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金融科技的本质特征十篇金融科技的本质特征十篇

金融科技的本质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6:02

金融科技的本质特征篇1

关键词科技金融;实践误区;金融普惠;普惠性科技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16)11-0086-07

一、问题提出

2016年8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下文统称《规划》),绘制了下一个五年计划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版图。根据规划指导,中国国家综合创新能力要在2020年跻身世界前15位,正式加入“创新型国家俱乐部”;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也由当前的55.3%提增至60%。值得注意的是,《规划》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关注点不仅仅框限在科学技术研究本身的革新和发展,而是更加注重关乎国民经济主战场,关乎面向科技前沿,关乎面向重大需求,比如科技金融(SCi-teCHFinance)问题。在《规划》中也鲜明指出,“要健全支持科技创新创业的金融体系”。自此,构建合理高效的科技金融体系正式成为部级的战略规划。不难发现,中国在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双重叠加的大背景下,经济结构转型优化,提升产业科技内涵成为当前国家发展的核心要义,如何围绕经济结构部署创新链条,并围绕创新链条辅之以金融服务,探索科技和金融的最优结合机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科技金融正式进入中国理论界的视野应当追溯到1993年[1],在历经一个较为充分的发展阶段后,科技金融体系发展在实践中有着怎样的阻力,又应当如何解决?在科技金融实践中是否存在某些误区,以至于学理界对科技金融体系的研究没有很好地响应实践的需要?现有的科技金融体系是否存在帕累托优化路径?围绕上述问题,本文将通过理论梳理和实践分析,归纳出当前科技金融体系建设中的宝贵经验与实践误区,尝试为政学业三界厘清问题导向,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具体的改进路径,为下一阶段的中国金融结构体系改革优化提供经验与政策启示。

二、理论文献轨迹述评

有关金融对科技创新作用的阐述,具有早期代表性的研究当属Schumpeter(1912)[2]的信用创造论,该理论认为,具备复合功能的银行机构可以对那些运用新生产技术的企业进行有效甄别和支持,并由此促进了科技创新。Hicks(1969)[3]甚至认为,工业革命的贡献不应主要归功于技术创新的结果,而应突出金融革命的核心地位。KingandLevine(1993)[4]的研究则展示了科技与金融融合创生的可能路径,即金融体系为科技进步提供了评估企业家、归集资本、平滑风险以及预估技术的收益等服务,从而缩短了技术革新的周期并提高了效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多层次、有递进的科技金融体系成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所在[5]。

相比之下,国内科技金融的理论研究则存在一定的滞后。在赵昌文、陈春发和唐英凯(2009[6])之前,“科技金融”概念尚未从理论的角度来进行严格界定,亦没有形成独立性的科学内涵。学者对科技金融的定义多停留在“金融机构支持科技事业发展”进而在“金融机构与科技管理部门密切合作”的含义上使用[7]。直至赵昌文、陈春发和唐英凯(2009)才正式系统地描摹出科技金融应具备的轮廓框架:科技金融对于科技研究开发及其后续的成果转化、产业化所衍生的各种金融问题,也包括一些重大科技问题的金融解决方案,是理论、政策、工具和服务的系统性制度安排。在此基础之上,洪银兴(2012)[8]进一步拓宽了科技金融的视野范畴,认为科技型企业所内生出的特殊“科技”属性(无形资产为主、产权交易不活跃、难定价等)决定了适配这种科技创新的金融体系具有更高的准入门槛和特殊性。传统金融结构在对接科技企业时极易产生金融渗漏。由此,财政性和政策性资本注入成为科技金融的重要方式。随着经济进程的推移,商业银行机构同资本市场一道,也逐步适应了科技企业的特征模式,并成为科技金融的重要构成。

前述文献已从不同角度在科技金融的领域内进行了有益尝试,但仍可在某些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讨。针对科技企业初创期和成长期的风险特质,应当形成以创业投资为主体,以多层次资本市场和科技信贷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科技金融体系,并在政府支持和中介服务的框架下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对接科技创新的金融需求[9]。中国现有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的长期存在[10],形成了银行机构的科技信贷是科技金融体系下的主要力量的思维范式。然而,银行机构作为理性的经济个体,具有着明显的“嫌贫爱富”行为偏好[11],在面对处于孵化技术、科技创新试验推广阶段的科技型企业,难以形成强有力的支撑。因此,政府引导政策性金融来解决这种市场失灵问题成为科技金融问题中的重要一环。但是,银行机构的风险厌恶、资产抵押偏好和政府调节的滞后性决定了这种间接的科技金融模式极有可能存在效率沉降乃至导向偏误。因此,以天使投资为代表的具有主动性和专业性的直接融资模式颇受学者的青睐,洪银兴(2012)认为,面对大数量级且呈分散状态的科技成果研发、转化项目仅依靠资本市场支持是远远不够的,而集中性的孵化器所具有的共享性和公益性可以有效地促成产学研的合作平台,当然,这仍离不开政府机构的“牵线搭台”。尽管目前的科技金融体系面临着显著的进步,但依旧免除不了低效化的症结。吴翌琳和谷彬(2013)[12]的研究发现,虽然现有的科技企业的资本来源多元化趋势明显(金融机构科技信贷、政府资金、财税政策、风险投资等),但这些创新资本之间更多地呈现出了拮抗的特质,未能形成有效合力。这也说明中国现有的科技金融体系中仍旧存在桎梏,需要进一步从实践中寻找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

三、中国科技金融的实践误区与偏差

(一)实践上的误区:科技金融的核心调节手段拘泥在市场机制

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轨而来,倚赖市场“无形的手”来对资源进行调节分配成为诸多学者的期盼与共识。在科技金融格局中,同样坚定倡导由市场决定的金融来接洽科技型中小企业。从理性趋利偏好来考察,基于科学技术创新所内生出的金融需求,以及金融自身更新换代需要创新支持的角度,由市场决定的金融应当主动与科技创新活动相融合,并演变成为科技创新投入的主力军。然而,科技创新所内含的极高的风险特质决定了把市场配置作为科技金融的导航必然会陷入“二律背反”的泥淖之中①。科技型企业在其生命周期中的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资金的介入。但必须承认的是,不同阶段的风险释放特征以及金融的风险偏好,决定了不同类别的金融资本进入科技创新的阶段性选择的巨大差异[13](见图1)。

在科学技术思想蝶化成为技术孵化的初级阶段,即图1中所描述的“科学范畴”和“技术范畴”阶段,是对资金需求量最大的阶段。而在现实中,上述这两个阶段的资金投入却最为匮乏。在这个阶段,创新收益几乎为零,且超出了传统金融资本所能承受的风险边界,理性的市场性金融更偏好于“商品服务范畴”阶段。在科技创新和孵化过程中的企业难以按照市场规则获取资金支持,特别是在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主导的“创意设想―科学研究”阶段,其距离市场也最远,回报率极低的事实也导致了市场性金融对其产生了明显的行为排斥,而该阶段恰恰是科学技术研发的奠基阶段。因此,现今主流理论所强调的由市场主导的科技金融模式,使得金融资源都汇聚在了商品服务阶段,并在该阶段中形成了资金需求度低和资金供给量大同时存在的异象,降低了金融资源的运作效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科学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具备十分明显的社会正向收益,在该模式下创新收益难以收敛到具体的个人和企业,这种正外部性现象本身就是市场机制缺陷所造成的“失灵”,因此想要简单通过市场机制对其进行修复并扭转科学技术研发初始阶段的资金匮乏之像,具有很大的难度。

(二)融资对象的误区:科技企业本质把握偏移

在现有的科技金融理论体系中,对科技企业的把握仍存在一定的不足。第一,大量的科技企业处在初始发展阶段,企业规模较小,也构成了现有科技金融理论体系的重要认知基础。以至于在对科技企业融资问题进行探讨时,容易将原有的“小企业融资”理论简单地挪移到科技企业融资问题上来,使得科技金融在构架和塑造时陷入了原有的路径依赖之中,脱离了科技企业的风险和生命周期特征。更何况,传统的理论范式框架同样没有很好地解决“小企业风险高―金融机构嫌贫爱富”的实践悖论[14],这种融资理论范式的效应就更值得存疑。第二,传统的科技金融的关注对象出现了损漏,仅将融资支持的对象集中在市场“经济主体”上,对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金融支持上,甚至出现了真空和断层的现象。应当说,高校、科研院所是创意设想、科学研究的主要阵地,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科技型企业生产链条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将其视为种子期和初创期的企业,但却由于其非经济主体的地位被现有的金融体系所忽略。当然,强制性地要求经济理性的金融资源投入到非经济主体(高校、科研院所)的高风险研究中确是有失公允的,也是不符合市场运作的经济效率原则的。因此,寻找一种替代性的金融体系(机制),用以接洽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研发行为,成为当今实践条件下科技金融的一大重要内容。

(三)融资机构(市场)的偏差:金融机构机制失灵、资本市场循环梗塞

1.金融机构融资机制失灵

现有的商业银行机构对于科技企业的本质把握失当,使得科技企业在间接融资市场上屡遭困境。传统银行机构的授信模式并不能契合科技企业的重要特征(无形资产突出等),加之科技企业初创期的知识产权和专利等难以在市场上寻求到合理的定价模式。因此,银行机构只能拘泥于原有的固定资产抵押技术,而这却恰恰是科技型企业的弱项所在,其最终的结果,就是缺乏固定资产的科技企业难以在银行机构信贷市场上通过传统方法来取得(足够的)资本金。即便银行机构开发出了以“三品”、“三表”和“三流”为主的具备一定创新价值的“软”信息技术贷款②,但仍可将其归类为流动性贷款,这种仍旧拘泥在“本量利”分析模式下的审贷流程,很少有基于项目投资前景提供的中长期信贷服务,并不能客观科学地反映出科技企业的特异于一般类型中小微企业的“四高”模式(高科技、高投入、高增长和高风险)。这样的信贷结构特征对于时常面临支付脉冲的传统小微企业而言尚可,但对于那些需要长期、大量资本注入的科技型企业来说,并无裨益。

