将姜堰区耕地划分为4个等级,结果如表3所示。

3各耕地地力等级特征

3.1各地力等级土壤理化性状特征

为了对不同等级耕地提出相应的土壤改良措施,对同一地力等级耕地管理单元相应的土壤理化性状进行分析,得出各等级耕地间土壤理化性状的差异,一至四级地,除速效磷和pH值以外,其余理化性状都呈逐步下降的趋势(表4),掌握这一规律可以科学地对各等级间耕地土壤状况进行改良。

3.2不同土壤类型地力等级分布

根据区域土壤组合特征、农业利用特点及改良利用方向的一致性原则,对姜堰区两大农区耕地地力分别进行了划分,通南潮土区耕地地力主要集中在二级和三级,分别占全区耕地面积的18.53%和23.39%;里下河水稻土区耕地地力主要集中在一级和二级,分别占全区耕地面积的25.05%和20.94%(表5)。

4姜堰区中低产田成因分析

结合姜堰区实际生产情况,通过调查分析,将上述的三、四级耕地定为姜堰区的中低产田,面积为15808.22hm2,占全区耕地面积的32.26%,主要分布于通南潮土区,里下河水稻土区零星分布,这些中低产田存在土壤养分含量低,耕层厚度薄等因素,阻碍了土地生产力的提高。姜堰区耕地中的中低产田出现的原因主要有:重用轻养、用养失调;土壤养分不合理;耕作层较薄,导致单位面积产量低,效益差;土壤黏重或者较砂,易旱易涝[4]。这些因素导致了姜堰区耕地中的中低产田出现。改良并合理利用这些中低产田对本区的农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搞好高产土壤培肥的同时,还要注重采取综合措施,对中低产田土壤进行改良利用,使之逐渐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以推进姜堰区农业不断向前发展。

5中低产田改良措施

根据土壤分布与地貌区域的一致性,以及生产上的主导限制因素和改良利用方向上的一致性,拟定出全区两大改良利用区,并进一步提出不同的改良利用方向和培肥改土途径[5-6]。

5.1通南潮土区中低产田改良措施

本区耕地特点是地势高亢,土壤质地为砂质,砂粒含量高,水土易流失,漏水漏肥严重,土层较薄,土壤中养分含量低。改良措施:一是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增强土壤的抗逆性,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另外依靠畜禽养殖业,积造优质的农家肥,逐步增厚土壤耕层和有效土层,培肥土壤。二是坚持水旱轮作,平整土地,改变沙土的环境条件,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三是针对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差的特点,讲究科学施肥,实行“少吃多餐”的施肥方法,减少肥料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同时积极推广微肥。四是增施钾肥。该地区中低产田土壤普遍缺钾,应合理增加作物钾肥的施用,增加土壤钾素的积累,防止作物缺钾[7-9]。

5.2里下河水稻土区中低产田改良措施

本区土壤质地较黏重,绝大多数土壤的耕层质地在重壤以上,土壤通透性较差,易形成耕层下滞水,或形成暗渍。改良措施:一是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只有不断加大有机肥的投入力度,才能逐步改善土壤结构。由于这些土壤较黏重,因而增施有机肥是改良土壤的有效途经。二是增磷稳钾。该区耕地养分供应不平衡,全氮含量较高,有效磷含量低,在农业生产上要降低氮肥施用量,注重增磷稳钾,农业生产中注意施用高磷的配方肥,以提高土壤中磷的库容量[10-11]。

6参考文献

[1]蔡运龙.中国农村转型与耕地保护机制[J].地理科学,2001(1):1-6.

[2]郑海霞,封志明.中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数量和质量分析价[J].资源科学,2003,25(5):33-39.

[3]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耕地地力评价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4]刘义平.福安市耕地土壤肥力状况及改良途径[J].江西农业学报,2009(8):61-63.

[5]王慧.利辛县耕地土壤类型特点及改良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4(9):257-264.

[6]张清华,史琢,韩翠萍,等.扎兰屯市耕地质量现状与改良措施[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4):89-90.

[7]张宏成.宽甸县耕地地力评价及其应用[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2(3):9-11.

[8]黄勤,马中文,方黎,等.阜南县耕地地力评价与中低产田改良[J].中国农学通报,2012(9):98-103.

[9]蔡立群,张仁陟,罗珠珠,等.基于GiS的定西市安定区耕地地力评价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12):148-153.