进一步地,银行业大小银行机构的差异构成了现有的“企业融资―银行机构”格局的认知基础。在面对中小型的科技企业时,传统的“小银行优势”理论也被简单地挪移到该融资领域中来,强调小型金融机构与科技型企业的适配度更高。这种理论导向忽略了科技金融的融资对象和传统金融融资对象之间的巨大差异。具体来说,科技企业的资金需求阶段前移至了“种子期”和“初创期”,在该生命周期内,绝大部分的投资行为毫无利润可言,甚至亏损已成常态③。那么银行机构想要很好地接洽科技企业的融资难题,其融资思路必须从传统的“逐利目标”向“社会责任”的方向转移。然而,这对小型的银行机构而言是难以企及的。特别的,银行机构是可以吸收社会居民存款的特殊金融机构,其对所面临的风险较之于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有着更低的风险容忍度阀值,更不用说小型金融机构囿于经济规模制约,在风险冲击下是否能够有效管控。如不以利润为导向的话,在现今的经济市场环境中,特别是在经济新常态下,想要延续生存周期则显得十分困难;从客观来看,希冀小银行机构承担带动科技企业的社会责任,只能倚赖国家的政策引导,但对于营利性机构而言,国家政策的影响力度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相比之下,大型银行机构多有着国家信誉链条的嵌入,其在经济实践中更能响应国家号召,也具备了更高的风险容纳能力[15],能够更好的接洽科技企业的融资。不难发现,原有银企融资范式的沉珂,明显阻滞了科技企业融资效率的提升。

2.资本市场融资退出机制缺失

在现有的文献研究中,暂不论诸如天使投资等科技金融运作模式同样是存有规避风险之倾向,并对于企业的种子期和初创期而言形成了玻璃门阻隔,就投资资本循环周转方式而言,真正的资本市场的发展,其测度的手段一方面在于金融支持的对象的发育程度;另一方面在于金融本身流动的绩效状况。具体而言,能够有效测量科技金融发展的一大观测点,可能不在于科技金融嵌入科学技术创新研发链条的效率水平,而在于金融资本投入之后能够顺利获利并退出的程度。单纯考虑“融入”的绩效而忽略了“退出”的贡献,就类同一个只“进”不“出”的生命系统,是难以长久运行的。在传统的资本市场融资理论与实践中,这本就是一个被忽略的内容,更不用说在新兴的科技资本市场上构建一个资本循环渠道畅通的机制了,在现有的经济实践中,鲜有资本从种子期、初创期进入并顺利退出的案例。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在科技企业成长期乃至成熟期进入的资本,实质上是落入了“嫌贫爱富”的囹圄之中,对于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而言仅仅只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研究这种类型的资本退出渠道已不是提高科技金融融资效率的重点内容,过多地研究科技企业成长期、成熟期的资本运转状况甚至还会将我们的科技金融工作引入困局。

(四)科技金融的融资链条断截:“为金融服务的金融”环节缺失

从金融结构、资本市场的体量来看,中国的金融总量历经了高速的增长,直接为科技创新研发而服务的金融正面临稳定的增长。然而,“为金融服务的金融”却出现了极大的损漏,成为科技金融链条中“缺失的一环”。具体而言,第一,为了适配科技企业的融资特征,对科技企业的无形资产进行核定和估价成为松释其融资难题的有效路径。然而,要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要对知识产权进行评估,而又必须经过查册、登记等相关程序。以广州市为例,其相关的评估机构十分缺乏,对科技企业的无形资产的评估无法在当地进行,而需要在北京的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工商总局下属的产权交易中心等机构进行无形资产相关文件的查验和评估,毫无疑问,这极大地延缓了授信进度。第二,由于科技企业的运行特征较之原有的小微企业而言存在极大的行为、经营模式差异,想要准确把握科技企业的周期运转模式和风险变化,并为金融资源流向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离不开第三方的咨询服务支持,以此帮助金融资源对优秀的科技型企业进行准确“瞄定”。然而,在现实经济实践中专注科技型企业融资的智力密集型知识服务管理型产业的发展尚处于空白之中,限制了科技金融的发展触角。第三,从另一个侧面来看,从金融机构、资本市场所提供的金融服务范围的变动趋势以及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需求结构及其趋势来看,简单的资金支持功能呈现淡化,依靠金融结构所派生出的其他金融服务的价值链条作用正在凸显,金融机构、资本市场的“辅助经营”功能已经逐步成为诸多科技型企业的期盼,此时的科技型企业对金融的需求不仅局限于资金投入,而更加注重是否能够获得全方位式的配套支持,但可惜的是,现有的金融服务链条仍旧处在单一化的资金支持上。第四,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种子期阶段,承担“创意设想―科学研究”任务的大多为高校、科研院所,在当这类机构形成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后,还要走出“象牙塔”跟企业、实践相结合,这种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则可看成是“惊险的一跃”,如若缺少了专门为科技企业服务的中介机构,以帮助高校、科研院所顺利评估、定价、协商并让渡知识产权,那么这种科研技术创新链条则会出现断裂,最终变成“纸张上的创新”。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科技企业在取得优良的科研技术成果后,如果通过中介机制反作用于高校、科研机构,促使其进行进一步的创新,相关研究尚未形成有效系统的研究,在实践中也缺乏典型的经验可谈。在此境况下,不单耗费社会资源,还使得企业科技创新缺少源头活水,那么科技金融的支持也就无从谈起了。综上所述不难发现,从侧面“为科技金融服务的金融”仍有缺失,这也制约了科技金融的发展空间。

四、科技金融发展的新导向:普惠性科技金融

从中国的科技金融发展的现实境况来分析,金融服务的广度(Breadthofneeds)和深度(Depthofengagement)都远没有达到理想的程度。科技金融行业“盈利导向”的盛行导致金融覆盖行为的排斥性特征显现,优质且大数量级的资本汇聚在科技企业的成长、成熟阶段,而使得真正对资金有着渴求的种子期和初创期对金融的需求难以得到有效对接。这个情况加剧了当前科技金融发展的扭曲与失衡,也对现今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生了严重的阻滞效应。本文认为,针对科技金融的发展态势,应逐步对其引导并塑成具有显著“普惠特征”的科技金融体系。普惠金融(inclusiveFinance)立足于机会平等的原则,在政策性导引下健全金融体系,在合理的成本负担框架下为社会全体成员,尤其是被排斥在金融服务覆盖范围之外的群体提供金融服务[16],这与中国的科技金融的导向是具备良好“通约性”特征的④。易言之,科技型企业在承袭了传统小微企业的无抵押物、经营风险高、信息不对称等症结的基础上,还衍生出了技术风险高、本量利财务指标法失效、无形资产突出、资金需求时间(规模)标准高企等特征,使得这类企业在融资市场上步履艰难。而科技金融的出现旨在将这类被排斥在传统金融体系之外的科技企业重新覆盖起来,保障科技企业创新研发领域的金融权利,实现科技企业与金融产业链的全方位嵌合。不难发现,科技金融的内涵主旨中有着明显的“普惠特质”。但是,也正是由于普惠性金融与科技金融乃至其融合体“普惠性科技金融”与传统金融结构有着较大的差异,加之科技金融体系本身就存在着一些“发展中的问题”,使得科技金融在逐步镶嵌普惠金融特征时应当总结和厘清相关问题。

第一,科技金融的普惠,不再坚持盈利目的导向。从理论上看,普惠科技金融体系的受益对象是所有的科技型企业,而这类企业的资本投入回报率之低,已然超出传统金融所能接受的可控边界,金融资本投入科技创新的意愿趋向于零。换句话说,当超过一定的风险水平时,传统的市场金融体系会放弃这类项目融资机遇。在普惠性科技金融的扩展过程中,受益的是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创新发展投资,优化的是整体社会的科技创新福利,而相应的经济成本由商业性的金融来背负是不切合经济伦理的。在此情况下,普惠性科技金融极强的外部性特征将严重框限自身的发展。因此,普惠性科技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公共属性”,这也就意味着国家的引导力量成为这类金融发展的主要力量,而不仅依靠市场的“理性导航”。本文认为,当下的科技金融亟须转变思维方式,创造一种不同于市场金融的金融模式,肩负供给侧结构调整转型之重任,聚焦长远回报,甘愿承担科技创新及其技术孵化过程中所衍生的高风险。同时,与科技创新研发的正向外溢相适配的,需要有特殊的、非市场化的融资制度安排。就中国而言,政府主导的政策性金融无疑是一个可行的选择,这种模式下的“政府金融”能够充分体现政府政策导向,直接或间接地承担了部分公共性责任,不再简单地以经营利润来作为金融运行的准绳,由政府来承担科技创新体系的资本融通支撑,具有弥补市场机制失灵、实现国家科技创新研发战略目标,推动具有正外溢性特征产业的发展及进行超偏好的风险平滑管理。

第二,科技金融的普惠,不再是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普惠。在经济实践中,科技金融主要将金融融通的功能集中在发展阶段处在成长期、成熟期的科技企业上,对于科技企业发展的种子期和初创期却少有关注,这造成了科技创新研发链条的断裂。普惠性科技金融的重要着力点,在于对处于种子期和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的支持上,这种有重点的全面普惠才是真正的普惠性,那种讲求真正平等、全面的普惠性科技金融体系,最终又会落回偏爱成长期、成熟期的窠臼之中。在金融资源面临约束线的条件下,对企业所有生命周期提供泛化性的金融覆盖其实是背离了普惠性的宗旨理念的。因此,应当引导政策性金融的直接扶植与强力推进功能,针对现有的金融机构和金融资本的特性,以必要的制度进行引导、激励和培育,激励现有的银行性和非银行性的金融机构和金融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引导足够的金融资本投入到科技型企业的阶段向创新的前期阶段尤其是孵化新技术阶段位移,最终促进科技知识的孵化和实现科技型创业企业的融资目标。

第三,科技金融的普惠,不再是经济主体(企业)的普惠。正如上文所分析的,高校、科研院所承担了大多数的科学研究开发工作,但在实践中却由于其非经济主体的地位从而受到政府乃至市场金融的忽略,以至于这类处在创新链条上游的机构难以获得(足够)的科技金融支持。应当转变原有的思维观念,将这类研究机构视同为(类)经济主体,对其创新研发活动给予更大的金融资本和金融服务的支持,从而扩大科技金融的普惠覆盖面积。

第四,科技金融的普惠,不再是对科技企业的资金支持普惠。李苍舒(2015)通过对中国既有的普惠性金融体系进行分析后发现,普惠金融的构成中,金融可获性的重要性最大,其次是使用状况,而金融服务的质量所具备的权重最低。在科技金融体系中研究也发现,科技金融更多的集中在对科技企业的资金支持上,但围绕科技企业相关的金融服务乃至质量水平,却着墨不多。应当说,无论是普惠性金融还是科技金融,都有着重资金融通、轻金融服务的症结,当着两种金融模式进行融合创生时,更有可能出现“重硬轻软”偏好的叠加强化。如上述,需要强调的是,普惠性科技金融,更应当注重科技型企业的金融服务的多元化和链条化,通过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担保、评级、律师咨询、会计审计、等)来促使科技企业进行研发、协同和再生产,比简单的资金支持更为有效。

第五,科技金融的普惠,不再局限于资金需求侧作为受益对象。普惠性科技金融体系应以政策性金融为主要构成,但政策性金融在科技金融道路上过分地“孤军深入”时,又会引起金融运转低效甚至衍生腐败的苛责。想要降低这种情况所带来的效率沉降,则必须重视市场性金融的重要作用。其中的一个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市场性金融参与普惠性科技金融体系构建的积极性?以往的研究都集中在了如何将科技金融资本投入到科技创新研发市场中,却忽略了这种金融资本应该如何“全身而退”的路径。其考量的重点都集中在了科技企业的经济福利上,对资金供给方的受益(退出机制)却语焉不详,这种资本有去无回的境况必然折损了市场性金融进取的积极性。本文以为,为市场性金融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疏导退出机制,实现市场性金融的循环再造,从而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⑤,才能提高市场性金融的运作效率。如此演绎,一方面,是科技企业显著受益;另一方面,是科技金融介入后获得了相应收益。从而实现了科技金融供需两侧的“琴瑟和鸣”。

[注释]

①市场金融是厌恶风险、理性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源配置方式,更偏好于排他性地占有收益;而科学技术创新研究却具备了“九死一生”的高风险和强烈正外部性特征的领域范畴。市场金融在此情景下难以获得全部收益并同时涤除风险可能,由此带来了“上帝不能创造自己搬不起的石头”的悖论。

②“三品”即人品、产品和抵押品;“三表”即水表、电表和税表;“三流”:人流、物流和现金流等符合经营特征的非财务性指标。

③根据美国布茨・阿伦和汉密尔顿咨询公司的调研总结,一般而言,新产品设想到成果产业化之间存在着高强度的筛选机制:产品设想能够进入经营效益分析阶段的,通过率约为35%,按照盈利原则进入研究设计阶段的,占总产品设想数目的30%,当跨越到了生产阶段后,仅有5%的产品能够通过实验性生产并形成最终产品,但到最后能被市场所承认的,占比不足2.5%。

④在库恩(1962)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中,不可通约性(incommensurability)指不同研究范式之间的不可相互解释特征。在本文中,“可通约性”解释为普惠性金融本就具备科技金融改革目标的内质,或者说科技金融改革中,存在着与普惠性金融的共同区间。

⑤或说通过政策性金融对市场金融进行补偿和激励。当然,这种回馈可以是非经济性、间接的。

[参考文献]

[1]房汉廷.促进科技金融深化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科技产业,2011(1):49-52.

[2]Schumpeter,Josepha.thetheoryofeconomydevelopment[m].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1912.

[3]Hicks.atheoryofeconomichistory[m].oxford:Clarendonpress,1969.

[4]King,RG.,R.Levine.Finance,entrepreneurshipandGrowth:theoryandevidence[J].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1993(32):513-542.

[5]JeongH,townsendRm.SourcesoftFpgrowth:occupationalchoiceandfinancialdeepening[J].economictheory,2007(32):179-221.

[6]赵昌文,陈春发,唐英凯.科技金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7]Carlotaperez.technologicalRevolutionsandFinancialCapital:theDynamicsofBubblesandGoldenages[m].London:elgar,2002.

[8]洪银兴.科技金融及其培育[J].经济学家,2011(6):22-27.

[9]陆岷峰,张玉洁.中国科技金融创新模式选择的争论评析与思考[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90-94.

[10]Demirgüc-kunta,Feyene,LevineR.theevolvingimportanceofBanksandSecuritiesmarkets[J].worldBankeconomicReview,2011,27(3):476-490.

[11]李华民,吴非.谁在为小微企业融资?――一个经济解释[J].财贸经济,2015(5):48-58.

[12]吴翌琳,谷彬.科技与资本“联姻”:科技成果转化的金融服务体系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3(4):109-112.

[13]杨雨清,李华民.基于风险功能视角的科技金融的政策性禀赋[J].南方金融,2013(9):27-31.

[14]韩亚欣,何敏,李华民.大银行何以为中小企业融资?――基于某大银行支行的案例分析[J].金融论坛,2016(1):72-80.

[15]李政,吴非,杨雨清.适配小微企业的银行融资调整[J].金融理论探索,2016(4):51-57.

[16]李苍舒.普惠金融在中国的实践及前景[J].金融评论,2015(6):109-122,126.

金融科技的本质特征篇2

一、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及其手段

互联网金融是利用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一系列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资金融通的一种新兴金融服务模式。可以说,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依然是金融,应用工具是互联网,核心是强调大数据征信和用户体验。互联网金融在我国是逐步发展的,从最初的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到移动支付、网上理财、个人贷款、企业融资等逐步深入到传统金融的核心业务。目前,互联网金融模式主要包括:第三方支付平台模式、p2p及衍生出的p2b模式、基于大数据的金融服务平台模式、众筹模式、网络保险模式、金融理财产品网络销售等,其中主要是p2p网络小额信贷模式和众筹模式可以与科技创业融资模式对接。

二、科技创业企业融资困境产生原因

由于科技创业公司本身轻资产、高风险的特征,无法提供担保,且无法通过银行严格的内控制度,也很难通过一般企业较常用的银行信贷筹得资金。科技创业企业普遍存在轻资产、高风险、低管理水平的特征,加上征信成本过高,申贷手续繁琐,很难满足商业银行取得贷款的条件。并且对于刚起步的科技创业公司当然也能难达到通过股票或债券直接融资的要求。另外,而在我国,专门为科技创业公司公司服务的科技银行还很少,基本上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且缺乏协同推动机制,尚不能对科技创业企业形成有效的融资支持。

三、互联网金融与科技创业融资模式对接的内在机理

首先,可以弥补创业初期资金漏洞。科技创业公司在初创期是其最需要扶持的时候,也是最难融得资金的时候。互联网金融比传统融资方式的门栏低,且可以为不同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弥补科技创业公司的融资漏洞。其次,互联网金融程序简单、流程短、成本低合适初创的科技创业公司。由于网络的便捷高效灵活特性均优于传统融资模式,互联网金融相比较传统金融来说,不但在成本上大幅降低,而且简化了繁琐的融资程序,大大提高了运营效率。同时,还有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性。传统金融行业下一对一的信息交换转变为了互联网金融下多对多的信息交换,互联网金融的信息中介职能得到了有效的发挥。

四、互联网金融与科技创业融资模式对接的实现途径和对策

(一)加强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建设

作为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新生事物,不可避免的互联网金融领域会有风险的存在。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对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进行完善,才能使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可以通过建立行业征信系统、接入央行征信平台、增强监管以及健全失信惩罚机制来对双方形成制约,保证互联网金融服务科技创业企业的良好环境。

(二)引导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与互联网金融的合作

社会上有大量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比如各类的孵化器,利用各种资源为科技创业企业提供必要的孵化服务,但是传统孵化器等创新创业平台并不能完全解决科技创业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互联网金融和创新创业平台的合作,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优势,可以引入众筹等新融资模式,也可以实现科技创业企业和风险资本信息的高效匹配,从而为科技创业企业带来融资新思路。

可以借鉴国内36氪与蚂蚁金服合作股权众筹平台。36氪作为全国最大的创业生态服务平?_,吸引和培育着大量优质的创业项目。并且36氪可以在前期对项目进行筛选,降低一般用户投资的风险,保证众筹行业的平稳发展。股权众筹平台是一个连接优质科创公司和普通投资者的桥梁,36氪是前者丰富的资源库,蚂蚁金服就是后者庞大的资源库,将平台接入支付宝后,支付宝数以亿计的用户都会成为平台的潜在客户,影响可谓巨大。

“协同工场”是以“互联网+金融+高校科研”这样一种模式成立的互联网非公开股权融资平台。“协同工场”采用“领投+跟投”的模式,由专业的投资者作为领头人,对项目进行初步的尽职调查和风险的评估,选出值得投资的项目并进行投资,再带动一般投资者作为跟投人进入。“协同工场”并不仅仅只是一个连接科创企业和投资方的桥梁而已,更是一个能为科创企业带来全方位服务的创业服务生态系统。

(三)创新互联网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跳脱出传统对资产质押的重视,与互联网的结合,能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优势,能够对企业供应链信息更好的整合,同时更为准确的评估风险的存在,从而降低了对科技创业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的资产要求,开始打开中小企业这片供应链金融的蓝海。