各种土壤改良的措施篇9

[关键词]低产田障碍因子对策

[中图分类号]S1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4)03-0064-02

目前,中低产田严重阻碍了玛纳斯县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受水土资源限制,充分挖掘现有耕地的潜力,改良中低产田,能有效提高提高土地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一、主要障碍因子

改造中低产田的障碍因素主要是部分耕地干旱缺水盐碱重、土壤瘠薄、板结、漏水、漏肥等因素。

1.农业结构不合理,致使土壤肥力下降

全县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19.52g/kg,碱解氮57.67mg/kg,小于60mg/kg的面积占总土地的63.1%;速效磷小于10mg/kg的面积占耕地面积的48.6%。因此要调整农业结构的合理化,提高土壤养分含量。

2.地面坡度大,土地不平整,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类型主要有白板土和红板土,地面坡度大多在1.7%左右,土地坑洼使浇水时极易造成水土严重流失。

3.土壤板结我县土壤大面积板结,高达55万亩,约占耕地总面积的一大半,耕层容重达1.65g/m3,这种情况严重影响渗水和作物出苗。

4.土层薄、漏水、漏肥

土层薄的土壤保墒和保水、保肥性能差,常引起土壤干旱和缺水缺肥,戈壁红板土和戈壁白板土就是这类土壤。

5.重用轻养,地力下降

由于人多地少,极易造成土地分配不均,加剧了耕地轮作的困难,土壤缺乏休养生息的机会,再加上一味的追求土地的利益最大化,但是对土地投入量少,导致地力下降。

二、培肥改良措施

改造中低产田的重点是消除土壤障碍因素和培肥地力,因此要治理盐碱地和培肥地力相结合,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实行以改土为中心,土、肥、水综合治理的方针。

要充分运用和推广现有科技成果和先进的实用技术,走大农业、高科技和资源集约型优质高效农业的路子,积极做好综合开发的可行性调查和规划设计工作。本着节约资金,重点突破,配套发展的原则,发挥改造中低产田的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降低地下水位,防治土壤次生盐渍化

1.1挖沟排水,完善排水系统:排水工程是改善盐碱盐地主要方法,健全干、支、斗、农多级排水渠系,从而保证灌水与排水的平衡。

1.2加强灌溉管理,用水效率最大化,做到按作物种类、地形情况、土壤条件,适时、适量的科学灌水。以细流沟灌或小畦灌,滴灌等先进节水措施代替大水漫灌。

1.3退耕还林,减少土壤水分流失

长期采用精细耕作的方式,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对作物的布局进行科学的调整,自然的排水排碱,达成全面治理的目的。

2.培肥土壤,提高农田有机质含量,使得土壤的物理性状得到改善。

2.1种植绿肥,提高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促进土壤熟化

定位检测的结果表明:连续两年种植小麦,土壤有机质显著增加,增加0.1%。由此说明种植绿肥草木栖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因此不重视绿肥的种植,也是造成土壤有机质下降的原因之一。

2.2秸秆还田对农业发展有重要影响

实践证明,秸秆还田大有裨益:a增加土壤有机质,通过对大麦、玉米、棉花秸秆还田的试验,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0.303%;b土壤有机质的增加,对土壤的理化性状有极大的改善作用,提高了土壤肥力;c节约了劳动力,降低劳动强度;降低了氮肥的投入量和物化成本投入费用;d节本增效。

2.3积极发展农区畜牧业,实行过腹还田,增加有机质肥料的投入。

农家肥是农业生产中的主要肥源之一,在提高土壤肥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不可代替的作用。经多年调查由于农民施用了有机肥大大提高了低产田肥力。小麦从之前的亩产250公斤提高到了现在的亩产375公斤。经过几年的改良,土壤逐步转化为灰板土,保水、保肥能力明显增强,土壤中的养份也增加了。

2.4加强耕作制度,促进土壤风化,实行秋耕冬灌

有机肥和灌冻水配合使用,使土壤能够进行充分的风化,使得土壤充分熟化,对疏松土壤,改良结构豆邮很大帮助,有利于第二年开春的出苗和作物生长。

定位试验的结果表明:大土块经过半个月伏耕后,紧实度由开始的27.5公斤滑落到16公斤,土壤容重由最初的1.53克/立方厘米下滑至1.20克/立方厘米,有助于疏松耕层土壤,加强渗水性能和透气,经过伏耕晒垡的地块对增加土壤的速效养分有一定作用。