1号链互联网供应链和风控平台创始人表示“互联网+供应链+金融”这样一个融合的模式,能够更好的在大众创新创业的背景下扶持科创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创新中小企业融资的新途径。

(四)创新知识产权互联网金融平台

金融科技的本质特征篇3

金融支持保定创新型城市建设现状

金融业发展规模有限,与河北省平均水平还有差距。金融业发展规模反映了金融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对创新型城市建设支持力度的大小。在考虑科学性、数据可得性等原则基础上,选择存款总额、贷款总额、存贷比、金融业贡献度等四个指标来衡量金融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支持程度。如表1所示,对比保定与河北的平均水平以及创新程度较高的天津、北京、深圳,除了存贷比保定略高于北京,其他各项指标保定均低于河北平均水平、天津、北京、深圳。以金融业贡献度来看,保定为4.0%,低于河北平均水平1.21个百分点,与天津差距也相对较小,低2.11个百分点,但与北京、深圳的差距相对较大,都在10个百分点以上。这说明,保定金融业总体发展规模较低,对经济发展和创新城市的支持力度与天津、北京、深圳等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政府扶持资金规模偏小,在地方财政支出中占比偏低。政府扶持资金对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从财政科技支出的绝对值来看,保定市的财政科技支出体呈上升趋势,从2011年的1.55亿元增长到了2014年的2.22亿元,增长了43.23%,而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一直徘徊在0.5%左右,其中2013的占比最高,为0.57%(见表2)。从绝对数值来看,保定市财政科技支出在河北省财政科技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徘徊在4.5%左右,占比较低(见表3)。从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来看,河北省该比重数值2011年为0.94%,近三年为1.1%左右,均高于保定市(见图1)。可见,即使在河北省,保定市的财政科技支出不论从绝对值还是从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来看都处于较低的水平。与创新程度比较高的北京和天津相比,保定市都远远落后。2014年,北京和天津的财政科技支出分别为282.71亿元、109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6.25%、3.78%。可见,无论从财政科技支出还是从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来看,保定市都远低于北京和天津。

信贷渠道不畅,R&D经费投入中金融机构贷款极其微小。保定市的研发经费投入在河北省属于比较多的地市,2014年保定市研发经费投入52.3亿元,占河北省总投入的16.6%,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1.72%,超过了河北省的平均水平1.06%。但是,在这些投入中,以企业自有资金和政府资金为主,金融机构贷款很少,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以保定市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研发经费使用情况为例,2014年,研发经费总支出为431077万元,其中政府资金10659万元,企业资金419221万元,境外资金268万元,其他资金929万元,分别占经费总支出的2.47%、97.25%、0.06%、0.22%。根据该统计,金融机构贷款只能在其他资金,而其他资金只占经费支出的0.22%,金融机构贷款显然更要少于此比例。

风险投资发展缓慢,担保机构不健全。到2015年,保定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4151家,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145家,创新型企业达到16家,均位居全省前列,科技支撑作用日益凸显,拥有部级孵化器2家,省级6家,在孵企业313家,科技资源总量不断增强,具备了吸引风险投资的基本科技条件。但是,保定风险投资发展缓慢,投资手段单一,退出机制不畅,而且部分科技型企业有资金需求时想到的是去北京等地寻求风险投资或者其他资金,而不是在保定当地寻找资金来源,这也一定程度影响了保定风险投资的发展。在风险投资建立和完善之前,融资担保是科技型企业获得资金的重要途径。到2015年底,保定市设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40家,担保资本金总额达到50.73亿元。但是,保定市融资担保机构规模偏小、担保能力受限、与银行合作的风险分担机制缺失、担保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的存在减弱了它们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国内金融改革创新的经验借鉴

温州金融改革经验借鉴

2012年3月,国务院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并确定了十二项主要任务,即“温州金改旧12条”。2015年3月,温州《关于进一步深化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意见》,即“温州金改新12条”。经过几年发展,温州金改取得了积极成效,特别是在规范发展民间融资和建立金融综合改革风险防范机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第一,通过组建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和民间借贷服务中心等措施,积极推进民间资本规范化和阳光化。成立具有温州特色的民间资本管理公司,主要解决中小企业或个体经营者在发展中的资金短缺问题;组建民间借贷服务中心,为民间融资双方提供借贷登记、备案管理等综合服务;出台了《浙江省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温州民间融资利率指数编制方案》;了“温州指数”,为民间借贷双方搭建起信息传递的桥梁。

第二,建立金融综合改革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探索风险处置的温州经验。设立温州本土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属地化处置不良资产;政府增信,温州信用保证基金运营中心和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运营管理中心同时挂牌,泰顺、洞头等县政府和小微企业共同出资,合建“助保金风险池”,为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兜底。

潍坊金融改革创新经验借鉴

2013年,潍坊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市金融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涉及6大板块33条细则,(简称“金创33条”),推动潍坊金融产业发展迈上新的快车道。潍坊的经验在推动地方金融改革创新、征信系统建设等方面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

第一,不断推进金融改革创新。组建金融控股集团,变财政资金的无偿划拨为市场运作;建成中国(潍坊)路演平台,通过项目路演的方式,帮助企业融资并进行项目招商;通过成立民间资本管理机构、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等推进民间资本“阳光化、规范化”发展;推动新型金融组织建设,积极稳妥发展壮大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组建齐鲁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稳步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

第二,积极推进产业与金融融合。以文化产业为例,潍坊文化产权交易中心不断创新文化金融运营模式,推出文化艺术品权益挂牌交易服务,采用“p2p”模式利用艺术品产权进行质押融资,推出文化类资产收益权产品。同时,还搭建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平台,为本市文化企业产权、股权、债权交易及并购、重组、质押登记、创意成果转化、融资提供服务。

第三,构建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出台了《关于严厉打击逃废金融债务依法维护金融市场秩序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为良好生态环境建设奠定基础;定期组织开展集中打击逃废金融债务的专项整治行动,实行金融诉讼案件定时办结制度,坚决制止恶意拖欠债务行为;成立了社会信用建设领导小组,引入11315企业征信系统等市场化的征信服务机构,逐步形成与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互为补充、覆盖全部业态信息的统一社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支持创新型保定建设的对策建议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增信作用,搭建金融支持平台

温州、潍坊在金融创新改革中,政府都通过成立引导基金、保证基金、资金风险池等形式引导财政资金投入,为中小企业增信。保定可以借鉴他经验,结合保定实际情况支持金融改革创新。

一是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进一步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完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为基础前沿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关键技术研究等提供有力财政支持。同时不断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通过间接补助、后补助、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及设立引导基金、投资基金等方式,支持企业自主决策、先行投入,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资本化、产业化,吸引社会资本、金融资本等参与和支持自主创新。

二是建立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为小微企业提供信用担保,组建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运营管理中心,通过“政府+保险+银行”的风险共担模式,为企业提供免抵押担保服务,政府和小微企业共同出资,合建“助保金风险池”,为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兜底。引导民间资本自发组织,吸引信用良好、经营正常的资本运作类机构通过重组或参股的形式组建成立民间资本管理公司,为资金短缺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渠道,引导组建民间借贷服务中心,为民间融资双方提供借贷登记、备案管理等综合服务,规范民间资本发展。

三是搭建政府金融支持平台,为政银企提供更多交流合作机会。支持保定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发展,将中关村发展集团的金融理念模式和资源更快吸引到保定;定期举办政银企对接交流会,为三方信息的互通有无提供机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上市培训,提高他们上市融资意识。

创新科技金融支持体系,提高金融业总体规模

保定市应该不断加强金融聚合力,积极鼓励保定银行支持创新型城市建设,吸引金融机构来保定设立分支机构,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构建多层次的科技金融支持体系,实现科技银行、科技保险、科技创投、科技担保的全覆盖。

一是鼓励保定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中关村科技园区满城分园、白洋淀科技城等科技企业聚集区设立科技支行或分支机构,支持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设立中小型银行,按照科技型企业的特点设计定价机制,优化信贷业务流程,简化信贷办理手续,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专业化服务,扩大科技型企业的业务量,提升对科技型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

二是发展专门的科技保险机构,鼓励保险公司设立科技保险专营部门,创新科技保险产品和服务,提高科技保险的规模和业务比重。

三是鼓励设立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拓宽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政府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吸引私人资本、产业资本及各种社会资本等进入风险投资领域,鼓励创建以服务科技型企业为主的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在注册审批时简化手续,在税收等方面给与优惠。同时完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使风险资本“进得去,出得来”,免除风险资本投资的后顾之忧。

四是建立专门的政策性科技担保机构,鼓励民间资本等各类社会资本设立商业性的科技担保机构,积极与金融机构合作,改进担保模式,重点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担保服务。

利用资本市场支持创新型保定建设,拓宽融资渠道

一是注重企业干部的金融培训及高水平金融人才的软引进工作。政府部门可以联合河北金融学院、河北大学等高校定期举办专题培训班,把资本市场的相关知识如运作理念、运作流程、运作方式等传播给企业家,让他们了解相关知识,对利用资本市场融资有个清楚的认识,化解融资难题,同时加强企业高水平金融人才的软引进,通过项目合作、咨询等方式软引进京津高水平金融人才参与到保定科技型企业的建设中。

二是鼓励上市服务机构到保定开展上市服务对接活动,为企业提供股改、备案注册、挂牌交易、上市等方面的业务咨询。

三是建立上市企业后备库,优先选择符合产业政策、发展前景好、有上市意愿的科技型企业进行培育,提供政策宣讲、企业规范改制、上市服务辅导、制作上市申报文件等服务。

四是对拟上市企业在改制、挂牌、再融资、创业板转主板等各个阶段给与财政补贴,上市成功企业给与一次性物质奖励等政策。

五是推进保定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建设。2016年2月,保定印发了保定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组建方案和《保定市农村产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为农村产权交易提供了指引。在此基础上,要不断完善农村产权交易风险防范机制,通过财政补贴等形式完善服务功能,积极推进该项工作。

六是借鉴潍坊经验,成立文化产权交易中心,推动文化产业和金融的融合。文化产权交易中心成立后,也可以借鉴潍坊的金融运营模式,搭建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平台,推出文化艺术品权益挂牌交易服务,采用“p2p”模式利用艺术品产权进行质押融资,为艺术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对接融合搭建了桥梁,为保定文化艺术品交易提供平台。

完善金融配套体系,优化金融服务

一是实施优惠政策,提高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型企业的积极性。财政可以通过风险补偿、税收优惠、担保业务补助等增信方式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激发其支持科技型企业的积极性。如,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不仅是科技支行还包括传统银行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的,给予税收优惠,如减免营业税,还可以对其进行直接信贷考核奖励,降低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业务的成本;财政出资建立信贷风险补偿专项基金,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为科技型企业贷款所产生的损失进行补偿,还可以把补偿范围扩大到票据融资、国内保理等准信用贷款领域;完善财政贴息政策,财政支持担保机构为银行的科技贷款业务提供信用担保,降低银行相关信贷业务的风险,促使银行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

二是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业务。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探索适合科技型企业的抵押担保方式,积极开展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业务;提高科技支行的科技贷款容忍度,探索针对科技型企业的投贷联动;鼓励融资租赁公司的发展,大力发展融资租赁业务;鼓励保险公司开发针对科技型企业的产品和服务。

金融科技的本质特征篇4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金融投资

1概述

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引发了银行、证券、投资及一些相关行业的深刻的变革,刺激了各种衍生金融产品的飞速发展,这一变革通常被称为“华尔街的两次革命”。金融信息化专家已经成为华尔街最抢手的人才。我国在加入wto以后,金融市场将逐步与国际接轨,迫切需要既懂金融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金融投资中应用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一门既具有较深的理论知识又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背景的课程。从理论上看,金融投资研究涉及了代数、概率、统计、随机过程、偏微分方程等许多数学分支和金融学的知识;从应用上讲,金融投资分析以资产定价、风险管理、投资组合等问题为核心,需要人们具有很强的实际建模和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计算机技术不仅仅是金融数学理论学习的重要辅助工具,也是金融投资分析决策的重要目的之一。

金融部门每天的业务都会产生大量数据,利用目前的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系统可以有效地实现数据的录入、查询、统计等功能,但无法发现数据中存在的关系和规则,无法根据现有的数据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缺乏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知识的手段,导致了数据爆炸但知识贫乏”的现象。与此同时,金融机构的运作必然存在金融风险,风险管理是每一个金融机构的重要工作。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不但可以从这海量的数据中发现隐藏在其后的规律,而且可以很好地降低金融机构存在的风险。

2程序化期货交易及其计算机技术应用

在一个不断革新不断发展的金融市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能够带动金融技术的创新,本文研究的内容就是如何充分利用电脑技术进行交易,而程序化就是一项金融领域的革命性的创新。

程序化交易(programtrading),又称算法交易(algorithmictrading),主要是指利用计算机可以进行无人管理的自动化交易,这样能帮助投资者同时卖出不同的股票,因此通过研究我们不难看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投资市场的交易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在欧美,程序化交易已经得到广大投资者的认可,但是在中国大多数的投资者还是在利用网上,柜台和电话等传统的交易方式,而程序化交易对中国投资者还是很陌生的。

3计算机技术在金融投资中的作用

随着人类社会向信息化社会的迈入,大量信息的处理技术更加离不开模糊化分析科学的支持。传统的以“精确化精确”为特征的信息处理技术,像传统的经济计量学,在大量复杂的信息处理任务面前常常是束手无措。与此相对照,以计算机强大计算能力为依托的模糊化分析技术,却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像美国最近建立起的指纹档案库、Dna档案库、人体特征分析模型,等等,都是以模糊化的信息处理技术为特征。

模糊化分析科学和方法,不但在一系列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且在传统的“软”科学中,同样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例如心理学。美国联邦调查局一个特别的犯罪心理研究小组利用模糊化的犯罪心理分析模型为基础,建立起一整套从作案现场特征推导犯罪分子的心理特征,进而推导犯罪分子的体态特征、职业特征、习惯特征及社会分布特征的科学方法体系。以该科学理论为指导,这一专家小组在短短数年内,已协助侦破了数百起震动全美乃至全世界的大案要案。有些曾是多年未遭破获的积案。

在这一场新的科学研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变革中,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证券期货投资领域,作为传统的以保守著称的社会科学领域,也已经开始以积极的态度来迎接这一场挑战。一些投资家和投资机构,从80年代末起,就已开始斥资研究模糊化分析技术在投资领域的应用,并且取得了飞速的进展。在这一过程中,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投资界不但开始实质性地介入现代分析科学方法的开发,而且开始反思对技术分析方法的传统认识。

这就是为什么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证券期货投资中的技术分析方法开始重新得到投资界的关注。

在20世纪的50年代到70年代间,随着经典投资分析理论的发展,人们用经典数学的研究方法证实了证券期货市场的随机性特征,并且认定这与技术分析流派所倡导的模式分析原则水火不相容。因此,投资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主流学派实质上是判定了技术分析流派的“死刑”。

但是,随着以Chaos理论为代表的现代科学理论的发展,人们开始逐步理解了事物本质上的混沌特征、无序性或随机性特征,不但不与其外在表现的有序性相矛盾,而且是其有序性的存在基础。而技术分析流派所强调的模式关系,正是这种有序性的表现之一。这样,技术分析方法所强调的模式分析原则,不但没有失去严格的科学理论的支持,而且可能直接建立在更为先进的现代科学理论基础之上。正是基于这种以现代分析科学的视角重新审视技术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一些研究者开始注意到传统技术分析体系与现代分析科学和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相结合的现实可能性及相应的突破性的应用前景。我认为,这一努力方向,不但应当是证券期货投资中技术分析流派的发展方向,而且应当是其他分析流派的发展方向。

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的跳跃式发展,对技术分析方法进行革新改造的进程也大大加快。在这一过程中,开始显现了两条截然不同的发展路线:一条为“革命”方式,即按照现代分析科学的理论原则和分析方法扬弃传统技术分析方法的基本内容,进而逐步形成以“通过模糊化分析手段达到电脑化决策”为基本特征的新的技术分析方法体系。另一条路线为“改良”方式,即通过应用现代计算技术,使传统技术分析方法得到更有效率的应用。这两条路线所形成的方法目前都被称之为“计算机化的技术分析方法”。

尽管目前存在着上述概念上的混淆,但我认为,只有上面指出的第一条路线所代表的方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化的技术分析方法”,而上面指出的第二条路线所代表的方向,更确切地说,应当定义为“传统技术分析方法的计算机化应用”。

4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实验金融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针对金融市场的定量仿真实验就成为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实验金融学便产生了。

试验金融学只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来模拟实际金融市场,这样能够让投资者更加宏观的了解金融市场,而目前试验金融学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股票市场与外汇市场。

5结束语

总之,证券市场未来的两大趋势即:股价动力学与投资决策行为相结合的研究、证券市场的非线性动力学、证券投资者的非理等的研究将会是未来证券市场的热点。我们不难看出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将会使现代经济和金融学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冲击和革命。

参考文献:

[1]熊熊,袁海亮,张维,张永杰.程序化交易及其风险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03).

[2]侯木舟,袁修贵.基于matLaB的小波分析在股市技术分析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2001(05).

[3]许宏伟,刘国衡.交易系统设计方法的探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1(04).

[4][美]JonathanDavidson,tinaFox著.部署Voip解决方案[m].凡璇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7.

[5]刘广良.建设银行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策略研究[D].湖南大学,2001.

[6]王涛.投资开放式基金的风险控制研究[D].贵州大学,2008.