2.5增加投入,合理使用化肥,提高生产效益

2.5.1进行配方施肥,优化测土施肥

施化肥能为土壤提供有效养分,同时满足作物对氮、磷、钾的需要,从而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配方施肥不仅可以培肥地力,提高化肥利用率,而且也是增加作物产量,改良中低产田的重要手段。

2.5.2有机肥和氮、磷肥配合使用

农业生产实践表明:有机肥与化肥各有其优劣,二者如果可以配合使用,能够取长补短,达到最好的效果。由41个定位监测点看,几年来只有11个点施用农家肥,而其它30个点从未施用过有机肥。经过11个点测定分析,一般土壤养分含量增加的占多数,尤其是土壤有机质含量上升的占73%,全氮增加的占46%。碱解氮上升的占46%,速效磷上升的占64%,表现都呈上升趋势,由此得出有机肥是改良土壤的重要物质。如果不施有机肥或者施用甚少都会造成土壤中有机质损失或降低。故有机肥是提高土壤有机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培肥地力的重要肥源。

2.5.3氮磷配合,增加土壤速效养分

由30个定位监测点测定,氮磷化肥配合施用后,大多数土壤养分含量都会增加。碱解氮增加的占57%,下降的占43%,速效磷增加的占77%,下降的占23%。如果氮磷配合使用,能有效改善土壤中理化性质,土壤速效养分得到补充,增加较快。看来农业生产对化肥的需求是不可替代的,在提高作物产量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6增加微量元素的含量,是培肥地力的必要措施

土壤微量元素的分析与比较表明,由于长期种植棉花和玉米,盲目施肥并没有根据土壤的微量元素丰缺进行,大大降低了土壤中硼、锌的含量,眼中的会影响到各种作物的正常生长,因此,在中低产田改良中,应注重硼、锌等微肥的使用量,使之达到增产的目的。

三、结论

改造中低产田要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要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施用配方肥料,充分结合当前效益与长远效益,因地制宜制定综合措施,有机肥是培肥地力的条件关键所在,以有机肥为主,以无机肥为辅才能相辅相成,合理施用化肥,这样才能在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化肥的最大效益。使农业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综合改善中低产田,才是农业生产发展的根本出路。

参考文献

各种土壤改良的措施篇10

关键词: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体损失;土地保育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应考虑的问题,究竟是一些什么问题呢?由于人们对水土保持概念理解的偏差,在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时仅着眼于防治土体损失的机械固定,仅仅限制在使用工程措施,从字面上理解植物措施,没有意识到防治水体损失方面的保持利用,忽略对风力侵蚀的防治,不考虑植物侵蚀和化学侵蚀等。

要讨论这些内容的不合理问题,首先得搞清水土保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1水土保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由水土保持的概念看来,要弄清水土保持的内容,还必须弄清水土流失的定义。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根据一些学术专著,它的意义也是比较明确的:是指土壤侵蚀(包括水、风、重力、人为活动等营力)造成陆地表面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

然而什么又是土壤侵蚀呢?土壤侵蚀是国际通用的土壤学学术用语,国际上有代表性的学术专著和机构对此定义大致相同,即水、风、重力等作用下土壤的流失。国内定义是指土壤在内外力(如水力、风力、重力、人为活动等)的作用下,被分散、剥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当然,随着人们对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的认识的不断深入,土壤侵蚀、水土保持的概念和内涵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正如土壤侵蚀从最初的由于水力或风力作用引起的土地表面物质的移动,逐步发展到土壤在内外因力(如水力、风力、重力、人为活动等)的作用下,被分散、剥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水土保持概念也由初期的土壤保持发展为今天的水土保持并举,从单一强调土壤侵蚀引起土地生产力退化到同时强调土壤侵蚀环境与全球生态环境的联系,如水土流失与水环境的联系,水土保持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联系等,即水土保持的对象已经不再是停留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的水土资源,而是任何在内外力(如水力、风力、重力、人为活动等)的作用下被分散、剥离、搬运和沉积的水土资源,水土保持的内容已不只是防治水土流失,而是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建立良好生态环境。

由此看来,水土保持涉及的内容除了防治水土资源的流失外,还赋予了利用水土资源,绿化美化环境等。其中,防治水土流失涉及防治土地荒漠化、防旱保水等内容,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涉及了植物侵蚀、化学侵蚀,慎重考虑工程措施等内容,绿化美化环境则涉及了植树造林,慎重使用复垦措施等内容。总之,水土保持已不是最初的水土流失防治,即采取措施简单地把水土资源固定在某一个区域。