金融科技的本质特征篇5

【导语】

  北京市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本科二批录取第二次志愿征集于7月24日8:00至20:00进行。本科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下30分以上未被录取的考生,即文史类458分(含)、理工类402分(含)以上未被录取考生均可通过北京教育考试院网站参加本次征集志愿填报。  相关数据  本次征集志愿的招生学校共计27所,招生计划1162人。其中,文史类招生计划449人;理工类招生计划713人。  填报方式  考生要登录北京教育考试院网站(www.bjeea.edu.cn或www.bjeea.cn)了解参加本次志愿征集院校和专业的具体情况。  填报规则  征集志愿为平行志愿,考生可选报6所志愿学校,每所志愿学校可选报6个专业,并填报是否服从专业调剂。  参考资料  考生在填报征集志愿时,须参考《招生专业目录》和高校招生章程中对报考资格、收费标准、专业要求等相关内容的说明。  录取原则  征集志愿录取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一次性向招生学校投档,由招生学校审查录取。  温馨提示  广大考生要珍惜此次征集志愿填报的机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填报志愿。  2018年北京高招本科二批二次征集志愿专业计划  本科二批第二次征集志愿剩余计划(理工类)  1090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9人  12会展经济与管理(策划与经营)9人  1091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177人  19金融学26人  20投资学7人  21会计学(注册会计师Cpa方向)20人  22国际商务6人  23财务管理(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方向)3人  24金融工程13人  25审计学(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方向)21人  26金融学(中外联合培养项目)21人  27投资学(中外联合培养项目)9人  28会计学(中外联合培养项目)21人  29国际商务(中外联合培养项目)2人  30财务管理(中外联合培养项目)2人  31金融工程(中外联合培养项目)11人  32审计学(中外联合培养项目)15人  1092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187人  08机械电子工程15人  09电子信息工程5人  10通信工程35人  11自动化11人  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1人  13软件工程(中日国际合作项目)36人  14物联网工程(国际特色)19人  15数字媒体技术20人  17财务管理10人  18物流工程13人  19电子商务2人  1093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200人  14城乡规划(国际班)14人  15财务管理14人  16国际经济与贸易14人  17建筑学14人  18汉语国际教育14人  19工程管理14人  20社会工作14人  21金融工程14人  22工业设计14人  23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器人技术)20人  24电子信息类(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20人  25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20人  26市场营销(大数据营销)14人  1095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瑞酒店管理学院127人  07酒店管理(财务及投融资)36人  08酒店管理(人力资源)27人  09酒店管理(酒店运营管理)31人  10酒店管理(奢侈品管理)13人  11酒店管理(现代营销)10人  12酒店管理(自主创业)10人  1096北京吉利学院7人  22经济与金融1人  23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人  2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人  27财务管理1人  33电子信息工程1人  35管理科学(项目管理)1人  38英语(国际幼儿教育丹麦特色班)1人  1348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1人  05会计学1人  2343哈尔滨华德学院5人  01焊接技术与工程(英才班)3人  0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英才班)2人  本科二批第二次征集志愿剩余计划(文史类)  1090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12人  11会展经济与管理(策划与经营)12人  1091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105人  05金融学10人  06投资学7人  07会计学(注册会计师Cpa方向)10人  08国际商务3人  09财务管理(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方向)2人  10金融工程9人  11审计学(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方向)10人  12金融学(中外联合培养项目)15人  13投资学(中外联合培养项目)6人  14会计学(中外联合培养项目)10人  15国际商务(中外联合培养项目)3人  16财务管理(中外联合培养项目)2人  17金融工程(中外联合培养项目)9人  18审计学(中外联合培养项目)9人  1092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63人  02英语10人  03传播学19人  04财务管理(国际注册会计师)3人  05财务管理21人  06电子商务10人  1093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87人  04城乡规划(国际班)9人  05财务管理7人  06国际经济与贸易9人  07建筑学9人  08汉语国际教育8人  09工程管理9人  10社会工作9人  11金融工程9人  12工业设计9人  13市场营销(大数据营销)9人  1095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瑞酒店管理学院119人  01酒店管理(财务及投融资)26人  02酒店管理(人力资源)35人  03酒店管理(酒店运营管理)27人  04酒店管理(奢侈品管理)12人  05酒店管理(现代营销)9人  06酒店管理(自主创业)10人  1096北京吉利学院28人  09经济与金融1人  10市场营销2人  11财务管理2人  12物流管理1人  13人力资源管理2人  14电子商务(运营管理)2人  15网络与新媒体1人  16人力资源管理(跨国企业管理)2人  17管理科学(项目管理)2人  18管理科学(质量管理)2人  20英语(国际幼儿教育丹麦特色班)7人  21学前教育4人  1348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1人  03金融工程1人  1423山西财经大学华商学院1人  01会计学1人  2156大连财经学院3人  01会计学2人  02金融学1人  2340黑龙江外国语学院4人  01英语3人  02俄语1人  3252无锡太湖学院2人  01会计学2人  3531集美大学诚毅学院(468分以上(含468分))1人  01金融学1人  3633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1人  01会计学1人  3634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1人  01会计学1人  3635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468分以上(含468分))1人  01新闻学1人  3636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2人  01国际经济与贸易2人  3638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1人  02公共管理类(公共事业管理[中美学分互认项目])1人  3639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1人  01会计学1人  3665南昌工学院1人  01财务管理1人  4133郑州工商学院2人  01会计学2人  4259武汉华夏理工学院3人  01商务英语1人  02经济与金融2人  4260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1人  01电子商务1人  4620三亚学院1人  01经济与金融(与丹麦盛宝银行联合共建金融与科技)1人  5040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1人  02建筑学(五年制)1人  5152成都东软学院2人  03电子商务1人  04英语1人  6140西安培华学院5人  01金融工程1人  02国际经济与贸易1人  03英语1人  04日语1人  05电子商务1人

金融科技的本质特征篇6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传统信贷模式信息不对称

充分激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实现科技和金融的有效对接,对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战略、建设科技强国具有重要的意义。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技术、高风险、高收益”特征,其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是其最核心的竞争优势,但难以评估其潜在价值,且技术向市场最终产品转化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传统银行信贷强调足值的抵质押品、稳定的还本付息现金流,科技与金融对接存在结构性矛盾,企业未来成长潜力并不是获得融资支持的保证。在“银行+企业”直接对接的传统信贷模式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受到极大制约,融资难、融资贵成为普遍难题。

一、当前商业银行发展科技金融面临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与科技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制约科技金融发展的主要因素

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高风险、高收益”双重特征,特别是处于初创期的科技企业技术波动性较大,变现存在高度不确定性,加之中小企业管理能力普遍较弱、抗风险能力不足,传统银行信贷模式难以推进科技创新,金融机构也难以对企业无形资产进行有效评估。商业银行与科技型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抑制了银行对科技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使得高含金量的科技企业难以得到足够的金融支持。

(二)科技企业成长阶段获得的贷款仍然较少

为了控制风险,银行贷款大多支持的是经营时间较长,现金流稳定的成长期、成熟期科技企业,风险较高的初创期企业,很难获得银行贷款支持。根据对北京市银行支持企业的调查统计,成立5年以内的企业占到了贷款企业的13.45%,而成立5~15年的企业的73.57%。同时,企业获得的银行贷款主要是1年以内的短期流动性贷款,企业长期研发活动获取银行贷款支持的相对较少。银行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前移较少。

(三)银行与创投企业风控理念存在差异,合作深度不够

商业银行通过与创投机构合作,利用“股权+债权”模式开展投贷联动,成为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重要方式。创投机构强调高风险、高收益和高成长性,希望通过部分投资企业的高回报来弥补其他投资的亏损。商业银行则秉承低风险容忍度和审慎经营的理念,难以承受较高的不良率,进而在审批、决策、风控等方面与市场化的股权投资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许多投贷联动项目难以落地。

(四)科技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作用未充分发挥

一是科技型企业的信用评价制度还不完善,普遍存在信用缺失、制度不全等问题,导致信用担保能力不足。二是我国融资担保体系主要以商业性担保公司为主,政策性担保机构规模较小,大量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担保需求仍得不到满足。三是无形资产评估体系不健全,由于金融机构缺乏对科技型企业无形资产自行评估的能力,需要借助外部机构来确定其价值,现阶段我国缺乏权威的无形资产评估机构,制约金融机构开展科技金融业务。

二、关于进一步发展科技金融的建议

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需要信贷供需“两手抓”,一方面要完善中小银行风险分担机制,通过发挥政府财政、担保公司、保险公司、投贷联动等方式降低银行信贷风险;另一方面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体系,提高企业贷款的获得性。

(一)充分发挥银、政、企、保等各方资源优势,优化科技金融发展环境

一是发挥政府财政的引导作用,通过针对性的企业成长基金、税收优惠、风险补偿、贴息政策支持等,发挥政府科技专项资金的杠杆拉动作用。二是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积极开发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供应链融资、应收账款融资等个性化、低成本的特色产品。三是推动中小银行从单纯资金提供者向融资组织者转变,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全周期金融服务。通过与政府部门、高新园区、各级孵化器、担保公司、保险公司、评估机构、券商等展开战略合作,提供融资顾问、财务管理、发行债券、公开上市等全方位金融服务。

(二)实施中小银行科技金融差异化考核,提高中小银行支持力度

虽然多层次资本市场已经得到长足发展,但其规模仍然较小,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仍然主要依靠传统银行信贷来满足。建议一方面推动中小银行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建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探索独立核算、独立考核的差异化管理,并针对科技金融业务设立合理的经济资本占用系数、风险容忍度和不良贷款率要求,简化不良贷款核销流程,完善信贷人员尽职免责制度。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大传统信贷对科技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对科技金融贷款占比较高的中小银行,在税收政策、不良贷款核销流程等方面予以差异化支持,降低银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本。

(三)借鉴硅谷银行经验模式,加快推进商业银行投贷联动

美国硅谷银行以支持初创科技企业孵化成长著称,在提供信贷资金同时获得无资金投入的少量认股权,从而降低企业信贷风险定价,也获得未来风险的抵补,实现了银企共赢。2016年4月,银监会等部门出台开展投贷联动试点指导意见,跳出了“商业银行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的法律限制,通过集团内部实现风险分担、收益共享,破解商业银行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开辟了新的道路。因此,建议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在已有十家试点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开展的基础上,总结探索适合我国科技金融发展实际的投贷联动模式,并加快试点推广工作,鼓励更多中小银行开展投贷联动业务。

(四)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金融科技的本质特征篇7

一是完善组织保障体系。成立了由西安高新区金融服务办公室、相关数据源单位及专家组成的西安高新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推进小组和西安高新区信用服务中心。西安高新区工商、税务、质监、海关、规划、国土、环保、安监等行政监管部门及金融服务机构负责科技企业信用信息的征集,信用服务中心负责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西安高新区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协调科技金融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难题,力促科技信用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二、构筑政策支撑体系。在国家和陕西省相关信用管理法规制度框架下,根据高新区企业特点和信用管理的实际情况,陆续出台《西安高新区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意见》、《西安高新区企业信用征信和评价管理办法》、《西安高新区信用评级机构管理办法》、《西安高新区信用信息分类管理制度》、《西安高新区信用贷款试点暂行办法》、《西安高新区科技型企业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管理办法》、《西安高新区信用保险机贸易融资试点工作暂行办法》等政策,构筑完成西安高新区信用体系相关政策体系,并逐步引导园区所有优惠政策和项目申报等于企业信用评价挂钩。

三、稳步推进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信息共享平台由企业公共信用数据库、企业申报信用数据库、金融服务机构信息数据库和信用与金融服务平台(网站)5个模块支撑。企业公共信用数据库信息以工商行政部门的企业登记信息为基准,整合其他行政部门及公共组织掌握的企业信用信息;企业申报数据库、金融服务机构信息数据库信息以科技企业自主申报经营信息和交易信息为主,通过政策设计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完善其在经济、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投资合作、融资担保、信用交易、合同履约等信息;信用与金融服务平台依托信用数据库,以企业信用信息为纽带,整理、聚集高新区内金融机构信息、金融产品信息和投融资需求信息,为科技企业提供“一站式”、多功能、低成本融资服务。

金融科技的本质特征篇8

(一)券商经营业务

券商是指依照相关法规组建的从事证券经营业务的金融企业,按其取得经营业务的范围可分为经纪类券商和综合类券商。依照《证券公司管理办法》的规定,经纪类券商可经营下列业务:①证券(含境内上市外资股,以下同)的买卖;②证券的还本付息;③证券代保管、鉴证;④登记开户;⑤与证券经纪业务相关的证券投资咨询;⑥中国证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综合类券商除了可经营上述业务外,还可经营的业务有:①证券的自营买卖;②证券的承销和上市推荐;③资产管理;④中国证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

(二)券商经营特征

1.资金密集型特征。无论是股票、债券或基金承销业务,还是并购业务,券商对资金的需求都远远超过其他企业。现在的上市公司有些是航母企业,其股票的发行数额往往是数十亿元、数百亿元。而现行的承销方式又基本上都采用全额包销或余额包销方式,券商常常为了完成其股票发行任务,千方百计地筹措资金,甚至不惜动用其全部的自有资金。其资金密集型特征显而易见。

2.高风险行业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是无处不在的,证券市场的风险更是风云莫测,难以把握。证券市场风险的生成是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公司经营状况的突变、市场资金流向的改变、官方利率的变动、新经济政策的颁布、全球证券市场的波动影响以及投资者投资喜好的改变等诸多因素。券商是以证券市场为经营舞台的企业,其高风险行业特征非常明显。

3.人才密集型特征。券商的营业收入有相当部分来源于其独特技术含量的服务,且这种技术含量是建立在大量的证券研究基础之上的。证券研究作为一种综合、全面的研究,内容丰富而复杂,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来承担。券商为了发挥“金钱与头脑”结合的最佳效应,千方百计地招揽人才。现在大多数券商都很注意吸纳培养技术人才,在有些综合类券商中,具备硕士、博士学历的人员已占到公司总人员的50%以上。可以说,券商是高技术人才聚集的企业。

4.高技术装备特征。券商对通讯、计算机以及互联网上的硬件、软件的投入可谓是不惜重金,一般都在千万元以上。目前,已有200多家券商开展了网上委托业务。此外,从标准证券营业部的营运成本的构成上可知,除去场租费用,证券营业部仅在电脑设备与通讯设备上的折旧、维护及更新费用就占到全部营运成本的40%左右。可见,券商经营的高投入、高技术装备特征是其他企业所不能比的。

二、券商会计核算特点

券商是特殊的金融企业,特殊的证券经营业务决定其在会计核算上有着与其他企业不同的特点。

(一)资产特点

1.独特的资产结构。券商账面资产的绝大部分是流动资产,只有极少数的长期资产,且流动资产中大部分资产的所有权并不属于公司,而是他人资产,即客户资产。如现金类资产中的银行存款包含公司存款和客户存款两部分。其中,客户存款是指由经纪业务所引起的客户存放在公司中用于证券交易的资金,这类资金按照规定必须与自有资产分开核算与管理,券商不得动用。

2.独特的科目设置。券商主要资产的会计科目均按其业务性质分别设置,而不同于一般企业按资产的经济性质来设置。如券商自营业务设有“自营证券”和“自营证券跌价”科目;投资银行业务(承销业务)设置了“行证券”和“代转发行费用”科目;资产管理业务设置了“受托资金”科目;业务设置了“代兑付债券”科目;证券回购业务设置了“买入返售证券”科目等。

3.独特的应收及递延资产项目。券商经营的投资银行业务、银行间同业拆借业务以及与证券交易所、证券清算机构间的往来业务,都会产生一些独特的应收及递延项目。如“待转发行费用”实质上是由承销业务所引起的应收项目;“交易席位费”则是券商按规定向证券交易所交纳的一项费用,由于交易席位费的数额较大,会计制度规定按不短于10年的期限进行摊销,由此形成券商一项独特的递延资产;“拆出资金”是券商进行银行间同业拆借所产生的一种应收项目。

此外,在券商的总体资产中,证券类资产比重较大,长期资产中的固定资产比重较小。这是因为我国证券业正处在发展初期,资本金不足,经纪业务的摊子铺得太大,另外网上经纪业务的发展又势在必行,因此,券商在现阶段不可能加大对固定资产的投入。

(二)负债特点

1.特定的融资渠道。券商债务资金来源反映了公司债务资金的融资渠道。按照《证券法》的规定,我国券商现阶段的债务资金融资渠道主要有银行间同业拆借、国债回购、股票质押贷款和发行债券等。券商短期债务资金来源主要有银行间同业拆借、国债回购、股票质押贷款以及公司经营业务所产生的短期债务资金;长期债务资金来源主要有发行债券、股票质押贷款和融资租赁。

2.特殊的债务构成。券商的短期债务资金主要用于调剂公司的资金头寸,如质押借款、拆入资金、卖出回购证券款等。而代买卖证券款、行证券款、代兑付证券款及受托资金则是公司各项经营业务所形成的债务资金,这些债务资金在性质上不同于一般企业的债务资金。一般企业的债务资金主要用于公司自身的经营,属于企业资本结构管理的内容。公司长期债务资金科目设置主要有“长期借款”、“应付债券”及“长期应付款”等。

(三)所有者权益特点

券商大多数都是有限责任公司,其所有者权益类科目的设置与其他企业基本相同,惟独“一般风险准备”科目是券商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显著标志。一般风险准备是在法定盈余公积的基础上,根据券商高风险的经营特征所设立的另一项后备基金。其目的是为了确保公司稳健经营,高度防范因经营风险所造成的资本亏空,以双重保险形式来保障公司投资人的利益不受损害。一般风险准备的用途与盈余公积基本相同,一般仅用于弥补券商的经营亏损。

(四)损益特点

1.主营业务损益按两种方式进行核算。券商主营业务损益按其核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大类:一类按收入、成本费用分开核算的方式设置会计科目。如银行间同业拆借业务、业务和其他业务,均专设“金融企业往来支出”、“手续费支出”、“其他业务支出”等科目,用于核算成本费用。同时,又专设“金融企业往来收入”、“手续费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等科目,用于核算相对应的收入。另一类则按收入、成本费用不分开核算的方式设置会计科目。如自营业务中“证券销售”科目,既核算自营业务买卖中的销售收入,又核算销售成本及其差价,即在一个科目内实现自营业务的损益核算。投资银行业务中“证券发行”科目也是如此,该科目用于核算承销业务中以全额包销方式发行证券的发行收入、发行成本和发行费用,余额直接反映承销业务所实现的利润(或亏损)。此外,券商证券回购业务中所设置的“买入返售证券收入”和“卖出回购证券支出”科目,分别用于核算证券回购业务所取得的收入和所发生的费用。从经济意义上讲,这两个科目实质上是核算券商融资、融券所发生的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因券商本身经营的就是资金、证券等特殊商品,所以,将其作为经营业务收入和经营业务支出分别列示于损益类科目中。

金融科技的本质特征篇9

(1)复杂性。复杂系统一般的特征是规模巨大、耦合度高、透明度低、动态且开放,其最本质的特征是其组分之间相互作用的非线性与系统的自适应性。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说明相互联系的事物不是单方面的影响,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的,这就是非线性的本质。金融系统复杂性主要表现为虚拟资本规模巨大、是动态变化的开放型系统、内部层次多且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并且含有人类决策行为这一重大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系统由于各组分之间的非线性作用而呈现貌似随机的不稳定状态,并且由于系统自组织作用,其内部结构会产生一定的有序性与稳定性。

(2)高风险性。金融系统的高风险性来自其本身的复杂性与介稳性,首先是虚拟资本的内在不稳定性导致其价格变幻无常,而金融市场交易规模的增大和交易品种的增多使其变得更为复杂;其次是人们对市场及环境变化的预测能力不足,对预期收益至今也没有找到较好的预测方法,从而导致决策的失误。

(3)周期性。金融系统的演化大体上呈现周期性的特征,一般包括实体经济加速增长、经济泡沫开始形成、货币与信用逐步膨胀、各种资产价格普遍上扬、乐观情绪四处洋溢、股价与房地产价格不断上升、外部扰动造成经济泡沫破灭、各种金融指标急剧下降、人们纷纷抛售实际资产及金融资产、实体经济减速或负增长等阶段。但是这种周期性并不是简单的循环往复,而是螺旋式地向前推进的。当前我国金融系统风险现状。很明显,当我我国金融系统风险主要集中在银行系统。银行系统隐藏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一是高达90%的银行信贷生态的不正常,积压的逾期贷款额度呈几何形增长。虽然近20年来,几次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促使我国政府加强了对金融系统的防范和措施调整,银行的信贷环境逐步改善,且政府甚至直接收购的大型银行的不良资产,但由于制度等原因,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银行金融系统仍不健全,与国外金融巨头相比差距依然很大。

二、当前复杂金融系统工程及风险管理研究动态

(1)基于复杂性角度考虑的复杂金融系统工程研究。时至今日,金融系统涉及的外延已经远远超出了单一的经济范畴,而呈现向边缘学科及交叉学科延伸的特点,混沌理论主要研究金融系统走向复杂性的时间演化特性;行为金融理论主要研究金融系统走向复杂性的空间特性和结构,针对有效市场其提出的假说主要包括:投资者非理;投资者非理并非随时发生、投资者对信息的反应是非线性的,不同的投资者对信息的认知度存在差异;投资者会以积累的方式对不同阶段的信息做出反应。

金融科技的本质特征篇10

[关键词]金融企业;文化力;核心竞争力;关系

企业文化力是评价企业在动态竞争中能力的重要因素,它集中地体现了不同企业所表现出的凝聚力、动员力、鼓舞力、推动力的不同特点,并能反映企业的个性特征,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总体上说,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企业文化力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企业文化力是区别不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特征值。