2问题根源的解析

前面已经说了方案中存在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我想最根本的是把水土保持单纯地理解为水土保护,而没有意识到水土保护的根本目的。现结合前面给出的概念来解析这些问题。

2.1仅把“保持”理解为“保护”

保持含义不仅限于保护,而是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由于一部分人把水土保持单纯地理解为水土保护、土壤保护,甚至与土壤侵蚀控制等同起来,没有意识到土壤的改良以及土壤合理利用于农、林业生产,即没有考虑到对土地生产力的提高,因此,在方案设计的时候,仅着眼于防治土体的损失,进行机械地“固定”处理,夸大甚至是盲目使用工程措施,从字面上理解植物措施。

2.1.1没有着眼于提高土地生产力。有人认为,用工程措施可以把土壤很好地圈定在某一空间范围,这样处理后基本不会发生土壤侵蚀的现象。有的就是忽视植物措施对土壤的改良功能及其对荒漠化的防治功效,在方案编制中忽视植物措施,至少不对石料场、石渣场采用植物措施,加速了该区域土地石漠化、荒漠化的进程。也有人在方案编制中不是先考虑提高土地生产力方面的土地熟化,而是随意采用复垦措施,使土地越垦越穷。相对次要一点的是,在方案中没有提及风力的扬尘等对土地的沙化。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提高土地生产力呢?因为他们只知道土地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不知道中国仅有10.20%的土地面积适于农业,37.10%适于畜牧,且风与水冲刷严重。因此必须考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从提高土地生产力、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来看,把弃渣场设置在农田的方案也是不可取的。就算弃渣在水土保持措施处理后,能够使土地生产力提高到以前农田状况下的水平(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的),但弃渣场本身占压了肥沃的土壤,让其退化,变得难以利用。据科学测算,自然风化1cm表土层需要400年时间,而风化成30cm耕作层,则至少需要1.20万年。但破坏这1.2万年才风化成的耕作层,却只需一朝一夕就完成了。这是一种资源在时间上的巨大浪费。因此,强烈反对占用农田不经处理就用作弃渣处理场地处理弃渣的方案。

2.1.2对绿化、美化环境认识浅薄。由于没有意识到绿化、美化环境,一部分人没有考虑植物措施,或乱用植物措施,或没有把植物措施设计到相应深度等。总的说来,是对绿化、美化环境的认识没有深入。没有考虑植物措施的人完全没有考虑水土保持的绿化、美化这一部分内容。在方案设计中,不在乎植物措施,认为在工程措施的防护下,已经能够达到防治目标,采用植物措施纯属多余。

乱用植物措施是不知道植物间的互生与对土壤肥力的竞争,只知道植物对土壤的改良,不知道一些植物在人为作用下恶化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肥力(即植物侵蚀)。要么是简单的进行混交造林,没有考虑主要树种与伴生树种之间的关系,对各树种不进行优化配置;要么乱用植物种造林,使得外来物种入侵并恶化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肥力,造成植物侵蚀。

没有把植物措施设计到相应深度的人是对植物的绿化、美化作用的认识深度不够而总认为种下去就成。他们要么是随意设计,没有考虑立地条件;要么是简单设计,没有考虑混交造林;在简单的进行混交造林设计中,没有考虑造林密度对生长量的影响;当然,他们植物措施中更不会考虑到微生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作用(其实,植物措施常常是和生物措施相互通用的)。

2.2仅从定义上理解,没有注意到事物的发展

早期,人们只提出了土壤保持这一概念。而今,还有很大一部分停留在这一概念上,认为只是对于水力、风力等各类因素引起的土壤侵蚀的治理。于是,他们没有注重水体的保护和利用,没有意识到化学侵蚀带来的危害。也就是说,没有水忧患与水战略的意识。当然,这些还与水体保护的具体定义有关,因为在这一方面大家还持不同的意见:如有人把入渗作为一种水体保护措施,但有人认为,入渗到地层深处的水体已经变得难以利用。

因此,在方案编制中少了很多内容,让编制方案的根本目的落空。没有了“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这一内容,好多东西也就空荡起来,更别说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了。个人认为,水资源的保持要从水资源的利用、便于利用出发,做好库存,同时进行防污染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