一、企业竞争优势根源的一般性分析

当代企业竞争优势根源理论揭示了企业知识、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长期以来,在企业优势根源的研究中存在着各种理论流派,人们通常用这些理论研究的结论作为对企业竞争优势预期和判断的依据。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企业被视作一个“黑箱”,由于完全竞争的假设,无所谓竞争优势,并由此得出经济学关于竞争优势外生论的S-C-p梅森——贝恩范式,将竞争优势的分析放在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的要素结合中进行。而以迈克尔·波特占主流地位的战略理论同样把竞争优势归结为外生优势,其核心是分析市场结构。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转移到企业的层面,产生了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观、企业动态观、企业能力观、核心能力观等。这些理论为企业竞争优势研究提供了认识论平台,即与企业外部条件相比,企业内部条件对于企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具有决定作用,企业内部资源、能力的积累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利润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真正将竞争理论、管理理论更新的是企业能力理论,这是企业文化研究不断演绎和推进的前提。能力理论将知识所固有的性质作为企业的核心刚性,把测度企业竞争优势的基本尺度定为创新能力、难以模仿、可持续性及学习能力。在这里,企业作为知识集合体,企业资源发挥效用程度上的差异、创新能力的差别,都是由企业现有的知识存量所决定的,彼得·德鲁克把知识看作是企业所拥有的、且唯一独特的资源,在企业竞争优势根源理论的发展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代的各种流派已经把注意力集中到了企业知识存量和认识结构的研究上,据以得出知识决定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并进而决定竞争能力的结论。这些结论可以说是目前正在热烈讨论的有关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关系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二、核心竞争优势取得与保持的一般原理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有企业无不期望获得制胜市场的长盛不衰的竞争优势,基于此,企业管理理论出现了产业组织理论和企业战略理论的融合,其标志是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首次明确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并由此开始将企业核心能力的取得定义到企业内部,强调企业核心竞争力产生于企业组织内部,其后在关于核心竞争力的讨论中形成了基于资源的战略观和基于能力的战略观,后者更为强调企业的无形知识和能力方面。在我国的管理研究中,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实践作为过去10来年间我国管理工作中的十大问题之一,引起了理论界与实务界的极大关注,致力于研究本土文化制约下我国企业(当然包括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造与内涵、培育与提升等问题,其中核心竞争力的取得和保持这一命题是讨论的中心内容。随着研究的延伸,人们似乎承认持续的竞争优势是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假若一个企业能够在动荡环境中保持其持续的竞争优势,可以认为这是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因此,所谓核心竞争优势的取得与保持,实际上就是企业在各种环境中怎样形成并保持住较长时期的竞争优势问题。

借鉴美国管理学家坦南鲍姆和施米特提出的领导模式连续统的概念,可以类似地用“连续统”的概念来描述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在“连续统”中,企业总是在竞争优势的第一阶段,当其竞争优势尚未出现下降时,就转入其竞争优势的第二阶段…,直至第n阶段,从而构成周而复始的循环,使得每个循环的起点都高于前一个起点,每一循环的终点也高于前一个终点,由此一环推一环,不断往上发展,进而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连续统,为企业创造整体的持续的竞争优势。然而,如何才能使循环不致中断,“连续统”的运行能够始终持续下去,从国内外成功企业实践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他们将文化力作为一种新型管理力而进行的有益实验。

三、金融文化力的内涵及基本结构

文化,是人类创造性地改造自然和改造自我活动的产物,它由文化最基本的单位——文化特质聚合形成文化丛,由文化丛的系统联结形成文化模式,从根本上影响着人们看待事物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文化不仅影响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还影响着人的行为方式和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作为行业文化的金融企业文化具有亚文化的形态和管理学属性,前者表明它是相对于社会主流文化的一种微观经济的文化,后者主要说明它充满了管理科学、管理思想、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按照企业竞争优势根源的一般分析,金融文化力可以这样表述:它是以金融企业的知识为基础形成的对企业及企业成员的凝聚力量、动员力量、鼓舞力量、推动力量。其基本结构和包含的要素是:

1.金融企业知识。利用国内外学者对知识的分类,金融企业的知识可以分为哲学角度的知识和管理角度的知识。从哲学的角度,企业知识被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从管理的角度,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密切有关的是企业组织中累积性的常识、协调不同生产技能的有机结构和多种技术流的学识,尤其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互补性知识。金融企业的技术性知识、管理性知识、制度性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个人知识和共有知识是互补性知识,他们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金融企业的互补性知识意味着知识的专用性,它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发挥作用。这些知识的特点是:专业性和互补性决定了工作效率的提高和知识积累速度的加快;具有递增效益,只能在企业内部渐进积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其具有的路径依赖性使企业知识流量的选择受现有知识存量的约束;具有整体性和模糊性特征,其他企业难以成功模仿;由于包含个人知识及企业共享知识,使得员工在企业内部的价值大于市场价值;互补性知识构成企业创新的基础;在互补性知识中决定技术性知识能否很好发挥作用的因素是企业的制度性知识和管理性知识。因此,制度高于技术。企业所积累的互补性知识,是企业长期竞争行为的基础和利润来源,核心互补性知识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金融企业精神与企业文化。美国管理大师托马斯e·L·彼得斯在《成功之路》一书中认为:日本企业的高效,是在企业中培育了一种良好的文化品质,特别是树立了共同遵守的正确价值观,并能够把它保持下去,因而导致了“日本奇迹”的出现,这种良好的文化品质集中地表现在塑造了突出群体凝聚力和团队精神的企业精神上。中国金融业在早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汇通天下、信誉至上、法至精密等充满礼、仪、仁思想,迎合当时的需要、体现自己存在价值的金融企业文化。在建设现代金融文化时,我国金融业已经将其作为合理内核加以吸取。企业精神与企业文化是一种力量已为所有企业所共识,将其作为塑造人、培育人、凝聚人的第一要素,这是因为是否拥有忠诚于本企业的比较稳定的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群体是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自然环境的差异造成植被和动物种群的不同,同样的道理,企业人文环境的优劣也必然决定人才群体的优劣,人才群体的优劣则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好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培育人、凝聚人、激励人。反之,即使人才也会因环境不适而渐渐退化失去光泽。这是将其作为金融文化力构成要素的意义之所在。

3.金融企业的文化自觉与文化主导。管理科学发展到企业文化阶段已经根本不同于泰罗制、行为科学、理性主义管理,也不同于过去的行政型管理。倡导“以文化人”的管理观念,强调文化自觉和文化主导。在文化自觉的要求下,金融企业家会用文化的视点去查找企业问题的根源,这不仅是管理科学不断发展的内部动因,也是管理科学发展进步的结果;用文化主导的观点,在所有的管理要素中必须有一项是主导因素,就像泰罗制以经济为主要因素、行为科学以满足每一个体的需要为主要因素一样,文化自觉和文化主导都将主导因素强调为企业文化的培育。

四、金融文化力与金融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什么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按照普拉哈拉德和G·哈默的定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3个基本特征:第一,核心竞争力提供了进入多元化市场的潜能;第二,核心竞争力应当对最终产品中顾客重视的价值做出关键贡献;第三,核心竞争力应当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有一种非常形象的说法:将核心竞争力比作一株成长中的大树,分为8大根系、7大主干、6大果实。8大根系是基础层,分别是企业的文化、理念、价值观、形象、创新、特色、人才和信息。7大主干是载体层,为企业结构、机制、规模、战略、品牌、关系和制度。果实也被称作转换层,由服务、质量、成本、营销、技术、能力组成。可见,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需要多方配合,系统推进。而且,不同的企业对核心竞争力的理解也不同,如中海油的标杆管理、华为的技术为王、联想的刷新理念、格兰仕的比较优势,等等。那么,金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它与金融文化力又是什么关系?

1.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含义。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是能够充分体现金融行业的固有特征和本企业的价值观念,对本企业职工具有极高亲和力和凝聚力,内化于经营活动过程之中,为竞争对手难以学习和模仿,进而使本企业能够长期处于竞争优势地位的能力。金融核心竞争力是以企业能力理论为基础整合企业资源理论、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企业知识理论、企业创新理论而得出的管理科学概念。它的特征是:核心竞争力是金融企业的一种内在的品质,是在长期积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时代服务文化、竞争文化、金融文化的有机结合,是一种团队精神。

2.金融文化力与金融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1)金融文化力是金融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讲求综合国力,一个企业讲求企业力,有一个公式把企业力归纳成:企业力=商品力销售力形象力,不论这个公式是否全面,但却已经说明了决定企业力大小的所有因素中都包含文化的要素。文化向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渗透是当代企业运营的重要特点。文化是一种力量,在企业运作中具有导向、凝聚、激励、约束、纽带和辐射6大功能,每个功能都与核心竞争力有关。导向功能的作用在于引导全体员工奋发向上,兢兢业业于本职工作,将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一致化。凝聚功能激发员工的内在动力,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约束功能形成全体员工的行为准则,是一种单纯依靠制度所无法起到的作用。纽带功能可以将来自各方面的信息通过员工个人加工进行反馈,使企业及时得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准确信号。辐射功能可以通过企业形象和员工形象传达给社会。这些功能综合所形成的力量就是企业文化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金融文化力是金融企业知识整合的结果,又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组成金融文化的元素至少应该包括金融企业价值观、激励机制、经营理念、服务品牌意识和企业形象。而金融企业文化是金融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积累的结果,它体现企业对现有知识存量的运用水平,植根于一个企业的文化,其成长有明显的路径依赖性,在企业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长期作用下形成。企业运用自己的管理知识和经营知识对各种人文理念进行整合,形成了在本企业有实际运用价值的文化,为竞争对手难以学习和模仿,这种由知识整合所形成的文化力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从文化的层面,甚至可以说文化力就是核心竞争力。